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经典散文 (菁选3篇)

史铁生经典散文1

  我曾经写过:人与人的差别大于人与猪的差别。人与猪的差别是一个定数,人与人的差别却是无穷大。所以,人与人的交往多半肤浅。或者说,只有在比较肤浅的层面上,交往是容易的。一旦走进复杂,人与人就是相互的迷宫。这大概又是人的根本处境。

  我常常感到这样的矛盾:睁开白天的眼睛,看很多人很多事都可憎恶。睁开夜的眼睛,才发现其实人人都是苦弱地挣扎,惟当互爱。当然,白天的眼睛并非多余,我是说,夜的眼睛是多么必要。

  人们就像在呆板的实际生活中渴望虚构的艺术那样,在这无奈的现实中梦想一片净土、一种完美的时间。这就是宗教精神吧。在这样的境界中,在沉思默坐向着神圣皈依的时间里,尘世的一切标准才被扫荡,于是看见一切众生都是苦弱,歧视与隔离惟使这苦弱深重。那一刻,人摆脱了尘世附加的一切高低贵贱,重新成为赤裸的亚当、夏娃。生命必要有这样一种时间,一块净土,尽管它常会被嘲笑为“不现实”。但“不现实”未必不是一种好品质。比如艺术,我想应该是脱离实际的。模仿实际不会有好艺术,好的艺术都难免是实际之外的追寻。

  当然,在强大的现实面前,这理想(梦想、净土)只能是一出非现实的戏剧,不管人们多么渴望它,为它感动,为它流泪,为它呼唤,人们仍要回到现实中去,并且不可能消灭这惩罚之地的规则。

  我可能是幸运的。我知道满意的爱情并不很多,需要种种机遇。我只是想,不应该因为现实的不满意,就迁怒于那亘古的梦想,说它本来没有。人若无梦,夜的眼睛就要瞎了。说“没有爱情”,是因为必求其现实,而不大看重它更是信奉。不单爱情如此,一切需要信奉的东西都是这样,美满了还有什么好说?不美满,那才是需要智慧和信念的时候。

  上帝把一个危险性最小的机会(因为人数最少)给了恋人,期待他们“打开窗户”。上帝大约是在暗示:如果这样你们还不能相互敞开你们就毫无希望了,如果这样你们还是相互隔离或防范,你们就只配永恒的惩罚。所以爱情本身也具有理想意义。艺术又何尝不是如此?它不因现实的强大而放弃热情,相反却乐此不疲地点燃梦想。

  我越来越相信,人生是苦海,是惩罚,是原罪。对惩罚之地的最恰当的态度,是把它看成锤炼之地。既是锤炼之地,便有了一种猜想——灵魂曾经不在这里,灵魂也不止于这里,我们是途经这里!宇宙那宏大浑然的消息被分割进肉体,成为一个个有限或残缺,从而体会爱的必要。

史铁生经典散文2

  《我的梦想》

  ①也许是因为人缺了什么就更喜欢什么吧,我的两条腿一动不能动,却是个体育迷。我不光喜欢看足球、篮球等各种球类比赛,也喜欢看田径、游泳、拳击、滑冰、滑雪、自行车和汽车比赛,总之我是个全能体育迷。

  ②我最喜欢并且羡慕的.人就是刘易斯。他身高一米八八,肩宽腿长,像一头黑色的猎豹,随便一跑就是十秒以内,随便一跳就在八米开外,而且在最重要的比赛中他的动作也是那么舒展、轻捷、富于韵律,绝不像流行歌星们的唱歌,唱到最后总让人怀疑这到底是要干什么。不怕读者诸君笑话,我常暗自祈祷上苍,假若人真能有来世,我不要求别的,只要求有刘易斯那样一副身体就好。我还设想,那时的人又会普遍比现在高了,因此我至少要有一米九以上的身材;那时的百米速度也会普遍比现在快,所以我不能只跑九秒九几。作小说的人多是白日梦患者。好在这白日梦并不令我沮丧,我是因为现实的这个史铁生太令人沮丧,才想出这法子来给他宽慰与向往。我对刘易斯的喜爱和崇拜与日俱增。相信他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我想若是有什么办法能使我变成他,我肯定不惜一切代价;如果我来世能有那样一个健美的躯体,今天这一身残病的折磨也就得了足够的报偿。

  ③奥运会上,约翰逊战胜刘易斯的那个中午我难过极了,心里别别扭扭的一直到晚上,夜里也没睡好觉。眼前老翻腾着中午的场面:所有的人都在向约翰逊欢呼,所有的旗帜与鲜花都向约翰逊挥舞,浪潮般的**们簇拥着约翰逊走出比赛场,而刘易斯被冷落在一旁。刘易斯当时那茫然若失的目光就像个可怜的孩子,让我一阵阵的心疼。一连几天我都闷闷不乐,总想着刘易斯此刻会怎样痛苦;不愿意再看电视里重播那个中午的比赛,不愿意听别人谈论这件事,甚至替刘易斯嫉妒着约翰逊,在心里找很多理由向自己说明还是刘易斯最棒;自然这全无济于事,我竟似比刘易斯还败得惨,还迷失得深重。这岂不是怪事么?在外人看来这岂不是精神病么?我慢慢去想其中的原因。是因为一个美的偶像被打破了么?如果仅仅是这样,我完全可以惋惜一阵再去竖立起约翰逊嘛,约翰逊的雄姿并不比刘易斯逊色。是因为我这人太恋旧,骨子里太保守吗?可是我非常明白,后来者居上是最应该庆祝的事。或者是刘易斯没跑好让我遗憾?可是九秒九二是他最好的成绩。到底为什么呢?最后我知道了:我看见了所谓最幸福的人的不幸,刘易斯那茫然的目光使我的最幸福的定义动摇了继而粉碎了。上帝从来不对任何人施舍最幸福这三个字,他在所有人的欲望前面设下永恒的距离,公*地给每一个人以局限。如果不能在超越自我局限的无尽路途上去理解幸福,那么史铁生的不能跑与刘易斯的不能跑得更快就完全等同,都是沮丧与痛苦的根源。假若刘易斯不能懂得这些事,我相信,在前述那个中午,他一定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

  ④在百米决赛后的第二天,刘易斯在跳远比赛中跳出了八米七二,他是个好样的。看来他懂,他知道奥林匹斯山上的神火为何而燃烧,那不是为了一个人把另一个人战败,而是为了有机会向诸神炫耀人类的不屈,命定的局限尽可永在,不屈的挑战却不可须臾或缺。我不敢说刘易斯就是这样,但我希望刘易斯是这样,我一往情深地喜爱并崇拜这样一个刘易斯。

  ⑤这样,我的白日梦就需要重新设计一番了。至少我不再愿意用我领悟到的这一切,仅仅去换一个健美的躯体,去换一米九以上的身高和九秒七九乃至九秒六九的速度,原因很简单,我不想在来世的某一个中午成为最不幸的人;即使人可以跑出九秒五九,也仍然意味着局限。我希望既有一个健美的躯体又有一个了悟了人生意义的灵魂,我希望二者兼得。但是,前者可以祈望上帝的恩赐,后者却必须在千难万苦中靠自己去获取,我的白日梦到底该怎样设计呢?千万不要说,倘若二者不可都得到,你要哪一个?不要这样说,因为人活着必须有一个最美的梦想。

  ⑥后来知道,约翰逊跑出了九秒七九是因为服用了。对此我们该说什么呢?我在报纸上看见这样一个消息,他的牙买加故乡的人们说,约翰逊什么时候愿意回来,我们都会欢迎他,不管他做错了什么事,他都是牙买加的儿子。这几句活让我感动至深。难道我们不该对灵魂有了残疾的人,比对肢体有了残疾的人,给予更多的同情和爱吗?

