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强教案5篇

压强教案1

  1.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2.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

  4.了解压强的增大和减小的主要方法。

  二、能力目标

  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2.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变量,具有一定的实验能力。

  3.了解改变压强的实际意义和基本方法,具有运用知识解释简单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4.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具有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德育目标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3.了解压强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广泛性,认识科学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4.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压强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压力与重力面积的正确理解。

  教学方法:

  探究法: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活动。观察现象。收集数据。分析比较获得对压强概念深入的理解。

  比较归纳法:通过对具体现象、事例的对比、比较,提出问题,并通过研究归纳出一般的结论。

  教具准备:

  压力小桌、泡沫塑料、砝码、橡皮泥、木条、弹簧秤、投影仪、录像机及录像机资料等。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播放一段风光片:金色的海滨。松软的沙滩。人们的身后是一串串大小不等、深浅不同的脚印;茫茫雪原,浩浩无边,想在上面步行的人双脚深陷。几乎寸步难行。雪橇却能使人插上翅膀…

  2.观察教材中P66两幅精美的图片:小小的蝉可以把口器插入坚硬的树皮,体态庞大的骆驼却可以凭借宽大的脚掌成为沙漠之舟。

  3.同学们自己分别用笔尖和笔帽扎手,体验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从同学们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这些现象中,大家会想到什么问题吗?

  二、进行新课

  [师]请同学们大胆说出自己的问题或想法。

  [生]人走过沙滩为什么会留下脚印?

  [生]人在雪地上,对雪地的压力差不多,为什么一个人陷了下去,而另一个没陷下去?

  [生]笔尖和笔帽扎手时的感觉为什么会不一样?

  [生]蝉为什么可以将尖尖的口器插入坚硬的树皮中?

  [生]人走过沙滩能留下脚印和软软的沙滩有关系,因为在水泥地上走过就看不到脚印。

  [生]用笔尖扎手会感到很疼,蝉的口器能插入很硬的树皮中,是因为笔尖和蝉的口器都很尖。

  [生]我认为上面的那些现象都是力作用的结果。

  [师]请同学们分析,人站在地面上、板擦或粉笔盒放在水*的桌面上时,人对地或粉笔盒桌面的作用力的情况。

  [生]人站在水*地面上,对地面有一个向下的作用力,扳擦或粉笔盒放在水*桌面上时对*桌面也有向下的作用力,作用力的大小应等于物体的重量。

  [师]当我们要将钉子钉人墙面或将一枚图钉按在墙上(也可请一名同学演示,感觉)时。钉子对墙面的作用力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生]按图钉或钉钉子的时候。钉对墙面有垂直于墙面的作用力。

  [师]同学们刚才谈到的几种力的情况,它们有共同的地方吗?

  [生]不论是对地面、桌面的力还是对墙面的力,它们都是垂直作用在接触面上的。作用点在地面或墙面(接触面)上。

  [师]我们把这种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演示]静止在斜面上或从斜面滑下的物体。

  [师]请同学们分析物体对斜面的压力。

  [生]物体对斜面的压力垂直作用在斜面上。

  [投影]

  a.粉笔盒对桌面的压力。

  b.物体对斜面的压力。

  c.按图钉时图钉对墙的压力。

  图略:

  通过分析学生应明确,有些压力是由于重力的作用产生的。但大小并不一定都等于重力,只有放在水*面上的物体对**面的压力大小才等于重力。在很多情况下压力和重力无关,压力不是重力。

  [生]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什么因素有关?

  [师]同学们可以大胆猜想。

  [生]力越大产生效果越明显。因此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大小有关。

  [生]用笔尖和笔帽扎手时。用的力差不多大。可用笔尖扎得很痛。而笔帽则没有什么感觉,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大小无关,而是和力作用的面积有关。

  [生]我们认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压力作用的面积可能都有关系。

  [师]研究物理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实验。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大家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请同学们选择合适的器材自己设计并进行实验。

  (同学们分组活动。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们的活动。最后进行交流)

  (1)先将海绵放在水*桌面上。

  (2)把压力小桌腿朝下放在海绵上。分别在桌面上加2个和4个砝码,观察并记录小桌腿陷入海绵里的情况。

  (3)将沙面摊*后。再将压力小桌面朝下放在海绵上,分别加2个和4个砝码,观察并记录小桌陷入海绵里的情况。

  实验表格:略

  分析实验现象:

  [师]两组同学选择了不同的材料进行实验。两组实验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呢?

  [生]他们研究问题的方法相同,都用了**变量法。

  [师]其他组的同学还有不同的做法可以补充吗:

  [生]我们组分别用完全相同的两块橡皮泥。三根木条时挂4个钩码;一根木条时挂2个钩码模拟了教材中"猜一猜"的内容。发现一根本条挂2个钩码时橡皮泥的压痕较深,形变较大,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更明显。

  [师]大家利用"猜一猜"中的数据,计算两种情况下每*方厘米面积上所受的压力;根据实验现象说明每*方厘米上受的压力和压力作用效果的关系。

  (学生计算,一名同学板演)

  [生]根据计算和实验现象说明,每*方厘米面积所受的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生]也可以说压力的作用效果跟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力有关系。

  [师]物体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力叫做压强。

  [生]可以说压强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投影]

  压强的计算公式: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教师说明,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面积的单位是*方米(m2)。由公式确定压强的单位就是牛顿每*方米(N/m2)。人们给压强规定了一个专门的单位叫帕斯卡,简称帕(Pa),这是为了纪念法国科学家帕斯卡在物理学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

  [师]帕斯卡是一个很小的单位,实际中还常用千帕(kPa),兆帕(MPa)

  [投影]

  一张报纸*放时对桌面的压强约0.5Pa

  一颗西瓜子*放在桌面上,对桌面压强约20Pa

  ·成年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1.5×104Pa

  三、小结:

  1、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压力不是重力。

  2、压强:是反映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单位是Pa。

  四、活动与探究:

  钉板会把脚扎穿吗?

  第2课时

  一、教学过程:

  [例题]将教材中例题投影在大屏幕上让学生分析。

  [投影]

  练习1.一个质量是40kg的中学生,他每只脚着地的面积为120cm2,他走路时对地的压强是多少帕?(g=10N/kg)

  练习2.芭蕾舞演员的体重是475N。接地面积为9.5cm2,一只大象体重60000N。每只脚掌面积600cm2,比较芭蕾舞演员足尖对舞台的压强和大象四脚着地时对地面的压强哪个大。

  (学生练习,两名同学板演,教师讲评)

  强调:

  (1)在计算的过程中各单位一定要换算成国际单位。

  (2)要弄清受力面积的大小。例1中学生行走时始终有一只脚着地。故受力面积为一只脚的着地面积。而大象四只脚站立时,受力面积则考虑四只脚着地时的面积。

  (3)还要注意题中压力的大小就是重力的大小。但不是任何情况下,压力的大小都等于重力。

  [师]同学们对压强已有了一定的了解。是不是可以解释教材开头两幅照片中看到的现象呢?

  [生]蝉虽然很小。力量不会太大。但它的口器非常尖,和树皮的接触面积很小,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即压强就会很大,因此能插入树皮。

  [生]骆驼虽然身体庞大笨重。但它有四只大脚掌,踩在地上时,地面上单位面积上受的力即压强不会很大。因此,即使在沙漠行走也不会陷进去。

  [师]任何物体能够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会被损坏。因此生产、生活中。有时需要增大压强,有时又需要减小压强。如何改变压强的大小呢?

  [想想议议]

  [师]请同学们看教材P68的三幅图。讨论人们是要增大压强还是减小压强,用的是什么办法?

  [师]同学们一定还可以举出生活中许多增大压强或减小压强的例子。大家可以互相讨论。

  [生]常用的刀和剪都有一个很薄的刃。这是为了增大压强。

  [生]不论是钉子还是大头针、图钉做得很尖,这也是为了增大压强。

  [生]载重的大卡车上装有许多很大的轮子,滑雪者的滑雪板做得又宽又长,这些都是为了减小压强。

  [师]请同学们从举出的这些刨子中。归纳出改变压强的方法有哪些?

  [生]压力一定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改变受力面积的大小改变压强;受力面积一定时。用改变压力的大小改变压强。

  二、小结

  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增大受力面积,压强减小;减小受力面积,压强增大。

  在受力面积一定的情况下,增大压力。压强增大;减小压力,压强减小。

  三、动手动脑学物理

  四、作业:探究之旅

  板书设计:

  压力:垂直压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压力

  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叫压强(P)

  压强:公式:P=F/S

  单位:Pa1Pa=1N/1m2

  增大压强或减小压强

压强教案2

  [设计理念]

  液体的压强是一个比较抽象、难于理解、却又非常重要的概念。为了使学生加深理解,获得深刻影响,特在课本P81的演示实验上增加学生分组探究实验。通过本节课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液体压强的特点,认识到液体压强只与液体密度和深度有关。

  本节课首先通过多**展示日常生活经验的相关情景,使学生对液体压强获得初步印象,然后让学生猜想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并设计实验,自主探究。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合作学习的协作精神。同时还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科学知识的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及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

  (2)知道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3)理解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密度和深度有关。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知道探究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2)培养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进行操作的能力,通过实验分析,概括出物理规律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主动探索科学知识的精神。

  (3)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教学用具]

  演示用:橡皮膜、两端开口的直玻璃管、侧壁开口的玻璃管、压强计、盛液筒两个、小烧杯两个、水、盐水。

  学生用:盛液筒、压强计、玻璃管、橡皮膜、水、盐水。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是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两个因素。

  难点: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归纳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引入课题

  1、用多**展示情景一:放置在水*桌面上的茶杯对桌面存在压强。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茶杯对桌面存在压强是由于茶杯受到重力作用,并**:液体也受到重力,液体对容器底有没有压强呢?

  2、用多**展示情景二:夏天天气炎热,不少同学喜欢游泳,当你站在齐腰深的水中时,有什么感觉?

  学生回答后,提出探究课题,板书课题。

  二、根据情景进行猜想,通过实验得出初步结论

  1.上述实例中,人在水中游泳,水对人有没有压强?水对池底和游泳池侧壁有没有压强?

  现在,我们把游泳池搬到课堂上来研究这个问题。教师出示一个底部扎有橡皮膜的两端开口的直玻璃管,放入一块小橡皮,让学生观察底部橡皮膜的形变。

  2.教师**:用这样的一个器材如何研究液体对容器底部有没有压强?学生回答后,设计实验验证,将水倒入玻璃管中,可以观察到橡皮膜向外凸出,并引导学生归纳出结论。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用底部扎有橡皮膜的容器可以检验液体对容器底部有压强,怎样用一种器材来探究液体对容器侧壁有没有压强呢?按照学生回答的思路,设计一个实验,在侧壁开口的玻璃管的侧壁开口处扎上橡皮膜,并向其中倒水,让学生从看到的现象中归纳出结论1: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并进一步分析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的原因。

  3.教师问:刚才我们认识到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那么,液体内部有没有压强呢?

  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向大家介绍一种仪器——压强计。教师通过类比的方法介绍压强计。让学生体会到这样的一个结论:橡皮膜上承受的压强越大,液面的高度差越大,若两次高度差相同,则说明橡皮膜承受的压强相同。

  把橡皮膜放在水中的某一深度,转动橡皮膜的朝向,看两边的高度差有无变化。学生从现象中归纳出结论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三、学生分组探究,验证猜想

  前面,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了两条初步结论,在实验过程中,有的同学发现橡皮膜有时候凸出得多,有时候凸出得少,这说明液体压强有大有小,那么,液体压强的大小究竟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用多**课件展示情景三:当洪峰来临,大江大河的水位迅速上涨,有时会发生决堤的事故。

  1、学生讨论

  从日常生活的事例出发,利用已学知识或生活经验,猜想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2、教师板书一些学生可能出现的猜想,比如:

  (1)与深度有关

  (2)与液体的密度有关,或与其它的一些因素有关

  学生充分发表看法后,教师进行整理,用实验的方法,或其它的方法进行筛选、整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学生的猜想,都是从已有知识或生活经验中得到的,不管猜想正确与否,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3、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检验猜想

  (1)教师介绍实验桌上的器材。

  (2)在教师的指导下,各小组根据猜想选择某一课题进行实验,并设计表格记录数据。

  (3)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巡查,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帮助。

  在学生动手做实验之前,介绍研究方法——**变量法,并强调合作学习,通力协作的重要性。

  四、交流评价,总结出变化规律

  1、各小组派**将实验记录结果用投影仪展出,交流经验成果,教师对每一组学习的效果进行鼓励性评价,并引导学生对各组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归纳。通过各小组合作,讨论得出实验结论3: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不同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2、提出部分实验小组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能应用的改进意见。

  3、在屏幕上逐条显示本节课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

  五、拓展训练

  利用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可以解释、解决很多生活以及技术上的问题。

  1、人站在齐胸深的水中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2、投影显示潜水服,**:在不同深度潜水时,为什么潜水员穿的潜水服对装备的要求不同?

  3、工程师把拦河坝设计成什么形状?为什么这样设计?当洪峰来临时,大江大河的水位迅速上涨,超过警戒水位时,为什么有可能发生决堤的事故?如何防止?

  用多**课件显示相关资料:1998年洪水过后,荆江大堤的相关堤段进行了整险加固,使重点堤段的防洪能力从五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

  六、课堂小结与评价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和评价,谈学习体会。学生的学习收获,可以从知识、能力和情感等方面进行交流。

压强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道压力的概念;懂得压力垂直于受力面。

  (2)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和单位--帕斯卡;能应用压强知识进行有关的计算,解释简单的现象和解决简单的问题。

  (3)知道压强增大和减小的途径。

  重点、难点

  重点:压强的概念

  难点: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教师用:砖二块、泡沫塑料,学生用:图钉(每人一个)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一、感受压力的效果

  **学生用食指和大拇指轻轻夹着图钉(或一只一头削尖的短铅笔),两个手指的感觉怎样呢?

  问:为什么感觉不相同呢?

  引导学生观看图11-2滑雪图,问:为什么雪地行走,脚容易陷入雪中,而且能够在雪上滑行呢?讲述:事实上,图钉对手指、滑雪板对雪地都有力的作用。物理学中将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强调压力的方向,分析压力与重力的区别。

  安排两名学生完成图11-3所示的实验。

  问:实验结论是什么?学生回答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听讲、思考

  分析压力与重力的区别、联系

  学生观察、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明确压力不一定都是重力产生的

  明确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有两个二、压强的计算

  讲述:物理学中,把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大小叫做压强。

  公式:P=F/S,F表示压力,单位是牛顿,S表示受力面积,单位是米2,P的单位是N/m2称为帕斯卡,符号为Pa。

  讲述:1Pa的压强很小,相当于把3粒芝麻压成粉,均匀地分布在1cm2的面积上所产生的压强。

  讲述:请同学们利用公式计算课本24页例题

  讲评、指正。

  讲述:请同学们估算自已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并思考怎样增大对地面的压强。学生听讲、记忆。

  学生思考、记忆

  学生思考、记忆

  学生利用公式计算

  形象地理解Pa的大小

  培养学生利用公式解决问题的能力三、压强的增大与减小

  问:从压强的公式看,我们怎样增大压强?

  问:从压强的公式看,我们怎样减小压强?

  问:课本图11-8、11-9、11-10、11-10、11-11是怎样增大或减小压强的?

  问:你还能举出生活中有哪些增大或减小压强的例子?

  小结:**学生小结学生回答:当F一定时减小S,当S一定时增大F。

  学生回答:当F一定时增大S,当S一定时减小F。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举例

  小结本节内容首先从理论上进行分析与论证

  理论和实际结合

  增加兴趣,加深对压强概念的理解作业:课本P26页1、2、3

  板书设计

  第一节压强

  一、压力

  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二、压强的计算

  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大小叫做压强。

  P=F/S

  N/m2=1Pa表示1米2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牛。

  三、压强的增大与减小

  增大压强: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

  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

  减小压强: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

  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

压强教案4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2.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

  4.了解压强的增大和减小的主要方法.

  二、能力目标

  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2.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变量,具有一定的实验能力。

  3.了解改变压强的实际意义和基本方法,具有运用知识解释简单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4.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具有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德育目标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3.了解压强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广泛性,认识科学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4.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压强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压力与重力面积的正确理解。

  教学方法:

  探究法: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活动.观察现象.收集数据.分析比较获得对压强概念深入的理解。

  比较归纳法:通过对具体现象、事例的对比、比较,提出问题,并通过研究归纳出一般的结论。

  教具准备:

  压力小桌、泡沫塑料、砝码、橡皮泥、木条、弹簧秤、投影仪、录像机及录像机资料等。

压强教案5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压强》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物理八年级第九章第一节的内容,压强的概念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本章内容的主线,是对前面学习力的作用效果的延续,又为后面学习液体压强奠定基础知识。

  学情分析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初中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具备一定的**思考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奠定一些认知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会**一定的探究实验来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和初中生的认知水*、心理等特点,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知道压强的概念以及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的方式,学习**变量法,提高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提高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并且乐于把理论联系生活实际。

  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确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而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压强的概念以及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难点是探求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

  教学教法

  著名***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本身特点,本堂课中主要采用讲授法、分组练习法、练习题法等多种方法教学。

  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教师指导——学生主体——讲解主线”的原则,设计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利用幻灯片展示一组图片,通过设置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从课下到课上身心快速转换,从而使学生可以更快地进入角色,进而对本节课课堂知识进行学习。此时我会说:“同学们,咱们来看这组图片,图片中小红踩着雪橇版在雪地上轻松的行走,而小明显得较为吃力,一步一个深深的脚印,深深的陷阱雪地里,请问为什么会这样呢?”通过学生的回答,我此时并不立马给予答案,交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就能解开这个谜底,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在讲授新课环节,我**大家进行“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试验,本着新课改的教学理念,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因此在试验开始之前,结合试验工具“海绵,砝码,小桌子”来引发学生思考,同时说明在设计时我们要**变量的重要性,此时安排前后左右四人为一小组,给学生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谈论如何进行实验操作,而后根据不同小组的回答,整理得出**的操作流程。按照设计思路,班级以中线右边的小组做“在同一海绵上放两个小桌,其中一个小桌上放一砝码”,班级中线左边的小组做“在同一海绵上放两个小桌,一个小桌上放砝码,另一个小桌倒置放砝码”。在此过程我会对学生操作进行指导,经过十分钟的小组探究总结,请小组**发表意见,并且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压力的大小以及受力面积。并再次展示雪地图片,从而学生很快会理解到受力面积不同,发现雪橇的作用原理。

  那么接下来我将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在物理学中称之为压强,在此突出强调这是本节课学习的主题(板书标题)。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上有关压强的定义:物体所受压力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并**由学生根据概念写出压强的字母表达式以及单位。再次交代根据比值定义法得出公式P=F/S,单位N/M2。我将补充:压强单位除了N/M2外,还有专业名称:帕斯卡(Pa),并且1Pa=1N/M2。

  【巩固提高】

  在巩固提高的环节,本着对忠于教材,回归教材的理解,此时我将结合书上例题,来使学生对压强的概念和公式进行深化理解。并且结合生活实例,比如铺铁轨要用宽大的枕木,来说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应用。

  【小结作业】

  在小结作业环节,我会采用生生总结,师生总结的方式,来使学生重温本节课的知识内容。

  最后结合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指导学生去发现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实例我们是采用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原理,以此作为小结作业,来深化学生对本知识点的理解,并激发他们持续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本着简介、直观、清晰的原则,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压强教案5篇扩展阅读


压强教案5篇(扩展1)

——《压强》教案3篇

《压强》教案1

  【 目标 】

  1.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液体内部压强公式,能用该公式简单说明一些物理现象;

  (2) 通过观察简易压强计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 能用液体压强公式解释帕斯卡实验,培养学生用理论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橡皮膜玻璃管液柱*衡实验,引导学生初步学习替代的思想,了解它是物理学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之一。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液体内部压强公式的推导,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学逻辑性强、科学严密的特点;

  (2)通过帕斯卡实验的学习,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 教学重点 】

  用液体压强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 教学难点 】

  液体压强公式的推导。

  【 教学过程 】

  活动设计

  一、液体压强的大小 [来 ]

  1.提出问题设计方案

  演示简易压强计的实验,引导学生回忆上堂课实验得出的结论。 回忆并回答液体压强的特点。

  强调:得到的这个规律是定性的,我们能不能具体测出液体内部一点上的压强是多大呢?

  同学们有没有什么方案? 对于定量测量,开始时,学生可能缺乏思路,在教师提醒下大胆猜想,慢慢接近主题:

  提出方案环节衔接不上时,教师适当分解问题,如:

  (1)橡皮膜凹进玻璃管中受到哪些力?

  (2)橡皮膜受到液体给它向上的压力被压进玻璃管中去。

  (3)能否从受力*衡入手来测量液体给橡皮膜的压力?

  (4)可以给膜施加一个向下的力与压力*衡。测量这个力的大小就能得到液体压力的大小。

  (5)压强怎么计算?

  (6)压强=压力 / 膜的受力面积;往管内加一定的水或沙,它们的重力等于压力。

  要求学生写下自己的实验方案。 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综合思考形成设计方案,写在设计卡片上。

  请学生报告自己的实验方案或对各个问题的回答。教师进行适当点评和改进。 交流讨论实验方案,基本形成合理的定量推理思路。

  2. 挑选方案,推导公式 画出烧杯、玻璃管的结构图,带领学生对橡皮膜进行受力分析,画出受力图,分析 F 水柱 = G 水柱 = 水 gh 水柱 S。

  由受力分析得: P = F 水柱 / S = 水 gh 水柱 。 能正确分析橡皮膜的受力,推导出液体压强公式。

  进行演示实验,提醒学生注意观察*衡时管内水面与烧杯水面的关系。

  提示:加入水时,水柱的高度就等于膜到液面的距离,即对应位置的深度。

  这也和我们以前得到的结论“越深的地方,压强越大”是一致的。 注意到最终管内水柱与液面相*。

  最终明确公式中常用的 h 即为液体该处的深度。

  3.推广结论 推广得出:液体内深度为 h处的压强为: P= gh

  意识到公式中的 h 是液体的深度,该公式适合于任何密度均匀的液体。

  指出推广公式的物理意义,适合于任何密度均匀的液体。结合公式,分析影响液体压强的几个因素。 知道影响液体压强的因素有:液体密度、该处深度和重力加速度。

  二、帕斯卡实验 一定量的水改变深度将会得到不同的压强值。帕斯卡实验刚好验证了这个结论。

  演示以下实验: 观察现象,关注实验现象及结论。

  用输液软管连接漏斗和灌有一定量水的气球。把连接气球的一端固定在铁架台上,漏斗置于较低位置时加水。让学生观察现象。气球变大变薄,但没有破(将破未破)。问学生:改变漏斗位置会发生什么?

