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译文
《岳阳楼记》译文(精选13篇)
《岳阳楼记》译文 篇1
岳 阳 楼 记 作者:范仲淹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宋仁宗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被贬谪到岳州当了知州。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许多已废弛不办的事情都兴办起来。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来的规模,在楼上刻了唐代名人和当代人的诗赋。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我观赏那岳州的美好景色,都在洞庭湖之中。它含着远处的山,吞长江的水,水势浩大,无边无际,早晨阳光照耀、傍晚阴气凝结,景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的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既然这样,那么北面通到巫峡,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江,降职的官史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观赏自然景物所产生的感情能没有不同吗?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象那连绵的阴雨下个不断连续许多日子不放晴,阴惨的风狂吼,浑浊的浪头冲白天空;太阳和星星失去了光辉,高山隐藏了形迹;商人和旅客不能成行,桅杆倒了、船桨断了;傍晚时分天色昏暗,老虎怒吼猿猴悲啼。在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奸人的诽谤、害怕坏人的讥笑,满眼萧条冷落,极度感概而悲愤不端的种种情绪了。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就象春日晴和、阳光明媚,波浪不起,蓝天和水色相映,一片碧绿广阔无边;成群的沙欧,时而飞翔时而停落,美丽的鱼儿,时而浮游,时而潜游;岸边的香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葱。有时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了,明月照耀着千里大地,浮动的月光象闪耀着的金光,静静的月影象现下的白璧,渔夫的歌声互相唱和,这种快乐哪有穷尽!在这时登上岳阳楼,就有心胸开朗,精神愉快;荣辱全忘,举酒临风,高兴极了的种种感概和神态了。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唉!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跟上面说的两种思想感情的表现不同,为什么呢?他们不因为环境好而高兴,也不因为自己遭遇坏而悲伤;在朝廷里做高官就担忧他的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担忧他的君王。这就是进入朝延做官也担忧,辞官隐居也担忧。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的忧愁之先就忧愁,在天下人的快乐之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岳阳楼记》 2000/04/30 教师:前几天,我上网看到这样一则消息:有一个日本旅游团游览寒山寺后,向苏州市政府提议,要为张继铸一枚一吨重的金质奖章,以表彰他及不朽的《枫桥夜泊》。因为《枫桥夜泊》,寒山寺成了一座著名的文化公园。同样,湖南岳阳市的岳阳楼,由于北宋范仲淹的一篇《岳阳楼记》而名满天下,成了中华民族的一座“文化楼”、“精神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岳阳楼记》。 (板书课题、作者,文化楼、精神楼) 教师:学课文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包括岳阳楼在内的中国古代四大名楼的一些概况。请上网搜集资料的同学简单介绍一下。 学生甲:我国古代四大名楼指湖南省岳阳市的岳阳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昌的黄鹤楼和山东的蓬莱阁。 学生乙:不是蓬莱阁,应该是鹳鹊楼。 教师:一般说来,应该是山西的鹳鹊楼。 学生甲:(继续)我提的问题是:你能列举出有关四大名楼的诗歌吗? (学生神色兴奋,议论纷纷,但背诵不出) 教师:被称为全唐诗的第一首、王之涣的《登鹳鹊楼》,开头一句是“白日依山尽——” 学生: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教师:李白有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怎么说? (学生七嘴八舌,背不出的急得跺脚) 学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教师:唔,不错。初二时我们还学了崔灏的《黄鹤楼》,开首一句是“昔人已乘黄鹤去——” 学生: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声音参差不齐,有学生笑了。教师提醒)——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教师:前面学,后面忘,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啊。可见,平时的积累是多么重要。余下的,老师给你们简单搜集了,请看——(投影四大名楼及诗篇等) 教师:关于滕王阁,最著名的莫过于王勃的《滕王阁序》,里面最著名的是“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今后大家上高中或大学,肯定要学到。所以啊,书是一定要好好读的。至于岳阳楼,《岳阳楼记》是我们马上要学的。现在我想考考大家的是:这四大名楼中哪一座不属于我们江南? (学生兴奋,注意力集中,小声猜测) 学生甲:是滕王阁。 学生乙:不对,滕王阁在江西,在长江一带。 学生丙:是鹳鹊楼,因为它在山西,在黄河一带。 教师:很好,你们的地理概念还是蛮清晰的。所以啊,学习语文,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所不包。下面,我还想请同学介绍一下本文的作家作品、写作背景。 学生甲: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人,1015年进士,是仁宗朝政治改革派的中心人物,深为欧阳修钦佩和拥护。景佑年间被贬饶州;庆历新政失败后,贬邓州、杭州、青州等地。范仲淹在当时的士大夫中声望极高,他的文学创作也很有成就,写景抒情文《岳阳楼记》,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盛传不衰的登临杰作;他以政治家、军事家特有的情怀创作的《渔家傲》,突破了词专写男女风月的界限,开苏轼辛弃疾豪放词之先河。但可惜,范仲淹创作的数量不是太多,因此,我们学习他的文章,会倍觉珍贵。 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贬居邓州,此时他身体很不好。昔日好友藤子京从湖南来信,要他为重新修竣的岳阳楼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一口答应。庆历六年六月,他就在邓州的花洲书院里挥毫撰写了著名的《岳阳楼记》。范仲淹用冼炼优美的文字描绘了洞庭湖波澜壮阔的景色,尤其是阴晴变化引起登临者的或喜或悲之情,归结到“古仁人之心”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故当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己任,表现作者虽身居江湖,心忧国事,虽遭迫害,仍不放弃理想的顽强意志,同时,也是对被贬战友的鼓励和安慰。这跟欧阳修写作《醉翁亭记》有异曲同工之妙。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概括了范仲淹一生所追求的为人准则,是他忧国忧民思想的高度概括。从青年时代开始,范仲淹就立志做一个有益于天下的人。为官数十载,他在朝廷犯颜直谏,不怕因此获罪。他发动了庆历新政,这一政治改革,触及到北宋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的各个方面,虽然由于守旧势力的反对而失败,但却开了北宋士大夫议政的风气,传播了改革思想,成为王安石变法的前奏。 教师:你介绍得十分全面,告诉大家,这段资料从哪里来? 学生甲:就是老师你写在《常州教育报》上的,大家手头都有。(学生们笑起来) 教师:所以,上网、读报,也是我们获取语文知识的一个途径。下面,请大家仔细听老师朗读,感知文章写了哪些内容。 (教师充满激情地朗读全文,学生听得很专注,听完了,大家吁出了一口气。) 教师:请大家集体朗读全文,要求读出节奏和气势。 学生:集体朗读。 教师:还不错,太快了点。请看小黑板,哪位同学上来完成拼音汉字互写? (一学生上去书写,其他同学指指点点,表示有意见) 教师:有不同意见的,请说明。(学生纠正两处错误) 教师:我这儿有两副对联:(出示投影) 洞庭西下八百里, 四面河山归眼底, 淮海南来第一楼。 万家忧乐到心头。 请大家选择:如果形容岳阳楼气魄雄大,该选哪一则;如果用来概括全文内容,哪一则最恰当?(学生又开始议论) 学生:前者选第一则对联,后者可以概括全文内容。(大多数学生赞同) 教师:既然这样,这“四面河山”可以具体到文中哪些段落呢? 学生甲:第二小节开头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学生乙:第三小节也是。 学生丙:第四小节还是。 教师:(板书写景部分)岳阳楼有此“大观”,才会让“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这里优越的地理条件体现在哪八个字上?“迁客骚人”看到不同的自然景物产生的思想感情如何呢?(学生寻求答案,举手了) 学生甲:“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是说它交通便利,所以迁客骚人很容易来。 学生乙:当他们看到阴沉沉的天气和萧条的景色时,心情就很坏,文中用“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来概括。 学生丙:当他们看到春和景明的景色时,就“喜气洋洋”,端起酒杯喝起酒来了。(学生笑,) 教师:很好,能各用原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他们的感情吗? 学生:(集体)“悲”和“喜”。(声音拖得很长;教师板书两字) 教师:不错。请大家鉴赏一下这副画,是黄红同学画的,怎么样? (学生伸长脖子看,议论) 学生甲:上面画了几只破船,还有阴沉沉的天色、湖水。就是没把“浊浪排空”画出来。 学生乙:还可以,那个颜色好。 教师:我同意,如能画出“浊浪排空”的样子,那就更好。 大家继续思考,作者写“迁客骚人”的“悲喜”之情,仅此而已吗? 学生:不,是为了写后面的“古仁人”,写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感情。 教师:你能解释这话的意思吗? 学生:意思是“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这跟“迁客骚人”的感情不一样。 教师:很好。(板书)具体说来,“古仁人”的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怎么理解? 学生:(集体,迫不及待)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出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 教师:意思是— 学生:(集体,整齐不够)在高高的朝廷做官,就担忧他的老百姓;不在朝廷做官,就担忧他的君主。这样做官也担忧,不做官也担忧。 教师:不错,你们预习得真不错。我再问大家一句,这“古仁人”整天担忧,他们就没有快乐的时候了吗? 学生:(集体)不,他们在应该快乐的时候才快乐。(有一部分人笑起来) 学生甲:应该是“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享乐之后再享乐”。 教师:对。如果我们来分析两者忧乐的出发点,那么“迁客骚人”是“个人忧乐”,而“古仁人”应是怎样的呢?请用上面对联中的四个字回答。 学生:应是“万家忧乐”。 教师:很好。(板书)我们来总结一下:本文并非单纯写景,写景是为了引出“迁客骚人”及他们的“悲喜”之情,而这又是为了引出后边的“古仁人”及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尚情操。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的思想倾向显而易见。最后自然得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旨句,真正做到了“水到渠成”。 教师: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把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下面我们再来读文章,会读出更好的语气和感情来。 学生:有感情地集体朗读。 教师:大有进步。我们想啊,一千多年前的封建士大夫能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能时时处处忧国忧民,这种闪烁着民族精神的人格力量对我们后人是一种鞭策,是一种教育。回望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的历史,这样的人物数不胜数。你能从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中找出这样的例子吗?(学生相互商量) 学生甲:唐朝李贺的“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学生乙:南宋陆游的《示儿》说-------“但悲不见九州同------” (背不出,教师带领大家一起背) 学生丙: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也是。(集体背) 学生丁: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也是。 教师:多好的例子,典型的“万家忧乐”! 学生:还有屈原。屈原用自己的生命来书写爱国爱民的篇章,令我们肃然起敬!(学生举出更多的例子) 教师:举了这么多例子,我们也应从中受到教益,不断修正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下面是老师给大家搜集的这方面的格言,请大家读一读,品一品,课后摘录下来:(出示投影片,学生在教师带领下集体读,情绪激昂。) 儒家学说: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陆游: 位卑未敢忘忧国 明朝东林党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清朝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孙中山: 天下为公 毛泽东: 粪土当年万户侯 周恩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国共产党人:解放全人类 教师: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请大家课后以两人小组为单位,口译全文,不懂处作好记号。下课! 板书: 《岳阳楼记》 范仲淹 文化楼、精神楼 岳阳楼之大观 迁客骚人:个人忧乐 霪雨霏霏------ 悲 春和景明------ 喜 古仁人 : 万家忧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主旨)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以”、“则”等虚词和“然则”、“得无”“至若”“而或”的用法。 2、理解本文借景抒情、对比体现出文章主旨的特点。 