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译文

《送东阳马生序》译文(精选17篇)

《送东阳马生序》译文 篇1

  送东阳马生序 作者:宋濂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1/3]

  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读书。家里贫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亲书抄写,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天很冷时,砚池里的水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因此停止。抄写完了,赶快送还借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阅读很多书。到了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和名人相交往(请教),曾经跑到百里以外向同乡有名望的前辈拿着书请教。前辈道德、声望高,高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来没有把语言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恭敬地站在他旁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人斥责人,(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不敢回答;等到他高兴了,就又请教。所以我虽很笨,终于获得多教益。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3]

  《送东阳马生序》待续 送东阳马生序 作者:宋濂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2/3]

  当我去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籍,拖着鞋子,在深山大谷中奔走,深冬刮着凛冽的寒风,大雪有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不知道。等走到旅舍,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暖脚,拿被子(给我)盖上,过很久才暖和过来。在旅馆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鲜美的食物可以享受,一起住在旅馆的同学们,都穿着华美的衣服戴着红缨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上佩带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闪光耀眼好像仙人。而我却穿着破棉祆旧衣衫生活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的心思。因为我心中有自己的乐趣,不感到吃穿的享受不如别人了。我求学时的勤恳艰辛情况大体如此。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2/3]

  《送东阳马生序》待续 送东阳马生序 作者:宋濂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3/3]

  现在这些学生在大学里学习,政府天天供给膳食,父母年年送来冬服夏装,(这就)没有挨冻挨饿的忧虑啦;坐在高大宽敞的房屋之下读着《诗》《书》,这就)没有东奔西走的劳累啦;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问而不告诉,求知而得不到的啦;一切应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这就)不必象我那样亲手抄写,向别人借来然后才能看到啦。(要是)他们学业(还)不精通,德行(还)有不具备的,(那就)不是(他的)智力低下,而是(他的)思想不象我那样专注罢了,难道是别人的过失吗?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禀销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马生君在大学学习已经两年了,同辈的人称赞他贤能。去官之后进京朝见皇帝,他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篇长信做见面礼,言辞很流畅通达。同论的文相比,语言委婉、神色和悦。自称小时候学习用功、刻苦。是可以称得上爱好学习的人。他将要回家乡探视他的双亲,我特意告诉了他求学的艰难。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3/3]

  《送东阳马生序》待续

《送东阳马生序》译文 篇2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每:时常。假借:同义词连用,可译为“借”。时常向藏有书籍的人家去借。

  2.无从致书以观。

  无从:没有办法。致:取得,这时指买到。没有办法买书来看。

  3.益慕圣贤之道。

  道:学说。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4.弗之怠。

  弗:副词,不。之:代词,指学习。“弗之怠”即弗怠之,否定句式代词宾语前置句。不敢放松学习。

  5.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硕:大。硕师即大师,才学渊博的人。游;交往。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不能与有名望的人交往。

  6.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俟:等待。欣悦:高兴。请:请教。焉:兼词,“于之”的合音,向他。等先生高兴了,便又向他请教。

  7.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

  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箧:箱子,这里指书箱。曳:拖。屣:鞋子。在我当年从师求学时,背着书箱,拖着鞋子。

  8.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支:通“肢”。僵劲:僵硬。媵人:服役的人。汤:热水。沃灌:浇洗。衾:被子。拥覆:围盖。久而:时间副词,好久,“而”是副词词尾。和:暖和。到了住所,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服役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暖脚,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我)才暖和过来。

  9.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绮绣:丝绸做的华丽的衣服。同旅舍的同学们都穿着华丽的衣服。

  10.假诸人而后见也。

  假:借。诸:兼词,“之于”的合音。从别人那里借来后才能看到。

  11.其①将归见其②亲也,余故道为学之①难以告之②。

  其①:代词,指马生。其②:代词,作定语,他的。亲:父母。也:句中停顿中起提示下文的作用。之①:结构助词,的。之②:代词,代马生。在他将要回家探望他的父母时,我特意向他讲述(我当年)求学情况的艰难来勉励他。

  (甄月朝)

  /

《送东阳马生序》译文 篇3

  教学设想

  通过写自己年轻时期读书的艰苦,劝人利用便利的条件,虚心求教,认真读书。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这种勤奋善学的精神,并掌握其中的一些重点字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板书课文标题)

  二、介绍作者和作品

  1.介绍作者。

  学生自读课文注释①,教师补充:

  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集》。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

  三、朗读全文,并疏通疑难字词的读音

  要求学生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嗜学怠叩问绮秀裘葛谒余撰

  四、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五、学习课文第1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1段。

  2.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字词:

  (1)余幼时即嗜学:我从小就爱好读书。

  (2)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之:指抄书。

  (3)硕师:大师,对学者的尊称。

  (4)先达:有地位有声望的前辈。据有关资料来看,可能是指黄滑。

  (5)未尝稍降辞色:态度一直严肃。辞色:语言和脸色。

  (6)援疑质理:援疑,提出疑难;质理,质询道理。

  (7)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盖,句首发语词。’我求学时辛勤艰苦的情况大体就是这样。

  3.指名学生翻译部分重点句子。

  4.思考: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学生讨论后明确:这一段是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

  5.思考: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

  回答。

  学生讨论后明确: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2)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3)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4)余则组袍敝衣处其间

  6.思考: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明确:从本段最后几句话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就的根本原因。

  7.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以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

  明确:要求学生描绘,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要想准确描述出来,必须理解文句的准确意思,在此基础上,再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二是要学生体会作者求学艰难,从而感受到自己求学的幸福。

  六、学习课文第2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2段。

  2.学生采用结合注释、相互交流、向老师提问等不同方式,理解本段中的重点语句,疏通阅读障碍。

  3.思考以下问题:

  (1)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2)文章从哪些地方表现了明代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

  (3)作者写这些太学生学习条件优越的用意何在?

