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涉世家教案

陈涉世家教案(精选6篇)

陈涉世家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一了解陈涉起义的原因及起义后的主要情况

  二理解记事详略得宜的剪裁方法。

  三体会小说与史传的异同。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三课时

  二采用整体入手的方法,每一“循环”都做到完整地阅读、朗读、讲述、分析。

  三重点地突出一些字、词、句,避免逐字、逐句、逐段平均主义地讲解。凡有注解的,不讲,由学生利用注解读懂课文。用一个不同断句的例子扩大视野,积累知识。

  四介绍阅读与课文有关的文学作品,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水平。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了解《史记》的一般情况。

  二读通课文,理解词语,明确层次。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结合检查预习中看阅读提示和注解自读课文的效果),教读。

  提问:1.《史记》的作者是谁?他是哪个时代的人?2.《史记》的“世家”部分是记什么人的?作者为什么把陈涉列入“世家”中?3.课文中记述陈涉起义的经过,同时又记了哪些有关的人物?这些人物中与陈涉关系最密切的是谁?要求:学生不看课本能简答,并能板演“吴广”、“葛婴”,字形笔画无误。随后,引导看阅读提示和题目注解,既加深印象,又从注文“他用毕生精力著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一句引发求知要求,介绍《史记》。

  讲述:关于《史记》汉朝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做过太史令,死后,司马迁继任这个官职。太史令是管天文、历法、国家典籍、编写史册的官。司马迁46岁时,因李陵事件牵连(只宜简介,作最低限度的说明,不必多讲),下了大狱,受到惨重的刑罚。后来,汉武帝因司马迁很有才能,赦了他,任命他为中书令(管皇帝的文书诏令)。受刑后的司马迁,决心继续父亲的事业,编写史书。最后,终于写成上起自传说中的黄帝直至当代为止约三千年左右的中国通史。全书包括12世纪(记帝王事迹),30世家(记诸侯世系)70列传(记个人和偈褡迨录#?书(记经济、天文、历法等情况),10表(用表格形式编排史料)。其中,列传的最后一篇为《太史公自序》,是自传。《史记》开创了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来记载历史这一“纪传体”的体裁。(联系旧课: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是《左传》)讲述时,学生简要笔记;讲述后,学生(邻座)互对笔记。指名复述笔记内容,师生共同订正。

  朗读:指名(水平属于中等的学生)通读全文,读时如个别字、词有障碍,要及时帮助“过关”,以保持课堂良好气氛。要求:在预习初读的基础上,再次加深对课文的印象。读后,了解有什么疑难,及时解答,并由此导向课文后的习题,解决“比较·辨析”的第三题(口头)、第五题(书面)。(可参看《教师教学用书》,此处不重复抄录)两题解决后,即提出新的练习内容。

  二练习

  提示:词有本身的词义,但要理解还须把它们放在句中、文中。下边所举的词,在不同组合时有不同的解释。

  提问:楚人怜之,卜之鬼乎,杀之以应陈涉,这三个词句中的“之”的解释与上举1-4例中哪一个相同?(答案:4)

  这里的练习,作用是:(1)统观全文,前后对照,易于分辨。(2)全面掌握,突出个别,有助巩固。作练习时,不仅答案由学生说,举例语句的解释,也可鼓励学生说。应注意的是,把字放在句中、文中,避免多讲古汉语语法的倾向。虚词“乃”也可用同样方法。

  列出“乃谋曰”、“乃诈称公子扶苏”、“乃令扶离人葛婴”,答案选取“2”。

  除以上的“之”、“乃”之外,理解文中的“数”也可用这个方式来达到巩固的目的。比较了“数有功”、“数万人”音义的不同,就可找到“以数谏故”、“数言欲亡”的“数”与“数有功”的“数”同一音义。

  三再次导向课文,教读。

  提示:原文不分段,现在,编入课本,分了段,对阅读理解有帮助。要求:提摄出每段主要内容。默读,速度可较快,发言,明确本文层次:1.用内心动态、对话、动作写出陈涉情态,表现传主陈涉的大志。(说明:本篇不是合传,传主只是陈涉一人,因吴广与陈涉起义和后来行事的关系密切,所以也在开头叙及里籍)2.以对话为主,详写起义前的准备,包括所处环境、分析形势、共同谋划、制造舆论等。3.用对话和叙述的方法,写起义的经过和起义后的大好形势。叙事真切、生动,有条理,是《史记》的特色,所以,人们不仅把它视为不朽的历史著作,而且评价它是有高度文学价值的作品。

  分散快速默读,体会层次和叙事生动性,并注意字音。读后指出:借,是籍(藉,文言文中通用)的简化字,常解释为“假使”,读,不读。但书籍的“籍”不简化,读。酂,读。度已失期的“度”,读。適,是“谪”的通假字,读,在文中与“适”无关。适有两音:读,常作人名;现又作“適”的简化字,应读。“适”不能代替“谪”的通假字而读成。

  四讨论(此内容适用于水平较高的班)。

  文中“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据中华书局版二十四史是这样断句的:“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比较一下,哪一种断句文意更明确?思考、议论、发言、结论:后者较好。据历史,秦兴徭役,发民谪戍,民不堪命,屯大译乡的九百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把“九百人”三字连下读较能明确当时史实。如果“九百人”三字属上,可以理解为当时只征发九百人到渔阳去而已。由此可见,读古籍断句,要反复思考斟酌,要结合历史事实。这是阅读中应当懂得的门径。

  五布置作业

  参考课文后第四题,试作填充,并准备讲述课文主要内容。讲时要注意“序”,即弄清课文段落和段落内部各层次,以体现作者安排材料的恰当。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一锻炼口述能力。

  二理解选材详略。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结合检查作业)

  提问:检查课文和填充第四题第1小题情况,明确填充答案(参见《教师教学用书》),在此基础上口头讲述。

  二新课内容

  1.讲述训练:指名一人以《大泽乡》为题讲“陈涉起义”的故事。要求:明条理,有重点,合史实,不夸饰,事件发展过程层次分明。讲后,学生评论,教师总结。评论标准:过程有序,事实明白,口齿清楚,语言通畅,能把起义的准备、行动作为重点,其他只作略讲。

  2.朗读训练:分散读全文,然后指名朗读,要求:注意第二段和第三段前半(“吴广素爱人”至“收而攻蕲”),用语调、语气、语速,吸引听者。

  3.小结(讲述与提问结合):(1)写法上,剪裁得当:详写起义前的商议和舆论准备,起义的具体经过。其他如佣耕、徇地、战谯门、刑秦吏等等则略写。这样写,表现出作者的史才,善于剪裁史料,突出了起义的主要内容。(2)描写生动:文中详写的是人物的心理、说话、动作;其他略写的,只作一般叙述。这样写,表现出作者善于突出重点,写得生动,有文学才能。(3)条理分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一句人物自己表明内心的话,贯串全篇。起义前,失期,是导火线。谋划时,从“苦秦”而确定大计,是善于分析形势。准备时,篝火狐鸣和帛书,是善于制造舆论。起义时,吴广先“忿恚尉”而后陈胜佐其杀尉,立即召令众人听命,“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句写出了善于把握时机和胸中之志。先杀尉而后发号召,行事易成(若先号召,尉未杀则效果不同),可见善于谋划,设计周密。以下写乘时而作,及时自立为王,便很自然。总之,这样写,显示了传主的“鸿鹄之志”,同时,也见出条理。前人评论说司马迁善序事理,称赞他做到“其文直,其事核”,实属至当。(这里只点一下,下边还要说到)

