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北固山下》赏析3篇

《次北固山下》赏析1

  从海日东升,春意萌动,放舟于绿水之上,联想起“雁足传书”的故事,表达了淡淡的乡思愁绪。全诗**而优美。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一十五。下面是**诗词学会、*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霍松林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这首《次北固山下》唐人殷璠选入《河岳英灵集》时题为《江南意》,但有不少异文:“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潮**失,风正数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

  王湾是洛阳人,生中,“尝往来吴楚间”。“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上引《江南意》中首二句为“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其“东行”,当是经镇江到江南一带去。诗人一路行来,当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

  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点题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 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次联的“潮**阔”,“阔”,是表现“潮*”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采。“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但还不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姜斋诗话》卷上。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子,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野开阔、大江直流、风*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读到第三联,就知道作者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潮*而无浪,风顺而不猛,近看可见江水碧绿,远望可见*空阔。这显然是一个晴明的、处处透露着春天气息的夜晚,孤舟扬帆,缓行江上,不觉已到残夜。这第三联,就是表现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

  这一联历来脍炙人口。“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此句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

  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这首五律虽然以第三联驰誉当时,传诵后世,但并不是只有两个佳句而已;从整体看,也是相当**优美的。

  译文

  旅途在青山外,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舟。

  潮水涨满,*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英文

  In Castle Peak Road outside, in front of the Green River.

  The tide flat, broad between the two sides of the water, happened to hoist heavy.

  Residual night has not yet subsided, the sun rises from the sea, bye-bye is not behind the river has been revealed of spring.

  Letter to send out not knowing when to arrive, the geese are sent to Luoyang to hope that the North.

《次北固山下》赏析2

  客**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次北固山下》赏析3篇扩展阅读


《次北固山下》赏析3篇(扩展1)

——《次北固山下》原文及赏析3篇

《次北固山下》原文及赏析1

  【原文】

  客**山外,行舟绿水前。潮**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赏析】:

  这首题为《次北固山下》的五律,最早见于唐人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唐人殷璠选入《河岳英灵集》时题为《江南意》,但有不少异文:“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潮**失,风正数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本文系据长期传诵的《次北固山下》。

  王湾是洛阳人,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上引《江南意》中首二句为“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其“东行”,当是经镇江到江南一带去。诗人一路行来,当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

  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点题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次联的“潮**阔”,“阔”,是表现“潮*”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采。“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但还不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姜斋诗话》卷上)。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子,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野开阔、大江直流、波*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读到第三联,就知道作者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潮*而无浪,风顺而不猛,近看可见江水碧绿,远望可见*空阔。这显然是一个晴明的、处处透露着春天气息的夜晚,孤舟扬帆,缓行江上,不觉已到残夜。这第三联,就是表现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

  这一联历来脍炙人口,殷璠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已来少有此句。张燕公(张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河岳英灵集》)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编》里说,“海日”一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这首五律虽然以第三联驰誉当时,传诵后世,但并不是只有两个佳句而已;从整体看,也是相当**,相当优美的。

《次北固山下》原文及赏析2

  原文

  客**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唐代·王湾《次北固山下》

  译文

  郁郁葱葱的山外是旅客的道路,船航行在绿水之间。

  潮水涨满,*与江水齐*,整个江面十分开阔,帆顺着风端直高挂。

  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我的家书应该送到什么地方呢?北去的归雁啊,请给我捎回洛阳那边!

  注释

  次:旅途中暂时停宿,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三面临长江。

  客路:旅途。

  潮**阔:潮水涨满,*与江水齐*,整个江面十分开阔。

  风正:顺风。

  悬:挂。

  海日:海上的旭日。

  残夜:夜将尽之时。

  江春:江南的春天。

  归雁:北归的大雁。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飞往北方。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青山:指北固山。

  乡书:家信。

  名句解析

  潮**阔,风正一帆悬

  渺潮**阔和,渺阔和,是表阔渺潮*和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渺风正一帆悬和,便愈见精彩。渺悬和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渺风顺和而用渺风正和,是因为光渺风顺和还不足以保证渺一帆悬和。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渺悬和。那个渺正和字,兼包渺顺和与渺和和的内容。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但还不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渺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和(《姜斋诗话》卷上)。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子,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阔的。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阔的。诗句妙在通过渺风正一帆悬和这一小景,把*野开阔、大江直流、波*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阔出了。取象宏大。春来雪融,江水漫涨,崖岸宽阔,和风劲吹,船帆鼓起,何其壮也。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唐殷璠在他的《河岳英灵集》中评这两句诗说:渺诗人以来,少有此句。张燕公(张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和张说怎么对人说,可惜殷没有乎待,但***两点值得注意:一是他将这两句诗渺手题政事堂和,一是渺每示能文和。

  好的文字都在下字之准确。如这里的渺生和与渺入和二字,不仅使得这一联对仗工稳,更妙在这两字一出,才使得渺海日和和渺残夜和、渺江春和与渺旧年和两不相干之事物有了联系,而且还因之而生动起来。太阳从幽暗的大海上一点点升起,如子之脱离母腹而渐阔,这一渺生和字实在是形象极了。太阳刚升,大地还基本处于黑暗之中,但黑夜已撕破,这个渺残和字写出了不可抗之消失。夜是被动的,却又是无可奈何的,它生了太阳,却又因太阳而消退!而渺入和字更生动,任你江南虽还是旧年的冬天,但是春天却已将江边的柳树涂**一层春色。这一渺入和字很不客气,它几乎是带有强迫的楔入,写出了新生的锐气。柳色近作者之舟,故可见,而特于渺春和之前要界以渺江和字,也点明了渺次北固山下和的环境与所见。这些字都下得简洁而极有分寸。因为他不止是写出了岁暮腊残的景象,而且也写出了此一时具体的视觉之差距,故而显得生动鲜活。旧年不肯退去,然而终于**不住新生的力量;而新生者却又似乎并不管你愿不愿意,而要硬性地楔入,这一渺入和字确有警人的不可**之势。张说好提携后进,锐意**,和他之欣赏此新旧递替之诗意,恐不无关系。这也许就是他要手题于政事堂的原因。

  对仗工稳且隐含哲理。渺生和、渺入和不仅为这联增添了动感,还使看似两对毫无关系的词有了联系。渺形容景物,绝妙千古和——王夫之。这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

  象征。海日:光明、残夜:黑暗、江春:新、旧年:旧。两两对仗,表达了积极向上的态度。

《次北固山下》原文及赏析3

  次北固山下原文

  客**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唐代·王湾《次北固山下》

  译文

  郁郁葱葱的山外是旅客的`道路,船航行在绿水之间。

  潮水涨满,*与江水齐*,整个江面十分开阔,帆顺着风端直高挂。

  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我的家书应该送到什么地方呢?北去的归雁啊,请给我捎回洛阳那边!

  注释

  次:旅途中暂时停宿,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三面临长江。

  客路:旅途。

  潮**阔:潮水涨满,*与江水齐*,整个江面十分开阔。

  风正:顺风。

  悬:挂。

  海日:海上的旭日。

  残夜:夜将尽之时。

  江春:江南的春天。

  归雁:北归的大雁。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飞往北方。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青山:指北固山。

  乡书:家信。

  名句解析

  潮**阔 风正一帆悬

  渺潮**阔和,渺阔和,是表阔渺潮*和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渺风正一帆悬和,便愈见精彩。渺悬和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渺风顺和而用渺风正和,是因为光渺风顺和还不足以保证渺一帆悬和。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渺悬和。那个渺正和字,兼包渺顺和与渺和和的内容。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但还不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渺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和(《姜斋诗话》卷上)。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子,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阔的。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阔的。诗句妙在通过渺风正一帆悬和这一小景,把*野开阔、大江直流、波*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阔出了。取象宏大。春来雪融,江水漫涨,崖岸宽阔,和风劲吹,船帆鼓起,何其壮也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唐殷璠在他的《河岳英灵集》 中评这两句诗说:渺诗人以来,少有此句。张燕公(张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和张说怎么对人说,可惜殷没有乎待,但***两点值得注意:一是他将这两句诗渺手题政事堂和,一是渺每示能文和。

  好的文字都在下字之准确。如这里的渺生和与渺入和二字,不仅使得这一联对仗工稳,更妙在这两字一出,才使得渺海日和和渺残夜和、渺江春和与渺旧年和两不相干之事物有了联系,而且还因之而生动起来。太阳从幽暗的大海上一点点升起,如子之脱离母腹而渐阔,这一渺生和字实在是形象极了。太阳刚升,大地还基本处于黑暗之中,但黑夜已撕破,这个渺残和字写出了不可抗之消失。夜是被动的,却又是无可奈何的,它生了太阳,却又因太阳而消退!而渺入和字更生动,任你江南虽还是旧年的冬天,但是春天却已将江边的柳树涂**一层春色。这一渺入和字很不客气,它几乎是带有强迫的楔入,写出了新生的锐气。柳色近作者之舟,故可见,而特于渺春和之前要界以渺江和字,也点明了渺次北固山下和的环境与所见。这些字都下得简洁而极有分寸。因为他不止是写出了岁暮腊残的景象,而且也写出了此一时具体的视觉之差距,故而显得生动鲜活。旧年不肯退去,然而终于**不住新生的力量;而新生者却又似乎并不管你愿不愿意,而要硬性地楔入,这一渺入和字确有警人的不可**之势。张说好提携后进,锐意**,和他之欣赏此新旧递替之诗意,恐不无关系。这也许就是他要手题于政事堂的原因。

  对仗工稳且隐含哲理。渺生和、渺入和不仅为这联增添了动感,还使看似两对毫无关系的词有了联系。渺形容景物,绝妙千古和——王夫之。这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

  象征。海日:光明、残夜:黑暗、江春:新、旧年:旧。两两对仗,表达了积极向上的态度。


《次北固山下》赏析3篇(扩展2)

——《次北固山下》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

《次北固山下》原文及翻译赏析1

  次北固山下

  客**山外,行舟绿水前。潮**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古诗简介

  《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作品。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全诗用笔自然,写景鲜明,情感真切,情景交融,风格壮美,极富韵致,历来广为传诵。

  翻译/译文

  行客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船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

  潮水涨满,*与江水相*,显得十分开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给家乡捎的书信怎样才能转达呢?北归的大雁啊,烦劳你替我捎回家乡洛阳吧。

  注释

  次:旅途中暂时停宿,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三面临水,倚长江而立。

  客路:行客前进的路。

  青山:指北固山。

  潮**阔:潮水涨满时,*之间水面宽阔。

  风正一帆悬:顺风行船,风帆垂直悬挂。

  悬:挂。

  海日:海上的旭日。

  生:升起。

  残夜:夜将尽之时。

  入:到。

  乡书:家信。

  归雁:北归的大雁。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飞往北方。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风正:风顺。

  赏析/鉴赏

  这首写冬末春初,旅行江中,即景生情,而起乡愁。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怀。次联写“潮*”、“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积极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不失诗苑奇葩,艳丽千秋。

  从海日东升,春意萌动,放舟于绿水之上,联想起“雁足传书”的故事,表达了淡淡的乡思愁绪。全诗**而优美。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一十五。下面是**诗词学会、*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霍松林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这首《次北固山下》唐人殷璠选入《河岳英灵集》时题为《江南意》,但有不少异文:“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潮**失,风正数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

  王湾是洛阳人,生中,“尝往来吴楚间”。“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上引《江南意》中首二句为“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其“东行”,当是经镇江到江南一带去。诗人一路行来,当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

  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点题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次联的“潮**阔”,“阔”,是表现“潮*”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采。“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但还不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姜斋诗话》卷上。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子,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野开阔、大江直流、风*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读到第三联,就知道作者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潮*而无浪,风顺而不猛,近看可见江水碧绿,远望可见*空阔。这显然是一个晴明的、处处透露着春天气息的夜晚,孤舟扬帆,缓行江上,不觉已到残夜。这第三联,就是表现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

  这一联历来脍炙人口。“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此句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

  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这首五律虽然以第三联驰誉当时,传诵后世,但并不是只有两个佳句而已;从整体看,也是相当**优美的。

《次北固山下》原文及翻译赏析2

  次北固山下

  客**山外,行舟绿水前。潮**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古诗简介

  《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作品。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全诗用笔自然,写景鲜明,情感真切,情景交融,风格壮美,极富韵致,历来广为传诵。

  翻译/译文

  行客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船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

  潮水涨满,*与江水相*,显得十分开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给家乡捎的书信怎样才能转达呢?北归的大雁啊,烦劳你替我捎回家乡洛阳吧。

  注释

  次:旅途中暂时停宿,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三面临水,倚长江而立。

  客路:行客前进的路。

  青山:指北固山。

  潮**阔:潮水涨满时,*之间水面宽阔。

  风正一帆悬:顺风行船,风帆垂直悬挂。

  悬:挂。

  海日:海上的旭日。

  生:升起。

  残夜:夜将尽之时。

  入:到。

  乡书:家信。

  归雁:北归的大雁。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飞往北方。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风正:风顺。

  赏析/鉴赏

  这首写冬末春初,旅行江中,即景生情,而起乡愁。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怀。次联写“潮*”、“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积极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不失诗苑奇葩,艳丽千秋。

  从海日东升,春意萌动,放舟于绿水之上,联想起“雁足传书”的故事,表达了淡淡的乡思愁绪。全诗**而优美。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一十五。下面是**诗词学会、*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霍松林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这首《次北固山下》唐人殷璠选入《河岳英灵集》时题为《江南意》,但有不少异文:“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潮**失,风正数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

  王湾是洛阳人,生中,“尝往来吴楚间”。“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上引《江南意》中首二句为“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其“东行”,当是经镇江到江南一带去。诗人一路行来,当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

  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点题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次联的“潮**阔”,“阔”,是表现“潮*”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采。“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但还不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姜斋诗话》卷上。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子,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野开阔、大江直流、风*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读到第三联,就知道作者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潮*而无浪,风顺而不猛,近看可见江水碧绿,远望可见*空阔。这显然是一个晴明的、处处透露着春天气息的夜晚,孤舟扬帆,缓行江上,不觉已到残夜。这第三联,就是表现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

  这一联历来脍炙人口。“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此句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

  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这首五律虽然以第三联驰誉当时,传诵后世,但并不是只有两个佳句而已;从整体看,也是相当**优美的。


《次北固山下》赏析3篇(扩展3)

——次北固山下翻译赏析 (菁选3篇)

次北固山下翻译赏析1

  作者: 王湾

  客**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次北固山下翻译赏析2

  1、次:停留。

  2、残夜:天快亮时。

  3、江春句:还没到新年江南就有了春天的音讯。

  4、归雁句:古时传说雁能带信,这句的意思是希望北归的大雁能将家信带到故乡洛阳。

次北固山下翻译赏析3

  游客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

  船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

  春潮正涨*江面更宽阔,

  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红日冲破残夜从海上升起,

  江上春早年底就春风拂面。

  寄去的家书不知何时到达,

  请问归雁几时飞到洛阳边。


《次北固山下》赏析3篇(扩展4)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10篇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一、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感受*诗歌中的思乡旋律,进行人文熏陶和情感教育;

  二、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再创造,再现诗歌中优美**的画面,体会即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

  理解全诗意思及诗中透露出来的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据我了解,我们班不少同学都是来自外地,有的已离别家乡多年,有的可能是今年才来到深圳;远离家乡的学子们,在夕阳西下的黄昏,在寂静的长夜里,你们可有思念家乡,想念家乡的亲人和朋友?我想不用你们回答,我已经知道答案了。是的,不仅你们,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曾在作客他乡的日子里深切地思念着他们的故乡,并留下了不少千古传诵的名篇,如我们都学过的李白的《静夜思》,请同学们齐背一遍。其实,思乡是*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在旅途中思念家乡的名篇——《次北固山下》,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王湾的深情吟诵能否拨动你内心深处的那一根思乡之弦。

  二、解题及简单介绍作者。

  (次北固山)作者王湾,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洛阳人,因为这首诗使我们记住了他的名字。

  三、朗读明义:

  1、学生**朗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个别朗读;

  (指导朗读: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教师范读;

  5、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教师巡视,或参与一组)不能解决的难点在班上提出,由其他学生举手回答。(全班分成两组,互相**,看哪组提的问题多,回答得好)

  6、请同学讲述诗歌内容。(请一位同学读一句,同桌讲述一句。要求保持原意,允许想象加工)

  四、感悟抒情:

  1、在理清诗歌思路,把握诗歌大意的基础上,再次齐读课文。

  2、朗读指导:把握“诗眼”(如“*”、“阔”、“正”、“悬”等)的重读和韵脚响亮、悠长(如每句最后一个字);

  3、四人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A、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诗中描绘的景象吗?