  学生讨论后归纳:这一自然段主要是说明今之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这些内容与前一段的内容形成鲜明的对比,并从四个方面与前面作者求学的情况形成对比:

  衣食:廪稍之供、葛裘之遗——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组袍敝衣

  住宿: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行深山巨谷

  从师:未有问而不告——未尝稍降辞色、叱咄

  书籍: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经过四层对此,显而易见昔日艰难和今日条件的优裕。在昔日困苦中能够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越条件下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说明其用心不专。

  七、学习课文第3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3段。

  2.学生自行翻译之后,教师指名学生翻译本段。

  学生翻译后,教师引导学生互相讨论,订正其中的错误,使学生准确理解文句的意思,把握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3.思考:请概括本段的中心意思。

  明确:点明这篇赠序的写作背景和意图。

  学生概括归纳后,可以引导学生对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作进一步阐述。

  八、领会文章写作上的基本特点

  本文在写作上,注意了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叙述、描写的同时,还适当地穿插了议论,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在讲述了今之太学生的优越学习条件后,进而推论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这就是通过今昔对比所揭示出的道理。

  九、布置作业

  (《初中语文第六册教案》人教社延边教育出版社)

《送东阳马生序》译文 篇4

  学习目标

  1.初步感知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

  2.掌握常见文言实词“序”“致”“质”等的意义。

  3.掌握常见文言虚词“以”“诸”等的用法。

  重、难点

  1、 重点:掌握常见文言实词“序”“致”“质”等的意义。

  2、 难点:掌握常见文言虚词“以”“诸”等的用法。

  教学模式

  教学理念:以合作探究为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模式:“学、探、测”教学模式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我们今天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看看作者在古代有怎样的刻苦学习的精神?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初步感知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

  2.掌握常见文言实词“序”“致”“质”等的意义。

  3.掌握常见文言虚词“以”“诸”等的用法。

  【三】作品、作者

  1.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明朝初期文学家,生平著作甚丰,曾主修《元史》与刘基、高启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

  2. 解题

  本文写于洪武十一年(1378)。这一年,辞官归里的宋濂又从家乡到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当时是国都)朝见朱元璋。他的同乡晚辈马君则来拜见他,他便写了这篇“赠序”送给东阳马生。东阳,在今浙江省,当时与浦江、义乌等县同属金华府。赠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有临别赠言的性质,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

  【四】自主导学

  1检查预习

  嗜shì 砚yàn 逾 yú 硕shu 加冠guān

  俟sì 衾qīn 烨yè 缊yùn袍敝衣 叱咄chì duō

  皲jūn裂 媵yìng 同舍shè生 被pī

  绮qǐ绣 容臭xiù 负箧qiè 曳yè 屣xǐ

  2质疑问题、整体感知

  【朗读指导】

  (1)抽生依次朗读三个自然段,师生共同点评朗读情况,指出不当之处。 第1—3组齐读。

  (2)听教师朗读,注意准确读音,抽生写拼音。 齐读小黑板上的词语。

  【自由朗读】

  结合注释,自由朗读课文,找出理解困难的地方,并要求举手指出理解困难的地方。

  师生共同解决所提出理解困难的问题。

  【女生读第一段,男生读第二段,第三段全班齐读】

  【解释】

  无从:没有办法

  假借:借。假,也是借的意思

  以是:因此

  患:担心,担忧。

  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

  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

  叱咄:训斥,呵责

  穷冬:冬末。

  沃灌:浇洗

  烨然:光彩耀眼的样子。

  缊袍敝衣:破旧的衣服。缊,旧絮。敝,破旧。

  【一词多义】

  和:缓解、暖和 ——久而乃和 再:第二次——再而衰

  谦和——言和而色夷 两次——日再食

  冠:超出——太尉以才略冠天下 患:担忧——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帽子——既加冠 忧患——无冻馁之患

《送东阳马生序》译文 篇5

  【教学设想】

  通过写自己年轻时期读书的艰苦,劝人利用便利的条件,虚心求教,认真读书。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这种勤奋善学的精神,并掌握其中的一些重点字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板书课文标题)

  二、介绍作者和作品

  1、介绍作者:

  学生自读课文注释①,教师补充:

  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集》。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

  三、朗读全文,并疏通疑难字词的读音

  要求学生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嗜学 怠 叩问 绮秀 裘葛 谒余 撰

  四、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五、学习课文第1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1段。

  2、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字词:

  ⑴ 余幼时即嗜学:我从小就爱好读书。

  ⑵ 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之:指抄书。

  ⑶ 硕师:大师,对学者的尊称。

  ⑷ 先达:有地位有声望的前辈。据有关资料来看,可能是指黄滑。

  ⑸ 未尝稍降辞色:态度一直严肃。辞色:语言和脸色。

  ⑹ 援疑质理:援疑,提出疑难;质理,质询道理。

  ⑺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盖,句首发语词。’我求学时辛勤艰苦的情况大体就是这样。

  3、指名学生翻译部分重点句子。

  4、思考: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学生讨论后明确:这一段是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

  5、思考: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学生讨论后明确: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

  ⑴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⑵ 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⑶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⑷ 余则组袍敝衣处其间

  6、思考: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明确:从本段最后几句话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就的根本原因。

  7、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以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

  明确:要求学生描绘,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要想准确描述出来,必须理解文句的准确意思,在此基础上,再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二是要学生体会作者求学艰难,从而感受到自己求学的幸福。

  六、学习课文第2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2段。

  2、学生采用结合注释、相互交流、向老师提问等不同方式,理解本段中的重点语句,疏通阅读障碍。

  3、思考以下问题:

  ⑴ 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⑵ 文章从哪些地方表现了明代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

  ⑶ 作者写这些太学生学习条件优越的用意何在?

  学生讨论后归纳:这一自然段主要是说明今之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这些内容与前一段的内容形成鲜明的对比,并从四个方面与前面作者求学的情况形成对比:

  衣食:廪稍之供、葛裘之遗──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组袍敝衣

  住宿: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行深山巨谷

  从师:未有问而不告──未尝稍降辞色、叱咄

  书籍: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经过四层对此,显而易见昔日艰难和今日条件的优裕。在昔日困苦中能够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越条件下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说明其用心不专。

  七、学习课文第3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3段。

  2、学生自行翻译之后,教师指名学生翻译本段。

  学生翻译后,教师引导学生互相讨论,订正其中的错误,使学生准确理解文句的意思,把握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3、思考:请概括本段的中心意思。

  明确:点明这篇赠序的写作背景和意图。

  学生概括归纳后,可以引导学生对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作进一步阐述。

  八、领会文章写作上的基本特点

  本文在写作上,注意了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叙述、描写的同时,还适当地穿插了议论,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在讲述了今之太学生的优越学习条件后,进而推论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这就是通过今昔对比所揭示出的道理。

  九、布置作业

《送东阳马生序》译文 篇6

  【自读导言】

  1.认知和识记:嗜、砚、逾、硕、俟、衾、烨、叱、咄、皲裂、媵人、容臭、负箧曳屣等实词的形、音、义;理解“以”字的用法;了解“弗之怠”的句式特点。

  2.理清思路,理解全文。

  3.学习古人求知若渴,克服艰难困苦勤奋学习的精神。

  【自读程序】

  一、参读“阅读提示”,诵读全文

  二、借助字典和课文注释,疏通文意

  三、弄清下列实词的形、音、义

  嗜(shì):喜欢,特殊的爱好。

  逾(yú):越过、超过。

  俟(sì):等待。

  衾(qīn):被子。

  烨(yè):光彩照耀。

  叱咄(chìduō):训斥,呵责。

  皲(jūn)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媵(yìnɡ)人:原指陪送出嫁或陪嫁的人,这里指服役的人。

  容臭(xiù):香袋。臭,气味,这里指香气。

  负箧(qiè)曳(yè)屣(xǐ):背着书箱,拖着鞋子。箧,箱子,这里指书箱。曳,拖。屣,鞋子。)

  四、分组讨论

  1.本文的中心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阐述的?

