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10篇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1

  “容积和容积单位”这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进率之后学习的,是建立在学生对“体积和体积单位”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上课之前,学生根本不知道上什么内容,当我捧着水槽、量筒等教具走进教室的时候,还有学生问我“老师,你上科学课啊?”所以,我觉得,学生的疑惑的表情是非常正常和真实的。通过操作演示,让学生直观感知“升”与“毫升”的区别和联系后,理解了“1升=l000毫升”。

  通过教后反思认为有以下教学注意点:

  1、根据体积计算公式,求得的结果应带体积单位。如果要求的容积结果是“升”或“毫升”,必须化单位。

  2、做一做第2题要注意算法多样化。除用现有体积 - 原有水的体积 = 珊瑚石的体积外,还可以利用转化思想,根据增加的水的体积就是珊瑚石的体积来列式。

  两天的教学也并非****。主要有以下一些困惑:

  1、升(l)与毫升(mL)这样表示对吗?

  教材明确将升用大写字母“L”表示,而毫升却用小写字母“ml”表示。这与以往千克(Kg)与克(g)明显不同。有学生质疑“升用小写字母l表示行吗?”、“毫升(mL)这样写对吗?”通过查阅相关资料: 升(l)与毫升(mL)这样表示都对。

  2、容积与体积单位的'使用范围不明。

  由于本课重点是认识容积,对升和毫升强化较多,因此教材第3题填“航天飞船返回舱的容积”时,许多学生还局限在液体容积单位的选择中,没能正确选择合适的容积单位填空。当我以教材50页“计量容积,一般就用体积单位。计量液体的体积,如水、油等,常用容积单位升和毫升”向学生解释时,他们例举书上习题反问我。

  生1:第10题是求微波炉的容积,微波炉一般是用来热食物的,又不是用来装水的,为什么问题是容积是多少升呢?”

  师:微波炉可以用来热汤、加热液体,所以它的容积用升作单位。

  生2:那微波炉还不是可以用来加热饭、馒头。返回舱里还不是可以放水。

  ……

  虽然,我出示1立方分米的教具帮助学生通过逻辑推理得出航天飞船返回舱的容积是 6升(即6立方分米)太小,不符合生活实际。说明当容积太大,无法用“升”或“毫升”表示时,可选用体积单位“立方米”。但是在具体应用中,学生仍旧反映除液体外,他们还是分不清哪些计算结果要化成容积单位升或毫升,什么时候该填体积单位或容积单位。如53页第5题求冰柜的体积,如果题目没写明容积是多少升,学生就很可能只算到立方厘米就结束了。在课堂作业中要学生填单位名称:一个游泳池的容积是1500()。很多学生看到是水池,就填写了“升”。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2

  如果问某一个成年人1升水和1毫升水是多少?或者让其估计一下某一个物体的容积,我想大部分人不会有很大的把握来回答。也许有些人根本就不知道1升水和1毫升水是多少,只知道其进率是多少。为什么会这样,我想有两个原因,一是:我们**在小的时候完全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教师采用的是灌输的方法,没有让学生进行真实的体验。二是:在日常生活中只看到商标的标识,而没有工具进行称量。《容积和容积单位》是五年级下册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体积和体积单位及体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了能够避免上述出现的问题,我在设计教学时融汇了北师大版和人教版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处理,选取了两套教材中较好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及呈现方式,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知道容积的含义,认识容积单位,建立1升和1毫升的表象,并且能比较准确地估计出物体的容积是多少。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在课堂中我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 尊重学生,相信他们能行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和一定的文化感受,从而导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知识基础,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不能把学生的头脑当作一张白纸,任其**描画。而应充分的相信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完成所学的内容。五年级学生已经获得了

  大量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所以本节课学生能做的教师决不代替做,学生能说的教师决不提前说,把大量的时间还给学生。因此学生对容积概念的理解,体会容积和体积之间的关系,推倒容积单位之间的关系等,都是通过学生自己去概括总结,发现获得。教师真正起到的是**者和引导者的作用。

  二、人人动手参与操作,做中发现。

  **华盛顿一所学校,一进门有这样三幅横帘:“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些都是强调学生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心理学研究表明,经过学生个人亲身探索和发现的过程,更能把已知的真理变成学生的真知。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人人动手参与操作,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探索,自己发现。与其指示学生如何做,不如让学生自己试着做,边做边想。在教学容积和体积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时,我让学生做一个实验:把1升水到入1立方分米中,把1毫升水到入1立方厘米中,看看同学们有什么发现?通过亲自动手,亲自观察,我相信会给学生一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教学过程中,我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这会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这样,学生对知识就会有更深入的理解,各方面素质也会得到**发展。

  三、培养良好的估算习惯

  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往往不需要非常精确的结果,有时受条件的限制我们也无法得出精确的结果,这就需要人们进行比较准确地判断。因此估算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节课的内容在现实生活中更是难以像质量那样很容易的得出精确的数据。因此在学生建立1升和1毫升表象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进行充分的估算。让学生能比较准确地估计出物体的容积是多少。同时为了让学生感受所学内容的应用价值,我选取的物品都是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如:牛奶,饮料,洗发液等。又让他们对自己经常用的水具进行估计,知道自己一天喝多少水。而且我也让学生知道人一天大约要喝1000—20xx毫升的水。使他们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有这样密切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学好估算的.兴趣。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3

  《容积和容积单位》是学生已经学习了体积的概念及常用的体积单位,明确了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并且能够较熟练地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本课在教学设计上,我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学段特点,我在课上多次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实验、等数学活动,注重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让学生充分动手、动脑,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在新课伊始,我利用“猜猜那个盒子装的多?”的小游戏来导入,在学生不同的猜测下,教师进行验证。学生看到结果与自己的想像不同,从而感受到体积大的物体不一定装的东西多。教师顺势指着盒子的内部空间,揭示容积的概念,导入本节学习内容。通过这个小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让学生感受容积的概念,理解容积表示的具体含义,并能初步辨别容积与体积概念上的不同。通过老师质疑和实物演示,让学生感知“体积”与“容积”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使学生知道计量液体的体积一般用“升”和“毫升”作单位。通过迁移类推,推出“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最后通过引导学生审题、分析、尝试解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是教育教学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我们说*常思己过,其实老师也是这样的,如果只顾着教学不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就不能算是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来看看教学反思怎么写吧!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4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体积单位之后,进一步学习容积和容积单位。

  容积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教材重视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理解它们的意义。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容积的实际含义,初步理解容积的概念。

  在教学容积单位:“升”和“毫升”时,为了让学生的感受深刻,课前让学生准备了一些生活用品,观察他们的容积多少,在同学互相介绍的.过程中,了解1升和1毫升的大小。

  接下来教学容积的计算方法:对于规则物体如:长方体和正方体容积的计算方法和体积的计算方法下相同,但不同点是,计算体积的数据需要从外面量,计算容积的数据需要从里面量。采用教师教授,学生练习巩固的方式。

  不足之处:

  在计量容积的单位时,可以用体积单位,但表示液体一般用“升”和“毫升”。部分学生在实际表述物体的容积时,不能很好地灵活运用。

  学生对升和毫升的大小还不能很好的理解,应该让学生小组之内活动,自己实践一下,加深学生的理解。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5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一:

  今天在班上上“容积和容积单位”这一课,上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本以为这节课会上的很成功,哪知学生并没有学习的兴趣,课堂氛围很压抑,竟然有部分学生只顾在底下玩手中的盒子,似乎对这节课的内容漠不关心。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上完课后我仔细地想了想原来的教学设计。

  原来设计的'思路是“认识容积——学习容积计算——认识容积单位”,学生在观察教具中认识容积的意义,再让学生想一想要求木盒的容积就是求哪里的体积?它要怎样计算?通过自学知道容积的单位以及它和体积单位的关系,最后在练习中学会容积的计算。是按照教材思路处理的,和学生的生活环境距离比较远,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数学源于生活,因此,应让课堂教学贴近学生,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所以在备课时要认真钻研教材,又要能不拘泥于教材,有时要能突破教材的束缚。于是我又尝试进行了新的教学设计。

  在认识容积后,让学生拿出手中的盒子(自备的墨水盒、饼干盒等):你手中的盒子哪里能容纳物体的体积?最多能容纳物体的体积是哪个空间?

  再观察这个空间是什么形状的,把你观察到的和大家交流一下,绝大部分同学观察出空间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这样就把空间转化成了图形。通过这一步,这时学生其实已经知道计算容积的方法是用计算体积的方法。在观察中让学生体验到自我的力量,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接着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量出盒子里面的长、宽、高,再计算出盒子的容积。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培养了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单一地呈现例题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自学书上的容积单位知识后,小组交流并整理自己所学的知识,再在班上交流……,最后布置学生在课后到超市**标有容积单位的商品和它的容积是多少,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把这一设计在另一个班进行了教学,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了,学生根据测量解决问题,尝到了成功的乐趣。课外**让他们在生活中去寻找、发现、认识数学及掌握数学。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都在实践中、交流中轻松地学习。

  通过这节课,我体会到教师应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有目的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改编和加工,使教材变得生动,更贴近学生实际。例如课本上是在认识容积和容积单位后学习容积的计算的,而在后面的设计中我让学生先观察自己手中的盒子(自备的墨水盒、饼干盒等)的空间形状,再动手操作量出盒子里面的长、宽、高,并计算出盒子的容积。这就变成了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欲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二:

  “容积和容积单位”这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进率之后学习的,是建立在学生对“体积和体积单位”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上课之前,学生根本不知道上什么内容,当我捧着水槽、量筒等教具走进教室的时候,还有学生问我“老师,你上科学课啊?”所以,我觉得,学生的疑惑的表情是非常正常和真实的。通过操作演示,让学生直观感知“升”与“毫升”的区别和联系后,理解了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6

  人教板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容积与容积单位一课。本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是进一步学习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而且体积和容积又是学生比较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因此,本课的设计理念是:

  1、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

  2、猜测、直观、体验是创造的基础。充分的操作、实验,利用直观进行思考,这也是培养空间观念的主要方法。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容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初步理解、容积的概念和容积单位。

  2、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在教学本课时,我先让学生进行小组活动:

  (1)、将一瓶矿泉水倒在纸杯中,看看可以倒满几杯。

  (2)、估计一下,一纸杯水大约有多少毫升,几纸杯大约是1升。

  (3)、说一说,哪些物品上标有毫升、升。用做实验的方法来得到结论。通过理解容器,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一个容器的体积与容积的比较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容积与体积的区别。掌握了容积的概念和容积的计算方法。

  回顾起来有如下几点体会:

  1、在学生比较身边物体的体积、容积大小的过程中,产生怎样比较体积相近、容积相近物体体积、容积大小的问题,使数学问题的产生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实践,在启发学生设计实验的过程中,边观察、边思考、边表达,初步建立容积的概念,发展学生对空间的理解。

  2、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进行练习,加深体验,拓展知识。

  3、如果在课堂上老师的**再少一些,再放手一些可能效果会更好。

  4、如果学生能参加小组的直观实验活动,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总之,只有不断的学习、研究,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7

  容积和容积单位的教学是在体积和体积单位之后,学生对体积有了一定的认识,体积单位已掌握,明白其大小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能用其解决问题。容积的概念较抽象,理解是重点,鉴于此,让孩子带着问题去预习,上课直奔主题“通过预习,你知道什么是容积了吗?”孩子都能找到答案,但都是在照本宣科。所以老师要求“通过别的例子说明什么是容积”,学生举得例子都很好,这说明一是他们的预习奏效了,二是生活经验对他们很重要。然后找到学生所举物体的共同点“容纳别的物体”,继而抽象出容积的概念,为了加深理解我们还讨论了“所能容纳”的意思。

  用实验1升或1毫升究竟是多少,就不是只靠看书和老师讲解就能感受的到的,有句话说得好“我听过了,我就忘记了;我看过了,我就记住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强调的就是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在数学学习中,我们好多时候需要动手操作来理解知识。

  本节课的另一个任务就是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容积,其实一部分同学通过对容积意义的理解和一定的生活经验是知道容积的计算方法的,另一部分同学是可以通过细心阅读课本发现的,不仅如此,还可以读到体积和容积的联系与区别。

  总之,这节课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通过操作、观察、演示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猜测,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和推理。有意识地创设了各种情境,为各类学生提供表现自

  我的机会,使学生产生了数学学习的成功感。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8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体积和体积单位之后学习的,那么学生就有了学习容积和容积单位的学习模型。先认识什么是容积?为了测量容积我们学习容积的单位,然后认识容积单位。这是有关容积的知识,但这节课多一个点,就是容积和体积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于是这节课,我采取自学的方式,理解容积和体积概念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用微课的方式,感受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有什么区别和联系。自学容积和体积概念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时,我设计了几个这样的问题帮助学生学习:1、什么是容积?箱子、油桶、仓库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通常叫做它们的容积。2、容积与体积的区别和联系?联系:都是求体积的 。区别:体积是从物体的外部算,物体本身所占空间的大小。容积是从物体的内部算,所能容纳的空间的大小。3、对同一个能容纳物体的物体来说,体积大?还是容积大?对同一个物体来说,体积大于容积。4、常用的容积单位有哪些?计算容纳固体的体积: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计算容纳液体的体积:升(L)和毫升(mL)。5、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区别?体积单位:只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容积单位:计算容纳固体的体积: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 计算容纳液体的体积:升(L)和毫升(mL)。6、升和毫升有多大呢?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有什么关系呢?我用一个微课,用生活中的容积单位,刺激学生的大脑,感受和理解升和毫升的大小,以及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之间的关系。

  本节课的思路清晰,教学素材生活化,自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效果很不错。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9

  “容积和容积单位”这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进率之后学习的,是建立在学生对“体积和体积单位”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上课之前,学生根本不知道上什么内容,当我捧着水槽、量筒等教具走进教室的时候,还有学生问我“老师,你上科学课啊?”所以,我觉得,学生的疑惑的表情是非常正常和真实的。通过操作演示,让学生直观感知“升”与“毫升”的区别和联系后,理解了“1升=l000毫升”。

  通过教后反思认为有以下教学注意点:

  1、根据体积计算公式,求得的结果应带体积单位。如果要求的容积结果是“升”或“毫升”,必须化单位。

  2、做一做第2题要注意算法多样化。除用现有体积 - 原有水的体积 = 珊瑚石的体积外,还可以利用转化思想,根据增加的水的体积就是珊瑚石的体积来列式。

  两天的教学也并非****。主要有以下一些困惑:

  1、升(l)与毫升(mL)这样表示对吗?

  教材明确将升用大写字母“L”表示,而毫升却用小写字母“ml”表示。这与以往千克(Kg)与克(g)明显不同。有学生质疑“升用小写字母l表示行吗?”、“毫升(mL)这样写对吗?”通过查阅相关资料: 升(l)与毫升(mL)这样表示都对。

  2、容积与体积单位的使用范围不明。

  由于本课重点是认识容积,对升和毫升强化较多,因此教材第3题填“航天飞船返回舱的容积”时,许多学生还局限在液体容积单位的选择中,没能正确选择合适的容积单位填空。当我以教材50页“计量容积,一般就用体积单位。计量液体的体积,如水、油等,常用容积单位升和毫升”向学生解释时,他们例举书上习题反问我。

  生1:第10题是求微波炉的容积,微波炉一般是用来热食物的,又不是用来装水的,为什么问题是容积是多少升呢?”

  师:微波炉可以用来热汤、加热液体,所以它的容积用升作单位。

  生2:那微波炉还不是可以用来加热饭、馒头。返回舱里还不是可以放水。

  ……

  虽然,我出示1立方分米的教具帮助学生通过逻辑推理得出航天飞船返回舱的容积是 6升(即6立方分米)太小,不符合生活实际。说明当容积太大,无法用“升”或“毫升”表示时,可选用体积单位“立方米”。但是在具体应用中,学生仍旧反映除液体外,他们还是分不清哪些计算结果要化成容积单位升或毫升,什么时候该填体积单位或容积单位。如53页第5题求冰柜的体积,如果题目没写明容积是多少升,学生就很可能只算到立方厘米就结束了。在课堂作业中要学生填单位名称:一个游泳池的容积是1500()。很多学生看到是水池,就填写了“升”。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10

  容积和容积单位的教学是在体积和体积单位之后,学生对体积有

  了一定的认识,体积单位已掌握,明白其大小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能用其解决问题。容积的概念较抽象,理解是重点,鉴于此,让孩子带着问题去预习,上课直奔主题“通过预习,你知道什么是容积了吗?”孩子都能找到答案,但都是在照本宣科。所以老师要求“通过别的例子说明什么是容积”,学生举得例子都很好,这说明一是他们的'预习奏效了,二是生活经验对他们很重要。然后找到学生所举物体的共同点“容纳别的物体”,继而抽象出容积的概念,为了加深理解我们还讨论了“所能容纳”的意思。

  用实验1升或1毫升究竟是多少,就不是只靠看书和老师讲解就

  能感受的到的,有句话说得好“我听过了,我就忘记了;我看过了,我就记住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强调的就是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在数学学习中,我们好多时候需要动手操作来理解知识。于是我除了安排书上的活动外,还借助注射器和量杯去感受1毫升,5毫升,10毫升,1升?

