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永平府附设“辽学”始末
清廷问鼎中原后,十分注重汲取元、明两代进行统治的经验与教训,励精图治,与民休息。为了加强思想领域的控制,消除汉人对满人存在的隔阂、疑惧,清初的科举制度一仍明旧,各类学校的建设也得到充分发展。由于管理国家的文职官员大量缺乏,当时朝廷派遣官员时大多为汉族人,满族人甚少。所以,教育八旗子弟,培养满族人才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从康熙年间开始,允许宗室参加科举考试。在这个历史背景下,辽学应运而生。
永平府,商属孤竹国,秦属辽西郡,两汉、三国、西晋均属幽州部辽西郡,隋属北平郡,唐属平州,辽属南京道,金属中都路。蒙古太祖十年(1215年)改为兴平府,元中统元年(1260年)升格为平滦路,大德四年(1300年)因水患改名永平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六月,改为平滦府,四年三月改为永平府。“永乐十八年,直隶京师。本朝初,因之。”
永平府北依长城,南濒渤海。“府西接蓟门,东达渝关,负山阻海,四塞险固。”自古战略位置突出,为兵家必争之地。
明清易代,烽烟四起。永平府地处畿东,可谓首当其冲。时蓬勃兴起的后金大军,逼降吴三桂,大败李自成,经过永平府,抵达北京城,定鼎京师。
满族入关后,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稳定人心,更多地培养统治人才,清政府开始重视对学校的建设。经过顺治初年的创建,康熙、雍正两朝的发展、完善,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这个系统,基本上承袭明代旧制,分中央官学和地方儒学两大类。中央官学主要有国子监、算学馆、八旗官学、琉球官学,翻译学等。地方儒学亦有府学、州学、县学、卫学,这些学校只有规模大小的区分,没有程度等级的差异。除此以外,还有在正规的学校制度之外的书院、社学、义学和私塾等,均在培养人才、传播文化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满族在关外只是东北地区的一个民族,其文化的发展远远落后于汉族。为提高本民族的文化素质,特别是宗室皇族的文化素质,以适应统治的需要,清初的几个皇帝对满族及宗室皇族的教育都非常重视,八旗官学、宗室学、觉罗学、咸安宫官学、景山官学等学校的建立就说明了这一点。
除了上述多种学校外,尚有一种学校一直鲜为人知,那就是辽学。
为便于关外盛京地区的八旗子弟入学,接受文化教育。顺治初年,清廷先是在辽东设有十五学,即自在、沈阳、铁岭、开原、前屯、锦州、义州、右屯、永宁、海城、盖平、定辽、右卫、复州、金州等学,均寄设在永平府,置教官三人领之。旋于都司学(清初为辽东都指挥使司下属军官子弟设的官学,暂寓永平)设教官一员,兼管自在、沈阳、铁岭、开原四学;又于宁远州学(寄设永平)设教官一员,兼管前屯、锦州、义州、右屯四学;又于广宁府学(寄设永平)设教官一员,兼管永宁、海城、盖平、定辽、右卫五学。其余复州、金州二卫学,附入山东莱州府学,置有教官二员。其中都司学与广宁府学,参照府学例,设廪生各四十名;自在州学(疑为宁远州学)参照州学例,设廪生二十名,诸生均参加顺天府考试。顺治五年(1648年),朝廷裁掉十五学名目,改称“辽学”,仍寄寓永平府,留置辽学教官一员,设廪额八十名,每年出贡三名。其余永平二员及山东莱州二员俱裁。
当时学校文化教育的内容,都是直接或间接为科考服务的。主要学习《四书》、《五经》,《性理大全》、《通鉴纲目》等典籍,练习八股文以及试帖诗、诏诰、表策、论判的写作,并兼习书法。辽学科目的设置,虽然未见有详细的记载,应与正规学校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辽学需要兼习满学,甚至还有演习骑射。
