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通用16篇)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读写互动是本设计的特点。在写作实践中,学生可以感知为文之不易,从而刺激理解课文的热情;通过课文的学习,掌握一定的方法,再进行类似题材的写作,学生的作文质量必然会有所突破。
教学步骤:
一、 看录象写作文(课前不作任何预习)。
播放一段腰鼓表演的录象(最好是在黄土高原上表演的),然后让学生进行课堂写作。要求:尽量再现看到的画面;有适当的想象的画面;15—20分钟完成;300字左右。
二、 对比研读。
1、请学生代表展示自己的现场作文。
2、对照《安塞腰鼓》的配乐朗诵,看课文。
3、仔细阅读课文,将自己的作文与刘成章的《安塞腰鼓》进行比较。
4、畅谈比较结果。
布置第二课时前的作业:《安塞腰鼓》美在何处?
三、 品《安塞腰鼓》之美
1、交流课前所做的作业。
语言美(音乐美)、画面美、力量美等
2、学一点写作技巧。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从文中学一点可资借鉴的写作技巧。强调:语言是外壳,深入了解被写作的对象是关键,同时还要有丰富的想象。
四、 延伸写作。
播放一段其它类型的精彩的舞蹈录象,让学生根据所看录象进行写作,注意借鉴刘成章的《安塞腰鼓》中的一些写法。
[资料整合平台]
课文扩读材料
《三国演义》第五回(节选)
罗贯中
王匡将军马列成阵势,勒马门旗下看时,见吕布出阵:头戴三叉束发紫金冠,体挂西川红锦百花袍,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腰系勒甲玲珑狮蛮带;弓箭随身,手持画戟,坐下嘶风赤兔马:果然是“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王匡回头问曰:“谁敢出战?”后面一将,纵马挺枪而出。匡视之,乃河内名将方悦。两马相交,无五合,被吕布一戟刺于马下,挺戟直冲过来。匡军大败,四散奔走。布东西冲杀,如入无人之境。幸得乔瑁、袁遗两军皆至,来救王匡,吕布方退。三路诸侯,各折了些人马,退三十里下寨。随后五路军马都至,一处商议,言吕布英雄,无人可敌。
正虑间,小校报来:“吕布搦战。”八路诸侯,一齐上马。军分八队,布在高冈。遥望吕布一簇军马,绣旗招飐,先来冲阵。上党太守张杨部将穆顺,出马挺枪迎战,被吕布手起一戟,刺于马下。众大惊。北海太守孔融部将武安国,使铁锤飞马而出。吕布挥戟拍马来迎。战到十余合,一戟砍断安国手腕,弃锤于地而走。八路军兵齐出,救了武安国。吕布退回去了。众诸侯回寨商议。曹操曰:“吕布英勇无敌,可会十八路诸侯,共议良策。若擒了吕布,董卓易诛耳。”
正议间,吕布复引兵搦战。八路诸侯齐出。公孙瓒挥槊亲战吕布。战不数合,瓒败走。吕布纵赤兔马赶来。那马日行千里,飞走如风。看看赶上,布举画戟望瓒后心便刺。傍边一将,圆睁环眼,倒竖虎须,挺丈八蛇矛,飞马大叫:“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张飞在此!”吕布见了,弃了公孙瓒,便战张飞。飞抖擞精神,酣战吕布。连斗五十余合,不分胜负。云长见了,把马一拍,舞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来夹攻吕布。三匹马丁字儿厮杀。战到三十合,战不倒吕布。刘玄德掣双股剑,骤黄鬃马,刺斜里也来助战。这三个围住吕布。转灯儿般厮杀。八路人马,都看得呆了。吕布架隔遮拦不定,看着玄德面上,虚刺一戟,玄德急闪。吕布荡开阵角,倒拖画戟,飞马便回。三个那里肯舍,拍马赶来。八路军兵,喊声大震,一齐掩杀。吕布军马望关上奔走;玄德、关、张随后赶来……
使用建议:选文与《安塞腰鼓》皆展示了一个大的场面,但突现的人物却不同。课文学习完毕,可将本段文字作课外阅读材料,与课文进行对比阅读。同样是展现男人的豪气与力量,吕布是纵赤兔举画戟独步天下,陕北后生们则是踏黄土击腰鼓威震山河。试比较两文写法上的异同。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篇2
课题:安塞腰鼓 执教:樊友翠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理解排比句、感叹句对表达感情,增强语势的作用。 2、 感受本文所抒发的生命律动的激情。 3、 领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 训练朗读能力,体会文章的气势。 5、 培养捕捉关键语句的能力,锻炼理解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投影演示法、讨论法、审美欣赏法、多种形式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价值态度观: 1、 朗读品味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感受安塞腰鼓的美。 2、 感悟用语言表现声音的艺术美,感受音乐壮美的一面,领悟生命力量的伟大。 二、重、难、疑点及解决办法: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气势恢宏,语言简洁有力,铿锵激越,很适合朗读,在课堂教学中,贯穿朗读训练,并且以朗读带动理解,在朗读中体会和领悟。 三、教具准备:腰鼓、相关课件 四、师生互动设计: 1、 教师引导,学生自读。 2、 朗读表演,体会文章。 3、 讨论分析,把握文章。 五、教学过程: (一) 音乐导入,提示课题。 1、 学生谈感受。 2、 师小结,课件展示课题:安塞腰鼓。 3、 欣赏安塞腰鼓,感受气氛,学生节奏练习。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教师范读课文。 2、 学生自由朗读。 3、 学生谈感受。 4、 个人朗读,其他学生评议。 (三) 多种形式朗读,体会文章气势,理解排比句。 1、 自由朗读——叠加读。 2、 击桌子、赞叹、交替朗读。 3、 学生比较前两种方法,带来的不同感受,引出排比句。 (四) 寻找美点,赏析课文。 (五) 质疑问难,师生共同解答。 (六) 教师总结,结束新课。 安塞腰鼓 陈喜莉 【教材分析】 《安塞腰鼓》是一篇用雄浑激越的鼓点敲出的优美豪放的诗章,是一曲旺盛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热情颂歌。作者通过一群朴实得像红高粱一样的茂腾腾陕北后生在黄土高原上展现的壮阔、雄浑、激越、豪放的腰鼓场面的描写,展现了中华民族古老淳朴的民间文艺风情,显示了生命的活跃和强盛。抒发了中华民族挣脱了束缚与羁绊、闭塞与保守后的欢乐和痛快、思索和追求。 文章语言如诗如画,极富音乐美。在内容和形式上取得了完美的统一。课文多用短句来表现内容,显得铿锵激昂,同时还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间的排比,交错出现,一个接一个,使内容表达得更加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教学目的】 1.整体感知,发表见解。 2.品味排比句式、气势与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铿锵有力,富有节奏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本文既用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又用更多的笔墨写意。如何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是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层面感受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是教学重点。 【教学设想】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于生活在南方或现代都市中的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好些。教这样的文章,尤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一旦进入角色,教起来就轻松多了。 【教学设计】 l朗读(设计说明:通过读能感受到语言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腰鼓表演中的生命律动。) l揣摩(设计说明:对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关键语句,应当仔细揣摩品味。) l迁移练习(设计说明:模仿课文大量使用排比增强文章气势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1.腰鼓的表演片段 2.课文朗读录音 学生:1.掌握生字词 2.搜集安塞腰鼓的有关知识及作者的情况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多媒体播放腰鼓的表演片段)同学们,欣赏了这幅精彩的表演场面,你的心中必然会有所触动,那么请用语言描绘一下这场表演。(交流评议)如此惊心动魄的场面要形象地描绘出来,确实有困难。不妨让我们一同欣赏刘成章是怎么把安塞腰鼓写得有声有色有气势,竟至于使我们如痴如醉。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提问:这是……的安塞腰鼓,用文中的词句来回答。 说明:如“亢奋”、“豪迈”、“惊心动魄”、“震撼”、“火烈”等等 2.自由大声地朗读 找出描写“腰鼓”部分。 三.研读全文 1.理请结构(师生齐读) 说明:文章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止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四个角度来展示腰鼓舞的艺术魅力,且四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 学生找出:“好一个安塞腰鼓” 明确: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2.内容赏析 ⑴.布置分组朗读,分组寻找“好一个安塞腰鼓”中的“好”体现在哪儿?请用“好在……,你看(听)……”句式叙述。 如:①.好在有火烈的舞蹈场面。你看,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②.好在鼓声的巨大力量。你听,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 ③.好在有茂腾腾的击鼓后生。你看,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④.好在变幻的舞姿。你看,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 ⑵.提问:这样“好”的安塞腰鼓使你联想到什么? 关于这篇文章的主旨,有多种见解: 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这股力量,有西北汉子热情奔放的腰鼓表现出来; 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贫瘠的黄土地、困倦的生活,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物质上、精神上受到太多的压抑、羁绊。安塞腰鼓表现了挣脱、冲破、撞开这一切因袭重负的力量; 歌颂阳刚之美,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他们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表现了一种独特的美; 人就应该这样痛快淋漓地生活、表现。打破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不必患得患失。 (此题有一定的难度,无须面面俱到,只要有所体会、领悟即可。) 3.品味语言 ①.学生寻找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地方,朗读三次。请用“我喜欢句子,因为”的句式进行评点。 (教师提示:可以从用词、句式、修辞等角度入手) 教师举例:我喜欢“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句子,因为反义词用得好,在强烈的对比中,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②学生间互相交流 ③教师作适当的归纳 句式上: 作者多用简洁有力、脆生响亮的短句。如:“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简洁地表现了年轻生命的热烈奔放;“忘情了,没命了”,有力地表现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止的情景。 修辞上: 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不仅交错出现,而且一连许多,如:“使人想起……”“愈捶愈烈”,都是一连用三个排比句,犹如江河一泻千里,不可遏止。许多排比对偶工整,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火花一样,是闪烁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一段,气势昂扬,还有排比层层递进,如:“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等,排山倒海般让人透不过气来。排比句的大量使用,使语句汪洋恣肆,表现出安塞腰鼓气吞山河的场面和震撼人心的力量。 小结:这一切形式上的追求,在文章造成了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炽热灼人的氛围,排山倒海般的气势,恰与作者所要歌之颂之的人的生命力量相辅相契。 4.配乐朗读,体会情感,品味语言。 四.作业(迁移练习) 1.积累词语,收集文中好字好词 2.背诵你认为精彩的语句,并摘抄笔记本上 3.模仿课文的排比句,仿写句子。 一、教学目标: l.学习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 3.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 二、教学重点 体会课文节奏感强、形象生动、铿锵有力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难点 : 通过阅读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时间: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播放安塞腰鼓表演。指名说感受。 2、我想大家一定会被安塞腰鼓那种壮阔、豪放、火烈的舞蹈所深深打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看看作家对安塞腰鼓是怎样欣赏、体会的。 二、学习新课 1.朗读课文(听课文录音) 2.理清课文层次。 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分三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第二段:从"但是"到"成了茫茫一片"。 第三段:从"当它冥然而止的时候"到完。 3.提问:第二段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4.提问:文章怎样写表演前的情况? 从背景写:是一片高粱地、丝溜溜的南风。 从人物写:是茂腾腾的后生。 从性格写:是朴实的。 从神情写:是沉稳而安静的。 从腰鼓写:是呆呆的、不曾响。 5.提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为下文写腰鼓表演蓄势。 齐读(读出静来) 6.提问:作者写安塞腰鼓的舞姿给你留下了什么特点? 壮阔、豪放、火烈。 7.“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好在那里? 8.学习第一处,提问:好在哪儿?作者是怎样写的? 先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再用比喻从舞蹈的后生的舞姿写,如强震起的石头的狂舞。再用排比、连续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急促的鼓点像骤雨,飞扬的流苏像旋风,蹦跳的脚步像乱蛙,闪射的瞳仁像火花,强健的风姿像斗虎。 9.提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运用比喻使描写的对象更加形象生动具体。运用排比使文章的气势更加恢宏、雄浑有力,用来描写安塞腰鼓很适当。 10.提问:"这腰鼓"这一段用了那些反义词? 空气(冰冷一燥热),阳光(恬静一飞溅),世界(困倦一亢奋) 11.提问:运用反义词写有什么好处? 用反义词对比强烈,写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12.提问:如果说上面是实写,那么,"使人想起"三段是什么写? 虚写。 13.提问:用虚写有什么好处? 用虚写使人产生联想想象,增加了文章的内涵。 14.齐读 四、教师小结 文章描写安塞腰鼓的特点:壮阔、豪放、火烈。先实写,用连喻,写安塞腰鼓的舞姿。