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潮汕中元节的习俗有哪些 (菁选2篇)

广东潮汕中元节的习俗有哪些1

  普渡施孤

  中元节此日,民间普遍的活动是施孤普渡,为一些阳间没有亲属祭拜的孤魂进行施祭,使其尽早投胎转生,以尽行善之意。这一天,人们往往在街头巷口搭起法师座和祭孤堂,设起普渡坛。普渡坛**悬挂着“盂兰盆会”的横幅或三官大帝像。祭孤台上立着几块灵位,有“男孤魂之位”和“女孤魂之位”,这是召唤各方没有主儿的“饿鬼”前来受祭。为了怕施食时“小鬼”抢不过“大鬼”,还特设“儿童男女孤魂之位”的灵牌。

  **战争胜利后,人们还增添了一块“抗战阵亡将士”的灵位,招请那些为保家卫国,防御外敌入侵而**的战士。在坛前边摆有上下两层桌子:上桌放一个斗灯,下桌放神像、香炉之类。斗灯内放白米、古剑、铜镜、剪刀、小秤等物,以作避邪之用。另外,坛前还特设一排长桌,以供民众摆牲之用。中午过后,各家各户便挑起三牲、粿品、水果、纸钱、衣帽、竹笠等祭品前来祭拜。主事者分别在每一件祭品上插上一把黄、绿、红各种颜色的三角纸旗,并写上“盂兰胜会”、“甘露门开”等字形,以作纪念。之后便请和尚、道士各念其经,进行祭拜,仪式是在一阵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的。

  祭拜孤魂野鬼后,主持人便将祭品或物牌子向棚下抛掷,让那些贫苦者抢夺,这叫做“抢孤”。据记载,清代潮阳县祭孤时,还出现买犁耙、水车、家具,甚至买下穷家女孩子,分别写在纸片上,施食时也把纸片撤下,买不起家具或娶不起老婆的可以凭单领取之现象。抢孤者有将织成漏斗形状的网袋,用竹圈将口张开,装上柄,名叫“孤承”,以承接棚上抛下的东西。在孤棚前都立有一纸糊的青面獠牙鬼王(也称为孤王)。据说是过去施孤时,各方饿鬼云集,互相抢食,秩序混乱,观音大士想加以制止,可谁也不理他。结果他只好变成鬼王,展威弹压,处理了一些欺凌弱者的恶鬼,才恢复秩序。因此后来每次施孤时,就一定要糊孤王镇坛

  祭拜祖先

  潮俗在中元节,也要祭祀祖先。潮汕的施孤普渡,不限定在这一天;不过这一日是正日,比较隆重。一般的,由善堂或父母会等**善信备办三牲粿品到义冢埔去修整裸露孤骨和祭拜,隆重者举行盂兰胜会,搭孤棚(祭坛),陈列大量三牲粿品、酒饭、纸钱、纸扎衣物,请和尚、道士到来念经、主祭。祭品除上述食物外,还有衣帽、竹笠等等,甚至还有活猪、活羊和耕牛。祭拜之后,散发实物,或编号散发竹签牌子,让观众去抢,这就是所谓抢孤。

  放焰口

  在放大焰口时,要派船溯韩江至距城百余里的三河坝,赶在仪式开始前,边返航边点燃一只只用大陶钵制成的豆油灯,并把它们放下江里,意在引领八方孤魂野鬼前来受祭。

  当法师高坐祭台之上,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一帮僧众诵念经文后,便将座边一盘盘面桃子及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这种仪式便称为“放焰口”。“焰口”传说是印度的一种饿鬼的名称。这种鬼喉头细如针孔,常出口喷火焰。法师诵经是使他们的喉头放开扩大,才能咽得下食物。

  潮州城中放焰口时,还要派船溯韩江至距城百余公里的三河坝,赶在仪式开始前,边返航边点燃一只只大陶钵制成的豆油灯,并把它们放下江里,用意为引领四面八方孤魂野鬼前来受祭,这称之为放“水灯”。

  拖死鬼

  “拖死鬼”即通过神巫请死去的人来对话。这个神巫通常是妇女,人们用布蒙上她的眼睛,点上香,周围的人念咒,使其入迷。咒云:“观音渺渺在海中,法身去到普陀山。脚踏莲花千百瓣,手(扌克)杨柳来娶童。铜(口禾)硬硬铸成锣,铁(口禾)硬硬打成刀。童姐硬硬阿娘娶,阿娘娶童来踢跎(游玩)。去到六角亭,六角亭下香花莹,六角亭下着捧手,深深捧手拜神明。去到奈河东,脚松手亦松。去到奈河桥,脚摇手亦摇。桥顶叫娘娘勿听,桥下叫娘娘快行。去到花园花园中,去到魂树引魂人。”

  当发现神巫昏昏似睡时,即念“一步催,二步催,催童姐,脚行路,手放开;一步吼,二步吼,吼童姐,脚行路,嘴开口。”于是神巫就成了人鬼对话的**,人们可以通过她同死去的人谈话。当“死鬼”拖完时,即念“日落西山是冥昏,家家处处人关门,鸡鹅鸟鸭上条了,请阮童姐回家门。”这样才能使神巫**昏迷状态,让其清醒复原。

  这种民俗显然是一种迷信活动,但民间信者不少。除了七月,其他月份也有人请神巫“拖死鬼”。

  游灯

  中元节此日午后,小孩子忙着赶制鲤鱼灯,他们要模仿上元(元宵)节游灯,做一个小小的游乐。有些人把家中的竹箸,竖上一个鲤鱼粿,再在粿的身上,增插各色彩旗、香枝、蜡烛,点起火来,便算是简单的小鲤鱼灯了。年小的要大人代制,年纪稍大的则能够自运匠手;有些人别具心裁,经精作巧制出来的鲤鱼灯,极为美观;有些人先用番薯雕成鱼形,或者是飞禽走兽的形状,再染彩上各种颜色,维妙维肖;有些人先用面块搓成形上色后也极为好看,缀一彩旗香烛,火光美丽可观,也算是一种美术品;更有意思的是有些人用麻骨制成灯架,糊以透明蜡纸,内点明蜡烛,也算作提灯。

  此外,还有一种叫灯球的,普通是用荆棘所生的刺重子(跟朴子差不多),插上纸旗香火,从子心穿着一条几尺长的韧绳,可以任意的提起来,摆动盘旋,叫做摆灯球。当摆旋时,火花成为联串的长条,在眼光上起到变幻的作用。每当傍晚人们到户外时,便可看到小孩子们的鲤鱼灯、雕鱼灯、纸灯、灯球,觉得四处红光片片,烛火耀彩。特别是灯球的纸旗,摆起来索索作响,点缀静夜的热闹,也有一番情趣。不过,七月十五早给人们认为是鬼节,故这一夜,不准孩子在附近游玩至深夜,而且要早点睡觉。这样,在游灯戏乐上,不免披上一层灰色的阴影,然而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祈丰收

  中元节施祭孤魂与祈望丰收又常联系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祷祝稻谷丰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丰登。于是,孩子们常喜欢悄悄跑到别家门口偷割“稻谷”,并常因此而引起家长们的争吵和动武。清乾隆《**县志》载该县中元节“至夜插香列烛于路”、“农民插竹挂纸钱于田中以祈谷”。七月半正值水稻扬花季节,此俗或许是农民祭稻谷之神,或许是祈鬼灵以助农事。

  果实许愿

  旧社会***树木果实常被盗摘。于是,有些人便别出心裁,在果树上贴上“施孤圣果”之类的标志,许愿将树上的果实为施孤之用,这样便没有人再敢盗摘了。据说盗摘的,鬼神便会出来交涉,那些盗摘果实吃的人,不免有生病之危险。这样,这果树倒因迷信而得到保障。不过也有例外,若逢着那些比鬼还凶—“鬼都不怕”之人,他是不认告示的。有些老贼就专门要光顾这些圣物鬼物,这样老贼也就成了破除迷信者。

广东潮汕中元节的习俗有哪些2

  中元节的食俗与这一天的祀祖祭鬼活动互相关联。有些地方要制作此一时节特有的果品。惠来县中元节要做七样棵晶:新妇仔、荷叶包、三角楼、六角楼、鸡规团、石榴仔和另一件普通果品。“新妇仔”是拇指大的小塔形果,红色、白色均有。惠来称童养媳为“新妇仔”,也许这种果品依其外形特征:结小发髻、穿小袍袄而造型的。“荷叶包”是半圆形的棵,果边微卷作波纹状,对角捏了一指,象征茎蒂,果身用小银针压上笔直的叶脉,状如半片荷叶。“三角楼”是三角形的果品,三个尖角各扭成小螺旋,象三个小发髻。“六角楼”是空心小巧的果品,用剪刀对角剪成花纹。“鸡规团”、“石榴仔”也是空心的果品,前一种是桃形,后一种是石榴形,有红、白两色。石榴是多子的果实,青年、老年和妇女都喜欢这种果品。

  潮安中元节也制作多种果品,***一种叫“鲤鱼果”,用糯米皮包米馅,捏成鲤形状,皮为红色,点缀节日的拜祖物品。

  中元节的祭祀活动主要有二项,一是施孤普渡,一是拜祖宗。施孤普渡较多是搭孤棚集体进行,由僧尼道士念经作法之后把祭品施济贫穷者。祭品有三牲、大盆白饭、米等,施孤的东西有些地方是不愿拿回家的,有些地别是部分施济,部分带回。拜祖宗除三牲果品外,还要有刚从田里收获的农作物,如引头、番薯、瓜、豆、水果及谷物制成的其他食品。


广东潮汕中元节的习俗有哪些 (菁选2篇)扩展阅读


广东潮汕中元节的习俗有哪些 (菁选2篇)(扩展1)

——潮汕中元节习俗3篇

潮汕中元节习俗1

  潮汕民间俗称此节为“七月半”,围绕此日为中心各地各选取不同日子、时间进行形式多样的“恤孤”活动,祭拜的对象是死前没有家属、死后没人奉祀的无主鬼魂之类群体,所以叫做“施孤”。

  在潮语土话中,称“施”音为“薛”,比如词汇“闪失”等发音就是如此,因此时至今日,民间称呼“薛孤”的发音词语其实正是指这项祭祀活动。

潮汕中元节习俗2

  潮俗在中元节,也要祭祀祖先。潮汕的施孤普渡,不限定在这一天;不过这一日是正日,比较隆重。一般的,由善堂或父母会等**善信备办三牲粿品到义冢埔去修整裸露孤骨和祭拜,隆重者举行盂兰胜会,搭孤棚(祭坛),陈列大量三牲粿品、酒饭、纸钱、纸扎衣物,请和尚、道士到来念经、主祭。

  祭品除上述食物外,还有衣帽、竹笠等等,甚至还有活猪、活羊和耕牛。祭拜之后,散发实物,或编号散发竹签牌子,让观众去抢,这就是所谓抢孤。

潮汕中元节习俗3

  过去,潮安等地中元节此日午后,小孩子忙着赶制鲤鱼灯,他们要模仿上元(元宵)节游灯,做一个小小的游乐。有些人把家中的竹箸,竖上一个鲤鱼粿,再在粿的身上,增插各色彩旗、香枝、蜡烛,点起火来,便算是简单的小鲤鱼灯了。

  不过,七月十五给人们认为是“鬼节”,因此这一夜,大人不准孩子在附近游玩至深夜,而且要早点睡觉,这样,在游灯戏乐上,不免披上一层灰色的阴影。


广东潮汕中元节的习俗有哪些 (菁选2篇)(扩展2)

——潮汕中元节有什么习俗 (菁选2篇)

潮汕中元节有什么习俗1

  1、恤孤

  潮汕民间俗称此节为“七月半”,围绕此日为中心各地各选取不同日子、时间进行形式多样的“恤孤”活动,祭拜的对象是死前没有家属、死后没人奉祀的无主鬼魂之类群体,所以叫做“施孤”。

  在潮语土话中,称“施”音为“薛”,比如词汇“闪失”等发音就是如此,因此时至今日,民间称呼“薛孤”的发音词语其实正是指这项祭祀活动。

  2、祭拜祖先

  潮俗在中元节,也要祭祀祖先。潮汕的施孤普渡,不限定在这一天;不过这一日是正日,比较隆重。一般的,由善堂或父母会等**善信备办三牲粿品到义冢埔去修整裸露孤骨和祭拜,隆重者举行盂兰胜会,搭孤棚(祭坛),陈列大量三牲粿品、酒饭、纸钱、纸扎衣物,请和尚、道士到来念经、主祭。

