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书愤》原文及赏析 (菁选3篇)
陆游《书愤》原文及赏析1
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译文:
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被金人侵占的中原气概有如高山。
赞赏刘锜等曾乘着高大的战舰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瓜州渡口,吴璘等也曾骑着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大败金兵于大散关。
我白白地自认为是边防上的长城,对镜照看衰老的头发早已花白。
《出师表》这篇文章真是举世闻名,千载以来谁能与诸葛亮差不多?
赏析1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诗的前四句是回顾往事。“早岁”句指隆兴**(1163)他三十九岁在镇江府任通判和乾道八年(1172)他四十八岁在南郑任王炎幕僚事。当时他亲临抗金战争的第一线,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以下两句分叙两次值得纪念的经历:隆兴**,主张抗金的张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楼船横江,往来于建康、镇江之间,军容甚壮。诗人满怀着收复故土的胜利希望,“气如山”三字描写出他当年的激奋心情。但不久,张浚军在符离大败,狼狈南撤,次年被罢免。诗人的愿望成了泡影。追忆往事,怎不令人叹惋!另一次使诗人不胜感慨的是乾道八年事。王炎当时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积极擘画进兵关中恢复中原的军事部署。陆游在军中时,曾有一次在夜间骑马过渭水,后来追忆此事,写下了“念昔少年时,从戎何壮哉!独骑洮河马,涉渭夜衔枚”(《岁暮风雨》)的诗句。他曾几次亲临大散关**,后来也有“我曾从戎清渭侧,散关嵯峨下临贼。铁衣上马蹴坚冰,有时三日不火食”(《江北庄取米到作饭香甚有感》)的诗句,追写这段战斗生活。当时北望中原,也是浩气如山的。但是这年九月,王炎被调回临安,他的宣抚使府中幕僚也随之星散,北征又一次成了泡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十四字中包含着多么丰富的愤激和辛酸的感情啊!
岁月不居,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这在赤心为国的诗人是日夜为之痛心疾首的。陆游不但是诗人,他还是以战略家自负的。可惜毕生未能一层长材。“切勿轻书生,上马能击贼”(《太息》);“*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夜读兵书》)是他念念不忘的心愿。自许为“塞上长城”,是他毕生的抱负。“塞上长城”,典出《南史·檀道济传》,南朝宋文帝杀大将檀道济,檀在临死前投愤怒叱:“乃坏汝万里长城!”陆游虽然没有如檀道济的被冤杀,但因主张抗金,多年被贬,“长城”只能是空自期许。这种怅惘是和一般文士的怀才不遇之感大有区别的。
但老骥伏枥,陆游的壮心不死,他仍渴望效法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干一番与伊、吕相伯仲的报国大业。这种志愿至老不移,甚至开禧二年(1206)他已是八十二岁的高龄时,当韩佗胄起兵抗金,“耄年肝胆尚轮囷”(《观邸报感怀》),他还跃跃欲试。
《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中两联属对工稳,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这样的诗句出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他的**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赏析2
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前半叙述早年决心收复失地的壮志雄心,后半感叹时不再来,壮志难酬。“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当时他亲临抗金战争的第一线,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金戈铁马的记忆里去的。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
艺术特色
诗的开头写的是年青时的认识和志向。“哪知世事艰”,即不知道世事的艰难。事实上要恢复中原,就会受到投降派的阻饶、破坏。因此,一个“艰”字就饱含着对朝廷屈辱投降的激愤,也包含着报国无门的无奈。然而,在那时,诗人渴望恢复中原的豪气却像山一样。这一比喻非常奇特而贴切,可以从山之高联想到豪气万丈,壮志凌云。
创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一,这已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陆游《书愤》原文及赏析2
原文:
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译文:
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被金人侵占的中原气概有如高山。
赞赏刘锜等曾乘着高大的战舰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瓜州渡口,吴璘等也曾骑着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大败金兵于大散关。
我白白地自认为是边防上的长城,对镜照看衰老的头发早已花白。
《出师表》这篇文章真是举世闻名,千载以来谁能与诸葛亮差不多?
赏析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诗的前四句是回顾往事。“早岁”句指隆兴**(1163)他三十九岁在镇江府任通判和乾道八年(1172)他四十八岁在南郑任王炎幕僚事。当时他亲临抗金战争的第一线,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以下两句分叙两次值得纪念的经历:隆兴**,主张抗金的张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楼船横江,往来于建康、镇江之间,军容甚壮。诗人满怀着收复故土的胜利希望,“气如山”三字描写出他当年的激奋心情。但不久,张浚军在符离大败,狼狈南撤,次年被罢免。诗人的愿望成了泡影。追忆往事,怎不令人叹惋!另一次使诗人不胜感慨的是乾道八年事。王炎当时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积极擘画进兵关中恢复中原的军事部署。陆游在军中时,曾有一次在夜间骑马过渭水,后来追忆此事,写下了“念昔少年时,从戎何壮哉!独骑洮河马,涉渭夜衔枚”(《岁暮风雨》)的诗句。他曾几次亲临大散关**,后来也有“我曾从戎清渭侧,散关嵯峨下临贼。铁衣上马蹴坚冰,有时三日不火食”(《江北庄取米到作饭香甚有感》)的诗句,追写这段战斗生活。当时北望中原,也是浩气如山的。但是这年九月,王炎被调回临安,他的宣抚使府中幕僚也随之星散,北征又一次成了泡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十四字中包含着多么丰富的愤激和辛酸的感情啊!
