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护理论文3篇

社区护理论文1

  目前,社区居民慢性病患病人数逐年上升,通过中医护理 技术的应用,可达到治未病的效果,可提高患者知识掌握度及自我管理能力,对疾病预防和生活质量改善有重要意义,故有重要实施价值[1],本次研究就中医护理技术应用于社区护理的效果展开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4 年 1 月-2015 年 8 月社区常住居民 100 例,随机方法分组(空白组 50 例,干预组 50 例)。空白组男性 28 例,女性 22 例,男女比例为 1.27︰1,年龄 32~80 岁,*均年龄(43.7±8.4)岁;文化程度:本科、大专、高中、初中、小学各为 4 例、10 例、20 例、10 例和 6 例。干预组男性 29 例,女性 21 例;男女比例为 1.38︰1,32~82 岁,*均年龄(43.6±8.0)岁;文化程度:本科、大专、高中、初中、小学各为 4 例、10例、21 例、10 例和 5 例。所有社区居民为常住居民,均有正常的沟通能力,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的年龄、男女比例、文化水*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空白组不作任何干预。干预组实施中医护理技术干预。具体措施为:①实施中医药诊疗技术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对社区居民采用健康宣教的方式面对面、发放小册子或开展讲座等形式进行医药知识的普及,减少患者对药物的依赖,并对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中医发布机制、证候、中医预防方法等进行宣讲,提高社区居民认知度;②实施中医情志干预。应用中医七情疏导,对患者消极、不良情绪进行疏导,说明不良情绪对疾病的影响,使居民保持健康心态;③中医膳食保养干预。

  对居民进行合理膳食指导,如气滞者需多食用陈皮水、白萝卜等调气之物;湿热者多进食冬瓜、绿豆汤等凉性食物;血虚者多进食木耳、红枣等补血之物;气虚者多进食山药、黄芪等补气之物,以达到调养身心的效果;④实施运动保健指导。对居民进行健身引导,说明体质跟疾病预防的关系,通过强身健体改善不良体质;⑤对具体临床表现者给予针对性中医护理,如便秘者按摩其腹部,或遵医嘱给予中药通便汤剂,饮食上避免辛辣、肥甘、刺激食物,多摄入纤维素丰富的果蔬,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或用针灸针刺天枢、足三里等助于排便的穴位。

  如肿瘤化疗后患者给予中医膳食指导,减少化疗不良反应,改善机体营养状况和免疫力。

  1.3 指标观察

  干预后,对比两组患者健康知识掌握度、护理满意度、自我疾病管理能力、生活质量评分和患病率。

  ①健康知识掌握度:掌握:宣教内容可复述≥80%;基本掌握:复述 60%~80%;不了解:复述<60%.将掌握和基本掌握两项纳入掌握度的计算中。②护理满意度:发放**问卷,满意:>90%;较满意:60%~90%;不满意:<60%;将满意和较满意两项纳入满意度的计算中。③自我疾病管理能力:总分 100 分,强:≥80 分;一般:60~79 分;差:<60 分。将自我疾病管理能力强和自我疾病管理能力一般两项纳入自我管理率中。④生活质量:采用 SF-36 评定,总分 100,分值越高,效果越好。⑤患病率:干预开始到干预后半年内患者患病例数[2,3]/观察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研究数据应用 SPSS17.0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生活质量评分属于计量资料( )表示,比较采用 t 检验。健康知识掌握度、护理满意度、自我疾病管理能力和患病率均属于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比较采用 x2检验。P<0.05 **差异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健康知识掌握度、护理满意度、自我疾病管理能力和患病率对比

  干预组健康知识掌握度、护理满意度、自我疾病管理能力相关指标均高于空白组,干预组患病率明显比空白组低,组间数据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2.2 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对比

  干预前两组生活质量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干预组生活质量显著提升,跟空白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 2.

  3 讨 论

  中医护理技术主要是通过以中医理论作为护理指导,通过传统中医护理方法和技术为健康居民或慢性病者提供贴心的照顾和服务,促进护理系统的完善和构建[4].对于健康居民来说,中医护理技术具有治未病的作用,对慢性病者来说,中医护理技术可促进其病情的改善和痊愈[5].

  中医护理技术通过结合健康宣教、膳食指导、情志疏导和运动干预、针对性干预等措施,提高人们对慢性病的认识,加强对自身行为的规范,改善情绪,自觉强身健体,改善不良体质,并通过体质分型选择合适的膳食来改善体质情况,同时通过针对性干预,使得便秘、营养不良等症状得到缓解[6].中医护理始终强调治未病思想,其养生规则跟自然规律相适应[7],同时人们又容易认可,因此在社区中实施的可行性高。

  同时,中医护理理论源于民间饮食、养生保健等生活习性,其技术操作简便,在社区中可广泛推广[8].

  本研究中空白组社区居民不作任何干预,与实施中医护理技术的社区居民进行对比,发现实施中医护理技术者健康知识掌握度、护理满意度、自我疾病管理能力、生活质量评分相关指标均高于空白组,而患病率明显比不作任何干预的社区居民低,提示针对社区常住居民,运用中医护理技术,可提高患者对各种慢性疾病的认识,提高自我管理水*,显著改善其生活质量,降低患病率和提升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郑燕,陈芦芦,赵恒,等。农村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自我效能与自我护理能力的相关性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2015,31(9):625-628.

  [2]邱少娟,李华,肖灿,等。中医护理对社区高血压前期人群血压干预的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24(12):3349-3351.

  [3]孙景贤,曾慧,潘露,等。穴位按摩训练对社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影响研究[J].*全科医学,2015,15(9):1057-1060.

  [4]张素秋,梁芳,孟思璠,等。中医健康教育实践研究进展[J].*护理管理,2015,25(5):516-518.

社区护理论文2

  1《社区康复护理》课程设置的构想

  1.1理论框架

  《社区康复护理》课程设置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模式。2001年,在第54届世界卫生大会上,世界卫生**191个成员国一致签署协议认可了《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提出从身体结构和功能、活动、参与等3个部分评价残障人员的功能状况,并且强调社区环境对残障人员健康的重要影响。ICF认为,在考虑个体健康状况时需涉及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个体自身的功能及结构,与个体活动及参与。个体自身功能是指机体生理心理功能,而个体结构是指机体的器官肢体等组成。这个层面的具体功能包括意识、定向力、***、记忆力、思维能力、肌力等。个体活动及参与是指个体进行日常生活活动及参与社区活动的能力。具体能力包括学习及应用知识、完成基本任务和指令、沟通、移动、自我照顾、日常生活、与外界沟通互动、社区社会生活。第二个层面是影响个体健康状况的情境,包括环境因素及自身因素。环境因素对影响个体的健康状况起着重要作用,涉及从家庭成员到社区健康工作者及**多个层次。由于自身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所以在ICF具体分类中不作考虑。ICF认为,个体在特定领域的功能是自身健康状况和背景因素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其目的在于强调使正在经历或可能经历残疾的人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获得参与家庭及社会的能力。ICF摈弃了以往生物模式下对康复的认识,而将残疾视为一种社会问题,指出在实施康复活动时需要考虑一系列描述个体生活背景的环境因素,适合作为指导康复工作的理论框架。社区康复强调医学、社会及**的综合体现,是以残障人士自身发展需求为出发点,整合社区内卫生、教育等资源,为残障人士健康、教育、谋生、社会及赋能提供发展的机会和条件。比较ICF理论及社区康复内涵,不难看出,两者都强调了社会环境对个人及其家庭康复的重要性,力求达到残障人士参与功能的最大化。因此,运用ICF作为理论框架指导高等社区康复护理课程的构建可以保障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及专业性。

  1.2教学目标

  在ICF理论指导下,根据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系统,该课程教学目标分为三大方面: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情意领域。课程学习结束后,学生在认知领域能阐述社区康复护理的核心概念,识别常见残障类型并提供早期康复干预指导,应用康复功能评定方法评估护理对象身体功能状况,应用社区康复理论制定康复护理计划(包括适宜的家庭训练及护理要点);在动作技能领域能够熟练掌握基本康复技能(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等)并适宜应用于残障人士,创造促进护理对象康复的情境;在情意领域具备对社区残障人士及家庭的同理心,具备良好的沟通、协作、解决问题能力。

  1.3授课对象

  授课对象为护理专业本科三年级第二学期或四年级第一学期的学生。该阶段学生已经完成基础科学及应用科学课程的学习,为康复评定、康复治疗知识及康复技能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考虑《社区康复护理》与《社区护理》在同一时间段开课,可以使学生在了解社区护理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完善对社区康复内容的系统学习,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4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

  1.4.1内容设置依据ICF认为,对个体健康状态的评定,应考虑到个体自身的功能及结构,个体自身活动及社会参与情况,而这些受到个体所处环境的影响。因此,在《社区康复护理》课程中强调突出在对个体自身功能及结构了解(康复功能评定)的基础上,考虑提供适宜的外界环境(社区康复环境构建),开展适合于促进个体自身功能改善的活动及社会参与(社区家庭康复护理)。

  1.4.2课程内容《社区康复护理》的课程内容分为理论授课及实践两大部分。基于对ICF的理解,理论授课着重于4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社区康复护理基本概念及理论,包括ICF理论概念,社区康复核心概念,及社区康复护理发展等。第二部分为康复功能评定,具体授课内容包括常见残障种类、康复评估、早期康复干预等。该部分内容与传统康复专业课程类似。第三部分为社区家庭康复护理。参考ICF中的活动与参与,即进食、入厕、穿衣、沟通、行走等,具体内容包括常见疾病康复要点、康复技术(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等)及家庭训练。该课程在讲授康复专业知识技术的基础上,突出社区康复护理的特色,如营养问题、排泄问题、膀胱功能训练、皮肤完整性、心理问题等以专题形式进行课堂讨论学习。第四部分社区康复环境构建,ICF中强调充分考虑社区环境中家庭、健康工作者、康复**等对残障人员的影响。授课内容上通过分析讨论现有**外康复**及服务,分享**外社区康复的成功案例,在与残障人士及家庭沟通的基础上,进行家庭访视及居住环境的改造,并为残障人士参与社区活动创造条件。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教学方法涉及讲座、专题讨论、模拟教学、学生汇报、成功案例分享等多种形式。社区康复实践是《社区康复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将所学康复理论知识及技能应用于实践,以解决残障人士的实际康复问题,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从而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校内实验及社区生产实习两部分。校内实验用于促进学生功能评定能力及康复技能的掌握。生产实习在教学社区完成,6~8人为1个实习小组。由于残障人士的康复需求及家庭社区环境各有不同,因此,采用以患者功能障碍为中心的实习理念,根据患者的实际康复特点及需求制定并实施具体康复计划,包括运用所学知识及技能对残障人士功能障碍进行评定及干预,并通过对社区环境、健康服务及健康**的了解,促进残障人士回归社会。

  1.5教学评价

  根据课程内容及特点,《社区康复护理》课程采用多元化评价方法,不仅评价学生康复护理理论及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强调在实际社区情境中知识应用及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其中包括形成性评价及总结性评价,不仅注重结果,而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效果。在教师评价基础上,融入学生的自评及他评,从而使评价结果更客观公正。评价方式上包括理论考核、课堂讨论、小组汇报、康复问题的综述文章、实验室模拟康复技能考试、社区康复计划撰写及实施、社区实习反思日记等。

  2小结

  **社区康复护理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在高等护理教育体系下设置社区康复护理课程尚无涉及。因此,基于ICF理论指导下的社区康复护理课程融入高等护理教育体系将对规范高等社区康复护理教育具有重要探索意义,为培养高等社区康复护理人才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社区护理论文3

  摘要

  目的:探讨产后抑郁症的社区护理干预的护理体会。方法:通过社区片医开展产后家庭访视工作,使产妇在自己熟悉的家中,享受到社区片医的健康指导,调整产妇产后的心理应激状态,提高了照顾婴儿能力,改善了产后不良生活方式。结果 加强对产妇的心理护理,实施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使产后抑郁症的发生得到明显**。结论通过在产后访视中加强了对产妇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和护理,来提高产妇的认知应对能力,使产后抑郁症的发生得到明显**,使其处于最佳心身状态,轻松、安全地度过产褥期。

  关键词:社区片医;产后家庭访视;产后抑郁;护理干预

  1 前言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是妇女的一个自然、正常的生理过程。然而由于认识不足,产妇尤其是初产妇容易出现一些复杂的心理变化,以焦虑、抑郁最为常见。产后抑郁是情感性精神障碍性疾病,以产妇郁闷、食欲不振、爱哭、失眠或嗜睡,***难以集中、疲倦、失去生存欲望、有**或残害婴儿的倾向为特征。产后抑郁症不仅影响产妇的身心健康.也会对婴幼儿的情感、智力发育和行为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为提高产妇产后妇幼卫生保健质量,我中心通过社区片医开展产后家庭访视工作,解决了产妇产后的心理应激状态,提高了育儿行为能力,改善了产后不良生活方式。建立了家庭护理、健康教育、生活方式干预的新型医患关系。现总结如下:

  2 访视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本访视对象是归属我院13个小区内初产妇,出院后经电话预约在第一周和第二周两次免费家庭产后防视,2008一o9~2010一o9访视社区产妇总计156例,年龄22~31岁,正常产98例、剖宫产58例。

  1.2 方法:访视组成员由产科医生、社区片医组成。按妇幼卫生保健要求,采用观察、检测、检查、询问、健康指导等方法,观察产妇心理、情绪状态;检测产妇血压、体温、产妇**恢复大小、会阴切口愈合情况、恶露量,奶汁多少、睡眠及饮食状况。新生儿体格检查:观察生理性黄疸发生情况,检查脐带脱落和愈合情况,有否发生臀红、痱子;询问新生儿喂养方式、大小便次数。

  3产妇产褥期心理问题

  2.1部分产妇由于缺乏妊娠知识,产后对母乳喂养认识不足。尤其是初产妇容易出现一些复杂的心理变化,易惹怒,情绪不稳、**,心理脆弱,长期存在着焦虑、恐惧等心理障碍,以焦虑、抑郁最为常见。产褥期初始阶段因卧床时间相对长,自我照顾程度受限和照顾新生儿心理准备不够。虽有家属帮助产妇整理家务、照顾新生儿、但产妇感觉还是处理不好孩子问题。

  2.2新生儿情况 生理性黄疸26例,脐带脱落有渗出13例,新生儿臀红15例,新生儿痱子、头部湿疹11例。部分产妇见到婴儿的正常生理改变(新生儿黄疸、溢奶)也可引起情绪焦虑,泌乳量减少,使产妇心绪不宁。

  4 产后社区护理干预

  3.1 产妇心理护理干预:我中心通过建立一支具有丰富产科及新生儿护理知识的社区片医队伍。在保证产褥期家庭访视的同时,加强对产妇的心理护理。在访视过程中我们鼓励母亲**,以便于能及时了解最需要、最想要得到的**。通过实践了解到在产妇的心理顾虑中占首位的是对新生儿护理的知识缺乏希望能从专业医护人员处获得可靠信息。因此我中心社区片医就以多样的面对面的教育活动。指导产妇掌握母乳喂养的技巧,传播与婴儿健康成长有关的知识。其次是针对产妇本人的情绪问题时,我们鼓励其说出自己的想法,调动产妇情绪,阻断负向思维,学会新的应对技巧。通过运用恰当的形体语言,可使病人消除顾虑、减少紧张情绪,增加信任感[1]我们采用了让产妇经常听音乐来进行护理干预的方法。因为音乐是一种与语言及其它声音既相似有又不同的特殊信息,对人体各系统均可产生良好的生理效应。实践证明,音乐的快慢、强弱、升降能很快地对抑郁症状起调节作用[2]。通过运用这个方法后,我们感受到产妇在精神面貌及对刺激的应对能力方面有了明显的改善。

  3.2 产后家庭护理干预:

  3.2.1 家庭及社会的**我中心地处城郊结合部,产妇受教育程度高低不一,许多产妇家庭存在封建陋习,如:重男轻女、产妇在月子里不能洗澡、洗头等等。社区片医要耐心反复地加以说明和解释孕产妇提出的问题,正确地疏导病人内心压抑。鼓励孕产妇消除紧张与焦虑的心情,树立信心,鼓起勇气。让家人积极为产妇提供安全和安静的修养环境,多给予

  关心、体贴、情感**。避免产妇生理应激导致血压、体温升高及焦虑。

  3.2.2 加强产妇的健康教育和卫生保健指导为防止和减少产后抑郁症的发生,我们不仅要加强产妇的健康教育和卫生保健,为产妇及其家庭提供相应的指导,而且要对存在抑郁症高危因素的孕产妇给予更多的关心与帮助,使其能够提高处理生活难题的自信心,从而改善不良的心理状态,同时对家属进行教育和指导,争取其家人的理解与配合,改善夫妻、婆媳关系,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实践证明,实施家庭护理干预对减轻产妇产后抑郁的发病有显著作用[3]。

  3.2.3 卫生健康指导:产妇出汗多要经常更换内衣,产后一周可用温度适宜热水淋浴或擦浴。保证会阴清洁,会阴有伤口时,每日用1:5000高猛酸钾温水擦洗2次。注意观察恶露颜色变化,预防产褥期感染。

  3.2.4 产后康复运动指导:产后3d以卧床休息为主,可做床上活动,定时做**按摩促进回缩。产妇可根据体力恢复情况有选择做产褥期体操,可帮助产妇恢复腹肌、盆底肌张力,促进恶露排出,预防**后倾,膀胱及直肠膨出、**脱垂症。产后15d可做轻体力家务劳动,不能蹲位活动,防止**脱垂。提醒产妇产后42d去医院进行健康检查,妇科检查,了解盆腔内生殖器恢复情况。

  3.3 产妇育儿知识健康指导对孕产妇因势利导地进行生理、心理及社会全方位的整体护理,使产妇及其亲属充分了解育儿相关知识,与社区片医人员充分配合,相互**,相互鼓励,消除和解决心理问题。

  3.3.1 脐部护理:每天给新生儿洗澡时注意保持脐部干燥,更换脐部敷料时,观察脐部有无渗液,如有渗出物,用75% 酒精棉签清洁脐部,然后用无菌纱布包扎。换尿布时,尿布应放在脐下方,防止尿、便污染脐部。新生儿臀红、尿布疹护理。

  3.3.2 新生儿生理黄疸护理:一般不影响吃奶和消化无需处理。喂奶间隔时间多喂葡萄糖水。重症者及时就医治疗。

  3.3.3 皮肤护理 每次喂奶前、后都要更换尿布,换尿布时首先用温水**臀部,选择质地柔软、吸水性强、透气好尿布,然后将臀部、会阴撒上爽身粉,如发现新生儿大、小便次数增多或消化不良,应及时更换尿布。新生儿痱子、湿疹护理:加强新生儿皮肤卫生护理,勤洗澡,夏季每日洗2-3次、去汗渍、洗后擦干、涂爽身粉,保持皮肤干燥、凉爽。避免室温过高、保证通风换气,空气新鲜。新生儿衣服要宽大放开新生儿手脚,穿连衣裤,衣布要散热、透气和吸水性较好。

  3.3.4向产妇宣传母乳喂养的优点,**产妇进行母乳喂养。指导产妇要充分休息,保持精神愉快,加强营养,多喝肉汤、鱼汤等,保证足够蛋白质和维生素饮食。对于奶量不足采取混合喂养方法。喂乳后要将新生儿竖抱,轻拍其背部,驱出胃内气体,防止溢奶。

  5 讨论

  我中心所处社区进行社区家庭访视产妇156人,共发现2例轻度抑郁症患者,无一例中度抑郁症患者。访视结果临床实践证明,正确的心理干预可为母子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我中心社区片医通过在产后访视中加强了对产妇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和护理,来提高产妇的认知应对能力,以及提醒家庭成员和社会对她们**、关心等一系列的社区干预方法。使产后抑郁症的发生得到明显**。

  综上所述,虽然产后抑郁对产妇及家庭都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但是只要通过及时的社区护理干预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影响是能避免的。社区片医通过156例孕产妇因势利导地进行生理、心理及社会全方位的整体护理,使产妇及其亲属充分了解产褥期知识,多方面信息指导和帮助产妇,使她们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提高其心理素质,减少产后抑郁症的发生;促进母乳喂养,提高了护理质量,确保母婴健康**,让孕产妇顺利度过产褥期,得到良好的社会评价。


社区护理论文3篇扩展阅读


社区护理论文3篇(扩展1)

——护理论文3篇

护理论文1

  通过探讨整理护理在急诊儿科护理中的体会以及急诊儿科护理工作的总结及满意度**,体会到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和业务素质是提高急诊儿科候诊中护理工作水*的关键。

  医院是病人就诊的场所,急诊更是医院的门户,在救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急诊科多收纳发病急、病情重、病种复杂的患者,而这复杂的科室内,护理工作则更是困难重重,特别是在某些特定季节儿科的发病较多时,难免出现急诊儿科的候诊情况。为了做好儿科护理工作,开展人性化服务事在必行。

  1.关键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护士应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年龄,流行季节,主要临床表现和体征,儿童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母乳喂养及儿科学等常识。如此则能较满意地解答家长的**,增加家长对护士的信任,稳定候诊者情绪,又能很好地对患儿的病情区别对待,协助医生诊疗。

  1.1要全面认识儿科急腹症的早期症状并做以区分。

  如小儿肠套叠、腹股沟嵌顿疝、急性阑尾炎的早期都有腹痛、呕吐、发热等症状,询问有无转移性腹痛,以识别腹痛的性质,扪诊腹部,还可检查腹股沟有否肿物,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赢得时间。

  1.2要抓住年龄的特点来观察病情。如新生儿不哭、不吃、不动、体温不升是病重的表现;双眼凝视、眼神呆直多提示惊厥;婴幼儿高热要注意是否有激惹征,警惕惊厥的发生。

  1.3掌握传染病的流行季节和早期症状。如,甲肝春季发病较多,乙肝无明显的季节性。肝炎早期类似感冒,有发热、疲乏、纳差,还要特别注意观察皮肤、巩膜黄染及尿色变化。流脑的高峰是在3—5月份,乙脑多发生在7—9月份,冬、春季为麻疹的流行季节等。如发现患儿颈部有抵抗感,即安排隔离室诊病,医生诊断为“流脑”时,应使患儿早隔离,早治疗,避免交叉感染。

  1.4做好一般护理,就诊前为病儿测血压和体温等,并及时解决病人及家属提出的疑问以及遇到的困难,真正做到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做好健康教育工作,同样是腹泻的患儿,但因年龄、季节的不同,病因和治疗会有所不同。应针对每位患儿的不同情况进行个性化的健康教育和饮食指导,说明“同病不同治”的原因,避免患儿家长在互相交流时产生疑惑。

  1.5提供高质量服务并做到人性化管理,如设有饮水机,24小时提供饮用水,提供一次性水杯。备用各类退热药,遵嘱予以未交费前先执行。

  1.6加强业务培训定期**护理人员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提高理论水*和技术水*,鼓励护理人员不断学习。进行礼仪教育,进行日常礼仪、电话礼仪、上岗礼仪、微笑服务、文明用语的培训。

