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3篇

化学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1

  C+O2==点燃==CO2

  现象:生成能使纯净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Ca(OH)2+CO2===CaCO3↓+H2O

  现象:生成白色的沉淀,用于检验二氧化碳

  CaCO3+CO2+H2O===Ca(HCO3)2 现象:白色固体逐渐溶解

  Ca(HCO3) ====CaCO3↓+CO2↑+H2O

  现象:生成白色的'沉淀,同时有能使纯净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

  Cu2(OH)2CO3====2CuO+H2O+CO2↑

  现象:固体由绿色逐渐变成黑色,同时有能使纯净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

  2NaOH+CO2===Na2CO3+H2O(也可为KOH)

  现象:不明显

  高温

  CaCO3====CaO+CO2↑

  现象:有能使纯净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跟一氧化碳有关的,但同时也跟二氧化碳有关:

  Fe3O4+4CO====3Fe+4CO2

  现象:固体由黑色变成银白色,同时有能使纯净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

  高温

  FeO+CO===Fe+CO2

  现象:固体由黑色逐渐变成银白色,同时有能使纯净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

  Fe2O3+3CO==高温==2Fe+3CO2

  现象:固体由红色逐渐变成银白色,同时有能使纯净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

  CuO+CO==高温==Cu+CO2

  现象:固体由黑色变成红色,同时有能使纯净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


化学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3篇扩展阅读


化学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3篇(扩展1)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化学教学反思3篇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化学教学反思1

  首先是对反应原理的探究上,我采用了一系列的探究实验:例如碳酸钠和大理石分别与同浓度的稀盐酸反应,分析哪个更适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得出正确的结论,在酸的选择上,同样采用探究发现,分别出示浓盐酸,让其发现浓盐酸的挥发性,硫酸与块状碳酸钙发现反应速度太慢,从而选择了稀盐酸的过程。其次在反应装置的选择上也是让学生讨论分析,并且引导分析得出各类装置的优点和缺点。最后经过与实验室制氧气的对比,分析归纳得出实验室制气体的发生装置的选择依据、收集方法的选择和实验仪器的选择依据、验满方法的比较。虽然课堂教学进度慢了,但是更有效了,经过实验探究,学生基本掌握了实验室制气体的原理和基本操作,我想这种收获应该是在课堂中重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了成功。

  不足之处

  1.本节课的教学,虽然我采取了很多教学**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但是在知识的教学上创新不够。比如:让学生利用真实仪器制取二氧化碳的这部分教学过程。我的初衷是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通过实践来制取二氧化碳,但是由于仪器不够,我的目的没能很好的达到。

  2.结束新课的教学,

总结是非常重要的。由于时间问题,我

总结时没能画龙点睛。只停留在了知识的

总结,而没有上升到更好的高度,让学生知道,这节课不仅学的是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而是要通过回顾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学**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

总结得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设计思路。

  教学机智

  在本节课的开始,我在实验室不小心,把稀盐酸滴在了石灰地面上,立刻看到地面上冒出气泡。我说:“大家猜想这气体是什么啊?通过学习看我们是否能找到答案”。由身边实例导入新课,学生较感兴趣,同时也为这节课的内容埋下伏笔。

  学生的创新

  当学生拥有了一套完整的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后,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就地取材,寻找生活中的什么废旧品来代替实验室的器材,学生热情高涨,纷纷叙述自己的`想法,例如用注射器代替长颈漏斗、用输液管代替导气管、用泡沫代替橡胶塞等等。就此教师布置下手工作业,利用废旧物品设置一套装置。在手工制作中既开拓了学生思维,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节能意识。


化学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3篇(扩展2)

——初中化学制取二氧化碳反应方程式3篇

初中化学制取二氧化碳反应方程式1

  关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知识,同学们认真看看下面的知识。

  制取二氧化碳

  CaCO3+2HCl=CaCl2+ H2O+CO2↑

  固体逐渐溶解、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除水垢

  通过上面对制取二氧化碳知识的学习,希望同学们对上面的知识能很好的掌握,并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初中化学关于自然界中水的方程式汇总

  下面是对有关自然界中的水的方程式汇总学习,希望同学们很好的掌握下面的'知识。

  自然界中的水:

  17.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研究水的组成实验):2H2O 通电 2H2↑+ O2 ↑

  18.生石灰溶于水:CaO + H2O == Ca(OH)2

  19.二氧化碳可溶于水: H2O + CO2==H2CO3

  相信上面对自然界中的水的相关化学方程式的讲解,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相信同学们会从中学习的很好的哦。


化学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3篇(扩展3)

——化学教案二氧化碳的性质教案3篇

化学教案二氧化碳的性质教案1

  教学目标

  目标

  联系自然界的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通过演示实验,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通过实验及实验分析,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质;

  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石灰石的用途。

  目标

  通过实验认识物质性质的;

  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从生活视角观察二氧化碳的存在及用途,再从社会视角分析其使用,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关系;

  联系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通过对温室气体之一的二氧化碳的介绍,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建议

  知识讲解指导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建议以探索式学习为主,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而不是先讲二氧化碳的性质,然后做实验验证给学生看。

  2.讲授方法上,建议以谈话法为主,引导学生观察,与学生讨论每一点二氧化碳的具体性质。

  3.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在强调不可燃性和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同时,单独列出二氧化碳的不可燃性和一般情况下不**燃烧的性质,有利于学生理解灭火这一二氧化碳重要用途。

  4.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学生并不陌生。但不宜一次就讲到二氧化碳与碳酸钙反应得到碳酸氢钙,这样只会使难点集中,增加学生学习难度。

  课堂引入指导

  方法一:近来地球上气温正在逐渐升高,什么原因使能地球气温如此变化呢?这就是二氧化碳在作怪。今天我们就来学**氧化碳的性质。

  方法二:据纸报道,某农村一户农民挖了一口井,约十四、五米,因民工施工时在井下烧火照明,而家人不知。一日,其大女儿想看看井下是否有水,于是沿梯而下,结果很久不见动静,上面的二女儿及邻居一男孩亦跟下去,结果三人身亡于井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悲

  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教材分析:

  二氧化碳作为气态化合物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无论呼入的新鲜空气还是呼出的浊气中都含有二氧化碳。虽然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了一些二氧化碳的知识,但都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通过这节教学,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与前面的物质学习联系起来,织成知识网。通过本节的学习,完善并提高学生对二氧化碳在自然界、在生命活动中作用的认识。

  在氧气、氢气后学**氧化碳,从学习程序来说对学生并不陌生。如学习物质从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入手,到物质的用途学习。物理性质主要学习色、味、态、溶解性、密度、熔沸点等内容。二氧化碳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物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其熟悉的知识激发学习、提高学习信心,挖掘学生的主动性进行学习。

  此节教学的重点是二氧化碳的性质知识的教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对学生形成知识的重要作用。实验探究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均有重要作用。

  本节知识的教学难度不大,多数内容都为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或在小学自然、学科中已经接触过的知识。教学中应充分意识到这一点选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教学建议:

  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在学生学习物质性质、形成化学知识的重要作用。利用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

  根据学校情况(生源、实验条件)不同,采用开放程度不同的实验探究法学**氧化碳的性质。

  采取小组讨论式学习模式。

  联系实际生活、生产学**氧化碳。

  课程结束指导

  引导学生依据二氧化碳的性质 中考,学**氧化碳的用途从用途二氧化碳的性质。

  课外实验指导

  二氧化碳性质实验有条件时可以用干冰来制备,这样能避免用盐酸与石灰石制它的氯化氢气的干扰,使学生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认识更清楚。建议补充二氧化碳溶解性实验,用U型管做,并为讲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打下良好基础且过渡自然。


化学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3篇(扩展4)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反思3篇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反思1

  一、发现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现代的教学,应以发现为重点,确实帮助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教会学生“如何思考,怎样学习”。结合本节课的特点,我首先课前布置学生预习:

  ①阅读课本P113—P117的内容;

  ②思考有关提纲中的问题;

  ③分组准备有关的实验。

  从而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能力,阅读能力,亲自动手能力和学生互助合作精神。

  课堂中当我展示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的课件后,接着**:倒入二氧化碳的纸袋一端向下倾斜,说明了什么?让学生自己得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接着让学生回答(提纲1):为什么在拥挤的人群里,蹲着比站着难受?这样既化解知识,使其形象化,把化学知识引入实际生活,又能培养学生观察和应用知识能力。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研究问题方法的多样化,打开学生思路,我接着用课件继续**:在以下的事实或实验中,哪些能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可以启发学生探索和发现,激发学生思维,并把化学思维引入课堂,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以达到教学目的。

  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我在演示可乐瓶变瘪实验中,让学生观察、分析、得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二氧化碳可溶于水,通过讲解分析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瓶内压强变小,外面大气压使瓶子变瘪,让学生意识到化学与相关学科的知识联系。然后提出问题(提纲第2题),听说一些饮料中溶有二氧化碳,请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展示一瓶饮料(雪碧),打开瓶盖后冒出很多气泡,请两个同学合作演示实验检验冒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从学生非常熟悉的饮料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补充检验饮料中溶有二氧化碳的实验,让学生合作演示,既培养学生亲自动手能力,又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精神。

  我还让一位同学示范下面的演示实验:在一个烧杯中放入两支高低不同的燃着蜡烛,往其中倒入二氧化碳,两支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其他学生观察现象并分析讨论得出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燃烧。实验中瓶子里的二氧化碳可以像倒水一样倒入,同时说明了二氧化碳的哪一点物理性质?学生开始回顾前面知识点,得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培养学生分析同一个实验的不同现象,从实验现象差异得出正确的结论,同时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验证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中我让学生分组实验:取四朵用紫色石蕊溶液染成的干燥小花。第一朵喷上稀醋酸,第二朵喷上水,第三朵直接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第四多小花喷上水后,再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老师分析指导:第一朵小花变红说明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第二朵第三朵小花不变色说明二氧化碳和水都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然后提出问题第四朵小花为什么变红呢?学生(猜想):①是二氧化碳?②是水?③还是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的新物质?学生(设计实验):根据自己的猜想,设计一个实验来进行验证。学生接着开始(讨论交流):请各小组展示方案。最后进行(实验探究):选择学生有**性的一组,让他们分析原因,从而得出结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生成的碳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通过这个实验,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探究,获得结论,解释交流”这一探究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形成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氧化碳和石灰水的反应时,学生展示:每个实验小组自己预先准备的两瓶石灰水,其中一瓶敞口,一瓶密封保存。与学生一起讨论完成提纲第4题,提出问题:敞口的石灰水上面有一层白色固体,这是什么物质?进行猜想:是不是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发生反应?设计实验:往澄清石灰水吹气。观察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并得出结论——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生成了不溶于水的碳酸钙沉淀的缘故。通过观察、推理、加上学生的参与,一下子把课堂气氛推到最**。接着又提出问题:为了使用石灰浆抹的墙壁快点干燥,为什么常在室内生个炭火盆?为什么开始生炭火盆的时候墙壁反而变潮湿?让学生思考并回答,这样不仅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体现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讲到这里我引导学生及时归纳总结二氧化碳的三点化学性质,并用课件展示。后转换思维角度,让学生利用所学性质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可促进植物光合作用、作灭火剂,可制造化肥,在工农业生产上有着重要的作用。这样既能使学生懂得学**氧化碳性质的实际意义又,了解二氧化碳重要的用途,加强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四、自我评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这节课以学生进行课堂实验探究为主,我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协助学生归纳、总结教学重、难点。学生在“问题情景—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归纳总结”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自行建构。在探究学习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体会到合作探究的快乐,且能对所学的内容有较深的理解和掌握,基本是一堂成功的课。但也有不足之处:这节课由于学生实验多,学生进行实验的节奏有点快,使个别学生有点措手不及;在学习“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时,应以此引导学生关注资源、环境等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获得更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反思2

