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鲍之交》文言文翻译3篇

《管鲍之交》文言文翻译1

  原文:

  管仲夷吾①者,颍上②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③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④,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⑤,吾幽囚**,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注释

  ①管仲(前723~前645):名夷吾,字仲,春秋时的***,颍上(颍水之滨)人。

  ②颍(yǐng):颍河,发源于河南,流入安徽。

  ③游:交往。

  ④欺:这里是钱物不*均分而多占的意思。

  ⑤事:侍奉。

  ⑥小白:齐襄公的弟弟,姓姜,名小白。公元前685年,齐襄公被杀,他与另一个兄弟公子纠争夺君位。公子纠被杀,公子小白即位为齐桓公。

  ⑦囚:被拘禁。

  ⑧进:荐进,推举。

  ⑨九:古汉语中“三”和“九”往往指多,非实指。下文中的“三仕而三见逐”中的“三”也指“多次”。

  ⑩匡:纠正,扶正。

  贾:做生意,经商。

  不肖:不贤,**。

  遭:遇。

  召忽:当初与管仲都是公子纠的.手下。

  多:称赞。

  翻译:

  管仲,名夷吾,是颖上人。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明、有才干。管仲家贫,经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不久,鲍叔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即位,立为齐桓公以后,桓公让鲁国杀了公子纠,管仲被囚禁。于是鲍叔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合诸候,使天下归正于一,这都是管仲的智谋。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时,曾经和鲍叔一起做生意,分财利时自己总是多要一些,鲍叔并不认为我贪财,而是知道我家里贫穷。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反而使他更加困顿不堪,陷于窘境,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运有时顺利,有时不顺利。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都被国君驱逐,鲍叔不认为我不成器,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机。我曾经多次打仗多次逃跑。鲍叔不认为我胆小,他知道我家里有老母需要赡养。公子纠失败,召忽为之殉难,我被囚禁遭受屈辱,鲍叔不认为我没有廉耻,知道我不因小的过失而感到羞愧,却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而感到耻辱。生养我的是父母,真正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鲍叔推荐了管仲以后,情愿把自身置于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有俸禄,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多数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干,反而赞**叔能够识别人才。


《管鲍之交》文言文翻译3篇扩展阅读


《管鲍之交》文言文翻译3篇(扩展1)

——文言文《管鲍之交》翻译

文言文《管鲍之交》翻译1

  原文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翻译

  管仲,名夷吾,是颖上人。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明、有才干。管仲家贫,经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不久,鲍叔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即位,立为齐桓公以后,桓公让鲁国杀了公子纠,管仲被囚禁。于是鲍叔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合诸候,使天下归正于一,这都是管仲的智谋。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时,曾经和鲍叔一起做生意,分财利时自己总是多要一些,鲍叔并不认为我贪财,而是知道我家里贫穷。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反而使他更加困顿不堪,陷于窘境,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运有时顺利,有时不顺利。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都被国君驱逐,鲍叔不认为我不成器,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机。我曾经多次打仗多次逃跑。鲍叔不认为我胆小,他知道我家里有老母需要赡养。公子纠失败,召忽为之殉难,我被囚禁遭受屈辱,鲍叔不认为我没有廉耻,知道我不因小的过失而感到羞愧,却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而感到耻辱。生养我的是父母,真正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鲍叔推荐了管仲以后,情愿把自身置于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有俸禄,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多数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干,反而赞**叔能够识别人才。


《管鲍之交》文言文翻译3篇(扩展2)

——管鲍之交历史典故

管鲍之交历史典故1

  管仲和鲍叔牙都是春秋时期齐国的***,他们又是一对非常知心的朋友。

  管、鲍二人曾经合资经商,在分红的时候,管仲总是要多拿一些,鲍叔牙并不认为他贪财,因为知道他实在太穷困。管仲曾经替鲍叔牙办过几回事,不但没有办好,反而越办越糟,鲍叔牙也没有认为他愚蠢,而是知道事情都有不顺利的时候。管仲三次做官,每次都被罢了官,鲍叔牙也并不认为他没有才能,而是知道他没有遇到良好的时机。管仲三次参加作战,三次逃跑,鲍叔牙也没有认为他贪生怕死,而是知道他家中有老母需要照顾。

  鲍叔牙对管仲了解得非常深透,因此管仲感慨万分地说:“生我的人是父母,而最了解我的人是鲍子呀!”

  后来,齐国发生内乱,管鲍二人各为其主,结果鲍叔牙的主公胜利,他成了有功之臣,而管仲却成为**。鲍叔牙就在齐桓公面前为管仲说情,免他死罪,还推荐他担任相国,自己则心甘情愿地做管仲的副手!