  明确:见板书设计

  (解说:本文以记叙为主,适当渲染描绘,笔法简洁,文采飞扬,气韵流动。尤以首段对“趋行百里,负箧曳屣于硕师名人求教;俯身倾耳,甘于粗敝为进德修身足乐”的记叙、描述;第2段对“被绮绣,沃甘肥,学有不成怎可怨天?书满栋师常伴,业有不精岂非不专”的记叙、描述,以及二者的对比,从而得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的结论,这样的写法更是美妙绝伦,学习时务必引导学生仔细品味。)

  2.补出下列语段中省略的成分。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明确:先达、余、余、余、余

  (解说:此题可考查学生的理解与感悟能力。)

  五、课后延伸

  熟读课文,写一篇读后感。

  (解说:本题设置意在使学生学习后受到教育,砥砺学生努力学习之志。)

  【自读点拨】

  一、宋濂与《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谥文宪,浦江(在今浙江义乌县西北)人。明初文学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等,明初主修《元史》,后历任国子司业、侍讲学士,后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学识渊博,工散文,文字简练朴素,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宋濂很受朱元璋器重,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平生著作很多,有《宋学士文集》。

  《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写于晚年的一篇劝学之作。马生,马君则,国子监太学生。序,也称作“叙”或称作“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出版意图、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的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如《史记·太史公自序》,列于书后面的称为“跋”或“后序”。赠序,古代送别以诗文相赠,写在诗文前的文字称为赠序。赠序多为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本文即属此类。

  二、区别虚词“以”的用法

  1.以衾拥覆(介词,相当于“用”。)

  2.生以乡人子谒余(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身份,可译为“用(凭)……身份”。)

  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

  4.俯身倾耳以请(连词,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语。)

  5.以中有足乐者(连词,表原因,相当于“因为”。)

  6.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前一个“以”同“是”组成复音虚词,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理的结果;后一个“以”是介词,相当于“把”或“拿”。)

  三、难句解析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每:时常。假借:同义词连用,可译为“借”。时常向藏有书籍的人家去借。

  2.无从致书以观。

  无从:没有办法。致:取得,这时指买到。没有办法买书来看。

  3.益慕圣贤之道。

  道:学说。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4.弗之怠。

  弗:副词,不。之:代词,指学习。“弗之怠”即弗怠之,否定句式代词宾语前置句。不敢放松学习。

  5.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硕:大。硕师即大师,才学渊博的人。游;交往。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不能与有名望的人交往。

  6.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俟:等待。欣悦:高兴。请:请教。焉:兼词,“于之”的合音,向他。等先生高兴了,便又向他请教。

  7.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

  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箧:箱子,这里指书箱。曳:拖。屣:鞋子。在我当年从师求学时,背着书箱,拖着鞋子。

  8.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支:通“肢”。僵劲:僵硬。媵人:服役的人。汤:热水。沃灌:浇洗。衾:被子。拥覆:围盖。久而:时间副词,好久,“而”是副词词尾。和:暖和。到了住所,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服役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暖脚,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我)才暖和过来。

  9.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绮绣:丝绸做的华丽的衣服。同旅舍的同学们都穿着华丽的衣服。

  10.假诸人而后见也。

  假:借。诸:兼词,“之于”的合音。从别人那里借来后才能看到。

  11.其①将归见其②亲也,余故道为学之①难以告之②。

  其①:代词,指马生。其②:代词,作定语,他的。亲:父母。也:句中停顿中起提示下文的作用。之①:结构助词,的。之②:代词,代马生。在他将要回家探望他的父母时,我特意向他讲述(我当年)求学情况的艰难来勉励他。

  (解说:这部分通过研究性学习,师生讨论疏通文言语句完成。)

  【自读思考】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问题

  俭啬老

  (汉)邯郸淳

  汉世有人,年老无子,家富,性俭啬。恶衣疏食,侵晨而起,侵夜而息;营理产业,聚敛无厌,而不敢自用。或人从之求丐者,不得而入内,取钱十,自堂而出,随步辄减,以至于外,才余半在,闭目以授乞者。寻复瞩云:“我倾家赡君,慎勿他说,复相效而来!”

  老人饿死,田宅没官,货财充于内帑矣。

  1.译成现代汉语。

  2.鉴赏本文描写人物的形象性。

《送东阳马生序》译文 篇7

  我小时就爱好读书。家里穷,没有办法买书回来读,常常向有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自己动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时)归还。(有时)天气非常寒冷,砚池里(的水)结成很硬的冰,手指(冻僵)不能够弯曲、伸直,也不放松抄书。抄完,赶快送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大多数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读到各种各样的书籍。已经成年,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名人和他们交游,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那位前辈道德高,声望高,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但他没有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站在他的身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表现尊敬而专心地请教;有时受到他的训斥,(我的)态度更加恭敬,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辩解;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所以我虽愚笨,但终于还能有所收获。当我去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破鞋子,走在深山大谷里,严寒的冬天寒风凛冽,积雪有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我还不知道。到了书馆,四肢冻得僵硬了不能动弹,服役的人拿热水来(给我)浇洗,用被子围着、盖着(我),很长时间才暖和过来。寄居在旅店里,主人每天只提供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食品味道的享受。和我在一个书馆的同学们都穿着绣花的丝绸衣服,戴着用红樱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制成的环,左边带着佩刀,右边挂着香袋,光彩照人,就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中间,一点没有羡慕他们的心意。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就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了。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大体就是这样。

  现在在太学里学习的各个学生,朝廷每天有米粮供给,父母每年给(他们)冬夏的衣服,没有受冻挨饿的担心。坐在大厦里面读书,再没有奔走的劳累了;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问题得不到回答、要求得不到满足的。凡是应该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像我那样动手抄写,要向别人借来书才能看得到。

  他们的学业如果有不精通的地方,德行如果有不成器的地方,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专一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

  东阳县的马君则在太学里读书已经两年了,同辈的人很称赞他的贤能。我到京城朝见皇帝,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表示敬意的见面礼物,言辞很流畅顺畅、通达。同他辩论问题,言语温和而脸色平和。他自己说少年时在学习上用心很劳苦。这可以说是善于学习的了。他将要回家探望他的父母,因此我讲讲求学的困难来告诉他。

《送东阳马生序》译文 篇8

  二十四 送东阳马生序 江春飞

  学习目标:

  1、 朗读背诵课文。

  2、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翻译课文。

  3、 理解作者是如何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后生勤奋学习的。

  4、 培养想象和情感体验能力。

  5、 通过情景练习,进入→角色扮演的学习方法,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创意说明:

  本文重在叙述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苦经历,意在勉励马生专心学习,刻苦攻读,将来能有所成就。文章从容恳切,令人感动,教学中通过设置情境,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培养学生想像和情感体验能力,促使学生好学向上。

  学习步骤:

  一、新课导入: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文学常识介绍:

  1、 介绍作者,学生自读课文注释①和课后资料。

  2、 介绍本文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作为文章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者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不同,它始于唐朝,文人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而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方法。

  二、初读课文,疏通学问

  1、 师播放朗读磁带,生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2、 生自由朗读课文。

  3、 生根据注释和词语试译课文。

  4、 四人小组直译课文,教学巡视。

  5、 师生弄清课文大意,师朗诵重要字词注释。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教师提问:

  ⑴说说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他为什么能够那么做。

  ⑵文章从哪些方面写其他学生的优越条件,写这些人的目的何在?

  ⑶本文写作上有什么特点为?

  2、 小组议论

  3、 课堂讨论

  明确:

  ① 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老师严厉、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②“同舍生……火华然者神人”。他们都没有成成学,由此可见,作者在困苦中能够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在优越条件下不能有所精,有所能,只能说其用心不专。

  ③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适当穿插描写,运用对比揭示道理,用切身经历使人感到真诚。

  四、情境练习

  1、 教师介绍情境练习的要求。

  A、 调动学生已有经验,紧密结合课文解读。

  B、 进行情感体验,深入到人物的内心去。

  C、 动口、动眼、动手、动脑,进行活动。

  D、形式:①一定要紧密结合课文内容。

  ② 都以第一人称进行,可以加入合理的想像。

  ③ 六组练习中任选其一。

  ④ 可以说,可以写,可以表演。

  2、 出示情境话题。

  A、“我”是宋濂――当“我”少时刻苦求学时,“我”认真的说:

  ――当“我”老来功成名就时,“我”感慨地说:

  B、“我”是老师――当“我”悉心教育宋濂时,“我”严厉地说:

  ――当“我”听闻宋濂的成就时,“我”欣慰地说:

  C、“我”是同学――当“我”看到宋濂苦读时,我讥讽地说:

  ――当“我”听说宋濂做官后,“我”后悔地说:

  3、 课堂展示,教师点评,揭示学生要学习宋濂艰苦勤奋的学习精神和坚忍不拔的学习态度。

  五、课后延伸

  1、 生讨论:作者家贫嗜学,乐而忘忧,敬重师长,说说你怎么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的方式?

  2、 宋濂求学过程中的方法和态度有没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六、布置作业

  1、 朗读、背诵课文

  2、 完成作业本

  3、 写一篇读后感

《送东阳马生序》译文 篇9

  语文导学案(49)  

  年级:初二 主备: 审核: 时间: 、4、16  

  课题:复习《马说》《送东阳马生序》 课时:一课时  

  复习目标:  

  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2、会翻译重点句子。  

  3、体会文章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故虽有名马 (2)骈死于槽枥之间   

  (3)才美不外见 (4)策之不以其道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6﹞执策而临之(     )  

  (7)一食或尽粟一石( ) ﹝8﹞安求其能千里也( )   

  2.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文中第一段描述千里马悲惨处境的句子是 ,   

  4、食马者不识千里马的具体表现是什么?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具体表现:   

  思想感情:   

  5、你认为现实生活中,如果没有伯乐,千里马会脱颖而出吗?  

  6、你认为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应具备什么素质,才可能成为“千里马”?  

  7、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二)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节选自韩愈《马说》)  

  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②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① 介:披上战甲。 ② 褫(chǐ):解除。 (节选自岳飞《论马》)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2)比行百余里( )  

  9.翻译下列句子。  

  (1)安求其能千里也?   

  (2)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10.在第二段文字中,直接描写作者的马“才美”“外见”的句子是:  

  11.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它们都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甲)送东阳马生序(略)  

  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无从致书以观 专心致志 b.益慕圣贤之道 精益求精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患得患失 d.未尝稍辞色 义正辞严  

  2.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  

  a.录毕,走送之 走:跑 b.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叩:敲门  

  c.媵人持汤沃灌 汤:热水 d.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  

  3.下列黑体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烨然神人 b. 白玉之环  

  判两人 缠万贯  

  c. 右备容 d. 主人日食  

  气相投 接再厉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①录,走送之( ) ②其欣悦,则又请焉( )  

  ③媵人汤沃灌( ) ④左佩刀,右备容( )  

  ⑤余幼时即学( ) ⑥ 录毕,送之 ( )  

  ⑦媵人持沃灌( )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以是人多以书假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6.人们为什么“多以书假余”?  

  答:   

  7.从第一段看,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是:(1) ;  

  (2) ;  

  (3) 。  

  8、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三条理由(各用四个字概括)。  

  ① ② ③   

  9、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由“ ”与“ ”之间的矛盾决定的。(摘录原文回答)  

  10、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11.思索作者的求学经历,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所获得的启示。  

  12.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是什么?  

  13.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写了自己学习的经历?  

  14.读了上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答出两点即可)  

  15.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略无慕艳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现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一心向学的精神。  

  b.描写富家子弟的豪华,是为了突出对自己穷酸生活的遗憾。  

  c.作者以“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d.文段内容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精神上的富足,能够战胜物质上的贫困。  

  16.请从语文积累中找出表现古人“好学”的两个成语:① ②   

  [乙]欧阳公①四岁而孤②,家贫无资。太夫人③以荻④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家无书读。就闾里⑤士人家⑥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⑦。自幼所作诗赋文字⑧,下笔已如成人。

  (选自《欧阳公事迹》)

  注释:①[欧阳公]指欧阳修。②[孤]幼年丧父。③[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④[荻dí]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⑤[闾里]乡里。⑥[士人家]读书人家。⑦[惟读书是务]即“惟务读书”。务,致力,从事。⑧[文字]文章。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②无从致书以观

  ③弗之怠 ④家贫无资   

  18.阅读文言文,要勤查工具书。下面是《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假”字的几种解释,判断哪一种解释最适合“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中的“假”字。(只需填序号)

  假 ①借。 ②宽容。 ③如果,假如。 ④非正式的。

  19.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幼/时即嗜学 b.手指/不可屈伸

  c.欧阳/公四岁而孤 d.多诵古人/篇章

  2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②及其稍长,家无书读。  

  21.简要回答下面问题:

  (1)平时我们说话、写文章常引用名人事例来印证自己的观点。你认为[甲]段宋濂的事例可以用来印证下面哪一个观点呢? ( )(只需填序号)

  a.崇尚科学、消除愚昧,社会才能进步。

  b.虚心请教、经常复习,有助于巩固知识。

  c.诚实守信、刻苦学习是成才的重要条件。

  (2)你怎样看待“欧阳修母亲画荻教子”这种做法?请结合[乙]段内容谈谈。  

  阂县林琴南孝廉纾①六七岁时,从师读。师贫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②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师怒,谓其窃,却弗受。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③之礼?”即呼备④,赍⑤米一石致之塾,师乃受。  

  [注]①林琴南孝廉纾(shū):林纾,字琴南,福建阂县(今福州人)。近代文学家,尤以翻译外国小说名世。孝廉,明清时对举人的称呼。②亟:急忙。③束修:本指十条干肉,后来通常指学生拜师或亲友之间赠送的礼物。④呼备:叫人准备。⑤赍(jī):携带。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⑴从师读(      )  ⑵以袜实米(      )⑶负以致师(    )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3分)  

  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之礼?  