  通过实施本节课教学与聆听点评指导,受益非浅。

  二氧化碳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一种气体,在生物等其他学科中也多有涉及。这是一个好事,因为学习自己熟悉的东西总是比较容易的,至少在心理上是熟悉的。但是固有的知识经验有时也会影响我们应该达到的学习效果,先入为主的思想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怎样扬长避短,既能利用已有的经验,又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求学欲望,这是本节课的一个技术难题。因为现在的学生还没有学习到二氧化碳的制取,所以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就没有按照书中教材的顺序,而是把后面的涉及到的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和用途挪到前面来,这样在时间和二氧化碳的性质的实验上就出现了一些偏差。课后认真思考,也觉得在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上用的时间多了一些,自己也有这种感觉,好象还是放不开手,有点能放的开而收不回来的感觉。在学生做蜡烛阶梯实验时,我指导的不够,致使现象不是很明显,但是好在学生确实是真正动手做了,使他们已经能主动地参与到学生过程中去我觉得很重要。

  本节教材着眼于生活中的化学。而教学中要活学用教材使知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还要避免流于延伸范围加深难度的误区。要落实课程标准使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点又能灵活运用它们,这就对问题的情境设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设计问题时,要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求知求实。

  探究式教学是化学课的主题。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通过实验实现探究目的,做好实验是基本要求,用好实验是关键。利用实验,层层深入。

  课堂教学教程中,有实物展台、课件等可用**,利用它们是为了提高教与学的效率,要避免流于形式摆花架子;不用过于追求教学模式与环节,要力争学生会了的不讲。本节课上,对于学生已熟知的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一性质的分析占用时间太多,应在该性质的利用上多做设计。

  课后听了李老师的指点诸位同行的建议和意见,使自己看到了自己的许多的不足之处,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尽可能去发挥自己的长处而克服掉自己的不足的地方,同时也学到了很多的东西。也就是说,只想不去做是不可以的,空想也是不可以的,自己要去实践,才能在课堂上更能让学生们很好的去动手实践真正去当学习的主人。

  我始终这样认为,也是我的一惯做法,课堂上自己要活跃,学生才可能活跃,才最大可能把学生的热情,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给他们一个充满乐趣的时间和空间。

  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培养其创新能力、增强其学习意识,将是好为人师的永恒追求。教学反思《《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反思》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反思3

  通过实施本节课教学与聆听点评指导,受益匪浅。

  二氧化碳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一种气体,在生物等其他学科中也多有涉及。这是一个好事,因为学习自己熟悉的东西总是比较容易的,至少在心理上是熟悉的。但是固有的知识经验有时也会影响我们应该达到的学习效果,先入为主的思想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怎样扬长避短,既能利用已有的经验,又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求学欲望,这是本节课的一个技术难题。因为现在的学生还没有学习到二氧化碳的制取,所以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就没有按照书中教材的顺序,而是把后面的涉及到的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和用途挪到前面来,这样在时间和二氧化碳的性质的实验上就出现了一些偏差。课后认真思考,也觉得在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上用的时间多了一些,自己也有这种感觉,好象还是放不开手,有点能放的开而收不回来的感觉。在学生做蜡烛阶梯实验时,我指导的不够,致使现象不是很明显,但是好在学生确实是真正动手做了,使他们已经能主动地参与到学生过程中去我觉得很重要。

  本节教材着眼于生活中的化学。而教学中要活学用教材使知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还要避免流于延伸范围加深难度的误区。要落实课程标准使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点又能灵活运用它们,这就对问题的情境设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设计问题时,要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求知求实。

  探究式教学是化学课的主题。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通过实验实现探究目的,做好实验是基本要求,用好实验是关键。利用实验,层层深入。

  课堂教学教程中,有实物展台、课件等可用**,利用它们是为了提高教与学的效率,要避免流于形式摆花架子;不用过于追求教学模式与环节,要力争学生会了的不讲。本节课上,对于学生已熟知的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一性质的分析占用时间太多,应在该性质的利用上多做设计。

  课后听了李老师的指点诸位同行的建议和意见,使自己看到了自己的许多的不足之处,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尽可能去发挥自己的长处而克服掉自己的不足的地方,同时也学到了很多的东西。也就是说,只想不去做是不可以的`,空想也是不可以的,自己要去实践,才能在课堂上更能让学生们很好的去动手实践真正去当学习的主人。

  我始终这样认为,也是我的一惯做法,课堂上自己要活跃,学生才可能活跃,才最大可能把学生的热情,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给他们一个充满乐趣的时间和空间。

  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培养其创新能力、增强其学习意识,将是好为人师的永恒追求。


化学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3篇(扩展5)

——二氧化碳性质教学反思3篇

二氧化碳性质教学反思1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知识不断创新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中,教育传递人类知识的功能必然更多的为信息系统所替代,教育的根本意义和价值进而落在了培养创新能力上。而化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它以大量的实验为基础,形成了坚实的理论体系,然后应用于广阔的科技空间。虽然化学属于理科,它有着很大的文科特点:内容多、知识碎,大多是实验结论,有不少知识只能知其然,而无法探究其所以然,只能记住。甚至不少老师都赞同化学与英语的相似性,说“化学就是第二外语”,化学的分子式就相当于英语单词,化学方程式就是英语的句子。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在中学教育体系中占重要的地位,不少同学认为化学知识较难掌握,成绩提高慢。与其他科目相比较,化学确实有着较为显著的特点,同时也是学习的难点。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清楚地强调这些特点,同时这些特点,使他们对化学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知道学习化学“难在哪里”;更重要的是,要针对这些特点,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化学”,这对他们学习信心地树立,成绩的提高至关重要。下面关于化学教学反思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对教学主体的反思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

  俗话说:“知已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例如,雕刻家面对一块石头,他肯定不先忙着下手,而是细细的琢磨,这块石头像什么,质地是什么,有什么缺陷等,然后再雕刻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同样,我们面对的学生,在教学前,我们也要对他们细细的琢磨反思,然后才能因材施教,培养出人才。就像一位军事家战前观察作战地形一样,我们了解学生的过去和现状,才能知道把学生培养将来的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可以通过分卷**法、观察法、实验对比法等,了解反思学生,使一切都了然于胸,才能找到适当的解决途径。

  如:学生中普通存在的一种心理障碍叫“习得无助”,是指人在长期的持续紧张或失败后,对自我丧失了信心,即便是解决困难的方法就在面前,或问题非常简单,也不能通过自己来解决问题,事实上已经有些麻木和机械了,在化学教学中,特别是高一化学,由于在体系上和学习方法上与初中化学有较大的差别,一开始高一新生普遍感到化学特别难,如果教师不加以及时的引导,经过一段时间困难学习后,许多学生都感到学习化学的希望没有了,放弃了,这样,化学中再简单的题目,他们也感到特别的难,难怪有的老师抱怨:“我讲的已经很简单了,但学生还是不懂”这怪不得学生,是老师没有及时去反思学生的心理障碍。

  二、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作为教师而言,这是我们课前反思的重点,我们的教学内容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都有十分丰富的内涵,**熟悉远远不够,我们需要反思揣摩的地方很多,这就是为什么同样一个知识点,不同的教师领悟不同,当然最后的结果也不同。教材,历来被作为课程之本。而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的资源,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文本,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因为本次课程**中的一些**理念仍具有实验性质,不是定论,不是新教条,不是不允许质疑的结论,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发展和完善。因此,我们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同时,可以在“课后反思”中作为专题内容加以记录,既积累经验又为教材的使用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课程中**的**体。

  三、对教学模式的反思

  世界上有千千万万种教学模式,每种教学模式都有理论依据,都有专家论证,可以说各有千秋,每一种教学模式的成功运用,都可以取得较好的成绩。但反过来,无论选用何种模式,都是缚住了自己的手脚,教学内容的不同,学情、校情的不同,怎能用一种或几种教学模式解决,人常言“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句话有深刻的含义,它告诉我们不要被传统的刻板的模式所束缚,在抓住核心内容的前提下,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学**,同样可以帮助学生开启知识的大门,就象木偶剧的演员那样,手中的成就这样几根,但通过他们可以做出成千上万种的造型。在例题讲解的过程中,我可以毫无准备地与学生同步思维,共同审题,共同试探解题,共同得出正确答案,要知道如果教师有准备,学生无准备,而教师无论是知识还是能力都比学生强的基础上,怎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总之,教学的方法是多样的,无固定的模式,我们可以有多种的尝试,在一定的大框架下,我们应追求教学的不拘一格,不限一法,把教学的多样性、稳定性、灵活性与独特性有机的结合和**。

  四、对课堂教学的反思

  这里包括两方面:

  1、教师要引导和注意学生对知识的反思,帮助学生从原有知识模型的基础上,反思新知识→提出问题→讨论探究→解决新问题→建立新模型。通过教师**,分段检测测试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要相信学生,舍得放手,舍得留给学生时间,避免教师滔滔不绝的讲。但要讲究效率,把重点放在关键地方,及时调控,防止学生出现钻牛角尖的情况,让教学处于状态。

  2、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于不经意间产生出“奇思妙想”、生发出创新火花,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及时将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组整合,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给学生带来几分自信。更应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提炼,既为教研积累了第一手素材,又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

  总之,通过反思,促使教师主动地将与教育教学行为有关的因素纳入到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中来,慎重审视自己教育教学活动所依据的思想,并积极寻找新思维、新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教师将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自觉而有效的反思者,从而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二氧化碳性质教学反思2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二氧化碳的性质》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课程中安排了丰富的实验,通过实验探究推导出二氧化碳的性质以及二氧化碳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学习本节课,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同时,它又是中考中常设计的内容,因此,在初中化学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表达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论。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是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分析实验的基本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拉进化学与生活的距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的化学反应原理

  二、说学情

  本课时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并且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了一些关于二氧化碳的知识的了解,所以学习起来不会很难。又由于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尤其对化学实验充满浓厚的兴趣,但是学生对实验的动手和分析能力弱,还没具备自主的实验探究能力,所以我采用组成小组进行实验探究来形成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说教法

  (一)教学方法

  (1)情境引入法: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意识。

  (2)实验探究法:本节课通过教师演示,学生动手操作分析实验现象,探究二氧化碳性质。

  (3)问题讨论法:在教学中恰当的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和假设,通过讨论完成探究实验。

  四、说学法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1、指导学生利用生活素材和实验探究,提炼总结二氧化碳的性质。

  2、指导学生利用分析、对比的思维方式,使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发生联系。

  3、引导学生定势思维为发展思维,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运用。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激趣:有一种物质,农民伯伯说它是植物的粮食;消防官兵赞美它是灭火的先锋;建筑师称它是粉刷匠;而环境学家却指责它是导致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谜底:是什么?

