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掌握本文重点词语并会用。
2 精读课文,了解作家作品,理清文章结构,把握行文线索,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把握文章主题。
3反复朗读,理请文章层次,学习插叙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4 细细品读,体会作者与父亲的感情。
教学重点:
1.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 学习本文插叙的写法
3.理解文中父亲对“我”的深情。
教学难点:
1. 理解本文题目的双重含义和“花”在文中的作用。
2. 揣摩文中的伏笔及含蓄的表达
课前预习:搜集作者相关资料,熟读本课字词。
课时安排:1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爸爸去哪儿》——第八课《爸爸的花儿落了》,
这节课我们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呢?
二 教学任务:
1、明确线索,理清思路。
2. 理解并掌握双关和插叙。
3、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领悟文中父爱,反思自己的亲情或友情。
三 预习检测
1.字词掌握:听写或读写
zhǒnɡzhànɡ dīnɡzhǔ
pǔ 骊 歌
玉簪花 鸡毛掸子
2.作者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城南旧事》,作者: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台湾女作家,她的创作很丰富,有散文集《窗》《两地》《作客美国》等,她的处女作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是一部专写家庭琐事的文集,短篇小说集有《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等,长篇小说《春风》《云》。
作品:《城南旧事》——20年代末,发生在北京城南一条胡同里的故事,主人公:小英子,童年时代身边发生的故事。
这篇课文选自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的最后一部分。有关作家林-海音及其《城南旧事》的一些资料课后希望你们回去之后能够认真的搜集并积累,这不仅能够丰富文学知识,扩大知识面,而且对于你们理解这篇课文很有帮助。(5分钟) lízāndǎn
四 整体感知课文(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一)速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
1、本文是什么文体?(小说 自传体小说)
2、本文有哪两位人物?主要人物又是谁?爸爸、“我”。爸爸是主要人物。文中都写了父亲的哪些事情?从中看出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画出关于父亲描写的句子)—— (爸爸的思想性格是通过事件和语言表现出来的):
教师总结:由此可见,文章中的父亲是一个很有爱心的人,又是一个能够对我严格要求的好父亲。这样的父亲你们羡慕吗?有这样的父亲是很幸福的!其实,你们都有这样一位非常慈祥非常爱你们的父亲,我们的生活缺少的不是幸福,缺少的只是发现,只是我们对生活的细心的观察。那么作者林-海音是如何将她的这种发现,这份通过细心观察而获得的情感表达出来的呢?(提问)——回忆 (二)跳读课文,理清层次感受文章的结构美:
1.文中哪些是写眼前的事,哪些是写回忆的事?回忆的事是怎样引出来的?(点出事件——分清眼前与回忆指明插叙——挖掘线索)
(由文章最后一句话,引出题目)
2你是如何理解文章标题的?找出相关内容并大声朗读出来。
提示:题目一语双关,一方面实指夹竹桃的败落,另一方面暗指天性-爱花的爸爸去世。 以“花”开头,以“花”结尾,中间也多次提到花——是因为爸爸喜欢花花让作者回忆起父亲,同时花也成了爸爸的象征。
3.文中几次提到了“花”,花对这篇文章的构思所起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作者在记叙事情的时候,同学们有没发现有一样非常重要的事物是作者反复提到的?在作者的回忆过程中,它贯穿始终,这件东西可是对整篇文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花) 教师提示:
(1) 文章一开始,通过衣襟上的粉红色夹竹桃,引出前一天去医院探望父亲时的情形。
(2) 通过回忆探病时父亲的一番话,特别是嘱咐我不要迟到,引出六年前因赖床不起受爸爸惩罚以及自己以后上学从不迟到的情形。而这时,礼堂里的钟声又让她想到了爸爸不会来了,“我”的思潮起了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于是又回忆起了爸爸爱花的情形。
(3) 最后写从毕业典礼回来,看着满院零落的花,听到老高的话,使她清醒地意识到父亲已经离开了自己,自己已经长大了。这也使得其与文章一开始提到的花相互呼应。
(三).品读课文,语言赏析
不仅在“花”这一形象上,作者运用得如此的巧妙,如此细腻,在文章的其他地方,都体现出了作者细腻的情感和巧妙的构思。请大家回去找一找,哪些地方你认为作者写得最精彩,下一节课我们再来共同讨论一下这个题目。
五 回顾与体验
