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常见岩石》说课稿9篇
《认识常见岩石》说课稿9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认识常见岩石》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认识常见岩石》说课稿1
课程分析:
本课是《岩石与矿物》单元的第一课。通过运用多种方法认识一些常见的岩石,能用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岩石进行分类,初步了解岩石的形成,建立岩石的概念;并且初步学会记录和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由此达到《标准》中学生意识到岩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愿意保护岩石等目标。在本课学习前,学生对岩石已有一定了解:他们知道在哪儿可以找到岩石,在家观察过放在水里的岩石,有的从课外科普书籍**解了许多关于岩石的知识,这些都成为本课学习的基础。在本课的学习中,一方面学生将分享他们对岩石已有的知识;另一方面,还将以科学的方法和态度进一步观察岩石,并把自己的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生活,我们需要做的是教学准备和对教学内容的调整:
一是淡化科学知识目标,而着重让学生参与观察岩石和给岩石分类等活动;
二是不拘泥教材,学生具体认识哪几种岩石、用哪些方法认识,教师应根据当地实际和学生实际充实教材;
三是教学遵循开放性原则,整个过程不应局限在一节课进行,课前教师可**学生开展岩石收藏活动、查询资料等活动,课后可**学生展开岩石标本制作活动和岩石手抄报等活动,使科学学习得到更有意义的延伸;
四是为学生准备“有结构”的材料,主要有常见的岩石标本(假如学校没有,可以课外**学生采集当地的常见岩石,并指导他们把采集来的岩石**、敲开,露出新断面,做成岩石标本)、放大镜、锤子、水、稀盐酸等材料及有关多**课件。
这些材料将为学生的认识过程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以期望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多方位的发展。
过程与方法:
1、用多种方法仔细观察岩石;
2、用简单的语言或图画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3、能按不同的分类标准给岩石分类。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岩石的分布,建立岩石的概念;
2、能认识花岗岩、大理岩、砂岩等常见的岩石;
3、知道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生成过程;
4、知道化石和煤层的形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
2、从欣赏自然界中的石头美景获得美的体验,从而热爱大自然;
3、从了解岩石的生成,意识到万物是在不断变化的,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教学过程设计:
一、以多**激趣,诱发学生对岩石的原有认识
1、播放课件,欣赏大自然中由岩石组成的美景。
2、谈话:你还在哪些地方看到过岩石?
3、学生发言。
4、谈话:岩石组成地球的外壳,有些岩石裸露在空气中,更多的岩石被水或泥沙、土壤覆盖。那么,你对岩石了解多少呢?把你对岩石的了解写在活动记录上。
5、学生填写活动记录。
6、**交流学生关于岩石的已有知识。
【评析】自然界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在此教师不失时机地运用**, 把学生带到广阔的大自然让学生产生美好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喜爱祖国河山,热爱家乡的感情。并借此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为本课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辨别岩石,建立岩石的初步概念
1、谈话:大家对岩石了解这么多,那么哪些是岩石,哪些不是岩石你能分得清吗?
2、师生共同举办“岩石收藏展览会”。
3、学生当“小小岩石鉴定家”,找出哪些是岩石并简单说出理由。
【评析】师生共同举办“岩石收藏展览会”,使丰富的材料呈现在学生面前,此时让他们当“小小岩石鉴定家”,既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又增长了见识,进一步认识岩石的特征,同时也发展了学生课外采集收藏的兴趣,可谓一石三鸟。
三、观察岩石,能说出常见岩石的名称和特征
1、谈话:现在同学们可以借助工具用多种方法仔细观察岩石标本,并把你的观察结果写在活动记录上,比一比谁的发现多。
【说明】在此教师应向学生展示提供的一些观察工具,并着重讲解稀盐酸的使用方法,科学课上强调大胆探索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相当重要的。
2、学生有序地领取所需材料并对岩石进行仔细观察,填写活动记录,教师巡回指导、帮助。
3、交流汇报观察结果。
四、给岩石分类,初步认识岩石的生成方式
1、谈话:现在你能把岩石分一下类吗?你能想出几种办法?
2、给岩石分类,把各种不同的分类方法记录下来。
3、交流岩石的分类方法。
4、谈话:你们想知道地质学家是按什么来给岩石分类的吗?
5、观看多**课件。(介绍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形成过程以及化石、煤层的形成)
6、谈话:现在你能像地质学家那样把你桌上的岩石标本分类吗?
7、学生尝试再次分类。
【评析】让学生先自己给岩石分类,再与同学交流,了解其他同学的分类方法。在此基础上让他们了解地质学家给岩石分类的方法和理由,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发现的价值,知道他们离科学家并不遥远,他们就是小科学家。
五、课外延伸
1、识别自己采集的岩石,制成岩石标本。
2、编写一份岩石广泛用途的手抄报。
教学片断赏析
交流对岩石已有认识的教学片断
师:现在交流一下,你对岩石已经了解了什么?
生:岩石都很漂亮,有的岩石上还有各种美丽的花纹,里面还有十二生肖呢!
生:岩石有各种颜色,还有的岩石是透明的。
生:有的石头拿在手里不透明,放进水里才透明。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
生:有的石头很值钱,像我爸爸上次买了一块鸡血石花了八百多元呢!
生:像钻石、水晶也是岩石,它们的价格就更贵了。
生:石头可以用来造房子、铺路,还可以用来雕塑、刻图章。
生:古代人们用石头做成兵器,还用两块石头一擦,就会有火。
师:你知道得真多!
生:用石头还可以烧饭。
生:我还知道石头有大理石、雨花石、花岗岩、音乐石……。
师:音乐石?老师都不知道,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生:这种石头在非洲,敲击它会发出很多种声音,所以叫音乐石。
生:我知道在**有一种会走动的石头,科学家发现它下面有走动的痕迹,据考证,是自然形成的。
生:我还知道在我国河南有一种麦饭石。有人做过实验,把放在水里能使小鱼的生命延长。
师:你知道的真多,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在《我们爱科学》上看到的。
师:真是个善于学习的好学生!
生:我还知道,一些动物死后经过很长的时间,会变成化石。
师:你看到过化石吗?
生:我没有亲眼看到过,但我看到过图片,知道有恐龙化石、猿人化石、蜻蜓化石、三叶虫化石等,科学家通过化石能知道很多地球上以前的事情。
师:看来你对化石颇有研究,我真希望你也能成为科学家,通过化石来破解地球留给我们的一些难题!
生:我还知道,科学家发现一种石头,里面有地球上没有的元素,因此称它为“天外来客”。
生:你讲的是不是叫陨石?
生:对。
生:我知道,石头在大自然中,经过不断地热胀冷缩,会裂开,最后变成沙子。
师:真了不起,你怎么会知道这种变化的?
生:我在电视上看到的。
生:我知道科学家一般用刀刻、用指甲划等方法了解岩石的硬度;用盐酸滴在岩石上的方法了解岩石的耐腐蚀性。
师:在以后我们对岩石的研究中,也争取向科学家学习,好吗?
【片断评析】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带着经验来到课堂的,以人为本的教育应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奥苏伯尔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学生在与同伴兴奋地交流中不断地获取大量信息,教师在此时应该创造**的氛围,不断地鼓励,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在倾听中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从而及时捕捉课堂生成信息调整教学,使教学少一点呆板,多几分灵气。
教学手记
科学教学应是一个开放的教学过程。这开放性在这节课上首先体现时间的开放性,科学课堂不应以一堂课的铃声为起点和终点。鉴于以往课前**每位学生采集岩石活动的效果较差,这次改为岩石的收藏活动则要容易实施得多。学生大多都带来了一定数量的岩石,当然还有些非岩石,这使得课上别开生面“岩石收藏展览会”以及“岩石鉴定活动”得以顺利实施。其次还体现在科学学习的空间的开放上,在科学学习中教师不应把学生束缚在课堂内,“我们不能把所有孩子带到整个世界中去,但我们可以把整个世界搬进教室。”我们让学生用语言把以往对岩石的认识带进课堂,让学生把各种场合搜集的石头带进课堂,用多**把大千世界的美石、奇石及岩石的形成带进课堂……学生通过丰富的感性材料亲近自然、欣赏自然,从而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初步形**与自然**相处的意识。
《认识常见岩石》说课稿2
《认识岩石》教案及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
1、指导学生了解采集岩石的方法,知道采集的地点。
2、指导学生掌握认识岩石特征的方法。
3、指导学生了解岩石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鉴别事物的能力以及动手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老师提供岩石图片和实物,学生自行搜集有关岩石变化的资料,使学生经历寻找岩石变化痕迹的探索过程,并在活动中了解冷热、风雨、植物等对岩石变化的作用。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假设——验证”的科学研究过程,能够根据现象,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珍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设计实验方案,能够根据现象初步认识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大自然中有许多神秘、稀奇的事物。今天老师要邀请同学们一起到大自然中走一走,看一看。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好,我们出发吧!(课件展示风化岩石:钟乳石、蘑菇石、鹅卵石、黄山奇石等岩石)同学们欣赏了这么多的美景,想跟老师说什么呀?(欣赏并说出有什么想法。)
二、猜想与假设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可真了不得,雕琢出这么多千姿百态的岩石,那么,它们的模样一直是这样的吗?(猜测岩石会不会改变模样。)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科学来研究“岩石会改变模样吗?”(板书: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1、猜测使岩石变化的因素。
2、教师随机分类板书:冷热、水、风、地表运动……
三、制定方案
1、同学们刚才欣赏许多形态各异的岩石,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再过一千年、一万年后,它们还会改变吗?
2、(板书:会)会是什么力量使岩石改变模样的呢?
四、实施探究
1、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使岩石变化的因素,你们能用科学的方法来验证你们的说法吗?那么我们就来研究同学们说的其中两个因素。冷热作用和水的作用使岩石发生变化的研究。其它的因素,同学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设计模拟实验验证其它因素对岩石的改变。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你们将研究那一个问题?是研究冷热作用的,还是研究水的作用的、或者是两个都想研究。选择好之后,再讨论你们将设计怎样的科学方法验证?(两个模拟实验同时进行)
2、学生汇报实验方法。
3、其他学生修正实验方法。
4、同学们的设计方案真好,老师根据同学们的方案再给你们一些小提示。看看有哪些细节是同学们没有注意到的。(出示提示)
5、老师给你们已经准备了一些器材和实验纪录表,请各小组根据你们设计的方案,每组派两位同学来领取。器材领到后,就请同学们开始动手研究吧!(生研究,师指导。)
6、学生汇报实验发现。
7、听了同学们的汇报,老师觉得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真棒!同时通过同学们的实验研究,的确说明冷热作用和水的作用能使岩石变化。除了这些,老师还要告诉同学们,植物的根和大气也会使岩石改变模样。(展示:长着植物的岩石图片,师简析。)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掌握鉴别岩石的方法,了解几种常见岩石的特征。
教学难点:给岩石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1、教师:岩石标本、实验表格、小刀、放大镜。
2、学生:采集各种岩石标本并洗干净,记好采集地点,搜集有关岩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放岩石录像。
师:关于石头,你都知道些什么?
二、猜想假设
生:展示自己带来的石头。
师:(小结)这些石头我们都称之为岩石,它组成了地球外壳。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岩石。
三:制定方案:
研究各种岩石的特征。
师:关于岩石你们想了解什么?
生:**回答。
师:归纳学生**,确定今天研究的问题:岩石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研究方法。
生:回答。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要研究的问题。
生:分组研究桌上的各种岩石,并填写实验记录表。(教师要进行了解,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的需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帮助。)
师:引导学生对相互之间实验情况、记录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完善、评价。完善对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认识。
师:介绍新的认识岩石特征的方法:用化学药品认识——盐酸认识岩石的特征。(化学药品先集中放,学生使用时,再由教师发给每个小组。)
师:介绍盐酸,强调盐酸是化学药品,有很强的腐蚀性,注意安全。介绍实验方法:利用滴管,在岩石上滴1-2滴,然后观察现象。
生:分组实验。(教师要进行巡视,注意学生的使用盐酸的情况。)
生:汇报实验情况。填写记录表格。
四、实施方案:
认识岩石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岩石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用途?
师:播放录像资料。
生:说一说。
五、展示交流
动手玩一玩
师:展示几种不同的岩石标本盒
生:看书:了解标本盒的制作方法。玩一玩
师:布置课后采集岩石,自制标本盒的作业。
六、拓展创新
师:归纳总结。(注意既总结本课的知识点――岩石的特征,又总结研究岩石的观察方法――利用感官、工具及其它物质如化学药品,三方面的结合才全面了解一个物体特征。)
师:大家感觉我们这节课上得怎样,在刚才的研究中你还发现了什么问题?对于刚才提的问题,你们自己能研究哪些?可以怎样研究活动?
师生互评,提出课后自己想研究的问题及一些研究想法。
教学反思:
1、让学生积极对周围的事物进行探究,体验动手的乐趣。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探索自然事物的兴趣。
★
★
★
★
★
★
★
★
★
★
《《认识几种常见岩石》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认识几种常见岩石》教学反思(精选12篇)】相关文章:
20xx-10-02
20xx-04-30
20xx-08-12
20xx-05-07
20xx-09-17
20xx-09-18
20xx-09-21
20xx-09-22
20xx-09-06
20xx-09-08
《认识常见岩石》说课稿3
《认识常见的岩石》教学设计
本课是《岩石与矿物》单元的第一课。通过运用多种方法认识一些常见的岩石,能用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岩石进行分类,初步了解岩石的形成,建立岩石的概念;并且初步学会记录和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由此达到《标准》中学生意识到岩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愿意保护岩石等目标。在本课学习前,学生对岩石已有一定了解:他们知道在哪儿可以找到岩石,在家观察过放在水里的岩石,有的从课外科普书籍**解了许多关于岩石的知识,这些都成为本课学习的基础。在本课的学习中,一方面学生将分享他们对岩石已有的知识;另一方面,还将以科学的方法和态度进一步观察岩石,并把自己的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生活,我们需要做的是教学准备和对教学内容的调整:一是淡化科学知识目标,而着重让学生参与观察岩石和给岩石分类等活动;二是不拘泥教材,学生具体认识哪几种岩石、用哪些方法认识,教师应根据当地实际和学生实际充实教材;三是教学遵循开放性原则,整个过程不应局限在一节课进行,课前教师可**学生开展岩石收藏活动、查询资料等活动,课后可**学生展开岩石标本制作活动和岩石手抄报等活动,使科学学习得到更有意义的延伸;四是为学生准备“有结构”的材料,主要有常见的岩石标本(假如学校没有,可以课外**学生采集当地的常见岩石,并指导他们把采集来的岩石**、敲开,露出新断面,做成岩石标本)、放大镜、锤子、水、稀盐酸等材料及有关多**课件。这些材料将为学生的认识过程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以期望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多方位的发展。
过程与方法
●用多种方法仔细观察岩石;
●用简单的语言或图画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能按不同的分类标准给岩石分类。
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岩石的分布,建立岩石的概念;
●能认识花岗岩、大理岩、砂岩等常见的岩石;
●知道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生成过程;
●知道化石和煤层的形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
●从欣赏自然界中的石头美景获得美的体验,从而热爱大自然;
●从了解岩石的生成,意识到万物是在不断变化的,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教学过程设计
一、以多**激趣,诱发学生对岩石的原有认识
1、播放课件,欣赏大自然中由岩石组成的美景。
2、谈话:你还在哪些地方看到过岩石?
3、学生发言。
4、谈话:岩石组成地球的外壳,有些岩石裸露在空气中,更多的岩石被水或泥沙、土壤覆盖。那么,你对岩石了解多少呢?把你对岩石的了解写在活动记录上。
5、学生填写活动记录。
6、**交流学生关于岩石的已有知识。
【评析】自然界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在此教师不失时机地运用**, 把学生带到广阔的大自然让学生产生美好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喜爱祖国河山,热爱家乡的感情。并借此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为本课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辨别岩石,建立岩石的初步概念
1、谈话:大家对岩石了解这么多,那么哪些是岩石,()哪些不是岩石你能分得清吗?
2、师生共同举办“岩石收藏展览会”。
3、学生当“小小岩石鉴定家”,找出哪些是岩石并简单说出理由。
【评析】师生共同举办“岩石收藏展览会”,使丰富的材料呈现在学生面前,此时让他们当“小小岩石鉴定家”,既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又增长了见识,进一步认识岩石的特征,同时也发展了学生课外采集收藏的兴趣,可谓一石三鸟。
三、观察岩石,能说出常见岩石的名称和特征
1、谈话:现在同学们可以借助工具用多种方法仔细观察岩石标本,并把你的观察结果写在活动记录上,比一比谁的发现多。
【说明】在此教师应向学生展示提供的一些观察工具,并着重讲解稀盐酸的使用方法,科学课上强调大胆探索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相当重要的。
2、学生有序地领取所需材料并对岩石进行仔细观察,填写活动记录,教师巡回指导、帮助。
3、交流汇报观察结果。
四、给岩石分类,初步认识岩石的生成方式
1、谈话:现在你能把岩石分一下类吗?你能想出几种办法?
2、给岩石分类,把各种不同的分类方法记录下来。
3、交流岩石的分类方法。
4、谈话:你们想知道地质学家是按什么来给岩石分类的吗?
5、观看多**课件。(介绍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形成过程以及化石、煤层的形成)
6、谈话:现在你能像地质学家那样把你桌上的岩石标本分类吗?
7、学生尝试再次分类。
【评析】让学生先自己给岩石分类,再与同学交流,了解其他同学的分类方法。在此基础上让他们了解地质学家给岩石分类的方法和理由,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发现的价值,知道他们离科学家并不遥远,他们就是小科学家。
五、课外延伸
1、识别自己采集的岩石,制成岩石标本。
2、编写一份岩石广泛用途的手抄报。
教学片断赏析
交流对岩石已有认识的教学片断
师:现在交流一下,你对岩石已经了解了什么?
生:岩石都很漂亮,有的岩石上还有各种美丽的花纹,里面还有十二生肖呢!
生:岩石有各种颜色,还有的岩石是透明的。
生:有的石头拿在手里不透明,放进水里才透明。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
生:有的石头很值钱,像我爸爸上次买了一块鸡血石花了八百多元呢!
生:像钻石、水晶也是岩石,它们的价格就更贵了。
生:石头可以用来造房子、铺路,还可以用来雕塑、刻图章。
生:古代人们用石头做成兵器,还用两块石头一擦,就会有火。
师:你知道得真多!
生:用石头还可以烧饭。
生:我还知道石头有大理石、雨花石、花岗岩、音乐石…….
师:音乐石?老师都不知道,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生:这种石头在非洲,敲击它会发出很多种声音,所以叫音乐石。
生:我知道在**有一种会走动的石头,科学家发现它下面有走动的痕迹,据考证,是自然形成的。
生:我还知道在我国河南有一种麦饭石。有人做过实验,把放在水里能使小鱼的生命延长。
师:你知道的真多,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在《我们爱科学》上看到的。
师:真是个善于学习的好学生!
生:我还知道,一些动物死后经过很长的时间,会变成化石。
师:你看到过化石吗?
生:我没有亲眼看到过,但我看到过图片,知道有恐龙化石、猿人化石、蜻蜓化石、三叶虫化石等,科学家通过化石能知道很多地球上以前的事情。
师:看来你对化石颇有研究,我真希望你也能成为科学家,通过化石来破解地球留给我们的一些难题!
生:我还知道,科学家发现一种石头,里面有地球上没有的元素,因此称它为“天外来客”。
生:你讲的是不是叫陨石?
生:对。
生:我知道,石头在大自然中,经过不断地热胀冷缩,会裂开,最后变成沙子。
师:真了不起,你怎么会知道这种变化的?
生:我在电视上看到的。
生:我知道科学家一般用刀刻、用指甲划等方法了解岩石的硬度;用盐酸滴在岩石上的方法了解岩石的耐腐蚀性。
师:在以后我们对岩石的研究中,也争取向科学家学习,好吗?
……
【片断评析】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带着经验来到课堂的,以人为本的教育应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奥苏伯尔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学生在与同伴兴奋地交流中不断地获取大量信息,教师在此时应该创造**的氛围,不断地鼓励,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在倾听中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从而及时捕捉课堂生成信息调整教学,使教学少一点呆板,多几分灵气。
教学手记
《认识常见岩石》说课稿4
说教材
(一)教材体系本课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与《岩石和矿物》、《认识矿物的性质》、《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共同组成“岩石与矿物”单元,本单元属于“地球与宇宙”部分的内容,是小学科学教材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同时也为后续学习“地球运动和地表变化”作好铺垫。
(二)教学内容本课教材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岩石组成地球的外壳,覆盖在地球表面通过图片导入,提出问题“对于岩石,你了解多少”?为后面学习岩石的特征,岩石的种类建立联系,作好铺垫;
第二部分:引导学生仔细研究各种岩石,多角度了解岩石的特征,并对岩石进行分类;
第三部分:初步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形成过程。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岩石可以说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岩石是一种大家经常能见到的东西,说陌生是因为这些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于学生来学,还处于表面的认知状态,只是一些零碎、杂乱、单一的片断,对于岩石的特性,还没有形成比较清晰、科学的认识。
(四)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会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常见的岩石,并能在观察实验中发现岩石的一些特性;
2、能够用相关的分类标准(如颜色、形状、软硬等)对岩石分类;
3、能查阅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形成的有关资料;
4、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观察结果,能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实验等探索性活动。
科学知识
1、知道常见岩石在颜色、结构、软硬等方面的不同和遇酸反应中的不同特征;
2、认识岩石有三种类型: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初步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形成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自然界岩石的美丽,产生喜爱祖国山水的美好情感;
2、意识到岩石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各种岩石。
教师准备:
1、分组观察用岩石村本;
2、工具:放大镜、小刀、锤子、滴管、稀盐酸;
3、课件说教法。
学法:本课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我采用看图——赏石头——设质疑——引导**题通过学生的观察,了解岩石分布——接触自己搜集的实物赏识自然美→产生质疑。
第二部分:采用设计研究方案——选择实验方法——**分工——分组操作——观察讨论——**交流——比较分类。
第三部分:采用与信息技术课相结合,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查阅资料。
《认识常见岩石》说课稿5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认识常见岩石》教学反思
许多同学在课外都喜欢玩石头,但对于岩石的观察和研究他们只是停留在表面和局部,没有系统全面的去观察一块岩石,没有进一步深入地去研究岩石中隐藏的奥秘,因此,探究岩石的奥秘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探究天性。
一、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原有知识。
一开课我给学生展示了来本地山区的各种各样的奇石,激起学生对岩石的兴趣。问学生原来对岩石有什么了解?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现了科学知识的学习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学生活动主动建构的。
二、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当我指导学生观察一块岩石的时候**:“你打算从哪些方面去观察岩石?”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观察前,还出示的观察要求,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工具材料,大量的时间进行认识岩石的特征,并随时作好记录,我参与到了整个学生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帮助他们解决碰到的困难,体现了科学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三、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在交流讨论岩石的特征时,引导学生对相互之间实验情况、记录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完善、评价,完善对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认识。并且让学生及时参与评价,及时进行自我反思,以便学会更加细致、准确的进行观察。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仅认识了岩石,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认识事物的方法,经历了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四、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主要采取以下策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一是观察岩石时,通过老师引导使学生有意识地按顺序观察从而发现更多的内容,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二是观察岩石,通过记录,把发现多理化。培养学生思维的合理性和完整性,三是汇报时鼓励和表扬学生描述的现象,培养学生思维流畅性。
五、合理地拓展探究空间
学生对岩石的外在特征进行深入观察后分类,没有**标准。只要学生能说出分类的理由就行,这样学生的主题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只有在**的氛围中探究,思维才是**的。
不足之处:
一、时间安排不够合理
如果把“给岩石分类”的活动放到第二课时,让学生在本节课中有更多的时间去探究岩石的基本特征,这样也许会让学生更有收获。
二、没有及时抓住课堂的闪光点
在让学生观察完岩石的特征,我问学生对于自己刚才观察的那块石头,有什么新的发现?有学生很快举起了手,但是我由于担心后面的活动时间不够,没有给机会让孩子说说自己的新发现,而是匆匆把这一环节过了。课后想想,这是多么遗憾的一件事情,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无形被我打击了,课堂上最闪光的地方没有让我抓住。
《认识常见岩石》说课稿6
过程与方法:
1、会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常见的岩石,并能在观察实验中发现岩石的一些基本特征。
2、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语言、文字、图画等)记录观察结果,能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实验等探索性活动。
科学知识:
1、知道常见岩石在颜色、结构、软硬等方面的不同和遇酸反应中的不同特征;
2、知道岩石的基本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合作探究,认真细致观察的科学习惯;
2、欣赏自然界岩石的美丽,产生喜爱祖国山水的美好情感;
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实验用的岩石标号标本。、放大镜、小刀、烧杯、滴管、稀盐酸、录像或课件、盘子,学生准备:自己采集的各种岩石标本,查阅的有关岩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 视频导入 引出岩石
1、(出示一块岩石)问:这是什么?岩石
2、哪些地方有岩石呢?请同学们看一段岩石的资料,播放录像。
3、指名讲、补充小结:岩石在山上,在水中┈┈知道今天研究什么了吗?板书:岩石
二、研究岩石的特征
1、今天研究的岩石被老师和别的东西放在一起了,你能找出来吗?(盘子里有五块常见岩石、砖、煤、玻璃、水泥块)若找错了则追问:它们是怎么形成的呢?
2、你对这些岩石了解多少呢?
3、它们的颜色怎么样?交流、补充。
过渡:它们的颜色不一样,看来对于岩石的学问还真不少,还想研究岩石的其他问题吗?
4、小组讨论研究岩石的其他问题,边商量边把你们小组研究的方法填写在“我们的记录”这张纸上,桌上提供的材料可以用。
5、交流学法:想研究岩石的什么问题呢?用什么方法研究?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教师相机提出各种方法的注意点,如用锤子应到地面上轻轻敲击岩石,头部稍偏一点;用稀盐酸做实验时应注意安全不要滴在皮肤和衣服上,每块岩石滴一小滴,手碰到盐酸后不要揉眼睛,立即去清洗。
6、学生开始研究岩石,教师亲身介入研究活动。提醒填写研究记录表。
7、研讨交流:
(1)你研究岩石的什么问题?发现了什么?指名**交流。
(2)你是怎么知道的?其他同学进行补充交流。
动态生成的细化问题可能有:A汇报用放大镜观察岩石的颗粒组成时,哪几块是颗粒组成的?其他组发现了吗?其他几块岩石是否也是颗粒组成的?B研究岩石的软硬时,怎么发现它是较硬或较软的?给岩石软硬排排队;C用稀盐酸做实验时,哪两种会冒泡?其他组发现了吗?设计疑问:为什么其他岩石不会冒泡?(问题尽量启发学生提出)
(3)小结:还有别的发现吗?现在你对岩石了解多少呢?我们来开展一个抢答比赛,比比谁的反应快!
三、抢答比赛识别常见的岩石
1、 抢答比赛规则:老师说一个关于岩石的问题,同学们根据自己研究的发现抢答问题,谁抢答成功就可以奖到一本科学小书。问题如下:
A哪一块岩石看起来是花白的!
B哪一块岩石看起来是白色的!
C哪一块岩石比较起来是最软的!
D哪一块岩石是白色且遇盐酸会冒泡的!
E哪一块岩石是青黑色遇盐酸也会剧烈冒泡!
2、 相机总结出每块岩石的名称并小结:这些岩石就是我们研究认识的常见岩石(板书:认识常见)。
四、机动:
找一找生活中用到岩石的地方?说说用这些岩石的道理,能不能用今天研究的方法来把结果告诉我们。
《认识常见岩石》说课稿7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岩石组成地球的外壳,覆盖在地球表面通过图片导入,提出问题“对于岩石,你了解多少”?为后面学习岩石的特征,岩石的种类建立联系,作好铺垫;第二部分:引导学生仔细研究各种岩石,多角度了解岩石的特征,并对岩石进行分类;第三部分:初步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形成过程。本单元属于“地球与宇宙”部分的内容,是小学科学教材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同时也为后续学习“地球运动和地表变化”作好铺垫。
二、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目标:
1.会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常见的岩石,并能在观察实验中发现岩石的一些特性;
2.能够用相关的分类标准(如颜色、形状、软硬等)对岩石分类;
3.能查阅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形成的有关资料;
4.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观察结果,能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实验等探索性活动。
(二)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常见岩石在颜色、结构、软硬等方面的不同和遇酸反应中的不同特征;
2.认识岩石有三种类型: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初步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形成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欣赏自然界岩石的美丽,产生喜爱祖国山水的美好情感;
2.意识到岩石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通过对岩石的收集、观察、分类形式的研究,认识岩石的特征。
(二)难点:鉴别身边的岩石。
四、教学法
(一)教法:多**教学法、合作探究法、案例教学法;
(二)学法:主动学习法、合作谈论法、协作学习法。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谈话引入。
老师看到你们带来了许多岩石,说说你们是从哪里找到的?
2.教师课件出示梵净山风光图,导入岩石的分布,让学生欣赏自然界美丽的岩石。
3.讲述:岩石组成地球的外壳,有些岩石裸露在空气中,更多的岩石被水或泥沙、土壤覆盖。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常见的岩石。(板书课题)
(二)识别岩石
1.介绍岩石的用途。
谈话:岩石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你们知道哪些呢?(学生汇报、交流)出示岩石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的图片,教师进行小结。
2.辨别岩石与非岩石。(教师课件出示)
**:岩石不但分布非常广泛,而且它们的样子也是各种各样的。今天老师就来考考你们,请你们识别它们(老师指着六种物体),并说明理由。
师:它们都是岩石吗? (学生讨论辨别)
教师小结:岩石一定是天然形成的,像砂岩、砾岩;而不是人为加工后的混合物,像烧制的方砖、水泥块、玻璃块;岩石也不是地质变化后的矿产,像煤。
(三)观察岩石,认识主要特征。
1.介绍岩石。
师:每个小组都带来了一些岩石,谁来说说自己小组的岩石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你们还想研究岩石的哪些方面的问题?
小组同学讨论:准备研究岩石的哪些问题,需要选择什么工具,使用什么方法。小组内要发挥好团结协作精神,认真完成观察任务。
根据学生的描述,了解学生的关注点,初步确定指导的方向。
(让学生初步观察、描述岩石的一般特征。)
2.谈话:盐酸是具有很强腐蚀性的化学药品,同学们实验时要特别小心,注意安全。操作时先用滴管吸少量盐酸,再滴2~3滴在岩石上,立即观察现象。千万不要把盐酸滴在手上或衣服上。实验时不要忘记把你们所有的发现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上。
大约4分钟后,材料员整理观察工具和岩石,小组内的同学可以交流自己的观察发现。
3.岩石观察描述。
师:谁先来说说自己的观察发现!学生汇报岩石观察发现。
要求同组学生对他的观察方法和观察结果进行补充或质疑。
(四)给岩石分类
1.同学们已经对这些岩石进行了研究,大家能不能按自己的方法对这些岩石进行分类呢?
2.学生分类
3.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充分把自己的想法描述出来
4.刚才这是同学们按照自己的标准给岩石进行了分类,有谁知道科学家对岩石是怎样分类的吗?
5.出示课件: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科学家根据岩石的生成方式把它们分为三大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大家是不是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知识呢?这些岩石又有什么用呢?
(五)课外活动:
1.完成模拟变质岩的形成实验。
2.拓展、查阅资料,指导学生寻找到自己想要查阅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把岩石作成岩石标本或编写一张科学小报。
教师要能够通过展示各种各样岩石的方式,激起学生对岩石的兴趣,让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仅认识了岩石,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
《认识常见岩石》说课稿8
《认识岩石》优秀教学反思
一、兴趣,开启探究活动的大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由于年龄的原因,好奇心比较强,他们对待那些新奇的的
东西非常**,一种现象、一个演示、一段故事、一幅挂图都会激发起他们的兴趣、会吸引他们的***,所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我在〈认识岩石〉一课引入时,播放了有关岩石的视频资料,学生看到引人入胜的画面、各种各样的岩石时不断发出惊叹声。采用这种方法从一开始上课就吸引了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研究岩石的兴趣。
二、动手之前先动脑
科学素养的形成、发展、提高,既重视学生的动手,更要重视学生动脑。任何动手活动之前都要动脑,动脑是为了保证动手的顺利进行,也是提高思维能力的途径。因此,在〈认识岩石〉一课探究岩石特征之前,我先让每个小组的同学一起讨论研究岩石的方法,在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他们把想到研究岩石的方法都一一记录在了记录表中。然后我有让每个小组的学生先进行设计探究岩石的方案,然后进行汇报,在汇报的过程中看看哪个小组设计的方案齐全,设计的探究方案更细致,可行性更强,其他的小组有不同意见的及时补充。让学生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利用集体的智慧来解决问题。带着问题有准备有目的地去经历探究,是培养学生正确地进行实验探究的一种有效方法。只有让动手和动脑紧密结合起来,学生才能在动手动脑活动中提高科学素养。
三、记录,巩固探究的结果
科学课的探究活动,我们希望学生能把讨论的结果和观察到的现象如实地描述出来,但是在实际汇报时,学生说得很少,丢三落四,或抓不住重点。这就需要一些方法将看到的结果记录下来便于学生描述和交流。因此我在〈认识岩石〉一课中让学生进行了三次记录:第一次是讨论研究岩石的方法,在小组讨论后把讨论的不同方法记录下来。第二次是设计探究岩石的方案。第三次是探究岩石的特征,把所有的发现都如实的记录下来。通过做记录,既能巩固了讨论、观察的结果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合作能力,以及求变创新能力。
《认识常见岩石》说课稿9
过程与方法:
1、会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常见的岩石,并能在观察实验中发现岩石的一些基本特征。
2、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语言、文字、图画等)记录观察结果,能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实验等探索性活动。
科学知识:
1、知道常见岩石在颜色、结构、软硬等方面的不同和遇酸反应中的不同特征;
2、知道岩石的基本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合作探究,认真细致观察的科学习惯;
2、欣赏自然界岩石的美丽,产生喜爱祖国山水的美好情感;
说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实验用的岩石标号标本。、放大镜、小刀、烧杯、滴管、稀盐酸、录像或课件、盘子,学生准备:自己采集的各种岩石标本,查阅的有关岩石的资料。
说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引出岩石
1、(出示一块岩石)问:这是什么?岩石。
2、哪些地方有岩石呢?请同学们看一段岩石的资料,播放录像。
3、指名讲、补充小结:岩石在山上,在水中┈┈知道今天研究什么了吗?板书:岩石
二、研究岩石的特征
1、今天研究的岩石被老师和别的东西放在一起了,你能找出来吗?(盘子里有五块常见岩石、砖、煤、玻璃、水泥块)若找错了则追问:它们是怎么形成的呢?
2、你对这些岩石了解多少呢?
3、它们的颜色怎么样?交流、补充。
过渡:它们的颜色不一样,看来对于岩石的学问还真不少,还想研究岩石的其他问题吗?
4、小组讨论研究岩石的其他问题,边商量边把你们小组研究的方法填写在“我们的记录”这张纸上,桌上提供的材料可以用。
5、交流学法:想研究岩石的什么问题呢?用什么方法研究?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教师相机提出各种方法的注意点,如用锤子应到地面上轻轻敲击岩石,头部稍偏一点;用稀盐酸做实验时应注意安全不要滴在皮肤和衣服上,每块岩石滴一小滴,手碰到盐酸后不要揉眼睛,立即去清洗。
6、学生开始研究岩石,教师亲身介入研究活动。提醒填写研究记录表。
7、研讨交流:
(1)你研究岩石的什么问题?发现了什么?指名**交流。
(2)你是怎么知道的?其他同学进行补充交流。
动态生成的细化问题可能有:A汇报用放大镜观察岩石的颗粒组成时,哪几块是颗粒组成的?其他组发现了吗?其他几块岩石是否也是颗粒组成的?B研究岩石的软硬时,怎么发现它是较硬或较软的?给岩石软硬排排队;C用稀盐酸做实验时,哪两种会冒泡?其他组发现了吗?设计疑问:为什么其他岩石不会冒泡?(问题尽量启发学生提出)
(3)小结:还有别的发现吗?现在你对岩石了解多少呢?我们来开展一个抢答比赛,比比谁的反应快!