  (二)新课讲授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1)老师展示一瓶新制的二氧化碳气体,让学生分别从颜色、气味、状态三方面进行回答。培养学生观察并能准确描述实验现象能力。

  (2)探究二氧化碳的密度:用多**播放视频向燃着的阶梯蜡烛的烧杯中,缓缓倒入二氧化碳气体,让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接着问学生,为什么在拥挤的人群里,蹲着比站着难受?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把化学知识引入实际生活,打开学生思路,培养学生观察和应用知识能力。

  (3)探究二氧化碳的水溶性: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向预先准备好的盛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内倾倒水,震荡)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实验中得到二氧化碳溶于水。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我们打开汽水瓶盖会有气体产生,气体是什么?又体现了什么性质?从而加深学生对溶解性的理解。

  2、探究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引导学生回顾“向盛有燃着的阶梯蜡烛的烧杯里倾倒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了解二氧化碳是否**燃烧,从而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燃烧。

  (2)“学生分组实验——实验探究(4个同学为一个小组),老师指导:从探究水溶性的塑料瓶内取出少量的液体放入试管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观察: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引导学生猜想: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变红呢?学生(猜想):①是co2?②是h2o?③是co2和h2o反应生成的新物质?学生操作实验分析对比得出结论。目的是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探究,获得结论,解释交流”这一探究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形成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若干组实验,此时,绝大部分的学生会因实验得出而兴奋起来,掀起一个小**)。并加热紫花观察到红花变紫色,说明碳酸不稳定,易分解,h2co3==h2o+co2↑。培养实验操作、实验观察能力以及书写化学方程式能力。

  (3)学生操作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吹气,注意现象。分析得出co2+ca(oh)2=caco3↓+h2o反应这一原理。并说明这是co2的一条重要性质,可用于检验co2气体。

  (4)即时应用,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证明一瓶汽水中含有二氧化碳,并操作实验验证,以便使知识学以致用。

  过渡: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要求学生通过刚学习的二氧化碳的性质的理解,并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联想、推断总结出二氧化碳的用途,之后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二氧化碳有这么多的用途,那么二氧化碳是不是越多越好呢?从而引出了“温室效应”这一热点话题。培养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真正做到了“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这一教学理念。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说出本节课的收获,从而了解学生对本节课掌握情况,及时强调、归纳、突出重点,设置课后思考(多**体现),将学生的探究欲望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五)练测*台

  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我有针对性的选择了习题,力图达到“优生吃饱,中等生吃好,差生吃了”的目的。

  六、说板书设计

  二氧化碳

  一、物理性质

  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

  无色无味气态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二、化学性质

  1、不**燃烧,不燃烧

  2。与水发生反应

  co2+h2o=h2co3

  3。与石灰水发生反应

  co2+ca(oh)2=caco3↓+h2o

  三、用途:灭火、人工降雨等

  七、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倡导学生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不但要“学会”,还要“会学”“乐学”,当仁不让的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但是由于本课时的内容较紧凑,实验较多,部分后进生思维可能会跟不上,所以,我将通过课后辅导来加深这些同学对知识的消化能力。

二氧化碳性质教学反思3

  首先是对反应原理的探究上,我采用了一系列的探究实验:例如碳酸钠和大理石分别与同浓度的稀盐酸反应,分析哪个更适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得出正确的结论,在酸的选择上,同样采用探究发现,分别出示浓盐酸,让其发现浓盐酸的挥发性,硫酸与块状碳酸钙发现反应速度太慢,从而选择了稀盐酸的过程。其次在反应装置的选择上也是让学生讨论分析,并且引导分析得出各类装置的优点和缺点。最后经过与实验室制氧气的对比,分析归纳得出实验室制气体的发生装置的选择依据、收集方法的选择和实验仪器的选择依据、验满方法的比较。虽然课堂教学进度慢了,但是更有效了,经过实验探究,学生基本掌握了实验室制气体的原理和基本操作,我想这种收获应该是在课堂中重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了成功。

  不足之处

  1、本节课的教学,虽然我采取了很多教学**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但是在知识的教学上创新不够。比如:让学生利用真实仪器制取二氧化碳的这部分教学过程。我的初衷是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通过实践来制取二氧化碳,但是由于仪器不够,我的目的没能很好的达到。

  2、结束新课的教学,总结是非常重要的。由于时间问题,我总结时没能画龙点睛。只停留在了知识的总结,而没有上升到更好的高度,让学生知道,这节课不仅学的是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而是要通过回顾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学**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总结得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设计思路。

  教学机智

  在本节课的开始,我在实验室不小心,把稀盐酸滴在了石灰地面上,立刻看到地面上冒出气泡。我说:“大家猜想这气体是什么啊?通过学习看我们是否能找到答案”。由身边实例导入新课,学生较感兴趣,同时也为这节课的内容埋下伏笔。

  学生的创新

  当学生拥有了一套完整的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后,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就地取材,寻找生活中的什么废旧品来代替实验室的器材,学生热情高涨,纷纷叙述自己的想法,例如用注射器代替长颈漏斗、用输液管代替导气管、用泡沫代替橡胶塞等等。就此教师布置下手工作业,利用废旧物品设置一套装置。在手工制作中既开拓了学生思维,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节能意识。


化学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3篇(扩展6)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知识点整理3篇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知识点整理1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A. 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燃烧;(实验探究:课本P113实验6-4)

  B. 二氧化碳不供给呼吸(屠狗洞现象)

  C. 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实验探究:参看课本P114实验6-6)

  化学方程式:CO2 + H2O == H2CO3 ( 生成的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 )

  ( 碳酸不稳定、易分解:H2CO3 == CO2+ H2O )

  D. 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

  现象: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原因:生成不溶于水的白色CaCO3沉淀。

  化学方程式:CO2 + Ca(OH)2 == CaCO3+ H2O

  此反应的应用:

  ① CO2气体的检验

  ② 长期放置的石灰水,瓶壁会出现一层白色物质( 如何清洗?)

  ③ 刚抹过石灰浆的墙壁,生上炭火炉时,墙壁反而更潮湿

  ④ 建筑工人在没有用完的石灰浆上覆盖一层土

  ⑤ 鸡蛋放入石灰水中一会儿取出,可以保鲜

  E. 二氧化碳能与炽热的碳反应:CO2 + C 高温 2CO(吸热反应)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知识点整理2

  1、将集满二氧化碳的试管倒插入水中,过一段时间后,会发生什么现象?

  2、区别氧气、空气、二氧化碳最简便的'方法是什么?

  3、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这句话对吗?

  4、二氧化碳不助燃也不**燃烧,因此都用它来灭火 这句话对吗?

  答:1:有水倒吸入试管。因为二氧化碳易溶于水,使试管内压强减小,外面的大气压就将水压入试管。

  2:用三根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集有这三种气体的集气瓶中,若木条熄灭,则该气体是二氧化碳;若木条燃烧更旺,则该气体是氧气;若无明显变化,则该气体是空气。

  3:这句话是错的。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试剂变红。紫色石蕊试剂是酸碱指示剂,它遇酸溶液则变红,遇碱溶液就变蓝(是溶液才能使指示剂变色,固体,气体都不行)。二氧化碳是酸性非金属氧化物,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化学方程式如下:CO2+H2O===H2CO3.而二氧化碳本身是一种气体不能是指示剂变色

  4:一般来讲这句话是对的.这是利用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燃烧来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达到灭火的目的,但有一些物质可以和二氧化碳反应,继续燃烧,因此不能用二氧化碳来灭火如镁就是一个例子,因此这句话说对也对,说错也错.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知识点整理3

  检验二氧化碳的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Ca(OH)2+CO2====CaCO3↓+H2O,

  氢氧化钙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坚硬的碳酸钙。将氢氧化钙、粘土和沙子混合,用来作建筑材料,就是利用氢氧化钙的这一性质。

  ②氢氧化钠在空气中不仅吸收水分潮解(物理变化),同时还会发生下列反应:2NaOH+CO2====Na2CO3+H2O(化学变化)。所以,氢氧化钠必须密封保存。

  Ca(OH)2+CO2====CaCO3↓+H2O,2NaOH+CO2====Na2CO3+H2O,这两个反应都是非金属氧化物与碱的反应,都生成水. 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硫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OH+SO2==Na2SO3+H2O (Na2SO3化学名称:亚硫酸钠)


化学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3篇(扩展7)

——初中氢氧化钠的化学方程式3篇

初中氢氧化钠的化学方程式1

  1.氢氧化钠与酸性氧化物反应

  与二氧化碳反应,化学方程式:2NaOH+CO2=Na2CO3+H2O;实验现象:无明显现象。此反应用于吸收二氧化碳。

  与二氧化硫反应,化学方程式:2NaOH+SO2=Na2SO3+H2O;实验现象:无明显现象。

  2.氢氧化钠与酸反应

  与硫酸反应,化学方程式:2NaOH+H2SO4=Na2SO4+2H2O;实验现象:酸碱中和反应,现象不明显。

  与盐酸反应,化学方程式:NaOH+HCl=NaCl+H2O;实验现象:酸碱中和反应,现象不明显。

  与硝酸反应,化学方程式:NaOH+HNO3=NaNO3+H2O;实验现象:酸碱中和反应,现象不明显。

  3.氢氧化钠与盐反应

  与氯化铜反应,化学方程式:2NaOH+CuCl2=Cu(OH)2↓+2NaCl;实验现象:生成蓝色絮状沉淀。(硫酸铜,硝酸铜也可以发生类似反应)

  与氯化铁反应,化学方程式:3NaOH+FeCl3=Fe(OH)3↓+3NaCl;实验现象:生成红棕色絮状沉淀。(硫酸铁,硝酸铁也可以发生类似反应)

  与氯化亚铁反应,化学方程式:2NaOH+FeCl2=Fe(OH)2↓+2NaCl;实验现象:生成白色絮状沉淀。(硫酸亚铁,硝酸亚铁也可以发生类似反应)

  与氯化镁反应,化学方程式:2NaOH+MgCl2=Mg(OH)2↓+2NaCl;实验现象:生成白色沉淀。(硫酸镁,硝酸镁也可以发生类似反应)

  与碳酸氢钠反应,化学方程式:NaOH+NaHCO3=Na2CO3+H2O;实验现象:无明显现象。

  与碳酸氢钙反应,化学方程式:2NaOH+Ca(HCO3)2=CaCO3↓+Na2CO3+2H2O;实验现象:生成白色沉淀。

  与硫酸氢钠反应,化学方程式:NaOH+NaHSO4=Na2SO4+H2O;实验现象:无明显现象。

  补充反应:

  氢氧化钠与氯化铝反应:3NaOH+AlCl3=Al(OH)3↓+3NaCl;当氢氧化钠过量,会发生其他反应。

  氢氧化钠与氯气反应:2NaOH+Cl2=NaCl+NaClO;

  氢氧化钠与氯化铵反应:NaOH+NH4ClNH3↑+H2O+NaCl;

初中氢氧化钠的化学方程式2

  一、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颜色

  (一)固体的颜色

  1、白色固体:氯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氧化钙,无水硫酸铜,五氧化二磷,氧化镁。

  2、黑色固体:铁粉,木炭,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炭黑,活性炭

  3、银白色固体:银,铁,镁,铝,汞等金属,注意铁粉是黑色粉末。

  4、无色固体:冰,干冰,金刚石

  5、红色固体:铜,氧化铁

  6、红褐色固体:氢氧化铁

  7、蓝色固体:氢氧化铜,硫酸铜晶体

  8、绿色固体:碱式碳酸铜

  9、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

  10、淡黄色固体:硫磺

  (二)液体的颜色

  1无色液体:水、双氧水、中性或酸性条件下分酚酞溶液以及大部分白色盐的溶液。

  2黄色溶液:硫酸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硝酸铁溶液,主要是可溶的铁盐。

  3、浅绿色溶液:硫酸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硝酸亚铁溶液,主要是可溶的亚铁盐。

  4、蓝色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主要是可溶的铜盐。

  5、紫色溶液:石蕊溶液。

  6、红色溶液:碱性条件下的酚酞溶液、酸性条件下的石蕊溶液。

  7、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三)气体的颜色

  1、无色气体:氧气,氮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气体等大多数气体。

  2、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

  3、黄绿色气体:氯气

  二、初中化学之“三”

