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记忆中的三年自然灾害

翻开珍藏在河北省档案馆关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三年特大自然灾害的那段历史真实记录的大量档案,仿佛大自然无情的面孔、人类为生存顽强抗争的画面又一幅幅再次映现在人们眼前……。重现那段大自然的惨烈和人民群众英雄主义交织的历史,不仅有利于丰富和积累人类抗御自然灾害的经验,汲取教训,而且对于促进当前开展的生态治理、新农村建设,有针对性服务“三农”,提高防灾减灾的能力,亦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阅档案透视特大自然灾害

查阅河北自然灾害记录可以发现,1959至1961年发生的三年特大自然灾害在河北的历史上是空前的,其严重程度超过以往任何一次自然灾害,河北因此也成为全国受灾最重的十个省份之一。

二、鉴史档寻觅历史的启迪

把脉河北三年特大自然灾害的特点,辨析其生、变的机理,我们又能开出一剂怎样的良方予以防治呢?

(三)加强气象、灾情监测,加强灾害天气预警和信息发布。

新中国初建,党中央、国务院就提出要“以农业为基础”,并为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做了力所能及的投入,每个县、公社都建立了气象站,设立了监测点。据《河北省志?气象志》披露,到1959年,根据桂林气象会议关于“专专有台,县县有站,社社有哨,队队有组”建设气象网点的精神,全省一年之内就建起了包括两个分站在内的35个气象站,其中大部分站担负农业气象观测任务。与此同时,还本着“自愿、自建、自管、自用”的原则,由气象部门协助广大农村社队建立起数百个气象哨、组。到目前,经过五十多年的努力,我省的气象事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由地面观测站、高空观测站、天气雷达站及各专业观测站组成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以及多层次综合通信系统、资料分析应用加工系统、完整的天气预报系统等。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还必须: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建立完备的现代气象业务技术体系,充分发挥天气雷达、气象卫星、探空站、自动气象站及各类专业观测网的作用,坚持地面、高空、空间相结合,完善探测、加工、传输、预报系统,严密跟踪各类气象灾害发生发展过程,及时分析天气气候变化趋势,形成全省性、多层次、布局合理的气象监测预报网络,提高对重大灾害预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同时重点加强对台风、暴雨、暴雪、大风、大雾等灾害及其中短期预报和雷电、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电话、手机短信、互联网、专用电台、移动式警报器等现代化手段在第一时间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众发布灾害天气预警信息。这是防范应对气象灾害的关键,亦是有效减少人员伤亡和各种损失的重要举措。

(四)推广抗旱、抗涝、抗病虫害、适应性种植等植保防灾减灾技术,合理安排农业种植结构和布局。一是在一些水库和内涝洼地等蝗虫主发区,采取改治并举的防蝗方针,因地制宜地协调应用生态控制、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措施,确保蝗虫不起飞、不危害、不成灾。二是大力推广旱地一次性化学除草、农田灭鼠、病虫抗药性治理、生物农药及天敌保护利用、危险性有害生物封锁控制等技术。三是因地制宜地选用耐旱抗涝、抗倒伏、优质、高产、抗逆新品种,加强耐旱耐涝作物品种的筛选和推广应用;推广旱地沟垄耕作、集雨补水、旱育秧、地膜覆盖等雨养旱作农业技术;推广渠道防渗、喷灌、滴灌等节水抗旱技术,提高田间水利用率;通过抢抓农时、适时早播、适当增加播种量、保墒和根据测土配方进行平衡施肥,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密植、中耕追肥等提高抗涝能力和涝后作物的生长恢复能力,达到防灾减灾增产增收的目的。四是把治山兴林涵养水源,作为控制我省山区洪水灾害和水土流失的重要工作,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大对山区洪水灾害和水土流失的治理力度,控制土地沙化,减轻风沙、干旱等自然灾害的损失程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