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教学设计
《雨霖铃》教学设计(精选20篇)
《雨霖铃》教学设计 篇1
武汉市汉南一中 李艳芳
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 借助多媒体和教师对作品的体验,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二)知识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3)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三)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充分使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古典诗歌传统意象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
2、体会理解的基础上背诵《雨霖铃》
教学方法
美读法 讨论法 问答法 诵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模式
双主导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曾在网上的对联雅座里和一位朋友对对子的时候,他出给我一副上联:“狂风大作雨淋淋(雨霖铃)”,初看此联好象很简单,仔细琢磨才发现里面有个“机关”,我对了一个下联:乌云漫卷天尽沙(天净沙)”细心的同学们你们发现其中的“机关”是什么了吗------由此引出词牌名-
二、检查预习:
1、了解词牌(学生课前作好资料卡准备)
教师简要概括后提出疑问过渡:在封建时代,歌伎是很没有地位的,是受歧视、受迫害的社会底层市民。那么作为封建文人学士的柳永,一个上层的文化人,与歌伎混在一起——甚至谈起恋爱来,岂不是自降身份,自我作贱?这好像有点不可思议。大家怎么看这个问题呢?
2、 了解词人(学生课前作好资料卡准备)
出示多媒体课件教师简要点拨:柳永虽然才情卓著,但早年屡试不第,一生仕途坎坷,生活穷困。经常出入娼馆酒楼,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他同歌伎的交往并不像浪荡公子,纨绔子弟之流的风花雪月,虽然身份不同,但在歌楼酒馆,他找到了感情的寄托,找到了发挥才华的地方。正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在他的很多佳作中,很多取材于同歌伎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3、 预习字词疑难生生对答
教师预备内容:帐饮、无绪、竟、凝噎、暮霭、堪、纵
三、听读全词 感受离别
第一步: 教师范背全词
第二步:学生初读全词,读准字音
第三步:师生听多媒体范读
师生共同探讨诵读要注意的问题: 感情基调:悲戚低沉
断句
语意的连贯
(学生集体朗读全词)
四、品读全词 体味感情
1、学生分小组讨论重点分析上下阕写景抒情部分,并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出示板书:《雨霖铃》
叙别前(实)--情语:执手相看泪眼
景语 情景交合
情语 实写:寒蝉 骤雨 长亭 兰舟 虚实相济
思别后(虚)--景语 虚写:烟波 暮霭 杨柳岸 晓风残月
2、 学生观看flash图片,进一步体会全文的思想感情。
3、 根据词上下片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个送别场景或回忆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惜别事件。
4、 作者在本词中抒发了什么情感?他和我们的情感相同或是相似吗?(学生再次集体朗读全词,注意读出感情,然后回答问题)
五、赏析名句 体会意境
1、 本词抒发了跟情人难舍难分的感情,从哪些词句最容易看出这种情感?
2、 还有几句不能直接看出与情人难舍难分之情,那么这几句到底有没有这种情感(引导学生赏析名句,准确把握词中景物描写所起的作用)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教师明确:开首这三句,简单看,只是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然而细心留意,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受,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这样,这里的景已不是单纯的景物。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呵!可见这里着重的是在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这句要读得凄凉、落寞。
(2)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教师明确:江面上,轻烟笼罩,浩淼空旷,傍晚的云气重重地下压,所以是沉沉的暮霭。给人一种压抑、郁闷的感觉。还没有离别,便想象行程遥远,空旷广漠中充满着漂泊无依的愁绪。想到从此天各一方,心情更加暗淡,移情入景,水色天光便披上了阴影。这句要读出苍茫、孤独味来。
(3)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在此句中词人写到了一些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典型意象,如酒、柳、风、月,这些意象给你什么样的联想呢?请同学们给合之前所学,讨论3分钟,谈谈看法。
教师明确:关于酒: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把一切苦恼抛诸脑后,依依惜别时,“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就痛快地一醉而别。自欺欺人也好,逃避现实也罢,“醉翁之意”已不在酒了。 喜时——杜甫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兵收河南河北》) 哀时——曹操为功业人才而愁,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短歌行》) 愁时——李白失意官场,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苏轼也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清照思念丈夫时,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声声慢》) 王维送别元二,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关于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残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
关于风: 古语有云: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是特别让人伤感的季节。晓风轻拂,带来的并不是快意,而是凉意,凄凉的感觉。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总结:柳有“留”意,残月西挂,伊人不再,晓风侵人,徒添冷意,借酒消愁愁更愁。“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出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
(回想整首词,指名背诵)
六、集体背诵 反复涵咏
七、课下作业:
学生分组为本词写一个脚本,然后交流
作者邮箱:
《雨霖铃》教学设计 篇2
雨 霖 铃
柳永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宋词的特点。
2、具体领会宋代几位著名词人作品的风格。
3、豪放派和婉约派的特点。
[教学重点]
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教学难点]
鉴赏不同风格的词作品。
[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作者简介:
柳永 (约987--约1053年),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柳永在北宋词坛上是一个很重要的作家。他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伎填词作曲。由于流传的轶事和词中所表现的内容,人们都把他看作是一个风流浪子,以致不为时人所重,潦倒一生,功名不扬。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晚年死于润州(今江苏镇江),有《乐章集》问世。
由于他遭遇坎坷,较多地同中下层市民接触,因此他的词语言比较朴素,接近口语。他精通音律,又吸取了民间新声的优点,写的词不仅音律和谐,美妙动听,而且创制了大量乐调繁复的慢词,大大扩充了词的体制容量,对词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在词的发展史上,他是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人)在表现手法上他善于铺叙,尽情描绘,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在内容上,柳词大都是反映大都市中的繁华风光,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抒发离愁别恨的痛苦,表现妇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沦的哀怨,但也曲折地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因而他的词曾传唱一时,甚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足见柳词深受当时市民的欢迎。
这首词写他要离开汴京(今开封)去各地飘泊时和他的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离愁别恨。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
本词分上下两阙。
寒蝉凄切, 对 长亭晚,(2) 骤雨初 歇。
凄凉急促地叫着 面对着 正是傍晚的时候 急雨刚刚停歇 凄切: 形作动。
分析: 起笔用融情入景,以景衬情的手法不仅捕捉了晚秋景物特色,写出所见所闻所感,而且酿造出足以触动离愁别恨的气氛和情调。
试想: 在树上寒蝉凄切的叫声里,在暮色苍茫而又冷清的景象中,送别时面对长亭,该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啊! 就在这个时候,阵阵骤雨,刚刚收住了雨脚,好朋友啊,就要走了! 这时节,动人的愁思将怎样地抒发出来呢?
都门 帐饮(3) 无绪(4), 留恋处 兰舟(5)催发。
在京城门外设帐饯别没有心思 时候(船家却)催着船儿出发
分析: 接着写“帐饮无绪”,写“兰舟催发”,就在汴京城外,送别筵上,依依惜别,心绪不宁的场合里,作品用“留恋处”结合上下文,表明“骤雨”是“留恋”的短暂时机;而“初歇”是“催发”的缘由;同时,“留恋”表明不得不别,一个“处”字既点明关节,又揭示出比较微妙的心理活动。于是这主观现实和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使“无绪”铺写到一定的深度。下面作者又是怎样进一步地抒发情怀呢?
执手 相 看 泪眼, 竟无语凝噎(6)。
拉着手互相看着饱含泪水的双眼 竟喉咙哽噎(连半句话也)没有说
噎: 阻塞。话: 动词,说。
分析: 既然欲饮无绪,欲留不能,这时,纵有千言万语也因喉咙噎住而说不出口,只有泪眼相对,执手告别罢了,满腹哀伤情,尽在不言中。这是柔情蜜意的流露,是情感集中的表现。
以上是实写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
念去去(7)、千里烟波, 暮霭(8) 沈沈(9)楚天(10)阔。
想(我)走了又走(一路上)千里烟波 傍晚的云气沉沉空阔千里: 极言路途之远。烟波: 水波渺茫,看远处有如烟雾笼罩。
分析: 结句望空凝思,情意绵绵。这里,一个“急”字,一方面紧扣上文的“无绪”,接榫自然,同时领起结句,把近景和远景连成一片;另一方面,这个“念”字贯注到下阙的描述,在手法上以情带景,在结构上有结有领。
上阙: 写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
分析: 从抒情的重点和层次上看,上阙扣住“别”字,由出行到“帐饮”,到“催发”,到“执手”,到“遥念”,突出了惜别的深情,离别的痛苦。( 写景抒情显得黯淡凄清)
多情自古 伤 离别,更那堪 冷落清秋节!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 怎能(叫人)忍受,竟值这冷落的清秋节
伤:动词,忧愁、忧思,这里作意动,以……为伤。更: 复,又。那:何、怎。
堪: 承当、忍受。清秋: 凄凉清苦的秋天。
分析:
起笔紧承上阙的“念”字推展开去,泛论离愁别恨,自古如此。再用“更那堪”翻进一层,突出当秋而悲,甚于常情。这样,作者把自己的感受作为具有普遍意义提了出来,丰富了主题,同时也呼应上文,点明“冷落清秋”,再次以情景交融来渲染,情意更浓。作者驰骋想象,并运用以情带景的写法,唱出了传诵一时的名句。
今宵酒醒 何处? 杨柳岸 晓风 残月。
夜 时(身在)哪里,(也许在) 边(面对那)晨风和
晓: 早晨。残月与满月相对,指阴历初的新月。
分析:
从呼应上阙来看,“酒醒”遥接“帐饮”,尽管“帐饮无绪”然而借酒浇愁,依然酒醉,于是借“酒醒”而设问,倍增惆怅。从以情带景来看,顶承“念去去千里烟波”,尽管景色已甚暗淡,然而悲凉的心情随着星斗的推移而加深,倍觉孤寂;从意境上看,推想与好朋友分手后,在今夜酒醒的时候,扁舟空空,情景凄清,只看见岸边的杨柳随着晓风在飘拂,一弯残月,孤零零地挂在梢头。此情此景,妙在寓情于景,意在言外。“杨柳”、“风”“月”这些本是自然界的景物,不少文人曾予以特殊意义,李白有“此夜曲中闻折柳”,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杨柳”就成了送别的象征;古代行人的于黎明时分踏上征程,送别也在这个时刻,韦庄就有“惆怅晓莺残月”,因而“晓风残月”更见依依惜别之情。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 作品铺写到这里,似乎已经词绝意尽,然而作者却宕开一笔,思绪又转入新的境地。
此去 经年(11), 应是 良辰好景 虚设。
这一去,一年又一年 (即使是) 美 (也该是)形同
应: 该。良辰: 美好的时辰。此句意为: 良辰好景应是虚设。
便纵 有千种风情(12),更 与何 人说!
就算是 多少 又(能)跟什么人诉说
千种: 极言其多。风情: 深情密意,旧指男女之间的情恋。
分析:
作者进一步推想到离别之后惨不成欢的情景,深沉地感到“相见时难别亦难”,如此离别,即使有良辰好景值得欣赏流连,可也等于“虚设”,而千种情,万种意又能向谁倾诉呢? 然后以“此去经年”的孤寂冷寞来收束整首词,既突出了前景渺茫,又表露出余恨无穷的哀怨。
下阙: 写想象中的别后情景。
小结:
一、对本词的评价:
这首词以冷落的秋景作衬托,精心刻画难分难舍的惜别场景,进而想象别后的离愁别恨,层层铺写,情景相生,反映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抑郁不满的心情。作为封建时代的文人,自伤身世,慨叹自己不能作生活的主人,抒情尽管真实,而情调未免凄怆;对现实尽管忧愤,而意志未免消沉,这是受时代局限的反映。
二、结构严密,重点分明:
上阙重点在记别,下阙重点在怀人,前后呼应,浑然一体。作者善于运用铺叙手法在前后呼应对照中逐步深入。下阙想象部分与上阙的写实部分有一定内在联系。由“寒蝉凄切”想到“酒醒何处”,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暮霭沉沉”想到“晓风残月”,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
三、关于本文的表现手法:
作者在本词中写了自己的真情实感,通篇层层铺叙,写景、抒情都用白描,形容细致。
柳永在这首词里放笔直书,让双方的内心感情都尽情表露,不同于含蓄取胜的手法。这是适合多数市民欣赏趣味的,他们一听就“入耳酸心”,以获得感情上的充分满足。
昔人所谓“柳郎中(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吹剑录》),说明本词所含的乐曲适宜于少女的歌喉,美妙婉转而且凄楚,动人心弦,这是与内容的缠绵多感起着配合作用的。
全词以“离情”为线索来贯穿全篇。以时间而论,先点出“秋天”,后点出“傍晚”,再想到“今宵”,又遥想到“经年”,不管时间怎样变化,处处都是只写“离情”。以空间而论,从送别都门的“长亭”,到暮霭沉沉的“江上”,到“晓风残月”的远方,空间转换,仍然不离写“别情”,从而使全篇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主题突出。
《雨霖铃》教学设计 篇3
武汉市汉南一中 李艳芳
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 借助多媒体和教师对作品的体验,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二)知识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3)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三)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充分使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古典诗歌传统意象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
2、体会理解的基础上背诵《雨霖铃》
教学方法
美读法 讨论法 问答法 诵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模式
双主导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曾在网上的对联雅座里和一位朋友对对子的时候,他出给我一副上联:“狂风大作雨淋淋(雨霖铃)”,初看此联好象很简单,仔细琢磨才发现里面有个“机关”,我对了一个下联:乌云漫卷天尽沙(天净沙)”细心的同学们你们发现其中的“机关”是什么了吗------由此引出词牌名-
二、检查预习:
1、了解词牌(学生课前作好资料卡准备)
教师简要概括后提出疑问过渡:在封建时代,歌伎是很没有地位的,是受歧视、受迫害的社会底层市民。那么作为封建文人学士的柳永,一个上层的文化人,与歌伎混在一起——甚至谈起恋爱来,岂不是自降身份,自我作贱?这好像有点不可思议。大家怎么看这个问题呢?
2、 了解词人(学生课前作好资料卡准备)
出示多媒体课件教师简要点拨:柳永虽然才情卓著,但早年屡试不第,一生仕途坎坷,生活穷困。经常出入娼馆酒楼,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他同歌伎的交往并不像浪荡公子,纨绔子弟之流的风花雪月,虽然身份不同,但在歌楼酒馆,他找到了感情的寄托,找到了发挥才华的地方。正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在他的很多佳作中,很多取材于同歌伎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3、 预习字词疑难生生对答
教师预备内容:帐饮、无绪、竟、凝噎、暮霭、堪、纵
三、听读全词 感受离别
第一步: 教师范背全词
第二步:学生初读全词,读准字音
第三步:师生听多媒体范读
师生共同探讨诵读要注意的问题: 感情基调:悲戚低沉
断句
语意的连贯
(学生集体朗读全词)
四、品读全词 体味感情
1、学生分小组讨论重点分析上下阕写景抒情部分,并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出示板书:《雨霖铃》
叙别前(实)--情语:执手相看泪眼
景语 情景交合
情语 实写:寒蝉 骤雨 长亭 兰舟 虚实相济
思别后(虚)--景语 虚写:烟波 暮霭 杨柳岸 晓风残月
2、 学生观看flash图片,进一步体会全文的思想感情。
3、 根据词上下片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个送别场景或回忆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惜别事件。
4、 作者在本词中抒发了什么情感?他和我们的情感相同或是相似吗?(学生再次集体朗读全词,注意读出感情,然后回答问题)
五、赏析名句 体会意境
1、 本词抒发了跟情人难舍难分的感情,从哪些词句最容易看出这种情感?
