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文化自信作文(4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中国的文化自信作文篇一

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自觉、自信、自强之路

张国祚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2023年10月14日

缘起

“软实力”概念看似新鲜,但其内涵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一点也不陌生。“软实力”是相对于“硬实力”而言。一切可以量化为物质力量的实力都是“硬实力”;而一切不可以量化、却可以转化为精神力量的实力都是“软实力”。因此,以往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宣传思想文化教育、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弘扬、良好国际形象的树立、政策策略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文化产业对积极健康的意识形态属性和社会效益的追求,均属文化软实力建设。由于文化软实力同宣传思想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功能存在很大的交集,所以,宣传思想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同样适用于文化软实力建设。例如,云杉同志的文章《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原载《红旗文稿》第15、16、17期),立足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广阔背景,紧紧围绕以什么样的视角认识文化、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文化、以什么样的思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展开系统全面的论述,颇有说服力地回答了我国文化建设必须解决的若干重大问题。因此,该文既是关于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纲领性力作,也同样对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读后颇受启发和教益。由此联想到,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也必须走自觉、自信、自强之路。

自觉

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自觉,最重要的是使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决策者,高度重视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一个国家硬实力不行,可能一打就败;而如果软实力不行,可能不打自败。苏联解体就是典型的例证。当时,苏联的军事实力不仅完全可以和美国“叫板”,而且常令美国和西方寝食不安;但是这样的硬实力并不能避免它解体。苏联的解体不是因为硬实力不行,而是因为文化软实力大厦的坍塌。尽管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价值观的迷失和意识形态防线的崩溃则是最深层、最直接的原因。近半个多世纪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政治家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西化分化”战略,所运用的主要手段就是文化软实力渗透。对此,西方学界和军界也非常清醒,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说:“假如世界被毁掉了,只要图书馆没有被毁掉,我们就可以把世界重新建设起来。”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侵沪司令盐泽幸一在疯狂的侵华战争中刻意摧毁中国文化,他十分露骨地说:“炸毁闸北几条街,一年半就可恢复,只有把商务印书馆、东方图书馆这个中国最重要的文化机关焚毁了,它则永远不能恢复。”他清楚,一个民族一旦失去对自己历史和文化的记忆,那就只配做奴隶了。印书舘和图书馆等文化软实力载体的作用尚且如此之大,何况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的文化软实力载体。可见文化软实力确实关乎民族兴衰和国家存亡。当迈步于中国文化软实力自觉之路时,这是必须深刻认识的第一要义。自信

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自信,最重要的应体现为对中国文化根的尊重和扬弃、对中国文

1化魂的坚守和创新、对外国文化的包容和借鉴。所谓中国文化的根,是指古代传统文化。它源远流长,以儒释道为主要内容。由于受历史和科技水平的局限,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难免有封建糟粕和迷信杂质,但其主体内容博大精深,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软实力要素,其理性价值和伦理精神适应人类社会发展趋势,至今仍然闪烁着耀眼的生命力之光。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讲仁义、倡忠勇、敬孝悌、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合和、求大同等思想,这些思想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统一的文化血脉。所谓中国文化的魂,是指植根于中国国情并开花结果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魂,是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艰辛探索、不断推动理论创新的集体智慧结晶,是迄今为止引领中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最有效的思想指南和精神旗帜。这个魂,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锐利的思想武器,可以使我们在文化软实力建设中正确地辩是非、权利弊、明善恶、察优劣、分主次、导思潮、御谬误、扬正气、振精神、择战略、制规划、统全局、不断开拓新境界。世界各国的文化都有自己的优长劣短,同时,由于受政治制度的左右和价值观的影响,对中国的认识和所取态度也各不相同。对此,我们作为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泱泱大国,理应有更宽阔的胸襟、更高远的目光,敢于宽容差异、包容多样,善于兼收并蓄别国之优长并创新超越。当迈步于中国文化软实力自信之路时,对“根”的尊重和扬弃、对“魂”的坚守和创新、对外国文化的包容和借鉴,是不可或缺的三个环节。

