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炭翁》教学设计5篇

《卖炭翁》教学设计1

  本课为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的最后一课,课题为《唐诗二首》,选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卖炭翁》两首诗,这一节课着重学习《卖炭翁》。这一单元所选的课文其主题为“憧憬美好的社会生活,反思现实的生存状态”,因此,本课学习应当引导学生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这首诗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有限的一首古体诗——新乐府诗,又是一首叙事诗,在写作中,运用了比较多的人物描写,并且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让学生去读去比较,从而初步了解新乐府诗的特点。还要让学生将读与写结合起来,从自己的阅读体验出发,去思考、去交流、去动笔改写,在这一过程中更深入地研究文本,学习诗歌的写作技巧。

  【学情分析】

  部编教材加大了古诗文学习的量,因此,即将结束初二学习的孩子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诗歌积累。白居易的诗素来以“浅直”著称,对于初中生而言,字面难度并不大,学生借助工具书,均能自己读懂内容。但也应当注意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将诗歌学习单纯理解为就是要背,忽略了对作品的深入地思考、分析与品味,更不会将诗歌学习与自己的写作联系在一起,这种理解是有偏误的,背诵只是诗歌学习的一部分,这些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传诵千古的优秀诗作,其学习价值远不止于诵读。因此,要以诵读为出发点,引导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学习这首诗。

  【设计理念与思路】

  本课教学充分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指导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课文,学习中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课堂上学生积极谈论、交流、展示,做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全面成长。

  鉴于以上所分析的教材特点及学生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教学目标】

  1、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2、了解新乐府诗的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3、品味诗中的精彩描写。

  完成以上教学目标,计划使用一课时

  【教学重点】

  1、了解“新乐府诗”的相关知识。

  2、理解“宫市”的剥削实质,感受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3、分析体会作品中对卖炭老人的肖像、心理的描写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体会作品中对卖炭老人的肖像、心理的描写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为了很好地落实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将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诗歌的教学,诵读极为重要。本节课将通过齐读、**朗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熟悉诗歌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2、比较阅读法:通过与《钱塘湖春行》的比较阅读,理解新乐府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3、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读,进行探究式学习。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从直接体验出发,分析写作技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本课教学的基本方式就是以学生自读为主,以教师点拨为辅。

  4、读写联动法: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以写促使学生仔细阅读、深入理解作品,同时,通过借鉴优秀的文学作品,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老师:制作多**课件,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学生:熟读诗歌,借助工具书注音,解释字词,疏通文意。

  (设计意图:诗歌朗读是非常重要的,利用早读时间,让学生熟读作品,在读中对作品有了初步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习惯。)

  2、课堂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曾经,有一个年轻人,怀揣着他的诗作及**安邦的梦想来到京城长安,他去拜访一位当时的文学前辈名叫顾况,或许是因为见过太多希望得到自己引荐的年轻人,顾况对他颇为不屑,他一面漫不经心接过年轻人奉上的诗作,一面随口说到:“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可当他看了那首诗,尤其是读到那句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禁赞叹到:“道得个语,居即易矣”。意思是,能够写出这样的诗来,你就不怕长安米贵,容易在这都市居住发展了。这个年轻人就是白居易,他是唐代颇负盛名的诗人。

  (设计意图:用这个小故事引入,一方面因为故事更具趣味性,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加深对白居易的印象,也引发他们对白居易诗作的好奇心。)

  (2) 比较阅读,了解“新乐府诗”句式、用韵的特点。

  我们学过他的什么诗?一起来背一下。

  学生齐背《钱塘湖春行》

  今天,我们再学一首白居易的《卖炭翁》,齐读,说说这两首诗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背诵、朗读、探究及阐述探究结果。

  教师活动:用多**课件展示《钱塘湖春行》与《卖炭翁》,引导学生从字数句数、用韵、对仗三个方面比较,了解古体诗的句式、用韵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两首诗的比较,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更具体形象。让学生自己探究,印象更深刻。鉴于学情,用多**展示两首诗,并通过字的颜**分,及韵脚注音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的方向。)

  (3)看视频,全面了解“新乐府诗”,尤其注意它内容上的特点。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大型纪录片《唐之韵》中关于新乐府诗的介绍。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了解相关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资料使学生对“新乐府诗”,以及白居易在新乐府运动中的重要地位及影响,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同时了解“新乐府诗”“为国为臣为民为事”的特点也为下一步理解《卖炭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打下了基础。)

  (4) 朗读诗歌,初步了解诗歌内容,概括主要事件。

  教师活动:展示《卖炭翁》的朗读停顿,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内容。

  学生活动:二读作品,概述内容。

  教师指导:先要求学生一句话概括内容。找准人物及中心事件。(为什么说是“苦宫市也”? )

  “卖炭翁的炭被宫使强买走了”

  在此基础上补充,动笔概述情节。分析哪些是关键情节?这种买卖方式不合理在哪?

  “卖炭翁辛辛苦苦烧的一大车炭,被宫使用一点儿没用的丝绸强行掠夺走了。”

  (设计意图:概括本身一定是建立对作品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所以要求学生概括、概述情节,通过这一过程不仅要让学生总体把握诗歌内容,更是要培养学生的分析诗歌,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5) **品读,找出打动你的诗句朗读并分析。

  学生活动:

  1、**朗读诗歌,找出最打动你的诗句,批注。

  2、将你找出的句子朗读给同学听,并且说说你的理解。

  老师活动:

  1、对学生的朗读予以指导——重音、语气语调、感情处理。

  2。对学生零散的分析及时归纳与整理,保证教学目标的落实。

  肖像描写:可见其苍老与生活之艰辛。

  心理描写:反常的心理真实地反映出老人悲惨的生活境遇。

  环境描写:极其寒冷的天气状况“一尺雪”,而老人“可怜身上衣正单”“泥中歇”,烘托出他极其悲惨的 生活境遇,宫使掠夺的行为也就更令人愤慨。

  宫使的动作神态:横冲直撞、趾高气扬、仗势欺人、专横跋扈

  “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的强烈反差,体现出“宫使”的掠夺本质。

  (设计意图:教学要从学生的阅读体验出发,老师要对学生的文学感知能力充满信心,所以让学生**的读,说出自己真切的感受,那些打动了学生的文字一定就是我们要重点分析、理解、借鉴的内容。同时,培养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圈点批注、学习过程中讨论交流的好习惯。)

  (6) 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合理想象,进一步充实文章内容。

  教师活动:设置问题

  1、卖炭翁如此年迈,为何还要如此辛苦的烧炭、卖炭?

  2、宫使出现时,百姓会是什么反应?

  3、卖炭翁的炭被掠夺走了之后,会是什么情形?

  学生活动:就这三个问题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一方面希望学生在阅读中能联系自己学过的内容,如《石壕吏》、《羌村三首》,联系时代背景去理解作品。另一方面,也要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比如卖炭翁的遭遇绝不是个例,是有普遍性的。这样的掠夺给卖炭翁这样挣扎在生死边缘的老百姓打击是极其深重,甚至是致命的。)

  (7) 在分析的基础上做片段描写,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大家读的过程中都能体会到,一篇叙事的文章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具体描写,才能深深地打动读者,作品才具有感染力,所以,我们写作文时也要有这样的具体的描写。下面我们就来动动笔,学着在叙事中加入一些描写。

  学生活动:分组写卖炭翁的肖像、心理,环境,宫使的神态、动作描写。

  老师活动:学生写完后交流,老师点评。

  (设计意图:通过落实到写上,调动每个学生品读作品,也通过写后的交流、点评,让学生理解何为人物及环境描写。在叙事中加入描写,这既是初中作文的重要要求,也恰恰是学生最欠缺的,所以要让学生练笔并及时予以指导,并将在课后作业中继续强化训练。)

  (8) 拓展延伸,理解历代*知识分子关心百姓疾苦的这种情怀。

  学生小结本课主题:通过记叙卖炭翁的遭遇,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本质,反映了中唐以后**阶层直接剥削、**劳动人民的社会现实,同时也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老师拓展:展示多**上屈原、杜甫、张养浩、郑板桥关心百姓疾苦,同情劳动人民的诗句,并总结:“*历朝历代都有那些有良知、有担当的知识分子,关心百姓疾苦,用他们手中的笔为人民大声疾呼,正是这济世的情怀让他们创作出了不朽的佳作,也是在这些诗作的代代传诵中,让“兼济天下”的社会责任感成为**文化的一部分。

  我们学习写作,要学习写作的技巧,更要学习他们的核心思想,将我们关注的目光从闪耀的明星身上转移到更广阔的生活领域中,转移到那些更需要我们关心和帮助的人身上,写出更有深度的文章来。

  (设计意图:希望通过这样的设计能深化这节课的学习深度,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

  (9) 布置作业:

  背诵《卖炭翁》。

  结合课堂上各组的.小练笔,将本文改写成一则小故事。

《卖炭翁》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本课为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的最后一课,课题为《唐诗二首》,选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卖炭翁》两首诗,这一节课着重学习《卖炭翁》。这一单元所选的课文其主题为“憧憬美好的社会生活,反思现实的生存状态”,因此,本课学习应当引导学生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这首诗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有限的一首古体诗——新乐府诗,又是一首叙事诗,在写作中,运用了比较多的人物描写,并且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让学生去读去比较,从而初步了解新乐府诗的特点。还要让学生将读与写结合起来,从自己的阅读体验出发,去思考、去交流、去动笔改写,在这一过程中更深入地研究文本,学习诗歌的写作技巧。

  【学情分析】

  部编教材加大了古诗文学习的量,因此,即将结束初二学习的孩子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诗歌积累。白居易的诗素来以“浅直”著称,对于初中生而言,字面难度并不大,学生借助工具书,均能自己读懂内容。但也应当注意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将诗歌学习单纯理解为就是要背,忽略了对作品的深入地思考、分析与品味,更不会将诗歌学习与自己的写作联系在一起,这种理解是有偏误的,背诵只是诗歌学习的一部分,这些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传诵千古的优秀诗作,其学习价值远不止于诵读。因此,要以诵读为出发点,引导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学习这首诗。

  【设计理念与思路】

  本课教学充分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指导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课文,学习中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课堂上学生积极谈论、交流、展示,做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全面成长。

  鉴于以上所分析的教材特点及学生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教学目标】

  1、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2、了解新乐府诗的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3、品味诗中的精彩描写。

  完成以上教学目标,计划使用一课时

  【教学重点】

  1、了解“新乐府诗”的相关知识。

  2、理解“宫市”的剥削实质,感受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3、分析体会作品中对卖炭老人的肖像、心理的描写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体会作品中对卖炭老人的肖像、心理的描写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为了很好地落实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将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诗歌的教学,诵读极为重要。本节课将通过齐读、**朗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熟悉诗歌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2、比较阅读法:通过与《钱塘湖春行》的比较阅读,理解新乐府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3、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读,进行探究式学习。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从直接体验出发,分析写作技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本课教学的基本方式就是以学生自读为主,以教师点拨为辅。

  4、读写联动法: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以写促使学生仔细阅读、深入理解作品,同时,通过借鉴优秀的文学作品,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老师:制作多**课件,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学生:熟读诗歌,借助工具书注音,解释字词,疏通文意。

  (设计意图:诗歌朗读是非常重要的,利用早读时间,让学生熟读作品,在读中对作品有了初步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习惯。)

  2、课堂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曾经,有一个年轻人,怀揣着他的诗作及**安邦的梦想来到京城长安,他去拜访一位当时的文学前辈名叫顾况,或许是因为见过太多希望得到自己引荐的年轻人,顾况对他颇为不屑,他一面漫不经心接过年轻人奉上的诗作,一面随口说到:“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可当他看了那首诗,尤其是读到那句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禁赞叹到:“道得个语,居即易矣”。意思是,能够写出这样的诗来,你就不怕长安米贵,容易在这都市居住发展了。这个年轻人就是白居易,他是唐代颇负盛名的诗人。

  (设计意图:用这个小故事引入,一方面因为故事更具趣味性,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加深对白居易的印象,也引发他们对白居易诗作的好奇心。)

  (2) 比较阅读,了解“新乐府诗”句式、用韵的特点。

  我们学过他的什么诗?一起来背一下。

  学生齐背《钱塘湖春行》

  今天,我们再学一首白居易的《卖炭翁》,齐读,说说这两首诗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背诵、朗读、探究及阐述探究结果。

  教师活动:用多**课件展示《钱塘湖春行》与《卖炭翁》,引导学生从字数句数、用韵、对仗三个方面比较,了解古体诗的句式、用韵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两首诗的比较,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更具体形象。让学生自己探究,印象更深刻。鉴于学情,用多**展示两首诗,并通过字的颜**分,及韵脚注音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的方向。)

  (3)看视频,全面了解“新乐府诗”,尤其注意它内容上的特点。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大型纪录片《唐之韵》中关于新乐府诗的介绍。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了解相关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资料使学生对“新乐府诗”,以及白居易在新乐府运动中的重要地位及影响,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同时了解“新乐府诗”“为国为臣为民为事”的特点也为下一步理解《卖炭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打下了基础。)

  (4) 朗读诗歌,初步了解诗歌内容,概括主要事件。

  教师活动:展示《卖炭翁》的朗读停顿,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内容。

  学生活动:二读作品,概述内容。

  教师指导:先要求学生一句话概括内容。找准人物及中心事件。(为什么说是“苦宫市也”? )

  “卖炭翁的炭被宫使强买走了”

  在此基础上补充,动笔概述情节。分析哪些是关键情节?这种买卖方式不合理在哪?

  “卖炭翁辛辛苦苦烧的一大车炭,被宫使用一点儿没用的丝绸强行掠夺走了。”

  (设计意图:概括本身一定是建立对作品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所以要求学生概括、概述情节,通过这一过程不仅要让学生总体把握诗歌内容,更是要培养学生的分析诗歌,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5) **品读,找出打动你的诗句朗读并分析。

  学生活动:

  1、**朗读诗歌,找出最打动你的诗句,批注。

  2、将你找出的句子朗读给同学听,并且说说你的理解。

  老师活动:

  1、对学生的朗读予以指导——重音、语气语调、感情处理。

  2。对学生零散的分析及时归纳与整理,保证教学目标的落实。

  肖像描写:可见其苍老与生活之艰辛。

  心理描写:反常的心理真实地反映出老人悲惨的生活境遇。

  环境描写:极其寒冷的天气状况“一尺雪”,而老人“可怜身上衣正单”“泥中歇”,烘托出他极其悲惨的 生活境遇,宫使掠夺的行为也就更令人愤慨。

  宫使的动作神态:横冲直撞、趾高气扬、仗势欺人、专横跋扈

  “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的强烈反差,体现出“宫使”的掠夺本质。

  (设计意图:教学要从学生的阅读体验出发,老师要对学生的文学感知能力充满信心,所以让学生**的读,说出自己真切的感受,那些打动了学生的文字一定就是我们要重点分析、理解、借鉴的内容。同时,培养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圈点批注、学习过程中讨论交流的好习惯。)

  (6) 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合理想象,进一步充实文章内容。

  教师活动:设置问题

  1、卖炭翁如此年迈,为何还要如此辛苦的烧炭、卖炭?

  2、宫使出现时,百姓会是什么反应?

  3、卖炭翁的炭被掠夺走了之后,会是什么情形?

  学生活动:就这三个问题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一方面希望学生在阅读中能联系自己学过的内容,如《石壕吏》、《羌村三首》,联系时代背景去理解作品。另一方面,也要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比如卖炭翁的遭遇绝不是个例,是有普遍性的。这样的掠夺给卖炭翁这样挣扎在生死边缘的老百姓打击是极其深重,甚至是致命的。)

  (7) 在分析的基础上做片段描写,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大家读的过程中都能体会到,一篇叙事的文章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具体描写,才能深深地打动读者,作品才具有感染力,所以,我们写作文时也要有这样的具体的描写。下面我们就来动动笔,学着在叙事中加入一些描写。

  学生活动:分组写卖炭翁的肖像、心理,环境,宫使的神态、动作描写。

  老师活动:学生写完后交流,老师点评。

  (设计意图:通过落实到写上,调动每个学生品读作品,也通过写后的交流、点评,让学生理解何为人物及环境描写。在叙事中加入描写,这既是初中作文的重要要求,也恰恰是学生最欠缺的,所以要让学生练笔并及时予以指导,并将在课后作业中继续强化训练。)

  (8) 拓展延伸,理解历代*知识分子关心百姓疾苦的这种情怀。

  学生小结本课主题:通过记叙卖炭翁的遭遇,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本质,反映了中唐以后**阶层直接剥削、**劳动人民的社会现实,同时也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老师拓展:展示多**上屈原、杜甫、张养浩、郑板桥关心百姓疾苦,同情劳动人民的诗句,并总结:“*历朝历代都有那些有良知、有担当的知识分子,关心百姓疾苦,用他们手中的笔为人民大声疾呼,正是这济世的情怀让他们创作出了不朽的佳作,也是在这些诗作的代代传诵中,让“兼济天下”的社会责任感成为**文化的一部分。

  我们学习写作,要学习写作的技巧,更要学习他们的核心思想,将我们关注的目光从闪耀的明星身上转移到更广阔的生活领域中,转移到那些更需要我们关心和帮助的人身上,写出更有深度的文章来。

  (设计意图:希望通过这样的设计能深化这节课的学习深度,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

  (9) 布置作业:

  背诵《卖炭翁》。

  结合课堂上各组的.小练笔,将本文改写成一则小故事。

《卖炭翁》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品味文中描写卖炭老人肖像、心理、动作的语句。

  2、感受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领会人物形象,把握诗歌所表达的中心。

  一、新课导入

  导入:时常在古诗苑中漫步,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诗作。很多诗人在作品中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这样的诗词你知道哪些呢?

  补充:

  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

  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

  ——《悯农》杨万里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中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水浒传》施耐庵

  导入:其实在文学作品中,谈及悯农的不甚枚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的一首叙事诗《卖炭翁》。(板书:卖炭翁白居易)

  二、教授新课

  【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正音:骑:jì;将:jing;系:jì。

  【再读古诗读准节奏】

  明确:七言为主,基本上是二二三,断句根据句意。

  【三读古诗理清大意】

  质疑:同学间解决疑难语句的大意(预设质疑不多,顺势分享故事补充白居易文风特点:浅白如话,介绍作者)

  朗读:“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注意其意思及断句。

  引导:“可怜”一词的含义,并拓展其意思。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怜悯)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贾生《李商隐》(可惜)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可爱)

  追问:诗中“可怜”是怜悯,卖炭翁哪里让人怜悯呢?

  心理描写,“忧炭贱”“愿天寒”六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卖炭翁内心的矛盾与心酸。寒冬时节,自己穿着单薄,但为了炭能卖一个好价钱,还希望天更冷些。这无不体现出卖炭翁生活的艰难,着实可怜。

  【分析人物,理解情感】

  **:诗中还有哪些词句让你觉得卖炭翁可怜呢?(从人物描写的角度抓关键字词分析,或者从人物形象对比的角度分析)

  明确:

  1、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动作描写,“伐”“烧”写出了卖炭老人在山高林密、荒无人烟的南山中辛苦劳动的艰辛。

  引导读:秋风萧瑟,树叶落尽,你看,卖炭翁,_________

  日近黄昏,北风呼啸,你看,卖炭翁,_________

  月黑风高,豺狼嚎叫,你看,卖炭翁,_________

  2、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外貌描写,“满面尘灰烟火色”从整体面貌上表现了卖炭翁的辛苦,“两鬓苍苍”“十指黑”两个数量短语,一黑一白的比较,更加突出了卖炭翁的艰辛。

  引导读:“烟火色”“苍苍”“黑”,这是诗人用简笔勾勒了卖炭翁生命的颜色,这十个木炭一般乌黑的手指负担着生命的全部期望,为了生存,他已经__________。

  3、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动作描写,“驾”“碾”“歇”三字,写出了卖炭翁年老体弱,运炭卖力。

  引导读:此时此刻,卖炭翁心酸无力。他早起开窗看到________,于是____,此时_______。

  4、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心理描写。“一车炭,千余斤”,宫使不懂其中的艰辛,换了“半匹红纱一丈绫”,这不等值的强换,卖炭翁心有怨言却**为力。

  5、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裳儿。

  外貌描写,“黄衣使者”“白裳儿”写出了宫使生活滋润,小人之间勾结谋私。神态描写,“翩翩”快活的样子,展现了宫使的得意。

  6、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吃牛牵向北。

  动作描写,“把”“称”形象地刻画了宫使盛气凌人、仗势欺人的可恶嘴脸。“回”“牵”写出了宫使蛮横无理,强取豪夺的丑陋面孔。

  【全诗朗读,体会情感】

  **:卖炭翁伐薪累、烧炭苦,运炭艰辛,还遇到小人作祟,我们不得不哀叹一声“唉”,如何读出这种悲叹呢?

  明确:读的时候要声音缓一些,慢一些,才能读出心酸无奈的叹息。(尝试在诗歌前加感叹词“唉”酝酿情绪)

  唉!卖炭翁……

  【补充背景,提升情感】

  **:同学们,“宫使”嚣张跋扈,盛气凌人,是不是只有卖炭翁的生活苦上浇油呢?

  解读诗歌写作背景

  此诗诗人有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

  所谓“宫市”,就是宫廷派宦官到市上去购买物品,任意勒索、掠夺。名为“宫市”,实际上是一种公开的掠夺,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剥削方式。

  **:宫使嚣张跋扈,盛气凌人,宫市盘剥私肥、勒索掠夺,是谁助长了如此黑暗风气呢?

  明确:社会**,社会环境

  追问:黑暗**下的卖炭翁“可怜”,其他劳动者呢?

  明确:诗歌主旨揭露宫市的**及**阶级的残暴,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的同情。

  顺势补充白居易诗歌创作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此文正是揭露当下。

  【勾连佳作,升华情感】

  引导:有一句话这样说:文学艺术家所表现的不仅仅是自己最真实的情感,而且是他认识到的人类的情感。这不是卖炭翁一个人的悲哀,不是那个时代的悲哀,而是所有底层劳动者的悲哀啊。

  难怪杜甫大声疾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难怪白居易创作的《观刈麦》,得到世人共鸣。

《卖炭翁》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品味文中描写卖炭老人肖像、心理、动作的语句。

  2、感受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领会人物形象,把握诗歌所表达的中心。

  一、新课导入

  导入:时常在古诗苑中漫步,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诗作。很多诗人在作品中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这样的诗词你知道哪些呢?

  补充

  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

  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

  ——《悯农》杨万里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中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水浒传》施耐庵

  导入:其实在文学作品中,谈及悯农的不甚枚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的一首叙事诗《卖炭翁》。(板书:卖炭翁 白居易)

  二、教授新课

  【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正音: 骑 jì 将 jing 系jì

  【再读古诗 读准节奏】

  明确:七言为主,基本上是二二三,断句根据句意。

  【三读古诗 理清大意】

  质疑:同学间解决疑难语句的大意(预设质疑不多,顺势分享故事补充白居易文风特点:浅白如话,介绍作者)

  朗读:“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注意其意思及断句。

  引导:“可怜”一词的含义,并拓展其意思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怜悯)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贾生《李商隐》(可惜)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可爱)

  追问:诗中“可怜”是怜悯,卖炭翁哪里让人怜悯呢?

  心理描写,“忧炭贱”“愿天寒”六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卖炭翁内心的矛盾与心酸。寒冬时节,自己穿着单薄,但为了炭能卖一个好价钱,还希望天更冷些。这无不体现出卖炭翁生活的艰难,着实可怜。

  【分析人物 理解情感】

  **:诗中还有哪些词句让你觉得卖炭翁可怜呢?(从人物描写的角度抓关键字词分析,或者从人物形象对比的角度分析)

  明确:

  1、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动作描写,“伐”“烧”写出了卖炭老人在山高林密、荒无人烟的南山中辛苦劳动的艰辛。

  引导读:秋风萧瑟,树叶落尽,

  你看,卖炭翁,_________。

  日近黄昏,北风呼啸,

  你看,卖炭翁,_________。

  月黑风高,豺狼嚎叫,

  你看,卖炭翁,_________。

  2、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外貌描写,“满面尘灰烟火色”从整体面貌上表现了卖炭翁的辛苦,“两鬓苍苍”“十指黑”两个数量短语,一黑一白的比较,更加突出了卖炭翁的艰辛。

  引导读:“烟火色”“苍苍”“黑”,这是诗人用简笔勾勒了卖炭翁生命的颜色,这十个木炭一般乌黑的手指负担着生命的全部期望,为了生存,他已经__________。

  3、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动作描写,“驾”“碾”“歇”三字,写出了卖炭翁年老体弱,运炭卖力。

  引导读:此时此刻,卖炭翁心酸无力。他早起开窗看到________,于是____,此时_______。

  4、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心理描写。“一车炭,千余斤”,宫使不懂其中的艰辛,换了“半匹红纱一丈绫”,这不等值的强换,卖炭翁心有怨言却**为力。

  5、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裳儿。

  外貌描写,“黄衣使者”“白裳儿”写出了宫使生活滋润,小人之间勾结谋私。神态描写,“翩翩”快活的样子,展现了宫使的得意。

  6、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吃牛牵向北。

  动作描写,“把”“称”形象地刻画了宫使盛气凌人、仗势欺人的可恶嘴脸。“回”“牵”写出了宫使蛮横无理,强取豪夺的丑陋面孔。

  【全诗朗读 体会情感】

  **:卖炭翁伐薪累、烧炭苦,运炭艰辛,还遇到小人作祟,我们不得不哀叹一声“唉”,如何读出这种悲叹呢?

  明确:读的时候要声音缓一些,慢一些,才能读出心酸无奈的叹息。(尝试在诗歌前加感叹词“唉”酝酿情绪)

  唉!卖炭翁……

  【补充背景 提升情感】

  **:同学们,“宫使”嚣张跋扈,盛气凌人,是不是只有卖炭翁的生活苦上浇油呢?

  解读诗歌写作背景

  此诗诗人有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

  所谓“宫市”,就是宫廷派宦官到市上去购买物品,任意勒索、掠夺。名为“宫市”,实际上是一种公开的掠夺,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剥削方式。

  **:宫使嚣张跋扈,盛气凌人,宫市盘剥私肥、勒索掠夺,是谁助长了如此黑暗风气呢?

  明确:社会** 社会环境

  追问:黑暗**下的卖炭翁“可怜”,其他劳动者呢?

  明确:诗歌主旨揭露宫市的**及**阶级的残暴,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的同情。

  顺势补充白居易诗歌创作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此文正是揭露当下。

  【勾连佳作 升华情感】

  引导:有一句话这样说:文学艺术家所表现的不仅仅是自己最真实的情感,而且是他认识到的人类的情感。这不是卖炭翁一个人的悲哀,不是那个时代的悲哀,而是所有底层劳动者的悲哀啊。

  难怪杜甫大声疾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难怪白居易创作的《观刈麦》,得到世人共鸣。

  推荐阅读:《观刈麦》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卖炭翁》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本课为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的最后一课,课题为《唐诗二首》,选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卖炭翁》两首诗,这一节课着重学习《卖炭翁》。这一单元所选的课文其主题为“憧憬美好的社会生活,反思现实的生存状态”,因此,本课学习应当引导学生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这首诗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有限的一首古体诗——新乐府诗,又是一首叙事诗,在写作中,运用了比较多的人物描写,并且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让学生去读去比较,从而初步了解新乐府诗的特点。还要让学生将读与写结合起来,从自己的阅读体验出发,去思考、去交流、去动笔改写,在这一过程中更深入地研究文本,学习诗歌的写作技巧。

  【学情分析】

  部编教材加大了古诗文学习的量,因此,即将结束初二学习的孩子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诗歌积累。白居易的诗素来以“浅直”著称,对于初中生而言,字面难度并不大,学生借助工具书,均能自己读懂内容。但也应当注意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将诗歌学习单纯理解为就是要背,忽略了对作品的深入地思考、分析与品味,更不会将诗歌学习与自己的写作联系在一起,这种理解是有偏误的,背诵只是诗歌学习的一部分,这些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传诵千古的优秀诗作,其学习价值远不止于诵读。因此,要以诵读为出发点,引导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学习这首诗。

  【设计理念与思路】

  本课教学充分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指导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课文,学习中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课堂上学生积极谈论、交流、展示,做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全面成长。

  鉴于以上所分析的教材特点及学生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教学目标】

  1.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2.了解新乐府诗的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3.品味诗中的精彩描写。

  完成以上教学目标,计划使用一课时

  【教学重点】

  1.了解“新乐府诗”的相关知识。

  2.理解“宫市”的剥削实质,感受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3.分析体会作品中对卖炭老人的肖像、心理的描写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体会作品中对卖炭老人的肖像、心理的描写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为了很好地落实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将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诗歌的教学,诵读极为重要。本节课将通过齐读、**朗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熟悉诗歌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2.比较阅读法:通过与《钱塘湖春行》的比较阅读,理解新乐府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3.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读,进行探究式学习。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从直接体验出发,分析写作技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本课教学的基本方式就是以学生自读为主,以教师点拨为辅。

  4.读写联动法: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以写促使学生仔细阅读、深入理解作品,同时,通过借鉴优秀的文学作品,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老师:制作多**课件,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学生:熟读诗歌,借助工具书注音,解释字词,疏通文意。

  (设计意图:诗歌朗读是非常重要的,利用早读时间,让学生熟读作品,在读中对作品有了初步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习惯。)

  2、课堂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曾经,有一个年轻人,怀揣着他的诗作及**安邦的梦想来到京城长安,他

  去拜访一位当时的文学前辈名叫顾况,或许是因为见过太多希望得到自己引荐的年轻人,顾况对他颇为不屑,他一面漫不经心接过年轻人奉上的诗作,一面随口说到:“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可当他看了那首诗,尤其是读到那句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禁赞叹到:“道得个语,居即易矣”。意思是,能够写出这样的诗来,你就不怕长安米贵,容易在这都市居住发展了。这个年轻人就是白居易,他是唐代颇负盛名的诗人。

  (设计意图:用这个小故事引入,一方面因为故事更具趣味性,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加深对白居易的印象,也引发他们对白居易诗作的好奇心。)

  (2) 比较阅读,了解“新乐府诗”句式、用韵的特点。

  我们学过他的什么诗?一起来背一下。

  学生齐背《钱塘湖春行》

  今天,我们再学一首白居易的《卖炭翁》,齐读,说说这两首诗形式上有什

  么不同。

  学生活动:背诵、朗读、探究及阐述探究结果。

  教师活动:用多**课件展示《钱塘湖春行》与《卖炭翁》,引导学生从字数句数、用韵、对仗三个方面比较,了解古体诗的句式、用韵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两首诗的比较,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更具体形象。让学生自己探究,印象更深刻。鉴于学情,用多**展示两首诗,并通过字的颜**分,及韵脚注音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的方向。)

  (3)看视频,全面了解“新乐府诗”,尤其注意它内容上的特点。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大型纪录片《唐之韵》中关于新乐府诗的介绍。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了解相关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资料使学生对“新乐府诗”,以及白居易在新乐府运动中的重要地位及影响,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同时了解“新乐府诗”“为国为臣为民为事”的特点也为下一步理解《卖炭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打下了基础。)

  (4) 朗读诗歌,初步了解诗歌内容,概括主要事件。

  教师活动:展示《卖炭翁》的朗读停顿,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内容。

  学生活动:二读作品,概述内容。

  教师指导:先要求学生一句话概括内容。找准人物及中心事件。(为什么说

  是“苦宫市也”? )

  “卖炭翁的炭被宫使强买走了”

  在此基础上补充,动笔概述情节。分析哪些是关键情节?这种买卖方式不

  合理在哪?

  “卖炭翁辛辛苦苦烧的一大车炭,被宫使用一点儿没用的丝绸强行掠夺走

  了。”

  (设计意图:概括本身一定是建立对作品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所以要求学生概括、概述情节,通过这一过程不仅要让学生总体把握诗歌内容,更是要培养学生的分析诗歌,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5)**品读,找出打动你的诗句朗读并分析。

  学生活动:1.**朗读诗歌,找出最打动你的诗句,批注。

  2.将你找出的句子朗读给同学听,并且说说你的理解。

  老师活动:1.对学生的朗读予以指导——重音、语气语调、感情处理。

  2.对学生零散的分析及时归纳与整理,保证教学目标的落实。

  肖像描写:可见其苍老与生活之艰辛。

  心理描写:反常的心理真实地反映出老人悲惨的生活境遇。

  环境描写:极其寒冷的天气状况“一尺雪”,而老人“可怜身上衣正单”“泥

  中歇”,烘托出他极其悲惨的生活境遇,宫使掠夺的行为也就更令人愤慨。

  宫使的动作神态:横冲直撞、趾高气扬、仗势欺人、专横跋扈,“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的强烈反差,体现出“宫使”的掠夺本质。

  (设计意图:教学要从学生的阅读体验出发,老师要对学生的文学感知能力充满信心,所以让学生**的读,说出自己真切的感受,那些打动了学生的文字一定就是我们要重点分析、理解、借鉴的内容。同时,培养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圈点批注、学习过程中讨论交流的好习惯。)

  (6)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合理想象,进一步充实文章内容。

  教师活动:设置问题

  1.卖炭翁如此年迈,为何还要如此辛苦的烧炭、卖炭?

  2.宫使出现时,百姓会是什么反应?

  3.卖炭翁的炭被掠夺走了之后,会是什么情形?

  学生活动:就这三个问题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一方面希望学生在阅读中能联系自己学过的内容,如《石壕吏》、《羌村三首》,联系时代背景去理解作品。另一方面,也要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比如卖炭翁的遭遇绝不是个例,是有普遍性的。这样的掠夺给卖炭翁这样挣扎在生死边缘的老百姓打击是极其深重,甚至是致命的。)

  (7) 在分析的基础上做片段描写,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大家读的过程中都能体会到,一篇叙事的文章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具体描

  写,才能深深地打动读者,作品才具有感染力,所以,我们写作文时也要有这样的具体的描写。下面我们就来动动笔,学着在叙事中加入一些描写。

  学生活动:分组写卖炭翁的肖像、心理,环境,宫使的神态、动作描写。

  老师活动:学生写完后交流,老师点评。

  (设计意图:通过落实到写上,调动每个学生品读作品,也通过写后的交流、点评,让学生理解何为人物及环境描写。在叙事中加入描写,这既是初中作文的重要要求,也恰恰是学生最欠缺的,所以要让学生练笔并及时予以指导,并将在课后作业中继续强化训练。)

  (8) 拓展延伸:理解历代*知识分子关心百姓疾苦的这种情怀。

  学生小结本课主题:通过记叙卖炭翁的遭遇,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本质,反映了中唐以后**阶层直接剥削、**劳动人民的社会现实,同时也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老师拓展:展示多**上屈原、杜甫、张养浩、郑板桥关心百姓疾苦,同情劳动人民的诗句,并总结:“*历朝历代都有那些有良知、有担当的知识分子,关心百姓疾苦,用他们手中的笔为人民大声疾呼,正是这济世的情怀让他们创作出了不朽的佳作,也是在这些诗作的代代传诵中,让“兼济天下”的社会责任感成为**文化的一部分。

  我们学习写作,要学习写作的技巧,更要学习他们的核心思想,将我们关注的目光从闪耀的明星身上转移到更广阔的生活领域中,转移到那些更需要我们关心和帮助的人身上,写出更有深度的文章来。

  (设计意图:希望通过这样的设计能深化这节课的学习深度,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

  (9)布置作业:

  背诵《卖炭翁》。

  结合课堂上各组的小练笔,将本文改写成一则小故事。


《卖炭翁》教学设计5篇扩展阅读


《卖炭翁》教学设计5篇(扩展1)

——卖炭翁教学设计10篇

卖炭翁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所表达的中心。

  2、通过朗读领会人物形象,感受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领会人物形象,把握诗歌所表达的中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白居易诗进长安》视频导入,了解其人其事。

  师:(顺势导入)白居易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PPT),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为事”所做的诗歌――《卖炭翁》。

  这首诗歌的体裁叫做乐府诗,什么叫乐府诗呢?我们一起看大屏幕,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指生读)

  (乐府是指自汉代以来收集和整理创作诗歌的官署,后也指自乐府流传出来的诗歌。叫乐府诗)

  二、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请同学个读课文,教师从旁指导。

  3、播放PPT,教师范读课文。

  4、学生齐读课文。

  5、默读课文,思考:这首诗讲述了什么内容?