清廷建都北京后,即以盛京为留都(亦称陪都),从顺治元年(1644年)至康熙三十年(1691年),陆续设置了盛京户、礼、刑、工、兵等五部,各设侍郎一员,来行使政府职能。因五部官员,悉归京师铨选,所以没有吏部。除了自身职责外,盛京五部在行政管理上,须会同盛京将军及辽阳府商办。其所辖地区,除盛京外,还包括盛京将军所辖之十五城。这十五城是:盛京城(今辽宁沈阳市老城区)、兴京城(即赫图阿拉城,今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西老城里)、凤凰城(今辽宁凤城市城区)、辽阳城(今辽宁辽阳市城区)、开原城(今辽宁开原市北老城)、复州城(今辽宁瓦房店市西北复州城镇)、金州城(一作宁海城,今辽宁大连市东北金州区)、岫岩城(今辽宁岫岩满族自治县驻地岫岩镇)、义州城(今辽宁义县驻地义州镇)、盖州城(一作盖平城,今辽宁盖州市城区)、牛庄城(今辽宁海城市西北牛庄镇)、广宁城(今辽宁北镇市城区)、熊岳城(今辽宁盖州市西南熊岳镇)、锦州城(今辽宁锦州市城区)及海龙城(今辽宁梅河口市城区)。根据一地一学的原则,上述地名虽有出入,这应是辽东设置十五学的由来。
入关之初,由于清朝统治者将大量人口(包括被迫的)和财物带入关内,使东北地区人口急剧减少,大量土地荒芜,社会生产受到严重损害。同时,清廷又把东北视为自己的龙兴之地,列为禁区,建立“柳条边”,严禁汉人前往。先是十五学,后为辽学,不设在关外,而是寄设于关内永平府,当与此有关。
清政府的这种封禁政策,难以长期维持下去。畿辅、山西、河南、山东等地的广大贫苦民众,为生活所迫,纷纷冲破禁令,流入东北地区。他们投亲靠友,渐成村落,日积月累,数量大增。朝廷还算是比较明智,顺其自然,逐步开放,东北地区政局才趋于稳定,生产有所恢复。
顺治十年(1653年)十一月,清廷又复置辽阳府,以辽阳为府治,辖有辽阳、海城二县。十一年设置辽阳府学,在永平府学寄寓的辽学生员,俱归辽阳府学肄业。十三年题准,辽阳府可仿照外府大学例,取生员四十名;辽、海二县各取生员二十名,并作出规定,诸生现在居住在辽阳者,可在辽阳府学就读,另有愿意寄寓永平府学者,仍可留永平;将永平寄学廪额分四十名,归还辽阳府学;辽、海二县暂各设廪额五名。
十四年四月,朝廷调整行政区划建置,省辽阳府,改为奉天府,驻盛京城,仍以辽阳、海城二县隶之。奉天府设置府属儒学一处,宗学一处,觉罗学一处,官学四处,义学四处,分别教授汉生、宗室、觉罗、八旗满蒙以及八旗汉军子弟。 清初的辽学,虽只短短几年,因事情发生地在直隶永平府,故在当地方志中留有印记。现存清代的五种《永平府志》,除了《续补永平志》外,其余四种均有记载,现将比较详尽的《光绪永平府志》相关内容录在下面:“辽学,顺治二年,因辽生散居关内,题设。至十二年裁官,归并府学代理。今裁”。
辽学生员既然参加顺天府的乡、会试,那就会有进士、举人产生。《光绪永平府志》卷十二“选举表二?文科中”中,列有辽学进士六人、辽学举人二十一人;《光绪永平府志》卷十三“选举表三?文科下”中,亦列有辽学贡生一百零四人。另外三种《永平府志》的记载与此基本相同。因人数不多,现以《光绪永平府志》为准,录如下:
辽学进士(6人)
顺治朝
夏敷九:丙戌,锦州人。翰林院侍读学士。
吴允升:乙未。
田麟:戊戌,自在州人。内宏文院编修。
陈尧言:己亥,宁远人。推官。
康熙朝
杨振藻:庚戌,辽东人。江苏常熟知县。
罗衍嗣:丙戌,金州卫人。福建盐法道。
辽学举人(21人)
吴三元:丙戌,自在州人。贵州遵义府知府。
陶成玉:丙戌,沙后所人。
王大成:丙戌,沙后所人。兵部郎中。
吴允升:丙戌,见进士。
张羽明:戊子,宁远人。江南松江府知府。
罗绍伦:戊子,金州人。浙江温州府推官。
刘应龙:辛卯,宁远人。山东平阴知县。
范章袒:甲午,沈阳人。
刘:丁酉,广宁人。
杨振藻:己酉,见进士。
罗衍嗣:癸卯,见进士。
陶鼎铉:丙戌,中后所人。江南镇江府知府。
王共瞻:丙戌,右屯卫人。知县。
董以威:丙戌,广西知县。
李如桂:戊子,沈阳人。浙江提学佥事。