  本节课的另一个任务就是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容积,其实一部

  分同学通过对容积意义的理解和一定的生活经验是知道容积的计算方法的,另一部分同学是可以通过细心阅读课本发现的,不仅如此,

  还可以读到体积和容积的联系与区别(这也是这节课的一个难点)。

  总之,这节课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通过操作、观察、演示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猜测,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和推理。有意识地创设了各种情境,为各类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使学生产生了数学学习的成功感。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10篇扩展阅读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10篇(扩展1)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10篇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1

  容积和容积单位是本册教材三单元体积教学后的内容,看到这样的课题我开始犯愁了,概念教**来是教学的难点。如何使抽象的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变得形象直观,便于学生去理解?备课时我想了许多创设情境的方法,最后试想,不能从课本提供的概念入手,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去创设情境,即让学生课前收集饮料桶、酒瓶、药瓶、纸箱、纸盒等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这些东西。课上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琢磨这些东西,看能发现什么信息,从许多的信息中发现升和毫升这样的单位,到底表示什么呢?从而激发起探究的欲望,课前我脑子里还没个头绪,然而课中学生的表现竟然出乎我的预料,探究的那么自然、那么有序,个个兴高采烈,从发现信息到研究信息,再到猜想、验证得出结论都是那么水到渠成,我着实感到如果给了孩子们思维的空间,探究的时间,孩子们并不笨,真的!尤其课堂上一个孩子的疑惑更是一石击起千层浪,当我不知道如何进行下一环节容积单位的教学衔接时,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探究过程中大家还有什么疑惑吗?这时一个孩子***说:老师,我怎么也弄不懂体积容积单位升和毫升怎么能和体积单位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相提并论呢?我想他可能对书上介绍的1升=1立方分米和1毫升=1立方厘米产生了疑问。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我趁势引导,是啊,老师也纳闷呢?他们怎么可以相提并论呢?一个导入下一环节的问题的情境这样产生了,我心里暗自高兴。佩服这位同学提出的这么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不仅帮了我的忙,而且抛出了探究问题。于是孩子们带着问题去猜测,去验证,又通过形象的多**演示,孩子们探究的不亦乐乎,豁然开朗,问题解决了。从他们满意的笑脸中,我感到了孩子们确实懂了。正是有这样的课堂问题的生成,才有了孩子们探究的欲望,渐渐地他们不会只是被动的接受课本中给出的'结论了,凡事总要问个为什么。这正是“我的课堂我做主的体现”

  于是课后备课我总结出了这节课学生经历的学习过程的五步法:

  一、收集材料,目标展示。

  二、观察材料,发现信息。

  三、研究信息,提出猜想。

  四、交流验证,发现困惑。

  五、实验解惑,得出结论。要说这节课成功的经验,并非归功与备好的充分的让学生按我设计的程序学习的教案,而是课前的教学材料的收集、课堂情境的创设给孩子们提供了探究空间和时间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2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一:

  今天在班上上“容积和容积单位”这一课,上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本以为这节课会上的很成功,哪知学生并没有学习的`兴趣,课堂氛围很压抑,竟然有部分学生只顾在底下玩手中的盒子,似乎对这节课的内容漠不关心。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上完课后我仔细地想了想原来的教学设计。

  原来设计的思路是“认识容积——学习容积计算——认识容积单位”,学生在观察教具中认识容积的意义,再让学生想一想要求木盒的容积就是求哪里的体积?它要怎样计算?通过自学知道容积的单位以及它和体积单位的关系,最后在练习中学会容积的计算。是按照教材思路处理的,和学生的生活环境距离比较远,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数学源于生活,因此,应让课堂教学贴近学生,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所以在备课时要认真钻研教材,又要能不拘泥于教材,有时要能突破教材的束缚。于是我又尝试进行了新的教学设计。

  在认识容积后,让学生拿出手中的盒子(自备的墨水盒、饼干盒等):你手中的盒子哪里能容纳物体的体积?最多能容纳物体的体积是哪个空间?

  再观察这个空间是什么形状的,把你观察到的和大家交流一下,绝大部分同学观察出空间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这样就把空间转化成了图形。通过这一步,这时学生其实已经知道计算容积的方法是用计算体积的方法。在观察中让学生体验到自我的力量,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接着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量出盒子里面的长、宽、高,再计算出盒子的容积。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培养了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单一地呈现例题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自学书上的容积单位知识后,小组交流并整理自己所学的知识,再在班上交流……,最后布置学生在课后到超市**标有容积单位的商品和它的容积是多少,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把这一设计在另一个班进行了教学,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了,学生根据测量解决问题,尝到了成功的乐趣。课外**让他们在生活中去寻找、发现、认识数学及掌握数学。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都在实践中、交流中轻松地学习。

  通过这节课,我体会到教师应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有目的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改编和加工,使教材变得生动,更贴近学生实际。例如课本上是在认识容积和容积单位后学习容积的计算的,而在后面的设计中我让学生先观察自己手中的盒子(自备的墨水盒、饼干盒等)的空间形状,再动手操作量出盒子里面的长、宽、高,并计算出盒子的容积。这就变成了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欲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二:

  “容积和容积单位”这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进率之后学习的,是建立在学生对“体积和体积单位”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上课之前,学生根本不知道上什么内容,当我捧着水槽、量筒等教具走进教室的时候,还有学生问我“老师,你上科学课啊?”所以,我觉得,学生的疑惑的表情是非常正常和真实的。通过操作演示,让学生直观感知“升”与“毫升”的区别和联系后,理解了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3

  人教板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容积与容积单位一课。本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是进一步学习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而且体积和容积又是学生比较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因此,本课的设计理念是:

  1、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

  2、猜测、直观、体验是创造的基础。充分的操作、实验,利用直观进行思考,这也是培养空间观念的主要方法。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容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初步理解、容积的概念和容积单位。

  2、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在教学本课时,我先让学生进行小组活动:

  (1)、将一瓶矿泉水倒在纸杯中,看看可以倒满几杯。

  (2)、估计一下,一纸杯水大约有多少毫升,几纸杯大约是1升。

  (3)、说一说,哪些物品上标有毫升、升。用做实验的方法来得到结论。通过理解容器,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一个容器的体积与容积的比较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容积与体积的区别。掌握了容积的概念和容积的计算方法。

  回顾起来有如下几点体会:

  1、在学生比较身边物体的体积、容积大小的过程中,产生怎样比较体积相近、容积相近物体体积、容积大小的问题,使数学问题的产生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实践,在启发学生设计实验的过程中,边观察、边思考、边表达,初步建立容积的概念,发展学生对空间的理解。

  2、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进行练习,加深体验,拓展知识。

  3、如果在课堂上老师的**再少一些,再放手一些可能效果会更好。

  4、如果学生能参加小组的直观实验活动,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总之,只有不断的学习、研究,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4

  这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进率之后学习的,是建立在学生对“体积和体积单位”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上课之前,我先让学生搜集一些饮料瓶、药瓶、牛奶盒等容器,学生已有初步认识,再通过操作演示,让学生直观感知“升”与“毫升”的区别和联系后,理解了“1升=l000毫升”。

  通过教后反思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教学注意:

  一、复习引入。

  先是引导学生对已学的体积知识进行复习,然后通过出示实的长方体和空的长方体,向学生暗示“体积”与“容积”这两个概念,并引出了今天的课题。

  二、学习新知,共同探究。

  首先,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容积,接着让学生自学课本,使学生知道计量液体的体积一般用“升”和“毫升”作单位。并进行了以下活动:(1)将一瓶矿泉水倒在纸杯中,看看可以倒满几杯。(2)估计一下,一纸杯水大约有多少毫升,几纸杯水大约是1l。(3)说一说,哪些物品上标有毫升和升。用做实验的方法来得出结论。然后,教学了例5,让学生明白,长方体和正方体容器容积的计算方法,跟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但要从里面量长、宽、高。这也是求它本身体积的区别之处。最后,教学了形状不规则的物体(如***、梨??)怎样求得它们的体积。

  三、巩固练习,针对不同的题,设计了单位换算,强化了容积和体积的.概念,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操作、测量、看书、迁移类推学习活动,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地位。教学效果还可以,回顾起来有如下几点体会:

  1、理解容器,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一个容器的体积与容积的区别时,新概念与旧概念的区别和联系上所花的时间较少。特别是计量容积,一般就用体积单位,这句话,我只是一句带过,要是能举例,如(计量这个长方体的容积就用立方分米??)。

  2、容积单位(l和ml)的建立,由于做试验,时间稍长了点。特别是让学生产生了容积单位只有l和ml,在做书练习九的第3题时,“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返回舱的容积为6,班上有一半的学生误填了“升”。要是在一开始,就讲明,计量容积,常用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如果是液体,还有另一种单位l和ml,效果会更好。

  3、练习题的一题多解时,(书52求珊瑚石的体积是多少)对于简便算法讲解得还应放慢点,让学生理解底面积不变,水位上升的高度之差与底面积的乘积就是珊瑚的体积时,老师应该板书,并指正学生的板书1×8×8=64(立方厘米),不易理解,而是用v=sh,8×8×1=64(立方厘米)更好。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5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容积和容积单位》属于第二学段“空间和图形”这一领域里的内容。依据课程标准,本课的具体目标是:“通过实例,了解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升和1毫升的实际意义。

  《容积和容积单位》是这一单元第三节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中的第六课时,它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含义和计算以及体积单位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一节数学概念课。教材把这一内容安排在“体积和体积单位”的后面,意图就是让学生运用体积的概念、单位和计算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容积的概念、单位和计算方法。

  教材首先用描述和定义的形式说明了什么是物体的容积,计量物体的容积,就用体积单位。接着教材出示了生活中常见的药水瓶、饮料瓶上的容积单位,介绍了计量液体的体积常用容积单位升和毫升,以及它们与体积单位之间的关系,并设计了一个小组活动,让学生利用瓶装矿泉水和量杯来感知升和毫升的实际大小,最后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品上标有升和毫升。这一意图不仅是让学生深刻地感知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也能体会出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学生们第一次接触容积和容积单位,对学生来说怎么样更好的理解容积的意义是重点,也是下一步学习容积的单位和计算方法的基础,还能更好的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体积,所以根据这点我们制定了以下几点教学目标:

  1、经历容积概念的理解过程,体会容积和体积的联系与区别。

  2、掌握升与毫升间的进率以及它们和体积单位的关系,并通过实践活动感知1升和1毫升的实际意义。

  3、在观察和比较中,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及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是理解容积的概念,感知容积单位的实际大小。

  教学难点:

  是了解容积和体积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第二部分:教法、学法说明。

  概念的理解是概念教学的中心环节。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复习体积的有关知识,并计算牛奶盒的体积,为容积的学习做好铺垫。接着通过估一估、看一看、说一说体会牛奶盒的容积和体积的区别,进而揭示出容积的含义。教学容积单位时,先让学生在生活中找一找标有升和毫升的物体,并出示一个装有1立方分米的纸盒,让学生体会计量容积一般用体积单位,计量液体的体积时用升和毫升,并通过实验让学生体会容积单位之间的关系,最后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感知容积单位的大小,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在学法指导上,采用了模仿记忆、小组合作和动手操作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体会牛奶盒的体积和容积的区别后,揭示出了牛奶盒所能容纳牛奶的体积就是这个牛奶盒的容积,让学生模仿这个含义说说其它容器容积的含义,并归纳出什么是容积。这节课中预设了三次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合作中互相启迪,多向交流,互补完善,增强自信。动手操作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学习方式,本节课有三次动手操作,每次操作都要经历猜测——讨论实验方案——合作实验——汇报成果三个过程,杜绝实验的盲目性,让学生带着问题和目标动手。

  第三部分: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旧知。

  1、回忆知识要点:同学们,我们在前面学习了体积和体积单位,你有哪些收获呢?

  2、计算牛奶盒的体积:请同学们利用尺和计算器算出桌上牛奶盒的体积,比比哪一小组最会合作。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牛奶盒

  体积 265。848(cm) 二、探究新知。

  1、教学容积的概念。

  (1)估一估:这个牛奶盒能装多少牛奶呢?你为什么估得比这个数据小?(因为包装纸占了空间,牛奶盒的包装纸有厚度。)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6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容积和容积单位》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体积的概念及常用的体积单位,明确了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并且能够较熟练地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而且,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在教学了本节课之后,我对本课进行了反思。在教学设计上,依据20xx版新课标的要求,我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学段特点,我在课上多次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实验、等数学活动,注重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让学生充分动手、动脑,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在课的开始,我利用“猜猜那个盒子装的多?”的小游戏来导入,在学生不同的猜测下,教师进行验证。学生看到结果与自己的想像不同,从而感受到体积大的物体不一定装的东西多。教师顺势指着盒子的内部空间,积的概念,导入本节学习内容。通过这个小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让学生感受容积的概念,理解容积表示的具体含义,并能初步辨别容积与体积概念上的不同。

  在探究容积单位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掂一掂1L水,然后教师出示容积是1立方分米的盒子,让学生猜想如果把这1升水倒进这个盒子里,可能会发生什么现象?根据学生的猜测,教师演示:将1升水慢慢倒入盒子中,使学生直观发现1升=1立方分米。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在猜想、验证的活动中,建立了1升和1立方分米的等量关系,为后面的单位换算奠定了基础,丰富了学生的数学经验。在感受1毫升水时,我设计了学生的小组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这样的小组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思维活动,而亲身实验得到的结论会使学生的记忆更深刻。实验后,学生得到1ml=1cm3。

  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与观察对比中体会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的关系。在小组合作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增强学生的动手意识。在对升和毫升的关系这一教学环节中,我并没采取直观实验的方法,而是让学生根据1L=1dm3,1ml=1cm3来试着对升和毫升之间的关系来进行推导。由于有了前面实验的基础,以及对旧知识的迁移,学生能够很快地推导出1升=1000毫升,而且学生能够清楚的表达出自己的思考过程。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充分发展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及合情推理能力,并且使学生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提供有效保障。在本课的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教学容积的计算方法时,我采用的是教师直接揭示的方法。而课后经过反思,我认为,如果这部分知识采取让学生自学的方式,学生学习的效果也许会更好。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7

  这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进率之后学习的,是建立在学生对“体积和体积单位”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上课之前,我先让学生搜集一些饮料瓶、药瓶、牛奶盒等容器,学生已有初步认识,再通过操作演示,让学生直观感知“升”与“毫升”的区别和联系后,理解了“1升=l000毫升”。

  通过教后反思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教学注意:

  一、复习引入。

  先是引导学生对已学的体积知识进行复习,然后通过出示实的长方体和空的长方体,向学生暗示“体积”与“容积”这两个概念,并引出了今天的课题。

  二、学习新知,共同探究。

  首先,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容积,接着让学生自学课本,使学生知道计量液体的体积一般用“升”和“毫升”作单位。并进行了以下活动:(1)将一瓶矿泉水倒在纸杯中,看看可以倒满几杯。(2)估计一下,一纸杯水大约有多少毫升,几纸杯水大约是1l。(3)说一说,哪些物品上标有毫升和升。用做实验的方法来得出结论。然后,教学了例5,让学生明白,长方体和正方体容器容积的计算方法,跟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但要从里面量长、宽、高。这也是求它本身体积的区别之处。最后,教学了形状不规则的物体(如***、梨??)怎样求得它们的体积。

  三、巩固练习,针对不同的题,设计了单位换算,强化了容积和体积的概念,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操作、测量、看书、迁移类推学习活动,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地位。教学效果还可以,回顾起来有如下几点体会:

  1、理解容器,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一个容器的体积与容积的区别时,新概念与旧概念的区别和联系上所花的时间较少。特别是计量容积,一般就用体积单位,这句话,我只是一句带过,要是能举例,如(计量这个长方体的容积就用立方分米)。

  2、容积单位(l和ml)的建立,由于做试验,时间稍长了点。特别是让学生产生了容积单位只有l和ml,在做书练习九的第3题时,“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返回舱的容积为6,班上有一半的学生误填了“升”。要是在一开始,就讲明,计量容积,常用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如果是液体,还有另一种单位l和ml,效果会更好。

  3、练习题的一题多解时,(书52求珊瑚石的体积是多少)对于简便算法讲解得还应放慢点,让学生理解底面积不变,水位上升的高度之差与底面积的乘积就是珊瑚的体积时,老师应该板书,并指正学生的板书1×8×8=64(立方厘米),不易理解,而是用v=sh,8×8×1=64(立方厘米)更好。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8

  《容积和容积单位》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体积的概念及常用的体积单位,明确了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并且能够较熟练地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而且,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在教学了本节课之后,我对本课进行了反思。

  在

教学设计上,依据

20xx版新课标的要求,我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学段特点,我在课上多次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实验、等数学活动,注重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让学生充分动手、动脑,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在课的开始,我利用“猜猜那个盒子装的多?”的小游戏来导入,在学生不同的猜测下,教师进行验证。学生看到结果与自己的想像不同,从而感受到体积大的物体不一定装的东西多。教师顺势指着盒子的内部空间,积的概念,导入本节学习内容。通过这个小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让学生感受容积的概念,理解容积表示的具体含义,并能初步辨别容积与体积概念上的不同。

  在探究容积单位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掂一掂1L水,然后教师出示容积是1立方分米的盒子,让学生猜想如果把这1升水倒进这个盒子里,可能会发生什么现象?根据学生的猜测,教师演示:将1升水慢慢倒入盒子中,使学生直观发现1升=1立方分米。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在猜想、验证的活动中,建立了1升和1立方分米的等量关系,为后面的单位换算奠定了基础,丰富了学生的数学经验。

  在感受1毫升水时,我设计了学生的小组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这样的小组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思维活动,而亲身实验得到的结论会使学生的记忆更深刻。实验后,学生得到1ml=1cm3。这样的

教学设计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与观察对比中体会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的关系。在小组合作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增强学生的动手意识。

  在对升和毫升的关系这一教学环节中,我并没采取直观实验的方法,而是让学生根据1L=1dm3,1ml=1cm3来试着对升和毫升之间的关系来进行推导。由于有了前面实验的基础,以及对旧知识的迁移,学生能够很快地推导出1升=1000毫升,而且学生能够清楚的表达