  三.再读

  指生读。(一人读)

  请同学们注意这个字“裳”(板书),这个字在这首诗里的字音读做cháng,(板书标音),同学们和我一起读一下,这回,大家在下面在再练习读一读,把字音读准。(生读)

  指生汇报读。(一人读)

  同学们注意,这首诗里,共有几句话?(五句话)

  那么我们再读的时候注意,一句话之音的停顿要短一些,而二句话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并且注意把问句读出来。再练习读一读。

  指生读。(一人)

  相信大家这一回一定能读的更好,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齐读)

  四、读读品品

  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卖炭的老头呢?

  再读诗歌,圈画诗中描写卖炭翁的词句,简单说说这位老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略)能不能用一个字概括一下这位老人的生活状况?(其间穿插朗读)

  “苦”:

  烧炭苦: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外貌描写:年老体弱、劳动艰辛)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为贫苦生活所迫)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心理描写:艰难无奈)

  请同学们拿出笔来,自己在下面默读课文,结合诗下面的注释,把不理解的或不清楚的字、词、句用笔在书上标出来。

  同学们请做好,谁愿意把自己画出来的地方和大家说一说呢?

  南山:指长安附近终南山

  烟火色:烟熏火燎的颜色。(用图片来解读)

  何所营:营:用处,有什么用处。

  怨:盼望(相对的方法)

  好了,同学们,大家现在的疑问都解决了,现在请同学们前后桌为一个小组,试一试,能不能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说呢?(要注意,小组分工要明确,有人说,有人记录)

  (注意巡视)

  指生汇报,(2人)

  (一个卖炭的老翁,在终南山里一年到头地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完全是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的头发已经斑白,十个指头却像乌炭一样黑。卖了炭得到一点钱,拿来做什么用呢?只不过是为了身上的衣裳和口中的饭食。可怜他身上的衣服破旧又单薄,但他却担心炭价太低,只盼望天气更加寒冷。)

  同学们,我们明白了诗的意思,那谁来说一说卖炭翁长的什么样?(生读: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还有哪个地方描写了卖炭翁的样子。(生读:可怜身上衣正单)

  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呢?(生:他满脸灰尘,完全是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的头发已经斑白,十个指头却像乌炭一样黑。他身上的衣服破旧又单薄)

  在描写人物中,这些描写叫什么描写?(外貌描写)(板书)

  刚才同学们读的都是卖炭翁的外貌描写,通过外貌描写,你觉得卖炭翁的生活过得怎么样呢?(生答:这个地方可以让学生**发挥,注意,如有可怜,请及时把握住。)

  你能不能用书中的一个词来形容呢?(生:可怜)(板书)

  对于卖炭翁生活的可怜,你从刚才的那些外貌描写中找出来吗?(生:满面尘灰烟火色)

  从对面部的描写,可以看出卖炭翁生活很?(艰苦)(板书)

  还有哪句话可以看出卖炭翁生活的可怜?(生:两鬓苍苍十指黑。)

  你找的真准确。这句话中,两鬓苍苍说明卖炭翁的年龄怎么样?(大)

  同学们可以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周围,这些“两鬓苍苍”的**都干什么呀?(生:休息,看孩子,做饭等)

  你们*时观察的可真仔细呀!但文中的卖炭翁却在年龄很大的时候在自己“伐薪烧炭”,说明卖炭翁生活怎么样?(引导说出“困苦”)(板书)

  同学们再找一找,还有哪一句说明卖炭翁可怜?(生:可怜身上衣正单)

  找的太准确了,就是这一句,同学们,你们想一想,烧炭的季节都在什么时候呀?(生:秋、冬季)

  那个时候天气冷不冷呀?(冷)

  在这么冷的天卖炭翁却穿一件单薄的衣裳,说明卖炭翁生活很?(贫困)

  我们也可以用一个词来说明,(指前二个板书,引导说出“贫苦”)

  我们来看卖炭翁的生活,(指板书)生活可怜,表现在(指板书,齐读:艰苦、困苦、贫苦)

  看到卖炭翁的这样生活,你心里同情他吗?(生:同情)那么,谁能带着这种同情来读一读这三句话。(一生读)

  他读的我觉得有一点同情,那么谁能读的比他更富有同情的感觉?(一生读)

  我相信集体的力量是最伟大的,让我们一起来读这三句,注意一定带着同情的心情去读,(齐读)

  (二)心理

  课文除了描写卖炭翁的外貌,还有哪些句子描写卖炭翁的?(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_愿天寒。)

  大屏幕出示“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_愿天寒”

  老者自己身上“衣正单”,“衣单”总该盼天气暖和吧,可老人却“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因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_了:天寒,炭价就会更高一些。为了炭价高一点,他宁愿自己受冻。

  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动,透过这种矛盾的、反常的心理,我们能够感受到老者的处境十分艰辛。

  我们知道这是一种矛盾的、反常的心理,谁能通过读来把这种矛盾的、反常的心理读出来呢?(一生读)

  我觉得他读的确实反应了矛盾的、反常的心理,但是不够突出,谁能说说用什么方法可以读的更好呢?

  (生:读的时候要声音缓一些,慢一些,才能读出矛盾的感情)

  再读,齐读

  (三)读

  现在,让我们一起把整篇课文一起来读一读,注意要把“可怜”读出来。(齐读)

  五、升华

  卖炭翁盼望天气寒冷一些,好让自己的炭卖一个好的价钱,那么,卖炭翁卖炭得来的钱要干什么用呢?请用课文中的话来回来。(生汇报)

  生齐读“身上衣裳口中食”

  六、主旨探索

  “身上衣裳口中食”,多么简单而又是最微薄的想法呀,那么这么一个简单而又微薄想法能不能实现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卖炭翁》的全文。(这里面有全文的录音)

  思考:卖炭翁最后的得到的是什么?

  欣赏完后,卖炭翁寻个简单而又微薄想法----“身上衣裳口中食”实现了吗?

  卖炭翁最后的得到的是什么?

  实际这“半匹红绡一丈绫”对于卖炭翁来说,是一点用处没有的,即不能当吃,也不能当穿,卖炭翁辛辛苦苦烧的一车炭就这么没有了,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了解一下。

  之前我们说道:白居易主张“歌诗合为事而作”,同学们想想看,诗人通过卖炭翁的故事想反映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同时也表现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卖炭翁的命运是悲惨的,因为他所处的社会决定的。而我们大家,坐在这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不用担心自己的衣食住行,是因为我们赶**好日子,处在新社会。所以我们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长大以后,为建设祖国发挥自己的作用。作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七、布置作业

  1、抄写并背诵《卖炭翁》

  2、用自己的话把卖炭翁的故事讲给同伴听。

卖炭翁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所表达的中心。

  2、通过朗读领会人物形象,感受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领会人物形象,把握诗歌所表达的中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白居易诗进长安》视频导入,了解其人其事。

  师:(顺势导入)白居易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PPT),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为事”所做的诗歌――《卖炭翁》。

  这首诗歌的体裁叫做乐府诗,什么叫乐府诗呢?我们一起看大屏幕,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指生读)

  (乐府是指自汉代以来收集和整理创作诗歌的官署,后也指自乐府流传出来的诗歌。叫乐府诗)

  二、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请同学个读课文,教师从旁指导。

  3、播放PPT,教师范读课文。

  4、学生齐读课文。

  5、默读课文,思考:这首诗讲述了什么内容?

  三.再读

  指生读。(一人读)

  请同学们注意这个字“裳”(板书),这个字在这首诗里的字音读做cháng,(板书标音),同学们和我一起读一下,这回,大家在下面在再练习读一读,把字音读准。(生读)

  指生汇报读。(一人读)

  同学们注意,这首诗里,共有几句话?(五句话)

  那么我们再读的时候注意,一句话之音的停顿要短一些,而二句话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并且注意把问句读出来。再练习读一读。

  指生读。(一人)

  相信大家这一回一定能读的更好,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齐读)

  四、读读品品

  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卖炭的老头呢?

  再读诗歌,圈画诗中描写卖炭翁的词句,简单说说这位老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略)能不能用一个字概括一下这位老人的生活状况?(其间穿插朗读)

  “苦”:

  烧炭苦: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外貌描写:年老体弱、劳动艰辛)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为贫苦生活所迫)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心理描写:艰难无奈)

  请同学们拿出笔来,自己在下面默读课文,结合诗下面的注释,把不理解的或不清楚的字、词、句用笔在书上标出来。

  同学们请做好,谁愿意把自己画出来的地方和大家说一说呢?

  南山:指长安附近终南山

  烟火色:烟熏火燎的颜色。(用图片来解读)

  何所营:营:用处,有什么用处。

  怨:盼望(相对的方法)

  好了,同学们,大家现在的疑问都解决了,现在请同学们前后桌为一个小组,试一试,能不能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说呢?(要注意,小组分工要明确,有人说,有人记录)

  (注意巡视)

  指生汇报,(2人)

  (一个卖炭的老翁,在终南山里一年到头地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完全是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的头发已经斑白,十个指头却像乌炭一样黑。卖了炭得到一点钱,拿来做什么用呢?只不过是为了身上的衣裳和口中的饭食。可怜他身上的衣服破旧又单薄,但他却担心炭价太低,只盼望天气更加寒冷。)

  同学们,我们明白了诗的意思,那谁来说一说卖炭翁长的什么样?(生读: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还有哪个地方描写了卖炭翁的样子。(生读:可怜身上衣正单)

  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呢?(生:他满脸灰尘,完全是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的头发已经斑白,十个指头却像乌炭一样黑。他身上的衣服破旧又单薄)

  在描写人物中,这些描写叫什么描写?(外貌描写)(板书)

  刚才同学们读的都是卖炭翁的外貌描写,通过外貌描写,你觉得卖炭翁的生活过得怎么样呢?(生答:这个地方可以让学生**发挥,注意,如有可怜,请及时把握住。)

  你能不能用书中的一个词来形容呢?(生:可怜)(板书)

  对于卖炭翁生活的可怜,你从刚才的那些外貌描写中找出来吗?(生:满面尘灰烟火色)

  从对面部的描写,可以看出卖炭翁生活很?(艰苦)(板书)

  还有哪句话可以看出卖炭翁生活的可怜?(生:两鬓苍苍十指黑。)

  你找的真准确。这句话中,两鬓苍苍说明卖炭翁的年龄怎么样?(大)

  同学们可以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周围,这些“两鬓苍苍”的**都干什么呀?(生:休息,看孩子,做饭等)

  你们*时观察的可真仔细呀!但文中的卖炭翁却在年龄很大的时候在自己“伐薪烧炭”,说明卖炭翁生活怎么样?(引导说出“困苦”)(板书)

  同学们再找一找,还有哪一句说明卖炭翁可怜?(生:可怜身上衣正单)

  找的太准确了,就是这一句,同学们,你们想一想,烧炭的季节都在什么时候呀?(生:秋、冬季)

  那个时候天气冷不冷呀?(冷)

  在这么冷的天卖炭翁却穿一件单薄的衣裳,说明卖炭翁生活很?(贫困)

  我们也可以用一个词来说明,(指前二个板书,引导说出“贫苦”)

  我们来看卖炭翁的生活,(指板书)生活可怜,表现在(指板书,齐读:艰苦、困苦、贫苦)

  看到卖炭翁的这样生活,你心里同情他吗?(生:同情)那么,谁能带着这种同情来读一读这三句话。(一生读)

  他读的我觉得有一点同情,那么谁能读的比他更富有同情的感觉?(一生读)

  我相信集体的力量是最伟大的,让我们一起来读这三句,注意一定带着同情的心情去读,(齐读)

  (二)心理

  课文除了描写卖炭翁的外貌,还有哪些句子描写卖炭翁的?(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愿天寒。)

  大屏幕出示“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愿天寒”

  老者自己身上“衣正单”,“衣单”总该盼天气暖和吧,可老人却“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因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了:天寒,炭价就会更高一些。为了炭价高一点,他宁愿自己受冻。

  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动,透过这种矛盾的、反常的心理,我们能够感受到老者的处境十分艰辛。

  我们知道这是一种矛盾的、反常的心理,谁能通过读来把这种矛盾的、反常的心理读出来呢?(一生读)

  我觉得他读的确实反应了矛盾的、反常的心理,但是不够突出,谁能说说用什么方法可以读的更好呢?

  (生:读的时候要声音缓一些,慢一些,才能读出矛盾的感情)

  再读,齐读

  (三)读

  现在,让我们一起把整篇课文一起来读一读,注意要把“可怜”读出来。(齐读)

  五、升华

  卖炭翁盼望天气寒冷一些,好让自己的炭卖一个好的价钱,那么,卖炭翁卖炭得来的钱要干什么用呢?请用课文中的话来回来。(生汇报)

  生齐读“身上衣裳口中食”

  六、主旨探索

  “身上衣裳口中食”,多么简单而又是最微薄的想法呀,那么这么一个简单而又微薄想法能不能实现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卖炭翁》的全文。(这里面有全文的录音)

  思考:卖炭翁最后的得到的是什么?

  欣赏完后,卖炭翁寻个简单而又微薄想法----“身上衣裳口中食”实现了吗?

  卖炭翁最后的得到的是什么?

  实际这“半匹红绡一丈绫”对于卖炭翁来说,是一点用处没有的,即不能当吃,也不能当穿,卖炭翁辛辛苦苦烧的一车炭就这么没有了,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了解一下。

  之前我们说道:白居易主张“歌诗合为事而作”,同学们想想看,诗人通过卖炭翁的故事想反映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同时也表现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卖炭翁的命运是悲惨的,因为他所处的社会决定的。而我们大家,坐在这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不用担心自己的衣食住行,是因为我们赶**好日子,处在新社会。所以我们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长大以后,为建设祖国发挥自己的作用。作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七、布置作业

  1、抄写并背诵《卖炭翁》

  2、用自己的话把卖炭翁的故事讲给同伴听。

卖炭翁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本课为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的最后一课,课题为《唐诗二首》,选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卖炭翁》两首诗,这一节课着重学习《卖炭翁》。这一单元所选的课文其主题为“憧憬美好的社会生活,反思现实的生存状态”,因此,本课学习应当引导学生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这首诗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有限的一首古体诗——新乐府诗,又是一首叙事诗,在写作中,运用了比较多的人物描写,并且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让学生去读去比较,从而初步了解新乐府诗的特点。还要让学生将读与写结合起来,从自己的阅读体验出发,去思考、去交流、去动笔改写,在这一过程中更深入地研究文本,学习诗歌的写作技巧。

  【学情分析】

  部编教材加大了古诗文学习的量,因此,即将结束初二学习的孩子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诗歌积累。白居易的诗素来以“浅直”著称,对于初中生而言,字面难度并不大,学生借助工具书,均能自己读懂内容。但也应当注意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将诗歌学习单纯理解为就是要背,忽略了对作品的深入地思考、分析与品味,更不会将诗歌学习与自己的写作联系在一起,这种理解是有偏误的,背诵只是诗歌学习的一部分,这些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传诵千古的优秀诗作,其学习价值远不止于诵读。因此,要以诵读为出发点,引导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学习这首诗。

  【设计理念与思路】

  本课教学充分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指导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课文,学习中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课堂上学生积极谈论、交流、展示,做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全面成长。

  鉴于以上所分析的教材特点及学生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教学目标】

  1.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2.了解新乐府诗的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3.品味诗中的精彩描写。

  完成以上教学目标,计划使用一课时

  【教学重点】

  1.了解“新乐府诗”的相关知识。

  2.理解“宫市”的剥削实质,感受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3.分析体会作品中对卖炭老人的肖像、心理的描写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体会作品中对卖炭老人的肖像、心理的描写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为了很好地落实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将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诗歌的教学,诵读极为重要。本节课将通过齐读、**朗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熟悉诗歌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2.比较阅读法:通过与《钱塘湖春行》的比较阅读,理解新乐府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3.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读,进行探究式学习。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从直接体验出发,分析写作技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本课教学的基本方式就是以学生自读为主,以教师点拨为辅。

  4.读写联动法: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以写促使学生仔细阅读、深入理解作品,同时,通过借鉴优秀的文学作品,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老师:制作多**课件,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学生:熟读诗歌,借助工具书注音,解释字词,疏通文意。

  (设计意图:诗歌朗读是非常重要的,利用早读时间,让学生熟读作品,在读中对作品有了初步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习惯。)

  2、课堂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曾经,有一个年轻人,怀揣着他的诗作及**安邦的梦想来到京城长安,他

  去拜访一位当时的文学前辈名叫顾况,或许是因为见过太多希望得到自己引荐的年轻人,顾况对他颇为不屑,他一面漫不经心接过年轻人奉上的诗作,一面随口说到:“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可当他看了那首诗,尤其是读到那句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禁赞叹到:“道得个语,居即易矣”。意思是,能够写出这样的诗来,你就不怕长安米贵,容易在这都市居住发展了。这个年轻人就是白居易,他是唐代颇负盛名的诗人。

  (设计意图:用这个小故事引入,一方面因为故事更具趣味性,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加深对白居易的印象,也引发他们对白居易诗作的好奇心。)

  (2) 比较阅读,了解“新乐府诗”句式、用韵的特点。

  我们学过他的什么诗?一起来背一下。

  学生齐背《钱塘湖春行》

  今天,我们再学一首白居易的《卖炭翁》,齐读,说说这两首诗形式上有什

  么不同。

  学生活动:背诵、朗读、探究及阐述探究结果。

  教师活动:用多**课件展示《钱塘湖春行》与《卖炭翁》,引导学生从字数句数、用韵、对仗三个方面比较,了解古体诗的句式、用韵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两首诗的比较,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更具体形象。让学生自己探究,印象更深刻。鉴于学情,用多**展示两首诗,并通过字的颜**分,及韵脚注音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的方向。)

  (3)看视频,全面了解“新乐府诗”,尤其注意它内容上的特点。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大型纪录片《唐之韵》中关于新乐府诗的介绍。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了解相关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资料使学生对“新乐府诗”,以及白居易在新乐府运动中的重要地位及影响,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同时了解“新乐府诗”“为国为臣为民为事”的特点也为下一步理解《卖炭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打下了基础。)

  (4) 朗读诗歌,初步了解诗歌内容,概括主要事件。

  教师活动:展示《卖炭翁》的朗读停顿,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内容。

  学生活动:二读作品,概述内容。

  教师指导:先要求学生一句话概括内容。找准人物及中心事件。(为什么说

  是“苦宫市也”? )

  “卖炭翁的炭被宫使强买走了”

  在此基础上补充,动笔概述情节。分析哪些是关键情节?这种买卖方式不

  合理在哪?

  “卖炭翁辛辛苦苦烧的一大车炭,被宫使用一点儿没用的丝绸强行掠夺走

  了。”

  (设计意图:概括本身一定是建立对作品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所以要求学生概括、概述情节,通过这一过程不仅要让学生总体把握诗歌内容,更是要培养学生的分析诗歌,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5) **品读,找出打动你的诗句朗读并分析。

  学生活动:1.**朗读诗歌,找出最打动你的诗句,批注。

  2.将你找出的句子朗读给同学听,并且说说你的理解。

  老师活动:1.对学生的朗读予以指导——重音、语气语调、感情处理。

  2.对学生零散的分析及时归纳与整理,保证教学目标的落实。

  肖像描写:可见其苍老与生活之艰辛。

  心理描写:反常的心理真实地反映出老人悲惨的生活境遇。

  环境描写:极其寒冷的天气状况“一尺雪”,而老人“可怜身上衣正单”“泥

  中歇”,烘托出他极其悲惨的 生活境遇,宫使掠夺的行为也就更令人愤慨。

  宫使的动作神态:横冲直撞、趾高气扬、仗势欺人、专横跋扈

  “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的强烈反差,体现出“宫使”的

  掠夺本质。

  (设计意图:教学要从学生的阅读体验出发,老师要对学生的文学感知能力充满信心,所以让学生**的读,说出自己真切的感受,那些打动了学生的文字一定就是我们要重点分析、理解、借鉴的内容。同时,培养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圈点批注、学习过程中讨论交流的好习惯。)

  (6) 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合理想象,进一步充实文章内容。

  教师活动:设置问题

  1.卖炭翁如此年迈,为何还要如此辛苦的烧炭、卖炭?

  2.宫使出现时,百姓会是什么反应?

  3.卖炭翁的炭被掠夺走了之后,会是什么情形?

  学生活动:就这三个问题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一方面希望学生在阅读中能联系自己学过的内容,如《石壕吏》、《羌村三首》,联系时代背景去理解作品。另一方面,也要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比如卖炭翁的遭遇绝不是个例,是有普遍性的。这样的掠夺给卖炭翁这样挣扎在生死边缘的老百姓打击是极其深重,甚至是致命的。)

  (7) 在分析的基础上做片段描写,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大家读的过程中都能体会到,一篇叙事的文章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具体描

  写,才能深深地打动读者,作品才具有感染力,所以,我们写作文时也要有这样的具体的描写。下面我们就来动动笔,学着在叙事中加入一些描写。

  学生活动:分组写卖炭翁的肖像、心理,环境,宫使的神态、动作描写。

  老师活动:学生写完后交流,老师点评。

  (设计意图:通过落实到写上,调动每个学生品读作品,也通过写后的交流、点评,让学生理解何为人物及环境描写。在叙事中加入描写,这既是初中作文的重要要求,也恰恰是学生最欠缺的,所以要让学生练笔并及时予以指导,并将在课后作业中继续强化训练。)

  (8) 拓展延伸,理解历代*知识分子关心百姓疾苦的这种情怀。

  学生小结本课主题:通过记叙卖炭翁的遭遇,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本质,反

  映了中唐以后**阶层直接剥削、**劳动人民的社会现实,同时也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老师拓展:展示多**上屈原、杜甫、张养浩、郑板桥关心百姓疾苦,同

  情劳动人民的诗句,并总结:“*历朝历代都有那些有良知、有担当的知识分子,关心百姓疾苦,用他们手中的笔为人民大声疾呼,正是这济世的情怀让他们创作出了不朽的佳作,也是在这些诗作的代代传诵中,让“兼济天下”的社会责任感成为**文化的一部分。

  我们学习写作,要学习写作的技巧,更要学习他们的核心思想,将我们关注的目光从闪耀的`明星身上转移到更广阔的生活领域中,转移到那些更需要我们关心和帮助的人身上,写出更有深度的文章来。

  (设计意图:希望通过这样的设计能深化这节课的学习深度,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

  (9) 布置作业:

  背诵《卖炭翁》。

  结合课堂上各组的小练笔,将本文改写成一则小故事。

卖炭翁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本课为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的最后一课,课题为《唐诗二首》,选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卖炭翁》两首诗,这一节课着重学习《卖炭翁》。这一单元所选的课文其主题为“憧憬美好的社会生活,反思现实的生存状态”,因此,本课学习应当引导学生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这首诗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有限的一首古体诗——新乐府诗,又是一首叙事诗,在写作中,运用了比较多的人物描写,并且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让学生去读去比较,从而初步了解新乐府诗的特点。还要让学生将读与写结合起来,从自己的阅读体验出发,去思考、去交流、去动笔改写,在这一过程中更深入地研究文本,学习诗歌的写作技巧。

  【学情分析】

  部编教材加大了古诗文学习的量,因此,即将结束初二学习的孩子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诗歌积累。白居易的诗素来以“浅直”著称,对于初中生而言,字面难度并不大,学生借助工具书,均能自己读懂内容。但也应当注意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将诗歌学习单纯理解为就是要背,忽略了对作品的深入地思考、分析与品味,更不会将诗歌学习与自己的写作联系在一起,这种理解是有偏误的,背诵只是诗歌学习的一部分,这些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传诵千古的优秀诗作,其学习价值远不止于诵读。因此,要以诵读为出发点,引导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学习这首诗。

  【设计理念与思路】

  本课教学充分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指导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课文,学习中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课堂上学生积极谈论、交流、展示,做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全面成长。

  鉴于以上所分析的教材特点及学生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教学目标】

  1.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2.了解新乐府诗的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3.品味诗中的精彩描写。

  完成以上教学目标,计划使用一课时

  【教学重点】

  1.了解“新乐府诗”的相关知识。

  2.理解“宫市”的剥削实质,感受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3.分析体会作品中对卖炭老人的肖像、心理的描写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体会作品中对卖炭老人的肖像、心理的描写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为了很好地落实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将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诗歌的教学,诵读极为重要。本节课将通过齐读、**朗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熟悉诗歌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2.比较阅读法:通过与《钱塘湖春行》的比较阅读,理解新乐府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3.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读,进行探究式学习。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从直接体验出发,分析写作技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本课教学的基本方式就是以学生自读为主,以教师点拨为辅。

  4.读写联动法: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以写促使学生仔细阅读、深入理解作品,同时,通过借鉴优秀的文学作品,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老师:制作多**课件,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学生:熟读诗歌,借助工具书注音,解释字词,疏通文意。

  (设计意图:诗歌朗读是非常重要的,利用早读时间,让学生熟读作品,在读中对作品有了初步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习惯。)

  2、课堂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曾经,有一个年轻人,怀揣着他的诗作及**安邦的梦想来到京城长安,他

  去拜访一位当时的文学前辈名叫顾况,或许是因为见过太多希望得到自己引荐的年轻人,顾况对他颇为不屑,他一面漫不经心接过年轻人奉上的诗作,一面随口说到:“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可当他看了那首诗,尤其是读到那句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禁赞叹到:“道得个语,居即易矣”。意思是,能够写出这样的诗来,你就不怕长安米贵,容易在这都市居住发展了。这个年轻人就是白居易,他是唐代颇负盛名的诗人。

  (设计意图:用这个小故事引入,一方面因为故事更具趣味性,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加深对白居易的印象,也引发他们对白居易诗作的好奇心。)

  (2) 比较阅读,了解“新乐府诗”句式、用韵的特点。

  我们学过他的什么诗?一起来背一下。

  学生齐背《钱塘湖春行》

  今天,我们再学一首白居易的《卖炭翁》,齐读,说说这两首诗形式上有什

  么不同。

  学生活动:背诵、朗读、探究及阐述探究结果。

  教师活动:用多**课件展示《钱塘湖春行》与《卖炭翁》,引导学生从字数句数、用韵、对仗三个方面比较,了解古体诗的句式、用韵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两首诗的比较,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更具体形象。让学生自己探究,印象更深刻。鉴于学情,用多**展示两首诗,并通过字的颜**分,及韵脚注音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的方向。)

  (3)看视频,全面了解“新乐府诗”,尤其注意它内容上的特点。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大型纪录片《唐之韵》中关于新乐府诗的介绍。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了解相关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资料使学生对“新乐府诗”,以及白居易在新乐府运动中的重要地位及影响,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同时了解“新乐府诗”“为国为臣为民为事”的特点也为下一步理解《卖炭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打下了基础。)

  (4) 朗读诗歌,初步了解诗歌内容,概括主要事件。

  教师活动:展示《卖炭翁》的朗读停顿,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内容。

  学生活动:二读作品,概述内容。

  教师指导:先要求学生一句话概括内容。找准人物及中心事件。(为什么说

  是“苦宫市也”? )

  “卖炭翁的炭被宫使强买走了”

  在此基础上补充,动笔概述情节。分析哪些是关键情节?这种买卖方式不

  合理在哪?

  “卖炭翁辛辛苦苦烧的一大车炭,被宫使用一点儿没用的丝绸强行掠夺走

  了。”

  (设计意图:概括本身一定是建立对作品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所以要求学生概括、概述情节,通过这一过程不仅要让学生总体把握诗歌内容,更是要培养学生的分析诗歌,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5) **品读,找出打动你的诗句朗读并分析。

  学生活动:1.**朗读诗歌,找出最打动你的诗句,批注。

  2.将你找出的句子朗读给同学听,并且说说你的理解。

  老师活动:1.对学生的朗读予以指导——重音、语气语调、感情处理。

  2.对学生零散的分析及时归纳与整理,保证教学目标的落实。

  肖像描写:可见其苍老与生活之艰辛。

  心理描写:反常的心理真实地反映出老人悲惨的生活境遇。

  环境描写:极其寒冷的天气状况“一尺雪”,而老人“可怜身上衣正单”“泥

  中歇”,烘托出他极其悲惨的 生活境遇,宫使掠夺的行为也就更令人愤慨。

  宫使的动作神态:横冲直撞、趾高气扬、仗势欺人、专横跋扈

  “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的强烈反差,体现出“宫使”的

  掠夺本质。

  (设计意图:教学要从学生的阅读体验出发,老师要对学生的文学感知能力充满信心,所以让学生**的读,说出自己真切的感受,那些打动了学生的文字一定就是我们要重点分析、理解、借鉴的内容。同时,培养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圈点批注、学习过程中讨论交流的好习惯。)

  (6) 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合理想象,进一步充实文章内容。

  教师活动:设置问题

  1.卖炭翁如此年迈,为何还要如此辛苦的烧炭、卖炭?

  2.宫使出现时,百姓会是什么反应?

  3.卖炭翁的炭被掠夺走了之后,会是什么情形?

  学生活动:就这三个问题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一方面希望学生在阅读中能联系自己学过的内容,如《石壕吏》、《羌村三首》,联系时代背景去理解作品。另一方面,也要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比如卖炭翁的遭遇绝不是个例,是有普遍性的。这样的掠夺给卖炭翁这样挣扎在生死边缘的老百姓打击是极其深重,甚至是致命的。)

  (7) 在分析的基础上做片段描写,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大家读的过程中都能体会到,一篇叙事的文章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具体描

  写,才能深深地打动读者,作品才具有感染力,所以,我们写作文时也要有这样的具体的描写。下面我们就来动动笔,学着在叙事中加入一些描写。

  学生活动:分组写卖炭翁的肖像、心理,环境,宫使的神态、动作描写。

  老师活动:学生写完后交流,老师点评。

  (设计意图:通过落实到写上,调动每个学生品读作品,也通过写后的交流、点评,让学生理解何为人物及环境描写。在叙事中加入描写,这既是初中作文的重要要求,也恰恰是学生最欠缺的,所以要让学生练笔并及时予以指导,并将在课后作业中继续强化训练。)

  (8) 拓展延伸,理解历代*知识分子关心百姓疾苦的这种情怀。

  学生小结本课主题:通过记叙卖炭翁的遭遇,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本质,反

  映了中唐以后**阶层直接剥削、**劳动人民的社会现实,同时也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老师拓展:展示多**上屈原、杜甫、张养浩、郑板桥关心百姓疾苦,同

  情劳动人民的诗句,并总结:“*历朝历代都有那些有良知、有担当的知识分子,关心百姓疾苦,用他们手中的笔为人民大声疾呼,正是这济世的情怀让他们创作出了不朽的佳作,也是在这些诗作的代代传诵中,让“兼济天下”的社会责任感成为**文化的一部分。

  我们学习写作,要学习写作的技巧,更要学习他们的核心思想,将我们关注的目光从闪耀的明星身上转移到更广阔的生活领域中,转移到那些更需要我们关心和帮助的人身上,写出更有深度的文章来。

  (设计意图:希望通过这样的设计能深化这节课的学习深度,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

  (9) 布置作业:

  背诵《卖炭翁》。

  结合课堂上各组的小练笔,将本文改写成一则小故事。

卖炭翁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的: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理解诗歌的主题。

  2、体会本诗的。写作特色。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二、教学重点:

  教学目的1、3。

  三、教学难点:

  教学目的2。

  四、教学设想:

  通过史*载的关于宫市的资料帮助理解诗歌所述内容,理解诗歌主题,同时在认真的吟诵中体会诗人的感情,在与原型的比较分析中体会本诗的。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咱们来学习白居易的一首叙事诗《卖炭翁》,它也是白居易讽喻诗中杰出的诗篇。讽喻诗的特点是从不同角度揭露社会的黑暗,抨击官僚残害人民的罪行,同情被**的人民,是白居易最为看重的一类诗歌,是为民而作的诗歌,体现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创作精神。《卖炭翁》一诗在题下用小序“苦宫市也”直接点明了本诗的讽刺目的:“宫市给人民带来了苦难”,来反映人民疾苦,揭露批判弊政。

  (二)介绍“宫市”:

  宫市为什么会给人民带来苦难呢?咱们必须了解什么是宫市。从字面上理解,宫是皇宫,市是买、采购的意思,所谓宫市,是指皇宫里需要的物品派宦官到市场上去购买。派出去的宦官,就叫宫使,即**的使者。本来,为皇宫采购物品,是由官吏负责的,但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被他们抓去了,宦官这种角色以宫使的身份到市场上去为皇宫购买物品,还能搞公*交易吗?咱们不忙着做结论,先来看一些史*载。

  《旧唐书张建封传》时宦者主宫中市买,谓之“宫市”。抑买人物,稍不如本估(压低人家的物价,比原价稍低)。末年(指唐德宗贞元末年)不复行。文书,置“白望”数十百人于两市及要闹坊曲,阅人所卖物,但称“宫市”,则敛手付与,真伪不复可辨,无敢问所从来及论价之高下者。率用值百钱物,买人值数千物,仍索进奉门户及脚价银。人将物诣市,至有空手而归者。名为“宫市”,其实夺之……

  《资治通鉴:》“多以红紫染故衣、败缯,尺寸裂而给之。”

  这就是白居易创作《卖炭翁》的时代背景,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他对这种现象深恶痛绝,拿起了笔,无情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宫市害民的社会现象:劳动者劳而不得,**者不劳而得,甚至是疯狂掠夺。而中唐时宫市害民的现象,也正由于白居易塑造了可怜的卖炭翁形象,千百年后仍然普遍为人们了解。下面,咱们来学习这首揭露批判宫市**的诗歌。

  (三)读诗:

  1、上节课,我们做了诗歌朗诵的指导,知道了这是一首叙事诗,情节跌宕,层次分明,在反映卖炭翁烧炭、卖炭的不幸遭遇时着力于肖像、动作、心理及场面的描写刻画,每一个层次都是鲜明生动的画面,并且在字里行间渗透了浓郁的感情,朗读时,应在以情带声、读活人物上下工夫。不知大家准备得怎样,想请同学来读一读。

  2、设想:找两人读,读完后其他人比较分析评价。

  3、大家都说的很好,也明确了读好诗歌,必须要心中有情,眼前有人物,有画面,才能读活。现在请大家听范读,同时与自己的朗读作比较,掌握本诗的诵读技巧。

  4、一分钟后,齐声朗读。

  (四)分析鉴赏诗:

  在这样的朗读过程中,相信大家对这首诗的内容和主题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咱们试着分析鉴赏本诗。

  1、教师问:围绕着卖炭翁“卖炭”,诗歌写了几个层次的内容?

  学生回答明确:烧炭——运炭——抢炭

  教师:其中,卖炭翁的特点可以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苦”(学生一起呼应),有什么是苦呢?(师生一起说烧炭苦、运炭苦、被抢亦是苦)。这苦也所不同,其中,烧炭是艰辛,运炭是艰苦,炭被抢是悲苦。

  2、请大家阅读烧炭这一内容,明确作者是怎样写出卖炭翁的艰辛的?

  学生思考回答明确,教师给出投影:

  年龄特征—————卖炭翁

  职业—————伐薪烧炭

  劳动地点—————南山中

  外貌—————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劳动艰辛、生活困苦

  心理—————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衣正单———愿天寒(矛盾心理——————“可怜”)

  (教师)这是一个可怜的人,衣衫单薄,却期待着天寒,这样就为下文写宫使抢炭的罪行做了铺垫(让学生说出)。

  3、卖炭翁终于盼来了“夜来城外一尺雪”,看样子,他一年辛劳的`劳动就要换来收获的喜悦了,于是他“晓驾炭车碾冰辙”,充满希望地上路了。白居易没有放弃这个铺垫的好机会,请问,作者是怎样写出卖炭翁运炭的艰苦的?

  学生读诗回答,教师给出投影。

  投影:天寒——————“一尺雪”

  地冻——————“碾冰辙”

  人苦——————“牛困人饥”、“泥中歇”

  路遥——————“晓驾炭车”、“日已高”

  4、卖炭翁好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大雪,当他‘晓驾炭车碾冰辙“的时候,占据他的全部心灵的,不是埋怨下面是冰、上面是一尺雪的道路多么难走,而是应该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能换来多少衣和食,然而他的愿望实现了吗?(不是的)因为祸从天降,他遇**“手把。文书口称敕”的宫使。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的。文书和敕令面前,随着那“叱牛”声,卖炭翁自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碾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

  问:请大家找出作者是怎样写出宫使的横行霸道的?又怎样表现宫使掠夺的残酷的?

