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本相

摘要:《论语?述而》篇前五章,以“夫子自道”的形式,还原了孔子的“本相”,这对于我们切实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准确把握孔子的思想价值,具有正本清源的重要意义。而学界对其解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采用“集译”体例,对有代表性的中、英、日多个译本进行辨析,对其中关键性的词句作出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孔子既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教师职责的承担者,又是修身养性的实践者和理想世界的追求者,更是一位可亲可敬的民众导师。

关键词:孔子本相;殷人情结;自我期许;徙义迁善;梦见周公;伸屈自如

《论语?述而》篇前五章,多为夫子自道,可以理解为孔子给自己描绘的“自画像”(第四章则是弟子们为夫子画像所增添的一抹亮色)。历代注译家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采用集译体例,对其中关键词句作出自己的理解和判断,以还原一个真实而生动的孔子本相。

(1)

一、“殷人”的情结

[原文]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杨伯峻译]孔子说:“阐述而不创作,以相信的态度喜爱古代文化,我私自和我那老彭相比。”[1]66

[毛子水译]孔子说:“循述古人的遗法而不自己创作;信服古人,并且喜爱古人。在这些事情上,我敢私自比于我的老彭。”[2]99-100

[刘殿爵译]The Master said, “I transmit but do not innovate; I am truthful in what I say and devoted to antiquity. I venture to compare myself to our Old P’eng.”[3]65

[贝茂树译]先生がいわれた。「祖述するだけで作しない、古代を信じ、かつ好する。そういう自分をそっと老彭になぞらえている。」[4]175-176

译辨

[信而好古]杨伯峻译为“以相信的态度喜爱古代文化”,毛子水译为“信服古人,并且喜爱古人”,刘殿爵译为“我说话真诚并致力于古代”(I am truthful in what I say and devoted to antiquity),贝茂树译为“相信而且喜爱古代”(古代を信じ、かつ好する)。黎按,前译中,贝茂树和毛子水的译文为宜。张鼎《论语说略》:“信即信古也。今人属辞必曰‘信古而好’,此倒置‘古’字于下。”[6]336在本句中,“古”是“信”和“好”的共同宾语。杨译将“信”作为“好古”的状语,刘译将“信”与“好古”分而译之,均不妥。

二、“自许”的职责

[原文]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杨伯峻译]孔子说:“(把所见所闻的)默默地记在心里,努力学习而不厌弃,教导别人而不疲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1]66

[毛子水译]孔子说:“把听到的、见到的,牢记在心里;孜孜地勤求学问而不厌;谆谆地教诲他人而不倦。这些事情,实在都是很平常的!” [2]100

[刘殿爵译]The Master said, “Quietly to store up knowledge in my mind, to learn without flagging, to teach without growing weary. For me there is nothing to these things.”[3]65

[贝茂树译]先生がいわれた。「だまってえ、学んであきず、他人に教えていやにならない。こんなことは、自分にとってなんでもないことだ。」[4]177

译辨

[默而识之]杨伯峻译为:“(把所见所闻的)默默地记在心里”,并注释道:“识――音志,zhì,记住。”毛子水和刘殿爵的理解与译文大意也同杨译。黎按,“识”本有两读两义。一读为“实”(shí),知道、辨别的意思。一读为“志”(zhì),记住、标志的意思。朱熹《论语集注》:“识,音志,又如字。识,记也。默识,谓不言而存诸心也。一说:识,知也,不言而心解也。前说近是。”[7]93朱说本无不妥,但按照孔子“学而不思则罔”(《论语?为政》二?一五)的思想,忽略本句中“识”字的另一层含义未必明智。彭大寿《鲁冈或问》:“故先从默入,默则稽诸古,问诸人,慎诸思,体诸事,皆默也。”[13]438焦《焦氏笔乘》:“孔子言默而识之,非默于口也,默于心也。默于心者,言思路断,心行处灭,而豁然有契焉,以无情契之也。以无情契之,犹其以无言契之也,故命之曰默。”[13]439依此,对外来的见闻除了默默地记在心中之外,还要在心里默默地识别、思考、消化、理解。译文似可将此两层意思都表达出来。