出自己的思考过程。这样的

教学设计,能够充分发展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及合情推理能力,并且使学生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为学生的后续发展

提供有效保障。

  在本课的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教学容积的计算方法时,我采用的是教师直接揭示的方法。而课后经过反思,我认为,如果这部分知识采取让学生自学的方式,学生学习的效果也许会更好。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9

  这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进率之后学习的,是建立在学生对“体积和体积单位”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上课之前,我先让学生搜集一些饮料瓶、药瓶、牛奶盒等容器,学生已有初步认识,再通过操作演示,让学生直观感知“升”与“毫升”的区别和联系后,理解了“1升=l000毫升”。

  通过教后反思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教学注意:

  一、复习引入。

  先是引导学生对已学的体积知识进行复习,然后通过出示实的长方体和空的长方体,向学生暗示“体积”与“容积”这两个概念,并引出了今天的课题。

  二、学习新知,共同探究。

  首先,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容积,接着让学生自学课本,使学生知道计量液体的体积一般用“升”和“毫升”作单位。并进行了以下活动:(1)将一瓶矿泉水倒在纸杯中,看看可以倒满几杯。(2)估计一下,一纸杯水大约有多少毫升,几纸杯水大约是1l。(3)说一说,哪些物品上标有毫升和升。用做实验的方法来得出结论。然后,教学了例5,让学生明白,长方体和正方体容器容积的计算方法,跟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但要从里面量长、宽、高。这也是求它本身体积的区别之处。最后,教学了形状不规则的物体(如***、梨??)怎样求得它们的体积。

  三、巩固练习,针对不同的题,设计了单位换算,强化了容积和体积的概念,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操作、测量、看书、迁移类推学习活动,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地位。教学效果还可以,回顾起来有如下几点体会:

  1、理解容器,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一个容器的体积与容积的区别时,新概念与旧概念的区别和联系上所花的时间较少。特别是计量容积,一般就用体积单位,这句话,我只是一句带过,要是能举例,如(计量这个长方体的容积就用立方分米??)。

  2、容积单位(l和ml)的建立,由于做试验,时间稍长了点。特别是让学生产生了容积单位只有l和ml,在做书练习九的第3题时,“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返回舱的容积为6,班上有一半的学生误填了“升”。要是在一开始,就讲明,计量容积,常用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如果是液体,还有另一种单位l和ml,效果会更好。

  3、练习题的一题多解时,(书52求珊瑚石的体积是多少)对于简便算法讲解得还应放慢点,让学生理解底面积不变,水位上升的高度之差与底面积的乘积就是珊瑚的体积时,老师应该板书,并指正学生的板书1×8×8=64(立方厘米),不易理解,而是用v=sh,8×8×1=64(立方厘米)更好。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10

  《容积和容积单位》是学生已经学习了体积的概念及常用的体积单位,明确了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并且能够较熟练地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本课在教学设计上,我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学段特点,我在课上多次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实验、等数学活动,注重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让学生充分动手、动脑,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在新课伊始,我利用“猜猜那个盒子装的多?”的小游戏来导入,在学生不同的猜测下,教师进行验证。学生看到结果与自己的想像不同,从而感受到体积大的物体不一定装的东西多。教师顺势指着盒子的内部空间,揭示容积的概念,导入本节学习内容。通过这个小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让学生感受容积的概念,理解容积表示的具体含义,并能初步辨别容积与体积概念上的不同。通过老师质疑和实物演示,让学生感知“体积”与“容积”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使学生知道计量液体的体积一般用“升”和“毫升”作单位。通过迁移类推,推出“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最后通过引导学生审题、分析、尝试解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是教育教学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我们说*常思己过,其实老师也是这样的,如果只顾着教学不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就不能算是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来看看教学反思怎么写吧!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10篇(扩展2)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10篇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1

  “容积和容积单位”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操作演示,充分感知,从生活实际入手,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实物进行直观操作演示,让学生充分感知容积的意义,建立1升、1毫升液体的量是多少的表象,理解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使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内容具有理性的认识。

  本节课首先完成的教学目标是理解容积的概念,理解容积单位要联系生活的实际,不仅只限于教材提出的的油桶、箱子、仓库更重要的,有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找出自己身边的容器,要通过小组展示,只有这样才能打开学生的思路,比较出容器和实物的区别。这个环节学生是非常喜爱的,所以非常气氛非常活跃,教学而效果也非常好。

  第二个学习目标是认识和掌握体积单位,学习中首先要联系实际在哪里见过L、ML,这些容积单位,这些单位是在哪些商品上见到的',要通过小组展示,班级展示,通过展示使学生认识到容积单位的用途之广,认识到容积单位是计量液体的体积的。教学中我们使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学习容积单位的。学生认知容积单位还要联系体积单位,通过知识的迁移理解一升、一毫升的大小,掌握知识之间的进率。学生理解升和毫升还要通过实验的方法,小组结合用量筒或量杯度量液体的体积,在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进一步认识容积单位。

  第三个学习目标是如何计算容器的容积,学习中,学生要通过实验操作的方法,去达成学习目标,去量一量一个方体容器的长宽高,通过操作测量,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容积是求容器里面的的体积。这个环节的教学注重了学生的形成过程,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联系实际,通过比较、测量、计算,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体积与容积、体积单位与容积单位的区别,让学生明确体积与容积,体积单位与容积单位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是本节课达成目标的主要的教学方法。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2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五年级数学容积和容级单位教学反思 容积和容积单位的教学是在体积和体积单位之后,学生对体积有了一定的认识,体积单位已掌握,明白其大小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能用其解决问题。容积的概念较抽象,理解是重点,鉴于此,让孩子带着问题去预习,上课直奔主题“通过预习,你知道什么是容积了吗?”孩子都能找到答案,但都是在照本宣科。所以老师要求“通过别的例子说明什么是容积”,学生举得例子都很好,这说明一是他们的预习奏效了,二是生活经验对他们很重要。然后找到学生所举物体的共同点“容纳别的物体”,继而抽象出容积的概念,为了加深理解我们还讨论了“所能容纳”的意思。

  用实验1升或1毫升究竟是多少,就不是只靠看书和老师讲解就能感受的到的,有句话说得好“我听过了,我就忘记了;我看过了,我就记住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强调的就是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在数学学习中,我们好多时候需要动手操作来理解知识。

  本节课的另一个任务就是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容积,其实一部分同学通过对容积意义的理解和一定的生活经验是知道容积的计算方法的,另一部分同学是可以通过细心阅读课本发现的,不仅如此,还可以读到体积和容积的联系与区别。

  总之,这节课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通过操作、观察、演示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猜测,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和推理。有意识地创设了各种情境,为各类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使学生产生了数学学习的成功感。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3

  《容积和容积单位》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体积的概念及常用的体积单位,明确了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并且能够较熟练地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而且,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在教学了本节课之后,我对本课进行了反思。

  在教学设计上,依据20xx版新课标的要求,我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学段特点,我在课上多次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实验、等数学活动,注重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让学生充分动手、动脑,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在课的开始,我利用“猜猜那个盒子装的多?”的小游戏来导入,在学生不同的猜测下,教师进行验证。学生看到结果与自己的想像不同,从而感受到体积大的物体不一定装的东西多。教师顺势指着盒子的内部空间,揭示容积的概念,导入本节学习内容。通过这个小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让学生感受容积的概念,理解容积表示的具体含义,并能初步辨别容积与体积概念上的不同。

  在探究容积单位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掂一掂1L水,然后教师出示容积是1立方分米的盒子,让学生猜想如果把这1升水倒进这个盒子里,可能会发生什么现象?根据学生的猜测,教师演示:将1升水慢慢倒入盒子中,使学生直观发现1升=1立方分米。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在猜想、验证的活动中,建立了1升和1立方分米的等量关系,为后面的单位换算奠定了基础,丰富了学生的数学经验。

  在感受1毫升水时,我设计了学生的小组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这样的小组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思维活动,而亲身实验得到的结论会使学生的记忆更深刻。实验后,学生得到1ml=1cm3。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与观察对比中体会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的关系。在小组合作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增强学生的动手意识。

  在对升和毫升的关系这一教学环节中,我并没采取直观实验的方法,而是让学生根据1L=1dm3,1ml=1cm3来试着对升和毫升之间的关系来进行推导。由于有了前面实验的基础,以及对旧知识的迁移,学生能够很快地推导出1升=1000毫升,而且学生能够清楚的表达出自己的思考过程。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充分发展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及合情推理能力,并且使学生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在本课的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教学容积的计算方法时,我采用的是教师直接揭示的方法。而课后经过反思,我认为,如果这部分知识采取让学生自学的方式,学生学习的效果也许会更好。

  以上是我对执教《容积和容积单位》一课的反思。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4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五年级数学容积和容级单位教学反思 容积和容积单位的教学是在体积和体积单位之后,学生对体积有了一定的`认识,体积单位已掌握,明白其大小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能用其解决问题。容积的概念较抽象,理解是重点,鉴于此,让孩子带着问题去预习,上课直奔主题“通过预习,你知道什么是容积了吗?”孩子都能找到答案,但都是在照本宣科。所以老师要求“通过别的例子说明什么是容积”,学生举得例子都很好,这说明一是他们的预习奏效了,二是生活经验对他们很重要。然后找到学生所举物体的共同点“容纳别的物体”,继而抽象出容积的概念,为了加深理解我们还讨论了“所能容纳”的意思。

  用实验1升或1毫升究竟是多少,就不是只靠看书和老师讲解就能感受的到的,有句话说得好“我听过了,我就忘记了;我看过了,我就记住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强调的就是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在数学学习中,我们好多时候需要动手操作来理解知识。

  本节课的另一个任务就是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容积,其实一部分同学通过对容积意义的理解和一定的生活经验是知道容积的计算方法的,另一部分同学是可以通过细心阅读课本发现的,不仅如此,还可以读到体积和容积的联系与区别。

  总之,这节课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通过操作、观察、演示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猜测,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和推理。有意识地创设了各种情境,为各类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使学生产生了数学学习的成功感。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5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一:

  今天在班上上“容积和容积单位”这一课,上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本以为这节课会上的很成功,哪知学生并没有学习的兴趣,课堂氛围很压抑,竟然有部分学生只顾在底下玩手中的盒子,似乎对这节课的内容漠不关心。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上完课后我仔细地想了想原来的教学设计。

  原来设计的思路是“认识容积——学习容积计算——认识容积单位”,学生在观察教具中认识容积的意义,再让学生想一想要求木盒的容积就是求哪里的体积?它要怎样计算?通过自学知道容积的单位以及它和体积单位的关系,最后在练习中学会容积的计算。是按照教材思路处理的,和学生的生活环境距离比较远,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数学源于生活,因此,应让课堂教学贴近学生,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所以在备课时要认真钻研教材,又要能不拘泥于教材,有时要能突破教材的束缚。于是我又尝试进行了新的教学设计。

  在认识容积后,让学生拿出手中的盒子(自备的墨水盒、饼干盒等):你手中的盒子哪里能容纳物体的体积?最多能容纳物体的体积是哪个空间?

  再观察这个空间是什么形状的,把你观察到的和大家交流一下,绝大部分同学观察出空间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这样就把空间转化成了图形。通过这一步,这时学生其实已经知道计算容积的方法是用计算体积的方法。在观察中让学生体验到自我的力量,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接着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量出盒子里面的长、宽、高,再计算出盒子的容积。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培养了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单一地呈现例题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自学书上的容积单位知识后,小组交流并整理自己所学的知识,再在班上交流……,最后布置学生在课后到超市**标有容积单位的商品和它的容积是多少,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把这一设计在另一个班进行了教学,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了,学生根据测量解决问题,尝到了成功的乐趣。课外**让他们在生活中去寻找、发现、认识数学及掌握数学。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都在实践中、交流中轻松地学习。

  通过这节课,我体会到教师应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有目的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改编和加工,使教材变得生动,更贴近学生实际。例如课本上是在认识容积和容积单位后学习容积的计算的,而在后面的设计中我让学生先观察自己手中的盒子(自备的墨水盒、饼干盒等)的空间形状,再动手操作量出盒子里面的长、宽、高,并计算出盒子的容积。这就变成了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欲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二:

  “容积和容积单位”这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进率之后学习的,是建立在学生对“体积和体积单位”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上课之前,学生根本不知道上什么内容,当我捧着水槽、量筒等教具走进教室的时候,还有学生问我“老师,你上科学课啊?”所以,我觉得,学生的疑惑的表情是非常正常和真实的。通过操作演示,让学生直观感知“升”与“毫升”的区别和联系后,理解了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6

  之前请假,将课调至今天来上,正好将《容积和容积单位》例5、例6两课时一起上完。本以为连上两节数学课孩子们应该已经有些疲累或是感觉无趣,结果孩子们始终热情高涨兴趣盎然。下课的时候,听到一个孩子小声的嘀咕:“今天的数学课可真有意思!”我转身一看,竟然是我们班的文文,一个不爱听课不爱学习喜欢打架闹事的“熊孩子”。这不得不让我停下脚步,仔细想想这节课的可取之处。

  一、找准知识的内在联系,做好知识的迁移教学

  容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学生对于什么是物体的容积,不容易理解,好在有体积的相关知识做铺垫,如果能引导学生从两者的联系与区别中对比教学,可能会事半功倍。所以在授课时我首先复习体积和体积单位的知识,为新授做好铺垫。导入也是运用体积的知识导入,这样让学生去体会容积和体积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在学生对容积的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引导学生质疑:“容积和体积的概念有什么不同点”“容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很容易发现其中的奥秘,并能指出两者的计算方法相同,只是求容积是要从里面量长、宽、高。实现了从体积到容积知识的迁移与提升。

  二、抓住学生的回答亮点,即时生成教学情境

  教学中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说一说哪些物品上标有毫升、升。有些孩子反应很快,立刻掏出自己的牛奶盒,饮料瓶,水壶纷纷展示,这时有个学生拿出了一瓶1.5升的矿泉水,大家惊呼好大啊,原来1升这么多啊。而另一个孩子掏出了自己容积为10ml的小药瓶,大声的说,我这个好少啊。我立刻意识到教学1L和1ml的概念感知的锲机来了,我立刻拿过小药瓶,让大家传递感知,然后挑选了一个孩子展示容积200ml的牛奶盒,接着是容积500ml的绿茶瓶,再到1L的水壶,依次容积递增,让学生发现变化。最后拿出一开始的1.5L大瓶矿泉水和10ml的小药瓶对比展示,孩子们一下就意识到两个单位的内涵,并且我问拥有大瓶矿泉水的孩子,1.5L的水是多少ml呢,孩子们瞬间可以完成换算。让教学重难点提前被攻破了。

  三、重视小学生的直观感知,建立空间发展观念

  理论和实践都告诉我们,小学生形成、发展空间观念主要依靠“视”与“触”,亦即主要途径、**是观察与操作,两项都属于直观教学范畴。所以在教学中各个层次的学习,我都为学生提供实物进行直观操作演示,让学生充分感知容积的意义。学习排水法时,我为学生提供了不同的物品,既让孩子们体会排水法的方法也让他们了解了排水法的局限性。加深了理解,拓展了思维。

  回顾整节课,我发现想让孩子们能始终有兴趣有激情的学习,一定要想学生所想,做学生所做,从他们感兴趣的出发,提供直观实验的机会,真正让孩子们自我探索。老师教的远不及他们自己学到的更让人记忆深刻,更让人有成就感。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7

  容积和容积单位的教学是在体积和体积单位之后,学生对体积有了一定的认识,体积单位已掌握,明白其大小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能用其解决问题。容积的概念较抽象,理解是重点,鉴于此,让孩子带着问题去预习,上课直奔主题“通过预习,你知道什么是容积了吗?”孩子都能找到答案,但都是在照本宣科。所以老师要求“通过别的例子说明什么是容积”,学生举得例子都很好,这说明一是他们的预习奏效了,二是生活经验对他们很重要。然后找到学生所举物体的共同点“容纳别的物体”,继而抽象出容积的概念,为了加深理解我们还讨论了“所能容纳”的意思。

  用实验1升或1毫升究竟是多少,就不是只靠看书和老师讲解就能感受的到的,有句话说得好“我听过了,我就忘记了;我看过了,我就记住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强调的就是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在数学学习中,我们好多时候需要动手操作来理解知识。

  本节课的另一个任务就是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容积,其实一部分同学通过对容积意义的理解和一定的生活经验是知道容积的计算方法的,另一部分同学是可以通过细心阅读课本发现的,不仅如此,还可以读到体积和容积的联系与区别。

  总之,这节课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通过操作、观察、演示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猜测,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和推理。有意识地创设了各种情境,为各类学生提供表现自

  我的机会,使学生产生了数学学习的成功感。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8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体积和体积单位之后学习的,那么学生就有了学习容积和容积单位的学习模型。先认识什么是容积?为了测量容积我们学习容积的单位,然后认识容积单位。这是有关容积的知识,但这节课多一个点,就是容积和体积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于是这节课,我采取自学的方式,理解容积和体积概念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用微课的方式,感受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有什么区别和联系。自学容积和体积概念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时,我设计了几个这样的问题帮助学生学习:1、什么是容积?箱子、油桶、仓库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通常叫做它们的容积。2、容积与体积的区别和联系?联系:都是求体积的 。区别:体积是从物体的外部算,物体本身所占空间的大小。容积是从物体的内部算,所能容纳的空间的大小。3、对同一个能容纳物体的物体来说,体积大?还是容积大?对同一个物体来说,体积大于容积。4、常用的容积单位有哪些?计算容纳固体的体积: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计算容纳液体的体积:升(L)和毫升(mL)。5、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区别?体积单位:只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容积单位:计算容纳固体的体积: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 计算容纳液体的体积:升(L)和毫升(mL)。6、升和毫升有多大呢?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有什么关系呢?我用一个微课,用生活中的容积单位,刺激学生的大脑,感受和理解升和毫升的大小,以及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之间的关系。

  本节课的思路清晰,教学素材生活化,自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效果很不错。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9

  容积和容积单位的教学是在体积和体积单位之后,学生对体积有

  了一定的认识,体积单位已掌握,明白其大小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能用其解决问题。容积的概念较抽象,理解是重点,鉴于此,让孩子带着问题去预习,上课直奔主题“通过预习,你知道什么是容积了吗?”孩子都能找到答案,但都是在照本宣科。所以老师要求“通过别的例子说明什么是容积”,学生举得例子都很好,这说明一是他们的'预习奏效了,二是生活经验对他们很重要。然后找到学生所举物体的共同点“容纳别的物体”,继而抽象出容积的概念,为了加深理解我们还讨论了“所能容纳”的意思。

  用实验1升或1毫升究竟是多少,就不是只靠看书和老师讲解就

  能感受的到的,有句话说得好“我听过了,我就忘记了;我看过了,我就记住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强调的就是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在数学学习中,我们好多时候需要动手操作来理解知识。于是我除了安排书上的活动外,还借助注射器和量杯去感受1毫升,5毫升,10毫升,1升?

