放风筝的孩子

放风筝的孩子

  精选阅读(一):

  放风筝的孩子

  海子说,他只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然后像个孩子,睡着大自然的摇篮里,皮肤洁净,有麦穗的馨香。

  对于海子那种对大自然放荡的情怀,我很是感动,对于他的思求,我有种莫名的崇拜,对大自然,他要求不高——只求面朝大海,因此,他叫海子。

  我喜爱那个放风筝的季节,稀罕像所有的孩子一样,站在小巷口,仰着头看着那些无力的风筝,它们总是那么无声的荡绕在苍穹,的确,她飞得不算高,对于天空,他只但是到了它的脚趾而已。我也喜爱放风筝,似乎那种仰着头望自己放飞的风筝是一种享受,直到累了,才发现是如此的麻木不仁。有人说,放风筝的孩子是忧伤的,他牵不住地老天荒,于是只好让它飘走。厌烦了那些满是图案的风筝,我只喜爱自己扎一个,白色的,然后在上方写满子,把它放飞。就这样,看着一个亦幻亦真的梦在蓝天白云间若隐若现,然后,支离破碎。每次放风筝,都不会让它们再回来。有时,一天扎了好多个,也一下子放走了好多个。回到家,妈妈总问:“你的风筝哪去了?”我觉得,它们没必要回来,尘归尘,土归土,该走的,不该留。它们属于蓝天,我又何必死死牵着它们,阻碍它们飞上真正的蓝天呢?我会回答:“它们,没了,被天空吞了。”也不知为什么,听到这种好、答复,妈妈会笑,我只觉得,这句话,没错。

  一天扎几个风筝,手上都起了泡。一天就放飞几个风筝,心里便起了浪。不知不觉地想到童年,那不屈不挠牵着风筝的年代实在值得回味。很多人说我,像个孩子。其实我把成熟的思想都隐藏了起来,正因我们就是孩子,孩子是执著的,我们没必要装得那么深沉。只要,我们心里明白——自己是个十五岁的身躯拥有五十岁思想的人就好。生活在一天天的老去,我们的`步伐变得越来越快,转眼,人生就这样被走了快一半了。那几个还未来得及放飞的风筝被遗忘在了墙角,渐渐的变得有些苟延残喘了。我把它们涂成了绿色,一层朦朦胧胧的霉味沾满了我的画笔。再次来到小巷口,放风筝的孩子都散了,或许,他们的风筝也被悄悄的放在某处,然后与周围的物品融为一体了。就我一个人,在小巷口放着风筝。最后,线完了,我一松手,它毅然的从我的视线里消失。别了,风筝,别了,我的过去。

  我想,是到长大的时候了,但是,作为一个放风筝的孩子怎样耐得住时刻的禁锢呢?

  请让一切倒带,时刻停在那个风筝漫天飞舞的时刻。、

  精选阅读(二):

  放风筝的孩子

  偶一抬头,碧蓝的天空飞着一只美丽的风筝,扇动着轻盈的翅,摆动着细长的尾,就那么不无招摇的飞舞着,给那片纯净的天空绘上一抹绚丽的色彩。这,是梦里的场景么?

  以前读到当代诗人邵燕祥的一首诗《放风筝的孩子,哪儿去了》,深有感触;之后看到大同中学一位语文教师的文章《寻找放风筝的孩子》,很有启发;再之后,随着柳意朦胧、野花盛开,不由得想起了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有一种想法越来越强烈——而今的我们为何要去“寻找”放风筝的孩子?我们为何不能主动地让孩子们来感受放风筝的快乐!

  在这强烈愿望的推动下,我冲动而又兴奋地跑到街上寻找风筝的身影,不得不扫兴而归,难道此刻没有了放风筝的孩子,连卖风筝都没有市场了吗?于是便在淘宝上淘到了几只物美价廉的风筝。期盼着风筝在校园上空放飞的那一刻!

  那一刻最之后了!周二的体活课前,当我向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时,他们激动异常,争先恐后地来拿风筝。看着他们兴奋地奔跑、快乐地欢呼,看着一只只风筝相继飞向湛蓝的天空,尽情地飞舞。我不禁想起了一位学生曾写下的文字:“记忆中的春天,有‘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有娇嫩的刚开苞的花蕾,是‘忙趁东风放纸鸢’的欢乐,是踏青的惬意。可此刻又有多少人会去找一片空地,放飞自己沉重了一个冬天的心。”而今,这许久不见的场景最后再次展此刻我们眼前,展此刻朱中的校园里。

  第二天,我发现办公桌上静静地躺着一位学生的作业本,上方写着他昨日放风筝的感受,其中有一句话很有道理,他说:“如果没有风,那就奔跑吧,你也一样能够飞得很高!”我很是欣慰,便突发奇想,在之后的语文课上,与大家交流那日放风筝的感受。学生很是兴奋,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彼此间不断地摩擦出智慧灵感的火花。

  有的学生说:“风就好比是机遇,有风的时候我们要好好利用,没有风的时候我们就自己奔跑,要创造机遇!”

