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林匹克颂教学设计(4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奥林匹克颂教学设计篇一
1、通过“倾听”活动,引导学生“善于倾听”,筛选提取信息。
2、通过演讲活动实践,体验感受演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提高演说能力。
㈠导入:
顾拜旦,可能爱好体育运动的同学对他并不陌生。
(课件显示照片)请你用一句话来评价一下你所了解的顾拜旦
(答案预设:奥林匹克之父;近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担任了近20年的国际奥委会主席;教育思想是他体育思想的核心,所以他还有一个身份是教育家)。
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他众多演讲中最为经典的一篇(课件显示课题——奥林匹克精神)
学习方式是(显示——活动体验)
㈡活动一:倾听作答
1、明确倾听要求,出示作答题目
下面,我们开始本节课的第一项活动:倾听作答什么样的“听”才叫倾听呢?(显示“专心、细心”),我们要求大家合上书本,静心倾听,提取关键信息,回答几个问题。请拿出纸和笔作必要的记录
(显示:记录关键词)
2、师演讲文本,生倾听记录
情境创设词:1919年,瑞士的洛桑金色演讲厅内,正在举行庆祝奥林匹克运动恢复25周年的纪念大会,在热烈的掌声中,奥运创始人顾拜旦走上了演讲台,开始了他最为经典的一次演说。
注:演讲时,删除文本第三节的后半段以及第六小节,并同步三次出示练习二中的问题。
3、合作讨论,辅以阅读,完成作答
四人小组交流答案,可以参考文本,完善记录的关键词。(2分钟)
课堂交流,明确答案。(注意:要求学生不看文本,组织语言表达)
预设指导一,问题②,除了展示悦乐,也就是快乐之外,奥林匹克精神还会展示什么美呢?请大家再听一遍这句话“这种内心的悦乐……为阳光……音乐……体育馆”,明确:自然美或音乐美或荣誉美等。
预设指导二:教育的现状让人不满意,那么与体育有什么关系呢?明确:希望通过体育来改变教育现状振兴教育。
预设指导三:奥林匹克精神除了“大众参与”之外,还有哪些内容?请再听一遍这段话“面对一个……力量之一”,明确:促进世界进步,构筑未来。再听下面这段话,促进世界进步的哪些方面呢?“虽然…不足以…,不能…也不能…但是…”,明确:还可以促进和平、公平、教育。
4、概括全文
请你用一句话,结合全文概括一下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
明确:奥林匹克精神包括又超越了竞技精神,它可以给人带来悦乐感,带来美感和荣誉感,它可以让大众参与,促进社会和平、公平和教育,推动社会的进步。
过渡语:活动一倾听至此结束,谢谢大家的积极参与和合作,看来大家不仅是考试时做阅读理解题目的高手,也是有很强的倾听能力的。训练了耳朵——听的能力,下面进入活动二,体验演讲,练练我们的说的能力,我相信大家一定会展示出我们的演讲风采。(课件显示:活动二,体验演讲)
㈢活动二:体验演讲
课件显示——体验目标:如何体现演说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演讲活动是以演为主还是以讲为主呢?