  2.提高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来院就诊患者复杂,参次不齐,各个阶层、各个年龄段均有,由于其社会地位不同、文化素质不同、家庭经济条件不同,对服务的要求也就有所不同。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要做到因人而异。

  2.1富有同情心,理解父母的焦虑心情当患儿和家属来到时,护士应主动与患儿及家长沟通,热情地接待,真正关心、关爱、理解患儿,使他们得到精神上的安慰。与患儿交往,护士需适时调整询问和解释的方式,对于年长儿,要同情、关心、安慰,讲清检查治疗目的,配合的方法,消除其顾虑,积极配合治疗。对于3岁以下的患儿,因其不能理解复杂语言,***不集中、易被外界事物吸引、易受鼓励和激励等生理特点,态度更要和蔼耐心,用简单的语言通过鼓励、夸奖等方法,取得患儿的配合,并取得家长配合与心理**。

  2.2微笑服务,增加亲切感与信任感交谈时语言要体现*等、符合孩子年龄要求,有针对性地消除他们的疑虑、恐惧心理,使患儿积极配合诊疗工作。在就诊人数多的情况下,大家都想早一点看病,所以一定要做好按序就诊,并对特殊患者给予特殊安排。如对急症病人,体温39.5℃以上、抽搐、呼吸困难等急危重病人采取优先就诊原则。

  2.3掌握沟通技巧护理工作的对象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沟通必不可少,现代护理模式要求护士运用心理学、社会学有关知识对患者实施全方位的护理。

  其中,语言最为重要。另外,护士的仪表是增强护患沟通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位面带微笑,着装整洁、庄重大方、精神焕发、情绪乐观、气质优雅的护士,会给患者一种亲切、安全和信任的感觉。因此,需要认真学习实施护理人员的语言和行为规范,要求每位护士都面带微笑,着装整洁地接待每一位患儿和家属,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质量**,实现有内涵、有质量的微笑服务。

  3.做好儿童保健宣传工作门诊人流量大,候诊人群多。我们可以利用电子宣传栏、院报、健康教育之窗等多种形式当患儿和家长在急诊、门诊候诊的时间宣传有关疾病的防治知识。

  必要时还针对患儿病情进行个别宣传。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心理和生理发育尚未完成,需要家长照顾,关键词:肝硬化腹水;辨证施护而对于护士来说更为重要。宣教的作用在于,一方面患者及家属学到了有效的自我防护知识,降低了疾病加重的危险因素,另一方面使他们乐于与护士沟通,并认真地按护士的指导用药、锻炼、复诊等。

  4.护理在急诊儿科护理中的体会:在医院**工作中,通过对儿科候诊人性化护理服务的全新认识和实践,转变了我科护理人员的服务理念,改变了我科护理工作的社会形象,提高了病人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实施人性化护理服务,可以更好让患者与医护人员交流,减少医患纠纷,使我们的护理服务质量明显提高,更有利于医院的发展。

  探讨护理在急诊儿科护理中的体会,认真学习实施护理人员的语言和行为规范,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质量**,实现有内涵、有质量的微笑服务。

护理论文2

  【摘要】目的:探析儿科护理中静脉留置针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50例儿科的患儿,随机性质的把患儿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观察组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方法,对照组使用常规的静脉穿刺护理的方法,然后通过观察来对比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和现象。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无论是在操作技能和并发症等方面都有着明显差异。观察组的应用效果明显的比对照组要好,有着很强的护理效果,能够更好的促进儿科的患儿的治疗,有着良好的临床推广意义。

  【关键词】儿科护理;静脉留置针;应用效果

  静脉留置针被广泛的应用在临床护理中,尤其是对于儿科的护理,静脉留置针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静脉留置针是让患者实现静脉输液的目的,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患者大多部分是需要实施长期治疗的、静脉补液、静脉穿刺比较困难的现象,能够有效的改善此类患者的病情,促进患者更好的痊愈。静脉留置针相对于静脉穿刺有着多项的优势,包括操作流程简单、不容易穿破血管、套管较为柔软、在静脉中留置的实践较长等优势。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

  我院儿科患儿50例,其中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患儿,其中男患儿有26例,女患儿有24例,年龄在5到11岁之间,患儿的住院时间都是在10到20天之间,两组患儿在性别、住院时间、年龄上没有明显的差异,可以作为对比的对象,完全符合规定。两组患者在进行穿刺治疗之前都要做好消毒工作,充分的保证患儿的身体健康。

  1.2方法

  观察组的患儿在治理过程中采用的是静脉留置针,而对照组在治疗过程中采用的是传统的静脉穿刺治疗,常规静脉穿刺护理中首先是对患者实施皮试和体征的检测,最后在完成输液后进行拔针,而观察组的患者实施静脉留置针的时候要充分的观察患者的药物皮试、静脉穿刺和体征检测等,两组的患者都需要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治疗,这样充分的保证患儿能够实现无菌的操作,减少发生感染的频率,防止发生并发症的现象出现。护理的工作人员还要加强巡视工作,如果发现患儿出现不良的反映要及时的进行治疗,做好预防工作,在工作过程中工作人员还要做好交**和护理记录工作,按照三查七对的方法实施工作,最大程度的做好患儿的护理工作,在两组的患儿完成护理工作之后,要采用病情记录和对患者进行问卷**,来分析两种护理方法的治疗效果,让两组患儿家属都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做出评价。

  2儿科护理中留置针的具体应用

  在进行留置针工作中,首先要以穿刺点消毒常规消毒皮肤,范围是在穿刺点为中心直径6-8厘米,然后在按照标准来实施穿刺工作,用食指与拇指把留置针的针柄握紧,让针柄和患者静脉之间的角度设置为十五度和三十度之间,然后把针刺入,在回血状态良好的情况下后退针芯1-2mm再将外套管送入血管中,通过左手把留置针外套管固定住,在用右手把针心***,最后用透明的敷贴规定留置针的时间,采用正确的封管操作能够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在封管工作中首先要注意一定是采用正压封管,将封管液3-5ml从肝素帽的处的输液针头内缓慢推注2-3ml,再边推余液边拔出输液针头,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保证管腔呈现一个充满的状态。最后留置针保留的时间是4d左右。在留置针工作结束后,护理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其关系着患儿是否会引起并发症和感染的现象发生,所以在护理工作中要使用无菌操作,随时观察患者的情况,如果发生红肿、干燥、渗出的情况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

  3结果

  经过对比发现静脉留置针的护理效果较好,最后通过患儿家属对两种护理方式进行评分,静脉留置针的护理得到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两组实验的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明显的低于对照组。静脉留置针的应用能够有效的节省成本,减少患儿的疼痛,并且穿刺的成功率较高,所以静脉留置针的护理效果更为理想。

  4讨论

  在儿科护理中采用静脉留置针的护理效果明显比常规的穿刺要好的,但是在静脉留置针护理中要加强预防和消毒工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概率,防止出现感染、堵管的现象发生,发生堵管的现象多数是因为血液把留置针堵塞了,最终药物没有办法进入到体内中,静脉炎很容以导致患者的血管脆弱,所以密切的观察和护理对患儿的健康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在静脉留置针护理工作中,要选择和患儿符合的穿刺部位和型号,工作人员的手法尽量要熟练,这样能够充分的减少患儿的痛苦,在穿刺过程中要最大程度的保证针头无菌和对皮肤的消毒,在留置工作结束后要观察患者的病情现象,充分的预防并发症现象的发生,只有把静脉留置针的方法做好,才能最大程度的提高静脉留置针的临床价值。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也在逐渐提高,这就导致家长对医院的要求更高,在穿刺治疗中多数要求一次性穿刺的成功,所以采用静脉留置针的护理方法,能够实现穿刺成功率较高,并且比较容易固定,最大程度的减少了患儿的疼痛,最大限度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工作人员除了做好巡视工作,还要加大和患儿的沟通交流,减少患儿的心理压力。

  5总结

  总之,静脉留置针的应用效果是非常理想的,能够有效的减轻患者的疼痛,减少成本的支出,但是在静脉留置针护理工作中要做好消毒工作,采取无菌的操作流程,最大程度的减少并发症现象的发生。静脉留置针在儿科的护理工作中有着十分理想的效果,具有良好的临床推广意义。

护理论文3

  〔摘要〕目的探讨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和临床效果。方法将240例母婴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20例;研究组采用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模式;对两组母婴保健知识、护理技巧的掌握程度及对护理满意度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研究组对母婴保健知识、护理技巧的掌握程度及对护理的满意程度都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母婴床旁护理模式;产科护理;效果观察

  母婴床旁护理模式是指孕妇产后住院期间由母婴专科护士24h在产妇床旁进行护理的模式,护理人员通过演示和宣讲等**,帮助产妇和家属快速掌握母婴护理技能和保健知识,帮助产妇及家属尽快适应角色转变[1]。我们分析产后实行母婴床旁护理模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在我院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就诊的24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120例,两组产妇年龄20~33岁,*均(25.3±3.4)岁,体重45~70kg,*均(53.7±5.46)kg,孕周30~42周,*均(38.42±0.35)周,其中自然分娩168例,剖宫产72例。两组产妇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研究组:由临床经验丰富、有责任心、专业技能强的母婴专科护士对母婴进行24h的护理。

  (1)要求家属和产妇共同参与常规护理,预防接种、胎便排除、换尿布、疾病筛查、面部清洁、按摩抚触、听力筛查等都在产妇床前完成;

  (2)母婴专科护士在护理过程中会对产妇的产后护理知识进行详细的讲解,对产妇的饮食、运动、身形恢复等进行指导;还对产妇及家属进行母乳喂养的好处、婴儿的洗澡方法、婴儿常见生理变化、婴儿早期教育方法、免疫计划等知识普及;

  (3)在涉及到洗澡、换尿布等可操作性知识时,母婴专科护士会进行具体演示,并要求产妇和家属亲自动手操作,护士会对产妇及家属的动作进行指导与强化,帮助其牢固掌握护理技巧和保健知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护士每天按规定时间到产房接新生婴儿去沐浴室和治疗室进行沐浴、预防接种、抚触、听力筛查等活动,在保健知识和母婴护理技能培训上由产妇或家人每天到大房间接受集中培训。

  1.3观察指标

  采用母婴专科护士自行设计的护理满意度**表和母婴保健知识及技能掌握情况表对产妇及家属在出院前进行**,比较两组产妇及家属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母婴保健知识掌握情况和母婴护理技能熟练程度。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产妇及家属对母婴保健知识掌握情况比较

  研究组熟悉母婴保健知识109例,占90.83%,对照组熟悉母婴保健知识87例,占72.5%,研究组母婴保健知识的掌握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产妇及家属对婴儿护理技能的掌握程度比较

  研究组婴儿护理技能的掌握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两组产妇及其家属对护理满意程度比较

  研究组对护理的满意程度为96.67%,对照组对护理的满意程度为80.83%,研究组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母婴床旁护理模式作为一种优质的产后护理服务,充分满足了产妇及家属共同参与的心理,在产科临床护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1)母婴床旁护理模式有利于提高产妇及家属的满意程度。母婴专科护士在护理过程中,通过手把手的教学,向产妇及家属传授母婴保健知识、婴儿护理技巧,有助于产妇及家属实现与婴儿的良好沟通,有利于帮助他们尽快转变自身角色[2]。

  (2)母婴床旁护理模式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母婴床旁护理工作都是由母婴专科护士负责,临床经验丰富、善于沟通并、责任心强,能够帮助家属及产妇迅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产科护理的质量得到了保障。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岚.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3,29(5):395-396.

  [2]王婷婷,**扬,万玉梅.产科护理中母婴床旁护理模式的应用体会[J].*医药指南,2013,11(35):267-268.


社区护理论文3篇(扩展2)

——儿科护理论文3篇

儿科护理论文1

  摘要:儿科护理是一项繁琐且复杂的工作,并且医护人员和患者以及家属的关系一般也非常的微妙。面对儿童这一特殊的对象,医护人员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亲和力,取得病患及家属的信任。由于每个家长对自己的孩子都非常的宠爱,所以他们对于儿科护理人员对儿童的护理要求也都比较高。因此医护人员时常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这也是对医护人员的职业素养及护理水*的重要体现。本文主要是针对以人为本的儿科护理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以人为本;儿童;人性化护理

  儿科护理对护士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压力。因为护理人员面对的是不能表达自己的病情和自己身体状况的幼小患者,并且还要承受家长过分担心的所产生的疑问或者不满。所以儿科护理部门一直以来都是最让医院护士头疼和**最多的部门。因此,对儿科护理的各项研究,一直都是各个医院在护理方面,重点研究和关注的问题。

  一、儿科护理中的常见问题及坚持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性

  1.1、儿科护理中的常见问题

  由于我国人口的快速增长国家实行计划生育**的原因。因此现在大部分的患儿都是独生子女,这也就使得家长对儿童患者护理人员的要求比以往提高了很多。所以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就成为了在所难免的,主要表现在一下两个方面:(1)因为大多数的患儿父母一般都很年轻,所以由于家长冲动、不满和暴躁等情绪问题所产生的纠纷问题非常容易出现。护工工作若稍有不慎,家长的焦虑和不满油然而生,对护士进行责怪或否定护士的辛苦工作等行为问题,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了护士的正常工作。(2)一般而言由于患儿的抵抗力比较低,所以经常会导致病情出现不稳定的情况,在加上儿童的自控能力比较差,这也要求了儿科护理人员要比护理人员要有更多的耐心,同时也体现了儿科护理的难度。所以作为儿科的护理人员在这种工作的状态下,难免偶尔出现差池。这也是儿科护理中的常见问题组成部分。

  这些问题都要求儿科护理人员在工作的时候,一定要以患者为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只要坚持以为为本的护理,才能更好的帮助患者,也能有效的避免各方面的矛盾。

  1.2、在儿科护理中坚持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性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也是家长的宝贝儿。所以当儿童生病时,护士配合好医生的工作又要给予儿童的关心与关爱和配合家长情绪的变化。对于不同年龄的患儿还要给予不同方式的护理,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儿科护理比护理要更困难和复杂,这也就要求了护士人员需要更高的文学知识水*和更高的专业知识来工作。也就是说护士已不再仅仅关注疾病,而是更广的去深入关心患儿及其家长的内心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进行护理,对于早日恢复患儿健康以及提高患儿家长的满意度,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在儿科护理中推行以人为本理念的根本方法

  在儿科护理全面推行以人为本的理念,首先要提高对护理的认识和转变自己的原有思想外。其次,护理人员在护理服务中一定要树立起以患者的利益和需求为中心的观念,采取注重个体和突出以人为本进行服务的具体方法,这些问题主要要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努力完善。

  2.1、在营造人性化服务环境

  现今的大多数医院的环境都很不错,它们大多数都强调环境幽雅和设施完善。但是从儿科的角度出发,儿童普遍存在着害怕陌生的人和陌生的环境等问题。所以,在以人为本的思想基础上对儿童病房环境进行改造,是很关键的一个方面。例如:在病房里改造成家庭式的温馨环境来减少患儿对陌生环境的恐惧感。在墙面是贴上儿童们喜欢的卡通人物,在病房外的走廊上的墙面上画上涂鸦并写上早日康复的语句或者是笑脸,让患儿充满精神与病魔作**。还可以在病房里多摆些儿童喜欢的.娃娃仔,或者弄一些小游戏和有意义的活动,让这些患儿们参与进来。让他们不会有孤独感,因为只有饱满的精神状态才能更快和更早的康复身体。

  2.2、完善人性化护理服务模式

  首先,护理人员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能够正确处理好想关矛盾。良好的护患关系是护理工作的基础,刚入院的患儿与护士的首次接触非常重要,要使患儿感到温暖和亲切,这关系着以后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护理人员要时常面带微笑,以便拉近护患关系。同时让患儿感觉到护理人员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运用各种方式与患儿交流,融洽医患关系。不但可以减少患儿心理负担,而且使护理工作顺利的开展。其次,护士长需要灵活性强,应变速度快,观察能力强,对于纠纷问题能很早的发现并对之进行相应的处理。能很早的制止过激的行为发生,要有较强的心理素质和冷静的处事心态,在危难面前不张皇失措。要临危不乱,而且能以冷静的心态面对患儿家长,心*气和的非常耐心的聆听家长的诉说,并且给予热情的安慰。必要时刻向家长鞠躬赔礼道歉,希望家长能够理解护理的难处,互相理解。

  三、总结

  以人为本在各个领域都是当今的热门话题,服务行业更是要提倡和注重人性化。而作为医院中重点的儿科护理工作,面对的是初生儿童患者,所以围绕以人为中心的工作宗旨,更是重中之重。它引导着儿科护理的方向,对儿科护理具有重要的影响。也只有坚持和贯彻了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儿科护理才能够更好的发展和前进。


社区护理论文3篇(扩展3)

——护理论文致谢

护理论文致谢1

  研究生三年时间转瞬即进,在这最后的半年里,回想这三年来的点点滴滴,我心中充满了感激与感动。最感谢的是我的导师XX教授,她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并且从课题的选择到项目的最终完成,X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也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我的每一步成长与进步都寓不开X老师的教导。X老师不仅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同时还在思想、生活上给我以无微不至的关怀,教会我生活与工作的道理,在此谨向X老师致以诚擎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衷心感谢接受我访谈的各位专家们,是你们的不吝赐教与专业建议帮助我最终完成了课题,保障了我课题的科学性与专业性。另外还衷心感谢接受我**的医院的护士长与患者们,谢谢你们对我课题找工作的酷合与帮助。

  衷心地感谢护理学院的**和老师对我们的`精也培养和教育。在此,我还要感谢在一起愉快的度过研究生生活的护理学的姐妹们,正是由于你们的帮助和**,我才能克服一个一个的困难和疑惑,直至本文的顺利完成。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攀的谢意!

  我还要感谢培养我长大含辛茹苦的父母,谢谢你们!

  最后,我要向百忙之中抽时间对本文进行审阅,研究和参与本人论文答辩的各位老师表示衷心的感激。


社区护理论文3篇(扩展4)

——内科护理论文10篇

内科护理论文1

  据世界心脏联盟的统计,全球每病死3个人中就有1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全球每年因心脏病和中风病死的人数高达1750万。有专家指出,心脑血管疾病是目前我国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最高的疾病,每12s就有1人因中风或心肌梗死而倒下。我国每年约有30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占全部病死人数的40%左右。近5年来,心脑血管疾病病死率仍呈明显上升趋势。心血管疾病己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大部分心血管疾病都属于慢性疾病或反复发病,患者在医院经过治疗,度过急性发作期出院后,仍需要持续治疗,并需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有效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作,降低病死率。为此,本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101名即将出院的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旨在了解其对回归社会后连续性护理相关知识的认知状况,从而为临床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护理人员专业化培训提供理论依据,现将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20xx年1一8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我院3个心血管病区中即将出院的心血管疾病患者101例,其中男58例、女43例,年龄21~86血管疾病入院治疗,或在院期间确诊为心血管疾病;(2)经过临床治疗,符合出院指征;(3)自愿参加本**;(4)无精神疾病或智力障碍。101例患者的文化程度:本科10例,大专18例,高中及中专21例,初中30例,小学17例,文盲5例;职业:工人18例,农民7例,**30例,**12例,教师4例,公司职员11例,其他职业19例;疾病类型:冠心病53例,高血压31例,心肌梗死18例,心律失常11例,心绞痛11例,风湿性心脏病9例,其他疾病20例;其中患有一种心血管疾病者62例,患有两种及两种以上心血管疾病者9例;手术及治疗史: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7例,心脏换瓣手术5例,介入治疗5例。

  1.2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问卷内容包括两部分:(1)**对象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是否伴有其他慢性疾病、手术史及吸烟饮酒史等20项;(2)心血管疾病患者连续性护理知识和技能**表,包括疾病相关知识(含9个条目)、治疗相关知识(含13个条目)、康复相关知识(含27个条目)以及社会生活知识(含13个条目)等4个一级维度共62个条目。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评分:非常熟悉计5分,比较熟悉计4分,熟悉计3分,比较陌生计2分,完全不知道计1分;得分越高表示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越好。问卷经2位护理教育专家和3位临床护理管理专家审阅后修订而成,内容效度为0.84,Cronbacha系数为0.96。各病区指定专人发放和回收问卷。**前,由研究者对发放问卷的人员进行集中培训,使其了解问卷的设计原则、**目的及填写要求。在患者即将出院时,**人员向患者说明**的目的和意义,征得同意后请患者以无记名方式自行填写问卷。因视力等原因不能自行填写的患者,由工作人员逐条阅读并向其解释后,根据患者的选择代为填写。本次**共发放问卷101份,回收有效问卷101份,有效回收率为100.00%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形式表示。

  2结果

  2.1患者对连续性护理知识和技能的总体认知情况。101例患者62个条目得分集中在3分左右,提示患者对连续护理知识和技能的认知总体处于基本熟悉和了解的水*。其中得分最低的条目为“知道安装起搏器后的注意事项”,得分为(2.48±1.70)分;最高为‘我感觉自己的生活很有意义”,得分为(3.57±1.12)分,两者均属于“康复相关知识”维度。

  2.2患者连续性护理知识和技能各维度的得分。疾病相关知识的9个条目,患者掌握较好的心血管疾病相关知识是发病时的处理方法、复诊前的准备工作和复诊时间等,但对复诊指征、检测恢复状况、心功能评估等较为专业的知识掌握不理想。

  2.2.2患者对治疗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治疗相关知识的13个条目中,患者对服药方面的知识掌握较好,对伤口护理方面的知识掌握较差。2.2.3患者对康复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康复相关知识的27个条目中,患者对心理、饮食及睡眠等方面的掌握较好,对康复锻炼、起搏器使用的注意事项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不理想。

  2.2.4患者对社会生活知识的认知情况。社会生活知识的13个条目中,患者对临终关怀和社会交往方面的知识掌握较好,但对保险与法律方面知识的掌握较为欠缺。

  3讨论

  3.1心血管疾病患者对连续性护理的认知状况不容乐观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住院治疗后即将出院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对于自己回归社会后需要掌握的连续性护理的认知水*总体处于基本熟悉的程度,得分为2.48~3.57分,*均(2.70±0.81)分,***12个条目得分低于3.00分,提示心血管疾病患者普遍缺乏连续性护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尚未完全具备回归社会后实施有效自我护理的能力,不利于其疾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究其原因,可能是我国连续性护理工作起步较晚,尚未在社区和基层医疗机构普及,大型医院与社区医疗机构没有形成畅通的患者交接和信息传输渠道,患者没有形成出院后需要继续完成后续的治疗和自我护理的意识,没有主动获取疾病治疗和康复相关知识的习惯。此外,我国患者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覆盖面较窄,目前的健康教育主要针对疾病本身的防治和护理,从护理管理者到临床护士都对慢性病健康教育缺乏全面的认识。因此,亟待建立较为完善的贯穿疾病“预防-治疗-康复”始终的系统的健康教育模式。