  祭品除上述食物外,还有衣帽、竹笠等等,甚至还有活猪、活羊和耕牛。祭拜之后,散发实物,或编号散发竹签牌子,让观众去抢,这就是所谓抢孤。

  3、做七样棵晶

  惠来县中元节要做七样棵晶:新妇仔、荷叶包、三角楼、六角楼、鸡规团、石榴仔和另一件普通果品。

  潮安中元节也制作多种果品,***一种叫“鲤鱼果”,用糯米皮包米馅,捏成鲤形状,皮为红色,点缀节日的拜祖物品。

  4、拖死鬼

  “拖死鬼”即通过神巫请死去的人来对话。这个神巫通常是妇女,人们用布蒙上她的眼睛,点上香,周围的人念咒,使其入迷。神巫就成了人鬼对话的**,人们可以通过她同死去的人谈话。当“死鬼”拖完时,即念“日落西山是冥昏,家家处处人关门,鸡鹅鸟鸭上条了,请阮童姐回家门。”这样才能使神巫**昏迷状态,让其清醒复原。

  这种民俗显然是一种迷信活动,但民间信者不少。除了七月,其他月份也有人请神巫“拖死鬼”。

  5、放焰口

  在放大焰口时,要派船溯韩江至距城百余里的三河坝,赶在仪式开始前,边返航边点燃一只只用大陶钵制成的豆油灯,并把它们放下江里,意在引领八方孤魂野鬼前来受祭。

  当法师高坐祭台之上,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一帮僧众诵念经文后,便将座边一盘盘面桃子及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这种仪式便称为“放焰口”。“焰口”传说是印度的`一种饿鬼的名称。这种鬼喉头细如针孔,常出口喷火焰。法师诵经是使他们的喉头放开扩大,才能咽得下食物。

  6、游灯

  过去,潮安等地中元节此日午后,小孩子忙着赶制鲤鱼灯,他们要模仿上元(元宵)节游灯,做一个小小的游乐。有些人把家中的竹箸,竖上一个鲤鱼粿,再在粿的身上,增插各色彩旗、香枝、蜡烛,点起火来,便算是简单的小鲤鱼灯了。

  不过,七月十五给人们认为是“鬼节”,因此这一夜,大人不准孩子在附近游玩至深夜,而且要早点睡觉,这样,在游灯戏乐上,不免披上一层灰色的阴影。

  7、祈丰收

  中元节施祭孤魂与祈望丰收又常联系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祷祝稻谷丰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丰登。

  于是,孩子们常喜欢悄悄跑到别家门口偷割“稻谷”,并常因此而引起家长们的争吵和动武。清乾隆《**县志》载该县中元节“至夜插香列烛于路”、“农民插竹挂纸钱于田中以祈谷”。七月半正值水稻扬花季节,此俗或许是农民祭稻谷之神,或许是祈鬼灵以助农事。

潮汕中元节有什么习俗2

  在山东中元节祭祖的习俗较为普遍,人们一般都在午后带着祭品上坟祭祖。单县的祭品尤为丰盛,有竹子做的盂兰盆、山东纸做的衣帽和一桌素食等。淄川则把祖先请到家里祭祀,家家都在大门顶上插上五谷穗子,据说以五谷为马,祭祀完毕后,好让祖先跨着马回去。

  荣成农村以祭祀祖先为上。午饭前,家人携带祭品上坟祭祖。荣成的祭品,除香纸必备外,一般四碗菜、一壶酒、十个大饽饽。祭祉回来,兄弟间必聚餐,共食祭余,以悼念先人,重申手足之情。

  中元节的饮食一般是包子、水饺、馒头,饭后吃苹果、梨等时令水果。沾化县各家采麻柯及新鲜草叶搭棚子,称为“麻屋”,请祖先牌位于其中祭祀。唯独陵县例外地称中元节为掐嘴节,吃粗茶淡饭。

  石岛镇除白天祭祖外,夜晚还要举行盂兰盆会,俗称“放海灯”。放海灯前,于宽敞处设巨形香案,摆放祭品,焚香烧纸,并请僧道两众筑台诵经作法,超渡无主孤魂。僧道两众一边诵经作法,一边向台下抛施舍--即预先蒸好的小馒头。大人孩子见此一拥而上,据说这是佛赐的,吃了能祛病消灾。

  入夜,由扎制的巨鬼开道,僧道两众先行,人们紧随其后,在低沉、苍凉的锣鼓声中聚集海边放焰口、抛施舍。此时的施舍是各商家自愿制作的小馍馍、米饭,用笸箩筐盛着,向海中抛撒。焰口,就是土制的礼花,由铁屑、木炭和火花药制成,俗称泥墩子。在放焰口的同时,人们将自制的各式灯笼点燃,下面托一木板,放进海里。

  长岛渔民以木板秫稽制成小船,上贴一纸条“供××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装上食物、衣帽、鞋袜等用具,然后点燃蜡烛,由已婚的男子将小船放入海中。


广东潮汕中元节的习俗有哪些 (菁选2篇)(扩展3)

——杭州中元节的习俗有哪些

杭州中元节的习俗有哪些1

  中元节,定于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佛教称之为“盂兰盆节”,传说有个叫做目莲的人做梦,他梦见自己去世的母亲沦落在饿鬼行列中,于是,他送饭给母亲,却屡屡不行。木莲将此事告诉佛,佛劝他供养僧众多行善事,以解脱母亲在阴间的罪孽,木莲在七月十五这天作盂兰盆(梵意为“解救倒悬”),于是,佛教僧众集体为木莲母亲念经超脱,使得其母脱离了苦海。

  据说,当日阎王也会披着盛装和鬼众们共度佳节,并且让我们活着的人一起为他们祝福,祝愿另外一个世界的人们心想事成,快乐享受人间没来得及享受的幸福。因此,我国许多地方界时将举办祭祀、参佛、净墓、回顾、赏花、垂钓等活动以示庆祝。

  那么杭州中元节的习俗有哪些呢?在杭州,七月十二晚,家家必备莲蓬、藕、老菱等时鲜食品,以供祖先,说是七月**之门开放,祖宗进出自已,故每家须接之。前二日,凡新近有丧事的人家,灵前持白灯,结白彩,供上好的点心,拜佛念经称为“拜中元节”。

  七月十五日,以鸡冠花供祖宗,这日祭祖,须有素馄饨一碗,以面粉皮裹雪里荠菜及豆腐干为馅子。

  杭州各县还有七月半在家祭祖的习俗。先做好白纸封筒,内装锡箔折叠的银锭、元宝,封口后,上写某代祖宗字样,上首书“敬奉”二字,下首书祭礼者辈份名字,背后书封口的日期。

  祭祀在晚上举行。或在中庭,或在**,供桌上摆好菜肴、酒壶、酒盏和盛好的饭,然后燃烛点香,由家长领着小孩拜祭祭毕,在门外地上燃烧封筒。烧过封筒后,再从每碗菜里挟出一点菜和酒,洒在地上,好告结束。

  晚明时,杭州西湖的各大寺院这天晚上都要举行盂兰盆佛会,为信徒们诵经拜忏,以超度其祖先亡魂。所以,七月半晚上,杭州人去西湖夜游的很多。

  江南水乡的“七月半”祭祖活动中的一个特点是吃毛豆。那时毛豆刚熟,用盐水煮上一大盆,祭奠完了以后,中元节放河灯就着初凉的`秋风和明亮的月色,一边吃毛豆,一边聊天。


广东潮汕中元节的习俗有哪些 (菁选2篇)(扩展4)

——中元节的习俗10篇

中元节的习俗1

  中元节

  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主要是祭祀祖先,所以又叫鬼节。供品中西瓜必不可少,因而又称瓜节。佛教传说,目连(目连为佛教人物,释迦十大弟子之一)的母亲坠入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化为烈火,目连求救于佛,佛为他念《盂兰盆经》,嘱咐他七月十五作盂兰盆以祭其母。近代献瓜果、陈禾麻以祭先祖,固然有尝新的含义,也是盆祭的遗风。旧时,中元节为目连救母做盂兰盆会,后来逐渐演变为放河灯,祭祀无主孤魂和意外**者。德州的中元河灯场面十分壮观。人们用瓜皮、面碗、纸张制成灯具,并以街巷为单位,制作特大纸船,纸扎目连站在船上,手持九环禅杖。中元之夜,人们把灯具和纸船放入河内,顺流而下,河上顿时灯火通明,摇曳摆动,如同天上点点繁星。胶东沿海地区,由道士乘小船在海中放灯,并奏丝竹乐。德州运河*的百姓,纷纷拥到河堤观灯。滕州也有放河灯的习俗,形式与德州大体相同,不同的是,放河灯前,摆香案,念佛经,佛师一边念经,一边朝台下撒小馍馍,小孩子蜂拥而上,一抢而光,据说吃了能消灾。长岛渔民为了祭祀溺海而亡的亲人,用木板秫秸制成小船,船上供溺海者的牌位和祭品,如糖果、糕点,有的甚至装上棉衣、鞋帽及死者生前喜爱的生活用品,然后点燃蜡烛,由已经结婚的同辈男子将小船放入海中。

  七月十四鬼节习俗

  中元节祭祖的习俗在山东较为普遍,一般都在午后带着祭品上坟祭祖。单县的祭品尤为丰盛,有竹子做的盂兰盆、纸做的衣帽和一桌素食等。淄川则把祖先请到家里祭祀,家家都在大门顶上插上五谷穗子,据说以五谷为马,祭祀完毕后,好让祖先跨着马回去。

  中元节的饮食一般是包子、水饺、馒头,饭后吃苹果、梨等时令水果。唯独陵县例外地称中元节为掐嘴节,吃粗茶淡饭。

  七月十四最好不要嫁去搬家

  相传,每年从七月一日起阎王就下令大开**之门,让那些终年受苦受难禁锢在**的冤魂厉鬼走出**,获得短期的游荡,享受人间血食,所以人们称七月为鬼月,这个月人们认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

  鬼节别称

  每年农历七月十四/十五日为盂兰节,又称中元节、七月半或鬼节,过去人们在这天晚上除拜祭自己的祖先外,还准备一些菜肴、酒、饭、金银衣纸之类到路口去祭祀鬼神。

  七月十四/十五日包容的节俗比较复杂,既是民间的鬼节,又是道家的中元节,佛教的盂兰盆节,僧道俗三流合一。道教有所谓天官、地官、水官,合称三官,这三位是玉帝派驻人间的**,每年都要考察人间的善恶,向上天汇报。三官分别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为诞辰,这三个日子也叫三元。七月十五日,叫中元,正值地官校籍赦罪之时,这一天,他要拿出厚厚的花名册,根据神仙、凡人、动物们的表现,勾勾画画,赦罪免刑。民间在中元节这一天搞一些祭祀活动,拯救那些孤魂野鬼,应当与地官的赦罪有关。七月十五又是佛教的盂兰盆节。据说释迦牟尼有个叫目连的弟子,其母虽然年轻漂亮,却无嘉言懿行,爱财小气,尤其仇视僧人,死后被打入恶鬼行列,目连按佛组指点,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准备百味五果,各种用具,装入盆中,供养十方僧众,其母才脱离恶鬼界,升入天堂。佛祖有鉴于此,推而广之,要求佛门弟子尽心行孝,每年的七月十五,做盂兰盆,施佛及僧,报答父母恩情。佛家盂兰盆会的意义与儒家的孝道合拍,这一天则成为民间祭祀已逝父母及先人的鬼节。

  七月十四、七月十五鬼节

  农历7月14/15日是阴间最大的节日——鬼节,又称中元节或盂兰盆节,是我国三大冥界重要节日之一。民间有阳间过元宵节阴间过鬼节的传说。据说,当日阎王也会披着盛装和鬼众们共度佳节,并且让我们活着的人一起为他们祝福,祝愿另外一个世界的人们心想事成,快乐享受人间没来得及享受的幸福。因此,我国许多地方界时将举办祭祀、参佛、净墓、回顾、赏花、垂钓等活动以示庆祝。

  七月十四/十五,鬼门关大开之日。不管是烧纸钱送祝福,还是捧雏菊寄哀思,或者互联网上祭先人,或者是放河灯,今天活着的人一起思念过去的人,共同送去对先人的祝福,是人灵性的自发,是感情的延伸,是最基本的信仰。而且同时“活着的人要好好珍惜活着的每一天,不要愧对社会和朋友,不要愧对了已经永远离去的亲人。因为,总有一天我们要和他们相见,到时候,你可以自豪地说,在人间是好汉,在阴间也要做鬼雄!”

  鬼节禁忌大全

  床头挂风铃

  风铃容易招来好兄弟,而睡觉的时候是最容易被"入侵″的时刻,你说呢?

  夜游

  八字轻的人千万不要夜游,否则只会自找麻烦…

  拔脚毛

  俗话说:「一支脚毛,管三个鬼」,所以脚毛越多的人鬼越不敢靠近

  非特定场合烧冥纸

  冥纸是烧给好兄弟的,金纸是烧给神的,烧冥纸的结果只会招来更多的好兄弟

  偷吃祭品

  这些是属於好兄弟的食物,未经过他们的同意就动用,只会替自己招来难以解决的厄?#092;

  晚上晒衣服

  当好兄弟觉得你的衣服好看,他就会借去穿,顺便在衣服上留下他的味道.