[何有于我哉]历代注译者对本句有两解。第一是“自谦”说。朱熹《论语集注》:“何有于我,言何者能有于我也。三者已非圣人之极至,而犹不敢当,则谦而又谦之辞也。”[7]93前译中,杨伯峻即译为:“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刘殿爵和贝茂树的译文大意也同杨译。第二是“不难”说。刘宝楠《论语正义》 :“郑(玄)曰:‘无是行于我,我独有之。’……(郑)注有讹文,当以‘行’字句绝,‘我’字重衍。郑谓他人无是行,夫子乃独有之,与上篇‘为国乎何有’、‘于从政乎何有’,‘何有’皆为不难也。”[22]254前译中,毛子水即译为:“这些事情,实在都是很平常的!”黎按,第一说不妥,依据有三。第一,本章所列三事:“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均为孔子所自许。仅本篇中即有:“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七?二○),“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七?二四)。前者即“学而不厌”,后者即“诲人不倦”。第二,孔子如表示“自谦”,当可明说。如本篇即有:“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七?三四)在这里,“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是谓“自谦”,“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则为“自许”,二者的区别是很明显的 。第三,在《论语》中,“何有”均有“不难”之意。例如:《论语?里仁》四?一三:“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论语?雍也》六?八:“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黄式三《论语后案》:“何有于我,言何难于己也。《经》中所言‘何有’皆不难之词。……何有,不难词。全经通例。”[23]168由此,第一说不能成立。然第二说亦有可议之处,郑氏言“我独有之”,与孔子一贯的谦逊作风与勉励后学之意不相符合。宦懋庸《论语稽》:“孟子引夫子与子贡言‘我学不厌而教不倦’,此篇若圣与仁章‘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是夫子固以学不厌诲不倦自任者,而何至无因,为是谦而又谦之辞乎?然谓人无是行,惟我独有,则又近夸大,尤非圣人语气。此盖当时不知圣人,谓必有人之所不能有,故夫子言我生平不过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耳,此外亦何有于我哉。似为得之。”[13]438这里宦氏对朱说和郑说的批评颇有见地,但其“此盖当时不知圣人”以下诸语,仍属一种臆测,且有“增字解经”之嫌。按本章文意,似不是“表白”之语,而是“自许”之言,是孔子对自己作为教师职责的自我期许。译文按原文字面直接译出为宜。

笔者试译本章“子曰”全文如下:“默默地记住见闻并识别消化,孜孜地勤奋学习而不厌烦,谆谆地教诲别人而不倦怠,这对我有什么呢?”

三、“徙义”的警策

[原文]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杨伯峻译]孔子说:“品德不培养;学问不讲习;听到义在那里,却不能亲身赴之;有缺点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的忧虑哩!”[1]67

[毛子水译]孔子说:“德行不修明,学业不讲习,听到好的事情,不能取以改进自己,发觉自己不好的事,不能革除,这些是我的忧虑!”[2]101

[刘殿爵译]The Master said, “It is these things that cause me concern: failure to cultivate virtue, failure to go more deeply into what I have learned, inability, when I am told what is right, to go over to where it is, and inability to reform myself when I have defects.”[3]65 [贝茂树译]先生がいわれた。「道の修がたりない、学の勉がたりない、忠告をうけてしたがうことができず、ちを知りながら改めることができない、これがわたしの心配ごとである。」[4]177

译辨

笔者试译本章“子曰”全文如下:“品德不修养,学问不讲习,听到道义不能转变而跟从,有缺点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的忧虑啊!”

四、“舒展”的举止

[原文]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杨伯峻译]孔子在家闲居,很整齐的,很和乐而舒展的。[1]67

[毛子水译]孔子闲居的时候,体态是舒适的,神气是安和的。[2]101

[刘殿爵译]During his leisure moments, the Master remained correct though relaxed.[3]65

[贝茂树译]先生がくつろいでおられるときは、のびのびとまたにこやかであられる。[4]178

译辨

[燕居]指在家闲居。《礼记?仲尼燕居》:“仲尼燕居,子张 、子贡 、 言游侍。” 郑玄注:“退朝而处曰燕居。”

笔者试译本章全文如下:“孔子在家闲居的时候,是伸屈自如、和乐舒展的样子。”

五、“梦想”的意义

[原文]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杨伯峻译]孔子说:“我衰老得多么厉害呀!我好长时间没再梦见周公了!”[1]67

[刘殿爵译]The Master said,“How I have gone downhill! It has been such a long time since I dreamt of the Duke of Chou.”[3]65

[贝茂树译]先生がいわれた。「ひどいものだね、わたしのおいぼれ方は。ながいことになるな、わたしが周公さまを二度とになくなってから。」[4]179

译辨

笔者试译本章“子曰”全文如下:“我衰老得多么厉害呀!我已经好久不再梦见周公了!”

六、孔子的本相

两千多年来,孔子的形象有一个逐步抬高的过程,诸如“圣人”、“素王”、“万世师表”等等。近代以来,孔子的形象又经历了一个不断贬低的过程,诸如“丧家狗”、“复辟狂”等等。《论语?述而》篇前五章,以“夫子自道”的形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真实而生动的孔子本相,这对于我们切实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准确把握孔子的思想价值,无疑具有正本清源的重要意义。首先,孔子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他以殷商贤大夫老彭为榜样,相信而爱好古代文化,以传播与弘扬华夏文明为志业。其次,孔子是教师职责的承担者,他广泛地认识事物,勤奋地学习知识,倾注全力教诲弟子,这些都为后来的教书育人者树立了职业标杆。再次,孔子是修身养性的实践者,他知不足而后学,学而知之,躬行实践,是个人修身养性的典范。又次,孔子是理想世界的追求者,他在“周文凋敝”的时代背景中,坚持以周公为同道,力图重建合理的社会秩序和心灵秩序,体现了人心向上的文明精神。最后,孔子是可亲可敬的民众导师,他在日常生活中,伸屈自如,和乐舒展,与普通人并无区别;而其高标的理想、远大的志向、不懈的奋斗,却又为天下芸芸众生由凡而圣、超凡入圣,提供了活生生的榜样。总之,孔子既不是“神”,也不是“鬼”,而是真真实实的“人”――既是“凡人”,又是“伟人”,是芸芸众生可学而能、可遵而行的伟大榜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