  3.2心血管疾病患者连续护理认知的各维度分析

  3.2.1心血管疾病患者对疾病基础知识掌握较为理想由表1可知,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疾病相关知识9个条目的得分均高于3.00分,达到了熟悉的程度,但是离非常熟悉的程度仍有差距。可能是因为大部分心血管疾病均属于慢性病,且一些患者同时罹患多种疾病,长期的治疗使得患者对自己所患疾病有了一定了解,尤其是发病时的处理方法、复诊准备和时间等重要知识掌握较好,提示患者的认知水*与其获取知识的意愿有关。

  3.2.2心血管患者掌握的用药知识优于伤口护理

  前3位均属于用药方面的知识,而后3位均是伤口护理知识。可能是因为服药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治疗方式,该类疾病患者往往需要长期联合用药,才能使得相关检测指标达到要求;与介入治疗、手术等有创治疗方式相比,药物治疗更受患者及家属的欢迎,能够被接受,并作为长期的治疗**被坚持,并不断摸索总结适合自己的用药方案。同时,用药指导作为医院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在长期的实践与摸索中己经形成了较为规范、科学的教育模式,而造口、伤口等专业化护理起步较晚,尚未形成成熟的教育方式,且手术等一些会给患者体表形成伤口的治疗方法在绝大多数患者而言只接受一次,既没有经验,又没有长期接受该方法治疗的心理准备,因此,获取该类知识的意愿不强,进而导致其认知水*较低。

  3.2.3心血管患者对康复知识的掌握水*参差不齐表3显示,62个条目中,得分最高和最低的条目都属于康复知识维度。心血管疾病患者对康复充满了信心,且对饮食、睡眠等生活常识了解较多,但是没有针对性掌握所患疾病的康复知识,不能恰当把握各种活动的节点,难以循序渐进地开展康复锻炼,尤其是对安装起搏器、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必须远离磁场,不能进行核磁检查等特殊要求及其注意事项了解较少。可能是因为上述内容大都是患者出院后面临的问题,住院治疗期间未涉及到。因此,护士没有针对上述内容给予系统、全面的健康教育,而是将宣教的重点放在疾病本身和患者住院阶段的治疗和护理上。这一现象说明连续性护理的理念尚未在护理人员中普及,目前临床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的仅是阶段性的健康教育,护理的连续性往往因患者的出院而中断,强调以患者自我管理为前提的疾病管理,即全民医疗干预和沟通活动开展仍不理想。

  3.2.4心血管患者的社会生活知识有待提高由表4可知,心血管疾病患者对临终时医疗机构的选择权等临终关怀知识较为了解但对保险知识、种类、如何*等保险与法律知识的了解较欠缺。究其原因,可能是随着我国人民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步入老龄化社会的现况和**的频繁报道,使得大众对临终关怀不再排斥,而是采取一种直面的态度并逐渐认同;而保险种类繁多、保障医疗消费者的法律法规知识普及面窄等因素,导致心血管疾病患者在选择保险种类和利用法律保障自己合法权益方面显得茫然,这仍是医院健康教育与社区连续护理有效衔接的薄弱点。

  3.3管理对策健康教育是应该坚持不懈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实施的基本措施,是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病的主要原因161,只要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可以从根本上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1:7。因此,加强和规范健康教育是提高心血管疾病患者对连续护理认知水*的有效途径。选择高素质的护理人员开展健康教育,通过有效的健康教育,指导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病死率。也可直接深入社区,或与社区合作,开展康复知识讲座和法律、保险常识普及工作,在随访的同时也实现了对患者的连续性的评估。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有效结合,重点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将护士口头教育的枯燥形式转变为多样化的健康教育方式,可采用患者现身说法等经验共享的方式19,为患者传递综合性的教育内容。在健康教育过程中注重效果评价,将健康教育的最佳效果定位在能否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才能保证健康教育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使患者真正受益。

  综上所述,目前心血管疾病患者对连续性护理的认知水*亟待提高,强化患者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至关重要。鉴于目前社区护理发展不*衡,社区的护理资源十分有限,社区康复护理指导不能实现有效地延续提倡医院应该规范对患者在院期间的连续性护理知识的教育,通过规范的健康教育使其实现自我护理,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效引导患者树立连续护理观念,是满足患者连续护理需求、改善护理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

内科护理论文2

  摘要:目的应用风险管理对心内科疾病护理质量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将本院在20xx年收治的心内科住院患者其中60例作为研究资料,对全部患者应用风险管理措施,比较管理前后的护理质量。结果在实施护理风险管理之后,患者对护理的投诉与产生护理差错比例等方面与干预前进行比较,显著的要比实施前低,经统计,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在护理质量方面,实施后要显著的好于实施前,经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区管理、护士的服务态度、服务规范与患者的满意度等方面,实施后比实施前要高,经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心内科疾病临床护理中应用风险管理,能够取得较佳的护理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心内科;护理管理;护理质量

  0引言

  心内科收治的大多是病情危重的患者,他们一般发病较急,病情复杂多变,对他们实施护理是比较重要的。若护士对患者护理不当,不仅对患者生命产生威胁,还会使护患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严重影响医院的声誉。本文将本院在心内科的住院患者应用风险管理措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将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本院在20xx年收治的心内科住院患者其中60例作为研究资料,其中,男性患者为40例,女性患者为20例。患者的年龄为32—74岁,患者的*均年龄为58.5岁。全部患者都实施风险管理护理措施。

  1.2方法

  风险管理措施主要内容为:(1)要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能够有效的防范差错事故的发生,这是保证护理安全的重要基础。我们要根据本院的心内科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相关的安全管理、意外处理等**,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2)提升护士的业务水*,要不断提高护士的综合素养和技能,要对风险管理的内容进行深入的了解,使护士深刻的掌握核心技能,要随时保持应急的状态,医院要定期对护士进行相关内容的培训。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中若有问题产生要及时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并及时进行解决,这样护士的服务能力提高了,护理质量显著的提升了。(3)开展定期风险护理培训,使护士对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有所提高,拓展护士的知识面,完善护士的知识结构,针对心内科护理的'风险因素,护士要进行及时的分析,并及时找出潜在的风险,使护士的风险意识不断提高,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率。(4)**护患关系,护士在*时的护理工作中要多与患者进行沟通,护士要掌握科学的护理技巧,多安慰患者、鼓励患者,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预防危险事件的发生。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s)表示计量资料,应用t进行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比较经2进行检验。

  2结果

  结果为:与实施风险管理之前比较,患者的投诉率和护理差错发生率在实施后都显著的降低了,患者对护士的护理满意度都显著的提高了,在病区管理、服务态度与规范性方面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这就表明:在心内科为患者实施风险管理之后,护士的风险防范意识有效的提高了,经过相关的培训与学习,护士的业务技能熟练了,面对风险事件的能力得到了显著的增强,使护患沟通更加的畅通了,产生的医疗纠纷明显减少[1,2]。

  3讨论

  心内科是医院的重要科室,心内科收治的患者大多是病情危急、复杂的,患者的病情变化快,常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心内科也是比较容易发生安全隐患的科室,对患者的疾病治疗是不利的。心内科发生安全隐患的主要原因为:一些护士的法律意识不强,在护理中不认真履行“三查七对”原则,不按照相关的护理规范进行操作,还有的就是护士的操作技术不娴熟,或是护士的主观因素造成风险事件的发生。一些护士对与护患沟通的重要意义没有清楚的认识,*时不与患者进行交流,或是和患者说话的态度不好,语气生硬,进而产生护患纠纷。因此,将风险管理应用于心内科临床护理中意义是重大的,应引起我们的重视。风险管理主要指的是对临床实践中的一些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处理、评价,降低医疗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护患关系[3]。本文我们对本院收治的心内科的住院患者作为研究的一般资料,对这些患者我们实施了风险管理措施,对本科的护士进行了相关的培训指导,让他们具备较全面的风险管理知识与意识,然后他们就可以用自己的专业技术去为患者服务,还有就是护士注重与患者的交流沟通,在*时的工作中多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态度要和蔼,语言要和气,让患者感受到温暖的力量,护士要详细了解患者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为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让患者信任护士,积极的配合治疗与护理,从而减少危险事件的发生率。我们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到的结果为:护士在为患者实施了护理风险管理之后,患者对护士的投诉率和护士发生的护理差错几率都显著的降低了。这就使得护理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患者得到了全面的护理。此外,在病区管理、护士的服务态度、服务规范与患者的满意度等方面,实施风险管理之后比实施前要高了许多,护士的服务态度有了较大的转变,面对风险的态度也有了较好的转变,患者对护士充满了信任,护患关系达到了**。通过本文的研究证实,在心内科疾病临床护理中应用风险管理,能够取得较佳的护理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郭艳.基层医院不安全易发因素分析及管理对策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xx,16(16):117.

  [2]王德凤.护理风险管理在内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运用效果评价[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xx,16(09):80.

  [3]吴志仙.护理标识在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实践和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xx,15(78):26.

内科护理论文3

  据世界心脏联盟的统计,全球每病死3个人中就有1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全球每年因心脏病和中风病死的人数高达1750万。有专家指出,心脑血管疾病是目前我国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最高的疾病,每12s就有1人因中风或心肌梗死而倒下。我国每年约有30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占全部病死人数的40%左右。近5年来,心脑血管疾病病死率仍呈明显上升趋势。心血管疾病己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大部分心血管疾病都属于慢性疾病或反复发病,患者在医院经过治疗,度过急性发作期出院后,仍需要持续治疗,并需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有效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作,降低病死率。为此,本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101名即将出院的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旨在了解其对回归社会后连续性护理相关知识的认知状况,从而为临床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护理人员专业化培训提供理论依据,现将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2009年1一8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我院3个心血管病区中即将出院的心血管疾病患者101例,其中男58例、女43例,年龄21~86血管疾病入院治疗,或在院期间确诊为心血管疾病;(2)经过临床治疗,符合出院指征;(3)自愿参加本**;(4)无精神疾病或智力障碍。101例患者的文化程度:本科10例,大专18例,高中及中专21例,初中30例,小学17例,文盲5例;职业:工人18例,农民7例,**30例,**12例,教师4例,公司职员11例,其他职业19例;疾病类型:冠心病53例,高血压31例,心肌梗死18例,心律失常11例,心绞痛11例,风湿性心脏病9例,其他疾病20例;其中患有一种心血管疾病者62例,患有两种及两种以上心血管疾病者9例;手术及治疗史: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7例,心脏换瓣手术5例,介入治疗5例。

  1.2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问卷内容包括两部分:(1)**对象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是否伴有其他慢性疾病、手术史及吸烟饮酒史等20项;(2)心血管疾病患者连续性护理知识和技能**表,包括疾病相关知识(含9个条目)、治疗相关知识(含13个条目)、康复相关知识(含27个条目)以及社会生活知识(含13个条目)等4个一级维度共62个条目。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评分:非常熟悉计5分,比较熟悉计4分,熟悉计3分,比较陌生计2分,完全不知道计1分;得分越高表示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越好。问卷经2位护理教育专家和3位临床护理管理专家审阅后修订而成,内容效度为0.84,Cronbacha系数为0.96。各病区指定专人发放和回收问卷。**前,由研究者对发放问卷的人员进行集中培训,使其了解问卷的设计原则、**目的及填写要求。在患者即将出院时,**人员向患者说明**的目的和意义,征得同意后请患者以无记名方式自行填写问卷。因视力等原因不能自行填写的患者,由工作人员逐条阅读并向其解释后,根据患者的选择代为填写。本次**共发放问卷101份,回收有效问卷101份,有效回收率为100.00%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形式表示。

  2结果

  2.1患者对连续性护理知识和技能的总体认知情况。101例患者62个条目得分集中在3分左右,提示患者对连续护理知识和技能的认知总体处于基本熟悉和了解的水*。其中得分最低的条目为“知道安装起搏器后的注意事项”,得分为(2.48±1.70)分;最高为‘我感觉自己的生活很有意义”,得分为(3.57±1.12)分,两者均属于“康复相关知识”维度。

  2.2患者连续性护理知识和技能各维度的得分。疾病相关知识的9个条目,患者掌握较好的心血管疾病相关知识是发病时的处理方法、复诊前的准备工作和复诊时间等,但对复诊指征、检测恢复状况、心功能评估等较为专业的知识掌握不理想。

  2.2.2患者对治疗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治疗相关知识的13个条目中,患者对服药方面的知识掌握较好,对伤口护理方面的知识掌握较差。2.2.3患者对康复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康复相关知识的27个条目中,患者对心理、饮食及睡眠等方面的掌握较好,对康复锻炼、起搏器使用的注意事项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不理想。

  2.2.4患者对社会生活知识的认知情况。社会生活知识的13个条目中,患者对临终关怀和社会交往方面的知识掌握较好,但对保险与法律方面知识的掌握较为欠缺。

  3讨论

  3.1心血管疾病患者对连续性护理的认知状况不容乐观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住院治疗后即将出院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对于自己回归社会后需要掌握的连续性护理的认知水*总体处于基本熟悉的程度,得分为2.48~3.57分,*均(2.70±0.81)分,***12个条目得分低于3.00分,提示心血管疾病患者普遍缺乏连续性护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尚未完全具备回归社会后实施有效自我护理的能力,不利于其疾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究其原因,可能是我国连续性护理工作起步较晚,尚未在社区和基层医疗机构普及,大型医院与社区医疗机构没有形成畅通的患者交接和信息传输渠道,患者没有形成出院后需要继续完成后续的治疗和自我护理的意识,没有主动获取疾病治疗和康复相关知识的习惯。此外,我国患者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覆盖面较窄,目前的健康教育主要针对疾病本身的防治和护理,从护理管理者到临床护士都对慢性病健康教育缺乏全面的认识。因此,亟待建立较为完善的贯穿疾病“预防-治疗-康复”始终的系统的健康教育模式。

  3.2心血管疾病患者连续护理认知的各维度分析

  3.2.1心血管疾病患者对疾病基础知识掌握较为理想由表1可知,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疾病相关知识9个条目的得分均高于3.00分,达到了熟悉的程度,但是离非常熟悉的程度仍有差距。可能是因为大部分心血管疾病均属于慢性病,且一些患者同时罹患多种疾病,长期的治疗使得患者对自己所患疾病有了一定了解,尤其是发病时的处理方法、复诊准备和时间等重要知识掌握较好,提示患者的认知水*与其获取知识的意愿有关。

  3.2.2心血管患者掌握的用药知识优于伤口护理

  前3位均属于用药方面的知识,而后3位均是伤口护理知识。可能是因为服药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治疗方式,该类疾病患者往往需要长期联合用药,才能使得相关检测指标达到要求;与介入治疗、手术等有创治疗方式相比,药物治疗更受患者及家属的欢迎,能够被接受,并作为长期的治疗**被坚持,并不断摸索总结适合自己的用药方案。同时,用药指导作为医院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在长期的实践与摸索中己经形成了较为规范、科学的教育模式,而造口、伤口等专业化护理起步较晚,尚未形成成熟的教育方式,且手术等一些会给患者体表形成伤口的治疗方法在绝大多数患者而言只接受一次,既没有经验,又没有长期接受该方法治疗的心理准备,因此,获取该类知识的意愿不强,进而导致其认知水*较低。

  3.2.3心血管患者对康复知识的掌握水*参差不齐表3显示,62个条目中,得分最高和最低的条目都属于康复知识维度。心血管疾病患者对康复充满了信心,且对饮食、睡眠等生活常识了解较多,但是没有针对性掌握所患疾病的康复知识,不能恰当把握各种活动的节点,难以循序渐进地开展康复锻炼,尤其是对安装起搏器、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必须远离磁场,不能进行核磁检查等特殊要求及其注意事项了解较少。可能是因为上述内容大都是患者出院后面临的问题,住院治疗期间未涉及到。因此,护士没有针对上述内容给予系统、全面的健康教育,而是将宣教的重点放在疾病本身和患者住院阶段的治疗和护理上。这一现象说明连续性护理的理念尚未在护理人员中普及,目前临床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的仅是阶段性的健康教育,护理的连续性往往因患者的出院而中断,强调以患者自我管理为前提的疾病管理,即全民医疗干预和沟通活动开展仍不理想。

  3.2.4心血管患者的社会生活知识有待提高由表4可知,心血管疾病患者对临终时医疗机构的选择权等临终关怀知识较为了解但对保险知识、种类、如何*等保险与法律知识的了解较欠缺。究其原因,可能是随着我国人民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步入老龄化社会的现况和**的频繁报道,使得大众对临终关怀不再排斥,而是采取一种直面的态度并逐渐认同;而保险种类繁多、保障医疗消费者的法律法规知识普及面窄等因素,导致心血管疾病患者在选择保险种类和利用法律保障自己合法权益方面显得茫然,这仍是医院健康教育与社区连续护理有效衔接的薄弱点。

  3.3管理对策健康教育是应该坚持不懈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实施的基本措施,是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病的主要原因161,只要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可以从根本上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1:7。因此,加强和规范健康教育是提高心血管疾病患者对连续护理认知水*的有效途径。选择高素质的护理人员开展健康教育,通过有效的健康教育,指导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病死率。也可直接深入社区,或与社区合作,开展康复知识讲座和法律、保险常识普及工作,在随访的同时也实现了对患者的连续性的评估。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有效结合,重点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将护士口头教育的枯燥形式转变为多样化的健康教育方式,可采用患者现身说法等经验共享的方式19,为患者传递综合性的教育内容。在健康教育过程中注重效果评价,将健康教育的最佳效果定位在能否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才能保证健康教育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使患者真正受益。

  综上所述,目前心血管疾病患者对连续性护理的认知水*亟待提高,强化患者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至关重要。鉴于目前社区护理发展不*衡,社区的护理资源十分有限,社区康复护理指导不能实现有效地延续提倡医院应该规范对患者在院期间的连续性护理知识的教育,通过规范的健康教育使其实现自我护理,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效引导患者树立连续护理观念,是满足患者连续护理需求、改善护理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

内科护理论文4

  摘要:

  目的对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从而减少护理过程中风险事件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80例心血管内科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将其作为对照组,对其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心血管内科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在临床护理中应用相应的不安全因素防范对策进行护理。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风险事件发生情况以及风险事件发生原因。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风险事件发生率为1.25%,对照组患者的风险事件发生率为7.5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而风险事件发生的原因主要为患者自身因素、护理人员因素以及护理环境因素。结论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及时对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防范对策,可有效减少护理风险事件以及护患纠纷的发生。

  关键词:

  心血管内科;护理;不安全因素;防范对策

  0引言

  心血管疾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以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发病居多[1]。**来,随着人们生活水*的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每年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数逐渐增多并且有向年轻化发展的趋势,严重威胁着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以及生命安全[2]。临床上引发心血管疾病的病因很多,如高血压、糖尿病、血液粘稠、吸烟酗酒等,以上几类人群的心血管发病率**高于正常人[3]。对于心血管病患者,及早发现、及早治疗是提高治疗效果以及促进预后的关键。但是在患者的治疗中,临床护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安全因素也会影响到患者的治疗效果。为了规避这种护理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保证患者的临床治疗顺利进行,本院对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范对策,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80例心血管内科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将其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患者44例,女性患者36例,年龄44-81岁,*均(62.3±3.1)岁;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心血管内科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性患者46例,女性患者34例,年龄42-79岁,*均(62.1±2.9)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回顾性分析心血管内科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对其中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具体如下:

  1.2.1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

  1.2.1.1护理人员因素

  由于心血管内科患者多数病情复杂且变化较快,要想使患者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护理人员不得不投入更多的精力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工作,这就导致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的工作劳动强度更大且心理压力更重,进而使得她们对护理工作产生厌烦、倦怠的心理,反映在工作中就是工作责任心不强,对待工作没有耐心,不能严格执行工作**以及操作流程,因此容易导致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4]。而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以及操作技能不过关也是导致风险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

  1.2.1.2患者自身因素

  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除了与护理人员有关之外,与患者自身的配合程度也有一定的关联。由于心血管疾病病情容易反复,使得患者常常会存在一定的消极情绪,有些患者甚至不能够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以及护理,不能很好地遵从医嘱,从而导致治疗效果大打折扣,甚至为病人的病情带来不利的影响。

  1.2.1.3环境因素

  心血管内科是医院的重要科室,住院人数较多,并且患者的年龄普遍较大,因此患者在住院治疗过程中更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5]。同时如果对患者的住院环境管理不善,也容易发生风险事件。如地面湿滑容易发生患者滑倒事件,从而导致患者病情加重,引起护患纠纷的发生。

  1.2.2防范对策

  1.2.2.1加强对护理人员的职业培训

  在所有护理不安全因素中,因护理人员工作不足产生的风险事件占比最大,因此加强对护理人员的职业培训显得十分重要[6]。对护理人员的职业培训主要应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1)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定期对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使其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同时对于低年资护士可以采用带教的模式,由高年资护士对低年资护士进行护理指导,使其尽快成长为专业技术过硬的护理人员;

  (2)加强职业道德培训: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保证护理服务质量的重要前提,因此应加强对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增强她们的责任感,使她们在临床护理中始终保持工作的热情。

  1.2.2.2增强患者的护理

  依从性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动态并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同时对于患者提出的合理要求要尽量满足,以增强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与依赖感。同时告知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以及护理工作对其疾病转归的重要性,从而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

  1.2.2.3不断完善护理环境

  护理环境的不完善对患者的病情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因此医疗机构应加强对护理环境的管理工作,定期**专人对护理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进行规避,以确保患者就医环境的安全。1.3观察指标分析比较两组患者风险事件发生情况以及风险事件发生原因。

  1.4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应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行χ2检验,用(%)表示,当P<0.05时表示数据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风险事件发生率为1.25%(1/80),发生原因为患者自身因素;对照组患者的风险事件发生率为7.50%(6/80),其中护理人员因素造成的风险事件3例,患者自身因素造成的风险事件2例,环境因素造成的风险事件1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心血管内科是医院的重要科室,同时对护理质量的要求也较高,然而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常常会存在一些不安全因素为患者的治疗带来不利的影响[7,8]。为了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保证患者的就医安全,本研究通过对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结果表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下降,同时医患纠纷的发生也**减少,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蓓.心血管内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6,1(08):43,46.

  [2]董泽芹.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6,15(09):111-113.

  [3]徐敏.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23):121-122.

  [4]宋建华.论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管理防范[J].*卫生产业,2015,13(21):101-103.

  [5]王玉美.心血管内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与防范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5,21(01):75-76.

  [6]申时艳.心血管内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4,13(04):100-102.

  [7]陶莉,赵岩,吴丽香,等.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J].中外医疗,2013,33(34):169-170.

  [8]陶伟丽.心内科住院患者护理安全隐患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3,13(4):339-339.