  3.林琴南为什么急忙回家取米送给老师?从中看出林琴南是一个怎样的人?  

《送东阳马生序》译文 篇10

  送东阳马生序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2.掌握文中的一些实词及虚词“以”的用法。

  3.掌握对比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通过对比表达自己观点的写作手法。

  2.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理解。

  教学准备

  学生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大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设计思路

  这篇文章字词难度不大,除了一些重点词句,其他都比较容易理解。文章思路清晰。在开篇提出“嗜学”,然后围绕这个中心词,层层展开,并采用对比法,点明求学应有的态度和精神。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子,然后,由字词理解到内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观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要贯穿朗读,以朗读带动文章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板书课文标题。)

  二、介绍作者和作品

  1.介绍作者。

  (学生自己介绍,教师补充。)

  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晋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

  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集》。 一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三、朗读全文,并疏通疑难字词的读音

  要求学生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嗜学(shi4) 怠(dai4) 叩问(kou4) 绮秀(qi3)四、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五、学习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

  2.学生分组讨论翻译文句。

  3.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字词或短语。

  (1)余幼时即嗜学:我从小就爱好读书。

  (2)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之:指抄书。

  (3)硕师:大师,对学者的尊称。

  (4)先达:有地位有声望的前辈。据有关资料来看,可能是指黄晋。

  (5)未尝稍降辞色:态度一直严肃。辞色:语言和脸色。

  (6)援疑质理:援疑,提出疑难;质理,质询道理。

  (7)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盖,句首发语词。我求学时辛勤艰苦的情况大体就是这样。

  4.思考探究。

  (1)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3)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4)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

  (学生分小组讨论。) ’

  要点提示:

  (1)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 、

  (2)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②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③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④余则绵袍敝衣处其间。

  (3)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4)要求学生描绘,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要想准确描述出来,必须理解文句的准确意思,在此基础上,再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二是要学生体会作者求学艰难,从而感受到自己求学的幸福。六、领会文章写作上的基本特点

  本文在写作上,注意了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

  七、拓展探究

  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写成发言材料,下节课交流。

  八、布置作业

  1.完成上面“拓展探究”。

  2.背诵课文。资料链接一、关于“序”

  古人送别时,往往以诗相赠,有时还给这些诗写上一篇序,以介绍有关情况。唐初以后,单独写的临别赠言的文章,也叫序,内容多是勉励、劝慰兼抒发自己胸臆,或对某事发表自己的见解,又叫“赠序”(和“书序”不同)。本文就是明代的名士宋濂写给同乡晚辈的一篇赠序。我们学过的《(指南录)后序》是一篇书序,书序是写在书的前面或后面,意在交待成书的过程、背景等。二、明初散文 ’

  明代初期的散文作家大都经历了社会动乱,对治乱兴亡的体验较深,因此创作比较贴近现实。这个时期的主要代表作家有宋濂、刘基、方孝孺等。

  宋濂是“开国文臣之首”。他坚持散文要明道致用、宗经师古,强调“辞达”,注意“通变”,要求“因事感触”而为文,所以他的散文内容比较充实,且有一定的艺术功力。刘基则诗文兼长。散文长于议论,风格古朴豪放,锋利遒劲,且富于形象性,《郁离子》《卖柑者言》可为代表。方孝孺是宋濂的学生,继承了宋的文统与道统,且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散文雄健豪放,犀利泼辣,如《蚊对》《指喻》等。

《送东阳马生序》译文 篇11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嗜学②硕师③媵人

  ④容臭⑤廪稍⑤负箧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无从[致]书以观②四[支]僵劲不能动

  ③有[司业、博士]为之师④[流辈]甚称其贤

  3.解释下列各句中一以”字的用法。

  ①以衾拥覆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③俯身倾耳以请④以是人多以书假余①_______②_______③_______④_______

  4.翻译并写出其含义。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略无慕艳意。

  5.按原文填空。

  其业有不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17题。

  (一)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金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勝人持汤沃灌,以食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暗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表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难若此。

  6、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俯身倾耳以请。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7、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幼时/即嗜学。

  b、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c.余因/得遍/观群书。

  d.俯身/倾耳/以请。

  8.作者宋濂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在阅读段中,找出切身体会的句子。

  9.作者是从哪几方面谈自己刻苦学习经历的?

  10.结合课文,说说现代中学生应有怎样的苦乐观?

  (二)

  蜀鸡与乌鸦

  宋濂

  豚泽之人养蜀鸡,有文而赤翁,有群余鸟周周鸣。忽晨风过其上,鸡遽翼诸余鸟,晨风不得捕,去。已而有鸟来,与余鸟同啄。鸡视之兄弟也,与之上下,甚训。乌息衔其余鸟飞去。鸡仰视帐然,似悔为其所卖也。

  11.试比较下列词语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义_古义

  ①文

  今义今义

  古义()古义

  ③去

  今义()今义()

  12.找出并翻译文中蜀鸡对待“晨风”和“乌鸦”不同态度的句子。

  13.读了本则寓言后,你受到什么启发和教育?

  (三)

  王冕憎寺夜读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竟遮道讪)笑,冕亦笑。

  14、结合文意,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窃入学舍②辄默记③儿痴如此

  ④恬若不见⑤曷不听其所为③依僧寺以居

  15.下列句子,括号内的文字是补出的省略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a(王昆)窃入学舍,听诸生诵读

  b、已而(王冕)复如初

  c.(韩性)学遂为通儒

  d(王冕)即迎母入越城就养

  16,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曷不听其所为?

