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的故事10篇
郑板桥的故事1
郑板桥最爱画竹,他画的竹枝少而瘦。只要看看他在画间题诗,就明白他的画外之意,他是以竹喻人,以竹喻己。
他在山东当县官时,送过一幅瘦竹图给巡宪,题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后来,他因为开仓赈贷受灾难民而得罪上司,辞官归田时,画瘦竹赠潍县绅士,题诗云:“乌纱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支清瘦竹,秋日江上作渔杆。”从这两幅竹,两首诗看出,板桥无论做官或辞官,都比较面对现实,知道民间疾苦,他没有过多的闲情雅致来吟风颂月,只画几杆瘦竹,以写胸中闷气。郑板桥回乡后,以画竹为生计度过了他贫寒而有气节的一生。
郑板桥的故事2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他认为兰四时不谢,竹百节长青,石**不败,这正好与他倔强不驯的性格相吻合。他的画一般只有几竿竹、一块石、几笔兰,构图极其简单,但构思布局却十分巧妙,用墨浓淡衬出立体感。竹叶兰叶都是一笔勾成,虽只有黑色一种,但却让人感到兰竹的勃勃生气。他画的竹都少许,没有超过四支的。这些看来简单的竹,他可呕心沥血,勤于观察,他晨看竹、黄昏也看竹、月夜看竹、雨中也看竹、风里也听竹,胸中有竹。所以,他说:“四十年来画竹枝,白日挥笔夜里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竹,画到生时是熟时。”因此,板桥画竹,是把个人的品格、见地、抱负、爱憎都融合在笔墨之中。
郑板桥的故事3
他在卖画的厅堂里,大书一篇“笔榜小卷”,也可以说是他卖画的商业性广告:“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子所好也。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账。年老神倦,不能陪诸君子作五益语言也。”告示之末又附诗一首:“画竹多于卖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
这幅长达百余字的“广告”,满纸言钱。不晓得的人还以为郑板桥是个贪利之人。谁知道他的苦衷?他是正面文章反面做,此广告借以讽刺两种人:一种是假名士,口中不言钱,心中想厚酬,索取重礼;另一种是打秋风,利用手中权势来强取豪夺。郑板桥看透人世,敢说真话,打破旧习礼仪,公开自己的想法,使那些***哑口无言,哭笑不得。
郑板桥的故事4
郑板桥送贼诗清代书画家郑板桥年轻时家里很穷。因为无名无势,尽管字画很好,也卖不出好价钱。家里什么值钱的东西都没有。一天,郑板桥躺在床上,忽见窗纸上映出一个鬼鬼祟祟的人影,郑板桥想:一定是小偷光临了,我家有什么值得你拿呢?便高声吟起诗来:大风起兮月正昏,有劳君子到寒门!诗书腹内藏千卷,钱串床头没半根。
小偷听了,转身就溜。郑板桥又念了两句诗送行:出户休惊黄尾犬,越墙莫碍绿花盆。小偷慌忙越墙逃走,不小心把几块墙砖碰落地上,郑板桥家的黄狗直叫着追住小偷就咬。郑板桥披衣出门,喝住黄狗,还把跌倒的小偷扶起来,一直送到大路上,作了个揖,又吟送了两句诗:夜深费我披衣送,收拾雄心重作人。郑板桥吟蟹诗郑板桥任潍县知县时,有一天差役传报,说是知府大人路过潍县,郑板桥却没有出城迎接。原来那知府是捐班出身,光买官的钱,就足够抬一轿子,肚里却没有一点真才实学,所以郑板桥瞧不起他。知府大人来到县衙门后堂,对郑板桥不出城迎接,心中十分不快。在酒宴上,知府越想越气。恰巧这时差役端上一盘**,知府想:“我何不让他以蟹为题,即席赋诗,如若作不出来,我再当众羞他一羞,也好出出我心中的闷气!于是用筷子一指**说:“此物横行江河,目中无人,久闻郑大人才气过人,何不以此物为题,吟诗一首,以助酒兴?”郑板桥已知其意,略一思忖,吟道:八爪横行四野惊,双螯舞动威风凌,孰知腹内空无物,蘸取姜醋伴酒吟。知府十分尴尬。
“奉旨革职”郑板桥在当县官时,遇到了灾荒之年。因开仓放粮,周济穷人,被**撤了职。于是,雇一小船,顺着大运河回扬州老家去。一日,见前面码头停泊着一条官船,桅杆上挂着“奉旨**”的旗子,要所有的民船回避。郑板桥自言自语道:“你奉**的旨意**,我奉**的旨意革职。不都是‘奉旨’吗?你神气什么?”于是,拿了一块绸绢,书写“奉旨革职”四个大字,也挂到桅杆上去。官船上的,是朝廷一个大奸臣的儿子,叫姚有财。此人虽不学无术,但仗着老子的**,捞了个乌纱帽,这回正要到扬州**去。这时见一只小船的桅杆上挂着“奉旨革职”的旗子,觉得奇怪,一打听,原来是郑板桥,就派人向他索字画。郑板桥听说这个姚有财,除了****、**搜括百姓外,别的一窍不通,就很快书写了一首诗:“有钱难买竹一根,财多不得绿花盆,缺枝少叶没多笋,德少休要充斯文。”每句开头一字,连起来是“有财缺德”。姚有财接过一看,差点气昏过去。狗肉计郑板桥酷爱吃狗肉,凡乡邻朋友将狗肉送他,刻即挥毫作画奉谢。然而富商大贾以千金求索,却从不见诺。当时,有个叫甄小泉的盐商日夜苦思冥想,终于使出一计。一次,板桥出门赏竹,听得从远处传来悠扬的琴声,于是循声寻找,原来一个十分幽雅的大庭院中,有一位童颜鹤发的老翁在弹琴,书童在一旁煮狗肉。板桥闻到狗肉的香味,顿时眉开眼笑地问:“先生也爱吃狗肉?”老翁答:“百味唯有此最佳,你若喜欢,就请吃吧。”于是板桥就大嚼起来。他发现粉墙上空空荡荡的,就问“为何不挂些字画?”老翁答:“没有好的,板桥先生字画,盛名已久,不知果真如何?”板桥笑着说:“鄙人郑板桥,给你画两张怎么样?”顷刻间就为老翁留下了许多书画。翌日,盐商设宴请客,并以此画炫耀,板桥得知,方知中了“狗肉计”。
郑板桥断案有一天,某盐商将一个私自贩盐的小贩子扭送到县衙门,要求县令郑板桥以罪予以重处。郑板桥一见那个小贩,便知是个可怜的穷人:蓬头垢面,衣衫褴褛,骨瘦如柴。他贩盐卖,是生活所逼,不得而已。郑板桥顿生怜悯之心。于是,他想戏弄一下这个盐商。
他对盐商说:“这个小贩应当加重处罚,我准备给他戴上枷锁,立街示众,好不好?”那盐商笑眯眯地说:“好的!好的!”当即,郑板桥命衙役抱来一些芦席,用细木片作托,认真扎好,中间挖一个大圆孔,名曰“芦枷”。他又画了许多竹子和兰花,题了字,贴在芦枷上。然后让小贩套在脖子上,站在盐商的门口示众。
大家都知道郑板桥不仅是个办事公正的清官,而且是个著名的大画家。他的诗、书、画堪称“三绝”,他画的竹子和兰花,名扬四海,许多人都想目睹为快,更渴望能得到他的墨迹。
那位小贩子戴着芦枷往盐商门前一站,立即招引了许多人前来观画,整个县城都轰动了。不多一会儿,观画的人纷涌而至,把盐商的门堵得水泄不通,一点生意也做不成了。盐商只好到县衙内去哀求郑板桥把那个小贩放了。
郑板桥画扇相传,清朝的郑板桥在晚年时,曾在潍县当县令。秋季的一天,他微服赶集,见一卖扇的老太太守着一堆无人问津的扇子发呆。郑板桥赶上去,拿起一把扇子看,只见扇面素白如雪,无字无画,眼下又错过了用扇子的季节,自然也就没有人来买了。郑板桥在询问的过程中得知老太太家境贫困,决定帮助她。于是,郑板桥向一家商铺借来了笔、墨、砚台,挥笔**。只见冉冉青竹、吐香幽兰、傲霜秋菊、落雪寒梅等飞到扇面上,又配上诗行款式,使扇面诗画相映成趣。周围的看客争相购买,不一会儿功夫,一堆扇子便销售一空。
郑板桥的故事5
郑板桥是清代箸名的书画家、诗人。他的书画书法皆享有很高的声望,被人称为三绝。
郑板桥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晚年署作板桥老人,江苏兴化人。三岁丧母,生活贫困。五十岁以前,读书、教书、卖画;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考中进士。在山东潍县、范县(今属河南)作了十二年知县。勤于政事,政绩显着。后因荒年主张赈济饥民而得罪官绅,六十一岁,辞官回到家乡,以卖画为生。
他到五十二岁时才有儿子,起名小宝。他对小宝十分喜欢。为了把儿子培养成有用的人才,他非常注意教育方法。
郑板桥被派到山东潍县去做知县,将小宝留在家里,让妻子及弟弟郑墨照管。郑板桥看到当时富贵人家子弟,又担心自己的儿子被娇惯变坏,所以他身在山东,而心念在家的儿子。他总想把儿子小宝委托堂弟郑墨帮助照管,会比自己更娇惯。所以,他从山东不断写诗寄回家中让小宝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才得放脚眠,蚊虫跳蚤出。小宝在母亲的`带领下,一遍又一遍地背记着这些诗句,从而明白了许多人生的哲理。
“娇子如杀子”,这是多少人用血泪换取的经验教训。
当郑板桥听说在家的小宝常常对孩子们夸耀:“我爹在外面做大官!”有时还欺侮佣人家的孩子。郑板桥立即写信给弟弟郑墨说:“我五十二岁才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必定要有爱子的办法。“以其道”是真爱,不“以其道”是溺爱,溺爱不是真正的爱。所以,他要弟弟和家人对小宝严加管教,注意“长其中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弟弟和家人按照郑板桥的意愿对孩子进行教育,收效很大,就给郑板桥写了封信,讲了孩子的长进,并说,照此下去,长大之后准是个有出息的人,能像你一样,当个官儿。郑板桥看了这封信后,觉得弟弟对小宝太姑息了,这样做对孩子并没有什么好处。于是,立即给弟弟郑墨复信说:我们这些人,“一捧书本,便想中举,中进士,作官,如何攫取金钱,造大房屋,置多田产。起手便走错了路,越来越作坏,总没个好结果”。他还说:“读书中举、中进士、作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作好人。”这里所说的好人,是品德修养高尚的人,是有益于社会的人。
小宝长到六岁以后,郑板桥就把小宝带在自己身边,他亲自教导儿子读书,要求每天必须背诵一定的诗文,并且经常给小宝讲述吃饭穿衣的艰险,并让他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学洗碗,必须洗干净。到小宝十二岁时,他又叫儿子用小桶挑水,天热天冷都要挑满,不能间断。由于父亲言传身教,小宝的进步很快。当时潍县灾荒十分严重。郑板桥一向清贫,家里也未多存一粒粮食。一天小宝哭着说:“妈妈,我肚子饿!”妈妈拿一个用玉米粉做的窝头塞在小宝手里说:“这是你爹中午节省下的,快拿去吃吧!”小宝蹦跤着走到门外,高高兴兴地吃着窝头。这时,一个光着脚的小女孩站在旁边,看着他吃。小宝发现这个用饥饿眼光看的小女孩,立刻将手中的窝头分一半给了小女孩。郑板桥知道后,非常高兴,就对小宝说:“孩子,你做得对,爹爹真喜欢你!”