《管鲍之交》文言文翻译3篇(扩展3)

——管鲍之交文言文阅读

管鲍之交文言文阅读1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於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1.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3

  A. 鲍叔终善遇之 对待

  B.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了解

  C. 知我不遭时也 遭受

  D. 子孙世禄于齐 享俸禄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3

  A. 鲍叔知其贤 B.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乃设九宾礼于庭

  C.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C. 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赢 公辞焉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3

  例句:公子怪之

  A. 鲍叔不以我为愚

  B. 知我不羞小节

  C. 召忽死之

  D. 以身下之

  4. 对下面句子分句间的关系相同的一项是( )3

  ①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

  ②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③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

  ④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5.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

  ①管仲既作,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管鲍之交》文言文翻译3篇(扩展4)

——管鲍之交读后感10篇

管鲍之交读后感1

  最近听到,有人把友谊分了好几类,有利益之友、情感之友、志趣之友等等。确实,世上的工友、学友、战友、狱友、旅友……数不胜数。而“管鲍之交”,真的可以说是千古少有。

  “管鲍之交”是春秋时候有名的故事,一直也是后世所称道的友谊的典范。本来,友谊是个人之间的私事。但管鲍两人的友谊之所以如此受关注,被广为流传,其实,关键在于管仲协助齐桓公“九合诸侯”,在春秋时代首开了霸业之先。而帮助管仲实现这一理想的,正是鲍叔牙。假如管鲍二人始终是一介*民,管仲也没有后来的丰功伟绩,那他们的友谊再深厚,也不过是“布衣之交”,只是凡间小事一桩,早被几千年的历史风云所湮灭了。

  “管鲍之交”的'故事,在当时就已经被人们称颂了。特别是当管仲功成名就以后,向人们述说当年与鲍叔的交往,慨叹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司马迁写道:“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多,就是夸赞。人们赞扬鲍叔,主要是他知管仲之才可为国用,因而在与其交往中,经商分利而亏己、朋友被囚不死节而耻己、甘让相位以身下之而屈己。这“亏己”、“耻己”、“屈己”三条,的确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

  先说“亏己”。管仲的祖上曾是贵族,但到管仲时已经破落。管仲便在谋生的道路上历尽了坎坷和磨难。那段著名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就是孟子从管仲等人的经历中总结出来的结论。管仲为了生存,做过“圉人”,就是养马的人;当过成阳地方的“狗盗”;还被编入军旅吃过军粮;后来又和鲍叔一起做生意。他做生意没有本钱,分利时却又多拿,甚至帮鲍叔出主意办事情,往往又把事情搞砸,使鲍叔更陷于窘困。但鲍叔呢,不认为他多分利是贪心,知他为养老母;不认为把某一件事情搞砸就是愚蠢,而是时机不利。鲍叔的宽容的确让人感动。

  再说“耻己”。管仲当兵打仗时,就曾一再退缩不前,几次被宦使又几次遭辞退,最严重的是,他辅佐的公子纠死的时候,同时跟从的召忽,便按当时士人名节的行为规范**了。而召忽和管仲同为好友,召忽死节,管仲却偷生,岂不为时人所羞?更严重的,管仲不但不为公子纠死节,反而改事**齐桓公,这在当时绝非“小节”,连孔子都和学生几次讨论过这件事。孔子认为:“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在《孔子家语?致思》中,孔子按照儒家的行为规范,更加详细地进行了解释:“事所射之君,通于变也。不死子纠,量轻重也。夫子纠未成君,管仲未成臣。管仲仁才度义,管仲不死束缚而立功名,未可非也。召忽虽死,过于取仁,未足多也。”面对这样一个所谓“大节有亏”的朋友,鲍叔自有自己的理解:管仲临阵退缩,是顾及老母,被人辞退是因“不遭时”,而改事齐桓公不死公子纠,是管仲为社稷而不为一君的思想体现。

  最后说说“屈己”。管仲辅佐公子纠,在与鲍叔辅佐的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的过程中,一箭射中小白衣带“中钩”,小白佯装中箭死去,方得即君位,是为桓公。桓公让鲍叔做齐国的**,不料鲍叔却极力推荐管仲:“若必**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枹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说服桓公后,又亲自为使,从鲁国救回了管仲,然后把相位让给了他,自己甘居于管仲之下。《史记?管晏列传》记载:“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到管仲病重时,齐桓公曾问相于***,问鲍叔可否接替相位,管仲说:“不可。鲍叔牙为人刚愎而上悍,刚则犯民以暴,愎则不得民心,悍则下不为用,其心不惧,非霸者之佐也。”管仲并未按世俗友谊的标准投桃报李,举鲍叔来接替自己。据说鲍叔闻听此信,反高兴地对人说:管仲荐人无私,能从国家利益考虑,这正是我当初推举他的原因啊!

  由此可见,管鲍二人的友谊,实在是为公不为私。正如他们另一个朋友所说:“吾三人者之于齐国也,譬之犹鼎之有足也,去一焉,则必不立矣。”正是从国家利益出发,召忽殉节作死臣,而让管仲做生臣,去建功立业;正是从国家利益出发,鲍叔让出相位甘居其下;同样也是从国家利益出发,管仲并不推荐鲍叔接替自己以延续齐国的霸业。可见,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毫无目的的友谊是不存在的,各式友谊,有它各自的需要。这需要,或是情感上的,或是物质上的,或是其他什么方面的需要,但总不能说你什么都没想,就与人为友了吧?