课件显示——以“讲”为主以“演”为辅。
我们要努力通过语言的表达体现语言的魅力,增强演说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下面我们以第二小节为例,尝试演讲
1、学生尝试演讲第二节。
2、结合体验,小组成员切磋交流,如何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
3、交流体会,指导点拨。
指导预设一,“奥林匹克精神逐渐为青年所崇尚”。赞颂的语气,喜悦的神态。(即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
指导预设二,“包括但又超越了”,关键词语要重读。
指导预设三,几次停顿。“作出详细阐述”之后的停顿,启发听众注意,下面就要详细地阐述了。“设想一下”之后的停顿要达到引领听众共同去想像的目的。“当这种内心……,∨融合在一起”,长句中的换气停顿。
预设四,“为…所…,为…所…”,排比句式,语调逐渐上扬,用赞美的语气。
预设五,“绚丽的梦想”,自豪、肯定、有力。“这一迷人的梦想使世界凝聚在一起”,手势辅助,握紧拳头向下,表达坚定的信念,用昂扬的语调,热烈赞颂的语气。
4、分解指导后,学生再次尝试体验演讲。
5、生讲台展示,鼓励学生有创意地、有个性地展示自己的演讲体验。(两次)
6、评点小结(课件显示)
讲(主):语气、语调、语速、重音、停顿……
演(辅):手势、表情、视线、身姿……
7、实践演讲(第四、五节)
学生揣摩演讲后,四人小组交流体会,推荐优秀者上讲台展示(男女生各一位)。
鼓励语预设:演讲是勇敢者的活动,也是优秀者的活动,一个人的语言水平,体现着一个人的自信与智慧、教养和风度,希望我们中的优秀者展示优秀的你。
演讲后围绕讲和演两方面。组织评点(自评、他评)
8、综合演讲体验
全体学生以站立式的身姿、半脱稿的方式演讲全文。
情境创设:站着的每一位同学,现在你就站是金色演讲大厅里,你就是奥运会的创始人顾拜旦,你走上讲台,热烈地、赞颂讴歌奥林匹克精神,让精彩的演讲开始吧!
9、优秀者展示,3名学生演讲全文,鼓励学生以听众身份参与,创设热烈的气氛。
(四)结束语:
现代奥运走过百年历史,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08年奥运圣火将在北京燃起,让我们共同期待又一个奇迹的诞生吧!
谢谢顾拜旦!谢谢大家!
奥林匹克颂教学设计篇二
“走进语言现场”专题的学习方式是活动体验,强调实践性和活动性。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走进语言现场”,在交流表达的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奥林匹克精神》是顾拜旦的一次演讲,本课教学,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演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并在体会的基础上进行演讲实践。关于文本内容,只要让学生了解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与价值就可以了。
1、体会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2、感受演讲精品的魅力
3、总结、借鉴典范演讲的经验,在历练中提高演说能力
通过探究和体会,概括、总结《奥林匹克精神》这次成功演讲的经验,并在演讲实践中锻炼、提高演讲能力
教师讲解与学生体验相结合,以学生体验为主
1课时
1、导入新课:
当我们满怀信心地走进2008年,我们迎来的是一场又一场的灾难:雪灾,地震,洪水……雪灾没有冰冻我们的意志,地震没有动摇我们的信念,洪水没有冲垮我们的精神。一场又一场的灾难,让我更加坚信中国人的勇气,让我更加深切地相信中国的未来。2008年,我们在灾难中更加坚强!2008年,我们依然阔步前进!第29届奥运会就是我们前进的号角,听,号声的前奏已经响起。让我们昂首走进奥运,走近顾拜旦。
2、了解顾拜旦
顾拜旦(1863——1938)近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他担任了近20年的国际奥委会主席,被称为“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在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立与发展的奋斗生涯中,发表了1200多篇著作和演说,内容涉及教育学、社会学、医学、心理学和美学等方面,其中闪烁着他的体育思想。由于他对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卓越贡献,被国际奥委会授予终身名誉主席称号。他光辉的一生为奥林匹克运动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世界文化史和体育史留下了不朽的篇章。
3、朗诵课文整体把握
(1)教师简述课文内容,并板书要点。
《奥林匹克精神》是顾拜旦1919年4月在瑞士洛桑庆祝奥林匹克运动恢复25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讲。这次演讲以奥林匹克精神为中心,内容主要包括:
①简要回顾五年的历史
②说明奥林匹克精神与纯粹的竞技精神的不同之处。
③复兴奥运会的宗旨——通过体育竞赛来教育青年
④奥林匹克精神变成现实的理念——大众参与
⑤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人类吸收古代传统构筑未来的力量之一
⑥畅想美好前景,确信奥林匹克精神必将如阳光普照大地,必将拥有沉甸甸的收获
(2)学生快速朗读课文,并标注段落,画出每段中自己认为是重点的语句(3分钟左右)
4、文本探究
(1)教师演讲文本,学生参照课后练习第2题和段落重的重点语句,筛选文本中的信息并记录。(情境创设词:1919年,瑞士的洛桑金色演讲厅内,正在举行庆祝奥林匹克运动会恢复25周年的纪念大会,在热烈的掌声中,奥运创始人顾拜旦走上了演讲台,开始了他最为经典的一次演讲。)
(2)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表格中的问题。(可以参考文本,完善记录的关键词)(2分钟左右)
朗读倾听并作答
第1——2段①“五年前”具体是指哪一年?在奥林匹克运动史上,这一年有什么重大事件?