  缓慢提高漏斗,达到一定高度时,气球破裂(课前注意反复试验,把握好灌水量,不要在提高漏斗时再加水)。 针对教师问题积极猜想:

  (1)提高漏斗,不会有变化;

  (2)提高漏斗,气球会破。

  **:气球怎么破的?是什么使它破的?

  听取学生的解释,适当总结。 一些同学能够根据压强公式解释现象。

  引入数据讲解书上例题。 积极思考例题计算过程,对实验现象及原因有更深的理解。

  引申**:生活中有没有类似帕斯卡实验的现象发生?我们是怎样利用液体这个特性的 ? 展开讨论,举出类似的例子。或在教师提示下将关注并收集相关资料。

  三、课堂小结 (1)液体内 h 深度的压强公式;

  (2)定量计算及定性解释帕斯卡实验。

  四、课堂练习 讨论完成“发展空间”中“自我评价”的第3题。

  【 实践活动 】

  (1)利用身边材料,自己动手做一做帕斯卡实验,加深液体压强公式的理解。

  (2)收集关于三峡大坝的相关资料,包括坝体的形状、高度、宽度等数据及坝体设计原理等,形成小型书面总结。

《压强》教案2

  一、教学目标

  (一)知道什么是大气压强,能说出几个证明大气压存在的事例。

  (二)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并能简单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大气压强的现象。

  (三)知道大气压强的值可由托里拆利实验测定,记住大气压强的值约为105帕,它相当于760毫米高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四)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是: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

  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是:理解托里拆利实验及用液体压强来研究大气压强的转换法的思路和等效替代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教师:玻璃杯、硬纸片、试管一根、长约两米的玻璃管一根、水、广口瓶、浸过酒精的棉球、细砂、煮熟剥皮的鸡蛋一个、镊子一个、注射器一个、托里拆利实验装置一套、打火机一个。

  学生:皮碗(每两人一对)

  四、教学方法

  (一)示范法:教师给出示范,进行具体操作演示。

  (二)谈话法:师生间进行交流对话。

  (三)自主探究法:让学生自己通过各种渠道搜集资料,通过主动探究获取新知识。

  小组讨论法:学生围绕主题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再得出结论。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如右图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液体对它压强?

  生:受。

  师:液体内部向什么方向有压强?

  生:各个方向。

  师:液体内部压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生:液体受重力、具有流动性。

  (二)引入新课

  师: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周围被厚厚的空气层所包围,即大气层,地球上的物体(包括人)都浸在其中。**:浸入空气中的物体是否受到大气产生的压强呢?

  请学生用皮碗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出示课前已经抽好气的马德堡半球,让学生使劲拉但不开,打开气阀,球内进入空气后却很容易拉开。

  师: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板书:“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产生的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

  (三)授新

  1、请学生讨论、并列举出生活中有关大气压存在的实例。

  用一次性注射器做试验,把进气口密封后,拉注射器时很费力。再一次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向不同方向松开手后又都会发出很大的声音,与液体压强实验作比:

  2、**:这能说明什么问题?(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知大气压强与液体中的压强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

  (1)空气主要是由什么物质组成?(氮和氧)

  (2)它们受重力作用吗?(受)

  (3)空气能流动吗?(能)补充: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教师总结:空气也和液体一样受重力、具有流动性,这也是浸入大气中的物体受到大气压强的原因。

  板书:“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是空气受重力作用且具有流动性”

  我们知道了大气压强的存在,并且也了解了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那么大气压强的值是多大呢?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地研究这个问题。

  3、做覆水杯实验。

  **:

  (1)产生的现象是什么?(硬纸片没有掉下);

  (2)为什么没有掉下来呢?

  师引导学生分析,装满水的杯中排出了空气,盖上硬纸片并倒置过来后,它们的周围只有空气,很明显纸片没有掉下来是大气压作用的结果。

  向各个方向转动覆水杯,观察到硬纸片没有下落,再一次说明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将用硬纸片托住的装满水的试管倒立在装有水的水槽中,然后抽出纸片。

  4、**:

  (1)观察现象;

  (2)思考产生现象的原因

  (学生思考、讨论。投影仪打出图2)

  分析:此时试管中的水不下落是由于大气压作用的结果。只不过大气压作用在水槽中的水面上。

  5、**:如果换用2米长的一端封闭的玻璃管来做此实验,结果会如何?

  实验结果表明,2米长的水柱也能被大气压所**。

  大气压究竟能**多高的水柱呢?

  师:历史上曾经有人用10米长的玻璃管来做过此实验,结果水管中仍充满了水。看来大气压所能**的水柱是大于10米的。

  6、**:下面我们假设大气压**的水柱高是h米,请同学们讨论能否用水柱产生的压强间接地测出大气压强的值?如果可能,应用什么公式?

  学生:能、p=ρ液gh水

  师:用大于十米高的水柱来做此实验测出大气压强的值从理论上看是可行的,但是在实验的过程中却会给我们带来问题:如无法在实验室中完成此实验;10米长的水管很难找等。

  7、**:现在请大家思考能否用我手中的这根1米长的玻璃管来完成测出大气压强值的任务呢?请同学们思考。(师:启发学生由P=ρgh考虑问题。)

  学生:用密度大于水的液体,最好是水银。

  师:历史上第一个想到用水银代替水来测大气压强值的是意大利科学家托里拆利。其实托里拆利像你们一样也不是一开始就想到用水银来做实验的,他是在总结前人实验的基础上才想到用液体密度最大的水银来做实验,以测定大气压强的值。这一实验称为托里拆利实验。

  演示实验:托里拆利实验。

  8、**:玻璃管内水银面上空有没有空气?(没有,已被灌满的水银全部排出)

  师:对,这个空间是真空。

  9、**:请大家观察实验装置,哪一段水银柱是由大气压强托住的?(玻璃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

  请同学读出此实验中水银柱的高度差是多少厘米?

  若测量结果不完全等于76厘米,则简单介绍不同的海拔高度对应的大气压不同,76厘米高是托里拆利在海*面的高度测出的值。一般我们把大气压的值取为76厘米汞柱。

  板书:“大气压强=76厘米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1.01×105帕)”

  10、**:

  ⑴如果在做托里拆利实验时,使玻璃管倾斜插入水银槽中,会影响实验结果吗?

  ⑵在做托里拆利实验时,改用粗一些或细一些的玻璃管,会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⑶如果在做托里拆利实验时,不小心打破了玻璃管的上端,会有什么结果?

  (用2米长的水柱做此实验,得出水银会下降到与水槽内水银面相*的位置)

  11、例1:在托里拆利实验中,我们测得的水银柱高为76 厘米,则当地的大气压强值为多少帕?

  若用水代替水银做此实验,则大气压**的水柱有多高?

  象这样通过求水银柱产生的压强而间接测定大气压强值的方法是一 种间接测量的方法,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还会用到它。

  12、例2:若桌面的面积为1*方米,上题中的大气压强作用在此桌面上产生的压力是多大?它相当于多少个成年人的体重?(成年人体重约500牛)这么大的力,为什么没有把桌子压塌呢?(利用此题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大气压强是很大的)

  大气压强向各个方向都有,桌面上表面受到向下的大气压强,同时下表面受到向上的压强,两者作用相互抵消,所以不会塌。人为什么没有被大气压压瘪也有与此类似的原因。

  (四)课堂小结

  (五)巩固练习

  1、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产生的压强,叫();简称()或()。

  2、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是:空气受()力作用且具有()性。

  3、马德堡半球实验能够证明()的存在。

  4、托里拆利实验第一个测出了()的值。

  5、在托里拆利实验中,如果将玻璃管从竖直到倾斜放置,则( )。

  ⑴水银柱的长度增加,高度增加;

  ⑵水银柱的长度不变,高度减小;

  ⑶水银柱的长度减小,高度减小;

  ⑷水银柱的长度增加,高度不变。

  6、做“杯呑蛋”实验再一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请同学解释此现象?

  7、(机动)塑料吸盘的使用和理论上的解释?

  (六)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课后练习的第2题,习题部分的第1、3小题。

  2、课外讨论:“想想议议”。

  六、板书设计

  大气压强

  覆水杯实验

  p=ρ液gh水

  托里拆利实验

  七、教学反思

  通过课后交流,本节课在知识体系的形成和知识网络的建立方面还有待加强。教师课堂教学中还是有些放不开,学生回答问题较少,有赶进度的嫌疑。知识内容的排列上可以分为两课时,这样时间比较充裕。课堂练习内容可以设置为分组联系,节约一定的时间。板书的设计和字体的书写还要加强。通过交流和反思,我认识到,自己还存在很多不足,应当更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

《压强》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大气压强,会计算一个大气压强的大小。

  2、通过实验了解大气压强存在的事实并理解生活中人们对大气压强的运用,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将生活与物理学科联系,提升学习物理的兴趣,养成动手和认真探究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验证大气压强的存在,了解大气压强测量的原理。

  【难点】理解托里拆利实验原理。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实验:表演魔术“能飞的液体”。用杯子盛满一杯水,将塑料片盖在水杯子上,将杯子翻转,杯口朝下,杯中水悬空在杯中。提出问题:为什么水不会落下,什么力托住了水?大气是否和液体一样也能产生压强呢?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堂。

  环节二:新课讲授

  1、验证大气压强的存在

  从生活实际出发

  提出问题:贴在墙上的粘钩受到压力为什么不脱落?

  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猜想各种原因。

  猜想一:用力挤压粘钩使得粘钩粘住不会下落。

  猜想二:粘钩上沾水,使得粘性增加,粘钩不会下落。

  猜想三:大气压力压住粘钩,使其无法下落。

  再由教师做出猜想验证的范例:如果大气压强是使粘钩不掉落的原因,使用逆向思维,设计实验,如果把塑料吸盘戳个小孔,空气通过小孔进入吸盘和光滑的墙面之间,内外压强相等,吸盘便不会再贴在光滑的墙面上。同样,**学生思考,如果在倒置的水杯杯底开一个小洞,杯中的水是否还能悬空?从而直观而深刻的感受大气压强的存在。

  2、实验探究:大气会不会如同液体一样,对气体内部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演示实验:将塑料瓶装满水,并在底部扎几个小孔,打开瓶盖,水会顺着小孔流出。关上瓶盖,水不再流出,**学生为什么?是什么力堵住了水孔?

  演示实验:将塑料瓶装满水,并在瓶壁上扎上高度不一方向不同的小孔,打开瓶盖,水会顺着小孔流出。关上瓶盖,水不再流出,**学生为什么?是什么力堵住了水孔?

  得出结论:大气如同液体一样,对气体内部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3、测量大气压强

  观看马德堡半球实验的视频,让学生多感官的感知大气压强,从实验现象中产生疑问:大气压强如此大,为什么*时感觉它不大呢?为测量大气压强埋下伏笔。

  **学生小组讨论:如何测量大气压强,说明测量思路。鼓励学生大胆思考。

  演示托里拆利实验(播放录像)。

  提出问题:

  (1)刚开始为什么水银柱下降?

  答:水银柱受重力,大气压支撑不了那么高水银柱。

  (2)水银柱下降后,玻璃管剩余的空间是什么状态?

  答:真空。

  (3)为什么玻璃管中的水银没有全部落到水银槽中?

  答: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它?大气压强支撑起水银柱。

  (4)大气压强的数值是多少?


压强教案5篇(扩展2)

——压强的教案 (菁选5篇)

压强的教案1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2.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

  4.了解压强的增大和减小的主要方法。

  二、能力目标

  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2.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变量,具有一定的实验能力。

  3.了解改变压强的实际意义和基本方法,具有运用知识解释简单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4.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具有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德育目标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3.了解压强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广泛性,认识科学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4.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压强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压力与重力面积的正确理解。

  教学方法:

  探究法: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活动。观察现象。收集数据。分析比较获得对压强概念深入的理解。

  比较归纳法:通过对具体现象、事例的对比、比较,提出问题,并通过研究归纳出一般的结论。

  教具准备:

  压力小桌、泡沫塑料、砝码、橡皮泥、木条、弹簧秤、投影仪、录像机及录像机资料等。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播放一段风光片:金色的海滨。松软的沙滩。人们的身后是一串串大小不等、深浅不同的脚印;茫茫雪原,浩浩无边,想在上面步行的人双脚深陷。几乎寸步难行。雪橇却能使人插上翅膀…

  2.观察教材中P66两幅精美的图片:小小的蝉可以把口器插入坚硬的树皮,体态庞大的骆驼却可以凭借宽大的脚掌成为沙漠之舟。

  3.同学们自己分别用笔尖和笔帽扎手,体验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从同学们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这些现象中,大家会想到什么问题吗?

  二、进行新课

  [师]请同学们大胆说出自己的问题或想法。

  [生]人走过沙滩为什么会留下脚印?

  [生]人在雪地上,对雪地的压力差不多,为什么一个人陷了下去,而另一个没陷下去?

  [生]笔尖和笔帽扎手时的感觉为什么会不一样?

  [生]蝉为什么可以将尖尖的口器插入坚硬的树皮中?

  [生]人走过沙滩能留下脚印和软软的沙滩有关系,因为在水泥地上走过就看不到脚印。

  [生]用笔尖扎手会感到很疼,蝉的口器能插入很硬的树皮中,是因为笔尖和蝉的口器都很尖。

  [生]我认为上面的那些现象都是力作用的结果。

  [师]请同学们分析,人站在地面上、板擦或粉笔盒放在水*的桌面上时,人对地或粉笔盒桌面的作用力的情况。

  [生]人站在水*地面上,对地面有一个向下的作用力,扳擦或粉笔盒放在水*桌面上时对*桌面也有向下的作用力,作用力的大小应等于物体的重量。

  [师]当我们要将钉子钉人墙面或将一枚图钉按在墙上(也可请一名同学演示,感觉)时。钉子对墙面的作用力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生]按图钉或钉钉子的时候。钉对墙面有垂直于墙面的作用力。

  [师]同学们刚才谈到的几种力的情况,它们有共同的地方吗?

  [生]不论是对地面、桌面的力还是对墙面的力,它们都是垂直作用在接触面上的。作用点在地面或墙面(接触面)上。

  [师]我们把这种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演示]静止在斜面上或从斜面滑下的物体。

  [师]请同学们分析物体对斜面的压力。

  [生]物体对斜面的压力垂直作用在斜面上。

  [投影]

  a.粉笔盒对桌面的压力。

  b.物体对斜面的压力。

  c.按图钉时图钉对墙的压力。

  图略:

  通过分析学生应明确,有些压力是由于重力的作用产生的。但大小并不一定都等于重力,只有放在水*面上的物体对**面的压力大小才等于重力。在很多情况下压力和重力无关,压力不是重力。

  [生]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什么因素有关?

  [师]同学们可以大胆猜想。

  [生]力越大产生效果越明显。因此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大小有关。

  [生]用笔尖和笔帽扎手时。用的力差不多大。可用笔尖扎得很痛。而笔帽则没有什么感觉,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大小无关,而是和力作用的面积有关。

  [生]我们认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压力作用的面积可能都有关系。

  [师]研究物理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实验。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大家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请同学们选择合适的器材自己设计并进行实验。

  (同学们分组活动。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们的活动。最后进行交流)

  (1)先将海绵放在水*桌面上。

  (2)把压力小桌腿朝下放在海绵上。分别在桌面上加2个和4个砝码,观察并记录小桌腿陷入海绵里的情况。

  (3)将沙面摊*后。再将压力小桌面朝下放在海绵上,分别加2个和4个砝码,观察并记录小桌陷入海绵里的情况。

  实验表格:略

  分析实验现象:

  [师]两组同学选择了不同的材料进行实验。两组实验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呢?

  [生]他们研究问题的方法相同,都用了**变量法。

  [师]其他组的同学还有不同的做法可以补充吗:

  [生]我们组分别用完全相同的两块橡皮泥。三根木条时挂4个钩码;一根木条时挂2个钩码模拟了教材中"猜一猜"的内容。发现一根本条挂2个钩码时橡皮泥的压痕较深,形变较大,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更明显。

  [师]大家利用"猜一猜"中的数据,计算两种情况下每*方厘米面积上所受的压力;根据实验现象说明每*方厘米上受的压力和压力作用效果的关系。

  (学生计算,一名同学板演)

  [生]根据计算和实验现象说明,每*方厘米面积所受的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生]也可以说压力的作用效果跟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力有关系。

  [师]物体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力叫做压强。

  [生]可以说压强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投影]

  压强的计算公式: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教师说明,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面积的单位是*方米(m2)。由公式确定压强的单位就是牛顿每*方米(N/m2)。人们给压强规定了一个专门的单位叫帕斯卡,简称帕(Pa),这是为了纪念法国科学家帕斯卡在物理学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

  [师]帕斯卡是一个很小的单位,实际中还常用千帕(kPa),兆帕(MPa)

  [投影]

  一张报纸*放时对桌面的压强约0.5Pa

  一颗西瓜子*放在桌面上,对桌面压强约20Pa

  成年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1.5×104Pa

  三、小结:

  1、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压力不是重力。

  2、压强:是反映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单位是Pa。

  四、活动与探究:

  钉板会把脚扎穿吗?

  第2课时

  一、教学过程:

  [例题]将教材中例题投影在大屏幕上让学生分析。

  [投影]

  练习1、一个质量是40kg的中学生,他每只脚着地的面积为120cm2,他走路时对地的压强是多少帕?(g=10N/kg)

  练习2、芭蕾舞演员的体重是475N。接地面积为9.5cm2,一只大象体重60000N。每只脚掌面积600cm2,比较芭蕾舞演员足尖对舞台的压强和大象四脚着地时对地面的压强哪个大。

  (学生练习,两名同学板演,教师讲评)

  强调:(1)在计算的过程中各单位一定要换算成国际单位。

  (2)要弄清受力面积的大小。

  例1中学生行走时始终有一只脚着地。故受力面积为一只脚的着地面积。而大象四只脚站立时,受力面积则考虑四只脚着地时的面积。

  (3)还要注意题中压力的大小就是重力的大小。但不是任何情况下,压力的大小都等于重力。

  [师]同学们对压强已有了一定的了解。是不是可以解释教材开头两幅照片中看到的现象呢?

  [生]蝉虽然很小。力量不会太大。但它的口器非常尖,和树皮的接触面积很小,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即压强就会很大,因此能插入树皮。

  [生]骆驼虽然身体庞大笨重。但它有四只大脚掌,踩在地上时,地面上单位面积上受的力即压强不会很大。因此,即使在沙漠行走也不会陷进去。

  [师]任何物体能够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会被损坏。因此生产、生活中。有时需要增大压强,有时又需要减小压强。如何改变压强的大小呢?

  [想想议议]

  [师]请同学们看教材P68的三幅图。讨论人们是要增大压强还是减小压强,用的是什么办法?

  [师]同学们一定还可以举出生活中许多增大压强或减小压强的例子。大家可以互相讨论。

  [生]常用的刀和剪都有一个很薄的刃。这是为了增大压强。

  [生]不论是钉子还是大头针、图钉做得很尖,这也是为了增大压强。

  [生]载重的大卡车上装有许多很大的轮子,滑雪者的滑雪板做得又宽又长,这些都是为了减小压强。

  [师]请同学们从举出的这些刨子中。归纳出改变压强的方法有哪些?

  [生]压力一定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改变受力面积的大小改变压强;受力面积一定时。用改变压力的大小改变压强。

  二、小结

  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增大受力面积,压强减小;减小受力面积,压强增大。

  在受力面积一定的情况下,增大压力。压强增大;减小压力,压强减小。

  三、动手动脑学物理

  四、作业:探究之旅

  板书设计:

  压力:垂直压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压力

  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叫压强(P)

  压强:公式:P=F/S

  单位:Pa1Pa=1N/1m2

  增大压强或减小压强

压强的教案2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压强》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物理八年级第九章第一节的内容,压强的概念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本章内容的主线,是对前面学习力的作用效果的延续,又为后面学习液体压强奠定基础知识。

  学情分析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初中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具备一定的**思考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奠定一些认知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会**一定的探究实验来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和初中生的认知水*、心理等特点,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知道压强的概念以及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的方式,学习**变量法,提高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提高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并且乐于把理论联系生活实际。

  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确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而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压强的概念以及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难点是探求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

  教学教法

  著名***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本身特点,本堂课中主要采用讲授法、分组练习法、练习题法等多种方法教学

  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教师指导——学生主体——讲解主线”的原则,设计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利用幻灯片展示一组图片,通过设置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从课下到课上身心快速转换,从而使学生可以更快地进入角色,进而对本节课课堂知识进行学习。此时我会说:“同学们,咱们来看这组图片,图片中小红踩着雪橇版在雪地上轻松的行走,而小明显得较为吃力,一步一个深深的脚印,深深的陷阱雪地里,请问为什么会这样呢?”通过学生的回答,我此时并不立马给予答案,交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就能解开这个谜底,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在讲授新课环节,我**大家进行“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试验,本着新课改的教学理念,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因此在试验开始之前,结合试验工具“海绵,砝码,小桌子”来引发学生思考,同时说明在设计时我们要**变量的重要性,此时安排前后左右四人为一小组,给学生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谈论如何进行实验操作,而后根据不同小组的回答,整理得出**的操作流程。按照设计思路,班级以中线右边的小组做“在同一海绵上放两个小桌,其中一个小桌上放一砝码”,班级中线左边的小组做“在同一海绵上放两个小桌,一个小桌上放砝码,另一个小桌倒置放砝码”。在此过程我会对学生操作进行指导,经过十分钟的小组探究总结,请小组**发表意见,并且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压力的大小以及受力面积。并再次展示雪地图片,从而学生很快会理解到受力面积不同,发现雪橇的作用原理。

  那么接下来我将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在物理学中称之为压强,在此突出强调这是本节课学习的主题(板书标题)。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上有关压强的定义:物体所受压力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并**由学生根据概念写出压强的字母表达式以及单位。再次交代根据比值定义法得出公式P=F/S,单位N/M2。我将补充:压强单位除了N/M2外,还有专业名称:帕斯卡(Pa),并且1Pa=1N/M2。

  【巩固提高】

  在巩固提高的环节,本着对忠于教材,回归教材的理解,此时我将结合书上例题,来使学生对压强的概念和公式进行深化理解。并且结合生活实例,比如铺铁轨要用宽大的枕木,来说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应用。

  【小结作业】

  在小结作业环节,我会采用生生总结,师生总结的方式,来使学生重温本节课的知识内容。

  最后结合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指导学生去发现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实例我们是采用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原理,以此作为小结作业,来深化学生对本知识点的理解,并激发他们持续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本着简介、直观、清晰的原则,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压强的教案3

  教学要求:

  1.复习、总结前节实验课的内容,使学生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和规律。

  2.使学生掌握计算液体压强的方法和公式。

  教具:模拟帕斯卡桶实验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总结前节实验,得出液体压强的特点和规律

  问:上节课,我做过什么实验?我做的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1.液体的压强

  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

  问:为什么液体对容器底有压强?对容器壁也有压强?