管鲍之交读后感2

  最近听到,有人把友谊分了好几类,有利益之友、情感之友、志趣之友等等。确实,世上的工友、学友、战友、狱友、旅友……数不胜数。而“管鲍之交”,真的可以说是千古少有。

  “管鲍之交”是春秋时候有名的故事,一直也是后世所称道的友谊的典范。本来,友谊是个人之间的私事。但管鲍两人的友谊之所以如此受关注,被广为流传,其实,关键在于管仲协助齐桓公“九合诸侯”,在春秋时代首开了霸业之先。而帮助管仲实现这一理想的,正是鲍叔牙。假如管鲍二人始终是一介*民,管仲也没有后来的丰功伟绩,那他们的友谊再深厚,也不过是“布衣之交”,只是凡间小事一桩,早被几千年的历史风云所湮灭了。

  “管鲍之交”的故事,在当时就已经被人们称颂了。特别是当管仲功成名就以后,向人们述说当年与鲍叔的交往,慨叹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司马迁写道:“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多,就是夸赞。人们赞扬鲍叔,主要是他知管仲之才可为国用,因而在与其交往中,经商分利而亏己、朋友被囚不死节而耻己、甘让相位以身下之而屈己。这“亏己”、“耻己”、“屈己”三条,的确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

  先说“亏己”。管仲的祖上曾是贵族,但到管仲时已经破落。管仲便在谋生的道路上历尽了坎坷和磨难。那段著名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就是孟子从管仲等人的经历中总结出来的结论。管仲为了生存,做过“圉人”,就是养马的人;当过成阳地方的“狗盗”;还被编入军旅吃过军粮;后来又和鲍叔一起做生意。他做生意没有本钱,分利时却又多拿,甚至帮鲍叔出主意办事情,往往又把事情搞砸,使鲍叔更陷于窘困。但鲍叔呢,不认为他多分利是贪心,知他为养老母;不认为把某一件事情搞砸就是愚蠢,而是时机不利。鲍叔的宽容的确让人感动。

  再说“耻己”。管仲当兵打仗时,就曾一再退缩不前,几次被宦使又几次遭辞退,最严重的是,他辅佐的公子纠死的时候,同时跟从的召忽,便按当时士人名节的行为规范**了。而召忽和管仲同为好友,召忽死节,管仲却偷生,岂不为时人所羞?更严重的,管仲不但不为公子纠死节,反而改事**齐桓公,这在当时绝非“小节”,连孔子都和学生几次讨论过这件事。孔子认为:“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在《孔子家语?致思》中,孔子按照儒家的行为规范,更加详细地进行了解释:“事所射之君,通于变也。不死子纠,量轻重也。夫子纠未成君,管仲未成臣。管仲仁才度义,管仲不死束缚而立功名,未可非也。召忽虽死,过于取仁,未足多也。”面对这样一个所谓“大节有亏”的朋友,鲍叔自有自己的理解:管仲临阵退缩,是顾及老母,被人辞退是因“不遭时”,而改事齐桓公不死公子纠,是管仲为社稷而不为一君的思想体现。

  最后说说“屈己”。管仲辅佐公子纠,在与鲍叔辅佐的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的过程中,一箭射中小白衣带“中钩”,小白佯装中箭死去,方得即君位,是为桓公。桓公让鲍叔做齐国的**,不料鲍叔却极力推荐管仲:“若必**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枹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说服桓公后,又亲自为使,从鲁国救回了管仲,然后把相位让给了他,自己甘居于管仲之下。《史记?管晏列传》记载:“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到管仲病重时,齐桓公曾问相于***,问鲍叔可否接替相位,管仲说:“不可。鲍叔牙为人刚愎而上悍,刚则犯民以暴,愎则不得民心,悍则下不为用,其心不惧,非霸者之佐也。”管仲并未按世俗友谊的标准投桃报李,举鲍叔来接替自己。据说鲍叔闻听此信,反高兴地对人说:管仲荐人无私,能从国家利益考虑,这正是我当初推举他的原因啊!

  由此可见,管鲍二人的友谊,实在是为公不为私。正如他们另一个朋友所说:“吾三人者之于齐国也,譬之犹鼎之有足也,去一焉,则必不立矣。”正是从国家利益出发,召忽殉节作死臣,而让管仲做生臣,去建功立业;正是从国家利益出发,鲍叔让出相位甘居其下;同样也是从国家利益出发,管仲并不推荐鲍叔接替自己以延续齐国的霸业。可见,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毫无目的的友谊是不存在的,各式友谊,有它各自的需要。这需要,或是情感上的,或是物质上的,或是其他什么方面的需要,但总不能说你什么都没想,就与人为友了吧?

管鲍之交读后感3

  今天,我读了《话知音管鲍之交》这个小故事,我深深地被鲍叔牙对朋友真挚、无私的友谊打动了。

  这个故事讲的是周朝时齐国两个生死之交——鲍叔牙和管仲的故事。鲍叔牙和管仲在年轻的时候就认识了,他们合伙做生意,管仲总会多拿一些钱,别人为鲍叔牙打抱不*,而鲍叔牙总是说是我让他多拿的,因为他家太贫困了。还有,管仲去当兵,可每次冲锋的时候,他总是躲在后面,收兵的时候总是跑在最前面。很多人都耻笑他,而鲍叔牙却说,你们错了,管仲可不是怕死,而是家里有一位老母亲等他回去奉养。管仲听了非常感动,说:“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牙。”后来,他俩分别去当齐襄王两个儿子的老师,在两个儿子争夺王位的战争中,鲍叔牙用智慧战胜了管仲,让公子小白当**齐桓公,并**了齐桓公与管仲的仇恨,又向齐桓公推荐让管仲当**。