②顾拜旦这里“详细阐述”的“不同之处”具体指什么?
第3段①“敲响重开奥林匹克时代钟声的原因”是什么?
②顾拜旦以什么样的理念开创了奥林匹克新时代?
第4——5段顾拜旦倡导的近代奥林匹克精神包括那些内容?
(3)问题探究:
①请同学们在倾听演讲和阅读文本的基础上,用一句话概括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
明确:奥林匹克精神包括又超越了竞技精神,它可以给人带来悦乐感,带来美感和荣誉感,它可以让大众参与,促进社会和平、公平和教育,推动社会进步。
②“更快、更高、更强”与顾拜旦倡导的近代奥林匹克精神相同吗?谈谈你的理解。(讨论2分钟左右,学生自由发言3——5名)
教师提示:“更快、更高、更强”充分表达了奥林匹克运动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的奋斗精神。虽然只有短短的六个字,而其中的含义却非常丰富。“更快!更高!更强!”不仅是指运动成绩,它有更深的含义;“参加奥运比赛,最重要的目的不是赢得冠军,而是参与”!
顾拜旦认为,奥林匹克精神是人类吸收古代传统构筑未来的力量之一,这种力量体现在:虽“不足以确保社会和平”,但仍可促进和平;虽“不能更加均衡地为人类分配生产和消费物质必需品的权力”,但仍可促进公平;虽“不能够为青少年提供免费接受智力培训的机会”,但仍可促进教育。和平性、公平性、教育性,在他看来就是完整、民主的奥林匹克精神。
5、品味精品魅力,总结成功经验
(1)鉴赏成功演讲
(情境创设词:《奥林匹克精神》是一篇演讲词。演讲既是一门语言逻辑巧妙运用的学问,更是一种机智、激情、鼓舞人心的语言艺术。一次成功的演讲,可以对人类历史的进程发生重大影响,成为穿越时空的声音,成为当代人和后代人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典范。史料记载帕特里克亨利在弗吉尼亚州议会上做完《不自由,毋宁死》的演讲后,会场群情激愤“拿起武器!拿起武器!”的呼喊声响彻议会大厅。让我们一起来鉴赏经典的演讲,从经典中吸取精华。)
①播放《奥林匹克精神》的第5段演讲视频。
②小组讨论:在顾拜旦的演讲中你有什么发现?(讨论2分钟左右,学生自由发言5——7名)
教师总结: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我们把这些见解总结一下:
①演讲者的精神境界与自我状态格外重要。顾拜旦复兴奥运会的理想,震撼着听众的心灵,知识获取演讲成功的前提。
②演讲词要作到观点鲜明,语气坚定。
③语言要形象、生动、有力。
④演讲者必须十分重视体态语。演讲者应站直立稳,精神饱满;目光要平直向前流动,统摄全场,使每一个听众都能感到“他是在向我演讲”;注意手势语。
(2)体验演讲
我们要努力通过得体、巧妙的口语表达来表现语言的魅力,增强演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下面我们以第二小节为例,尝试演讲。
①学生尝试演讲第二小节。(2——4名同学)
②教师评价:几位同学都很勇敢,是我们每个人学习的榜样。同学们听刚才几位同学的演讲有生命体会?如果和顾拜旦对比一下,我们还有什么要努力的?
