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读后感10篇

《学记》读后感1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读*》,是一个名叫刘蕾的人写的,这本书是专门给学生提高学习方法的`。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这样的,**是光明小学的一名学生,进了学校和每个新同学一样烦很多的小错误,后来,在老师,父母和同学的帮助下,**不断努力,逐渐养成了良好的学**惯。在这里面都是用故事表达出来的,非常有趣。

  本书中有这些任务:1.爸爸,管理者中的***,***中的管理者。2.妈妈,被**称为无所不通的“学***”。3.叔叔,高中老师,**的学习“救星”。4.金光,**的同桌。5.姚伟,班内的“小巨人”学习落后分子。6.戴眼镜,被**称为“可爱的恐龙”7代建,肯德基的忠实粉丝还有李老师,严厉的数学老师。等十个帮助**的主要人物。

  这本书分为几个部分。有记忆方法,有提高效率还有在玩中学等6个章节这里还有些漫画插入。这本书了我影响最深的就是“吃甘露”记忆方法,所谓的吃甘露法就是在背课文中第一步多读几遍,熟悉课文。第二部从每一段入手,读一段背一段,直到在在理解的情况下记住它。第三步如果课文中的有一段很长,就一句一句背。等每个词,每个句子都记住了,就可以背全文了。

  我一直努力,在这本书的提供下,养成好习惯,所以最近都很忙。我已经养成了一些,希望在努力下,养成良好的习惯。

《学记》读后感2

  “正值深秋,我们坐着古代式的帆船,每天天一亮就开船,天黑了就停下来,一路的景色美极了,令人销魂,我一生都没有享受过几次”。一九三七年为避日寇,十六岁的何兆武随父母返回湖南老家。十年后,先生回忆起返乡之旅仍是充满诗情画意。这样惬意的旅途,似乎可以象征何先生前半生的生活,虽然生在一个变乱频繁的时代,但他的内心始终是**的、从容的、甚至是喜悦的。我在读《上学记》的时候,不止一次惊讶我们怎么会有那样一个时代,而在那个时代,何先生居然做成了一个幸福的读书人。

  何兆武先生的回忆始终都是*静的,反倒是我们这些读书的后辈一次次地感叹、诧异。何先生的回忆就像一缕阳光,慢慢撕开了一个历史的口子,让我们得窥一个时代的缩影。***些细节,就像黑暗中被按响的钢琴,让人惊退一步,不知所措。比如,书中写到北洋**的军歌歌词竟是“三国战将勇,首推赵子龙,长坂坡前逞英雄”;北洋*的**竟是先秦无名氏的《卿云歌》:“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这真让人不知说什么好了。真实的历史氛围在细节上最容易得到呈现,这样的细节又仿佛是一个悖论,让读过**历史教科书的我们不免目瞪口呆,废书长叹。

  何先生在口述中反复提及的两个词语是“**”和“幸福”,这似乎是何先生一以贯之的精神追求,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也是一种时代精神的折射,时代的高度和氛围往往印证在人的身上。翻遍此书,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发现当时的学校,尤其是西南联合大学,弥漫着我们想象不到的**氛围。那时,教师的聘任不以**信仰和学术见解为标准,他们上课也没有**的教材,尤为难得的是,他们讲课近乎绝对**,没有人要求他们应该讲什么或不应该讲什么。学生的**也得到充分的尊重,“喜欢的课可以随便去听,不喜欢的也可以不去”。何先生在西南*先后读过土木、历史、中文、外文四个系,现在想来真是不可思议。何先生有言:“社会要进步,学术必须**,思想必须**。”由此言得之,西南*之所以培养出大批俊杰,**的校园氛围是功不可没的。有**,才有活泼的精神、不羁的思索和创造的激情,**一旦遭到钳制,一切精神之花必然凋谢,更不用说结出创造的累累硕果。饱经风霜的何先生不无所指地说:“基于当时**的环境,乃至于****的**也往往流于形式,至于云南的*亦是如此,幸运如此,才能有传承的**学风,让各种思想在*交融,以实践来检验,也是如此,西南*在祖国灾难深重之时,却培养出了大批的栋梁之才乃至**外的泰斗,但是建国后的五十年中却少有大家现,即便有,也是我们**所公认,据我所知,目前真正的大家在**外享有威望的还是**时期培养的一批学子。”言之凿凿,令人不胜羞愧,后人思之,岂能无动于衷?

  幸福究竟为何物?这一问题一直缠绕和折磨着年轻的何先生。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每一个时代的人都会有他们的答案。答案尽管可以不同,但是否去深刻地思考这个问题却可以看出一个时代的精神状态。在漫天烽火、战乱不止的**时代,何先生和同学王浩热烈地讨论着什么是幸福。得出的结论是:“幸福的条件有两个,一个是觉得社会会越来越好,一个是自己的未来越来越好;幸福归根结底还包括精神上的。宗教的虔诚是不是幸福?简单的信仰也不能等同于幸福,因为它没有经历批判的洗练,不免流入一种盲目和自欺。幸福是圣洁,是日高日远的觉悟,是不断的拷问与弃扬,是一种通过苦恼的欢心,而不是简单的信仰。”何先生的幸福观已经上升到了哲学的层面,这样严肃的思考和真诚的探求,同样值得后人感佩。**和幸福这些抽象的概念,最后一定是要沉潜到的人的内心的,最后一定是要人去体会的,离开了个人的体悟和验证,**和幸福只会沦为宣传的工具和鼓动的标语。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消费**疯狂地攫取人的内心的时代,在各种欲望的引诱下,我们已经不再关心自己是否幸福这样的问题了。这样的问题在红尘男女看来简直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我们生在一个安定的时代,内心却从未安定过,更谈不上在何处安放自己的灵魂。何先生是幸福的,因为他是一个智者,即使在战乱频繁的时代里,即使是在颠沛流离的处境中,他都不忘回归自己的内心。这样的境界和状态,我们只能高山仰止。《上学记》是何先生风雨人生的记录,更是我们今日反省的对照。历史犹如火车过隧道,它终有冲出黑暗的时刻,我们是车上的乘客,要始终坚信火车是一直向前的,即使暂时行驶在暗无边际的涵洞里,也要坐直身体,因为隧道已经将到尽头,前面就是漫山遍野的阳光以及耀眼的通向**与幸福人生的路标。

《学记》读后感3

  最近,学校**学习了《学记》这篇古代教育文献,感觉受益匪浅。虽然语言艰涩难懂,但仔细读来,*时教学中的疑惑顿觉释然。《学记》不愧是我国教育史上的经典精华,在我们二十世纪才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其实在《学记》中随处可见。它如一位博学的**,在谆谆教导我们教学应该如此来教,学习应该如此来学。

  一、以学生为本,启发诱导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学记》中的这句话教导我们教学要以学生为本,也就是以人为本。根据学生学习的动态情况去引导、督促、提高。教学的关键是要使学生懂得、明白。

  一、注重引导,但又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师生关系才会融洽;

  二要督促勉励,但又不**压抑,以学生为本学生就有克服困难的勇气,顺利的进行教学;

  三要打开思路,但又不提供现成答案,学生才能**思考,智能得到发展。

  这点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教师在教学中起的是引路人的作用,引路人要善于引领而不能压抑学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道”“强”“开”,才能达到“和”“易”“思”的效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设计问题要依据学生掌握的实际情况而定。

  二、以学生为本,循序渐进

  “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这几句话的意思是教师时时观察学生,发现有疑难时先不要讲给他听,让学生多思考,年幼的学生只听讲,不**题,学习不逾越进度。这与人本**提倡的需要论相一致。人的需要有七个层次,这几个层次有一定的次序,只有满足了上层的需要才能继续下面的需要。

  而《学记》所说的学不躐等,就是按照人的生理发展顺序,设计教学内容。学习的知识都有一个系统性,教学不按部就班,就会“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陷入混乱的境地。前面的知识如果掌握不够好,后面的知识就更不会很好的掌握。因此教学不能逾越进度。

  三、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

  “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教师不是诚心的教育学生,不考虑学生才能的高低而因材施教,学生求学也不能顺利。人本化教育主张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具有创造性的人格,能创造性地做任何事,并能总处于创造的过程中。主张课程内容应建立在学生的需要、生长的自然模式和个性特征的基础上,应体现出思维、情感和行动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应该和学生的生长过程有机地联系起来。

  这与《学记》所提倡的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多么相似,他们所追求的理想真是殊途同归。中西文化的碰撞实际上就是建立在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基础之上。

  教学就是教师研究怎样教,研究学生怎样学。《学记》里所彰显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我们教育者应该时时遵循的。面对《学记》我们应该常读常新,让我们时时记起那些精辟理论,记住启发诱导、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吧!

《学记》读后感4

  课堂练习,试卷中“名篇名句”题涉及到《礼记·学记》的一个句子:“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许多同学没有写上。再联系以前试卷中出现过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等句子,我感到是时候集中学习《学记》了,于是我整理有关资料,为同学们印发了《学记》全篇,并把它作为课文来研读。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文章,是我国古代比较早和比较系统的教育专论。它以精炼的语言、生动的比喻,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了我国古代教育的作用、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等问题,对于今天的教育教学有很深刻的启发意义。

  在课堂学习中,我们除了完成词句理解外,有意展开思考有关教育的问题,产生了不少感想,我们分几个部分来谈。

  今天我们先看开篇两段: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文,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这两段谈教育的目的和作用,其中“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和“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是关键句,它站在治理国家、管理和教化百姓的高度来谈论教育的重要意义,实在是了不起的思想。

  于是我们不禁需要反思我们现在教育的问题。

  第一,我们对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远远不够,我们仅仅把教育当成培养人才的途径,当作为经济服务的**,而忽视了教育和受教育过程本身就是目的。

  第二,我们现在许多地方的中学教育已经彻底沦为“应试教育”,教育的目的就是升学和就业,教育的过程就只剩下了做题和考试。

  我们过于强**育的功利性,重视教育的短线作用,而对于教育“培养健全的人”“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等则**淡化甚至排斥掉了。

《学记》读后感5

  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这句话我中学时就听过,所以现在读来觉得十分亲切。再往上看,大致意思是:如果要想感化和教化民众,养成良好的风俗习惯,就必须通过学校教育才行。这应该是谈学校教育的必要性,但今天学校教育的目的远不止这些。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到第一个“其此之谓乎”应该是谈人学习的必要性。

  下面一节主要谈学生每隔一年必须考查学习成绩及考查标准,并提出求学之人应该孜孜不倦以求“大成”。“大学始教”这一节似乎主要讲学校、教师及学生的责任,但作者由于受时代的局限性把教师教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看作是“为官”,我想现代人恐怕不都是为了做官才学习的吧?“大学之教也”这一节提倡学习课外的各种技艺,这一点我倒十分赞同,现在教育界不也提倡“全面发展”吗?“今之教者”这一节说得很在理,如果教师只知道照着课文诵读,只照自己教法教学,不顾学生是否领悟接受,这当然教不好学生了。

  后面几节主要讲了教育成功的要诀及失败的缘由以及教者、学者当如何做的问题。***三个论点十分精辟,而且到现在也适用。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作为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发扬其优点,克服其缺点。这一观点把教育学和心理学结合在一起,古人能想到这一点,实属不易。

  “善教者使人继其志”优秀的教师能使学生自觉自愿地跟着他学。我想这里的“优秀”应该不仅仅是指老师有渊博的知识了。

  “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也。”这里提到的是有关教学中教师问与答的方法问题。以比喻解答,颇为精妙。

  一部《学记》包含了丰富的教学思想,在这里我只挑出其中比较新颖且论述得相当精彩得三点,以此作为我读《学记》的心得,这也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三点。

《学记》读后感6

  《礼记·学记》中的内容是如此宽泛,论述了教与学过程中的诸多内容,读之受益匪浅,古今许多思想原来都源于此。

  《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曰敩学半。”人们总是说学无止境,人生有限而知识是无限的,学的越多反而越会感到自己的渺小、宇宙的无穷。大千世界有无穷的奥秘拥有的知识越多好奇心就会越强,可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之处,才能自我勉励,发愤图强。老师教与学生学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老师在教导学生时,亦能从中有所收获,得到新的体验和感知,正如孔子曾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故老师教的过程也是自我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古人是如此的高明,在社会发展很落后的古代,已提出了类似于今天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的教育策略,不得不令人叹服。而反观我国现行的教育模式:填鸭式教育仍普遍存在,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我们的教育模式非但没有进步反而一直在走下坡路,原因值得很多人深思。时至今日,人们才领悟到教育的弊端,开始提倡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思考的意识,推动个性的发展。读了《学记》之后,在想现在提倡的教育**,有种返璞归,向原始回归的感觉。

  如果真如《学记》中提出的那样老师严格而不压抑,使学生能够**发展,只加以启发而不必全部说出,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将会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还没有学过《学记》之前,就曾听闻“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教学相长”,而在仔细学完《学记》后才真正领略到先人的智慧以及这篇文章的伟大。

  《学记》主要讲述了教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等,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么一段话: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教育教学的第一原则就是禁于未发,意思是在事情还没有发生之前就加以防止,和我们现在所说的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意思相近,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以及积极的心态,将学生不好的萌芽不好的.欲望在还没有发出来的时候就铲除掉,并把好的一面引导给他们。结合我们自身而言,作为未来的小学老师,就一定要具有这样的能力,孩子在小学的时候是学习能力最强最需要老师引导的时候,在这个阶段,他们的人格就将定型,我们小学老师就应该教会他们摆脱可能会形成的恶习,学会*。如果发然后禁则为时已晚矣,因为不好的习惯一旦根深蒂固就很难再被改变了。

  第二原则当其可,意思是在适当的时机给学生进行教育,掌握教育机会,不仅能让学生学的有兴趣,给他的教育印象也会比*时更加深刻。如果错过了学习的最佳时机,那么再学习的话就很容易力不从心了,之前吴院长也和我们说过,很多小学女教师在工作两三年后才来考研,一边带孩子,一边工作,即使学的再苦再累又怎么可能学的进去呢?

  第三原则是不陵节而施,意思是在教学生的时候不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要循序渐进,每个班上学生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作为一个老师不能只看到那些学习能力强的小孩,也要顾及到一些学习知识比较慢的学生,当然最好的就是知识难度能够适应所有的学生,如果教学太过急功近利,比如有的老师为了赶进度,自顾自的讲,毫不顾及学生,那么这样子的教学,实际上是毫无成效的。

  第四原则相观而善,指的是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共同学习,在学校里如果只知道一味的学习,而不会与人交往,没有一个朋友,只会让自己孤陋寡闻,但是择友的时候也不能选择品行不好的朋友,当然朋友也不是用来闲聊的,不过在当今社会互相切磋学术的朋友实在是不多了。

  虽然《学记》是三千多年前先人的智慧,但在今日也值得我们学习效仿,作为未来的小学老师,《学记》是值得我们一生都学习的楷模。

《学记》读后感7

  《学记》继承了先秦儒家,尤其是孔子和荀子重视教师问题的光荣传统,认为教学成败的关键在教师。有了好的教师,不合理的规章**可以得到斧正,不科学的内容体系可以获得调整,不明确的教育目标可以被明确,被突出出来。所以教师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关于教师的作用。《学记》用“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来形象地说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由于人才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社会的进步亦离不开教师,所以《学记》提出了尊师的主张。

  关于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一是具有很高的**素质和道德觉悟,因为“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二是要有广博的知识。“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只靠事先记诵,然后照本宣科,背诵现成的答案,是当不好老师的;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有广博的知识基础,且精通自己所教授的专业知识,做到博大精深,能够随时回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三是要懂得教育规律。知道“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的道理,“然后可以为人师 也”;要灵活地运用教育原则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做到“博喻”,即因材施教。四是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意思是说,教师在讲解问题的时候,应该做到语言简明而透彻、含蓄而精妙,举例不多但却具有典型性,能够充分地说明问题。

  关于教师如何进行自我提高的问题,《学记》在世界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学相长”的命题。《学记》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 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学相长”的本意是指教师自身的学习是一种学习,他教导别人的教育实践也是一种学习 。由于这两种学习活动的相互推动,才使得教师不断进步,因此,《学记》提倡教师一方面必须向书本学习,只有学习才能发现自己在知识积累上的缺陷和不足,使自己不断进步,这是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就是要在教学实践中学习,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自己还有给学生讲不明白的问题,即"知困",才能促使自己自强不息,不断提高业务水

  *。“教学相长 ”后来也将其引申为师生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彼此激励的辩证**关系。无论是本义,还是引申义,提出"教学相长" 的光辉命题都是《学记》对世界教育史的重大贡献。

  《学记》是教育科学宝库中的一件珍品,它不仅对*古代教育史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而且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我们应该珍视这份教育遗产,认真研究,汲取其精华,用以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从而构建我们民族自己的教育理论体系。

《学记》读后感8

  在还没有学过《学记》之前,就曾听闻“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教学相长”,而在仔细学完《学记》后才真正领略到先人的智慧以及这篇文章的伟大。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么一段话: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教育教学的第一原则就是禁于未发,意思是在事情还没有发生之前就加以防止,和我们现在所说的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意思相近,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以及积极的心态,将学生不好的萌芽不好的欲望在还没有发出来的时候就铲除掉,并把好的一面引导给他们。结合我们自身而言,作为未来的小学老师,就一定要具有这样的能力,孩子在小学的时候是学习能力最强最需要老师引导的时候,在这个阶段,他们的人格就将定型,我们小学老师就应该教会他们摆脱可能会形成的恶习,学会*。如果发然后禁则为时已晚矣,因为不好的习惯一旦根深蒂固就很难再被改变了。

  第二原则当其可,意思是在适当的时机给学生进行教育,掌握教育机会,不仅能让学生学的有兴趣,给他的教育印象也会比*时更加深刻。如果错过了学习的最佳时机,那么再学习的话就很容易力不从心了,之前吴院长也和我们说过,很多小学女教师在工作两三年后才来考研,一边带孩子,一边工作,即使学的再苦再累又怎么可能学的进去呢?

  第三原则是不陵节而施,意思是在教学生的时候不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要循序渐进,每个班上学生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作为一个老师不能只看到那些学习能力强的小孩,也要顾及到一些学习知识比较慢的学生,当然最好的就是知识难度能够适应所有的学生,如果教学太过急功近利,比如有的老师为了赶进度,自顾自的讲,毫不顾及学生,那么这样子的教学,实际上是毫无成效的。

  第四原则相观而善,指的是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共同学习,在学校里如果只知道一味的学习,而不会与人交往,没有一个朋友,只会让自己孤陋寡闻,但是择友的时候也不能选择品行不好的朋友,当然朋友也不是用来闲聊的,不过在当今社会互相切磋学术的朋友实在是不多了。

  虽然《学记》是三千多年前先人的智慧,但在今日也值得我们学习效仿,作为未来的小学老师,《学记》是值得我们一生都学习的楷模。

《学记》读后感9

  《学记》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它关于教学方法、为师之道的阐述。它文字言简意赅,比喻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作用和目的任务,教育和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上学时,对于为师者的理解就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当自己真正选取站在三尺讲台上,才明白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尤其是在素质教育遍地开花的这天。评价一个好教师的标准有很多,我想为师之日,就是重任在肩之日。〈学记〉里讲:“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能够为人师也”,作为一名教师,在明白自己职责的基础之上,还要有好的教学方法。

  《学记》里还阐述了作为一名教师所应当具备的品质,里面说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必须要注意教学方法。如果还是满堂灌,不顾学生的理解潜力和状况,不因材施教,不结合学生的实际,教学就达不到目的。作为教师,要按规律办事,遇到不懂的问题,要多与他人交流,这样才能解决问题,获得更多的知识。

  在学习的过程中,这一段话让我感触颇深,“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其大意是“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吃,不明白它的甘美。虽然有极好的道理,不学,不明白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明白自己有所不足,教人之后才明白自己也有不通之处。明白自己有所不足,然后才能严格要求自己;明白自己有不通之处,然后才能勉励自己奋发上进。所以说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是啊,这世间的知识学问自己又能明白多少呢?那么多的精神食粮我为什么不去吸取?会不会有一天我答不出学生提出的问题?会不会有一天因为不学习根本跟不上这个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这些问题在我读完后一遍遍问自己。确实,还能够利用很多的时间来读书学习,我还能够学习更多知识,个性是作为一名教师,这一点至关重要。此刻科技发展迅速,知识更新的很快,我们务必常学习,多学习,来适应学生的要求,适应社会的要求。

  学记中的第二段开头就写“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明白。”意思是:玉石不经过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玉器;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它有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琢磨制作成器物,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教师是启发者,是引路人,是学生成长的促进者,而非给予者、灌输匠。教学的真谛是如何激发和引导学生主动用心地去探索和理解知识。

  学生的质疑时时冲击着老师已有的知识储备,是促进老师不断学习的外部力量。《学记》中写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就是说:单靠死记一些零碎的知识,不能做个好老师,必须要有渊博的知识,随时准备根据学生的**并给以圆满的回答才行。这样才能“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客,然后尽其声”。

  教学之路像一条长河,要想持续河流的清澈和活力,就务必有众多的支流来滋润它、充实它。所以想做一个合格的老师,就应先是一个积累丰厚的人。在阅读中积累,在反思中积累,在实践中积累……读书能够让我们体验不同的'人生,延长自己的生命;读书能够为我们添一些厚重的质感,读书能够为我们添一些文化的雅致;为我们的工作增添一些巧妙与机智;除了读书,我还要学会反思。反思,实际上就是与心灵对话,学会反思,能够让我们的头脑更清醒、思想更进步。厚积方可薄发!

  《学记》还带给了另一个教学原则,即“继志”。它认为:善于唱歌的人让别人接续其音调,善于教人的人让人继续其志向。如果教师的教学能够做到言辞简约而意思通达,道理精微而说理完善,论证虽少却意旨明白,就能够让人领会其意图,从而让学生将自己的志向继承下去。

  教学相长。《学记》要求教师"教学相长",不断地求得自身业务的进步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要求教师受严格的训练,遵循教育与教学的原则和方法,纯熟教学技巧,"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能够为人师也。""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要求教师深刻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恃征与差异,"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和充分的修养,"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要求教师具有必须的社会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能引导学生自觉地跟着自己所指引的方向前进,"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这反映了《学记》对教师有较高的要求,教师不仅仅要促进学生的知识、智慧与潜力的增进,更重要的是要用社会理想与道德情操去深深地影响学生、吸引学生。

  是学生在促我们“长”,学生即我们身边最可宝贵的资源。有时候学生的独到理解为教师大脑吹进一股清风,启发着教师思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方法是最好的朋友。这样,学生有了对知识的渴求、乐于学习的动力,又掌握了适宜的方法,一切自然迎刃而解。

《学记》读后感10

  《乱说学记》是乱说系列之一,是非常老师引经据典,深入浅出的讲述之一。因为非常老师,我得到了功夫作文的法门;也因为非常老师的谆谆教诲,让我从对古文的深恶痛绝到慢慢喜欢,到如今会有一些感悟。

  《乱说学记》,素雅白底、淡墨而出的竹子,给人庄严和亲切感。翻开扉页,醒目的橙黄内页上有非常老师的亲笔签名:教育是熏习、是影响、是启发、是挖掘。几个字笔力刚健、圆融可亲,想来字如其人,非常老师一定也是这样的一个人吧。

  书中有个禅师的故事,看完我还有些疑惑,这个禅师真是个伟大的***吗?经过一点一滴的生活实践,我终于明白了:不管弟子们和孩子的答案是什么,这些答案都是他们思考的结果,而不是权威下的指令。就像开而弗达,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教育的本质是启发而不是强灌,拔苗助长对孩子不能起好的助力作用,反而会生起很多麻烦。譬如会**他们的自信心、剥夺他们的创造力,还会养成他们遇事不愿再思考的惰性。说来很惭愧,为了省事,我从来都是目标明确,标准答案一塞了事,结果,孩子每回都等我的答案,以前不明白,觉得自己很累,现在懂了,这个结果其实是自己找的。

  深有感触,暑假在网上买了软呼啦圈,孩子和我认真地研究起来。结果没几下,孩子就能转起几个来,而我感觉很难**,一脱手,那呼啦圈就软塌塌的直掉到脚边。看着女儿从不会到能转,不禁表扬了她几句,结果孩子更起劲了,还教我要领,俨然是个小老师,第二天孩子已经可以连续转上百个了。虽然她教的方法我还是不能领会,但经过练习,我竟然也能转几个了。等到我能转起来的时候,再仔细体会孩子的方法,觉得是很对的,但是要是我不做练习,方法对,不用也是枉然。

  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的反面就是安其心而能知其乐。孩子暑假报了游泳班,第一天连水都不敢碰,鼻尖还没有碰到水就赶紧抬起头了,孩子说怕水进到眼睛里,我赶紧给买了个游泳镜,结果第二天,她就敢进水了,这以后就每天很快乐的去学游泳,下了课也要求去泳池游,最后教练还推荐她去参加结营的游泳比赛。

  反思下,为什么在我不擅长的领域,孩子的进步这么大,而我能教的学业却很不乐观?应该是我的态度、我的方法造成的,自己觉得很容易,教了几次就会有迁怒,态度就差了,嗓门也大了,脸色也难看了。还有方法上,没有用善喻的方法,用的是开而达的方法,犯了教的大忌。

  看了《乱说学记》更感到,教也者,长其善而救其失也。若是连其善也看不出,其用心努力也看不出,又怎么可能去救其失呢,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不足,能反省,是学习的开始。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记得我刚拿驾照那会,我做公交司机的弟弟经常帮我一起练车。因为没有经验,胆子也小,又不熟练,每次都很慌张。弟弟马上安慰我说,教孩子也是这样的吧,不是她不想表现的好点,而是她还不能够很熟练或是很有经验,所以才叫学。我当时感触也很深,不是孩子不努力,而是火候还没有到。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学记》几千年前的老祖宗为后辈们留下的瑰宝,学与教的典范,早就告诉我们要如何做,翻开非常老师的《乱说学记》,我能感受到前人的爱护,学习是就是在教学相长中,在学学半中,在行且深行中。合上《乱说学记》,仿佛还能闻到思想的清香。


《学记》读后感10篇扩展阅读


《学记》读后感10篇(扩展1)

——《学记》读后感10篇

《学记》读后感1

  “正值深秋,我们坐着古代式的帆船,每天天一亮就开船,天黑了就停下来,一路的景色美极了,令人销魂,我一生都没有享受过几次”。一九三七年为避日寇,十六岁的何兆武随父母返回湖南老家。十年后,先生回忆起返乡之旅仍是充满诗情画意。这样惬意的旅途,似乎可以象征何先生前半生的生活,虽然生在一个变乱频繁的时代,但他的内心始终是**的、从容的、甚至是喜悦的。我在读《上学记》的时候,不止一次惊讶我们怎么会有那样一个时代,而在那个时代,何先生居然做成了一个幸福的读书人。

  何兆武先生的回忆始终都是*静的,反倒是我们这些读书的后辈一次次地感叹、诧异。何先生的回忆就像一缕阳光,慢慢撕开了一个历史的口子,让我们得窥一个时代的缩影。***些细节,就像黑暗中被按响的钢琴,让人惊退一步,不知所措。比如,书中写到北洋**的军歌歌词竟是“三国战将勇,首推赵子龙,长坂坡前逞英雄”;北洋*的**竟是先秦无名氏的《卿云歌》:“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这真让人不知说什么好了。真实的历史氛围在细节上最容易得到呈现,这样的细节又仿佛是一个悖论,让读过**历史教科书的我们不免目瞪口呆,废书长叹。

  何先生在口述中反复提及的两个词语是“**”和“幸福”,这似乎是何先生一以贯之的精神追求,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也是一种时代精神的折射,时代的高度和氛围往往印证在人的身上。翻遍此书,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发现当时的学校,尤其是西南联合大学,弥漫着我们想象不到的**氛围。那时,教师的聘任不以**信仰和学术见解为标准,他们上课也没有**的教材,尤为难得的是,他们讲课近乎绝对**,没有人要求他们应该讲什么或不应该讲什么。学生的**也得到充分的尊重,“喜欢的课可以随便去听,不喜欢的也可以不去”。何先生在西南*先后读过土木、历史、中文、外文四个系,现在想来真是不可思议。何先生有言:“社会要进步,学术必须**,思想必须**。”由此言得之,西南*之所以培养出大批俊杰,**的校园氛围是功不可没的。有**,才有活泼的精神、不羁的思索和创造的激情,**一旦遭到钳制,一切精神之花必然凋谢,更不用说结出创造的累累硕果。饱经风霜的何先生不无所指地说:“基于当时**的环境,乃至于****的**也往往流于形式,至于云南的*亦是如此,幸运如此,才能有传承的**学风,让各种思想在*交融,以实践来检验,也是如此,西南*在祖国灾难深重之时,却培养出了大批的栋梁之才乃至**外的泰斗,但是建国后的五十年中却少有大家现,即便有,也是我们**所公认,据我所知,目前真正的大家在**外享有威望的还是**时期培养的一批学子。”言之凿凿,令人不胜羞愧,后人思之,岂能无动于衷?