  ②自被古冠服随车后。

  17.从文中可看出,王冕具有怎样的品质?他后来之所以成为著名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28、送东阳马生序

  一、l.①shi4③shuo4③ying4④xiu4(5)lin3(6)qie42.①取得,这里指买到②通“肢”③官名,国子监的老师④同辈的人3.①介词,用②连词,作“因为”解③连词,相当于“而”④连词.作“因为”解介词,译为“拿”4.(翻译略)含义:运用对比,衬托出自己由于学业出众,尽管穿得破旧而无卑意。5.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今耳岂他人之过裁

  二、(一)6.①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表示尊敬而专心)请教。②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7c8.“每假借…逾约”。9.态度、行动。10(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二)11.①文:古义:花纹,文字今义:文化,文科,文章②翁:古义:鸟类头颈上的羽毛今义:老者

  ③去:古义:离开今义:到…去④翼:古义:翅膀,用翼遮护,辅佐今义:翅膀

  12.对待晨风:蜀鸡急忙用自己的翅膀把小鸡都遮护起来。对待乌鸦:蜀鸡把把乌鸦当作兄弟一样对待,

  同它一起飞上跳下。13.(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三)14.①私下的意思②总是(常常)③入迷④安详的样子⑤同“何”③同“而”,连词15.c16.略17.品质:勤奋好学,孝敬母亲。原因: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人迷的程度。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

《送东阳马生序》译文 篇12

  教学设想

  这篇文章字词难度不大,除了一些重点词句,其他都比较容易理解。文章思路清晰,在开篇提出“嗜学”,然后围绕这个中心词,层层展开,并采用对比法,点明求学应有的态度和精神。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子,然后,由字词理解到内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观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主要贯穿朗读,以朗读带动文章理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参照“教学设计(A)”。

  二、介绍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有关内容参照“教学设计(A)”。

  三、朗读课文,理解文句,疏通课文内容

  1.教师播放朗读带,学生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能否流畅地朗读课文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有极大的关系。因此,要求学生至少将课文读上两遍,而且必须是以读得流畅无断续现象为标准。要求学生在自由朗读时,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一些容易弄懂的词语和句子。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1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1段,然后要求学生圈注本段中自己难以把握的字词。

  (2)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自行翻译第1段。

  (3)教师评点学生翻译,特别提醒学生对重点字词的掌握。

  4.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2段。

  (1)学生齐读第2段,然后标注出其中的重点字词。

  (2)学生结合注释自读第2段后,向老师提出自己不懂的词句。

  (3)指名学生翻译全段。

  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3段。

  (1)要求学生笔译第3段。

  (2)学生相互检查,讨论对方翻译中的不足之处。

  (3)指名学生朗读自己翻译的内容。

  然后教师进行评价,要求学生按照“信”、“达”的标准修改自己的译文。

  (4)学生齐读第3段。

  6.学生齐读全文。

  四、品读课文,鉴赏课文内容

  1.请学生概括各段的中心意思。

  2.细读第1段,从中找出一个能概括全文中心意思的词语。

  3.默读第1段,回答:作者是如何写出自己读书时条件的艰难的?请引用课文中的原

  句回答。

  4.提问:请复述作者读书时的勤奋的情形,想一想:这勤奋和前面所说的艰难的生活

  条件有什么联系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5.提问:与作者读书时相比,现今太学生的读书条件怎样?文章是如何进行对比的?

  6.提问:通过这种对比,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呢?请用课文原话回答。

  7.请简要介绍马生,谈谈作者对马生所持的态度。

  8.读完这篇文章,你对学习有什么感受吗?

  五、学习迁移

  学生交流讨论: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提出读书要“勤奋”、“专心”,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请结合你的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

  六、布置作业

  (《初中语文第六册教案》人教社延边教育出版社)

《送东阳马生序》译文 篇13

  知识目标:

  1、 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2、 了解作者及本文的文体特征。

  3、 理清本文的思想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

  4、 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 通过反复朗读,增强文言文语感,进一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2、 通过复述及同学之间的互相点评,进一步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 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情感目标:

  学习作者刻苦求学,努力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教学重难点:

  1、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2、 理解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复述法、讨论法、质疑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示范朗读带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刻苦求学的成语故事大比拼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板书课文标题

  二、解题:(文前导语)

  三、作者简介:(课文P179)

  四、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1、 分两大组竞读,并互相指出对方读书过程中的不足(字音、停顿、重音、语速、语气等)

  2、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带,要求听读。(注意上述几个方面)

  3、 齐读。

  4、 自主与合作:解决字、词、句的意思

  5、 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找出难译词语。

  五、复述课文,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1、选定一名学生朗读。

  2、分小组进行创造性复述

  教师提示:以“宋濂求学记”为题。

  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合理概括其求学经历,抓住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以及他能这么做的原因。

  根据课文内容,利用想象,合理补充一些细节。

  教师根据学生讲的情况,帮助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作者选择了三个典型事例,分别叙述他的学习条件、学习态度、学习的毅力。据

  此可知,在艰苦的条件下,作者勤奋学习,意志坚定,毅力非几,只因“中有足乐者”。

  六、主体部分(分三个层次讲述)

  七、写法鉴赏(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

  八、拓展延伸(课后练习3)

《送东阳马生序》译文 篇14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自《宋学士文集》,作者是宋濂,明朝散文家。“马生”,字君则,“生”是长辈对晚辈的称呼。

  关于“序”:

  古代“序”有两种:一是介绍、评论文章的序;一是临别赠言的赠序。本文属于赠序。《送东阳马生序》是作者给同乡后学马生的临别赠言。这是赠序,有别于介绍评价的序。

  学习本文,首先要扫清文字障碍,体会文章内容。

  一、读准红色字的音

  嗜学  冻馁  烨然  负箧曳屣

  皲裂  媵人  裘葛之遗  缊袍敝衣

  廪稍    

  三、通假字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肢体

  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

  阅读全文,要注意的是,作者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名人,却没有摆出名人的架式进行说教而是真挚诚恳,循循善诱。熟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的呢?

  1.作者是从哪几方面谈自己刻苦求学的经历的呢?

  共四个方面。一是家贫读书之难;二是援疑质理之难;三是从师求学之难;四是敝衣粗食求学这难。

  2.作者求学的主要方式是什么?文中哪些词写出了读书的艰难?

  求学的主要方式是:援疑质理。

  读书的艰难:假借藏书,手自笔录。

  3.《送东阳马生序》文中表现了明代诸生优越的学习条件,其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与作者的哪些求学经历相对照?

  有廪稍之供,裘葛之遗;坐大厦而诵读书;有司业、博士为之师,宜有之书皆集于此。

  诸生衣食之丰与作者生活俸禄之薄相对照;诸生学于太学与作者借书苦读相对照;诸生有师传授与作者从师求学之苦相对照;诸生有求必应与作者质疑请教之难相对照。

  4.《送东阳马生序》本文所强调的主旨是什么?