王应诏:戊子,金州人。直录(原文如此,应为“隶”)南和知县。
项天成:辛卯,盖州人。直录(原文如此,应为“隶”)赵州学正。
田麟:辛卯,见进士。
陈尧言:甲午,见进士。
陈日晋:丁酉,宁远人。
田维兖:癸卯,自在洲(原文如此,应为“州”)人。(田)麟子。
辽学贡生(104人)
府学 朱国标 姚世选 黄尔性 辛良器 张希轼 薛征泰 李若□ 田本 王应麟 童宗圣 张维栋 裴承泽 王大经
卢龙县 朱运芳 姜鹏程 邹文 张宏猷 刘维城 李日增 巩邦畿 高进 邹文郁 徐养魁 霍文光 邴一茹
迁安县 李云龙 薛良心 张奇勋 龚勉吾 宋文然 赵廷佐 程良友 吴绍g 朱国才 冷然善 孔启秀 张光臣 曾守先 岳登科 裴承谟
抚宁县 陶天培 李天池 房文登 杨应麒 任学曾 张士芬 刘洪宗 孙光先 郝文启 刘立极 陈尧言 张伟
昌黎县 赵廷臣 冯允升 王懋敬 应时章 蔡廷L 张世珩 夏之时 杜名世 佟希圣 周旋礼 鲁启 呼中升 娄镇远 卢必登
滦州 白秉真 林天擎 郭重光 宁宏谟 柏世杰 戴天德 彭冲汉 宁宏猷 尚廷辅 黄家魁 姚艮
乐亭县 李新台 喻三畏 郭镒 余日新 张棋 徐昱 张师圣 李应麟 曲登科 铁国光 吴廓元 陈嘉谟 杨美生
山海卫 临榆县 姚世胤 龚家玉 李如柏 箫泽远 张国熙 李廷弼 张文灿 寿无息 李天滋 方宗典 朱朝瞻 崔国祥 姜镇 陈全国
在康熙二年修十八年续的《永平府志》卷之十六“科贡”中,有辽学贡生一百零一名,其中九十一名为恩、岁贡,十名是廪、例监。这些贡生大多已授职,既有知府,也有训导。例如迁安县有一位“龚勉吾”,顺治元年曾出任乐亭县知县,还有一“张师圣”,广宁人,是为玉田县学训导。前述辽学贡生一百零四人,其中府学十三人,卢龙县十二人,迁安县十五人,抚宁县十二人,昌黎县十四人,滦州十一人,乐亭县十三人,山海卫、临榆县十四人。由此还可看出,辽学虽然寄设在永平府,并非仅在府学,府属之下各县学、卫学亦有辽生。
资深红学家周汝昌在其大作《红楼梦新证》中,曾两次提到了“辽阳学”。一是在“世系谱表”节中谈到了曹雪芹的高祖曹振彦,“振彦报籍‘辽阳贡士’等文乃指清初顺治早期之科名制度,所设之‘都司学’改名‘辽阳学’,但仍实辖十五州、县学,包括铁岭、沈阳诸地,生员贡其优秀者即为贡生,亦称贡士(仍属秀才级)”。二是在“辽东俘虏”一节里亦有“至于曹振彦之‘辽阳贡士’乃系科名籍。顺治时改都(下转第48页)(上接第28页)司学为辽阳学,此学设于京东永平府,而辖辽东十五州、县之生员也”。上述引文中的“辽阳学”,即本文所说的辽学。因无具体年代,亦无从查找核对。现《光绪永平府志》所载的一百零四名辽学贡生名单之中,没有曹姓人员。
辽学取消后,为了逐步消除东北地区文化教育落后的状态,缩小与内地的差距。康熙三十年(1691年),以盛京系满族发祥重地,教育人才,宜于京师一体,清政府又于盛京左、右翼设宗学、觉罗学各二所,称盛京官学。选各旗俊秀幼童十名入学,每翼四十名,分习满、汉文。其设官、学生待遇等,均与京师宗学、觉罗学同。
有关辽学的论述,多年来尚不多见。由清末探花商衍鎏根据亲身经历所撰写、其后人校注的《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及有关著作》中没有记载,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教授王德昭在其《清代科举制度研究》著作中未曾提及。恕笔者寡闻,在清史研究领域,也很少见到有人说到此事。权威的大型工具书《辞源》、《辞海》、《中国历史大辞典》、《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分卷)等亦无条目,互联网上均无介绍。故四种《永平府志》中的零星记载,就弥足珍贵了。今辽宁省义县即是当年的义州,近日见到有当地学人整理的《义县科举人物表》,其中列有“辽学贡生六名”、“辽学庠生七名”等内容,已是雪泥鸿爪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