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案1

  一.导语设计

  (同方案一)

  二.解题

  (同方案一)

  三.研习课文

  方案为“范读—理脉—背诵”。该设计以理清脉络线索为中心,在范读中理清脉络,再根据清晰的脉络背诵全文。具体如下。

  首先范读。范读者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同学或老师。范读时必须节奏整齐,音韵铿锵,读得悦耳动听甚至动心。

  在范读过程中理清全篇的脉络线索。

  然后根据脉络线索试背,直至能当堂成诵。

  四.课内训练

  (同方案一)

  五课堂小结

  (同方案一)

  六.课外作业

  (同方案一)

  附:课堂板书设计

  (先同方案一)

  范读—理脉—背诵

  附:备教资料

  ·卡片

  1.清代吴楚材、吴调侯选注的《古文观止》(**书局版)评《谏太宗十思疏》:“通篇只重一‘思’字,却要从德义上看出。世主何尝不劳神苦思,但所思不在德义,则反不如不用思者之为得也。魏公十思之论,剀切深厚,可与三代谟、诰并传。”

  2.清代吴楚材、吴调侯校勘《谏太宗十思疏》:

  《贞观政要》、《旧唐书·魏征传》于“居域中之大”下有“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十二字。于“戒奢以俭”下有“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十字。于“承天景命”下有“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十二字。于“岂取之易守之难乎”下有“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十四字。于“所宜深慎”下有“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十一字。自“文武并用”至“代百司之职役哉”作“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3.清代沈德潜选注的《唐诗别裁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刊魏征的五言古诗《述怀》:“中原还逐鹿,投笔事戎轩。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原。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既伤千里目,还惊九折魂。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沈德潜点评:“此奉使出关而作也。‘国士’句是主意。气骨高古,变从前纤靡之习,盛唐风格,发源于此。”

  ·索引

  1.清代吴楚材、吴调侯选注《古文观止》,**书局版;

  2.当代阙勋吾等译注言文对照《古文观止》,岳麓书社版;

  3.宋代洪迈著《容斋随笔》,*世界语出版社。

《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案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教学难点

  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但是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二、解题

  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三、阅读课文

  1.学生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

  2.教师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

  1.通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

  ①固:培土加固。根本:树的根

  ②德义:德政与信义。

  ③明哲:明哲的圣人。

  ④不胜:不堪

  ⑤景命:大命

  ⑥殷忧:大忧

  ⑦行路:路人

  ⑧董:督责。

  ⑨苟免:苟且免罪。

  ⑩宜:应当。

  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险。

  谦冲:谦虚。

  自牧:自立调养。

  ⑿简能:选拔人才。

  ⒀垂拱:垂衣拱手。

  2.粗知句义。

  3.教师巡杳答疑。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五。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订正练**——五

  2.难句的翻译。

  教师可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

  二、分析课文

  1.第1段

  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教师引导补充。

  教师小结:第1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文章开篇连用两上比喻句“求木之**,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论证“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接着,紧承上文,用一个排比句从反面申述不居安思危的危害。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点明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责任的重大。而需完成**的重任,则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历代**者创业后守成的历史经验。贞观十一年正是唐太宗**后的鼎盛时期,魏征提出这一点,是很有眼光的。

  2.第2段:

  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城,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揭示了历代创业的君主难于守成的普遍规律。这是因为创业之难虽*庸之辈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难即使是圣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视。魏征尖锐指出“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的问题,接着分析了创业与守成易难的道理。文章从难易这一观点上立意,诤言规谏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纵情,傲物结怨,以失掉人心。“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引经据典,苦口婆心,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3.第3段

  第3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本段是全文重点,“十思”即十条建议。可以概括为“五戒”:“见可欲”、“将有作”指见到能引起自己喜爱的东西。就想到用知足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时,就想到适可而止,这是戒奢侈;“念高危”、“惧满溢”两条指考虑到身居高位,就要时时想到谦虚谨慎的修养自己的品德,惧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胸襟宽广像能容纳滔滔江水的大海,这是戒骄傲;“乐盘游”、“忧懈怠”指外出游猎要****,适度而行,担心做事懈怠,就要时时想着善始善终,这是戒放纵;“虑壅蔽”、“惧谗邪”指虚心容纳下边的意见,严格要求自己而疏远斥退那些坏人,这是戒小人;“思所加”、“罚所及”指不要因个人的情绪变化而谬加奖赏或滥施刑罚,这是戒赏罚不公。

  总结“十思”,发扬“九德”,选拔人才,文武并用,则人君就不必劳神苦思,而可垂拱而治了。

  三、学生背诵第3段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体会本文语言特点。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指导学生讨论“十思”的现实意义。

  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他常以隋代的*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制利欲,分明赏罚,善于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社会日渐安定。在此情况下,唐太宗渐渐放松了警惕,大兴土木,多次巡游、打猎。魏征以***特有眼光发现了唐太宗“忘本”和“忘危”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思”,不仅在当时,就是在现在也有借鉴意义。

  三、写作特点

  1.论证方法

  (1)正反对比论证。

  对同一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剖析,使说理更加透彻。例如第1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危害。

  (2)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议论文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文章开篇三句,一二句先设喻,第三句担揭示正意。

  2.语言特点

  “十思疏”是一篇骈文。唐代奏疏都习惯用骈文写作,但此文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又不囿于形式,不避散句,不咬文嚼字,不大量用典,没有繁冗的引证。言之有务切中时弊,难能可贵,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四、教师总结,课堂答疑。

  五、学生诵读,体会。

  附:板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一、分析

  (一)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中心论点)

  (二)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三)具体做法——“十思”“五戒”

  “十思”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二、写作特点

  1.论证方法。

  2.语言特点:骈散结合。

《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案3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赤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突出魏征高超的劝谏艺术,引起同学强烈的阅读兴趣。前三句引用了臧克家《纳谏与止谤》中的原话。)

  二.解题

  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后来却逐渐骄奢,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这一年魏征连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写得****,剀切深厚。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里李世民。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魏征先后**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

  标题中“谏……疏”是古代大臣写给帝王的就某事进行劝说的奏章,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十思”是本次劝谏的内容。

  三.研习课文

  方案为“反复诵读—逐层领悟—当堂背诵”。以诵读为中心,通过诵读带动其他。

  第一次,试读,正音。边读边正音。已经认识的字词不但要读准声调,还要读清*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鼻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陌生的字词则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词典。

  第二次,粗读,正义。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第三次,连读,整体把握文意。连读时要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通过连读可知全文先运用比喻和比较,后引出“十思”的具体内容,点明其重要意义。

  第四次,细读,理清各层大意,把握全文思路。通过细读可知,文章第一段通过比喻引出道理:积累道义是**之本;第二段通过对比说明竭诚待人(特别是待百姓)的重要性;第三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义。

  第五次,品味,涵咏。本文语言简约,整散结合,整句音韵**,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雄健,酣畅淋漓,需要用心品味。同时对“十思”的内容要细细领悟,这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民族传统美德,差不多每句都有现实教育意义,特别是“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些句子,对每个普通人的修身养性都极有启发,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

  第六次,熟读,背诵。背诵时能将以上理解兼收并蓄,背出意蕴,背出情感,也背出自己的理解,获得心灵的愉悦和精神的满足。

  (本方案主要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中“讲解多、诵读少,理解多、积累少”的现状而设计。)

  四.课内训练

  1.写出文中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准确地进行解释和翻译;

  (此题因人而异,不求**)

  2.当堂完成课文后面“思考和练习”中的字词练习。

  (书上有,此略)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反复诵读,我们逐层领悟了作者高超的劝说方法和积极的治政、修身思想。文言文中有不少蕴涵着传统文化精髓的佳作,领悟它、掌握它,对于我们奠定语言功底及文化功底,都有直接的益处,它会让我们享受终身。

  六.课外作业

  1.下面是宋代洪迈《容斋随笔》中的《魏郑公谏语》,请与课文作比较阅读,并回答文后问题。

  魏郑公谏止唐太宗封禅,中间数语,引喻剀切,曰:“今有人十年长患,疗治且愈,此人应皮骨仅存,便欲使负米一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隋氏之乱,非止十年,陛下为之良医,疾苦虽已yì(此字打不出,“刈”字去掉右边)安,未甚充实。告成天地,臣切有疑。”太宗不能夺。(*世界语出版社1995年10月版)

  从课文及此文这两处你可看出魏征劝谏有什么特点?请用百余字稍作展开,用自己的话表述。

  (从这两处可看出魏征劝谏不但有大勇,还有大智。他很讲究劝谏艺术,善于用比喻来说理。课文《谏太宗十思疏》一开始就是比喻,用“求木之**,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道理:积累道义是**之本。本文则以“十年长患”来比喻“隋氏之乱”,以“疗治且愈”“日行百里必不可得”来说明“告成天地”(封禅)之事的不可行。魏征劝谏确实是“引喻剀切”,得体动人,能让唐太宗心服。)

  2.阅读李斯的《谏逐客书》(前三段),与课文作比较阅读,并回答文后问题。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土,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纳,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大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悦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juètí(这两字都是“马”字旁,右边分别是“决”的右一半、“是”)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悦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1)从标题看,两文都属于什么文体?

  (都是谏文,都是就某一事情对君王进行劝谏的)

  (2)两文在形式和内容上各有何异同?请写一段一两百的文字作简要分析。

  (语言形式上,两文都运用了大量的整句,音韵**,读来琅琅上口.;整句之外,又都辅以散句,表达**,笔意酣畅雄健。两文又都运用了排比铺张,注重文采。但李斯的《谏逐客书》的排比铺张更浓重一些。

  内容上,两文都就某一事情明确表态,并都从正反两方面来说理。但李斯的《谏逐客书》开门见山,不绕弯子,首句就犀利明快,一语中的:“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而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则通过比喻、对比等反复引导,最后才讲出“十思”的具体内容,点出其重大意义,写得****,恳切深厚。两文的劝谏风格颇为不同。另外,李斯善于用大量举例的方式来说理,而魏征则善于用一系列比喻进行劝说。)

  (设计意图:各种资料书和刊物上的“标准化”客观选择题已多如牛毛,而主观表达题却不是很多,所以这里以“比较阅读”的方式设计了两道主观表达题,以检测学生深层次的阅读理解、鉴赏水*。另外这是课外作业。前面的课内作业已有文言字词方面的小练习,所以课外作业就以主观表达的大题目出现。)

  附:课堂板书设计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本文积累语言功底和文化功底。

  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4.背诵全文。

  反复诵读—逐层领悟—当堂背诵

  (板书以简洁为好,少而精,写点指导性、方向性的话即可。)

  教学步骤·方案二

  一.导语设计

  (同方案一)

  二.解题

  (同方案一)

  三.研习课文

  方案为“翻译—诵读—背诵”。该设计以翻译为中心,通过翻译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加快对课文的熟悉速度,最后达到当堂成诵。

  先根据课文的注释,把全文连起来翻译一遍。“连译”时要顺畅,因此翻译过程中要考虑词语间组合的协调,并且有时要另加一些字词上去。比如原句是:“臣闻求木之**,必固其根本”可译为:“我听说(想要)期求树木长(得高),(就)一定(要先)稳固它的树根。”再比如原句:“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可翻译为:“(老百姓就像水一样,既能)载船,(也能)翻船,(这是)应当特别谨慎的。”

  然后进行对照阅读。先读一句原文,再说一句译文;一遍结束后又倒过来,先说一句译文,再读一句原文。以此加深对原文的印象,也借以训练文言文与现代文两者的语感。

  然后略去译文,只读原文。要读得连贯流畅,有韵味。

  最后试着背诵,直至当堂背熟。

  四.课内训练

  (同方案一)

  五.课堂小结

  (同方案一)

  六.课外作业

  (同方案一)

  附:课堂板书设计

  (先同方案一)

  翻译—诵读—背诵

《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案4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声情并茂、文质兼美、骈散结合的写作方法。

  二、掌握“安”、“信”、“求”、“治”等实词的义项,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三、背诵全文,归纳成语典故。

  四、学习古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纳下”的**思想及为人之道。

  【教学设想】

  一、教学时首先了解写作背景,重点介绍唐太宗和魏征“明君诤臣”的关系。

  二、诵读课文,理清层次结构,体会本文华美流畅的语言及“居安思危”的思想。

  三、背诵全文,归纳词义,落实练习。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一、介绍作品背景及文体特点。

  二、疏通文字障碍,以诵读为主,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教学步骤】

  开场白:一个新的*建立之初它面临的主要是什么问题?实行“仁政”,让百姓休养生息。当这个*巩固之后,出现了“太*盛世”,它是不是就没什么问题了呢?如果有问题,那将是哪些问题呢?让我们看看魏征在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章吧。

  一、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阳(今河北晋县)人,唐代文学家、***、史学家,初为**洗马,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本文《谏太宗十思疏》,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其文风影响到宋代欧阳修、苏轼。

  2、背景: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鉴于***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多次上疏进谏,使太宗猛醒。文章力劝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太宗看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

  二、通读全文,正音。

  1、注意读音

  求木之长(zhǎng)浚(jùn)源塞(sè)源载(zài)舟

  壅(yōng)蔽谬(miù)赏

  2、对照注释,朗读课文,争取比较流畅地读下来。

  3、检查朗读情况。单个读,齐读。也可范读。

  三、结合“练习”(一),了解每段段意。

  1、第一段:以“固本浚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2、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3、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核心是“正己安人”。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一、翻译并分析第一、二段,背诵第一、二段。

  二、辨析词义,归纳义项。

  【教学步骤】

  一、检查熟读课文情况。

  二、翻译并分析第一段。

  1、论点的提出:非开门见山,而是用两个比喻引出要论述的问题。这样写可以使深奥的道理形象化、通俗化,易于让人接受。

  2、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先正面论述“固本”才能“木长”,“浚源”才能“流长”,“德厚”才能“国安”;再从反面论述,反之,国不能安。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可就下面的问题进行讨论:

  节俭是**民族的美德,还是一种陋习?)

  三、背诵第一段。

  四、翻译并分析第二段

  1、总结历史经验,表明自己的担忧不是“杞人忧天”。

  2、创业艰难,易得人心;守成容易“傲物”,使人离心离德。

  3、人民的力量是可怕的,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所以不能懈怠。

  五、背诵第二段。

  六、作业

  “练习”(二)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一、翻译并分析第三段。

  二、找出本课的成语,通过做课后练习,掌握有关的文言词语的意思。

  三、背诵、默写全文。

  【教学步骤】

  一、检查一、二段的背诵。

  二、翻译并分析第三段。

  见可欲戒知足以自戒

  将有作奢侈知止以安人

  念高危戒谦冲而自牧

  惧满溢骄傲江海下百川

  1、居安乐盘游戒“五戒”三驱以为度“十思”

  忧懈怠纵欲慎始而敬终解决问题

  虑壅蔽戒虚心以纳下

  惧谗邪轻人言正身以黜恶

  恩所加戒无因喜以谬赏

  罚所及赏罚不公无以怒而滥刑

  2、作者理想的**境界: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三、背诵第三段。

  四、写作特点。

  1、骈散结合,华美流畅;

  2、正反论述,务尽其旨;

  3、比喻排比,生动有力。

  五、从课文中找出几条成语,体会它们的表达作用。

  居安思危载舟覆舟择善而从(之)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善始善终)垂拱而治

《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案5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4.背诵全文。

  5.通过学习本文积累语言功底和文化功底

  教学重点、难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重点);

  2.翻译难懂的语句(难点)。

  教学方法

  1.诵读法。以诵读带动理解,以诵读加速背诵。

  2.理脉法。理清全文脉络,整体感知课文,并带动背诵。

  **设计

  可通过电脑powerpoint系统做出系列幻灯片,一片一段。借此来强化对文章词义的理解及诵读、背诵。使用时同步出现。比如:理解词义时将一些难懂的词语用彩色标出;诵读时则将停顿、重音等容易出错的地方用斜线、着重号等标出;背诵时则可背一句出现一句。

  教学时数

  一课时


《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案扩展阅读


《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案(扩展1)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10篇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1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赤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突出魏征高超的劝谏艺术,引起同学强烈的阅读兴趣。前三句引用了臧克家《纳谏与止谤》中的原话。)

  二.解题

  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后来却逐渐骄奢,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这一年魏征连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写得****,剀切深厚。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里李世民。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魏征先后**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

  标题中“谏……疏”是古代大臣写给帝王的就某事进行劝说的奏章,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十思”是本次劝谏的内容。

  三.研习课文

  方案为“反复诵读—逐层领悟—当堂背诵”。以诵读为中心,通过诵读带动其他。

  第一次,试读,正音。边读边正音。已经认识的字词不但要读准声调,还要读清*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鼻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陌生的字词则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词典。

  第二次,粗读,正义。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第三次,连读,整体把握文意。连读时要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通过连读可知全文先运用比喻和比较,后引出“十思”的具体内容,点明其重要意义。

  第四次,细读,理清各层大意,把握全文思路。通过细读可知,文章第一段通过比喻引出道理:积累道义是**之本;第二段通过对比说明竭诚待人(特别是待百姓)的重要性;第三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义。

  第五次,品味,涵咏。本文语言简约,整散结合,整句音韵**,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雄健,酣畅淋漓,需要用心品味。同时对“十思”的内容要细细领悟,这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民族传统美德,差不多每句都有现实教育意义,特别是“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些句子,对每个普通人的修身养性都极有启发,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

  第六次,熟读,背诵。背诵时能将以上理解兼收并蓄,背出意蕴,背出情感,也背出自己的理解,获得心灵的愉悦和精神的满足。

  (本方案主要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中“讲解多、诵读少,理解多、积累少”的现状而设计。)

  四.课内训练

  1.写出文中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准确地进行解释和翻译;

  (此题因人而异,不求**)

  2.当堂完成课文后面“思考和练习”中的字词练习。

  (书上有,此略)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反复诵读,我们逐层领悟了作者高超的劝说方法和积极的治政、修身思想。文言文中有不少蕴涵着传统文化精髓的佳作,领悟它、掌握它,对于我们奠定语言功底及文化功底,都有直接的益处,它会让我们享受终身。

  六.课外作业

  1.下面是宋代洪迈《容斋随笔》中的《魏郑公谏语》,请与课文作比较阅读,并回答文后问题。

  魏郑公谏止唐太宗封禅,中间数语,引喻剀切,曰:“今有人十年长患,疗治且愈,此人应皮骨仅存,便欲使负米一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隋氏之乱,非止十年,陛下为之良医,疾苦虽已yì(此字打不出,“刈”字去掉右边)安,未甚充实。告成天地,臣切有疑。”太宗不能夺。(*世界语出版社1995年10月版)

  从课文及此文这两处你可看出魏征劝谏有什么特点?请用百余字稍作展开,用自己的话表述。

  (从这两处可看出魏征劝谏不但有大勇,还有大智。他很讲究劝谏艺术,善于用比喻来说理。课文《谏太宗十思疏》一开始就是比喻,用“求木之**,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道理:积累道义是**之本。本文则以“十年长患”来比喻“隋氏之乱”,以“疗治且愈”“日行百里必不可得”来说明“告成天地”(封禅)之事的不可行。魏征劝谏确实是“引喻剀切”,得体动人,能让唐太宗心服。)

  2.阅读李斯的《谏逐客书》(前三段),与课文作比较阅读,并回答文后问题。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土,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纳,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大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悦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juètí(这两字都是“马”字旁,右边分别是“决”的右一半、“是”)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悦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1)从标题看,两文都属于什么文体?