郑板桥对于女儿也非常关心。在他的影响和熏陶下,女儿在诗画方面也达到了相当水*。眼看女儿就到出嫁年龄了,还未找到合适的对象。他主动为女儿选择了对象,并且一反婚事大操大办的传统,自己亲自将女儿送到男方家里,让男方家人做了几个小菜,以示庆贺。当他要返回时,才告诉女儿说:“这就是你的家,你就安心在这里过吧!”他为了表示自己对女儿婚事的祝贺,特意作画一幅做为嫁妆送给女儿,在这幅画上,他题写了一首小诗说:“官罢囊空两袖寒,聊凭卖画佐朝餐;最惭吴隐奁妆薄,赠尔春风几笔兰。”郑板桥非常注意对子女进行自立教育。
直到临终前,他还要让儿子亲手做几个馒头端到床前。当小宝把做好的馒头端到床前时,他放心地点了点头,遂即合**眼睛,与世长辞了。临终前,他给儿子留下的遗言:“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好汉。”这则遗言,是对子女的嘱咐,也是他对子女教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郑板桥的故事6
"扬州八怪"里有两位最有名的书画家,一个叫郑板桥,一个叫李鳝,两个人都是兴化人,常在一起写呀画的。
有一次,李鳝和郑板桥到镇江,金山大和尚听说李鳝到了,随即派小和尚送去一份金字请帖。
李鳝接到请帖,望望坐在身旁的郑板桥,笑嘻嘻地说:"你老说你名气大,你看我一到镇江人家就来请我了,怎么样?明天,你就看我一个人去吃素菜!”
郑板桥看看李鳝两眼笑成一条缝,一脸得意的样子,脱口说道:"明天我也去!”
李鳝说:"嗓!人家请的是我呀,又没请你,你怎么去呢!”
郑板桥笑笑说:"我比你年轻,明天我装个书童去,不就一起有得吃了吗!”
"嗯,好!这个办法不错!"李鳝一听,高兴得直点头。郑板桥给我当书童,多有台面啊!
第二天,李鳝在前,打扮成书童的郑板桥在后,刚来船摆渡过了江,大和尚已在山门迎接了。大和尚陪着李鳝进了方丈室,小和尚陪着扮书童的郑板桥也随后走了进来。当即,茶啊点心啊,全送上来了。李鳝心里话,你找我没得旁的事嗅,总是想要些字啊画的。便开口说:"当家的,你可准备点纸啊!”
"这个,贫僧早已备好。"说着,就把李鳝引进了客厅。门一开,只见桌上文房四宝:笔、墨、砚台、宣纸,摆得逸逸当当的。
李鳝再看看郑板桥,心里说:你想吃素食呢?今天就拿你开个玩笑,叫你给我掌墨。便说:"书童掌墨噢!"什么叫"掌墨"呢?从前,书法考究,要把字写得龙飞凤舞,总要书童出手托住砚台,跟着写字人的笔锋走,字写到哪块,砚台就跟着送到哪块。
郑板桥一听要他掌墨,心里那个气呀!我装个书童嘛,不过是闹着玩玩的!你当真把我当书童使了!这怎么行呢?想不干,又不便开口,哪个要你自己提出装书童的呢!只好忍住不吱声,托起砚台。
李鳝笑眯眯地把笔在砚台上蘸蘸舔舔,摆开架势,刚要下笔。只听"扑笃"一声,砚台从郑板桥手上一滑,掉在宣纸的正中间,"咕溜溜"地直往纸角上滚。
李鳝一望,哎呀,这下不得了,好端端的一张桌面大的宣纸,打下端向上角染了一条墨黑墨黑的杠。再加上砚台在上面颠啊颠的,这根黑杠,断断续续,顶天立地。李鳝气得脸像个紫茄子,这怎么写啊?把笔一摔,对住郑板桥气呼呼地说:"你写吧!”
"我写!"郑板桥看看满脸急得通红的李鳞,又望望宣纸,笑笑说:"我不写,我画!”
"你画,我看你画!"李鳝心里话。这张宣纸染**墨,倒看你怎么画?
郑板桥不客气地拿起笔来,蘸了些墨,就在宣纸上涂了起来,大和尚急坏了,我这宣纸,好不容易派人从安徽宣城订做的大开张,给你这小小书童倒满了黑墨,怎么办?主人不画,你还要逞能动手画,便想上前**,但看看李鳝并不吱声,他也不好发火。
这个"书童"着实有两下子呢!只见他三下两下,在断断续续的墨线上勾勾画画、点点戳戳,哎,竟变成了一群墨竹,粗细浓淡相宜,其中那条墨印变成一竿顶天立地的墨竹,清瘦秀拔,像活的一样立在眼前,不由脱口而出:"妙哉妙哉,好一根竹!"只见书童又从口袋里掏出一枚玉章,在下款盖了一下。大和尚望望鲜红的方印是"郑燮"两个字,呆住了!他万万没想到站在面前的竟是大名鼎鼎的郑板桥,连忙接二连兰地直打招呼:"贫僧不知先生来镇,望先生不要在意。"说着忙喊小和尚"泡茶",一想不对,又加了一句"泡好茶!”
这时,郑板桥笑嘻嘻地望着李鳝直眨眼睛,意思是说怎么样,你看大和尚请我了吧!李鳝这才醒悟过来。原来,郑板桥是有意把砚台弄翻**画竹,他心里对郑板桥真是一百二十个敬佩!
当下,大和尚又请李鳝题了字。传说,李鳝和郑板桥就合作这么一次,这幅画**初期还保存在镇江金山寺里呢。
郑板桥的故事7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而他的书画价格,也颇多传奇色彩……
雍正十三年(1735年)早春二月的一天,郑板桥到郊外踏青赏花,信步走进一个花树掩映的小院。抬头一看,只见亭壁上贴着自己写的词。小院的主人是一位老妇人,当她听说眼前这人正是郑板桥时,万分高兴,忙给他准备午饭,又将自己17岁的女儿饶五姑娘喊出来,拜见这位她仰慕已久的大艺术家。饶五姑娘果然是郑板桥的铁杆粉丝,一见面就高兴地说:“久闻公名,读公词,甚爱慕,闻有《道情十首》,能为妾一书乎?”时年43岁的郑板桥对这位美丽的姑娘也一见钟情,不但为她书写了《道情十首》,还题了一阕《西江月》赠给她:
微雨晓风初歇,纱窗旭日才温。绣帏香梦半蒙腾,窗外鹦哥未醒。
蟹眼茶声静悄,虾须帘影轻明。梅花老去杏花匀,夜夜胭脂怯冷。
母女俩将题词收下。老妇人听说郑板桥丧偶,又主动提出将自己的小女儿嫁给他。郑板桥见这姑娘年轻貌美,聪明伶俐,心里自然高兴,说了两句客气话后,便愉快地答应下来,并相约两年后他中了进士,再来迎娶。
这件事被商人兼诗人的程羽宸知道了,他对郑板桥非常崇拜,便拿出500两银子替他作聘金交给饶家。雍正十五年(1737年)郑板桥自京城回来迎娶时,他又拿出500两银子送给郑板桥,作为娶新妇的费用。
当然,程羽宸的银子并不是白送,补偿的代价就是郑板桥的字画。这1000两银子,按1两白银当时能买120斤大米计算(1740年前后价),一共能买12万斤大米。如今大米按2元1斤计算,则相当于今天的24万元***。这“稿费”自然不低,但以此换来的美妾,与郑板桥恩爱终生,更是“无价之宝”。
郑板桥还有一些“稿费”收入,不是银子,而是实物。试举两例。
例一:
一个叫江秩文的艺人,长得很美。他家中养着12名梨园子弟,能演奏“十种番乐”,也都年轻貌美。然而只要主人江秩文一出场,他们全都黯然无光。一天江秩文求郑板桥给他家的园亭写副对联,郑板桥便写道:“草因地暖春先翠,燕为花忙暮不归。”江秩文看了高兴地说:这对联不仅切合园亭的景象,而且切合我的情况。于是将席上的一个玉杯撤下,送给郑板桥做润笔费。
例二:
一个叫常书民的人,求郑板桥为他的花园写副对联。郑板桥写道:“怜莺舌嫩由他骂,爱柳腰柔任尔狂。”常书民非常喜欢这副对联,遂将自己喜爱的一个童仆送给郑板桥做“报酬”,这童仆一直在郑板桥身边服侍多年。
乾隆**,郑板桥考中进士。乾隆七年春,他被任命为山东范县知县,两年后又改任山东潍县知县,**七年。但他不满官场的黑暗**,在请求赈济灾民时又得罪了上司,所以主动称病辞官,重新回到扬州卖画为生。
郑板桥的故事8
在雍正十年,即公元1732年,郑板桥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去应乡试,结果中了举人。在乾隆**即1736年又中了进士,五年之后被任命为山东范县县令。
范县地处黄河北岸,有十万人口,而县城里却只有四五十户人家,还不如一个村子大。**的第一天,郑板桥就出了个怪招:让人把县衙的墙壁大了许多的洞,别人不解,去问他,他说这是出出前任官的恶习和俗气。
年之后,郑板桥调任山东潍县县令。为了接近百姓,他每次出巡都不打回避和肃静牌子,不许鸣锣开道。有时还穿着布衣草鞋,微服访贫问苦。有一次夜里出去,听到有间茅草屋里传出阵阵读书声。原来是一个叫韩梦周的贫困青年在苦读。郑板桥就拿出自己的银子资助他,使他能去参加科举考试,最后韩梦周中了进士。
遇到灾荒时,郑板桥都具实呈报,力请救济百姓。他还责令富户轮流舍粥已供饥民糊口。他还带头捐出自己的俸禄。他刻了一放图章已明志:恨不得填满普天饥债。在灾情严重时,他依然决定开官仓借粮给百姓应急。**们都劝他慎重从事,因为如果没有上报批准,擅自打开官仓,要受惩处。郑板桥说:等批下来百姓早就**了,这责任由我一人来承担!郑板桥的果断救活了很多人。秋后,如果遇**灾年,百姓们无法归还粮食,郑板桥干脆让人把债券烧了,百姓们都很感谢他这个体恤百姓、爱民如子的清官。
郑板桥做官不讲排场,这也给他带来一些麻烦。由于他常下乡体察民情,上级来视察时常找不到他,免不了要责问。在乾隆十七年时潍县发生了大灾害,郑板桥因为申请救济而触怒了上司,结果被罢了官。
临行前,百姓都来送行,郑板桥雇了三头毛驴,一头自己骑,一头让人骑着前边领路,一头驮行李。做县令长达十二年之久,却**如此,送行的人见了都很感动,依依不舍。郑板桥向潍县的百姓赠画留念,画上题诗一首:
乌纱掷去不为官,
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
秋风江上作渔杆。
从此,郑板桥回乡已画竹为生,度过了他贫寒而很有气节的一生。他一生只画兰、竹、石。他认为兰四时不谢,竹百节长青,石**不败。这正好与他倔强不驯的性格相合。他的画一般只有几竿竹、一块石、几笔兰,构图很简单,但构思布局却十分巧妙,以墨的浓淡衬出立体感。竹叶兰叶都是一笔勾成,虽只有黑色一种,但能让人感到兰竹的勃勃生气。
郑板桥的故事9
方圆几百里都知道,郑板桥一到潍县就坐了"簸箕".