  三作业

  课后反复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一自读茅盾短篇小说《大泽乡》。

  二比较小说与史传的异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讲述:茅盾在1930年写了短篇小说《大泽乡》。那时正处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前期,农民的革命意识逐渐觉醒,对反动统治的反抗意识逐渐增强。现据1980年人民文学版的《茅盾短篇小说集》复印(或誊印),发给阅读。

  二新课内容

  学生阅读《大泽乡》。要求:默读2-3遍,把它与《史记·陈涉世家》作比较,看看有什么异同,可从题材、体裁、写法等方面考虑,在文字下边画线(单横线、曲线按各人自己使用习惯),左右空白处也可用文字简记要点。不必出题限死回答内容。要让学生思路活跃起来,自由驰骋,并由此引发学生兴趣。读后先小声议论,然后发言。教师在学生议论时巡回了解情况,以便帮助小结。小结、归纳,其大端可如下举:

  1.题材:相同,陈涉在大泽乡起义反秦。

  2.组材:课文是从传记节选的,材料比《大泽乡》多。《大泽乡》是短篇小说,它所选取的是一个“横断面”,集中于大泽乡起义,不像传记还写了起义以外的事(如里籍、佣耕、进军、称王等等。)

  3.体裁:《陈涉世家》是传记,必须叙写传主的一生事迹,因而篇幅的长短取决于传主生平事迹的多寡。《大泽乡》是短篇小说,篇幅的长短受体裁特点的限制。

  4.人物:《陈涉世家》按史传体例,一开头就叙写传主概况(本篇因需要而兼及有密切关系的人,但这并不能看作是“合传”),以传主的事迹贯串全篇。《大泽乡》先描写环境,由押送的军官先“出场”,然后在故事情节展开中,主人翁陈胜才出场,有时一个场面描写别的人,主人翁可以不出现。

  5.写法:《陈涉世家》遵循“史”的要求,注重“实录”,尽管文中也写人的对话、行动等等,但目的不在于描写,只为了叙事,更不作想象,不运用文艺创作上的手法。《大泽乡》中有景物描写,或用来交代情节发展的环境,或把这种描写同人物的心理活动结合起来,起到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作者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心理,刻画人物形象,予以合理的想象。例如,第一部分写两个军官的性格,写他俩的思想活动,与戍卒对立;第二部分写戍卒的怨恨情绪;第三部分写军官暗地里商量坑杀戍卒;第四部分写起义的场景。

  6.中心:《陈涉世家》着意在反映史实,《大泽乡》则突出了阶级对立、阶级矛盾的主题。

  小结(讲述为主):读《陈涉世家》,仅仅从课文这个节选部分,已能初步领略到《史记》的特点:“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正因在史学、文学两方面都有高度的成就,所以鲁迅称它为“史家之绝唱”。《大泽乡》用短篇幅写大事件,作者匠心独运,还熔铸了一些史事于篇中,写得极其自然。例如,秦始皇36年,百姓怨秦而假借天上坠星为殒石的谣言,有使者夜行过平舒道中闻仙人说祖龙(指秦始皇)当死;大将蒙恬率大量戍卒屯边,是秦的一大苛政。作者又借用汉代梅福说的话(倒持太阿)来指斥秦的统治者,用这些史事来加强反秦的气氛,但又不同于传记中的人物行事实录。作者还在作品中写了一些引人深思的句子。例如,“但是‘闾左’的*奴们的洪水太大了,太大了”,“地下火爆发了”之类。

  三作业

  指导使用《简化汉字总表》,向学生说明:使用简化汉字应以1986年10月10日国家正式颁布的“总表”为准,《大泽乡》的复(油)印中应改正三个字,“象”改“像”,瞭望的“瞭”不作“了”,“囉”的简化字应作“啰”,不应作“罗”。又,电影、电视的字幕,商品的说明书,时常有不该使用的简化字,应予注意,不要受其影响,发现不符合“总表”规定的,可以用与人为善的态度,提出意见,要求纠正。

陈涉世家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文言字词的释义

  能力目标:把握本文运用对话及对话时的语气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情感目标:认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必然性。

  教学重点:

  1、讲清大泽乡起义的原因和经过。

  2、了解人物对话的语气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

  对多义词不同含义的理解,以及对文中有关迷信活动的正确认识。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大家学过中国古代历史,能说出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爆发于哪个朝代,起义的领袖是谁吗?

  学生发言,教师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检查预习

  1 《史记》是一部什么书?

  《史记》是汉代司马迁编写的一部史书,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自黄帝至汉武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史记》不仅史料翔实,而且文笔流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因而鲁迅先生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 陈胜、吴广起义发生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强化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统治,推行强硬政策,对农民实行残酷剥削,大大加重了税赋和劳役的征发,这些急政暴行,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日益激化,农民起义一触即发。公元前2XX年(秦二世元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今安微宿县境)率戍卒900人揭竿而起,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政权--张楚。陈胜领导的这场农民起义虽只有半年,但严重地动摇了秦王朝的封建统治。

  3 给下列黑体的字注音,并说出其含义。

  阳夏(jiǎ) 嗟乎(jiē) 适(zhé)戍 当行(háng)

  陈胜王(wàng) 罾(zēng) 篝火(gōu) 忿恚(huì)

  笞(chī) 徇(xùn) (zhì) 酂(zàn) 柘(zhè)

  谯(qiáo) 砀(dàng) 社稷(jì)

  三、教师朗读课文后指导学生理清叙事线索

  提问:围绕着农民起义这一中心事件,本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明确:按照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叙述。第1段介绍农民起义的领袖;第2段记叙起义的原因和谋划情况,第3段写起义的经过和取得的胜利。

  四、研读第1段

  1 阅读理解课文,掌握重点字词:

  (1)“之”的三种不同用法;

  (2)“也”“哉”所表达的语气;(3)“尝”“毋”“苟”等词的含义。

  2 学生口译并讲评翻译情况。

  3 质疑和讨论。

  提问:本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陈胜的?

  讨论明确;这一段从籍贯、身世、志向等方面来介绍陈胜。(1)“与人佣耕”,表明陈胜是个被剥削受压迫的穷苦农民;(2)“怅恨久之”,说明他对所处的贫困地位的不满;(3)“苟富贵,毋相忘”,表达出他有福同享的思想意识;(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他的远大志向。

  五、布置作业

  预习课文2、3段。要点:掌握多义词;找出文中通假字和活用的词。

  第二课时

  一、检查预习情况

  学生口头回答上节课布置的预习要点,教师作补充,从而掌握文中的多义词、通假字及词类活用用法。

  二、研读第2段

  1 阅读理解课文,讲清重点字词句(结合文中注释与语境进行):

  皆次当行 会天大雨 等死 以数谏故 诚以吾众 宜多应者 威众 间令(与“又何间焉?”比较) 往往语

  2 学生口译并讲评翻译情况。

  3 质疑和讨论。

  提问:农民起义的原因是什么?在段中画出有关句子。

  讨论明确: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是苛重的劳役和残酷的刑法。“发闾左适戍渔阳900人,一次征发就达900人,可见当时徭役之重;“失期,法皆斩”,说明秦朝法律的苛酷,从而表明起义是统治者逼迫出来的。

  提问:陈胜、吴广是怎样谋划起义的?怎样看待他们所采用的迷信手法?