  (都是谏文,都是就某一事情对君王进行劝谏的)

  (2)两文在形式和内容上各有何异同?请写一段一两百的文字作简要分析。

  (语言形式上,两文都运用了大量的整句,音韵**,读来琅琅上口.;整句之外,又都辅以散句,表达**,笔意酣畅雄健。两文又都运用了排比铺张,注重文采。但李斯的《谏逐客书》的排比铺张更浓重一些。

  内容上,两文都就某一事情明确表态,并都从正反两方面来说理。但李斯的《谏逐客书》开门见山,不绕弯子,首句就犀利明快,一语中的:“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而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则通过比喻、对比等反复引导,最后才讲出“十思”的具体内容,点出其重大意义,写得****,恳切深厚。两文的劝谏风格颇为不同。另外,李斯善于用大量举例的方式来说理,而魏征则善于用一系列比喻进行劝说。)

  (设计意图:各种资料书和刊物上的“标准化”客观选择题已多如牛毛,而主观表达题却不是很多,所以这里以“比较阅读”的方式设计了两道主观表达题,以检测学生深层次的阅读理解、鉴赏水*。另外这是课外作业。前面的课内作业已有文言字词方面的小练习,所以课外作业就以主观表达的大题目出现。)

  附:课堂板书设计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本文积累语言功底和文化功底。

  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4.背诵全文。

  反复诵读—逐层领悟—当堂背诵

  (板书以简洁为好,少而精,写点指导性、方向性的话即可。)

  教学步骤·方案二

  一.导语设计

  (同方案一)

  二.解题

  (同方案一)

  三.研习课文

  方案为“翻译—诵读—背诵”。该设计以翻译为中心,通过翻译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加快对课文的熟悉速度,最后达到当堂成诵。

  先根据课文的注释,把全文连起来翻译一遍。“连译”时要顺畅,因此翻译过程中要考虑词语间组合的协调,并且有时要另加一些字词上去。比如原句是:“臣闻求木之**,必固其根本”可译为:“我听说(想要)期求树木长(得高),(就)一定(要先)稳固它的树根。”再比如原句:“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可翻译为:“(老百姓就像水一样,既能)载船,(也能)翻船,(这是)应当特别谨慎的。”

  然后进行对照阅读。先读一句原文,再说一句译文;一遍结束后又倒过来,先说一句译文,再读一句原文。以此加深对原文的印象,也借以训练文言文与现代文两者的语感。

  然后略去译文,只读原文。要读得连贯流畅,有韵味。

  最后试着背诵,直至当堂背熟。

  四.课内训练

  (同方案一)

  五.课堂小结

  (同方案一)

  六.课外作业

  (同方案一)

  附:课堂板书设计

  (先同方案一)

  翻译—诵读—背诵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本文多用比喻说理的手法,体会对偶句、排比句的风格特征。

  能力特征:掌握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不断提高学生的说话技巧。

  德育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纳他人意见。

  教学要点:

  1、学习本文作者真诚而委婉的劝谏艺术。

  2、品味本文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

  1、问答法。

  2、探究拓展法。

  教学过程:

  一、巩固背诵。(学生先根据内容层次试背,再齐背。)

  二、根据课文内容默写填空:(略)

  三、导语设计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忠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四、研习魏征高超的劝谏艺术。出示投影:

  (一)作者为什么称自己为“下愚”,称唐太宗为“明哲”?

  (二)能否将“臣闻”改为“臣以为”?

  (三)能否删去文中“承天景命”一句?

  (四)能否将“诚能见可欲”改为“是故见可欲”?

  小结: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真诚谦虚、委婉而又通达。

  五、品味语言特色:

  1、委婉谦虚。

  2、多用比喻,生动形象。

  3、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文中的对偶句、排比句,谈谈其表达效果。

  对偶句: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排比句:

  求木之**,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小结:骈散结合,华美流畅。

  2、画线句的出处,说说引用的作用。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出自《诗经大雅》“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载舟覆舟(出自《荀子王制篇》“君则舟也,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诚能见可欲(出自《老子》上篇:“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引用了《易经》“卑以自牧”的意思。)

  垂拱而治(出自《尚书成武》“垂拱而天下治。”)

  小结:“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金”“字字有出处”“事事有依据”

  (强调积累下列成语:局安思危、戒奢以俭、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垂拱而治、纵情傲物、载舟覆舟、长治久安、竭诚待下)

  六、延伸拓展。

  下面是宋代洪迈《容斋随笔》中的《魏郑公谏语》,请与课文作比较阅读,并回答文后问题。

  魏郑公谏止唐太宗封禅,中间数语,引喻剀切,曰:“今有人十年长患,疗治且愈,此人应皮骨仅存,便欲使负米一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隋氏之乱,非止十年,陛下为之良医,疾苦虽已yì(此字打不出,“刈”字去掉右边)安,未甚充实。告成天地,臣切有疑。”太宗不能夺。(*世界语出版社1995年10月版)

  从课文及此文这两处你可看出魏征劝谏有什么特点?请稍作展开,用自己的话表述。

  明确:从这两处可看出魏征劝谏不但有大勇,还有大智。他很讲究劝谏艺术,善于用比喻来说理。课文《谏太宗十思疏》一开始就是比喻,用“求木之**,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道理:积累道义是**之本。本文则以“十年长患”来比喻“隋氏之乱”,以“疗治且愈”“日行百里必不可得”来说明“告成天地”(封禅)之事的不可行。魏征劝谏确实是“引喻剀切”,得体动人,能让唐太宗心服。

  七、课文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反复诵读,我们逐层领悟了作者高超的劝说方法和积极的治政、修身思想。文言文中有不少蕴涵着传统文化精髓的佳作,领悟它、掌握它,对于我们奠定语言功底及文化功底,都有直接的益处,它会让我们享受终身。

  八、作业布置。

  1熟练背诵全文。

  2请结合上学期学过的《烛之武退秦师》《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等篇目,谈谈你对文学史中烛之武、邹忌、触龙、魏征等论辩艺术的感悟,他们的才能何在?说辩技巧何在?成功的奥妙何在?

  3古人的说辞奥妙无穷,对于处在现代社会中的现代人,对于面临现代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的现代人,不断提高说话技巧,有何借鉴意义?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3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赤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突出魏征高超的劝谏艺术,引起同学强烈的阅读兴趣。前三句引用了臧克家《纳谏与止谤》中的原话。)

  二.解题

  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后来却逐渐骄奢,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这一年魏征连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写得****,剀切深厚。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里李世民。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魏征先后**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

  标题中“谏……疏”是古代大臣写给帝王的就某事进行劝说的奏章,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十思”是本次劝谏的内容。

  三.研习课文

  方案为“反复诵读—逐层领悟—当堂背诵”。以诵读为中心,通过诵读带动其他。

  第一次,试读,正音。边读边正音。已经认识的字词不但要读准声调,还要读清*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鼻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陌生的字词则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词典。

  第二次,粗读,正义。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第三次,连读,整体把握文意。连读时要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通过连读可知全文先运用比喻和比较,后引出“十思”的具体内容,点明其重要意义。

  第四次,细读,理清各层大意,把握全文思路。通过细读可知,文章第一段通过比喻引出道理:积累道义是**之本;第二段通过对比说明竭诚待人(特别是待百姓)的重要性;第三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义。

  第五次,品味,涵咏。本文语言简约,整散结合,整句音韵**,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雄健,酣畅淋漓,需要用心品味。同时对“十思”的内容要细细领悟,这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民族传统美德,差不多每句都有现实教育意义,特别是“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些句子,对每个普通人的修身养性都极有启发,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

  第六次,熟读,背诵。背诵时能将以上理解兼收并蓄,背出意蕴,背出情感,也背出自己的`理解,获得心灵的愉悦和精神的满足。

  (本方案主要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中“讲解多、诵读少,理解多、积累少”的现状而设计。)

  四.课内训练

  1.写出文中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准确地进行解释和翻译;

  (此题因人而异,不求**)

  2.当堂完成课文后面“思考和练习”中的字词练习。

  (书上有,此略)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反复诵读,我们逐层领悟了作者高超的劝说方法和积极的治政、修身思想。文言文中有不少蕴涵着传统文化精髓的佳作,领悟它、掌握它,对于我们奠定语言功底及文化功底,都有直接的益处,它会让我们享受终身。

  六.课外作业

  1.下面是宋代洪迈《容斋随笔》中的《魏郑公谏语》,请与课文作比较阅读,并回答文后问题。

  魏郑公谏止唐太宗封禅,中间数语,引喻剀切,曰:“今有人十年长患,疗治且愈,此人应皮骨仅存,便欲使负米一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隋氏之乱,非止十年,陛下为之良医,疾苦虽已yì(此字打不出,“刈”字去掉右边)安,未甚充实。告成天地,臣切有疑。”太宗不能夺。(*世界语出版社1995年10月版)

  从课文及此文这两处你可看出魏征劝谏有什么特点?请用百余字稍作展开,用自己的话表述。

  (从这两处可看出魏征劝谏不但有大勇,还有大智。他很讲究劝谏艺术,善于用比喻来说理。课文《谏太宗十思疏》一开始就是比喻,用“求木之**,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道理:积累道义是**之本。本文则以“十年长患”来比喻“隋氏之乱”,以“疗治且愈”“日行百里必不可得”来说明“告成天地”(封禅)之事的不可行。魏征劝谏确实是“引喻剀切”,得体动人,能让唐太宗心服。)

  2.阅读李斯的《谏逐客书》(前三段),与课文作比较阅读,并回答文后问题。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土,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纳,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大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悦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juètí(这两字都是“马”字旁,右边分别是“决”的右一半、“是”)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悦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1)从标题看,两文都属于什么文体?

  (都是谏文,都是就某一事情对君王进行劝谏的)

  (2)两文在形式和内容上各有何异同?请写一段一两百的文字作简要分析。

  (语言形式上,两文都运用了大量的整句,音韵**,读来琅琅上口.;整句之外,又都辅以散句,表达**,笔意酣畅雄健。两文又都运用了排比铺张,注重文采。但李斯的《谏逐客书》的排比铺张更浓重一些。

  内容上,两文都就某一事情明确表态,并都从正反两方面来说理。但李斯的《谏逐客书》开门见山,不绕弯子,首句就犀利明快,一语中的:“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而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则通过比喻、对比等反复引导,最后才讲出“十思”的具体内容,点出其重大意义,写得****,恳切深厚。两文的劝谏风格颇为不同。另外,李斯善于用大量举例的方式来说理,而魏征则善于用一系列比喻进行劝说。)

  (设计意图:各种资料书和刊物上的“标准化”客观选择题已多如牛毛,而主观表达题却不是很多,所以这里以“比较阅读”的方式设计了两道主观表达题,以检测学生深层次的阅读理解、鉴赏水*。另外这是课外作业。前面的课内作业已有文言字词方面的小练习,所以课外作业就以主观表达的大题目出现。)

  附:课堂板书设计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本文积累语言功底和文化功底。

  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4.背诵全文。

  反复诵读—逐层领悟—当堂背诵

  (板书以简洁为好,少而精,写点指导性、方向性的话即可。)

  教学步骤·方案二

  一.导语设计

  (同方案一)

  二.解题

  (同方案一)

  三.研习课文

  方案为“翻译—诵读—背诵”。该设计以翻译为中心,通过翻译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加快对课文的熟悉速度,最后达到当堂成诵。

  先根据课文的注释,把全文连起来翻译一遍。“连译”时要顺畅,因此翻译过程中要考虑词语间组合的协调,并且有时要另加一些字词上去。比如原句是:“臣闻求木之**,必固其根本”可译为:“我听说(想要)期求树木长(得高),(就)一定(要先)稳固它的树根。”再比如原句:“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可翻译为:“(老百姓就像水一样,既能)载船,(也能)翻船,(这是)应当特别谨慎的。”

  然后进行对照阅读。先读一句原文,再说一句译文;一遍结束后又倒过来,先说一句译文,再读一句原文。以此加深对原文的印象,也借以训练文言文与现代文两者的语感。

  然后略去译文,只读原文。要读得连贯流畅,有韵味。

  最后试着背诵,直至当堂背熟。

  四.课内训练

  (同方案一)

  五.课堂小结

  (同方案一)

  六.课外作业

  (同方案一)

  附:课堂板书设计

  (先同方案一)

  翻译—诵读—背诵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4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声情并茂、文质兼美、骈散结合的写作方法。

  二、掌握“安”、“信”、“求”、“治”等实词的义项,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三、背诵全文,归纳成语典故。

  四、学习古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纳下”的**思想及为人之道。

  【教学设想】

  一、教学时首先了解写作背景,重点介绍唐太宗和魏征“明君诤臣’’的关系。

  二、诵读课文,理清层次结构,体会本文华美流畅的语言及“居安思危”的思想。

  三、背诵全文,归纳词义,落实练习。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重点】

  一、介绍作品背景及文体特点。

  二、疏通文字障碍,以诵读为主.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一、介绍作品背景及文体特点。

  二、疏通文字障碍,以诵读为主,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教学步骤

  一、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魏征(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唐代文学家、***、史学家,韧为**洗马,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人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本文《谏太宗十思疏》,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其文风影响到宋代欧阳修、苏轼。

  2.背景: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

  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鉴于***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多次上疏进谏,使太宗猛醒,文章力劝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太宗看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

  二、通读全文,、正音,了解大概内容。

  1.注意读音:

  求木之‘穹’留掌源窜舟\/军’蔽

  2.对照注释,粗通文章.自读五分钟。

  黜恶谬赏

  要求:把解释、翻译困难的句子找出来。(质疑)

  3.同学间互相商量,把疑难问题解决,如有解释、翻译不当的地方,老师及时纠正;个别较难翻译,同学问解释不当的地方,老师重点讲析。

  4.注意句子:

  ①振之以威怒:即“以威怒振之”。振,通“震”.威吓。译为: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

  ②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欲,喜好的东西,动词作名词。译为:如果见到能引起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想到知足来自我克制。以下“九思”句式相同。

  三、作业

  ①完成课后练**。

  读熟课文,背下来最佳。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一、辨析词义,归纳义项

  二、分析文章,概括各段大意。

  教学步骤

  一、齐读课文,能背下来的同学背诵

  二、检查作业,分析课后练**。

  1.古今问义相同的有:⑧骨肉,都指亲人。

  2.古今词义有区别:⑤虚心,文中是实指,“使心虚”,现代汉语抽象化,为美德,谦虚的表现。

  3.古今词义不同的有:①根本,文中是本意,指树根,现代汉语用比喻义或引申义。

  ②纵情,文中是“放纵感情”,即“骄傲”之意,现代是“尽情”之意。

  ④以为,文中是“以之为”的省略,是两个词,现代是“认为”的意思。

  三、结合课内词义,复习以前知识,做课后练习三。可以商量,用5分钟完成,然后请同学回答,明确:

  1.安:a.安定;b.怎么;c哪里;指享受

  2.信:a.诚实;b.信任;c.信用;相信

  3.求:a.追求;b.探求;巳请求;

  4.治:a.治理;b.医治;巳惩治追求

  其中a项词义为课文中义项,其余三项是以前知识,通过归纳.掌握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四、课文内容我们已经了解,现在请同学们用最快的时间概括各段大意:

  1.“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重要性。

  2.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3.提出“十思”,即“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

  五、各段在阐明观点时各用了什么手法以增强表达效果?

  明确:第一段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用“木长、流远”,喻国运长久,只有“固本思源”,才能“长治久安”,中间用排比来加强语势。

  第二段用设问和对比的手法,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即民心重要,能“载舟覆舟”。

  第三段:用排比和对比的手法,提出君王要做到“十思”,才能“垂拱而治”。

  全文骈散结合,语言流畅,表现力强。

  六、作业

  1.结合课后练习一,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四、五。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一、背诵全文,结合课后练习一,加深对文章主旨的把握。

  二、体会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找出本课的成语,总结全文。

  教学步骤

  一、背诵课文

  1.个人背诵、集体背诵与部分(段落)背诵、全篇背诵结合。

  2.用课后练习一**,学生背诵回答。

  二、虚词的归纳

  1.**完成课后练习四,重在翻译。

  2.归纳虚词“以”、“哉”、“所”的用法。

  三、找成语,学典故

  要求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成语,不少于三个,并且释义,教师总结。

  明确:(1)居安思危:处于安逸的环境里,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危险和困难。(《左传襄公十一年》)

  (2)载舟覆舟:老百姓可以拥戴**者,也可以****者。(《旬子王制》)

  (3)垂拱而治:君王不做什么,而使天下太*。(《尚书武成》)

  (4)择善而从(之):挑选其中的好的采纳(或采用)。(《论语述而》)

  (5)善始善终: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献书报燕惠王》)

  四、教师总结

  本文是篇奏疏,虽以进言为务,不事雕琢,但写得声情并茂,文质兼美,文章骈散结合,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运用比喻、排比,使文章生动有力。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5

  一.导语设计

  (同方案一)

  二.解题

  (同方案一)

  三.研习课文

  方案为“范读—理脉—背诵”。该设计以理清脉络线索为中心,在范读中理清脉络,再根据清晰的脉络背诵全文。具体如下。

  首先范读。范读者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同学或老师。范读时必须节奏整齐,音韵铿锵,读得悦耳动听甚至动心。

  在范读过程中理清全篇的脉络线索。

  然后根据脉络线索试背,直至能当堂成诵。

  四.课内训练

  (同方案一)

  五课堂小结

  (同方案一)

  六.课外作业

  (同方案一)

  附:课堂板书设计

  (先同方案一)

  范读—理脉—背诵

  附:备教资料

  ·卡片

  1.清代吴楚材、吴调侯选注的《古文观止》(**书局版)评《谏太宗十思疏》:“通篇只重一‘思’字,却要从德义上看出。世主何尝不劳神苦思,但所思不在德义,则反不如不用思者之为得也。魏公十思之论,剀切深厚,可与三代谟、诰并传。”

  2.清代吴楚材、吴调侯校勘《谏太宗十思疏》:

  《贞观政要》、《旧唐书·魏征传》于“居域中之大”下有“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十二字。于“戒奢以俭”下有“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十字。于“承天景命”下有“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十二字。于“岂取之易守之难乎”下有“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十四字。于“所宜深慎”下有“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十一字。自“文武并用”至“代百司之职役哉”作“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3.清代沈德潜选注的《唐诗别裁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刊魏征的五言古诗《述怀》:“中原还逐鹿,投笔事戎轩。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原。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既伤千里目,还惊九折魂。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沈德潜点评:“此奉使出关而作也。‘国士’句是主意。气骨高古,变从前纤靡之习,盛唐风格,发源于此。”