三、抢答比赛识别常见的岩石
1、抢答比赛规则:老师说一个关于岩石的问题,同学们根据自己研究的发现抢答问题,谁抢答成功就可以奖到一本科学小书。问题如下:
A哪一块岩石看起来是花白的!
B哪一块岩石看起来是白色的!
C哪一块岩石比较起来是最软的!
D哪一块岩石是白色且遇盐酸会冒泡的!
E哪一块岩石是青黑色遇盐酸也会剧烈冒泡!
2、相机总结出每块岩石的名称并小结:这些岩石就是我们研究认识的常见岩石(板书:认识常见)。
四、机动:
找一找生活中用到岩石的地方?说说用这些岩石的道理,能不能用今天研究的方法来把结果告诉我们。
《认识常见岩石》说课稿9篇扩展阅读
《认识常见岩石》说课稿9篇(扩展1)
——《认识常见岩石》说课稿3篇
《认识常见岩石》说课稿1
说教材
(一)教材体系本课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与《岩石和矿物》、《认识矿物的性质》、《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共同组成“岩石与矿物”单元,本单元属于“地球与宇宙”部分的内容,是小学科学教材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同时也为后续学习“地球运动和地表变化”作好铺垫。
(二)教学内容本课教材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岩石组成地球的外壳,覆盖在地球表面通过图片导入,提出问题“对于岩石,你了解多少”?为后面学习岩石的特征,岩石的种类建立联系,作好铺垫;
第二部分:引导学生仔细研究各种岩石,多角度了解岩石的特征,并对岩石进行分类;
第三部分:初步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形成过程。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岩石可以说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岩石是一种大家经常能见到的东西,说陌生是因为这些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于学生来学,还处于表面的认知状态,只是一些零碎、杂乱、单一的片断,对于岩石的特性,还没有形成比较清晰、科学的认识。
(四)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会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常见的岩石,并能在观察实验中发现岩石的一些特性;
2、能够用相关的分类标准(如颜色、形状、软硬等)对岩石分类;
3、能查阅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形成的有关资料;
4、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观察结果,能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实验等探索性活动。
科学知识
1、知道常见岩石在颜色、结构、软硬等方面的不同和遇酸反应中的不同特征;
2、认识岩石有三种类型: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初步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形成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自然界岩石的美丽,产生喜爱祖国山水的美好情感;
2、意识到岩石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各种岩石。
教师准备:
1、分组观察用岩石村本;
2、工具:放大镜、小刀、锤子、滴管、稀盐酸;
3、课件说教法。
学法:本课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我采用看图——赏石头——设质疑——引导**题通过学生的观察,了解岩石分布——接触自己搜集的实物赏识自然美→产生质疑。
第二部分:采用设计研究方案——选择实验方法——**分工——分组操作——观察讨论——**交流——比较分类。
第三部分:采用与信息技术课相结合,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查阅资料。
《认识常见岩石》说课稿2
各位评委老师:
我说课的题目是四年级科学《认识常见岩石》。
一、说教材
(一)教材体系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与《岩石和矿物》、《认识矿物的性质》、《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共同组成“岩石与矿物”单元,本单元属于“地球与宇宙”部分的内容,是小学科学教材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同时也为后续学习“地球运动和地表变化”作好铺垫。
(二)教学内容
本课教材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岩石组成地球的外壳,覆盖在地球表面通过图片导入,提出问题“对于岩石,你了解多少”?为后面学习岩石的特征,岩石的种类建立联系,作好铺垫;第二部分:引导学生仔细研究各种岩石,多角度了解岩石的特征,并对岩石进行分类;第三部分:初步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形成过程。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岩石可以说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岩石是一种大家经常能见到的东西,说陌生是因为这些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于学生来学,还处于表面的认知状态,只是一些零碎、杂乱、单一的片断,对于岩石的'特性,还没有形成比较清晰、科学的认识。
(四)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会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常见的岩石,并能在观察实验中发现岩石的一些特性;
2、能够用相关的分类标准(如颜色、形状、软硬等)对岩石分类;
3、能查阅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形成的有关资料;
4、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观察结果,能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实验等探索性活动。
科学知识
1、知道常见岩石在颜色、结构、软硬等方面的不同和遇酸反应中的不同特征;
2、认识岩石有三种类型: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初步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形成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自然界岩石的美丽,产生喜爱祖国山水的美好情感;
2、意识到岩石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各种岩石
教师准备:
1、分组观察用岩石村本
2、工具:放大镜、小刀、锤子、滴管、稀盐酸
3、课件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我采用看图——赏石头——设质疑——引导**题
通过学生的观察,了解岩石分布——接触自己搜集的实物赏识自然美→产生质疑
第二部分:采用设计研究方案——选择实验方法——**分工——分组操作——观察讨论——**交流——比较分类
第三部分:采用与信息技术课相结合,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查阅资料
教学过程
一、关于岩石的话题
1、课件出示图片,学生欣赏后**:从图片中你看到了什么?欣赏完图片,同学们会产生疑问:这些美丽石头哪来的?
出示另一幅图告诉大家:地球表面大部分被海水覆盖,有的地方被土壤裹上“薄毯”,有的地方却裸露在外,这种裸露在外的物质,就是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岩石,刚才我们看到了美丽石头都是岩石。
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常见岩石
2、了解学生对岩石的已有认识
学生欣赏自己搜集到的石头
**:(1)关于岩石,你都知道些什么?
通过这个活动了解学生对岩石已有的认知水*,在此基础上调节、调整教学预设的方案。
(2)关于岩石,你还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3、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板书
二、研究各种岩石的特征
1、同学们提出了许多问题,今天我们在课堂上先对岩石的特征进行研究。
2、你们打算采用什么方法对这些岩石进行研究呢?
引导学生回顾三年级水、土壤的研究方法,让他们自己说出观察岩石的方法,进一步巩固、深化三年级下册所提出的用多种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的**。学生会提出用放大镜看,用手摸,用刀刻,把岩石放入水中等方法,这些方法我们以前都已接触过,不必作详细指导,只要提醒大家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
《认识常见岩石》说课稿9篇(扩展2)
——《认识常见岩石》说课稿
《认识常见岩石》说课稿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认识常见岩石》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认识常见岩石》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岩石组成地球的外壳,覆盖在地球表面通过图片导入,提出问题“对于岩石,你了解多少”?为后面学习岩石的特征,岩石的种类建立联系,作好铺垫;第二部分:引导学生仔细研究各种岩石,多角度了解岩石的特征,并对岩石进行分类;第三部分:初步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形成过程。本单元属于“地球与宇宙”部分的内容,是小学科学教材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同时也为后续学习“地球运动和地表变化”作好铺垫。
二、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目标:
1.会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常见的岩石,并能在观察实验中发现岩石的一些特性;
2.能够用相关的分类标准(如颜色、形状、软硬等)对岩石分类;
3.能查阅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形成的有关资料;
4.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观察结果,能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实验等探索性活动。
(二)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常见岩石在颜色、结构、软硬等方面的不同和遇酸反应中的不同特征;
2.认识岩石有三种类型: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初步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形成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欣赏自然界岩石的美丽,产生喜爱祖国山水的美好情感;
2.意识到岩石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通过对岩石的收集、观察、分类形式的研究,认识岩石的特征。
(二)难点:鉴别身边的岩石。
四、教学法
(一)教法:多**教学法、合作探究法、案例教学法;
(二)学法:主动学习法、合作谈论法、协作学习法。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谈话引入。
老师看到你们带来了许多岩石,说说你们是从哪里找到的?
2.教师课件出示梵净山风光图,导入岩石的分布,让学生欣赏自然界美丽的岩石。
3.讲述:岩石组成地球的外壳,有些岩石裸露在空气中,更多的岩石被水或泥沙、土壤覆盖。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常见的岩石。(板书课题)
(二)识别岩石
1.介绍岩石的用途。
谈话:岩石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你们知道哪些呢?(学生汇报、交流)出示岩石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的图片,教师进行小结。
2.辨别岩石与非岩石。(教师课件出示)
**:岩石不但分布非常广泛,而且它们的样子也是各种各样的。今天老师就来考考你们,请你们识别它们(老师指着六种物体),并说明理由。
师:它们都是岩石吗? (学生讨论辨别)
教师小结:岩石一定是天然形成的,像砂岩、砾岩;而不是人为加工后的混合物,像烧制的方砖、水泥块、玻璃块;岩石也不是地质变化后的矿产,像煤。
(三)观察岩石,认识主要特征。
1.介绍岩石。
师:每个小组都带来了一些岩石,谁来说说自己小组的岩石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你们还想研究岩石的哪些方面的问题?
小组同学讨论:准备研究岩石的哪些问题,需要选择什么工具,使用什么方法。小组内要发挥好团结协作精神,认真完成观察任务。
根据学生的描述,了解学生的关注点,初步确定指导的方向。
(让学生初步观察、描述岩石的一般特征。)
2.谈话:盐酸是具有很强腐蚀性的化学药品,同学们实验时要特别小心,注意安全。操作时先用滴管吸少量盐酸,再滴2~3滴在岩石上,立即观察现象。千万不要把盐酸滴在手上或衣服上。实验时不要忘记把你们所有的发现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上。
大约4分钟后,材料员整理观察工具和岩石,小组内的同学可以交流自己的观察发现。
3.岩石观察描述。
师:谁先来说说自己的观察发现!学生汇报岩石观察发现。
要求同组学生对他的观察方法和观察结果进行补充或质疑。
(四)给岩石分类
1.同学们已经对这些岩石进行了研究,大家能不能按自己的方法对这些岩石进行分类呢?
2.学生分类
3.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充分把自己的想法描述出来
4.刚才这是同学们按照自己的标准给岩石进行了分类,有谁知道科学家对岩石是怎样分类的吗?
5.出示课件: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科学家根据岩石的生成方式把它们分为三大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大家是不是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知识呢?这些岩石又有什么用呢?
(五)课外活动:
1.完成模拟变质岩的形成实验。
2.拓展、查阅资料,指导学生寻找到自己想要查阅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把岩石作成岩石标本或编写一张科学小报。
教师要能够通过展示各种各样岩石的方式,激起学生对岩石的兴趣,让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仅认识了岩石,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
《认识常见岩石》说课稿2
《认识岩石》优秀教学反思
一、兴趣,开启探究活动的大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由于年龄的原因,好奇心比较强,他们对待那些新奇的的
东西非常**,一种现象、一个演示、一段故事、一幅挂图都会激发起他们的兴趣、会吸引他们的***,所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我在〈认识岩石〉一课引入时,播放了有关岩石的视频资料,学生看到引人入胜的画面、各种各样的岩石时不断发出惊叹声。采用这种方法从一开始上课就吸引了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研究岩石的兴趣。
二、动手之前先动脑
科学素养的形成、发展、提高,既重视学生的动手,更要重视学生动脑。任何动手活动之前都要动脑,动脑是为了保证动手的顺利进行,也是提高思维能力的途径。因此,在〈认识岩石〉一课探究岩石特征之前,我先让每个小组的同学一起讨论研究岩石的方法,在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他们把想到研究岩石的方法都一一记录在了记录表中。然后我有让每个小组的学生先进行设计探究岩石的方案,然后进行汇报,在汇报的过程中看看哪个小组设计的方案齐全,设计的探究方案更细致,可行性更强,其他的小组有不同意见的及时补充。让学生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利用集体的智慧来解决问题。带着问题有准备有目的地去经历探究,是培养学生正确地进行实验探究的一种有效方法。只有让动手和动脑紧密结合起来,学生才能在动手动脑活动中提高科学素养。
三、记录,巩固探究的结果
科学课的探究活动,我们希望学生能把讨论的结果和观察到的现象如实地描述出来,但是在实际汇报时,学生说得很少,丢三落四,或抓不住重点。这就需要一些方法将看到的结果记录下来便于学生描述和交流。因此我在〈认识岩石〉一课中让学生进行了三次记录:第一次是讨论研究岩石的方法,在小组讨论后把讨论的不同方法记录下来。第二次是设计探究岩石的方案。第三次是探究岩石的特征,把所有的发现都如实的记录下来。通过做记录,既能巩固了讨论、观察的结果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合作能力,以及求变创新能力。
《认识常见岩石》说课稿3
过程与方法:
1、会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常见的岩石,并能在观察实验中发现岩石的一些基本特征。
2、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语言、文字、图画等)记录观察结果,能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实验等探索性活动。
科学知识:
1、知道常见岩石在颜色、结构、软硬等方面的不同和遇酸反应中的不同特征;
2、知道岩石的基本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合作探究,认真细致观察的科学习惯;
2、欣赏自然界岩石的美丽,产生喜爱祖国山水的美好情感;
说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实验用的岩石标号标本。、放大镜、小刀、烧杯、滴管、稀盐酸、录像或课件、盘子,学生准备:自己采集的各种岩石标本,查阅的有关岩石的资料。
说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引出岩石
1、(出示一块岩石)问:这是什么?岩石。
2、哪些地方有岩石呢?请同学们看一段岩石的资料,播放录像。
3、指名讲、补充小结:岩石在山上,在水中┈┈知道今天研究什么了吗?板书:岩石
二、研究岩石的特征
1、今天研究的岩石被老师和别的东西放在一起了,你能找出来吗?(盘子里有五块常见岩石、砖、煤、玻璃、水泥块)若找错了则追问:它们是怎么形成的呢?
2、你对这些岩石了解多少呢?
3、它们的'颜色怎么样?交流、补充。
过渡:它们的颜色不一样,看来对于岩石的学问还真不少,还想研究岩石的其他问题吗?
4、小组讨论研究岩石的其他问题,边商量边把你们小组研究的方法填写在“我们的记录”这张纸上,桌上提供的材料可以用。
5、交流学法:想研究岩石的什么问题呢?用什么方法研究?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教师相机提出各种方法的注意点,如用锤子应到地面上轻轻敲击岩石,头部稍偏一点;用稀盐酸做实验时应注意安全不要滴在皮肤和衣服上,每块岩石滴一小滴,手碰到盐酸后不要揉眼睛,立即去清洗。
6、学生开始研究岩石,教师亲身介入研究活动。提醒填写研究记录表。
7、研讨交流:
(1)你研究岩石的什么问题?发现了什么?指名**交流。
(2)你是怎么知道的?其他同学进行补充交流。
动态生成的细化问题可能有:A汇报用放大镜观察岩石的颗粒组成时,哪几块是颗粒组成的?其他组发现了吗?其他几块岩石是否也是颗粒组成的?B研究岩石的软硬时,怎么发现它是较硬或较软的?给岩石软硬排排队;C用稀盐酸做实验时,哪两种会冒泡?其他组发现了吗?设计疑问:为什么其他岩石不会冒泡?(问题尽量启发学生提出)
(3)小结:还有别的发现吗?现在你对岩石了解多少呢?我们来开展一个抢答比赛,比比谁的反应快!
三、抢答比赛识别常见的岩石
1、抢答比赛规则:老师说一个关于岩石的问题,同学们根据自己研究的发现抢答问题,谁抢答成功就可以奖到一本科学小书。问题如下:
A哪一块岩石看起来是花白的!
B哪一块岩石看起来是白色的!
C哪一块岩石比较起来是最软的!
D哪一块岩石是白色且遇盐酸会冒泡的!
E哪一块岩石是青黑色遇盐酸也会剧烈冒泡!
2、相机总结出每块岩石的名称并小结:这些岩石就是我们研究认识的常见岩石(板书:认识常见)。
四、机动:
找一找生活中用到岩石的地方?说说用这些岩石的道理,能不能用今天研究的方法来把结果告诉我们。
《认识常见岩石》说课稿4
《认识岩石》教案及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
1、指导学生了解采集岩石的方法,知道采集的地点。
2、指导学生掌握认识岩石特征的方法。
3、指导学生了解岩石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鉴别事物的能力以及动手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老师提供岩石图片和实物,学生自行搜集有关岩石变化的资料,使学生经历寻找岩石变化痕迹的探索过程,并在活动中了解冷热、风雨、植物等对岩石变化的作用。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假设——验证”的科学研究过程,能够根据现象,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珍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设计实验方案,能够根据现象初步认识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大自然中有许多神秘、稀奇的事物。今天老师要邀请同学们一起到大自然中走一走,看一看。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好,我们出发吧!(课件展示风化岩石:钟乳石、蘑菇石、鹅卵石、黄山奇石等岩石)同学们欣赏了这么多的美景,想跟老师说什么呀?(欣赏并说出有什么想法。)
二、猜想与假设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可真了不得,雕琢出这么多千姿百态的岩石,那么,它们的模样一直是这样的吗?(猜测岩石会不会改变模样。)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科学来研究“岩石会改变模样吗?”(板书: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1、猜测使岩石变化的因素。
2、教师随机分类板书:冷热、水、风、地表运动……
三、制定方案
1、同学们刚才欣赏许多形态各异的岩石,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再过一千年、一万年后,它们还会改变吗?
2、(板书:会)会是什么力量使岩石改变模样的呢?
四、实施探究
1、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使岩石变化的因素,你们能用科学的方法来验证你们的说法吗?那么我们就来研究同学们说的其中两个因素。冷热作用和水的作用使岩石发生变化的研究。其它的因素,同学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设计模拟实验验证其它因素对岩石的改变。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你们将研究那一个问题?是研究冷热作用的,还是研究水的作用的、或者是两个都想研究。选择好之后,再讨论你们将设计怎样的科学方法验证?(两个模拟实验同时进行)
2、学生汇报实验方法。
3、其他学生修正实验方法。
4、同学们的设计方案真好,老师根据同学们的方案再给你们一些小提示。看看有哪些细节是同学们没有注意到的。(出示提示)
5、老师给你们已经准备了一些器材和实验纪录表,请各小组根据你们设计的方案,每组派两位同学来领取。器材领到后,就请同学们开始动手研究吧!(生研究,师指导。)
6、学生汇报实验发现。
7、听了同学们的汇报,老师觉得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真棒!同时通过同学们的实验研究,的确说明冷热作用和水的作用能使岩石变化。除了这些,老师还要告诉同学们,植物的根和大气也会使岩石改变模样。(展示:长着植物的岩石图片,师简析。)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掌握鉴别岩石的方法,了解几种常见岩石的特征。
教学难点:给岩石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1、教师:岩石标本、实验表格、小刀、放大镜。
2、学生:采集各种岩石标本并洗干净,记好采集地点,搜集有关岩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放岩石录像。
师:关于石头,你都知道些什么?
二、猜想假设
生:展示自己带来的石头。
师:(小结)这些石头我们都称之为岩石,它组成了地球外壳。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岩石。
三:制定方案:
研究各种岩石的特征。
师:关于岩石你们想了解什么?
生:**回答。
师:归纳学生**,确定今天研究的问题:岩石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研究方法。
生:回答。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要研究的问题。
生:分组研究桌上的各种岩石,并填写实验记录表。(教师要进行了解,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的需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帮助。)
师:引导学生对相互之间实验情况、记录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完善、评价。完善对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认识。
师:介绍新的认识岩石特征的方法:用化学药品认识——盐酸认识岩石的特征。(化学药品先集中放,学生使用时,再由教师发给每个小组。)
师:介绍盐酸,强调盐酸是化学药品,有很强的腐蚀性,注意安全。介绍实验方法:利用滴管,在岩石上滴1-2滴,然后观察现象。
生:分组实验。(教师要进行巡视,注意学生的使用盐酸的情况。)
生:汇报实验情况。填写记录表格。
四、实施方案:
认识岩石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岩石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用途?
师:播放录像资料。
生:说一说。
五、展示交流
动手玩一玩
师:展示几种不同的岩石标本盒
生:看书:了解标本盒的制作方法。玩一玩
师:布置课后采集岩石,自制标本盒的作业。
六、拓展创新
师:归纳总结。(注意既总结本课的知识点――岩石的特征,又总结研究岩石的观察方法――利用感官、工具及其它物质如化学药品,三方面的结合才全面了解一个物体特征。)
师:大家感觉我们这节课上得怎样,在刚才的研究中你还发现了什么问题?对于刚才提的问题,你们自己能研究哪些?可以怎样研究活动?
师生互评,提出课后自己想研究的问题及一些研究想法。
教学反思:
1、让学生积极对周围的事物进行探究,体验动手的乐趣。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探索自然事物的兴趣。
★
★
★
★
★
★
★
★
★
★
《《认识几种常见岩石》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认识几种常见岩石》教学反思(精选12篇)】相关文章:
20xx-10-02
20xx-04-30
20xx-08-12
20xx-05-07
20xx-09-17
20xx-09-18
20xx-09-21
20xx-09-22
20xx-09-06
20xx-09-08
《认识常见岩石》说课稿5
说教材
(一)教材体系本课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与《岩石和矿物》、《认识矿物的性质》、《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共同组成“岩石与矿物”单元,本单元属于“地球与宇宙”部分的内容,是小学科学教材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同时也为后续学习“地球运动和地表变化”作好铺垫。
(二)教学内容本课教材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岩石组成地球的外壳,覆盖在地球表面通过图片导入,提出问题“对于岩石,你了解多少”?为后面学习岩石的特征,岩石的种类建立联系,作好铺垫;
第二部分:引导学生仔细研究各种岩石,多角度了解岩石的特征,并对岩石进行分类;
第三部分:初步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形成过程。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岩石可以说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岩石是一种大家经常能见到的东西,说陌生是因为这些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于学生来学,还处于表面的认知状态,只是一些零碎、杂乱、单一的片断,对于岩石的特性,还没有形成比较清晰、科学的认识。
(四)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会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常见的岩石,并能在观察实验中发现岩石的一些特性;
2、能够用相关的分类标准(如颜色、形状、软硬等)对岩石分类;
3、能查阅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形成的有关资料;
4、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观察结果,能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实验等探索性活动。
科学知识
1、知道常见岩石在颜色、结构、软硬等方面的不同和遇酸反应中的不同特征;
2、认识岩石有三种类型: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初步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形成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自然界岩石的美丽,产生喜爱祖国山水的美好情感;
2、意识到岩石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各种岩石。
教师准备:
1、分组观察用岩石村本;
2、工具:放大镜、小刀、锤子、滴管、稀盐酸;
3、课件说教法。
学法:本课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我采用看图——赏石头——设质疑——引导**题通过学生的观察,了解岩石分布——接触自己搜集的实物赏识自然美→产生质疑。
第二部分:采用设计研究方案——选择实验方法——**分工——分组操作——观察讨论——**交流——比较分类。
第三部分:采用与信息技术课相结合,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查阅资料。
《认识常见岩石》说课稿6
《认识常见的岩石》教学设计
本课是《岩石与矿物》单元的第一课。通过运用多种方法认识一些常见的岩石,能用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岩石进行分类,初步了解岩石的形成,建立岩石的概念;并且初步学会记录和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由此达到《标准》中学生意识到岩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愿意保护岩石等目标。在本课学习前,学生对岩石已有一定了解:他们知道在哪儿可以找到岩石,在家观察过放在水里的岩石,有的从课外科普书籍**解了许多关于岩石的知识,这些都成为本课学习的基础。在本课的学习中,一方面学生将分享他们对岩石已有的知识;另一方面,还将以科学的方法和态度进一步观察岩石,并把自己的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生活,我们需要做的是教学准备和对教学内容的调整:一是淡化科学知识目标,而着重让学生参与观察岩石和给岩石分类等活动;二是不拘泥教材,学生具体认识哪几种岩石、用哪些方法认识,教师应根据当地实际和学生实际充实教材;三是教学遵循开放性原则,整个过程不应局限在一节课进行,课前教师可**学生开展岩石收藏活动、查询资料等活动,课后可**学生展开岩石标本制作活动和岩石手抄报等活动,使科学学习得到更有意义的延伸;四是为学生准备“有结构”的材料,主要有常见的岩石标本(假如学校没有,可以课外**学生采集当地的常见岩石,并指导他们把采集来的岩石**、敲开,露出新断面,做成岩石标本)、放大镜、锤子、水、稀盐酸等材料及有关多**课件。这些材料将为学生的认识过程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以期望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多方位的发展。
过程与方法
●用多种方法仔细观察岩石;
●用简单的语言或图画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能按不同的分类标准给岩石分类。
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岩石的分布,建立岩石的概念;
●能认识花岗岩、大理岩、砂岩等常见的岩石;
●知道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生成过程;
●知道化石和煤层的形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
●从欣赏自然界中的石头美景获得美的体验,从而热爱大自然;
●从了解岩石的生成,意识到万物是在不断变化的,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教学过程设计
一、以多**激趣,诱发学生对岩石的原有认识
1、播放课件,欣赏大自然中由岩石组成的美景。
2、谈话:你还在哪些地方看到过岩石?
3、学生发言。
4、谈话:岩石组成地球的外壳,有些岩石裸露在空气中,更多的岩石被水或泥沙、土壤覆盖。那么,你对岩石了解多少呢?把你对岩石的了解写在活动记录上。
5、学生填写活动记录。
6、**交流学生关于岩石的已有知识。
【评析】自然界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在此教师不失时机地运用**, 把学生带到广阔的大自然让学生产生美好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喜爱祖国河山,热爱家乡的感情。并借此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为本课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辨别岩石,建立岩石的初步概念
1、谈话:大家对岩石了解这么多,那么哪些是岩石,()哪些不是岩石你能分得清吗?
2、师生共同举办“岩石收藏展览会”。
3、学生当“小小岩石鉴定家”,找出哪些是岩石并简单说出理由。
【评析】师生共同举办“岩石收藏展览会”,使丰富的材料呈现在学生面前,此时让他们当“小小岩石鉴定家”,既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又增长了见识,进一步认识岩石的特征,同时也发展了学生课外采集收藏的兴趣,可谓一石三鸟。
三、观察岩石,能说出常见岩石的名称和特征
1、谈话:现在同学们可以借助工具用多种方法仔细观察岩石标本,并把你的观察结果写在活动记录上,比一比谁的发现多。
【说明】在此教师应向学生展示提供的一些观察工具,并着重讲解稀盐酸的使用方法,科学课上强调大胆探索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相当重要的。
2、学生有序地领取所需材料并对岩石进行仔细观察,填写活动记录,教师巡回指导、帮助。
3、交流汇报观察结果。
四、给岩石分类,初步认识岩石的生成方式
1、谈话:现在你能把岩石分一下类吗?你能想出几种办法?
2、给岩石分类,把各种不同的分类方法记录下来。
3、交流岩石的分类方法。
4、谈话:你们想知道地质学家是按什么来给岩石分类的吗?
5、观看多**课件。(介绍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形成过程以及化石、煤层的形成)
6、谈话:现在你能像地质学家那样把你桌上的岩石标本分类吗?
7、学生尝试再次分类。
【评析】让学生先自己给岩石分类,再与同学交流,了解其他同学的分类方法。在此基础上让他们了解地质学家给岩石分类的方法和理由,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发现的价值,知道他们离科学家并不遥远,他们就是小科学家。
五、课外延伸
1、识别自己采集的岩石,制成岩石标本。
2、编写一份岩石广泛用途的手抄报。
教学片断赏析
交流对岩石已有认识的教学片断
师:现在交流一下,你对岩石已经了解了什么?
生:岩石都很漂亮,有的岩石上还有各种美丽的花纹,里面还有十二生肖呢!
生:岩石有各种颜色,还有的岩石是透明的。
生:有的石头拿在手里不透明,放进水里才透明。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
生:有的石头很值钱,像我爸爸上次买了一块鸡血石花了八百多元呢!
生:像钻石、水晶也是岩石,它们的价格就更贵了。
生:石头可以用来造房子、铺路,还可以用来雕塑、刻图章。
生:古代人们用石头做成兵器,还用两块石头一擦,就会有火。
师:你知道得真多!
生:用石头还可以烧饭。
生:我还知道石头有大理石、雨花石、花岗岩、音乐石…….
师:音乐石?老师都不知道,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生:这种石头在非洲,敲击它会发出很多种声音,所以叫音乐石。
生:我知道在**有一种会走动的石头,科学家发现它下面有走动的痕迹,据考证,是自然形成的。
生:我还知道在我国河南有一种麦饭石。有人做过实验,把放在水里能使小鱼的生命延长。
师:你知道的真多,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在《我们爱科学》上看到的。
师:真是个善于学习的好学生!
生:我还知道,一些动物死后经过很长的时间,会变成化石。
师:你看到过化石吗?
生:我没有亲眼看到过,但我看到过图片,知道有恐龙化石、猿人化石、蜻蜓化石、三叶虫化石等,科学家通过化石能知道很多地球上以前的事情。
师:看来你对化石颇有研究,我真希望你也能成为科学家,通过化石来破解地球留给我们的一些难题!
生:我还知道,科学家发现一种石头,里面有地球上没有的元素,因此称它为“天外来客”。
生:你讲的是不是叫陨石?
生:对。
生:我知道,石头在大自然中,经过不断地热胀冷缩,会裂开,最后变成沙子。
师:真了不起,你怎么会知道这种变化的?
生:我在电视上看到的。
生:我知道科学家一般用刀刻、用指甲划等方法了解岩石的硬度;用盐酸滴在岩石上的方法了解岩石的耐腐蚀性。
师:在以后我们对岩石的研究中,也争取向科学家学习,好吗?
……
【片断评析】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带着经验来到课堂的,以人为本的教育应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奥苏伯尔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学生在与同伴兴奋地交流中不断地获取大量信息,教师在此时应该创造**的氛围,不断地鼓励,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在倾听中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从而及时捕捉课堂生成信息调整教学,使教学少一点呆板,多几分灵气。
教学手记
《认识常见岩石》说课稿7
过程与方法:
1、会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常见的岩石,并能在观察实验中发现岩石的一些基本特征。
2、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语言、文字、图画等)记录观察结果,能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实验等探索性活动。
科学知识:
1、知道常见岩石在颜色、结构、软硬等方面的不同和遇酸反应中的不同特征;
2、知道岩石的基本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合作探究,认真细致观察的科学习惯;
2、欣赏自然界岩石的美丽,产生喜爱祖国山水的美好情感;
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实验用的岩石标号标本。、放大镜、小刀、烧杯、滴管、稀盐酸、录像或课件、盘子,学生准备:自己采集的各种岩石标本,查阅的有关岩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 视频导入 引出岩石
1、(出示一块岩石)问:这是什么?岩石
2、哪些地方有岩石呢?请同学们看一段岩石的资料,播放录像。
3、指名讲、补充小结:岩石在山上,在水中┈┈知道今天研究什么了吗?板书:岩石
二、研究岩石的特征
1、今天研究的岩石被老师和别的东西放在一起了,你能找出来吗?(盘子里有五块常见岩石、砖、煤、玻璃、水泥块)若找错了则追问:它们是怎么形成的呢?
2、你对这些岩石了解多少呢?
3、它们的颜色怎么样?交流、补充。
过渡:它们的颜色不一样,看来对于岩石的学问还真不少,还想研究岩石的其他问题吗?
4、小组讨论研究岩石的其他问题,边商量边把你们小组研究的方法填写在“我们的记录”这张纸上,桌上提供的材料可以用。
5、交流学法:想研究岩石的什么问题呢?用什么方法研究?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教师相机提出各种方法的注意点,如用锤子应到地面上轻轻敲击岩石,头部稍偏一点;用稀盐酸做实验时应注意安全不要滴在皮肤和衣服上,每块岩石滴一小滴,手碰到盐酸后不要揉眼睛,立即去清洗。
6、学生开始研究岩石,教师亲身介入研究活动。提醒填写研究记录表。
7、研讨交流:
(1)你研究岩石的什么问题?发现了什么?指名**交流。
(2)你是怎么知道的?其他同学进行补充交流。
动态生成的细化问题可能有:A汇报用放大镜观察岩石的颗粒组成时,哪几块是颗粒组成的?其他组发现了吗?其他几块岩石是否也是颗粒组成的?B研究岩石的软硬时,怎么发现它是较硬或较软的?给岩石软硬排排队;C用稀盐酸做实验时,哪两种会冒泡?其他组发现了吗?设计疑问:为什么其他岩石不会冒泡?(问题尽量启发学生提出)
(3)小结:还有别的发现吗?现在你对岩石了解多少呢?我们来开展一个抢答比赛,比比谁的反应快!
三、抢答比赛识别常见的岩石
1、 抢答比赛规则:老师说一个关于岩石的问题,同学们根据自己研究的发现抢答问题,谁抢答成功就可以奖到一本科学小书。问题如下:
A哪一块岩石看起来是花白的!
B哪一块岩石看起来是白色的!
C哪一块岩石比较起来是最软的!
D哪一块岩石是白色且遇盐酸会冒泡的!
E哪一块岩石是青黑色遇盐酸也会剧烈冒泡!
2、 相机总结出每块岩石的名称并小结:这些岩石就是我们研究认识的常见岩石(板书:认识常见)。
四、机动:
找一找生活中用到岩石的地方?说说用这些岩石的道理,能不能用今天研究的方法来把结果告诉我们。
《认识常见岩石》说课稿8
课程分析:
本课是《岩石与矿物》单元的第一课。通过运用多种方法认识一些常见的岩石,能用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岩石进行分类,初步了解岩石的形成,建立岩石的概念;并且初步学会记录和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由此达到《标准》中学生意识到岩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愿意保护岩石等目标。在本课学习前,学生对岩石已有一定了解:他们知道在哪儿可以找到岩石,在家观察过放在水里的岩石,有的从课外科普书籍**解了许多关于岩石的知识,这些都成为本课学习的基础。在本课的学习中,一方面学生将分享他们对岩石已有的知识;另一方面,还将以科学的方法和态度进一步观察岩石,并把自己的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生活,我们需要做的是教学准备和对教学内容的调整:
一是淡化科学知识目标,而着重让学生参与观察岩石和给岩石分类等活动;
二是不拘泥教材,学生具体认识哪几种岩石、用哪些方法认识,教师应根据当地实际和学生实际充实教材;
三是教学遵循开放性原则,整个过程不应局限在一节课进行,课前教师可**学生开展岩石收藏活动、查询资料等活动,课后可**学生展开岩石标本制作活动和岩石手抄报等活动,使科学学习得到更有意义的延伸;
四是为学生准备“有结构”的材料,主要有常见的岩石标本(假如学校没有,可以课外**学生采集当地的常见岩石,并指导他们把采集来的岩石**、敲开,露出新断面,做成岩石标本)、放大镜、锤子、水、稀盐酸等材料及有关多**课件。
这些材料将为学生的认识过程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以期望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多方位的发展。
过程与方法:
1、用多种方法仔细观察岩石;
2、用简单的语言或图画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3、能按不同的分类标准给岩石分类。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岩石的分布,建立岩石的概念;
2、能认识花岗岩、大理岩、砂岩等常见的岩石;
3、知道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生成过程;
4、知道化石和煤层的形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
2、从欣赏自然界中的石头美景获得美的体验,从而热爱大自然;
3、从了解岩石的生成,意识到万物是在不断变化的,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教学过程设计:
一、以多**激趣,诱发学生对岩石的原有认识
1、播放课件,欣赏大自然中由岩石组成的美景。
2、谈话:你还在哪些地方看到过岩石?
3、学生发言。
4、谈话:岩石组成地球的外壳,有些岩石裸露在空气中,更多的岩石被水或泥沙、土壤覆盖。那么,你对岩石了解多少呢?把你对岩石的了解写在活动记录上。
5、学生填写活动记录。
6、**交流学生关于岩石的已有知识。
【评析】自然界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在此教师不失时机地运用**, 把学生带到广阔的大自然让学生产生美好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喜爱祖国河山,热爱家乡的感情。并借此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为本课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辨别岩石,建立岩石的初步概念
1、谈话:大家对岩石了解这么多,那么哪些是岩石,哪些不是岩石你能分得清吗?
