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宋苏轼全文、赏析 (菁选3篇)

江城子宋苏轼全文、赏析1

  [宋]苏轼

  墨云拖雨过西楼。水东流。晚烟收。柳外残阳,回照动帘钩。今夜巫山真个好,花未落,酒新篘。

  美人微笑转星眸。月花羞。捧金瓯。歌扇萦风,吹散一春愁。试问江南诸伴侣,谁似我,醉扬州。

  注释:

  【1】巫山:此暗指美人。用巫山神女与楚襄王相会的故事。

  【2】酒新篘:新漉的酒。过滤酒。

  【3】月华羞:美人笑脸盈盈,顾盼生辉,使姣好的月亮都自愧弗如。

  【4】歌扇萦风:(美人)翩翩舞扇招来徐徐清风。

  【5】“试问”三句:化用杜牧诗意,杜有诗曰:“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苏轼以酒色自娱来解嘲,似乎自己放浪形骸,忘怀一切,其实不过是苦中作乐。

  作品赏析:

  随着时间的推移,依次写出傍晚带雨的乌云在楼头洒落一阵骤雨之后又飘往他方。水向东流,云收雾敛,夕阳映柳,风吹帘动。这意象纷呈又气脉连贯的景色,组成了一幅幅动态的画面,令人美不胜收,加之鲜花美酒,使词人情不自禁地赞叹这良辰美景。又用“巫山”为美人的出场作了铺垫。

  从“美人”起五句都是刻画美人的情态,这是一个明眸如星、巧笑顾盼、翩若惊鸿、轻歌曼舞的美丽形象,她的舞扇带来的缕缕清风,吹散了凝结在词人心头的愁云。最后三句化用杜牧诗句,似乎自己已沉醉于酒色美景,忘怀一切了。用反问句,流露了他心头的苦闷。词人固然度过了一个良辰美景,暂时忘掉了一切,但前不久在颍州因久雪百姓饥饿自己彻夜不眠,到扬州后吏胥催租,百姓无以为生,自己无力拯救的情景,仍历历在目。百姓的疾苦和自己的遭际,酿成浓浓的愁云,积压于心头。他只能借酒浇愁。欢娱吹散春愁只是暂时的,词人尽管狂放豪爽,但深隐于心头的创痛,却是无计消除的,旷达的笔触,只能使读者更体会到他内心的痛苦。

江城子宋苏轼全文、赏析2

  [宋]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释:

  【1】江城子:词牌名。

  【2】乙卯:乙卯(mǎo):公元1075年,即北宋熙宁八年。

  【3】十年:指结发妻子王弗去世已十年。乙卯

  【4】思量:想念。“量”按格律应念*声liang。

  【5】千里:王弗葬地四川眉山与苏轼任所山东密州,相隔遥远,故称“千里”。

  【6】孤坟:孟棨《本事诗·徵异第五》载张姓妻孔氏赠夫诗:“欲知肠断处,明月照孤坟。”其妻王氏之墓。

  【7】纵使:即使。

  【8】尘满面,鬓如霜:形容饱经沧桑,面容憔悴。

  【9】幽梦:梦境隐约,故云幽梦。

  【10】小轩窗:指小室的窗前,小轩:有窗槛的小屋。

  【11】顾:看。

  【12】料得:料想,想来。

  【13】肠断处:一作“断肠处”。

  【14】明月夜,短松冈:苏轼葬妻之地,短松:矮松。

  作品赏析:

  [1]孟启《本事诗·徵异第五》载张姓妻孔氏赠夫诗:“欲知肠断处,明月照孤坟。”

  苏轼十九岁与同郡王弗结婚,嗣后出蜀入仕,夫妻琴瑟调和,甘苦与共。十年后王弗亡故,归葬于家乡的祖莹。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一次梦见王弗后写的,距王弗之卒又是十年了。生者与死者虽然幽明永隔,感情的纽带却结而不解,始终存在。“不思量,自难忘”两句,看来*常,却出自肺腑,十分诚挚。

  “不思量”极似无情,“自难亡”则死生契阔而不尝一日去怀。这种感情深深地埋在心底,怎么也难以消除。读惯了词中常见的那种“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柳永)的爱情浓烈的词句,再来读苏轼此词,可以感受到它们写出不同人生阶段的情感类型。前者是青年时代的感情,热烈浪漫,然而容易消退。后者是进入中年后一起担受着一生忧患的正常的夫妻感情,它象日常生活一样,*淡无奇,然而淡而弥永,久而弥笃。苏轼本来欣赏“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艺术风格,这首词表达的感情就是如此,因此才能生死不渝。

  此词还有一个值得注意之处,即这次梦中的夫妻相会,清楚地打**生死之别的烙樱梦中的王弗“小轩窗,正梳妆”,犹如结缡未久的少妇,形象很美,带出苏轼当年的闺房之乐。但是十年来的人世变故尤其是心理上的创伤在双方都很显然。

  苏轼由于宦海浮沉,南北奔走,“尘满面,鬓如霜”,心情十分苍老。王弗见了苏轼,也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似乎在倾诉生离死别后的无限哀痛。生活的磨难,对于无意识的梦境,同样起着潜在而深该的影响。末了三句设想亡妻长眠于地下的孤独与哀伤,实际上两心相通,生者对死者的思念更是惓惓不已。

  【注释】

  ①幽梦:梦境隐约,故云幽梦。

  ②小轩窗:意指小房的窗下。

  ③顾:看。

  【评解】

  这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上片写诗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是写实。下片记述梦境,抒写了诗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全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既写了王弗,又写了诗人自己。词中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镂出,自然而又深刻,*淡中寄寓着真淳。这首词思致委婉,境界层出,情调凄凉哀婉,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集评】

  张燕瑾《唐宋词选析》:晁无咎曾经说苏轼之词“短于情”,由这首《江城子》来看,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陈后山曰:“风韵如东坡,而谓不及于情,可乎?”

  艾治*《宋词名篇赏析》:从这首词看,苏轼追求的'似是一种更高的生活情趣,是能够互通衷曲的人生知己,因此他虽写的只是个人生活范围的感伤,却不粘不滞,冰清玉洁,在悼亡词中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为公悼亡之作。真情郁勃,句句沉痛,而音响凄厉,诚后山所谓“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也。

  王方俊《唐宋词赏析》:本词通篇采用白描手法,娓娓诉说自己的心情和梦境,抒发自己对亡妻的深情。情真意切,全不见雕琢痕迹;语言朴素,寓意却十分深刻。

  【赏析】

  题记中“乙卯”年指的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其时苏东坡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年已四十。正月二十日这天夜里,他梦见爱妻王弗,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陈师道语)的悼亡词。

  苏东坡的这首词是“记梦”,而且明确写了做梦的日子。但实际上,词中记梦境的只有下片的五句,其他都是真挚朴素,沉痛感人的抒情文字。“十年生死两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呢,不也同样吗?恩爱夫妻,一朝永诀,转瞬十年了。“不思量,自难忘”人虽云亡,而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呵!王弗逝世十年了,想当初年方十六的王弗嫁给了十九岁的苏东坡,少年夫妻情深意重自不必说,更难得她蕙质兰心,明事理。

  这十年间,东坡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颇受**,心境悲愤;到密州后,又忙于处理政务,生活困苦,他又怎能“不思量”那聪慧明理的贤内助呢。作者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利用这两组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真实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内心的情感。年年月月,朝朝暮暮,虽然不是经常悬念,但也时刻未曾忘却!或许正是出于对爱妻王弗的深切思念,东坡续娶了王弗的堂妹王**,据说此女颇有其堂姐风韵。十年忌辰,触动人心的日子里,往事蓦然来到心间,久蓄的情感潜流,忽如闸门大开,奔腾澎湃难以遏止。“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想到爱妻华年早逝,远隔千里,无处可以话凄凉,说沉痛。其实即便坟墓近在身边,隔着生死,就能话凄凉了吗?这是抹煞了生死界线的痴语,情语,格外感人。“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三个长短句,又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忧愤,包括在苍老衰败之中,这时他才四十岁,已经“鬓如霜”了。她辞别人世已经十年了,“纵使相逢”恐怕也认“我”不出了。这个不可能的假设,感情深沉悲痛,表现了对爱侣的深切怀念,也寄寓了自己的身世之感。

  如梦如幻,似真非真,其间真情恐怕不是仅仅依从父命,感于身世吧。苏东坡曾在《亡妻王氏墓士铭》记述了“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的父训。作者索于心,托于梦的实在是一份“不思量,自难忘”的患难深情啊。

  下片的头五句,才入了题开始“记梦”。“夜来幽梦忽还乡”,是记叙,写自己在梦中忽然回到了时在念中的故乡,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小轩窗,正梳妆”那小室,亲切而又熟悉,她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在梳妆打扮。夫妻相见,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亲昵,而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无言”,包括了千言万语,表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沉痛,别后种种从何说起?一个梦,把过去拉了回来,把现实的感受溶入梦中,使这个梦令人感到无限凄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作者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该是柔肠寸断了吧?推己至人,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谓用心良苦。这番痴情苦心实可感天动地。

江城子宋苏轼全文、赏析3

  [宋]苏轼

  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雪堂西畔暗泉鸣。北山倾。小溪横。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都是斜川当日境,吾老矣,寄馀龄。

  赏析:

  原序:陶渊明以正月五日游斜川,临流班坐,顾瞻南阜,爱曾城之独秀,乃作斜川诗,至今使人想见其处。元丰壬戌之春,余躬耕于东坡,筑雪堂居之,南挹四望亭之后丘,西控北山之微泉,慨然而叹,此亦斜川之游也。乃作长短句,以《江城子》歌之。

  这首词作于苏轼贬谪黄州期间。他以自己“躬耕于东坡,筑雪堂居之”自比于晋代诗人陶渊明斜川之游,融说理、写景和言志于一炉,在词中表达了对渊明的深深仰慕之意,抒发了随遇而安、乐而忘忧的旷达襟怀。作品*淡中见豪放,充满恬静闲适而又粗犷的田园趣味。

  首句“梦中了了醉中醒”,一反常理,说只有醉中才清醒,梦中才了然,表达了愤世嫉俗的情怀。此句表明,苏轼能理解渊明饮酒的心情,深知他在梦中或醉中实际上都是清醒的,这是他们的共同之处。“只渊明,是前生。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充满了辛酸的情感,这种情况又与渊明偶合,两人的命运何其相似。渊明因不满现实**而归田,苏轼却是以罪人的身份在贬所躬耕,这又是两人的不同之处。苏轼带着沉痛辛酸的心情,暗示躬耕东坡是受****所致。