自强

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自强,最重要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多努力。一是大力繁荣发展人文哲学社会科学,充分发挥其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功能,提高中华民族智力素质和谋略水平。二是切实搞好宣传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着力推进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正确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精神塑造人、以优秀作品鼓舞人,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水乳交融地渗透进思想理论、文化教育、文学艺术、新闻出版等各个领域,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三是在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弘扬主旋律的前提下,不断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使之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不断增强中国文化的吸引力,不断开辟文化产业的国内外市场,不断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四是不断加大对文化软实力平台、载体、传媒、产业的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含量,占领科技制高点,不断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传播力和竞争力,不断提升掌握国际话语权的能力。五是加强中国国家形象的设计,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贯彻落实的措施,使热爱祖国、勤劳勇敢、独立自强、正直守信、尊重人权、文明礼貌、热爱和平、崇尚和谐等优秀品格成为中国形象的指代词。六是加强文化软实力研究和发展的总体规划,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外交战略的需求,及时组织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重大课题攻关,并从战略层面、组织层面、学术层面、管理层面、技术层面、操作层面等全方位加强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当迈步于中国文化软实力自强之路时,至少必须有上述六个方面的艰苦努力。

科学发展

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科学发展,首先要夯实经济基础、增强文化软实力发展的后劲。存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文化软实力属于上层建筑,只有中国经济蓬勃发展,才能为之提供充足的资金,以便更好地建设队伍、开展研究、更新平台、提升科技水平、增强和扩大影响力;只有各项政策都能代表中国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才能维护中国社会

和谐稳定,才能使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理论主张、理想信念、核心价值、体制机制、法律法规、精神宣传为大多数人所认同、所欢迎。因此,为了做大做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既要坚持以人为本、本着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统筹兼顾的方法,协调思考文化软实力建设内部的各个环节、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同时又要把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来思考来部署,使文化软实力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党的建设、国防建设、生态建设相互支持、相互策应、相互补台,而避免相互矛盾、相互干扰、相互制肘。总之,走好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自觉之路、自信之路、自强之路,皆离不开坚实的经济基础。当三者统一于积极、健康、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之日,就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真正做大做强之时。

(作者系中宣部理论局原副局长、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原主任、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的文化自信作文篇二

中国文化何以自信

2023年11月29日08:1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必须坚持文化自信。如何理解文化自信的基础和源泉?如何认识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的现实意义与紧迫性?如何明确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的路径与方式?本报今日刊发4篇文章,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编者

历史底蕴深厚 现实基础扎实 文化自信源于“古”成于“今”

沈壮海

文化自信既体现在对待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态度上,也体现在对待本民族文化当下发展及其前景的态度上。对于曾经绘就文明华彩篇章、致力于创造文化新辉煌的中华民族而言,文化自信源于“古”而成于“今”;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的创新创造能力。

文化自信既指向历史也指向现实

指向历史的文化自信,即珍视我们拥有的优秀传统文化,科学发掘其中穿越时空的因素,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指向现实的文化自信,即充分肯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突出成就,肯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于实现民族复兴梦想、推进人类文明发展的积极意义,确信中华民族一定能创造文化的新辉煌。

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既要戒除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礼敬自豪地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要戒除文化的“现实虚无主义”,礼赞并全力推进文化创新创造。而基于现实的文化自信,在文化自信整体格局中更具核心意义。唯有这种文化自信的不断增强,才能真正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拓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路。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着力弘扬和倡导,随着对文化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及对中华文化发展曲折历程的理性思考,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与自信逐渐增强。而如何树立和增强基于现实的文化自信,则成为我们需要高度关注的重大课题。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是文化自信的“大本大源”

从总体上看,自信心的不断增强,是当今时代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显著特点。我国经济的崛起、科技的进步、国际影响力的增强等,正赢得世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增添国人越来越多的自信。然而,提到当代中国文化,一些人似乎缺少底气,不那么自信。的确,与硬实力的迅速提升相比,与历史上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格局中所曾达到的高度、产生的影响相比,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仍然任重而道远。但是,我们在看到这种现实紧迫性的同时,还应看到经济、政治、文化等的深层交融,看到文化软实力对硬实力提升的推动效应。

文化作为精神成果,来自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这里的实践,不仅仅是指文化建设的实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等都包含着文化创造,是已有文化成果、文化条件发挥作用的具体实践。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实践进程,离不开看似无形却真切存在的文化力量支撑和推动;同时,这种发展进步也为文化的新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积累着精神能量。抽去文化的因素,无法全面讲清“中国奇迹”;离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整体进程,无法透彻把握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客观现实。我们应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格局中看到其中所体现的文化力量、所具有的文化意义,读出应有的文化自信。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是支撑当代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大本大源”。