③结合体会,小组成员切磋交流,如何使演讲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
④学生自由发言交流体会(2分钟左右),教师指导点拨
点拨预设一,“奥林匹克精神逐渐为青年所崇尚”。赞颂的语气,喜悦的神态。(即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
点拨预设二,“包括但又超越了”,关键词语要重读。
点拨预设三,几次停顿。
“作出详细阐述”之后的停顿,启发听众注意,下面就要详细地阐述了。
“设想一下”之后的停顿要达到引领听众共同去想像的目的。
“当这种内心……融合在一起”,长句中的换气停顿。
点拨预设四,“为…所…,为…所…”,排比句式,语调逐渐上扬,用赞美的语气。
点拨预设五,“绚丽的梦想”,自豪、肯定、有力。“这一迷人的梦想使世界凝聚在一起”,手势辅助,握紧拳头向下,表达坚定的信念,用昂扬的语调,热烈赞颂的语气。
④分解指导后,学生再次尝试体验演讲。
⑤鼓励学生有创意地、有个性地展示自己的演讲体验。(两次)
教师鼓励语:演讲既是一门语言逻辑巧妙运用的学问,更是一种机智、激情、鼓舞人心的语言艺术。演讲是勇敢者的活动,也是自信者、优秀者的活动,它不仅展示了一个人运用语言的能力,更展示了一个人的教养和风度,希望我们中的优秀者展示优秀的你。
⑥综合演讲体验
全体学生以站立式的身姿、半脱稿的方式演讲全文,
教师鼓励:站着的每一位同学,现在你就站在金色演讲大厅里,你就是奥运会的创始人顾拜旦,你走上讲台,热烈地、赞颂讴歌奥林匹克精神,让精彩的演讲开始吧。
6、课堂结束语
现代奥运走过百年历史,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08年奥运圣火即将在北京燃起,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个伟大而又神圣的时刻吧!
7、板书设计
奥林匹克精神
顾拜旦
①五年的历史自信
②不同之处观点鲜明,语气坚定
③宗旨演讲形象、生动、有力
④内涵体态语
⑤前景
这堂课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针对学生的发言作出适当的点拨和评价,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学生探究、发言中,发现部分同学的运用语言的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有待提高,有些同学发言时表情不自然,在以后的授课中应鼓励学生多发言,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奥林匹克颂教学设计篇三
1、知识目标:理清课文的思路,理解文章的内容;
2、能力目标:掌握演讲稿的特点,学习演讲的技巧。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掌握演讲稿的特点,学习演讲的技巧。
: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读演讲词,并切实地指导他们的演讲技巧,让他们学有所用。
《不自由,毋宁死》,可见“自由”是多么的重要。
徐志摩">徐志摩先生说:就是打破了头,也要保持我灵魂深处的自由。
裴多菲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今天我们就去看看亨利的《不自由,毋宁死》,这是一篇演讲稿。
演讲是一门艺术。有人凭着三寸不烂之舌,不用一兵一卒,便能连下数城;也有人单枪匹马,面对众多敌人,慷慨陈辞,结果竟化敌为友;而陈胜当年揭竿而起,振臂一呼,天下便能风云呼应,这其中的原因,虽然主要是因为客观因素,但也不能说与他的那篇“演说词”毫无关系。
一场成功的演讲,仍是一枝神奇的枪,一柄锋利的剑。而一场成功的演讲,又首先取决于一篇成功的演讲稿。
帕特里克亨利是弗吉尼亚殖民地上最成功的律师之一。