岁月不居,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这在赤心为国的诗人是日夜为之痛心疾首的。陆游不但是诗人,他还是以战略家自负的。可惜毕生未能一层长材。“切勿轻书生,上马能击贼”(《太息》);“*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夜读兵书》)是他念念不忘的心愿。自许为“塞上长城”,是他毕生的抱负。“塞上长城”,典出《南史·檀道济传》,南朝宋文帝杀大将檀道济,檀在临死前投愤怒叱:“乃坏汝万里长城!”陆游虽然没有如檀道济的被冤杀,但因主张抗金,多年被贬,“长城”只能是空自期许。这种怅惘是和一般文士的怀才不遇之感大有区别的。
但老骥伏枥,陆游的壮心不死,他仍渴望效法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干一番与伊、吕相伯仲的报国大业。这种志愿至老不移,甚至开禧二年(1206)他已是八十二岁的高龄时,当韩佗胄起兵抗金,“耄年肝胆尚轮囷”(《观邸报感怀》),他还跃跃欲试。
《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中两联属对工稳,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这样的诗句出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他的**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陆游《书愤》原文及赏析3
原文: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 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 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早岁:早年,年轻时。那:即“哪”。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气,气概。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 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 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楼船”句:此时作者三十七岁,在镇江府任通判。宋孝宗隆兴**(1163),张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亲率水兵乘楼船往来于建康、镇江之间。但不久兵败符离,收复故土的愿望化为泡影。楼船,指采石之战中宋军使用的车船,又名明轮船、车轮柯。车船内部安装有以踩踏驱动的机械连接船外的明轮,依靠一组人的脚力踩踏前行。车船在宋代盛极一时。因这种战船高大有楼,故把它称之为楼船。瓜洲:在今江苏邢江南长江边,与镇江隔江相对,是当时的江防要地。“铁马”句:孝宗乾道八年(1172),王炎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谋划恢复中原之事。陆游人其军幕,并任干办公事兼检法官赴南郑(今陕西汉中)。其间,他曾亲临大散关**,研究抗敌策略。但不久王炎调回京城。收复故土的愿望又一次落空。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西部边界。“塞上”句:意为作者徒然地自许为是“塞上长城”。塞上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南史·檀道济传》载,宋文帝要杀大将檀道济,檀临刑前怒叱道:“乃坏汝万里长城!”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 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 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衰鬓:年老而疏白的头发。斑:指黑发中夹杂了白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 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出师一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伐魏前曾写了一篇《出师表》,表达了自己“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强决心。名世:名传后世。堪:能够。伯仲:原指兄弟间的次第。这里比喻人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杜甫《咏怀古迹》诗之五称赞诸葛亮说:“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 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 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早岁:早年,年轻时。那:即“哪”。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气,气概。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 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 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楼船”句:此时作者三十七岁,在镇江府任通判。宋孝宗隆兴**(1163),张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亲率水兵乘楼船往来于建康、镇江之间。但不久兵败符离,收复故土的愿望化为泡影。楼船,指采石之战中宋军使用的车船,又名明轮船、车轮柯。车船内部安装有以踩踏驱动的机械连接船外的明轮,依靠一组人的脚力踩踏前行。车船在宋代盛极一时。因这种战船高大有楼,故把它称之为楼船。瓜洲:在今江苏邢江南长江边,与镇江隔江相对,是当时的江防要地。“铁马”句:孝宗乾道八年(1172),王炎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谋划恢复中原之事。陆游人其军幕,并任干办公事兼检法官赴南郑(今陕西汉中)。其间,他曾亲临大散关**,研究抗敌策略。但不久王炎调回京城。收复故土的愿望又一次落空。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西部边界。“塞上”句:意为作者徒然地自许为是“塞上长城”。塞上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南史·檀道济传》载,宋文帝要杀大将檀道济,檀临刑前怒叱道:“乃坏汝万里长城!”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 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 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衰鬓:年老而疏白的头发。斑:指黑发中夹杂了白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 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出师一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伐魏前曾写了一篇《出师表》,表达了自己“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强决心。名世:名传后世。堪:能够。伯仲:原指兄弟间的次第。这里比喻人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杜甫《咏怀古迹》诗之五称赞诸葛亮说:“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 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 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早岁:早年,年轻时。那:即“哪”。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气,气概。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 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 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楼船”句:此时作者三十七岁,在镇江府任通判。宋孝宗隆兴**(1163),张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亲率水兵乘楼船往来于建康、镇江之间。但不久兵败符离,收复故土的愿望化为泡影。楼船,指采石之战中宋军使用的车船,又名明轮船、车轮柯。车船内部安装有以踩踏驱动的机械连接船外的明轮,依靠一组人的脚力踩踏前行。车船在宋代盛极一时。因这种战船高大有楼,故把它称之为楼船。瓜洲:在今江苏邢江南长江边,与镇江隔江相对,是当时的江防要地。“铁马”句:孝宗乾道八年(1172),王炎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谋划恢复中原之事。陆游人其军幕,并任干办公事兼检法官赴南郑(今陕西汉中)。其间,他曾亲临大散关**,研究抗敌策略。但不久王炎调回京城。收复故土的愿望又一次落空。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西部边界。“塞上”句:意为作者徒然地自许为是“塞上长城”。塞上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南史·檀道济传》载,宋文帝要杀大将檀道济,檀临刑前怒叱道:“乃坏汝万里长城!”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 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 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衰鬓:年老而疏白的头发。斑:指黑发中夹杂了白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 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出师一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伐魏前曾写了一篇《出师表》,表达了自己“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强决心。名世:名传后世。堪:能够。伯仲:原指兄弟间的次第。这里比喻人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杜甫《咏怀古迹》诗之五称赞诸葛亮说:“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译注参考:
1、 程千帆.古诗今选:凤凰出版社,20xx:532-533
2、 何小颜.豪放诗三百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xx:152
3、 邹志方.陆游诗词选:**书局,20xx:106-108
4、 张永鑫.陆游诗词选译:巴蜀书社,1990:150-152
译文及注释
译文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 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 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 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 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 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 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 显示全部
赏析
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前半叙述早年决心收复失地的壮志雄心,后半感叹时不再来,壮志难酬。“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当时他亲临抗金战争的第一线,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金戈铁马的记忆里去的。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 显示全部
艺术特色
诗的开头写的是年青时的认识和志向。“哪知世事艰”,即不知道世事的艰难。事实上要恢复中原,就会受到投降派的阻饶、破坏。因此,一个“艰”字就饱含着对朝廷屈辱投降的激愤,也包含着报国无门的无奈。然而,在那时,诗人渴望恢复中原的豪气却像山一样。这一比喻非常奇特而贴切,可以从山之高联想到豪气万丈,壮志凌云,也... 显示全部
创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一,这已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显示全部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陆游《书愤》原文及赏析 (菁选3篇)扩展阅读
陆游《书愤》原文及赏析 (菁选3篇)(扩展1)
——陆游示儿原文及赏析 (菁选2篇)
陆游示儿原文及赏析1
示儿
作者:陆游 年代:宋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赏析: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但悲不见九州同”,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诗的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必定能*定中原,收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结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陆游示儿原文及赏析2
原文:
示儿
宋代: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赏析:
此诗是陆游爱国诗中的又一首名篇。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一直希望能收复中原。虽然频遇挫折,却仍然未改变初衷。从诗中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也凝聚着诗人毕生的心事,诗人始终如一地抱着当时汉民族必然要**旧物的信念,对抗战事业具有必胜的信心。题目是《示儿》,相当于遗嘱。在短短的篇幅中,诗人披肝沥胆地嘱咐着儿子,无比光明磊落,激动人心!浓浓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诗人在写此诗的十一年以前,叹息过“死前恨不见中原”,在热烈地期待着旧业的**。直到临终之际,诗人仍然抱有这样坚定的信念,宋朝的抗敌部队要挥戈北上,赶走敌人,收复失地,*定中原。这对于诗人自己,当然是看不到了,只有后代的儿孙们能看到。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当皇朝的**收复中原的时候,不要忘记把“北定中原”这个大好的消息告诉诗人,以求了结一桩重大的心事。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表明诗人即将离开人世,就什么都没有了,万事皆空,用不着牵挂了,从中体会诗人那种悲哀凄凉之心情。但从诗人的情感流向来看,有着更加重要的一面,“元知万事空”这话看来*常,但就全诗来说非常重要。它不但表现了诗人生死所恋,死无所畏的生死观,更重要的是为下文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元”、“空”二字更加强劲有力,反衬出诗人那种“不见九州同”则死不瞑目的心情。
第二句“但悲不见九州同”描写诗人的悲怆心境。此句诗意是诗人向儿子们交代他至死也无法排除的极大悲痛的心境,那就是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而深深感到遗憾。这一句中的“悲”字是句眼,诗人临终前悲怆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没有看见祖国的**。表明自己心有不甘,因为“不见九州同”。“悲”引擢文盟字深刻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悲哀、遗感之情。
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诗人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必定能*定中原,**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
最后一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已经看不到祖国**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你的父亲。表达的诗人坚定的信念和悲壮的心愿,充分体现了年迈衰老的陆游爱国、报国之情,从中受到感染,加深热爱祖国的情感。
此诗“悲壮沉痛”、“可泣鬼神”,歌颂陆游爱国精神光照千秋。用笔曲折,行文多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陆游《书愤》原文及赏析 (菁选3篇)(扩展2)
——陆游《书愤》原文、注释、赏析 (菁选2篇)
陆游《书愤》原文、注释、赏析1
作品原文
书愤⑴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⑵,中原北望气如山⑶。
楼船夜雪瓜洲渡⑷,铁马秋风大散关⑸。
塞上长城空自许⑹,镜中衰鬓已先斑⑺。
出师一表真名世⑻,千载谁堪伯仲间⑼!