  本节课的另一个任务就是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容积,其实一部

  分同学通过对容积意义的理解和一定的生活经验是知道容积的计算方法的,另一部分同学是可以通过细心阅读课本发现的,不仅如此,

  还可以读到体积和容积的联系与区别(这也是这节课的一个难点)。

  总之,这节课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通过操作、观察、演示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猜测,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和推理。有意识地创设了各种情境,为各类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使学生产生了数学学习的成功感。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10

  容积和容积单位是本册教材三单元体积教学后的内容,看到这样的课题我开始犯愁了,概念教**来是教学的难点。如何使抽象的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变得形象直观,便于学生去理解?备课时我想了许多创设情境的方法,最后试想,不能从课本提供的概念入手,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去创设情境,即让学生课前收集饮料桶、酒瓶、药瓶、纸箱、纸盒等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这些东西。课上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琢磨这些东西,看能发现什么信息,从许多的信息中发现升和毫升这样的单位,到底表示什么呢?从而激发起探究的欲望,课前我脑子里还没个头绪,然而课中学生的表现竟然出乎我的预料,探究的那么自然、那么有序,个个兴高采烈,从发现信息到研究信息,再到猜想、验证得出结论都是那么水到渠成,我着实感到如果给了孩子们思维的空间,探究的时间,孩子们并不笨,真的!尤其课堂上一个孩子的疑惑更是一石击起千层浪,当我不知道如何进行下一环节容积单位的教学衔接时,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探究过程中大家还有什么疑惑吗?这时一个孩子***说:老师,我怎么也弄不懂体积容积单位升和毫升怎么能和体积单位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相提并论呢?我想他可能对书上介绍的1升=1立方分米和1毫升=1立方厘米产生了疑问。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我趁势引导,是啊,老师也纳闷呢?他们怎么可以相提并论呢?一个导入下一环节的问题的情境这样产生了,我心里暗自高兴。佩服这位同学提出的这么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不仅帮了我的忙,而且抛出了探究问题。于是孩子们带着问题去猜测,去验证,又通过形象的多**演示,孩子们探究的不亦乐乎,豁然开朗,问题解决了。从他们满意的笑脸中,我感到了孩子们确实懂了。正是有这样的课堂问题的生成,才有了孩子们探究的欲望,渐渐地他们不会只是被动的接受课本中给出的结论了,凡事总要问个为什么。这正是“我的课堂我做主的体现”

  于是课后备课我总结出了这节课学生经历的学习过程的五步法:

  一、收集材料,目标展示。

  二、观察材料,发现信息。

  三、研究信息,提出猜想。

  四、交流验证,发现困惑。

  五、实验解惑,得出结论。要说这节课成功的经验,并非归功与备好的充分的让学生按我设计的程序学习的教案,而是课前的教学材料的收集、课堂情境的创设给孩子们提供了探究空间和时间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10篇(扩展3)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10篇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体积和体积单位之后学习的,那么学生就有了学习容积和容积单位的学习模型。先认识什么是容积?

  为了测量容积我们学习容积的单位,然后认识容积单位。这是有关容积的知识,但这节课多一个点,就是容积和体积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于是这节课,我采取自学的方式,理解容积和体积概念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用微课的方式,感受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自学容积和体积概念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时,我设计了几个这样的问题帮助学生学习:

  1、什么是容积?箱子、油桶、仓库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通常叫做它们的容积。

  2、容积与体积的区别和联系?联系:都是求体积的。区别:体积是从物体的外部算,物体本身所占空间的大小。容积是从物体的内部算,所能容纳的空间的大小。

  3、对同一个能容纳物体的物体来说,体积大?还是容积大?对同一个物体来说,体积大于容积。

  4、常用的容积单位有哪些?计算容纳固体的体积: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计算容纳液体的体积:升(L)和毫升(mL)。

  5、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区别?体积单位:只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容积单位:计算容纳固体的体积: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计算容纳液体的体积:升(L)和毫升(mL)。

  6、升和毫升有多大呢?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有什么关系呢?我用一个微课,用生活中的容积单位,刺激学生的大脑,感受和理解升和毫升的大小,以及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之间的关系。

  本节课的思路清晰,教学素材生活化,自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效果很不错。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2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一:

  今天在班上上“容积和容积单位”这一课,上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本以为这节课会上的很成功,哪知学生并没有学习的`兴趣,课堂氛围很压抑,竟然有部分学生只顾在底下玩手中的盒子,似乎对这节课的内容漠不关心。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上完课后我仔细地想了想原来的教学设计。

  原来设计的思路是“认识容积——学习容积计算——认识容积单位”,学生在观察教具中认识容积的意义,再让学生想一想要求木盒的容积就是求哪里的体积?它要怎样计算?通过自学知道容积的单位以及它和体积单位的关系,最后在练习中学会容积的计算。是按照教材思路处理的,和学生的生活环境距离比较远,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数学源于生活,因此,应让课堂教学贴近学生,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所以在备课时要认真钻研教材,又要能不拘泥于教材,有时要能突破教材的束缚。于是我又尝试进行了新的教学设计。

  在认识容积后,让学生拿出手中的盒子(自备的墨水盒、饼干盒等):你手中的盒子哪里能容纳物体的体积?最多能容纳物体的体积是哪个空间?

  再观察这个空间是什么形状的,把你观察到的和大家交流一下,绝大部分同学观察出空间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这样就把空间转化成了图形。通过这一步,这时学生其实已经知道计算容积的方法是用计算体积的方法。在观察中让学生体验到自我的力量,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接着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量出盒子里面的长、宽、高,再计算出盒子的容积。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培养了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单一地呈现例题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自学书上的容积单位知识后,小组交流并整理自己所学的知识,再在班上交流……,最后布置学生在课后到超市**标有容积单位的商品和它的容积是多少,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把这一设计在另一个班进行了教学,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了,学生根据测量解决问题,尝到了成功的乐趣。课外**让他们在生活中去寻找、发现、认识数学及掌握数学。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都在实践中、交流中轻松地学习。

  通过这节课,我体会到教师应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有目的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改编和加工,使教材变得生动,更贴近学生实际。例如课本上是在认识容积和容积单位后学习容积的计算的,而在后面的设计中我让学生先观察自己手中的盒子(自备的墨水盒、饼干盒等)的空间形状,再动手操作量出盒子里面的长、宽、高,并计算出盒子的容积。这就变成了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欲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二:

  “容积和容积单位”这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进率之后学习的,是建立在学生对“体积和体积单位”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上课之前,学生根本不知道上什么内容,当我捧着水槽、量筒等教具走进教室的时候,还有学生问我“老师,你上科学课啊?”所以,我觉得,学生的疑惑的表情是非常正常和真实的。通过操作演示,让学生直观感知“升”与“毫升”的区别和联系后,理解了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3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体积和体积单位之后学习的,那么学生就有了学习容积和容积单位的学习模型。先认识什么是容积?为了测量容积我们学习容积的单位,然后认识容积单位。这是有关容积的知识,但这节课多一个点,就是容积和体积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于是这节课,我采取自学的方式,理解容积和体积概念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用微课的方式,感受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有什么区别和联系。自学容积和体积概念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时,我设计了几个这样的问题帮助学生学习:1、什么是容积?箱子、油桶、仓库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通常叫做它们的容积。2、容积与体积的区别和联系?联系:都是求体积的 。区别:体积是从物体的外部算,物体本身所占空间的大小。容积是从物体的内部算,所能容纳的空间的大小。3、对同一个能容纳物体的物体来说,体积大?还是容积大?对同一个物体来说,体积大于容积。4、常用的容积单位有哪些?计算容纳固体的体积: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计算容纳液体的体积:升(L)和毫升(mL)。5、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区别?体积单位:只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容积单位:计算容纳固体的体积: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 计算容纳液体的体积:升(L)和毫升(mL)。6、升和毫升有多大呢?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有什么关系呢?我用一个微课,用生活中的容积单位,刺激学生的大脑,感受和理解升和毫升的大小,以及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之间的关系。

  本节课的思路清晰,教学素材生活化,自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效果很不错。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4

  《容积和容积单位》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体积的概念及常用的体积单位,明确了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并且能够较熟练地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而且,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在教学了本节课之后,我对本课进行了反思。

  在教学设计上,依据20xx版新课标的要求,我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学段特点,我在课上多次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实验、等数学活动,注重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让学生充分动手、动脑,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在课的开始,我利用“猜猜那个盒子装的多?”的小游戏来导入,在学生不同的猜测下,教师进行验证。学生看到结果与自己的想像不同,从而感受到体积大的物体不一定装的东西多。教师顺势指着盒子的内部空间,揭示容积的概念,导入本节学习内容。通过这个小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让学生感受容积的概念,理解容积表示的具体含义,并能初步辨别容积与体积概念上的不同。

  在探究容积单位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掂一掂1L水,然后教师出示容积是1立方分米的盒子,让学生猜想如果把这1升水倒进这个盒子里,可能会发生什么现象?根据学生的猜测,教师演示:将1升水慢慢倒入盒子中,使学生直观发现1升=1立方分米。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在猜想、验证的活动中,建立了1升和1立方分米的等量关系,为后面的单位换算奠定了基础,丰富了学生的数学经验。

  在感受1毫升水时,我设计了学生的小组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这样的小组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思维活动,而亲身实验得到的结论会使学生的记忆更深刻。实验后,学生得到1ml=1cm3。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与观察对比中体会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的关系。在小组合作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增强学生的动手意识。

  在对升和毫升的关系这一教学环节中,我并没采取直观实验的方法,而是让学生根据1L=1dm3,1ml=1cm3来试着对升和毫升之间的关系来进行推导。由于有了前面实验的基础,以及对旧知识的迁移,学生能够很快地推导出1升=1000毫升,而且学生能够清楚的表达出自己的思考过程。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充分发展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及合情推理能力,并且使学生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在本课的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教学容积的计算方法时,我采用的是教师直接揭示的方法。而课后经过反思,我认为,如果这部分知识采取让学生自学的方式,学生学习的效果也许会更好。

  以上是我对执教《容积和容积单位》一课的反思。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5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体积和体积单位之后学习的,那么学生就有了学习容积和容积单位的学习模型。先认识什么是容积?为了测量容积我们学习容积的单位,然后认识容积单位。这是有关容积的知识,但这节课多一个点,就是容积和体积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于是这节课,我采取自学的方式,理解容积和体积概念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用微课的方式,感受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有什么区别和联系。自学容积和体积概念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时,我设计了几个这样的问题帮助学生学习:

  1、什么是容积?箱子、油桶、仓库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通常叫做它们的容积。

  2、容积与体积的区别和联系?联系:都是求体积的。区别:体积是从物体的外部算,物体本身所占空间的大小。容积是从物体的内部算,所能容纳的空间的大小。

  3、对同一个能容纳物体的物体来说,体积大?还是容积大?对同一个物体来说,体积大于容积。

  4、常用的容积单位有哪些?计算容纳固体的体积: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计算容纳液体的体积:升(L)和毫升(mL)。

  5、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区别?体积单位:只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容积单位:计算容纳固体的体积: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计算容纳液体的体积:升(L)和毫升(mL)。

  6、升和毫升有多大呢?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有什么关系呢?我用一个微课,用生活中的容积单位,刺激学生的大脑,感受和理解升和毫升的大小,以及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之间的关系。本节课的思路清晰,教学素材生活化,自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效果很不错。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6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一:

  今天在班上上“容积和容积单位”这一课,上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本以为这节课会上的很成功,哪知学生并没有学习的兴趣,课堂氛围很压抑,竟然有部分学生只顾在底下玩手中的盒子,似乎对这节课的内容漠不关心。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上完课后我仔细地想了想原来的教学设计。

  原来设计的思路是“认识容积——学习容积计算——认识容积单位”,学生在观察教具中认识容积的意义,再让学生想一想要求木盒的容积就是求哪里的体积?它要怎样计算?通过自学知道容积的单位以及它和体积单位的关系,最后在练习中学会容积的计算。是按照教材思路处理的,和学生的生活环境距离比较远,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数学源于生活,因此,应让课堂教学贴近学生,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所以在备课时要认真钻研教材,又要能不拘泥于教材,有时要能突破教材的束缚。于是我又尝试进行了新的教学设计。

  在认识容积后,让学生拿出手中的盒子(自备的墨水盒、饼干盒等):你手中的盒子哪里能容纳物体的体积?最多能容纳物体的体积是哪个空间?

  再观察这个空间是什么形状的,把你观察到的和大家交流一下,绝大部分同学观察出空间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这样就把空间转化成了图形。通过这一步,这时学生其实已经知道计算容积的方法是用计算体积的方法。在观察中让学生体验到自我的力量,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接着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量出盒子里面的长、宽、高,再计算出盒子的容积。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培养了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单一地呈现例题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自学书上的容积单位知识后,小组交流并整理自己所学的知识,再在班上交流……,最后布置学生在课后到超市**标有容积单位的商品和它的容积是多少,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把这一设计在另一个班进行了教学,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了,学生根据测量解决问题,尝到了成功的乐趣。课外**让他们在生活中去寻找、发现、认识数学及掌握数学。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都在实践中、交流中轻松地学习。

  通过这节课,我体会到教师应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有目的`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改编和加工,使教材变得生动,更贴近学生实际。例如课本上是在认识容积和容积单位后学习容积的计算的,而在后面的设计中我让学生先观察自己手中的盒子(自备的墨水盒、饼干盒等)的空间形状,再动手操作量出盒子里面的长、宽、高,并计算出盒子的容积。这就变成了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欲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二:

  “容积和容积单位”这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进率之后学习的,是建立在学生对“体积和体积单位”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上课之前,学生根本不知道上什么内容,当我捧着水槽、量筒等教具走进教室的时候,还有学生问我“老师,你上科学课啊?”所以,我觉得,学生的疑惑的表情是非常正常和真实的。通过操作演示,让学生直观感知“升”与“毫升”的区别和联系后,理解了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7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进率之后学习的,是建立在学生对“体积和体积单位”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容积的教学和体积的教学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彼此联系,相互交织。

  成功之处:

  1. 提供足够的实际例证,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掌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的过程。在教学中通过提供不同的物体,有实心的,有空心的,能容纳物体的,通过对这两类物体的比较,明确只有能够装东西的物体,里面是空的,才能计量它的容积,计量的时候要从容器的里面量长、宽、高,才能更准确地算出它的容积是多少,并说明计量容积一般用体积单位,使学生弄清楚容积和体积的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2.加强动手操作,使学生明确升和毫升的进率。在教学中,我提供了一个500毫升的瓶子和一个1000毫升的瓶子,通过倒两次的直观操作,使学生深刻的体会到 1升=1000毫升。然后通过课件的直观演示让学生发现1立方分米=1升,1立方厘米=1毫升。 不足之处:

  1. 根据体积计算公式,求得的结果应带体积单位。如果要求的容积结果是“升”或“毫升”,必须化单位,但是个别学生就是不重视。

  2. 做一做第2题要注意算法多样化。除用现有体积 - 原有水的体积 = 珊瑚石的体积外,还可以利用转化思想,根据增加的.水的体积就是珊瑚石的体积来列式。

  再教设计:

  进一步明确容积与体积单位的使用范围,明确体积和容积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8

  容积和容积单位的教学是在体积和体积单位之后,学生对体积有

  了一定的认识,体积单位已掌握,明白其大小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能用其解决问题。容积的概念较抽象,理解是重点,鉴于此,让孩子带着问题去预习,上课直奔主题“通过预习,你知道什么是容积了吗?”孩子都能找到答案,但都是在照本宣科。所以老师要求“通过别的例子说明什么是容积”,学生举得例子都很好,这说明一是他们的预习奏效了,二是生活经验对他们很重要。然后找到学生所举物体的共同点“容纳别的物体”,继而抽象出容积的概念,为了加深理解我们还讨论了“所能容纳”的意思。

  用实验1升或1毫升究竟是多少,就不是只靠看书和老师讲解就

  能感受的到的,有句话说得好“我听过了,我就忘记了;我看过了,我就记住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强调的就是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在数学学习中,我们好多时候需要动手操作来理解知识。于是我除了安排书上的活动外,还借助注射器和量杯去感受1毫升,5毫升,10毫升,1升?