  幸福究竟为何物?这一问题一直缠绕和折磨着年轻的何先生。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每一个时代的人都会有他们的答案。答案尽管可以不同,但是否去深刻地思考这个问题却可以看出一个时代的精神状态。在漫天烽火、战乱不止的**时代,何先生和同学王浩热烈地讨论着什么是幸福。得出的结论是:“幸福的条件有两个,一个是觉得社会会越来越好,一个是自己的未来越来越好;幸福归根结底还包括精神上的。宗教的虔诚是不是幸福?简单的信仰也不能等同于幸福,因为它没有经历批判的洗练,不免流入一种盲目和自欺。幸福是圣洁,是日高日远的觉悟,是不断的拷问与弃扬,是一种通过苦恼的欢心,而不是简单的信仰。”何先生的幸福观已经上升到了哲学的层面,这样严肃的思考和真诚的探求,同样值得后人感佩。**和幸福这些抽象的概念,最后一定是要沉潜到的人的内心的,最后一定是要人去体会的,离开了个人的体悟和验证,**和幸福只会沦为宣传的工具和鼓动的标语。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消费**疯狂地攫取人的内心的时代,在各种欲望的引诱下,我们已经不再关心自己是否幸福这样的问题了。这样的问题在红尘男女看来简直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我们生在一个安定的时代,内心却从未安定过,更谈不上在何处安放自己的灵魂。何先生是幸福的,因为他是一个智者,即使在战乱频繁的时代里,即使是在颠沛流离的处境中,他都不忘回归自己的内心。这样的境界和状态,我们只能高山仰止。《上学记》是何先生风雨人生的记录,更是我们今日反省的对照。历史犹如火车过隧道,它终有冲出黑暗的时刻,我们是车上的乘客,要始终坚信火车是一直向前的,即使暂时行驶在暗无边际的涵洞里,也要坐直身体,因为隧道已经将到尽头,前面就是漫山遍野的阳光以及耀眼的通向**与幸福人生的路标。

《学记》读后感2

  我在读《上学记》的时候,想起我的大学,想起刘涛,想起曾在一起读书和胡侃的快乐时光。当时我们都是一穷二白,却觉得很幸福。我记得有一次和陈凯揣着十几块钱跑到金硕果饺子城里,连成套的碗筷我们都不敢拆封,最后好像是吃了两盘饺子出来了。

  这不由得使我想起另一个段子,一哥们儿跑贵和去,溜了一圈,只买了一瓶矿泉水出来了。好多地方,真不是适合去,虽有奢华,却无快乐。

  因此,我是多么怀念与刘涛、与寇才加、与赵宝剑等伙计们在粱庄大街西口的扎啤摊喝掉两桶扎啤的日子。当时,也是风和日丽的春天。那时,总觉得将来是像春天一样美好,总有很多时间可以去书写精彩的人生旅程。

  那时,心中总是鼓荡着希望,觉得生活很幸福。

  当时刘涛也跟我提起几次,《上学记》写得怎么样怎么样。这两天在读这本书,真让人有穿越之感,刘涛是不是就在昨天,谈论这么书怎么样来着?

  书归正传,何兆武的《上学记》很好读,因为是口述整理,又是大家的口述,思路清晰,语言流畅,看书就跟小时候看《故事大王》一样,有趣味又长知识。这本书让人了解那一代知识分子的不幸与幸福(建国之前)。

  何兆武在书中说:“我想幸福的条件有两个,一个是你必须觉得个人前途是光明的、美好的,可是这并不一定是什么明确的目标。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的前景,也必须是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当时,虽然国家不幸,但何兆武他们对未来社会和国家抱有信心和希望,因此幸福与他们同在。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现象,我记得高中时写了两句话:“美丽,在于不可预测;痛苦,在于无法掌握。”往前看,若前方总***,那日子该是美丽的,幸福的;但同时,梦想有可能没有按照期望实现,那日子又充满了痛苦。在希望和痛苦的交相辉映中,在吃饱了不饿,记性没有忘性好的悠悠日子中,老之将至,于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人生代代无穷已,也不知道是幸福不幸福了。

  如作者回忆老友王浩,“王浩一生都着意追求幸福,始终没有追求到;最不着力的方面让他轻松就得到了,给他带来了荣誉,可那并不等于幸福。”追求的,反而不容易满足,所以幸福不在于目标,而在于过程。幸福不在于所追求的东西,而在于对追求赋予的价值。这就是为什么,未来可以很幸福,因为可以畅想;为什么过去很幸福,一篇旧文,一张老相片,使人越寻思越有味道,时光使人越咀嚼越有味道。

  生命的存在,非有一些载体不可,比如亲人,比如故乡,比如日记,比如自己读过的书。人的记忆不可能塞满经历过的所有事情。

  但是,幸福除了以过去和未来的方式存在,还有一种形式,那就是在当下的时间中迷失。比如,读一本喜欢的书,看一部喜欢的电影,和知己交谈,会忘掉自己,忘掉时间,忘掉世界,只如游鱼一般存在,不知身居何所,不知今夕何夕。

  很多人追求做幸福的加法运算,但往往不可得;知足者常乐,若做减法运算,就该好好发现并珍惜幸福了,比如,自己的身体健康能有多久,跟亲人在一起的时候能有多久,青春会流连自己多久,春江花朝秋月夜还剩下几重……作文

《学记》读后感3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呻,朗读。占,音(chān),同“觇”,注视。毕,竹简,这里指书。“呻其占毕”意为“盯着课文大声朗诵”。讯,告知,告诫。“多其讯言”意为“一味地灌输”。

  及,急迫。数,音(shuò),多次。“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意为“一味赶进度而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悖,违背教学原则。佛,音(fú),佛戾,违背,违反。“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是说教师在施教中违背教学规律,提出的问题不符合学生实际。

  隐,痛恶。疾,怨恨。“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意思是,由于教师教学不当,使学生痛恶自己的学业,并怨恨自己的老师。

  刑,成功。

  这一段列述教学上的种种失误,对于今天的课堂教学有很大的警示。

  失误一,教学形式单一,死记硬背,满堂灌,使学生不能自主学习,缺少**思考,不能融会贯通。

  失误二,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不研究学生的学情,不从学生实际出发,不能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

  失误三,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畏惧,不能从学习中体验收获和快乐,使学生产生厌学、厌师情绪。

  《学记》很早就注意到教学中的弊端,并明确提出警示,但是,时至今日,这种违背教学规律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甚至根深蒂固。

  2008年12月我们在深入学习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实地参观了杜郎口中学,并根据我校实际,实行了“新课堂”。新课堂的宗旨是:教学就是“教学生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者、指导者、激励者、评价者;课堂上让学生动起来,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最大进步。如今,新课堂思想已经深入人心,新课堂已开出灿烂的花朵,并结出丰硕的成果。

《学记》读后感4

  《学记》继承了先秦儒家,尤其是孔子和荀子重视教师问题的光荣传统,认为教学成败的关键在教师。有了好的教师,不合理的规章**可以得到斧正,不科学的内容体系可以获得调整,不明确的教育目标可以被明确,被突出出来。所以教师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关于教师的作用。《学记》用“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来形象地说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由于人才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社会的进步亦离不开教师,所以《学记》提出了尊师的主张。

  关于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一是具有很高的**素质和道德觉悟,因为“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二是要有广博的知识。“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只靠事先记诵,然后照本宣科,背诵现成的答案,是当不好老师的;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有广博的知识基础,且精通自己所教授的专业知识,做到博大精深,能够随时回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三是要懂得教育规律。知道“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的道理,“然后可以为人师 也”;要灵活地运用教育原则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做到“博喻”,即因材施教。四是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意思是说,教师在讲解问题的时候,应该做到语言简明而透彻、含蓄而精妙,举例不多但却具有典型性,能够充分地说明问题。

  关于教师如何进行自我提高的问题,《学记》在世界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学相长”的命题。《学记》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 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学相长”的本意是指教师自身的学习是一种学习,他教导别人的教育实践也是一种学习 。由于这两种学习活动的相互推动,才使得教师不断进步,因此,《学记》提倡教师一方面必须向书本学习,只有学习才能发现自己在知识积累上的缺陷和不足,使自己不断进步,这是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就是要在教学实践中学习,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自己还有给学生讲不明白的问题,即"知困",才能促使自己自强不息,不断提高业务水

  *。“教学相长 ”后来也将其引申为师生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彼此激励的辩证**关系。无论是本义,还是引申义,提出"教学相长" 的光辉命题都是《学记》对世界教育史的重大贡献。

  《学记》是教育科学宝库中的一件珍品,它不仅对*古代教育史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而且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我们应该珍视这份教育遗产,认真研究,汲取其精华,用以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从而构建我们民族自己的教育理论体系。

《学记》读后感5

  “经典的魅力是他将穿越历史,指导未来”这是读完《学记》给我的最大感受。

  读完《学记》,我陷入沉思,作为语文教师的我,是多么的贫乏!像这样的经典为什么不更早一点的去读?

  《学记》只有一千多字,可是他的每一句都值得我斟酌细思,因为他的每一句都包含了先人对教育认识的智慧、道理。他不仅仅讲述了教育**,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而且这些方法还给了今天的我许多启发和教益!

  很早就知道“玉不琢,不成器”、“学,然后知不足”的说法,甚至将其应用到*日里。但我从未真正探寻过他们的出处,直到读到《学记》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些说法的根源在这里。随着对《学记》阅读的深入,我的感触颇深,才发现以上仅是《学记》给予人的豹之一斑。

  《学记》的开篇“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教学为先”,这让我明白了教育自古以来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真可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同时也让我们明确了文化和学习对一个人的重要性。所以,不论何时,我们都不可以停止学习,毕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一代代人付出努力。

  “教学相长”、“学学半”这些经典的教育观点,至今人们都在学习和运用。是呀,教与学要相互促进,只有相互促进,才能真进步,也才符合“学无止境”的道理。

  就这样,我边读边感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这要求我们教师要培养学生多思考的习惯,不要急于告诉他们答案,要让学生学会悟与思。读到这里,我想这应该和我们所提倡的个性阅读,以学生为主体所契合吧!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的我,对待国学,对待古文化还需要恶补,可是我也相信大道至简,所以在恶补之时,首要的是深入《学记》之中的精髓,学会与学生同成长。“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把这作为前进的动力,我想还有什么不能实现的呢?

  “不待扬鞭自奋蹄”,读完《学记》更是让我有了一种紧迫感、责任感,不想无病**,更不想再责怪自己曾蹉跎了岁月,辜负了青春,只想每天都踏踏实实地让自己有所收获。让那恐慌、恐惧少一点,再少一点。

  对于《学记》,我还将继续学习……

《学记》读后感6

  在还没有学过《学记》之前,就曾听闻“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教学相长”,而在仔细学完《学记》后才真正领略到先人的智慧以及这篇文章的伟大。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么一段话: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教育教学的第一原则就是禁于未发,意思是在事情还没有发生之前就加以防止,和我们现在所说的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意思相近,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以及积极的心态,将学生不好的萌芽不好的欲望在还没有发出来的时候就铲除掉,并把好的一面引导给他们。结合我们自身而言,作为未来的小学老师,就一定要具有这样的能力,孩子在小学的时候是学习能力最强最需要老师引导的时候,在这个阶段,他们的人格就将定型,我们小学老师就应该教会他们摆脱可能会形成的恶习,学会*。如果发然后禁则为时已晚矣,因为不好的习惯一旦根深蒂固就很难再被改变了。

  第二原则当其可,意思是在适当的时机给学生进行教育,掌握教育机会,不仅能让学生学的有兴趣,给他的教育印象也会比*时更加深刻。如果错过了学习的最佳时机,那么再学习的话就很容易力不从心了,之前吴院长也和我们说过,很多小学女教师在工作两三年后才来考研,一边带孩子,一边工作,即使学的再苦再累又怎么可能学的进去呢?

  第三原则是不陵节而施,意思是在教学生的时候不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要循序渐进,每个班上学生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作为一个老师不能只看到那些学习能力强的小孩,也要顾及到一些学习知识比较慢的学生,当然最好的就是知识难度能够适应所有的学生,如果教学太过急功近利,比如有的老师为了赶进度,自顾自的讲,毫不顾及学生,那么这样子的教学,实际上是毫无成效的。

  第四原则相观而善,指的是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共同学习,在学校里如果只知道一味的学习,而不会与人交往,没有一个朋友,只会让自己孤陋寡闻,但是择友的时候也不能选择品行不好的朋友,当然朋友也不是用来闲聊的,不过在当今社会互相切磋学术的朋友实在是不多了。

  虽然《学记》是三千多年前先人的智慧,但在今日也值得我们学习效仿,作为未来的小学老师,《学记》是值得我们一生都学习的楷模。

《学记》读后感7

  《学记》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它关于教学方法、为师之道的阐述。它文字言简意赅,比喻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作用和目的任务,教育和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上学时,对于为师者的理解就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当自己真正选取站在三尺讲台上,才明白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尤其是在素质教育遍地开花的这天。评价一个好教师的标准有很多,我想为师之日,就是重任在肩之日。〈学记〉里讲:“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能够为人师也”,作为一名教师,在明白自己职责的基础之上,还要有好的教学方法。

  《学记》里还阐述了作为一名教师所应当具备的品质,里面说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必须要注意教学方法。如果还是满堂灌,不顾学生的理解潜力和状况,不因材施教,不结合学生的实际,教学就达不到目的。作为教师,要按规律办事,遇到不懂的问题,要多与他人交流,这样才能解决问题,获得更多的知识。

  在学习的过程中,这一段话让我感触颇深,“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其大意是“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吃,不明白它的甘美。虽然有极好的道理,不学,不明白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明白自己有所不足,教人之后才明白自己也有不通之处。明白自己有所不足,然后才能严格要求自己;明白自己有不通之处,然后才能勉励自己奋发上进。所以说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是啊,这世间的知识学问自己又能明白多少呢?那么多的精神食粮我为什么不去吸取?会不会有一天我答不出学生提出的问题?会不会有一天因为不学习根本跟不上这个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这些问题在我读完后一遍遍问自己。确实,还能够利用很多的时间来读书学习,我还能够学习更多知识,个性是作为一名教师,这一点至关重要。此刻科技发展迅速,知识更新的很快,我们务必常学习,多学习,来适应学生的要求,适应社会的要求。

  学记中的第二段开头就写“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明白。”意思是:玉石不经过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玉器;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它有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琢磨制作成器物,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教师是启发者,是引路人,是学生成长的促进者,而非给予者、灌输匠。教学的真谛是如何激发和引导学生主动用心地去探索和理解知识。

  学生的质疑时时冲击着老师已有的知识储备,是促进老师不断学习的外部力量。《学记》中写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就是说:单靠死记一些零碎的知识,不能做个好老师,必须要有渊博的知识,随时准备根据学生的**并给以圆满的回答才行。这样才能“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客,然后尽其声”。

  教学之路像一条长河,要想持续河流的清澈和活力,就务必有众多的支流来滋润它、充实它。所以想做一个合格的老师,就应先是一个积累丰厚的人。在阅读中积累,在反思中积累,在实践中积累……读书能够让我们体验不同的'人生,延长自己的生命;读书能够为我们添一些厚重的质感,读书能够为我们添一些文化的雅致;为我们的工作增添一些巧妙与机智;除了读书,我还要学会反思。反思,实际上就是与心灵对话,学会反思,能够让我们的头脑更清醒、思想更进步。厚积方可薄发!

  《学记》还带给了另一个教学原则,即“继志”。它认为:善于唱歌的人让别人接续其音调,善于教人的人让人继续其志向。如果教师的教学能够做到言辞简约而意思通达,道理精微而说理完善,论证虽少却意旨明白,就能够让人领会其意图,从而让学生将自己的志向继承下去。

  教学相长。《学记》要求教师"教学相长",不断地求得自身业务的进步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要求教师受严格的训练,遵循教育与教学的原则和方法,纯熟教学技巧,"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能够为人师也。""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要求教师深刻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恃征与差异,"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和充分的修养,"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要求教师具有必须的社会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能引导学生自觉地跟着自己所指引的方向前进,"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这反映了《学记》对教师有较高的要求,教师不仅仅要促进学生的知识、智慧与潜力的增进,更重要的是要用社会理想与道德情操去深深地影响学生、吸引学生。

  是学生在促我们“长”,学生即我们身边最可宝贵的资源。有时候学生的独到理解为教师大脑吹进一股清风,启发着教师思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方法是最好的朋友。这样,学生有了对知识的渴求、乐于学习的动力,又掌握了适宜的方法,一切自然迎刃而解。

《学记》读后感8

  最近,学校**学习了《学记》这篇古代教育文献,感觉受益匪浅。虽然语言艰涩难懂,但仔细读来,*时教学中的疑惑顿觉释然。《学记》不愧是我国教育史上的经典精华,在我们二十世纪才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其实在《学记》中随处可见。它如一位博学的**,在谆谆教导我们教学就应如此来教,学习就应如此来学。

  一、以学生为本,启发诱导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学记》中的这句话教导我们教学要以学生为本,也就是以人为本。根据学生学习的动态状况去引导、督促、提高。教学的关键是要使学生懂得、明白。一、注重引导,但又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师生关系才会融洽;二要督促勉励,但又不**压抑,以学生为本学生就有克服困难的勇气,顺利的进行教学;三要打开思路,但又不带给现成答案,学生才能**思考,智能得到发展。这点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教师在教学中起的是引路人的作用,引路人要善于引领而不能压抑学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做到“道”“强”“开”,才能到达“和”“易”“思”的效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设计问题要依据学生掌握的实际状况而定。

  二、以学生为本,循序渐进

  “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这几句话的意思是教师时时观察学生,发现有疑难时先不要讲给他听,让学生多思考,年幼的学生只听讲,不**题,学习不逾越进度。这与人本**提倡的需要论相一致。人的需要有七个层次,这几个层次有必须的次序,只有满足了上层的需要才能继续下面的需要。而《学记》所说的学不躐等,就是按照人的生理发展顺序,设计教学资料。学习的知识都有一个系统性,教学不按部就班,就会“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陷入混乱的境地。前面的知识如果掌握不够好,后面的知识就更不会很好的掌握。因此教学不能逾越进度。

  三、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

  “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教师不是诚心的教育学生,不思考学生才能的高低而因材施教,学生求学也不能顺利。人本化教育主张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具有创造性的人格,能创造性地做任何事,并能总处于创造的过程中。主张课程资料应建立在学生的需要、生长的自然模式和个性特征的`基础上,应体现出思维、情感和行动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就应和学生的生长过程有机地联系起来。这与《学记》所提倡的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多么相似,他们所追求的理想真是殊途同归。中西文化的碰撞实际上就是建立在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基础之上。

  教学就是教师研究怎样教,研究学生怎样学。《学记》里所彰显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我们教育者就应时时遵循的。应对《学记》我们就应常读常新,让我们时时记起那些精辟理论,记住启发诱导、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吧!

《学记》读后感9

  很早就明白“玉不琢,不成器”、“学,然后知不足”等说法,但从未探寻过它们的来源,直到读到了《学记》才恍然大悟,原先这些说法的根源在那里。随着阅读的深入,才发现这些只是《学记》给予人的豹之一斑。

  《学记》以微言写大义,千字略略有余的文章论述了教育原理、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教育的大问题,每一点都能够与实际相结合衍生出许多供人思考的资料。目前自己有些资料读得还不够通透,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小学语文课怎样上?此刻有很多争议。我选取与自己的教学关联紧密、感触最深的两点来浅谈我个人的读后感。

  《学记》第三则:“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是的,教学相长,是学生在促我们“长”,学生即我们身边最可宝贵的资源。

  学生是鲜活的、富有新意、永远不能完全预期、充满张力的资源。从某种好处上讲,他们是我们的老师。

  一、学生的质疑时时冲击着老师已有的知识储备,是促进老师不断学习的外部力量。

  古人云:“学贵有思,思起于疑。学贵有疑,疑者,觉悟之机也。”学生质疑约有三种状况:一是有疑而问。二是意见分歧。学生中常有不盲从者,这十分可贵。如果对问题的认识从一开始就整齐划一,恐怕是一种悲哀。即便大家最终达成的是共识,那由异到同的争辩之路也是最美的。三是为师纠错。

  二、学生的独到理解为教师大脑吹进一股清风,启发着教师思维。

  有时,我们常常以为对某个问题思考得比较全面了,已成定论,无可质疑。但学生以小朋友的敏锐、独具的慧眼还是会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视角。比如,上课时间,我经常会问小学生们,“最欣赏陈友玲老师教育方式的哪一点?结合文章语句说明一下。”学生们常常打破常规看问题。有时,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答案,虽不必须正确,但因其观点不同,能够启发一些不同的思考。

  三、学生习作为育人工作带给了宝贵的素材,使以课堂为载体的育人活动更为有效。

  说教,为学生所不愿理解,但又是教育学生时最常用的方式。说教本身无过,流于刻板则无效。有时,学生习作带给了以学生之言教育学生的契机。

  家长会上,应对家长和学生,我从一则周记说起:学习是自己的事情,父母为生活打拼已经很累了,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让他们为我们的学习分心?应对父母疲惫的面容,我常常感到自责。”

  跟几个纪律不好的学生交流时,我也拿出了学生的周记本:“我多想坐下来静心学习,自习课上说话的同学,难道你们不明白“己所不语,勿施于人”?

  这样,便实现了“取之于生,用之于生”。

  凡此种种,几年的教学实践令我常常深思。教与学双向的付出与收获,使自己受益颇丰。所谓“教学相长教中知困学解困,师生互动师亦获长生补长。”

  读《学记》,常读常新,永读永获。《学记》值得所有从事教育的人慢慢研读。有人说,*教育理论在世界教育理论空间中“群众**”,只有**教育理论在“独白”,这令人感慨。以我浅见的视野,不明白《学记》是否已经成为世界教育的通用读本,但我相信,它必须是!

《学记》读后感10

  那天,我读了《礼记·学记》中的一段文字。其中,有这样的两句话:“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意思是: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才能感到困惑。知道自己学业不足,才能反过来严格要求自己;感到困惑,然后才能不倦地钻研。

  这是关于教与学关系的精辟论述!确实如此,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知道自己是多么的孤陋寡闻,学识是如何的浅薄。从而激发自己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下去……而在教授学生知识时,自己也能从教中感到一些新的困惑,认识到自己还存在哪些不足之处……从而反过来,严格要求自己。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有的教师确实是能做到细心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学生。也能积极主动地研习教育教学理论,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真正坐到了“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当然,像这样的教师,他们的教学效果是明显的,教学成绩是优秀的。他们更能为学生做出学习的榜样,给学生好的影响。他们自身不断地成长,也能引领其他教师的成长,更是一个学校成长的中坚力量!他们会受到家长和学生的敬重,也会受到社会的赞誉。像这样的老师,真的是无愧为“人民教师”的神圣而光荣的称号!

  但是,也有一些人却做得远远不够……作为一名知识的传播者,我们对自己现有的知识真的不应该满足。要知道,时代是迅速发展的,知识也是不断地更新的。如果把我们的大脑比作一个储存知识的容器,那么不去补充新的知识,就会造成知识枯竭,思维凝滞。渐渐地,更会逝去工作的激情与职业的幸福感。那也只能是混天熬晌、百无聊赖地等待着退休,这其实是很悲哀的事情。因为,工作期间才是人一生中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阶段。如果连工作期间,都是那样消极怠慢,那也只能说,这样的人生真的是毫无意义的、失败的。

  作为教师,在如今的信息时代,需要学习的方面真是太多啦!教学理论、教学方法、信息技术……并且,这些还会随着时代不断地更新换代、充盈完善。如果我们不去学习新的教学技能,又如何去教成长在网络时代的孩子们。作为他们的老师,不能积极主动的学习,还固守着原来的老传统、老观念,那真是要被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无情地淘汰掉……对于新生的事物,我们真的不能再持不屑的态度,再怀有观望、消极的心理。这样做的后果,那只能是误人子弟!要知道,作为教师,误人子弟是一件多么后怕的事情!因为教书不像种庄稼,一季没有用心管理,没有好的收成,那也只是误了一季。而对于一届学生来说,如果恰好遇到了不负责任、知识贫瘠的老师,那真的是很不幸的事情!因为,在知识的衔接上,如果出现了断裂,就不容易去弥补……可见,一个不学无术的老师,给学生造成了多么大的严重后果!

  任何一位教师,都需要后天的成长学习。在实际的教学中,都要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反思自己的课堂还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去不断地提高自己,完善自己……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称职的教师。

  我们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对学生负责,对祖国的明天负责!


《学记》读后感10篇(扩展2)

——学记读后感10篇

学记读后感1

  在知识经济大潮中,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认准自己的人生坐标,找准自己的价值空间。古代著名***孔子以“教学相长”、“诲人不倦”为乐,终于让他的“仁政”思想得以传承;孟子以“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为原则,因材施教,终于成大器;荀子推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为理念,学以致用,锲而不舍;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更是内容丰富,**远瞩;还有陶行知、朱永新、李镇西、魏书生等等。这些***,他们在教育工作中的研究与发现,让他们获得了最大的成功与快乐,而这正是他们走近学生所获得的硕果。读了这些理论著作以后,我的心更加透彻了,因为对这些经验的汲取,使我更自信的走近我的学生,让我更自觉地去研究我的学生,去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寻找与学生交流与沟通的桥梁,从而把学生的纯真的心灵开启,把学生智慧的火花点燃。

  特别是在课堂中,我常与学生一起做同样的事,甚至是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比如我的倾情的示范朗读,我的感情丰富的下水文,都赢得了学生热烈的掌声,也拉近了我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距离。让学生在欢乐中生活,在愉快中学习,这就是我终身从教的最大追求。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态度,比态度更重要的是毅力。“任尔东南西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天爱读书容易,一辈子爱读书不易。任何人都可以使梦想成为现实,但首先你必须拥有能够实现这一梦想的信念。有信念自有毅力,有毅力才能成功。有一位***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将停止教学。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做一辈子教师”必须“一辈子学做教师”。教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使广大教师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创造性地开展教书育人工作。常读书使我明白了许多新道理: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移植的过程,应当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人——环境”系统。

  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教师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教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

学记读后感2

  那天,我读了《礼记·学记》中的一段文字。其中,有这样的两句话:“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意思是: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才能感到困惑。知道自己学业不足,才能反过来严格要求自己;感到困惑,然后才能不倦地钻研。

  这是关于教与学关系的精辟论述!确实如此,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知道自己是多么的孤陋寡闻,学识是如何的浅薄。从而激发自己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下去……而在教授学生知识时,自己也能从教中感到一些新的困惑,认识到自己还存在哪些不足之处……从而反过来,严格要求自己。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有的教师确实是能做到细心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学生。也能积极主动地研习教育教学理论,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真正坐到了“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当然,像这样的教师,他们的教学效果是明显的,教学成绩是优秀的。他们更能为学生做出学习的`榜样,给学生好的影响。他们自身不断地成长,也能引领其他教师的成长,更是一个学校成长的中坚力量!他们会受到家长和学生的敬重,也会受到社会的赞誉。像这样的老师,真的是无愧为“人民教师”的神圣而光荣的称号!

  但是,也有一些人却做得远远不够……作为一名知识的传播者,我们对自己现有的知识真的不应该满足。要知道,时代是迅速发展的,知识也是不断地更新的。如果把我们的大脑比作一个储存知识的容器,那么不去补充新的知识,就会造成知识枯竭,思维凝滞。渐渐地,更会逝去工作的激情与职业的幸福感。那也只能是混天熬晌、百无聊赖地等待着退休,这其实是很悲哀的事情。因为,工作期间才是人一生中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阶段。如果连工作期间,都是那样消极怠慢,那也只能说,这样的人生真的是毫无意义的、失败的。

  作为教师,在如今的信息时代,需要学习的方面真是太多啦!教学理论、教学方法、信息技术……并且,这些还会随着时代不断地更新换代、充盈完善。如果我们不去学习新的教学技能,又如何去教成长在网络时代的孩子们。作为他们的老师,不能积极主动的学习,还固守着原来的老传统、老观念,那真是要被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无情地淘汰掉……对于新生的事物,我们真的不能再持不屑的态度,再怀有观望、消极的心理。这样做的后果,那只能是误人子弟!要知道,作为教师,误人子弟是一件多么后怕的事情!因为教书不像种庄稼,一季没有用心管理,没有好的收成,那也只是误了一季。而对于一届学生来说,如果恰好遇到了不负责任、知识贫瘠的老师,那真的是很不幸的事情!因为,在知识的衔接上,如果出现了断裂,就不容易去弥补……可见,一个不学无术的老师,给学生造成了多么大的严重后果!

  任何一位教师,都需要后天的成长学习。在实际的教学中,都要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反思自己的课堂还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去不断地提高自己,完善自己……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称职的教师。

  我们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对学生负责,对祖国的明天负责!