文化自信本质上是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

当代中国的创造性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本质上是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增强这种文化自信,不仅要细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格局,还要细看近代以来中华文化的历史变革,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现实进程,看当代中国不断增强的、指向未来的文化创新创造能力。中华文化曾在世界文化史上尽得风流,但近代以来也曾在旧制度中根芽渐萎,在西潮冲击下花果飘零。扭转这一困局、实现中华文化浴火重生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新文化。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伟大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这种复兴,是中华文化朝着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方向前进的历史性变革和新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成效,在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壮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以及文化市场体系日趋完善等方面,都有着鲜活而具体的体现。一系列人们津津乐道的数据,记述着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的步伐,吸引着世人的关注和评说。但是,较之各种各样的数据而言,更有生命力、更富深远意义的,是国人文化意识的普遍觉醒与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素质和文化建设能力的历史性提升。这种意识、素质和能力,是中华民族实现文化复兴必不可少的条件。从历史前行的这一基础和态势中,我们更有理由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

(作者为武汉大学教授)

拥有历久弥新的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

李宗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是海内外中华儿女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进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的最大公约数。同时,它也是我们走向世界、拥抱世界文明的价值根基,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与其他国家平等友好交往的重要精神资源,是我们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崇高的价值追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价值观念、理想人格、思维方式、伦理观念、审美情趣等。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这个独特的价值体系包蕴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价值理念。对这些文化内涵和价值理念的概括和评价,人们自可见仁见智。但经过认真思考的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都认同习近平同志的见解: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深入挖掘和阐发其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应当说,这六个方面的内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与这六个方面的核心价值相辅而行的,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为政以德、和而不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天下为公、义以为上、知行合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重要思想观念。这些思想观念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智慧和力量,在中国传统社会和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直到今天,这些思想观念仍然具有治国安邦、安身立命的重要精神价值。

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标识的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为价值取向的中华民族精神,成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彰显中华特色的价值追求,为中华民族挺起精神脊梁、善用外部条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民众安身立命提供了基本思维模式和价值理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顽强的奋斗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周易》所讲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天地之大德曰生”“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些古代经典里的基本理念,是对我们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提炼。值得特别关注的是,自强不息精神往往通过在艰难困苦中磨炼抗争并最终取得胜利而彰显。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阐述:“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这些事例是中华民族志向高远、坚忍不拔的典范。正是在这种自强不息的人文精神激励下,中华民族在无数的艰难坎坷中始终奋力前行,并不断创造新的文化辉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息息相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联系、息息相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精神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我们讲文化自信,应深刻地看到这一点,从而更好地找到文化自信的价值基点。今天的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可谓绚丽多彩;今天的世界,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是潮流所向。面对此情此景,我们要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好自己的“主心骨”,挺起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在此基础上,还应借鉴吸纳世界各国文化的优长,以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此,费孝通先生的文化价值观可以作为思路,这就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之所以倡导这种思路,是因为这种思路背后的历史文化支撑是古代经典《中庸》所主张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种文化价值观的本质是和而不同,也是我们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应坚持的一个基本理念。

(作者为中山大学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

认清来龙去脉 明确路径方式 增强文化自信的着力点

刘建军

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关系民族精神状态和社会精神风貌,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那么,文化自信从哪里来?我们应怎样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

从不断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与其传统文化有着密切关系。丰厚的、创造过辉煌历史的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依据。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我们的祖先以其特有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这是我们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失去生命的历史文物,也不是只需原封不动地传下去的“传家宝”,而是取之不尽的文化富矿。当前,它仍然存在于人们的现实生活和心灵世界里。我们不仅要从中汲取文化滋养,而且要努力促进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这份遗产焕发新的生命力,成为当代中国文化肌体的重要内容。所谓创造性转化,是指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传统文化中具有时代价值的内容和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所谓创新性发展,是指按照时代发展的要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为其增添新的内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利于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从正确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巨大成就中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巨大成就,不仅增强了中国人的社会主义信念,也使世界上向往社会主义的人们增添了信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它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文化体现,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起着引领和推动作用。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推进和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也在不断发展与进步。特别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确立,我们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道路,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当代中国人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经过长期探索,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开始,我们形成并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在全国兴起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潮。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正在转化为人们的自觉遵循和行动。这进一步增强了我们的价值观自信和文化自信。