  学生回答,教师帮助整理归纳,最后给出投影。

  投影:外表——————黄衣、白衫、翩翩——横冲直撞、趾高气扬(对比)

  行为——————把、称、回、叱、敕、牵、系——仗势凌人、蛮不讲理

  炭直——————半匹红绡一丈绫(对比:一车炭,千余斤)

  心理——————宫使驱将惜不得(对比:地位悬殊)

  5、真是一个可怜的人!就这样,作者通过一步步的铺垫渲染,通过细腻的肖像、动作、心理的描写以及对比手法的运用,反映了卖炭翁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宫使掠夺的本质。诗中无一字谴责,但我们在字里行间能深切的体会到同情、痛恨,能触摸到诗人善良的心。

  6、根据史书所记,当时这样的饱受宫市剥削**的老百姓是大有人在,这首诗歌就是通过卖炭翁被掠夺的个别,反映了名为宫市、其实夺之的一般,那么,卖炭翁这个形象是完全真实还是作者完全的虚构呢?应该说,白居易是在来源于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发挥了艺术想象,加工创造出这个典型形象的,它有生活原型,却不是生活原型的翻版,让我们来看看生活原型:(给投影)

  《顺宗实录》卷二: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仍邀以驴送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值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街吏擒以闻,诏黜此宦者,而赐农夫绢十匹。然宫市亦不为之改易,谏官御史数奏疏谏,不听。

  咱们比较这两篇文字,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明确:

  其一、炭和柴相比,更来之不易,更凝结着劳动人民的血汗,寄托着劳动人民的希望,因而通过卖炭翁的遭遇,就更便于有力地表现“苦宫市”的主题。

  其二、而且,诗人如果按照〈〈顺宗实录〉〉所记的真人真事塑造卖炭翁的形象,以打了宦官、得到赏赐结束全诗,那就削弱了“苦宫市‘的主题,降低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所以,改造是为了更好的突出主题。

  其三、历史著作只要如实记录宫市掠夺人民财物的过程就够了,不需要创造人物形象,而写叙事诗却不然,是需要创造出感人的艺术形象的,白居易就通过肖像、语言、动作等描写刻画、塑造人物形象。

  这是本诗的三个。写作特色,当然,还有鲜明的对比。

  7、总结。写作特色:

  (1)典型材料的选择与创作;

  (2)通过肖像、语言、动作等描写刻画、塑造人物形象;

  (3)鲜明的对比表现人物的不幸遭遇,宫使掠夺的残酷。

  (五)展开联想想象进行续写。

  从南山中到长安,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卖炭翁“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敕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那么,当卖炭翁饿着肚子走回终南山时,又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样过法呢?请大家想象一下,口头叙述

卖炭翁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所表达的中心。

  2、通过朗读领会人物形象,感受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领会人物形象,把握诗歌所表达的中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白居易诗进长安》视频导入,了解其人其事。

  师:(顺势导入)白居易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PPT),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为事”所做的诗歌——《卖炭翁》。

  二、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请同学个读课文,教师从旁指导。

  3、播放PPT,教师范读课文。

  4、学生齐读课文。

  5、默读课文,思考:这首诗讲述了什么内容?

  三、读读品品

  再读诗歌,圈画诗中描写卖炭翁的词句,简单说说这位老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略)能不能用一个字概括一下这位老人的生活状况?(其间穿插朗读)

  “苦”:

  烧炭苦: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外貌描写:年老体弱、劳动艰辛)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为贫苦生活所迫)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心理描写:艰难无奈)

  卖炭苦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炭被抢更苦: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无可奈何、悲愤辛酸)

  四、迁移理解

  除了卖炭翁,诗中还刻画了两个人物,他们是谁?这两个人给了你什么样的印象?

  宫使:强取豪夺。

  师:其实他们的行为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读课下注释“宫市”)所谓“宫市”,就是宫廷派宦官(也叫“**”)到市上去购买物品,任意勒索、掠夺。名为“宫市”,实际上是一种公开的掠夺。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剥削方式。

  五、主旨探索

  之前我们说道:白居易主张“歌诗合为事而作”,同学们想想看,诗人通过卖炭翁的故事想反映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同时也表现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六、布置作业

  1、抄写并背诵《卖炭翁》

  2、用自己的话把卖炭翁的故事讲给同伴听。

  《卖炭翁》教学反思

  青浦区大盈学校成慧

  《卖炭翁》是七年级第一学期“唐诗精华”单元中的一篇。这首诗选自我国唐代诗人白居易《新乐府》,描写一个烧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揭露了唐代“宫市”的**。要使学生理解这首诗,就不能脱离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诗人一贯的诗歌主张。

  白居易写诗是为老百姓而写,写作《新乐府》也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有十分的了解,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卖炭翁》就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寄托着诗人对人民的同情。学习这首诗就是要使学生在品读的过程中一步步感悟到这一点。

  一、层层铺垫,深入挖掘主题

  这堂课我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反复诵读,领会人物形象,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中心。为了一步步达到这个目标,在导入新课时,我先是选择了一段“白居易诗进长安”的动画视频,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氛围,又初步了解了白居易“要为老百姓写诗”的志向。接着,我有意识的在介绍白居易时加入了他的诗歌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后面的进一步学习做好初步铺垫。

  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抓住自己阅读时的第一感受——“卖炭翁苦!”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因为我觉得这是读完这首诗最直接最深刻的感触,学生应该也不例外。因此,在教学中我在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简单说说这位老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果然,学生纷纷踊跃发言,认为他是一位生活很艰苦、很悲惨、很可怜的老人。这次教学经历让我明白:打动我的地方就是打动学生的地方,从这个角度着手找准突破口,会使我们的课堂激荡起思想的浪花。

  苦!难!这是我们对卖炭翁的第一印象,但是真正理解这首诗,我们不能简单停留在这里。如何加深印象、领会人物形象,使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卖炭翁可怜可叹的遭遇呢?于是我引导学生进一步从老人外貌、心理等描写入手,通过反复诵读,从烧炭、运炭、卖炭以至最后失炭,使老人的形象以一个个画面凸现在我们的脑海中:年老体迈仍奋力“伐薪烧炭”、衣衫单薄却渴望天气寒冷、天没亮就赶着沉重的牛车艰难行走在雪路上、看着“半匹红绡一丈绫”的绝望神情……

  那么,这首诗是不是仅仅为了写卖炭翁之苦呢?苦之根源又是什么呢?卖炭翁烧炭、卖炭,最终却只换来“半匹红绡一丈绫”的结局是偶然吗?

  在学生们一个个思维碰撞中,画面不断的闪现,心里不由为像老人一样的劳苦人民掬一把同情的泪,有同学情不自禁的说“太惨了,那两个宫使真可恨!”他的说法马上得到了同学们一致的赞同。

  这时,我马上意识到,学生已经沉浸到文本当中了,但是仍然不够!打铁要趁热,“你们觉得这两个宫使是什么样的人呢?”同学们气愤的说:“**、无耻之徒、剥削者……”“然而,不可忽视的是,这两个宫使的行径却是当时社会**无法割裂开的。”白居易主张“歌诗合为事而作”,“为事”即为反映社会现实。当时的社会现实是什么?我们从课下注释很轻易的找到——《卖炭翁》题注云“苦宫市也”,就是要反映宫市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宫市”是唐朝宫廷直接掠夺人民财物的一种最无赖的方式。本来宫廷里需要的日用品,归官府向民间采购,到了德宗贞元末年,改用**为宫使直接采办。宫里经常派出几百人到长安东西两市和热门的街坊去,遇到他们看中的东西,只说一声是“宫市”,拿了就走,谁也不敢过问。有时撕给你两三尺破旧的绸纱,算做报酬;有时候不但不给任何报酬,反而要你倒贴“门户钱”和“脚价钱”。所以每逢宫使出来的时候,连卖酒卖烧饼的小店铺都关上店门不敢做生意了。

  由此,诗歌主旨呼之欲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也更上一层楼。他们纷纷指出:这首诗就在反映宫市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白居易写这首诗也表现了他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以前在教诗歌的时候,往往觉得请学生来概括主旨太难,可是现在看来,只要引导得当,浸入文本,我们就可以明白诗歌所蕴藏的内涵了。

  二、随文学习,品读语言滋味。

  语文课堂上离不开品读,因此,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将朗读及语言的品味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点,希望通过反复的朗读使学生能够体验优秀作品的语言魅力,随文学习适度有用的语言知识,深入理解诗歌的主旨。

  歌德曾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卖炭翁》语言较为浅白,但要想读透,就要体味浅白诗句背后所蕴含的意义。比如有同学在品读诗歌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句时候读得清清淡淡,他虽然明白:从这句诗中可以看出卖炭翁身上的衣服很单薄,可是为了使炭能够卖个好价钱,他仍然希望天气寒冷。这样的理解当然正确,但显然仍不够到位,因为他并没有深刻的体会到老人那份矛盾的心理是何等强烈,自然也读不出这种味道!

  怎样读出味道呢?《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要“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学习诗文,就是以读带品,以品促读的过程。诗句之间绝不是单列的*行线,而是相互关联的,需要我们从整体上结合上下文感悟。于是,我追问:“卖炭翁这么想让自己的炭卖个好价钱,换来的钱他会用来做什么呢?”有同学马上就找到“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将这两句话连起来读读看,卖炭翁是为了赚钱营利呢?显然不是。诗人没有自己出面向读者介绍卖炭翁的家庭经济状况,而是用设问自问自答,使我们清楚地看到:老人辛辛苦苦在终南山熬了一年积攒下的一车炭,是他全部的心血,就仅仅是为了能够有衣穿,有饭吃!

  这时,刚才谈想法的同学迫不及待的举手,要求继续他未完的品读:寒冬里,人们都恨不得裹得严严实实,希望天气赶紧暖和起来,身着单衣的老人更应该如此!可是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心忧炭贱愿天寒”!这个“愿”字是强烈的盼望,他冷不冷?肯定冷!可能冷得身子发抖、牙齿打颤,但是这和他生存唯一的、迫切的希望相比算得了什么呢?这一次,当他再读这两句诗的时候,同学们给了他热烈的掌声。

  我再一次追问:“你们觉得他读的最好的地方在哪里?”

  学生答:“他这次很明显的在‘可怜’和‘愿天寒’两个词上加了重音,感情更加强烈。他读出了作者对卖炭翁的深切同情!”

  不错,我们朗读诗文,就是在还原诗文的原滋原味,把自己当成作者去理解诗文的内涵。他的朗读启发了同学们的思考,有学生马上发现了后面的“半匹红绡一丈绫”,这是老人根本用不上的东西,更不是值钱的事物。“千余斤”的一车炭换来的是不能吃、不能穿的废品,老人今后怎样生活,实在令人担忧,更是无尽的“可怜”!至此,学生更深刻的理解了诗歌的主旨,课堂也掀起了一个小**!

  这堂课我上的很投入,学生也很激动,他们在课堂上回溯到千年前的那个社会,更感受到诗人对老百姓的深切同情。但一堂课总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例如诗歌中对比作用突出,如果我能适时抓住契机,梳理出几组对比并在品读中强化理解对比作用的话,效果应该会比我在练习中单独讲解要好得多。另外,虽然课堂上我注意了朗读,但朗读的方式显得有些单一。今后我会继续努力,一步步使我的课堂更具深度,教学更加有效,我将继续在语文教学的漫漫长路上踏踏实实的求索前行!

卖炭翁教学设计7

  一、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品析积累诗句。

  2、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分析卖炭翁和宫使两种人物形象。

  3、感受卖炭翁可怜的遭遇,体会诗人对他的深切同情。

  二、教学重点

  目标2

  三、教学难点

  目标3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唐朝,没有什么事情,是一首唐诗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首。在大唐,发展机会最好的地方,不是江浙沪,也不是北上广,而是长安和洛阳。在1221年前,一位16岁的翩翩少年来到长安,想出人头地、一鸣惊人——

  (白居易16岁求达故事,涉及诗歌《赋得古原草送别》)

  故事中的少年你知道谁吗?(对,白居易)今天,我们就走进白大师的《卖炭翁》,一起感受下大唐的世态冷暖。

  (二)白居易个人经历及其写作背景

  白居易(772新郑———846洛阳),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诗人。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文化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虽生于官宦之家,却从小过着动荡不安、颠沛流离的困苦生活。在此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白居易目睹了战争的残酷,聆听过无数灾民的哀嚎,也在兵荒马乱中饱尝家贫多故、飘零无助的苦痛,由此,他默默立下了一生的志向:我要成为一名伟大的诗人——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凭借1%的天赋和99%的汗水,白居易活跃在中唐政坛,官至左拾遗。当时的中唐政坛,最大的**莫过于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白居易一**就对这些霍乱朝纲的权豪重臣们进行了尖锐抨击,白居易敏锐地觉察到眼下正是实现自己“为民代言”的绝佳时机,于是日吟夜唱,将继承杜甫现实**诗风的新乐府运动推向了最**。

  这期间,传唱最广的作品就是讽喻诗《卖炭翁》

  (三)题解

  “苦宫市也”,即苦于宫市。唐德宗时期,公众所用之需,不再经官府承办,而是由宦官直接向民间“采购”,谓之“宫市”。宦官爪牙在长安东市、西市等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百姓深受其害。此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四)初读正音

  鬓、辗、辙、骑、敕、叱、将、系

  (五)再读明义

  1、围绕“炭”字,作者怎样展开行文思路?

  烧炭——卖炭——夺炭

  2、诗中施动的两个人物是谁?

  卖炭翁——宫使(黄衣使者白衫儿)

  3、作者对这两类人都进行了哪些描写?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提示:人物描写的五种类型(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卖炭翁: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贫苦的劳动人民)

  宫使: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趾高气扬的宦官爪牙)

  4、两种形象出现在一个画面中,凸显了怎样的主题?

  揭露了“宫市”的**本质

  鞭挞与抨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

  讽刺了黑暗的社会现实

  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六)写法探究

  “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一丈绫”对比,写出了宫使掠夺的残酷;“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者境遇的悬殊:劳动者的艰辛,宫使的得意忘形、骄横无理;“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写出卖炭翁买衣食的迫切心情及艰难处境。

  (七)延读拓展(补充诗词借用秒懂视频讲解)

  再读这首诗,一种抑郁之气于胸腔吐而不快,全诗浅显易懂,字字泣血。而这样的诗篇白居易不是一首两首,而是一下子就向权豪们砸了几十首。

  讽刺战争残酷,人民为避免埋骨他乡不惜自残身躯的《新丰折臂翁》:

  “是时翁年***,兵部牒中有名字。夜深不敢使人知,偷将大石捶折臂。”

  “此臂折来六十年,一肢虽废一身全。至今风雨阴寒夜,直到天明痛不眠。痛不眠,终不悔,且喜老身今独在。”

  揭露宦官骄奢*逸,大肆铺张,而民间却正在发生“人食人”惨剧的《轻肥》:

  轻肥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

  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

  朱绂皆大夫,紫绶悉将军。

  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

  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

  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借田舍翁之口道出阶级对立,贫富不均的《买花》: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而最令人钦佩的是,在《杜陵叟》一篇中老白同学连**也没放过:

  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

  意思就是说**下诏免收灾区赋税的时候,十家有九家已经交完了,白白让假仁假义的**占了个好名声!

  白居易用一生的才华在践行“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理念,读白居易的诗,我们能深深地感受到他对家国的那份忧、对百姓的那份怜、对时代的那份无奈!“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大唐盛世,莺歌燕舞、****的是达官贵人的作威作福,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是下层人民的饥寒交迫。当*辗转到今天,我们看着这一张张笑脸,不禁感叹:生在这样的时代,是我们的幸运!

  (展示幸福老人图片)

  (八)有感而发:小创作

  文章合为时而著

  诗歌合为事而作

  (九)结束语

  感谢历史,让我们生在这样的时代,国兴民悦,****。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愿我们梦若猛虎,心有蔷薇,感在心,动在行,不辜负这个时代!

  (十)板书设计

  卖炭翁

  白居易

  烧炭——卖炭——抢炭

  卖炭翁宫使

  外貌描写外貌描写

  动作描写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

  对比

  同情抨击讽刺揭露

卖炭翁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

  2.掌握卖炭翁形象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3.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卖炭翁形象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

  课前预习、课件

  教学方法:

  研讨式教学、学生自学、教师导拨。

  教学过程:

  1、导入

  唐朝是*封建社会中一个空前鼎盛的时期,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盛,有力地促进唐代文学的繁荣,而诗歌作为唐代文学的主流,更是大放异彩,可以说,唐代是*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不仅诗歌的艺术风格、流派多样化,而且艺术形式也很完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的一首乐府诗《卖炭翁》。

  乐府诗主张诗歌应“文章合时而著,歌诗合事而作”,那《卖炭翁》又是作者为何事而作呢?

  2、检查预习:

  薪(xīn)鬓(bìn)碾(niǎn)翩(piān)叱(chì)骑(jì)系(jì)

  3、朗读课文

  (1)抽一学生朗读,正音。

  (2)教师朗读

  4、思考:《卖炭翁》一文是作者为何事而作呢?(时、地、人、事、结果)

  5、理解文意、句意:

  圈画关键字词,学生分组研讨文章的词义句意。

  关键词、重点句、

  抽学生翻译句子,师生导拨。

  6、卖炭翁形象分析:

  从文章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外貌描写:“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写出买炭翁的生存状态,劳动艰辛、年岁已高。

  心理描写:“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出卖炭翁孤苦无助,急于通过卖炭获取生活资料,“可怜”两字表现出作者对卖炭翁的同情

  动作描写:“伐薪烧炭”“哓驾炭车碾冰辙”写出卖炭翁劳动的艰辛和卖炭的不易

  卖炭翁形象:劳动艰辛、生活困苦、年岁已高

  7、文章多处使用了对比,即有卖炭翁自身的对比,又有卖炭翁与公

  使的对比,请从文章中找出这些句子,并说说各自的作用。

  1)“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绡一丈绫”对比,写出宫失掠夺的残酷

  2)“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者境遇的悬殊

  3)“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写出卖炭翁买衣食的迫切心情{卖炭翁》教学设计}.

  8、课堂小结:

  在这篇文章中,白居易为我们塑造了一卖炭翁的形象,通过他的遭遇,使我们能够感受到当时宫市对百姓的巧取豪夺,感受到百姓生活的疾苦和无奈。同时文章也表现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阶级的憎恨。

  9、作业布置:

  背诵《卖炭翁》全文

  板书设计:

  卖炭翁

  白居易

  外貌——烧炭艰辛悲

  卖炭翁心理——矛盾反常(同情)社会

  |对|行动——运炭艰辛苦

  | |

  |比| “翩翩”——趾高气扬宫掠黑暗

  宫使“把、称、叱、牵”——蛮横无理

  “千余斤”、“半匹”“一丈”——强烈反差市夺

卖炭翁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所表达的中心。

  2、通过朗读领会人物形象,感受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领会人物形象,把握诗歌所表达的中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白居易诗进长安》视频导入,了解其人其事。

  师:(顺势导入)白居易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PPT),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为事”所做的诗歌――《卖炭翁》。

  这首诗歌的体裁叫做乐府诗,什么叫乐府诗呢?我们一起看大屏幕,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指生读)

  (乐府是指自汉代以来收集和整理创作诗歌的官署,后也指自乐府流传出来的诗歌。叫乐府诗)

  二、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请同学个读课文,教师从旁指导。

  3、播放PPT,教师范读课文。

  4、学生齐读课文。

  5、默读课文,思考:这首诗讲述了什么内容?

  三.再读

  指生读。(一人读)

  请同学们注意这个字“裳”(板书),这个字在这首诗里的字音读做cháng,(板书标音),同学们和我一起读一下,这回,大家在下面在再练习读一读,把字音读准。(生读)

  指生汇报读。(一人读)

  同学们注意,这首诗里,共有几句话?(五句话)

  那么我们再读的时候注意,一句话之音的停顿要短一些,而二句话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并且注意把问句读出来。再练习读一读。

  指生读。(一人)

  相信大家这一回一定能读的更好,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齐读)

  四、读读品品

  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卖炭的老头呢?

  再读诗歌,圈画诗中描写卖炭翁的词句,简单说说这位老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略)能不能用一个字概括一下这位老人的生活状况?(其间穿插朗读)

  “苦”:

  烧炭苦: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外貌描写:年老体弱、劳动艰辛)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为贫苦生活所迫)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心理描写:艰难无奈)

  请同学们拿出笔来,自己在下面默读课文,结合诗下面的注释,把不理解的或不清楚的字、词、句用笔在书上标出来。

  同学们请做好,谁愿意把自己画出来的地方和大家说一说呢?

  南山:指长安附近终南山

  烟火色:烟熏火燎的颜色。(用图片来解读)

  何所营:营:用处,有什么用处。

  怨:盼望(相对的方法)

  好了,同学们,大家现在的疑问都解决了,现在请同学们前后桌为一个小组,试一试,能不能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说呢?(要注意,小组分工要明确,有人说,有人记录)

  (注意巡视)

  指生汇报,(2人)

  (一个卖炭的老翁,在终南山里一年到头地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完全是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的头发已经斑白,十个指头却像乌炭一样黑。卖了炭得到一点钱,拿来做什么用呢?只不过是为了身上的衣裳和口中的饭食。可怜他身上的衣服破旧又单薄,但他却担心炭价太低,只盼望天气更加寒冷。)

  同学们,我们明白了诗的意思,那谁来说一说卖炭翁长的什么样?(生读: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还有哪个地方描写了卖炭翁的样子。(生读:可怜身上衣正单)

  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呢?(生:他满脸灰尘,完全是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的头发已经斑白,十个指头却像乌炭一样黑。他身上的衣服破旧又单薄)

  在描写人物中,这些描写叫什么描写?(外貌描写)(板书)

  刚才同学们读的都是卖炭翁的外貌描写,通过外貌描写,你觉得卖炭翁的生活过得怎么样呢?(生答:这个地方可以让学生**发挥,注意,如有可怜,请及时把握住。)

  你能不能用书中的一个词来形容呢?(生:可怜)(板书)

  对于卖炭翁生活的可怜,你从刚才的那些外貌描写中找出来吗?(生:满面尘灰烟火色)

  从对面部的描写,可以看出卖炭翁生活很?(艰苦)(板书)

  还有哪句话可以看出卖炭翁生活的可怜?(生:两鬓苍苍十指黑。)

  你找的真准确。这句话中,两鬓苍苍说明卖炭翁的年龄怎么样?(大)

  同学们可以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周围,这些“两鬓苍苍”的**都干什么呀?(生:休息,看孩子,做饭等)

  你们*时观察的可真仔细呀!但文中的卖炭翁却在年龄很大的时候在自己“伐薪烧炭”,说明卖炭翁生活怎么样?(引导说出“困苦”)(板书)

  同学们再找一找,还有哪一句说明卖炭翁可怜?(生:可怜身上衣正单)

  找的太准确了,就是这一句,同学们,你们想一想,烧炭的季节都在什么时候呀?(生:秋、冬季)

  那个时候天气冷不冷呀?(冷)

  在这么冷的天卖炭翁却穿一件单薄的衣裳,说明卖炭翁生活很?(贫困)

  我们也可以用一个词来说明,(指前二个板书,引导说出“贫苦”)

  我们来看卖炭翁的生活,(指板书)生活可怜,表现在(指板书,齐读:艰苦、困苦、贫苦)

  看到卖炭翁的这样生活,你心里同情他吗?(生:同情)那么,谁能带着这种同情来读一读这三句话。(一生读)

  他读的我觉得有一点同情,那么谁能读的比他更富有同情的感觉?(一生读)

  我相信集体的力量是最伟大的,让我们一起来读这三句,注意一定带着同情的心情去读,(齐读)

  (二)心理

  课文除了描写卖炭翁的外貌,还有哪些句子描写卖炭翁的?(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_愿天寒。)

  大屏幕出示“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_愿天寒”

  老者自己身上“衣正单”,“衣单”总该盼天气暖和吧,可老人却“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因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_了:天寒,炭价就会更高一些。为了炭价高一点,他宁愿自己受冻。

  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动,透过这种矛盾的、反常的心理,我们能够感受到老者的处境十分艰辛。

  我们知道这是一种矛盾的、反常的心理,谁能通过读来把这种矛盾的、反常的心理读出来呢?(一生读)

  我觉得他读的确实反应了矛盾的、反常的心理,但是不够突出,谁能说说用什么方法可以读的更好呢?

  (生:读的时候要声音缓一些,慢一些,才能读出矛盾的感情)

  再读,齐读

  (三)读

  现在,让我们一起把整篇课文一起来读一读,注意要把“可怜”读出来。(齐读)

  五、升华

  卖炭翁盼望天气寒冷一些,好让自己的炭卖一个好的价钱,那么,卖炭翁卖炭得来的钱要干什么用呢?请用课文中的话来回来。(生汇报)

  生齐读“身上衣裳口中食”

  六、主旨探索

  “身上衣裳口中食”,多么简单而又是最微薄的想法呀,那么这么一个简单而又微薄想法能不能实现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卖炭翁》的全文。(这里面有全文的录音)

  思考:卖炭翁最后的得到的是什么?

  欣赏完后,卖炭翁寻个简单而又微薄想法----“身上衣裳口中食”实现了吗?

  卖炭翁最后的得到的`是什么?

  实际这“半匹红绡一丈绫”对于卖炭翁来说,是一点用处没有的,即不能当吃,也不能当穿,卖炭翁辛辛苦苦烧的一车炭就这么没有了,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了解一下。

  之前我们说道:白居易主张“歌诗合为事而作”,同学们想想看,诗人通过卖炭翁的故事想反映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同时也表现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卖炭翁的命运是悲惨的,因为他所处的社会决定的。而我们大家,坐在这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不用担心自己的衣食住行,是因为我们赶**好日子,处在新社会。所以我们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长大以后,为建设祖国发挥自己的作用。作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七、布置作业

  1、抄写并背诵《卖炭翁》

  2、用自己的话把卖炭翁的故事讲给同伴听。

卖炭翁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品味文中描写卖炭老人肖像、心理、动作的语句。

  2、感受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领会人物形象,把握诗歌所表达的中心。

  一、新课导入

  导入:时常在古诗苑中漫步,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诗作。很多诗人在作品中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这样的诗词你知道哪些呢?

  补充

  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

  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

  ——《悯农》杨万里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中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水浒传》施耐庵

  导入:其实在文学作品中,谈及悯农的不甚枚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的一首叙事诗《卖炭翁》。(板书:卖炭翁 白居易)

  二、教授新课

  【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正音: 骑 jì 将 jing 系jì

  【再读古诗 读准节奏】

  明确:七言为主,基本上是二二三,断句根据句意

  【三读古诗 理清大意】

  质疑:同学间解决疑难语句的大意(预设质疑不多,顺势分享故事补充白居易文风特点:浅白如话,介绍作者)

  朗读:“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注意其意思及断句

  引导:“可怜”一词的含义,并拓展其意思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怜悯)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贾生《李商隐》(可惜)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可爱)

  追问:诗中“可怜”是怜悯,卖炭翁哪里让人怜悯呢?

  心理描写,“忧炭贱”“愿天寒”六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卖炭翁内心的矛盾与心酸。寒冬时节,自己穿着单薄,但为了炭能卖一个好价钱,还希望天更冷些。这无不体现出卖炭翁生活的艰难,着实可怜。

  【分析人物 理解情感】

  **:诗中还有哪些词句让你觉得卖炭翁可怜呢?(从人物描写的角度抓关键字词分析,或者从人物形象对比的角度分析)

  明确:

  1、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动作描写,“伐”“烧”写出了卖炭老人在山高林密、荒无人烟的南山中辛苦劳动的艰辛。

  引导读:秋风萧瑟,树叶落尽,

  你看,卖炭翁,_________

  日近黄昏,北风呼啸,

  你看,卖炭翁,_________

  月黑风高,豺狼嚎叫,

  你看,卖炭翁,_________

  2、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外貌描写,“满面尘灰烟火色”从整体面貌上表现了卖炭翁的辛苦,“两鬓苍苍”“十指黑”两个数量短语,一黑一白的比较,更加突出了卖炭翁的艰辛。

  引导读:“烟火色”“苍苍”“黑”,这是诗人用简笔勾勒了卖炭翁生命的颜色,这十个木炭一般乌黑的手指负担着生命的全部期望,为了生存,他已经__________

  3、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动作描写,“驾”“碾”“歇”三字,写出了卖炭翁年老体弱,运炭卖力。

  引导读:此时此刻,卖炭翁心酸无力。他早起开窗看到________,于是____,此时_______。

  4、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心理描写。“一车炭,千余斤”,宫使不懂其中的艰辛,换了“半匹红纱一丈绫”,这不等值的强换,卖炭翁心有怨言却**为力。

  5、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裳儿。

  外貌描写,“黄衣使者”“白裳儿”写出了宫使生活滋润,小人之间勾结谋私。神态描写,“翩翩”快活的样子,展现了宫使的得意。

  6、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吃牛牵向北。

  动作描写,“把”“称”形象地刻画了宫使盛气凌人、仗势欺人的可恶嘴脸。“回”“牵”写出了宫使蛮横无理,强取豪夺的丑陋面孔。

  【全诗朗读 体会情感】

  **:卖炭翁伐薪累、烧炭苦,运炭艰辛,还遇到小人作祟,我们不得不哀叹一声“唉”,如何读出这种悲叹呢?

  明确:读的时候要声音缓一些,慢一些,才能读出心酸无奈的叹息。(尝试在诗歌前加感叹词“唉”酝酿情绪)

  唉!卖炭翁……

  【补充背景 提升情感】

  **:同学们,“宫使”嚣张跋扈,盛气凌人,是不是只有卖炭翁的生活苦上浇油呢?

  解读诗歌写作背景

  此诗诗人有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

  所谓“宫市”,就是宫廷派宦官到市上去购买物品,任意勒索、掠夺。名为“宫市”,实际上是一种公开的掠夺,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剥削方式。

  **:宫使嚣张跋扈,盛气凌人,宫市盘剥私肥、勒索掠夺,是谁助长了如此黑暗风气呢?

  明确:社会** 社会环境

  追问:黑暗**下的卖炭翁“可怜”,其他劳动者呢?

  明确:诗歌主旨揭露宫市的**及**阶级的残暴,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的同情。

  顺势补充白居易诗歌创作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此文正是揭露当下。

  【勾连佳作 升华情感】

  引导:有一句话这样说:文学艺术家所表现的不仅仅是自己最真实的情感,而且是他认识到的人类的情感。这不是卖炭翁一个人的悲哀,不是那个时代的悲哀,而是所有底层劳动者的悲哀啊。

  难怪杜甫大声疾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难怪白居易创作的《观刈麦》,得到世人共鸣。

  推荐阅读:《观刈麦》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卖炭翁》教学设计5篇(扩展2)

——卖炭翁教学设计10篇

卖炭翁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本课为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的最后一课,课题为《唐诗二首》,选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卖炭翁》两首诗,这一节课着重学习《卖炭翁》。这一单元所选的课文其主题为“憧憬美好的社会生活,反思现实的生存状态”,因此,本课学习应当引导学生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这首诗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有限的一首古体诗——新乐府诗,又是一首叙事诗,在写作中,运用了比较多的人物描写,并且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让学生去读去比较,从而初步了解新乐府诗的特点。还要让学生将读与写结合起来,从自己的阅读体验出发,去思考、去交流、去动笔改写,在这一过程中更深入地研究文本,学习诗歌的写作技巧。

  【学情分析】

  部编教材加大了古诗文学习的量,因此,即将结束初二学习的孩子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诗歌积累。白居易的诗素来以“浅直”著称,对于初中生而言,字面难度并不大,学生借助工具书,均能自己读懂内容。但也应当注意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将诗歌学习单纯理解为就是要背,忽略了对作品的深入地思考、分析与品味,更不会将诗歌学习与自己的写作联系在一起,这种理解是有偏误的,背诵只是诗歌学习的一部分,这些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传诵千古的优秀诗作,其学习价值远不止于诵读。因此,要以诵读为出发点,引导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学习这首诗。

  【设计理念与思路】

  本课教学充分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指导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课文,学习中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课堂上学生积极谈论、交流、展示,做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全面成长。

  鉴于以上所分析的教材特点及学生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教学目标】

  1、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2、了解新乐府诗的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3、品味诗中的精彩描写。

  完成以上教学目标,计划使用一课时

  【教学重点】

  1、了解“新乐府诗”的相关知识。

  2、理解“宫市”的剥削实质,感受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3、分析体会作品中对卖炭老人的肖像、心理的描写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体会作品中对卖炭老人的肖像、心理的描写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为了很好地落实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将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诗歌的教学,诵读极为重要。本节课将通过齐读、**朗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熟悉诗歌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2、比较阅读法:通过与《钱塘湖春行》的比较阅读,理解新乐府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3、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读,进行探究式学习。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从直接体验出发,分析写作技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本课教学的基本方式就是以学生自读为主,以教师点拨为辅。

  4、读写联动法: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以写促使学生仔细阅读、深入理解作品,同时,通过借鉴优秀的文学作品,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老师:制作多**课件,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学生:熟读诗歌,借助工具书注音,解释字词,疏通文意。

  (设计意图:诗歌朗读是非常重要的,利用早读时间,让学生熟读作品,在读中对作品有了初步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习惯。)

  2、课堂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曾经,有一个年轻人,怀揣着他的诗作及**安邦的梦想来到京城长安,他

  去拜访一位当时的文学前辈名叫顾况,或许是因为见过太多希望得到自己引荐的年轻人,顾况对他颇为不屑,他一面漫不经心接过年轻人奉上的诗作,一面随口说到:“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可当他看了那首诗,尤其是读到那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禁赞叹到:“道得个语,居即易矣”。意思是,能够写出这样的诗来,你就不怕长安米贵,容易在这都市居住发展了。这个年轻人就是白居易,他是唐代颇负盛名的诗人。

  (设计意图:用这个小故事引入,一方面因为故事更具趣味性,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加深对白居易的印象,也引发他们对白居易诗作的好奇心。)

  (2)比较阅读,了解“新乐府诗”句式、用韵的特点。

  我们学过他的什么诗?一起来背一下。

  学生齐背《钱塘湖春行》

  今天,我们再学一首白居易的《卖炭翁》,齐读,说说这两首诗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背诵、朗读、探究及阐述探究结果。

  教师活动:用多**课件展示《钱塘湖春行》与《卖炭翁》,引导学生从字数句数、用韵、对仗三个方面比较,了解古体诗的句式、用韵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两首诗的比较,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更具体形象。让学生自己探究,印象更深刻。鉴于学情,用多**展示两首诗,并通过字的颜**分,及韵脚注音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的方向。)

  (3)看视频,全面了解“新乐府诗”,尤其注意它内容上的特点。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大型纪录片《唐之韵》中关于新乐府诗的介绍。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了解相关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资料使学生对“新乐府诗”,以及白居易在新乐府运动中的重要地位及影响,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同时了解“新乐府诗”“为国为臣为民为事”的特点也为下一步理解《卖炭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打下了基础。)

  (4)朗读诗歌,初步了解诗歌内容,概括主要事件。

  教师活动:展示《卖炭翁》的朗读停顿,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内容。

  学生活动:二读作品,概述内容。

  教师指导:先要求学生一句话概括内容。找准人物及中心事件。(为什么说是“苦宫市也”?)

  “卖炭翁的炭被宫使强买走了”在此基础上补充,动笔概述情节。分析哪些是关键情节?这种买卖方式不合理在哪?