  ·索引

  1.清代吴楚材、吴调侯选注《古文观止》,**书局版;

  2.当代阙勋吾等译注言文对照《古文观止》,岳麓书社版;

  3.宋代洪迈著《容斋随笔》,*世界语出版社。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6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4.背诵全文。

  5.通过学习本文积累语言功底和文化功底

  教学重点、难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重点);

  2.翻译难懂的语句(难点)。

  教学方法

  1.诵读法。以诵读带动理解,以诵读加速背诵。

  2.理脉法。理清全文脉络,整体感知课文,并带动背诵。

  **设计

  可通过电脑powerpoint系统做出系列幻灯片,一片一段。借此来强化对文章词义的理解及诵读、背诵。使用时同步出现。比如:理解词义时将一些难懂的词语用彩色标出;诵读时则将停顿、重音等容易出错的地方用斜线、着重号等标出;背诵时则可背一句出现一句。

  教学时数

  一课时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7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赤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突出魏征高超的劝谏艺术,引起同学强烈的阅读兴趣。前三句引用了臧克家《纳谏与止谤》中的原话。)

  二.解题

  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后来却逐渐骄奢,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这一年魏征连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写得****,剀切深厚。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里李世民。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魏征先后**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

  标题中“谏……疏”是古代大臣写给帝王的就某事进行劝说的奏章,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十思”是本次劝谏的内容。

  三.研习课文

  方案为“反复诵读—逐层领悟—当堂背诵”。以诵读为中心,通过诵读带动其他。

  第一次,试读,正音。边读边正音。已经认识的字词不但要读准声调,还要读清*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鼻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陌生的字词则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词典。

  第二次,粗读,正义。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第三次,连读,整体把握文意。连读时要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通过连读可知全文先运用比喻和比较,后引出“十思”的具体内容,点明其重要意义。

  第四次,细读,理清各层大意,把握全文思路。通过细读可知,文章第一段通过比喻引出道理:积累道义是**之本;第二段通过对比说明竭诚待人(特别是待百姓)的重要性;第三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义。

  第五次,品味,涵咏。本文语言简约,整散结合,整句音韵**,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雄健,酣畅淋漓,需要用心品味。同时对“十思”的内容要细细领悟,这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民族传统美德,差不多每句都有现实教育意义,特别是“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些句子,对每个普通人的修身养性都极有启发,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

  第六次,熟读,背诵。背诵时能将以上理解兼收并蓄,背出意蕴,背出情感,也背出自己的理解,获得心灵的愉悦和精神的满足。

  (本方案主要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中“讲解多、诵读少,理解多、积累少”的现状而设计。)

  四.课内训练

  1.写出文中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准确地进行解释和翻译;

  (此题因人而异,不求**)

  2.当堂完成课文后面“思考和练习”中的字词练习。

  (书上有,此略)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反复诵读,我们逐层领悟了作者高超的劝说方法和积极的治政、修身思想。文言文中有不少蕴涵着传统文化精髓的佳作,领悟它、掌握它,对于我们奠定语言功底及文化功底,都有直接的益处,它会让我们享受终身。

  六.课外作业

  1.下面是宋代洪迈《容斋随笔》中的《魏郑公谏语》,请与课文作比较阅读,并回答文后问题。

  魏郑公谏止唐太宗封禅,中间数语,引喻剀切,曰:“今有人十年长患,疗治且愈,此人应皮骨仅存,便欲使负米一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隋氏之乱,非止十年,陛下为之良医,疾苦虽已yì(此字打不出,“刈”字去掉右边)安,未甚充实。告成天地,臣切有疑。”太宗不能夺。(*世界语出版社1995年10月版)

  从课文及此文这两处你可看出魏征劝谏有什么特点?请用百余字稍作展开,用自己的话表述。

  (从这两处可看出魏征劝谏不但有大勇,还有大智。他很讲究劝谏艺术,善于用比喻来说理。课文《谏太宗十思疏》一开始就是比喻,用“求木之**,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道理:积累道义是**之本。本文则以“十年长患”来比喻“隋氏之乱”,以“疗治且愈”“日行百里必不可得”来说明“告成天地”(封禅)之事的不可行。魏征劝谏确实是“引喻剀切”,得体动人,能让唐太宗心服。)

  2.阅读李斯的《谏逐客书》(前三段),与课文作比较阅读,并回答文后问题。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土,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纳,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大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悦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juètí(这两字都是“马”字旁,右边分别是“决”的右一半、“是”)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悦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1)从标题看,两文都属于什么文体?

  (都是谏文,都是就某一事情对君王进行劝谏的)

  (2)两文在形式和内容上各有何异同?请写一段一两百的文字作简要分析。

  (语言形式上,两文都运用了大量的整句,音韵**,读来琅琅上口.;整句之外,又都辅以散句,表达**,笔意酣畅雄健。两文又都运用了排比铺张,注重文采。但李斯的《谏逐客书》的排比铺张更浓重一些。

  内容上,两文都就某一事情明确表态,并都从正反两方面来说理。但李斯的《谏逐客书》开门见山,不绕弯子,首句就犀利明快,一语中的:“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而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则通过比喻、对比等反复引导,最后才讲出“十思”的具体内容,点出其重大意义,写得****,恳切深厚。两文的劝谏风格颇为不同。另外,李斯善于用大量举例的方式来说理,而魏征则善于用一系列比喻进行劝说。)

  (设计意图:各种资料书和刊物上的“标准化”客观选择题已多如牛毛,而主观表达题却不是很多,所以这里以“比较阅读”的方式设计了两道主观表达题,以检测学生深层次的阅读理解、鉴赏水*。另外这是课外作业。前面的课内作业已有文言字词方面的小练习,所以课外作业就以主观表达的大题目出现。)

  附:课堂板书设计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本文积累语言功底和文化功底。

  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4.背诵全文。

  反复诵读—逐层领悟—当堂背诵

  (板书以简洁为好,少而精,写点指导性、方向性的话即可。)

  教学步骤·方案二

  一.导语设计

  (同方案一)

  二.解题

  (同方案一)

  三.研习课文

  方案为“翻译—诵读—背诵”。该设计以翻译为中心,通过翻译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加快对课文的熟悉速度,最后达到当堂成诵。

  先根据课文的注释,把全文连起来翻译一遍。“连译”时要顺畅,因此翻译过程中要考虑词语间组合的协调,并且有时要另加一些字词上去。比如原句是:“臣闻求木之**,必固其根本”可译为:“我听说(想要)期求树木长(得高),(就)一定(要先)稳固它的树根。”再比如原句:“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可翻译为:“(老百姓就像水一样,既能)载船,(也能)翻船,(这是)应当特别谨慎的。”

  然后进行对照阅读。先读一句原文,再说一句译文;一遍结束后又倒过来,先说一句译文,再读一句原文。以此加深对原文的印象,也借以训练文言文与现代文两者的语感。

  然后略去译文,只读原文。要读得连贯流畅,有韵味。

  最后试着背诵,直至当堂背熟。

  四.课内训练

  (同方案一)

  五.课堂小结

  (同方案一)

  六.课外作业

  (同方案一)

  附:课堂板书设计

  (先同方案一)

  翻译—诵读—背诵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辨析“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词义;积累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区别文中“根本、以为、虚心、纵情”等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2、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3、学习魏徵的高超的劝谏艺术。

  能力目标

  1、掌握作者反复开异,循循善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不断提高学生的说话技艺。

  2、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德育目标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纳他人建议;勤俭简朴,继承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

  1、掌握“浚、殷、冲、牧、壅、谬、董、振”等文言词的义项。

  2、理清思路,理解“十思”内容及其意义。

  3、学习文章用比喻说理,生动形象的特点,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整齐而富于变化的风格特徵。

  教学难点

  1、文章第三段的内容理解。

  2、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在反复朗读中,理解句意,体味语气,加强记诵)

  2、问答法(如对文章第1-2段浅显内容的分析理解)

  3、讨论法(如对文章第3段较深难内容的分析理解)

  4、探究拓展法(课内适当穿插一些文句训练,拓展学生思维)

  教具准备:多**投影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课程:

  一、导入新课:(故事导入)

  据说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喜欢鸽子,有一天,有大臣给他孝敬了一只非常可爱的鸽子,当他正玩得高兴的时侯,魏徵求见,急得他把鸽子左放右藏就是找不着合适的地方,无奈之下就背过双手,抓在手里,不想一翻长谈之后鸽子不幸捂死,留下他独自感伤。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

  投示:太宗怕、敬重魏徵。

  二、作者简介(多**显示)

  魏徵(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阳(现在河北省晋县)人。唐代文学家、***、史学家。少年孤贫,有大志。隋未参加李密义军,后随李密投唐。太宗即位,授以谏议大夫。由于他生性刚直,善于直言诤谏,竭诚以事太宗,因此深得信任。唐太宗“数引徵入卧内,访以得失”。魏徵一生先后**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大都被采纳。他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己,亲自为他写了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这足见魏徵在当时的影响。

  衔接语:魏徵是以善谏著名的,善在何处,谏有何妙,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谏太宗十思疏》。

  三、解题

  谏:规劝 十思:十条值得思考的情况

  疏:古代臣子向帝王陈述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

  衔接语:魏徵向太宗规劝了十条值得思考的情况,那他为什么,在什么情况下提出的呢,我们先了解一下背景。

  四、背景介绍(多**显示)

  唐朝初年,唐太宗常以隋朝的*为戒,不收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广开言路,积极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以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巩固,国威远扬,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唐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开始对百姓作威作福起来。尽管“百姓颇有怨嗟之言”可是这声音早被朝野上下****的欢呼声淹没了。正直的魏徵对此深感担忧,贞观十一年(637)从三月到七月,五个月内他一连给唐太宗**四疏,劝太宗“鉴彼之所亡,念我之所以保”,励精政道,****。《十思疏》便是四疏中的一篇,阐明了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据说太宗看到奏疏后非常感动,于是写了《答魏徵手诏》,称赞他“诚极忠款,言穷切至”,表示从谏改过。

  五、指导诵读

  听录音,学生纠正字音、注意断句,同时体会思想感情。后找一学生试读(任挑一段),教师指点方法。

  六、疏通文意:

  衔接语:学习文言,大纲的要求是能借助工具书和文下注释,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积累文言现象,那么同学们考虑一下,理解词句含义、积累文言现象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学生讨论后明确:实词、虚词、一词多义、通假、古今异义等。

  1、师生共译第一、二段:疏通文意,重点解释实词、虚词、古今异义

  2、学生齐读第三段后以前后桌4人为一学习小组自主探究学习,学生质疑,引导学生作答

  要求:①同学间互相的探讨,解答疑难。

  ②个别较难的翻译,同学间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全班讨论。

  ③按类别归纳。(投影出示本文文言现象积累)。

  3、文言句子的翻译:(教师指导学生翻译,并渗透方法)

  例:①振之以威怒 振通震,威吓,用威风怒气来吓唬

  方法:a、抓关键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b、单音词语双音替

  c、倒装语序倒过来。

  ②臣间求木之**,必固其根本。

  七、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衔接语:魏徵是一代名臣,他们中的**境界是什么?(学生答:文武并用,重拱**),君王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做到什么(十思)

  ①投影出了十思内容,学生集体朗读。

  ②**,十思侧重于规劝**不要做到什么?对我们有无启发?

  衔接语:作者提出的十思,语语坦诚、字字惊心,太宗之所以最终能接受践行,并不仅仅是魏徵的赤胆忠心,更由于他巧妙的思路与说辞它在一、二段已为十思铺*了道路。

  ③找一学生读第一段,**:文章先以什么引出话题,提出了什么观点?

  分析:比喻、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

  衔接语:观点只是魏徵一家之言,不足以让人完全信服,那么怎样才能让其观点有据可依呢

  ④学生自读第二段,**:作者概括了一条什么普遍规律?

  分析:

  借鉴古人论述,将君与民关系比作水与舟,多方论证居安思危重要性,切中要害、令人警觉,那么如何居安思危呢?顺其自然的作者提出了十思。

  学生分析教师总结,本文思路:

  思考清晰,先说人君当思,为何要思,后谈思什么,,环环紧扣,也把魏徵高超任讽谏艺术体现的淋漓尽致。

  八、鉴赏高超的劝谏艺术:

  ①从思路上看,妙在何处?(先深入浅出分析思之重要而后投十思,易接受)

  教师分析:其实联系到我们的写作,那就是不一定要开门见山,而荡开一

  笔,打伏笔,蓄势,则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②从文章的用语上能否分析一下他们的高妙之所在?

  明确、下愚、明哲、臣闻(而非臣以为)

  点拔:魏徵在讲谏时,有着清醒的头脑。他虽然知道太宗是很懂得“忠言逆耳利于行”的。但在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他没有因太宗对自己的赏识而得意忘形。仍是坚持一贯的谨言慎行。文中语言真诚谦虚,委婉而又通达,合情而又合理,极富艺术魅力,难怪唐太宗会从善如流呢。

  ③与《忌讽齐王纳谏》对比讽谏艺术之不同?

  九、思维拓展

  当今社会,我们虽然政通人和,国富民强,但也存在一些骄傲忘本的人民的父母官们,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写下了***最不协调的音符,请同学们试举一些例子,而后根据存在问题也给他们写上几点值得思考的问题。

  十、课文总结:

  “读史使人明智”一千三百年后的今天重温《谏太宗十思疏》,不仅要体味它流畅艺术的文气,还应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一代忠臣魏徵为使唐**长治久安而敢于直谏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愿生活在新世纪的同学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时刻胸怀一颗火热的报国心!

  十一、布置作业

  ①积累本文中的文言知识。

  ②针对文中的某一哲理性语句谈谈自己的体会并写成文字。

  十二、板书设计:

  略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9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重点难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重点)

  2.翻译难懂的语句。(难点)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初步熟悉课文,疏通字词

  一. 导语设计: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二、作者·解题

  学生读注释。教师补充。魏征,是唐朝初年著名的***和历史学家,以刚正不阿、敢于直谏而名垂史册。他同那些尸位素餐、苟何取容的封建官吏不同,有意见敢当面提,当面顶,不口是心非,不看脸色行事。后世一些诤臣,如称为青天的包拯都以他为楷模。他不仅敢谏,而且善谏。从唐太宗贞观初年到其去世,十七八年间共上重要奏疏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大都为太宗采纳,使太宗避免了**上的不少失误。唐初社会能够出现号称“贞观之治”的太*盛世,作为谏臣的魏征是有其功劳的。

  题目中的“谏”是进谏的意思。疏,是一种文体名,属于奏疏类。

  三、阅读课文

  第一次:试读,正音。边读边正音。已经认识的字词不但要读准声调,还要读清*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鼻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陌生的字词则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词典。

  第二次:朗读,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

  第三次:粗读,正义。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教师巡查答疑。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五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具体学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 检查作业

  1、文言现象

  2、完成练**——五

  3、难句的翻译(教师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

  二、 分析课文

  1、提名朗读

  2、学生**朗读

  3、思考练习一

  第一段.开篇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先从正面说,用比喻推理(“求木之**……必浚其泉源”)引出正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比喻说里,浅显易懂,不容置疑。再从反面申述:“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而况于明哲乎?”接着进一步指出,“人君”地位高,责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要想使国家常常治久安,就同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一样只能是一种妄想。这一段的结尾,照应前面,又利用了“木”、“水”的比喻。

  第二段.总结历史教训,从反面论证“居安思危”的必要性。先指出历史现象:几乎所有人君都不能善始善终。然后以“岂……”设问,引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的分析:取天下时,“殷勤深”,能够“竭诚以待下”;守天下时,难免得意洋洋,以致“纵情以傲物”。而“竭诚则……为行路”。心态不同,对人的态度不同,其结果反差强烈。这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如果失去民心,即使动用严刑也无济于事。“怨不在大……深慎”,这是借鉴古人的论述,将君民关系比作水舟的关系,切中要害,振聋发聩,令人精警。这一段从现象到本质,逐层剖析,清楚有力。虽然全段未见一个“思”字,但是从反面强调了“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第三段.回答任何“居安思危”。是全文的重点。“十思”,即十条建议,可以概括为“五戒”:“见可欲”、“将有作”两条戒奢侈;“念高危”、“惧满盈”两条戒骄傲;“了盘游”、“忧懈怠”两条戒纵欲;“虑壅蔽”、“惧谗邪”两条戒轻人言;“恩所加”、“罚所及”两条戒赏罚不公。最后作者说明:总结“十思”,发扬“九德”,选拔人才,文武并用,则人君就不必“劳神苦思”,而国家却可以“垂拱而治”。 “垂拱而治”是作者的**理想,但它不同于老子的“无为而治”,它要求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积极地求治,不是消极地以不治为治。

  4、联系背景说明本文的意义。

  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他常常以隋代的*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善于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上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巩固,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特别是渐渐忘了隋代**的历史教训,渐渐对人民作威作福起来。就从魏征进《十思疏》的贞观十一年来看,他先后下令修了三宫殿,多次巡游、打猎。老百姓为了服役,长年不能回家。为此有大臣进谏,他竟说:“百姓无事则骄,劳役则易使。”再也不像以前那样爽快地接受下级的意见。于是,魏征在这一年从三月到七月共四上奏疏,《十思疏》是其中一篇。在这里,魏以***特有的敏锐眼力抓住了太宗“忘本”(即忘记“以民为本”)、“忘危”(即忘记隋代**的教训)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思”,以“思”治“忘”,实在是一剂良药。

  5、学生齐读课文。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体会语言特点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体会语言特点,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 检查复习

  二、 品味语言

  1、思考:语言的特点?