  根据学生回答,着重指出是由于受到重力和有流动性。

  问:上节课,同学们从自己做的实验看到了什么?能得出什么结论?哪位同学讲讲?根据学生的回答和补充,板书:

  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二、讲述液体压强的计算,得出液体压强的公式

  1.找一名学生朗读本节课文大问号后面的一段楷体字。讲:这一节,我们学习液体压强的计算。

  板书:

  2.液体压强的计算

  2.让大家先计算一道固体压强的题“一根长方体铁柱,底面的长和宽都是1厘米,高20厘米,立在桌子上,对桌面的压强多大?”(板画一根长方体铁柱如课本图10-14乙)

  找三、四名学生在黑板上计算,其余学生在本子上算。

  3.讨论怎样计算水面下20厘米深处的压强。因为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压强相等,只要求出20厘米深处竖直向下的压强就行了。

  可以设想在20厘米深处有个正方形水*面,边长是1厘米,这个面上方的水柱压着它,正方形水*面受到的压强就等于上方液柱对它的压强。(边讲边画出课本图10-14甲)

  怎样计算这个水柱对这个面的压强呢?应该先求什么……

  让学生讨论计算步骤,教师边总结、边板书:

  (1)求水柱体积V=Sh,

  (2)求水柱质量=V=Sh,

  (3)求水柱对底面的压力F=G=g=gSh,

  液体压强的公式p=gh

  4.引导学生讨论公式的物理含义:

  (1)对同种液体,p与深度h成正比,h增大,p增大。

  (2)对不同液体,深度一定时,p与液体密度成正比,大的p大。

  (3)公式中不包含面积S,所以压强p的大小跟所取的受力面积大小没有关系。

  讨论课本中本节后面的练习题2。巩固对液体压强公式的理解。

  5.做模拟帕斯卡桶实验,加深印象。(用塑料小瓶代替桶,用1米长的乳胶管代替长玻璃管。用刀片在塑料小瓶壁上竖划几条缝,把乳胶管密接在瓶口上。把少量水倒入乳胶管,把胶管提起到一定高度,瓶壁上的缝即被水压开,水沿缝流出。)

  6.让学生做课本上本节的例题。

  (1)做题前提醒学生注意**单位。用千克/米3,h用米。

  (2)根据计算结果进一步强调p与S无关,而压力与S有关系。

  7.讨论节后的“想想议议”。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1)完成本节后面的练习题1,3,4。

  (2)提倡课下阅读章后的阅读材料:“开发海洋”。

压强的教案4

  一、地位和作用:

  “大气的压强”是压强概念的巩固和延伸,也为下一章学习“气体浮力”作必要的准备。本节内容是在学生比较熟练掌握了压强,液体的压强的基础上进行的,为某些知识的转移和类比作了铺垫。本章内容的编排是在认识大气压强存在的基础上,步步深入,循序渐进的,因此符合初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二、教学目标:

  结合学生特点和大纲要求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大气压强,能说出几个大气压强存在的事例。

  2.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3.会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

  4.知道大气压强的值是托里拆利实验测定,记住大气压强的值约为105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从实验研究思考获得知识的能力。

  思想目标:

  让学生掌握由实验探讨物理知识的认识过程,树立辩证唯物**观点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教材重点和难点处理:

  1.大气压强的存在是重难点。

  依据:教学目的和其在教材中的作用,学生基础和思维水*。

  处理:做好演示实验,使学生通过直观现象感知大气压的存在。

  2.托里拆利实验及原理是难点。

  依据:教材只要求像课本中那样简单说明大气压强**着玻璃管内的水银柱就行,而学生难于理解和接受。

  处理:利用演示实验与水柱类比突破此难点。

  四、教材的看法:

  课本以马德堡半球实验引入新课,尽管故事很吸引人,但是由于文中已解释原因,对部分预习过的学生来说,已经失去神秘感,没有了悬念。如果教师以此实验引入,这部分学生满足于已有的答案,不能最大限度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集中他们的***。因此我采用取硬币的思考题,由于学生没见过,因此每个同学都积极思考,却又得不出正确答案,因此好奇心更大,观察实验更仔细、认真。

  五、教学方法:

  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多**、启发式引导等多种教学法。

  教学过程中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双边活动,每一个结论都让学生参与探索,教师因势利导。

  六、教学过程安排: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一些主要环节采取了以下安排:

  1.实验引入新课(约5分钟)

  ①.出示思考题:

  把一块硬币放在*底大盘里,倒上红墨水,刚好淹没硬币,请同学们把硬币拿出来而不沾湿手。

  然后让学生讨论,此时气氛活跃,学生得出各种结论,教师不作解释,让学生观察。

  演示:

  把点燃的纸放入杯子,倒扣在硬币附近的盘子里,实验效果明显,水全被吸入杯子,学生一片惊讶、好奇,这就迅速抓住了学生的***。

  ②.纸片托水实验:先空杯,再装水,两次实验结果不一样,原因是什么?

  此时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启发学生思考,过渡到本节的学习。

  2.大气压强(约15分钟)

  ①.讲述大气压强的定义。

  ②.气体与液体类比找出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以及大气压的方向。

  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因为液体受到重力的作用,气体也受到重力,因此气体也能产生压强;液体具有流动性,因此液体压强的方向是向各个方向,气体同样具有流动性,所以气体压强的方向也向各个方向。

  ③.演示纸片托水实验,旋转不同的方向,证明大气压的方向也是向各个方向的。

  ④.马德堡半球实验。

  大气压强的存在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因此要做好演示实验。

  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文问号,然后师生共同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因为实验室的马德堡半球容易漏气,师生共同参与,有利于教师**场面)。接着,师生共同分析此实验的作用:首次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最后,引导学生分析马德堡半球很难打开的原因。

  ⑤.学生实验:用皮碗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学生实验时的感觉,以及此实验证明了什么问题。

  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学生积极思考,乐于接受知识。为了加深学生对大气压强

  存在的认识,此时再看一段录象。

  ⑥.录象演示瓶子吃鸡蛋的实验(即课本图11-4)。

  启发学生此实验证明了什么?

  教学进行到这里,学生已经完全接受了大气压强存在的事实,这时教师趁机引导,转入大气压大小的教学。

  3.大气压的大小(约15分钟)

  由纸片托水实验,知道大气压可**水柱,换用量筒,发现大气压可**一量筒水,那么到底大气压可**多少水柱,历史上有人用10米长的玻璃管做实验,发现玻璃管仍充满水,还是没测出大气压的值,说明用水测大气压不方便。此时,引导学生由P=ρgh分析得出用密度大的水银来实验,引出托里拆利实验。

  ①.介绍实验装置。

  ②.模拟操作过程。

  ③.录象演示操作过程。

  119

  ④.分析:为什么大气压**的是76cm高的水银柱?

  如果玻璃管上端有进气口,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⑤.演示(用水类比):用两端开口的玻璃管,在水槽中装满水,用一手堵住一端的开口,从水中把玻璃管提起,让学生观察水柱。然后把手慢慢松开,让学生观察哪段水柱由大气压强**。

  通过此实验,学生很容易接受哪段水银柱是由大气压**的,因此可得出:

  P大气=ρ水银gh=13.6×103千克/米3×9.8牛/千克×0.76米=1.01×105帕≈105帕。

  ⑥.讲述大气压1.01×105帕的物理意义。同时**学生大气压很

  大,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为什么房子不会被压垮。

  4.大气压强的应用(约8分钟)

  ①.解释取硬币的实验。

  ②.演示喷泉实验,让学生解释。

  本节第一个实验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此时学生已经知道为什么。

  但是物理语言的驾驭能力还比较差,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关键,规范这类简答题的答法。

  喷泉实验,让学生自己解答。

  5.小结和作业(约2分钟)

  回顾讲解的知识点、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实验是学习物理的重要**。

压强的教案5

  (一)教学目的

  1.知道液体压强的产生。

  2.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会在实验中记录必要的数据,能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教具:

  演示用:两端开口的玻璃圆筒、侧壁开口的玻璃圆筒、橡皮膜、压强计、水、盐水、200mL的量筒、玻璃板、第三节练习第2题和习题第9题装置。

  学生用:压强计、200mL的量筒、水、盐水(以上器材,每两位学生一组)

  (三)教学过程

  一、旧课复习

  1.什么叫压强?写出压强大小的计算公式。

  2.压强的单位是什么?15帕斯卡表示什么意思?

  3.以上问题,由学生回答,回答有错的请另外的学生纠正或补充,然后由教师评讲。

  二、新课引入

  问题的提出:

  放在水*面上的固体,由于受到重力作用,对支承它的物体表面有压强。液体也受到重力作用,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能流动,盛在容器内对容器底部、侧壁和内部有没有压强?如果有压强,会有哪些特点呢?(板书课题:第二节实验:研究液体的压强)

  三、进行新课

  1.演示、讲述

  (1)演示实验:将少量水倒在*放在桌上的玻璃板上,水在玻璃板上散开;将水倒入上端开口、下端扎有橡皮膜的玻璃圆筒内(倒水前,让学生观察橡皮膜表面与筒口相*),请同学们说一说,观察到什么现象?(橡皮膜向下凸出);把水倒入侧壁开口处扎有橡皮膜的圆筒(倒水前,也让学生观察橡皮膜表面与侧壁筒口相*),又请同学说一说,观察到什么现象?(橡皮膜向外凸出)。

  (2)讲述:根据以上实验表明,液体由于受重力作用,对容器底部有压强;对阻碍液体散开的容器壁也有压强。(教师板书)

  2.学生分组实验:

  (1)讲述设问: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液体内部有没有压强?如果有压强,这个压强有什么规律呢?下面请同学们通过实验,自己来研究,找出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2)介绍压强计:介绍时,用手指轻轻按一按金属盒口的橡皮膜(不宜重按,避免U形管中的水冒出管口),请同学们观察压强计U形管中两管液面出现的高度差,力稍大点,两管液面的高度差也增大,表明: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越大,橡皮膜表面受到的压强也越大。

  (3)讲述实验步骤:

  一面讲述,一面演示。接着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中的“实验步骤”,弄清楚应当怎样做实验,通过实验要研究什么问题。实验时,注意金属盒口朝着什么方向,并要保持橡皮膜在液体(水或盐水)中的深度相同的同时,观察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认真做好记录。

  (4)学生按步骤进行实验(一部分同学用水做,另一部分同学用盐水做)。

  实验中,教师注意指导、检查,着重检查橡皮膜所朝的方向、记录数据和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以免得出错误的结论。

  (5)实验完后,请同学们对实验所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液体内部是否有压强?液体内部压强有什么规律?分别请用水和盐水做实验的一组同学说一说,在同一深度处,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两部分同学所做实验的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3.课堂讨论(教师问,学生答)

  问:当把压强计连着的扎有橡皮膜的金属盒放入水中(或盐水)时,在U形管中观察到什么?(学生答:U形管的两管液面出现高度差)

  问:出现这个高度差,说明什么问题?(学生答:表明液体内部有压强)

  问:把橡皮膜朝不同的方向,U形管两管液面还有没有高度差?又说明什么问题?(仍有高度差,表明液体内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问:将橡皮膜保持在同一深度,朝着不同的方向,这个高度差是否相等?说明什么问题?(学生答:这个高度差相等,表明液体内同一深度处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问:橡皮膜在3厘米、6厘米、9厘米处时,这个高度差有什么不同?又说明什么问题?(学生答:6厘米处这个高度差比在3厘米处大,9厘米处这个高度差更大,表明液体内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问:用水和盐水做实验的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在同一深度为什么盐水比水大?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答:因为盐水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表明在同一深度处,液体密度越大的压强也越大)

  4.小结:

  教师根据刚才的课堂讨论、师生对话,简要进行归纳,表扬同学们认真做实验的情况,鼓励同学们对问题的研究精神,然后教师再把刚才讨论所得的结论简述一遍,分别把各点结论进行板书。

  四、归纳小结本课学习情况

  1.讲述:这节课通过老师演示实验和同学们分组实验,知道了液体压强的产生和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同学们很有收获,今后还要继续努力,发扬这种研究问题的精神,认真学好物理知识。

  2.请同学们整理好自己桌上的器材。

  五、课堂练习

  1.演示第三节课文后练习第1题和章后习题第9题的实验。

  2.课堂讨论,学生举手发言回答对演示实验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最后由教师进行小结。

  六、布置作业

  1.课后把刚才所做的两个演示实验(即第三节后练习第1题和习题第9题)的解释写在课本上题目的旁边。有条件的同学回家可把这两个实验做一做。

  2.把第三节课后练习第2题和习题第8题做在作业本上。


压强教案5篇(扩展3)

——《压强》教案

《压强》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压强》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压强》教案1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压强》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物理八年级第九章第一节的内容,压强的概念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本章内容的主线,是对前面学习力的作用效果的延续,又为后面学习液体压强奠定基础知识。

  学情分析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初中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具备一定的**思考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奠定一些认知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会**一定的探究实验来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和初中生的认知水*、心理等特点,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知道压强的概念以及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的方式,学习**变量法,提高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提高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并且乐于把理论联系生活实际。

  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确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而确定了本节课的

  重点是压强的概念以及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难点是探求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

  教学教法

  著名***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本身特点,本堂课中主要采用讲授法、分组练习法、练习题法等多种方法教学

  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教师指导——学生主体——讲解主线”的原则,设计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利用幻灯片展示一组图片,通过设置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从课下到课上身心快速转换,从而使学生可以更快地进入角色,进而对本节课课堂知识进行学习。此时我会说:“同学们,咱们来看这组图片,图片中小红踩着雪橇版在雪地上轻松的行走,而小明显得较为吃力,一步一个深深的脚印,深深的陷阱雪地里,请问为什么会这样呢?”通过学生的回答,我此时并不立马给予答案,交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就能解开这个谜底,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在讲授新课环节,我**大家进行“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试验,本着新课改的教学理念,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因此在试验开始之前,结合试验工具“海绵,砝码,小桌子”来引发学生思考,同时说明在设计时我们要**变量的重要性,此时安排前后左右四人为一小组,给学生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谈论如何进行实验操作,而后根据不同小组的回答,整理得出**的操作流程。按照设计思路,班级以中线右边的小组做“在同一海绵上放两个小桌,其中一个小桌上放一砝码”,班级中线左边的小组做“在同一海绵上放两个小桌,一个小桌上放砝码,另一个小桌倒置放砝码”。在此过程我会对学生操作进行指导,经过十分钟的小组探究总结,请小组**发表意见,并且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压力的大小以及受力面积。并再次展示雪地图片,从而学生很快会理解到受力面积不同,发现雪橇的作用原理。

  那么接下来我将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在物理学中称之为压强,在此突出强调这是本节课学习的主题(板书标题)。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上有关压强的定义:物体所受压力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并**由学生根据概念写出压强的字母表达式以及单位。再次交代根据比值定义法得出公式P=F/S,单位N/M2。我将补充:压强单位除了N/M2外,还有专业名称:帕斯卡(Pa),并且1Pa=1N/M2。

  【巩固提高】

  在巩固提高的环节,本着对忠于教材,回归教材的理解,此时我将结合书上例题,来使学生对压强的概念和公式进行深化理解。并且结合生活实例,比如铺铁轨要用宽大的枕木,来说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应用。

  【小结作业】

  在小结作业环节,我会采用生生总结,师生总结的方式,来使学生重温本节课的知识内容。

  最后结合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指导学生去发现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实例我们是采用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原理,以此作为小结作业,来深化学生对本知识点的理解,并激发他们持续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本着简介、直观、清晰的原则,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压强》教案2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的

  1.理解压力的概念,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压力和压强教案示例之一。

  2.掌握压强的概念,知道压强的计算公式,国际单位制中压强的单位及其意义,会进行压强的简单计算。

  (二)教具

  演示用:压力小桌,10×10×5厘米3的塑料泡沫,质量为200克的砝码2个,细砂、玻璃杯。

  学生用:压力小桌, 10×10×5厘米3的塑料泡沫,质量为200克的砝码2个(以上器材两人一组,由实验室准备)。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请同学们阅读本节课文开头的“?”和图10—1,猜一猜两人对雪的压力差不多,为什么一个人陷下去了,另一个人没有陷下去?

  2.请同学们观察自己的书包带子。想一想*时背书包时,觉得宽带子好,还是细带子好,为什么?

  对以上问题,可能同学们现在还不能得出正确结果,自己猜的是否正确,要经过事实来检验。同学们学习了本课的知识,就会得到满意的回答(板书课题:第十章压强液体的压强第一节压力和压强)。

  二、进行新课

  1.请同学们在草稿本上画出下列各图中物体对表面的压力示意图。

  同时请三位同学在黑板上画,三人各画一图(有意识地请能正确画出的同学,以便借此讲解压力的概念)。同学们作图时,教师可走到学生中去,来回巡视,了解学生作图中的错误。

  2.学生停笔后,先讲评下面学生作图情况,然后评讲黑板上画的图,进行纠正,并用红色粉笔把压力突出出来。请同学们思考后举手回答,以上图中物体对受力表面的压力有什么共同特点?

  启发学生回答出:压力作用在受力面上,压力的方向跟受力面垂直,指向受力面。

  3.教师重复一遍学生的回答(板书:压力: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4.学生分组做课本图10—3压力小桌的实验,并讲述压强的概念。

  (1)介绍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和要观察的现象。

  首先照图10—3甲做,观察压力小桌陷入塑料泡沫的深度。然后照乙图做,比较与甲图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受力面积不同,压力相同),观察压力小桌陷入塑料泡沫的深度。最后请同学们回答图下面的图注中提出的问题,并得出结论。(板书:“压力作用的效果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2)照图10—3甲那样,放上一个砝码和放上两个砝码,想一想塑料泡沫受到的压力相等吗?

  塑料泡沫的受力面积相等吗?观察压力小桌陷入塑料泡沫的深度。实验后由学生得出结论。(板书:“压力作用的效果还跟压力的大小有关。”)

  (3)讲述压强的概念

  压力作用的效果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为了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物理学中引入压强的概念(板书:压强)。

  讲述:要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应取相同受力面积上受到的压力,物理学中把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板书这一定义)。

  (4)压强的计算

  例:一台机器重1000牛顿,与地的接触面积是2米2,这台机器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大?请同学们说一说该怎样计算?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压强等于压力除以受力面积。

  告诉学生,物理上用p表示压强,用F表示压力,用S表示受力面积。请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用字母表示的压强公式:

  (5)讲述压强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面积的单位是“米2”,压强的单位是“牛/米2”(板书:压强的单位是“牛/米2”,又叫帕斯卡)。该单位读作“牛顿每*方米”,它有一个专门名称叫做帕斯卡,简称帕,帕斯卡是法国科学家,为了纪念他在物理学研究方面作出的贡献,以他的名字作为压强单位的名称。

  1帕=1牛/米2,表示“每*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牛顿”。

  写出“5帕”,指导学生说出它的意思是:每*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5牛顿。列举课文中一张报纸*放在桌面上对桌面的压强和成年人站立在地面上时对地面的压强。请同学们利用刚学的压强公式、单位,计算下面所述例题。

  5.例题:

  〔例题〕:根据课本图10—4和图10—5所给条件,比较芭蕾舞演员足尖和大象对地面的压强,哪个大?

  教师一边念题,一边请同学们看图,并思考,念完题后,请学生说出已知条件,教师写在黑板上,利用公式进行解答。

  解题过程中和解题完后进行评讲,强调单位必须使用规定的单位:力用牛顿,受力面积用米2,所得到的压强单位才是帕斯卡。

  三、归纳本课的内容和课堂巩固练习

  1.利用黑板上的板书,简明扼要地把本课所学知识叙述一遍。

  2.请学生对课本的图10—1问题作出回答;再请一位学生说一说书包带子宽的比窄的好的理由。

  3.讨论章后习题第5题。讨论后教师补充、完善。

  4.教师把玻璃杯开口向上和开口向下的两种方式放在细砂上,请同学们说出观察到的现象。并回答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四、布置作业

  1.对第一节教材后的练习第1.2.3.4题进行思考。把你的思考简要地写在题目的旁边,下节物理课时准备课内回答。

  2.把节后练习的第5.6题做在作业本上,物理教案《压力和压强教案示例之一》。

  提示:在做练习第6题之前,思考一下:

  1米2=______厘米2,1厘米2=______米2,那么150厘米2=______米2。计算时,要用科学记数法。

  (四)说明

  1.课本中图10—3的实验,如果没有恰当的塑料泡沫,可用砂子代替,效果一样。这一实验,安排为学生分组实验,其课堂效果好于演示实验,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得出结论比看老师的演示实验印象更深刻。

  2.关于压力和重力,在本课只就课本中所述的“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产生,也不一定都与重力的方向相同”进行讲述。不宜在本课内进行拓宽或加深。如果有学生说“压力就是重力”,教师必须加以纠正,不要造成概念上的错误。至于压力与重力的区别,可放在章末复习时进行,以免充淡本课“压强”这一重点知识。

  3.关于压强的单位“帕斯卡”,一定要让学生懂得它的意义,在运用时才知道为什么要把受力面积“厘米2”或“毫米2”换算成“米2”的道理;同时面积单位的换算,对于初二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在课前给予辅导,特别是采用科学记数法和涉及负指数的问题时,可能就更加困难,教师备课时应考虑到这一问题。

  4.芭蕾舞演员足尖对舞台的压强和大象对地面的压强大小的比较这一例题,安排给学生自己在课内做,可巩固本课所学知识。学生做后教师进行讲评,在书写格式、解题思路、公式运用和单位换算上,给予指导,这样对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效果更佳。

  5.把空玻璃杯开口向上和开口向下分别放在细砂上的演示实验,可以布置给学生课后回家自己做一做,并说明理由,以达到复习本课所学知识的目的。

  注: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的

  1.巩固对压强概念的理解。

  2.知道减小和增大压强的办法,并能对一些简单现象进行解释。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懂得物理知识不仅有趣,更是有用的。

  (二)教具

  演示用:钝刀口和锋利刀口的剪刀各1把,断了尖和没有断尖的锥子各1个,硬纸片或布条,肥皂块,1~2厘米宽的塑料带和细棉线各一根。

  (以上器材两人一组)

  学生用:肥皂一小块,1—2厘米宽的塑料带和细棉线各一根。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第一课时所学知识

  1.什么叫压力?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

  2.什么叫压强?写出计算压强的公式和压强的单位。

  3.回答第1课时布置的思考练习题。

  4.说出你测物理课本1张纸对桌面的压强的办法。

  以上问题,均由学生回答,由另外的学生补充、纠正。然后由教师进行评讲。

  二、进行新课

  1.根据学生对玻璃杯开口向上和开口向下两种情况放在细砂陷入细砂深度不同的回答,引导学生分析:玻璃杯对细砂的压力不变,玻璃杯对细砂的受力面积发生了变化,使玻璃杯对细砂的压强发生了变化。(板书:减小和增大压强的办法)

  2.讲述

  (1)任何物体能够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将会被压坏。

  (2)举例:房屋建设中,楼层修得越高,楼体对地面的压力就越大,如果墙基的受力面积不足够大,楼房对地的压强就很大,可能会使地面下陷,楼房倒塌,造成损失,所以修建高楼大厦,必须加宽地基,以减小楼房对地面的压强。

  (3)读图:学生阅读课本图10—6,读后说一说**拖拉机和雪上飞机是采用什么办法来减小压强的?教师对学生回答补充、完善后板书“在压力不变时,利用增大受力面积的办法,可以减小压强。”

  3.实验:

  (1)学生随堂实验:

  同学们桌上放有一小块肥皂、有一条较宽的塑料带和一条细棉线,请同学们先想一想,然后做一做,看怎样才能较容易地把肥皂块切断?做完后举手发言,说一说你的做法和你这样做的理由。

  (2)教师演示实验:

  分别用钝刀口和锋利刀口的剪刀剪硬纸片或布条。

  用断了尖和没有断尖的锥子向硬纸片穿孔。

  做时请同学们观察,什么剪刀容易剪断布条?什么锥子对硬纸片穿孔较容易?