3、领会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体会范仲淹这一封建士大夫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 1、 理通文意,掌握文中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2、 理解本文的写作手法:借景抒情、对比体现主旨 教学难点: 重点2 教学方法: 诵读、精讲、讨论 课 型: 精读课 教学仪器: 多媒体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 导入二、 熟悉课文内容三、 分析课文四、 小结五、 作业板书第二课时一、 检测复习二、 导入三、 分析课文四、 总结五、 作业安排板书第三课时一、 检测复习二、 导入三、 学习、分析文章四、 总结:五、 作业板书设计课后记 教学要点: 1、熟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及结构 2、 译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同学们,我国的很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比如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很多美文妙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传唱不衰,《岳阳楼记》也是写景状物抒发真情表达作者志向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名篇,学习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志向的。 简介文体:记,是古代一种文体,(学生回答已学过的“记”)一般指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某物或某事有所感受,然后记下来的一种文体,因此,它可以写景状物如《小石潭记》《核舟记》,也可以叙事如《桃花源记》,也可以将写景状物与议论抒情结合起来就象《岳阳楼记》。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这一名篇,看一看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又表达了怎样自己的志向的。 1、听课文朗读注意字音、断句。2、 读课文,并注意以下字词。谪(zhé) 属(同“嘱”zhǔ) 霪(yín) 霏(fēi) 樯(qiāng) 楫(jí) 冥(míng) 谗(chán) 偕(xié) 3、学生齐读课文一遍,注意读准以上各字词及断句。4、学生再自读课文一遍,并思考用自己的话回答:(1)范仲淹写本文的缘由是什么?当时他和他的朋友滕子京的处境如何?(2)作者写了哪些景?请在文中标出。(3)你认为本文的中心句是什么?简单解决,并可以就某些问题让学生存疑,后面在分析的过程中再解决。简介作者和他的好友滕子京的状况及本文写作的背景。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公,北宋中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幼年时代家境贫寒,在母亲教育下,发愤读书并怀有大志。公元1015年考取进土。后来曾经镇守西北边疆,抵抗西夏,使西夏不敢进犯。1043年任参知政事,任职期间,敢于直言,实行有一定进步意义的政治改革,不幸遭到排斥被贬到邓州任太守。《岳阳楼记》便是他在邓州任上应好友滕子京所请而作。作者一生的诗文收集在《范文正公集》里。 滕子京与范仲淹是同榜进士。滕子京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后被贬谪守岳州,心里很有些愤慨。范仲淹很担心他惹出祸来,想找机会劝他,恰好赶上他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作记。范仲淹就借题发挥,写出自己理想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勉励滕子京学习古代有修养的人,不计较个人眼前的得失,要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当时范仲淹的处境同滕子京一样,写此文是劝友也是自勉。由这些问题的讨论,可以看出文章的结构层次为: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叙述重修岳阳楼和作记的缘由。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描写岳阳楼的京观及迁客骚人的情怀。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表现作者的旷达胸怀及政治抱负。(板书 叙事 写景 抒怀)(段意不一定现在就讨论清楚。) 讲析第1段。1、 指名学生朗读、翻译第1段。 2、 讨论:这一段写了什么? 这一段是点明题意,叙述重修岳阳楼和作记的缘由。 3、 齐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一遍,自己先结合课下注解翻译,然后全班讨论,找名学生翻译。4、 讨论:(1)在作者眼中岳阳楼上的景色如何?作者笔下天下著名的岳阳楼可谓是气象宏伟,你认为哪些词语体现出了这一特点?引导要点:作者善于选取形象化的词语绘声绘形。如: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一“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一“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衔”、“吞”字连用,更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又加强了气势,而且四字都是水旁,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气象万千——连用两个数词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极有声势。此外如“横无际涯”的“横”,与“广”近义,但作者用“横”而不用“广”,因“横”字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朝晖夕阴”的“晖”换成“晴”字,义通顺,但作者用“晖”而不用“晴”字,因为“晖”字具体,容易使读者联想到洞庭湖上“春和景明”的景象。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力。 (2)作者概括地写了岳阳楼上的景色后就交待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他为什么要这样写?为了引出此地乃迁客骚人会集之处及他们不同的览物之情,同时和前文所写“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相呼应。(3)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有何不同呢?下节课再分析。自己快速地将1、2自然段读一遍,选出你认为最好背的一段或一部分快速背下来,五分钟内看谁背的最多 。熟读全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岳阳楼记 范仲淹叙事 写景抒怀 议论叙滕子京重修岳阳楼之事及自己的写作缘由。 教学要点:1、理通第3、4两段的文意,掌握两段的重点字词。 2、 体会这两段景物描写的突出特征。 1、 找学生背诵课文1、2自然段2、 检测重点字词的理解。在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范仲淹写此文的缘由是受滕子京之嘱,但作者却只是概括地描写了岳阳楼上的景象,然后交待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引出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疑问,那么他们观岳阳楼的感情有何不同呢?就让我们这节课来分析这个问题。 1、请两名学生分别读课文第3、4自然段。然后学生齐读3、4自然段2、学生自己翻译课文3、4自然段,教师作必要的解释。“若夫……猿啼”句: 霪雨:即淫雨。淫,过多,过甚的意思。霪雨解作连绵的雨。 阴风:阴冷的风。 怒号(háo):大声的号叫。形容风势大,发出很响的声音。 岳:高大的山。山岳,泛指洞庭湖周围大大小小的山。 啸:野兽拖长声音的叫,它与“啼”是同义词。老虎叫用“啸”;猴子叫用“啼”,也可以用鸣;鸡叫可以用“啼”,也可以用“鸣”;狗叫可以用“叫”,也可以用“吠”。注意这组同义词,可以逐步培养用词准确的能力。 “至若……郁郁青青”句: 春和景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 锦鳞:锦,本指有色彩花纹的丝织品,引申为色彩鲜明、华丽,好看的意思。锦鳞,这里指代好看的鱼。这种以部分代替全体的修辞手法。叫做“借代”,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写法。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诗)中的以“帆”代船。 汀:水中的小陆地,也叫洲。 “岸芒汀兰”是互文,意思是岸上和小洲上的兰花。 青青:“即“青青”,草很茂盛的样子。 “而或……喜洋洋者矣”句。 而或:或者,有时。 皓(hào)月:洁白的月光。 心旷神怡:心胸开朗,精神愉快。 洋洋:快乐的样子。 3、 学生齐读第3、4自然段,同时思考这两段写了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和上文有什么联系? 这一段描写了洞庭湖景色阴晴的变化以及迁客骚人登楼时不同的心情。这段内容紧扣上段概述洞庭湖“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和“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意思加以发挥,分段来写。分别写了洞庭湖上阴冷、晴暖两种景象。(板书 阴冷 晴暖) 4、这两种景象各具有什么特点?作者怎样体现出了这些特点?先写了风雨天气中洞庭湖上阴天时萧条凄凉的景象,作者选用了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描绘:连绵阴雨的天气、令人胆寒的风声、恐怖的浊浪、天色昏暗、交通阻绝,这是写的白天。夜间却是经常听到虎啸猿啼,等等,凄凉的气氛更加浓重了。(《三峡》就曾经引用民歌词“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以“猿呜”烘托悲凉凄清的气氛。)这样的景物,很自然地引出了迁客骚人远离京都,怀念故土的失意忧虑的悲苦情感。这一段写了物悲则己悲的思想感情,是照应上文“异”字的一个方面。 其次,写洞庭湖晴朗天气的明媚景象。这一段采用与上一段对照的写法。“至若”以下写昼景,“而或”以下写夜景。写白天,写天写水,写天水相连的晴明;写沙鸥,写游鱼,更增添自由闲适的气氛;又写兰草,生机勃勃,有色有香。写夜间,再次写天写水,有动有静,此时不再有恐怖凄凉的虎啸猿啼,却有悠扬动听的渔歌飘荡在湖面夜空。这样的景物怎能不令人陶醉其中?写了这样的景物,就很自然地引出迁客骚人此时的喜悦之情。这一段写了物喜己喜的思想感情,是照应上文“异”字的又一方面。(板书) 5、这样写景的优秀段落,即写景,同时又抒情,背下来应该说不是件难事,现在就请我们大家自己选择你认为较好背的一段或一部分迅速的将它背下来,比一比,看谁在同样的时间背会得多。(学生自背课文) 6、检查评比 作者承接第二自然段“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疑问,描写了洞庭湖在阴天和晴天下的不同景象写出了“迁客骚人”不同的览物之情,那么作者赞成这些看法吗?请听下次分解。1、 口头:背诵第3、4两段课文2、 作业本:试用自己的语言把3、4两自然段改写成一段写景的散文,题目自拟。3、选做:根据你对这两段文字的理解,请简单分析这两段的内容及写法并为它们写一段鉴赏评论。岳阳楼记 范仲淹 ( 迁客骚人之情) 写景 抒情 阴冷画面(暗) 去国怀乡……感极而悲(悲) 阴森可怕 萧条凄凉 晴暖画面(明) 心旷神怡……喜洋洋 (喜) 春光明媚 自由闲适教学要点:1、学习文章的最后一段,明确作者的观点 2、总结全文的结构特点、语言特点1、检测背诵课文(抽查)默写写景的语句2、复习:在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有什么不同?阴冷画面 去国怀乡……感极而悲 (悲) 晴暖画面 心旷神怡……喜洋洋 (喜) 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综合起来说就是物悲则己悲,物喜则己喜,那么作者的览物之情是什么呢?好,让我们来学习文章的最后一段。1、 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1)教师指出要重点理解的词句。 “先天下……乎”——这是一个略带测度语气的肯定句。 注意:“其”在这里是代词,不是表示推测的副词。这一句是作者代古仁人回答。“然则何时而乐耶?”用“……乎”这样测度的语气,显得委婉而得体。 2)一学生翻译,其他学生给订正,通译。3)学生自己再看一遍课文,画出文中的重点字词及句子,齐读此段一遍。2、讨论:(1)本文前四段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概况,记了登搂所见的不同的“景”以及由景而生的不同的“情”。作为一篇“记”,写了这些也够了,但作者的本意却不在写景抒情,而在于由此引出一番振聋发聩的讨论来。本段以“嗟夫”提起下文,笔锋突转,提出了一个“古仁人之心”来,并且指出“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从这里开始看作者是怎样逐步深入地阐发他的思想的。请想一想: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提出: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触化而发生变化;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这样看来,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 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是忧“民”,便是忧“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来;他们“进亦忧,退亦忧”,可见他们的“忧”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他们是为民生疾苦而忧心忡忡。 (3)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 在天下人感到快乐后古仁人才会快乐。可见他们的或忧或乐完全是随天下人的或忧或乐而转移的。这就是作者所认为的“古仁人之心”。 (4)这种“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实际也许并不存在。联系第一课时介绍的有关作者的资料,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议论这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 提示: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土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从他力主革除弊政、做官勤政爱民的行为看,确实不是徒托空言。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提出这种理想化的人物来,正是为了“假托古人,自写怀抱”,表明自己本来就不为个人的进退、荣辱而悲喜,虽遭贬谪,但忧国忧民之心决不改变,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最后一句自明志向,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励励人,委婉含蓄。 2、 这篇文章被称作名篇,有很多原因,现在就让我们来看一看这篇文章的结构有什么特征?语言上有什么特点?1) 结构严谨,文章铺垫、呼应较为突出:全文共5段,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从滕子京在岳州的政绩写到自己写作《岳阳楼记》的缘由,十分简练地交待了时间地点和事情的经过。 (朗读第1段)第二部分(第2段):承上“属予”,以“予观……”引出岳阳楼景物的特点,采用概述的方式写出岳阳楼风景集中在洞庭湖上,既壮观又富于变化。用“前人之述备矣”一句收住写景后,笔锋一转,转入写人,自然地引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意思,总领下文。