  (提示:讲你最欣赏的一个画面。旨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再现诗歌中描绘的优美景象,进行美的熏陶和审美教育。)

  B、这首诗哪些句子属于写景?哪一句直接抒情?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提示:前三联写景,后一联直接抒情。即景抒情或情景交融)

  C、诗人为什么会起思乡之情?

  (提示:1、时间临近春节;2、看到大雁;3、古代交通不便,久不得归。)

  4、请将这首诗改写成散文或现代诗,看谁改得好。(要求忠实于诗歌的同时要有自己的想象和特点。)

  五、拓展达理:

  正如我们开头所说,思乡是*文学的主题之一,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曾留下思乡名篇。我们来回忆一下,我们还学过哪些思乡的诗歌?学生发言,并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我们再来看一些其他的思乡名句。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重阳佳节刚过,我们来感受一下诗人在重阳节的时候的思想之情。

  2、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夜里的春风吹动我归乡的梦,梦中的我又随着春风回到故乡洛阳。

  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风又吹绿了长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照着我返回家园?

  作业:课外搜集、阅读其他的思乡诗歌。

  六、背诵体味:

  请同学们**朗读后,主动背诵。

  七、结束语:

  乡情、乡愁时时陪伴着远离故乡的*诗人,于是他们很自然地用生花妙笔写下了一首首感情真挚、缠绵悱恻的思乡诗歌,这些诗歌穿越千年,给我们传达了一种永恒的情感体验,同时也凭着它们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构成了*诗歌史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要去继承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内涵。我们在一首歌曲中结束这堂课,请听根据诗人于光中的同名诗歌谱成的歌曲《乡愁》。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说明

  在唐朝的诗人当中,王湾并不算一个出名的人物,然而《次北固山下》这首千古传颂的名篇却使他名垂青史。其中“潮**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多少年来备受称赞的名句。《河岳英灵集》:“湾词翰早著,为天下所称最者不过一二。

  游吴中作《江南意》诗云:‘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已(以)来少有此句。张燕公(说)手提政正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这里的《江南意》即此诗。

  这首诗既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又写出了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胸襟。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岸阔等景象;时近春节,头顶大雁,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这首诗和其他四首诗歌共同组成了学生进入初中以来的第一篇古诗课文,这首诗的教学直接影响以后的古诗教学,对学生形成古诗欣赏习惯和把握欣赏方法有重要影响和示范作用,且涉及到*诗歌中的一个母题——思乡,因此我觉得花一个课时来教学是值得的。

  本班大部分学生是借读生,相当一部分学生都是来自外地,对这种思乡题材的诗歌按理说应该有着一定的生活经验基础;然而随着当代交通、通讯**等的发达,地球变成了地球村,现代人的乡愁似乎没那么强烈了。尤其对于十二、三岁的初一学生来说,要调动他们的个人情感体验去体会作者那种深切的思乡之情,并非一件易事。但毕竟不少学生有着这样的生活经历,因此尽量调动学生的个人情感体验,设身处地地去理解诗人在诗中透露出来的思想感情是有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根据以上对教材、学生的分析,我确定了如下指导思想:以学生诵读为基础,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感知、感受和感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教学过程以“思乡”为主旨,紧紧抓住诗里流露出的思乡情感这一中心,通过朗读明义——感悟抒情——拓展达理——背诵体悟四个主要环节,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情及理进行学习活动,并由此而让学生了解和感受*诗歌的思乡情感。

  对于朗读的设计,我采用了层进式的朗读设计。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先是学生参照注释**朗读,扫清浅显障碍,然后通过齐读和个别读穿插朗读指导,从字词上、节奏上进行把握。在后面的各环节中,穿插各式各样的朗读,但要求逐渐提高,要求从情感上进行朗读体悟。

  不仅是朗读,整个教学设计都是遵循这一原则进行设计的,尊重学生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从最初的明义,到最后的达理,一环扣一环,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 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 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和谴词造句的妙处。

  3、 继续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

  重难点分析:

  1、 颈联中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 本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以言志”,确实,在春秋战国时代,不会吟诗,意味着在任何社交场合你都无法表达自己的愿望,因为所有的人都必须吟唱《诗经》中的诗句来和对方交流。因此,在诗歌中自然而然流露出诗人的情志就一直是*古典诗歌的传统。在唐朝,这种传统的表现形式一般以抒发诗人的情感、志向为主,到了宋朝,世人都崇尚讲究理趣的诗歌,所以这种古已有之的传统就主要体现于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我们小学早已学过的《登鹳雀楼》就有很深的寓意。(幻灯片1:河、楼、太阳等。文字:《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谁来说说这首诗所包含的哲理含义?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这里蕴含着这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想要看得更远,那么他必须要站得更高。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首千古传颂的蕴含深刻哲理的诗。(幻灯片2:《次被孤山下》的封面。文字:《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山外,行舟绿水前。潮**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音乐:陨。旋律:悠扬古典。)让我们合着悠扬的音乐一起来朗读这首诗吧。

  二、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

  在学习诗歌之前,应先了解有关诗歌的常识。通常所说的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如《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规定有三(《钱塘湖春行》中幻灯片5增加以下文字:“三、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以《次北固山下》为例说明:(幻灯片2重现,增加一些文字。如下:)

  首联:(1)客**山外, (2)行舟绿水前。

  颔联:(3)潮**阔, (4)风正一帆悬。——对偶联

  颈联:(5)海日生残夜, (6)江春入旧年。——对偶联

  尾联:(7)乡书何处达? (8)归雁洛阳边。

  三、鉴赏诗句

  1、 同学们先自己将这首诗朗读几遍,体会一下诗中包含的情感。然后说一说你的感觉。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七言律诗。诗人王湾因长江的风景引起旅途的乡愁,它既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愁,又写出来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和博大的胸襟。

  2、 如果说这首诗写了羁旅之愁,在首联中有没有体现?

  分析: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写诗人乘舟正朝着眼前的“绿水”前进,驶进“青山”驶向“青山”之外的遥远的客路(幻灯片3:小舟缓缓前行,周围是绿水青山。文字:“客**山外,行舟绿水前”)。此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3、 此联写的是什么?古来很多人称赞这两句诗气势逼人,意境豪阔,你的感觉怎样?

  分析:此联写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了,船上之人的视野也随之开阔。“潮**阔”,这一句写的恢弘阔大,下一句更是精彩,“悬”是端端正正地高挂着的样子,可见这是风顺且和,这样一艘小舟在能在大江中*稳航行,也是因为此地的长江正是*野开阔、大江直流、风*浪静的时候。

  4、 从字面上看,颔联所写之景全是大景致,似乎表现的是宽阔博大的情感,那么怎么理解此联与首联的联系?

  分析: 此联最妙的地方在于它的构图,我们用简单的几何图形来表现这一联诗所写的景致,也许你就能理解了。如果我们将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景色看成一幅画,那么这副画的构图如下:因为“潮”水涨满,几乎*了*,所以其实可以将“潮”与“岸”看成一条水*面,而这就是这副画中的主体——“面”,它几乎占据了画面的绝大部分(幻灯片4,文字:“潮**阔,风正一帆悬。”图片:出现江水和*);而“帆”其实是一叶扁舟,由于风的顺和正,所以帆取直线造型,不过这一条直线在茫茫大江中只能算一个点(幻灯片4:出现悬着的帆)。同学们可以尝试想象,诗人正在这艘船上,他倚*着船栏,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一片江水,浩浩荡荡,茫无际涯,岸在很远的地方,而家乡更是杳无音讯,越发觉得自己在这个世间的渺小了,怎能不产生思家恋乡的漂泊之感呢?

  5、 最耐人寻味的是颈联,这一联诗到底蕴含着怎样的哲理呢?

  分析:此时诗人想起正值岁暮腊残之时,而连夜行舟,天边太阳正微露曙光,不由得升起无限感慨。明代胡应麟说“海日”一联“形容景物,绝妙千古”:当残夜将尽未尽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幻灯片5:红日从江上升起,岸边有发芽的枯枝或其他表示春意的景物。文字:“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更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还妙在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6、 尾联是否与思乡有关?

  分析:此联既是最后一联,则必须既总结全诗,呼应开头,又必须要留有余地,让人读完后浮想联翩,余味无穷。此联正是如此。这里写的是一群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是要经过洛阳的啊!(幻灯片3中增加飞行的雁行。文字:“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传说,还是托雁儿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的人吧。这两句紧承第三联而来,遥应首联,使全篇都笼罩在一层淡淡的乡思的愁绪中。

  四、总结

  这是一首情景交融,哲理深刻的好诗,在这堂课的最后,让我们在陨的美妙音乐声中,背诵这首诗吧!(该课文封面出现,背景音乐是陨的乐曲)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感受*诗歌的思乡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王湾,洛阳人,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但今天我们仍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次北固山下》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以诗传”啊。

  (二)朗读明义

  1.学生**朗读。

  2.听老师范读。

  3.作朗读指导并齐读。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老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

  投影:

  ⑴次:住宿,此指停泊,途中暂时停宿。

  ⑵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下临长江。

  ⑶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⑷青山:指北固山。

  ⑸行舟:乘船前行。

  ⑹绿水:长江。

  ⑺前:向前航行。

  ⑻潮*:指潮与岸齐,因而*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⑼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⑽残夜:夜色已残,指天将破晓。夜将尽而未尽的时候。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⑾旧年:未尽的一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⑿归雁: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返回北方。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⒀乡书:家书(家信),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5.请一位学生讲述诗歌内容。

  (原意保持不变,但允许想象加工)

  (三)感悟抒情

  1.氛围创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同学们能例举一些学过的写乡愁的诗歌吗?

  (如李白的《静夜思》、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等)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

  明确:第四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属于写景。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

  3.前面三句写景,各有特色,请问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你的感受和理由?

  设想:分小组交流各自的感受与观点,然后请几位同学登台讲述。以鼓励为主,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世界、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

  参考理解:

  ①客**山外,行舟绿水前:“青山”指北固山,绿水指长江。此处加了“外”“前”两字,将北固山的位置,确定得不能用于别处,可见得旅程介于水陆之间,因此和下联“*”“一帆”描写水陆发生密切关系。诗人以*实之笔开篇,犹如画家作画以前在纸上铺设的底色,为抒情言志创设出收缩自如的挥洒空间。诗人一落笔写自己岸上的旅途在望不到的青山之外,显然这里是诗人的想象,这就隐含了诗人并没有到达终点,可见旅途是艰辛的,而走得越远,离家乡也就越远,乡愁也就越浓,这为下面的抒情交待了缘由。此外,这里首句对仗工整,超出了一般律诗的要求,也是诗人的匠心独运,把“青山”和“绿水”分别镶嵌在诗句中,更显得色彩明亮,意境优美。

  ②潮**阔,风正一帆悬:完全是写景,其中“*”“阔”“正”“悬”都是诗眼。潮**即阔,风正一帆正挂着,表明积雪已慢慢融化,因汇集了千山万壑雪化之水,长江的水量逐渐大了起来,江面因之愈发宽广,再加上江水**一片船帆高高挂起,第二参照物的切入,使得长江*的距离愈显阔大。渐渐上涨的江水与恰到好处的正风吹拂二者相合,才有这“风正一帆悬”,句内的因果呼应,一是勾勒出壮美的大江行船图,二是承接首联、引发下联的巧妙过渡。江春悄悄闯入旧年,山才会青,水才会绿,才会有“潮**阔。”这两句以白描的手法写出了江面的景象,构图精美,意境开阔,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陆地风光有异曲同工之妙。

  ③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生”和“入”的.选用的第一妙处,在于诗人把个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的时光荏苒描绘的传神入化,给人开辟出**想象的无限空间。“生”和“入”二字的第二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与“一江春水向东流”相关联,道出流年似水、岁月暗换的人生感悟。“生”和“入”二字的第三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思归盼归的乡情暗暗融入这“海日、江春”之中,人在此昼夜更替、新旧相接之时萌发思归盼归的乡情是自然而然。“生”和“入”二字的第四妙处,还在于诗人借物言志:“海日”能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喷薄而出,“江春”能跨越天堑奋力北上,人也应顺应天时在一元复始的大好春光中有所作为,只有如此,思归盼归乡情的萌生和付出才最有价值。这两句找到了更高层次的交汇点、碰撞点:天人两合,物我一理。整首诗才浑然一体,让人感到此二联去掉那一个,便都找不到最能都负载诗人此时此地心情的最佳景物。这一联在此诗中起转折作用,诗题为“次北固山下”,“次”当“停驻、停泊”讲,此联刚好写第二日早上又早起赶路,“海日”承上联“潮**阔”而来,“生残夜”从将尽未尽的夜色中升起,“江春入旧年”一句写作者情绪陡转,眼前景色使作者乡情陡生,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无奈情绪便很自然的产生。

  4.最后一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点名了诗的主题,你是怎么理解这种乡愁的?

  (学生各抒己见,**作答,参考理解要点:古代交通的限制,运用了雁的意象,乡愁人人有,人的情感归宿)

  (四)拓展达理

  思乡是*文学的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思乡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结”,一个套在炎黄子孙身上的“结”。本册书还选录了这样一首诗,是王建的《十五夜望月》,让我们来感受一下诗人笔下的乡愁吧。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了解律诗特点,读出韵味。

  2、理解诗歌内容,读出情感。

  3、品味意象,通过联想,感悟情境。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读出情感。

  【教学难点】

  品味意象,通过联想,感悟情境。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检测预习,请学生们齐读诗歌。(学生齐读)

  师:大家没有读错字,节奏把握得还行。

  二、了解学习目标。

  幻灯片显示学习目标:

  1、了解律诗特点,读出韵味。

  2、理解诗歌内容,读出情感。

  3、品味意象,通过联想,感悟意境。

  (请一个学生大声朗读)

  三、活动一:了解律诗,读出韵味。

  老师在黑板上板书一个“律”字,请学生们组词。

  生:律师、法律、严于律己……

  师:《尔雅》中说:“律,法也。”律的本义是规定和法度。律诗又称格律诗,是*古典诗歌中法度最为严谨的一种诗歌体裁。

  幻灯片展示:律诗的章法:篇有定字,句有定字。

  字有定音,音分*仄。

  (一)、篇有定字,句有定字:

  师:请同学们齐读律诗的章法。(学生齐读)。律诗是“篇有定句”,大家以句号为单位,数一数律诗是几句?

  生:八句。

  师:不错,八句以上的律诗我们称之为“排律”。“句有定字”,再请一个同学来理解“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生:“五言律诗”就是每一句是五个字的律诗;“七言律诗”是指每一句是七个字的律诗。

  师:“五言律诗”简称为“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为“七律”;他们八句分为四联,请大家根据每一联的名称的意思,思考一下应该对应哪一联,连连线。

  幻灯片展示:第一二句尾联

  第三四句首联

  第五六句颈联

  第七八句颔联(颔:下巴)

  (学生回答:老师提示根据人身体的部位,由上到下的记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师:现在我说哪一联,你们快速的读出诗中的句子。(师生共同完成活动:或齐答、或开火车。)

  (二)、字有定音,音分*仄。

  1、律诗的*仄:

  师:“字有定音,音分*仄。”*仄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律诗中有一套固定的*仄格式,八句中每一句的每一个字,该*该仄,必须逐字讲究,古音和今音略有不同,大概可以这样分:

  幻灯片展示:*声:约为今音的一二声仄声:约为今音的三四声

  例如:客**山外,行舟绿水前

  仄仄**仄**仄仄*

  师:*声声调漫长,有绵延之感;仄声短促有力,含顿挫之意。请同学们在读*声时,延长声调,一个*声缓缓的晃一圈头;读一个仄声时,晃半圈头。我们用这种“摇头晃脑法”把握韵律,还可以治疗颈椎。(生笑)

  (活动练习:老师摇头晃脑的范读首联,学生各自模仿亦摇头晃脑的读,选一两个读得好的表演一下)

  师:这样*仄相间,形成了诗歌均匀而多变的节奏,抑扬顿挫,婉转**,下面我们用“摇头晃脑法”将这整首诗的*仄读出来。大家看黑板的板书,为了方便大家区分把握*仄。老师用“─”表示*声,用“│”表示的仄声。

  黑板板书展示:客**山外,行舟绿水前。

  ││──│──││─

  潮**阔,风正一帆悬。

  ───│││││──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活动练习:学生各自模仿亦摇头晃脑的读,老师摇头晃脑的范读,然后学生单个、齐读表演。)

  2、律诗的押韵:

  师:律诗的音韵之美除了*仄婉转**之外,在诗歌的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是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这叫押韵。

  幻灯片展示:押韵:全首诗通押一韵,通常压*声韵。

  一三五七不论,二四六八分明

  师:现在请同学们在诗歌中找出押了韵的韵脚字是哪些。

  生:应该是:前、悬、年、边。

  师:看看韵脚字都在哪几句上?