当时的潍县是有名的"柴地",豪门、财主、地痞、**串通一气,为非作歹,搅得民不聊生。凡是**的县官,不是和他们一块儿胡作非歹,就是落一身罪名,赚个不白之冤,被他们挤跑赶走。郑板桥是扬州有名的"八怪"之一,又长得貌不出众,当然明摆着要受"算计"啦。在他到任之前,人家就设好了圈套,单等县太爷一到,就给他来个下马威。
这天,郑板桥到底来**了,离潍县城还有二十里,就有一抬四人小轿把他接住了。轿夫们又施礼又鞠躬,郑板桥欢欢喜喜**轿,谁知,人刚进去还没坐定,那轿子就发疯般地"飞"起来了,活像老太婆簸簸箕,左右摇晃,上下颠簸,直把个郑板桥筛得前仆后仰,跳起落下,头上碰出了疙瘩,腚上磕起了饽饽,要不是轿栏遮挡,早从里面抛出来了。
原来,这是豪绅地痞们设下的"簸箕计",抬轿的都是他们派去的人,而且四人小轿十六人抬,忽跑忽住,乱颠乱颤,换着班地折腾郑板桥,还一边走,一边哼着怪调子:
今日老爷乍到,
先坐簸箕小轿;
往后不听使唤,
拿你乌纱撂高;
郑板桥是个精明人,这其中的"机关"哪能不明白?"哼!瞎了眼的东西,看我饶得了你!"他心里这么想着,两手紧紧抓住轿栏,两眼不住地从轿窗里往外瞅。"有了!"他心里不禁一喜,高声朝外边叫道:"住轿!"轿夫只好把轿下落了,阴阳怪气地问道:"老爷有何吩咐?"
郑板桥走下轿来,用手往右边场里一指说:"那场边堆垛的是何物呀?"
一个轿夫上前答话:"禀告老爷,那叫土暨。"
"暨有何用啊?"郑板桥故意问道。
"老爷熟读圣贤书,这点小**俗还不知道吗?"那个轿夫有点卖弄地说,"暨,是此地人用来支炕的;炕,是此地人用来睡觉的。"
"好好好!"郑板桥叫道,"快给我把暨抱到轿里,抬到府中给老爷我支炕!"
轿夫们一听,愣啦!另一个赶忙打一躬说:"启禀老爷,府内有专供您安歇的棕子床……"
"呸!那玩意儿老爷我早睡腻了。"郑板桥打断了轿夫的话,"休再啰嗦,一人两个,给我搬到轿中!"
他们心想,不搬就是违老爷之令,治罪不轻呀!只得乖乖听候吩咐,不多不少,一人两个,将暨搬到轿里。这都是些大模子暨,哪一个也得有十来斤,三十二个就是三百斤沉,再加上一个人,可真够抬的!他们一个个压得趔趔趄趄,汗流满面。郑板桥心中暗暗发笑,高声吩咐道:"快颠起来,快唱起来!老爷我就爱坐这个‘簸箕轿’呢!"轿夫们好比"哑巴吃黄连,有苦难开口",只顾"呼哧呼哧"地大喘气啦!郑板桥却来了精神,他坐在轿里,摇头晃脑地作起诗来:
叫你簸簸箕,
你偏喘粗气;
抬到衙门里,
一人三板子!
轿夫们听了,吓得脸色惨白,再也不敢仗势欺人了。
郑板桥的故事10
郑板桥在山东范县任知县时,有年遇大旱,农民粮食大面积减产,乞讨的穷人随处可见。
这天,在通往县城的大道上来了十几辆马车,拉着成捆的羊皮,旁边有武师骑马护送。正当他们人困马乏时,忽然听得一声口哨声,接着从路边的高粱地里跳出几十个衣衫破烂的壮汉,他们手持棍棒,把货车围了个水泄不通。两名武师一见这么多穷汉要拼命的架势,自料猛虎斗不过饿狼,只好下马赔着笑,请他们高抬贵手。货主早已吓得浑身哆嗦,叩头求饶,乞求放行。不料,这帮人不吃这一套,人背驴驮不多一会,就把十几车羊皮抢光了。
这时两名武师拉起瘫软在地的货主,骑上马赶到县衙去报案。知县郑板桥一听击鼓马上升堂问道:“谁是原告?谁是被告?”货主颤巍巍地说:“大人,我们都是原告,状告有人强抢我们十几车羊皮。”“可有人证物证?”“没有,大人。”
郑板桥一听这是一起“无头案”,料定是本县饥民所为。他深深体谅穷人疾苦,不管,难以服众;管,又怕刑加于苦难子民,一时还真犯了难。他沉思片刻问道:“原告,你们吃得肥头大耳,听说话也是识字之人,怎么事到临头就浑了呢?当真没有他人见到你们被劫?当真没有一点物证?”货主答:“当真没有。”郑板桥一拍惊堂木道:“既然没有人证物证,缘何状告?分明是为难本官,给我每人先打三十大板!”衙役们一拥而上,摁倒武师和货主。正要开打,货主情急之下大喊:“大人息怒,我想起来了,现场有麻棵可以作为人证物证!”
这本是一句搪塞的话,没想到郑大人却吩咐道:“速去带麻棵回来候审!”接着又吩咐师爷,“布告全县,三天后,本官*麻棵,众人都可旁听。”
布告一出,一传十,十传百,本县、邻县百姓都知道了,虽然觉得有些莫名其妙,但是都想来看个热闹。
转眼到了*麻棵那天。县大堂、衙门内外挤满了人。郑板桥传下话来,乡绅、地主可到大堂听审案。其他人等均在大堂外听审案。审案开始,堂威喝毕,郑板桥喝道:“带麻棵!”衙役一声“遵命”,抱上来一捆麻棵扔到堂上。郑大人一拍惊堂木道:“大胆麻棵,在你眼前发生劫案为何不告知本县令?先重打四十大板!”一阵“噼里啪啦”板子响,麻棵已是枝叶横飞,满堂狼藉。郑大人又喝道:“麻棵,从实招来,免得再受皮肉之苦。”麻棵当然不能回答,众乡绅、地主十分纳闷,县太爷这是唱的哪出戏啊?郑板桥见大堂鸦雀无声。再次喝道:“刁顽的麻棵,为何不招,给我再打四十!”又是一阵乱打,堂中那捆麻棵已经变成了一堆烂柴。众乡绅、地主中有些人已经忍不住偷偷笑了,不知县太爷哪根神经出了毛病。又过了一会,郑板桥已是暴跳如雷:“大胆麻棵,你分明藐视本官,再给我狠狠地打!”这回可没说打多少,衙役们只管打起来,一个个累得气喘吁吁,麻棵早已经成了碎片。而郑板桥怒发冲冠,正襟危坐的模样终于使得堂内的乡绅、地主们爆笑**。
这下可惹恼了郑板桥,他一拍惊堂木怒斥道:“本官审案并非儿戏,你们哄笑公堂,成何体统,该当何罪!”说完拂袖而去。众乡绅、地主见闯了大祸,一个个呆若木鸡,不知所措,纷纷跪下,听候发落。
不一会,师爷传出话来:“在堂内听案的一律登记姓名,限七天之内每人交出羊皮五张作为处罚,交不上的戴枷锁游街。”乡绅、地主们原以为县令请他们到大堂听审是对他们的尊重,此时才明白这一切原来是个“圈套”,心中暗自叫苦不迭。
当时正是初秋。根本不是杀牛宰羊的时节,哪有那么多现成的皮货。百十个乡绅、地主四处高价收买,到了交货日期,他们还真把羊皮交齐了。郑板桥悄悄将原告召回询问:“你们的羊皮上可有记号?”货主答道:“有,是本货庄的红印。”郑板桥把原告领到库房说:“看看这里可有你们的货?”货主仔细查看片刻后发现其中一半左右的羊皮是自己货庄的。
郑板桥命人把加了红印的羊皮挑选出来,逐一登记。原来他已经事先向师爷交待过,每张皮上都登记好交皮人的姓名,接着又命班头、捕快将交皮人带来一一审问羊皮的来历,最后终于查出劫货的一帮人。
把追回的羊皮归还货主后,郑板桥又令人将没有加印的羊皮变卖,把钱分给劫道的穷人们,然后教育安抚一番,了结了这桩案子。
郑板桥的故事10篇扩展阅读
郑板桥的故事10篇(扩展1)
——关于郑板桥的诗3篇
关于郑板桥的诗1
1、《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来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2、《题半盆兰蕊图》
盆画半藏,兰画半含。
不求发泄,不畏凋残。
3、《江晴》
雾裹山疑失,雷鸣雨未休。
夕阳开一半,吐出望江楼。
4、《峭壁兰》
峭壁一千尺,兰花在空碧。
下有采樵人,伸手折不得。
5、《题画兰》
兰草已成行,山中意味长。
坚贞还自抱,何事斗群芳。
6、《竹》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7、《盆兰》
春兰未了夏兰开,万事催人莫要呆;
阅尽荣枯是盆盎,几回拔去几回栽。
8、《山中雪后》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9、《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史,一枝一叶总关情。
10、《咏雪》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都不见。
11、《游白狼山两首》
悬岩小阁碧梧桐,似有人声在半空。
百叩铜环浑不应,松花满地午荫浓。
12、《由兴化迂曲至高邮七绝句》
烟蓑雨笠水云居,鞋样船儿帽样庐。
卖取青钱沽酒得,乱摊荷叶摆鲜鱼。
13、《渔家》
卖得鲜鱼二百钱,米粮炊饭放归船。
拔来湿苇烧难着,晒在垂杨古岸边。
14、《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钓竿。
15、《周瑜宅》
周郎年少,正雄姿历落,江东人杰。
八十万军飞一炬,风卷滩前黄叶。
楼舻云崩,旌旗电扫,射江流血。
咸阳三月,火光无此横绝。
想他豪竹哀丝,回头顾曲,虎帐谈兵歇。
公瑾伯符天挺秀,中道君臣惜别。
吴蜀交疏,炎刘鼎沸,老魅成奸黠。
至今遗恨,秦淮夜夜幽咽。
16、《桃叶渡》
桥低红板,正秦淮水长,绿杨飘撇。
管领春风陪舞燕,带露含凄惜别。
烟软梨花,雨娇寒食,芳草催时节。
画船箫鼓,歌声缭绕空阔。
究竟桃叶桃根,古今岂少,色艺称双绝?
一缕红丝偏系左,闺阁几多埋没。
假使夷光,苎萝终老,谁道倾城哲?
王郎一曲,千秋艳说江楫。
17、《劳劳亭》
劳劳亭畔,被西风一吹,逼成衰柳。
如线如丝无限恨,和风和烟。
江上征帆,尊前别泪,眼底多情友。
寸言不尽,斜阳脉脉凄瘦。
半生图利图名,闲中细算,十件常输九。
跳尽胡孙妆尽戏,总被他家哄诱。
马上旌笳,街头乞叫,一样归乌有。
达将何乐?穷更不如株守。
18、《莫愁湖》
鸳鸯二字,是红闺佳话,然乎否否?
多少英雄儿女态,酿出祸胎冤薮。
前殿金莲,後庭玉树,风雨催残骤。
卢家何幸,一歌一曲长久!
即今湖柳如烟,湖云似梦,湖浪浓于酒。
山下藤萝飘翠带,隔水残霞舞袖。
桃叶身微,莫愁家小,翻借词人口。
风流何罪?无荣无辱无咎。
19、《长干里》
逶迤曲巷,在春城斜角,绿杨荫里。
赭白青黄墙砌石,门映碧溪流水。
细雨饧箫,斜阳牧笛,一径穿桃李。
风吹花落,落花风又吹起。
更兼处处缲车,家家社燕,江介风光美。
四月樱桃红满市,雪片鲥鱼刀。
淮水秋清,钟山暮紫,老马耕闲地。
一丘一壑,吾将终老于此。
20、《台城》
秋之为气,正一番风雨,一番萧瑟。
落日鸡鸣山下路,为问台城旧迹。
老蔓藏蛇,幽花贱血,坏堞零烟碧。
有人牧马,城头吹起篥。
当初面代**,食惟菜果,恪守沙门律。
何事饿来翻掘鼠,雀卵攀巢而吸?