史铁生经典散文3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史铁生经典散文 (菁选3篇)扩展阅读


史铁生经典散文 (菁选3篇)(扩展1)

——《史铁生散文》读后感3篇

《史铁生散文》读后感1

  史铁生是位特殊的作家。毕业于清华附中,*初期,18岁的他响应号召赴延安一带插队,过重的农活,**的生活条件,伤害了他年轻的身体,有一次还淋了大雨,高烧不退。回**后,生日那天住进了友谊医院,从此再没能***。瘫痪那年他才21岁,他写有一篇《我21岁那年》。正值青春年少啊!用他的**作《我与地坛》里的话来说,是“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每周3次血液透析维持生命。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残疾到底给史铁生带来了些什么?有人说,他因为身体的残缺而对生命有了更深的思索;我想说,他发现了生命普遍的残缺,并用生命的眺望弥补了身体的残缺。

  他在《给盲童朋友》一文里给盲童们解释“残疾是什么呢?残疾无非是一种局限。你们想看而不能看。我呢,想走却不能走。那么健全人呢,他们想飞但不能飞——这是一个比喻,就是说健全人也有局限,这些局限也送给他们困苦和磨难。……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一样,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

  “健全人也有局限,他们想飞但不能飞”,是呀,如果能飞,谁不想飞呀?还有诸如健步如飞、事业腾飞、飞到心爱的人身边等等翱翔的人生愿望,可是身体再强壮、头脑再聪明的人也不可能*地起飞。人生而有缺陷,谁敢说自己的人生不会经历挫折和磨难,不会有痛苦和无法拥有?既然如此,那么健全人和残疾人一样都处在超越生命残缺的路上;其实生命是普遍的残缺,即使你是健全人。

  他在《有关庙的回忆》写道:“无论再往哪儿去吧,都说明此地并非圆满。丑弱的人和圆满的神,之间,是信者永远的路。……此岸永远是残缺的,否则彼岸就要坍塌。”如果此岸的生命都圆满了,就没有信者去往彼岸,那人们心目中极乐的彼岸自然就因为毫无意义而坍塌了。这里无非铁证如山地告诉我们:一切生命都是残缺的,谁也不会比谁更幸运,谁也不会比谁更不幸。幸运和不幸在不同的人那里只不过表现在不同的方面、不同的时段罢了!当我从史铁生那里明白了生命*等的永远的残缺,我便减轻了对生命春荣秋杀的忧伤。

  比起普通人,史铁生当然更懂得生命的残缺,而他从当年同样荒芜了的地坛走出来后,宁静*和地接受了这种残缺。《病隙碎笔》里的这段话一直是我的座右铭:“生病也是生**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但他最让我感动的是他以残缺的生命却比任何健全人都热烈地进行着生命的眺望,从而弥补了生命的残缺。这里先解释一下他说的“眺望”是什么。首先当然关乎史铁生作品里的核心概念“灵魂、心魂、心流”,总之,都有一颗心在。他在《想念地坛》里说:“写作的零度即生命的起点,写作由之出发的地方即生命之固有的疑难,写作之终于的寻求,即灵魂的最初的眺望。”史铁生的眺望是“灵魂的眺望”。《有关庙的回忆》里写到了奶奶在庙里听做法事的音乐和诵经声时的眺望:“奶奶听得入神,摇撼她她也不觉,她正从那音乐和诵唱中回想生命,眺望那另一种地方吧。”这不正是你我他,芸芸众生为了**生命的苦难残缺而向彼岸极乐净土的眺望吗?


史铁生经典散文 (菁选3篇)(扩展2)

——史铁生散文集3篇

史铁生散文集1

  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

  望着窗外天上北归的雁群,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录音机里那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时,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

  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

  “好吧,就明天。”我说。

  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

  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

  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

  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

  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妹妹也懂。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史铁生散文集2

  如果能有一块空地,不论窗前屋后,我想种两棵树:一棵合欢,纪念母亲;一棵海棠,纪念奶奶。

  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因为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

  老海棠树近房高的地方,有两条粗壮的枝丫,弯曲如一把躺椅。

  儿时我常爬上去,一天天地在那儿玩,奶奶在树下喊:“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待在上头?”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射*,甚至写作业。

  “饭也在上头吃?”她又问。

  “对,在上头吃。”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我两腿攀紧树丫,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

  “觉呢,也在上头睡?”“没错,四周都是花香呢。”奶奶只是站在地上,站在老海棠树下,望着我。

  她必然是羡慕,猜我在上头都能看见什么。

  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

  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唠叨:“就不说下来帮帮?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胡乱地唱歌。

  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有我爸妈养着您,您干吗这么累啊?”奶奶不再吭声,直起腰,喘口气。

  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里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一针一线地缝。

  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

  奶奶生气了:“你上学也这么糊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我不敢吭声。

  奶奶洗好菜重新捡起针线,或者从老花镜上缘抬起目光,或者又会有一阵子愣愣地张望。

  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落叶纷纷。

  天还没亮,奶奶就起来主动扫院子,“刷拉——刷拉——”邻居都还在梦中,那时候她已经腰弯背驼。

  我大些了,听到声音赶紧跑出去说:“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3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咳,你呀!还不懂吗?我得劳动。”我说:“可谁能看见?”奶奶说:“不能那样,看不看得见是人家的事,我得自觉。”她扫完院子又去扫街了。

  我这才明白,曾经她为什么执意要糊纸袋、补花,不让自己闲着。

  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

  什么时候她才能像爸和妈那样,有一份工作呢?大概这就是她的张望吧。

  不过,这张望或许还要更远大些——她说过:“得跟上时代。”

  所以在我的记忆里,几乎每一个冬天的晚上,奶奶都在灯下学习。

  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摩擦着窗棂。

  一次,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的跟前:“这一段,你说说,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不耐烦地说:“您学那玩意儿有用吗?就算都看懂了您就有文化了?”奶奶立刻不语,只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目光都不移动。

  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

  “奶奶。”

  “奶奶!”“奶奶……”她终于抬起头,眼里竟全是惭愧,毫无对我的责备。

  但在我的记忆里,奶奶的目光慢慢地离开那张报纸,离开灯光,离开我,在窗上老海棠树的影子那儿停留一下,继续离开,离开一切声响,飘进黑夜,飘过星光,飘向无可慰藉的迷茫……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随之轰然飘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荫里,张望复张望,或不断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

  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史铁生经典散文 (菁选3篇)(扩展3)

——史铁生散文读后感

史铁生散文读后感

  在*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散文吧?散文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散文要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史铁生散文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史铁生散文读后感1

  第一次都史铁生的散文是他的《我的梦想》。在此之前,我一直觉得散文总是十分晦涩,好似雾里看花,叫人读不懂,对散文实在是没有好感。但是《我的梦想》却带给我另一种感受,没有虚情假意,没有矫情做作,朴实的语言直达心灵。从此,我记住了史铁生。

  开学伊始,作业不算多,闲来无聊,便在此捧起了这本《史铁生散文》。可能是在青年时突如其来的下肢瘫痪让他对人生产生了更多的疑惑,更多的思考,在他的文章里,常常是一个问题连着下一个问题。这些问题串起了文章,虽然这些问题并不都能够得到解答,有时甚至会发现自己又回到了原点,但这并不妨碍你在跟随文章一起思考的过程中得到自己的收获。

  不可否认的是,他的许多文章我还是读不懂(王文洁同学说《我与地坛》很感人,我还真没这种感觉……差距啊差距),但在阅读的过程中,我难得地感觉到了放松与*静。一味地读小说,那些或惊险、或离奇、或喜或悲的故事已经让我们的心灵过于冲动,过于**。不如暂时放缓脚步,静下心来读一篇这样的文章,放松一下,也为下一次启程做好准备。

  关于史铁生的散文,最喜欢的应该是《好运设计》了。如果我拥有一个完美的人生该多好啊。这样的梦想想必每个人都做过,但像作者这样规划得如此详细的却是不多见。然而,当你顺利地拥有一切时,生命似乎就失去了它的意义。于是,之前的“好运设计”一项项地被**,“设计”了半天,到头来却发现:享受现在、热爱生命、注重过程,这才是完美的人生。这个结尾可以算是俗了,但之前的铺垫却让这一切显得顺理成章,而且富有内涵。

  这本书我读的`很慢,也不需要读得快,慢慢地读,细细地思考,才会有所收获。

史铁生散文读后感2

  今天早早地写完作业,想着该读一本书了,随便从书架上拿出一本,便是这本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好了,就读他了。

  翻了几页,好像有点读不下去,可能是因为作家的经历和我的生活格格不入,我实在没法融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也可能是因为文章的厚重感让我感觉太过压抑。但是为了完成“任务”,我还是耐下心来,再次从头开始,一字一句慢慢的读了起来。

  作者自从双腿残疾之后,就经常地体坛公园去思考人生,纠结于生还是死,最终领悟了活着的意义,决定用写作去诠释生命。

  成为知名作家之后,作者感慨却是无法报答母亲的恩情。作者说:“儿子的一切苦难,在母亲那里都是加倍的”,这句话让我反复咀嚼,想到了我生病的时候,妈妈焦虑的神情;我腿摔破的时候,妈妈痛苦的泪水;这句话真是总结得太好了,母爱真是伟大。

  我对文章中作者观察生活的能力,很是佩服。你看这段“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真是惟妙惟肖,生动精辟。

  合**本,感触良多,幸运的我们四肢健全,头脑灵活,但是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难免会遇到挫折,遇到逆境,遇到低潮;那让我们要学会感恩,要学会坚强,要学会正视,为了国家,也为了母亲,要努力奋斗,成就人生!