  喊名字

  夜游的时候千万不要叫出名字,尽量都以代号相称,以免被好兄弟记住你的名字

  游泳

  此时好兄弟会和你玩鬼抬脚的游戏,一不小心,命就被抬走了…

  乱看

  好兄弟喜欢躲起来吓人,万一乱看被吓到了,就是他们入侵你最好的时候

  榕树放在家门口

  因为榕树是聚阴的植物,同时也是好兄弟的最爱,除非你希望好兄弟来家里坐坐…

  熬夜

  人气最虚的时候是在深夜,鬼气最旺的时候也是在深夜,相较之下,谁会赢ㄋ…

  靠墙

  好兄弟*时喜欢依附在冰凉的墙上休息,此举很容易引起鬼上身

  捡路边的钱

  这些钱是用来买通牛头马面的,如果侵犯了他们东西,就很容易被他们教训…

  轻易的回头

  当走在荒郊野外或人烟稀少的地方时,觉得『好像』有人叫你,不要轻易回头,那可能是好兄弟…

  不能随地勾肩搭背

  人的身上有3把火,头顶一把,左右肩膀各一把,只要灭了其中1把,就容易被好兄弟"上身″

  拖鞋头朝床的方向

  好兄弟会看鞋头的方向来判断生人在哪里,如果鞋头朝床头摆,那麼好兄弟就会上床和你一起睡…

  筷子插在饭上

  这是祭拜的模式,就好比香插在香炉上,此举只会招来好兄弟来与你分享食物…

  一个人

  一个人容易引起好兄弟的觊觎,是真的…

  晚上拍照

  此举动容易将鬼界的朋友一起拍进来,然后带回家…

  玩碟仙

  *常时刻玩碟仙就很容易发生事情,更何况在这鬼节时分…

  拖鞋整齐的放床边

  在外旅行时,拖鞋整齐的放在床边,会招来鬼界朋友的好奇,造成他们的闹床…

  吹口哨

  晚上吹口哨,当心好兄弟喜欢你…

中元节的习俗2

  农历七月俗称「鬼月」,忌讳也特别多,您知道哪些禁忌万万不能触犯?鬼月护身秘诀大公开,让你了解各类鬼月禁忌,学会正确拜拜方式,趋吉避凶,永保安康!

  1、床头挂风铃

  风铃的声音很特别,很多人都喜欢,而贵兄弟同样喜欢这样的声音。传说如果在床头挂风铃的话,很容易招来好兄弟,而顺道的,他看到熟睡的你会做出些什么来都是情不自禁。

  2、夜游

  八字轻的人在鬼节这一天千万不要夜游,因为这一天鬼门关大开,幽魂孤鬼都出来游荡,如果让他看到了阴气沉重的你,说不定会把你误认为是同伴,将你邀请回家做客。

  3、非特定场合烧冥纸

  冥纸是烧给好兄弟的,金纸是烧给神的,在鬼节这一天大多数人们都会提前为路过的好兄弟烧些纸钱,然后等到隔天再来收拾残局。因此,烧冥纸的结果只会招来更多的好兄弟,通常都会同意时间同一地点,千万不可以在非特定场合时间烧冥纸。

  4、偷吃祭品

  在鬼节这一天人们会为鬼兄弟准备一些祭品,因此这些是属於好兄弟的食物,未经过他们的同意就动用,只会替自己招来难以解决的厄运。

  5、晚上晒衣服

  在鬼节当天晚上最好不要在外面晾衣服,因为当好兄弟觉得你的衣服好看,他就会借去穿,顺便在衣服上留下他的味道。

  6、喊名字

  如果不得已在鬼节当天晚上还在外面的朋友要小心了,夜游的时候千万不要叫出名字,尽量都以代号相称,以免被好兄弟记住你的名字。

  7、游泳

  鬼节这一天忌下水,此时好兄弟会和你玩鬼抬脚的游戏,一不小心,命就被抬走了。

  8、乱看

  俗话说人不犯鬼鬼不犯人,他们难得出来一趟自然是兴奋异常的。好兄弟喜欢躲起来吓人,万一乱看被吓到了,就是他们入侵你最好的时候。

  中元节的来历

  “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是道教的说法。根据古*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是“上元”,为天官赐福日;七月十五是“中元”,为地官赦罪日;十月十五是“下元”,为水官解厄日。据《修行记》记载:“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因此,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民间都会准备丰富的牲礼,祭拜地官大帝及祖先。

  中元节是道教与*传统民俗相结合的产物,二者能够相应,主要是基于同一宇宙观:即天、地、水三界,被神格化为天官、地官、水官所统辖的三界府署。民间通称的“三界公”,便是以三官泛指三界众神。

  *东汉末年,天师道便已综合前道教期的宇宙观,首过需上“三官手书”,分别投于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忏悔罪过,以祈求**。经历六朝时期的发展后,三会日与三元思想结合,在唐代**的提倡下,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成为祈福纳吉、祭祖拜神的三元节日,**率百官参与节日仪式。唐、宋以后,三元日成为民俗节日。

  中元节时,道教宫观,如地安门火神庙、西便门外白云观等为了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每年照例举办“祈福吉祥道场”。因为惧厉的心理,民众于日常生活中复合儒、佛、道三教,将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称为鬼节,称农历7月为“鬼月”。

  中元节有哪些习俗

  1、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放河灯,尤数黄河里放灯壮观。

  2、烧街衣

  这是**自开埠以来一直保存至今的民间风俗。一踏入农历七月,人们都会于入黑后,带备香烛、金银衣纸和一些祭品如豆腐、白饭在路边拜祭一番。人们“烧街衣”的目的是让那些无依的孤魂有衣物御寒,有食物裹腹。

  3、做茄饼

  民间认为,茄饼可以成为已故祖先前往盂兰盆会的干粮。每到中元节这天,老***家家户户做茄饼,也就是把新鲜茄子切成丝,和上面粉,用油煎炸。其实,茄饼如今已是一道再寻常不过的家常菜,想吃的话随时可以做一盘解解馋哦。

  4、烧袱纸

  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烧袱纸。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着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

  5、吃濑粉

  在中元节那天,东莞有吃濑粉的习俗,而且几乎在整个东莞都通用。当然,不同片区,吃濑粉的方法还是有所不同的。

  6、祈丰收

  中元节施祭孤魂与祈望丰收又常联系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祷祝稻谷丰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丰登。

中元节的习俗3

  中元节习俗

  中元节“庙普”

  每逢七月,民间必定会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全国各地,无论是商业区还是组屋区,都可以看到庆中元的红色招纸,张灯结彩,设坛酬神。“普度”仪式是中元节中最最重要的环节,大致可分为街普、市普、庙普等,以街坊为主的普度称为“街普”,以市场为主的普度称为“市普”,由庙宇住持的普度称为“庙普”。普度通常以寺庙为中心,附近居民将祭品拿到寺庙来祭祀,也有很多人在家门前摆放供桌,陈设祭品,还会在屋檐下挂纸灯。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所以简称“七月半”祭祖。但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常日子要对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动先人的牌位。到了祭祀的时候,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一请出,恭恭敬敬地摆放在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三十送回为止。有先人画像的,也要请出挂起来。祭拜时,依照辈份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祈求祖先保佑自己**幸福。

  送回时,要选择断黑之后,一般是一家之长及家中男丁携带炮竹、纸钱、香烛,找一块僻静的河畔或塘边*地,用石灰撒一圆圈,表示禁区。再在圈内泼些水饭,烧些纸钱衣物,称烧「包衣」,鸣放鞭炮,恭送祖先上路,回转“阴曹地府”。

  现在,中元节的祭祖仪式已经简化,大部分地区都是在农历七月十五或七月十四傍晚开始举行祭祖仪式。祭祖仪式也已经简化了,逐渐剔除了迷信色彩,保留祭奠形式,作为对祖先的缅怀和纪念。

  中元节吃什么传统食物

  1、吃鸭,全国很多地方都会选择在七月半吃鸭子,因鸭在水中游,取其河灯普渡祈祷之涵意。也有说法是“鸭”就是“压”,是谐音,吃鸭子是为了压住“魂灵”,这说法有点牵强,因为很多地方“鸭”与“压”不同音。东莞人一般会吃莲藕煲鸭。

  2、广东地区,中元节他们会吃濑粉,**着祈求**。濑粉就是他们当地的一种特色小吃,广东各个地方的大街小巷上的小吃摊都有卖。濑粉的吃法也有很多种,广东人在庆祝寿辰的时候也会吃这道美食,有添福加寿的寓意。

  3、七月十五节前,民间妇女还盛行面塑活动,数晋北地区最为盛行。每到这时候,就有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的景象。这时,会根据家庭实有人数,给每个人捏一个大花馍。而不同的花馍有不同的捏法。送给小辈的花馍要捏成*型,称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希望小辈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送给老辈的花馍要捏**型,称为面人,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辈的花馍,要捏成鱼型,称为面鱼,意喻连年有余。

  4、江浙地区,中元节他们都会吃“饺饼”,这是一种类似春卷的食物,是江浙一带传统的食物,也是江浙地区随处可见的传统小吃。他们还会吃另一种食物,叫做“扁食”,其实就是一种馄饨,这种馄饨皮比较薄,形状狭长。

  5、在山东的独陵县,中元节被当地人称为“掐嘴节”,家家都有吃粗茶淡饭的习俗。粗茶淡饭出自宋·黄庭坚《四休导士诗序》:“粗茶淡饭饱即休,补破遮寒暖即休,三*二满过即休,不贪不妒老即休。”饮食简单,生活简朴。

  6、河北地区,中元节他们会吃蒸面羊,在这一天,会携带一些蒸羊、水果、酒等去祭拜祖先,然后将蒸羊赠送给女儿和外孙,有些家庭比较贫穷,则用蒸面来代替羊。

  7、中元节焚纸,然而禁止孕妇折纸锭。据说孕妇折的纸锭,焚化后鬼拿不动,送到阴间也无益处。放烟花时,法师向台下掷包子、水果。传说妇女抢取包子一个,次年就可得子。小孩抢得包子,一生可不受惊吓。安远县祭祖,先於七月十二日起焚香泡茶,早晚上供。至十五夜烧楮衣冠,纸钱祭送。

  中元节祭祀烧纸有哪些注意的方面

  1、买烧纸时,不要买成摞的印刷品,一张就好几亿,那钱不实,都不如旧卢布、**盾值钱。一摞下在下面连根冰棍儿都买不了。太毛了。不过在烧大钱的同时,多少烧点儿这样的也未尝不可,下面有不少讨债鬼,死皮赖脸地跟你要钱,不给就磨你,那就得这种小钱儿答对他们。

  2、要买黄草纸,铺开后拿一张一百元的真钱在纸上压,要感觉这一百元是个戳子,由右至左,由上至下,一排一排的盖上去,直到把整张纸铺满。这样的烧纸在下面才是硬通货。钱才实成,揣在兜里才有面子。

  3、叠好烧纸,一刀烧纸分成七八份,分别以对角线折两次,不然一摞纸想要它燃烧起来是很费事的。叠起来烧会很方便。

  4、准备去烧纸前,最好预备好火机,防风的为好(七月十五阴气重,风大)和一根小棍。这样方便你在烧纸的时候拔起压在一起的烧纸,让空气流通,方便燃烧,家里用废的拖布杆就是不错的选择,但注意,用完之后就不要再拿回来,直接扔掉好了。

  5、要天黑透才去烧,去烧纸的来回路上,遇到烧纸尽量绕开,不要踩到,有时候一个路口排满了纸灰堆,想绕都绕不开,那只好请你小心地穿插过去,有时候还可能需要大跨步一下,过去之前你要先说一句,对不起,借过。

  6、要烧纸前在要烧的地面画个圈,注意的事情是,不要把自己圈到里面,西北角要留个缺口,方便下面的亲人进来拿钱。

  7、烧纸时要表情严肃,不要嘻笑打闹,要恭敬点。

  8、给亲人烧纸前先点燃两张扔到圈外,答对一下没有亲人**的孤魂野鬼。

  9、烧纸时要念念有词,如:某某,给您**花来了。今天孙男弟女都来看您来了云云,有一定的话术。

  10、一定要坚持看着把纸燃尽才可以走,这样既可以防止火灾,又能防止风把纸吹出来,被其他路过的拾去,惹老人不高兴。

  中元节烧包袱单数还是双数

  中元节烧包一般都是单数,双数有成双成对的含义,不吉利!