第三部分(第3、4段):紧扣上文的“异”字细致地描绘了“霪雨霏霏”和“春和景明”。这阴晴两种景象以及迁客骚人由此产生的忧、喜两种览物之情。第四部分(第5段):用“嗟夫”表示对上述两种览物之情的叹息,仍扣住“异”字进行对比,指出古仁人“异二者之为”,又用设问句引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这是全文的主旨,作者一方面用来申述自己的抱负——自勉,另一方面用以规箴好友——劝友。2) 课文各部分表达方式上也较有特点 指名同学回答,教师按照板书内容总结:课文开头两段,用概括的语言交待了写作缘由,进而引出岳阳楼景色特点,及迁客骚人的不同观感,这是叙事。 第3、4段,把岳阳楼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景物及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感情,用生动的语言表现出来,这是描写。最后,由感叹引出作者的见解,点明中心,这是议论。这几部分内容做到了首尾呼应,过渡自然,取材详略适当。由叙述引出写景,写景中蕴含着感情,富有感性色彩的描写又有力地衬托了下文的议论。这篇文章采取了叙事、写景同议论结合的写法。本文写作上的又一特点是寓情于景,景中见情。不难想象,“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是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种气吞山河的自然体现或者是隐约的比喻。又如“霪雨霏霏”是“忧谗畏讥”的形象化,“春和景明”是“其喜洋洋”的象征法,都不难从美的境界、美的感受上去领会。总之,本文气势磅礴,语言形象、精炼而富于音乐性,是散文,也是散文诗,更是稀有的艺术珍品。 3) 本文语言上的特色:学生诵读课文,体会:首先是散文里具有整齐形式,如有很多四字句,有一些对偶、排比、错综手法,使文章既有气势又富于错综变化。要注意,真正好的散文都是跟不散相对称的。其次,在炼字上准确精练,如“衔远山,吞长江”的“衔”和“吞”把客观事物写活了,把视觉跟感觉结合起来了。又如“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的“观”字用得准确,因为“观”是集中目力看,用“望”,用“视”,用“看”,都不合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是千古传诵的警句名言,值得仔细体会。再次;修辞恰到好处生动形象。学生小结 1、背诵全文2、在书上完成第2、4题3、翻译课文观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结构特征:结构严谨 铺垫呼应突出 (第二段在文中的作用)语言特征:散句与整句结合,用词准确 (“衔” “吞” “观”) 修辞恰到好处生动形象 板书课题:岳阳楼记 范仲淹课题下写:写景状物抒发真情表达志向投影文体简介和需讨论的问题放录音投影字词投影思考题投影作者、滕子京及写作背景板书:叙事 写景 抒怀 议论 板书:阴冷 晴暖板书:萧条凄凉 阴森可怕板书:春光明媚 自由闲适 以下是中学的语文文言文《岳阳楼记》教学反思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有帮助! 《岳阳楼记》教学反思 古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向来被学生认为是最枯燥的学习内容。但是,在实施课堂教学改革以后,我对自己的古文教学方式和手段做了一些改革,变过去一味的老师传授为自主预习、合作探讨、归纳总结、练习巩固。在上完名篇《岳阳楼记》之后,我谈自己的几点认识和思考。 一、自主预习与小组讨论相结合 古文教学离不开预习,没有学生主动的阅读和预习,古文的学习往往就是囫囵吞枣。在教学过程中,我按照教学安排,利用早读时间认真督促学生预习,方式是自主预习和小组合作讨论相结合。具体做法如下:让孩子们自己阅读,可以读给自己听,也可以读给他人听,再把一些难解的字词做上记号,带着问题去看注解或查阅工具书,主动解决;带问题或学习成果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去,互相探讨,力求得出结论;解决不了的问题以纸条的形式提交给老师,留待课堂上师生共同探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活动的空间很大,思考的余地很多,老师所给的时间足够,让他们自由的发挥优势,发扬合作学习的精神。结果,很多问题都是大家能够解决的,只有少数问题,比如《岳阳楼记》中几个句子的朗读节奏和几个过渡句的翻译向老师提了问。这样的方式理解的东西,才能真正装进他们的头脑里去,才能真正消化和理解。在这样的氛围中,所有的学生都努力参与其中主动学习,效果自然不错。 二、朗读与品味意境相结合 古文学习最大的难点在于语句的理解,为突破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实施三个“加”。 所谓三“加”就是加大对课文朗读的力度,加强对重点字词的落实,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整堂课,以诵读为主,以读促悟,而且读分读准,读通,读美,三个层次,五个环节即自由读,分组读,跟读,齐读,美读这样五个环节,收到了预期效果。这也符合古文的教学特点。 重点字词的选择也费了些心思:记之(事),衔吞(景),得无异乎?这几个字的解释正好可以点拨文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同时借助多种形式进行: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句子的翻译则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充分利用学生资源,让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自己解决,必要时教师才作相应的指导。课堂上,我抓了几个重点句进行赏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微斯人,吾谁与归?”既检测了预习效果又品味文章的意境。 三、理解内容与学习感悟相结合 简介作者时,作者苦难的童年和年轻时的刻苦学习精神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德育教材。在品味语言,理解文章主旨时,他那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旷达胸怀与崇高的忧乐观,更是探讨的重点,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即使在今天依然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学完文章之后,我还要求学生在日记上谈谈自己的学习感受,以便进一步巩固德育效果。 四、难以排解的郁闷 学完这篇名篇,我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发现存在不少的问题:虽然注意了放手让学生去尝试,但缺少学法的指导,比如:读书时对于停顿、重音、语气等都缺少必要的指导。再比如:翻译时没教给学生对于省略的句子成份,词序的调整上作具体的指导,这是今后应该注意的。 -如果说加大读诵的力度和德育还算是素质教育的话,那么,文言词语的落实与句子的翻译,无疑还是应试教育的味道太浓,有悖《新课标》的要求。在当前以应试教育为主却又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情况下,文言文到底该怎样教?我小心翼翼的走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中间,究竟该何去何从,我犹豫难决,彷徨不定。 教学目标: 1、积累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 2、学习记事、写景、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学习精炼、生动的语言;培养翻译和朗读的能力。 3、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步的政治主张。 4、背诵全文教学 教材分析: 重点:1.掌握重要加点字词,背诵课文 难点:1.学习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2.抓住本文骈散结合的写法。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合理停顿,抑扬顿挫,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达到顺畅地背诵全文的目的。 教学设想: 本课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言文。作者是北宋的文学家范仲淹。文中除了大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和重要的句子需要翻译理解外,还要学习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因此学习中把重点放在文言知识的掌握上,难点放在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上。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流程: 岳阳楼记优秀教案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封建时代许多有志的文人士大夫都把“穷则独善其身,大则兼济天下”当作自己的人生信条。他们为官时积极从政,力主改革,为官一方,造福百姓;被贬时,则寄情山水,独善其身。苏轼、柳宗元、范仲淹都是其中的代表。特别是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表现出了阔大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成为天下人的楷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名篇《岳阳楼记》。 二、作家作品简介 1.作家简介: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深刻。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宋仁宗天圣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 宝元三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思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导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他以六十四岁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集》*。 2.背景资料: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的。膝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因才华出众但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贬谪到岳州做太守。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经常想劝慰他,却一直无机会。适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代笔记胜,这就给了范仲淹一个规箴知己的好机会,而范仲淹自己也在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 3.岳阳楼: 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巴丘山下,原来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朝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雅客登楼赋诗。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诗人相继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鹊起。 三、合作探究 (一)研读第1段。教师范读课文,从情感上抓住学生。 1.对照书*释,理解重要的词句。 词:越明年、谪、守、增、制、属、作文 句子: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2.思考与讨论 (1)第一自然段交代了什么内容? 明确: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 (2)作者开篇用“谪”字点明了滕子京当时的处境。可见滕被谪以后心情不会太好,作者开篇直指,有何用意? 滕子京虽被贬岳州,却积极从政,政绩斐然。“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既是为了称赞好友不以个人沉浮为意,一心寄情与民的高尚情怀,也是为了勉励他像“古仁人”那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时,作者自己在庆历五年也遭贬谪,也是为了自勉勉人。 (二)教读第2段。先指定学生朗读朗读,然后学生合作解决重要的词句。 1.要着重理解的词句。 词:夫、胜状、晖、备、然则、极、*人、得无异乎 句子: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思考与讨论。 这一段写“岳阳楼之大观”,虽然概括,却写得富于形象,气魄宏大。 (l)找出本段概括描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 明确(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重点句子的赏析 如:“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气势磅礴。“衔”、“吞”字连用,化静为动,使描写的景物富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加强气势,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气象万千”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此外如“横无际涯”的“横”,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力。 (2)这一节的写景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作者从岳阳楼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宏大开阔的景致描写,引出“迁客*人,多会于此”,由此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自然引出下文景物之“异”和感受之“异”为结尾的议论作了铺垫。 大声朗读这两段,在熟练的基础上背诵 四、总结:重修岳阳楼的背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五、作业设计:熟悉全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板书设计: 岳阳楼记 范仲淹 作记的缘由属予作文以记之。 洞庭全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岳阳楼记优秀教案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岳阳楼的景致宏大而又气象万千。它的早晚景致有什么不同?迁客*人的览物之情又有何不同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二、复习旧知。 1、重点词句翻译。 2、检查1、2两段的背诵。 三、讲读第3、4段。 1.指明同学朗读第3段课文,讨论解决重要的字词及句子翻译 2.学生齐读第3段。 3.讲析第3、指明同学朗读第3段课文,讨论解决重要的字词及句子翻译 4.学生齐读第3段。4段。 重要的词语:霪雨、霏霏、开、排、樯、楫、;薄、冥冥、景、一、集、芷、汀、而或、 重要的句子: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四、合作探究 (1)以上两段合在一起是文章的第三部分,讨论这一部分写了什么内容?