  “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于一番议论后融情入景,通过对春雨过后乌鹊报晴这一富有生机的情景的描写,隐隐表达出词人欢欣、怡悦的心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过片后四句以写景为主,极富立体感。这几句中,鸣泉、小溪、山亭、远峰,日与耳目相接,表现出田园生活恬静清幽的境界,给人以超世遗物之感。

  作者接着以“都是斜川当日景”作一小结,是因心慕渊明,向往其斜川当日之游,遂觉所见亦斜川当日之景,同时又引申出更深沉的感慨。陶渊明四十一岁弃官归田,后来未再出仕,五十岁时作斜川之游。苏轼这时已经四十七岁,躬耕东坡,一切都好象渊明当日的境况,是否也会象渊明一样就此以了余生呢?那时**黑暗,苏轼东山再起的希望很小,因而产生迟暮之感,有于此终焉之意。结句“吾老矣,寄馀龄”的沉重悲叹,说明苏轼不是自我麻木,盲目乐观,而是对余生存在深深的忧虑,是“梦中了了”者。

  这首词的结构颇具匠心。首句突兀而起,议论中饱含感情。其后写景,环环相扣,层次分明,紧扣首句的议论,景中寓情,情中见理。结拍与首句议论及过片后的写景相呼应,总括全词,以东坡雪堂今日春景似渊明当日斜川之景,引出对斜川当日之游的向往和在逆境中淡泊自守、怡然自足的心境。“都是斜川当日景”,这看似*淡的词句,是作者面对远去的历史背影所吐露的心声。


江城子宋苏轼全文、赏析 (菁选3篇)扩展阅读


江城子宋苏轼全文、赏析 (菁选3篇)(扩展1)

——苏轼《江城子》赏析翻译 (菁选3篇)

苏轼《江城子》赏析翻译1

  江神子/江城子

  苏轼 北宋

  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

  雪堂西畔暗泉鸣。北山倾,小溪横。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都是斜川当日景,吾老矣,寄馀龄。

  【赏析】

  这首词作于苏轼贬谪黄州期间。他以自己“躬耕于东坡,筑雪堂居之”自比于晋代诗人陶渊明斜川之游,融说理、写景和言志于一炉,词中表达了对渊明的深深仰慕之意,抒发了随遇而安、乐而忘忧的旷达襟怀。作品*淡中见豪放,充满恬静闲适而又粗犷的田园趣味。

  首句“梦中了了醉中醒”,一反常理,说只有醉中才清醒,梦中才了然,表达了愤世嫉俗的情怀。此句表明,苏轼能理解渊明饮酒的心情,深知他梦中或醉中实际上都是清醒的,这是他们的共同之处。“只渊明,是前生。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充满了辛酸的情感,这种情况又与渊明偶合,两人的命运何其相似。渊明因不满现实**而归田,苏轼却是以罪人的身份贬所躬耕,这又是两人的不同之处。苏轼带着沉痛辛酸的心情,暗示躬耕东坡是受****所致。

  “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于一番议论后融情入景,通过对春雨过后乌鹊报晴这一富有生机的情景的描写,隐隐表达出词人欢欣、怡悦的心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过片后四句以写景为主,极富立体感。这几句中,鸣泉、小溪、山亭、远峰,日与耳目相接,表现出田园生活恬静清幽的境界,给人以超世遗物之感。作者接着以“都是斜川当日景”作一小结,是因心慕渊明,向往其斜川当日之游,遂觉所见亦斜川当日之景,同时又引申出更深沉的感慨。陶渊明四十一岁弃官归田,后来未再出仕,五十岁时作斜川之游。苏轼这时已经四十七岁,躬耕东坡,一切都好像渊明当日的境况,是否也会象渊明一样就此以了余生呢?那时**黑暗,苏轼东山再起的希望很小,因而产生迟暮之感,有于此终焉之意。结句“吾老矣,寄馀龄”的沉重悲叹,说明苏轼不是自我麻木,盲目乐观,而是对余生存深深的忧虑,是“梦中了了”者。

  这首词的结构颇具匠心。首句突兀而起,议论中饱含感情。其后写景,环环相扣,层次分明,紧扣首句的议论,景中寓情,情中见理。结拍与首句议论及过片后的写景相呼应,总括全词,以东坡雪堂今日春景似渊明当日斜川之景,引出对斜川当日之游的向往和逆境中淡泊自守、怡然自足的心境。“都是斜川当日景”,这看似*淡的词句,是作者面对远去的历史背影所吐露的心声。

苏轼《江城子》赏析翻译2

  作品原文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作品注释

  ⑴江城子:词牌名。

  ⑵乙卯(mǎo):公元1075年,即北宋熙宁八年。

  ⑶十年:指结发妻子王弗去世已十年。

  ⑷思量:想念。“量”按格律应念*声liang。

  ⑸千里:王弗葬地四川眉山与苏轼任所山东密州,相隔遥远,故称“千里”。孤坟:孟棨《本事诗·徵异第五》载张姓妻孔氏赠夫诗:“欲知肠断处,明月照孤坟。”其妻王氏之墓。

  ⑹纵使:即使。

  ⑺尘满面,鬓如霜:形容饱经沧桑,面容憔悴。

  ⑻幽梦:梦境隐约,故云幽梦。

  ⑼小轩窗:指小室的窗前,小轩:有窗槛的小屋。

  ⑽顾:看。

  ⑾料得:料想,想来。肠断处:一作“断肠处”。

  ⑿明月夜,短松冈:苏轼葬妻之地,短松:矮松。

  作品译文

  你我夫妻诀别已经整整十年,强忍不去思念可终究难相望。千里之外那座遥远的孤坟啊,竟无处向你倾诉满腹的悲凉。纵然夫妻相逢你也认不出我,我已经是灰尘满面两鬓如霜。

  昨夜我在梦中又回到了家乡,在小屋窗口你正在打扮梳妆。你我二人默默相对惨然不语,只有流出淋漓热泪洒下千行。料想得到我当年想她的地方,就在明月的夜晚矮松的山冈。

  创作背景

  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里说:“治*二年(1065)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名弗),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于*静语气下,寓绝大沉痛。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陈师道语)且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作品鉴赏

  *文学史上,从《诗经》开始,就已经出现“悼亡诗”。从悼亡诗出现一直到北宋的苏轼这期间,悼亡诗写得最有名的有**的潘岳和中唐的元稹。晚唐的李商隐亦曾有悼亡之作。他们的作品悲切感人。或写爱侣去后,处孤室而凄怆,睹遗物而伤神;或写作者既富且贵,追忆往昔,慨叹世事乖舛、天命无常;或将自己深沉博大的思念和追忆之情,用恍惚迷离的'文字和色彩抒发出来,读之令人心痛。而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首创。苏轼的这首悼亡之作与前人相比,它的表现艺术却另具特色。这首词是“记梦”,而且明确写了做梦的日子。但虽说是“记梦”,其实只有下片五句是记梦境,其他都是抒胸臆,诉悲怀的,写得真挚朴素,沉痛感人。

  题中“乙卯”年指的是公元1075年(宋神宗熙宁八年),其时苏东坡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年已四十。这首“记梦”词,实际上除了下片五句记叙梦境,其他都是抒情文字。开头三句,排空而下,真情直语,感人至深。“十年生死两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也是同样的。恩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倏忽,转瞬十年。“不思量,自难忘”,人虽云亡,而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怀。王弗逝世转瞬十年了,想当初年方十六的王弗嫁给了十九岁的苏东坡,少年夫妻情深意重自不必说,更难得她蕙质兰心,明事理。这十年间,东坡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颇受**,心境悲愤;到密州后,又逢凶年,忙于处理政务,生活困苦到食杞菊以维持的地步,而且继室王**(或许正是出于对爱妻王弗的深切思念,东坡续娶了王弗的堂妹王**,据说此女颇有其堂姐风韵)及儿子均在身旁,故不能年年月月,朝朝暮暮都把逝世的妻子老挂在心间。不是经常想念,但绝不是已经忘却。这种深深地埋在心底的感情,是难以消除的。因为作者时至中年,那种共担忧患的夫妻感情,久而弥笃,是一时一刻都不能消除的。作者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利用这两组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真实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内心的情感。十年忌辰,触动人心的日子里,他不能“不思量”那聪慧明理的贤内助。往事蓦然来到心间,久蓄的情感潜流,忽如闸门大开,奔腾澎湃难以遏止。于是乎有梦,是真实而又自然的。“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想到爱妻华年早逝,感慨万千,远隔千里,无处可以话凄凉,话说得极为沉痛。其实即便坟墓近在身边,隔着生死,也是不能话凄凉的。这是抹煞了生死界线的痴语、情语,极大程度上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凄凉无助而又急于向人诉说的情感,格外感人。接着,“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三个长短句,又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种种忧愤,包括在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之中,这时他才四十岁,已经“鬓如霜”了。明明她辞别人世已经十年,却要“纵使相逢”,这是一种绝望的、不可能的假设,感情是深沉、悲痛,而又无奈的,表现了作者对爱侣的深切怀念,也把个人的变化做了形象的描绘,使这首词的意义更加深了一层。

  苏东坡曾在《亡妻王氏墓志铭》记述了“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的父训。而此词写得如梦如幻,似真非真,其间真情恐怕不是仅仅依从父命,感于身世吧。作者索于心,托于梦的确实是一份“不思量,自难忘”的患难深情。

  下片的头五句,才入了题开始“记梦”。“夜来幽梦忽还乡”,是记叙,写自己在梦中忽然回到了时在念中的故乡,在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相聚、重逢。“小轩窗,正梳妆。”那小室,亲切而又熟悉,她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在梳妆打扮。这犹如结婚未久的少妇,形象很美,带出苏轼当年的闺房之乐。作者以这样一个常见而难忘的场景表达了爱侣在自己心目中的永恒的印象。夫妻相见,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亲昵,而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这正是东坡笔力奇崛之处,妙绝千古。正唯“无言”,方显沉痛;正唯“无言”,才胜过了万语千言;正唯无言,才使这个梦境令人感到无限凄凉。“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之胜,全在于此。别后种种从何说起,只有任凭泪水倾盈。一个梦,把过去拉了回来,但当年的美好情景,并不存在。这是把现实的感受溶入了梦中,使这个梦也令人感到无限凄凉。结尾三句,又从梦境落回到现实上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而柔肠寸断。推己至人,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谓用心良苦。在这里作者设想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这种表现手法,有点像杜甫的名作《月夜》,不说自己如何,反说对方如何,使得诗词意味,更加蕴蓄。东坡此词最后这三句,意深,痛巨,余音袅袅,让人回味无穷。特别是“明月夜,短松冈”二句,凄清幽独,黯然魂销。正所谓“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这番痴情苦心实可感天动地。