  “卖炭翁辛辛苦苦烧的一大车炭,被宫使用一点儿没用的丝绸强行掠夺走了。”

  (设计意图:概括本身一定是建立对作品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所以要求学生概括、概述情节,通过这一过程不仅要让学生总体把握诗歌内容,更是要培养学生的分析诗歌,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5)**品读,找出打动你的诗句朗读并分析。

  学生活动:

1、**朗读诗歌,找出最打动你的诗句,批注。

  2、将你找出的句子朗读给同学听,并且说说你的理解。

  老师活动:

1、对学生的朗读予以指导——重音、语气语调、感情处理。

  2、对学生零散的分析及时归纳与整理,保证教学目标的落实。

  肖像描写:可见其苍老与生活之艰辛。

  心理描写:反常的心理真实地反映出老人悲惨的生活境遇。

  环境描写:极其寒冷的天气状况“一尺雪”,而老人“可怜身上衣正单”“泥中歇”,烘托出他极其悲惨的生活境遇,宫使掠夺的行为也就更令人愤慨。

  宫使的动作神态:横冲直撞、趾高气扬、仗势欺人、专横跋扈。

  “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的强烈反差,体现出“宫使”的掠夺本质。

  (设计意图:教学要从学生的阅读体验出发,老师要对学生的文学感知能力充满信心,所以让学生**的读,说出自己真切的感受,那些打动了学生的文字一定就是我们要重点分析、理解、借鉴的内容。同时,培养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圈点批注、学习过程中讨论交流的好习惯。)

  (6)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合理想象,进一步充实文章内容。

  教师活动:设置问题

  1、卖炭翁如此年迈,为何还要如此辛苦的烧炭、卖炭?

  2、宫使出现时,百姓会是什么反应?

  3、卖炭翁的炭被掠夺走了之后,会是什么情形?

  学生活动:就这三个问题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一方面希望学生在阅读中能联系自己学过的内容,如《石壕吏》、《羌村三首》,联系时代背景去理解作品。另一方面,也要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比如卖炭翁的遭遇绝不是个例,是有普遍性的。这样的掠夺给卖炭翁这样挣扎在生死边缘的老百姓打击是极其深重,甚至是致命的。)

  (7)在分析的基础上做片段描写,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大家读的过程中都能体会到,一篇叙事的文章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具体描写,才能深深地打动读者,作品才具有感染力,所以,我们写作文时也要有这样的具体的描写。下面我们就来动动笔,学着在叙事中加入一些描写。

  学生活动:分组写卖炭翁的肖像、心理,环境,宫使的神态、动作描写。

  老师活动:学生写完后交流,老师点评。

  (设计意图:通过落实到写上,调动每个学生品读作品,也通过写后的交流、点评,让学生理解何为人物及环境描写。在叙事中加入描写,这既是初中作文的重要要求,也恰恰是学生最欠缺的,所以要让学生练笔并及时予以指导,并将在课后作业中继续强化训练。)

  (8)拓展延伸,理解历代*知识分子关心百姓疾苦的这种情怀。

  学生小结本课主题:通过记叙卖炭翁的遭遇,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本质,反映了中唐以后**阶层直接剥削、**劳动人民的社会现实,同时也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老师拓展:展示多**上屈原、杜甫、张养浩、郑板桥关心百姓疾苦,同情劳动人民的诗句,并总结:“*历朝历代都有那些有良知、有担当的知识分子,关心百姓疾苦,用他们手中的笔为人民大声疾呼,正是这济世的情怀让他们创作出了不朽的佳作,也是在这些诗作的代代传诵中,让“兼济天下”的社会责任感成为**文化的一部分。

  我们学习写作,要学习写作的技巧,更要学习他们的核心思想,将我们关注的目光从闪耀的明星身上转移到更广阔的生活领域中,转移到那些更需要我们关心和帮助的人身上,写出更有深度的文章来。

  (设计意图:希望通过这样的设计能深化这节课的学习深度,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

  (9)布置作业:

  背诵《卖炭翁》。

  结合课堂上各组的小练笔,将本文改写成一则小故事。

卖炭翁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品析积累诗句。

  2、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分析卖炭翁和宫使两种人物形象。

  3、感受卖炭翁可怜的遭遇,体会诗人对他的深切同情。

  二、教学重点

  目标2

  三、教学难点

  目标3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唐朝,没有什么事情,是一首唐诗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首。在大唐,发展机会最好的地方,不是江浙沪,也不是北上广,而是长安和洛阳。在1221年前,一位16岁的翩翩少年来到长安,想出人头地、一鸣惊人——

  (白居易16岁求达故事,涉及诗歌《赋得古原草送别》)

  故事中的少年你知道谁吗?(对,白居易)今天,我们就走进白大师的《卖炭翁》,一起感受下大唐的世态冷暖。

  (二)白居易个人经历及其写作背景

  白居易(772新郑———846洛阳),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诗人。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文化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虽生于官宦之家,却从小过着动荡不安、颠沛流离的困苦生活。在此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白居易目睹了战争的残酷,聆听过无数灾民的哀嚎,也在兵荒马乱中饱尝家贫多故、飘零无助的苦痛,由此,他默默立下了一生的志向:我要成为一名伟大的诗人——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凭借1%的天赋和99%的汗水,白居易活跃在中唐政坛,官至左拾遗。当时的中唐政坛,最大的**莫过于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白居易一**就对这些霍乱朝纲的权豪重臣们进行了尖锐抨击,白居易敏锐地觉察到眼下正是实现自己“为民代言”的绝佳时机,于是日吟夜唱,将继承杜甫现实**诗风的`新乐府运动推向了最**。

  这期间,传唱最广的作品就是讽喻诗《卖炭翁》

  (三)题解

  “苦宫市也”,即苦于宫市。唐德宗时期,公众所用之需,不再经官府承办,而是由宦官直接向民间“采购”,谓之“宫市”。宦官爪牙在长安东市、西市等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百姓深受其害。此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四)初读正音

  鬓、辗、辙、骑、敕、叱、将、系

  (五)再读明义

  1、围绕“炭”字,作者怎样展开行文思路?

  烧炭——卖炭——夺炭

  2、诗中施动的两个人物是谁?

  卖炭翁——宫使(黄衣使者白衫儿)

  3、作者对这两类人都进行了哪些描写?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提示:人物描写的五种类型(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卖炭翁: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贫苦的劳动人民)

  宫使: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趾高气扬的宦官爪牙)

  4、两种形象出现在一个画面中,凸显了怎样的主题?

  揭露了“宫市”的**本质

  鞭挞与抨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

  讽刺了黑暗的社会现实

  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六)写法探究

  “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一丈绫”对比,写出了宫使掠夺的残酷;“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者境遇的悬殊:劳动者的艰辛,宫使的得意忘形、骄横无理;“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写出卖炭翁买衣食的迫切心情及艰难处境。

  (七)延读拓展(补充诗词借用秒懂视频讲解)

  再读这首诗,一种抑郁之气于胸腔吐而不快,全诗浅显易懂,字字泣血。而这样的诗篇白居易不是一首两首,而是一下子就向权豪们砸了几十首。

  讽刺战争残酷,人民为避免埋骨他乡不惜自残身躯的《新丰折臂翁》:

  “是时翁年***,兵部牒中有名字。夜深不敢使人知,偷将大石捶折臂。”

  “此臂折来六十年,一肢虽废一身全。至今风雨阴寒夜,直到天明痛不眠。痛不眠,终不悔,且喜老身今独在。”

  揭露宦官骄奢*逸,大肆铺张,而民间却正在发生“人食人”惨剧的《轻肥》:

  轻肥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

  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

  朱绂皆大夫,紫绶悉将军。

  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

  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

  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借田舍翁之口道出阶级对立,贫富不均的《买花》: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而最令人钦佩的是,在《杜陵叟》一篇中老白同学连**也没放过:

  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

  意思就是说**下诏免收灾区赋税的时候,十家有九家已经交完了,白白让假仁假义的**占了个好名声!

  白居易用一生的才华在践行“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理念,读白居易的诗,我们能深深地感受到他对家国的那份忧、对百姓的那份怜、对时代的那份无奈!“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大唐盛世,莺歌燕舞、****的是达官贵人的作威作福,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是下层人民的饥寒交迫。当*辗转到今天,我们看着这一张张笑脸,不禁感叹:生在这样的时代,是我们的幸运!

  (展示幸福老人图片)

  (八)有感而发:小创作

  文章合为时而著

  诗歌合为事而作

  (九)结束语

  感谢历史,让我们生在这样的时代,国兴民悦,****。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愿我们梦若猛虎,心有蔷薇,感在心,动在行,不辜负这个时代!

  (十)板书设计

  卖炭翁

  白居易

  烧炭——卖炭——抢炭

  卖炭翁宫使

  外貌描写外貌描写

  动作描写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

  对比

  同情抨击讽刺揭露

卖炭翁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本课为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的最后一课,课题为《唐诗二首》,选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卖炭翁》两首诗,这一节课着重学习《卖炭翁》。这一单元所选的课文其主题为“憧憬美好的社会生活,反思现实的生存状态”,因此,本课学习应当引导学生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这首诗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有限的一首古体诗——新乐府诗,又是一首叙事诗,在写作中,运用了比较多的人物描写,并且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让学生去读去比较,从而初步了解新乐府诗的特点。还要让学生将读与写结合起来,从自己的阅读体验出发,去思考、去交流、去动笔改写,在这一过程中更深入地研究文本,学习诗歌的写作技巧。

  【学情分析】

  部编教材加大了古诗文学习的量,因此,即将结束初二学习的孩子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诗歌积累。白居易的诗素来以“浅直”著称,对于初中生而言,字面难度并不大,学生借助工具书,均能自己读懂内容。但也应当注意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将诗歌学习单纯理解为就是要背,忽略了对作品的深入地思考、分析与品味,更不会将诗歌学习与自己的写作联系在一起,这种理解是有偏误的,背诵只是诗歌学习的一部分,这些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传诵千古的优秀诗作,其学习价值远不止于诵读。因此,要以诵读为出发点,引导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学习这首诗。

  【设计理念与思路】

  本课教学充分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指导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课文,学习中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课堂上学生积极谈论、交流、展示,做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全面成长。

  鉴于以上所分析的教材特点及学生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教学目标】

  1.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2.了解新乐府诗的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3.品味诗中的精彩描写。

  完成以上教学目标,计划使用一课时

  【教学重点】

  1.了解“新乐府诗”的相关知识。

  2.理解“宫市”的剥削实质,感受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3.分析体会作品中对卖炭老人的肖像、心理的描写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体会作品中对卖炭老人的肖像、心理的描写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为了很好地落实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将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诗歌的教学,诵读极为重要。本节课将通过齐读、**朗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熟悉诗歌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2.比较阅读法:通过与《钱塘湖春行》的比较阅读,理解新乐府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3.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读,进行探究式学习。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从直接体验出发,分析写作技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本课教学的基本方式就是以学生自读为主,以教师点拨为辅。

  4.读写联动法: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以写促使学生仔细阅读、深入理解作品,同时,通过借鉴优秀的文学作品,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老师:制作多**课件,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学生:熟读诗歌,借助工具书注音,解释字词,疏通文意。

  (设计意图:诗歌朗读是非常重要的,利用早读时间,让学生熟读作品,在读中对作品有了初步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习惯。)

  2、课堂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曾经,有一个年轻人,怀揣着他的诗作及**安邦的梦想来到京城长安,他

  去拜访一位当时的文学前辈名叫顾况,或许是因为见过太多希望得到自己引荐的年轻人,顾况对他颇为不屑,他一面漫不经心接过年轻人奉上的诗作,一面随口说到:“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可当他看了那首诗,尤其是读到那句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禁赞叹到:“道得个语,居即易矣”。意思是,能够写出这样的诗来,你就不怕长安米贵,容易在这都市居住发展了。这个年轻人就是白居易,他是唐代颇负盛名的诗人。

  (设计意图:用这个小故事引入,一方面因为故事更具趣味性,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加深对白居易的印象,也引发他们对白居易诗作的好奇心。)

  (2) 比较阅读,了解“新乐府诗”句式、用韵的特点。

  我们学过他的什么诗?一起来背一下。

  学生齐背《钱塘湖春行》

  今天,我们再学一首白居易的《卖炭翁》,齐读,说说这两首诗形式上有什

  么不同。

  学生活动:背诵、朗读、探究及阐述探究结果。

  教师活动:用多**课件展示《钱塘湖春行》与《卖炭翁》,引导学生从字数句数、用韵、对仗三个方面比较,了解古体诗的句式、用韵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两首诗的比较,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更具体形象。让学生自己探究,印象更深刻。鉴于学情,用多**展示两首诗,并通过字的颜**分,及韵脚注音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的方向。)

  (3)看视频,全面了解“新乐府诗”,尤其注意它内容上的特点。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大型纪录片《唐之韵》中关于新乐府诗的介绍。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了解相关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资料使学生对“新乐府诗”,以及白居易在新乐府运动中的重要地位及影响,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同时了解“新乐府诗”“为国为臣为民为事”的特点也为下一步理解《卖炭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打下了基础。)

  (4) 朗读诗歌,初步了解诗歌内容,概括主要事件。

  教师活动:展示《卖炭翁》的朗读停顿,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内容。

  学生活动:二读作品,概述内容。

  教师指导:先要求学生一句话概括内容。找准人物及中心事件。(为什么说

  是“苦宫市也”? )

  “卖炭翁的炭被宫使强买走了”

  在此基础上补充,动笔概述情节。分析哪些是关键情节?这种买卖方式不

  合理在哪?

  “卖炭翁辛辛苦苦烧的一大车炭,被宫使用一点儿没用的丝绸强行掠夺走

  了。”

  (设计意图:概括本身一定是建立对作品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所以要求学生概括、概述情节,通过这一过程不仅要让学生总体把握诗歌内容,更是要培养学生的分析诗歌,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5) **品读,找出打动你的诗句朗读并分析。

  学生活动:1.**朗读诗歌,找出最打动你的诗句,批注。

  2.将你找出的句子朗读给同学听,并且说说你的理解。

  老师活动:1.对学生的`朗读予以指导——重音、语气语调、感情处理。

  2.对学生零散的分析及时归纳与整理,保证教学目标的落实。

  肖像描写:可见其苍老与生活之艰辛。

  心理描写:反常的心理真实地反映出老人悲惨的生活境遇。

  环境描写:极其寒冷的天气状况“一尺雪”,而老人“可怜身上衣正单”“泥

  中歇”,烘托出他极其悲惨的 生活境遇,宫使掠夺的行为也就更令人愤慨。

  宫使的动作神态:横冲直撞、趾高气扬、仗势欺人、专横跋扈

  “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的强烈反差,体现出“宫使”的

  掠夺本质。

  (设计意图:教学要从学生的阅读体验出发,老师要对学生的文学感知能力充满信心,所以让学生**的读,说出自己真切的感受,那些打动了学生的文字一定就是我们要重点分析、理解、借鉴的内容。同时,培养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圈点批注、学习过程中讨论交流的好习惯。)

  (6) 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合理想象,进一步充实文章内容。

  教师活动:设置问题

  1.卖炭翁如此年迈,为何还要如此辛苦的烧炭、卖炭?

  2.宫使出现时,百姓会是什么反应?

  3.卖炭翁的炭被掠夺走了之后,会是什么情形?

  学生活动:就这三个问题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一方面希望学生在阅读中能联系自己学过的内容,如《石壕吏》、《羌村三首》,联系时代背景去理解作品。另一方面,也要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比如卖炭翁的遭遇绝不是个例,是有普遍性的。这样的掠夺给卖炭翁这样挣扎在生死边缘的老百姓打击是极其深重,甚至是致命的。)

  (7) 在分析的基础上做片段描写,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大家读的过程中都能体会到,一篇叙事的文章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具体描

  写,才能深深地打动读者,作品才具有感染力,所以,我们写作文时也要有这样的具体的描写。下面我们就来动动笔,学着在叙事中加入一些描写。

  学生活动:分组写卖炭翁的肖像、心理,环境,宫使的神态、动作描写。

  老师活动:学生写完后交流,老师点评。

  (设计意图:通过落实到写上,调动每个学生品读作品,也通过写后的交流、点评,让学生理解何为人物及环境描写。在叙事中加入描写,这既是初中作文的重要要求,也恰恰是学生最欠缺的,所以要让学生练笔并及时予以指导,并将在课后作业中继续强化训练。)

  (8) 拓展延伸,理解历代*知识分子关心百姓疾苦的这种情怀。

  学生小结本课主题:通过记叙卖炭翁的遭遇,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本质,反

  映了中唐以后**阶层直接剥削、**劳动人民的社会现实,同时也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老师拓展:展示多**上屈原、杜甫、张养浩、郑板桥关心百姓疾苦,同

  情劳动人民的诗句,并总结:“*历朝历代都有那些有良知、有担当的知识分子,关心百姓疾苦,用他们手中的笔为人民大声疾呼,正是这济世的情怀让他们创作出了不朽的佳作,也是在这些诗作的代代传诵中,让“兼济天下”的社会责任感成为**文化的一部分。

  我们学习写作,要学习写作的技巧,更要学习他们的核心思想,将我们关注的目光从闪耀的明星身上转移到更广阔的生活领域中,转移到那些更需要我们关心和帮助的人身上,写出更有深度的文章来。

  (设计意图:希望通过这样的设计能深化这节课的学习深度,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

  (9) 布置作业:

  背诵《卖炭翁》。

  结合课堂上各组的小练笔,将本文改写成一则小故事。

卖炭翁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本课为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的最后一课,课题为《唐诗二首》,选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卖炭翁》两首诗,这一节课着重学习《卖炭翁》。这一单元所选的课文其主题为“憧憬美好的社会生活,反思现实的生存状态”,因此,本课学习应当引导学生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这首诗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有限的一首古体诗——新乐府诗,又是一首叙事诗,在写作中,运用了比较多的人物描写,并且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让学生去读去比较,从而初步了解新乐府诗的特点。还要让学生将读与写结合起来,从自己的阅读体验出发,去思考、去交流、去动笔改写,在这一过程中更深入地研究文本,学习诗歌的写作技巧。

  【学情分析】

  部编教材加大了古诗文学习的量,因此,即将结束初二学习的孩子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诗歌积累。白居易的诗素来以“浅直”著称,对于初中生而言,字面难度并不大,学生借助工具书,均能自己读懂内容。但也应当注意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将诗歌学习单纯理解为就是要背,忽略了对作品的深入地思考、分析与品味,更不会将诗歌学习与自己的写作联系在一起,这种理解是有偏误的,背诵只是诗歌学习的一部分,这些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传诵千古的优秀诗作,其学习价值远不止于诵读。因此,要以诵读为出发点,引导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学习这首诗。

  【设计理念与思路】

  本课教学充分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指导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课文,学习中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课堂上学生积极谈论、交流、展示,做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全面成长。

  鉴于以上所分析的教材特点及学生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教学目标】

  1、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2、了解新乐府诗的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3、品味诗中的精彩描写。

  完成以上教学目标,计划使用一课时

  【教学重点】

  1、了解“新乐府诗”的相关知识。

  2、理解“宫市”的剥削实质,感受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3、分析体会作品中对卖炭老人的肖像、心理的描写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体会作品中对卖炭老人的肖像、心理的描写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为了很好地落实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将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诗歌的教学,诵读极为重要。本节课将通过齐读、**朗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熟悉诗歌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2、比较阅读法:通过与《钱塘湖春行》的比较阅读,理解新乐府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3、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读,进行探究式学习。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从直接体验出发,分析写作技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本课教学的基本方式就是以学生自读为主,以教师点拨为辅。

  4、读写联动法: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以写促使学生仔细阅读、深入理解作品,同时,通过借鉴优秀的文学作品,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老师:制作多**课件,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学生:熟读诗歌,借助工具书注音,解释字词,疏通文意。

  (设计意图:诗歌朗读是非常重要的,利用早读时间,让学生熟读作品,在读中对作品有了初步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习惯。)

  2、课堂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曾经,有一个年轻人,怀揣着他的诗作及**安邦的梦想来到京城长安,他

  去拜访一位当时的文学前辈名叫顾况,或许是因为见过太多希望得到自己引荐的年轻人,顾况对他颇为不屑,他一面漫不经心接过年轻人奉上的诗作,一面随口说到:“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可当他看了那首诗,尤其是读到那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禁赞叹到:“道得个语,居即易矣”。意思是,能够写出这样的诗来,你就不怕长安米贵,容易在这都市居住发展了。这个年轻人就是白居易,他是唐代颇负盛名的诗人。

  (设计意图:用这个小故事引入,一方面因为故事更具趣味性,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加深对白居易的印象,也引发他们对白居易诗作的好奇心。)

  (2)比较阅读,了解“新乐府诗”句式、用韵的特点。

  我们学过他的什么诗?一起来背一下。

  学生齐背《钱塘湖春行》

  今天,我们再学一首白居易的《卖炭翁》,齐读,说说这两首诗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背诵、朗读、探究及阐述探究结果。

  教师活动:用多**课件展示《钱塘湖春行》与《卖炭翁》,引导学生从字数句数、用韵、对仗三个方面比较,了解古体诗的句式、用韵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两首诗的比较,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更具体形象。让学生自己探究,印象更深刻。鉴于学情,用多**展示两首诗,并通过字的颜**分,及韵脚注音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的方向。)

  (3)看视频,全面了解“新乐府诗”,尤其注意它内容上的特点。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大型纪录片《唐之韵》中关于新乐府诗的介绍。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了解相关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资料使学生对“新乐府诗”,以及白居易在新乐府运动中的重要地位及影响,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同时了解“新乐府诗”“为国为臣为民为事”的特点也为下一步理解《卖炭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打下了基础。)

  (4)朗读诗歌,初步了解诗歌内容,概括主要事件。

  教师活动:展示《卖炭翁》的朗读停顿,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内容。

  学生活动:二读作品,概述内容。

  教师指导:先要求学生一句话概括内容。找准人物及中心事件。(为什么说是“苦宫市也”?)

  “卖炭翁的炭被宫使强买走了”在此基础上补充,动笔概述情节。分析哪些是关键情节?这种买卖方式不合理在哪?

  “卖炭翁辛辛苦苦烧的一大车炭,被宫使用一点儿没用的丝绸强行掠夺走了。”

  (设计意图:概括本身一定是建立对作品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所以要求学生概括、概述情节,通过这一过程不仅要让学生总体把握诗歌内容,更是要培养学生的分析诗歌,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5)**品读,找出打动你的诗句朗读并分析。

  学生活动:

1、**朗读诗歌,找出最打动你的诗句,批注。

  2、将你找出的句子朗读给同学听,并且说说你的理解。

  老师活动:

1、对学生的朗读予以指导——重音、语气语调、感情处理。

  2、对学生零散的分析及时归纳与整理,保证教学目标的落实。

  肖像描写:可见其苍老与生活之艰辛。

  心理描写:反常的心理真实地反映出老人悲惨的生活境遇。

  环境描写:极其寒冷的天气状况“一尺雪”,而老人“可怜身上衣正单”“泥中歇”,烘托出他极其悲惨的生活境遇,宫使掠夺的行为也就更令人愤慨。

  宫使的动作神态:横冲直撞、趾高气扬、仗势欺人、专横跋扈。

  “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的强烈反差,体现出“宫使”的掠夺本质。

  (设计意图:教学要从学生的阅读体验出发,老师要对学生的文学感知能力充满信心,所以让学生**的读,说出自己真切的感受,那些打动了学生的文字一定就是我们要重点分析、理解、借鉴的内容。同时,培养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圈点批注、学习过程中讨论交流的好习惯。)

  (6)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合理想象,进一步充实文章内容。

  教师活动:设置问题

  1、卖炭翁如此年迈,为何还要如此辛苦的烧炭、卖炭?

  2、宫使出现时,百姓会是什么反应?

  3、卖炭翁的炭被掠夺走了之后,会是什么情形?

  学生活动:就这三个问题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一方面希望学生在阅读中能联系自己学过的内容,如《石壕吏》、《羌村三首》,联系时代背景去理解作品。另一方面,也要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比如卖炭翁的遭遇绝不是个例,是有普遍性的。这样的掠夺给卖炭翁这样挣扎在生死边缘的老百姓打击是极其深重,甚至是致命的。)

  (7)在分析的基础上做片段描写,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大家读的过程中都能体会到,一篇叙事的文章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具体描写,才能深深地打动读者,作品才具有感染力,所以,我们写作文时也要有这样的具体的描写。下面我们就来动动笔,学着在叙事中加入一些描写。

  学生活动:分组写卖炭翁的肖像、心理,环境,宫使的神态、动作描写。

  老师活动:学生写完后交流,老师点评。

  (设计意图:通过落实到写上,调动每个学生品读作品,也通过写后的交流、点评,让学生理解何为人物及环境描写。在叙事中加入描写,这既是初中作文的重要要求,也恰恰是学生最欠缺的,所以要让学生练笔并及时予以指导,并将在课后作业中继续强化训练。)

  (8)拓展延伸,理解历代*知识分子关心百姓疾苦的这种情怀。

  学生小结本课主题:通过记叙卖炭翁的遭遇,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本质,反映了中唐以后**阶层直接剥削、**劳动人民的社会现实,同时也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老师拓展:展示多**上屈原、杜甫、张养浩、郑板桥关心百姓疾苦,同情劳动人民的诗句,并总结:“*历朝历代都有那些有良知、有担当的知识分子,关心百姓疾苦,用他们手中的笔为人民大声疾呼,正是这济世的情怀让他们创作出了不朽的佳作,也是在这些诗作的代代传诵中,让“兼济天下”的社会责任感成为**文化的一部分。

  我们学习写作,要学习写作的技巧,更要学习他们的核心思想,将我们关注的目光从闪耀的明星身上转移到更广阔的生活领域中,转移到那些更需要我们关心和帮助的人身上,写出更有深度的文章来。

  (设计意图:希望通过这样的设计能深化这节课的学习深度,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

  (9)布置作业:

  背诵《卖炭翁》。

  结合课堂上各组的小练笔,将本文改写成一则小故事。

卖炭翁教学设计5

  第一个环节:自读。(8分钟)

  读课文,读注释,再读课文,自讲课文。

  第二个环节:诵读。(12分钟)

  读第一遍,要求读准字音。

  读第二遍,要求读得顺畅。

  读第三遍,要求节奏鲜明。

  读第四遍,要求读出情感。

  读第五遍,要求读出“情景”。

  读第六遍,要求集体背诵。

  第三个环节:品析。(15分钟)

  1。教师:我们可抓住课文的哪一点来理解课文、分析课文。

  同学们发言:

  ①抓“苦”:烧炭苦,卖炭苦,炭被抢更苦。

  ②抓“炭”:烧炭,送炭,失炭。

  ③抓对比描写:对卖炭翁的刻画,对宫市使者的刻画。

  ④抓卖炭翁的人物形象:外貌,心情,遭遇,。

  ⑤抓卖炭翁周围的的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

  卖炭(经营)环境,社会环境。

  ⑥……

  教师:我们就抓住诗中的两组对应性的艺术描写诗句来理解课文吧。

  ①分析对卖炭翁的肖像描写。

  ②分析对卖炭翁的生活环境的描写。

  ③对比分析对宫市使者的描写。

  形成如下板书:

  卖炭翁:面、发、指、衣、, 辛劳、穷困、挣扎、痛苦

  对比

  使者:把、称、回、叱,系,专横跋扈,肆意掠夺

  第四个环节:练习(10分钟左右)

  1、写出含下列字词的四字词语。

  ①伐 ②薪 ③面 ④鬓 ⑤辙 ⑥苍苍

  2、写出文中相应的词语或诗句。

  ①状其劳动环境之脏 (尘灰)

  ②写其长期烧炭之劳 (烟火)

  ③绘其饱经风霜之衰 (苍苍)

  ④诉其生活无着之苦 (心忧炭贱愿天寒)

  3、说说卖炭翁被抢之后的心情。

  (痛苦中酝藏着愤怒。)

  [评析]

  我们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来评析这个教例的美点。

  教路严谨,目的明确。

  自读,意在训练学生自学自悟,疏通文意。

  诵读,意在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技能。

  品析,意在点拨学生品读课文的基本思路。

  练习,意在教给学生检验所学知识的方法。

  整个教例的主旋律是:让学生学会读书。

  四个教学环节形成一个“诵读、品析、积累”的鲜明的课堂教学思路,很有层次感,很有可操作性。

  手法多样,教学有方。一开始就变学生的默默聆受为主动感知。

  诵读六遍既让学生有了阅读初感,为整体品析作好铺垫,又让课堂教学书声琅琅,热气腾腾。

  品析课文的第一个设问实在妙极。这一问实际上“反客为主”,把学生顺利地带**品读课文的初阶。抓住“对比”这一条线来分析赏读课文,可谓切中肯綮。练习设计别出心裁,全是“活”题。第1题意在“迁移”,第二需要反向品评揣摩,

  第3题则须进行联想和想象。

  四个教学环节,给人以“入之愈深,而其见愈奇”之感。

  以上只是就课评课。

  评析之后掩卷沉思,忽然有思想火花闪现:

  诵读,品析,积累:这是否应当成为阅读教学的“三要素”?

卖炭翁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熟读成诵。

  2、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分析卖炭翁和宫使两种人物形象。

  3。感受卖炭翁可怜的遭遇,体会诗人对他的深切同情。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品析、积累诗句,把握诗歌内容和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通过感受卖炭翁的遭遇,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赏读入境

  (一)情境导入

  白居易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为事”所作的诗歌——《卖炭翁》。(板书课题)

  (二)预习先知

  1、走近作者。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现实**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易通俗。在文学创作理论上,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现存诗3000多首,有《白氏长庆集》。

  2、简介写作背景,了解“宫市”。

  《卖炭翁》是白居易创作的组诗《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诗人有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时,是元和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宫市”的“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被他们抢了过去,常有数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他对宫市十分了解,又对人民十分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

  (三)字词积累

  1、给加点字注音。

  辗冰辙( ) 翩翩( ) 口称敕( )

  [答案]niǎn piān chì

  2、重点词语。

  (1)薪:木柴。

  (2)苍苍:灰白。

  (3)营:谋求、需求。

  (4)敕:指**的命令。

  (5)叱:吆喝。

  (6)直:同“值”,价格。

  (四)初读古诗

  1、范读诗歌并指导学生**读两遍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朗读,师生评价。

  3、借助注释疏通诗意,小组之间合作交流完成。

  二、悟读品味

  1、诗歌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一个卖炭翁辛苦烧的一车炭,被宫使用“半匹红纱一丈绫”掠夺一空。

  2。全诗围绕“炭”写了哪几个层次的内容?

  明确:烧炭、运炭、卖炭(炭被掠夺)。

  3、诗歌中出现了哪些人物?

  明确:卖炭翁、宫使(黄衣使者白衫儿)。

  4、在诗中画出描写人物的具体语句,并从语言表达(人物描写、修辞手法、词语运用等)的角度,谈谈你最欣赏的一句诗。

  指导:抓住人物的肖像、动作、心理来分析,引导学生关注重点诗句。

  5、通过这两种人物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本诗通过卖炭翁艰难谋生但横遭掠夺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宫市”、封建**阶级对百姓的残酷剥削,表达了诗人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6、本诗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塑造人物形象,请找出文中有哪几处对比,并谈谈它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诗中将卖炭翁的悲愤无助与宫使**的骄横无礼对比,将伐薪烧炭的艰辛不易与宫使的巧取豪夺对比,揭露了宫市掠夺的残酷,以及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与不幸。

  三、精读积累

  1、背诵默写全诗。

  2、根据你对诗意的理解,用原文语句填空。

  (1)诗中勾勒卖炭翁的肖像,表现烧炭生活艰辛、痛苦的诗句是: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2)诗中揭示卖炭翁的悲苦处境和矛盾心情的诗句是: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3)诗中极言抢占卖炭时机、急切卖炭的诗句是: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4)诗中描写宫使的嚣张气焰,表现其直接掠夺的诗句是: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四、美读运用

  从终南山中到长安,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卖炭翁“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叱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那么,当卖炭翁饿着肚子回到终南山时,又会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是怎样的过法呢?请大家想象一下。

  五、课堂小结

  这首诗运用对比手法,前一节写卖炭翁的贫穷艰辛,后一节写宫使的公开掠夺,在对比中揭露了宫市的黑暗,在对比中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卖炭翁教学设计7

  一、教学目的: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理解诗歌的主题。

  2、体会本诗的。写作特色。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二、教学重点:

  教学目的1、3。

  三、教学难点:

  教学目的2。

  四、教学设想:

  通过史*载的关于宫市的资料帮助理解诗歌所述内容,理解诗歌主题,同时在认真的吟诵中体会诗人的感情,在与原型的比较分析中体会本诗的。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咱们来学习白居易的一首叙事诗《卖炭翁》,它也是白居易讽喻诗中杰出的诗篇。讽喻诗的特点是从不同角度揭露社会的黑暗,抨击官僚残害人民的罪行,同情被**的人民,是白居易最为看重的一类诗歌,是为民而作的诗歌,体现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创作精神。《卖炭翁》一诗在题下用小序“苦宫市也”直接点明了本诗的讽刺目的:“宫市给人民带来了苦难”,来反映人民疾苦,揭露批判弊政。

  (二)介绍“宫市”:

  宫市为什么会给人民带来苦难呢?咱们必须了解什么是宫市。从字面上理解,宫是皇宫,市是买、采购的意思,所谓宫市,是指皇宫里需要的物品派宦官到市场上去购买。派出去的宦官,就叫宫使,即**的使者。本来,为皇宫采购物品,是由官吏负责的,但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被他们抓去了,宦官这种角色以宫使的身份到市场上去为皇宫购买物品,还能搞公*交易吗?咱们不忙着做结论,先来看一些史*载。

  《旧唐书张建封传》时宦者主宫中市买,谓之“宫市”。抑买人物,稍不如本估(压低人家的物价,比原价稍低)。末年(指唐德宗贞元末年)不复行。文书,置“白望”数十百人于两市及要闹坊曲,阅人所卖物,但称“宫市”,则敛手付与,真伪不复可辨,无敢问所从来及论价之高下者。率用值百钱物,买人值数千物,仍索进奉门户及脚价银。人将物诣市,至有空手而归者。名为“宫市”,其实夺之……

  《资治通鉴:》“多以红紫染故衣、败缯,尺寸裂而给之。”

  这就是白居易创作《卖炭翁》的时代背景,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他对这种现象深恶痛绝,拿起了笔,无情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宫市害民的社会现象:劳动者劳而不得,**者不劳而得,甚至是疯狂掠夺。而中唐时宫市害民的现象,也正由于白居易塑造了可怜的卖炭翁形象,千百年后仍然普遍为人们了解。下面,咱们来学习这首揭露批判宫市**的诗歌。

  (三)读诗:

  1、上节课,我们做了诗歌朗诵的指导,知道了这是一首叙事诗,情节跌宕,层次分明,在反映卖炭翁烧炭、卖炭的不幸遭遇时着力于肖像、动作、心理及场面的描写刻画,每一个层次都是鲜明生动的画面,并且在字里行间渗透了浓郁的感情,朗读时,应在以情带声、读活人物上下工夫。不知大家准备得怎样,想请同学来读一读。

  2、设想:找两人读,读完后其他人比较分析评价。

  3、大家都说的很好,也明确了读好诗歌,必须要心中有情,眼前有人物,有画面,才能读活。现在请大家听范读,同时与自己的朗读作比较,掌握本诗的诵读技巧。

  4、一分钟后,齐声朗读。

  (四)分析鉴赏诗:

  在这样的朗读过程中,相信大家对这首诗的内容和主题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咱们试着分析鉴赏本诗。

  1、教师问:围绕着卖炭翁“卖炭”,诗歌写了几个层次的内容?

  学生回答明确:烧炭——运炭——抢炭

  教师:其中,卖炭翁的特点可以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苦”(学生一起呼应),有什么是苦呢?(师生一起说烧炭苦、运炭苦、被抢亦是苦)。这苦也所不同,其中,烧炭是艰辛,运炭是艰苦,炭被抢是悲苦。

  2、请大家阅读烧炭这一内容,明确作者是怎样写出卖炭翁的艰辛的?

  学生思考回答明确,教师给出投影:

  年龄特征—————卖炭翁

  职业—————伐薪烧炭

  劳动地点—————南山中

  外貌—————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劳动艰辛、生活困苦

  心理—————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衣正单———愿天寒(矛盾心理——————“可怜”)

  (教师)这是一个可怜的人,衣衫单薄,却期待着天寒,这样就为下文写宫使抢炭的罪行做了铺垫(让学生说出)。

  3、卖炭翁终于盼来了“夜来城外一尺雪”,看样子,他一年辛劳的`劳动就要换来收获的喜悦了,于是他“晓驾炭车碾冰辙”,充满希望地上路了。白居易没有放弃这个铺垫的好机会,请问,作者是怎样写出卖炭翁运炭的艰苦的?

