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的人物形象分析

安娜卡列尼娜的人物形象分析

  《安娜卡列尼娜》通过女主人公安娜追求爱情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安娜卡列尼娜的人物形象分析,一起来看看吧。

  安娜卡列尼娜的人物形象分析

  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以他严肃、勤奋的写作态度和卓越的天才,为人类艺术宝库留下了一笔极为丰富,珍贵的文学遗产。他创作了世界上第一流的文学作品,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感人的艺术形象,以生动优美和纯熟的语言,反映出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初的俄国的社会生活。

  《安娜.卡列尼娜》完成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作品中人物形象众多,有农奴制的最高统治者沙皇、王公贵族、资产者、妇女儿童、铁路工人、普通士兵、军官及农民等各阶级、各阶层的代表人物,从不同的侧面描写,刻画得真实可信,表现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具有艺术魅力,给读者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和极大的启示。安娜就是托尔斯泰笔下一个极为动人而又复杂的妇女形象,她既是一个典雅、端庄、聪明、美丽的贵族妇女,又是一个敢于冲破封建思想的樊篱,大胆追求纯真爱情的新型女性。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托尔斯泰主要借助安娜这一形象来表达自己对于资产阶级的厌恶与憎恨。十九世纪的那个俄国社会,那种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思想正在慢慢的延伸。资本主义在俄国不仅萌芽,而且开始蓬蓬生长。但是在十九世纪俄国的一系列变革中,影响最深远的应该是思想观念以及社会风气的变革,在当时的上流社会,追求婚外情几乎是一种时尚,几乎每个家庭都貌合神离,同床异梦,夫妻各过各的,丈夫个个有情-妇,妻子人人有“外遇”。经济拮据早已山穷水尽了,却还要打肿脸充胖子,到处充斥着肮脏和龌龊,华丽外衣下包裹着的是一个个灵魂散发着恶臭的躯体。但他们只要表面维持着家庭的体统,上流社会就允许,并加以鼓励,他们把无耻当作“有趣”。揭开封建贵族社会“道德”的面纱,显现出来的是糜烂透顶的内幕。托尔斯泰正是出于对封建社会的奢华、虚伪、糜烂、矫揉造作深恶痛绝,才塑造了一个反对这一切的安娜,将所有的爱和希望寄托在安娜身上,尽管安娜最后以悲剧收场,但在作者看来,即使是死,也比苟且活在一个伪君子身边要好,所以,正是托尔斯泰全力的讴歌让安娜成为爱情、美、天使的化身。但是,既然她处在那样一个时代,就注定了作为新型女性的安娜的形象也就呈现出多样的性格。

  1、自我意识苏醒,充满独立意识

  安娜的优秀和不同反响就在于她自我意识的苏醒,在于她对爱情、个性的追求。这一方面,安娜有着和资本主义者共通的思想。起初安娜比其他贵族妇女多的只是生机和活力,但她依旧是活在封建枷锁下的奴隶。和机械死板、毫无生趣的卡列宁维持着毫无感情可言的婚姻,可是这一切随着渥伦斯基的到来而消失了。安娜开始意识到幸福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

  世界文学名著赏析 “我是个人、我要生活、我要爱情”这是安娜在觉醒中鉴定的呼声。安娜自我意识的觉醒,反映的是时代的进步。是对束缚女性思想的社会观念和宗法制度的挑战。安娜是属于走在时代前沿的女子。

  2、叛逆精神

  安娜的优秀还在于她勇敢、顽强的斗争精神。首先,安娜是一个有地位的贵族妇女,而当时上流社会对于妇女的约束是很荒谬的。比如说:允许你有偷-情的风流韵事,却不能容忍 公开的承认爱情。然而,安娜对于爱情的态度是坦诚的,当她意识到自己已经爱上渥伦斯基时,她坦诚的向卡列宁承认,自己爱上了别人,并无法再和他生活在一起。安娜对爱情的追求不仅是执着的,而且是大胆的,毫无隐瞒的。对于上流社会的舆论,安娜采取的是一种漠然的态度。她所追求的是自己想要的爱情,所以她不顾一切。公然和渥伦斯基同居,出入公共场所。

  3、矛盾复杂相结合的女人

  一方面安娜对于爱情的态度是勇敢的、不顾一切的。当她意识到自己的感情时,就向丈夫承认了。并宣告她与丈夫的夫妻生活到此结束,公然的开始了和渥伦斯基的同居生活。追求热烈,敢爱敢恨,是安娜对于爱情的看法。所以安娜爱起来是不顾一切的。但在追求爱情的同时,安娜的整个心灵也背上了负罪感。在愤然离家出走的过程中,安娜也在不断的忏悔。她在病危的时候,唯一的心愿不是:“渥伦斯基,我爱你。”而是向卡列宁忏悔:“饶恕我,完全饶恕我,我坏透了。”在她临死的那一刻,她还在忏悔着:“上帝呀,请饶恕我的一切吧。”而且,每当她想到自己的儿子谢辽沙是,负罪感更是由之而来。在享受爱情甜蜜的同时也备受忏悔的折磨。