然后用虚写,通过联想、想象,写安塞腰鼓给人的感受写出了陕北人们的性格特征。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 2.完成课后练习三。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2、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和第二段的第一层,今天我们 再来看看作者怎样描写安塞腰鼓的。 二、学习新课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节奏、重音、感情。 2、提问:文章第二段的第二层怎样写安塞腰舞的响声的? 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安塞腰鼓声音的回响。第一句写声音撞击在山崖上,山崖发出回响;第二句写声音撞击在观众的心里,观众的心里发出共鸣。第三句写声音引起的豪壮的抒情、严峻的思考、犁尖翻起的上浪、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3、提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安塞腰鼓的沉重的响声,气势不同反响。 4、提问:文章第二段的第三层怎样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搏击? 先写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的、急速的、大起大落的搏击着,使人感到震撼、烧灼、威逼。使人鲜明的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使人感受到陕北农民的那种取之人的甚少,奉献给人的甚多的精神。写出作者心灵深处的感悟。 5、提问:"黄土高原啊"这一段写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只有黄土高原这么深厚的土层,才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才能有这么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 6、提问:第二段的第四层写什么? 总结上面的三层的意思。从力量、声响、光影的变幻、艺术的享受写安塞腰鼓的舞姿给人蓬勃的想象力。从安塞腰鼓沉重的响声写给人心灵的净化。从后生们生命中喷发出来的力量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震撼。 7、提问:为什么说"当它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 这是人对闹声的一种感受,当闹声突然停止的时候,会感到特别的静。其次,这里用静来反衬闹,可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8、提问;怎样理解"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声"? 鸡声是天亮的标志,是新的一天的开始,是希望的象征。有这种安塞腰鼓所喷发出来的力量,一定会带动生命的奔腾升华,一定会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正是希望所在。 9、提问: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排比。 试举例说明这样的写法,对表现文章的思想感情起什么作用? (l)句内部的排比: "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2)句与匈之间的排比: "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 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四、小结 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锡铭,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表达出作者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强烈的思想感情赞美陕北高原人们粗矿、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文章多处运用排比、比喻,使文章气势恢宏,节奏明快,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罂群激越,增强了文章感人力量。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 2、清模仿文中的排比句写一段话。 教学后记: 本文以铿锵磅礴的语言,恢弘奔放的气势,魅丽奇伟的想象,急促暴烈的节奏,用一个个宛如鼓槌的汉字,在那天地之间,雄浑厚重的黄土高原上,为我们鼓荡起一场惊心动魄的安塞腰鼓,那生命滔滔的激流,仿佛汹涌的黄河夺路而出,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鼓荡澎湃的活力。 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中,充分利用了我校的教学设施的优势。先播放了安塞腰鼓的表演视频,创设情境,为学生的学习作好铺垫。通过画面和音乐让他们在感官上有所体验,再把这种体验融入对课文的理解,我觉得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语文本来就是一门多元化的课程,它可以通过文字表现,也可以借助音乐、影视等其他艺术形式表现。学科的整合,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宽广、更丰富。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2、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及其在本文中的作用。 二、课型设计:品读课 三、预习要求 1、落实字词,会读会写。 2、上网了解作者和安塞腰鼓的情况。 四、教学设想 1、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于生活在成都的现代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好些。教这样的文章,尤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一旦学生进入角色,教起来就轻松多了。 2、这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所以教学分为两个板块:感知气势;品味语言。整个过程又以“朗读”一线贯穿读、说、析、品、评,不知不觉让学生受到熏陶,完成教学。 3、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凸现学生主体精神,力避教师烦琐讲解,突出新课程理念。 五、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朗读、感知 (一)知内容。 1、放录像。 安塞腰鼓曾在我国多种大型活动中演出,可把其制成多媒体教学录像。在正式讲解课文时,放出来,给学生以形象的感受,并调动学生的情绪。 学生边看录像边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其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 2、谈观感。 在学生谈观感时,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适当引导: ①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 ②它是人、鼓合一的,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像它这样要求人和乐器的高度合谐。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 ③安塞腰鼓的内涵是生命的激昂和渲泻;是羁绊不住的力量;是原始力量的勃发、喷涌。 3、读课文,作评价。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试用“ 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的内容。 学生各抒己见,可能有如下一些答案:“壮阔”“豪放”“火烈”“有力”“元气淋漓”“惊心动魄”“奇伟磅礴”“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等等。 (二)明结构。 师生联读课文。 说明: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3大部分。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4个角度来展示腰鼓舞的艺术魅力,且这4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 学生会很快找出:好一个安塞腰鼓! 明确: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三)寻美点。 分组朗读,进行分组寻找美点比赛。用“ 美,你看(听) ”的句式叙述出来。 学生可能有如下答案: ①蓄而待发的后生美,你看,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梁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梁。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梁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②火烈的舞蹈场面美,你看,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③激越的鼓声美,你听,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④击鼓的后生美,你看,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⑤变幻的舞姿美,你看,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 …… 第二板块:朗读、品味 (一)替换式品读,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 1、学生齐诵第6段。 2、教师示范。教师将大家刚才读的内容改成了另一种文学样式——诗,(幻灯出示所改之诗)教师范读。 骤雨一样 是急促的鼓点 旋风一样 是飞扬的流苏 乱蛙一样 是蹦跳的脚步 火花一样 是闪射的瞳仁 斗虎一样 是强健的风姿 学生反复朗读。 3、学生仿照以上形式,加工另外的文章内容。如: 愈捶愈烈 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 愈捶愈烈 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 愈捶愈烈 痛苦和欢乐 生活和梦幻 摆脱和追求 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 交织! 旋转! 凝聚! 奔突! 辐射! 翻飞! 升华! 4、分小组反复替换朗读其他段。 (二)评点式品读,理解文章语言的意蕴美、情味美。 1、学生任意寻找自己觉得写得精彩的地方朗读3遍,要求用“ 好,好在 ”这一句式进行评点。 可以从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各方面进行评点,说得越多越好。 2、分学习小组交流。 3、学习小组汇报员向全班汇报。 4、教师整理学生评点。 从用词方面说: (1)“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一句中“呆呆地”用得好,好在它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安静时安塞腰鼓的状态。 (2)“茂腾腾的后生”“咝溜溜的南风”中的“茂腾腾”“咝溜溜”用得好,好在叠词的运用使语言亲切富有韵味。 (3)“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中反义词用得好,好在它们对比强烈,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从句式上说: (1)“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中“发狠”“忘情”“没命”用得好,好在它们语意层层递进,语势步步增强。 (2)“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这些短句用得好,好在它们使文章语句铿锵,气势强劲,突出了安塞腰鼓的豪放美。 (3)“但是”与“看”独立成段好,好在它们特别引人注目,自然完成画面由静到动的急转。 从修辞上说: (1)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写得好,好在比喻使对象更加形象具体,从而铺排出一系列异彩纷呈的画面。 (2) 文中的反复用得好,好在使语言节奏明快,形象深刻清晰。 (3) 文章中排比用得好,好在形式多样的排比增强了语势,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磅礴的气势。 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句内部的排比:“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句与句之间的排比:“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流做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而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这些排比句使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钱钻,能表达出强烈的思想感情。 从写法上说: (1)“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写得好,好在它使人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增加了文章的内涵。 (2)“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写得好,好在“以声写静”,更加突出了鼓声止后的寂静。 (3)文中开头的静态描写好,好在它为文章后面写动设下铺垫,使文章静中蕴动,动静结合,充满画面美。 (三)自由式美读 1、小结 这篇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锡铭,写出了安塞腰鼓壮 阔、豪放、火烈的特点。表达出作者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强烈的思想感情赞美陕北高原人们粗矿、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文章多处运用排比、比喻,使文章气势恢宏,节奏明快,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激越豪壮,增强了文章感人力量。 2、美读 第三板块:练习,学用课文句式、段式。 请模仿文中的排比句写一段话,描述一个表演场面。(可事先准备一个表演录象) 【学习目标】 1、把握课文主题。 2、指导学生朗读,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3、理解排比等修辞手法及在本文中的作用。 【学习重点】 品味语言,感受安塞腰鼓蕴含的生命力量。 【学习难点】 课文主题 【学习课时】 2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激趣,营造氛围 屏幕上出现黄土高原画图,吸引学生注意力。 同学们你们爱家乡──秀山么?了解她特有的文化想象──花灯么?其实,在中国这片古老而神奇的黄土地上,也有她独特的文化现象──我们自己的摇滚和劲舞。它就是融摇滚和劲舞为一体的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奇葩──安塞腰鼓。有人形容:安塞腰鼓表演起来有股熊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足劲! 下面请同学们观赏一段安塞腰鼓的表演,看看上面的形容是否恰当(播放视频)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写什么?) 1、师生合作朗读课文:1段~12段播放音频;13段~21段学生齐读;22段~29段个别学生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概括内容──本文描写了:表演安塞腰鼓的场景。 写出了:宏伟的场面,磅礴的气势,狂放的动作,生命的能量。 