1.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2.文章37段写了这样一句话“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怕呢!”,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试着结合自己的体验与同学讨论:“我们”为什么既喜欢,又害怕变成大人?大家畅所欲言。
六 作业:
1 本文重点字词在练习本上写三遍,并找至少三处处课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说明喜欢理由,写在积累本上。(必做)
2 从对课文中父爱的体会,谈谈父亲的爱;并给父亲写一封信,回家读给父亲听。(选
做)
七 结束语:这篇文章作者在表达父亲对自己的关爱和自己对父亲的深情,是通过这些回忆的简单的罗列(罗列,就是不加分析的一一列举出来)吗?不是的。有没有一种记流水帐的感觉?没有。它是贯穿着作者起伏的思潮(思绪的潮流),时而写眼前的事,时而又回忆往事,这样子就使得文章更显生动,使得作者的这些回忆具有更大的感情力量:作者首先用衣襟上的粉红色的夹竹桃,引出前一天去医院探望父亲的情形;通过回忆探病时爸爸的一番话,特别是嘱咐她不要迟到,引出了六年前因赖床不起受爸爸惩罚以及自己以后上学从不迟到的情形;这时,礼堂的钟声响了,想到爸爸不会来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于是又忆起了爸爸爱花的情形;还回忆起了爸爸要她闯练,让她到东郊民巷的正金银行去给在日本的叔叔汇款的经过;最后写毕业典礼回来,看着满院零落的花,听到老高的话,她清醒的意识到爸爸的花儿落了,自己已经长大了。
这样的回忆过程,内容丰富,但不显得繁琐,不显得零乱。这是一种作文的重要方法,希望大家回去之后能够仔细的反复地阅读文章,这的确是一篇好文章!
(二)教师提示:
结合“毕业典礼”这条线索,按毕业典礼前、毕业典礼中、毕业典礼后,给全文划分结构层次。第一部分(1——31)第二部分(32——53)第三部分(54——68)(教师适时补充)
1、你知道作者用什么作为线索把文章中的故事串联起来吗?请谈谈自己的看法。(本文有两
条线索。) 一条是:写眼前——“我”参加毕业典礼; 另一条是:忆往事——爸爸对我的爱————————采用双线穿插的写法
2、理清本文条理,说明这两条线怎样互相穿插?
(1)毕业典礼前:我坐在大礼堂最前一排的中间位子上,将代表全体同学领毕业证书和致谢词。襟上有一朵粉红色的夹竹桃。
穿插:由妈妈说戴着夹竹桃就像爸爸看见你上台,引出前一天去医院看爸爸的情景。
又由爸爸“明天可不能迟到”的嘱咐引出六年前的那一次迟到。床挨打)
(2)毕业典礼中:我忽然想,爸爸会不会忽然从床上起来,给我送来花夹袄? 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院里的石榴和夹竹桃
穿插:由今年石榴花开得没有那么红,那么大,引出爸爸为什么得病,又引出爸爸喜欢花。(穿插:爸爸爱花)
韩主任上台讲话,我们唱骊歌:长亭外,古道边
穿插:由我们长高了,长大了引出:很多人盼望自己长大,爸爸也不拿我当孩子了,让我给在日本读书的陈叔叔寄钱,闯练闯练。(穿插:闯练做事)
(3)毕业典礼后:拿着小学毕业文凭进了家门,发现爸爸的花儿落了,爸爸去世了。意识到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明确:穿插的部分即是:忆往事。 本文使用了插叙的叙事手法。双线并行,文章的一条线索是参加毕业典礼,另一条是在毕业典礼中插叙爸爸的事,两线交相辉映,交错而不乱,层次井然,插叙爸爸的事使文章波澜起伏,跌宕有致。插叙使文章的内容显得丰富而不繁杂,插叙使文章的事件交错而不散乱。由此可知,插叙的方法最适于回忆性文章的写作。 语言赏析:
1 (P32) “我的襟上有一朵粉红色的夹竹桃,是临来时妈妈从院子里摘下来给我别上的,她说:‘夹竹桃是你爸爸种的,戴着它,就像爸爸看见你上台一样!’”——伏笔,最后的感叹号“!”表明了妈妈的语重心长。也为文章设置了悬念:爸爸到底病得怎样了,为什么不能来看她上台?它所起的作用呢,就是让读者有一种继续往下看的欲望,这正是我们所说的“文章能吸引人”。
2 (P32)“昨天我去看爸爸,他的喉咙肿胀着,声音是低哑的。”
——“喉咙肿胀着”说明了父亲的病已经不轻了。
3 (P33)“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这同样是一处伏笔,是父亲要让自己的女儿做好思想准备,同时也是父亲临终前的忠告,这里体现了父亲的那种伟大无私的关爱,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仍不忘给自己的儿女以深深的教诲;这里更体现出了父亲在即将离去前的那种挂念和不舍。
4 (P35)“看外面的天,有点阴,我忽然想,爸爸会不会忽然从床上起来,给我送来花夹袄?我又想,爸爸的病几时才能好?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
——“外面的天有点阴”,这已经是一个不详的征兆,将情与景紧密的联系起来。使情景交融。“妈妈的眼睛红肿着”暗示了妈妈对爸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他将去世。
5 (P37)“快回家去!快回家去!拿着刚发下来的小学毕业文凭——红丝带子系着白纸筒,催着自己,我好象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为什么呀?”