作品注释
⑴书愤: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书,写。
⑵早岁:早年,年轻时。那:即“哪”。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
⑶“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气,气概。
⑷“楼船”句:此时作者三十七岁,在镇江府任通判。宋孝宗隆兴**(1163),张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亲率水兵乘楼船往来于建康、镇江之间。但不久兵败符离,收复故土的愿望化为泡影。楼船,指采石之战中宋军使用的车船,又名明轮船、车轮柯。车船内部安装有以踩踏驱动的机械连接船外的明轮,依靠一组人的脚力踩踏前行。车船在宋代盛极一时。因这种战船高大有楼,故把它称之为楼船。瓜洲:在今江苏邢江南长江边,与镇江隔江相对,是当时的江防要地。
⑸“铁马”句:孝宗乾道八年(1172),王炎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谋划恢复中原之事。陆游人其军幕,并任干办公事兼检法官赴南郑(今陕西汉中)。其间,他曾亲临大散关**,研究抗敌策略。但不久王炎调回京城。收复故土的愿望又一次落空。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西部边界。
⑹“塞上”句:意为作者徒然地自许为是“塞上长城”。塞上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南史·檀道济传》载,宋文帝要杀大将檀道济,檀临刑前怒叱道:“乃坏汝万里长城!”
⑺衰鬓:年老而疏白的头发。斑:指黑发中夹杂了白发。
⑻出师一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伐魏前曾写了一篇《出师表》,表达了自己“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强决心。名世:名传后世。
⑼堪:能够。伯仲:原指兄弟间的次第。这里比喻人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杜甫《咏怀古迹》诗之五称赞诸葛亮说:“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作品译文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创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一,这已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作品鉴赏
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前半叙述早年决心收复失地的壮志雄心,后半感叹时不再来,壮志难酬。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当时他亲临抗金战争的第一线,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金戈铁马的记忆里去的。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大有气魄。诗人未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几多郁愤。
“楼船”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作者三十七岁在镇江府任通判和乾道八年他四十八岁在南郑任王炎幕僚。陆游在军中时,曾有一次在夜间骑马过渭水,后来追忆此事,写下了“念昔少年时,从戎何壮哉!独骑洮河马,涉渭夜衔枚”(《岁暮风雨》)的诗句。他曾几次亲临大散关**,后来也有“我曾从戎清渭侧,散关嵯峨下临贼。铁衣上马蹴坚冰,有时三日不火食”(《江北庄取米到作饭香甚有感》)的诗句,追写这段战斗生活。当时北望中原,也是浩气如山的。但是这年九月,王炎被调回临安,他的宣抚使府中幕僚也随之星散,北征又一次成了泡影。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想今日恢复中原之机不再,诗人之心如泣血。从诗艺角度看,这两句诗也足见陆游浩荡诗才。“楼船”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岁月不居,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这在赤心为国的诗人是日夜为之痛心疾首的。陆游不但是诗人,他还是以战略家自负的。可惜毕生未能一层长材。“切勿轻书生,上马能击贼”(《太息》)、“*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夜读兵书》)是他念念不忘的心愿。“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刘宋名将檀道济典明志。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满是悲怆。这一结局,非诗人不尽志所致,非诗人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人,世事磨人。作者有心而天不予。悲怆便为郁愤。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尾联亦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一表真名世”,但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千载而下,无人可与相提并论。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回看整首诗歌,可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
《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中两联属对工稳,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这样的诗句出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他的'**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宋代爱国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他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而且在*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存诗9300多首,是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精神。词作数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精神。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放翁词》《渭南词》等数十个文集传世。
陆游《书愤》原文、注释、赏析2
作品原文
书愤⑴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⑵,中原北望气如山⑶。
楼船夜雪瓜洲渡⑷,铁马秋风大散关⑸。
塞上长城空自许⑹,镜中衰鬓已先斑⑺。
出师一表真名世⑻,千载谁堪伯仲间⑼!
作品注释
⑴书愤: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书,写。
⑵早岁:早年,年轻时。那:即“哪”。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
⑶“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气,气概。
⑷“楼船”句:此时作者三十七岁,在镇江府任通判。宋孝宗隆兴**(1163),张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亲率水兵乘楼船往来于建康、镇江之间。但不久兵败符离,收复故土的愿望化为泡影。楼船,指采石之战中宋军使用的车船,又名明轮船、车轮柯。车船内部安装有以踩踏驱动的机械连接船外的明轮,依靠一组人的脚力踩踏前行。车船在宋代盛极一时。因这种战船高大有楼,故把它称之为楼船。瓜洲:在今江苏邢江南长江边,与镇江隔江相对,是当时的江防要地。
⑸“铁马”句:孝宗乾道八年(1172),王炎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谋划恢复中原之事。陆游人其军幕,并任干办公事兼检法官赴南郑(今陕西汉中)。其间,他曾亲临大散关**,研究抗敌策略。但不久王炎调回京城。收复故土的愿望又一次落空。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西部边界。
⑹“塞上”句:意为作者徒然地自许为是“塞上长城”。塞上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南史·檀道济传》载,宋文帝要杀大将檀道济,檀临刑前怒叱道:“乃坏汝万里长城!”