史铁生散文读后感3

  面对挫折和苦难,有些人却选择了亲手扼杀自己的生命: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用裁纸刀割开了自己的喉咙;西班牙作家马利亚诺?拉腊的住宅里响起了沉闷的枪声;德国剧作家克莱斯特和陪伴着他的妻子一起**;*当代诗人海子在留下一句“面朝大海,****”后,卧轨**……这些事实让人触目惊心,追其根源是对生命的不负责,对生命的不重视,其留给世人的只有感叹和惋惜。

  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对于这仅有的一次,我想我们应该好好把握。诚然,人生难免有许多坎坷,但这不应成为逃避生活的理由,又有哪个人的一生是****的呢?与其悲伤痛苦,草率结束自己的生命,何不将它看作是生活赐予我们磨练自己的机会呢?

  作者朴实的一句话应当成为名言:“儿子的一切苦难,在母亲那里都是加倍的。”这让人的脑海里立即涌现出朱自清散文里父亲去买橘子的背影,也让我想到母亲戴着花镜坐在灯下为我织毛衣,深夜里为我掖被子的情景,我们应该懂得亲情。自己了却了生命,逃离了痛苦,却把痛苦转移到母亲身上。难道,我们的母亲天生就是来为我们承担苦难的?

  同时,还告诉我们对待突来的不幸要冷静地思考,不要鲁莽行事。有时候,自己的反思和醒悟比别人的提醒更起作用。史铁生在突然失去双腿时,脾气变得很暴躁,喜怒无常,对生活的希望越来越渺茫,经过在轮椅上年复一年地沉思默想,他度过了绝望而狂躁的青年时光,也成熟了他中年的深厚思想,意识到那样做都无济于事。于是,他选择了冷静思考。

史铁生散文读后感4

  最近在读史铁生的作品。这是一位如同骆驼草的作家,虽半身瘫痪,且患有尿毒症需透析治疗,然而其作品中却洋溢着强悍的生命力和睿智的哲学思辨力。这是我喜爱他的作品的原因。是的,作为一名作家,当然应该有较好的驾驭文字的能力,也有人说作家就是“码字的”;然而我认为作家不是“工匠”,他的使命感和人生立足点是非常重要的。作家***是大家熟悉的,他原先的一系列散文作品的文字风格和表现技巧我是尤为喜爱的,但最近在网上热议的他撰写的一篇半文半白的“南京钟山风景区碑文”,却真的是令人不敢恭维。失掉了“人的气脉”的作品,真的是不看也罢,哪怕是同一个作家写的东西。

  史铁生的作品,是在轮椅上思索、在***写就的。不管是他的小说、散文和随笔,通篇都是对命运的叩问,对人生的思考,对生命的解读。其实,要理解他的作品,读一读以下这段话吧,这是史铁生在为文友曾文寂写的一篇序言里的话:“人生一世,最后会发现**财富都是空,人能够拥有的只有生命本身。但生命的流逝使得它难以实现超越时段的自我确认,唯有文字能够担当此任,宣告生命曾经在场。经由它们,我们得以端详生命的纹理,探寻生命的本质与深意。在那个相对无言的时间与空间,生命被拉长加叠,不但拥有此刻还拥有过去。而如果能够看着文字和自己一起老去,简直更是一种温馨愉悦的体验了,就像风雨同舟的终生伴侣,相互依偎着慢慢衰老,自有一种彻骨的浪漫和甘美。”

史铁生散文读后感5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极具哲思的散文集,一读之下,给我带来了深刻的人生反思,从史铁生的身上可以看到一个残疾人励志后改变自己命运的历程,其中也有对亲情的思念和给我们带来的启发,那就是我们对亲情的可贵往往并不是理解的很透彻,因为我们没有经过一些人生中的磨难。

  在史铁生二十一岁那一年,他的双腿因为病魔而成为了残疾,这给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带来了沉重的打击,让他无法接受这个突如其来的现实。之后的史铁生变得焦虑和颓废,因为他找不到工作,生活无法自理,而母亲始终在莫莫的照顾着他,鼓励着他,但由于这种残酷的现实让他变得心志消沉,也无法理解母亲的发自内心的关爱。在母亲的长期陪伴和鼓励下,他长期呆在地坛,逐渐的,他从地坛的风雨四百年历史中看到了顽强,也对自己的人生有所思考,于是开始励志,决定在文学领域做出点儿成绩来,经过了***的勤奋努力,他功成名就,成为了一位知名的文学家,可他的母亲已经不在人世,正所谓子欲养而亲不在就是这种情景,母亲没有能够看到儿子成功的一天,史铁生表示遗憾。

  读了《我与地坛》这本书,从史铁生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个人励志的经历,他虽然残疾,但身残志不残,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个文化名人,这种励志典范值得我们学习,因为我们都是身体健全和健康的人。

  史铁生对母亲的回忆和后悔,让我们看到了亲情的可贵,希望人间不要在出现子欲养而亲不在的窘境,为健在的父母尽一份孝心。


史铁生经典散文 (菁选3篇)(扩展4)

——读史铁生的散文有感5篇

读史铁生的散文有感1

  第三次读这本书,看后还是思绪万千。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留给世界的一件礼物,他送给了很多人,包括我。所以为了感谢他赠送的礼物,我得说说自己的感受,即便他已经逝世两年。

  史铁生的地坛是个现实存在的地方,又是乌托邦。“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是他留给我最深的一句话。我感动于他的另一个精神层面,超于生活,却源于生活,他找到了文学的真正含义。史铁生写了很多文章,《我与地坛》是对他一个时段作品的总结,从《合欢树》中我能感受得到母爱对史的影响,也能从好运设计中看到史铁生的乐观,亦或是记忆与印象一、二的独自怀念和不曾忘怀,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史的记忆力飘荡,虽然已过几十年,但始终未能忘却,所以我不仅佩服史的才华,还佩服岁月赋予史的灵感。

  史铁生是脆弱的,又是坚强的。

  开始的史铁生,是个自暴自弃的人,他对着母亲发脾气,摔东西,砸东西,我想没经历过的人肯定不知道他当时的情绪,我觉得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我更感动于他的悔改,就像个浪子知道回头一样,他说:“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乌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颓废,残疾或许生来就与史铁生相违,所以他好像有一种与生俱来的魔力,悄悄地把颓废这类词甩在脑后,提起笔,写书,出书,再写书。我想这与他的好人缘是分不开的,与他与生俱来的文学魅力是分不开的。

  史铁生是悲催的,又是幸运的。

  我忘了史铁生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特长,其实我搞不明白有好多人为什么提笔就来灵感,而有的人却抓破头皮也想不出个所以然。后来我渐渐明白,只有“上天赐的”这个理由是最恰当的,也是最不能被反驳的。史铁生的悲催好像是他的不苟言笑的脸决定的,还有他那不知怎么的就残废了的双腿。但他又是幸运的,不管是刘青还是梅娘,都曾无私的给予他帮助,他开始拿起笔写作,他感受到了社会给予的温存,他被温暖包裹着。就像史铁生所说: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他还说: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我欣赏他的乐观。

  史铁生是古老的,又是现代的。

  他“知青下乡”,又“回力鞋”“语录歌”,或是“*”什么的,只有在“那个时候”才有的产物他却同“耐克鞋”“摇滚乐”联系起来,真是个才子。他是为数不多的生于上世纪却又这个世纪内心的人,于是他就是现代的。史铁生说过一句很经典很“非主流”的话:**是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是必然降临的节日。我不知道这句话该不该形容成“非主流”,可能是很少有人把**比作“节日”,所以我更加觉得史是有个性的人。他的个性显露的并非一星半点,至少现在的青年人是不及他的。

  史铁生是个知性的人,又是个感性的人。

  这两点好像一点也不矛盾,但对于史铁生来说,就矛盾了一点。有文章用“生命里的残疾与爱情”为题写了一篇关于史铁生的文章,文章中有一段是这么说的:

  残疾与爱情,这两种消息,在史铁生的命运里特别地得到强调。对于此一生性愚顽的人,我说过,这样强调是恰当的。我只是没想到,史铁生在四十岁以后也慢慢看懂了这件事。

  这两种消息几乎同时到来,都在他二十一岁那年。

  一个满心准备迎接爱情的人,好没影儿的先迎来了残疾——无论怎么说,这一招是够损的。我不信有谁能不惊慌,不哭泣。况且那并不是一次光荣行为的后果,那是一个极为普通的事件,普通得就好像一觉醒来,看看天,天还是蓝的,看看地,地也并未塌陷,可是一举步,形势不大对头——您与地球的关系发生了一点儿变化。是的,您不能有以脚掌而是要以屁股,要不就以全身,与它摩擦。

  不错,第一是坐着,第二是躺着,第三是死。好了,就这么定了,不再需要什么理由。我庆幸他很快就发现了问题的要点:没有理由!你没犯什么错误,谁也没犯什么错误,你用不着悔改,也用不上怨恨。让风给你说一声“对不起”吗?而且将来你还会知道:上帝也没有错误,从来没有。

  我记得,当爱情到来之时,此一铁生双腿已残,他是多么地渴望爱情呵,可我却亲手把“不能进入”写进了他心里。事实上史铁生和我又开始了互相埋怨,睡不安寝食不甘味,他说能,我说不能,我说能,他又说不能。糟心的是,说不能的一方常似凛然大义,说能的一对难兄难弟却像心怀鬼胎。不过,大凡这样的争执,终归是鬼胎战胜大义,稍以时日,结果应该是很明白的。风能不战胜云吗?