  由以上学生随堂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引导、启发学生得出结论,教师板书:“压力不变时,利用减小受力面积的办法,可以增大压强。”

  (3)读图:学生阅读课本图10—7,读后说一说图中所述的是采用什么办法来增大压强的。

  三、巩固练习(课堂讨论)

  1.第1课时完后,布置同学们做课文后的练习第2.3.4题。请同学们利用小组讨论的机会,说一说你是怎样答的,通过本课的学习,回答:为什么啄木鸟尖嘴变钝了,就不能成为“森林医生”了?为什么说骆驼是“沙漠之舟”?

  2.继续讨论章后的习题第5题,比较梯子和木板,哪个对冰的压强小?

  四、归纳本课内容

  1.教师复述本课的学习过程

  老师复习**→讲述→同学们随堂实验和老师的演示实验→同学们的分组讨论。2.学生自己归纳本课内容:说一说减小和增大压强的办法,并各举1~2例。3.教师小结:压力不变时,利用增大受力面积的办法,可以减小压强;压力不变时,利用减小受力面积的办法,可以增大压强。在日常生活中和生产实际中,要根据不同情况和需要采取恰当的办法来减小或增大压强。

  五、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并联系实际举出1~2个例子。

  2.把章后习题第1、2、3题做在作业本上。要求注意书写格式规范、公式、单位正确。

  3.思考第一节课文后的“想想议议”,可以互相讨论,看谁说的办法多。

  (四)说明

  1.本课时是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进行,当由学生回答的,尽量让学生回答,教师不要包办代替,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主动地学习,以练习、巩固已学过的知识。

  2.本课安排的演示实验,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实感,也可以请学生**演示,演示后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大家听,并说明理由。然后教师再进行小结。

  3.本课重点、难点都不多,课内时间也较充分,布置的书面作业,也可以放在课内完成一部分。

  注: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教学反思1

  上完课后,静心回顾本节课的设计思路和得与失。这节复习课我设计的基本思路是:突出知识重点兼顾全面复习巩固,以典型例题展开课堂讨论,重视课堂反馈,强化基本能力的训练,以达到提高复习教学的效果。

  1、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建立教完整的知识结构,注意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压强概念贯穿全章,是重中之重的知识点,它是一根主线,把各部分的知识紧紧联系在一起,液体压强公式也是本章复习的重点知识。在复习教学中,在突出重点的同时,注重前后知识间的有机渗透,体现了知识的系统性、综合性。

  2、教学中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突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压强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及自然现象的联系极为密切,在复习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规律解释现象,说明道理,进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加强说理题的训练。

  3、本节课也存在不少不足。教学中忽视了实验教学。关于压强的知识,很多可通过实验观察来探究学习,虽然很多实验用专用仪器操作,但许多实验可取材于瓶瓶罐罐,并且拼拼揍揍即可完成操作、得出有关结论或验证有关知识。在本节复习教学中,过多考虑到教学进度,忽视了实验教学,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忽视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没有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例如可结合课本中一些插图和物理现象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这也是近几年中考中的热点考题)。

  教学反思2

  这是一堂实验探究教学的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从“教学目标”出发,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结合课件播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理念。

  课堂刚开始时,小喷泉的情景设置激起学生的好奇和兴趣,而问题的提出让学生明确课堂研究的内容,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其后的课堂教学无论是问题的提出、器材的选择、方案的设计、结论的得出都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只是在适当的时候加以引导。重视学生知识形成过程,让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物理是实验学科,很多物理现象都要通过实验去呈现、去验证。本节课,物理实验贯穿教学全过程,从液体中是否存在压强到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及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都给每位学生提供探讨用的实验。

  教学中我利用每次探究的机会,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猜想---实验探究---得出结论。步骤分明,并结合实验,让学生对转化直观法、转化放大法、**变量法有所体会。坚持下去,必能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动手操作能力、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多种能力。

  不足:

  1、在有些环节中我的语言不够简练。

  2、板书比较少,过于依赖多**教学。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进一步研究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从学生的兴趣和已有的更贴近的感知水*出发,设计更合理的教学环节,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轻松气氛中学习,全面提高课堂效率。

《压强》教案3

  [设计理念]

  液体的压强是一个比较抽象、难于理解、却又非常重要的概念。为了使学生加深理解,获得深刻影响,特在课本P81的演示实验上增加学生分组探究实验。通过本节课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液体压强的特点,认识到液体压强只与液体密度和深度有关。

  本节课首先通过多**展示日常生活经验的相关情景,使学生对液体压强获得初步印象,然后让学生猜想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并设计实验,自主探究。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合作学习的协作精神。同时还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科学知识的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及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

  (2) 知道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3) 理解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密度和深度有关。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知道探究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2)培养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进行操作的能力,通过实验分析,概括出物理规律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2) 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主动探索科学知识的精神。

  (3) 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教学用具]

  演示用:橡皮膜、两端开口的直玻璃管、侧壁开口的玻璃管、压强计、盛液筒两个、小烧杯两个、水、盐水。

  学生用:盛液筒、压强计、玻璃管、橡皮膜、水、盐水。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是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两个因素。

  难点: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归纳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引入课题

  1、 用多**展示情景一:放置在水*桌面上的茶杯对桌面存在压强。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茶杯对桌面存在压强是由于茶杯受到重力作用,并**:液体也受到重力,液体对容器底有没有压强呢?

  2、 用多**展示情景二:夏天天气炎热,不少同学喜欢游泳,当你站在齐腰深的水中时,有什么感觉?

  学生回答后,提出探究课题,板书课题。

  二、根据情景进行猜想,通过实验得出初步结论

  1.上述实例中,人在水中游泳,水对人有没有压强?水对池底和游泳池侧壁有没有压强?

  现在,我们把游泳池搬到课堂上来研究这个问题。教师出示一个底部扎有橡皮膜的两端开口的直玻璃管,放入一块小橡皮,让学生观察底部橡皮膜的形变。

  2.教师**:用这样的一个器材如何研究液体对容器底部有没有压强?学生回答后,设计

  实验验证,将水倒入玻璃管中,可以观察到橡皮膜向外凸出,并引导学生归纳出结论。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用底部扎有橡皮膜的容器可以检验液体对容器底部有压强,怎样用一种器材来探究液体对容器侧壁有没有压强呢?按照学生回答的思路,设计一个实验,在侧壁开口的玻璃管的侧壁开口处扎上橡皮膜,并向其中倒水,让学生从看到的现象中归纳出结论1: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并进一步分析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的原因。

  3.教师问:刚才我们认识到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那么,液体内部有没有压强呢?

  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向大家介绍一种仪器——压强计。教师通过类比的方法介绍压强

  计。让学生体会到这样的一个结论:橡皮膜上承受的压强越大,液面的高度差越大,若两次高度差相同,则说明橡皮膜承受的压强相同。

  把橡皮膜放在水中的某一深度,转动橡皮膜的朝向,看两边的高度差有无变化。学生从现象中归纳出结论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三、学生分组探究,验证猜想

  前面,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了两条初步结论,在实验过程中,有的同学发现橡皮膜有时候凸出得多,有时候凸出得少,这说明液体压强有大有小,那么,液体压强的大小究竟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用多**课件展示情景三:当洪峰来临,大江大河的水位迅速上涨,有时会发生决堤的事故。

  1、学生讨论

  从日常生活的事例出发,利用已学知识或生活经验,猜想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2、教师板书一些学生可能出现的猜想,比如:

  (1)与深度有关

  (2)与液体的密度有关,或与其它的一些因素有关

  学生充分发表看法后,教师进行整理,用实验的方法,或其它的方法进行筛选、整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学生的猜想,都是从已有知识或生活经验中得到的,不管猜想正确与否,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3、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检验猜想

  (1)教师介绍实验桌上的器材。

  (2)在教师的指导下,各小组根据猜想选择某一课题进行实验,并设计表格记录数据。

  (3)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巡查,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帮助。

  在学生动手做实验之前,介绍研究方法——**变量法,并强调合作学习,通力协作的重要性。

  四、交流评价,总结出变化规律

  1、各小组派**将实验记录结果用投影仪展出,交流经验成果,教师对每一组学习的效果进行鼓励性评价,并引导学生对各组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归纳。通过各小组合作,讨论得出实验结论3: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不同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2、提出部分实验小组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能应用的改进意见。

  3、在屏幕上逐条显示本节课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

  五、拓展训练

  利用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可以解释、解决很多生活以及技术上的问题。

  1、人站在齐胸深的水中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2、投影显示潜水服,**:在不同深度潜水时,为什么潜水员穿的潜水服对装备的要求不同?

  3、工程师把拦河坝设计成什么形状?为什么这样设计?当洪峰来临时,大江大河的水位迅速上涨,超过警戒水位时,为什么有可能发生决堤的事故?如何防止?

  用多**课件显示相关资料:1998年洪水过后,荆江大堤的相关堤段进行了整险加固,使重点堤段的防洪能力从五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

  六、课堂小结与评价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和评价,谈学习体会。学生的学习收获,可以从知识、能力和情感等方面进行交流。

《压强》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压力,会画压力的示意图。

  2.通过探究知道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并能建立压强定义公式。

  3.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压强的单位及其意义,会进行压强的简单计算。

  4.能在日常生活上灵活运用压强知识为生产生活服务。

  二、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压强的概念和压强的公式。

  难点:压强公式的应用。

  三、器材

  学生探究实验器材:自制压力小桌,10×10×5厘米3的塑料泡沫,质量为200克的砝码,50克的砝码各一个,细砂,海绵、玻璃杯、铅笔等

  教师演示器材:汽球,图钉,鸡蛋等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将一气球置于讲台上让班上个最高力最大的男生用手掌压气球,因气球打气不很足,他必费九牛二虎之力才能压破球,接下来叫一个个头最小的女生(偷偷给她一根针)。她只要轻轻一碰气球便破了,学生必大笑。此时设问为什么?从而引入新课。

  (二)观察与作图————什么是压力

  1、用两摞书作桥墩,一张偏厚纸板做桥面,再放上一重物,此时桥面压弯了,设问为什么?分析原因是受一向下压的做用力。

  2、举例老师站在讲台上受什么力(重力和**力),讲解地面**了老师(要不老师不掉地下去了),老师也压了地面。

  3、①请同学们观察分析书本图9—1例子的三副图并在练习本上画出三副图中物体对表面的压力示意图。同时请三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各画一图。同学们作图时,教师来回巡视,了解学生作图中的错误。

  ②学生画完后,讲评学生作图情况,错误的进行纠正,并用红色粉笔把压力突出出来。让同学们讨论思考以上图中物体对受力表面的压力有什么共同特点?

  得出:压力是由于物体形变产生的。压力作用在接触面上,压力的方向跟接触面垂直,指向受力物体。

  ③教师归纳总结得出压力的概念: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得出压力的定义、特点及与重力的区别。

  (三)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

  1、播放三幅插图,创设情境。让同学们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感受压力的效果。教师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插图,用大脑去思考,看看在这些图中你们能发现些什么?同学们发现了许多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记录下几条有关的问题,大致归纳为三个问题:

  (1)当人们在松软的地上行走时,为什么会在地上留下一道深深的脚印?有了滑雪板人为什么就能在雪地上**地滑翔?

  (2)为什么在泥泞的沼泽地里有轮子的车辆寸步难行,而装有**的*和拖拉机却可以行动自如呢?

  (3)同一个物体压在海绵上,为什么海绵的形变程度不同呢?

  2、亲自体验一下。做书本图9—3的实验。让学生利用一支一端削好的短铅笔,用食指和大拇指轻轻夹着两头,**:两个手指的感觉一样吗?为什么两个手指的感受不同呢?提醒学生注意发现问题。接着让笔尖压在手指上,先轻压后重压,比较两次疼痛的感觉。

  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让同学们猜测并讨论,同时说明猜想是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但一定要用实验验证。

  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讨论设计方案,收集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交流实验体会)

  学生在这里的实验方案很多,可采用复式教学法———各组学生先分别做自己设计的实验,然后分别上讲台汇报。

  从而得出:在相同受力面积时,压力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有关;在相同的压力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因此,压力作用效果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系,还跟受力面积有关系。

  叫两个体重悬殊的学生站在讲台,请学生比较他们对地面的压强。(学生由于他们对地面的压力不同,受力面积不同,所以很难比较)

  所以,要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就需要比较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由此引出压强。

  (三)压强

  ①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②公式:压强=压力/受力面积;。并由此引出压强的单位是由力的单位和面积单位共同组成的。

  ③单位:牛顿/米2读作:牛顿每*方米;它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做帕斯卡,简称帕,符号是Pa。⑤介绍压强的物理意义:以成年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1。5×104Pa的含义是:1米2的地面受到的压力约1。5×104牛顿。

  (4)课堂练习

  例:计算芭蕾舞演员和大象对地面的压强。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做题,其余同学在下面做,教师来回巡视,及时发现学生的解题问题,给予及时纠正。做完后。讲评练习的同时指出同学在解题中出现的错误和不规范的问题。

  (四)压强知识的应用

  为了使同学了解压强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并且如何运用压强的知识为我们服务,设问:压强是越大越好,还越小越好呢?然后解释生活中我们需要压强大时要想办法增大压强,需要压强小时想办法减小压强?同时说明任何物体能够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会被压坏。举例说明:如砖能承受的压强大约是5×106帕,混凝土是(5—50)×106帕等等。为了不压坏物体,使物体受到的压强小于物体能承受压强,因此人们就想方设法减小物体受到的压强。

  设问:如何去增大压强或减小压强呢?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出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由P=F/S分析出增大压强与减小压强的办法,并引导鼓励同学分类举出生活中我们应用的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例子,如:书包带*而宽;吸管一头尖一头钝;椅子用宽而*的板*不用一细杆等等。同时让同学们参与做对比小实验,这样不仅说明问题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轻轻松松学习,又懂得了生活中的很多情况用到了所学的知识,培养了学生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的和表达能力,对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物理兴趣和学习信心有很好的作用。

  (五)作业

  1、收集生活中增大压强和减少压强的例子。

  2、课外小实验:测出你站立在地上的压强。

  3、一人空手站立在地面上,怎样才能很快地使地面受到的压强增大到原来的两倍?如果他要营救一个掉进冰窟窿里的孩子,是站着跑过去还是爬着过去?

《压强》教案5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前面所学的液体压强和大气压强的知识,是流体在静止状态时有关压强的一些现象规律,通过本节课学习,将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当流体流动时,流体的压强还跟流速有关。主要内容有:通过实验探究流体压强与流速之间的关系,分析飞机升力产生的原因,联系实际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一些现象。

  (2)教法建议

  为了让学生自然轻松地得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研究课题,采用简单吹纸片的实验引入,通过同学们日常生活中常接触到的现象,分析现象出现的共同点,自然进入探究的课题探究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在课堂中学生通过几组探究实验,引导他们归纳总结,得出气体结论后,在演示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把结论推向普遍。然后理解生活生产科技中的应用现象,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学习理念。

  (3)学情分析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是流体力学中的基本规律,在生活和科学技术中有许多应用,例如飞机的升力等。另外,由于升力和浮力有较多的共同点,便于学生比较二者的区别。总之,本节课的内容与浮力、液体压强、大气压共同构成了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初步认识流体力学的一些基础知识。

  (4)学法建议

  “流体压强和流速”与生活实际联系十分紧密,如飞机的升力、船吸现象、弧线球、帆船的动力和雨伞的设计等等,在传统的课堂上不可能让学生在一堂课内学习这么多知识。教师可以创设多问题情境,通过学生课后上网查找,优化知识形成的过程,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课内—课外”、“个体—合作”的相结合,提高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钻研的精神以及创造性思维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会用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

  (2)了解飞机的升力是怎样产生的。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动手实验、观察,探究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通过实验现象和对比,了解飞机的升力是怎样产生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流体压强与流速有关”的一些神奇的现象,并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领略到科学的奥妙,从而产生热爱科学的情感,激发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

  三、重点难点

  重点: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是解释生活中有关现象和飞机升力产生原因的基础。

  难点:由于学生看不见气体的流动,所以通过实验现象,间接分析总结出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

  四、教学流程

  (一)新课引入

  **:老师这里有一张纸条,如果我向它吹气,会出现什么情况?(向上飘起)

  大家都能够发现很多生活中相似的有趣现象,那我们现在想想这些现象的发生和原因有什么共同点呢?房门,衣服,地面的纸片会飞,龙卷风,它经过的时候房屋的屋顶会被吸走。公共汽车的时候,打开车窗,窗帘会往外面飞。骑自行车,有的时候帽子会被风给吹走。师:纸被你吹起来了,真奇怪呀。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过类似的经历或者现象吗?

  师问:大家都能够发现很多生活中相似的有趣现象,那我们现在想想这些现象的发生和原因有什么共同点呢?房门,衣服,地面的纸片会飞。

  生:都有空气的流动。

  那么像这种具有流动性的气体、液体统称为流体(如水、空气……)。(板书)

  我们在前面分别探究了不流动时的液体和气体内部的压强,那么当这些流体流动时,其内部压强又会有什么特点呢?流体的压强又受什么因素影响呢?这是我们这节课主要要解决的问题。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板书)

  探究点一:(出现探究课题——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师:我们研究气体压强与流速有什么关系时,你会提出什么猜想呢?如何通过实验的现象来验证你大的猜想?请你根据需要选实验器材,

  设计并进行实验,对实验的现象认真观察,与同学进行交流论证,得出你的结论。

  (学生动手实验,老师课堂指导,实验的关键在于怎样使流体流动起来)

  引导学生利用力学的知识储备,尝试解释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并大胆进行猜想: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并且通过你选择的实验器材来进行探究。

  合作探究:

  实验硬币“跳高”比赛。

  引导学生找到最好的方法,让硬币跳得更高,并解释跳起来的原因。

  实验转移乒乓球比赛。

  器材:两只碗、一个乒乓球、吸管、漏斗。

  规则:两只碗固定不动,不能直接用手拿,不能拨,让乒乓球从一个碗转移到另一个碗里,看哪一组方法多。

  实验对着两根燃烧的蜡烛中间吹。

  (学生做,老师巡视指导,并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道理。)

  分析得出:气体的流速越大压强越小,流速越小压强越大。

  问:放假了,我们想去**旅游,选择什么交通工具最快捷?

  对,飞机。停在跑道上的飞机能处于静止状态,但是当它逐渐滑行的时候就能慢慢的腾空而起了其中的奥秘是什么呢?

  (播放飞机起飞过程的视频)

  结合flash课件讲解飞机升力的产生。

  飞机的升力:由于机翼的形状上凸下*,在空气中运动时,流过机翼的上下表面的空气流速不同而存在压强差,产生了向上的升力。(板书)

  实际上飞机的产生,是源自于人类对鸟类的深入研究。鸟的翅膀跟机翼的形状相似——上凸下*,这就是鸟类为什么能在天空**翱翔的原因。

  你一定很佩服足球运动员踢出的香蕉球,为什么足球会在空中发生不可思议的拐弯呢?大家可以相互讨论。

  师:罚“香蕉球”的时候,足球一边向前飞行一边不断地旋转,两侧空气的流动速度不一样,它们对足球所产生的压强也不一样,于是,足球在空气压力的作用下,被迫向空气流速大的一侧转弯了。

  师:相信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步行在雨中,我们打伞。一阵大风吹来,雨伞会被向上吹起来。这是为什么呢?你能不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这个现象呢?

  不错,我们知道液体和气体都能产生压强,那么在气体中出现的现象液体是不是也会呢?

  引导探究点二: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这个装置是我们学过的什么?当里面的水不流动时,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

  里面的水发生流动,同学们猜一猜又会产生什么现象呢?

  引导学生利用连通器分析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得出结论。

  结论:在液体中,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越小。(板书)

  我们的每位同学表现得都很棒,想出了很多合理的方法达到了目的,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了非常准确的解释。

  观看两船相碰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实验后,小组内同学相互讨论,分析原因。教师给予肯定并进行归纳分析。)

  事故的原因:两船并列航行时,两船之间的水相对船的流速大,压强小;两船外侧的水流速小,压强大,产生向内的压强差。

  告诫我们:为防止此类事件的发生,船只航行时一定不要并列行使。

  学以致用:

  师:引导学生从尾翼板的形状上分析它的作用。(学生作简短讨论后举手回答,然后教师总结归纳。)有了这种装置,坐在小汽车里肯定是非常*稳的、舒服的。

  有了这种装置,坐在小汽车里肯定是非常*稳的、舒服的。火车大家一定也坐过吧,站在火车站的站台上等车时,大家一定有所发现(大屏幕显示)——黄色的安全线。

  师:大家一定知道这条线的作用是什么吧?