  这首词运用分合顿挫,虚实结合以及叙述白描等多种艺术的表现方法,来表达作者怀念亡妻的思想感情,在对亡妻的哀思中又糅进自己的身世感慨,因而将夫妻之间的情感表达得深婉而挚着,使人读后无不为之动情而感叹哀惋。

  词牌简介

  江城子,词牌名之一。唐词单调,始见《花间集》韦庄词,单调***字,七句五*韵。或谓调因欧阳炯词中有“如(衬字)西子镜照江城”句而取名。宋人改为双调,七十字,上下片都是七句五*韵。欧阳炯单调词将结尾两个三字句加一衬字成为七言句,开宋词衬字之法。后蜀尹鹗单调词将起首七言句改作三字两句,开宋词减字、摊破之法。晁补之改其名为《江神子》,韩淲调有“腊后春前村意远”句,故又名《村意远》。

  作品格律

  (○*声●仄声⊙可*可仄△*韵▲仄韵)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

  (仄韵:诗韵中的仄韵是凡属上声、去声、入声的韵,皆为仄韵,与“*韵”相对。)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宋仁宗**,1056~1063)进士。曾**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江城子》赏析翻译3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江城子》

  【内容】: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注释】:

  孟启《本事诗·徵异第五》载张姓妻孔氏赠夫诗:“欲知肠断处,明月照孤坟。”

  【赏析】:

  苏轼十九岁与同郡王弗结婚,嗣后出蜀入仕,夫妻琴瑟调和,甘苦与共。十年后王弗亡故,归葬于家乡的祖莹。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一次梦见王弗后写的,距王弗之卒又是十年了。生者与死者虽然幽明永隔,感情的纽带却结而不解,始终存在。“不思量,自难忘”两句,看来*常,却出自肺腑,十分诚挚。 “不思量”极似无情,“自难亡”则死生契阔而不尝一日去怀。这种感情深深地埋在心底,怎么也难以消除。读惯了词中常见的那种“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柳永)的爱情浓烈的词句,再来读苏轼此词,可以感受到它们写出不同人生阶段的情感类型。前者是青年时代的感情,热烈浪漫,然而容易消退。后者是进入中年后一起担受着一生忧患的正常的夫妻感情,它象日常生活一样,*淡无奇,然而淡而弥永,久而弥笃。苏轼本来欣赏“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艺术风格,这首词表达的感情就是如此,因此才能生死不渝。此词还有一个值得注意之处,即这次梦中的夫妻相会,清楚地打**生死之别的烙樱梦中的王弗“小轩窗,正梳妆”,犹如结缡未久的少妇,形象很美,带出苏轼当年的闺房之乐。但是十年来的人世变故尤其是心理上的创伤在双方都很显然。苏轼由于宦海浮沉,南北奔走,“尘满面,鬓如霜”,心情十分苍老。王弗见了苏轼,也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似乎在倾诉生离死别后的无限哀痛。生活的磨难,对于无意识的梦境,同样起着潜在而深该的影响。末了三句设想亡妻长眠于地下的孤独与哀伤,实际上两心相通,生者对死者的思念更是惓惓不已。


江城子宋苏轼全文、赏析 (菁选3篇)(扩展2)

——江城子赏析

江城子赏析1

  秦观 江城子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赏析】

  这首愁情词由春愁离愁写起,再写失恋之愁和叹老嗟卑之愁,省略或者说是虚化了具体时空背景,仿佛将词人一生所经历之愁都凝聚浓缩在一首词中了,很富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上片前三句写初春的离别,并未出现告别的对象而悲泪滂沱,已寓无限隐情。“犹记”两句转为忆旧,“多情”指恋人,“系归舟”指飘泊重逢的激动。“碧野朱桥”是当日系舟处所,又是今日处境。“当日事”唯存记忆,而眼前是“人不见,水空流”。即谓再度离别,再度“归来”时,已无人“系舟”,只见水流了!几个波折,诉尽赴约而不遇的绝望哀情。换头“韶华”句为议论,道破人生真理,此理虽为常理常情,但由词人体味人生后道出则有极哀切的意蕴。这青春不再,年华易衰,才是“恨悠悠”的终极原因,何况春天又一次完结了哩!此悠悠长恨,当然将词人仕途不遇、理想落空的伤感融注其间了。最后,将愁恨之泪化作春江,极尽夸饰之能事,却仍“流不尽,许多愁”!妙在“流不尽”!此喻,在李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比喻基础上,又翻出一层新意,乃脱胎换骨,点铁成金之法。

  此词结构布局极缜密。下片“飞絮落花”印上片“杨柳弄春柔”;“登楼”印“离忧”;“春江都是泪”印“泪难收”;“韶华不为少年留”总提全词命意,天然浑成,意态兼善,神韵悠长。


江城子宋苏轼全文、赏析 (菁选3篇)(扩展3)

——苏轼《江城子》赏析

苏轼《江城子》赏析1

  江神子/江城子

  苏轼 北宋

  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

  雪堂西畔暗泉鸣。北山倾,小溪横。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都是斜川当日景,吾老矣,寄馀龄。

  【赏析】

  这首词作于苏轼贬谪黄州期间。他以自己“躬耕于东坡,筑雪堂居之”自比于晋代诗人陶渊明斜川之游,融说理、写景和言志于一炉,词中表达了对渊明的深深仰慕之意,抒发了随遇而安、乐而忘忧的旷达襟怀。作品*淡中见豪放,充满恬静闲适而又粗犷的田园趣味。

  首句“梦中了了醉中醒”,一反常理,说只有醉中才清醒,梦中才了然,表达了愤世嫉俗的情怀。此句表明,苏轼能理解渊明饮酒的心情,深知他梦中或醉中实际上都是清醒的,这是他们的共同之处。“只渊明,是前生。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充满了辛酸的.情感,这种情况又与渊明偶合,两人的命运何其相似。渊明因不满现实**而归田,苏轼却是以罪人的身份贬所躬耕,这又是两人的不同之处。苏轼带着沉痛辛酸的心情,暗示躬耕东坡是受****所致。

  “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于一番议论后融情入景,通过对春雨过后乌鹊报晴这一富有生机的情景的描写,隐隐表达出词人欢欣、怡悦的心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过片后四句以写景为主,极富立体感。这几句中,鸣泉、小溪、山亭、远峰,日与耳目相接,表现出田园生活恬静清幽的境界,给人以超世遗物之感。作者接着以“都是斜川当日景”作一小结,是因心慕渊明,向往其斜川当日之游,遂觉所见亦斜川当日之景,同时又引申出更深沉的感慨。陶渊明四十一岁弃官归田,后来未再出仕,五十岁时作斜川之游。苏轼这时已经四十七岁,躬耕东坡,一切都好像渊明当日的境况,是否也会象渊明一样就此以了余生呢?那时**黑暗,苏轼东山再起的希望很小,因而产生迟暮之感,有于此终焉之意。结句“吾老矣,寄馀龄”的沉重悲叹,说明苏轼不是自我麻木,盲目乐观,而是对余生存深深的忧虑,是“梦中了了”者。

  这首词的结构颇具匠心。首句突兀而起,议论中饱含感情。其后写景,环环相扣,层次分明,紧扣首句的议论,景中寓情,情中见理。结拍与首句议论及过片后的写景相呼应,总括全词,以东坡雪堂今日春景似渊明当日斜川之景,引出对斜川当日之游的向往和逆境中淡泊自守、怡然自足的心境。“都是斜川当日景”,这看似*淡的词句,是作者面对远去的历史背影所吐露的心声。


江城子宋苏轼全文、赏析 (菁选3篇)(扩展4)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5篇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1

  一、导入并介绍作者:

  唐诗宋词是*文学史上的两朵奇葩,说到宋词,我们不能不讲到苏东坡,讲苏东坡的词又不能不了解苏东坡为人品性:

  苏轼少年时代就有两种个性两种特色。一种个性和特色是有儒家用世的志意——士以天下为己任。他这种用世的志意从他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来了,有一次读到《后汉书范滂传》,范滂少年时便怀澄清天下之志,后来受**遭遇灾难,他不逃避、不苟且逢迎、不委屈求全,宁可付上生命。苏轼范滂传的时候内心激动感发,就问他母亲,他日儿做范滂,你能做范滂的母亲吗?因为《范滂传》中记载,范滂为了理想要以生命为代价的时候,他跟母亲说,我是对不起母亲的,范滂说一个人要想有美好的品德节义,又想有富贵寿考,两者不能得全,我愿意你去完成你的理想。他另一面个性和特色是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他很小的时候读《庄子》,《庄子》中那种高远的、不受约束的、超远旷达的修养和想象故事有很多,苏轼曾感慨的说,我从前也有一些想法就是说不出来,今天看了《庄子》,《庄子》上所写的就是我想的。他从小就把儒道两家的美好品格和修养融会到自己的修养之中,这为他后来虽多次遭贬谪,但能以超然的态度处理,对于国家、对于人民的忠爱则始终执著没有改变打下了基础。你只要把他召回朝廷,该说的什么正直话,他还照说;贬官在外他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在密州,救过旱灾;在徐州,救过黄河水灾;在杭州,疏浚西湖的淤泥,建了苏堤;晚年被贬惠州,设法修建桥梁,解决了老百姓渡江渡海的困难。(我们这些人既然读了圣贤之书,虽是老且穷,但不管我们生命上有什么挫折困难,而我们所学的这些道理是贯彻在内心之中,充满于我们的骨髓之内的。就是在死生忧患之间,直须笑谈于死生之际。)

  苏东坡开创了豪放词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壮,总在历代壮土耳边回响。今天我们要学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就是他最早的一首豪放词。

  有人对此词作了评论,说苏轼此词一反“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意思说,词到苏轼,以“逸怀浩气”的豪放词,取代了五代以来专写儿女情长的婉约词,改变了一代词风,拓宽了词的境界,树起了词风词格的别一旗帜。

  二、明确学习目标:

  1、在朗读中感受诗人的郁闷、无奈和超脱的情怀

  2、通过对典故的理解体悟诗人的雄心壮志。

  三、朗读:

  1、**朗读

  2、指名朗读并正音

  3、集体朗读

  四、请同学们结合注释试着意译全词:

  讲重点词及典故的意思

  六、词中一个“狂”字总括了全文内容,也总括了全文情感。

  1、下面咱们就文中内容找写狂态的语句,体味那种狂情,找出来后就用“狂在……”说话。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示例:狂在“亲射虎,看孙郎”,学孙权骑马射虎,以逞自己的豪兴。

  狂在“聊发小年狂”的雄心勃勃。

  狂在“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的气宇轩昂。

  狂在“千骑卷*冈”的浩大声势。

  狂在“倾城随太守“的受民拥戴的得意。

  狂在又出猎联想到“西北望,射天狼”的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狂在又出猎联想到“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期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宿愿。