  鲍叔牙无私帮助困境中的管仲,让我喜欢,这不由地让我想起我的朋友让我遭到冷淡的事。在做数学题时,我的铅笔钝了,向他借卷笔刀时,万万没想到竟遭到拒绝。在我的周围,怎么还有这么小气的人呢?如果大家都象鲍叔牙那样有爱心,无私的帮助别人,让所有的人都将感受到温暖和关爱该有多好呀。

  让我最佩服的是鲍叔牙将**的位置让给了管仲,使管仲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看到这,我想起我们要多考虑别人优秀的一面,多宽容别人的小缺点。四年级时,高于婷总是爱向老师打小报告,选大队长时,我们这些调皮的同学本来都不想投她的票,可是再三考虑,我想到她各方面的优点,她成绩全班数一数二,在班里能**大家活动,最后还是觉得她最能胜任大队长啦,于是我不拘小节选了她,现在她是老师的好助手呢。

  我们要珍惜每一份友情,要象鲍叔牙那样帮助和关爱需要帮助的'人。

管鲍之交读后感4

  大家一定听说过“管鲍之交”这一成语吧,这个成语它是指人们之间能够相互了解的好朋友。如果说到故事的来源,还要从公元770说起。

  那时候是春秋时期,齐襄公在内战中死去,大臣决定让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回来做王。最后,公子小白先到齐国,他就是齐恒公。本来齐恒公是要杀了管仲的,以报上次的一箭之仇。被鲍叔牙拦住了,做了**,取得了很大的政绩。

  读了这篇文章,让我最敬佩的人是鲍叔牙。因为在齐襄公即位时,鲍叔牙和管仲总是一起做生意,每次赚到钱了,鲍叔牙自己少拿一点,让管仲多拿一点去孝敬他的老母亲。可现在如果那个同学多占了一点便宜,次数一多,损害了自己的利益,久而久之,两人的关系就疏远了。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他们心胸没有像鲍叔牙一样那么的宽广。鲍叔牙也有顾大局的精神,另愿罢掉自己的官职,也要让管仲当上**,帮助齐恒公治理国家。可在这之间真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让我最感动的一句是“我有五点不如管仲,第一点是对待老百姓,我不如他宽厚和考虑周到;第二点是他对国家有一腔热情和报效祖国的忠心;再一点就是他能团结各种阶层的人;第四点我不如他能懂得得各种礼仪规范;最后,他既善于指挥,又能亲自上前作战,我自愧不如。”瞧,鲍叔牙把管仲的各个优点都说了出来,他觉得自己比不过管仲,希望齐恒公重用这个人才,为齐国的霸业打下基础。

  说到这,我就想到了春秋时代晋国的祁黄羊,因为年纪大了,告老退休了。他便举荐解狐,又举荐了他的儿子,别人说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鲍叔牙和祁黄羊的这种精神可真值得我们学习。

  鲍叔牙也非常能理解管仲,每次在战场上,总是临阵脱逃,鲍叔牙却不鄙视他,还对别人解释道,说管仲家有老母。如果在现代,肯定会被别人说是胆小鬼。

  世人说:“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牙能知人也。”意思就是在天底下,并没有像管仲这么聪明的人,但却有许多像鲍叔牙这样知人知己的人。

  读了这个故事,让我受益匪浅,使我明白了许多深刻的道理:和朋友相处,不是应该斤斤计较,在自己的利益受到伤害时,而绝交,而是应该互帮互助,朋友之间都应该为别人考虑,该退一步就退一步,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只有互相信任,互相理解,处好朋友之间的关系,才能拥有我们正真的朋友。

管鲍之交读后感5

  自古以来,一位位英雄好汉,都分外重视“友谊”这个词。友谊可以说是成功的花朵,生命的阳光,人与人之间只要拥有了真诚的友谊,就不怕世间的种种困难了。今天我读了《春秋故事》里的《管鲍之交》,深有感触。

  管仲和鲍叔牙是一对好朋友,他们一起做过生意,一起打过仗。买卖是合伙的,鲍叔牙有钱,出的本钱就多,管仲穷,本钱出的少。可是他们赚了钱,管仲却分的多些。鲍叔牙手下的人不服,鲍叔牙说:“管仲家里穷,我乐意多给他一份,朋友之间就应该互相帮助。”看到这里,我想起以前好朋友多拿我一点,我就不高兴,不由的十分惭愧。

  他们一起打仗时,一**,管仲能跑在后头就不往前跑,而一退兵,他总是跑在最前面。别人说管仲贪生怕死,鲍叔牙又替管仲分辨:“管仲的母亲老了,他是为了照顾老母亲。”管仲听后,感慨地说:“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只有鲍叔牙啊!”

  是啊!为什么管仲和鲍叔牙能够成功呢?为什么他们能受齐桓公重用呢?正是因为他们懂得“友谊”的真正意义!

  读《管鲍之交》,欣赏他们真诚的友谊,赞美他们互帮互助的品格。让友谊之花永远绽放!