  (学生举手回答)

  同学们回答的很好,而这条警戒线并不是与火车同时出现的,我们来了解一下“安全线”的由来:(大屏幕显示)

  师:火车运动时,由于与空气之间的摩擦,会带动周围的空气一起向前运动。人与火车之间的空气流速大,压强小;人外侧的空气流速小,压强大,因而对人体产生朝向火车的压强差。

  所以从此以后距站台边沿1m的位置画了一条黄线来警告乘客:不要越过此线,否则会有生命危险。

  今天大家的表现都很积极,都很棒。

  告诉我们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二)课堂小结:

  1.流体:气体和液体的统称。

  2.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压强》教案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并会用它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知识被发现的过程,学会从简单的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物理规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学习方法和科学的思维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长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体会科学技术的力量,关注科技的两面性,加强安全教育。

  学情分析

  初中生的思维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过渡期。他们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对直观现象比较感兴趣,喜欢动手,但对问题深入的思考及理性的思维能力欠缺。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从直观现象入手,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降低学习难度。特别是让学生通过创造性地“玩”,来探究物理规律,拉近学生与物理的距离,激发学生好奇心,提高学生在学习中克服困难的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流体在稳定流动时,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

  教学难点了解飞机机翼的形状,及飞机升力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学会利用所学知识合理地解释现象的能力。

  教学设计

  1、教学方法:以引导为主,老师适时地穿插在各个活动的关键环节进行指导;适时地**学生进行讨论并引导学生扩展;

  2、学习方法:小组合作,自主实验,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围绕本节主题进行活动,观察现象,对现象尝试合理解释,并进行小组交流;

  3、教学**:自主实验为主,辅助以多**设备进行引导。

  4、评价方法:小组成员相互评价,各小组之间进行评价与推荐。

  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每人纸片两张,各小组塑料吸管,水槽,注射器各一个,泡沫塑料两块;飞机机翼模型,教师准备漏斗,乒乓球,电吹扇机一台。

  多**的运用液体流动时压强与流速的关系(PPT),飞机升力(flash),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由有趣的流体现象,引出课题———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教师活动

  示范:

  取一张纸条,在纸的上方沿水*方向吹气,

  **:有谁能解释刚才看到的现象?

  由学生归纳出的答案,引出课题并板书

  学生活动

  学生动手做实验,观察,展开讨论,学生回答。

  活动讲授: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新课讲授

  (一)探究: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展示课件如下图:

  活动:将一乒乓球用手托着置于漏斗上部,用力向下吹气,移开手后乒乓球会掉下来吗?

  比一比:看看谁的力气大?

  教师活动:

  (1)教师交代实验注意事项,并做示范。

  (2)**:若将漏斗口朝上时用力吹,乒乓球会被吹出去吗?

  学生活动

  (1)先后让两名学生**体会实验过程,其他学生边观察边思考产生现象的原因

  (2)学生展开讨论,然后试着解释,教师纠正

  活动1做一做

  做下面实验:桌上放一只钢笔,将一枚硬币放在它的前方用力沿硬币上方水*吹气,猜想一下,硬币会怎样运动?(由学生尝试并回答)

  活动2试一试:两纸会张开吗?

  手握两张纸,让纸自然下垂,在两张纸中间向下吹气,猜想两张纸将做如何运动?

  (全班学生一起动手实验、同桌之间交换意见,寻求答案)

 结论:在气体中,流速大的位置,压强小,流速小的位置,压强大

  (2)探究: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活动1做一做:如下图向两乒乓球中间喷水可以观察到什么现象?

  教师活动

  (教师先示范,并交代两乒乓球之间的距离在两厘米左右,喷水时不能用力太大)

  学生活动

  (全体学生动手体验,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其中的道理)

  活动2:演示实验

  如图:打开水龙头,将一乒乓球置于流水处,流水“吸引”乒乓球,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观察后,展开讨论,回答)

  活动三:多**放映:想一想:为什么航海时轮船不能近距离同向航行?

  (出示课件供学生观看,边看边思考后回答)

结论:在液体中,流速大的位置,压强小,流速小的位置,压强大

  (3)探究:飞机产生升力的原因

  如图:结合下图设问:飞机为什么能腾空而起?秘密在哪儿?

  教师活动

  出示多**课件,并让学生画出飞机机翼的大致轮廓图,加以分析

  学生活动

  学生拿出自制的飞机模型,根据机翼上凸下*的形状特征,发现在相同的时间里,机翼上表面距离大,空气流速小,而下表面距离小,空气流速大

 由此归纳得出(板书):飞机机翼上、下表面存在压强差,产生了向上的升力

  (四)课堂小结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流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

  机翼上、下表面存在压强差,产生了向上的升力

  活动1练习:当堂训练

  1、在火车站和地铁站台上,都画有一条安全线,当火车快速开过时,人越过这条线就会有危险。这是因为,火车开动时,靠近火车的地方气体___________,压强__,离站台远的地方气体__________,压强___,强大的气流会___________________。

  2、想一想、生活中有关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现象,如下图所示,思考:田鼠洞的空调原理

  3、相信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步行在雨中,我们会打一把伞、一阵大风吹来,雨伞会被向上吸起来、这是为什么呢?你能不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这个现象呢?

  4、能力拓展如图:赛车尾翼板有何妙用?

  活动2作业:课后作业

  1、自制喷雾器(要求:以4人一小组,用家里废旧的饮料瓶、饮料吸管、注射器等物品)

  2、例举3个生活中用到的“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例子?

  活动3:课后反馈

  教学反思

  为了“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顺利进行,本人积极参与到本次活动中,在三月二十五日上午**一堂八年级下册的“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课,课后,本人进行了认真的反思,现就本节课的成功与不足总结如下:

  1、教学意图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内容不多,知识点也较少,只有三个方面:(1)流体的概念(2)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3)飞机产生升力的原因。当然,如何把看似非常简单的一堂课讲得精彩,上出味道,让学生乐学,并学有所获,那绝非易事,尤其如何真正做到把物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把德育和安全教育渗透在课堂,本人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上和素材的选取上以及课堂的**上都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和精心的安排,最终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2、教学中的得与失

  (一)三个收获

  (1)注重新课导入的生动性

  在这堂课里,本人采用让学生取两张纸,向两张纸的中间吹气,会发现纸不但没有被吹开,而且纸反而向中间靠拢的现象。从这个意料之外的实验现象入手,把学生的***很快吸引过来,并及时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新课的展开做好铺垫。

  (2)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物理是与生活联系最紧密的一门学科,如何让学生从物理走向生活,本人在素材的选取上,大多选用学生生活中的事例进行教学。本节课中选取了吹纸、吹乒乓球、坐车要站在安全线以外、刮风时雨伞会往外翻等身边小事例。本人积极引导学生结合学到的物理知识,仔细观察日常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表象和本质,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认真的分析、思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理解得出结论,这样以来,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得以提高。

  (3)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既要重视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又要重视培养、提高学生的能力。能让学生动手的教师绝不代劳,只要学生能阐述出大意的,教师就不要去做所谓规范的**要求,相信一句话,只有百家**,才会百花齐放。

  因此,在课堂上,无论演示实验还是分组实验,本人都尽量让学生参与或让学生**去完成,本人只关注、点拨和引导,在实验过程中,现象或结论难免有时会出现偏差,这时本人不急于求成,牵强附会,而是多问个为什么,引导学生找出问题所在。例如:在探究飞机升力时,遇到了吹气时飞机模型飞不起来的问题,这时本人就**学生展开讨论,学生从风力太小、飞机偏重、飞机模型与桌面结合压强较小等方面发表了意见,紧接着本人采用预先准备好的较小、较轻的飞机模型,并用吹风机给飞机模型吹风的办法,飞机模型很快就腾空而起。这样的实验对比一目了然,既达到了实验的目的,又解决了实验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当然,这些问题的出现教师都要有预见性,并提前做好解决问题的方案。总之,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以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需要教师长期从教学中的点滴做起。

  (二)三点遗憾

  (1)内容的难易把握上不够

  由于本节课引用了大量的生活实例,并需要用演示实验或学生分组实验来完成,并且每个实验的现象和结论学生都要能表述出来。因此,在探究气体和液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时,用去了较多的时间,而对飞机的升力的这个难点问题在探究时略显仓促。后来反思认为:在实验现象的表述时,抓住气体和液体的各自一个**做认真的分析,其余实验现象让学生间互相交流一遍即可,这样可以节约一定的时间。

  (2)一个实验设计未彰显

  在探究飞机的升力的实验时,由于时间紧,当学生遇到笨重的飞机模型放在桌面上不能抬升时,其实,可以让学生将飞机模型提起来,用手将模型两端的线拉直,然后对着模型上端持续用力向下吹气,我们就可以惊奇地发现飞机模型沿较凸起的一面运动。这样,既能很快呈现实验现象,又能节约时间,还能说明飞机不能腾空与自身的总量是有关系的。

  (3)当堂训练环节缺少

  在本堂课中,由于时间的关系,原本准备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五道习题没有呈现出来,也许因为前面运用了大量的事例,大家没有感觉到缺少这个环节的问题,这是本人在内容的把握上和时间的掌控上做得还不够所造成的。

  综上所述,我想,通过本次“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举办,作为本人的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尤其在课后的反思过程中收获颇多,我相信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本人一定会扬长避短,做得更好!

《压强》教案7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实验,检验大气压的存在。能通过实例说出大气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能简单描述托里拆利实验,能说出标准大气压的数量级,能说出大气压随高度变化的规律。

  3.能说出液体沸点跟气压的关系。

  4.了解活塞式抽水机的工作过程和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例子,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2.了解托里拆利实验的测量原理,掌握大气压的测量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观察和思考,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了解大气压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学生在前一章已学过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对压强知识有所了解。但由于气体看不见、摸不着,气体的压强也容易被人们忽视。大气压强更为抽象,虽然我们生活在大气中,但却很难感学科网(www.zxxk)--教育资源门户,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受大气的存在,因此通过实验和生活实例让学生体验到大气压的存在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大气压强的存在很难感受到,学生对大气压的认识不深甚至不正确,在教学中应通过实验加深或纠正学生的认识。用大气压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对学生来说难度也比较大。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联系学生身边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和训练,以强化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规范表达的能力。大气压的测量是本节教学的难点,但不是重点。教学中,可以采用播放托里拆利实验视频的方式,使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学好本节知识,有利于加深对已学的固体、液体压强知识的理解,还能加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大气压的存在、用大气压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

  难点:大气压的测量。

  三、教学策略

  本课的基本教学思想是──通过大量的实验和生活实例使学生感受大气压确实存在;知道大气压以及大气压对生活的影响。通过本节课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认识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其基本教学思路是──由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大气压的存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后展开教学。在教学中,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及幻灯片的展示,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增强学生对大气压知识的了解。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课件、一只空杯、吸盘两个、饮料瓶、水、大小试管等。

《压强》教案8

  一、地位和作用:

  “大气的压强”是压强概念的巩固和延伸,也为下一章学习“气体浮 力”作必要的准备。本节内容是在学生比较熟练掌握了压强,液体的压强的基础上进行的,为某些知识的转移和类比作了铺垫。本章内容的编排是在认识大气压强存在的基础上,步步深入,循序渐进的,因此符合初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二、教学目标:

  结合学生特点和大纲要求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大气压强,能说出几个大气压强存在的事例。

  2.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3.会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

  4.知道大气压强的值是托里拆利实验测定,记住大气压强的值约

  为105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

  维,培养学生从实验研究思考获得知识的能力。

  思想目标:

  让学生掌握由实验探讨物理知识的认识过程,树立辩证唯物**观

  点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教材重点和难点处理:

  1.大气压强的存在是重难点。

  依据:教学目的和其在教材中的作用,学生基础和思维水*。

  处理:做好演示实验,使学生通过直观现象感知大气压的存在。

  2.托里拆利实验及原理是难点。

  依据:教材只要求像课本中那样简单说明大气压强**着玻璃

  管内的水银柱就行,而学生难于理解和接受。

  处理:利用演示实验与水柱类比突破此难点。

  四、教材的看法:

  课本以马德堡半球实验引入新课,尽管故事很吸引人,但是由于文

  117

  中已解释原因,对部分预习过的学生来说,已经失去神秘感,没有

  了悬念。如果教师以此实验引入,这部分学生满足于已有的答案,

  不能最大限度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集中他们的***。因此我采用

  取硬币的思考题,由于学生没见过,因此每个同学都积极思考,却

  又得不出正确答案,因此好奇心更大,观察实验更仔细、认真。

  五、教学方法:

  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多**、启发式引导等多种教学法。

  教学过程()中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双边活动,每一个结论都

  让学生参与探索,教师因势利导。

  六、教学过程()安排: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激发学生

  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一些主要环节采取了以下安排:

  1.实验引入新课(约5分钟)

  ①. 出示思考题:

  把一块硬币放在*底大盘里,倒上红墨水,刚好淹没硬币,请同

  学们把硬币拿出来而不沾湿手。

  然后让学生讨论,此时气氛活跃,学生得出各种结论,教师不作

  解释,让学生观察。

  演示:

  把点燃的纸放入杯子,倒扣在硬币附近的盘子里,实验效果明显,

  水全被吸入杯子,学生一片惊讶、好奇,这就迅速抓住了学生的

  ***。

  ②.纸片托水实验:先空杯,再装水,两次实验结果不一样,原

  因是什么?

  此时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启发学生思考,过渡到本节的学习。

  2.大气压强(约15分钟)

  ①. 讲述大气压强的定义。

  ②.气体与液体类比找出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以及大气压的方向。

  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因为液体受到重力的作用,气体也受到

  重力,因此气体也能产生压强;液体具有流动性,因此液体压

  118

  强的方向是向各个方向,气体同样具有流动性,所以气体压强

  的方向也向各个方向。

  ③ .演示纸片托水实验,旋转不同的方向,证明大气压的方向也是向各个方向的。

  ④.马德堡半球实验。

  大气压强的存在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因此要做好演示实验。

  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文问号,然后师生共同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

  (因为实验室的马德堡半球容易漏气,师生共同参与,有利于

  教师**场面)。

  接着,师生共同分析此实验的作用:首次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

  在。

  最后,引导学生分析马德堡半球很难打开的原因。

  ⑤.学生实验:用皮碗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学生实验时的感觉,以及此实验证明了什么问题。

  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

  此学生积极思考,乐于接受知识。为了加深学生对大气压强

  存在的认识,此时再看一段录象。

  ⑥.录象演示瓶子吃鸡蛋的实验(即课本图11-4)。

  启发学生此实验证明了什么?

  教学进行到这里,学生已经完全接受了大气压强存在的事实,

  这时教师趁机引导,转入大气压大小的教学。

  3.大气压的大小(约15分钟)

  由纸片托水实验,知道大气压可**水柱,换用量筒,发现大气

  压可**一量筒水,那么到底大气压可**多少水柱,历史上有

  人用10米长的玻璃管做实验,发现玻璃管仍充满水,还是没测出

  大气压的值,说明用水测大气压不方便。此时,引导学生由P=ρgh

  分析得出用密度大的水银来实验,引出托里拆利实验。

  ①. 介绍实验装置。

  ②. 模拟操作过程。

  ③. 录象演示操作过程。

  119

  ④.分析:为什么大气压**的是76cm高的水银柱?

  如果玻璃管上端有进气口,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⑤.演示(用水类比):用两端开口的玻璃管,在水槽中装满水,

  用一手堵住一端的开口,从水中把玻璃管提起,让学生观察水

  柱。然后把手慢慢松开,让学生观察哪段水柱由大气压强**。

  通过此实验,学生很容易接受哪段水银柱是由大气压**的,

  因此可得出:

  P大气=ρ水银gh=13.6×103千克/米3×9.8牛/千克×0.76米=1.01×105帕≈105帕。

  ⑥.讲述大气压1.01×105帕的物理意义。同时**学生大气压很

  大,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为什么房子不会被压垮。

  4.大气压强的应用(约8分钟)

  ①.解释取硬币的实验。

  ②.演示喷泉实验,让学生解释。

  本节第一个实验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此时学生已经知道为什么。

  但是物理语言的驾驭能力还比较差,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

  关键,规范这类简答题的答法。

  喷泉实验,让学生自己解答。

  5.小结和作业(约2分钟)

  回顾讲解的知识点、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实验是学习物

  理的重要**。

《压强》教案9

  教学目的、任务要求:

  1、让学生所学压强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压强知识。

  2、使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普遍性,并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能力和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重点突破:

  巩固固体压强、液体压强、气体压强的知识

  学习方法:

  探究、讨论、归纳、练习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梳理: 概念:

  公式:

  增大与减小压强:

  产生原因:

  特点:

  公式:

  连通器产生的原因:

  著名的测量实验 :

  著名的验证实验: 一标准大气压值: 特点:

  气体体积与压强的关系:

  应用:

   (一) “压力”

  “压力与重力一样吗?你能说出他们的不同吗?他们有联系吗?”学生解答问题: ⑴作出物体对**面的压力示意图:

  (二)固体压强

  ⑵一块砖分别*放、侧放、竖放在地面上,对地面压强最小的放置方法是[ ]

  A.*放 B.侧放 C.竖放 D.无法判断

  ⑶下列事例中,属于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的是[ ]

  A.铁路的钢轨不直接铺在路基上,而铺在枕木上B.书包带宽的比窄的背在身上舒服

  C.把菜刀口磨得很薄,刀就容易切进菜里去 D.在泥地上垫上一块大木板,便于人行走

  (三)液体压强

  解答下面问题:

  ⑷如上图所示,a图底部的橡皮膜向外凸起,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b图侧壁的橡皮膜向外凸起,说明的物理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⑸如图所示,可以说明的物理问题是:

  (1)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⑹下列设备不属于连通器的是:[ ]

  A.船闸 B.锅炉水位计 C.水塔的供水系 D.自来水笔

  (四)大气压强

  ⑺如图,将一试管中装满水,再将—支较细的试管插入并倒置 使试管口朝下,空试管不向下掉,反而上升,这是________把小试管推上去的。

  ⑻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做托里拆利实验时,当玻璃管中的水银柱稳定后,在管顶穿一小孔,那么管内的水银将[ ]

  A.往上喷出 B.稍微降下一些

  C.降低到和管外水银面相*D.保持原来的高度不变

  ⑼做托里拆利实验时,下面哪种情况对管内水银柱的竖直高度有影响[ ]A.玻璃管的粗细 B.玻璃管倾斜

  C.玻璃管插入水银槽的深度D.外界大气压变化

  ⑽如图所示,在托里拆利实验中玻璃管倾斜放置,则当时大气压为____厘米水银柱。

  (五)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⑾飞机向前飞行时,由于机翼与周围空气发生相对运动,机翼上方较下方空气流速大,所以上方压强较下方 ,因此,机翼上下的压强差就产生了向上的 。

  二、课堂训练、强化知识巩固提高

  (12)如图所示,一木块放在水*桌面上,若将它沿虚线截去一半,则将发生的变化是[ ]

  A.压力变小,压强不变

  B.压力变小,压强变小

  C.压力变小,压强增大

  D.压力不变,压强不变

  (13)如图所示,一木块放在水*桌面上,若将它沿虚线截去一半,则将发生的变化是[ ]

  A.压力变小,压强不变

  B.压力变小,压强变小;

  C.压力变小,压强增大

  D.压力不变,压强不变。

  (14)一只底面积为S的箱子,当放在面积为2S的水*桌面**时,箱子对桌面的压强为P;当放在面积为S/2的水*凳面上时(凳面被箱子全部盖住),箱子对凳面的压强是P′,则P与P′的关系为( )

  A. P′=4P B. P′=2P C.P′=P D. P′=P/2

  (15)如图所示:A、B两支完全相同的试管,内装同种液体a、b,且液面等高,则试管底部所受压强Pa______Pb。(填“>”、“<”或“=”)

  (16)如图所示:A、B两支完全相同的试管,内装等质量的不同液体a、b,且液面等高,则试管底部所受压强Pa______Pb。(填“>”、“<”或“=”)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17)高速公路上严禁汽车超载,请用你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为什么要限制汽车的超载?

  (18)一本初中物理书*放在水*桌面上,如何测定它对桌面的压强?请写出你所选择的器材、实验步骤及压强的表达式

  ·器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如何测量你双脚站立在地面上时对地的压强?

  三、留点作业

  21、小明同学的质量为50kg,他站在水*地面上时双脚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400cm。

  请你算出:

  (1)小明同学站在水*地面上时对地面的压力。

  (2)若小明同学背着重为50N的书包行走,他对水*地面的压强。(g取10N/kg)

  2、医生测量某人的血压,测得高压为200毫米水银柱,低压为140毫米水银柱,结果他被诊为是高血压,请你帮他算一下,他的高压是___________Pa。(ρ水银=13.6×3310kg/m,g=10 N/kg)

《压强》教案10

  【设计理念】

  1、本节课是很好的探究素材,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力求体现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

  2、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类比的方法。先把液体看成大量密集的小液滴组成,然后,用“大量、密集”的关键词,搜寻生活中的实例,把液体类比成“大米、苹果”等。针对一袋子大米,进行拟人类比,假如你是其中的一粒大米,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展开讨论,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然后再利用象征类比,把“大米”的感受“无奈”,关联到生活中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是学生最熟悉的。对学习状况的研究得出:学习的感受与给学生的压力有关,与自己的“名次”有关,与所在的集体有关。根据这些类比,可以建立液体压强规律的假说。然后,用实验验证假说,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材分析】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演示实验:

  用一个塑料袋装满水,用一个钉子从底部扎一小孔,水就会从底部流出。

  (**学生讨论)说明:水对底部有压强。

  老师用钉子从袋子的四周扎上一些小孔,水就会从四周喷出。

  (**学生讨论)说明:水对侧面有压强。

  如果塑料袋子装的是别的液体,实验现象是一样的。

  拓展:液体对容器底和容器壁有压强。

  (**学生讨论)液体有重力,所以对底部有压强;液体与固体不同,有流动性。容器壁**着它流动,它就会对容器壁有压强。

  二、进行新课

  水对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水的内部是否有压强?有。

  为什么说有?

  就像我们在吃火锅时,在中间有一个隔板把辣的和不辣的分开了。假如设想一下,把隔板的一边的水拿走,另一边的水对侧壁就有压强。因此,我们都同意当隔板还在时,两边的水对它有压强,那么,把隔板拿走,水的内部有压强。

  (一)提出问题

  液体压强有什么规律?或者说,液体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二)引导类比

  咱们先看能不能把液体分成若干小液滴,(边画示意图,边讲解)这些小液滴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

  在这个描述中,关键词是“大量、密集”。

  1、直接类比

  请找出日常与“大量、密集”有关的事物,请同学们想得越多越好,尽可能多地告诉我。

  街上走的人群、乱哄哄的苍蝇、箱子中的苹果、一袋子大米……

  我们从一大箱苹果开始研究。

  2、拟人类比

  现在我们可以想象自己就是一只只苹果,被装在箱子中。这时,你有何感受?

  呼吸困难、愤怒、受到挤压、挣扎、无奈……

  3、象征类比

  大家的感受也就是:无奈地承受。现在以“无奈地承受”为题,说说日常哪些现象是这样的?

  在圈中的羊、在网中的鱼、同学们的学习状况……

  我们不妨来讨论一下:我们学习状况是如何无奈地承受?