——这里作者写出了自己当时的一种预感,。而之后进了家门,看到夹竹桃垂下了好几枝,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还有石榴树上的小石榴也掉下了几颗。
这些都是以花喻人,将文章的感情推向了高-潮。
6 (P37)“大小姐,别说什么告诉你爸爸了,你妈妈刚从医院来了电话,叫你赶快去,你爸爸已经。。。。。。”——到了这里,我们知道父亲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这一群他所关
爱的儿女们,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悲伤和遗憾啊!作者也终于在爸爸的花儿落了之时,体会到了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家作品;领悟标题的双关含义,掌握拟题技巧;把握行文线索,理清文章的结构;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把握文章的主旨。
2、 反复朗读课文,理清层次;结合自身实际,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感知文章的内容,感受文章的写作特色,学习插叙手法在记叙中的运用。
3、 体会文中爸爸对自己的深情和盼望自己长大、懂事的情感,让学生理解父母对子女的爱;还要让学生在读中认识到要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使自己真正的成熟起来。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线索,体会伏笔在文中的运用;
2、感受父亲的情,理解父亲的深情是怎样影响着“我”的成长的。
教学难点:
1、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
2、感知文章波澜起伏、跌宕有致的结构特色。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了解作家作品;积累生字生词及理解标题的含义;整体感知课文结构。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先播放影片《城南旧事》的几个片段,从而让学生回答有谁看过这部电影 ,再播放音乐《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这首李叔同1908年谱词的《骊歌》,由林-海音《城南旧事》改编的同名电影而广为人知,这首歌含有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相思,这部影片曾获马尼拉第二届国际电影节金鹰奖。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林-海音小说《城南旧事》的最后一部分——《爸爸的花儿落了》,在这里亲爱的爸爸也去了,她的童年也该结束了,十三岁的她在经历了许多多人生世事后,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的成长历程。
二、走近作家作品,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生于日本大坂,3岁随父母返台,5岁来到北京,北京是她文学之路的起点。被称为台湾文学“祖母级的人物”。作品有:处女作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
2、《城南旧事》简介:20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是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暗中相爱,后大学生被警察抓走,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英子对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伙伴妞儿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结果母女俩惨死在火车轮下。后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
坏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个小铜佛,被警察局暗探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英子九岁那年,她的奶妈宋妈的丈夫冯大明来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妈的儿子两年前掉进河里淹死,女儿也被丈夫卖给别人,心里十分伤心,不明白宋妈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来伺候别人。后来,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妈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英子随家人乘上远行的马车,带着种种疑惑告别了童年。
《爸爸的花儿落了》是它的最后一部分
3、检查预习,听写词语:
肿胀 叮嘱 恐惧 骊歌 花圃 窘迫
从以上词语中任选四个写一段意境优美的话,至少要用上一种修辞。
三、初读课文,理解标题美:
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后,相互讨论标题的含义。