学记读后感3

  作为一名教师,不但与学生和女儿一起背诵蒙学经典,在课外还经常读同事们推荐的教育经典书籍。后来,经校长向全校教师推荐,利用寒假期间,我读了《学记》,我想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但要好好读它、品它、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尽管初读《学记》时,感觉苦涩难懂,连有些字音也读不对。于是,边读古文边读译文,越读越觉得有味、实用。下面我与大家一起分享读后的感想。

  在研读的过程中,这一段话让我感触颇深,“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其大意是“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吃,不知道它的甘美。虽然有极好的道理,不学,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有所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通之处。知道自己有所不足,然后才能严格要求自己;知道自己有不通之处,然后才能勉励自己奋发上进。所以说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是啊,这世间的知识学问自己又能知道多少呢?那么多的精神食粮我为什么不去吸取?会不会有一天我答不出学生提出的问题?会不会有一天因为不学习根本跟不上这个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这些问题在我读完后一遍遍问自己。确实,还可以利用很多的时间来读书学习,我还可以学习更多知识,特别是作为一名教师,这一点至关重要。现在科技发展迅速,知识更新的很快,我们必须常学习,多学习,来适应学生的要求,适应社会的要求。

  《学记》更多的是研究教学并揭示了教学的基本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正确指导教学的原则和方法。例如:“禁于未发”,重视预见性。为了防止一些可能干扰教学正常进行的不良现象发生,所以教师要有预见性。这让我想到两个方面,一是备课,教师要了解学生现有知识水*,并要预测学生通过这堂课能够达到的目标,充分备课,为上课做好准备。另外一方面是在管理教育学生方面,例如安全教育,要提前发现问题,如果能未雨绸缪,防患未然,我们的工作会事半功倍。

  “相观而善”,取长补短。师友之间互相观摩切磋是古人教学的重要**。因为有句话就叫做“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这一点对于现在教育十分有指导作用,教孩子学会与别人合作,如现在我们在课堂上实施的小组合作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更长远一点,为培养孩子在将来工作中有很强的团队精神打下基础。

  在《学记》的教学原则中,有一点我觉得我们教师要好好学习一下,他强调“君子之教,喻也”这与孔子首倡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含义不仅一致,而且更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记》对教师如何“喻”提出了****;“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即教师的责任是引导学生而不是牵着走;是督促鼓励,而不是生硬往前推;是启发**思考而不代替学生得出结论。如果教师能掌握好这个分寸,学生就真正懂得了学习,知道了如何去学。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讲的精,像杜郎口中学要求教师在一堂课中讲课不超过十分钟。把课堂还给孩子,让孩子成为课堂的主人。就像我们现在的课堂,培养孩子自学能力,这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一个很大的提高。

学记读后感4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学记》曰:“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感自己的教学理论学习很不够,21世纪是一个“学习化”时代,教育工作的重心不再是教给学生固有的知识,而是转向塑造学习者新型的人格。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工作,学会如何合作,以及学会如何生存。因此,教师的知识与观念的自我更新便显得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急迫了。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善于不断自我更新观念的学习者,只有在及时地汲取当代最新教育教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可是对于我来说繁忙的工作之余读书的时间就不是很多了,所以我的读书也带有了一定的功力性,我主要还是读跟我们教学有关的书籍比较的多,主要还是阅读杂志为主,其他类书籍买的比较少,下面我跟大家交流一下,我最近读的一本书,顾明远主编的《国际教育新理念》,其实我也是冲着顾明远的名气去选择这本书的。这本书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宏观教育理念;第二部分介绍一般的教育理念;第三部分介绍教与学的理念。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让广大教师站在社会发展的高度,以时代的特点为背景,以现有教育教学理念为起点,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借鉴。能较好的回答我们教学中碰到的常见的几个问题:第一,“信息时代已经到来”、“知识经济出露端倪”已经成为我们的常用话语。第二,广大教师早就摈弃了注入式教学法,而接受了启发式教学法,特别是近几年来,许多引进和自创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这对于促进教育教学**和素质教育的实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第三,一定的理念支配着一定的行为,教育也不例外。

  这本书听起来都是理念,很理论化,但读起来却不会很枯燥,因为跟我们*时的教学都是紧密联系的而且能直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教学中的难题。

  比如书中介绍的“掌握学习理论:让差生得到同样的发展”,就是一个我们实际教学中碰到的难题。

  差生是我们老师最为头痛的一个大问题,我想刚刚结束的考试,大家肯定也在为差生摇头叹息了。怎样解决差生问题,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事情,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可能会为我们打开一个好的思路。

  传统教育中每个教师在新学期或新课程开始时,总怀有这样的预想:大约有多少学生会成为优等生,有大约多少学生将成为中等生、有多少会成为差生。不知道我们在座的老师你们是否也有过这样想法?这一系列预想,通过分等程序、教学方法与教材,传递给学生。这种传递造成了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通过分等程序学生的最后分等与最初的预想相差无几。布卢姆对这种“预想“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这样传统的教育“预想”是当今教育体制种最浪费、最有循环性的一面。他**了教师和学生的创造力,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破坏了相当数量的学生的自我形象和自我概念。因此布卢姆指出了对于改善每个学生的教育,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在于我们对学生与学习的看法的改变。由此,布卢姆提出了他的掌握学习理论,并因此而被称为是“摧毁**教育的人”。

  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的核心是“为掌握而教”和“为掌握而学”。

  “大多数学生能够掌握我们所教授的事物,教学的任务就是要找到使学生掌握所学学科的**。”这就是布卢姆为掌握而教的核心思想。布卢姆通认为:大多数教师设想他们的学生只有三分之一能胜任学习,另外三分之一将不及格或刚刚通过,余下的三分之一则处于中间状况。他认为这种想法“是当今教育系统中最浪费、最具破坏行动一面。他压抑了师生的抱负水*,也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布卢姆坚持认为,90%以上的学生都能掌握课程中的材料。为此,布卢姆与他的助手们进行了长期的研究。通过实验、观察、追踪研究,他们得出结论:初了百分之一二的超常儿童和百分之二三的低常儿童(包括智力、情感、体格等方面有缺陷的儿童)之外,95%以上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学习动机等方面,并无大的差异。只要有适合学生特点的学习条件,世界**何一个能学会的东西,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学会。造成差生多的原因是:一方面是课程设计和方法的不完善;我想我们的新的课程**就是为了完善原有课程中不利于学生学习的缺陷。另一方面的原因,也在于教师并没有去期待学生掌握。看来我们教师的一言一行稍有不慎就会误人子弟。布卢姆认为要想使学生掌握学习的内容,必须使教师具有对所有学生的期待,而不只是对一部分学生。教师应当向学生解释掌握性学习与一般学习有何不同,并向学生表明自己的信心,相信绝大多数学生应当而且能够达到掌握水*。

  布卢姆的这一思想对于我们解决差生有很大的指导作用,为掌握而教的思想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相信所有学生都能够得到发展,这就意味着,在掌握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传统的教学往往根据正态分布曲线,来给学生进行成绩的等级评定,据此把学生划分为若干个等级。布卢姆认为,正太分布只能说明学生在总体中的次序何位置,而不能说明他们掌握知识的水*。这样的做法往往容易使教师形成这样一种观念,即“他们会把学生的学习能力看成一种持久和稳定的东西,也就是说学生在最初发现的差异,不仅会在他们整个学习生涯中表现出来,而且会贯串于他一生的。”布卢姆认为学习能力不是天生的、固定不变的,而是后天形成的,是可以改变的。是可以通过有效的措施得到弥补的。只有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并且找到帮助每个学生的方法,那么至少在理论上说,所有学生都能掌握。

  为掌握而教的具体做法是:采劝给学生第二次机会“,即在每个单位完成之后进行“诊断测验”,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然后让通过测验的学生,由另一位教师有计划的作与第一次不同的讲解,一直到他们掌握有关教学内容为止。这种方法被称为“给学生第二次机会”,“对目标射第二次箭”。

  为掌握而学就是要使学生确认自己的学习能力,把自己看成是胜任学习的。按照布卢姆的说法,这是学习对学生自我观念所产生的影响。布卢姆认为,学生经常表现的不及格和学习不胜任,会引起学生怀疑自己的应付能力,因此要引导他们在校外体验中寻求信任和胜任。布卢姆强调,如果学校不能在课堂中给予学生更多的成功经验,他们就会不仅在校内,而且在校外都会完全地拒绝学习。掌握学习能给学校带来生机,给学生带来信心,并帮助学生在各类学习中发展一种毕生的兴趣。布卢姆的掌握理论,我们在教学中也在无形中运用,“给学生的第二次学习机会”我们也一直在做,我们对学生的课后辅导不就是为掌握而教的思想吗,可是我们也有做的不够的地方,对于差生我们总是缺少耐心,总是超之过级,太急功近利。

学记读后感5

  在还没有学过《学记》之前,就曾听闻“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教学相长”,而在仔细学完《学记》后才真正领略到先人的智慧以及这篇文章的伟大。

  《学记》主要讲述了教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等,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么一段话: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教育教学的第一原则就是禁于未发,意思是在事情还没有发生之前就加以防止,和我们现在所说的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意思相近,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以及积极的心态,将学生不好的萌芽不好的欲望在还没有发出来的时候就铲除掉,并把好的一面引导给他们。结合我们自身而言,作为未来的小学老师,就一定要具有这样的能力,孩子在小学的时候是学习能力最强最需要老师引导的时候,在这个阶段,他们的人格就将定型,我们小学老师就应该教会他们摆脱可能会形成的恶习,学会*。如果发然后禁则为时已晚矣,因为不好的习惯一旦根深蒂固就很难再被改变了。

  第二原则当其可,意思是在适当的时机给学生进行教育,掌握教育机会,不仅能让学生学的有兴趣,给他的教育印象也会比*时更加深刻。如果错过了学习的最佳时机,那么再学习的话就很容易力不从心了,之前吴院长也和我们说过,很多小学女教师在工作两三年后才来考研,一边带孩子,一边工作,即使学的再苦再累又怎么可能学的进去呢?

  第三原则是不陵节而施,意思是在教学生的时候不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要循序渐进,每个班上学生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作为一个老师不能只看到那些学习能力强的小孩,也要顾及到一些学习知识比较慢的学生,当然最好的就是知识难度能够适应所有的学生,如果教学太过急功近利,比如有的老师为了赶进度,自顾自的讲,毫不顾及学生,那么这样子的教学,实际上是毫无成效的。

  第四原则相观而善,指的是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共同学习,在学校里如果只知道一味的学习,而不会与人交往,没有一个朋友,只会让自己孤陋寡闻,但是择友的时候也不能选择品行不好的朋友,当然朋友也不是用来闲聊的,不过在当今社会互相切磋学术的朋友实在是不多了。

  虽然《学记》是三千多年前先人的智慧,但在今日也值得我们学习效仿,作为未来的小学老师,《学记》是值得我们一生都学习的楷模。

学记读后感6

  《学记》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它关于教学方法、为师之道的阐述。它文字言简意赅,比喻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作用和目的任务,教育和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上学时,对于为师者的理解就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当自己真正选取站在三尺讲台上,才明白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尤其是在素质教育遍地开花的这天。评价一个好教师的标准有很多,我想为师之日,就是重任在肩之日。《学记》里讲:“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能够为人师也”,作为一名教师,在明白自己职责的基础之上,还要有好的教学方法。

  《学记》里还阐述了作为一名教师所应当具备的品质,里面说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必须要注意教学方法。如果还是满堂灌,不顾学生的理解潜力和状况,不因材施教,不结合学生的实际,教学就达不到目的。作为教师,要按规律办事,遇到不懂的问题,要多与他人交流,这样才能解决问题,获得更多的知识。

  在学习的过程中,这一段话让我感触颇深,“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其大意是“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吃,不明白它的甘美。虽然有极好的道理,不学,不明白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明白自己有所不足,教人之后才明白自己也有不通之处。明白自己有所不足,然后才能严格要求自己;明白自己有不通之处,然后才能勉励自己奋发上进。所以说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是啊,这世间的知识学问自己又能明白多少呢?那么多的精神食粮我为什么不去吸取?会不会有一天我答不出学生提出的问题?会不会有一天因为不学习根本跟不上这个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这些问题在我读完后一遍遍问自己。确实,还能够利用很多的时间来读书学习,我还能够学习更多知识,个性是作为一名教师,这一点至关重要。此刻科技发展迅速,知识更新的很快,我们务必常学习,多学习,来适应学生的要求,适应社会的要求。

  学记中的第二段开头就写“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明白。”意思是:玉石不经过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玉器;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它有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琢磨制作成器物,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教师是启发者,是引路人,是学生成长的促进者,而非给予者、灌输匠。教学的真谛是如何激发和引导学生主动用心地去探索和理解知识。

  学生的质疑时时冲击着老师已有的知识储备,是促进老师不断学习的外部力量。《学记》中写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就是说:单靠死记一些零碎的知识,不能做个好老师,必须要有渊博的知识,随时准备根据学生的**并给以圆满的回答才行。这样才能“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客,然后尽其声”。

  教学之路像一条长河,要想持续河流的清澈和活力,就务必有众多的支流来滋润它、充实它。所以想做一个合格的老师,就应先是一个积累丰厚的人。在阅读中积累,在反思中积累,在实践中积累……读书能够让我们体验不同的人生,延长自己的生命;读书能够为我们添一些厚重的质感,读书能够为我们添一些文化的雅致;为我们的工作增添一些巧妙与机智;除了读书,我还要学会反思。反思,实际上就是与心灵对话,学会反思,能够让我们的头脑更清醒、思想更进步。厚积方可薄发!

  《学记》还带给了另一个教学原则,即“继志”。它认为:善于唱歌的人让别人接续其音调,善于教人的人让人继续其志向。如果教师的教学能够做到言辞简约而意思通达,道理精微而说理完善,论证虽少却意旨明白,就能够让人领会其意图,从而让学生将自己的志向继承下去。

  教学相长。《学记》要求教师"教学相长",不断地求得自身业务的进步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要求教师受严格的训练,遵循教育与教学的原则和方法,纯熟教学技巧,"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能够为人师也。""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要求教师深刻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恃征与差异,"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和充分的修养,"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要求教师具有必须的社会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能引导学生自觉地跟着自己所指引的方向前进,"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这反映了《学记》对教师有较高的要求,教师不仅仅要促进学生的知识、智慧与潜力的增进,更重要的是要用社会理想与道德情操去深深地影响学生、吸引学生。

  是学生在促我们“长”,学生即我们身边最可宝贵的资源。有时候学生的独到理解为教师大脑吹进一股清风,启发着教师思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方法是最好的朋友。这样,学生有了对知识的渴求、乐于学习的动力,又掌握了适宜的方法,一切自然迎刃而解。

学记读后感7

  仔细读完《学记》,感触颇深,作为教育专业的我们,应该更早一点读这篇著作,其中包含了许多先人的智慧,短小精悍,句句都值得我们斟酌,讲述了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等等,这些经典,穿越了历史,也将指明未来。

  开篇“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教学为先”等就指出了教育的重要性。从古至今,教育都是放在国家的首位,也说明了文化及学习的重要性,不论何时,我们都不可以停止学习,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一代代人付出努力。“教学相长”“学学半”这些经典的教育观点,至今人们都在学习和运用。教和学是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

  要做一位教师,需要“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要培养学生多思考的习惯,不要急于告诉他们答案,要让学生学会悟与思。最近,我们也在学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我觉得这思考的过程,就是隐性知识的学习。教师不能代替他们去思考,这个过程很重要,他们会从中学习与成长很多。我们也要“士先志”树立学生的志向,让他们按照自己的志向努力学习,这样才有学习的动力。而现在“填鸭式”的教育使学生们厌烦,觉得学习的沉重。我们需留给他们一点空间去思考,也要在精神上引导他们树立志向,这样学生才会更轻松也更主动的去学习。

  因材施教是《学记》里提很重要的一个教育规律,“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我们的教育需要遵循这规律,学生的求学才会顺利。孔子总是了解了学生的基础,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有一次,子路问孔子说:“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要立即去做吗?”孔子回答说:“家里有兄父,怎么能自作主张呢?”而当冉求问同样的问题时,孔子却回答说:“当然应该去做!”在一旁的公西华听后很不理解,认为老师的讲话前后不一致。孔子解释说:“子路遇事轻率鲁莽,所以要抑制他一下,使他谨慎些;而冉求遇事却退宿不前,所以要鼓励他大胆地去做。”

  《学记》也交给了我们教育的方法,要使教育成功的方法是“豫”“时”“孙”“摩”即要防患于未然,教育合乎时宜,循序渐进,切磋琢磨。“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注重方法,把握度的大小。学生可能有的四有过失为“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作为教师需“知其心,然后能就其失也。”所以了解学生的心理很重要,要根据他们不同的心理纠正他们的过失。

  “长善而救其失。”,发扬学生的优点,纠正他们的过失,这就是教育的目的,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他们鼓励,同时真诚的帮助他们克服缺点。我们也需学会“比物丑类”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也需多思考,从学到的扩展思考**,应用在其他学习和处理事情上,从而可以更有效的学到更多。书本交给我们的远远不止那些文字,我们需开阔我们的头脑,看到更广的知识,如果只是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就不利于我们学习了。

  《学记》中的教育内容是丰富的,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体验和学习,教育也是要不断的探索的。尽管社会在发展,学生在变化,但这些根本的的理论不会失效。牢记经典再结合现实才能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其实也不光是教育,一切活动都有它的方法。我读的还不够深入,也没有实践的经验,我想这《学记》中的理论需先装到我的行囊中,带着它一起去走我的教育学习之路,时常在看看,相信会有更多的收获!

  

学记读后感8

  很早就知道“玉不琢,不成器”、“学,然后知不足”等说法,但从未探寻过它们的出处,直到读到了《学记》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些说法的根源在这里。随着阅读的深入,才发现这些只是《学记》给予人的豹之一斑。

  《学记》以微言写大义,千字略略有余的文章论述了教育原理、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教育的大问题,每一点都可以与实际相结合衍生出许多供人思考的内容。目前自己有些内容读得还不够通透,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小学语文课怎么上?现在有很多争议。我选择与自己的教学关联紧密、感触最深的两点来浅谈我个人的读后感。

  《学记》第三则:“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是的,教学相长,是学生在促我们“长”,学生即我们身边最可宝贵的资源。

  学生是鲜活的、富有新意、永远不能完全预期、充满张力的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是我们的老师。

  一、学生的质疑时时冲击着老师已有的知识储备,是促进老师不断学习的外部力量。

  古人云:“学贵有思,思起于疑。学贵有疑,疑者,觉悟之机也。”学生质疑约有三种情况:一是有疑而问。二是意见分歧。学生中常有不盲从者,这非常可贵。如果对问题的认识从一开始就整齐划一,恐怕是一种悲哀。即便大家最终达成的是共识,那由异到同的争辩之路也是最美的。

  三是为师纠错。

  二、学生的独到理解为教师大脑吹进一股清风,启发着教师思维。

  有时,我们常常以为对某个问题考虑得比较全面了,已成定论,无可质疑。但学生以小朋友的敏锐、独具的慧眼还是会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视角。比如,上课时间,我经常会问小学生们,“最欣赏陈友玲老师教育方式的哪一点?结合文章语句说明一下。”学生们常常打破常规看问题。有时,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答案,虽不一定正确,但因其观点不同,可以启发一些不同的思考。

  三、学生习作为育人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素材,使以课堂为载体的育人活动更为有效。

  说教,为学生所不愿接受,但又是教育学生时最常用的方式。说教本身无过,流于刻板则无效。有时,学生习作提供了以学生之言教育学生的契机。

  家长会上,面对家长和学生,我从一则周记说起:学习是自己的事情,父母为生活打拼已经很累了,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让他们为我们的学习分心?面对父母疲惫的面容,我常常感到自责。”

  跟几个纪律不好的学生交流时,我也拿出了学生的周记本:“我多想坐下来静心学习,自习课上说话的同学,难道你们不知道“己所不语,勿施于人”?

  这样,便实现了“取之于生,用之于生”。

  凡此种种,几年的教学实践令我常常深思。教与学双向的付出与收获,使自己受益颇丰。所谓“教学相长教中知困学解困,师生互动师亦获长生补长。”

  读《学记》,常读常新,永读永获。《学记》值得所有从事教育的人慢慢研读。有人说,*教育理论在世界教育理论空间中“****”,只有**教育理论在“独白”,这令人感慨。以我浅见的视野,不知道《学记》是否已经成为世界教育的通用读本,但我相信,它一定是!

学记读后感9

  上周书社共读《学记》前五段,读后让我感受颇深,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学记》曰:“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愚以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因此,在教学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我教学中最大的乐趣。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有方法才有成功的路径。教师今天的学习主要不是记忆大量的知识,而是掌握学习的方法——知道为何学习?从哪里学习?怎样学习?如果一个老师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即使他教的门门功课都很优异,他仍然是一个失败的学习者。因为这对于处在终身学***的人来说,不啻是一个致命的缺陷。学习型社会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了充裕的学习资源。学习化社会中的个体学习,犹如一个人走进了自助餐厅,你想吃什么,完全请便。个体完全可以针对自身的切实需求,选择和决定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学习的进度等等。

  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方向。在知识经济大潮中,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认准自己的人生坐标,找准自己的价值空间。教书的生活虽然清贫,但一本好书会使我爱不释手,一首好诗会使我如痴如醉,一篇美文会使我百读不厌。我深深地知道,只有乐学的教师,才能成为乐教的教师;只有教者乐学,才能变成为教者乐教,学者乐学,才能会让学生在欢乐中生活,在愉快中学习,这就是我终身从教的最大追求。

  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态度,比态度更重要的是毅力。“任尔东南西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天爱读书容易,一辈子爱读书不易。任何人都可以使梦想成为现实,但首先你必须拥有能够实现这一梦想的信念。有信念自有毅力,有毅力才能成功。有一位***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将停止教学。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做一辈子教师”必须“一辈子学做教师”。教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使广大教师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创造性地开展教书育人工作。

学记读后感10

  仔细读完《学记》,感触颇深,作为教育专业的我们,就应更早一点读这篇著作,其中包含了许多先人的智慧,短小精悍,句句都值得我们斟酌,讲述了教育**,教学资料和方法等等,这些经典,穿越了历史,也将指明未来。

  开篇“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教学为先”等就指出了教育的重要性。从古至今,教育都是放在国家的首位,也说明了文化及学习的重要性,不论何时,我们都不能够停止学习,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一代代人付出努力。“教学相长”“学学半”这些经典的教育观点,至今人们都在学习和运用。教和学是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

  要做一位教师,需要“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要培养学生多思考的习惯,不要急于告诉他们答案,要让学生学会悟与思。最近,我们也在学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我觉得这思考的过程,就是隐性知识的学习。教师不能代替他们去思考,这个过程很重要,他们会从中学习与成长很多。我们也要“士先志”树立学生的志向,让他们按照自己的志向努力学习,这样才有学习的动力。而此刻“填鸭式”的教育使学生们厌烦,觉得学习的沉重。我们需留给他们一点空间去思考,也要在精神上引导他们树立志向,这样学生才会更简单也更主动的去学习。

  因材施教是《学记》里提很重要的一个教育规律,“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我们的教育需要遵循这规律,学生的求学才会顺利。孔子总是了解了学生的基础,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有一次,子路问孔子说:“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要立即去做吗?”孔子回答说:“家里有兄父,怎样能自作主张呢?”而当冉求问同样的问题时,孔子却回答说:“当然就应去做!”在一旁的公西华听后很不理解,认为老师的讲话前后不一致。孔子解释说:“子路遇事轻率鲁莽,所以要抑制他一下,使他谨慎些;而冉求遇事却退宿不前,所以要鼓励他大胆地去做。”

  《学记》也交给了我们教育的方法,要使教育成功的方法是“豫”“时”“孙”“摩”即要防患于未然,教育合乎时宜,循序渐进,切磋琢磨。“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注重方法,把握度的大小。学生可能有的四有过失为“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作为教师需“知其心,然后能就其失也。”所以了解学生的心理很重要,要根据他们不同的心理纠正他们的过失。

  “长善而救其失。”,发扬学生的优点,纠正他们的过失,这就是教育的'目的,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他们鼓励,同时真诚的帮忙他们克服缺点。我们也需学会“比物丑类”,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也需多思考,从学到的扩展思考**,应用在其他学习和处理事情上,从而能够更有效的学到更多。书本交给我们的远远不止那些文字,我们需开阔我们的头脑,看到更广的知识,如果只是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就不利于我们学习了。

  《学记》中的教育资料是丰富的,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体验和学习,教育也是要不断的探索的。尽管社会在发展,学生在变化,但这些根本的的理论不会失效。牢记经典再结合现实才能找到适宜的教学方法。其实也不光是教育,一切活动都有它的方法。我读的还不够深入,也没有实践的经验,我想这《学记》中的理论需先装到我的行囊中,带着它一齐去走我的教育学习之路,时常在看看,相信会有更多的收获!


《学记》读后感10篇(扩展3)

——《学记》读后感10篇

《学记》读后感1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读*》,是一个名叫刘蕾的人写的,这本书是专门给学生提高学习方法的`。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这样的,**是光明小学的一名学生,进了学校和每个新同学一样烦很多的小错误,后来,在老师,父母和同学的帮助下,**不断努力,逐渐养成了良好的学**惯。在这里面都是用故事表达出来的,非常有趣。

  本书中有这些任务:1.爸爸,管理者中的***,***中的管理者。2.妈妈,被**称为无所不通的“学***”。3.叔叔,高中老师,**的学习“救星”。4.金光,**的同桌。5.姚伟,班内的“小巨人”学习落后分子。6.戴眼镜,被**称为“可爱的恐龙”7代建,肯德基的忠实粉丝还有李老师,严厉的数学老师。等十个帮助**的主要人物。

  这本书分为几个部分。有记忆方法,有提高效率还有在玩中学等6个章节这里还有些漫画插入。这本书了我影响最深的就是“吃甘露”记忆方法,所谓的吃甘露法就是在背课文中第一步多读几遍,熟悉课文。第二部从每一段入手,读一段背一段,直到在在理解的情况下记住它。第三步如果课文中的有一段很长,就一句一句背。等每个词,每个句子都记住了,就可以背全文了。

  我一直努力,在这本书的提供下,养成好习惯,所以最近都很忙。我已经养成了一些,希望在努力下,养成良好的习惯。

《学记》读后感2

  很早就知道“玉不琢,不成器”、“学,然后知不足”等说法,但从未探寻过它们的出处,直到读到了《学记》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些说法的根源在这里。随着阅读的深入,才发现这些只是《学记》给予人的豹之一斑。

  《学记》以微言写大义,千字略略有余的文章论述了教育原理、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教育的大问题,每一点都可以与实际相结合衍生出许多供人思考的内容。目前自己有些内容读得还不够通透,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小学语文课怎么上?现在有很多争议。我选择与自己的教学关联紧密、感触最深的两点来浅谈我个人的读书笔记。

  《学记》第三则:“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是的,教学相长,是学生在促我们“长”,学生即我们身边最可宝贵的资源。

  学生是鲜活的、富有新意、永远不能完全预期、充满张力的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是我们的老师。

  一、学生的质疑时时冲击着老师已有的知识储备,是促进老师不断学习的外部力量。

  古人云:“学贵有思,思起于疑。学贵有疑,疑者,觉悟之机也。”学生质疑约有三种情况:一是有疑而问。二是意见分歧。学生中常有不盲从者,这非常可贵。如果对问题的认识从一开始就整齐划一,恐怕是一种悲哀。即便大家最终达成的是共识,那由异到同的争辩之路也是最美的。三是为师纠错。

  二、学生的独到理解为教师大脑吹进一股清风,启发着教师思维。

  有时,我们常常以为对某个问题考虑得比较全面了,已成定论,无可质疑。但学生以小朋友的敏锐、独具的慧眼还是会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视角。比如,上课时间,我经常会问小学生们,“最欣赏陈友玲老师教育方式的哪一点?结合文章语句说明一下。”学生们常常打破常规看问题。有时,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答案,虽不一定正确,但因其观点不同,可以启发一些不同的思考。

  三、学生习作为育人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素材,使以课堂为载体的育人活动更为有效。

  说教,为学生所不愿接受,但又是教育学生时最常用的方式。说教本身无过,流于刻板则无效。有时,学生习作提供了以学生之言教育学生的契机。

  家长会上,面对家长和学生,我从一则周记说起:学习是自己的事情,父母为生活打拼已经很累了,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让他们为我们的学习分心?面对父母疲惫的面容,我常常感到自责。”

  跟几个纪律不好的学生交流时,我也拿出了学生的周记本:“我多想坐下来静心学习,自习课上说话的同学,难道你们不知道“己所不语,勿施于人”?

  这样,便实现了“取之于生,用之于生”。

  凡此种种,几年的教学实践令我常常深思。教与学双向的付出与收获,使自己受益颇丰。所谓“教学相长教中知困学解困,师生互动师亦获长生补长。”

  读了《学记》,常读常新,永读永获。《学记》值得所有从事教育的人慢慢研读。有人说,*教育理论在世界教育理论空间中“****”,只有**教育理论在“独白”,这令人感慨。以我浅见的视野,不知道《学记》是否已经成为世界教育的通用读本,但我相信,它一定是!

《学记》读后感3

  仔细读完《学记》,感触颇深。作为教育行业的我们,应该更早一点读这篇著作,其中包含了许多先人的智慧,短小精悍,句句都值得我们斟酌,这些经典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未来。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学记》这段话谈的是“长善救失”的教育思想。长善救失说的是:教育和教师的作用,就是激发学生的优长和潜能,并克服其缺点,弥补其不足,使人走向完善。往更深一层挖掘:长善救失的前提是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所谓“教者必知之”“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讲的就是了解学生、研究学生。

  教育和教学必须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才能做到因材施教,而许多教师研究教材有余,研究学生不足,因此教学缺少针对性,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我们也需学会“比物丑类”,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也需多思考,从学到的扩展思考**,应用在其他学习和处理事情上,从而可以更有效的学到更多。书本交给我们的远远不止那些文字,我们需开阔我们的头脑,看到更广的知识,如果只是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就不利于我们学习了。

  另外,要做一位教师,需要“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要培养学生多思考的习惯,不要急于告诉他们答案,要让学生学会悟与思。最近,我们也在学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我觉得这思考的过程,就是隐性知识的学习。教师不能代替他们去思考,这个过程很重要,他们会从中学习与成长很多。

  我们也要树立学生的志向,让他们按照自己的志向努力学习,这样才有学习的动力。而现在“填鸭式”的教育使学生们厌烦,觉得学习的沉重。我们需留给他们一点空间去思考,也要在精神上引导他们树立志向,这样学生才会更轻松也更主动的去学习。

  《学记》也交给了我们教育的方法,要使教育成功的方法是“豫”“时”“孙”“摩”即要防患于未然,教育合乎时宜,循序渐进,切磋琢磨。“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注重方法,把握度的大小。学生可能有的四有过失为“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作为教师需“知其心,然后能就其失也。”所以了解学生的心理很重要,要根据他们不同的心理纠正他们的过失。

  《学记》中的教育内容是丰富的,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体验和学习,教育也是要不断的探索的。我读的还不够深入,也没有实践的经验,我想这《学记》时常在看看,相信会有更多的收获!