三、精读文段,体会意蕴、写法(怎么写) 1、把握朗读要领: 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朗读才能读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要领:带着热烈的情绪,较快的语速,高昂的语调,把握重音,以跳跃性的节奏朗读。 2、体会写法(以第六自然段为例): 教师示例: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你看,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通过排比、比喻,层层递进,突出安塞腰鼓带给人心灵上的震撼力(发狠、忘情、没命)和视觉上的冲击力(骤雨、旋风、乱蛙、火花、斗虎)人鼓合一──显示出高原生命的火烈。其中运用短句,营造了激越的气氛: ⑴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比喻、排比、反复、拟人。 排比: 句子内部的排比、句与句的排比、段与段的排比。 句子内部的排比:“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句与句之间的排比:“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使用时,有单独使用的,也有与其他修辞手法综合运用的。 反复:文中的反复用得好,好在使语言节奏明快,形象深刻清晰。本文中反复常常是与排比结合起来运用。 ⑵短句叠词的运用:营造激越的气氛和节奏 ⑶了解语言特点:气势充沛 节奏铿锵 感情强烈 3、品味语言(生动美、意蕴深): “我就是我,我的感悟与众不同” 请用“好一个 安塞腰鼓,你看(听) ”的句式表达出来。 示例一: 好一个鼓声激越的安塞腰鼓,你听,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作用:运用反复,渲染了气氛,强调安塞腰鼓铿锵激越的声势,鼓声已深入到观众的心里。 示例二: 好一个舞姿变幻的安塞腰鼓,你看,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 作用:通过排比突出了安塞腰鼓的舞姿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学生领悟:好一群敲击安塞腰鼓的后生,你看,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作用:通过排比,从不同方面:力度、速度、幅度,赞美后生磅礴的激和力量 四、理解主旨(为什么写) 1、你认为作者借安塞腰鼓主要想歌颂什么? 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歌颂黄土地上的阳刚之美,歌颂承载这一生命的黄土地,歌颂黄土地上生活的人们,歌颂中华民族坚毅不屈、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2、西北现在好象成了贫困落后的代名词,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要歌颂这片土地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西北汉子呢?(17自然段) 过渡:“安塞腰鼓”既是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也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 这一切都与陕北古老的历史有关。自古以来陕北就是边关要地,秦始皇派大将军蒙恬率军30万镇守陕北、筑长城,防止匈奴入侵;到北宋的文臣武将,(韩琦、范仲淹、沈括)来此领导抵御西夏人入侵的战争,再到明朝时期九镇之一的“延绥镇”长城,安塞腰鼓既是古代激励边关将士冲锋陷阵的号角,也是将士们征战凯旋的欢迎曲,尽管时过境迁,但这种激和力量却深深地根植于陕北这块古老的土地上;20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中央进驻延安13年,以及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延安精神”走向全国,在某种意义上,“安塞腰鼓”所释放出的能量,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坚毅不屈、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象征。 第十七自然段──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此句是说也许有人认为,黄土地上的农民已经被岁月的风霜、土地的贫瘠、生活的贫困折磨得丧失了生气。没想到竟能爆发出如此巨大的能量.因为他们有韧性和坚强,这是他们力量的源泉。 因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并没有因为生活的贫困和封闭而丧失希望,他们有韧性和坚强,生命中奔突的能量终有一天会喷发的。那么这片土地就是有希望的!我们的民族是有希望的!所以作者要竭力歌颂这片土地。 是啊,我们的民族显然经历了太多的痛苦和磨难,太多的束缚和挫折,但我们总能神奇般地重新崛起,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祖国、走进了一个令人振奋和自豪的新时代,只要我们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大胆创新,勇于开拓,我们就一定能够再造辉煌。 读完这篇激飞扬的散文,我们对安塞腰鼓有了新的认识,从心中对黄土高原上的人们油然而生敬意,让我们带着敬意,带着激再读课文。 结束语:这节课就要结束了,但安塞腰鼓的隆隆鼓声还回响在我们耳边,那一群茂腾腾后生的英姿浮现在我们眼前,生命的火花已绽放在我们心底!好一个安塞腰鼓!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总课时: 第17课安塞腰鼓 教学目的 1、学习朗读课文,从不同角度、侧面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2、品读赏析,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 3、感受中华传统文明的精神力量。 教学设计 1、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黄土高原气息,对于生活在海盐的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我们尤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一旦学生进入角色,教起来就轻松多了。 2、这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所以整个教学过程以“朗读”为主,在朗读中感受气势,在品读赏析中感受语言之美,使学生得到艺术的熏陶。 教学步骤 一、片断播放,观感引读 播放3~4分钟的腰鼓舞片段,调动学生情绪,并在学生的观感畅谈中引入课文。 在学生谈观感时,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适当引导: ①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 ②它是人、鼓合一的,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像它这样要求人和乐器的高度合谐。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 ③安塞腰鼓的内涵是生命的激昂和渲泻;是羁绊不住的力量;是原始力量的勃发、喷涌。 二、高声诵读,感知气势 1、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试用“ 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的内容。 学生各抒己见,可能有如下一些答案:“壮阔”“豪放”“火烈”“有力”“元气淋漓”“惊心动魄”“奇伟磅礴”“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等等。 2、明结构。 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3大部分。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4个角度来展示腰鼓舞的艺术魅力,且这4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 学生会很快找出:好一个安塞腰鼓!( 明确: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3、寻美点。 分组寻找美点。用“ 美,你看(听) ”的句式叙述出来。 学生可能有如下答案: ①蓄而待发的后生美,你看,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梁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梁。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梁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②火烈的舞蹈场面美,你看,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③激越的鼓声美,你听,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④击鼓的后生美,你看,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⑤变幻的舞姿美,你看,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 …… 三、品读赏析,学习句式 1、品读赏析: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意蕴美、情味美。 学生寻找自己觉得最精彩的语句片断品读赏析,要求用“ 好,好在 ”这一句式进行赏析评点。(可从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各方面进行) 从用词方面说: (1)“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一句中“呆呆地”用得好,好在它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安静时安塞腰鼓的状态。 (2)“茂腾腾的后生”“咝溜溜的南风”中的“茂腾腾”“咝溜溜”用得好,好在叠词的运用使语言亲切富有韵味。 (3)“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中反义词用得好,好在它们对比强烈,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从句式上说: (1)“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中“发狠”“忘情”“没命”用得好,好在它们语意层层递进,语势步步增强。 (2)“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这些短句用得好,好在它们使文章语句铿锵,气势强劲,突出了安塞腰鼓的豪放美。 (3)“但是”与“看”独立成段好,好在它们特别引人注目,自然完成画面由静到动的急转。 从修辞上说: (1)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写得好,好在比喻使对象更加形象具体,从而铺排出一系列异彩纷呈的画面。 (2) 文中的反复用得好,好在使语言节奏明快,形象深刻清晰。 (3) 文章中排比用得好,好在形式多样的排比增强了语势,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磅礴的气势。 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句内部的排比:“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句与句之间的排比:“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流做;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而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这些排比句使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钱钻,能表达出强烈的思想感情。 从写法上说: (1)“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写得好,好在它使人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增加了文章的内涵。 (2)“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写得好,好在“以声写静”,更加突出了鼓声止后的寂静。 (3)文中开头的静态描写好,好在它为文章后面写动设下铺垫,使文章静中蕴动,动静结合,充满画面美。 2、学习句式:①排比句式②反复句式③比喻句式④对比句式⑤拟人句式 ①排比句式:排比,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一组句子或词语排列起来,以增强语势,加深感情。例如“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 A.从形式上看: 有句内的排比,如: a.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b.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 有句与句的排比,如: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 有段与段的排比,如: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 B.从用法上看: 有的用以增强语势,突出腰鼓舞的恢宏气势,如: a.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b.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 有的用以渲染腰鼓形象,节奏感强,充满旋律美,如: a.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b.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 ②反复句式:反复,是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在本文中,它常常是与排比结合起来使用的。例如“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有间隔反复,如: 好一个安塞腰鼓!(第13、17、22段三次出现) 有连续反复,如: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了隆隆,隆隆,隆隆。 (14、15、16段又构成间隔反复) ③比喻句式 a.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 b.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 ④对比句式 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 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⑤拟人句式 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 ...... 还有系列感叹句、系列无主句、复杂谓语句、语意层层递进句...... 四、互动释疑,拓展延伸 1、互动释疑: (1)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那么一股劲”要“挣脱”“冲破”“撞开”什么?是什么“束缚”“羁绊”“闭塞”了“那么一股劲”?) 明确:“那么一股劲”要打破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让生命宣泄在天地间,让人“遗落了一切冗杂”,“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使人明白人之所以为人,生命之所以为生命。 (2)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过着贫困生活的农民,哪里来的那么强大的力量?) 明确:他们有着自然、健康的生命,是原始的、未经人工雕饰的、没有半点污染的、不掺杂任何杂质的完完全全的生命。这是他们力量的源泉。 (3)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为什么“多水的江南”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明确:江南流水更多地表现柔媚的风格,而安塞腰鼓需要承载这样原始、粗犷的生命力量的“厚土”。 (4)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品析:"农民衣着包裹"、"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反衬出这片奇伟的厚土所生养的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的强健有力。 (5)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以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 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为什么听到这样的“鸡啼”?) 此题意在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力和洞察力。 明确:当鼓声停止后,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好像炽热后的沉寂,这时"出奇地对她十分陌生像来到另一个星球"写出了静的程度,"渺远的鸡啼"以动衬静,写出了世界的寂静和高原的旷远。以“鸡啼”反衬寂静(也可认为这是实写)。 2、拓展延伸 请模仿文中的排比句式或比喻句式写一段话,描述一个表演场面。(例:滚灯) 五、归纳积累,读背课文 这篇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锡铭,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表达出作者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强烈的思想感情,赞美陕北高原人们粗矿、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文章多处运用排比、比喻,使文章气势恢宏,节奏明快,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激越豪壮,增强了文章感人力量。 (武原镇中学 陆海峰)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以朗读教学带动学生从不同层面去理解、欣赏课文是本设计的特点。本文因其独特的句式特点而极具音乐美,同时还有丰富的画面美,以及充塞于全文的力量美。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指导,让学生感受文章之美,掌握基本的朗读方法。 教学步骤: 一、 齐读、正音。(读音准) 1、首先不作任何提示,让学生齐读全文(课前有常规的预习)。 2、纠正学生误读的字音(主要有学生完成),并强调一些新词汇的读音。 瞳仁 恬静 晦暗 羁绊 蓦然 冗杂 戛然 磅礴 亢奋 二、 读出音乐美 1、学生自我评议:刚才齐读课文时所存在的问题。让学生自由地说,教师先不作评议。 2、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诵带。要求学生带着刚才评议的问题去听,并根据录音在文中作一些标记,如节奏、重音等。 3、对比评议:将自己的朗诵与录音带中的朗诵进行比较,发现他人长处。 朗读指导:朗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接下来就是要读准节奏。要读准节奏,必须注意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停顿,还要分析课文的句式特点。句式特点存在着明显的文体差异,如散文、古体诗、词、赋、现代诗等皆有着明显的节奏特点。同时,在同一种文体中,不同的文章其节奏也有较大的差异,尤其是散文。本文以短句为主,因而节奏较快。读准节奏以后还要注意音的轻重,这样才会产生抑扬顿挫的效果。 4、分节朗读学习,学习重点:节奏、重音。 5、齐读全文,注意音准、节奏、重音。 6、跟读:跟录音带齐读全文。 7、学生自由朗读。 三、 读出画面美 朗读指导:朗读水平若要向高层次发展,必须深钻课文,才能身临其境,进而读出文章的画面美。 1、寻找本文主体画面的构成因素。 黄土高原(厚实、大气)、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热情、充满力量)、腰鼓(灵动而热烈的陕北打击乐器) 2、分析全文画面的构成。 以打击腰鼓的不同过程为主,穿插一些想象的画面(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等)、陕北农民的生活画面、黄土高原与江南的对比画面等。 3、播放腰鼓表演的录象片段。很多地方的学生都没有见过这种画面,搜集并播放一点腰鼓表演的画面十分必要。 4、自由朗读(也可以分小组),力求进入课文情景,读出文中的画面美。 5、教师示范(选部分段落)。 6、全班齐读。在节奏、重音的基础上,力求读出画面美。 四、 读出力量美 1、讨论:本文的主旨。让学生的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各抒己见。 尽管本文的主旨不是很容易达到统一,但有些因素却是很明朗的:表现了腰鼓这种民间舞蹈的震撼力,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蓬勃的生命力量。此外,作者仿佛还向我们暗示了西北这块土地所蕴涵的潜力。 2、播放配乐朗诵带,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力量美。 3、学生齐读。力求读出本文所特有的阳刚之美。 这里也可以反复指导一下。 五、 积累 1、将自己喜欢的句、段摘录下来。 2、在摘录的句、段中再作选择,背诵下来(不强求)。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指导学生品析、积累精美的语言是本设计的特点。本文的句式和修辞都可以给学生提供许多学习的范例。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积累习惯,并教给学生一些积累的方法,并学会做一些品析式的积累。 教学步骤: 一、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正音。通过朗读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解决音准问题。 2、听配乐朗诵(或教师范读),把握节奏和语音的轻重。 3、自由朗读,练习节奏和语音的轻重。 4、齐读全文,在节奏和语音轻重的基础上,力求读出本文的阳刚之美。 二、 局部雕琢、品味语言 1、分组研读课文,找出本文在句式和修辞方面的特点。 本文短句多、感叹句多、排比句多。这些特点皆因特殊的写作对象所决定,因为安塞腰鼓充满了力量之美,能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有条件的话,可以播放一段腰鼓表演的录象,对学生理解课文会有所帮助。 2、语言品析。从句式和修辞的角度各找一处自己最喜欢的例句,并说明自己喜欢的理由。多让一些学生发言,教师只作适当的点拨。若学生品析有困难,教师可作一些示范。语言品析应在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范围内进行,不要随意拔高。 三、 分类积累、巩固品析 按照前面学习的品析的方法,将课文中有代表性的句子,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摘抄,并力所能及地写一点赏析的文字。可从以下方面去摘录: 1、美词(含新词汇)。2、词语排比。3、句子排比。4、段落排比 。5、比喻句。6、对比句。7、叠词句等。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读写互动是本设计的特点。在写作实践中,学生可以感知为文之不易,从而刺激理解课文的热情;通过课文的学习,掌握一定的方法,再进行类似题材的写作,学生的作文质量必然会有所突破。 教学步骤: 一、 看录象写作文(课前不作任何预习)。 播放一段腰鼓表演的录象(最好是在黄土高原上表演的),然后让学生进行课堂写作。要求:尽量再现看到的画面;有适当的想象的画面;15—20分钟完成;300字左右。 二、 对比研读。 1、请学生代表展示自己的现场作文。 2、对照《安塞腰鼓》的配乐朗诵,看课文。 3、仔细阅读课文,将自己的作文与刘成章的《安塞腰鼓》进行比较。 4、畅谈比较结果。 布置第二课时前的作业:《安塞腰鼓》美在何处? 三、 品《安塞腰鼓》之美 1、交流课前所做的作业。 语言美(音乐美)、画面美、力量美等 2、学一点写作技巧。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从文中学一点可资借鉴的写作技巧。强调:语言是外壳,深入了解被写作的对象是关键,同时还要有丰富的想象。 四、 延伸写作。 播放一段其它类型的精彩的舞蹈录象,让学生根据所看录象进行写作,注意借鉴刘成章的《安塞腰鼓》中的一些写法。 [资料整合平台] 课文扩读材料 《三国演义》第五回(节选) 罗贯中 王匡将军马列成阵势,勒马门旗下看时,见吕布出阵:头戴三叉束发紫金冠,体挂西川红锦百花袍,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腰系勒甲玲珑狮蛮带;弓箭随身,手持画戟,坐下嘶风赤兔马:果然是“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王匡回头问曰:“谁敢出战?”后面一将,纵马挺枪而出。匡视之,乃河内名将方悦。两马相交,无五合,被吕布一戟刺于马下,挺戟直冲过来。匡军大败,四散奔走。布东西冲杀,如入无人之境。幸得乔瑁、袁遗两军皆至,来救王匡,吕布方退。三路诸侯,各折了些人马,退三十里下寨。随后五路军马都至,一处商议,言吕布英雄,无人可敌。 正虑间,小校报来:“吕布搦战。”八路诸侯,一齐上马。军分八队,布在高冈。遥望吕布一簇军马,绣旗招飐,先来冲阵。上党太守张杨部将穆顺,出马挺枪迎战,被吕布手起一戟,刺于马下。众大惊。北海太守孔融部将武安国,使铁锤飞马而出。吕布挥戟拍马来迎。战到十余合,一戟砍断安国手腕,弃锤于地而走。八路军兵齐出,救了武安国。吕布退回去了。众诸侯回寨商议。曹操曰:“吕布英勇无敌,可会十八路诸侯,共议良策。若擒了吕布,董卓易诛耳。” 正议间,吕布复引兵搦战。八路诸侯齐出。公孙瓒挥槊亲战吕布。战不数合,瓒败走。吕布纵赤兔马赶来。那马日行千里,飞走如风。看看赶上,布举画戟望瓒后心便刺。傍边一将,圆睁环眼,倒竖虎须,挺丈八蛇矛,飞马大叫:“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张飞在此!”吕布见了,弃了公孙瓒,便战张飞。飞抖擞精神,酣战吕布。连斗五十余合,不分胜负。云长见了,把马一拍,舞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来夹攻吕布。三匹马丁字儿厮杀。战到三十合,战不倒吕布。刘玄德掣双股剑,骤黄鬃马,刺斜里也来助战。这三个围住吕布。转灯儿般厮杀。八路人马,都看得呆了。吕布架隔遮拦不定,看着玄德面上,虚刺一戟,玄德急闪。吕布荡开阵角,倒拖画戟,飞马便回。三个那里肯舍,拍马赶来。八路军兵,喊声大震,一齐掩杀。吕布军马望关上奔走;玄德、关、张随后赶来…… 使用建议:选文与《安塞腰鼓》皆展示了一个大的场面,但突现的人物却不同。课文学习完毕,可将本段文字作课外阅读材料,与课文进行对比阅读。同样是展现男人的豪气与力量,吕布是纵赤兔举画戟独步天下,陕北后生们则是踏黄土击腰鼓威震山河。试比较两文写法上的异同。 教学目的 l.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 2.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 3.学习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4.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重点、难点 重点: (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 难点: (1)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联系上下文,体会下列词语的意思: (l)忘情:不能节制自己的感情。 (2)狂舞:纵情的跳舞。 (3)闪射:闪耀,放出(光芒) (4)火烈:像火一样热烈。 (5)亢奋(kang:极度兴奋。 (6)晦暗(hui:昏暗,不明显。 (7)羁绊(ji):缠住了不能脱身,束缚。 (8)碰撞:运动着的物体与别的物体突然接触。 (9)搏击:奋力斗争和冲击。 (10)烧灼(zhuo):烧、烫,使受伤。 (11)奔突:横冲直撞;奔驰。 (12)辐射(fu):从中心向各个方向沿着直线伸展出去。 (13)翻飞:上下或内外交换位置。 (14)淋漓(linli:①形容湿淋淋往下滴。②形容畅快。 二、导人 大家在电视节目上看过陕西安塞地区的腰鼓吗?我想大家一定会 被安塞腰鼓那种壮阔、豪放、火烈的舞蹈所深深打动。今天我们一起来 学习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看看作家对安塞腰鼓是怎样欣赏、体会的。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或老师范读、或听课文录音、或学生齐读、轮读、个别 读均可) 2.提问: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分三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第二段:从“但是”到“成了茫茫一片”。 第三段:从“当它冥然而止的时候”到完。 3.提问:第二段可以分成几层? 讨论并归纳:分成4层。 第一层:从“但是”到“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写安塞腰鼓的舞姿及 给人的联想。 第二层:从“好一个安塞腰鼓”到“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写安塞腰鼓的响声给人的感受。 第三层:从“好一个安塞腰鼓”到“那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 啊”。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搏击。 4.提问:文章怎样写表演前的情况? 讨论并归纳:从背景写:是一片高粱地、丝溜溜的南风。从人物写: 是蓝腾腾的后生。从性格写:是朴实的。从神情写:是沉稳而安静的。从 腰鼓写:是呆呆的、不曾响。 5.提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为下文写腰鼓表演蓄势。 6.提问:作者与安塞腰鼓的舞姿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归纳:壮阔、豪放、火烈。 7提问:作者是怎样写的? 讨论并归纳:先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 没命了。再用比喻从舞蹈的后生的舞姿写,如强震起的石头的狂舞。再 用排比、连续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急促的鼓点像骤雨,飞扬的流苏像旋 风,蹦跳的脚步像乱蛙,闪射的瞳仁像火花,强健的风姿像斗虎。 8提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运用比喻使描写的对象更加形象生动具体。运用排比 使文章的气势更加恢宏、雄浑有力,用来描写安塞腰鼓很适当。 9.提问:“这腰鼓”这一段用了那些反义词? 讨论并归纳:空气(冰冷一燥热),阳光(恬静一飞溅),世界(困倦一 亢奋) 10.提问:运用反义词写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用反义词对比强烈,写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11.提问:如果说上面是实写,那么,“使人想起”三段是什么写? 讨论并归纳:虚写。 12.提问:用虚写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用虚写使人产生联想想象,增加了文章的内涵。 13.提问:作者联想到什么? 讨论并归纳:联想到落日古战场,电闪雷鸣和人的大彻大悟。 14提问:“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 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这句话怎么理解? 讨论并归纳:这里写出了陕北高原人们的性格特征,是粗矿、豪迈、 开放的。 四、小结 文章描写安塞腰鼓的特点:壮阔、豪放、火烈。先实写,用连喻,写安 塞腰鼓的舞姿。然后用虚写,通过联想、想象,写安塞腰鼓给人的感受写 出了陕北人们的性格特征。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给下面的词配上一个同义词。 忘情闪射 火烈亢奋 晦暗羁绊 搏击辐射 (二)境空。 1.骤雨一样,是;旋风一样,是;乱蛙 一样,是;火花一样,是;斗虎一样, 2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了,使恬静的阳 光立即变得、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了。 