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的主要障碍与推进措施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和走出去战略的快速实施,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突飞猛进,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人民币国际化主要障碍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一、引言 货币国际化是近一个世纪以来国际经济活动中最为关注和重要的事件之一。通常认为,一国货币的国际化需要有经济成就及政治与军事的支撑,并且需要货币发行国的货币金融政策持续稳定、本币币值具升值趋向、综合国力强大。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提高和对外开放的持续深化,中国融入全球贸易、金融、投资活动更为广泛和深入,人民币国际化尤为迫切,近年来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研究引起金融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在国际范围内发挥货币功能,成为主要的贸易计价结算货币、金融交易货币以及国际储备货币的过程。 从国际主体货币发展的历史来看,一国货币要实现国际化必须具备一些前提条件。首先是健全的市场经济机制和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其次是经济总量要达到相当规模并能持续稳健发展,在国际经济和贸易中占有较大比重;再次是国内金融自由化和对外开放度达到较高水平;最后是稳定的国内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及国际认可的国际政治经济关系。 二、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历程与现实基础 1.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历程 (1)汇率及汇率形成的改革催生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萌芽 人民币汇率改革历经二十余年,走过了几个阶段路程,成果丰硕。首要是明确了改革的初始目标方向。1993年11月,中共中央十四届三中全会在《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建立以市场为基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的汇率改革方向。此后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单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企业和个人按规定向银行买卖外汇,银行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进行交易,形成市场汇率。其次是逐步扩大汇率浮动幅度。中央银行设定一定的汇率浮动范围,并通过调控市场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2005年7月再次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人民币对美元一次性升值2%;2023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决定将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现行的5扩大至1%;2023年3月决定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1%扩大至2%,这意味着在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最后是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不再钉住单一美元,中国在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上又迈进了一步。历经20多年的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深入和汇率形成机制的逐步完善,催生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萌芽和幼儿成长。 (2)货币互换拓宽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萌芽路径 货币双边互换(BilateralSwapsAgreemengts,BSA)最初目的是在协议国出现临时流动性资金短缺或国际收支困难时,相互提供应急性短期资金,以缓解暂时困难。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时,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地区大国对抑制危机的蔓延和促进危机后的复苏发挥了重大作用,获得了东盟国家的普遍欢迎和信赖,危机后东盟国家反思危机防范机制为货币互换提供了机会,尽管当时协议涉及人民币的金额较少,但为人民币的互换开启了征程。 2001年12月,中国同泰国签署了总额为20亿美元货币互换协议。2002年3月,中国与日本签订了约30亿美元的货币互换安排协议,允许在紧急情况下相互融通相当于30亿美元的日元和人民币。中国与东亚国家的货币互换增强了人民币的信心,也使得发达资本市场国家对人民币的国际化萌芽有了认识和行动的开端。此后,伴随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人民币货币互换从规模和地域都有了较大跨越,从东亚快速延伸到欧洲拉美,尤其是近年来,无论是规模还是国家(地区)数量都取得了长足进展(见表1)。