再曰荷荷,跏趺竟逝,得亦何妨失?
酸心硬语,英雄泪在胸臆。
郑板桥的故事10篇(扩展2)
——诗人郑板桥
诗人郑板桥1
郑板桥,原名郑燮(xiè),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以三绝、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和文学家。他的一生可以分为读书、教书、卖画扬州、中举人、进士及宦游、作吏山东和再次卖画扬州五个阶段。
郑板桥生于1693年11月22日,逝于1765年1月22日,享年73岁;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1736)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做官前后,均居扬州, 以书画营生。工诗、词,善书、画。诗词不屑作熟语。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间亦以画法行之。印章笔力朴古逼文、何。为人疏放不羁,以进士选县令,日事诗酒,及调潍县,因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罢归,居扬州,声誉大着。恣情山水,与骚人、野衲作醉乡游。时写丛兰瘦石于酒廊、僧壁,随手题句,观者叹绝。著有《板桥全集》,手书刻之。所作卖画润格,传颂一时。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郑燮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性的.文人画家,**画作为《兰竹图》。
郑板桥的故事10篇(扩展3)
——郑板桥教子的故事 (菁华1篇)
郑板桥教子的故事1
小宝6岁时上学了。为了教育儿子,郑板桥专门给他的弟弟郑墨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以其道是真爱,不以其道是溺爱。”
他的"道"是什么呢?他说:“读书中举,中进士做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
郑板桥自己是个读书人,他并不是看不起读书人,他看不起的'是:读书就是为了做官。
郑板桥自己最重视的还是儿子的品德。他对弟弟说:“我不在家,儿便是由你管束,要须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不得以为犹子而姑纵惜也。”
他主张,他的孩子和仆人的儿女应*等对待。他说:“家人儿女,总是天地间一般人,当一般爱惜,不可使吾儿凌虐别人。凡鱼餐果饼,宜均分散给,大家欢喜跳跃。若吾儿坐食好物,**人子远立而望,不得一沾唇齿,其父母见而怜之,无可如何,呼之使去,岂非割心头肉乎!”
为了教育儿子“明好人之理”、“爱天下农夫”,郑板桥还抄录了使小宝且念且唱、顺口好读的四首五言绝句:
二月卖新丝,五月巢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襟;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
才得放脚眠,蚊虫跳蚤出。
后来,郑板桥不放心小宝的成长,就把他接到身边,经常教育小宝要懂得吃饭穿衣的艰难,要同情穷苦的人。由于郑板桥的严格教育和言传身教,小宝进步很快。当时潍县正值灾荒,郑板桥一向清贫,家里也未多存一粒粮食。一天,小宝哭着说:“妈妈,我肚子饿!”妈妈拿出一个用玉米粉做的窝头塞在小宝手里说:“这是你爹中午省下的,快拿去吃吧!”小宝欢跳着走到门外,高高兴兴地吃着窝头。这时,一个光着脚的小女孩站在旁边,看着他吃,小宝发现了这个用饥饿眼光看他的小女孩,立刻把窝头分给小女孩一半。郑板桥得知小宝的举动,高兴地对着小宝说:“孩子,你做得对,爹爹喜欢你。”
人生,幸福不是目的,品德才是准绳。
郑板桥的故事10篇(扩展4)
——《范仲淹》的故事10篇
《范仲淹》的故事1
在醴泉寺读书期间,继父的'家境已经比较窘迫,仲淹心知肚明。每次離家去寺院,母亲总劝他多带些粮米,一来担心儿子吃不饱累坏身体,二来怕给寺院的師父增加负担。可每次范仲淹都不多带,而且带的数量,出人意料的少。母亲絮叨规劝,仲淹总是胸有成竹地说:“我有数,不少。”
初到寺院时,粮米交给厨房,代为制作,随寺院的钟声与和尚们一道用饭。可范仲淹,从早到晚一个心思地读书思考,经常充耳不闻钟声,忘记了吃饭,再去打饭时,又过了时辰。好心的厨僧或小和尚眼看着范仲淹如此废寝忘食地读书,便主动给他送饭来,仲淹很过意不去,给别人添了麻烦。
为了读书方便,他自己备了小锅小灶,自炊起来。范仲淹按自己既定的主意,每天夜晚,量好米,添好水,在小灶里点燃自己拾的木柴,煮米粥。一边读书,一边续柴煮粥。一锅米粥煮好了,时间也已过了子夜,他便和衣睡去。第二天清早起来,锅里的米粥凉透了,已经凝固成圆圆的一整个。他拿出小刀,在凝固的粥块上面,划上一个十字,完整的一锅粥分成了四块。早晨吃两块,傍晚吃两块,一日两餐,这便是“划粥”。用什么菜蔬佐餐呢?菜蔬就在寺院周围的大山之中。坡坡岭岭,沟沟坎坎,自然生长着野韭菜、野蒜、野葱、野山芹,还有苋菜、王不留、荠荠菜、苦菜、蒲公英、茵陈等十几种可食的野菜。白天去山洞读书时,顺便拔几种野菜回来。吃饭时,把十几根野韭菜,或野葱、或野蒜,切成细碎末,加入一点盐拌和拌和,一顿佐餐的菜便成了。
这就是“断齑”,齑ji,切成碎末的韭菜、葱蒜等。划粥断齑,既简约又清淡,省时、省力、省钱,可谓范仲淹的创造!醴泉寺读书三年,范仲淹基本过着“划粥断齑”这种清苦自律的生活。随着范仲淹在北宋历史舞台上光辉业绩的展现,“划粥断齑”也就成了特指范仲淹青少年时代刻苦读书的专用成语。
《范仲淹》的故事2
读了《范仲淹的故事》这篇课文。范仲淹刻苦学习的精神打动了我。
课文里面讲——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他一个人去附近山上的寺院里读书。累了就用冷水洗脸,饿了,就用稀粥充饥……据说,他从五年未解衣就寝。
一天,范仲淹的一位好友去看望他,给他了一些美味佳肴,而他把食物放发霉了也不吃。范仲淹怕吃了鸡鸭鱼肉以后,再也咽不下粥和咸菜了。真的让人感觉不可思议。我想要是我,是不可能做到的。不过我也能学到一点吃苦精神,以后挑饭,吃完饭就用心学习。
那年真宗**路过应天府,别人都争先恐后的去看。只有范仲淹一个人闭门不出,仍像往常一样埋头苦读。这让我想到了我自己。有一天,我回到家做完了家庭作业,没有检查,就去看电视了,而我的书没有收到书包里。风扇一吹,他直接翻到了《范仲淹的故事》这一课。我就拿起书读了一下。范仲淹在这么艰苦的日子里就能好好学习,我们为什么不能好好学习呢!所以我就关掉电视,马上去复习。
我们要像范仲淹学习,学习他那勤学苦练的精神。我也要下定决心为社会,为国家做点贡献。
《范仲淹》的故事3
范仲淹一开始生活在一个官宦之家。五代时期,他的爷爷范赞时任吴越国秘书监。父亲范墉任武宁军(徐州)节度掌*。范仲淹就是范墉在徐州所生的第三个儿子。但可悲的是当范仲淹刚两岁时父亲便去世了。随着家境的衰落,他的母亲谢氏不得不带着他改嫁给淄州长山县(今山东邹*县东)朱氏,更姓朱,名说,中进士后恢复本姓。范仲淹在小的时候很有志气。他曾在长白山(今山东邹*县南)醴泉寺读书,因家庭贫苦,每天只能煮一盆薄粥,划作四块。早晚各两块,切一点荠菜,加一点盐就着吃,就这样坚持了三年,也苦学了三年。后来,他知道了自己的家世,非常难过,哭着辞别了母亲,到**(今属商邱)学舍读书。他这时学习更加刻苦,夜以继日,有时通宵达旦,五年没有脱衣服睡过觉。由于范仲淹勤奋学习,终于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范仲淹从小就怀有远大的抱负。当他还是个秀才时,就“以天下国家为己任”,后来他当了谏官,大胆揭发吕夷简****,任用私人,受到贬谪处分。后来他在与西夏的战争中立了大功,又回朝任副**,积极推行新政,因触犯一部分**利益而遭到排挤,回到陕西防守边境,新政也就废止了。
第二年,他在岳州做官的老朋友滕子京修建当地的名胜岳阳楼,请范仲淹写篇纪念文章。范仲淹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他在这篇文章里提出,一个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应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千多年来,这句话成为激励**民族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为国为民,奋斗不息的警句。范仲淹一生艰苦朴素,经常把自己的薪俸分给乡亲,深得人民拥戴。他“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人民“哭之如父。”
《范仲淹》的故事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
2.体会其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领悟文章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准备】多**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岳阳楼记》朗诵欣赏,谈话导课: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出自范仲淹《岳阳楼记》,成为千古传诵的佳句。范仲淹不仅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文学家,也是一位卓越的***。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6课:范仲淹的故事。进一步去感悟范仲淹其人其事。(板书:范仲淹的故事)
2.请同学们回顾上节课的学习,范仲淹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刻苦读书、以天下为己任]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
(设计意图:此教学环节,让学生欣赏《岳阳楼记》配乐朗诵,既使学生感受到了文章语言文字的优美,同时又让学生对范仲淹产生想去了解的冲动和欲望。借助配乐朗诵,唤起学生对文本阅读的期待。)
二、精读品味,体验感悟:
1.让我们通过范仲淹感人至深言行,借助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去领悟课文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请看大屏幕:
2.教师出示学习提示:
快速默读课文2——7自然段,想想范仲淹是怎样刻苦读书的?他为什么要刻苦读书?画出文中使自己最受感动的语句读一读,细细品味后与同桌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了解自学的过程:默读——思考——画句子——读句子——批注]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同桌交流。
4.汇报交流:
(一) 范仲淹是怎样刻苦读书的?他的哪些言行使你深受感动?
1.他曾一人离家去附近山上的寺院里读书。累了,就用冷水洗脸;饿了,就用稀粥充饥。
(1)引导:这句话是对范仲淹的什么描写?(行为),从他的行为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范仲淹废寝忘食地刻苦读书,钻研学问的精神深受感动)
(2)谁能将这种感动读出来?
2.范仲淹十分珍惜这宝贵的学习机会,废寝忘食地苦读诗书,钻研学问。
[引导理解“废寝忘食”:顾不得睡觉,忘记吃饭。形容非常专心努力。文中指范仲淹刻苦读书,非常专心努力。感悟范仲淹刻苦读书的精神。]
3.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米粥,等粥凝冻之后再划成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并把咸菜切成碎末一起食用。这便是成语“划粥割齑”的由来。
(1) [句子对比训练: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米粥。
他的生活艰苦,每天煮一锅米粥。
(2)引导学生感悟范仲淹的生活的艰苦程度。
4.然而,范仲淹对这种清苦的生活毫不介意。他发愤苦读,每天差不多都是**鸡鸣即起,攻读诗书,直到夜半才和衣而眠。据说,他曾五年未解衣就寝。
引导学生从 “从**”到“夜半”,从“和衣而眠”,“五年未解衣就寝”等重点词句中感悟范仲淹的读书刻苦、用功。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一谈。
5.我已经习惯食用粗茶淡饭,担心现在吃了鸡鸭鱼肉,以后就再也咽不下粥和咸菜了。
1.这段话是对范仲淹的语言的描写。
2.引导学生借助范仲淹的语言来体会他艰苦奋斗,生活俭朴的高尚品德。
(二)范仲淹发愤苦读的.学子形象感人至深,那么范仲淹为什么要刻苦读书呢?