  生:在第二、四、六、八上。

  师:对的,这就是押韵的一个规律即:一三五七不论,二四六八分明。请同学们在读韵脚字时,声音适当的延长,这样能使朗诵吟咏时,产生音韵**之感。

  (学生活动:学生先自己体会读有韵脚字的诗句,然后加上*仄的“摇头晃脑法”,一起齐读诗歌。)

  师:这一次的吟咏韵味十足,比课前的第一次读得棒多了,但感觉仍缺少些情感。下面我们进入到今天的第二个活动。

  四、活动二:理解诗意,读出情感

  1、谈初读感悟:

  师:请同学们结合你的初读感悟,思考一下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生:对家乡的思念。

  师:很棒,你把诗歌的大致意思读懂了。

  2、知人论世:

  师:读诗还讲究知人论世,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资料,并结合诗人的情感,思考诗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幻灯片展示:王湾,唐代诗人,洛阳人。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写这首诗时,诗人经过镇江到江南一带去。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诗人的形象:一个漂泊羁旅、思念家乡的游子。

  3、深入研读:

  师:请找出体现诗人漂泊外地、思念家乡的字句,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活动:学生小组交流讨论,五分钟后交流答案。)

  生:“次”是停泊之意,题目的意思是作者暂时停泊在北固山下。

  师:是啊,这仅仅是诗人旅途中的一个驿站,不是最后的港湾。

  生:诗人在绿水之上乘着“行舟”,驶向青山之外的“客路”,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羁旅在外,车马劳顿。

  师:你言简意赅,很好的诠释了首联的含义。

  生:作者思念家乡,写了一封“乡书”,希望“归雁”能够帮他带回洛阳。

  师:“鸿雁传书”是古诗歌中经常用的典故,同学们要把“归雁”和“小燕子”这两个“yàn”字区分**。

  师:这首诗写于什么时候?哪一句诗点明了写作的时令?

  生:“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结合注释看,这首诗应该是写于年末春初,黎明之前。

  师:是啊,这个时候一般的人家都是亲人团聚,其乐融融。而诗人却孤身漂泊在外,且时序交替,匆匆不可待,怎叫人不顿生思乡之情?

  五、活动三:品味意象,联想意境。

  1、师:诗歌一般来说是“诗中有画”,你觉得哪一联最有画面感?

  (学生七嘴八舌的回答,用简单的语言勾勒诗歌的图画。)

  2、师:现在请发挥你的想象,描述“潮**阔,风正一帆悬”的情景。

  生:江面潮水涨起来了,风吹着船帆鼓鼓的。

  师:是这样的吗?同学们,要描述诗歌的情景,还是有规律可循的。首先,请同学们找出这句诗写了哪些景物?

  生:潮、*、风、帆

  师:根据诗人的描述,想象一下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回答,老师点拨:*阔是潮*的结果,我们可以感悟到潮水涌涨,江水浩渺。风“正”,“正”应该理解为“和、顺”,微风和顺;帆“悬”,“悬”是端端直直的高挂着,可见波*浪静。

  师:那么看到这样的景物,诗人的心情会是怎样?

  生:应该是心胸开阔,心情愉快。

  师:对的,这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3、总结提升:

  师:现在,我们归纳总结,如何品味诗歌意象,描绘情景。

  幻灯片展示:品味诗歌意象,描绘情景

  第一步:找景物——品特点——悟情感

  第二步:发挥想象,缀连成文。

  六、学以致用:(课后作业)

  商山早行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发挥你的想象,描绘颔联的情景。

  七、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三个活动,吟咏诗歌的韵味,品味诗歌的情景,有方法,有规律,希望同学们能将所学,应用到以后的诗歌学习中去,谢谢大家!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重点词句。

  3、理解诗词的含义。

  教学重点:学会诗词的分析

  教学难点:学会诗词的分析

  教学方法

  1、课件教学。个人、小组学习。教师导学。

  2、整体引导,个别点拨,学生自主、合作。

  教学过程与学生活动导语:

  学习第一首诗词:

  一、【原文】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二、【注释】

  ①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②潮*,指潮与岸齐,因而*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③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④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⑤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⑥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按:鸿雁传书,实无其事。《汉书苏武传》载:苏武被匈奴扣留19年,汉使求苏武,单于谎称武已死,后汉使得密报,知武在某泽中,于是也谎称汉天子在上林苑射落一只大雁,脚上捆着苏武从某泽中寄来的信,单于无可奈何,只好放还苏武。

  三、诗的分析:

  1、问: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这是诗人的想象,很明显,船到镇江后,他要上岸再乘驿车转往别的地方去。

  2、问:潮**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

  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

  3、问: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

  4、问:为什么要特地提到“潮*”?

  为下句“江春人旧年”张本

  5、问:这个“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

  残冬腊月

  6、问: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由于新年将到,这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他却不能回家,自然要写一封**家书,更何况他此刻看见了北归的雁,必定要路经洛阳的——洛阳在镇江西北方。

  四、【名句分析】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先说这两句所写的景象。

  2、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

  提示: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都描写了时序交替中的景物。)

  3、这两种景物跟诗人的乡愁有关吗?

  提示: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如此一天一天地过去,一年一年地过去,而诗人依旧在外奔波,不得回乡,怎能不产生乡愁呢?

  提示:残夜未尽,而旭日已升;旧岁未除,而江上春潮已至——不正是包含着新的希望吗?(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

  探究:

  4、读了“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你还有什么新的感受?

  例如“海日”两句就可以使我们产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且相信它会突破一切阻力出现在我们眼前。

  第二首学习:《赤壁》

  一、作者简介

  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

  西省西安市属县)人。他喜欢

  兵法,注释过《孙子》,他的

  诗文亦受兵法影响,意气纵横,抑扬跌宕。其诗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二、诗的分析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折断的铁戟沉在江底积沙中还没有锈蚀,拿来磨光**还能认出他属于过去的朝代。

  折戟:折断的铁戟。戟,古代兵器。销:锈蚀。将:拿起。磨洗:磨光**。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倘若东风不给周瑜火攻曹军的

  方便,那么大乔和小乔这两个

  绝代美人,就会被曹操抓走锁进铜雀台。

  东风:赤壁之战以火攻,时值东南风大作,火乘风势,尽烧北船。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呼周郎。后任吴军大都督。

  1、诗的小结:诗的前两句借折戟这一历史遗物

  引发对前朝人物的和事件的慨叹

  ,这是交代兴感之由。

  后两句议论,提出假使不是“东风”帮了周瑜的忙,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式将完全改观。

  诗人在感叹历史上英雄成名机遇的同时,也在慨叹自己生不逢时,**抱负不能施展。

  2、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见解独到,不以成败论英雄,把赤壁之战的胜利归于东风的帮助,把周瑜的成功归为偶然机遇,其观点不同与史家的评论,其用意在于自负知兵,借史事吐露心中不被重用的抑郁不*之气。

  咏史诗,不仅是对历史沧桑的歌咏,更包孕了作者的认识和感情,即所谓名为咏史,实为咏怀。在这首诗中,赤壁之战已不是作者关注的重点,历史兴亡之感才是本诗所要表达的情感,只是表现得形象含蓄而已

  3、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

  折戟沉沙铁未销,(兴感之由)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议论感慨)

  铜雀春深锁二乔。

  【怀古伤今】

  第三首: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一、诗的分析:

  上阕(写景)兰芽浸溪;路静无泥

  暮雨萧萧;子规轻啼(自然的美景和生机令人心旷神怡。)

  下阕(抒情)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不要徒发衰老之叹。)

  【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二、唐代诗人白居易《醉歌》中有“听唱黄鸡与白日”句,意思是说,黄鸡催晓,白日西落,时光流逝,人生易老。苏轼在这里却说“休将白发唱黄鸡”,反用其意,劝阻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

  三、预习布置:;泰戈尔诗三首的预习

  四、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课堂小结

  1、读了“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你还有什么新的感受?

  2、咏史诗,不仅是对历史沧桑的歌咏,更包孕了作者的认识和感情,即所谓名为咏史,实为咏怀。

  3、黄鸡催晓,白日西落,时光流逝,人生易老。苏轼在这里却说“休将白发唱黄鸡”,反用其意,劝阻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

  课外作业

  1、完成课本P21~P24页的注释的整理。

  2、熟读背诵这三首诗。

  板书设计一、客**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二、折戟沉沙铁未销,(兴感之由)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议论感慨)

  铜雀春深锁二乔。

  【怀古伤今】

  三、上阕(写景)兰芽浸溪;路静无泥

  暮雨萧萧;子规轻啼(自然的美景和生机令人心旷神怡。)

  下阕(抒情)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不要徒发衰老之叹。)

  【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和谴词造句的妙处。

  3、继续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

  重难点分析:

  1、颈联中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本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以言志”,确实,在春秋战国时代,不会吟诗,意味着在任何社交场合你都无法表达自己的愿望,因为所有的人都必须吟唱《诗经》中的诗句来和对方交流。因此,在诗歌中自然而然流露出诗人的情志就一直是*古典诗歌的传统。在唐朝,这种传统的表现形式一般以抒发诗人的情感、志向为主,到了宋朝,世人都崇尚讲究理趣的诗歌,所以这种古已有之的传统就主要体现于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我们小学早已学过的《登鹳雀楼》就有很深的寓意。(幻灯片1:河、楼、太阳等。文字:《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谁来说说这首诗所包含的哲理含义?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这里蕴含着这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想要看得更远,那么他必须要站得更高。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首千古传颂的蕴含深刻哲理的诗。(幻灯片2:《次被孤山下》的封面。文字:《次北固山下》王湾客**山外,行舟绿水前。潮**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音乐:陨。旋律:悠扬古典。)让我们合着悠扬的音乐一起来朗读这首诗吧。

  二、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

  在学习诗歌之前,应先了解有关诗歌的常识。通常所说的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如《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规定有三(《钱塘湖春行》中幻灯片5增加以下文字:“三、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以《次北固山下》为例说明:(幻灯片2重现,增加一些文字。如下:)

  首联:(1)客**山外,(2)行舟绿水前。

  颔联:(3)潮**阔,(4)风正一帆悬。——对偶联

  颈联:(5)海日生残夜,(6)江春入旧年。——对偶联

  尾联:(7)乡书何处达?(8)归雁洛阳边。

  三、鉴赏诗句

  1、同学们先自己将这首诗朗读几遍,体会一下诗中包含的情感。然后说一说你的感觉。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七言律诗。诗人王湾因长江的风景引起旅途的乡愁,它既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愁,又写出来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和博大的胸襟。

  2、如果说这首诗写了羁旅之愁,在首联中有没有体现?

  分析: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写诗人乘舟正朝着眼前的“绿水”前进,驶进“青山”驶向“青山”之外的遥远的客路(幻灯片3:小舟缓缓前行,周围是绿水青山。文字:“客**山外,行舟绿水前”)。此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3、此联写的是什么?古来很多人称赞这两句诗气势逼人,意境豪阔,你的感觉怎样?

  分析:此联写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了,船上之人的视野也随之开阔。“潮**阔”,这一句写的恢弘阔大,下一句更是精彩,“悬”是端端正正地高挂着的样子,可见这是风顺且和,这样一艘小舟在能在大江中*稳航行,也是因为此地的长江正是*野开阔、大江直流、风*浪静的时候。

  4、从字面上看,颔联所写之景全是大景致,似乎表现的是宽阔博大的情感,那么怎么理解此联与首联的联系?

  分析:此联最妙的地方在于它的构图,我们用简单的几何图形来表现这一联诗所写的景致,也许你就能理解了。如果我们将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景色看成一幅画,那么这副画的构图如下:因为“潮”水涨满,几乎*了*,所以其实可以将“潮”与“岸”看成一条水*面,而这就是这副画中的主体——“面”,它几乎占据了画面的绝大部分(幻灯片4,文字:“潮**阔,风正一帆悬。”图片:出现江水和*);而“帆”其实是一叶扁舟,由于风的顺和正,所以帆取直线造型,不过这一条直线在茫茫大江中只能算一个点(幻灯片4:出现悬着的帆)。同学们可以尝试想象,诗人正在这艘船上,他倚着船栏,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一片江水,浩浩荡荡,茫无际涯,岸在很远的地方,而家乡更是杳无音讯,越发觉得自己在这个世间的渺小了,怎能不产生思家恋乡的漂泊之感呢?

  5、最耐人寻味的是颈联,这一联诗到底蕴含着怎样的哲理呢?

  分析:此时诗人想起正值岁暮腊残之时,而连夜行舟,天边太阳正微露曙光,不由得升起无限感慨。明代胡应麟说“海日”一联“形容景物,绝妙千古”:当残夜将尽未尽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幻灯片5:红日从江上升起,岸边有发芽的枯枝或其他表示春意的景物。文字:“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更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还妙在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6、尾联是否与思乡有关?

  分析:此联既是最后一联,则必须既总结全诗,呼应开头,又必须要留有余地,让人读完后浮想联翩,余味无穷。此联正是如此。这里写的是一群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是要经过洛阳的啊!(幻灯片3中增加飞行的雁行。文字:“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传说,还是托雁儿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的人吧。这两句紧承第三联而来,遥应首联,使全篇都笼罩在一层淡淡的乡思的愁绪中。

  四、总结

  这是一首情景交融,哲理深刻的好诗,在这堂课的最后,让我们在陨的美妙音乐声中,背诵这首诗吧!(该课文封面出现,背景音乐是陨的乐曲)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感受*诗歌的思乡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王湾,洛阳人,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但今天我们仍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次北固山下》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以诗传”啊。

  (二)朗读明义

  1.学生**朗读。

  2.听老师范读。

  3.作朗读指导并齐读。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老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

  投影:

  ⑴次:住宿,此指停泊,途中暂时停宿。

  ⑵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下临长江。

  ⑶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⑷青山:指北固山。

  ⑸行舟:乘船前行。

  ⑹绿水:长江。

  ⑺前:向前航行。

  ⑻潮*:指潮与岸齐,因而*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⑼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⑽残夜:夜色已残,指天将破晓。夜将尽而未尽的时候。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⑾旧年:未尽的一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⑿归雁: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返回北方。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⒀乡书:家书(家信),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5.请一位学生讲述诗歌内容。

  (原意保持不变,但允许想象加工)

  (三)感悟抒情

  1.氛围创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同学们能例举一些学过的写乡愁的诗歌吗?

  (如李白的《静夜思》、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等)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

  明确:第四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属于写景。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

  3.前面三句写景,各有特色,请问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你的感受和理由?