文章题目为'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语双关,一方面实指夹竹桃的败落,一方面象征天性-爱花的爸爸的辞世。与题目相映,文章也多处写到花,如开头由衣襟上的夹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结尾用'垂落的夹竹桃'回应前文,点出爸爸已不在人间,可以看出'花'是作为线索贯穿小说始末的。
四、再读课文,领悟文章的结构美:
学生有感情的再次朗读课文,探讨文章的结构美。
1、按时间先后顺序划分文章的结构。
⑴第一部分:毕业典礼前(1—34段):由夹竹桃花——(想起)病床叮嘱;由迟到——(想起)赖床被打;由钟声响了——(想起)爸爸爱花
⑵第二部分:毕业典礼时(35—53段):韩主任讲话、唱骊歌、哭别——(想起)闯练做事
⑶第三部分:毕业典礼后(54—68段):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不再是小孩子。
2、探讨文章的结构美。
(1)别致生动的插叙。文章时而写眼前的事,时而又穿插往事,但每次忆述往事都是由眼前的事引发的,这样显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文章开篇用衣襟上的粉红色夹竹桃,引出前一天去医院探望爸爸时的情形;通过忆述探病时爸爸说的一番话,特别是嘱咐她不要迟到,引出六年前因赖床不起受爸爸惩罚以及自己以后上学从不迟到的情形;又由礼堂的钟声想到爸爸不会来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儿,于是又忆起爸爸爱花的情形;还没有想完,韩主任已经讲话了,我们也唱起了骊歌,又由此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长大,进而回忆起爸爸要她闯练,让她到东交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的经过;最后写毕业典礼回来,看着满院零落的花儿,听到老高的话,她清醒地意识到爸爸的花儿落了,自己已经长大了。可见,这篇文章是随着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记叙下来的,有现实又回忆,用现实引出回忆。
(2)、双线并行的结构。文章一是以花为线索贯穿小说始末(以花开头、以花结尾,中间也都多次提到花——是因为父亲喜欢花,花让作者想到回忆起父亲,同时花也成了象征;以花来贯穿小说的始末,作为潜在的`线索,这样可以做到使事件交错而不凌乱。)二是毕业典礼“两线相互辉映,既有利于情节的展开,又使两个人物主次分明,相映生辉。”(张百栋语)
(3)文章写得含蓄,处处有伏笔。文中没有正面写爸爸病危、濒死,但文中多处作了暗示。比如开头“我”回忆去医院看望爸爸时,爸爸曾说:“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长大了,是不是?”这是一处伏笔。又如当
毕业典礼的钟声响起后,我突然又想到妈妈爸爸,疑惑“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暗示妈妈对爸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他将去世。而毕业典礼结束后,“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赶回家去,这恐怕是一种预感。④写她进家门以后看到“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校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更是以花喻人,把即将丧父的伤痛推到极致。文章从“我的襟上”的“粉红色的夹竹桃”起笔,到爱花的爸爸病死,处处有伏笔,事事有照应,沉郁的氛围和丧父的伤痛一直笼罩着全文。
3、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探讨心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揣摩文章的情感美;探究语言美;整体把握延伸 。
五、默读课文 ,揣摩人物美:
(一)爸爸
1、我认为这是一个 的爸爸,并说说理由。
爸爸表面上很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
鼓励孩子要坚强,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很重感情,他听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
特别爱花,每天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浇花。
2、对爸爸逼'我'去上学的回忆表明了爸爸怎样的态度和情感?对'我'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爸爸对'我'要求很严格,希望'我'从小就能养成好的习惯,但是他表面的严厉中又有无限的关爱,关心自己的冷暖和苦乐。爸爸的爱使'我'意识到不能懒惰,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为'我'以后的成长上了很好的一课。
3、你有没有类似'我'赖在床上不想上学的经历,你的父亲是如何处理的?说给大家听听。
(二)、英子
1、从哪些地方我们可以感受到英子的成长?