  讨论明确:首先,陈胜、吴广正确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天下苦秦久矣“,道出了秦王朝的残酷统治及广大平民百姓的怨恨之情;同时,陈胜还分析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提出借扶苏、项燕之名“为天下唱”的主张;最后,他们为起义制造舆论。采用“丹书鱼腹”、“篝火狐鸣”等迷信的方式,这是根据当时的的具体情况而采取的斗争策略,说明陈胜、吴广的足智多谋。提问:这一段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语言、动作、外貌)

  明确:以记叙人物的对话为主,通过对话描写,刻画了陈胜、吴广的革命精神和非凡的才能。

  三、研读第3段

  1 阅读理解课文,讲清重点字词句(结合文中注释和语境进行)

  多为用者 忿恚尉 借第令毋斩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比至陈 豪杰 被坚执锐 刑其长吏

  2 学生口译并讲评翻译情况。

  3 质疑和讨论。

  提问:这一段写了哪些内容?

  讨论明确:写了三方面内容。(1)并杀两尉;(2)为坛而盟;(3)胜利进军。总之,写了起义的经过和胜利情况。

  提问:“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的思想含义是什么?

  讨论明确:这句话表达了陈胜等人敢做敢为,要做天下主人的英雄气概,对封建等级制度进行否定。这种思想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提问:哪些词语表现了起义军的胜利进军情况?结尾一句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攻”“下”“收”“皆下”等动词,表明陈胜、吴广起义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结尾一句进一步反映起义的影响、号召力之大;农民起义风暴席卷各地,猛烈地动摇了秦王朝的统治。同时也告诉人们,这场农民运动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

  四、布置作业

  背诵“陈胜、吴广乃谋曰……吴广以为然”和“召令徒属曰……吴广为都尉”两段文字。

  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二、讨论本文的主题思想

  提问:陈胜是农民起义的领袖,作者对这一历史人物持什么态度?试说明理由。讨论明确:作者对陈胜是肯定和赞扬的。“世家”是《史记》中为那些对全国政局有影响的王侯将相所作的传记,司马迁将陈胜与一般的王侯齐观,可见对他首先发难的功绩是予以充分肯定的。

  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活动,归纳出主题思想:本文生动地记叙了陈胜起义的过程,刻画了陈胜、吴广的英雄形象,赞扬了他们反抗暴秦专制的历史功绩。

  三、讨论本文的写作特色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启发诱导,明确:

  1 围绕中心来选材组材。文章围绕着秦末农民起义这一中心事件,详略得当地记叙了起义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作者首先简略地交代了主人公陈胜的身世和抱负,继而详写起义的原因、谋划情况、起义的经过及得取得的胜利。条理清楚,主次分明。

  2 通过对话描写来刻画人物。全文共写了三次对话。第1段陈胜与同伴们的对话,表现了他远大的志向和反抗意识;第2段陈胜同吴广的对话,反映了他们善于斗争的智慧和才能;第3段陈胜同戍卒的对话,表现出陈胜反抗阶级压迫的英雄气概。不仅如此,作者还善于根据人物不同的身分和处境,写出对话的语气。如“若为佣耕,何富贵也?”与“等死,死国可乎?”两句,皆为疑问句,但语气表达方式同中有异,前句“也”相当于“啊”,表达的语气肯定意味强些,表现了“佣耕者”对陈胜的话根本不相信;后句“乎”表达的语气委婉些,含有征徇的意味。从而生动地刻画出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四、布置作

陈涉世家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了解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2.领会课文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3.初步了解文言文中一词多义、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解题,了解课文的内容结构,分析课文第1段。

  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在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农民起义,这些农民起义为残酷的封建统治所迫,充分说明了它通民反的理。每次农民起义都沉重地打击了黑暗的封建统治,有的甚至推翻了封建王朝,是推动历史前进,促使变革封建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动力。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是发生在秦朝末年的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这次农民起义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政权——张楚,给予秦朝的暴政以致命的打击,促使了秦速亡,使由秦始皇开始的而想万世统治中国的秦王朝只存在短暂的15年便被刘邦的西汉政权所取代。陈胜、吴广是什么样的人,他们是在什么情况下发动起义的,起义的经过怎样,我们学习了司马迁写的《陈涉世家》就知道了。

  2.解题。学生阅读注释①,教师可作如下补充。

  ①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学识渊博,在汉武帝时就任太史令(史官),掌管秘籍、史料、职司记载等。司马迁自幼受父亲熏陶,10岁就到长安学习,20岁起曾多次到南北各地游历,观察各地的风俗人情,采集传闻异说,为后来写作《史记》打下基础。38岁时继任太史令,更有机会博览皇家藏书,掌握了丰富的史料。42岁时开始写作《史记》。后由于上书替投降匈奴的汉将李陵辩解而触怒是上,获罪下狱,被处官刑。为完成《史记》,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历时10多年,终于写成历史巨著《史记》。

  (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我国第一部传记文学。这部书记载了上自黄帝不至汉武帝的三千多年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记”(记历代帝王政迹),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兴亡)、七十二“列传”(记重要历史人物的言行事迹)。书中史料翔实,作者思想倾向也极为鲜明。例如课文《陈涉世家》,作者把农民起义的领袖陈涉的传记列在“世家”里,足见他对陈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看重。鲁迅先生曾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③秦始皇统一中决定起义后,陈胜、吴广首先分析天下形势,拟定斗争策略。“天下苦秦久矣”,简明而又准确地概括了当时的形势,揭露了秦王朝的苛政,表达了人民群众积蓄已久的不满与反抗情绪,揭示了暴发农民起义的必然性。在这种形势下举行起义,一定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响应。陈胜又分析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制定了借深得人心的扶苏、项燕的名义号召群众,发动起义的斗争策略。陈胜坚信,这样做一定会得到“宜多应者”的效果。然后为起义作舆论准备,他们运用问卜、念鬼、鱼腹藏书,篝火狐鸣等方法制造舆论,鼓动人心,树立威信,使人们相信“大楚兴,陈胜王”的必然趋势,结果在士卒中很快得到反应。陈胜的做法虽然是借助鬼神迷信来争取群众,但作为一种策略,充分显示了陈胜、吴广的斗争才智。

  3.学生齐读课文,体会课文记叙方法上的特点。

  本段仍以人物对话为主,间以叙事。陈胜和吴广商议大计,分析天下形势,制定斗争策略等,都以他们对话的形式向读者表达,让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情,对他们的性格理解得更透彻。

  三、分析课文第3段

  1.教师领读或由学生自读课文后,参阅注释理解文义,并注意下边加点词的意思:

  吴广素爱人:一向。向来。广故数言欲亡:故:故意。亡:逃跑。陈胜佐之:帮助、协助。成死者固十六七:固:本来。十六七:十个里面有六、七个。从民欲也;顺从。为坛而盟:建筑。祭以尉首:用。将兵徇蕲以东;率领。车六七百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骑千余:古时一人一马为称骑。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陈涉乃立为王:于是被拥立。诸郡县苦秦史者:被……压迫的。杀之以应陈涉:虚词“来”。

  2、这段文字记叙了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经过和起义后的浩大声势,以及建立农民政权的情况。可讨论如下问题:

  ①陈胜、吴广是通过哪些步骤发动起义的?