北美洲的原始居民为印第安人。从1607到1733年,英国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陆续建立了13个殖民地,采取剥削、压制的政策。18世纪中叶,北美殖民地人民同英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人民要求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英殖民者采用各种手段,软硬兼施,企图维护其宗主国的地位。1774年,英国颁布了诸如关闭波士顿港、增派英国驻军、取消马萨诸塞的自治权、确立英国对殖民地的司法权等法令,从政治上、军事上加紧对殖民地的控制与镇压。殖民地中的一些温和派和保守分子屈服于英国政府的压力,极力主张妥协和解。帕特里克亨利与之相反,属于激进派人物,主张不惜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换取独立。1775年3月23日,在弗吉尼亚州议会上,眼看着妥协势力占了优势,他义无反顾,登台发表了这篇著名的演讲。
亨利的演讲极大地鼓舞了人们为争取独立而进行战斗的激情,他的演讲结束后,会场群情激愤,“拿起武器!拿起武器!”的呼喊声响彻议会大厅。这篇演说词被后人作为不朽的名篇,特别是结尾的警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1.演讲稿的写作要求
首先,演讲稿的内容、风格要根据对象、场合,甚至演讲者本人的一些特定情况而定。用美国演讲专家多利斯莎劳夫的话讲,即演讲稿既要适合你,又要适合他,同时,还要适合当时的场合以及规定的时间。
所谓适合你,是说演讲稿正好适合演讲人的年龄、身份、气质以及特长等。否则,不仅会影响演讲效果,有时甚至还会弄得人啼笑皆非。比如你是一个中学生,却偏偏要你去演讲一篇老成持重,带有严重教训口吻的演说词,你试试看?再比如你是一个饱经沧爽的成熟老练的长者,那么,你去对一群天真活泼的青年作一次情绪激昂、甚至不合自己身份的演说试试看?这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所以说,演讲稿一般来讲要适合演讲人。像1987年曲啸的题为《我的路》的演讲,就非常适合演讲者本人的身份、年龄、职业以及气质。这次演讲的听众是大学生和大学里的老师们。而演讲者本人就是一个大知识分子、大学教授。他把自己的遭遇以及当时知识分子的真实心态呈现在听众面前,深深地打动了听众。正因为这篇演讲稿准确地把握住了演讲者本人的身份以及其它一些特定的情况,所以,它隽永动人,易于接受。
所谓适合他,适合场合,这也是写演讲稿时必须考虑的。比如你对一批山区的老农演讲,却不断地使用着“是可忍,孰不可忍”之类的文言句子,那么,尽管你的拳头握得再紧,你的声音提得再高,但听众的表情反映恐怕也只能是一片茫然。而像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在瑞典斯得哥尔摩接受诺贝尔文学奖时所作的题为《我在美国的日子》的演讲,尽管它文气十足,讲究优美,但由于它适合到会的听众,适合当时的环境,所以,被认为是一篇著名的演说词。
总之,演讲稿的写作,一定要注意它的适合性。只有适合“你”的,才能易于表达,表达得更好;只有适合“他”的,才容易被人接受,取得应有的、更好的效果。
其次,演讲稿一定要有充沛的感情,有较强的说服力。当然,二者在一篇演讲稿中有时允许有所偏重。如果是一篇呼吁性的演讲,由于要考虑到它的煽动性,可以偏重于充沛的激情;如果是一篇辩论性的或是一篇劝导性的演讲,由于要以理服人,所以,它可以偏重逻辑性、论证性。不过,如果能将二者统一在一篇演讲稿中,则更好。
像闻一多">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的讲演》,便可以说是一篇富于激情,具有很强说服力的演讲稿。正因为如此,所以它不仅在演讲的当时便获得了数次的热烈掌声,而且,它至今仍回响在我们的耳畔,使我们缅怀先烈,痛恨敌人,时时想起闻">闻先生的音容笑貌。
最后,演说词的写作还要注意文学性、技巧性。为了使演说词写得生动、形象,人们常常采用比喻的手法,甚至有时采用通篇用比的手法。
为了加强演说词的感人效果和说服力量,还可以在文中适当地采用排比、反问和重复等修辞手法。
2.根据演讲稿的写作要求,看看本文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1)、这次演讲的目的就是让人们丢掉幻想,准备战斗。为了使议员们接受自己的主张,争取到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亨利在演讲时十分注意策略,采用了后发制人、逐层推进的方法。
(2)、演讲一开始,他先对其他发言人的爱国精神与见识才能表示了钦敬。接着话锋一转,说明自己毫无顾忌、毫无保留地讲出截然不同的观点,并非不敬和冒犯,而是在论及事关国家存亡的重大问题时,不能缄口沉默,很自然地转到坚持斗争、反对妥协的观点上来。