  山能堵死河吗?现在结果不是出来了?——史铁生娶妻无子活得也算惬意。但那时候不行,那时候真他娘见鬼了,总觉着自己的一片真情是对他人的坑害,坑害一个倒也罢了,但那光景就像女士们的长袜跳丝,经经纬纬互相牵连,一坑就是一大片,这是关键:“不能”写满了四周!这便是残疾最根本的困苦。

  这不见得是应该忍耐的、狭隘又渺小的困苦。失去爱情**的人,其他的**难免遭受全面的损害,正如爱情被贬抑的年代,人的**普遍受到了威胁。

  说残疾人首要的问题是就业,这话大可推敲。就业,若仅仅是为活命,就看不出为什么一定比救济好;所以比救济好,在于它表明着残疾人一样有工作的**。既是**,就没有哪样是次要的。一种**若被忽视,其它**为什么肯定有保障?倘其**止于工作,那又未必是人的特征,牛和马呢?设若认为残疾人可以(或应该,或不得不)在爱情之外活着,为什么不可能退一步再退一步认为他们也可以在教室之外、体育场之外、电影院之外、各种公共领域之外……而终于在全面的人的**和尊严之外活着呢?

  是的是的,有时候是不得不这样,身体健全者有时候也一样是不得不呀,一生未得美满爱情者并不只是残疾人呵!好了,这是又一个关键:一个未得奖牌的人,和一个无权参赛的人,有什么不一样吗?

  可是且慢。说了半天,到底谁说了残疾人没有爱情的**呢?无论哪个铁生,也不能用一个虚假的前提**他的论点吧!当然。不过,歧视,肯定公开地宣布吗?在公开宣布不容歧视的领域,肯定已经没有歧视了吗?还是相反,不容歧视的声音正是由于歧视的确在?

  好吧,就算这样,可爱情的**真值得这样突出地强调吗?

  是的。那是因为,同样,这人间,也突出地强调着残疾。

  残疾,并非残疾人所独有。残疾即残缺、限制、阻障。名为人者,已经是一种限制。肉身生来就是心灵的阻障,否则理想何由产生?残疾,并不仅仅限于肢体或器官,更由于心灵的**和损伤,譬如歧视。歧视也并不限于对残疾人,歧视到处都有。歧视的原因,在于人偏离了上帝之爱的价值,而一味地以人的社会功能去衡量,于是善恶树上的果实使人与人的差别醒目起来。荣耀与羞辱之下,心灵始而防范,继而疏离,终至孤单。心灵于是**,同时也在呼唤。呼唤什么?比如,残疾人奥运会在呼唤什么?马丁·路得·金的梦想在呼唤什么?都是要为残疾的肉身续上一个健全的心途,为隔离的灵魂开放一条爱的通路。残疾与爱情的消息总就是这样萦萦绕绕,不离不弃,无处不在。真正的进步,终归难以用生产率衡量,而非要以爱对残疾的救赎来评价不可。

  但对残疾人爱情**的歧视,却常常被默认,甚至被视为正当。这一心灵**的极例,或许是一种象征,一种警告,以被排除在爱情之外的苦痛和投奔爱情的不熄梦想,时时处处解释着上帝的寓言。也许,上帝正是要以残疾的人来强调人的残疾,强调人的迷途和危境,强调爱的必须与神圣。

  其实这篇文章是史铁生写的,他用一种很调侃的语言写了一些常人难以理解的东西,的确,他是悲催,但他却谋得了一条让人受益的工作。“上帝在给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给你打开了一扇窗”。用在史铁生身上真恰当。“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 ”《我与地坛》虽然读了三遍,但史铁生的心,我们依然还是读不懂。

读史铁生的散文有感2

  每个人的心中都存在着一个梦想。梦想是火,点燃我们心中的斗志;梦想是灯,照亮我们人生的道路;梦想是蜜,甜蜜我们孤独的内心。

  而在史铁生的《我的梦想》中却是希望自己身体健康,得到一个像刘易斯一般健壮的身体,像风一般在运动场上奔跑击打。这就是一篇残疾人对残疾生命的思考。所以可以说残疾人的梦想是希望有一个健壮的躯体。史铁生通过《我的梦想》一部作品充分的体现了他的梦想,也是残疾人共同的梦想。

  史铁生在生活中虽然是一个残疾人士,但是他的内心却无比的坚强,他的毅力十分坚定,并没有自暴自弃,有着一个残疾人共同的梦想。他在得知刘易斯败给对手后,内心十分的伤心,并且十分困扰,他思考难道光光只有一个健壮的身体并不是最好的梦想吗?然后,他便认为自己的梦想是拥有一个“强健的灵魂”,朝着心中的梦想而努力。

  《秋天的怀念》也是史铁生的作品,写了他在腿瘫痪而暴怒烦躁的时候,母亲默默的忍受着他,不但没有责怪他还用一颗包容和关爱的心温暖着他。后来母亲得了重病,却一直隐瞒着。母亲为了让他坚强的生活下去,坚持推着史铁生到北海看菊花,来安慰史铁生。直到母亲的病已经到了最后一刻,心里面仍然还挂念着史铁生和他的妹妹,令人感动。为了怀念自己的母亲,他就让自己的妹妹每个秋天都去北海看菊花,体会那种曾经的感觉。

  史铁生是一位伟大的坚强派的作家,他身上散发着与众不同的气质,作品中流露出令人深思的感觉。通过阅读他的作品,我对生活充满了希望,也更加坚定了我的内心。史铁生的精神影响着我,告诫着我,激励着我奋勇向前!

读史铁生的散文有感3

  史铁生说生命是一条河,生是此岸,死是彼岸。那就让我们畅游这条生命这河以拯救我们的魂灵。

  史铁生,18岁下乡,20岁就要靠轮椅生活,以后又有种种病患,他是一个很独特的作家。《命若琴弦》是史铁生1985年的作品,里面讲的是一老一少两个瞎子的故事。为了生存,三弦琴几乎能说是一代一代传下来,他们跋山涉水,延续着似乎并没有多少希望的生命和生活,老瞎子终于在无限的期待中弹断了第1000根琴弦,打开了师父临终前告诉他的治好眼睛的秘方,大老远跑到市上的药铺,却被告知那只是一张白纸,于是人他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师父临终前解释自己为什么没有治好眼睛:他必须弹断1000根琴弦,可是他却记成了800根,所以还是没治好。在痛苦之后觉悟,于是在最后告诉自己的徒弟小瞎子说,该弹断了1200根才能作为那个神秘药方的药引子。——他记成了1000根,所以没有效了。这中间穿插的是小瞎子与一个乡村少女的朦胧的爱情,当然,这个爱情是悲剧。

  “茫茫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蹿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这是一个*和的开始,甚至让人感觉这应该是写一个世外的故事,或者传说。应该说这是一个寓言式的故事,不是真实的。就像他用了同样的话结尾一样,更显出他的寓言意义,因为只有童话里才会有这样的开始又呼应着像“从此王子和公主过上幸福的生活”之类的话。

  一种信仰式的目光,奠定了整篇小说的基本格调。深深的宿命感,淡淡的忧伤加淡淡的乐观。

  一部文学作品,是写作笔法老道还是哲思惊人,与作家天生的才性有极其密切的关系,而史铁生的小说并不能像我们读苏童的作品能够非常强烈地感受到作家作为天才的小说家的天分,对于文学,他并不是一个天才。应该说,这部作品在某种程度上是达到了一种文质**境界的,尽管就像*画,在加入很强的书法诗歌成分之后究竟是加强了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还是削弱了画作为画的特质很难说清楚。他的文学似乎也并没有达到完美,如果说让人流连,那更多的还是靠着那个“质”。不能不说,在《命若琴弦》中,我再次看到了文以载道的风范。

  我想通过一篇看到的对这个小说的评论展开我自己的看法。说到小瞎子跟兰秀儿的爱情,那篇文章中说到:“调动全身心的因子来体验他们的生活爱情及凤凰涅槃”,而我却觉得,除了在童话里有他们的感人之处,一旦放入现实就失去了说服力了。首先小瞎子对兰秀儿的爱情自然是出于一种内心的喜欢,但是正如老瞎子说的,“这孩子到了要想那些事的年龄,非得有一段苦日子过不可了”,更多的是一种需要,有心灵的,也有生理的。而兰秀儿对于小瞎子也许只是好玩,至于爱情还真是难说,她嫁到山外,也许是由于不自知,可是又怎么知道她同样是向往那山外的世界呢?若要她在小瞎子和山外的世界二者选择,同样难说。当然,对于史铁生这篇小说,这些追问都是不必要的,他只是借爱情这个**,赋予了小瞎子一次痛苦,然后再告诉我们应该有超脱的态度看待痛苦。

