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简介

钱学森

  钱学森

  姓名:钱学森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11年

  籍贯:中国

  学历: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

  钱学森,1911年生,1934年在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次年赴美留学,至1938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求学,并获加洲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在美期间,他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

  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立志回国。在经受了长达6年的磨难后,1955年秋天,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从此,他以自己渊博的知识,赤诚的爱国之心,投入新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的研究开发工作。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下,从培训科技干部做起,克服重重困难,用4年时间研制发射成功我国第一枚近程导弹,又用4年研制成功中近程导弹,此后又用两年时间,于1966年使我国有了导弹核武器。短短10年,我国导弹核武器得到了飞速发展,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聂荣臻元帅曾说:“这是与学森同志出色的工作分不开的。”

  作为一位杰出的科学家,钱学森在技术科学的许多领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目前已出版专著9部,发表论文300余篇,在应用力学、喷气推进与航天技术、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系统工程、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科学技术体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等领域都具有开拓性的贡献。

  钱学森同志是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曾获中国科学院一等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91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江泽民同志在授奖仪式上称钱老“是一位具有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坚定不移地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战士”,“是我国爱国知识分子的典范”。

  专著:《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

  论文:《一个科学新领域----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及其方法论》

  人民科学家钱学森

  "我作为一名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钱学森用他的一生,实践着这个平凡而伟大的诺言。

  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她的语言、土地和人民,这是钱学森90年风雨岁月矢志不渝的赤子情怀。

  辛亥革命爆发两个月后,钱学森在上海出生,民族的危难成为他人生最初的记忆。为了救国,中学毕业的钱学森和当时许多有志青年一样,选择工科作为人生奋斗的方向。1934年夏,23岁的钱学森完成在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专业的学业,考取清华大学留美预备班。一年后,钱学森远渡重洋,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航空专业硕士学位。

  带着为国争光的一股冲劲,钱学森只用一年时间就拿下了硕士学位。1936年,钱学森转学加州理工学院,3年后获得航空、数学博士学位。随后,在他的老师、世界力学大师冯·卡门的指导和合作下,钱学森开始了高速飞机的气动力学、固体力学、火箭和导弹的研究,参与了大量工程实践,并和同事一道为美国设计、研制出可以用于作战的第一代导弹,为世界航空工业的建立奠定了可靠的理论基础。

  钱学森声名鹊起,成为和冯·卡门齐名的著名科学家。美国军队邀请他讲授火箭和喷气技术,美国空军以他的《喷气推进》为内部教材。1947年,36岁的钱学森成为麻省理工学院年青的正教授,拥有了许多人一辈子梦寐以求的地位、名誉和舒适的生活。

  钱学森却从未准备在美国长期生活,他清楚地知道,这里只是他人生的一个驿站,遥远的祖国才是他永远的家园。在美国的20年里,钱学森没有买一美元的保险。他将风洞原理应用于风车发电的实例计算中,选取的高度是从海平面起到海拔8公里以上,这正是他的祖国----中国的自然条件。

  多年以后,钱学森说:"我在美国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因为我是中国人。"

  1948年祖国解放事业的胜利在望让他看到:等待的时机终于来临!钱学森欣喜若狂,开始了紧张的归国准备。

  然而,归途,竟是那么的坎坷。

  骚扰、阻挠纷至而来,美国当局动用了可能的全部手段,所有的目的只有一个:无论如何都不让钱学森回国,因为"他太有价值了,在任何情况下都抵得上3至5个师的兵力。"

  坐牢、软禁,恐吓、跟踪,美国反动势力的迫害和打击,无法让钱学森屈服,激起的只是勇敢、无畏的斗争。面对检察官的无理指责,钱学森掷地有声地回答:"知识是我个人的财产,我有权给谁就给谁。我是中国人,当然忠于中国人民。"美国的报纸报道说:被审讯的不是钱学森,而是检察官!

  在钱学森的长期抗议和祖国外交斗争的巨大压力下,美国当局不得不同意钱学森回国。1955年9月17日,带着丰厚的学识和一腔热血,钱学森登上了归国的航船。

  祖国向钱学森敞开温暖的怀抱。广州、上海、杭州、北京……,钱学森所到之处,掌声、鲜花、笑脸相迎。  

  1956年1月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正式成立,钱学森出任第一任所长。

  1956年春节后不久,200多位科学家聚集在北京的西郊宾馆,研究制定新中国第一个远大规划----《1956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钱学森作了一场关于核聚变的精彩报告。半年多后的10月8日,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钱学森出任院长。

  1960年11月5日,我国第一枚导弹发射试验成功。这一天,离钱学森回国仅仅5年;离我国正式启动导弹计划不过4年。而美国为了这一步,花费了近10年时间。

  钱学森把自己全部的热血和智慧,奉献给了祖国的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导弹试验成功不久,他就开始思考我国导弹事业的长远发展规划,着手研究原子弹和导弹"两弹"结合的飞行爆炸试验。1965年1月,他又向中央正式建议:早日制订人造卫星研究计划。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工程因此被代称为"651工程"