亨利对议会中主张和解的保守派的心理了解得十分清楚,直截了当地指出他们“沉湎于希望的幻觉”、“不愿正视痛苦现实”的心理倾向,批评他们对“关系到是否蒙受奴役的大问题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然后,以“我只有一盏指路明灯,那就是经验之灯”领起,详尽陈述求和的历史事实与大兵压境的严峻现实,逐层批驳和解妥协的思想,用连续的问句启发人们从对经验的回顾中判断未来,呼吁人们“再也不能沉迷于虚无缥缈的和平希望之中了”,用斩钉截铁的语气反复强调“必须战斗”,“我们的惟一出路只有诉诸武力,求助于战争之神”。
接下来针对“力量太单薄”、不能与强敌“抗衡”的畏惧心理,分三层展开说理。先说力量并非指日可待,等待的结果是束手就擒;次说利用自然条件,发动民众为正义而战,任何敌人都无法战胜我们;最后说战争不可避免,我们别无选择!
随着演讲的逐步展开,亨利的语调越来越坚决,言辞越来越激烈,感情越来越高昂,直到最后,以“不自由,毋宁死”的警句表达了誓为自由而战的坚定决心,将整篇演讲推向高潮,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1.教师指导
亨利的演讲表现了高超、机敏的技巧。他谙熟口语表达的特点,使用大量的排比、呼告、设问、反问,以及感叹、长短句交错等表现手法,强化了听觉效果。例如,最后一段就连用了六个反问句和设问句,层层推进,气势磅礴,大大增强了演讲的鼓动性和说服力。
他为了强调形势的紧迫,用了一连串的排比句式:“可我们的请愿受到轻侮;我们的抗议招来了新的暴力;我们的哀求被人家置之不理;我们被人家轻蔑地一脚从御座前踢开。”通过这一连串的排比句的运用后,作者接着又采用一系列的排比句和重复句:“假如我们想得到自由……假如我们……假如我们……那么我们必须战斗!我再重复一遍,必须战斗!我们的唯一出路只有诉诸武力,求助于战争之神!”通过这些修辞手法的适当运用,作者“诉诸武力”的思想和理由表达得异常鲜明,异常坚定,异常有力。最后,文章又来一连串的责问和反问:“实际上,战争已经开始,从北方刮来的大风都会将武器的铿锵回响送到我们的耳鼓。我们的同胞已身在疆场!我们为什么还要站在这里袖手旁观呢?先生们希望的是什么?想要达到什么目的?生命就那么可贵?和平就那么甜美?甚至不惜以以戴锁链、受奴役的代价来换取吗?……不自由,毋宁死!”由于排比、重复、反问等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所以,这篇演说词咄咄逼人,气势酣畅。
2.学生分小组选择自己有体会的语段进行演讲,小组交流,并进行评点
3.全班交流
奥林匹克颂教学设计篇四
教与学的目标
2.明确即景抒情与借古事比今事两种抒情方法的各自长处。
教与学的时间预设
一课时(40分钟)
教与学的过程预设
同学们,我们平时经常说自己的民族历史有多么多么悠久,今天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历史给我们的最好的东西是什么?”(预设学生的答案:提供经验教训;丰富文化积淀;增强民族自豪感;等等)
大家的回答都有各自的合理性。德国大文豪歌德的回答是这样的:“历史给我们的最好的东西就是它所激起的热情。”一旦我们被某个历史人物、某个历史事件深深触动,我们就会激情澎湃、情难自已。用诗歌的形式把这些激情记录下来,我们就称之为怀古诗词(板书:怀古诗词)。它们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历史题材作为题咏的对象。
本堂课我们就来研读这样类型的两首宋词。
1.教师范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注意正音(如“了”、“纶”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注意正音(如“佛”、“仲”等)。
2、学生齐读两首词。
3、交流初读感受
此环节起激发兴趣的作用,为接下去的分组研习作准备。可以从“你更喜欢其中的哪一首?”“你觉得哪一首比较容易读懂?”这样的浅易问题入手。确定班内四组同学的大致“倾向”,“暗示”两首词的显著差异。
4、分组自主合作研
把班里同学分成两组:
第一组合作研习《念奴娇赤壁怀古》,任务是根据教材77页“文本研习”第1题,主要研习这样4个小问题(刚好对应4个直列):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歌咏的是历史人物还是历史事件?(指明作者写作的地点,词涉及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各是什么)