管鲍之交读后感6

  《管鲍之交》这篇文章讲了鲍叔牙和管仲之间的三个小故事,告诉我们鲍叔牙是如何对待朋友的。

  第一个故事说管仲和鲍叔牙一起做买卖,赚得钱管仲总是多拿一些,鲍叔牙不但不指责他,还非常理解朋友,从不斤斤计较,认为管仲生活贫苦,多拿点钱是应该的。

  第二个故事讲了管仲办错了事,鲍叔牙不是一味地指责他,而是安慰他、帮助他。

  第三个故事是鲍叔牙认为管仲的才能在他之上,就甘心把相国的位置让给管仲。鲍叔牙不嫉妒朋友的才能,而是为朋友的成就感到高兴。

  读完了《管鲍之交》,我被鲍叔牙对朋友的理解、包容和真诚所打动。我们对朋友也要坦诚相待,只有真诚地对待朋友,朋友才会真诚地对待我们,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朋友,才能生活得更加快乐。

管鲍之交读后感7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故事,我想很多人都听说过,鲍叔牙认为管仲是难得的人才,向齐桓王推荐管仲为“相”,但管仲临死前没有推荐鲍叔牙,而推荐了隰(xí)朋为丞相,并要大王远离易牙,说易牙是一个小人,不值得信赖。其后一段是这样讲的:

  易牙得知了管仲的话气坏了,马上找到了鲍叔牙说:“老将军,谁不知道管仲是您推荐的啊!可是管仲却忘恩负义,国君让您做相,他却说了您一大堆坏话。推荐了隰朋,我真替您打抱不*!”易牙满以为鲍叔牙听后会恨死管仲,谁知鲍叔牙反倒哈哈大笑起来,竖起大拇指说:“管仲忠于国家,不讲私人之情。这正是我推荐他的原因啊!隰朋要强我很多。”易牙碰了一鼻子灰,只得灰溜溜地走了。

  这一段显现出易牙不允许别人说自己的缺点,是一个心胸非常狭窄的人,他不思己过,而是想借鲍叔牙害管仲,更加显现出易牙做事不光明磊落,是一个心怀诡计的卑鄙小人,令鲍叔牙都不齿,后来鲍叔牙叫齐王将易牙赶出了齐国,这就是令人不齿的卑鄙小人的下场。

  鲍叔牙听说管仲说自己的缺点,他没有生气,而是认真听取了管仲的意见,后来也做了**,这显现出鲍叔牙是一个能听取别人的建议,并能及时改正错误的人。鲍叔牙了解管仲的品性,也知道易牙是个心怀叵测的小人,当易牙说管仲坏话时,他明辨是非,因此没有听易牙的鬼话,这还说明鲍叔牙与管仲是互相信任的好朋友。他们都以国家为重推举人才,心怀坦白,这就是被后人世代传颂的“管鲍之交”。故事中这一段最令我感动,让我体会到什么样的朋友才是最可贵的,什么样的人是最令人鄙视的。

  我觉得鲍叔牙比管仲还要伟大,他是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的人,因为没有鲍叔牙就没有管仲,没有管仲就没有齐国的强大,鲍叔牙才是管仲的真正朋友!我要向鲍叔牙学习,当别人说了我缺点时,不管说的对或不对,首先我态度要谦虚,并认真谦虚地表示感谢,感谢别人对我的关心和指导,然后反省自己的想法和行为是否有不对的地方,最后对以前做的好的对的要坚持和保持,原来错的地方虚心改正。如果因为别人说的不对而打别人,那不是就跟易牙一样了吗?我可不想成为易牙那样的人!

管鲍之交读后感8

  今天,我读了《管鲍之交》这个小故事,我深深地被鲍叔牙对朋友真挚、无私的友谊打动了。

  这个故事讲的是周朝时齐国两个生死之交——鲍叔牙和管仲的故事。鲍叔牙和管仲在年轻的时候就认识了,他们合伙做生意,管仲总会多拿一些钱,别人为鲍叔牙打抱不*,而鲍叔牙总是说是我让他多拿的,因为他家太贫困了。还有,管仲去当兵,可每次冲锋的时候,他总是躲在后面,收兵的时候总是跑在最前面。很多人都耻笑他,而鲍叔牙却说,你们错了,管仲可不是怕死,而是家里有一位老母亲等他回去奉养。管仲听了非常感动,说:“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牙。”后来,他俩分别去当齐襄王两个儿子的老师,在两个儿子争夺王位的战争中,鲍叔牙用智慧战胜了管仲,让公子小白当**齐桓公,并**了齐桓公与管仲的仇恨,又向齐桓公推荐让管仲当**。

  鲍叔牙无私帮助困境中的管仲,让我喜欢,这不由地让我想起我的朋友让我遭到冷淡的事。在做数学题时,我的铅笔钝了,向他借卷笔刀时,万万没想到竟遭到拒绝。在我的周围,怎么还有这么小气的人呢?如果大家都象鲍叔牙那样有爱心,无私的帮助别人,让所有的人都将感受到温暖和关爱该有多好呀。

  让我最佩服的是鲍叔牙将**的位置让给了管仲,使管仲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看到这,我想起我们要多考虑别人优秀的一面,多宽容别人的小缺点。四年级时,高于婷总是爱向老师打小报告,选大队长时,我们这些调皮的同学本来都不想投她的票,可是再三考虑,我想到她各方面的优点,她成绩全班数一数二,在班里能**大家活动,最后还是觉得她最能胜任大队长啦,于是我不拘小节选了她,现在她是老师的好助手呢。