  学生读诗回答,教师给出投影。

  投影:天寒——————“一尺雪”

  地冻——————“碾冰辙”

  人苦——————“牛困人饥”、“泥中歇”

  路遥——————“晓驾炭车”、“日已高”

  4、卖炭翁好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大雪,当他‘晓驾炭车碾冰辙“的时候,占据他的全部心灵的,不是埋怨下面是冰、上面是一尺雪的道路多么难走,而是应该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能换来多少衣和食,然而他的愿望实现了吗?(不是的)因为祸从天降,他遇**“手把。文书口称敕”的宫使。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的。文书和敕令面前,随着那“叱牛”声,卖炭翁自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碾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

  问:请大家找出作者是怎样写出宫使的横行霸道的?又怎样表现宫使掠夺的残酷的?

  学生回答,教师帮助整理归纳,最后给出投影。

  投影:外表——————黄衣、白衫、翩翩——横冲直撞、趾高气扬(对比)

  行为——————把、称、回、叱、敕、牵、系——仗势凌人、蛮不讲理

  炭直——————半匹红绡一丈绫(对比:一车炭,千余斤)

  心理——————宫使驱将惜不得(对比:地位悬殊)

  5、真是一个可怜的人!就这样,作者通过一步步的铺垫渲染,通过细腻的肖像、动作、心理的描写以及对比手法的运用,反映了卖炭翁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宫使掠夺的本质。诗中无一字谴责,但我们在字里行间能深切的体会到同情、痛恨,能触摸到诗人善良的心。

  6、根据史书所记,当时这样的饱受宫市剥削**的老百姓是大有人在,这首诗歌就是通过卖炭翁被掠夺的个别,反映了名为宫市、其实夺之的一般,那么,卖炭翁这个形象是完全真实还是作者完全的虚构呢?应该说,白居易是在来源于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发挥了艺术想象,加工创造出这个典型形象的,它有生活原型,却不是生活原型的翻版,让我们来看看生活原型:(给投影)

  《顺宗实录》卷二: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仍邀以驴送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值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街吏擒以闻,诏黜此宦者,而赐农夫绢十匹。然宫市亦不为之改易,谏官御史数奏疏谏,不听。

  咱们比较这两篇文字,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明确:

  其一、炭和柴相比,更来之不易,更凝结着劳动人民的血汗,寄托着劳动人民的希望,因而通过卖炭翁的遭遇,就更便于有力地表现“苦宫市”的主题。

  其二、而且,诗人如果按照〈〈顺宗实录〉〉所记的真人真事塑造卖炭翁的形象,以打了宦官、得到赏赐结束全诗,那就削弱了“苦宫市‘的主题,降低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所以,改造是为了更好的突出主题。

  其三、历史著作只要如实记录宫市掠夺人民财物的过程就够了,不需要创造人物形象,而写叙事诗却不然,是需要创造出感人的艺术形象的,白居易就通过肖像、语言、动作等描写刻画、塑造人物形象。

  这是本诗的三个。写作特色,当然,还有鲜明的对比。

  7、总结。写作特色:

  (1)典型材料的选择与创作;

  (2)通过肖像、语言、动作等描写刻画、塑造人物形象;

  (3)鲜明的对比表现人物的不幸遭遇,宫使掠夺的残酷。

  (五)展开联想想象进行续写。

  从南山中到长安,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卖炭翁“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敕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那么,当卖炭翁饿着肚子走回终南山时,又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样过法呢?请大家想象一下,口头叙述

卖炭翁教学设计8

  教材简介:

  《卖炭翁》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以“同情弱者”为题的古诗。这是一个有头有尾、情节完整的故事。通过对事件的描述以及对人物外形与内心的刻画,塑造出一个勤劳、善良的卖炭老人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阶级与不合理**的愤恨与*。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卖炭翁》,进一步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2、读懂诗句的意思,通过想象、情境诵读,了解卖炭翁生活的艰辛,体会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阶级与不合理**的愤怒与*。

  3、用叙事的手法凸显主题的方法。

  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诗人

  1、师:同学们,唐朝是古代诗歌的鼎盛时期,最负盛名的有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和诗王白居易。你对白居易有哪些了解?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白居易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过渡时期,那时劳动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所以,他的作品中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比较多。)

  2、师:你知道的可真多,告诉老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我通过上网查资料知道的。)

  师:这真是一种不错的学习方法。今天,我们就跟随白居易来认识一个人——(指课题,生齐读。《卖炭翁》)

  3、师:通过读课题,你知道了什么? (这首诗歌写的是一位以卖炭为生的老汉。)

  师:你怎么知道课文写的是一位老汉呢?

  (从“翁”字看出来的,我查过字典,“翁”就是“老汉”的意思。)

  4、师:非常正确!以人物为题,引发了我们对人物命运的思考。让我们一同随着作者的视线跨越千年,走近卖炭翁,了解他的生活,思考他的命运。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师:请大家**朗读《卖炭翁》这首诗歌,仔仔细细读上4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诗当中的生字,争取把它读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读通顺,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 (生**读古诗。)

  2、师:这是一首叙事诗,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听老师来为你们讲述。(师范读古诗)

  3、师问:古诗与现代文有哪些不一样?(富有节奏感、意思深奥……)

  师: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想读懂古诗,我们要多读几遍。

  (生**读诗)

  4、师:孩子们,读了《卖炭翁》,你知道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吗?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烧炭、卖炭)

  师:哪几句写了烧炭?(前两句)哪几句写了卖炭?(后两句)

  三、学习方法,感悟诗情

  1、学习方法一——读懂意思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课件出示)

  (1)师:我们先来学习烧炭部分,读一读,看看这两句主要写了什么?(老人烧炭的地点和老人的外貌)你是从哪些词句中发现的?

  (2)师:这两句是写烧炭,但是它告诉我们怎样烧炭了吗?那么你又是怎样知道老人烧炭很辛苦的?(从老人的外貌描写中感受到的。)

  (3)老人苦在哪?读一读,找一找。(学生读诗)

  a、生:我从“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这句诗中读出了卖炭翁生活艰辛。伐薪:砍伐当柴烧的树木。课文中的意思是砍伐能烧炭的树木。烧炭:是对木柴进行特殊的烧制,使它发生变化而成为燃料。我从这两个词语中看到,一个**年纪的老人,要上山砍伐树木,砍完树还要搬运,截成段,最后还要烧成炭,这种劳动多么繁重啊?所以我觉得他可怜!

  师:你能结合重点的词语来体会,这是一种非常好的读书方法。老师听明白了,是卖炭翁艰苦的劳动让你觉得他可怜。

  师:同学们也许还不知道,烧炭的工序其实很复杂。要把截成段的木材周围铺上杂草,隔绝空气点燃,烧到一定程度后封闭炭窑,只留一个排气孔。干柴要连续烧四昼夜,湿柴要连续烧七昼夜。为了保持稳定的火温还得日夜不停地添火、巡视,一大堆柴也只能烧制成一点点木炭。而这些工作都是由一位已经**年纪的老人来完成。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

  生:卖炭翁,你真是一位可怜至极的老人!

  生:卖炭翁,你一个人能受得了吗?能熬得住吗?

  师:你来读,读出卖炭翁的无奈!

  师:你来读,带着你的感受读出卖炭翁劳动的艰苦。

  师:卖炭翁的艰苦生活让我们觉得他可怜,牵动着我们的心,我们齐读这句诗,把这位让人怜惜的老人的苦和累也一同展现出来。

  (生齐读这句诗。)

  师:对这句诗,还有补充吗?

  b、生:南山:终南山,那里山高林密,荒芜人烟,常有豺狼出没,在这种环境中还要这么艰苦地劳动,我感觉他十分可怜!

  师:秋风瑟瑟,树叶落尽,你看,卖炭翁—— 生:伐薪烧炭南山中。

  师:日近黄昏,北风呼啸,你看,卖炭翁—— 生:伐薪烧炭南山中。

  师:月黑风高,豺狼嚎叫,你看,卖炭翁—— 生:伐薪烧炭南山中。

  师:多么凄苦的画面,多么可怜的老人!还有哪一句也让你读出了卖炭翁的可怜?

  C、生:我从“满面尘灰烟火色”这句诗中读出了卖炭翁的可怜。满面尘灰的意思是由于烧炭的工作特别脏也特别累,所以卖炭翁看起来满面灰尘。烟火色就是由于他长期受烟火熏烤所以皮肤变成了黑黄色。

  师:是啊,你让我们看到了蓬头垢面的卖炭翁,脸上满是贫穷的颜色,的确可怜。还有补充吗?

  d、生:我从“两鬓苍苍十指黑”这句诗中看到卖炭翁简直太可怜了。

  师:知道“鬓”指的是哪儿吗? (耳朵前边的头发。)

  师:那两鬓苍苍呢? (指耳朵两边的头发都已经花白了。)

  生:老师我来补充。我还从“十指黑”中看到他十分可怜。十指黑的原因是由于他长时间烧炭把十指都染黑了。从他的头发和手指的颜色我看出他年纪已经很大了,还日夜不停地烧炭,所以我觉得他可怜。

  师:体会得不错,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这句诗。 (生读这句诗。)

  e、师:(屏幕出示这句诗,师指着“烟火色”“苍苍”和“黑”这3个词。)这是卖炭翁生命的颜色,这十个木炭一般乌黑的手指担负着生命的全部希望,为了生存他已经——

  生: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师:如果说前面两句的场面是远景的话,那么这两句诗为我们展现的则是一组以颜色为**的卖炭翁肖像的特写镜头。诗中虽然没有从正面介绍卖炭翁的劳动场面,却通过对人物肖像的刻画使我们感受到了他每天伐薪烧炭的艰辛和岁月刻在脸上的痕迹。生:我从“烟火色”“十指黑”感受老人烧炭的辛苦。

  师:同学们,你们看,我们通过反复朗读,慢慢就读懂了古诗的意思,“读”的确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

  2、学习方法二——合理想象

  (1)师:我看大家都有了读诗心得了。这些诗句让我们感受到了卖炭翁的艰辛、可怜?。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发挥想象,一边听老师读,一边想象此时此刻,老人正在南山中做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景象。

  (2)学生**说说自己想象到的画面。

  3、学习方法三——读出感情

  (1)通过想象画面,我们感受到了卖炭翁的艰辛与无奈,你能通过朗读把这种感情表现出来吗?

  (2)学生自己试着读出感情。

  (3)指名读,读出感情。

  4、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读懂意思,合理想象,读出感情”的方法学习了前半部分,接下来我们用这种方法自己学习古诗的后半部分。

  四、运用方法,自学古诗

  出示“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1、学习方法一——读懂意思

  (1)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卖炭得来的钱做什么用?是为了身上的衣服和吃的食物。他卖炭只是为了能穿上衣服,填饱肚子。

  师:这是个设问句,我们来读好它。女生读问句,男生读答句。(生读。)

  师:老人的生活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他凌霜冒雪,不分昼夜伐薪烧炭的目的原来如此简单。

  师:(高昂地)卖炭得钱何所营? ——生:身上衣裳口中食。

  师:这要求简直低得可怜,只为了穿衣吃饭,仅此而已。

  师:(低沉地)卖炭得钱何所营? ——生:身上衣裳口中食。

  (2师:这是一句千古传诵的佳句。之所以成为佳句,是因为只要你读起它,就会有一种别样的滋味在心头。读一读,是哪个词语触动着你的心弦?

  生:“单”这个词触动着我的心弦。从这个单字中我能看到卖炭翁只穿着一层衣裳,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多可怜啊!

  师:穿着单薄的衣裳,应该盼望温暖的天气,可他忍受着刻骨的寒冷,祈盼的却是更无情的寒流,更肆虐的风雪,为什么?

  生:他担心天气如果暖和的话,炭就卖不上好价钱了。

  生:他祈盼寒冷的天气是因为这样的天气炭销售得好。

  师:所以他—— 生:心忧炭贱愿天寒。

  师:愿:是希望,盼望,奢望。他希望下雪,他盼望天再冷些,他奢望把炭都卖出去。这一忧一愿,饱含着卖炭翁多少辛酸与无奈。)

  2、学习方法二——合理想象

  师: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脑海中浮现出了什么样的画面?(生**畅谈自己想象到的画面)

  3、学习方法三——读出感情

  师:我们的心也和可怜的卖炭翁一样备受煎熬。他曾经在艰苦的环境里辛苦地劳动着,坚强地生活着,心中在不断地祈祷着,所有的希望都在升腾着。让我们一起来吟诵这首诗,记住这位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的卖炭翁吧! (生齐读。)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师:假如天随人愿,真的大雪纷飞,天寒地冻,卖炭翁的木炭能卖上好价钱吗?我们本节课学习的四句诗是节选的前半部分,(课件出示《卖炭翁》的全文)这是卖炭翁的全文,读一读,谁能告诉我卖炭翁的炭卖掉了吗?(指名读。)

  生:没有。他的炭被官吏抢走了,只换得了“半匹红纱一丈绫”。

  2、师:(配乐动情地描述。)是啊,卖炭翁终于盼来了一夜大雪,天还没有亮,他就把这一冬天里所有烧好的炭装进了牛车里,跋涉在风雪中向长安城奔去,几十里的山路,他一口气走完。可是,在集市南门外歇脚的时候,连牛带车被两个宫吏强行牵走了。这凝结着卖炭翁血汗的一车炭,足足有一千多斤重啊,只换取了皇宫里的半匹红纱一丈绫,在圣旨面前,卖炭翁的辛苦劳动显得多么卑微啊!这就是1600多年前封建**下的唐朝可怜的卖炭翁凄苦的人生。诗人的笔悄然而止,然而我们的心海却波涛澎湃。

  我们仿佛看到了——生:风更猛了,雪更大了,卖炭翁衣衫褴褛, 步履蹒跚,一边走一边抹着眼泪。

  师:我们仿佛听到了—— 生:在狂风呼啸声中,卖炭翁凄厉而绝望的哀嚎,他哀叹自己的命运,他哀叹当时的**阶级的专横跋扈。

  3、师:这就是封建社会中无数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因为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愤恨**阶级与不合理的社会**,北宋诗人张俞这样写道: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师:北宋诗人范仲淹这样写道: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师:唐代诗人李绅这样写道: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

  4、师:孩子们,让我们再来吟诵《卖炭翁》,寄托我们对卖炭翁的无限同情,缅怀敢为民而歌,诗为民而作的伟大诗人白居易!

  (生齐读古诗《卖炭翁》。)

  板书设计:

  卖炭翁

  读懂意思 苍苍、十指黑

  合理想象 衣正单、愿天寒 } 艰苦、可怜

  读出感情 ……

卖炭翁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

  2.掌握卖炭翁形象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3.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卖炭翁形象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

  课前预习、课件

  教学方法:

  研讨式教学、学生自学、教师导拨。

  教学过程:

  1、导入

  唐朝是*封建社会中一个空前鼎盛的时期,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盛,有力地促进唐代文学的繁荣,而诗歌作为唐代文学的主流,更是大放异彩,可以说,唐代是*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不仅诗歌的艺术风格、流派多样化,而且艺术形式也很完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的一首乐府诗《卖炭翁》。

  乐府诗主张诗歌应“文章合时而著,歌诗合事而作”,那《卖炭翁》又是作者为何事而作呢?

  2、检查预习:

  薪(xīn)鬓(bìn)碾(niǎn)翩(piān)叱(chì)骑(jì)系(jì)

  3、朗读课文

  (1)抽一学生朗读,正音。

  (2)教师朗读

  4、思考:《卖炭翁》一文是作者为何事而作呢?(时、地、人、事、结果)

  5、理解文意、句意:

  圈画关键字词,学生分组研讨文章的词义句意。

  关键词、重点句、

  抽学生翻译句子,师生导拨。

  6、卖炭翁形象分析:

  从文章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外貌描写:“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写出买炭翁的生存状态,劳动艰辛、年岁已高。

  心理描写:“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出卖炭翁孤苦无助,急于通过卖炭获取生活资料,“可怜”两字表现出作者对卖炭翁的同情

  动作描写:“伐薪烧炭”“哓驾炭车碾冰辙”写出卖炭翁劳动的艰辛和卖炭的不易

  卖炭翁形象:劳动艰辛、生活困苦、年岁已高

  7、文章多处使用了对比,即有卖炭翁自身的对比,又有卖炭翁与公

  使的对比,请从文章中找出这些句子,并说说各自的作用。

  1)“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绡一丈绫”对比,写出宫失掠夺的残酷

  2)“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者境遇的悬殊

  3)“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写出卖炭翁买衣食的迫切心情{卖炭翁》教学设计}.

  8、课堂小结:

  在这篇文章中,白居易为我们塑造了一卖炭翁的形象,通过他的遭遇,使我们能够感受到当时宫市对百姓的巧取豪夺,感受到百姓生活的疾苦和无奈。同时文章也表现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阶级的憎恨。

  9、作业布置:

  背诵《卖炭翁》全文

  板书设计:

  卖炭翁

  白居易

  外貌——烧炭艰辛悲

  卖炭翁心理——矛盾反常(同情)社会

  |对|行动——运炭艰辛苦

  | |

  |比| “翩翩”——趾高气扬宫掠黑暗

  宫使“把、称、叱、牵”——蛮横无理

  “千余斤”、“半匹”“一丈”——强烈反差市夺

卖炭翁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在自读的基础上,借助相关工具书,领会诗所表达的中心。

  2、通过讨论,学习对比的写作手法。

  3、反复诵读,领会人物形象,感受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读懂课文,把握作品所表达的中心。

  2、难点:领会人物形象,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

  说明:

  把握文章中心,去体会作者对老人的同情,对“宫市”**的批判是重要的。学生虽然距离那个时代比较遥远,但在教师的指导下,应该能有所把握。而对于“对比”这一重要写作手法,学生在辨别,特别是分析上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本课将对比作为学习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谁能介绍一下“白居易” 结合自己的文学常识,概述白居易的生*、作品、风格。 使学生了解白居易。

  感知文本 结合工具书,自己通读全文。有疑难字词,作好标记。

  班级交流。 学生自读。

  学生对自己没有把握的字词进行交流。 养成学生主动学**惯。

  疏通文字。

  深入理解 诗中刻画了2组人物,请分别用一个词概括人物形象。

  对于这样的人物,文中是如何进行描写的?

  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既有卖炭翁自身的对比,又有卖炭翁与宫使的对比,请分别找出,并说说各自作用。

  学生回答。

  圈划批注,学习文章。

  学生在课文中圈划,并组内交流。

  对人物形象有一个大致定位。

  明确要使人物生动,需要运用描写。

  学习对比的写法,理解对比的作用

  作业 通过阅读学习后,请你分别概括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思想感情、你的思想感情,填入表格中。 学生思考、填表。 梳理文章脉络,中心。

  思路点拨

  从文章的描写入手,通过学习对比,去理解人物、作者,是本堂课的教学思路。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感知文本部分可安排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完成。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富实效。结尾的表格可以作为作业,也可以作为课堂练习。

  练习举隅

  1、 解释加点词:

  (1)伐薪烧炭:(2)何所营:(3)心忧炭贱愿天寒:(4)手把文书口称敕:

  (4)回车叱牛:(5)惜不得:(6)系向牛头充炭直:

  2、本诗中哪些方面表现了卖炭翁生活的贫苦?


《卖炭翁》教学设计5篇(扩展3)

——白居易《卖炭翁》的教学设计

白居易《卖炭翁》的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品析积累诗句。

  2、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分析卖炭翁和宫使两种人物形象。

  3、感受卖炭翁可怜的遭遇,体会诗人对他的深切同情。

  二、教学重点

  目标2

  三、教学难点

  目标3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唐朝,没有什么事情,是一首唐诗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首。在大唐,发展机会最好的地方,不是江浙沪,也不是北上广,而是长安和洛阳。在1221年前,一位16岁的翩翩少年来到长安,想出人头地、一鸣惊人——

  (白居易16岁求达故事,涉及诗歌《赋得古原草送别》)

  故事中的少年你知道谁吗?(对,白居易)今天,我们就走进白大师的《卖炭翁》,一起感受下大唐的世态冷暖。

  (二)白居易个人经历及其写作背景

  白居易(772新郑———846洛阳),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诗人。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文化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虽生于官宦之家,却从小过着动荡不安、颠沛流离的困苦生活。在此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白居易目睹了战争的残酷,聆听过无数灾民的哀嚎,也在兵荒马乱中饱尝家贫多故、飘零无助的苦痛,由此,他默默立下了一生的志向:我要成为一名伟大的诗人——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凭借1%的天赋和99%的汗水,白居易活跃在中唐政坛,官至左拾遗。当时的中唐政坛,最大的**莫过于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白居易一**就对这些霍乱朝纲的权豪重臣们进行了尖锐抨击,白居易敏锐地觉察到眼下正是实现自己“为民代言”的绝佳时机,于是日吟夜唱,将继承杜甫现实**诗风的新乐府运动推向了最**。

  这期间,传唱最广的作品就是讽喻诗《卖炭翁》

  (三)题解

  “苦宫市也”,即苦于宫市。唐德宗时期,公众所用之需,不再经官府承办,而是由宦官直接向民间“采购”,谓之“宫市”。宦官爪牙在长安东市、西市等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百姓深受其害。此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四)初读正音

  鬓、辗、辙、骑、敕、叱、将、系

  (五)再读明义

  1、围绕“炭”字,作者怎样展开行文思路?

  烧炭——卖炭——夺炭

  2、诗中施动的两个人物是谁?

  卖炭翁——宫使(黄衣使者白衫儿)

  3、作者对这两类人都进行了哪些描写?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提示:人物描写的五种类型(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卖炭翁: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贫苦的劳动人民)

  宫使: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趾高气扬的宦官爪牙)

  4、两种形象出现在一个画面中,凸显了怎样的主题?

  揭露了“宫市”的**本质

  鞭挞与抨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

  讽刺了黑暗的社会现实

  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六)写法探究

  “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一丈绫”对比,写出了宫使掠夺的残酷;“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者境遇的悬殊:劳动者的艰辛,宫使的得意忘形、骄横无理;“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写出卖炭翁买衣食的迫切心情及艰难处境。

  (七)延读拓展(补充诗词借用秒懂视频讲解)

  再读这首诗,一种抑郁之气于胸腔吐而不快,全诗浅显易懂,字字泣血。而这样的诗篇白居易不是一首两首,而是一下子就向权豪们砸了几十首。

  讽刺战争残酷,人民为避免埋骨他乡不惜自残身躯的《新丰折臂翁》:

  “是时翁年***,兵部牒中有名字。夜深不敢使人知,偷将大石捶折臂。”

  “此臂折来六十年,一肢虽废一身全。至今风雨阴寒夜,直到天明痛不眠。痛不眠,终不悔,且喜老身今独在。”

  揭露宦官骄奢*逸,大肆铺张,而民间却正在发生“人食人”惨剧的《轻肥》:

  轻肥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

  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

  朱绂皆大夫,紫绶悉将军。

  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

  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

  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借田舍翁之口道出阶级对立,贫富不均的《买花》: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而最令人钦佩的是,在《杜陵叟》一篇中老白同学连**也没放过:

  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

  意思就是说**下诏免收灾区赋税的时候,十家有九家已经交完了,白白让假仁假义的**占了个好名声!

  白居易用一生的才华在践行“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理念,读白居易的诗,我们能深深地感受到他对家国的那份忧、对百姓的那份怜、对时代的那份无奈!“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大唐盛世,莺歌燕舞、****的是达官贵人的作威作福,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是下层人民的饥寒交迫。当*****辗转到今天,我们看着这一张张笑脸,不禁感叹:生在这样的时代,是我们的幸运!

  (展示幸福老人图片)

  (八)有感而发:小创作

  文章合为时而著

  诗歌合为事而作

  (九)结束语

  感谢历史,让我们生在这样的时代,国兴民悦,****。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愿我们梦若猛虎,心有蔷薇,感在心,动在行,不辜负这个时代!


《卖炭翁》教学设计5篇(扩展4)

——卖炭翁作文10篇

卖炭翁作文1

  一个寒冷的冬天,一位常年砍柴烧炭的老人拉着牛车到集市上卖炭。

  老人的头发已经全白了,脸颊干瘪,两只枯树枝般的手被碳弄得漆黑。有人问:“你每天这样辛苦地卖炭,用得来的'钱干什么?”他总是摇摇头,叹口气说:“哎,家里的米缸早已见底,我急着用这些钱买衣裳和食物。”

  呼呼的寒风中,老人身上只穿了一件单薄的衣服。虽然冷得瑟瑟发抖,他却希望天再冷一些,这样就有人来买他的炭了。

  天渐渐黑了,集市上的人越来越少,雪也越下越大,老人只好无可奈何地赶着牛车回家了。

  天还没亮,老人又急急忙忙地起来烧炭。今天的天气仿佛比昨天更冷了,“今天应该有好的收获吧。”老人望瞭望天空,赶着牛车继续到集市上卖炭。可是,刚一出门,拉炭的牛就倒在了地上,它太累了。老人只能自己使出吃奶的劲把炭拉到集市。

  一到集市上,就来了两位称作是**使者的人。他们说:“老头儿,这车炭**征用了!”老人慌了神:“这......这些是我用来换米的呀!”他们瞪了瞪老人,还踢了老人一脚,随手从街边扯下****说:“这块红布就是你的炭钱,哈哈哈......”说完,将红布扔向老人扬长而去......

卖炭翁作文2

  老朽现年七十三,无儿无妻居南山。营生全靠伐薪炭,日子艰苦已习惯。又是一年冬来到,身体不如去年好,疼痛折磨无处逃。先前连伐三日薪,积薪已有上万斤,满载而归心欢欣。加紧烧炭在窑中,烟熏火燎涕泗流。转念一想换衣食,心中盈满源动力。终出佳炭千余斤,心虽欢喜不免佑:天暖何人来买炭?

  上天不负苦心人,昨夜城外一尺雪,天寒地冻正需炭。拂晓满怀期待心,驾牛携炭下南山。一路艰辛不必说,结冰山道路难行。牛蹄打滑战兢兢,寒风似箭泪盈盈。终至集市南门外,牵绳双手红似火,踏雪双腿重似铁。老牛大汗结成晶,四脚发抖颤巍巍。累不择地歇于泥,后身浸湿全不顾,寒冷虚弱已麻木。

  正当垂首打盹时,尖喝一声似天雷,刹那拉我出梦乡。头晕眼花脑壳疼,脖颈似冻僵又硬。擦亮睡眼细端详,右者昂首趾气扬,左者俯首似走狗。其一拿出*书,口称*见疾苦,深入民间购货物。吾心瞬感天不负:宫中购货不吝啬,衣物口粮有着落。牵牛携炭至北面,卸炭飞快似青年。大汗淋漓问宫使,千余斤炭几何钱。宫使奸笑似嘲讽,口称皇恩怎会少。

  下马打开红布囊,半匹红纱一丈绫,硬塞手中口称足,翩翩离去留我呆。一车炭,千余斤,岂仅换得些许物!无奈二人为宫使,冤屈怨恨无处告。牵牛携纱归南山,收拾家当永离去。黑暗宫市无可忍,漂泊天涯拾遗荒,且保尊严留心上!

卖炭翁作文3

  很久以前,南山上有一位卖炭的老人,不分昼夜的砍树,烧柴,他的脸被柴火熏的变成了黑色,还有许多灰尘,两鬓的头发已经变白,十个手指也成了黑色。卖炭得到的钱可以干什么呢?顶多可以买些吃的,穿的。他身上穿的衣服很少,却希望天气能够再寒冷一些,这样,炭就可以卖出好价钱了。

  也许是老爷爷感动上苍,晚上果然下了大雪,足有一尺厚,天还没有亮,老人就架着炭车去城里卖炭,一张破旧的牛车,在冰上辗出一道印子,一路上,老爷爷摔倒好多次,浑身伤痛,终于赶到了城内。太阳已经高升了,牛困了,老人也饥饿难忍了,在城门外的泥土中休息。

  这时,两个衣着洒脱的、骑着骏马的男人朝这边过来,是谁呢?老人想,原来是两位**身边的使者呀!在马上,两人拿出文书,说自己是**派来的,抢过牛车就往朝廷拉。一车炭,就这样被使者拉走了,老人十分舍不得,又不敢去违背了朝廷,经过老人的苦苦哀求,使者随手把半匹红娟和一丈白绫系在了牛头山,呵斥道:“这些足够你这车炭了。”说完调转马头,缓缓离去,看着使者们的背影渐渐消失,老人坐在泥中放声大哭。

  这时,正巧被正在散步的**看到了,派宫女去问一问事情的经过,宫女了解后,如实禀告了**,**听了以后非常生气,要亲手杀掉自己的`那两个使者,并给了老人很多金银财宝,老人成了城里的****,度过了幸福的晚年。

  我希望,我们的社会永远不要出现卖炭翁的故事。

卖炭翁作文4

  片片雪花结成了泪,凝成了苦。明了的,是苦;暗了的,是泪。

  钟南山上一老翁佝偻的身子,在茫茫大雪里显得那么小,那么弱。他在伐树,他在想:今年雪这样大,那这炭应当比去年贵吧!他搓着通红的手,哈着气。山下有着一间布满白雪的小茅棚,老人硬生生将一车木头拖进去。生火,烧炭。火光下的老人显得那么小,那么佝偻。却把老人的`脸照的通红透亮,他借着火光,想让自己暖和些,但烟熏得老人睁不开眼,抹着泪,但手上的炭灰哪里抹得干净?

  老人拖着蹒跚的步子,到城门,士兵却挡住他“喂,说你呢!老头儿,过路费!”士兵猥琐的笑着,老人脸色苍白,把从心口部位的铜板掏了出来,还没来得及说话却被一把夺取“拿来,这么少,切”士兵招呼老人进去,老人想着没事,卖完炭就有钱了。

  他还想着,还做着那个美丽的梦。

  老人实在太累了,他在泥泞里坐下来,想着他那个梦,在阳光下,远远的两人终究是打破了他的梦,那两人,像翩翩起舞的**,张牙舞爪拿着黄布“老头,走,这车炭,归我了”老人哭嚎着“官爷,使不得啊,使不得,我这车炭……”“嘿,哭什么呀,给你嘛。”那白衣服轻巧一挥手,黄衫儿就给了他半匹红纱。“大人,我一车炭……”“嫌不够?这老头拿去吧”一丈绫和雪地融在了一起。老人跌倒在地,哭嚎着,却**为力,像是祭奠他最后的一点梦。

  一人一牛,踏着片片冰棱,装着满满的寒冷,消失在雪地里。

卖炭翁作文5

  **,太阳还未探出脑袋仔细看看自己面前崭新的世界。

  “嘿咻,嘿咻……”山腰上有个老翁,他肩上背着木柴,正艰难地往山下走。

  山下有一间破败不堪的小屋,那儿是他的家。家门口的老牛,正在呼呼大睡。他背着柴进了门,用火将木柴烧成炭。他的眼睛被烟呛的有些酸涩,但他却不能用手去搓揉。无他,十指因为常年烧炭而变得黑瘦,。他将烧好的炭放在牛车上,拉着牛一路赶往集市—他今天要把这车卖掉,才得以换来一口饱饭吃。

  寒冬腊月,北风呼呼地刮在,他脸上。他将身上的破衣裳裹得紧了紧,可奈何衣裳不知哪破了个洞,风从洞口灌入,刮着他骨瘦如柴的身躯,丝毫不给他情面。他心想今天把炭卖了,去买件好衣裳来吧!

  可这炭哪有那么好卖?

  他叹了口气。

  昨日下了一夜的雪,他驾着牛车走在冰上。这时肚子发出阵阵喊叫,他只好在城门外的泥地里歇脚。只有那儿才不会有人赶他走,只有那儿才收留他。

  他突然听到马蹄声。他睁开眼,来者两人,一个黄衣一个白衣。他们一个手拿着公文,读着**的命令,另一个则调转牛头向北迁,因为宫廷在北面。而他们只是将那半匹红纱与一丈绫系在牛头,当时进行交易。

  可这些哪里抵得了一车炭的价格啊?

  老翁忙上前阻止:“大人行行好,我这车炭有千余斤,你既在朝为官就一定知这半匹红纱与一丈绫可远远低于一车炭的价钱,我已经好几天没吃饱饭了,您行行好吧。”他拦在他们面前。

  “起开!”黄衣使者愤怒地推开了他,“这可是**要的东西,你要是怠慢了,也许明日你就得掉脑袋!不知天高地厚的老东西!”他们驾着马离开了。

  老翁无助地瘫倒在雪地里,眼里满是迷茫。

  半晌,他才又重新站了起来,牵着那头老牛,进了市集,用他们方才给自己的那半匹红纱与一丈绫换了些许米。

  他回到自己那间破败的屋子,将老牛系在木墩上,在它面前放了些杂草,自己转身进屋,呆坐在小床上。自己辛苦了一个冬日烧的炭却只换来了这么点米。自己还能撑多久?不知道。想不到更不敢去想。他生来命就不好。那些达官贵人喝着香酒赏着,吃着山珍海味怀中抱着美人,他们从来不知道像他这样的人每天过着怎么样的生活,他们都不用知道,他们不用去考虑自己的温饱问题,不用去想该如何在乱世中活下去。

  因为他们命好。

  他们从不知他身上的衣有多薄。

  老翁从床上下来,带着自己的砍柴的工具向山中走去。一切又从头开始。

卖炭翁作文6

  “ 哎,烧完这一批,就能凑够一整车的炭去卖了。”一位两鬓灰白肤色黝黑的老翁,用因多年烧炭黑得发亮的手抹去额头密麻的汗珠。“卖了炭,就能买点粮食,添件衣裳。还给老牛也买些粮草。”老翁守着炭窑想着,想到这就觉得很有干劲。

  夜半,大风呼啸夹着冰冷的雪。雪整整有一尺厚,老翁没有迟疑,天蒙蒙亮就赶着牛车出发了。风像刀子削着脸,老翁如无感觉一般。心里想着“天冷好啊,交了好运,可以买个好价钱了”。牛车碾着冰冻的路,牛走的战战兢兢。老翁眼中的光芒却越发炙热。“快到了,就快到了。老伙计等卖了钱请你吃顿热乎的。”老翁摸摸牛脖子说到。

  市集到了,老牛无力的“哞”的声音和老翁肚子里的“咕咕”声掩盖在城外的积雪中。老翁松下牛背上的'绳子,一人一牛随地而歇。看着热闹的人来人往,眼中充满希冀,充满了渴望。

  老翁的炭又黑又亮,不少人过来询问价钱。不久一阵喧闹,传来马蹄声。选炭的人纷纷扔掉炭,躲到了路边。市集瞬间安静,马蹄声越发的响亮。马背上穿着耀眼的黄衣的是皇宫里的宫使。个个神气十足,高高昂着脑袋,脸上复制似的模板似的笑。眼神尖狠,不用对视,就能让集市的人们噤若寒蝉。“奉**的命令,进行采购。”一句话抛入寂静的人群,人们的脑袋更低了。一个宫使更神气地将手中的文书展开。“那有一车炭,收了!”坐在马上的宫使一眼看到老翁的炭。一人跳下马,径直走过去,拉过牛绳,踢了牛一脚,“快走!”喊着将牛车赶走。“老…爷…不,**…人,我要卖了炭买些粮食的。”老翁扑上去,乞求到。“可怜可怜我,天冷了,我还要添件衣裳”老翁巴巴的望着宫使。

  “把手放开!”宫使的眼睛仿佛要扯开老翁的手。“**的命令也敢违抗吗!”另一宫使抖抖手中的文书。“炭钱嘛,”扯出一段旧的红绫往牛头上胡乱一系,“这就是炭钱!”“啊?!”老翁瞪大着眼睛,这个能换来他的粮食和衣裳吗? “放开!”宫使举起了手中的马鞭。老翁的身体在发抖,眼睛里越来越绝望。“走开!”宫使一脚,老人瘫倒在地上。炭车拉走了,老翁的希望全没了。

  老翁久久地躺在地上,雪又开始飘洒。周围的人摇摇头叹气着散了。远处一个小孩在问,“爸爸,那个爷爷怎么和上次的那个叔叔一样要一直躺在地上,不冷吗?”