  另外安娜在对待卡列宁方面也有两面性,在没遇到渥伦斯基前,安娜对卡列宁的态度是冷漠的。然而在遇到渥伦斯基后,安娜开始觉得卡列宁令人难以忍受了。卡列宁的机械、死板、无趣、冷漠,以及只热衷于玩弄权术和官场应酬的性格让安娜难以忍受。安娜觉得她虚伪、做作、毫无情感可言。因此全然不顾卡列宁的威胁逼诱,离家出走,去追寻幸福的爱情生活。然而她对卡列宁还是抱着忏悔的心态的,觉得对不起他。安娜在从国外旅行回来看望儿子时说过这样一段话:“爱他,他不我好,比我仁慈,我对不起他。你大了的时候就会明白的。”而且,安娜在病危时对卡列宁的忏悔也达到了极致。“我要死了,我只有一个要求,求你饶恕我,完完全全地饶恕我。”在卡列宁面前,安娜是有表现出惭愧的一面的。

  最后,安娜对渥伦斯基的情感也是有两面性的,首先安娜对渥伦斯基的爱是坚定的。并为之付出了鉴定的信念。她不顾一切舆论的阻挠,坦诚地承认自己对渥伦斯基的爱情,并为了这份爱情,抛弃自己的丈夫、孩子、家庭。可见她对维护这份爱情的决心。然而另一方面,

  世界文学名著赏析 安娜对与这份爱情是有猜疑的,因此才会不断的要去证明这份爱情的坚定性。她不断地要求渥伦斯基要像自己爱他一样爱她。她对渥伦斯基的爱可以说是强悍的、专横的、毫无自由可言的。只要渥伦斯基出去和朋友吃饭而会去晚了,安娜都会显得不高兴。安娜的爱已经专横到病态的地步。这这让渥伦斯基受不了,最终的决定是离开安娜。而安娜也在忏悔和懊恼中自杀,给渥伦斯基以最后的报复。当然,渥伦斯基也受到了报复,在安娜死讯的打击下,渥伦斯基可以说是生不如死,自愿报名参加战争,视生命为玩物。

  可以说,安娜的形象在那个时代并不是一个个体,她恰恰代表了整个俄国的现状,尤其是在社会变革的时期显得尤为突出。托尔斯泰在塑造这个形象的时候就表现了双重态度,一方面托尔斯泰作为一个博爱主义者,认为安娜享有个人幸福的权利,因此对深受上流社会摧残的安娜深表同情,并为她辩护,揭露逼死安娜的正是那个精神上妇役妇女,荒淫无耻极端虚伪的上流社会。另一方面他又从宗法制的贤妻良母观念出发,从禁欲主义出发,对安娜抛弃丈夫,丢下儿子,离家出走,是不满意的,否定的。认为安娜背叛了神圣的家庭,必遭惩罚,于是作家托尔斯泰借上帝来惩罚了安娜,即无情地坚定地将安娜推到火车轮底下。

  内容简介

  安娜·卡列尼娜出身贵族,气质高雅,风度迷人,是彼得堡社交界著名的美人。她16岁时由姑母撮合嫁给了比她大20岁的卡列宁。卡列宁在政府部门担任要职,醉心于功名,孜孜于公务,是一架十足的官僚机器。他生性古板,毫无生活情趣,也不知爱情为何物。年轻、热情、生气勃勃的安娜与卡列宁结婚8年多,在死气沉沉的家庭里备受压抑,只有儿子谢辽沙能给她快乐和慰藉。

  安娜的.哥哥司忒潘住在莫斯科,由于与家庭女教师有暧昧关系,妻子杜丽跟他闹起了矛盾。安娜为调解兄嫂矛盾,从彼得堡赶到莫斯科。在莫斯科火车站,安娜与“彼得堡的花花公子”渥伦斯基相遇。两人不自觉地同时注视了对方一眼,在那短促的一瞥中,渥伦斯基已经注意到了有一股被压抑的生气在她的脸上流露,在她那亮晶晶的眼睛和把她的朱唇弄弯曲了的轻微的笑容之间掠过。仿佛有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的全身,违反她的意志,时而在她的眼睛的闪光里,时而在她的微笑中显现出来。她故意地竭力隐藏住她眼睛里的光辉,但它却违反她的意志在隐约可辨的微笑里闪烁着。