  1、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2、不带电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中子。

  3、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4、物质组成与构成的三种说法:以水为例,

  ①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②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③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5、造成水污染的三种原因:

  ①工业“三废”任意排放;

  ②生活污水任意排放;

  ③农药化肥任意施放。

  6、收集方法的三种方法:

  排水法(不溶于水的气体)

  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

  向下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7、氧化反应的三种类型:燃烧、爆炸、缓慢氧化。

  8、燃烧发白光的物质:镁条,木炭,蜡烛。

  9、CO的三种化学性质:可燃性,还原性,毒性。

  10、具有可燃性,还原性的`物质:氢气,一氧化碳,单质碳。

  11、具有可燃性的三种气体是:氢气(理想),一氧化碳(有毒),甲烷(常用)。

  12、排放到空气中的三种气体污染物:一氧化碳、氮的氧化物,硫的氧化物。

  13、三大矿物燃料:煤,石油,天然气。(全为混合物)

  14、质量守恒定律的三个不改变: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原子质量不变。

  15、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三种方法:增加溶质,减少溶剂,改变温度(升高或降低)。

  16、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的三个条件:生成水、气体或者沉淀

  17、三种黑色金属:铁,锰,铬。

  18、铁的三种氧化物:氧化亚铁,三氧化二铁,四氧化三铁。

  19、有机物三种主要元素:碳、氢、氧

  20、三大化学肥料:氮肥、磷肥、钾肥

  21、三大营养物质:糖类、油脂、蛋白质。

  22、三大有机合成材料: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

  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pH试纸法)

  文章摘要:对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有些同学认为氢氧化钠是碱性,碳酸钠是中性,所以可以通过酸碱指示剂检验。其实碳酸钠也是碱性,用指示剂无法检验,我们可以通过更加精确的pH试纸来检验。

  实验原理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能够发生化学反应,CO2+2NaOH=Na2CO3+H2O,因为碳酸钠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都无色。几乎没有任何明显的反应现象。可以通过溶液的pH变化来验证。

  实验用品

  大理石、稀盐酸、NaOH溶液、试管、酚酞试液、pH试纸

  实验步骤

  1、取两支试管,分别向其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在一支试管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溶液变红。用pH试纸检验另一支试管中溶液的pH。

  2、制备二氧化碳,分别通入两支试管中。观察现象。

  3、第一支试管中,酚酞溶液依然是红色。用pH试纸检验另一支试管溶液pH,发现变小。

  实验结论

  1、氢氧化钠是碱性,反应后生成的碳酸钠也是碱性(不是中性),所以反应前后遇酚酞都是红色。

  2、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后,碱性减弱,pH减小。

  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压差法)

  文章摘要:通过压差法检验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的典型实验便是喷泉实验,除此之外还有几种其他的装置,下面我们列举几个。

  实验原理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能够发生化学反应,CO2+2NaOH=Na2CO3+H2O,因为碳酸钠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都无色。几乎没有任何明显的反应现象。但是可以通过利用压差观察容器体积的变化。

  实验用品

  大理石、稀盐酸、NaOH溶液、试管、铁架台、各类导管及橡皮塞、U形管,红墨水、锥形瓶、气球、矿泉水瓶。

  方案一、U形管法

  1、如图组装仪器。在U形管中加入少许红墨水。

  2、在集气瓶中收集满二氧化碳,迅速加入20mLNaOH溶液,塞上瓶塞。

  3、静置一段时间,观察现象。U形管红墨水液面发生变化,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

  方案二、气球法

  1、如图组装仪器。在导管上固定一个气球。

  2、在锥形瓶中收集一瓶CO2,迅速加入20mLNaOH溶液,塞上瓶塞。

  3、静置一段时间,观察现象。气球鼓起来,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

  方案三、倒置试管法

  1、在烧杯中加入20mLNaOH溶液。

  2、制备并收集一试管二氧化碳。

  3、将试管倒置于烧杯中,并且用铁夹固定,观察现象。如果试管中页面上升,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

  方案四、矿泉水瓶法

  1、在矿泉水瓶中收集满二氧化碳。

  2、迅速向其中加入20mLNaOH溶液。

  3、振荡矿泉水瓶,观察现象。如果塑料瓶变瘪,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

  方案五、喷泉反应

  参看二氧化碳喷泉实验

  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碳酸根法)

  文章摘要: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能够发生化学反应,因为碳酸钠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都无色。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碳酸根法,即可以通过检验碳酸根来证明二者发生了化学反应。检验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加入可溶性钙盐;一种是加入酸溶液。…

  实验原理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能够发生化学反应,CO2+2NaOH=Na2CO3+H2O,因为碳酸钠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都无色。可以通过检验碳酸根来证明二者发生了化学反应。检验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在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可溶性钙盐生成白色沉淀来检验,Na2CO3+CaCl2=CaCO3↓+2NaCl;一种是加入酸溶液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检验,Na2CO3+2HCl=2NaCl+CO2↑+H2O。

  实验用品

  大理石、稀盐酸、氯化钙溶液、CaCl2溶液、Ca(OH)2溶液、NaOH溶液、试管、滴管、各类导管及橡皮塞

  实验步骤

  1、制备二氧化碳

  2、将制备二氧化碳通过盛有氢氧化钠的试管中。

  3、用滴管向试管中滴入几滴CaCl2溶液,观察现象。如果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溶液中有碳酸根,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碳酸钠。

  4、重复步骤1、2。用滴管向试管中滴入几滴稀盐酸,观察现象。如果有气体生成,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有白色沉淀,证明溶液中有碳酸根,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碳酸钠。

  氢氧化钠的性质

  文章摘要:氢氧化钠是一种强碱,白色固体,是中学化学碱的**物质,有较强的腐蚀性,在空气中以潮解,故应密闭保存。

  实验原理

  氢氧化钠是一种强碱,有很强的腐蚀性,在空气中容易吸水,容易与二氧化碳反应。

  实验用品

  表面皿、试管、镊子、氢氧化钠

  实验步骤

  1、用镊子家去3小块氢氧化钠进行实验。

  2、观察氢氧化钠的颜色、状态。

  3、将氢氧化钠放在在表面皿上,放置一段时间,观察现象。

  4、将氢氧化钠放入少量盛水的试管中,并用手触摸试管外壁。

  实验现象

  1、氢氧化钠是白色固体。

  2、氢氧化钠固体暴露在空气中易变质,变大,潮解。

  3、氢氧化钠小块消失,试管壁变热。

  实验结论

  氢氧化钠暴露与空气中易吸收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钠,质量增加。易吸收水分,表面潮湿并逐渐溶解,放出大量的热量。

  相关实验

  氢氧化钠的腐蚀性,将鸡爪放入氢氧化钠溶液中一段时间后,用镊子取出,观察现象。注意绝对禁止用手取出。

  试验物质的导电性

  文章摘要:酸碱等溶液能够在水中解离出大量**移动的离子,所以溶液能够导电。乙醇在水中不能电离出**移动的离子不能导电,纯水理论上能够电离出离子,但浓度太小,故不能导电。

  实验原理

  金属导体能够导电的原因是金属内有**移动的电子,如果溶液有能够**移动的离子也可以导电。

  实验用品

  导电性实验装置、烧杯、交流电源、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盐酸、硫酸、蒸馏水、乙醇

  实验装置图

  实验步骤

  1、检验导电性装置,将插头插到交流电源上,用金属导体将两极连接,打开电源开关,如果灯泡亮了,则仪器正常。关闭开关。

  2、向烧杯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将两电极插入烧杯溶液中,打开装置开关。试验氢氧化钠溶液导电性,观察并记录现象。

  3、分别用氢氧化钙溶液、盐酸、硫酸、蒸馏水、乙醇几种溶液分别试验几种物质的导电性,观察并记录现象。

  实验记录

  蒸馏水和乙醇不导电,盐酸、硫酸、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导电。

  实验结论

  盐酸、硫酸、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中存在着**移动的粒子。

  HCl和NaOH在水中解离出离子,HCl→H++Cl-,NaOH→Na++OH-


化学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3篇(扩展8)

——如何配*化学方程式3篇

如何配*化学方程式1

  化学方程式一直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而化学方程式的配*是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关键,有的学生在化学方程式的配*过程中存在着“猜测性”和“盲目性”,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了四种配*方法。

  一、最小公倍数法

  配*方法是:求出方程式两边相同原子前系数的最小公倍数,然后用该最小公倍数除以各自的原子个数,所得的值就是对应物质的系数。

  例1.的配*

  (1)找出式子两边原子个数最多的氧原子

  (2)求出氧原子的最小公倍数为10

  (3)10除以5等于2,2就是P2O5的系数,写在P2O5前面,同理可得O2的系数为5。

  (4)再用同样的方法求出P的系数为4。

  (5)配*后要注反应条件和划上等号(有时还要注“↑”和“↓”)。?

  这是最基本、最常用的配*方法,也是其它配*方法的基础。初中大多数化学方程式的配*用这种方法,要求初三学生能够熟悉地运用它。

  二、用奇数配偶数法

  用这一方法配*的化学方程式的特点是:某元素在式子里出现的次数较多,且各端的原子总数是一奇一偶。

  配*方法:选定该元素作为配*的起点,先把奇数变为最小的偶数(即乘以2),再确定其它化学式的系数。

  例2.

  氧是这一方程式里出现次数最多的元素,就以氧作为配*的起点。因为反应物里氧原子2个,是偶数个,生成物里氢原子3个,是奇数个,偶数个肯定不等于奇数个,所以我们可以先在化学式H2O前写一个最小的偶数2,再用最小公倍数进一步配*。

  写上2后,左边只有2个H原子,右边有4个H原子,所以C2H2的系数应为2,要使两边碳原子总数相等,右边CO2的系数应为4,最后才确定O2的系数为5。

  练习:C2H6+O2

  C2H4+O2

  三、观察法

  配*方法是:(1)通过观察,从化学式比较复杂的一种生成物推求出有关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系数。(2)根据求得的化学式的系数再找出其它化学式的系数。

  例3. 赤热的铁跟水蒸气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和氢气

  H2O+FeFe3O4+H2

  显然,Fe3O4里的3个铁原子来自反应物里的铁,而Fe3O4里的4个氧原子又来自反应物水蒸气分子里的氧原子。因此,在反应物水蒸气化学式前必须写一系数4,而铁原子前必须写一系数3。

  不难看出,在生成物氢气的化学式前要写系数4,才能使化学方程式配*,然后注明反应条件并划上等号(注:H2后面不要注上↑,因为高温下,反应物H2O呈气体状态)。

  Fe+CO2 H2O+CO2 H2O+CO2 练习:Fe2O3+CO

  Fe3O4+CO

  四、唯一元素法 Fe+CO2

  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简单的化学方程式,也适用于较为复杂的化学方程式。首先提出两个概念“唯一元素”和“准唯一元素”。

  所谓“唯一元素”是指在反应物或在生成物中都只存在于一种物质的元素。 例如: KClO3

  KMnO4

  NH4HCO3KCl+O2

  ↑中的K、Cl、O三种元素 K2MnO4+MnO2+O2↑中的K元素 NH3↑+CO2↑+H2O中的N、C元素

  所谓“准唯一元素”是指对于那些除唯一元素以外的其它元素,当其所在的物质中仅剩下一种物质的系数没确定时,这种元素就称之为“准唯一元素”。例如KMnO4K2MnO4+MnO2+O2↑中,若只剩下MnO2,MnO2的系数没确定时,Mn元素是唯一元素,而当KMnO4、K2MnO4、MnO2三种物质的系数已确定时,O元素又成为“准唯一元素”。

