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记·封禅书》论汉武帝求仙之路

汉武帝热衷于敬神、求仙、长生不老之术,迷信和忌讳巫蛊,间接导致了武帝晚年时引起汉代政坛动荡的巫蛊之祸。本文立足于《史记?封禅书》中对汉武帝求仙活动的记载,探讨汉武帝求仙的心路历程,分析巫蛊之祸的始末,研究司马迁对汉武帝求仙封禅活动的不满之情。

汉武帝;求仙;方士;巫蛊之祸

汉武帝在位时,西汉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空前繁荣,把封建中央集权统治推向了新的高峰。然而帝王贪婪的本性在其身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迷信方术、追求成仙、长生不死、忌讳巫蛊贯穿了其后期整个政治活动。汉武帝为了求仙进行了一系列的疯狂举动,晚年时其迷信思想导致了西汉政治的动乱。作为一代史臣,司马迁目睹汉武帝求仙封禅等劳民伤财的行径,用隐晦的笔墨尽自己所能挖掘、讽刺着汉武帝的荒唐之举,为后世揭开了汉武帝求仙的面纱。

一、汉武帝的求仙之路

(一)求仙之始:李少君

(二)求仙曲折:少翁、栾大

在李少君死后,齐人少翁以能与鬼神相通的本领出现在汉武帝面前,并使汉武帝与已逝的王夫人隔幕相见,因此被封为文成将军,得到武帝的重用。但在少翁的方术渐渐“失灵”后,汉武帝幡然觉悟自己为其所骗,于是恼羞成怒将少翁秘密诛杀。这件事给汉武帝的求仙之路埋下了多疑的种子。少翁虽然死了,但他的方术影响还在,汉武帝依照其求仙理论建造了柏梁殿、铜柱等“求仙问药”设备,一心扑在成仙问药的道路上。

与少翁同师学的栾大能言善辩,汉武帝分辨不出其道行的高低真伪,被栾大的方术迷惑得不知所谓,因黄河决堤一事以及东海求仙封栾大六枚高官大印,并尊栾大为“天神”。然而擅长故弄玄虚的栾大注定是要让汉武帝失望了,本该奉旨去东海寻师的栾大不敢下海,反而转到泰山祭祀去了。汉武帝知晓此事后,心中觉得栾大的方术用尽,本领也不灵验了,汉武帝这才明白又被方士蒙骗了,便杀了栾大。可以说少翁和栾大是给汉武帝求仙之路打击最深的方士。

(三)求仙“明灯”:公孙卿

在深受汉武帝重用的方士中,公孙卿可谓最了解汉武帝急于求仙问药心理以及对此最会善加利用的,并增长了武帝求仙的信心。他对汉武帝陈述自己在河南的缑氏城上发现仙人的踪迹的事情,而汉武帝在听到公孙卿绘声绘色的形容后就兴致勃勃地赶到缑氏城,想要一睹“仙人迹”。然而此次求仙却是一场空欢喜,汉武帝失望不已,想要治公孙卿欺君之罪。巧舌如兰的公孙卿用“仙者非有求人主,人主求之”[2](P1396)为自己开脱罪名,汉武帝对此番狡辩竟欣然接受了,不仅免了他的罪刑,还下诏郡国修路,在各大名山大川之上修造宫殿,等候仙人的大驾光临。全国上下都投入到大兴土木的求仙行动中。

二、求仙问药的举措

汉武帝为了求仙问药,除了不惜劳民伤财地大兴土木,在四处造楼候仙外,还前后三次不远万里地亲自来到东海边,用自己的诚意感动仙人,希望遇见方士口中的仙人,却注定是无功而返。据司马迁《史记?封禅书》记载:

方士之候祠神人,入海求蓬莱,终无有验。而公孙卿之候神者,犹以大人迹为解,无其效。天子益怠厌方士之怪迂语矣,然终羁縻弗绝,冀遇其真。自此之后,方士言祠神者弥众,然其效可睹矣。[2](P1403) 这段话有两层意思是值得我们深入挖掘的:一是尽管汉武帝和方士们始终没有找到踪迹难觅的仙人,且武帝也对方士们的怪迂之言感到厌倦,但他还是心存希望,能够终有一日见得仙人;二是道出了汉武帝迷信方士、执意求仙而造成的社会后果,方士上言神仙和祭祀之事更加频繁,但我们也可以想见方士求仙的效验亦是步前人后尘,渐渐失效,注定让一心求仙的武帝失望。

三、求仙迷信的悲剧:巫蛊之祸

汉武帝晚年长期深居甘泉宫,鲜少露面,对朝廷政事也不热衷,使时人产生生死不明的印象。这时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胡人巫婆作俑以此来诅咒汉武帝的事,而此事被汉武帝发觉后,深信鬼神的汉武帝自然是雷霆震怒,下令命江充彻查此事,朝廷内外皆被搜索,受查范围极广,牵连的人也很多。