  本节课的另一个任务就是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容积,其实一部

  分同学通过对容积意义的理解和一定的生活经验是知道容积的计算方法的,另一部分同学是可以通过细心阅读课本发现的,不仅如此,

  还可以读到体积和容积的联系与区别(这也是这节课的一个难点)。

  总之,这节课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通过操作、观察、演示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猜测,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和推理。有意识地创设了各种情境,为各类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使学生产生了数学学习的成功感。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9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五年级数学容积和容级单位教学反思 容积和容积单位的教学是在体积和体积单位之后,学生对体积有了一定的认识,体积单位已掌握,明白其大小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能用其解决问题。容积的概念较抽象,理解是重点,鉴于此,让孩子带着问题去预习,上课直奔主题“通过预习,你知道什么是容积了吗?”孩子都能找到答案,但都是在照本宣科。所以老师要求“通过别的例子说明什么是容积”,学生举得例子都很好,这说明一是他们的预习奏效了,二是生活经验对他们很重要。然后找到学生所举物体的共同点“容纳别的物体”,继而抽象出容积的概念,为了加深理解我们还讨论了“所能容纳”的意思。

  用实验1升或1毫升究竟是多少,就不是只靠看书和老师讲解就能感受的到的,有句话说得好“我听过了,我就忘记了;我看过了,我就记住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强调的就是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在数学学习中,我们好多时候需要动手操作来理解知识。

  本节课的另一个任务就是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容积,其实一部分同学通过对容积意义的理解和一定的生活经验是知道容积的计算方法的,另一部分同学是可以通过细心阅读课本发现的,不仅如此,还可以读到体积和容积的联系与区别。

  总之,这节课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通过操作、观察、演示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猜测,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和推理。有意识地创设了各种情境,为各类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使学生产生了数学学习的成功感。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10

  “容积和容积单位”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操作演示,充分感知,从生活实际入手,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实物进行直观操作演示,让学生充分感知容积的意义,建立1升、1毫升液体的量是多少的表象,理解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使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内容具有理性的认识。

  本节课首先完成的教学目标是理解容积的概念,理解容积单位要联系生活的实际,不仅只限于教材提出的的油桶、箱子、仓库更重要的,有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找出自己身边的容器,要通过小组展示,只有这样才能打开学生的思路,比较出容器和实物的区别。这个环节学生是非常喜爱的,所以非常气氛非常活跃,教学而效果也非常好。

  第二个学习目标是认识和掌握体积单位,学习中首先要联系实际在哪里见过L、ML,这些容积单位,这些单位是在哪些商品上见到的,要通过小组展示,班级展示,通过展示使学生认识到容积单位的用途之广,认识到容积单位是计量液体的体积的。教学中我们使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学习容积单位的。学生认知容积单位还要联系体积单位,通过知识的迁移理解一升、一毫升的大小,掌握知识之间的进率。学生理解升和毫升还要通过实验的方法,小组结合用量筒或量杯度量液体的体积,在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进一步认识容积单位。

  第三个学习目标是如何计算容器的容积,学习中,学生要通过实验操作的方法,去达成学习目标,去量一量一个方体容器的长宽高,通过操作测量,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容积是求容器里面的的体积。这个环节的教学注重了学生的形成过程,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联系实际,通过比较、测量、计算,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体积与容积、体积单位与容积单位的区别,让学生明确体积与容积,体积单位与容积单位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是本节课达成目标的主要的教学方法。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10篇(扩展4)

——五年级数学《体积和容积》评课稿5篇

五年级数学《体积和容积》评课稿1

  “体积和容积”一课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长方体(二)》中的起始课,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 教材分析

  这节课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是关于概念的教学。本节教材把两个全新的概念安排在同一节课中,目的是期望利用对比的方法理解辨别,领悟概念的内涵。但教材中割裂开的情境不利于学生探索两者间的关系,教材中牵引性的问题不利于学生主动思考。为了突出教材的设计目的,我改变了教材安排,只用一个情境主线,借助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把学生的认知错觉和表述含混作为教学起点,通过对问题的层层剖析达到理解概念,对比差异,把握内涵的目的。

  二、 学情分析

  此前学生已有长度、面积的相关知识,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并且,在掌握这些内容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但是,教材把这两个全新的概念安排在一课中,而且这两个概念有着密切联系,学生掌握起来容易产生模糊的认识。

  三 、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认为这节课所要达成的知识目标是:使学生在比较活动中,体验、概括、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及关系,其中理解两者的关系是教学重点,理解两个概念是教学难点。同时,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培养学生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和深入思考的习惯,成为本节课的过程与情感目标。

  四、 教法和学法

  学生的脑力劳动是教师脑力劳动的镜子,教师透过这面镜子,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的习得。

  本课中,我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创设情况,引领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辨析明理,以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反思深化所学内容,从而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标。

  同时,在活动中,学生通过发现、思考、实践、反思、再实践,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达到能够自学的目的。

  五、 教学环节设计

  教材把两个全新的概念放在同一节课中,就是要使学生在对两个概念的不断比较中,在对两者关系的不断深化中,充分理解两个概念的内涵,达到在学习知识和掌握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的目的。

  正是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我设计了这个统领全课的问题,即“哪个盒子里装的米多?为什么?”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两者间的关系并引领学生不断反思,要准确判断哪个盒子里装米多,不能仅关注它的表面,更应关注它的里面,这还不够,还要综合的关注它的各方面,从而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综合的眼光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这过程中,学生首先要突破的就是对两个概念的理解。

  理解体积概念要三个层次,理解容积概念要两个层次。

  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教师借助三个装满大米、大小不同的盒子与学生谈话:“这三个盒子中,哪个盒子装的大米多?为什么?”以往的教学实践证明,多数学生的第一反应是盒子大装米多,盒子小装米少。通过交流“盒子的大小指什么?”这一问题,引发学生对体积概念的关注,为新知在学生原有经验基础上自然生成创造了有利条件。

  学生通过思考:“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例子吗?”这个问题,深入探索体积概念中“占空间”这一难以理解的词语的含义,如“石块占了水的空间”“书本占了书包的空间”等,在这些生活实例中,学生体会到:“占空间”不仅指物体占据*面的位置,还包括它的高度和厚度,也就是由长、宽、高共同构成的三维空间,依此,突破了对抽象的数学名词的理解,使难点得到细化。

  一个概念的得出,不能**一两个现象,而需要从众多的现象中发现共性的特征,只有这样才能更准确地概括,更扎实地掌握,更灵活地运用概念,学生汇报的大量实例和对实例的细致比较使体积概念的得出变得水到渠成。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归纳推理的数学思想,而且潜移默化地渗透了探究问题的方法,突破了概念抽象时语言提炼的教学难点。

  至此,体积概念得以化解。

  学生的思考又回到了最初的问题。

  本节课,教师以一个问题统领全课,意在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加大学生的思维深度,从而提升学生的思考力,在这一个环节中,通过“利用冲突引反思”和“汇报交流细分析”两个层次理解容积的概念。

  在理解了容积概念后,两者的关系就水落石出了。

  我们的教学,不应该使学生成为人云亦云的人,而要培养独具慧眼,思考缜密的人。当学生再次思考到底哪个盒子里装的米多时,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和直观演示,反思这个结论是错的,为什么错了?一定是错的吗?怎样才能不错?使学生明确,容积和体积有内外之别,有共指空间大小之同,只有在壁厚相同的情况下,这个结论才成立,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培养了学生深入思考的习惯,进而突出了教学重点。

  这节课,学生在一个统领问题的引导下,在自主学习的道路上,学会了用数学眼光审视生活中的现象,用数学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用数学方法解决身边的问题,进而提高数学素养。

五年级数学《体积和容积》评课稿2

  田老师上课轻松自如,虽然是借班上课,但师生配合默契。课堂上学生发言积极,参与度高。

  整节课的设计分为两大部分:

  一、复习容积和体积的意义和区别。

  本环节的教学田老师出示两个长宽高一样的盒子,请学生求出两个盒子所占空间的大小(体积)。它们的体积一样,容积也一样吗?学生回答:所用材料不同,它们大的容积不一定相同。引导学生想容积是要从盒子里面测量长宽高。运用对比设疑使学生深刻体会体积和容积的区别。

  二、研究同样多的材料做一个容积尽可能大的盒子。

  本环节田老师分()层次进行教学的。第一个层次,解决怎样做盒子。出示一张正方形的白纸(边长9厘米),老师问:怎样才能做成一个盒子?学生纷纷发言,最后在老师的启发下,从四个角去掉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第二个层次,怎样计算盒子的容积。重点教学去掉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后所做盒子容积的大小。第三个层次,设计了一道与现实结合很紧密的题目,巧妙地把本节课知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猜测,选择。课堂气氛活跃,计算也很主动。最精彩的要数**发布会,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现,条理清晰,文明有理。在老师的一再引导启发下,他们能运用数字说话,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由于这节课是仿照刘德武老师教地《容积大小问题》,对比来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不够明确,体现在学生最后不知道该怎样补充课题。设计意图也与刘老师的设计意图不同,刘老师有意让学生的猜测破灭,体现研究的价值。而本节课的设计学生的猜测与正确答案吻合。这是一节活动课,刘老师试图运用《容积大小问题》为载体,重在渗透研究的方法,研究方向地指导,培养学生在研究中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

五年级数学《体积和容积》评课稿3

  今天听了武老师的课,热情饱满的教师,激情澎湃的学生,给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谈谈对这节课的一点看法。

  1、注重旧知的复习铺垫。教师在新课前复习了体积单位及其进率,和体积的计算方法,这些都是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为新课的顺利进行作了很好的铺垫。

  2、在教学“什么叫做容积”时,武老师充分地利用生活中的学生非常熟悉的东西介绍容积,自己举例,然后让学生举例,让学生充分地理解什么叫做容积。教师还让学生充分地理解容积与体积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注重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目标自己定,进率学生自己推,活动学生亲自动手感知,主动参与认知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进行适时点拨,循循善诱,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4、教师学法指导到位

  (1)在研究“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及二者之间的联系时,教师利用了推理的方法。学生在教师方法的引导下,在师生互动、讨论与交流中,得出了结论。这一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认知的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在练习“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进率时,教师适时点拨,循循善诱,注重让学生从多角度、多方向来思考方法,如:270毫升=()立方厘米,当学生没有新方法时,教师便让学生判断老师的这种方法对吗?在这一思考过程中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得到训练,为今后做此类型题目打下了基础。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小组活动、合作交流、迁移类推等学习活动,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地位,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探究精神。

五年级数学《体积和容积》评课稿4

  在新课程理念下,面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品格、价值追求,老师应该怎样与学生对话交流?课堂上怎样让他们真正成为主动者,参与到你的教学活动中来?

  龚老师的课堂最为独特地方是:老师能利用学生课前生成的资源作为学习材料,整堂课所有的学习资源都来源于学生,由学生自己创造、自我整理,对立体图形的知识形成自己独特的感知。由于学生研究的问题是自己的,收集的错例是集体的,所以学习起来各个兴趣盎然,课堂气氛相当好。

  当然在每堂课中,学生都会有差错。对于学生的差错,老师的心态可能会斥责、批评,但在这节课中我看到的是大方的接纳和欣喜的赏析。老师欣赏着学生一些有价值的错例,并加以利用和开发,让敢于发言的同学不带着任何遗憾而坐下。而这样的错例老师进行类推、归类,对比、提升,形成几何体的网络体系。这样的学习,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思维碰撞,引起不同思维水*学生的热烈讨论,在思辨中有效落实新课标。

  那么,整个建构过程用什么方式呈现,就是板书的功效了。龚老师想用结构式的板书来撑起整个学习的脉络,但给人遗憾的是有布局些凌乱,也不够简洁。总复习的板书的设计区别于一般课,它更趋于框架化,只有这样才能把零碎的公式有机串联起来,把公式的记忆纳入知识体系,形成简洁而有序的记忆网络。

五年级数学《体积和容积》评课稿5

  听了刘老师上的《圆锥的体积》一课,收获很多,作为一位年轻老师能够勇于参加这次教学活动,而且做了精心的准备已经不容易,能够自然、流畅地完成教学任务就更不容易。下面我想重点谈本节课的两点成功之处,希望能与大家一起探讨。

  第一:为新知识的学习搭建合理*台。主要体现在刘老师能够运用原有知识来推动新知识的学习,设计有奖问答和实验等**,让学生大胆借鉴前面学习圆柱体积公式的方法来探究圆锥体积公式。利用迁移规律,让学生从求圆柱体积的思路、方法中得到启示,领悟出求圆锥体积的方法,使新旧知识得到整合。这种借鉴的学习方法,不仅使本节课的教学变得轻松,同时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这种学习策略,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终身的发展。

  第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来探究圆锥体积公式的由来,吴老师主要引导学生做了三个实验。一是比较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强调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这个必要条件;二是做用装满小米的圆柱在空圆锥中倒的实验,使学生理解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存在着一定的倍数关系;三是特别设计了一组不等底或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来做倒米实验,再次强调只有等底等高的圆和圆锥存在着的倍数关系。在实验前,让学生了解实验要求,并且提出三个实验目的:

  1、圆锥的底面与圆柱的底面有什么关系?他们的高有什么关系?你是怎么知道的

  2、圆锥的体积和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

  3、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是什么?以实验目的为主线,让学生小组合作,通过动手操作,有眼睛观察,动脑筋思考,多种感官一起参与活动,由直观到抽象,层层深入,探索出圆锥体积公式的由来,从而理解和掌握了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克服了几何形体公式计算教学中的重结论、轻过程,重记忆、轻理解,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病。这样的学习,学生学得活,记得牢,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合作者、发现者,并且获得了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

  不过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教学环节的衔接和时间的分配有些不恰当,教学方法没有多样化,欠缺**创新。例如:在教学新课时,像传统教学那样,直接拿出圆柱和圆锥容器的教具,让学生根据实验要求和目的,进行倒米实验。我认为在实验前,一定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如(你觉得圆锥体积的大小与它的什么有关?你认为圆锥的体积和什么图形的体积关系最密切?猜一猜它们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呢?你们想知道它们的关系吗?通过师生交流、问答、猜想等形式,强化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时候,学生就迫切希望通过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所以做起实验来就兴趣盎然。这样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兴趣变浓了,课堂气氛变得热烈,那么教学效率,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当然,我相信刘老师通过这次的锻炼,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一定会越走越宽广。谢谢大家!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10篇(扩展5)

——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5篇

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1

  《体积与容积》是北师大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学习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一内容是进一步学习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教材的编排突出在比较与活动中体会并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体积与容积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教材重视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理解它们的意义。教材首先借助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让学生交流生活中物体的大小和容器盛放东西的多少,感受“物体有大有小、容器盛放的物体有多有少”。然后,教材围绕“土豆和红薯哪一个大”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实验活动。在活动中发现两个物体放入水中后都占据了一定的空间,而且水面上升的高度不一样,说明这两个物体所占空间大小不一样。这样,通过生活经验和动手实验相结合,在学生有了比较充分的感受之后,教材揭示出体积的概念。随后教材又通过引导学生实验研究“哪个杯子装**”,在学生感受容器容纳物体体积大小的基础上,再揭示的容积概念。引入这两个概念之后,教材还设计了搭物体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紧密,这是他们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为了培养孩子的空间观念,我将视野拓宽到生活的空间,重视现实世界中有关体积和容积的问题,把它们作为教学的基础。学生在他们生活中已经积累了许多关于体积和容积的经验,教学从学生熟悉的实物出发,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在本课学习中,利用直观教具演示动手实验贯穿整个课堂,并且在动手实践中,处处有猜想,处处有学生间的交流合作,真正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由于体积与容积的教学知识点较为单一,但却比较抽象。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体积与容积的意义、区别及其联系,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实验操作活动来开展教学。

  1、导入部分我紧紧抓住学生生活中有比较物体大小的习惯,出示两个大小对比鲜明的正方体,自然导入到物体大小的比较之中,使课的导入自然而顺畅。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暗藏了物体的大小,是指它们的“体积”谁大谁小,与本课教学内容紧密相扣。

  2、教学过程中由几个精心设计的实践活动组成的,紧紧围绕着“土豆和石块哪个占的空间大?”等问题来**和展开动手操作实践活动的。让学生充分感受“物体所占空间有大有小,容器盛放的物体有多有少”,体会体积与容积的含义。

  3、这节课充分地体现了数学教学要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把“现成的”数学,变成了“活动的”数学。

  4、让学生在活动中思考,在操作中理解。数学实验活动与科学学科的操作实验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该课的学生操作是为学生充分理解“体积”与容积概念服务的,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充分的操作感悟,通过对比思考,经过思维提升,才能得出“物体所占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物体的体积”以及“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是有多有少的,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叫容器的容积”这些重要的数学知识概念。

  5、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丰富与完善,最后充分认识与理解的。学生最初对物体大小的比较并不一定准确,有的在比较物体的表面积,有的在比较物体的占地面积,有的在比较物体的重量,这些都是正常的,是学生已有知识对本课教学的影响,说明学生对体积与容积概念并没有纳入到学生的概念体系当中,只有充分理解了体积与容积的真正意义,学生才能正确理解和掌握这些数学概念。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正确建立这些概念,而且要帮助学生正确区分这些概念,从而建立起概念网络体系。

  本课亮点: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尊重学生,教学中顺势而导;学生在不断操作、比较、思考与交流中学习,学生思维提升过程得到彰显;静与动结合,学习与练结合,充分尝试了“30+10”课堂教学模式,新课标精神体现较充分。

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2

  本节课学生情绪饱满,兴趣浓厚,效果很好。课前活动本来是为了让孩子们体会桌椅和同学都占据了空间,活动比较困难,虽然有人谈到了活动不舒展,但多数学生 谈感受时说自己很开心,因为课前的活动让他们感觉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很温暖。作为老师,我很惭愧,本来设计活动是为教学做铺垫而安排的环节,却让孩子们如 此夸赞一番很是过意不去。现在想来,*时我们是多么的忽略孩子们的感受啊,一个不经意的做法就让他们小小的心灵感到温暖,我觉得我们确实不得不反思今后的 课堂内外,是不是除了可以关心孩子们学习之外,更应该多关注一下孩子们的情感发展呢?