(2)《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作者对周瑜有何评价?(说出具体理由)
(3)这首词的上片对赤壁的雄奇景色作了具体的描绘,这有什么作用?
(4)请从写景的角度变化及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两个方面说明“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写景技巧。
第二组合作研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任务是根据教材77页“文本研习”第2题,也主要研习4个小问题: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涉及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各有哪些?
(2)这首词中作者用来自比的历史人物是谁?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处境和感情?
(3)这首词中提到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都与当时的统治者及其领导的政治事件有关,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明道清呢?
(4)据说民族英雄岳飞的孙子岳珂这样评价辛弃疾的这首词:“微觉用事多耳”,意思是批评这首词题咏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太多了。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5、交流、共享研习成果
第一组4个问题各推请一名同学为代表发言,教师适时补充、纠偏。建议这样总结:
(1)怀古人为主
(2)周:年少有为;苏:老大无为
(3)以景之雄奇衬托所怀古人所创事业的伟大不凡
(4)由仰视到俯视、远望,分别从形、声、色角度描绘。所用修辞手法为夸张、拟人、比喻。
第一组交流结束后,请第二组同学齐读《念奴娇赤壁怀古》。
第二组4个问题也各推请一名同学为代表发言。教师在补充、纠偏时,注意让第一组的同学参与。建议这样总结:
(1)历史人物有:孙权、刘裕、刘义隆、廉颇;历史事件:刘义隆北伐失败。
(2)廉颇。作者北伐理想长期不能实现,虽年老,仍不忘为之奋斗!
(3)这是借古事以比今事,一则显得含蓄(直斥君主的无能会给作者带来杀身之祸),二则能使作者的忧愤具有历史的厚重感。
(4)赞成的理由如:这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都与镇江(即京口)和北伐有关,是作者的合理联想。不损害词的结构安排,同时又使词的主题得以升化、抒情显得含蓄。不赞成的理由如:增加阅读困难,影响这首词的流布。
第二组交流结束后,请第一组的同学齐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总结
根据教材77页“文本研习”第3题,教师可作这样的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研习了这样两首怀古诗词,三国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建立的辉惶业绩激起了贬谪黄冈的苏东坡的热情,他借笔下雄奇的赤壁景象,抒发了自己对古人建功立业的美好人生境界的向往;孙权、刘裕那些奋发有为力图北伐恢复中原的古代君主,激起辛弃疾对自己时代苟安偷生的君主的无比痛恨,他以战国老将廉颇自况,抒写了老当益壮,报效南宋北伐事业的慷慨激情。你们说,历史是不是像歌德所说的'那样,给我们的最好东西就是“它所激起的热情”?你们要是能在课外多读一些以历史题材为歌咏对象的诗歌,体会一定会更深!
2.布置作业
课后熟读并背诵这两首宋词。
板书设计
千古江山
怀古诗词: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激起的热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