  作者:张毓单位: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内科护理论文5

  第1篇:脑内科护理教学模式的探讨

  社会不断繁荣的今天,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从而带动护理教学质量上的进步,但是由于社会文化大繁荣的情况下,护理实习生(简称为护生)的多样化、多元化及素质多重化等问题也接踵而至[1]。怎样使护生自身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技能及素质提高的同时,也给临床护理带教水*带来新的提高是当今护理带教工作的重中之重[2]。结合本院脑内科实际护理带教工作情况,选取本科室20xx年1月-20xx年1月实习的98名护生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多元化带教模式,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根据本院脑内科实际情况,选取20xx年1月-20xx年1月来本科室实习的98名护生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报到时间分为传统组49名,其中男7名,女42名,*均年龄(20.0±2.5)岁,本科生26名,大专生23名;多元组49名,其中男5名,女44名,*均年龄(21.0±3.5)岁,本科生31名,大专生18名。两组护生年龄、性别、**、成绩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传统组护生报道第1天由带教老师**引领其熟悉科室环境,了解科室的规章**;再由各自带教老师对护生实施教学。传统组教学模式中以传授理论知识为重点,以教育部指定的大纲课程进行授课,以带教老师排班次时间为授课时间;教学模式呈现灌输式教学。带教老师只需要对护生进行入科宣科、讲授知识及以老师为主的查房方式,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教学模式。

  多元组根据脑内科疾病及护理方面采用多元化带教模式,提升带教效率和护生的实习质量及满意度。(1)护生入科时每人进行入科理论知识和临床实际操作考试,这样有利于带教老师有重点的进行教;再者选取本科室责任心强、专业技能高的护士担当带教工作。对护生的临床工作采取一对一的带教方法,一方面,有利于师生间的了解与熟悉以便开展工作;另一方面,增加带教老师的责任感避免教学内容上的重复性。从而增强带教工作的针对性。(2)入科宣科时要认真仔细,针对本科室实习生的入科时间长短问题,本科室进行分别对待。新护生入科宣科的内容为主要介绍科室人员及环境、病区及监护区管理、疾病种类、教学内容及科室规章**。老护生(实习时间大于3个月)减少对科室环境的了解,增加其对病区及监护区的了解。带教老师至少每周1~2次系统授课及教学查房,针对日常带教过程中对介绍疾病的不系统,在系统授课中利用图片、视频、多**等形式将脑内科专科疾病护理进行介绍,并加入教学查房避免护生在授课前未遇到此类疾病护理,从而使护生更加直观全面的掌握本科室疾病护理内容。(3)带教老师每日随机抽查护生问题作为*时成绩的一部分,从而提高护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避免出科考的应试考试性。每周结束后科室进行考核,成绩作为出科考试成绩的一部分。既稳固护生的理论知识和护理操作又**带教老师的工作完成情况。

  1.3观察标准及效果评定观察标准比较两组理论知识、临床实践技能的掌握程度及带教老师对护生的满意度。

  效果评定成绩: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技能操作(病历分析及脑内科体格检查)均100分制。满意度标准,满意:护理方式得当,患者依从性良好,护理态度认真;一般:护理方式正确,患者依从性较好,护理态度一般;不满意:护理方式欠佳,患者依从性差,护理态度较差。总满意度=满意+一般。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比较采用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护理操作成绩比较两组理论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组临床实践护理操作能力成绩低于多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医疗工作中,护理工作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医疗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护理人员的培养对护理工作有着极大的影响力,这要求带教老师在教学水*和教学模式的改变。多元化带教模式的出现不仅提高带教老师的工作效率而且也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及临床实践技能的掌握。有研究表明[3-4],多元化带教模式有利于护生在实习过程中的感性认识,通过真实案例及带教老师生动的讲解从而对理论知识的全面掌握和实践技能的熟练应用,做到教学立体化、形式多元化。多元化带教模式还有利于调动护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长久以来,传统的带教工作基本上采用以护生被动学习模式进行,导致护生没听讲、没听懂等问题时有发生。这不但在资源上、时间上造成浪费,而且在学习质量上也难以提高。多元化带教模式,通常会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中的案例结合,更具有吸引力,从而扩大护生知识层面。多元化带教模式更加有利于师生关系融洽,既能使彼此相互熟悉方便带教工作的开展又能增加带教老师的责任感减少护生对学习的抵触情绪,提高学习效率。

  脑内科临床实践与其他临床科室相比其专业性较强,且涉及广泛、内容复杂抽象,很难让护生理解;多数理论和技能要以解剖为基础,跟需要掌握脑及神经的生理病理状况等内容;疾病种类及临床案例繁杂多变,从而导致护生在短时间内很难掌握和了解。使其产生了畏惧心理,影响护生的学习积极性。

  本研究以本院脑内科20xx年1月-20xx年1月实习的98名护生为研究对象,结果显示,多元组及传统组的理论知识考核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实习效果满意度和实践技能考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满意度多元组为95.92%,传统组为87.76%,与李韶彬[5]不同带教模式在神经内科的应用效果的研究结果大体一致,说明脑内科护理带教工作应用多元化模式可更好的使护生更好掌握临床实践技能和理论知识,促进师生关系提高学习质量和成绩,值得脑内科临床带教工作中的应用。

  第2篇:脑内科患者中护理干预的治疗

  通过**发现,大部分患者由于环境的改变、疾病的煎熬及对病情的担心等原因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问题。同时低质量的睡眠,不仅不能促进病情的康复,还可能诱发其他的心血管疾病,所以患者应配有专门的护理人员时刻观察患者的睡眠情况,并采取有效的方式对该状况进行缓解和治疗。本文就此问题进行研究,现将结果公布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采集20xx年1月~20xx年9月在我院接受并进行治疗的7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70例研究患者分别划分成实验组35例研究对象,对照组35例研究对象。

  1.2方法心理干预护理实验组应用普通护理与心理护理相互结合的方法进行全方位护理,对照组进应用普通护理进行对照试验,在护理的3w后将患者的预后效果,和睡眠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具体的过程是在患者入院时,应用微笑面对患者,为患者详细讲解治疗的基本流程与如何配合治疗的完成,这样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的不良情绪与抵制心理。同时也可以给与患者良好的服务,并及时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搜集患者的病史。

  干预生活环境①患者的房间应及时消毒,保证卫生与通风条件,冬天应注意取暖。②对患者房间的基本温度和相对湿度进行有效的**,保持患者舒服的同时避免细菌滋生。③应该严格的**患者的活动应注意多休息,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帮助患者病情的康复。④患者应配合主治医生的治疗方案,按时的服药,注意不能饭前服药,应饭后服药,这样可以提高药物的有效率和被利用率,应注意服利尿药辅助治疗,同时时刻有记录患者的睡眠时间长度与睡眠深度,注意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患者出现异常应及时治疗。

  睡眠卫生干预确证患者的睡眠境况对疾病的治疗不会产生显着性的影响,不应当对患者的睡眠习性进行过多的抑制与变化。患者在睡眠时应使用舒适的**姿态,整理好枕头的高度与宽度等,对服饰应加以注意,穿着宽松柔软舒适的睡衣,冬季注意保暖避免出现着凉及风寒现象对疾病生成不良影响。医护人员应当对患者进行饮食引导,尽可能禁止食用具有刺激性的食品,尤其是晚餐一定要尽早进食清淡,避免饮食不当造成对睡眠的影响。

  镇定催眠药品的使用干预指导眠质量较差患者在服用催眠药品之后能够短暂的改进情况,但如若对此种药品中止使用那么将会产生反跳式失眠现象,如若长时间使用此药品,也许会对此药品产生依赖性,所以,对此患者在使用镇定催眠药品的过程中医护工作者应在正确用药环节对其进行指导,要多加关注患者使用催眠药品之后的治疗效果与病症情况,避免出现不正确服药情况。

  1.3睡眠情况检测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对患者的睡眠情况实行检测,并且PSQI最少为0分,最多为21分,并且PSQI>7分可以当做睡眠评定的参照数据。

  1.4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16.0统计学数据表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数据采用(x±s)来体现,使用t进行验证,使用2进行验证,根据P<0.05作为差异,并且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护理前后PSQI积分的对比在进行护理之前,实验组与对照组PSQI积分的对比,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进行护理1~2w之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PSQI积分情况全部减少,实验组在进行护理1~2w之后,其PSQI积分情况较之于对照组显着性低,具有明显性差异,并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睡眠是处于人类生命活动中的一项十分关键的生理状态,其不只关系到人类身体的健康水*,并且在生理活动中也具备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在心脑内科进行诊治的患者因为病症影响以及使用利尿剂与抗高血压等药物的作用,因此睡眠障碍在心脑科患者中广泛存在。患者的生理机能因睡眠品质的高低而决定疾病恢复的速度,不良睡眠使患者出现很多不适及不良情绪,因而对治疗效果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对于疾病的康复产生不利的作用。

  在本研究中,通过分组实施护理干预并认真观察及进行数据统计组在对照组的条件上进行心理护理,让患者面对治疗的时够可以保持较佳的心态,在正常的环境下进行医治会使病症保持愉快的心情,为患者实施睡眠卫生以及镇静催眠药物应用指导,可以有效烦人了解患者的睡眠情况,使睡眠障碍减轻,睡眠水*提升。在护理之前,实验组以及对照组PSQI积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进行护理1、2w之实验组与对照组PSQI积分全部有所减少,实验组护理1、2wPSQI积分较之于对照组显着性低(P<0.05)。护理之前实验组以及对照组psqi≤7分的患者概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1、2w之后实验组与对照组PSQI≤7分的患者概率明显升高,实验组护理1、2wPSQI≤7分的患者概率较之于对照组显着性高(P<0.05),结果表明,心脑内科住院患者经过进行护理干预措施可以使睡眠获得显着性改善,对患者的康复有着积极而重大的作用。

内科护理论文6

  品管圈是由工作性质相同和互补的人组成的小圈团体,它的组成原则是人为本原则,是在大家都自愿的情况下自发组建起来的具有目的性、技术性和科学性的团体。而品圈活动则是指使用科学管理办法和工具,并通过一定程序对品圈人员进行管理,以达到激发人员积极参与相关活动的目的,使医院工作人员的个人素质、团队能力和工作效率得到明显提高。医院医护人员是与患者与医院医疗的传播体,护理人员的手是导致医院感染的媒介,据相关研究数据显示:因医护人员的手导致的医院感染占所有感染的32%,已经成为肿瘤内科疾病感染的主要途径。因此,该院选取20xx年10月—20xx年10月肿瘤内科护理人员18名,作为研究解决医护人员手感染问题的实验体,证实了手卫生是解决手感染问题的重要措施,做好手卫生不但有利于预防病原菌传播,还有利于**和降低医院感染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20xx年10月—20xx年10月在岗的肿瘤内科护理人员18名,年龄22~55岁,肿瘤内科护师主管4人,肿瘤内科护师6人,肿瘤内科护士8人;期**要求本科6人,大专12人;护龄2~10年10人,11~20 年 7人,>20年1人。

  1.2 方法

  1.2.1 成立品管圈 首先将自愿报名参加品管圈活动的医护人员组成品管圈小组,一共有14名组员,选出1名圈长、1名指导员和1名秘书,并运用头脑风暴法为拍品管圈小组命名,名字以积极乐观型为主,如微笑圈、呵护圈和护理圈等等。其次为品管圈小组提出品管圈主题,以小组人数为主收集14个主题,选出最符合该院的品管圈主题。最后,针对选出的主题制定合理的品管圈活动评价标准,其标准提出的目的是提高护士手卫生依从性。

  1.2.2 手卫生现状** 利用实地观察法了解医院护理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现状。实地观察中,观察人员应采用隐藏方式观察医院现场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情况,待观察结果出来后选取3名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对科室护理人员进行连续 3 周的手卫生观察,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到《手卫生依从性监测表》上[2]。然后对护理接触患者前、护理接触患者后、护理接触体液后、护理接触患者的手及物品进行无菌清洁操,并对手卫生执行情况进行分析,确定五大手卫生观察指征,计算出手卫生依从性。

  1.2.3 因素分析 要求品管圈小组成员使用头脑风暴法寻找致使手卫生依从性低的原因,并对相关原因进行详细分析,其分析出来的原因有18个,这些原因按影响主体不可以划分为人员因素、管理因素、设施因素和环境因素。根据该院护理人员手卫生实际执行情况,可以将主要影响因素最终确定为:①用水洗手麻烦、耗时;②医护人员手卫生意识不强;③医护人员对洗手指征不清楚;④手卫生执行过程无人监管;⑤手卫生执行力度不够;⑥手卫生奖罚**不够完善;⑦医护人员没有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4]。

  1.2.4 对策与实施 ①建立并完善监管机制及体系: 加强**小组的执行力,任命护士长为**小组组长,所有圈员都担任**员并实行轮流**制,相关品圈活动管理者要进行不定时随机检查,查看手卫生执行情况;②规范规章**和制定培训计划: 医院相关科室手卫生管理机制及体制都需要重新制定和完善,医院必须根据医院实际情况、与医学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国家对手卫生规定的相关标准,建设和完善监管机制及体系,实现对医护人员的合理监管。培训计划是指通过相关资料,如《手卫生的概念》《手卫生的重要性》和《洗手的指征》提高护理人员手卫生常识,并通过相关视屏为护理人员展示七步洗手法[5];③改善手卫生设施: 手卫生设施配备原则应坚持实用、方便和有效原则。实际手卫生过程中应尽量选择对手刺激小,有护肤成分的洗手液或快速手消毒剂;④做好宣传工作: 在医院所有的宣传栏、所有的洗手池旁等能够宣传的地方,都悬挂七步洗手法、六部洗手法和五步洗手法流程图,同时加强快速手消毒剂使用方法的宣传和教授。

  1.2.5 效果评价 ①有形效果评价:有形评价是医院对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力最常用的评价方式,有形效果评价是指医院根据相关手卫生指南、手卫生规范及手卫生标准等,制定符合医院护理人员实际情况的手卫生评价机制,重要是对品管圈活动前后手卫生依从性的评价;②无形效果评价:是通过圈员自填评分表,以此作为依据比较品管圈前后护理人员责任心、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凝聚力、积极性、品管手法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变化。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处理,采用 t检验,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对18名参加品管圈活动的护理人员进行长达72 h的手卫生执行情况观察,得出护理人员接触患者前、护理人员接触患者后、护理人员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及护理人员无菌清洁前的各项能力变化,分析并计算出相关指标。这些指标所需要 的参数有医院实际规模、及参与活动的人数、活动前手卫生执行人数、及实际手卫生执行人数,其中活动前手卫生执行次数1682人次,实际手卫生执行次数328人次,依从性为 19.50%,品管圈活动后,对 1366 人次进行手卫生执行情况观察,发现实际手卫生执行次数为 910人次,依从性为 66.11%。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详见表1。

  3 讨论

  3.1 品管圈有助于提高护理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活中医护人员对手卫生的认识度不高,不了解手卫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导致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不高,达不到****的手卫生标准,最终导致肿瘤患者被病菌感染。通过品管圈活动可以有效提高护理人员手卫生执行率,减低医院感染率46.61%。结果显示,该院肿瘤科在品管圈活动前的相关依从性分别为12.55%、18.86%、18.30%、10.16%、85.71%,手卫生依从性合计为19.50%。而通过品管圈活动后,圈员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都得到有效调动,使圈员通过多种措施了解手卫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效提高了五大洗手指征的手卫生依从性,其依从性分别提高到64.44%、42.86%、64.66%、90.83%、97.76%,手卫生依从性合计为 66.11%。

  3.2 品管圈有助于提升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品管圈活动的目的是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力和质量,通过品管圈不但找到了医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还通过科学管理模式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有效改进了手卫生执行方式和设施,提高了护理质量管理效率,是护理手卫生的有效管理方法。通过品管圈不但激发了科室护理人员参与护理质量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增强了护理人员的责任心,有效提高了护理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使护理人员自身价值得以实现。

  3.3 品管圈活动的不足

  品管圈活动还处于初始阶段,医护人员参与品管圈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医院医护人员缺乏品管圈活动经验,部分计划难以执行,并且已经执行的活动也不到位;手卫生依从性的检测时间及发现时间长,需要占用医护人员很多时间,并且需要观察的人才也比较多,医院无法提供大的场地共被观察的人员使用。总之,手卫生依从性的观察和分析需要消耗很多时间和空间。

  [参考文献]

  [1] 黄金姣,梁金清,李春莲,等.PDCA 循环管理在门诊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xx,13(4): 267-268.

  [2] 张月.品管圈在提高手术室护士手卫生依从中的应用[J]. 天津护理,20xx,23(1): 60-61.

  [3] 相健美,沈静华,严吉如.品管圈对提高肿瘤内科护理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研究[J]. 右江医学,20xx(5):603-606.

  [4] 马海霞.品管圈在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xx(4):621-622.

  [5] 郝贵枝.品管圈在改善护理品质中的应用现状[J].大众科技,20xx(2):73-76.

  *卫生产业 20xx年28期

内科护理论文7

  目前,肺炎属于呼吸内科比较常见的疾病,具有相对较高的发病率,从肺炎致病机制上来看,主要是因外邪侵袭入肺造成的肺失宣肃以及肺气不宣。为有效改善肺炎患者的预后情况,不仅要对肺炎患者进行及时治疗,还应实施必要的护理干预。根据相关研究显示,对呼吸内科肺炎患者实施中医护理的效果明显。为了探讨呼吸内科肺炎患者的中医护理效果,本文选取2013年11月至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呼吸内科肺炎患者80例作为对象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般资料:资料来源于2013年11月至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呼吸内科肺炎患者80例,观察组40例,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19~81岁,*均年龄(42.1±1.2岁;对照组40例,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20~82岁,*均年龄(42.5±1.4)岁;两组的基本资料没有显着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对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包括经常通风、保持室内整洁以及病情观察护理等,而观察组进行中医护理,措施如下。

  1.2.1对患者实施中医情志护理:中医上认为生理变化以及病理变化与患者精神活动存在密切关系,若长期精神刺激,将会引起人体气机逆乱以及阴阳失调。因此,患者应有效调整情志,以此增强正气,从而起到抵抗邪气的作用。此外,大部分肺炎患者由于对自己的病情不了解,经常会出现恐慌情绪、烦躁情绪以及情绪低落等情况,进而影响到患者疾病的治疗与身体的康复。这种情况下,护理人员要重视中医情志护理,多关心与尊重患者,加强交流沟通,对患者实施心理安慰与心理疏导,消除紧张心理,增强其依从性。护理人员还应向患者或者是患者家属详细讲解肺炎治疗的具体方法、注意事项等,使其对自己的病情更加了解,增强疾病治疗的信心与勇气。

  1.2.2对患者实施中医呼吸道护理:中医上肺主气,开窍于鼻,护理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呼吸道护理,应用鱼腥草药物吸入等方法促进痰液排出。针对轻咳患者,护理人员需轻拍侧背部,促排痰,避免窒息。对于无力咳嗽患者,需采用吸痰法把痰液吸出,以免邪气转移至心脏。

  1.2.3对患者实施中医出院指导护理:首先要对患者进行中医饮食指导,护理人员在患者出院之前需要指导其合理膳食,并多食用比较容易消化的食物,最大限度减轻其消化道负担。对于生冷食物、坚硬食物、肥腻食物与辛辣刺激性食物要禁止食用。其次,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中医生活指导,告知患者生活需规律,尽量避免体力劳动,加强锻炼;当患者口唇出现干裂的时候可以选择石蜡油实施润滑,针对疱疹患者可以利用浓度为百分之二的龙胆紫药物进行涂抹。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注意保暖,防止感冒,避免引起外邪入肺,最终加重患者病情。再次,护理人员要对患者实施必要的运动指导,患者要根据自身的实际病情变化情况与身体情况,科学选择运动项目,把握好形神俱养以及动静结合的原则。将情志以及运动相结合,具体的运动方式可以选择散步、慢跑以及打太极拳等。当患者出现异常情况的时候,需立即告知医生进行及时处理。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自制满意度**问卷,分为满意指90分以上、基本满意指80~90分以及不满意指80分以下。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对照组中,满意27例,基本满意6例,不满意7例,护理满意度82.5%,而观察组中满意34例,基本满意5例,不满意1例,其满意度97.5%,观察组的满意度比对照组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现阶段,肺炎是临床上相对常见的疾病,肺属于人体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器官,且上通鼻窍以及外合皮毛,非常容易受外邪的侵袭,具有"娇脏"之称。一旦发病,将会严重影响到患者的身心健康。因此,要重视肺炎的治疗,为改善预后,还需对患者应用护理干预,在中医护理中,护理人员可以借助对患者应用中医情志护理、中医呼吸道护理干预以及中医出院指导护理等,有效改善患者情志,保持呼吸顺畅,提升满意度。

  本研究中,两组满意度有明显差异沪<0.05),存在统计学意义。说明对肺炎患者实施中医护理,可以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效果明显。

内科护理论文8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20xx年6月-20xx年6月收治内科患者856例,其中男599例,女257例,年龄21~70岁,*均52.6岁。患者病症主要为呼吸系统、血液系统、心脑血管及风湿免疫疾病等。本科现有床位65张,其中重症床位5张,病床的利用率可达到98.57%。本科室目前共有护理人员31名,均为女性,年龄为20~42岁,*均年龄为31.4岁。其中,助理护士4名,护士15名,护师6名,主管护师6名;**分布为:大专21名,本科10名。

  1.2方法

  1.2.1规范护理服务过程,做到人性化、主动性、细致体贴

  在患者入院的时候,要注重“六个一”原则的遵守,帮助患者做好第一餐的定制工作,做好第一次的详细记录,以通俗简明的语言介绍一次住院环境,提供服务需求卡一张,为患者递一杯热水,对患者致以一声亲切的问候。对晨晚间的护理措施要严格执行,做好病房的清洁卫生工作,为患者提供一个清洁舒适的住院环境。认真落实等级护理服务措施。

  1.2.2认真开展健康教育

  因为内科病房病种比较繁杂,所以就对护理人员的疾病认识要求较高。护理人员要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对患者积极开展健康教育,促进护患关系**发展。

  1.2.3推行奖励**

  把临床护理及基础护理的项目都纳入到日常护理管理工作中来。推行由组长、护士长等级考核制,将患者满意度、病情观察情况、健康教育开展情况、基础护理实施等都纳入到考核中来,并对考核结果做好及时反馈,将考核结果同工资挂钩,分析本科室的问题及相关不安全的因素,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

  1.2.4转变护理理念

  充分发挥护士的潜能,推行APN模式排班**,并实施责任护士包干制及临床工作制等护理模式,保证护理工作的患者中心模式,对护理人员定期开展相关知识的培训学习,深化护理**的理解和学习,保证护理过程规范化和安全性。

  1.3观察指标

  将优质护理开展前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患者满意度、患者的健康知识了解程度、医生满意程度进行对比分析。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5.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通过实施优质护理,患者的患者满意度、医生满意度、健康知识普及率有明显的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讨论