  陈胜、吴广发动起义通过王个步骤:“并杀两尉”揭开了起义的序幕,接着发动群众参加起义,然后建立领导系统。“并杀两尉”选择了“将尉醉”的适宜时机,又设下激尉要杀吴广的圈套,使众人认为杀之有理。这又表现了起义领袖的机智。杀尉后陈胜当即号召群众起交,他先晓以利害,指出如不起义,只有死路一条。再提出“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激励众人立下雄心壮志,为国为民干一番事业。尤其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对封建统治阶级提出了有力的挑战,道出了千百万贫苦农民的心声,显示了对起义胜利的坚定信心和要做天下主人的英雄气概。陈胜的这些话,说得慷慨激昂,激动人心,果然得到众人的热烈拥护和响应,起义队伍很快组织起来了。

  ②起义发动后,起义队伍为什么能形成浩大的声势并建立起农民政权?

  起义发动后,起义军斗争矛头直指秦政权,攻城略地,势如破竹,所向披靡。在战斗中起义,队伍迅速扩大,很快建立了农民政权——张楚。究其原因,除起义领袖敢于反抗,胸怀大志,正确谋划,策略得当外,还有九百徒后的热烈响应,勇敢战斗。然而最根本的原因是秦的暴政逼得人民不得不反。“天下苦秦久矣”,深刻揭示了秦王朝对贫苦人民的压迫剥削程度之深,致使怨声载道,人心思变,使农民起义有着坚实的基础。三老、豪杰的话“伐无道,诛暴秦”就点明了起义的性质,也是历史的必然,所以农民起义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故而陈胜、吴广发动起义后,很快就形成了法大的声势,不久农民政权也建立起来了。

  3.学生齐读课文后,讨论这段文字在材料安排和记叙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材料安排上的特点是洋略结合。详写起义的发动经过,对陈胜、吴广“并杀两尉”、发动群众等都详细描写,并把叙事和对话结合起来,让起义领袖的机智勇敢,强烈的反抗精神得以充分的体现。而对起义后的浩大声势及建立农民政权则略写,省去了战斗情况和筹建政权的描写,因为从上文看来这已是情理中的事。记叙方法上的特点是,以侧面描写表现陈胜、吴广的功绩。借三老、豪杰的嘴,赞颂农民起义的功业,以诸郡县杀秦朝酷交响应陈胜,表现农民起义得到全国各地的拥护。

  (四)概括课文内容和中心思想:

  课文记叙了陈胜、吴广领导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和浩大声势,表现了农民起义的伟大力量,赞颂了陈胜、吴广的反抗精神及历史功绩。

  (五)课后练习与思考:

  1.在下边句中的通假字下面加点,并在句后括号里写上它所通假的那个字。

  ①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②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③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④将军身被坚执锐。

  2把下边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写在后面的括号里;

  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手?

  ②上使外将兵。

  ③大楚兴,陈胜王。

  ④借第令毋斩,而成死者固十六七。

  ⑤将军身被坚执锐。

  ③皆刑其长吏。

  3.复习课文,注意保文中一词多义,成份省略等语言现象。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领会课文以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了解文言文中一词多义,成份省略等语言现象。

  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前二课时我们分析了课文内容,了解了陈涉起义的原因,过程和起义后的浩大声势。这次农民起义沉重地打击了秦王朝的政,揭示了官逼民反的道理,也让读者了解了起义领袖敢于反抗,善于斗争,要为国家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大志。那么课文在记叙农民起义的过程中是怎样刻画人物形象的,作为起义领袖的陈胜的性格是通过什么方法表现出来的呢?本课时我们先来讨论这一问题。

  2.学生默读课文后,讨论课文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很多,一般通过人物的育行来表现。课文刻画的主要人物是陈胜。从课文内容看,陈胜表达志向、谋划起义、发动起义等都是透过他的语言来表现的。可见识文主要是通过语言,尤其是通过人物间的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的。纵观全文,陈胜参与对话的共有三次,第五段中,陈胜同其他佣耕者的对话,表现了陈胜的远大志向和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反抗精神。第2段中,陈胜同吴广的对话,表现了他们组织起义的谋略才智。他们对当前形势的正确分析、起义策略的确定、怎样制造舆论等都是通过对话表达出来的。第3段中,陈胜同成卒的对话,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敢于反抗,敢于斗争,充满英雄气概的起义领袖形象。可见保文就是通过人物对话把陈胜等人的性格极为鲜明生动地表现出来了。

  3.选读课文中有关陈胜参与对话的内容,找出最能表现他性格的语言,并加以适当的评论。最能表现陈胜性格的语言有

  ;1)苟富贵,无相忘”。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③“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④“壮志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①句表达了陈胜极想摆脱贫困,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反映了陈胜具有“有相同车,有难同当”的朴素阶级感情,说明陈胜虽然出身低*,但胸怀大志,不寻常人。②句以“燕雀”比喻见识短浅的人,以“鸿鹄”比喻有远大理想的人。通过比喻,表现陈胜年轻时就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也反映了他对同伴目光短浅的惋惜名句说明了陈胜面对秦王朝的暴政,面对死亡,毫不畏惧,决心不受命运的摆布,为建立自己理想中的国家而举行起义,表现了他勇于反抗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也是他“鸿鹄之志”的具体表现。④句彻底否定了封建统治阶级欺骗劳动人民的所谓天生贵种、等卑有序、贵*有别的谎言,砸碎了长期禁锢劳动人民头脑的封建精神枷锁,是鼓舞人心的战斗口号,表现了陈胜敢于解放思想,敢于推翻封建统治的斗争精神。由此可以看出,陈胜是一个对封建统治强烈不满,敢于反抗,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有志气,有抱负的农民起义的领袖。

  4.文言文在表达上常出现一词多义,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有些句子还形成了特有的固定形式。讨论下边句中加点词的

  义和用法:

  ①项燕为楚将(【大将,名词〕上使外将()兵【率领,动词」公将()鼓之【将要,副词】

  ③以数谏故[因为,连词」杀之以应陈涉【虚词“来”,连词」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把,介词」祭以尉首〔用,拿,介词〕

  以上两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不同,词性也不相同,有的读音也不同,应该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的意思,确定们不同的意义。再讨论下边句中成分省略情况:①衣食所安,(吾)弗敢专也,必以(之)分人。主语介宾短语中的宾语

  ②一鼓作气,再(鼓)而(土气)衰,三(鼓)而(士气)竭。谓语主语谓语主语

  ③扶苏以数谏(上)故,上使(之)外将兵。宾语宾语

  ④独守丞与(之)战(于)谯门中。宾语介词由以上4个例句可以看出,文言文中成分省略的句子是常见的,以省略主语、谓语、宾语和介词为最多。理解翻译时应根据上下文意思补出。