⑺衰鬓:年老而疏白的头发。斑:指黑发中夹杂了白发。
⑻出师一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伐魏前曾写了一篇《出师表》,表达了自己“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强决心。名世:名传后世。
⑼堪:能够。伯仲:原指兄弟间的次第。这里比喻人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杜甫《咏怀古迹》诗之五称赞诸葛亮说:“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作品译文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创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一,这已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作品鉴赏
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前半叙述早年决心收复失地的壮志雄心,后半感叹时不再来,壮志难酬。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当时他亲临抗金战争的第一线,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金戈铁马的记忆里去的。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大有气魄。诗人未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几多郁愤。
“楼船”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作者三十七岁在镇江府任通判和乾道八年他四十八岁在南郑任王炎幕僚。陆游在军中时,曾有一次在夜间骑马过渭水,后来追忆此事,写下了“念昔少年时,从戎何壮哉!独骑洮河马,涉渭夜衔枚”(《岁暮风雨》)的诗句。他曾几次亲临大散关**,后来也有“我曾从戎清渭侧,散关嵯峨下临贼。铁衣上马蹴坚冰,有时三日不火食”(《江北庄取米到作饭香甚有感》)的诗句,追写这段战斗生活。当时北望中原,也是浩气如山的。但是这年九月,王炎被调回临安,他的宣抚使府中幕僚也随之星散,北征又一次成了泡影。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想今日恢复中原之机不再,诗人之心如泣血。从诗艺角度看,这两句诗也足见陆游浩荡诗才。“楼船”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岁月不居,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这在赤心为国的诗人是日夜为之痛心疾首的。陆游不但是诗人,他还是以战略家自负的。可惜毕生未能一层长材。“切勿轻书生,上马能击贼”(《太息》)、“*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夜读兵书》)是他念念不忘的心愿。“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刘宋名将檀道济典明志。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满是悲怆。这一结局,非诗人不尽志所致,非诗人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人,世事磨人。作者有心而天不予。悲怆便为郁愤。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尾联亦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一表真名世”,但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千载而下,无人可与相提并论。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回看整首诗歌,可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
《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中两联属对工稳,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这样的诗句出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他的**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宋代爱国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他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而且在*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存诗9300多首,是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精神。词作数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精神。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放翁词》《渭南词》等数十个文集传世。
陆游《书愤》原文及赏析 (菁选3篇)(扩展3)
——赏析陆游《书愤》
赏析陆游《书愤》1
《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作之一,这首诗通过追述早年报国壮志、抗金**的豪迈生活,描写了晚年罢官闲居山阴的心情;抒发了自己年华老大,夙愿落空,壮志难酬的悲愤;批判了主和派投降误国,表现了诗人高度的爱国**情精神。
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曾任夔州通判、四川宣抚使司干办公事,权知严州,礼部郎中等职。他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以完成九州**大业为*生奋斗的目标,坚持抗金主张,反对和议,但仕途坎坷,屡遭投降派打击,壮志南酬,被迫隐居田园。他以诗歌为**,反映南宋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 扫胡尘” “ 靖国艰”是他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慷慨悲壮,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书愤》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作者62岁,罢官闲居山阴已经五年多了。它充分表达了诗人以恢复中原为己任的意志和决心,抒发了自己年岁老大,壮志难酬的悲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首联,追叙自己早年的宏图大志和气壮如山的爱国热情。既有对世时艰难的慨叹,又有对自己当年抗金复国的壮心豪气的袒露。作者青年时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宏愿。孝宗即位后,陆游曾向他陈述了有关定都、备战和革新**的建议,使得朝廷主战气氛甚浓。隆兴二年(1164)春,陆游积极**爱国将领张浚北伐,符离之役失利,朝中主和**日炽,张浚被罢免,陆游也受牵连而免了官职。乾道八年,陆游抵达南郑,在四川宣抚使王炎幕下任干办公事兼检法官,八个多月的从军生涯是他一生中身临**最宝贵的时光,他身穿戎装,斗志昂扬地驰骋在西北国防**。他考察了南郑一带的山川形势和民情风俗,形成了他的“却用关中作本根”(《山南行》)的战略思想,积极向王炎陈“进取之策”,但南宋朝廷无法容忍他策划北伐的活动。最后王炎被朝廷召回,幕府也被撤散,陆游殷切收复中原的主张成为泡影,他的内心非常失望和苦闷但爱国热情并没有消减,如“丈夫不虚生世间,本意灭虏救河山”(《楼上醉书》)
颔联,写作者在镇江**时,雪夜遥望瓜洲渡口宋军高大战舰;在南郑**上,乘秋风,跨铁马,奔驰在大散关道上。这是陆游亲历的两次难以忘怀的抵抗金兵战斗。“瓜洲渡”在江苏省扬州市南面的瓜洲镇,此事指宋孝宗隆兴二年,陆游任镇江通判,劝说**张浚用兵,准备北伐事。“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市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边界,此事指宋孝宗乾道八年,陆游做王炎幕僚,曾筹划恢复中原大计,领**强渡渭水,策马直驱大散关**与金人作战。作者采用列景手法,两句用六个名词简洁却巧妙地写出了战斗的情形和作者想抗金杀敌的心情。宋朝的**曾经在东南瓜洲渡和西北的大散关打败过金兵,一处是在冬天, 一处在秋天! 一次是兵船作战,一次是马队交锋。作者在追述早年的快意征战生活,流露出抗金复国的豪情壮志。