  由于内科有老年患者比较多、慢性患者比较多等特点,所以在患者住院期间,他们对基础护理剂生活护理的需求比较高。通过实施责任包干制,开展优质护理,能够强化基础护理质量,提高护理水*,具有很重要的临床价值。优质护理服务的推行要按照患者的特点、及需要来实施,在实施过程中药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方案,所以是整体化的护理系统。优质护理的开展,不仅可以培养、促进护理人员整体思维的培养,帮助护理人员以患者为家人,作为朋友,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化和安全感,提高医院经济利益及社会效益。完善开展优化护理,深化护理观念,可以不断提高护理质量,激发护理人员的责任心,使护理人员保持认真的工作态度,认真开展护理工作,体现护理人员的社会价值和自身价值。总之,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不但能促进护患关系,提高护理服务水*,还能提高院方的医疗水*及服务能力,在临床上具有推广意义。

内科护理论文9

  摘要: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干预**科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于20xx年3月至20xx年11月收治的134例内科患者,随机分成常规组(n=67)和观察组(n=67)。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人性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生存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满意度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显著(P<0.05);和干预前比较,观察组和常规组生存质量评分均上升,且观察组上升幅度较常规组更大,差异显著(P<0.05)。结论人性化护理干预可提高内科患者护理满意度及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人性化护理;内科患者;生存质量;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医学技术也在与时俱进不断突破,人们对护理也有新的认知,有更高要求,常规护理已经不能达到患者要求的护理标准,由此提出人性化护理,这种护理模式以人为本,为患者提供更全面优质的护理措施,提高护理质量,加速患者恢复[1-2]。本研究通过对67例内科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干预,取得理想护理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xx年3月至20xx年11月收治的134例内科患者,随机分成常规组(n=67)和观察组(n=67)。常规组男37例,女30例;年龄40~76岁,*均年龄(61.2±7.5)岁;其中糖尿病21例、高血压15例、冠心病9例、其他22例。治疗组男35例,女32例;年龄41~78岁,*均年龄(62.7±7.3)岁;其中糖尿病18例、高血压13例、冠心病11例、其他2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组基础上采用人性化护理干预,主要包括:(1)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真心实意的为患者服务,做到积极、耐心。尊重患者,关心患者,尽量满足患者合理需求,制定人性化护理计划,为患者提供高效、全面护理服务。(2)营造舒适治疗环境,随时保持病房安静、干净、整洁、通风,及调整病房适宜温度,在实施涉及患者隐私的操作时,注意保护患者隐私。热情接待每一位新入院的患者,介绍病区环境,消除患者的紧张和陌生感。执行各项护理操作前都应做好解释工作并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理解和配合。(3)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技巧,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消除医患之间的陌生和距离感,及时发现患者的问题与需求并解决,提高患者满意度及依从性。(4)开展疾病知识教育,使患者更全面的了解疾病相关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主动与患者家属进行交流,关注他们态度的变化,予家属心理疏导,缓解长期陪同的厌倦心理。(5)制定饮食计划,根据患者病情,制定科学合理的营养餐,为患者提供充足的能量。营养餐以新鲜蔬菜为主,忌食油腻、辛辣、生冷等食物。(6)根据患者自身恢复情况,制定合理的康复计划,每日进行康复训练及适量运动,保障身体功能正常工作。(7)对患者进行出院指导,指导患者健康的生活及饮食习惯,注意事项,提高患者生存治疗,降低患者复发率。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生存质量和护理满意度。根据我院自拟的满意度**表及生存质量**表,由患者进行评分,总分0~100分,评分越高表示满意度及生存质量越高。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生存质量采用(±s)表示,采用t检验;满意度采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讨论

  **来,我**科疾病发病人数不断增加,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临床发现,在内科疾病患者实施有效护理干预,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3]。

  **来优质护理干预被逐渐应用于内科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可明显改善患者不良心理状态,提高患者依从性受到广大患者及临床医师的青睐[4]。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满意度及生存质量明显优于常规组,表明人性化护理明显可提高患者满意度及生存质量。分析原因:人性化护理是由常规护理发展衍生出来的全新护理理念,这种护理模式本着“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完全适应当下医学模式,同时为患者提供最优质、全面的服务,促进患者恢复身体健康。营造舒适的治疗环境及实施患者隐私操作时候,保证患者个人隐私,积极向患者介绍病区,消除患者对陌生环境的紧张情绪和陌生感。树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需求并给予解决,消除医患之间的距离感,从而提高患者依从性,为治疗做好基础。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提高患者对疾病知识的掌控性,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观,使患者保持优良的心理状态,消除患者对疾病的恐惧,并培养患者良好的生活习惯[5]。综上所述,人性化护理干预可提高内科患者护理满意度及生存质量,可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庆英.人性化护理在心内科中实施的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xx,33(3):667-669.

  [2]张爱英.人性化护理在神经内科病房中的应用效果[J].**显微外科杂志,20xx,36(17):92-93.

  [3]孙均芳.人性化护理在内科中的实施及其效果[J].河北医药,20xx,35(13):20xx-2071.

  [4]李帆,王娜妮.在内科护理中实施人性化服务的意义及作用[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xx,35(2):235-236.

  [5]唐红梅,刘瑞玲,孙志霞,等.人性化护理在内科中的实施及其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xx,32(7):1433-1434.

内科护理论文10

  摘要:

  目的讨和分析小儿内科护理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从而实现护患之间良好的沟通,提升小儿内科护理质量。方法采用问卷**的方式,**我院近2年以来在儿科就诊的168例患儿在护理方面的投诉情况,进行**和统计分析,针对问卷中显示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结果通过问卷**可以得到小儿内科护理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如护理人员频发护理错误、护理人员擅离职守、护理人员技术欠缺、医疗费用较高、护理态度厌烦等,针对这些问题对应提出解决策略,使得护理沟通问题得到有效缓解。结论小儿内科护理沟通是实现医疗服务高效性的主要实施者,应树立以患儿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水*,以科学适宜的方法安抚患儿情绪,做好院内患儿护理工作,同时注意家长的情绪安抚,规范化护理操作,提高小儿内科护理沟通的有效性。

  关键词:

  小儿内科护理;沟通;护理质量;有效性

  0引言

  **科患者身体健康状况的恢复来说,护理质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良好的护理不仅对患者的恢复作用较大,还对科室乃至医院的名誉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内科护理质量的提升与护患之间的沟通有着直接关系,特别是在小儿内科,患儿在就诊时往往会产生哭闹、焦虑,甚至是抵触行为,导致护患之间的沟通出现严重的障碍,再加上患儿家属出于对孩子的担心和爱护,常常也会与护理人员产生冲突,难以与护理人员进行良好的沟通[1]。所以,促进小儿内科良好护理沟通的实现,是构建优质护患关系的重要前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我院近2年来发生的168例小儿内科护理投诉情况为例,投诉的方式以患儿家属的口头投诉、满意度**以及院长热线为主,投诉人员均为患儿家属,被投诉者为小儿内科护理人员共计42人次。

  1.2**方法。本次**采用问卷的形式,针对小儿内科患儿家属投诉的主要内容进行统计和整理,**的内容包括小儿内科护理人员的态度、技术、是否擅离职守、医疗费用、护理差错等。

  2结果

  本次**共发放**问卷168份,问卷回收168份,有效问卷168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100%。**问卷的结果如表1所示,**结果表明,小儿内科护理沟通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在于护理人员频发护理错误,共28例,所占比例为16.7%;护理人员擅离职守,共42例,所占比例为25.0%;护理人员技术欠缺,共28例,所占比例为16.7%;医疗费用较高,共25例,所占比例为14.8%;护理人员态度厌烦,共45例,所占比例为26.8%。

  3讨论

  3.1小儿内科护理沟通中存在的问题。从本次**中可以看出,在小儿内科护理沟通过程中,最为常见的问题就是护理人员态度厌烦。这是因为在小儿内科就诊的患儿年龄较小,患儿哭闹现象非常频繁,护理人员对患儿态度容易产生厌烦,再加上护理人员工作责任感欠缺,并没有做到工作中以人本为的护理理念,由此产生了护患之间的沟通问题[2]。护理人员擅离职守、护理人员频发护理错误、护理人员技术欠缺也是造成小儿内科护理沟通问题的常见原因,这源自护理人员自身专业素养水*不高,当患儿发生突发状况时,护理人员没有及时进行护理,或者是采用了无效的护理方式,还有的护理人员甚至擅离职守,这些都引起了患儿家属强烈的不满,从而产生家属的投诉行为。还有的患者因为医疗费用较高而投诉,这是因为护理人员并没有提前将费用信息告知患儿家属,导致护患矛盾增加[3]。

  3.2小儿内科护理的问题解决对策。

  3.2.1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素养: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对护患之间的沟通来说至关重要,因此应要求护理人员树立以患儿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以科学适宜的方法安抚患儿情绪,做好患儿护理工作。具体来说,首先护理人员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改变护理态度,避免擅离职守和出现护理过失;其次护理人员应加强护理技术方面的培训,*时可以自主学习,也可以积极参加各类护理知识培训和护理再教育,提高自身的护理技术,从而为患儿提供专业护理服务;最后护理人员应有足够的耐心,并能够进行换位思考,时时为患儿着想,一旦患儿出现突发状况,护理人员能够以过硬的专业技能实现护理的规范化操作[4]。

  3.2.2加强护理人员和患儿家属之间的沟通、交流:小儿内科患儿一般自主性较差,更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他们往往表现为哭闹、焦虑、抵制等行为,这种情况下应学会与患儿沟通和交流。除此之外还应多与患儿家属沟通与交流,多以家属和患儿的角度考虑问题,尽可能做到理解和体谅[5]。尤其是在进行一些重要的护理治疗之前,要与家长进行沟通,并且告知家长治疗效果以及治疗费用等信息,征求得到家长的同意或认可。

  3.2.3公开收费标准:由于医疗费用问题导致护患沟通的现象很多,因此在患儿入院之初,护理人员就应该将医疗费用的相关收费标准告知患儿家属,在使用过重药品之前要得到家长的认可。如果患儿家属出现质疑,护理人员应予以耐心讲解,从而得到家属的理解。

  参考文献

  [1]王蓓.小儿内科护理沟通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卫生标准管理,2014(11):88-90.

  [2]叶晖.内科护理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3):296-297.

  [3]李凤香.内科护理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5):138-138.

  [4]杜燕华.浅谈护理干预在小儿内科中的应用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58):271+200.

  [5]刘海霞.人性化服务在小儿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13):117+122.


社区护理论文3篇(扩展5)

——班级管理论文3篇

班级管理论文1

1.班级管理的内涵

所谓班级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采用一定的**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协调、**,以实现教育目标的**活动过程。班级管理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社会活动,这一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②。班级的活动情况、管理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体现出了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运用教学资源、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学设备等,调控各要素之间的最佳配合,但是,教师在管理各种资源时,最主要的管理对象是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一直以来,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是教师没有认真领会内涵,忽视了学生的内在需求,强迫学生完全服从于教师的权威,学生被动地按照教师要求去学习,缺乏自主性。另一方面,班级的管理**缺乏灵活性,学生**的固定导致学生在进入社会环境之后认为**是荣誉的象征,影响学生的价值观。所以,只有正确理解班级管理的内涵,才能更好地利用系统管理学的理论,对班级进行科学有效地管理。

2.运用系统理论思想确立班级的基本职能

按照系统管理思想,任何一个**中都应该包括一些基本职能,各种职能之间不是孤立的,按照系统管理思想确立班级管理的基本职能,可以把班级管理系统和其他各系统之间的关系网络看得更加清晰。班级管理的基本职能可以概括为:一是班级管理的**职能。企业**的设计是为了获取最大的利益,而班级是一个特殊的**,所以它的**设计应该围绕学生的成长环境,为学生构建一个健全的、有效的班级结构环境,这是不同于企业**的。班级**中的岗位设置不仅是为了提高班级的管理效率,而且更加倾向于为了发展学生能力提供一个好的*台。那么,班级**职能的首要目标就是实现学生个体的充分发展,这也同时表现出了系统管理思想中以人为主体的要点。班级目标的设置既要体现出班级目标,也要包含学生个体发展目标;班级目标还应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一成不变的班级目标只会使班级的发展停滞不前。所以,班级目标需要在不同时间段里进行审视,看其是否符合个体目标和班级发展,是否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应具有灵活性。其次,班级**职能中要营造**的管理理念。传统的班级**主要以命令、服从等方式进行,在系统管理思想指导下,现代的班级管理应当为学生营造一个**、科学、宽松、团结的班级**结构。第三,良好的班风是促进学生个体充分发展的精神条件。班风对于一个班集体的发展是无形的,对于学生的成长、情感、行为方式都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优良的班风体现了班级成员的精神状态,师生之间相互尊重、同学之间相互信任、优秀的学生不骄不躁、落后的学生态度踏实、每个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都得到尊重,这样一个班集体更有利于学生个体的充分发展。二是班级管理的计划职能。班级计划是班级管理工作的导向,它指导着班级工作的开展,包含了班级工作应该做什么;什么时候去做;交由谁负责;需要达到什么样的要求,简而言之就是班级工作内容的规定和安排。班级计划主要指班**工作计划,即班**对一段时间内班级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全面的精心设计与妥善安排。班**计划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全学期或某段时间的班**工作的目的和意义,采取些什么具体措施来达到这些目的,有哪些全班性的活动,以及活动的时间、地点、人员的落实情况等。在学期开始之初,班**需要做的是学期计划,计划这一学期课程进展、教学内容、活动安排等;在某段时间班**应做到具体计划,例如:“让我最感动的同学”、“我想对父母说……”等的班会主题。如此有计划地进行班级活动,才能确保学生发展的有序性、阶段性和规范性。在制定计划时,也要顾及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班**工作计划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由此,可以引申出学生对自己发展的学习计划③。三是班级管理的教育职能。班级管理的其他职能都是围绕着教育职能进行的,即培养学生的品德;增强学生体质;发展学生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等。班级的教育职能首先体现在知识的传承上,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知识的传授才得以保证**博大精深的文化的传承。其次,教育职能表现为在知识传承的过程中知识内化于学生自身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团结、协作、相互尊重、积极进取,而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需要班级教育,还需要班级的规章**予以辅助。再次,班级的教育职能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了**和激励的作用,它**学生不断改善自我,激励学生能力的拓展,因此,班级管理的教育职能的实现过程是提升和塑造学生精神世界的过程。四是班级管理的**职能。该职能就是指随时检查班级计划是否顺利进行,班级管理过程中是否有偏差行为的出现,以保证班级管理目标的实现。班级**职能主要是指对学生偏差行为的矫正。学生的偏差行为包括学生在道德、情感、行为、心理方面,具体表现为:酗酒、吸毒、早恋、偷窃、消极、厌学等。对学生的偏差行为的**应做到预防偏差行为的发生,**偏差行为正在发生以及对偏差行为的补救和教导。预防偏差行为可以在班级计划中强调是非对错,对学生进行思想动员,另外,教师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形成优良的班风,让学生的思想、情感、行为等在积极向上的文化环境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保证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对于正在发生的偏差行为,教师应进行引导,并给予**,善于观察和发现学生的偏差行为,进行及时纠正。然而,对于已经发生的偏差行为,教师应了解学生偏差行为发生的原因和动机,耐心教导,并与家长进行沟通,关心学生,与学生做朋友,才能逐渐使学生远离错误的轨道④。总之,班级管理的**、计划、教育和**职能是相互联系的,每个职能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四个职能的相互促进才能保证班级管理既在系统整体上得到保证,又促进了学生个体的充分发展。

3.从系统管理学角度实施班级管理

系统管理学将**看作是一个系统,影响**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也就是说,运用系统的观点**和协调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保证**更加有效地运转。从班级管理的角度而言,就要一方面保证每个学生**全面的发展,在个体发展过程中凝结力量,形成整体优势;另一方面,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等外部因素的力量,加强班级内部与外部的沟通和协调,将班级管理社会化,实现班级最优化发展。

3.1影响班级管理的内部要素

一个完整的班集体是由班**、教师、学生组成的,而学生处于主体地位,那么,学生就是影响班级管理最核心的内部要素。传统的班级管理是典型的金字塔式管理,班**高高在上,固定的班**、小组长等,最底层的就是大多数学生,这种管理模式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发挥,也不利于班**从根本**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所以,只有当班级管理给予学生充分的自*,鼓励学生参与管理,才能逐渐形成良好的班级凝聚力和班风,使影响班级管理的内部要素能够变成推动班级发展的有利因素。这种**管理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引导他们自我管理、自我教育。陶行知也曾谈到过**管理的好处:“第一,学生**可以为修身伦理的实验;第二,学生**能适应学生之需要;第三,学生**能辅助风纪之进步;第四,学生**能促进学生经验发展。”⑤由此一来,学生既是班级的参与者,又是班级的管理者,二者之间角色的相互渗透,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学生可以在参与管理的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班级成员的相互合作和尊重,推进了班级的进步,也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最重要的是唤醒学生的责任意识。目前,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是教育所面临的一大突出问题,学生对于与自己无关的事情漠不关心,面对问题选择逃避,缺乏同情心和上进心,这些都是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表现。那么,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从青少年时起就需要开始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从微观层面上讲,责任意识的增强是最终形成班级精神文化的内核;从宏观层面上讲,在学生将来踏入社会以后,在这个大家庭中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3.2影响班级管理的外部因素

从内部要素来看,班级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但是从影响班级管理的外部因素看来,班级更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班级是学校的一个基本单位,在社会环境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在这个开放的系统中,学校校长、教务处等要为班级的发展创造良好的风气和硬件环境;家长与班**之间的紧密联系是为了帮助教师更客观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动态;社会力量对于学校是一种**,同时是在**学生直接学习的场所———班级,引导班级工作走向社会化。这些外部力量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促进学生个体的充分发展。因此,班**要重视班级**与学校、家长、社会之间地信息渠道的畅通和及时地沟通了解,实现班级管理封闭与开放的有机结合⑥。总之,班级管理在系统管理思想的指导下,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班级管理**的理想状态是班级的人本管理。班级人本管理的实现需要认清班级管理的**、计划、教育、**四个职能,并且鼓励学生的自主管理,将班级封闭和开放状态有机**,推进班级管理走向一个以人为主体的高效系统模式!

班级管理论文2

班**作为学生集体的**者,各种关系的协调者,对一个班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要建立一个健全的班集体,使其巨大的教育力量得以充分的发挥,班**拿什么去导航呢?我认为,除了班规,必无它途。

一、班规对班级管理的作用

如何去培养他们学习的自觉性,提高学生的品德素质呢?这还真得仔细琢磨琢磨。学校虽有《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来要求他们,可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多变的年龄,思想品质尚未成型,再加之特殊的地域性,使得他们无法管住自己。因此,建立一套符合本班实际,又确能调动﹑教育学生,体现班级特点的形象化、具体化的班级管理**,非常必要。班规属道德范畴,它是一种道德感知,作用于道德行为,是学生在集体中行事的准绳。学生良好品质和习惯的形成,是班级、社会规范个体的结果,也是学生内外因相互作用的产物。没有班规,学生出现**行为,教师一顿训斥,或者请进办公室“说清楚”。久而久之,就会造成一种不良现象:学生怕老师,恨老师,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即使学生间大战在即,也不跟老师说。所以,建立一套针对本班实际、切实可行的班级管理规则非常重要。

二、班规的制定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班要管理好,就必须制定出一些行之有效的班级管理**。**的建立来自于实际,又回到实际中去接受检验。制定前班**要在同学们中广泛征集,并协同班**制定,然后交全体同学讨论、修改、补充,形成富有特色的“班规”。班规既然是班级之“规”,就必然是大家应共同遵守的,应体现出本班特色和教师的教育艺术。一套好的班规要“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并能很好地促进教学。但要达成这样的班规绝非易事,必须把前戏做足。在制定班规前,班**要认真**、了解学生,分析学生,对学生的共同特征和个性差异,要熟记于心,才能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在班规制定中“有的放矢”。制定班规应掌握一个原则:决不能出现班规一出笼学生大气都不敢出的现象,如若那样,必将适得其反。那种贴于墙上的班规也不科学。制定班规应坚决去掉那些“这不准、那不准”字眼,而变为对学生的量化管理,即对学生实行操行评分制,对迟到、早退、旷课这类现象,一次扣一定分数,每周结算一次。无此现象的学生适量加分,或加或扣的分数等级在制定班规时全班**讨论,每个学生应充分发言,据实理论。

三、班规的执行

班规建立之后,关键看执行。教师一定要率先垂范,起带头作用。古人说:“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著名***加里宁也说过:“教师仿佛每天蹲在一面镜子里,外面有几百双精敏的、善于窥视教师优缺点的孩子的眼睛在不断**你。”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事事为学生树立榜样。

1.赏罚分明,一视同仁。班规执行中,一定要赏罚分明,**就应扣分,品德好就应加分,所有的加分扣分均由学生去执行,并指定班**具体负责,班规的操作分要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目的考试分挂钩,学期末综合评定。这样,既能培养班**的综合能力,又能使班级常规管理自然化、顺序化。但学生的好与差、进步与落后,既要有档次之分,又不能悬殊太大。这样,学生才能互相攀比,轻松愉快地学习。“比、学、赶、帮、超”现象才能蔚然成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班规由集体制定,大家应共同遵守,特别是班**应带好头,违反了规定应主动要求扣分,学期末结算。这样,班**不只是班级的**者,也是品德的楷模,是学生快乐地接受奖惩的动力。

2.灵活管理,分类施爱。班规是死的,人是活的,在具体执行中应尽量做到合情合理,关爱每一位学生,用爱浇灌每一个学生的心田才能有效地发挥它的作用。班规的制订目的在于搞好教育,学生违反了班规,执行者不能简单地扣分了事,要清楚扣分不是目的,而仅是一种**。学生的缺点最好让学生自己说,应尽量做到**,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学习、生活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著名***夏丏尊说过:“教育如同池塘里的水一样,池塘里没有水不能称之为池塘,同样,教育没有爱也不能称之为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爱是基础,是班规顺畅执行的润滑剂。在日常工作中,要坚持“偏爱”后进生、“博爱”中等生、“严爱”优等生这一原则。后进生不太受同学们待见,易自暴自弃,需要老师耐心地“偏爱”,中等生群体有比较稳定的心理状态,表现一般,希望老师重视他们,但又害怕抛头露面,班**尤其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始终如一地尊重、理解、信任、**他们。优等生,谁都爱他们,是班上的佼佼者。他们的缺点容易被忽视,掩盖,也易被原谅、袒护。对这类学生,要坚决不宠他们,更不迁就他们。时时提醒他们"做学问得先做人",做一个正直的人,热情的人,向上的人。

在教育中,班**要注重教育艺术,该糊涂时就糊涂,该严格时就严格,该宽容时就宽容,该放手时就放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要盲目地认为制定班规时已经做到了**,是全班同学共同制定的,执行时按部就班就行了。

班级管理论文3

  班**工作是一项非常辛苦和琐碎的工作,班**不但要教好所任教的学科,还要培养一个健康向上的班集体,使每个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不付出艰辛的劳动和辛苦的汗水是不会收获的。在班级管理的道路上,我也是从懵懵懂懂、跌跌撞撞走过来的,现在我不敢说我是成熟的、成功的,但是我想说承担班**管理工作,让我学会了淡定,学会了从容。在此,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心得和体会。