和上文有什么联系? 这一段描写了洞庭湖景色阴晴的变化以及迁客*人登楼时不同的心情。这段内容紧扣上段概述的洞庭湖“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和“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意思来写: 先写了霪雨霏霏中洞庭湖上萧条凄凉的景象,很自然地引出了迁客*人远离京都,怀念故土的失意、忧虑、悲苦的情感。表现了迁客*人“物悲则己悲”的思想感情,照应上文“异”字的一个方面。 其次,描写洞庭湖春和景明时的明媚景象,很自然地引出迁客*人此时的喜悦之情。这一段主要表现迁客*人“物喜则己喜”的思想感情,是照应上文“异”字的又一方面。 (2).作者写迁客*人们或悲或喜的情感有什么作用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文章的第五段。 五、教读第5段。学生齐声朗读课文,掌握重要的词句及翻译 1.要重点理解的词句。 词:尝、求、古仁人、心、或、为、以、是、进、退、然则、先、后、微 句子: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这一段是学习的难点所在,教读应着重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 2、本文前四段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概况,记了登搂所见的不同的“景”以及由景而产生的不同的“情”。作为一篇“记”,写了这些也就够了,但作者的本意却不在写景抒情,而在于由此引出一番振聋发聩的议论来。本段以“嗟夫”提起下文,笔锋突转,提出了一个“古仁人之心”来,并且指出“古仁人之心”与迁客*人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请想一想: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明确:(迁客*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他们“以物喜,以己悲”而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这样看来,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 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是忧“民”,便是忧“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来;他们“进亦忧,退亦忧”,可见他们的“忧”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他们是为民生疾苦而忧心忡忡。 4、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 在天下人感到快乐后古仁人才会快乐。可见他们的忧乐完全是随天下人的忧乐而转移的。这就是作者所认为的“古仁人之心”。 5、这种“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土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表明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最后一句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励励人,委婉含蓄。 六、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描写,以及对“迁客*人”“览物之情”的分析,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示了对好友滕子京的慰勉之意。 总结:今天学完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我们知道封建士大夫们尚且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胸怀天下,以天下事为己任,努力成才,勇担责任,为国家的富强作出贡献。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重点难点 1.重点: (1)朗读和背诵全文。 (2)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学法引导 1.学习时,学生可在听课文范读录音、看“岳阳楼胜景”(岳阳楼就在本市)的 过程中,充分感受本文语言凝练、形象而富有音乐美的特点。 2.对文章表现的深刻的思想内容的理解,可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下完成。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拼音。 谪守(zhé) 朝晖夕阴(huī) 迁客骚人(sāo) 霪雨(yín) 霏霏(fēi) 薄暮冥冥(míng) 潜形(qián) 岸芷汀兰(zhǐ tīng) 皓月(hào) 心旷神怡(yí) 宠辱偕忘(xié) 浩浩汤汤(shāng) 2.朗读全文,做到基本成诵。 3.查字典,对照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文正。有《范文正公集》。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们登楼赋诗。 2.解题。 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做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要有宽阔的胸怀。 三、正课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 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越明年:到了第二年。 政通人和:通,顺利。和,和乐。 百废具兴:具,同“俱”,全,都。 增其旧制:制,规模。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咐。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浩浩汤汤:浩浩荡荡。 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涯,边。 得无异乎:得无,表猜度,怎能不会? 4.学生读课文一、二段,背诵。 四、作业 朗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二。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以”、“则”等虚词和“然则”、“得无”的用法。 2.理解本文写景抒情、对比出旨的特点。 3.领会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二、难点、重点分析 《岳阳楼记》难句解析: ①越明年,|②政通||③人和,|4百废具兴。 分析:(1)这句的基本结构是时间修饰复句。正句部分又是并列复句。 (2)“越明年”历来有两种解释:一、“越”作“逾”讲,作“渡过”讲,这是《说文》的本义;《广雅·释估》也说“越,渡也。”二、“越”作“及”讲,这是王引之《经传释词》的说法。王引之说,“越,犹‘及’也,《书·召浩》:‘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王氏举了《尚书》两个例子,《尚书》“越六日乙未”这种类型的结构共十二个,都作“到”、“及”讲。看起来两种说法似乎都能言之成理。但是根据《岳州府志》“职方考”的《宗谅求记》,的“去秋以得罪守兹郡”和“明年春……增其旧制”等材料来看,膛子京确实是从庆历六年开始修岳阳楼的,应当以第一种说法为妥。 译文:“过了明年,政事顺利,上下和睦,一切废弃了的事儿都兴办起来啦。”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分析:“得无……乎?”有人认为有三种解释:一、用反问语气强调肯定谓语所表达的意思;二、相当于“大概”,也是肯定谓语;三、向否定事实方向推测,相当于“该不会……吧”。第一说似嫌烦琐,而且“得无”是两个词,不是一个词。异,不同。无,没有。得,能够。乎,吗,在是非问句后面的语气助词。能够没有不同吗?否定之否定之否定,亦即三重否定,这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一个强有力的发问,即“能同乎?”下文“霪雨霏霏……感极而悲”是一种心情;“春和景明……其喜洋洋”是又一种心情,具体地说明了“不能同也”。又,“日饮食得无衰乎?”(《触菩说赵太后》)等于“平时饮食能够不衰退吗?”“妾得无随坐乎?”(《史记·廉颇商相如列传》)等于:“我能够不株连受罪吗?”跟“得无”相同的是“得不”、“得非”、“得毋”、“能不”、“能无”、“能勿”。袁仁林《虚字说》:“俱反问辞,见其不能也。”再看以下推断:异(不同)——无异(同)——得无异乎(得同乎)——不相同也。“不相同也”是朴素的直陈,“得无异乎?”是委婉的发问,具有精湛的修辞技巧。 3.至若①春和||②景明,|③波澜不惊…… 分析:《课文》没有给“至若”作注。《历代散文选》的注释是:“至若春和景明——像那风和日丽的春天。若,像。”按:这里把“至”跟“若”分拆为两个词,而且把“若”解释为“像”,恐属未当。“至若”是单纯的连词,词根是“至”,“若”则是一个词缀,没有意思。古人用“至”等于“至若”的如:“今也玩好变之,外物引之。引之而往,故曰拔。至圣人不然……”(《韩非子·解老篇》)“至若”又等于“至如”、“至于”,例如:“虽为侠,而逢巡有退让君子之风。至若北道姚氏……南阳赵调之徒,此盗跄居民间者耳。”(《史记·游侠列传》)“元,凯既登,巢,许获逸。至于今日,所谓道之云亡,邦国珍瘁。”(《晋书·贺循传》)“如”和“于”跟“若”一样,也只能是词缀。(请参阅《现代汉语虚词的构成方式》,见《语文知识》1957年第6期。)论述某种情况或某件事情的时候,把话题转到跟论述有关的其他方面去而又略带假设因素的,就用“至”、“至若”、“至如”“至于”。本句上文说的是“霪雨霏霏,连月不开……”这里讲到另一种境界,就用“至若”来连接。 译文:“至若到了春气暖和,阳光明媚的时候,波澜不起……” 4.①沙鸥翔集,|②锦鳞游泳。 分析:(1)这是一个对偶句。“锦鳞”特指美丽的鱼。 (2)“翔”跟“集”是一对反义词,“游”跟“泳”也有反义因素。“游”的本字是“厅,《说文》:“浮行水上也。”“泳”,《说文》:“潜行水中也。” 译文:“沙鸥或者齐飞,或者群集,鱼儿有时浮出,有时潜入。” 5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 分析:(1)“而或”其实是两个词,“而”表顺接;“或”作“有时”讲,相同的用法如:“仆常痛诗道崩坏,忽忽愤发,或食餟脯……”(白居易《与元九书》) (2)“一空”、“千里”都是数量词组作谓语,“长烟”、“皑月”都是偏正词组作主语,“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是一个工整的对偶句。 (3)“浮光跃金,静影沉壁”,也是对偶句,各又隐含着一个比喻,就是“浮光如跃金,静影似沉壁”,“跃”,不只是“闪动”,更有跃出水面的意思。一阵风吹来,微波涌起,峰尖在日光照耀下像是跳荡着的黄金。上句写水上之景,下句写水下之影。或说“浮光跃金”,从意思、从工整的对偶上看,应当接“沉影静壁”,“静影沉壁”实在是错综形式。 译文:“有时弥漫的炊烟完全消散,皎洁的月色笼罩千里。浮动的月光,把微波变成跳跃的黄金,静溢的影子,如同沉浸的白玉。”如果是“沉影静壁”,译文或可也是对偶句。 6①居庙堂之高|②则忧其民。 分析:(l)假设复句。主语“古仁人”都因承前省。 (2)“庙堂”,一般的解释是,“庙”,宗庙;“堂”,殿堂;“庙堂”指“朝廷”。有人认为“唐宋时期的‘庙堂’决非‘朝廷’的意思”,“是指宰相副宰相议事的地方,因此用来作宰相、副相的代称,既可以代其位,又可以代其人。”(《中国语文》1983年第1期第60页)。我看“居庙堂之高”可以说成“处在宰相或副相这样的高位”;但也不一定,“古仁人”的官职低于“宰相”或“副相”的也可以说是“居庙堂之高”。又如“庙堂之议,非草茅所当言也。”(《汉书·梅福传》)这“庙堂”是指高官乃至皇帝,不一定只是“宰相”或“副相”。至于“居庙堂之高”,完全可以解成“处在朝廷的高位”,包括做皇帝在内。 译文:“处在朝廷的高位,就关怀他的百姓。” 7①“先天下之忧而忧,②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分析:“先”、“后”都是形容词。拙著《文言难句例解》卷一的第134页说“先”、“后”的后面省去了介词“于”。又如:“先吴寿梦之鼎。”(《左传·襄公十九年》)“先”的后面也省略了“于”,这句意思是“在吴王寿梦所铸用的鼎前面”。现在说,“先”、“后”是形容词增加在动用法,“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就是“在天下之忧先”、“在天下之乐后”。又如“窈窕艳城郭”(《孔雀东南飞》),“艳”也是形容词增加在动用法。“而”,可以译成“就”,后一个“而”用来表示迟,可以译成“才”。两个分句都是连动式,前一个谓语是方式,后一个谓语是行动,方式跟行动之间用“而”字来连接,是用“而”字来划分界限。一说“先天下之忧而忧”是“先天下之忧而后己忧”,陷于随意增字解句,这并不足取。 译文:“在天下人忧愁的前面忧愁,在天下人快乐的后面快乐。” 8.①微斯人,|②吾谁与归? 分析:《文言文的语言分析》(张拱贵、黄岳洲著)说“谁与归”就是“与谁归”,把“与”看成介词,这是根据一般的通常解释。这里“与”跟“归”都是动词,作“结交”或“称许”讲,《广雅·释估》:“与,许也。”《论语·微子》:“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与”跟“归”两个及物动词同时管一个前置的宾语“谁”。这样,“吾谁与归”就得译成“我称许谁,归宿到谁(的寓居)的地方去呢?”“与”的相同用法又例如:“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战国策·齐策》)但是,语言是发展的,词性也在发展,“与”的产生介词的用法至少是在西汉,《史记·淮阴侯列传》:“足下与项王有故,何不反汉,与楚连和?”第二个“与”是介词,《岳阳楼记》是宋人作品,把“与”解成介词应该是可取的。又,《文选》张华《杂诗》之二:“佳人不在兹,取此欲谁与?”“与”也是动词,作“给与”讲。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作者介绍,解题。 同学们预习了《岳阳楼记》(板书),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古代散文,作者是范仲淹(板书)。范仲淹,字希文,北宋中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幼年时代家境贫寒,在母亲教育下,发愤读书并怀有大志。公元1015年考取进土。后来曾经镇守西北边疆,抵抗西夏,使西夏不敢进犯。1043年任参知政事,任职期间,敢于直言,实行有一定进步意义的政治改革,不幸遭到排斥被贬到邓州任太守。《岳阳楼记》便是他在邓州任上应好友滕子京所请而作。作者一生的诗文收集在《范文正公集》里。 滕子京与范仲淹同榜考中进士,两人的友谊是从这时候开始的。滕子京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由于范仲淹的举荐,滕子京先知径州,后知庆州。庆州任上,被人诬告擅自动用官钱十六万贯,终于被贬谪守岳州,心里很有些愤慨。 范仲淹很担心他惹出祸来,想找机会劝他,恰好赶上他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作记。范仲淹就借题发挥,写出自己理想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勉励滕子京学习古代有修养的人,不计较个人眼前的得失,要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当时范仲淹的处境同滕子京一样,写此文是劝友也是自勉。 (二)检查预习情况。 出示小黑板、;指名学生给下列字注音: 谪(zhé)属(同“嘱”zhǔ)霪(yín)霏(fēi)樯(qiāng)楫(jí)冥(míng)谗(chán)偕(xié) (三)研习新课。 教读第1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1.要重点理解的词句。 越明年——课本注解为“到了第二年”(即庆历五年),而据《岳州府志》载《宗谅求记书》,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在庆历六年。所以这句中的“越”还是按它的本来意义作“过”讲为妥,“越明年”就是“过了第二年”,当进入了第三年讲(庆历六年)。 