英子的长大主要表现为——学习非常用功,被选做代表为同学领毕业证书和致谢词。从六年前的那一次后从不迟到。硬着头皮完成了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这件事。闻说爸爸去世而处乱不惊从容面对
2、爸爸对“我”的成长有什么影响呢?
使“我”意识到不能懒惰,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对自己负责;历练中培养不怕困难,敢闯敢练的坚强性格、敢于承担家庭责任的品质.
3、以“英子,你真是好样的。”打头,说一句(段)话。
六、跳读课文,品味情感美:
1.《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最打动你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
本文是作者回忆童年之作,字里行间真情洋溢,这是文章最动人的地方。
2.细细品读,文中写到的感情具体讲有哪几种?结合精彩语段有感情地朗读并谈谈读后的感受。
文中表现的感情具体涉及这几种:父女情、师生情、同学情、手足情 、主仆情。 (选择两个精彩语段全班齐读,教师辅导朗读,体会感悟其间蕴涵的真挚情谊。) 《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距离学生的生活很近,读后确能引发切身之感,心有所动。学生谈感要多联系到自己的生活实际,联想到自己的父母,曾经的学校、老师、同学,能谈出真情实感。
3.《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中如此丰富、真挚的感情是怎么表现出来的?
通过事情的记叙来表现。比如:爸爸先打英子后送夹袄一事表现出爸爸对女儿那份独特的爱:既严厉又慈祥。
借助“花儿”来表现。如:毕业典礼上英子胸前的夹竹桃花儿无声地诉说着爸爸的爱和期待。
通过人物对话、人物动作来表现。比如写妈妈的眼睛红肿着,暗示爸爸病情严重,生命垂危,妈妈为此深切悲痛。
通过抒情语段来表现。
正因为借助上述种种手段来表现感情,文章字里行间渗透真情,感情表露含蓄深沉,分外动人。
七、回读课文,体会语言美:
让学生体会本文语言的风格特色,探讨后明确:语言质朴淡雅,蕴含真情;再让学生找出文中包含深情或含义深刻的语句。
文中人是最平凡的人;事,是最平凡的事,都是人们司空见惯的。但读者却能从这些人们司空见惯的人和事中,感受到人性的美和人情的美。作者正是用这种质朴、淡雅、含蓄而深邃的语言拨动了读者的心弦。
八、拓展延伸,表述看法:
1、“严师出高徒”“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与文中父亲的教育方法一致,对文中父亲“打我”这些从严的教育方法,你是否赞同,说说你的看法。
2、以“爸爸,我想对您说”为题,对文中的爸爸或对自己的爸爸说几句话。
板书设计 :
爸爸的花儿落了-优秀课教案-公开课
: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 了解作家作品;领悟标题的双关含义,
2. 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把握文章的主旨。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 反复朗读课文,理清层次;
2. 结合自身实际,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 体会文中爸爸对自己的深情和盼望自己长大、懂事的情感,让学生理解父母对子女的爱;
2. 还要让学生在读中认识到要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使自己真正的成熟起来。
:
1. 理清文章的结构,感知文章波澜起伏、跌宕有致的结构特色。
2. 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父女深情,理解父亲的深情是怎样影响着“我”的成长的。
:
第一课时
一、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导入设计:
同学们,你认为在这个世界上谁是最疼爱你关心你的人?自然多数人的回答是妈妈。的确,妈妈无私、细腻、宽容的爱一直环绕着我们,让我们感受到人世间最大的温暖和幸福,伴着母爱我们一天天快乐地成长。 可是,大家有没有关注到,有一个人他象妈妈一样,每一天都在为我们辛勤地付出。对了,他就是爸爸。当我们讴歌母爱时,也应该为父亲献上一曲赞美的歌。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林-海音的童年,去认识一位可亲可敬的父亲,去看一看发生在许多年前北京城南的故事。
2、畅所欲言谈感受
同学们读完了课文,你能告诉老师读到了些什么,你有什么感受吗?