  一、增强管理意识

  1、健全班级的规章**,依章"治"班。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我们班有学生31人,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纪律松懈。尤其是班里的几位降级学生,不仅成绩倒数,而且品质**,无视校纪校规,一切以"我"为中心,给班风带来了不良影响。如果任其发展,这些学生就会形成一种无视纪律的**意识,而且还会对其他同学造成负面影响。这时老师一定要率先垂范,起**带头作用。事事做到亲力亲为,用环境去感染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制定规章**,比如纪律小组制定班级的纪律细则,然后拿到班级讨论通过,这样他们会考虑到自身的问题进行制定。其实比你给他们下的命令更有实际性。就像栗生力组,在制定规则时,有一条就是到专用室上课时,不准乱动与学习无关的物品,这就是我们班**所不了解的,他们确能想到。

  2、做到事事做总结。无论是取得了成绩还是以失败告终,有活动就有总结,学生自己要总结,班**要总结,使学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明辨是非,积累宝贵财富。

  二、捕捉全班学生闪光点

  捕捉闪光点。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再好的学生难免也有不足之处,再差的学生身上也有自己的优点,及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进行因势利导,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情感,从而以点带面促使学生全面进步。这是班**工作至关重要的一环。在办公室里和同事闲聊时,对于学习不好的学生,我们就将他贬得一文不值。其实他可能除了学习不好外,还有很多优点,只是我们不想去挖掘。这样对待他们你认为公*吗?抓住契机,鼓励上进。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快乐,便会激起追求无休止的成功的力量和信心。因此,要适时的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扬长避短,增强学习的信心。班级中一直处于后进生的范泓壮,数学成绩就是30分左右,我对他可以说没报太大的希望了。可就在上半学期我上数学公开课时,我所提出的问题,全班就他沿着老师的引导回答出了所要的规律,我抓住这个契机,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鼓励,说他其实非常聪明,成绩虽然不很理想,但我相信,经过努力,他的学习成绩一定会有飞跃。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期末考试中,数学取得了56分的好成绩,有的人一定会说,就考这么点分还好啊。我们要让他自己和自己比。这样你才能发现他们的进步。捕捉闪光点,抓住契机,鼓励上进,有助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三、对学生要爱

  有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就没有责任感。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都产生于教师对学生无比热爱的炽热心灵中。爱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动力基础。作为班**应该有更广泛的爱、无私的爱、真诚的爱。要把自己的爱撒向每一位学生,要用火热的爱去熔化冰冻而消沉的心灵,用爱心的温暖去医治心灵的创伤,使每个学生都在爱的阳光下健康成长。我现在任教的班级中,有好几个特殊家庭的学生,***一个叫王玉杰的女生,父母离异后,妈妈不知去向,而且家中有多年瘫痪在床的奶奶,两个生活上需要照顾的伯伯,还有一个刚上幼儿园的妹妹,家中的一切都由爸爸一个人来承担。她的每次卫生检查都不合格,周末作业没有一次能按时完成的。每次面对她时,可以说我的内心也不好受,正是享受快乐童年时,却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一切只能归于她的父母太不负责任。所以对于她的表现我已经很满意了。一个没有爱心的班**,就不会有充满爱的集体。一个没有爱的集体就是一潭死水。"爱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在师爱的沐浴下会轻松快乐地学习、生活,教育。即使他们违反了纪律,老师严厉批评时,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更要让他明白:老师是关心你、爱护你的,是为你着想才严格要求……这样,在"严师"面前他就不会产生逆反心理或分歧情绪,而理解了老师的苦心。正是老师的爱才使得这"良药"不苦口、"忠言"不逆耳。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春天播下师爱的种子,秋天必定结出尊师的硕果。更重要的是,"师爱"如无声的春雨在不知不觉中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实现了爱的迁移,教会了孩子们如何爱别人。

  四、做好学生家长的沟通工作

  家庭教育在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在*时我非常注重家访。与城里学生家长相比,多数农村家长对待孩子学习不够重视。在他们的观念里,家长所该做的事情就是挣钱供孩子读书,供他们吃喝穿戴,至于孩子学好学坏那是老师的事情。正是由于这种偏激看法的影响,许多孩子在学**、在行为习惯上,很容易出现一些问题。为了让家长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在校表现,除了每学期必开的家长会,我还抓住任何一次与家长见面的机会进行沟通交流。*时做作业经常是偷工减料,做题时一些开放性的题目常常空着或者是胡乱写上几句就万事大吉,这种状况在周末作业中表现尤为明显(住宿生更为突出)。每次开学回来,我或对其暴风骤雨的批评,或对其和风细雨的劝诫,但效果一直都不明显。为了能够改变这种状况,我先后与其家长通过几次电话,告诉他孩子的周末作业状况,最初家长也只是几句应承话,"在家问他作业写完了吗?他说写完了啊!"后来,我就直接和家长时讲:在学校里老师管孩子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事情,但是在家里家长也必须得尽一定的责任,否则在学校里养成的学**惯就会遭到破坏。作为家长,即使不能帮孩子检查作业的对错,但最起码得**到位,保证作业按质按量完成。一次的交流,也许起不到显著的效果,但是此后只要是该生出现类似问题,我总会与家长积极沟通,强调家长**的重要性,终于在我的近乎"软磨硬泡"的不懈努力下,家长逐渐改变了固有观念,懂得了家长应该"有所为"的道理,而孩子也渐渐能在家完成作业了,而且作业质量也在不断提高。

  农村小学班**工作的内容是比较复杂而繁重的。但是只要你真诚的捧着一颗"爱心",我想你离成功已经不远了。


社区护理论文3篇(扩展6)

——it项目进度管理论文3篇

it项目进度管理论文1

  【摘要】

  2013年5月至2014年4月,根据某市水资源管理中心的需求,我所在的某科技有限公司**了“水资源实时**与管理系统项目“的开发,我作为乙方的项目经理负责整体规划、**实施与管理**的工作。这是一个主要包括实时信息服务、取水许可管理、地下水管理、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入河排污口管理、计划用水和节水管理的综合管理系统。本文以该项目为例,结合作者实践,讨论信息系统项目中的进度管理问题,从活动定义、排列活动顺序、估算活动时间和资源、制定进度计划,使用偏差分析、对比状态必要时调整进度表等方法合理**进度等方面,确保项目如期按质完成。目前该系统已正式投入运行,状况良好受到客户一致好评,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项目整体管理工作做的扎实到位。 最后总结了本次项目管理的不足和取得的经验教训。

  【正文】

  为了项目落实省水利厅加强对水资源**与管理的号召,该市水资源管理中心积极推进水资源**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从2009年以来,预计总投资930万预计建设工期为2年,分两期进行。该“水资源实时**与管理系统项目”的建设涵盖全市范围内的水资源管理网络信息系统,以区县水资源**为重点,是一个集采集、传输、存储、应用、管理、分析、信息发布等于一体,涉及面广,技术复杂、实用性强,建设周期长的网络信息系统,是一个既有系统的软件硬件建设,又有通讯、基建、网络、水量监测、地下水位监测的工程建设。该项目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我公司在众多参与竞标的单位中脱颖而出,并顺利中标项目二期工程的开发,项目承建费用为370万,预计建设工期为11个月,在开发合同签订之日开始算起,根据合同要求二期工程主要完成应用系统建设,包括构建水资源数据库及管理*台,建设包括实时信息服务、取水许可管理、地下水管理、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入河排污口管理、计划用水和节水管理、水功能区管理、饮用水源地管理以及综合统计等应用系统,针对水资源管理系统可控性和可视性的特点决定采用B/S架构*台和SSH主流Web应用框架,因本项目对系统的安全以及可靠性等方面有着较高要求,我司决定采用三层架构模式的J2EE环境作为运行环境,采用oracle 10g为数据库环境。

  该信息化建设系统投资规模较大,开发工作量较大,工期要求较短,质量要求高,而且该项目涉及的干系人面广人多,因此作为项目经理我认为应该将主要精力放在项目进度管理上,科学地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并结合我司CMMI3项目管理过程域的具体要求,做好项目进度管理的工作,才能满足项目各方干系人对项目成功的渴求,从而带领整个项目团队走向成功。下面分别从活动定义、排列活动顺序、估算活动时间和资源、制定进度计划、**进度等方面对项目进度管理过程和相关问题加以简要论述。

  1、定义活动

  活动定义是确定为完成项目必须进行的各项具体活动和工作内容,在项目需求分析阶段结束我们开始创建工作分解结构WBS和制定详细的进度表,我们认为工作量的估算是制定进度表的基础,对于项目的进度管理十分关键,为了保证分解的活动能够全面覆盖,我们根据现行的B/S系统以及确定后的WBS进行活动定义,采用自上而下法分解工作包成一个个具体的活动并形成清晰的活动清单。之后利用滚动式规划法进行工作安排,近期要完成的工作分布在工作分解结构的最下层,远期要完成的工作分布在工作分解结构的高层,随着项目工作的不断进展,项目工作分解结构逐步清晰、明确。

  2、排列活动顺序并识别关键路径

  根据活动定义,我将所有的活动进行了排序,通过活动前后顺序确定活动之间的依赖关系,通过前导图的方法将所有活动之间的依赖关系整理成项目网络图。例如在确定活动之间的依赖关系时,我**召开了一次由团队成员、技术和业务专家参与的会议,会议上业务专家首先介绍业务流程以及分析流程应该包括的操作步骤,其次技术专家对业务专家的分析进行业务活动分解,达到业务模块化及业务功能化,并形成活动文档清单。最后,依据业务专家的业务分析、技术专家的业务分解以及业务之间存在的依赖关系,对分解后的业务功能进行优先级排序,并绘制出活动进度网络图PDM,通过网络图识别活动历时最长的路径为关键路径。

  3、活动资源估算与历时估算:

  在业务活动分解完成后,为保证有充足的资源和时间去完成,我**召开了会议,会议邀请团队所有成员以及技术和业务专家参与,技术和业务专家对每一个具体的工作活动提出需要的资源条件,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进行估算,对每一层下面具体的工作所需资源进行估算,最后将所有资源进行汇总。对于活动时间的估算我们使用活动历时三点估算法,特别是在系统测试的时候,我要求测试人员进行三点估算法,最乐观的时间为2周,最可能的时间为5周,最悲观的时间为7周,通过三点估算法计算出估算时间为4.1周,通过三点估算法,可有效估计活动的持续时间。

  4、制定进度计划并实

  我们定义的项目活动和进度网络图PDM为依据,使用 MS project 2007 生成甘特图和项目进度计划粘贴于项目**栏并分发给项目干系人。在制定了详细的进度计划表时,我们在确定每一项任务时都确定该任务的工作量、开始时间、持续时间、结束时间。同时让每个小组成员知道自己所承担任务的时间表,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任务制定自己的详细工作计划,组员的计划有组长进行审核**。具体执行过程中,要求每位组员用**格式填写工作日志表、周度、月度计划表。每天填写的日志表内容包括目标、今天工作完成情况、明天的工作计划安排、存在问题等;通过周度和月度计划表填写本周以及本月目标和完成的工作、计划完成的工作。每周周一上午组员用一个小时向小组负责人汇报工作进展和计划并讨论本周待解决问题,小组负责人做详细汇报记录后,每月月末向我做月度工作汇报。此外,我们还加强与组员的沟通随时了解项目实际进展情况。工作进度结论中必须使用“完成”和“未完成”两种状态。采用这些方式,做得一切尽在掌握中,我们可以随时了解该项目的实际进展情况,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项目进度和人员安排。当出现延期或者一些不可预料的情况的,即时采取相应措施。

  5、进度**和变更管理

  计划制定并是时候,我通过对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和**,定期将其与计划进行比较,及时发现和纠正偏差,确保项目如期按质完成,如上所述,本人主要用了日志、项目周报、项目月报的形式对项目展开跟踪并采取相应纠正措施。再比如在早期需求分析过程中,我在项目需求调研之后,发现甲方并没有严格定义现在系统的新功能,造成项目在项目初期项目范围没有明确界定,需求难以定义和项目工期紧的原因,为了确保项目不出现多次返工的情况,我们选择前期采用快速原型模式,后期迭代模式进行开发,设计与编码同时进行,尽量保证项目人力资源没有闲置的情况,随着项目的开展,客户对项目的认识也逐步加深,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有些对项目有积极作用,有些是用户理想化的想法,很难实现,所以迫切变更**系统进行需求设计等的**。为了防止范围蔓延而影响项目的进度。我在项目初期制定了变更**流程,在需求调研基本结束开展后续工作后,所有需要进行的变更,都要严格提交变更申请单,由我和其他相关干系人组成的变更**委员会分析对现有进度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审核是否进行变更,确定后进入项目内部使用的变更信息库,作为后续修改、跟踪、查询的依据。

  【结束语】

  经过11个月的时间,物业管理系统终于在2014年4月5日完成一线物业公司的推广培训应用物业系统全面上线启用和验收,并获得用户的高度评价,总结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一是需求跟踪没有仔细去做,导致经常会为了并不特别需要的功能浪费很多精力,甚至有些功能根本用不到,二是团队成员的协作程度还不高,没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团队的战斗力,在沟通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缺陷等。三是在制定进度方面还应该更多的考虑资源*衡方面的问题,确保不影响项目进度的前提下降低成本。总之项目的进度管理是整个项目管理过程的重要环节,它与项目的质量、成本、人力资源管理密切相关,项目进度管理没有一种一成不变的模式,不同的项目、不同的团队,需要采取不同的进度管理模式,但最终的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项目的目标,满足项目干系人的期望。在今后的项目管理过程中,我会积极总结经验和教训,做好项目管理工作。


社区护理论文3篇(扩展7)

——医学伦理论文3篇

医学伦理论文1

  [摘要]本文试从医学体系内部特征入手,旨在探寻一条提高医德医风水*的途径。医疗服务的对象是人,医疗服务的主旨是彰显人生命的尊严,医学具有明显的人文特征,这个特征包含在医疗技术之中,而医学伦理学体现了医学科学的这一特征。强化医学伦理学的教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强调课程本身的重要性;医学体系中的其他课程不应忽略;在学生实习环节中落实医学伦理的理念。

  [关键词]医学的人文特征;医学伦理学;强化教学

  应该看到,这些年来,我国的医疗服务水*就整体而言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医疗行业的进步与社会发展以及人们的需要相比,仍显得有些滞后。其中,医疗服务人员的医德医风受到的批评较严重,医生的职业道德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1]。医疗技术在进步,而医德医风问题的改善还需要医务界同仁作出更大的努力。

  医德医风状况不甚乐观,原因非常复杂,我们正处在社会的转型时期,理顺各种社会关系和矛盾,需要经历一个艰难的过程。本文将对医学学科的特征进行分析,探寻一条从学科内部特征入手来提高医德医风水*的途径。

  1医学的人文特征

  众所周知,培养一个合格的医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医生是一种技术要求十分严格的职业。在医生的职业素养要求中,医疗技术无疑占据着首要地位,医生的服务水*关键在于医术,这是一个社会共识。同时,医学院在培养、训练学生时也非常强调这一点,突出医疗服务中技术因素的理念不容置疑。与此同时,也应看到,医疗服务的对象是人,医疗服务的过程是救死扶伤的过程,战胜疾病、延长生命、挽救生命是医生的天职。医疗服务彰显的是生命的尊严,医疗服务水*是人类文明水*的一个标杆[2]。从医疗意义上说,医疗技术的特点有别于其他领域的技术,如计算机技术,尽管计算机的技术要求十分严格,即使一项新技术存在着某种缺陷,并可能对用户造成损失,但这种损失与在医疗服务过程中由于技术上的缺陷而对患者所造成的损失相比,有完全不同的性质,医疗服务过程中的失误将影响患者的健康甚至生命。在一个文明的社会里,人的健康与生命是无价的,因此,医疗技术具有一种鲜明的人文特征,它关系到生命的尊严,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所以,我们在讨论医疗技术问题时,不应轻易忽略、质疑医疗服务过程中的人文特征。

  当今世界,技术与人文脱节的现象比比皆是,对自然资源的滥用滥阀、环境的严重污染等。同样,在医学领域,重技术而轻人文的现象也不容忽视,这是全人类担忧的问题,在越来越发达的技术面前,人们反而忽略了自身。

  医疗服务是一种技术含量很高的服务,同时,其人文特性也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在医学院教学的过程中,强化医疗技术人文特征的教育很有必要,因此,医学伦理学在医学院的课程设计中,应占重要的地位。

  2医学伦理学教学的意义与现状

  就学科的内在意义而言,医学伦理学无疑是通向医学内部技术性与人文性的桥梁。伦理学本身就是人文学科,医学伦理学讨论的医患关系、患者**如知情同意权、隐私和保密不受到伤害等问题,与医疗技术的应用密切相关,而辅助生殖技术、基因组研究、器官移植等则本身就是技术问题。医学伦理学的意义并不只在于它沟通两个学科的桥梁作用,医学伦理学还是一个防止技术迷失的*衡器,其强调的原则,对改善当下社会的医德医风状况具有强大的推动力,它本身就是行业的标准[3]。正因如此,在医学院的教学过程中,强化医学伦理学的教学具有现实的紧迫性。

  现实的情况是医学伦理学在医学院教学体系的地位和作用显得并不突出,许多医学院并没有把医学伦理学作为必修课来开设。这种情况的存在表明,我们对医学人文特征的认识还不够,技术**的迷失在医学领域里也同样存在。技术至上本身并没有错,但忽视医学的人文特征表明对医学的认识是不够完整的。同时,对于医德医风问题,不能说开设医学伦理学课程就可以**这一顽症,但是医学伦理学毕竟有助于医学院的学生认识到医德医风与医技的密不可分性。所以,笔者认为,强化医学伦理学的教学,是医学内在规律的需要,有助于推进医德医风水准的提高。

  3强化医学伦理学教学的策略

  强化医学伦理学的教学,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3.1强化医学伦理学在医学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

  从医学伦理学教学本身来看,医学伦理学应该且必须成为医学院学生的必修课程。在课程设计时,我们不应把医学伦理学当作普通的思想教育或人文修养类课程来对待,医学伦理学突显了医学的人文特征,它应该作为医学的主干课程,而不是辅助性的选修课程。

  由于医学伦理学一直被当作辅助性的课程,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科探讨等也极为缺乏。医学伦理学的教学是更适宜于举例教学的学科,一些学科问题如安乐死等,可以有开放性的讨论,这种讨论式教学的效果,肯定会比原理性讲授要好。医学伦理学并不是一种体系完备的理论,它提供的主要是一种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角度、方法,它的教学方法应更具灵活性。然而,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医学伦理学的教学无论从内容还是方法上都需要得到改进。

  医学伦理学在医学院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尴尬,说明我们对这门学科的认识还有待加强。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医学伦理学在整个医学体系中的重要性,具体的教学内容、方法的改善和提高则并不是很困难的事,但其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3.2在相关课程中贯彻和深化医学伦理观念

  由于医学伦理学涉及到医学体系的各方面,医学院主干课程中也渗透着医学伦理学的各种问题,强化医学伦理学的教学不仅仅是该课程的事,其他医学主干课程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这是一个高层次的要求,也是操作起来更加困难的问题。我们知道,药学、解剖学、生物医学、外科学、妇产科学、传染病学乃至精神病学等医学学科中,都存在着大量的医学伦理问题,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强调的往往是学科本身的内容,伦理问题并未得到深刻的重视。这一状况使得医学伦理的概念不那么具体,仿佛可以被游离于医学体系之外,成为一个抽象的东西。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出分工越来越细的趋势,全面掌握学科的发展方向十分困难,只能在某一个点上寻求突破。博士不再是博雅之士,博士的培养实际上是专士的培养,在某一领域内的某一点上有着精深的研究;医学院教师的状况也是如此。这种状况使得技术**为主流成为一种很自然的事,因此,在授课时,教师们的关注重点往往是本课程内的技术问题,而相应的伦理问题则没能给予应有的重视。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医学伦理学教学工作者多少有些无奈。

  要强化医学伦理学的教学,除了学科本身外,医学体系中的主干课程也起着深化医学伦理观念的作用,否则,医学伦理的观念还是很抽象的东西。要改变教学中各学科只关注自身技术问题的状况,还需要克服很多困难。但整个学科体系是一个环环相扣、错综复杂的矛盾体,操作起来问题较多,教学整体效果受到影响也是正常的事。

  3.3在医学实习过程中落实医学伦理理念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医学伦理学的观念最终还得体现在医疗服务的过程中,因此,医学院对医学伦理学教学的强化,还必须落实到学生的医学实习环节中。

  相对而言,实习环节落实医学伦理理念的可操作性比较强。医疗实习过程中,学生遇到的是一些琐碎、细小而具体的问题,在一个科室里,实习几周很难遇上医学伦理学上的复杂情况。对具体、琐碎问题的处理,除了能检验学生的技术,同时也能检验学生医学伦理的修养。医学院并不以培养医学伦理专家为目的,实习医学涉及到的也只是一些小事情。问题在于如何在做这些小事的过程中,体现出应有的医学伦理修养,体现出医德医风。如果我们在课程教学中对医学伦理学已经有了足够的重视,那么医学实习环节则更不能忽视,实习是医学伦理学教学真正的关键。如何在实习环节中强化医学伦理学的教学,使医学伦理学的观念转化为实际操作的素养,是所有医学伦理学教学工作者应努力的方向。

  传统医学中有着“仁心仁术”的观念,我们在强调“仁术”的过程中,更应当突显医者的“仁心”,从现代医学体系的角度看,医学伦理学强调的正是这一点。

  [参考文献]

  [1]刘双红.论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途径和内涵[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7(2):184-185.

  [2]崔晓梅,邱仁宗.生命伦理学导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52.

  [3]H.T.恩格尔哈特.生命伦理学基础[M].第2版.**:**大学出版社,2006.101-133.