  我们要珍惜每一份友情,要象鲍叔牙那样帮助和关爱需要帮助的人。

管鲍之交读后感9

  最近听到,有人把友谊分了好几类,有利益之友、情感之友、志趣之友等等。确实,世上的工友、学友、战友、狱友、旅友……数不胜数。而“管鲍之交”,真的可以说是千古少有。

  “管鲍之交”是春秋时候有名的故事,一直也是后世所称道的友谊的典范。本来,友谊是个人之间的私事。但管鲍两人的.友谊之所以如此受关注,被广为流传,其实,关键在于管仲协助齐桓公“九合诸侯”,在春秋时代首开了霸业之先。而帮助管仲实现这一理想的,正是鲍叔牙。假如管鲍二人始终是一介*民,管仲也没有后来的丰功伟绩,那他们的友谊再深厚,也不过是“布衣之交”,只是凡间小事一桩,早被几千年的历史风云所湮灭了。

  “管鲍之交”的故事,在当时就已经被人们称颂了。特别是当管仲功成名就以后,向人们述说当年与鲍叔的交往,慨叹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司马迁写道:“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多,就是夸赞。人们赞扬鲍叔,主要是他知管仲之才可为国用,因而在与其交往中,经商分利而亏己、朋友被囚不死节而耻己、甘让相位以身下之而屈己。这“亏己”、“耻己”、“屈己”三条,的确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

  先说“亏己”。管仲的祖上曾是贵族,但到管仲时已经破落。管仲便在谋生的道路上历尽了坎坷和磨难。那段著名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就是孟子从管仲等人的经历中总结出来的结论。管仲为了生存,做过“圉人”,就是养马的人;当过成阳地方的“狗盗”;还被编入军旅吃过军粮;后来又和鲍叔一起做生意。他做生意没有本钱,分利时却又多拿,甚至帮鲍叔出主意办事情,往往又把事情搞砸,使鲍叔更陷于窘困。但鲍叔呢,不认为他多分利是贪心,知他为养老母;不认为把某一件事情搞砸就是愚蠢,而是时机不利。鲍叔的宽容的确让人感动。

  再说“耻己”。管仲当兵打仗时,就曾一再退缩不前,几次被宦使又几次遭辞退,最严重的是,他辅佐的公子纠死的时候,同时跟从的召忽,便按当时士人名节的行为规范**了。而召忽和管仲同为好友,召忽死节,管仲却偷生,岂不为时人所羞?更严重的,管仲不但不为公子纠死节,反而改事**齐桓公,这在当时绝非“小节”,连孔子都和学生几次讨论过这件事。孔子认为:“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在《孔子家语?致思》中,孔子按照儒家的行为规范,更加详细地进行了解释:“事所射之君,通于变也。不死子纠,量轻重也。夫子纠未成君,管仲未成臣。管仲仁才度义,管仲不死束缚而立功名,未可非也。召忽虽死,过于取仁,未足多也。”面对这样一个所谓“大节有亏”的朋友,鲍叔自有自己的理解:管仲临阵退缩,是顾及老母,被人辞退是因“不遭时”,而改事齐桓公不死公子纠,是管仲为社稷而不为一君的思想体现。

  最后说说“屈己”。管仲辅佐公子纠,在与鲍叔辅佐的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的过程中,一箭射中小白衣带“中钩”,小白佯装中箭死去,方得即君位,是为桓公。桓公让鲍叔做齐国的**,不料鲍叔却极力推荐管仲:“若必**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枹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说服桓公后,又亲自为使,从鲁国救回了管仲,然后把相位让给了他,自己甘居于管仲之下。《史记?管晏列传》记载:“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到管仲病重时,齐桓公曾问相于***,问鲍叔可否接替相位,管仲说:“不可。鲍叔牙为人刚愎而上悍,刚则犯民以暴,愎则不得民心,悍则下不为用,其心不惧,非霸者之佐也。”管仲并未按世俗友谊的标准投桃报李,举鲍叔来接替自己。据说鲍叔闻听此信,反高兴地对人说:管仲荐人无私,能从国家利益考虑,这正是我当初推举他的原因啊!

  由此可见,管鲍二人的友谊,实在是为公不为私。正如他们另一个朋友所说:“吾三人者之于齐国也,譬之犹鼎之有足也,去一焉,则必不立矣。”正是从国家利益出发,召忽殉节作死臣,而让管仲做生臣,去建功立业;正是从国家利益出发,鲍叔让出相位甘居其下;同样也是从国家利益出发,管仲并不推荐鲍叔接替自己以延续齐国的霸业。可见,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毫无目的的友谊是不存在的,各式友谊,有它各自的需要。这需要,或是情感上的,或是物质上的,或是其他什么方面的需要,但总不能说你什么都没想,就与人为友了吧?

管鲍之交读后感10

  自古以来,一位位英雄好汉,都分外重视“友谊”这个词。友谊可以说是成功的花朵,生命的阳光,人与人之间只要拥有了真诚的友谊,就不怕世间的种种困难了。今天我读了《春秋故事》里的《管鲍之交》,深有感触。

  管仲和鲍叔牙是一对好朋友,他们一起做过生意,一起打过仗。买卖是合伙的,鲍叔牙有钱,出的本钱就多,管仲穷,本钱出的少。可是他们赚了钱,管仲却分的多些。鲍叔牙手下的人不服,鲍叔牙说:“管仲家里穷,我乐意多给他一份,朋友之间就应该互相帮助。”看到这里,我想起以前好朋友多拿我一点,我就不高兴,不由的十分惭愧。

  他们一起打仗时,一**,管仲能跑在后头就不往前跑,而一退兵,他总是跑在最前面。别人说管仲贪生怕死,鲍叔牙又替管仲分辨:“管仲的母亲老了,他是为了照顾老母亲。”管仲听后,感慨地说:“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只有鲍叔牙啊!”