中元节的习俗4

  1、七月半做普度

  中元节七月半做普度,主要活动虽在七月十五日,但在泉州鲤城区地界即有三十六个铺境,如果都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举行,买菜办筵席、演戏酬神、请客饮宴等等方面都十分不方便,所以经耆老绅士公议,三十六个铺境的普度,分别从七月初一至七月三十日举行,所以旧鲤城区在七月这一个月是无日不普,天天演戏酬神宴客,整个七月都在忙于做普度。经过协商安排,七月初一日由后城做普度,以后各铺境轮流。直到七月三十日为止。

  2、祭魁星

  永和县读书人於此日祭魁星。长子县的牧羊人家於中元节屠羊赛神,俗传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产。又赠肉给诸亲戚,家贫无羊者则蒸面作羊形来代替。阳城县农家以麦屑作成猫、虎及五谷之形,於田间祭祀,称为“行田”。马邑县民中元节以麦面作儿童的形状,名为“面人”,互赠亲戚家的小孩。忻县农民於中元节在田梗上挂五色纸。

  3、送羊节

  农历七月十五,还被称为“送羊节”。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羊,祥也。”甲骨文《卜辞》中也称羊通祥。可见在古代,羊这种动物,一向**吉祥之意。旧京及华北地区的农村,民间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舅舅给小外甥送活羊的习俗,后来逐渐演变为送一对面羊。

  七月十五节前,民间妇女盛行面塑活动,晋北地区最烈。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首先根据家庭实有人数,给每个人先捏一个大花馍。送给小辈的花馍要捏成*型,称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希望小辈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送给老辈的花馍要捏**型,称为面人,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辈的花馍,要捏成鱼型,称为面鱼,意喻连年有余。现在已经不那么严格讲究了,完全依据主人的情趣,羊、虎、牛、鱼、兔、人各种造型的馍都有。人均一兽的花馍捏完以后,还要再捏许多瓜、果、桃、李、莲、菊、梅等造型的花馍,点缀以花、鸟、蝴蝶、蜻蜒、松鼠。个头较前要小,做为走亲戚,看朋友的礼品。这些面塑蒸熟以后,再经过五色着彩,看上去栩栩如生,每一件都可以称为绝佳的手工艺品。七月十五看面塑,已经成了农家妇女一展灵巧手艺的节目了。

  4、祀先祭祖

  农历七月十五日乃是传统的中元节,也是祭祖祀先的重要节日。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除、清、九)等三节,都是*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

  中元节祭祖祀先活动一般在当天中午进行,家家备办丰盛的菜肴酒饭,在各自的厅堂中的大八仙桌上摆满24味全席,摆上七双筷子、一壶酒七个爵杯,正中又摆上果盒馔盘,果盒一般为六棱柱型坚木雕刻花饰,馔盘也用坚木雕成长方形,上方六格,格中放了香菇、木耳、松菇、黄花菜、干笋丝和红枣等六味素菜,俗称“六味斋”。前述东石玉记船行就为祭祖祀先特地打造一整套由白锡铸成的筵碗、酒瓶爵杯等等祭器,以示对祭祖祀先之虔诚、重视。筵席摆好,主人点了三条炷香,点了大红双烛、拈香跪拜如仪,请祖宗来享祭宴,并希保庇儿孙一家康健**、家景发达等等,稍停方卜杯讨得允准,才焚烧金银冥币,待金纸焚烧殆尽才可以撤筵。

  5、烧袱纸、结鬼缘

  吴县居民中元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仪徵县各地尚流行一种纸鬼,内藏碗灯,有赌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兴县中元节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东县乡民於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灯时,在船尾点缀红红**的纸灯,称为“度孤”。

  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烧袱纸。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着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带人们用纸扎“花盘”,上放纸钱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内边走边念:“至亲好友,左邻右舍,原先住户,还舍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请上花盘,送你们回去罗!”说完后端到屋外焚化。

  6、放河灯

  放河灯,尤数黄河里放灯壮观。晋西北的河曲县城,紧临黄河。河道开阔,水流*缓。每到七月十五夜晚,全城男女老少齐集黄河岸边的戏台前广场,竞观河灯。各色彩灯顺水漂移,小孩子紧盯着自家的灯能漂多远。老太婆嘴里念念叨叨,不断祈祷。照佛门的盂兰盆会仪规来看,放河灯只是其中的一个小节目,并不显得多么要紧。而在民间的中元节俗活动中,放灯则是比较重要的。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现代女作家肖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大概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所以放灯这件事是件善事。

  7、祭祀土地

  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定襄县民俗将麻、谷悬挂门首。

中元节的习俗5

  “中元”这个名字来源于*三大宗教之一的“道教”。据说在道教里,天上的**在一年之内要进行3次对人间善恶的**,这个时候就称作“元”,所以一年一共有“三元”。旧历的1月15日叫“上元”,7月15日叫“中元”,10月15日叫“下元”,在这三日里要举行祭神仪式。

  为什么在**“三元”只剩下“中元”一个了呢?那是因为这一天刚好和**佛教里的“盂兰盆会”(御盆)是同一天。再加上,“中元”时刚好是农作物收获的时期,为感谢祖宗的保佑有好的收成也是一个方面。在这一天里,人们为了祈求能够***安生活到下一个中元时节,纷纷祭拜祖先,并在向亲戚好友赠送米和面类的食物。

  当道教传入**的时候,*的“中元”风俗和**的“盂兰盆会”混杂在一起,因此就成了现在的互赠礼物的中元节。

  中元节是指在每年的7月上旬到7月中旬这段时间里,向给予自己照顾的人表达感谢之情的送礼习惯。人们把*时对他人的感激之情全部都包含在中元节的小礼物里,所以非常重要,正所谓“礼轻情义重”。

  ***一般会送包装精美的礼盒,内容通常是“果汁”“素面”“食用油”“洗剂”“火腿”“糕点”等等。

中元节的习俗6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祭祀先人),与正月十五日的上元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十月十五日的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同为古老传统节日。

  中元节是道教节日。道教认为,"三元"是"三官"的别称。上元节又称"上元天官节",是上元赐福天官紫微大帝诞辰;中元节又称"中元地官节",是中元赦罪地官清虚大帝诞辰;下元节又称"下元水官节",是下元解厄水官洞阴大帝诞辰。道教《太上三官经》云:"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众生皆是天、地、水官统摄"。中元节时,道教宫观如地安门火神庙、西便门外白云观为了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照例举办"祈福吉祥道场"。佛教徒在这一天要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也叫盂兰盆斋、盂兰盆供。盂兰盆会唐代即已盛行,晚清年间,**有八百四十多座寺庙,有条件的,如广济寺、法源寺、拈花寺、广化寺、嘉兴寺、长椿寺等都举办规模不同的盂兰盆会和中元法会。**以来,北海公园、中山公园音乐堂等处历年此时都有"追悼阵亡将士法会"。用番(*)、道(道士)、禅(和尚)三台经,供着一个"海陆空军阵亡将士"的牌位,进行公祭。中元节期间,老**还有举行制法船、放荷灯、莲花灯、祭祖、唱"应景戏"等活动。

  与农历四月初五清明节、农历十月初一寒衣节并称*传统三大鬼节。

  中元节由来:

  道教的中元节既是道教的宗教节日,也成为民俗节日。道教初起时有三官崇拜。正一盟威道信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以后称之为三官大帝。他们各有责司,天官为上元赐福,地官为中元赦罪,水官则称下元解厄。道书中说,凡是这三天,三官都要检校人间功罪以定赏罚。其中地官所管为地府,当然所检的重点是诸路鬼众了。所以这一天,众鬼都要出离冥界,接受考校。道门中於这一天例行设醮为地官庆贺诞辰,同时信众也出资设斋为祖先求冥福,请地官赦免罪过,早升天堂。这是中元节成为民俗节日的主要原因。

  中元节的起源,与佛教的“孟兰盆会”也有很大的关系。“孟兰”是梵语,倒悬的意思,盆是指供品的盛器。他们认为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亲的倒悬之苦。佛典《孟兰盆经》中记载这么一个故事,说是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连(亦称目键连),得到六通(六种智慧)后,想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即用道眼视察,看到已逝去的母亲在饿鬼道中受苦,瘦得皮包骨头不**形。目连十分伤心,于是用钵盛饭,想送给母亲吃,但是饭刚送到他母亲手中,尚未入口即化为灰烬。目连无奈,哭着请求佛祖帮助救救他的母亲。佛祖说:“你母亲****,你一人是救不了的,要靠十方僧众的道力才行,你要在七月十五日众僧结夏安居修行圆满的日子里,敬设盛大的孟兰盆供,以百味饮食供养十方众僧,依靠他们的感神道力,才能救出你的母亲。”目连照佛祖的指点去做,他的母亲真的脱离了饿鬼道。佛祖还说:“今后凡佛弟子行慈孝时,都可于七月十五日佛自恣(舒服)时,佛喜欢日,备办百味饮食,广设盂兰盆供,供养众僧,这样做既可为在生父母添福添寿,又可为已逝的父母离开苦海,得到快乐,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到了**,《盂兰盆经》被译成汉文,因为它所提倡的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和*儒家传统的孝顺父母的思想大致相同,所以受到君王的赞扬和重视,并在*广为流传。自梁武帝在南方创设盂兰盆会后,已成为一种习俗,规模有增无减。唐代宗李豫每逢七月十五日,都要在宫中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城中的寺院也要备办供品,陈列于佛像之前,十分虔诚。

中元节的习俗7

  中元节是怎么来的

  中元节为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的源头,应与*古代流行的土地祭祖有关。传说中地官生日在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而地官的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赦罪。每年到了中元节这一天,地官会打开**之门,已故祖先可以回家与家人团圆,因此中元节也被叫做鬼节。

  中元节的习俗

  1、祭祖

  到了中元节这一天就有很多人开始祭祖,因此也被称为“七月半”祭祖。在江西、湖南的一些地区,同为祭祀节日,中元节就比清明节或重阳节更重要。

  2、中元普渡

  从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间,一些地方有中元节要做普度的习俗,就是用酒肉、糖饼、水果等祭品举办祭祀活动,以慰在人世间游玩的众家鬼魂,该活动较为隆重。

  3、放河灯

  人们认为,中元节是鬼节,就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水与鬼同为阴,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因此中元张灯就在水里,所以也叫放河灯。

中元节的习俗8

  1、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

  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放河灯,尤数黄河里放灯壮观。

  2、烧街衣

  这是**自开埠以来一直保存至今的民间风俗。

  一踏入农历七月,人们都会于入黑后,带备香烛、金银衣纸和一些祭品如豆腐、白饭在路边拜祭一番。

  人们“烧街衣”的目的是让那些无依的孤魂有衣物御寒,有食物裹腹。

  3、做茄饼

  民间认为,茄饼可以成为已故祖先前往盂兰盆会的'干粮。

  每到中元节这天,老***家家户户做茄饼,也就是把新鲜茄子切成丝,和上面粉,用油煎炸。

  其实,茄饼如今已是一道再寻常不过的家常菜,想吃的话随时可以做一盘解解馋哦。

  4、烧袱纸

  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烧袱纸。

  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着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

  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

  5、吃濑粉

  在中元节那天,东莞有吃濑粉的习俗,而且几乎在整个东莞都通用。

  当然,不同片区,吃濑粉的方法还是有所不同的。

中元节的习俗9

  桂林地区的人多以月十四为鬼节,整个节日应该是以七月七开始到七月十四晚上。为什么七月十四过中元节呢?据说,明朝时,吴三桂准备在七月中旬攻打五岭以南地区,当地老百姓为了不影响祭祀祖先,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提前祭祀。后来,五岭以南的湖南南方、广西、广东等地遵照自己不同习惯,各地过节的时间也就传承了下来。

  1、祭祖

  农历七月十三之前,家家户户都搞大扫除,注意言行礼节,备好供品,一是表达对祖宗的敬重,二是展现子孙的**本事;七月初八开始“接祖”,七月十二以前要把祖宗接回家,一日三餐点香供祭;七月十四、十五(有的地方是七月十三至十六),全家停止一切农事,置办丰盛的祭品,举行祭拜仪式、聚餐等。

  七月十四,第一次祭拜时,往往是半夜起床,天蒙蒙亮全家就开始聚餐了。七月十五日为“送祖”日,当晚要把所有的纸供品烧化,以示送给祖先带回去享用。七月十六日走亲戚,嫁出去的女儿,这天都要拖儿带女回娘家。

  2、泼水饭

  怀远、三岔、洛西、龙头等圩镇有外地来经商(迁居)的汉族还有七月十四晚泼水饭给野鬼的习惯,即入夜时,各家在门口烧几支香,烧几张纸钱,把水饭泼洒于地供野鬼享用,怀远外省商人多,各会馆凑集经费请鬼师打醮做道场泼水饭给野鬼。

  七月节期间(初七至十四),农村有禁止小孩到河边游水洗凉之俗,意为怕被溺水死鬼抓去做**。

  3、放柚子灯祭河神

  农历七月十四、十五两日,有一个祭河神的习俗(晚上点了柚子灯放到河里),仪式大概进行2-3小时。为了祭祀河神,黄姚人用木板木条制作一个两米长、一米多宽、一米高五色纸糊成的装饰精美的小屋。在小纸屋里面插上蜡烛香之类的东西。

  然后用绳子串连一个个柚子、排成几十米长的两串,在割*的柚子上插上蜡烛和香、纸旗让它漂在水面上。几个水性特好的年轻人一边游水,一边推送小纸屋拖动两条长长串的,每隔一尺穿一个柚子的成串柚子灯。晚上天黑下来,柚子灯从下游拉到上游,又从上游拉回下游,大约一个多小时,活动才结束。放柚子灯活动连续举行两个晚上才算结束。这项民间活动千百年来从无间断。