  明确:本文也是一篇很好的政论文。宋以来就受到文选家的重视,但其文学价值往往被**价值所掩盖。作者是初唐时有名的文学家,他的诗歌古朴,散文也比较好。和同时的人比较起来,他受六朝以来浮艳文风的影响较少。

  唐人奏疏很多,传诵至今的只有魏征、狄仁杰和陆贽等几家。

  《十思疏》是一骈体文。唐代奏疏习惯上都要用骈文写,就是后来反对骈文、提倡古文运动的韩愈也还用骈文来写奏章。然而《十思疏》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一方面它充分利用骈文对偶、排比的形式来表达真情实感,一方面又敢突破骈文的形式束缚,它一不避三排,起句就是三句组成的排比句;二不避首尾虚字,如虽、终、也、哉等;三不避散句。同时不用事、不用典,不咬文嚼字。魏征虽然是有名的史学家,但是《十思疏》中看不到他作繁复的引证,看不到典故。只用了两个浅显的比喻。这是同当时追求形式的文风是背道而驰的。这种敢于冲破落后传统的束缚,不拘一格的创造精神,在骈俪风气占**地位的初唐 时代更显得难能可贵。

  语言简约,整散结合。整句音韵**,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雄健,酣畅淋漓,需要用心品味。

  2、**朗读,体会语言之美。

  三、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反复诵读,我们逐层领悟了作者高超的劝说方法和积极的治政、修身思想。文言文中有不少蕴涵着传统文化精髓的佳作,领悟它、掌握它,对我们奠定语言功底及文化功底,都有直接的益处,它会让我们享受终生。

  四、 课堂答疑

  五、 诵读、背诵

  六、 布置作业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10

  唐太宗年间有一位忠心为国、敢于直谏的大臣,唐初“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虽与唐太宗的文治武功分不开,但同时也得益于朝中群臣,包括这位重要的人物,他就是魏征。

  魏征(580—643),字玄成,唐曲城(今属河北)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少时曾出家为道士,隋末参加瓦岗**军,后降唐。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等职,**周、隋、陈、齐诸史的撰修工作。后封郑国公,任**太师。魏征在历史上以能犯颜直谏著称,前后陈谏二百余事,多被太宗采纳。魏征提倡“无面从退有后言”,“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建议太宗广开言路,认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魏征病卒后,唐太宗痛惜“遂亡一镜矣”。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在贞观十一年(637年)上给唐太宗的奏疏。“谏”,进谏;“疏”是一种文体,其要旨是陈述如何接受强隋遽亡的历史教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以巩固新兴的唐帝国的**。之所以选择这一时机,是有其背景的。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可随着功业日隆,生活日渐奢靡,“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魏征以此为忧,多次上疏切谏,本文是其中一篇。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盛。本文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连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并运用比喻、排比和对仗的修辞手法,说理透彻,音韵铿锵,气势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

  1.在阅读时,可以用一些简单醒目的符号,在字、词、句、段上勾画,把阅读中的感受、体会或疑问标记出来。这种圈点勾画,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阅读文章时,在文章的中间或旁边的空白处,写下文章的要点或心得体会,也可写下对文章的简析、注脚和评注性的语句。这就是评注。写评注可以促进我们养成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认真思考的习惯。我们在学习课文时做好圈点勾画,写一些评注旁批,可以帮助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中心和重点。

  2.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惯并参照*时通用的读书符号形成自己的圈点勾画的符号系统。作为圈点勾画的符号,应简洁醒目,意义明确,使用时不应随意变动,以便于对文章的重读与复习。

  1.作疏通性的圈点旁批

  属于应疏通的词语有:“求木之**”的“长”;“必固其根本”的“固”;“必浚其泉源”的“浚”;“承天景命”的“景”;“盖在殷忧”的“殷忧”;“纵情以傲物”的“傲”;“董之以严刑”的“董”;“振之以威怒”的“振”;“载舟覆舟”;“则思江海下百川”的“下”;“虑壅蔽”的“壅”;“则思正身以黜恶”的“黜”;“宏慈九德”的“宏”;“简能而任之”的“简”;“垂拱而治”等。

  2.作思考性的圈点评注

  学习第一段时,可指导学生思考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以比喻入题,而不开门见山,直接托出自己的观点。可指导学生对有关文句作圈点评注。

  学习第二段时,可指导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论证国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

  学习第三段时,可指导学生仔细体味作者提出的“十思”,思考作者认为的理想的**境界到底应该是什么。这是文章的重点,也是文章的难点。这一段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多用对偶句式,气势雄健,可引导学生把语言表现力很强的句式、词语圈点起来,反复诵读,品味。教材所选即是年四月所上论时政之第二疏。此疏之核心内容为规劝唐太宗“十思”。《贞观政要·慎终》中魏征的评论可补充说明“十思”具有极强的针对性:一思,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初,无为无欲,清静之化,远备遐荒。考之于今,其风近坠……今则求骏马于万里,市珍奇于城外,取怪于道路,见轻于戎狄。”二思,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初,视人如伤,恤其勤劳,爱民犹子,每存简约,无所营为。顷年已来,意在奢纵,忽忘卑俭,轻用人力,乃云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三思,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初,孜孜不怠,屈己从人,恒若不足。顷年已来,微有矜放。恃功业之大,意蔑前王,负圣智之明,心轻当代。”四思,魏征评论:“陛下初践大位,敬以接下,君恩下流,臣情上达,咸思竭力,心无所隐。顷年已来,多所忽略。或外官充使,奏事入朝,思睹阙廷,将陈所见,欲言则颜色不接,欲请又恩礼不加。”五思,魏征评论:“陛下初登大位,高居深视,事惟清静,心无嗜欲,内除毕弋之物,外绝畋猎之源。数载之后,不能固志。虽无十旬之逸,或过三驱之礼。遂使盘游之娱见讥于百姓,鹰犬之贡远及于四夷。”六思,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初,导人使谏。三年以后,见谏者悦而从之。比一二年,勉强受谏,而终不*也。”七思,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初,砥砺名节,不私于物,惟善是与。亲爱君子,疏斥小人,礼重君子。重君子也,敬而远之;轻小人也,狎而近之。近之则不见其非,远之则莫知其是。”八思,魏征评论:“贞观之初,求贤若渴……近岁以来,由心好恶。……小人之性,好谗佞以为身谋。陛下不省察其根源,而轻为之臧否,是使守道者日疏,干求者日进。”九思,魏征评论:“刑赏之本,在乎劝善而惩恶,帝王之所以与天下为画一,不以亲疏贵贱而轻重者也。今之刑赏,未必尽然。或申屈在乎好恶,轻重由乎喜怒。……刑滥则小人道长,赏谬则君子道消。”十思,魏征评论:“顷者责罚稍多,威怒微厉,或以供给不赡,或以人不从欲,皆非**之所急,实乃骄奢之攸渐,是知贵不与骄期而骄自来,富不与奢期而奢自至,非徒语也。”是年太宗读魏征所上之疏后,深受触动,“披览忘倦,每达宵分”,乃以手诏答魏征,表现出一位睿智帝王少见的胸襟气度。一个有着敢讲的嘴巴,一个有着善听的耳朵,一个是犯颜正谏的良臣,一个是虚怀若谷的明君。君臣之间披肝沥胆,共同演绎出一段贞观盛事。

  3.作评论性的评注旁批

  可指导学生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和旁边的空白处写下自己对有关文字的评注和批语。这既可以是对某个词语的补充注释,也可以是议论式的批评,对文章内容发表个人观感。

  三种方式既可交叉也可同时进行。

  1.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篇课文。

  2.查询资料,看看历史上有关唐太宗与魏征之间的史实,亦可看看其他历史人物(如比干、褚遂良等)直谏的史实。

  文章既有宏观描述,又有微观解析,不论在教学实践还是在文章写作上,都考虑得较为细致周到。作者有意识地在文言文教学中倡导圈点批注的教学方法,非常值得肯定。但是文章好像尚未完全展开,结尾有些匆忙。


《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案(扩展2)

——《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案1

  一.导语设计

  (同方案一)

  二.解题

  (同方案一)

  三.研习课文

  方案为“范读—理脉—背诵”。该设计以理清脉络线索为中心,在范读中理清脉络,再根据清晰的脉络背诵全文。具体如下。

  首先范读。范读者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同学或老师。范读时必须节奏整齐,音韵铿锵,读得悦耳动听甚至动心。

  在范读过程中理清全篇的脉络线索。

  然后根据脉络线索试背,直至能当堂成诵。

  四.课内训练

  (同方案一)

  五课堂小结

  (同方案一)

  六.课外作业

  (同方案一)

  附:课堂板书设计

  (先同方案一)

  范读—理脉—背诵

  附:备教资料

  ·卡片

  1.清代吴楚材、吴调侯选注的《古文观止》(**书局版)评《谏太宗十思疏》:“通篇只重一‘思’字,却要从德义上看出。世主何尝不劳神苦思,但所思不在德义,则反不如不用思者之为得也。魏公十思之论,剀切深厚,可与三代谟、诰并传。”

  2.清代吴楚材、吴调侯校勘《谏太宗十思疏》:

  《贞观政要》、《旧唐书·魏征传》于“居域中之大”下有“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十二字。于“戒奢以俭”下有“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十字。于“承天景命”下有“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十二字。于“岂取之易守之难乎”下有“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十四字。于“所宜深慎”下有“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十一字。自“文武并用”至“代百司之职役哉”作“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3.清代沈德潜选注的《唐诗别裁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刊魏征的五言古诗《述怀》:“中原还逐鹿,投笔事戎轩。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原。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既伤千里目,还惊九折魂。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沈德潜点评:“此奉使出关而作也。‘国士’句是主意。气骨高古,变从前纤靡之习,盛唐风格,发源于此。”

  ·索引

  1.清代吴楚材、吴调侯选注《古文观止》,**书局版;

  2.当代阙勋吾等译注言文对照《古文观止》,岳麓书社版;

  3.宋代洪迈著《容斋随笔》,*世界语出版社。

《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案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教学难点

  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但是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二、解题

  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三、阅读课文

  1.学生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

  2.教师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

  1.通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

  ①固:培土加固。根本:树的根

  ②德义:德政与信义。

  ③明哲:明哲的圣人。

  ④不胜:不堪

  ⑤景命:大命

  ⑥殷忧:大忧

  ⑦行路:路人

  ⑧董:督责。

  ⑨苟免:苟且免罪。

  ⑩宜:应当。

  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险。

  谦冲:谦虚。

  自牧:自立调养。

  ⑿简能:选拔人才。

  ⒀垂拱:垂衣拱手。

  2.粗知句义。

  3.教师巡杳答疑。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五。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订正练**——五

  2.难句的翻译。

  教师可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

  二、分析课文

  1.第1段

  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教师引导补充。

  教师小结:第1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文章开篇连用两上比喻句“求木之**,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论证“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接着,紧承上文,用一个排比句从反面申述不居安思危的危害。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点明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责任的重大。而需完成**的重任,则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历代**者创业后守成的历史经验。贞观十一年正是唐太宗**后的鼎盛时期,魏征提出这一点,是很有眼光的。

  2.第2段:

  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城,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揭示了历代创业的君主难于守成的普遍规律。这是因为创业之难虽*庸之辈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难即使是圣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视。魏征尖锐指出“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的问题,接着分析了创业与守成易难的道理。文章从难易这一观点上立意,诤言规谏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纵情,傲物结怨,以失掉人心。“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引经据典,苦口婆心,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3.第3段

  第3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本段是全文重点,“十思”即十条建议。可以概括为“五戒”:“见可欲”、“将有作”指见到能引起自己喜爱的东西。就想到用知足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时,就想到适可而止,这是戒奢侈;“念高危”、“惧满溢”两条指考虑到身居高位,就要时时想到谦虚谨慎的修养自己的品德,惧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胸襟宽广像能容纳滔滔江水的大海,这是戒骄傲;“乐盘游”、“忧懈怠”指外出游猎要****,适度而行,担心做事懈怠,就要时时想着善始善终,这是戒放纵;“虑壅蔽”、“惧谗邪”指虚心容纳下边的意见,严格要求自己而疏远斥退那些坏人,这是戒小人;“思所加”、“罚所及”指不要因个人的情绪变化而谬加奖赏或滥施刑罚,这是戒赏罚不公。

  总结“十思”,发扬“九德”,选拔人才,文武并用,则人君就不必劳神苦思,而可垂拱而治了。

  三、学生背诵第3段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体会本文语言特点。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指导学生讨论“十思”的现实意义。

  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他常以隋代的*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制利欲,分明赏罚,善于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社会日渐安定。在此情况下,唐太宗渐渐放松了警惕,大兴土木,多次巡游、打猎。魏征以***特有眼光发现了唐太宗“忘本”和“忘危”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思”,不仅在当时,就是在现在也有借鉴意义。

  三、写作特点

  1.论证方法

  (1)正反对比论证。

  对同一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剖析,使说理更加透彻。例如第1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危害。

  (2)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议论文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文章开篇三句,一二句先设喻,第三句担揭示正意。

  2.语言特点

  “十思疏”是一篇骈文。唐代奏疏都习惯用骈文写作,但此文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又不囿于形式,不避散句,不咬文嚼字,不大量用典,没有繁冗的引证。言之有务切中时弊,难能可贵,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四、教师总结,课堂答疑。

  五、学生诵读,体会。

  附:板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一、分析

  (一)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中心论点)

  (二)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三)具体做法——“十思”“五戒”

  “十思”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二、写作特点

  1.论证方法。

  2.语言特点:骈散结合。

《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案3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赤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突出魏征高超的劝谏艺术,引起同学强烈的阅读兴趣。前三句引用了臧克家《纳谏与止谤》中的原话。)

  二.解题

  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后来却逐渐骄奢,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这一年魏征连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写得****,剀切深厚。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里李世民。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魏征先后**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

  标题中“谏……疏”是古代大臣写给帝王的就某事进行劝说的奏章,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十思”是本次劝谏的内容。

  三.研习课文

  方案为“反复诵读—逐层领悟—当堂背诵”。以诵读为中心,通过诵读带动其他。

  第一次,试读,正音。边读边正音。已经认识的字词不但要读准声调,还要读清*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鼻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陌生的字词则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词典。

  第二次,粗读,正义。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第三次,连读,整体把握文意。连读时要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通过连读可知全文先运用比喻和比较,后引出“十思”的具体内容,点明其重要意义。

  第四次,细读,理清各层大意,把握全文思路。通过细读可知,文章第一段通过比喻引出道理:积累道义是**之本;第二段通过对比说明竭诚待人(特别是待百姓)的重要性;第三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义。

  第五次,品味,涵咏。本文语言简约,整散结合,整句音韵**,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雄健,酣畅淋漓,需要用心品味。同时对“十思”的内容要细细领悟,这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民族传统美德,差不多每句都有现实教育意义,特别是“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些句子,对每个普通人的修身养性都极有启发,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

  第六次,熟读,背诵。背诵时能将以上理解兼收并蓄,背出意蕴,背出情感,也背出自己的理解,获得心灵的愉悦和精神的满足。

  (本方案主要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中“讲解多、诵读少,理解多、积累少”的现状而设计。)

  四.课内训练

  1.写出文中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准确地进行解释和翻译;

  (此题因人而异,不求**)

  2.当堂完成课文后面“思考和练习”中的字词练习。

  (书上有,此略)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反复诵读,我们逐层领悟了作者高超的劝说方法和积极的治政、修身思想。文言文中有不少蕴涵着传统文化精髓的佳作,领悟它、掌握它,对于我们奠定语言功底及文化功底,都有直接的益处,它会让我们享受终身。

  六.课外作业

  1.下面是宋代洪迈《容斋随笔》中的《魏郑公谏语》,请与课文作比较阅读,并回答文后问题。

  魏郑公谏止唐太宗封禅,中间数语,引喻剀切,曰:“今有人十年长患,疗治且愈,此人应皮骨仅存,便欲使负米一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隋氏之乱,非止十年,陛下为之良医,疾苦虽已yì(此字打不出,“刈”字去掉右边)安,未甚充实。告成天地,臣切有疑。”太宗不能夺。(*世界语出版社1995年10月版)

  从课文及此文这两处你可看出魏征劝谏有什么特点?请用百余字稍作展开,用自己的话表述。

  (从这两处可看出魏征劝谏不但有大勇,还有大智。他很讲究劝谏艺术,善于用比喻来说理。课文《谏太宗十思疏》一开始就是比喻,用“求木之**,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道理:积累道义是**之本。本文则以“十年长患”来比喻“隋氏之乱”,以“疗治且愈”“日行百里必不可得”来说明“告成天地”(封禅)之事的不可行。魏征劝谏确实是“引喻剀切”,得体动人,能让唐太宗心服。)

  2.阅读李斯的《谏逐客书》(前三段),与课文作比较阅读,并回答文后问题。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土,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纳,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大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悦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juètí(这两字都是“马”字旁,右边分别是“决”的右一半、“是”)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悦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1)从标题看,两文都属于什么文体?

  (都是谏文,都是就某一事情对君王进行劝谏的)

  (2)两文在形式和内容上各有何异同?请写一段一两百的文字作简要分析。

  (语言形式上,两文都运用了大量的整句,音韵**,读来琅琅上口.;整句之外,又都辅以散句,表达**,笔意酣畅雄健。两文又都运用了排比铺张,注重文采。但李斯的《谏逐客书》的排比铺张更浓重一些。

  内容上,两文都就某一事情明确表态,并都从正反两方面来说理。但李斯的《谏逐客书》开门见山,不绕弯子,首句就犀利明快,一语中的:“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而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则通过比喻、对比等反复引导,最后才讲出“十思”的具体内容,点出其重大意义,写得****,恳切深厚。两文的劝谏风格颇为不同。另外,李斯善于用大量举例的方式来说理,而魏征则善于用一系列比喻进行劝说。)

  (设计意图:各种资料书和刊物上的“标准化”客观选择题已多如牛毛,而主观表达题却不是很多,所以这里以“比较阅读”的方式设计了两道主观表达题,以检测学生深层次的阅读理解、鉴赏水*。另外这是课外作业。前面的课内作业已有文言字词方面的小练习,所以课外作业就以主观表达的大题目出现。)

  附:课堂板书设计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本文积累语言功底和文化功底。

  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4.背诵全文。

  反复诵读—逐层领悟—当堂背诵

  (板书以简洁为好,少而精,写点指导性、方向性的话即可。)

  教学步骤·方案二

  一.导语设计

  (同方案一)

  二.解题

  (同方案一)

  三.研习课文

  方案为“翻译—诵读—背诵”。该设计以翻译为中心,通过翻译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加快对课文的熟悉速度,最后达到当堂成诵。

  先根据课文的注释,把全文连起来翻译一遍。“连译”时要顺畅,因此翻译过程中要考虑词语间组合的协调,并且有时要另加一些字词上去。比如原句是:“臣闻求木之**,必固其根本”可译为:“我听说(想要)期求树木长(得高),(就)一定(要先)稳固它的树根。”再比如原句:“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可翻译为:“(老百姓就像水一样,既能)载船,(也能)翻船,(这是)应当特别谨慎的。”

  然后进行对照阅读。先读一句原文,再说一句译文;一遍结束后又倒过来,先说一句译文,再读一句原文。以此加深对原文的印象,也借以训练文言文与现代文两者的语感。

  然后略去译文,只读原文。要读得连贯流畅,有韵味。

  最后试着背诵,直至当堂背熟。

  四.课内训练

  (同方案一)

  五.课堂小结

  (同方案一)

  六.课外作业

  (同方案一)

  附:课堂板书设计

  (先同方案一)

  翻译—诵读—背诵

《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案4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声情并茂、文质兼美、骈散结合的写作方法。

  二、掌握“安”、“信”、“求”、“治”等实词的义项,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三、背诵全文,归纳成语典故。

  四、学习古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纳下”的**思想及为人之道。

  【教学设想】

  一、教学时首先了解写作背景,重点介绍唐太宗和魏征“明君诤臣”的关系。

  二、诵读课文,理清层次结构,体会本文华美流畅的语言及“居安思危”的思想。

  三、背诵全文,归纳词义,落实练习。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一、介绍作品背景及文体特点。

  二、疏通文字障碍,以诵读为主,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教学步骤】

  开场白:一个新的*建立之初它面临的主要是什么问题?实行“仁政”,让百姓休养生息。当这个*巩固之后,出现了“太*盛世”,它是不是就没什么问题了呢?如果有问题,那将是哪些问题呢?让我们看看魏征在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章吧。

  一、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阳(今河北晋县)人,唐代文学家、***、史学家,初为**洗马,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本文《谏太宗十思疏》,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其文风影响到宋代欧阳修、苏轼。

  2、背景: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鉴于***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多次上疏进谏,使太宗猛醒。文章力劝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太宗看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

  二、通读全文,正音。

  1、注意读音

  求木之长(zhǎng)浚(jùn)源塞(sè)源载(zài)舟

  壅(yōng)蔽谬(miù)赏

  2、对照注释,朗读课文,争取比较流畅地读下来。

  3、检查朗读情况。单个读,齐读。也可范读。

  三、结合“练习”(一),了解每段段意。

  1、第一段:以“固本浚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2、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3、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核心是“正己安人”。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一、翻译并分析第一、二段,背诵第一、二段。

  二、辨析词义,归纳义项。

  【教学步骤】

  一、检查熟读课文情况。

  二、翻译并分析第一段。

  1、论点的提出:非开门见山,而是用两个比喻引出要论述的问题。这样写可以使深奥的道理形象化、通俗化,易于让人接受。

  2、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先正面论述“固本”才能“木长”,“浚源”才能“流长”,“德厚”才能“国安”;再从反面论述,反之,国不能安。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可就下面的问题进行讨论:

  节俭是**民族的美德,还是一种陋习?)