  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主观的努力。

  5.读了本文,你有何感受呢? 测试

  选出与例句中红色字意思相同的一项

  1、( )

  例:其将归见其亲也

  a、亲贤臣,远小人  b、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

  c、可以全生,可以养亲  d、久为吏民所亲

  2、( )

  例:卒获有所闻

  a、五万兵难卒合     b、鲁肃闻刘表卒

  c.猛将必发于卒伍    d、卒成大业

  选出与例句中红色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3、( )

  例:当余之从师也

  a、益慕圣贤之道      b、不必若余之手录

  c、与之论辩        d、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4、下列宾语前置句中特点不同于其它句的一项是( )

  a、弗之怠         b、大王来何操

  c、沛公安在        d、何陋之有

  5、填空。

  苏辙,字,与父 、兄 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参考答案

  1、c

  解析:例句中的“亲”指父母,a中指亲近,b中指亲自,d中指亲敬。

  2、d

  解析:例句中的“卒”指终于,a中通“猝”,立刻、马上的意思,b中读zú,死,c中指士兵。

  3、b

  解析:例句中的“之”是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a中是助词,相当于“的”,c中是代词,d中也是代词。

  4、a

  解析:a为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其它为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5、子由  苏洵  苏轼

  中 考 解 析

  (2001,上海市)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

  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使举国之少年而亦为老大也,则吾中国为过去之国,其澌亡可翘足而待也。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1.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①其进步未可量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文中描绘了少年中国 ______________的景象;对中国少年寄予了_________________的殷切希望。

  【考点】:阅读文言文的综合能力。

  【分析】:

  1.本题考查对选文中重要语句的翻译。解释中结合特定句式、特有的语境分析,抓住关键词“其”“戴”“履”的含义,才能准确到位。

  ①少年中国的进步是不可估量的。

  ②头顶着青色的长天,足踏着黄色的大地

  2.本题考查对选文表达主旨的理解。梁启超在文中描绘了少年中国光明美好的景象;对中国少年寄予了自强自立、振兴祖国的殷切希望。

  课 外 拓 展

  一、关于作者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现在浙江义乌)人。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等。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

  明初朱元璋称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洪武二年(1369),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全家流放茂州(现在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途中病死于夔州(现在重庆奉节)。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以继承儒家道统为己任,为文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散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

  二、明初散文

  明代初期的散文作家大都是由元入明者。他们经历了社会动乱,对治乱兴亡的体验较深,因此创作比较贴近现实。这个时期的主要代表作家有宋濂、刘基、方孝孺等。

  宋濂是“开国文臣之首”。他坚持散文要明道致用、宗经师古,强调“辞达”,注意“通变”,要求“因事感触”而为文。所以他的散文内容比较充实,且有一定的艺术功力。刘基则诗文兼长。散文长于议论,风格古朴豪放,锋利道劲,且富于形象性,《郁离子》中的《卖柑者言》可为代表。方孝孺是宋濂的学生,继承了宋的文统与道统,且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散文雄健豪放,犀利泼辣,如《蚊对》《指喻》等。

《送东阳马生序》译文 篇15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2.掌握文中的一些实词及虚词“以”的用法。

  3.掌握对比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通过对比表达自己观点的写作手法。

  2.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理解。

  教学准备

  学生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大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设计思路

  这篇文章字词难度不大,除了一些重点词句,其他都比较容易理解。文章思路清晰。在开篇提出“嗜学”,然后围绕这个中心词,层层展开,并采用对比法,点明求学应有的态度和精神。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子,然后,由字词理解到内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观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要贯穿朗读,以朗读带动文章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板书课文标题。)

  二、介绍作者和作品

  1.介绍作者。

  (学生自己介绍,教师补充。)

  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晋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

  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集》。 一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三、朗读全文,并疏通疑难字词的读音

  要求学生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嗜学(shi4) 怠(dai4) 叩问(kou4) 绮秀(qi3)四、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五、学习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

  2.学生分组讨论翻译文句。

  3.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字词或短语。

  (1)余幼时即嗜学:我从小就爱好读书。

  (2)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之:指抄书。

  (3)硕师:大师,对学者的尊称。

  (4)先达:有地位有声望的前辈。据有关资料来看,可能是指黄晋。

  (5)未尝稍降辞色:态度一直严肃。辞色:语言和脸色。

  (6)援疑质理:援疑,提出疑难;质理,质询道理。

  (7)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盖,句首发语词。我求学时辛勤艰苦的情况大体就是这样。

  4.思考探究。

  (1)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3)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4)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

  (学生分小组讨论。) ’

  要点提示:

  (1)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 、

  (2)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②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③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④余则绵袍敝衣处其间。

  (3)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4)要求学生描绘,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要想准确描述出来,必须理解文句的准确意思,在此基础上,再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二是要学生体会作者求学艰难,从而感受到自己求学的幸福。六、领会文章写作上的基本特点

  本文在写作上,注意了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

  七、拓展探究

  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写成发言材料,下节课交流。

  八、布置作业

  1.完成上面“拓展探究”。

  2.背诵课文。资料链接一、关于“序”

  古人送别时,往往以诗相赠,有时还给这些诗写上一篇序,以介绍有关情况。唐初以后,单独写的临别赠言的文章,也叫序,内容多是勉励、劝慰兼抒发自己胸臆,或对某事发表自己的见解,又叫“赠序”(和“书序”不同)。本文就是明代的名士宋濂写给同乡晚辈的一篇赠序。我们学过的《(指南录)后序》是一篇书序,书序是写在书的前面或后面,意在交待成书的过程、背景等。二、明初散文 ’

  明代初期的散文作家大都经历了社会动乱,对治乱兴亡的体验较深,因此创作比较贴近现实。这个时期的主要代表作家有宋濂、刘基、方孝孺等。

  宋濂是“开国文臣之首”。他坚持散文要明道致用、宗经师古,强调“辞达”,注意“通变”,要求“因事感触”而为文,所以他的散文内容比较充实,且有一定的艺术功力。刘基则诗文兼长。散文长于议论,风格古朴豪放,锋利遒劲,且富于形象性,《郁离子》《卖柑者言》可为代表。方孝孺是宋濂的学生,继承了宋的文统与道统,且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散文雄健豪放,犀利泼辣,如《蚊对》《指喻》等。

  作者邮箱:

《送东阳马生序》译文 篇16

  1、作家作品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谥文宪,浦江(在今浙江义乌县西北)人。明初著名文学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等,明初主修《元史》,后历任国子司业,侍讲学士,后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学识渊博,工散文,文字简练朴素,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宋濂很受朱元璋器重,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平生著作很多,有《宋学士文集》。

  2、关于“序”: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赠序多为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

  3、实词积累:

  嗜(shì):喜欢,特殊的爱好。

  逾(yú):越过,超过。

  俟(sì):等待。

  衾(qīn):被子。

  烨(yè):光彩照耀。

  叱咄(chìduō):训斥,呵责。

  皲(jūn)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媵(yìnɡ)人:原指陪送出嫁或陪嫁的人,这里指服役的人。

  容臭(xiù):香袋。臭,气味,这里指香气。

  负箧(qiè)曳(yè)屣(xǐ):背着书箱,拖着鞋子。箧,箱子,这里指书箱。曳,拖。屣,鞋子。)

  4、学习第一段:

  ⑴这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

  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余则组袍敝衣处其间。

  ⑵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就的根本原因。

  5、学习第二段

  ⑴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⑵文章从哪些地方表现了明代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

  ⑶作者写这些太学生学习条件优越的用意何在?