  4、吃鸭子

  在这个日子里,吃鸭子成了广西人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据说,广西人的祖先认为,每年农历七月中旬的鸭子,正是它们长大成熟的时期,肉肥而美。而七月半这一天,鬼门大开,许多的鬼魂涌入阳间,为了防止孤魂饿鬼伤害生者,肥美的鸭子就成了最好的祭品。

  这个节,黄姚人还在习惯包粽子。此时,到黄姚来旅游的人还能品尝到一种美食叫做“落水狗”的灰水糍。

  5、烧包

  另外也有的“烧包”习俗,一般是先祭祖,然后是给孤魂野鬼烧衣物。祭祖的酒菜是必须要放在扁*笸箕内,意为野鬼不得抢夺。

  “七月半,鬼乱窜。”除了在家里、祖庙摆祭品祭祀祖先,广西大多人还要到外面祭祀鬼魂,在给祖先的祭品上写上祖先的名字,另附“大鬼小鬼,同名同姓,你莫(不要)来抢”等字样,还会准备一些冥币烧给孤魂野鬼。

  6、连续三天宴请宾客

  在广**宾、百色等地,除了春节,中元节就算是最盛大的节日之一。人们在祭祀之余,还把中元节作为宴请宾客、合家团圆的好日子。为了让宾客吃得更开心,不少人还会提前一个星期左右开始磨面做饼、蒸馍,做芝麻糖等。

  据悉,在广**宾,中元节宴请是一种习俗,有的家里还会连续三天宴请亲朋,宴请的人越多,家里越热闹,人们就越高兴越自豪。

中元节的习俗10

  鬼节: 相传到了这一天,阎罗王就会打开**之门鬼门关,让关押的鬼类出来**活动,直至七月结束才回归地府。因此,民间便盛行在这段时间对死去的亲人进行拜祭招魂,烧冥钱元宝,纸衣蜡烛,放河灯,做法事,以祈求祖宗保佑,消灾增福,或超度亡魂,化解怨气。

  中元节的习俗,主要有人们熟悉的招魂祭祖、做法事道场和放河灯三项

  招魂祭祖:

  这里的招魂不同于人刚死的招魂,后者是人死之后,为了使其魂魄归于尸体和墓穴,不至于游离在外成为孤魂野鬼而进行的仪式。前者的招魂则更加世俗化和具有亲切感,是对死去亲人的深情呼唤。有设祭祀酒菜、点香燃烛、烧纸钱等仪式,在祭祀完毕,全家人方可食用祭祀用过的酒菜。

  做法事道场:

  这场超度胜会是佛家普渡众生思想的具体展现,往往办得极为隆重,高僧云集,场面浩大。还往往在期间请戏班上演有关冥界神鬼故事的大戏,比如《钟馗嫁妹》、《白蛇传》等,颇得农村群众的喜爱。

  放河灯:

  大约起源于南北朝梁武帝时期,当时只是僧人在放生池里放河灯,后来流传到民间。成为人们表达对死去亲人的思念,对活着的人们祝福的美好习俗。可是现在已经很难看到放河灯的活动了。

  其他习俗:跳钟馗、发**米等。


广东潮汕中元节的习俗有哪些 (菁选2篇)(扩展5)

——中元节的习俗10篇

中元节的习俗1

  是普度众生,更是孝道

  “*传统节日是一个完整体系,各有分工。与祖先信仰相关的节日每年就有三个。”**师范大学民俗学教授萧放告诉**,相比于清明节对家族祖先的追怀,寒衣节为亡人送衣物,中元节的特点是一种超越家族的普度众生,祭奠的是所有先人,这和古代的佛道信仰有关。

  中元节的由来,可谓源远流长。传统节日的起源多半与农业时令相关,中元节适逢秋收,亦不例外,本有祈求丰年之意。后来随着佛道信仰的兴起,中元节也和一则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相结合,从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就是目连救母的故事。

  “目连之母青提是一个富有却刻薄之人,死后堕入阿鼻**。佛陀告诉目连,要救母亲于‘倒悬’,就不能只救一人,而要让所有‘倒悬’者脱离苦难,让饿鬼也有饭吃。”知名人文学者李汉秋说,中元节又称“盂兰盆节”,属于梵语音译,意思是“倒悬”,这是目连故事的起点,更具有浓厚的佛教意味。

  不过,目连故事也深受儒家传统孝道影响,且不同于“***孝”单纯的敬老爱亲,它融合了从“小家之爱”到“众生之爱”的丰富内涵。“应该说,孝一直都是中元节的核心,由孝亲到爱人,体现了*传统的伦理秩序。甚至到现在,受*文化影响的**还把母亲节定为七月十五这一天。”李汉秋说。

  有文化认同,还有“香火”

  随着传统文化热的盛行,端午、七夕等传统节日逐渐回归大众视野,相比之下,中元节的位置却有些尴尬。“年轻人对中元节越来越陌生,这跟中元节本身比较深厚的传统信仰、文化内涵特色有关。相比之下,年轻人关注的也许是消费性、娱乐性更强的节日。”萧放表示,和**的日渐边缘化相比,**华人对中元节反而更为重视。

  以马来西亚的华人为例,萧放说,每逢中元节,当地华人成立的“中元联合会”会**祭祀活动,以此强化自身的文化认同和社区凝聚力,促进生存状态的合理化。同时,联合会还会给华文教育筹款,延续**华人社区的文化“香火”。

  “在提倡传统文化走出去的今天,我们应该更注重中元节背后的文化内涵,而不是贴上‘封建’标签,一概抹杀。对于中元节,一面要尽量避开怪力乱神的部分,一面也要看到支撑它的孝道与博爱精神,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凝聚力。”*民间文艺家协会研究部**侯仰军说。

  要活泼热闹,也要感恩

  “**的万圣节原本有悠久的传统和深厚的宗教内涵,但这不妨碍它成为一个有趣而形式丰富的节日,尤其是儿童特别喜欢。”萧放说,中元节其实也有不少兼具娱乐性与观赏性的仪式,譬如放河灯,就是一种能够在传承上积极创新、吸引年轻人参与的重要形式。

  除此之外,东南亚国家华人群体所举行的“庆赞中元”的节庆方式,也是很好的参照。演剧、唱歌、选秀等多姿多彩的娱乐元素在舞台上进行,更多人在热闹祥和的氛围中*、交游,体现出中元节特有的“人鬼同欢”的氛围。

  “所谓人鬼同欢,其实是人和自己精神的沟通。在对传统的归复中,我们实现了精神的寄托和调整,也获得了更加积极的人生态度。”谈及中元节深层的文化心理,萧放说。而在侯仰军看来,摒除了故弄玄虚的元素,中元节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通过孝的弘扬培养感恩之心,增进人们的社会责任感。

  “与其在电脑屏幕上点个蜡烛,**逝者,不如亲临节日现场,好好过个中元节。”在侯仰军看来,回归传统、重新出发,也许才是移风易俗最好的方式。

中元节的习俗2

  中元节的传统习俗

  祭祖

  民间相信,祖先会在七月半返回家中探望子孙,所以需要祭祖。这种祭祖行为是慎终追远、固本思源的传统伦理的一种体现,是一种感德祖先文化传统。时逢小秋的农作物收获,也正好把丰收的喜悦与祖先分享,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中旬傍晚时分举行。

  烧纸

  中元节日中,民间俗信行为中,最为突出的是烧纸。据传说,阳间的纸就是阴间的钱,人们烧纸就是给亡故的先辈亲人**。通常上坟烧纸时要留下几张,到十字路口焚烧,目的是给无家可归的野鬼一些施舍,它们就不会再去抢劫送给其祖先的钱了。

  焚香燃炮

  每到七月十四或十五晚,在门外焚香燃炮,同时“烧包”(也叫“荐包”)。

  吃鸭

  全国很多地方都会选择在七月半吃鸭子,因鸭在水中游,取其河灯普渡祈祷之涵意。也有说法是“鸭”就是“压”,是谐音,吃鸭子是为了压住“魂灵”,这说法有点牵强,因为很多地方“鸭”与“压”不同音。东莞人一般会吃莲藕煲鸭。

  中元节的节日意义

  道教将七月十五定为中元节,一则是因这天二气交错,元气变化比较频繁,道教徒会在当天相人们宣传天道无私,****的道理。另外这一天也是道教信徒向道教高位神灵中的中元二品地官赦罪大帝忏悔自己过错的日子。

  从有关中元节的传说中,我们也可深切体认到中元节的祭祀具有双重的意义在,一是阐扬怀念祖先的孝道,虽然中元节与去世了的人们关系不大,但希望诸位仍能记住并怀念他们中善良的那部分。二是发扬推已及人,乐善好施的义举。这全是从慈悲的角度出发,很有人情味。所以,我们在庆赞中元的同时,应该跳脱鬼的角度,期勉互爱。

  中元节禁忌有哪些

  1、床头挂风铃,风铃容易招来鬼魂,而睡觉的时候是最容易被”入侵的时刻。

  2、夜游,八字轻的人尽量不要夜游。

  3、非特定场合烧冥纸。

  4、忌偷吃祭品,这些是属於鬼魂的食物。

  5、忌乱踩冥纸,冥纸是献给鬼魂的祭品忌乱踩。

  在古时代,七月半是民间的祭祖节,是追怀先人的一个节日,并没有诸多禁忌,这些所谓禁忌是在节日发展演变中后世附会的。

中元节的习俗3

  中元节又称七月半 , 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有些地方俗称 鬼节 。按照习俗在这天,家家户户都要给自己已故的亲人敬上一品香然后烧烧纸钱,用以表示后人对先人的孝敬。

  离过节还差几天,大伯就提前通知我们中元节这天在他们家过节。

  今天刚好是七月十五中元节。上午我和爸爸早早地就到了大伯家,礼貌地和大家打完招呼后,爸爸就带我走进一个房间。

  一进房间就看见一张桌子,桌子上面供着爷爷、太公、太奶的肖像。相片上爷爷坐在凳子上,太公和太**发白了,看起来像是七十多岁的样子,但是面容十分慈祥。我和爸爸在香炉里**一品香,在肖像前跪了几跪,就离开了。

  午休以后没什么事,我正在菜园里摘油菜花,远远就听见大伯在喊我: 聿坤,过来帮忙,要烧贡品(纸钱)。 我赶紧过去,大伯先报把火砖垒起来。底下放好柴火,打火机一点,那些贡品不一会儿就烧起来了。

中元节的习俗4

  农历七月俗称「鬼月」,忌讳也特别多,您知道哪些禁忌万万不能触犯?鬼月护身秘诀大公开,让你了解各类鬼月禁忌,学会正确拜拜方式,趋吉避凶,永保安康!

  1、床头挂风铃

  风铃的声音很特别,很多人都喜欢,而贵兄弟同样喜欢这样的声音。传说如果在床头挂风铃的话,很容易招来好兄弟,而顺道的,他看到熟睡的你会做出些什么来都是情不自禁。

  2、夜游

  八字轻的人在鬼节这一天千万不要夜游,因为这一天鬼门关大开,幽魂孤鬼都出来游荡,如果让他看到了阴气沉重的你,说不定会把你误认为是同伴,将你邀请回家做客。

  3、非特定场合烧冥纸

  冥纸是烧给好兄弟的,金纸是烧给神的,在鬼节这一天大多数人们都会提前为路过的好兄弟烧些纸钱,然后等到隔天再来收拾残局。因此,烧冥纸的结果只会招来更多的好兄弟,通常都会同意时间同一地点,千万不可以在非特定场合时间烧冥纸。

  4、偷吃祭品

  在鬼节这一天人们会为鬼兄弟准备一些祭品,因此这些是属於好兄弟的食物,未经过他们的同意就动用,只会替自己招来难以解决的厄运。

  5、晚上晒衣服

  在鬼节当天晚上最好不要在外面晾衣服,因为当好兄弟觉得你的衣服好看,他就会借去穿,顺便在衣服上留下他的味道。

  6、喊名字

  如果不得已在鬼节当天晚上还在外面的朋友要小心了,夜游的时候千万不要叫出名字,尽量都以代号相称,以免被好兄弟记住你的名字。

  7、游泳

  鬼节这一天忌下水,此时好兄弟会和你玩鬼抬脚的游戏,一不小心,命就被抬走了。

  8、乱看

  俗话说人不犯鬼鬼不犯人,他们难得出来一趟自然是兴奋异常的。好兄弟喜欢躲起来吓人,万一乱看被吓到了,就是他们入侵你最好的时候。

  中元节的来历

  “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是道教的说法。根据古*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是“上元”,为天官赐福日;七月十五是“中元”,为地官赦罪日;十月十五是“下元”,为水官解厄日。据《修行记》记载:“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因此,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民间都会准备丰富的牲礼,祭拜地官大帝及祖先。