3.容不得,容不得,容不得 是了,了,了的那么一股 劲。 第二课时 一、预习 阅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 二、导人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和第二段的第一层,今天我们 再来看看作者怎样描写安塞腰鼓的。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节奏、重音、感情。 2.提问:文章第二段的第二层怎样写安塞腰舞的响声的? 讨论并归纳: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安塞腰鼓声音的回响。 第一句写声音撞击在山崖上,山崖发出回响;第二句写声音撞击在观众 的心里,观众的心里发出共鸣。第三句写声音引起的豪壮的抒情、严峻 的思考、犁尖翻起的上浪、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3.提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安塞腰鼓的沉重的 响声,气势不同反响。 4.提问:文章第二段的第三层怎样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搏击? 讨论并归纳:先写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的、急速的、大起大 落的搏击着,使人感到震撼、烧灼、威逼。使人鲜明的感受到生命的存在 活跃和强盛。使人感受到陕北农民的那种取之人的甚少,奉献给人的甚 多的精神。写出作者心灵深处的感悟。 5.提问:“黄土高原啊”这一段写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只有黄土高原这么深厚的土层,才生养了这些元气 淋漓的后生,才能有这么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 6提问:为什么说“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里打不得这样 的腰鼓。”? 讨论并归纳:这里用比喻说明江南人性格柔弱,只能唱一些江南小 调,打不得这样气势澎湃的腰鼓。 7.提问:第二段的第四层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总结上面的三层的意思。从力量、声响、光影的变幻、 艺术的享受写安塞腰鼓的舞姿给人蓬勃的想象力。从安塞腰鼓沉重的 响声写给人心灵的净化。从后生们生命中喷发出来的力量写安塞腰鼓 给人心灵的震撼。 8.提问:倒数第四段中的“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 升华!” 这几个词能不能对调?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能。因为这几个词的排列按一定的顺序。从小到大, 从低到高,从中心到四周。 9.提问:为什么说“当它更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 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 讨论并归纳:这是人对闹声的一种感受,当闹声突然停止的时候, 会感到特别的静。其次,这里用静来反衬闹,可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10.提问;怎样理解“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声”? 讨论并归纳:鸡声是天亮的标志,是新的一天的开始,是希望的象 征。有这种安塞腰鼓所喷发出来的力量,一定会带动生命的奔腾升华, 一定会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正是希望所在。 11.提问: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 比。试举例说明这样的写法,对表现文章的思想感情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 (l)句内部的排比:“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2)句与匈之间的排比:“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 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 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3)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流做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而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 大彻大悟! 这些排比句使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钱钻,能表 达出强烈的思想感情。 12提问:访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讨论并归纳:本文通过对安塞腰鼓的描写,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 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 的特点。 四、小结 这篇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锡铭,写出了安塞腰 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表达出作者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 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强烈的思想感情赞美陕北高原人们粗矿、 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文章多处运用排比、比喻,使文章气势恢宏,节 奏明快,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罂群激越,增强了文章感人 力量。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二、三、四c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写出了面词的反义词。 晦暗束缚 闭塞欢乐 摆脱冰冷 恬静困倦 (二)简答。 1.本文以什么作为线索? 2安塞腰鼓的特点是什么? 3.“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 了的一股劲!”这句话运用了什么类型的排比?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4.清模仿文中的排比句写一段话。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2、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及其在本文中的作用。 二、课型设计:品读课 三、预习要求 1、落实字词,会读会写。 2、上网了解作者和安塞腰鼓的情况。 四、教学设想 1、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于生活在成都的现代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好些。教这样的文章,尤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一旦学生进入角色,教起来就轻松多了。 2、这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所以教学分为两个板块:感知气势;品味语言。整个过程又以“朗读”一线贯穿读、说、析、品、评,不知不觉让学生受到熏陶,完成教学。 3、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凸现学生主体精神,力避教师烦琐讲解,突出新课程理念。 五、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朗读、感知 (一)知内容。 1、放录像。 安塞腰鼓曾在我国多种大型活动中演出,可把其制成多媒体教学录像。在正式讲解课文时,放出来,给学生以形象的感受,并调动学生的情绪。 学生边看录像边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其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 2、谈观感。 在学生谈观感时,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适当引导: ①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 ②它是人、鼓合一的,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像它这样要求人和乐器的高度合谐。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 ③安塞腰鼓的内涵是生命的激昂和渲泻;是羁绊不住的力量;是原始力量的勃发、喷涌。 3、读课文,作评价。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试用“ 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的内容。 学生各抒己见,可能有如下一些答案:“壮阔”“豪放”“火烈”“有力”“元气淋漓”“惊心动魄”“奇伟磅礴”“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等等。 (二)明结构。 师生联读课文。 说明: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3大部分。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4个角度来展示腰鼓舞的艺术魅力,且这4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 学生会很快找出:好一个安塞腰鼓! 明确: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三)寻美点。 分组朗读,进行分组寻找美点比赛。用“ 美,你看(听) ”的句式叙述出来。 学生可能有如下答案: ①蓄而待发的后生美,你看,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梁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梁。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梁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②火烈的舞蹈场面美,你看,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③激越的鼓声美,你听,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④击鼓的后生美,你看,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⑤变幻的舞姿美,你看,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 …… 第二板块:朗读、品味 (一)替换式品读,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 1、学生齐诵第6段。 2、教师示范。教师将大家刚才读的内容改成了另一种文学样式——诗,(幻灯出示所改之诗)教师范读。 骤雨一样 是急促的鼓点 旋风一样 是飞扬的流苏 乱蛙一样 是蹦跳的脚步 火花一样 是闪射的瞳仁 斗虎一样 是强健的风姿 学生反复朗读。 3、学生仿照以上形式,加工另外的文章内容。如: 愈捶愈烈 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 愈捶愈烈 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 愈捶愈烈 痛苦和欢乐 生活和梦幻 摆脱和追求 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 交织! 旋转! 凝聚! 奔突! 辐射! 翻飞! 升华! 4、分小组反复替换朗读其他段。 (二)评点式品读,理解文章语言的意蕴美、情味美。 1、学生任意寻找自己觉得写得精彩的地方朗读3遍,要求用“ 好,好在 ”这一句式进行评点。 可以从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各方面进行评点,说得越多越好。 2、分学习小组交流。 3、学习小组汇报员向全班汇报。 4、教师整理学生评点。 从用词方面说: (1)“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一句中“呆呆地”用得好,好在它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安静时安塞腰鼓的状态。 (2)“茂腾腾的后生”“咝溜溜的南风”中的“茂腾腾”“咝溜溜”用得好,好在叠词的运用使语言亲切富有韵味。 (3)“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中反义词用得好,好在它们对比强烈,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从句式上说: (1)“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中“发狠”“忘情”“没命”用得好,好在它们语意层层递进,语势步步增强。 (2)“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这些短句用得好,好在它们使文章语句铿锵,气势强劲,突出了安塞腰鼓的豪放美。 (3)“但是”与“看”独立成段好,好在它们特别引人注目,自然完成画面由静到动的急转。 从修辞上说: (1)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写得好,好在比喻使对象更加形象具体,从而铺排出一系列异彩纷呈的画面。 (2) 文中的反复用得好,好在使语言节奏明快,形象深刻清晰。 (3) 文章中排比用得好,好在形式多样的排比增强了语势,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磅礴的气势。 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句内部的排比:“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句与句之间的排比:“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流做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而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这些排比句使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钱钻,能表达出强烈的思想感情。 从写法上说: (1)“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写得好,好在它使人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增加了文章的内涵。 (2)“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写得好,好在“以声写静”,更加突出了鼓声止后的寂静。 (3)文中开头的静态描写好,好在它为文章后面写动设下铺垫,使文章静中蕴动,动静结合,充满画面美。 (三)自由式美读 1、小结 这篇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锡铭,写出了安塞腰鼓壮 阔、豪放、火烈的特点。表达出作者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强烈的思想感情赞美陕北高原人们粗矿、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文章多处运用排比、比喻,使文章气势恢宏,节奏明快,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激越豪壮,增强了文章感人力量。 2、美读 第三板块:练习,学用课文句式、段式。 请模仿文中的排比句写一段话,描述一个表演场面。