  5.课后练习:①“故”的用法有。a.事,事故b.原因,缘故c.故意人所以,因此e.旧的。下边句子中的“故”属哪种意义,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后面的括号里。

  a公问其故b.广故数言欲亡c.故(-)逐之d.以数谏故

  ②“为”的用法有:a.作为b.认为.c.做,担任d.是e.向.替f.因为g.被。下边句中的“为”属哪种意义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后面的括号里。

  a若为佣耕,何富贵也。b.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c.为天下唱,宜多应者。d.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e为坛而盟。f.自立为将军。

  ③在下边句中括号里补上适当的成分:

  a.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b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c.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d.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e.守丞死,乃入据陈

陈涉世家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一、熟悉课文,疏通文意。

  二、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三、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

  教学设想

  一、在熟悉课文的前提下,疏通文意。

  二、充分利用课后练习,将其自然融入课堂教学中,减轻学生负担,落实“训练重点”。

  三、在熟悉课文、疏通文意基础上,通过填空题,达到理解基本内容的目的。

  四、用复述主要内容的方法,强化对课文基本内容的理解。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一、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二、了解作者和《史记》。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和作者:陈涉世家司马迁

  1、简介司马迁和《史记》。

  2、方法:引导学生看教材注解①。教师适当补充。

  二、初读课文。

  1.正音

  2.试译课文二人小组,结合注解流通大意,并记下看不明白的语句,待全班讨论解决。

  [说明]学生分小组疏通大意,教师多给一些时间。其间教师巡视,随时解答一些学生的疑难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只是疏通大意,不需要逐字“对号入座”。指导学生练习在书上做点笔记。

  三、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一、三。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一、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二、了解一些词古今的不同意义。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温习课文。

  教师出示卡片,或利用投影(小黑板)出示练习一第1题所列的语句,请学生读出句中停顿,并说说句意。

  (l)发间左?戍渔阳900人

  (2)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3)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词中

  (4)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绚蕲以东

  [说明]句中的停顿,参看《教师指导用书》。

  第2题。读下边三组句中a、b两句,注意读出语气(略去句后的标点)。

  a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b.等死,死国可乎

  a嗟乎,燕雀安知鸿韵之志哉

  b.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a.此教我先威众耳

  b.且壮土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说明]从检查作业入手,目的是通过朗读,温习课文内容,也为下边将要进行疏通文意(集体)做准备。

  听教师范读一遍课文。

  要求:听读时,想每句话的大意,想上节课有问题的语句现在明白了没有;准备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

  二、集体解疑,疏通文意;理解基本内容。

  学生提出有疑难的语句,全班集体解疑。具体方法:

  一个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或句子,教师鼓励其他同学给这位同学解说明白;同学们都不明白的地方,教师讲解。

  [说明]让同学之间互解疑难,既使之产生兴趣,又利于培养独立学习的习惯。

  二人小组,讨论课后练习二,填空。

  (l)起义的导火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戍卒在开赴渔阳途中遇雨失期)

  (2)陈胜认为起义将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理由是: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

  (①秦二世杀太子扶苏,引起人民群众对秦王朝的更大不满;③楚人怀念楚将项燕,有强烈的复国愿望)

  (3)为起义作舆论准备的办法是:①____________。②_____。

  (①将写有“陈胜王”的布条置鱼腹中,戍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②吴广在驻地旁的丛词中,狐呜呼口:“大楚兴,陈胜王。”)

  (4)是起义的第一步;接着用。作为动员群众起义的口号。

  (并杀两尉;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

  集体讨论填室内容。

  [说明]能将上面每个空填准,对课文内容就有了基本理解,教师不需要在这方面作过多讲解。集体讨论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再读“阅读指导”,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了解古今词义的不同。

  以完成课后练习五第1题为主要内容。

  教师出示投影或小黑板,写上如下样子:

  涉水时(年轻)亦死(逃亡)令吴广(暗地)中停停语(处处)(将军身披坚执锐(自己、亲自)

  要求:为每组配上一句现代汉语,每句中要用上加点词,然后在句后括号内,注明现代汉语的意思。

  [说明]指导学生利用现代汉语词典,了解古今的词义有何不同。教师不必细讲,学生能按要求做了,就达到了目的。

  四、复述课文的内容。

  要求:(1)用现代白话复述;(2)复述要突出事件的重要环节和关键之处。可参考前边所做的填空练习。

  [说明]串译课文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只解决疑难,以此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读习惯和善于利用注解的习惯。应该说,做到这些,课文大意学生已能明白了。用复述的形式,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基本内容。能够复述占主要情节,即说明达到了教学目的。

  五、布置作业

  在本上翻译第三段。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大家学过中国古代历史,能说出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爆发于哪个朝代,起义的领袖是谁吗?

  学生发言,教师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检查预习

  1《史记》是一部什么书?

  《史记》是汉代司马迁编写的一部史书,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自黄帝至汉武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史记》不仅史料翔实,而且文笔流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因而鲁迅先生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陈胜、吴广起义发生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

  3给下列黑体的字注音,并说出其含义。

  阳夏(jiǎ)嗟乎(jiē)適(zhé)戍当行(háng)陈胜王(wàng)罾(zēng)篝火(gōu)忿恚(huì)笞(chī)徇(xùn)(zhì)酂(zàn)柘(zhè)谯(qiáo)砀(dàng)社稷(jì)

  三、教师朗读课文后指导学生理清叙事线索

  提问:围绕着农民起义这一中心事件,本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明确:按照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叙述。第1段介绍农民起义的领袖;第2段记叙起义的原因和谋划情况,第3段写起义的经过和取得的胜利。

  四、研读第1段

  1阅读理解课文,掌握重点字词:

  (1)“之”的三种不同用法;

  (2)“也”“哉”所表达的语气;(3)“尝”“毋”“苟”等词的含义。

  2学生口译并讲评翻译情况。

  3质疑和讨论。

  提问:本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陈胜的?

  讨论明确;这一段从籍贯、身世、志向等方面来介绍陈胜。(1)“与人佣耕”,表明陈胜是个被剥削受压迫的穷苦农民;(2)“怅恨久之”,说明他对所处的贫困地位的不满;(3)“苟富贵,毋相忘”,表达出他有福同享的思想意识;(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他的远大志向。

  五、布置作业

  预习课文2、3段。要点:完成课后“辨析·比较”题三、12题,掌握多义词;找出文中通假字和活用的词。

  第四课时

  一、检查预习情况

  学生口头回答上节课布置的预习要点,教师作补充,从而掌握文中的多义词、通假字及词类活用用法。

  二、研读第2段

  1阅读理解课文,讲清重点字词句(结合文中注释与语境进行):

  皆次当行会天大雨等死以数谏故诚以吾众宜多应者威众间令(与“又何间焉?”比较)往往语

  2学生口译并讲评翻译情况。

  3质疑和讨论。

  提问:农民起义的原因是什么?在段中画出有关句子。

  讨论明确: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是苛重的劳役和残酷的刑法。“发闾左適戍渔阳900人,一次征发就达900人,可见当时徭役之重;“失期,法皆斩”,说明秦朝法律的苛酷,从而表明起义是统治者逼迫出来的。

  提问:陈胜、吴广是怎样谋划起义的?怎样看待他们所采用的迷信手法?