人民币货币互换的飞速发展极大拓展了国际化的初始路径,为国际化的萌芽发展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 (3)离岸市场的逐步形成增强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和走出去战略的快速实施,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突飞猛进,人民币在海外被逐步使用并用于结算,近年来使用范围和规模更是急剧扩大,一些人民币离岸市场已具雏形,香港、新加坡、伦敦等在人民币离岸市场建设方面都颇有建树,尤其是香港凭借地域和内地支持优势,在人民币离岸市场软硬件建设方面发展迅速。首先是结算硬件联通,自2003年起,香港就启动了个人人民币业务的清算安排,开创了人民币离岸使用的先河。其次是人民币金融产品发行。内地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在港发行人民币债券,2009年9月中国财政部在港发行总计60亿元人民币国债,这是中国首次在中国内地以外地区发行以人民币计价的主权债券。最后是贸易和投资机制的安排。自2023年起,允许试点的境外机构以人民币开展直接投资,规定境内机构经境外直接投资主管部门核准,可使用人民币资金通过设立、并购、参股等方式在境外设立或取得企业或项目全部或者部分所有权、控制权或经营管理权等权益。 香港凭借一国两制和中央政府的支持,在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建设和逐步完善方面为世界其他争相成为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城市起到了榜样和示范功能,为人民币走出国门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平台。 2.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基础 (1)快速增长的国际贸易和对外投资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迫切需求和推动力一国货币具备履行国际性支付职能,是该国货币国际化的主要体现。国际支付最主要的体现是在经济国际化水平上,尤其是集中体现在国际贸易和对外投资上。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对外贸易保持着高速发展的态势,贸易顺差快速增长(见表2)。 近年来中国的对外投资发展较快,尤其是欧债危机后对外投资规模迈上新台阶。202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量创下1078.4亿美元的历史新高,连续两年位列全球三大对外投资国。截至2023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存量)达6604.8亿美元,1.53万家境内投资机构在国(境)外设立了2.54万家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分布在全球184个国家(地区)。在对外投资活动中,对外并购逐步从单一向多元领域发展。2023年,中国企业共实施对外投资并购项目424个,实际交易金额529亿美元,并购领域涉及采矿业、制造业、房地产业等16个行业大类。 对外贸易规模的快速增加和对外投资的快速发展为结算业务提供了需求。以2023年为例,以人民币进行结算的跨境贸易结算业务累计发生4.63万亿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累计发生5337亿元(见表3)。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发展不仅为国际化奠定了基础,巨额结算业务也使得人民币国际化显得较为迫切。 (2)充足的外汇储备为化解人民币国际化的潜在风险提供了保障。 持续多年的经常项目顺差和外汇储备的增长,提高了中国的国际清偿能力和人民币的国际信用地位。近年来,中国因贸易顺差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2002年中国就超过日本成为官方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此后每年均以很快的速度不断增加。2006年10月中国的外汇储备突破了万亿美元大关,不到3年时间,2009年4月突破了2万亿美元大关,截至2023年年末外汇储备达3.82万亿美元。 外汇储备的充足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保障,使得中国有足够的实力调节国际收支平衡,增强中国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力度,提高中国的国际信誉,同时能够有效抵御外部逐利资本对人民币投机性冲击,化解金融危机,维持中国经济金融稳定,为化解人民币国际化的潜在风险提供了保障。 (3)人民币的区域影响力提高了国际化信心20世纪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人民币在区域内的地位发生重大变化,日元、韩元、菲律宾比索和新加坡元与人民币的关联度逐渐加强。近年来,中国与东亚各国的经济和贸易往来快速增加,人民币的支付、计价和储备等功能日益彰显,人民币在区域内的影响力不断攀升,周边国家和地区对人民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人民币的区域化和国际化在这些地区取得一定的进展,为人民币的进一步国际化打下了基础。在一些周边国家或地区,人民币逐步被广泛接受,有些国家的中央银行甚至将人民币作为外汇币种之一;在一些边境贸易和边境直接投资中,人民币已经成为直接计价和结算的货币。另外,人民币逐渐进入了发达资本市场国家的视野,并开始获得认同。2023年10月英国财政部成功发行了首只30亿元人民币主权债券,标志人民币正式进入发达资本市场国家的外汇储备货币,进入国际储备货币体系,这将极大地提高人民币国际化的信心和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 三、人民币国际化的主要障碍 1.贸易结构不合理制约国际化的广度 首先,从贸易的地域结构来看,进出口主要集中在欧美等发达国家。2023年中国出口到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贸易额超过出口总额的40%,进口额超过进口总额的30%。