1.指名学生汇报:
我的志向,要么当个好大夫,要么当个好**。好大夫为人治病,好****为民。
[远大的志向,体现了范仲淹一心一意为国为民的人生目标。也道出了范仲淹十分刻苦读书,是为国为民,以天下为已任的。]
(1)谈一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2)练习有感情地读这句话。
(3)从这句话中,我们又能看出范仲淹是怎样的人?(爱国爱民,以天下为己任)板书(爱国爱民)
(4)包含着对祖国的热爱,再读这句话。
2.师小结:范仲淹从政以后,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赢得了后人的赞誉:“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出示句子)这句话的意思是:青山挺拔,江水浩荡,范仲淹先生的精神品质,像山一样高大挺拔,像水一样源源流长,流芳百世。这句话不仅仅是本文的结尾,更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让我们怀着对范仲淹的崇敬之情,再来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中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课程的基本理念。也是我设计本环节的理念。引导学生在品读感悟、合作交流中通过重点的句子对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深入感悟后,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全班交流中来。为学生创造了宽松的参与活动的空间,以此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成就感,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在汇报交流过程中,老师引导学习通过结合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以及借助重点词语的理解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去理解、去体会、去领略、去感悟范仲淹读书的刻苦。并且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以及对重点词语“废寝忘食”、“和衣而眠”等的理解,进而深入感悟范仲淹的发愤苦读。使一个发愤苦读的学子形象展现在了大家的面前。)
三、体会写法:
1.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使我们了解到其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精神品质。让我们再一次聚集于本文的重点语句,请同学们再细细地读一读,想一想法除了从这些句子中我们能感受到范仲淹的刻苦读书之外,在写作方法.......发现了什么?
2.师生交流,概括:(出示写法总结)
(1)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崇高精神;
(2)用典型的事例刻画人物的形象。
3.教师总结:通过学习本文,我们不仅从范仲淹刻苦读书的言行感受到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品质,而且文中通过典型的事例使一个发愤苦读的学子形象,跃然纸上。今天我们要将本课学到的写作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去。
4.课后小练笔:
写自己熟悉的一个人,选取典型的事例,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范仲淹》的故事5
范仲淹告老回到苏州,想在城里买一块土地,造一所房子,以便养老终身。
苏州老百姓都知道范仲淹是个好官,希望他住在苏州城里,为大家办点好事。因此,不少人都在为他踏勘地形,物色地方。
一日,有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求见范仲淹,说:“我是苏州城里的风水先生,特来向大人介绍一块地方。
范仲淹问:“不知在哪里?”
老人道:“就是沧浪亭***那块荒丘。苏州城是龙穴宝地,卧龙街(现在的人民路)笔笔直直,是龙身;街上砌的石块,是龙的鳞片;北寺塔高高矗立,是龙的尾巴;那龙的头呢,就是那块荒丘。大人买下这块宝地,兴建住宅,一则可以镇住龙头,二则将来子孙会科甲不断”
正在这时,苏州府开考,考生成绩*常。范仲淹想:成绩不佳,恐怕同缺乏名儒指点有关。他不禁想起了孔子办学,决定在苏州创办一所府学,府学办在哪里好呢?范仲淹决定造在风水先生说的那块“龙头”上。范仲淹一面筹集资金,一面叫人设计,在荒丘上建造府学。动工那天,风水先生兴冲冲地来到工地上,见了范仲淹,高兴地说:“大人,是贵府动工了吧?”
范仲淹道:“不,不是造私宅,是造府学。”
老人听了,着急地说:“这可是一块宝地哪!造个私宅,你子孙可以万世昌盛呀!”
范仲淹道:“我一家的子孙昌盛有何用?倒不如叫大家的子孙昌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苏州没有府学,读书人没有深造的地方,考不中进士、状元呀。”
风水先生早就读过《岳阳楼记》,钦佩范仲淹的为人;今日见到范仲淹的举动,更加钦佩他了。
不到一年功夫,府学造好了,面阔七间,红柱粉墙琉璃瓦,十分宏伟。范仲淹不仅自己在府学讲学,还请来了社会名儒,向学生传经授道。从此,苏州地方的读书空气越来越盛,考取进士、状元的也越来越多。
范仲淹的母亲去世后,欲寻一块墓地,按当时习俗,他与一名风水先生同去选墓地。风水先生指一处对他说,“此为宝地,后世当出贵人”,又指另一处说:“此为万箭穿心的绝地,葬此地者后世子孙断绝,世代贫穷”。范仲淹听后,对手下人说:“我既知这里是绝地,又岂能让他人葬此地而绝后,并且世代贫穷呢?将我母亲葬此吧”谁知范公善念动天,范母下葬之日忽然风雨大作,风雨过后,大家发现范母墓风水居然大变,风水先生说墓地格局已经由原来的万箭穿心变成了万笏朝天。
所以,范家的后辈此后也极为发达,传到了数十代的子孙,直到现在,已经是八百年了,苏州的范坟一带,仍然有多数范氏的后人,并且还时常出优秀的分子。范家八百年不衰,就是积德积得厚,能够把自己的福报分给别人去享受,这个福报大!印光大师赞叹——孔夫子之后就是他。他的子子孙孙一直到**初年都不衰,这是他培育“百世之德”,才有百世的子孙保之。*世家第一个是孔夫子,第二个是范仲淹。以上所说的范仲淹从命运上说,确实是“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了。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们最终对自己没什么积蓄,子孙反而得到很大的发达。
《范仲淹》的故事6
人物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唐**履冰之后。北宋著名的***、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后迁居苏州吴县(今江苏省吴县)。他为政**,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1052 年(皇佐四年)5月20日病逝于徐州,终年64岁。是年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东南万安山,谥文正,封楚国公、魏国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通行有《四部丛刊》影明本,附《年谱》及《言行拾遗事录》等。
历史故事
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出生在苏州吴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童年时代清贫的生活使他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入朝为官后,他依然如此。
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深知他的习惯和家规。因此,结婚前夕,范纯仁对婚礼大操大办自然不敢妄想,他想来想去,最后决定只买两件稍微好些的衣服,这样于父亲。妻子两边都能说得过去。于是,范纯仁将计划购置的衣服列出清单,壮着胆子交给父亲审定。
谁知范仲淹看过单子,立即板起了面孔,说道: “婚姻自然是人生大事,但这与节俭有什么矛盾?怎么可以借口“人生大事”而奢侈浪费呢?”
父亲的一番话说得范纯仁满面羞愧,他鼓足勇气对父亲说: “范家节俭的家风,孩儿自幼熟知,购置奢华贵重用品,儿子知错。可是如实禀报父亲大人。新人想以罗绮做幔帐,孩儿知道这不合范家家风,故不敢答应,可她的父母又出面提出,孩儿碍于他们的情面就没敢再坚持下去。”
范仲淹听后勃然大怒: “你知错认改,我不再追究。但是范家几十年来,以节俭自守,以奢侈为耻。用罗绮做幔帐,岂不坏了家风?情面事小,家风事大,你可以告诉,如若坚持以罗绮做幔帐,那我范仲淹就敢把它拿到院子里烧掉!”
由于范仲淹的坚持,范纯仁的婚礼办得十分俭朴,既没有购置贵重奢侈的物品,也没有举得隆重奢侈的婚礼,不仅范仲淹的家风得以维持,同僚们也从中受到很大教育。
《范仲淹》的故事7
学了《范仲淹的故事》这篇文章,我深受感动。课文里面讲述了范仲淹从小都十分刻苦学习,他还去著名的学院求学,为了进一步的深造。饿了就用稀粥充饱,冷了就用冷水洗脸,五年未解衣就寝。
有一天范仲淹在吃饭的时候,一位好友来看他,还给她送了些好菜,范仲淹就说不要没事,我吃这些西中就行了。想想自己,每天光想着吃点好吃的,真是太不应该了。我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像范仲淹这样,刻苦认真地去学习,认真对待每一天。这样才对得起我们的老师和我们的爸爸妈妈。我们不仅要好好学习,而且还要勤学苦干,还要能吃苦,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好学生。
学了《范仲淹的故事》这一课,我想了很多,我明白了——学习不是为爸爸妈妈学的,而是为自己学的。只有好好学习,长大考**大学才是自己最好的出路。我觉得范仲淹身上的精神只要能学会一点,我就一定会越来越棒!
《范仲淹》的故事8
范仲淹担任邠州地方官时,有一天闲暇无事,带同僚属下登上高楼,设置酒宴,还没有举杯饮酒,看到有几个披麻戴孝的人在营造下葬的器具,并没有十分气愤,而是急忙派人去询问他们。原来是一个客居在邠州的读书人死了,准备埋葬在近郊,但是棺材、墓穴和其他送葬器物都还没有着落。范仲淹听后露出哀悼的神情,立即撤去酒席,并给丧家一笔可观的钱,让他们办完丧事。参加宴会的客人中间有的为此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范仲淹》的故事9
宋朝名**范仲淹,年轻时极穷,生活艰难,心想将来若能出人头地,定要救济贫苦者。后来当了**,便把俸禄拿出来购买义田,给贫穷无田地者耕作。
有一次,他在苏州买屋居住,一位风水先生盛赞此屋,风水极佳,后代必出公卿。范仲淹心想,既然此屋风水能使后代显贵,不如改为学堂,让苏州城百姓的子弟入学,将来众人的子弟都能贤达显贵,岂不是更为有益吗?于是立刻把住宅捐出,改作学堂,实践了年青穷苦时想要造福众生的宿愿。
不久,范仲淹四个儿子长大**,均聪颖非凡德才兼备,分别官至**、公卿、侍郎,范家的曾孙都贤达显贵,绵延不绝,传至今已八百年了,苏州一带范氏后人依然兴旺。
范仲淹善心为他人谋福利,而**自己的利益,其功德是无法估量的,而上天所回报给范氏子子孙孙的福禄,是范仲淹当时所付出的几百倍、几千倍,是范仲淹毫无利己之心,播下了意想不到的善种,八百年来不断地开花结果,无意之中为子孙万代谋福利,成为行善的典范。
我们面对人生一再出现的抉择,心里晓得不管做什么决定,都「无法」预知事情会如何发展,知道自己只是在做「希望」会成功的事情。我们永远活在不确定中,对于这样的变化无常,我们只能「尽力」应付。我们的人生是一直在「抉择」中,古老的*典籍指出:有个办法肯定能让一个人不会逃出**,那就是他从来不知道自己活在**里。我们的**,就是不确定所做的事情是否会成功。让我们逃出**,重获**,才能明白第七世纪的佛教大师月称菩萨所说的:「所有事情的成功机率是百分之百。」我们要承认,生命与事业是由一长串的工作组成的,我们需要一个把工作做好的方法,需要一个必能获得成功的诀窍,必须是要以「因果业力」的法则:「作善得福,作恶得祸」。
《范仲淹》的故事10
范家虽然世代为官,但范仲淹的命运却颇为坎坷。他出世后不久,父亲在徐州过世,家境从此变得窘困起来。母亲谢氏带着他改嫁到了山东长山县朱文翰家,范仲淹也更名为朱说。
和大多数丧父失母寄人篱下的孩子一样,范仲淹小的时候也有着不同寻常的成长经历。一次,他看到朱家兄弟的生活糜烂,铺张浪费,便好言规劝。朱家兄弟脱口说道:“我花的是朱家的钱,关你什么事?”范仲淹听了一愣,觉得话中有话,不断追问下才有人告诉了他的身世。这件事对范仲淹的触动很大,从此他下定决心**生活,并毅然辞别母亲到南京(今商丘市)应天府书院求学。
当时,南京留守的儿子也在这里读书。因为他父亲是做官的,家里很富裕。他看到范仲淹穷得经常吃不上饭,非常同情,也感动于范仲淹安贫苦读的精神,就拿出一些钱来帮助他,可是被范仲淹一口拒绝了。朋友有心周济他,就从家里带了好些酒肉和一些好菜来,说是要和他聚聚。范仲淹见朋友一番好意,就收下了。过了几天,南京留守的儿子来看望范仲淹。没想到却看见放在桌子上的饭菜都已经长毛了,范仲淹一点儿也没吃!这个**子弟很生气,说范仲淹瞧不起他,范仲淹解释说:“不是我不感激你的厚意,只是我已经习惯粗茶淡饭了,如果现在就享受这种丰盛的饭菜,以后还能吃得下粥吗?”一席话说得朋友心服口服。
范仲淹在睢阳读书的时候,有一天宋朝**宋真宗路过那里,听到这个消息后,全校师生这方轰动,都认为普通老百姓能亲睹“天颜“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所以蜂拥上前围观,只有范仲淹一人留下来继续读书,人家问他这么难得的机会,你为啥不去看看,范仲淹回答说:“将来再见他也不迟。”正是由于范仲淹的勤学好读,所以学到了很多真才实学,成了国家的栋梁。
郑板桥的故事10篇(扩展5)
——哲理的故事10篇
哲理的故事1
不要向困难低头
安徒生很小的时候当鞋匠的父亲就过世,留下他和母亲二人过着贫困的日子。
一天,他和一群小孩获邀到皇宫里去晋见王子,请求赏赐。他满怀希望地唱歌、朗诵剧本,希望他的表现能获得王子的赞赏。
等到表演完后,王子和蔼地问他:“你有什么需要我帮助的吗?”