2、师生共同举办“岩石收藏展览会”。
3、学生当“小小岩石鉴定家”,找出哪些是岩石并简单说出理由。
【评析】师生共同举办“岩石收藏展览会”,使丰富的材料呈现在学生面前,此时让他们当“小小岩石鉴定家”,既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又增长了见识,进一步认识岩石的特征,同时也发展了学生课外采集收藏的兴趣,可谓一石三鸟。
三、观察岩石,能说出常见岩石的名称和特征
1、谈话:现在同学们可以借助工具用多种方法仔细观察岩石标本,并把你的观察结果写在活动记录上,比一比谁的发现多。
【说明】在此教师应向学生展示提供的一些观察工具,并着重讲解稀盐酸的使用方法,科学课上强调大胆探索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相当重要的。
2、学生有序地领取所需材料并对岩石进行仔细观察,填写活动记录,教师巡回指导、帮助。
3、交流汇报观察结果。
四、给岩石分类,初步认识岩石的生成方式
1、谈话:现在你能把岩石分一下类吗?你能想出几种办法?
2、给岩石分类,把各种不同的分类方法记录下来。
3、交流岩石的分类方法。
4、谈话:你们想知道地质学家是按什么来给岩石分类的吗?
5、观看多**课件。(介绍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形成过程以及化石、煤层的形成)
6、谈话:现在你能像地质学家那样把你桌上的岩石标本分类吗?
7、学生尝试再次分类。
【评析】让学生先自己给岩石分类,再与同学交流,了解其他同学的分类方法。在此基础上让他们了解地质学家给岩石分类的方法和理由,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发现的价值,知道他们离科学家并不遥远,他们就是小科学家。
五、课外延伸
1、识别自己采集的岩石,制成岩石标本。
2、编写一份岩石广泛用途的手抄报。
教学片断赏析
交流对岩石已有认识的教学片断
师:现在交流一下,你对岩石已经了解了什么?
生:岩石都很漂亮,有的岩石上还有各种美丽的花纹,里面还有十二生肖呢!
生:岩石有各种颜色,还有的岩石是透明的。
生:有的石头拿在手里不透明,放进水里才透明。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
生:有的石头很值钱,像我爸爸上次买了一块鸡血石花了八百多元呢!
生:像钻石、水晶也是岩石,它们的价格就更贵了。
生:石头可以用来造房子、铺路,还可以用来雕塑、刻图章。
生:古代人们用石头做成兵器,还用两块石头一擦,就会有火。
师:你知道得真多!
生:用石头还可以烧饭。
生:我还知道石头有大理石、雨花石、花岗岩、音乐石……。
师:音乐石?老师都不知道,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生:这种石头在非洲,敲击它会发出很多种声音,所以叫音乐石。
生:我知道在**有一种会走动的石头,科学家发现它下面有走动的痕迹,据考证,是自然形成的。
生:我还知道在我国河南有一种麦饭石。有人做过实验,把放在水里能使小鱼的生命延长。
师:你知道的真多,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在《我们爱科学》上看到的。
师:真是个善于学习的好学生!
生:我还知道,一些动物死后经过很长的时间,会变成化石。
师:你看到过化石吗?
生:我没有亲眼看到过,但我看到过图片,知道有恐龙化石、猿人化石、蜻蜓化石、三叶虫化石等,科学家通过化石能知道很多地球上以前的事情。
师:看来你对化石颇有研究,我真希望你也能成为科学家,通过化石来破解地球留给我们的一些难题!
生:我还知道,科学家发现一种石头,里面有地球上没有的元素,因此称它为“天外来客”。
生:你讲的是不是叫陨石?
生:对。
生:我知道,石头在大自然中,经过不断地热胀冷缩,会裂开,最后变成沙子。
师:真了不起,你怎么会知道这种变化的?
生:我在电视上看到的。
生:我知道科学家一般用刀刻、用指甲划等方法了解岩石的硬度;用盐酸滴在岩石上的方法了解岩石的耐腐蚀性。
师:在以后我们对岩石的研究中,也争取向科学家学习,好吗?
【片断评析】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带着经验来到课堂的,以人为本的教育应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奥苏伯尔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学生在与同伴兴奋地交流中不断地获取大量信息,教师在此时应该创造**的氛围,不断地鼓励,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在倾听中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从而及时捕捉课堂生成信息调整教学,使教学少一点呆板,多几分灵气。
教学手记
科学教学应是一个开放的教学过程。这开放性在这节课上首先体现时间的开放性,科学课堂不应以一堂课的铃声为起点和终点。鉴于以往课前**每位学生采集岩石活动的效果较差,这次改为岩石的收藏活动则要容易实施得多。学生大多都带来了一定数量的岩石,当然还有些非岩石,这使得课上别开生面“岩石收藏展览会”以及“岩石鉴定活动”得以顺利实施。其次还体现在科学学习的空间的开放上,在科学学习中教师不应把学生束缚在课堂内,“我们不能把所有孩子带到整个世界中去,但我们可以把整个世界搬进教室。”我们让学生用语言把以往对岩石的认识带进课堂,让学生把各种场合搜集的石头带进课堂,用多**把大千世界的美石、奇石及岩石的形成带进课堂……学生通过丰富的感性材料亲近自然、欣赏自然,从而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初步形**与自然**相处的意识。
《认识常见岩石》说课稿9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认识常见岩石》教学反思
许多同学在课外都喜欢玩石头,但对于岩石的观察和研究他们只是停留在表面和局部,没有系统全面的去观察一块岩石,没有进一步深入地去研究岩石中隐藏的奥秘,因此,探究岩石的奥秘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探究天性。
一、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原有知识。
一开课我给学生展示了来本地山区的各种各样的奇石,激起学生对岩石的兴趣。问学生原来对岩石有什么了解?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现了科学知识的学习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学生活动主动建构的。
二、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当我指导学生观察一块岩石的时候**:“你打算从哪些方面去观察岩石?”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观察前,还出示的观察要求,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工具材料,大量的时间进行认识岩石的特征,并随时作好记录,我参与到了整个学生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帮助他们解决碰到的困难,体现了科学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三、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在交流讨论岩石的特征时,引导学生对相互之间实验情况、记录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完善、评价,完善对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认识。并且让学生及时参与评价,及时进行自我反思,以便学会更加细致、准确的进行观察。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仅认识了岩石,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认识事物的方法,经历了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四、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主要采取以下策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一是观察岩石时,通过老师引导使学生有意识地按顺序观察从而发现更多的内容,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二是观察岩石,通过记录,把发现多理化。培养学生思维的合理性和完整性,三是汇报时鼓励和表扬学生描述的现象,培养学生思维流畅性。
五、合理地拓展探究空间
学生对岩石的外在特征进行深入观察后分类,没有**标准。只要学生能说出分类的理由就行,这样学生的主题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只有在**的氛围中探究,思维才是**的。
不足之处:
一、时间安排不够合理
如果把“给岩石分类”的活动放到第二课时,让学生在本节课中有更多的时间去探究岩石的基本特征,这样也许会让学生更有收获。
二、没有及时抓住课堂的闪光点
在让学生观察完岩石的特征,我问学生对于自己刚才观察的那块石头,有什么新的发现?有学生很快举起了手,但是我由于担心后面的活动时间不够,没有给机会让孩子说说自己的新发现,而是匆匆把这一环节过了。课后想想,这是多么遗憾的一件事情,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无形被我打击了,课堂上最闪光的地方没有让我抓住。
《认识常见岩石》说课稿9篇(扩展3)
——《认识常见岩石》说课稿
《认识常见岩石》说课稿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教学活动。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认识常见岩石》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认识常见岩石》说课稿1
过程与方法:
1、会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常见的岩石,并能在观察实验中发现岩石的一些基本特征。
2、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语言、文字、图画等)记录观察结果,能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实验等探索性活动。
科学知识:
1、知道常见岩石在颜色、结构、软硬等方面的不同和遇酸反应中的不同特征;
2、知道岩石的基本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合作探究,认真细致观察的科学习惯;
2、欣赏自然界岩石的美丽,产生喜爱祖国山水的美好情感;
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实验用的岩石标号标本。、放大镜、小刀、烧杯、滴管、稀盐酸、录像或课件、盘子,学生准备:自己采集的各种岩石标本,查阅的有关岩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 视频导入 引出岩石
1、(出示一块岩石)问:这是什么?岩石
2、哪些地方有岩石呢?请同学们看一段岩石的资料,播放录像。
3、指名讲、补充小结:岩石在山上,在水中┈┈知道今天研究什么了吗?板书:岩石
二、研究岩石的特征
1、今天研究的岩石被老师和别的东西放在一起了,你能找出来吗?(盘子里有五块常见岩石、砖、煤、玻璃、水泥块)若找错了则追问:它们是怎么形成的呢?
2、你对这些岩石了解多少呢?
3、它们的颜色怎么样?交流、补充。
过渡:它们的颜色不一样,看来对于岩石的学问还真不少,还想研究岩石的其他问题吗?
4、小组讨论研究岩石的其他问题,边商量边把你们小组研究的方法填写在“我们的记录”这张纸上,桌上提供的材料可以用。
5、交流学法:想研究岩石的什么问题呢?用什么方法研究?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教师相机提出各种方法的注意点,如用锤子应到地面上轻轻敲击岩石,头部稍偏一点;用稀盐酸做实验时应注意安全不要滴在皮肤和衣服上,每块岩石滴一小滴,手碰到盐酸后不要揉眼睛,立即去清洗。
6、学生开始研究岩石,教师亲身介入研究活动。提醒填写研究记录表。
7、研讨交流:
(1)你研究岩石的什么问题?发现了什么?指名**交流。
(2)你是怎么知道的?其他同学进行补充交流。
动态生成的细化问题可能有:A汇报用放大镜观察岩石的颗粒组成时,哪几块是颗粒组成的?其他组发现了吗?其他几块岩石是否也是颗粒组成的?B研究岩石的软硬时,怎么发现它是较硬或较软的?给岩石软硬排排队;C用稀盐酸做实验时,哪两种会冒泡?其他组发现了吗?设计疑问:为什么其他岩石不会冒泡?(问题尽量启发学生提出)
(3)小结:还有别的发现吗?现在你对岩石了解多少呢?我们来开展一个抢答比赛,比比谁的反应快!
三、抢答比赛识别常见的岩石
1、 抢答比赛规则:老师说一个关于岩石的问题,同学们根据自己研究的发现抢答问题,谁抢答成功就可以奖到一本科学小书。问题如下:
A哪一块岩石看起来是花白的!
B哪一块岩石看起来是白色的!
C哪一块岩石比较起来是最软的!
D哪一块岩石是白色且遇盐酸会冒泡的!
E哪一块岩石是青黑色遇盐酸也会剧烈冒泡!
2、 相机总结出每块岩石的名称并小结:这些岩石就是我们研究认识的常见岩石(板书:认识常见)。
四、机动:
找一找生活中用到岩石的地方?说说用这些岩石的道理,能不能用今天研究的方法来把结果告诉我们。
《认识常见岩石》说课稿2
《认识常见的岩石》教学设计
本课是《岩石与矿物》单元的第一课。通过运用多种方法认识一些常见的岩石,能用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岩石进行分类,初步了解岩石的形成,建立岩石的概念;并且初步学会记录和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由此达到《标准》中学生意识到岩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愿意保护岩石等目标。在本课学习前,学生对岩石已有一定了解:他们知道在哪儿可以找到岩石,在家观察过放在水里的岩石,有的从课外科普书籍**解了许多关于岩石的知识,这些都成为本课学习的基础。在本课的学习中,一方面学生将分享他们对岩石已有的知识;另一方面,还将以科学的方法和态度进一步观察岩石,并把自己的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生活,我们需要做的是教学准备和对教学内容的调整:一是淡化科学知识目标,而着重让学生参与观察岩石和给岩石分类等活动;二是不拘泥教材,学生具体认识哪几种岩石、用哪些方法认识,教师应根据当地实际和学生实际充实教材;三是教学遵循开放性原则,整个过程不应局限在一节课进行,课前教师可**学生开展岩石收藏活动、查询资料等活动,课后可**学生展开岩石标本制作活动和岩石手抄报等活动,使科学学习得到更有意义的延伸;四是为学生准备“有结构”的材料,主要有常见的岩石标本(假如学校没有,可以课外**学生采集当地的常见岩石,并指导他们把采集来的岩石**、敲开,露出新断面,做成岩石标本)、放大镜、锤子、水、稀盐酸等材料及有关多**课件。这些材料将为学生的认识过程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以期望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多方位的发展。
过程与方法
●用多种方法仔细观察岩石;
●用简单的语言或图画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能按不同的分类标准给岩石分类。
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岩石的分布,建立岩石的概念;
●能认识花岗岩、大理岩、砂岩等常见的岩石;
●知道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生成过程;
●知道化石和煤层的形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
●从欣赏自然界中的石头美景获得美的体验,从而热爱大自然;
●从了解岩石的生成,意识到万物是在不断变化的,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教学过程设计
一、以多**激趣,诱发学生对岩石的原有认识
1、播放课件,欣赏大自然中由岩石组成的美景。
2、谈话:你还在哪些地方看到过岩石?
3、学生发言。
4、谈话:岩石组成地球的外壳,有些岩石裸露在空气中,更多的岩石被水或泥沙、土壤覆盖。那么,你对岩石了解多少呢?把你对岩石的了解写在活动记录上。
5、学生填写活动记录。
6、**交流学生关于岩石的已有知识。
【评析】自然界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在此教师不失时机地运用**, 把学生带到广阔的大自然让学生产生美好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喜爱祖国河山,热爱家乡的感情。并借此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为本课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辨别岩石,建立岩石的初步概念
1、谈话:大家对岩石了解这么多,那么哪些是岩石,()哪些不是岩石你能分得清吗?
2、师生共同举办“岩石收藏展览会”。
3、学生当“小小岩石鉴定家”,找出哪些是岩石并简单说出理由。
【评析】师生共同举办“岩石收藏展览会”,使丰富的材料呈现在学生面前,此时让他们当“小小岩石鉴定家”,既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又增长了见识,进一步认识岩石的特征,同时也发展了学生课外采集收藏的兴趣,可谓一石三鸟。
三、观察岩石,能说出常见岩石的名称和特征
1、谈话:现在同学们可以借助工具用多种方法仔细观察岩石标本,并把你的观察结果写在活动记录上,比一比谁的发现多。
【说明】在此教师应向学生展示提供的一些观察工具,并着重讲解稀盐酸的使用方法,科学课上强调大胆探索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相当重要的。
2、学生有序地领取所需材料并对岩石进行仔细观察,填写活动记录,教师巡回指导、帮助。
3、交流汇报观察结果。
四、给岩石分类,初步认识岩石的生成方式
1、谈话:现在你能把岩石分一下类吗?你能想出几种办法?
2、给岩石分类,把各种不同的分类方法记录下来。
3、交流岩石的分类方法。
4、谈话:你们想知道地质学家是按什么来给岩石分类的吗?
5、观看多**课件。(介绍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形成过程以及化石、煤层的形成)
6、谈话:现在你能像地质学家那样把你桌上的岩石标本分类吗?
7、学生尝试再次分类。
【评析】让学生先自己给岩石分类,再与同学交流,了解其他同学的分类方法。在此基础上让他们了解地质学家给岩石分类的方法和理由,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发现的价值,知道他们离科学家并不遥远,他们就是小科学家。
五、课外延伸
1、识别自己采集的岩石,制成岩石标本。
2、编写一份岩石广泛用途的手抄报。
教学片断赏析
交流对岩石已有认识的教学片断
师:现在交流一下,你对岩石已经了解了什么?
生:岩石都很漂亮,有的岩石上还有各种美丽的花纹,里面还有十二生肖呢!
生:岩石有各种颜色,还有的岩石是透明的。
生:有的石头拿在手里不透明,放进水里才透明。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
生:有的石头很值钱,像我爸爸上次买了一块鸡血石花了八百多元呢!
生:像钻石、水晶也是岩石,它们的价格就更贵了。
生:石头可以用来造房子、铺路,还可以用来雕塑、刻图章。
生:古代人们用石头做成兵器,还用两块石头一擦,就会有火。
师:你知道得真多!
生:用石头还可以烧饭。
生:我还知道石头有大理石、雨花石、花岗岩、音乐石…….
师:音乐石?老师都不知道,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生:这种石头在非洲,敲击它会发出很多种声音,所以叫音乐石。
生:我知道在**有一种会走动的石头,科学家发现它下面有走动的痕迹,据考证,是自然形成的。
生:我还知道在我国河南有一种麦饭石。有人做过实验,把放在水里能使小鱼的生命延长。
师:你知道的真多,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在《我们爱科学》上看到的。
师:真是个善于学习的好学生!
生:我还知道,一些动物死后经过很长的时间,会变成化石。
师:你看到过化石吗?
生:我没有亲眼看到过,但我看到过图片,知道有恐龙化石、猿人化石、蜻蜓化石、三叶虫化石等,科学家通过化石能知道很多地球上以前的事情。
师:看来你对化石颇有研究,我真希望你也能成为科学家,通过化石来破解地球留给我们的一些难题!
生:我还知道,科学家发现一种石头,里面有地球上没有的元素,因此称它为“天外来客”。
生:你讲的是不是叫陨石?
生:对。
生:我知道,石头在大自然中,经过不断地热胀冷缩,会裂开,最后变成沙子。
师:真了不起,你怎么会知道这种变化的?
生:我在电视上看到的。
生:我知道科学家一般用刀刻、用指甲划等方法了解岩石的硬度;用盐酸滴在岩石上的方法了解岩石的耐腐蚀性。
师:在以后我们对岩石的研究中,也争取向科学家学习,好吗?
……
【片断评析】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带着经验来到课堂的,以人为本的教育应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奥苏伯尔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学生在与同伴兴奋地交流中不断地获取大量信息,教师在此时应该创造**的氛围,不断地鼓励,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在倾听中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从而及时捕捉课堂生成信息调整教学,使教学少一点呆板,多几分灵气。
教学手记
《认识常见岩石》说课稿3
过程与方法:
1、会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常见的岩石,并能在观察实验中发现岩石的一些基本特征。
2、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语言、文字、图画等)记录观察结果,能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实验等探索性活动。
科学知识:
1、知道常见岩石在颜色、结构、软硬等方面的不同和遇酸反应中的不同特征;
2、知道岩石的基本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合作探究,认真细致观察的科学习惯;
2、欣赏自然界岩石的美丽,产生喜爱祖国山水的美好情感;
说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实验用的岩石标号标本。、放大镜、小刀、烧杯、滴管、稀盐酸、录像或课件、盘子,学生准备:自己采集的各种岩石标本,查阅的有关岩石的资料。
说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引出岩石
1、(出示一块岩石)问:这是什么?岩石。
2、哪些地方有岩石呢?请同学们看一段岩石的资料,播放录像。
3、指名讲、补充小结:岩石在山上,在水中┈┈知道今天研究什么了吗?板书:岩石
二、研究岩石的特征
1、今天研究的岩石被老师和别的东西放在一起了,你能找出来吗?(盘子里有五块常见岩石、砖、煤、玻璃、水泥块)若找错了则追问:它们是怎么形成的呢?
2、你对这些岩石了解多少呢?
3、它们的颜色怎么样?交流、补充。
过渡:它们的颜色不一样,看来对于岩石的学问还真不少,还想研究岩石的其他问题吗?
4、小组讨论研究岩石的其他问题,边商量边把你们小组研究的方法填写在“我们的记录”这张纸上,桌上提供的材料可以用。
5、交流学法:想研究岩石的什么问题呢?用什么方法研究?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教师相机提出各种方法的注意点,如用锤子应到地面上轻轻敲击岩石,头部稍偏一点;用稀盐酸做实验时应注意安全不要滴在皮肤和衣服上,每块岩石滴一小滴,手碰到盐酸后不要揉眼睛,立即去清洗。
6、学生开始研究岩石,教师亲身介入研究活动。提醒填写研究记录表。
7、研讨交流:
(1)你研究岩石的什么问题?发现了什么?指名**交流。
(2)你是怎么知道的?其他同学进行补充交流。
动态生成的细化问题可能有:A汇报用放大镜观察岩石的颗粒组成时,哪几块是颗粒组成的?其他组发现了吗?其他几块岩石是否也是颗粒组成的?B研究岩石的软硬时,怎么发现它是较硬或较软的?给岩石软硬排排队;C用稀盐酸做实验时,哪两种会冒泡?其他组发现了吗?设计疑问:为什么其他岩石不会冒泡?(问题尽量启发学生提出)
(3)小结:还有别的发现吗?现在你对岩石了解多少呢?我们来开展一个抢答比赛,比比谁的反应快!
三、抢答比赛识别常见的岩石
1、抢答比赛规则:老师说一个关于岩石的问题,同学们根据自己研究的发现抢答问题,谁抢答成功就可以奖到一本科学小书。问题如下:
A哪一块岩石看起来是花白的!
B哪一块岩石看起来是白色的!
C哪一块岩石比较起来是最软的!
D哪一块岩石是白色且遇盐酸会冒泡的!
E哪一块岩石是青黑色遇盐酸也会剧烈冒泡!
2、相机总结出每块岩石的名称并小结:这些岩石就是我们研究认识的常见岩石(板书:认识常见)。
四、机动:
找一找生活中用到岩石的地方?说说用这些岩石的道理,能不能用今天研究的方法来把结果告诉我们。
《认识常见岩石》说课稿4
《认识岩石》优秀教学反思
一、兴趣,开启探究活动的大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由于年龄的原因,好奇心比较强,他们对待那些新奇的的
东西非常**,一种现象、一个演示、一段故事、一幅挂图都会激发起他们的兴趣、会吸引他们的***,所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我在〈认识岩石〉一课引入时,播放了有关岩石的视频资料,学生看到引人入胜的画面、各种各样的岩石时不断发出惊叹声。采用这种方法从一开始上课就吸引了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研究岩石的兴趣。
二、动手之前先动脑
科学素养的形成、发展、提高,既重视学生的动手,更要重视学生动脑。任何动手活动之前都要动脑,动脑是为了保证动手的顺利进行,也是提高思维能力的途径。因此,在〈认识岩石〉一课探究岩石特征之前,我先让每个小组的同学一起讨论研究岩石的方法,在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他们把想到研究岩石的方法都一一记录在了记录表中。然后我有让每个小组的学生先进行设计探究岩石的方案,然后进行汇报,在汇报的过程中看看哪个小组设计的方案齐全,设计的探究方案更细致,可行性更强,其他的小组有不同意见的及时补充。让学生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利用集体的智慧来解决问题。带着问题有准备有目的地去经历探究,是培养学生正确地进行实验探究的一种有效方法。只有让动手和动脑紧密结合起来,学生才能在动手动脑活动中提高科学素养。
三、记录,巩固探究的结果
科学课的探究活动,我们希望学生能把讨论的结果和观察到的现象如实地描述出来,但是在实际汇报时,学生说得很少,丢三落四,或抓不住重点。这就需要一些方法将看到的结果记录下来便于学生描述和交流。因此我在〈认识岩石〉一课中让学生进行了三次记录:第一次是讨论研究岩石的方法,在小组讨论后把讨论的不同方法记录下来。第二次是设计探究岩石的方案。第三次是探究岩石的特征,把所有的发现都如实的记录下来。通过做记录,既能巩固了讨论、观察的结果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合作能力,以及求变创新能力。
《认识常见岩石》说课稿5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认识常见岩石》教学反思
许多同学在课外都喜欢玩石头,但对于岩石的观察和研究他们只是停留在表面和局部,没有系统全面的`去观察一块岩石,没有进一步深入地去研究岩石中隐藏的奥秘,因此,探究岩石的奥秘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探究天性。
一、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原有知识。
一开课我给学生展示了来本地山区的各种各样的奇石,激起学生对岩石的兴趣。问学生原来对岩石有什么了解?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现了科学知识的学习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学生活动主动建构的。
二、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当我指导学生观察一块岩石的时候**:“你打算从哪些方面去观察岩石?”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观察前,还出示的观察要求,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工具材料,大量的时间进行认识岩石的特征,并随时作好记录,我参与到了整个学生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帮助他们解决碰到的困难,体现了科学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三、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在交流讨论岩石的特征时,引导学生对相互之间实验情况、记录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完善、评价,完善对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认识。并且让学生及时参与评价,及时进行自我反思,以便学会更加细致、准确的进行观察。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仅认识了岩石,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认识事物的方法,经历了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四、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主要采取以下策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一是观察岩石时,通过老师引导使学生有意识地按顺序观察从而发现更多的内容,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二是观察岩石,通过记录,把发现多理化。培养学生思维的合理性和完整性,三是汇报时鼓励和表扬学生描述的现象,培养学生思维流畅性。
五、合理地拓展探究空间
学生对岩石的外在特征进行深入观察后分类,没有**标准。只要学生能说出分类的理由就行,这样学生的主题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只有在**的氛围中探究,思维才是**的。
不足之处:
一、时间安排不够合理
如果把“给岩石分类”的活动放到第二课时,让学生在本节课中有更多的时间去探究岩石的基本特征,这样也许会让学生更有收获。
二、没有及时抓住课堂的闪光点
在让学生观察完岩石的特征,我问学生对于自己刚才观察的那块石头,有什么新的发现?有学生很快举起了手,但是我由于担心后面的活动时间不够,没有给机会让孩子说说自己的新发现,而是匆匆把这一环节过了。课后想想,这是多么遗憾的一件事情,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无形被我打击了,课堂上最闪光的地方没有让我抓住。
《认识常见岩石》说课稿6
说教材
(一)教材体系本课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与《岩石和矿物》、《认识矿物的性质》、《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共同组成“岩石与矿物”单元,本单元属于“地球与宇宙”部分的内容,是小学科学教材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同时也为后续学习“地球运动和地表变化”作好铺垫。
(二)教学内容本课教材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岩石组成地球的外壳,覆盖在地球表面通过图片导入,提出问题“对于岩石,你了解多少”?为后面学习岩石的特征,岩石的种类建立联系,作好铺垫;
第二部分:引导学生仔细研究各种岩石,多角度了解岩石的特征,并对岩石进行分类;
第三部分:初步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形成过程。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岩石可以说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岩石是一种大家经常能见到的东西,说陌生是因为这些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于学生来学,还处于表面的认知状态,只是一些零碎、杂乱、单一的片断,对于岩石的特性,还没有形成比较清晰、科学的认识。
(四)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会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常见的岩石,并能在观察实验中发现岩石的一些特性;
2、能够用相关的分类标准(如颜色、形状、软硬等)对岩石分类;
3、能查阅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形成的有关资料;
4、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观察结果,能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实验等探索性活动。
科学知识
1、知道常见岩石在颜色、结构、软硬等方面的不同和遇酸反应中的不同特征;
2、认识岩石有三种类型: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初步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形成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自然界岩石的美丽,产生喜爱祖国山水的美好情感;
2、意识到岩石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各种岩石。
教师准备:
1、分组观察用岩石村本;
2、工具:放大镜、小刀、锤子、滴管、稀盐酸;
3、课件说教法。
学法:本课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我采用看图——赏石头——设质疑——引导**题通过学生的观察,了解岩石分布——接触自己搜集的实物赏识自然美→产生质疑。
第二部分:采用设计研究方案——选择实验方法——**分工——分组操作——观察讨论——**交流——比较分类。
第三部分:采用与信息技术课相结合,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查阅资料。
《认识常见岩石》说课稿7
《认识岩石》教案及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
1、指导学生了解采集岩石的方法,知道采集的地点。
2、指导学生掌握认识岩石特征的方法。
3、指导学生了解岩石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鉴别事物的能力以及动手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老师提供岩石图片和实物,学生自行搜集有关岩石变化的资料,使学生经历寻找岩石变化痕迹的探索过程,并在活动中了解冷热、风雨、植物等对岩石变化的作用。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假设——验证”的科学研究过程,能够根据现象,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珍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设计实验方案,能够根据现象初步认识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大自然中有许多神秘、稀奇的事物。今天老师要邀请同学们一起到大自然中走一走,看一看。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好,我们出发吧!(课件展示风化岩石:钟乳石、蘑菇石、鹅卵石、黄山奇石等岩石)同学们欣赏了这么多的美景,想跟老师说什么呀?(欣赏并说出有什么想法。)
二、猜想与假设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可真了不得,雕琢出这么多千姿百态的岩石,那么,它们的模样一直是这样的吗?(猜测岩石会不会改变模样。)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科学来研究“岩石会改变模样吗?”(板书: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1、猜测使岩石变化的因素。
2、教师随机分类板书:冷热、水、风、地表运动……
三、制定方案
1、同学们刚才欣赏许多形态各异的岩石,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再过一千年、一万年后,它们还会改变吗?
2、(板书:会)会是什么力量使岩石改变模样的呢?
四、实施探究
1、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使岩石变化的因素,你们能用科学的方法来验证你们的说法吗?那么我们就来研究同学们说的其中两个因素。冷热作用和水的作用使岩石发生变化的研究。其它的因素,同学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设计模拟实验验证其它因素对岩石的改变。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你们将研究那一个问题?是研究冷热作用的,还是研究水的作用的、或者是两个都想研究。选择好之后,再讨论你们将设计怎样的科学方法验证?(两个模拟实验同时进行)
2、学生汇报实验方法。
3、其他学生修正实验方法。
4、同学们的设计方案真好,老师根据同学们的方案再给你们一些小提示。看看有哪些细节是同学们没有注意到的。(出示提示)
5、老师给你们已经准备了一些器材和实验纪录表,请各小组根据你们设计的方案,每组派两位同学来领取。器材领到后,就请同学们开始动手研究吧!(生研究,师指导。)
6、学生汇报实验发现。
7、听了同学们的汇报,老师觉得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真棒!同时通过同学们的实验研究,的确说明冷热作用和水的作用能使岩石变化。除了这些,老师还要告诉同学们,植物的根和大气也会使岩石改变模样。(展示:长着植物的岩石图片,师简析。)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掌握鉴别岩石的方法,了解几种常见岩石的特征。
教学难点:给岩石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1、教师:岩石标本、实验表格、小刀、放大镜。
2、学生:采集各种岩石标本并洗干净,记好采集地点,搜集有关岩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放岩石录像。
师:关于石头,你都知道些什么?
二、猜想假设
生:展示自己带来的石头。
师:(小结)这些石头我们都称之为岩石,它组成了地球外壳。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岩石。
三:制定方案:
研究各种岩石的特征。
师:关于岩石你们想了解什么?
生:**回答。
师:归纳学生**,确定今天研究的问题:岩石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研究方法。
生:回答。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要研究的问题。
生:分组研究桌上的各种岩石,并填写实验记录表。(教师要进行了解,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的需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帮助。)
师:引导学生对相互之间实验情况、记录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完善、评价。完善对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认识。
师:介绍新的认识岩石特征的方法:用化学药品认识——盐酸认识岩石的特征。(化学药品先集中放,学生使用时,再由教师发给每个小组。)
师:介绍盐酸,强调盐酸是化学药品,有很强的腐蚀性,注意安全。介绍实验方法:利用滴管,在岩石上滴1-2滴,然后观察现象。
生:分组实验。(教师要进行巡视,注意学生的使用盐酸的情况。)
生:汇报实验情况。填写记录表格。
四、实施方案:
认识岩石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岩石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用途?
师:播放录像资料。
生:说一说。
五、展示交流
动手玩一玩
师:展示几种不同的岩石标本盒
生:看书:了解标本盒的制作方法。玩一玩
师:布置课后采集岩石,自制标本盒的作业。
六、拓展创新
师:归纳总结。(注意既总结本课的知识点――岩石的特征,又总结研究岩石的观察方法――利用感官、工具及其它物质如化学药品,三方面的结合才全面了解一个物体特征。)
师:大家感觉我们这节课上得怎样,在刚才的研究中你还发现了什么问题?对于刚才提的问题,你们自己能研究哪些?可以怎样研究活动?
师生互评,提出课后自己想研究的问题及一些研究想法。
教学反思:
1、让学生积极对周围的事物进行探究,体验动手的乐趣。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探索自然事物的兴趣。
★
★
★
★
★
★
★
★
★
★
《《认识几种常见岩石》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认识几种常见岩石》教学反思(精选12篇)】相关文章:
20xx-10-02
20xx-04-30
20xx-08-12
20xx-05-07
20xx-09-17
20xx-09-18
20xx-09-21
20xx-09-22
20xx-09-06
20xx-09-08
《认识常见岩石》说课稿8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岩石组成地球的外壳,覆盖在地球表面通过图片导入,提出问题“对于岩石,你了解多少”?为后面学习岩石的特征,岩石的种类建立联系,作好铺垫;第二部分:引导学生仔细研究各种岩石,多角度了解岩石的特征,并对岩石进行分类;第三部分:初步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形成过程。本单元属于“地球与宇宙”部分的内容,是小学科学教材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同时也为后续学习“地球运动和地表变化”作好铺垫。
二、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目标:
1.会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常见的岩石,并能在观察实验中发现岩石的一些特性;
2.能够用相关的分类标准(如颜色、形状、软硬等)对岩石分类;
3.能查阅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形成的有关资料;
4.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观察结果,能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实验等探索性活动。
(二)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常见岩石在颜色、结构、软硬等方面的不同和遇酸反应中的不同特征;
2.认识岩石有三种类型: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初步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形成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欣赏自然界岩石的美丽,产生喜爱祖国山水的美好情感;
2.意识到岩石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通过对岩石的收集、观察、分类形式的研究,认识岩石的特征。
(二)难点:鉴别身边的岩石。
四、教学法
(一)教法:多**教学法、合作探究法、案例教学法;
(二)学法:主动学习法、合作谈论法、协作学习法。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谈话引入。
老师看到你们带来了许多岩石,说说你们是从哪里找到的?
2.教师课件出示梵净山风光图,导入岩石的分布,让学生欣赏自然界美丽的岩石。
3.讲述:岩石组成地球的外壳,有些岩石裸露在空气中,更多的岩石被水或泥沙、土壤覆盖。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常见的岩石。(板书课题)
(二)识别岩石
1.介绍岩石的用途。
谈话:岩石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你们知道哪些呢?(学生汇报、交流)出示岩石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的图片,教师进行小结。
2.辨别岩石与非岩石。(教师课件出示)
**:岩石不但分布非常广泛,而且它们的样子也是各种各样的。今天老师就来考考你们,请你们识别它们(老师指着六种物体),并说明理由。
师:它们都是岩石吗? (学生讨论辨别)
教师小结:岩石一定是天然形成的,像砂岩、砾岩;而不是人为加工后的混合物,像烧制的方砖、水泥块、玻璃块;岩石也不是地质变化后的矿产,像煤。
(三)观察岩石,认识主要特征。
1.介绍岩石。
师:每个小组都带来了一些岩石,谁来说说自己小组的岩石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你们还想研究岩石的哪些方面的问题?
小组同学讨论:准备研究岩石的哪些问题,需要选择什么工具,使用什么方法。小组内要发挥好团结协作精神,认真完成观察任务。
根据学生的描述,了解学生的关注点,初步确定指导的方向。
(让学生初步观察、描述岩石的一般特征。)
2.谈话:盐酸是具有很强腐蚀性的化学药品,同学们实验时要特别小心,注意安全。操作时先用滴管吸少量盐酸,再滴2~3滴在岩石上,立即观察现象。千万不要把盐酸滴在手上或衣服上。实验时不要忘记把你们所有的发现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上。
大约4分钟后,材料员整理观察工具和岩石,小组内的同学可以交流自己的观察发现。
3.岩石观察描述。
师:谁先来说说自己的观察发现!学生汇报岩石观察发现。
要求同组学生对他的观察方法和观察结果进行补充或质疑。
(四)给岩石分类
1.同学们已经对这些岩石进行了研究,大家能不能按自己的方法对这些岩石进行分类呢?
2.学生分类
3.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充分把自己的想法描述出来
4.刚才这是同学们按照自己的标准给岩石进行了分类,有谁知道科学家对岩石是怎样分类的吗?
5.出示课件: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科学家根据岩石的生成方式把它们分为三大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大家是不是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知识呢?这些岩石又有什么用呢?