2、 还有几句不能直接看出与情人难舍难分之情,那么这几句到底有没有这种情感(引导学生赏析名句,准确把握词中景物描写所起的作用)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教师明确:开首这三句,简单看,只是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然而细心留意,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受,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这样,这里的景已不是单纯的景物。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呵!可见这里着重的是在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这句要读得凄凉、落寞。
(2)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教师明确:江面上,轻烟笼罩,浩淼空旷,傍晚的云气重重地下压,所以是沉沉的暮霭。给人一种压抑、郁闷的感觉。还没有离别,便想象行程遥远,空旷广漠中充满着漂泊无依的愁绪。想到从此天各一方,心情更加暗淡,移情入景,水色天光便披上了阴影。这句要读出苍茫、孤独味来。
(3)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在此句中词人写到了一些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典型意象,如酒、柳、风、月,这些意象给你什么样的联想呢?请同学们给合之前所学,讨论3分钟,谈谈看法。
教师明确:关于酒: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把一切苦恼抛诸脑后,依依惜别时,“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就痛快地一醉而别。自欺欺人也好,逃避现实也罢,“醉翁之意”已不在酒了。 喜时——杜甫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兵收河南河北》) 哀时——曹操为功业人才而愁,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短歌行》) 愁时——李白失意官场,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苏轼也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清照思念丈夫时,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声声慢》) 王维送别元二,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关于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残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
关于风: 古语有云: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是特别让人伤感的季节。晓风轻拂,带来的并不是快意,而是凉意,凄凉的感觉。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总结:柳有“留”意,残月西挂,伊人不再,晓风侵人,徒添冷意,借酒消愁愁更愁。“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出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
(回想整首词,指名背诵)
六、集体背诵 反复涵咏
七、课下作业:
学生分组为本词写一个脚本,然后交流
作者邮箱:
[1] 马士林 一.导入: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燕太子丹与刺客荆珂之间的“壮别”;“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高适与董大之间的“慰别”;“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孟浩然之间的“酒别”:“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景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李白与汪伦之间的“情别”;“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这是贾至与王八员外之间的“愁别”;“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是白居易与客人之间的“惨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这是杜牧与妙龄歌女之间的“泪别”;“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是苏轼与其亡妻之间的“梦别”;“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这是崔莺莺与张生之间的“苦别”。别有情,别有景,别有声,别有泪,别有长度,别有重量,别能消魂,别能减肌,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别时难舍难分,又是企盼早日相聚的急切。形形色色的分别,无不贯穿着一个主题:分别痛苦。真是“别”有滋味在心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又是怎样写“别”的呢?--板书[雨霖铃]这首词描写了作者要离开汴京(开封)去各地漂泊时和他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痛苦心情。是柳永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二.学习诗歌,很讲究诵读。况且《雨霖铃》又是一首词作。我们知道,词是一种极具音乐性的诗体。那么好,首先,让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这首词。 三.大家不要以为我们只能通过逐字逐句的推敲分析才能深刻地体会得到一篇文学作品的精妙之处。我一直在考虑,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评判我们是否真正地把握了一篇文学作品。我觉得大家可以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在读文学作品的时候,我的心是不是和作者的心以同一个频率在跳动,我是否被感动了。如果你感动了,你又不妨用自己的声音把它表达出来。 基于这种考虑,我想这样来确定我们这堂课的主题:声请并茂地品读《雨霖铃》。 下面,我就想来试一下,我想用我的声音来诠释我所理解的《雨霖铃》。 今天,我带来了三段音乐,请同学们帮我选择一个和《雨霖铃》的意境相应的配乐。选用背景音乐。 教师范读。 四、诵读不是比谁的气门长,不是看谁嗓门大。诵读有一定的艺术性要求。我们应当以一种和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情绪相协调的感情来掌控和润饰好我们的声音。正如我们不能把《满江红》唱得欣喜若狂,不能把《健康歌》唱得悲悲切切。所以,确定我们所诵读的作品的感情基调就很重要了。 那么,《雨霖铃》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呢?请同学们根据大屏幕上的提示信息--"伤离别"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发言讨论,互相补充印证。 现在,我们可以这样来确定《雨霖铃》的感情基调:悲戚低沉。 这首写离情的词,可谓淋漓尽致。这首词的上半片主要是写临别时的情景,下半片主要是写别后的情景。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语言简洁明了。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候,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划心理。三个层次,层层深入,从不同层面上写离情别绪。好,请同学们酝酿一下情绪,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来朗诵一下这首词。学生齐诵。 五、我们还可以把这首词处理得更细腻一些。要想用声音更细腻地处理这首词,有个前提,那就是得深刻地理解这首词。 解读:明确:无比缠绵、无比依恋之际,天色已晚,雨刚停,无情的船夫催促上船。无心绪饮,却不能不饮,只能以酒消愁,希望将愁绪和酒一并饮下。本句在矛盾冲突中写出难舍难分之情。分析b句:为何凝噎?真的是无话可说吗?想说什么?明确:船夫催发,不得不发,"执手"告别,手握着手,紧紧不放,泪眼望着泪眼,此时忆昔日欢聚,想他日离分,无语中又有多少叮咛嘱咐,有多少柔情蜜意,但伤心泪流,千言万语,塞满了喉咙挤满了牙缝,情如潮涌,不知从何处说起。"执手……凝噎"是情态的细致刻画,应属于特写镜头,让我们看到了哀婉缠绵、无比依恋、难舍难分的离别场面。而达到的艺术效果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过渡:这是在凄凉、凄楚的氛围之下,所展现的离人离别时刻的动人场面。为了把别后之愁更甚于离别之时的情形表现出来,离人的未来又将处于怎样的情景之中呢?我们看下阙。在文中找出"留恋和催发"说出想象之词 解读第一句话"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这句话,一眼看过去,就是一句写景的文字。就这句话,我的一个朋友曾经打了一个很有趣的比方,他说,这句话就好比是一篇日记的开头,仅仅是为了交代时间、地点、天气状况,所以我们应当以一种平和的叙述语气来读这句话(师用"叙述语气"范读),这样来处理好不好? 生答:不好。师问:为什么?学生发言指出此句话虽明写景,却暗含情,环境氛围多悲戚之意。 教师明确:这句话作者以凄凉的环境来暗寓他凄凉的离愁。所以,此句起调应起得低沉伤郁,句与句之间应做稍长的停顿,要读出"悲"、"凉"的味道来。解读"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零噎。" 现在,大家想象,你马上要和你的一个最要好的朋友分别,你到机场或车站去送他,两个人彼此握着对方的手,眼泪无声地落下,想开口安慰一下对方,可这一开口,到化成了一片哽咽唏嘘之声。 让学生深入到这种情景中去,并试着用此种感情来读:"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零噎。"(进一步引导学生得出)此处写离别之情,当属离别之情的高潮。所以读这一句,语调应该来得更凄切一些。我想,这一句话由感情细腻的女生来读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女生朗读。 解读"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我想这样来读这句话,大家看行不行。师以一种极有气势的,昂扬爽朗的语调朗读。 我读出这种气势没有?生答:读出来了。那么这样处理好不好呢?生答:不好。 我读出这句话的味道没有?生答:没有。那我们这里该读出什么味道来? 学生发言,认为老师的朗读处理方式违背了本词的基调,且这句话所写景象仍然饱含愁绪的。 继续问:“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零噎。”这里只有因与心爱的人分别而造成的离愁吗?还有没有可能由其他原因引起其他什么愁绪? 学生讨论,并举手作答,得出结论:还有此去前途未卜,前途渺茫的身世之叹,失意之愁。 教师总结,并提示读这一句的时候在凄切的基调上应加上苍茫厚重之感。 这句话由男生来读比较合适。全体男生读此句。 好了,上阕我们分析得比较熟透了。现在,我们酝酿一下情绪,然后带着刚才大家一起分析品味出来的微妙细腻的情绪把上阕来一次完美的表现。生齐读。 下片,我先把它交给大家。用你自己的理解去表达。(作一个课下作业) 分析下一阕:大家已经品读了上片,我们看下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和上阙哪些语句相应?本句的作用是什么?引导:重点看"伤离别"和"冷落清秋节"明确:"伤离别"总括上阙"相看泪眼"、"无语凝噎"的情。"冷落清秋节"与上阙"寒蝉凄切"、"骤雨初歇"相呼应本句既承上又启下,为了把别后之愁更甚于离别之时的情形表现出来,离人所设想的"今宵"和"此去经年"将面对怎样的情景。 重点分析一下---杨柳岸晓风残月[千古名句]。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来,"年年柳色,霸陵伤别",杨柳和离别似乎已经具有了必然的联系。"酒醒"后偏偏停在杨柳依依的岸边,难免使离人想到泪流满面、依依不舍的离别情景,怎能不叫人倍感伤痛。李憬《应天长》的"昨夜更阑酒醒,春愁过却边病",周邦彦《关河令》的"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都明显的说明这种情况;"晓风"乃秋天拂晓之风,比傍晚之风更凉,"酒醒"偏遇凉风吹,真叫人凉上加凉心更凉,"晓风"无情地吹皱了离人凄冷的心。离人都希望去时有日,归时有期,月圆之时想必也是团圆之时。--但是,离别之人又偏偏遇上"残月",如温庭筠《菩萨蛮》的"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韦庄《荷叶杯》的"惆怅晓莺残月,相别",都是把别情和这时候的景象联系起来说的(温词还提到"柳")。这里我们在谈以下“酒”和“愁”,李白曾有诗句“举杯消愁愁更愁”,李清照《念奴娇》“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闲滋味其实正是愁滋味。自古以来,酒与愁就是相联系的。词人断不料"酒醒"之后,映入眼帘的却是一弯"破镜"般的"残月",使"重圆"的希望化为泡影。本句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分明是这样一幅画面:倚着船舷的离人抚摸着岸边飘拂的垂柳,遥看挂在天边的一弯残月,凉风阵阵袭来,想起与恋人"无语凝噎"的离别情景,怎能不令人肝肠寸断!真是天亦凉人人更凉,借酒消愁的初衷不但没能实现,反而使自己陷入更加痛苦的境地。因此,本句很难确定是重在写景还是重在抒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境界,被传颂为千古绝唱,实至名归,当之无愧! b、"良辰好景"为何是"虚设"?"千种风情"怎么会无处倾诉呢?明确:离开了心爱的人,自然没有心情去欣赏。这"良辰好景"不是等于虚设吗?其实,不只是虚设,每遇"良辰好景"反而会引起对情人的思念,勾起无限的伤情。两情分离,欢情难再,知音难觅,凄凉倍至。因此,"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小结:这是下阙离人设想的"今宵"和"经年"所处的景与情,是想象之境,是离愁的进一步拓展。 六总结扩展(整体回顾,强调情与景的关系):词的上阙在凄凉环境的衬托之下,写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状。下阙设想远别后的思念和久别后的凄清。全词既写了眼前的离情,又写了未来的伤感。处处以景物衬托离情,情景分合,景为情设,而"一切景语皆情语",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济。在情与景的交融中,演绎了一曲凄婉缠绵的离别之歌。 欣赏北宋婉约派其他词。 七、布置作业 1、背诵2、预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3.豪放旷达《念奴娇》,婉约缠绵《雨霖铃》 ----苏柳词比较赏析 八、板书设计: 《雨霖铃》 别前(实)--情语:执手相看泪眼 景语情景交合 情语实写:寒蝉雷雨虚实相济 别后(虚)--景语虚写:烟波暮霭 杨柳岸晓风残月作者邮箱: [宋] 柳 永:《雨霖铃》 课型 讲授课 一、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婉约派词人柳永的艺术风格。 2、具体体会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3、认清词作情调过于伤感低沉的负面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感受、体味这首词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 2、难点:对词中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鉴赏。 三、教学方法: 以学生活动为主,点拨启发,引导讨论,朗读背诵,检查落实。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宋词作为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在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提及宋词,不能不提到婉约词的代表人物柳永;而提及柳永,又不能不提到他的代表作《雨霖铃》。多年来,它常诵不衰。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二)简介作者 1、从名句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提及柳永,大家也许不像对苏轼那样熟悉,但他的两句名句早已广为传诵。(提问、启发)——“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多么炽热如火的爱的情愫!直到晚清,曾受到过西学影响的王国维还震惊于这种爱情表白的炽烈,并将其用来比喻对于大事业、大学问不懈、执着的追求。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 殊:《蝶恋花》 艰苦探索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 永:《凤栖梧》 执着追求 (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 2、明确三点,简要介绍写作背景(略) (1)名字:柳永、柳三变、柳七、柳屯田。 (2)特点:精通音律,擅长词曲,创制慢词,贴近市民,“变一代词风”。 (3)影响:“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三)整体点拨 《雨霖铃》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元十大曲”之一,历来被认为是抒写离别之情的典范之作。要从整体上把握这首词,请结合“自读提示”阅读全词并思考: 1、这首词是按什么顺序写离别之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2、这首词哪些句子写景?哪些句子抒情?怎样情景交融的? 板书: (线索) (重点) 离别前: 勾勒环境 离别时: 描写情态 离别后: 刻画心理 (四)重点分析(边朗读边进行) 第1句:写景。通过寒蝉凄切痛楚的叫声、令人伤感的时间和地点以及骤雨初歇后的萧条冷落的景物,映衬出离人此时内心深沉的痛楚。景中有情,字字含情。 第2句:写人。京城门外,情人临时搭起帐篷,设宴饯行,然而离人心情不好,食之无味。正当二人难分难舍之时,船公却催促登船。两个转折句,足见其留恋之情深。不管是写景,还是写人,都是为了勾勒出离别前的环境:凄清、萧瑟(板书:凄清、萧瑟) 第3句:写景。用白描手法,神情逼真地写出了二人分手时的情况,刻画出“别亦难”时的悲痛心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与苏轼的《江城子》中的“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有异曲同工之妙,(可提问),简直使人柔肠寸断,悲痛欲绝,“语虽不奇,而意致绵密”。 第4句:过渡。一个“念”字,说明下面所写的景物是想象的,是虚写。虽无语凝噎,但思绪万千: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 【提问】此处的景物描写应如何理解?是否给人以宽广雄伟的气势之感? 【解说】不是。结合写作背景,不难看出此处是借此景衬托离愁的无边无际、离人前途的渺茫及情人相见之无期;也反衬离人孤舟行驶的飘零渺小、孤苦伶仃。由此可以想象出离人在离别时虽无无语凝噎,但望空凝思、情意绵绵之态,自然引出了下文对别后漂泊孤寂的联想,承上启下。(板书:留恋、难舍) 第5句:点题。用 “伤别离”点题(板书),并用对比手法,衬托出自己的离愁比古人更深更重。 第6句:名句。是作者的想象。