  三、背诵第一段。

  四、翻译并分析第二段

  1、总结历史经验,表明自己的担忧不是“杞人忧天”。

  2、创业艰难,易得人心;守成容易“傲物”,使人离心离德。

  3、人民的力量是可怕的,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所以不能懈怠。

  五、背诵第二段。

  六、作业

  “练习”(二)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一、翻译并分析第三段。

  二、找出本课的成语,通过做课后练习,掌握有关的文言词语的意思。

  三、背诵、默写全文。

  【教学步骤】

  一、检查一、二段的背诵。

  二、翻译并分析第三段。

  见可欲戒知足以自戒

  将有作奢侈知止以安人

  念高危戒谦冲而自牧

  惧满溢骄傲江海下百川

  1、居安乐盘游戒“五戒”三驱以为度“十思”

  忧懈怠纵欲慎始而敬终解决问题

  虑壅蔽戒虚心以纳下

  惧谗邪轻人言正身以黜恶

  恩所加戒无因喜以谬赏

  罚所及赏罚不公无以怒而滥刑

  2、作者理想的**境界: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三、背诵第三段。

  四、写作特点。

  1、骈散结合,华美流畅;

  2、正反论述,务尽其旨;

  3、比喻排比,生动有力。

  五、从课文中找出几条成语,体会它们的表达作用。

  居安思危载舟覆舟择善而从(之)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善始善终)垂拱而治

《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案5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4.背诵全文。

  5.通过学习本文积累语言功底和文化功底

  教学重点、难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重点);

  2.翻译难懂的语句(难点)。

  教学方法

  1.诵读法。以诵读带动理解,以诵读加速背诵。

  2.理脉法。理清全文脉络,整体感知课文,并带动背诵。

  **设计

  可通过电脑powerpoint系统做出系列幻灯片,一片一段。借此来强化对文章词义的理解及诵读、背诵。使用时同步出现。比如:理解词义时将一些难懂的词语用彩色标出;诵读时则将停顿、重音等容易出错的地方用斜线、着重号等标出;背诵时则可背一句出现一句。

  教学时数

  一课时


《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案(扩展3)

——谏太宗十思疏高中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高中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本文多用比喻说理的手法,体会对偶句、排比句的风格特征。

  2.掌握“长”“者”“诚”“盖”“信”“安”等多义词的用法。

  3.掌握“以”“所”“哉”等虚词的用法。

  能力目标: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德育目标:学习作者直言进谏的精神,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学生虚心接纳别人的建议,虚怀若谷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言实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2、掌握本文的主要观点,理清思路,理解“十思”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串讲法 诵读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解题;介绍作家作品;写作背景;分析第一、二段。

  一、导入

  在封建社会,讽谏帝王往往会招致祸患,比干被挖心、屈原被放逐,司马迁受宫刑,便是千古明证。然而也有不少人以善谏、敢谏而名垂青史。如果说,《战国策》中记载的触龙和邹忌是委婉而讽的典型,那么,唐代著名***魏征便是直言敢谏的**。他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非但没有招致祸患,反被唐太宗视为一面镜子,并以其策**,出现了著名的“贞观之治”。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效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流传千古的《谏太宗十思疏》,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二、解题

  1.课题:谏——劝谏;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是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奏疏,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与上疏、奏书、奏章相同,属于议论文,是文体的一种。

  2.作者与作品:魏征(繁写体为“徵”),字玄成,唐朝巨鹿曲阳人,唐代文学家、***、史学家。隋末,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军,李密失败后投唐。初为**洗马。太宗即位时,擢为谏议大夫,常如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徵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封郑国公,任**太师,世人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魏征死后,太宗又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魏征从政十六七年,**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自其手,时称良史。

  3.写作背景:

  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你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贞观。在贞观初年,他鉴于***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多次上疏进谏,太宗看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全文,强调重点字词的读音及停顿处。

  2、学生**朗读全文。

  四、研习第一自然段

  1、找一名学生朗读本段,教师与其他学生正音。

  2、教师串讲,强调重点字词:

  3、学生**翻译,然后找学生翻译,并检查重点实、虚词的掌握情况。

  4、分析回答问题:

  (1)本段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

  明确:观点(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2)本段三句话各是从什么角度来阐述自己的看法的?

  答:第一句正面引出主要观点,阐明积德义的重要性;第二句从反面论述自己的主要观点,阐明积德义的必要性;第三句从**自身地位的角度来阐明不积德义的严重后果,进一步论证治理国家,必积德义。

  (3)本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何在?

  答:喻证法——把积德安国这个抽象的道理用固本求长、浚源欲远这种生活常识进行比喻,使论述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而易懂;正反对比论证法——采用强烈、鲜明的对比使劝谏对象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思国之安必积德义的道理。

  (4)魏征虽是大胆直谏,但在劝谏中也讲究方式方法,言语也中听,你能说明这样的特点吗?

  答:开篇并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臣闻”的口气开头,不卑中亢,令人警醒;再就是借贬低自己来抬高君主,使对方耳听直言心悦诚服。

  5、依据板书尝试背诵。

  五、研习第二段

  1、找一名学生朗读本段,教师与其他学生正音。

  2、教师串讲,强调重点字词:

  3、学生**翻译,然后找学生翻译,并检查掌握情况。

  4、分析回答问题:

  (1)这一段作者概括了什么历史教训?

  答:历代**者能善始,却不能善终。

  (2)作者以“岂取之易守之难乎”设问,引出了对哪两种不同心态的分析论证?

  (3)本段采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答:对比——善始与善终;竭诚待下与纵情傲物。(总结历史)

  比喻——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发出警告)

  借对古人的论述,将君与民的关系比作舟与水的关系,切中要害,振聋发聩,令人警觉。

  (4)作者魏征对以严法**持什么看法?我们现在强调健全法制,你认为可行吗?

  答:魏征对“严法**”既没有推崇,也没有反对,只是认为“法制”不是问题的关键,根本还在于**者对天下黎民要竭诚相待。我们强调健全法制,实际也是为了使天下变成一个公*合理的社会,这与魏征主张“竭诚以待”是一致的,那当然是可行的。

  5、积累成语:居安思危 垂拱而治 择善而从 载舟覆舟

  六、课文小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研读一二段,在夯实文言知识点的同时,更要把握文章内容的精髓,那就是懂的固本思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代明君唐太宗尚有不足之处,更何况我们普通人呢?太宗虚心纳谏,创造历史有名的“贞观之治”。若大家也虚心纳他人建议,虚怀若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定会树立起光辉俊洁的人格。那么,魏征到底给唐太宗进谏了哪“十思”呢,我们下节课来揭开答案吧!


《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案(扩展4)

——静夜思教案10篇

静夜思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会四个生字“目、耳、头、米”,会认“静、夜、床、光、举、头、望、低、故、乡”十个二类字。

  2、有感情的朗读全诗并背诵。积累收集有关思念家乡的诗句。

  3、培养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引导学生观察夜空,阅读有关课外书籍。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背诵全诗,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诗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把诗的大意说出来。理解诗人的写作意境,体会作者思乡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每到中秋节,人们总是从百忙中抽出时间,从各个地方回到自己的家乡,与亲人团聚,有的一家三口,吃团圆饭,有的一大家子欢聚一堂,月亮圆了,人也团圆了。同学们说说你们都是怎样过中秋的`?

  学生:……

  教师:月儿圆了,人团聚了,这是人间最温暖的时候。可是,有一些人却由于各种原因回不了家,李白就是其中一个,只好借一首古诗表达他心中的感受。教师播放**资源中本课的相关资源,引领学生一起走进李白的《静夜思》,去感受他的心情。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教师请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要读准字音。

  2.通过播放**资源和学生一起掌握本课生词的读音,认读生字卡片,扫清字音障碍。为下面的词句理解做好准备。

  三、诗词赏析

  1.理解课题的意思。

  (1)引导学生说说“静”、“夜”、“思”三个字的字意。静,安静。夜,夜晚。思,思念。

  (2)教师播放**资源,引导学生边看边思考:“静夜思”就是诗人在什么时间怎么样?(在静静的夜晚引起对家乡的思念。)

  2.理解第一行诗句。

  说说明月是什么意思?(明亮、皎洁的月亮。)板书:明月光

  说说这一句的意思。(床前地面上一片银白色的月光。)

  3.理解第二行诗句。

  (1)“疑是地上霜”这一行诗句中你哪个字不理解?重点解释“疑、霜”二个字。疑本义是怀疑的意思,在这里是好比、好似的意思。霜,引导学生查字典。(在气温降到摄氏零度以下时,靠近地面空气中所含的水汽在地面物体上凝结成的白色冰晶。)

  (2)谁说说这行诗的意思?(好似地上结了霜)板书:地上霜

  (3)教师启发学生把一、二行诗句的意思合起来说一说,并给予学生及时肯定的评价,鼓励学生大胆开口说出自己的理解。

  4.理解第三行诗句:

  教师播放资源并定格在此画面,

  请学生看图思考:诗人在干什么?(抬头看天空中的月亮)。诗句中哪个字是抬的意思?(举)。板书:举头望。进而启发学生说出这行诗的意思。(抬头看天空中的明月。)抬头望( )的明月。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具体。应是:抬头望着高挂在天空中的明月。

  5.理解第四行诗句。教师将资源定格在此画面上,引导学生看诗人的表情,说说他在想什么。

  (他思念起家乡来)读第四行诗。板书:(思故乡)指名说说思故乡的意思、谁能说说这行诗句的意思?(诗人看见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思念起故乡来。)

  四、教师小结

  教师:明月照在李白窗前,也照在家乡的土地上,他多么想立刻飞到亲人们的身旁啊,哪怕听听亲人的声音也好啊,可在古代这是不可能的。他只能孤独地写下了这首静夜思,然后对着月亮深情朗诵,希望明月能带去他的思念,与祝福。你也来当一回李白吧,出示明月图,请小朋友也来对月朗读,齐读。

  教师:大家真像小李白啊,你能完整地给我们讲讲这首诗所表达的意思吗?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教师:月圆人团圆,李白孤身一人,客居他乡,望着皎洁的明月,思念故乡的情感就像潮水一般,迅速淹没了他。让我们完整的欣赏这首美丽忧伤的《静夜思》。欣赏课件后再次齐读全诗。教师播放本课资源中的古诗词背景音乐,让学生在优美恬静的音乐下,诵读这首思乡诗,进一步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感情。

  五、课后思考

  教师:古时候和我们不一样,没有电话、电影可以看,在晚上,特别是有明亮月光的晚上,朋友们、亲人们会一起坐在月光下,说说话,聊聊天,还会在月光下看风景,游玩。可是,今夜,诗人已远离家乡,回家的路是那么长,更没有我们今天的汽车、火车、飞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和亲人们团圆。是啊,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可是,诗人的心情已经不是那种心情了。小朋友,当晚上月亮爬上树梢后,对着月亮公公你有什么话想对它说吗?把你想说的心里话画出来吧!

静夜思教案2

  教学目标

  1、 认识9个生字,会写7个字。

  2、 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产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3、 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 谈话:同学们喜欢背古诗吗?你会背哪首古诗?能背给大家听吗?(指名回答,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古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提示“思”读*舌音,交待作者。)“静、夜”这两个字你认识吗?你怎样记住这两个字?你能简单地说出这两个字的意思吗?

  2、 演示:出示课件或挂图,问:图上都画了什么?看到这晴朗美妙的夜空,你想到了什么?(适时引出课题,板书课题)这首诗是唐朝诗人李白写的,你能把课下收集到的资料向大家展示出来,并介绍一下他吗?

  对话*台

  范读

  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边看图边欣赏。

  自读

  1、 请打开课文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或者背一背吧!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让学生**选择学习和读背方式。)

  2、 仔细观察,诗里面的字你认识了哪几个?是怎么认识的?把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 同桌互读古诗,互相评议。

  4、 指名读文,师生共同评议。

  识字

  1、 学习新的偏旁“攵”,出示生字卡片“故”,引导学生观察:“攵”象你认识的哪个字?它和“文”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你怎么记住这个偏旁?

  2、 拿出自制的生字卡片组内交流识字方法。

  3、 汇报。谁来当小老师,教大家把字读准确?请小老师说说在认读这些字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4、 开火车认读生字。

  5、 组词,用你喜欢的字说一句话。

  6、 游戏:找朋友。为生字宝宝找到自己的拼音朋友。

  熟读

  1、 **练读。(可以大声读,小声读,同桌读,小组读,你读我听,二人齐读……)

  2、 指名读文,注意字音读得是否准确。

  3、 与伙伴开展竞赛读:男女生赛读,小组赛读,自己找伙伴赛读。

  写字

  1、 出示田字格中的字:“目、耳”,小组展开讨论:这两个字怎样写?在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每一笔都写在什么位置?

  2、 汇报。

  3、 教师范写。提示写这两个字时要注意横与横之间的距离。

  4、 **练写。想写几个就写几个,每个字都要让自己满意。

  5、 哪个字最满意,找出来和同座交流,指出你满意在哪里。

  第二课时

  导入

  1、 游戏:大转盘。(转盘上的指针转到了哪个词上就读哪个词,巩固识字效果。)

  2、 齐读古诗。

  评读

  1、 指名读,大家评。(整体读得怎么样?哪儿读得很好?哪儿读得还不够,应该怎样读?)

  2、 组内互评。

  感悟

  1、 **读诗,想想你读懂了什么?你有哪些感受?

  2、 说说你什么时候见过“霜”。用动作表示“低头”、“举头”的意思。

  3、 你或者你的亲人有过想念亲人的体验吗?具体说说当时的感受。

  质疑

  仔细读一读这首诗,想一想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背诵

  1、参照插图,边想诗的意境边**练习,教师随机指导。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可以同座背,组内背,**找伙伴背。)

  3、教师引背、指名背、齐背。

  3、表演背:假如你就是李白,请你边做动作边背这首诗。(配乐)

  写字

  1、大屏幕出示“头、米”,引导学生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写这两个字时要注意什么。

  3、学生描红、临写。

  4、 把自己认为写得最满意的字向学习伙伴和老师展示(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识字和写字的乐趣。)

  实践

  1、课后练习“我会说”,把你观察到的夜晚的天空说给同学们听。

  2、古诗朗诵会。(此项活动可延伸到课外进行,比比谁会背的古诗多,评出“小诗人”。)

  3、 有余力的学生收集李白的其他古诗并摘记描写思念家乡的诗句。(可以问爸爸妈妈或其他长辈,也可以自己查找。)

静夜思教案3

  活动目标:

  1、学习朗诵诗句,说出诗句的大概意思。

  2、体会诗中作者思乡的感情。

  3、喜欢学习古诗。

  4、在感知故事内容的基础上,理解角色特点。

  5、领会故事蕴含的寓意和哲理。

  活动准备:

  1、打印的古诗一首,《静夜思》图片两张。

  2、刚过了中秋节,幼儿知道中秋节有团圆的意思。

  活动过程:

  一、引出古诗

  师;小朋友们,谁会朗诵古诗,请你来为大家朗诵一首。

  唐代的诗人李白写了很多首诗,***一首诗是他在外地做客时写的,流传了千百年,你们想不想听?

  二、学习古诗

  1、教师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古诗的名称叫什么?作者是谁?

  2、理解古诗

  (1)逐句欣赏

  一边看古诗,一边听老师逐句朗诵。

  教师解释句中“疑”、“举”的意思。

  (2)说说自己听了诗后有什么感觉?

  (3)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床前洒满了明亮的月光,误以为是地球上铺了一层银白色的寒霜。抬起头,遥望天边的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思念离别的故乡。

  (4)看图片,想象诗中的意境,并说一说使人会想到故乡的什么?

  (5)迁移经验,联想中秋节的含义。

  师:中秋节有什么意义?中秋节家家都要团圆,可有很多人在外地工作或上学不能回家,他们都很想念自己的家乡。

  图片中的月亮很明亮,李白在外地做客的那一天正好好是八月十五中秋节,诗人看见月亮想起了自己的家乡。

  3、学习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三.古诗朗诵表演

  请幼儿大胆地**朗诵古诗。

  注意: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教学反思:

  1、大班是幼儿身心发展的最主要时期,自我评价能力已经的到了发展。个性特征有了较明显的表现,这些表明大班的幼儿更需要教师对他们进行引导。

  2、对活动过程的反思:

  (1)对幼儿发展的反思,在教学活动中,班上的幼儿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甚至还几个个别的幼儿会对其它幼儿做出评价,并能有意识的**自己的情感外部表现,能大胆的表现自己,几个小朋友能一起分角色、道具,能以语言、动作等进行表现,并有一定的合作水*。

  (2)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反思,班上好多小朋友是我从小班就一直带上来的,所以对班上幼儿的情况比较了解,对他们的经验水*,学**点和个性特征都比较掌握,之所以才能把教育内容的核心价值及其发展线索,能给与小小的**,促进幼儿最大限度的发展。

  (3)师友互动的反思,在教学活动中,如果有个别的幼儿对教师的教学活动不能很清楚的`理解时,我都会亲自到幼儿的身边去,抚摸着幼儿的小脑袋对幼儿进行解释和示范。如果有个别不能带到教学要求,就要对他降低对其的要求。班上大部分幼儿都能根据老师的指令配合进行教学活动,所以每次都很顺利的进行。

  3、对活动效果的评析,整个活动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这个活动我主要还是让幼儿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读书古诗、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明显增强。这个活动不仅增强了幼儿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幼儿的交际能力和创新能力,思念家乡的情感态度得到了升华。

  4、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我会更加细致的考虑到各个环节,在古诗意境中和卡农表演上多下工夫,认真钻研,让幼儿更多的掌握一些这方面的知识,并能灵活的运用。

静夜思教案4

  教材分析

  《静夜思》是素有“诗仙”美称的唐朝人李白的经典佳作,这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成功地反映了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

  这首诗通俗易懂,家喻户晓,有的学生在入学以前已倒背如流。但是多数学生在朗读古诗的韵味上缺乏锻炼。所以教学本诗,关键在于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诗中绵绵的思乡之情,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生字“头”,认识新偏旁“攵”。

  2、初步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诵读时能做到正确,有感情。

  3、激发学生对阅读**传统文化的热爱,积极主动地诵读古诗文。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初步感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揭示课题

  1、猜谜语: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

  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

  2、揭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跟月亮有关的古诗《静夜思》。

  [设计意图:猜谜是低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课伊始,就让学生猜谜,学生的浓厚兴趣被激发,为整堂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板书课题,学习生字“静、夜”

  (1)指名试读课题。

  (2)师板书这三个字的拼音,再让学生把课题读准。

  (3)这三个字你们认识吗?是怎么认识的?能给它们找找伙伴吗?

