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安克:只是个传说

2009年6月,《新西部》发表《广西有个卢安克》,报道了德国人卢安克在中国广西贫困山区十多年的支教故事。其实,当时的卢安克正在受到各界高度关注,钦佩、仰慕、不解、猜疑、关心、期望纷沓而来,让无所适从的他陷入艰难的抉择之中。

他说,在最艰苦的地方义务教学,这不是做慈善,而只是遵从自己的内心,是为了自己的自由。但是,之后的卢安克还是离开了广西农村而到了湖南长沙。

2023年3月,卢安克出版了一本名为《是什么带来力量―乡村儿童的教育》,前不久,这本书获得了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

而不满现状的卢安克,或许还会有新的选择。

十六年前,德国小伙子卢安克只身一人来到中国西部的山村义务教书。

然而,卢安克却告知大家,他早已将文字,微博和自己名字的使用权都转给了公益组织。“形象很麻烦,因为人不可能实现理想。无法满足大家的期待时自然就成了假象。只有毁掉形象,人生才自在。”他说。

三到中国

一切缘起于一次旅行。

1990年,卢安克来中国旅游,感慨于这里朋友间可以如亲兄弟一样密切、融洽,便决定有机会要再来。

卢安克利用暑假在广西做农活,抗击洪水,这些经历让他深深爱上了广西农村,他觉得他的手和整个身体都很喜欢在劳动时跟泥土接触。

1997年,他再次来到中国,起先在北京作翻译,但他觉得生活在城市里很不实际,便跑到广西阳朔县那个他已经很熟悉的北沟村。

在帮农民干农活之余,卢安克看到村里的许多孩子上不起学或辍学在家,便想给这些孩子们开一个学习班,义务教他们一些谋生本领,比如建筑、工业设计和德文;还可以承接一些设计项目,让他们在挣钱的过程中完成学习。

这是卢安克对中国教育最早的关注。这一年,他刚刚30岁。

1997年9月,卢安克去南宁市公安局想办外国人临时户口,结果因为他没有就业证便在中国做事,被罚款3000元,并不得不离开中国。

回到德国后,卢安克一边在孤儿院照管孤儿,一边将德国社会与中国社会作比较,希望可以在中国践行他的教育理念。

卢安克觉得,山区农村的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的教育。于是,1999年3月,卢安克又返回了中国广西农村。他的目的还是寻找义务教书的机会,却因为外国人的身份四处碰壁。

经一位中国人提醒,他想到了“以一个外国机构驻广西办事处的名义‘派’自己在广西农村开展义务教育”的主意。经沃道夫教育友好协会同意,卢安克注册了南宁办事处,取得了在中国合法开展义务教育的机会。

从此,卢安克身份合法,并以办事处的名义“派”自己到各个地方去。

他给办事处立下规矩:一切不以营利为目的。因为他觉得为钱工作的人是不自由的。

教育实验

起初,卢安克在广西阳朔中学教书,但他并不满意,因为觉得这里不够穷。

面对许多邀请他去教书的电话,他说:“越穷越好,白纸好画画。”

2001年7月,卢安克来到东兰县坡拉乡建开村林屯广拉队,住在一个学生家,租金每月10元。然后便完全按照他的想法,开展了在乡村的教育实验。

他不理会学校的教学标准,认为最理想的学校是什么都没有完成的学校。学生应该考虑自己需要什么,怎么实现,还要自己做出来。

没有具体目标,没有衡量标准,不确定能学到什么―卢安克的教学观点,不仅遭到了许多质疑,也在实际操作中遭遇了一些挫折。

他没有替学生规划做什么,而是把他们召集起来,通过集体的合作寻找任务。当他发现学生们并不具备相应的创造能力时,他只好停了这门课。

后来,卢安克带着学生画了第一张反映全队面貌的舆图,在修改舆图时,他跟学生一起在图纸上商量怎么才能改造村里的环境,并一起设计了三条路。

2003年暑假,卢安克来到东兰县切学乡板烈小学。这里大多是留守儿童,卢安克便替代了他们的父母,陪伴他们成长。他所做的,就是平等的、宽容的陪伴,使教育在潜移默化下发挥力量。