颈联,叙自己的豪气尚在,但壮志难酬。隐用南朝刘宋名将檀道济自比“万里长城”的典故。是说自己曾以捍卫国界的名将檀道济期望自己,可惜志愿落空,如今衰老,一事无成,无限感叹哀伤。深切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想为国立功却又报国无门忧愤。本诗语言精练,概括力强,前三联写出了作者青、壮、老三个时期的.不同感情与生活情况,青年时期的爱国豪情,壮年时期的意气风发,老年时期的壮志南酬,作者虽然壮志犹存,但抗金复国的愿望还是落空了,究其原因是南宋朝廷内部的妥协投降路线所造成,国无良相,庸人误国,令人义愤填膺。
尾联,慨叹世无名相,国事不堪设想。三国时期诸葛亮北伐曹魏,临行写了《出师表》给后主刘禅,千百年来,谁能够和他的忠义智勇相比呢?作者借缅怀三国时的诸葛亮,希望现在也能出现一位如他那样具有雄才大略的人把侵略者赶出家园。我们知道,诸葛亮的《出师表》一方面表示北定中原的决心,一方面规劝后主亲贤臣,远小人,对**提出了建议,这样的结尾自然是含义深刻,发人深省,这两句也是慨叹现实小人当权,没有象诸葛亮那样的忠义智勇的名相。
全诗除了巧用典故,还巧作对比,一处是理想与现实作对比,本希望大家能同心同德抵抗金兵,但现实却是自己被排挤不能继续抗战,恢复中原愿望无法实现;二处是自己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作对比,早年是“中原北望气如山”,而到了晚年却“镜中衰鬓已先斑”,表明自己想杀敌报国却屡次遭受排挤打击的悲愤;三处是用三国诸葛亮慷慨北伐同当今南宋朝廷妥协不抵抗作对比,以古鉴今,褒贬分明。此外本诗起结有力,对仗工整。如“楼船”对“铁马”,写出抗敌水陆两战;“夜雪”对“秋风”,点出两个时令一秋一冬;“瓜洲渡”对“大散关”,地名相对,表示抗敌方位一南一北。名词相对,内容丰厚, 形象鲜明,很好地发挥了律诗的对仗艺术。刘克庄说:“古人好对偶被放翁用尽。”(《后村诗话》前集卷二)沈德潜:“放翁七言律,对仗工整,使事熨帖,当时无与比埒。”(《说诗语》)
题目为《书愤》,写出愤激之情的意思。全篇不露一个“愤”字,却又在叙述中使人感到一种雄伟的浩然之气,充满了自己恢复中原的决心和壮志难酬的愤恨,感情也变得慷慨愤激。全诗塑造了自己鲜明的爱国形象,也表达了理想不得实现后所带来的深切悲哀。梁启超对陆游高度评价:“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
陆游《书愤》原文及赏析 (菁选3篇)(扩展4)
——陆游古诗5篇
陆游古诗1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古诗2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陆游古诗3
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着花迟。
高标逸韵君知否?正在层冰积雪时。
陆游古诗4
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
写得家书空满纸。
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
寄语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
行遍天涯真老亦。愁无寐。
鬓丝几缕茶烟里。
陆游古诗5
一春常是雨和风,风雨晴时春已空。
谁惜泥沙万点红。
恨难穷,恰似衰翁一世中。
陆游《书愤》原文及赏析 (菁选3篇)(扩展5)
——卜算子咏梅陆游赏析3篇
卜算子咏梅陆游赏析1
卜算子·咏梅
作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注释
①卜算子·咏梅:选自吴氏双照楼影宋本《渭南词》卷一。《词律》以为调名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词谱》以苏轼词为正体。又名《百尺楼》、《眉峰碧》、《缺月挂疏桐》等。双调,四十四字,仄韵。
②驿外:指荒僻之地驿:驿站,古代传递*文书的人中途换马匹休息、住宿的地方。
③断桥:残破的桥。
④无主:无人过问
⑤著(zhuo):同“着”,这里是遭受的意思。
⑥苦:尽力,竭力
⑦一任:任凭
⑧零落:凋谢
⑨碾:轧碎。
选自《剑南稿》(上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译文
驿亭之外的断桥边,梅花自开自落,无人理睬。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芳斗艳,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背景
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首诗上片写梅花的遭遇:它植根的地方,是荒凉的驿亭外面,断桥旁边。驿亭是古代传递公文的人和行旅中途歇息的处所。加上黄昏时候的风风雨雨,这环境被渲染得多么冷落凄凉!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遭遇。
下片写梅花的品格:一任百花嫉妒,我却无意与它们争春斗艳。即使凋零飘落,成泥成尘,我依旧保持着清香。末两句即是《离骚》“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的精神。比王安石咏杏:“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之句用意更深沉。
陆游一生的**生涯:早年参加考试被荐送第一,为秦桧所嫉;孝宗时又为龙大渊、曾觌一群小人所排挤;在四川王炎幕府时要经略中原,又见扼于**集团,不得遂其志;晚年赞成韩侂胄北伐,韩侂胄失败后被诬陷。我们读他这首词,联系他的**遭遇,可以看出它是他的身世的缩影。词中所写的梅花是他高洁的品格的化身。
唐宋文人尊重梅花的品格,与六朝文人不同。但是象林和靖所写的“暗香、疏影”等名句,都只是高人、隐士的情怀;虽然也有一些作家借梅花自写品格的,但也只能说:“原没春风情性,如何共,海棠说。”(南宋肃泰来《霜天晓角·咏梅》)这只是陆游词“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的一面。陆游的友人陈亮有四句梅花诗说:“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写出他自己对**有先见,不怕打击,坚持正义的精神,是陈亮自己整个人格的体现。陆游这首词则是写失意的英雄志士的兀傲形象。我认为在宋代,这是写梅花诗词中最突出的两首好作品。
赏析
这首《卜算子》以“咏梅”为题,咏物寓志,表达了自己孤高雅洁的志趣。这正和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濂溪先生(周敦颐)以莲花自喻一样,作者亦是以梅花自喻。陆游曾经称赞梅花“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落梅》)。梅花如此清幽绝俗,出于众花之上,可是“如今”竟开在郊野的驿站外面,破败不堪的“断桥”,自然是人迹罕至、寂寥荒寒、梅花也就倍受冷落了。从这一句可知它既不是官府中的梅,也不是名园中的梅,而是一株生长在荒僻郊外的“野梅”。它既得不到应有的护理,更谈不上会有人来欣赏。随着四季的代谢,它默默地开了,又默默地凋落了。它孑然一身,四顾茫然——有谁肯一顾呢,它可是无主的梅呵。“寂寞开无主”一句,作者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客观景物之中,首句是景语,这句已是情语了。
日落黄昏,暮色朦胧,这孑然一身、无人过问的梅花,何以承受这凄凉呢?它只有“愁”——而且是“独自愁”,这与上句的“寂寞”相呼应。驿外断桥、暮色、黄昏,原本已寂寞愁苦不堪,但更添凄风冷雨,孤苦之情更深一层。“更著”这两个字力重千钧,前三句似将梅花困苦处境描写已至其但二句“更著风和雨”似一记重锤将前面的“极限”打得崩溃。这种愁苦仿佛无人能承受,至此感情渲染已达**,然而尽管环境是如此冷峻,它还是“开”了。它,“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道源);它,“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杨维桢)。上阕四句,只言梅花处境**、于梅花只作一“开”字,但是其倔强、顽强已不言自明。