  2、齐读,读出他的狂情。

  七、拓展:

  这首词感情纵横奔放,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充满阳刚之美,成为历史弥珍的名篇。可是,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苏轼受儒道两家的影响,既有豪放的一面,也有韶秀的一面。在这里,我们再读一篇苏轼写于密州的另一首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1、**朗读

  2、指名读、齐读

  3、完成练习

  ①、这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全词表现了词人对亡妻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的思想感情。

  ②、思考《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感情基调有何不同及分别用什么手法来表达感情的。

  《密州出猎》和《记梦》,一个是气韵高旷,一个是声情凄婉,风格迥异。《密州出猎》主要运用了用典的表现手法。表示希望得到朝廷起用,委以边任,抗敌建功。《记梦》以“梦”的形式用虚实结合的方式来表现对忘妻的思念之情。

  《密州出猎》突破“词为艳科”的藩篱,用小词写习武狩猎,将词从花间月下**出来,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

  苏轼《江城子记梦》境界开阔,感情纯真,品格高尚,读来使人耳目一新。用词来悼亡,是苏轼首创。在扩大词的题材,在丰富词的表现力方面,本篇应占有一定的地位。

  结合对这两首词以及我们对苏轼人品的了解,最后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苏轼的形象。

  他是一位有铮铮着铁骨绵绵情意的词人;

  他是一位内柔外刚的人;

  他是一位真正的男子汉;

  他是一个儿女私情与家国在计兼顾的矛盾体;

  他是一位有血有肉的*常人。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初步感受豪放派的风格特点,反复朗读感受苏词豪放大气的特点

  初步了解苏轼的经历和形象,体会诗人虽身处逆境仍渴望为国建功的壮志豪情

  教学重点:初步感受豪放派的风格特点,反复朗读感受苏词豪放大气的特点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苏轼的经历和形象,体会诗人虽身处逆境仍渴望为国建功的壮志豪情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我们已经学习了柳永的《蝶恋花》、晏殊的《浣溪沙》、李之仪的《卜算子》、李清照的《如梦令》,你能概括这些词在语言风格和表现主题上的共性吗?

  曲折委婉,情意绵长

  2、当一种文学体裁发展到一定程度以至于缺乏新意时,它要么选择改变,要么只能接受消亡。当词的发展面对这一十字路口时,是哪一位文学家指明了词发展的道路呢?

  补充:王灼《碧鸡漫志》:“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道自振。”

  3、苏轼“新”在哪里?“向上一路”是怎样的一路?今天我们学习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相信通过学习,你能从中找到答案

  补充材料:“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二、豪放词的朗读方法

  1、从标题来看,这首词在表现的内容方面,与之前柳永、晏殊等人的词有怎样的不同?标题中的“江城子”与“密州出猎”分别是什么?

  不再局限于儿女情长,闺阁情愁,而是表现出猎这一男性化的事件,体现的是男子的豪情。

  2、**朗读这首词,体会这首词在朗读的时候与之前所学的词在朗读方法上应有哪些不同?

  音量大、吐字饱满、语调高亢、断句果断不拖沓、有英雄气概……

  3、补充材料:俞文豹在《历代诗余引吹剑录》谈到一个故事,提到苏东坡有一次在玉堂日,有一幕士善歌,东坡因问曰:“我词何如柳七(即柳永)?”幕士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棹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4、以小组朗读评比的形式,强调豪放派作品的朗读气势,在朗读中感受苏词豪放的特点

  三、感性体验苏轼的“狂”

  1、在朗读苏轼这首词、体会“豪放”的风格特点时,应重点抓住词中哪一个字来体会苏轼当时的情怀?读出“狂”的感受。

  2、这首词中苏轼的“狂”体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朗读加深体会

  “左牵黄,右擎苍”——对自己威风形象的得意之情

  “锦帽貂裘,千骑卷*冈”——声势浩大

  “卷”描绘出千骑席卷山林、人欢马叫、竞逐争奔的浩大声势。

  “亲射虎,看孙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英雄气概

  3、圈划文中能够突出体现苏轼的“狂”的字词,并通过朗读重读加以表现

  “亲射虎”“看孙郎”“西北望,射天狼”等

  四、理性分析苏轼的“狂”

  1、苏轼为何而“狂”?(“狂”一般是由于有强烈的情感需要宣泄)

  “老夫”“鬓微霜”“何日遣冯唐”“西北望,射天狼”

  背景的补充:

  当时,北宋**积贫积弱,**外危机日益加深,辽和西夏不断侵扰,边患时有发生。苏轼虽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同而被贬官,但仍关心国事,坚持抵御外侮的主张。

  希望报效国家,以身许国而又不被朝廷信任,报国无门,年华空老。

  2、当时的苏轼其实只有三十多岁,却自称“老夫”,你从他自称“老夫”体会到他当时怎样的境遇?

  3、苏轼的“狂”是积极乐观的还是消极观的?你怎么理解苏轼的这种“狂”?

  “鬓微霜,又何妨?”——不服老

  “何日遣冯唐”——对朝廷满怀希望

  “会”挽雕弓如满月——对未来的确信

  强调:反复朗读下片,尤其是体会“射天狼”上扬的语调

  确有悲壮之气,强调其中的“壮”

  更主要的是面对误解、怀疑、逆境、磨难的不屈服的乐观精神,这是苏轼精神人格的体现,是真正的豪放

  后来苏轼跌跌撞撞从密州而徐州而湖州而黄州而登州而扬州而惠州直至海南,人生历程中不断被贬,却也能

  潇潇洒洒,秉承“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乐观、豁达。

  有诗为证:

  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官琼州:“抒说先生睡未足,着人休撞五更钟”;

  贬官海南:“九死蛮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生”。

  正如他自己所言:“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3、朗读体会

  四、苏轼对于宋词

  1、重现补充材料:王灼《碧鸡漫志》:“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道自振。”

  2、通过这首词,你对豪放词有哪些认识?

  内容多写建功立业,情感激昂高亢

  3、苏轼对于词发展的转折性影响

  (1)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创豪放派风格

  (2)以诗为词,在词中大量使用典故,丰富和发展了词的表现形式。

  (3)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破除“诗尊词卑”的观念。

  (4)不拘泥于曲调音律,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的发展方向。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词。

  2、过程和方法:学习多角度赏析词情。(重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苏轼面对生活泰然处之、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难点)

  二、教材分析: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四十岁在密州作的一首记射猎的词。这是一首抒发爱国豪情的词作,也是豪放词的开山之作,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豪情洋溢、壮志冲天的将军形象。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水调歌头》、《浣溪沙》等篇章,对苏轼的生*经历和精神品质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的品味语言的能力有所欠缺,因此学习该词,主要是学习多角度,体会作者情感。

  四、重点难点:

  本节重点:学习多角度赏析词情。

  本节难点:学习苏轼面对生活泰然处之、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难点)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空明澄澈时,他与好友,庭下散步,吟出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而”的达观。中秋月圆时,他与亲人天各一方,诵出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豪放。潇潇暮雨时,他唱出了“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超脱。他就是苏轼,那么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他又会描绘怎样的场景,给我们展现别样的风味呢?

  2、学案反馈:

  (1)通过导学案的批改,涌现出大批优秀的学生,下面让我们把热烈的掌声送给这些同学。

  导入:诗歌是语言的精华,智慧的结晶,只有反复吟唱才能更深切地理解诗意。下面请同学们齐读这首诗词。

  朗读全诗

  活动指导:

  1、听录音朗读,注意朗读的字音、节奏、情感。

  2、自己反复练读,读出其中的节奏、感情。

  3、小组内互读,并选派**在班上赛读。

  3、探究活动:

  链接语:情感是诗歌的灵魂,了解词的内容有助于理解诗歌的感情。

  合作探究:

  一、理解诗意

  活动指导:

  1、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理解词意。

  2、存疑之处,组内讨论解决。

  3、请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

  导入:我们常常被词的感情所震撼,一颦一笑,一滴眼泪一条河流,一颗星星两片花朵,都深深寄寓了作者深深的情感。

  二:多角度鉴赏词情。

  品读鉴赏本词,理解词所表达的感情?

  温馨提示:

  1、分析题目,理解词情。

  2、、抓关键词语,理解词情。

  3、从词中的景物或者典故,理解词情。

  4、知人论世,理解词情。

  5、通过想象画面,更加深入理解词情

  6、注意诗的最后两句,词人往往卒章显志。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4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目标

  1、借助手头资料,能说出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2、通过朗读,能说出词的主要内容,把握作品主旨,体会作者感情。

  3、名句积累与赏析。

  三﹑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借助手头资料,能说出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理解这首词的内容。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通过朗读,能说出词的主要内容,把握作品主旨,体会作者感情。

  3.针对目标3,通过交流合作,学生能说出赏析名句的方法。

  四﹑新课讲解

  学习目标:

  1、借助手头资料,能说出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理解这首词的内容。

  2、通过朗读,能说出词的主要内容,把握作品主旨,体会作者感情。

  3、名句积累与赏析。

  教学活动:

  自学指导一:

  内容:《江城子》

  方法:默读、独学、合作交流

  时间:( )分钟

  要求:请同学们结合手中资料及课下注释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自学检测一:

  1、苏轼——(朝代)著名的_______、______家。字_____,号_________,眉州眉山人。南宋时追谥号_____。与父______、弟_____共享文名,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唐宋八大家指:——、——、——、——、——、——、——、——。

  3.背景简介:

  苏轼在熙宁四年(1071)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朝廷派他去当杭州通判,三年任满**密州太守。这首词是熙宁七年(1074)冬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自学指导二:

  内容:《江城子》

  方法:默读、独学、合作交流

  时间:( )分钟

  要求:1.听朗读,请同学们听清字音和节奏,体会其中的感情。2.请结合手中资料或课下注释,概括出词的大意。

  自学检测二:

  1.理解词意:(上)我虽年老却兴起少年打猎的热狂,左手牵着黄犬,右手举起苍鹰。戴上锦蒙帽穿好貂皮裘,率领随从千骑席卷*展的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郎。

  (下)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像汉文帝派遣冯唐。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朝着西北瞄望,奋勇射杀敌人天狼。

  2、上阕描绘的是怎样的内容?

  你知道词中哪个字写出了他当时的心情吗?

  描绘出猎时的盛大场面。(狂)

  (1)、狂在装备齐全,随从众多

  (2)、狂在百姓倾城,观看狩猎

  (3)、狂在自比孙郎,乘马射虎

  3、上阕描绘这样盛大的出猎,目的是什么?

  阕写出猎的盛况,表现了他英武的身姿;进而又将自己与孙权相比,表达了词人非凡的气概。同时也为下阕抒情作了铺垫。

  4、本词两部分分别表现了什么内容?