  进入80年代,他和其他科学家一道,推动了"863"计划的实施。进入90年代,他建议组建科技公司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主张发展第四产业----科技和情报信息业,关注祖国的煤炭地下气化技术,倡导建立精神文明学。对正在启动的西部大开发,他以一个科学家的冷静提醒:虽然开发是全面的、综合的,仍然要以农业发展为基础……

  殷殷赤子情,拳拳报国心。这是一位科学老人对祖国、对人民热爱之情的独特表达。在这深情之中,闪耀着钱学森把有限生命融入祖国和人民伟大建设事业的光辉一生。

  1991年,中央组织部把钱学森和雷锋、焦裕禄、王进喜等并列为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号召全国人民向他们学习。钱学森得知后彻夜难眠:"我心情激动极了,我现在是劳动人民的一分子了,而且与劳动人民中最先进的分子连在一起了。"敏锐的思维、超前的意识,始终引领时代潮流,始终站在科学的最前沿,这是钱学森最显著的科学品格。

  1948年,美国科学家维纳发表《控制论》,遭到科学界的冷遇,37岁的钱学森却敏锐把握到这一理论的普遍意义,将这一新理论运用到自己的喷气技术研究。1954年,钱学森发表《工程控制论》一书,开创了一门新的技术科学。47年来,这本著作为世界各国科学家广为引证、参考,成为自动控制领域引用率最高的经典著作。

  在美国研究火箭时,钱学森曾大胆提出以火箭助推飞机实现洲际飞行,与此后航天飞机的迅速发展不谋而合;在计算机还只是新名词的50年代,他就预见到"许多复杂的工作可以用计算机模拟",极力主张加快研发;在能源、交通被普遍视为国民经济两大基础的1985年,他向中央领导建议,信息、通信、计算机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必须大力发展。活跃的思维,创造的激情,非但没有因为年事的增长而减退,反而迸发出更加璀璨的火花。

  继系统科学后,钱学森又相继提出思维科学、人体科学的概念,试图通过对人类思维活动和人体系统的研究,探索实现人工智能、揭开人体秘密的新途径。

  1990年,79岁的钱学森发表《一个科学新领域----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及其方法论》的论文,总结系统学和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提炼出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新概念,并提出了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的方法论,实现了还原论、整体论的辩证统一。

  两年后,81岁的钱学森在系统学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建立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和大成智慧学,试图以人为主,通过计算机和因特网,实现人机结合,综合集成古今中外、成千上万人的知识和智慧。

  伟大的创造来自科学的方法。辩证唯物主义----这正是钱学森不断超越他的同行,始终走在科学最前沿的"秘密钥匙"。

  500多页的《钱学森手稿》,形象地折射出钱学森严谨、不苟的治学精神。从一万多页科研笔记中选取的这些手稿,一串串英文清秀流畅,一个个数学公式推导工整严密,一幅幅图表规范整洁,即使小小的等号,也标准得如同直尺画的一样。为解决薄壳变形的难题,他研究的手稿长达800多页。到500多页时,他写上"不满意!!!";问题解决后,他在装手稿的信封上用红笔注上"最后定稿",接着又加上一句"在科学上没有最后"。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这是钱学森的科学品格,也是他的人格风范。年轻时的他不迷信权威,曾经与老师争论得面红耳赤;当他成为权威时,面对年轻大学生提出的正确意见,他也坦然接受,立即在讲义上作出修改。他经常对人说,我在北京师大附中读书时算是好学生,但每次考试也就80多分;我考取上海交大,并不是第一名,而是第三名;在美国的博士口试成绩也不是第一等,而是第二等。

  从一名爱国青年成长为一名著名的科学家,从一名科研工作者升华为一名自觉的马克思主义者,钱学森在不懈的科学追求中,实现了人生的一大跨跃。

  单位要为他建房他坚决不同意,因为"我不能脱离广大科技人员";报刊上颂扬他的文章被打招呼"到此为止";100万港元的巨额奖金支票,他看都未看,全部捐给了西部的治沙事业……晚年的钱学森以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虚怀若谷,淡然面对荣誉、地位、金钱。

  不题词,不为人写序,不参加鉴定会,不出席开幕式、剪彩仪式,不兼任任何顾问、名誉顾问,不到外地开会,不出国……,钱学森推辞了一切应酬,只为能静下心来,抓紧每一分钟,为祖国的科技事业和现代化建设专心工作。这是他的乐趣,也是他毕生的追求。

  "我本人只是沧海之一粟,渺小的很。真正伟大的是中国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这是钱学森,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肺腑之言,一位人民科学家的真诚心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