  当时,渥伦斯基正在向杜丽的妹妹吉提献殷勤。另一个贵族地主列文也爱着吉提。吉提迷恋于渥伦斯基,她拒绝了列文而满心期待着渥伦斯基的求婚。然而,渥伦斯基一见安娜,便把吉提抛在脑后了。在舞会上,他不顾期待着与他跳玛佐卡舞的吉提,而去邀请安娜对跳,把吉提撤在一旁,使吉提蒙受了羞辱,为此大病一场。

  安娜意识到自己与渥伦斯基之间所产生的微妙感情,为了避免再与渥伦斯基见面,她提前返回彼得堡。但没有想到,渥伦斯基竟然与她同车而行。在中途的一个车站上,当她下车去透透空气时,一眼便看到了渥伦斯基。“她在最近几天中不止一次地对自己说,就是刚才她还在说,渥伦斯基对于她不过是无数的、到处可以遇见的、永远是同一模型的青年之一,她决不会让自己去想他的;但是,现在和他遇见的最初的一刹那,她就被一种喜悦的骄矜的感情所袭击。”她陷于紧张和矛盾之中。在彼得堡车站,她第一个看到的就是前来接她的丈夫的面孔,一种不愉快的感觉扼住了她的心,好像她期望看到的并不是这样一个人。渥伦斯基看到卡列宁,同样产生一种不快之感,正好像一个苦于口渴的人走到了泉水边上,却发现一条狗、一只羊或是一只猪已在饮着,把水弄脏了的时候所产生的感受一样。

  在彼得堡,安娜经常出入于可以见到渥伦斯基的社交场合。渥伦斯基对安娜更是如影随形,紧追不舍。安娜得知吉提患了重病,要渥伦斯基回到吉提身边去求得她的宽恕,渥伦斯基却不顾一切地向安娜倾诉自己的爱情。安娜不许渥伦斯基提到“爱”字,她说:“我所以不喜欢那个字眼就正因为它对于我有太多的意义,远非你所能了解的。”他们之间过分亲热的关系引起了社交界的纷纷议论。卡列宁决定要向妻子说明以下几点:“第一,说明舆论和礼仪的重要;第二,说明结婚的宗教意义﹔第三,如果必要,暗示我们的儿子可能遭遇的灾难;第四,暗示她自己可能遭受的不幸。”然而他的说明丝毫不起作用,安娜默默地认为“迟了,已经迟了”。从此以后,他们夫妻之间表面上一切如旧,但内在的关系完全变了。安娜终于成为了渥伦斯基的情人。

  一次盛大的赛马会,彼得堡所有上流社会的人们都聚集在这里。安娜和卡列宁也来了。渥伦斯基是参赛的骑手之一,他在中途不慎摔下马来,安娜不由得大声惊叫,举止失常,当众哭泣。在回家的路上,卡列宁指责安娜举动有失检点,安娜绝望地望着丈夫冷冷的面孔说:“我爱他,我是他的情妇,我忍受不了你,我害怕你,我憎恶你……”卡列宁却要求安娜“严格地遵守外表的体面”。他现在唯一关心的事就是,如何才能去掉由于她的堕落而溅在他身上的污泥。他想到了决斗,但怕自己被打死或打伤,于是放弃了这个念头,又想到了离婚或分居,但考虑到这样做的结果会使得安娜自由地去与渥伦斯基结合,他便怒火中烧。最后他确信只有一个解决的途径,那就是;继续和她在一起,把发生的事隐瞒住世人,用一切手段去断绝他们的私情,而更重要的一一虽然他自己没有承认这点一去惩罚她。他把这一决定写信告诉了安娜,安娜决心“不论怎样,我都要冲破他想用来把我擒住的那面虚伪的蜘蛛网”。

  安娜跟渥伦斯基有了孩子。安娜告诉卡列宁她即将分娩,请求丈夫同意和她离婚,并把儿子阿辽沙给她抚养。卡列宁不同意。她生下一个女孩,自己却患产褥热几乎死去。她在病床上乞求卡列宁的饶恕,并促使卡列宁与渥伦斯基握手言和。卡列宁感受到上帝赐予自己的一种饶恕的幸福,渥伦斯基也为此深受感动。渥伦斯基感到了卡列宁的崇高和自己的卑劣,又感到自己已经永远失去了安娜,一切都完了,于是用手 枪自杀。