(五)课外活动:
1.完成模拟变质岩的形成实验。
2.拓展、查阅资料,指导学生寻找到自己想要查阅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把岩石作成岩石标本或编写一张科学小报。
教师要能够通过展示各种各样岩石的方式,激起学生对岩石的兴趣,让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仅认识了岩石,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
《认识常见岩石》说课稿9
课程分析:
本课是《岩石与矿物》单元的第一课。通过运用多种方法认识一些常见的岩石,能用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岩石进行分类,初步了解岩石的形成,建立岩石的概念;并且初步学会记录和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由此达到《标准》中学生意识到岩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愿意保护岩石等目标。在本课学习前,学生对岩石已有一定了解:他们知道在哪儿可以找到岩石,在家观察过放在水里的岩石,有的从课外科普书籍**解了许多关于岩石的知识,这些都成为本课学习的基础。在本课的学习中,一方面学生将分享他们对岩石已有的知识;另一方面,还将以科学的方法和态度进一步观察岩石,并把自己的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生活,我们需要做的是教学准备和对教学内容的调整:
一是淡化科学知识目标,而着重让学生参与观察岩石和给岩石分类等活动;
二是不拘泥教材,学生具体认识哪几种岩石、用哪些方法认识,教师应根据当地实际和学生实际充实教材;
三是教学遵循开放性原则,整个过程不应局限在一节课进行,课前教师可**学生开展岩石收藏活动、查询资料等活动,课后可**学生展开岩石标本制作活动和岩石手抄报等活动,使科学学习得到更有意义的延伸;
四是为学生准备“有结构”的材料,主要有常见的岩石标本(假如学校没有,可以课外**学生采集当地的常见岩石,并指导他们把采集来的岩石**、敲开,露出新断面,做成岩石标本)、放大镜、锤子、水、稀盐酸等材料及有关多**课件。
这些材料将为学生的认识过程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以期望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多方位的发展。
过程与方法:
1、用多种方法仔细观察岩石;
2、用简单的语言或图画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3、能按不同的分类标准给岩石分类。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岩石的分布,建立岩石的概念;
2、能认识花岗岩、大理岩、砂岩等常见的岩石;
3、知道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生成过程;
4、知道化石和煤层的形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
2、从欣赏自然界中的石头美景获得美的体验,从而热爱大自然;
3、从了解岩石的生成,意识到万物是在不断变化的,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教学过程设计:
一、以多**激趣,诱发学生对岩石的原有认识
1、播放课件,欣赏大自然中由岩石组成的美景。
2、谈话:你还在哪些地方看到过岩石?
3、学生发言。
4、谈话:岩石组成地球的外壳,有些岩石裸露在空气中,更多的岩石被水或泥沙、土壤覆盖。那么,你对岩石了解多少呢?把你对岩石的了解写在活动记录上。
5、学生填写活动记录。
6、**交流学生关于岩石的已有知识。
【评析】自然界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在此教师不失时机地运用**, 把学生带到广阔的大自然让学生产生美好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喜爱祖国河山,热爱家乡的感情。并借此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为本课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辨别岩石,建立岩石的初步概念
1、谈话:大家对岩石了解这么多,那么哪些是岩石,哪些不是岩石你能分得清吗?
2、师生共同举办“岩石收藏展览会”。
3、学生当“小小岩石鉴定家”,找出哪些是岩石并简单说出理由。
【评析】师生共同举办“岩石收藏展览会”,使丰富的材料呈现在学生面前,此时让他们当“小小岩石鉴定家”,既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又增长了见识,进一步认识岩石的特征,同时也发展了学生课外采集收藏的兴趣,可谓一石三鸟。
三、观察岩石,能说出常见岩石的名称和特征
1、谈话:现在同学们可以借助工具用多种方法仔细观察岩石标本,并把你的观察结果写在活动记录上,比一比谁的发现多。
【说明】在此教师应向学生展示提供的一些观察工具,并着重讲解稀盐酸的使用方法,科学课上强调大胆探索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相当重要的。
2、学生有序地领取所需材料并对岩石进行仔细观察,填写活动记录,教师巡回指导、帮助。
3、交流汇报观察结果。
四、给岩石分类,初步认识岩石的生成方式
1、谈话:现在你能把岩石分一下类吗?你能想出几种办法?
2、给岩石分类,把各种不同的分类方法记录下来。
3、交流岩石的分类方法。
4、谈话:你们想知道地质学家是按什么来给岩石分类的吗?
5、观看多**课件。(介绍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形成过程以及化石、煤层的形成)
6、谈话:现在你能像地质学家那样把你桌上的岩石标本分类吗?
7、学生尝试再次分类。
【评析】让学生先自己给岩石分类,再与同学交流,了解其他同学的分类方法。在此基础上让他们了解地质学家给岩石分类的方法和理由,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发现的价值,知道他们离科学家并不遥远,他们就是小科学家。
五、课外延伸
1、识别自己采集的岩石,制成岩石标本。
2、编写一份岩石广泛用途的手抄报。
教学片断赏析
交流对岩石已有认识的教学片断
师:现在交流一下,你对岩石已经了解了什么?
生:岩石都很漂亮,有的岩石上还有各种美丽的花纹,里面还有十二生肖呢!
生:岩石有各种颜色,还有的岩石是透明的。
生:有的石头拿在手里不透明,放进水里才透明。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
生:有的石头很值钱,像我爸爸上次买了一块鸡血石花了八百多元呢!
生:像钻石、水晶也是岩石,它们的价格就更贵了。
生:石头可以用来造房子、铺路,还可以用来雕塑、刻图章。
生:古代人们用石头做成兵器,还用两块石头一擦,就会有火。
师:你知道得真多!
生:用石头还可以烧饭。
生:我还知道石头有大理石、雨花石、花岗岩、音乐石……。
师:音乐石?老师都不知道,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生:这种石头在非洲,敲击它会发出很多种声音,所以叫音乐石。
生:我知道在**有一种会走动的石头,科学家发现它下面有走动的痕迹,据考证,是自然形成的。
生:我还知道在我国河南有一种麦饭石。有人做过实验,把放在水里能使小鱼的生命延长。
师:你知道的真多,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在《我们爱科学》上看到的。
师:真是个善于学习的好学生!
生:我还知道,一些动物死后经过很长的时间,会变成化石。
师:你看到过化石吗?
生:我没有亲眼看到过,但我看到过图片,知道有恐龙化石、猿人化石、蜻蜓化石、三叶虫化石等,科学家通过化石能知道很多地球上以前的事情。
师:看来你对化石颇有研究,我真希望你也能成为科学家,通过化石来破解地球留给我们的一些难题!
生:我还知道,科学家发现一种石头,里面有地球上没有的元素,因此称它为“天外来客”。
生:你讲的是不是叫陨石?
生:对。
生:我知道,石头在大自然中,经过不断地热胀冷缩,会裂开,最后变成沙子。
师:真了不起,你怎么会知道这种变化的?
生:我在电视上看到的。
生:我知道科学家一般用刀刻、用指甲划等方法了解岩石的硬度;用盐酸滴在岩石上的方法了解岩石的耐腐蚀性。
师:在以后我们对岩石的研究中,也争取向科学家学习,好吗?
【片断评析】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带着经验来到课堂的,以人为本的教育应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奥苏伯尔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学生在与同伴兴奋地交流中不断地获取大量信息,教师在此时应该创造**的氛围,不断地鼓励,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在倾听中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从而及时捕捉课堂生成信息调整教学,使教学少一点呆板,多几分灵气。
教学手记
科学教学应是一个开放的教学过程。这开放性在这节课上首先体现时间的开放性,科学课堂不应以一堂课的铃声为起点和终点。鉴于以往课前**每位学生采集岩石活动的效果较差,这次改为岩石的收藏活动则要容易实施得多。学生大多都带来了一定数量的岩石,当然还有些非岩石,这使得课上别开生面“岩石收藏展览会”以及“岩石鉴定活动”得以顺利实施。其次还体现在科学学习的空间的开放上,在科学学习中教师不应把学生束缚在课堂内,“我们不能把所有孩子带到整个世界中去,但我们可以把整个世界搬进教室。”我们让学生用语言把以往对岩石的认识带进课堂,让学生把各种场合搜集的石头带进课堂,用多**把大千世界的美石、奇石及岩石的形成带进课堂……学生通过丰富的感性材料亲近自然、欣赏自然,从而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初步形**与自然**相处的意识。
《认识常见岩石》说课稿9篇(扩展4)
——《认识岩石》教案
《认识岩石》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认识岩石》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认识岩石》教案1
一、目的要求
1.指导学生掌握鉴别岩石的简单方法,了解几种常见岩石的特征。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比较能力。
二、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 较标准的花岗岩、砂岩、页岩、石灰岩、大理岩标本,每组各一块,供分组观察用。 2. 放大镜、小刀、铜钥匙、稀释的盐酸及滴管,每组一个。 3.花岗岩、砂岩、页岩、石灰岩、大理岩的图片或投影片。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谈话:低年级我们玩过石头,大家一定都很感兴趣,今天,我们再来研究几种石头,找一找这些石头的特征。(板书课题)
学习新课
谈话:岩石的种类很多,老师今天为大家准备了五种岩石,放在你们的桌上,我们要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找一找这些岩石的特征。(请学生观察一下放在桌上、标有号码的五种岩石。)
1.指导学生观察五种岩石的特征
(1)观察岩石的颜色 谈话:岩石的外表颜色很不同,有白、灰、黄、黑等单色的,也有几种颜色混合在一起的,还有带花纹的,你仔细看一看桌上的五种岩石,是什么颜色的,把观察的结果记录在课文的观察记录表中。 学生观察后,可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以取得小组的一致意见。
(2)观察岩石的结构特点 讲解:岩石的结构是指岩石是一层层的,还是一粒粒的;是粗粒的,还是细粒的;是由同种颗粒构成的,还是由几种不同的颗粒构成的。观察时可用放大镜仔细看一看,把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学生观察记录。
(3)观察岩石的硬度 讲解:各种岩石的软硬程度不同,我们这里把岩石硬度分成很硬、较硬、较软三级,用小刀刻不动的岩石是很硬;用小刀刻得动,用铜钥匙刻不动的是较硬;用铜钥匙刻得动的是较软。 学生用小刀、铜钥匙分别刻划岩石,并做记录。
(4)观察岩石遇酸的反应 谈话:岩石遇酸是否会发生反应,有什么现象发生,请你试一试。 学生实验,并做记录。 (在使用盐酸鉴定岩石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有些学生可能不熟悉“盐酸”这个名词,应该告诉学生这是一种化学药品:②告诉学生盐酸有腐蚀性,不要弄在手上或衣服上,往岩石上滴盐酸时一定要用滴管,每块岩石上只滴2——3滴;③在分组实验时,为了安全,每组发的盐酸量不要多并且要稀释。)
(5)观察岩石的其他特征 谈话:除了上面的几个特征,你们再观察一下,岩石还有什么其他特征。 (为了使学生真正认识一些岩石,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研究。教学中,不必局限于课文中的几种研究方法,只根据这几种方法研究的结果,并不足以概括出所有岩石的最明显的特征。因此,应该鼓励学生在这几种方法的启发下,从其他方面再找一些岩石的特征。)
(6)全班讨论,互相交流 (在观察完岩石特征以后,教师应**学生进行讨论,可以小组为单位,选**汇报观察结果,对于不一致的意见,可以讨论或重复进行观察、实验。 应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因为岩石特征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可能只发现其中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通过交流,就可以把握得更准确,更全面。)
2.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提供的五种典型岩石特征
(这部分教学内容,如果课堂时间允许,应让每个学生仔细阅读,如时间较紧,可请几个同学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 教师应明确,课文给出的这些岩石特征并不全面,所列的是岩石特点中最明显、学生最易把握的,目的是让学生把这些特征与前面自己的研究进行比较,为下一步鉴别、定名岩石做依据。)
3.指导学生给岩石定名
谈话:我们观察研究了五种岩石,得到了一些有关这些岩石的特征,我们又阅读了上面这些标准岩石特征,现在请你把你记录表中的岩石特征与标准岩石特征进行比较,说一说1、2、3、4、5号岩石,分别是什么岩石。 学生比较,在小组中进行讨论。 汇报定名结果,教师总结。 让学生把正确的定名填写在书中空格处:1号是花岗岩,2号是砂岩,3号是页岩,4号是石灰岩,5号是大理岩。 对于某种岩石的特征,不同的学生可能有不同的形容方法,他们用的词可能互不相同,与课文中写的很可能不一样,但只要是符合那种岩石的基本特征,并能达到区分岩石的目的,就应该给予肯定。学生在对照标准岩石的特征定名时,可能定的并不准确,这没关系,最后教师还可以把正确的名字告诉学生,重要的是使学生了解鉴定的方法。通过定名,可以对学生概括的某种岩石的特征是否正确加以检验。3.布置作业 课后到野外石山、河滩或建筑工地采集一些岩石标本。
四、课后小记
《认识岩石》教案2
过程与方法:
1、会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常见的岩石,并能在观察实验中发现岩石的一些基本特征。
2、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语言、文字、图画等)记录观察结果,能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实验等探索性活动。
科学知识:
1、知道常见岩石在颜色、结构、软硬等方面的不同和遇酸反应中的不同特征;
2、知道岩石的基本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合作探究,认真细致观察的科学习惯;
2、欣赏自然界岩石的美丽,产生喜爱祖国山水的美好情感;
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实验用的岩石标号标本。、放大镜、小刀、烧杯、滴管、稀盐酸、录像或课件、盘子,学生准备:自己采集的各种岩石标本,查阅的有关岩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 视频导入 引出岩石
1、(出示一块岩石)问:这是什么?岩石
2、哪些地方有岩石呢?请同学们看一段岩石的资料,播放录像。
3、指名讲、补充小结:岩石在山上,在水中┈┈知道今天研究什么了吗?板书:岩石
二、研究岩石的特征
1、今天研究的岩石被老师和别的东西放在一起了,你能找出来吗?(盘子里有五块常见岩石、砖、煤、玻璃、水泥块)若找错了则追问:它们是怎么形成的呢?
2、你对这些岩石了解多少呢?
3、它们的颜色怎么样?交流、补充。
过渡:它们的颜色不一样,看来对于岩石的学问还真不少,还想研究岩石的其他问题吗?
4、小组讨论研究岩石的其他问题,边商量边把你们小组研究的方法填写在“我们的记录”这张纸上,桌上提供的材料可以用。
5、交流学法:想研究岩石的什么问题呢?用什么方法研究?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教师相机提出各种方法的注意点,如用锤子应到地面上轻轻敲击岩石,头部稍偏一点;用稀盐酸做实验时应注意安全不要滴在皮肤和衣服上,每块岩石滴一小滴,手碰到盐酸后不要揉眼睛,立即去清洗。
6、学生开始研究岩石,教师亲身介入研究活动。提醒填写研究记录表。。
7、研讨交流:
(1)你研究岩石的什么问题?发现了什么?指名**交流。
(2)你是怎么知道的?其他同学进行补充交流。
动态生成的细化问题可能有:A汇报用放大镜观察岩石的颗粒组成时,哪几块是颗粒组成的?其他组发现了吗?其他几块岩石是否也是颗粒组成的?B研究岩石的软硬时,怎么发现它是较硬或较软的?给岩石软硬排排队;C用稀盐酸做实验时,哪两种会冒泡?其他组发现了吗?设计疑问:为什么其他岩石不会冒泡?(问题尽量启发学生提出)
(3)小结:还有别的发现吗?现在你对岩石了解多少呢?我们来开展一个抢答比赛,比比谁的反应快!
三、抢答比赛识别常见的岩石
1、 抢答比赛规则:老师说一个关于岩石的问题,同学们根据自己研究的发现抢答问题,谁抢答成功就可以奖到一本科学小书。问题如下:A哪一块岩石看起来是花白的!B哪一块岩石看起来是白色的!C哪一块岩石比较起来是最软的!D哪一块岩石是白色且遇盐酸会冒泡的!E哪一块岩石是青黑色遇盐酸也会剧烈冒泡!
2、 相机总结出每块岩石的名称并小结:这些岩石就是我们研究认识的常见岩石(板书:认识常见)。
四、机动:
找一找生活中用到岩石的.地方?说说用这些岩石的道理,能不能用今天研究的方法来把结果告诉我们。
《认识岩石》教案3
课程分析:
本课是《岩石与矿物》单元的第一课。通过运用多种方法认识一些常见的岩石,能用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岩石进行分类,初步了解岩石的形成,建立岩石的概念;并且初步学会记录和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由此达到《标准》中学生意识到岩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愿意保护岩石等目标。在本课学习前,学生对岩石已有一定了解:他们知道在哪儿可以找到岩石,在家观察过放在水里的岩石,有的从课外科普书籍**解了许多关于岩石的知识,这些都成为本课学习的基础。在本课的学习中,一方面学生将分享他们对岩石已有的知识;另一方面,还将以科学的方法和态度进一步观察岩石,并把自己的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生活,我们需要做的是教学准备和对教学内容的调整:一是淡化科学知识目标,而着重让学生参与观察岩石和给岩石分类等活动;二是不拘泥教材,学生具体认识哪几种岩石、用哪些方法认识,教师应根据当地实际和学生实际充实教材;三是教学遵循开放性原则,整个过程不应局限在一节课进行,课前教师可**学生开展岩石收藏活动、查询资料等活动,课后可**学生展开岩石标本制作活动和岩石手抄报等活动,使科学学习得到更有意义的延伸;四是为学生准备“有结构”的材料,主要有常见的岩石标本(假如学校没有,可以课外**学生采集当地的常见岩石,并指导他们把采集来的岩石**、敲开,露出新断面,做成岩石标本)、放大镜、锤子、水、稀盐酸等材料及有关多**课件。这些材料将为学生的认识过程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以期望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多方位的发展。
过程与方法:
●用多种方法仔细观察岩石;
●用简单的语言或图画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能按不同的分类标准给岩石分类。
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岩石的分布,建立岩石的概念;
●能认识花岗岩、大理岩、砂岩等常见的岩石;
●知道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生成过程;
●知道化石和煤层的形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
●从欣赏自然界中的石头美景获得美的体验,从而热爱大自然;
●从了解岩石的生成,意识到万物是在不断变化的,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教学过程设计:
一、以多**激趣,诱发学生对岩石的原有认识
1、播放课件,欣赏大自然中由岩石组成的美景。
2、谈话:你还在哪些地方看到过岩石?
3、学生发言。
4、谈话:岩石组成地球的外壳,有些岩石裸露在空气中,更多的岩石被水或泥沙、土壤覆盖。那么,你对岩石了解多少呢?把你对岩石的了解写在活动记录上。
5、学生填写活动记录。
6、**交流学生关于岩石的已有知识。
【评析】自然界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在此教师不失时机地运用**, 把学生带到广阔的大自然让学生产生美好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喜爱祖国河山,热爱家乡的感情。并借此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为本课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辨别岩石,建立岩石的初步概念
1、谈话:大家对岩石了解这么多,那么哪些是岩石,哪些不是岩石你能分得清吗?
2、师生共同举办“岩石收藏展览会”。
3、学生当“小小岩石鉴定家”,找出哪些是岩石并简单说出理由。
【评析】师生共同举办“岩石收藏展览会”,使丰富的材料呈现在学生面前,此时让他们当“小小岩石鉴定家”,既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又增长了见识,进一步认识岩石的特征,同时也发展了学生课外采集收藏的兴趣,可谓一石三鸟。
三、观察岩石,能说出常见岩石的名称和特征
1、谈话:现在同学们可以借助工具用多种方法仔细观察岩石标本,并把你的观察结果写在活动记录上,比一比谁的发现多。
【说明】在此教师应向学生展示提供的一些观察工具,并着重讲解稀盐酸的使用方法,科学课上强调大胆探索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相当重要的。
2、学生有序地领取所需材料并对岩石进行仔细观察,填写活动记录,教师巡回指导、帮助。
3、交流汇报观察结果。
四、给岩石分类,初步认识岩石的生成方式
1、谈话:现在你能把岩石分一下类吗?你能想出几种办法?
2、给岩石分类,把各种不同的分类方法记录下来。
3、交流岩石的分类方法。
4、谈话:你们想知道地质学家是按什么来给岩石分类的吗?
5、观看多**课件。(介绍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形成过程以及化石、煤层的形成)
6、谈话:现在你能像地质学家那样把你桌上的岩石标本分类吗?
7、学生尝试再次分类。
【评析】让学生先自己给岩石分类,再与同学交流,了解其他同学的分类方法。在此基础上让他们了解地质学家给岩石分类的方法和理由,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发现的价值,知道他们离科学家并不遥远,他们就是小科学家。
五、课外延伸
1、识别自己采集的岩石,制成岩石标本。
2、编写一份岩石广泛用途的手抄报。
教学片断赏析
交流对岩石已有认识的教学片断
师:现在交流一下,你对岩石已经了解了什么?
生:岩石都很漂亮,有的岩石上还有各种美丽的花纹,里面还有十二生肖呢!
生:岩石有各种颜色,还有的岩石是透明的。
生:有的石头拿在手里不透明,放进水里才透明。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
生:有的石头很值钱,像我爸爸上次买了一块鸡血石花了八百多元呢!
生:像钻石、水晶也是岩石,它们的价格就更贵了。
生:石头可以用来造房子、铺路,还可以用来雕塑、刻图章。
生:古代人们用石头做成兵器,还用两块石头一擦,就会有火。
师:你知道得真多!
生:用石头还可以烧饭。
生:我还知道石头有大理石、雨花石、花岗岩、音乐石…….
师:音乐石?老师都不知道,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生:这种石头在非洲,敲击它会发出很多种声音,所以叫音乐石。
生:我知道在**有一种会走动的石头,科学家发现它下面有走动的痕迹,据考证,是自然形成的。
生:我还知道在我国河南有一种麦饭石。有人做过实验,把放在水里能使小鱼的生命延长。
师:你知道的真多,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在《我们爱科学》上看到的。
师:真是个善于学习的好学生!
生:我还知道,一些动物死后经过很长的时间,会变成化石。
师:你看到过化石吗?
生:我没有亲眼看到过,但我看到过图片,知道有恐龙化石、猿人化石、蜻蜓化石、三叶虫化石等,科学家通过化石能知道很多地球上以前的事情。
师:看来你对化石颇有研究,我真希望你也能成为科学家,通过化石来破解地球留给我们的一些难题!
生:我还知道,科学家发现一种石头,里面有地球上没有的元素,因此称它为“天外来客”。
生:你讲的是不是叫陨石?
生:对。
生:我知道,石头在大自然中,经过不断地热胀冷缩,会裂开,最后变成沙子。
师:真了不起,你怎么会知道这种变化的?
生:我在电视上看到的。
生:我知道科学家一般用刀刻、用指甲划等方法了解岩石的硬度;用盐酸滴在岩石上的方法了解岩石的耐腐蚀性。
师:在以后我们对岩石的研究中,也争取向科学家学习,好吗?
……
【片断评析】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带着经验来到课堂的,以人为本的教育应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奥苏伯尔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学生在与同伴兴奋地交流中不断地获取大量信息,教师在此时应该创造**的氛围,不断地鼓励,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在倾听中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从而及时捕捉课堂生成信息调整教学,使教学少一点呆板,多几分灵气。
教学手记
科学教学应是一个开放的教学过程。这开放性在这节课上首先体现时间的开放性,科学课堂不应以一堂课的铃声为起点和终点。鉴于以往课前**每位学生采集岩石活动的效果较差,这次改为岩石的收藏活动则要容易实施得多。学生大多都带来了一定数量的岩石,当然还有些非岩石,这使得课上别开生面“岩石收藏展览会”以及“岩石鉴定活动”得以顺利实施。其次还体现在科学学习的空间的开放上,在科学学习中教师不应把学生束缚在课堂内,“我们不能把所有孩子带到整个世界中去,但我们可以把整个世界搬进教室。”我们让学生用语言把以往对岩石的认识带进课堂,让学生把各种场合搜集的石头带进课堂,用多**把大千世界的美石、奇石及岩石的形成带进课堂……学生通过丰富的感性材料亲近自然、欣赏自然,从而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初步形**与自然**相处的意识。
《认识岩石》教案4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
1、指导学生了解采集岩石的方法,知道采集的地点。
2、指导学生掌握认识岩石特征的方法。
3、指导学生了解岩石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鉴别事物的能力以及动手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老师提供岩石图片和实物,学生自行搜集有关岩石变化的资料,使学生经历寻找岩石变化痕迹的探索过程,并在活动中了解冷热、风雨、植物等对岩石变化的作用。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假设——验证”的科学研究过程,能够根据现象,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珍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设计实验方案,能够根据现象初步认识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大自然中有许多神秘、稀奇的事物。今天老师要邀请同学们一起到大自然中走一走,看一看。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好,我们出发吧!(课件展示风化岩石:钟乳石、蘑菇石、鹅卵石、黄山奇石等岩石)同学们欣赏了这么多的美景,想跟老师说什么呀?(欣赏并说出有什么想法。)
二、猜想与假设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可真了不得,雕琢出这么多千姿百态的岩石,那么,它们的模样一直是这样的吗?(猜测岩石会不会改变模样。)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科学来研究“岩石会改变模样吗?”(板书: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1、猜测使岩石变化的因素。
2、教师随机分类板书:冷热、水、风、地表运动……
三、制定方案
1、同学们刚才欣赏许多形态各异的岩石,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再过一千年、一万年后,它们还会改变吗?
2、(板书:会)会是什么力量使岩石改变模样的呢?
四、实施探究
1、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使岩石变化的因素,你们能用科学的方法来验证你们的说法吗?那么我们就来研究同学们说的其中两个因素。冷热作用和水的作用使岩石发生变化的研究。其它的因素,同学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设计模拟实验验证其它因素对岩石的改变。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你们将研究那一个问题?是研究冷热作用的,还是研究水的作用的、或者是两个都想研究。选择好之后,再讨论你们将设计怎样的科学方法验证?(两个模拟实验同时进行)
2、学生汇报实验方法。
3、其他学生修正实验方法。
4、同学们的设计方案真好,老师根据同学们的方案再给你们一些小提示。看看有哪些细节是同学们没有注意到的。(出示提示)
5、老师给你们已经准备了一些器材和实验纪录表,请各小组根据你们设计的方案,每组派两位同学来领取。器材领到后,就请同学们开始动手研究吧!(生研究,师指导。)
6、学生汇报实验发现。
7、听了同学们的汇报,老师觉得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真棒!同时通过同学们的实验研究,的确说明冷热作用和水的作用能使岩石变化。除了这些,老师还要告诉同学们,植物的根和大气也会使岩石改变模样。(展示:长着植物的岩石图片,师简析。)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掌握鉴别岩石的方法,了解几种常见岩石的特征。
教学难点:
给岩石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1、教师:岩石标本、实验表格、小刀、放大镜。
2、学生:采集各种岩石标本并洗干净,记好采集地点,搜集有关岩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放岩石录像。
师:关于石头,你都知道些什么?
二、猜想假设
生:展示自己带来的石头。
师:(小结)这些石头我们都称之为岩石,它组成了地球外壳。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岩石。
三:制定方案:
研究各种岩石的特征。
师:关于岩石你们想了解什么?
生:**回答。
师:归纳学生**,确定今天研究的问题:岩石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研究方法。
生:回答。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要研究的问题。
生:分组研究桌上的各种岩石,并填写实验记录表。(教师要进行了解,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的需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帮助。)
师:引导学生对相互之间实验情况、记录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完善、评价。完善对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认识。
师:介绍新的认识岩石特征的方法:用化学药品认识——盐酸认识岩石的特征。(化学药品先集中放,学生使用时,再由教师发给每个小组。)
师:介绍盐酸,强调盐酸是化学药品,有很强的腐蚀性,注意安全。介绍实验方法:利用滴管,在岩石上滴1-2滴,然后观察现象。
生:分组实验。(教师要进行巡视,注意学生的使用盐酸的情况。)
生:汇报实验情况。填写记录表格。
四、实施方案:
认识岩石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岩石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用途?
师:播放录像资料。
生:说一说。
五、展示交流
动手玩一玩
师:展示几种不同的岩石标本盒
生:看书:了解标本盒的制作方法。玩一玩
师:布置课后采集岩石,自制标本盒的作业。
六、拓展创新
师:归纳总结。(注意既总结本课的知识点――岩石的特征,又总结研究岩石的观察方法――利用感官、工具及其它物质如化学药品,三方面的结合才全面了解一个物体特征。)
师:大家感觉我们这节课上得怎样,在刚才的研究中你还发现了什么问题?对于刚才提的问题,你们自己能研究哪些?可以怎样研究活动?
师生互评,提出课后自己想研究的问题及一些研究想法。
教学反思:
1、让学生积极对周围的事物进行探究,体验动手的乐趣。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探索自然事物的兴趣。
《认识岩石》教案5
一、目的要求
1.指导学生掌握鉴别岩石的简单方法,了解几种常见岩石的特征。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比较能力。
二、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 较标准的花岗岩、砂岩、页岩、石灰岩、大理岩标本,每组各一块,供分组观察用。
2. 放大镜、小刀、铜钥匙、稀释的盐酸及滴管,每组一个。
3.花岗岩、砂岩、页岩、石灰岩、大理岩的图片或投影片。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谈话:低年级我们玩过石头,大家一定都很感兴趣,今天,我们再来研究几种石头,找一找这些石头的特征。(板书课题)
2.学习新课
谈话:岩石的种类很多,老师今天为大家准备了五种岩石,放在你们的桌上,我们要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找一找这些岩石的特征。(请学生观察一下放在桌上、标有号码的五种岩石。)
1.指导学生观察五种岩石的特征
(1)观察岩石的颜色
谈话:岩石的外表颜色很不同,有白、灰、黄、黑等单色的,也有几种颜色混合在一起的,还有带花纹的,你仔细看一看桌上的五种岩石,是什么颜色的,把观察的结果记录在课文的观察记录表中。
学生观察后,可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以取得小组的一致意见。
(2)观察岩石的结构特点
讲解:岩石的结构是指岩石是一层层的,还是一粒粒的;是粗粒的,还是细粒的;是由同种颗粒构成的,还是由几种不同的颗粒构成的。观察时可用放大镜仔细看一看,把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学生观察记录。
(3)观察岩石的硬度
讲解:各种岩石的软硬程度不同,我们这里把岩石硬度分成很硬、较硬、较软三级,用小刀刻不动的岩石是很硬;用小刀刻得动,用铜钥匙刻不动的是较硬;用铜钥匙刻得动的是较软。
学生用小刀、铜钥匙分别刻划岩石,并做记录。
(4)观察岩石遇酸的反应
谈话:岩石遇酸是否会发生反应,有什么现象发生,请你试一试。
学生实验,并做记录。
(在使用盐酸鉴定岩石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有些学生可能不熟悉“盐酸”这个名词,应该告诉学生这是一种化学药品:②告诉学生盐酸有腐蚀性,不要弄在手上或衣服上,往岩石上滴盐酸时一定要用滴管,每块岩石上只滴2——3滴;③在分组实验时,为了安全,每组发的盐酸量不要多并且要稀释。)
(5)观察岩石的其他特征
谈话:除了上面的几个特征,你们再观察一下,岩石还有什么其他特征。
(为了使学生真正认识一些岩石,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研究。教学中,不必局限于课文中的几种研究方法,只根据这几种方法研究的结果,并不足以概括出所有岩石的最明显的特征。因此,应该鼓励学生在这几种方法的启发下,从其他方面再找一些岩石的特征。)
(6)全班讨论,互相交流
(在观察完岩石特征以后,教师应**学生进行讨论,可以小组为单位,选**汇报观察结果,对于不一致的意见,可以讨论或重复进行观察、实验。
应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因为岩石特征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可能只发现其中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通过交流,就可以把握得更准确,更全面。)
2.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提供的五种典型岩石特征
(这部分教学内容,如果课堂时间允许,应让每个学生仔细阅读,如时间较紧,可请几个同学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
教师应明确,课文给出的这些岩石特征并不全面,所列的是岩石特点中最明显、学生最易把握的,目的是让学生把这些特征与前面自己的研究进行比较,为下一步鉴别、定名岩石做依据。)
3.指导学生给岩石定名
谈话:我们观察研究了五种岩石,得到了一些有关这些岩石的特征,我们又阅读了上面这些标准岩石特征,现在请你把你记录表中的岩石特征与标准岩石特征进行比较,说一说1、2、3、4、5号岩石,分别是什么岩石。
学生比较,在小组中进行讨论。
汇报定名结果,教师总结。
让学生把正确的定名填写在书中空格处:1号是花岗岩,2号是砂岩,3号是页岩,4号是石灰岩,5号是大理岩。
对于某种岩石的特征,不同的学生可能有不同的形容方法,他们用的词可能互不相同,与课文中写的很可能不一样,但只要是符合那种岩石的基本特征,并能达到区分岩石的目的,就应该给予肯定。学生在对照标准岩石的特征定名时,可能定的并不准确,这没关系,最后教师还可以把正确的名字告诉学生,重要的是使学生了解鉴定的方法。通过定名,可以对学生概括的某种岩石的特征是否正确加以检验。
3.布置作业
课后到野外石山、河滩或建筑工地采集一些岩石标本。
四、课后小记
《认识常见岩石》说课稿9篇(扩展5)
——认识钟表说课稿
认识钟表说课稿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认识钟表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认识钟表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本节课要求学生对整时的认识,是学生建立时间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教材在编写上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生动具体的学习数学。按照“认识钟面结构——整时的读写法——时间观念建立”的顺序编写。
一般来说,一名6岁的儿童每天起床、吃饭、上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因此,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结合生活经验总结出认识整时的方法;知道表示时间的两种形式。
2、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3、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自觉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重点:掌握认读整时的方法
难点:正确认整时,尤其是6时、12时。
二、说教法学法: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为主,创设情境,设计了色彩鲜艳的课件,让学生在课件所创设的情境中学习。同时我还采用了动像发现教学法,让孩子们通过合作交流发现钟面的结构,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想,激发了认知兴趣,而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想一想、数一数、说一说、比一比、写一写、拨一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三、总体设计:
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1)创设情境,诱发兴趣。(2)自主参与,探索新知。(3)应用新知,解决问题。(4)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第一层: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用课件出示闹钟声和录音让大家猜谜,当同学们猜出闹钟,再说说它的作用。这样引出课题。目的在于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景。
第二层: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分了两大步骤来完成:
第一步骤是初步认识钟面
在这一部分内容里,我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观察课件上的钟面和自己的学具钟表看发现了什么?充分的让学生说一说,数一数,主动探索性观察解决问题,把自己发现的与同桌小朋友交流,合作学习,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凌乱的不是有序的,如:有的学生发现有长针也有短针等,在教学设计中我充分地考虑到这一点,采用了电脑辅助教学,让时针和分针作自我介绍,用充满童真的语言来吸引孩子。接着再跟着电脑数钟面上的12个数,得出钟面的基本结构,也强调了时针走的慢,分针走的快的特点,这样的**让学生的思维有序了,同时以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这比教师直接给予答案,更能使学生记忆深刻,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第二步骤是学习整时的认、读、写。
学生在生活中虽然有的能认识整时,但概念是模糊的,为了更好的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将3个动物钟面贴在黑板上,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讨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这三个钟面的分针都指12,引导总结出当分针指12时,时针指几就是几时。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时针和分针的区分,我让学生动手操作,拨一拨,并说一说,哪个是时针,哪个是分针,当学生会认整时后,我用手势做整时让学生猜,伸直的手表示分针,握拳的手表示时针,然后老师说整时,让学生用手势表示出来,这一互动环节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对整时的认读掌握得非常深刻。
在教学整时的两种写法时,我先介绍汉字“时”表示的方法,在教学电子表形式时,充分利用教材,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桌子上放着什么?你在哪儿见过这样的钟?自然巧妙地把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打开学生的记忆大门,使学生从生活中找出答案,通过对8时的两种书写形式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整时两种写法,再通过练习,让学生板演黑板另外两个钟面的写法。使学生学以致用,促使知识内化。
第三层: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在这一环节中寓教于乐,溶练习于游戏中,让学生玩乐中巩固知识,在这里我主要设计了四个知识点:1、找朋友2、认识只有4个数字的整时钟表3、认识无数字的整时4、小明愉快的一天,并讨论:为什么都是8时?