目前中国与欧美国家的贸易多以外币(美元、欧元)结算。欧元和美元作为当今国际金融市场最为广泛的货币,在其本土区域对中国贸易人民币结算形成重要障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横向广度。 其次,从贸易的产品结构来看,中国的出口产品主要集中在全球工业价值链的低端,主要以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为主,产品附加值相对较低,尤其是核心技术掌握较少。尽管近年来国家加大了经济结构转型力度,但这一过程将极为漫长。目前,中国工业制成品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的比例不到四分之一,尤其是从核心技术的掌握看,从事产品出口的高新技术企业不少是外资跨国公司在华的分部或子公司,在这种情况下,国内企业事实上缺乏计价货币选择权,制约了人民币币国际化的覆盖范围。 2.人民币跨境结算结构失衡制约了国际化的纵深发展 人民币跨境结算发展迅速。首先是规模不断提升,从2023年的0.51万亿元迅猛增到2023年的4.63万亿元,2023年上半年结算额即达3.27万亿元(见表3)。其次是业务范围得以拓展,跨境结算已从商品贸易、服务贸易扩展到跨境投资,其功能的发挥从经常项目交易延伸到资本项目交易。虽然人民币跨境结算在规模和范围上得以提升和拓展,但仍存在严重的失衡问题。首先是贸易结算地域的失衡。人民币跨境结算主要集中在香港和新加坡等东亚国家和地区,对与中国贸易关系密切且规模巨大的欧美国家辐射极为有限。其次是结算业务的失衡。进口业务占比过大,出口和服务贸易结算较少。在2023年结算试点开展起步阶段,进口结算占到结算总额的84.6%,从结算实收和实付比例来看,2023年收付比为1:1.7,2023年提高至1:1.2,,2023年和2023年又有所回落(见表3),收付比例的失衡显示中国进口支付的人民币多,出口仍然主要是接受非人民币的美元或欧元主导货币。对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较少,但近年有明显改善,2023年上半年,对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额达到3833.9亿元,显示近年来国家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加快,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推动明显。人民币跨境结算结构失衡对人民币国际化在世界主要经济体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纵深发展受到很大制约。 3.霸权货币隐性排斥和联合抵制束缚了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潜力 中国与已经成为国际货币主体的西方大国,既存在意识形态上的差异,又存在经济利益上的冲突。人民币国际化除了经济因素,政治因素亦不可忽视,人民币国际化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对中国崛起的反应,美国很可能会联合欧洲阻挠人民币成为世界关键货币。同时人民币国际化将进一步增强中国在亚洲的影响力,也必然会削弱日元的国际地位,日本对中国近年来在亚洲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心存嫉妒,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延缓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进程。 2023年10月在中国的倡导下,印度、新加坡、泰国等21个国家在北京签署协议,宣布筹设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简称亚投行),这不仅有利于快速提升亚洲基础设施建设,为亚洲经济增长提供新引擎,将惠及世界近一半人口,毫无疑问对于人民币的区域国际化也有重要意义。日本出于与中国抗衡没有参与其中,美国从中阻挠,对其盟友施加压力,使得韩国与澳大利亚两个重要国家最终放弃。由此可见美国对中国影响力扩展和人民币国际化的抵制。 美国不会轻易放弃美元的霸权地位,将长期和英国、日本等发达资本市场国家结成政治经济同盟,欧元区国家会维护既得利益,欧元和美元这两大霸权货币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固守世界金融霸权利益格局,他们的主体国可能采取各种措施单独或联合抵制和阻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在当前美国霸权、东西方政治理念存在根本差异的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将不可不免地受到政治经济阻力,将或多或少束缚人民币国际化现实潜力的发挥。 四、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路径及主要措施 1.人民币国际化路径与阶段目标 如前文所述,有利的推动条件和外部国际经济政治环境,将加快人民币国家化进程,从长远来看,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要经历几个阶段,当然,各个阶段不是截然分离的,而是紧密衔接或同步进行。第一阶段,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其他贸易紧密国家的逐步流通;第二阶段,人民币成为东亚国家和其他贸易紧密国家普遍采用的结算货币;第三阶段,人民币实现汇率自由化且持久稳定,并成为东亚国家和其他贸易紧密国家汇率形成机制的关联货币和锚货币;第四阶段,人民币逐步为发达资本市场所接受,成为国际主要储备货币和区域主导货币。 2.当前人民币国际化的主要推进措施 (1)完善和推广自由贸易区建设,形成本土离岸人民币金融中心和人民币回流机制2023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自贸区有关金融制度和机制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便是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自由兑换、金融业对外开放和离岸金融中心。