说明:同学们一气读完课文后,心中一定会有很多的感受想和大家交流,这时老师趁热打铁让学生谈初读后的收获,这个问题仍是十分宽泛的,可以是阅读中的文字障碍,可以是对文章内容的复述或概括,可以是文章语言的初步感受,可以是对文章感情的体会,也可以是阅读中的困惑有什么说什么,真正做到畅所欲言。这样,老师也在学生的发言中把握住学情:学生的兴趣点在哪里,学生对文本理解到怎样一个程度,哪些地方需要深入探讨、品味、升华或迁移,老师就能基本上做到心中有数,避免了教学的盲目性。同时,学生在发言的过程中,随即把一些比 1
较低层的问题处理掉并过渡到对文章脉络的梳理上。
3、清除字障、词障,扫清阅读障碍。
方式:指名注音,正音后齐读
注音:衣襟 鸡毛掸子 玉簪花 骊歌 花圃 抽屉 雇车 咻咻 哭号
肿胀 狼狈 栅栏 包袱 廊檐 徘徊
二、理清文章脉络,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1、朗读课文片段,初步感知语言
朗读课文至“我何曾再迟到过?”画出爸爸所说的话,最打动你的是哪一句?为什么?请有感情地读出来。
说明:此处老师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认识朴素真挚的语言同样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这三句话暗示了爸爸的病已经到了无药可治的地步,而在临终前对我嘱托。同时也暗示了“我”在爸爸的心目中已经长大了。当然在这里也饱含着人间的辛酸泪。这一过程主要引导学生自己去体验——情感体验。
2、结合练习,把握文章内容
这一段中的父亲的几句话和后文故事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请大家看着课后练习一,各小组进行讨论,把与之相照应的几件事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各小组组内交流,推荐代表发言。老师摘录精彩发言板书。)
我和父亲的故事:
A爸爸鼓励我独自参加毕业典礼
B爸爸鼓励我独自去银行寄钱
C爸爸逼我去上学,并给我送来棉衣。
D爸爸死后,我非常镇定、安静
说明:本文采用插叙手法,文中有现实,有回忆,用现实引出回忆,事件交错,内容丰富,只读一遍,可能不少学生感觉头绪零乱,这一问题帮助学生熟悉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理解父亲的三句话在本文中提纲挈领的作用,同时训练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三、结语
林-海音说“虽然我和父亲相处的时间,还比不了和一个朋友更长久,况且那些年代对于我,又都属于童年的,但我对于父亲的了解和认识极深。”尽管作者写作此文时父亲已经辞世近二十年,但从爸爸和我的故事中,我们却清晰的看见父亲导引我成长的每一步。下节课,我们继续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体会绵长深厚的父爱。
说明:承上启下,激发学生下节课的学习欲望。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作者在毕业典礼上回忆起自己与父亲之间的故事,这些故事主要有哪几件?(学生回顾上一课时的内容,老师简要出示板书)
我和父亲的故事:
A爸爸鼓励我独自参加毕业典礼
B爸爸鼓励我独自去银行寄钱
C爸爸逼我去上学,并给我送来棉衣。
D爸爸死后,我非常镇定、安静
说明:通过回顾上节课主要内容,迅速进入对文章语言的赏析。
二、品味深情淡雅的语言。
1、语言赏析
作者叙述的这几件事,你最喜欢的词、句或段有哪些?请跳读课文标记下来,写下旁批,推荐给大家。
说明:学生在发言中,如提到下面两处,老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假如提不到,老师提出。
2、合作探究
(1)爸爸这么狠心地打我,他爱我吗?