  下面以例题说明用“唯一元素法”配*化学方程式的方法和步骤。 例4. KClO3

  1. 确定唯一元素

  初学阶段可要求学生对唯一元素做出标记以免学生搞错。 KClO3KCl+O2↑

  2. 假定系数

  任选一种唯一元素,假设其所在的物质中一种,系数为1,并据此推出其所在的另一种物质的系数。本例中选定的K元素,定KClO3系数为1。 1KClO31KCl+O2↑

  说明:(1)为了使两边所选定的元素原子个数相等,有可能出现分数系数,处理办法是等全部配*了,再把分数变为整数。

  (2)为了减少错误,刚开始学时,可要求学生将系数1写上,等全部配*后再把1省略掉。

  3. 由已知求未知

  在已确定系数物质中,再选择一种唯一元素和准唯一元素,据此确定未知物质的系数。要求所选定的元素必须包含于一种系数未定的物质中。 上面1中选定K元素为唯一元素 1KClO3去分母得

  由已知求未知,不仅是一个步骤,更重要的是一条原则。分析历年来学生出错的原因,许多是没有掌握这条原则将未定系数物质有意无意当成系数为1而又改变已确定了的物质的系数,从而造成错误。

  注意:这一步操作可以重复多次,到每一种物质的系数都确定为止。 练习:KMnO4

  C4H10+O2K2MnO4+MnO2+O2↑ CO2+H2O 1KCl+3/2O2↑ KCl+O2↑

  化学方程式的配*有多种方法,具体要用哪种方法,要由便捷程度和你的熟练程度来决定,只要*时多练习,自然就会熟能生巧。

  化学反应方程式配*

  (一)最小公倍数法

  这种方法适合常见的难度不大的化学方程式。例如,

  KClO3→KCl+O2↑在这个反应式中右边氧原子个数为2,左边是3,则最小公倍数为6,因此KClO3前系数应配2,O2前配3,式子变为:2KClO3→KCl+3O2↑,由于左边钾原子和氯原子数变为2个,则KCl前应配系数2,短线改为等号,标明条件即:

  2KClO3==2KCl+3O2↑

  (二)奇偶配*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化学方程式两边某一元素多次出现,并且两边的该元素原子总数有一奇一偶,例如:C2H2+O2→CO2+H2O,此方程式配*从先出现次数最多的氧原子配起。O2内有2个氧原子,无论化学式前系数为几,氧原子总数应为偶数。故右边H2O的系数应配2(若推出其它的分子系数出现分数则可配4),由此推知C2H2前2,式子变为:2C2H2+O2==CO2+2H2O,由此可知CO2前系数应为4,最后配单质O2为5,写明条件即可:

  2C2H2+5O2==4CO2+2H2O

  (三)观察法配*

  有时方程式中会出现一种化学式比较复杂的物质,我们可通过这个复杂的分子去推其他化学式的系数,例如:Fe+H2O──Fe3O4+H2,Fe3O4化学式较复杂,显然,Fe3O4中Fe来源于单质Fe,O来自于H2O,则Fe前配3,H2O前配4,则式子为:3Fe+4H2O=Fe3O4+H2↑由此推出H2系数为4,写明条件,短线改为等号即可: 3Fe+4H2O==Fe3O4+4H2↑

  【注】本词条的化学方程式中,未加粗体的为下脚标. 配*诗集

  这部分诗包括六首小诗,前五首向你介绍了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五种配*方法,第六首诗告诉你在实际配*过程中,如何灵活巧妙地运用这五种方法。如果你能记住这六首小诗,那么你就可以自豪地说:“世界上没有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我不会配*……”

  岐化反应的简捷配*法

  三种价态先标记,

  两者相减第三系。

  若有约数需约简,

  悠然观察便配齐。

  说明:

  1、岐化反应又称自身氧化还原反应,在岐化反应中,同一种元素的一部分原子(或离子)被氧化,另一部分原子(或离子)被还原。如:KCIO3 → KCIO4+KCI

  S+KOH → K2S+K2SO3+H2O

  2、这首诗介绍的是岐化反应的一种简捷配*方法。用该方法配*,简捷准确,速度可谓神速!

  解释:

  1、三种价态先标记:意思是说岐化反应简捷配*法的第一部是首先标记清楚反应式中不同物质分子中发生岐化反应的元素的化合价。如:S0+KOH → K2S-2+K2S+4O3+H2O

  2、两者相减第三系:意思是说任意两个化合价的变化值(绝对值),即为第三者的系数。

  3、若有约数需约简:意思是说由第二步得到的三个系数若有公约数,则需要约分后再加到反应式中去。

  根据诗意的要求分析如下:

  在S和K2S中,S0 →S-2,化合价变化值为∣0-(-2)∣= 2,所以K2SO3前的系数为2。

  在S和K2SO3中,S0→S+4,化合价变化值为∣0-4∣= 4,所以K2S前的系数为4。

  在K2S和K2SO3中,S-2→S+4,化合价变化值为∣(-2)-4∣= 6,所以S前的系数为6。

  又因为2、4、6有公约数2,所以约简为1、2、3,将约简后的系数代入反应式得:

  3S+KOH → 2K2S+K2SO3+H2O

  4、悠然观察便配齐:意思是说将约简后的系数代入反应式后,悠然自在地观察一下就可以配*。

  观察可知:右边为6个K,所以KOH前应加6,加6后左边为6个H,所以H2O前应加3,于是得到配*后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3S+6KOH = 2K2S+K2SO3+3H2O

  说明:说时迟,那时快,只要将这种方法掌握后,在“实战”时,仅需几秒钟便可完成配*过程。所以说“神速”是不过分的。 双水解反应简捷配*法

  谁弱选谁切记清,

  添加系数电何等。

  反应式中常加水,

  质量守恒即配*。

  说明:双水解反应,是指由一种强酸弱碱盐与另一种强碱弱酸盐作用,由于相互促进,从而使水解反应进行到底的反应。如:AI2(SO4)3和Na2CO3反应。该法的特点是可以直接写系数,可在瞬间完成配*过程。

  解释:

  1、谁弱选谁切记清:“谁弱选谁”的意思是说,在两种盐中要选择弱碱对应的金属离子(如AI3+是弱碱AI(OH)3对应的金属阳离子;NH4+离子是特例)和弱酸对应的酸根阴离子(如CO32-是弱酸H2CO3对应

如何配*化学方程式2

  简介

  化学反应严格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方程式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后,往往各分子左右数目不等,这就需要配*来解决。

  配*注意要点

  通常考试配*题所给方程式等号写的是短线,需要考生把短线改为等号,否则是没有分的。

  如 KClO?——KCl+O?↑,配*后要把短线改为等号2KClO?==2KCl+3O?↑,

  (一)最小公倍数法

  这种方法适合常见的难度不大的化学方程式。例如,KClO?→KCl+O?↑在这个反应式中右边氧原子个数为2,左边是3

  ,则最小公倍数为6,因此KClO?前系数应配2,O2前配3,式子变为:2KClO?→2KCl+3O?↑,由于左边钾原子和氯原子数

  变为2个,则KCl前应配系数2,短线改为等号,标明条件即可:

  2KClO?====2KCl+3O?↑(反应条件为二氧化锰催化和加热。“MnO?”写在等号上方;“加热”写在等号下方,可

  用三角形“△”代替)

  (二)奇偶配*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化学方程式两边某一元素多次出现,并且两边的该元素原子总数有一奇一偶,例如:

  C2H2+O2→CO2+H2O,此方程式配*从先出现次数最多的氧原子配起。O2内有2个氧原子,无论化学式前系数为几,

  氧原子总数应为偶数。故右边H2O的系数应配2(若推出其它的分子系数出现分数则可配4),由此推知C2H2前2,式子

  变为:2C2H2+O2→CO2+2H2O,由此可知CO2前系数应为4,最后配单质O2为5,把短线改为等号,写明条件即可:

  2C2H2+5O2==4CO2+2H2O

  e.g.(1)从化学式较复杂的一种生成物推求有关反应物化学式的化学计量数和这一生成物的`化学计量数;(2)根据

  求得的化学式的化学计量数,再找出其它化学式的倾泄计量数,这样即可配*。例如:Fe2O3 + CO——Fe + CO2

  观察:

  所以,1个Fe2O3应将3个“O”分别给3个CO,使其转变为3个CO2。即Fe2O3 + 3CO——Fe + 3CO2

  再观察上式:左边有2个Fe(Fe2O3),所以右边Fe的系数应为2。即Fe2O3 + 3CO——2Fe + 3CO2

  这样就得到配*的化学方程式了

  Fe2O3 + 3CO == 2Fe + 3CO2(反应条件高温)

  例:配*H2O + Fe →Fe2O3 + H2

  第一步:配*氧原子3H2O + Fe →Fe2O3+ H2

  第二步:配*氢原子、铁原子3H2O + 2Fe →Fe2O3+ 3H2

  第三步:配*后的化学方程式:

  3H2O +2Fe==Fe2O3+ 3H2

  (三)观察法配*

  有时方程式中会出现一种化学式比较复杂的物质,我们可通过这个复杂的分子去推其他化学式的系数,例如:Fe

  +H2O──Fe3O4+H2,Fe3O4化学式较复杂,显然,Fe3O4中Fe来源于单质Fe,O来自于H2O,则Fe前配3,H2O前配4

  ,则式子为:3Fe+4H2O=Fe3O4+H2由此推出H2系数为4,写明条件,短线改为等号即可:

  3Fe+4H2O(g)==Fe3O4+4H2↑

  (四)归一法

  找到化学方程式中关键的化学式,定其化学式前计量数为1,然后根据关键化学式去配*其他化学式前的化学计量数。若出现计量数为分数,再将各计量数同乘以同一整数,化分数为整数,这种先定关键化学式计量数为1的配*方法,称为归一法。做法:选择化学方程式中组成最复杂的化学式,设它的系数为1,再依次推断。

  第一步:设NH3的系数为1 1NH3+O2——NO+H2O

? ? ? ?第二步:反应中的N原子和H原子分别转移到NO和H2O中,由此可得1NH3+O2——NO+3/2 H2O

? ? ? ?第三步:由右端氧原子总数推O2系数1NH3+5/4O2——NO+3/2 H2O

  第四步:取最小公倍数相乘 4NH3+5O2===4NO+6H2O

  (五)利用配*诗配*

  这部分诗包括六首小诗,前五首向你介绍了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五种配*方法,第六首诗告诉你在实际配*过程中,如何灵活巧妙地运用这五种方法。如果你能记住并理解这六首小诗,那么你就可以自豪地说:“世界上没有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我不会配*??”

  歧化反应的简捷配*法

  三种价态先标记, 两者相减第三系。 若有约数需约简, 悠然观察便配齐。

  说明:

  1.歧化反应又称自身氧化还原反应,在歧化反应中,同一种元素的一部分原子(或离子)被氧化,另一部分原子(或离子)被还原。如:KCIO3 →KCIO4+KCI S+KOH →K2S+K2SO3+H2O?

? ? ? 2.这首诗介绍的是歧化反应的一种简捷配*方法。用该方法配*,简捷准确,速度可谓神速!

  解释:?

