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的作者是谁

世说新语的作者是谁

  阅读精选(1):

  《世说新语》是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1年)有关东汉到南朝刘宋人物轶事的杂史。作者是宋的临川王刘义庆(公元403年~公元444年),梁朝的刘峻(字孝标)作注。在汉代时,刘向曾写《世说》,但已散失。

  阅读精选(2):

  <<世说新语>>小说集,南朝宋临川刘义庆撰。这是一部记载魏晋人物言谈事情的笔记小说,原名<<世说>>,唐时称<<世说新书>>,北宋通行<<世说新语>>,它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书中许多故事成为诗文和小说戏剧的典故和题材,有的成为人们常说的成语,如"望梅止渴""一往深情""口若悬河"等。

  阅读精选(3):

  《世说新语》的作者、书名及版本

  关于《世说新语》的著者,自《隋书·艺文志》至《四库全书总目》,历代著录所记,均为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403~441),然而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一书中提出了异议。鲁迅先生认为:“《宋书》言义庆才词不多,而招聚文学之士,远近必至,则诸书或成于众手,亦未可知也。”[1]自鲁迅先生“成于众手”之说一出,至今聚讼多多,难有定论。能够当代研究《世说新语》的两本博士论文为代表:一是王能宪著《世说新语研究》,认为《世说新语》的作者即为刘义庆;另一本为范子烨著《世说新语研究》,认为《世说新语》乃成于众手,其余作者还有袁淑、陆展、何长瑜、鲍照等人。两书均有超多考证分析,此处不敢妄断。由于《世说新语》乃“采缉旧文”之作,遍寻当世同类型作品(如西晋郭颁《魏晋世语》、东晋裴子遐《语林》、郭澄之《郭子》),魏晋史书(如《魏书》、《晋阳秋》等等)以及相关杂著(如《高士传》、名门大族的家谱),[2]所涉材料宏富。义庆广招文学之士,他在编撰《世说新语》一书时,手下诸彦为之搜罗材料,乃至润色整饰,是合乎情理大有可能的,因此,折衷地说,能够视为此书乃刘义庆担任主编,袁淑等人或有参与的一部著作,而义庆的主持之功当是无疑的。

  在流传过程中,《世说新语》出现了多个书名,如《世说》、《世说新书》、《新语》、《世说新语》等。《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等皆作《世说》,这是该书的最早称谓,宋本《世说新语》附汪藻《叙录》曰:“李氏本《世说新书》,上中下三卷,三十六篇,顾野王撰。”顾野王(519~581)为南朝梁陈间人,《世说新书》之名始见于此。及至唐代,《世说新书》(可见于段成式《酉阳杂俎》),《世说新语》(可见于刘知几《史通》)等说皆可见于史籍。宋代以降,此书经晏殊删定以后,便通称为《世说新语》了。[3]

  《世说新语》的卷帙,史料记载亦多不一,刘盼遂先生在唐写本《世说新书》跋中说:

  《世说》卷帙,说者至为纷歧。《隋书·经籍志》子部小说类:《世说》八卷,刘义庆撰;《世说》十卷,刘孝标撰。《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并直云:《世说》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宋史·艺文志》、《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并云:《世说新语》三卷。王葵园氏作《世说新语考证》,引据称备,而未能为之鳃理。予按《世说》临川王本,原分八卷,孝标作注,以其繁重,厘为十卷。《隋志》之言,简明可据,两唐《志》不得其解,因谓十卷者刘孝标续作,诬矣。[4]

  对于《世说》的八卷、十卷之歧出,刘盼遂先生认为义庆原书八卷,孝标因其繁重,厘为十卷,王能宪先生依此论。而杨勇先生秉其“两书合行”之说,认为义庆原书与孝标注合行之后乃成十卷,而《南史》载为十卷乃是采用合行之本,亦难断定孰是孰非。[5]到了宋代,经晏殊删定,《世说新语》成为三卷三十六门的通行本,流传至今。