谪——封建社会官吏的降职或远调,也指把有罪的人遣戍远方,如“发阎左逾(同“谪”)戍渔阳九百人”。 属——同“嘱”,通假字,“属予作文以记之”点明写作本文的缘由。 2.思考与讨论 首句中“谪”字点明了滕子京当时的处境。滕被谪以后心清不好,准备修好岳阳楼后“凭栏不恸数场”。可作者偏偏在文章的一开头就点出这个“谪”字,这不是存心触痛老朋友吗?试联系整篇文章的意思想一想,作者这样写是否别有深意? 引导要点:从这个“谪”字看,滕子京正是一位如下文所说的“迁客骚人”,作者一开头就点明滕的处境,其实暗暗包含着对老朋友的劝勉:你虽然身处逆境,但希望不要像一般的迁客骚人那样为个人的遭遇而悲叹,应该像“古仁人”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时,作者自己在庆历五年也遭贬谪,这样写也暗寓与老朋友同处逆境、自勉勉人之意。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用意是很深的。《岳阳楼记》所以传诵千古,主要原因就在于它不是泛泛的记事写景之作,而是一篇有所寄托、立意高远的好文章。 教读第2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1.要着重理解的词句。 夫——本文中几个“夫”都念fú(观夫、若夫、嗟夫)前两个“夫”有指示作用,相当于“那”;“嗟夫”,感叹声,亦作“嗟乎”。 然则——顺接连词。注意不要跟转折连词“然而”搞混。“然则”在这句中有承上连下的作用:(既然)洞庭湖是这样(气象万千),它北通巫峡,南到潇湘,降职外调的官吏和忧然失志的诗人大多会合在这里,那么他们看到这景色后产生的感情,能不因景色的变化而不同吗?《教学参考书》把这句中的“然则”译为“然而”,不符合上下句间因果相承的关系,值得商榷。 骚人——课本注解:诗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世也称诗人为骚人。但在某种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两者不能对换,如本文“迁客骚人”若换成“迁客诗人”就不恰当。因为《离骚》的作者屈原是一个遭到贬逐的诗人,所以“骚人”比“诗人”有时还多一层“恍然失志”的意思,本文中“骚人”与“迁客”相配比较合适。 得无异乎——“得无”本是一个表示测度的语气副词(如“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但本句中“得”、“无”是两个词,相当于现在说的“能不”。以洁问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 2.思考与讨论。 (l)这一段写“岳阳楼之大观”,虽然概括,却写得富于形象,气魄宏大。仔细体味,作者是用了哪些词语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引导要点:作者善于选取形象化的词语绘声绘形。如: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一“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一“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衔”、“吞”字连用,更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又加强了气势,而且四字都是水旁,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气象万千——连用两个数词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极有声势。此外如“横无际涯”的“横”,与“广”近义,但作者用“横”而不用“广”,因“横”字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朝晖夕阴”的“晖”换成“晴”字,义通顺,但作者用“晖”而不用“晴”字,因为“晖”字具体,容易使读者联想到洞庭湖上“春和景明”的景象。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力。 (2)本节中有些句子有前后照应的关系,有些句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它们找出来说明它们的关系或作用。 引导要点:“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为下两段分别写洞庭湖上“霆雨罪罪”和“春和景明”的景象伏线。“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既承接上文写景的句子,又引出下面两段文字,其中“情”“异”,是关键词,是全篇抒情、议论的基础,行文前顾后盼,文理绵密。 讲读第3、4段。 1.指明同学读第3段课文并口译,教师作必要解释: “若夫……猿啼”句。霪雨:即淫雨。淫,过多,过甚的意思。霪雨解作连绵的雨。阴风:阴冷的风。怒号(háo):大声的号叫。形容风势大,发出很响的声音。岳:高大的山。山岳,泛指洞庭湖周围大大小小的山。啸:野兽拖长声音的叫,它与“啼”是同义词。老虎叫用“啸”;猴子叫用“啼”,也可以用鸣;鸡叫可以用“啼”,也可以用“鸣”;狗叫可以用“叫”,也可以用“吠”。注意这组同义词,可以逐步培养用词准确的能力。 “登斯楼也……悲者矣”句。斯:此,这。去:离开。国:国都,这里指朝廷。萧然:萧条,冷落的样子。感极:感慨到极点。有……者:有……的心清。者:代“览物之情”的情。“去国怀乡……感极而悲者”是“有”的宾语。 2.学生齐读第3段。 3.指名同学读第4段课文并口译,教师作必要的解释:“至若……郁郁青青”句。春和景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锦鳞:锦,本指有色彩花纹的丝织品,引申为色彩鲜明、华丽,好看的意思。锦鳞,这里指代好看的鱼。这种以部分代替全体的修辞手法。叫做“借代”,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写法。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诗)中的以“帆”代船。汀:水中的小陆地,也叫洲。“岸芒汀兰”是互文,意思是岸上和小洲上的兰花。青青:“即“青青”,草很茂盛的样子。 “而或……喜洋洋者矣”句。而或:或者,有时。皓(hào)月:洁白的月光。心旷神恰:心胸开朗,精神愉快。洋洋:快乐的样子。 4.学生齐读第4段。 5讲析第3、4段。 以上两段合在一起是文章的第三部分。 问: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和上文有什么联系。 这一段描写了洞庭湖景色阴晴的变化以及迁客骚人登楼时不同的心清。这段内容紧扣上段概述洞庭湖“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和“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意思加以发挥,分段来写: 先写了风雨天气中洞庭湖上萧条凄凉的景象,作者选用了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描绘:连绵阴雨的天气、令人胆寒的风声、恐怖的浊浪、天色昏暗、交通阻绝,这是写的白天。夜间却是经常听到虎啸猿啼,等等,凄凉的气氛更加浓重了。(《三峡》就曾经引用民歌词“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以“猿呜”烘托悲凉凄清的气氛。)这样的景物,很自然地引出了迁客骚人远离京都,怀念故土的失意忧虑的悲苦情感。这一段写了物悲则己悲的思想感情,是照应上文“异”字的一个方面。 其次,写洞庭湖晴朗天气的明媚景象。这一段采用与上一段对照的写法。“至若”以下写昼景,“而或”以下写夜景。写白天,写天写水,写天水相连的晴明;写沙鸥,写游鱼,更增添自由闲适的气氛;又写兰芒,生机勃勃,有色有香。写夜间,再次写天写水,有动有静,此时不再有恐怖凄凉的虎啸猿啼,却有悠扬动听的渔歌飘荡在湖面夜空。这样的景物怎能不令人陶醉其中?写了这样的景物,就很自然地引出迁客骚人此时的喜悦之情。这一段写了物喜己喜的思想感情,是照应上文“异”字的又一方面。 6分别指名朗读第2、3、4段,体会景物描写的层次和作用。 教读第5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1.要重点理解的词句。 “先天下……乎”——这是一个略带测度语气的肯定句。 注意:“其”在这里是代词,不是表示推测的副词。这一句是作者代古仁人回答。“然则何时而乐耶?”用“……乎”这样测度的语气,显得委婉而得体。 2.思考与讨论。 这一段是学习的难点所在,教读应着重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可层层启发,设问: (1)本文前四段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概况,记了登搂所见的不同的“景”以及由景而生的不同的“情”。作为一篇“记”,写了这些也够了,但作者的本意却不在写景抒情,而在于由此引出一番振聋发聩的讨论来。本段以“嗟夫”提起下文,笔锋突转,提出了一个“古仁人之心”来,并且指出“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从这里开始看作者是怎样逐步深入地阐发他的思想的。请想一想: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提出: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触化而发生变化;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这样看来,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 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是忧“民”,便是忧“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来;他们“进亦忧,退亦忧”,可见他们的“忧”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他们是为民生疾苦而忧心忡忡。 (3)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 在天下人感到快乐后古仁人才会快乐。可见他们的或忧或乐完全是随天下人的或忧或乐而转移的。这就是作者所认为的“古仁人之心”。 (4)这种“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实际也许并不存在。联系第一课时介绍的有关作者的资料,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议论这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 提示: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土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从他力主革除弊政、做官勤政爱民的行为看,确实不是徒托空言。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提出这种理想化的人物来,正是为了“假托古人,自写怀抱”,表明自己本来就不为个人的进退、荣辱而悲喜,虽遭贬谪,但忧国忧民之心决不改变,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最后一句自明志向,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励励人,委婉含蓄。 师:请划分这篇文章的部分和层次,概括部分和层次的意思。 生:第一部分(第1段),写作记缘由。着重说滕子京谪守后的政绩,由此生发出一篇之意。 第二部分(第2—4段),为全文主体,写洞庭湖上的不同景物和登楼者对景物的不同感受。 第一层(第2段),写洞庭湖全景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第二层(第3—4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悲一喜,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第5—6段),抒发作者的宽大胸怀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上文叙事、写景、抒情均系为此而设。 师:哪几句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 生:“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师:哪些语句表明滕子京在巴陵郡的政绩? 生:“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表明滕子京在巴陵政绩卓著。 师:哪些语句概括了重修岳阳楼时的盛况? 生:“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予于其上”概括了重修岳阳楼时的盛况。 师:哪句话交代了本文写作缘由? 生:“属予作文以记之”表明了作者写此文的缘由。 师:第2段中哪句是总领句? 生:“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是这段的总领句。 师:本文作者对景物的描写非常生动逼真,但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不是为了写岳阳楼和洞庭湖优美的景色呢?请从课文中找佐证。 生:作者对景物的描写,不是为写岳阳楼和洞庭湖的优美景色;目的是借景抒情。“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就是证明。 师:“前人之述备矣”照应了上段哪句话? 生:“前人之述备矣”照应了上段中“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一句。 师:有人说“诗有诗眼,文有文穴”,此文的点睛之笔是什么? 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此文的点睛之笔。这句话点明本文的中心论点。 师:哪些语句显示了“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生:体现“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的语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师:请概括本文的中心意思。 生:本文热情的赞颂了朋友滕子京谪守巴陵后的光辉政绩,生动地描写了洞庭湖的雄伟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观景所触发的“悲”、“喜”之情;并通过褒扬“古仁人之心”,贬抑了一般“迁客骚人”的“悲”、“喜”观,从而抒发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宽广胸怀和远大抱负。 生:请老师介绍本文的写作特点。 师:本文的主要的写作特点是: 一、结构严谨,剪裁得当。 文章开头一段说:“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属予作文以记之。”扼要地指出重修岳阳楼是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前提下进行的。而《岳阳楼记》是作者应滕子京的请求而作的。在这段里,对于重修岳阳楼的工程,只用“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两句交代清楚,并没有描写重修后的岳阳楼如何壮丽,因为这与作者所要表现的主题无关。 第2段,先写岳阳楼上所见的胜景,“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这层写得极概括。一则关于洞庭湖的胜状 “前人之述备矣”,二则写洞庭湖的胜状并不是本文的重点。接着通过“然则北通巫峡……得无异乎?”向重点部分过渡。用“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一反问,引出下面第3、4段文字。 第3、4两段是对“览物之情”的具体描述。这两段在形式上是对称的,都是先写景,后写迁客骚人触景而生的情。景不同,情也不同。一悲一喜,形成鲜明的对照。这又证实了前文的“异”字。 第5段是全文的重点。在这段里,作者提出理想化了的“古仁人”不同于“迁客骚人”的地方正在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回答了前面所提出的“或异二者之为”的原因。