上阕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它也的确还有“愁”。从艺术手法说,写愁时作者没有用诗人、词人们那套惯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写得像这像那,而是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烘托。况周颐说:“词有淡远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此为高手。”(《蕙风词话》)就是说,作者描写这么多“景物”,是为了获得梅花的“神致”;“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田同之《西圃词说》)。上阕四句可说是“情景双绘”。让读者从一系列景物中感受到作者的特定环境下的心绪——愁。也让读者逐渐踏入作者的心境。
下阕托梅寄志。梅花,它开得最早。“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齐已);“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张谓)。是它迎来了春天。但它却“无意苦争春”。春天,百花怒放,争丽斗妍,而梅花却不去“苦争春”,凌寒先发,只有迎春报春的赤诚。“苦”者,抵死、拼命、尽力也。从侧面讽刺了群芳。梅花并非有意相争,即使“群芳”有“妒心”,那也是它们自己的事情,就“一任”它们去嫉妒吧。在词中,写物与写人,完全交织在一起了。草木无情,花开花落,是自然现象。其中却暗含着作者的不幸遭遇揭露了苟且偷安的那些人的无耻行径。说“争春”,是暗喻人事;“妒”,则非草木所能有。这两句表现出陆游性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崚崚傲骨。
最后几句,把梅花的“独标高格”,再推进一层:“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前句承上阕的寂寞无主、黄昏日落、风雨交侵等凄惨境遇。这句七个字四次顿挫:“零落”,不堪雨骤风狂的摧残,梅花纷纷凋落了,这是第一层。落花委地,与泥水混杂,不辩何者是花,何者是泥了,这是第二层。从“碾”字,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的凄惨境遇,这是第三层。结果呢,梅花被摧残、被践踏而化作灰尘了。这是第四层。看,梅花的命运有多么悲惨,简直不堪入目令人不敢去想像。读者已经融入了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情感中。但作者的目的决不是单为写梅花的悲惨遭遇,引起人们的同情;从写作手法上来说,仍是铺垫,是蓄势,是为了把下句的词意推上最高峰。虽说梅花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尘灰了。“只有香如故”,它那“别有韵致”的香味,却永远“如故”,仍然不屈服于寂寞无主、风雨交侵的威胁,只是尽自己之能,一丝一毫也不会改变。即使是凋落了,化为“尘”了,也要“香如故”。
末句具有扛鼎之力,它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处境,风雨侵凌,凋残零落,成泥作的凄凉、衰飒、悲戚,一股脑儿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正是“末句想见劲节”(卓人月《词统》)。而这“劲节”得以“想见”,正是由于该词十分成功地运用比兴手法作者以梅花自喻,以梅花的自然代谢来形容自己,已将梅花人格化。“咏梅”,实为表白自己的思想感情,给人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成为一首咏梅的杰作。
陆游《书愤》原文及赏析 (菁选3篇)(扩展6)
——咏梅陆游诗句3篇
咏梅陆游诗句1
卜算子⑴· 咏梅
驿外断桥边⑵,寂寞开无主⑶。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⑷。
无意苦争春⑸,一任群芳妒⑹。零落成泥碾作尘⑺,只有香如故⑻。[1]
咏梅陆游诗句2
⑴卜算子:词牌名,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两仄韵。
⑵驿(yì)外:指荒僻、冷清之地。驿,驿站,供驿马或官吏中途休息的专用建筑。断桥:残破的桥。一说“断”通“簖”,簖桥乃是古时在为拦河捕鱼蟹而设簖之处所建之桥。
⑶无主:自生自灭,无人照管和玩赏。
⑷更:又,再。著(zhuó):同“着”,遭受,承受。
⑸苦:尽力,竭力。争春:与百花争奇斗艳。
⑹一任:全任,完全听凭。群芳:群花,这里借指苟且偷安的主和派。
⑺碾(niǎn):轧烂,压碎。作尘:化作灰土。
⑻香如故:香气依旧存在。故:指花开时。
咏梅陆游诗句3
寂寞无主的幽梅,在驿馆外断桥边开放。已是日落黄昏,她正独自忧愁感伤,一阵阵凄风苦雨,又不停地敲打在她身上。
她完全不想占领春芳,听任百花群艳心怀妒忌将她中伤。纵然她片片凋落在地,粉身碎骨碾作尘泥,清芬却永留世上。[6]
陆游《书愤》原文及赏析 (菁选3篇)(扩展7)
——陆游《钗头凤·红酥手》 (菁选2篇)
陆游《钗头凤·红酥手》1
钗头凤·红酥手
朝代:宋代
作者:陆游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鉴赏:
这首词写的是陆游自己的爱情悲剧。
词的上片通过追忆往昔美满的爱情生活,感叹被迫离异的痛苦,分两层意思。
开头三句为上片的第一层,回忆往昔与唐氏偕游沈园时的美好情景:“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虽说是回忆,但因为是填词,而不是写散文或回忆录之类,不可能把整个场面全部写下来,所以只选取一个场面来写,而这个场面,又只选取了一两个最富有**性和特征性的情事细节来写。“红酥手”,不仅写出了唐氏为词人殷勤把盏时的美丽姿态,同时还有概括唐氏全人之美(包括她的内心美)的作用。然而,更重要的是,它具体而形象地表现出这对恩爱夫妻之间的柔情密意以及他们婚后生活的美满与幸福。第三句又为这幅春园夫妻把酒图勾勒出一个广阔而深远的背景,点明了他们是在共赏春色。而唐氏手臂的红润,酒的黄封以及柳色的碧绿,又使这幅图画有了明丽而又**的色彩感。
“东风恶”数句为第二层,写词人被迫与唐氏离异后的痛苦心情。上一层写春景春情,无限美好,到这里突然一转,激愤的感情潮水一下子冲破词人心灵的闸门,无可遏止地宣泄下来。“东风恶”三字,一语双关,含蕴很丰富,是全词的关键所在,也是造成词人爱情悲剧的症结所在。本来,东风可以使大地复苏,给万物带来勃勃的生机,但是,当它狂吹乱扫的时候,也会破坏春容春态,下片所云“桃花落,闲池阁”,就正是它狂吹乱扫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因此说它“恶”。然而,它主要是一种象喻,象喻造成词人爱情悲剧的“恶”**。至于陆母是否也包含在内,答案应该是不能否认的,只是由于不便明言,而又不能不言,才不得不以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出之。下面一连三句,又进一步把词人怨恨“东风”的心理抒写了出来,并补足一个“恶”字:“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美满姻缘被迫拆散,恩爱夫妻被迫分离,使他们两人在感情上遭受巨大的折磨和痛苦,几年来的离别生活带给他们的只是满怀愁怨。这正如烂漫的春花被无情的东风所摧残而凋谢飘零。接下来,“错,错,错”,一连三个“错”字,连迸而出,是错误,是错落,更是错责,感情极为沉痛。但这到底是谁错了呢?是对自己当初“不敢逆**意”而终“与妇诀”的否定吗?是对“**”的.**行为的否定吗?是对不合理的婚姻**的否定吗?词人没有明说,也不便于明说,这枚“千斤重的橄榄”(《红楼梦》语)留给了读者来噙,来品味。这一层虽直抒胸臆,激愤的感情如江河奔泻,一气贯注;但又不是一泻无余,其中“东风恶”和“错,错,错”几句就很有味外之味。
词的下片,由感慨往事回到现实,进一步抒写妻被迫离异的巨大哀痛,也分为两层。