《学记》读后感4

  《学记》作为战国时代的教育论著,总结了夏、商、周官学和春秋战国时代私学的教育经验,从儒家的立场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教育观点。汉武帝奉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学说在*历史上的**地位,《学记》作为儒家教育思想的**作品,也深深影响了2000多年来的*教育。特别是《学记》中关于教育目的的阐述,直到现在还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教育**.比如这些句子吧,想必我们大家都是很熟知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学相长也。

  《学记》作为儒家教育思想的**作品,只有千余字,却能以微言写大义,言简意赅,让人有高山仰止之感。字里行间,如行云流水,简约精炼,字字珠玑,深深影响了2000多年来的*教育。特别是《学记》中关于教育目的的阐述,包括教育原理、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教育的大问题,每一点都令人深思,直到现在还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教育**。《学记》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本学习和实际训练相结合,既要扩大知识领域,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书中用较多的篇幅,阐述“教”与“学”的辩证关系。认为只有通过“学”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学业方面的差距,只有通过“教”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知识和经验方面的贫乏。看到差距,才能力求上进,看到贫乏,才能鞭策自己,从而得出“教学相长”的正确结论。《学记》重视启发式教学,重视教学的循序渐进,强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重视因材施教。主张从了解学生学习的难易,才质的美恶,作为启发诱导的依据。主张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顺序,并且提出一条积极性的教育原则,即要在学生不良的行为没有发生前,引导他们向善的方面发展。并指出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之间要取长补短。《学记》赋予教师以崇高的地位。提出严师和尊师的思想。

  作文一名未来的教师,我们应学习《学记》中的思想,为自己加油打气,争取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学记》读后感5

  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这句话我中学时就听过,所以现在读来觉得十分亲切。再往上看,大致意思是:如果要想感化和教化民众,养成良好的风俗习惯,就必须通过学校教育才行。这应该是谈学校教育的必要性,但今天学校教育的目的远不止这些。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到第一个“其此之谓乎”应该是谈人学习的必要性。

  下面一节主要谈学生每隔一年必须考查学习成绩及考查标准,并提出求学之人应该孜孜不倦以求“大成”。“大学始教”这一节似乎主要讲学校、教师及学生的责任,但作者由于受时代的局限性把教师教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看作是“为官”,我想现代人恐怕不都是为了做官才学习的吧?“大学之教也”这一节提倡学习课外的各种技艺,这一点我倒十分赞同,现在教育界不也提倡“全面发展”吗?“今之教者”这一节说得很在理,如果教师只知道照着课文诵读,只照自己教法教学,不顾学生是否领悟接受,这当然教不好学生了。

  后面几节主要讲了教育成功的要诀及失败的缘由以及教者、学者当如何做的问题。***三个论点十分精辟,而且到现在也适用。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作为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发扬其优点,克服其缺点。这一观点把教育学和心理学结合在一起,古人能想到这一点,实属不易。

  “善教者使人继其志”优秀的教师能使学生自觉自愿地跟着他学。我想这里的“优秀”应该不仅仅是指老师有渊博的知识了。

  “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也。”这里提到的是有关教学中教师问与答的方法问题。以比喻解答,颇为精妙。

  一部《学记》包含了丰富的教学思想,在这里我只挑出其中比较新颖且论述得相当精彩得三点,以此作为我读《学记》的心得,这也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三点。

《学记》读后感6

  《学记》篇幅短小,内容丰富,总结了我国两千多年前的教育经验。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教育**、教育内容、教学原则和方法,以及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等各个方面,都作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阐述。《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文献中最早、体系比较严整而又极有价值的一篇,是我国古代教育学的雏形,也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出现的自成体系的教育专著。下面就《学记》中阐述的几个教学原则谈谈我的理解:

  一、教学相长原则

  学无止境,教也无止境。教师应当坚持教学相长的原则。“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也。”可见《学记》不仅提出了教学相长的原则,而且还从教与学两个方面精辟的论述了这个原则:从教师方面讲:教的过程也就是学的过程,教与学是彼此相长、互相促进,不断提高教学的水*。教师通过教学感到困难,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从而督促自己再努力学习提高。从学生方面讲:学生从老师的教中获得知识,但需要自己刻苦钻研、努力学习才能不断提高,不限于师云亦云。学习是一种实践活动,通过学习实践才能体会到学习的好处,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启发诱导原则

  启发诱导原则,现在通称启发性原则。可以说它是《学记》中最基本的一个教学原则。“君子之教,喻也”,说明教学要注重启发。《学记》认为教师教学的基本特点是要善于启发诱导,并进一步说:“能博喻然后能为师”。只有善于多方启发诱导的人才能当教师。可见把启发性原则提到了很高的地位。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观而弗语、开而弗达”。就是说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经常要加以检查指点,启发诱导,但不要灌输,更不要包办代替,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

  如何启发诱导?《学记》提出了三条要求: 一是“道而弗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而不要牵着学生走;二是“强而弗抑”,激励学生而不要压抑学生;三是“开而弗达”,指点学生而不要代替学生作出结论。这三条就是对启发诱导原则的具体要求。这些要求说明,教师在教学中起的是引路人的作用,引路人就要善于指引,善于鼓舞,善于启发学生。所以教学必须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师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地进行多阶段的分析综合活动,使其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三、藏息相辅原则

  “藏息相辅”原则,就是课内与课外、劳与逸相结合的原则。《学记》认为课内是在规定的时间传授正课,“时教必有正业”;课外应有休息、游戏和作业,“退息必有居学”。正课固然重要,课外活动也是不可少的。因为课外各种有益的活动,不仅可以成为辅助正课的一种**,而且可以引起学生对正课的兴趣,加深对正课的理解。所以《学记》指出“不兴其艺,不能乐?”如果不提倡课外的技艺,学生就会学不好正课。因此,善于学的人,学习的时候,就努力学习;休息的时侯,就尽兴地搞课外活动。"藏焉修焉,息焉游焉。"这样使学生能够“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

  四、循序渐进原则

  “学不躐等也”,《学记》要求教学要有系统性,教材要有一定的连贯顺序性,学生的学习是一个新知继旧知,以旧引新,循序渐进的过程。其次,教学要“不凌节而施”。要从学生的年龄和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现在,有的学校搞突击、搞竞赛、搞题海战术,片面追求升学率,其实都是违反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我想也是不会取得较好效果的。即使偶尔见效,也决不会持之久远,不少学生通过突击升入大学后,功课跟不上,就是例证。殊不知“多则惑,欲速则不达”。

  五、学习观摩原则

  “相观而善之谓摩”。《学记》认为学友间要互相交往,以便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所以视学的时候要考查“论学取友”。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只要善于“择其善者而从之”,就可以得到长进。相反的情况,便是“独学而无友”。一个人冥思苦想,有问题无处可商量,久而久之,就成为了“孤陋而寡闻”的井底之蛙。

  六、长善救失原则

  《学记》对长善救失原则的论述,是积极的辩证的。它认为由于学生“心性”不同,“心之莫同也”,在学**表现出四种不同类型的缺点:“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这段话说明两层意思:一方面,由于学生个性的差异,学习的情况也不相同。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知其心,尽其材”,然后才能“救其失”。另一面,对学生的缺点要全面分析,既要看到坏的方面,也要看到好的因素。好与坏,得与失是辩证的**的。所以,教师一定要全面地看问题,不但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它的反面,要有“两点论”。这样,就可以针对不同的对象,根据他们“至学”的“难易”,资质的“美恶”,培养学生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依靠优点,克服缺点,扬长避短,长善救失。这就是“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学记》为*教育理论的发展树立了典范,其历史意义和理论价值十分显著。《学记》中的许多教育理论为我们后人所借鉴和采用,它的出现意味着*古代教育思维专门化的形成,是*教育理论发展的良好开端。

《学记》读后感7

  《学记》继承了先秦儒家,尤其是孔子和荀子重视教师问题的光荣传统,认为教学成败的关键在教师。有了好的教师,不合理的规章**可以得到斧正,不科学的内容体系可以获得调整,不明确的教育目标可以被明确,被突出出来。所以教师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关于教师的作用。《学记》用“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来形象地说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由于人才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社会的进步亦离不开教师,所以《学记》提出了尊师的主张。

  关于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一是具有很高的**素质和道德觉悟,因为“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二是要有广博的知识。“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只靠事先记诵,然后照本宣科,背诵现成的答案,是当不好老师的;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有广博的知识基础,且精通自己所教授的专业知识,做到博大精深,能够随时回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三是要懂得教育规律。知道“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的道理,“然后可以为人师 也”;要灵活地运用教育原则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做到“博喻”,即因材施教。四是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意思是说,教师在讲解问题的时候,应该做到语言简明而透彻、含蓄而精妙,举例不多但却具有典型性,能够充分地说明问题。

  关于教师如何进行自我提高的问题,《学记》在世界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学相长”的命题。《学记》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 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学相长”的本意是指教师自身的学习是一种学习,他教导别人的教育实践也是一种学习 。由于这两种学习活动的相互推动,才使得教师不断进步,因此,《学记》提倡教师一方面必须向书本学习,只有学习才能发现自己在知识积累上的缺陷和不足,使自己不断进步,这是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就是要在教学实践中学习,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自己还有给学生讲不明白的问题,即"知困",才能促使自己自强不息,不断提高业务水

  *。“教学相长 ”后来也将其引申为师生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彼此激励的辩证**关系。无论是本义,还是引申义,提出"教学相长" 的光辉命题都是《学记》对世界教育史的重大贡献。

  《学记》是教育科学宝库中的一件珍品,它不仅对*古代教育史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而且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我们应该珍视这份教育遗产,认真研究,汲取其精华,用以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从而构建我们民族自己的教育理论体系。

《学记》读后感8

  在还没有学过《学记》之前,就曾听闻“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教学相长”,而在仔细学完《学记》后才真正领略到先人的智慧以及这篇文章的伟大。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么一段话: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教育教学的第一原则就是禁于未发,意思是在事情还没有发生之前就加以防止,和我们现在所说的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意思相近,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以及积极的心态,将学生不好的萌芽不好的欲望在还没有发出来的时候就铲除掉,并把好的一面引导给他们。结合我们自身而言,作为未来的小学老师,就一定要具有这样的能力,孩子在小学的时候是学习能力最强最需要老师引导的时候,在这个阶段,他们的人格就将定型,我们小学老师就应该教会他们摆脱可能会形成的恶习,学会*。如果发然后禁则为时已晚矣,因为不好的习惯一旦根深蒂固就很难再被改变了。

  第二原则当其可,意思是在适当的时机给学生进行教育,掌握教育机会,不仅能让学生学的有兴趣,给他的教育印象也会比*时更加深刻。如果错过了学习的最佳时机,那么再学习的话就很容易力不从心了,之前吴院长也和我们说过,很多小学女教师在工作两三年后才来考研,一边带孩子,一边工作,即使学的再苦再累又怎么可能学的进去呢?

  第三原则是不陵节而施,意思是在教学生的时候不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要循序渐进,每个班上学生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作为一个老师不能只看到那些学习能力强的小孩,也要顾及到一些学习知识比较慢的学生,当然最好的就是知识难度能够适应所有的学生,如果教学太过急功近利,比如有的老师为了赶进度,自顾自的讲,毫不顾及学生,那么这样子的教学,实际上是毫无成效的。

  第四原则相观而善,指的是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共同学习,在学校里如果只知道一味的学习,而不会与人交往,没有一个朋友,只会让自己孤陋寡闻,但是择友的时候也不能选择品行不好的朋友,当然朋友也不是用来闲聊的,不过在当今社会互相切磋学术的朋友实在是不多了。

  虽然《学记》是三千多年前先人的智慧,但在今日也值得我们学习效仿,作为未来的小学老师,《学记》是值得我们一生都学习的楷模。

《学记》读后感9

  很早就明白“玉不琢,不成器”、“学,然后知不足”等说法,但从未探寻过它们的来源,直到读到了《学记》才恍然大悟,原先这些说法的根源在那里。随着阅读的深入,才发现这些只是《学记》给予人的豹之一斑。

  《学记》以微言写大义,千字略略有余的文章论述了教育原理、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教育的大问题,每一点都能够与实际相结合衍生出许多供人思考的资料。目前自己有些资料读得还不够通透,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小学语文课怎样上?此刻有很多争议。我选取与自己的教学关联紧密、感触最深的两点来浅谈我个人的读后感。

  《学记》第三则:“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是的,教学相长,是学生在促我们“长”,学生即我们身边最可宝贵的资源。

  学生是鲜活的、富有新意、永远不能完全预期、充满张力的资源。从某种好处上讲,他们是我们的老师。

  一、学生的质疑时时冲击着老师已有的知识储备,是促进老师不断学习的外部力量。

  古人云:“学贵有思,思起于疑。学贵有疑,疑者,觉悟之机也。”学生质疑约有三种状况:一是有疑而问。二是意见分歧。学生中常有不盲从者,这十分可贵。如果对问题的认识从一开始就整齐划一,恐怕是一种悲哀。即便大家最终达成的是共识,那由异到同的争辩之路也是最美的。三是为师纠错。

  二、学生的独到理解为教师大脑吹进一股清风,启发着教师思维。

  有时,我们常常以为对某个问题思考得比较全面了,已成定论,无可质疑。但学生以小朋友的敏锐、独具的慧眼还是会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视角。比如,上课时间,我经常会问小学生们,“最欣赏陈友玲老师教育方式的哪一点?结合文章语句说明一下。”学生们常常打破常规看问题。有时,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答案,虽不必须正确,但因其观点不同,能够启发一些不同的思考。

  三、学生习作为育人工作带给了宝贵的素材,使以课堂为载体的育人活动更为有效。

  说教,为学生所不愿理解,但又是教育学生时最常用的方式。说教本身无过,流于刻板则无效。有时,学生习作带给了以学生之言教育学生的契机。

  家长会上,应对家长和学生,我从一则周记说起:学习是自己的事情,父母为生活打拼已经很累了,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让他们为我们的学习分心?应对父母疲惫的面容,我常常感到自责。”

  跟几个纪律不好的学生交流时,我也拿出了学生的周记本:“我多想坐下来静心学习,自习课上说话的同学,难道你们不明白“己所不语,勿施于人”?

  这样,便实现了“取之于生,用之于生”。

  凡此种种,几年的教学实践令我常常深思。教与学双向的付出与收获,使自己受益颇丰。所谓“教学相长教中知困学解困,师生互动师亦获长生补长。”

  读《学记》,常读常新,永读永获。《学记》值得所有从事教育的人慢慢研读。有人说,*教育理论在世界教育理论空间中“群众**”,只有**教育理论在“独白”,这令人感慨。以我浅见的视野,不明白《学记》是否已经成为世界教育的通用读本,但我相信,它必须是!

《学记》读后感10

  最近,学校**学习了《学记》这篇古代教育文献,感觉受益匪浅。虽然语言艰涩难懂,但仔细读来,*时教学中的疑惑顿觉释然。《学记》不愧是我国教育史上的经典精华,在我们二十世纪才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其实在《学记》中随处可见。它如一位博学的**,在谆谆教导我们教学就应如此来教,学习就应如此来学。

  一、以学生为本,启发诱导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学记》中的这句话教导我们教学要以学生为本,也就是以人为本。根据学生学习的动态状况去引导、督促、提高。教学的关键是要使学生懂得、明白。一、注重引导,但又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师生关系才会融洽;二要督促勉励,但又不**压抑,以学生为本学生就有克服困难的勇气,顺利的进行教学;三要打开思路,但又不带给现成答案,学生才能**思考,智能得到发展。这点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教师在教学中起的是引路人的作用,引路人要善于引领而不能压抑学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做到“道”“强”“开”,才能到达“和”“易”“思”的效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设计问题要依据学生掌握的实际状况而定。

  二、以学生为本,循序渐进

  “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这几句话的意思是教师时时观察学生,发现有疑难时先不要讲给他听,让学生多思考,年幼的学生只听讲,不**题,学习不逾越进度。这与人本**提倡的需要论相一致。人的需要有七个层次,这几个层次有必须的次序,只有满足了上层的需要才能继续下面的需要。而《学记》所说的学不躐等,就是按照人的生理发展顺序,设计教学资料。学习的知识都有一个系统性,教学不按部就班,就会“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陷入混乱的境地。前面的知识如果掌握不够好,后面的知识就更不会很好的掌握。因此教学不能逾越进度。

  三、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

  “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教师不是诚心的教育学生,不思考学生才能的高低而因材施教,学生求学也不能顺利。人本化教育主张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具有创造性的人格,能创造性地做任何事,并能总处于创造的过程中。主张课程资料应建立在学生的需要、生长的自然模式和个性特征的`基础上,应体现出思维、情感和行动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就应和学生的生长过程有机地联系起来。这与《学记》所提倡的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多么相似,他们所追求的理想真是殊途同归。中西文化的碰撞实际上就是建立在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基础之上。

  教学就是教师研究怎样教,研究学生怎样学。《学记》里所彰显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我们教育者就应时时遵循的。应对《学记》我们就应常读常新,让我们时时记起那些精辟理论,记住启发诱导、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吧!


《学记》读后感10篇(扩展4)

——学记读后感10篇

学记读后感1

  那天,我读了《礼记·学记》中的一段文字。其中,有这样的两句话:“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意思是: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才能感到困惑。知道自己学业不足,才能反过来严格要求自己;感到困惑,然后才能不倦地钻研。

  这是关于教与学关系的精辟论述!确实如此,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知道自己是多么的孤陋寡闻,学识是如何的浅薄。从而激发自己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下去……而在教授学生知识时,自己也能从教中感到一些新的困惑,认识到自己还存在哪些不足之处……从而反过来,严格要求自己。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有的教师确实是能做到细心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学生。也能积极主动地研习教育教学理论,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真正坐到了“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当然,像这样的`教师,他们的教学效果是明显的,教学成绩是优秀的。他们更能为学生做出学习的榜样,给学生好的影响。他们自身不断地成长,也能引领其他教师的成长,更是一个学校成长的中坚力量!他们会受到家长和学生的敬重,也会受到社会的赞誉。像这样的老师,真的是无愧为“人民教师”的神圣而光荣的称号!

  但是,也有一些人却做得远远不够……作为一名知识的传播者,我们对自己现有的知识真的不应该满足。要知道,时代是迅速发展的,知识也是不断地更新的。如果把我们的大脑比作一个储存知识的容器,那么不去补充新的知识,就会造成知识枯竭,思维凝滞。渐渐地,更会逝去工作的激情与职业的幸福感。那也只能是混天熬晌、百无聊赖地等待着退休,这其实是很悲哀的事情。因为,工作期间才是人一生中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阶段。如果连工作期间,都是那样消极怠慢,那也只能说,这样的人生真的是毫无意义的、失败的。

  作为教师,在如今的信息时代,需要学习的方面真是太多啦!教学理论、教学方法、信息技术……并且,这些还会随着时代不断地更新换代、充盈完善。如果我们不去学习新的教学技能,又如何去教成长在网络时代的孩子们。作为他们的老师,不能积极主动的学习,还固守着原来的老传统、老观念,那真是要被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无情地淘汰掉……对于新生的事物,我们真的不能再持不屑的态度,再怀有观望、消极的心理。这样做的后果,那只能是误人子弟!要知道,作为教师,误人子弟是一件多么后怕的事情!因为教书不像种庄稼,一季没有用心管理,没有好的收成,那也只是误了一季。而对于一届学生来说,如果恰好遇到了不负责任、知识贫瘠的老师,那真的是很不幸的事情!因为,在知识的衔接上,如果出现了断裂,就不容易去弥补……可见,一个不学无术的老师,给学生造成了多么大的严重后果!

  任何一位教师,都需要后天的成长学习。在实际的教学中,都要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反思自己的课堂还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去不断地提高自己,完善自己……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称职的教师。

  我们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对学生负责,对祖国的明天负责!

学记读后感2

  最近,学校**学习了《学记》这篇古代教育文献,感觉受益匪浅。虽然语言艰涩难懂,但仔细读来,*时教学中的疑惑顿觉释然。《学记》不愧是我国教育史上的经典精华,在我们二十世纪才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其实在《学记》中随处可见。它如一位博学的**,在谆谆教导我们教学就应如此来教,学习就应如此来学。

  一、以学生为本,启发诱导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学记》中的这句话教导我们教学要以学生为本,也就是以人为本。根据学生学习的动态状况去引导、督促、提高。教学的关键是要使学生懂得、明白。一、注重引导,但又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师生关系才会融洽;二要督促勉励,但又不**压抑,以学生为本学生就有克服困难的勇气,顺利的进行教学;三要打开思路,但又不带给现成答案,学生才能**思考,智能得到发展。这点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教师在教学中起的是引路人的作用,引路人要善于引领而不能压抑学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做到“道”“强”“开”,才能到达“和”“易”“思”的效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设计问题要依据学生掌握的实际状况而定。

  二、以学生为本,循序渐进

  “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这几句话的意思是教师时时观察学生,发现有疑难时先不要讲给他听,让学生多思考,年幼的学生只听讲,不**题,学习不逾越进度。这与人本**提倡的需要论相一致。人的需要有七个层次,这几个层次有必须的次序,只有满足了上层的需要才能继续下面的需要。而《学记》所说的学不躐等,就是按照人的生理发展顺序,设计教学资料。学习的知识都有一个系统性,教学不按部就班,就会“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陷入混乱的境地。前面的知识如果掌握不够好,后面的知识就更不会很好的掌握。因此教学不能逾越进度。

  三、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

  “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教师不是诚心的教育学生,不思考学生才能的高低而因材施教,学生求学也不能顺利。人本化教育主张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具有创造性的人格,能创造性地做任何事,并能总处于创造的过程中。主张课程资料应建立在学生的需要、生长的自然模式和个性特征的`基础上,应体现出思维、情感和行动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就应和学生的生长过程有机地联系起来。这与《学记》所提倡的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多么相似,他们所追求的理想真是殊途同归。中西文化的碰撞实际上就是建立在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基础之上。

  教学就是教师研究怎样教,研究学生怎样学。《学记》里所彰显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我们教育者就应时时遵循的。应对《学记》我们就应常读常新,让我们时时记起那些精辟理论,记住启发诱导、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吧!

学记读后感3

  仔细读完《学记》,感触颇深,作为教育专业的我们,就应更早一点读这篇著作,其中包含了许多先人的智慧,短小精悍,句句都值得我们斟酌,讲述了教育**,教学资料和方法等等,这些经典,穿越了历史,也将指明未来。

  开篇“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教学为先”等就指出了教育的重要性。从古至今,教育都是放在国家的首位,也说明了文化及学习的`重要性,不论何时,我们都不能够停止学习,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一代代人付出努力。“教学相长”“学学半”这些经典的教育观点,至今人们都在学习和运用。教和学是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

  要做一位教师,需要“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要培养学生多思考的习惯,不要急于告诉他们答案,要让学生学会悟与思。最近,我们也在学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我觉得这思考的过程,就是隐性知识的学习。教师不能代替他们去思考,这个过程很重要,他们会从中学习与成长很多。我们也要“士先志”树立学生的志向,让他们按照自己的志向努力学习,这样才有学习的动力。而此刻“填鸭式”的教育使学生们厌烦,觉得学习的沉重。我们需留给他们一点空间去思考,也要在精神上引导他们树立志向,这样学生才会更简单也更主动的去学习。

  因材施教是《学记》里提很重要的一个教育规律,“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我们的教育需要遵循这规律,学生的求学才会顺利。孔子总是了解了学生的基础,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有一次,子路问孔子说:“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要立即去做吗?”孔子回答说:“家里有兄父,怎样能自作主张呢?”而当冉求问同样的问题时,孔子却回答说:“当然就应去做!”在一旁的公西华听后很不理解,认为老师的讲话前后不一致。孔子解释说:“子路遇事轻率鲁莽,所以要抑制他一下,使他谨慎些;而冉求遇事却退宿不前,所以要鼓励他大胆地去做。”

  《学记》也交给了我们教育的方法,要使教育成功的方法是“豫”“时”“孙”“摩”即要防患于未然,教育合乎时宜,循序渐进,切磋琢磨。“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注重方法,把握度的大小。学生可能有的四有过失为“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作为教师需“知其心,然后能就其失也。”所以了解学生的心理很重要,要根据他们不同的心理纠正他们的过失。

  “长善而救其失。”发扬学生的优点,纠正他们的过失,这就是教育的目的,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他们鼓励,同时真诚的帮忙他们克服缺点。我们也需学会“比物丑类”,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也需多思考,从学到的扩展思考**,应用在其他学习和处理事情上,从而能够更有效的学到更多。书本交给我们的远远不止那些文字,我们需开阔我们的头脑,看到更广的知识,如果只是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就不利于我们学习了。

  《学记》中的教育资料是丰富的,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体验和学习,教育也是要不断的探索的。尽管社会在发展,学生在变化,但这些根本的的理论不会失效。牢记经典再结合现实才能找到适宜的教学方法。其实也不光是教育,一切活动都有它的方法。我读的还不够深入,也没有实践的经验,我想这《学记》中的理论需先装到我的行囊中,带着它一齐去走我的教育学习之路,时常在看看,相信会有更多的收获!

学记读后感4

  《学记》上说:“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它的意思是:君子不但懂得教学成功的经验,又懂得教学失败的原因,就可以当好教师了。所以说教师对人施教,就是启发诱导。对学生诱导而不牵拉;劝勉而不**;指导学习的门径,而不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教师对学生诱导而不牵拉,则师生融洽;劝勉而不**,学生才能感到学习容易;启发而不包办,学生才会自己钻研思考。能做到师生融洽,使学生感到学习容易,并能**思考,可以说是做到了善于启发诱导了。

  其中倡导的“导而弗牵”是其精神之精髓,它要求教师放下手中的“纲”,彻底放弃“师导生演”牵引教学模型,真正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发扬教学**。教师如同导游,我们只须把他们带到那儿,而其中景色之美是需要他们自己去体味。教学中,鼓励质疑,呵护求异。在课堂上,学生都开动脑筋,大胆发言,激情四射时,那隐埋在孩子们心底的智慧的种子,就一定会萌芽、生根,随之会茁壮成长起来。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是课堂实施的核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尊重和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为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的主要方向和内容。

  在数学活动中,学生不是书本的**、不是老师的“应声虫”,而是一群有个性的、充满生命活力的个体,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的理解,鼓励学生对教材所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去反问,就会获得更多深层次的理解。应提倡勇于质疑、主动探究、乐于合作、敢于创新的精神,使数学课充满**、宽容**的气氛。作为数学教师,要正确认识教学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结合数学课的人文性,充分发挥教学的创造性。教师不再是“***”的堂主,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阐释者,而应该与时俱进,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大其知识面,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进而发展他们的智力。

  可见,具有质疑能力是学生应该达到的一项学习目标。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质疑是开启创新的钥匙。巴甫洛夫说:“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那么创新教育的第一任务就是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产生疑问和好奇,具有质疑和批判的精神,进而终生具有“问题意识”。学贵生疑,产生疑问才能促进认识的深化、思维的发展,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学生的个体,教师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肯定学生的大胆质疑,拥有独特的见解。

  值得一提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必须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学记》中“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教师素质高,就可能快速准确的把握教学内容的要旨,找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突破口,进行有效的创新意识训练。

  总之,教学中应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创造**的气氛,激发兴趣,多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学生将来进行发明创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记读后感5

  作为一名教师,不但与学生和女儿一起背诵蒙学经典,在课外还经常读同事们推荐的教育经典书籍。后来,经校长向全校教师推荐,利用寒假期间,我读了《学记》,我想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但要好好读它、品它、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尽管初读《学记》时,感觉苦涩难懂,连有些字音也读不对。于是,边读古文边读译文,越读越觉得有味、实用。下面我与大家一起分享读后的感想。

  在研读的过程中,这一段话让我感触颇深,“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其大意是“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吃,不知道它的甘美。虽然有极好的道理,不学,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有所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通之处。知道自己有所不足,然后才能严格要求自己;知道自己有不通之处,然后才能勉励自己奋发上进。所以说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是啊,这世间的知识学问自己又能知道多少呢?那么多的精神食粮我为什么不去吸取?会不会有一天我答不出学生提出的问题?会不会有一天因为不学习根本跟不上这个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这些问题在我读完后一遍遍问自己。确实,还可以利用很多的时间来读书学习,我还可以学习更多知识,特别是作为一名教师,这一点至关重要。现在科技发展迅速,知识更新的很快,我们必须常学习,多学习,来适应学生的要求,适应社会的要求。

  《学记》更多的是研究教学并揭示了教学的基本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正确指导教学的原则和方法。例如:“禁于未发”,重视预见性。为了防止一些可能干扰教学正常进行的不良现象发生,所以教师要有预见性。这让我想到两个方面,一是备课,教师要了解学生现有知识水*,并要预测学生通过这堂课能够达到的目标,充分备课,为上课做好准备。另外一方面是在管理教育学生方面,例如安全教育,要提前发现问题,如果能未雨绸缪,防患未然,我们的工作会事半功倍。

  “相观而善”,取长补短。师友之间互相观摩切磋是古人教学的重要**。因为有句话就叫做“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这一点对于现在教育十分有指导作用,教孩子学会与别人合作,如现在我们在课堂上实施的小组合作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更长远一点,为培养孩子在将来工作中有很强的团队精神打下基础。

  在《学记》的教学原则中,有一点我觉得我们教师要好好学习一下,他强调“君子之教,喻也”这与孔子首倡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含义不仅一致,而且更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记》对教师如何“喻”提出了****;“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即教师的责任是引导学生而不是牵着走;是督促鼓励,而不是生硬往前推;是启发**思考而不代替学生得出结论。如果教师能掌握好这个分寸,学生就真正懂得了学习,知道了如何去学。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讲的精,像杜郎口中学要求教师在一堂课中讲课不超过十分钟。把课堂还给孩子,让孩子成为课堂的主人。就像我们现在的课堂,培养孩子自学能力,这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一个很大的提高。

学记读后感6

  《学记》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它关于教学方法、为师之道的阐述。它文字言简意赅,比喻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作用和目的任务,教育和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上学时,对于为师者的理解就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当自己真正选取站在三尺讲台上,才明白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尤其是在素质教育遍地开花的这天。评价一个好教师的标准有很多,我想为师之日,就是重任在肩之日。〈学记〉里讲:“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能够为人师也”,作为一名教师,在明白自己职责的基础之上,还要有好的教学方法。

  《学记》里还阐述了作为一名教师所应当具备的品质,里面说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必须要注意教学方法。如果还是满堂灌,不顾学生的理解潜力和状况,不因材施教,不结合学生的实际,教学就达不到目的。作为教师,要按规律办事,遇到不懂的问题,要多与他人交流,这样才能解决问题,获得更多的知识。

  在学习的过程中,这一段话让我感触颇深,“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其大意是“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吃,不明白它的甘美。虽然有极好的道理,不学,不明白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明白自己有所不足,教人之后才明白自己也有不通之处。明白自己有所不足,然后才能严格要求自己;明白自己有不通之处,然后才能勉励自己奋发上进。所以说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是啊,这世间的知识学问自己又能明白多少呢?那么多的精神食粮我为什么不去吸取?会不会有一天我答不出学生提出的问题?会不会有一天因为不学习根本跟不上这个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这些问题在我读完后一遍遍问自己。确实,还能够利用很多的时间来读书学习,我还能够学习更多知识,个性是作为一名教师,这一点至关重要。此刻科技发展迅速,知识更新的很快,我们务必常学习,多学习,来适应学生的要求,适应社会的要求。

  学记中的第二段开头就写“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明白。”意思是:玉石不经过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玉器;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它有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琢磨制作成器物,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教师是启发者,是引路人,是学生成长的促进者,而非给予者、灌输匠。教学的真谛是如何激发和引导学生主动用心地去探索和理解知识。

  学生的质疑时时冲击着老师已有的知识储备,是促进老师不断学习的外部力量。《学记》中写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就是说:单靠死记一些零碎的知识,不能做个好老师,必须要有渊博的知识,随时准备根据学生的**并给以圆满的回答才行。这样才能“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客,然后尽其声”。

  教学之路像一条长河,要想持续河流的清澈和活力,就务必有众多的支流来滋润它、充实它。所以想做一个合格的老师,就应先是一个积累丰厚的人。在阅读中积累,在反思中积累,在实践中积累……读书能够让我们体验不同的人生,延长自己的生命;读书能够为我们添一些厚重的质感,读书能够为我们添一些文化的雅致;为我们的工作增添一些巧妙与机智;除了读书,我还要学会反思。反思,实际上就是与心灵对话,学会反思,能够让我们的头脑更清醒、思想更进步。厚积方可薄发!