  是啊!为什么管仲和鲍叔牙能够成功呢?为什么他们能受齐桓公重用呢?正是因为他们懂得“友谊”的真正意义!

  读《管鲍之交》,欣赏他们真诚的'友谊,赞美他们互帮互助的品格。让友谊之花永远绽放!


《管鲍之交》文言文翻译3篇(扩展5)

——读书文言文及翻译3篇

读书文言文及翻译1

  孙权劝学

  宋代:司马光 撰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吕蒙说:“志士(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注释1、初:当初,起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2、权:指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浙江富阳)人,黄龙**(公元222年)称王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不久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229年**。

  3、谓……曰:谓,告诉;连用表示“对……说”。

  4、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汝南富陂(今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

  5、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6、今:当今。

  7、当涂:当道,当权。

  8、掌事:掌管政事。

  9、辞:推托。

  10、以:介词,用。

  11、务:事务。

  12、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13、岂:难道。

  14、治经:研究儒家经典。治,研究。“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书。

  15、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16、邪(yé):通“耶”,语气词,表示反问或疑问的语气。

  17、但:只,仅。

  18、当:应当。

  19、涉猎:粗略地阅读。

  20、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21、耳:语气词,表示限制语气,罢了。

  22、多务:事务多,杂事多。务,事务。

  23、孰若:与……相比如何;谁像(我)。孰:谁,哪个;若:比得上。

  24、益:好处。

  25、乃:于是,就。

  26、始:开始。

  27、就学:指从事学习。就,单独翻译为 从事。

  28、及:到了……的时候。

  29、过:到。

  30、寻阳: 县名,在湖北黄梅西南。

  31、论议:讨论议事。

  32、大:非常,十分。

  33、惊:惊奇。

  34、者:用在时间词后面,不译。

  35、才略:军事方面或**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36、非复:不再是。复:再,又。

  37、吴下阿蒙:指在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吕蒙。吴下,指吴县,如今江苏苏州。阿蒙,指吕蒙,名字前加"阿",有亲昵的意味。现指才识尚浅的人。

  38、士别三日: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三:几天,这里指“几”。士,读书人。

  39、即:就。

  40、更(gēng):重新。

  41、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目:擦擦眼。待:看待。

  42、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的尊称。

  43、何:为什么。

  44、见事:认清事物。见,认清,识别。

  45、乎:啊。表感叹或反问语气。

  46、遂:于是,就。

  47、拜:拜见。

  48、别:离开。

读书文言文及翻译2

  寇准读书

  宋代:佚名

  初,张咏在成都,闻准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供帐,大为具待。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不可不读也。”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译文

  起初,张咏在成都做官,听说寇准做了**,就对自己的同僚**说:“寇准是少见的人才,可惜他知识学问不够啊。”等到寇准出使到陕西的时候,恰好张咏从成都被罢官回来,寇准隆重设宴,准备酒食款待张咏。张咏将要离开的时候,寇准把他一直送到郊外,寇准问他:“您有什么话要教导我吗?”张咏慢慢地说:“《霍光传》不能不去看啊。”寇准没有领会到他的意思,回去以后拿出《霍光传》来看,看到里面有“不学无术”这句话的时候,才明白过来。笑着说:“这是张先生在说我啊。”

  注释

  谓:对……说。

  严:敬重。

  供帐:举行宴请。

  及:到了......的时候。

  还:返回。

  具:备办。

  待:接待。

  将:将要。

  郊:城外,野外。

  闻:听说。

  适:恰好。

  自:从。

  去:离开。

  谕:明白。

  徐:慢慢地。

  准:寇准,北宋***,景德**任**。

  《霍光传》:载于《汉书》,传末有“然光不学无术,暗于大理”之语。

读书文言文及翻译3

  《名读书》

  车胤囊萤读书,孙康映雪读书。一日,康往拜胤,不遇。问何往?门者曰:"出外捉萤火虫去了。"已而胤答拜康,见康闲立庭中,问:"何不读书?"康曰:"我看今日这天不像个下雪的。"

  注释

  ①车胤:晋代南*郡江安县西辛里(今湖北*曾埠头乡)人,官至吏部尚书。

  ②囊萤读书:晋代车胤少时家贫,夏天以丝囊装萤火虫照明读书。

  ③孙康:晋代京兆(今河南洛阳)人,官至御史大夫。

  ④映雪读书:晋代孙康家境贫寒,冬天常利用雪的反光读书。

  ⑤已而:不久。

  ⑥答拜:回拜。

  ⑦闲立庭中:在庭院中无所事事地站着。

  译文

  车胤利用装在袋子里的萤火虫发出的光来读书,孙康利用雪所反射的光来读书。有一天,孙康前去拜见车胤,却没有见到他,孙康便问他去了哪儿,看门儿的说:"外出捉萤火虫去了。"过了不久,车胤又去孙康家里回访孙康,只看见孙康悠闲地站在院子里,一点事儿也没有。车胤便问孙康:"你为什么不读书呢?"孙康回答说:"唉!我看今天这天儿,也不像是下雪的天气。"