  课中的活动如“观魔术”、“摸同桌感受人占有空 间”、“用实验的方法证明哪个杯子盛**”、“捏橡皮泥证明物体形状改变,体积未变”、“按要求搭一搭”、“数学小故事为店小二想办法”等环节都让孩子们 兴奋,陶醉其中,激发他们的灵感和思维的火花,想出一个又一个很特别的解法,真是很让人惊叹!

  比如:证明杯子容积大小的实验办法时,有的 同学想到了把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往另一个里面倒,看看水是倒不了溢出来了还是倒完之后另一个杯子不满;有的同学往两个杯子里倒了同样多的水,一个里面放了 2个骰子水溢出来了,另一个里面放了5个骰子水才溢出来,所以证明第二个杯子装的水比较多;还有的同学想到了把两个杯子倒满水,然后借助第三个杯子,然后 看哪个里面的水在第三个杯子里的水面高得出结论。 在帮助店小二想办法时,有的同学说把面条挑出来;有的同学说换个大碗;有的同学说喝两口汤;有的同学说盖个盖子;有的同学说用筷子挑起面条……

  总之,好课必须是以学生的认知为前提,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石,以充分的实践为主线,以教师的引导为航向,以目标的达成为结果,以能力的提高为终结的课。要让节节课都能有如此的火候,需教师天天的修炼!

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3

  一、教材说明:《体积与容积》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1页至42页内容。

  二、教材分析:

  体积与容积的学习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一内容是进一步学习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使学生理解物体体积与容积的意义。

  三、学生特点:

  体积与容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概念,在此之前,学生只学习掌握了*面图形的面积和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与计算方法。体积概念的初步建立是学生空间概念的一次飞跃,其实在生活中学生经常遇到物体占据空间的事例,只不过不会用体积这一数学语言来描述它,而是用占位置描述这一现象。从学生的认知水*看,这部分内容从*面到空间,知识跨度大、难度高,教学中学生较难理解。

  四、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理解物体的体积与容积的意义。

  2、使学生建立体积概念,理解体积的大小与形状变化无关的原理。

  3、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五、教学理念:

  本课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对于十岁左右的孩子来说,空间观念是在经验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所以在教学中我首先通过再现《乌鸦喝水》的故事把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然后再通过实物观察活动、想象活动、操作与表达等活动让学生感知和体验体积与容积的意义,发展空间观念。

  六、教学准备:

  教具: 多**课件、杯子、米、木块、西瓜、梨、油瓶、茶叶罐等。

  学具:土豆、水、大小量杯、每组12个小正方体。

  七、教学过程:

  (一)认识物体占空间

  1、师:同学们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今天,我们一起随着电脑动画再去听一遍好不好?(师出示电脑画面学生欣赏。)

  师:这只乌鸦动动脑,想了个什么办法喝到瓶底里的水?

  师:为什么石头丢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就升高了呢?

  师随着学生的回答小结:原来石头要占一定的空间。

  2、师出示装满米的杯子。

  师:下面请看老师这个杯子,在这个杯子里老师装了满满一杯

  米,现在我把米倒在袋子里,放进一块木块,你想想,刚才倒出的米还能装得下吗?为什么?

  师:我把木块取出,换一包纸巾进去,结果又会怎样?

  3、认识任何物体都要占空间

  师:好,闭上眼睛,想象这个杯子在不断变大、变大,变得脸盆一样大了,变得小游泳池一样大了,最后变得像我们上课的教室一样大了,睁开眼睛,看看四周,什么占了空间?

  师:水要占空间,人要占空间,米要占空间,木块要占空间,还有同学们说的物体都要占空间,这说明了什么呢?

  师小结:只要是物体它都要占一定的空间。(板书:占空间)

  (二)认识物体占空间有大有小

  1、师手举西瓜、梨问:我手上的西瓜、梨谁占的空间大?谁占的空间小?

  师:物体不仅要占空间,而且所占空间有大有小,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概念)

  生齐声读体积概念。

  2、师:刚才的西瓜和梨,我们可以说西瓜的体积比梨的体积大或梨的体积比西瓜的体积小,在我们的身边,有着许许多多这样的例子,你能像我这样说给小组同学听吗?说一说。

  同学交流。

  3、师:有些物体的体积大小我们一眼就能分辨出来,而有的物体的体积我们用肉眼一时难以分辨,像这两个土豆(师手举两个差不多大小的土豆)你说谁的体积大?

  师:到底哪个土豆体积大,你们能商量出一个好的比较方法来吗。

  小组商量。

  小组汇报:(可能会想出以下两个办法)办法一、用两个一样大小的杯子,装上一样多的水,然后把两个土豆放入两杯水中,看哪个杯子里的水升得高,哪个土豆的体积就大。

  办法二、用两个大小相同的杯子装满水,然后分别把两个土豆放入水中,看谁漏出的**。

  4、学生领取活动材料进行实践活动。

  各组汇报实践结果。

  师:你们组中哪个杯子中的土豆大?你们是怎样判断出来的?

  (三)认识容积的意义。

  1、师:还记得同学们在举例中说到冰箱、柜子,像这两种物体打开里面是空的,可以装东西,容纳别的物体,我们称它们为容器。(板书:容器)你还见过什么容器?

  2、师:(手拿一高痩一矮胖量杯)问:你们看,它们可以装什么?如果我往里装水的话,谁会装的多?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证明你的猜测?

  老师根据学生说的方法动手试一试。

3、师揭示容积一词并让学生说说通过演示活动,你怎么理解容积的意义。

  师小结并板书容积的意义。

  4、例举:油瓶所能容纳的油的体积就是油瓶的容积。学生试举例。

  5、辨析:出示装有半杯水的杯子,这时杯中所装水的体积是不是杯子的容积。

  (四)揭题看书。

  (五)谈谈体积与容积的区别。

  (六)练习。

  1、书中试一试。

  2、用12个大小一样的小正方体搭出不同形状的物体。

  师:老师为每个小组的同学准备了12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请你们小组的同学共同合作,发挥想象,用这12个正方体搭出美丽的形状。

  生在愉快的心情下合作搭建。

  师:请各个小组汇报一下你们搭出了什么?

  师:你们真不错,搭出了不同形状的物体。你们所搭物体的体积大小怎样?为什么?

  师;形状不一样,体积一样。这说明了什么?

  小结:体积的大小和它的形状无关。

  3、书中练一练1、2、3。

  (七)总结。

  八、教学反思:

  (一)提供生活化的学习材料设置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学生认知的构建与知识的获取之间往往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如何跨越这道鸿沟?我认为多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具体形象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调用各种感官去体验、感受,获得对数学事实和经验的理性认知。在导入教学中,教师首先利用学生一年级学过的《乌鸦喝水》故事引入,美丽的动画紧紧吸引着学生的眼球,熟悉的情节在耳边响起,石子投进水后水面的变化清晰可见,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学习的情境,并且学生很自然地运用了空间一词回答为什么水面会升高。而在这一个环节中,有些学生可能会肤浅地认为物体要占液体的空间,还不能体会到任何物体放在任何地方都要占一定的空间。于是老师紧接着提供了一些生活化的学习材料:米、木块、纸巾,杯子。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的一系列生活情境、问题情境中感悟物体并不是在水中才会占空间。最精彩之处还是老师让学生想象杯子不断变大,变得教室一样大时有哪些物体占据空间。使学生们关注到自己教室里所有的物体都占据了一定的空间,突破了任何物体都要占空间这一难点。

  (二)突出探究活动,亲历做数学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数学课程标准》在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中,十分强调数学学习活动的情境设置和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中,教师先出示大小相差很大的两个物体让学生辨别哪一个物体的体积大。再出示两个大小差不多的物体让学生比较,引起学生思考:这该怎么办?而教师课始简短的动画导入为学生自学探究做了铺垫,课堂上学生想出了两个可行的办法.有了办法,接下来学生就会迫不及待地、主动地进入探究阶段。实践的方法是学生说出的,实践的过程是学生亲自参与的,自始至终老师都只是承担**者的作用。是学生在做数学中明白物体占空间有大有小,并学会比较两个相差不大的物体大小的方法。

  (三)激**感体验,学而有兴、学而不累

  与其他数学内容相比,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更容易激起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体验。在练习中,当老师让学生用12个正方体搭建不同物体时,学生非常兴奋,创造欲望极强。每个同学都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特别是搭好后全班交流参观时,同学们的脸上露出了满足、骄傲的表情。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通过操作、观察,类比、分析、归纳得出体积大小与形状的变化无关。这一原理的获得学生是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四)在教学中也有一点不足之处,当学生想出用两种方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时,教师只给学生提供了第一种方法的实验材料,让学生集中用第一种方法进行操作。没有照顾到想到第二种方法的同学实验需求。

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4

  《体积与容积》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从知识序列角度来讲,这一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体积单位、体积计算等相关体积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从学生的现实起点来讲,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区别物体大小的经验,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基础,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了诸多的选择可能性。基于此,如何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充分挖掘概念本质,增强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经历和体验,成为本节课突破和努力的方向。上完这节课,反思如下:

  一、 以学定教:简单的事情,简单“学”

  以学定教,前提在“学”,只有把握住“学”,才可能“教”得更加合理有效。于是,这节课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切入口,通过直观比较球变大教室还装得下吗?唤醒学生生活经验,直接引出“体积”两个字,然后让学生**表达对于“体积”的了解,没有刻意细究教材对于体积概念的定义,是为了尽可能把课堂时间放在对数学活动的体验中,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学习经验。从学生学习效果来看,开放的问题情境不仅为课堂进一步学习提供了非常鲜活的生本资源,同时为学生第一次描述“什么是体积”提供了多元的表象**。尤其当学生无法准确描述“体积”时,不纠结于概念,不拘泥于细节,让学生直接阅读,实现对原有认知的修正和重构,实现概念的同化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 实践尝试:局部突破,凸显方法

  为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在学生初步感悟体积概念后,出示3组物体让学生比较体积大小,以比较物体体积大小为任务抓手,让学生根据需求,依据不同物体的特征选择合适的方法比较体积。从规则到不规则,逐步理清体积比较由易到难的序,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实验操作,发现比较体积大小的方法,相对开放的任务要求,为课堂教学鲜活的生成提供了更多空间,加深学生对体积意义的理解,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三、想象推理:由“表”及“里”的观察辨析

  借助体积的知识迁移直接切入容积,容积内容教学略化处理,通过举例、讨论、交流、操作,聚焦容积概念的本质,同时借助教具演示、空间想象、推理等学习方式,理解容积的概念,实现学生思维认识由“表面”走向“深刻”。

  这节课学生热情高涨,课堂气氛浓烈,教学效果显著。但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前紧后松。

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5

  《体积和容积》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五年级第二学期的教学内容,这一内容是进一步学习体积容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学生在习得体积知识的基础上再来学习容积,为学习体积和容积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打好了基础。我通过设计学生植树浇水的情境中引入容器了的概念,让学生知道了由于容器的大小不一样,所能容纳的物体也不一样。在往一次性杯子倒水的过程中,学生明白了当杯子中装满水的时候,水的体积就是杯子的容积,同样油桶、酒瓶都是如此。那么容器的体积和容积到底有什么联系呢,通过猜一猜两个体积相等的木箱的容器是不是也相等呢?学生犹豫不决,当掀开木箱的盖子时,学生恍然大悟,还要考虑容器壁的厚度,水到渠成,一比较学生立刻领悟其中的奥秘,在装黄沙的练习设计中,三个小伙伴分别装了黄沙,在**的帮助下,学生很清楚地知道要装的正好的,才能说黄沙的体积就是木箱的容积,有一个难点突破。这些设计其实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只是我们*时过于忽略,而在这堂课上,学生一次一次的惊讶,讶异于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讶异于数学时时存在于我们的眼中,我们的心中。

  为了让学生感知容积单位的大小,在容积单位的探索和探索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了相应的实验器具,这样给学生留以极大的思维空间,使学生个性得到发展,并培养了他们的勇于探索的精神。认识容积单位,虽然之前学生可能知道毫升和升就是容积单位,但是1升到底有多少?1毫升到底有多少?我准备了5个200毫升的量杯 和一个棱长为1分米的无盖正方体,现场演示,当1000毫升的水正好倒进了1分米的正方体时,学生的兴奋都写在了脸上。那么1毫升该怎么处理呢?没有学具,那就自己动手做,当学生将针筒中1毫升的水轻轻推入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时,我相信学生对1毫升的理解将意味深长,特别是在学习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时。

  在整节课中,我始终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观察、迁移类推等**去获得知识,让 学生在讲一讲、议一议等形式中,培养了有条理的思考问题,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在具体的生活题目中领略学习数学的乐趣。本课时的教学材料都是学生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运用他们的已有知识经验作为教学起点,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理解生活中的问题,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自主探究,自我发展的时空,从而认识到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10篇(扩展6)

——《容积守恒》大班教案3篇

《容积守恒》大班教案1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容积守恒,对量的守恒感兴趣。

  2、能运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容积守恒问题。

  3、乐意参加讨论和交流,能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

  4、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5、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活动准备:

  1、大小、形状不同的透明瓶子、杯子若干,大小相同的杯子若干。

  2、蜜蜂胸卡(红、黄、蓝、绿、橙),《小蜜蜂》视频资料,圆形吸铁若干。

  活动过程:

  一、游戏“蜜蜂采蜜”引入活动主题。

  (幼儿根据胸卡的颜色分别到不同的地方“采花蜜”)

  二、幼儿操作探索活动

  1、将各组的蜂蜜放在一起观察并讨论:

  (1)、哪组小蜜蜂采的蜂蜜最多,为什么?

  (2)、出示记录表,幼儿**选择项目进行投票。

  (3、)想一想用什么最好的方法来比较到底哪组的蜂蜜多?哪组的蜂蜜少?还是一样多?(幼儿**讨论)。

  2、幼儿探索思考,感受容积的守恒

  (1)教师提供相同大小的杯子,每组请出一名幼儿将自己组的蜂蜜倒入杯中,看看到底哪组的蜂蜜多?哪组的蜂蜜少?还是一样多?

  (2)讨论:各组的蜂蜜倒入大小相同的杯子中,你发现了什么?各组的蜂蜜一样多吗?为什么大家刚才说各组小蜜蜂采的蜂蜜不一样多呢?(帮助幼儿理解瓶子水位的高低与瓶子的粗细、大小有关)。

  3、幼儿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容积的守恒。

  (1)、每位幼儿在大小、形状不一的瓶子中选一个瓶子,观察各自瓶子的不同。

  (2)、教师为幼儿提供一个大小相同的杯子,并在杯子中注入相同数量的“蜂蜜”。比较讨论:杯子中的蜂蜜一样多吗?

  (3)、请幼儿将杯子中的蜂蜜倒入各自的瓶子中,观察讨论:瓶子中的蜂蜜一样多吗?

  (4)、小结:我们杯子中的蜂蜜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无论倒入什么样的容器中,水位的高低如何,水的总量是没变的,所以,小蜜蜂瓶子中的蜂蜜是一样多的。

  三、游戏活动:小蜜蜂,嗡嗡嗡。

  活动延伸:

  请小蜜蜂们把采来的蜂蜜拿去与其它小动物共同分享。

《容积守恒》大班教案2

  设计意图:

  《纲要》中指出5——6岁幼儿能够在感知大量事物的基础上,自己整理、加工已有的知识经验,发现浅显的规律,并且部分的开始理解守恒和包含的关系。但是,他们的思维特点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并且幼儿的语言表达就是他们思维的体现,所以这次活动中,我将给幼儿充分的**,请他们动手操作,同时为诱饵尽可能多的提供表达的机会,通过他们的亲自尝试,感知正方形的面积守恒。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游戏,初步感知正方形的面积守恒。

  2、能力目标:大胆想象,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3、情感目标:在操作中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三色正方形、剪刀

  **准备:硬件:交互性电子白板、电脑、投影仪等

  软件:白板课件

  经验准备:幼儿熟练掌握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图像的基本特征,并能使用各种图形进行图案拼摆;学习过图形等分。

  活动重难点:

  感知正方形的面积守恒

  活动过程:

  直接进入主题

  看一看:这是两个什么图形?他们一样大吗?

  幼儿进行比较,回答**

  出示相应图形

  初步感知面积守恒(分一分、摆一摆、合一合)

  教师**:

  1、请你把一个正方形分成一样相等的四份?

  2、你们是怎么分的,分成了什么形状?[。来源教案网]

  3、请你用分好的一个图形和原来的正方形比一比,那个大啊?

  4、那现在把分好的四个图形合回去和原来的正方形比一比,哪个大?

  5、现在请你用分好的图形,摆一个你喜欢的图案?

  6、你用原来的正方形分成了什么形状,摆成了什么图案?

  7、请小朋友们想一想,把摆好的图案合回去,和原来的正方形比,谁大?

  8、快试一试?

  幼儿操作。

  幼儿回答问题。

  幼儿操作,比较

  幼儿操作比较,回答问题

  幼儿拼摆图案

  幼儿操作比较,回答问题

  展示幼儿操作结果。

  展示幼儿操作结果。

  再次感知正方形的面积守恒

  1、请你把正方形任意分成四份,摆一个你喜欢的图案?

  2、你摆的是什么图案,合回去和原来的正方形一样大吗?