于此抒发了作者的远大抱负,揭示出文章的主题。 二、出色的景物描写。 抓住景物的特征对景物作生动细致的描绘。以第2段为例,高山和江水本来都是雄伟的形象,作者却在二者的前面用了一个“衔”字和一个“吞”字,这就把洞庭湖的浩瀚气势一下子渲染出来了。“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二句写湖的广阔,是从空间着笔。而“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二句则是从时间方面描写的。空间描写着重其持久不变的方面,时间描写则着重其千变万化的方面。又如第4段,从“至若春和景明”到“郁郁青青”写昼景。“春和景明”写天,“波澜不惊”写水,“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又共写天和水。“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写动物,“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写植物。“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又写天,“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又写水。都抓住了特征,十分生动细致。 三、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历来伟大作家都是善于把自己的情寓于景中,既描绘鲜明的图画,又抒发自己的情怀。《岳阳楼记》就具备这一特色。它描写岳阳楼之大观,只用了“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22个字,就把洞庭湖波澜壮阔、雄浑浩淼的图画,展现在读者面前。特别是描绘岳阳楼的两种景色和迁客骚人的两种心情,使人有如亲临其境之感。当霪雨凄风的时候,岳阳楼是那样阴惨:可以听到“阴风怒号”、“虎啸猿啼”等令人胆寒的声音;可以看到“日星隐耀”、“山岳潜形”、“薄暮冥冥”等阴森可怕的色彩;可以感到那种“商旅不行”、“樯倾楫摧”的悲凉境界。面对着此种景物,产生“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的心情,那是十分自然的了。可是,当“春和景明”、“皓月千里”的时候,岳阳楼却又是另一幅图画。它是那样明媚,那样欢快,我们似乎看到了“一碧万顷”、“锦鳞游泳”、“浮光跃金”的鲜艳色彩;听到了一片“渔歌互答”的欢乐的声音;并且“岸芷汀兰,郁郁青青”,真觉有一股清香扑鼻而来。面对此种景象,抒发出“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其喜洋洋”的心情,那也是十分自然的了。 四、散文辞赋化。 《岳阳楼记》是一篇散文,却包含了辞赋的特点。作者在文章中大量使用了整齐的排偶句,使文章节奏和谐,音调铿锵,增强了语言的音乐美和感染力。如第三段里,“从霪雨霏霏”到“虎啸猿啼”,第4段里从“春和景明”到“此乐何极”,都是四个字的排比句。其中“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和“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静影沉璧”等又都是对偶句。这些排偶句还往往平仄对称,并且押韵。如“日星隐耀”是仄平仄仄,下句的“山岳潜形”就是对称的平仄平平。第3段里的“霏”和“开”押韵,“推”和“啼”、“讥”和“悲”押韵;第4段里的“明”、“惊”、“顷”、“泳”和“青”押韵,“里”、“璧”和“极”押韵,“忘”和“洋”押韵。这些押韵字的使用,都增强了文章的声音之美。 这些整齐的排偶句和押韵句,并不是与散文句分开使用,而是将它们夹用在散文句子中间。如第2段,以散文句“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开头,接着便用“衔远山”到“气象万千”三组排比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又是散文句。“然则”以下直到“得无异乎”,散文句中夹用“北通巫峡,南极潇湘”一组对偶句。第2、3段,基本上是散文句,可是多数句子的末字押韵。还有在句中押韵的,如“感极而悲者矣”的“悲”字,“其喜洋洋者矣”的“洋”字。在散文句中夹用排偶句和押韵字,可使文章变化多姿,不落板滞。 字词解释 (1)注音 谪(zh6) 郡(j)n) 属(嘱)(zh()予(y*) 浩浩荡荡(sh1ng) 潜(qi3n) 冥(m0ng) 顷(q!ng) 汀(t9ng) 皓(h4o) 宠(ch%ng) 偕(xi6) 耶(y6) 噫(y9) 嗟夫(ji5)(f*) (2)通假字 ①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具”通“俱”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通“嘱” (3)词语 ①百废具兴:许多被废置的事情都兴办起来了。 ②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 ③霪雨霏霏:连绵繁密的雨。 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4)译句 ①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 译:(洞庭湖)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噬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宽阔无边。 ②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译:或早或晚,(一天里)湖面上有时洒满阳光,有时又是一片昏暗,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 ③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译: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远离国都(朝廷),思念故乡,担心别人诽谤,害怕别人讥讽,满眼是萧条的景象,感慨横生而悲伤的情绪了。 ④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译: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跟上面说的那两种表现不同。 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忧其君。 译:在高高的朝廷(做官)就为人民忧患,在僻远的江湖间就为国君忧虑。 ⑥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译:那他一定会说“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就担忧,在天下人享乐之后才享乐”吧。 ⑦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啊!没有这种人,我同谁同道呢?(“吾谁与归”即“吾与谁归”,疑问句中宾语前置。) 《岳阳楼记》教案 青云中学 方向主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疏通文句,并尝试背诵课文。 2、识记文言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3、能找出过渡性的词句,体会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 2、体会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多媒体出示词句练习。 a.解释词义: (1)乃重修岳阳楼 (2)属予作文以记之 (3)予观夫巴陵胜状 (4)此则后阳楼之大观也 (5)前人之述备矣(6)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7)若夫霪雨霏霏 (8)薄暮冥冥 (9)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10)至若春和景明 (11)而或长烟一空 (12)宠辱偕忘 (13)或异二者之为 (14)是进亦忧,退亦忧 b.翻译: (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微斯人,吾谁与归?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精心导入 1、以赏析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导入课文。 2、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三、解难答疑 1、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2、请学生说说预习感受。 3、学生质疑,小组讨论后,教师点拨明确。 4、学生自由朗读刚才自己有疑难的语句,进一步疏通句意。 四、研读分析 本文做到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的高度融合,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1、请同学们找出对应的语段或语句。 2、第一节的“谪守”与第二节的哪个词对应?他们被“谪”后的心情会怎样? [明确]“谪守”与“迁客”对应。 3、第二节中有一个过渡句,自然地引出下文对“迁客”之“情”的描写,请找出来,读一读。 [明确]过渡句:“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4、“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有“异”,那么究竟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会有不同呢? [明确]“物”“异”而“情”“异”:阴冷险恶——悲;春光明媚——喜。 5、“古仁人”的“览物之情”又怎样呢?他们是怎样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呢?那么,他们以什么为“喜”,又以什么为“忧”呢? [明确]“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们以“天下”为“忧”,以“天下”为“乐”。 6、作者把“迁客骚人”与“古仁人”作比,其用意是什么? [明确]既是自勉,更是劝慰友人。 7、另外,本文能做到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的高度融合,还得益于几个关键性词语的恰当地配合使用,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 [明确] “观夫——然则——若夫——则有……者矣——至若——则有 ……者矣——嗟夫——然则——噫”这些标志性词语的运用,使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一气呵成,浑然一体。 教师小结:全文先以叙事带出写景,然后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最后由情抒议,点明全文主旨。做到了情、景、议的高度融合。 板书(多媒体显示) 迁客骚人 谪 古 仁 人 以“阴”悲,以“晴”喜 “览物之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即景抒情) (由情入议)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学生自由朗读一遍课文,进一步体会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特点。 五、尝试背诵全文 1、教师指导背诵: a.全文结构:叙事——写景——即景生情——议论抒怀 b.抓住关键词句: 谪守——观夫——然则——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则有……者矣——至若——则有 ……者矣——嗟夫——然则——噫 2、学生尝试背诵 六、教师小结: 同学们,《岳阳楼记》这篇文章,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赏析,去探究,比如还有文中的对偶句,凝练优美的四字句等等,千古流传,脍炙人口,常读常新。阅读这样的文章,会旷达我们的心胸,照亮我们的灵魂。 七、布置作业:1、熟练地背诵全文。 2、仿照课文3、4两段,写一段100字左右的即景抒情的文章(可以尝试用文言文创作)。 教学目的: 一 积累词语。 实词:(名词)赋、国、景、大观、迁客、骚人、宠辱、(动词)谪、属、把 虚词:夫、斯、其、微、则、然则 词组:百废具兴、浩浩汤汤、气象万千、霪雨霏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虎啸猿啼、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一碧万顷、郁郁青青、皓月千里、心旷神怡、先忧后乐(先天下之忧百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 理解句意。 “得无异乎?”(反问句) “吾谁与归?”(变序句) “则有……者矣。”(长定语句) “其必曰……乎。”(表示揣测语气的陈述句) 三 了解“对偶”的特点及作用。 四 理解本文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作特点。 五 学习我国古代进步知识分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思想。 教学设想: 一 本文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不仅立意高远,而且文采斐然,句式于整齐中见变化,尤其便于朗读。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吟味,体会文章的特点,并在思想上受到教育。 二 倡导学生自读,教师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启发引导。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指导自读) 一 导入新课。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历代都作为散文名篇收入各种选本,它究竟有哪些独到之处使它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呢?这是我们在阅读这篇文章时必须认真思考的。 关于岳阳楼和作者,请先看本文的题注。范仲淹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文学方面也相当有成就。下面是《宋史》里关于范仲淹的简略介绍(节引,字句略有改动),对我们理解《岳阳楼记》的思想内容很有帮助,请同学们先读一读(挂在小黑板):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而少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惫甚,辄以凉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人不堪其忧,仲淹不改其乐也。既仕(做官),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谗受贬,庆历五年由参知政事(副宰相)谪守邓州。勤政爱民,有政声,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指定语文学习好的学生读讲。) 思考:1.范仲淹少年时为什么发愤苦读?2.范仲淹论政事奋不顾身,力主改革,勤政爱民,他的思想基础是什么? 二 指导自学。 1.读懂文句: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教师提示重点词语与句子(见“教学目的”),要求学生自读时注意。 2.思考:(1)范仲淹写本文的缘由是什么?当时他和他的朋友滕子京的处境如何?(2)找出本文中写景的句子,想一想它们所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它们在文章中分别起了怎样的作用?(3)本文的中心句(文眼)在哪里? 三 课外作业。 1.把小黑板上关于范仲淹的资料抄在练习本上。 2.反复朗读,加深理解。 教师:前几天,我上网看到这样一则消息:有一个日本旅游团游览寒山寺后,向苏州市政府提议,要为张继铸一枚一吨重的金质奖章,以表彰他及不朽的《枫桥夜泊》。