  文章写道:“正如那必须弹断的琴弦,经历挫折越多,离生命的意义也就越近。或许人生的全部含义便是不断承受苦难。琴弦只有绷紧了才能弹响心曲;生命的起点是追求,终点是生命的意义,追求的过程便是那绷紧神经所经历的苦难挫折,是那些弹断。”

  我不同意这种看法,琴弦的弹断就只为了弹断的本身在,没有太多挫折的含义。在我看来,生命的意义既不在于经历挫折也不在于不经历挫折,如果有选择的可能谁会选择去为了那个虚设的“生命的意义”以及“人生的全部内涵”而让自己辛苦呢?所谓别无选择就是这个意思。史铁生用琴弦来说明“目的虽是虚设的,可非得有不行”,我换了一句更明确的说法:目的是虚设的,但是我们需要靠它活下去。我之所以说弹断琴弦不是在讲经历挫折,是因为生活并没有目的,挫折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没有意义。由此以前我们争论的问题,诸如是逆境让人成才还是顺境更让人成才,早已经失去了意义,甚至连成才本身也已经没有意义,我们需要的首先是活下去的勇气。我觉得我这样解释史铁生的话更符合他的哲学,在他以后的访谈录中,我看到有一次他特别提到了卓别林的电影《城市之光》,说一个女的想**,卓别林说了句“你着什么急啊?”他说他对这句话特别欣赏。而且看得出来,卓别林的喜剧对他的影响很大。足以看出他对生命对活着的基本态度。

  最深的感触仍是他的那句:目的虽是虚设的,可非得有不行。要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而且明确无误地说出来,是需要勇气和智慧的,很多时候我们面对同样的困惑,自我安慰都只能是暂时的,这种空虚和虚空感强烈地攫取着我们的精力,冲击着我们的灵魂,当史铁生一语点破的时候真有茅塞顿开恍然大悟之感。我绝对不敢说“于我心有戚戚焉”,说这话太自负,太不对他人的智慧负责任。

  我不祈求救赎整个世界,我只想救赎我自己。理解史铁生,理解他作品也有一个限度,如若逾界,人很容易隐入悲观**,而陷入悲天悯人的境地不能自救,就是最大的悲剧了。那么还有什么是不能放下的呢?所谓去留无意、宠辱不惊。庆幸《命若琴弦》告诉了我一切就是这样简单。

  一切就是这样简单,把每一件小小的目的完成了,做好了就行,生活是一种完成。面对艰难和顺利都请安之若素。

  如果你在追问生活的为什么并且感到答案的不满意,那么请你记住这句话,目的是虚设的,但是我们需要靠它活下去!

读史铁生的散文有感4

  第三次读这本书,看后还是思绪万千。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留给世界的一件礼物,他送给了很多人,包括我。所以为了感谢他赠送的礼物,我得说说自己的感受,即便他已经逝世两年。

  史铁生的地坛是个现实存在的地方,又是乌托邦。“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是他留给我最深的一句话。我感动于他的另一个精神层面,超于生活,却源于生活,他找到了文学的真正含义。史铁生写了很多文章,《我与地坛》是对他一个时段作品的总结,从《合欢树》中我能感受得到母爱对史的影响,也能从好运设计中看到史铁生的乐观,亦或是记忆与印象一、二的独自怀念和不曾忘怀,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史的记忆力飘荡,虽然已过几十年,但始终未能忘却,所以我不仅佩服史的才华,还佩服岁月赋予史的灵感。

  史铁生是脆弱的,又是坚强的。

  开始的史铁生,是个自暴自弃的人,他对着母亲发脾气,摔东西,砸东西,我想没经历过的人肯定不知道他当时的情绪,我觉得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我更感动于他的悔改,就像个浪子知道回头一样,他说:“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乌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颓废,残疾或许生来就与史铁生相违,所以他好像有一种与生俱来的魔力,悄悄地把颓废这类词甩在脑后,提起笔,写书,出书,再写书。我想这与他的好人缘是分不开的,与他与生俱来的文学魅力是分不开的。

  史铁生是悲催的,又是幸运的。

  我忘了史铁生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特长,其实我搞不明白有好多人为什么提笔就来灵感,而有的人却抓破头皮也想不出个所以然。后来我渐渐明白,只有“上天赐的”这个理由是最恰当的,也是最不能被反驳的。史铁生的悲催好像是他的不苟言笑的脸决定的,还有他那不知怎么的就残废了的双腿。但他又是幸运的,不管是刘青还是梅娘,都曾无私的给予他帮助,他开始拿起笔写作,他感受到了社会给予的温存,他被温暖包裹着。就像史铁生所说: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他还说: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我欣赏他的乐观。

  史铁生是古老的,又是现代的。

  他“知青下乡”,又“回力鞋”“语录歌”,或是“*”什么的,只有在“那个时候”才有的产物他却同“耐克鞋”“摇滚乐”联系起来,真是个才子。他是为数不多的生于上世纪却又这个世纪内心的人,于是他就是现代的。史铁生说过一句很经典很“非主流”的话:**是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是必然降临的节日。我不知道这句话该不该形容成“非主流”,可能是很少有人把**比作“节日”,所以我更加觉得史是有个性的人。他的个性显露的并非一星半点,至少现在的青年人是不及他的。

  史铁生是个知性的人,又是个感性的人。

  这两点好像一点也不矛盾,但对于史铁生来说,就矛盾了一点。有文章用“生命里的残疾与爱情”为题写了一篇关于史铁生的文章,文章中有一段是这么说的:

  残疾与爱情,这两种消息,在史铁生的命运里特别地得到强调。对于此一生性愚顽的人,我说过,这样强调是恰当的。我只是没想到,史铁生在四十岁以后也慢慢看懂了这件事。

  这两种消息几乎同时到来,都在他二十一岁那年。

  一个满心准备迎接爱情的人,好没影儿的先迎来了残疾——无论怎么说,这一招是够损的。我不信有谁能不惊慌,不哭泣。况且那并不是一次光荣行为的后果,那是一个极为普通的事件,普通得就好像一觉醒来,看看天,天还是蓝的,看看地,地也并未塌陷,可是一举步,形势不大对头——您与地球的关系发生了一点儿变化。是的,您不能有以脚掌而是要以屁股,要不就以全身,与它摩擦。

  不错,第一是坐着,第二是躺着,第三是死。好了,就这么定了,不再需要什么理由。我庆幸他很快就发现了问题的要点:没有理由!你没犯什么错误,谁也没犯什么错误,你用不着悔改,也用不上怨恨。让风给你说一声“对不起”吗?而且将来你还会知道:上帝也没有错误,从来没有。

  我记得,当爱情到来之时,此一铁生双腿已残,他是多么地渴望爱情呵,可我却亲手把“不能进入”写进了他心里。事实上史铁生和我又开始了互相埋怨,睡不安寝食不甘味,他说能,我说不能,我说能,他又说不能。糟心的是,说不能的一方常似凛然大义,说能的一对难兄难弟却像心怀鬼胎。不过,大凡这样的争执,终归是鬼胎战胜大义,稍以时日,结果应该是很明白的。风能不战胜云吗?

  山能堵死河吗?现在结果不是出来了?——史铁生娶妻无子活得也算惬意。但那时候不行,那时候真他娘见鬼了,总觉着自己的一片真情是对他人的坑害,坑害一个倒也罢了,但那光景就像女士们的长袜跳丝,经经纬纬互相牵连,一坑就是一大片,这是关键:“不能”写满了四周!这便是残疾最根本的困苦。

  这不见得是应该忍耐的、狭隘又渺小的困苦。失去爱情**的人,其他的**难免遭受全面的损害,正如爱情被贬抑的年代,人的**普遍受到了威胁。

  说残疾人首要的问题是就业,这话大可推敲。就业,若仅仅是为活命,就看不出为什么一定比救济好;所以比救济好,在于它表明着残疾人一样有工作的**。既是**,就没有哪样是次要的。一种**若被忽视,其它**为什么肯定有保障?倘其**止于工作,那又未必是人的特征,牛和马呢?设若认为残疾人可以(或应该,或不得不)在爱情之外活着,为什么不可能退一步再退一步认为他们也可以在教室之外、体育场之外、电影院之外、各种公共领域之外……而终于在全面的人的**和尊严之外活着呢?