换头三句为第一层,写沈园重逢时唐氏的表现。“春如旧”承上片“满城春色”句而来,这又是此时相逢的背景。依然是从前那样的春日,但是,人却今非昔比了。以前的唐氏,肌肤是那样红润,焕发着青春的活力;而此时的她,经过“东风”的无情摧残,憔悴了,消瘦了。“人空瘦”句,虽说写的只是唐氏容颜方面的变化,但分明表现出“几年离索”给她带来的巨大痛苦。像词人一样,她也为“一怀愁绪”折磨着;像词人一样,她也是旧情不断,相思不舍。不然,就不会如此消瘦。写容颜形貌的变化来表现内心世界的变化,原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很常用的手法,而在“人”“瘦”之间加一个“空”字却另有深意。“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古诗·陌上桑》)从婚姻关系说,两人早已各不相干了,事已至此,那这个“瘦”就是白白为相思而折磨自己。著此一字,就把词人那种怜惜之情、抚慰之意、痛伤之感等等,全都表现了出来。“泪痕”句通过刻画唐氏的表情动作,进一步表现出此次相逢时她的心情状态。旧园重逢,念及往事,她不能不哭,不能不泪流满面。但词人没直接写泪流满面,而是用了白描的手法,写她“泪痕红浥鲛绡透”,显得更委婉,更沉着,也更形象,更感人。而一个“透”字,不仅见其流泪之多,亦见其伤心之甚。上片第二层写词人自己,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这里写唐氏时却改变了手法,只写了她容颜体态的变化和她痛苦的心情由于这一层所写的都是词人眼中看出的,所以又具有了“一时双情俱至”的艺术效果。可见词人,不仅深于情,而且深于言。
词的最后几句,是下片的第二层,写词人与唐氏相遇以后的痛苦心情。“桃花落”两句与上片的“东风恶”句前后照应,又突出写景虽是写景,但同时也隐含出人事。桃花凋谢,园林冷落,这只是物事的变化,而人事的变化却更甚于物事的变化。像桃花一样美丽姣好的唐氏,也被无情的“东风”摧残折磨得憔悴消瘦了;词人自己的心境,也像“闲池阁”一样凄寂冷落了。一笔而兼有二意很巧妙,也很自然。下面又转入直接赋情:“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这两句虽只寥寥八字,却很能表现出词人自己内心的痛苦之情。虽说自己情如山石,痴心不改,但是,这样一片赤诚的心意,却难以表达。明明在爱,却又不能去爱;明明不能去爱,却又割不断这爱缕情丝。刹那间,有爱,有恨,有痛,有怨,再加上看到唐氏的憔悴容颜和悲戚情状所产生的怜惜之情、抚慰之意,真是百感交集,万箭簇心,一种难以名状的悲哀,再一次冲胸破喉而出:“莫,莫,莫!”意谓:事已至此,再也无可补救、无法挽回了,这万千感慨还想它做什么,说它做什么?于是快刀斩乱麻:罢了,罢了,罢了!明明言犹未尽,意犹未了,情犹未终,却偏偏这么不了了之,而在极其沉痛的喟叹声中全词也就由此结束了。
这首词始终围绕着沈园这一特定的空间来安排自己的笔墨,上片由追昔到抚今,而以“东风恶”转捩;过片回到现实,以“春如旧”与上片“满城春色”句相呼应,以“桃花落,闲池阁”与上片“东风恶”句相照应,把同一空间不同时间的情事和场景历历如绘地叠映出来。全词多用对比的手法,如上片,越是把往昔夫妻共同生活时的美好情景写得逼切如现,就越使得他们被迫离异后的凄楚心境深切可感,也就越显出“东风”的无情和可憎,从而形成感情的强烈对比。
再如上片写“红酥手”,下片写“人空瘦”,在形象、鲜明的对比中,充分地表现出“几年离索”给唐氏带来的巨大精神折磨和痛苦。全词节奏急促,声情凄紧,再加上“错,错,错”和“莫,莫,莫”先后两次感叹,荡气回肠,大有恸不忍言、恸不能言的情致。
总而言之,这首词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是一首别开生面、催人泪下的作品。
陆游《钗头凤·红酥手》2
钗头凤·红酥手
朝代:宋代
作者:陆游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鉴赏:
这首词写的是陆游自己的爱情悲剧。
词的上片通过追忆往昔美满的爱情生活,感叹被迫离异的痛苦,分两层意思。
开头三句为上片的第一层,回忆往昔与唐氏偕游沈园时的美好情景:“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虽说是回忆,但因为是填词,而不是写散文或回忆录之类,不可能把整个场面全部写下来,所以只选取一个场面来写,而这个场面,又只选取了一两个最富有**性和特征性的情事细节来写。“红酥手”,不仅写出了唐氏为词人殷勤把盏时的美丽姿态,同时还有概括唐氏全人之美(包括她的内心美)的作用。然而,更重要的是,它具体而形象地表现出这对恩爱夫妻之间的柔情密意以及他们婚后生活的美满与幸福。第三句又为这幅春园夫妻把酒图勾勒出一个广阔而深远的背景,点明了他们是在共赏春色。而唐氏手臂的红润,酒的黄封以及柳色的碧绿,又使这幅图画有了明丽而又**的色彩感。
“东风恶”数句为第二层,写词人被迫与唐氏离异后的痛苦心情。上一层写春景春情,无限美好,到这里突然一转,激愤的感情潮水一下子冲破词人心灵的闸门,无可遏止地宣泄下来。“东风恶”三字,一语双关,含蕴很丰富,是全词的关键所在,也是造成词人爱情悲剧的症结所在。本来,东风可以使大地复苏,给万物带来勃勃的生机,但是,当它狂吹乱扫的时候,也会破坏春容春态,下片所云“桃花落,闲池阁”,就正是它狂吹乱扫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因此说它“恶”。然而,它主要是一种象喻,象喻造成词人爱情悲剧的“恶”**。至于陆母是否也包含在内,答案应该是不能否认的,只是由于不便明言,而又不能不言,才不得不以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出之。下面一连三句,又进一步把词人怨恨“东风”的心理抒写了出来,并补足一个“恶”字:“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美满姻缘被迫拆散,恩爱夫妻被迫分离,使他们两人在感情上遭受巨大的折磨和痛苦,几年来的离别生活带给他们的只是满怀愁怨。这正如烂漫的春花被无情的东风所摧残而凋谢飘零。接下来,“错,错,错”,一连三个“错”字,连迸而出,是错误,是错落,更是错责,感情极为沉痛。但这到底是谁错了呢?是对自己当初“不敢逆**意”而终“与妇诀”的否定吗?是对“**”的**行为的否定吗?是对不合理的婚姻**的否定吗?词人没有明说,也不便于明说,这枚“千斤重的橄榄”(《红楼梦》语)留给了读者来噙,来品味。这一层虽直抒胸臆,激愤的感情如江河奔泻,一气贯注;但又不是一泻无余,其中“东风恶”和“错,错,错”几句就很有味外之味。
词的下片,由感慨往事回到现实,进一步抒写妻被迫离异的巨大哀痛,也分为两层。
换头三句为第一层,写沈园重逢时唐氏的表现。“春如旧”承上片“满城春色”句而来,这又是此时相逢的背景。依然是从前那样的春日,但是,人却今非昔比了。以前的唐氏,肌肤是那样红润,焕发着青春的活力;而此时的她,经过“东风”的无情摧残,憔悴了,消瘦了。“人空瘦”句,虽说写的只是唐氏容颜方面的变化,但分明表现出“几年离索”给她带来的巨大痛苦。像词人一样,她也为“一怀愁绪”折磨着;像词人一样,她也是旧情不断,相思不舍。不然,就不会如此消瘦。写容颜形貌的变化来表现内心世界的变化,原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很常用的手法,而在“人”“瘦”之间加一个“空”字却另有深意。“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古诗·陌上桑》)从婚姻关系说,两人早已各不相干了,事已至此,那这个“瘦”就是白白为相思而折磨自己。著此一字,就把词人那种怜惜之情、抚慰之意、痛伤之感等等,全都表现了出来。“泪痕”句通过刻画唐氏的表情动作,进一步表现出此次相逢时她的心情状态。旧园重逢,念及往事,她不能不哭,不能不泪流满面。但词人没直接写泪流满面,而是用了白描的手法,写她“泪痕红浥鲛绡透”,显得更委婉,更沉着,也更形象,更感人。而一个“透”字,不仅见其流泪之多,亦见其伤心之甚。上片第二层写词人自己,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这里写唐氏时却改变了手法,只写了她容颜体态的变化和她痛苦的心情由于这一层所写的都是词人眼中看出的,所以又具有了“一时双情俱至”的艺术效果。可见词人,不仅深于情,而且深于言。
词的最后几句,是下片的第二层,写词人与唐氏相遇以后的痛苦心情。“桃花落”两句与上片的`“东风恶”句前后照应,又突出写景虽是写景,但同时也隐含出人事。桃花凋谢,园林冷落,这只是物事的变化,而人事的变化却更甚于物事的变化。像桃花一样美丽姣好的唐氏,也被无情的“东风”摧残折磨得憔悴消瘦了;词人自己的心境,也像“闲池阁”一样凄寂冷落了。一笔而兼有二意很巧妙,也很自然。下面又转入直接赋情:“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这两句虽只寥寥八字,却很能表现出词人自己内心的痛苦之情。虽说自己情如山石,痴心不改,但是,这样一片赤诚的心意,却难以表达。明明在爱,却又不能去爱;明明不能去爱,却又割不断这爱缕情丝。刹那间,有爱,有恨,有痛,有怨,再加上看到唐氏的憔悴容颜和悲戚情状所产生的怜惜之情、抚慰之意,真是百感交集,万箭簇心,一种难以名状的悲哀,再一次冲胸破喉而出:“莫,莫,莫!”意谓:事已至此,再也无可补救、无法挽回了,这万千感慨还想它做什么,说它做什么?于是快刀斩乱麻:罢了,罢了,罢了!明明言犹未尽,意犹未了,情犹未终,却偏偏这么不了了之,而在极其沉痛的喟叹声中全词也就由此结束了。