  设想:分小组交流各自的感受与观点,然后请几位同学登台讲述。以鼓励为主,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世界、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

  参考理解:

  ①客**山外,行舟绿水前:“青山”指北固山,绿水指长江。此处加了“外”“前”两字,将北固山的位置,确定得不能用于别处,可见得旅程介于水陆之间,因此和下联“*”“一帆”描写水陆发生密切关系。诗人以*实之笔开篇,犹如画家作画以前在纸上铺设的底色,为抒情言志创设出收缩自如的挥洒空间。诗人一落笔写自己岸上的旅途在望不到的青山之外,显然这里是诗人的想象,这就隐含了诗人并没有到达终点,可见旅途是艰辛的,而走得越远,离家乡也就越远,乡愁也就越浓,这为下面的抒情交待了缘由。此外,这里首句对仗工整,超出了一般律诗的要求,也是诗人的匠心独运,把“青山”和“绿水”分别镶嵌在诗句中,更显得色彩明亮,意境优美。

  ②潮**阔,风正一帆悬:完全是写景,其中“*”“阔”“正”“悬”都是诗眼。潮**即阔,风正一帆正挂着,表明积雪已慢慢融化,因汇集了千山万壑雪化之水,长江的水量逐渐大了起来,江面因之愈发宽广,再加上江水**一片船帆高高挂起,第二参照物的切入,使得长江*的距离愈显阔大。渐渐上涨的江水与恰到好处的正风吹拂二者相合,才有这“风正一帆悬”,句内的因果呼应,一是勾勒出壮美的大江行船图,二是承接首联、引发下联的巧妙过渡。江春悄悄闯入旧年,山才会青,水才会绿,才会有“潮**阔。”这两句以白描的手法写出了江面的景象,构图精美,意境开阔,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陆地风光有异曲同工之妙。

  ③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生”和“入”的.选用的第一妙处,在于诗人把个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的时光荏苒描绘的传神入化,给人开辟出**想象的无限空间。“生”和“入”二字的第二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与“一江春水向东流”相关联,道出流年似水、岁月暗换的人生感悟。“生”和“入”二字的第三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思归盼归的乡情暗暗融入这“海日、江春”之中,人在此昼夜更替、新旧相接之时萌发思归盼归的乡情是自然而然。“生”和“入”二字的第四妙处,还在于诗人借物言志:“海日”能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喷薄而出,“江春”能跨越天堑奋力北上,人也应顺应天时在一元复始的大好春光中有所作为,只有如此,思归盼归乡情的萌生和付出才最有价值。这两句找到了更高层次的交汇点、碰撞点:天人两合,物我一理。整首诗才浑然一体,让人感到此二联去掉那一个,便都找不到最能都负载诗人此时此地心情的最佳景物。这一联在此诗中起转折作用,诗题为“次北固山下”,“次”当“停驻、停泊”讲,此联刚好写第二日早上又早起赶路,“海日”承上联“潮**阔”而来,“生残夜”从将尽未尽的夜色中升起,“江春入旧年”一句写作者情绪陡转,眼前景色使作者乡情陡生,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无奈情绪便很自然的产生。

  4.最后一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点名了诗的主题,你是怎么理解这种乡愁的?

  (学生各抒己见,**作答,参考理解要点:古代交通的限制,运用了雁的意象,乡愁人人有,人的情感归宿)

  (四)拓展达理

  思乡是*文学的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思乡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结”,一个套在炎黄子孙身上的“结”。本册书还选录了这样一首诗,是王建的《十五夜望月》,让我们来感受一下诗人笔下的乡愁吧。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了解律诗特点,读出韵味。

  2、理解诗歌内容,读出情感。

  3、品味意象,通过联想,感悟情境。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读出情感。

  【教学难点】

  品味意象,通过联想,感悟情境。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检测预习,请学生们齐读诗歌。(学生齐读)

  师:大家没有读错字,节奏把握得还行。

  二、了解学习目标。

  幻灯片显示学习目标:

  1、了解律诗特点,读出韵味。

  2、理解诗歌内容,读出情感。

  3、品味意象,通过联想,感悟意境。

  (请一个学生大声朗读)

  三、活动一:了解律诗,读出韵味。

  老师在黑板上板书一个“律”字,请学生们组词。

  生:律师、法律、严于律己……

  师:《尔雅》中说:“律,法也。”律的本义是规定和法度。律诗又称格律诗,是*古典诗歌中法度最为严谨的一种诗歌体裁。

  幻灯片展示:律诗的章法:篇有定字,句有定字。

  字有定音,音分*仄。

  (一)、篇有定字,句有定字:

  师:请同学们齐读律诗的章法。(学生齐读)。律诗是“篇有定句”,大家以句号为单位,数一数律诗是几句?

  生:八句。

  师:不错,八句以上的律诗我们称之为“排律”。“句有定字”,再请一个同学来理解“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生:“五言律诗”就是每一句是五个字的律诗;“七言律诗”是指每一句是七个字的律诗。

  师:“五言律诗”简称为“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为“七律”;他们八句分为四联,请大家根据每一联的名称的意思,思考一下应该对应哪一联,连连线。

  幻灯片展示:第一二句尾联

  第三四句首联

  第五六句颈联

  第七八句颔联(颔:下巴)

  (学生回答:老师提示根据人身体的部位,由上到下的记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师:现在我说哪一联,你们快速的读出诗中的句子。(师生共同完成活动:或齐答、或开火车。)

  (二)、字有定音,音分*仄。

  1、律诗的*仄:

  师:“字有定音,音分*仄。”*仄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律诗中有一套固定的*仄格式,八句中每一句的每一个字,该*该仄,必须逐字讲究,古音和今音略有不同,大概可以这样分:

  幻灯片展示:*声:约为今音的一二声仄声:约为今音的三四声

  例如:客**山外,行舟绿水前

  仄仄**仄**仄仄*

  师:*声声调漫长,有绵延之感;仄声短促有力,含顿挫之意。请同学们在读*声时,延长声调,一个*声缓缓的晃一圈头;读一个仄声时,晃半圈头。我们用这种“摇头晃脑法”把握韵律,还可以治疗颈椎。(生笑)

  (活动练习:老师摇头晃脑的范读首联,学生各自模仿亦摇头晃脑的读,选一两个读得好的表演一下)

  师:这样*仄相间,形成了诗歌均匀而多变的节奏,抑扬顿挫,婉转**,下面我们用“摇头晃脑法”将这整首诗的*仄读出来。大家看黑板的板书,为了方便大家区分把握*仄。老师用“─”表示*声,用“│”表示的仄声。

  黑板板书展示:客**山外,行舟绿水前。

  ││──│──││─

  潮**阔,风正一帆悬。

  ───│││││──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活动练习:学生各自模仿亦摇头晃脑的读,老师摇头晃脑的范读,然后学生单个、齐读表演。)

  2、律诗的押韵:

  师:律诗的音韵之美除了*仄婉转**之外,在诗歌的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是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这叫押韵。

  幻灯片展示:押韵:全首诗通押一韵,通常压*声韵。

  一三五七不论,二四六八分明

  师:现在请同学们在诗歌中找出押了韵的韵脚字是哪些。

  生:应该是:前、悬、年、边。

  师:看看韵脚字都在哪几句上?

  生:在第二、四、六、八上。

  师:对的,这就是押韵的一个规律即:一三五七不论,二四六八分明。请同学们在读韵脚字时,声音适当的延长,这样能使朗诵吟咏时,产生音韵**之感。

  (学生活动:学生先自己体会读有韵脚字的诗句,然后加上*仄的“摇头晃脑法”,一起齐读诗歌。)

  师:这一次的吟咏韵味十足,比课前的第一次读得棒多了,但感觉仍缺少些情感。下面我们进入到今天的第二个活动。

  四、活动二:理解诗意,读出情感

  1、谈初读感悟:

  师:请同学们结合你的初读感悟,思考一下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生:对家乡的思念。

  师:很棒,你把诗歌的大致意思读懂了。

  2、知人论世:

  师:读诗还讲究知人论世,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资料,并结合诗人的情感,思考诗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幻灯片展示:王湾,唐代诗人,洛阳人。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写这首诗时,诗人经过镇江到江南一带去。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诗人的形象:一个漂泊羁旅、思念家乡的游子。

  3、深入研读:

  师:请找出体现诗人漂泊外地、思念家乡的字句,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活动:学生小组交流讨论,五分钟后交流答案。)

  生:“次”是停泊之意,题目的意思是作者暂时停泊在北固山下。

  师:是啊,这仅仅是诗人旅途中的一个驿站,不是最后的港湾。

  生:诗人在绿水之上乘着“行舟”,驶向青山之外的“客路”,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羁旅在外,车马劳顿。

  师:你言简意赅,很好的诠释了首联的含义。

  生:作者思念家乡,写了一封“乡书”,希望“归雁”能够帮他带回洛阳。

  师:“鸿雁传书”是古诗歌中经常用的典故,同学们要把“归雁”和“小燕子”这两个“yàn”字区分**。

  师:这首诗写于什么时候?哪一句诗点明了写作的时令?

  生:“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结合注释看,这首诗应该是写于年末春初,黎明之前。

  师:是啊,这个时候一般的人家都是亲人团聚,其乐融融。而诗人却孤身漂泊在外,且时序交替,匆匆不可待,怎叫人不顿生思乡之情?

  五、活动三:品味意象,联想意境。

  1、师:诗歌一般来说是“诗中有画”,你觉得哪一联最有画面感?

  (学生七嘴八舌的回答,用简单的语言勾勒诗歌的图画。)

  2、师:现在请发挥你的想象,描述“潮**阔,风正一帆悬”的情景。

  生:江面潮水涨起来了,风吹着船帆鼓鼓的。

  师:是这样的吗?同学们,要描述诗歌的情景,还是有规律可循的。首先,请同学们找出这句诗写了哪些景物?

  生:潮、*、风、帆

  师:根据诗人的描述,想象一下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回答,老师点拨:*阔是潮*的结果,我们可以感悟到潮水涌涨,江水浩渺。风“正”,“正”应该理解为“和、顺”,微风和顺;帆“悬”,“悬”是端端直直的高挂着,可见波*浪静。

  师:那么看到这样的景物,诗人的心情会是怎样?

  生:应该是心胸开阔,心情愉快。

  师:对的,这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3、总结提升:

  师:现在,我们归纳总结,如何品味诗歌意象,描绘情景。

  幻灯片展示:品味诗歌意象,描绘情景

  第一步:找景物——品特点——悟情感

  第二步:发挥想象,缀连成文。

  六、学以致用:(课后作业)

  商山早行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发挥你的想象,描绘颔联的情景。

  七、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三个活动,吟咏诗歌的韵味,品味诗歌的情景,有方法,有规律,希望同学们能将所学,应用到以后的诗歌学习中去,谢谢大家!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了解律诗特点,读出韵味。

  2、理解诗歌内容,读出情感。

  3、品味意象,通过联想,感悟情境。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读出情感。

  【教学难点】

  品味意象,通过联想,感悟情境。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检测预习,请学生们齐读诗歌。(学生齐读)

  师:大家没有读错字,节奏把握得还行。

  二、了解学习目标。

  幻灯片显示学习目标:

  1、了解律诗特点,读出韵味。

  2、理解诗歌内容,读出情感。

  3、品味意象,通过联想,感悟意境。

  (请一个学生大声朗读)

  三、活动一:了解律诗,读出韵味。

  老师在黑板上板书一个“律”字,请学生们组词。

  生:律师、法律、严于律己……

  师:《尔雅》中说:“律,法也。”律的本义是规定和法度。律诗又称格律诗,是*古典诗歌中法度最为严谨的一种诗歌体裁。

  幻灯片展示: 律诗的章法:篇有定字,句有定字。

  字有定音,音分*仄。

  (一)篇有定字,句有定字:

  师:请同学们齐读律诗的章法。(学生齐读)。律诗是“篇有定句”,大家以句号为单位,数一数律诗是几句?

  生:八句。

  师:不错,八句以上的律诗我们称之为“排律”。“句有定字”,再请一个同学来理解“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生:“五言律诗”就是每一句是五个字的律诗;“七言律诗”是指每一句是七个字的律诗。

  师:“五言律诗”简称为“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为“七律”;他们八句分为四联,请大家根据每一联的名称的意思,思考一下应该对应哪一联,连连线。

  幻灯片展示: 第一二句 尾联

  第三四句 首联

  第五六句 颈联

  第七八句 颔联(颔:下巴)

  (学生回答:老师提示根据人身体的部位,由上到下的记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师:现在我说哪一联,你们快速的读出诗中的句子。(师生共同完成活动:或齐答、或开火车。)

  (二)字有定音,音分*仄。

  1、律诗的*仄:

  师:“字有定音,音分*仄。”*仄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律诗中有一套固定的*仄格式,八句中每一句的每一个字,该*该仄,必须逐字讲究,古音和今音略有不同,大概可以这样分:

  幻灯片展示: *声:约为今音的一二声 仄声:约为今音的三四声

  例如:客**山外,行舟绿水前

  仄仄**仄 **仄仄*

  师:*声声调漫长,有绵延之感;仄声短促有力,含顿挫之意。请同学们在读*声时,延长声调,一个*声缓缓的晃一圈头;读一个仄声时,晃半圈头。我们用这种“摇头晃脑法”把握韵律,还可以治疗颈椎。(生笑)

  (活动练习:老师摇头晃脑的范读首联,学生各自模仿亦摇头晃脑的读,选一两个读得好的表演一下)

  师:这样*仄相间,形成了诗歌均匀而多变的节奏,抑扬顿挫,婉转**,下面我们用“摇头晃脑法”将这整首诗的*仄读出来。大家看黑板的板书,为了方便大家区分把握*仄。老师用“─”表示*声,用“│”表示的仄声。

  黑板板书展示: 客 路 青 山 外,行 舟 绿水 前。

  │ │ ─ ─ │ ─ ─ │ │ ─

  潮 * 两 岸 阔,风 正 一 帆 悬。

  ─ ─ ─ │ │ │ │ │ ─ ─

  海 日 生 残 夜,江 春 入 旧 年。

  │ │ ─ ─ │ ─ ─ │ │ ─

  乡 书 何 处 达,归 雁 洛 阳 边。

  ─ ─ ─ │ │ │ │ │ ─ ─

  (活动练习:学生各自模仿亦摇头晃脑的读,老师摇头晃脑的范读,然后学生单个、齐读表演。)

  2、律诗的押韵:

  师:律诗的音韵之美除了*仄婉转**之外,在诗歌的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是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这叫押韵。

  幻灯片展示: 押韵:全首诗通押一韵,通常压*声韵。

  一三五七不论,二四六八分明

  师:现在请同学们在诗歌中找出押了韵的韵脚字是哪些。

  生:应该是:前、悬、年、边。

  师:看看韵脚字都在哪几句上?

  生:在第二、四、六、八上。

  师:对的,这就是押韵的一个规律即:一三五七不论,二四六八分明。请同学们在读韵脚字时,声音适当的延长,这样能使朗诵吟咏时,产生音韵**之感。

  (学生活动:学生先自己体会读有韵脚字的诗句,然后加上*仄的“摇头晃脑法”,一起齐读诗歌。)

  师:这一次的吟咏韵味十足,比课前的第一次读得棒多了,但感觉仍缺少些情感。下面我们进入到今天的第二个活动。

  四、活动二:理解诗意,读出情感

  1、谈初读感悟:

  师:请同学们结合你的初读感悟,思考一下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生:对家乡的思念。

  师:很棒,你把诗歌的大致意思读懂了。

  2、知人论世:

  师:读诗还讲究知人论世,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资料,并结合诗人的情感,思考诗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幻灯片展示: 王湾,唐代诗人,洛阳人。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写这首诗时,诗人经过镇江到江南一带去。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诗人的形象:一个漂泊羁旅、思念家乡的游子。

  3、深入研读:

  师:请找出体现诗人漂泊外地、思念家乡的字句,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活动:学生小组交流讨论,五分钟后交流答案。)

  生:“次”是停泊之意,题目的意思是作者暂时停泊在北固山下。

  师:是啊,这仅仅是诗人旅途中的一个驿站,不是最后的港湾。

  生:诗人在绿水之上乘着“行舟”,驶向青山之外的“客路”,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羁旅在外,车马劳顿。

  师:你言简意赅,很好的诠释了首联的含义。

  生:作者思念家乡,写了一封“乡书”,希望“归雁”能够帮他带回洛阳。

  师:“鸿雁传书”是古诗歌中经常用的典故,同学们要把“归雁”和“小燕子”这两个“yàn”字区分**。

  师:这首诗写于什么时候?哪一句诗点明了写作的时令?

  生:“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结合注释看,这首诗应该是写于年末春初,黎明之前。

  师:是啊,这个时候一般的人家都是亲人团聚,其乐融融。而诗人却孤身漂泊在外,且时序交替,匆匆不可待,怎叫人不顿生思乡之情?