  上片:记叙打猎的威武场面。

  下片:抒发要报效国家的决心。

  自学指导三:

  内容:《江城子》

  方法:默读、独学、合作交流

  时间:( )分钟

  要求:小组讨论,赏析名句。

  自学检测三:(名句赏析)

  1.鬓微霜,又何妨!

  两鬓虽有微霜,可自己根本不衰老,尚有用武之地。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运用典故,意在希望朝廷能够重用他,给他机会去建功立业。

  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表达了自己杀敌报国的志向。

  4.本词引用了哪些典故?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

  情感?

  A亲射虎,看孙郎:自喻孙权,突出展现了作者虽年纪已老,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

  B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以魏尚自喻,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C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五﹑当堂训练

  1、你能找出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吗?特点是什么?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 —威风凛凛。

  2、你能找出描写出猎队伍的句子吗?特点是什么?

  “千骑卷*冈” ---威武雄壮,场面浩大

  3、请你找出表现苏轼豪迈气概的句子。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4、表现词人心胸开阔,胆气豪壮的句子。

  “酒酣胸胆尚开张”

  5、表现太守年愈长而志弥坚的句子是哪句?

  “鬓微霜,又何妨!”

  6、表现作者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句子。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7、表现作者要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决心句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六﹑布置作业

  1.默写背诵全词。

  2.完成同步练习题。

  七、教后反思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词。

  2、过程和方法:学习多角度赏析词情。(重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苏轼面对生活泰然处之、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难点)

  二、教材分析: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四十岁在密州作的一首记射猎的词。这是一首抒发爱国豪情的词作,也是豪放词的开山之作,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豪情洋溢、壮志冲天的将军形象。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水调歌头》、《浣溪沙》等篇章,对苏轼的生*经历和精神品质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的品味语言的能力有所欠缺,因此学习该词,主要是学习多角度,体会作者情感。

  四、重点难点:

  本节重点:学习多角度赏析词情。

  本节难点:学习苏轼面对生活泰然处之、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难点)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空明澄澈时,他与好友,庭下散步,吟出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而”的达观。中秋月圆时,他与亲人天各一方,诵出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豪放。潇潇暮雨时,他唱出了“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超脱。他就是苏轼,那么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他又会描绘怎样的场景,给我们展现别样的风味呢?

  2、学案反馈:

  (1)通过导学案的批改,涌现出大批优秀的学生,下面让我们把热烈的`掌声送给这些同学。

  导入:诗歌是语言的精华,智慧的结晶,只有反复吟唱才能更深切地理解诗意。下面请同学们齐读这首诗词。

  朗读全诗

  活动指导:

  1、听录音朗读,注意朗读的字音、节奏、情感。

  2、自己反复练读,读出其中的节奏、感情。

  3、小组内互读,并选派**在班上赛读。

  3、探究活动:

  链接语:情感是诗歌的灵魂,了解词的内容有助于理解诗歌的感情。

  合作探究:

  一、理解诗意

  活动指导:

  1、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理解词意。

  2、存疑之处,组内讨论解决。

  3、请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

  导入:我们常常被词的感情所震撼,一颦一笑,一滴眼泪一条河流,一颗星星两片花朵,都深深寄寓了作者深深的情感。

  二:多角度鉴赏词情。

  品读鉴赏本词,理解词所表达的感情?

  温馨提示:

  1、分析题目,理解词情。

  2、、抓关键词语,理解词情。

  3、从词中的景物或者典故,理解词情。

  4、知人论世,理解词情。

  5、通过想象画面,更加深入理解词情

  6、注意诗的最后两句,词人往往卒章显志。

  训练案

  1、下面对该词的理解品味有误的一项是:()

  A、此词是苏轼的第一首最具豪放风格的作品,表现他决心抗击辽、夏侵略的爱国壮志。自此,他树起了“自是一家”的旗帜,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界境。

  B、开篇着一“聊”一“狂”两字,更见作者的潇洒豪放,也隐约透露出怨愤之情;再用一个“卷”字,写出众多人马像疾风一样驰骋山冈的壮观的出猎场面。

  C、用典故是古诗词创作常用艺术手法之一,用典故能含蓄委婉地表情达意。词中下阕采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悯恤年老,免去罪名的愿望。

  D、结尾三句卒章显志,表明作者想要驰骋沙场、为国杀敌、一展宏图的强烈愿望和远大的志向,其耿耿忠心溢于言表,凸显了刚强威武的英雄气概。

  2、整理、汇总本组所**题。

  结语:苏轼的狂,是一种霸气!是一种追求!是一种狂热的期待!是一种永不放弃的报国豪情!是一种明亮不刺眼的光辉,是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是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泊,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5、总结点评:

  (1)合作探究后动后,小组展示,学生点评,进行知识、方法总结。

  (2)课堂小结:小组之间分享本节课的收获,其他小组进行补充。

  (3)课堂优秀小结:评选优秀小组、优秀个人。

  6、布置作业:

  1、赏析陆游《诉衷情》所蕴含的感情。

  2、阅读林语堂《苏东坡传》和***《苏东坡的突围》。

  7、预习新课。

  《破阵子》


江城子宋苏轼全文、赏析 (菁选3篇)(扩展5)

——浣溪沙宋苏轼全文、注释、赏析3篇

浣溪沙宋苏轼全文、注释、赏析1

  [宋]苏轼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挨踏破蒨罗裙。

  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注释】

  ①旋:匆忙,迅速。抹红妆:抹脂粉。使君:州郡长官的敬称,这里是作者自称。

  ②棘篱门:柴门。

  ③排:推挤。蒨:同“茜”,红色。

  ④收麦社:指收麦子祭土地神。

  ⑤赛神村:指为感谢上天降雨而祭神的村子。

  ⑥叟:老头儿。

  【赏析】

  这组词以朴素生动的笔触,描绘出农村的夏日风光,对受灾的农民表示同情和关怀。太守下乡,对当地的村民百姓来说也是非常新鲜的事,于是便有了“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挨踏破茜罗裙”的场面。在这个场面里,可以显示出农村民风的淳朴可爱,农村少女的欢快活跃、自然真率。这对整日局促于官场的词人而言也是格外清新动人的。这就隐约地与尔虞我诈的官场形成对比。“老幼扶携收麦社,鸟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是词人所见的农村风光,画面上洋溢着丰收之后的欢快,一幅百姓安居乐业、熙熙攘攘的快乐景象。今年的丰收,当然有词人求雨得雨的一份功劳。词人是在赏识自己努力的结果,是在赏识自我的政绩。所表现出来的还是**上的一份自信。以这样的心境和眼光去观赏农村的风光人情,一切就被诗情画意化了。

浣溪沙宋苏轼全文、注释、赏析2

  [宋]苏轼

  元丰七年十二月***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注释:

  【1】浣溪沙: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双调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韵,下片三句两*韵。

  【2】刘倩叔:名士彦,泗州人,生*不详。

  【3】南山:在泗州东南,景色清旷,宋米芾称为淮北第一山。

  【4】细雨斜风:唐韦庄《题貂黄岭官军》:“斜风细雨江亭上,尽日凭栏忆楚乡。”

  【5】媚:美好。此处是使动用法。

  【6】滩:十里滩,在南山附近。

  【7】洛:即洛涧,源出安徽定远西北,北至怀远入淮河。

  【8】漫漫:水势浩大。

  【9】“雪沫”句:谓午间喝茶。

  【10】雪沫乳花:形容煎茶时上浮的白泡。宋人以讲茶泡制成白色为贵,所谓“茶与墨正相反,茶欲白,墨欲黑”(宋赵德麟《侯鲭录》卷四记司马光语)。午盏,指午茶。

  【11】蓼(liǎo)茸:蓼菜嫩芽。一作“蓼芽”。

  【12】春盘:旧俗,立春时用蔬菜水果、糕饼等装盘馈赠亲友。

  注释:

  原题:元丰七年十二月***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①泗州:安徽泗县。

  ②南山:在泗州附近,淮河南岸。

  ③洛:安徽洛河。

  ④蓼茸:蓼菜嫩芽。

  ⑤试春盘:旧俗立春日馈赠亲友,以蔬菜水果、糕饼等装盘,谓“春盘”。因时近立春,故此云“试”。

  评解

  这是一首记游小词。上片写山行俯瞰所见,其人在山中,自不待言。下片言午餐,

  雪沫乳花,蓼茸蒿笋,山野风味盎然。

  --引自惠淇源《婉约词》

  全文赏析:

  这首纪游词,是神宗元丰七年(1084),苏轼赴汝州(今河南汝县)任团练使途中,路经泗州(今安徽泗县)时,与泗州刘倩叔同游南山时所作。词的上片写早春景象,下片写作者与同游者游山时以清茶野餐的风味。作品充满春天的气息,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和健胜进取的精神。

  词的上片写沿途景观。第一句写清晨,风斜雨细,瑟瑟寒侵,这在残冬腊月是很难耐的,可是东坡却只以“作晓寒”三字出之,表现了一种不大在乎的态度。

  第二句写向午的景物:雨脚渐收,烟云淡荡,河滩疏柳,尽沐晴晖。一个“媚”字,极富动感地传出作者喜悦的心声。作者从摇曳于淡云晴日中的疏柳,觉察到萌发中的春潮。于残冬岁暮之中把握住物象的新机,这正是东坡逸怀浩气的表现,是他精神境界上度越恒流之处。“入淮”句寄兴遥深,一结甚远。句中的“清洛”,即“洛涧”,发源于合肥,北流至怀远合于淮水,地距泗州(宋治在临淮)不近,非目力能及。词中提到清洛,是以虚摹的笔法,眼前的淮水联想到上游的清碧的洛涧,当它汇入浊淮以后,就变得浑浑沌沌一片浩茫了。

  下片转写作者游览时的清茶野餐及欢快心情。一起两句,作者抓住了两件有特征性的事物来描写:乳白色的`香茶一盏和翡翠般的春蔬一盘。两相映托,便有浓郁的节物气氛和诱人的力量。“雪沫”乳花,状煎茶时上浮的白泡。以雪、乳形容茶色之白,既是比喻,又是夸张,形象鲜明。午盏,指午茶。此句可说是对宋人茶道的形象描绘。“蓼茸蒿笋”,即蓼芽与蒿茎,这是立春的应时节物。旧俗立春时馈送亲友以鲜嫩春菜和水果、饼铒等,称“春盘”。

  此二句绘声绘色、活灵活现地写出了茶叶和鲜菜的鲜美色泽,使读者从中体味到词人品茗尝鲜时的喜悦和畅适。这种将生活形象铸成艺术形象的手法,显示出词人高雅的审美意趣和旷达的人生态度。“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是一个具有哲理性的命题,用在词的结尾,却自然浑成,有照彻全篇之妙趣,为全篇增添了欢乐情调和诗味、理趣。