  是的是的,有时候是不得不这样,身体健全者有时候也一样是不得不呀,一生未得美满爱情者并不只是残疾人呵!好了,这是又一个关键:一个未得奖牌的人,和一个无权参赛的人,有什么不一样吗?

  可是且慢。说了半天,到底谁说了残疾人没有爱情的**呢?无论哪个铁生,也不能用一个虚假的前提**他的论点吧!当然。不过,歧视,肯定公开地宣布吗?在公开宣布不容歧视的领域,肯定已经没有歧视了吗?还是相反,不容歧视的声音正是由于歧视的确在?

  好吧,就算这样,可爱情的**真值得这样突出地强调吗?

  是的。那是因为,同样,这人间,也突出地强调着残疾。

  残疾,并非残疾人所独有。残疾即残缺、限制、阻障。名为人者,已经是一种限制。肉身生来就是心灵的阻障,否则理想何由产生?残疾,并不仅仅限于肢体或器官,更由于心灵的**和损伤,譬如歧视。歧视也并不限于对残疾人,歧视到处都有。歧视的原因,在于人偏离了上帝之爱的价值,而一味地以人的社会功能去衡量,于是善恶树上的果实使人与人的差别醒目起来。荣耀与羞辱之下,心灵始而防范,继而疏离,终至孤单。心灵于是**,同时也在呼唤。呼唤什么?比如,残疾人奥运会在呼唤什么?马丁·路得·金的梦想在呼唤什么?都是要为残疾的肉身续上一个健全的心途,为隔离的灵魂开放一条爱的通路。残疾与爱情的消息总就是这样萦萦绕绕,不离不弃,无处不在。真正的进步,终归难以用生产率衡量,而非要以爱对残疾的救赎来评价不可。

  但对残疾人爱情**的歧视,却常常被默认,甚至被视为正当。这一心灵**的极例,或许是一种象征,一种警告,以被排除在爱情之外的苦痛和投奔爱情的不熄梦想,时时处处解释着上帝的寓言。也许,上帝正是要以残疾的人来强调人的残疾,强调人的迷途和危境,强调爱的必须与神圣。

  其实这篇文章是史铁生写的,他用一种很调侃的语言写了一些常人难以理解的东西,的确,他是悲催,但他却谋得了一条让人受益的工作。“上帝在给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给你打开了一扇窗”。用在史铁生身上真恰当。“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 ”《我与地坛》虽然读了三遍,但史铁生的心,我们依然还是读不懂。

读史铁生的散文有感5

  在老师推荐下,我去买了一本史铁生作品集来看。原本我是不爱看书的,但是没办法,这毕竟是作业,只有去看了才会知道。我翻开书,仔细地读起来。当读到《合欢树》时,我被触动了,作者通过各种方式和各种手法,将合欢树这种真实的物品,展现在我们眼前。

  而文中的母亲是十分有爱的,在我突然失去双腿时,脾气也十分暴躁。时常对她发脾气,而她却无动于衷,还是去各地找医生问偏方。作者在文中也写道,在我失去双腿期间,母亲不知跑了多少地方,问了多少医生,喂我吃了多少药。可以看出她对作者无限的包容和关怀。

  好景不长,母亲在几年后就辞世了。在母亲死后,作者开始反思自己,还回了一次地坛,还抱怨自己在两年前,没有亲自来看看。在作者回忆时,他又想到了合欢树,这个*凡的景物再一次成了他的依靠。文中多次出现合欢树,是因为,这可树是**妈种下的,在他失去双腿时,时常给他依靠,让他欣慰。所以,在作者死后,他希望找一块贫瘠的土地,挖一个*凡的坑,安安静静的将他埋葬,然后在上面种一颗合欢树。

  这是作者对,我轻轻地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此句子的理解,文中也有讲到。作者在文中用想和母亲见面,又知道母亲早已经离世相互矛盾,来讲母亲的形象最大化,这种写作的手法值得学习。

  书我还没看完,但我知道,之后的故事一定更加精彩,让我欲罢不能。


史铁生经典散文 (菁选3篇)(扩展5)

——史铁生散文《我与地坛》读后感600字3篇

史铁生散文《我与地坛》读后感600字1

  这几天抽空读了《我与地坛》。其实高中时候就读过几次,但是多年过去印象已经十分模糊,现在重读几乎和读一篇全新的文章一样。

  人的命运的不可预测的。心与坟墓,生命最终的归宿。死的事情无须着急,来到世上,死是唯一确定的结果,也是迟早到来的结局,不能拒绝也无可逃避。剩下就是怎样活的问题,怎样活,活着干什么?作者说这不是一下子能想透的,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多久,就像伴你终生的**或恋人。

  以前的我也曾经多次思考生活的意义,如蹒跚学步的儿童,在自己的脑中反复寻找一条不存在的坦途。沉迷寻找一个无解问题的答案,让内向的我变得更加木讷。发呆成了我经常做的事情,不是发呆就是假装发呆。假装发呆,逃避这谜一样的生活。专注于生活的问题而忽略了生活的本身,终于让自己的生活一塌糊涂。幼稚的以为找到了生活的答案就是找到了生活,买椟还珠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吧。

  作者在他二十岁的时候突然瘫痪,后数年又遭遇了母亲离世、恶疾复发,一次次打击几乎让他失去了生的勇气。生命中的**总会突然出现,让你的骄傲变成失落,让失落的你变得更加失落。无论是谁,遭遇这样的事情,总是值得我们同情的。而那些能在不幸灾难后更加坚强生活的人,更值得我们敬佩。

  读到这些我有一丝庆幸,自己三十多年来,虽然活得并不精彩,但好歹还没有碰到过什么灾难。在庆幸的背后,又十分惭愧。三十多年,一万多个日夜,就这样无声无息的过去了。头脑空洞不接地气,双手孱弱缺乏行动。苍白太苍白。在一天天的重复中,消磨掉所有的冲动和憧憬。一生碌碌无为,到头又安慰自己*凡难能可贵。

  读过《匆匆》,也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依然不知道人的一生改怎样度过。只是再也不想这样过。**不可避免,离开世界前,最好留一点痕迹在人间。

史铁生散文《我与地坛》读后感600字2

  “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

  地坛,就是一个这样的存在。

  四百多年里,它褪去了自己浮华的外表,变得自在坦荡,成为一个大隐隐与世的地方。它静静地等,直到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摇着轮椅进入园中。

  他孤独、绝望而又倔强地走着,想着。想着人为什么要活,后来,他开始写作,他将他与地坛的故事融入他的每一段叙述中去,深沉浓郁,每一句话都像是用尽了所有沉积在内心的情感汩汩而出的。《我与地坛》没有过多华丽的词藻,没有过多高深的技巧,只有*淡的、朴实的语言。但是,每一句都能让人为之动容。

  只有史铁生,只有这个去过生活绝境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故事,他与地坛的故事。

  地坛存在的意义,对史铁生来说无疑是重大的,那儿不仅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还是一颗绝望的心的疗养之处,它让史铁生看透了死,让他忆起了母亲的爱,让他想出了自己写作的目的,让他终以一颗乐观的心面对生命的轮回。

  他说:“我甚至现在就能清楚地看见,一旦有一天我不得不长久地离开它,我会怎样想念它,我会怎么想念它并且梦见它,我会怎样不敢想念它而梦也梦不到它”,“我不在地坛,地坛在我”真正的`地坛不在安定门外大街,而在史铁生自己的内心深处。我们每个人都和史铁生一样,需要且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地坛,在那里,疲惫的灵魂将得到安抚,狂燥不安的心会变得*静。“地坛”,那是我们精神的载体,我们的信仰……若我需要,它会一直在那里,那便不必去找,它自然在。

  寻找,去拥有自己的地坛。

史铁生散文《我与地坛》读后感600字3

  我为什么要活着?