  五、活动三:品味意象,联想意境。

  1、师:诗歌一般来说是“诗中有画”,你觉得哪一联最有画面感?

  (学生七嘴八舌的回答,用简单的语言勾勒诗歌的图画。)

  2、师:现在请发挥你的想象,描述“潮**阔,风正一帆悬”的情景。

  生:江面潮水涨起来了,风吹着船帆鼓鼓的。

  师:是这样的吗?同学们,要描述诗歌的情景,还是有规律可循的。首先,请同学们找出这句诗写了哪些景物?

  生:潮、*、风、帆

  师:根据诗人的描述,想象一下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回答,老师点拨:*阔是潮*的结果,我们可以感悟到潮水涌涨,江水浩渺。风 “正”, “正”应该理解为“和、顺”,微风和顺;帆“悬”,“悬”是端端直直的高挂着,可见波*浪静。

  师:那么看到这样的景物,诗人的心情会是怎样?

  生:应该是心胸开阔,心情愉快。

  师:对的,这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3、总结提升:

  师:现在,我们归纳总结,如何品味诗歌意象,描绘情景。

  幻灯片展示: 品味诗歌意象,描绘情景

  第一步:找景物——品特点——悟情感

  第二步:发挥想象,缀连成文。

  六、学以致用:(课后作业)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发挥你的想象,描绘颔联的情景。

  七、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三个活动,吟咏诗歌的韵味,品味诗歌的`情景,有方法,有规律,希望同学们能将所学,应用到以后的诗歌学习中去,谢谢大家!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 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 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和谴词造句的妙处。

  3、 继续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

  重难点分析:

  1、 颈联中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 本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以言志”,确实,在春秋战国时代,不会吟诗,意味着在任何社交场合你都无法表达自己的愿望,因为所有的人都必须吟唱《诗经》中的诗句来和对方交流。因此,在诗歌中自然而然流露出诗人的情志就一直是*古典诗歌的传统。在唐朝,这种传统的表现形式一般以抒发诗人的情感、志向为主,到了宋朝,世人都崇尚讲究理趣的诗歌,所以这种古已有之的传统就主要体现于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我们小学早已学过的《登鹳雀楼》就有很深的寓意。(幻灯片1:河、楼、太阳等。文字:《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谁来说说这首诗所包含的哲理含义?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这里蕴含着这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想要看得更远,那么他必须要站得更高。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首千古传颂的蕴含深刻哲理的诗。(幻灯片2:《次被孤山下》的封面。文字:《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山外,行舟绿水前。潮**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音乐:陨。旋律:悠扬古典。)让我们合着悠扬的音乐一起来朗读这首诗吧。

  二、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

  在学习诗歌之前,应先了解有关诗歌的常识。通常所说的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如《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规定有三(《钱塘湖春行》中幻灯片5增加以下文字:“三、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以《次北固山下》为例说明:(幻灯片2重现,增加一些文字。如下:)

  首联:(1)客**山外, (2)行舟绿水前。

  颔联:(3)潮**阔, (4)风正一帆悬。——对偶联

  颈联:(5)海日生残夜, (6)江春入旧年。——对偶联

  尾联:(7)乡书何处达? (8)归雁洛阳边。

  三、鉴赏诗句

  1、 同学们先自己将这首诗朗读几遍,体会一下诗中包含的情感。然后说一说你的感觉。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七言律诗。诗人王湾因长江的风景引起旅途的乡愁,它既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愁,又写出来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和博大的胸襟。

  2、 如果说这首诗写了羁旅之愁,在首联中有没有体现?

  分析: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写诗人乘舟正朝着眼前的“绿水”前进,驶进“青山”驶向“青山”之外的遥远的客路(幻灯片3:小舟缓缓前行,周围是绿水青山。文字:“客**山外,行舟绿水前”)。此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3、 此联写的是什么?古来很多人称赞这两句诗气势逼人,意境豪阔,你的感觉怎样?

  分析:此联写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了,船上之人的视野也随之开阔。“潮**阔”,这一句写的恢弘阔大,下一句更是精彩,“悬”是端端正正地高挂着的样子,可见这是风顺且和,这样一艘小舟在能在大江中*稳航行,也是因为此地的长江正是*野开阔、大江直流、风*浪静的时候。

  4、 从字面上看,颔联所写之景全是大景致,似乎表现的是宽阔博大的情感,那么怎么理解此联与首联的联系?

  分析: 此联最妙的地方在于它的构图,我们用简单的几何图形来表现这一联诗所写的景致,也许你就能理解了。如果我们将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景色看成一幅画,那么这副画的构图如下:因为“潮”水涨满,几乎*了*,所以其实可以将“潮”与“岸”看成一条水*面,而这就是这副画中的主体——“面”,它几乎占据了画面的绝大部分(幻灯片4,文字:“潮**阔,风正一帆悬。”图片:出现江水和*);而“帆”其实是一叶扁舟,由于风的顺和正,所以帆取直线造型,不过这一条直线在茫茫大江中只能算一个点(幻灯片4:出现悬着的帆)。同学们可以尝试想象,诗人正在这艘船上,他倚*着船栏,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一片江水,浩浩荡荡,茫无际涯,岸在很远的地方,而家乡更是杳无音讯,越发觉得自己在这个世间的渺小了,怎能不产生思家恋乡的漂泊之感呢?

  5、 最耐人寻味的是颈联,这一联诗到底蕴含着怎样的哲理呢?

  分析:此时诗人想起正值岁暮腊残之时,而连夜行舟,天边太阳正微露曙光,不由得升起无限感慨。明代胡应麟说“海日”一联“形容景物,绝妙千古”:当残夜将尽未尽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幻灯片5:红日从江上升起,岸边有发芽的枯枝或其他表示春意的景物。文字:“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更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还妙在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6、 尾联是否与思乡有关?

  分析:此联既是最后一联,则必须既总结全诗,呼应开头,又必须要留有余地,让人读完后浮想联翩,余味无穷。此联正是如此。这里写的是一群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是要经过洛阳的啊!(幻灯片3中增加飞行的雁行。文字:“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传说,还是托雁儿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的人吧。这两句紧承第三联而来,遥应首联,使全篇都笼罩在一层淡淡的乡思的愁绪中。

  四、总结

  这是一首情景交融,哲理深刻的好诗,在这堂课的最后,让我们在陨的美妙音乐声中,背诵这首诗吧!(该课文封面出现,背景音乐是陨的乐曲)


《次北固山下》赏析3篇(扩展5)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10篇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律诗特点,读出韵味。

  2、理解诗歌内容,读出情感。

  3、品味意象,通过联想,感悟情境。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读出情感。

  【教学难点】

  品味意象,通过联想,感悟情境。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检测预习,请学生们齐读诗歌。(学生齐读)

  师:大家没有读错字,节奏把握得还行。

  二、了解学习目标。

  幻灯片显示学习目标:

  1、了解律诗特点,读出韵味。

  2、理解诗歌内容,读出情感。

  3、品味意象,通过联想,感悟意境。

  (请一个学生大声朗读)

  三、活动一:了解律诗,读出韵味。

  老师在黑板上板书一个“律”字,请学生们组词。

  生:律师、法律、严于律己……

  师:《尔雅》中说:“律,法也。”律的本义是规定和法度。律诗又称格律诗,是*古典诗歌中法度最为严谨的一种诗歌体裁。

  幻灯片展示: 律诗的章法:篇有定字,句有定字。

  字有定音,音分*仄。

  (一)篇有定字,句有定字:

  师:请同学们齐读律诗的章法。(学生齐读)。律诗是“篇有定句”,大家以句号为单位,数一数律诗是几句?

  生:八句。

  师:不错,八句以上的律诗我们称之为“排律”。“句有定字”,再请一个同学来理解“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生:“五言律诗”就是每一句是五个字的律诗;“七言律诗”是指每一句是七个字的律诗。

  师:“五言律诗”简称为“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为“七律”;他们八句分为四联,请大家根据每一联的名称的意思,思考一下应该对应哪一联,连连线。

  幻灯片展示: 第一二句 尾联

  第三四句 首联

  第五六句 颈联

  第七八句 颔联(颔:下巴)

  (学生回答:老师提示根据人身体的部位,由上到下的记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师:现在我说哪一联,你们快速的读出诗中的句子。(师生共同完成活动:或齐答、或开火车。)

  (二)字有定音,音分*仄。

  1、律诗的*仄:

  师:“字有定音,音分*仄。”*仄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律诗中有一套固定的*仄格式,八句中每一句的每一个字,该*该仄,必须逐字讲究,古音和今音略有不同,大概可以这样分:

  幻灯片展示: *声:约为今音的一二声 仄声:约为今音的三四声

  例如:客**山外,行舟绿水前

  仄仄**仄 **仄仄*

  师:*声声调漫长,有绵延之感;仄声短促有力,含顿挫之意。请同学们在读*声时,延长声调,一个*声缓缓的晃一圈头;读一个仄声时,晃半圈头。我们用这种“摇头晃脑法”把握韵律,还可以治疗颈椎。(生笑)

  (活动练习:老师摇头晃脑的范读首联,学生各自模仿亦摇头晃脑的读,选一两个读得好的表演一下)

  师:这样*仄相间,形成了诗歌均匀而多变的节奏,抑扬顿挫,婉转**,下面我们用“摇头晃脑法”将这整首诗的*仄读出来。大家看黑板的板书,为了方便大家区分把握*仄。老师用“─”表示*声,用“│”表示的仄声。

  黑板板书展示: 客 路 青 山 外,行 舟 绿水 前。

  │ │ ─ ─ │ ─ ─ │ │ ─

  潮 * 两 岸 阔,风 正 一 帆 悬。

  ─ ─ ─ │ │ │ │ │ ─ ─

  海 日 生 残 夜,江 春 入 旧 年。

  │ │ ─ ─ │ ─ ─ │ │ ─

  乡 书 何 处 达,归 雁 洛 阳 边。

  ─ ─ ─ │ │ │ │ │ ─ ─

  (活动练习:学生各自模仿亦摇头晃脑的读,老师摇头晃脑的范读,然后学生单个、齐读表演。)

  2、律诗的押韵:

  师:律诗的音韵之美除了*仄婉转**之外,在诗歌的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是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这叫押韵。

  幻灯片展示: 押韵:全首诗通押一韵,通常压*声韵。

  一三五七不论,二四六八分明

  师:现在请同学们在诗歌中找出押了韵的韵脚字是哪些。

  生:应该是:前、悬、年、边。

  师:看看韵脚字都在哪几句上?

  生:在第二、四、六、八上。

  师:对的,这就是押韵的一个规律即:一三五七不论,二四六八分明。请同学们在读韵脚字时,声音适当的延长,这样能使朗诵吟咏时,产生音韵**之感。

  (学生活动:学生先自己体会读有韵脚字的诗句,然后加上*仄的“摇头晃脑法”,一起齐读诗歌。)

  师:这一次的吟咏韵味十足,比课前的第一次读得棒多了,但感觉仍缺少些情感。下面我们进入到今天的第二个活动。

  四、活动二:理解诗意,读出情感

  1、谈初读感悟:

  师:请同学们结合你的初读感悟,思考一下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生:对家乡的思念。

  师:很棒,你把诗歌的大致意思读懂了。

  2、知人论世:

  师:读诗还讲究知人论世,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资料,并结合诗人的情感,思考诗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幻灯片展示: 王湾,唐代诗人,洛阳人。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写这首诗时,诗人经过镇江到江南一带去。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诗人的形象:一个漂泊羁旅、思念家乡的游子。

  3、深入研读:

  师:请找出体现诗人漂泊外地、思念家乡的字句,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活动:学生小组交流讨论,五分钟后交流答案。)

  生:“次”是停泊之意,题目的意思是作者暂时停泊在北固山下。

  师:是啊,这仅仅是诗人旅途中的一个驿站,不是最后的港湾。

  生:诗人在绿水之上乘着“行舟”,驶向青山之外的“客路”,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羁旅在外,车马劳顿。

  师:你言简意赅,很好的诠释了首联的含义。

  生:作者思念家乡,写了一封“乡书”,希望“归雁”能够帮他带回洛阳。

  师:“鸿雁传书”是古诗歌中经常用的典故,同学们要把“归雁”和“小燕子”这两个“yàn”字区分**。

  师:这首诗写于什么时候?哪一句诗点明了写作的时令?

  生:“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结合注释看,这首诗应该是写于年末春初,黎明之前。

  师:是啊,这个时候一般的人家都是亲人团聚,其乐融融。而诗人却孤身漂泊在外,且时序交替,匆匆不可待,怎叫人不顿生思乡之情?

  五、活动三:品味意象,联想意境。

  1、师:诗歌一般来说是“诗中有画”,你觉得哪一联最有画面感?

  (学生七嘴八舌的回答,用简单的语言勾勒诗歌的图画。)

  2、师:现在请发挥你的想象,描述“潮**阔,风正一帆悬”的情景。

  生:江面潮水涨起来了,风吹着船帆鼓鼓的。

  师:是这样的吗?同学们,要描述诗歌的情景,还是有规律可循的。首先,请同学们找出这句诗写了哪些景物?

  生:潮、*、风、帆

  师:根据诗人的描述,想象一下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回答,老师点拨:*阔是潮*的结果,我们可以感悟到潮水涌涨,江水浩渺。风 “正”, “正”应该理解为“和、顺”,微风和顺;帆“悬”,“悬”是端端直直的高挂着,可见波*浪静。

  师:那么看到这样的景物,诗人的心情会是怎样?

  生:应该是心胸开阔,心情愉快。

  师:对的,这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3、总结提升:

  师:现在,我们归纳总结,如何品味诗歌意象,描绘情景。

  幻灯片展示: 品味诗歌意象,描绘情景

  第一步:找景物——品特点——悟情感

  第二步:发挥想象,缀连成文。

  六、学以致用:(课后作业)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发挥你的想象,描绘颔联的情景。

  七、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三个活动,吟咏诗歌的韵味,品味诗歌的`情景,有方法,有规律,希望同学们能将所学,应用到以后的诗歌学习中去,谢谢大家!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一、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感受*诗歌中的思乡旋律,进行人文熏陶和情感教育;

  二、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再创造,再现诗歌中优美**的画面,体会即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

  理解全诗意思及诗中透露出来的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据我了解,我们班不少同学都是来自外地,有的已离别家乡多年,有的可能是今年才来到深圳;远离家乡的学子们,在夕阳西下的黄昏,在寂静的长夜里,你们可有思念家乡,想念家乡的亲人和朋友?我想不用你们回答,我已经知道答案了。是的,不仅你们,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曾在作客他乡的日子里深切地思念着他们的故乡,并留下了不少千古传诵的名篇,如我们都学过的李白的《静夜思》,请同学们齐背一遍。其实,思乡是*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在旅途中思念家乡的名篇——《次北固山下》,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王湾的深情吟诵能否拨动你内心深处的那一根思乡之弦。

  二、解题及简单介绍作者。

  (次北固山)作者王湾,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洛阳人,因为这首诗使我们记住了他的名字。

  三、朗读明义:

  1、学生**朗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个别朗读;

  (指导朗读: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教师范读;

  5、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教师巡视,或参与一组)不能解决的难点在班上提出,由其他学生举手回答。(全班分成两组,互相**,看哪组提的问题多,回答得好)

  6、请同学讲述诗歌内容。(请一位同学读一句,同桌讲述一句。要求保持原意,允许想象加工)

  四、感悟抒情:

  1、在理清诗歌思路,把握诗歌大意的基础上,再次齐读课文。

  2、朗读指导:把握“诗眼”(如“*”、“阔”、“正”、“悬”等)的重读和韵脚响亮、悠长(如每句最后一个字);

  3、四人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A、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诗中描绘的景象吗?

  (提示:讲你最欣赏的一个画面。旨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再现诗歌中描绘的优美景象,进行美的熏陶和审美教育。)

  B、这首诗哪些句子属于写景?哪一句直接抒情?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提示:前三联写景,后一联直接抒情。即景抒情或情景交融)

  C、诗人为什么会起思乡之情?