  讨论明确:首先,陈胜、吴广正确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天下苦秦久矣“,道出了秦王朝的残酷统治及广大平民百姓的怨恨之情;同时,陈胜还分析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提出借扶苏、项燕之名“为天下唱”的主张;最后,他们为起义制造舆论。采用“丹书鱼腹”、“篝火狐鸣”等迷信的方式,这是根据当时的的具体情况而采取的斗争策略,说明陈胜、吴广的足智多谋。提问:这一段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语言、动作、外貌)

  明确:以记叙人物的对话为主,通过对话描写,刻画了陈胜、吴广的革命精神和非凡的才能。

  三、研读第3段

  1阅读理解课文,讲清重点字词句(结合文中注释和语境进行)

  多为用者忿恚尉借第令毋斩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比至陈豪杰被坚执锐刑其长吏

  2学生口译并讲评翻译情况。

  3质疑和讨论。

  提问:这一段写了哪些内容?

  讨论明确:写了三方面内容。(1)并杀两尉;(2)为坛而盟;(3)胜利进军。总之,写了起义的经过和胜利情况。

  提问:“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的思想含义是什么?

  讨论明确:这句话表达了陈胜等人敢做敢为,要做天下主人的英雄气概,对封建等级制度进行否定。这种思想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提问:哪些词语表现了起义军的胜利进军情况?结尾一句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攻”“下”“收”“皆下”等动词,表明陈胜、吴广起义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结尾一句进一步反映起义的影响、号召力之大;农民起义风暴席卷各地,猛烈地动摇了秦王朝的统治。同时也告诉人们,这场农民运动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理解·积累”题四、五;背诵“陈胜、吴广乃谋曰……吴广以为然”和“召令徒属曰……吴广为都尉”两段文字。

  第五课时

  一、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二、讨论本文的主题思想

  提问:陈胜是农民起义的领袖,作者对这一历史人物持什么态度?试说明理由。讨论明确:作者对陈胜是肯定和赞扬的。“世家”是《史记》中为那些对全国政局有影响的王侯将相所作的传记,司马迁将陈胜与一般的王侯齐观,可见对他首先发难的功绩是予以充分肯定的。

  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活动,归纳出主题思想:本文生动地记叙了陈胜起义的过程,刻画了陈胜、吴广的英雄形象,赞扬了他们反抗暴秦专制的历史功绩。

  三、讨论本文的写作特色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启发诱导,明确:

  1围绕中心来选材组材。文章围绕着秦末农民起义这一中心事件,详略得当地记叙了起义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作者首先简略地交代了主人公陈胜的身世和抱负,继而详写起义的原因、谋划情况、起义的经过及得取得的胜利。条理清楚,主次分明。

  2通过对话描写来刻画人物。全文共写了三次对话。第1段陈胜与同伴们的对话,表现了他远大的志向和反抗意识;第2段陈胜同吴广的对话,反映了他们善于斗争的智慧和才能;第3段陈胜同戍卒的对话,表现出陈胜反抗阶级压迫的英雄气概。不仅如此,作者还善于根据人物不同的身分和处境,写出对话的语气。如“若为佣耕,何富贵也?”与“等死,死国可乎?”两句,皆为疑问句,但语气表达方式同中有异,前句“也”相当于“啊”,表达的语气肯定意味强些,表现了“佣耕者”对陈胜的话根本不相信;后句“乎”表达的语气委婉些,含有征徇的意味。从而生动地刻画出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四、布置作业

陈涉世家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一、熟悉课文,疏通文意。

  二、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三、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

  教学设想

  一、在熟悉课文的前提下,疏通文意。

  二、充分利用课后练习,将其自然融入课堂教学中,减轻学生负担,落实“训练重点”。

  三、在熟悉课文、疏通文意基础上,通过填空题,达到理解基本内容的目的。

  四、用复述主要内容的方法,强化对课文基本内容的理解。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一、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二、了解作者和《史记》。

  教学过程

  一、 板书课题和作者:陈涉世家 司马迁

  1、简介司马迁和《史记》。

  2、方法:引导学生看教材注解①。教师适当补充。

  二、初读课文。

  1.正音

  2.试译课文 二人小组,结合注解流通大意,并记下看不明白的语句,待全班讨论解决。

  [说明] 学生分小组疏通大意,教师多给一些时间。其间教师巡视,随时解答一些学生的疑难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只是疏通大意,不需要逐字“对号入座”。指导学生练习在书上做点笔记。

  三、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三。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一、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二、了解一些词古今的不同意义。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温习课文。

  教师出示卡片,或利用投影(小黑板)出示练习一第1题所列的语句,请学生读出句中停顿,并说说句意。

  (l)发间左?戍渔阳900人

  (2)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3)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词中

  (4)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绚蕲以东

  [说明]句中的停顿,参看《教师指导用书》。

  第2题。读下边三组句中a、b两句,注意读出语气(略去句后的标点)。

  a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b.等死,死国可乎

  a 嗟乎,燕雀安知鸿韵之志哉

  b.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a.此教我先威众耳

  b.且壮土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说明]从检查作业入手,目的是通过朗读,温习课文内容,也为下边将要进行疏通文意(集体)做准备。

  听教师范读一遍课文。

  要求:听读时,想每句话的大意,想上节课有问题的语句现在明白了没有;准备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

  二、集体解疑,疏通文意;理解基本内容。

  学生提出有疑难的语句,全班集体解疑。具体方法:

  一个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或句子,教师鼓励其他同学给这位同学解说明白;同学们都不明白的地方,教师讲解。

  [说明]让同学之间互解疑难,既使之产生兴趣,又利于培养独立学习的习惯。

  二人小组,讨论课后练习二,填空。

  (l)起义的导火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戍卒在开赴渔阳途中遇雨失期)

  (2)陈胜认为起义将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理由是: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

  (①秦二世杀太子扶苏,引起人民群众对秦王朝的更大不满;③楚人怀念楚将项燕,有强烈的复国愿望)

  (3)为起义作舆论准备的办法是:①____________。②_____。

  (①将写有“陈胜王”的布条置鱼腹中,戍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②吴广在驻地旁的丛词中,狐呜呼口:“大楚兴,陈胜王。”)

  (4)是起义的第一步;接着用。作为动员群众起义的口号。

  (并杀两尉;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

  集体讨论填室内容。

  [说明]能将上面每个空填准,对课文内容就有了基本理解,教师不需要在这方面作过多讲解。集体讨论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再读“阅读指导”,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了解古今词义的不同。

  以完成课后练习五第1题为主要内容。

  教师出示投影或小黑板,写上如下样子:

  涉水时(年轻) 亦死(逃亡) 令吴广(暗地) 中停停语(处处)(将军身披坚执锐(自己、亲自)

  要求:为每组配上一句现代汉语,每句中要用上加点词,然后在句后括号内,注明现代汉语的意思。

  [说明]指导学生利用现代汉语词典,了解古今的词义有何不同。教师不必细讲,学生能按要求做了,就达到了目的。

  四、复述课文的内容。

  要求:(1)用现代白话复述;(2)复述要突出事件的重要环节和关键之处。可参考前边所做的填空练习。

  [说明]串译课文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只解决疑难,以此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读习惯和善于利用注解的习惯。应该说,做到这些,课文大意学生已能明白了。用复述的形式,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基本内容。能够复述占主要情节,即说明达到了教学目的。

  五、布置作业

  在本上翻译第三段。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大家学过中国古代历史,能说出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爆发于哪个朝代,起义的领袖是谁吗?