安徒生自信地说:“我想写剧本,并在皇家剧院演出。”
王子把眼前这个有着小丑般大鼻子,和一双忧郁眼神的笨拙男孩从头到脚看了一遍,对他说:“背诵剧本是一回事,写剧本又是另外一回事,我劝你还是去学一项有用的手艺吧!”
但是怀抱梦想的安徒生回家后不但没有去学糊口的手艺,却打破了他的存钱罐,向妈妈道别,到哥本哈根去追寻他的梦想。
他在哥本哈根流浪,敲过所有哥本哈根贵族家的门,没有人理会他,他从未想到退却。他一直写作史诗、爱情小说,未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俏虽然伤心,仍然坚持写了下去。
1825年,安徒生随意写的几篇童话故事,出乎意料地引起了儿童的争相阅读,许多读者渴望他的新作品发表,这一年,他30岁。
直至今日,《国王的新衣》、《丑小鸭》等许多安徒生所写的童话故事,陪伴了世界上许多儿童健康地成长。
聪明如你者,无论环境如何的困苦,不要向它低头,要坚持。沙地虽然贫瘠干燥,绿色的仙人掌还是挺直身躯,让自己开出缤纷的花。
哲理的故事2
尊严如此奇怪,它并不值钱,可是我们仅有。
《左传》里讲了这么一个故事:齐国有个**的****叫齐庄公,齐国有个**的美女叫棠姜。有一天,齐庄公看到美得不可方物的棠姜,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终和她暗通款曲。可这件事被棠姜的老公崔杼察觉。那天他趁齐庄公与棠姜幽会时,安排武士们将其乱刀砍死。
崔杼是个猛人,也是齐国重臣。他对前来记载的史官说:你就写齐庄公得疟疾死了。史官并不听从,在竹简上写“夏五月乙亥,崔杼弑其君光”。崔杼很生气,拔剑杀掉史官。史官死了,按照当时惯例由其弟继承职位。崔杼对新史官说:“你写齐庄公得疟疾死了。”新史官也不听从,在竹简上写“崔杼弑其君光”。崔杼又拔剑杀了新史官。然后更小的弟弟写下同样的话,同样被杀。最后是最小的弟弟。崔杼直视着他,问:“难道你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年轻的史官继续写下“夏五月乙亥,崔杼弑其君光”。崔杼愤怒地把竹简扔到地上,过了很久,叹了口气,放掉史官。
那个史官保住了性命,捡起竹简走了出来,遇上一位南史氏,就是南方记载历史的人。史官惊讶地问:“你怎么来啦?”南史氏说:“我听说你们兄弟几个都被杀死,担心被篡史,所以拿着竹简赶来记录了”。
我觉得这个结尾更震撼,前面的史官因坚持自己的工作而死,南史氏则是主动找死。这叫前仆后继。有种命运永远属于你,躲无可躲,不如捧着竹简迎上去。
哲理的故事3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棵又高又大的苹果树。一位小男孩,天天到树下来,他爬上去摘苹果吃,在树荫下睡觉。他爱苹果树,苹果树也爱和他一起玩耍。
后来,小男孩长大了,不再天天来玩耍。一天他又来到树下,很伤心的样子。苹果树要和他一起玩,男孩说:“不行,我不小了,不能再和你玩,我要玩具,可是没钱买。”苹果树说:“很遗憾,我也没钱,不过,把我所有的果子摘下来卖掉,你不就有钱了?”男孩十分激动,他摘下所有的苹果,高高兴兴地走了。然后,男孩好久都没有来。苹果树很伤心。
有一天,男孩终于来了,树兴奋地邀他一起玩。男孩说:“不行,我没有时间,我要替家里干活呢,我们需要一幢房子,你能帮忙吗?”“我没有房子,”苹果树说,“不过你可以把我的树枝统统砍下来,拿去搭房子。”于是男孩砍下所有的树枝,高高兴兴地运走去盖房子。看到男孩高兴树好快乐。从此,男孩又不来了。树再次陷入孤单和悲伤之中。
一年夏天,男孩回来了,树太快乐了:“来呀!孩子,来和我玩呀。”男孩却说:“我心情不好,一天天老了,我要扬帆出海,轻松一下,你能给我一艘船吗?”苹果树说:“把我的树干砍去,拿去做船吧!”于是男孩砍下了她的树干,造了**,然后驾船走了,很久都没有回来。树好快乐……但不是真的。
***过去,男孩终于回来,苹果树说:“对不起,孩子,我已经没有东西可以给你了,我的苹果没了。”
男孩说:“我的牙都掉了,吃不了苹果了。”
苹果树又说:“我再没有树干,让你爬上来了。”
男孩说:“我太老了,爬不动了。”
“我再也没有什么给得出手了……,只剩下枯死下去的**,”树流着泪说。
男孩说:“这么多年过去了,现在我感到累了,什么也不想要,只要一个休息的地方。”
“好啊!**是最适合坐下来休息的,来啊,坐下来和我一起休息吧!”男孩坐下来,苹果树高兴得流下了眼泪……
这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这颗树就是我们的父母。小时候,我们喜欢和爸爸妈妈玩……长大后,我们就离开他们,只在需要什么东西或者遇到麻烦的时候,才回到他们身边。无论如何,父母永远都在那儿,倾其所有使你快乐。你可能认为这个男孩对树很残酷,但这就是我们每个人对待父母的方式。
白天花些时间出去,独自倾听自己的心声。你可能想利用这段安静的时间沉思或祈祷。无论如何利用这段时间,关键是要排除周围所有的噪音,关注自己的内心深处。安静的时间进行深呼吸也能帮你集中***。我知道在特别忙碌的日子找到安静的时间很难,然而这很重要——即使一天只有10分钟,你也要溜开抓住它。安静的时间确实能使你的生命变得不同,它促使你倾听上帝与你的心灵对话,使你想起他赋予你的完美的爱。
坦诚对己,注重行动吧。事实胜于雄辩,行动才能证明事实。你的行动是如何说明你的呢?如果你说热爱自己的工作,而你的行动正好相反,你认为哪个更有说服力呢——言语还是行动?另一方面,如果你说不擅长某项工作,但你的行动正好相反,这也很重要。你怎么处理你这种能力?你可以由此在生活中做出更多的选择,坦诚对己也建立在以前的行为上,你以后的行动将会以事实为基础,而不只是你的言词。
不管你的潜意识告诉你什么,你都能够拥有无尽的爱,关键是首先你要无条件地爱自己。
哲理的故事4
父子二人经过五星级饭店门口,看到一辆十分豪华的进口轿车。
儿子不屑地对他的父亲说:「坐这种车的人,肚子里一定没有学问!」
父亲则轻描淡写地回答:说这种话的人,口袋里一定没有钱
(读书:你对事情的看法,是不是也反映出你内心真正的态度?)
哲理的故事5
一只小鸟正在飞往南方过冬的途中。天气太冷了,小鸟冻僵了,从天上掉下来,跌在一大片农田里。它躺在田里的时候,一只母牛走了过来,而且拉了一泡屎在它身上。冻僵的小鸟躺在牛屎堆里,发掘牛粪真是太温暖了。牛粪让它慢慢缓过劲儿来了!它躺在那儿,又暖和又开心,不久就开始高兴地唱起歌来了。一只路过的猫听到了小鸟的歌声,走过来查个究竟。顺着声音,猫发现了躲在牛粪中的小鸟,非常敏捷地将它刨了出来,并将它给吃了!
这个故事的寓意是:不是每个在你身上拉屎的都是你的敌人;不是每个把你从屎堆中拉出来的都是你的朋友;而且,当你陷入深深的屎堆当中(身陷困境)的时候,闭上你的鸟嘴!
哲理的故事6
1994年,胜利油田为了加强投资项目的前期管理,在经济研究所的基础上,成立了胜利石油管理局建设项目经济技术评估咨询公司(森诺前身)。
公司成立之初,王声萍担任第一任经理。此时,**的经济评估正处于起步阶段,没人知道该怎么干。最棘手的问题是:我们这帮人能干什么?
创业艰难,为了尽快步入正轨,王声萍马不停蹄地带领评估人员,赴大港油田学习评估经验。接下来,她又研究世界银行和亚洲银行对投资项目进行评估的做法,在胜利油田首先开始了对投资项目进行经济评估,之后又逐步开始进行技术评估。几经努力,评估公司成为油田投资决策的重要参谋部门。
经过一年的积极探索,评估公司有了一定业绩,正赶上1995年国家计委开始对专业咨询机构进行资质管理,王声萍**员工将公司业绩进行了梳理,积极申报,评估公司成为了全国首批拥有甲级资质的咨询机构,获得甲级资质为公司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后,在几任公司**和员工的努力下,投资项目的评估和经济评价逐步成为了公司的主要业务,公司得到了稳步发展。至20xx年改制前,员工增加到了30多人。
哲理的故事7
《谢谢你有了外遇》
公司里的一位男同事,人到中年了,很有几分中年男人的特有的那种魅力。他的职位较高,公司配有专车,自然年薪也是不菲的。这样的男人,很受年轻女孩青睐,一来二去的,他就外遇了,女方是客户公司的,很是年轻妩媚。
那一段时间,他很是春风得意,行事也不是很隐秘,估计并不担心家中黄脸婆发现,或是就算被发现了,那后果他也承担得起,大不了就是离婚嘛,他的小情人正盼着转正呢。
但是很快,他就萎靡不振了。原来他家黄脸婆发现他外遇后,没有吵也没有闹,而是对他说了这么一句话:“谢谢你有了外遇。”
他在愕然之余不免心中失落。原本做好了战斗的准备,可是对方不战而降,他心里真是说不出什么滋味了。不知道是不是错觉,好像被抛弃的是他,而不是妻子。
而很快,他明白了妻子“谢谢”那两个字的含义。在他和小情人春风N度的时候,他的妻子已经把家里的财产全部清理掌握到了手上,顺便掌握了他外遇的证据,然后毋庸置疑地要求他净身出户。房子、车子、票子、儿子,他什么子都没有,不签字也可以,那就等**传票。
他简直不敢相信妻子竟然会这样对他。那个什么都为了他着想的女人,那个把他当成天的女人,不是应该哭着求他回到她的身边吗?怎么会这样干脆利落地和他一刀两断?