卖炭翁作文7

  天沉着脸,风雪似要把那举步维艰的小身影一口吞下。他抹了把脸,搁下斧头揉了揉酸痛的手臂,刚停下来,穿林北风呼呼吹来,他一连打了好几个喷嚏。

  家里穷的揭不开锅,但凡有一点法子也不会让他这半截身子入土的老人干**壮年人干的力气活。但人总得活命,活命比什么都重要,怎样都得有活下去的念头,人要有个念头才能义无反顾地向前爬。他有一把斧子,有这一南山的木头,还将要有一车黑油锃亮的炭,这么一想,似乎也没什么可抱怨的了。这几天天亮的特别晚,鸡鸣好久后也没见着几分破晓的势头,只是淡淡的发白,灰一块,黑一块,活像他垂垂老矣的脸。大唐夜长无边,像是白天永远不会到来。

  车上满当当的炭还余着焚烧时的温度,在冰天雪地里散发出微微的热。这一车好炭,怎么说也能卖个好价钱,供上好几天的吃穿。牛吽吽的叫唤,人左倒右倒的驾着车,炭哐哐的响,停停歇歇终归是到了集市,老翁跌撞着扑到墙根,趁着喘气的夹缝,说累死我了,累死我了。

  远处传来一声两声的马啼,两匹色泽明亮的马兜兜转转停在了他面前,上面坐着的人,比太阳还刺眼。他睁眼一看,登时汗毛竖起,吓丢了半条老命,连忙起身躬身,颤抖着蹦出几个失礼,对不住,像老鼠见了猫,莫大的恐慌,可老鼠还能溜走活命,他跑不掉。

  “**有令,遣我等把你这炭买了去”黄衣裳的**把着不知什么书,轻飘飘的牵出这么句话来,他声音本就故作扭态,调子又拉的长,倒像个戏中的旦角。“愣着做甚,快走吧。”

  老翁晓得这两是什么人,也清楚其目的,但就算给他一百个胆,也只能作状妥协,千言万语化成句颤巍的好,可又想说些什么,逗号在风中瑟瑟发抖。

  “大,大人,使不得,使不得啊!”耳闻这声哀叫,**转过头来,一双丹凤眼睨着他。“这……这……”老翁又躬下身,身子低得不能再低,他那干哑的喉咙已经说不出任何话,道出先前那句早已用尽了力气。“慢慢吞吞的,老东西,我告诉你,要是**急了,你该当何罪?”那**的下手一把扯过牛绳,朝皇宫拉去,又随手扔给老翁半匹残布,说是给了钱了。

  老翁手忙脚乱的接着,下手又觉着别扭,便再夺过布绫,挂在了牛头上。

  老翁无言的伫着,望着牛头上飘飞的红纱发呆。

卖炭翁作文8

  唐朝时期,在终南山里,有一个孤独又可怜卖炭翁,每天砍完柴,就在终南山里烧。

  他每天都在山中忙碌,脸熏的跟烟灰色似的。

  老翁卖炭得了钱去干什么呢?原来只是想用这些钱买点衣服穿,吃上一顿饱饭。可怜他身上穿的衣服很少,可是他还是想让天再冷一点,使炭能卖贵一些。

  一夜醒来,他看见门外雪足够一尺厚了,老翁乐的跳起来了。他连忙驾起炭车,去城里卖炭。到了市场,牛已经累了人也饿了,老翁才在市场外面找了一个空地歇了一会。

  这时有两个骑着马的人来到老翁跟前。他们是谁呢?原来是宫里来的黄衣使者。手里拿着文书证明,高声叫道,**要用你的炭,说完把牛拉的炭车牵向北走去。一车炭重一千多斤,可是就这样被使者们抢走了。老人虽然感到很惋惜,可他却一句话也没说。

  使者把半匹红纱系在牛头上,充当炭的价值。

  你说这老翁多可怜呀!

卖炭翁作文9

  男女间的感情,可以以一种十分奇妙的方式存在或进行。成年男女,经历了生活的风霜,不像少年男女那样狂热而不计较周遭的一切。但是成年男女的感情更深邃,有时可以深邃到将情感埋在极深的心底,偶然暴露一下,又忙不迭地将之掩遮起来。掩饰的程度之好,甚至到了可以听对方叙述和异性来往的经过的程度。表面上是淡淡的,还可以有笑容,心里的酸苦,当然借着岁月的磨炼,而不会表现在脸上。

  到了这种境地,是悲还是喜,只怕连当事人也不能轻易下结论。

  狂热的恋情,有狂热恋情的可爱和壮观处,就像熊熊的火,燃烧着木柴,不但发出光和热,而且会发出“噼噼啪啪”的声响。

  但是刻意埋藏掩饰的爱,一样也是燃烧着的火,就像木柴燃烧完毕之后,赤灼的炭,不再有火焰冒起,上面甚至有了一层灰,但是炭还是灼热的,热度比火舌高蹿之时还高。而且,不到全身都成了灰烬,不会休止,即使是一层又一层,全成了白灰,内心只要仍有一点热,就仍然在燃烧。

  无声的燃烧,比有声有色的更惊心动魄。

卖炭翁作文10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妈妈带我来到了溜冰场滑冰。我们兴奋地来到了这里。

  我换**鞋子,迫不及待地想去滑,可是自己却不敢滑,我模仿着其他人的动作,本以为可以顺顺利利的滑,可是刚一抬脚,可摔倒了,我愤怒地说:“这怎么这么难学呀!我不学了!”妈妈当时走过来对我说:“做什么事情就要做仔细,要有耐心。”妈妈又对我说:“相信你自己,你是可以做到的我听了妈**话变得很有自信,有信心了。妈妈扶着我,我开始认真地学起来。妈妈一直在旁边鼓舞着我,就让我的心里很高兴。她也很高兴我于是自己滑了起来,虽然有一点慢,但是妈妈却说:“你真棒!”当我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心里像是吃了蜜一样甜。

  妈妈,我想对您说:“妈妈,您是一直鼓励着我,您对我有无微不至的关心,我都看在眼里,妈妈,我爱你,您辛苦了了!”


《卖炭翁》教学设计5篇(扩展5)

——《几倍》教学设计5篇

《几倍》教学设计1

  一、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

  师:森林里在开森林运动会,你想知道有哪些小动物来参加了运动会吗?

  出示:小兔3只

  小熊的只数是小兔的.2倍

  小猴的只数是小兔的3倍

  你知道小熊和小猴有多少只吗?

  (学生口答,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二、师生互动,探究学习。

  1、CAI出示(黄花和红花)

  2、引导观察:

  谁能说说这两种花有什么关系?或者说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发现其中的倍数关系、相差关系)

  3、着重研究“倍”

  **:你为什么说红花是黄花的3倍呢?

  A、你有什么好方法让其他人一眼就看出是3倍呢?(学生动手移一移、圈一圈)

  B、你为什么要2朵2朵地圈呢?

  C、请你填完下面的填空

  因为黄花有()朵,红花有()个2朵,所以黄花的朵数是绿花的()倍。

  D、你能不能用数学方法来算出3倍呢?

  你想过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吗?(生:就是求6里面有几个2)

  想6里面有

()个2(板书)6是2的(3)倍。

  算式6÷2=3表示什么意思?(6里面有3个2),在这道题里表示什么意思?(6是2的3倍)。师说明:倍不是单位名称,表示的是份,所以在算式6÷2=3后面不要写单位。

  2、我们班的孩子真聪明,知道了要求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几倍就是求6是2的几倍,想6里面有几个2,用6÷2=3来计算。花仙子好开心,又送来了一些花。CAI出示。8朵红花,谁能用刚刚学到的本领说说看,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几倍?

  先**想一想,再同座两个小朋友互相说说。指名说。

  3、巩固练习:10里面有()个2,10是2的()倍

  15里面有()个5,15是5的()倍

  24是8的()倍,16是4的()倍

  3、运用所学解决问题

  兔子有5只,猴子的有10只,猴子的只数是兔子的几倍?

  先让学生**发言,同学们写算式。摆小棒验证自己的猜想,教师巡视。得出结论: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求这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这种问题我们一般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除法)板书课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4、基本练习:

  (1)、唱歌的有30人,跳舞的有6人,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

  (2)、动物园

  CAI出示大象6只鹦鹉4只老虎2只猴子12只

  你能从中找出倍数关系吗?

  ()的只数是()的()倍

  三、

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现在我要来考考大家。

  思考题:

  1、CIA鸭子有12只,兔子有3只,乌龟的只数是兔子的2倍。

  (1)鸭子的只数是兔子的()倍(2)乌龟有()只,你是怎样想的?

  对比两题的不同点,找到解题的关键。

  2、篮球有8个,足球比篮球少2个,乒乓球的个数是篮球的3倍,乒乓球的个数是足球的几倍?

  3、一个菠萝的重量是一个苹果的3倍,一个苹果的重量是一个桔子的2倍,一个菠萝的重量是一个桔子的几倍?

《几倍》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1、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乘法计算及相关除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倍”以一个新的概念,是一种数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初步建立倍的概念和简单的数学模型,有助于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拓宽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与能力,培养数感,为今后学习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等相关知识奠定基础。

  2、教材为倍的认识提供了直观形象的情境图,以此引导学生认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引出“倍”的含义,然后例3是引导学生用“画一画”的方式,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为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

  教学要求:

  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含义。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倍”的概念,明白“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具体意义。

  2、通过直观演示与操作,引导学生体验数形结合的方法,建立“几个几”与“几倍”之间的联系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渗透“倍”与乘除运算的关系。

  3、通过画一画、摆一摆、说一说,丰富“倍”的表象,深化倍的认识,培养用数学语言有理有据的说明问题本质的能力。

  4、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课时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课题教材第50、51页。课型新课

  教学目标1、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意义,体验“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形成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倍”的意义,用有关“倍”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课件、小棒。

  教

  学

  过

  程教学设计个性化调整或反思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两个数之间的关系除了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和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多少的关系之外,还有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这种倍数关系,你想了解什么是“倍数”关系吗?那就好好学习今天的数学课吧!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教学例1.

  师:仔细看图,说说你从中了解到哪些信息。(课件出示情景图)

  学生可能会说:

  生1:图中有6只兔子,其中3只黑兔子和3只灰兔子。

  生2:图*有6根水萝卜,2根胡萝卜,10根白萝卜。

  ……

  师:图中的胡萝卜有2根;水萝卜有6根,也就是3个2根,这时我们就说水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课件演示对比过程)

  师:请你画一画,白萝卜的根数有几个2根,那么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几倍?在小组里讨论交流你的看法。

  学生在小组里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白萝卜有10根,每2根圈成一组,可以圈成5组,说明10里面有5个2根,所以说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5倍。

  对于解答正确、叙述条理清楚的学生给与表扬和鼓励。

  2、教学例2.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即使是同学们司空见惯的值日活动中也有数学。瞧,老师把同学们值日的场面用相机拍摄下来了,看看你从中知道了什么?(课件出示情境图)

  生:知道了擦桌椅和扫地的学生各有多少人。

  师: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几倍呢?你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跟小组同学说一说。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方法,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跟大家说一说?

  学生可能会说:

  生1:我们是用摆小棒的方法帮助解决问题的。先摆了12根小棒表示擦桌椅的12个人,又摆了4根小棒表示扫地的4个人,这样很容易看出擦桌椅的12人里面有3个4,也就是说12是4的3倍,所以说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3倍。

  生2:我们是用画图的方法帮助解决问题的。先画出某种图形表示擦桌椅的12人,然后用相同的图形画出扫地的4人,每4个图形圈成一组,可以把12人圈成3组,所以说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3倍。

  ……

  师:综合同学们的意见,我们可以说要求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几倍,就是求12里面有几个4,用除法计算,12÷4=3.

  三、总结提升。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有哪些收获?

  四、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擦桌椅●●●●●●●●●●●●12里面有几个4

  扫地○○○○12是4的3倍

  12÷4=3

  答: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3倍。

《几倍》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54-55页的例2、例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一个数内包含几个另一个数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初步把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观察、探讨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解析能力、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结合教学情境使学生受到爱国**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难点: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指导相结合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

  教具、学具:

  教具:相关教学课件。

  学具:小棒(10根或15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课件播放: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的激动人心的场面。)

  师:同学们,看到这个画面,你的心情怎么样?(高兴、自豪、激动……)让我们记住这一难忘的时刻吧!你们想不想像杨利伟叔叔那样象往遨游太空呢?(想)有志气!现在我们就用小棒摆飞机,**我们的心愿吧!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1)动手操作

  课件出示:老师摆1架飞机用了5根小棒。

  师:你们想摆飞机吗?估一估,你手中的小棒能摆几架像老师这样的飞机?

  (稍作停顿)自己动手摆摆!

  (生动手操作后汇报)

  (2)观察思考

  课件出示:两架飞机。

  师:这个同学用几根小棒摆几架飞机?他用摆小棒根数是老师的几倍?

  (集体探究“同学们用摆小棒根数是老师用摆小棒根数的2倍。)

  (3)列式计算

  师:要求同学们用摆小棒根数是老师的几倍,就是求10里面有几个5,就是求10是5的2倍。可以用除法计算,我们可以这样列式:10÷5=2。

  (重点强调:倍不是单位名称,它表示的是两个数量的一种关系,所以得数后面不要写“倍。)

  (4)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可以用除法计算。(板书完整课题)

  (5)练习

  完成54页做一做。

  2.教学例3

  (1)课件出示例3主题图。

  师:为了欢迎航天英雄杨利伟到学校做报告,这些小朋友正在排练节目呢!瞧,他们多么认真啊!从图上,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唱歌的有35人,跳舞的有7人,欣赏的有5人。)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进行解答吗?

  先让学生**思考,再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后列式解答。师巡视,重点指导学生写单位名称的情况。

  (2)集体交流后,小组**发言。

  三、反馈练习,应用拓展

  1. 课件出示“神五”杨利伟相片。

  (1)信息站:你会提哪些数学问题?

  (课件出示数据一):

  神州飞船的高大约是9米 教室的高大约室3米

  (课件出示数据二):

  飞船舱内面积约是6*方米 教室的面积大约是54*方米

  (课件出示数据三):

  一件宇航服重约10千克 小明的书包约重2千克

  (2)小组交流探讨。

  (3)学生汇报。

  重点让学生讲出用除法计算的理由。

  2. 55页做一做。

  (1)课件出示“做一做”图片。

  师:从图上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踢球的有18人,跑步有9人,练武的有3人。)同学们,根据这些信息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你会解决吗?

  (2)学生提出问题并口头列式解答。

  四、总结评价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那些?评一评,这节课你的表现得怎么样?你觉得谁表现得最好?为什么?

  五、思维拓展

  开放题:第一行画6个三角形,第二行画圆,使他们之间存在倍数关系。

  六、课外延伸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事物存在着倍数关系,下课后同学们在自己身边找一找存在倍数关系的事物,再跟老师同学们、爸爸妈妈说一说,好吗?

  板书设计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 用除法计算

  例2: 10÷5=2 例3:35÷7=5

  15÷5=3

《几倍》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能借助线段图,来加深学生对倍概念的认识,运用乘法解决“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能正确区分倍的问题中两种类型,培养学生应用概念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几何直观,渗透模型思想。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合作交流、语言表达、严谨审题等能力,注重几何直观的作用,通过多种直观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并为学生提供参与几何直观活动的机会,积累用图示学习数学的经验。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这一学习内容,对于三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而言,还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知识。尽管孩子对倍的概念有了一定的基础,知道“1份量”(标准量)和“比较量”的关系,但这些数学语言远没有“几个几”容易理解。教学中要设计了丰富的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才能逐步从旧知识的巩固转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只有需要把研究“对象”抽象成为“图形”,再把“对象之间的关系”转化成为“图形之间的关系”,这样就把研究的问题为“图形的数量或位置关系”的问题,进而进行思考分析。便于学生在比较和抽象中构建解决此类问题的数学模型。通过让学生学习画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理解题意的方法,使学生明确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用乘法计算。在学生初步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的教学上,为了降低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难度,选用的数量尽可能小些,并且尽可能让学生利用学具摆一摆,通过直观形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再结合以前所学生的知识,从而找出正确的解决方法,从而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索“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和“倍”数量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利用学过的“求几个几”的方法解决新问题,实现知识的迁移。

  四、教学准备

  课件、练习卡

  五、教学过程

  (一)疏通概念,激活原知

  1.复习旧知

  (1)看图列算式

  ①

  算式:

  ②

  第一行

  第二行

  第二行是第一行的多少倍?

  算式:

  2.变式运用

  (2)说一说填一填

  ①6个5是( ),2个7是()。

  ②5×8=(),其中,()是8的()倍,()又是5的()倍.

  ③

  的价钱是的()倍。

  【设计意图】将倍的知识的系统性和知识的后续性进行连接,为新课的学习找到着眼点,通过直观图示对乘法意义和倍的关系进行回顾,唤起学生的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找准探究的“起始点”。

  (二)迁移理解,建构新知

  1.情景引入,分析信息,理解题意

  师:每位同学都有购物的经历,在购物中有许多的数学问题,下面这位同学在购物时遇到什么数学问题呢?

  课件出示主题图。

  (1)阅读与理解

  师:你发现了哪些信息?

  板书信息:军旗的价钱是8元,象棋的价钱是军旗的4倍。

  问题:象棋的价钱是多少?

  课件出示图片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事物引入新课,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使学生知道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借助课件让学生经历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符合学生认知特点,也为新知识的引入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2)分析与解答。

  ①尝试解答

  可能会有学生答出:象棋的价钱是32元,也能说出算式:8×4=32

  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怎样验证他的解答是否正确?

  ②尝试画图表示数量关系

  师:我们知道两种价钱的数量的关系,如果能像刚才的复习题中的图示表示,就能看得更明白了。

  学生讨论:怎样简洁、清晰地表示这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可以用线段图的长度表示军旗和象棋的数量关系。

  教师说明线段图中需要用线段的长来表示具体的数量,而且图中线段的长短关系要符合题目的数量关系。

  让学生尝试在草稿纸上画图分析,画完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自己画法。

  ③语言表述,汇报交流。(*台展示。)

  ④分析研究,讨论画线段图的方法

  先画一条线段表示军旗的价钱(8元),再根据“象棋是军旗的4倍”,连续画出4段大约与第一条线段同样长的线段来表示象棋的价钱。

  师要追问:为什么把军旗的数量用较短的线段表示?怎么看出哪条线段表示是军旗?怎样清晰看出象棋是军棋的4倍呢?问题怎样在线段图表示出来?

  师生小结:图的前端文字说明,1份量(标准量)画短些,“比较量”是“标准量”的几倍就画几段。每段的长度尽量一致,上下图形做到一一对应。

  ⑤演示画线段图的过程,让学生在比较分析中完善自己的线段图。

  课件陆续出示线段图的各部分。

  ⑥理解线段图,分析题意,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引导学生从图中看出:要想知道“象棋的价钱,就是求4个8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8×4=32(元)

  让学生结合线段图说算式的意义。

  板书:求8的4倍是多少求4个8是多少8×4=32(元)

  【设计意图】线段图虽然是用几何线段直观表示出数量关系,但对第一次接触的学生来说却是抽象的。在分析讨论中让学生感受到线段图的简洁明晰,逐步引导可以画形象的实物图,也可以画抽象的线段图,并让学生慢慢过渡到画线段图。对于画线段图的方法需要加强指导,而且要注意把握好教学要求。

  (3)回顾与反思。

  你算的一定是正确的吗?你是怎么想的?

  课件出示图片。

  说明检验方法,可以用除法进行检验。补充答语,引导学生养成完整答题的习惯,体现数学规范性和完整性。

  (4)变式练习,运用策略

  ①

  的价钱是多少元?

  学生尝试列式解答,汇报交流,师板书。

  板书:求9的3倍是多少求3个9是多少9×3=27(元)

  师:体育商店还有许多物品,你还看到什么?

  ②课件出示信息:毽子的价格是5元,跳绳的价格是毽子的3倍。

  师:你能画线段表示两个数量关系吗?并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跳绳多少元?)

  请学生尝试画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并解答出来。

  同桌互相交流线段图画法,全班反馈。教师板书。

  板书:求5的3倍是多少求3个5是多少5×3=15(元)

  (5)概括比较抽象模型

  比较8×4=32,9×3=27,5×3=15几个算式之间的异同点。进一步思辨“为什么都用乘法计算”的本质所在。

  在比较和思辨中逐渐清晰两种量的关系,加深对“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问题解决中,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联系乘法的含义,理解用乘法计算的道理。

  板书: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几个几是多少

  1份量(标准量)×倍数=比较量

  【设计意图】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建模过程是本课的难点,从以上层层推进的环节中,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借助线段图的分析理解,在比较、归纳中逐步抽象出这一模型。这个过程不仅清晰地让学生体会了分析实际问题的基本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和应用意识。

  (三)综合应用,提升能力

  1.巩固应用提升能力

  (1)练习十一第5题(课件出示)

  让学生**完成,交流汇报时,着重让学生说出“7×3=21”算式的意义。“为什么乘3?”

  (2)练习十一第6题(课件出示)

  ①读懂信息,运用策略,解释过程。

  ②同伴互助,深化理解

  【设计意图】两道练习设计突出思维渐进性。第一题让学生会看示意图和线段图结合的图示,提高自己的审题、读图能力,逐步学会看和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培养几何直观;第二题在同一题型中让学生完整叙述关于倍的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

  2.沟通联系,拓展延伸

  练习十一第7题(课件出示)

  ①情境创设:课件呈现第7题的情境图,先出现信息和问题:王*只踢了3个,李芳踢了18个。

  ②问题(1)李芳踢得个数是王*的几倍?让学生**列式解答,18÷6=3。说出算式的意义。

  师追问:谁的个数是标准量?

  问题(2)刘梅踢得个数是王*的2倍。刘梅踢了多少个?

  ③分析问题:谁的个数是标准量,如何表示刘梅和王*的关系?。

  ④画线段图分析:

  学生尝试列式解答,汇报交流,师板书。

  3×2=6(个)

  ⑤比较:问题a.李芳踢得个数是王*的几倍?列式:18÷6=3。

  b.刘梅踢得个数是王*的2倍。刘梅踢了多少个?3×2=6。

  师:这两个问题中都与倍的知识有关,一个用除法计算,一个用乘法计算,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讨论,汇报交流

  师生小结:在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问题时,就是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几,用除法计算;在解决”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列除法算式解决这类问题方法虽然不困难,但仍然需要大量具体事例进行比较、思辨、建模,感知知识形成的过程,逐步内化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变式练习中,不断引发认知冲突,刺激审题的严谨度。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直观到分析推理,遵循学生认知规律,通过实物表征、操作表征、语言表征、图形表征到符号化的算式表征,探究解决问题的本质。

  (四)灵活运用,拓展延伸

  1.看图列算式。

  (1)的数量是的多少倍?

  (2)有多少个?

  2.说一说。

  (1)第一行画2个☆,第二行画的△个数是☆的6倍,第二行该画()个△ 。

  (2)第一行画15个☆,第一行画的☆个数是△的3倍,第二行该画()个△ 。

  3.练习十一第9题(课件出示)

  (1)学生尝试**完成。

  (2)汇报交流集体分析。

  【设计意图】通过有层次的练习,把新旧知识间的进行无缝连接,通过直观图示看、抽象文字理解和生活中情境,让学生在直观理解基础上,对倍的知识问题模型的建构更加清晰化。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与问题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将所学知识巩固提高的目的,体现数学应用价值,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五)课堂回顾总结提升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能举例说说吗?

《几倍》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关系。

  2、让学生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让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经历转化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铺垫新知。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上一节数学课。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先来复习一下以前我们学过的知识,首先看这个问题。

  (1)蓝气球有6个,红气球的个数是蓝气球的5倍。红气球有多少个?

  师:**读题,谁来解决?

  生:6×5=30(个)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6的5倍也就是5个6,所以用6×5=30(个)。

  师:同学们看,这里的5倍也就是5个,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也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所以我们用乘法来计算。

  2、15个小朋友在做游戏,每5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

  师:**读题,谁来解决?

  生:15÷5=3(组)

  师:怎么想的?

  生:15人,每5人一组,15里面有3个5,所以15÷5=3。

  师:这道题实际上是把15个小朋友按每5个人一组*均分,15里面有几个5,也就是几组,像这样有关*均分的问题我们用除法。

  师:对已经学过的知识同学们掌握得非常好,在以前知识的基础上我们今天继续来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1、课件出示“小红摆飞机”的情况。

  师:看,小红在干什么?数一数,她是怎么摆的?

  生:小红摆了一架飞机,用了5根小棒。

  师:小红用了5根小棒(板书5根),摆出了一架飞机,小棒数就是1个5。(板书1个5)

  2、课件出示“小红和小丽摆飞机”的情况。

  师:接着看,小丽又是怎样摆的?(谁还有补充?)

  生:小丽用10根小棒,摆出了2架飞机。

  师:她用的小棒根数就是几个5?

  生:2个5。(板书:10根2个5根)

  师:小红用了5根小棒,小丽用了10根,10里面有2个5,我们就可以说10是5的2倍,小丽用的小棒根数是小红的2倍。(板书:10是5的2倍)谁能像老师这样把结论完整地说一说?没关系,老师引着你说。(找两名同学说)来,我们一起说。

  师:都会说了吗?好,再来看图。

  3、课件出示“小红和小强摆飞机”的情况。

  师:小强又是怎么摆的?

  生:小强用了15根小棒,摆了3架飞机。

  师:小强有一个问题想请大家来解决,他用的小棒的根数是小红的几倍呢?有同学一下子就想出来了,别着急,只说出结果还不行,还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师:谁来说?

  预设:

  情况一:

  生:小红用了5根,小强用了15根,15根里面有3个5,15是5的3倍,所以小强用的小棒的根数是小红的3倍。

  师:挺好,你是结合我们刚才的学习来思考的。

  情况二:

  生:15÷5=3,小强用的小棒的根数是小红的3倍。

  师:你为什么这样列式?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小强有15根小棒,每5根一架,可以分成3架。

  师:你这样解释,实际上求的是可以摆3架。不过能摆3架,就说明15里面有3个5,15是5的3倍。

  师:这里的“5”指的是谁?你能到前面来指一指吗?(生指小红的飞机)

  师:同意吗?对了,要求小强用的小棒根数是小红的几倍,列算式时是以小红的根数作为标准,看看小强的15根里面有几个小红这样的5根,就是小红根数的几倍。解决这类问题得到的是几倍,不写单位名称。

  师:来看图,指着小红,这是几架飞机,指着小强,这是几架飞机,不数根数,只看架数,小强摆的架数是小红的几倍?刚才求的是根数和根数之间的关系,现在我们求的是架数和架数之间的关系。

  师:回过头来我们看这个问题,小丽用的根数是小红的几倍,谁能快速列出算式?10÷5=2,10里面有2个5,10是5的2倍。

  4、求“老师的小棒根数是小红的几倍”

  师:如果老师手里有20根小棒,我的小棒的根数是小红的几倍?谁能完整地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20÷5=4,老师的小棒根数是小红的4倍。我是这样想的:20根里面有4个5,20是5的4倍。

  师:说得真完整,谁能像他这样再完整地说一说?

  师:大家观察一下,今天我们求的都是什么样的问题?

  生: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师板贴)

  师:一起来读一读。解决这样的问题就是看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来解决。

  三、应用“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1、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藏着许多关于这样的问题呢,想去看看吗?春天到了,我们学校**同学们去公园春游。这是我们春游的路线图,看看路线图,我们要经过哪些地方。每到一处都藏着数学问题,等着你们去解决,你们想去吗?来,我们出发吧!

  问题1:儿童票每张8元,**票每张16元,每张**票的价钱是儿童票的几倍?

  师:谁来说说题意?

  师:怎么算?(口答)怎么想的?

  师:同学们进入公园,来到了演艺中心的会场,看到少年宫的小朋友们正在表演歌舞,大家兴奋地走到跟前。

  问题2:唱歌的有35人,跳舞的有7人,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

  师:谁来说说题意?

  师:仔细观察,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师:看完演出,同学们继续往前走,来到了公园里的游乐场。从图上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问题3:请选择你需要的数学信息提出有关于求倍数的问题并列出算式。

  师:同桌互相说一说。

  师:我们来玩一个你问我答的游戏,谁来**?你想找谁回答?她答对了吗?你问问他,他是怎么想的?

  师:同学们在游乐场里玩得特别开心,最后来到了百花园赏花。

  问题4:公园的花坛里摆了4行月季花,每行9盆。还摆了6盆牡丹花,月季花的盆数是牡丹花的几倍?

  师:这个问题有点复杂,你们要仔细思考,把算式写在练习本上。

  师:这是一道两步计算的问题,以后遇到这样的问题,要弄清题意,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问题5:

  师:再来看路线图,你能不能根据路线图上这三段长度提出一道两步计算的有关于求倍数的问题?

  四:全课

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这样问题,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你们出色的表现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谢谢同学们,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小红5根1个5

  小丽10根2个510是5的2倍10÷5=2

  小强15根3个515是5的3倍15÷5=3

  老师20根4个520是5的4倍20÷5=4


《卖炭翁》教学设计5篇(扩展6)

——《推敲》教学设计5篇

《推敲》教学设计1

  教学要求:

  1、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

  2、学习贾岛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3、能根据课文讲演这个故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推敲》一课。谁能用文中的一句话告诉我什么叫推敲?(出示)同学们细细揣摩一下这两个字(在意思上或结构上)有什么特点?(都是动词、意思相近)你能做一下这个动作吗?那么两个表示动作的词合在一起怎么就是“斟酌文字”的意思了呢?这里面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穿越时空,去一千多年前的唐朝看一看吧。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出示图画,说说图意。

  师:宁静的夜晚,一轮明月挂在空中。贾岛来到友人家门前,轻轻叩响了朋友家的门,敲门声惊醒了正在树上沉睡的小鸟。这景色多美啊!读读课文,看看哪句话是描写这幅图的。(用“—”画出来)出示: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

  师范读:这儿的环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觉?(宁静、美好)你能读出这样的感觉来吗?指导朗读这句话。齐读。

  这么美好的环境是谁住的?贾岛为什么要来这儿呢?轻声读第二小节。思考。

  2、生:贾岛和李凝是好朋友。贾岛来拜访李凝。(讲解:拜访)这里的拜访换个词怎么说?还能从哪些词看出来他俩关系非常要好?

  从“沿着山路、找了好久、才”等这些地方可以看出,贾岛费了那么大的周折也要去看他,说明他们的友情非常深厚。指导感情朗读。

  3、师:可是贾岛月夜访友,却没有见着。而美好的情境却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即兴写了一首诗《题李凝幽居》,并把它留了下来。(指名读)

  4、小结:贾岛深夜访友,留诗相赠。这是故事的发生。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出示图片:图上画了谁,正在干什么?

  (贾岛骑着毛驴,一副思考的样子,只见他右手拉着缰绳,左手正做着“推”的动作,看上去很可笑)可配上动作表演。书上是怎么说的?

  2、出示:“贾岛骑着毛驴进了长安城。”“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

  (1)比较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句话好,好在哪里。(第2句比第1句多了“一边...一边...”和“不知不觉”,把贾岛斟酌字句时的那种认真、专注、投入的样子形象地写出来了)

  贾岛如此专注,我们还能用那些词来形容?(全神贯注、专心致志、聚精会神)

  (2)指导朗读第2句。(要把贾岛此时那样如痴如醉的样子读出来)可配上动作。如果你是***上的行人,看到他骑在毛驴上“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你会怎样想?怎样说?指名学生畅说。(神经病,真奇怪、疯子)

  3、师:贾岛骑着毛驴到底想什么呢这么入神?请读一读描写贾岛所想的句子,可以看出贾岛的创作态度怎样?(贾岛创作态度认真严肃、锲而不舍)(讲解:即兴)文中贾岛写诗就是即景生情、由感而发的。齐读。

  4、师:这一自然段主要讲贾岛反复斟酌“推敲“二字,难以定夺。这是故事的发展。(板书:斟酌“推敲”,难以定夺)

  四、学习四至七自然段

  1、过渡:贾岛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十分投入,已经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以致韩愈的仪仗队“迎面而来”时,行人在纷纷避让,而贾岛却浑然不知,最终闯进了仪仗队。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韩愈是唐代的监察御史(相当于现代纪检部专门负责反**的),是个很大的官,而贾岛是个因家境贫寒而出家的和尚,身份悬殊如此之大!因此韩愈会怎样?贾岛的态度又怎样?自读课文4—6,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

  2、出示对话。

  (1)指导朗读韩愈和贾岛的对话。韩愈的话用责问、生气的语气,贾岛的话用诚恳的、请求原谅的语气读。

  (2)**练读,分角色表演朗读。

  3、师:贾岛误闯仪仗,恳请宽恕。这是故事的XX。

  4、(1)出示:接着,贾岛就把自己写诗的事告诉了韩愈,并说自己正在犹豫不决,不知道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想象练说:贾岛是怎样对韩大人说的?(生**畅说。)韩愈也是一名的诗人,便很有兴致的思索起来??

  (2)师:同学们,韩大人正在思考呢,那我们也来帮帮贾岛,到底用哪个字好?为什么?(我们的韩大人跟你想得一样。)呵呵,你跟韩愈想得一样,看来你一点也不比我们的大诗人韩愈差啊!

  (3)出示:“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再说,用‘敲’字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响亮些。”(讲解:宁静)

  5、看到这句话,大家有没有想起前文哪句话?(齐读:“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

  6、“宁静“一词正好符合那样的意境!!贾岛听了韩愈的话,心中的疑问解答了。(板书:韩愈解疑)贾岛有什么反应?(贾岛点头)

  7、小结:韩愈认为用“敲”字好,贾岛表示赞同。这是故事的结局。后来,这首诗中的“推”就改成了“敲”。(师点击“推”,改成“敲”。)当然,贾岛严肃认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的创作态度也给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的故事也随着“推敲”流传至今。齐读与“推敲”有关的这首诗吧!

  五、指导讲故事

  1、师:这篇课文也是一则有趣的故事,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XX、结局讲述了唐朝诗人贾岛与韩愈一起斟酌诗句中用词的事,表现了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你能将这个有趣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吗?

  2、学生**练讲:

  (1)可看图想象练讲。

  (2)可根据板书提示练讲。

  (3)可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后练讲。

  3、指名讲

  师:讲故事不同于复述课文,它不仅需要流利的表达,还需要有丰富的表情、夸张的动作和抑扬顿挫的语调,希望你们在这方面能朝这个方向争取进步!!

  六、延伸拓展

  1、读小故事《妙用“绿”字绘春色》,师:学习了《推敲》和这则小故事,你有什么想法吗?

  2、有一位同学正在推敲自己作文中的字眼儿,让我们给他提些意见好吗?(出示:一阵风吹来,湖面(荡、漾)起了绿色的波纹)

  七、布置作业

  1、朗读背诵《题李凝幽居》这首诗。

  2、课后把这个千古流传的故事讲给家长或者朋友听。

  3、搜集有关古人写诗、作文时推敲文字的故事。

  4、小练笔:过了一段时间后,贾岛遇到了他的朋友李凝,把这次的奇遇告诉李凝。

  附板书设计:

  推敲发生:深夜访友,留诗相赠;发展:斟酌“推敲”,难以定夺;XX:误闯仪仗,恳请宽恕;结局:韩愈解疑,贾岛点头

《推敲》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知道故事内容,理解“推敲”的含义。

  4、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

精神。

  教学设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求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教学本

篇课文,我重点**、引导学生在自读中自悟自得,在自读中发现问题,并在合作探究中解决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因此,学生在自读中初步了解课文后,我又让他们在自读中找出重点语句,然后指导他们有感情地朗读,促使他们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加深感悟,最终有效地达成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教材简析

  《推敲》这

篇课文讲的是唐朝著名诗人贾岛与韩愈一起斟酌诗句中用词的故事,表现了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

精神。学习这

篇课文,学生不仅能感受到故事的动人有趣,而且能从中获取诸多有益的启示,比如:成功来之不易,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创作态度要认真严肃等等。

  教学重难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贾岛斟酌用字时的如痴如醉,体会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

精神。

  教学方法

  1、以读促悟法。2、表演体验法。3、谈话启发法。

  教具准备多**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简练地说出课文主要讲什么内容。

  4、初步感知贾岛斟酌诗句用字的认真严肃。

  教学重点能读通课文,大概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知贾岛斟酌诗句用字的认真严肃。

  教学难点初步感知贾岛斟酌诗句用字的认真严肃。

  教学方法教具准备

  生字幻灯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我们的汉字在表情达意上可真有趣!比如,“矛”和“盾”,分别是古代的一种兵器,连举合成一个词——“矛盾”,就不是矛和盾的意思了,而是比喻语言或行为前后抵触。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推”是什么?(板书:推)大家比划比划。“敲”是什么?(板书:敲)大家也比划比划。这两个字合成“推敲”,这个词不再是那两个动作了,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它有什么由来呢?让我们从第9课《推敲》这

篇课文里寻找答案(板书:9)……

  [设计意图:由趣例引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

  (1)提出要求:

  借助字典等工具书自学生字词,将不懂的字词圈出来向同学请教,大家合作互助;读顺课文。

  (2)学生自学。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

  2、检查自学效果。

  (1)认读生字词。

  出示词语,指名读,其他学生或教师纠正字音

  (2)指导书写生字。

  (3)学生接龙朗读课文。

  学生互评,教师点拨,注意指导长句的停顿。

  (4)学生把不理解的词语提出来,大家互助把词语弄懂(教师随机点拨)。

  3、再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情,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说说自己的初步感受。

  4、理清课文脉络。

  留诗——斟酌——冲撞——改诗

  (发生)——(发展)——(**)——(结局)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读读,说说读后知道了些什么。

  2、简介贾岛。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贾岛的一些情况有所了解,以便在下一步精读课文时深刻理解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

  四、作业

  1、听写生字词。

  2、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抓住关键词句深入理解贾岛斟酌用字时的专注,能说出“推敲”的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

精神。

  教学重难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深入理解贾岛斟酌用字时的专注,理解“推敲”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教具准备

  多**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回顾: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我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什么?