  中元节是道教与*传统民俗相结合的产物,二者能够相应,主要是基于同一宇宙观:即天、地、水三界,被神格化为天官、地官、水官所统辖的三界府署。民间通称的“三界公”,便是以三官泛指三界众神。

  *东汉末年,天师道便已综合前道教期的宇宙观,首过需上“三官手书”,分别投于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忏悔罪过,以祈求**。经历六朝时期的发展后,三会日与三元思想结合,在唐代**的提倡下,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成为祈福纳吉、祭祖拜神的三元节日,**率百官参与节日仪式。唐、宋以后,三元日成为民俗节日。

  中元节时,道教宫观,如地安门火神庙、西便门外白云观等为了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每年照例举办“祈福吉祥道场”。因为惧厉的心理,民众于日常生活中复合儒、佛、道三教,将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称为鬼节,称农历7月为“鬼月”。

  中元节有哪些习俗

  1、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放河灯,尤数黄河里放灯壮观。

  2、烧街衣

  这是**自开埠以来一直保存至今的民间风俗。一踏入农历七月,人们都会于入黑后,带备香烛、金银衣纸和一些祭品如豆腐、白饭在路边拜祭一番。人们“烧街衣”的目的是让那些无依的孤魂有衣物御寒,有食物裹腹。

  3、做茄饼

  民间认为,茄饼可以成为已故祖先前往盂兰盆会的干粮。每到中元节这天,老***家家户户做茄饼,也就是把新鲜茄子切成丝,和上面粉,用油煎炸。其实,茄饼如今已是一道再寻常不过的家常菜,想吃的话随时可以做一盘解解馋哦。

  4、烧袱纸

  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烧袱纸。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着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

  5、吃濑粉

  在中元节那天,东莞有吃濑粉的习俗,而且几乎在整个东莞都通用。当然,不同片区,吃濑粉的方法还是有所不同的。

  6、祈丰收

  中元节施祭孤魂与祈望丰收又常联系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祷祝稻谷丰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丰登。

中元节的习俗5

  中元节的习俗介绍

  中元节的习俗介绍由语文小编整理并分享,欢迎老师同学们阅读。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文章!

  广东省中元节习俗

  曲江县猺族人七月十五日祭祖,又祭**王,以小男童及女童穿花衣歌舞酬神。归善县民以七月十四日为中元节。据传因当年元兵南下,为了避兵灾,故提早一天过节。澄海县中元节祭祖先及灶神。德庆州中元以冬叶裹粉作饼,名为「架桥」,用以祭祖。古代的潮阳县施孤时,***家还会买下犁耙、水车,甚至穷人家的女孩,分别写在纸片上,施食时也把纸片撒下。买不起农具或娶不起老婆的,可以凭单领取。

  广西省中元节习俗

  阳山人以七月十四日为目连节,多杀鸭祭祖,当日路无行人,名为躲鬼。

  云南省中元节习俗

  腾越人祭祖后焚包,又用黄瓜一只,刻成船形,叫黄瓜船,与包一起焚化。

  河北省中元节习俗

  南皮县七月十五携带水果、肉脯、酒、楮钱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扫。并持麻谷至田梗,称为荐新。广*县中元节以时鲜食物祭拜祖先,并准备果蔬、蒸羊送给外孙,称为送羊。清河县七月十五上坟祭扫,以蒸面羊赠送女儿。

  山西省中元节习俗

  永和县读书人於此日祭魁星。长子县的牧羊人家於中元节屠羊赛神,俗传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产。又赠肉给诸亲戚,家贫无羊者则蒸面作羊形来代替。阳城县农家以麦屑作成猫、虎及五谷之形,於田间祭祀,称为行田。马邑县民中元节以麦面作儿童的形状,名为面人,互赠亲戚家的小孩。忻县农民於中元节在田梗上挂五色纸。

  河南省中元节习俗

  商丘县中元祀地官时,悬挂纸旗於门口,传说可以防虫。孟津县中元节放风筝.郲县七月十五日在门前画一灰圈,在圈内焚烧纸公以祭拜祖先。

  山东省中元节习俗

  长岛渔民以木板秫稽制成小船,上贴一纸条供××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装上食物、衣帽、鞋袜等用具,然后点燃蜡烛,由已婚的男子将小船放入海中。沾化县各各家采麻柯及新鲜草叶搭棚子,称为麻屋,请祖先牌位於其中祭祀。独陵县称中元节为掐嘴节,家家吃粗茶淡饭。

  陕西省中元节习俗

  临潼县七月十五日烧纸祭麻姑。城固县中元节农家会饮,称为「挂锄」。延缓农家,中元节早晨至田间,择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挂上五色纸旗,名为田旛。

  江苏省中元节习俗

  吴县居民中元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仪徵县各地尚流行一种纸鬼,内藏碗灯,有赌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兴县中元节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东县乡民於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灯时,在船尾点缀红红**的纸灯,称为度孤。

  四川省中元节习俗

  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烧袱纸。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著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带人们用纸扎花盘,上放纸钱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内边走边念:至亲好友,左邻右舍,原先住户,还舍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请上花盘,送你们回去罗!说完后端到屋外焚化。

  浙江省中元节习俗

  嘉善县以中元节下雨为水稻丰收之兆。桐庐县民中元节晚上鸣锣撒饭於野,称之施食。浙东的盂兰盆会,请廿四位老太太走八结,一边念经。天台中元节吃,筒类似春卷。又有放路灯的习俗,以六个壮丁为一组:一人敲锣、一人打梆、一人提灯笼、一人沿途撒盐米、一人沿途摆设香烛,一人沿途摆设一块豆腐及一饭团,大约每隔百来步设一处祭品。

  江西省中元节习俗

  吉安人中元节焚纸,锭然而禁止孕妇折纸锭。据说孕妇折的纸锭,焚化后鬼拿不动,送到阴间也无益处。放焰口时,法师向台下掷包子、水果。传说妇女抢取包子一个,次年就可得子。小孩抢得包子,一生可不受惊吓。安远县祭祖,先於七月十二日起焚香泡茶,早晚上供。至十五夜烧楮衣冠,纸钱祭送。

  福建省中元节习俗

  永福县中元节,已嫁之女子须回家祭祖。福州方言称中元为烧纸衣。已嫁之女准备父母之衣冠袍笏置於箱中,以纱笼之,名为纱箱,送父母家。闽中中元有普度之俗,无论城乡必定举行,其经费则由人沿门募集。即使极贫穷之家,也会想尽办法筹款来应付。有谚语道:普度不出钱,瘟病在眼前。普度不出力,矮爷要来。举行普度时,也有子弟乐团之演出。

中元节的习俗6

  中元节是什么意思?

  古人于中元节放河灯,道士建醮祈祷,乃是*传统民俗,佛教与道教对这个节日的意义各有不同的解释,道教强调孝道;佛教则着重于为那些从阴间放出来的无主孤魂做“普渡”。

  中元节的源头,应与*古代流行的土地祭祖有关。据说天官生日在正月十五日,称上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赐福。地官生日在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赦罪。水官生日在十月十五日,称为下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解厄。

  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个儿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成了*民间最大的鬼节。

  七月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宋孟**《东京梦华录》卷一说:“中元前一日,即买练叶,享祀时铺衬桌面,又买麻谷巢儿,亦是系在桌子脚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七月小秋作物成熟,讲究孝道的*人,例要向先祖报告,并且请老祖宗尝新,所以七月例行祭祀祖先。

  传说地宫掌管**之门,中元节这一天地宫打开**之门,也是**开门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又是鬼节,所以民间要设道场,放馒头给孤魂野鬼吃,这一天要祭祖、上坟、点荷灯为亡者照回家之路。道观举行盛大法会祈福吉祥道场,内容是为死者的灵魂超度。

  中元法事是为亡魂赦罪,但是绝对不能完全**罪孽,只是减轻了一些,希望他们早日安息。在法事中,他们不单只超度亡魂,而且更为无主孤魂和那些为国捐躯,战死沙场的死难者施予救侪。而在法事中得的香油钱,主要是用作购买祭品之用。

  按佛教典故,关于“盂兰节”的起源,有着以下一个典故: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在世时,收了十位徒儿,其中一位名叫目连的修行者,在得道之前父母已死,由于目连很挂念死去的母亲,就用了天眼通去察看母亲在地府生活的情况,原来他们已变成饿鬼,吃的、饮的都没有,境况堪怜。目连看了后觉得很心痛,于是就运用法力,将一些饭菜拿给母亲吃,可惜饭菜一送到口边,就立即化为火焰,目连看到这种情境后非常心痛,就将这个情况告诉释迦牟尼,佛祖教训他说,他的母亲在世时,种下了不少的罪孽,所以死后就堕入饿鬼道中,万劫不复,这孽障不是他一人能够化解的,必须集合众人的力量,于是目连就联同一众高僧,举行大型的祭拜仪式,以超渡一众的亡魂。后来,这个传说一直流传后世,逐渐形成一种民间习俗,每年到了农历七月中,人们都会宰鸡杀鸭,焚香烧衣,拜祭由地府出来的饿鬼,以化解其怨气,不致于遗害人间,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鬼节的风俗

  中元节的习俗

  每逢七月,民间必定会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全国各地,无论是商业区还是组屋区,都可以看到庆中元的红色招纸,张灯结彩,设坛酬神。“普度”仪式是中元节中最最重要的环节,大致可分为街普、市普、庙普等,以街坊为主的普度称为“街普”,以市场为主的普度称为“市普”,由庙宇住持的普度称为“庙普”。普度通常以寺庙为中心,附近居民将祭品拿到寺庙来祭祀,也有很多人在家门前摆放供桌,陈设祭品,还会在屋檐下挂纸灯。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所以简称“七月半”祭祖。但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常日子要对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动先人的牌位。到了祭祀的时候,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一请出,恭恭敬敬地摆放在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三十送回为止。有先人画像的,也要请出挂起来。祭拜时,依照辈份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祈求祖先保佑自己**幸福。

  送回时,要选择断黑之后,一般是一家之长及家中男丁携带炮竹、纸钱、香烛,找一块僻静的河畔或塘边*地,用石灰撒一圆圈,表示禁区。再在圈内泼些水饭,烧些纸钱衣物,称烧“包衣”,鸣放鞭炮,恭送祖先上路,回转“阴曹地府”。

  现在,中元节的祭祖仪式已经简化,大部分地区都是在农历七月十五或七月十四傍晚开始举行祭祖仪式。祭祖仪式也已经简化了,逐渐剔除了迷信色彩,保留祭奠形式,作为对祖先的缅怀和纪念。

中元节的习俗7

  “中元”这个名字来源于*三大宗教之一的“道教”。据说在道教里,天上的**在一年之内要进行3次对人间善恶的**,这个时候就称作“元”,所以一年一共有“三元”。旧历的1月15日叫“上元”,7月15日叫“中元”,10月15日叫“下元”,在这三日里要举行祭神仪式。

  为什么在**“三元”只剩下“中元”一个了呢?那是因为这一天刚好和**佛教里的“盂兰盆会”(御盆)是同一天。再加上,“中元”时刚好是农作物收获的时期,为感谢祖宗的保佑有好的收成也是一个方面。在这一天里,人们为了祈求能够***安生活到下一个中元时节,纷纷祭拜祖先,并在向亲戚好友赠送米和面类的食物。

  当道教传入**的时候,*的“中元”风俗和**的“盂兰盆会”混杂在一起,因此就成了现在的互赠礼物的中元节。

  中元节是指在每年的7月上旬到7月中旬这段时间里,向给予自己照顾的人表达感谢之情的送礼习惯。人们把*时对他人的感激之情全部都包含在中元节的小礼物里,所以非常重要,正所谓“礼轻情义重”。

  ***一般会送包装精美的礼盒,内容通常是“果汁”“素面”“食用油”“洗剂”“火腿”“糕点”等等。

中元节的习俗8

  鬼节: 相传到了这一天,阎罗王就会打开**之门鬼门关,让关押的鬼类出来**活动,直至七月结束才回归地府。因此,民间便盛行在这段时间对死去的亲人进行拜祭招魂,烧冥钱元宝,纸衣蜡烛,放河灯,做法事,以祈求祖宗保佑,消灾增福,或超度亡魂,化解怨气。

  中元节的习俗,主要有人们熟悉的招魂祭祖、做法事道场和放河灯三项

  招魂祭祖:

  这里的招魂不同于人刚死的招魂,后者是人死之后,为了使其魂魄归于尸体和墓穴,不至于游离在外成为孤魂野鬼而进行的仪式。前者的招魂则更加世俗化和具有亲切感,是对死去亲人的深情呼唤。有设祭祀酒菜、点香燃烛、烧纸钱等仪式,在祭祀完毕,全家人方可食用祭祀用过的酒菜。

  做法事道场:

  这场超度胜会是佛家普渡众生思想的具体展现,往往办得极为隆重,高僧云集,场面浩大。还往往在期间请戏班上演有关冥界神鬼故事的大戏,比如《钟馗嫁妹》、《白蛇传》等,颇得农村群众的喜爱。