  《世说新语》成书以后,敬胤、刘孝标等人皆为之作注,唯孝标注留传。《世说新语》的唐前传本亦皆湮荡无存,当今所存最早的版本,乃唐写本残卷,1877年发现于日本,1915年罗振玉得见,将其影印。该卷起自《规箴篇》孙休好射雉条,止于《豪爽篇》,凡正文51条,注文59事,73条。宋代雕板印刷技术取得较大发展,刻书大兴,《世说》广为流布,版本众多,据汪藻《叙录》所载,有钱文僖本、晁文元本、晏元献本、黄鲁直本、王仲至本、王原叔本、黄伯思本、李义夫本、章氏本、颜氏本、张氏本、舅氏本、邵氏本等,达十余种之多,今皆不存。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董弅所刻《世说新语》,是现存最完整也是最好的《世说新语》刊本。此本以前晏殊删定,再经董氏整理,便是我们这天所能见到的三卷三十六篇的通行本。此本现存两部,均藏于日本,一为前田侯所藏,已影印回国,一为宫内厅所藏。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陆游为新定郡守时重刻此书,次年又于湘中重刻,是为宋淳熙本,该本今已无存。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吴郡袁褧嘉趣堂据此本重雕,并附有陆游跋语。此本与绍兴本篇目一致,仅将上、中、下三卷每卷复分上、下,成为六卷本,今四部丛刊本即为袁氏嘉趣堂本。明代市民文化热起,小说繁兴,《世说》空

  前盛行,各种刻本层出不穷,保存至今的,据王能宪先生的统计,有26种之多[6](以袁褧嘉趣堂本最为善本)。究其原因,除了明代书业的发达之外,主要是由于何良俊撰《何氏语林》,经王世贞、王世懋兄弟与义庆《世说》删并合刊,使《世说》的影响更为扩大。如凌濛初序语云,此书一出,“而学士大夫争佩诵焉”。除普遍刻本而外,明代各种评点本,补本亦多有所出,[7]这些都大大地促进了《世说》的普及与影响。清代所刊《世说》基本沿袭明代,其中的两个重要版本,一是道光八年(1828年)浦江周心如据袁本重雕的'纷欣阁刻本,一是光绪十七年(1891)王先谦据袁周两本校订重雕的思贤讲舍刻本,皆为传于今日的善本。民国时期,《世说》亦有多种版本问世,如民国六年商务印书馆排印本《世说新语》上卷;扫叶山房石印本《世说新语》六卷等等,[8]王能宪及唐翼明《〈世说新语〉近代校笺注疏择要评议》一文皆有所论,兹不赘述。[9]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九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第64页。

  [2]详参王能宪《世说新语研究》第一章“《世说新语成书考辨》”第三节“材料来源与编撰”。

  [3]杨勇《世说新语书名、卷帙、板本考》一文与王能宪《世说新语研究》一书皆有详细考证,对于此书的异称,二人给出的结论颇有不一样,杨勇先生认为,“盖《隋书》所录者,义庆《世说》八卷,刘孝标《世说注》十卷,必属分别单行之本,故而分别入录;今顾野王所撰,则将孝标注散附义庆书中,使两书合行,通为三卷本,故名‘《世说新书》’,今唐写本《世说新书》残卷颖式即然。”(《杨勇学术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2006,第442页)而王能宪先生则提出,《世说新书》与《世说新语》,“二者非但不是‘后起之名’,甚至有可能都是此书的原始名称。大约义庆此书一出,便有这样两种好处相近的异名同时流播人间,而人们习于省称,故唐宋史志或类书多以《世说》著录之,而《新书》、《新语》之名反而不显。”(王能宪:《世说新语研究》,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第28页。)因为史料阙如,两说皆属推测,难有定论。

  [4]《清华学报》二卷二期,转引自杨勇:《杨勇学术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2006,第444页。

  [5]但是,杨勇先生所持的“两书合行”之说,有一难解之处,他在论述《世说新书》之名的来源时,指出顾野王合两书,“通为三卷本”,而在分析十卷本之出时,称“此乃梁陈间,有合二刘书撰为《新书》者,唐世颇多十卷之本,《南史》殆是据《新书》入录”,则梁陈间《新书》为十卷本,与顾野王所著三卷本定非同一版本。如若梁陈间另有他人合两本为一,而成十卷本,则未见诸史料,故此说推断的意味甚浓。

  [6]王能宪:《世说新语研究》,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第71页。

  [7]详参王能宪:《世说新语研究》第二章“《世说新语》的版本”一节。

  [8]以上论述参考了杨勇《世说新语书名、卷帙、板本考》一文及王能宪《世说新语研究》一书。

  [9]本章后面附有《世说新语》的当代主要版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