? ? ? 1.三种价态先标记:意思是说歧化反应简捷配*法的第一步是首先标记清楚反应式中不同物质分子中发生歧化反应的元素的化合价。如:S0+KOH →K2S-2+K2S+4O3+H2O 2

  3.若有约数需约简:意思是说由第二步得到的三个系数若有公约数,则需要约分后再加到反应式中去。

  根据诗意的要求分析如下: 在S和K2S中,S0 →S-2,化合价变化值为∣0-(-2)∣= 2,所以K2SO3前的系数为2。在S和K2SO3中,S0→S+4,化合价变化值为∣0-4∣= 4,所以K2S前的系数为4。在K2S和K2SO3中,S-2→S+4,化合价变化值为∣(-2)-4∣= 6,所以S前的系数为6。又因为2、4、6有公约数2,所以约简为1、2、3,将约简后的系数代入反应式得:

  3S+KOH →2K2S+K2SO3+H2O

? ? ? ?4.悠然观察便配齐:意思是说将约简后的系数代入反应式后,悠然自在地观察一下就可以配*。观察可知:右边为6个K,所以KOH前应加6,加6后左边为6个H,所以H2O前应加3,于是得到配*后的化学反应方程式:3S+6KOH = 2K2S+K2SO3+3H2O 说明:说时迟,那时快,只要将这种方法掌握后,在“实战”时,仅需几秒钟便可完成配*过程。所以说“神速”是不过分的。

  双水解反应简捷配*法

  谁弱选谁切记清, 添加系数电荷等。 反应式中常加水,


化学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3篇(扩展9)

——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菁选

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1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求生成物的质量;

  2、已知生成物的质量求反应物的质量;

  3、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求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

  4、已知一种生成物的质量求另一种生成物的质量。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加深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培养学生按照化学进行思维的良好习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有关化学方程式含义的分析及其计算,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风。同时认识到定量和定性研究物质及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的,质和量是的辩证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2、难点

  训练生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去思维的科学方法。

  3、疑点

  为什么说化学知识是化学计算的基础,化学方程式是化学计算的依据

  4、解决办法

  采用讲练结合、以练为主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由易到难的习题和一题多解的训练,开阔思路,提高解题技巧,培养思维能力,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具准备

  幻灯

  五、学生活动设计

  1、教师**

  (1)什么是化学方程式

  点燃

  (2)说出此化学方程式:4P+5O2========== 2P205表示的意义。

  [目的]使学生熟悉明确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含义。

  2、教师分析课本第74页[例题1],并**。

  根据[例题1)你能说出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可分为哪几步

  [目的]结合实例、给予点拨、启迪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按化学特点去思维的.良好习惯。

  3、教师**,学生自学课本第74页[例题2)。

  根据例题进一步总结归纳出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一般步骤和方法。

  然后相邻座位学生互相讨论,在教师引导下得出结论。

  [目的]要求学生严格按照一定的格式来解题,培养学生审题能力和分析能力。

  4、教师给出两道练习题,学生练习并**讨论指出错误。

  (1)归纳出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类型。

  (2)根据练习你认为什么是化学计算的基础什么是化学计算的工具什么是化学计算的依据

  [目的]加深理解,培养归纳和概括能力。

  5、教师给出由易到难的题组和一题多解进行练习,并分组讨论。

  (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三个要领是什么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三个关键是什么

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守的原则,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2.通过完整规范地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

  1.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2.化学方程式的配*。

  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一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的原则和步骤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第99-101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两个原则:一是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二是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2.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

  一、写书写正确的化学式,左边写反应物,右边写生成物,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用短线连接,反应物与反应物之间,生成物与生成物之间用+连接。

  二、配配*化学方程式就是在化学式前面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使反应前后原子的总数相等,把短线改为等号。

  三、注注明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的状态。反应条件中“△”表示加热;“↑”表示生成物是气体,当反应物中有气体时,生成物中的气体不用标注↑;当反应物中无气体,而生成物中有气体时,生成物中气体的右边要标注↑。反应物中的气体不能用↑。“↓”表示生成物是固体,当反应物中有固体时,生成物中的固体不用标注↓;当反应物中没有固体,而生成物中有固体时,生成物中固体的右边要标注↓。反应物中的固体不能用↓。“===”表示生成。

  四、查检查反应物和生成物,各原子的个数应相等。

  【名师归纳】

  判断化学方程式书写是否正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反应能否发生,反应是否符合客观事实;

  (2)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是否正确;

  (3)化学方程式是否配*;

  (4)反应条件是否注明,符号“↓”或“↑”使用是否正确。

  【反馈练习】

  1.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D)

  A.C+O2===CO2

  B.Zn+HCl===ZnCl2+H2O

  C.H2SO4+NaOH===NaSO4+H2O

  D.2KMnO4K2MnO4+MnO2+O2↑

  2.铜与稀硝酸发生如下反应:3Cu+8HNO3===3Cu(NO3)2+2X↑+4H2O,其中X的化学式为(A)

  A.NO B.N2 C.NO2 D.N2O

  3.根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分析下列化学方程式违背了什么原则。

  C+O2CO违背了质量守恒定律。

  Mg+O2MgO2违背了客观事实。

  H2+O2H2O违背了质量守恒定律。

  学习内容二配*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第100页中间的“方法导引”,完成下列填空。

  1.奇数配偶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化学方程式两边某一元素多次出现,并且两边的该元素原子总数有一奇一偶,例如:C2H2+O2―→CO2+H2O,此方程式配*先从出现次数最多的氧原子配起。O2内有2个氧原子,无论化学式前系数为几,氧原子总数应为偶数。故右边H2O的系数应配2(若推出其他的'分子系数出现分数则可配4),由此推知C2H2前配2,式子变为:2C2H2+O2―→CO2+2H2O。由此可知CO2前系数应为4,最后配单质O2为5,最后写明条件即可:2C2H2+5O24CO2+2H2O。

  2.最小公倍数法

  通过求最小公倍数以求得相应物质的系数。例如:NH3+O2―→NO+H2O,N与H在方程式两边各出现一次,但N是*的,H原子个数两边不等,故从H开始配,方程式两边氢原子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为6,故应为:2NH3+O2―→NO+3H2O,这时N不*,应配N,最小公倍数为2,故应为:2NH3+O2——2NO+3H2O,最后配O,最小公倍数为10,故应为:4NH3+5O2===4NO+6H2O。

  3.观察法

  例如:CO+Fe2O3Fe+CO2,一个CO分子变成一个CO2分子,需要一个氧原子,而这个氧原子来自Fe2O3,Fe2O3中有3个氧原子,所以需要3个CO分子,生成3个CO2分子,故式子变为:3CO+Fe2O32Fe+3CO2。

  【名师归纳】

  配*的技巧是:有氢先配氢,无氢先配氧,最后配单质。有原子团的先配原子团。当H2、CO、C作还原剂时,用观察法配*。

  在书写化学方程式时要注意:化学式要写对,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用等号连接,不要忘记注上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的状态,写好后要检查。

  【反馈练习】

  1.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磷在氧气中燃烧4P+5O22P2O5。

  (2)硫在氧气中燃烧S+O2SO2。

  (3)铁在氧气中燃烧3Fe+2O2Fe3O4。

  (4)用双氧水制氧气2H2O22H2O+O2↑。

  (5)用氯酸钾制氧气2KClO3MnO2△2KCl+3O2↑。

  (6)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2KMnO4K2MnO4+MnO2+O2↑。

  2.高纯硅是制造计算机电路芯片的主要原料。请回答:

  (1)地壳中硅元素的含量仅次于氧元素。

  (2)工业上用石英(主要成分为SiO2)制备粗硅的反应为:SiO2+2C===Si+2R↑,则R的化学式为CO。

  (3)硅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硅,并放出大量的热,可作未来的新能源,其反应方程式为Si+O2SiO2。

  3.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现代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在纳米级的某种氧化物作用下,可使汽车尾气中CO和NO反应,并转化为两种气体,其中一种可以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另一种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2NON2+2CO2。

  4.配*下列化学方程式。

  (1)+P2O5+

  (2)(红热)+(气)Fe3O4+

  (3)N2+===

  (4)+Fe2O3+Al2O3

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在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有关的反应物、生成物的计算。

  能力:掌握解题格式和解题方法,培养学生解题能力。

  思想教育:从定量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了解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的意义。

  学会科学地利用能源。

  【教学重点】 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教学方法】 教学演练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我们知道,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变化和质量关系。那么,在工、农业生产中如何通过质量关系来计算产品或原料的质量,充分利用、节约原料呢?

  下面我们学习根据化学议程式的'计算,即从量的方面来研究物质变化的一种方法。

  根据提出的总是进行思考,产生求知欲。

  问题导思,产生学习兴趣。

  例一:写出碳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试写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每 份质量的碳与 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可生成 克二氧化碳。6克碳与足量的氧气反应,可生成 ()克二氧化碳。6克碳与足量的氧气反应,可生成 克二氧化碳。

  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试着完成例一的各个填空。

  指导学生自己学习或模仿着学习。

  课堂练习(练习见附1)指导学生做练习一。

  完成练习一

  及时巩固

  根据化学方程式,我们可以通过式量找到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根据各物质之间质量的正比例关系,我人可以由已知质量计算出求知质量,这个过程称为根据化学议程式的计算。

  领悟

  让学生在练习中学习新知识,使学生体会成功的愉悦。

  例二;6克碳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多少克二氧化碳?讲述根据化学议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格式。

  (1)设未知量

  (2)写出题目中涉及到的化学议程式

  (3)列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和已经量未知量

  (4)列比例式,求解

  (5)答

  随着教师的讲述,自己动手,边体会边写出计算全过程。

  设6克碳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答:6克碳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22克CO2。

  培养学生严格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书写完整、规范的良好学**惯。

  课堂练**(见附2)

  指导学生做练**,随时矫正学生在练习中的出现的问题,对于学习稍差的学生要进行个别的帮助。

  依照例题,严格按计算格式做练**。

  掌握解题格式和解题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化学议程式计算时,由于化学议程式是计算的依据,所以化学议程式必须写准确,以保证计算准确。

  李节课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下面几句韵语加以记忆。

  化学议程式要配*,需将纯量代议程;关系式对关系量,计算单位不能忘;关系量间成比例,解、设、比、答需完整。

  理解记忆。

  在轻松、愉快中学会知识,会学知识。

  随堂检测(见附4)

  检查学生当堂知识掌握情况。

  **完成检测题。

  及时反馈,了解教学目的完成情况。

  附1:课堂练习一

  1.写出氢气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水的化学议程式 ,计算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为 ,每 份质量的氢气与足量的氧气反应,可生成 份质量的水。现有0.4克氢气在氧气燃烧可生成 克水.

  2.写出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的化学方程式 ,计算各物之间的质量比为 ,那么,3.2克硫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 克二氧化硫.

  附2;课堂练**

  3.在空气中燃烧3.1克磷,可以得到多少克五氧化二磷?

  4.电解1.8克水,可以得到多少克氢气?

  5.实验室加热分解4.9克氯酸钾,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

  附3;随堂检测

  1.电解36克水,可以得到 克氧气.

  克碳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得到44克二氧化碳.

  3 24.5克氯酸钾完全分解后可能得到 克氧气.

  4.8克灼热的氧化铜与足量的氢气反应后,可以得到 克铜.

  5.6.5克锌与足量的衡硫酸完全反应,可生成 克氢气.