因为《枫桥夜泊》,寒山寺成了一座著名的文化公园。同样,湖南岳阳市的岳阳楼,由于北宋范仲淹的一篇《岳阳楼记》而名满天下,成了中华民族的一座“文化楼”、“精神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岳阳楼记》。 (板书课题、作者,文化楼、精神楼) 教师:学课文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包括岳阳楼在内的中国古代四大名楼的一些概况。请上网搜集资料的同学简单介绍一下。 学生甲:我国古代四大名楼指湖南省岳阳市的岳阳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昌的黄鹤楼和山东的蓬莱阁。 学生乙:不是蓬莱阁,应该是鹳鹊楼。 教师:一般说来,应该是山西的鹳鹊楼。 学生甲:(继续)我提的问题是:你能列举出有关四大名楼的诗歌吗? (学生神色兴奋,议论纷纷,但背诵不出) 教师:被称为全唐诗的第一首、王之涣的《登鹳鹊楼》,开头一句是“白日依山尽——” 学生: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教师:李白有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怎么说? (学生七嘴八舌,背不出的急得跺脚) 学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教师:唔,不错。初二时我们还学了崔灏的《黄鹤楼》,开首一句是“昔人已乘黄鹤去——” 学生: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声音参差不齐,有学生笑了。教师提醒)——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教师:前面学,后面忘,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啊。可见,平时的积累是多么重要。余下的,老师给你们简单搜集了,请看——(投影四大名楼及诗篇等) 教师:关于滕王阁,最著名的莫过于王勃的《滕王阁序》,里面最著名的是“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今后大家上高中或大学,肯定要学到。所以啊,书是一定要好好读的。至于岳阳楼,《岳阳楼记》是我们马上要学的。现在我想考考大家的是:这四大名楼中哪一座不属于我们江南? (学生兴奋,注意力集中,小声猜测) 学生甲:是滕王阁。 学生乙:不对,滕王阁在江西,在长江一带。 学生丙:是鹳鹊楼,因为它在山西,在黄河一带。 教师:很好,你们的地理概念还是蛮清晰的。所以啊,学习语文,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所不包。下面,我还想请同学介绍一下本文的作家作品、写作背景。 学生甲: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人,1015年进士,是仁宗朝政治改革派的中心人物,深为欧阳修钦佩和拥护。景佑年间被贬饶州;庆历新政失败后,贬邓州、杭州、青州等地。范仲淹在当时的士大夫中声望极高,他的文学创作也很有成就,写景抒情文《岳阳楼记》,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盛传不衰的登临杰作;他以政治家、军事家特有的情怀创作的《渔家傲》,突破了词专写男女风月的界限,开苏轼辛弃疾豪放词之先河。但可惜,范仲淹创作的数量不是太多,因此,我们学习他的文章,会倍觉珍贵。 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贬居邓州,此时他身体很不好。昔日好友藤子京从湖南来信,要他为重新修竣的岳阳楼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一口答应。庆历六年六月,他就在邓州的花洲书院里挥毫撰写了著名的《岳阳楼记》。范仲淹用冼炼优美的文字描绘了洞庭湖波澜壮阔的景色,尤其是阴晴变化引起登临者的或喜或悲之情,归结到“古仁人之心”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故当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己任,表现作者虽身居江湖,心忧国事,虽遭迫害,仍不放弃理想的顽强意志,同时,也是对被贬战友的鼓励和安慰。这跟欧阳修写作《醉翁亭记》有异曲同工之妙。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概括了范仲淹一生所追求的为人准则,是他忧国忧民思想的高度概括。从青年时代开始,范仲淹就立志做一个有益于天下的人。为官数十载,他在朝廷犯颜直谏,不怕因此获罪。他发动了庆历新政,这一政治改革,触及到北宋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的各个方面,虽然由于守旧势力的反对而失败,但却开了北宋士大夫议政的风气,传播了改革思想,成为王安石变法的前奏。 教师:你介绍得十分全面,告诉大家,这段资料从哪里来? 学生甲:就是老师你写在《常州教育报》上的,大家手头都有。(学生们笑起来) 教师:所以,上网、读报,也是我们获取语文知识的一个途径。下面,请大家仔细听老师朗读,感知文章写了哪些内容。 (教师充满激情地朗读全文,学生听得很专注,听完了,大家吁出了一口气。) 教师:请大家集体朗读全文,要求读出节奏和气势。 学生:集体朗读。 教师:还不错,太快了点。请看小黑板,哪位同学上来完成拼音汉字互写? (一学生上去书写,其他同学指指点点,表示有意见) 教师:有不同意见的,请说明。(学生纠正两处错误) 教师:我这儿有两副对联:(出示投影) 洞庭西下八百里, 四面河山归眼底, 淮海南来第一楼。 万家忧乐到心头。 请大家选择:如果形容岳阳楼气魄雄大,该选哪一则;如果用来概括全文内容,哪一则最恰当?(学生又开始议论) 学生:前者选第一则对联,后者可以概括全文内容。(大多数学生赞同) 教师:既然这样,这“四面河山”可以具体到文中哪些段落呢? 学生甲:第二小节开头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学生乙:第三小节也是。 学生丙:第四小节还是。 教师:(板书写景部分)岳阳楼有此“大观”,才会让“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这里优越的地理条件体现在哪八个字上?“迁客骚人”看到不同的自然景物产生的思想感情如何呢?(学生寻求答案,举手了) 学生甲:“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是说它交通便利,所以迁客骚人很容易来。 学生乙:当他们看到阴沉沉的天气和萧条的景色时,心情就很坏,文中用“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来概括。 学生丙:当他们看到春和景明的景色时,就“喜气洋洋”,端起酒杯喝起酒来了。(学生笑,) 教师:很好,能各用原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他们的感情吗? 学生:(集体)“悲”和“喜”。(声音拖得很长;教师板书两字) 教师:不错。请大家鉴赏一下这副画,是黄红同学画的,怎么样? (学生伸长脖子看,议论) 学生甲:上面画了几只破船,还有阴沉沉的天色、湖水。就是没把“浊浪排空”画出来。 学生乙:还可以,那个颜色好。 教师:我同意,如能画出“浊浪排空”的样子,那就更好。 大家继续思考,作者写“迁客骚人”的“悲喜”之情,仅此而已吗? 学生:不,是为了写后面的“古仁人”,写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感情。 教师:你能解释这话的意思吗? 学生:意思是“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这跟“迁客骚人”的感情不一样。 教师:很好。(板书)具体说来,“古仁人”的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怎么理解? 学生:(集体,迫不及待)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出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 教师:意思是— 学生:(集体,整齐不够)在高高的朝廷做官,就担忧他的老百姓;不在朝廷做官,就担忧他的君主。这样做官也担忧,不做官也担忧。 教师:不错,你们预习得真不错。我再问大家一句,这“古仁人”整天担忧,他们就没有快乐的时候了吗? 学生:(集体)不,他们在应该快乐的时候才快乐。(有一部分人笑起来) 学生甲:应该是“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享乐之后再享乐”。 教师:对。如果我们来分析两者忧乐的出发点,那么“迁客骚人”是“个人忧乐”,而“古仁人”应是怎样的呢?请用上面对联中的四个字回答。 学生:应是“万家忧乐”。 教师:很好。(板书)我们来总结一下:本文并非单纯写景,写景是为了引出“迁客骚人”及他们的“悲喜”之情,而这又是为了引出后边的“古仁人”及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尚情操。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的思想倾向显而易见。最后自然得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旨句,真正做到了“水到渠成”。 教师: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把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下面我们再来读文章,会读出更好的语气和感情来。 学生:有感情地集体朗读。 教师:大有进步。我们想啊,一千多年前的封建士大夫能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能时时处处忧国忧民,这种闪烁着民族精神的人格力量对我们后人是一种鞭策,是一种教育。回望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的历史,这样的人物数不胜数。你能从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中找出这样的例子吗?(学生相互商量) 学生甲:唐朝李贺的“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学生乙:南宋陆游的《示儿》说-------“但悲不见九州同------” (背不出,教师带领大家一起背) 学生丙: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也是。(集体背) 学生丁: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也是。 教师:多好的例子,典型的“万家忧乐”! 学生:还有屈原。屈原用自己的生命来书写爱国爱民的篇章,令我们肃然起敬!(学生举出更多的例子) 教师:举了这么多例子,我们也应从中受到教益,不断修正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下面是老师给大家搜集的这方面的格言,请大家读一读,品一品,课后摘录下来:(出示投影片,学生在教师带领下集体读,情绪激昂。) 儒家学说: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陆游: 位卑未敢忘忧国 明朝东林党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清朝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孙中山: 天下为公 毛泽东: 粪土当年万户侯 周恩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国共产党人:解放全人类 板书: 《岳阳楼记》 范仲淹 文化楼、精神楼 岳阳楼之大观 迁客骚人:个人忧乐 霪雨霏霏------ 悲 春和景明------ 喜 古仁人 : 万家忧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主旨) 教师:前几天,我上网看到这样一则消息:有一个日本旅游团游览寒山寺后,向苏州市政府提议,要为张继铸一枚一吨重的金质奖章,以表彰他及不朽的《枫桥夜泊》。因为《枫桥夜泊》,寒山寺成了一座著名的文化公园。同样,湖南岳阳市的岳阳楼,由于北宋范仲淹的一篇《岳阳楼记》而名满天下,成了中华民族的一座“文化楼”、“精神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岳阳楼记》。 (板书课题、作者,文化楼、精神楼) 教师:学课文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包括岳阳楼在内的中国古代四大名楼的一些概况。请上网搜集资料的同学简单介绍一下。 学生甲:我国古代四大名楼指湖南省岳阳市的岳阳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昌的黄鹤楼和山东的蓬莱阁。 学生乙:不是蓬莱阁,应该是鹳鹊楼。 教师:一般说来,应该是山西的鹳鹊楼。 学生甲:(继续)我提的问题是:你能列举出有关四大名楼的诗歌吗? (学生神色兴奋,议论纷纷,但背诵不出) 教师:被称为全唐诗的第一首、王之涣的《登鹳鹊楼》,开头一句是“白日依山尽——” 学生: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教师:李白有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怎么说? (学生七嘴八舌,背不出的急得跺脚) 学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教师:唔,不错。初二时我们还学了崔灏的《黄鹤楼》,开首一句是“昔人已乘黄鹤去——” 学生: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声音参差不齐,有学生笑了。教师提醒)——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教师:前面学,后面忘,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啊。可见,平时的积累是多么重要。余下的,老师给你们简单搜集了,请看——(投影四大名楼及诗篇等) 教师:关于滕王阁,最著名的莫过于王勃的《滕王阁序》,里面最著名的是“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今后大家上高中或大学,肯定要学到。所以啊,书是一定要好好读的。至于岳阳楼,《岳阳楼记》是我们马上要学的。现在我想考考大家的是:这四大名楼中哪一座不属于我们江南? (学生兴奋,注意力集中,小声猜测) 学生甲:是滕王阁。 学生乙:不对,滕王阁在江西,在长江一带。 学生丙:是鹳鹊楼,因为它在山西,在黄河一带。 教师:很好,你们的地理概念还是蛮清晰的。所以啊,学习语文,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所不包。下面,我还想请同学介绍一下本文的作家作品、写作背景。 学生甲: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人,1015年进士,是仁宗朝政治改革派的中心人物,深为欧阳修钦佩和拥护。景佑年间被贬饶州;庆历新政失败后,贬邓州、杭州、青州等地。范仲淹在当时的士大夫中声望极高,他的文学创作也很有成就,写景抒情文《岳阳楼记》,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盛传不衰的登临杰作;他以政治家、军事家特有的情怀创作的《渔家傲》,突破了词专写男女风月的界限,开苏轼辛弃疾豪放词之先河。但可惜,范仲淹创作的数量不是太多,因此,我们学习他的文章,会倍觉珍贵。 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贬居邓州,此时他身体很不好。昔日好友藤子京从湖南来信,要他为重新修竣的岳阳楼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一口答应。庆历六年六月,他就在邓州的花洲书院里挥毫撰写了著名的《岳阳楼记》。范仲淹用冼炼优美的文字描绘了洞庭湖波澜壮阔的景色,尤其是阴晴变化引起登临者的或喜或悲之情,归结到“古仁人之心”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故当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己任,表现作者虽身居江湖,心忧国事,虽遭迫害,仍不放弃理想的顽强意志,同时,也是对被贬战友的鼓励和安慰。这跟欧阳修写作《醉翁亭记》有异曲同工之妙。