  2、随机导入。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读悟第二自然段。

  1、**朗读,再说说自己从文中知道了些什么,理由是什么;有什么疑惑就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2、学生汇报。

  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和疑问进行梳理,引导学生抓住重点交流、探究。

  (由“他沿着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看出李凝居住的地方偏僻;由“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知道李凝居住的地方特别幽静;由“拜访”“找了好久”等知道贾岛与李凝的友谊非同一般。)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读自悟,体会贾岛创作《题李凝幽居》的意境;培养学生的质疑和探究能力。]

  (二)读悟第三、四自然段。

  1、(课件出示课文题目左侧的插图)仔细观察,说说图上表现的事情。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默读,小声读,都行),边读边想,找出描写贾岛斟酌用字时如痴如醉的词句。

  (1)学生汇报自己画出的词句,说说自己画的理由,并试着读

出自己体会到的感情,大家

评价。

  (2)教师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关键语句,引导学生透过关键词语体会感情、意境。

  注意品味以下句子:

  ①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

  ②贾岛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竟然闯进了仪仗队中。

  a.抓住“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不觉”“比比划划”“竟然”等词语体会贾岛斟酌诗句用字时的入迷;指导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

  b.演一演以上两个句子所描写的情节。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准确抓住关键词语品味课文的能力;以读促悟,以演促悟,让学生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加深领悟,在角色表演中深刻体验。]

  3、从“大街上的人看到他这个样子,都感到十分好笑。”“行人、车辆都纷纷避让”体会贾岛斟酌字眼儿的入迷。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侧面描写中体会贾岛斟酌字眼儿的入迷,感受“烘云托月”写法的妙处。]

  (三)读悟第五、六、七自然段。

  1、指名分角色朗读贾岛和韩愈的对话,注意读出感情。其他同学评一评,说说自己的见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中体会贾岛的真诚态度,从他的真诚中侧面体会他闯进仪仗队是因为斟酌字眼儿太入迷了。]

  2、朗读第七自然段,想一想,说一说:贾岛说明原委、诚心请求宽恕后,韩愈和他会有些什么对话?

  [设计意图:从学生关于贾岛和韩愈对话的想象中,检查他们是否领悟到韩愈不但原谅了贾岛而且还和贾岛一起斟酌;培养学生的想想能力和说话能力。]

  3、说说韩愈建议用“敲”字的理由。

  (四)读悟第八自然段。

  1、朗读,在说说自己从这一段中知道了什么。(“推敲”就是写诗和

作文时斟酌文字。)

  (五)说说自己学习课文后有什么感受。

  三、拓展延伸。

  1、出示古诗《泊船瓜洲》,学生读后说说“春风又()江南岸”中的括号里可以填上那些字,用哪个字最好。

  2、课后搜集名人写文章“推敲”的故事,并和同学交流、分享搜集成果。

  [设计意图:拓展学习空间,用《泊船瓜洲》作者斟酌用字的事例作补充教学,让学生课后搜集关于写文章“推敲”的故事,使学生多次感受推敲的好处,强化学生写文章反复斟酌用字的意识。]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讲讲《推敲》的故事。

  2、能斟酌“拜访”与“访问”、“即兴”与“即时”、“宁静”与“安静”的用法,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

  3、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

精神。

  教学重难点能用自己的话讲讲《推敲》的故事;能斟酌“拜访”与“访问”、“即兴”与“即时”、“宁静”与“安静”的用法,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

  教具准备多**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导学。

  (一)讲讲故事。

  1、朗读课文,再次感受故事内容。

  2、试着按“留诗——斟酌——冲撞——改诗”的思路把故事讲给同桌听。

  3、指名讲故事,大家评议。尽量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讲,如有困难,教师用课件出示提纲给予帮助。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讲故事中培养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在评议中培养欣赏能力和

评价能力。]

  (二)推敲词语。

  1、课件出示:

  下面句子中带点的词语能换成括号里的词语吗?为什么?

  (1)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访问)一个叫李凝的朋友。

  (2)半路上,他想起昨夜即兴(即时)写成的那首小诗……

  (3)再说,用“敲”字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安静),读起来也响亮些。

  2、逐句斟酌。

  (1)反复换词朗读,在朗读中比较,在朗读比较中领悟。

  (2)学生说说自己的见解。教师随机梳理、引导。

  3、

小结:推敲,能使我们在

写作文时用词更准确,所以,*时

写作文我们也要像刚才那样反复推敲用词。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比较式朗读中有所感悟,提高品词析句的能力,培养推敲词句的习惯。]

《推敲》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诵读、讲授、谈话、想象、演示、创造性作业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贾岛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推敲”的含义。复述故事。

  三、教学准备:

  PPT课件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出示诗句,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首古诗(课件出示:《泊船瓜洲》)还记得这首诗吗?这首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家喻户晓,我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指名读)大家知道这首诗中的哪一个字是王安石反复斟酌后才决定的吗?对,就是绿字,一个绿字使“春风又绿江南岸”成为文学史上的名句,王安石千锤百炼炼字炼意,也成为文学史上的佳话。请同学们有感情的再把这首千古名诗一起读一遍吧!(课件播放齐读录音)

  2、看图画,猜诗句

  接下来老师再请大家欣赏一幅图画,这幅画也和一首诗有关。请大家看图画,猜诗句。(课件出示图画。)师描述:请看,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一个和尚的敲门声打破了夜的静寂,惊醒了栖息在池边树上的小鸟。这是哪句诗所描绘的情景呢?对,这便是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所描绘的情景。

  (课件出示诗句)

  请大家读读这句诗,注意读准字音。那你们知道这首诗出自哪首古诗中吗?对,这句诗出自唐代的贾岛的《题李凝幽居》。

  贾岛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呢?请**给我们介绍一下吧。(课件播放)老师搜集到了贾岛的一些著作。接下来请大家欣赏,首先来欣赏他的**作《寻隐者不遇》,接下来欣赏《赴长江道中》,还有他的《剑客》《**》。

  在贾岛众多出色的作品中,这首《题李凝幽居》最具有**性。请大家一起再来欣赏这首古诗

  (课件出示古诗朗诵)

  古诗的意境多美啊。同学们,我们以前学习古诗时说过学好一首古诗必须要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你们知道这首古诗是贾岛在什么情况下创作出来的吗?请大家看下面一段资料来了解吧!

  (课件出示文字和朗读读音)

  原来这首千古名诗是这样得来的。请同学们自己轻声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读准每一句诗。

  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这首诗是贾岛最有名的**作吗?让老师来告诉大家吧,贾岛为了斟酌诗句中的“敲”字,至今还流传着一个感人的故事哩!想不想知道当时都发生了什么呢,一起来欣赏视频吧。

  (课件播放故事视频)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文章的题目就是“推敲”。

  (课件出示板书:推敲)让我们来看看文中是怎么描写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自学生字。请大家**朗读课文,如果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该怎么办呢?对,我们可以采取联系上下文、查找工具书、向别人请教等方法自学,现在请大家开始**朗读课文吧。

  (课件播放**朗读录音)

  大家读好了吗?现在老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自学效果。

  (课件出示生词)请大家读一读这些词语,看谁读的又快又准!请你们和同桌再来互相读一读这几个词语吧,大家读得可真认真,请冬冬带着大家齐读一遍这些词语。(课件播放冬冬读词)你们读的真棒啊!请你们来理解一下这几个词语的含义。(课件出示词语,边出示词语边出示含义)

  2、了解作者

  文章中还出现了一个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他就是韩愈。请冬冬给我们把她搜集到的韩愈的资料介绍给大家。(课件出示,简介韩愈)老师还搜集到了一些韩愈的名言和古诗、著作,请大家欣赏。(课件播放)看了这些,我想同学们对韩愈这位大文学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通过刚才的检查和学习,我相信同学们的自学能力又有所提高了。

  (三)再读课文,了解过程

  现在我请我们的学习伙伴冬冬**合作给我们把这篇课文读一遍,大家要认真听啊!边听边思考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那么这篇文章讲了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呢?(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课文第一自然段就告诉我们了发生在唐朝。那么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呢,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2至9自然段,完成下边的填空。(课件出示)

  (课件出示图画)

  请大家看,图上是谁?在干什么呢?请你用自己的话形容一下。有的同学说了贾岛骑着毛驴,一副思考的样子,请大家再想一想:贾岛骑着毛驴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看看文章中哪些语句是描写这幅图的,用“——”画出来。

  (课件出示第二段)。那么这一段中都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贾岛在认真专注的思索呢?

  (课件播放学生录音)。同学们说的真好,这一段从神态、语言、动作上对贾岛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把一个鲜活的人物展现在我们眼前,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描写人物的习作中也能学会抓住动作、神态、语言等各方面来描写,这样就会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现在请大家带着自己的体会抓住重点词语来朗读这一段吧。(课件播放读书录音)听了大家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骑着毛驴认真思索的贾岛。那么,这一段告诉我们这时候贾岛当时正在反复斟酌。(课件出示板书)

  就在他冥思苦想、反复斟酌的时候,韩愈的队伍“迎面而来”,路上行人纷纷避让,而贾岛却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完全沉浸在创作之中,对韩愈的到来浑然不知,不觉闯进了队伍里。这时候的大名鼎鼎的韩愈有什么反应,他和贾岛分别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朗读课文3至8自然段,想想事情的经过,并体会他们说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

  有的同学说了韩愈的话用责问的语气,贾岛的话用诚恳的、请求原谅的语气读。和老师一起分角色来朗读他们的对话吧。老师读韩愈的话,你们读贾岛的话。(课件出示3——8段,分角色朗读录音)

  读的真不错,通过朗读,我们知道了韩愈最后决定用“敲”字。那你们知道韩愈为什么最后决定要用“敲”这个字,而不是“推”呢?请同学们讨论讨论,可能会有那些理由。

  (课件播放理由)说得真不错,你们想不想知道韩愈当时是怎么说的呢,老师找到了韩愈的一番解释,让我们来看一看。课件出示(韩愈原话)

  那么我们刚才学习的这一部分讲的就是(课件出示板书—韩愈解疑)

  那么贾岛听了韩愈的解释,有什么反应呢?文章最后一段向我们讲述了故事的结局。(课件出示最后一段。并相机出示板书—确定用“敲”)请大家齐读一遍。

  让我们再来欣赏这首《题李凝幽居》,体会韩愈的用词巧妙吧。欣赏了这首诗,请大家再来齐读一遍。

  同学们,读完了这个有趣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推敲”这个词语的由来。什么叫“推敲”呢?(课件出示词语含义)学习了这篇课文以后,你对文章中的两个主人公有什么看法呢?他们都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大家和同桌讨论讨论吧。我请一位同学说说。(课件播放录音)是啊,他们俩都是善于思考,认真求学的大文学家,希望同学们要多学习他们的精神。

  下边,让我们也当一次小诗人,来对下边的一些文字进行推敲一番。(课件出示句子)

  (四)总结全文,扩展延伸

《推敲》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知道故事内容,理解“推敲”的含义。

  4、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

精神。

  教学设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求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教学本

篇课文,我重点**、引导学生在自读中自悟自得,在自读中发现问题,并在合作探究中解决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因此,学生在自读中初步了解课文后,我又让他们在自读中找出重点语句,然后指导他们有感情地朗读,促使他们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加深感悟,最终有效地达成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教材简析

  《推敲》这

篇课文讲的是唐朝著名诗人贾岛与韩愈一起斟酌诗句中用词的故事,表现了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

精神。学习这

篇课文,学生不仅能感受到故事的动人有趣,而且能从中获取诸多有益的启示,比如:成功来之不易,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创作态度要认真严肃等等。

  教学重难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贾岛斟酌用字时的如痴如醉,体会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

精神。

  教学方法

  1、以读促悟法。2、表演体验法。3、谈话启发法。

  教具准备多**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简练地说出课文主要讲什么内容。

  4、初步感知贾岛斟酌诗句用字的认真严肃。

  教学重点能读通课文,大概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知贾岛斟酌诗句用字的认真严肃。

  教学难点初步感知贾岛斟酌诗句用字的认真严肃。

  教学方法教具准备

  生字幻灯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我们的汉字在表情达意上可真有趣!比如,“矛”和“盾”,分别是古代的一种兵器,连举合成一个词——“矛盾”,就不是矛和盾的意思了,而是比喻语言或行为前后抵触。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推”是什么?(板书:推)大家比划比划。“敲”是什么?(板书:敲)大家也比划比划。这两个字合成“推敲”,这个词不再是那两个动作了,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它有什么由来呢?让我们从第9课《推敲》这

篇课文里寻找答案(板书:9)……

  [设计意图:由趣例引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

  (1)提出要求:

  借助字典等工具书自学生字词,将不懂的字词圈出来向同学请教,大家合作互助;读顺课文。

  (2)学生自学。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

  2、检查自学效果。

  (1)认读生字词。

  出示词语,指名读,其他学生或教师纠正字音

  (2)指导书写生字。

  (3)学生接龙朗读课文。

  学生互评,教师点拨,注意指导长句的停顿。

  (4)学生把不理解的词语提出来,大家互助把词语弄懂(教师随机点拨)。

  3、再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情,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说说自己的初步感受。

  4、理清课文脉络。

  留诗——斟酌——冲撞——改诗

  (发生)——(发展)——(**)——(结局)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读读,说说读后知道了些什么。

  2、简介贾岛。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贾岛的一些情况有所了解,以便在下一步精读课文时深刻理解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

  四、作业

  1、听写生字词。

  2、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抓住关键词句深入理解贾岛斟酌用字时的专注,能说出“推敲”的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

精神。

  教学重难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深入理解贾岛斟酌用字时的专注,理解“推敲”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教具准备

  多**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回顾: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我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什么?

  2、随机导入。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读悟第二自然段。

  1、**朗读,再说说自己从文中知道了些什么,理由是什么;有什么疑惑就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2、学生汇报。

  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和疑问进行梳理,引导学生抓住重点交流、探究。

  (由“他沿着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看出李凝居住的地方偏僻;由“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知道李凝居住的地方特别幽静;由“拜访”“找了好久”等知道贾岛与李凝的'友谊非同一般。)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读自悟,体会贾岛创作《题李凝幽居》的意境;培养学生的质疑和探究能力。]

  (二)读悟第三、四自然段。

  1、(课件出示课文题目左侧的插图)仔细观察,说说图上表现的事情。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默读,小声读,都行),边读边想,找出描写贾岛斟酌用字时如痴如醉的词句。

  (1)学生汇报自己画出的词句,说说自己画的理由,并试着读

出自己体会到的感情,大家

评价。

  (2)教师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关键语句,引导学生透过关键词语体会感情、意境。

  注意品味以下句子:

  ①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

  ②贾岛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竟然闯进了仪仗队中。

  a.抓住“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不觉”“比比划划”“竟然”等词语体会贾岛斟酌诗句用字时的入迷;指导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

  b.演一演以上两个句子所描写的情节。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准确抓住关键词语品味课文的能力;以读促悟,以演促悟,让学生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加深领悟,在角色表演中深刻体验。]

  3、从“大街上的人看到他这个样子,都感到十分好笑。”“行人、车辆都纷纷避让”体会贾岛斟酌字眼儿的入迷。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侧面描写中体会贾岛斟酌字眼儿的入迷,感受“烘云托月”写法的妙处。]

  (三)读悟第五、六、七自然段。

  1、指名分角色朗读贾岛和韩愈的对话,注意读出感情。其他同学评一评,说说自己的见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中体会贾岛的真诚态度,从他的真诚中侧面体会他闯进仪仗队是因为斟酌字眼儿太入迷了。]

  2、朗读第七自然段,想一想,说一说:贾岛说明原委、诚心请求宽恕后,韩愈和他会有些什么对话?

  [设计意图:从学生关于贾岛和韩愈对话的想象中,检查他们是否领悟到韩愈不但原谅了贾岛而且还和贾岛一起斟酌;培养学生的想想能力和说话能力。]

  3、说说韩愈建议用“敲”字的理由。

  (四)读悟第八自然段。

  1、朗读,在说说自己从这一段中知道了什么。(“推敲”就是写诗和

作文时斟酌文字。)

  (五)说说自己学习课文后有什么感受。

  三、拓展延伸。

  1、出示古诗《泊船瓜洲》,学生读后说说“春风又()江南岸”中的括号里可以填上那些字,用哪个字最好。

  2、课后搜集名人写文章“推敲”的故事,并和同学交流、分享搜集成果。

  [设计意图:拓展学习空间,用《泊船瓜洲》作者斟酌用字的事例作补充教学,让学生课后搜集关于写文章“推敲”的故事,使学生多次感受推敲的好处,强化学生写文章反复斟酌用字的意识。]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讲讲《推敲》的故事。

  2、能斟酌“拜访”与“访问”、“即兴”与“即时”、“宁静”与“安静”的用法,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

  3、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

精神。

  教学重难点能用自己的话讲讲《推敲》的故事;能斟酌“拜访”与“访问”、“即兴”与“即时”、“宁静”与“安静”的用法,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

  教具准备多**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导学。

  (一)讲讲故事。

  1、朗读课文,再次感受故事内容。

  2、试着按“留诗——斟酌——冲撞——改诗”的思路把故事讲给同桌听。

  3、指名讲故事,大家评议。尽量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讲,如有困难,教师用课件出示提纲给予帮助。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讲故事中培养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在评议中培养欣赏能力和

评价能力。]

  (二)推敲词语。

  1、课件出示:

  下面句子中带点的词语能换成括号里的词语吗?为什么?

  (1)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访问)一个叫李凝的朋友。

  (2)半路上,他想起昨夜即兴(即时)写成的那首小诗……

  (3)再说,用“敲”字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安静),读起来也响亮些。

  2、逐句斟酌。

  (1)反复换词朗读,在朗读中比较,在朗读比较中领悟。

  (2)学生说说自己的见解。教师随机梳理、引导。

  3、

小结:推敲,能使我们在

写作文时用词更准确,所以,*时

写作文我们也要像刚才那样反复推敲用词。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比较式朗读中有所感悟,提高品词析句的能力,培养推敲词句的习惯。]

《推敲》教学设计5

  教材简析:

  《推敲》是苏教版第九册中的一课。课文的标题“推敲”揭示了故事的中心,内容讲述了关于“推敲”一词由来的故事,故事情节动人,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充分体现了贾岛极为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方法的设计力争体现“以情境为动力,以对话为灵魂,以感悟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品味字词、学习推敲,实现教师、文本、学生三者的有效对话,让彼此的情感在交流中碰撞,产生共鸣,从而达到三维目标的整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做学问的认真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推敲”的含义,品悟推敲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导入推敲

  1、广告语导入

  板书课题

  2、

  师:预习时已经读过课文了,你读了几遍,还想读吗?谁想***读?请举手。时间是宝贵的,课堂上举手发言的机会是自己争取,一定要把握住每一次锻炼自己的机会。

  请所有举手的同学***读第一段。没举手的同学什么时候想读了就随时***。

  都***了,都想读了,都敢读了,老师还想挑战大家,谁特别想在今天这个场合锻炼一下自己的勇气,请举手。

  谁敢自信地说我是班里读书最好的。

  读得确实不错。他现在是咱们班的朗读冠军,谁敢向他发起挑战。

  谁敢说我是我们班读书声音最洪亮的?

  你认为谁读书比你还好?怎么好

  二、钻研文本、走进推敲

  1、人们常说,情从景引、文由情生,那么,是什么样的美景激发了贾岛的创作灵感,为我们留下了《题李凝幽居》这一脍炙人口的名篇,你能从文中找出这句话吗?

  出示

  (1)、这景色多美啊!读读课文,看看哪句话是描写这幅图的,用“ ”画出来。

  (2)、指导朗读这句话

  谁能读出这份宁静,生读:宁静美妙的夜晚你也喜欢我也陶醉,老师也想抒发自己的情感,给老师这个机会吗?师范读。

  诗歌创作灵感来自于生活

  2、过渡:访友而未遇,但贾岛并未感到太多的遗憾,归途中他仍然沉浸在昨晚的诗中,特别是“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中的“推”字,让他颇费思量,用“推”好还是用“敲”好呢?于是出现了这样一幕:

  (1)、他在做什么?找出课本中的句子。

  (2)、出示:我仿佛听到他在吟诵(),仿佛看到他在做着()的动作,仿佛看到他()的神情。

  (3)、我作小演员:一生演贾岛(演出如痴如醉),其余演大街上的人,感到好笑的人会说些什么?

  小结:全诗共40个字,为了一个字,他这样痴迷,甚至被***上的人当作笑料,你认为值得吗?

  **谁有写完作文主动修改的习惯。

  生交流

  过渡:对,优秀的文学作品,每一个字都是反复斟酌、仔细推敲来的。一字千斤,范仲淹追改《岳阳楼》世代流传,一个个故事都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经典之所以会成为经典,不都是这样推敲来的吗?

  小结:读一句话能感受到一颗心,读一件事能感受到一片情,每次读到这里,老师都被一种精神感动着,相信你也一样。你读出了一种什么精神呢?

  生交流。

  小结:哦,我明白了,这就是一种可贵的钻研精神,是一种追求完美的精神,是一种铁杵磨成针的精神,是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孩子们,有了这样的精神,就没有我们做不到的事,没有我们读不好的书,没有我们写不好的作文!

  3、

  (1)过渡:沉醉在诗歌的意境里,贾岛浑然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就在这时——引读第4自然段

  (2)同桌分角色读对话

  指导朗读:韩愈的话要读出责问的语气,贾岛的话要读出诚恳、请求原谅的语气。

  (3)如果你是贾岛,冲撞了韩愈大人,你会想些什么?

  (4)小结:老师被他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震撼了,明知道自己闯祸了,他除了诚心道歉没有丝毫后悔,一定要让诗句最妥帖、最恰当,这是他执着的追求!

  4、走近韩愈

  过渡:认真创作反复推敲的只有贾岛一人吗?还有谁?哪里看出他也在推敲?

  (1)、出示: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

  (2)、韩愈也一定给你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你有什么话想对韩愈说呢?

  5、诵诗感知,细品“敲”字。

  三、升华主题、感悟推敲

  1、课前同学们已经搜集了资料,人们送给贾岛一个雅号,你知道吗?——“苦吟诗人”

  2、过渡:贾岛一生为诗艺洒尽心血,在众星璀璨的唐代诗坛为自己赢得了一席之地,并留下许多佳作。谈到他的创作体会,不能不读一读他写的这句诗——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3、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四、学以致用、实践推敲

  (1)、有一种态度叫推敲,有一种修养叫尊重,有一种境界叫挑战,究竟“推”好还是“敲”好,贾岛和韩愈各有自己的看法,有人认为“推”好,你认为呢?

  (2)、句子练习

  教师节,我去老师家访问。

  我要求妈妈给我买一双名牌运动鞋。

  今天在课堂上,XX同学即时表演了诗人贾岛推敲的情景。

  春风吹绿了树梢,吹()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

  五、课堂总结、坚定推敲

  下课的铃声阻止了我们课堂上的推敲,更坚定了我们以后的推敲之路,写诗作文是这样,做人做事亦是如此,锲而不舍、认真严谨将与我们终生相伴!


《卖炭翁》教学设计5篇(扩展7)

——角教学设计5篇

角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数型之三角形数

  教学目标:

  ①认识三角形数

  ②会利用公式求三角形数

  教学难点:三角形数公式的推导

  教学工具:叠成三角形的图片,每生10个圆片,其中一半有颜色。

  教学过程:

  ⒈导入

  大家经常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逛超市,善于观察的同学一定看过这样的情形,(出示商品摆出三角形的图片),这些商品被工作人员有规律地摆成了三角形,我们也动手摆一摆,看哪些数的圆片可以摆出三角形。学生动手摆,像1,3,6,10等都可以排出三角形,我们把能排成三角形的数叫做三角形数。板书课题:三角形数

  ⒉授新:

  ⑴认识三角形数的特征

  观察上图,排成的三角形最上一层都是1,往下每层比上层多1,第几个三角形数就有几层,那么上图的三角形数可以表示成:

  在上图板书:1,1+2,1+2+3,1+2+3+4

  ⑵用连加法求三角形数

  出示问题:写出首10个三角形数。

  ①1,②1+2=3,③1+2+3=6,④1+2+3+4=10,⑤1+2+3+4+5=15,

  ⑥1+2+3+4+5+6=21,⑦1+2+3+4+5+6+7=28,

  ⑧1+2+3+4+5+6+7+8=36,⑨1+2+3+4+5+6+7+8=45,

  ⑩1+2+3+4+5+6+7+8+9+10=55

  ⑶探究三角形数的公式求法

  用两个相同的三角形数排一排

  数出圆片的总数:

  1×2=2,2×3=6,3×4=12,4×5=20

  那么黑圆片有:

  1×2÷2=1,2×3÷2=3,3×4÷2=6,4×5÷2=10

  即第几个三角形数可以用几乘以几加一,再求一半来求得。

  用公式可表示成:第n个三角形数=n×(n+1)÷2⒊课堂练习

  出示例题:第12个三角形数是几?第12个三角形数=12×13÷2=78

  ①第15个三角形数=1+2+3+4+5+…15

  =15×16÷2=( )

  ②1+2+3+4+5+…+20=20×( )÷2=( )

  ③1+2+3+4+5+…+100=()×()÷2=()

  ⒋课外作业

  ①第18个三角形数=( )×( )÷2=( )

  ②1+2+3+4+5+…+200=( )

  ﹡③求11+12+13+…+50的和是多少?

  ﹡④求2+4+6+8+10+…100的和是多少?

角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8~39页例l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通过观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角的特征。

  2.经历观察、操作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抽象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3.通过小组合作、集体交流等活动形式,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初步形成评价意识。

  4.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通过生活情景的创设,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

  根据角的特征辨认角。

  教具准备:

  学生准备:

  剪刀一把、三角板一块、白纸一张。

  教师准备:

  直尺、各种形状的继母若干;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白纸各7张;长条12根;图钉若干。

  教学过程:

  一、生活引入,揭示课题

  1.感知生活中的角。

  (1)课件展示实物(红领巾、钟面、吸管、方向牌)。

  (2)找一找以上实物中的角分别在哪儿,引导学生把角比划出来。(随着学生的发言,课件演示,抽象出角)。

  (3)找一找生活中的角。

  方式一:交流课前收集的信息。

  方式二:现场收集生活中的角。

  ①老师交待收集的场地范围(教室)和交流的时间(2分钟)。

  ②学生收集、交流信息。

  ③反馈。(引导学生边说边比划出角。)

  2.揭示课题。

  师:通过发现,知道了角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今天咱们就一块儿去认识角。

  板书:认识角

  二、实践感知,建立表象

  1.画一画,剪一剪。

  老师给每个小组提供各种材料(直尺、三角板、剪刀、积木)。

  (1)老师交待操作的要求:学生在以上材料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工具在纸上画出角,再把它剪下来。

  (2)学生自行选择工具,实施活动。

  (3)集体交流:把剪下图形中的一个角比划出来。

  2.摸一摸,探究角的特点。

  (1) 摸一摸刚刚比划的角,有什么发现?

  (2) 学生汇报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①尖尖的。

  A.示范摸到角的哪个地方是尖尖的,引导全班学生再次感知。

  B.取名称。

  师:其实这个尖尖的是一个点。(板书)知道了这个点叫什么吗?想给它叫什么?(把学生取的名称写下来。)

  C.得出名称。(板书:顶点)

  ②**的、直直的。

  A.引导全班再次感知。

  B.抓住学生发言,得出名称。(板书:边)

  ③、④……

  3.小结:像这样的图形我们说它是一个角。

  4.闭上眼睛想一想角的样子,可以用喜欢的方式比划比划。

  三、活动操作、巩固应用

  1.活动(一):找一找。

  (1)明确活动要求:不用眼睛看,在学具袋中摸出一个带角的图形。

  (2)反馈摸出的图形有:

  (3)分组交流:①每个图形的角在哪儿?②每个图形有几个角?

  (4)用手势反馈。学生可能对第三个图形有异议。老师抓住契机以辩论的形式得出正确的结果。(此环节中引导学生作评价。)

  2.做一做。

  (1)交待活动要求:在组内选择有用的材料(剪刀、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的卡纸、长条、图钉)制作一个你喜欢的角,然后展示在教室两边。

  (2)学生选择喜欢的学习方式开始活动。

  (3)**学生参观作品。

  (4)学生质疑、评价、**。

  如:能告诉我这个制做的角在哪儿吗?

  四、延伸

  1.小结:今天咱们认识了一位新朋友──角,关于它你了解了多少?(鼓励看书)

  2.延伸:关于角,你还想知道什么?

  师:课后同学们可以去查查有关资料,了解有关角的知识,咱们下节课再继续交流

  吴昌军

角教学设计3

  一、教学内容:

  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二册"元、角、分"实践课

  二、教学目的:

  加深对***的认识,学会在实践中正确使用***;提高口算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和关心社会公益事业的意识。

  三、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好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活动点:

  (1)分设5—8个柜台,并给柜台编上号。

  (2)把班级学生分为售货员(每柜台2名)和顾客(2—4人一组)

  (3)聘2名学生为"检验员",每小组购物完毕,要将货物交"检验员"检验,是否齐全及学具纸币(事先准备的适量学具纸币)是否合理使用,并给顾客组评分。

  2、要对售货员进行培训

  3、分设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玩具及爱心箱和收购站。

  4、要准备一些物品;玩具、学习用具、生活用品及空易拉罐、矿泉水瓶及废纸箱等,并给各种商品标上价。 四、设计思路: 教材在学生学完"无、角、分"的认识和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后,安排的"购物中心"其主题是在模拟买东西的现场活动中,体现"要买什么东西,要买多少"等都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商品的价格等作出决定的数学意识,也安排了"爱心箱"和上购站,如钱多或不够时,急需解决的办法,并要求学生在进行习卖活动中,尽量按照*时购物时的心态进行。同时也给学生设置一定的思维障碍,以便达到在小组内开展合作解决问题的目的,学生进入活动室后,允许小组自选柜台进行。 五、教学案例:

  (一)宣布活动开始: 师:同学们!今天的这节数学课,老师要带你们到"购物中心"去买东西。 那儿的东西可多啦。你们有兴趣吗?(有)但你们一定要根据自己的需要节约用钱,不要把钱化得不够了。你们看购物中心到了,快去吧!(按小组进入)

  (二)各柜台的情景

  1、学习用品柜 一小组来到这柜台前:

  A生:你好,我买一个卷笔刀,给你一元钱。

  B生:别给1元的。我这里有零钱先用,给1张5角,1张2角,1张1角,正好8角。

  A售货员;想在我这儿买点什么吗?

  C生:我想买一个书包,这些钱够了吗?

  B售货员上来点钱,说:不够,还差4角。

  C生:哪再给你4角钱吧!

  2、玩具柜台: 另一组学生顾客到柜台前: 一顾客说:呀,我喜欢那个布娃娃,我要买一个,问:多少钱一个? 售货员说:16元。给我20元,找你4元。 另一顾客说:我很喜欢变形金刚和小汽车,两件都买一共要……73元。那太贵了,省点吧。我们还要买其它东西呢!那就买一辆小汽车吧! 售货员说:钱正好,东西拿好,再见! 突然,有一顾客急匆匆来到玩具柜前说:我刚才用2张5元的买了一个智力魔方,你找我4元钱,好象有点不对。 售货员(1)对售货员(2)说:你再算一下。10元钱买1个5元4角的魔方,要找多少钱? 算后,说;应找4元6角,对不起,再补你6角。

  3、生活用品柜 我们买点喝的吧,有些渴了。售货员,您好,想买可乐还汽水?买二瓶汽水2元4角,那还是买汽水吧,给你3元钱。售货员:找你6角。 我想买一袋饼干,可我只剩1元7角钱,还差1角。我这里钱多给你1角,谢谢。

  (三)收购站: 收废品——数废瓶——算钱,进行交易。

  (四)小结: 先由各小组派一名学生说说在购买活动中的一件事,然后教师根据检查情况进行小结。

角教学设计4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渗透分类思想。

  2、通过操作活动,认识*面上的*行线和垂线,能用三角尺画*行线和垂线;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3、通过操作活动,知道*角、周角,了解角的大小之间的关系;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画指定度数的角。

  〖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二年级下册

  ●认识角及直角、锐角、钝角

  —————————à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直线、线段与射线的认识

  ●*行线和垂线的认识

  ●*角、周角的认识

  ●用量角器量角与画角

  ————————————à

  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

  四年级下册

  ●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内角和、三角形三边关系等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直线、线段与射线的认识,*行线与垂线的认识,*角、周角的认识,以及用量角器量角与画角。对于这些内容,教材在编写上与以往的最大不同是加强了操作活动。例如,对*行线与垂线的认识,教材突破原来仅依靠直接观察得出概念的做法,将*移的操作方法移植到*行线的认识上,通过学生在方格纸上*移铅笔的过程,引出互相*行的概念。这样安排不仅使运动的物体与静止的图形结合在一起,也为认识图形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同样,垂线的认识也是在学生摆铅笔的过程中,首先认识相交,然后再对相交中的特殊现象进行重点的分析,从而引出垂线的概念。角的认识学生在二年级时已经接触,本单元认识的角主要是*角与周角,为此,教材中呈现了两根硬纸条钉在一起,固定其中的一根,旋转另一根的活动。量角器量角与画角的学习都是通过学生自己活动,概括出量角与画角的方法。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进行操作活动的机会较多,在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认识较抽象的*面图形

  直线、线段、射线与*行线、垂线都是比较抽象的*面图形。因此,教材安排了大量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积累一些经验,也便于学生直观地认识这些图形。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学生的操作活动。

  如在*行线的认识上,教材安排了在方格纸上*移铅笔的活动,通过对*移前后图形的比较,引出了*行线;接着,在练习中,又安排了“折一折”等活动,进一步使学生体会*行线的特征;“实践活动”中说一说正方体中哪几条棱互相*行,也需要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仔细观察才能寻找到其中的答案。

  同样,在垂线、*角、周角的认识以及量角器量角与画角中,教材也安排了很多动手操作的活动。对于这些活动,教师应尽可能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有参与的机会,为他们认识抽象图形提供直观支撑。

  2、在实际情境中,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在学生生活的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的图形,这些图形是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素材。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多让学生从身边的、常见的、能感受的现象中发现熟悉的图形,是学习理解图形、应用图形的有效途径。

  如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时,教材安排了“看一看”的活动,从笔直的铁轨到城市的灯光(教学中还可以补充类似的例子)都是学生认识图形的载体,也是学生形象化地理解概念的有效方法。又如在认识*行线后,教材安排了“说一说”(教材第17页)的活动,虽然这些图学生已有所接触,但在学习了*行线后,再来说一说,其感受就有所不同。再如学习了垂线的认识后,教材安排的木匠测量门框的直角、瓦工用铅垂线测量墙壁的垂直情况(教材第20页)等内容,都是学生进一步认识垂线的题材。这些内容既是数学知识深化的材料,也是提高学生应用意识的*台。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注意学习题材的广泛性,注意从学生身边的事例中发现素材。

  3、鼓励学生在操作中进行思考,探索图形的一些特征

  教材安排了大量操作的活动,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觉地进行思考,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说明操作的过程以及得到的一些结论。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图形,同时也发展了他们的思维。例如,教材第20页安排的“我说你摆”的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设法验证自己摆的小棒是否符合条件,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课时安排建议〗

  内容

  建议课时数

  线的认识

  3

  *移与*行

  相交与垂直

  旋转与角

  4

  角的度量

  画角

  练**

  1

  本单元建议教学课时数:8课时。

  〖评价建议〗

  本单元知识技能评价的主要内容有:区别直线、线段与射线;辨析图形中线段的*行与垂直关系,会画*行线与垂线;知道*角与周角,会辨析锐角、直角、钝角、*角与周角;会用量角器测量指定角的度数,会画指定度数的角。

  对于上述知识技能的评价,主要应以具体图形为背景,评价中不要单纯地考查概念记忆的内容。当然,除了关注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的情况外,同时也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对此,在做好*时的观察记录的同时,也应引导学生在*时的活动中,积极、主动地与同学进行合作,将自己的思考过程与同学进行交流,以便为全面评价学生创造条件。对于本单元的数学应用能力的评价,重点可以放在具体图形的设计与发现上,如安排一幅生活的情境图,找一找图中互相*行与垂直的线段,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问题。

角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理解角的意义,认识量角器,并能正确使用量角器。

  能力目标: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数学学习活动,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量角器,正确使用量角器。

  难点:量开口向上、向下和边不够长的角

  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的配合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我准备的教学工具有:

  多**课件、红领巾、量角器、三角板、要量的角图片、活动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导入:周末,海尔兄弟决定去郊外爬山,当他们达到山脚时:(课件出示海尔兄弟的对话),此时,摆在海尔兄弟面前的两座山坡都可以到达山顶,但是一个*缓,一个陡峭。

  2、师问:如果你是他们,你们会怎么选择?引出坡度的问题,在我们数学里研究的实际就是角度的问题。我们说第一个山坡比第二个山坡大,实际就是第一个角比第二个角大。

  3、质疑:你知道第一个角比第二角大多少吗?

