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简介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11月,曾先后定名为中国科学院四川分院农业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南生物研究所、四川省生物研究所,1978年启用现名。1999年6月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西南生物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发展基地”。
  2003年底在职职工309人,其中科技人员225人;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试点工程93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正高级研究人员34人,副高级研究人员62人。在学博士研究生45人,硕士研究生105人。新增“引进国外杰出人才”1人,“新增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名,2人增补为四川省专家评议委员会评委。
我所是以应用基础和基础研究为主,兼有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的社会公益性研究所。研究所围绕生物资源的发掘、合理利用与有效保护,开展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研究工作。
现设有天然产物化学研究中心、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研究中心、两栖爬行动物研究室、环境研究室、农业高新技术育种研究室 ,与成都地奥制药集团共建“国家天然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植物学、动物学两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环境科学、生态学、药物化学等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研究领域:天然产物重点是天然药物、两栖爬行动物、恢复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环境微生物与环境工程和农业生物高新技术与育种。
学科方向:天然产物研究以天然产物化学为主要发展方向,以先导化合物构效关系研究和创新药物研制为主,同时加强先导化合物的筛选及结构优化研究。两栖爬行动物研究重点进行分类、系统演化、生物多样性与生境的关系、重要物种的繁殖行为学和保护生物学研究。恢复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研究重点围绕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开展山地生态系统的退化机理和退化过程中人为干扰对生物多样性影响机制的研究。环境微生物与环境工程研究以环境污染的生物治理为主,重点开展高效功能菌的分离、筛选、生化特性及优势菌的组合研究,以及微生物治理污染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等研究。农业生物高新技术与育种研究主要开展农业生物新技术、新方法、创造培育主要农作物、药用植物新材料、新品种及相关基础研究。
  我所“天然产物共用实验室”、“生态学共用实验室”和“分子生物学共用实验室”等三个技术平台拥有600MHz、300MHz核磁共振波谱仪、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单道扫描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 ZEISS Axioplan2 多功能显微镜和人工气候室等大型仪器对所内外开放,新建了所内局域网进一步改善,建立了电子阅览室,科研条件明显改善。“山地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重点实验室”,已对外开放。“茂县山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正式加入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两栖爬行动物、植物标本馆馆藏两栖爬行动物标本10万余号,标本的种类和数量居同领域全国第一位、亚洲第二位。植物标本25万份,以长江上游特别是横断山的标本为特色。该标本馆被命名为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和四川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是《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主办单位。
我所立足西南,将自身的学科优势和积累与西南地区的地域优势和资源优势相结合,按照国家和社会的需求,重点开展天然产物化学研究、恢复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研究、两栖爬行动物学研究;加强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集成与试验示范,为西部地区生物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技术支撑和决策依据,我所为国家振兴和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承担了国家攻关课题、国家“863”课题、“973”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院重大、重要方向、院长基金等项目和院地合作项目以及国际合作项目等多项课题,1978年以来取得了科技成果190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81项 ;申请科技专利85项,授权专利22项。1991年以来出版科技专著40部,发表科技论文1400 篇,其中,SCI论文逐年增加。连续多次荣获四川省科研院所一等奖,是四川省成都市专利试点单位之一。
瞄准国家“人口与健康”的目标,加强多学科交叉,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治疗人类疾病的新药和克服病虫害的生物农药,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过程的基础理论,动物发育、支序动物地理学和保护生物学,农业新材料、新方法,环境生物学的基础研究及应用基础研究。近五年以来,在高级别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超过1000篇。

在技术(产品)推广与科研成果转化方面不断开拓创新,加强与企业合作,成效显著。以成都生物研究所自主知识产权的地奥心血康、宁南霉素、天然脱落酸、L-苯丙氨酸等成果以独建或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的方式得到转化,申请专利20余件(其中PCT专利10件),现已发展成为年产值约15亿元、利税约4亿元的目前国内实力最强的药物科研、中试、生产基地之一,为国家的中药及生物农药产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实施知识创新试点几年来,我所在凝练科技目标,改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新型人事、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引进优秀人才和开展创新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实行全员聘用合同制、按需设岗、 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签约管理的岗位聘任制,实行基本工资、岗位津贴和绩效津贴的三元结构工资制度。
作为中国科学院创新文化建设试点单位,在研究所创新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的组织、领导下,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研究所的战略发展目标,在园区建设和形象标识、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价值理念和精神氛围三个层面上,开展了全面系统的工作,推动了研究所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效,促进了科技创新目标的实现。形成了“求真、协力、敬业、创新”成都生物研究所所风。建成了一个蕴含该所鲜明特征的单位形象标识、富有时代气息的科研园区。
我所在重点学科领域加大了国际合作交流与人才培养的力度,开拓了新的合作渠道,建立了新的合作关系,与日本、美国、英国、德国、法国、芬兰、中国台湾等23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在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恢复生态学、植物系统演化、两栖爬行动物系统演化、保护生物学、主要农作物品质改良等方面开展了多学科的合作与交流。
多年来,我所为四川的生态建设在思路、措施及示范,在重点污染行业废水和城市生活废水、生活垃圾的生物治理,农业新品种在四川及长江中上游省区粮食增产和品质改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农业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为社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高校基本信息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