  这首词,色彩清丽而境界开阔的生动画面中,寄寓着作者清旷、闲雅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态度,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无尽的遐思。

浣溪沙宋苏轼全文、注释、赏析3

  [宋]苏轼

  元丰七年十二月***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注释:

  【1】浣溪沙: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双调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韵,下片三句两*韵。

  【2】刘倩叔:名士彦,泗州人,生*不详。

  【3】南山:在泗州东南,景色清旷,宋米芾称为淮北第一山。

  【4】细雨斜风:唐韦庄《题貂黄岭官军》:“斜风细雨江亭上,尽日凭栏忆楚乡。”

  【5】媚:美好。此处是使动用法。

  【6】滩:十里滩,在南山附近。

  【7】洛:即洛涧,源出安徽定远西北,北至怀远入淮河。

  【8】漫漫:水势浩大。

  【9】“雪沫”句:谓午间喝茶。

  【10】雪沫乳花:形容煎茶时上浮的白泡。宋人以讲茶泡制成白色为贵,所谓“茶与墨正相反,茶欲白,墨欲黑”(宋赵德麟《侯鲭录》卷四记司马光语)。午盏,指午茶。

  【11】蓼(liǎo)茸:蓼菜嫩芽。一作“蓼芽”。

  【12】春盘:旧俗,立春时用蔬菜水果、糕饼等装盘馈赠亲友。

  注释:

  原题:元丰七年十二月***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①泗州:安徽泗县。

  ②南山:在泗州附近,淮河南岸。

  ③洛:安徽洛河。

  ④蓼茸:蓼菜嫩芽。

  ⑤试春盘:旧俗立春日馈赠亲友,以蔬菜水果、糕饼等装盘,谓“春盘”。因时近立春,故此云“试”。

  评解

  这是一首记游小词。上片写山行俯瞰所见,其人在山中,自不待言。下片言午餐,

  雪沫乳花,蓼茸蒿笋,山野风味盎然。

  --引自惠淇源《婉约词》

  全文赏析:

  这首纪游词,是神宗元丰七年(1084),苏轼赴汝州(今河南汝县)任团练使途中,路经泗州(今安徽泗县)时,与泗州刘倩叔同游南山时所作。词的上片写早春景象,下片写作者与同游者游山时以清茶野餐的风味。作品充满春天的气息,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和健胜进取的精神。

  词的上片写沿途景观。第一句写清晨,风斜雨细,瑟瑟寒侵,这在残冬腊月是很难耐的,可是东坡却只以“作晓寒”三字出之,表现了一种不大在乎的态度。

  第二句写向午的景物:雨脚渐收,烟云淡荡,河滩疏柳,尽沐晴晖。一个“媚”字,极富动感地传出作者喜悦的心声。作者从摇曳于淡云晴日中的疏柳,觉察到萌发中的春潮。于残冬岁暮之中把握住物象的新机,这正是东坡逸怀浩气的表现,是他精神境界上度越恒流之处。“入淮”句寄兴遥深,一结甚远。句中的“清洛”,即“洛涧”,发源于合肥,北流至怀远合于淮水,地距泗州(宋治在临淮)不近,非目力能及。词中提到清洛,是以虚摹的笔法,眼前的淮水联想到上游的清碧的洛涧,当它汇入浊淮以后,就变得浑浑沌沌一片浩茫了。

  下片转写作者游览时的清茶野餐及欢快心情。一起两句,作者抓住了两件有特征性的事物来描写:乳白色的香茶一盏和翡翠般的春蔬一盘。两相映托,便有浓郁的节物气氛和诱人的力量。“雪沫”乳花,状煎茶时上浮的白泡。以雪、乳形容茶色之白,既是比喻,又是夸张,形象鲜明。午盏,指午茶。此句可说是对宋人茶道的形象描绘。“蓼茸蒿笋”,即蓼芽与蒿茎,这是立春的应时节物。旧俗立春时馈送亲友以鲜嫩春菜和水果、饼铒等,称“春盘”。

  此二句绘声绘色、活灵活现地写出了茶叶和鲜菜的.鲜美色泽,使读者从中体味到词人品茗尝鲜时的喜悦和畅适。这种将生活形象铸成艺术形象的手法,显示出词人高雅的审美意趣和旷达的人生态度。“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是一个具有哲理性的命题,用在词的结尾,却自然浑成,有照彻全篇之妙趣,为全篇增添了欢乐情调和诗味、理趣。

  这首词,色彩清丽而境界开阔的生动画面中,寄寓着作者清旷、闲雅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态度,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无尽的遐思。


江城子宋苏轼全文、赏析 (菁选3篇)(扩展6)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作品原文及对照翻译3篇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作品原文及对照翻译1

  出处或作者:苏轼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作品原文及对照翻译2

  不思量,自难忘。

  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音讯渺茫。不思念吧,但本来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妻子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与她交谈凄凉的景况。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即使相逢也料想不会认识,因为我四处奔波,灰尘满面,鬓发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晚上忽然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家乡,只见妻子正在小窗前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两人互相望着,没有言语,只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料想年年断肠的地方,晚上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


江城子宋苏轼全文、赏析 (菁选3篇)(扩展7)

——《江城子·密州出猎》阅读试题及答案3篇

《江城子·密州出猎》阅读试题及答案1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请找出这首词中描写出猎场景的句子。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岗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2分)

  表达了作者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3、江城子是这首词的_______,密州出猎是这首词的____________。

  词牌名题目

  4、请写出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大意及其所蕴含的情感。

  定将把弓拉得如圆月一样去参加战斗,去抵抗西北的侵略者。

  表达了作者要报效祖国,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5、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运用典故,拿魏尚自比,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能派人来赦免他的罪名,让他有机会到西北边防抵抗外敌入侵。用典的作用是:委婉含蓄。

  6、词中典故出自《史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词人以古人自比,希望得到朝廷重用。

  7、从表达方式上看,词的上阕重在_________;下阕重在_______。

  叙事(描写)、抒情

  8、词人借射天狼的典故表达什么意思?

  表达自己报效国家、御敌建功的爱国情怀。

  9、本词上阙写景,描写了__________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阙言志,抒写了词人____________________的豪情壮志。(2分)

  密州出猎(或:出城打猎出猎打猎狩猎)(1分)渴望报效国家(或:渴望建功立业)

  10、词的上片突出观猎盛况的一个词是________。(1分)

  倾城

  11、用你自己的话,描述锦帽貂裘、千骑卷*冈所展现的壮观场面。

  随从出猎的武士个个戴着锦帽,穿着华贵的貂皮猎装,纵**骋,浩浩荡荡的队伍如同一阵疾风骤雨,从地势*缓的山冈上席卷而过。

  12、词中鬓微霜,又何妨表达了词人什么心境?其言外之意是什么?

  表达了词人不服老的心境。言外之意是: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我仍能跃马疆场,迎击来犯之敌。

  11、老夫聊发少年狂中一个聊字,则表现了作者________之情。

  欲为国尽力而不得的激愤

  13、这首词用一个________字贯穿始终,显得胸襟磊落,壮怀激越,具有一种阳刚之美,实属________派词篇的典范。上片表现词人________之狂;下片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________,抒发了________。

  狂豪放举止神态胸怀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

  14.下面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本词描绘冬猎盛况,上阕写出猎场面,极其壮观使人有亲临其境之感;下阕向朝廷请战,豪情壮志跃然纸上。

  B.写作此词时,作者刚刚四十岁,而词中自称老夫,显然有时不我待、功业未就的迟暮之感。

  C.词中运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含蓄委婉地表示:希望朝廷能派人来赦免他的罪名,让他有机会到西北边防抵抗外敌入侵。

  D.季羡林说:苏轼是*文学史和艺术史上最全面的伟大天才。苏轼的才能是多方面的,在词的创作上,他摆脱了婉约派的传统,创豪放词派,与辛弃疾并称。

  15.请你自选角度,对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句做点赏析。

  答:角度一:描绘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英武豪迈;角度二:抒写作者的爱国思想和豪情壮志;角度三:运用修辞。比喻,雕弓如满月,生动形象地展示力量,表明决心。引用,用射天狼,委婉地指出边防重点。(任选个角度,内容具体,表述明确即可;从其他角度赏析,合理亦可。)


江城子宋苏轼全文、赏析 (菁选3篇)(扩展8)

——江城子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选3篇)

江城子原文翻译及赏析1

  江城子·示表侄刘国华

  家园十亩屋头边。正春妍,酿花天。杨柳多情,拂拂带轻烟。别馆闲亭随分有,时策杖,小盘旋。

  采山钓水美而鲜。饮中仙,醉中禅。闲处光阴,赢得日高眠。一品**人道好,多少事,碎心田。

  创作背景

  吴潜为南宋名臣,但在朝廷任职时颇受以贾似道为首的权臣排挤。景定**(1260),吴潜被贬谪到循州(今广东省惠阳县),此篇即是他在循州闲居时赠表侄刘国华的作品。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屋子旁边有田园十亩,春光正好,百花都酝酿竞放娇颜。多情的杨柳,随风披拂摇摆,笼着淡淡轻烟。幽馆闲亭随处可见,我时时拄着手杖,稍作流连。

  采山货,钓河鱼,味道既鲜而美,我是那酣饮中的酒仙,醉倒后的禅人。在闲居的日子里,日上三竿我还酣睡不起。人们都说做一品**好,但有多少事,聒碎心田。

  注释

  江城子:词牌名,又名“村意远”“江神子”“水晶帘”。此体为双调,七十字,上下片各七句,五*韵。

  刘国华:作者表侄,生*未详。

  别馆:别墅。

  策杖:拄着手杖。

  醉中禅:醉倒后的禅人。禅,这里指醉心禅法者。

  赏析

  这是一首述志言怀的词。词人通过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描述,表明了自己不慕**的生活态度及淡然闲静的心境。悠游林下的闲适和禅宗的空灵境界,在作者看来,可以达到融通:经过内“碎心田”而外“一品**”的红尘修炼,“仙”“禅”的况味一起随着乡村伴日高眠、把酒垂钓的生活油然而生,集中体现在了这首词中。

  上阕描写词人的居处。词人所居之处如同世外桃源,田园十亩,百花竞放,柳条依依。于这景物中,词人的心境表露无遗,他不苟于俗,过着恬然自得的生活。下阕述写词人的日常生活。他生活是悠闲随性的:采山货,钓河鱼,畅饮美酒,睡觉睡到日上三竿。“一品**”以下三句,词人直抒胸臆,表明自己安贫乐道,不愿过那钩心斗角的官场生活。