  引入:为了准确测量出角的大小,要有**的计量单位和度量工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角的度量。(板书:角的度量)接着问:用什么去量?从而引出量角器。(板书:量角器)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鲁迅先生说: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老师引用了同学们熟悉的动画片海尔兄弟的形象,来引起学生积极探究的学习欲望。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导”(师生互动,合作交流的过程)

  1、观察:先让学生取出量角器观察,和同桌相互说一说量角器是什么形状的,上边有什么。

  2、交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有的说有很多密密麻麻的线;有的说有数字,不管从左至右,还是从右至左,都是从0到180;还有同学发现在量角器下方的中间有一个点……

  3、课件自动播放的形式,让同学们认识量角器的中心、1度角的大小,内刻度及外刻度。(课件出示)

  4、读写:用符号表示角的度数。

  5、练习:写出下列各角的度数的练习,同时强调在书写角的度数时应注意的问题。

  【设计意图】利用现代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效地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为学生理解和掌握量角的方法作铺垫。

  (二)“探”(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角图片(50度),先让学生猜这个角的度数,再照样子量出这个角的度数。

  2、让学生汇报量出的结果,同时引导学生:尝试用“首先……然后……再……”的.陈述方法把量角的过程说完整。

  3、指名展示自己量角的过程。

  4、用课件出示50度角的另一种画法,让同桌相互汇报自己量出的结果。总结:我们读角时要注意分清内圈和外圈的刻度。”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展他们的操作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初步思维的能力。在学习角的度量时,先让学生尝试动手度量,选择有一定难度,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度量的角,让学生示范,并进行讨论交流。学生收集到多方面信息后,自己总结归纳出度量方法。让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探究新知,体验成功。

  (三)“收”(学生接受,概括的过程)

  课件形象演示,引导学生总结出量角的一般步骤:量角的时候量角器的中心对着角的顶点,量角器的一条0刻度线对着角的一条边,看角的另一条边对着刻度几,这个角就是几度。(板书:量角的过程)

  【设计意图】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探索规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凡是学生能**思考的就放手让学生自己获得;凡是能通过小组合作解决的问题,就通过师生交流取得共识。力求使数学知识化、情趣化,让学生体验“快乐数学”、“实用数学”。教师始终扮演学生学习活动**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也体现出了“玩中学,学中玩,合作交流中学,学后交流合作”的思想。

  三、应用提高、巩固深化

  1、用量角器量出下面角的度数

  2、要求学生拿出红领巾图片,量出三个角的度数并作好记录。

  3、量一量

  4、出示两种角,先让学生自己观察,然后在小组里讨论交流,说一说它们哪个大?很多同学采用*移的方法得出两个角一样大。

  通过活动,学生发现: 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无关

  角的大小跟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四、质疑反馈,全课总结

  1.看书质疑: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2.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本节课通过充足的时间、空间以及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自己活动、体验、总结、提炼,在经历探究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得以掌握,能力得以提高,情感得以熏陶,思想得以升华,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构建属于每个学生自己的数学。

  五、板书设计

  角的度量

  量角器

  中心 重合 顶点

  方法:0刻度 对齐 一边

  度数 读 另一边


《卖炭翁》教学设计5篇(扩展8)

——卖炭翁改写3篇

卖炭翁改写1

  寒冷的冬天悄悄地来了,长安城郊外的终南山上,万物犹如被巫婆施了魔咒一般,忽然间变得那样的凄凉,那样的萧条。山间的小路旁,一间破茅草屋孤零零地立在寒风之中。清冷的月光透过茅草屋上的小洞射了进来,射到了一位老人的床头。

  老人灰白的头发散在了已破烂不堪的被褥上。老人那被炭火熏黑了的沾满了灰尘的额头上,皱纹又深又密,犹如刀刻一般;紧闭的双眼,凹得令人心寒;半张着的嘴唇,一刻不停地着颤抖。这半条被子怎么能御寒呢?瞧,他那骨瘦如柴的身躯,缩成了一团。

  月亮渐渐地被云翳所吞没,四周开始黑暗起来。突然,**的寒风四处乱窜,终南山上的树木被刮得东摇西晃。猛烈的狂风不时地从茅草屋的缝隙中窜进去,发出“呼呼”的凄惨声。破烂的门,在狂风中摇摇晃晃,不时发出“吱呀吱呀”的响声。不一会儿,鹅毛般的大雪从空中飘落下来,伴随着寒风四下里乱舞。很快地,大地积上厚厚的一层。

  黎明破晓,老人从床上爬了下来,看到外面被冰雪覆盖的大地,顿时喜上眉梢。“老天爷啊,你真是有眼啊。今天我的炭终于可以卖个好价钱了,我再也不用受冻挨饿了。”老人搓搓双手,走出了茅屋。他刚跨出门外,一阵寒风吹来,老人不禁打了一个寒噤。他用手裹了裹自己那单薄的上衣,来到牛棚前,把这几天烧好的炭一捆一捆地搬到牛车上。然后牵出那头与自己相依为命的老牛,凑到牛的耳朵旁轻声地说:“老伙计啊,为了你的主人,辛苦一趟吧。”说着,拿起牛鞭,怀着美好的希望,赶着牛离开了自己的茅屋,踏**艰难的行程。

  老人与他的老牛在寒风中艰难地行走着。小路两旁的树木赤裸裸地挺立着,任由寒风无情地鞭打着。寒风向老人迎面扑来,吹在脸上,犹如刀割一般。炭车轧着积雪,不时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白雪覆盖的小路,已很难分清。等到老人赶到集市的南门外,太阳已经升得老高。那头老牛 “哼哧哼哧”直喘着粗气,老人也已饿得快不行了。不管三七二十一,他一屁股坐到了冰冷的雪地里。望着来来往往的行人,再看看自己的木炭,老人微笑着点了点头,等待着买主的到来。

  可怜的老人,他哪里知道随后将有一场**向他席卷而来。

  远处,两个穿着豪华锦缎,骑着高头大马的人向集市疾驰而来,路上的行人纷纷向两旁闪去。随着一声马嘶,他们停在了集市的中间。只见一个穿黄衣的宦官,高举公文,高声吆喝:“**有旨,宫廷采购,……违令者,斩!”说完,“啪”地一声,挥动了一下手中的那条金黄马鞭,吓得集市上的人,慌忙逃窜,东西散落一地。不一会儿,整个集市上,摊撤人散,只剩下了三个人立在寒风之中。卖炭老人一个躲闪不及,正好被他们两个挡住。

  “喂,老头,这车炭,宫廷要了。”说着命令老人掉转车头,向宫廷方向驶去。面对眼前的这番景象,老人顿时目瞪口呆,他也明白这将意味着什么。想着自己的美梦就这样破灭了,顿时,老人心中燃起了一团愤怒的火焰,可是他敢怒不敢言啊!末了,那个宦官的爪牙将半匹红绡一丈长的绫缠在了老牛角上,说:“喂,老头,这是你的车炭钱,快回去吧。”看着这千余斤重的炭就这样便宜地卖给了这帮无赖,老人心如刀绞。“老天爷啊,你睁开眼看看吧……”

  老人呆呆地立在风雪之中。突然,天色大变,狂风大作,卷起一阵阵雪尘暴,向四下里猛窜,似乎要把这不公*的买卖、不公*的世界刮个干干净净。

卖炭翁改写2

  狂风卷着雪花呼呼地刮着,天色又阴又暗,寒冬来临了。 一个卖炭的老翁拿着把又破又旧的斧头,吃力地砍着柴。终南山上积雪茫茫,并无人烟。只有这老人家还在辛勤地劳动,只见满面尘灰几乎遮盖住了他那苍苍的两鬓,十个被煤染黑了的手指在这冰雪天地却十分明显。 要问这卖炭的老翁为何如此辛劳?不为别的,只为了吃饭穿衣。可怜他身上只穿了一件旧单衣,还为炭贱卖不出去而希望天更加寒冷。

  的确,老天终于开了眼,夜里暗暗降了场一尺深的雪。这老翁一大早便推着炭车进城卖炭,谁知厚厚的雪地里已经留下一道道车辙印了。狂风还是凶猛地吼着,像一只要**的野兽。走到中午,人和牛都又饥又饿,便在集市南门外的泥中歇息。 突然,有两个大汉骑马飞驰而来。只见他们人高马大,气势汹汹,原来是两个宫使大人。

  其中一个瞥了一眼那满车的炭,抖了抖身上的雪,道:“这天儿可真冷,这炭不错,赶快买了拿回宫去,我可不愿在这鬼天气中多待一会儿。”另一个手里拿着张公文的人冲着那卖炭老翁冷冷地说:“嘿,老头儿!我们可是宫里的,瞧这是公文,**派我们来买你的炭,是不希望你在这大冷天等着。”说完,二汉吆喝着拉转牛头,急急把牛车拉走了。 一车炭有千余斤,然而老翁只能无可奈何地看着他们把炭拉走了,望着留下作炭价的那半匹红绡一丈绫子,老翁只苦笑几声。寒意仿佛更浓了。

卖炭翁改写3

  “也许我本应该缄默着,逆来顺受度过这一生的吧。像我这样的东西是注定要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老人默默地这样想。

  三天,他已经在山上砍了三天的柴了。每每不畏严寒的鸟儿经过,总能看到一个佝偻的身躯不停地挥舞斧头。树枝断掉时,总引来鸟儿叽叽喳喳的一通乱叫,待到夕阳又一次沉入山的后面,老人便拖着小山一样的柴火,蹒跚地走下山去。

  夜幕低垂,被惊醒的鸟儿循着“哔啵”的声音望去,老人家里的火光映红了山脚,映照着袅袅的青烟随风吹散。尽管晚风不近人情,将之吹得瑟瑟发抖,但火焰却仍孤独而又倔强的挺立在夜色下。

  太阳艰难地爬上天空,单调的生活开始重播时。老人已牵着拉了一车碳的牛上路了。在路上,老人不停地盘算着卖炭的价钱;又思量起会不会下雪,炭的价钱会不会更高一些;会不会那些***家多给几个打赏……就这样不停自言自语中,太阳西沉,巍峨的长安城已在眼前。老人和牛车在关城门前进入城市。不出老人所料,诺大的市集早已空无一人。

  夜来得悄无声息,老人带着牛车寻觅到一个背风的地方草草躺下,也顾不得泥地亦或砖路。兴许是太累了吧,老人沉沉地睡去……

  长安的市集像市旁道边的鸟儿一样早早醒来,人们都忙碌起来。尽管夜里下了一场大雪,把老人冻得手脚麻木,他仍打起精神,沿着冰上的车辙往前走,想要寻找一个好的摊位。片刻后,老人终于安置好一切,一边吃着干粮一边等着顾主上门。市集里依然喧嚣,可在老人眼里却安静下来。

  当被马蹄声惊醒的时候,老人心里跳了一下,眼看着两名骑由远及近飞驰而来,他的心莫名慌乱起来,似乎预感到何事将要发生,却仍然抱着侥幸,期盼着奇迹的出现。当那黄澄澄的文书,无情的刺入老人颤抖的手中时,老人终于被抽干了最后一丝力气,瘫坐在地上。

  过了许久,老人昏昏沉沉的,向一条街的转角走去,想找一个不为人知的角落里抽泣……

  就在这个不为人知的角落——就是这个将要哭出来的老人——在这样一个奇妙的瞬间——因为白居易的出现变成了历史的舞台剧的一幕。白居易真切地感受着老人的绝望,恭敬地以卖炭翁的视角看世界。千年前的长安,千年前的社会现实,就这样定格在白居易的笔下,顺理成章又富有诗意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了。“也许我本应该缄默着,逆来顺受度过这一生的吧,像我这样的东西是注定要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老人默默想着。白居易凄然一笑,世界就是这样黑暗的。老人脸上露出倦容,他把一切都告诉了白居易,然后跪伏在地,痛哭起来,这一次,是为苍生而哭。


《卖炭翁》教学设计5篇(扩展9)

——卖炭翁优秀教学设计3篇

卖炭翁优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所表达的中心。

  2、通过朗读领会人物形象,感受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领会人物形象,把握诗歌所表达的中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白居易诗进长安》视频导入,了解其人其事。

  师:(顺势导入)白居易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PPT),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为事”所做的诗歌――《卖炭翁》。

  这首诗歌的体裁叫做乐府诗,什么叫乐府诗呢?我们一起看大屏幕,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指生读)

  (乐府是指自汉代以来收集和整理创作诗歌的官署,后也指自乐府流传出来的诗歌。叫乐府诗)

  二、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请同学个读课文,教师从旁指导。

  3、播放PPT,教师范读课文。

  4、学生齐读课文。

  5、默读课文,思考:这首诗讲述了什么内容?

  三.再读

  指生读。(一人读)

  请同学们注意这个字“裳”(板书),这个字在这首诗里的字音读做cháng,(板书标音),同学们和我一起读一下,这回,大家在下面在再练习读一读,把字音读准。(生读)

  指生汇报读。(一人读)

  同学们注意,这首诗里,共有几句话?(五句话)

  那么我们再读的时候注意,一句话之音的停顿要短一些,而二句话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并且注意把问句读出来。再练习读一读。

  指生读。(一人)

  相信大家这一回一定能读的更好,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齐读)

  四、读读品品

  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卖炭的老头呢?

  再读诗歌,圈画诗中描写卖炭翁的词句,简单说说这位老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略)能不能用一个字概括一下这位老人的生活状况?(其间穿插朗读)

  “苦”:

  烧炭苦: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外貌描写:年老体弱、劳动艰辛)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为贫苦生活所迫)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心理描写:艰难无奈)

  请同学们拿出笔来,自己在下面默读课文,结合诗下面的注释,把不理解的或不清楚的字、词、句用笔在书上标出来。

  同学们请做好,谁愿意把自己画出来的地方和大家说一说呢?

  南山:指长安附近终南山

  烟火色:烟熏火燎的颜色。(用图片来解读)

  何所营:营:用处,有什么用处。

  怨:盼望(相对的方法)

  好了,同学们,大家现在的疑问都解决了,现在请同学们前后桌为一个小组,试一试,能不能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说呢?(要注意,小组分工要明确,有人说,有人记录)

  (注意巡视)

  指生汇报,(2人)

  (一个卖炭的老翁,在终南山里一年到头地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完全是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的头发已经斑白,十个指头却像乌炭一样黑。卖了炭得到一点钱,拿来做什么用呢?只不过是为了身上的衣裳和口中的饭食。可怜他身上的衣服破旧又单薄,但他却担心炭价太低,只盼望天气更加寒冷。)

  同学们,我们明白了诗的意思,那谁来说一说卖炭翁长的什么样?(生读: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还有哪个地方描写了卖炭翁的样子。(生读:可怜身上衣正单)

  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呢?(生:他满脸灰尘,完全是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的头发已经斑白,十个指头却像乌炭一样黑。他身上的衣服破旧又单薄)

  在描写人物中,这些描写叫什么描写?(外貌描写)(板书)

  刚才同学们读的都是卖炭翁的外貌描写,通过外貌描写,你觉得卖炭翁的生活过得怎么样呢?(生答:这个地方可以让学生**发挥,注意,如有可怜,请及时把握住。)

  你能不能用书中的一个词来形容呢?(生:可怜)(板书)

  对于卖炭翁生活的可怜,你从刚才的那些外貌描写中找出来吗?(生:满面尘灰烟火色)

  从对面部的描写,可以看出卖炭翁生活很?(艰苦)(板书)

  还有哪句话可以看出卖炭翁生活的可怜?(生:两鬓苍苍十指黑。)

  你找的真准确。这句话中,两鬓苍苍说明卖炭翁的年龄怎么样?(大)

  同学们可以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周围,这些“两鬓苍苍”的**都干什么呀?(生:休息,看孩子,做饭等)

  你们*时观察的可真仔细呀!但文中的卖炭翁却在年龄很大的时候在自己“伐薪烧炭”,说明卖炭翁生活怎么样?(引导说出“困苦”)(板书)

  同学们再找一找,还有哪一句说明卖炭翁可怜?(生:可怜身上衣正单)

  找的太准确了,就是这一句,同学们,你们想一想,烧炭的季节都在什么时候呀?(生:秋、冬季)

  那个时候天气冷不冷呀?(冷)

  在这么冷的天卖炭翁却穿一件单薄的衣裳,说明卖炭翁生活很?(贫困)

  我们也可以用一个词来说明,(指前二个板书,引导说出“贫苦”)

  我们来看卖炭翁的生活,(指板书)生活可怜,表现在(指板书,齐读:艰苦、困苦、贫苦)

  看到卖炭翁的这样生活,你心里同情他吗?(生:同情)那么,谁能带着这种同情来读一读这三句话。(一生读)

  他读的我觉得有一点同情,那么谁能读的比他更富有同情的感觉?(一生读)

  我相信集体的力量是最伟大的,让我们一起来读这三句,注意一定带着同情的心情去读,(齐读)

  (二)心理

  课文除了描写卖炭翁的外貌,还有哪些句子描写卖炭翁的?(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愿天寒。)

  大屏幕出示“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愿天寒”

  老者自己身上“衣正单”,“衣单”总该盼天气暖和吧,可老人却“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因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了:天寒,炭价就会更高一些。为了炭价高一点,他宁愿自己受冻。

  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动,透过这种矛盾的、反常的心理,我们能够感受到老者的处境十分艰辛。

  我们知道这是一种矛盾的、反常的心理,谁能通过读来把这种矛盾的、反常的心理读出来呢?(一生读)

  我觉得他读的确实反应了矛盾的、反常的心理,但是不够突出,谁能说说用什么方法可以读的更好呢?

  (生:读的时候要声音缓一些,慢一些,才能读出矛盾的感情)

  再读,齐读

  (三)读

  现在,让我们一起把整篇课文一起来读一读,注意要把“可怜”读出来。(齐读)

  五、升华

  卖炭翁盼望天气寒冷一些,好让自己的炭卖一个好的价钱,那么,卖炭翁卖炭得来的钱要干什么用呢?请用课文中的话来回来。(生汇报)

  生齐读“身上衣裳口中食”

  六、主旨探索

  “身上衣裳口中食”,多么简单而又是最微薄的想法呀,那么这么一个简单而又微薄想法能不能实现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卖炭翁》的全文。(这里面有全文的录音)

  思考:卖炭翁最后的得到的是什么?

  欣赏完后,卖炭翁寻个简单而又微薄想法----“身上衣裳口中食”实现了吗?

  卖炭翁最后的得到的是什么?

  实际这“半匹红绡一丈绫”对于卖炭翁来说,是一点用处没有的,即不能当吃,也不能当穿,卖炭翁辛辛苦苦烧的一车炭就这么没有了,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了解一下。

  之前我们说道:白居易主张“歌诗合为事而作”,同学们想想看,诗人通过卖炭翁的故事想反映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同时也表现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卖炭翁的命运是悲惨的,因为他所处的社会决定的。而我们大家,坐在这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不用担心自己的衣食住行,是因为我们赶**好日子,处在新社会。所以我们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长大以后,为建设祖国发挥自己的作用。作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七、布置作业

  1、抄写并背诵《卖炭翁》

  2、用自己的话把卖炭翁的故事讲给同伴听。

卖炭翁优秀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品味文中描写卖炭老人肖像、心理、动作的语句。

  2、感受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领会人物形象,把握诗歌所表达的中心。

  一、新课导入

  导入:时常在古诗苑中漫步,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诗作。很多诗人在作品中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这样的诗词你知道哪些呢?

  补充

  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

  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

  ——《悯农》杨万里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中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水浒传》施耐庵

  导入:其实在文学作品中,谈及悯农的不甚枚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的一首叙事诗《卖炭翁》。(板书:卖炭翁 白居易)

  二、教授新课

  【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正音: 骑 jì 将 jing 系jì

  【再读古诗 读准节奏】

  明确:七言为主,基本上是二二三,断句根据句意

  【三读古诗 理清大意】

  质疑:同学间解决疑难语句的大意(预设质疑不多,顺势分享故事补充白居易文风特点:浅白如话,介绍作者)

  朗读:“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注意其意思及断句

  引导:“可怜”一词的含义,并拓展其意思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怜悯)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贾生《李商隐》(可惜)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可爱)

  追问:诗中“可怜”是怜悯,卖炭翁哪里让人怜悯呢?

  心理描写,“忧炭贱”“愿天寒”六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卖炭翁内心的矛盾与心酸。寒冬时节,自己穿着单薄,但为了炭能卖一个好价钱,还希望天更冷些。这无不体现出卖炭翁生活的艰难,着实可怜。

  【分析人物 理解情感】

  **:诗中还有哪些词句让你觉得卖炭翁可怜呢?(从人物描写的角度抓关键字词分析,或者从人物形象对比的角度分析)

  明确:

  1、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动作描写,“伐”“烧”写出了卖炭老人在山高林密、荒无人烟的南山中辛苦劳动的艰辛。

  引导读:秋风萧瑟,树叶落尽,

  你看,卖炭翁,_________

  日近黄昏,北风呼啸,

  你看,卖炭翁,_________

  月黑风高,豺狼嚎叫,

  你看,卖炭翁,_________

  2、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外貌描写,“满面尘灰烟火色”从整体面貌上表现了卖炭翁的辛苦,“两鬓苍苍”“十指黑”两个数量短语,一黑一白的比较,更加突出了卖炭翁的艰辛。

  引导读:“烟火色”“苍苍”“黑”,这是诗人用简笔勾勒了卖炭翁生命的颜色,这十个木炭一般乌黑的手指负担着生命的全部期望,为了生存,他已经__________

  3、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动作描写,“驾”“碾”“歇”三字,写出了卖炭翁年老体弱,运炭卖力。

  引导读:此时此刻,卖炭翁心酸无力。他早起开窗看到________,于是____,此时_______。

  4、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心理描写。“一车炭,千余斤”,宫使不懂其中的艰辛,换了“半匹红纱一丈绫”,这不等值的强换,卖炭翁心有怨言却**为力。

  5、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裳儿。

  外貌描写,“黄衣使者”“白裳儿”写出了宫使生活滋润,小人之间勾结谋私。神态描写,“翩翩”快活的样子,展现了宫使的得意。

  6、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吃牛牵向北。

  动作描写,“把”“称”形象地刻画了宫使盛气凌人、仗势欺人的可恶嘴脸。“回”“牵”写出了宫使蛮横无理,强取豪夺的丑陋面孔。

  【全诗朗读 体会情感】

  **:卖炭翁伐薪累、烧炭苦,运炭艰辛,还遇到小人作祟,我们不得不哀叹一声“唉”,如何读出这种悲叹呢?

  明确:读的时候要声音缓一些,慢一些,才能读出心酸无奈的叹息。(尝试在诗歌前加感叹词“唉”酝酿情绪)

  唉!卖炭翁……

  【补充背景 提升情感】

  **:同学们,“宫使”嚣张跋扈,盛气凌人,是不是只有卖炭翁的生活苦上浇油呢?

  解读诗歌写作背景

  此诗诗人有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

  所谓“宫市”,就是宫廷派宦官到市上去购买物品,任意勒索、掠夺。名为“宫市”,实际上是一种公开的掠夺,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剥削方式。

  **:宫使嚣张跋扈,盛气凌人,宫市盘剥私肥、勒索掠夺,是谁助长了如此黑暗风气呢?

  明确:社会** 社会环境

  追问:黑暗**下的卖炭翁“可怜”,其他劳动者呢?

  明确:诗歌主旨揭露宫市的**及**阶级的残暴,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的同情。

  顺势补充白居易诗歌创作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此文正是揭露当下。

  【勾连佳作 升华情感】

  引导:有一句话这样说:文学艺术家所表现的不仅仅是自己最真实的情感,而且是他认识到的人类的情感。这不是卖炭翁一个人的悲哀,不是那个时代的悲哀,而是所有底层劳动者的悲哀啊。

  难怪杜甫大声疾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难怪白居易创作的《观刈麦》,得到世人共鸣。

  推荐阅读:《观刈麦》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卖炭翁优秀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

  2.掌握卖炭翁形象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3.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卖炭翁形象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

  课前预习、课件

  教学方法:

  研讨式教学、学生自学、教师导拨。

  教学过程:

  1、导入

  唐朝是*封建社会中一个空前鼎盛的时期,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盛,有力地促进唐代文学的繁荣,而诗歌作为唐代文学的主流,更是大放异彩,可以说,唐代是*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不仅诗歌的艺术风格、流派多样化,而且艺术形式也很完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的一首乐府诗《卖炭翁》。

  乐府诗主张诗歌应“文章合时而著,歌诗合事而作”,那《卖炭翁》又是作者为何事而作呢?

  2、检查预习:

  薪(xīn)鬓(bìn)碾(niǎn)翩(piān)叱(chì)骑(jì)系(jì)

  3、朗读课文

  (1)抽一学生朗读,正音。

  (2)教师朗读

  4、思考:《卖炭翁》一文是作者为何事而作呢?(时、地、人、事、结果)

  5、理解文意、句意:

  圈画关键字词,学生分组研讨文章的词义句意。

  关键词、重点句、抽学生翻译句子,师生导拨。

  6、卖炭翁形象分析:

  从文章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外貌描写:“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写出买炭翁的生存状态,劳动艰辛、年岁已高。

  心理描写:“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出卖炭翁孤苦无助,急于通过卖炭获取生活资料,“可怜”两字表现出作者对卖炭翁的同情

  动作描写:“伐薪烧炭”“哓驾炭车碾冰辙”写出卖炭翁劳动的艰辛和卖炭的不易

  卖炭翁形象:劳动艰辛、生活困苦、年岁已高

  7、文章多处使用了对比,即有卖炭翁自身的对比,又有卖炭翁与公使的对比,请从文章中找出这些句子,并说说各自的作用。

  1)“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绡一丈绫”对比,写出宫失掠夺的残酷

  2)“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者境遇的悬殊

  3)“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写出卖炭翁买衣食的迫切心情。

  8、课堂小结:

  在这篇文章中,白居易为我们塑造了一卖炭翁的形象,通过他的遭遇,使我们能够感受到当时宫市对百姓的巧取豪夺,感受到百姓生活的疾苦和无奈。同时文章也表现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阶级的憎恨。

  9、作业布置:

  背诵《卖炭翁》全文

  板书设计:

  卖炭翁

  白居易

  外貌——烧炭艰辛悲

  卖炭翁心理——矛盾反常(同情)社会

  |对|行动——运炭艰辛苦

  |比| “翩翩”——趾高气扬宫掠黑暗

  宫使“把、称、叱、牵”——蛮横无理

  “千余斤”、“半匹”“一丈”——强烈反差市夺


《卖炭翁》教学设计5篇(扩展10)

——卖炭翁扩写3篇

卖炭翁扩写1

  在那终南山中,经常会有人看到一位老翁在山里,艰辛地在砍柴烧炭。一年四季都只穿着同样的,破旧的衣服,长年累月,他已是满脸沧桑,两鬓霜白,脸上都是尘灰,是个手指头也都像炭一般黑的颜色,很是让人同情。

  卖了炭,换来了钱也只是为了有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而已。现在是冬季了,他身上只挂这一件单薄褴褛的衣裳。每天晚上,他总是哆嗦着,在黑夜里寻找他过夜的地方。可是他却担心炭的价格太低,卖不出去,而希望天再冷一些……

  一天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多厚的雪,老翁的心愿终于了了。天刚亮,他缩着身子,慢悠悠地,步履蹒跚地驾驭着炭车轧过冰冻了泥泞的车辙赶路。老人的脚上只有一双快要断烂的旧草鞋,他的手脚冰冷,被冻得发红发紫。当老翁历经千辛终于到达了集市南门外,这时,牛疲惫不堪,老翁自己也饥饿难耐。太阳高高挂在天上,老翁牵着牛在集市南门外泥泞的地里歇歇脚。

  可是,老翁的心愿刚了去,好不容易才来到了集市上,却不料,不幸的事情发生了。

  那得意忘形的两个骑着马的人是谁呢?原来是避之不及的皇宫里的**和他手下的爪牙。他们挥舞起黄袍子走下马来,大摇大摆地走到卖炭老翁前,手里拿着**的诏书,嘴里口口声声说这是**的命令,要收走所有的炭。边说边从老人手里抢回炭车,吆喝着把牛牵向北去,骄傲地向牛挥下鞭去……一车子的炭有一千多斤,是老人这整个冬天的吃穿和辛苦劳累,就这样被抢走了。宫使强行赶走了炭车,毕竟,那可是宫里的人,老翁就算再舍不得也对此有苦不敢言,又怒无法泄,实在是**为力。他们又把半匹红绢和一丈绫子挂上牛头,就充当了炭的价格,接着,有昂起头,摇摆着走向集市。而老人呢?却带着一脸沧桑,埋着头回到终南山去了……

卖炭翁扩写2

  老汉瘫坐在地上,两行浑浊的泪水顺眼角流下。

  卖炭翁在终南山里砍柴烧炭,他只能靠自己卖炭养活自己。卖炭翁的脸成了烟火色,还有烧炭时的灰,额头两边全是白发,十指已经变成了黑色。他卖炭得来的钱都要买衣服、买饭,没有一点余下的了,所以老人能让自己吃饱穿暖就已经很不错了,他自己也很知足。

  有一天下着鹅毛大雪,地上时候厚一层冰,然而在这种北风呼啸、滴水成冰的天气里,卖炭翁还是穿着单薄的衣裳像以往一样坐在那里烧炭,他也只能借着火取一下暖。炭烧好了,老翁把炭装到车子里,让牛拉着,自己坐到车的沿上,拿着赶牛的鞭子,赶往京城卖炭去了。

  这时已是夜晚,路上哪儿有一个人啊?老翁的炭始终没有卖出去,他想:尽管我穿得很单薄,但是我还是愿意天气再冷一些,这样我的炭也好卖一些啊!老翁冒着严寒在正午时分终于到了京城,车子压在冰上不断发出“砢嚓”、“吱嘎”的声音,然而不想老翁希望的那样天气变冷,而是慢慢温暖起来,但老翁的衣服还是不足以御寒,于是老翁找了一块地方,下了车,在一堆泥和草混杂的地方把身子蜷缩在一块取暖。

  不一会儿,老翁看见远处来了两个骑马的人,一个穿着黄衣服,一个穿着白衣服,手里拿着文书说是**下令要这些炭,让老翁赶着牛车向皇宫走去。半路上老翁问他们:“你们买这车炭给我多少钱啊?”皇宫里的人回答:“反正不会少给你的。”到了宫门口,那两个人让老翁在这儿等着,他们进去拿钱。而他们出来时拿的东西并不是老翁一直想得到的钱,而只是半匹红绡和一丈绫,他们把这些东西给了老翁,便把炭拉回了皇宫。一车炭一千多斤,换来的只是一些老翁不需要的东西。老翁伤心地把红绡和绫系在牛头上,赶着车回家了。宫里的人给老翁的东西比一车炭的价值相差很远,他们用一些用不着的绸缎来换取他们用得着的煤炭,这是**用贱价强夺民财。

卖炭翁扩写3

  题记:中唐时期,朝廷**,宦官专权,原本由官吏采买皇宫必需品的差事也被宦官抢去,为害百姓的“宫市”便由此而生。

  时值寒冬,昨夜的一场大雪给大地盖**一层厚厚的棉被。一大早,我便走出家门,准备去集市里买点东西。

  一路上寒风萧瑟,虽然太阳已经出来,但却丝毫没有驱散我身上的寒意。来到集市,却见这里人声鼎沸,十分热闹,商贩的吆喝声与买客的马嘶声混成一片,虽然天冷,但商贩们个个满面笑容,都想着天气虽冷,货物还都可以卖个好价钱,也是十分值得的事。

  “吁——”一声尖锐的斥马声回荡在空气中,热闹的集市突然安静了下来,所有人都惊恐地望向骑着马奔向集市来的两个人——黄衣**,我也愣住了。是啊,这么好的机会**们怎么能放过呢?

  人人屏息凝神,两个黄衣**依次走过每一个摊位,所过之处,摊位的主人无不胆战心惊、神色慌张。忽然,两个**停下了脚步,饶有兴致地打量着一辆炭车。这辆炭车的主人是一位老翁,他两鬓苍苍,烟灰色的脸色上布满了蜘蛛网般的皱纹。他紧紧地咬着双唇,忧心忡忡地看着两个**……

  “嗯,天气寒冷,宫中急缺炭来取暖,正好——”其中一个**手里拿着文书,趾高气昂地叫嚣着,其他商贩纷纷向老翁投来同情的目光。老翁混浊的眼神更加的黯淡了,他微闭双眼,似乎在乞求黄衣**的怜悯。**们见状,马上拿起赶牛鞭赶着牛就往城里走。老翁突然猛地跳起来,挡在牛车前,他也不知是哪来的胆量,竟对着**们大吼一声。“一车炭,千余斤,留下买碳银。”**们却像是没有听见似的`。老翁见状便死死地护住炭车,撕心碎裂地喊“我不卖呀,我不卖呀!”老翁们哭得像个孩子似的,可惜两个**无动于衷,双方就这样僵持着。

  过了一会儿,他们等得不耐烦了,竟硬生生地将老翁从碳车上拉下来,强行带走碳车,随手丢下了半匹红绡一丈绫。老翁眼里的光消失了,连最后的悲愤也消失了,他的呼吸逐渐*复,脸上充满了绝望。是啊,他又能怎样呢?只能任凭眼泪一滴一滴地往下掉。那两个厚颜无耻的宦官回头看了老翁一眼,对伤心欲绝的老翁投以冷漠的目光,然后转身赶着牛车扬长而去。老翁缓缓地捧起地上留下的红绡,只听得“嘶”的一声,它被老翁撕成了两半,“啊——”老翁仰天长叹的声音响彻云霄……

  我赶紧走过去将老人扶起,老翁跌跌撞撞地向前走去,泪水顺着脸颊不停地往下流,边走边哭诉的自己的遭遇:“俺家原本就不富裕,今年又因为旱灾没了收成,小女儿被活活**了,儿子也瘦得只剩皮包骨头,家里还有一个重病的夫人,本指望这车炭能解救一下家里的危机——可怜俺辛辛苦苦半年,如今全没了……”老翁已泣不成声,许多人也流下了同情的眼泪。

  我也听得泪流满面,我翻出身上所有的银两,递给老翁:“老人家,一点心意,请收下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