从努力实现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双轮驱动、比翼齐飞中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大体上可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个基本方面。这两个方面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我们党从战略高度和全局视野,制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方针,作出全面部署,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在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不断发展;公共文化建设全面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服务效能不断提高;文化和科技进一步融合,新型文化业态得到发展,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日益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文化治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进一步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不断健全,文化市场进一步繁荣;文化领域进一步对外开放,文化走出去战略取得实质性成效;等等。所有这些都壮大了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了我国文化竞争力,为我们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人民日报 》(2023年11月29日 05 版)

中国的文化自信作文篇三

文化自信承载中国梦

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要解读文化自信,首先要正确理解何为“文化”。文化不只是文学、电影、音乐、建筑和文物,而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一个智慧群族的一切群族社会现象与群族内在精神的既有、传承、创造、发展的总和。

十九大报告中的文化自信包括了对中国历史进程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所取得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中国人民的心理状态的自信。这体现了对文化定义的全面、准确理解。中国的文化自信应该包括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精华,中国当代文化的创新,中国对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成就,中国的治理模式,中国的改革创新以及中国人民在经历困难之后不断探索、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踏实努力的精神状态的自信。曾经提出“历史终结论”的美国学者福山也修正了自己的观点,认为“‘中国模式’的有效性证明,西方自由民主并非人类历史进化的终点,人类思想宝库要为中国传统留有一席之地”。

晚清以来,中国向西方的学习经历了“器物—制度—文化”三个由浅入深的阶段:从单纯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发展为变革自身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组织形态,最终演进为对中国文化的反思与批判。这一批判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仍未完结,其时的“新启蒙”延续了历史上数次文化启蒙的思维方式,将中国文化置于后来者和劣等生的位置上,驱使其不断追逐和效仿更为“先进”的西方文化。可是谁曾想到,在短短的几十年间,过去的“劣等生”竟然创下了“中国崛起”的世界奇迹。随着中国经济的飞跃式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大幅提升,“中国模式”和“中国道路”成为全球性的热门议题,而溯源至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优越性便是其中一条重要的思路,对中国文化的关注和重视也随之日盛一日。提起中国古代史,他自豪地说,在我国历史长河中,许许多多先贤和仁人志士都对高尚的精神追求作出了阐释。诸如孔子的“朝闻道,夕死可矣”;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贾谊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秋瑾的“他年成败利钝不计较,但恃铁血主义报祖国”,等等。

中华传统价值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内里和核心的主线,其中的优秀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精气神。中华传统价值观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生命情趣上,都极具自身特色。在价值取向上,从古即有“义利之辨”;在思维方式上,讲究“和而不同”;在生命情趣上,既崇尚道义上的“舍生取义”,也认同生活中的“和合中庸”。这些特色从表达形式、内容诠释和实践方式都极具价值内涵。如表达形式上,它们或简以“仁义礼智信”,或以“仁爱、诚信、爱国、中和、正义、贵和、持节”,又或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天人合一、见利思义、诚信知报、仁爱孝悌、精忠报国”作为表达方式。在内容诠释上,每一个字或词内涵都非常丰富。如“仁”,既可是“克己复礼”,也可是“爱人”,亦可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慎施于人”。落实到实践,既可体现于中华民族群体或个人的为人处世、接人待物,也可体现于中华民族群体或个体生产生活的工具设计、器皿打造、衣食住行等。总的来说,中国传统价值观侧重于道德的价值观。所以,中华民族是一个注重道德和道德修养的民族,并且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根据时代的需要,社会在这些价值理念的具体阐释和操作上,有着不完全相同的倾向和侧重。这些不完全相同的倾向和侧重的出现,恰正符合了价值观应具的稳定性、持久性、历史性、选择性及主观性特点。当然,亦正因此,对传统价值观的诠释和实践,也不可避免地有了精华与糟粕之分。所以,对传统价值观取精去糟、去伪存真、与时俱进地掌握和认知,非常重要。

中国的文化自信既包括对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灿烂文化的自信,也包括对造就中国现阶段发展的制度、观念、思想和心态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伟大成就都应该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此外,中国人民在现阶段的昂扬面貌以及对未来发展的信心也是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和表现。