  (相机板书:安静夜晚思念)

  (4)揭题:这首诗是我国古代唐朝诗人李白的经典佳作。这是他刚刚离开家乡,离开亲人后,在一个安静的夜晚,面对皎洁的月亮勾起的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这一环节中,用学生自组的三个词串联整首诗的意思,学生易于接受。)

  (二)初读古诗,感情意境

  提要求:我知道很多小朋友已经会读这首诗了,甚至有的小朋友还能背诵,但是我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不仅要认识诗歌中的生字,还要把诗歌读得正确,有感情。

  1、听录音读诗,要求学生边听边点。

  2、自读诗句,要求边读边圈出生字条里的生字,生字圈好后多试拼几遍。

  3、指名读,评议。

  4、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1)集中出示生字:静、夜、床、光、举、头、望、低、故、乡。

  a、开火车试读,要求拼准b、请小老师带读

  (2)分块识字:

  a、找出在题目中刚认识的两个字“静,夜”,带读。

  b、自读“床,光,望,乡”,说发现。(它们都是后鼻音的字,而且韵母都是“ang”。)

  c、用做动作的方式识记“举、低”。

  d、学习“故”。介绍新偏旁“攵”。

  (3)做“摘星星”的游戏。

  师:小朋友,今晚的夜色真美,不仅月亮姐姐来到了我们的现场,你看星星妹妹也来凑热闹了。不过,它说:“我的身上有你们刚刚认识的字宝宝,只要把你认识的字宝宝读对读准,这颗星就送给你了。”

  a、做“摘星星”的游戏。

  b、书写“头”。(指导两点的位置是一上一下)

  c、把字宝宝送回家。

  (4)出示诗句,刚识记过的字用红颜色表示,齐读生字。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在充分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来选择教学策略,真正体现以学定教,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部分学生对诗歌已耳熟能详。教学中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识字,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朗读诗句,感悟诗韵

  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

  在柔和的古筝声中师插入:在这个安静的夜晚,月亮是圆圆的,在我们*,圆月象征着团圆,而诗人却独自一个人漂泊在外,此时此刻,他的心情会怎么样呢?(难过,伤心……)

  2、读全诗,感悟诗韵

  (1)教师范读,再现意境。

  (2)模仿练读,想象意境。

  (3)配乐朗读,深入意境。

  (4)表演读:小朋友,现在请你们就把自己想象成李白,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在一个静静的夜晚,站在窗前望着圆月……

  (生双手合拢放在背后,深情吟诵)

  (5)指名表演读古诗。

  [设计意图:古诗词往往用字凝炼,意境深远,学生难以理解,对于一年级小朋友来说,

  学习古诗词,重在读,不在“懂”,对诗意理解可以淡化。]

  (四)课堂拓展,欣赏古诗

  古朗月行(拼音注释)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1、出示诗歌,范读。

  2、**练读,指名读,齐读。

  3、在这首诗中,你从哪儿感受到李白写的是月亮?

  4、写月亮的诗有很多,请同学们回家搜集一首跟月亮有关的古诗,并把它背下来。

  [设计意图: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应给学生搭建有利的教学*台,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知识背景下探索,获取新知。]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分两个板块进行,首先是识字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我把要求识记的字分成四类:第一类是刚刚在课题中认识过的两个字“静”、“夜”;第二类是韵母都是“ang”的字“床、光、望、乡”;第三类是做动作识记的两个字“举、低”;第四类是需要介绍新偏旁的字“故”。这样的分层教学,真正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也适合一年级学生认字的规律,学生易于接受。其次是朗读教学。因为古诗词往往用字凝炼,意境深远,学生难以理解,对一年级小朋友来说,重在读,不在“懂”,对诗的意境能初步感知就行。所以我安排了一系列的读,学生读得琅琅上口,劲头十足。

静夜思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1个偏旁“攵”。

  2、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2、培养学生诵读古诗的能力。

  〖情感目标

  1、让学生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产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2、使学生感受到古诗中所描绘的美好意境,勾勒出的浓浓思乡情。

  3、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

  【教学重、难点】

  会认10个生字,写好4个字。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教学**】

  多**教室; CAI课件

  【设计理念】

  本课是一首古诗的教学,对于古诗学生非常喜欢诵读,很多孩子在两三岁就开始背诵古诗,根据课前对学生情况的了解,本课这首《静夜思》,所有的孩子都已经能够背诵。所以我把本课的`着眼点放在让学生认读古诗中的生字和对古诗的感受上,并且让学生接受古诗文化的熏陶,喜欢古诗,了解诗人,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让孩子们对古诗由小时候的简单的韵文背诵,升华到有意识的对古诗的喜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背诵古诗

  (背景屏幕出示“古诗”)让学生读读屏幕上的字。背背喜欢的古诗。

  〖设计意图:音乐、背景、文字,首先在课前营造一种古香古色的韵味,背背喜欢的古诗,引领学生们进入古诗境地,从而给整堂课罩上古诗的氛围。

  二、介绍诗人

  叠纪 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很多优秀的古诗作品,写出这些古诗的作者我们把他们叫作(“诗人”)。咱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位诗人。

  1、屏幕演示:出现李白像,让学生介绍一下对李白的了解。

  2、课件演示,介绍李白

  李白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古时候很多诗人都有自己的封号,李白就号称“青莲居士”。他一生写了很多古诗,将近有一千首,他的诗想像丰富,风格豪放,正因为他的诗写得多,写得妙,简直就像一位作诗的神仙,所以人们还称他为“诗仙”。诗仙就是在说诗人(“李白”。)

  〖设计意图:丰富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们不但会背诵古诗,而且知晓古诗的作者,了解诗人,喜欢诗人,近而也更加喜欢我们的古诗文化。

  三、从图画意境进入古诗

  1、课件演示:(秋夜,李白望月图)看,这是什么时候,李白在干什么?

  2、学生看图说一说

  3、揭示诗题

  师:这是秋天,一个静悄悄夜晚,李白正离家在外,看到这样圆圆的月亮,让他想起了自己的故乡。于是写下了一首留传千古的诗作──“静夜思”

  4、齐读课题

  5、知道这首诗吗?让学生背一背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图画浓郁的意境,从已有的古诗理解察觉到这首诗的情感基调。

  四、认读生字

  1、读字正音

  ⑴ 指名读古诗

  ⑵ 在书圏出本课生字,边圈边读

  ⑶ 同位互相检查,互读互听。(出示课件)

  静 夜 床 光 举 头 望 低 故 乡

  ⑷ 指名领读,并让学生说说整体认读音节是哪个字,三拼音节的字有哪些。理解“故乡”,故乡是哪?我们的故乡是哪?

  ⑸ 开火车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读准生字的字音,并随时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如三拼、整体认读音节。通过相互检查的方法让同位两个小伙伴合作学习,互相纠正。

静夜思教案6

  活动目标

  1、能理解图片的内容,学会念古诗:静夜诗。

  2、体验诗中离开家乡的人的思乡之情。

  3、鼓励幼儿大胆地念古诗,培养他们专心学习的习惯。

  活动准备

  课件:《静夜思》图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图片小朋友看一看,图片中的诗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

  2、帮助幼儿初步体验古诗的意境。教师:这是一个离开家乡的人,当天黑下来的时候,他就特别的想自己的家,想家里的亲人。

  二、展开

  1、教师朗诵古诗,讲解古诗含义。

  床前明月光:明亮的月光从窗户外照进来。疑是地上霜:把床前的地映得一片银白,以为是一层白白的霜。举头望明月:抬头仰望天空,一轮又圆又亮的明月高高悬挂着。低头思故乡: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了心中怀念的故乡!

  2、理解字词。疑:怀疑,误认为的意思。举头:抬起头,举是抬的意思。思:思念,想念。

  3、幼儿学习古诗,教师指导。

  4、利用多种形式反复练习诵读。

  5、为古诗创编动作,帮助幼儿进一步的掌握。教师:谁能给古诗编上动作呢?我们加上动作来念古诗。

  三、结束“我是小诗人”诵读比赛,鼓励幼儿积极**表现。教师讲评,为幼儿颁发奖品。活动结束。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这个活动我主要还是让幼儿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读书古诗、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明显增强。这个活动不仅增强了幼儿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幼儿的交际能力和创新能力,思念家乡的情感态度得到了升华。

静夜思教案7

  一、设计思路

  诗歌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在幼儿园课程中不乏诗歌教学,但孩子是否能真正理解诗歌中的内容,是否能真正体会诗歌的意境,我们不得而知。而音乐的力量是巨大的,孩子往往能够体会音乐所传达的如欢快、悲伤等情感,于是,我选择了“快乐音符幼儿音乐潜能开发课程”大班《静夜思》这样一个活动,将语言教育与音乐教育及舞台表演融合在一起,既让幼儿随着音乐吟诵了古诗词,又让幼儿通过卡农的形式进行了表演,使幼儿大胆地,富有创造性地表现了自我的认识与想像。

  二、作品分析

  《静夜思》这首歌曲是d小调4/4拍结构,人带来一种忧伤的感觉,将作者李白思念家乡的情愫娓娓道来。全曲共8小节,乐曲的音域是dq,不超过6个音,出现的节奏型是x,xx,x—,速度**在92~108的范围内,符合大班孩子能力发展水*,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进行配乐吟诵、歌唱及表演。

  本曲在旋律上没有大跳,只有*滑的上行音和下行音,音程关系最大只有3~4度,连贯性较强,用来体现音乐抒情的特点。另外,旋律的起伏是按诗歌的*仄音进行的:如第一小节最后一拍到第二小节的几个音是sol~m~la,这是为“月(仄声)光(*声)”两个字特意进行的安排,s01~m是下行小三度,1a又回到了主音,正好符合仄声到*声的过渡,旋律的变化和语言的规律较为接近,孩子可以慢慢地吟诵然后自然过渡到歌唱。

  采用4/4拍也是考虑到五言诗的特点。四拍子曲子比两拍子曲子速度稍慢些,并且符合五言诗的吟诵和歌唱特点。五言诗在每一句最后一个字要稍稍停顿并拖长声音,所以音乐将每一诗句的最后一个字用一个四拍子的长音表现,既规整又能够明确乐句的分割。

  曲尾的结束音结束在m上,而不是结束在主音la上,使得整首歌曲给人造成还没有唱完的感觉,从而令人感到思念的情绪连绵不绝。之后弦乐委婉地承接,音乐渐慢、重复、再渐慢,最后以伴奏慢慢消失来结束,增强了情绪表现的张力。

  三、重难点分析

  幼儿在体会古诗词的意境方面是最困难的,他们往往能流利地背诵出古诗词,却讲不出诗歌里面表达的是什么事情,更无法体会诗歌的意境。在进行教学前,我发现我班绝大多数的

  小朋友都能背诵这首诗歌,但他们对诗中描绘的意境及所传达的情感一无所知。于是,我首先让孩子欣赏音乐、感受音乐,体会其中的情绪;另外,通过运用图画和配乐讲故事的方式将诗词的创作背景、诗词大意表现出来,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柯达伊的音乐教学法中有一个著名的卡农练习,体现了多声部间的协调。如何让孩子能够运用卡农进行诗词吟诵是个难题,于是我降低了难度,让孩子们只重复每一句诗的后三个字,形成二声部训练的感觉。此外,我和配班老师一起给孩子们做示范,并将幼儿分为两组,带幼儿进行分组排练后,再让幼儿来做卡农练习。多声部练习可以训练孩子的听力,帮助幼儿理解声部间的关系,培养孩子***的集中、分配、持续等多方面的能力。

  综合表演是整个活动的展示环节.但**不好往往会造成课堂秩序的混乱。于是,我们采取让幼儿**分组的形式来解决:擅长绘画的孩子在道具组绘制表演时用的背景画;稳定拍打得准、有良好节奏感的孩子,在乐器组担当小老师,带着小朋友根据歌曲节奏使用乐器演奏;擅长表演的孩子.穿上古装扮演诗人李白。最后三个小组要同心协力地完成一个工作,就是把各个小组的成果表演出来。小组活动让每个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这不仅使孩子对所选择的活动更有兴趣,而且能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标

  1.体验音乐与古诗词的意境,学习在音乐的伴奏声中有节奏地吟诵古诗词,尝试用卡农的方式表现作品;

  2.探索用动作表现音乐内容,愿意与同伴一起参与音乐活动进行表

  演;

  3.尝试根据古诗情境进行绘画、道具制作、表演、节奏配乐等活动,体

  验合作表演中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知识与能力的准备:幼儿在语言教育活动中已经会吟诵《静夜思》这首诗歌;在美工课上幼儿练习画黑夜和月亮,并且会用纸来折帽子;给孩子播放古装片,使孩子了解古代人的着装。

  材料准备:《静夜思》图片,音乐,纸,颜料,小乐器,古代服饰、配饰,幼儿用书第15页放大的图片,幼儿用

  书,小椅子等。

  (三)活动过程

  1.在情境中创编动作,初步用动作表现诗歌《静夜思》

  谈话:如果小朋友在小的时候离开爸爸妈妈到很远的地方,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通过看图片讲故事,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背景和内容。

  教师:看了刚才的图画,你能用动作表现一下李白是怎样思念故乡的吗?

  2.按节奏吟诵《静夜思》

  (1)教师朗诵《静夜思》,同时出示图片。幼儿欣赏。

  (2)教师再次示范朗诵歌词,并以稳定拍的节奏配合拍手,幼儿跟随教师按稳定拍的`节奏拍手。

  (3)引导幼儿结合稳定拍,进行歌词的朗诵,注意重拍的运用。

  (4)教师用动作提示,与幼儿进行歌词的对答,教师说前半句,幼儿对下半句。如,教师说“床前”,幼儿接“明月光”,以此类推。

  (5)幼儿完整地朗诵歌词。

  3.尝试用卡农的方式吟诵、演唱古诗词

  教师请配班老师一起给幼儿做示范.幼儿做稳定拍配合。

  A老师:“床前明月光。”

  B老师:“明月光、明月光、明月光、明月光。”(重复4遍)

  分组进行卡农式吟诵练习.两名老师各带一组幼儿分声部教学。

  尝试用卡农的方式演唱古诗词。

  4共同表演

  在活动室各角落设置绘画、道具、表演、配乐区。请幼儿自行选择到区域内根据古诗和音乐的意境进行绘画、制作和表演等活动。

  教师积极引导幼儿用不同的方式表现音乐与古诗词。将幼儿的画作为 背景,同时穿

  戴自己亲手制作的简单服饰、道具,进行《静夜思》的吟诵和演唱。

  评析

  ◎选择优秀的音乐文化作品,确立教学目标

  音乐作品的选择至关重要,决定着整个活动教学目标的确立以及线索的形成。优秀的音乐文化作品应该以本国传统的歌谣、古诗词以及儿童歌曲和游戏为生,同时兼顾世界民族民间音乐和创作音乐以及欧洲古典音乐,这样才能使我国的儿童更好地获得文化的传承与良好的艺术熏陶。《静夜思》是吉诗词歌曲,采用民族音乐元素以及交响乐配器创作的优秀的音乐作品,有着优美的旋律及感染力。

  本节活动的教学目标是由“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组成,体现了幼儿园课程“以儿童发震为本”的价值追求。

  ◎以作品分析为突破口处理教材

  作品分析是处理教材过程中不可缺多的重要步骤。它是针对作品所包含的音乐基础知识的提炼,如音域节奏元素、结构、背景说明等等,既是活动目标的依据,又是确定重点和难点的依据,同时有助于增加教师的音乐知识,提高艺术素养。

  本节活动的设计能够在教师用书提示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详细的分析,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总的概括。还有细节的元素分析,也有对儿童适应性的分析;也就是说作品分析应体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每个年龄段,儿童所要发展能为和知识目标的要求,所选择的音乐作品既要符合本园的主题内容,还要符合某年龄段孩子的审美心理和接受水*。接下来再从调式、旋律、节拍以爱结束特点进行分析说明,能够由浅入深、由技法到蕴意的详细分析

  本次活动的重点难点确定也比较精准。重点、难点落在体会古诗词的意境、多声部卡农练习以及综合表演上。同时也设计了解决方案,如通过运用图画和配乐讲故事.,降低了难度,让孩子们只重复每一句诗的后三个字,形成二声部训练的感觉,等等。

  ◎帮助儿童建立音乐符号体系,培养其音乐感觉

  对于幼儿来说认知音乐符号并不是必须的,但是如果没有任何的铺垫,目后这种抽象的音乐符号系统对他”来说可能是一门不熟悉的外语。为了让儿童了解“不同的形状**不同的声音”这一概念。本活动用乎仄音的标记,如“向下的线段”“一条水*线段”表示出“仄音”“*音”,并让孩子以此过渡到体会音调、音商的不同。儿童演唱和学习了这些声音及其相关的“符号”之后,就可以分成小组,并创作不同的吟诵、歌唱形式。无论儿童用哪一种方式,都能够轻易地过渡至正式音乐符号的认知。至少,儿童在创造过自己的音乐符号之后,会获得处理正式抽象符号的信心。

  ◎依据综台表演范式设计课堂结构

  综合表演范式是将多种表演形式作为实现课程综合化的方式.用歌唱、律动、节奏乐以及小音乐剧表演的。、多元角度设计课程内容与实施策略。《静夜思》这个活动可分为三大部分。感受“静夜恩”,通过用图画和故事方式把诗词的创作背景、音乐与诗词大意表现出来;表现“静夜思”,用古诗的韵律重新演绎古诗词。同时将音乐的伴奏加进去;创造夜思”,把音乐当做背景音乐,让幼凡既可以用图画、语言表演歌唱表演,也可以用打击乐、肢体动作表现,还可以用道具表现。

  在本次活动中,教师还可采用《静夜思》这个熟悉的曲调,游戏式地轮流填词,内容是孩子表达思念的一句话等。这些练习可启发,儿童用他们自己头脑中已经积累的音乐语言表达他们的感情和愿望。另外,教师和儿童的即兴问答练习是哭一种形式。问句和答句都要求有不同的词义和不同的旋律,他们之间不再是模仿的荚系,这就要求此童有更好的反应和对于音调句子的感觉。利用即兴的歌唱性的问答,可锻炼儿童节奏和旋律变化的能力培养儿童的创作想像力。

  总的来说,《静夜思》综合表演活动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个充满美感、充满创造力的教育情境和空间。借助美妙的音乐。儿童通过积极的感受:探索;表现与创造活动,感受着民族传统文化的气息。体会着审美与表达的快乐。在这里,古老的诗句又被注入了全新的气息,交织成一个更加鲜活的《静夜思》,每个孩子都在这里创造着自己的《静夜思》,他们有条理、有步骤地去感受音乐、解决问题、创造作品,他们收获着并快乐着,经厉了一次新颖独特盼音乐之旅。

静夜思教案8

  [教学目标]

  1.认识“夜、思、床”等9个生字,会写“思、床、前”等7个生字。

  2.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想象画面,初步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读出古诗节奏。背诵古诗。

  难点:在诵读古诗的过程中体会诗意,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月亮吗?(喜欢)从古至今,许多诗人、作家和你们一样也很喜欢月亮,望着月亮,诗人、作家会想起许多令他们思念的东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古诗《静夜思》。(板书课题:静夜思)

  2.教师指导学生理解诗题。

  (1)师:“静夜”是怎样的夜晚?(用多**课件创设情境)

  (2)师:请你们用“思”扩词,并说说哪一个词与诗题中的“思”意思相近。

  (3)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题的意思。(在安静的夜晚想念自己的家乡)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简介诗人。

  (1)(出示李白的图片)师:你们知道图中画的是谁吗?