  (提示:1、时间临近春节;2、看到大雁;3、古代交通不便,久不得归。)

  4、请将这首诗改写成散文或现代诗,看谁改得好。(要求忠实于诗歌的同时要有自己的想象和特点。)

  五、拓展达理:

  正如我们开头所说,思乡是*文学的主题之一,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曾留下思乡名篇。我们来回忆一下,我们还学过哪些思乡的诗歌?学生发言,并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我们再来看一些其他的思乡名句。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重阳佳节刚过,我们来感受一下诗人在重阳节的时候的思想之情。

  2、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夜里的春风吹动我归乡的梦,梦中的我又随着春风回到故乡洛阳。

  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风又吹绿了长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照着我返回家园?

  作业:课外搜集、阅读其他的思乡诗歌。

  六、背诵体味:

  请同学们**朗读后,主动背诵。

  七、结束语:

  乡情、乡愁时时陪伴着远离故乡的*诗人,于是他们很自然地用生花妙笔写下了一首首感情真挚、缠绵悱恻的思乡诗歌,这些诗歌穿越千年,给我们传达了一种永恒的情感体验,同时也凭着它们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构成了*诗歌史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要去继承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内涵。我们在一首歌曲中结束这堂课,请听根据诗人于光中的同名诗歌谱成的歌曲《乡愁》。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说明

  在唐朝的诗人当中,王湾并不算一个出名的人物,然而《次北固山下》这首千古传颂的名篇却使他名垂青史。其中“潮**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多少年来备受称赞的名句。《河岳英灵集》:“湾词翰早著,为天下所称最者不过一二。

  游吴中作《江南意》诗云:‘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已(以)来少有此句。张燕公(说)手提政正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这里的《江南意》即此诗。

  这首诗既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又写出了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胸襟。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岸阔等景象;时近春节,头顶大雁,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这首诗和其他四首诗歌共同组成了学生进入初中以来的第一篇古诗课文,这首诗的教学直接影响以后的古诗教学,对学生形成古诗欣赏习惯和把握欣赏方法有重要影响和示范作用,且涉及到*诗歌中的一个母题——思乡,因此我觉得花一个课时来教学是值得的。

  本班大部分学生是借读生,相当一部分学生都是来自外地,对这种思乡题材的诗歌按理说应该有着一定的生活经验基础;然而随着当代交通、通讯**等的发达,地球变成了地球村,现代人的乡愁似乎没那么强烈了。尤其对于十二、三岁的初一学生来说,要调动他们的个人情感体验去体会作者那种深切的思乡之情,并非一件易事。但毕竟不少学生有着这样的生活经历,因此尽量调动学生的个人情感体验,设身处地地去理解诗人在诗中透露出来的思想感情是有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根据以上对教材、学生的分析,我确定了如下指导思想:以学生诵读为基础,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感知、感受和感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教学过程以“思乡”为主旨,紧紧抓住诗里流露出的思乡情感这一中心,通过朗读明义——感悟抒情——拓展达理——背诵体悟四个主要环节,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情及理进行学习活动,并由此而让学生了解和感受*诗歌的思乡情感。

  对于朗读的设计,我采用了层进式的朗读设计。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先是学生参照注释**朗读,扫清浅显障碍,然后通过齐读和个别读穿插朗读指导,从字词上、节奏上进行把握。在后面的各环节中,穿插各式各样的朗读,但要求逐渐提高,要求从情感上进行朗读体悟。

  不仅是朗读,整个教学设计都是遵循这一原则进行设计的,尊重学生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从最初的明义,到最后的达理,一环扣一环,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 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 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和谴词造句的妙处。

  3、 继续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

  重难点分析:

  1、 颈联中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 本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以言志”,确实,在春秋战国时代,不会吟诗,意味着在任何社交场合你都无法表达自己的愿望,因为所有的人都必须吟唱《诗经》中的诗句来和对方交流。因此,在诗歌中自然而然流露出诗人的情志就一直是*古典诗歌的传统。在唐朝,这种传统的表现形式一般以抒发诗人的情感、志向为主,到了宋朝,世人都崇尚讲究理趣的诗歌,所以这种古已有之的传统就主要体现于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我们小学早已学过的《登鹳雀楼》就有很深的寓意。(幻灯片1:河、楼、太阳等。文字:《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谁来说说这首诗所包含的哲理含义?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这里蕴含着这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想要看得更远,那么他必须要站得更高。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首千古传颂的蕴含深刻哲理的诗。(幻灯片2:《次被孤山下》的封面。文字:《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山外,行舟绿水前。潮**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音乐:陨。旋律:悠扬古典。)让我们合着悠扬的音乐一起来朗读这首诗吧。

  二、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

  在学习诗歌之前,应先了解有关诗歌的常识。通常所说的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如《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规定有三(《钱塘湖春行》中幻灯片5增加以下文字:“三、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以《次北固山下》为例说明:(幻灯片2重现,增加一些文字。如下:)

  首联:(1)客**山外, (2)行舟绿水前。

  颔联:(3)潮**阔, (4)风正一帆悬。——对偶联

  颈联:(5)海日生残夜, (6)江春入旧年。——对偶联

  尾联:(7)乡书何处达? (8)归雁洛阳边。

  三、鉴赏诗句

  1、 同学们先自己将这首诗朗读几遍,体会一下诗中包含的情感。然后说一说你的感觉。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七言律诗。诗人王湾因长江的风景引起旅途的乡愁,它既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愁,又写出来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和博大的胸襟。

  2、 如果说这首诗写了羁旅之愁,在首联中有没有体现?

  分析: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写诗人乘舟正朝着眼前的“绿水”前进,驶进“青山”驶向“青山”之外的遥远的客路(幻灯片3:小舟缓缓前行,周围是绿水青山。文字:“客**山外,行舟绿水前”)。此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3、 此联写的是什么?古来很多人称赞这两句诗气势逼人,意境豪阔,你的感觉怎样?

  分析:此联写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了,船上之人的视野也随之开阔。“潮**阔”,这一句写的恢弘阔大,下一句更是精彩,“悬”是端端正正地高挂着的样子,可见这是风顺且和,这样一艘小舟在能在大江中*稳航行,也是因为此地的长江正是*野开阔、大江直流、风*浪静的时候。

  4、 从字面上看,颔联所写之景全是大景致,似乎表现的是宽阔博大的情感,那么怎么理解此联与首联的联系?

  分析: 此联最妙的地方在于它的构图,我们用简单的几何图形来表现这一联诗所写的景致,也许你就能理解了。如果我们将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景色看成一幅画,那么这副画的构图如下:因为“潮”水涨满,几乎*了*,所以其实可以将“潮”与“岸”看成一条水*面,而这就是这副画中的主体——“面”,它几乎占据了画面的绝大部分(幻灯片4,文字:“潮**阔,风正一帆悬。”图片:出现江水和*);而“帆”其实是一叶扁舟,由于风的顺和正,所以帆取直线造型,不过这一条直线在茫茫大江中只能算一个点(幻灯片4:出现悬着的帆)。同学们可以尝试想象,诗人正在这艘船上,他倚*着船栏,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一片江水,浩浩荡荡,茫无际涯,岸在很远的地方,而家乡更是杳无音讯,越发觉得自己在这个世间的渺小了,怎能不产生思家恋乡的漂泊之感呢?

  5、 最耐人寻味的是颈联,这一联诗到底蕴含着怎样的哲理呢?

  分析:此时诗人想起正值岁暮腊残之时,而连夜行舟,天边太阳正微露曙光,不由得升起无限感慨。明代胡应麟说“海日”一联“形容景物,绝妙千古”:当残夜将尽未尽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幻灯片5:红日从江上升起,岸边有发芽的枯枝或其他表示春意的景物。文字:“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更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还妙在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6、 尾联是否与思乡有关?

  分析:此联既是最后一联,则必须既总结全诗,呼应开头,又必须要留有余地,让人读完后浮想联翩,余味无穷。此联正是如此。这里写的是一群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是要经过洛阳的啊!(幻灯片3中增加飞行的雁行。文字:“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传说,还是托雁儿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的人吧。这两句紧承第三联而来,遥应首联,使全篇都笼罩在一层淡淡的乡思的愁绪中。

  四、总结

  这是一首情景交融,哲理深刻的好诗,在这堂课的最后,让我们在陨的美妙音乐声中,背诵这首诗吧!(该课文封面出现,背景音乐是陨的乐曲)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4

  教学目的:

  一、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感受*诗歌中的思乡旋律,进行人文熏陶和情感教育;

  二、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再创造,再现诗歌中优美**的画面,体会即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

  理解全诗意思及诗中透露出来的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据我了解,我们班不少同学都是来自外地,有的已离别家乡多年,有的可能是今年才来到深圳;远离家乡的学子们,在夕阳西下的黄昏,在寂静的长夜里,你们可有思念家乡,想念家乡的亲人和朋友?我想不用你们回答,我已经知道答案了。是的,不仅你们,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曾在作客他乡的日子里深切地思念着他们的故乡,并留下了不少千古传诵的名篇,如我们都学过的李白的《静夜思》,请同学们齐背一遍。其实,思乡是*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在旅途中思念家乡的名篇——《次北固山下》,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王湾的深情吟诵能否拨动你内心深处的那一根思乡之弦。

  二、解题及简单介绍作者。

  (1)(次北固山)作者王湾,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洛阳人,因为这首诗使我们记住了他的名字。

  三、朗读明义:

  1、学生**朗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个别朗读;

  (指导朗读: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教师范读;

  5、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教师巡视,或参与一组)不能解决的难点在班上提出,由其他学生举手回答。(全班分成两组,互相**,看哪组提的问题多,回答得好)

  6、请同学讲述诗歌内容。(请一位同学读一句,同桌讲述一句。要求保持原意,允许想象加工)

  四、感悟抒情:

  1、在理清诗歌思路,把握诗歌大意的基础上,再次齐读课文。

  2、朗读指导:把握“诗眼”(如“*”、“阔”、“正”、“悬”等)的重读和韵脚响亮、悠长(如每句最后一个字);

  3、四人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A、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诗中描绘的景象吗?

  (提示:讲你最欣赏的一个画面。旨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再现诗歌中描绘的优美景象,进行美的熏陶和审美教育。)

  B、这首诗哪些句子属于写景?哪一句直接抒情?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提示:前三联写景,后一联直接抒情。即景抒情或情景交融)

  C、诗人为什么会起思乡之情?

  (提示:1、时间临近春节;2、看到大雁;3、古代交通不便,久不得归。)

  4、请将这首诗改写成散文或现代诗,看谁改得好。(要求忠实于诗歌的同时要有自己的想象和特点。)

  五、拓展达理:

  正如我们开头所说,思乡是*文学的主题之一,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曾留下思乡名篇。我们来回忆一下,我们还学过哪些思乡的诗歌?学生发言,并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我们再来看一些其他的思乡名句。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重阳佳节刚过,我们来感受一下诗人在重阳节的时候的思想之情。

  2、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夜里的春风吹动我归乡的梦,梦中的我又随着春风回到故乡洛阳。

  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风又吹绿了长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照着我返回家园?

  作业:课外搜集、阅读其他的思乡诗歌。

  六、背诵体味:

  请同学们**朗读后,主动背诵。

  七、结束语:

  乡情、乡愁时时陪伴着远离故乡的*诗人,于是他们很自然地用生花妙笔写下了一首首感情真挚、缠绵悱恻的思乡诗歌,这些诗歌穿越千年,给我们传达了一种永恒的情感体验,同时也凭着它们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构成了*诗歌史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要去继承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内涵。我们在一首歌曲中结束这堂课,请听根据诗人于光中的同名诗歌谱成的歌曲《乡愁》。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重点词句。

  3、理解诗词的含义。

  教学重点:学会诗词的分析

  教学难点:学会诗词的分析

  教学方法

  1、课件教学。个人、小组学习。教师导学。

  2、整体引导,个别点拨,学生自主、合作。

  教学过程与学生活动导语:

  学习第一首诗词:

  一、【原文】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二、【注释】

  ①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②潮*,指潮与岸齐,因而*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③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④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⑤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⑥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按:鸿雁传书,实无其事。《汉书苏武传》载:苏武被匈奴扣留19年,汉使求苏武,单于谎称武已死,后汉使得密报,知武在某泽中,于是也谎称汉天子在上林苑射落一只大雁,脚上捆着苏武从某泽中寄来的信,单于无可奈何,只好放还苏武。

  三、诗的分析:

  1、问: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这是诗人的想象,很明显,船到镇江后,他要上岸再乘驿车转往别的地方去。

  2、问:潮**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

  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

  3、问: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

  4、问:为什么要特地提到“潮*”?

  为下句“江春人旧年”张本

  5、问:这个“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

  残冬腊月

  6、问: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由于新年将到,这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他却不能回家,自然要写一封**家书,更何况他此刻看见了北归的雁,必定要路经洛阳的——洛阳在镇江西北方。

  四、【名句分析】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先说这两句所写的景象。

  2、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

  提示: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都描写了时序交替中的景物。)

  3、这两种景物跟诗人的乡愁有关吗?

  提示: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如此一天一天地过去,一年一年地过去,而诗人依旧在外奔波,不得回乡,怎能不产生乡愁呢?

  提示:残夜未尽,而旭日已升;旧岁未除,而江上春潮已至——不正是包含着新的希望吗?(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

  探究:

  4、读了“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你还有什么新的感受?

  例如“海日”两句就可以使我们产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且相信它会突破一切阻力出现在我们眼前。

  第二首学习:《赤壁》

  一、作者简介

  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

  西省西安市属县)人。他喜欢

  兵法,注释过《孙子》,他的

  诗文亦受兵法影响,意气纵横,抑扬跌宕。其诗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二、诗的分析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折断的铁戟沉在江底积沙中还没有锈蚀,拿来磨光**还能认出他属于过去的朝代。

  折戟:折断的铁戟。戟,古代兵器。销:锈蚀。将:拿起。磨洗:磨光**。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倘若东风不给周瑜火攻曹军的

  方便,那么大乔和小乔这两个

  绝代美人,就会被曹操抓走锁进铜雀台。

  东风:赤壁之战以火攻,时值东南风大作,火乘风势,尽烧北船。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呼周郎。后任吴军大都督。

  1、诗的小结:诗的前两句借折戟这一历史遗物

  引发对前朝人物的和事件的慨叹

  ,这是交代兴感之由。

  后两句议论,提出假使不是“东风”帮了周瑜的忙,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式将完全改观。

  诗人在感叹历史上英雄成名机遇的同时,也在慨叹自己生不逢时,**抱负不能施展。

  2、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见解独到,不以成败论英雄,把赤壁之战的胜利归于东风的帮助,把周瑜的成功归为偶然机遇,其观点不同与史家的评论,其用意在于自负知兵,借史事吐露心中不被重用的抑郁不*之气。

  咏史诗,不仅是对历史沧桑的歌咏,更包孕了作者的认识和感情,即所谓名为咏史,实为咏怀。在这首诗中,赤壁之战已不是作者关注的重点,历史兴亡之感才是本诗所要表达的情感,只是表现得形象含蓄而已

  3、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

  折戟沉沙铁未销,(兴感之由)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议论感慨)

  铜雀春深锁二乔。

  【怀古伤今】

  第三首: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一、诗的分析:

  上阕(写景)兰芽浸溪;路静无泥

  暮雨萧萧;子规轻啼(自然的美景和生机令人心旷神怡。)

  下阕(抒情)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不要徒发衰老之叹。)

  【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二、唐代诗人白居易《醉歌》中有“听唱黄鸡与白日”句,意思是说,黄鸡催晓,白日西落,时光流逝,人生易老。苏轼在这里却说“休将白发唱黄鸡”,反用其意,劝阻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

  三、预习布置:;泰戈尔诗三首的预习

  四、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课堂小结

  1、读了“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你还有什么新的感受?