而那个女人这样回答他:“我是你的结发妻子,我们相濡以沫十几年,我是你做什么事都无条件**你的女人,也是你一无所有时就陪在你身边的女人。天冷了,我给你暖被窝,天热了,我给你做降暑汤。你父母生病,我煲汤陪侍没有半句怨言,你身体的一丁点不适我都放在心上。我珍惜这份感情如同珍惜我自己的身体,可是你回报我的是什么?对于一个不懂得珍惜,糟蹋了我感情的男人,我不会留恋,更不会挽留。”
她是真的谢谢他,谢谢他以自己的外遇给了她理直气壮分割家产的**;谢谢他以自己的外遇割断了她对他的幻想,从此不必再为这个男人的谎言和游移夜夜失眠;谢谢他以自己的外遇将她从劳心劳力的家务琐事中**出来。
哲理的故事8
****大学曾做过一个非常有名的实验。有一年他们对即将从**大学毕业的一群学生进行了一次关于人生目标的**,这群学生的智力、**、环境条件都相差无几。**结果是这样的:3%的人,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27%的人,没有目标。
2年后,合佛对这群学生进行了跟踪**。结果是这样的:3%的人,2年间他们朝着一个方向不懈努力,几乎都成为社会各界的成功之士,其中不乏行业**、社会精英;10%的人,他们的短期目标不断实现,成为了各个领域中的专业人士,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60%的人,他们安逸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特别的成绩,恢复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剩下的27%的人,他们的生活没有目标,过得很不如意,并且常常在埋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这个“不给他们机会”的世界。
启示:理想是指路明星,没有理想就没有前进的方向;没有坚定的方向,就没有生活。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哲理的故事9
弗莱明是一个穷苦的苏格兰农民。一天他在田间劳作时,听到附近传来哭喊声。他放下农具跑过去,发现是一个小孩掉到了粪坑里。弗来明忙把这个小孩从**边缘救了起来。第二天一辆崭新的马车停在农夫家门口,车上走下来一位优雅的绅士,他自我介绍是那个被救小孩的父亲。绅士说:“我要报答你,是你救了我孩子的性命。”农夫说:“我不愿意因此接受到什么报酬。”就在这时候,农夫的儿子从茅屋里走过来,绅士问:“这是你的儿子吗?”农夫说:“是。”绅士说:“我们来一个协议。让我带他走,并让他接受良好的教育。假如他能像他父亲一样,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位令你骄傲的人。”农夫答应了。后来,农夫的儿子从英国的圣玛利亚医学院毕业,成为举世闻名的弗莱明亚历山大爵士,他就是盘尼西林(青霉素)的发明者。数年后,绅士的儿子染**肺炎,是什么救活了他呢?是盘尼西林。那绅士是谁?英国上议院议员丘吉尔。他的儿子是谁?英国“二战”时的首相丘吉尔爵士。
启示:朴实善良的苏格兰农夫救人之急,不求厚报,凭着做人的本能做了一件好事,竟给自己的孩子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又由于自己孩子的成就,医治了绅士的儿子即后来成为“二战”首相的丘吉尔爵士;一个普通农夫的一点点善良,竟然能给世界带来如此重大的变化,善莫大焉。
哲理的故事10
曾经有人采访比尔盖次成功的秘决。比尔盖次说:因为又有更多的成功人士在为我工作。
陈安之的超级成功学也有提到:先为成功的人工作,再与成功的人合作,最后是让成功的人为你工作。
成功的人很多,但在我生活中我不认识,也没有办法去为他工作,而让成功的人为我工作,在现阶段,我更没有这个实力。
只有合作,是我最喜欢和最欣赏的。我也力图借助一个宽松的环境和积极的团队,与更多的人公*合作,以便在未来替自己经营一个抵抗风险的事业。我最喜欢合作的人应该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不甘心。二十一世纪,最大的危机是没有危机感,最大的陷阱是满足。人要学会用望远?悼词澜纾皇怯媒友劭词澜纭K尘呈币胱盼约赫腋鐾寺罚婢呈币约赫页雎贰?
二。学习力强。****过去,学习力掌握将来。懂得从任何的细节,所有的人身上学习和感悟,并且要懂得举一反三。主要的是,学习,其实是学与习两个字。学一次,做一百次,才能真正掌握。学,做,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只有达到教的程度,才算真正吃透。而且在更多时候,学习是一种态度。只有谦卑的人,才真正学到东西。大海之所以成为大海,是因为它比所有的河流都低。
三。行动力强。只有行动才会有结果。行动不一样,结果才不一样。知道不去做,等于不知道,做了没有结果,等于没有做。不犯错误,一定会错,因为不犯错误的人一定没有尝试。错了不要紧,一定要善于总结,然后再做,一直到正确的结果出来为止。
四。要懂付出。要想杰出一定得先付出。斤斤计较的人,一生只得两斤。没有点奉献精神,是不可能创业的。要先用行动让别人知道,你有超过所得的价值,别人才会开更高的价。
五。有强烈的沟通意识。沟通无极限,这更是一种态度,而非一种技巧。一个好的团队当然要有共同的愿景,非一日可以得来。需要无时不在的沟通,从目标到细节,甚至到家庭等等,都在沟通的内容之列。
六。诚恳大方。每人都有不同的立场,不可能要求利益都一致。关键是大家都要开诚布公地谈清楚,不要委曲求全。相信诚信才是合作的最好基石。
七。有最基本的道德观。曾经有一个**在家写稿时,他的四岁儿子吵着要他陪。**很烦,就将一本杂志的封底撕碎,对他儿子说:“ 你先将这上面的世界地图拼完整,爸爸就陪你玩。过了不到五分钟,儿子又来拖他的手说:“爸爸我拼好了,陪我玩!”
**很生气:“小孩子要玩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说谎话就不好了。怎么可能这么快就拼好世界地图!”
儿子非**屈:“可是我真的拼好了呀!”
**一看,果然如此:不会吧?家里出现了神童?他非常好奇地问:“你是怎么做到的?”
儿子说:世界地图的背面是一个人的头像。我反过来拼,只要这个人好了,世界就完整了。
所以做事先做人。做人做好了,他的世界也就是好的。
郑板桥的故事10篇(扩展6)
——诗歌的故事10篇
诗歌的故事1
屈原的《怀沙》
两千多年前的一天,汨(mì)罗江边,有一个干瘦的男子正在徘徊。他披散着长长的头发,面容忧郁憔悴,一边走一边长吁短叹。这男子引起了江上一个渔夫的注意。渔夫用双手放在嘴边,围成个喇叭,喊道:“喂!您不就是三闾(lǘ)大夫屈原吗?为什么到这里来了?”原来那男子是楚国的爱国志士屈原。
“唉,你看看,社会多么混浊,我要保持清白;多少人醉生梦死,我要保持清醒。所以这些人排挤我,将我流放到此。如今强敌在外,朝廷**,楚国的出路在哪里呀?”屈原悲痛地说。渔夫劝慰他说:“聪明人应该胸襟开阔,不要想不通,世界是混浊的,您为什么不也随波逐流呢?人家都醉醺醺的,您为什么不也喝个痛快呢?”屈原立即看着渔夫,大声说:“那怎么行?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一定会抖抖衣服上的尘土。高尚的人,怎能让自己美玉一般洁白无瑕的品德,去蒙受世俗的玷污呢!我宁愿投入长流的江水,葬身鱼腹之中,也绝不让世间的污秽来玷辱我纯洁的品德!”听了屈原这番大义凛然的自白,渔夫摇摇头,划起船桨,悄然离去。屈原伫立江畔,仰天吟道:“滔滔(即“陶陶”,形容气候和暖)孟夏(初夏)兮,草木莽莽(草木茂盛的样子)。
伤怀永哀兮,汩(疾行。)徂(往,到。)(gǔcú)南土(楚国的土地。楚国在南方,所以称南土……”这位伟大的诗人,留下了这篇《怀沙》绝唱后,就抱起一块石头,跳进了奔流的江中。
诗歌的故事2
北方有佳人
汉朝有个艺人李延年,****,而且常常唱一些自己创作或改编的歌曲,令人耳目一新。因此,汉武帝很喜欢他,每回宫中设宴,总要把他召来表演。这一天,皇宫里又是轻歌曼舞,丝竹声声。
汉武帝一边开怀畅饮,一边观赏着宫女们翩翩的舞姿。过了一会儿,一个身材修长、相貌英俊的青年出场了,他就是李延年。**微笑地看着他,今天李延年显得比往常更加神采奕奕,白净的脸上透着一层淡淡的红光。李延年向**请了安,就飘然起舞,引吭(háng)高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哦?”汉武帝放下酒杯,身子略略前倾,注意地听着。李延年炯炯有神的大眼睛望着**,继续唱道:“……宁(nìng)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一曲歌毕,余音袅袅。
汉武帝惊叹道:“啊!世界上难道真有这样的美人吗?”显然,**是被李延年的歌打动了。“禀告**,这位绝代佳人就是我的亲妹妹。”李延年看出**的意思,不失时机地说。其实,李延年就是为了引荐妹妹,才作这首歌的。“快,快把她接到宫里来!”汉武帝急切地说。这样,李延年的妹妹就被召进宫去。**一看,果然是一个美丽绝伦的女子,并且同她哥哥一样****,心中便非常喜欢,对她倍加宠爱。
这女子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李夫人”。她哥哥作的那首诗后来就叫《李延年歌》,“倾国倾城”也成了一个形容美貌女子的成语。
诗歌的故事3
昔与汝为邻,今与汝为臣
在通往皇宫的大道上,一辆马车缓缓行进。车上坐着归命侯孙皓,他双眉紧锁,心情郁闷,不时拉开窗帘,遥望车外的田野,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孙皓,字皓宗,是三国时候吴国孙权的孙子。景帝**之后,他继承皇位为末帝。可是他不会**,只会享乐,使国家日渐衰败,后来被晋**。
孙皓成了**之君,在领地上过着臣民的日子。这天,他按照惯例,带着许多珍宝和特产,进宫朝拜晋武帝。他毕恭毕敬地来到晋武帝面前,晋武帝问他:"听说,你们那里的人都爱作《尔汝歌》,你会吗?""我会一点,但不精通。""能否作一首让我见识见识?"孙皓想,从前我和你皆为国君,毗邻相处,而今我寄人篱下,不得不向你称臣,实在可悲啊……想到这里,心里一阵酸楚,但表面上不露痕迹。他强作欢颜,为晋武帝赋诗一首:"昔与汝为邻,今与汝为臣。上汝一杯酒,令汝万寿春。"晋武帝一听,喜上眉梢,就叫左右给孙皓斟酒。同时,他细细品味孙皓的诗句,觉得在美好祝愿的背后,隐含着难言的辛酸和哀怨。