文化自信是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支撑,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因为,我们需要延续华夏文脉的民族梦想。

文化是一个国家持久发展的不竭动力,文化自信是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支撑。将文化自信与“三个自信”上升到同一个高度,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文化自主和文化自觉。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时说:“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我们要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我们不能数典忘祖,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也绝不会接受任何外国颐指气使的说教。”

文化自信,之所以说它更基础,就在于文化本质的把握与阐明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和价值前景,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在人们的精神实践领域获得信念扎根与牢固认同;之所以说它更广泛,就在于文化本质的把握与阐明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坚实地走向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世界并获得最广泛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成为担当并兑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庄严承诺的历史进程;之所以说它更深厚,就在于文化本质的把握与阐明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具有延续并讲清楚中华文明的历史连续性、实践主体性和价值普遍性的文化能量和意义功能。

在当代,文化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维度。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文化融合加剧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更应为中国社会各界所重视与扶持。我们须知,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文明的创造力所在,只有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才能保证中华民族的持续健康成长。

中华文明,拥有悠久的文化积淀。总书记数十年如一日,坚持着自己的文化自信,从中吮吸着丰富而深厚的文化营养的同时,也在一步步成就自己的宏伟志向。特别是执政后,在内政外交的不同场合,多次宣示自己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一系列的重大言行举措,无不彰显着总书记对文化自信的高度重视和推崇,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饱含着许多耳熟能详的治国理念,学习传承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可从中获取足够力量,为治国理政不断提供强力支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有理想和文化魅力的伟大事业。“四个自信”重要论述的提出,由于把文化自信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维度和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力量源泉,实际上也就从理想建构的高度上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恒的文化魅力。正如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中国的文化自信作文篇四

相信,然后创造

昨晚大家睡得好吗,有没有梦到吸血鬼什么的?或者我应该问你们昨晚玩儿到几点才睡。

一个多星期前,我的朋友圈就開始被各種关于“如何過萬聖節”的攻略刷屏了,像戶外游、制作南瓜燈、化鬼怪妝容等等。昨天晚上我朋友也给我发来很多诸如此类的照片,分享快乐的同时秀秀优越~ 过节气氛十分浓厚。

但是反观刚前不久的中秋节,相比之下就没有那么热闹了,好像除了吃月饼,还是吃月饼。

这让我很是纳闷儿啊。为什么在我们的地盘儿上,土生土长的传统节日反倒受尽冷落呢?如果要指责我们这些爱过洋节的80后90后崇洋媚外好像又有点儿过了,充其量只能说我们对本民族的文化不够自信吧。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文化多有格调,我们并不认为传统节日多么值得庆祝,一如我们并不认为所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多值得我们去认可和坚持。

当这种文化不自信愈演愈烈,我们看到的是越来越多中国人费尽心机欢天喜地地离开中国。也就是移民。甚至这正在逐渐演变成一个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准。

可是,你们有没有设想过,我们这样一个接一个离弃祖国的最终后果是什么?

公元70年,罗马军队攻陷了犹太人的圣城耶路撒冷,犹太民族失去家园被迫流散到世界各地。二战爆发后,希特勒带着他的军队疯狂屠杀犹太人,而整个犹太民族却只能像孱弱的婴儿一样任其宰割。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属于犹太人的国。

你们知道希特勒灭亡犹太人的第一个步骤是什么吗?就是通过各种途径向犹太人传达一个讯息——你们的文化不行,我们日耳曼民族的才是最好的,所以放弃你们的文化,来向我们学习。热爱知识善于学习的犹太人照做了,接下来迎接他们的是整个民族的灭顶之灾。

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绝对胜利就是让那个国家的人民对他们祖国失去希望。

如今,中华民族不正面临这样的威胁吗?美国试图用同样的方式瓦解中国。试图让我们相信中华民族传承了几千年的文化不行,中国的政治体制不行,中国的经济体制不行,中国的教育体制不行,中国一切的一切都不行......的确,我们存在很多问题,可是我们也一直都在努力解决。

而当务之急,是重建我们的文化自信,是坚持我们的价值观,是赋予中华文化新的生命力,是相信一定可以迎来那个我们共同期待的中国的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