医学伦理论文2

  1、艺术的告知病情

  鉴于癌症的特殊性,在充分评估患者生理、心理、社会承受能力的基础上,实行有计划、有技巧地告知;医生要在“保密避谈”和“坦诚沟通”二者间取得*衡,依照不同患者病情轻重、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心理承受力、身体状况及医护期望等差异,进行“个体化”的医患沟通。必要时请心理专科医生介入,帮助癌症患者*稳度过“肿瘤心理休克期”,让患者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尊重其自*,完成未了的心愿。对于一些患者,与其让其长期猜测、逃避,不如主动告知实情,使其正视现实,积极配合治疗。但是对于性格内向、文化程度低的老年肺癌患者,一旦得知确诊肺癌,随即难以接受、产生恐惧感,对于这类不愿或者害怕知道诊断结果的患者,医护人员应采取保护性医疗措施,合理隐瞒,以防患者精神崩溃。知情同意权和保护性医疗并非完全对立,二者的根本宗旨都是为了维护患者利益,制定最优的治疗方案。因此,从医学人道**的角度出发,保护性医疗是在特殊状态下处于对患者利益的保护,是正确而且必要的。在提高医务人员认识、尊重患者的基础上,需要尽快完善立法,细化保护性医疗的适用原则,保障医患双方各自的权益,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告知方案,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患者知情同意权和保护性医疗之间的矛盾。

  2、优化的治疗决策

  医生对待晚期肺癌患者除了在告知病情时需要三思,亦可在诊疗的过程中从多角度体现。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可以在早期实行**治疗,中期实行姑息治疗,终末期实行临终关怀,各阶段无绝对的分界线,可有*行、交叉。有学者提出,癌症治疗中应该遵循尊重、有利无伤、公正、公益、身心并治、整体综合与心灵关怀结合、医术精湛与医德高尚并行、临床疗效与经济利益同重八大医学伦理学基本原则。因此,笔者认为,晚期肺癌患者的治疗决策大致可以从个体化、人性化这两个方面来进行综合考量。

  2.1个体化治疗制定晚期肺癌患者的治疗方案时,除了患者目前的肺癌类型、疾病分期,还要同时考虑到患者的经济状况及其对治疗方案的耐受程度,从医生的角度体现对患者知情同意和自主选择权的保护。最终的治疗决策,需要医生和患者及其家属共同商讨决定。面对肺癌患者,如果疾病分期和经济状况允许,手术治疗是首选。然而晚期肺癌患者往往已失去手术机会,余下的经典治疗方案主要包括放疗和(或)化疗、免疫治疗、结合中医治疗以及最佳营养**治疗等综合治疗。最大限度地延长肺癌患者的生命,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对于晚期肺癌患者,在制定具体的治疗方案时,要将每种方案的利弊告知患者或其家属,尊重他们的选择。**来,口服靶向药物给EGFR突变阳性的晚期肺癌患者带来了希望的曙光,极大减少了传统化疗带来的毒副作用,从而提高了患者服药的依从性,改善了患者生活质量。在一组分析中,虽然一线使用化疗、二线使用靶向药物与一线使用靶向药物、二线使用化疗,从总生存期来看没有明显差异,但后者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也体现了在晚期肺癌治疗方案中的人文关怀。

  2.2人性化治疗晚期肺癌患者往往忍受着不同程度的躯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研究**显示:晚期癌症患者最常出现的三种症状依次是:疼痛(92%)、乏力(89%)、胃口差(87%);低龄组患者出现疼痛、精神症状的几率高于老龄组,而后者更常见的是乏力和健忘;男性患者食欲减退、失眠、精神抑郁等症状发生风险较高,而女性患者更易出现恶心、呕吐。因此在治疗的过程中,更应强调“以人为本”,将患者视为一个完整的**体,而非单纯治疗疾病。在目前治疗**无法达到肺癌根治目的或肯定抗癌治疗弊大于利时,临床医生就应审时度势,选择以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为主要目标的姑息治疗(亦称为最佳**治疗),通过**症状从而实现**和改善晚期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终末期患者,最突出也是最常见的问题就是疼痛,因此提高对无痛化治疗的重视程度、提供更有效的镇痛治疗都迫在眉睫。**来提出的癌痛多因素概念指出,患者对疼痛的认识,对“死”的恐惧,情绪的忧伤,心理上的忧郁和绝望,都会影响痛的感觉。因此,在使用药物**癌痛的同时,应注意辅以心理治疗,其中也包括音乐疗法,为患者播放适合的音乐,分散对疼痛的***,从而减轻疼痛感。除此之外,关于在患者临终前是否应积极抢救,譬如插管、胸外按压等抢救措施,应尊重患者及其家属的意愿。因为很多患者或家属希望患者在离开人世时不需再经受不必要的痛苦,而是顺其自然,让患者*静的离开,体现生命的尊严。

  3、全面的护理关怀

  临终护理是现代化护理的需要和人性化护理的充分体现,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临终护理需由具备高度责任感与同情心的护士来实施,顾及晚期肺癌患者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方面的需求,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同时使家属也得到安慰。

  3.1组建专业的医疗护理团队和机构借鉴**的做法,组建临终关怀机构:附属于医院,附属于基层保健,依托于家庭和社会护理,**的临终关怀机构。设立临终关怀病房,由医德高尚、经验丰富的医生、护士、陪护人员组成专门的治疗关怀团队,给临终患者提供最佳的关怀照护。

  3.2基础护理病房布置应宽敞明亮、干净整洁,并且阳光充足。协助患者采取舒适**,防止压疮发生;注意饮食安排的合理性、多样化;防止呛咳、误吸;口腔护理要积极,睡眠要保证;利用PICC技术建立专门的静脉通路,尽可能**疼痛等,把患者的舒适度提升到最高。

  3.3心理护理面对**,患者往往会经历以下三个阶段:求生、止痛、*静离世。护士要用真诚取得患者的信任,用爱心、细心、耐心与患者交流、沟通。一项**晚期癌症患者的研究结果显示,对病情毫不知情的患者比部分知情、完全知情的患者的抑郁程度高三倍。因此对待临终患者应专心倾听,诚实而和蔼地回答问题,评判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对患者病情循序渐进、合理的告知,鼓励患者及其家属参与疾病的治疗和护理计划决策的制定过程,从而消除患者紧张、恐惧、绝望的情绪,树立信心,提高治疗依从性,加强医患的相互信任,还可以让患者有尊严、安宁的接受**的到来。亲属的陪伴、遗嘱书写、了却心愿、追求美好(花和音乐)等,都应该尽量满足。还可用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教育,帮助临终患者树立正确的**观,让其认识到**是人生的一个过程,与其痛苦挣扎,不如顺其自然,“安乐”地接受**。

  3.4社会角度护理医疗机构应举办相关的知识讲座或成立患者俱乐部,帮助入院患者与病友及时沟通,并定期邀请专家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鼓励家庭成员或亲朋好友定期探视患者,以此帮助晚期肺癌患者获得良好的社会**及病友、亲人的安慰。只有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才能从根本上克服恐惧绝望心理,保持积极乐观情绪。Willis认为,晚期肺癌患者家庭或临终关怀机构还可以让患者接触互联网,以获得健康资讯、病友**、**疼痛、便捷咨询,沟通交流。

医学伦理论文3

  摘要医学伦理学是医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在职业道德培养和指导解决医疗技术带来的社会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非医学专业视角探讨了对医学伦理学的认识和理解,对非医学专业人员理解和接受医学伦理学具有一定科普性质,对督促医学生尽早用伦理学的知识武装自己,形成良好的医德,正确利用先进的医疗技术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医学伦理学、医德、医患纠纷

  前言

  首次听闻医学伦理学,是源自《今日文摘》2007年第9期一篇名为《伦理拷问灵魂:**父亲紧急搜寻数百捐**女》的文章。文章的主人公科克?马克赛曾是一名活跃的**捐赠者,他长年来帮助那些不孕不育夫妇圆了生儿育女的梦想。可是,他却发觉自己的慷慨行为即将导致一场潜在的伦理危机的爆发。的确,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一些尖端医学不断地挑战着传统的伦理学观念,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医学与伦理学的关系,两者之间孰重孰轻,如何让天*不偏不倚,保持稳定,成了大家思考与争辩的话题。

  作为一名在医学院校工作多年的非医学工作者,我对医学专业知识的了解非常浅薄。然而,在长年累月的接触和耳濡目染中,我逐渐培养起对医学的兴趣,慢慢体会到医学的博大精深。其间,我深切感受到医学与伦理学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经过进一步的学习,了解到医学伦理学的范畴十分广阔,并且对医学伦理学的概念、来源、历史发展、原则及意义等有了一个比较系统的认知。医学伦理学是运用一般伦理学原则解决医学实践中的道德问题和道德现象的学科,在医德培养和解决医学技术带来的社会问题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医学伦理学在医德培养中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首先,伦理关乎道德,对强调医学人才职业道德即医德培养有着深刻的内涵与十足的必要性。

  2005年爆出轰动全国的哈尔滨天价医药费事件,尽管只是极端事件,但给医务人员群体产生了**影响。不可否认,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个别医务人员受拜金**影响,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导致价值背向,引起患者的不满,从而恶化医患关系,产生了诸多不**的因素。这些不良现象加上医疗体制**产生的诸多问题,在浮躁的社会大环境下产生了严重的后果。自此后,各地屡屡爆发医患纠纷,使得医患关系如履薄冰。

  从医务人员角度来说,医学伦理教育面临着严峻的问题,加强医德建设成为解决问题的重要因素。因而,必须以优秀的医务人员为榜样,牢记患者利益至上的原则,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医务人员在医疗卫生服务活动过程中,要尊重关心患者,营造出文明**的就医环境,形成*等、相互理解的医患关系。吴孟超医生曾获得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曾说过,要有敬业精神,忠于职守、热爱本职工作,全心为病人**痛苦。对工作精益求精,对患者极端负责。在全国的医务系统里,这样优秀的医务工作者很多很多,正是他们组成了医疗卫生服务的“主体”,成为每个医务工作人员的楷模。

  强化医学伦理学教育,加强医德建设是避免医疗事故、医患纠纷的途径,也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希波克拉底誓言指出:“我之唯一目的,为病家谋幸福”。医务人员的工作很艰辛和复杂,他们身上时刻背负着巨大的精神压力,更有甚者还会受到来自患者及其家属的责难与不理解,这个时候,更应该反思自身的不足,不断提升自己的医术与医德。要知道当与死神的拔河终于获得胜利时,当痛苦的表情被感激的微笑所替代时,医生的能力便得到了肯定,生命的价值便得到了体现,灵魂便得到了升华。

  当然,好的医患关系还涉及医学伦理学许多基本问题,应当在学习医学伦理学内涵中具体应用。此外,还有一些先进的医疗技术也引发了一系列的伦理难题。

  2、医疗技术应用对医学伦理学带来新的挑战

  先进医疗技术给患者带来利益,但也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比如人工**,体外**,**母亲等生殖技术给人类提供了非自然的生殖方式,让许多患者圆了生儿育女的梦想。但同时,这种先进的生殖技术又是一把双刃剑,引起一系列伦理学和法律问题。比如供体**人工授精育成的孩子具有什么法律地位;对人类胚胎的研究应否**;是否应该禁止在产前进行性别选择。避孕、人工流产和绝育等也是使恋爱、**与生殖生育分离的技术,因此遭到宗教或非宗教权威的反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往往要求在**和法律上作出相应的决定。另一方面,对智力严重低下者以及严重的精神病人是否应该实行**绝育,也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

  另外,医务人员是否可以使不可逆昏迷的***病人和持续性植物状态的人继续维持其生物学生命,以及产前诊断、遗传学筛选、基因治疗、基因工程、安乐死等所涉及的相关问题也属于医学伦理学的范畴。这些临床决策离不开医学伦理学的正确指导,医生利用医学知识和技术对病人进行诊治,就必须遵守相关的医学伦理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医生所作出的诊断是正确的,采取的医疗措施是最符合病人利益的。同时,新的技术与方法引入到临床实践中,有可能引发一系列的伦理难题。因此,医学要发展就不得不考虑社会效应和伦理道德问题,医学科技的发展必须以通过医学伦理的论证与允许为前提。

  3、公众或患者对医学伦理学知识的学习显得迫切而必要

  先进医疗技术治愈了很多疾病,也给患者带来健康和利益。但很多时候,患者由于医学知识的缺失,往往不能从专业的角度来正视病情,缺乏对医疗行为风险性、不可预测性以及个体差异性的正确理解,对健康和治疗效果的期望过高,一旦未达到患者的预期效果或发生意想不到的后果,便常常引发医患矛盾。若患者能科普医学伦理学的相关知识,用于分析和处理自己面临的医患矛盾,将会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此外,公众对先进医疗技术的片面认识,可能会导致在一些情况下把先进医疗技术作为一种谋求利益的**。比如作为公众事件的邓文迪女士成功利用其夫默克多先生的冷冻**成功使自己受孕,想以此改变涉及其子女的财产分配。又比如一些未婚女性做dai孕的妈妈,尽管其初衷是帮助因身体原因没有生育能力的女性,但其后涉及到的利益和孩子纠纷往往伤害着所有当事人。这些在先进医疗技术运用下暴露的新问题,主要是医学道德现象,得通过公众对医学伦理学知识的正确理解才能得到更好的解决。

  4、与时俱进,应用医学伦理学知识解决新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新的社会现象和医学问题层出不穷,如何应用医学伦理学宽阔的知识视野和宽广的国际视野来解决现实问题,值得我们思索。

  团结互助是**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国社会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更是****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之一。在我国现实的医疗实践、社会生活中,围绕着以“救治生命、维护健康”为主题,各种团结互助的活动始终存在着,如无偿献血、器官捐献、干细胞捐赠、**捐赠等。但是,在这方面还有很多的空白和薄弱点,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生命和健康是人的第一需要,我们应在救治生命的器官捐献、干细胞等捐献中大力倡导团结互助的精神,或者建立明显提倡的条款。以造血干细胞捐献为例,目前我国有数百万的白血病患者需要移植造血干细胞来拯救生命,至少在400~10000个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中才有可能找到一个合适的供者。由于社会公众医学知识的缺乏或误解,把其看作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影响到了自愿捐献者的数量。更可惜的是,有的捐赠者最初同意捐赠,等患者都入仓做好手术准备了,捐赠者却反悔,这给患者造成严重的伤害。更为可怕的是,由于器官的严重短缺,甚至滋生出了黑色器官买卖链。这些现象既源自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也缺少必要的法律及**约束,而这些都必须以正确的医学伦理学知识为其基础之一,运用到实际问题中,结合医学知识的宣传,动员更多的人加入捐赠行列,用至仁和至爱的团结互助精神升华****的价值观。

  2015年6月,**的高等**通过了全**的***婚姻法案,自此**在全国50个州以内,可以允许***者们**结婚。至此,全世界已经有超过20个国家通过了***婚姻法,这是一个国际趋势,不可**。但在目前我国仍然没有通过***法案,社会仍然对***人群有不正确的评价,***者遭受着来自道德方面的巨大压力。在很多人眼里,***是“不道德的”,他们不但不被社会所理解,反而遭到社会的排斥和隔离,在各种恐惧、焦虑、紧张、自闭等心理状态下艰难地生存。***者本身通常有对自我认知的迷茫和困惑,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使得他们更加背负巨大的精神负担。对于***的现象,我国*采取的是不**不反对的**,这种态度导致了***者的合法**没有法律的保护。***者在生活中不仅遭受着公众不理解和排斥,更重要的是他们产生了消极、抑郁、紧张、孤独等心理问题,面临诸多伦理困境。***者想要走出伦理困境,也应学习一些伦理学知识,具有积极、乐观的心态,从容应对公众的质疑和不理解。公众也应在学习医学伦理学和传统文化的关系中找到包容点,对***者多一份理解。

  5、小结

  综上所述,医务工作者要认真学习医学伦理学知识,用其思想指导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相关难题,更好地为医学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公众和患者则可通过学习,了解医学伦理学的基本知识,认识到医学并非无所不能,就算技术可为但尚有医学伦理学的约束,从而理解和**医生,建立**的医患关系,解决先进医疗技术衍生出的繁杂社会问题。

  参考文献

  [1]李恩昌,杨同卫,王臻.医学伦理学研究的若干原则与方法――*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发展研究之五.*医学伦理学,2013.26(2):156-158.

  [2]张金钟,王晓燕.医学伦理学[M].**:**大学医学出版社,2005.4:219.

  [3]吴远,黄纯.医院医学伦理学应用与管理思考.东南国防医药,2012.14(6):565-566.


社区护理论文3篇(扩展8)

——心内科护理论文 (菁选3篇)

心内科护理论文1

  【关键词】心肺复苏

  心肺腹苏成功使心脏骤停病人的循环、呼吸功能得以重建,但复苏成功后病人的病情观察及护理可有效减少病人合并症,提高病人生命质量及远期存活率。

  一、临床资料

  本组7例,为我院CCU病房1999~2003年收治的心脏骤停复苏成功后的病人,年龄为57~70岁,*均年龄64岁;其中2例并发肺部感染,经治疗后好转;5例病人病情好转出院,1例病人因不可逆的脑功能损害**,1例病人再次发生心脏骤停复苏失败而**。

  二、病情观察及护理

  2.1心电监护持续心电监护,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心律失常,防止再次发生心脏骤停。并准备好抢救药品和抢救器械以备急用。

  2.2脑损害的观察及护理部分患者获心肺复苏成功,但终因不可逆性脑功能损害而致**或遗留有严重的后遗症,因此脑复苏至关重要。

  (1)首先降温,降低体温可降低颅内压和脑代谢,提高脑**对缺氧的耐受性,减轻或预防脑水肿,因此降温宜尽早实施。以头部降温为主,可用冰帽或冰袋物理降温或加用冬眠药物,一般以降至32℃为宜,不能低于31℃以免诱发室颤[1]。

  (2)脱水疗法,遵医嘱应用20%甘露醇(1~2g),联合使用*。脱水治疗时严密观察尿量、血压,防止脱水过度造成血容量不足,维持血压稳定。

  (3)轻的脑损害自主呼吸均在30min内恢复,随之意识约在数小时内恢复,较重的脑损害,其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恢复缓慢,可达数日至10余日,同时出现惊厥或不自主动作。严重脑损害表现反射消失,四肢痉挛,并可产生**、失明、麻痹、痴呆或癫痫等,应注意观察。

  2.3急性肾衰竭的观察

  (1)心肺复苏的患者,其肾脏亦必然受到缺氧的损害,部分复苏较晚或复苏后循环功能不良,休克时间过长的患者可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因此必须观察尿量的变化。宜留置尿管,记录尿量,如心功能和血压正常但每小时尿量<30ml,应用***40~100mg静脉注射,处置后仍无尿或少尿,提示肾衰竭。

  (2)由于已使用大剂量脱水剂和利尿剂,临床可表现为尿量正常甚至增多,但血肌酐升高,表示属非少尿型急性肾衰竭,通知医生按急性肾衰处理。

  2.4血压观察和护理严密监测血压,应用升压药时要严格**滴数,使血压维持在正常或稍高,做好记录。

  2.5呼吸观察与保持呼吸道通畅

  (1)当出现呼吸深大、表浅、双吸气、点头样呼吸及潮式呼吸,为中枢缺氧性损害、呼吸系统不畅、肺部感染、代谢紊乱、脑水肿引起呼吸功能不全。无自主呼吸是由于缺氧、脑水肿影响延髓呼吸中枢的结果。呼吸困难、面色发绀为呼吸系统阻塞症状,肺部感染而致[2]。

  (2)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方法是反复吸痰,**呼吸道分泌物。

  2.6感染的预防复苏后的整个病程中常并发感染,最常见的是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气管切口感染、口腔炎,无力咳出及昏迷者给予吸痰。加强皮肤、口腔护理、气管切口护理等。

  三、讨论

  加强心肺复苏后的病情观察,护理对保证心肺复苏最终成功很重要。尤其要重视脑**损害、肾损害的观察及护理,同时加强四大生命体征的观察及预防并发症。可以有效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和远期存活率。

  【参考文献】

  1叶任高.内科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25.

  2徐一萍.心肺复苏后的病情观察及护理.实用护理杂志,1995,7:41.

心内科护理论文2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的提升,对健康的重视度也在逐渐的增强,而心血管疾病作为内科常见性疾病,发病率呈显着上升的趋势,并且该疾病还具有发病快、病情复杂的特点,假如在临床救治过程中护理不到位或者不及时,就会成为潜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而对患者的救治产生严重的影响,甚至威胁生命安全。因此,加强临床不安全因素的相关探讨,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86例2013年1月1日~2014年1月1日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心血管内科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40例,女46例,年龄40~75岁,*均年龄(52.2±2.8)岁,患者所患疾病种类具体为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伴冠心病、心肌梗死、先天性心脏病。

  1.2方法 对以上86例心血管内科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并总结患者护理期间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同时将医院自制的**问卷向86例患者发放,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环境因素、人际交流、工作责任心和护理的专业水*这些方面存在的不足;而对心血管内科的20名护理工作者也同样发放**问卷,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患者因素、书写规范、管理**缺陷、临床用药不合理及业务水*等方面。

  2、结果

  据**分析结果显示,回收的86例心血管内科患者的不安全因素**问卷中,患者指出的不安全因素主要为医疗服务水*存在不足(15例)、环境因素(20例)、医患沟通障碍(27例)、护理工作者责任心不强(11例)、护理专业水*不足(7例)、其他(6例);而20名护理人员的**结果显示,不安全因素主要为患者因素(10名)、文书不规范(4名)、用药不合理(5名)、管理**缺陷(4名)、护理专业能力不足(5名)、其他(3名)。

  3、讨论

  3.1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分析

  3.1.1环境因素 患者在入院治疗期间,相关的环境因素主要为硬件设施、配备及物品放置等,假如地面过滑或者是病床未安装护栏,就会导致患者受伤。

  3.1.2护理专业知识不足 基于该科室的患者病情具有不稳定性,因此,对护理人员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水*有较高要求,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护理工作者在该方面严重不足,并且预见性和主动性较差,进而在安全、服务和法制意识上严重匮乏,在护理质量上无法做到与时俱进。

  3.1.3护患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匮乏 通常情况下,该科室的'患者以中老年人群居多,在理解和认知能力上严重不足,再加上护理人员耐心匮乏,进而极易引发医患纠纷。

  3.1.4文书不规范 文书书写规范的重要性是广大护理工作者明确的,但是由于法律意识匮乏,且将救治患者作为了工作重点,使得在进行记录的时候常出现字迹潦草、漏记、记录不全的现象,进而导致误诊[2]。

  3.1.5医院管理因素 医院护理管理机制的匮乏是导致护理工作者职业道德薄弱、工作流程不合理、护理质量不高的主要因素,再加上患者日益增多,而护理人员数量却有限进而使得护理质量大打折扣。

  3.1.6操作和用药因素 基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所用的药物种类和数量较多,假如使用不当,就会导致错误的发生,还有就是在用药的过程中不注意核对就会导致用药剂量不合理。

  3.2安全防范对策

  3.2.1加强医院环境建设 保证病房的干净卫生和整洁,并且微波炉和电视等设备安装于病房,带给患者家的温暖,构建**的住院环境。

  3.2.2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 对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水*进行定期的评估、考核,对专业知识水*不足的护理工作者进行培训,同时指派优秀的护理人员带领,保证操作技术的娴熟和专业知识的扎实,同时促进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将医患纠纷发生几率**降低。

  3.2.3加强护患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语言的沟通和交流在护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然而在应用的时候也要讲究技巧性和艺术性,保证态度的诚恳、语言的文明、仪态的大方,同时将爱心、细心和耐心灌注,杜绝敷衍了事、语调生硬,以此来构建**的医患关系。除此之外还可以将患者晨晚间护理的时间充分的利用,主动热情的向患者询问饮食和睡眠等情况,将更多地人文关怀给予患者,促进患者信任和理解程度的提升,及时听取患者的建议和意见,并对问题耐心解答,对患者给予充分的尊重,构建**的护患关系。

  3.2.4加强护理文*录和管理 在医疗文件中,护理记录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护理人员必须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并慎重对待护理记录,保证书写的规范性,杜绝字迹潦草和涂改,同时规范性描述药物和疾病的名称,将潜在的安全隐患封堵,也对护理工作者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还要及时详细的记录危重患者的病情发展,防止医护记录矛盾的产生[3]。

  3.2.5强化医院管理**建设 建立健全医院的护理管理**,促进护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与心血管内科护理特点相结合进行相关**的制定,如交班巡查**、责任**、文书书写规范**、工作流程等,并将相关的**贯彻落实,使所有护理工作者能够明确自身的责任、岗位等,将自身或者帮助同事把护理工作做好,促进护理服务质量水*的提升。

  3.2.6规范操作和用药 在相关**建立的前提下,将各级护理工作者的职能充分的调动,保障临床心血管内科的护理水*。同时将“三查八对一注意”贯彻落实,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科学、合理和有效,提升患者的治疗满意度,将护患纠纷发生的几率降到最低。

  综上所述,在心血管内科护理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主要包括了患者自身因素、护理人员因素和环境因素这几个方面,因此在后期的临床护理中,要想确保护理安全,就必须加强医院环境建设、重视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加强护患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加强护理文*录和管理、强化医院管理**建设、规范操作和用药,以此来保证护理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申时艳.心血管内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4(4):100-102.