  这是整篇文章中作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因为人的欲望,想要活着,不想错过那些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但人不能消灭欲望,因为消灭人性的最好方法就是消灭欲望。

  史铁生觉得,没有人是一生下来就不怕死的,有些人怕活着,但这并不**不想活着。人是为了欲望而活。

  我却有另一个观点。

  我觉得,人是为了责任而活。

  一个孩子的出生,往往会使一个家庭充满希望与欢喜,因为孩子可以创造出无限的可能,于是,从出生那一刻起,人就开始有了责任,一个回应家人期望的责任。

  孩子渐渐长大,会有朋友,有老师,结交形形**的人,在别人心中留下或深或浅的痕迹,是许多人时间轴中一个转动的齿轮。如果有一天,这枚齿轮停止了转动,若齿轮是小的,就不会影响到整个时间轴的运转,若齿轮是大的,那么整个时间轴都会难以转动,若齿轮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整个时间轴就有可能崩溃。

  所以,人是为了责任而活。为了不让那些关心自己的人伤心。

  看到许多小说中,主角无数次面临险境,面临**,但总可以从死神的魔爪下逃出生天。每到这种情节,读者都会说咱有主角光环咱怕谁,可若真看到那部小说中主角写死了,就会觉得喉咙里像是哽住了一样,有一种怅然若失之感,期待着作者神来一笔,将死去的人物在写活过来。

  读者尚是如此,那么那些小说中主角的朋友家人就更不用提了。

  一个主角死了,要不复活,要不整个故事就结束在一片压抑的悲伤之中。

  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主角。


史铁生经典散文 (菁选3篇)(扩展6)

——经典散文片段 (菁选3篇)

经典散文片段1

  《要做“一品百姓”》

  半个多世纪前,陶行知从提高全民素质的高度出发,提出做人要做到“一品百姓”的**。他毕生以此自勉勉人,“想老百姓,做老百姓,爱老百姓,学老百姓”,是光彩耀人,彪炳历史,比那些一品大员、一品高 官、一品诰命都要高大得多的“一品百姓”。  “一品百姓”,是百姓之佼佼者,*民之精英,居之不易,体现在一流的德行、一流的襟怀、一流的爱心上。

经典散文片段2

  《敬畏生命》

  弘一法师在圆寂前,再三叮嘱弟子把他的遗体装龛时,在龛的四个脚下各垫上一个碗,碗中装水,以免**虫子爬上遗体后在火化时被无辜烧死。看弘一法师的传记,读到这个细节,总是为弘一法师对于生命深彻的怜悯与敬畏之心所深深感动。  法国思想家史怀泽在非洲行医时,有天黄昏看到河马与他们所乘的船并排而游,突然感悟到了生命的可爱和神圣。于是,“敬畏生命”的思想在他的心中蓦然产生,并成了他今后努力倡导和不懈追求的事业。

经典散文片段3

  《断崖》

  石头很小,山群很大,生命繁忙。  时间在头顶上的云层上空飘逝,断崖坐落在一个地方,从来没有移动过。  朴素的断崖远离了灯火的辉煌,坚强的断崖支撑着深情的凝视。  我的呼吸在灯光的波纹里,遥遥地望着村庄边畔的.断崖,断崖仍然在它的世界里。断崖的形象在我的意念里。我为它在我的思维里安排了一个位置,支撑起我的信念,滤得我的目光越来越纯净。


史铁生经典散文 (菁选3篇)(扩展7)

——秋韵经典散文 (菁选3篇)

秋韵经典散文1

  阳历九月,秋的味道才渐渐浓郁起来。

  其实早在盛夏,树的叶子就有枯黄的迹象,风一起,树叶落一地,让人感到时间的飞逝,直觉秋已经快到了,留在枝头上的叶片,也不是春天里的碧绿完好,水分像要流失殆尽,都有了风中瑟瑟的意味。这个时候,风还是灼热的,粘湿的,雨下过几场,更是闷热难耐,看天是晴好的,也有白云几朵,可还不是秋天的样子呢。

  秋天的样子,秋天该是个什么样子呢?

  每年都有秋天,每年都过秋天,一天天经过的时候,细心的人,会敏锐地察觉到秋天真有特点,可是转眼到了冬天,你再说说秋天的样子,谁能说得出呢?口才思维俱佳的人,会说出秋高气爽、丹桂飘香、万山红遍、菊黄蟹肥、大雁南飞、秋风落叶、秋水长天等等的场景,可是,这些表意的词汇,怎么能在季节的深层上,传递出秋的韵味秋的气息呢?

  走过几十个春秋的人,遇到一个新的秋天,注意外面变化,就不如注意内心的变化来得及时来得准确。早晨起来,常有薄雾和白露,空气中弥散了水乡的滋润,打球健身的人们,在凉爽的空气中,动作比夏天时多了灵气和感觉,一招一式的,都是有了与教科书之间的感应,向着更规范更美观的目标奔去。到了上午,鸽子和燕子各自在忙碌,鸽子的羽毛也干净了,燕子的剪影也矫健了,飞翔中,都在享受秋阳的温煦,让人有了思考的冲动,看它们本不是一个群体,人就有了观察的心,鸽子飞得更高,喜欢成群结队,在人境上空,却有孤独矜寡的气质,也有了蓝天底衬上类似“圣洁”一样的意蕴;燕子则四下打探,各自为政,更擅长表演飞行特技,新飞的小燕,丝毫没有幼稚的样子,也像它的父辈,填饱肚子就万事如意了。

  中午的秋,农家小院,丝瓜架下,主人的蝈蝈儿正叫得热火朝天。新鲜的丝瓜花儿,塞进笼儿里,有的还喂刚摘下的红辣椒子,自负的蝈蝈儿,根本不管什么味道,张口就咬,直接就吞,本来就聒噪得很,这一口辣的,上窜下跳,声音也升了两三个调儿。走出农家,门口菜园里,新栽的大白菜,已经还过苗来,长成了团圆相,头伏里撒上的水萝卜,这会儿经过一个多月的生长,早就是红樱樱水灵灵。菜畦间,上面有鹅黄的菜蝶在翩跹,下面则是哑蛐蛐儿,不会叫,只会比赛跳高,可能是不服菜蝶的舞姿,它频繁地起跳,有时能达到了一人多高。

  与农家内外的热闹相比,田地里的作物却是集体变“冷静”了,不说玉米和大豆,最别致最有观赏性的棉花们,这会儿都不张扬它满枝的粉色黄色的花儿,沉下心来,专职去孕育棉桃,经过几轮的打叉和劈叶,棉花完全按照主人的意愿在生长发育,专门留下的棉桃,则是又大又肥,性急的,已经吐露了缝隙,“炸”出了丝丝缕缕的棉绒。这时节,千万不要下连阴雨,棉花对于水的要求,本来就不大,怪不得新疆能盛产优质长绒棉,这种少为风水所动的植物,在秋风中,静静地守着它们的本分,传承着开花结桃的遗传密码。

  与庄稼们的“冷静”相似的,可能就是人的“如梦方醒”了。也是呢,一个夏天过来,一天几度汗流浃背,晚上还要半宿难眠,洗上两三次澡,也不知凉快是什么,吹着空调,心里却是焦躁难耐,真是吃也吃不下,睡也睡不好。现在终于好了,秋风一起,气温一降,空气立马就干爽起来,行在路上,不经意就有阵阵凉风拂面,人的心情很快就*静下来,*静下来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好好吃一顿——都一个夏天不好好吃饭了,现在总算是有心情去买去做了。

  晚饭后,天空中出现了四季中少有的祥云和吉光,太阳比过去多了一些情调,光线折射到云层里,散出了瑰丽的色彩,本来就美不胜收的白云,这会子染**五彩缤纷的底色,风一吹,变幻莫测,好一阵子赤橙黄绿,表演结束,立刻就进入到暮色的沉寂中。

  打着饱嗝儿的男男女女,在秋风中,刚看完一出天空的大戏,胡琴一响,夕阳中的秋色,如京戏中的青衣们,一袭素衣,眼神都是一个“收”字,幕布一开,款款出场,并不急着开口唱词,就迷倒了台下的人们。整个秋天,充满了这样的韵味和格调。

秋韵经典散文2

  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一别就没再来荷雾塘了。今日故地重游,看见这条十里长坑的秀丽景色,喜悦的心情犹如这荷塘的秋水,清澈中似带有几分陶醉。

  荷雾塘,多么熟悉而又亲切的名字,你虽逾百年,但容颜未改,照样青春焕发,孕育着一茬又一茬的青荷与莲花。

  秋日的荷塘,水波漾漾,那铺满水面的荷尽管有点儿昏黄,而那缀满荷叶的露珠,在朝阳下你依然绽放着水晶宝气,绦绦绿波。如此美丽的山塘不敢说叹为观止,也足以令人流连忘返,久久难忘。

  我痴痴地望着这宽阔的水面,目视对岸那条孤独的小船,尽管有些孤独,但它却照样在微澜中起伏,旁若无人地在碧空下悠哉,心静如水般的在微风中荡漾。也许是触景生情,此事心境与之一样,在这样清静凉爽的早晨不由地生出几缕孤独和彷徨。

  传说这荷雾塘乃南海的观音点化而成,无论大雨滂沱、山洪暴发的仲夏,还是烈日炎炎,数月不见雨滴的伏旱,荷塘的水从不见底,也不曾漫岸。悠悠岁月,人们只看见荷塘一岁一枯荣的荷叶与莲花,却没有人知道它的容积与深浅。

  又逢秋季,不久前还墨绿如毡的荷叶,已渐渐枯萎,甚至还出现了断枝瘦叶,困倦地漂浮在水面,就像那穿得泛黄了的,被主人抛在荒郊野外的裙袂。叶片相叠,残丫交缠,这是一幅正宗的荷的画卷,莲的缩写,清冷之中彰显出她的婉约与凄美。

  我呆呆地看着,思想着。恍惚间,从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春韵,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盛夏,季节更换也是眨眼之间。从那荷蔓山塘莲潋滟的繁华,到昏黄干瘦沉水终的落寞,这一过程就好似天空中出现一道闪电般的短暂。

  顺着荷塘上方巡山而去,孤独的我渐行渐远,然,总未能走出这荷塘的边沿。我佝偻着弯弯的脊背,沉溺于这轻音乐般潺潺的溪水,痴痴地望着这逶迤的群山,氤氲的山岚,万千思绪也随这墨绿如黛的丛林一直延伸、漫漶到了天边。

  可悲,可叹!在这群山之中,我显得是何等的渺小,如果不是因为你有万物不及的思维,也不过就是这山中的蓍草,过往的小鸟。身为地球上的人,你又何必沾沾自喜,甚至在得失之间而苦恼不已?其实你在这个世界能逗留的时间不也少得可怜!