  《学记》还带给了另一个教学原则,即“继志”。它认为:善于唱歌的人让别人接续其音调,善于教人的人让人继续其志向。如果教师的教学能够做到言辞简约而意思通达,道理精微而说理完善,论证虽少却意旨明白,就能够让人领会其意图,从而让学生将自己的志向继承下去。

  教学相长。《学记》要求教师"教学相长",不断地求得自身业务的进步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要求教师受严格的训练,遵循教育与教学的原则和方法,纯熟教学技巧,"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能够为人师也。""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要求教师深刻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恃征与差异,"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和充分的修养,"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要求教师具有必须的社会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能引导学生自觉地跟着自己所指引的方向前进,"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这反映了《学记》对教师有较高的要求,教师不仅仅要促进学生的知识、智慧与潜力的增进,更重要的是要用社会理想与道德情操去深深地影响学生、吸引学生。

  是学生在促我们“长”,学生即我们身边最可宝贵的资源。有时候学生的独到理解为教师大脑吹进一股清风,启发着教师思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方法是最好的朋友。这样,学生有了对知识的渴求、乐于学习的动力,又掌握了适宜的方法,一切自然迎刃而解。

学记读后感7

  《学记》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它关于教学方法、为师之道的阐述。它文字言简意赅,比喻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作用和目的任务,教育和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上学时,对于为师者的理解就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当自己真正选取站在三尺讲台上,才明白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尤其是在素质教育遍地开花的这天。评价一个好教师的标准有很多,我想为师之日,就是重任在肩之日。〈学记〉里讲:“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能够为人师也”,作为一名教师,在明白自己职责的基础之上,还要有好的教学方法。

  《学记》里还阐述了作为一名教师所应当具备的品质,里面说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必须要注意教学方法。如果还是满堂灌,不顾学生的理解潜力和状况,不因材施教,不结合学生的实际,教学就达不到目的。作为教师,要按规律办事,遇到不懂的问题,要多与他人交流,这样才能解决问题,获得更多的知识。

  在学习的过程中,这一段话让我感触颇深,“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其大意是“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吃,不明白它的甘美。虽然有极好的道理,不学,不明白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明白自己有所不足,教人之后才明白自己也有不通之处。

  明白自己有所不足,然后才能严格要求自己;明白自己有不通之处,然后才能勉励自己奋发上进。所以说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是啊,这世间的知识学问自己又能明白多少呢?那么多的精神食粮我为什么不去吸取?会不会有一天我答不出学生提出的问题?会不会有一天因为不学习根本跟不上这个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这些问题在我读完后一遍遍问自己。确实,还能够利用很多的时间来读书学习,我还能够学习更多知识,个性是作为一名教师,这一点至关重要。此刻科技发展迅速,知识更新的很快,我们务必常学习,多学习,来适应学生的要求,适应社会的要求。

  学记中的第二段开头就写“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明白。”意思是:玉石不经过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玉器;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它有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琢磨制作成器物,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教师是启发者,是引路人,是学生成长的促进者,而非给予者、灌输匠。教学的真谛是如何激发和引导学生主动用心地去探索和理解知识。

  学生的质疑时时冲击着老师已有的知识储备,是促进老师不断学习的外部力量。《学记》中写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就是说:单靠死记一些零碎的知识,不能做个好老师,必须要有渊博的知识,随时准备根据学生的**并给以圆满的回答才行。这样才能“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客,然后尽其声”。

  教学之路像一条长河,要想持续河流的清澈和活力,就务必有众多的支流来滋润它、充实它。所以想做一个合格的老师,就应先是一个积累丰厚的人。在阅读中积累,在反思中积累,在实践中积累……读书能够让我们体验不同的人生,延长自己的生命;读书能够为我们添一些厚重的质感,读书能够为我们添一些文化的雅致;为我们的工作增添一些巧妙与机智;除了读书,我还要学会反思。反思,实际上就是与心灵对话,学会反思,能够让我们的头脑更清醒、思想更进步。厚积方可薄发!

  继志原则

  《学记》还带给了另一个教学原则,即“继志”。它认为:善于唱歌的人让别人接续其音调,善于教人的人让人继续其志向。如果教师的教学能够做到言辞简约而意思通达,道理精微而说理完善,论证虽少却意旨明白,就能够让人领会其意图,从而让学生将自己的志向继承下去。

  教学相长。《学记》要求教师"教学相长",不断地求得自身业务的进步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要求教师受严格的训练,遵循教育与教学的原则和方法,纯熟教学技巧,"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能够为人师也。""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要求教师深刻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恃征与差异,"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和充分的修养,"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要求教师具有必须的社会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能引导学生自觉地跟着自己所指引的方向前进,"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这反映了《学记》对教师有较高的要求,教师不仅仅要促进学生的知识、智慧与潜力的增进,更重要的是要用社会理想与道德情操去深深地影响学生、吸引学生。

  是学生在促我们“长”,学生即我们身边最可宝贵的资源。有时候学生的独到理解为教师大脑吹进一股清风,启发着教师思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方法是最好的朋友。这样,学生有了对知识的渴求、乐于学习的动力,又掌握了适宜的方法,一切自然迎刃而解。

学记读后感8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自小耳濡目染,谁都能说几句论语中的名言,如“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些话历经2500多年,至今依然能散发出智慧的光芒,为人所津津乐道。

  然而令我受益匪浅的话语却又很多很多,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篇第***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恕”道是“仁”的消极表现,而其积极表现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所阐释的仁以“爱人”为中心,而爱人这种行为当然就包括着宽恕待人这一方面。《论语》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讨厌的事物,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在教学中我也常常用这句话教育学生,如果在课堂上乱说话就会影响其他人,这样你就是把你不喜欢做的事情强加在了别人身上,在教育中我也秉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不把自己都讨厌的事情强加在学生或者是家长身上,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再三,真正做到“教育”学生,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也告诉他们为人处世的一些方法。

学记读后感9

  仔细读完《学记》,感触颇深,作为教育专业的我们,就应更早一点读这篇著作,其中包含了许多先人的智慧,短小精悍,句句都值得我们斟酌,讲述了教育**,教学资料和方法等等,这些经典,穿越了历史,也将指明未来。

  开篇“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教学为先”等就指出了教育的重要性。从古至今,教育都是放在国家的首位,也说明了文化及学习的重要性,不论何时,我们都不能够停止学习,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一代代人付出努力。“教学相长”“学学半”这些经典的教育观点,至今人们都在学习和运用。教和学是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

  要做一位教师,需要“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要培养学生多思考的习惯,不要急于告诉他们答案,要让学生学会悟与思。最近,我们也在学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我觉得这思考的过程,就是隐性知识的学习。教师不能代替他们去思考,这个过程很重要,他们会从中学习与成长很多。我们也要“士先志”树立学生的志向,让他们按照自己的志向努力学习,这样才有学习的动力。而此刻“填鸭式”的教育使学生们厌烦,觉得学习的沉重。我们需留给他们一点空间去思考,也要在精神上引导他们树立志向,这样学生才会更简单也更主动的去学习。

  因材施教是《学记》里提很重要的一个教育规律,“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我们的教育需要遵循这规律,学生的求学才会顺利。孔子总是了解了学生的基础,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有一次,子路问孔子说:“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要立即去做吗?”孔子回答说:“家里有兄父,怎样能自作主张呢?”而当冉求问同样的问题时,孔子却回答说:“当然就应去做!”在一旁的公西华听后很不理解,认为老师的讲话前后不一致。孔子解释说:“子路遇事轻率鲁莽,所以要抑制他一下,使他谨慎些;而冉求遇事却退宿不前,所以要鼓励他大胆地去做。”

  《学记》也交给了我们教育的方法,要使教育成功的方法是“豫”“时”“孙”“摩”即要防患于未然,教育合乎时宜,循序渐进,切磋琢磨。“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注重方法,把握度的大小。学生可能有的四有过失为“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作为教师需“知其心,然后能就其失也。”所以了解学生的心理很重要,要根据他们不同的心理纠正他们的过失。

  “长善而救其失。”,发扬学生的优点,纠正他们的过失,这就是教育的目的,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他们鼓励,同时真诚的帮忙他们克服缺点。我们也需学会“比物丑类”,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也需多思考,从学到的扩展思考**,应用在其他学习和处理事情上,从而能够更有效的学到更多。书本交给我们的远远不止那些文字,我们需开阔我们的头脑,看到更广的知识,如果只是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就不利于我们学习了。

  《学记》中的教育资料是丰富的,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体验和学习,教育也是要不断的探索的。尽管社会在发展,学生在变化,但这些根本的的理论不会失效。牢记经典再结合现实才能找到适宜的教学方法。其实也不光是教育,一切活动都有它的方法。我读的还不够深入,也没有实践的经验,我想这《学记》中的理论需先装到我的行囊中,带着它一齐去走我的教育学习之路,时常在看看,相信会有更多的收获!

学记读后感10

  《学记》的精髓是对教育原理、原则、方法的论述。“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能够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只有既明白了教育成功的方法与失败的原因的人才能做老师。善教的老师引导学生而不是牵着学生走;对学生要求严格但不施加压力;为学生带给解决问题的空间但不代其做出结论。

  引导而不逼迫、多鼓励不讽刺打击,师生间的关系融洽了,学生学起来就感到容易了;启发而不祥解,学生就会用心去思考。这不就是所谓的循循善诱吗?这些不就是新课改的理念吗?我们的祖先多么有远见、多么伟大呀!“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是呀,作为教师,务必了解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学习的困难所在:是贪多嚼不烂还是不肯多读?是见异思迁还是浅尝辄止?教师只有究其原因,对症下药,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优势,纠正其学习中的过失,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动参与的潜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的提高;同时更好的发挥教育的作用。

  《学记》中所提到的教学方法,大都贴合此刻的教学规律,它所坚持的教育的全面性、连贯性,注重培养人的自主发展潜力,对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有着用心地、现实地好处。《学记》为我们教师的教与学带给了宝贵的经验,是教师教学的法宝。


《学记》读后感10篇(扩展5)

——《薛谭学讴》读后感10篇

《薛谭学讴》读后感1

  虚心,是一个人成功的起点;不虚心,就能让人从高处跌落到低处。薛谭便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缺少虚心学习,不断探索的精神,不知“人生有限,学海无涯。”的意义,学到一点知识就沾沾自喜。还好他能迷途知返,否则便会成为一个一事无成的人了。

  是啊,不虚心的后果是很不好的,我也被不虚心害惨了。当时,我的作文还可以,经常得九十多分。但有一次,老师让我们回家预习作文,我却没有预习。第二天,我满怀信心地上学去了,可到写作文时,我傻眼了,竟然写不出来了,坐在那里呆呆地看了一会儿,才写出一篇多一点,语言也不流畅------最后,我的作文才得了七十六分。我好惭愧,坐下来检讨自己。为什么会得这么低的分呢?为什么不预习?为什么不虚心去写呢?这就是不虚心的后果啊!后来我虚心努力地写作文。

  这次作文的教训让我懂得了:学习知识要虚心,不要骄傲。因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是人落后噢!陆游的“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也充分地表现了这一点。若是年轻时不虚心地学习,到老了便是一无所知了。我们只有博览群书,不断地充实自己,才会自信!大海虽大,但也是一条条河流汇成的;树林虽密,但也是由一棵棵树组成的------所以人只有虚心,汲取丰富的知识,才能迈进成功的殿堂,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薛谭学讴》读后感2

  从前有个人,名字叫薛谭。薛谭和秦青学唱歌,还没学到秦青的本领,薛谭就觉得已经学会了,便想回家。秦青也没生气,也没劝他,还在郊外路口摆设酒席为薛谭送行。酒席时,秦青拿起乐器弹奏,唱起了好听的歌。歌声震动树林,天上的云彩也停住了脚步。薛谭听后,自愧不如,又回到秦青那里,再也没说要回家了。

  读完这个故事,我非常惭愧。在学校,我每天都学习很多知识,而知识是永远都学不完的。从小到大,每一天每一秒都会学到不同的知识,但我一直讨厌学习。比如,要到期末考试时,老师领我们一起复习,觉得自己什么都会,就没认真听课。结果,到考试时就傻眼了,才如梦方醒,其实有许多题是不太会答的。

  于是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管你在干什么,做什么事,永远都是学不完的,因为有个词叫学无止境。但是只要你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一心一意做一件事,就一定会把这件事做好的。”一天学不会学两天,一个月学不会学两个月,一年学不会学两年……一直这样坚持,我相信没有什么事是做不成的。也相信会有那么一天,一个惊喜就会走到你的身旁,为了这个惊喜加油!

  我以后也要努力地做一件事,那就是学习。相信会有那么一天,我会学会很多知识,像我们老师一样,去教很多的学生,桃李满天下。

《薛谭学讴》读后感3

  近段,我读了《薛谭学讴》这则寓言,是我感触很深。

  古时候,有一个人叫薛谭的,他向秦青学唱歌,还没有把秦青的技艺完全学到手,就自认为学会了,便向秦青辞别回家。秦青也不加阻拦,在城郊大道旁摆设酒席为薛谭送行。酒席间,秦青弹奏着乐器,唱着感人的歌,歌声震动了林木,遏制住了天上的游云。薛谭听了自愧不如,要求再回到秦青身边继续学习,一辈子也不敢再说回家的事了。

  “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这是*悟出来的真谛。我们每天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拥有良好的学习环境,有热情的老师辅导,有细心的家长呵护,有温馨的家庭和充足的学习用品,我们快乐的度过每一天。但我们可不能像薛谭那样容易自满,他的这种行为更说明了学无止境的道理。但是,如果细细品味,便会发现更多的启示。

  文中薛谭“终身不敢言归”,这种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可嘉,但是,薛谭只向一人请教,终身以一人为师,学不到更多的学习方法,没有机会更好的提高。唱歌和其他的本领一样,靠的是自己多实践,多磨练,那样自己的本领才会有所发展和创新。学习为的就是长大后成才,学有所成后为祖国,为人民做贡献,所以我们要把握好时机,抓紧时间,努力学习。

  学习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学习就像一座天*,衡量这世界的每一寸方土。我们要想充实自己,知识更加渊博,就要向更多的人学习。

  读了这篇短文,我不禁感叹:“学海无涯,永远精进啊!”

《薛谭学讴》读后感4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入随”,有一次,我在语文书中偶然发现了一个故事,叫《薛谭学讴》。

  一个叫薛谭的人跟秦青学唱歌,还没有学会秦青的本领,就自以为掌握了唱歌的技能,便想告诉师傅回家。秦青并没有加以阻拦,而是在郊外路口摆设酒席为薛谭送行。酒席间,秦青抚弄着乐器,唱着感人的歌,激越的旋律震动了树林,遏住了飘动的云彩。薛谭这才自愧不如,于是他向师傅认错要求回来学习,终生不敢再说要回家的事了。

  我体会到,学习要刻苦钻研,不可浅尝辄止、半途而废。纵观古今中外很有成就的人,无不是终生刻苦钻研,孜孜以求、潜心向学,才修得正果的。正所谓学无止境,永不满足。在我身上也发生过这样的事例。

  记得有一次期末考试,我的分数不太理想,我很难过。都是因为我那是不认真听讲、不努力的后果,所以我那时心里想:我一定要认真学习,下一次期末考试考一个好的成绩。就这样,下一次考试我考了一个非常理想的成绩。

  经过这件事情,我懂得了“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的道理。

  我希望同学们一定要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充分的利用它,为了我们的将来共同努力吧!

《薛谭学讴》读后感5

  读过《薛谭学讴》这则故事的人,见识不同,体会也不同。作为一名学生,我体会:学习时要刻苦钻研,不可浅尝辄止、半途而废。

  纵观古今中外,很多成材的人,无不是终生刻苦钻研,孜孜以求,潜心向学,修得正果的。正所谓学无止境,永不满足。鲁迅说过: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

  举世闻名的大数学家陈景**所以有很大的成就,是因为他无时无刻不在学习探求数学的奥秘。虽屈居于六*方米小屋,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完全靠纸、笔和头颅,用一支笔,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最终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

  同时,我也想针对文中薛谭“终身不敢言归”谈些不同的看法。

  我认为薛谭这样未免有些片面。常言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秦青唱歌技术确实很高,值得肯定,但是大千世界,毕竟还有比他唱得好的人。再说薛谭既是真心悔过从此跟老师认真地学,技术一定会逐渐臻于完美,为什么“不敢言归”呢?

  再拿我们自己来说吧。我们都是从小学升入中学,将来还会考入大学。这段过程中,有许多老师教给我们新的知识,这样,我们学到的知识才越来越丰富。如果我们只跟一位老师学,那么,我们学到的知识是很有限的,也是很难有所提高的。

  因此,我们要想充实自己,知识更加渊博,就要向更多的人学习,不能只限于跟几个人学的***。

  时间不断流逝,进入新的时代,我们必须好好学习,博采众长,像蜜蜂那样,勤勤恳恳,从不同的花蕊中吸取各种养料。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节奏,以丰富的知识、高深的技艺、超群的本领、出众的才能,为祖国和人民做出更大贡献。

《薛谭学讴》读后感6

  我们伟大的**说过一句话:“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

  《薛谭学讴》这篇文章主要写了: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学完秦青的本领,就认为已经学完了,于是辞别秦青要回家。秦青也不加阻拦,在郊外路口摆设酒席为薛谭送行。酒席间,秦青抚弄着乐器,唱着感人的歌。歌声震动了树林,遏止住天上的游云。薛谭这才自愧不如,要求再回到秦青身边继续学习,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的事了。

  我认为,薛谭是一个骄傲自大的人,他没有学完秦青的本领,就自以为学完了。但他也是一个知错就干的人,知道了自己并没有学完秦青的本领,就再也不提回家的事了。

  我也有过这样的事:周末,我正在玩电脑,妈妈走了过来说:“莹莹,过来,妈妈考考你单词。”我听了,不耐烦地说:“考什么啊?我都会!”妈妈听了,并不生气,对我说:“那你看看第15课,我一会考你。”

  我看了看,说:“太简单了!妈妈,你过来考吧。”“custom sofficer girl Danish……”突然,妈妈说:“tourist.”我听了,一时忘了怎么写。看了后,原来早已学过了。

  通过了这件事,我知道了:学无止境。

《薛谭学讴》读后感7

  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吧:薛谭向秦青学唱歌,还没有把秦青的技艺完全学到手,就自以为自己已经很了不起了,便向秦青辞别。秦青也不加阻拦,在城郊大路旁摆设酒席为薛谭送行。

  从上段故事里我知道了薛谭是个不求上进,骄傲自满的无知青年。他的行为就是我*时所说的“耍小聪明儿”。大家不要认为我这样评论薛谭是夸夸其谈,正因为我小时候亦是如此,所以现在才知道薛谭以及我小时候是多么可笑和无知啊!

  以前,老师就经常教育我们:“读书可以让我们开眼界,长见识,并在伙伴中成为佼佼者。”所以我总结了:想要学习好,读书不能少。当时无知的我认为作文只要写得多就是好。

  根本不去认真推敲修改,也不去多读书积累丰富的词语,所以书上已经落了厚厚的一层灰,也不去问津。愚蠢的意识像一只冰冷无情的魔爪,将我拖进无知的深渊,封闭在那无语的死海中,使我真的透不过气,正在窒息,窒息!当我看见前进的伙伴正在爬进知识的巅峰,攀上欢乐的殿堂时,我在受伤,在流泪……我时常会喊出心底里的声音:“谁来救我,谁来教我战胜孤独?”我喊破了喉咙,但又有谁听得见?终于,我心中那无比敬爱的老师———我的领路人发现了我,并及时地送给了我战胜无知与无语的法宝——书,一本书,一本使我人生发生巨变,让我获得新生的好书!从这以后,我便爱**书,似乎相见恨晚。

  如今,书与我情同手足,如影随形。也正是书使我懂得了:学习不能自满,要奋进。正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所以,我们要博览群书,让自己的大脑充实起来,成为将来承重的栋梁!

  最后,我给大家和自己一个忠告:人生有限,而学海无涯!

《薛谭学讴》读后感8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本篇选自《列子·汤问》,标题取自首句前四字。

  《汉书·艺文志》记载,《列子》八篇,战国列御寇著,列御寇是不慕名位的郑国隐士,崇尚清虚的道家思想。《列子》原著早已散佚。今本《列子》仍不八篇,题晋人张湛辑注,据考证,可能是魏晋时人搜集有关列御寇的材料,加工编缀而成。书中反映了魏晋门阀士簇崇尚玄虚、毁弃名教、放纵享乐的世界观和人生态度。其中反对儒家纲常礼教的内容和所蕴含的某些朴素辩证法因素,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书中保存很多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是有价值的文化遗产。

  《列子》通行的注本有晋张湛的《列子注》,今天人注本有杨伯峻的《列子集释》、严北溟的《列子译注》。

  本篇叙述一则故事:薛谭向秦青学习歌唱,自以为学到了秦青全部本领,便告辞回家,在饯别时,才发现秦青歌艺的高超,认识到自己学有未尽,于是向老师认错,要求重新学习。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学无止境的道理:骄傲自满,浅尝辄止,只能学得皮毛。虚心进取,精益求精,才能攀上高峰。

《薛谭学讴》读后感9

  不知道大家听没听过这篇文章-----《薛谭学讴》讲的是薛谭向秦青学唱歌,还未学习完本领便要回家,而秦青却用非常特殊的方法留住了薛谭,薛谭这才自愧不如,决定回到秦青身边继续学习。

  薛谭的经历和我真的有几分相似,我在学习古筝是我曾经选择过放弃,但老师的方式和秦青的方式是出奇的相似,老师告诉我:“你现在长大了,有你自己的思维了我知道我无法阻拦你,但是。。。。。。,唉!不说了”随后弹了一首很动听的曲子,我立刻就和老师说:“老师对不起。”而薛谭不正是如此

  学习任何东西都是没有止境的,比如说薛谭学讴,歌可以再创造,新的歌你可能没有尝试过;没有学过;甚至都没有听过,所以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轻言放弃,要持之以恒。

《薛谭学讴》读后感10

  《薛谭学讴》讲的是薛谭向秦青学唱歌,还未学习完本领便要回家,而秦青却用非常特殊的方法留住了薛谭,薛谭这才自愧不如,决定回到秦青身边继续学习。

  薛谭的经历和我真的有几分相似,我在学习古筝是我曾经选择过放弃,但老师的方式和秦青的方式是出奇的相似,老师告诉我:“你现在长大了,有你自己的思维了我知道我无法阻拦你,但是,唉!不说了”随后弹了一很动听的曲子,我立刻就和老师说:“老师对不起。”

  而薛谭不正是如此学习任何东西都是没有止境的,比如说薛谭学讴,歌可以再创造,新的歌你可能没有尝试过;没有学过;甚至都没有听过,所以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轻言放弃,要持之以恒。


《学记》读后感10篇(扩展6)

——《学弈》读后感10篇

《学弈》读后感1

  这

篇文言文讲的是:下棋高手奕秋收了两个徒弟,一个人只听奕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却总想用弓箭射天鹅。两个人同在一齐学习,前一个人总比同伴更优秀。是好学生比差学生天生聪明些吗不是!一个人的学习态度十分重要,三心二意的人总想所有好处都得到,却总也得不到一种好处,而一心一意的人走的路是踏实的,好处一点点的获得,却终究比三心二意的收获大。就像两个大水杯,一个水杯装满了水,而另一个水杯总是晃来晃去,水被它浪费不少,这个水杯的水也就装了一点点。我们就像那两个水杯,一种人勤奋认真,接收的知识也很多,而另一种人,只挑自我有兴趣的学习,主要的知识没有学到手,次要的却被翻来覆去的把玩。

  时间一样,方法一样,可每个人从中汲取与消化的知识却不一样。正所谓:专心则得,小专小得,大专大得,恒专则可成大器。《学奕》这一课不仅仅告诉了我们学习任何事物都不能心有旁骛,要有专心致志的恒心,还告诉了我们学习并不在于聪明,而在于好态度的'真理。态度是成功的阳光,是成功的润土,没有好态度,没有勤奋就没有成功的果实。好态度,多勤奋,才有成功的人生。

《学弈》读后感2

  今天,我们学了《学弈》这一篇文言文,读了它以后我深有感触。

  《学弈》这篇文言文是一篇篇幅较短,含义深刻的古文。里面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年迈的棋圣弈秋教两个学生下围棋,其中一个学生紧记弈秋的教诲,专心致志的听讲,认真的思考。而另一个学生则以为有天鹅将要飞过来,想着怎样用箭把它射下来。

  《学弈》里面的两个人就是我们生活中的两个例子,两个不同的人,用两种不同的方式来对待学习、面对人生。那个专心致志听弈秋教诲的学生凭着他那种对学习的认真、对老师的尊重、对围棋的聚精会神和一心一意,以后不管在学**、在生活中、在事业上肯定会有巨大的成就。而那个在学习围棋的时候想着其他事的学生,有两个错误。第一,是在老师说话、讲课时不听讲,是一种不尊重师长的行为;第二,学生在上课时,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是不应该三心二意的。既然我们是学生,就应该尊重师长、同时也应该在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讲。这是作为一个学生应该做的,也是最基本的做人道理。因此,我觉得在做事的时候三心二意的人,以后不管在学**或者是生活上都不会获得什么成功。

  在生活中,你是否也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呢?如果有,就请你赶快改正这个缺点。为的是把每一件事都做好;为的是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

《学弈》读后感3

  人们都说,态度决定一切。是啊,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只有端正了学习的态度,才能更好地学习。 这个学期我学了《学弈》这篇文言文,文中讲了奕秋交俩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只听奕秋的教导。另一个虽然在听,却一心认为有天鹅将要来到,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们在一起学习,但后一个学生不如前一个学得好。难道是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好吗?不是这样的。我立刻想到了课堂。上课时,有一些人是前者专心致志,认真听讲。而且还有一部分人是后者,一会儿看看那,一会儿玩玩这,就是有些人所说的“虽然人在教室里,心思却不知飞到那里去了”。后者的学习理所当然不如前者好。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智力的差别,二十因为他们的学习态度。

  有一次我在课堂上想着其他事,结果老师叫我回答问题,可是我不知道老师说的是哪个问题,什么也回答不出来,既羞愧又后悔“刚才应该认真听课的啊。可惜再后悔也不知道老师刚才讲的内容了。

  同样的课堂,同样的老师,同样的时间,可是为什么每个人学到的只是有多有少呢?那主要是因为我们的态度不一样。所以,要学号提样东西,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在同样的条件下不同的态度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学弈》读后感4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全国最会下棋的奕秋同时教两个人下棋。但是他们的学习态度不同:一个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而另个人却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缴而射之。虽是与同伴一起在学,但却心不在焉。同时学棋,三心二意的人永远不如专心的人学得好。这个短小的故事,给了我多少启迪啊!

