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分享意识的培养

分享是指将自己喜欢的物品,美好的情感体验以及劳动成果与他人分享,它是幼儿个体亲近群体,克服自我为中心的一种较高层次的行为。分享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具有分享意识是幼儿能够良好的与同伴交流、进行社会性活动的基础,对幼儿将来的人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幼儿分享意识的定义及意义

  幼儿的分享意识是指幼儿在群体中生活时,把自己的物品、快乐等与人分享的意识,分享意识是幼儿亲社会的一种意识。幼儿是否具有分享意识,反映出他是否有体察和关心别人的思想和感情,是否具有同情心,是否乐于帮助别人,是否能和别人情感和睦、团结友爱、协作顺利,所以,分享意识的培养很长时间以来已被认为是幼儿品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分享意识,可以使幼儿更好的发展同伴关系,使其懂得关爱他人,培养其亲社会行为。为其将来的人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幼儿分享意识的现状及原因

  我国学者许郑援、吴念阳的研究探讨了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和他们头脑里的稳定的亲社会观念之间的关系,发现,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受其主观行为规则的影响。凡是有亲社会观念的幼儿,亲社会行为就果断。如在食物分享中,主动分享的幼儿,都是在“小朋友要互相谦让”,“小朋友要互相帮助”,“不给小朋友吃东西是娇气的孩子”等观念下进行的。当幼儿自身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亲社会观念时,行为就犹豫。如不主动分享食物的幼儿,往往以“你问阿姨行不行?”“我怕阿姨说我。”等来解释其行为。实验还表明,幼儿分享食物和分享玩具所遵循的原则不同,他们的分享观念也有区别。如多数幼儿在分享玩具的行为中遵循的是“轮流原则”“平均原则”,独占的结果比较少见。在分享食物的行为中,遵循的是“成人分配原则”,成人给我的就是我的,一旦接受成人给予的东西之后,就不愿与其他小朋友分享,如有人说:“这是阿姨给我的,你自己去问阿姨要去!”“阿姨不让你吃,你怎么这么馋啊?你吃的时候我问你要了吗?”这都说明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是受到幼儿亲社会观念影响的。

  (一)幼儿分享意识的现状

  从调查研究看,3—6岁的儿童虽然随年龄增长,分享意识有所发展,但整体来看,现状不容乐观。幼儿不论是对食物、玩具还是奖品等物品的分享人数都不超过50%,即使到了6岁时也是如此。在分享的人群中,幼儿的分享也多倾向于感觉分享(即只是给别人看、听、嗅、摸等),实质性的分享(即完全以利他为目的的分享)很少。同时,分享给别人的动机也多是自利的,如玩具给别人分享多有炫耀之意;还有幼儿说“我给他玩具玩他才给我玩具玩”“我给他糖吃是我怕我的牙吃坏了”“我觉得这个糖不好吃”等等。利他的动机也有,但比较少。

  (二)幼儿分享意识表现不够理想的原因

  幼儿分享意识表现不够理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幼儿对分享意识没有认识或者是认识不够
  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的幼儿,不管他们是不是分享,都说不出行为理由。当询问他们为什么做出这种行为时,多半都回答“不知道”。只有小部分幼儿能有具体回答,回答的内容也反映出不是自己的认识,主要是成人的要求或意见。如“我爸爸要我这样”“我妈妈说小朋友要团结”“姥姥说玩具给别人玩会搞坏的”这种认识的不足,固然与幼儿认识水平的局限有关,但更有教育的原因。真正幼儿园的教师去研究行为教育的不多,且教师自身缺乏对分享意识的认识,又没有教育的经验和方法,所以幼儿在这方面所获教育较少。

  2.幼儿没有同情他人关心他人的意识
  调查显示幼儿不懂得去体察别人的心情和情绪,他们生活中的道德行为完全受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特点的制约。所以,当看到别的幼儿渴望得到分享物时毫无感觉,无动于衷,甚至当有人提醒说“你看,别人没有心里多难受啊”时,有的孩子竟说“他难受他的”或“这是我的,他要,叫他妈妈买”。