  (2)师生互动,说说对李白的了解。

  (3)师:你们看李白在干什么呢?(抬着头看月亮)

  (4)师:对,他看到天上圆圆的月亮,就想起了自己的家乡,想起了家乡的亲人,于是写出了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诗。

  (5)(课件出示古诗)播放《静夜思》配乐朗诵,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

  2.自主读文识字。

  (1)**读古诗。

  (2)师:现在请同学们把生字圈出来,比一比看哪些同学能准确读出这些生字。

  (3)带拼音读生字,巩固汉语拼音。

  ①小老师领读。

  ②理解“故乡”,说说你的故乡在哪儿。

  ③同桌互相检查,互相正音。

  (4)请已经认识部分生字的小朋友当小老师领读生字,并告诉大家怎么认识的。

  如,生活中识字:光——灯光月光举——举重举手

  熟字加偏旁:田——思木——床古——故

  形近字比较:忘——望底——低凝——疑

  (5)教师检查认读情况。(出示生字卡片认读,开火车认读)

  (6)放生字在诗中,朗读古诗。

  三、指导书写“床”“前”“光”

  1.课件出示生字,指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口头组词,教师引导。

  3.认真书写,同桌交流这些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试写一个。

  4.教师逐字范写,边写边讲解笔顺规则。(“床”的广字头,横不宜过长,“前”的“月”的撇变成了竖)

  5.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手把手辅导。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1.板书课题,设疑:

  (1)课题里的哪个字交代了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夜)

  (2)哪个字交代了李白当时的心情。(思)

  2.导入新课。5.《静夜思》这首诗的题目交待了写作的时间,从“”可以看出。

  二、理解诗意

  1.引导学生**读诗,想想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感受,并把不懂的地方标出来。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相机指导。

  (1)课件出示月下美景图,感受“明月光”。认识生字“望”。(边做动作边识记)

  (2)课件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说说什么时候见过霜,用上“什么好像什么”的句式。

  (3)简介古诗创作背景,体会李白当时的心情。

  (4)引导学生用动作来解释“举头”“低头”。

  三、想象诵读,品悟诗情

  1.课件出示李白月下吟诗图,播放音乐,创设情境:如果你是李白,你会有什么感受?

  预设:(1)远离亲人会感到孤独。(2)在这样的夜晚会感到冷清。

  2.引导学生结合情境图诵读诗句,体会李白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四、教写生字“低”“故”“乡”

  1.出示生字,认读,组词,观察占格。

  2.教师讲解、范写。(“乡”的两个撇折基本对齐)

  3.学生书空、描红练习。

  4.教师巡视检查。

  [教学板书]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教学反思]

  古诗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读,本节课通过反复朗读古诗,让学生在情境朗读中体会意境,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如在学生朗读了古诗,对古诗的意境有了一定理解之后,再让学生结合自身体验,体会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我再相机点拨引导,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静夜思教案9

  教材简析:

  《古朗月行》和《静夜思》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两首古诗,其中《古朗月行》写出儿童眼中对月亮的认识,《静夜思》则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语言简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设计理念:

  遵循“互动、开放”的阅读模式,力求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创造出富有诗意的课堂意境,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对**古诗文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诵读古诗,了解古诗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审美情趣。

  2、背诵两首古诗,体会古诗的奥妙。

  3、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读懂诗意,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和意境,陶冶审美情趣。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寂静的夜晚,深蓝的夜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老师一抬头,看到这可爱的月亮,真想对它说点什么。你们猜一猜,老师想对月亮说些什么呀?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回答,师相机引入。

  2、古时候,有个著名的诗人也和我们一样,喜欢这明亮皎洁的月亮,他写了许多关于月亮的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首描写月亮的诗。

  3、板书课题:2、古诗两首。

  (联系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导入,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把学生带入文本。)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古朗月行》和《静夜思》教学图片,学生依次看图,说一说都看到了什么?

  2、借助拼音**读两首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

  3、同桌互读正音,检查是否读正确。

  4、听录音范读,学生**跟读。

  5、说一说,通过读古诗,你都知道了什么?

  (通过学生**读文,对古诗内容初步感知,为下面进行精读体会和感情朗读奠定基础。)

  三、细读课文,理解大意。

  1、默读古诗,画出不理解的诗句。

  2、师生互动,提出不懂的地方;生生互动,解答疑难。

  3、充分利用课文插图,联系上文中“小时”“地上霜”“低头”等诗句,理解意思,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在班上交流看法。

  4、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师适当点拨。

  (通过个性化阅读,加深对古诗意思的理解。)

  四、个性品读,熟读成诵。

  1、**读古诗,和同桌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些地方,为什么?你准备怎样读出喜爱之情。

  2、师范读,引导学生读诗,注意诗句停顿和节奏,读中感悟诗的语言美、意境美和韵律美。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先**读,再指名读、领读、齐读,通过不同方法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加深记忆。

  (通过重点词句与重音相结合的不同读法,感受古诗用词的精确,使学生由不同方式的品读上升到读出感情,读出滋味,读出古诗的魅力。)

  第二课时

  一、朗读、背诵古诗。

  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朗读,背诵两首古诗,强化积累。

  二、激发想像,拓展延伸。

  1、除了诗中描绘的景色,你认为月亮还像什么呢?展开想像,先在小组内讨论,再说给老师和同学听。

  2、给远方的亲人写一封信吧!用上《静夜思》的词句,表达你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要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思考空间,彰显学生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能力。)

  三、识字指导。

  1、认读生字,重点检查“瑶”“疑”“霜”。

  2、指导书写。

  静:左右结构,左边“争”的第4笔横出头,最后一笔竖稍长,与左边不对齐。

  故:右边是“反文旁”,不是“文”字。

  四、总结全文。

  1、齐读古诗。

  2、说说古诗体现作者李白的什么思想感情。

  五、实践活动。

  1、查找一至两首关于月亮的古诗读一读。

  2、完成填空,在小组内订成一本小诗集在班级内展示交流。

  如: 古朗月行

  小时不识月,呼作 。

  又疑 ,飞在青云端。

  (这一环节是课内学习的延伸,以拓宽学习语文的渠道,引导学生在练笔,搜集资料中感受**诗文的博大精深,提高语文素养。)

  板书设计:

  2、古诗两首

  古朗月行 静夜思

  小…………不识(童真) 举头…………明月

  呼作 思乡

  疑…………飞在(童趣) 低头…………清霜

静夜思教案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9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

  在诵读过程中理解古诗意思,感受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所传达的思乡之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会认9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古诗。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中抒发的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月亮所传达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出示谜语: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谜底:月亮)

  2.谈话导入:从古至今,许多诗人都喜欢月亮,他们还把月亮写进了诗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月亮的古诗——《静夜思》。(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简单介绍李白:他是唐代最著名的大诗人之一,一生写了很多的诗,在他的诗里,经常会出现月亮。)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生字。重点指导生字中的*舌音“思”,后鼻音“床、光、望”和整体认读音节“疑、夜”。

  2.学生在文中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思、前、低、乡”时,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学习“床、光、故”时,可以用猜谜语的方法。

  谜语示例:

  村庄大变样,寸土已出让。睡觉或休息,只管往上躺。(谜底:床)

  小字一上放,儿字底藏。太阳出来啦,世界多明亮。(谜底:光)

  有一古书,文字难梳。若问缘由,从前事物。(谜底:故)

  形近字歌示例:

  思:师恩难忘,总记心上。自强不息,常常思量。

  乡:外公起得早,幺妹跟着吵。问她为什么,说是回乡好。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思”的“田”写扁一点,收笔在横中线上。

  “床”是半包围结构,里面的“木”撇捺伸展。

  “前”的第三画要写长一些,下面的部分写窄点。

  “光”要竖写在竖中线上,竖弯钩伸展。

  “低”右边的撇要*而短,斜钩要有一定的弧度。

  易错提示:

  “思”的上面是“田”,不要写成“因”或“目”。

  “光”的上面是一竖、一点、一短撇,不要写成三点;末笔是竖弯钩,不要写成长点。

  “低”的左边是单人旁,不要写成双人旁;右下有一点,不要忘写了。

  “故”的右边是反文旁,第二笔是横,不是横撇。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前—剪(剪刀)—箭(火箭)—煎(煎饼)

  氐—低(低头)—底(水底)—诋(**)

  (4)书写练习:巡视指导,并纠正握笔姿势、笔顺和坐姿。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师播放《静夜思》的配乐朗读录音,学生认真听,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古诗,老师出示自读要求:

  (1)圈出课文中的生字,借助拼音读正确。

  (2)把诗歌读正确、读通顺。

  (3)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古诗和诗中的生字。

  3.再次读古诗,指导学生朗读。

  朗读指导:朗读时,总的感情基调是深沉的,速度要慢。要把字音读准。注意停顿,要按照一定的节奏读,读出诗的韵律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4.思考: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诗人在屋内抬头望月的感想,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唐代大诗人李白,初步学习了他写的《静夜思》,还在诗中认识了很多的汉字朋友。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地学习这首古诗。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思故乡床前月光低头

  2.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李白这位大诗人,知道他喜欢写月亮。那么,在这首《静夜思》中,他究竟看到了什么样的月亮,又在“思”什么呢?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学习第一、二句。

  (1)指名朗读第一句。结合插图想一想:这句诗写的是什么时候?猜一猜作者是在什么地方看月亮?

  明确:写的是有月亮的晚上。作者在睡觉的床前看月亮。

  (2)朗读第二句,理解“疑”和“霜”的意思。(“疑”的意思是“好像”,“霜”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辅以多**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明确:床前那一片明亮的月光,好像是地上铺着的一层白霜。

  (4)思考:诗人为什么会把月光当作是地上的霜呢?

  明确: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比作霜,形象贴切,既突出了月光的明亮、洁白,也说明天气转凉,烘托了诗人漂泊他乡的孤独、寂寞之情。

  (5)过渡:在这样一个明月当空的夜晚,诗人又在做什么呢?请同学们轻轻地读一读诗的第三、四两句。

  2.学习第三、四句。

  (1)指名学生朗读。理解“举头”“思”和“故乡”的意思。

  明确:“举头”就是“抬头”的意思。“思”在此处是“思念”的意思。“故乡”就是自己出生长大的地方。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明确:诗人抬起头,望着天上高高挂着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了头,思念起自己的故乡来。

  (3)思考:最后一句中的“低头”和“思”好在哪里?

  明确:“低头”这一动作描写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写出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望着天上的明月,诗人想到自己远游在外,远离亲人,不由得思念起家乡来。

  (4)拓展想象:诗人一个人身在外地,此刻,他会思念故乡的什么呢?

  明确:诗人孤身在外,思念远在故乡的家人,思念小时候和自己一起长大的好朋友,思念家乡的小河、草地……

  (5)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自己孤单的时候会想些什么。

  (6)过渡:作者孤身在外,内心寂寞,看到了天上的一轮明月,想到明月此时此刻也照着自己的家乡和家人,久久难以入睡,就写下了这首诗。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3.回顾: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练习背诵,指名背诵。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1.设置试题,引导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静夜思》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朝诗人。“举头望明月”中“举头”的意思是__________,“低头思故乡”中“思”的意思是__________。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__________的感情。

  明确:李白唐抬头思念思念家乡(思乡)

  (2)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悟?

  明确:这首诗写得浅近易懂,表达的感情也是人们所共有的。家,总是被每个游子藏在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一抹月光、一句乡音、一行雁阵都能勾起或浓或淡的忧伤,那就是乡愁。

  2.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走进了大诗人李白的《静夜思》,感受到了他对于故乡的思念之情。课后,请同学们自行背诵这首古诗,还可以搜集其他一些与月亮有关的古诗读一读、背一背。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案(扩展5)

——《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学设计3篇

《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学设计1

  一、说教材

  《谏太宗十思疏》,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关于文言文阅读,《普通语文课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为:“学习*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二、我对“新课标”的理解

  高中阶段要能达到初步鉴定文艺作品,能感受想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受到感染和启迪。要想实现这一要求,在教学方式上必须采用合作学习、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为此我制定的教学目标如下:(新课程理念的宗旨是以人为本,具体表现“三位一体”的理念,即“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下面我从三个方面确定本课的具体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辨析“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词义;积累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区别文中“根本、以为、虚心、纵情”等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B.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C.掌握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不断提高学生的说话技艺。

  2、过程与方法

  A.采取从宏观到微观的思维方式,逐渐深入,点滴理解。

  B.采取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解感悟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合作学习,以学生为本,注重师生的亲和力。

  B.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德育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纳他人建议;勤俭简朴,继承优良传统。

  三、针对高一学生确立教学重点与难点:

  高一阶段正是夯实基础的重要阶段,在教学中,应以抓基础为本。

  教学重点:

  1、掌握“浚、殷、冲、牧、壅、谬、董、振”等文言词的义项。

  2、辨析多义词,理解掌握“以、而、之”等虚词以及相应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3、理清思路,把握文段内容,学习文章用比喻说理,生动形象的特点,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整齐而富于变化的风格特征。

  教学难点:文章第三段内容的理解。

  四、教法学法: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所以我尝试用以下教法和学法进行教学:1情景教学2诵读法3问答法4讨论法5多**教学法

  五、教学整体设计

  教学时数:两课时

  利用早读熟读课文,重点解决字音字型断句轻重音等问题,教师范读。

  第一课时:作者写作目的,1—2段内容梳理,文言知识点。

  第二课时:第三段内容梳理,文言知识点,理解十思内容及意义;积累成语。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语设计: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因为忠臣批龙鳞,逆圣听,讽谏帝王确为不易之事。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就是千古名证与教训。然而,唐代谏臣魏征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非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相反却得到了唐太宗的称赞,太宗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我们在感叹这对贤君良臣时,也会为魏征超人的勇气,高超的讽谏艺术所折服。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体味它流畅的艺术的文气,敢于直谏的火热报国心。

  2、解题:疏:古代臣子向帝王陈述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

  3、疏通文意:

  (1)找学生朗读第一二段并纠正发生的错误。

  (2)齐读一二段,把握文言知识点。

  (3)整体感知文段内容,理清思路。

  一段:以固本思源为喻,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

  二段: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4、积累成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载舟覆舟

  课文小结:本节课我们重点研读一二段,在夯实文言知识点的同时,更要把握文章内容的精髓,那就是懂的固本思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代明君唐太宗尚有不足之处,更何况我们普通人呢?太宗虚心纳谏,创造历史有名的“贞观之治”。若大家也虚心纳他人建议,虚怀若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定会树立起光辉俊洁的人格。

  5、作业:课后多义词识记

  第二课时

  1、检查巩固文言知识点。

  2、学生诵读第三段内容

  3、把握本段文言知识点,理解十思内容及意义

  4、积累成语:谦谦君子卑以自牧长治久安垂拱而治

  课文小结:

  “读史使人明智”。一千三百年后的今天我们重温《谏太宗十思疏》,不仅要体味它流畅艺术的文气,还应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一代忠臣魏征,为使唐**长治久安而敢于直谏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愿生活在新世纪的同学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时刻胸怀一颗火热的报国心。

  七、课堂机智处理

  1、抓好早读

  2、导语读出感情是引学生入境的关键

  3、朗读时,找水*较好的同学读(以免耽搁太长时间)

《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4、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翻译难懂的语句(难点)。

  [教具准备]

  幻灯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二、解题

  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后来却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魏征连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写得****,剀切(kǎiqiè,切实)深厚。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魏征先后**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

  三、研习课文

  第一次,试读,正音。边读边正音。已经认识的字词不但要读准声调,还要读清*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鼻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陌生的字词则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词典。

  第二次,粗读,正义。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第三次,连读,整体把握文章。连读时要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通过连读可知全文先运用比喻和比喻,后引出“十思”的具体内容,点明其重要意义。

  第四次,细读,理清各层大意,把握全文思路。通过细读可知,文章第1段通过比喻引出道理:积累道 义是**之本;第2段通过对比说明竭诚待人(特别是待百姓)的重要性;第3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义。

  第五次,品味,涵泳。本文语言简约,整散结合。整句音韵**,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雄健,酣畅淋漓,需要用心品味。同时对“十思”的内容要细细领悟,这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民族传统美德,差不多每句都有现实教育意义。特别是“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些句子对每个人的修身养性都极有启发,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

  第六次,熟读,背诵。背诵时能将以上理解兼收并蓄,背出意蕴,背出情感,也背出自己的理解,获得心灵的愉悦和精神的满足。

  四、课内训练

  1、写出文中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准确地进行解释和翻译。

  2、当堂完成课文后面“思考和练习”的字词练习。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反复诵读,我们逐层领悟了作者高超的劝说方法和积极的治政、修身思想。文言文中有不少蕴涵着传统文化精髓的佳作,领悟它、掌握它,对玩们奠定语言功底及文化功底,都有直接的益处,它会让我们享受终生。

  [能力训练]

  一、解释加点词。

  1、必浚其泉源

  2、人君当神器之重

  3、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4、承天景命

  5、克终者盖寡

  6、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7、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8、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9、宏兹九德