  其实,我以前就是一个学**不太专心的人,常常是干这件事还想着另外一件事,有时候,心里像长了毛刺似的,总不能脚踏实地的学习,生活中的我得到了许多教训。著名画家达。芬奇说过:“顽强的毅力可以克服任何障碍。”这句话说得真是淋漓尽致啊!那个三心二意的人是不如别人聪明吗?当然不是,因为他没有顽强的毅力,没有刻苦学习的精神。我要向《学奕》中专心致志下棋的人学习,做什么事都要一心一意,培养自己顽强的毅力。

《学弈》读后感5

  今天,我们学完了新学期的第一篇课文《文言文两则》,我内心感触最深的是第一篇文言文《学弈》。《学弈》这篇古文主要写了下棋高手弈秋教两个人下棋。虽然两人在一起学,但两人的学习态度却截然不同。一人专心致志,谨记弈秋的教诲;另一个人则在做白日梦,一心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用弓箭将其射下。

  看来这篇古文,我深受启发,我觉得有时我们和这两个学棋的人很相似。

  记得有一天,我们快要期末考试了,数学老师就帮我们复习这一学期所有的体系及知识要点。一开始,我们听的十分认真。可到了后来,老师讲到计算圆的周长及面积的时候,有的同学就不再听了。因为这是本册书中最难的,老师反反复复讲了好多遍了,他们都以为自己的“翅膀硬了,可以飞翔了。”结果在大考的时候被扣了分(校对的时候知道的)。其实,不管这种题讲过多少遍,哪怕是100遍,但当你听到101遍的时候,你会对这种题有一种新的认识,同时也会收获一份新的果实。所以,我们应该认真的听老师讲题,要专心致志,不能心不在焉,要想学弈中的前一个学生那样谨记教诲,这样才能学业有成。

  记得还有一次,老师教我们一些成语的用法及意思,我听到一半时就以为自己全部懂了,对这个成语了如指掌了。便开始做小动作。在写作或说话的时候乱用,惹得同学们哄堂大笑。这就是我像后一个学生那样虽听之却满心脑子胡思乱想,这就是因为我像后一个学生那样三心二意啊!不专心致志,怎么能学到本领呢?

  读了这篇古文,我知道了学习时一定要专心致志,认真记录,这样才能取得好成绩。做人处事也一样,要脚踏实地,坚持到底。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果马马虎虎的学习,你将一事无成。

《学弈》读后感6

  《学弈》主要讲了两个人跟着一个老师学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另一个人却三心二意,结果第二个人没有第一个人学得好。这篇文言文告诉我们,做事要专心致志,不要三心二意。

  学完这篇文言文,我想到了罗丹有了工作时的全神贯注,才打造了一件件杰作;想到了聋哑青年有了作画时的一心一意,才使鱼游到了纸上;想到了朱熹少年是写错了一个字,因此他的父亲告戒他”心正则正;心不正,则字不正。“朱熹有了专心的精神,才成为了一带著名思想家。

  再想想自己,生活中有何偿不需要专心致志的精神?学校里有的同学经常写作业写到很晚,而考试成绩则不理想;有的同学则早早的做完了功课,可以尽情玩耍,而且成绩也总是名列前茅。前者花的时间、精力多,但收获小;后者花的时间、精力少,大使收获大。两者比较一下;前者做作业时不认真,三心二意做事事半功倍;后者学习时专心致志,全神贯注,常常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

  的确专心致志很重要,有了它一切困难都不怕,因为它是学习的法宝,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金钥匙,但掌握它有谈何容易?

  三、四年级时,我书桌上总堆着些小画书,因为不自觉,写几题就顺手想拿起来看看。书中惟妙惟肖的任务,跌宕起伏的情节,引人入胜的描述深深的把我吸引了,因此,常常望了写作业,那段时间,作业写到7点已是寻常。后来,妈妈知道后,把小画书收了起来,还责怪我写作业时不专心。从那以后,我每想起小画书心里直痒痒,内心深处总有个小人在说:”去看看吧,只10分钟。“我真怕我会听它的话,但我还是忍住了,”写完作业再看,现在得全神贯注的好好写······“我暗暗对自己说。

  读完《学弈》后,我知道了人类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得克服三心二意的毛病,就得全神贯注地去做。

《学弈》读后感7

  今日,读了了《学弈》一课,让我明白了办事不可以三心二意,要用心去做的大道理。

  文中叙述的是弈秋教育2个学员,而学员最终的考试成绩却不一样;缘故仅仅一名学员三心二意;如今想一想,实际上与学习培训有哪些不一样呢?

  教师累死累活的教育我么这些年,学生们都一样:二只耳朵里面,一双眼睛,一张嘴。但是考试成绩起伏却十分的大;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说是由于这些同学们的智商比不上别的同学吗?事实上并不是的,仅仅这些同学们沒有留意上课而已。

  即使智商不一样,假如她们能认真学习培训,比他人多投入一些,那麼她们就不容易得到这一结果了。

  我国个成语勤能补拙,如果你肯勤奋,就一定会超出那些人,获得获胜,因此大伙儿授课的情况下一定要留意听啊!另外还要学好分辨对与错,假如教师说错了,就一定要明确提出来,千万别让教师大错特错。

《学弈》读后感8

  在这六年的学习中,我从课本上认识了许多令我难忘的人:如壮烈**的狼牙山五壮士,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聪明能干的少年闰土……他们就像一颗颗星星,印在我的脑海中。但我还是最喜欢《学奕》这篇文章中的主人公,他们使我受益匪浅。

  这篇文章描写了两个人跟奕秋学习下棋的过程,以及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应该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是啊,回想起来,我曾经也是个三心二意的人,常常干这件事的时候还想着那件事。记得那是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我从睡梦中醒来,想起辅导班老师所布置的作文,赶紧写了起来。但是心里却惦记着喜欢的偶像剧,于是一边写,一边用眼睛瞧着桌上的小闹钟。到了三点十分,偶像剧播出的时间,我扔下了手中的笔,”啪“的'一下打开了电视,迫不及待地把频道调到湖南台,电视里正在播出《一起来看流星雨》。”太棒了!“我哪能错过这样的良机,随手将作业扔到一边,看起了电视。就这样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不好,作文还没写完,于是快马加鞭,一边看一边写,三心二意,居然也写完了。

  第二天,老师讲评完作文后,她点名把我叫到讲台前,指着我的作文严厉地批评我:”你读读看,怎么写的作文?句子都不通,简直是乱七八糟!你干什么了?“我羞得无地自容。面对老师质疑的目光,大声地训斥,我无言地低下头。我接过本子,自己写的作文,咦,怎么,怎么连偶像剧里的台词都写在作文里了?作文前言不搭后语,读起来真是让人笑掉大牙,太丢人了,真是不应该。我多像《学奕》中那个三心二意的人啊,他一边学下棋,一边想着射天鹅,我一边写作文一边看电视,怎么能写出好作文呢?这都是自己做事情三心二意惹的祸啊!

  我要像《学奕》中专心致志的人学习,做任何事情都一心一意,培养自己顽强的毅力,勤勤恳恳学本领,踏踏实实为祖国做贡献。

《学弈》读后感9

  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这是我读《学弈》的感受。

  《学弈》讲的是弈秋教两个学生下棋,其中一个学生学得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学生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但是心里却一向想着天上有天鹅飞过,想拿弓箭把天鹅射下来。

  这个学生虽然和那个专心致志的学生在一齐学习,但成绩却远不如人家。

  在生活中有很多很多的例子,比如我们班的一些同学,他们很聪明,不比别的同学差,但是总是考不了高分,因为他们的心不再课堂上,脑子里总想着一些电脑游戏。而那些能踏实学习的同学成绩就十分稳定,是因为他们在课堂上能专心致志地听讲。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就应像那个专心致志的学生一样,认真做好每一件事,让自己不断进步。

《学弈》读后感10

  上一个学期老师带着我们学习了六年级的很多课文,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古文《学弈》这一篇课文了,它让我生受启发。

  《学弈》这一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奕秋叫两个小孩下棋,一个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奕秋的教导;另外一个人三心二意,一心想着有天鹅飞过想搭弓拉箭把它射下来。结果前一个人学得好,后一个人学的差。

  而我就像那个学的差的人。只要我觉得无聊的东西我都会放弃,或者是心不在焉的。比如说:妈妈把我报了围棋的兴趣班,起先我很是高兴。可是到后开学习了一两节课后,我就觉得没有心情再学下去了,我就每堂课都看着窗户外面的小鸟。结果到了考级的时候,我一无所知,结果就下的一塌糊涂,而且我连最基本的下围棋的基础都不知道。

  再看看我家的邻居小红,她和我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啊!她也和我一起学下围棋。她就是每一节课都专心致志的听老师讲课,每一次遇到下围棋的困难要不就是问老师,要不就是自己思考。我每一次和他对下都是我输

  所以说:学习一定要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


《学记》读后感10篇(扩展7)

——《幼学琼林》读后感10篇

《幼学琼林》读后感1

  在《幼学琼林》这本书里面有一章师生的内容,它讲了师傅和弟子之间的感情,比如*和他的老师,华罗庚和他的老师之间的感情......

  长大成名之后必须感谢老师。“冰生于水而寒于水”、“比学生过于先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位弟子优于师傅”,这些话的意思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知道吧!

  我还用“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来形容师生的关系,它的意思是,几个人中,每个人都有他的优点,他就可以当我的老师。

  佳木斯市**小学 二年一班 孙璟太 指导教师:张旭

《幼学琼林》读后感2

  我读了《幼学琼林》。小的时候这本书是我的睡前小故事,妈妈讲,我听,朦朦胧胧地知道了一些历史故事。现在我认识字了,自己读起这本书,另有一番,懂得了一些做人处事的道理,理解了传统文化的`精髓。

  《幼学琼林》初为明人程登吉编著,全书分为四卷,涉及天文地理、岁月时辰、朝廷内务、文臣武职、家庭婚姻、亲眷有朋、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内容,如一幅长长的画卷,集中展示了*上下五千年历史与文化的各个侧面。*一直流传一句话: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走天下,足见《幼学琼林》的影响力之大。

  读完这本书,我首先了解了许多历史人物和他们的故事。无面见江东,项羽羞归故里,我为项羽壮怀激烈的英雄气概所折服;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我知道了做人要有傲骨,要做品德的人;韶华不再,吾辈须当惜阴,我为匡衡珍惜的行为所,体会到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真正含义……

  其次书里对许多的成语出处作了介绍,可以让我们掌握了不少的成语典故和四字词语,对我们今后的有很大。***杞人忧天、少见多怪、精卫填海、朝三暮四、前倨后恭、凿壁偷光、毛遂自荐、言过其实、破釜沉舟、盲人摸象、刻舟求剑、前车之鉴、饮水思源、才高八斗等等。另外我还了解了一些民俗,如牛郎织女、正月十五画门神、的传说、重阳登高等。

  最后书里展示的处事哲学让我受益匪浅。精卫填海告诉我们做事要有不畏艰难、坚韧不拔、不达目的是不罢休的执著精神;朱熹拜师求学告诉我们学习是没有止境的,只有虚心好学,向人请教,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状元可丢,不能弃告诉我们在世界上最值得珍惜拥有的不是官禄,而是情义。唾面自干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有一颗宽广的心,一定能取得他人的敬重。曹操不违生死约展示给我们守诺如金的高尚品德。

  书中的精彩篇章不胜枚举,令我如同置身于悠悠**古代文化的长廊中。

《幼学琼林》读后感3

  寒假,我读了半本《幼学琼林》。这本书是明朝程登吉编写的。它是一本古代的百科全书。全书分四卷,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所不有。因此,有句俗语流传至今:“读了《增广贤文》会说话,读了《幼学琼林》走天下。”

  读了这本书,我收获良多:古人称钱为“孔方兄”“阿堵物”;文字的创造者是仓颉;古代四大美女是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孙策和周瑜从小一起长大,古人称为“总角之好”......

  读到“牛女两宿,惟七夕一相逢。”我仿佛看见农历七月初七夜晚,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读到“锦心绣口,李太白之文章;铁画银钩,王羲之之字法。”我仿佛看到诗仙李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写出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书圣王羲之手挥大毫,写下了刚劲有力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立雪程门,游杨敬师之至。”它讲的是宋朝著名学者杨时和学友游酢一起到老师程颐家求教,发现老师正坐在书桌旁打瞌睡。杨时和游酢就恭恭敬敬地站在门外等候。老师醒来时,门外的积雪已有一尺多深,杨游两人身上也积满了雪。

  看完“程门立雪”这个故事,我被杨时和游酢尊师重教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老师教我们知识,教我们做人。老师一天天变老,我们一天天长大,我们要尊敬老师,关心老师,并虚心求学。只有这样,我们的学习才能不断进步

《幼学琼林》读后感4

  《幼学琼林》被古人称为“小型百科全书”。书名中的“琼林”二字有两层意思:一是源于唐代皇家内库琼林库,寓意本书堪称典故宝库;二是源于宋代**设宴款待新科进士的琼林苑,寓意学童早日金榜题名。

  因为这本书的原名是《幼学须知》,所以它可以告诉我们许多道理,比如:“两刖卞和之足”告诉我们,不要总觉得自己说得一定是对的,也要多听听别人的意见;“披星戴月,谓早夜之奔驰;沐雨栉风,谓风尘之劳苦”中的“披星戴月”和“沐雨栉风”都被用来形容人辛苦劳作,所以我们从小就应该养成不懒惰的好习惯;“事不量力,不殊夸父追日”这句话告诉我们,人不能不自量力,但还是应该给自己更多的挑战!

  这本书里的每一句话几乎都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我想:如果一个人能符合这本书的全部道理,那么这个人肯定是一个品学兼优的人。

《幼学琼林》读后感5

  我读了《幼学琼林》。小的时候这本书是我的睡前小故事,妈妈讲,我听,朦朦胧胧地知道了一些历史故事。现在我认识字了,自己读起这本书,另有一番,懂得了一些做人处事的道理,理解了传统文化的精髓。

  《幼学琼林》初为明人程登吉编著,全书分为四卷,涉及天文地理、岁月时辰、朝廷内务、文臣武职、家庭婚姻、亲眷有朋、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内容,如一幅长长的画卷,集中展示了*上下五千年历史与文化的各个侧面。*一直流传一句话: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走天下,足见《幼学琼林》的影响力之大。

  读完这本书,我首先了解了许多历史人物和他们的故事。无面见江东,项羽羞归故里,我为项羽壮怀激烈的英雄气概所折服;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我知道了做人要有傲骨,要做品德的人;韶华不再,吾辈须当惜阴,我为匡衡珍惜的行为所,体会到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真正含义……

  其次书里对许多的成语出处作了介绍,可以让我们掌握了不少的成语典故和四字词语,对我们今后的有很大。***杞人忧天、少见多怪、精卫填海、朝三暮四、前倨后恭、凿壁偷光、毛遂自荐、言过其实、破釜沉舟、盲人摸象、刻舟求剑、前车之鉴、饮水思源、才高八斗等等。另外我还了解了一些民俗,如牛郎织女、正月十五画门神、的传说、重阳登高等。

  最后书里展示的处事哲学让我受益匪浅。精卫填海告诉我们做事要有不畏艰难、坚韧不拔、不达目的是不罢休的执著精神;朱熹拜师求学告诉我们学习是没有止境的,只有虚心好学,向人请教,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状元可丢,不能弃告诉我们在世界上最值得珍惜拥有的不是官禄,而是情义。唾面自干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有一颗宽广的心,一定能取得他人的敬重。曹操不违生死约展示给我们守诺如金的高尚品德。

  书中的精彩篇章不胜枚举,令我如同置身于悠悠**古代文化的长廊中。

《幼学琼林》读后感6

  怀着好奇的心态,我也翻开了这本书。《幼学琼林》的内容十分丰富,开篇讲到了天文地理知识,尽管***些认识在现在看来已经显得朴素粗浅,但也算是总结了古人对世界的认识。历代简史、君臣父子、家庭伦常、文史名人、衣食住行、鬼神传说等等传统文化知识的大部分内容都在这本书中有所体现,可以称得上是我国古典文化的集萃,是一部微型的百科全书。

  修身、齐家、**、*天下,知识必不可少。从书中,可以深刻感受到知识分子对后辈的殷切期望。内容上,《幼学琼林》力求兼容并包,形式上,此书对仗工整,简洁优美。

  书中既有文化精华,也有封建糟粕,诸如“牝鸡司晨,比妇人之预事”这样的封建思想,以及曾子因蒸梨不熟便离弃妻子,却被赞美为全心尽孝等等不尊重女性**地位的**。阅读古典作品,以批判继承的心态去选择性学习,方得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收效。

《幼学琼林》读后感7

  《幼学琼林》被古人称为“小型百科全书”。书名中的“琼林”二字有两层意思:一是源于唐代皇家内库琼林库,寓意本书堪称典故宝库;二是源于宋代**设宴款待新科进士的琼林苑,寓意学童早日金榜题名。

  因为这本书的原名是《幼学须知》,所以它可以告诉我们许多道理,比如:“两刖卞和之足”告诉我们,不要总觉得自己说得一定是对的,也要多听听别人的意见;“披星戴月,谓早夜之奔驰;沐雨栉风,谓风尘之劳苦”中的“披星戴月”和“沐雨栉风”都被用来形容人辛苦劳作,所以我们从小就应该养成不懒惰的好习惯;“事不量力,不殊夸父追日”这句话告诉我们,人不能不自量力,但还是应该给自己更多的挑战!

  这本书里的每一句话几乎都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我想:如果一个人能符合这本书的全部道理,那么这个人肯定是一个品学兼优的人。

《幼学琼林》读后感8

  暑假里我读了《幼学琼林》这本书。上幼儿园的时候,妈妈经常拿这本书给我讲里面的故事。现在我认识字了,自己读起这本书,加**上还有漫画,不认识的字还有拼音,现在我慢慢的自己看懂了这本书上的故事,比妈妈讲给我听的有了更深的感受,也从中懂得了一些做人处事的道理。

  读了这本书,我了解了许多历史传说和人物故事。其中我对“刘勰**夜读书”和“管鲍分金”二个故事很感动,第一个故事讲;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刘勰,由于从小父母双亡,家里很穷,没钱买灯油,经常是晚上跑到十几里外的金华寺借着佛灯看书。后来刘勰写了著名的《文心雕龙》。我现在的学习环境比刘勰好的不止百倍,但我有时候还不好好学习,还要爸爸妈妈督促去学,想想刘勰真是感触颇深啊。第二个故事讲的是古时候的二个名人,管仲和鲍叔牙,二个人合伙做生意,管仲出的本钱少,鲍叔牙出的本钱多,但赚钱后,鲍叔牙却分了一大半的钱给了管仲,自己得一小半。鲍叔牙的管家很生气,要找管仲理论,鲍叔牙对他的管家说:“管仲家里条件不好,多分一些给他就能减轻一点他的负担”。鲍叔牙的管家听后十分佩服,也就不提这事了。通过这个小故事让我觉得,对朋友要真心对待,多为他人着想,不要斤斤计较。想想有时候和小表弟为一颗糖而不开心,真是惭愧啊。

  书上还有其他的故事对我也很有启发如“精卫填海”告诉我们做事要有不畏艰难、坚韧不拔、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执著精神;“朱熹拜师求学”告诉我们学习是没有止境的,只有虚心好学,向人请教,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通过阅读学习《幼学琼林》,我收获了知识,树立了信念,我今后一定好好传承传统文化,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来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

《幼学琼林》读后感9

  作为*传统文化经典文库之一的优秀读物,《幼学琼林》如一幅长长的画卷,从天文、地理、鸟兽、花木、人事等各个方面集中展示了*上下五千年历史与文化的各个侧面,令我如同置身于**古国悠悠的文明长廊中。漫步在文史科第中,穿越于人事天地间,从*传统文明所留给我们的许多细节之中,我读到了人类生活、思想的方方面面,以最真实的方式去触及那些历史所沉淀下来的精华。

  书中的精彩篇章不胜枚举,而其中所勾勒出的历史人物,令我犹为印象深刻,只须寥寥数字,生动的人物形象便跃然纸上,其工整的对仗,古意盎然的插画,更衬托出人物与历史最完美的融合,读来令人回肠荡气。“韩信受胯下之辱;张良有进履之谦”,我看到了“忍辱终成大将”的两位志士形象;“无面见江东,项羽羞归故里”,我为项羽壮怀激烈的英雄气概所折服,这个“一去兮不复返”的“壮士”,终使乌江之水也为之呜咽,浊浪翻腾的波涛仿佛见证了他高贵的**;“卫将军一举而朔庭空,仗剑洗刘家日月;薛总管*而天山定,弯弓造李氏乾坤”,只言片语,便让我领略到一代俊杰的雄韬伟略,策马疆场的大将风范一览无余;“韩信将兵,多多益善”、“羞与哙为伍,韩信降作淮阴”,我眼际浮现出韩信出身贫寒却心存高贵、志争上流的武将形象,不免为他助刘邦夺得天下,却最终被降为淮阴侯的遭遇感叹造化弄人。

  除此之外,书中所搜集的许多历史资料,更是涉猎到古代宫廷生活、文化生活的各个侧面,将其完整地呈现在了我的面前,令我不由感到自己以往的见识浅薄,所知甚少,庆幸这原是幼儿启蒙读物的书弥补了我知识上的漏洞。“日为众阳之宗;月乃太阴之象”,这阴阳之道,原来早在古时便有了研究论述;“大圆乃天之号;阳德为日之称”,这天、日原来还有“大圆”、“阳德”之别称;“福建省属闽中;湖广地名三楚”,了解了今地古称,我更是如同置身于千年之前的.*古都,信步在碎石残垣之间,为*悠远的文明而驻足留连??

  小到宫廷器用饮食,大至人事天文地舆,《幼学琼林》就像是这样一个窗口,向我展现了多彩的*文明与文化。我想,在这样一个外来文化泛滥的年代,其实真正的经典是少之又少,这个时代的艺术不能仅靠几部电影或者几首歌曲囊括,真正留存在人们心中具有永恒价值的,应该正是那些传承了几千年却日渐被人们所遗忘的传统文化吧!而从《幼学琼林》之中,我便窥到了人生的哲学,小小的一本书仿佛是整个时代的缩影,折射出**的人类智慧,这“小小”与“**”之间的距离,难道不需要我们用独到的眼光审视,用睿智的头脑权衡吗? 如果说,*传统文化似一朵盛开在历史与现实边缘的奇葩,那么《幼学琼林》,则涵盖了其中最华彩的篇章,值得我们去反复赏读,细细玩味其中真意。

  我想用一个“全”字来概括这本书。这本书包括了古代社会方方面面的内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几乎是一本完整的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那么说:“读了《幼学琼林》走天下”也绝非溢美之辞了。全书分为四卷,卷一以自然现象(天文 地舆 岁时)朝廷官衔(朝廷 文臣 武职。卷二是介绍人与人间的关系(至亲 师友 婚姻)。卷三主要讲人事,以及与人有关的事物。卷四主要介绍文事如科举** 花鸟草虫等。总之这本书介绍了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同时包含历史名人的典籍掌故。同时浅显易懂,琅琅上口。

  读完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收获是,我了解了我从前怎么也记不住的成语意义。比如“谢人过访,曰蓬荜生辉。”我想我是终于记住了这个成语。不会到了人家家里不会说“我的到来使你家蓬荜生辉了》”还有如“冀郤缺夫妻,相敬如宾。”

  我想再不会对客人说“相敬如宾”了,那可是要闹大笑话的。再有“举案齐眉,梁鸿配孟光之贤”。当读《红楼梦》里的《枉凝眸》有一句“纵然是举案齐眉,到底意难*。”我们再不会不知道“举案齐眉”出自哪里了。当然这样的成语不胜枚举,要想了解多多,那得我们一览全书了。

  读完这本书,我还能了解一些地名知识。如“南京原为建业,金陵是其别名”,当读到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时,我们就会熟悉多了。我想五湖四海大家听说过吧!可是要问五湖是哪五湖时,不会人人知晓吧!是这么几个:“饶州之鄱阳,岳州之青草,洞州之丹阳,鄂州之洞庭,苏州之太湖”。还有介绍动物别名的,“鹅名舒望,鸭号家凫。”实不相瞒,当我读到这块儿,我就想将来要是给孩子取名字我要用“舒望”这两字。

  这本书包含了一些哲学道理。如“命之修短有数,人之富贵在天。”“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原来古人是这么豁达,知人知命的一种完美诠释。又如“福寿康宁,固人之所欲;死之疾病,亦人所不能无。”这一句话道破了世人苦苦追寻的玄机。真实而无奈,真实,洞破的真实;无奈,无以排遣的无奈。我想这不是一个小孩子需要一时明白的,可是却是我们每一个人终其一生要去探寻的。 当然,生为古代读物,土生土长的古地土壤,用今天的话来说是有一些过时的东西。比如悬在封建女子头上的一把刀---三从四德:“何为三从?从父,从夫,从子;何为四德?妇德,妇言,妇工,妇容”。又如:“王凝妻被牵,断臂投地;文叔妻誓志,引刀割鼻,比女之烈者。”在今天看来这简直是荒唐可笑嘛!被人拉一下胳膊就要砍去,照这个标准不知有多少**胞要遭殃。还有那个文叔的妻子简直有毛病嘛,要表现志,就毁容简直不可理喻。这本是就实实在在的存在,大家怎么读呢?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总之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吧!赶快读读这本书吧!

《幼学琼林》读后感10

  寒假,我读了半本《幼学琼林》。这本书是明朝程登吉编写的。它是一本古代的百科全书。全书分四卷,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所不有。因此,有句俗语流传至今:“读了《增广贤文》会说话,读了《幼学琼林》走天下。”

  读了这本书,我收获良多:古人称钱为“孔方兄”“阿堵物”;文字的创造者是仓颉;古代四大美女是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孙策和周瑜从小一起长大,古人称为“总角之好”......

  读到“牛女两宿,惟七夕一相逢。”我仿佛看见农历七月初七夜晚,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读到“锦心绣口,李太白之文章;铁画银钩,王羲之之字法。”我仿佛看到诗仙李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写出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书圣王羲之手挥大毫,写下了刚劲有力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立雪程门,游杨敬师之至。”它讲的是宋朝著名学者杨时和学友游酢一起到老师程颐家求教,发现老师正坐在书桌旁打瞌睡。杨时和游酢就恭恭敬敬地站在门外等候。老师醒来时,门外的积雪已有一尺多深,杨游两人身上也积满了雪。

  看完“程门立雪”这个故事,我被杨时和游酢尊师重教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老师教我们知识,教我们做人。老师一天天变老,我们一天天长大,我们要尊敬老师,关心老师,并虚心求学。只有这样,我们的学习才能不断进步。


《学记》读后感10篇(扩展8)

——学奕读后感10篇

学奕读后感1

  学弈,弈,就是下棋的意思,学弈,就是学习下棋。当名师遇见高徒与一个三心二意的学生时,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当两位学生对弈时谁会赢呢?结果显而易见。

  对于学习,我这么看:要就不学,要学就要学到最好,学一半到处炫耀,引来的只是一阵嘲笑而已。学习学习,连个字的音序都是X,就是要你在学习的岔路口做出正确的选择。当要你在学棋和开小差中二选一时,选择正确的道路才能真正学到下棋的精髓,否则学到的只是皮毛而已。

  学习态度决定一切,只有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才能成为高手中的高手。我从前是个旱鸭子,穿着救生衣都游不了几米,头一沉进水里就憋不住气,往往是头上仰之后呼气,沉进水里反而吸了一大口,差点没溺死!可报了游泳培训班,我就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游泳总在最前,一口气能游个五六米。为什么呢?因为我记住了游泳要领,游得要匀速、打腿划手的范围要大、尽量憋到没气了再换气。这是只有认真听讲才能记住的。果不其然,在几天的练习后我有了很大的进步。在突飞猛进中,我明白了:学习态度决定一切,抱着一颗玩的心,永远也学不好。

  学习态度决定一切!付出越多回报越多。

学奕读后感2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文言文——《学奕》,学过这篇文言文后,我懂得了一个道理。

  这篇文言文,讲了一个故事: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讲课,但是一心以为有天鹅将要飞来,想着拿弓箭去射它。虽然他与前一个人一起学习,但成绩不如前一个人。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同样是学棋,一个人专心致志,学有所成;一个人三心二意,技艺**。是后者不如前者聪明吗?不,是后者求学时,没有坚持不懈的毅力,没有心无旁骛的精神。

  这就使我想起了生活中,我上课时有时就会不认真听讲,但是,岳乐天就不是这样,她上课时,总是认认真真地听老师讲课,所以,她每次都考高分,我在上学期就很少考过高分。同样是一个老师教的,我和她就形成了鲜明对比。

  因此,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一心一意,脚踏实地,朝着奋斗的目标坚持下去。我相信,在同等条件下,不同的态度就会有不同的结果。这篇课文所讲的道理使我受益终生!