  3.家长教育观念误区
  调查发现幼儿的不分享意识除了自身心理因素影响以外,主要是家庭教育的结果。孩子们说不分给别人,是因为“我妈妈说自己玩自己的”“姥姥说别人会搞坏我的玩具”“如果我把东西给别人,爸爸会打我的”而且,

@_@我是分割线@_@

我们还发现,幼儿的分享行为并不因为家长的文化程度高而增多。可见,在对幼儿的分享行为教育上,成人的认识有待于统一,教育的误区很显然成为了幼儿分享意识表现不良的一个重要原因。

  4.幼儿缺乏分享技能
  在与小朋友共同活动的过程中,有的幼儿不知道怎样与他人分享,如“我只有一个新书包,他们都想背,都想玩,我不知道给谁背”。

  三、培养幼儿良好分享意识的方法

  (一)发挥榜样作用的力量

  研究显示,榜样能有效地引起儿童的分享意识。榜样作用的力量是无穷的。幼儿常常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的。因此,应及时为幼儿树立分享方面的榜样。

  1.让教师成为模仿者
  老师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老师的日常行为、言谈举止和情感态度随时都对幼儿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老师要做有心人,平时要善于抓住一切教育契机对幼儿做好的行为示范。当幼儿观察慈善或助人榜样时,他们一般会有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如果这个榜样是幼儿认识和尊敬的,并和这个榜样建立了温和、友好的关系,他们表现出的亲社会行为就更多了。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幼儿老师应做好表率作用,多与人交往,多与人分享,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分享意识和行为。

2.让同伴成为被模仿者
  同伴也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是幼儿学习的榜样,老师要在同伴中树立良好的典型,注重培养某一个儿童的良好分享意识及行为,让其他幼儿向他学习。当其他幼儿有分享意识的时候,或者是表现出分享行为时,老师要及时作出积极评价和鼓励,这样会激励其他幼儿去模仿和学习。

  3.通过文学作品激发幼儿的分享意识
  此外,可以通过文学作品的感染力来激发和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如《金色的房子》中的小姑娘因为自私而失去了朋友变得孤独,当她与小动物们共同分享她的漂亮的金色房子时,她又得到了朋友。这个形象好像是幼儿身边的同伴或者说是幼儿自己,所以大家十分喜欢她。为了让幼儿能充分理解小姑娘内心的变化,对小姑娘自私后的孤独感及与人分享时的满足、快乐感能产生共鸣,讲完故事后,让幼儿观查图片中小姑娘的表情变化,并让幼儿表演。继而提出问题,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表情变化的原因。通过观察、回答,让幼儿感受到小姑娘的一系列情绪变化。在此基础上组织幼儿的表演故事,再一次形象地表现感情信息,从而让其明白,分享是快乐的,但必须先约束自己自私的行为,知道任何好吃、好玩的东西都不应该一个人独享,与人分享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二)创造机会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

  在幼儿园中,教师可以有意识的将每周的星期一作为分享日。这一天,幼儿来幼儿园的时候,可以自己带一些平时非常喜欢的玩具,与别的小朋友一起玩耍;或者是将自己周末玩过的地方、吃过的食物、看过的动画片等讲给其他小朋友听。

  在家中,父母应有意识的培养孩子做家中的小主人。平时,父母可以让孩子帮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当家中来客人时,让幼儿帮忙一起招呼客人,给客人分配物品等等。

  在有意识的创造分享机会的过程中,让幼儿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体验他人的情绪情感,理解他人的需求和需要,形成良好的观点选择能力。

  (三)建立分享规则

  很多幼儿不愿与人分享,是因为缺少分享规则的指导。因此,我们应建立如下分享规则:

  1.文明分享
  被分享者对分享者的玩具和其他物品要爱护,不能随意毁坏。若是毁坏了,被分享者应该承担责任。

  2.礼貌分享
  幼儿想和别人一起分享某事物时,应使用礼貌性的话语向拥有者表示请求。比如:“我能和你一起玩这个吗?”用完之后,应该说:“谢谢。”