  拓展:文言文翻译技巧

  (一)认真领会原文,把词放入句中去理解,把句放入篇中去理解,不要望文生义。比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绝境”就不能望文生义地理解为现代汉语的“没有出路的境地”。因为从全文看,那里是“世外桃源”,不存在生活无着落的问题,因此,“绝境”应是“与世隔绝的地方”。

  (二)翻译时要落实好关键词语。如翻译《狼》中的“其一犬坐于前”,关键是弄清“犬”在句中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像狗一样”,才能正确翻译出这个句子。关键词语落实了,句子翻译就比较顺利。

  (三)文言中省略句较多,翻译时应注意补充。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译为“第一次击鼓,士气振作;第二次(击鼓),士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泄尽了。”这里的“再”“三”后应补译上“鼓”(击鼓)。

  (四)一般用直译,如直译不便表达意思时,则用意译。如“明察秋毫”,直译为“能看清楚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这样翻译无法表意,应意译为“能看清楚很细小的问题”。

  (五)有些词可以略去不译。在文言文中,有的助词只起表达语气的作用,有时可以不译;有的助词只是表示停顿,也无需译;有的字在句中没有意义,只是为凑足音节,可略去不译;有的字只是起某种连接作用,也可不译。如“夫战,勇气也”,此处的“夫”是发语词,翻译时应删去;又如“久之,目似瞑”,此处的“之”是音节助词,用在表示时间的词之后凑足音节,无需译。

  (六)凡属地名、人名、官名、**、帝号以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都可照抄不译。如“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出师表》),“侍中”“侍郎”是官名,“郭攸之”“费祎”“董允”是人名,“等”古今意义相同,因此,都可照抄不译。

  (七)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的语序和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应调整语序,使之与现代汉语的表达顺序相同。如介宾短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等。如“屠惧,投以骨”(《狼》),应译为“屠户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啃)”。

  另外,还应注意的是,译文要保持原文的语气,是陈述的应译成陈述语气,是感叹的应译成感叹语气,是疑问的应译成疑问语气。


《管鲍之交》文言文翻译3篇(扩展6)

——时间的文言文翻译

时间的文言文翻译1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时间21时至23时)。


《管鲍之交》文言文翻译3篇(扩展7)

——罴说文言文翻译

罴说文言文翻译1

  罴说文言文:

  罴说⑴

  鹿畏貙⑵,貙畏虎,虎畏罴。罴之状,被发人立⑶,绝有力而甚害人焉⑷。

  楚之南有猎者⑸,能吹竹为百兽之音⑹。寂寂持弓矢罂火⑺,而即之山。为鹿鸣以感其类⑻,伺其至⑼,发火而射之。貙闻其鹿也,趋而至⑽。其人恐,因为虎而骇之⑾。貙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⑿。罴闻而求其类⒀,至则人也,捽搏挽裂而食之⒁。

  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⒂,未有不为罴之食也。

  罴说翻译:

  鹿害怕貙,貙害怕虎,虎又害怕罴。罴的样子为头上披着长发,好像人一样站着,非常有力气而且害处非常大。

  楚国的南部有个打猎的人,能用竹笛模仿出各种野兽的叫声。他悄悄地拿着弓、箭、装火的瓶子和火种来到山上。模仿鹿的叫声来引诱鹿出来,等到鹿一出来,就用火种向它射去。貙听到了鹿的叫声,快速地跑过来了,猎人见到貙很害怕,于是就模仿虎的叫声来吓唬它。貙被吓跑了,虎听到了同类的叫声又赶来了,猎人更加惊恐,就又吹出罴的叫声来,虎又被吓跑了。这时,罴听到了声音就出来寻找同类,找到的却是人,罴就揪住猎人,把他撕成碎块吃掉了。

  现在那些没有真正的`本领,却专门依靠外部力量的人,没有一个不成为罴的食物的。

  注释

  ⑴罴(pí):哺乳动物,体大,肩部隆起,能爬树、游水。掌和肉可食,皮可做褥子,胆入药。亦称“棕熊”、“马熊”、“人熊”。

  ⑵貙(chū):一种像狐狸而形体较大的野兽。

  ⑶被(pī)发:披散毛发。被,同“披”。

  ⑷绝:极。害:伤害。

  ⑸楚:指今湖南、湖北一带,春秋战国时期其地属楚国。

  ⑹为:模仿。

  ⑺寂寂:清静无声。罂火:装在瓦罐中的灯火。罂(yīng):一种小口大肚的罐子。火:燃烧。

  ⑻为:模仿。感:召唤,引诱。

  ⑼伺:等候 。

  ⑽趋:快步行走。

  ⑾因:于是。为:模仿。

  ⑿亡:逃跑。

  ⒀而:表承接。

  ⒁捽(zuó):揪住。搏:搏击, 抓、扑。挽:拿来。

  ⒂善内:改善内部。


《管鲍之交》文言文翻译3篇(扩展8)

——论语文言文翻译

论语文言文翻译1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翻译】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翻译】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翻译】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翻译】孔子说:“**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翻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的**,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