1、找朋友是一个基础巩固练习,让学生全员参与,给每个小朋友都带上头饰(钟面、整时的两种写法),让时间相同的小朋友握手做个好朋友。这样设计让学生进一步巩固钟面和两种记时方法的联系,同时以调动了全班学生的积极性,又将课堂气氛推向了一个**。
2、出示只有4个数字的整时钟表,让学生认,主要加深学生对钟面12个数所在位置的认识,知道12的正对面是6,3的正对面是9,从而判断出其它的数字,并读出钟面的时刻。
3、出示无数字的钟面,这是拔高题,要求学生在心里想钟面各数字的位置,并认读出整时。
4、我用课件出示小明愉快的一天,让学生边看录像边互相说“小明什么时间在做什么”然后让学生评一评他的安排合理吗?这样将数学课堂教学变为学生认识生活,认识数学的活动课,体现“数学源于生活,赋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并提出思考:为什么都是8时呢?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出一个上午8时在看书,一个是晚上8时在睡觉,初步感知时间观念。
第四层: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我先让学生说说在这40分钟里学会了什么样?你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的?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巩固。并布置作业扩展训练,回家在爸爸妈妈帮助下为自己设计一份作息时间表。
认识钟表说课稿2
(一)自我反思,回忆知识
(师出示情境图,图中一个孩子问:“妈妈,我想看动画片,到6点了吗?”)
师:图中的小妹妹遇到了什么问题?
生:图中的小妹妹想看动画片,但不知道几点了。
师:你会怎么告诉她呢?
生:我会说,你自己看吧。
生:我会告诉她,到6点了。
师:你学会了有关钟表的哪些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有关钟表的知识,学生看书**思考,用钟表进行演示,再互相说一说,拨一拨。)
生:我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长针是分针,短针是时针。
生:分针指12,时针指几就是几时。
(生演示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4,是4时)
生:分针指向6时,时针指向7和8中间,表示7时半。(生演示)
师:你认为你拨的准确吗?
(学生对自己的拨珠过程进行反思,这样不仅关注了拨珠的结果,而且关注了拨珠的过程。)
师:在拨表时,时针和分针一定要拨到准确的位置。(教师予以提醒)
[在**思考的基础上,以小组活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利用钟表的学具拨出整时和半时,激活了学生头脑里有关钟表的知识。]
(二)自己分类,梳理知识
师:用你喜欢的方法把拨出来的时间写在黑板上。
(板书:11:00 3时 5:30 9:00 6时半 1:30 4:30)
师:你能把这些时间进行分类吗?
生:我分两类,一类是表示几时,一类是表示几时三十分。
生:我按时间的表示方法进行分类,也分两类。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整理过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时间,用自己的喜欢的方法进行分类,学生是复习的主人。]
(三)贴近生活,应用知识
(教师出示情境图,图中一人手中拿着一张车票,票上写着:从松原到扶余8:00开车,此时钟表时刻是7:30。)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看车票知道的,从松原到扶余的开车时间是8时。
生:我看时钟知道了当时的时间是7时30分。
[以“生活“为依托,让学生在研究现实问题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发展数学,构建了鲜活的数学课堂。]
(四)自主探索,延伸知识
教师出示三个钟面图,第一个钟面上的时刻正好是8时,第二个钟面上的时刻是不到8时,第三个钟面上的时刻是8时刚过一点。
师:看下面三个钟面,哪个钟面上的时刻指的是从松原到扶余的开车时间?(学生指出第一个钟面)
师:观察这三个钟面上的针,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思考。教师留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师:把你的发现悄悄地告诉同桌。(学生互相交流)
师: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学生汇报,分享发现的快乐。)
生:三个钟面的时针都指着8,第一个钟面的分针正好指着12,第二个钟面的分针指在11和12的中间,第三个钟面的分针指在12和1的中间。
生:不对,第一个钟面的时针正好指着8,后两个钟面的时针差不多指着8,不是正好指着8。
(这个孩子会倾听他人的发言,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认真倾听了,听懂了,从而积极响应;二是耐心倾听了,当同学发言有错误时,等同学说完了才指出不足。)
师:因为第二个钟面的分针差一点到12,时针肯定差一点到8,第三个钟面的分针刚过12一点,时针肯定也刚过8一点。
师:也就是后两个钟面的时针都是大约指着8。
师:每一个钟面的时间是多少呢?(讨论)
生:第一个钟面是8时,第二个钟面是不到8时,第三个钟面是8时刚过一点。
师:像这样,差一点不到8时或8时刚过一点,我们就不能说正好是几时,而应该说大约是8时。
[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创设数学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时空。在学生充分观察、对比三个钟面的异同点,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情境中领悟到判断大约几时的方法。]
[总之,在本节课中,教师构建了一个“回忆-梳理-应用” 的复习课教学模式。通过回忆激活了学生头脑里的知识,让学生自己根据对知识的理解,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有关的知识按一定标准进行梳理,再应用到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去。]
认识钟表说课稿3
一、说教材
“认识钟表”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数学第二册教学内容。钟表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时间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处处离不开,学生每天起床、吃饭、上课、下课都要按一定的时间进行,尽早让学生了解有关时间的知识,能够方便学生的生活。本节课要求学生认识整时,虽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但学生对本节课所要掌握的知识并不陌生,日常生活中学生已潜移默化的感知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在教学的同时,我注重对学生爱惜时间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认识钟表的时针和分针,学会看整时,学会两种表示时间的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精神。
3、情感目标: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引导学生通过所学知识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做时间的主人。
二、说教法教学
1、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法:充分利用学具和多**教学**,调动学生多种感受官参与学习。
2、情境教学法: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数学学习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3、实践探索学习法:教学中我设置了许多有趣的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增强了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开放性,强调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
4、合作学习法:整个教学过程中,凡是学生能**思考、合作探究发现的,老师决不包办代替,学生和学生彼此分享自己的思考、见解,做到了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教师**:谁来说说今天你是什么时候起床的?
通过让学生说自己起床的时间,教师了解了学生收集时间信息的情况,学生更明确了时间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兴奋感,营造了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气氛。
出示主题图,教师**:这个小朋友是什么时候起床的?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提示课题:是的,闹钟可以告诉我们时间,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时间的知识。
(二)动手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认识钟面
设计这一环节时,我注重给学生提供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空间,注重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机会。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先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小闹钟,看看钟面上有些什么,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板书]:时针 分针 12个数。在汇报观察结果的时候学生通常会说到秒针,当学生说到秒针的时候教师应肯定学生观察得很仔细,同时教师说明秒针走一圈才一分钟,我们在看时间的时候通常只看时针和分针就可以了,有关秒针的知识我们以后再学习。引导学生观察时针、分针走的方向,通过观察学生发现时针和分针是按照从数字1到12这样的顺序走的。再让学生沿着这个方向拨一拨闹钟。
2、教学整时
这一环节在教学形式上应重视学生**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因此,课堂中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思维拓展空间。
出示2时的钟面,让学生说说表示的是什么时刻?你是怎么知道的?再出示4时、8时让学生说说是什么时刻,然后**:你能用一句话说说看整时刻的方法吗?小组讨论看整时刻的方法,通过讨论发现学生个性化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自己的小闹钟上拨出3时、6时,通过拨规定的时刻进一步巩固看整时的方法。
3、掌握用上午、下午这些词语表示时间
这一环节通过让学生发现、思考、讨论有挑战性的问题,了解时针每天要在钟面上走两圈,所以一天中有两个9时,拓展了学生视野,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出示两幅表示9时的图,让学生观察,看能提出什么问题?通过观察学生发现两个都是9时,但不一样,一个是上午9时,一个是晚上9时。学生在钟面上拨出自己起床和睡觉的时间,然后同桌的同学说一说,要求说完整。教学这一环节时,教师顺势教育学生要合理安排好自己的作息时间,养成按时起床,按时睡觉的好习惯。让学生拨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时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个时刻?
根据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通过具体事例如几时起床,几时睡觉,丰富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学生时间观念,再通过趣味性的练习,动手拨一个自己喜欢的时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个时刻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突出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学习时刻的另一种表示方法
通过学生观察比较,发现了表示时间的第二种方法,再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为学生再次积累时间的感性认识。
教师**:在生活中除了用钟表表示时刻外还可以用什么表示时刻?出示用钟、机械表、电子表表示的三个时刻,让学生观察,看看发现了什么?通过观察学生发现,钟、机械表是用时针、分针表示时刻的,而电子表不是。
教师**:电子表是怎样显示时间的?像电子表这样显示时刻的方法你还在哪见过?你能试着用这种方法表示2时吗?学生自己练习,然后指名学生说说是怎样表示的。出示8时、3时让学生用二种方法写出来。
(三)应用新知,巩固发展
1、应用新知。出示小明一天的作息时间图,让学生观察什么时刻小明在做什么,然后用两种记时法写下这个时刻。再从小明一天的作息时间图中抽出6时和12时让学生观察这两个时刻时针和分针有什么。
2、通过游戏,巩固新知,拓展学生思维
(1)手势游戏:老师做手势,学生根据老师做的手势猜猜是什么时刻。
(2)小品游戏:请几个小朋友分别**做出洗脸、读书、吃饭、睡觉的动作,其他学生猜什么时刻在做什么,然后在钟面上拨出你猜的时刻,只要学生说得合理就可以。
四、全课小结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谈谈自己这节课的收获,目的是归纳这节课所学的知识。
认识钟表说课稿4
一、说教材
《认识钟表》是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本节课要求学生对整时的认识,是学生建立时间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教材在编写上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生动具体的学习数学。按照“认识钟面结构——整时的读写法——时间观念建立”的顺序编写。
一般来说,一名6岁的儿童每天起床、吃饭、上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因此,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结合生活经验总结出认识整时的方法;知道表示时间的两种形式。
二、说教法学法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40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为主,创设情境,设计了多种游戏,让学生在游戏和活动中学习。同时我还采用了动像发现教学法,让孩子们通过画钟、谈钟合作交流发现钟面的结构,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认知兴趣,而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画一画、说一说、做一做、找一找、拨一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创设情境,揭示课题;自主参与,探究新知;深化新知,应用提高和课堂总结。
第一层: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出示钟表声让大家猜谜,当同学们猜出闹钟,再说说它的作用。这样引出课题。目的在于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景。
第二层:自主参与,探究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分了两大步骤来完成:
第一步骤是观察钟面。
充分的让学生说一说。
第二步骤是对比学习整时的认识和读写。
学生在生活中虽然有的能认识整时,但概念是模糊的,为了更好的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将3个钟面板在黑板上,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讨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这三个钟面的分针都指12,引导总结出当分针指12时,时针指几就是几时。最后让学生动手操作,拨一拨,在这里教师作示范按顺时针拨动钟面,再让全班同学参照老师的方法,拨出不同的四个整时刻,这为今后的教学作铺垫。
在教学整时的两种写法时,我先介绍汉字“时”表示的方法,在教学电子表形式时,充分利用教材,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桌子上放着什么?你在哪儿见过这样的钟?自然巧妙地把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打开学生的记忆大门,使学生从生活中找出答案,通过对8时的两种书写形式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整时两种写法,再通过练习,让学生板演黑板另外两个钟面的写法。使学生学以致用,促使知识内化。
第三层:深化新知,应用提高。
在这一环节中寓教于乐,溶练习于游戏中,让学生玩乐中巩固知识,在这里我主要设计了三大板块,
(1)用两种方法表示时间(认识电子表);
(2)我说你拨
(3)小朋友一天的作息安排(讲故事,边说边拨)。
课件出示小明的一天,让学生边看图边互相说“小朋友什么时间在做什么”然后让学生评一评他的安排合理吗?这样将数学课堂教学变为学生认识生活,认识数学的活动课,体现“数学源于生活,赋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也为后面的作业打下铺垫。;
第四层: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上课的时间过去了,就再也不会回来了。时间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宝贵的。希望小朋友们今后能建立良好的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好习惯,做时间的小主人。
认识钟表说课稿5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认识钟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教学内容。
教材是按照“认识钟面结构——整时的读写法——建立时间观念”的顺序编写的,在编写上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学习数学。这部分教学内容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钟面,学会看整时,知道两种表示时间的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时间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认识钟表的时针和分针,会看钟表上的整时。
教学难点:学会两种表示时间的方法
课前准备:自制多**课,每个学生带一个小钟表,模型钟。
二、说教法和学法:
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以下几点教学方法:
1、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法: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具和多**教学**,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2、情境教学法:本节课我注意创设情境,设计了色彩鲜艳的课件,让学生在课件所创设的情境中学习,同时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数学学习贴近生活。
3、实践探索学习法: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我设置了许多新颖有趣的实践活动,通过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比一比、写一写、拨一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实践来获得新知,这样既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同时也增强了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开放性。
4、合作学习法:整个教学过程中,凡是学生能**思考,合作探究发现的,老师决不包办代替,学生和学生彼此分享自己的思考、见解,做到了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三、 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刚上课,一年级的学生***不容易集中,我创设这样一个谜语情境:“有个好朋友,会跑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嘀嘀嗒嗒走,猜猜他是谁?”通过猜谜语,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兴奋感,营造了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学生猜出是钟表后,接着我利用课件出示一些漂亮的钟表图片让学生欣赏并**:你们喜欢它们吗?为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揭示课题:是啊,钟表不光有漂亮的外表,钟面上还有很多的数学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钟的表王国来认识钟表。”(板书课题)这样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吸引过来了,也很自然的导入了新课。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认识钟面
设计这一环节时,我注重给学生提供观察与思考,发现与表达的空间,注重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机会,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先让学生观察钟面,看看钟面上有些什么,然后小组讨论交流。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板书:时针 分针 12个数。然后,我用课件演示让学生加深对钟面结构的认识。(出示课件)在汇报观察结果时,有的学生说到了秒针,我肯定学生观察得很仔细,同时我会告诉学生我们看时间的时候通常只看时针和分针就可以了,有关秒针的知识我们以后再学习。
2、认识整时刻
“刚才我们认识了时针和分钟两个好朋友,那你知道他们是怎样告诉我们时间的吗?”我利用这样的过渡性语言,承上启下,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学生在生活中虽然有的能认识整时,但概念是模糊的,为了更好的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用课件出示了3个不同时刻的钟面(出示课件)3时、6时、8时。然后再**:3时、6时、8时的钟面上,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分针都指着什么数?你能用一句话说说看整时的方法吗?
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讨论交流,发现这三个钟面的分针都指向12,我便适时地告诉学生:当分针指向12时,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然后,我用学具再次让学生巩固看整时的方法。(出示一个钟表模型,当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4,那么钟面上的时刻就是4时)
设计这一教学环节,小组讨论看整时的方法,通过讨论发现学生个性化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动手操作,拨整时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我设计了一个结合生活实际拨整时的动手操作活动。首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拨同学们读书的时间8时,同学们做课间操的时间10时,然后让学生以“一人说时间,一人拨钟”的方式同桌合作进行练习。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让学生掌握了认整时的方法。
衔接语:通过学生认识了钟面、整时刻,能熟练地拨整时后,再学习时刻的另一种表示法。
4、学习时刻的另一种表示——电子表示法
我用卡片出示4:00的电子钟时间,(板书)告诉学生这是同学们下午放学的时间,“有人会读吗?你在哪儿见过这样的时间?”让学生**发言。最后教师告诉学生这种记时法叫电子记时法,并指导学生电子记时法的写法。
(三)应用新知 解决问题
为了达到巩固知识,开发智能,激励再学习的目的,针对教学内容和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多角度、有层次、有趣味,形式多样的练习。
1、说一说,比谁棒。通过让学生说说小朋友一天的活动和什么时刻做什么,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学生互相评议安排是否合理,更能丰富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
2、画一画,比手巧。同学们能帮老师修一修三只掉了针的表吗?比一比,看一看哪一组小朋友最聪明,通过创设一个情景,利用学生好胜的心理**学生合作进行修理钟表,既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又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3、写一写,比眼快。通过让学生观察钟面,用两种表示时间的方法迅速地写出钟面上的整时。
(四)总结拓展,体验乐趣
今天我们和钟表交**朋友,从这个朋友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让学生自己总结,自我评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好数学的自信心,同时也是再次巩固新知的好方法。
四、 说板书设计
时针 4时
分针 钟表图片 4:00
12个数
(我的板书简单,明了,突显重点)
认识钟表说课稿6
一.说教材:
《认识钟表》是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本节课要求学生对整时的认识,是学生建立时间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教材在编写上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生动具体的学习数学。按照“认识钟面结构——整时的读写法——时间观念建立”的顺序编写。
一般来说,一名6岁的儿童每天起床、吃饭、上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因此,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认知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结合生活经验总结出认识整时的方法;知道表示时间的两种形式。
2、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3、思维拓展目标:
(1)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自觉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2)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重点:充分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掌握认读整时的方法;
难点:正确说出钟面上所指的整时。
二、说教法学法: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为主,创设情境,设计了色彩鲜艳的课件,让学生在课件所创设的情境中学习。同时我还采用了动像发现教学法,让孩子们通过合作交流发现钟面的结构,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想,激发了认知兴趣,而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想一想、数一数、说一说、比一比、写一写、拨一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三、总体设计:
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1)创设情境,诱发兴趣。(2)自主参与,探索新知。(3)应用新知,解决问题。(4)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第一层: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用课件出示闹钟声和录音让大家猜谜,当同学们猜出闹钟,再说说它的作用。这样引出课题。目的在于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景。
第二层: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分了两大步骤来完成:
第一步骤是初步认识钟面
在这一部分内容里,我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观察课件上的钟面和自己的学具钟表看发现了什么?充分的让学生说一说,数一数,主动探索性观察解决问题,把自己发现的与同桌小朋友交流,合作学习,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凌乱的不是在序的,不容易将知识转为内化,如:有的学生发现有长针也有短针等,在教学设计中我充分地考虑到这一点,采用了电脑辅助教学,让时针和分针作自我介绍,用充满童真的语言来吸引孩子。接着再跟着电脑数,得出钟面的基本结构,也强调了时针走的慢,分针走的快的特点,这样的**让学生的思维有序了,同时以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这比教师直接给予答案,更能使学生记忆深刻,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第二步骤是学习整时的认、读、写。
学生在生活中虽然有的能认识整时,但概念是模糊的,为了更好的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将3个钟面板在黑板上,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讨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这三个钟面的分针都指12,引导总结出当分针指12时,时针指几就是几时。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时针和分针的区分,做一个时针和分针交朋友的小游戏。最后让学生动手操作,拨一拨,在这里教师作示范按顺时针拨动钟面,再让全班同学参照老师的方法,一人说时刻,一人拨钟面。这为今后的教学作铺垫。
在教学整时的两种写法时,我先介绍汉字“时”表示的方法,在教学电子表形式时,充分利用教材,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桌子上放着什么?你在哪儿见过这样的钟?自然巧妙地把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打开学生的记忆大门,使学生从生活中找出答案,通过对8时的两种书写形式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整时两种写法,再通过练习,让学生板演黑板另外两个钟面的写法。使学生学以致用,促使知识内化。
第三层: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在这一环节中寓教于乐,溶练习于游戏中,让学生玩乐中巩固知识,在这里我主要设计了,小朋友一天的作息安排。
1.我用课件出示小朋友的一天,让学生边看录像边互相说“小朋友什么时间在做什么”然后让学生评一评他的安排合理吗?这样将数学课堂教学变为学生认识生活,认识数学的活动课,体现“数学源于生活,赋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也为后面的作业打下铺垫。;
我先让学生说说在这40分钟里学会了什么样?你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的?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巩固。并布置作业扩展训练,回家在爸爸妈妈帮助下为自己设计一份作息时间表。
以上是我对“认识整时”这部分内容的分析和教学设想。
认识钟表说课稿7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第91页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程序、教学思想五个方面做介绍:
一、教材分析
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认识钟表"这一内容是学生在日常生活对钟表多少有些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本节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初步认识钟表面,会看钟表面上的整时数,能判断大约几时。从小建立时间观念,养成有规律作息和珍惜时间的良好行为习惯,为以后继续教学时、分、秒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2、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特点,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实际规律,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电脑显示)(1)初步认识钟面,认识时针和分针;(2)结合生活经验,会看、会写钟表和电子表上整时的时刻;(3)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4)通过拨表、观察等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在这些活动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3、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会认整时,发现整时时刻的规律。教学难点是:能判断钟表面上接近某个整点时刻大约是几时。
4、教具、学具准备:
小学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再向抽象思维转化,为丰富学生的感情认识,本节课我借助以下教具学具辅助教学。
多**电脑课件、学具钟、车票卡片。
二、教法学法选择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认为教学方法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班级学生的差异等方面的情况来选择,无论用什么方法,其实质都必须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为前提,而且都必须同时启发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才能顺利达到教学目标。为了体现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针对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试图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探索。
1、让学生在生活情境初步认识整时
"数学的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程理念之一。新知从生活中自己导出,使学生初步感知"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使数学课堂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
2、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育不能限定人,只能引导人全面、**、积极地生成。"一系列新知--认识钟表面、认识时刻、判断大约几时等,都引导学生在充分的动口、动手、动脑的探索过程中自主获得。新课程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方式,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绪,激起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与欲望,使学生总能处于一种新奇、兴奋、快乐的活动氛围中,亲自实践,大胆探索。
3、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完善自我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本节课几次活动,均以小组集体参与为基础,进而扩展到全班合作交流,学生可以**尝试,发表意见、参与讨论,从而初步形成合作与竞争的意识和能力。
4、在故事情节渗透德育
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纪律。只有通过学生自己选择,自己进行体验,才能提高人格的道德的感情,在德行方面得到真正的提高。说教式的德育是儿童很不欢迎的,而在健康美好的生活中,儿童都得到了人际的、自我各个方面的长进。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寓德育于教学中的原因。学生在本节课设计的故事情节中,看到小华、小刚因为睡懒觉而误了火车。从而明白遵守时间的重要性,激发了自己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准点,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我安排了四个环节:活动导入、激发兴趣--**观察,认识钟面--情境导入,认识时刻--练习游戏、巩固知识。
(一)活动导入,激发兴趣
1、通过动作、声音、画面揭示课题。
(1)全班起立,跟着音乐律动"钟表舞".
(2)(播放钟面的"滴答"声)
师:听!这是谁的声音?
师:看,老师今天还带来了哪些客人?
(课件展示各种各样的钟表面)你们喜欢它们吗?为什么呀?
师小结:钟表不仅外形漂亮,而且还能帮助我们掌握时间!钟表在生活中作用可大了。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钟表。
板书课题:认识钟表
设计这一环节我主要抓住学生年龄特征。把动画引入作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
(二)**观察,认识钟面
1、**学生**观察学具钟,合作、交流、探讨初步认识钟面(课件出示钟面)(1)引导学生**观察:仔细看看钟面上有些什么?
(2)小组讨论:把你看到的跟组内的小朋友说一说。
(3)指名汇报:谁愿意把自己看到的跟大家说一说。
2、进一步认识钟面
(1)学生跟电脑数12个数字。
(2)介绍时针和分针
①教师介绍。
②指名学生**跟大家描述时针和分针
③同桌之间互相指一指,说一说。
"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尊重儿童文化,发掘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这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也是设计这一环节的指导思想,从回忆感知数学中的钟表面,这个环节从直观形象到抽象,帮助学生在厚实的感性经验的支撑下深刻地建立起钟面的直观模型,切合儿童思维特点,又一次蕴含了"数学从生活中来"的大数学观。
(三)情境导入,认识时刻
师:认识了钟表这个朋友,就让它带着我们一起去看看"乐乐的一天吧!"看她是怎样安排自己一天的生活的!
1、观看"乐乐的一天"的录像
2、初步认识时刻。
出示起床图、上课图、做操图、吃饭图。
设计这一步主要为了让学生体验到知识建构过程,体现"做"数学的探索式学习方式,我主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放手让学生应用生活经验初步认识钟面。
3、拨时刻、找规律。
(1)学生教老师拨钟
(2)请学生拨钟展示。
师:(指名**)你是怎样拨的?带着大家一起拨,好吗?
(3)学生**拨钟,边拨边说给同桌听听。
(4)你们拨这几个时刻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相同的地方?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4、巩固时刻的认识方法。
(出示看动画片的画面,睡觉图,学生说时刻、并说说是怎样认的。
5、教学写法。
(1)学生观察
师说:除了这样的钟,乐乐家里还有一块电子表,想看看吗?(播放录相)(出示课件)师说:电子表是怎样表示7时的呢?
(2)教师示范写法
(3)学生尝试写时刻,指名板书,集体反馈
数学不仅具有工具性价值,而且具有过程和价值,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经历"、"体验"、"探索"、学到知识,形成技能,同时使各种能力得到发展。设计这一环节时我为了让学生主动发现整时时刻的分针和时针的位置关系,我放弃了仅让学生直接去观察钟面时针分针的位置关系,这种较为轻松的教法,而是让学生在初步认识了整时时刻后,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通过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活动(学生提出要求,教师在钟面上拨出整时7),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活动。学生**动手拨以及说说拨拨等一系列积极的操作过程中,让学生发现"整点时分针都指着12"的规律,然后在进一步观察后轻松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四、练习游戏,巩固知识
1、找朋友(练习十六第一题)
(课件出示4个钟面和四个时刻)让学生通过观察找到了好朋友2、拨钟面(1)出示1:00,11时,学生拨钟。
(2)师说时刻,学生拨12时。
(3)拨一天最喜欢的时刻,给小伙伴认识。
3、游戏--开火车
(1)(课件展示火车站情境图,出示5时的钟面),现在是几时?再过1小时是几时?
学生拿着车票排队作"开火车"的游戏。
(2)师问拿着8:00火车票的学生:你怎么没上车?还差几个小时就是8时?
刚入学的一年小朋友,自我约束能力差,老师如果引导不当,他们会产生厌倦情绪。因此,课堂上我把教学寓于游戏中,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快乐的事情。本节课的"钟表舞",让学生在蹦蹦跳跳中体会到钟表的形体动作,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在"开火车"的游戏中,学生可能学习情绪高涨,老师穿插的"再过一个小时是几时","还差几个小时是8时"等几个问题,既巩固了认识时刻的知识要点,还体现了知识的应用价值。
4、教育故事。
(出示画面:一个学生在睡觉,一个学生在赶路)最后一列火车都开走了!可是小华,小刚还没上车,这是怎么回事呢?你们想对他们说什么呢?
师:是呀!时间是多么宝贵呀!我们一定要遵守时间,珍惜时间!(《时间是小马车》的歌声响起)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 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情感与态度。这节课的游戏结束后,结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我们出示一张画面,画着一个学生在睡觉,一个学生在赶路,并设计了丰富的故事情节,最后一班火车开走了,有两个小朋友没有赶上火车,这是怎么回事呢?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呢?使学生明白遵守时间的重要性,教育学生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接着,播放《时间是小马车》的歌曲,使其教育意义在故事极具童趣的音乐中得以升华。
5小结体验
师:今天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
师:学到了这些本领,你一定能当钟表***了吧?每人在墙上白纸上设计一个钟表。(学生在轻快的音乐中画钟表,**在交流)你们可真是棒极啦!让我们跟着音乐来跳舞吧!
"从可能性来看,任何一个正常的、有智力的人都有创造力,而潜在的创造力",每一个学生都是富有个性、极具潜力的思维主体,关键是我们的教学能否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开放性的情境,使学生在巩固新知的同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发挥每个人的创造才能,体验到创造的欢愉。之后的交流展示活动,又使学生在同伴间的相互视界的融通中,获得对钟表认识的拓展和想象的丰富。
五、教学评价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它意味着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在本节课中充分体现了这一核心理念。
认识钟表说课稿8
一、整体说明教材
(一)说教学内容:
《认识钟表》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中的内容。本节课内容是学习“时间的计算”以及“24时计时法”等课程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学生能否牢固掌握本节课的内容非常关键。
(二)学生情况简析
在一年级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会了认读整时和半时。同时在生活中,学生已积累了大量的生**验和实际的认知经验。因此,我准备采用多**课件与**学生小组合作的方式,利用多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互教互助,让每个学生都真正的“动”起来。
(三)说教法
本节课采用的教法有观察发现法、讨论法、实际操作法、合作学习法等。
(四)教学整体的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内容多而零乱,我准备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寓教于乐。一方面让会认读钟表的学生保持极高的学习兴致,能把自己的经验具体地表达出来,使之成为自己的知识语言;另一方面也让还不会看钟面的学生能在愉快、**、自主的环境中主动接受知识。本节课的练习部分是本着“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应用于生活”这一原则而设计的。
二、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初步体会“时”、“分”的实际意义,掌握1时=60分;认识用“×:××”表示的时刻,会读写钟面上的时刻。
(二)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学习的精神。
(三)情感目标:教育学生珍惜时间,能合理地利用时间。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学**惯。
三、说教学重点及难点:
(一)教学重点:能正确读写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
(二)教学难点:正确读出钟面上接近整点的时刻。
(三)难点的突破:针对“能正确读出钟面上接近整点的时刻”这一难点,我准备采用生动可爱的动画形象来引发学生的兴趣。置学生于积极的观察、分析和小组辩论活动之中。这样,不仅能激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还能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
四、说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唤起学生已有知识经验
1、整时时刻的认读
2、用看图说话的方式,以引导学生说明“一位小学生的作息时间”来导入课题,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状态。
(二)交流、辩识、探究新知
1、认识钟面,了解有关钟面的基础知识。
首先,在教学中,我利用钟面模型的课件以及学生手中的实物,让学生仔细观察,解决教师提出的几个问题。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使得学生在解决问题中逐步建立起“我能行”、“我真的很棒”的信念。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
其次,让学生认识1分钟,并通过“数一数自己的脉搏在一分钟里能跳动多少次”活动来体验一分钟的长短、教育学生珍惜时间。
然后,交代1小时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得出时、分之间的进率关系(1时=60分)。从而为以后的时间计算打下坚实的基础。
2、合作学习如何看钟面
利用多**课件来辅助教学,演示在9:00时刻的基础上表针走到9:05的过程,让学生目睹“分针走过9时整后,又继续走了5小格,这就是9时零5分。再依次出现6时10分、7时30分让学生认读。
在这部分内容中,“正确读出钟面上接近整点的时刻”是本课难点所在,针对这一难点,我利用两个可爱的小动物争论的场面,引导学生进入小组辩论活动。让学生在观察中比较、在交流中发现,在操作中提高,总结规律、突破难点。而且使学生警惕自己在以后的练习中“千万别做那只小笨猪!”
解决这一难点后,大量的认读巩固也至关重要。在这一环节,我利用多**课件中可以调动的钟表及学生手中的实物,继续采取学生互动的方式,以小组为单位,生生互考、互练,将以往的“学数学”转变为“做数学”,让全体学生都有交流的空间。达到能熟练认读钟表和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目的。
(三)巩固、应用知识。将数学还原回生活,使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升华。
整个练习部分以闯关形式出现,极具挑战性的题目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第一关:“把显示相同时间的电子钟和闹钟用线连起来”的问题设计,意在巩固刚刚学过的内容。
第二和第三关:“找出分针和时针”的问题设计,目的是使学生对新学的知识融会贯通。
第四关:“选择合适的时间再用线连起来”的问题设计,为的是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效果预测:本节课内容虽然多而零乱,但并不难理解,只要学生认真观察,思考;教师把握好讲课的速度,学生应有一定的能力扎实地掌握。同时,我们也不能期望以往不会认读钟表的学生仅仅在一节课中就把有关时间的知识全部熟练掌握。尤其是像认读3时55分这样的难点。而且,在学习了非整时时刻的认读后,还有可能引起个别学生学**的负迁移。可能会把整时的时刻读成“×时60分”等等。这就有待于进一步学习、巩固和提高。)
认识钟表说课稿9
一.说教材
1、教材来源:此活动选材来源于生活。我们都知道,钟表是幼儿比较熟悉的东西之一。本节课要求幼儿对整时的认识,是幼儿建立时间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选择此教材有一定的必要性,就如《纲要》中所说,“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感兴趣的事物或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此活动来源于生活,又能服务于幼儿的生活。
一般来说,儿童每天起床、吃饭、上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
2、目标定位: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以及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为依据,确立了认知、能力、情感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表达的成份,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目标为:
(1)认知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使幼儿初步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结合生活经验总结出认识整时的
方法;知道表示时间的两种形式。
(2)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幼儿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3)思维拓展目标:
使幼儿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使幼儿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重点:充分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掌握认读整时的方法;
难点:正确说出钟面上所指的整时。
二、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互动。因此,本次活动教师除了以可爱、推拙的形象、饱满的情绪影响孩子,以自己的形态感染幼儿外,还挖掘此综合活动价值,采用了适宜的方法**教学,采用的教法有:
操作法:它是幼儿建构活动的基本方法。所谓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
游戏法: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具有教育性、娱乐性、创造性。
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讲解谈话,把实物或教具陈示给孩子看,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理解。本次活动中的演示法是通过多**动画和实物
此外,我们还适时采用了交流讨论法、赏识激励法对活动加以整合,达到了科学性、艺术性、健康性、愉悦性的****。
三、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不仅提高了认识,锻炼了能力
提升华了情感,本次活动幼儿采用的学法有:
1、多通道参与法:新《纲要》科学领域中的目标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等多种感官的参与。
2、尝试法:陶行知先生说过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
3、体验法: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为了让幼儿对钟表有更深的印象,采用了游戏体验法,引导幼儿体验。
与此同时,我们还通过幼儿间的互补学习,师幼合作共长的方法,表达着各自的丰富、多样性的认识,体现着“以幼儿发展为本”理念。
认识钟表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认识钟表》是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本节课要求学生对整时的认识,是学生建立时间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教材在编写上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生动具体的学习数学。按照“认识钟面结构——整时的读写法——时间观念建立”的顺序编写。
一般来说,一名6岁的儿童每天起床、吃饭、上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因此,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认知目标:通过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的外部结构,总结出认识整时的方法,知道表示时间的两种形式
2、情感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3、思维拓展目标: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自觉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重点:充分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掌握认读整时的方法。
难点:正确说出钟面上所指的整时。
准备:课件、时钟实物
二、说教法学法: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一下方法:
1、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法:充分利用学具和多**教学**,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2、情境教学法: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数学学习贴近生活。
3、实践探索学习法:教学中设置新颖有趣的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开放性,强调数学学习的过程。
4、合作学习法:整个教学过程中,凡是学生能**思考,合作探究发现的,老师决不包办代替,学生和学生彼此分享自己的思考、见解,做到了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三、总体设计:
本节课我安排四个教学环节:(1)情景导入,诱发兴趣。(2)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3)巩固运用,解决问题 (4)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第一层:情景导入,诱发兴趣。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用课件出示数字宝宝去钟表家做客。目的在于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景。
第二层: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分了两大步骤来完成:
第一步是初步认识钟面
在这一部分内容里,我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观察课件上的钟面和自己的学具钟表,“请你仔细观察,钟面上有什么?” (操作PPT与板书教具钟表)充分的让学生说一说,主动探索,并且把自己发现的与同桌小朋友交流,合作学习。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凌乱的不是有序的,不容易将知识内化,有的学生只能说出“钟面上有2根针,还有数”等,在教学设计中我充分地考虑到这一点,继续**“这两根针一样吗?哪里不一样?”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分针和时针的特征。之后,我再结合课件和板书同步演示,介绍时针和分针。我会用充满童真的语言和动作来吸引孩子。用自我介绍的方式,一边做动作一边说“我长长的,细细的,我的名字叫分针;记住分针是又细又长的。我又矮又胖,我的名字叫时针,记住,时针是又粗又短的”。当学生发现钟面上有很多数字时,我再引导学生数出钟面上一共有12个数,得出钟面的基本结构。并且强调时针走的慢,分针走的快的特点,这样的**让学生的思维有序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比教师直接给予答案,更能使学生记忆深刻,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接着,我适时的安排分辨分针和时针的练习,如:认课件中这三个钟面的时针和分针,还可以让每个学生用自己的学具钟表,按老师的要求指出时针和分针。
第二步是学习整时的认、读、写。
学生在生活中虽然有的能认识整时,但概念是模糊的,为了更好的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充分利用教材,出示教材85页主题图,通过小明一天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墙壁上和床头柜上的钟表试认整时。明确“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7的时候就是7时”在教学整时的两种写法时,我先介绍汉字“时” 的表示方法,《板书:先写一个7,再写一个时间的时,读作7时》指导学生书空练习;在教学电子表示法时,《板书:先写一个7,再写两个圆点,记住,第一个圆点点在7的中间位置,第二个圆点,点在下面一些,然后再写两个0,读作7时》并且小结,两点后面两个0表示整时,两点前面是7就是7时。学生同步书空练习。然后,我用课件和教具同步出示3个不同时刻的钟面,通过对7时的认、读、及两种书写形式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整时的两种写法。《板书:7时 7:00》再通过练习,《板书:3时 5时》让学生板演另外两个钟面的写法,全班学生同步在课堂作业本上练习书写,使学生学以致用,促使知识内化。
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讨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这三个钟面的分针都指向12,引导总结出“分针指向12,时针指几就是几时”揭示课题——“认识整时”。
第三层:巩固运用,解决问题
1.把教科书86页第一题制成课件,通过观察把时钟和电子表有效结合
2.把教科书87页第6题练习制成课件,让学生仔细观察学着说一说。
引导学生根据题目要求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读题能力。
第四层: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我先让学生说说在这40分钟里学会了什么?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巩固。并布置作业扩展训练,如:回家在爸爸妈妈帮助下为自己设计一份作息时间表。
认识钟表说课稿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钟表的组成部分,知道时针、分针及钟面的数字。
2.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并知道整时的两种表示方法。
3.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时间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看整时
教学难点:整时时针、分针所在的位置
教学具准备:实物钟、模型钟,实物展示及相关多**课件,头饰。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请同学们听听这是什么声音?(嘀嗒……)
再听听这是什么声音?(闹钟声……)
2.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离不开钟表,钟表有着各种不同的形状,(圆的、方的、扇形的……)钟面上还有丰富的知识,你们想知道吗?