晋武帝一时动了恻隐之心,趁着酒兴对孙皓说:"这些年也真难为你了,你不必在朝中久留,还是及早回去吧。"孙皓没有料到晋武帝会如此开恩,赶快表示谢意,带着随从离开了皇宫。在回去的路上,他不时拉开窗帘,望着车外广袤的大地,沉浸在悔恨交加之中……
诗歌的故事4
女童诗
武则天当朝的时候,很重视提高妇女的地位。有一天,她问大臣们:“古今的神童多是男孩子,难道就没有女孩子吗?你们去找一找。”果然,找到了一个会写诗的7岁小女孩。
武则天下令召见她,女孩的哥哥就把她送到京城。武则天亲自出题试她,果然是个神童,就要把她留在身边,让她哥哥自己回家去。临别那天,女孩流下泪吟了一首诗给哥哥:别路云初起,离亭叶正飞。(离亭:在京城外。)所嗟人异雁,(嗟:jie,感叹。)不作一行归。
意思是:在离亭可以看见远方云雾蒙蒙,近处黄叶纷纷,更令人感到难受的是,一行大雁从头上飞过,我和哥哥连大雁都不如,不能一路回家了。武则天听了,十分同情小女孩,说了一番勉励的话,也让她跟哥哥一起回去了。
诗歌的故事5
大清乾隆朝王翰林为母亲做寿,请纪晓岚即席做个祝寿词助兴,
老纪也不推辞,当着满堂宾客脱口而出:“这个婆娘不是人。”老夫人一听脸色大变,王翰林十分尴尬。老纪不慌不忙念出了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顿时全场活跃、交口称赞,老夫人也转怒为喜。老纪接着高声朗读第三句:“生个儿子去做贼。”满场宾客变成哑巴,欢悦变成难堪。老纪喊出第四句:“偷得仙桃献母亲。”大家立刻欢呼起来。
诗歌的故事6
南北朝梁朝诗人王籍《入若耶溪》诗中,有两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当时,人们认为这两句诗十分精彩,是"文外独绝"。可他的诗传到宋朝,有人产生了疑问:没有声音,才是幽静 ;鸟鸣有声 ,岂能幽静?于是认为应改为"一鸟不鸣山更幽 。"黄庭坚知道了,对这改诗的人说 :"经你这一改,就点金成铁了。"且不说五言与七言句式的不同,就意思来讲,鸟鸣说明人迹稀少 ,才显出山林的幽静来;倘若"一鸟不鸣 "死寂"了。
诗歌的故事7
江淹是南北朝时梁朝的著名诗人、作家。小时候,家中贫寒,常受人欺凌,他便发愤读书,成为赫赫有名的少年才子。他写了不少好诗句,如:玉柱空掩露,金樽坐含霜。一闻苦寒奏,再使艳歌伤。——《望荆山》宁知霜雪后,独见松竹心。——《效古》可是后来他却写不出好诗文来了,人们说是“江郎才尽”。据说,江淹曾做过一个梦,梦中见到大诗人郭璞。郭璞说,我送你的五色笔,该还我了吧?江淹不得不送还五色笔。自此以后,他没有灵气十足的笔,便写不出好文章了。这当然是不可信的。江淹之所以“才尽 ”,是因为他出名以后,作了大官,脱离了生活,脱离了群众,没有了奋斗的精神。
诗歌的故事8
汉朝有个艺人李延年,****,而且常常唱一些自己创作或改编的歌曲,令人耳目一新。因此,汉武帝很喜欢他,每回宫中设宴,总要把他召来表演。这一天,皇宫里又是轻歌曼舞,丝竹声声。汉武帝一边开怀畅饮,一边观赏着宫女们翩翩的舞姿。过了一会儿,一个身材修长、相貌英俊的青年出场了,他就是李延年。**微笑地看着他,今天李延年显得比往常更加神采奕奕,白净的脸上透着一层淡淡的红光。李延年向**请了安,就飘然起舞,引吭(h áng )高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哦?”汉武帝放下酒杯,身子略略前倾,注意地听着。李延年炯炯有神的大眼睛望着**,继续唱道 :“……宁(n ìng )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一曲歌毕,余音袅袅。汉武帝惊叹道 :“啊!世界上难道真有这样的美人吗?”显然,**是被李延年的歌打动了。“禀告**,这位绝代佳人就是我的亲妹妹 。”李延年看出**的意思,不失时机地说。其实,李延年就是为了引荐妹妹,才作这首歌的。“快,快把她接到宫里来!”汉武帝急切地说。这样,李延年的妹妹就被召进宫去。**一看,果然是一个美丽绝伦的女子,并且同她哥哥一样****,心中便非常喜欢,对她倍加宠爱。这女子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李夫人 ”。她哥哥作的那首诗后来就叫 《李延年歌》,“ 倾国倾城”也成了一个形容美貌女子的成语。
诗歌的故事9
隋朝的牛宏,是吏部的最高长官,有安排人事的**。有个叫马敞的人,是候选的官,在朝里等待分配给一个官做。这马敞长得很难看,牛宏总看着他不顺眼,自然也没他的官做。有一天,牛宏侧身躺着吃水果,马敞进来了。牛宏身子连欠都没欠,照样吃他的东西,并且作诗嘲弄马敞:常闻扶风马,为言天上下;今见扶风马,得驴亦不假。意思是:常听说扶风马是名马,天上少有,地上难寻。今天一看,得了扶风马,跟得了一头驴也没什么区别,真让人失望。马敞在牛宏这儿天天受气,也没捞到什么好处。他豁出去了,马上对了一首诗:尝闻陇西牛,千石不用车句;今见陇西牛,卧地打草头。你说我是扶风(在陕西)马,我说你是陇西(在甘肃)牛;原听说陇西牛力气很大,拉千石(d àn )重物,也不需要在车辕前用车句(g ōu )驾着;谁想今日一见,它只能卧在地上吃草,一点力气也没有。牛宏一听,惊异地坐起来,说 :“原来你很有才,给你封个官儿吧!”
诗歌的故事10
唐朝初年,枣强县(今河北)有个县尉叫张怀庆。此人想作诗,又不下功夫,只是把别人的东西,或生拼硬凑,或改头换面,拿来当自己的作品。诗人李义府有首《堂堂词》:镂月成歌扇,裁云作舞衣。自怜回雪影,好取洛川归。张怀庆在每句前加两个字,就成了自己的作品:生情镂月成歌扇,出性裁云作舞衣。对镜自怜回雪影,来时好取洛川归。当时的名士张昌龄、郭正一的诗,也被他这样“处理”过,人们讥笑他,送了他两句话:生吞郭正一,活剥张昌龄。
郑板桥的故事10篇(扩展7)
——秋夜板桥浦泛月独酌怀谢脁原文翻译及赏析
秋夜板桥浦泛月独酌怀谢脁原文翻译及赏析1
秋夜板桥浦泛月独酌怀谢脁
天上何所有,迢迢白玉绳。
斜低建章阙,耿耿对金陵。
汉水旧如练,霜江夜清澄。
长川泻落月,洲渚晓寒凝。
独酌板桥浦,古人谁可征。
玄晖难再得,洒酒气填膺。
翻译
夜半天上何所有,只有这遥远的玉绳星白光闪闪。
继而又斜挂在建章宫门前,低吐地对着钟山。
寒江夜来显得更加清澈,静水依旧像一条素练。
天将晓时川流不息的长江水像要把落月也泻到大海。沙洲上还凝结着夜里的秋寒。
我独目酌酒在板桥浦,寻找着古人描写这里的诗篇。
可惜谢朓这样的诗人再也不得见了,洒酒江上惆帐填满胸间。
注释
玉绳:星宿名,李善《文选》注引《春秋元命苞》说,玉衡北两星为玉绳星。
建章:宫殿名,南朝宋时建。
汉水:即汉江,长江最长支流,源出今陕西西南宁强县,流经湖北,在武汉注入长江。这里即借指长江。
霜江:此指长江。
洲渚:水中小块陆地。
“独酌”二句:谢朓有《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诗。
徵:即”征“。
玄晖:即谢朓。《南齐书》:谢朓,字玄晖,陈郡阳夏人。少好学,有美名,文章清丽。
洒酒:一作“洒泪”。
赏析
此诗的前四句写秋夜天宇和金陵远景。起首二句:“天上何所有?迢迢白玉绳。”一问一答,天真活泼,明快自然,饶有民歌风味。诗人仰望秋空,看到在这寥廓空明的天宇上远远地闪烁着两颗银亮的玉绳星。三四两句写玉绳星照耀下的金陵城。诗人放眼远眺,但见玉绳星斜斜地、低低地嵌镶在建章宫高大的楼阙旁边,发出格外耀目的光芒,对着整个金陵古城。这四句从大处落墨,先写天空,后写地面,连接自然,展现出碧海般的青天,白玉般的明星,以及星光照耀下的金陵城巍峨宫阙的剪影,境界空阔高远,正融注了诗人秋夜泛月时那种萧散自然、风流自赏的意绪。如果更深细地品味,这四句诗已隐隐透露,出怀念前代诗人谢朓的情思。谢朓《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诗中,有“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苍苍……金波丽鳷鹊,玉绳低建章”等写景佳句,李白诗的三、四句,显然是有意点化了谢诗,借以寄寓对谢朓的缅怀、追慕。而且,这两颗璀灿的玉绳星,一颗斜照建章阙,一颗耿对金陵城,仿佛具有象征的意蕴。它们在浩渺秋空中互相映照,仿佛正是谢朓、李白这两位古今相通、精神契合的天才诗人的化身。
中间四句写秋江月色。这里“汉水”借指长江。诗人不说“长江”而说“汉水”,是为了避免同下句“霜江”字面重复和音声相混。在板桥浦信步泛月的李白,俯视着脚下的大江,但见清澄的江水静静地流淌着,像是一条银光闪烁的白练。此刻,谢朓描写大江黄昏美妙景色的.诗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自然跳上心头。对景吟诗,使他产生一种悠然神远的感变,仿佛自己已超越古今的界限,同小谢一起联袂步月,同赏秋江美景,推心置腹地纵论人生、品评诗文了。李白整个身心都沉浸在与古人神游的幻想境界里,以致忘怀了一切。他久久地凝望着明月逐渐西斜,月光如乳汁般倾泻在长江之中。直到月落星隐,天将破晓,朝雾弥漫洲渚,寒气侵袭发肤。这四句写秋江月色,明丽皎洁,清幽飘逸,动静相生,空灵迷人。而在这幅秋江月**中,隐然一含情凝眺之人呼之欲出。这里表现出他的神态和心绪的变化:先是缅怀遐想古人,继而是与古人神游的畅快,接着是从遐想中醒悟过来发觉古人不可得见的寂寞与怅惘,这四句妙在不是静态的寓情于景和情景交融,而是从时间和景色的变化之中暗示出诗人复杂微妙的心理变化,不着痕迹,纯乎天籁。
最后四句点明题旨,直抒胸臆。诗人在板桥浦自斟自酌,没有知音同欢共饮,虽追慕谢朓,但毕竟相隔数百年,谁也不能把古人找回来。而在当今现世,像谢玄晖这样才华高妙、志趣相投的人,是很难得再遇到的。想到这里,诗人深深感到孤独寂寞,挥杯洒酒无心再饮。一股悲凉抑郁之气,充满了他的胸中。结句暗用梁代诗人江淹《恨赋》“置酒欲饮,悲来填膺”句意,而融化无迹,如同己出。至此,诗人不仅婉曲尽致地抒写了对古人的缅怀遐思,而且借痛感斯人之不可复遇,宣泄出世无知音的深沉感喟。
创作背景
开元十四年(726),李白二十六岁,游襄汉,上庐山,东至金陵、扬州。此诗即作于这年秋天游金陵之时。从诗题可知,这是一首缅怀谢朓的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