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概括了范仲淹一生所追求的为人准则,是他忧国忧民思想的高度概括。从青年时代开始,范仲淹就立志做一个有益于天下的人。为官数十载,他在朝廷犯颜直谏,不怕因此获罪。他发动了庆历新政,这一政治改革,触及到北宋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的各个方面,虽然由于守旧势力的反对而失败,但却开了北宋士大夫议政的风气,传播了改革思想,成为王安石变法的前奏。 教师:你介绍得十分全面,告诉大家,这段资料从哪里来? 学生甲:就是老师你写在《常州教育报》上的,大家手头都有。(学生们笑起来) 教师:所以,上网、读报,也是我们获取语文知识的一个途径。下面,请大家仔细听老师朗读,感知文章写了哪些内容。 (教师充满激情地朗读全文,学生听得很专注,听完了,大家吁出了一口气。) 教师:请大家集体朗读全文,要求读出节奏和气势。 学生:集体朗读。 教师:还不错,太快了点。请看小黑板,哪位同学上来完成拼音汉字互写? (一学生上去书写,其他同学指指点点,表示有意见) 教师:有不同意见的,请说明。(学生纠正两处错误) 教师:我这儿有两副对联:(出示投影) 洞庭西下八百里, 四面河山归眼底, 淮海南来第一楼。 万家忧乐到心头。 请大家选择:如果形容岳阳楼气魄雄大,该选哪一则;如果用来概括全文内容,哪一则最恰当?(学生又开始议论) 学生:前者选第一则对联,后者可以概括全文内容。(大多数学生赞同) 教师:既然这样,这“四面河山”可以具体到文中哪些段落呢? 学生甲:第二小节开头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学生乙:第三小节也是。 学生丙:第四小节还是。 教师:(板书写景部分)岳阳楼有此“大观”,才会让“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这里优越的地理条件体现在哪八个字上?“迁客骚人”看到不同的自然景物产生的思想感情如何呢?(学生寻求答案,举手了) 学生甲:“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是说它交通便利,所以迁客骚人很容易来。 学生乙:当他们看到阴沉沉的天气和萧条的景色时,心情就很坏,文中用“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来概括。 学生丙:当他们看到春和景明的景色时,就“喜气洋洋”,端起酒杯喝起酒来了。(学生笑,) 教师:很好,能各用原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他们的感情吗? 学生:(集体)“悲”和“喜”。(声音拖得很长;教师板书两字) 教师:不错。请大家鉴赏一下这副画,是黄红同学画的,怎么样? (学生伸长脖子看,议论) 学生甲:上面画了几只破船,还有阴沉沉的天色、湖水。就是没把“浊浪排空”画出来。 学生乙:还可以,那个颜色好。 教师:我同意,如能画出“浊浪排空”的样子,那就更好。 大家继续思考,作者写“迁客骚人”的“悲喜”之情,仅此而已吗? 学生:不,是为了写后面的“古仁人”,写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感情。 教师:你能解释这话的意思吗? 学生:意思是“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这跟“迁客骚人”的感情不一样。 教师:很好。(板书)具体说来,“古仁人”的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怎么理解? 学生:(集体,迫不及待)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出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 教师:意思是— 学生:(集体,整齐不够)在高高的朝廷做官,就担忧他的老百姓;不在朝廷做官,就担忧他的君主。这样做官也担忧,不做官也担忧。 教师:不错,你们预习得真不错。我再问大家一句,这“古仁人”整天担忧,他们就没有快乐的时候了吗? 学生:(集体)不,他们在应该快乐的时候才快乐。(有一部分人笑起来) 学生甲:应该是“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享乐之后再享乐”。 教师:对。如果我们来分析两者忧乐的出发点,那么“迁客骚人”是“个人忧乐”,而“古仁人”应是怎样的呢?请用上面对联中的四个字回答。 学生:应是“万家忧乐”。 教师:很好。(板书)我们来总结一下:本文并非单纯写景,写景是为了引出“迁客骚人”及他们的“悲喜”之情,而这又是为了引出后边的“古仁人”及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尚情操。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的思想倾向显而易见。最后自然得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旨句,真正做到了“水到渠成”。 教师: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把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下面我们再来读文章,会读出更好的语气和感情来。 学生:有感情地集体朗读。 教师:大有进步。我们想啊,一千多年前的封建士大夫能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能时时处处忧国忧民,这种闪烁着民族精神的人格力量对我们后人是一种鞭策,是一种教育。回望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的历史,这样的人物数不胜数。你能从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中找出这样的例子吗?(学生相互商量) 学生甲:唐朝李贺的“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学生乙:南宋陆游的《示儿》说-------“但悲不见九州同------” (背不出,教师带领大家一起背) 学生丙: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也是。(集体背) 学生丁: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也是。 教师:多好的例子,典型的“万家忧乐”! 学生:还有屈原。屈原用自己的生命来书写爱国爱民的篇章,令我们肃然起敬!(学生举出更多的例子) 教师:举了这么多例子,我们也应从中受到教益,不断修正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下面是老师给大家搜集的这方面的格言,请大家读一读,品一品,课后摘录下来:(出示投影片,学生在教师带领下集体读,情绪激昂。) 儒家学说: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陆游: 位卑未敢忘忧国 明朝东林党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清朝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孙中山: 天下为公 毛泽东: 粪土当年万户侯 周恩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国共产党人:解放全人类 教师: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请大家课后以两人小组为单位,口译全文,不懂处作好记号。下课! 板书: 《岳阳楼记》 范仲淹 文化楼、精神楼 岳阳楼之大观 迁客骚人:个人忧乐 霪雨霏霏------ 悲 春和景明------ 喜 古仁人 : 万家忧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主旨) 我说课的篇目是<<岳阳楼记>>,这是人教版三年制初中语文第五册古文单元的精读课文. 一.说教材 (一).说课文内容 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古代散文佳作.作者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此文是作者被贬于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的请求而写的一篇记.其文通过叙事引景,因景生情,情景交融,由情入理,既墨蕴彩色,淋漓尽致的给读者描绘了一幅巴陵胜状图,又随物赋感自然引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但是作者真正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表现他在政治失意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其文语言上骈散句结合,表达方式灵活运用,让读者在朗读的音乐美中览景悟情,爱不释手.总之,这是一篇融景美.情美.语言美.思想美为一体的千古名篇,是值得我们品味和探究的.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理解重点字词句的含义,从而疏通文意,并从写作特点上把握文章的思路.2.体会写景的形象性,理解作者写景抒情的意图,领会警句在文中的作用.3.培养学生文学欣赏的能力(品味本文精妙的语言魅力) 重点:通过反复朗读理解重点字词句的含义,从而疏通文意,并从写作特点上把握文章的思路. 难点:理解作者写景抒情的意图,领会警句在理解作者写景抒情的意图,领会警句在文中的作用文中的作用 教学工具:课件和多媒体电教平台(电脑、录像机、电视机) 二.说教法 这是一篇经典的美文,其文意境博大深远,极富感染力,所以我准备借助多媒体播放课件,采用情景感染法,带学生试'登'岳阳楼,一览巴陵胜景.让学生在配乐朗读中欣赏洞庭湖的阴晴胜景,诱导学生的向往之情,激发他们的学习愿望.同时新课标要求中指出“不同学段都应重视朗读能力的培养,尤其要重视良好的语感。”因此,我决定把朗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文意,品味文章思想内涵,陶冶情操的作用.让学生在朗读中对文中语言进行加工再造,通过想象,体会语言形象,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把优美的语言升华再现.对于文章字词句的理解和写作思路的把握,我准备用分组讨论,互相提问的方式来实现,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意识.让学生通过找资料,翻阅工具书、互相讨论等形式充分作好准备,再试作小老师向同学展开提问,教师适当点拨引导,把握教学航向,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另外配合一套古文比较阅读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把握重难点,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 三.说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导演,而真正的主角应是学生.因此我准备用情景感染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分组讨论,互问互答的方式来解决本文的教学重点,以朗读品味贯穿课堂教学始终.具体操作如下: 1.欣赏:用四大名楼导入课题,重点欣赏岳阳楼的胜景.(多媒体播放图片) 2.朗读:播放声音图象文件,示范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3.讨论:抓重点字词句理解含义,领会文章大意. 4.提问:根据个人理解,展开互问互答活动,强化对文章思路的分析. 5.归纳:教师作总结性归纳,强化文章重难点. 6.拓展: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拓展思维.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首先用四大名楼的图片和相关诗句,引发学生的神往之情,激发其了解岳阳楼的愿望.然后播放朗读欣赏文件,让学生初步感知本文的魅力.(说明:这个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创设一个情景感染学生,使之主动产生学习本文的愿望.尽快进入角色,为后面教学过程作好铺垫.) (二)检查预习 !.抽生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出示课件明确) 2.给加点字词注音(出示课件请学生笔答) (说明:这一环节主要是检查学生的自学能力及课前准备情况) (三)朗读指导 1.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注意字音.停顿.语气.感情. 2.要求学生找出文章中的骈句,强调骈句的读法,举例划分朗读节奏. 3.全体试着朗读课文,教师对个别朗读错误给予纠正. (说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尤其对于美文,通过正确有感情的朗读对文章整体的感知帮助很大,胜过抽象的分析.) (四)抓重点字词,领会全文大意. 1.熟读课文,在读中整体感知文章语言魅力. 2.结合注释,抓重点字词,领会全文大意. 3.抽学生说出每段应该注意的重点字词句,并翻译全段,教师给予补充. 4.采用分组挑战式提问,进一步检查掌握情况.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调动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主动参与意识,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愉快的学习,从而有效的掌握文章学习的重点.) (五)思考讨论 对于文章的写作思路和写作意图的分析,我准备了以下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路,让学生在思考讨论中共同完成.问题设计如下: 1.文章第一段写了岳阳楼的什么背景?说明了什么?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2.第二段如何描写岳阳楼的全景的?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主要运用什么表达方式? 3.作者分别从什么角度来描绘了岳阳楼的美景?如何来表现“迁客骚人”的感情的?其目的是什么?表达方式如何运用的? 4.文章最后一段是怎样引出警句的?警句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 5.说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并表明喜欢的原因所在. (说明: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全面思考问题,解决理解课文的难点) (六)归纳总结 1.学生总结本文写作方面的特点. 2.归纳本文的主题思想. (说明:这一部分是学生自由发言总结,只要言之有理,抓住重点就可以视为正确,目的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七)巩固拓展 !.要求熟读并背诵全文. 2.完成《点拨》上的强化练习题. 3.完成比较阅读资料题. (八)板书设计 岳阳楼记 范仲淹(北宋) 背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作记缘由记叙 缘由:属予作文以记之 洞庭湖全景: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描写 览物之情,得无乎异(过渡) 巴陵胜状,览物之情阴天__悲 迁客骚人,览物之情描写.抒情 晴天___喜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旷达胸襟) 古仁人之心议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点明主旨) 上一篇:《岳阳楼记》说课材料 下一篇:《岳阳楼记》原文译文及赏析《岳阳楼记》译文 篇2
《岳阳楼记》译文 篇3
《岳阳楼记》译文 篇4
《岳阳楼记》译文 篇5
《岳阳楼记》译文 篇6
《岳阳楼记》译文 篇7
《岳阳楼记》译文 篇8
《岳阳楼记》译文 篇9
《岳阳楼记》译文 篇10
《岳阳楼记》译文 篇11
《岳阳楼记》译文 篇12
《岳阳楼记》译文 篇13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