二、整合问题:
1.说一说,关于钟表,你都知道哪些知识内容?
2.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钟表。
三、解决问题:
1.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学生拿出学具钟,说说在钟面上你都看见了什么?
2.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同桌比一比,看钟面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指名汇报)
3.教师点拨,解决问题
(1)时针、分针、12个数(数一数)12个大格、一些小格(秒针)
(2)师拨动按钮,生说针是按怎样的方向转的?(顺时针)
四、总结归纳
1.认识整时
(1)师:听闹钟又响了,文文还在睡懒觉呢。(出示情境图)
快告诉文文,现在是什么时刻了,再睡下去,她会迟到的。
(纠正7点说成7时)
(2)师:再说说这些是什么时刻?(出示图片)8时、3时、6时
生观察这些钟面上的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
生汇报: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3)整时的常用方法8时、3时、6时(文字表示法)
(4)整时的另一种表示法:8:00 3:00 6:00
你见过这种时间吗?在哪见过?(电子表示法)
(5)怎样用电子表示法记录时间?(同桌互练)
五、拓展应用
1.找朋友(头饰)时间相同的才是好朋友,刻别找错呀。
2.拨钟表说时间。(同桌互做)
3.过一小时是几时?(出示图片)生思考动手操作
六、升成创新
出示缺少时针的钟面,分针指向12.问:这是几时,你想让它是几时,怎么办?
认识钟表说课稿12
教材分析
《认识钟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本节课要求学生对整时的认识,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基础。
学生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刚入学不久,好动、好奇、好玩。大部分学生在学前教育或家庭教育中多多少少都接受过一些关于时间的知识。一般来说,一名6岁的儿童每天起床、吃饭、上课、下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来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而且几乎每个家庭都有挂钟或手表,钟面、表面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
设计思路
本课从导入到实践活动,学生都在和两位新朋友(时间老人和琦琦)交谈着;整个背景都是以学生非常熟悉的“琦琦的一天”来设计的。这样的设计不仅创设了一个**的学习氛围,而且一下子就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促使他们愿学、好学、乐学。时间这一数学知识,本来就是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的,进行这一知识的教学,更需要体现以生活为依托,以实践为第一。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随意地玩自备的钟或电子表,**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让他们在玩中发现数学问题,找寻数学知识,学生的思维可以得到尽情的发展,个性得到尽情的张扬,逐渐感受到数学学科的趣味性、生活性和挑战性。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钟面和电子表面,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正确地读、写整时时刻,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2、经历操作、讨论、交流等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合作精神,发展数感。
3、充分感知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并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4、学会合理地安排作息时间,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1、创设情境。
(1)展示课件:日出东方,配有闹钟“嘀嗒”声。
(2)引出主题图(由教材第91页主题图改编)。
**:
①琦琦正在干什么?(学生:起床。)
②你知道琦琦是什么时候起床的吗?(学生:6时。)
③你怎么知道的呢?(看挂钟或电子表。)
2。揭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钟表”。
(板书课题:认识钟表)
二、探究新知。
1、认识钟面、电子表面。
(1)观察钟面和电子表面:学生**地选择自己喜欢观察的对象,可以观察钟面,也可以观察电子表面,互相讨论、交流意见,教师参与共同研究。
(2)学生交流、反馈(得出以下几种答案)。
钟面:
①有1~12个数字(点击闪烁)。
②有2根指针,长针和短针。(点击闪烁,配有画外音:我的身体长,我叫分针;我的身体短,我叫时针。)
……
电子表:
①由数字表示时间。
②中间有2个点会闪烁。
……
2、认识整时。
(1)创设情境。
课件依次出现“琦琦一天的生活”。
①观察画面,说一说琦琦接下来的一大是怎样安排的?
②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观察、交流。
③学生反馈(随着学生反馈情况,依次出现与主题图相对应的6个钟面)。
④学生互相评价,教师引导学生体验:描述任何事物时都要按照一定的顺序。
(2)认识钟面上整时刻。
①观察6个钟面,你有什么发现?
②学生充分交流,得出:
A、分针都指着12(点击闪烁)。
B、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点击闪烁)。
③引导学生小结:我们在看钟面时不仅要看时针,还要看分针,如果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④反馈练习。
出示模型钟:说说这是几时?你是怎样想的?
板书:2时。(边叙述边板书写法。)
(3)认识电子表的整时刻。
①出示连线题。
②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可以自行完成,也可以小组讨论完成。
③教师:说一说你是怎样认识电子表上的时刻的?
④引导学生小结:在电子表上,如果点的后面是2个0,前面的数字是几就是几时。
⑤反馈练习。
出示模型钟:这个时刻用电子表的方式来表示,该怎样写呢?
板书:
(强调:电子表表示的整时刻时,点的后面是2个0。)
⑥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用两种方法来表示整时刻。一种是文字表示,一种是电子表的形式。
三、巩固练习。
1、学生自选完成第92页练习题并分组说一说自己一天的生活中几时正在干什么。
(1)投影展示结果,集体订正。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琦琦起床的时间是6时,看动画片的时间也是6时呢?(得出一天有早晨、上午、下午和晚上,初步感知时针每天转2圈。)
2、练习十六第3题(引导做第1小题)。
(1)出示第1个钟面。
(2)**:
①钟面上现在是几时?
②再过1小时是几时呢?
(3)反馈(教师演示课件):分针转一圈,时针走一格。(4时)
(4)学生**认识其余钟面时间。
3、实践活动:小组合作设计一份合理的作息时间安排表。
要求:
(1)添上时针、分针表示整时。
(2)在方框里填上电子表所表示的时间。
(3)说一说这个时间你准备干什么?
四、小结。
师:希望通过这节课大家不仅能认识钟表,还要懂得珍惜时间,和时间一起赛跑!
五、板书设计。
课后总结
新一轮课程**正在深入开展,我有幸能够站在此次**的第一线,感受到了数学教学的无穷魅力和无限生机。下面就以本课教学为切入点,谈谈个人的一些感触。
一、生活化的魅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堂开篇不仅很快就能集中学生的***,而且还能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由于时间在生活当中是无时无刻不在的,学生对此也有一定程度的感知,所以我一开始就让学生认识“时间老人”和“琦琦”这两位朋友,从每一个人日常生活的作息时间入手引入正题,再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去认识钟表,通过讨论、交流的方法由生活经验上升到知识体系。课上,当课件展示太阳从东方升起、公鸡打鸣声响起的情景时,我发现学生的眼睛、耳朵等各个感官都调动起来,精神也高度地集中。接下来认识两位新朋友,学生也是兴致盎然,我就抓住了这个点,以此贯穿整堂课。
二、在实践中体验的价值。
学习活动最大的乐趣莫过于能看到学习活动的成果,本课在练习设计中,突出练习的优化,除安排单一训练外,还注重了数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让学生应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为自己设计一份作息时间安排表,作用是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促使学生把已获得的知识、能力应用于生活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的意识,在练习中还伴随着轻松**的钢琴曲,使学生体验参与的乐趣。实践活动中学生乐此不疲,各自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争着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意见,课堂顿时成了学生展示自己个性的舞台。
认识钟表说课稿13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认识钟表》是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按照“认识钟面结构——整时的读写法——时间观念建立”的顺序编写。要求学生掌握对整时的认识,是学生建立时间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教材在编写上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生动具体的学习数学。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初步认识钟面,知道分针,时针及钟面上的数字。
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会看整时,知道整时的读法,写法。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自觉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好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钟面及整时的认读方法
教学难点:能准确、熟练的认出整时时刻,初步建立时
二:学情分析
(一)心理特征
从心理特征来说,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刚入学不久,好动、好奇、好玩,通过自身体验获得知识能使头脑更加活跃,保持愉悦的学习情趣。并且他们的***集中的时间有限,要在课堂上适当安排一些与教学相关的小游戏。
(二)认知状况
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对钟表有一定了解,但那是来自生活的感性的零碎的,对某些问题还一知半解。因此教学时我尊重学生生活中获取的关于钟表的经验,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在观察中比较,在交流中验证,从而寻找规律,突破难点。
三:教学模式
教法: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为主,创设情境,设计了色彩鲜艳的课件,让学生在课件所创设的情境中学习。同时我还采用了讨论合作教学法,让孩子们通过合作交流发现钟面的结构,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想,激发了认知兴趣,而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法: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画一画,想一想,拨一拨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四: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谜语导入:
猜谜导入课题认识各种不同类型的钟表。钟表的作用,初步纠正几点,在数学上叫做几时。其目的在于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景。
(二):新知导学,合作探究
1.认识钟面的组成。(活动一:画一画)
2.认读整时。(小明的一天,动脑筋,观察总结)
3.时间表示法,写出时刻。
认识钟面,我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观察钟面和空的表盘来自己动手画一画,主动探索性观察解决问题;整时是把自己发现的与同桌小朋友交流,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这比教师直接给予答案,更能使学生记忆深刻,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活动二:拨一拨;活动三:找朋友。拨一拨是为了让学生动手操作,更好的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时针和分针的区分;找朋友调动了全班学生的积极性,又将课堂气氛推向了一个**。
(四):全课总结,拓展提高
1.钟面认识:12个数,分针,时针
2.认识整时
3.时刻的读写方法
把一节课所教的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固化和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整体印象。
(五):达标检测当堂反馈
课件出示预设好的问题,握情况进行了解。对学生掌握不好的知识点,当堂纠错并讲解。
五:板书设计
认识钟表
一:认识钟面
认识钟表12个数
写作:7:00时针(短粗)
分针(细长)
二:认识整时分针指12,时针指几就几时。
六:课堂评价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看能否准确的掌握钟面,整时的读写法。设计课堂环节和检测试题来巩固知识
过程与方法的评价:课堂上注意观察学生的活动,看他们能否通过观察总结,倾听和理解别人的思路,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看学生能否主动积极参与,能否与他人合作交流,能否建立时间观念,学会合理安排时间。
七:课程资源的开发
文体资源:教科书、教参、其它教辅资料。
信息技术资源:多**、互联网资源
环境与工具:授课时教师用的钟表以及课前让学生们自己制作的钟表。
生成性资源:学生的疑问,老师的解答,师生互动推动了课程资源
八:教学得失
得:充分利用好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课中让学生亲自画一画,拨一拨,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近学生。
失:由于教师对学生自主探索的规范不够,虽然学生交流讨论,但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学生没有**思考和观察,就急于和小组内同学去说,有的甚至在玩。结果既没观察清楚,交流的效果也不好。
认识钟表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认识钟表》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本课的教学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第一次接触时间学习,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大量看钟表时间的经验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又是二年级进一步学习半时的认识和三年级秒的认识的开始,掌握认识钟表和整时是小学生必备的知识。教学的本质在于帮助、激励、引导,本课就是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注重联系实际,力争做到“思想、方法、知识、能力”的有机**。根据教材的地位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知道时针、分针及钟面上的数字;并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知道整时的两种表示方法。
2.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体验学习数学的兴趣。
3.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自觉养成了遵守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这样的目标设计使我更多的关注学生在有限的时间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发展。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确定教学重点为整时的认读方法。教学难点为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会看钟表上的时间。课前准备了教学课件、钟面模型、钟面模型零件等大量教具。
二、说教法
教师是数学活动的合作者、引导者和**者,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思想,本课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在学生初步感知钟面特点的环节主要采用启发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钟面上都有些什么,逐步归纳、总结,从而使学生形成表象认知。在例题学习环节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对比、讨论出钟面上的三个时刻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探究认读整时的方法。
三、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是单纯的记忆和模仿,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基于这样的理念,本课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有**思考、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等。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后,我为了加深学生对钟面的进一步认识,设计了学生自己制作钟面的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操作遇到困难的时候学生自然而然的想到了自己的同伴,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最大的帮助。
四、说流程
1、上课伊始,我就抓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的心理特点,创设情景猜谜语,为后期学习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开端。通过回忆“在哪里见过钟表”充分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教学。
2、自主合作、探究新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我采用讲练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设计了三个层次,首先让学生观察钟面,充分交流,全班汇报,了解钟面上有什么,从而形成表象,再通过动手制作钟面加深对钟面的了解;其次,让学生通过对三个时刻的对比,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归纳出认读整时的具体方法;最后,为了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巩固认读整时的方法,安排了学生动手拨时钟的练习。
3、巩固练习、运用新知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助于学生巩固新知,还可以让学生合理灵活的选择新知解决实际问题。安排了本课的基础练习课本86页练习的第一题连线,和提高练习课本85页的做一做,最后让学生体会接近整时的“快8时”和“10时多一点”的发散练习。层层递进,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发展。
4、总结评价、回顾新知,通过“你有什么收获”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系统回顾,明确本课的知识重点和学习时应注意的问题和方法,帮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知识。
我注重系统直观的板书,及时的体现了知识点,便于学生对新知识进行梳理。
总之,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不仅是课前教师设计的好,还要及时抓住课堂的生成问题,巧妙处理,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在我们的课堂上有所收获。
认识钟表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认识钟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
2、教材分析:本节课学习教材91—92页整时的认识,是学生建立时间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教材在编写上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生动具体的学习数学。按照“认识钟面结构——整时的读写法——时间观念建立”的顺序编写。
3、教学目标:
一般来说,一名6岁的儿童每天起床、吃饭、上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因此,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认知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结合生活经验总结出认识整时的方法;知道表示时间的两种形式。
(2)情感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3)思维拓展目标: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自觉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教学重点:充分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掌握认读整时的方法;
5、教学难点:正确说出钟面上所指的整时。
6、关键点:正确找出整时钟面上的共同特点:分针都指着12。
二、说教法学法:
1、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课堂教学中容易疲劳,***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为主,创设情境,设计了色彩鲜艳的课件,让学生在课件所创设的情境中学习。同时我还采用了动像发现教学法,让孩子们通过合作交流发现钟面的结构,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想,激发了认知兴趣,而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想一想、数一数、说一说、比一比、写一写、拨一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3、教具学具:电脑课件、实物钟、电子表、学生用钟表学具
三、总体设计:
本节课我安排了五个教学环节:(1)创设情境,诱发兴趣。(2)自主参与,探索新知。(3)应用新知,解决问题。(4)思维拓展(5)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用课件出示闹钟声让大家猜谜,当同学们猜出闹钟,再说说它的作用。这样引出课题:认识钟表。目的在于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景。
二、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1、初步认识钟面。在这一部分内容里,我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观察课件上的钟面和自己的学具钟表看发现了什么?充分的让学生说一说,数一数,主动探索性观察解决问题,把自己发现的与同桌小朋友交流,合作学习,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凌乱的不是在序的,不容易将知识转为内化,如:有的学生发现有长针也有短针等,在教学设计中我充分地考虑到这一点,采用了电脑辅助教学,让时针和分针作自我介绍,用充满童真的语言来吸引孩子。接着再跟着电脑数,得出钟面的基本结构,也强调了时针走的慢,分针走的快的特点,这样的**让学生的思维有序了,同时以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这比教师直接给予答案,更能使学生记忆深刻,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2、学习整时的认、读、写。学生在生活中虽然有的能认识整时,但概念是模糊的,为了更好的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将3个钟面出示在课件中,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讨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这三个钟面的分针都指12,引导总结出当分针指12时,时针指几就是几时。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时针和分针的区分,做一个时针和分针交朋友的小游戏。最后让学生动手操作,拨一拨,在这里教师作示范按顺时针拨动钟面,再让全班同学参照老师的方法,一人说时刻,一人拨钟面。这为今后的教学作铺垫。
3、在教学整时的两种写法时,我先介绍汉字“时”表示的方法,在教学电子表形式时,充分利用教材,看91页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桌子上放着什么?你在哪儿见过这样的钟?自然巧妙地把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打开学生的记忆大门,使学生从生活中找出答案,通过对8时的两种书写形式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整时两种写法。再通过练习,让学生板演黑板另外两个钟面的写法。使学生学以致用,促使知识内化。(课件展示)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在这一环节中寓教于乐,溶练习于游戏中,让学生玩乐中巩固知识,在这里我主要设计了三大板块:1、小朋友一天的作息安排。2、找朋友。3、动手拨出时间。
1、让学生看课本92页图,让学生边看边互相说“小朋友什么时间在做什么”然后让学生写出每个时间,再评一评他的安排合理吗?这样将数学课堂教学变为学生认识生活,认识数学的活动课,体现“数学源于生活,赋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也为后面的作业打下铺垫。
2、在找朋友中,让学生全员参与,给每个小朋友都带上头饰(钟面和整时的两种写法),让时间相同的小朋友握手做个好朋友。这样设计让学生进一步巩固钟面和两种记时方法的联系,同时以调动了全班学生的积极性,又将课堂气氛推向了一个**。
3、让学生用手中的钟表学具拨出任意整时,小组互相说出所拨的时间。
四、思维拓展
1、练习十六第3题。
2、指名拨出下列时间:6时 和 12时 3时 和 9时 并比较它们的异同。
五、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我先让学生说说在这节课里学会了什么样?你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的?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巩固。并布置作业扩展训练,回家在爸爸妈妈帮助下为自己设计一份作息时间表。
《认识常见岩石》说课稿9篇(扩展6)
——认识常见岩石说课稿 (菁选2篇)
认识常见岩石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一)教材体系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与《岩石和矿物》、《认识矿物的性质》、《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共同组成“岩石与矿物”单元,本单元属于“地球与宇宙”部分的内容,是小学科学教材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同时也为后续学习“地球运动和地表变化”作好铺垫。
(二)教学内容
本课教材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岩石组成地球的外壳,覆盖在地球表面通过图片导入,提出问题“对于岩石,你了解多少”?为后面学习岩石的特征,岩石的种类建立联系,作好铺垫;第二部分:引导学生仔细研究各种岩石,多角度了解岩石的特征,并对岩石进行分类;第三部分:初步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形成过程。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岩石可以说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岩石是一种大家经常能见到的东西,说陌生是因为这些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于学生来学,还处于表面的认知状态,只是一些零碎、杂乱、单一的片断,对于岩石的特性,还没有形成比较清晰、科学的认识。
(四)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会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常见的岩石,并能在观察实验中发现岩石的一些特性;
2、能够用相关的分类标准(如颜色、形状、软硬等)对岩石分类;
3、能查阅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形成的有关资料;
4、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观察结果,能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实验等探索性活动。
科学知识
1、知道常见岩石在颜色、结构、软硬等方面的不同和遇酸反应中的不同特征;
2、认识岩石有三种类型: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初步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形成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自然界岩石的美丽,产生喜爱祖国山水的美好情感;
2、意识到岩石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各种岩石
教师准备:
1、分组观察用岩石村本
2、工具:放大镜、小刀、锤子、滴管、稀盐酸
3、课件
说教法、学法:
本课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我采用看图——赏石头——设质疑——引导**题
通过学生的观察,了解岩石分布——接触自己搜集的实物赏识自然美→产生质疑
第二部分:采用设计研究方案——选择实验方法——**分工——分组操作——观察讨论——**交流——比较分类
第三部分:采用与信息技术课相结合,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查阅资料
教学过程
一、关于岩石的话题
1、课件出示图片,学生欣赏后**:从图片中你看到了什么?欣赏完图片,同学们会产生疑问:这些美丽石头哪来的?
出示另一幅图告诉大家:地球表面大部分被海水覆盖,有的地方被土壤裹上“薄毯”,有的地方却裸露在外,这种裸露在外的物质,就是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岩石,刚才我们看到了美丽石头都是岩石。
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常见岩石
2、了解学生对岩石的已有认识
学生欣赏自己搜集到的石头
**:(1)关于岩石,你都知道些什么?
通过这个活动了解学生对岩石已有的认知水*,在此基础上调节、调整教学预设的方案。
(2)关于岩石,你还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3、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板书
二、研究各种岩石的特征
1、同学们提出了许多问题,今天我们在课堂上先对岩石的特征进行研究。
2、你们打算采用什么方法对这些岩石进行研究呢?
引导学生回顾三年级水、土壤的研究方法,让他们自己说出观察岩石的方法,进一步巩固、深化三年级下册所提出的用多种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的**。学生会提出用放大镜看,用手摸,用刀刻,把岩石放入水中等方法,这些方法我们以前都已接触过,不必作详细指导,只要提醒大家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
认识常见岩石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岩石组成地球的外壳,覆盖在地球表面通过图片导入,提出问题“对于岩石,你了解多少”?为后面学习岩石的特征,岩石的种类建立联系,作好铺垫;第二部分:引导学生仔细研究各种岩石,多角度了解岩石的特征,并对岩石进行分类;第三部分:初步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形成过程。本单元属于“地球与宇宙”部分的内容,是小学科学教材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同时也为后续学习“地球运动和地表变化”作好铺垫。
二、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目标:
1.会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常见的岩石,并能在观察实验中发现岩石的一些特性;
2.能够用相关的分类标准(如颜色、形状、软硬等)对岩石分类;
3.能查阅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形成的有关资料;
4.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观察结果,能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实验等探索性活动。
(二)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常见岩石在颜色、结构、软硬等方面的不同和遇酸反应中的不同特征;
2.认识岩石有三种类型: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初步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形成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欣赏自然界岩石的美丽,产生喜爱祖国山水的美好情感;
2.意识到岩石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通过对岩石的收集、观察、分类形式的研究,认识岩石的特征。
(二)难点:鉴别身边的岩石。
四、教学法
(一)教法:多**教学法、合作探究法、案例教学法;
(二)学法:主动学习法、合作谈论法、协作学习法。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谈话引入。
老师看到你们带来了许多岩石,说说你们是从哪里找到的?
2.教师课件出示梵净山风光图,导入岩石的分布,让学生欣赏自然界美丽的岩石。
3.讲述:岩石组成地球的外壳,有些岩石裸露在空气中,更多的岩石被水或泥沙、土壤覆盖。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常见的岩石。(板书课题)
(二)识别岩石
1.介绍岩石的用途。
谈话:岩石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你们知道哪些呢?(学生汇报、交流)出示岩石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的图片,教师进行小结。
2.辨别岩石与非岩石。(教师课件出示)
**:岩石不但分布非常广泛,而且它们的样子也是各种各样的。今天老师就来考考你们,请你们识别它们(老师指着六种物体),并说明理由。
师:它们都是岩石吗? (学生讨论辨别)
教师小结:岩石一定是天然形成的,像砂岩、砾岩;而不是人为加工后的混合物,像烧制的方砖、水泥块、玻璃块;岩石也不是地质变化后的矿产,像煤。
(三)观察岩石,认识主要特征。
1.介绍岩石。
师:每个小组都带来了一些岩石,谁来说说自己小组的岩石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你们还想研究岩石的哪些方面的'问题?
小组同学讨论:准备研究岩石的哪些问题,需要选择什么工具,使用什么方法。小组内要发挥好团结协作精神,认真完成观察任务。
根据学生的描述,了解学生的关注点,初步确定指导的方向。
(让学生初步观察、描述岩石的一般特征。)
2.谈话:盐酸是具有很强腐蚀性的化学药品,同学们实验时要特别小心,注意安全。操作时先用滴管吸少量盐酸,再滴2~3滴在岩石上,立即观察现象。千万不要把盐酸滴在手上或衣服上。实验时不要忘记把你们所有的发现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上。
大约4分钟后,材料员整理观察工具和岩石,小组内的同学可以交流自己的观察发现。
3.岩石观察描述。
师:谁先来说说自己的观察发现!学生汇报岩石观察发现。
要求同组学生对他的观察方法和观察结果进行补充或质疑。
(四)给岩石分类
1.同学们已经对这些岩石进行了研究,大家能不能按自己的方法对这些岩石进行分类呢?
2.学生分类
3.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充分把自己的想法描述出来
4.刚才这是同学们按照自己的标准给岩石进行了分类,有谁知道科学家对岩石是怎样分类的吗?
5.出示课件: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科学家根据岩石的生成方式把它们分为三大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大家是不是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知识呢?这些岩石又有什么用呢?
(五)课外活动:
1.完成模拟变质岩的形成实验。
2.拓展、查阅资料,指导学生寻找到自己想要查阅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把岩石作成岩石标本或编写一张科学小报。
教师要能够通过展示各种各样岩石的方式,激起学生对岩石的兴趣,让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仅认识了岩石,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
《认识常见岩石》说课稿9篇(扩展7)
——认识位置说课稿
认识位置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2—4页。位置的有关知识在一年级时学生已经有所接触,他们学会了用“上、下、左、右、前、后”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今天这节课是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会辨认现实生活中乃至地图上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为四年级进一步学习“位置与方向”作准备。
二、说教学目标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东、南、西、北等方位概念是比较抽象的,所以需要大量的感性知识和丰富的表象进行积累。因此,应该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创设大量的活动情景,让所有的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建立东南西北方向的概念,并丰富对它们的认知。
基于以上的思考, 并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在给定的条件下确定*面图上的方向;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2)通过现实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活动体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小组合作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是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掌握地图中“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难点是理解方向的相对性,在具体情景中,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他三个方向。
四、说教学策略
1、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对本课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
2、说教学理念: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数学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
3、说教法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师生、生生到动,合作,探究等方式,**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新知识。
4、说学法
本课在教法上贯彻如下两个原则:一是少教多体验原则。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体验”作为数学教学的过程目标之一。这节课中教学重点内容注重让学生去体验和感受。课前我带领学生在操场上进行了实践活动,辨别了操场上的东南西北,体验了校园的东南西北后并做记录。回到教室让学生把记录展示到黑板上,学生会发现记录图中有学校大门在上面,有的在下面,看起来不方便,进而使学生感受到**方向绘制地图的必要性。在教室里引导学生辨认方向,设计了“指一指”、“认一认”、“转一转”等活动,辨认其他方向时设计了“我说你做”的游戏,使学生对实际的方向不断进行认识、体验和感受。具体来说我主要运用了操作法、比较法、游戏法。
《认识常见岩石》说课稿9篇(扩展8)
——认识钟表说课稿
认识钟表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认识钟表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认识钟表说课稿1
一、说教材:
《认识钟表》是一年级上册第十一单元的内容。本节课要求学生对整时的认识,是学生建立时间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教材在编写上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生动具体的学习数学。按照“钟表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时间观念建立”的顺序编写。
大部分孩子在学前教育或家庭教育中多多少少都接受过一些关于时间的知识,他们每天起床、吃饭、上课、下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来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就感知到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而且每个家庭都有挂钟或手表,钟面、表面对于他们来说也并不陌生。但时间比较抽象,因此教学时要把时间的认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并结合大量的操作活动,才让学生容易掌握。因此,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认知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钟表上的整时;结合生活经验总结出认识整时的方法。
2、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3、思维拓展目标:
(1)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自觉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2)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重点:充分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掌握认识整时的方法。
难点:正确说出钟面上所指的整时和大约几时。
二、说教法学法: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为主,创设情境,设计了色彩鲜艳的课件,让学生在课件所创设的情境中学习。同时我还采用了动像发现教学法,让孩子们通过合作交流发现钟面的结构,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想,激发了认知兴趣,而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想一想、数一数、说一说、比一比、写一写、拨一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三、总体设计:
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
(1)猜谜语,引入课题。
(2)仔细观察,认识结构。
(3)创设情景,学习整时。
(4)练习巩固。
(5)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第一环节:猜谜语,引入课题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用课件出示闹钟声让大家猜谜,当同学们猜出闹钟,再说说它的作用。这样引出课题。目的在于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景。
第二环节:仔细观察,认识结构
在这一部分内容里,我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观察课件上的钟面看发现了什么?充分的让学生说一说,数一数,主动探索性观察解决问题,把自己发现的与同桌小朋友交流,合作学习,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凌乱的不是在序的,不容易将知识转为内化,如:有的学生发现有长针也有短针等,在教学设计中我充分地考虑到这一点,采用了电脑辅助教学,让时针和分针作自我介绍,用充满童真的语言来吸引孩子。接着再跟着电脑数,得出钟面的基本结构,也强调了时针走的慢,分针走的快的特点,这样的**让学生的思维有序了,同时以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这比教师直接给予答案,更能使学生记忆深刻,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第三环节:创设情景,学习整时
学生在生活中虽然有的能认识整时,但概念是模糊的,为了更好的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出示小明一天的生活安排,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观察得出小明早上起床刷牙的时间是7:00,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讨论交流,引导总结出当分针指12时,时针指几就是几时。在小明一天的时间安排里去巩固时间的认读。最后让学生动手操作,拨一拨,在这里教师作示范按顺时针拨动钟面,再让全班同学参照老师的方法,一人说时刻,一人拨钟面。这为今后的教学作铺垫。
第四环节:练习巩固
在这一环节中寓教于乐,溶练习于游戏中,让学生玩乐中巩固知识,在这里我主要设计了三大板块,1:写一写电子钟的时间表示方式。2:连一连。3:感知时间概念。
1.我用课件出示刚才看过的时间,让学生写一写电子钟形式的时间表示方式,以落实课堂所学的知识点,为后面的作业打下铺垫。
2.在连一连中,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时间的两种表示方式,把他们相互对应起来。
3.课件出示三个钟面,先让学生说说现在的钟面上分别是几时,然后由老师为每个钟面都叙述一个小小故事,引导学生到情景里去,体会一小时的概念,然后再说一说刚才看过的钟表再过一小时是几时。
第五环节: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我先让学生说说在这35分钟里学会了什么?你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的?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巩固。并布置作业扩展训练,回家在爸爸妈妈帮助下为自己设计一份作息时间表。
以上是我对“认识钟表”这部分内容的分析和教学设想。
认识钟表说课稿2
教材分析
《认识钟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本节课要求学生对整时的认识,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基础。
学生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刚入学不久,好动、好奇、好玩。大部分学生在学前教育或家庭教育中多多少少都接受过一些关于时间的知识。一般来说,一名6岁的儿童每天起床、吃饭、上课、下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来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而且几乎每个家庭都有挂钟或手表,钟面、表面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
设计思路
本课从导入到实践活动,学生都在和两位新朋友(时间老人和琦琦)交谈着;整个背景都是以学生非常熟悉的“琦琦的一天”来设计的。这样的设计不仅创设了一个**的学习氛围,而且一下子就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促使他们愿学、好学、乐学。时间这一数学知识,本来就是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的,进行这一知识的教学,更需要体现以生活为依托,以实践为第一。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随意地玩自备的钟或电子表,**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让他们在玩中发现数学问题,找寻数学知识,学生的思维可以得到尽情的发展,个性得到尽情的张扬,逐渐感受到数学学科的趣味性、生活性和挑战性。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钟面和电子表面,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正确地读、写整时时刻,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2、经历操作、讨论、交流等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合作精神,发展数感。
3、充分感知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并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4、学会合理地安排作息时间,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1、创设情境。
(1)展示课件:日出东方,配有闹钟“嘀嗒”声。
(2)引出主题图(由教材第91页主题图改编)。
**:
①琦琦正在干什么?(学生:起床。)
②你知道琦琦是什么时候起床的吗?(学生:6时。)
③你怎么知道的呢?(看挂钟或电子表。)
2。揭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钟表”。
(板书课题:认识钟表)
二、探究新知。
1、认识钟面、电子表面。
(1)观察钟面和电子表面:学生**地选择自己喜欢观察的对象,可以观察钟面,也可以观察电子表面,互相讨论、交流意见,教师参与共同研究。
(2)学生交流、反馈(得出以下几种答案)。
钟面:
①有1~12个数字(点击闪烁)。
②有2根指针,长针和短针。(点击闪烁,配有画外音:我的身体长,我叫分针;我的身体短,我叫时针。)
……
电子表:
①由数字表示时间。
②中间有2个点会闪烁。
……
2、认识整时。
(1)创设情境。
课件依次出现“琦琦一天的生活”。
①观察画面,说一说琦琦接下来的一大是怎样安排的?
②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观察、交流。
③学生反馈(随着学生反馈情况,依次出现与主题图相对应的6个钟面)。
④学生互相评价,教师引导学生体验:描述任何事物时都要按照一定的顺序。
(2)认识钟面上整时刻。
①观察6个钟面,你有什么发现?
②学生充分交流,得出:
A、分针都指着12(点击闪烁)。
B、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点击闪烁)。
③引导学生小结:我们在看钟面时不仅要看时针,还要看分针,如果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④反馈练习。
出示模型钟:说说这是几时?你是怎样想的?
板书:2时。(边叙述边板书写法。)
(3)认识电子表的整时刻。
①出示连线题。
②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可以自行完成,也可以小组讨论完成。
③教师:说一说你是怎样认识电子表上的时刻的?
④引导学生小结:在电子表上,如果点的后面是2个0,前面的数字是几就是几时。
⑤反馈练习。
出示模型钟:这个时刻用电子表的方式来表示,该怎样写呢?
板书:
(强调:电子表表示的整时刻时,点的后面是2个0。)
⑥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用两种方法来表示整时刻。一种是文字表示,一种是电子表的形式。
三、巩固练习。
1、学生自选完成第92页练习题并分组说一说自己一天的生活中几时正在干什么。
(1)投影展示结果,集体订正。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琦琦起床的时间是6时,看动画片的时间也是6时呢?(得出一天有早晨、上午、下午和晚上,初步感知时针每天转2圈。)
2、练习十六第3题(引导做第1小题)。
(1)出示第1个钟面。
(2)**:
①钟面上现在是几时?
②再过1小时是几时呢?
(3)反馈(教师演示课件):分针转一圈,时针走一格。(4时)
(4)学生**认识其余钟面时间。
3、实践活动:小组合作设计一份合理的作息时间安排表。
要求:
(1)添上时针、分针表示整时。
(2)在方框里填上电子表所表示的时间。
(3)说一说这个时间你准备干什么?
四、小结。
师:希望通过这节课大家不仅能认识钟表,还要懂得珍惜时间,和时间一起赛跑!
五、板书设计。
课后总结
新一轮课程**正在深入开展,我有幸能够站在此次**的第一线,感受到了数学教学的无穷魅力和无限生机。下面就以本课教学为切入点,谈谈个人的一些感触。
一、生活化的魅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堂开篇不仅很快就能集中学生的***,而且还能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由于时间在生活当中是无时无刻不在的,学生对此也有一定程度的感知,所以我一开始就让学生认识“时间老人”和“琦琦”这两位朋友,从每一个人日常生活的作息时间入手引入正题,再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去认识钟表,通过讨论、交流的方法由生活经验上升到知识体系。课上,当课件展示太阳从东方升起、公鸡打鸣声响起的情景时,我发现学生的眼睛、耳朵等各个感官都调动起来,精神也高度地集中。接下来认识两位新朋友,学生也是兴致盎然,我就抓住了这个点,以此贯穿整堂课。
二、在实践中体验的价值。
学习活动最大的乐趣莫过于能看到学习活动的成果,本课在练习设计中,突出练习的优化,除安排单一训练外,还注重了数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让学生应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为自己设计一份作息时间安排表,作用是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促使学生把已获得的知识、能力应用于生活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的意识,在练习中还伴随着轻松**的钢琴曲,使学生体验参与的乐趣。实践活动中学生乐此不疲,各自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争着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意见,课堂顿时成了学生展示自己个性的舞台。
认识钟表说课稿3
各位评委老师,您们好!