  这一自然段主要是说明今之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这些内容与前一段的内容形成鲜明的对比,并从四个方面与前面作者求学的情况形成对比:

  衣食:廪稍之供,葛裘之遗──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组袍敝衣

  住宿: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行深山巨谷

  从师:未有问而不告──未尝稍降辞色,叱咄

  书籍: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经过四层对此,显而易见昔日艰难和今日条件的优裕。在昔日困苦中能够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越条件下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说明其用心不专。

  6、学习第三段:

  ⑴请概括本段的中心意思:

  ⑵点明这篇赠序的写作背景和意图。

  ⑶区别虚词“以”的用法

  以衾拥覆(介词,相当于“用”。)

  生以乡人子谒余(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身份,可译为“用(凭)……身份”。)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

  俯身倾耳以请(连词,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语。)

  以中有足乐者(连词,表原因,相当于“因为”。)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前一个“以”同“是”组成复音虚词,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理的结果;后一个“以”是介词,相当于“把”或“拿”。)

  7、写作特点:

  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 。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叙述,描写的同时,还适当地穿插了议论,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在讲述了今之太学生的优越学习条件后,进而推论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这就是通过今昔对比所揭示出的道理。

  8、熟读课文,写一篇读后感。

  9、课外拓展

《送东阳马生序》译文 篇17

  24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渠县岩峰职业中学语文教研组 张安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文词语,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3、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明确作者通过现身说法,以自己年轻时代的求学经历启发马生,以达到劝学的目的。

  4、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1、复述课文,掌握作者求学的主要经历,理清行文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2、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学习作者克服困难、勤心求学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教学重点1、翻译课文,背诵课文,理解本文作者执著的求学之志和殷殷劝勉之情。

  2、把握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学习形象说理的技巧。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作品,理解文中作者的求学态度。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讨论点拨法 复述法 品读法 延伸拓展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1')

  同学们,在五单元前面几篇课文里,我们学习了几种古代不同体裁的文章,如吴均的书信体山水小品文——《与朱元思书》、陶渊明的自传体文章——《五柳先生传》、韩愈的议论性文章——《马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体裁为赠序的文章——《送东阳马生序》,看看作者是怎样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的。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2')

  三、扫清字词障碍,掌握重点字词(注音释义、词类活用、通假字)抽生(3')

  四、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13')

  1、听课文录音,学生听读。(3')

  2、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理解文意,在不懂的地方做标记。(5')

  3、课文译注,抽生和全体问答形式,(5')

  五、深入研究内容,理解人物形象。(18')

  1、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本文讲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读书求学的经历)(1')

  2、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作者读书求学经历的特点,可以用哪个词?(艰难)(1')

  3、在第一段中,“艰难”的具体表现有哪些?(用书中原话回答——“无从致书以观”和“无硕师名人与游”)(1')

  4、为什么会有这么两点表现呢?作者是怎样解决这两个矛盾的呢?(因为“家贫”才会有这两点表现。作者是通过“借书”,“手自抄录”解决了无书的难题;是通过到百里之外的“乡之先达”那里去请教,解决了无师的难题)。(2')

  5、从作者借书、抄书、还书这一层内容里,你认为我们该学习他哪些品质或者方法?(1、勤奋好学,不怕吃苦;2、持之以恒;3、诚实守信;4、抄书的读书方法——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3')

  6、你喜欢书中“乡之先达”这样的老师吗?宋濂是怎样对待这位“先达”的呢?用文中原句回答;你怎样评价宋廉的求学精神的?(这位先达德高望重,学问渊博,但是对人严厉,甚至冷漠,还不时发脾气宋廉对待这位“先达”态度虔诚而恭敬——“立侍左右”、“俯身倾耳以请”、“色愈恭,礼愈致,不敢出一言以复”;宋濂的求学精神是谦虚的,有问题需要请教,不要因为对方态度不好而放弃请教的要求,我们应该向一切比自己强的人学习,学习对方的优点,这种态度值得我们借鉴)(4')

  7、文章第二自然段写了作者从师求学过程的艰苦,按照“衣—食—住—行”这几方面,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哪部分写的最感人?(先写行,再写住,接着写食,最后写衣,“行”这部分写得最感人,艰难跋涉,山路难走,天气恶劣,负重远行,以至于到了旅馆四肢僵硬,不能动弹)(2')

  8、文章中有多处对比,下面这两处请从文中找出相应语句分析——请教时老师的态度和作者的态度的对比(第6个问题中已经分析,用老师的态度反衬作者的虚心和用功)

  生活状况,作者的衣食和同舍生的华丽服饰的比较。(通过对比写自己生活艰苦,进而突出学习勤苦。作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享受,而是知识的积累和精神的充实。像今天我们周围的同学攀比思想比较严重,在生活中比享受,比谁吃的好,比谁穿的好,比谁身上的名牌东西多,相反对自己的学习不大关心,甚至不屑一顾。我们应当以此为鉴。)(3')

  9、总结:本文带给我们的启示——“业精于勤荒于嬉”,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我们每一个学生的光荣任务,专心向学,读书有得,胸中自有真乐。宋濂尊师重道,不畏艰苦,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效法的。(1')

  六、课堂练习(6')

  1、理解文言词语。(1')

  2、教师出示情境话题(5')

  A、“我”是宋濂——当“我”少时刻苦求学时,“我”认真地说:……

  当“我”老来功成名就时,“我”感慨地说:……

  B、“我”是老师——当“我”悉心教育宋濂时,“我”严厉地说:……

  当“我”听闻宋濂的成就,“我”欣慰地说:……

  C、“我”是同学——当“我”看到宋濂苦读时,“我”讥讽地说:……

  当“我”听说宋濂做官后,“我”后悔地说:……

  课堂展示,教师点评,提示学生学宋濂艰苦、勤奋的学习精神和坚忍不拔的学习态度。

  七、课后作业:搜集小资料(2')

  教后反思:课堂容量较大,因而课堂朗读较少,以至于课堂练习的情境话题无法当堂完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