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二三事
浙商之后
1892年3月5日(光绪十八年农历二月初七),陈鹤琴出生于浙江上虞县百官镇茅家弄一个破落商人家庭,这时,他家里已经有两个姐姐和四位哥哥。
陈鹤琴的祖父陈光浩,开杂货店为生。40岁还未生儿子,所以夫妻两人十分热心慈善公益。一天,他祖父被土匪抓到离百官镇5里的荫岭,被连砍13刀,倒在稻田里。三天后侥幸被路人救出,背回家里,大难不死,但杂货店成为断壁残垣。
他祖父毫不气馁,伤势痊愈后在原店址盖起几间茅草房,做起两个牌子:一个是“临时商店”;一个是“陈聚兴冬夏布店”。经过勤扒苦做,生意慢慢好起来了,茅草屋也换成了两层楼房,店铺叫做“聚兴隆”。因为他祖父经商才华出众,小店很快成为镇上大商号。
小店传到他父亲陈松年手里后,店铺生意越来越差,陈鹤琴6岁那年,父亲病逝,小店倒闭。
从此家里靠老母张氏为人洗衣服,日赚300文铜板维持生活。七八岁的陈鹤琴,帮母亲把一担一担的衣服挑到离家200多米的楼下池,待母亲洗好,又从楼下池挑回家。
小姐夫和小哥资助上学
1906年,小姐夫陆锦川发现15岁的陈鹤琴忠厚和气,便带他去杭州学做生意。小姐夫家开绸缎店,家道小康,但不是很富裕。他在姐夫家呆了6个月,因为一时没有什么生意做,只好整天和小姐夫的爷爷下象棋,最后,小姐夫打算送他上学。
8月下旬,由姐夫熟人介绍,陈鹤琴进入杭州市蕙兰学堂(今杭州二中前身)。该校的学费、伙食费一共要32个大洋,为了筹备这笔开支,姐夫把自己的皮袍和小姐姐的首饰都当掉了,给了他35个大洋。临出门,姐夫叮嘱他说:“读得好,一直读上去;读得不好,就去学生意!”他知道这是姐夫对他的警告。姐夫的手足之情和告诫之言,一直铭刻在陈鹤琴的心中。
他也很争气,1910年,他高中毕业,1911年春,他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同年秋,考入北京清华大学高等科。1914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考取公费留学美国。
陈鹤琴在蕙兰中学(第一学期除外)、圣约翰大学、清华大学的8年,是由经商的小哥陈鹤云资助的,当初鼓励他离开圣约翰大学去报考清华的也是他小哥。陈鹤琴后来说,他读中学大学的那几年,所支付的学费,所花的零用,所穿的衣服,所读的书籍,一切的一切,都是小哥供给的,没有小哥便没有他后来的事业。
曾经想学医
1914年8月15日,陈鹤琴和同学们乘“中国号”邮轮前往美国。航程中,大部分人晕船,只有他和其他五六个人没有晕船。
本来上船前,他是这样规划自己人生的:先到美国的奥柏林大学读教育学,毕业后到哥伦比亚师范大学专门研究教育。但是,看着邮轮外的风浪,他对自己的人生规划产生了疑问。他悄悄地问自己:“我为什么要读教育?教育是一门空洞的学问,读了教育也是坐冷板凳,看别人眼色讨生活。算了,还是学一门实用的技术吧,比如医学。”辗转反侧,反复考虑三四天之后,他找到了同船的校长。校长微笑着表示同意,并说他会打电报给留美监督,请他为陈鹤琴联系美国最好的医科大学。
又过了几天,他重新思考了自己的理想,他认为:医生整天和病人打交道,他喜欢儿童,儿童也喜欢他。还是学教育算了,回去教孩子们也不错。
他又站到校长跟前,把自己的想法陈述了一遍。校长听后笑笑说:“电报已经打了,不能再更改了。巴尔的摩市的霍普金斯大学的文科、理科都很出名,你还是去这个大学吧!”