当时江充奉旨查办巫蛊一事,因其与太子刘据素来政见不和,故借此事铲除太子及其势力,于是特意对卫皇后和太子刘据住处严格搜查,掘出一具可疑的桐木人。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江充顺理成章地把巫蛊一事的主谋加在太子头上。太子深怕武帝听信谗言,在请教师傅及征得母后卫子夫的同意后,就假造诏书先发制人,发兵与江充等人在长安城中争战,并杀死江充。然而,无论太子发兵的事由如何,朝廷上下在其起兵之际就将太子与卫皇后造反之事传开了,让本就多疑的汉武帝怀疑起卫氏一族,太子及其势力陷入了囫囵之境。事件最后以卫皇后明身自杀、太子刘据出逃湖县后被追捕而死为结局。

从巫蛊之祸的表面来看,这是汉武帝与太子政见不合导致的一场汉武帝年老独权的必然政变。但从思想层面分析,这也是汉武帝经年累月受求仙迷信思想影响的结果:首先,奸佞之人十分了解汉武帝求仙的思想套数,受迷信思想笼罩的汉武帝,最不能忍受的恐怕就是巫蛊、诅咒一类事件发生在自己的身上了,所以奸佞选用迷信手段扰乱汉武帝的判断,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其次,汉武帝因年老多疑,认为身边的人懂得巫蛊之术,能够诅咒生死,为此查根究底而导致多人被杀;再次,汉武帝是被求仙的思想迷惑到真的以为方士们是无所不能的,并且相信他们的一言一行,给他们一定的权力;最后,汉武帝迫于舆论压力也不得不一错再错下去,没有一个帝王会坦然承认自己昏庸迷信、有过失,特别是像汉武帝这样史无前例的帝王,更不能让自己长久以来的求仙行为成为世代的笑柄,所以,汉武帝只能向天下昭告自己受到了“巫蛊”的影响,必须彻查严办。

四、司马迁的对汉武帝封禅求仙的态度

在《史记?封禅书》中,司马迁对汉武帝信鬼神、重方士、兴土木之举并未多作褒贬议论之词,作为史家,他只是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载入史书,以便后人翻阅。然而此时无声胜有声,字里行间弥漫着深深的不满情绪:

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盖有无其应而用事者矣,未有睹符瑞见而不臻乎泰山者也。虽受命而功不至,至梁父矣而德不洽,洽矣而日有不暇给,是以即事用希。[2](P1355)

其中“无其应而用事”,“功不至”,“德不洽”等都是在暗指武帝。针对本就充满荒唐意味的求仙封禅,实则也有配与不配之分,从上述可以看出,司马迁认为武帝功德不够是不配的。司马迁作为忠臣不好直接讽刺帝王,于是用先贤阻拦帝王封禅的事例作为武器,加以讽谏武帝。

针对武帝求仙封禅一事,司马迁将自己的想法集中于篇末的“太史公曰”:

余从巡祭天地诸神名山川而封禅焉。入寿宫侍祠神语,究观方士祠官之言,於是退而论次自古以来用事於鬼神者,具见其表里。后有君子得以览焉。至若俎豆币之详,献酬之礼,则有司存焉。[2](P1404)

从上述文字可以看出,司马迁对汉武帝求仙封禅一事的评价基本在“实录”范畴,但也表现出抑多褒少的一面,特别对于汉武帝此举对社会、政治、经济稳定的消极影响,司马迁丝毫没有加以隐瞒,他深刻揭露和批判了当时盛行的封禅祭祖、祈求神仙活动的虚妄。[3]在《封禅书》中,他把汉武帝迷信神仙,千方百计祈求不死之药的荒谬无聊行为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出来。[4]司马迁作为对汉室江山忠心耿耿、忧国忧民的史臣,力顶强权的压迫,在记载统治者的错误方面丝毫没有加以隐瞒,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武帝时期盛行的封禅求仙活动的荒诞和虚妄。

迷信神仙、欲求长生不老的思想影响了汉武帝一生的求仙之路,其封禅求仙的活动实为一场为满足私欲的闹剧。从司马迁《史记?封禅书》的记载中,我们能够清晰地梳理出汉武帝一生为求仙封禅而做的“努力”,这也引起世人的深思,从侧面显示出司马迁作史明志、引以为鉴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零编.中国方术概观?序言[M].北京:人民中国出版社,1993.

[3]魏超.论《史记》中司马迁的情感[J].农家科技(下旬刊),2023

(6).

[4]阳卓军.不问苍生问鬼神的皇帝――从《史记》《孝武本纪》和《封禅书》看汉武帝形象的另外一面[J].时代文学,2023

(19).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