  1、幼儿操作拼摆

  2、操作比较,回答问题

  拍照,展示照片

  引导幼儿总结正方形的面积守恒

  1、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和哪个形状做游戏了啊?

  2、做游戏的时候,老师发现了一个小秘密,不知到你们发现了没有?

  3、我们把正方形分成四份,合回去之后,和原来比,它怎么样呢?

  1、回答问题

  2、总结规律

  展示幼儿操作结果。

  活动延伸

  1、我们把正方形分成四分合回去和原来是一样大的,那分成五份呢,那分成六份还是一样大的吗?

  2、那我们下次活动的时候可以试一试,到底一样不一样?

  活动反思:

  信息技术的运用,在提高活动效率的同时为幼儿提供了展示的*台,也为幼儿共同学习,分享经验提供了帮助。本次活动中,教师充分运用了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播放、链接、互动操作等功能,实现了白板、教师、幼儿的有机互动。“正方形的面积守恒”这一概念的理解,无论从教师教的角度还是从幼儿学的角度都有一定的难度,传统的教学也是以幼儿的操作为主,在反复的操作中感知正方形的面积守恒,但是老师或请小朋友演示起来很繁琐。本节课我将传统教学和信息技术结合起来,运用白板和投影展示幼儿的操作过程和拼摆的作品,又运用flash软件增加了课堂的随机性与互动性,方便且直观,幼儿可以随心所欲的表达自己的意见,而教师也可以有效的给予幼儿反馈,和幼儿很好的互动起来。同时在这一年龄阶段,认知活动中语言的作用明显增强,幼儿的语言表达很大程度上表现了他们的思维,所以在活动中,我为幼儿尽可能多的提供表达的机会,通过**、追问等方式引导幼儿积极思考、表达想法。

《容积守恒》大班教案3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生活中物体的体积不因它的外形或位置的改变而变化。

  2、发展初步的判断推理能力和灵活的思维能力。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

  1个铃鼓,一次性纸杯若干

  2、学具准备:

  橡皮泥若干,香蕉、黄瓜等若干,小刀、盘子等,长方体积木若干。

  3、操作册。

  活动过程:

  1、预备活动。

  走线,线上游戏:超级变变变。幼儿在指定范围内**走动,一边走一边念儿歌:“我变,我变,我变变变”。当念到最后一句时,幼儿任意摆一种造型,保持不变,然后问幼儿:你变成了什么……

  2、集体活动

  创设情境:橡皮泥,变变变。

  教师给每个幼儿同样大小的橡皮泥一块,鼓励幼儿随意捏、搓成不同的形状,然后比较判断:橡皮泥的开头变了,它的大小变了没有,为什么?

  请幼儿把橡皮泥还原,感知、验证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

  引导幼儿反复捏、搓橡皮泥,把它变成各种物体,感知体验物体的体积守恒。

  小结:橡皮泥虽然形状变了,但是体积的大小并没有改变,还是那块橡皮泥。

  3、分组活动

  第一组:盖高楼。每个幼儿有相同数目的长方体积木,发挥想象拼搭不同形状的高楼,然后互相比较,每个小朋友盖的高楼形状相同吗?有什么是相同的?

  第二组:蔬菜水果切、切、切。

  第三组:做操作册。

  4、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10篇(扩展7)

——《体积与容积》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3篇

《体积与容积》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

  《体积与容积》是北师大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学习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一内容是进一步学习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教材的编排突出在比较与活动中体会并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体积与容积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教材重视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理解它们的意义。教材首先借助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让学生交流生活中物体的大小和容器盛放东西的多少,感受“物体有大有小、容器盛放的物体有多有少”。然后,教材围绕“土豆和红薯哪一个大”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实验活动。在活动中发现两个物体放入水中后都占据了一定的空间,而且水面上升的高度不一样,说明这两个物体所占空间大小不一样。这样,通过生活经验和动手实验相结合,在学生有了比较充分的感受之后,教材揭示出体积的概念。随后教材又通过引导学生实验研究“哪个杯子装**”,在学生感受容器容纳物体体积大小的基础上,再揭示的容积概念。引入这两个概念之后,教材还设计了搭物体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紧密,这是他们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为了培养孩子的空间观念,我将视野拓宽到生活的空间,重视现实世界中有关体积和容积的问题,把它们作为教学的基础。学生在他们生活中已经积累了许多关于体积和容积的经验,教学从学生熟悉的实物出发,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在本课学习中,利用直观教具演示动手实验贯穿整个课堂,并且在动手实践中,处处有猜想,处处有学生间的交流合作,真正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由于体积与容积的教学知识点较为单一,但却比较抽象。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体积与容积的意义、区别及其联系,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实验操作活动来开展教学。

  1、导入部分我紧紧抓住学生生活中有比较物体大小的习惯,出示两个大小对比鲜明的正方体,自然导入到物体大小的比较之中,使课的导入自然而顺畅。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暗藏了物体的大小,是指它们的“体积”谁大谁小,与本课教学内容紧密相扣。

  2、教学过程中由几个精心设计的实践活动组成的,紧紧围绕着“土豆和石块哪个占的空间大?”等问题来**和展开动手操作实践活动的。让学生充分感受“物体所占空间有大有小,容器盛放的物体有多有少”,体会体积与容积的含义。

  3、这节课充分地体现了数学教学要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把“现成的”数学,变成了“活动的”数学。

  4、让学生在活动中思考,在操作中理解。数学实验活动与科学学科的操作实验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该课的学生操作是为学生充分理解“体积”与容积概念服务的,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充分的操作感悟,通过对比思考,经过思维提升,才能得出“物体所占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物体的体积”以及“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是有多有少的,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叫容器的容积”这些重要的数学知识概念。

  5、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丰富与完善,最后充分认识与理解的。学生最初对物体大小的比较并不一定准确,有的在比较物体的表面积,有的在比较物体的占地面积,有的在比较物体的重量,这些都是正常的,是学生已有知识对本课教学的影响,说明学生对体积与容积概念并没有纳入到学生的概念体系当中,只有充分理解了体积与容积的真正意义,学生才能正确理解和掌握这些数学概念。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正确建立这些概念,而且要帮助学生正确区分这些概念,从而建立起概念网络体系。

  本课亮点: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尊重学生,教学中顺势而导;学生在不断操作、比较、思考与交流中学习,学生思维提升过程得到彰显;静与动结合,学习与练结合,充分尝试了“30+10”课堂教学模式,新课标精神体现较充分。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10篇(扩展8)

——五年级数学下册《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 (菁选3篇)

五年级数学下册《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1

  这节课的重点就是形成体积和容积的两个具有抽象性的概念。概念形成一般采用不完全归纳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个步骤:

  (1)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教师所提供的感性材料,或者从学生已有的经验中,作出新的探讨。

  (2)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从各种属性或特征中,找出本质的属性或特征,舍弃非本质的属性或特征。

  (3)由这些本质属性或特征,抽象概括成一般的概念。

  我在课上,在教授体积和容积的概念时,先让学生跟着我说一些话“老师占据了教室的一部分空间”“粉笔占据了粉笔盒的一部分空间”,先让他们初步感受一下,然后让学生模仿老师自己说一说类似的话,然后引出体积直接说出体积的概念。在教授容积的概念时,我也是先拿出两个透明的立方体盒子,分别装了24个和8个小立方体,让他们说一说“这个正方体能够容纳24立方厘米体积。这个正方体能够容纳8立方厘米的体积”,然后比一比哪个容器容纳的体积多,之后引出容积概念。当时我是针对本班学生的特点,想让他们能够更加形象化的了解,其时体积的概念也好,容积的概念也罢,不但应联系生活实际,使这些抽象的东西形象化,同时还要能够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加以升华抽象出本质的概念,由此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

  儿童的认知规律,一般来说是由直接感知到概念的形成。而直观演示就是学生直接感知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学生概念理解的重要环节。在帮助学生认识体积概念时,老师动手做了一个实验,就是把***和橙子放入两个水面高度相同的杯中,通过观察水面升高来理解***占有空间,通过两杯水,水面高度上升的不同来理解***和橙子占有的空间有大有小,这样的过程,学生就非常容易的理解了体积的概念。

五年级数学下册《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2

  体积与容积的学习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一内容是进一步学习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概念的重要载体。教材非常重视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理解它们的意义。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本着“依据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的原则,对教材进行了处理;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发展,在学生在观察、操作、比较中充分感受体积与容积的意义,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一、借助情境,初步感知体积

  课的开始,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观看动画片《乌鸦喝水》,从中提出蕴含的数学问题———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学生在观察中初步感知乌鸦喝到水的原因――石子挤压了水的位置,水面升高了;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我让学生比较两个容易分清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在教室里找一找、比一比,哪些物体占的空间大?哪些物体占的空间小?”进一步把“占空间”、“大小”这些词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唤起学生对日常所见事物的表象和感受。最后比较两个难以分清的物体所占空间大小。

  二、在观察、操作、比较活动中,促进学生对体积概念的理解

  体积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借助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新课教学中我设计了两个操作活动。一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进一步感知物体是占有一定的空间。如让学生猜想:把一个土豆放入装满水的杯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然后让学生明白为了验证猜想,必须得验证,培养学生对科学严谨的态度。通过验证得出,土豆也占有一定的空间。二是通过“水面升高了”来体验“土豆也占有一定的空间”,使“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变得可观察、可感受。师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边观察、边思考、边表达,逐步建立起体积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在巩固练习中让学生利用小正方体按要求“搭一搭”,让学生在操作中加深了对物体的体积的理解。

  三、观察比较,促进学生对容积概念的理解

  对容积概念的教学,我还是采用观察的方法,在观察中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容器”,明确了什么是容器后,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所能容纳”,这时我利用水杯中装有一些水的例子来说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观念。容积与体积的意义有什么区别是本节课的难点,我为了能让学生区别体积与容积意义的不同,我做了一个实验:用两个瓶子,一个瓶子里装满水,一个瓶子里装了一些水,让学生说说哪个瓶子里水的体积就是瓶子的容积。我还让学生结合课件说说冰箱的体积与容积分别指什么;我又找了两个外形一样大小,但容积相差很大的盒子,让学生知道体积一样大,容积不一定一样大,让学生在辨别中区别体积与容积的意义。

五年级数学下册《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3

  《体积与容积》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从知识序列角度来讲,这一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体积单位、体积计算等相关体积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从学生的现实起点来讲,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区别物体大小的经验,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基础,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了诸多的选择可能性。基于此,如何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充分挖掘概念本质,增强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经历和体验,成为本节课突破和努力的方向。上完这节课,反思如下:

  一、 以学定教:简单的事情,简单“学”

  以学定教,前提在“学”,只有把握住“学”,才可能“教”得更加合理有效。于是,这节课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切入口,通过直观比较球变大教室还装得下吗?唤醒学生生活经验,直接引出“体积”两个字,然后让学生**表达对于“体积”的了解,没有刻意细究教材对于体积概念的定义,是为了尽可能把课堂时间放在对数学活动的体验中,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学习经验。从学生学习效果来看,开放的问题情境不仅为课堂进一步学习提供了非常鲜活的生本资源,同时为学生第一次描述“什么是体积”提供了多元的表象**。尤其当学生无法准确描述“体积”时,不纠结于概念,不拘泥于细节,让学生直接阅读,实现对原有认知的修正和重构,实现概念的同化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 实践尝试:局部突破,凸显方法

  为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在学生初步感悟体积概念后,出示3组物体让学生比较体积大小,以比较物体体积大小为任务抓手,让学生根据需求,依据不同物体的特征选择合适的方法比较体积。从规则到不规则,逐步理清体积比较由易到难的序,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实验操作,发现比较体积大小的方法,相对开放的任务要求,为课堂教学鲜活的生成提供了更多空间,加深学生对体积意义的理解,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三、想象推理:由“表”及“里”的观察辨析

  借助体积的知识迁移直接切入容积,容积内容教学略化处理,通过举例、讨论、交流、操作,聚焦容积概念的本质,同时借助教具演示、空间想象、推理等学习方式,理解容积的概念,实现学生思维认识由“表面”走向“深刻”。

  这节课学生热情高涨,课堂气氛浓烈,教学效果显著。但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前紧后松。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10篇(扩展9)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设计 (菁选3篇)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容积的含义。

  2、认识常用的容积单位,了解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关系。

  教学重点

  建立容积和容积单位观念,知道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容积的含义和升、毫升的实际大小。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什么是体积?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3、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是怎样计算的?

  二、探究新知。

  我们已经学习了体积和体积单位,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个新的知识:容积和容积单位。(板书课题)

  (一)建立容积概念。

  1、学生动手实验(每四人一组,每组一个有厚度的长方体盒,细沙一堆)

  实验题目:计算出长方体盒的体积。

  把长方体盒装满细沙,计算细沙的体积。

  2、学生汇报结果。

  长方体盒的体积:先从外面量出长方体盒的长。宽。高,再计算其体积。

  细沙的体积:细沙的体积就是长方体的体积,但要从长方体里面量长。宽。高,再计算其体积。

  教师追问:计算细沙的体积为什么要从长方体里面量长。宽。高?

  3、师生共同小结。

  教师指出:这个长方体盒所容纳细沙的体积,就是长方体盒的容积。我们看见过汽车上的油箱,油箱里装满汽油。这就是油箱的容积。长方体鱼缸里盛满水,它就是鱼缸的容积。

  师生归纳: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就是它们的容积。(板书)

  4、比较物体体积和容积的相同和不同。

  相同点:体积和容积都是物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一样。

  不同点:体积要从容器外量长。宽。高;容积要从里面量长。宽。高。

  所有的物体都有体积;但只有里面是空的能够装东西的物体,才能计量它的容积。(出示长方体木块)

  (二)认识容积单位。

  1、教师指出:计量容积,一般就用体积单位。但是计量液体的体积,如药水,汽油等,常用容积单位升和毫升。(板书:升 毫升)

  2、出示量杯:这就是1升的量杯。

  出示量筒:这就是刻有毫升刻度的量筒。

  3、教师演示升和毫升之间的关系:

  ①认识量筒上1毫升的刻度,找出100毫升的刻度。

  ②用量筒量100毫升的红色水倒入1升的量杯,一直到量杯满为止。

  板书:1升=1000毫升

  4、学生演示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间的关系:

  ①把1升的红色水倒人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盒里

  小结:1升=1立方分米

  ②把1毫升的红色水倒入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盒里

  小结:1毫升=1立方厘米

  5、小结:容积单位有哪些?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6、反馈练习。

  3升=( )毫升 2700毫升=( )升

  2.57升=( )毫升 640毫升=( )升

  2.4升=( )毫升 3.5升=( )立方分米

  500毫升=( )升 760毫升=( )立方厘米

  (三)计算物体的容积。

  1、教学例1。

  一种汽车上的油箱,里面长8分米,宽5分米,高4分米。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多少升?

  8×5×4=160(立方分米)

  160立方分米=160升

  答: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160升。

  2、反馈练习。

  一个长方体水箱,从里面量长12分米,宽6分米,深5分米,这个水箱可装**少毫升?

  12×6×5=360(立方分米)

  360立方分米=360000毫升

  答:这个水箱可以装水360000毫升。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容积和体积有什么不同点?计算容积应注意什么?

  四、随堂练习。

  1、填空。

  (1)( )叫做容积。

  (2)容积的计算方法跟( )的计算方法相同。但要从( )是长、宽、高。

  (3)6.09立方分米=( )升=( )毫升

  1750立方厘米=( )毫升=( )升

  435毫升=( )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9.8升=( )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2、判断。

  (1)冰箱的容积就是冰箱的体积。( )

  (2)一个薄塑料长

  方体(厚度不计),它的体积就是容积。( )

  (3) 立方分米( )

  3、选择。

  (1)计量墨水瓶的容积用( )作单位恰当。

  ①升 ②毫升

  (2)3毫升等于( )立方分米。

  ①0.3 ②0.3 ③0.003

  4、一种背负式喷雾器,药液箱发容积是14升。如果每分钟喷出药液700毫升,喷完一箱药液需用多少分钟?

  五、布置作业。

  1、手扶拖拉机的油箱,从里面量长3分米,宽2.3分米,深1.6分米。这个油箱可以装柴油多少升?每升柴油重按0.82千克计算,装的柴油重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数)

  2、把**的实际数字填在括号里。

  一小瓶红药水是( )毫升。

  一瓶墨水是( )毫升

  汽车(或拖拉机)油箱的容积是( )升

  六、板书设计

  容积和容积单位

  容器所容纳物体的体积,就叫做它们的容积。

  1升=1000毫升 1升=1立方分米 1毫升=1立方厘米

  例6。一种汽车上的油箱,里面长8分米,宽5分米,高4分米。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多少升?

  8×5×4=160 (立方分米) 160立方分米=160升

  答:这台油箱可以装汽油160升。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设计2

  学情分析:

  容积和容积单位的教学是在体积和体积单位之后,学生对体积有了一定的认识,体积单位已掌握,并很明白其大小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能用其解决问题。容积的概念较抽象,理解是重点,教学中应让学生多说。从表象抽象出概念,在教学容积单位以及它们的关系时,让学生多观察感知。因此本节设计以学生观察、动手实践为主,感受升和毫升,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到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使学生认识常用的容积单位升和毫升。

  2、 掌握升和毫升间的进率以及它们和体积单位间的关系。

  3、 理解容积和体积的概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过程与方法:

  1、 经历容积概念的探究与理解过程。

  2、 通过比较明确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的区别与联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和探究意识。

  2、 培养小组合作意识,体验合作乐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 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思想。

  教学重点:

  建立容积概念,掌握容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理解容积与体积的联系和区别。

  教法与学法:

  教法:引导观察表述,实际操作演示。

  学法: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教师:1L量杯,一次性纸杯24个(每组3个),1cm3的自制的小正方体容器,1dm3的自制的可盛水的纸盒,2个500ml的饮料瓶,10ml钙铁锌口服液,习题纸,小黑板(复习题),5ml注射器1支

  学生:贴有商标的各种饮料瓶,药水瓶,家用油壶,牛奶袋,果汁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什么叫做物体的体积?