  放河灯:

  大约起源于南北朝梁武帝时期,当时只是僧人在放生池里放河灯,后来流传到民间。成为人们表达对死去亲人的思念,对活着的人们祝福的美好习俗。可是现在已经很难看到放河灯的活动了。

  其他习俗:跳钟馗、发**米等。

中元节的习俗9

  1、七月半做普度

  中元节七月半做普度,主要活动虽在七月十五日,但在泉州鲤城区地界即有三十六个铺境,如果都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举行,买菜办筵席、演戏酬神、请客饮宴等等方面都十分不方便,所以经耆老绅士公议,三十六个铺境的普度,分别从七月初一至七月三十日举行,所以旧鲤城区在七月这一个月是无日不普,天天演戏酬神宴客,整个七月都在忙于做普度。经过协商安排,七月初一日由后城做普度,以后各铺境轮流。直到七月三十日为止。

  2、祭魁星

  永和县读书人於此日祭魁星。长子县的牧羊人家於中元节屠羊赛神,俗传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产。又赠肉给诸亲戚,家贫无羊者则蒸面作羊形来代替。阳城县农家以麦屑作成猫、虎及五谷之形,於田间祭祀,称为“行田”。马邑县民中元节以麦面作儿童的形状,名为“面人”,互赠亲戚家的小孩。忻县农民於中元节在田梗上挂五色纸。

  3、送羊节

  农历七月十五,还被称为“送羊节”。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羊,祥也。”甲骨文《卜辞》中也称羊通祥。可见在古代,羊这种动物,一向**吉祥之意。旧京及华北地区的农村,民间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舅舅给小外甥送活羊的习俗,后来逐渐演变为送一对面羊。

  七月十五节前,民间妇女盛行面塑活动,晋北地区最烈。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首先根据家庭实有人数,给每个人先捏一个大花馍。送给小辈的花馍要捏成*型,称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希望小辈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送给老辈的花馍要捏**型,称为面人,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辈的'花馍,要捏成鱼型,称为面鱼,意喻连年有余。现在已经不那么严格讲究了,完全依据主人的情趣,羊、虎、牛、鱼、兔、人各种造型的馍都有。人均一兽的花馍捏完以后,还要再捏许多瓜、果、桃、李、莲、菊、梅等造型的花馍,点缀以花、鸟、蝴蝶、蜻蜒、松鼠。个头较前要小,做为走亲戚,看朋友的礼品。这些面塑蒸熟以后,再经过五色着彩,看上去栩栩如生,每一件都可以称为绝佳的手工艺品。七月十五看面塑,已经成了农家妇女一展灵巧手艺的节目了。

  4、祀先祭祖

  农历七月十五日乃是传统的中元节,也是祭祖祀先的重要节日。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除、清、九)等三节,都是*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

  中元节祭祖祀先活动一般在当天中午进行,家家备办丰盛的菜肴酒饭,在各自的厅堂中的大八仙桌上摆满24味全席,摆上七双筷子、一壶酒七个爵杯,正中又摆上果盒馔盘,果盒一般为六棱柱型坚木雕刻花饰,馔盘也用坚木雕成长方形,上方六格,格中放了香菇、木耳、松菇、黄花菜、干笋丝和红枣等六味素菜,俗称“六味斋”。前述东石玉记船行就为祭祖祀先特地打造一整套由白锡铸成的筵碗、酒瓶爵杯等等祭器,以示对祭祖祀先之虔诚、重视。筵席摆好,主人点了三条炷香,点了大红双烛、拈香跪拜如仪,请祖宗来享祭宴,并希保庇儿孙一家康健**、家景发达等等,稍停方卜杯讨得允准,才焚烧金银冥币,待金纸焚烧殆尽才可以撤筵。

  5、烧袱纸、结鬼缘

  吴县居民中元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仪徵县各地尚流行一种纸鬼,内藏碗灯,有赌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兴县中元节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东县乡民於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灯时,在船尾点缀红红**的纸灯,称为“度孤”。

  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烧袱纸。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着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带人们用纸扎“花盘”,上放纸钱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内边走边念:“至亲好友,左邻右舍,原先住户,还舍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请上花盘,送你们回去罗!”说完后端到屋外焚化。

  6、放河灯

  放河灯,尤数黄河里放灯壮观。晋西北的河曲县城,紧临黄河。河道开阔,水流*缓。每到七月十五夜晚,全城男女老少齐集黄河岸边的戏台前广场,竞观河灯。各色彩灯顺水漂移,小孩子紧盯着自家的灯能漂多远。老太婆嘴里念念叨叨,不断祈祷。照佛门的盂兰盆会仪规来看,放河灯只是其中的一个小节目,并不显得多么要紧。而在民间的中元节俗活动中,放灯则是比较重要的。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现代女作家肖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大概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所以放灯这件事是件善事。

  7、祭祀土地

  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定襄县民俗将麻、谷悬挂门首。

中元节的习俗10

  祭拜时间:祭拜亡魂,於下午14点以後,15点到17点为最佳(农历七月十五当天)。家里若有祖先牌位,同日正午11点到13点为祭拜时间。

  祭拜地点:亡魂祭拜於自宅家门前或公寓的阳台。祭拜祖先於祖先牌位前。

  准备供品:除脸盆以外,其馀供品份量以六或六的倍数为佳。(1)脸盆一个,装八分满水。及毛巾丶香皂等,供於供桌前的板凳给好兄弟清洁用。(2)煮熟的饭丶面或糕饼,共六人份(3)煮熟的鸡丶猪丶鱼等。可用罐头代替(4)碗装的汤或杯装的饮料。(5)新鲜的水果及煮好的蔬菜。

  仪式顺序:(1)供桌上筷子(2)焚香祷告,香的数目为供品总数加三(3)第一次焚香後,每炷香各插一个供品,多出来的香,主食类的饭面或糕饼,可各插两柱(4)第一次的香燃剩一半时,焚第二次香,插法如上(5)第二次的香燃剩一半时,重复上述动作(6)等香都燃尽後,将香脚收起,双手顶礼合拜,向过路好兄弟祝祷,宣告祭礼结束。


广东潮汕中元节的习俗有哪些 (菁选2篇)(扩展6)

——中元节有哪些习俗活动3篇

中元节有哪些习俗活动1

  什么叫中元节

  中元节,俗称鬼节、施孤、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三节是*传统的祭祖大节,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中元节有放河灯、焚纸锭的习俗。

  农历正月十五日称上元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部分地区在七月十四日。

  中元节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节,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时行礼如仪。七月十五上坟扫墓,祭拜祖先。**华人华侨在清明、中元、冬至和年兜这四节会寄批银,否则便会被人认为是对祖宗不敬,对长辈不孝,对妻子不负责任的不成器之下等人。

  传说中元节当天阴曹地府将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成为*民间最大的祭祀节日之一。

  中元节的习俗活动

  荐新祭祖

  荐新祭祖是这个日子的核心价值。道教说这天是地官赦罪日,佛教说是佛欢喜日。民间则视为是祭祖悼亡的日子。

  《东京梦华录》记载,过去每年一到七月初七,商家的营销活动就开始了,出售各种祭奠物品、服装衣帽等。明清资料显示,西南很多地方从七月初七开始打扫家里,把祖宗牌位请出来,老人生前爱玩的字画之类挂出来。到了七月十三、十四、十五,早晚上供,倒茶敬香。七月十五要送老人回去。除了接老人的,也有上坟的。

  焚楮送亡

  楮是祭祀时焚烧的纸币,今人有诗:“又到中元送袱钱,晚风无语送青烟。时光老去人非昨,只有哀思似去年。”意思就是自己老了,今天的我不是昨天的我,但对祖先的思念始终不变。一些地区在这时候给先人化袱钱,要写包袱单子,就像填快递单一样,一般填三代,搞得清楚的话可以填七代。单子必须小孩子来填,这其实是个家族教育,一面让孩子记住祖先名字,一面练习书法。

  布田祈谷

  布田祈谷,祈祷谷物丰收。七月十五是地官生日,地官掌管丰收之事。拜地官,希望今年获得更好的收成。布田,就是在田里谷穗上挂五色小旗,也叫插彩。后来佛教七月三十烧地香,是对这个习俗的吸收。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型,这些习俗现在没了,但它们的变体还在。

  普度施孤

  帮自己祖先烧纸,也照看下邻居的祖先。过去扫墓修坟,左邻右舍的墓也要象征性地扫扫,打打招呼。和儒家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思差不多。

  娱神赛会

  在悼亡节日,这是地方社区很重要的文化娱乐活动。过去上海每到举行祭礼活动,要把城隍老爷抬出来,伴以舞龙的吹打的踩高跷的。

  赠羊寓教或者说赠羊寓孝

  山西河北等北方地区,七月份姥姥要给外孙外孙女送羊。以前送活羊,后来送面羊。乌鸦反哺,羊羔跪乳。送羊是让孩子知道从小要孝顺母亲。

  化生祝子

  宋朝开始有的“化生祝子”习俗,到了农历七月时候,左邻右舍互送玩偶,祝福没有孩子的家庭早早生育,延续香火。收礼的人家,要表示感谢,也得回送点什么,这样礼尚往来,邻里关系自然结交得更好。

  燃灯祈福

  燃灯祈福是农历七月十五标志性的民俗活动。祈福身体健康,事事顺利等等。

  中元节的八大禁忌

  1、勿晚上晒衣服,当鬼觉得你的衣服好看,红色最忌。

  2、少去阴气重的地方,比如山、小巷子等。

  3、勿捡路边的钱,这些钱买路钱是用来买通牛头马面的。

  4、勿轻易的回头看,当走在荒郊野外或人烟稀少的地方时,觉得“好像”有人叫你,不要轻易回头,那可能是鬼叫你。

  5、筷子勿插在饭**,这是祭拜的模式,就好比香插在香炉上,此举只会招来鬼与你分享食物。

  6、勿夜游,八字轻的人不要夜游,易碰上麻烦。

  7、非特定场合勿烧冥纸,冥纸是烧给鬼的,金纸是烧给神的,烧冥纸的结果只会招来更多的鬼。

  8、勿偷吃祭品,这些是属於鬼的食物,未经过他们的同意就动用,只会替自己招来难以解决的厄运。


广东潮汕中元节的习俗有哪些 (菁选2篇)(扩展7)

——中元节的各地习俗有哪些3篇

中元节的各地习俗有哪些1

  中元节的习俗:江南

  江南水乡的“七月半”祭祖活动中的一个特点是吃毛豆。那时毛豆刚熟,用盐水煮上一大盆,祭奠完了以后,就着初凉的秋风和明亮的月色,一边吃毛豆,一边聊天。

  中元节的习俗:闽南**

  闽南人、**人习俗,中元节祭拜时,会在各水域先放流灯火,迎接到来的亡魂,帮亡魂照路,邀来同享香火,号称“水灯”。多是以纸糊如宫殿形,中有蜡油点火,内有一置彩色三角形纸旗,号称“普渡旗”,该旗以毛笔写上“庆赞中元”、“广施盂兰”、“敬奉阴光”、“冥辉普照”等“中元敬语”字样,并写上自己的姓名,让好兄弟(闽南语对亡魂的敬称)知晓是哪家施主所供奉,也有直接写在灯上而不用旗者。俗谓水灯漂浮愈远,该施主愈得庇佑。

  闽南人地区在中元节还有一特别仪式,称为“抢孤”,将供品或旗子放置高柱上,将柱子涂满油脂,令众人同爬其柱,先得旗、物者胜。不但能取得奖品,且**自己会得到神鬼的祝福。不过这是一项危险性很高的活动,时有伤亡,在**清治时期,**巡抚刘铭传曾令禁止。今日在**的头城与恒春、**潮汕社群举办的盂兰胜会依然有此仪式。

  中元节的习俗:广东

  阳山人以七月十四日为目连节,多杀鸭祭祖,当日路无行人,名为“躲鬼”。

  中元节的习俗:河南

  商丘中元祀地官时,悬挂纸旗於门口,传说可以防虫。孟津县中元节放风筝。郲县七月十五日在门前画一灰圈,在圈内焚烧纸公以祭拜祖先。

  中元节的习俗:山东

  长岛渔民以木板秫稽制成小船,上贴一纸条“供××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装上食物、衣帽、鞋袜等用具,然后点燃蜡烛,由已婚的男子将小船放入海中。沾化县各家采麻柯及新鲜草叶搭棚子,称为“麻屋”,请祖先牌位於其中祭祀。独陵县称中元节为掐嘴节,家家吃粗茶淡饭。

  中元节的习俗:陕西

  临潼七月十五日烧纸祭麻姑。城固县中元节农家会饮,称为“挂锄”。延缓农家,中元节早晨至田间,择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挂上五色纸旗,名为“田幡”。中元节的习俗:晋南地区