学奕读后感3

  上个学期,我读了一篇课文一一《学弈》,我思绪万千。

  《学弈》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弈秋教两个人学下棋,一个学得好,一个学得差的事情。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这个人是多么认真啊!读到这里,我十分惭愧。上课时,我的心思不是在课堂上,而是在树上的鸟儿身上;做作业时,我因为挂念着鱼缸里的鱼儿而最基本的单位转化都要写错;考试时,我因挂念着故事书里的精彩片段,连单位不同都没有看出来。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他跟前一个人比,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上下啊!这使我联想到了我们班的学霸一一小鑫。每当做作业时,她从不讲究快慢,她讲究的是字的好坏;每当上课时,她永远是最专心听老师上课的,坐得最笔直的;每当下课时,你总能在位子上看到她专心做作业的身影。

  《学弈》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

学奕读后感4

  人们都说,态度决定一切。是啊,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只有端正了学习的态度,才能更好地学习。这个学期我学了《学弈》这篇文言文,文中讲了奕秋交俩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只听奕秋的教导。另一个虽然在听,却一心认为有天鹅将要来到,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们在一起学习,但后一个学生不如前一个学得好。难道是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好吗?不是这样的。我立刻想到了课堂。上课时,有一些人是前者专心致志,认真听讲。而且还有一部分人是后者,一会儿看看那,一会儿玩玩这,就是有些人所说的“虽然人在教室里,心思却不知飞到那里去了”。后者的学习理所当然不如前者好。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智力的差别,二十因为他们的学习态度。

  有一次我在课堂上想着其他事,结果老师叫我回答问题,可是我不知道老师说的是哪个问题,什么也回答不出来,既羞愧又后悔“刚才应该认真听课的啊。可惜再后悔也不知道老师刚才讲的内容了。

  同样的课堂,同样的老师,同样的时间,可是为什么每个人学到的只是有多有少呢?那主要是因为我们的态度不一样。所以,要学号提样东西,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在同样的条件下不同的态度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学奕读后感5

  第一单元我学了不少课文,有朱自清的《匆匆》、有林清玄的《桃花心木》······不过我还是最喜欢《学奕》这篇文言文了。

  这篇课文主要讲全国最会下棋的弈秋同时教两个人下棋。但是他们的学习态度却不同:一个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而另一个人却”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然是与同伴一起学,但却心不在焉。同时学棋,三心二意的人永远不如专心的人学得好。这个短小的故事,给了我很多启迪!

  其实,以前的我就是学习三心二意的人。星期六的上午我去上古筝课,老师讲课的时候我却看着外面,老师以为我学会了就走开了。我一点也不知道怎么弹得,回家后我更不会弹了。哎——学习一定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看看我这哎!这样做多么像《学弈》中那个三心二意学下棋的人哪!他一边学下棋,一边想射下天鹅;我不专心致志,没有毅力,怎么能学到本领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我们学习时要专心,不能三心二意、左顾右盼,更不能途中间断。我还知道了: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一定要有专心和认真这两大法宝,一但缺少了它们,不管什么事都将白费功夫,因为只有它们才是成功关键之处。

  以后我决定学习一定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学奕读后感6

  今天,老师带我们班的同学一起学习了一篇文言文——《学奕》。

  它的内容是: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它的意思是:奕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让奕秋教两个人下围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奕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也听讲,可是他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怎样拿弓箭去射它。这个人虽然和那个专心一起学习,但是不比专心致志的人学得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比不上另一个人的智力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这篇短文,让我回想起寒假的时候,《数学寒假作业》上我有一道题不会。我就去问妈妈,正好姐姐来了她看了那一道题,她也不会。于是妈妈就给我们两个一块讲讲,妈妈讲的时候,我东张西望,想着要出去玩一会儿。而姐姐专心听了,她听了一遍就懂了,又讲给妈妈了一遍。妈妈让她给我讲一遍,讲了好几遍,我才把那道题的道理悟出来了。

  所以说,天才是靠努力创造的,让我们赶紧努力吧!

学奕读后感7

  文言文中富含古人的智慧。短短的一篇文言文却让人百读不厌,有的甚至可能值得我们研究一辈子。最近,我们也一直在研究《学奕》这篇文言文。讨论这篇文章时,每个人的心情都十分欢畅,想到自己能读懂几千多年前的文章,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学奕》这篇文章讲的是说一个学下棋的故事。两个徒弟跟一名叫“奕秋”的师傅学习。一个人专心致志地听奕秋讲课。而另一个人却看上去在听讲,可是他心里却想:要是来一只大雁,我就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最后,两个人的学习效果就完全不同。难道想射大雁的学生比另一个学生要笨吗?我说:当然不是。

  与这篇文言文类似的事情在我们身边时有发生。同学们同样是在一个教室里上课,都是受同一个老师教导,可是每一个人的学**惯和效果都不一样,难道是学习效果差的同学比别人笨吗?当然不是。每个人都有一个聪明的脑子,这是与生俱来的,主要就是看每个人对学习投入的多少和自己愿否在学习方面付出努力,这难道不是学习所寻求的真谛吗?

学奕读后感8

  读了《学奕》,我感慨万千,有些意犹未尽,也有些悔恨。

  奕秋是全国非常擅长下棋的人。有人让弈秋教导两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一心听弈秋教导。另一人虽然听弈秋上课。却一心以为天鹅即将飞来,想要引弓搭箭将天鹅射下来。这么一则故事,《学奕》用区区几十个字便概括了,既简洁,又明了。很显然,这则小古文将两个人对待下棋的不同态度进行了对比,前者专心致志,后者三心二意,无疑是想告诉我们:学习只有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如果三心二意,只能一事无成。

  这个道理是我们从小听到大的。从我们读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每天背起书包去上学,父母总要在耳边唠叨一句:“上课专心听讲啊!”在学校,老师也总不忘时时刻刻叮嘱我们认真听讲,每一次我们都会“噢”一声答应得好好的,可是实际上又有多少人会牢记长辈教导,心无旁骛的呢?又有多少人是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像《学奕》中的第二个人一样上课心猿意马的呢?想到这儿,我不禁有了些自责。

  曾有一次,我上科学课没有认真听讲,一会儿掰掰手指头,一会儿欣赏欣赏窗外的风景,一会儿和前后左右的同学说话,结果老师上课讲的知识点,我一无所知。等到考试的那天,我一看考卷——傻眼了,连最基本的填空题有两题都不做!最终,捧着“7”字开头的考卷的我,下定决心,上课一定要一心一意,全神贯注。

  专心致志,就只这么四个字,简单,普通。可它不仅是你待人处事的态度,更体现着你的素养,这不是一朝一夕做到了就可以,必须时时刻刻约束自己,克制自己,这样才有可能把握住自己的未来。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话说得一点也不错,这不,我又从《学奕》这篇文章中明白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学奕读后感9

  《学弈》这个故事讲的是,从前有个我叫弈秋,他是个位围棋高手。一天,有两个我一齐来拜师学弈,弈秋收下他们,并且让他们俩我对弈,弈秋看他们俩人棋艺相当。之后,弈秋给他们讲下围棋的技巧。一个人听得很认真,还不时记笔记。另一个人东张西望,心不在焉。一段时间后,弈秋检测他们,又让他们对弈,结果第一个人提高很快,第二个人根本不是第一个人的对手。读了这个故事我很受启发。

  不仅仅学习下棋是这样,学习文化知识也是一样,端正态度,专心、认真、虚心是通往成功的重要因素。同时入学的一批学生,刚入学时成绩相当,尽管在同一个教室里学习,有同样的教师传授知识,可是期末考试时,成绩相差很大。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有的同学上课能认真听讲,有的同学听课精力不集中,爱做小动作,教师讲的资料不能全部掌握。日复一日,成绩自然有了差距。

  在这方面我是深有体会的。记得有一个学期,我上课专心听讲,放学细心做作业,认真练字,还抽时间复习功课,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习,我的学习成绩直线上升,排在年级段的第七名。可是,最近一个学期,我学**少有松懈,听课时不够专心,作业做得不太认真,语文作业出现错别字,数学作业常把数算错,考试时也因为粗心把本该做对的题做错,导致成绩下滑,一些原先成绩和我相当、甚至不如我的同学,都赶上或超过了我。

  读了《学弈》这个故事,我找到了近期学习成绩下滑的原因,明确了以后努力的方向。新的学期开学,我上课要聚精会神地听讲,认真做好笔记,坚持最佳的学习状态,完成新学期的学习任务,把我的学习成绩赶上去。

学奕读后感10

  最近,我读了两篇文言文,一篇是《学弈》,一篇是《两小儿辩日》。我想就《学弈》一文中的两个学生及教师谈点自我的看法。

  学过本课后,我的新认识是:专心致志是学习艺术、技术的重要品质。在同样的名师指导下学围棋,一个学生学得好,一个学生学得差,为什么呢是智力差别太大了吗不是的。因为前者专心致志,一心听教师的指导、示范,而后者则三心二意,一心想着援弓射大雁。之所以有差别,其根本原因是学习态度不一样,或者说是学习品质的不一样。这是我学习本课后的一点想法和看法。

  另外,学习本课后,我还有一点想与大家共同研讨:为什么要叫那个“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的学生学下棋呢俗话说,人各有志,不可勉强;物应尽其才,人应尽其用;天生吾材必有用。以我之见,如果叫他们同时学射箭,究竟谁学得好也就不必须了。说不定会反过来大相径庭呢,您以为呢

  当然,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教师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可是,名师出高徒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对所学的东西必须感兴趣,得喜欢,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这个道理。如果学生对所学的东西不喜欢,即使有名师来教,也未必出高徒。

  同学们,我们都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认识期望我们能共同研讨。


《学记》读后感10篇(扩展9)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10篇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1

  《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共包括16章,涵盖诸多方面的内容,从学习到道德修养,从孝悌到忠信,从君子到君主其实讲的全部是做人的道理。虽为学而,但并不仅局限于学习知识,更多的是强调个人品德的修养。在孔子看来,知识在于其次,最重要的在于做人。

  “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理解我,但我并不怨恨、恼怒。因为别人的不了解而愤愤不*,争吵不休,实际是缺乏气度与自信的表现。别人不理解我而出言讽刺,我不与之争,也不怨恨之,只是淡然一笑,你有你的理解,我有我的坚持,如此而已。要做到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正需要这样的超然与坚持。人不知而不愠,不仅是一种大度,更是一种对自身所坚持之道的自信与坚守。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孔子的儒家思想重视人的实际行动,尤其强调人应该言行一致。但是,当今社会,情况却往往不是这样,巧言令色、长袖善舞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似乎早已习惯了这样一种浮夸的表现方式,渐渐将**民族传统的踏实、质朴的精神抛诸脑后,“仁心”则更不必说。在我们夸夸其谈的背后,藏着的究竟是难填的欲壑还是真心诚意?撕下我们挂在脸上的面具,摘掉强作的笑颜,一张张疲惫而冷漠的面孔背后,还有一颗空洞的心。我们在今天读《论语》就应该抛开尘世烦扰,摒弃花言巧语,寻找生活在当今社会中的我们所渐渐丧失的“仁心”。

  “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且不说要我们以竭心尽力、诚实可信、学而时习之来要求自己,当今的我们,又有几人能够每天沉心静气,思考自己一天的作为?忙碌似乎是没有时间反思自己的最好借口,我们看似每天在为理想奋斗,但其实却有很多人在不知所谓的忙碌中虚掷了青春。我们是不是应该问问自己,忙的.究竟是不是自己想要做的?是不是顺应内心的?今天,我们也许真的做不到曾子的要求,但我们至少应该在脚步匆匆之际,抽出片刻,反省一下自我,调整一下忙碌的方向,让自己的目标更明确。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贫穷而不谄媚需要无尽的骨气及傲气,富有而不骄傲自大则只有真正谦虚的人才能做到,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做到这两点已属不易,更何况安贫乐道、富而好礼?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像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的又有几人?在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是否能够耐得住寂寞,不趋炎附势、沽名钓誉?我想,这些都是我们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应该反思、拷问自己的问题。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道不同不相为谋,与志同道合之人交朋友能够激发我们实现目标的动力。自己有了过错,首先想到的不应该是纹饰、狡辩,而是改正。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改正过错不是没用**,反而是大智大勇的体现。只有能正视错误并勇于改正的人,才能够寻找到生活与学习的真谛。

  “夫子温良恭俭让”。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赞誉,这五条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传承到如今虽然表面上还在被大家赞誉,但其实很多人的内心并不以为然,认为现在还这样是会吃亏的。但我觉得,这五种品德,体现了人的本性之美,不论到什么时候都是我们修身养性的标准,是我们应该继续传承下去的美德。

  《论语》学而篇的十六章每一章都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在我们现在更侧重于知识学习而忽视品德修养的时代,更能给我们带来启示。我们应该静心沉入其中,远离尘嚣,返璞归真,寻找圣人留给我们的生活、学习之真谛。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2

  这一学期,我们学校老师的共读书目是《论语》,对于论语,可能最现认识及熟的时候,就是上学的时候学习过,论语的一些精华,到目前最会背的几句也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等等,都是在学校时语文课堂上学过的几句。不过在看过三字经之后觉得,不管是《三字经》还是《论语》还是《道德经》的相同之处,都是围绕我们**民族最注重的礼仪、道德、仁义,诚信之事所写。

  论语的学而篇第一*有十六章,我最喜欢的就属里面的第四章孔子的弟子曾子的所说的。原文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过来是: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尽心尽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有没有做到以诚相待了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有没有经常复习了呢?”

  从这章里面我知道,一个人的要想提高自身条件,自身修养,就必须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吾日三省吾身”,书中说的是我每天都多次反省自己,对,一个人如果每天都从多次反省自己,你的修养一定会逐步提高。“为人谋忠乎?”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反思的事情,做人不管对什么人都应该尽心经力的去帮助她。“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这是我们现代社会每个人读最需要反省的。我们**民族的'传统就是诚信待人,以诚信为主,而这一句就是教我们做人一定要诚实,诚实是金嘛!诚实的同时还要守信用,就应该应那句信者,诚也嘛;“传不习乎”。这句话翻译过来是老师传授的学业有没有经常复习呢!我觉得我做的有点欠佳,因为我不是一个自觉地人,对待什么事情都不能做到持之以恒。

  看完这一章我的感悟就是,不管一个人的先天条件有多好,一定要做到每天反省自己,要诚信待人,要学以致用,要温故而知新,才会让你的先天与后天条件更加完美。继续坚持读这本书,相信自己一定受益匪浅,一定会懂得更多做人的道理。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3

  这一学期,我们学校老师的共读书目是《论语》,对于论语,可能最现认识及熟的时候,就是上学的时候学习过,论语的一些精华,到目前最会背的几句也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等等,都是在学校时语文课堂上学过的几句。但是在看过三字经之后觉得,不管是《三字经》还是《论语》还是《道德经》的相同之处,都是围绕我们**民族最注重的礼仪、道德、仁义,诚信之事所写。

  论语的学而篇第一*有十六章,我最喜欢的就属里面的第四章孔子的弟子曾子的所说的。原文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过来是:曾子说:“我每一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尽心尽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有没有做到以诚相待了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有没有经常复习了呢?”

  从这章里面我明白,一个人的要想提高自身条件,自身修养,就务必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吾日三省吾身”,书中说的是我每一天都多次反省自己,对,一个人如果每一天都从多次反省自己,你的修养必须会逐步提高。“为人谋忠乎?”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就应反思的事情,做人不管对什么人都就应尽心经力的去帮忙她。“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这是我们现代社会每个人读最需要反省的。我们**民族的传统就是诚信待人,以诚信为主,而这一句就是教我们做人必须要诚实,诚实是金嘛!诚实的同时还要守信用,就就应应那句信者,诚也嘛;“传不习乎”。这句话翻译过来是老师传授的学业有没有经常复习呢!我觉得我做的有点欠佳,因为我不是一个自觉地人,对待什么事情都不能做到持之以恒。

  看完这一章我的感悟就是,不管一个人的先天条件有多好,必须要做到每一天反省自己,要诚信待人,要学以致用,要温故而知新,才会让你的先天与后天条件更加完美。继续坚持读这本书,相信自己必须受益匪浅,必须会懂得更多做人的道理。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4

  关于国学,当今社会上掀起的"国学热"似乎正从一个侧面昭示了*传统文化的复兴,来参加此次国学讲习班是抱着一个求学的目的,幼时听母亲念《论语》中的句子时只觉得拗口难懂,逐渐长大后发现幼时所听的那些句子的表述竟是那么美妙,含义又是那么丰富,《论语·学而篇》读后感。但尽管如此对国学经典的认知却仍然处于一种懵懂的状态,讲习班开班第一天,老师结合朱子的《读论语孟子法》讲读经之道,当时我情不自禁记了很多笔记,觉得打开了***的大门,从来没有老师讲过如何去读我们的国学经典,先晓其文义然后知其意,"切己",熟读玩味,这些是以前从来没有听到过的东西,眼前开朗觉得这确实值得一试,于是便带着我很浅的文字功底和刚听来的方法开始了我读《论语》的道路。

  自小学开始就会在课堂上学习《论语》,里面的句子大多十分熟悉,然而认真研读之后才发现,虽然每句都是那么简短,但是意义丰富,认真体会之后觉得以前根本就没有读过《论语》。程子曰:"读书者当观圣人所以作经之意,与圣人所以用心,圣人之所以至于圣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可见矣。"经典之所以经受时间考验千古不衰,是因为其蕴含了先贤的为人之道、成德之道,后世者难以达到其境界,故需一丝不苟认真研读,将这种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融入生活,昼诵夜读常常思考才能有所得。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5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细细读来、慢慢品位,仍觉对于在教育岗位上的自己有许多益处。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一段,集中反映了孔子教育思想的体系和重点,即德育和智育。而且是德育为先、德育为重。“孝、悌、谨、信、爱众”都是德育的内容和范畴;而且这段话由内到外,由小到大,由对自己到对别人,讲了一个德育的顺序。这个顺序,先讲纵的血缘关系——孝;再讲横的血缘关系——悌;然后发展到普遍的社会关系——爱众人。试想,如果连至亲的血缘关系都不能爱,怎么可能爱众人?对于如何要求自己,这里又讲了两点:一是谨,二是信。细细推究,这两点也是爱的表现形式,小心谨慎、言行诚信不正是对众人的爱吗?这说明“谨慎”和“诚信”自古以来就是修身的重点。也体现了孔子一贯倡导的“仁”,而“仁”又以孝悌为本。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对于我们今天的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仍具很多的借鉴价值。

  时代已进入21世纪,我们要从当今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高度认识学校德育教育的艰巨性,从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的高度认识学校德育教育的复杂性,从推进素质教育的高度认识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进入21世纪,便是进入了“三化”时期,即“经济全球化、社会知识化、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为各种**、思想和文化的交流铺*了道路,也为腐朽****的传播制造提供了机会。电脑的应用和互联网的开通,使人们能够摄取的信息量之大、之快,之广泛无法估计,无可**。正是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我们的各种社会问题更加突出,矛盾更为错综复杂。最近青少年中出现了一系列危险事件,都与我们忽视德育教育,德育实效性不大有直接关系。因此,如何进一步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确是新世纪学校的首要工作。

  从课时的要求和各种德育活动的安排,到庞大严密的**和众多的人员投入,可以说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和*象我们这样重视德育教育,但是显而易见的是,我们的德育教育实效性不大,效果不能令人满意,原因固然是复杂的。但是,我们的学校德育工作长期忽视养成教育,德育工作高、大、空。目标太高、内容空洞,体系太庞大,**化,搞一刀切,恐怕是最主要的原因。因此,21世纪的德育工作,要更加重视养成教育,做到高要求,低起点,让德育教育真正具有实效性。养成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基础,没有养成教育,德育教育是空洞的。人的良好道德品质的生成,一方面需要现代德育把人类在千百年来所形成的传统美德作为道德内容传授给受教育者,另一方面,必须引导人们自觉地加强德育养成。这就需要继续倡导“孝、悌、谨、信、爱众”等德育内容。

  孔子的德育教育,没有校园的局限,家庭、学校、社会、对己、对人融为一个整体。联系今天的教育工作来看,这段话仍具有鲜明的生命力和鲜明的针对性,可谓亘古常新。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6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辑而成。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仁”,《论语》中始终如一地贯穿了他的这一思想。《论语》的篇章排列在内容上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各章各节**成篇。它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记录了孔子关于哲学、经济、**、伦理、美学、文学、音乐、道德等方面的**,是研究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说的主要文献。

  孔子讲究孝道,孝道也是**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今天孝道也已经有些褪色。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皆能有养。不散,何以别乎?”孔子的意思是,现在的孝顺总说能够奉养父母就可以了,这样是很不够的,如果对父母只能做到奉养而不诚心孝敬的话,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是啊,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渐渐的只是提供父母的物质生活而忽视了对父母的情感,我认为对待父母和长辈我们应该真正的了解父母的需求和情感,同样,如果我们让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行孝,所以我们要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才对父母真正的敬孝。

  从治学的方面看,从一开始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讲究的方法及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这些方法和态度沿用至今对我的启迪也很大,孔子提出的温故而知新对于学习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细节,每日不断的复习旧的知识从而获取新的知识,才能取得好的成绩,可见学习的重要性,也是“仁”的基础。

  做人诚实诚信,它早已经融入我们的民族血液中,诚信是为人处事的基础。诚信是人的一张脸,他写着你的品德和操行。有一个故事,在**餐饮界有一个行规,盘子要用水洗七遍,洗盘子记件付酬,有个打工的学生为了提高效率,少洗两遍,在老板的检查中发现了少洗两遍,立即被辞退了,使得他在整个**找不到工作。可见诚信不仅是个人的事情,它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风气,关系到国家的风气。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7

  今天我看了《论语》中好几段,下面,我来说一下其中一句中的含义吧。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的意思是: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向他好的方面学习,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应该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在生活中,我们要谦虚,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要想他的优点学习,改正自己的缺点。取长补短,相得宜彰。比如说:我们班的某些同学的学习不好,但他的体育好,画画的好,就应该向他这方面学习。某些同学体育不好,但学习好,写字好。向他写字,读书学习。我的跳绳跳得好,琴弹得好,但是胆子小,不敢**朗诵,应该向胆子大的,声音大的同学学习。及时改掉自己的缺点。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8

  《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共包括16章,涵盖诸多方面的内容,从学习到道德修养,从孝悌到忠信,从君子到君主其实讲的全部是做人的道理。虽为学而,但并不仅局限于学习知识,更多的是强调个人品德的修养。在孔子看来,知识在于其次,最重要的在于做人。

  “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理解我,但我并不怨恨、恼怒。因为别人的不了解而愤愤不*,争吵不休,实际是缺乏气度与自信的表现。别人不理解我而出言讽刺,我不与之争,也不怨恨之,只是淡然一笑,你有你的理解,我有我的坚持,如此而已。要做到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正需要这样的超然与坚持。人不知而不愠,不仅是一种大度,更是一种对自身所坚持之道的自信与坚守。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孔子的儒家思想重视人的实际行动,尤其强调人应该言行一致。但是,当今社会,情况却往往不是这样,巧言令色、长袖善舞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似乎早已习惯了这样一种浮夸的表现方式,渐渐将**民族传统的踏实、质朴的精神抛诸脑后,“仁心”则更不必说。在我们夸夸其谈的背后,藏着的究竟是难填的欲壑还是真心诚意?撕下我们挂在脸上的面具,摘掉强作的笑颜,一张张疲惫而冷漠的面孔背后,还有一颗空洞的心。我们在今天读《论语》就应该抛开尘世烦扰,摒弃花言巧语,寻找生活在当今社会中的我们所渐渐丧失的“仁心”。

  “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且不说要我们以竭心尽力、诚实可信、学而时习之来要求自己,当今的我们,又有几人能够每天沉心静气,思考自己一天的作为?忙碌似乎是没有时间反思自己的最好借口,我们看似每天在为理想奋斗,但其实却有很多人在不知所谓的忙碌中虚掷了青春。我们是不是应该问问自己,忙的究竟是不是自己想要做的?是不是顺应内心的?今天,我们也许真的做不到曾子的要求,但我们至少应该在脚步匆匆之际,抽出片刻,反省一下自我,调整一下忙碌的方向,让自己的目标更明确。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贫穷而不谄媚需要无尽的骨气及傲气,富有而不骄傲自大则只有真正谦虚的人才能做到,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做到这两点已属不易,更何况安贫乐道、富而好礼?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像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的又有几人?在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是否能够耐得住寂寞,不趋炎附势、沽名钓誉?我想,这些都是我们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应该反思、拷问自己的问题。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道不同不相为谋,与志同道合之人交朋友能够激发我们实现目标的动力。自己有了过错,首先想到的不应该是纹饰、狡辩,而是改正。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改正过错不是没用**,反而是大智大勇的体现。只有能正视错误并勇于改正的人,才能够寻找到生活与学习的真谛。

  “夫子温良恭俭让”。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赞誉,这五条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传承到如今虽然表面上还在被大家赞誉,但其实很多人的内心并不以为然,认为现在还这样是会吃亏的。但我觉得,这五种品德,体现了人的本性之美,不论到什么时候都是我们修身养性的标准,是我们应该继续传承下去的美德。

  《论语》学而篇的十六章每一章都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在我们现在更侧重于知识学习而忽视品德修养的时代,更能给我们带来启示。我们应该静心沉入其中,远离尘嚣,返璞归真,寻找圣人留给我们的生活、学习之真谛。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9

  《《论语》》学而篇,从为学、为人、为事出发,讲到就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根本要求。

  为学方面,总的要求是要学而时习之,言简而意赅。学习的目的是要到达,能够做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样的话,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当然,学习有时候是痛苦的,要是能够做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而已。回想当初考大学,考研,能够说**的东西太多了,明白此刻有时候都在反思,当初是对还是错,当然,对错其实在当初就根本没有标准,所谓的对与错,其实都是用历史的眼观来衡量的。因此,如果君子不重,学则不固。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10

  星期六,我到新华书店购买了论语这本书,我在踏青的路上看了这本书,我深有感触。

  论语这本书,我觉得不比其它的书难看,这里面记载着孔子说的每一句有道理的话,其中,我最难忘的就是这两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者,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这句话的意思是:所谓的孝顺,总说能够奉养父母就可以了。

  对狗对马,也能做到伺养。

  如果对父母只能做到奉养而不诚心孝敬,那和伺养狗和马有什么区别?还有一句与这差不多,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很对,对父母要有真诚的孝心,这句话让我感到很震撼,我对我的父母是真诚的,但是我有时对他们的态度不怎么好,我很惭愧,这次读了论语,我一定会改变我自己,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很多道理,我应该感谢杨老师给了我这次看论语的机会。

  论语,我喜欢。


《学记》读后感10篇(扩展10)

——香菱学诗读后感10篇

香菱学诗读后感1

  香菱刻苦学诗终于梦里得到了一首好诗最后成功的因素不仅仅只有香菱对于诗歌的痴迷,更在于香菱周围的人对于香菱十分的**,因此在通往成功的路上,**也是必不可少的。

  天生好动的我在幼时哭闹着要去学舞蹈,在我眼中,舞蹈演员的一颦一笑都能把我迷得不知东南西北,有如蝴蝶在风中迎风飞翔一般美丽。我也如愿以偿的去学习了我一生中最爱的事情——舞蹈;刚开学的第一节课,老师就夸我不仅先天条件好,更有舞蹈的天赋,因而我对于舞蹈这门令我痴迷的艺术更加疯狂了,对着镜子不断地练习,摔跤、拉伤都不算什么。

  事与愿违,我对于舞蹈的痴迷并未被家人认可,因为我进入了快节奏的初中生活,轻快的拉丁舞应该被放置一边,我目前最重要的就是学习,考上一个好高中;为此我不知与家人废了多少口舌却仍没有起到多大作用,我只能逆来顺受,从学习中寻找自我,可这并未让我对于舞蹈的热情有丝毫的减少,在家人看不到的地方我仍在为其努力着。

  也许大人永远不明白舞蹈对于我的重要性。

  被繁重的功课与考试压得喘不过来气,但是我的成绩在呈二次函数图像一样一步一步往上升,不懈的努力换来了自己的成功,第一次质量检测我的文化课在班级排名第四,加**体育分进了全校前五十名;妈妈对我的成绩十分满意,愿意给我一次尝试的机会。

  可是我忘了,二次函数也有下降的`趋势。

  这一次的质量检测我并没有像上一次一样创造传奇,我倒下降的很厉害,妈妈对我失望至极,她决定剥夺我最后的机会,我无言以对,只觉得十分委屈。

  若是我周围的人能如黛玉一般,凭借我对舞蹈的热爱,何尝不可成为一位专业舞蹈教师?我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我也坚信自己会成功的,终有一天我会爬起来,占据一席之地。

香菱学诗读后感2

  每当读了一篇文章,就会有很多的感触,但有时不知从何说起。

  《香菱学诗》给我的启发很大,我看到了香菱学诗时的`那种毅力,学诗的走火入魔,让我佩服。从小便流落民间的她,只识一点点字,虽识的字不多,但他凭借自己的努力取得了成功!