  各方面的压力,如家长、同学、亲戚……在班中的名次前后对于个人的感受也不同;同样的成绩在不同的班级或不同的学校感觉也不同。

  可见,由于学习的状况造成的无奈与压抑,来自各个方面,并与名次、学习环境都有关系。

  (说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类比,从而使陌生的问题变为熟悉的问题。该环节是学生思维最独特、最发散的环节。在以上的这三个环节中,学生的想法很多,发散思维得到从没有过的训练,他们的好多想法来自生活,他们更熟悉,更愿意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在这几个环节中,只起**、引导的作用。为使学生得到良好的发展,切不可为了赶进度,匆匆而过,使学生来不及思考讨论,在最能锻炼学生能力的环节,达不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三)适用问题

  对应学习的无奈,你能否体验液体中的每个液滴的感受?

  每个小液滴感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作用,这种作用与小液滴所在的位置(深度)有关,也与液体的种类有关。

  (四)找到方案或建立假说

  根据刚才的讨论,请你谈谈对液体压强有关因素的看法。

  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不同的深度压强不同,不同的液体中同一位置的压强也不同。

  (五)检验论证

  我们用实验来验证,现在有这样一种测液体压强的仪器──压强计(教师简介:我把手指压在橡皮膜上,在右侧的“U”形管中出现高度差,我们看到“U”形管中出现高度差,就知道橡皮膜上有压强)。

  请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交流。

  下面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实验。

  得出结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同一液体、同一深度压强是相等的。压强还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六)评估

  今天的实验只能到此为止。让我们回顾一下今天的实验:

  ①实验设计有无不合理的地方?

  ②操作中有没有失误?

  ③测量结果是不是可靠?

  知识应用:

  请同学们阅读书上材料,了解液体压强规律的应用(边阅读,边讨论)。

  请一位同学说明什么是连通器?举几个连通器例子。

  三、小结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有哪些收获?

《压强》教案1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液体内部和液体对容器底部有压强,了解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事实,知道液体内部不同深度处压强的大小和方向。

  2.体验和感悟游泳时身体受到水产生的压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和探究,鼓励学生参与探究并积极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关注周围现象的意识以及密切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液体内部有压强以及液体压强的特点,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猜想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及实验。

  【教学用具】装满水的薄塑料袋,液体压强的演示装置、水槽、U形管压强计、水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播放视频:潜水艇,提出问题:

  问题:“的里雅斯特”号深潜器在探测马里亚纳海沟后出现了什么情况?(整个外壳直径缩小了)

  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液体的压强

  二、新课教学

  (一)引入探究课题

  1.出示一个装满水的薄塑料袋。(问题:发生了什么现象?)

  2.将水倒入上端开口、下端扎有橡皮膜的玻璃圆桶内。(问题:发生了什么现象?)

  3.将蒙有橡皮膜的容器浸入水中。(问题:发生了什么现象?)

  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后得出结论: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并且向各方向都有压强。

  **:同学已经知道了液体内部存在着压强,那么液体的压强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二)猜想:

  学生思考:液体的压强与什么因素有关并根据实验现象提出

《压强》教案12

  课时:

  1课时.

  教学要求:

  1.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能说出几个证明大气有压强的事例.

  2.会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

  3.知道托里拆利实验说明什么.知道大气压强的大小.

  教具:

  橡皮碗一对,茶杯,硬纸片,大、小试管,水.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现在我们学**气压强的知识.先请同学们看两个实验.

  演示课本图11—2、11—3实验.演示前说明做法.

  让学生讨论:什么原因使两个皮碗紧贴在一起拉不开呢?

  什么原因使硬纸片不掉下来呢?

  二、大气压强

  分析上面实验中现象的原因.皮碗周围只有空气,没有别的物体,把皮碗紧压在一起的力,只能是空气产生的.

  向上托住硬纸片不掉下来的力,也只能是空气产生的.

  上面的实验证明,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

  人们很早就对大气压强进行研究了.让学生阅读课本中的马德堡半球的故事.并讨论原因.

  讲述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板书:

  一、大气的压强

  1.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二、大气压强有多大

  1.马德堡半球实验表明大气压强很大.

  2.伽利略的学生托里拆利测出了大气压的值.

  演示托里拆利实验,边做边讲.

  让学生注意观察玻璃管倒立在水银槽里后,水银柱的变化:先下降,到一定高度后停止下降,这时水银柱高约760mm.

  让学生思考并试着回答:

  (1)水银柱上方是真空还是空气?

  (2)是什么力量**着水银柱不落下来?

  教师解释水银柱不落下来的原因.这个实验表明水银柱的压强等于大气压强.

  三.大气压强的值

  引导学生回忆前章学过的计算液体压强的方法,讨论如何计算出760mm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p=gh=13。6kg/m3×9。8N/kg×0。76m=1。01×105Pa.

  用比喻使学生体会大气压强的大小:人的手掌面积约为50cm2,作用在手掌上的大气压力约等于 500N,相当于一个质量50kg的同学站在手上.可见压力是很大的.

  板书:

  1.大气压强等于760mm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约为105Pa.

  讨论:

  大气压强能**760mm高水银柱,如果把玻璃管内的水银换成水,大气压强能**多高的水柱?

  水银密度是水的13。6倍,所以水柱的高度应为水银柱高的13。6倍,13。6×760mm≈10m.

  即大气压强约等于10m高(三层楼高)的水柱产生的压强.

  介绍大气压发现的历史:抽水机为什么只能把水抽到10m.

  讨论:大气压为什么没有把我们压瘪?

  四、讨论“想想议议”.

  先猜后演示.再讨论原因,教师归纳、解释.

  五、布置作业

  1.课本中本节练习题1、2.

  2.课本中本章后的习题3.

  3.阅读章后的“大气压发现的历史”.

《压强》教案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巩固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知识;

  2、在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的基础上学会对液体压强的计算,记住液体压强的公式,并能利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液体压强的应用、常见的连通器;

  4、了解帕斯卡原理和液压机的工作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体验感悟连通器和液压机的工作原理与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物理与现代生活、生产的密切联系,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2、培养学生的爱国**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连通器的特点; 2.帕斯卡定律。

  【教学难点】

  帕斯卡定律。

  【教学准备】

  连通器模型、液压机模型(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液体压强的规律有哪些?

  a. 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

  b.液体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c.液体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d.在同一深度液体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e.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3、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

  P=pgh

  4、如果物体在二力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这二力应具备什么条件?

《压强》教案14

  教学目标

  1.知道流体压强的大小与流速的关系;

  2.了解飞机升力产生的原因;

  3.会解释有关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一些现象.

  教学重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得到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运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飞机升力成因及其他相关物理现象。

  教学过程

  一、流体压强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44、45面的内容,完成下面的问题:

  1.什么是流体?怎样能使流体流动?举例说明。

  2.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越小,流速越小的地方压强越大。

  3.在相同时间内,机翼上方气流通过的路程较长,因而速度较大,它对机翼上表面的压强较小;下方气流通过的路程较短,速度较小,它对机翼下表面的压强较大,这样,机翼上、下表面就存在着压强差,因而有压力差,这就是产生升力的原因。

  ●小组讨论

  1.小试验:用手握着两张纸,让纸**下垂,在两张纸的中间向下吹气,观察两张纸怎样运动?(或用电吹风向上吹乒乓球)

  边做边思考,并在小组内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2.通过我们的试验探究,我们验证了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现在让我们来观察一下飞机的机翼,思考一下飞机为什么能在空中飞翔呢?

  观察:飞机机翼的形状是上凸下*;

  飞机静止在地面,能否自动腾飞?不能;

  飞机加速前进时,机翼上下方空气的流速关系是:上方空气流速大于下方空气流速;

  根据我们学习的知识,飞机上下方压强的大小关系是:下方压强大于上方压强;

  由此,机翼上下表面存在压强差,就产生了向上的升力.当升力大于重力时,飞机就腾飞了.

  3.观看龙卷风视频,你知道龙卷风是如何产生的吗?

  4.完成如下图所示的实验,将三节直径不同的塑料管联结在一起,然后与抽气机相通。将三个气体压强传感器分别放入管内,将传感器与计算机相连。当抽气机抽气时,观察计算机上三个位置气体的压强值。分析是不是气体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

  ●教师点拨

  1.飞机前进时,机翼与周围的空气发生相对运动,相当于有气流迎面流过机翼,气流被机翼分成两部分,由于机翼横截面的形状上下不对称,在相同的时间里机翼上方气流通过的路程较长,因而速度较大。下方气流通过的路程较短,因而速度较小。

  2.气体遵守“在流体中,流速大的位置压强小”的规律,液体也遵守“在流体中,流速大的位置压强小”的规律。

  ●跟踪训练

  1.小明同学在倒置的漏斗里放一个乒乓球,用手指托住乒乓球.然后从漏斗口向下用力吹气,并将手指移开,如图所示,那么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B )

  A.乒乓球不会下落,因为其上方气体流速增大,压强变大

  B.乒乓球不会下落,因为其上方气体流速增大,压强变小

  C.乒乓球会下落,因为其上方气体流速增大,压强变大

  D.乒乓球会下落,因为其上方气体流速增大,压强变小

  2.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撑一把雨伞行走在雨中,如图所示,一阵大风吹来,竖直方向伞面可能被“吸”,发生形变。下列有关这一现象及其解释,正确的是( B )

  A.伞面被向下“吸” B.伞上方的空气流速大于下方

  C.伞上方的空气流速等于下方D.伞上方的空气流速小于下方

  3.把一根长约250px左右的饮料吸管A插在盛水的杯子中,另一根吸管B的管口贴靠在A管的上端,往B管中轻轻吹气,会看到A管中液面上升,这是因为A管上方空气流速增大,使压强减小而造成的结果。

  4.打开自来水龙头,使自来水流过如图所示的玻璃管,在A、B、C三处,水的流速较大的是B处,压强较小的是B处(填“A”、“B”或“C”).

  5.火车站台边缘处标有一条安全线,人必须站在安全线以外的位置候车.其原因是火车急速驶过车站时,易发生安全事故。安全线以内的空气流速增大、压强减小(以上均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6.(山东日照)如图所示,舰艇护航编队在较近距离时一般采用前后护航形式,而不采用“并排”护航。当两船高速并排行驶时,两船之间流体流速大压强小,容易发生碰撞事故。

《压强》教案15

  【新课程教学标准要求】

  透过实验探究,学习压强的概念。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明白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教材分析】

  本章是初中力学资料的重点知识,而压强概念又是本章知识结构的核心,也是生活生产中应用十分广泛的一个概念。在学生解释一些自然现象中经常用到,也是学生以后学习液体压强、大气压、浮力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学习要充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新课程标准理念,体现以探究式学习方式和合作学习方式,强调实验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采取分析现象,找出原因,提出猜想,进行实验验证猜想的研究方法,从而理解压强的概念和掌握**变量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压强的概念;

  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能够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

  了解增大和减小压强的主要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透过观察生活中的压强现象,理解压强的概念;

  透过探究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掌握压强的定义和公式,掌握**变量法;

  透过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培养学生**、猜想、实验和分析数据、总结概括的潜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善于观察生活等科学技能和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

  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理解压强的概念。

  【教学难点】

  透过探究实验,学习下定义的科学方法。

  【教法学法】

  对于压强的概念的引入采用教师启发式教学;对于压强的影响因素和定义采用探究式教学;对于压强的计算采用讲授法及讲练结合的方法;对于增大和减小压强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机、沙子、小桌、砝码

  学生准备:压力小桌、沙子、砝码共16组

  【教学过程】

  一、压力作用效果

  复习**:力的作用效果;压力

  从生活走向物理:

  师:出示图片:

  (1)小姑娘站在雪地里,对雪地有压力,双脚陷入雪里;一大人利用雪橇站在雪地里,对地面也有压力,却几乎没有陷入雪地;

  (2)用手按皮肤,手指对皮肤有压力,皮肤被按进一些,用的力越大,陷入越深;

  (3)用手按图钉帽,手对图钉有压力,图钉尖扎进桌面。

  (4)吊有钩码的细绳对橡皮泥有压力作用,细绳压入橡皮泥。

  师:用物理的语言描述这些事例,找出这些事例中所包含的共同特征?(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提出:相同之处,都有压力产生,都产生了作用效果)

  师:请同学们分析这些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提出:不同之处,压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等不同)

  师:谁能够根据这些现象提出一个可探究的问题?(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提出: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

  (说明:此环节的安排,充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能够用物理语言表述生活现象的语言描述潜力;使学生掌握透过比较、分析等思维方式进行探究**的技能。)

  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及受力面积的关系

  1.猜想:师:那么,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呢?请说出你的理由。(学生回答:压力大小,受力面积大小)

  师: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大小可能跟这些因素有关,我们要研究跟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采用什么研究方法?

  生:**变量法

  设计实验:师:如何显示压力的作用效果?如何**和改变压力、受力面积等变量?

  (说明:教师边启发边演示完成任务,设计实验要解决三个问题:显示什么,如何显示?**什么,如何**?改变什么,如何改变?透过这样的程式化的锻炼,可使学生有目的、有方法的进行实验设计,提高课堂效率。)

  生:用小桌陷入沙子的深度显示压力的作用效果;透过**放在木块上砝码的个数**压力;透过小桌的正放和倒放**受力面积。

  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说明: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实验完全放给学生,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潜力,让学生亲自体验成功的喜悦,探究的乐趣。)

  4.请同学们说出实验的过程和得到的结论,教师追问:如何**压力不变和受力面积不变的?

  5.师总结: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我们物理学中用压强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板书:压强: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三、压强及压强的计算

  师:把三块砖放在桌面上,已知每块砖重10N,一块立放,立放底面积为50*方厘米;两块叠起*放,*放时,底面积为200*方厘米。请同学们决定哪组砖对桌面的压强大?

  生:讨论并回答。(教师提示:我们使如何比较物体速度的?)

  师:总结比较压强大小时即不能够只比较压力,也不能够只比较受力面积,应比较单位面积上的压力最方便,所以我们用单位面积受到的压力表示压强。

  板书: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说明:采用启发引导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体会下定义的研究方法。)

  师板书并讲授:公式:p=F/S公式中各个符号的好处: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单位1帕斯卡=1牛顿/*方米1Pa=1N/*方米。

  师:请同学们用我们刚才学习的公式来计算两组砖对桌面的压强。

  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并进行全班的交流。

  四、怎样增大或减小压强

  师:由p=F/S可知,增大或减小压强得思路有哪些?

  生:增大或减小压力,增大或减小受力面积。

  师:阅读课本“想想议议”试举例说明生活中是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得。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或减小压强?我们分别采用了什么方法?

  (说明:学生阅读并回答,此环节体现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五、当堂练习

  1.冬天北方的河面结冰,某同学在结冰的河面上行走时突然发现冰面即将破裂,他应采取的措施是()

  A.原处站立不动

  B.立即改成单脚站立

  C.赶快向河岸跑

  D.就地伏下并向岸边爬行

  2.请说明下列事例是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的。

  (1)锯、剪刀、斧头等用久了就要磨一磨,为什么?

  (2)背书包为什么要用宽而扁的带,而不用细绳?

  (3)啄木鸟有个细长而坚硬的尖喙,这对它的生存为什么个性重要?假如尖喙变钝了,它还能够成为森林医生吗?

  六、小结:

  (1)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我们主要采取了几种研究问题的方法?

  (3)在研究问题时,采取了几种思维程序?

  (说明:小结不仅仅要总结知识,更重要的是将本节课研究问题的方法及思维程序提炼出来,学生学会这些方法并体会到它们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从而实现教学的真正目的。)


压强教案5篇(扩展4)

——《压强》教学设计3篇

《压强》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压强与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能熟练写出压强公式、单位,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会应用压强公式分析增大和减小压强的具体方法,并能解释与压强有关的物理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初步学习使用**变量法。

  2、在压强概念的学习中,学习运用比值定义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压强是初中物理课程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体现压力作用效果的重要物理量之一。压强不仅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而且是材料力学、热力学的核心概念。《课标》中属于理解层次的内容要求只有四条,压强是其中之一,可见压强在初中物理课程中占用重要地位。与速度、密度的定义方法相同,压强的定义采用的是比值方法。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中学生还将学习另一个用比值定义的物理量──功率。学生在形成速度、密度概念的过程,为本章压强概念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同样,理解压强概念,反过来有助于速度、密度概念的巩固、深化。

  本节内容由“压强”“怎样减小和增大压强”两部分内容组成。两部分内容彼此关联,只要学生对压强的概念理解到位,就能顺利解决减小和增大压强的问题。压强概念的形成是本节教学的重点,解决的关键是引导学生感知压力的作用效果、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学会用比值定义的方法引入压强的概念,并能用压强知识解释有关的物理现象。

  三、教学策略

  压强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初学极易与压力的概念混淆不清,为让学生较好的理解压强与压力的区别,做好探究压力作用效果有关因素的实验是本节课的关键。为提高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可让学生自行设计各种各样的实验,通过不同的实验最后达到同样的目的(老师要提前为学生准备丰富多样的实验器材)。另外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应让学生充分列举日常生活中的与压强有关的现象,并加以解释,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加深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课件、一头削尖的铅笔、四角小桌、海绵、细沙、图钉、木板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5分钟)

  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压力对物体形状的改变会有大有小,我们称为压力的作用效果不同,那么压力的作用效果与那些因素有关呢?

  观看图片1:描述你看到的现象。

  图1

  两个人对雪地有压力吗?压力产生了怎样的作用效果?

  两个小朋友体重相同,压力大小相同吗?两人压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吗?

  你觉得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教师引导学生按图2实验:

  思考:这里压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两个手指受到的压力相同吗?

  两个手指形变的程度相同吗?哪一个大些?

  用力稍大些,手指感受有什么变化?

  你觉得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观赏、体会。针对问题积极思考、踊跃回答。

  现象:在雪地里行走的人会深深的陷入雪中,而在滑雪板上的人则可以在雪面上**自在地滑动。

  两个人对雪地有压力,压力的作用效果是使雪地形变。两个小朋友体重相同,压力大小相同,但两人压力的作用效果不同。这是由于他们与雪地的接触面积不同引起的。所以压力的作用效果应该与接触面积有关。

  学生进行实验,并回答问题。

  压力的作用效果是使手指形变。两个手指受到的压力相同但两个手指形变的程度不相同。与笔尖接触的手指形变更大些。用力稍大些,手指感觉更痛。压力的作用效果应该与接触面积和压力都用力稍大些,手指感受有关。

  感受物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习兴趣。

  有意识地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进一步拉近物理与学生的距离。

  新课教学

  (30分钟)

  一、压强

  让我们用实验来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现有如下器材:用钉子做腿的小桌、海绵、砝码、木板、盛有适量水的矿泉水瓶、装有沙子的容器等。试选择合适的器材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猜想。

  教师提醒学生:设计实验时注意思考如下问题:

  怎样体现压力的作用效果?

  怎样改变压力大小?

  怎样改变受力面积大小?

  设计和进行实验时要**哪些变量?

  压力的作用效果我们给他起个新名字叫压强。

  思考:压强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能否运用速度、密度的定义方法给压强下一个定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写出压强的定义、符号、公式。

  根据压强的公式,压强的单位应该是什么?

  为了纪念科学家帕斯卡在物理学上的贡献,我们把N/m2用一个专用名称代替:帕斯卡(Pa)。

  1Pa=1N/m2

  1Pa表示物体每*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牛。将一张报纸对折一下,*铺在地面上,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Pa。

  投影课本中的例题,建议学生做后教师再讲评,从解题思路、书写格式、公式运用上,给予指导。

  学生进行实验,积极参与教学。在活动与思考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比如学生选择按照教科书所示的实验进行实验。

  实验1:把小桌桌面朝上放在海绵上,观察海绵被压下的深浅。

  实验2:在小桌桌面上放一个砝码,观察海绵被压下的深浅。

  实验3:把小桌腿朝下放在海绵上,观察海绵被压下的深浅。

  实验1和2中,受力面积相同,压力不同,海绵被压下的深浅不同,表明压力的作用效果不同。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实验1和3中,压力相同,受力面积不同,海绵被压下的深浅不同,表明压力的作用效果不同。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压力和受力面积。

  压强的定义: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

  用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压强的公式为:

  公式中各符号**的物理量和单位:

  P──压强──帕(Pa)

  F──压力──牛(N)

  S──受力面积──*方米(m2)

  锻炼学生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并进行实验、分析归纳能力。

  设计并进行实验时有意识地利用科学研究方法如**变量法、转换法。

  与速度、密度的定义方法相同,压强的定义采用的是比值方法。

  使学生对物理单位大小有基本的认识。

  二、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

  让学生将桌上的图钉按入木块,体验后,提出问题:你希望钉尖对木块的压强大些还是小些?希望钉帽对手的压强大些还是小些?

  1、减小压强的方法

  讲述:任何物体能够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将会被压坏。

  举例:房屋建设中,楼层修得越高,楼体对地面的压强就越大,可能会使地面下陷,楼房倒塌,造成损失。因此需要减小楼房对地面的压强,你知道人们在造房子时是如何减小对地面的压强的吗?

  学生讨论得出: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

  在受力面积一定的情况下减小压力可以减小压强。

  你还知道哪些生活中减小压强的例子?

  2、增大压强的方法:

  思考:你站立在地面上,怎样才能很快地使地面受到的压强增大到原来的两倍?

  哪些生活场景需增大压强?人们通常用哪些方法增加压强?

  归纳总结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减小压强可以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

  增大压强可以增大压力或者减小受力面积。

  认真体验并交流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分类和归纳。

  学生思考并回答:在压力不变时,利用增大受力面积的办法,可以减小压强。

  学生举例:**拖拉机有宽宽的**、骆驼有宽大的脚掌、钢轨铺在枕木上等。

  学生思考后回答:只要抬起一只脚。根据压强的公式,人对地的压力不变,抬起一只脚时与地的接触面积减小一倍,对地的压强就增大一倍。

  课堂中生成的问题更容易引发学生兴趣。

  从物理走向社会,学以致用。

  联系自身创设情景,容易让学生感觉物理真实地就在自己身边。

  课堂小结

  (5分钟)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在实验探究中又存在哪些问题?还有什么想探究的问题?

  学生可以个别回答,或相互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

  促进知识的巩固掌握。提升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压强》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的

  1、知道液体压强的产生。

  2、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会在实验中记录必要的数据,能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教具:

  两端开口的玻璃圆筒、侧壁开口的玻璃圆筒、橡皮膜、压强计、水、盐水。

  压强计、200mL的量筒、水、盐水

  三、教学过程

  (一)旧课复习

  1、什么叫压强?写出压强大小的计算公式。

  2、压强的单位是什么?15帕斯卡表示什么意思?