  3.平等分享
  对于那些只愿与要好的同伴一起分享的幼儿来说,应该让他们学会对其他的同伴也要做到共同分享。

  4.轮流分享
  当几个幼儿同时对一件物品发生兴趣时,要让他们学会一个一个按次序来。让幼儿讲述自己的经历或展示自己的才艺时,也应做到一个一个来,不能出现争抢现象。

(四)对幼儿进行正面强化

  当幼儿出现分享意识时,教师可以用口头语言强化幼儿的愉快情绪体验,从而激发幼儿再次尝试分享的愿望。教师注意及时评价,使幼儿在今后自觉产生分享的动机和行为。

@_@我是分割线@_@

但老师要注意语气、语调,强化时要重点针对行为本身而不是针对本人,这样幼儿才能产生积极地分享意识及行为。

  教师还可以用肢体语言即运用自己的动作、表情、眼神、姿态等变化来表达对幼儿分享意识及行为的肯定。如当发现幼儿有分享意识时,老师可采取向幼儿点头、微笑、竖大拇指或用手轻轻拍其肩、头等方式,使幼儿因得到老师的肯定而带来快乐和满足,从而在今后更愿发生类似的意识及行为。这有助于幼儿学会注意、体会到别人的情绪情感,有助于幼儿社会情感认知的培养。

  (五)抓住教育契机及时强化

  当幼儿某次与别人分享了一件东西,比如玩具、食物,或者是将自己的情绪体验等讲给别人听的时候,幼儿教师和家长要及时对幼儿进行正面强化,鼓励其行为,并当众表扬他。当幼儿独占一件东西,不愿与人分享,或是与其他孩子发生争抢时,成人应及时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的,并对幼儿进行分享教育。必要的时候,让幼儿自己亲身经历一点挫折,对幼儿分享意识的培养也是很有好处的。

  (六)以自身良好品质影响幼儿

  教师、家长首先要规范自己的思想、行为,使自己的言谈举止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幼儿没有分享意识及行为,与教师、家长缺乏正确的幼儿教育思想有很大的关系。当然,这与幼儿家庭结构有关。目前,幼儿家庭结构可以形象的比喻成“421”阵型,“4”是指爷爷、奶奶、外公、外婆4个老人,“2”是指父母双亲,“1”指幼儿。可见幼儿在家庭中居于核心地位,尤其是隔代抚养的孩子,被溺爱的程度更高,有好吃的只给孩子一个人吃,有好玩的只给孩子一个玩。这些家庭忽视了幼儿社会性的发展,长此以往,孩子容易形成养尊处优、吃独食的习惯。幼儿不能做出实际的分享行为,实际上与成人在不经意间所犯的错误有关系。所以教师、家长一定要端正幼儿教育的思想,立足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并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去行动。其次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给孩子以正确的引导。注意选择符合幼儿年龄心理特点和实际生活的、对幼儿成长具有教育意义的榜样,尤其是要关注幼儿读物、动画片的科学性和思想性。最后,教师和家长要积极配合,注重家园合作,共同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分享意识。

  由此可见具有分享意识是幼儿个体融入社会,被同伴和集体接纳的必要条件,是幼儿身体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可以说,分享对于幼儿一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众多的研究中,对缺乏分享给幼儿带来的影响方面的关注度却相对较低。只有真正了解了缺乏分享意识的危害性,才能真正引起家长和幼儿教师的警惕。

  参考文献:
  [1]李德显.幼儿分享意识、分享行为发展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3,(12)
  [2]何婧.浅谈幼儿的分享意识[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3)
  [3]曾英.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教育策略[J].西华大学学报,2005,(12)
  [4]陈丽君.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J].学前教育研究,2001,(2)
  [5]胡晓颖.浅谈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J].上海教育科研,2006,(10)
  [6]张莉.由幼儿分享行为现状所想到的[J].教育导刊,1998,(6)
  [7]顾艺文.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J].早期教育,2007,(4)
  [8]田淑艳.幼儿分享行为的养成策略[J].幼教园地,2006,(4)
  [9]王海梅,陈会昌,谷传华.关于儿童分享的研究评述[J].心理科学进展,2004,(1)
  [10]张春梅.引导幼儿养成分享习惯[J].现代家教,2002,(8)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