这一机制正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和核心所在。自贸区内具体的金融机制内容主要有:一是推行金融市场以及产品创新,将国内的人民币债券延伸到上海自贸区,为离岸人民币提供丰富的投资标的;二是允许国内外的金融机构在上海自贸区内建立面向国际的交易平台,开展人民币跨境业务,促进投资和贸易资金的自由兑换;三是充分发挥自贸区作为中资金融机构海外总部的优势。这一机制可在自贸区发挥离岸市场的功能,形成本土的人民币金融中心,也使得境外人民币具有回流机制,增强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循环能力。 通过对上海自贸区金融机制成功经验的改进和完善,可在广州、天津等全国其他地区进行快速推广,推进全国自贸区的发展建设,充分发挥自贸区的金融机制和功能,壮大区内人民相关业务的规模。全国自贸区金融机制的成功实施并有序推进将将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产生重要影响和推动作用。 (2)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市场机制,加快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长期以来,我国的金融体制和金融机制受制于浓厚的行政干预,人民币国际化必然要求金融调控部门依据市场机制保持调控手段的独立性,国有金融机构应当去行政化,适应市场,符合国际竞争要求。发展和培育具有竞争力金融机构,完善市场体系,健全市场机制,不仅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条件,也是汇率自由兑换稳步实施的重要保障。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在金融市场交易体系和市场机制方面具有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能发挥巨大的集聚功能。建立全国性的金融中心,增强其区域和国际竞争力,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有重要促进作用。 (3)协同推进渐进式的资本项目开放与利率市场化、汇率自由化。资本市场的开放、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完全浮动是近年来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和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核心内容,也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要素和基础,正确把握资本项目开放的速度、顺序和进程对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开放资本市场的原则应是先流入后流出,先长期后短期,先直接投资后证券投资,先机构投者后个人投资者。现阶段我国资本账户有序开放处于难得的战略机遇期,我国企业走出去较为频繁,而且也具备相当规模,富裕的外汇储备和国内过剩的产能向对外直接投资提出了现实需求和客观要求,加快推进资本项目的渐进开放显得尤为迫切。目前,人民币资本项目虽然尚未实现完全可兑换,但人民币已经在周边国家跨境使用,人民币跨境使用规模越大,人民币在资本项目完全可兑换后的风险就越小。资本项目开放与利率、汇率改革需要协调推进,资本项目的开放离不开利率市场化和汇率有管理的浮动,需要二者形成良性互动关系。 长期以来,我国的利率和汇率变动主要不是由货币的供求关系和国际资本流动决定的,当前我国利率确定的主要因素取决于国内经济金融环境,汇率变动则主要取决于我国相对于其他国家的贸易条件。国内经济金融环境主要包括居民的消费和储蓄习惯、资金使用效率、资金供求状况、企业盈利能力、物价水平以及货币当局的利率调控能力等。贸易条件则主要包括劳动力成本、技术条件、产业结构、资源禀赋以及货币当局调控汇率的能力等。 协同推进资本项目开放与利率市场化和汇率自由化改革,首先要提高金融政策国内和国际协调,其次要营建优良的国内经济金融环境,再次要调整经济结构、优化对外贸易结构,转变低端价值链和加工贸易的生产方式,逐步转向出口中间产品和高附加值终端产品以及进口具有延伸产品链价值产品的贸易。 (4)进一步扩大双边本币互换的范围和规模,以东亚货币合作为基础,推进国际货币合作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也是对外货币金融合作的过程,如前文所述,自2001年起中国与周边国家及经济贸易密切的国家签署大量双边货币互换协议,尤其是与东亚国家的货币合作具有天然优势条件,中国2002年与东盟国家签署了自由贸易区协议,2023年开始正式启动,目前中、日、韩自贸区谈判正处于攻坚阶段,有望在近年内达成协议,在此有利的基础上,中国应积极促进与东亚国家区域内人民币贸易结算的规模,充分巩固在原有的CMI(清迈协议)框架和近年外汇储备库建设已取得的货币互换成果基础,继续提升外汇储备库的规模及实际运作效用,不断提升人民币在东亚货币合作中的地位。 人民币在东亚货币合作中影响力的提升,不但有利于扩大人民币在东亚国家尤其是东盟国家的信用,拓展人民币在周边国家的流通和使用范围,逐步成为周边国家外汇储备货币,也势必会逐步冲击长期以来东亚美元体制的固有格局,逐步影响到欧美发达资本市场。 总之,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开放,凭借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和综合国力的快速提升,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已经迈开,而且当前的国内、国际经济政治环境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最有利的条件。现阶段应当把握好难得的机遇,制定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快速发展,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定不遥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