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武媚娘》看酱缸文化与商业文化的冲突
最近看了几集《武媚娘传奇》,印象极深的是一句颇“暖人心”的话:“赶紧趁热吃,都没毒……”
从讲故事的功力看,这部电视剧还算可以,至少以优势地位成为当前热播剧,但也还是不得不说:这依然是一部“酱缸味儿”十足的作品。
酱缸味儿,对中国观众并不新鲜,宫斗、谋略、权术、驭人……尽管《武媚娘传奇》给人的感觉是刻意的阴险偏多,而智慧偏少,但鉴于其社会影响,本文还是打算就酱缸文化和商业文化的冲突,解析一些非常关键的问题。
酱缸文化中,
即使成为皇帝也依然是失败宿命
其实,翻开中国历史会发现,宫斗和权术之类,本来就是“主旋律”。只是有时小人拿它们做了坏事,有时君子用它们做了好事。
如果仔细看历史中的一个个故事,会发现酱缸文化的惊悚一面――几乎所有人最终都是受害者,哪怕你处在“酱缸”的顶端,也难逃其害。
例如,对酱缸中的人来说,隐忍能力经常是在酱缸中获胜的最基本“素养”。但我们会发现:大多数人隐忍到死也不得翻身。
如徐阶除掉严嵩之类的隐忍典范,被传颂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这样的成功就像中彩票般稀缺,更多的人根本没等到能翻身的那一天,不是自然死亡,就是落个非正常下场,至少也是在隐忍中浪费了生命。但人们又需要“中彩故事”的鼓舞,否则多数人如何支撑着精神度日呢?
最值得一提的是,酱缸文化的顶端也往往谈不上获胜,在酱缸中爬得高的人,也少有好结果。如同练拳的往往死于拳下,弄权的人常毁于权术。
比如,皇权制乃是酱缸文化集大成者,而对皇权制的开创者秦始皇来说,不出两代,几十个“在册”的子女就一一被杀――因为他们都有可能成为潜在的皇权继承者,后代除了一些虚无缥缈的传说中有所记载外,几乎一个没留下来。
皇权制从诞生那一刻就是有剧毒的,首先毒杀掉的就是制造它的人。而达到这种肃杀程度的“毒性”,在之前历史的政权更迭中却很少见到。
当然有人会说,毕竟还有不少稳执权杖多年的皇帝,他们应该是酱缸文化中的喜剧了吧?其实不然,未来可能出现的家族性悲剧,始终是悬在他们以及后代头上的一把剑,在秦始皇式屠门到来之际发出“愿生生世世再不生于帝王家”(南朝刘宋末代皇帝刘准)的悲叹。即使武则天这样的成功者,尚在襁褓中的婴儿不也成了她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吗?
人本来都是人,但人是环境动物,不同的环境塑造着人的不同命运,“酱缸中人”的悲剧就在于酱缸赋予了人们蛆虫般的宿命――从宿命的角度看,不管你成为皇帝,还是成为“贱奴”,无非就是处在不同位置的蛆虫而已,并无本质差别。所有的蛆虫都在“前赴后继”地往上爬,不被后面的蛆虫拉下来,就被高处的蛆虫踩下去,在狭小的空间里,很多时候和别人一起滚落下去也在所不惜。即使身居最高位的蛆虫,也难逃“皇帝轮流坐”的宿命,因为他仍身处酱缸,无处可逃。
怎么才能活得像
马一样奔跑在“草原”上
如此,摆脱酱缸宿命的唯一办法一目了然,就是打碎酱缸,换个活法!
人本来就不应该像蛆虫一样活在酱缸里,而应该像马一样奔跑在草原上,对马而言,有草处处是家乡。
换句话说,酱缸文化的合理性在于,它是最适合农业基础的社会组织形式,更强调若干代人在这块土地上生产、生活的稳定,为此允许牺牲个体的能动性,因为稳定意味着群体的生存和农业生产的保证。
商业文化其实有些类似于草原游猎文化――你这个猎人,没抓到猎物就是没抓到,再“听话”、再“懂事”,捕不回猎物也无济于事。
这时候对个体能动性的要求就更高了,个体的价值也开始凸显。
因此,成熟的商业文化与酱缸文化的一个鲜明区别是,商业文化中的人际关系,从酱缸文化中上下关系为主,平行关系为辅,过渡到商业文化的平行关系为主,上下关系为辅的道路上来。因为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让“猎人”随机应变,保持个体的战斗力。
并不否认,任何环境中人性都能绽放出美好的一面,在此只是想强调:在酱缸文化中,即使美好,不少道德符号也依然是值得警惕的。
比如忠诚、孝顺,这一干道德符号固然有很多可歌可泣的事迹在背后支撑,但是,归根结底,酱缸文化强调的是对身份关系的忠诚(其实绝大多数道德符号是在把某种关系界定出“上下”层级来,无论君臣、主仆,还是父子、夫妻、兄弟等)。而商业文化与之最大的差异在于,强调的是对契约和合作的忠诚。即使父子、夫妻、兄弟之间的关系,也在向平等关系转型,因为商业环境让这些关系逐渐摆脱对身份的依附(其实这种亲情反而更纯粹)。
或者说,商业文明中的道德,归根结底是对契约的忠诚,而不再极度强调身份的上下乃至附属关系。酱缸式身份的上下关系,在向“草原”式平行的合作关系转换。在商业文明中,谁也不是谁的家臣,大家都是社会公器。而商业文化下的合作,也是以契约关系来体现和联结的。
不具备“草原”精神的人终将被淘汰
再看看当前,随着社会逐步向成熟的商业社会发育,酱缸文化的历史惯性所带来的阻碍,就非常值得警惕了。
比如,改革中“干部能上能下”之所以难以落实(不仅是机关里,大多数中国企业的人都很难自如地“能上能下”),这不仅是机制的问题,也是酱缸文化惯性带来的后果。因为酱缸逻辑中,给“上”赋予了过度的价值,而一旦“下”,轻了是面子问题,重了搞不好就意味着万劫不复。“上”和“下”都不是自然的状态。
打破酱缸文化之难,就在于要在“上下”为主的关系之外,在群体心理中逐渐确立“平行”为主的关系模式,而这种模式在多数人的心中并没有“模板”和认知基础。
在商业文明进入去中心化、自由联结的互联网时代后,酱缸文化就更不合时宜了――互联网环境下的社会变迁,从创造外部价值到调整内部架构,正在全方位解构传统社会的组织基础。
这绝不是一个被酱缸文化浸染、从根本上不具备平等和“草原”精神的人所能适应和驾驭的时代。
所以,当下人就算为自己着想,也还是少受些酱缸文化的熏陶,多关注一下正在变化的世界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