  [2]陈丽清,林群带.心血管内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药物经济学,2014(5):145-146.

  [3]张新玲.心血管内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中医药,2013(29):172.

心内科护理论文3

  1、心内科之规范化护理之于何为规范

  “规范化”的定义是:“在经济、技术和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规范、规程和**等)达到**,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规范化理论正是用来改造关系模式,通过分解关系模式来消除其中不合适的数据依赖,以解决插入异常、删除异常、更新异常和数据冗余问题。

  以上是“规范化”的具体定义,言简意赅形象具体的表明了规范化的作用,在日常护理尤其是心内科护理中“规范化”尤为显得重要。护理中的“规范化”可以这么定义:“心内护理规范化”的定义是指在心内日常护理中,对每天的重复性护理操作;每天重复应用的护理概念;每天重复应用的护理准则,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规范达到有标准可依以求获得最佳护理秩序和最大效果。

  2、心内科之规范化护理之于病房环境

  病人入医救治,并不是简单地医学治疗,而是包括心情和精神以及肉体的综合救治。从医学美学的角度来要求,创造一个整洁、安静、舒适、幽雅、安全的住院环境,从心理方面调节病人由于疾病所致烦脑、焦虑、恐惧、痛苦等影响健康的消积情绪,是现代化医院所必须考虑的问题,也是医院护理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2.1营造温馨病房环境:每一件物品的每一样东西都不是能随意摆放的。摆放及建筑格局以方便老年患者,有利于疗养、治疗为原则。如:走廊有扶手,地面铺防滑地板;床四周有护栏,可升降高度,方便患者上下床;室内光线充足,有夜灯设置;床头及卫生间有呼叫器,方便紧急呼救。保持病区环境整洁、明亮,走廊根据季节变化放置不同盆景,病区护士站为开放式环形吧台,台面放置精致盆景、鲜花,并设有咨询处、温馨提示等方便患者询问,护士站备有针线方便袋、报刊、杂志,为患者提供方便,丰富患者的生活。病房内卫生间设有防滑垫、扶手,并有提示标示。所有病床均带床档,跨床小桌,方便卧床患者就餐。病室设有呼叫器及夜灯,便于患者呼叫医护人员。

  2.2做好保洁保持环境。保洁工作既要遵循不要影响正常救治工作也不要影响病人休息,更要保持干净整洁。病区保洁工每天早、中、晚三次全面打扫卫生,并随时巡视保洁,夜间值班保洁杜绝了病区夜间无人保洁的现象。

  3、心内科之规范化护理之于临床护理

  3.1保持尊重,给与精神上的慰藉:我们要把尊重和方便放在首位来抓,为患者提供最全方位和最周到的服务。最大限度方便患者、尊重患者。整理病房时,应力求使病房环境整洁美观,护理患者时,应力求使患者清洁、舒适,但也在尊重患者意愿的前提下,晨晚间护理时,允许患者把一些自带必须物品放在病房,但要归类放置达到美观。

  3.2了解病人了解病情:护理如对弈,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熟悉患者的病情变化特点,细心的观察患者的一切细微变化,根据病情变化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

  3.3重视用药护理和心理护理:密切观察老年人用药后的反应、病情变化,及时发现老年患者不典型症状;静脉输液时按要求**滴速,防止发生输液反应。加强心理护理,缓解和消除患者心理障碍,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满足患者的生活需求,关心体贴患者,降低其焦虑程度,帮助患者及家属树立信心及正确的态度,消除不良因素对疾病的影响。

  3.4敬业精神:加强心内护理人员的工作敬业精神,加强心内基础护理,掌握心内病人安全护理和并发症护理,掌握病人常见疾病的护理问题和护理措施。

  4、心内科之规范化护理之于查找不足

  及时总结“心内护理规范化”的经验,查找不足,进一步推进优质护理服务工作地点深入开展。针对科室护理工作中的不足和缺陷、全院护理质量大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满意度**中患者反馈的问题等一些能导致护理安全问题的隐患进行逐条认真分析和排查,并围绕着如何进一步规范护理行为,微笑服务,方便病人,加强护理技术操作和新上岗人员的培训,为患者创造安心舒适的就医环境等方面进行了重点讨论。护士长们畅所欲言,站在临床及管理者的双重角度上从护理技术操作到护理服务中的各个环节,查找出了一些目前医院护理工作中的不**音符,同时提出了杜绝相关缺陷的对策,起到了自身警示、提高安全意识的作用。全力推行“心内护理规范化”的无阻碍进行。

  5、心内科之规范化护理之于打分量化

  制定病房环境考核必须严格执行通过打分把问题摆在明面,明确知道哪些地方不足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哪些地方需要继续保持。制定病房安全管理考核必须严格执行通过打分确保病房安全,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来抓。

  6、心内科之规范化护理之于优良可差

  有落差才有动力,只有通过竞技才能直到差距才能知道自己不足。开展护士心内护理大比武,设立护士岗位技能竞赛流动奖牌,希望通过丰富多彩的培训考核活动,促进全心内护士不断提高50项护士岗位技能操作能力和水*,从而全面提升医院优质护理服务水*。

  7、总结

  “心内护理规范化”在心内日常护理中,对每天的重复性护理操作;每天重复应用的护理概念;每天重复应用的护理准则,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规范达到有标准可依以求获得最佳护理秩序和最大效果。心内科疾病具有病情变化快,预见性差,**率高的特点,护士若没有风险意识,不能及时发现护理风险,将会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影响正常的护理工作。尤其在医疗安全被广泛关注的今天,为病人提供更加优质安全的护理服务,是护患双方共同的目标。通过实施“心内护理规范化”管理,我科的护理质量得以明显提高,护理纠纷、护理投诉明显减少,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正在不断地增强,护理满意度也在不断地提高,得到了患者及家属的好评。

  参考文献

  [1]刘英慧,张艳,于娟.;心内科120例患者的护理方法改进与效果研究[J].中外医疗,2010年30期

  [2]董晓红,朱劲松,于丽娟,姚壮.中西医结合心内科护理学的几点教学体会[J].***医药科学,2006年05期


社区护理论文3篇(扩展9)

——院内感染护理论文 (菁选3篇)

院内感染护理论文1

  新生儿院内感染是指在分娩过程或产后获得的,由环境、医护人员、探视者等因素引发的医院内感染。新生儿机体免疫系统存在一定缺陷,抵抗力较弱,对病原菌存在易感性,研究报道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感染是造成新生儿**的主要原因。新生儿感染问题一直是院感**的关注重点,针对这个问题,我院开展了预防院内感染的护理管理模式,得到了不错的成效。笔者对2010年我院新生儿感染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2010年,我院产科活产新生儿1533例,发生院内感染82例,院感发生率为5.3%,与**大样本**数据5%的感染水*一致。82例新生儿院感病例中,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皮肤软**感染居前3位,其它为脐部感染、眼部感染及泌尿道感染病例。

  1.2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经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感染率的比较采用/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院内感染高危因素分析

  2.1医源性因素与院内感染(1)侵入性操作。回顾性**显示由雾化吸入、气管插管、留置静脉针等侵入性护理操作引发新生儿感染58例,占新生儿院感总数的70.7%,远高于未经侵入性操作的感染比例。统计结果显示,侵入性操作是发生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沪<0.01)。(2)抗生素使用。发生院内感染的82例新生儿未使用抗生素者14例,占1.0%,使用1种抗生素者24例,占29.3%,使用2种抗生素者30例,占36.6%,使用3种及以上抗生素者14例,占17.1%。经统计学检验,1533例新生儿中,不使用抗生素与使用1种、2种、3种及以上抗生素的新生儿发生院感的比例不同,差别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且抗生素使用种类越多,发生院感的比例越高。

  2.2其它因素(1)住院时间:82例院内感染新生儿住院7d以下者19例,占23.2%,8?14d24例,占29.3%,14d以上者39例,占47.6%,统计学检验显示,不同住院时间,院感发生率不同(P<0.01),住院时间越长发生院感的几率越大。(2)探视频度:82例院感患儿日*均探视5次以下者34例,占41.5%,日*均探视5次以上者48例,占58.5%,不同探视频度院感发生率不同,探视频次越高,院感发生率越高。

  3护理管理对策

  新生儿尤其是低出生体重儿或早产儿由于免疫功能发育不全对各种病原菌普遍易感,新生儿在医疗护理过程中极易因医源性因素而引发感染。侵入性操作是抢救危重患儿的必要措施,但操作过程中极易造成气道损伤、胃液反流等现象,增加血行性感染的发生率,有报道,气管插管的新生儿气管感染率为22.0%,同时,临床上对广谱抗生素的欠合理使用也容易造成正常菌群紊乱,增加条件性致病菌感染的发生率,形成菌群替代现象,抗菌素使用时间过长会增加发生真菌性败血症的危险。另外,有报道显示医务人员的手传播病原微生物所导致的院内感染发生率约为30%,提高医护人员洗手频率与依从性,对于**新生儿院内感染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新生儿院内感染,有必要实行以下感染**措施。

  3.1完善院内感染**管理**与措施成立院内感染**委员会,制定医院和病房两级感染****和措施。基于新生儿病房的特殊性,有必要在全院感染**措施基础上进一步健全《新生儿病房院内感染管理**》、《新生儿病房查房**》、《新生儿消毒隔离**》、《新生儿病区探视**》及工作流程等,并由护士长负责**落实新生儿病房内的感染**措施,确保终末消毒质量、感染隔离**措施及探视**的落实,避免新生儿的暴露。

  3.2加强院内感染知识培训,严格落实消毒隔离**新生儿病房要以*颁布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消毒技术规范》为蓝本,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医护人员感染**知识技能的培训,提高院内感染防控意识。(1)护士长可利用护理查房时间进行科学护理操作的示范演示。(2)尽可能避免侵入性操作,如需侵入性操作,则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范,减少意外损伤。(3)严格掌握联合用药指征,尽量避免应用广谱抗生素。应用抗感染药物前,尽量留取标本做细菌学培养,根据药敏结果选用合理的抗生素。(4)对新生儿科全体医护人员进行消毒灭菌技术培训与洗手培训。养成按七步标准洗手法洗手的习惯,避免交叉污染;做好各种医疗器械,如导管、插管、雾化器、暖箱、蓝光箱等的消毒以及新生儿病房环境的消毒等;对需要隔离的患儿立即隔离治疗,杜绝病房内交叉感染。

  3.3严格规范无菌操作与基础护理针对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好发部位。护理人员要着重做好对新生儿口腔、眼部、臀部、脐部等的护理。每日2次用0.9%生理盐水擦拭口腔粘膜,涂抹配有霉菌素的维生素AD油,减少口腔细菌繁殖,防止口炎的发生;新生儿眼睛如有分泌物,可用生理盐水或硼酸棉球自内眦向外眦轻轻擦净,再滴眼药水预防结膜炎;臀部护理要注意勤换尿布,每次大便后用温水擦净,必要时涂鞣酸软膏保护臀部皮肤,避免大小便刺激而引起红臀;患儿脐部护理时,要确保脐部保持千燥,可用莫匹罗星软膏涂脐带区,避免脐部感染。

院内感染护理论文2

  20世纪90年代末期,欧**家由于医疗体系的**,大幅压缩医疗卫生经费,由于在医院中护士人数最多,成为被裁减的主要对象。护理人员的减少和构成的改变,尤其是高**,有经验的护士人数的减少,对医疗护理质量产生影响,**的研究表明护士的人数和结构改变对院内感染有影响。本研究通过描述性相关性研究设计,对1998年1月~2002年12月对广州市某三甲医院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对护理人员的数量和各种层次结构与院内感染性肺炎和泌尿系感染发生的关系进行分析,初步了解护理人力的改变对院内感染的影响,为今后医院合理配置医护人员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本研究的对象是1998年1月~2002年12月广州市某三甲医院内外科病房的所有病人以及在此期间在内外科工作的护理人员,包括全体护士、护理员、护工。

  1.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1998年1月~2002年12月广州市某三甲医院内外科病房共有病历39090份,从中随机抽出20%,共7818份进行查阅,计算院内感染性肺炎、院内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护士、护理员、护工按各年度实有人年数计算,统计内、外科护理人员的人数、职称、**、*均护龄、*均年龄。

  1.3统计学方法

  将所有资料整理后应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应用相关分析,分析护理人力与院内感染指标之间的关系,以明确两者之间是否相关。

  2结果

  2.1—般资料

  本研究共查阅了1998年1月~2002年12月的病历共7818份,来源于内外科9个病房,其中内科病房4个,外科病房5个,共发现院内感染性肺炎228例(3.07%)院内泌尿系感染55例(0.74%)。

  2.2护士人力的数量与院内感染的关系

  护士人力的数量与院内感染性肺炎发生为负相关,R=—0.962623护理人员职称与院内感染的关系;护士与院内感染性肺炎的发生为负相关,R=-0.9680护理师与泌尿系感染的发生为正相关,R=0.9843。

  3讨论

  3.1院内感染的现状

  本研究结果提示,院内感染性肺炎和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分别是3.07%和0.74%,较**文献报告高|231,与**文献报道也有差别|41。朱其风报道的一组资料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为3.89%,其中下呼吸道感染和泌尿系感染为1.03%和0.24%121;**报道的院内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为0.44%131。Umuh报道的院内感染性肺炎和泌尿系感染发生率为1.44%和5.12%141。可能是因为本组资料主要是来源于内外科病房,而内外科是院内感染发生的高发科室。文献报道,**院内感染的**率普遍偏低,也可能与漏报有关|61,因而本组资料院内感染性肺炎和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与**内文献报道存在差异。

  3.2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与院内感染的关系

  感染的预防和治疗需要的技术和专业知识较高,因此高比例的文凭护士(Licmedmre),包括注册护士(RegsernuiseRN)和文凭护士(LicensedpatenuseLFN)在减少院内感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的研究表明,高的RN护理时数或RN比例与低的院内感染发生率相关。

  Co的研究发现,在校正了医院和病人特征后RN护理时数和RN护士比例与院内发生的肺炎有负相关关系:每増加1小时RN护理时数与8.9%的院内肺炎的下降有关(R=0.911)即每増加1个RN护理小时,院内肺炎的发生率从259%下降至2.36%,下降了0.23%。RN护士的比例与院内肺炎的发生呈负相关关系:RN护士比例増加10%,与院内肺炎9.50%的减少有关。Lihtim的'研究表明高的RN护理时数与的肺炎发生率相关。Umul对宾夕法尼亚州所有的急症医院1991~1997年的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发现,在校正了病人的疾病严重程度后在LM(包括RN和LFN)人数较多的医院肺炎的发生率较高,LM人数増加10%,肺炎发生増加至少1%。LM比例高则肺炎发生减少,LM的比例提高10%则肺炎减少至少1%,高比例的LM寸预防肺炎是有意义的。而本研究结果提示,护士人年数住院天数比高,院内感染性肺炎的发生率越低。在预防院内感染性肺炎中,护士的工作包括及时按医嘱给药,雾化吸入,翻身拍背,教会病人有效的咳嗽,护士是完成这些工作的主要工作人员,因此,护士对预防院内感染性肺炎室息的发生率。本结果进一步说明,在继续加强原有产程处理护理原则、工作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规范助产工作,准确到位地进行助产及初步复苏技术,对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起到了积极作用。

院内感染护理论文3

  院内感染也称医院获得性感染或医源性感染,是指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并于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医院感染伴随医院的形成而发生,医院感染不仅威胁着患者的健康和生命,而且对医院的医疗质量也产生影响,使病床周转率降低,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及巨大的经济损失。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抗菌药物大剂量使用增多、侵入性操作增加、放化疗等**的广泛应用及社会人口逐渐老龄化等因素使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更高。医院感染是当前医院管理中的难题,也是衡量医疗质量水*的—个重要指标。通过**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优质护理等措施,可以**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有效预防和**医院感染。医院感染不仅包括感染的预防、诊断和**,还包括对危险因素的识别和干预。

  1资料与方法

  1.1—般资料

  选择2013年7月一2015年5月在本院急诊科接受治的362例患者,根据患者在急诊科有无院内感染发生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其中男195例,女167例,年龄15~83岁,*均(57.62±35)岁,其中急诊手术216例。院内感染诊断标准6:①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2d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起超过*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②出院后发生的与住院前有直接关系的感染;③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他部位新的感染(除外脓毒血症迁徙灶),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的感染;④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瘆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院内感染排除标准:①皮肤粘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②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表现;③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

  1.2方法

  根据病历资料采用制定好的**表进行**,内容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入院前的基础性疾病、是否手术、并发症、侵入性操作(气管切开、气管插管、深静脉导管、泌尿道插管等)、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情况、机械通气时间等情况。并**临床护理人员的手部卫生是否合格、有无侵入性护理操作、空气消毒状况及化学消毒剂的使用是否正确。其中手部卫生合格以护理人员严格按照6步洗手法洗手为准则;侵入性护理操作包括插导尿管、静脉穿刺、插胃管、泌尿导管、灌肠等;空气消毒状况以严格按照紫外线灯使用方法**辐射强度、覆盖面积、照射时间、有效距离视为操作正确H;化学消毒剂的使用以严格遵循无菌原则并针对菌种选择适合的消毒剂、消毒时间及消毒浓度0。

  2结果

  2.1急诊护理中感染情况

  收治的362例患者中发生院内感染的有61例,感染率为16.85%。其中呼吸道感染患者16例(26.23%);切口感染13例(21.31%);深静脉穿刺处感染12例(19.67%);泌尿道感染9例(14.75%);血液及胃肠道感染6例(9.84%);其他感染5例(8.20%)。

  2.2急诊护理中发生院内感染风险的单因素分析

  感染组与未感染组在年龄、侵入性治疗、急诊治疗时间、免疫抑制剂使用及机械通气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急诊护理中发生院内感染风险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年龄>45岁、侵入性治疗、急诊治疗时间>5d、使用免疫抑制剂、机械通气时间>6d可显著提高发生院内感染的风险,OR值明显增加(P<0.05)。2.4临床护理因素对急诊院内感染的影响分析护理人员手部卫生、侵入性护理操作、空气消毒状况、化学消毒剂的使用情况对急诊科住院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均有显著影响(P<0.05)。

  3讨论

  由于急诊患者大多病情比较危重,极大地降低了其抵抗力及机体调节能力,加之中老年患者本身的抵抗力及机体调节能力已经衰退,较年轻患者发生感染的风险高。很多患者在未送入医院前已经进入意识不清或昏迷状态,自主神经功能部分甚至全部丧失,呼吸困难或者呼吸衰竭、不能排尿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医生在进行急救时采取一些侵入式的操作,例如气管切开、深静脉导管插管、气管插管、泌尿道插管等,然而侵入式的操作很容易破坏患者的皮肤、黏膜等屏障,这会受到许多细菌的侵袭,**增加了被感染的几率。治疗时间越长,接触致病菌的几率就越大,致使受到感染的概率就越大。由于治疗时间和通气时间越长,患致使者使用抗生素的机率越大,抗生素联合用药易降低患者自身对病原菌的免疫力,导致院内交叉感染的几率越大。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收治的362例患者中发生院内感染的有61例,感染率为16.85%,主要为呼吸道感染及切口感染患者分别为26.23%、21.31%。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彡45岁、侵入性治疗、急诊治疗时间為5d、使用免疫抑制剂、机械通气时间為6d可显著提高发生院内感染的风险,OR值明显增加。护理人员手部卫生、侵入性护理操作、空气消毒状况、化学消毒剂的使用情况对急诊科住院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均有显著影响。根据院内感染的风险采取以下相应的护理对策:①合理使用抗生素:护理人员应掌握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方面的有关知识。抗生素的使用要根据患者痰培养结果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使用剂量要适中,不宜过量、时间过长,准确执行医嘱并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长期应用抗生素的患者,指导其保持口腔清洁,必要时行口腔护理。②规范侵入性操作:用于侵入性操作的器械使用前必须严格消毒操作。在护理工作中尽量减少没有必要的侵入性的操作、创伤性检查,操作时动作要轻柔,缩短各种插管留置时间,3~7d更换导管1次,定期对插管部位进行严格消毒。③尽量缩短住院时间:住院时间与医院感染率呈正相关,应加强患者的保护性隔离措施,缩短住院时间,**和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④加强呼吸机护理:呼吸机使用前进行消毒处理,将呼吸机打开,进行氣乙酸熏蒸,呼吸机表面用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呼吸道保持通畅状态,在机械通气前予以患者吐剂避免发生误吸,及时倾倒管路中存在的冷凝水,防止向气道中反流诱发感染。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功能锻炼,使其尽快脱机。⑤护理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衣帽整齐、戴口罩,保持病房内清洁卫生,护理操作前一定要严格按照6步洗手法规定洗手,与可疑污染物或接触传染病患者后应进行消毒,每日开窗通风,并定期进行正确的紫外线照射消毒。定期对病床、储物柜等设施进行清洗和消毒,消毒剂按正确的方法使用24。限制探视人员的数量,对探视人员采取防护措施,以免污浊的空气引发呼吸道感染。


社区护理论文3篇(扩展10)

——护理论文的参考文献

护理论文的参考文献1

  [1]李峰.韩杰临床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思考[J].护理研究2010,24(lC):266-267

  [2]谭静.朱京慈.鲁芳我国护理硕士专业学位建设的思考[J].*高等教育‘ 2011,(4):110-111.

  [3]袁长蓉.王志红.陈国良.**护理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和发展[J].*护理杂志.2003,20(5):42-44

  [4]黄金月高级护理实践[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5]李霓,郑荣寿,张思维,等.2003~2007 年*宫颈癌发病与**分析[J].*肿瘤.

  [6]张锐,孙美榕,张正,等.基因治疗与人类健康[J].*生物工程杂志,2004, 24(1):84-9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