  或然,从群山之巅飞来一团雨云,密密匝匝的雨点打在身上,落到了荷伞,即刻间在荷叶上形成一窝窝的水黏,点点水珠晶莹剔透,我第一次感悟这就才是真正的好似珍珠落玉盘这一颗颗剔透而晶莹珍珠在这片片玉盘里是多么的漫漶与璀璨。

  正当我的思绪沉浸在无限遐想之时,或从对岸传开亲切的喊叫声:喂!老表,怎就一个人啊,是来这里采摘莲籽,还是采撷荷花呀?我顺着喊声答道:我既非采摘莲籽,也非采撷荷花,我是为看山赏景,欣闻荷香而来。对方马上又说:春夏两季来的人多,而且,不是携家带眷就是成双成对,还有不少富豪、**的身边有个妹子陪。我笑了笑说,我是时代的落伍者,官运,财运,桃花运早就背我而去,所以一个人清静,省事又省心。

  我渐渐地靠近来者,递上一支红双喜,我俩边吸边谈,甚为休闲,虽为陌路相遇,但这种气氛却不亚于老朋友相见

  荷塘**那一朵朵盛开的荷花,真的都结成丰硕的莲籽了吗?我问来者。 春夏的碧绿新妆早已远去,夏日的繁华盛极也已成过往,即便有着那喷香四溢的莲籽也早被有人采去,剩下的只有那空空如也的壳囊。来者似不无感慨地说:是啊,如今正是冷蝉听荷的秋季,就是那深谙节气的大雁也开始南迁,剩下的,只是此刻的一池残荷,满塅的粹萍。清冷之中,似更深地理解何为心灰意冷,哀伤悲悯。

  时光在眼前流水般地失去,这个世界剩下的似只是一片片枯梗残叶。即便在一碧千里的蓝天之下,她们也不再有从前的风韵与挺拔。风里去、雨里来,最终只能萎缩倒伏在浑浊的泥水下。偶尔一两支深褐色莲蓬,也只是强撑着孤零零的身躯,渐渐地走向衰败。遗憾的是,人们无论如何也看不清里面的籽是否安然。谁能告诉我,这象征生命轮回的种子,究竟是落在了水中还是被鸟儿塞了牙缝?

  有谁来为我回答这些疑问。眼前的它们,似昏昏欲睡,困倦地匍匐在水面,或飘摇在风中,又有谁能知道它们此刻在想什么。想的是时过境迁,失去了从前那墨绿如蓝的艳丽?还是想到不再有冰晶玉洁的身姿,没有了沁人心脾的'芳香,或许没有了从前的清雅、妩媚和丰韵?此外的她们有还会想些什么?岸边的人儿无从知晓,唯有这荷塘的鱼儿方知其水浅水深。

  坐在塘边的桃树下,看着这书上不时飘零的叶片,似才恍然大悟如今是秋天。不是说一叶知秋吗?痴痴的凝视这颗近似耄耋之年的桃树,又是我想到枯木逢春犹再发,人无两度再少年。的名句。既是秋天,冬天也就不远了,这些枯黄的荷叶将渐渐枯萎,霜雪一旦从天而降,她们曾经的青春秀丽与嫣然丰韵也将成为这荷塘深处的淤泥,唯有那落入泥土的蕴育着新的生机的莲籽,在深深淤泥里躲过严冬,在沉睡中等待春风的唤醒。

  花开的时候看荷,看见的是繁茂。叶残的时候读莲,体会的是一种意境。春意盎然的激情,绿肥红瘦的伤感,花开花落的循环,都是人生不同的阶段,都是生命多彩的表达。在满目疮痍中,我看到生命的蓦然与凝重。在落红萧索里,保持心灵的豁达与坦然。这也似乎属于对人生的一种宽容,对生命的一种尊重。

  从初荷到残荷,只一步之遥,就如从生到死的距离。如此看来,花开与花败、存生与**,就如大海的潮起潮落那样的淡然。繁茂的荷是荷,衰败的荷也是荷。荷因出污泥而不染而美丽,也因衰败落土而超然。盛开与衰败,繁荣与落寞,都是生命所具有的风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繁华时不应狂妄,清冷时不言放弃,我想,这也许就是人生的超然吧。

  又一阵微风吹过,水面上这些泛黄的荷叶,似摇曳着最后的忧伤等待芳华的结束。闭上眼睛,能感受到这种深度的宁静。那里有几多绿荷相倚恨无限的嗟叹,有菡萏香消翠叶残的苍凉。

  朦胧的阳光照下来,将一个佝偻枯瘦的影子投入塘中,如这残荷一般。但,我想和这残荷一起,让自己融入这秋日荷塘的淡淡的秋韵。

秋韵经典散文3

  秋风

  秋天的风,柔柔的,令人心醉;凉凉的,无比惬意。走过了春天的繁闹,夏天的炎热,伴随着秋的舞步,秋风满含深情款款而来。

  你看,那漫空飞舞的落叶,不正是秋风的杰作么?黄叶凌空曼妙舞,秋风含情送其归,投入大地母亲温馨的怀抱,回到自己最理想的归宿。秋风吹黄了田野,吹皱了湖水,吹暖了心田,吹来了丰收与希望……

  “团扇秋风起,长门夜月明。”“寂寞秋风能解意,吹红枫叶慰相思。”更有那一首首与秋风有关的诗话,带给人无穷的幽思与遐想。

  就这样,静静的、悄悄的,秋风来了……

  秋雨

  秋天的雨,不像春雨那般缠缠绵绵,亦不似夏雨那般激情澎湃,但自有其独特的性格。她,风情万种、千娇百媚地绽放着自己独有的温情,从空中漫步到大地,轻轻柔柔的飘洒飞舞着,给大地丝丝凉意。

  “一场秋雨一场凉”,伴随着阵阵秋雨的降临,气温亦随之降低,夏天的燥热不复存在,空气中也多了些秋天特有的清新与凉爽的味儿。

  秋雨,还是诗意的激发者。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骚客因秋雨激发灵感而出佳作。小窗独坐,听那秋雨打芭蕉,声声清脆,滴滴缠绵,不正是一首婉约美妙的诗么?无怪乎诗人会因秋雨而生“巴山夜雨”之感慨,情思是那般的悱恻与绵长了。

  秋花

  如果说春天是花的世界与海洋的话,那么秋天就是花的第二个春天,在秋的世界里,秋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秋花的种类很多,一点也不比春花逊色。你看,那含笑怒放的万寿菊、娉婷婀娜的美人蕉、淡雅翩跹的木芙蓉、含羞吐情的紫茉莉,还有那香飘十里的丹桂、高雅素洁的蝴蝶兰、蕙质冰清的晚香玉、娇花嫩蕊的秋海棠……正如一群身着鲜丽衣裳的仙女,将秋天打扮得色彩斑斓,绚丽多姿。

  秋花,亦会带给人无穷的想象与活力。“秋月秋花秋江水,秋风漫城秋叶飞。”“秋风吹花做落红,秋雨碾辗化春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听。”好语佳句,缤纷天成。

  秋草

  秋天,并非萧索与荒凉的代名词,恰恰相反,秋是英姿勃发,充满生机的。那满山遍野的秋草,虽非夏日那般青翠葱茏,却也呈现出成长与成熟后的丰韵与优雅,更是*添了一丝魅力。

  我所处的位置在江南,在这里秋天的草还是鲜嫩碧绿的,不见一丝的衰落与凋零。“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写得真切与妙极,突出了江南秋草的特点。草犹如此,人当何如?

  秋天的清晨,看那缀满露珠的野草,一颗颗晶莹璀璨的小水珠附着在叶片上,正如散落满地的星星,又如一颗颗闪亮的明珠,绽放着迷人色彩。每当这时,我总忍不住低头细细端详,用手轻抚那水珠,轻轻摇曳,水珠倏然滚落,似一个轻盈透明的梦从心头滑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