爸爸对“我”要求很严格,希望“我”从小就能养成好的习惯,但是他表面的严厉中又有无限的关爱,关心自己的冷暖和苦乐。爸爸的爱使“我”意识到不能懒惰,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为“我”以后的成长上了很好的一课。
(2)为什么我喜欢长大又害怕长大?你呢?
教师应给学生自由说话的机会,使学生畅所欲言,并且明确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有烦恼,但只要正确对待就一定会解除烦恼,迎接新的挑战。
说明:这两个环节引导学生品味本文淡雅深情的语言,第一环节为学生的个性阅读提供自由表达的空间,既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圈点勾画,玩味涵咏,又让学生在交流中分享彼此的心得。第二环节抓住本文中意味隽永的描写和语言,让学生在切磋中加深认识,真正做到“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3、爱的体验与表达:
看了作者与父亲的故事,老师领悟到了父亲的深深的父爱,这爱的成分之一,在老师眼中,是一份严格的要求(板书),老师是从父亲逼着我去上学这个故事中看出的。你知道父亲的爱中还有哪些成分吗?请结合具体的语句谈谈。老师摘要板书。
A殷切的希望
B严格的要求
C温暖的关怀
D热忱的鼓励
(2)看了同学们所归纳的爱的成分,老师有一个强烈的感觉,那就是:父爱如山,我领略了它的沉稳与厚重。结合自己的体验,你也能用比喻的方式说说你的感觉吗?对大家的发言,老师给予鼓励性评点。
说明:学习语文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更不能忽略运用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运用可以从模仿开始,不会说的学着说,坚持不懈,语言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3)英子在风雨里、在一次次的闯练中,在困惑与迷茫中,也在父亲的爱中渐渐长大,你能找出英子成长的足迹吗(板书;成长的足迹)?结合课后练习二,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推荐代表发言,摘要板书。
A六年后我的当上学生代表
B再也没有迟到
C能做许多事
D成长为一个小小的大人
(4)得知父亲去世的消息后,我非常的镇定和安静,看见玩闹的弟妹,和院子里垂落的夹竹桃,我只是默念了两句“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你能体会英子此时的心情吗?“爸爸的花儿落了”是什么意思?
这篇文章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题,一方面指爸爸种的夹竹桃凋谢了,另一方面则点出了爸爸的离开人世,以花喻人,把丧父的伤痛推到极致。
说明:改变传统先解题再读课文的模式,通过对课文反复阅读水到渠成地理解作者措辞的深意。
三、拓展补充:
1、生命如花,纵使多情而美丽,但总有一天,它会无奈地凋谢,殒落枝头,爸爸的花儿落了,但却结出了甜美的果实,那就是我的长大成熟,父亲的爱已经穿越了时间和空间,在儿女的心中得到了永生。就像林-海音在《城南旧事》中所说的
补充:父亲的脾气尽管有时暴躁,他却有更多的优点,他负责任地工作,努力地求生存,热心助人,不吝金钱。我们每个孩子他都疼爱。在别人还需要照管的年龄,我已经负起许多父亲的责任。我们努力渡过难关,羞于向别人伸出求援的手。每一个进步,都靠自己的力量,我以受人怜悯为耻。我也不喜欢受人恩惠,因为报答是负担。父亲的死,给我造成这一串倔强,细细想来,这些性格又何尝不是承受于我那好强的父亲呢?(选自《城南旧事》)(课件伴器声《骊歌》朗读)
2、请同学们谈谈学习这篇课文后的收获。
四、课堂结语: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这就是萦绕在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中的忧伤旋律。同学们在课下阅读原作,进一步感受作者深情优美的文字,分享“英子”的成长故事。
父亲是一本书,记载了对子女的付出、关爱和希望;父亲是一片海,宽阔的胸怀里容有对子女深深的爱;父亲是一条路,让子女踏着走向未来。让我们把发自内心的最美的歌送给我们最亲爱的父亲吧,去告别逝去的童年。
:
总体感觉课堂教学环节清晰,问题的设置密度与深度适宜,且有一定的创意,教学语言较美,营造了较好的语言学习的环境,学生的主体性能较好发挥,口头表达为写作作了良好的铺垫作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