(鉴赏见后) 第7句:高潮。两个让步假设句,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纵有“良晨美景”,谁与共欢?纵有“千种风情”,谁与共话?设想细腻,语出辛酸,痛切地道出相期之愿,重聚之难。多么伤感!多么苦涩!(板书:伤感、苦涩) 【小结归纳】写离愁别绪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传统题材。显然,本词脍炙人口不是以题材取胜,而在于它能够“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把“自古伤别离”和“冷落清秋”的景巧妙地结合,把“千种风情”和“良辰美景”巧妙结合,相互穿插,情景交融。(板书:情景交融) (五)难点讨论(小黑板)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作者的名句,它好在哪里? 古人:折柳相赠,暗“留”之意 杨“柳”—“留”的谐音 离人:见柳思人,离愁又生。 眼前景 晓 风 —“凉”(特点),衬别后心情之凄凉。 别后情 (明) (暗) “残”月— 不团圆,透出凄凉冷落之感。 景中有情 (六)朗读、背诵 要求:正确流利、感情充沛、熟读成诵、琅琅上口。(尽量当堂完成) 方式:检查学生、教师示范。 (七)课外作业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把这首词扩展成一篇情景交融的短文。(300字左右)。 [附:板书设计] 寒蝉凄切 骤雨初歇 别前:勾勒环境 凄清、萧瑟 雨 霖 铃 柳永 (线索) 帐饮无绪 兰舟催发 相看泪眼 无语凝噎 情景 伤离别 别时:描写情态 留恋、难舍 交融 (主题) 望空凝思 情意绵绵 (特点) 良辰美景 如同虚设 别后:刻画心理 伤感、苦涩 千种风情 无人诉说 教学目标 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重难点 分析情与景交融所表现的意境 课型 新授 教学方法 引导分析 课时 1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 课前播放李叔同的《送别》营造离别感伤的氛围。导入:长亭送别,执手相看,西口走送,挥手回眸,柴门扶杖,汽笛声催,生命在演绎着悲欢与离合。而当我们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一个个泪眼婆娑的丽姿和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别离诗,感受别离诗的千种风情,也就是柳永的《雨霖铃》。 听 二 检查预习柳永是怎样的一个人(从词派、词风、生平际遇回答) 回答 三 出示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四 听录音(注意体会感情、把握语调、语速)学生朗读 听录音、个别读、散读、齐读 五 分析鉴赏(从景情入手)1、上阙中描写环境的句子有哪些?这是怎样的一种环境?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b、“烟波、暮霭”a、句点明了离别的什么?(注意体会“寒”“长亭”“初歇”)明确:寒蝉的“寒”点明时令,天气渐寒,深秋时节的蝉,预感生命不长,发出凄清苦切的叫声,给人凄凉、凄楚之感,“对长亭晚”更为具体地点明时间已是傍晚,“骤语初歇”更增加了寒意。这一句从写景中自然带出恋人分别的时间、地点,并营造了离别前的凄凉氛围。分析b句:领起这句的第一个字是什么?何意?是何处之景?“暮霭”为何“沉沉”给人一种什么感觉?明确:江面上,轻烟笼罩,浩淼空旷,傍晚的云气重重地下压,所以是沉沉的暮霭。给人一种压抑、郁闷的感觉。还没有离别,便想象行程遥远,空旷广漠中充满着漂泊无依的愁绪。转引过渡:在a句所营造的凄凉环境之下,离人又是怎样的情状。 找出具体语句,在老师引导下分析 2、上阙写离人情绪、情态的句子是哪些?分析这份离情?a、帐饮无绪b、执手泪眼无语凝噎引导:为何无绪?这一句话中隐含几中矛盾?矛盾中体现了什么? 雨霖铃教案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明确:无比缠绵、无比依恋之际,天色已晚,雨刚停,无情的船夫催促上船。无心绪饮,却不能不饮,只能以酒消愁,希望将愁绪和酒一并饮下。本句在矛盾冲突中写出难舍难分之情。分析b句:为何凝噎?真的是无话可说吗?想说什么?明确:船夫催发,不得不发,“执手”告别,手握着手,紧紧不放,泪眼望着泪眼,此时忆昔日欢聚,想他日离分,无语中又有多少叮咛嘱咐,有多少柔情蜜意,但伤心泪流,千言万语,塞满了喉咙挤满了牙缝,情如潮涌,不知从何处说起。“执手……凝噎”是情态的细致刻画,应属于特写镜头,让我们看到了哀婉缠绵、无比依恋、难舍难分的离别场面。而达到的艺术效果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过渡:这是在凄凉、凄楚的氛围之下,所展现的离人离别时刻的动人场面。为了把别后之愁更甚于离别之时的情形表现出来,离人的未来又将处于怎样的情景之中呢?我们看下阙。 在文中找出“留恋和催发”说出想象之词 3、“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和上阙哪些语句相应?本句的作用是什么?引导:重点看“伤离别”和“冷落清秋节”明确:“伤离别”总括上阙“相看泪眼”、“无语凝噎”的情。“冷落清秋节”与上阙“寒蝉凄切”、“骤雨初歇”相呼应本句既承上又启下,为了把别后之愁更甚于离别之时的情形表现出来,离人所设想的“今宵”和“此去经年”将面对怎样的情景。 在文中找到具体词语 4、“今宵”和“此去经年”离人处于怎样的景与情之中?a、杨柳岸晓风残月良辰好景b、千种风情引导:从杨柳月的隐含意义去分析,用想象去丰富意境。明确: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来,杨柳和离别似乎已经具有了必然的联系。“酒醒”后偏偏停在杨柳依依的岸边,难免使离人想到泪流满面、依依不舍的离别情景,怎能不叫人倍感伤痛。“晓风”乃秋天拂晓之风,比傍晚之风更凉,“酒醒”偏遇凉风吹,真叫人凉上加凉心更凉,“晓风”无情地吹皱了离人凄冷的心湖。“残月”离人都希望去时有日,归时有期,月圆之时想必也是团圆之时。断不料“酒醒”之后,映入眼帘的却是一弯“破镜”般的“残月”,使“重圆”的希望化为泡影。本句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分明是这样一幅画面:倚着船舷的离人抚摸着岸边飘拂的垂柳,遥看挂在天边的一弯残月,习习凉风阵阵袭来,想起与恋人“无语凝噎”的离别情景,怎能不令人肝肠寸断!真是天亦凉人人更凉,借酒消愁的初衷不但没能实现,反而使自己陷入更加痛苦的境地。因此,本句很难确定是重在写景还是重在抒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境界,被传颂为千古绝唱,实至名归,当之无愧! 分析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b、“良辰好景”为何是“虚设”?“千种风情”怎么会无处倾诉呢?明确:离开了心爱的人,自然没有心情去欣赏。这“良辰好景”不是等于虚设吗?其实,不只是虚设,每遇“良辰好景”反而会引起对情人的思念,勾起无限的伤情。两情分离,欢情难再,知音难觅,凄凉倍至。因此,“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小结:这是下阙离人设想的“今宵”和“经年”所处的景与情,是想象之境,是离愁的进一步拓展。 回答 六 总结(整体回顾,强调情与景的关系):词的上阙在凄凉环境的衬托之下,写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状。下阙设想远别后的思念和久别后的凄清。全词既写了眼前的离情,又写了未来的伤感。处处以景物衬托离情,情景分合,景为情设,而“一切景语皆情语”,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济。在情与景的交融中,演绎了一曲凄婉缠绵的离别之歌。 七 背诵这首词 板书设计寒蝉凄切长亭晚景骤雨初歇写作方法实帐饮无绪执手泪眼情1、情景交融无语凝噎2、虚实相济烟波暮霭景晓风残月虚良辰好景合千种风情 教学目的 1 理解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 2 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鉴赏词,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品位诗词意像,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我们在讲宋词简介的时候说过,宋词可以分为几个流派?(生:两派。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 传说苏轼曾问一个善于唱歌的幕士:“我词何如柳七(柳永)?”这个人回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由此大家可知这两个流派的不同特点。。 能让苏轼与之一争高下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出自哪首词?(生:《雨霖铃》)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雨霖铃》 (板书) 一 关于柳永 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即开封),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的生活。大约在少年时的“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在浙江的桐庐、定海等处做过几任小官。晚年死于润州(江苏镇江县)。死时家无余财,群伎和金葬之于南门。 他精通音律,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这首词调名《雨霖铃》,就是取唐时旧曲翻制。据《明皇杂录》云,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所以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离情。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二 整体感知。 1 范读《雨霖铃》。 (让学生感受词的感情基调) 师:能感受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吗? 生:能。哀婉、悲伤、凄清。 (板书) 2 指导诵读。 我们讲过诗词诵读要把握的几个要点,首先要读准字音; 其次要读出节奏,宋词不比唐诗那样整齐划一,每句是不同的。再注意韵脚的读法,要短促而清晰;带领学生试读一遍,划分节奏。 最重要的要读出感情,刚才大家已经感受到了,现在就试读一遍,自己体会体会。 学生自由朗读——指明学生朗读——学生齐读。 3 疏通词句:(注释中有的不在讲解之列。) 寒蝉:初秋乍寒时的蝉,偶尚自鸣,但短促无力,至深秋则噤。 烟波:烟雾弥漫水波动荡的水面。 无绪:古,没有心思。今,没有头绪。 念去去:想到将来……(“行行重行行”)。 应是:即便是。 三鉴赏 学生自读,思考:从时间角度看,这首词的层次应如何划分? 明确:别前、别时、别后。(板书) 师:这首词的重要特点是情景交融、虚实相济。(板书)鉴赏时注意词中哪些是景语,哪些是情语?哪些是情景和说?词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上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师:起首三句写什么?是情?是景? 生:写景。 明确:对。写别时景。点明了季节、时间、地点和事件。勾勒了一个情人离别的典型环境。 师:地点呢?(长亭)时间呢?(晚上)季节(秋季) 提到秋季会有怎样的感觉?(萧瑟) 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加之当中“对长亭晚”一句,句法结构是一、二、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 起首句已给全诗定下了基调:“凄切”。 “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师:这写什么?(写情) 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心思。(问:为什么?他的思绪正在想什么?)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 关于这样的环境和心理描写古人有很多。 林逋《相思令》云:“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欲平。”这仅是暗示船将启碇,情人难舍。刘克庄《长相思》云:“烟迢迢,水迢迢,准拟江边驻画桡,舟人频报潮。”虽较明显,但仍属含蓄之作。可是柳永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迂,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可见留恋之情浓。 于是后面便迸出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师:这句写情态。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启发学生想象这副画面,把语言形象化进而图象化,以体会诗的意境。(提示:两人相对而立,手握手,眼对眼,泪眼婆娑。是“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是“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也既然这么不舍得,那词人为什么要离开呢?也许是统治者不欣赏,也许是迫与生计。总之是不得不离开。古往今来恋人离别都是一样的。所以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 后来传奇戏曲中常有这样一句唱词:“流泪眼看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语出于此,然却不如柳词凝炼有力。词人“竟无语凝噎。”那么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念去去”二句便是他的内心独白。 师:这句写什么? 生:写景。 这里的“念”字用得特别好。“念”字是上声还是去声?(是去声。)“名词转折跌荡处,多用去声,何也?非去则激不起。”此词以去声“念”字作为领格,承上启下,表明是设想别后的道路遥远。 “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路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日“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 (提示学生想象这副画面:作者站在河边,放目远眺,面前所见:一望无际的海面,远处山色朦胧,海面上层层灰蒙蒙的雾气升腾,整副画面是灰色调。好象一副山水画。)这样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生:压抑、苦闷)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全句写景,又全句写情。 下片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师:下片换头写情,叹息古往今来离情之可悲。“伤别离”点名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多么难以忍受!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柳永把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诗中,又扩大了这种感受,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师:“清秋节”一词,照应前面哪句? 生:起首一句“寒蝉凄切” 师:前后照应再次点明离别时的凄清氛围。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后来竟成为苏轼相与争胜的对象。那么它究竟好在什么地方?————词中有画,景中含情。(提示学生想象画面: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联系特定情境。画面出现在“酒醒”之后,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诗人此时,前晚“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的留在心上,而前路是“千里烟波”,继续前行离爱人越来越远,可以想见他的心情。 感受画面色调。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折柳送行,取其依依之态。另外,“柳””留”谐音,折柳赠人有挽留之意。所以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清秋的晓风是凉的,恰合别后心境的凄凉。残月清冷的形象暗合凄清冷落之感。词人寓情于景,借景传情,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情别绪。 结合全诗旨趣。这首词的主题句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两句叙述全篇本意,是词的主文,“今宵酒醒何处”两句烘染本意,将诗人的立意渲染为—幅深秋羁旅图。“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列锦”式的组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这两句诗暗含旨趣,画面生动。 师:整个画面的基调如何? 生: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 师: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比之上片结尾二句,虽同样是写景,写离愁,但前者仿佛是泼墨山水,一片苍茫;这里却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词人采用了画家所常用的点染笔法。“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上两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渲染这种离别时的凄清。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因为上面是用景浯,此处则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枨触而已。 师:“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益见钟情之殷,离愁之深。 其以问句做结,更留有无穷意味。 如此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师:我们再回头看整首词,情语在写情,景语也并非只写景,每句中都包含无限情思。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诵读时注意体会词融情入景的特点。 再就是虚实相济。哪些写虚?别后想象。写实?别时情景。 再想想词中的三副画,给人的感觉都是:哀婉、无奈、凄清。这是这首词的特点,也是婉约词共同的特点。 四 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婉约词的代表作《雨霖铃》,重点让大家把握词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另外还让大家品位词中意象,体会作者感情。在此基础上了解婉约词的风格。 学生齐背《雨霖铃》。 五 作业 1 诵读 2 自己任选一句诗,做副画,再现诗中意境,体味作者感情。 导入新课: 学生唱李煜词《虞美人》(以唱代背检查上节课内容),带出热烈的课堂气氛。 解读作者,明确目标(均用投影展示): (1)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柳永的资料,教师略加补充。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第一步:美美地听——感受词的语言美。 播放flash课件,学生听情感真挚的配乐朗读。 (1)第一次听:进行语感熏陶,注意节奏。 (2)第二次听:感受词的意境,注意情感的运用。 第二步:美美地读——语感训练。 (1)第一次读:再播放flash课件,学生小声仿读。 (2)第二次读:教师范读一小节,作节奏指导,学生自主朗读训练。 (3)第三次读:抽检学生朗读情况,来个小比赛,看谁朗读得最好。(先抽两个学生分别朗读上片和下片,由同学评价,若认为自己朗读得更好的,可以向他们挑战) 第三步:美美地品——把握意象,品味意境,掌握技巧。 1.老师作诗词鉴赏技法指导 (1)由意象品味意境。 (2)语言:理解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有象征意义的词、用典等。 (3)写作技巧:把握写作技巧。 2.小组讨论 (1)找意象,说作用。(幻灯片上逐一展示有关意象的词及其表达的感情) 明确: 意象:寒蝉长亭骤雨兰舟烟波暮霭楚天晚 杨柳岸晓风残月 作用:渲染惆怅伤感之情 (2)找出体现作者情感的词语,说表达的情感。 明确:无绪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噎(难分难舍) 良辰好景虚设更与何人说(惨不成欢) (3)写作技巧的探讨:请同学们回顾诗词常见的表达技巧,说说本词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补充相关的写作技巧: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借景抒情,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以乐写哀,以哀写乐)。 3.个人体悟 请闭目凝神,通过意象想象离别场面,品味词中美的意境,然后说说你感受到的意境。(学生各抒己见,同学们评点谁的感悟最好) 4.小组交流讨论 鉴赏词中美的词句,说说你认为写得最美、感受最深的词句美在哪里? (学生开始堂上发言,其他同学评点,教师点评穿插其间) 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赏析发言,要准备足够的应对材料,以便生动自如地应答学生的发言。如: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美在捕捉到有特征的秋景来渲染气氛,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美在用白描的手法,极为传神地写出了千言万语又无言以对,泪眼相看,难分难舍,情意绵绵的眷恋之情。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美在展现了一个别后的暗淡景象,衬托出旅人前途的渺茫,情人相见之无期,充满无边无际的离愁之恨。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美在将杨柳、风、残月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为一幅画,使离人勾起对往事的回忆,深感眼前的孤单,并渴望团聚,言尽而意无穷。又让这幅画出现在“酒醒”之后,让离人产生了浓烈的“举杯消愁愁更愁”之感,昨日离别情景历历在目,眼前凄清景象,前路“千里烟波”却还须前行,离心爱的人更远,真是“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而“晓风残月”写出别后心境的凄凉冷落,“杨柳”则更添愁思。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美在写出诗人别后的孤寂,艺术地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 5.评选佳句 对比同学们谈的美句,结合刚才的评价,你认为哪一句是最美、最传神的千古名句。 明确: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注意不可一锤定音,允许百家争鸣) 6.交流学习体会,学生小结 7.课外延展,能力迁移 运用本节学到的知识鉴赏张先的《江南柳》,并与本课学的《雨霖铃》相比较,说说它们的异同。 江南柳 张先 隋堤远,波急路尘轻。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何况自关情。斜照后,新月上西城,城上楼高重倚望,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 明确: 同:都写别情,都描写了别时的典型环境。 都写了别后,都是情景相生。 异:柳词想象别后远行的情景,虚实相生。 张词着重写送行者别后情景,而未写别时情事。 8.课外练笔 用形象化的语言描写你所经历的一段愁或喜。 要求:①体裁不限,也可填词作诗。②要写真情实感,不得无病呻吟。 第四步:美美地唱——感受美妙的韵律。 (1)播放flash课件,欣赏美妙的旋律和极富悲情的演唱,品鉴柳词美妙的意境。 (2)再播放flash课件2次,同学们伴着音乐学唱。 (3)再播放flash课件(去掉图像和原唱),让学生在音乐声中以唱的形式背诵课文。 江苏省金湖中学 盖之勤 教学目标:1、欣赏本词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2、积累古人用来描写离情别绪的诗歌意象。 3、体会宋词婉约的风格。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纵观我国文学的发展,历来有先秦散文、汉魏辞赋、南北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之分。确实,一朝一代都有其见长的文学样式,这对丰富和发展我国的文学创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文学发展到宋代,文人致力于词的创作,改变了诗歌的样式,拓宽了诗歌的境界,使词成为文学史上一朵奇葩。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婉约词派代表人物柳永的《雨霖铃》。 二、作者简介。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少年时去汴京应试,经常跟歌伎们一道生活,狂放不羁。仁宗皇帝闻其名,说:“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仕宦!”遂落第。以后在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流浪了一个时期。景佑元年,方进士及第。曾任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卒于襄阳,死之日,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于南门外。 三、学生集体朗读,正字正音。 四、学生听配乐朗诵,体会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朗诵结束后,学生谈感受。 明确:这是一首离别词,词作者自始至终都沉浸在凄凉哀婉的感情中。(补充:作者由于仕途失意,决定到外地去,但是一想到从此将不能和心爱的人在一起,失去了爱的慰藉,更觉痛苦万状,这首词就是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五、学生概括上下阕的意思。 明确:上阕写恋人相别,依依不舍,有深深离愁;下阕写别后想象,孤独痛苦,有无限伤情。 六、作者这种凄凉哀婉的感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引导学生了解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找出本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文字) 明确 直接抒情:都门帐饮无绪;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间接抒情: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七、赏析。 1、学生体会文中直接抒情文字所包含的作者的情态和心境。 2、欣赏文中写景的文字(教师引导学生认真体会写景句子中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补充说明)一切身外景皆为作者心中情。作者可以触景生情,可以借景抒情,可以因情设景;可以实写,也可以虚写。总之,作者把自己或喜或忧、或兴或悲、或乐或哀、或轻松或沉闷、或高亢或低回等感情倾注在所写之景上,使此景含有此情或用此景衬托此情。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既交代节气、时间、地点,也为分别渲染了环境。暮色苍茫、秋雨初过,凉气袭人,寒蝉悲鸣,长亭分别之人顿感悲切。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作者想象千里之外之景,虚实结合。“楚天阔”以空阔的天空为背景,写出了人的孤独;“沉沉”不仅的暮霭的样子了,更是作者抑郁的心理表现;而千里之外,愁就更深了,“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杨柳”历来为送别诗的意象,“昔我往者,杨柳依依”,“客舍青青柳色新”等都是如此,“柳”者,“留”也,有不舍之义;“晓风”清冷,让人心生凉意,而“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中的风又有了依恋的意思,此处晓风两义兼有;“月”是“团圆”的象征,而“残月”不仅含有“不团圆”的意思,也为此时的词人心情铺了一层凉意。这里的景纯为情设,虚写,营造了浓烈的愁思,有“愁”则需“销”,借酒吧,可此时是酒醒时分,因而“愁更愁”了。 八、学生自由朗读,背诵。 注意:词中一些重要词语如“帐饮”“无绪”“竟”“凝噎”“念”“去去”“堪”“经年”“便”“纵”等可以随机讲解。 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的是高中语文必修IV第二单元7首宋词中的第二首《雨霖铃》。 一、教材分析 【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雨霖铃》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IV第二单元7首宋词中的第二首,是柳永的代表作,更是宋词婉约派的名篇。本词无论在文学史中还是在教材中都占有重要地位。该词上片写一个秋天的傍晚,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在都门外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下片是词人想象别后羁旅生活的情状。全词通过虚实相济、融情入景的手法集中反映了词人复杂的内心情感,学习本词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品赏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通过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来品味诗词的语言,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根据本文感情细腻,情景相融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⑴知识与技能目标:借助对意象的分析,感受《雨霖铃》的感情和意境,体会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作特点,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合作学习进行探究,通过美读、美赏、美说,品味局部语言,整体把握意境,掌握赏析诗词的方法。 ⑶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感受词中浓浓的别离之情,体会短暂与永恒的辨证关系。 【教学重难点】 学生已经接触过不少诗词,对于诗词鉴赏的方法和诗词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了解本文融情于景的手法并不难,重点就在于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景之精妙和情之真切,感受《雨霖铃》中的意境和感情。而品赏这首宋词的真挚感情和凄凉的意境,相对困难在于了解本词中典型的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作特点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方法 教学本身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据此采取以下教学方法:启发诱导式教学法;学生讨论与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 三、学情分析 诗词鉴赏历来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但在之前的诗歌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并且对诗词有了一定的领悟能力,已经基本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可是学生在对诗词写作手法以及意境方面的体会还难以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所以教师应在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尽量补充必要的知识和背景,加以引导,并构建一个合理的平台,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能力和诗词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 ◆ 导入 学生列举几句离别主题的诗句,教师补充导入:别离是一种常事,文人笔下的离情或深沉、或豁达、或豪放、或婉约,当然,将离情写得最缠绵的当推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 ◆ 作者与背景 学生回答自己所了解的柳永,教师补充。教师介绍本文写作的背景:仕途失意后,不得不离开京都远行,不得不与心爱的情人分手,这双重的痛苦交织在一起,使他感到格外难以忍受 明确:婉约词共同的特点:哀婉、无奈、凄清。 ◆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词的内容和感情 上阕写实,秋天的一个傍晚,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在都门外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下阕写虚,词人想象别后羁旅生活的情状。景是“清秋节”,情是“伤离别”;以清秋之萧索,写离别之凄恻。词人即景抒情,融情入景,最终情景交融,后人称之为“离人心上秋” ◆ 品赏:学生选取自己最喜爱的语句从意象、情景和色彩等角度入手进行欣赏,明确情景交融之妙,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本词人美、景美、情美的特点,展开丰富想象,形成一幅别离之图: 人物:柳永与心上人 背景: 长亭、兰舟、流水、千里烟波、寒蝉 杨柳岸晓风残月、良辰美景 感情:哀婉伤感 小结:柳词之美,美在有景,有物,有人,有情。惟有景,才使万物美丽;惟有物,才使万物丰富;惟有人,才使万物生灵;而惟有情,才使万物富有神韵。作者笔下的情景是有机交融的(情景交融),作者将眼前之景与未知之景相融(虚实相济),如此这般,才有了这份凄楚哀婉。 ◆ 拓展延伸 赏析柳永的《蝶恋花》 点拨:这是一首怀之作。作者把流落异乡的落魄感受与怀念情人的缠绵结合起来,上片登高望远,“愁生天际”,把无形的愁写得形象而具体。“无言谁会凭阑意”表现出一种相思,万般愁怨而无法诉说的情态。下片写想放纵一下自己,喝个一醉方休。然而对酒当歌仍然难解愁。苦中作乐,更觉无味。尽管这般苦闷有伤身体,可是“衣带渐宽”“人憔悴”,都不算什么,绝不后悔。后两句是全词的高潮,是真情所在。 ◆ 背诵练习背诵 ◆ 课堂教师总结:重点让大家把握词融情入景,景景交融的特点。另外还让大家品位词中意象,体会作者感情。在此基础上了解婉约词的风格。 五、布置作业:完成课后习题 六、板书 【课程分析】 《雨霖铃》是柳永婉约词的代表,《雨霖铃》就是他离开京城时所写。意在倾吐深深的离愁,也抒发了对自己遭遇的感慨和受压抑的愤懑。《雨霖铃》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作者极尽回环、顿挫、吞吐之能事,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使人为之潸然,为之呜咽。 【学情分析】所教班级为基础较差的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不强,好的学习习惯未能养成,在语言的组织能力以及语言的表达能力上都不是很理想,因此在平时备课的时候,我需要将问题设计的尽量简单一些,尤其是在一些相对难度大一点的问题,在引导上,在衔接上,都必须下功夫,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达到真正的自主思考。在分组讨论的时候,我尽量将表达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很差的同学分开,让一些程度稍好的学生来带着他们思考问题。我相信,如果教师调动的好,他们还是比较活跃的,课堂气氛也不错,如果能够设计的问题恰当,我们的学生一定能将本课学好,学透,我们一定要相信学生的理解能力。 【设计思路】严格按照诱思探究教学论的要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以情激情,以学生为主导,引导学生自觉地思考,积极地讨论,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中来。我认为本课主要突破口应该在“读”“思”和“探”。因为语文主要培养的是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作为婉约词的代表,我们必须通过诵读来仔细体味其中所蕴藏的词人柳永和情人分别时内心的那种凄凉与悲伤的心境,在读的过程中注意恰当的引导学生,真正做到“以诱达思”,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真正去思考,在思考与交流中学会知识,提高能力,培养品德。在此基础上,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各有所感,各抒己见。教师要少讲,相机诱导,将学生理解引向深入。对学生言之有理的回答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习目标】 1.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2.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3.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引导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熟读文本,整体感知 (一)创设氛围,自然导入 课前播放《城南旧事》主题歌《送别》,让学生先来体味送别时的情感。 【课件投影】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国风”粗朴而纯美的乡野民声里结识了散璞玉之辉的“诗经”,在屈原浪漫而深沉的情感激流里邂逅了纵日月之光的“离骚”。我们的心灵之谷还回荡着李白“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的铿然之音,杜甫“万里悲秋常做客”的苍凉之叹。今天,我们又将在这瑰丽的园子里摘取另一朵奇葩——宋词,并把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婉约派杰出词人——柳永。 (设计意图:我们可以欣赏歌曲的同时仔细地品味离别时人的情感,这样有助于我们理解这首词的内涵,把握这首词的思想感情。) (二)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课下注释初步感知。 【课件投影】 要求:在读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读准字音,体味词中的情感,找出能够体现感情基调的词句。 (设计意图:通过自由朗读,初步感知文本,理解这首词中所蕴含的离愁别绪,找出感情基调的句子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对这首词的了解程度,以便于老师及时点播) (简要实录:教师个别指导,帮助学生体味其中情感,了解学生的朗读状况。) (三)教师范读,解决学生疑难。 