“教育就是两个人之间发生的事,不管是故意还是不故意。”他说。

逃避关注

在中国的前十年,卢安克没有收入,不接受任何慈善机构的救济。他靠写书、翻译书籍挣来的钱全部寄给慈善机构,生活则依靠父母每年寄给他的5000元人民币,这些钱还是父母从退休金里省出来的。

当人们感佩他为中国乡村教育的奉献时,他却说,他只代表个人,他做的事是他的梦想,并非慈善。

2006年7月,卢安克原来所代表的“德国沃道夫教育友好协会广西办事处”到期后没有被获准延续,但卢安克却想继续留在中国。于是,他申请加入中国国籍,却失败了。

2006年8月7日,签证到期的卢安克只好暂返德国。这件事情被媒体曝光后,关注如潮。

这一年,中央电视台把卢安克列入“感动中国”人物的候选人。让人意外的是,得知此事后,他直接给评委会写信,坚决不从。他一直逃避媒体,因为他觉得做名人只会影响他的工作和生活。

与此同时,卢安克也在积极寻找其他重返中国的机会,哪怕是做一名志愿者。终于,广西团区委向他发出了邀请:以国际志愿者的身份重返广西,并同意他回到东兰县切学乡板烈村。 他在给中国朋友的信里说:“以后,我就要作为板烈小学的老师,天天要上课,不能像以前那样跑了。”言语间充满了喜悦。

2007年4月4日,卢安克终于又回到了中国广西。

两年后的2009年,卢安克意识到让别人看到他如何做着自己所喜欢的事儿,就等于鼓励他们也同样去这样做,于是决定接受中央电视台《面对面》的专访。

他的事迹一经报道,钦佩、仰慕、不解、猜疑、关心、期望纷沓而来。有人说他伟大,有人说他是间碟,有人想嫁给他,也有人觉得他不正常。

那段时间,卢安克每天会收到上千封的信件,博客点击量骤增,每天十几万。也有许多人来山村寻找卢安克,时不时午睡醒来,床头就坐着一位陌生人在等待。

无视人们的追问,卢安克消失在公众视野中。

城市困扰

2023年11月,卢安克重开微博,却说明“这里是梦创公益为方便大家了解卢安克工作进展开通的微博”。

不仅如此,卢安克的个人博客只留了三句话:

“卢安克只是个传说。”

“卢安克就是任何一个根据自己的感受来创作而获得了力量的人。”

“从2023年9月起,卢安克这名字的使用权属于长沙梦创公益文化发展中心。”

2023年,卢安克和一位相识多年,并且同在乡村作志愿者的中国姑娘结了婚,当时两人都希望能一起为留守儿童工作。

2023年11月11日,卢安克正式领到了居留许可证,这是卢安克来中国十几年获得的第一张就业居留许可证。从此,他也正式成为长沙梦创公益文化发展中心的一员。

时光推移,年龄增长,妻子希望能够安顿下来,有一个正常的家庭。他们也考虑到,如果他们继续留在农村,那么未来他们的孩子也是留守儿童。

这让卢安克陷入两难痛苦之中―他曾经说过,板烈小学有他的命,一旦离开,命就没了。而这过去的十几年,他也早已习惯放弃物质追求,旧衣烂鞋,在孩子与泥巴间获得满足与幸福。

终于,他还是到了城市。

野夫的性情如他,深感城市生活带来的多是困扰。

他写道,“我已经进入了那种城市的假生活所带来的麻木状态。未来能做什么,我更不知道。”“在城市我找不到去感受的机会。淋雨、不容易保持平衡的路、身上的土、累等自然的因素都感觉不到。好像自己身体的感觉能力正在枯萎。”

2023年3月,中国致公出版社出版了卢安克三年前完成的书《是什么带来力量―乡村儿童的教育》,记述了卢安克作为乡村教师的一些经历和观察。卢安克把这本书的使用权转给了公益组织,成为一些支教志愿者的指导用书,也被拿出来义卖。

而不满现状的卢安克,或许还会有新的选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