  习惯用纸做灯,焚烧于坟前,意喻亡人前程光明。祭奠祖宗的食品喜用包子。如果先人亡故满三年者,儿女们要在这一天脱去孝服,改穿常衣,俗称换孝。

  中元节的习俗:晋北地区

  上坟祭奠祖宗,喜用馍馍,面粉制作,圆形,中间点一个红点。摆完供,烧完纸,回家时要从地里挽几棵谷子和麻,用绿色纸条缠绕,立置窗前,供奉面人一尊。节后移置房顶,根朝里,谷穗露在外面,称为拣麻谷。民间流行的说法是保佑五谷丰登。然而供奉面人的仪规,分析起来,似乎是早期人殉习俗的遗迹。

  中元节的习俗:江苏省

  吴县居民中元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仪徵县各地尚流行一种纸鬼,内藏碗灯,有赌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兴县中元节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东县乡民於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灯时,在船尾点缀红红**的纸灯,称为“度”。

  中元节的习俗:四川省

  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烧袱纸。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着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带人们用纸扎“花盘”,上放纸钱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内边走边念:“至亲好友,左邻右舍,原先住户,还舍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请上花盘,送你们回去罗!”说完后端到屋外焚化。

中元节的各地习俗有哪些2

  放河灯

  放河灯,尤数黄河里放灯壮观。晋西北的河曲县城,紧临黄河。河道开阔,水流*缓。每到七月十五夜晚,全城男女老少齐集黄河岸边的戏台前广场,竞观河灯。各色彩灯顺水漂移,小孩子紧盯着自家的灯能漂多远。老太婆嘴里念念叨叨,不断祈祷。今天的放河灯,已经成为欢乐的活动项目了。

  照佛门的盂兰盆会仪规来看,放河灯只是其中的一个小节目,并不显得多么要紧。而在民间的中元节俗活动中,放灯则是比较重要的。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 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现代女作家肖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 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大概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所以放灯这件 事是件善事。可见活着的正人君子们,对着那已死的冤魂怨鬼还没有忘记。

  祭祀土地

  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定襄县民俗将麻、谷悬挂门首。

  送羊节

  农历七月十五,还被称为“送羊节”。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羊,祥也。”甲骨文《卜辞》中也称羊通祥。可见在古代,羊这种动物,一向**吉祥之意。

  旧京及华北地区的农村,民间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舅舅给小外甥送活羊的习俗。传说此风俗与沉香劈山救母的传说有关。沉香劈山救母后,要追杀虐待其母的舅舅二郎神,二郎神为重修兄妹之好和舅甥之谊,每年的七月十五都要给沉香送一对活羊,据说这是取二郎神和沉香之母 “杨”姓的谐音,以重结两家之好。从此民间留下了舅舅送活羊的习俗,后来逐渐演变为送一对面羊。七月十五节前,民间妇女盛行面塑活动,晋北地区最烈。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首先根据家庭实有人数(包括出嫁的女儿及女婿、外孙,另过的儿子及媳妇、孙子等等),给每个人先捏一个大花馍。送给小辈的花馍要捏成*型,称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希望小辈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送给老辈的花馍要捏** 型,称为面人,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辈的花馍,要捏成鱼型,称为面鱼,意喻连年有余。现在已经不那么严格讲究了,完全依据主人的情趣,羊、虎、牛、鱼、兔、人各种造型的馍都有。人均一兽的花馍捏完以后,还要再捏许多瓜、果、桃、李、莲、菊、梅等造型的花馍,点缀以花、鸟、蝴蝶、蜻蜒、松鼠。个头 较前要小,做为走亲戚,看朋友的礼品。这些面塑蒸熟以后,再经过五色着彩,看上去栩栩如生,每一件都可以称为绝佳的手工艺品。七月十五看面塑,已经成了农家妇女一展灵巧手艺的节目了。

中元节的各地习俗有哪些3

  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民间传统节日,“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时在农历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节,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时行礼如仪。七月十五上坟扫墓,祭拜祖先。

  东汉时道教定下三会五腊日,其中七月七日为道德腊,又是中会即固定的道民到治所接受考校的日子。七月的这一祭祖日期后来随着道教将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应祭祀日期定于七月十五日,而固定于这一天。

  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个儿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系*民间最大的鬼节。


广东潮汕中元节的习俗有哪些 (菁选2篇)(扩展8)

——杭州中元节习俗有哪些 (菁选2篇)

杭州中元节习俗有哪些1

  中元节,定于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佛教称之为“盂兰盆节”,传说有个叫做目莲的人做梦,他梦见自己去世的母亲沦落在饿鬼行列中,于是,他送饭给母亲,却屡屡不行。木莲将此事告诉佛,佛劝他供养僧众多行善事,以解脱母亲在阴间的罪孽,木莲在七月十五这天作盂兰盆(梵意为“解救倒悬”),于是,佛教僧众集体为木莲母亲念经超脱,使得其母脱离了苦海。

  据说,当日阎王也会披着盛装和鬼众们共度佳节,并且让我们活着的人一起为他们祝福,祝愿另外一个世界的人们心想事成,快乐享受人间没来得及享受的幸福。因此,我国许多地方界时将举办祭祀、参佛、净墓、回顾、赏花、垂钓等活动以示庆祝。

  那么杭州中元节的习俗有哪些呢?在杭州,七月十二晚,家家必备莲蓬、藕、老菱等时鲜食品,以供祖先,说是七月**之门开放,祖宗进出自已,故每家须接之。前二日,凡新近有丧事的人家,灵前持白灯,结白彩,供上好的点心,拜佛念经称为“拜中元节”。

  七月十五日,以鸡冠花供祖宗,这日祭祖,须有素馄饨一碗,以面粉皮裹雪里荠菜及豆腐干为馅子。

  杭州各县还有七月半在家祭祖的习俗。先做好白纸封筒,内装锡箔折叠的银锭、元宝,封口后,上写某代祖宗字样,上首书“敬奉”二字,下首书祭礼者辈份名字,背后书封口的日期。

  祭祀在晚上举行。或在中庭,或在**,供桌上摆好菜肴、酒壶、酒盏和盛好的饭,然后燃烛点香,由家长领着小孩拜祭祭毕,在门外地上燃烧封筒。烧过封筒后,再从每碗菜里挟出一点菜和酒,洒在地上,好告结束。

  晚明时,杭州西湖的各大寺院这天晚上都要举行盂兰盆佛会,为信徒们诵经拜忏,以超度其祖先亡魂。所以,七月半晚上,杭州人去西湖夜游的很多。

  江南水乡的“七月半”祭祖活动中的一个特点是吃毛豆。那时毛豆刚熟,用盐水煮上一大盆,祭奠完了以后,中元节放河灯就着初凉的秋风和明亮的月色,一边吃毛豆,一边聊天。

杭州中元节习俗有哪些2

  1、直呼姓名。晚上不要穿戴绣有自己姓名的衣物,以免元神被附身,另外最好避免连名带姓的`直呼别人名字,否则一旦给好兄弟(闽台民间对鬼的敬称)听到后,会趁机取走他的三魂六魄,同时若听到有人喊自己的名字时,也千万不要立刻回头或回应。

  2、别拍肩膀。从灵学的角度来说,人的身上有三把火,分别在头及两个肩膀上,所以鬼月的时候最好不要随便拍别人的头及肩,以免熄掉他身上的火,让好兄弟有机可乘。

  3、不可吹口哨。经过坟地时,口中要不断默念“对不起,打扰了!”并保持肃穆不可吹口哨,以表示对好兄弟的尊重。

  4、不可去危险水域戏水,传说中“水鬼”会找人当替死鬼,以便投胎。

  5、不可偷吃祭拜的祭品,与鬼争食,恐遭来厄运。

  6、床头不挂风铃,因风铃会招阴;也不玩碟仙。住家门口前别种容易卡阴的榕树,另外屋子内也别乱挂风铃,不玩碟仙、不上阴庙,这样可以减少阴灵上身的可能。


广东潮汕中元节的习俗有哪些 (菁选2篇)(扩展9)

——莆田中元节的传统食物有哪些 (菁选2篇)

莆田中元节的传统食物有哪些1

  传统节令食品是地域文化的象征,但莆田市和广东潮汕地区的食品却有相似之处。潮汕地区逢端午节有制作栀粿的习俗。做法是:糯米浸水后磨成浆,滤去一部分水分。按比例加入栀子汁、食碱液,拌匀后蒸熟。栀粿呈棕黄色,用纱线切割成片,蘸白砂糖吃。当地认为,潮汕地区端午暑湿瘴热,吃栀粿有清热利湿、助消化之功效。

  潮汕栀粿与莆田金粿都是用水磨糯米浆蒸成的节日食品,都加入含碱液体,成品呈金黄色,吃法相同,都具有助消化的功能。而且,栀粿与金粿,读音相似。不同只在于前者是端午节食品,还要加入栀子,后者是中元节食品。

  栀子,潮汕俗称黄枝(莆田也这样称呼),果实叫“山栀子”,入药。其功效是泻火除烦,清热利湿,“栀粿”因用栀子而得名,用做端午节保健食品是合适的。栀子虽然有保健功能,但主要作用大概是给栀粿着上黄色。由于栀子比较稀缺,现在也用茶叶、竹叶、稻草烧的汤汁替代,这种汤汁也是黄色的。莆田金粿旧时可能也加栀子,现在不加了(拌了草木灰汁的金粿呈金黄色)。另外,同是中元节食品的“薄荷糕”,现在也不加薄荷了。特色小吃

  饮食风俗具有很强的继承性。尽管客观环境会改变,但风俗仍然代代相传。比如金粿,古代没有专门介绍做法的书籍,更没有现代的大众传媒,全靠民间一代代传承、模仿,经过千百年流传下来了。而且中元节一到,人们就会自发去做。栀粿也一样。

  潮汕地区位于广东省东部,包括潮州、汕头、**、汕尾四个市。其东北部与我省交界。潮汕历来有“先祖迁自莆田”的说法,潮汕俗语也说“潮州福建祖(祖先来自福建)”。据考证,确实有不少潮汕先民是在唐宋及以后由莆田入潮的,其中一部分先由中原南迁到莆田,再入潮汕。**对目的地生活方式、风俗和文化传统都有影响,至今当地一些民俗习惯仍与莆田相近。潮汕莆田都盛产大米,大米是人们的主食,也是大米制品的原料。

  由此可知,潮汕栀粿与莆田金粿做法相似,又有类似的民俗功能,可能具有共同的来源。

莆田中元节的传统食物有哪些2

  1、中元普渡

  中元从节日地位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按照传说,这一天乃是地府放鬼魂回家团聚的日子,因此大多人都会在当天用酒肉、糕点、水果等祭品来集体祭祀先人,以此来悼念逝世的长辈,更有的人会借此祈祷得到好运,当然还有人会请来高僧法师来诵经超度亡魂,因此当天可谓是各种祭祀活动频出。

  2、流放河灯

  虽然鬼节一词很吓人,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讲,鬼节只是个与先人团聚的日子,因此也是值得庆贺的,因此在以前就会张灯结彩,甚至还会在河流放置一些河灯,毕竟以前的.人们认为,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鬼魂就在那里沉沦。所以上元张灯是在陆地,中元张灯是在水里。而放到今天来看,放河灯这个习俗,已经变成一种普通的游玩活动了。

  3、祭祀土地

  在某些地区,中元节还会选择祭祀土地,具体的做法如将祭品撒进田地,或斟酒几杯,完毕后再用祭祀的纸来烧,还需要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上,以此来祈祷获得好运,希望能够丰收,希望家庭幸福安稳,还有一些地区甚至会集体到寺庙祭祀土地,那场面颇为壮观。

  4、送羊

  农历七月十五,还被称为“送羊节”。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羊,祥也。”甲骨文《卜辞》中也称羊通祥。可见在古代,羊这种动物,一向**吉祥之意。旧京及华北地区的农村,民间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舅舅给小外甥送活羊的习俗。传说此风俗与沉香劈山救母的传说有关。

  5、悬挂纸旗

  在某些地区还有悬挂纸旗的习俗,一般都是挂在自家门口,相传这样做能够防止虫蚁撕咬房屋,当然还有些人不仅挂旗,还会选择放风筝,以此来吸引先人的注意,希望能够借此团聚,还有人会在门口撒一些灰,弄成一个圆圈,然后把祭品放在里面进行祭拜。

  6、以船祭祀

  这一习俗多是以海谋生地区的多,一般来讲,渔民会在中元节用木板做一条小船,然后上面会贴上死去长辈的名字,或者是一些出海死去的朋友兄弟的牌位,然后在船内摆放衣服、事物、鞋具、甚至钱财等等物品,最后点燃一根蜡烛由一名已婚的男子将小船推入海中,看着船越远越好。

  7、烧袱纸

  烧袱纸的习俗一般在四川省内比较流行,他们会在中元节用各种纸钱叠在一起,然后封成一封封更小的,然后上面就会写着收受人的名字或昵称,因为在当地曾经流传,在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当天,是鬼门打开的日子,各家都要“施孤送孩”。例如成都一带人们就用纸扎“花盘”,上放纸钱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内边走边念各种祭祀的语句,说完后再端到屋外焚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