【课件投影】 明确朗读技巧 ①明确体现感情基调的词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概括感情基调:悲伤愁苦。 ②朗读指导:基调低沉,应读得慢些,深沉些,尽量通过朗读传达出词人的悲伤愁苦之情。 听教师范读:要求注意停顿、轻重音与节奏。 (四)学生舞台、展现自我 1.学生再次自读 要求:投入,爆发出情感,读得感人。 2.分组竞赛,看哪一组读的最好,评出优秀团队。 要求:结合作者的人生境遇和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来读。 (设计意图:通过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在竞争中体味《雨霖铃》中的情感。) (课件投影:柳永大约在公元101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时到京城赶考。以自己的才华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谁知第一次考试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等了5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 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柳永这首牢骚歌不胫而走,传到了宫里,宋仁宗一听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柳永在京城又挨了三年,参加了下一次考试,这次好不容易通过了,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又把他给勾掉了。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永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歌词,并且不无解嘲地说:“我是奉旨填词。” 之后柳永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每到一地都流连于秦楼楚馆,为歌伎填词作曲。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至景佑元年(1034年)54岁时方才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 柳永终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南门外。 《雨霖铃》这一词调,本是唐代教坊大曲,相传唐玄宗入蜀,到斜口时,淋雨连日,他经过秦岭栈道,耳闻铃声,勾起了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以寄托哀思。大家可以想见这一词调悲怆低下、凄楚欲绝的情味。当时的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与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是觉得痛苦万分。这首词类就反映了他当时的这种复杂的心情。) (简要实录:此次竞赛,2组的张庆法同学和6组的蒋泽龙同学的读的最好,语速把握的很准,情感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五)多媒体播放名家朗读《雨霖铃》 要求:和自己进行比较,纠正自己在朗读中存在的问题。 (设计意图:和名家比照,结合作者和他的人生境遇来仔细体味其中的情感) 二、自主探究,把握主旨。 【课件投影】 (一)找出文中所出现的意象,并对这些意象进行分析。 在这首词当中出现了很多有代表性的意象,这些意象都有它们自己的内涵,试着找出这些意象,对分析这些意象的具体作用? 要求:分组讨论,讨论后有本组选出代表来回答,形式是抢答。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发挥学生“学”的主导作用,讨论得出的结论意象深刻,而且能够调动他们情绪,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简要实录:学生讨论热烈,进行了独立思考,而且同学们能踊跃发言,谈出了自己的观点,效果非常的好。) 孙彤彤(3组):“寒蝉”是意象,既指傍晚雨后天寒,更指心寒。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杨琳琳(5组):杨柳:“柳”同“留”谐音,古人有折柳送别习俗,寓指不忍分别。 晓风:清晨凉风习习,倍觉凄凉。 残月:残缺不全的月亮正指人已离别,难以团圆。 …… 【课件投影】 同学们讨论的非常好,将词中出现的典型意象都准确的找了出来,并给与了恰当的分析,我们在以后的考试当中如果碰到这些意象,应该知道他们的具体含义。 (二)独立思考,探求艺术手法,把握这首词的主旨。 【课件投影】 再读文本,思考:本文是怎么运用寓情于景、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的,小组内可以相互讨论完成此题。 要求:要找出具体的例证,小组推选代表回答,如果不能达成一致,可以向老师提出,咱们共同研究。 (设计意图:这首词是虚实结合艺术手法的一个代表,我们必须通过这首词来准确的把握这种手法。) (简要实录: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需要翻阅相关材料,同学们也存在着一些争议,老师在巡走的过程中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 李志娟:作者将自己与情人分别时难舍难分的情感寓于“寒蝉”“晓风残月”“杨柳”等这些具体的景物当中,渲染了浓烈的离别气氛,准确的表达了一种凄凉的味道。 蒋泽龙:柳永的《雨霖玲》一词,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此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杨振邦:《雨霖铃》中上阕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这些都是实写,与下阙的想象相映生辉。 …… 【课件投影】 “虚”和“实”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之一。“实”指客观地反映绘画对象,“虚”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虚”和“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运用比较多。 此词之所以脍灸人口,是因为它在艺术上颇具特色,成就甚高。早在宋代,就有记载说,以此词的缠绵悱恻、深沉婉约,“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这种格调的形成,有赖于意境的营造。词人善于把传统的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到慢词中,把离情别绪的感受,通过具有画面性的境界表现出来,意与境会,构成一种诗意美的境界,绘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全词虽为直写,但叙事清楚,写景工致,以具体鲜明而又能触动离愁的自然风景画面来渲染主题,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末尾二句画龙点睛,为全词生色,为脍灸人口的千古名句。 三、迁移运用,提高能力。 【课件投影】仿写《雨霖铃》 参考示例: 雨霖铃 冷月无声,一壶浊酒,月影湖光。独自借酒消愁,却不知,愁上加愁。无声更胜有声,竟凝神而望。想离别,几多消喉,无边月色尽朦胧。 人生苦多欢乐少,那如今落魄多情扰!今后何以为家?镜中花落水中笑。且行且远,应是花间细语不再。便纵有一腔乐愁,只有独自谋。 王涛作品: 雨霖铃 课堂内外,激烈讨论,思量无限。独自莫要彷徨,你怎知,同学能量。交流更胜独思,看我们榜样。想问题,曾经消瘦,无边学海我荡舟。 人生能有几回搏,叹如今烦恼尽解决!今后如有问题?请到讨论中来。且学且论,应是问题解决之时。便纵有万千问题,我们齐解决。 【课后反思】 通过这堂课,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心,诱思探究教学理论绝对是科学的教育理论,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我们的赵校长也常说“不要怀疑‘诱思探究’的科学性,如果你用了诱思探究而没有提高成绩,这说明你还没有真正的领会‘诱思探究’,我们学校会一直坚持‘诱思探究’不动摇。”刚开始,我还有些怀疑,觉得这些方法都是骗人的鬼话,有那么多的教学方法都用过了,到现在有几个能坚持的,不都夭折了吗!直到现在我此才明白,“诱思探究”是一场革命,它彻底地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真正的把学生放到了主体地位上来,处理好了一个关键的问题:教与学的和谐关系。 张熊飞教授彻底地分析了教与学的关系,即教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循循善诱,学生真正实现主体地位——独立思考,简言之就是教师导向性信息诱导下学生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现在山东实行的素质教育就和张教授的这种思想具有一致性,由此可见我们的路没有走错。 对于这堂课我总结了一点点心得。 1.学好一首词,必须充分发挥“读”的作用,让学生在“读”中体味诗词的情感,在“读”中将“词”的感情变化把握住。 2.在讨论的过程中不能只有组长发言,这样学生就会产生依赖性,不去独立思考,把责任都推到了组长身上,这样就达不到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独立思考,也就失去了分组讨论的意义,必须轮流发言,大家畅所欲言。 3.联系词人的生活经历和思想状况。中国古代文人虽然有着各不相同的人生经历,但是他们内心深处的矛盾冲突往往有着相似之处。教学时,要帮助学生学会知人论世的分析鉴赏方法,在了解词人的思想倾向的基础上把握全词的思想内容。 另外,我也存在的一些疑惑:学生在理解完诗句这一环节之后,如何更有效地、更加自然地引导学生去感悟诗人在诗中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呢?虽然在教学中我会引导学生抓住一些重点、直接点题的一些关键词,学生也能够做到这一点。不过我总觉得在引导学生感悟诗人表达情感的教学中,做得比较生硬,不能组织学生水到渠成地感悟到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希望我能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更好地运用“诱思探究”教学理论,来解决我心中的疑惑。 一. 导入: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可这苦痛倒触发了诗人的诗情,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他们的离愁别绪。我们透过这些诗行,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夫妻天各一涯的哀怨,母亲呆望游子归家的泪眼愁眉,我们可以体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至理。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外一篇抒写离别之情的名作,来自北宋柳永的《雨霖铃》。 二. 学习诗歌,很讲究诵读。况且《雨霖铃》又是一首词作。我们知道,词是一种极具音乐性的诗体。 那么好,首先,让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这首词。 学生齐读(第一次朗读,感情投入不够,学生大多读得直白,缺少感染力,这将和后面学生能比较有感情地朗诵本词形成鲜明的对照)。 三. 大家不要以为我们只能通过逐字逐句的推敲分析才能深刻地体会得到一篇文学作品的精妙之处。我一直在考虑,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评判我们是否真正地把握了一篇文学作品。我觉得大家可以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在读文学作品的时候,我的心是不是和作者的心以同一个频率在跳动,我是否被感动了。 如果你感动了,你又不妨用声音把它表达出来。 实际上,在很多时候我们不防用我们的声音来表达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情思,那个时候,你将会惊喜地发现,你获得了一种另辟蹊径的愉悦和享受。 基于这种考虑,我想这样来确定我们这堂课的主题:声请并茂地品读《雨霖铃》。 下面,我就想来试一下,我想用我的声音来诠释我所理解的《雨霖铃》。 可是我又不知道应该选用什么样的背景音乐。今天,我带来了三段音乐,请同学们帮我选择一个和《雨霖铃》的意境相匹配的配乐。 教师范读。 (在教师范读的感染下,学生初步体味到本词的意境,教师见学生听得颇有感触,趁机提出让他们利用他们此时此刻对本词的感悟来朗诵本词) 你们想不想试一试? 学生个读。 四、诵读不是比谁的肺壮气长,不是看谁更适合练狮吼功。诵读有一定的艺术性要求。我们应当以一种和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情绪相协调的感情来掌控和润饰好我们的声音。正如我们不能把《满江红》唱得欣喜若狂,不能把《健康歌》唱得悲悲切切。所以,确定我们所诵读的作品的感情基调就很重要了。 那么,《雨霖铃》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呢?请同学们根据大屏幕上的提示信息来解决这个问题(提示学生抓住有效信息,为后面的教学任务埋下伏笔)。 学生发言讨论,互相补充印证。教师提示学生结合本词的具体内容解说为什么要这样来定基调的原因,防止学生架空泛泛而谈。 综合大家的意见,我们可以这样来确定《雨霖铃》的感情基调:悲戚低沉。 好,请同学们酝酿一下情绪,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来朗诵一下这首词。 学生齐诵。 五、我们还可以把这首词处理得更细腻一些。要想用声音更细腻地处理这首词,有个前提,那就是得深刻地理解这首词。 让我们一起进入到这首词的血肉和肌理中去。 我们先把上阕一起来读一下。 学生齐读。 解读第一句话“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这句话,一眼看过去,就是一句写景的文字。就这句话,我的一个朋友曾经打了一个很有趣的比方,他说,这句话就好比是一篇日记的开头,仅仅是为了交代时间、地点、天气状况,所以我们应当以一种平和的叙述语气来读这句话(师用“叙述语气”范读),这样来处理好不好? 生答:不好。 师问:为什么? 学生发言指出此句话虽明写景,却暗含情,环境氛围多悲戚之意。 教师明确:这句话作者以凄凉的环境来暗寓他凄凉的离愁。所以,此句起调应起得低沉伤郁,句与句之间应做稍长的停顿,要读出“悲”、“凉”的味道来。解读“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零噎。” 随便抽一个同学。 (让他想象)现在,你马上要和你的一个最要好的朋友分别,你到机场或车站去送他,两个人彼此握着对方的手,眼泪无声地落下,想开口安慰一下对方,可这一开口,到化成了一片哽咽唏嘘之声。 让学生深入到这种情景中去,并试着用此种感情来读:“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零噎。” (进一步引导学生得出)此处写离别之情,当属离别之情的高潮。所以读这一句,语调应该来得更凄切一些。 我想,这一句话由感情细腻的女生来读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女生朗读。 解读“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我想这样来读这句话,大家看行不行。 师以一种极有气势的,昂扬爽朗的语调朗读。 (学生对此反映极强烈,议论纷纷,均表示这样来读这句话不妥。) 在你们陈述你们的意见之前,我先来说一说我这样来处理的原因。此句景象阔大。大凡阔大之象,即有气势。我这样来处理就是为了表现一种气势。 我读出这种气势没有? 生答:读出来了。 那么这样处理好不好呢? 生答:不好。 我读出这句话的味道没有? 生答:没有。 那我们这里该读出什么味道来? 学生举手发言,他们认为老师的朗读处理方式违背了本词的基调,且这句话所写之景象仍是饱含愁绪的。 继续问:这里仅仅只有因与心爱的人分别而造成的离愁吗?还有没有可能由其他什么原因引起其他什么愁绪?(提示结合前面看到的提示信息来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讨论,并举手作答,得出结论:还有此去前途未卜,前途渺茫的身世之叹,失意之愁。 教师总结,并提示读这一句的时候在凄切的基调上应加上苍茫厚重之感。 这句话由男生来读比较合适。 全体男生读此句。 好了,上阕我们分析得比较熟透了。现在,我们酝酿一下情绪,然后带着刚才大家一起分析品味出来的微妙细腻的情绪把上阕来一次完美的表现。 生齐读。 下一阕,我把它交给大家。你们喜欢那一句或那几句就去读那一句或那几句,不过你得告诉我你为什么要这样来读它,你要表达什么样的情绪? 分组讨论,每组选派两个同学代表发言。一个同学负责朗读,一个同学负责解说他们这样来朗读的原因,他们要表达什么样的情绪。 学生讨论。 学生发言,教师相机点拨。学生皆动情朗诵,课堂气氛热烈。 尾声:学生此时对本词的情感体验和理性认知都已入佳境,趁此熟机,教师放背景音乐,提示学生全体诵读。在幽怨的配乐声中,学生忘我投入,齐声诵唱。 [1] 课题 执教人 袁野 时间 教学目标 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重难点 分析情与景交融所表现的意境 课型 新授 教学方法 引导分析 课时 1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 课前播放李叔同的《送别》营造离别感伤的氛围。导入:长亭送别,执手相看,西口走送,挥手回眸,柴门扶杖,汽笛声催,生命在演绎着悲欢与离合。而当我们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一个个泪眼婆娑的丽姿和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别离诗,感受别离诗的千种风情,也就是柳永的《雨霖铃》。 听 二 检查预习柳永是怎样的一个人(从词派、词风、生平际遇回答) 回答 三 出示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四 听录音(注意体会感情、把握语调、语速)学生朗读 听录音、个别读、散读、齐读 五 分析鉴赏(从景情入手)1、上阙中描写环境的句子有哪些?这是怎样的一种环境?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b、“烟波、暮霭”a、句点明了离别的什么?(注意体会“寒”“长亭”“初歇”)明确:寒蝉的“寒”点明时令,天气渐寒,深秋时节的蝉,预感生命不长,发出凄清苦切的叫声,给人凄凉、凄楚之感,“对长亭晚”更为具体地点明时间已是傍晚,“骤语初歇”更增加了寒意。这一句从写景中自然带出恋人分别的时间、地点,并营造了离别前的凄凉氛围。分析b句:领起这句的第一个字是什么?何意?是何处之景?“暮霭”为何“沉沉”给人一种什么感觉?明确:江面上,轻烟笼罩,浩淼空旷,傍晚的云气重重地下压,所以是沉沉的暮霭。给人一种压抑、郁闷的感觉。还没有离别,便想象行程遥远,空旷广漠中充满着漂泊无依的愁绪。转引过渡:在a句所营造的凄凉环境之下,离人又是怎样的情状。 找出具体语句,在老师引导下分析 2、上阙写离人情绪、情态的句子是哪些?分析这份离情?a、帐饮无绪b、执手泪眼无语凝噎引导:为何无绪?这一句话中隐含几中矛盾?矛盾中体现了什么? 雨霖铃教案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明确:无比缠绵、无比依恋之际,天色已晚,雨刚停,无情的船夫催促上船。无心绪饮,却不能不饮,只能以酒消愁,希望将愁绪和酒一并饮下。本句在矛盾冲突中写出难舍难分之情。分析b句:为何凝噎?真的是无话可说吗?想说什么?明确:船夫催发,不得不发,“执手”告别,手握着手,紧紧不放,泪眼望着泪眼,此时忆昔日欢聚,想他日离分,无语中又有多少叮咛嘱咐,有多少柔情蜜意,但伤心泪流,千言万语,塞满了喉咙挤满了牙缝,情如潮涌,不知从何处说起。“执手……凝噎”是情态的细致刻画,应属于特写镜头,让我们看到了哀婉缠绵、无比依恋、难舍难分的离别场面。而达到的艺术效果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过渡:这是在凄凉、凄楚的氛围之下,所展现的离人离别时刻的动人场面。为了把别后之愁更甚于离别之时的情形表现出来,离人的未来又将处于怎样的情景之中呢?我们看下阙。 