我是来自xx小学的xx。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认识钟表》。下面结合佛山市数学说课**的新果实,我着重从研究和教学这两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进行阐述。关于研究,我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1、说联系:
《认识钟表》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本节课要求学生对整时的认识,是学生建立时间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教材在编写上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生动具体的学习数学。按照“认识钟面结构——整时的读写法——时间观念建立”的顺序编写。
2、说目标:
一般来说,一名6岁的儿童每天起床、吃饭、上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因此,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如下:
3、说学情
关于学情,我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分别是共性学情还有个性学情。
一年级的学生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创设情境,设计了多种游戏,让学生在游戏和活动中学习。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认知兴趣,而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4、说重难点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起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如下:
5、说教材处理:(教材处理)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以及再创造。我以猜谜语的形式引入新课,让学生猜出是闹钟,再来欣赏生活中常见的钟表。这样引出课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营造了一种积极活跃的学习氛围。接着,我出示教材中“妈妈叫孩子起床”的情境图,目的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钟面和电子表。并将钟面和电子表表示时间的方式对照出现,让学生加深对整时的认识。最后,我会出示基本练习题和课堂检测题。通过让学生想一想、数一数、说一说、写一写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来体验新知。
基于以上分析,我设计了本课的教学环节如下
6、说新知教学的创新点
下面,我将以其中的一个教学环节来谈谈我的教学设想。在“自主参与,探索新知”这个环节中,我提出了3个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手上的钟面模型,看看有什么发现?在讨论活动中,充分让学生说一说,数一数,主动探索、观察解决问题,把自己发现的与同桌小朋友交流,这样更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课堂上我还采用了电脑辅助教学,让时针和分针作自我介绍,用充满童真的语言来吸引孩子。这样的**让学生的思维有序了,这比教师直接给予答案,更能使学生记忆深刻。为了更好的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将3个钟面贴在黑板上,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讨论交流,最后得出:这三个钟面的分针都指12,引导总结出:当分针指12,时针指几就是几时。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我准备了12张卡片,上面有不同形式表示的时间。我把这12张卡片随机放到学生的桌子上。当音乐响起,有卡片的同学就要找朋友,相同时间的就是好朋友。(课件播放《找朋友》的音乐,其他孩子一起拍手唱,12个孩子开始找朋友)通过这个游戏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悟,达到乐学的境界,更把整节课的学习氛围推向**。
7、说练习处理
设计合理的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必要组成部分。关于本课的练习设计,我把教材提供的做一做和练习十九第一题作为基本练习。(背)
1、我用课件出示小明愉快的一天,让学生边观察边互相说“小明什么时间在做什么”,“为什么有两个9时呢”。这样将数学课堂教学变为学生认识生活,认识数学的活动课,体现“数学源于生活,赋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2、连线题是一个基础巩固练习,让学生动手在书本上连一连,并个别**学生。这样的设计,让学生进一步巩固钟面和两种记时方法的联系。
接着进行的是有趣的提高练习,我出示12时的钟面,并用小动物的谈话来引出问题:小猴家的表真的坏了吗?让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然后我再拿出教具钟表,请一位同学上来拨一下12时,这时大家都会发现原来12时的分针和时针是重合在一起的。
3、最后进行的是拓展练习
我会出示教材87页的第8题,让学生说出前四个钟面的时间分别是什么,并写在图的下方。然后动动脑子,你发现了它们之间存在什么规律。当学生发现后面的时间比前面的增加了1小时,就能推理出第五个钟面是1时。
接着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小猪和小狗的故事》,听完后我会**学生,你是喜欢小猪还喜欢小狗呢?为什么呢?通过这个故事,不但让学生学会了看时间,更应该做到合理安排时间、珍惜时间。
接下来,我跟全班同学一起来欣赏《我国古代计时工具》。观看这个视频,不但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感受古代人的聪明才智,更**增加了课堂学习的乐趣。
8、说教学评价
新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
因此在这节课里,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评价:一学习过程的评价。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不仅用点头、微笑、激励的语言来评价学生,还采用多种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并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学习效果的评价,在“小结内化,反思收获”这个环节,我先让学生说一说:在这一节课里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忆、巩固。为了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我有针对地设计了课堂检测题,能有效地了解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引导探究学习,促进主动发展”,在这样的新课改思路下,我深有体会!我愿尽最大的努力与课改一同成长、前进。
以上是我对《认识钟表》这部分知识的分析与教学设计,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认识钟表说课稿4
一、说教材
《认识钟表》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本课的教学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第一次接触时间学习,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大量看钟表时间的经验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又是二年级进一步学习半时的认识和三年级秒的认识的开始,掌握认识钟表和整时是小学生必备的知识。教学的本质在于帮助、激励、引导,本课就是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注重联系实际,力争做到“思想、方法、知识、能力”的有机**。根据教材的地位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知道时针、分针及钟面上的数字;并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知道整时的两种表示方法。
2.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体验学习数学的兴趣。
3.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自觉养成了遵守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这样的目标设计使我更多的关注学生在有限的时间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发展。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确定教学重点为整时的认读方法。教学难点为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会看钟表上的时间。课前准备了教学课件、钟面模型、钟面模型零件等大量教具。
二、说教法
教师是数学活动的合作者、引导者和**者,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思想,本课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在学生初步感知钟面特点的环节主要采用启发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钟面上都有些什么,逐步归纳、总结,从而使学生形成表象认知。在例题学习环节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对比、讨论出钟面上的三个时刻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探究认读整时的方法。
三、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是单纯的记忆和模仿,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基于这样的理念,本课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有**思考、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等。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后,我为了加深学生对钟面的进一步认识,设计了学生自己制作钟面的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操作遇到困难的时候学生自然而然的想到了自己的同伴,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最大的帮助。
四、说流程
1、上课伊始,我就抓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的心理特点,创设情景猜谜语,为后期学习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开端。通过回忆“在哪里见过钟表”充分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教学。
2、自主合作、探究新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我采用讲练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设计了三个层次,首先让学生观察钟面,充分交流,全班汇报,了解钟面上有什么,从而形成表象,再通过动手制作钟面加深对钟面的了解;其次,让学生通过对三个时刻的对比,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归纳出认读整时的具体方法;最后,为了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巩固认读整时的方法,安排了学生动手拨时钟的练习。
3、巩固练习、运用新知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助于学生巩固新知,还可以让学生合理灵活的选择新知解决实际问题。安排了本课的基础练习课本86页练习的第一题连线,和提高练习课本85页的做一做,最后让学生体会接近整时的“快8时”和“10时多一点”的发散练习。层层递进,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发展。
4、总结评价、回顾新知,通过“你有什么收获”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系统回顾,明确本课的知识重点和学习时应注意的问题和方法,帮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知识。
我注重系统直观的板书,及时的体现了知识点,便于学生对新知识进行梳理。
总之,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不仅是课前教师设计的好,还要及时抓住课堂的生成问题,巧妙处理,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在我们的课堂上有所收获。
认识钟表说课稿5
一、说教材
本节课所讲的内容西师大版教材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105——106页例1,例2及相关课堂活动。《认识钟表》的知识教学,属于新授课,授课时数为1课时。《认识钟表》是学生在一年级已认识整时、半时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有关钟表的知识。本节课内容主要是认识时间单位时和分;初步建立1时、1分的时间观念,知道1时=60分。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进一步学习有关钟面的知识,认识时间单位时和分;结合生活经验,体验1分钟的长短;知道1时=60分。
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认识钟面及建构时间单位之间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3.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习时间,让学生懂得珍惜时间,利用好每一秒;对自己的生活能做好合理的时间安排。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1时=60分,体验1分的长短。
教学难点:建构时间换算的过程。
教学设想:通过现实情境引入对钟表的认识,在提供的教学资源中,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参与建构活动,再现知识的生成过程。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体现出数学学习的本质来源和数学教学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的新理念。用学会的钟表知识来解释生活中有关时间的问题,从而实现学习数学的价值。
四、说教具准备
多**课件,钟面模型每两个学生一个,纸质钟面一个,跳绳,秒表。
五、说教法和学法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容易分散。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以愉快式教学方法为主,创设情境,设计体验游戏,让学生在参与游戏和活动的感知中愉快学习。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找一找、数一数、做一做、跳一跳等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动眼、动耳、动脑、动口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有序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多。
1.把全班分成男女生两组,哪组表现好就前进一大格。比一比,哪组最厉害!
2.课件展示:钟表的滴答声,让学生猜一猜这是什么声音?
3.**演示:**奥运会开幕仪式场景。场景中有一个显示8时8分的画面。
(二)合作探索活动
1.**。
关于钟面,同学们都已经知道些什么?
2.观察钟面,根据学生回答引导观察出示钟面。
(1)指一指钟面上的时针、分针、秒针。
(2)学生或老师向同学们介绍秒针,(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引导学生看一看自己的钟面,指一指秒针是哪根。)
(3)教师:钟面上除了时针、分针、秒针外,还有些什么?(数字和格子)
(4)引导学生观察:钟面上的大格、小格数及其关系。
3.分别说一说。
分针走1小格和时针走1大格的时间各是多少?
4.拨一拨,看一看,说一说。
当分针走1圈,时针正好走多远?一大格是多少小格?思考讨论:1时等于多少分?
板书:1时=60分。
老师介绍:如何用字母表示时、分?(时可用字母h表示,分用min表示)并引导学生读一读、写一写这些字母。
5.完成第106页的填空内容。
(三)联系生活,构建1分的时间概念。
教学例2。
教师:同学们知道1分的时间有多长吗?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
学生活动:
(1)1分大约击掌多少次?
(2)1分大约跳多少下?
汇报交流活动情况。
(四)活动拓展。
(1)做课件上的练习题。
(2)完成教科书第109页第3题。你能在1分内完成吗?
(3)回家后体验1时有多长,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了铺垫。
(五)小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我们应该珍惜我们的每一分钟,做好时间的小主人!
(六)作业。
数学书109页第3题、4题。
七、说板书设计
认识钟表
贴钟面
1时=60分
1h=60min
八、结束语
因为我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水*有限,不妥之处,敬请各位**,各位专家提出宝贵意见。我会继续努力,取得更大的进步!
谢谢大家!!!
认识钟表说课稿6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认识钟表》,我将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程序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认识钟表》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第7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是认识钟表的初始课。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观察与对比中会认、读、写整时。
(2)在经历制表、认表、记录时间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简洁美,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与表达的能力。
(3)使学生在探索钟表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感受时间的宝贵,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按时作息。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认识整时、记录整时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对特殊时刻的认识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和认识规律出发,为了更好的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化解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教法和学法:
(1)直观演示,操作发现:我利用直观教具和多**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操作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探索新和理解新知。
(2)巧设疑问,体现两“主”:我通过设疑,指明学习方向,营造探究新知的氛围,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研究等活动中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达到掌握新知和发展能力的目的。
(3)运用迁移,深化提高: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课堂的学习活动成为对他们原有经验的总结和提升。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4)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归纳、概括,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主动**。
三、说教学过程
为体现本课的设计理念,我构建了自主探索性的课堂教学模式,即“设疑激情、引导探索、应用提高、交流评价”。
1、质疑激趣
同学们,你们都几点起床?你是怎么知道时间的?
这里有12个数学宝宝,你能把它们送到钟表的家吗?
生活化、活动化的问题情境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使
学生产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这个质疑的环节,一方面快速指明学习方向,营造和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氛围;另一方面快速对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和知识经验做一大概了解,便于调整后面的教与学。
2、引导探索
(1)初步认识整时:首先让学生试着说出小明做事的时间,然后板书课题:整时,然后引导学生对比观察这些整时的特点,学生讨论交流后归纳出: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并让学生拨一拨,说一说。
(2)认识特殊时刻:首先让学生观察6时和12时,引导学生质疑讨论:时针和分针的位置有什么特点?最后归纳出:12时,时针和分针都指向12,看起来像一根针。而6时,时针和分针在一条直线上。并让学生自己拨一拨,说一说这个时刻自己在做什么?
(3)记录时间:首先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办法记录时刻,在学生展示交流多种记录方法后,老师引导学生归纳出:汉字记录法和数字记录法。并让学生用这两种方法记录时刻。
认识整时和记录整时,让学生充分经历了操作、观察、比较、归纳等数学活动与数学思考,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也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3、应用提高
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我有层次、有针对性地设计三个层次的练习:
(1)基本练习:
第一道:记录小明的一天中做事的6个时刻,并思考:两个9时,
小明为什么做的事不一样?
第二道:快乐的周末(连线)。
在此,用学生最熟悉的生活情境,既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再次练习认和写整时。
(2)变式练习:
下面的时间对吗?如果不对,请改正。
用判断的形式,让学生来巩固练习整时。这种变化的练习形式,一方面可以对学生的思维有所挑战,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练习认和写整时。
(3)拓展练习:
过1小时是几时?
这是有难度的一道练习题,学生一要认识整时,二要知道过1
小时是指哪个时刻?目的是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和多样性。
4、交流评价: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什么内容?
你学会了什么?你感觉自己表现如何?
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性学习,获得了新知识、新经验,无论是认知,
还是情感,都全方位地得到发展,再通过交流评价引导学生愉快地交流活动中的感受和经验,交换意见与看法,让学生在交流中认识自我。
四、说板书认识整时
7时9时10时
7:00 9:00 10:00
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就是()时。
这是本节课的板书设计,设计的目的是重点突出。
整节课,我以科学的发展观,遵循学生的认知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学生在获得对知识的理解的同时,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真正促进学生全面、持续、**的发展。
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认识钟表说课稿7
一、说教材:
《认识钟表》是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本节课要求学生对整时的认识,是学生建立时间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教材在编写上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生动具体的学习数学。按照“认识钟面结构——整时的读写法——时间观念建立”的顺序编写。
一般来说,一名6岁的儿童每天起床、吃饭、上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因此,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认知目标:通过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的外部结构,总结出认识整时的方法,知道表示时间的两种形式
2、情感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3、思维拓展目标: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自觉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重点:充分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掌握认读整时的方法。
难点:正确说出钟面上所指的整时。
准备:课件、时钟实物
二、说教法学法: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一下方法:
1、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法:充分利用学具和多**教学**,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2、情境教学法: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数学学习贴近生活。
3、实践探索学习法:教学中设置新颖有趣的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开放性,强调数学学习的过程。
4、合作学习法:整个教学过程中,凡是学生能**思考,合作探究发现的,老师决不包办代替,学生和学生彼此分享自己的思考、见解,做到了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三、总体设计:
本节课我安排四个教学环节:(1)情景导入,诱发兴趣。(2)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3)巩固运用,解决问题 (4)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第一层:情景导入,诱发兴趣。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用课件出示数字宝宝去钟表家做客。目的在于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景。
第二层: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分了两大步骤来完成:
第一步是初步认识钟面
在这一部分内容里,我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观察课件上的钟面和自己的学具钟表,“请你仔细观察,钟面上有什么?” (操作PPT与板书教具钟表)充分的让学生说一说,主动探索,并且把自己发现的与同桌小朋友交流,合作学习。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凌乱的不是有序的,不容易将知识内化,有的学生只能说出“钟面上有2根针,还有数”等,在教学设计中我充分地考虑到这一点,继续**“这两根针一样吗?哪里不一样?”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分针和时针的特征。之后,我再结合课件和板书同步演示,介绍时针和分针。我会用充满童真的语言和动作来吸引孩子。用自我介绍的方式,一边做动作一边说“我长长的,细细的,我的名字叫分针;记住分针是又细又长的。我又矮又胖,我的名字叫时针,记住,时针是又粗又短的”。当学生发现钟面上有很多数字时,我再引导学生数出钟面上一共有12个数,得出钟面的基本结构。并且强调时针走的慢,分针走的快的特点,这样的**让学生的思维有序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比教师直接给予答案,更能使学生记忆深刻,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接着,我适时的安排分辨分针和时针的练习,如:认课件中这三个钟面的时针和分针,还可以让每个学生用自己的学具钟表,按老师的要求指出时针和分针。
第二步是学习整时的认、读、写。
学生在生活中虽然有的能认识整时,但概念是模糊的,为了更好的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充分利用教材,出示教材85页主题图,通过小明一天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墙壁上和床头柜上的钟表试认整时。明确“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7的时候就是7时”在教学整时的两种写法时,我先介绍汉字“时” 的表示方法,《板书:先写一个7,再写一个时间的时,读作7时》指导学生书空练习;在教学电子表示法时,《板书:先写一个7,再写两个圆点,记住,第一个圆点点在7的中间位置,第二个圆点,点在下面一些,然后再写两个0,读作7时》并且小结,两点后面两个0表示整时,两点前面是7就是7时。学生同步书空练习。然后,我用课件和教具同步出示3个不同时刻的钟面,通过对7时的认、读、及两种书写形式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整时的两种写法。《板书:7时 7:00》再通过练习,《板书:3时 5时》让学生板演另外两个钟面的写法,全班学生同步在课堂作业本上练习书写,使学生学以致用,促使知识内化。
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讨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这三个钟面的分针都指向12,引导总结出“分针指向12,时针指几就是几时”揭示课题——“认识整时”。
第三层:巩固运用,解决问题
1.把教科书86页第一题制成课件,通过观察把时钟和电子表有效结合
2.把教科书87页第6题练习制成课件,让学生仔细观察学着说一说。
引导学生根据题目要求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读题能力。
第四层: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我先让学生说说在这40分钟里学会了什么?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巩固。并布置作业扩展训练,如:回家在爸爸妈妈帮助下为自己设计一份作息时间表。
认识钟表说课稿8
一、说教材
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认识钟表”这一内容是学生在日常生活对钟表多少有些认识的饿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初步认识钟表面,会看钟表上的整时数,能判断大约几时。从小建立时间观念,养成有规律作息和珍惜时间的良好行为习惯,为以后继续教学时、分、秒得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2.、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特点,结合低年级的实际规律,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初步认识钟面,认识时针和分针
(2)结合生活经验,会看、会写钟表和电子表上正式的时刻,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3)通过拨表、观察等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在这些活动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2、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充分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掌握认读整时的方法。
教学难点是:正确说出钟面上所指的整时。
二、说教法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为主,创设情境,设计了钟表舞和多种游戏,让学生在游戏和活动中学习。同时我还让孩子们通过谈钟合作交流发现钟面的结构,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认知兴趣,而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说学法:
这节课的学法是教学设计的亮点,我抛弃了传统的满堂灌、老师说,学生听的教学方法,而是以学生为本,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本节课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及交流等活动,学生初步具备了探究能力,学生以同桌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四、说教学流程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准点,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我安排了四个环节:活动导入、激发兴趣--**观察,认识钟面--情境导入,认识时刻--练习游戏、巩固知识。
(一)活动导入,激发兴趣
1、通过动作、声音、画面揭示课题。
(1)全班起立,跟着音乐律动"钟表舞"。
(2)(播放钟面的"滴答"声)
师:听!这是谁的声音?
师:看,老师今天还带来了哪些客人?
(课件展示各种各样的钟表面)你们喜欢它们吗?为什么呀?
师小结:钟表不仅外形漂亮,而且还能帮助我们掌握时间!钟表在生活中作用可大了。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钟表。板书课题:认识钟表
【设计意图】设计这一环节我主要抓住学生年龄特征。把动画引入作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
(二)**观察,认识钟面
1、**学生**观察学具钟,合作、交流、探讨初步认识钟面(课件出示钟面)(1)引导学生**观察:仔细看看钟面上有些什么?(2)小组讨论:把你看到的跟组内的小朋友说一说。 (3)指名汇报:谁愿意把自己看到的跟大家说一说。
2、进一步认识钟面
(1)学生跟着课件数12个数字。 (2)介绍时针和分针①教师介绍。
②指名学生**跟大家描述时针和分针③同桌之间互相指一指,说一说。
【设计意图】"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尊重儿童文化,发掘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这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也是设计这一环节的指导思想,从回忆感知数学中的钟表面,这个环节从直观形象到抽象,帮助学生在厚实的感性经验的支撑下深刻地建立起钟面的直观模型,切合儿童思维特点,又一次蕴含了"数学从生活中来"的大数学观。
(三)情境导入,认识时刻
师:认识了钟表这个朋友,就让它带着我们一起去看看"乐乐的一天吧!"看她是怎样安排自己一天的生活的!
1、观看"乐乐的一天"的录像
2、初步认识时刻。
出示起床图、上课图、做操图、吃饭图。
【设计意图】设计这一步主要为了让学生体验到知识建构过程,体现"做"数学的探索式学习方式,我主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放手让学生应用生活经验初步认识钟面。
3、拨时刻、找规律。
(1)学生教老师拨钟
(2)请学生拨钟展示。
师:(指名**)你是怎样拨的?带着大家一起拨,好吗?
(3)学生**拨钟,边拨边说给同桌听听。
(4)你们拨这几个时刻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相同的地方?(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4、巩固时刻的认识方法。
(出示看动画片的画面,睡觉图,学生说时刻、并说说是怎样认的。
5、教学写法。
(1)学生观察
师说:除了这样的钟,乐乐家里还有一块电子表,想看看吗?(播放录相)(出示课件)师说:电子表是怎样表示7时的呢?
(2)教师示范写法
(3)学生尝试写时刻,指名板书,集体反馈
【设计意图】数学不仅具有工具性价值,而且具有过程和价值,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经历"、"体验"、"探索"、学到知识,形成技能,同时使各种能力得到发展。设计这一环节时我为了让学生主动发现整时时刻的分针和时针的位置关系,我放弃了仅让学生直接去观察钟面时针分针的位置关系,这种较为轻松的教法,而是让学生在初步认识了整时时刻后,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通过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活动(学生提出要求,教师在钟面上拨出整时7),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活动。学生**动手拨以及说说拨拨等一系列积极的操作过程中,让学生发现"整点时分针都指着12"的规律,然后在进一步观察后轻松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四)、练习游戏,巩固知识
1、找朋友(练习十六第一题)
(课件出示4个钟面和四个时刻)让学生通过观察找到了好朋友
2、拨钟面
(1)出示1:00,11时,学生拨钟。
(2)师说时刻,学生拨12时。
(3)拨一天最喜欢的时刻,给小伙伴认识。
3、游戏--开火车
(1)(课件展示火车站情境图,出示5时的钟面),现在是几时?再过1小时是几时?学生拿着车票排队作"开火车"的游戏。
(2)师问拿着8:00火车票的学生:你怎么没上车?还差几个小时就是8时?
【设计意图】刚入学的一年小朋友,自我约束能力差,老师如果引导不当,他们会产生厌倦情绪。因此,课堂上我把教学寓于游戏中,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快乐的事情。本节课的"钟表舞",让学生在蹦蹦跳跳中体会到钟表的形体动作,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在"开火车"的游戏中,学生可能学习情绪高涨,老师穿插的"再过一个小时是几时","还差几个小时是8时"等几个问题,既巩固了认识时刻的知识要点,还体现了知识的应用价值。
4、教育故事。
(出示画面:一个学生在睡觉,一个学生在赶路)最后一列火车都开走了!可是小华,小刚还没上车,这是怎么回事呢?你们想对他们说什么呢?
师:是呀!时间是多么宝贵呀!我们一定要遵守时间,珍惜时间!(《时间是小马车》的歌声响起)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情感与态度。这节课的游戏结束后,结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我们出示一张画面,画着一个学生在睡觉,一个学生在赶路,并设计了丰富的故事情节,最后一班火车开走了,有两个小朋友没有赶上火车,这是怎么回事呢?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呢?使学生明白遵守时间的重要性,教育学生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接着,播放《时间是小马车》的歌曲,使其教育意义在故事极具童趣的音乐中得以升华。 5小结体验
师:今天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
师:学到了这些本领,你一定能当钟表***了吧?每人在墙上白纸上设计一个钟表。(学生在轻快的音乐中画钟表,**在交流)你们可真是棒极啦!让我们跟着音乐来跳舞吧!
【设计意图】"从可能性来看,任何一个正常的、有智力的人都有创造力,而潜在的创造力",每一个学生都是富有个性、极具潜力的思维主体,关键是我们的教学能否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开放性的情境,使学生在巩固新知的同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发挥每个人的创造才能,体验到创造的欢愉。之后的交流展示活动,又使学生在同伴间的相互视界的融通中,获得对钟表认识的拓展和想象的丰富。
五、说板书设计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为了突出教学重点、难点我设计板书如下:
认识钟表
数字(12个)
钟分针—长、细面时针—短、粗整时8时8:00
六、说教学评价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它意味着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在本节课中充分体现了这一核心理念。
认识钟表说课稿9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认识钟表》是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按照“认识钟面结构——整时的读写法——时间观念建立”的顺序编写。要求学生掌握对整时的认识,是学生建立时间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教材在编写上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生动具体的学习数学。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初步认识钟面,知道分针,时针及钟面上的数字。
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会看整时,知道整时的读法,写法。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自觉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好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钟面及整时的认读方法
教学难点:能准确、熟练的认出整时时刻,初步建立时
二:学情分析
(一)心理特征
从心理特征来说,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刚入学不久,好动、好奇、好玩,通过自身体验获得知识能使头脑更加活跃,保持愉悦的学习情趣。并且他们的***集中的时间有限,要在课堂上适当安排一些与教学相关的小游戏。
(二)认知状况
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对钟表有一定了解,但那是来自生活的感性的零碎的,对某些问题还一知半解。因此教学时我尊重学生生活中获取的关于钟表的经验,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在观察中比较,在交流中验证,从而寻找规律,突破难点。
三:教学模式
教法: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为主,创设情境,设计了色彩鲜艳的课件,让学生在课件所创设的情境中学习。同时我还采用了讨论合作教学法,让孩子们通过合作交流发现钟面的结构,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想,激发了认知兴趣,而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法: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画一画,想一想,拨一拨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四: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谜语导入:
猜谜导入课题认识各种不同类型的钟表。钟表的作用,初步纠正几点,在数学上叫做几时。其目的在于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景。
(二):新知导学,合作探究
1.认识钟面的组成。(活动一:画一画)
2.认读整时。(小明的一天,动脑筋,观察总结)
3.时间表示法,写出时刻。
认识钟面,我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观察钟面和空的表盘来自己动手画一画,主动探索性观察解决问题;整时是把自己发现的与同桌小朋友交流,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这比教师直接给予答案,更能使学生记忆深刻,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活动二:拨一拨;活动三:找朋友。拨一拨是为了让学生动手操作,更好的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时针和分针的区分;找朋友调动了全班学生的积极性,又将课堂气氛推向了一个**。
(四):全课总结,拓展提高
1.钟面认识:12个数,分针,时针
2.认识整时
3.时刻的读写方法
把一节课所教的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固化和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整体印象。
(五):达标检测当堂反馈
课件出示预设好的问题,握情况进行了解。对学生掌握不好的知识点,当堂纠错并讲解。
五:板书设计
认识钟表
一:认识钟面
认识钟表12个数
写作:7:00时针(短粗)
分针(细长)
二:认识整时分针指12,时针指几就几时。
六:课堂评价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看能否准确的掌握钟面,整时的读写法。设计课堂环节和检测试题来巩固知识
过程与方法的评价:课堂上注意观察学生的活动,看他们能否通过观察总结,倾听和理解别人的思路,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看学生能否主动积极参与,能否与他人合作交流,能否建立时间观念,学会合理安排时间。
七:课程资源的开发
文体资源:教科书、教参、其它教辅资料。
信息技术资源:多**、互联网资源
环境与工具:授课时教师用的钟表以及课前让学生们自己制作的钟表。
生成性资源:学生的疑问,老师的解答,师生互动推动了课程资源
八:教学得失
得:充分利用好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课中让学生亲自画一画,拨一拨,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近学生。
失:由于教师对学生自主探索的规范不够,虽然学生交流讨论,但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学生没有**思考和观察,就急于和小组内同学去说,有的甚至在玩。结果既没观察清楚,交流的效果也不好。
认识钟表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认识钟表》是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本节课要求学生对整时的认识,是学生建立时间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教材在编写上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生动具体的学习数学。按照“认识钟面结构——整时的读写法——时间观念建立”的顺序编写。
一般来说,一名6岁的儿童每天起床、吃饭、上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因此,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认知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结合生活经验总结出认识整时的方法;知道表示时间的两种形式。
2、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3、思维拓展目标:
(1)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自觉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2)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重点:充分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掌握认读整时的方法;
难点:正确说出钟面上所指的整时。
二、说教法学法: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为主,创设情境,设计了色彩鲜艳的课件,让学生在课件所创设的.情境中学习。同时我还采用了动像发现教学法,让孩子们通过合作交流发现钟面的结构,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想,激发了认知兴趣,而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想一想、数一数、说一说、比一比、写一写、拨一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三、总体设计:
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1)创设情境,诱发兴趣。(2)自主参与,探索新知。(3)应用新知,解决问题。(4)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第一层: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用课件出示闹钟声和录音让大家猜谜,当同学们猜出闹钟,再说说它的作用。这样引出课题。目的在于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景。
第二层: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分了两大步骤来完成:
第一步骤是初步认识钟面
在这一部分内容里,我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观察课件上的钟面和自己的学具钟表看发现了什么?充分的让学生说一说,数一数,主动探索性观察解决问题,把自己发现的与同桌小朋友交流,合作学习,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凌乱的不是在序的,不容易将知识转为内化,如:有的学生发现有长针也有短针等,在教学设计中我充分地考虑到这一点,采用了电脑辅助教学,让时针和分针作自我介绍,用充满童真的语言来吸引孩子。接着再跟着电脑数,得出钟面的基本结构,也强调了时针走的慢,分针走的快的特点,这样的**让学生的思维有序了,同时以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这比教师直接给予答案,更能使学生记忆深刻,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第二步骤是学习整时的认、读、写。
学生在生活中虽然有的能认识整时,但概念是模糊的,为了更好的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将3个钟面板在黑板上,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讨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这三个钟面的分针都指12,引导总结出当分针指12时,时针指几就是几时。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时针和分针的区分,做一个时针和分针交朋友的小游戏。最后让学生动手操作,拨一拨,在这里教师作示范按顺时针拨动钟面,再让全班同学参照老师的方法,一人说时刻,一人拨钟面。这为今后的教学作铺垫。
在教学整时的两种写法时,我先介绍汉字“时”表示的方法,在教学电子表形式时,充分利用教材,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桌子上放着什么?你在哪儿见过这样的钟?自然巧妙地把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打开学生的记忆大门,使学生从生活中找出答案,通过对8时的两种书写形式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整时两种写法,再通过练习,让学生板演黑板另外两个钟面的写法。使学生学以致用,促使知识内化。
第三层: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在这一环节中寓教于乐,溶练习于游戏中,让学生玩乐中巩固知识,在这里我主要设计了,小朋友一天的作息安排。
1.我用课件出示小朋友的一天,让学生边看录像边互相说“小朋友什么时间在做什么”然后让学生评一评他的安排合理吗?这样将数学课堂教学变为学生认识生活,认识数学的活动课,体现“数学源于生活,赋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也为后面的作业打下铺垫。;
我先让学生说说在这40分钟里学会了什么样?你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的?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巩固。并布置作业扩展训练,回家在爸爸妈妈帮助下为自己设计一份作息时间表。
以上是我对“认识整时”这部分内容的分析和教学设想。
认识钟表说课稿11
“认识钟表”是冀教版教科书数学第一册第八单元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分两课时进行教学,本节课是第一课时,要求学生认识整时和半时。认识整时虽是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但学生对本节课所要掌握的知识并不陌生,日常生活中学生已潜移默化的感知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因此通过教学,使学习成为学生生活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同时,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并为以后继续教学时、分、秒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教材以聪聪的星期天为情景,呈现了聪聪在不同时刻都在干什么,以7点、9点、12点半、3点半、5点半为例,从而让学生认识整时和半时,课后还设计了3道练习,贴近生活,富于童趣。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经历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初步认识钟表的过程。
2、知道钟表在生活中的作用,会看整时、半时。
3、感受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有计划的、合理的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
重点:正确读写钟面上的数
难点:正确迅速说出或拨出钟面上的数
二、说教法学法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设计了色彩鲜艳的课件,让学生在课件所创设的情境中学习。同时我还让孩子们通过合作交流发现钟面的结构,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想,激发了认知兴趣,而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设置了许多新颖有趣的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增强了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开放性,强调了数学学习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凡是学生能**思考,合作探究发现的,老师决不包办代替,学生和学生彼此分享自己的思考、见解,做到了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1)创设情境,诱发兴趣。(2)自主参与,探索新知。(3)应用新知,解决问题。(4)体验成功
(1)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钟表店去看看,你们愿意吗?”
(课件展示各种各样的钟表面)你们喜欢它们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揭示课题:是啊,钟表不仅外形漂亮,还可以告诉我们时间,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钟表的知识。(板书课题:认识钟表)
你都知道关于钟表的那些知识?
在这一环节中,通过让学生说说自己所了解的钟表的作用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起床时间,从而让教师了解了学生收集时间信息的情况,学生更明确了时间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营造了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气氛。
(2)自主参与,探究新知
1、认识钟面
观察:先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小闹钟,看看钟面上有些什么。
交流: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自己的发现。
汇报:学生汇报观察及讨论结果,教师板书:时针分针12个数
讨论:时针和分针的区别。
(在汇报观察结果的时候学生通常会说到秒针,当学生说到秒针的时候应肯定学生观察得很仔细,同时教师说明秒针走一圈才一分钟,我们在看时间的时候通常只看时针和分针就可以了,有关秒针的知识我们以后再学习。)
2.教学整时
(1)出示2时的钟面,让学生说说表示的是什么时刻?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说出后教师引导:2点,还可以说成2时。
(2)再出示4时,让学生再说说是什么时刻,并同桌互相说说自己是怎么知道的。
(3)出示8时,让学生说说是什么时刻,同时谈谈这个时刻我们一般该干什么呢?
(4)出示2、4、8时,引导学生小组讨论看整时刻的方法,并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方介绍给大家。
总结:分针指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5)让学生在自己的小闹钟上拨出3时,6时等时刻,并展示给大家看。
3、教学半时
出示半时的钟面,让学生讨论交流这是什么时刻。自己动手拨一拨。
4.出示情景图:聪聪的一天
(1)师谈话:想不到小朋友们的动手能力这么强,下面,我们来看看大家的观察能力怎么样?请大家看屏幕上的这张图,你能马上说出钟表显示的时刻是几时吗?聪聪都在干什么?
(2)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会有两个同样的时间“9时”?并说说自已在这两个时刻的时候分别在做什么?从而向学生渗透一天有24小时和学会用上午下午。
(3)让学生拨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时刻,并说说在这个时刻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喜欢这个时刻?