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在“质”和“量”两个方面的涵义,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遵守的两个原则;

  通过练习、讨论,初步学会配*化学方程式的一种方法——最小公倍数法;

  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究及合作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式来描述化学反应的式子。其含义有二,其一可以表明反应物、生成物是什么,其二表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依据的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绝不能凭空设想、随意臆造事实上不存在的物质和化学反应。

  ②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循一定的顺序,才能保证正确。其顺序一般为:“反应物”→“—”→“反应条件”→“生成物”→“↑或↓”→“配*”→“=”。

  2.配*是书写化学方程式的难点,配*是通过在化学式前加系数来使化学方程式等号两边各元素的原子个数相等,以确保遵守质量守恒定律。配*的方法有多种,如奇偶法、观察法、最小公倍数法。

  3.书写化学方程式

  为了能顺利地写出反应物或生成物,应力求结合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化学反应现象来记忆。例如,镁在空气中燃烧。实验现象为,银白色的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强光,生成白色粉末。白色粉末为氧化镁(),反应条件为点燃。因此,此反应的反应式为

  有些化学方程式可以借助于反应规律来书写、记忆。例如,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因为有规律可循,所以根据反应规律书写比较容易。例如酸与碱发生复分解反应,两两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盐和水。以硫酸跟氢氧化钠反应为例。反应方程式为:

  教法建议

  学生在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知道了一些化学反应和它们的文字表达式后,结合上一节学到的'质量守恒定律,已经具备了学习化学方程式的基础。

  本节教学可结合实际对课本内容和顺序做一些调整和改进。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通过**思考和相互讨论去分析、解决问题,创设生动活泼、**宽松又紧张有序的学习气氛。

  教学时要围绕重点,突破难点,突出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双为主”作用。具体设计如下:

  1、复习。旧知识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培养学生建立新旧知识间联系的意识。其中质量守恒定律及质量守恒的微观解释是最为重要的:化学方程式体现出质量守恒,而其微观解释又是配*的依据。

  2、概念和涵义,以最简单的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为例,学生写:碳+氧气―→二氧化碳,老师写出C+O2—CO2,引导学生通过与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比较而得出概念。为加深理解,又以S+O2—SO2的反应强化,引导学生从特殊→一般,概括出化学方程式的涵义。

  3、书写原则和配*(书写原则:1.依据客观事实;2.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学生常抛开原则写出错误的化学方程式,为强化二者关系,可采用练习、自学→发现问题―→探讨分析提出解决方法―→上升到理论―→实践练习的模式。

  4、书写步骤。在学生探索、练习的基础上,以学生熟悉的用氯酸钾制氧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书写为练习,巩固配*方法,使学生体会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通过练习发现问题,提出改进,并由学生总结步骤。教师板书时再次强化必须遵守的两个原则。

  5、小结在学生思考后进行,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使知识系统化。

  6、检查学习效果,进行检测练习。由学生相互评判、分析,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发散思维、求异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布置作业后,教师再“画龙点睛”式的强调重点,并引出本课知识与下节课知识的关系,为学新知识做好铺垫,使学生再次体会新旧知识的密切联系,巩固学习的积极性。

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化学方程式的概念。

  2.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和书写方法。

  3.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和读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1)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2)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2.难点:化学方程式的配*。

  教学工具

  多**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二)整体感知

  本节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采用从实验入手的讨论法导出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在进行书写配*的教学中,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又加深对化学方程式含义的理解和读写。

  (三)教学过程

  [复习**]:前面我们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理解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应注意哪些问题?

  [新课导入]: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元素、原子、分子、离子都可以用化学符号来表示,这些符号是化学最基础的语言,通称为“化学语言”。那么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用哪种“化学用语”表示呢?这将是我们本节要学习的内容——化学方程式。化学上有没有一种式子,既能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又能反映质量守恒这一特点呢?

  [板书]:一.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在文字表达式的基础上,用化学式表示该化学反应并把箭头改为等号,称之为化学方程式。

  [举例]:如木炭在氧气中燃烧:c + o2 === co2 12 32 44

  [讲解]:这个式子不仅表示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同时,通过相对分子质量还可以表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即各物质之间的关系,这就是说,每12份质量的c和32份质量的o2在点燃的条件下完全反应,能生成44份质量的co2。

  [**]:那么化学方程式的写法是不是只要把反应物和生成物都用化学式来表示就可以了呢?请看“氯酸钾受热分解”反应:kclo3 === kcl + o2能不能称作化学方程式,怎样才能使它成为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化学方程式呢?

  [板书]: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师活动]:**学生阅读课本第71-72页有关内容,**学生讨论:

  (1)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遵守哪些原则?

  (2)具体书写步骤是怎样的?(以氯酸钾受热分解为例)

  [学生活动]:阅读,讨论得出结论。

  [板书]:1.书写原则:一是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二是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2.书写步骤:①根据实验事实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

  ②配*化学方程式;

  ③注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和标明“↑”、“↓”。

  (说明“δ”、“↑”、“↓”等符号表示的意义。)

  [教师活动]:以“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为例,用“最小公倍数配*法”,讲请书写原则及配*方法。

  [学生活动]:学生练习配*、讨论分析出现的错误及注意事项。

  [**]:①什么是化学方程式的配*,

  ②用最小公倍数配*法的步骤?

  ③为什么说质量守恒定律是书写化学方程式的理论基础?

  [目的意图]:加深理解,熟练掌握配*方法。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71页第三自然段。

  [板书]:三.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和读法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本第71页第三自然段并讨论:化学方程式表示的含义,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教师活动]:结合氯酸钾分解反应讲述化学方程式表示的质和量的意义及读法(说明“+”和“=”表示的意义)。

  [板书]:2kclo3 == 2kcl + 3o2↑

  2×(39+35.5+3×16) 2×(39+35.5) 3×16×2=245 =149 =96

  1.含义:[质]:表明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即反应进行的条件。

  [量]:表明了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即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2.读法:[质]:氯酸钾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

  [量]:每245份质量的氯酸钾在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条件下加热生成149份质量的氯化钾和96份质量的氧气。

  [学生活动]:相邻座位同学相互练习读法。

  [教师活动]:简单介绍奇数配偶法和观察法配*方法。

  [目的者图]: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的含义去理解和读写化学方程式。

  (四)总结、扩展

  1.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左写反应物,右写生成物;

  中间连等号,条件要注清;

  生成气体、沉淀,箭头要标明。

  2.最小公倍数配*法步骤:

  ①找出在反应式两边各出现过一次,并且两边原子个数相差较多或最小公倍数较大的元素作为配*的突破口。

  ②求它的最小公倍数。

  ③推出各化学式前面的系数。

  ④把横线改成等号。

  ⑤检查。

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6

  一、分析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课题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教材以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水为例,讲解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两条原则:一是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二是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再以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的反应为例,介绍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三个步骤,在这三个步骤中以化学方程式的配*最为关键。教材始终以质量守恒定律作为理论指导,也是化学方程式配*的理论基础。此外教材还介绍了一种比较简单的配*方法—最小公倍数法。

  2、教材地位和作用

  从教材体系上看,《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这个课题是继上一单元里所学的元素符号,化学式等知识的延伸和扩展,并与元素符号、化学式构成了九年级化学三个重要的化学用语。它在本单元中是联系质量守恒定律和进行化学计算的“中介”,是进行化学计算的基础,也是整个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前提和保证,更是解决化学问题的有力武器。

  3、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结合教材和课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

  ②掌握化学方程式书写步骤,初步学会配*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讨论,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学习应用化学知识和化学工具的习惯和能力;通过游戏与练习,增强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巩固和掌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探索化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严密性,以及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设置及对今后教学的影响,本节的教学重点为,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难点是化学方程式的配*。教学关键是创设恰当的情景,**好活动与探究,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二、学情分析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本来不是难以理解的知识和难以掌握的技能,但往往会成为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难点,主要是学生对元素符号、化学式的书写尚未学好,基础知识还不扎实时学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就有一定的困难。

  三、教法、学法指导

  【教法指导】

  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水*,结合教材,考虑到学生在书写化学方程式可能会出现的错误(如化学式写错、没配*、未标条件、箭头使用不当或遗漏等),本节课主要采用以学生的活动探究为主线,结合使用谈话法,归纳分析法、讨论法、实验法、练习法以及多**辅助教学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想一想,猜一猜,试一试,练一练,议一议,做一做”的`教学流程中不知不觉地获取新知识,并充分运用多**辅助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课堂效率。

  【学法指导】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教会学生如何学,是教师的职责,是培养能力的关键。本节课我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让他们自己去观察、讨论、分析,培养其自主能力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这样做增加了学生参与机会,增强了参与意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产生一种成功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思考]PO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P2O5,这个式子能不能称为化学方程式?

  [思考]怎样才能使它成为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化学方程式呢?

  [引入新课]仅仅写出反应物、生成物以及反应条件并不能表示一个化学方程式,这仅仅完成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第一步。那么如何才能正确地书写化学方程式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二、推进新课

  1、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

  [**]大家可能都听说过,前几年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宣扬“水变燃油”。想一下水可能变成燃油吗?

  [分析]刚才同学们提出了自己对“水变燃油”这个问题的不同看法,水到底能不能变为燃油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无论什么样的反应条件,水都不可能变为燃油。这个问题说明一个化学反应不是随随便便发生的,而是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的,绝不能凭空想象。

  [过渡]化学方程式是用来表示化学反应的,既然化学反应的发生不是凭空想象,必须遵守客观事实,那么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也应该遵守一定的原则。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应该遵守什么样的原则呢?

  2、化学方程式的配*

  [**]在下面这个方程式中,等号两边各原子的种类与数目相等吗?

  CO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CO2

  [追问]所有的化学方程式都是这样简单吗?H2O2→H2O这个反应呢?

  [总结]可见,这样的式子不能称为化学方程式。它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若要使式子两边每一种元素的原子总数相等,就需要在式子两边的化学式前面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这个过程称为化学方程式的配*。

  [阅读]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了解一下H2O2→H2O这个式子是如何在式子两边的化学式前面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使之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

  [说明]若化学式前配的化学计量数为“1”,则“1”省略不写。

  [总结]由此可见,化学方程式的配*就是在式子两边的化学式前面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使式子两边每一种元素原子的总数相等,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3、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过渡]那么,书写一个化学方程式要经过哪些步骤呢?

  [阅读]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上以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为例所讲的有关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并对书写步骤进行总结。

  [总结]刚才同学们根据课本内容总结出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我们现在再以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这个反应为例来归纳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

  (1)“写”。根据实验事实在短线左边写出反应物的化学式,右边写出生成物的化学式,不只一种物质的用“”连接。H2O——H2O2

  (2)“配”。在式子两边的化学式前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使短线左右两边达到原子的种类相同,数目相等,符合质量守恒定律。2H2O→2H2O2

  [说明]切记决不能改变化学式右下角的数字,所配化学式前边的化学计量数应是最简整数比。

  [补充]配*化学方程式的方法很多,由于我们初学化学方程式,知识基础较少,所以只介绍最常用的配*方法。如上式采用的是观察法,即通过观察得出在H2O和H2前面各配一个“2”,此式子就配*了。另外还有一种比较简单又比较常用的方法——最小公倍数法。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就采用了此种配*方法。

  PO2——P2O5,式子左边氧原子的个数为2,右边氧原子的个数为5,两数的最小公倍数为10。因此,在O2前面配上5,在P2O5前配上2,得到P5O2——2P2O5,式子右边磷的原子数为4,左边为1,因此在P的前面配上4。4P5O2点燃2P2O5,这时式子两边各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就相等了。

  (3)“注”。注明反应发生的条件。2H2O《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2H2↑O2↑,通电就是该反应的条件。

  [补充说明]

  ①“加热”是最常用的化学反应条件,“加热”用符号“△”表示。

  ②若反应进行只需1个条件,就把此条件写在短线上方,若需2个或多个条件,则分开写在短线上、下两方。如:《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

  (3)只有生成物中有气体时(反应物中没有气体),在气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标注“↑”。

  (4)溶液中的反应,只有生成物中有难溶的固体物质时(反应物无不溶性固体),在固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标注“↓”。

  [小结]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即一写二配三标明,最后短线变等号。

  [回答]不能称为化学方程式,因为它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交流讨论]

  学生甲:可能,只要有适当的反应条件就行。

  学生乙:不可能,若水能变成油那岂不太容易了,油还能卖那么高的价钱吗?我们还需再为油的问题而发愁吗?