在文中找出“留恋和催发”说出想象之词 3、“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和上阙哪些语句相应?本句的作用是什么?引导:重点看“伤离别”和“冷落清秋节”明确:“伤离别”总括上阙“相看泪眼”、“无语凝噎”的情。“冷落清秋节”与上阙“寒蝉凄切”、“骤雨初歇”相呼应本句既承上又启下,为了把别后之愁更甚于离别之时的情形表现出来,离人所设想的“今宵”和“此去经年”将面对怎样的情景。 在文中找到具体词语 4、“今宵”和“此去经年”离人处于怎样的景与情之中?a、杨柳岸晓风残月良辰好景b、千种风情引导:从杨柳月的隐含意义去分析,用想象去丰富意境。明确: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来,杨柳和离别似乎已经具有了必然的联系。“酒醒”后偏偏停在杨柳依依的岸边,难免使离人想到泪流满面、依依不舍的离别情景,怎能不叫人倍感伤痛。“晓风”乃秋天拂晓之风,比傍晚之风更凉,“酒醒”偏遇凉风吹,真叫人凉上加凉心更凉,“晓风”无情地吹皱了离人凄冷的心湖。“残月”离人都希望去时有日,归时有期,月圆之时想必也是团圆之时。断不料“酒醒”之后,映入眼帘的却是一弯“破镜”般的“残月”,使“重圆”的希望化为泡影。本句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分明是这样一幅画面:倚着船舷的离人抚摸着岸边飘拂的垂柳,遥看挂在天边的一弯残月,习习凉风阵阵袭来,想起与恋人“无语凝噎”的离别情景,怎能不令人肝肠寸断!真是天亦凉人人更凉,借酒消愁的初衷不但没能实现,反而使自己陷入更加痛苦的境地。因此,本句很难确定是重在写景还是重在抒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境界,被传颂为千古绝唱,实至名归,当之无愧! 分析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b、“良辰好景”为何是“虚设”?“千种风情”怎么会无处倾诉呢?明确:离开了心爱的人,自然没有心情去欣赏。这“良辰好景”不是等于虚设吗?其实,不只是虚设,每遇“良辰好景”反而会引起对情人的思念,勾起无限的伤情。两情分离,欢情难再,知音难觅,凄凉倍至。因此,“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小结:这是下阙离人设想的“今宵”和“经年”所处的景与情,是想象之境,是离愁的进一步拓展。 回答 六 总结(整体回顾,强调情与景的关系):词的上阙在凄凉环境的衬托之下,写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状。下阙设想远别后的思念和久别后的凄清。全词既写了眼前的离情,又写了未来的伤感。处处以景物衬托离情,情景分合,景为情设,而“一切景语皆情语”,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济。在情与景的交融中,演绎了一曲凄婉缠绵的离别之歌。 七 背诵这首词 板书设计寒蝉凄切长亭晚景骤雨初歇写作方法实帐饮无绪执手泪眼情1、情景交融无语凝噎2、虚实相济烟波暮霭景晓风残月虚良辰好景合千种风情 《雨霖铃》教学设计 一、设计意图: 《雨霖铃》是一篇情真意挚的美文,对这首词的教学应做到以下三点: 1、读 通过听录音,把词中的意境和神韵先声夺人地渲染给学生,然后通过学生的诵读,逐渐品味词中独特的意境美。 2、赏 赏析这首词画意美应作为教学切入点,同时也是课堂教学重点,赏析拟分三层。 ①意境赏析——柳词画意美; ②语言赏析——柳词语俗; ③风格赏析——柳词婉约。 3、背 当堂检查。 二、设计实施: 1、导入新课: 2、明示学习目标:(投影) 3、简介作者:(投影) 4、听录音: ①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用七个字概括) ②分别划出写景和写情的句子。 5、学生诵读(个别读、齐读)。 6、意境赏析: △长亭 兰舟 江水 寒蝉 (实景) △杨柳岸晓风残月 暮霭沉沉楚天阔 虚景 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7、语言赏析。 ①写景 ②写人 ③写情 8、风格赏析。 比较婉约派与豪放派词的不同,看出婉约派词的特点。 9、学生诵读背诵。 10、课堂检查。 11、课堂小结。 12、布置作业。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作者简介: 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为永,字耆(qi)卿,排行第七,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有《乐章集》。 解题:,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霖,一作“淋”。王灼《碧鸡漫志》卷五《雨淋铃》条:“《明皇杂录》及《杨妃外传》云:‘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旬。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淋铃曲》以寄恨。’……今双调《雨淋铃慢》,颇极哀怨,真本曲遗声。”《词谱》卷三十一:“宋词盖借旧曲名,另倚新声也。调见柳永《乐章集》,属双调。“此词写别情,为柳永的名作之一。作者在倾诉难以割舍的离愁中,同时也抒发了生平遭遇不幸的感慨,所以深感前途黯然无色。通篇层层铺叙,上下阕通过衬托、点染,浑成一片。写景抒情都用白描,形容尽致。这是吸取了民间词的特点,在艺术上予以加工提高而形成的。 注释: (1)[对长亭晚]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的时候。长亭,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供行人休息,人们常在长亭送别。 (2)[都门帐饮]在京城门外设帐饯别。帐,郊野没有房屋,所以临时搭起篷帐。 (3)[无绪]没有心思,意思是心情不好。 (4)[兰舟]木兰木制造的船。这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对船的美称。 (5)[凝噎]因为激动,嗓子被气憋住,说不出话。 (6)[去去]往前走了又走,意思是“去了去了”。 (7)[暮霭(ai)]傍晚的云气。 (8)[沉沉]深沉。 (9)[楚天]楚地的天空(战国时楚国很大,包括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江西等地),这里泛指南方天空。 (10)[经年]一年。 (11)[便纵有千种风情]就算是有多少风情。风情,深情密意。 鉴赏文章: 这首词描写了作者要离开汴京(开封)去各地漂泊时和他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痛苦心情。通过这种描写,十分真实地反映出封建社会中离别给予青年男女的爱情以多么沉重的打击。这首词正是爱恋歌妓和悲叹羁旅的思想感情交织着的作品,是柳永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这首词的上半片主要是写临别时的情景,下半片主要是写别后的情景。 开首三句,如果简单看成叙事,好象只从送别的时间、地点说起,而其实,既没有象后面的“清秋节”明确指出时间,也没有象后面的“都门”明确指出地点。如果简单看成写景,也好象只在对着长亭的当儿,听到寒蝉在叫,看到骤雨刚停,而其实,不仅声音、形象中有异样的情味,即呆对着的长亭也不是单纯的建筑物。可见这里着重的是在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应该说,这主要是抒情,是融情入景,是即景抒情,从抒情写景中可以看出时间和地点,不能简单作叙事或写景理解。这是一个很好的“冒头”(开端)。柳永的词中象这类写法的是不少的,如《引驾行》的开头是: 虹收残雨,蝉嘶败柳长堤暮。 接着才是: 背都门,动消黯,西风片帆轻举。 《卜算子》的开头是: 江枫渐老,汀蕙半凋,满目败红衰翠。 接着才是: 楚客登临,正是暮秋天气。 或者写出有人在“对”,或者没写出,都是一样的写法。因为作品中的景物描写都是作者所看到、听到或想到的,总不能离开人。而这里的“长亭”也不是一个专有的地名,在送别的场合都用得着。如王褒《送别裴仪同》的“河桥望行旅,长亭送故人”,王昌龄《少年行》的“西陵侠少年,送客短长亭”,两首诗里的“长亭”和这首诗里的“长亭”,当然不能看作是实指一个地名。但作为送别的所在是一样的。从下面的“都门”看,这词里的“长亭”应在汴河岸上。宋代的汴河两岸,多种杨柳,因此宋代词人写到“长亭”,往往和杨柳联系起来说(这词下面的“杨柳岸”和周邦彦的《兰陵王·柳》都可以证明)。柳和蝉是结不解缘的。柳树多的地方蝉总是特别多,因而词人往往把柳和蝉并用,从上引《引驾行》的“蝉嘶柳败”和《少年游》的“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看来,柳永自己就一再这样用过。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呵! “都门帐饮无绪”两句是实写不忍别又不能不别的情况。“都门”是指汴京门外。北宋自赵匡胤称帝那年(960)起就建都在汴京,即东京。“帐饮”是沿用向来搭起帐篷请行人吃酒的词语,不要呆看,在小馆子饯行也是同样的意义。“无绪”是当时心绪非常不安,不知所措的表现,这六个字明显地写出地点、动作和情绪,是高度压缩的精练的写法。“留恋处,兰舟催发”,是说正在留恋不舍的当儿,舟子已经催促他出发了。“留恋处”,《花庵词选》作“方留恋处”,意更明显。“兰舟”是用木兰刻成的船。从“催发”中可以看出他们多么依依不舍。从这种依依不舍的情况中也可以更清楚的看出上句的“无绪是已经达到了“黯然魂销”的程度。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进一步刻画两人难舍难分的形象。在这时候,真是纵有千言万语也给喉咙噎住说不出口了。只有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而已。这一形象的刻画,看来似很简单,实则是情感的集中表现,是很真挚动人的。《红楼梦》第三十四回写宝玉受贾政鞭笞之后黛玉去看他时,有这样一段描写:“此时黛与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厉害。听了宝玉这些话,心中提起万句言语,要说时却不能说得半句,半天才抽抽噎噎的道:‘你可都改了罢!’”虽然后来黛玉终于说出了一句话,但这段描写正可以说明为什么会“无语凝噎”的道理。就这首词的思想感情的活动过程来说,这样集中的刻画这种形象是有必要的,因为作者主要情思的表现是放在后面的层层设想上,不可能在这方面做过多的描述。作者在另一首词《鹊桥仙》里也描写临别时的情况,我们不防拿来对照说明一下: “届征途,携书剑,迢迢匹马东去。惨离怀,嗟少年,易分难聚。佳人方恁缱绻,便忍分鸳侣。当媚景,算密意幽欢,尽成轻负。 次际寸肠万绪,惨愁颜,断魂无语。和泪眼,片时几番回顾。伤心脉脉谁诉?但黯然凝伫。暮烟寒雨,望秦楼何处? 这首词和一样是写别情,一样是从离别时的情景出发。然而实际情况不同:这首写的是陆程,写的是水程;这里写单身匹马赴征程,没有人催发,有“兰舟催发”。内容的广狭也不同:这首写的限于临别时的情景,仅下半片提到别后的去处,所写的,上半片结尾已经提到别后的去处了,下半片完全是别后情景的设想。可以说,这首词表现范围只抵得的上半片。两首的创做思想已有所不同,表现手法不能不和他相适应。这首词可以曲折详尽的写临别时的情景,就必须用三言两语抓住最能给人强烈印象的表达出来。从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对某中情景的或详或略的写法还是由具体内容决定的。 以上都是实写当时的情景。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念”字一直贯注到下半片别后心情的描写。“去去”是越去越远的意思。“烟波”是波面象轻烟笼罩着,和“金波”相反,是愁人的景象。“暮霭”是傍晚的云气。“沉沉”是重重下压,极深邃的样子。从汴河南下是古代楚国的地方,所以说“楚天阔”。这两句是由当前情景过渡到以后情景的写法,也是融情入境、即景抒情的写法。时间接近黄昏,景色模糊了,而离别的情绪也是黯淡的。作者在这种景色中,那暗淡的情绪就变得越发黯淡了,更何况渺茫的前程?于是就把所有的景色都涂上了更加黯淡的色彩,复加以必要的扩张,说“千里”,说“沉沉楚天阔”。这么一来,给予读者的感觉就不光是自然的景色,更深刻的是这种景色中充塞着茫无边际的离愁别恨。 下半片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两句是特提,是说道理,是把一时的、特殊的情况说成永恒的、普遍的情况。词学批评家刘体仁曾这么说过:“中调、长调转换处,不欲全脱,不欲明粘。”我们从这两句词中可以体会出这种道理。说全脱吗?不是。分明是说“伤离别”,又是“清秋节”,和这词的表现是一致的。说全粘吗?也不是。分明是说“自古”怎样怎样,不限于这个场合。这样的写法,用文艺理论上惯用的话来说,那就是作者有意识的把自己的私情作为具有典型意义的问题提出来了,说明在冷落的清秋的时候这种难堪的离情,凡是多情得人都会具有的。这种把个别的特殊的现象提高到一般的合情合理的现象,也就扩大了这首词的意义。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历来为人所称诵的句子。就词义看,是顶接上面“念去去千里烟波”两句而来,是深一层的想念,想到今夜酒醒的时候,不见心爱的人,只对着岸上的杨柳,晓风轻拂,残月微明,这情景是多么难受。这也是情景交融的写法。为什么特别为人们所爱赏,甚至有人拿这两句词来代表柳词呢?这两句的好处怕还是在于集中了许多触动离愁的东西来表现他这次的愁怀。怎么说呢?离人饮酒,是作为麻醉剂来削减愁怀的,酒醒就无异愁醒。经过麻醉后再醒过来的愁,就越发使人感到无法排遣了。李憬《应天长》的“昨夜更阑酒醒,春愁过却边病”,周邦彦《关河令》的“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都明显的说明这种情况。这是一。“晓风残月”是天还未亮时的景象,这时一切景象都特别凄清,难以感受。古代要赶远程的行人也往往在这个时候动身,因而也常常在这个时候送别。如温庭筠《菩萨蛮》的“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韦庄《荷叶杯》的“惆怅晓莺残月,相别”,都是把别情和这时候的景象联系起来说的(温词还提到“柳”)。这是二。至于杨柳和别情有关,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历来都是这样看法,“年年柳色,霸陵伤别”,杨柳和离别似乎已成为具有必然性的联系了。这是三。两句词里集中写了那么多最能触动离愁的东西,又写的异常鲜明生动。应该说,这是它感动了许多人的主要原因(柳永这次离别虽然是傍晚,但他这两句接触到了一般的情况,是可以这样理解的,不能认为他自相矛盾)。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四句是更深一层推想到离别以后惨不成欢的情况。只从“良辰好景”和“千种风情”这种特别美好的场合中来说明光景等于虚设,风情与谁共语,那平常日子的难捱就更不消说了。这是一种简练的写法,在意(内容)不在笔(字句)。“良辰好景”是值得欣赏流连的,离开了相爱的人,也就没有心情去欣赏流连,这“良辰美景”不是等于虚设吗?作者在《慢卷轴》里说: 对好景良辰,皱着眉儿,成甚滋味? 说明没和欢爱的人在一起,对着“良辰美景”的苦处。又在《应天长》里说: 把酒与君说:恁好景佳辰,怎忍虚设? 说明与欢爱的人在一起时,须及时行乐。这两种说法正可和的说法互相印证。“风情”是指男女风流一类的情事,和一般的情事不同。这样的情事就只有和欢爱的人可以尽情的说。现在已经离开欢爱的人了,即使有许多许多的风情,又能跟什么人仔细倾谈呢?这样地结束就蕴含了无限的意义。我们从这里联想得到,作者和他欢爱的人平日里是有说不完欢乐情事的,因而这次的离别才会感到这么痛苦。 诗歌比较: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南北朝·梁]江淹《别赋》 苏幕遮[北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北宋]苏轼《水调歌头》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唐]白居易《琵琶行》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年年柳色,霸陵伤别。——[唐]李白《忆秦娥》 江城子·乙卯正月十二日记梦[北宋]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醉花阴[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廉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复愁。——[唐]李白 凤栖梧[宋]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相见欢[南唐]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北宋]苏轼《卜算子》 鹧鸪天[北宋]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唏,旧萋新垄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总结: 通过以上的比较,体会本词一大艺术特点,即以景衬情,以景达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从而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之特点。进而体会到在艺术创作中本着“文似看山不喜平”的原则应尽量让事实、让景物说话,表情达意,而尽量避免幼稚做作的直抒胸臆。 迁移训练: 1.通过以上的学习,相信每位同学已经对全词有了初步的了解。接下来,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回忆刚学过的另一首词,即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同时引用南宋俞文豹《吹剑录》中“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东坡)词须关东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体会词学两大宗——豪放派、婉约派的特点。 豪放派——纵横捭阖,气魄宏大,豪放不羁。 婉约派——缠绵悱恻,婉丽多姿,音调谐婉。 2.引导学生总结出简单诗歌鉴赏的初步办法: 文题相连细品味,走马观花抓关键,多方联系明真情。 一、走进柳永“知人论世”是读解诗词的重要方法之一。下面的这则材料介绍了柳永的生平经历,阅读这则材料请大家勾勒出柳永一生大事,以期对柳永有一个大体的了解。柳永(987?-1053?),字耆卿,原名三变,字景庄,福建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因排行第七,所以世称柳七。他兄弟三人,长兄三复,二哥三接,都先后中进士,当时人称为“柳氏三绝”。柳家世代做官,柳永少年时代在家乡勤学苦读,希望能传承家业,官至公卿。学成之后,他就到汴京应试,准备大展鸿图,在政治上一试身手。不料,一到光怪陆离的京城,浪漫文人的趣好占了上风:整日留恋于秦楼楚馆,与青楼歌女打得火热。当然,他也没有忘记此行考中进士的目标,只是他“自负风流才调”,自信“艺足才高”,“多才多艺善辞赋”,没把考试当回事,以为考中进士、做个状元是唾手可得的事。他曾经向可意的心上人夸口说,即使是皇帝临轩亲试,也“定然登高第”(柳永《长寿乐》)不料事与愿违,放榜时名落孙山。他沮丧愤激之余,写下了传诵一时的名作《鹤冲天》(黄金榜上),宣称要“把浮名,换了浅酌低唱”。你皇帝老儿不让我进士及第去做官,我不做官,又奈我何!在词坛上叱咤风云,难道不是一样的辉煌?正是“才子佳人,自是白衣卿相”。表面上看,柳永对功名利禄不无鄙视,很有点叛逆精神。其实这只是失望之后的牢骚话,骨子里还是忘不了功名,他在《如鱼水》一方面说“浮名利,拟拚休,是非莫挂心头。”另一方面却又自我安慰说“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因此,他在科场初次失利后不久,就重整旗鼓,再战科场。仁宗初年的再试,考试成绩本已过关,但由于《鹤冲天》词传到了皇帝耳朵中。等到临轩放榜时,仁宗以《鹤冲天》词为口实,说柳永政治上不合格,就把他给黜落了。并批示:“且去浅酌低唱,何要浮名”柳永的牢骚话,皇帝老儿当了真,断送了柳永美好的前程。再度的失败,柳永真个是愤怒了,他干脆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从此无所顾忌地纵游妓馆酒楼之间,致力于民间新声和词的艺术创作。官场上的不幸,反倒成全了才子柳永,使他的艺术天赋再词的创造领域得到充分的发挥。当时教坊乐工和歌技每得新腔新调,都请求柳永为之填词,然后才能传世,得到听众的认同。柳永创造的新声曲子词,有很多是跟教坊乐工、歌妓合作的结果。然而出身世代奉儒家庭的柳永,无法完全超越当时士大夫的人生价值取向,他不可能以填词为终生的职业,而必须在仕途上有所发展,在政治上有所建树。