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报道的几个写作技巧

通讯报道的几个写作技巧

通讯报道是以“真实发生”为依托的文学创作过程,是用事实说话的艺术。同样的事实,可以有不同的视角,同样的时间,审美在不同的心境下,具有不同的审美倾向和社会意义。文学艺术的创造是审美创造,可以虚构可以玄想可以进行迷离梦幻的构思,天马行空,自由审美;而通讯报道则不然,要以事实凸显报道的主旨,以时间的现实性铺垫为文的要义,从而达到通讯报道对人们认知世界信息需要的满足。将事件变成信息的通讯报道就是记者的全力采访,巧妙运作的结果,而巧妙运作构筑了记者的写作风格和个性。那全力采访的事实,是主体和躯干,这运作的写作就是艺术了。笔者在采编工作中对于巧妙运作之“巧”有如下几点感触:

在通讯报道中渗透艺术审美

对于通讯报道来说,艺术审美意味着硬性新闻软着陆根性的存在。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通讯受限于事实也高于事实,这个高于就是事实背后的新闻,是事实内部的情思或者思想或者存在的社会含义和生命含义。有了深层次意味,通讯报道就不是淡而无味的枯燥,更不是空洞的说辞和教条。 适当的艺术渗透是对事实的谨慎和尊重。针对大量新闻报道中常见的弊端,北京大学教授谢冕先生认为新闻专业的教育应该重视中国语言文字的根基,新闻记者应该有较好的文笔和表达个性,新闻文章应该成为读者阅读欣赏的美文。这一观点,无疑是为新闻工作把脉,把常见问题摆在人们的面前。要把新闻文章变成读者阅读欣赏的美文,笔者在实践中做了一点尝试:

1.白描勾勒里有意“计白当黑”是通讯报道渗透艺术审美的常见手法白

描勾勒可以细致入微地托出人物肖像,适度空白,半点笔墨可以状写岁月沧桑。比如毕节日报社记者蒋凤的人物通讯报道《总溪河畔的代课教师——胡连友》(2011年4月11日教育周刊7版)一文中这样写道:“3月30日下午,在总溪河边上的纳雍县厍东关乡大坡小学,看到了满头白发满面沧桑的胡连友。当时,他刚为五年级的学生上完课。”这就是事实艺术的真实审美,新闻的5W在这句话里一下子就出来三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这句话的白描勾勒令人过目难忘胡连友的肖像:白发是岁月,沧桑同样是岁月。一种荒凉的客观存在摆在这则通讯里,人物一下子血肉丰满,不容忽视。

2.音声烘染的着色效果对通讯报道的辞藻包装适当的运用比喻,对于通讯报道来说是摆脱个性缺失,枯燥表达的尴尬处境的好技巧。文学审美中的陌生化手法在通讯报道中的运用也是很重要的。词语陌生,附着在事实上,让这个事实通体透明,色彩鲜亮,让通讯报道赋予美文品格。比如笔者的一篇名为《歌声荡漾山河醉飞鹏展翅迎宾客》的报道就利用了隐喻:“油菜花金黄的吼声一路翻滚,我们在春风徐徐的惬意中来到化屋基。‘贵州乌江源百里画廊旅游文化节暨化屋苗族花坡节’在黔西县新仁乡镇府的组织下于4月14日在化屋风景区举行。”这是一个富于文采的开头,直接写出时间地点和事件,用“油菜花金黄的吼声”给人一种新鲜视听撞击,用“一路翻滚”描绘春天无边无际的美丽,引发人们的好奇,有视角享受,有画面的流动美。花香浩荡,春风徐徐,为花坡节的举办造就了氛围。审美场生成,为下面喜庆的场景拉开了背景。接下来的段落有这样的描述:“霎时,宾客安静,主人安静,青山安静,绿水安静。姑娘小伙们着节日盛装走上舞台,把个苗家万种风情演绎成载歌载舞的欢乐。时而显现含羞遮面的青涩,时而表达狂野纯真的性情,时而歌声似清流蜿蜒,时而身影嬉戏如蝶舞花间。舞姿柔时如无骨水波,刚时似骏马奔腾。”通讯报道的现场感逼人地美,文字的审美意

境出来,美文品格铸就了通讯报道的`魅力,审美也不仅仅只属于文艺美学。

3.动词的使用构筑通讯的流动美

巧妙使用动词,通讯报道中的人物就会更加鲜活,动感流程形成通讯的力量。2011年4月13日毕节日报社会周刊5版王纯亮的《阳阳出院了》一文中有这么一段话:“‘阳阳康复出院了,我特地来感谢毕节日报社,感谢报社记者,我们全家都会永远记住你们这份恩德的。’余世俊笑容满面地说。尽管在以前的报道中,记者也多次写过他的笑容,但是那些掩藏在余世俊背后的痛苦是无言的,那是他和生活抗争的笑,这一次的笑,其中的意蕴,恐怕难以用笔来描述。”这段文字中用了多个动词来描写余世俊的笑,“笑容满面”、“掩藏”、“抗争”等,使得余世俊的生活呈现多层面,有厚重的生活感,况味呈隐态,表层的动感是笑容的五味杂陈,作者用了一句:这一次的笑,其中的意蕴,恐怕难以用笔描述。至此,这则通讯的动态进入舒缓地段,留给读者回味的余地。

《通讯报道的几个写作技巧》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