  (二)新课引入

  问题的提出:

  放在水*面上的固体,由于受到重力作用,对支承它的物体表面有压强。液体也受到重力作用,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能流动,盛在容器内对容器底部、侧壁和内部有没有压强?如果有压强,会有哪些特点呢?(板书课题:第二节实验:研究液体的压强)

  (三)进行新课

  1、演示、讲述

  (1)演示实验:将少量水倒在*放在桌上的玻璃板上,水在玻璃板上散开;将水倒入上端开口、下端扎有橡皮膜的玻璃圆筒内(倒水前,让学生观察橡皮膜表面与筒口相*),请同学们说一说,观察到什么现象?(橡皮膜向下凸出);把水倒入侧壁开口处扎有橡皮膜的圆筒(倒水前,也让学生观察橡皮膜表面与侧壁筒口相*),又请同学说一说,观察到什么现象?(橡皮膜向外凸出)。

  (2)讲述:根据以上实验表明,液体由于受重力作用,对容器底部有压强;对阻碍液体散开的容器壁也有压强。(教师板书)

  2、学生分组实验:

  (1)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液体内部有没有压强?如果有压强,这个压强有什么规律呢?下面请同学们通过实验,自己来研究,找出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2)用手指轻轻按一按金属盒口的橡皮膜(不宜重按,避免U形管中的水冒出管口),请同学们观察压强计U形管中两管液面出现的高度差,力稍大点,两管液面的高度差也增大,表明: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越大,橡皮膜表面受到的压强也越大。

  (3)讲述实验步骤:

  一面讲述,一面演示。接着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中的“实验步骤”,弄清楚应当怎样做实验,通过实验要研究什么问题。实验时,注意金属盒口朝着什么方向,并要保持橡皮膜在液体(水或盐水)中的'深度相同的同时,观察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认真做好记录。

  (4)学生按步骤进行实验(一部分同学用水做,另一部分同学用盐水做)。

  实验中,教师注意指导、检查,着重检查橡皮膜所朝的方向、记录数据和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以免得出错误的结论。

  (5)实验完后,请同学们对实验所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液体内部是否有压强?液体内部压强有什么规律?分别请用水和盐水做实验的一组同学说一说,在同一深度处,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两部分同学所做实验的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3、课堂讨论(教师问,学生答)

  问:当把压强计连着的扎有橡皮膜的金属盒放入水中(或盐水)时,在U形管中观察到什么?(学生答:U形管的两管液面出现高度差)

  问:出现这个高度差,说明什么问题?(学生答:表明液体内部有压强)

  问:把橡皮膜朝不同的方向,U形管两管液面还有没有高度差?又说明什么问题?(仍有高度差,表明液体内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问:将橡皮膜保持在同一深度,朝着不同的方向,这个高度差是否相等?说明什么问题?(学生答:这个高度差相等,表明液体内同一深度处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问:橡皮膜在3厘米、6厘米、9厘米处时,这个高度差有什么不同?又说明什么问题?(学生答:6厘米处这个高度差比在3厘米处大,9厘米处这个高度差更大,表明液体内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问:用水和盐水做实验的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在同一深度为什么盐水比水大?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答:因为盐水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表明在同一深度处,液体密度越大的压强也越大)

  4、小结:

  教师根据刚才的课堂讨论、师生对话,简要进行归纳,表扬同学们认真做实验的情况,鼓励同学们对问题的研究精神,然后教师再把刚才讨论所得的结论简述一遍,分别把各点结论进行板书。

  四、归纳小结本课学习情况

  1、讲述:这节课通过老师演示实验和同学们分组实验,知道了液体压强的产生和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同学们很有收获,今后还要继续努力,发扬这种研究问题的精神,认真学好物理知识。

  2、请同学们整理好自己桌上的器材。

  五、课堂练习

  课堂讨论,学生举手发言回答对演示实验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最后由教师进行小结。

  六、布置作业

  1、课后把刚才所做的两个演示实验(即第三节后练习第1题和习题第9题)的解释写在课本上题目的旁边。有条件的同学回家可把这两个实验做一做。

  2、把第三节课后练习第2题和习题第8题做在作业本上。

  (四)说明

  1、本课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研究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关键是要学生做好实验。课内,老师讲解实验步骤、实验注意事项和要研究的问题非常必要。这个实验的操作较为困难,学生实验时教师要多加指导。

  2、实验中量筒的内径应大一些,否则压强计的金属盒不易放入,如果实验室没有合适的量筒,可用去颈饮料瓶代替,在饮料瓶外壁贴上带有刻度的纸条即可。

  3、按教材,是用盐水和水比较不同液体(即密度不同)在同一深度处压强不同的实验,也可以用其他密度比水小的液体,如煤油或酒精(最好是在学生实验完后,由教师演示来进行验证),不过用盐水是最方便的。

  4、实验中指导学生正确实验、进行观察,如实记录数据,对正确得出结论,非常重要,这是实验成败的关键之所在,也是指导学生学好物理的重要方法。认真实验,认真观察,对提高实验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大有好处。

  5、课本第三节课后练习第1题和习题第9题,演示后由学生举手发言进行讨论,可加深学生的实感,也可以巩固练习本课所学知识,课后再把结果写出来,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训练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课后,有条件的学生再做一做更好。

《压强》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液体压强的产生。

  2、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的实验过程,认识液体压强与液体深度和密度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

  教学重点:

  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液体压强的大小连通器原理

  教学难点:

  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

  连通器里装同种液体各液面静止时相*的原理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演示实验:(使用希沃功能的手机同屏功能,展示录制的实验)

  通过导管从四楼向一楼的压得很扁的水瓶注水,观察瓶的变化。(**学生讨论)说明:水对容器底,容器壁有压强。拓展:水柱很深,高达10米,产生的压强很大。

  (**学生讨论)液体有重力,所以对底部有压强;液体与固体不同,有流动性。容器壁**着它流动,它就会对容器壁有压强,并且越深产生的压强越大。

  二、进行新课水对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水的内部是否有压强?有。为什么说有?

  就像我们在吃火锅时,在中间有一个隔板把辣的和不辣的分开了。假如设想一下,把隔板的一边的水拿走,另一边的水对侧壁就有压强。因此,我们都同意当隔板还在时,两边的水对它有压强,那么,把隔板拿走,水的内部有压强。

  (一)提出问题

  液体压强有什么规律?或者说,液体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二)引导类比

  咱们先看能不能把液体分成若干小液滴,(边画示意图,边讲解)这些小液滴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

  在这个描述中,关键词是“大量、密集”。

  1、直接类比

  请找出日常与“大量、密集”有关的事物,请同学们想得越多越好,尽可能多地告诉我。

  街上走的人群、乱哄哄的苍蝇、箱子中的苹果、一袋子大米??我们从一大箱苹果开始研究。

  2、拟人类比

  现在我们可以想象自己就是一只只苹果,被装在箱子中。这时,你有何感受?

  呼吸困难、愤怒、受到挤压、挣扎、无奈??3、象征类比大家的感受也就是:无奈地承受。现在以“无奈地承受”为题,说说日常哪些现象是这样的?

  在圈中的羊、在网中的鱼、同学们的学习状况??我们不妨来讨论一下:我们学习状况是如何无奈地承受?各方面的压力,如家长、同学、亲戚??;在班中的名次前后对于个人的感受也不同;同样的成绩在不同的班级或不同的学校感觉也不同。

  可见,由于学习的状况造成的无奈与压抑,来自各个方面,并与名次、学习环境都有关系。

  (说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类比,从而使陌生的问题变为熟悉的问题。该环节是学生思维最独特、最发散的环节。在以上的这三个环节中,学生的想法很多,发散思维得到从没有过的训练,他们的好多想法来自生活,他们更熟悉,更愿意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在这几个环节中,只起**、引导的作用。为使学生得到良好的发展,切不可为了赶进度,匆匆而过,使学生来不及思考讨论,在最能锻炼学生能力的环节,达不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三)适用问题

  对应学习的无奈,你能否体验液体中的每个液滴的感受?每个小液滴感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作用,这种作用与小液滴所在的位置(深度)有关,也与液体的种类有关。

  (四)找到方案或建立假说

  根据刚才的讨论,请你谈谈对液体压强有关因素的看法。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不同的深度压强不同,不同的液体中同一位置的压强也不同。

  (五)检验论证

  我们用实验来验证,现在有这样一种测液体压强的仪器──压强计(教师简介:我把手指压在橡皮膜上,在右侧的“U”形管中出现高度差,我们看到“U”形管中出现高度差,就知道橡皮膜上有压强)。

  请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交流。下面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实验。

  得出结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同一液体、同一深度压强是相等的。压强还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六)评估

  今天的实验只能到此为止。让我们回顾一下今天的实验:①实验设计有无不合理的地方?②操作中有没有失误?③测量结果是不是可靠?知识应用:

  请同学们阅读书上材料,了解液体压强规律的应用(边阅读,边讨论)。

  请一位同学说明什么是连通器?举几个连通器例子。

  三、小结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有哪些收获?


压强教案5篇(扩展5)

——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说课稿3篇

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是,我说课的题目《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是人教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四节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法、教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教材压强部分的升华,与实际生活和生产联系密切。本节课的特点是探究活动多,生动有趣,所得规律应用性强。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思考,做好探究实验并能应用探究得到的结论正确解释现象,真正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科学理念。

  2、教学难点重点

  ①难点:

  1、飞机升力产生的原因。

  2、学会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的能力。

  ②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让学生初步知道流体具有流动性。

  (2).让学生初步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3).让学生初步了解机翼升力产生的原因。

  (4).让学生能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简单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使学生加强动手实践能力。

  (2).培养学生用所学流体的压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加强爱科学和应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研究实际问题的探索精神。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感受物理学的魅力,从而更加热爱物理。

  4、教具与学具

  教师器材:说课PPT课件、机翼模型分析flash、两个圆形纸、圆珠笔笔杆、优酸乳饮料和两个管子。

  学生每组器材:两个乒乓球、两张纸,一张纸条、水槽、注射器、硬币、漏斗、机翼模型、绳子。

  二、说学情

  经过一个学期的物理学习,初三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一个科学探究的素养,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可适当让学生动手做些实验,来观察流体运动而产生的一些现象,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利用生活现象,使学生认识到流体压强与流速之间存在关系,通过探究学习,发现其规律。本节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真正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科学理念。

  三、说教法与学法

  对于本节课的知识主要以探究式教学为主,学生先通过三个探究实验自己动手研究,最后小组讨论分析总结归纳得出本节课所学规律,这样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再用电脑投影展示飞机机翼的侧面图,观察其特点,让学生自己利用所得到的规律分析解释飞机升力产生的原因,从中体会学习物理的乐趣。

  还需要说明一点的`是针对本节课侧重现象的特点,不准备设计**的评价与练习,而是把学生对教材以外的现象的解释作为一种练习,让学的现象和练的现象浑然一体。把课堂最后时间作为知识的升华,让学生带着已有的知识去解释分析有关火车站的安全线、狂风掀翻屋顶、硬币跳高等现象,在体会物理知识的无穷魅力的同时,进一步把现象与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带着思考结束本堂课。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合作学习,探究新知———内化提高,实际应用———感悟收获,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引入:利用空中客车A380来到*的**和用漏斗吹乒乓球做“吹球球不走”的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入新课。

  第二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提出问题:当流体流动时,流体压强的大小跟静止时有什么不同?

  流体压强与流速有什么关系?进行猜想,通过以下三个实验探究

  实验一:请同学们站立起来,手握两张纸,让纸自然下垂,在两张纸中间向下均匀持久地吹气,看见什么现象?

  实验二:点燃一只蜡烛,用一细管往蜡烛火焰的旁边均匀持久地吹气,火焰将向哪一边倾斜呢?

  实验三:将事先折好的两只小船,放入脸盆内,然后用矿泉瓶当作水管向船中间的水域冲水,两船如何运动?

  分小组实验,完成后每组派一名同学**演示,并说出自己的看法,最后引导学生集体总结归纳,得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第三环节:内化提高,实际应用。

  你能解释吗?

  **展示狂风掀翻的屋顶,火车站的安全线,让学生分析解释其中原因,巩固新知的同时锻炼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第四环节:飞机升力产生的原因

  通过吹纸小实验让学生分析其中原因,再过渡到分析飞机升力产生的原因。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获得了什么收获?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1、实践作业:

  制作一个模型飞机,比一比看谁的模型飞机在空中飞行的时间长。

  2、**作业:

  **和收集一下生活中还有那些与流体压强和流速关系相关的现象,并尝试解释。

  五、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说一下这节课的板书设计,为了使学生对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知识有个系统全面的掌握,板书如下:

  第4节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一、流体:气体、液体统称为流体。

  二、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流速大的位置压强小。

  流速小的位置压强大。

  三、飞机升力的产生:原因:物体两侧流体的流速不同,产生压强差。

  应用:飞机、小喷雾器

  六、结束语

  以上是我对“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这堂课的整体设计,由于本人水*有限,上面过程肯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专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情况、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谈如何设计这一节课。

  一、教材分析

  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四章《压强与浮力》的第四节,是对《大气压强》《液体压强》等力学知识的延伸和拓展,是流体力学的基础,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学生可从中认识生活中常见现象和科学技术,学会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课程理念。

  2、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生活现象。

  (2)初步了解飞机的升力是怎样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学会运用归纳、类比、逆向思维等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概括信息的能力。

  (2)尝试用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领略由气体压强差异产生现象的奥妙,获得对科学的热爱和亲近感;

  (2)通过探究性活动,培养学生交流讨论意识和协作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学会利用所学知识合理地解释现象的能力。

  二、学生情况

  经过之前的物理学习,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物理知识,掌握了一定学习物理的方法,观察、实验、思维、归纳、分析、推理等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这一知识点内容较为抽象,我们一般不易看见,且大多数学生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基本思维方式,喜欢动手动脑,对直观内容比较感兴趣,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过程。所以本节课主要是从现象入手,在精心设计探究活动的过程之后,学生较容易得出结论并用此知识解释相关现象。

  三、教学方法

  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 “讨论·实验·探究·创造·反思”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以“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实际应用”的思维程序进行教学。

  为了让学生自然轻松地得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研究课题,先通过两个小实验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分析,把知识点涉及的内容、问题展示给学生。然后再以学生探究、讨论、分析解决问题为主,让学生分组合作设计实验,通过探究活动,把观察搜集的证据有机地进行归纳,得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得出分析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这样既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品尝到学习的成就感,也培养了学生对知识整理归纳和提炼的能力,以及知识应用能力。并且采用多**演示与实验结合,可以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四、教学准备:

  1、实验器材准备:一只吹风机、两个乒乓球、两张纸,一张纸条、水槽、注射器、硬币、漏斗、机翼模型

  2、多**准备:两船相撞的flash;飞机飞行的影片,机翼模型分析flash,以及一定量的课堂练习准备。

  五、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事先让同学猜想用吹风机向上吹乒乓球和用漏斗向下吹乒乓球会是什么样的结果,然后实验,让学生看到意想不到的现象。以此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欲望。

  2、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的探究

  (1)教师引导:

  首先对前面看到的现象提出问题:“用吹风机向上吹乒乓球,球为什么始终悬在上方不会被吹开呢?用漏斗向下吹乒乓球,球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呢?究竟是什么力使得球不被吹开和不会掉下来?”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引起思维。再详细分析:没吹气时乒乓球是会怎样?吹气后改变了什么条件?(学生会想到吹了气,使得空气的流动速度加快了。)乒乓球周围是不是每个位置的空气流速都加快了呢?由此学生会想到对着气流的这边空气流速大。我们看到的现象是乒乓球会被压向空气流速大的这边,这说明空气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和流速小的地方的压强有什么不同?由此学生想到在空气流速大的地方压强较小。

  (2)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准备好的实验器材尽可能多的设置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在此环节让学生**操作,通过亲身体验,讨论、交流,自己得到规律。然后让学生演示他们设计的实验并加以解说。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也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学生可设计出如下几种方案:

  方案一:用嘴巴对着两张竖直放置的纸向下吹气,看到的现象两张纸片会向中间靠拢。

  方案二:沿着下垂的纸面从上方吹气,看到的现象纸条会向上飘起来。

  方案三:把硬币放在桌子边缘,沿着与桌面*行的方向用力吹一口气,看到的现象硬币会跳起来。

  方案四:把乒乓球放在两支圆株笔上,使两个乒乓球之间保持一段距离,用注射器向球的中间吹气,看到的现象是两个球向中间靠拢。

  方案五:用注射器在下垂的纸条旁边向下喷出水流,发现纸条会靠近水流。

  方案六:把乒乓球放在水中相隔一段距离,用注射器向两球中间的水中喷水,看到的现象是两球会向中间靠拢。

  (3)得出结论:前面四个实验都是气体在流动,得到的是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第五个很多同学会认为是水流的速度快压强小而造成纸条被压向水流,要纠正这其实是水流带动了纸条与水流之间的空气流速加快,压强减小而产生的。最后一个实验是液体在流动产生的,得到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在此我让学生说出气体和液体的共同特点是都可流动,因此把气体和液体统称为流体。所以上面的结论可以概括为:在流体中,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越小。

  3、知识应用:为了加深对此知识点的理解,在这里我准备了大量和本节知识有关的生活、科技现象。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就在身边而且应用广泛。如:(1)为什么两艘同方向航行的船不能靠得太近?航海中对两船行驶有什么规则?(2)为什么火车站台上都有一条安全线,火车行驶时严禁人们进入安全线以内的区域?(3)龙卷风为什么会将屋顶掀起? 怎样防止这种灾害产生?通过这些可加强学生的安全防患意识。

  4、梳理反思深化问题:几十吨重的飞机为什么能腾空而起?在这里向学生展示了飞机起飞的`实物图片,学生兴致会很高。教师指导学生做机翼模型实验。(“机翼”是让学生在课后做好的,不占用课堂时间。)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自己的模型并吹气表演。然后选几个同学**表演,再结合自制机翼模型的实验,让学生真正体验到飞机机翼升力的存在。

  再通过动画演示,师生讨论:迎面吹来的风被机翼分成两部分,由于机翼横截面形状上下不对称,在相同的时间里机翼上方气流通过的路程长,所以上方空气流速比下方空气流速大,机翼下方压强比上方大。因此在机翼的上下表面产生了压强差,从而产生了作用在飞机的向上的升力。这样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会真正理解。

  为了使学生的学习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在最后的创造活动中,引导学生利用“机翼”逆向思维的创造方法,解决跑车“飘”起来的实际问题,继而拓展到汽车尾部的气流偏导器。在教学始终贯彻“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新课程理念,让学生会用这节课的知识解释某些生活现象,更会合理的利用这知识改善和美化我们的生活。

  5、课后练习:做动手动脑学物理的第二题,和对杯子向上吹气观察乒乓球运动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下,更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

  14.4、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1.流体:具有流动性

  气体和液体统称为流体。

  2.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流体在流速较大的位置,压强较小。

  3.飞机的升力:机翼上下方的压强差使飞机获得竖直向上的升力。

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说课稿3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是xx,我说课的题目《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是人教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四节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法、教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教材压强部分的升华,与实际生活和生产联系密切。本节课的特点是探究活动多,生动有趣,所得规律应用性强。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思考,做好探究实验并能应用探究得到的结论正确解释现象,真正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科学理念。

  2、教学难点重点。

  (1)难点:

  ①飞机升力产生的原因。

  ②学会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的能力。

  (2)重点: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让学生初步知道流体具有流动性。

  ②让学生初步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③让学生初步了解机翼升力产生的原因。

  ④让学生能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简单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实验使学生加强动手实践能力。

  ②培养学生用所学流体的压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加强爱科学和应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研究实际问题的探索精神。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感受物理学的魅力,从而更加热爱物理。

  4、教具与学具。

  教师器材:说课PPT课件、机翼模型分析flash、两个圆形纸、圆珠笔笔杆、优酸乳饮料和两个管子。

  学生每组器材:两个乒乓球、两张纸,一张纸条、水槽、注射器、硬币、漏斗、机翼模型、绳子。

  二、说学情。

  经过一个学期的物理学习,初三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一个科学探究的素养,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可适当让学生动手做些实验,来观察流体运动而产生的一些现象,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利用生活现象,使学生认识到流体压强与流速之间存在关系,通过探究学习,发现其规律。本节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真正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科学理念。

  三、说教法与学法。

  对于本节课的知识主要以探究式教学为主,学生先通过三个探究实验自己动手研究,最后小组讨论分析总结归纳得出本节课所学规律,这样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再用电脑投影展示飞机机翼的侧面图,观察其特点,让学生自己利用所得到的规律分析解释飞机升力产生的原因,从中体会学习物理的乐趣。

  还需要说明一点的是针对本节课侧重现象的特点,不准备设计**的评价与练习,而是把学生对教材以外的现象的解释作为一种练习,让学的现象和练的现象浑然一体。把课堂最后时间作为知识的升华,让学生带着已有的知识去解释分析有关火车站的安全线、狂风掀翻屋顶、硬币跳高等现象,在体会物理知识的无穷魅力的同时,进一步把现象与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带着思考结束本堂课。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合作学习,探究新知——内化提高,实际应用——感悟收获,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一)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引入:利用空中客车A380来到*的**和用漏斗吹乒乓球做“吹球球不走”的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入新课。

  (二)第二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提出问题:当流体流动时,流体压强的大小跟静止时有什么不同?

  流体压强与流速有什么关系?进行猜想,通过以下三个实验探究

  实验一:请同学们站立起来,手握两张纸,让纸自然下垂,在两张纸中间向下均匀持久地吹气,看见什么现象?

  实验二:点燃一只蜡烛,用一细管往蜡烛火焰的旁边均匀持久地吹气,火焰将向哪一边倾斜呢?

  实验三:将事先折好的两只小船,放入脸盆内,然后用矿泉瓶当作水管向船中间的水域冲水,两船如何运动?

  分小组实验,完成后每组派一名同学**演示,并说出自己的看法,最后引导学生集体总结归纳,得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三)第三环节:内化提高,实际应用。

  你能解释吗?

  **展示狂风掀翻的屋顶,火车站的安全线,让学生分析解释其中原因,巩固新知的同时锻炼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四)第四环节:飞机升力产生的原因

  通过吹纸小实验让学生分析其中原因,再过渡到分析飞机升力产生的原因。

  (五)第五环节: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获得了什么收获?