于是,他不得不离开京城到外地去宦游公关(《雨霖铃》就写于此时),寻找其他的入仕做官的途径。他曾漫游过江南的苏州、扬州、金陵和杭州等地,也到过四川的成都和湖南的九疑山,写过一些干谒地方长官的词作,著名的《望海潮》(东南形胜)就是歌颂和投献杭州知州的词作,希望能得到地方长官的援引帮助。到了中年,憔悴不堪的柳永在仕途上仍然毫无进展,内心十分失望。只好又回到了汴京应试,终于在仁宗景佑元年考中进士。虽然及第已老,但毕竟实现了平生梦寐以求的愿望,所以仍然十分开心。登进士第后,柳永被安排到浙江的睦州(今建德市)做团练使推官,到任一个多月,就显示出他的干练与勤政,得到了上司的赏识。并被破格向朝廷举荐。由于朝中有人作梗,最终没有得到升迁。几年后,转任昌国县(今舟山市)晓峰盐场的盐监。在晓峰盐厂,他目睹了盐民的苦难生活,写下了《煮盐歌》,对盐民的不幸表现出深切的同情。曾几何时在绮罗丛中、笙歌筵上流连的柳永,于今也这样深切地关心民瘼,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宋代知识分子政治正直的精神境界。柳永一生仕途坎坷,进士及第后一直沉沦下僚。本质上是才子词人的柳永,在词坛上可以尽逞才华,出尽风头,但在风波险恶的官场上总是连遭跟头,而且常常是为写词所累。仁宗皇佑年间,柳永因写歌颂祥瑞的《醉蓬莱?词无意得罪皇上,不得改官进用。迫不得已之时,柳永总结多次失利的教训,常常是由于填词给当权者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于是将本名三变改名为永,试图将以歌词著称的柳三变与他本人“隔离”。这一招果然有效,不久他被磨勘转为京官,官至屯田员外郎。故后人常称他为“柳屯田”。节选自王兆鹏、姚蓉《柳永词》二、走进文本1、刘勰的《文心雕龙·知音》曰:缀文者(写作者,诗人)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诗人的写作是把内心的感情化为语言,阅读者就是通过阅读、咀嚼语言再经过自己的想象去感知、体验、鉴赏诗人的感情。进而缀文者与观文者产生共鸣。这就要求我们阅读诗词时要读,并且边读边想象,在读中领会到作者所营造的氛围、意境,了解作者的感情。请大家大声朗读这首词三遍。2、下列两则译文都出自专家之手,请仔细比照原词(字句、细节等),然后说说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译文一:深秋的知了声一阵一阵,叫得特别的急促而又凄凉。正当夜幕降临,咱们在长亭送别,忽然一阵无情的暴雨,此时刚刚才停歇。在京郊帐中的饯别宴上,有种说不出的愁苦涌上心头,酒至唇边,也无心绪喝干。正当咱们恋恋不舍的时候,船工便来声声地催促。我俩紧紧地含泪拥抱着,一会儿手拉着手,眼望着眼,竟然说不出半句话来,全都哽咽在喉咙。想到这次要去遥远的江南,无人陪伴,独自一人,而那里又是水阔天长,茫茫无边。 自古以来,许许多多多情的人,就为那离别而悲伤。更何况在这深秋冷清清的夜晚,特别令人难受。今天夜里,酒醒过来时又该在何处?恐怕只是那,杨柳依依的沙岸边,几缕晨风凄厉,一弯残月空照。这次分别将年复一年,纵然是遇到了良辰美景,我也无心去观赏,天哪!即使产生了千般情趣和万种风流,又该向谁人去诉说?译文二:晚秋,枝头寒蝉凄切悲鸣。长亭,阵雨之后倍觉朦胧。都城门外,几杯送行的酒;汴河里头,梢公催着启程。拉着手儿,四行泪水相对;想道声别,喉间有物作哽。千里烟波,哪里是你归宿?暮蔼沉沉,南国何处月明?自古,离别时分方见情种,何况,仲秋时节万木凋零。昏沉沉,船到何地我酒醒?杨柳岸,残月一缕拂晓风。此一别,一年岁月匆匆过。好风景,谁来会意谁领情。纵然是,千种风韵万般俏,没有你,天下何人能心倾。3、权威解读1、 此首写别情,尽情展衍,备足无余,浑厚绵密,兼而有之。宋于庭谓柳词多“精金粹玉”,殆谓此类。起三句,点明时、地、景物,盖写未别之情景,已凄然欲绝。长亭已晚,雨歇欲去,此际不听蝉鸣,已觉心碎,况蝉鸣凄切乎。“都门”两句,写饯别时之心情极委婉。欲饮无绪,欲留不能。“执手”两句,写临别时之情事,更是传神之笔。“念去去”两句,推想别后所历之境。以上文字,皆郁结蟠屈,至此乃凌空飞舞。冯梦华所谓“曲处能直,密处能疏”也。换头,重笔另开,叹从来离别之可哀。“更那堪”句,推进一层。言己之当秋而悲,更甚于常情。“今宵”两句,逆入,推想酒醒后所历之境。惝恍迷离,丽绝凄绝。“此去”两句,更推想别后经年之寥寥。“便纵有”两句,仍从此深入,叹相期之愿难谐,纵有风情,亦无人可说,余恨无穷,余味不尽。 ——《唐宋词简释》这是词学泰斗唐圭璋对此词的解读,请将他对这首词的总评部分写到词牌的旁边,把句评写到相关句子的旁边。并思考他为什么这么评?力争对之有所体会。2.据俞文豹《吹剑续录》记载: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其中提到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正是柳永《雨霖铃》词中的名作。此词代表了柳永词最高的艺术成就,佳处并非仅此一句。此词旨在抒写离情。上片写作者与恋人临别时难舍难分的场景。首三句写离别时的景物,不仅点明了时令和地点,并通过“寒蝉”这一意象,描绘出秋天的萧瑟与凄凉,形象地渲染了作者离别时的凄楚心境。“都门帐饮无绪更是直接抒写词人面对送别的美酒佳肴,食欲全无的情形。“留恋处、兰舟催发”写出了此人恋恋不舍的主观情感与催促开船的客观形势之间尖锐的冲突,下文“执手想看泪眼,竟无语凝咽”的离愁别恨才因此而更加触目惊心。写到“凝噎”,离别之痛已经无以复加。在情感的最高潮处,作者笔锋一转,写“千里烟波”、沉沉暮霭,由抒情到写景,由实写送别场景到虚拟别后情景,借景抒情,不仅形象地展示了他那深广如烟波、浓密如暮霭的离愁,同时也通过壮阔的景物描写使得词境顿开。下片以“多情自古伤离别”领起,告诉人们离别之伤痛,自古以来就是所有所有有情人的不幸,把个人遭遇升华为普遍的人生哲理。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谈到:“词有点,有染” 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这几句词,正是成功运用了点染之法,描绘了一幅晓风拂岸柳、残月挂梢头的清丽画面,以其凄清、幽婉、寂寥、残缺的意境,衬托出作者绵邈的离情,冷落的客情。“此去经年”四句,作者直抒胸臆,表明今后的岁月里,任怎样的美景也打动不了自己,因为没有心爱的人与自己共享,仍以离愁收束全词。此词疏密有致,虚实相生,情、情、景、理交融一体,可谓字字珠玑,极具动人的艺术魅力。——《柳永词》这是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兆鹏(唐圭璋关门弟子)对此词的解读,看看他与他老师的解读有哪些相同之处?并结合这两则解读,理出这首词的结构和思路。一、 相关拓展1. 阅读下面这首词,思考下列问题。满庭芳宋·秦观 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消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注释】①山抹微云:山被涂上一层淡淡的云彩。②天粘衰草:天和长到远处的枯草似乎连接着。粘,连接。以上二句景色的描写,说明天正在渐渐地暗淡下来。③画角:号角。④谯门:城门上望远的楼。⑤征棹(zhào):棹,摇船的用具。这里用棹来指代船。征棹,指远行的船。⑥引:举。⑦尊:即“樽”,酒器。⑧蓬莱旧事:蓬莱,指蓬莱阁,旧址在今浙江省绍兴市龙山下。秦观曾客游会稽,寓居于此,在酒席上和一个歌妓结识,并产生了感情。旧事,指男女爱情的往事。见胡仔《苕溪渔隐丛话》。⑨烟霭:指云雾。⑩寒鸦数点:杨广诗:“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此用其语。【译文】远山缭绕着淡淡的云,一片枯草接连着远天,一望无垠。号角声呜咽响过,渐渐消逝在城头谯门。即将远航的船舫啊,请快停一停,等一等,让我和情人碰碰酒杯,把这离别的苦酒对饮。仿佛多少蓬莱仙境的往事,给我俩带来无限的欣慰。回想起来好难受哟,好像仅留下一片纷乱的烟云。在那黯淡的夕阳下面,只有点点归鸦在翻飞,远处曲曲弯弯的流水,环绕着这孤寂的山村。 我心神恍惚,情绪不宁。当此忽然分别的时辰,让我悄悄地解下香囊,作为咱们临别的赠品;你把那同心罗带拿出来,表示咱们无可奈何的离分。亲爱的人儿哟!在那些舞女歌妓们的心中,难道我将留下薄情的名声?今宵一别,何时再见,你那云雀般美丽的倩影。伤心哟,流泪哟!这生离死别的悲情,衣襟上空染斑斑泪痕。回头再看一看吧,不见城中的伊人。那高高的城楼已经远去,消失在灯火闪烁的黄昏。【问题设计】1.这首词是另一位婉约派大师秦观的代表作,在内容和写法上与《雨霖铃》有很多的相同点。你能找到几处吗?2.你更喜欢哪首词?为什么 一、教材内容分析: 这首词被选编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本单元主要是唐宋诗词鉴赏。《雨》这首词作为婉约词派的代表作之一,此词情真意切,艺术上又颇具特色,后人称之为离别词中的绝唱。教读此词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婉约词风,感受本词的艺术魅力。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对本词的赏析为学生今后学习古典诗词提供一个范例,从而提高他们对古典诗词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1)把握诗词朗读的节奏、速度、轻重等,提高朗读技巧。 (2)鉴赏意象,掌握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3)比较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风格,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课堂教学与教学用具的整合,引导学生学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 (2)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以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作者当时的理想; (2)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一般特征: 1.学生在初中和高一已学过诗词,对诗词的一般性鉴赏方法,已初步掌握感受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赏析情景交融的词句,准确理解意象与意境能力有待提高。 2.所教的班级是文科班,他们对诗文阅读与讨论具有较高的水平和兴趣。 初始能力: 鉴赏能力停留在较浅的层次,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一般。 口语表达能力较强,具备较好的文本解读能力。 信息素养: 1.基本具备收索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能利用多媒体声像图文获得音乐美,图画美,在鉴赏中感知意境美。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诵读法。朗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重音、语调、语速、体会作者的感情等。通过诵读,使学生得出对本词的整体印象,感觉文章的“气质”。 2.情境法。通过赏析情景交融的名句,展开联想, 体会婉约派词风常见意象,体察营造的意境和词人情境。 3.讨论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雨霖铃》教学媒体选择分析表 知识点 学习 目标 媒体 类型 教学 作用 使用 方式 所得 结论 占用 时间 媒体 来源 创设情境、导入 引题、 课件 a、b d 引导、启发 3分钟 自制 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知人论世 课件 d、i 知人论世 2分钟 下载自制 朗读、整 体感知 朗读技巧、把握基调 课件 d、i 示范、讨论、 感悟 10分钟 自制 品读课文,深层探究 抓住意象,品味意境,体会情感 课件 f、j、i b 掌握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20分钟 下载自制 延伸,比较 加强领会 婉约词风 课件 h、i、j e 拓展,巩固 5分钟 下载自制 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其它。 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其它.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以别离为导入,创设情境,回忆所学的诗句。 悲莫悲兮生别离。(屈原《九歌?少司命》)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乌夜啼》) 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孔雀东南飞》)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离别是人生难免的伤痛,古道长亭,芳草斜阳,曾演绎过多少悲欢离合的故事。 在这众多的离别作品中,宋代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堪称离别词中的绝唱。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柳永 (约987--约1053年),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柳永在北宋词坛上是一个很重要的作家。他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伎填词作曲。由于流传的轶事和词中所表现的内容,人们都把他看作是一个风流浪子,以致不为时人所重,潦倒一生,功名不扬。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晚年死于润州(今江苏镇江),有《乐章集》问世。 由于他遭遇坎坷,较多地同中下层市民接触,因此他的词语言比较朴素,接近口语。他精通音律,又吸取了民间新声的优点,写的词不仅音律和谐,美妙动听,而且创制了大量乐调繁复的慢词,大大扩充了词的体制容量,对词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在词的发展史上,他是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人)在表现手法上他善于铺叙,尽情描绘,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在内容上,柳词大都是反映大都市中的繁华风光,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抒发离愁别恨的痛苦,表现妇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沦的哀怨,但也曲折地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因而他的词曾传唱一时,甚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足见柳词深受当时市民的欢迎。 这首词写他要离开汴京(今开封)去各地飘泊时和他的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离愁别恨。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 (三)美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读全词 感受离别 第一步: 教师范背全词 第二步:学生初读全词,读准字音 第三步:师生听多媒体范读 师生共同探讨诵读要注意的问题: 感情基调 断句 语意的连贯 2、品读全词 体味感情 (1)学生分小组讨论重点分析上下阕写景抒情部分,并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出示板书:《雨霖铃》 叙别前(实)--情语:执手相看泪眼 景语 情景交合 情语 实写:寒蝉 骤雨 长亭 兰舟 虚实相济 思别后(虚)--景语 虚写:烟波 暮霭 杨柳岸 晓风残月 (2)根据词上下片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个送别场景或回忆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惜别事件。 (3)作者在本词中抒发了什么情感?他和我们的情感相同或是相似吗?(学生再次集体朗读全词,注意读出感情,然后回答问题) (四)品读课文,深层探究 揣摩重点文句,进一步抓好朗读,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1)提问:“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要用怎样的语调来读?这句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教师明确:一幅秋雨黄昏送别图。以“寒蝉”“长亭”“骤雨”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全词情感的基础。这句要读得凄凉、落寞。 (2)提问:“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要怎样来读?句中的“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三种景物与词人的愁绪有何联系? 教师明确:三种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地表现了离别的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这句要读出苍茫、孤独味来。 (3)讨论:“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历来为人传诵,甚至有人拿它来代表柳词。这两句词中的典型景物在我国民族文化传统中有何特殊意义?词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怀?请一同学试着起来朗读一下。 教师明确:“杨柳”和别情有关,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惯,以寄托眷恋之情。晓风残月是天还未亮时的景象,这时一切景象都特别凄凉,难以忍受。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出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 (五)学生听两个雨霖铃的音频朗读,作比较评析后齐读. (六)从苏词“大江东去”和柳词“杨柳岸”两词比较豪放派与婉约派的两 种 风格的不同 柳永词具有婉约美,它是一种优雅的美,柔性的美,静态的美。 ①描绘景物:景物具有轻、柔、纤、巧的性质,色彩柔和,纵如浩渺烟波、空阔楚天,也不给人宽广雄伟的气势;而是借此反衬自己孤身行人的飘零渺小。 ②情感具有阴柔之美:悲恸的离别情怀,思念之苦细致入微,低沉缠绵。 ③创设的意境有阴柔之美:景为“清秋节”,情为“伤离别”,状清秋之萧瑟,写别离之凄恻,即景抒情,融情入景,达到物我交融。 这种客观之景与主观之情融成一种幽婉、轻柔的感人艺术境界,颇能打动人心。 (七)听两首雨霖铃的演唱并作评论 (八)布置作业 1、收集有关古代诗歌的一些特殊内涵意象,例如“酒”“梅”“梧桐”等。 2、反复诵读课文。 板书 长亭别离:寒蝉凄切、傍晚长亭、初歇骤雨 (实景) 羁旅之愁: 千里烟波、沉沉暮蔼、晓风残月 (虚景) 《雨霖铃》教学设计----lygfx [教学目标]: 1、理解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 2、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鉴赏词,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品位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燕太子丹在易水河边送别荆轲去刺杀秦王时,荆轲高歌而去时所唱;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友人送别时的情景;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是苏轼在悼念亡妻王弗时所作; ……… 人们常叹:“人生苦短,岁月蹉跎”,我们常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是啊,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可这苦痛倒触发了诗人的诗情,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他们的离愁别绪。