  这首词写得*白易懂,不事雕琢。全篇信手拈来,准确妥帖地将词人自己的心境传达出来。

江城子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彫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彫通:雕)

  译文:

  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人的狂傲之气,左手牵着黄狗,右手托着苍鹰。随从的将士们头戴华美艳丽的帽子,身穿貂皮做的衣服,浩浩荡荡的大部队像疾风一样,席卷*坦的山冈。为报答全城的百姓都来追随我,我一定要像孙权一样射杀一头老虎给大家看看。

  喝酒喝到正高兴时,我的胸怀更加开阔,我的胆气更加张扬。即使头发微白,又有什么关系呢?朝廷什么时候才能派人拿着符节来密州赦免我的罪呢?那时我定当拉开弓箭,使之呈现满月的形状,瞄准西北,把**西夏的天狼星射下来。

  注释:

  ⑴.江城子:词牌名。

  ⑵.密州:在今山东省诸城市。

  ⑶.老夫:作者自称,时年四十。聊:姑且,暂且。狂:狂妄。

  ⑷.左牵黄,右擎苍:左手牵着黄狗,右臂托起苍鹰,形容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的架势。

  ⑸.锦帽貂裘:名词作动词,头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貂裘,身穿貂鼠皮衣。这是汉羽林军穿的服装。

  ⑹.千骑卷*冈:形容马多尘土飞扬,把山岗像卷席子一般掠过。千骑(jì):形容从骑之多。*冈:指山脊*坦处。

  ⑺.为报:为了报答。太守:古代州府的行政长官。

  ⑻.孙郎:三国时期东吴的孙权,这里作者自喻。《三国志·吴志·孙权传》载:“***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凌亭,马为虎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

  ⑼.酒酣胸胆尚开张:尽情畅饮,胸怀开阔,胆气豪壮。尚:更。

  ⑽.鬓:额角边的头发。霜:白。

  ⑾.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朝廷何日派遣冯唐去云中郡赦免魏尚的罪呢?典出《史记·冯唐列传》。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汉时的郡名,在今*****区托克托县一带,包括山西西北部分地区)太守。他爱惜士卒,优待军吏,匈奴远避。匈奴曾一度来犯,魏尚亲率车骑出击,所杀甚众。后因报功文书上所载杀敌的数字与实际不合(虚报了六个),被削职。经冯唐代为辨白后,认为判的过重,文帝就派冯唐“持节”(带着传达圣旨的符节)去赦免魏尚的罪,让魏尚仍然担任云中郡太守。苏轼此时因**上处境不好,调密州太守,故以魏尚自许,希望能得到朝廷的信任。节:兵符,带着传达命令的符节。持节:是奉有朝廷重大使命。

  ⑿.会挽雕弓如满月:会,应当。挽,拉。雕弓,弓背上有雕花的弓。满月:圆月。

  ⒀.天狼:星名,一称犬星,旧说指侵掠,这里引指西夏。《楚辞·九歌·东君》:“长矢兮射天狼。”《晋书·天文志》云:“狼一星在东井南,为野将,主侵掠。”词中以之隐喻侵犯北宋边境的辽国与西夏。

  《江城子》赏析

  这首词是苏轼豪放词中较早之作,作于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冬,当时苏轼任密州知州。据《东坡纪年录》:“乙卯冬,祭常山回,与同官习射放鹰作。”苏轼有《祭常山回小猎》诗云:“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回望白云生翠巘,归来红叶满征衣。圣明若用西凉簿,白羽犹能效一挥。”其描写出猎的壮观场面及卒章所显之志,与这首《江城子》类似。

  苏轼对这首痛快淋漓之作颇为自得,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写道:“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苏轼此词一反“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拓宽了词的境界,树起了词风词格的别一旗帜。

  苏轼深受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历来勤政爱民,每至一处,都颇有政绩,为百姓所拥戴。密州时期,他的生活依旧是寂寞和失意的,郁积既久,喷发愈烈,遇事而作,如挟海上风涛之气。

  这首词起句陡兀,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狂”虽是聊发,却缘自真实。苏轼外任或谪居时期常常以“疏狂”、“狂”、“老狂”自况。如《十拍子》:“强染霜髭扶翠袖,莫道狂夫不解狂。狂夫老更狂。”苏轼时年四十,正值盛年,不应言老,却自称“老夫” ,又言“聊发”,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反差,形象地透视出、流露出内心郁积的情绪。此中意味,需要特别体会。他左手牵黄狗,右手擎猎鹰,头戴锦绣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一身猎装,气宇轩昂,何等威武。“千骑卷*冈”,一“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爱戴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太守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上阕写出猎的壮阔场面,豪兴勃发,气势恢宏,表现出作者壮志踌躇的英雄气概。

  下阕承前进一步写“老夫”的“狂”态。出猎之际,痛痛快快喝了一顿酒,意兴正浓,胆气更壮,尽管“老夫”老矣,鬓发斑白,又有什么关系!以“老”衬“狂”,更表现出作者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北宋仁宗、神宗时代,国力不振,国势羸弱,时常受到辽国和西夏的侵扰,令许多尚气节之士义愤难*。想到国事,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于是苏轼借出猎的豪兴,将深隐心中的夙愿和盘托出,不禁以西汉魏尚自况,希望朝廷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使臣,前来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这里作者用了一个典故;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少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了魏尚)。其“狂”字下面潜涵的赤诚令人肃然起敬。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即喻指辽和西夏。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下阕借出猎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的**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这首词感情纵横奔放,令人“觉天风海雨逼人”。从艺术表现力上说,词中一连串表现动态的词,如发、牵、擎、卷、射、挽、望等,十分生动形象。全词表现了作者的胸襟见识,情感兴趣,希望理想,一波三折,姿态横生,“狂”态毕露;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充满阳刚之美,成为历久弥珍的名篇。

江城子原文翻译及赏析3

  原文:

  南来飞燕北归鸿。

  偶相逢,惨愁容。

  绿鬓朱颜,重见两衰翁。

  别后悠悠君莫问,无限事,不言中。

  小槽春酒滴珠红。

  莫匆匆,满金钟。

  饮散落花流水、各西东。

  后会不知何处是,烟浪远,暮云重。

  译文

  我们就像从南飞来的燕子与向北而归的鸿雁,偶尔相逢,带着凄惨悲愁的面容。想当年都是黑发红颜,而此时重见却是两个衰朽的老翁。分别后世事悠悠您就不用问了,无限的事情,都在不言中。

  面前的珍珠美酒滴滴红,不用行色匆匆,尽管把酒斟满在金钟。这一阵饮酒之后,我们又要像落花流水一样各奔西东。以后的相聚不知道又会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只见江面烟雾腾腾,暮云叠叠重重。

  注释

  江城子:词牌名。又名“江神子”。唐词单调,始见《花间集》。宋人改为双调,七十字,上下片都是七句五*韵。

  “南来”句:此句仿南朝陈**《东飞伯劳歌》“南飞乌鹊北飞鸿”句意,借喻久别重逢的友人。

  绿鬓朱颜:黑发红颜,形容年轻美好的容颜。衰翁:老翁。

  悠悠:思念貌;忧思貌。

  小槽:古时制酒器中的一个部件,酒由此缓缓流出。春酒:冬酿春熟之酒;亦称春酿秋冬始熟之酒。

  金钟:酒杯之美称。钟,酒器。

  烟浪:雾霭苍茫的水面,同“烟波”。唐刘禹锡《酬冯十七舍人》诗:“白首相逢处,巴江烟浪深。”

  暮云重:喻友人关山远隔。唐杜甫《春日忆李白》诗:“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赏析:

  此词作于宋**元符三年(1100年)。元符三年四月,秦观被移诏衡州,苏轼也被获准内迁,这对饱经磨难的师生希望马上见面,共话别情。六月,师生会于康海。此次相会,秦观赋《江城子》以记之。


江城子宋苏轼全文、赏析 (菁选3篇)(扩展9)

——苏轼《江城子》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选2篇)

苏轼《江城子》原文翻译及赏析1

  作品原文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作品注释

  ⑴江城子:词牌名。

  ⑵乙卯(mǎo):公元1075年,即北宋熙宁八年。

  ⑶十年:指结发妻子王弗去世已十年。

  ⑷思量:想念。“量”按格律应念*声liang。

  ⑸千里:王弗葬地四川眉山与苏轼任所山东密州,相隔遥远,故称“千里”。孤坟:孟棨《本事诗·徵异第五》载张姓妻孔氏赠夫诗:“欲知肠断处,明月照孤坟。”其妻王氏之墓。

  ⑹纵使:即使。

  ⑺尘满面,鬓如霜:形容饱经沧桑,面容憔悴。

  ⑻幽梦:梦境隐约,故云幽梦。

  ⑼小轩窗:指小室的窗前,小轩:有窗槛的小屋。

  ⑽顾:看。

  ⑾料得:料想,想来。肠断处:一作“断肠处”。

  ⑿明月夜,短松冈:苏轼葬妻之地,短松:矮松。

  作品译文

  你我夫妻诀别已经整整十年,强忍不去思念可终究难相望。千里之外那座遥远的孤坟啊,竟无处向你倾诉满腹的悲凉。纵然夫妻相逢你也认不出我,我已经是灰尘满面两鬓如霜。

  昨夜我在梦中又回到了家乡,在小屋窗口你正在打扮梳妆。你我二人默默相对惨然不语,只有流出淋漓热泪洒下千行。料想得到我当年想她的地方,就在明月的夜晚矮松的山冈。

  创作背景

  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里说:“治*二年(1065)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名弗),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于*静语气下,寓绝大沉痛。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陈师道语)且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作品鉴赏

  *文学史上,从《诗经》开始,就已经出现“悼亡诗”。从悼亡诗出现一直到北宋的苏轼这期间,悼亡诗写得最有名的有**的潘岳和中唐的元稹。晚唐的李商隐亦曾有悼亡之作。他们的作品悲切感人。或写爱侣去后,处孤室而凄怆,睹遗物而伤神;或写作者既富且贵,追忆往昔,慨叹世事乖舛、天命无常;或将自己深沉博大的思念和追忆之情,用恍惚迷离的文字和色彩抒发出来,读之令人心痛。而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首创。苏轼的这首悼亡之作与前人相比,它的表现艺术却另具特色。这首词是“记梦”,而且明确写了做梦的日子。但虽说是“记梦”,其实只有下片五句是记梦境,其他都是抒胸臆,诉悲怀的,写得真挚朴素,沉痛感人。