  2、咏史诗,不仅是对历史沧桑的歌咏,更包孕了作者的认识和感情,即所谓名为咏史,实为咏怀。

  3、黄鸡催晓,白日西落,时光流逝,人生易老。苏轼在这里却说“休将白发唱黄鸡”,反用其意,劝阻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

  课外作业

  1、完成课本P21~P24页的注释的整理。

  2、熟读背诵这三首诗。

  板书设计一、客**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二、折戟沉沙铁未销,(兴感之由)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议论感慨)

  铜雀春深锁二乔。

  【怀古伤今】

  三、上阕(写景)兰芽浸溪;路静无泥

  暮雨萧萧;子规轻啼(自然的美景和生机令人心旷神怡。)

  下阕(抒情)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不要徒发衰老之叹。)

  【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6

  【教学目的】

  1、理解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2、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3、学习一点诗的韵律知识。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味各首诗中作者所创造的意境,难点是作品中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的领会。

  2、以多种形式加强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分析、点拨,加深对诗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今天,我们学习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

  二、学习课文

  1、解题: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

  明确:沧,是暗绿色。“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换。

  2、教师范读后学生诵读。

  3、理解内容:

  **: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

  明确:交代了作者所处的地方和来此的目的。“临”作“登临”讲。

  **:根据这个开头我们可以判断,下文将要写什么内容了?

  回答:写观海所见的情景。

  **: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

  回答:到“洪波涌起”为止。(如有同学答到“若出其里”为止,就要引导学生明白:以下四句并非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

  **: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很明显,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这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写什么内容?

  明确:这4句的意思是: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沧海中运行;夜空中灿烂的银河,好像是沧海里映上去的。很明显,这不是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而是他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所产生的奇特想象。

  启发:作者写观海的内容到这里结束了,我们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来回味一下: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再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通过想象,我们不难体会,作者笔下的沧海气势雄伟,胸襟开阔。根据“阅读提示”我们知道,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定乌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面对着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天下的豪迈情怀。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解释:最后两句是一般的结束句。

  4、分析韵律:

  本诗为四言乐府诗,韵脚为“峙”“起”“里”“志”等字,可见押的是“i”韵。

  5、齐读、背诵。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感受*诗歌的思乡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王湾,洛阳人,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但今天我们仍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次北固山下》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以诗传”啊。

  (二)朗读明义

  1.学生**朗读。

  2.听老师范读。

  3.作朗读指导并齐读。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老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

  投影:

  ⑴次:住宿,此指停泊,途中暂时停宿。

  ⑵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下临长江。

  ⑶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⑷青山:指北固山。

  ⑸行舟:乘船前行。

  ⑹绿水:长江。

  ⑺前:向前航行。

  ⑻潮*:指潮与岸齐,因而*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⑼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⑽残夜:夜色已残,指天将破晓。夜将尽而未尽的时候。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⑾旧年:未尽的一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⑿归雁: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返回北方。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⒀乡书:家书(家信),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5.请一位学生讲述诗歌内容。

  (原意保持不变,但允许想象加工)

  (三)感悟抒情

  1.氛围创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同学们能例举一些学过的写乡愁的诗歌吗?

  (如李白的《静夜思》、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等)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

  明确:第四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属于写景。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

  3.前面三句写景,各有特色,请问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你的感受和理由?

  设想:分小组交流各自的感受与观点,然后请几位同学登台讲述。以鼓励为主,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世界、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

  参考理解:

  ①客**山外,行舟绿水前:“青山”指北固山,绿水指长江。此处加了“外”“前”两字,将北固山的位置,确定得不能用于别处,可见得旅程介于水陆之间,因此和下联“*”“一帆”描写水陆发生密切关系。诗人以*实之笔开篇,犹如画家作画以前在纸上铺设的底色,为抒情言志创设出收缩自如的挥洒空间。诗人一落笔写自己岸上的旅途在望不到的青山之外,显然这里是诗人的想象,这就隐含了诗人并没有到达终点,可见旅途是艰辛的,而走得越远,离家乡也就越远,乡愁也就越浓,这为下面的抒情交待了缘由。此外,这里首句对仗工整,超出了一般律诗的要求,也是诗人的匠心独运,把“青山”和“绿水”分别镶嵌在诗句中,更显得色彩明亮,意境优美。

  ②潮**阔,风正一帆悬:完全是写景,其中“*”“阔”“正”“悬”都是诗眼。潮**即阔,风正一帆正挂着,表明积雪已慢慢融化,因汇集了千山万壑雪化之水,长江的水量逐渐大了起来,江面因之愈发宽广,再加上江水**一片船帆高高挂起,第二参照物的切入,使得长江*的距离愈显阔大。渐渐上涨的江水与恰到好处的正风吹拂二者相合,才有这“风正一帆悬”,句内的因果呼应,一是勾勒出壮美的大江行船图,二是承接首联、引发下联的巧妙过渡。江春悄悄闯入旧年,山才会青,水才会绿,才会有“潮**阔。”这两句以白描的手法写出了江面的景象,构图精美,意境开阔,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陆地风光有异曲同工之妙。

  ③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生”和“入”的.选用的第一妙处,在于诗人把个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的时光荏苒描绘的传神入化,给人开辟出**想象的无限空间。“生”和“入”二字的第二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与“一江春水向东流”相关联,道出流年似水、岁月暗换的人生感悟。“生”和“入”二字的第三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思归盼归的乡情暗暗融入这“海日、江春”之中,人在此昼夜更替、新旧相接之时萌发思归盼归的乡情是自然而然。“生”和“入”二字的第四妙处,还在于诗人借物言志:“海日”能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喷薄而出,“江春”能跨越天堑奋力北上,人也应顺应天时在一元复始的大好春光中有所作为,只有如此,思归盼归乡情的萌生和付出才最有价值。这两句找到了更高层次的交汇点、碰撞点:天人两合,物我一理。整首诗才浑然一体,让人感到此二联去掉那一个,便都找不到最能都负载诗人此时此地心情的最佳景物。这一联在此诗中起转折作用,诗题为“次北固山下”,“次”当“停驻、停泊”讲,此联刚好写第二日早上又早起赶路,“海日”承上联“潮**阔”而来,“生残夜”从将尽未尽的夜色中升起,“江春入旧年”一句写作者情绪陡转,眼前景色使作者乡情陡生,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无奈情绪便很自然的产生。

  4.最后一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点名了诗的主题,你是怎么理解这种乡愁的?

  (学生各抒己见,**作答,参考理解要点:古代交通的限制,运用了雁的意象,乡愁人人有,人的情感归宿)

  (四)拓展达理

  思乡是*文学的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思乡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结”,一个套在炎黄子孙身上的“结”。本册书还选录了这样一首诗,是王建的《十五夜望月》,让我们来感受一下诗人笔下的乡愁吧。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了解律诗特点,读出韵味。

  2、理解诗歌内容,读出情感。

  3、品味意象,通过联想,感悟情境。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读出情感。

  【教学难点】

  品味意象,通过联想,感悟情境。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检测预习,请学生们齐读诗歌。(学生齐读)

  师:大家没有读错字,节奏把握得还行。

  二、了解学习目标。

  幻灯片显示学习目标:

  1、了解律诗特点,读出韵味。

  2、理解诗歌内容,读出情感。

  3、品味意象,通过联想,感悟意境。

  (请一个学生大声朗读)

  三、活动一:了解律诗,读出韵味。

  老师在黑板上板书一个“律”字,请学生们组词。

  生:律师、法律、严于律己……

  师:《尔雅》中说:“律,法也。”律的本义是规定和法度。律诗又称格律诗,是*古典诗歌中法度最为严谨的一种诗歌体裁。

  幻灯片展示:律诗的章法:篇有定字,句有定字。

  字有定音,音分*仄。

  (一)、篇有定字,句有定字:

  师:请同学们齐读律诗的章法。(学生齐读)。律诗是“篇有定句”,大家以句号为单位,数一数律诗是几句?

  生:八句。

  师:不错,八句以上的律诗我们称之为“排律”。“句有定字”,再请一个同学来理解“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生:“五言律诗”就是每一句是五个字的律诗;“七言律诗”是指每一句是七个字的律诗。

  师:“五言律诗”简称为“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为“七律”;他们八句分为四联,请大家根据每一联的名称的意思,思考一下应该对应哪一联,连连线。

  幻灯片展示:第一二句尾联

  第三四句首联

  第五六句颈联

  第七八句颔联(颔:下巴)

  (学生回答:老师提示根据人身体的部位,由上到下的记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师:现在我说哪一联,你们快速的读出诗中的句子。(师生共同完成活动:或齐答、或开火车。)

  (二)、字有定音,音分*仄。

  1、律诗的*仄:

  师:“字有定音,音分*仄。”*仄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律诗中有一套固定的*仄格式,八句中每一句的每一个字,该*该仄,必须逐字讲究,古音和今音略有不同,大概可以这样分:

  幻灯片展示:*声:约为今音的一二声仄声:约为今音的三四声

  例如:客**山外,行舟绿水前

  仄仄**仄**仄仄*

  师:*声声调漫长,有绵延之感;仄声短促有力,含顿挫之意。请同学们在读*声时,延长声调,一个*声缓缓的晃一圈头;读一个仄声时,晃半圈头。我们用这种“摇头晃脑法”把握韵律,还可以治疗颈椎。(生笑)

  (活动练习:老师摇头晃脑的范读首联,学生各自模仿亦摇头晃脑的读,选一两个读得好的表演一下)

  师:这样*仄相间,形成了诗歌均匀而多变的节奏,抑扬顿挫,婉转**,下面我们用“摇头晃脑法”将这整首诗的*仄读出来。大家看黑板的板书,为了方便大家区分把握*仄。老师用“─”表示*声,用“│”表示的仄声。

  黑板板书展示:客**山外,行舟绿水前。

  ││──│──││─

  潮**阔,风正一帆悬。

  ───│││││──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活动练习:学生各自模仿亦摇头晃脑的读,老师摇头晃脑的范读,然后学生单个、齐读表演。)

  2、律诗的押韵:

  师:律诗的音韵之美除了*仄婉转**之外,在诗歌的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是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这叫押韵。

  幻灯片展示:押韵:全首诗通押一韵,通常压*声韵。

  一三五七不论,二四六八分明

  师:现在请同学们在诗歌中找出押了韵的韵脚字是哪些。

  生:应该是:前、悬、年、边。

  师:看看韵脚字都在哪几句上?

  生:在第二、四、六、八上。

  师:对的,这就是押韵的一个规律即:一三五七不论,二四六八分明。请同学们在读韵脚字时,声音适当的延长,这样能使朗诵吟咏时,产生音韵**之感。

  (学生活动:学生先自己体会读有韵脚字的诗句,然后加上*仄的“摇头晃脑法”,一起齐读诗歌。)

  师:这一次的吟咏韵味十足,比课前的第一次读得棒多了,但感觉仍缺少些情感。下面我们进入到今天的第二个活动。

  四、活动二:理解诗意,读出情感

  1、谈初读感悟:

  师:请同学们结合你的初读感悟,思考一下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生:对家乡的思念。

  师:很棒,你把诗歌的大致意思读懂了。

  2、知人论世:

  师:读诗还讲究知人论世,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资料,并结合诗人的情感,思考诗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幻灯片展示:王湾,唐代诗人,洛阳人。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写这首诗时,诗人经过镇江到江南一带去。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诗人的形象:一个漂泊羁旅、思念家乡的游子。

  3、深入研读:

  师:请找出体现诗人漂泊外地、思念家乡的字句,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活动:学生小组交流讨论,五分钟后交流答案。)

  生:“次”是停泊之意,题目的意思是作者暂时停泊在北固山下。

  师:是啊,这仅仅是诗人旅途中的一个驿站,不是最后的港湾。

  生:诗人在绿水之上乘着“行舟”,驶向青山之外的“客路”,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羁旅在外,车马劳顿。

  师:你言简意赅,很好的诠释了首联的含义。

  生:作者思念家乡,写了一封“乡书”,希望“归雁”能够帮他带回洛阳。

  师:“鸿雁传书”是古诗歌中经常用的典故,同学们要把“归雁”和“小燕子”这两个“yàn”字区分**。

  师:这首诗写于什么时候?哪一句诗点明了写作的时令?

  生:“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结合注释看,这首诗应该是写于年末春初,黎明之前。

  师:是啊,这个时候一般的人家都是亲人团聚,其乐融融。而诗人却孤身漂泊在外,且时序交替,匆匆不可待,怎叫人不顿生思乡之情?

  五、活动三:品味意象,联想意境。

  1、师:诗歌一般来说是“诗中有画”,你觉得哪一联最有画面感?

  (学生七嘴八舌的回答,用简单的语言勾勒诗歌的图画。)

  2、师:现在请发挥你的想象,描述“潮**阔,风正一帆悬”的情景。

  生:江面潮水涨起来了,风吹着船帆鼓鼓的。

  师:是这样的吗?同学们,要描述诗歌的情景,还是有规律可循的。首先,请同学们找出这句诗写了哪些景物?

  生:潮、*、风、帆

  师:根据诗人的描述,想象一下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回答,老师点拨:*阔是潮*的结果,我们可以感悟到潮水涌涨,江水浩渺。风“正”,“正”应该理解为“和、顺”,微风和顺;帆“悬”,“悬”是端端直直的高挂着,可见波*浪静。

  师:那么看到这样的景物,诗人的心情会是怎样?

  生:应该是心胸开阔,心情愉快。

  师:对的,这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3、总结提升:

  师:现在,我们归纳总结,如何品味诗歌意象,描绘情景。

  幻灯片展示:品味诗歌意象,描绘情景

  第一步:找景物——品特点——悟情感

  第二步:发挥想象,缀连成文。

  六、学以致用:(课后作业)

  商山早行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发挥你的想象,描绘颔联的情景。

  七、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三个活动,吟咏诗歌的韵味,品味诗歌的情景,有方法,有规律,希望同学们能将所学,应用到以后的诗歌学习中去,谢谢大家!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了解律诗特点,读出韵味。

  2、理解诗歌内容,读出情感。

  3、品味意象,通过联想,感悟情境。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读出情感。

  【教学难点】

  品味意象,通过联想,感悟情境。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检测预习,请学生们齐读诗歌。(学生齐读)

  师:大家没有读错字,节奏把握得还行。

  二、了解学习目标。

  幻灯片显示学习目标:

  1、了解律诗特点,读出韵味。

  2、理解诗歌内容,读出情感。

  3、品味意象,通过联想,感悟意境。

  (请一个学生大声朗读)

  三、活动一:了解律诗,读出韵味。

  老师在黑板上板书一个“律”字,请学生们组词。

  生:律师、法律、严于律己……

  师:《尔雅》中说:“律,法也。”律的本义是规定和法度。律诗又称格律诗,是*古典诗歌中法度最为严谨的一种诗歌体裁。

  幻灯片展示: 律诗的章法:篇有定字,句有定字。

  字有定音,音分*仄。

  (一)篇有定字,句有定字:

  师:请同学们齐读律诗的章法。(学生齐读)。律诗是“篇有定句”,大家以句号为单位,数一数律诗是几句?

  生:八句。

  师:不错,八句以上的律诗我们称之为“排律”。“句有定字”,再请一个同学来理解“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生:“五言律诗”就是每一句是五个字的律诗;“七言律诗”是指每一句是七个字的律诗。

  师:“五言律诗”简称为“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为“七律”;他们八句分为四联,请大家根据每一联的名称的意思,思考一下应该对应哪一联,连连线。

  幻灯片展示: 第一二句 尾联

  第三四句 首联

  第五六句 颈联

  第七八句 颔联(颔:下巴)

  (学生回答:老师提示根据人身体的部位,由上到下的记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师:现在我说哪一联,你们快速的读出诗中的句子。(师生共同完成活动:或齐答、或开火车。)

  (二)字有定音,音分*仄。

  1、律诗的*仄:

  师:“字有定音,音分*仄。”*仄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律诗中有一套固定的*仄格式,八句中每一句的每一个字,该*该仄,必须逐字讲究,古音和今音略有不同,大概可以这样分:

  幻灯片展示: *声:约为今音的一二声 仄声:约为今音的三四声

  例如:客**山外,行舟绿水前

  仄仄**仄 **仄仄*

  师:*声声调漫长,有绵延之感;仄声短促有力,含顿挫之意。请同学们在读*声时,延长声调,一个*声缓缓的晃一圈头;读一个仄声时,晃半圈头。我们用这种“摇头晃脑法”把握韵律,还可以治疗颈椎。(生笑)

  (活动练习:老师摇头晃脑的范读首联,学生各自模仿亦摇头晃脑的读,选一两个读得好的表演一下)

  师:这样*仄相间,形成了诗歌均匀而多变的节奏,抑扬顿挫,婉转**,下面我们用“摇头晃脑法”将这整首诗的*仄读出来。大家看黑板的板书,为了方便大家区分把握*仄。老师用“─”表示*声,用“│”表示的仄声。

  黑板板书展示: 客 路 青 山 外,行 舟 绿水 前。

  │ │ ─ ─ │ ─ ─ │ │ ─

  潮 * 两 岸 阔,风 正 一 帆 悬。

  ─ ─ ─ │ │ │ │ │ ─ ─

  海 日 生 残 夜,江 春 入 旧 年。

  │ │ ─ ─ │ ─ ─ │ │ ─

  乡 书 何 处 达,归 雁 洛 阳 边。

  ─ ─ ─ │ │ │ │ │ ─ ─

  (活动练习:学生各自模仿亦摇头晃脑的读,老师摇头晃脑的范读,然后学生单个、齐读表演。)

  2、律诗的押韵:

  师:律诗的音韵之美除了*仄婉转**之外,在诗歌的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是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这叫押韵。

  幻灯片展示: 押韵:全首诗通押一韵,通常压*声韵。

  一三五七不论,二四六八分明

  师:现在请同学们在诗歌中找出押了韵的韵脚字是哪些。

  生:应该是:前、悬、年、边。

  师:看看韵脚字都在哪几句上?