(可事先准备一个表演录象) 《安塞腰鼓》教案设计 执教者:曹慧琼 执教班级:初一(3)班 执教时间:2005年4月4日上午第四节课 执教工具:多媒体 预习作业:查找关于安塞腰鼓的历史资料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安塞腰鼓磅礴的气势 2、 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 3、 掌握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并能运用。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基调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是如何将文字与表演融为一体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点击一段安塞腰鼓的音乐) 听,那是什么声音?如此雄伟,如此震撼人心?对,这便是安塞腰鼓,来 自黄土高原的安塞腰鼓。今天我们将一起踏上那片神奇而又古老的黄土地,去感受一下那雄浑的安塞腰鼓。 (点击播放一段安塞腰鼓表演的录像) 看到了么,那飞扬的尘土?看到了么,那豪放的舞姿?听到了么,那震耳的呐喊?听到了么,那惊天的鼓声?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的就是刘成章的著名散文《安塞腰鼓》。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找出最喜欢的段落 2、让一二位学生讲讲关于安塞腰鼓的历史资料 3、让学生大声地自由朗读自己所喜欢的段落 4、请几位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出来,与大家分享,并说说各自喜欢的缘由 (在此环节中,教师应对学生的朗读作一二点拨,也可让学生点评。此外,对于学生喜欢的理由,教师还可作些引导和挖掘) 5、 三、品味语言,把握修辞 思考:作者是如何让文字与表演浑然一体,读起来如此地激越豪放的? 排比:营造了一种有力的气势,使语言形式与舞蹈内容相统一。 反复:使语言又了一种鼓的韵律,形成回环往复的气势,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短句:有力地表现了不可遏制的生命力,读起来铿锵激昂 四、模仿课文,写作练习 1、听一段琵琶名曲《十面埋伏》,以下面任意一个句式为例仿写。 (1)这琴声,使人想起……,使人想起……,使人想起…… (2)每一个音符都……。每一个音符都……。每一个音符都……。每一个音符都……。 2、请几位同学把所写的段落交流一下,教室可请学生点评也可自己作适当点评。 五、小结内容,布置作业 《安塞腰鼓》既是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它以诗一般的凝练而又富有动感多余眼,谱写了一曲慷慨昂奋、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虽然现在的大西北依然经济落后,但是我们从那些茂生生的后生身上,从那隆隆四安塞要构声中听到了生命的力量!相信那片响彻着隆隆鼓声的黄土地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够大放异彩,而这当中也需要我们这一代人,需要你我的共同努力!明天的安塞腰鼓将更加气势磅礴,更加地震撼人心! 教材分析 《安塞腰鼓》是一篇用雄浑激越的鼓点敲出的优美豪放的诗章,是一曲旺盛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热情颂歌。作者通过一群朴实得像红高粱一样的茂腾腾陕北后生在黄土高原上展现的壮阔、雄浑、激越、豪放的腰鼓场面的描写,展现了中华民族古老淳朴的民间文艺风情,显示了生命的活跃和强盛。抒发了中华民族挣脱了束缚与羁绊、闭塞与保守后的欢乐和痛快、思索和追求。文章语言如诗如画,极富音乐美。在内容和形式上取得了完美的统一。课文多用短句来表现内容,显得铿锵激昂,同时还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间的排比,交错出现,一个接一个,使内容表达得更加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教学设想 1、这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所以教学分为两个板块:感知气势;品味语言。整个过程又以“朗读”一线贯穿读、说、析、品、评,不知不觉让学生受到熏陶,完成教学。 2、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凸现学生主体精神,力避教师烦琐讲解,突出新课程理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 能力目标:能够借鉴本文的写作方法,写作技巧,并把它们运用到平常的写作当中去。.情感目标:.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重难点 本文用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但文中更多的是重在写意。如何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是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侧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通过联系生活,加深对生命的思考认识即教学的重点。 教学方法 学生朗读:通过读感受语言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腰鼓表演中的生命律动。 讨论品味:对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关键语句,仔细揣摩品味。 多媒体设计 1.腰鼓表演片段。 2.课文朗读录音。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查阅资料了解安塞腰鼓,准备安塞腰鼓图片及课文朗读录音磁带并制成课件。 学生:1、搜集安塞腰鼓的有关知识及作者的情况;2、查阅工具书,疏通生字、词语;3、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情美读全文。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看录像,谈感受: 安塞腰鼓曾在我国多种大型活动中演出,可把其制成多媒体教学录像。在正式讲解课文时,放出来,给学生以形象的感受,并调动学生的情绪。 学生边看录像边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其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 学生讨论交流感受,教师适当相机引导: (屏幕显示) ①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 ②它是人、鼓合一的,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像它这样要求人和乐器的高度合谐。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 ③安塞腰鼓的内涵是生命的激昂和渲泻;是羁绊不住的力量;是原始力量的勃发、喷涌。 2、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安塞腰鼓的知识和作者作品资料,教师总结归纳 (屏幕显示)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也是陕北人民精神风貌的象征。在古代既是激励边关将士冲锋陷阵、浴血奋战的号角,也是将士凯旋的欢迎曲。如今它已成为中华民族坚毅不屈、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象征。 作者作品:刘成章,生于1937年,陕西延安市人,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散文集《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安塞腰鼓》写于1986年,它是一曲陕北人生命、活力的火烈颂歌,是一首黄土高原沉实、厚重内蕴的诗性礼赞。 朗读感知课文 一、齐读、正音 1.首先不作任何提示,让学生齐读全文。 2.纠正学生误读的字音。 二、读出音乐美 1.学生自我评议刚才齐读课文时所存在的问题。 2.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诵带。要求学生带着刚才评议的问题去听,并根据录音在文中作一些标记,如节奏、重音等。 3.对比评议:将自己的朗诵与录音带中的朗诵进行比较,发现他人长处。 朗读指导:朗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接下来就是要读准节奏。要读准节奏,必须注意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停顿,还要分析课文的句式特点:本文以短句为主,因而节奏较快:读准节奏以后还要注意语音的轻重,这样才会产生抑扬顿挫的效果。 4.分节朗读,学习重点:节奏、重音。 5.齐读全文,注意音准、节奏、重音。 6.跟读:跟录音带齐读全文。 7.学生自由朗读。 三、读出画面美 朗读指导:朗读水平若要向高层次发展,必须深钻课文,才能身临其境,进而读出文章的画面美。 1.寻找本文主体画面的构成因素。 黄土高原(厚实、大气)、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热情、充满力量)、腰鼓(灵动而热烈的陕北打击乐器)。 2.分析全文画面的构成。 以打击腰鼓的不同过程为主,穿插一些想象的画面(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等)、陕北农民的生活画面、黄土高原与江南的对比画面等。 3.教师示范朗读片断。 4.自由朗读,力求进入课文情景,读出文中的画面美。 四、读出力量美 1.讨论:通过以上的朗读,试用“ 的安塞腰鼓”的句式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的内容。 学生各抒己见,可能有如下一些答案:“壮阔”“豪放”“火烈”“有力”“元气淋漓”“惊心动魄”“奇伟磅礴”“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等等;从中让学生感受腰鼓这种民间舞蹈的震撼力和蓬勃的生命力量。 2.播放配乐朗诵带,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力量美。 3.学生诵读。力求读出本文所特有的阳刚之美。 五、总结寻美 分组朗读,进行分组寻找美点比赛。用“ 美,你看(听) ”的句式叙述出来。 学生可能有如下答案: ①蓄而待发的后生美,你看,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梁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梁。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梁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②火烈的舞蹈场面美,你看,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③激越的鼓声美,你听,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④击鼓的后生美,你看,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⑤变幻的舞姿美,你看,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 ……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寻美,感受了安塞腰鼓那雄浑、激越、壮阔、火烈的特点和洋溢的阳刚之美。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内容赏析,品位语言,体会修辞,拓展训练。 教学过程: 回顾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寻美”和“评价”感受到安塞腰鼓的激越和壮美,课文中也反复出现一句话,表现对安塞腰鼓的赞叹,请找出来。 学生找出:“好一个安塞腰鼓!” 结构说明 文章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止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四个角度来展示腰鼓舞的艺术魅力,且四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这一句话。 明确: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内容赏析 出示问题:这样“好”的安塞腰鼓使你联想到什么? 它体现了什么样的主题思想? 学生讨论主旨: 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这股力量,有西北汉子热情奔放的腰鼓表现出来; 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贫瘠的黄土地、困倦的生活,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物质上、精神上受到太多的压抑、羁绊。安塞腰鼓表现了挣脱、冲破、撞开这一切因袭重负的力量; 歌颂阳刚之美,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他们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表现了一种独特的美; 人就应该这样痛快淋漓地生活、表现。打破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不必患得患失。 (有一定的难度,无须面面俱到,只要有所体会、领悟即可。) 品味语言 学生寻找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地方,朗读三次。请用“我喜欢 句子,因为 ”的句式进行评点。 (教师提示:可以从用词、句式、修辞、写法等角度入手) 教师举例:我喜欢“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句子,因为反义词用得好,在强烈的对比中,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学生间互相交流,教师作适当的归纳。 从用词方面说: (1)“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一句中“呆呆地”用得好,好在它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安静时安塞腰鼓的状态。 (2)“茂腾腾的后生”“咝溜溜的南风”中的“茂腾腾”“咝溜溜”用得好,好在叠词的运用使语言亲切富有韵味。 (3)“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中反义词用得好,好在它们对比强烈,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从句式上说: (1)“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中“发狠”“忘情”“没命”用得好,好在它们语意层层递进,语势步步增强。 (2)“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这些短句用得好,好在它们使文章语句铿锵,气势强劲,突出了安塞腰鼓的豪放美。 (3)“但是”与“看”独立成段好,好在它们特别引人注目,自然完成画面由静到动的急转。 从修辞上说: (1)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写得好,好在比喻使对象更加形象具体,从而铺排出一系列异彩纷呈的画面。 (2) 文中的反复用得好,好在使语言节奏明快,形象深刻清晰。 (3) 文章中排比用得好,好在形式多样的排比增强了语势,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磅礴的气势。 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句内部的排比:“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句与句之间的排比:“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流做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而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这些排比句使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钱钻,能表达出强烈的思想感情。 从写法上说: (1)“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写得好,好在它使人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增加了文章的内涵。 (2)“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写得好,好在“以声写静”,更加突出了鼓声止后的寂静。 (3)文中开头的静态描写好,好在它为文章后面写动设下铺垫,使文章静中蕴动,动静结合,充满画面美。 拓展延伸 教师将大家刚才读的内容改成了另一种文学样式——诗,(幻灯出示所改之诗)教师范读。 骤雨一样 是急促的鼓点 旋风一样 是飞扬的流苏 乱蛙一样 是蹦跳的脚步 火花一样 是闪射的瞳仁 斗虎一样 是强健的风姿 学生反复朗读,仿照以上形式,加工另外的文章内容。如: 愈捶愈烈 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 愈捶愈烈 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 愈捶愈烈 痛苦和欢乐 生活和梦幻 摆脱和追求 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 交织! 旋转! 凝聚! 奔突! 辐射! 翻飞! 升华! 小结: 这篇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锡铭,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 火烈的特点。表达出作者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强烈的思想感情赞美陕北高原人们粗矿、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文章多处运用排比、比喻,使文章气势恢宏,节奏明快,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激越豪壮,增强了文章感人力量。 作业: 1、请模仿文中的排比句写一段话,描述一个表演场面。(可事先准备一个表演录象) 2、积累词语,收集文中好字好词。 3、背诵你认为精彩的语句,并摘抄笔记本上。 17、安塞腰鼓 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理清文章层次。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力量,体现节奏感。 3.简析场景描写,体会文章主题。 4.理解排比、比喻、反复修辞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学习场景描写,理解文章主题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查找黄土高原的相关文化、地理和风俗人情知识,掌握生字、词语, 查找音像资料 第 一 课 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渊 源流长,颇具地方特色的传统娱乐节目 都登上大雅之堂。“安塞腰鼓”这一陕北民间的舞蹈曾走红亚非拉,并多次出现 于大型的国家庆典。 二、交流资料:1、学生交流自己所查找的资料,先小组内交流,后推举代表发 言,在全班交流。 2、教师出示资料:“安塞腰鼓”是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 也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和符号。这一切均与陕北古老的历史有关。陕北高原自 古以来就是边关要道,连接中原农业民族和草原游牧民族。秦始皇时期大将蒙恬, 率三十万大军镇守陕北,防止匈奴内侵;北宋时期的范仲淹、沈括等也曾来到陕北 领导抵御西夏人入侵的战争……可以说,安塞腰鼓既是古代激励边关将士冲锋杀敌、 浴血奋战的号角,也是将士们征战凯旋的欢迎曲。它气势磅礴,充满激情与力量,是 生命的舞蹈与狂欢…… 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1、放录音,听读全文。学生自由朗读。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后评价。一学生领读全文,感受文中融入的情感, 并简要概括。(明确:歌颂生命的力量、生命的朴实与宣泄)。 3、师正字音:亢kàng奋 晦huì 暗 羁 jī绊bàn蓦mò然 颤zhàn栗lì 冗rŏng杂 戛jiá然 烧灼zhuó 大彻大悟wù 4、反复朗读感受文中的力量与生命的宣泄、朴实,舞姿的劲美。 5、速读全文,合作探究:以“安塞腰鼓”为线索,理清课文结构。 明确:1)安静的腰鼓(1——4) 2)宏伟的腰鼓(5——27) 3)寂静的腰鼓(28——30) 四、再次反复朗读,直至熟读,调动想象力感悟文章。 1、学生熟读课文,想象文中描绘的场面。 明确:“宏伟的腰鼓”这部分集中写了四个场景:由“面到点”依次写了 “宏伟的场面”、“雄壮的响声”、“击鼓的后生”、“奇丽的舞姿”。 2、口头描绘感受到的画面。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注意:用重音来表现力量,用连贯的语气去读排比句, 要求语音轻重能表现出抑扬顿挫。 第二课时 一、有感情地朗读各个场景描写,合作讨论探究: 1、第一部分“安静的腰鼓”和“寂静的腰鼓”中的“静”是否一样? 讨论后明确:第一个“静”看似静,却是生命在积蓄激情,等待爆发: 第二个“静”是安静。 2、在“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 一股劲”中是什么“束缚”、“羁绊”、“闭塞”了那么一股劲?“那一股劲”要“挣脱”、 “冲破”、“撞开”什么? 讨论后明确:“那么一股劲”要打破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让生命宣泄在 天地间,让人“遗落一切冗杂”,“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使人明白,人 之所以为人,生命之所以为生命。 3、作者写腰鼓的响声,为什么要写“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和“观众的心 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 讨论后明确:这是用环境和观众的感受来烘托鼓声,使鼓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了一体。 更能表现腰鼓的震慑力。 4、“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 可以放出那么磅礴的能量!”过着贫困生活的农民,哪里来得那么强大的力量? 讨论后明确:他们有着自然、健康的生命,是原始的、未经人工雕饰的,没有半点污染 的,不搀杂任何杂质的,完完全全的生命,这是他们力量的源泉。 5、为什么说“只有你(黄土高原)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而“多水的江南 是易碎的玻璃”,“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讨论后明确:厚土蕴藏着原始的生命,积蓄着骚动的力量,而江南流水更多地表现柔媚 的风格。 6、文章最后“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有什么作用? 讨论后明确:当鼓声停止时后,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好像炽热后的沉寂,这时以“鸡 啼”来反衬寂静。 二、学生针对文章疑惑处质疑,师生合作释疑。 三、理解排比、反复修辞的运用与作用。 1、在文中找出例句加以体会分析。(提示:排比段,排比句,排比句群) 2、明确:排比作用:增强文章气势,语气连贯,有节奏感。 反复作用:突出强调某种意思、情调。 四、拓展延伸:1、运用排比、反复等修辞方法,写一段文字描摹家乡扭秧歌的场面及 鼓乐喧天的场面。 2、你的家乡肯定会有一些特有的民间表演艺术,请试着描写一段,表现其 生动的场面。 安塞腰鼓 教学目标:1、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 2、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表现出来的生命中奔腾的力量和阳刚之美。 3、理解排比修辞手法在文章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理解排比的作用,精读重点句子。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教学准备: 1.让学生查阅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了解其特有的文化内涵;查阅工具书,掌 握生字词。 2.教师将图片资料或音像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设计思路〕 1.美文应美读,好文章只有用心诵读,才能品味出内在的美。本文教学在创设情境的基础上,突出对文本诵读的要求。读法多种多样,听读、范读、齐读、读中品味。同时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停顿、升降的指导。在朗读中,学生通过形象生动、铿锵激越的语言,领会作者对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赞颂。 2.培养学生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教师只是学生的合作者和引导者,师生共同创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3.本文可用一课时学课文,用一课时作练习及质疑问难。练习就以辅导完成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为主。可补充“新学案”中的相关练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演示“安塞腰鼓”表演的画面,学生欣赏。) 师:你喜欢这些画面吗?喜欢哪个方面?你此时内心洋溢着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由回答,同时交流查阅了解的“安塞腰鼓”的资料。). 俗语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粗犷、雄浑、动力十足。今天我们就一起跨越时空,走进黄土高原,走近安塞腰鼓,去感受一下它的风采和魅力。 (奔放、动感的画面,热烈、铿锵的音乐,让学生直观、感性地感受到生命的激越,一下子就渲染烘托出激昂的课堂氛围,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学生听读,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调。 (读是与文本接触的开始,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或课文录音,学生对课文的情感基调就有直接、真切的感知,能更好地进入课文情境。学生各抒已见,既可训练自已的口语表达能力,又营造了自主轻松的课堂氛围。) 2. 积累本课字词: 亢奋( )晦暗( )羁绊( ) 烧灼( )冗杂( )蓦然( ) 震撼( )磅礴( ) 戛然而止( ) 2.指导朗读。 教师指导:“第一部分是鼓声响起之前,用中速,也不乏力量。中间部分是鼓声响起来,语调就应该激越、高昂。鼓声落,要读出悠远寂静、若有所思的情绪,语速稍慢。” 学生组内自主朗读,体验作品的情感、语调,然后推荐代表,比赛朗读。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这一环节就是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朗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有所感悟,享受到审美乐趣。同时,用比赛来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 三、精读赏析,问题探究 (一)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用文中词语或短句) 如:壮阔、豪放、火烈、有力、元气淋漓、惊心动魄、奇伟磅礴、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等 (二)理清结构: 1、 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 2、 表演部分从四个角度展示腰鼓的艺术魅力(“好一个安塞腰鼓”) (三)寻找美点: 作者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展示了安塞腰鼓的美,试用“美,你看(听)……”的句式进行叙述。分小组讨论进行。 如:1、蓄势待发的后生美,你看,他们身后是一片高梁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梁。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梁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2、火烈的舞蹈场面美,你看,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3、 激越的鼓声美,你听,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励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4、 击鼓的后生美,你看,他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使你…… 5、 变幻的舞姿美,你看,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四)排比句式的理解: A.从形式上看: 有句内的排比,如: a.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b.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 有句与句的排比,如: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 有段与段的排比,如: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 B.从用法上看: 有的用以增强语势,突出腰鼓舞的恢宏气势,如: a.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b.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 有的用以渲染腰鼓形象,节奏感强,充满旋律美,如: a.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b.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 (五)诵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找出课文中你认为写得最有气势、最有激情的句子并抄写。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铿锵激越的语言。 2.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感受安塞腰鼓的美。 【教学重点】 1.雅词、美句的积累。 2.美点、妙要的品析。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反复诵读。 2.归纳积累。 媒体设计 准备3~5分钟的腰鼓舞的碟片或录像片。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播放3~4分钟的腰鼓舞片段)刚才,大家从声响、画面感受到腰鼓的恢宏气势和铿锵激越,下面让我们展开想像的翅膀,从文字中体味激情的腰鼓。 二、解题 安塞:县名。在陕西省北部、延河上游。县人民政府驻真武洞镇。(《辞海》1989缩印本,1126页) 腰鼓:击乐器。古今形制不同。今之腰鼓,框用木制,长形,两端小而腰较粗,双面蒙皮,用于民间腰鼓舞,奏时用绸带系鼓,缚在舞者腰间,双手各执鼓槌,交替击奏,并伴有舞蹈动作,初盛行于陕北革命根据地,建国后流行全国。(《辞海》1989缩印本,1715页) 三、研习课文 1.通读课文,积累20个雅词: 震撼烧灼威逼晦暗恬静 亢奋羁绊奔突辐射翻飞 鼓点后生阵痛颤栗磅礴排解 元气强盛强健 渺远 2.解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板书)。 3.品读课文,学用各种句式。 ①排比句式 a.从形式上看: 有句内的排比,如: a.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b.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 有句与句的排比,如: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 有段与段的排比,如: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 b.