  学生发言,教师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检查预习

  1 《史记》是一部什么书?

  《史记》是汉代司马迁编写的一部史书,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自黄帝至汉武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史记》不仅史料翔实,而且文笔流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因而鲁迅先生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 陈胜、吴广起义发生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

  3 给下列黑体的字注音,并说出其含义。

  阳夏(jiǎ) 嗟乎(jiē) 適(zhé)戍 当行(háng) 陈胜王(wàng) 罾(zēng) 篝火(gōu) 忿恚(huì) 笞(chī) 徇(xùn) (zhì) 酂(zàn) 柘(zhè) 谯(qiáo) 砀(dàng) 社稷(jì)

  三、教师朗读课文后指导学生理清叙事线索

  提问:围绕着农民起义这一中心事件,本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明确:按照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叙述。第1段介绍农民起义的领袖;第2段记叙起义的原因和谋划情况,第3段写起义的经过和取得的胜利。

  四、研读第1段

  1 阅读理解课文,掌握重点字词:

  (1)“之”的三种不同用法;

  (2)“也”“哉”所表达的语气;(3)“尝”“毋”“苟”等词的含义。

  2 学生口译并讲评翻译情况。

  3 质疑和讨论。

  提问:本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陈胜的?

  讨论明确;这一段从籍贯、身世、志向等方面来介绍陈胜。(1)“与人佣耕”,表明陈胜是个被剥削受压迫的穷苦农民;(2)“怅恨久之”,说明他对所处的贫困地位的不满;(3)“苟富贵,毋相忘”,表达出他有福同享的思想意识;(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他的远大志向。

  五、布置作业

  预习课文2、3段。要点:完成课后“辨析•比较”题三、1 2题,掌握多义词;找出文中通假字和活用的词。

  第四课时

  一、检查预习情况

  学生口头回答上节课布置的预习要点,教师作补充,从而掌握文中的多义词、通假字及词类活用用法。

  二、研读第2段

  1 阅读理解课文,讲清重点字词句(结合文中注释与语境进行):

  皆次当行 会天大雨 等死 以数谏故 诚以吾众 宜多应者 威众 间令(与“又何间焉?”比较) 往往语

  2 学生口译并讲评翻译情况。

  3 质疑和讨论。

  提问:农民起义的原因是什么?在段中画出有关句子。

  讨论明确: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是苛重的劳役和残酷的刑法。“发闾左適戍渔阳900人,一次征发就达900人,可见当时徭役之重;“失期,法皆斩”,说明秦朝法律的苛酷,从而表明起义是统治者逼迫出来的。

  提问:陈胜、吴广是怎样谋划起义的?怎样看待他们所采用的迷信手法?

  讨论明确:首先,陈胜、吴广正确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天下苦秦久矣“,道出了秦王朝的残酷统治及广大平民百姓的怨恨之情;同时,陈胜还分析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提出借扶苏、项燕之名“为天下唱”的主张;最后,他们为起义制造舆论。采用“丹书鱼腹”、“篝火狐鸣”等迷信的方式,这是根据当时的的具体情况而采取的斗争策略,说明陈胜、吴广的足智多谋。提问:这一段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语言、动作、外貌)

  明确:以记叙人物的对话为主,通过对话描写,刻画了陈胜、吴广的革命精神和非凡的才能。

  三、研读第3段

  1 阅读理解课文,讲清重点字词句(结合文中注释和语境进行)

  多为用者 忿恚尉 借第令毋斩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比至陈 豪杰 被坚执锐 刑其长吏

  2 学生口译并讲评翻译情况。

  3 质疑和讨论。

  提问:这一段写了哪些内容?

  讨论明确:写了三方面内容。(1)并杀两尉;(2)为坛而盟;(3)胜利进军。总之,写了起义的经过和胜利情况。

  提问:“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的思想含义是什么?

  讨论明确:这句话表达了陈胜等人敢做敢为,要做天下主人的英雄气概,对封建等级制度进行否定。这种思想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提问:哪些词语表现了起义军的胜利进军情况?结尾一句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攻”“下”“收”“皆下”等动词,表明陈胜、吴广起义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结尾一句进一步反映起义的影响、号召力之大;农民起义风暴席卷各地,猛烈地动摇了秦王朝的统治。同时也告诉人们,这场农民运动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理解•积累”题四、五;背诵“陈胜、吴广乃谋曰……吴广以为然”和“召令徒属曰……吴广为都尉”两段文字。

  第五课时

  一、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二、讨论本文的主题思想

  提问:陈胜是农民起义的领袖,作者对这一历史人物持什么态度?试说明理由。讨论明确:作者对陈胜是肯定和赞扬的。“世家”是《史记》中为那些对全国政局有影响的王侯将相所作的传记,司马迁将陈胜与一般的王侯齐观,可见对他首先发难的功绩是予以充分肯定的。

  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活动,归纳出主题思想:本文生动地记叙了陈胜起义的过程,刻画了陈胜、吴广的英雄形象,赞扬了他们反抗暴秦专制的历史功绩。

  三、讨论本文的写作特色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启发诱导,明确:

  1 围绕中心来选材组材。文章围绕着秦末农民起义这一中心事件,详略得当地记叙了起义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作者首先简略地交代了主人公陈胜的身世和抱负,继而详写起义的原因、谋划情况、起义的经过及得取得的胜利。条理清楚,主次分明。

  2 通过对话描写来刻画人物。全文共写了三次对话。第1段陈胜与同伴们的对话,表现了他远大的志向和反抗意识;第2段陈胜同吴广的对话,反映了他们善于斗争的智慧和才能;第3段陈胜同戍卒的对话,表现出陈胜反抗阶级压迫的英雄气概。不仅如此,作者还善于根据人物不同的身分和处境,写出对话的语气。如“若为佣耕,何富贵也?”与“等死,死国可乎?”两句,皆为疑问句,但语气表达方式同中有异,前句“也”相当于“啊”,表达的语气肯定意味强些,表现了“佣耕者”对陈胜的话根本不相信;后句“乎”表达的语气委婉些,含有征徇的意味。从而生动地刻画出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四、布置作业

陈涉世家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一、认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必然性。

  二、记忆并理解掌握文中重点的字词含义、古今用法上的一些区别 、一词多义等

  三、把握本文运用对话及对话时的语气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材料处理详略得当。

  四、背诵课文重点段落。

  教学设想

  一、 教学重点是讲清大泽乡起义的原因和经过,了解人物对话的语气表达方式;教学难点是对多义词不同含义的理解,以及对文中有关迷信活动的正确认识。

  二、课前布置预习,让学生阅读有关资料和课文注释,并凭借工具书疏通字词句。在此基础上,教学中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并通过背诵,加深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三、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个方法,要会总结,积累。

  四、课时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方法可多样}

  如:大家学过中国古代历史,能说出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爆发于哪个朝代,起义的领袖是谁吗?

  学生发言,教师板书课题及作者。(由正热播的电视剧《水浒》导入也行;由成语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导入也行)

  二、检查预习

  1 《史记》是一部什么书?