  2、 常用体积单位有哪些?你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吗?

  填一填:

  2.04m3=( )dm3 ( )dm3=12000cm3

  1400cm3=( )dm3 1.2m3=( )dm3=( )cm3

  (设计意图:复习是为了为容积和容积单位的学习做铺垫,为单位换算提供方法)

  大家练习做得很好,相信大家在掌握旧知识的基础上,今天的新知识会掌握得更好。今天我们来学习容积和容积单位。(板书课题:容积和容积单位)

  二、理解容积的概念

  1、观察发现,引出容积。

  出示长方体纸盒:什么是这个长方体盒子的体积?打开盒子,你发现了什么?(空的)可以放什么?(学生说一说)我们把这个盒子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盒子的容积。

  出示墨水瓶:指出墨水瓶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墨水瓶的容积。

  (设计意图:初步感知体积与容积的区别和联系)

  2、理解容积的含义。

  利用你准备的学具来说说,什么是它们的容积。

  3、什么是容积呢?

  像粉笔盒、墨水瓶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它们的容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充分交流,引导学生由表象抽象出概念,这样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就加深了。)

  4、 容积和体积的区别与联系。

  你能说说容积和体积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吗?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区别:体积求的是物体占空间的大小。(外部)

  容积求的是物体所能容纳空间的大小。(内部)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中体会体积和容积的区别与联系)

  三、认识容积单位以及与体积单位之间的关系

  1、 明确计量容积使用体积单位。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2、认识升和毫升。

  a、 观察学具,看看你所带的物品上所标示的净含量,你发现了什么?小组交流。

  汇报:发现它们的单位都是(L、 ml),而且这些东西里边装的是液体。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认识容积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

  b、 在计量液体的体积时,如水、油等,常用容积单位升(L)和毫升(ml)并板书。当遇到液体体积很大时,例如:计量蓄水池里的水的体积,就用立方米。

  c、 指名说说你所带物品的容积是多少?

  3、探究L 、ml与体积单位的关系

  你们想知道L和ml与体积单位间的关系吗?请大家认真观察。

  (1)介绍量杯,观察1L的刻度线,并往里边倒入1L水。感受1L的大小。(由于纸盒自制,要盛水需套塑料袋,倒水时需要边倒边解释,由于水的张力使塑料袋紧贴纸盒四壁。)

  (2)出示装有1ml红墨水的注射器,观察并感受1ml的大小。

  (3)演示操作:

  将1升水倒入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盒中,(由于纸盒自制,要盛水需套塑料袋,倒水时需要边倒边解释,由于水的张力使塑料袋紧贴纸盒四壁。)你发现了什么?

  将1毫升水挤入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盒中,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你的发现,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1升=1立方分米 1毫升=1立方厘米

  (设计意图:实际操作演示让学生看得更直观,不仅感受了1升和1毫升的大小,并使得升和毫升与体积单位间的关系,化抽象为直观形象,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记忆。)

  4、研究L 与ml的关系

  演示:将两瓶500ml的水倒入量杯中,观察量杯的刻度你发现了什么?得出了什么结论?

  1L=1000 ml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5、 估算1L的大小

  (1)小组活动:将一瓶矿泉水倒在纸杯中,看看可以倒几杯。估计一下一杯水大约有多少毫升,几杯水大约是1升。

  小组活动,交流汇报。

  (2)倒入量杯,验证估算结果。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估算大约几杯水是1L,之后倒入量杯证实学生的估计。再次真实地感受1L的大小。)

  四、拓展延伸

  说一说,你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物品上标有升和毫升?

  (设计意图: 联系生活实际,让数学回归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

  五、练习巩固

  1、完成答题

  纸上练习一。

  填一填:

  一瓶钢笔水的容积是60( )

  摩托车油箱的容积是8( )

  一瓶矿泉水的容积是600( )

  运货集装箱的容积约是40( )

  微波炉的容积是45( )

  集体订正、纠错。

  2、完成答题纸上练**。

  化一化:

  4 L =( )ml 4800 ml =( )L

  2.4 L =( )ml 500 ml =( )L

  785 ml=( )cm3=( )dm3 7.5 L=( )dm3=( )cm3

  8.04 dm3=( )L =( )ml 2750 cm3=( )ml=( )L

  你能说说是怎么换算的吗?

  六、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学生交流学习所得。

  七、板书设计:

  容 积 像墨水瓶、粉笔盒、教室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它们的容积。

  和 一般用体积单位:立方厘米(cm3)、立方分米(dm3)、立方米(m3)

  容积单位 计量液体:升(L)、毫升(ml)、立方米(m3)

  它们间的关系:1L= 1dm3

  1 ml=1 cm3

  1L=1000 ml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容积意义,掌握常用的容积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掌握容积和体积的联系与区别,知道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的关系。感受1毫升的实际意义,和应用所学之事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思考、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建立容积和容积单位观念,容积单位换算

  教具、学具准备

  长方体纸盒、木盒各一个,一些细沙;若干个容积为500ml的易拉罐,1dm3的正方体容器若干个,量杯、滴管若干个,一些水,例6的多**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叫物体的体积?它常用的计量单位是什么?

  2、师:(用橡皮泥做两个体积相等的长方体模型,空心,一个壁厚些)同学们,怎样才能知道这两个长方体体积?

  生:可以先量出它们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再算出它们的体积。

  生:(动手测量)计算

  师:(出示一堆细沙)请同学们再想一想,如果把这两个盒子都装满细沙,两个盒子里装的细沙会一样多吗?

  师:同学们,像刚才你们看到的那样,盒子所能容纳细沙的体积,就是盒子的容积。

  二、探求新知

  1、教学容积的概念。

  师:你认为还有什么物体也有容积呢?

  生1:水桶里盛满水,这些水的体积就是水桶的容积。

  生2:饮料瓶里装满饮料,饮料的体积就是饮料瓶的容积。

  生3:茶叶桶所能容纳茶叶的体积,就是茶叶桶的容积。

  ……

  (补充)仓库能容纳货物的体积,箱子里装书的体积,一个妈妈正往桶里装水,等。

  教师:瓶子、油筒、仓库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通常叫做它们的容积,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容积和容积单位。(板书课题)

  2、认识容积单位。

  (1)因为物体的容积通过所容纳物体的体积表现出来的,因此容积的计量单位一般就用体积单位。如上面盒子的容积可以用什么单位?

  (2)计量液体的体积,如水、油等。通常容积单位升和毫升也可以写成L和ml。

  举例:护工把一瓶药水交给病人,嘱咐说:“每天吃2毫升。”。司机对加油站的工作人员说,“加20升汽油。”商店里货架上的可乐,外包装上标着500ml……

  (3)感知毫升和升

  师:1ml究竟有多少呢?请大家认真观察。

  (出示一个小量杯,请学生**指出1ml所在的刻度。)

  师:请同学们猜一猜,如果用滴管来滴水,滴几滴水可能是1ml?

  (生猜测)

  师生验证。

  实际猜测药瓶容积。

  师:把这1毫升的水倒进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容器里面,刚好到满。

  **:这个这实验说明什么?(1ml=1cm3)

  **:大家想一想1升是多少毫升?相互讨论。

  汇报:因为1升是1立方分米,1毫升是1立方厘米,而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所以,1升就等于1000毫升。即1L=1000ml。

  (出示一个易拉罐)每个小组都有一个易拉罐,请先看一看,它的容积是多少毫升?然后根据活动内容分小组进行活动。

  (屏幕出现活动内容:易拉罐的容积有多少毫升?几个易拉罐的容积是1L?1L水大约可以倒满几杯?一杯水大约有多少毫升?然后再动手试一试,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师:请你们想一想,除了上面的易拉罐,哪些物品上也标有毫升或升?

  生1:牛奶盒子上标有毫升。

  师:不错,有一种牛奶盒子上就标着250ml。

  生2:我家的“凉拌醋”瓶子上标有500ml。

  生3:我家吃的“**鱼”油瓶上标有5L。

  ……

  师:请大家看屏幕,先认真想一想,再看怎么填。

  [屏幕出示:5L=()ml,500ml=()L,2.4L=()ml=()cm3,2750ml=()L=()dm3。]

  3、教学例5

  师:请大家认真想一想,长方体和正方体容器容积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教师讲解:容器容积的计算方法,跟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但必须注意,计量的时候要从容器的里面量长、宽、高,才能更准确地算出它的容积是多少。

  (屏幕出示例5,学生读题。)

  ①让学生尝试解答。

  ②解答:5×4×2=40(dm3)

  40dm3=40L

  答:这个油箱可装汽油40L。

  讲评时要强调是从容器面量长、宽、高,并要注意,要把立方分米换算成长。汽油是液体,最用好“L”作单位。

  “做一做”

  三、巩固应用

  1、填空

  1L=()ML,450毫升=()升,*升=()毫升

  2、判断

  (1)一个游泳池的容积大约是2000毫升。()

  (2)一个杯子能装水1升,这个杯子的容积就是1升。()

  (3)一个正方体的木箱,它的体积和容积一样大。()

  3、完成教材第53页练习九的第1~3题

  四、全课总结

  师:谁能谈谈这节课的收获?(生回答略)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10篇(扩展10)

——体积与容积优秀教案菁选

体积与容积优秀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体积与容积优秀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体积与容积优秀教案1

  一、说教材

  《体积与容积》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41-42页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的基础上,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之后的教学内容,《体积与容积》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

  二、说教法:在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让学生手、眼、脑、口并用,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建立有关体积和容积的正确表象,从而切实掌握所学的知识,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作好铺垫。

  三、说学法:

  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小组交流

  四、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意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喜爱数学的情感。

  五、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以及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难点:建立体积和容积的表象。

  突破方法:通过演示,引导学生观察,使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变得直观,容易理解。通过直观的比较使学生理解体积与容积的区别与联系。

  六、说教具

  两个量杯、两个大小不同的水杯、形状不同的石块、小正方体、水。有关课件、茶叶罐,可乐瓶等容器。

  七、说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出示课件乌鸦喝水动画视频。

  师:看完了动画片,谁能说说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呢?水面为什么会上涨呢?是不是原来的水增加了?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概括出:小石子占了一定的空间。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物体所占空间有大小。

  师: 我们周围所有的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只不过有的占的空间大,有的占的空间小。例如,课桌占的空间大,墨水瓶占得空间小;我占的空间大,粉笔头占的空间小;教室占的空间大,黑板擦占的空间小。你能这样的对比着举几个例子说一说吗?(同桌互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感知物体的大小,为下面的探索活动做好铺垫。)

  2、提出问题,讨论解决方法。

  出示两块形状不同的石块,(一块扁状,一块球形的)谁占的空间大呢?,(1)学生观察并**思考。

  (2)指名说说看法。

  师:看来,只凭观察我们无法判断谁占的`空间大,谁占的空间小了。那你能不能想想办法,看看究竟谁占的空间大呢?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不仅增强了学生探索的兴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和能力。)

  3、观察实验,感知体积的意义。

  演示:将两块石头放入两个装有同样多水的杯子里。

  师: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生口答后,师追问:

  师:水面为什么会升高呢?上升的高度一样吗?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发表意见

  引导生理解:两块石块在量杯中都会占一定的空间。所占的空间大,水面上升的就高;所占空间小,水面上升的就少。

  从而揭示课题: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物体的体积。(同时出示课件)

  现在你能用“体积”这个词来分别说说课桌、墨水瓶、教室和黑板擦吗?如:课桌墨水瓶比,课桌的体积大,墨水瓶的体积小。。。。。。

  (设计意图:在活动中,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所占有空间的大小不同。学生经历了实验、观察、交流等探究过程,感知了体积的实际含义。)

  4、认识容积。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这么多的物品,都可以用来装东西。如:可乐瓶,茶叶罐,水杯,胶水瓶,

  像量杯、纸箱、可乐瓶,茶叶罐这样能装其它东西的物体叫容器。你还知道哪些容器?哪些容器装的东西多,哪些容器装的东西少?(学生例举生活中的容器。)

  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装满水的水杯,问:哪个水杯装的**?

  引导学生认识:两个杯子所能容纳物体的大小是不同的。

  揭示:容器所容纳物体的体积,叫作这个容器的容积。

  师:杯子里装满水,水的体积就是这个杯子的容积,茶叶罐装满茶叶,茶叶的体积就是这罐子的容积。

  5、区别体积和容积。

  出示:用来装小正方体的塑料盒和正方体教具。

  师:谁能指出这两个物体的体积和容积呢?

  交流中使学生明白:这两物体体积相同,但正方体教具没有容积。只有能够装东西的物体,才具有容积。引导学生发现:一般情况下,物体的容积比体积小。

  。

  出示课件:体积与容积的区别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让学生感知“容积”和“体积”的联系和区别,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三)解决问题,巩固应用

  1、试一试(P42)

  出示两个相同小正方体让学生比较大小,然后用4个相同的小正方体,摆出形状不同的物体,让学生判断它们体积的大小。

  师:通过观察,你们发现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体积的大小与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有关,与物体的形状无关。(同时出示课件)

  2、课件出示:(第42页“练一练”的第4题)

  (1)搭出两个物体,使它们的体积相同。

  (2)搭出两个物体,使其中一个物体的体积是另一个的2倍。

  (学生先**按要求操作,然后同桌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学生搭出的图形可能会不一样,这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体积相等,形状可能不一样,这样可以为下一题的练习打下基础。)

  3、说一说。(第42页“练一练”的第1、2题)

  (课件出示插图,让学生**思考,再指名回答,说出理由。)

  4、想一想。(第42页“练一练”的第3题)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体现了层次性、科学性和趣味性。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是所学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四)评价体验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对体积和容积的知识,你还想知道什么?你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

体积与容积优秀教案2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第十册P41—P42。

  教学重点:

  理解体积与容积的概念。

  教学难点:

  体积与容积两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量杯、水槽、苹果、红薯、土豆、正方体方块、橡皮泥、多**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播放《乌鸦喝水》的片断。

  问:水面为什么会上升?空间

  学生回答后教师追问:如果把这个(苹果)放入这一满杯水中会怎样?为什么?苹果放到装满水的杯子里,水为什么会溢出来?”“溢出来的水与放入杯里的苹果有什么关系?”

  二、教授新课。

  1、创设问题情境,揭示体积意义。

  那谁能说一说这个土豆和红薯谁占的空间大吗?你能一眼看出谁大谁小吗?有什么办法比较出他们到底是谁大?(实验)。

  主要让学生说出物体放入量杯后,水面所发生的变化,并说出为什么?

  请大家观再察比较一下2个杯子水面,你发现了什么?是什么原因呢?上升的水与瓶子里的土豆或红薯有关系吗?”

  从刚才的实验中我们知道土豆和红薯都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各自占的空间是不一样的。事实上所有的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如课桌占有一定的空间,课本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物体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

  数学上像苹果所占空间的大小就叫苹果的体积,土豆所占空间的大小就叫土豆的体积……

  问:你认为什么叫做物体的体积呢?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就可以说红薯的体积比土豆的体积大。

  引发说理:我们每个同学有没有体积?你认为谁的体积最大?为什么?

  2.同学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体积,下面的3个物体,你能根据他们的体积,按由大到小的顺序重新排列吗?

  可乐瓶,茶叶盒,墨水瓶。

  可乐瓶可以用来作什么?茶叶盒呢?

  象这样可以用来盛放东西的物体我们称之为容器。板书

  如果可乐瓶装满了水,水的体积就是瓶子的容积。这个茶叶盒所能容纳茶叶的多少就是它的容积,谁来说说什么是墨水瓶的容积?

  你能从生活中也这样说说吗?也就是说只有什么才有容积呢?

  谁能总结一下,什么是容器的容积?

  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作容器的容积。

  请同学们看这里,烧杯装半杯水,我说现在水的体积就是这个烧杯的容积,你同意吗?为什么?

  那这三个容器它们谁的容积最大?谁的容积最小呢?

  你还能找出生活中的2个容器来比较一下它们容积的.大小吗?

  3.比较教材的2个容器(或者2个矿泉水瓶子)

  它们谁的容积大,谁的小?

  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解决这个问题吗?

  4.老师还有一个题目想挑战一下吗?

  保温杯子(体积较大但容量较小)和矿泉水瓶子的例子

  “杯子的体积和容积一样吗?”讨论杯子的体积和容积分别指什么?

  学生讨论容积和体积的区别与联系。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容积和体积有什么不同吗?

  生:容积的测量应该用容器的里面进行,体积的测量应该从容器的外面进行。

  三、基础练习。

  1、42页“试一试”

  谁搭的长方体体积大?你有什么办法知道?

  怎样计算小正方体的个数?

  2、“练一练”第1题

  学生**思考后讨论,全班交流。

  小结:同一物体形状发生了变化,但体积保持不变。要求:用一团橡皮泥,第一次把它捏成长方体,第二次把它捏成球,捏成的物体哪一个体积大?为什么?如果捏成任意任意形状的物体,体积有没有变化?

  3、“练一练”第2题

  学生充分观察讨论。

  (同样10枚硬币,第一堆与第二堆比,因为一枚1元硬币比一枚1角硬币大,所以第一堆体积大;而第一堆与第三堆比,都是同样的硬币,只是堆放的方式不同,所以体积不变。)

  4、“练一练”第3题

  学生**思考后交流

  (如果每个杯子的大小不同,那么3杯就可能等于2杯)

  四.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