从用法上看: 有的用以增强语势,突出腰鼓舞的恢宏气势,如: a.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b.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 有的用以渲染腰鼓形象,节奏感强,充满旋律美,如: a.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b.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 ②反复句式 有间隔反复,如: 好一个安塞腰鼓!(第13、17、22段三次出现) 有连续反复,如: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了隆隆,隆隆,隆隆。 (14、15、16段又构成间隔反复) ③比喻句式 a.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 b.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 ④对比句式 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 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⑤拟人句式 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 ...... 还有系列感叹句、系列无主句、复杂谓语句、语意层层递进句...... 4.赏读课文,例谈美点妙要。 ①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理解:突出了腰鼓舞场面的宏伟,捶击的强健。 ②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品析:"农民衣着包裹"、"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反衬出这片奇伟的厚土所生养的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的强健有力。 ③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以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 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欣赏:"出奇地对她十分陌生像来到另一个星球"写出了静的程度,"渺远的鸡啼"以动衬静,写出了世界的寂静和高原的旷远。 5.背读课文,归纳小结。 背读文中的雅词、美句、精段,归纳积累本课所得。(本环节亦可视作课外作业) (解说:放手让学生自读,充分体现教师"导"的作用。设计的标准是:教学目标要明确,教学思路要清晰;课型设计要创新,提问设计要精粹;学生活动要充分,课堂积累要丰富;诵读教学要突出,思维训练要加强;教学头绪要简化,手段运用要先进。)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4课《安塞腰鼓》。 [教材分析] 《安塞腰鼓》是一篇用雄浑激越的鼓点敲出的优美豪放的诗章,是一曲旺盛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热情颂歌。作者通过一群朴实得像红高粱一样的茂腾腾陕北后生在黄土高原上展现的壮阔、雄浑、激越、豪放的腰鼓场面的描写,展现了中华民族古老淳朴的民间文艺风情,显示了生命的活跃和强盛。抒发了中华民族挣脱了束缚与羁绊、闭塞与保守后的欢乐和痛快、思索和追求。 文章语言如诗如画,极富音乐美。在内容和形式上取得了完美的统一。课文多用短句来表现内容,显得铿锵激昂,同时还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间的排比,交错出现,一个接一个,使内容表达得更加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排比句、感叹句对表达感情,增强语势的作用。 (2)感受本文所抒发的生命律动的。 (3)领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训练朗读能力,体会文章的气势。 (5)培养捕捉关键语句的能力,锻炼理解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多媒体演示法、审美欣赏法、多种形式朗读法等。 3、情感价值态度观目标: (1)朗读品味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感受安塞腰鼓的美。 (2)感悟用语言表现声音的艺术美,感受音乐壮美的一面,领悟生命力量的伟大。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教学难点] 1、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教学突破]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于生活在南方或现代都市中的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好些。教这样的文章,尤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一旦进入角色,教起来就轻松多了。 这是一篇气势恢弘的散文诗,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铿锵激越,对于这样的文章,一要指导学生多诵读,从朗读中体味它的气势,实现整体感悟,感受其中的生命律动;二是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包孕的情感的深意。启发学生自己发现文章的内容美、形式美,通过讨论,揣摩句子含义,实现语言文字的内化。整个过程以“朗读”一线贯穿,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完成教学。 [设计理念] 语文的特点在于它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它除了教给你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你的语文素养。它会给你启迪,给你智慧,陶冶你的情操,让你感受到美。《安塞腰鼓》是一篇美文,美文应美读,好文章只有用心诵读,才能品味出内在的美。学习这一课,我想主要通过在创设情境的基础上,突出对文本诵读的要求。读法多种多样,听读、范读、齐读、读中品味。同时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停顿、升降的指导。在朗读中,学生通过形象生动、铿锵激越的语言,让学生理解安塞腰鼓所表现的对于冲破束缚与阻碍的渴望,领会作者对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赞颂。 [教学准备] 1、让学生查阅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了解其特有的文化内涵;查阅工具书, 掌握生字词。 2、将相关的图片资料和音像资料制成多媒体课件; 3、腰鼓。 [授课类型] 讲读课 [教学课时] 2课时 [授课时间] 2007年8月3日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 2、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表现出来的生命中奔腾的力量和阳刚之美。 3、理解排比修辞手法在文章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及排比句的作用,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腰鼓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语:(手指课件中的地图)这里是我们祖国广袤的大地中的一小部分,它叫安塞,位于黄土高原上,延安以北,素有“腰鼓之乡”的美誉。俗语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厚重的土地,简朴的窑洞,咆哮的黄河,养育了朴实豪放的陕北人。而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更是粗犷、雄浑、动力十足,被称为“中华第一鼓”。瞧,一群茂腾腾的后生打着富有节奏的鼓点,迈着富有特色的舞步向我们走来了。 2、多媒体演示“安塞腰鼓”表演的画面,学生欣赏。 3、同学们,欣赏了这精彩的表演场面,你对安塞腰鼓有了怎样的认识?你 的心中必然会有所触动,此时你的内心洋溢着怎样的情感?生交流评议。 4、过渡语:这惊心动魄的场面,这酣畅淋漓、富有动感的艺术,要形象地描绘出来,确实不易。那么,如何用无声无色的文字把它写的有声有色有气势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跨越时空,走进黄土高原,共同来学习陕北作家刘成章所写的——《安塞腰鼓》(齐读课题)。让我们看看作者是用怎样的妙笔,将这一民间艺术的奇葩展现出来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听读,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调。 2、学生对老师的朗读做出评价。 3、学生试着像老师一样,自由地、大声地朗读全文。 4、此时,你对安塞腰鼓又有了怎样的认识?(出示:这是 的安塞腰鼓。)可以在安塞腰鼓前加一个词来概括安塞腰鼓给你的感觉。(如“亢奋”、“豪迈”、“惊心动魄”、“震撼”、“火烈”、“壮阔”、“磅礴”……) 5、让我们读准同学们所说的这些词语。 (出示词语:) 狂舞 火烈 亢奋 晦暗 羁绊 碰撞 搏击 烧灼 奔突 辐射 淋漓 震撼 恬静 颤栗 磅礴 豪迈 惊心动魄 相机理解词语意思,通过查词典、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方式理解:亢奋、羁绊、豪迈等词。 相机个人读、齐读,读准:亢奋、晦暗、羁绊、淋漓、颤栗、惊心动魄等词。 6、默读全文,思考:文中关键句是哪一句?(“好一个安塞腰鼓”)指名多读,读出“好一个”。 三、品读课文,赏析探究: 1、“好一个安塞腰鼓”中的“好”体现在哪儿?再读课文,用“好在……,你看(听)……”的句式说一说。指导反复朗读:指名读、比读、齐读…… 如:①好在蓄势待发的后生美,你看,他们身后是一片高梁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梁。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梁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②好在有火烈的舞蹈场面。你看,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③好在鼓声的巨大力量。你听,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 ④好在有茂腾腾的击鼓后生。你看,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⑤好在变幻的舞姿。你看,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2、提问:这样“好”的安塞腰鼓使你联想到什么?用一、两个词写下自己的感受再谈一谈。(这样的感悟对于学生来说有难度,学生自由谈,点到即可。) 如:①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这股力量,有西北汉子热情奔放的腰鼓表现出来。 ②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贫瘠的黄土地、困倦的生活,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物质上、精神上受到太多的压抑、羁绊。安塞腰鼓表现了挣脱、冲破、撞开这一切因袭重负的力量。 ③歌颂阳刚之美,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他们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表现了一种独特的美。 ④人就应该这样痛快淋漓地生活、表现。打破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不必患得患失。 3、品味语言: (1)真是“好一个安塞腰鼓”!安塞腰鼓如此气势恢宏,还离不开作者酣畅淋漓、富有动感的精彩的语言描述。请同学们画一画自己认为精彩的词或句,用“我喜欢 ……”这个词或句子,“因为…… ”的句式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老师先举一例:我喜欢“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这个句子,因为句子中的反义词用得好,在强烈的对比中,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点。句子还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势,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磅礴的气势;增强了节奏感,充满了旋律美。 (2)学生自读品悟。 (3)交流,教师作适当的指导、归纳: ①句式上: 作者多用简洁有力、脆生响亮的短句。如:“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简洁地表现了年轻生命的热烈奔放;“忘情了,没命了”,有力地表现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止的情景。 ②修辞上: 大量运用排比。 a、有句内的排比,如: a.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b.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b、有句与句的排比,如: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c、有段与段的排比,如: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体会排比句的作用:排比句的大量使用,使语句汪洋恣肆,表现出安塞腰鼓气吞山河的场面和震撼人心的力量。 4、小结:安塞腰鼓是一曲生命与力量的礼赞,为了表现生命挣脱束缚、冲破羁绊、撞开闭塞的雄浑粗犷的力量,作者十分注意形式与内容的和谐。这一切形式上的追求,在文章造成了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炽热灼人的氛围,排山倒海般的气势,恰与作者所要歌之颂之的人的生命力量相辅相契。 5、配乐朗读,体会情感,品味语言。 四、引思设疑、布置作业: 1、如此的安塞腰鼓,如此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面对贫困闭塞的黄土高原,作者有着高度的赞美,作者到底想通过安塞腰鼓来表现什么?赞美什么?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安塞腰鼓》。 2、作业(迁移练习): (1)积累词语,收集文中好字好词。 (2)背诵你认为精彩的语句,并摘抄笔记本上。 (3)模仿课文的排比句,仿写句子。《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篇3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篇4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篇5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篇6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篇7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篇8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篇9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篇10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篇11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篇12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篇13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篇14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篇15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篇16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