  生:在第二、四、六、八上。

  师:对的,这就是押韵的一个规律即:一三五七不论,二四六八分明。请同学们在读韵脚字时,声音适当的延长,这样能使朗诵吟咏时,产生音韵**之感。

  (学生活动:学生先自己体会读有韵脚字的诗句,然后加上*仄的“摇头晃脑法”,一起齐读诗歌。)

  师:这一次的吟咏韵味十足,比课前的第一次读得棒多了,但感觉仍缺少些情感。下面我们进入到今天的第二个活动。

  四、活动二:理解诗意,读出情感

  1、谈初读感悟:

  师:请同学们结合你的初读感悟,思考一下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生:对家乡的思念。

  师:很棒,你把诗歌的大致意思读懂了。

  2、知人论世:

  师:读诗还讲究知人论世,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资料,并结合诗人的情感,思考诗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幻灯片展示: 王湾,唐代诗人,洛阳人。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写这首诗时,诗人经过镇江到江南一带去。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诗人的形象:一个漂泊羁旅、思念家乡的游子。

  3、深入研读:

  师:请找出体现诗人漂泊外地、思念家乡的字句,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活动:学生小组交流讨论,五分钟后交流答案。)

  生:“次”是停泊之意,题目的意思是作者暂时停泊在北固山下。

  师:是啊,这仅仅是诗人旅途中的一个驿站,不是最后的港湾。

  生:诗人在绿水之上乘着“行舟”,驶向青山之外的“客路”,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羁旅在外,车马劳顿。

  师:你言简意赅,很好的诠释了首联的含义。

  生:作者思念家乡,写了一封“乡书”,希望“归雁”能够帮他带回洛阳。

  师:“鸿雁传书”是古诗歌中经常用的典故,同学们要把“归雁”和“小燕子”这两个“yàn”字区分**。

  师:这首诗写于什么时候?哪一句诗点明了写作的时令?

  生:“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结合注释看,这首诗应该是写于年末春初,黎明之前。

  师:是啊,这个时候一般的人家都是亲人团聚,其乐融融。而诗人却孤身漂泊在外,且时序交替,匆匆不可待,怎叫人不顿生思乡之情?

  五、活动三:品味意象,联想意境。

  1、师:诗歌一般来说是“诗中有画”,你觉得哪一联最有画面感?

  (学生七嘴八舌的回答,用简单的语言勾勒诗歌的图画。)

  2、师:现在请发挥你的想象,描述“潮**阔,风正一帆悬”的情景。

  生:江面潮水涨起来了,风吹着船帆鼓鼓的。

  师:是这样的吗?同学们,要描述诗歌的情景,还是有规律可循的。首先,请同学们找出这句诗写了哪些景物?

  生:潮、*、风、帆

  师:根据诗人的描述,想象一下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回答,老师点拨:*阔是潮*的结果,我们可以感悟到潮水涌涨,江水浩渺。风 “正”, “正”应该理解为“和、顺”,微风和顺;帆“悬”,“悬”是端端直直的高挂着,可见波*浪静。

  师:那么看到这样的景物,诗人的心情会是怎样?

  生:应该是心胸开阔,心情愉快。

  师:对的,这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3、总结提升:

  师:现在,我们归纳总结,如何品味诗歌意象,描绘情景。

  幻灯片展示: 品味诗歌意象,描绘情景

  第一步:找景物——品特点——悟情感

  第二步:发挥想象,缀连成文。

  六、学以致用:(课后作业)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发挥你的想象,描绘颔联的情景。

  七、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三个活动,吟咏诗歌的韵味,品味诗歌的`情景,有方法,有规律,希望同学们能将所学,应用到以后的诗歌学习中去,谢谢大家!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 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 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和谴词造句的妙处。

  3、 继续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

  重难点分析:

  1、 颈联中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 本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以言志”,确实,在春秋战国时代,不会吟诗,意味着在任何社交场合你都无法表达自己的愿望,因为所有的人都必须吟唱《诗经》中的诗句来和对方交流。因此,在诗歌中自然而然流露出诗人的情志就一直是*古典诗歌的传统。在唐朝,这种传统的表现形式一般以抒发诗人的情感、志向为主,到了宋朝,世人都崇尚讲究理趣的诗歌,所以这种古已有之的传统就主要体现于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我们小学早已学过的《登鹳雀楼》就有很深的寓意。(幻灯片1:河、楼、太阳等。文字:《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谁来说说这首诗所包含的哲理含义?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这里蕴含着这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想要看得更远,那么他必须要站得更高。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首千古传颂的蕴含深刻哲理的诗。(幻灯片2:《次被孤山下》的封面。文字:《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山外,行舟绿水前。潮**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音乐:陨。旋律:悠扬古典。)让我们合着悠扬的音乐一起来朗读这首诗吧。

  二、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

  在学习诗歌之前,应先了解有关诗歌的常识。通常所说的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如《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规定有三(《钱塘湖春行》中幻灯片5增加以下文字:“三、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以《次北固山下》为例说明:(幻灯片2重现,增加一些文字。如下:)

  首联:(1)客**山外, (2)行舟绿水前。

  颔联:(3)潮**阔, (4)风正一帆悬。——对偶联

  颈联:(5)海日生残夜, (6)江春入旧年。——对偶联

  尾联:(7)乡书何处达? (8)归雁洛阳边。

  三、鉴赏诗句

  1、 同学们先自己将这首诗朗读几遍,体会一下诗中包含的情感。然后说一说你的感觉。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七言律诗。诗人王湾因长江的风景引起旅途的乡愁,它既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愁,又写出来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和博大的胸襟。

  2、 如果说这首诗写了羁旅之愁,在首联中有没有体现?

  分析: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写诗人乘舟正朝着眼前的“绿水”前进,驶进“青山”驶向“青山”之外的遥远的客路(幻灯片3:小舟缓缓前行,周围是绿水青山。文字:“客**山外,行舟绿水前”)。此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3、 此联写的是什么?古来很多人称赞这两句诗气势逼人,意境豪阔,你的感觉怎样?

  分析:此联写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了,船上之人的视野也随之开阔。“潮**阔”,这一句写的恢弘阔大,下一句更是精彩,“悬”是端端正正地高挂着的样子,可见这是风顺且和,这样一艘小舟在能在大江中*稳航行,也是因为此地的长江正是*野开阔、大江直流、风*浪静的时候。

  4、 从字面上看,颔联所写之景全是大景致,似乎表现的是宽阔博大的情感,那么怎么理解此联与首联的联系?

  分析: 此联最妙的地方在于它的构图,我们用简单的几何图形来表现这一联诗所写的景致,也许你就能理解了。如果我们将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景色看成一幅画,那么这副画的构图如下:因为“潮”水涨满,几乎*了*,所以其实可以将“潮”与“岸”看成一条水*面,而这就是这副画中的主体——“面”,它几乎占据了画面的绝大部分(幻灯片4,文字:“潮**阔,风正一帆悬。”图片:出现江水和*);而“帆”其实是一叶扁舟,由于风的顺和正,所以帆取直线造型,不过这一条直线在茫茫大江中只能算一个点(幻灯片4:出现悬着的帆)。同学们可以尝试想象,诗人正在这艘船上,他倚*着船栏,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一片江水,浩浩荡荡,茫无际涯,岸在很远的地方,而家乡更是杳无音讯,越发觉得自己在这个世间的渺小了,怎能不产生思家恋乡的漂泊之感呢?

  5、 最耐人寻味的是颈联,这一联诗到底蕴含着怎样的哲理呢?

  分析:此时诗人想起正值岁暮腊残之时,而连夜行舟,天边太阳正微露曙光,不由得升起无限感慨。明代胡应麟说“海日”一联“形容景物,绝妙千古”:当残夜将尽未尽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幻灯片5:红日从江上升起,岸边有发芽的枯枝或其他表示春意的景物。文字:“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更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还妙在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6、 尾联是否与思乡有关?

  分析:此联既是最后一联,则必须既总结全诗,呼应开头,又必须要留有余地,让人读完后浮想联翩,余味无穷。此联正是如此。这里写的是一群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是要经过洛阳的啊!(幻灯片3中增加飞行的雁行。文字:“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传说,还是托雁儿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的人吧。这两句紧承第三联而来,遥应首联,使全篇都笼罩在一层淡淡的乡思的愁绪中。

  四、总结

  这是一首情景交融,哲理深刻的好诗,在这堂课的最后,让我们在陨的美妙音乐声中,背诵这首诗吧!(该课文封面出现,背景音乐是陨的乐曲)


《次北固山下》赏析3篇(扩展6)

——七年级《次北固山下》教学反思3篇

七年级《次北固山下》教学反思1

  一、课前反思

  在课前,我仔细研究作为初一学生的生活阅历和认知水*,放弃了上届学生教学过程中花大量时间讨论颈联内涵的做法,而定位于在朗读中体会乡愁。诚然,颈联作为备受称赞的名句,仔细研讨无可厚非,但作为初一新生,要他们理解过于深刻的句子,似无必要,而应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事实证明,教学目标的这一改变,使得学生反响较上届要好,学生都能从课堂中感受到浓浓的乡愁,而不是一知半解,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在备课时,我了解到初一学生应有一种对新鲜事物的强烈的好奇,所以在讲《天净沙 秋思》时,特地将以前写的另一首《天净沙 中秋》投影到屏幕,学生都呈惊讶状,课堂气氛出现**,而这都在我的预料之内。

  二、课中反思

  在讲《天净沙 秋思》时,本来按课前制定的教学方案是分析到曲中出现的意象后,逐个分析体会乡愁。但学生在列举意象时漏了“瘦马”,于是,我放弃了原先的教学设计,紧抓 “瘦马”不放,由马瘦讲到人瘦,由物质讲到感情,最后归结为乡愁,这样只讲了一个意象就把“曲”的主题讲清了,学生听起来也容易理解。

  三、课后反思

  课后,在陆老师、沈老师、叶老师的指点下,我总结了五个方面:

  1、容上,“意象”这个概念可以不提出,只讲“事物”即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也可不讲,否则就脱离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仗这个律诗的要求要讲清,这是讲课时遗漏的。

  2、次序上,我先指明本问是表现了乡愁,然后让学生找出句子中表现出来的乡愁,这是违背学生认知规律的做法,应通过朗读分析,指导学生从句子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3、词语上,对重点词语,如“风正一帆悬”中的“一帆悬”解毒不够,没有没有在特定的景中渲染出特定的情。

  4、**上,集体回答较多,个别**较少,没有很好地顾及中等及中等偏下的同学。

  5、板书设计上,字不够端正,而且较乱。

  总得来说,这堂课基本达到了我预定的教学效果,但也反映出了很多的问题,这是需要我在今后工作中再接再厉的。

七年级《次北固山下》教学反思2

  1、 内容上,“意象”这个概念可以不提出,只讲“事物”即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也可不讲,否则就脱离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仗这个律诗的要求要讲清,这是讲课时遗漏的.。

  2、次序上,我先指明本问是表现了乡愁,然后让学生找出句子中表现出来的乡愁,这是违背学生认知规律的做法,应通过朗读分析,指导学生从句子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3、词语上,对重点词语,如“风正一帆悬”中的“一帆悬”解毒不够,没有没有在特定的景中渲染出特定的情。

  4、**上,集体回答较多,个别**较少,没有很好地顾及中等及中等偏下的同学。

  5、板书设计上,字不够端正,而且较乱。

  总得来说,这堂课基本达到了我预定的教学效果,但也反映出了很多的问题,这是需要我在今后工作中再接再厉的。


《次北固山下》赏析3篇(扩展7)

——王湾《次北固山下》译文及创作背景 (菁选2篇)

王湾《次北固山下》译文及创作背景1

  客**山外⑵, 行舟绿水前。

  潮**阔⑶, 风正一帆悬⑷。

  海日生残夜⑸, 江春入旧年⑹。

  乡书何处达⑺? 归雁洛阳边⑻。

  注释

  ⑴次:旅途中暂时停宿,这里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三面临水,倚长江而立。

  ⑵客路:行客前进的`路。青山:指北固山。

  ⑶潮**阔:潮水涨满时,*之间水面宽阔。

  ⑷风正一帆悬:顺风行船,风帆垂直悬挂。风正;风顺。悬:挂。

  ⑸海日:海上的旭日。生:升起。残夜:夜将尽之时。

  ⑹入:到。

  ⑺乡书:家信。

  ⑻归雁:北归的大雁。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飞往北方。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王湾《次北固山下》译文及创作背景2

  客行在碧色苍翠的青山前,泛舟于微波荡漾绿水间。

  湖水上涨,*更显开阔;风势正顺;白帆高高扬起。

  残夜将去,旭日初升海上;一年未尽,江南已初入春。

  身在旅途,家信何传?还是托付北归的大雁,让它捎到远方的太阳。


《次北固山下》赏析3篇(扩展8)

——次北固山下改写成作文

次北固山下改写成作文1

  我旅途在青山外,行船在绿水前,要问我是谁—王湾,一个不算有名,但写过许多诗的唐朝诗人。

  山。层层叠叠,树呢,苍翠欲滴,而我,立在这蜿蜒起伏的河流上的一艘小船之上,蓝天,白云,垂柳,都映在入镜般的水中,仿佛水中有着跟我们世界一样的奇妙空间。

  春潮涌张,*的小船被春水弥漫,江面显得十分辽阔。

  朝阳缓缓升起,天边露出了鱼肚白,太阳从东边爬了出来。

  季节的舞台,拉开了春的帷幕;岸边的垂柳,梳理着飘逸的长发,小草探出了头,在太阳温暖的阳光下闪闪发光,野花散落在*的草丛中,仿佛无数明亮的眼睛。

  突然,水中激起了一圈一圈的涟漪,所有倒影也随之破裂,待我回过神之际,才发现是几只翠鸟在捕鱼,不经意间,一只小翠鸟停在我的肩头,唱起了一支美妙的春天之歌。

  那婉转的曲调,加上他那清脆的喉咙。*添了我的万千思绪,我抬头望去,只见远处*连山,山上隐隐约约传来布谷鸟的叫声,使人听了感慨万千,呢声音空旷而悠远,像是从另一个世界发出,使人回味无穷。

  山上的树木都隐隐约约的露出了芽,一点暗黄,一点黄青,像是一件被染色的衣服,确切点儿说,更像是一件迷彩服。

  大雁在北归的征途中表演,看:只见他们一会儿排成“一”字形,一会儿又排成“人”字形,它们的技术还真有点像现代飞机特技表演,当然,现在的他是不会知道这些的。

  我十分思念我的故乡,书信,也早已写好,可是,这……如何寄回家乡呢?

  唉,希望北归的大雁可以帮我捎一封回洛阳,想到这里,王湾心潮澎湃,忍不住高昂一首:

  客**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就是这八句诗,被人间所流传,一直传到现在,成为了千古佳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