  (六)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1、实践作业:

  制作一个模型飞机,比一比看谁的模型飞机在空中飞行的时间长。

  2、**作业:

  **和收集一下生活中还有那些与流体压强和流速关系相关的现象,并尝试解释。

  五、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说一下这节课的板书设计,为了使学生对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知识有个系统全面的掌握,板书如下:

  第4节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一、流体:气体、液体统称为流体。

  二、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流速大的位置压强小。

  流速小的位置压强大。

  三、飞机升力的产生:原因:物体两侧流体的流速不同,产生压强差。

  应用:飞机、小喷雾器

  六、结束语。

  以上是我对“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这堂课的整体设计,由于本人水*有限,上面过程肯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专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压强教案5篇(扩展6)

——压力和压强教学设计3篇

压力和压强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的

  1、理解压力的概念,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眼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压强。

  2、掌握压强的概念,知道压强的计算公式,国际单位制中医强的单位及其意义,会进行压强的简单计算。

  (二)教具

  演示用:压力小桌,10×10×5厘米3的塑料泡沫,质量为200克的破码2个,细砂、玻璃杯。

  学生用:压力小桌,10×10×5厘米3的塑料泡沫,质量为200克的破码2个。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请同学们阅读本节课文开头的“?”和图10—1,猜一猜两人对雪的压力差不多,为什么一个人陷下去了,另一个人没有陷下去?

  2、请同学们观察自己的书包带子。想一想*时背书包时,觉得宽带子好,还是细带子好,为什么?

  对以上问题,可能同学们现在还不能得出正确结果,自己猜的是否正确,要经过事实来检验。同学们学习了本课的知识,就会得到满意的回答(板书课题:第十章压强液体的压强第一节压力和压强)。

  二、进行新课

  1、请同学们在草稿本上画出下列各图中物体对表面的压力示意图。

  同时请三位同学在黑板上画,三人各画一图(有意识地请能正确画出的同学,以便借此讲解压力的概念)。同学们作图时,教师可走到学生中去,来回巡视,了解学生作图中的错误。

  2、学生停笔后,先讲评下面学生作图情况,然后讲评黑板上画的图,进行纠正,并用红色粉笔把压力突出出来。请同学们思考后举手回答,以上图中物体对受力表面的压力有什么共同特点?

  启发学生回答出:压力作用在受力面上,压力的方向跟受力面垂直,指向受力面。

  3、教师重复一遍学生的回答(板书:压力: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4学生分组做课本图10—3压力小桌的实验,并讲述压强的概念。

  (1)介绍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和要观察的现象。

  首先照图10—3甲做,观察压力小桌陷入塑料泡沫的'深度。然后照乙图做,比较与甲图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受力面积不同,压力相同),观察压力小桌陷入塑料泡沫的深度。最后请同学们回答图下面的图注中提出的问题,并得出结论。(板书:“压力作用的效果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2)照图10-3甲那样,放上一个破码和放上两个破码,想一想塑料泡沫受到的压力相等吗?

  塑料泡沫的受力面积相等吗?观察压力小桌陷入塑料泡沫的深度。实验后由学生得出结论。(板书:“压力作用的效果还跟压力的大小有关。”)

  (3)讲述压强的概念

  压力作用的效果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为了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物理学中引人压强的概念(板书:压强)。

  讲述:要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应取相同受力面积上受到的压力,物理学中把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板书这一定义)。

  (4)压强的计算

  例:一台机器重1000牛顿,与地的接触面积是2米2,这台机器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大?

  请同学们说一说该怎样计算?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压强等于压力除以受力面积。

  (5)讲述压强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面积的单位是“米2”,压强的单位是“牛/米‘”(板书:压强的单位是“牛/米‘”,又叫帕斯卡人该单位读作“牛顿每*方米”,它有一个专门名称叫做帕斯卡,简称帕,帕斯卡是法国科学家,为了纪念他在物理学研究方面作出的贡献,以他的名字作为压强单位的名称。

  1帕=1牛/米2,表示“每*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牛顿”。

  写出“5帕”,指导学生说出它的意思是:每*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5牛顿。列举课文中一张报纸子放在桌面上对桌面的压强和成年人站立在地面上时对地面的压强。

  请同学们利用刚学的、压强公式、单位,计算下面所述例题。

  5、例题:

  〔例题〕:根据课本图10—4和图10-5所给条件,比较芭蕾舞演员足尖和大象对地面的压强,哪个大?

  教师一边念题,一边请同学们看图,并思考,念完题后,请学生说出已知条件,教师写在黑板上,利用公式P=进行解答。

  解题过程中和解题完后进行评讲,强调单位必须使用规定的单位:力用牛顿,受力面积用米?,所得到的压强单位才是帕斯卡。

  三、归纳本课的内容和课堂巩固练习

  1、利用黑板上的板书,简明扼要地把本课所学知识叙述一遍。

  2、请学生对课本的图10-1问题作出回答;再请一位学生说一说书包带子宽的比窄的好的理由。

  3、讨论章后习题第5题。讨论后教师补充、完善。

  4、教师把玻璃杯开口向上和开口向下的两种方式放在细砂上,请同学们说出观察到的现象。并回答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四、布置作业

  1、对第一节教材后的练习第1、2、3、4题进行思考。把你的思考简要地写在题目的旁边,下节物理课时准备课内回答。

  2、把节后练习的第5、6题做在作业本上。

  提示:在做练习第6题之前,思考一下:

  1米2=______厘米2,1厘米2=_______米2,那么150厘米2=_____米2。计算时,要用科学记数法。

  (四)说明

  1、课本中图10一3的实验,如果没有恰当的塑料泡沫,可用砂子代替,效果一样。这一实验,安排为学生分组实验,其课堂效果好于演示实验,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得出结论比看老师的演示实验印象更深刻。

  2、关于压力和重力,在本课只就课本中所述的“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产生,也不一定都与重力的方向相同”进行讲述。不宜在本课内进行拓宽或加深。如果有学生说“压力就是重力”,教师必须加以纠正,不要造成概念上的错误。至于压力与重力的区别,可放在章未复习时进行,以免充谈本课“压强”这一重点知识。

  3、关于压强的单位“帕斯卡”,一定要让学生懂得它的意义,在运用时才知道为什么要把受力面积“厘米‘”或“毫米‘”换算成“米‘”的道理;同时面积单位的换算,对于初二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在课前给予辅导,特别是采用科学记数法和涉及负指数的问题时,可能就更加困难,教师备课时应考虑到这一问题。

  4、芭蕾舞演员足尖对舞台的压强和大象对地面的压强大小的比较这一例题,安排给学生自己在课内做,可巩固本课所学知识。学生做后教师进行讲评,在书写格式、解题思路、公式运用和单位换算上,给予指导,这样对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效果更佳。

  5、把空玻璃杯开口向上和开口向下分别放在细砂上的演示实验,可以布置给学生课后回家自己做一做,并说明理由,以达到复习本课所学知识的目的。


压强教案5篇(扩展7)

——《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菁选3篇)

《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液体压强的产生。

  2、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的实验过程,认识液体压强与液体深度和密度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

  教学重点:

  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液体压强的大小连通器原理。

  教学难点:

  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

  连通器里装同种液体各液面静止时相*的原理。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演示实验:(使用希沃功能的手机同屏功能,展示录制的实验)

  通过导管从四楼向一楼的压得很扁的水瓶注水,观察瓶的变化。(**学生讨论)说明:水对容器底,容器壁有压强。拓展:水柱很深,高达10米,产生的压强很大。

  (**学生讨论)液体有重力,所以对底部有压强;液体与固体不同,有流动性。容器壁**着它流动,它就会对容器壁有压强,并且越深产生的压强越大。

  二、进行新课水对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水的内部是否有压强?有。为什么说有?

  就像我们在吃火锅时,在中间有一个隔板把辣的和不辣的分开了。假如设想一下,把隔板的一边的水拿走,另一边的水对侧壁就有压强。因此,我们都同意当隔板还在时,两边的水对它有压强,那么,把隔板拿走,水的内部有压强。

  (一)提出问题

  液体压强有什么规律?或者说,液体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二)引导类比

  咱们先看能不能把液体分成若干小液滴,(边画示意图,边讲解)这些小液滴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

  在这个描述中,关键词是“大量、密集”。

  1、直接类比

  请找出日常与“大量、密集”有关的事物,请同学们想得越多越好,尽可能多地告诉我。

  街上走的人群、乱哄哄的苍蝇、箱子中的苹果、一袋子大米……我们从一大箱苹果开始研究。

  2、拟人类比

  现在我们可以想象自己就是一只只苹果,被装在箱子中。这时,你有何感受?

  呼吸困难、愤怒、受到挤压、挣扎、无奈……

  3、象征类比大家的感受也就是:无奈地承受。现在以“无奈地承受”为题,说说日常哪些现象是这样的?

  在圈中的羊、在网中的鱼、同学们的学习状况,我们不妨来讨论一下:我们学习状况是如何无奈地承受?各方面的压力,如家长、同学、亲戚……在班中的名次前后对于个人的感受也不同;同样的成绩在不同的班级或不同的学校感觉也不同。

  可见,由于学习的状况造成的无奈与压抑,来自各个方面,并与名次、学习环境都有关系。

  (说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类比,从而使陌生的问题变为熟悉的问题。该环节是学生思维最独特、最发散的环节。在以上的这三个环节中,学生的想法很多,发散思维得到从没有过的训练,他们的好多想法来自生活,他们更熟悉,更愿意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在这几个环节中,只起**、引导的作用。为使学生得到良好的发展,切不可为了赶进度,匆匆而过,使学生来不及思考讨论,在最能锻炼学生能力的环节,达不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三)适用问题

  对应学习的无奈,你能否体验液体中的每个液滴的感受?每个小液滴感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作用,这种作用与小液滴所在的位置(深度)有关,也与液体的种类有关。

  (四)找到方案或建立假说

  根据刚才的讨论,请你谈谈对液体压强有关因素的看法。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不同的深度压强不同,不同的液体中同一位置的压强也不同。

  (五)检验论证

  我们用实验来验证,现在有这样一种测液体压强的仪器──压强计(教师简介:我把手指压在橡皮膜上,在右侧的“U”形管中出现高度差,我们看到“U”形管中出现高度差,就知道橡皮膜上有压强)。

  请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交流。下面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实验。

  得出结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同一液体、同一深度压强是相等的。压强还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六)评估

  今天的实验只能到此为止。让我们回顾一下今天的实验:

  ①实验设计有无不合理的地方?

  ②操作中有没有失误?

  ③测量结果是不是可靠?知识应用:

  请同学们阅读书上材料,了解液体压强规律的应用(边阅读,边讨论)。

  请一位同学说明什么是连通器?举几个连通器例子。

  三、小结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有哪些收获?

《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2

  设计理念:

  本节内容是压强在液体物态中的体现。 因为该节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少,并且还用到了密度和力的*衡的知识,所以对学生来说这是难点节。《课程标准》中本节没做具体的要求,但由于压强在不同物态中表现的特点不同,其计算和测量也有区别,另外,液体压强密切联系固体压强和气体压强,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完整的压强知识,一定要重视本节内容的教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及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

  2.了解液体压强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知道计算公式;

  3.认识液体压强的实际应用-----连通器,了解生活和生产中形形**的连通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事实;

  2.体验和感悟游泳或泡澡时身体身体受到水产生的压强;

  3.通过连通器经历物理模型于生活又实践于生活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实验过程中,接受到科学态度的培养;

  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自身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3.通过船闸的学习,进行爱国**教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认识液体压强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利用物理模型推导公式。

  教学难点: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教师:光盘、微小压强计、连通器、水槽、水。

  学生:关于带鱼的**资料。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

  创设情境

  1.课前要求学生到水产市场上观察带鱼。查阅资料,**带鱼的生活环境。课堂上描述观察**结果:市场上没有获得带鱼。带鱼生活在深海中。

  2. 展示穿着抗压服的深水潜水员

  问题:1.为什么没有活的带鱼呢?

  2.深水潜水员为什么要穿抗压服?

  学生交流讨论。

  结论:那是因为液体中有压强。

  (教学说明:新课导入环节的目的之一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将学生的好奇心、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充分的准备。通过**,使学生参与实际的学习活动,学习兴趣会很高,同时,**本身就是一种探究活动。带鱼也是生活中长吃的,学生很熟悉,由它引入新课,还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观察生活的好习惯,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普遍性。)

  【推进新课】

  一、活动与探究1:液体压强的特点

  创设情境:在学生知道液体中存在压强的基础上,请学生谈一谈,生活中有关液体压强的亲身体验。比如游泳或泡澡时有什么感受?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游泳或泡澡时感到胸闷,认识到身体四周的液体对身体都有压强,说明液体压强与固体压强在方向上有不同。

  演示实验

  问题:通过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活动:分析现象进行归纳。

  (播放光盘)

  1. 液体内部不只有向下的压强,还有向侧面的压强;

  2.液体中的压强与深度有关。

  分析:液体受重力,同是液体具有流动性,容器壁阻碍液体向四周流动,所以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也就是说,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教学说明:通过带鱼和抗压服、图1、图2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到液体中有压强;液体对容器底有压强;对容器壁也有压强。进一步认识到液体中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实验论证:演示实验(播放光盘)

  演示步骤:

  1.介绍压强计:用手轻轻按一按探头的橡皮膜,请同学们观察压强计u形管中液面出现的高度差。力稍大一点,管中的液面高度差变大,这表明u形管中液面高度差越大,橡皮膜表面受到的压强也越大。

  2将探头浸入水中,u形管中液面出现高度差。

  3.将探头的橡皮膜在同一深度朝向不同方向,发现u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基本不变。

  4.将探头的橡皮膜浸在更深处,发现u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变大。

  5.将探头的橡皮膜浸入盐水中的同一深度,发现u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变大。

  学生活动:分析归纳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教学说明:本实验的设计目的是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定性分析,增加学生对液体压强的感性认识,初步认识液体压强在方向和大小上的特点。同时进一步熟悉**变量的方法,锻炼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将本实验变为学生实验,以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活动与探究2:液体压强大小的计算方法

  创设情境:通过学习知道液体的压强与方向无关,而与深度、密度有关。到底有什么数量关系呢?

  问题:如何知道液体某一位置的压强大小?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教师引导:既然同一液体在同一深度处,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那么只需要算出某一位置液体竖直向下的压强就可以了。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探索公式。

  (播放光盘)

  液体某一位置处竖直向下的压强是由于该位置受到上方液体的压力产生的,并且大小等于上方液体的重力。根据压强的计算方法,还需知道受力面积。不如算出该位置液体横截面上受到的压强。

  该位置上方水柱高为h,横截面积为s,液体的密度为ρ,则该位置上方的液体柱体积为v=sh 质量为m

  压力为f=g=mg=ρshg

  压强为p=f/s=ρshg/s=ρgh

  深度为h处的`液体压强公式p=ρgh

  总结: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是模型法。

  问题:1.公式中各个字母所**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单位是什么?

  2.根据公式解释一下液体的压强特点。

  3.根据公式说一说液体压强与什么因素有关?与所取面积有关吗?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

  (教学说明:公式的推导应该完全放给学生,凭借学生已有的知识完全能够解决,教师提供填空题的形式帮助学生形成物理模型,做好引导,切不可教师推导出公式只要求学生记忆。公式得到后,还要充分解释各个字母的物理意义,特别是h**的是深度而不是高度。可以借助练习进行巩固)

  问题:底面积分别为0.1m和0.5㎡的玻璃筒,分别盛有0.3m高的水柱,两桶水对桶底分别产生多大的压强?

  学生活动:学生自己解答。

  (教学说明:多数学生受固体压强公式的影响,较难接受液体压强与容器底面积无关的事实。大多数学生在解答该题时会采取分别计算压强大小的方法,这样在加强了对公式的理解和记忆的同时,通过计算结果有力的证实了这一问题,纠正错误认识,使学生认识到对问题的分析不能凭借想当然,凭空臆造)

  【即学即练】

  1.利用液体压强公式解释拦河大坝为什么修成上窄下宽的形状?答案:液体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2. 如图所示,拦河大坝高30m,水库水位23m,距水底7m处的a点压强有多大?(g取10n/kg)

  答案: p=ρgh=1.0×103kg/m3×10n/kg×(23m—7m)=1.6×105pa

  (教学说明:利用即学即练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利用公式分析实际问题,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练习2是为了强化“深度”的理解。

  三、连通器

  创设情境:液体压强的知识在自然界和生活中都有大量的应用。利用自制的泉水演示模型演示泉水喷涌的过程。降低塑料瓶的位置,泉水喷涌的高度也降低。

  问题:1。为什么泉水会涌出地面,并且会喷射较高的高度?

  2.为什么降低塑料瓶的位置,泉水喷涌的高度也降低?

  3 .如果降低塑料瓶的位置与泉眼相*,泉水还会涌出吗?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回答。

  结论:这种上端开口、下部连通的容器叫做连通器。连通器里的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高度总是相同的。

  问题:生活中还有哪些连通器?(播放光盘)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并举例。如水壶、锅炉水位计、乳牛自动喂水器等。

  师生共同分析所举事例是否是连通器。

  问题:为什么连通器各容器中的液面高度总是相同的。

  展示如右图所示,假设在u形管底部有一小薄片,试分析薄片两端受到的压力压强的大小关系。

  学生活动:讨论。如果不相*的话,......

  (教学说明:将自然现象移入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由喷泉到实验室中的连通器,再到生活中的连通器,经历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通过对u形管底部薄片所受压力压强的分析,进一步理解液体的压强公式和*衡力。注意在演示连通器时,要使学生把***集中到同一水*面。学生对水塔可能不知道,教师可以(播放光盘)展示图片。为了更直观形象,学生所举事例,教师尽量(播放光盘)配以图片。)

  【课堂小结】

  我们大家共同合作,在浩瀚的物理学海洋中(配合课题)遨游了一番,虽然我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学习压力),但是这节课我们过得很愉快,那是因为我们解决了很多疑惑,掌握了很多科学知识,同学们能不能总结一下?(播放光盘)

  1.液体压强的特点:(1)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在同一深度,各个方向压强都相等

  (3)同一液体中,深度增大,液体的压强增大;

  (4)在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增加,压强增大。

  2.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p=ρgh。

  3.液体压强的应用----连通器。船闸的工作过程。

  4.建立模型的物理方法

  【布置作业】

  1.“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第1、2、3、4、题

  2.查阅资料,了解各种潜水艇。

《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液体压强的特点和液体压强大小的计算方法,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研究液体内部压强的实验,对液体的压强有更加深入的了解,熟悉使用**变量法分析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让同学们养成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分析归纳能力。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和液体压强的大小。

  【难点】

  应用液体压强的特点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设疑导入: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固体的压强,提出问题:液体内部是不是也有压强呢?

  环节二:新课讲授

  过渡:学生列举生活中能体现出液体压强的事例。

  1.潜水员必须穿潜水服潜水;

  2.科学实验表明,水下100多米的深度连罐头也被压爆;

  3.很多鱼类无法在深海生存;

  4.水库大坝上窄下宽。

  问题: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呢?

  (一)液体压强的特点

  演示1:将水倒入上端开口、下端蒙有橡皮膜的玻璃管。

  让学生仔细观察,说出橡皮膜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演示2:将水倒入一端开口、一端封闭,侧壁开口且蒙有橡皮膜的玻璃管。

  让学生仔细观察,说出橡皮膜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演示3:把下端蒙有橡皮膜的玻璃管插入水中。

  让学生仔细观察,说出橡皮膜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讨论交流

  橡皮膜总会发生形变,并且总是向外凸出。

  总结:容器内的液体对容器的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液体内部存在压强。

  (二)液体压强的大小

  我们已经知道了液体内部存在压强,那么它的压强大小又如何呢?压强的大小又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我们假想在液体内部深度h处有一很薄的小液片,小液片的面积为S. 小液片要受到它上面液体的压力F,这个压力就等于上面液体的重力G,而重力G大小与质量m有关,质量m与液体密度ρ和体积V有关。利用上述物理量,能否计算出小液片受到的压强?

  液体内部压强公式:p=ρgh

  说明:(1)公式适用的条件为:液体。

  (2)公式中各符号**的物理量及其单位:p──压强──Pa;ρ──密度──kg/m3;

  g──9.8N/kg;h──深度──m。深度是指从液面到所研究的那一点的垂直距离,而不是从该点到容器底或到封闭的容器上盖面的距离。

  (3)从公式中看出:液体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液体的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容器的底面积、容器形状均无关。

  (三)液体压强的应用——连通器

  特点:静止在连通器的同一种液体,各部分与大气接触的液面总是在同一高度

  学生观察连通器,自己阅读课本,找出连通器的特点、在生产中应用。

  茶壶、锅炉水位计、乳牛自动喂水器、船闸等都是应用连通器原理的例子。

  环节三:巩固练习

  环节四:小结作业

  讨论回答为什么世界上第一大水电站,下部要比上部造得宽一些?

  联系实际:列举生活中应用和防止液体压强的例子。

  四、板书设计


压强教案5篇(扩展8)

——液体压强的知识点总结

液体压强的知识点总结1

  知识点总结

  知道液体压强的特征:由于液体受到重力作用,因此在液体内部就存在着由于本身重力而引起的压强。液体内部的压强公式为 。

  1. 公式 的物理意义: 是液体的压强公式,由公式可知,液体内部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液体深度有关,而与容器的形状、底面积、液体的体积、液体的总重无关。

  2. 公式 的适用范围:这个公式只适用于计算静止液体的压强,不适用于计算固体的压强。对液体来说无论容器的形状如何,都可以用 计算液体内某一深度的压强。

  3. 公式 和 的区别和联系: 是压强的定义式,也是压强的计算公式,无论对固体、液体、还是气体都是适用的。而 是通过公式 结合液体压强的特点推导出来的,常用于计算液体的压强。

  4. 由于液体具有流动性:则液体内部的压强表现出另一特点:液体不但对容器底有压强而且对容器侧壁也有压强,侧壁某一点受到的压强与同深度的液体的压强是相等的,同样利用公式 可以计算出该处受到的压强大小。

  常见考法

  本知识经常考查液体内部压强的计算,涉及题型有选择题、计算题等。

  误区提醒

  1. 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是: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在同一深度,向各方向的压强都相等;深度增加,液体的压强也增大;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在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2. 连通器的特点是:当连通器里的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总保持在同一高度。

  【典型例题】

  例析:

  小英设计了一个实验,验证水的内部压强和水深的关系,所用的装置如图3所示,增加细管内的砂粒可以改变细管浸入水中的深度。

  (1)指出所用的测量工具,并用字母表示需要测量的物理量。

  (2)逐条写出实验步骤。

  (3)根据测量量导出在不同深度处计算压强的公式。

  (4)说明怎样通过实验结果判断水的内部压强是否与水深成正比。

  解析:

  (1)需要用的测量工具是直尺;需测量细管的直径 D和细管浸入水中的深度 H1,H2。

  (2)实验步骤:

  ①测出细管的直径D;

  ②在细管中加入少量砂粒,将细管放入盛有水的容器中,*衡后用直尺测出细管浸入水中的深度H1;

  ③增加细管中的砂粒,再将细管放入盛有水的容器中,*衡后用直尺测出细管浸入水中的深度H2。

  (3)导出计算压强的公式。对细管(含砂粒)受力分析如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