  有的学生说:“这样的方式让平时不爱跑步的女生也自发地户外起来了,不知不觉就绕操场跑了八圈,即开心又有助于身体健康!”

  有的学生说:“高三的学姐帮我把风筝放得很高很高,成为全场的焦点,当我接过线时,先是很激动很开心,但随即又觉得很担心很忐忑,正因它飞得太高,生怕它掉下来,只好留意翼翼地维持着。我们的人生也是如此,有的时候一再地失败倒不会打击我们,反而是成功之后更害怕应对失败。”

  有的学生说:“虽然我的风筝飞得很高,但终究不是我自己放上去的,倒是羡慕一旁发奋自己放飞的同学,体验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有的学生说:“我放的是大雕,比其他同学的小风筝要累得多,但我坚信一旦大雕飞上天空,它会比小风筝飞得更高。这也让我明白要取得比别人更大的成功,自然要付出更多,但收获也越大。”

  我补充道:“这就像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里所说——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世之奇伟、瑰怪、十分之观,常在于险远。”

  有的学生说:“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风是外在的客观条件,而奔跑是内在的主观动力。我们要以正确的心态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联。”

  ……

  那堂语文课,虽然不在教学计划之内,但其好处却比上一篇课文要深远得多,更何况生活处处是语文,教育教学就在这不经意间。语文也比其他学科承载着更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语文教师的肩上也担负着更多的育人职责。

  记得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过这样一句话:“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语文天生浪漫,语文老师也应天生具有浪漫的情怀,这样才能带着我们的学生更好地享受语文、享受生活,在春光明媚中放飞自己,在这广袤的大地上诗意地栖居。

  精选阅读(三):

  放风筝的孩子,哪儿去了?

  ■邵燕祥

  放风筝的孩子,哪儿去了?

  哪儿去了,你放风筝的孩子

  大沙燕,黑锅底,小屁帘……

  飞舞着一代人的童年的天空

  没有老,还是那么蓝,那么蓝

  许多年过去了,天又是那么蓝

  蓝得旷远,蓝得勾魂,蓝得像海

  在狂暴的风涛过后等待着

  呼唤着一片片船帆等待着

  呼唤渐飘渐远的风筝天没有老

  可放风筝的孩子哪儿去了?

  放风筝的孩子也就是堆雪人的孩子

  粘知了的孩子捉萤火虫儿的孩子

  难道你们也像萤火虫儿一样

  让人捉去了吗

  难道你们像知了

  让人使计粘去了吗

  难道你们像雪人

  无声无息地消灭

  或者竟是像风筝

  挂在电线上被风撕

  碎跌落到

  天边地角

  化作尘泥?

  就从那一天,你妈妈叫你回家

  吃晚饭,你没回来,叫你回家

  吃早饭,你也没回来,你就一夜

  没回家,一天没回家,两天没回家

  你就

  永远不再回家……到了秋天

  谁能像妈妈那样望远天大晴天

  也望不到你放的风筝的影子

  又到了春天

  有风没风都是风筝天

  所有望眼欲穿的人都不知道

  放风筝的孩子,哪儿去了?

  哪儿去了哪儿去了哪儿去了

  放风筝的孩子还有

  你们那些小伙伴?

  放风筝的孩子到底到哪里了?谁剥夺了孩子的玩耍权利呢?是老师,是家长,还是我们的社会?孩子就是孩子,正是需要放风筝的年代。但是他们却没有时刻放风筝,没有机会放风筝,没有心思放风筝,没有……

  正像诗人邵燕祥之后所说的:“放风筝的孩子”也就是“堆雪人的孩子”“粘知了的孩子”“捉萤火虫儿的孩子”……那都是我们童年的游戏。游戏是孩子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可我们此刻人人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孩子打从娘胎里出来就在知识的跑道上飞跑,飞跑的结果是孩子完全失去了他们应有的天性。鲁迅在上个世纪初就呼吁要解放孩子,可到此刻孩子的手脚却被捆绑得越来越紧。鲁迅以前写过一篇叫《风筝》的散文,几十年后他仍然为折毁弟弟的风筝而后悔,我们此刻折断了多少孩子的风筝,又有谁后悔过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