这首词始终围绕着沈园这一特定的空间来安排自己的笔墨,上片由追昔到抚今,而以“东风恶”转捩;过片回到现实,以“春如旧”与上片“满城春色”句相呼应,以“桃花落,闲池阁”与上片“东风恶”句相照应,把同一空间不同时间的情事和场景历历如绘地叠映出来。全词多用对比的手法,如上片,越是把往昔夫妻共同生活时的美好情景写得逼切如现,就越使得他们被迫离异后的凄楚心境深切可感,也就越显出“东风”的无情和可憎,从而形成感情的强烈对比。
再如上片写“红酥手”,下片写“人空瘦”,在形象、鲜明的对比中,充分地表现出“几年离索”给唐氏带来的巨大精神折磨和痛苦。全词节奏急促,声情凄紧,再加上“错,错,错”和“莫,莫,莫”先后两次感叹,荡气回肠,大有恸不忍言、恸不能言的情致。
总而言之,这首词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是一首别开生面、催人泪下的作品。
陆游《书愤》原文及赏析 (菁选3篇)(扩展8)
——陆游的简介 (菁选2篇)
陆游的简介1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二十岁就定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报国壮志。三十岁参加礼部考试,名列第一,因喜论恢复而遭投降派秦桧打击,被除掉了名字。但他毫不消沉,回乡后仍攻读兵书,刻苦习武,准备抗金卫国。
1162年,宋孝宗赵慎起用主战派张浚,准备北伐。孝宗召见了陆游,陆游趁此良机提出了许多**军事主张,并给予赵慎以有力**。但是北伐失利,宋再度向金求和,孝宗意志动摇,朝中主和派重新抬头,张浚被罢官,陆游也被削职还乡。1170年,陆游到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任通判。后来又到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府中办理军务,积极向王炎提出恢复中原的作战策略。但是,由于朝中投降派的阻挠破坏,王炎被召回朝庭,幕府也被撤散。陆游的作战主张不仅得不到实现,自己也被调到成都府安抚司任参仪官。
1173年夏,他被任命为蜀州(四川崇庆)通判(副州官)。不久,又被调到嘉州(四川乐山),年底才又回到蜀州。报国无门,爱民无力,终于在1174年十月,陆游又被调到荣州(四川荣县)去摄理州事。陆游,在蜀州虽然只有一年多时间,但对蜀州感情十分深厚。即使晚年回到浙江山阴老家,也还写了许多记念蜀州的诗篇。蜀州人民也怀念放翁诗人,诗人长溘之后,人们的罨花池旁为他和赵忭(一御吏,曾作蜀州官)修一庙宇,称赵陆公祠,后改称二贤祠。现在,二贤祠已改建为陆游纪念馆。
八百多年来,蜀州人民怀念伟大的爱国诗人,人们扶老携幼,不远千百里前来瞻仰、凭吊陆游。罨花池是陆游生活过的地方,这里的水榭楼台、林木花草,都篆刻下传大诗人忧国忧民的诗篇。
陆游的简介2
陆游(1125-1210),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一生勤学不息,写下不少教育子女的美丽诗篇,有着爱国的赤子之心。他出身于一个由“贫居苦学”而仕进的世宦家庭。陆游的高祖是宋仁宗时太傅陆轸,祖父陆佃,父亲陆宰。 当时正值宋朝**不振、屡遭金国(女真族)进犯的年代。出生次年,金兵攻陷北宋首都汴京,他于襁褓中即随家人颠沛流离,因受社会及家庭环境影响,自幼即立志杀胡(金兵)救国。
封建家庭虽带给陆游良好的文化薰陶,尤其是爱国教育,但也带来婚姻上的不幸。他20岁时与表妹唐婉结婚,夫妻感情甚笃,可是其母却不喜欢唐氏,硬逼他们夫妻离散,唐氏改嫁赵士程,陆游亦另娶王氏为妻。离婚后陆游非常伤痛,绍兴****31岁游经沈园时,偶见唐琬夫妇,陆游在沈园墙上写了〈钗头凤〉词以寄深情,此后屡次赋诗怀念,直至75岁时还写了有名的'爱情诗《沈园》。唐氏读了陆游的钗头凤后悲痛欲绝,和了一首钗头凤,不久便去世了。
陆游“年十二能诗文”,学剑,并钻研兵书。29岁赴临安省试,名列第一。次年参加礼部考试,因名次居于主和派权臣秦桧的孙子之前,又因不忘**“喜论恢复”,要求“赋之事宜先富室,征税事宜覆大商”,为秦桧所黜。桧死,绍兴二十八年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绍兴三十年,召除敕令所删定官。孝宗继位,赐进士出身。后因力劝张浚北伐,发生部下将领不合的情况,再加上主和派阻饶,朝廷立即动摇,而陆游亦被冠上“交结台谏,鼓唱是非,例说张浚用兵”之罪名而遭免职。六年,起通判夔州。
乾道八年(1172年)主战将领王炎聘陆游至幕中襄理军务,使陆游的生活发生很大的变化。军旅生活使他的怀抱不禁为之一开,写出了许多热情奔放的爱国诗篇。“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丹心唯报国”可说是他这一时期生活和心情的写照。虽然陆游满怀报国赤诚,但因朝廷**,只求苟安无意进取,他复国的壮志一直无法得到伸展的机会。
淳熙二年(1175年),范成大邀陆游入幕僚,为成都路安抚司参议官。陆与范素有诗文之交,因此不甚拘守官场礼数,以致引起同僚讥讽;又因复国抱负和个人功名长久无法得到伸展的空间,故常有较放纵轻佻的行为,被同僚指责为“不拘礼法,恃酒颓放”。于是陆游索性自号“放翁”,并在诗中自我嘲解。淳熙五年,提举福建路常*茶盐。淳熙六年,改提举江南西路[7]。淳熙十三年,知严州[8]。淳熙十五年,担任军器少监。
之后历经多次升降官职,在光宗绍熙**(1190年)之后的二十余年,长期蛰伏在山阴老家农村,家居时“眼明身健何妨老,饭白茶甘不觉贫。”因为养生有术,嗜食薏米和木耳,到了晚年,依然耳聪目明。期间虽仍有向朝廷提出抗敌作战的主张,但始终遭受非议。最后于在嘉定二年(1209年)十二月二十九日(阴历日期,阳历为公元1210年1月26日)抱着未见国土收复的遗恨与世长辞,享年86岁。
【传世佳句】
0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02、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临安春雨初霁》
03、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临安春雨初霁》
04、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临安春雨初霁》
05、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示儿》
06、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07、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金错刀行》
08、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空无人!《金错刀行》
09、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愤》
10、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
11、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病起书怀》
12、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
13、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4、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5、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冬夜读书示子聿》
16、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剑门道中遇微雨》
17、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梅花绝句》
18、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夜泊水村》
19、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关山月》
20、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沈园二首》(其一)
21、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沈园二首》(其二)
22、玉骨久埋泉下土,墨痕犹鏁(锁)壁间尘。《十二月二日夜梦游沈氏园亭》(其二)
23、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秋思》
24、云影忽生鸦蔽日,雨声不断叶飞霜。《庵中晚思》
25、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观大散关图有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