  10、简能而任之

  11、垂拱而治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恶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1、注音与解释无误的一组是( )

  A。壅(yōng)蔽:耳被堵,眼被蒙。 简德:选择品德高尚的人。

  B。垂拱(gǒng):不理政务。 谦冲:谦虚。

  C、黜(chù)恶:罢斥奸邪小人。 谗邪:说坏话,造谣生事,陷害他人的人。

  D、谬(miū)赏:错误的赏识。 盘游:指狩猎。

  2、这段内容的中心要旨是( )

  A、居安思危

  B、戒奢以俭

  C、积其德义

  D、宏兹九德

  3、“十思”内容非常全面,但又嫌琐细。请选出最重要的几项是( )。

  ①劳神苦思

  ②虚心纳下

  ③念高危

  ④谦冲自牧

  ⑤因怒滥刑

  ⑥满溢

  ⑦慎始敬终

  ⑧知人善任

  A、①③⑤⑦

  B、 ①③⑥⑦

  C、②④⑥⑧

  D、②④⑦⑧

  4、请说明作者的写作目的和语言特点。

  ①魏征的写作目的是:

  ②其语言特点为: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庚辰上(“上”指唐太宗)御翠微殿问待臣口自古帝王虽*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不谕其故诸公各率意以实言之群臣皆称陛下功德如天地万物不得而名言上曰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己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置诸壑朕见贤者则进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朕践阼以来正直之士比肩其前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践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背依朕如父母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节录自《资治通鉴》唐纪十四)

  1、给这段文字加上标点符号。

  2、详述画线部分的大意。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识疾苦知节俭

  九月,癸酉,上饯衡阳王义季于武帐冈。**行,敕诸子且勿食,至会所设馔;日旰①,不至,有饥色。上乃谓曰:“汝曹少长丰佚,不见百姓艰难。今使汝曹识有疾苦,知以俭御物耳。”

  裴子野论曰:“善乎太祖之训也!夫侈兴于有余,俭生于不足,欲其隐约,莫若贫贱!习其险艰,利以任使。为其情伪,易以躬临。太祖若能率此训也,难其志操,卑其礼序,教成德立,然后授以政事,则无怠无荒,可播之于九服矣。”

  高祖思固本技,崇树襁褓;后世遵守,迭据方岳。及乎泰始之初。升明之季,绝咽于衾衽者动数十人。国之存亡,既不是系,早肆民上,非善诲也。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

  ①旰(gàn):天色晚。

  1、加点字的解释和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敕诸子且勿食

  ②汝曹少长丰佚

  ③汝曹少长丰佚

  ④太祖若能率此训也

  A、且(将) 少长(shào zhǎng) 佚(益) 率(lǜ)

  B、且(暂且) 少长(shào zhǎng) 佚(逸) 率(shuài)

  C、且(全) 少长(shǎo cháng) 佚(逸) 率(shuài)

  D、且(暂且) 少长(shào zhǎng) 佚(益) 率(lǜ)

  2、给下列句子选择正确的释义。

  ①今使汝曹设有疾苦,知以俭御物耳()。

  A、现在让你们知道疾苦的滋味,知道以节俭的态度来使用东西。

  B、现在假使你们尝到了疾苦的滋味,就懂得使用东西要节俭。

  C、现在让你们知道世间还有疾和苦,懂得节俭地使用东西。

  D、现在让你们尝尝疾病和困苦的滋味,懂得节俭,会理财物。

  ②欲其隐约,莫若贫贱( )。

  A、想让他们地位不显赫,不若让他们饱尝贫贱之苦。

  B、想让他们暗暗地自己管束自己,不如让他们处于贫贱的环境中。

  C、想让他们依稀尝到贫贱的滋味,不如让他们处于贫贱的环境中。

  D、想让他们当国君的意识模糊,不如让他们先当当普通老百姓。

  ③为其情伪,易以躬临( )。

  A、把给他们描述事情的真伪情状,变成亲自去体验。

  B、正因为给他们描述事情难免虚伪,才让他们去亲自体察。、

  C、因为有许多事情是虚假的,应该让他们去亲自体验。

  D、向他们描述事情的真伪艰难,而让他们去体验是容易的。

  ④国之存亡,既不是系,早肆民上( )。

  A、既然国家的命运不是由他们来维系,那么趁早把***放在百姓身上。

  B、既然国家的命运并不是由他们来维系,却过早地让他们居于万民之上。

  C、国家的存亡,并不在于他们的好坏,应该让老百姓多一些**。

  D、国家的存亡,他们是指望不上的,不如让他们趁早和老百姓一样。

  3、本文用“秦始之初,升明之季,绝咽于衾衽者动数十人”的事例,意在说明( )。

  A、国家不太*,连诸王的后代也难保命。

  B、诸王之后养尊处优,是不会长命的。

  C、权位之争愈演愈烈,已无骨肉亲情。

  D、国之存亡所系,不在诸王的小孩子身上。

  4、下面的分析,不合乎裴子野之论的一项是( )

  A、帝王的后代应该在贫贱中历经磨难。

  B、帝王的后代应该亲自体察民间的疾苦。

  C、赞扬宋太祖执行了利于诸子继位的教诲。

  D、帝王的后代应该磨炼情志,降低地位与待遇。

《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辨析“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词义;积累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区别文中“根本、以为、虚心、纵情”等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2、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3、学习魏徵的高超的劝谏艺术。

  能力目标

  1、掌握作者反复开异,循循善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不断提高学生的说话技艺。

  2、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德育目标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纳他人建议;勤俭简朴,继承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

  1、掌握“浚、殷、冲、牧、壅、谬、董、振”等文言词的义项。

  2、理清思路,理解“十思”内容及其意义。

  3、学习文章用比喻说理,生动形象的特点,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整齐而富于变化的风格特徵。

  教学难点

  1、文章第三段的内容理解。

  2、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在反复朗读中,理解句意,体味语气,加强记诵)

  2、问答法(如对文章第1-2段浅显内容的分析理解)

  3、讨论法(如对文章第3段较深难内容的分析理解)

  4、探究拓展法(课内适当穿插一些文句训练,拓展学生思维)

  教具准备:多**投影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课程:

  一、导入新课:(故事导入)

  据说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喜欢鸽子,有一天,有大臣给他孝敬了一只非常可爱的鸽子,当他正玩得高兴的时侯,魏徵求见,急得他把鸽子左放右藏就是找不着合适的地方,无奈之下就背过双手,抓在手里,不想一翻长谈之后鸽子不幸捂死,留下他独自感伤。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

  投示:太宗怕、敬重魏徵。

  二、作者简介(多**显示)

  魏徵(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阳(现在河北省晋县)人。唐代文学家、***、史学家。少年孤贫,有大志。隋未参加李密义军,后随李密投唐。太宗即位,授以谏议大夫。由于他生性刚直,善于直言诤谏,竭诚以事太宗,因此深得信任。唐太宗“数引徵入卧内,访以得失”。魏徵一生先后**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大都被采纳。他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己,亲自为他写了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这足见魏徵在当时的影响。

  衔接语:魏徵是以善谏著名的,善在何处,谏有何妙,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谏太宗十思疏》。

  三、解题

  谏:规劝 十思:十条值得思考的情况

  疏:古代臣子向帝王陈述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

  衔接语:魏徵向太宗规劝了十条值得思考的情况,那他为什么,在什么情况下提出的呢,我们先了解一下背景。

  四、背景介绍(多**显示)

  唐朝初年,唐太宗常以隋朝的*为戒,不收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广开言路,积极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以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巩固,国威远扬,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唐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开始对百姓作威作福起来。尽管“百姓颇有怨嗟之言”可是这声音早被朝野上下****的欢呼声淹没了。正直的魏徵对此深感担忧,贞观十一年(637)从三月到七月,五个月内他一连给唐太宗**四疏,劝太宗“鉴彼之所亡,念我之所以保”,励精政道,****。《十思疏》便是四疏中的一篇,阐明了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据说太宗看到奏疏后非常感动,于是写了《答魏徵手诏》,称赞他“诚极忠款,言穷切至”,表示从谏改过。

  五、指导诵读

  听录音,学生纠正字音、注意断句,同时体会思想感情。后找一学生试读(任挑一段),教师指点方法。

  六、疏通文意:

  衔接语:学习文言,大纲的要求是能借助工具书和文下注释,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积累文言现象,那么同学们考虑一下,理解词句含义、积累文言现象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学生讨论后明确:实词、虚词、一词多义、通假、古今异义等。

  1、师生共译第一、二段:疏通文意,重点解释实词、虚词、古今异义

  2、学生齐读第三段后以前后桌4人为一学习小组自主探究学习,学生质疑,引导学生作答

  要求:

  ①同学间互相的探讨,解答疑难。

  ②个别较难的翻译,同学间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全班讨论。

  ③按类别归纳。(投影出示本文文言现象积累)。

  3、文言句子的翻译:(教师指导学生翻译,并渗透方法)

  例:

  ①振之以威怒 振通震,威吓,用威风怒气来吓唬

  方法:

  a、抓关键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b、单音词语双音替

  c、倒装语序倒过来。

  ②臣间求木之**,必固其根本。

  七、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衔接语:魏徵是一代名臣,他们中的**境界是什么?(学生答:文武并用,重拱**),君王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做到什么(十思)

  ①投影出了十思内容,学生集体朗读。

  ②**,十思侧重于规劝**不要做到什么?对我们有无启发?

  衔接语:作者提出的十思,语语坦诚、字字惊心,太宗之所以最终能接受践行,并不仅仅是魏徵的赤胆忠心,更由于他巧妙的思路与说辞它在一、二段已为十思铺*了道路。

  ③找一学生读第一段,**:文章先以什么引出话题,提出了什么观点?

  分析:比喻、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

  衔接语:观点只是魏徵一家之言,不足以让人完全信服,那么怎样才能让其观点有据可依呢

  ④学生自读第二段,**:作者概括了一条什么普遍规律?

  分析:

  借鉴古人论述,将君与民关系比作水与舟,多方论证居安思危重要性,切中要害、令人警觉,那么如何居安思危呢?顺其自然的作者提出了十思。

  学生分析教师总结,本文思路:

  思考清晰,先说人君当思,为何要思,后谈思什么,,环环紧扣,也把魏徵高超任讽谏艺术体现的淋漓尽致。

  八、鉴赏高超的劝谏艺术:

  ①从思路上看,妙在何处?(先深入浅出分析思之重要而后投十思,易接受)

  教师分析:其实联系到我们的写作,那就是不一定要开门见山,而荡开一

  笔,打伏笔,蓄势,则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②从文章的用语上能否分析一下他们的高妙之所在?

  明确、下愚、明哲、臣闻(而非臣以为)

  点拔:魏徵在讲谏时,有着清醒的头脑。他虽然知道太宗是很懂得“忠言逆耳利于行”的。但在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他没有因太宗对自己的赏识而得意忘形。仍是坚持一贯的谨言慎行。文中语言真诚谦虚,委婉而又通达,合情而又合理,极富艺术魅力,难怪唐太宗会从善如流呢。

  ③与《忌讽齐王纳谏》对比讽谏艺术之不同?

  九、思维拓展

  当今社会,我们虽然政通人和,国富民强,但也存在一些骄傲忘本的人民的父母官们,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写下了***最不协调的音符,请同学们试举一些例子,而后根据存在问题也给他们写上几点值得思考的问题。

  十、课文总结:

  “读史使人明智”一千三百年后的今天重温《谏太宗十思疏》,不仅要体味它流畅艺术的文气,还应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一代忠臣魏徵为使唐**长治久安而敢于直谏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愿生活在新世纪的同学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时刻胸怀一颗火热的报国心!

  十一、布置作业

  ①积累本文中的文言知识。

  ②针对文中的某一哲理性语句谈谈自己的体会并写成文字。

  十二、板书设计:

  略


《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案(扩展6)

——一年级《静夜思》优秀教案3篇

一年级《静夜思》优秀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生字“头”、“乡”、“光”、“故”,认识新偏旁“攵”。

  2、初步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诵读时能做到正确、有感情。

  3、激发学生对阅读**传统文化的热爱,积极主动地诵读古诗文。

  教学重难点:

  1、会认10个生字,写好4个字(第一课时重点指导其中一个)。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意境。

  教具:多**课件,乐曲,书中插图。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幸福两分钟

  (学生讲述)刚才这俩位同学和我们分享了她们学习语文的幸福感受。

  二、音乐引入,感受情境美

  (一)学生听音乐,体会乐曲中描述的意境

  前几天,老师听了一首特别好听的歌,今天想和大家一起听一听,同学们边听边想一想,这首歌是歌唱什么的?(古诗)

  (二)简介古诗

  诗是

*古代一种重要的文学样式,它数字不多却有着深远的意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唐代作者的诗。

  (三)板书课题,简介李白,引入新课。

  1、学生齐读课题,认识“静”“夜”“思”三个生字。

  (1)“静”“夜”都指什么意思?“静夜”是怎样的夜晚?

  (2)请你用“思”扩词,从所扩词中选出词义

  (3)串词义。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

  2、简介诗人李白资料及这首诗的背景:小朋友,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知道李白是谁吗?

  李白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号称“青莲居士”。他一生写了很多古诗,将近有一千首,他的诗想像丰富,风格豪放,正因为他的诗写得多,写得妙,被人们称为“诗仙”。这首《静夜思》写的是他刚刚离开了家乡,离开了亲人后,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

  3、观察图画,听范读,理解题目。

  二、初读感知,学习生字。

  1、自主识字,分层学习

  (1)自己读诗,随文识字。

  师:我想同学们也一定想像录音里读的那么棒的,那我们就自己来练习读一读吧!这首诗生字比较多,同学们初读时,如果遇到困难,有的字不会读,怎么办?

  生:可以借助拼音,可以问老师,可以问同学。

  师:真好,这就是高效率的学习方法。现在请同学们自己练习读一读,看谁不用老师教就能读准字音,读通全诗。

  师:读完的同学快打个胜利的手势。刚才小朋友们读书可认真了,谁愿意

给大家读一读古诗。(点生朗读,及时鼓励)

  师:刚才那个同学真勇敢,敢第一个来读,其实我们还有很多的小“战士”也想来读读,现在我们大家就一起来朗读,每个小朋友都来勇敢地表现一下。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2)检查识字效果:

  师:大部分同学都能随诗读准生字的音了,生字们有些不服气了,它们跑出课文,要考考大家,小朋友们敢向它们挑战吗?

  师:现在我们先请小朋友们在下面热身,**认读生字,把它们牢牢记在心里。

  师:热身完毕了吧,请小朋友们同桌互相检查是否读准了字音。

  师:同学们,现在该到你们展现的时候了哦!请你们齐读生字,注意发准字音。

  师:读的真不错,现在老师要加大难度了,你们给这些生字找个朋友吧,这样大家才会记得更牢啊!

  师:现在生字宝宝们和他的朋友已经排好队了,我们来与他们打声招呼吧,谁愿意当小老师教教大家读这些词语。

  (3)教学新偏旁“攵”。

  出示生字卡片“故”,引导学生观察:“攵”象你认识的哪个字?它和“文”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你怎么记住这个偏旁?

  (4)游戏巩固。

  师:小老师们这么努力教大家了,相信好多小朋友已经学会了,那现在我们来开火车。

  (5)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及词

  师:同学们,看到了吗?有什么不一样。

  生:没有了拼音。

  师:对了,生字们真淘气,把“帽子”甩掉了,那现在还有谁来挑战呢?

  师:果然是不负众望,读音标准响亮!真了不起!

  师:现在生字们还是不服气,又有新招了,他们不按原来顺序排队了,同学们还能认识他们吗?

  2、认清字形。

  (1)交流方法

  师:这么多的生字中,你记得最牢的字是哪个呢?你用什么好办法记住的?把你的识字方法教

给大家吧!

  生:我记住了“静”字,它是由“青”和“争”组成,“青”是绿色是树林的意思,“争”是争吵,“静”是没有声音,连起来就是树林里在争看谁最青,没有争吵的声音。

  生:我记住了“思”字,上面是“田”,

下面是“心”。动脑筋种好田,让禾苗长出好多麦穗。

  生:我记住了“床”字,广西有根木头。

  生:我是这样记住“床”字的,这个木头很宽,可以给人睡觉。

  生:我记住了“明”字,一个日是白天,一个月是夜里,两个在一起就是很清楚,很明白。

  生:我记住了“是”字,上面是日字,

下面是正字,只是下面的竖横变成撇和捺。

  ……

  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那么多好办法来识记这些生字。识记生字的方法很多,我们可以编字谜,儿歌,故事,还可以拆分熟字组合,可以做动作,只要大家仔细观察,认真动脑筋,一定会认识更多的字。

  3、指导书写

  师:看来大家都是认字小能手了,这里有一个字,我们不但要认识他,还要会写它(出示:“头”)

  师:来,齐读。

  师:我们先来看“头”字,请同学们看老师写字,注意每个字的笔顺和在田字格的'占格位置。

  师:写好了,同学们拿出小手来,我们一起再来书空一次。

  师:写字还要掌握一些必要的窍门,注意正确的书写姿势,身坐直,纸放正,拿稳笔,眼离书本一尺远,手离笔尖一寸远,胸离桌子一拳远。好,老师看到同学们都做好准备了,现在请你们描红练习吧!

  三、朗读古诗

  1、体会诗意

  ⑴指名读古诗

  ⑵“这首诗讲的是什么意思呢?”

  ⑶指名说说

  ⑷师:一轮明月当空照,银色的月光撒在地面,就像天凉地上结了一层霜,李白抬起头来,望向皎洁的圆月,想起了自己独自一人,离家在外,于是低下头来思念故乡,思念着故乡的亲人。

  2、入境朗诵

  ⑴导情:想一想李白的心情是怎样的?学生**练读

  ⑵指名读,大家评议,教师针对指导

  ⑶师范读(配乐)

  是呀,李白好思念他的家乡呀,所以他写了这首《静夜思》

  ⑷配乐读

  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试一试,和你的同桌一起来读一读吧。

  ⑸学生练读

  ⑹指名朗诵

  四、感受诗意,练习背诵。

  1、谈话:小朋友,现在请你们静静地欣赏这幅图,看看在这样一个安静的夜晚,李白站在窗前难以入睡。他看到月光穿过窗又洒落在窗前,那月光明亮如霜。仰望那天上的明月,又低下头看看地上的月光,一股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在他的心里油然而生,于是他写下了这千百年来感动着每一个

*人的著名诗

篇《静夜思》

  2、教师范读,学生看着画面,练习背诵。

  3、合音乐背诵

  五、和乐唱诗,感染熏陶美。

  (一)听主旋律一遍,进一步感受诗的意境美。

  (二)练习唱诗,学生和唱诗两遍。

  六、课堂拓展,欣赏古诗

  古朗月行

  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

  飞在青云端。

  1、出示李白的《古朗月行》范读。

  2、写月亮的诗很多,回家问问爸爸妈妈或自己查找资料,看谁在课外还能背上一首写月亮的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