  题中“乙卯”年指的是公元1075年(宋神宗熙宁八年),其时苏东坡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年已四十。这首“记梦”词,实际上除了下片五句记叙梦境,其他都是抒情文字。开头三句,排空而下,真情直语,感人至深。“十年生死两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也是同样的。恩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倏忽,转瞬十年。“不思量,自难忘”,人虽云亡,而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怀。王弗逝世转瞬十年了,想当初年方十六的王弗嫁给了十九岁的苏东坡,少年夫妻情深意重自不必说,更难得她蕙质兰心,明事理。这十年间,东坡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颇受**,心境悲愤;到密州后,又逢凶年,忙于处理政务,生活困苦到食杞菊以维持的地步,而且继室王**(或许正是出于对爱妻王弗的深切思念,东坡续娶了王弗的堂妹王**,据说此女颇有其堂姐风韵)及儿子均在身旁,故不能年年月月,朝朝暮暮都把逝世的妻子老挂在心间。不是经常想念,但绝不是已经忘却。这种深深地埋在心底的感情,是难以消除的。因为作者时至中年,那种共担忧患的夫妻感情,久而弥笃,是一时一刻都不能消除的。作者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利用这两组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真实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内心的情感。十年忌辰,触动人心的日子里,他不能“不思量”那聪慧明理的贤内助。往事蓦然来到心间,久蓄的情感潜流,忽如闸门大开,奔腾澎湃难以遏止。于是乎有梦,是真实而又自然的。“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想到爱妻华年早逝,感慨万千,远隔千里,无处可以话凄凉,话说得极为沉痛。其实即便坟墓近在身边,隔着生死,也是不能话凄凉的。这是抹煞了生死界线的痴语、情语,极大程度上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凄凉无助而又急于向人诉说的情感,格外感人。接着,“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三个长短句,又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种种忧愤,包括在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之中,这时他才四十岁,已经“鬓如霜”了。明明她辞别人世已经十年,却要“纵使相逢”,这是一种绝望的、不可能的假设,感情是深沉、悲痛,而又无奈的,表现了作者对爱侣的深切怀念,也把个人的变化做了形象的描绘,使这首词的意义更加深了一层。

  苏东坡曾在《亡妻王氏墓志铭》记述了“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的父训。而此词写得如梦如幻,似真非真,其间真情恐怕不是仅仅依从父命,感于身世吧。作者索于心,托于梦的确实是一份“不思量,自难忘”的患难深情。

  下片的头五句,才入了题开始“记梦”。“夜来幽梦忽还乡”,是记叙,写自己在梦中忽然回到了时在念中的故乡,在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相聚、重逢。“小轩窗,正梳妆。”那小室,亲切而又熟悉,她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在梳妆打扮。这犹如结婚未久的少妇,形象很美,带出苏轼当年的闺房之乐。作者以这样一个常见而难忘的场景表达了爱侣在自己心目中的永恒的印象。夫妻相见,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亲昵,而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这正是东坡笔力奇崛之处,妙绝千古。正唯“无言”,方显沉痛;正唯“无言”,才胜过了万语千言;正唯无言,才使这个梦境令人感到无限凄凉。“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之胜,全在于此。别后种种从何说起,只有任凭泪水倾盈。一个梦,把过去拉了回来,但当年的美好情景,并不存在。这是把现实的感受溶入了梦中,使这个梦也令人感到无限凄凉。结尾三句,又从梦境落回到现实上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而柔肠寸断。推己至人,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谓用心良苦。在这里作者设想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这种表现手法,有点像杜甫的名作《月夜》,不说自己如何,反说对方如何,使得诗词意味,更加蕴蓄。东坡此词最后这三句,意深,痛巨,余音袅袅,让人回味无穷。特别是“明月夜,短松冈”二句,凄清幽独,黯然魂销。正所谓“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这番痴情苦心实可感天动地。

  这首词运用分合顿挫,虚实结合以及叙述白描等多种艺术的表现方法,来表达作者怀念亡妻的思想感情,在对亡妻的哀思中又糅进自己的身世感慨,因而将夫妻之间的情感表达得深婉而挚着,使人读后无不为之动情而感叹哀惋。

  词牌简介

  江城子,词牌名之一。唐词单调,始见《花间集》韦庄词,单调***字,七句五*韵。或谓调因欧阳炯词中有“如(衬字)西子镜照江城”句而取名。宋人改为双调,七十字,上下片都是七句五*韵。欧阳炯单调词将结尾两个三字句加一衬字成为七言句,开宋词衬字之法。后蜀尹鹗单调词将起首七言句改作三字两句,开宋词减字、摊破之法。晁补之改其名为《江神子》,韩淲调有“腊后春前村意远”句,故又名《村意远》。

  作品格律

  (○*声●仄声⊙可*可仄△*韵▲仄韵)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

  (仄韵:诗韵中的仄韵是凡属上声、去声、入声的韵,皆为仄韵,与“*韵”相对。)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宋仁宗**,1056~1063)进士。曾**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江城子》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江城子⑴·密州出猎⑵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⑶,左牵黄,右擎苍⑷,锦帽貂裘⑸,千骑卷*冈⑹。为报倾城随太守⑺,亲射虎,看孙郎⑻。

  酒酣胸胆尚开张⑼,鬓微霜⑽,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⑾?会挽雕弓如满月⑿,西北望,射天狼⒀。

  作品注释

  ⑴江城子:词牌名。

  ⑵密州:在今山东省诸城市。

  ⑶老夫:作者自称,时年四十。聊:姑且,暂且。狂:狂妄。

  ⑷左牵黄,右擎苍:左手牵着黄狗,右臂托起苍鹰,形容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的架势。

  ⑸锦帽貂裘:名词作动词,头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貂裘,身穿貂鼠皮衣。这是汉羽林军穿的服装。

  ⑹千骑卷*冈:形容马多尘土飞扬,把山岗像卷席子一般掠过。千骑(jì):形容从骑之多。*冈:指山脊*坦处。

  ⑺为报:为了报答。太守:古代州府的行政长官。

  ⑻孙郎:三国时期东吴的孙权,这里作者自喻。《三国志·吴志·孙权传》载:“***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凌亭,马为虎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

  ⑼酒酣胸胆尚开张:尽情畅饮,胸怀开阔,胆气豪壮。尚:更。

  ⑽鬓:额角边的头发。霜:白。

  ⑾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朝廷何日派遣冯唐去云中郡赦免魏尚的罪呢?典出《史记·冯唐列传》。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汉时的郡名,在今*****区托克托县一带,包括山西西北部分地区)太守。他爱惜士卒,优待军吏,匈奴远避。匈奴曾一度来犯,魏尚亲率车骑出击,所杀甚众。后因报功文书上所载杀敌的数字与实际不合(虚报了六个),被削职。经冯唐代为辨白后,认为判的过重,文帝就派冯唐“持节”(带着传达圣旨的符节)去赦免魏尚的罪,让魏尚仍然担任云中郡太守。苏轼此时因**上处境不好,调密州太守,故以魏尚自许,希望能得到朝廷的信任。节:兵符,带着传达命令的符节。持节:是奉有朝廷重大使命。

  ⑿会挽雕弓如满月:会,应当。挽,拉。雕弓,弓背上有雕花的弓。满月:圆月。

  ⒀天狼:星名,一称犬星,旧说指侵掠,这里引指西夏。《楚辞·九歌·东君》:“长矢兮射天狼。”《晋书·天文志》云:“狼一星在东井南,为野将,主侵掠。”词中以之隐喻侵犯北宋边境的辽国与西夏。

  作品译文

  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人的狂傲之气,左手牵着黄狗,右手托着苍鹰。随从的将士们头戴华美艳丽的帽子,身穿貂皮做的衣服,浩浩荡荡的大部队像疾风一样,席卷*坦的山冈。为报答全城的百姓都来追随我,我一定要像孙权一样射杀一头老虎给大家看看。

  喝酒喝到正高兴时,我的胸怀更加开阔,我的胆气更加张扬。即使头发微白,又有什么关系呢?朝廷什么时候才能派人拿着符节来密州赦免我的罪呢?那时我定当拉开弓箭,使之呈现满月的形状,瞄准西北,把**西夏的天狼星射下来。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公元1075年(神宗熙宁八年),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这是宋人较早抒发爱国情怀的一首豪放词,在题材和意境方面都具有开拓意义。词的上阙叙事,下阙抒情,气势雄豪,淋淳酣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读之令人耳目一新。首三句直出会猎题意,次写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然后转写自己的感想:决心亲自射杀猛虎,答谢全城军民的深情厚意。过片以后,叙述猎后开怀畅饮,并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够承担起卫国守边的重任。

  结尾直抒胸臆,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总有一天,要把弓弦拉得像满月一样,射掉那贪残成性的“天狼星”,将西北边境上的敌人统**扫而光。这首词在偎红倚翠、浅斟低唱之风盛行的北宋词坛可谓别具一格,自成一体,对南宋爱国词有直接影响。作者对此阕也颇感自豪,在《与鲜于子骏书》中,他曾说此词“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自是一家”。可见这首词可能是作者第一次作豪放词的尝试,可见作者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颇具文学底蕴。

  作品鉴赏

  苏轼因此词有别于“柳七郎(柳永)风味”而颇为得意。他曾致书鲜于子骏表达这种自喜:“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此词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为报全城士民盛意,词人也要像当年孙权射虎一样,一显身手。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

  以上主要写“出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表现出来的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更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酒酣胸胆尚开张”,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

  过片一句,言词人酒酣之后,胸胆更豪,兴致益浓。此句以**心世界的直抒,总结了上片对外观景象的描述。接下来,作者倾诉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年事虽高,鬓发虽白,却仍希望朝廷能像汉文帝派冯唐持节赫免魏尚一样,对自己委以重任,赴边疆抗敌。那时,他将挽弓如满月,狠狠抗击西夏和辽的侵扰。

  此作是千古传诵的东坡豪放词**作之一。词中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拓展了词境,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为词的创作开创了崭新的道路。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词牌说明

  江城子

  唐词单调,始见《花间集》韦庄词,单调***字,七句五*韵。或谓调因欧阳炯词中有“如(衬字)西子镜照江城”句而取名。宋人改为双调,七十字,上下片都是七句五*韵。欧阳炯单调词将结尾两个三字句加一衬字成为七言句,开宋词衬字之法。后蜀尹鹗单调词将起首七言句改作三字两句,开宋词减字、摊破之法。晁补之改其名为《江城子》,韩淲调有“腊后春前村意远”句,故又名《村意远》。

  格律对照

  中*中仄仄**(韵)。仄**(韵),仄**(韵)。中仄中*,中仄仄**(韵)。中仄中

  **仄仄,*仄仄,仄**(韵)。(下段如上,中表示可*可仄,*表示*声,仄表示仄声,韵表示韵脚位置)(本是单***字,宋人改为双调。)此词的韵脚是:七阳;可“三江七阳”通押。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宋仁宗**,1056~1063)进士。曾**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