  刚入大观园的香菱,认识了林黛玉。林黛玉出生于,书香门第,是一个懂得作诗的人,香菱便拜了林黛玉为师,林黛玉给香菱许多值得深思的诗,从易到难,让香菱自己顿悟,香菱的坚持不懈,对每一首诗都理解透彻。林黛玉便开始让香菱写诗。

  但香菱学诗却受了许多打击,第一首诗,他的措辞**,看的诗少,于是,她开始了第两首诗的创作,但第二首诗也被林黛玉否决,香菱便蹲在树下抠土,或许有些人就一直放弃,但香菱没有,她甚至在梦里想到了第三首诗。她把自己的感情,思念父母的感情全部寄托在这首诗里,不仅有感情而且把月亮那朦胧的月光,冰凉的感觉写的很真实。让众人觉得很有诗意,纷纷觉得香菱这首诗写的很好。这便是香菱学诗的不放弃,如宝钗说香菱,学诗学到了走火入魔的境地。

  她坚持不懈的精神使我想起了刚入初中的自己。

  刚入初中的我理科很差,数学成绩一直不理想,因此,数学老师不止一次的找我谈话,我听从冯老师的安排,一点一点的努力,在学到几何时,我更加的努力。终于在一次数学测试中,100分的试卷我考了87分,虽然没有到90分,但对我来说,这样的分数真的是很好很好的。所以,我开始更加努力,冯老师也夸奖了我。让我一定要好好学习。

  其实,只要努力,我相信,铁锈也可以磨成针,可以刺痛一切。

  香菱和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你真正的努力了,虽然当中的过程很辛苦,毕竟先苦后甜啊!甜总是在后面。

香菱学诗读后感3

  香菱是《红楼梦》"所写开卷第一个女子",居于金陵十二钗副册之首。香菱原名甄英莲,乃乡宦甄士隐之女,原本也是一个千斤**的身份,由于元宵节晚上被人拐卖,后来又被薛蟠强买去做了妾,遂先后被改名为香菱、秋菱。在薛蟠和其妻夏金桂的摧残蹂躏之下,苦命的香菱终于年纪轻轻便死于非命,走完了她那十分悲惨的命运结局。 若世间从无人怜惜她,我愿为她守候仅余的人间暖情。

  一女香菱,先卖于各乡,后买于折磨。或许她早已料到事态,她或许会念到:“命运皆已成此,不应想方设法讨人怜修改此命罢。”以此了结。

  之后学诗掩饰悲哀。

  她开始拜于林黛玉,阅诗百篇,倾于诗海中,醉在其中,麻痹自己。

  夜晚来过,她倚在月色照到的门栏上,在月夜中,她终想起自己的身世,不免有心在痛,捂了胸口,手温勉强暖了暖心房。

  如果月光不洁,手温零度,心绞痛不能止,那么,我将为她守候最后的温度。

  表面越坚强,内心越痛苦。他们需要别人的保护与安慰,他们的脆弱灵魂需要有人来帮助,他们渴望的那一份幸福需要所有人来守候。

  如无人,我来守。君不在,我还在。

  轻梦为浮夸,只等待,守候来。

香菱学诗读后感4

  这个星期我们学习了《红楼梦》中的故事《香菱学诗》,四大名著除了《红楼梦》其他的三本我全都看完了,我不看《红楼梦》是因为我觉得我看不懂,可是当学了这一课我觉的我应该向香菱学习。

  说起香菱的身世,实在是可怜,她嫁给了呆头霸王——薛蟠,而薛蟠并不懂得怜香惜玉,香菱还要照顾薛蟠,有事说不定还会被毒打一顿,一次薛蟠外出做生意,香菱就被宝钗带进了大观园,从此香菱的命运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当她在大观园时,非常羡慕黛玉她们能吟诗作对,所以就让黛玉叫她写诗。黛玉先让她学会读诗,只有把诗读好才能写出诗,香菱第一次做诗给黛玉看,林黛玉说她被措辞**,被缚住了,要放开胆子去作诗。

  香菱听了连房都不入了,就在池边、山石上坐着,一会皱着眉,一会又含着笑。香菱学诗真的很认真,早上五更天起床就去找黛玉,当宝钗到林黛玉那时,看了那首诗,边说:“这首诗跑题了,不是写月了写的而是月色了。”而林黛玉又说她这首诗太穿凿了,听了这样的话让香菱很难过,但她并没有抱怨和放弃,只是她觉得很有信心的诗被林黛玉说成这样觉得很难过。

  当晚上时,香菱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天亮了,宝钗醒了,听了一听,发现香菱已经睡熟了,宝钗想:她作了这么久应该做好了吧?当她去看香菱的时候,发现香菱嘴里说着一首诗宝钗连忙找到黛玉,而其他姐妹听到香菱作出了诗,都连忙去听。

  读完了这篇课文,教会了我一个道理:做一件事,只有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才能将它做好。

香菱学诗读后感5

  她想学诗,起初目的好像。从题目看,应该是向往一个“诗人”精致的精神生活,从她生活的环境来看,是安慰她那一种精神的孤独,并不是真的爱写诗。而我呢?当初来到数学系,目的赤裸裸的,就是要考研,当然必须要有真本事。我拼命啃那两本书,也是为了不回想那些繁芜的往事,给心里一点充实,也并不是真的爱**数学。某种意义上讲,有一定的契合度。

  经历了一番周折,香菱找到了好老师——黛玉。而据说,晓萌也是以倒数第几名的身份最后一批插到了实验班,成为李、石两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弟子(现在我好惭愧,说我是他们的弟子,因为我觉得越来越不配了,不过我会努力再次配的)。

  没有过人的智慧,她就是死读《摩诘集》,夜深了,一遍又一遍,她硬是读出了些功夫,品得了“嘴里说不出来的意思”。去年的今天,(我估计即使将来我老年痴呆了也不会忘)呆呆的我一遍又一遍的一个字一个字的读了多少遍的高代数分!竟也朦胧的体会着数学结构大气的美,那其中说不出来的意思,竟也时时勾起我向上的嘴角。

  束缚了,穿凿了,呆香菱作诗屡屡失败,正如我面对我的作业题们,我每回都会花比别人多几倍的时间,来做作业,因为理解能力不好,因为对形式,ε—δ语法的陌生和不能接受,那些题面前,我就是个呆子,一直没头苍蝇一样的乱撞。但那时的我相信,有一颗透明的心和一个严格大于零的可能性。

  但是我们不曾厌倦,虽近乎绝望,却固执的不可救药的喊出一句“我能!”累月的诗海终于浸润了她的心,幽幽咏月诗终于也走出了她的梦境!而后来,我也是偶有在与矩阵、微分为伍时被闹钟叫醒。然后悟出了些许奇妙的联系。

  最后,香菱爱**作诗,寻觅那幽幽意境,深深情味,而半年前的我,也不知不觉地爱**让我忙个不停的数学。一切都来得那么自然。

  用生命的力量去追寻,全部的精力去打拼,没有探春之敏,黛玉之咏絮才,宝钗之深厚知识储备,我却可以做个香菱!能力自然愚钝些,思维自然呆板些,但有一颗一意追寻的透明心和存在的严格大于零的可能性,去做了,成不成,又有什么所谓?也许我做不了我一直期望的探春、凤姐型人物,但,我还可以做个香菱!为梦的舞动拼一次。

  曾经奋斗的过程和香菱学诗的过程如此的相似,以致看到这段就像看到了我的大一一样。一幕幕,揪着自己的头发学习,吃着药片,在一样寒冷的冬夜,打着小手电,…任意ε>0,存在δ>0s.t.。

  没有智慧,没有灵性,这是学习的本真状态么?我想,他至少是我的状态!雪芹真的是太了不起了!诗文如此感性的东西,他竟要香菱那样动情的来学!难道是学习的通法么?我想,那些“须眉浊物”,恐怕真不是那么学八股文章的吧!好一个雪芹!恐怕他竟不知20xx年以后,有那么一些人,仍用香菱的法子,学着一门叫“calculous”的东西。

  如果是个普通人如我,不妨学学香菱。正如今天这句话“付出了不一定有回报,不付出一定不会有回报,付出不一定会及时回报,虚度终究什么也留不下。”谢谢红楼的凄然超度,我将继续追寻我的路。

  对不起,文字总是那么苍白,请原谅一个学了一年数学忘了文章如何写的人吧。

  香菱,一个被人贩子拐卖给薛蟠当妾的女子,其中的血泪自不必多说。然而,出乎我的意料,香菱并没有因为自己的身份卑微而对生活失去希望,或是成天怨天尤人,以泪洗面。相反的,她异乎寻常的自信面对自己的生活。从走进大观园的伊始,她就没有被其中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和丰厚的物质生活所吸引。惟独的,却被宝玉等人所办的诗会所吸引,为林黛玉的文气所痴狂。在众人或是玩闹,或是攻于心计知识,她沉醉于诗歌的曼妙之中。

  初读香菱学诗总会想:香菱学诗是不是仅仅只为融入到众人中去,继而在贾母面前卖乖讨好而耍的把戏呢?但仔细一想,香菱定是真心想学才致痴迷到如此地步。若是为了讨好,定不能如此,必有破绽露出。根本不说茶饭不思,梦中得佳句了。

  香菱为什么会对学诗如此执着呢?我想与其说是学诗不如说是在追寻精神寄托。她如此执着地追求着,使她身上的一切苦难都显得微不足道,只有在诗歌的世界里,她的精神才能得以放松,她才可以寻找到她一直想要的东西,而不必被世人所羁绊。也是在诗歌的世界里,她感受到一种*等的交流,她可以和宝玉、黛玉等*起*坐,她不再是那个被人拐来的女子,她不再是谁生命中的点缀。特别是在后来的观雪吟诗活动中,香菱与众人一起作诗,这一刻恐怕是香菱最幸福的时刻了。

  香菱的执着让我感到深深的震撼。为了学诗,她竟然可以痴狂到如此的程度。回想以下自己的生活,似乎还没有什么能让我如此地投入。对与香菱的执着,宝钗笑道:“你能够像她这苦心就好了,学什么有个不成的。”这话原是说给宝玉听的,但又何尝不是对我们说的呢?像香菱这样的,我至今只有耳闻,未曾目睹过。但我相信若是我辈众人能有如此痴迷的,必能成就一番事业。

  看了这回故事,不知大家注意到众人的反应没有。先说说宝钗,“这个人定是疯了”“何苦自寻烦恼呢?”“可真是着了魔了”。她觉得香菱这样做实在是怪事。既是进了这大观园为何不享受一下这里的富贵温柔,偏偏为这破诗伤了身子,费了心神。宝钗是宝钗,她懂的是机智处世之术,哪里晓得香菱的心思为哪般。再说说探春等人,她们见了香菱学诗,“咱们跟了去看,看他有些意思没有”“众人正笑”“争着要诗看”这群人的纯粹是以猎奇为主导的,他们也不懂得香菱的心思,他们的心早已被生活磨得粗糙。再看黛玉,她是唯一懂得香菱的人,她耐心地解答香菱的疑问,对香菱的诗提出中肯的意见。也只有黛玉这样心思细腻的女子方能理解个中的奥妙。

  纵观全回,作者借香菱学诗揭示了在逆境中任然保持乐观、向上的封建时代的女性的心里,也描绘出大观园中各色人物之态。

香菱学诗读后感6

  古典名著是比金子还耐得住时间腐蚀的东西,比花开得还美的情感,比星星得还亮的智慧结晶,是炎黄子孙不朽的信念。从古至今名著一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相信在不同的情况下,大家都对名著也都有所解读。

  最近语文老师带我们学习了关于《红楼梦》这部著作的一个故事,了解了一个苦命的女子——香菱。

  故事的开头写的是香菱去客栈拜黛玉学诗,黛玉很高兴的收了这个徒弟,然后耐心的向她讲述了作诗的方法,并借给了她几本诗书。香菱收下诗书后,不负众望,起早贪黑、废寝忘食地读书学写诗,对诗的热爱已然达到了痴迷的状况。过了一阵子,黛玉让香菱写一首关于“月”的诗,此后,香菱便“痴呆”起来,每次到很晚才肯入睡。第一首是在“茶饭无心,坐卧不定的她“连屋也不入”,但是费心写出的第二首诗依旧差强人意;终于精心所至,在梦中得到一份佳作。

  其实《红楼梦》我是读过的。在未学习这篇课文以前,我从未注意到有关香菱这个孤苦的女子的文章,但通过学习,只是短短几页纸的文字,香菱的形象便深深印刻在了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只是因为她对于不幸的乐观和坚强、对知识的渴求、对自身价值的追求、对学习的执着与刻苦,是那么受人尊敬,警示后人努力学习,不耻下问。这次的问题其实也揭露了我阅读时一个错误的习惯上——不懂如何精读。总是囫囵吞枣,走马观花。对于《红楼梦》这样深刻的有内涵的经典著作,我的浅尝辄止实在是不应该。

  对于当时生活破败不堪的曹雪芹,能对小说中人物的塑造,可以那么饱满、形象,正因如此,《红楼梦》被后人当作那时整个社会的的缩影——立体而鲜活。

  在这篇文章中,我看到了香菱的乐观和坚强、黛玉的才思和谆谆教诲,如何读诗,如何赏诗,如何写诗评诗,**小小,点点滴滴,有些连我自己也难以察觉的触动与共鸣,也都能反映社会的不公*。

  这是悲剧,可悲剧中却又有美得令人心醉的人、事、情。我想,这就是所谓名著吧!

香菱学诗读后感7

  文学是比鸟飞得还远的梦想、比花开得还美的情感、比星闪得还亮的智慧、是我们到一百岁还忘不掉的信念。读名著,发感想。自古至今名著一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不同时期的大家都对名著有所解读。然而我们写的读后感可能达不到那么高的境界,但是可以从名著中吸取到一些自己受用的东西就好了,这也是名著传递给我们的思想。

  香菱学诗是《红楼梦》中的一个插曲,但联系香菱的一生遭际来看,这个插曲的描写是作者颇具匠心的安排。脂砚斋对此有精辟的分析,说:“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所惜者幼年罹祸,命运乖蹇,致为侧室。且曾读书,不能与林湘辈并驰于海棠之社耳。然此一人岂可不入园哉。故欲令入园,终无可入之隙,筹画再四,欲令入园必呆兄远行后方可。”香菱是小说中出场最早的薄命女,自幼被拐,十几岁时被呆霸王薛蟠强买为妾;后来正妻夏金桂一来,她的命运就更为不堪,很快就被折磨致死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香菱之所以想学诗,兴趣是她最先的出发点。黛玉吩咐香菱要多读,于是香菱便在灯下一首一首的读,宝钗连催香菱数次睡觉,她也不睡,继续钻研黛玉给她勾画的诗词。读书,不仅用眼更要用脑,边看边思,才能有所得。倘若所有的学生可以像香菱那样勤奋好学,学到废寝忘食,学到对诗如痴如迷境界,学到忘我的境界。那么即便是一只再笨的马,也总有会先跑的一天。

  其实香菱学诗,可以学的如此之快,如此之好,可以学的像黛玉所说的“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还有一个主要原因那就是香菱是个好学生,即使黛玉是个在好的老师,香菱不学那也是无用功。香菱对学诗到了一个痴迷的境界,即使她每次写的很不好,她也不气馁,不放弃,她用功到连晚上做梦也在写诗,她呕心沥血,费尽心思。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香菱苦志学诗终于终有所成,在梦中得到了八句诗。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不经历昏天黑地,怎能见风和日丽。她这刻苦学习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所以想要学好知识不仅需要一个好老师,但更需要一个好学生。一个像香菱一样的好学生,这样即使是笨鸟也总有一天可以学会先飞。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12下一页

香菱学诗读后感8

  《红楼梦》里有一段香菱学诗的故事,细读起来,颇受教益。

  就比如说香菱,她本来不懂诗,但她随宝才住进打观园后,见贾宝玉与众姐妹结社咏诗,才要学诗的,她每一天一亮就去找林黛玉把她自己的诗给改进,学习一天心得,就立即谈出来,有一点灵感就记录下来向别人请教,终于写成了一首“新颖而又有意趣的吟月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虚心好学。说到这个词语,我就想到了我们班现在的戚大庆,虽然他该玩的还是玩,就算他自己曾向自己保证但也照样玩,可是他这个学期的进步也的确挺快的,而提升的秘诀只有八个字“认真听课,虚心请教”。

  想这学期刚开学不久的一次物理测试中,在快交卷的时候,突然听见戚大庆突然说:“我知道该怎么做了”但是收卷的人已经站在他的旁边,他只好把没有写完的试卷叫给了收卷子的人,班**看到后说:“戚大庆这学期是真的好好学了,”我本以为这是班**安慰戚大庆的话,但事实却不是我所想象的那样。“戚大庆,61分,”物理老师说道。虽然一百分的试卷,戚大庆只拿到刚及格的分数,但是从不及格到及格,这就是一个进步的表现,更何况我还没有及格。

  戚大庆在第一次月考中的成绩更是突出,**以七十分拿到了全班**的前三名,下课时,他不会的常常会请教各科目的老师,但是不是虚心我就不得而知了,他更能在每次考试后与其他人共同讨论试卷的难题,单是这一点我就做不到。

  每次到下课时,特别是物理、化学这一类型的科目,基本上每次下课都能看到戚大庆拿着书或者资料去问各科老师,而且在英语老师要求要背的短文中,他总会与我们班的一些人在老师抽查前就去背诵,而且背的都很流利。由这几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出戚大庆在进步,而且进步的原因也是因为之前所说的那八个字“认真听课,虚心请教”。照这样发展下去,谁的成绩能提不高?而且戚大庆的这个例子也向我们证明了一件事,那就是——想要取得好的成绩就需要有个好的学习心态。

香菱学诗读后感9

  对于知识的渴望是人的天性,然而,获得知识不仅需要求知欲,最重要的是,通过实际行动去获取知识。香菱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一个自幼在外漂泊流浪,并终日生活在无尽的痛苦中,这样一个女子学诗为了什么?功名?利禄?或是荣华富贵?显然都不是只是她的求知欲和为此的决心在驱使着她,她想为自己创造一个无纷无扰的精神净土,她为了这个小小的愿望不断努力着,她最终的成功,是偶然中的必然。偶然,是因为她几乎不可能获得这么好的机会,让灵魂在净水中遨游;必然是因为她极强的渴望激发了他的潜能。

  像香菱这样只为满足个人精神需求而学习的人非常少见。扪心自问,谁能保证自己学习的目的没有一点功利色彩?不是说我们的求知欲早已泯灭,而是庸懒的头脑和过多的**将那对知识的渴望埋藏,我们开始机械的学习,成了一台台学习的机器,重复着“输入程序→执行程序→输出程序”这一单一又乏味枯燥的过程,学习便相应地枯燥乏味,只为了考高中,考大学,考硕士,考博士,为了更好的文凭,更好的工作,更好的房子,更多的金钱,在这样利欲的驱动下,我们无不成为“推磨的鬼”,如何真正静下来学习?学习是为了自己,但不是仅仅为满足自己对物质的需求,不是获得利益的工具。学习即是一个自我升华的过程。充实自我并丰富精神世界,娱乐自我,并最终提升个人修养,这才应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看看香菱在看看我们自己,我们怎能不感慨?

香菱学诗读后感10

  香菱,一个身世极其可怜的薄命女子,精华灵秀,悟性极强,她从小心中就埋藏着想学诗的渴望,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自己弄本归诗了,偷空看两首。但没有很大的启发,进入大观园后,这种饥渴求学的精神更加勃发起来,她把林黛玉当成老师,林黛玉也很乐意教香菱学诗,她不耻下问的求教,得到林黛玉给她的诗本更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林黛玉的教导下,香菱更加奋发图强,不断学习,当她进入创作状态的时候,连房门也不出,只在池边,树下出神抠土,当创作第三首时,她更是在梦中说梦话,可真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呐!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就没有这种“痴”的精神,文中就有这么一段。

  黛玉对宝玉开玩笑道:“你若如她这般,学什么有什么不成的”。这也是作者想对读者说的。

  香菱身世悲惨,却没有放弃学习,相比之下,九年义务教育的我们却不懂得把握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我们挥霍了青春,浪费了时光,但我们毫不在意,我们依旧我行我素。

  要以坚持不懈,勇于探索,不怕失败的精神去学习,这样你才能学到知识。

  在生活中,像香菱学诗这样的事例还是有的。科学****的奠基人——***的《资本论》的写作,真是从对**经济学的“不知”开始的。1842年至1843年,***和他的论敌发生了关于经济进行深刻的研究,曾一度使他陷入困难的境地,他下决心研究他,终于完胜了论敌,并积累了大量材料,写成了《资本论》。***这种精神,就像香菱一样,值得我们学习。

  从冥想到苦练到顿悟,曹雪芹为我们提供的不仅仅是学诗的借鉴,更是做人成大事业大学问的捷径。本文带给我们的东西是值得反复回味,终生思考的`。


《学记》读后感10篇(扩展11)

——《礼记学记》读后感3篇

《礼记学记》读后感1

  当下流行的西式学习和教育,和我国古代大相径庭,东西教育差异之大只能慢慢体味啦。**以自然科学为**的学习分门别类,循序渐进,所有的学科在一套完善的理论世界内蓬勃发展,并且通过对数学工具的使用,让知识的学习一切都井井有条。我国古代的教育体系,更多地强调个人修行,强调对悟的理解,对于如何达到大彻大悟的境界,似乎没有一条明确的道路遵循,没有一个可以重复训练、可操作的育**法。给我的感觉,古人的学习方式,有些灵童似可瞬间得道升天,而愚钝之辈则无醍醐灌顶的机会。

  一提到《礼记》大家多多少少都有些了解,不过一般的同学都是对它皱眉头,鄙夷之。因为一想到礼,就会联系到三纲五常,君君臣臣之类的腐朽思想啦。观后才知,我冤枉古人啦,古之“礼”包罗万象,即不是送礼的礼也不是非礼的礼,而是和“道”一样,有着丰富的内涵。

  一般同学都知道,四书五经的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可能不知道《大学》和《中庸》是《礼记》中的两篇,这里要说的《学记》也是《礼记》的一篇,非常有名,但今人不太熟悉罢了。

  《学记》讲述了古人对学习的理解,是高度概括的,没有实际操作的教条,可以看作是古人对“教育”“学习”的纲领,如《*宣言》对*的作用,但是并没有告诉无产阶级怎样从资本家手中夺取**。前途是美好的,道路嘛,自己去摸索吧。

  文章开宗明义,第一句就解释为什么去“学”,去接受“教育”:化民成俗,可以理解为有一个良好的社会风俗习惯,这应该是有社会性和历史性的,不同时代自有不同解释,我想一般应该是百姓安居乐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吧。

  虽有至道(道这个东西,内涵丰富,太玄,非三言两语说清楚),不去学习,也不能“知其善”。古人对学无止境认识很透彻,知道“学然后知不足”,发奋地学习才知道自己有那么多不知道的东西,有人越学越感无知也是这个原因,这也解释无知者无畏;巅峰对决,只有功力深厚的人才知其中的深浅,莽夫是看不出门道的。古人对“教”和“学”的认识,不像现在这样割裂,现在老师高高在上,一切都对,学生的质疑总被当做不听话。古人知道“教学相长”,将教和学**起来,学生和老师大家可以互相学习,学生之间也可以互为师学,所以有同学一时无法理解某些知识点,如果你知道的话,不妨将你的理解分享出来,在教别人的时候,你的认识也会更上一层楼。现在的学生不仅缺乏不耻下问的勇气,连虚心请教的一并抛弃啦。

  或许古人愚昧,对一切未知的东西心存敬畏,对于学习也当做神圣的事情,所以才有至圣先师的孔夫子,被当做祖师爷祭拜。

  学习是有一定规律性的,不可揠苗助长,所以“未卜[dì],不视学,游其志也”,意思是说时候未到(还没祭天)的时候,天子(**)不能去视察学校,这样学生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去“游其志”,发展个人的志向。

  我觉得对老师的作用,古人认识的更加深刻,老师要“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无论老师还是父母,对学生的志向之类,别整天批评,要多多观察的学生,少发言,在适当的时候才加以指导。像现在的父母也不要孩子上两天学就问去逼他考清华北大,烦死啦。

  求学的人有四个经常犯的错误: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是指学习的时候,或贪多不求甚解,或学习一点点就容易满足,或将学习看做太容易不下苦功夫(伤仲永之类的神通),或自我设限不求进步。这四点学习的人和教学的人都要明白,产生四种错误的心理不同,要对症下药。

  古人对老师的评价高,所以即使**,对自己的老师要“无北面”(和老师,别用君临天下那套礼仪,尊师)。现在教师的神坛已经走下神坛,成为谋生的一种职业,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也out,一去不返啦。

  更多的内容,这里不再一一展开,不过《学记》这篇文章还是值得复读。古时的一些文章,酣畅淋漓,一气呵成,隐喻恰当,道理明了,不似现在一些无病**的文字,毫无深意,只能凑字数,凑页数换RMB。虽然读这些书不能令你身价倍增,也不算一种找工作的技能,但是陶冶情操方面比一个数学公式强多了。在十几年的西式教育下,穿梭在古人的文字间,完全不同的感受,别有一番惬意。

  闲暇的时候,读点好文章,顿觉神清气爽,小记。

《礼记学记》读后感2

  《礼记·学记》道:“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意思是说,老师要学会根据一个孩子的家庭职业背景,找到这个孩子感兴趣的东**启发他的智慧。

  于是我想,也许可以从他的家庭关系里面父母的职业找到突破口。我了解到他的父母都是生意人,*时工作比较忙,家里还有一个小弟弟,家人将更多的精力放到了弟弟身上,妈妈性格比较急躁,*时对待孩子的批评和指责多于鼓励和赞赏,于是,他做出种种出格的行为,这些多是为了获得别人更多的关注。

  根据这个孩子的个性,我想先从他的纪律方面入手,只要他在这个方面改进,获得认可和成就感,那么其他方面的进步就不是问题了。

  9月下旬,我在班会课上郑重任命他为纪律委员,强调职责同时提醒他,作为纪律委员首先自己一定要遵守纪律,文明用语,上课认真,按质按量完成作业等等,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态,保证一定管好自己并做好纪律委员。

  任命之后没过几天就是国庆假期,假期之后学堂孩子们去黄山游学,我特别与陪伴游学的老师们交流,留意并适当引导这个孩子的言行举止。

  游学回来,我和所有的老师都发现,这个孩子已经明显没有以前那么爱说脏话了,偶尔会有一两次,但只要老师稍微提醒,他马上就会主动认错。一天天过去了,我发现,他已经不说不合适的语言了,上课坐姿也特别端正,各科作业和课堂反馈都有很大进步和提升。

  在一次班会课上,我当众赞赏了这个孩子,并奖励给一本课外书。他特别开心,也许很少真正获得过正面的鼓励,并且被作为榜样效仿,他的自信度和个人成就感一下就建立起来了,心结打开了,他变得越来越自信,并愿意学习和积极帮助他人,在接下来的全校一日礼仪学习评比中被评为优秀。

  除此之外,班级卫生每次轮到他打扫的时候已经不需要**心了,他一个人在规定的时间内不仅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黑板擦得一尘不染,窗户干净明亮,而且主动细心地将桌椅下面、教室的门以及黑板最上面的位置都打扫得特别干净整洁。

  我又利用班会课赞赏他,并且激励他:“老师觉得你不仅可以在清洁卫生方面做榜样,还可以在学业方面做得更好。比如,你的英文单词听写和阅读,只要你花精力,你也一定会做得更好的,老师相信你,加油!”

  我在单词听写测试的前一天特别提醒他:“明天听写好好准备,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有进步的!”第二天测试中,10个单词听写他居然对了6个,在自然拼读课上,如果学了20个词,我不引导,他居然也能自己试着拼出10个以上,如果我给一些帮助,他能够全部拼读出来,我真的特别感动。

  现在这个孩子每天都有进步和变化,这让我找到了作为老师的成就感。我特别感谢学堂带给我们的《礼记·学记》的研修,让我对教育有了更多的思考和领悟。

  我深深体会到,每一个孩子都是有着无限潜能的,作为老师需要发现每个孩子的特质并适时引导和鼓励;一个孩子只有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才能保持对大千世界浓厚的探索兴趣,作为老师我们需要好好善护孩子们最本真的东西。

《礼记学记》读后感3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呻,朗读。占,音(chān),同“觇”,注视。毕,竹简,这里指书。“呻其占毕”意为“盯着课文大声朗诵”。讯,告知,告诫。“多其讯言”意为“一味地灌输”。

  及,急迫。数,音(shuò),多次。“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意为“一味赶进度而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悖,违背教学原则。佛,音(fú),佛戾,违背,违反。“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是说教师在施教中违背教学规律,提出的问题不符合学生实际。

  隐,痛恶。疾,怨恨。“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意思是,由于教师教学不当,使学生痛恶自己的学业,并怨恨自己的老师。

  刑,成功。

  这一段列述教学上的种种失误,对于今天的课堂教学有很大的警示。

  失误一,教学形式单一,死记硬背,满堂灌,使学生不能自主学习,缺少**思考,不能融会贯通。

  失误二,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不研究学生的学情,不从学生实际出发,不能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

  失误三,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畏惧,不能从学习中体验收获和快乐,使学生产生厌学、厌师情绪。

  《学记》很早就注意到教学中的弊端,并明确提出警示,但是,时至今日,这种违背教学规律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甚至根深蒂固。

  2008年12月我们在深入学习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实地参观了杜郎口中学,并根据我校实际,实行了“新课堂”。新课堂的宗旨是:教学就是“教学生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者、指导者、激励者、评价者;课堂上让学生动起来,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最大进步。如今,新课堂思想已经深入人心,新课堂已开出灿烂的花朵,并结出丰硕的成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