认识钟表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认识钟表》是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本节课要求学生对整时的认识,是学生建立时间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教材在编写上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生动具体的学习数学。按照“认识钟面结构——整时的读写法——时间观念建立”的顺序编写。
一般来说,一名6岁的儿童每天起床、吃饭、上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因此,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认知目标:
通过观察、***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结合生活经验总结出认识整时的方法;知道表示时间的两种形式。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及说课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117---118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发现一条线段上两端要种和两端不种两种不同情况植树问题的规律。
2.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谈话引入,明确课题
母亲节刚过,我们马上又要迎来一个快乐的节日──“六一儿童节”,这也是全世界少年儿童共同的节日。其实,一年中有意义的日子还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能说几个吗?(生说)
2、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3、思维拓展目标:
(1)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自觉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2)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重点:充分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掌握认读整时的方法;
难点:正确说出钟面上所指的整时。
二、说教法学法: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为主,创设情境,设计了多种游戏,让学生在游戏和活动中学习。同时我还采用了动像发现教学法,让孩子们通过画钟、谈钟合作交流发现钟面的结构,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认知兴趣,而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画一画、说一说、做一做、找一找、拨一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三、总体设计:
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1)创设情境,诱发兴趣。(2)自主参与,探索新知。(3)应用新知,解决问题。(4)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第一层: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出示闹钟声和录音让大家猜谜,当同学们猜出闹钟,再说说它的作用。这样引出课题。目的在于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景。
第二层: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分了两大步骤来完成:
第一步骤是画一画钟面,做一做钟面
在这一部分内容里,我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回忆自己*常所看到的钟面并把它画下来。同时选两个画得有**性的同学在黑板上板书出来。接下来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观察别人的钟面与自己的看发现了什么?充分的让学生说一说。数一数,主动探索性观察解决问题,把自己发现的与同桌小朋友交流,合作学习,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凌乱的不是在序的,不容易将知识转为内化,如:有的学生发现有长针也有短针等,在教学设计中我充分地考虑到这一点,采用了电脑辅助教学,让时针和分针作自我介绍,用充满童真的语言来吸引孩子。接着再跟着电脑数,得出钟面的基本结构,也强调了时针走的慢,分针走的快的特点,这样的**让学生的思维有序了,同时以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这比教师直接给予答案,更能使学生记忆深刻,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第二步骤是学习整时的认、读、写。
学生在生活中虽然有的能认识整时,但概念是模糊的,为了更好的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将3个钟面板在黑板上,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讨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这三个钟面的分针都指12,引导总结出当分针指12时,时针指几就是几时。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时针和分针的区分,做一个时针和分针交朋友的小游戏。最后让学生动手***作,拨一拨,在这里教师作示范按顺时针拨动钟面,再让全班同学参照老师的方法,一人说时刻,一人拨钟面。这为今后的教学作铺垫。
在教学整时的两种写法时,我先介绍汉字“时”表示的方法,在教学电子表形式时,充分利用教材,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桌子上放着什么?你在哪儿见过这样的钟?自然巧妙地把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打开学生的记忆大门,使学生从生活中找出答案,通过对8时的两种书写形式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整时两种写法,再通过练习,让学生板演黑板另外两个钟面的写法。使学生学以致用,促使知识内化。
第三层: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在这一环节中寓教于乐,溶练习于游戏中,让学生玩乐中巩固知识,在这里我主要设计了三大板块,1:小朋友一天的作息安排。2:找朋友。3:生活情境体验。
1.我用出示小朋友的一天,让学生边看录像边互相说“小朋友什么时间在做什么”然后让学生评一评他的安排合理吗?这样将数学课堂教学变为学生认识生活,认识数学的活动课,体现“数学源于生活,赋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也为后面的作业打下铺垫。;
2.在找朋友中,让学生全员参与,给每个小朋友都带上头饰(钟面、整时的两种写法),让时间相同的小朋友握手做个好朋友。这样设计让学生进一步巩固钟面和两种记时方法的联系,同时以调动了全班学生的积极性,又将课堂气氛推向了一个**。
3.通过去买东西的生活情景体验,启发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自觉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第四层: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我先让学生说说在这40分钟里学会了什么样?你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的?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妈妈帮助下为自己设计一份作息时间表。
以上是我对“认识整时”这部分内容的分析和教学设想
认识钟表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认识钟表》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是学生踏入学校大门后系统学习时间知识的起始课,也是认识钟表的第一课时。本节课要求学生对整时的认识,是学生建立时间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教材在编写上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生动具体的学习数学。按照“认识钟面结构——整时的读写法——时间观念建立”的顺序编写。
时钟是孩子们了解时间、感受时间最直接的工具,因而设计教学活动《认识钟表》。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认识钟表上的时针和分针,能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掌握两种表示时间的方法。
2、初步建立时间观念,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有序的思维能力。
重点:能正确读写钟表上的整时,并应用于生活实际中去。
难点:会用两种表示法表示整时
准备:课件、实物钟、学具钟。
二、说教法学法:
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一下方法:
1、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法:充分利用学具和多**教学**,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2、情境教学法: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数学学习贴近生活。
3、实践探索学习法:教学中设置了有趣的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开放性,强调数学学习的过程。
4、合作学习法:整个教学过程中,做到了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三、总体设计:
本节课我安排四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3)巩固练习。
(4)小结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先说出谜语让大家猜,然后引出课题。目的在于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营造积极活跃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景。
第二环节: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这一环节,我分了三大步骤来完成:
第一步是整体感知
创设情境——钟表店开张,让我们去参观。
第二步是初步认识钟面
在这个环节中,我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观察钟面,主动探索,并把自己的发现与同组小朋友交流。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凌乱的,不容易将知识内化,有的学生只能说出“钟面上有2根针,有数”等,在教学设计中我充分地考虑到这一点,继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再通过课件演示指针的转动方向。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第三步是认识整时
虽然有些学生在生活中能认识整时,但概念是模糊的,为了更好的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充分利用课件,师生一起观察,并提出问题,引出结论。再引出整时的两种写法。然后,用课件出示3个不同时刻的钟面,让学生书写。
第三环节:巩固运用,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中寓教于乐,溶练习于游戏中,让学生在玩乐巩固知识。在这层中我设计了三个活动。
活动一:拨一拨
活动二:找朋友——连一连
活动三:小明的快乐周末
让学生边看课件边说一说,再让学生评一评他的安排合理吗?这样将数学课堂教学变为学生认识生活,认识数学的活动课,体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第四环节:小结
引导学生说你们学会了什么?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巩固。教师提出希望。
认识钟表说课稿14
一、教学目标设置的依据及相关解读
这节课我主要依据:课程标准、单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依据一:《课程标准(实验稿)》相关内容标准
《认识钟表》是在一年级的教材中,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中常见的量部分,在常见的量具体目标的第(2)条有这样一句话:能认识钟表。
下面我对“能认识钟表”这句话进行分解。认识钟表包括认识整时、半时、几时几分(5分5分地数)几时几分(1分1分地数),这节课研究其中的“认识整时” 这部分内容,这节内容又包括认识钟面(分针和时针、钟面上的数字、表针转动的方向)、电子表、读写整时等知识点。
这里的认知行为动词是“认识”,“认识”是主体收集客体知识的主动行为,是认识意识的表现形式。其替换动词有:说出、读出、写出、回忆、选出、举例、列举、复述、描述、识别、辨认、再认、选择、标明、指出等。但根据这里的“认识”后面跟的是“钟表”,我把“认识”分解为“说出、读出、写出”等。
根据前面的分解,形成下面的剖析图:
概念分解
动词分解
认识整时:
读写整时
认识钟面
电子表
读出 写出 拨出
依据二:《教师用书》中的单元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和半时。
2、培养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从中寻找出与《整时》有关的内容标准,摘录如下:
依据三:教材中《认识整时》
1、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
2、培养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认识整时》这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90~91页的内容。教材在编写上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以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整时。按照“认识钟面结构——整时的读写法——时间观念建立”的顺序编写。
通过以上分析,我认为“正确读写钟表上的整时”应是本节内容学习的重难点。
依据四: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建立时间概念的初次尝试,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时间既熟悉又陌生。有些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识钟表的经验,但他们认时间、看钟表的方法是零碎的、不具体的;也有些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时间观念差,对钟表的知识感到陌生。
二、教学目标的陈述
依据对“课程标准、单元目标、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及学生已有知识和能力”的分析,结合叙写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原则,我制定并叙写出《认识整时》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在听一听、看一看、说一说活动中会读出整时、写出整时。
2、在观察、比较、交流中总结出整时的读法,快速说出整时。
3、在拨一拨、说一说、写一写等活动中会正确读写整时。
评价设计
教学目标确定后,用什么方式检测目标的达成情况,这就要根据目标来设计适合的评价方案,下面是我针对这节课设计的评价方案
1、通过**、小组交流反馈、板演等方式,检测目标1、2,达标率95%。
2、通过观察、**、评价样题等,来检测目标3,达标率100%。
附:评价样题设计
教材第92页,小明做操、吃午饭、看电视和睡觉的时刻分别是几时?
写在横线上。
三、教学流程预设
下面我详细说一说,我是如何来完成以上教学目标的。
1、通过听一听、看一看、说一说等活动学会读出整时、写出整时来完成教学目标1。
(1)首先,听一听,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通过孩子们听钟表的声音,(播放课件),说钟表在生活中的作用,自然揭示课题:认识钟表
接着去看各式各样的钟表,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刺激学习的欲望。
(2)接着:交流反馈认识钟面
出示钟面,并提出问题:有关钟表,(点击)你已经知道了什么?通过学生**思考,学生4人一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反馈认识钟面:钟面上有数字。钟面上有两根针,又粗又短的是时针,较长较细的是分针。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演示时针、分针的名称。
(3)观察交流 认识整时
①认识了钟面,很自然的过渡到观察交流 认识整时这个环节。
通过出示小明上午上课(8时)的时间,学生结合自己的已有知识基础认、说,在交流之中认识整时。
说明:大家说的“8点”就是8时(点击课件:8时)时间的“时”,以后我们都说成8时。8时还可以这样写:8:00,及时请学生说在哪里见过这种写法?学生联系生活学数学。
②(接着出示明下午上课(3时)的钟面)让学生认。先找2、3个人说说,再同桌互相说一说怎么认的。
在认、说的基础上,学生把这个时刻写下来(一人板演,其余的写在练习本上),写完后,反馈矫正。
③(出示5时的钟面)放手让学生用两种表示方法**写在练习本上。(同桌同学互相对照,再对照屏幕集体订正)
到此达成目标
1,学会读出整时、写出整时。
2、通过观察、比较、交流,总结认识整时的方法,完成教学目标2。
(1)出示:刚才的三个钟面,让学生观察:时针和分针,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借助课件演示,分针都指着12。第一个钟面时针指着3、第二个钟面时针指着5、第三个钟面时针指着8学生在**思考、小组讨论讨论中,总结方法认识整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小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这时的时刻就是几时。
(2)接着:及时练习,巩固方法。(课件出示钟面:2时、4时、6时、12时)
对于特殊时刻,6时、12时,请孩子说说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成什么样子?12时呢?
6时,时针和分针成了一条线。12时,时针和分针合在一起了。
以加深印象。通过刚才的借助课件观察总结,及时练习巩固方法,到此达成教学目标2
一年级的学生,学习了这么长时间,***开始分散,这时,及时让学生动手、动口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3、通过拨一拨、说一说、写一写等活动学会正确读写整时。
(1)动手拨一拨
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互动正确读写整时。
师说生拨、生说生拨。
(2)、在此基础上 巩固练习 当堂检测
②评价样题:,小明刷牙、上课、做操、吃午饭、看电视和睡觉的时刻,用两种方法
学生完成后,对照屏幕,集体订正。
并及时追问:那你是几时起床,又是几时睡觉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我们要合理安排好自己的作息时间,养成按时起床,按时睡觉的好习惯。
(3)做游戏(找朋友)
为了切实巩固学生认读整时的方法,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我设计了找朋友游戏。
师在黑板上贴钟面,每组**发一个时间,你们组的好朋友是谁,就贴在谁的下面。
4、最后 回忆梳理 全课总结
一节课马上就过去了,时间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很宝贵,我们不但要珍惜时间,还要合理利用时间,做个遵守时间的好学生。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
通过拨、说、写等活动,到此达成教学目标3
因为时间看不到、摸不着,不具有直观、形象性,儿童感知时间比较困难,我注意与儿童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时间,钟面与电子表表示时间的方式对照出现认识整时。设计了多样的练习形式,快速说一说,拨一拨,写一写,找朋友等学生学得扎实、学得生动活泼
认识钟表说课稿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钟表的组成部分,知道时针、分针及钟面的数字。
2.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并知道整时的两种表示方法。
3.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时间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看整时
教学难点:整时时针、分针所在的位置
教学具准备:实物钟、模型钟,实物展示及相关多**课件,头饰。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请同学们听听这是什么声音?(嘀嗒……)
再听听这是什么声音?(闹钟声……)
2.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离不开钟表,钟表有着各种不同的形状,(圆的、方的、扇形的……)钟面上还有丰富的知识,你们想知道吗?
二、整合问题:
1.说一说,关于钟表,你都知道哪些知识内容?
2.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钟表。
三、解决问题:
1.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学生拿出学具钟,说说在钟面上你都看见了什么?
2.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同桌比一比,看钟面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指名汇报)
3.教师点拨,解决问题
(1)时针、分针、12个数(数一数)12个大格、一些小格(秒针)
(2)师拨动按钮,生说针是按怎样的方向转的?(顺时针)
四、总结归纳
1.认识整时
(1)师:听闹钟又响了,文文还在睡懒觉呢。(出示情境图)
快告诉文文,现在是什么时刻了,再睡下去,她会迟到的。
(纠正7点说成7时)
(2)师:再说说这些是什么时刻?(出示图片)8时、3时、6时
生观察这些钟面上的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
生汇报: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3)整时的常用方法8时、3时、6时(文字表示法)
(4)整时的另一种表示法:8:00 3:00 6:00
你见过这种时间吗?在哪见过?(电子表示法)
(5)怎样用电子表示法记录时间?(同桌互练)
五、拓展应用
1.找朋友(头饰)时间相同的才是好朋友,刻别找错呀。
2.拨钟表说时间。(同桌互做)
3.过一小时是几时?(出示图片)生思考动手操作
六、升成创新
出示缺少时针的钟面,分针指向12.问:这是几时,你想让它是几时,怎么办?
《认识常见岩石》说课稿9篇(扩展9)
——《认识负数》说课稿
《认识负数》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认识负数》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认识负数》说课稿1
地位和作用:
负数的相关知识,是过去小学数学老教材里没有的内容。
新教材增选负数的知识
有两个目的:
一、负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比较多,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看到负数,甚至使用负数。
二、适量知道一些负数的知识,扩展对整数的认识范围,能更好地理解自然数的意义,为进入初中的学习作了基本的铺垫。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系统地认识自然数、小数和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负数的认识,使学生明白“数”不仅包括正的,还有负的,从而使学生对数的概念形成一个完善、系统的知识结构,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有理数意义的运算打下基础。
教学内容:
小学阶段只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负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负数,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会描述、辨认**数,不出现负数数学定义。有关数轴的认识,只是让学生能在数轴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所对应的点。关于数的大小比较,只要能借助数轴来比较就可以。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理解负数、正数、零的意义及三者间的大小关系,并会正确的认、读、写。
2、借助熟悉的现实情境,使学生经历数学化、符号化的过程,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学会用**数描述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反方向的量;
3、初步认识数轴,在数轴上感受数序,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运用**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并能对三者初步进行大小比较。
易错点:
1、认读温度计和比较零下温度的高低。首先,借助多**课件“化静为动”的优势,学生清楚地看到了温度计上酒精柱的变化过程,再通过引导学生观察酒精柱所处的高低位置,引发了学生对温度进行比较的思考,也为接下来的两个零下温度的比较奠定了必要的知识基础。
最后概括出:两个零下温度的比较,负号后面的数越大,温度反而越低。
2、认识数轴也是易错点。利用温度计教具的优势,将温度计横着放,告诉学生这就像一条数轴,中间是0,让学生说出负数在0的哪边,正数在0的哪边。这样,学生能形象的通过温度计教具,深刻地理解正数、0、负数三者之间的关系。
《认识负数》说课稿2
一、说课标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认识负数》,它是青岛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将负数的认识安排在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的知识体系中,具体目标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从《课标》中可以发现,本单元的学习,意在让学生感受负数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并没有复杂的概念与计算,知识层次比较浅。因此我认为,如何充分地展现负数的魅力,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是教师在设计本单元时值得关注的问题。
二、说教材
在认真研读教材后,我改变了教科书原有的编排。教材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用“气温”和“海拔”这两个熟悉的情境,让学生认识负数和理解负数。而在我以前的教学过程中,效果并不理想。所 以,我萌发了一个大胆地设想,那就是:改变原有的编排,整合学习内容,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利用学生感兴趣的经历进行教学,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此,我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了解正数与负数是实际需要的,掌握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会初步应用**数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2、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正数、负数的学习,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方面:
①、从实际问题引入正数、负数,然后通过实例巩固,让学生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②、根据新课程标准新提出要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思想,我想通过**数的教学,渗透对立、**的辩证思想。
③、通过对负数有关知识的介绍,培养学生爱国**情感。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运用**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并能对三者初步进行大小比较。
五、说教学环节以及设计意图
为了能很好地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分别是:
1、巧设情境、感知引入——引出负数;
2、体验内化、探求新知——认识负数;
3、回归生活,拓展应用——应用负数;
4、课堂总结、知识延伸——拓展负数。下面,我就来具体阐述教学环节以及我的设计意图。
在课前我准备一个热身游戏,叫做《我反,我反,我反反反》,其意图有两点:
一、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和教师都得到放松,
二、又与我们今天所学的负数有直接联系,能迅速地把学生带入到“相反”的意义中,为接下的学习做铺垫。下面,我来说说
第一个环节:巧设情境、感知引入——引出负数
我们都知道:课堂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她火种的是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于是,我改变原有课本呈现三个城市的温度教学,一开始,就抛出一个思维价值很高的问题:“老师说几件事,把你所听到的数据信息记录下来,**思考,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记录,关键是让别人一眼就能看明白。”这些数据信息是我精心准备的:比赛中进球丢球、学生的转进转出、生意的盈利亏损。创设这三个情境,其目的有两个:
一、这些情境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比教材中的温度学习更有兴趣。
二、这些情境隐含了本单元的重点,用**数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我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比如有用符号“√”“×”来表示,还可能会用“笑脸”, “哭脸”,当然也有学生就用正数、负数来表示。虽然他们的答案形式各样,但都有本质上的联系,我紧接又抛出一个价值很高的问题:刚才大家表达的只能自己明白,能不能找到一个**的记录方法呢?于是动态生成里学习目标:认识负数,用**数来表示意义相反的量。不惊让人觉得“负数”真是一场“及时雨”啊!这样的引入,学生自身产生“需要找到一种**的形式”的内需,这时的学习,已经由被动化主动,同时,也让学生体验了由具体到抽象的符号化、数学化过程,认识也逐渐从模糊到清晰。这样的过程更让学生简约地经历了人类探索负数的历程,实现了数学学习的再创造。
引出负数后,我直接描述性的介绍,像什么样的数叫正数、像什么样的数叫负数。俗话说得好:不要认为学生是一张白纸,是一无所知,教师该放手时就放手,该出手时就出手。当学生知道它们的概念后,就能很快的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接着,我通过“快速抢答并判断”的游戏来刺激学生的思维,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不知不觉中让学生熟练的掌握知识。还可以通过:“你能写出几个正数和负数”的练习,让学生体会正数和负数无限、对应等数学思想。现在新课标也注重要加强学生的基本数学思想。我想在此,这些数学思想已经无形地渗透其中。
第二个环节:体验内化、探求新知——认识负数
我利用课件播放**电视台某日的天气预报,要求学生记录上述信息后,引导学生明白在生活中用温度计来测量温度,初步明确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不同表示方法。在介绍完温度计的基本知识后,让学生动手拨出上海4℃和**-4℃,也就是零下4℃。不要小看学生拨一拨这个环节,我们教材是直接呈现三个城市的温度,让学生自己读出来。而我创造性地改变教材,其目的有两层意思:
一、由静态化为动态,通过小小的“拨”,唤起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要在温度计上表示温度,首先要确定0℃的位置。使学生明确感悟到:温度中, 0℃是区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比0℃高的温度用正数表示,比0℃低则用负数表示。其
二、学生动手操作,兴趣盎然,既将正数、负数、零有机地整合到了一个新的概念框架中,实现了对0的再认识,又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突破了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难点。
在学生理性认识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后,我再出示哈尔滨-10℃,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思考:-4℃和-10℃相比,哪个更冷?再出示*最冷的城市:漠河-30℃和地球表面的最低气温南极: -88.3℃,用自己的表情和动作来表示越来越冷的感受。这不仅将负数大小的比较等知识很好地渗透进来,而且又能体现在生活中学数学的理念。
在进行数轴的练习教学时,我们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数轴教学是一个难点。于是,我利用温度计教具的优势,将温度计横着放,告诉学生这就像一条数轴,中间是0,让学生说出负数在0的哪边,正数在0的哪边。这样,学生不仅能形象的通过温度计教具,深刻地理解正数、0、负数三者之间的关系,又能渗透区间、极限等数学思想。
第三个环节:回归生活,拓展应用——应用负数。
既然负数是生活中发现的,那么我们就应该“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在练习环节,我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生活中的信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自己身边的问题,使练习变的既有趣又有用。我设计了三种练习:
1、基础性练习。比如去五楼开会和到地下一楼,应按哪个键?学生一看,这的确是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教师这时还可以运用旅游景点的海拔高度让学生再次感受“负数真的是无处不在”啊!多样化的练习,既不枯燥,又检查了学生对负数的理解。
2、形成性练习。比如上课时教师和学生可以演示方位中的负数。教师向北走几步,学生应该向南走几步等,这些不仅针对教学重点“用**数表示意义相反的量”,而且又紧密联系生活,学生好学、乐学。
3、拓展性练习。我借助“刘翔”这个不仅是小学生会关注,大人会关注,乃至全世界人都会关注的人物跨栏成绩的研究,播放 “2004年雅典夺冠录像”,一下子把学生的积极性提到最高处。当时风速是每秒-0.4米,为什么说要说-0.4米呢?给予学生讨论的空间,并用肢体语言表示出来。然后借助两位同学的表演,相对而跑,揭示出负数是表示相反意义的数。再让学生想想如果风速是每秒+0.4米呢,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这些有价值性的问题,我想,学生愿意去思考,在思考中学数学,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第四个环节:课堂总结、知识延伸——拓展负数。
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我相信,由于教师为学生搭建一个交流、开放、宽松的“舞台”,学生就能熟练轻松地总结知识。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培养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课后我让学生写一篇以《生活中的负数》为题的数学日记,谈一谈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然后,通过课件介绍有关负数的小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祖先是最早认识和使用负数的,这是多么的了不起啊!最后,以一句赠语激励大家: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其实学习就像今天认识的正数、负数一样,不进则退。但愿每位同学都能像逆水中的小舟一样勇往直前,早日到达成功的彼岸!这样不仅能给课堂画上圆满的句号,又能充分的体现数学学科的人文性,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科的无穷魅力。
六、预计反思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在知识性目标方面应该能够很好地落实,同时学生对所学过的数也能初步地形成知识系统,对负数的知识也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情感性目标也应能落实得比较到位。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或体验一种学习过程时,其聪明才智才能得以发挥出来。任何学习都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有这样一句话: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体验了,理解了。可见让学生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方式。
《认识负数》说课稿3
第一个环节:引出负数后,我直接描述性的介绍,像什么样的数叫正数、像什么样的数叫负数。俗话说得好:不要认为学生是一张白纸,是一无所知,教师该放手时就放手,该出手时就出手。当学生知道它们的概念后,就能很快的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接着,我通过“快速抢答并判断”的游戏来刺激学生的思维,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不知不觉中让学生熟练的掌握知识。还可以通过:“你能写出几个正数和负数”的练习,让学生体会正数和负数无限、对应等数学思想。现在新课标也注重要加强学生的基本数学思想。我想在此,这些数学思想已经无形地渗透其中。介绍有关负数的小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祖先是最早认识和使用负数的,这是多么的了不起啊!
第二个环节:体验内化、探求新知——认识负数
学习完了上一环节内容后,我让学生联系生活,想一想生活中的负数。顺利引入四个城市某日的天气预报,要求学生读出上述信息后,引导学生明白在生活中用温度计来测量温度,初步明确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不同表示方法。在介绍完温度计的基本知识后,指名让学生动手拨出5℃和**-5℃,也就是零下4℃。学生在没有0℃的温度计上,轻易的拨出了5℃,接着我又让她再-5℃,生在“水银”无法往下拨时,发现应该先确定0℃。加深他们对分界点0的认识。不要小看学生拨一拨这个环节,我们教材是直接呈现城市的温度,让学生自己读出来。而创造性地改变教材,其目的有两层意思:一、由静态化为动态,通过小小的“拨”,唤起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要在温度计上表示温度,首先要确定0℃的位置。使学生明确感悟到:温度中,0℃是区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比0℃高的温度用正数表示,比0℃低则用负数表示。其二、学生动手操作,兴趣盎然,既将正数、负数、零有机地整合到了一个新的概念框架中,实现了对0的再认识,又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突破了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难点。
在学生理性认识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后,我再出示*最冷的城市:***负40℃,用自己的表情和动作来表示越来越冷的感受。这不仅将负数大小的比较等知识很好地渗透进来,而且又能体现在生活中学数学的理念。
第三个环节:回归生活,拓展应用——应用负数。
既然负数是生活中发现的,那么我们就应该“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在练习环节,我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生活中的信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自己身边的问题,使练习变的既有趣又有用。
我设计了三种练习:
1、基础性练习:山峰的海拔高度和盆地让学生再次感受“负数真的是无处不在”啊!多样化的练习,既不枯燥,又检查了学生对负数的理解。
2、形成性练习。比如上课时教师和学生可以演示方位中的负数。教师向北走几步,学生应该向南走几步等,这些不仅针对教学重点“用**数表示意义相反的量”,而且又紧密联系生活,学生好学、乐学。
3、拓展性练习。我借助“刘翔”这个不仅是小学生会关注,大人会关注,乃至全世界人都会关注的人物跨栏成绩的研究,一下子把学生的积极性提到最高处。当时风速是每秒-0.4米,为bb么说要说-0.4米呢?给予学生讨论的空间,并用肢体语言表示出来。然后借助两位同学的表演,相对而跑,揭示出负数是表示相反意义的数。再让学生想想如果风速是每秒+0.4米呢,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这些有价值性的问题,我想,学生愿意去思考,在思考中学数学,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认识负数》说课稿4
尊敬的各位**、老师:
你们好!
一、说教材及作用: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负数的第一课时,本课知识点包括第2~3页例
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
《负数》是学生已经认识了的自然数、并初步认识了分数、小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负数的引入是数系的一次扩展。通过学习,可以适当拓宽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并对学生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以及进行有理数的运算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初步认识负数,知道负数和正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通过观察和讨论,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并在教学中渗透对立、**的辨证思想。
3、通过实例巩固,让学生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认识负数,理解运用**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对0的认识以及理解正数、负数与0之间的关系是本课的难点。
为了很好的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四、说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巧设情景,感知引入——引出负数
我们都知道,课堂应该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他火种的是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于是,我改变原有课本呈现的室内室外温度教学,一开始,让学生做和说具有意义相反的信息,接着出示三
条意义相反信息,(课件出示)让学生先**思考,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并强调要让别人一眼就能看明白。等学生用形形**的方式记录完以后,我紧接着又抛出一个问题:刚才大家表达的只能自己明白,能不能找到一个**的记录方法呢?让学生利用小组交流,优化方法。并结合介绍负数的发展史,用**的符号表示相反的量。
创设这三个情景,其目的有两个:
一、这些情景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温度的高低;生意的盈利亏损;学生的转进转出比教材中的单一的温度学习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这些情境中隐含了本节课的重点,用**数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认识负数,用**数来表示意义相反的量,这里不禁让人觉得“负数”真是一场“及时雨”啊!这样的引入,使学生自身产生“需要找到一种**的形式”的内需,这时的学习,已化被动为主动。引出负数后,我又适时的介绍有关负数的小知识,(课件出示)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祖先是最早认识和使用负数的,这是多么的了不起啊!
第二环节:体验内化、探求新知——认识负数
学习完了上一环节后,我让学生联系生活,想一想生活中的负数,从每天都有的天气预报入手引入几个城市某日用温度计测出的天气情况,要求学生读出温度计上的温度,初步明确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不同表示方法。在介绍完温度计的基本知识后,让学生动手拨出5℃和零下5℃,(课件出示)学生在没有给出0刻度的温度计上轻易的拨出了5℃,但是学生在拨零下5℃时,发现应该确定0℃。加深了他们对分界点0的认识。设计学生拨一拨这个环节,其目的有两层意思:
一、由静态化为动态,通过小小的“拨”,唤起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是学生明确感悟到:温度中,0℃是区分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的分界点,比0℃高的用正数表示,即正数都比0大,比0℃低的用负数表示,即负数都比0小。其
二、学生动手操作,兴趣盎然,即将正数、负数、零的概念有机的整合到了一个新的概念中,实现了对0的
再认识,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对0的质疑,突破了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难点。
介绍**数的读写方法时,通过领读、齐读等不同的形式巩固**数的读法。并指出正数书写时可以省略+号,通过**强调负数在书写时不能省略负号。
第三个环节:回归生活,拓展应用——应用负数
既然负数是在生活中发现的,那么我们就应该“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在练习环节,我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生活中的信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自己身边的问题,使学习变得既有趣又有用。
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三种练习:
1、基础性练习:以书上做一做第一题为基础,我将题型以“快速抢读并判断”的游戏方式出现来刺激学生的思维,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熟练的掌握知识。再用书上做一做第二题作巩固,山峰的海拔高度和盆地让学生再次感受“负数真的是无处不在”啊!另外我还增加了一个类似的习题,多样化的练习,既不枯燥,又检查了学生对负数的理解。
2、形成性练习。课件演示*时生活方位中的负数,向东走1米,向西走1米,这些不仅针对教学重点“用**数表示意义相反的量”,而且又紧密联系生活,学生好学、乐学。
3、拓展性练习。我借助刘翔这个不仅是小学生会关注、大人会关注乃至全世界都会关注的任务的跨栏成绩的研究,把学生的积极性提到最高处。刘翔比赛时风速是每秒—0。4米,—0。4米/秒是什么意思呢?这里给予学生讨论的空间,并用肢体语言表示出来,借助两位同学的表演相对而跑,造成风向阻力,揭示出负数是表示相反意义的数。再让学生想想如果风速是每秒+0。4米,又会出现什么情况?这些有价值的问题,我想,学生是愿意去思考的。
第四个环节:课堂总结、知识延伸——拓展负数
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并说说有那些地方需要提醒其他同学注意的,这种生生互动,效果远比教师总结好得多。为了提高学生对负数知识的学习兴趣,**:你还想了解那些与负数有关的知识?这样,不仅能让课堂画上圆满的句号,还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究的热情!
第五环节:学以致用、**解决
这个环节我巧设了两个作业,层层递进。第一题较为简单,学生应该没有问题,从而给学生一个充满自信的信心。第二题有一定的难度,但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及学生原因的知识经验,学生应该也没有问题。由于本题的思考空间较大,且是写具有相反意义的句子,可能给学生语言表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的说课内容完毕。请各位评委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
《认识负数》说课稿5
尊敬的各位**、老师:
下午好!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认识负数》,它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习一些负数的知识,有助于理解生活中负数的应用,拓宽数学视野。同时还能扩展对数的认识,更好地理解自然数、整数的意义。因此《新课程标准》将负数的认识调整到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的知识体系中。
教材选用了“气温”和“海拔”这两个熟悉的情境,教学负数的意义,让学生初步认识负数,掌握负数的读、写法。在认真研读教材后,我认为学生对“海拔”的认识比较陌生而且有难度,所以,改变了教科书原有的编排,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水果批发市场的物品记录单引入教材,让学生从熟悉的情境中探究负数的知识。同时将“海拔”高度等知识在练习应用中呈现出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说教学目标:
我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设计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认识负数,能认、读、写负数。学会用正数、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创造符号表示相反意义量的过程,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享受创造性学习的乐趣,相机发展学生的符号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介绍古代*认识和使用负数的情况,让学生体会到*古代文明对于数学发展的卓越贡献,激发民族自豪感。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特征出发,我理解本节课的
教学重点: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能对正数、负数和0的大小进行比较。
四、说教法和学法:
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我准备采用如下的教法和学法: (1)合作探究法。教师通过设疑,引导学生合作学习,逐步启发学生探究负数意义。增强学生探索的信心,体验成功。(2)练习巩固法。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运用知识、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验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能很好地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教学分为四个板块来进行:1.巧设情境、感知引入——引出负数;2.体验内化、探求新知——认识负数;3.回归生活,拓展应用——应用负数;4.课堂总结、知识延伸——拓展负数。下面,我就来具体阐述教学环节以及我的设计意图。
一、巧设情境、感知引入——引出负数;
课前我设计一个热身游戏,名字叫《截然相反》。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语言,说一句相反的话。比如:上――下、哭――笑、向前走2步――向后退2步、转来了2名同学――转走两个同学、存了300元――取出300元、运进2吨――运出2吨等等。这样设计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又与所学的负数有直接联系,能迅速地把学生带入到“相反”的意义中,为负数的学习做好铺垫。
数学来源于生活,作为教者应在课堂上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给予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课的开始,利用课件,创设水果批发市场的情境:运进苹果2吨,运出香梨2吨。从管理员小王的物品进出单入手,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运进2吨”、“运出2吨”,比比谁记录得既简洁又准确,让人看了一目了然。开放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有的用符号“√”,“×”、相反方向的箭头;有的用“笑脸”,“哭脸”;还有的用文字说明等,当然也有学生用正数、负数尝试着区分。虽然学生的答案丰富多彩,但本质上都与正、负数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适时地引出负数的数学史话,向学生展示在历史的长河中,数学家们对负数探索与研究。
在欣赏数学史话的同时,我引导学生适时反思:在这么多方法中,你最欣赏第几种?通过反思与追问,寻求**、简洁、通用的方法。这样的设计实现了数学学习的再创造,学生由被动化主动,简约地经历了人类探索负数的历程,体验了由具体到抽象的数学化过程,并逐步符号化,学生认识逐渐清晰。
然后利用课件,让学生感受*是最早认识和使用负数的国家,并描述性的介绍正数和负数的概念,以及它们的读法与写法。
二、体验内化、探求新知——认识负数;
温度计是学生认识正、负数的有效载体。教学中我利用课件播放**电视台某日的天气预报,介绍温度计的基本知识,提出两个问题:你认为温度计中哪个刻度最重要?温度计中的这两个5表示的温度一样吗?通过问题激起学生用**数来表示的欲望。
学生的智慧在指尖上。操作练习可以深化学生的内心体验。教学时,我首先拨动温度计,让学生知道零上温度用正数表示,零下温度用负数表示。接着,又设计了一个反向练习,让学生拨出上海5℃和**-5℃,也就是零下5℃。如此,改变教材直接呈现三个城市的温度方法,让学生拨一拨,可以化静为动,通过小小的“拨”,唤起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要在温度计上表示温度,首先要确定0℃的位置,也就是在温度计中0刻度的重要性,使学生明确感悟到:温度中,0℃是区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零上温度用正数表示,零下温度则用负数表示。同时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兴趣盎然,既将正数、负数、零有机地整合到了一个新的概念框架中,实现了对0的再认识,又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突破了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教学难点。紧接着设计一个基本练习,写出三个地方的温度,这样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初步感知正数、负数的大小比较。
三、回归生活,拓展运用——应用负数。
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联,作为教师要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运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达生活。在练习环节,我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生活中的信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自己身边的问题,使练习变的既有趣又有用。我设计了三种练习:
1.电梯中的**数:比如去五楼开会和到地下二楼,应按哪个键?
2.海拔中的**数。因为学生对于海拔并不熟悉,所以,先利用课件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海*面,什么是海拔高度等,既拓展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又吸引了学生的***。
让学生知道高于海*面的用正数表示,低于海*面的用负数表示。
3.存折中的**数。让学生解释存折中的一些信息,并加以拓展练习,提出存折上还有多少钱这一问题,渗透**数的运算,让学生学到实用的数学。 四、课堂总结、知识延伸——拓展负数。 课堂的总结和延伸可以帮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激发学习兴趣。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让学生进一步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负数,并以《生活中的负数》为题写一篇数学日记,丰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负数意义的理解。 各位**、老师: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或体验一种学习过程时,其聪明才智才能得以发挥出来。任何学习都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有这样一句话: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体验了,理解了。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让学生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学生在知识性目标方面应该能够很好地落实,同时学生对已经学过的数初步地形成知识系统,对负数的知识也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情感性目标落实到位。
以上就是我对《认识负数》这一课的设计,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老师多多指正,谢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