观察儿子808天
1919年,陈鹤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和教师资格证书,回国后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不久,他和未婚妻俞雅琴结婚。1920年12月26日,长子陈一鸣出生了。
他对儿子频频拍照,然后在本子上记下婴儿诞生后的每一个表现:出生后2秒,开始大哭,延续10分钟,以后间接地哭,45分钟后哭声停止;连续打个6次呵欠,渐渐入睡;10个小时后,儿子拉了人生第一泡尿……
虽然是寒冷的冬天,但他心中却如春天般温暖、幸福。他知道,自己正和婴儿一起,将完成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实验。他把儿子当作观察对象,深入观察了808天,用文字和照片详细记载下来,作为研究儿童心理学的材料。
在这个实验中,家庭便是实验室;老母和妻子便是助手;儿子便是工作对象和实验中心。他把808天的^察和实验结果分类记载,文字和照片积累了10多本,然后把这些记录和研究心得编成讲义,开始在大学讲授《儿童心理学》,有时候,他还会把活泼可爱的儿子抱入课堂作示范。
陈鹤琴通过亲生经历、观察和实验,把儿童心理特点进行了归纳,而且提出101条教育原则。他主张:家庭教育必须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欲教育好儿童,先要学会做父母。他还指出:幼稚期(0―7岁)是人生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习惯、语言、技能、思想、态度、情绪均在此阶段打下一个基础,如果基础打得不牢,那儿童健全的人格便无法形成。父母的责任十分重要,父母不但应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而且要为儿童打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如阅读环境、游戏环境、劳动环境、艺术环境和科学环境等。
第一所实验幼儿园开在家里
1923年,陈鹤琴在家中的客厅里成立了南京鼓楼幼儿园(幼稚园),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幼儿园。
该园的园长便是陈鹤琴自己,他聘请了两位教师,招收了12位流浪儿童,开始进行儿童教育实验。
他让自己的大女儿陈秀霞任小老师,教流浪儿童认字、唱歌、跳舞;他还和孩子们一起玩识字游戏;甚至和孩子们一起表演节目。
有人在背后议论:“堂堂大学教授,搞娃娃教育有何出息?”他回答道:“我就是要从小孩教起。”
当时中国幼儿教育存在三种病: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1926年2月,陈鹤琴发表文章指出:幼稚园必须符合中国国情、幼儿心理、教育原理、社会现状。
创办第一所幼师学校
1940年初,49岁的陈鹤琴应江西省教育厅长程伯庐之邀去江西办学,2月20日抵达江西泰和。
该年夏天,陈鹤琴在江西泰和县上田乡新池严家村松林茂密的后龙山上,创建了我国第一所幼稚师范学校,学校没有大门和围墙,只在两棵松树间横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简称“江西省立幼师”),字下面画了一头红色的小狮子。
他经常对学生说,幼师就如同一头觉醒的“小狮子”。他自封为“老狮子”,在这个荒山野岭,他和师生们一起劳动,一起教学。
在学生的印象中,他就是那个穿着工装裤,白衬衫,满脸红光,精神抖擞的老顽童,总是带着大家又唱又做。
该校地处玉华山麓。建校前一块荒地,荆棘丛生,杂草遍地。陈鹤琴校长带领100多师生,并亲自动手披荆斩棘,整地铲草,手上磨起了血泡,也不叫苦,不离工地。由于陈校长的苦干精神,带动其他教职员工和新生一起艰苦奋战,造房整地都争先恐后。
校舍建在山脚下,没有河流自然水。只是山下300多米处有一大塘,挑一担水,往返一华里多。远水难解近渴,也不可能有自来水。陈校长发动师生找水,结果在半山腰发现一块地面湿润,有渗水露出的小块。陈校长就带学生去挖,越挖越深,渗流越来越大,挖至1米多深处,有两条蛇从山洞中游出。在场的同学说,打死它,打死它!陈校长说,不能打,这是两条龙。尔后就称这股泉水为“双龙泉”。功夫不负有心人,挖至两米深处,泉流涌出,砖砌四周。时刻有水外溢,够100多人的饮用。陈校长说,这是不花钱的天然自来水,劳动创造。
至于炎热天,同学们洗澡就到山下大塘里,天然池盆。抗战时期,同学们对这种艰苦生活,毫无怨言。
学校教室、宿舍、礼堂,都是用木板和竹篱笆建的,共有十五六幢。因傍山宜地,泥粉灰盖,显得景色别致。大礼堂叫天翼堂,天翼系江西省主席熊式辉的别号。
江西省立幼师实施“活教育”的三大目标: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