  《史记》是汉代司马迁编写的 一部史书,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自黄帝至汉武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穿插介绍司马迁的进步的史学观),七十“列传”。《史记》不仅史料翔实,而且文笔流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因而鲁迅先生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 陈胜、吴广起义发生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强化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统治,推行强硬政策,对农民实行 残酷剥削,大大加重了税赋和劳役的征发,这些急政暴行,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日益激化,农民起义一触即发。公元前2XX年(秦二世元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今安微宿县境)率戍卒900人揭竿而起,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政权--张楚。陈胜领导的这场农民起义虽只有半年,但严重地动摇了秦王朝的封建统治。

  3 读准下面的字词。

  阳夏(jiǎ) 嗟乎(ji ē) 適(zhé)戍 当行(háng) 陈胜王(wàng) 罾(zēng) 篝火(gōu) 忿恚(huì) 笞(chī) 徇(xùn) (zhì) 酂(zàn) 柘(zhè) 谯(qiáo) 社稷(jì)

  三、教师朗读课文后指导学生理清叙事线索

  提问:围绕着农民起义这一中心事件,本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明确:按照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叙述。第1段介绍农民起义的领袖;第2段记叙起义的原因和谋划情况,第3段写起义的经过和取得的胜利。

  四、研读第1段 ,教师指导学生以自学为主,目的是要能理解课文,掌握重点字词字字落实的翻译,并初识陈涉这个人物。(这一环节,教师可采取灵活的方法,如:读了第一节,你有哪些发现?无论什么角度都行)

  1字词

  (1)“之”的三种不同用法;“若”的几种含义

  (2)“也”“哉”所表达的语气;(3)“尝”“毋”“苟”“辍”“怅恨”等词的含义。

  ⑶特殊句式

  判断句:陈胜者,阳城人也。

  重点句式:苟富贵,无相忘。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2 、学生口译并讲评翻译情况。

  3 提问讨论。

  提问:本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陈胜的?本节的作用是什么?

  讨论明确;这一段从籍贯、身世、志向等方面来介绍陈胜(这也是一般传记文的特点)。(1)“与人佣耕”,表明陈胜是个被剥削受压迫的穷苦农民;(2)“怅恨久之”,说明他对所处的贫困地位的不满;(3)“苟富贵,毋相忘”,表达出他有福同享的思想意识;(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他的远大志向。这一节为下文陈涉发动起义奠定阶级和思想的基础。

  4、学生质疑

  五、布置作业

  预习课文2段。掌握多义词;找出文中通假字和活用的词。翻译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预习情况 ,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可以翻译可以听写)

  二、研读第2段

  1朗读课文第二节。

  2师生合作 讲清重点字词句(结合文中注释与语境进行):

  活用词:法 死 苦 外 威 丹书 王 罾 篝火 狐鸣 指目

  通假字:讁 以 指 唱

  古今异义:会 等 立 或 怜 往往

  多义词:发 次 举 乃 以 数 然 间令

  重点句式: 天下苦秦久矣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三 内容分析。

  农民 起义的原因是什么?在段中画出有关句子。

  讨论明确:农民起义的 直接原因是苛重的劳役和残酷的刑法“失期法接斩”。“发闾左適戍渔阳900人,一次征发就达900人,可见当时徭役之重;“ 失期,法皆斩”,说明秦朝法律的苛酷,从而表明起义是统治者逼迫出来的。起义的根本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

  提问:陈胜、吴广是怎样谋划起义的?怎样看待他们所采用的迷信手法?

  讨论明确:首先,陈胜、吴广正确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天下苦秦久矣“,道出了秦王朝的残酷统治及广大平民百姓的怨恨之情;同时,陈胜还分析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说明陈胜对时局高度的洞察力;接着提出借扶苏、项燕之名“为天下唱”的主张;最后,他们为起义制造舆论。采用“丹书鱼腹”、“篝火狐鸣”(起义所做的舆论准备)等迷信的方式,这是根据当时的的具体情况而采取的斗争策略, 表现了他们的足智多谋。

  这一段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

  明确:(语言、动作、外貌)以记叙人物的对话为主,通过对话描写,刻画了陈胜、吴广的革命精神和非凡的才能。

  四、质疑,小组合作翻译本节文字,纠正错误。

  五、加强朗读,读熟、读透,并背诵 “陈胜、吴广乃谋曰……吴广以为然”。

  作业

  整理以上两节课所讲各类字词,翻译第二节,预习第三节。

  第三课时

  一、复习第二节内容(略)

  二、检查作业(略)

  三、研读第3段

  1朗读课文第三节。

  2师生合作 讲清重点字词句(结合文中注释与语境进行):

  活用词:忿恚 辱 笞 盟 下 身 坚 锐 功 苦 刑

  通假字:被

  古今异义:会计 豪杰 借 第

  多义词:为 故 以 并 而 固

  重点句式: 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从民欲也

  四 内容分析。

  这一段写了哪些内容?

  讨论明确:写了三方面内容。(1)并杀两尉;(2)为坛而盟;(3)胜利进军。总之,写了起义的经过和胜利情况。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的思想含义是什么?

  讨论明确:这句话表达了陈胜等人敢做敢为,要做天下主人的英雄气概,对封建等级制度进行否定。这种思想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哪些词语表现了起义军的胜利进军情况?结尾一句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攻”“下”“收”“皆下”等动词,表明陈胜、吴广起义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结尾一句进一步反映起义的影响、号召力之大;农民起义风暴席卷各地,猛烈地动摇了秦王朝的统治。同时也告诉人们,这场农民运动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

  五、质疑,小组合作翻译本节文字,纠正错误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召令徒属曰……吴广为都尉”两段文字。

  翻译第三节文字。完成练习册

  第四课时

  一、检查 作业完成情况

  二、讨论本文的主题思想

  提问:陈胜是农民起义的领袖,作者对这一历史人物持什么态度?试说明理由。讨论明确:作者对陈胜是肯定和赞扬的。“世家”是《史记》中为那些对全国政局有影响的王侯将相所作的传记,司马迁将陈胜与一般的王侯齐观,可见对他首先发难的功绩是予以充分肯定的。

  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活动,归纳出主题思想:本文生动地记叙了陈胜起义的过程,刻画了陈胜、吴广的英雄形象,赞扬了他们反抗暴秦专制的历史功绩。

  三、讨论本文的写作特色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启发诱导,明确:

  1 围绕中心来选材组材。文章围绕着秦末农民起义这一中心事件,详略得当地记叙了起义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作者首先简略地交代了主人公陈胜的身世和抱负,继而详写起义的原因、谋划情况、起义的经过及得取得的胜利。条理清楚,主次分明。

  2 通过对话描写来刻画人物。全文共写了三次对话。第1段陈胜与同伴们的对话,表现了他远大的志 向和反抗意识;第2段陈胜同吴广的对话,反映了他们善于斗争的智慧和才能;第3段陈胜同戍卒的对话,表现出陈胜反抗阶级压迫的英雄气概。不仅如此,作者还善于根据人物不同的身分和处境,写出对话的语气。如“若为佣耕,何富贵也?”与“等死,死国可乎?”两句,皆为疑问句,但语气表达方式同中有异,前句“也”相当于“啊”,表达的语气肯定意味强些,表现了“佣耕者”对陈胜的话根本不相信;后句“乎”表达的语气委婉些,含有征徇的意味。从而生动地刻画出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三、基础知识归纳,基础知识归纳(可用课件)

  四、完成《精细练习》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