透过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夫妻天各一方的哀怨,母亲呆望游子归家的泪眼愁眉,我们可以体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至理。 今天我们再次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生命在演绎着悲欢与离合,一个个泪眼婆娑的丽姿和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长亭送别,执手相看,西口走送,挥手回眸,柴门扶杖,汽笛声催...... 我们学习过那么多宋词,应该明白宋词可以分为几个流派?(答:两派。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别离诗,感受别离诗的千种风情,它就是柳永的《雨霖铃》(板书)。 二、作者简介 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熟悉民间乐曲。但为(人)放荡不羁,屡试不中。直到中年之后,改名为永,中过进士,只做过屯田员外郎一类的小官,世称“柳屯田”、“柳郎中”。 他的词,内容多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抒发离情别绪,表现妇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沦的哀怨,曲折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 但他一生穷困潦倒,以至最后寄食寺庙,在贫困交加中逝去僧舍。死后,一群红尘知己为他安葬。成为当时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他精通音律,变旧声为新声,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这首词调名《雨霖铃》,就是取唐时旧曲翻制。据《明皇杂录》云,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所以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离情。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三、写作背景 作者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便觉得痛苦万状。这首词就集中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四、整体感知 1、听范读《雨霖铃》 (让学生感受词的感情基调) 问:能感受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吗? 感情基调:哀婉、悲伤、凄清。 (板书) 2、指导诵读。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请同学先自由朗读,再集体诵读。 3 、疏通词句:(注释中有的不在讲解之列。) 寒蝉:初秋乍寒时的蝉,偶尚自鸣,但短促无力,至深秋则噤。 烟波:烟雾弥漫水波动荡的水面。 无绪:古,没有心思。今,没有头绪。 念去去:想到将来…… 应是:即便是。 五、文本研习 1、让学生自读,思考:从时间角度看,这首词的层次应如何划分? 明确:别前、别后。(板书) 2、问:这首词的重要特点是情景交融、虚实相济。(板书)鉴赏时注意词中哪些是景语,哪些是情语?哪些是情景和说?词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上阕 3、“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问:起首三句写什么?是情?是景? (写景)明确:对。写别时景。点明了季节、时间、地点和事件。勾勒了一个情人离别的典型环境。 4、问:地点呢?(长亭);时间呢?(晚上); 季节(秋季); 事件(离别) 提到秋季会有怎样的感觉?(萧瑟) 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加之当中“对——长亭——晚”一句,句法结构是一二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 起首句的词已给全诗定下了基调:“凄切”。 5、“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问:这写什么?(写情) 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心思。(问:为什么?他的思绪正在想什么?)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留恋和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不想“别”而又不得不“离”。于是后面便迸出 6、“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问:这句(写情态)。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启发学生想象这副画面,把语言形象化进而图象化,以体会诗的意境。(提示:两人相对而立,手握手,眼对眼,泪眼婆娑。是“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是“别有离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是“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是“流泪眼对流泪眼,断肠人送断肠人”啊!既然这么不舍得,那词人为什么要离开呢?(也许是统治者不欣赏,也许是迫与生计。总之是不得不离开。古往今来恋人离别都是一样的。)“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 问: 词人“竟无语凝噎。”那么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 是“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7、“念去去”二句便是他的内心独白。 问:这句写什么? (写景) 这里的“念”字用得特别好。承上启下,表明是设想别后的道路遥远。 “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路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曰“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 (提示学生想象这副画面:作者站在河边,放目远眺,面前所见:一望无际的海面,远处山色朦胧,海面上层层灰蒙蒙的雾气升腾,整副画面是灰色调。好象一副山水画。)这样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压抑、苦闷、茫然)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全句写景,又全句写情)。 8、“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问:下阕换头写情,叹息古往今来离情之可悲。“伤别离”点名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多么难以忍受!“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柳永把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诗中,又扩大了这种感受,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9、问:“清秋节”一词,照应前面哪句? (起首一句“寒蝉凄切”) 前后照应再次点明离别时的凄清氛围。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后来竟成为苏轼相与争胜的对象。那么它究竟好在什么地方?————词中有画,景中含情。(提示学生想象画面: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联系特定情境。画面出现在“酒醒”之后,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诗人此时,前晚“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的留在心上,而前路是“千里烟波”,继续前行离爱人越来越远,可以想见他的心情。 结合全诗旨趣。这首词的主旨句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两句叙述全篇本意,是词的主要文句,“今宵酒醒何处”两句烘染本意,将诗人的立意渲染为—幅深秋羁旅图。“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组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这两句诗暗含旨趣,画面生动。 问:整个画面的基调如何?( 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 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缠绵,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比之上片结尾二句,虽同样是写景,写离愁,但前者仿佛是泼墨山水,一片苍茫;这里却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词人采用了画家所常用的点染笔法。“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上两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渲染这种离别时的凄清。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意境完整,形象统一。 10、“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因为上面是用景浯,此处则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惆怅而已。 “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益见钟情之殷,离愁之深。 其以问句做结,更留有无穷意味。伤感如歌曰:“长离别,离别就会在眼前;说再见,再见可是太遥远……”、“相见时难别亦难 ”。这些句子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归纳全词: 我们再回头看整首词,情语在写情,景语也并非只写景,每句中都包含无限情思。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婉约词的代表作《雨霖铃》,重点让大家把握词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另外还让大家品位词中意象,体会作者感情。在此基础上了解婉约词的风格。 七、课后作业 今天我们赏析了一千年前柳永和他恋人的缠绵离别;其实,离别是没有时空界限的;它会超越历史,跨过江河,不知不觉来到我们身旁;月假结束,要与父母告别;高中毕业,要与同学分别;出差在外,要与亲人离别……同学们,把你最美好的别离留下来,让我们一起分享,好吗? 板书设计: 感情基调:哀婉、悲伤、凄清。 别前——依依不舍 别后——想象相思 一、设计意图: 是一篇情真意挚的美文,对这首词的教学应做到以下三点: 1、读 通过听录音,把词中的意境和神韵先声夺人地渲染给学生,然后通过学生的诵读,逐渐品味词中独特的意境美。 2、赏 赏析这首词画意美应作为教学切入点,同时也是课堂教学重点,赏析拟分三层。 ①意境赏析——柳词画意美; ②语言赏析——柳词语俗; ③风格赏析——柳词婉约。 3、背 当堂检查。 二、设计实施: 1、导入新课: 2、明示学习目标:(投影) 3、简介作者:(投影) 4、听录音: ①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用七个字概括) ②分别划出写景和写情的句子。 5、学生诵读(个别读、齐读)。 6、意境赏析: △长亭 兰舟 江水 寒蝉 (实景) △杨柳岸晓风残月 暮霭沉沉楚天阔 虚景 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7、语言赏析。 ①写景 ②写人 ③写情 8、风格赏析。 比较婉约派与豪放派词的不同,看出婉约派词的特点。 9、学生诵读背诵。 10、课堂检查。 11、课堂小结。 12、布置作业。 教学目标: 1、掌握《雨霖铃》这首词鉴赏的方法。(教学重点) 2、深入体会作者的离愁别恨及对生平遭遇不幸的感慨。(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诵读,感受《雨霖铃》的音乐美。 1、介绍作者及词的风格流派及有关文化常识。 豪放派,壮美。 婉约派,优美。 2、老师范读全词并稍作朗读指导。学生齐读全词。 老师朗读指导: a .读时要注意重音、节奏,语速要慢些,读出感情。脑中要有画面。 ①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情感) ②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也可以一字一顿,表示悲痛气塞。 ③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b. 要有节奏,诗句中要有短暂的停顿。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便/纵有/千种/风情。 3、学生初步把握文章基调及主题。 二、赏析,理解《雨霖铃》的语言美。 (一)上阕:上片写离别时的情景,实写为主。 1、学生个别读。 2、同座讨论: ①找意象,说作用。(幻灯片上逐一展示有关意象的词及其表达的感情。) 明确:寒蝉 晚 长亭 骤雨 兰舟 烟波(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 暮霭 楚天 作用:渲染惆怅伤感之情(全词基调是:婉约哀怨) 作者一开头就点明了季节。什么季节?秋季。 寒蝉,是蝉的一种。《礼记》中说:“孟秋之月,寒蝉鸣。”时间大约是农历七月,寒蝉的叫声低微。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蝉叫声未必凄切,但因词人本就怀着一种伤心的情愫,听到了蝉叫声就产生了凄楚之感。 ②“都门”一句是什么意思?(齐答) ③学生看情人惜别图,体会“执手相看泪眼“一句的情感。 师问:这句怎样表现复杂细腻的情感? ④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虚写,想象,借景抒情) 问1:“去去”应该怎样读才好,为什么? 问2:用自己的话想象描述这个画面,并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问3:既然是“沉沉的暮霭”为什么“楚天”却会“阔”呢? (二)下阕: ①学生齐读下阕。概括大意:设想别离后的凄清,是虚写。 ②学生逐句品读下阕。 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点明了主旨“伤离别”。 2、从“今宵”开始到词的结束,按什么顺序写,分几层?(按时间顺序,分两层) 3、讨论: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哀景写哀情的写法。)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比体会名句的美。 4、“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点明与上文的呼应关系,写法:呼应,虚写,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 听录音小声读。学生然后大声齐读。 (三)师生共同归结小结: 这首词,句句、层层写的都是离情别绪,但手法多样,章法谨严,毫无拖沓、重复之处。就手法来说,有时借景抒情,有时叙事寓情,有时直抒胸臆。即使同是写景,但有的景与情合,以哀景写哀;有的景与情违,以乐景写哀,却都把抒情主人公的别情曲曲传出,使人有荡气回肠之感。就章法来说,全词委婉铺叙,既有实写,又有虚拟,既有时间的顺序,又有适当的剪裁,前后呼应,层层深入,构思完密,使人有天衣无缝之感。 柳永曾长期过着羁旅生活,和歌女乐工们在一起。他对有些歌妓是有很深的感情的。在他抒写爱情的作品中,有一些是有色情倾向的,消极颓废的色彩较浓,但这首词的思想感情还是很健康的,虽比较伤感,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社会青年男女真实的感情。 (四)小组交流讨论: 你认为写得最好、感受最深的是哪句, 并且说出好在哪里。 三、迁移,评析《雨霖铃》的特色美。 1,运用本节学到的知识鉴赏张先的《江南柳》,并与本课学的《雨霖铃》相比较,说说它们的异同。 江南柳 张先 隋堤远,波急路尘轻。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何况自关情。 斜照后,新月上西城,城上楼高重倚望,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 明确:同:都写别情,都描写了别时的典型环境。 都写了别后,都是情景相生。都是婉约词。 异:柳词想象别后远行的情景,虚实相生。 张词着重写送行者别后情景,而未写别时情事。 2,学生齐读课文。 四、课后作业: 1 、背诵《雨霖铃》。 2、用细腻形象的语言描写你所经历的一段愁,可写成诗。 附:教学流程图: 一,诵读,感受《雨霖铃》的音乐美。 二,赏析,理解《雨霖铃》的语言美。 三,迁移,评析《雨霖铃》的特色美。 教学后记 执教教师简介: 姓名:陈春辉 学历:1993年,华中师大中文本科毕业;1999年,华南师大语文教学法研究生课程结业。 现任专业技术职务: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教龄:17年 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按照教学目标,通过三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较好地感受到了《雨霖铃》的音乐美、语言美、特色美。 在诵读指导上,我指出韵脚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能抒情,注意拖音、词句中短暂的停顿,从重音、节奏、语速、感情方面读《雨霖铃》,指导得较细致,学生能较好地读出这首词婉约哀怨的情感。当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多安排两分钟。 在对《雨霖铃》语言美的理解方面,我运用了讲解、问答、联想、想象、讨论探究、朗读等方法,学生扣住了字、词、句,能品尝到词中饱含的离愁别恨,与作者产生了共鸣。 采用对比阅读的方法,学生进一步掌握了《雨霖铃》细腻含蓄、婉丽多姿、缠绵哀怨的风格。 学科专家、教师的点评意见(上完公开课后科组老师评价): 陈颂:分析的语言很优美,朗读示范很到位。 李秋霞:语言很优美,有才华,古诗名句能信手拈来,文学常识归纳很精简,上课示范朗读很好。 李春季:知识广、用词优美,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很到位,课堂容量很大,从课内到课外。 魏星:老师有文采,用词很符合文本的内容,语言有深度。课堂容量大,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课件的画面很美,有意境。 余世宽:招聘老师的标准:专业水平,教学方式,思维敏捷,表情。从陈春辉老师的课来看,优点是比较全面的。但讨论应放到前面比较好,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郭辉:课程自然流畅,语言富有诗情,师生的互动比较好。但配乐朗读学生的想像还不够。《雨霖铃》教学设计 篇4
《雨霖铃》教学设计 篇5
《雨霖铃》教学设计 篇6
《雨霖铃》教学设计 篇7
《雨霖铃》教学设计 篇8
《雨霖铃》教学设计 篇9
《雨霖铃》教学设计 篇10
《雨霖铃》教学设计 篇11
《雨霖铃》教学设计 篇12
《雨霖铃》教学设计 篇13
《雨霖铃》教学设计 篇14
《雨霖铃》教学设计 篇15
《雨霖铃》教学设计 篇16
《雨霖铃》教学设计 篇17
《雨霖铃》教学设计 篇18
《雨霖铃》教学设计 篇19
《雨霖铃》教学设计 篇2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