  安娜病愈后,尽管决心在卡列宁身边做个好妻子,但是无奈一看见他就发生一种生理的反感,为他对自己那种居高临下的态度而憎恨他。渥伦斯基自杀未死,伤好后被派往塔什干,临行前去与安娜告别,他们一见面便又无法分开了。吉提到国外疗养一段时间后,恢复了健康。列文再次向她求婚,得到允许。他们在莫斯科结婚后,便到乡下去开始了幸福的家庭生活。列文在自己的庄园里常常亲身参加劳动,农民把他叫做“一位朴实的地主老爷”。他面对着农奴制改革后“一切都翻了个身,一切都刚刚开始安排”的现实生活,努力探索新的经营农业的办法。他提出地主和农民都以同样的股东的身份参与农业经营,“以利害的调和一致来代替互相仇恨”。但是他的这种新的经营方法不能得到农民的信任。他在农业经营改革方面的失败,使他婚后一段时间的家庭生活并不如他所期望的那样美满幸福。他精神困惑,被“人为什么活着”的问题所苦恼,百思不得其解。最后从一个农民那儿得到了启示:人活着不是为了个人的欲望,而是为了,上帝。列文终于获得了信仰,找到了生活的意义。

  安娜和渥伦斯基在欧洲旅行了3个月,厌倦了异国生活,匆匆回到俄国。她渴望见到儿子谢辽沙,但是,卡列宁在莉蒂亚伯爵夫人的怂恿下写了一封措辞刻毒的信,拒绝了她的要求。她被那封信的恶意所激怒,决定第二天,即谢辽沙生日的那天直接去看他。第二天一大早她便赶到丈夫的家,走进育儿室去看儿子。母亲和儿子紧紧拥抱,激动万分,都止不住哭了起来。卡列宁每天9点钟要来看儿子,为了避免与他相遇,安娜连给儿子带的玩具都没来得及拿出来,便匆匆离开了。但她还是和卡列宁碰了个对面。

  在彼得堡和莫斯科,社交界一律对安娜关上了大门。只要她没有与丈夫离婚,没有与渥伦斯基正式结婚,她就不可能受到人们的接待。安娜为了向社交界挑战,穿上她在巴黎定制的漂亮绸袍,去看歌剧。渥伦斯基苦苦劝她不要去,说这“等于向社交界挑战,那就是说永远和它决裂”,安娜坚定地说:“我后悔我所做的事吗?不,不,不!假使一切从头再来,也还是会一样的。对我们,对我和你,只有一件事要紧:那就是我们彼此还相爱不相爱。”他对她保证了他的爱情,但是在心里却责备了她。果然,安娜在剧院受到了一位贵妇人的侮辱,这使她痛苦不堪。

  安娜再次向卡列宁提出离婚,遭到拒绝。她和渥伦斯基远离社交界,到乡村里定居下来。她经常约一帮年轻人来搞各种娱乐。她的想法是“我们得把这里搞得又热闹又有意思,使亚历克赛(渥伦斯基)不要见异思迁”。然而渥伦斯基却不能不为自己的将来顾虑。安娜把能够博得渥伦斯基的爱情和补偿他为她所做的牺牲作为自己生活的唯一目的,渥伦斯基很赏识她这一点,但是同时又很厌烦她想用来擒住他的情网。日子愈过下去,他就愈时常渴望着,倒不一定想逃脱,而是想试试这罗网到底妨不妨害他的自由。他们两个愈是孤独地过下去,就愈觉得受不了这种生活。他们之间的关系一天天恶化。在她那方面是由于他对她的爱情逐渐衰减,而在他那方面是懊悔为了她的缘故使自己置身于苦恼的境地中。

  终于有一天他俩吵了一次架。渥伦斯基出外一整天没有回家,晚上回家听说她头痛也没有去看她,第二天他又外出。安娜痛苦地想:他一定爱上了别的女人,这是非常明显的事。我要爱情,可是却没有。那么一切都完结了!她拍电报要渥伦斯基马上回来,还亲自去火车站接他。但是在火车站没有看到渥伦斯基,她又继续思索起来:“是的,我苦恼万分,赋予我理智就是为了使我能够摆脱,因此我一定要摆脱!如果再也没有可看的,而且一切看起来都让人生厌的话,那么为什么不把蜡烛熄了呢?……这全是虚伪的,全是谎话,全是欺骗,全是罪恶!”突然间她回忆起自己和渥伦斯基初次相逢那天被火车轧死的那个人,她醒悟到自己该怎么办了。她向迎面开来的火车走去,自言自语道:“到那里去,投到正中间,我要处罚他,摆脱所有的人和我自……”

  安娜死后,渥伦斯基痛不欲生。他抱着必死的念头,参加了“志愿兵”,投入了塞尔维亚人对土耳其的战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