  学生丙:不可能,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而油中肯定有碳元素,水怎么能出现碳元素呢?

  [阅读]请大家阅读教材上有关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并进行归纳总结。

  [总结]化学方程式反映化学反应的客观事实。因此,在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必须遵守两个原则:一是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绝不能凭空臆想、臆造事实上不存在的物质和化学反应;二是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等号两边各原子的种类与数目必须相等。

  [回答]原子种类相等,等号两边都有C、O两种原子;原子个数也相等,C原子都为1个,O原子都为2个。

  学生交流

  [回答]这个反应,等号两边原子的种类相等,都为H、O两种原子,但原子的个数不等。如O,等号前有2个O原子,等号后只有1个O原子,而且原子总个数也不相等,等号前共有4个原子,等号后共有3个原子。

  [回答]在H2前配上一个数字2,在O2前配上一个数字1(不写出),在H2O前配上一个数字2,式子两边每种原子的个数就相等了,这时得到的就是一个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化学方程式了。即:2H2O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2H2O

  [回答]书写化学方程式有如下步骤:

  (1)根据实验事实,在式子左右两边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中间用短线或箭头联结,如:PO2——P2O5

  [强调]若反应物和生成物不是一种物质,是二种或多种物质,则用“”将反应物或生成物加以联结。

  (2)配*化学方程式并进行验证检查,如:4P5O2——2P2O5

  (3)标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并把短线改成等号。即:4P5O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2P2O5

  熟练掌握化学方程式的配*步骤。

  学生试着配*并掌握最小公倍数法(找出短线两边出现次数较多、原子数目变化较大的原子的最小公倍数)

  思考并理解

  通过问题的引入学生很快掌握什么样的式子是化学方程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顺利引入新课。

  由一个无知的设想让学生明白科学必须以事实为基础。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步步推进提出化学方程式的理论基础。让学生明白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掌握化学方程式的配*方法的多样性,启迪学生解决问题时方法不是唯一的。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将所学知识趁热打铁的综合应用,让老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学生亲自动手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特别强调为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作铺垫。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最为关键。

  补充知识为后续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总结使学生得到提升。

  达标检测

  典例剖析

  例1下列化学方程式中,正确的有()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

  【解析】以上六个化学方程式都有错误。

  ①中,生成物的化学式应是Fe3O4,写成FeO2不符合客观事实。

  ②中,氧气化学式应写为O2。

  ③中,等号两边并不相等,应配*为2MgO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2MgO。

  ④中,缺少反应条件“点燃”,又O2为气体,所以SO2后面的“↑”去掉。

  ⑤中,等号两边并不相等,应配*《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

  ⑥中Cu(OH)2是沉淀,应在后面加上“↓”。

  【答案】D

  例2镁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点燃后,它既能在氮气中燃烧,也能在二氧化碳中继续燃烧。已知镁在氮气中燃烧,化合成一种物质,其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3价;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黑色炭粒和一种金属氧化物。试写出上述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镁和氮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

  镁和二氧化碳在点燃条件下反应:。

  【解析】根据题意,镁在氮气中燃烧发生的是化合反应,生成物只有一种,化学式为Mg3N2;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物的元素种类与反应物相同,Mg、C、O三种元素组成的金属氧化物为MgO,另一种黑色炭粒化学式为C。

  【答案】3MgN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Mg3N22MgCO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C2MgO

  强化训练掌握新知。

  通过**的中考题训练,加深学生对书写化学方程式的理解,同时也对中考中关于化学方程式书写的考查有初步了解。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

  [小结]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知道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和步骤,及书写化学方程式应该注意的事项,也能够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遵守实验事实,只有实际上存在的反应我们才能去写,决不能凭空想象,随意臆造一些事实上不存在的反应。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的作业。

  板书设计

  课题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1、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

  (1)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2)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2、化学方程式的配*

  3、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1)写(2)配(3)标

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由易到难的题组和一题多解的训练,开阔思路,提高解题技巧,培养思维能力,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3、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进行思维及审题、分析、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1、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书写格式要规范化。

  教学难点:

  训练和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去思维的科学方法。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f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

  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并说明化学方程式的涵义

  (1) 氯酸钾与二氧化锰共热

  (2)氢气还原氧化铜

  引入新课:(情景设计)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涵义,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可

  表示为:

  2KClO3==2KCl+3O2↑

  245 149 96

  若 ( )g ( )g 48g

  同理: C+ O2 == CO2

  12 32 44

  若 ( )g ( )g 22g

  讲解:这说明: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质量比是成正比例关系,因此,利用正比例关系根据化学方程式和已知的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可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讲授新课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例1:加热分解5.8克氯酸钾,可得到多少克的氧气?

  **:怎样计算?(在引入的基础上学生回答)

  讲解:解题步骤:设、方、关、比、算、答

  设:设未知量

  方: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配*)

  关:找关系(写出有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与计量数的关系,然后再写出已知量与未知量质量关系,并写在化学式下面。

  比:列出正确的比例式

  算:计算正确答案(保留小数点一位)

  答:

  说明:书写格式

  [解]:设:可得氧气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钾的'质量为y ………………(1)设

  2KClO3 == 2KCl+3O2↑…………(2)方

  245 149 96

  …………(3)关

  5.8g y x

  …………(4)比

  x=2.3g y=3.5g …………(5)算

  答:分解5.8克氯酸钾可得到氧气2.3克 …………(6)答

  练习:若将[例题1]改为:实验室要制取2.3克的氧气。需分解多少克的氯酸钾?解题时在书写格式上应如何改动?

  阅读:课本第99页[例题1、2],强调书写规范化。

  讲解: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注意事项:

  1、根据物质的组成,在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实际是求各化学式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分子质量与化学式前边化学计算数的乘积比是属于纯净物之间的质量比,因此在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时除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必须准确无误外,在计算时还必须将纯量代入方程式。

  2、注意解题格式的书写要规范化。

  3、注意单位和精确度要求。

  小结:三个要领:

  1、步骤要完整;

  2、格式要规范

  3、得数要准确

  三个关键:

  1、准确书写化学式

  2、化学方程式要配*

  3、准确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例题2:实验室用5g锌粒与5ml稀硫酸反应,反应完毕后剩余锌粒3.7g ,问可生成氢气多少克?这些氢气在标准状况下占多大体积?(标况下,氢气的密度是0.09g/L)

  分析:解题思路,特别强调为什么将(5—3.7)g锌粒的质

  量代入化学方程式计算,不能将5ml稀硫酸代入计算的原因。

  板演:请一位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做在本子上。

  小结:指出板演中的问题并给予更正。

  练习:课本第100页第1、2、3题

  讲解:足量的涵义: 适量(恰好完全反应的合适量)

  足量

  过量(反应后有剩余的量

  总结:略

  作业:课后作业:6、7、8题

  教后:

  第二课时:根据化学方程式简单计算课堂练习

  1、等质量的锌、镁、铁分别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

  A、Zn>Fe>Mg B、Mg>Fe>Zn

  C、Fe>Zn>Mg D、Zn=Fe=Mg

  2、现需6g氢气填充气球,需消耗含锌量80%的锌粒多少克?

  3、将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20g,加热使其完全分解后,得剩余的固体物质13.6g,问:

  (1) 剩余的固体物质是什么?各多少克?

  (2) 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是多少克?

  4、某学生称量12.25g氯酸钾并用少量高锰酸钾代替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制取氧气,待充分反应后12.25g氯酸钾全部分解制得氧气4.9g,则该生所用高锰酸钾多少克?

  5、实验室用5g锌粒跟5ml稀硫酸反应等反应完毕后剩余锌粒3.7g,,问可生成氢气多少克?这些氢气在标准状况下占多大体积?(在标准状况下氢气的密度是0.09g/1L)(精确到0.01)

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理解化学方程式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有关反应物、生成物质量的计算。

  2、能力目标:掌握解题方法和解题格式,培养学生解题能力。

  思想教育:

  从定量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了解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的意义,学会科学地利用资源。

  教学重点:

  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情况分析:

  通过前一节的学习,学生对化学方程式有了一定的了解。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关键,教师应紧紧结合化学方程式意义,引导学生对如何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这一问题进行探究。通过分析题意,理清解题思路,教给学生解题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计算问题的能力;通过解题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简明地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

  1、探究法:通过对问题的合理设计,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探究关于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格式。

  2、边讲边练法:通过边讲边练,及时反馈信息,达到师生互动,争取在课堂40分钟解决本节课大部分问题。

  教学辅助设备:小黑板、学生课堂练习资料。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引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是什么?试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来说明。

  请书写出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出反应物和生成物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并指明该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意义。

  过渡:根据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量的意义,我们可以在已知化学方程式中某物质的质量的情况下,计算别的物质的质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问题。

  提出问题:同学们,我们现在用学过的知识试着去

  解决下面的问题。

  例题1:用足量的氢气还原氧化铜制取铜,如果得到128Kg的铜,至少需要多少氧化铜?(同时需要多少克氢气?)

  让学生自己试着去解决该问题,教师作适当引导。并请一位学生**演算。

  引导**:

  你们是以什么样的`思路去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让学生分组讨论一会儿,然后让学生对解题思路进行总结。

  总结:

  解题思路:

  1、写出化学方程式

  2、找出已知量、未知量(设为x),并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出已知量、未知量的质量比。分两行写在对应的化学式下面。

  3、列出比例式,求解x。

  巩固练习:

  现在我们就用刚才总结的解题思路再来解决一个问题,并请同学们按照你们认为正确的解题格式将解题过程书写出来。

  例题2:13g锌和足量的稀硫酸反应可制得多少克氢气?

  问题深化:解答计算题应该有正确的书写格式,那么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格式是怎样的呢?

  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总结出解题格式,并请学生回答。

  解题格式:

  1、设未知量为x

  2、写出化学方程式

  3、找已知量、未知量,并计算其质量比

  4、列比例式,求解未知量

  5、简明地答

  点拨:对解题格式中的相关事项作进一步强调。

  现在我们就用刚学过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格式知识,完成下列两个练习题。

  巩固练习:

  1、电解1.8g水可得多少克氢气?

  2、在空气中燃烧多少克木炭可得22g二氧化碳?

  让两位学生到台上演算。

  引导:指导学生做课堂练习,随时纠正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对于学习稍差的学生要进行个别的帮助。

  解题辨析:

  下题的两种计算的结果都是错误的,请指出其中错误,并进行正确的计算。

  内容:略

  (如果时间不够,则将该部分内容移到下节课进行。)

  通过前面的学习,对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中应注意的事项,请同学们总结一下。

  对学生的小结,教师作适当引导和补充。

  小结: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下面几句韵语加以记忆。

  化学方程要配*,需将纯量代方程;关系式对关系量,计算单位不能忘;关系量间成比例,解设比答需完整。

  课外练习:

  教材习题。

  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产生求知欲。

  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并请一位学生**书写,另请一位学生回答意义。

  学生对以小黑板出示的例题略作观察,稍加思考。

  可让一个学生**来演算。

  让学生思考、讨论一、两分钟,请一、两位学生回答。

  学生仔细体会解题的思路过程。

  学生进行练习,请一位学生**演算,并写出解题过程。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注意使用正确的解题格式。

  学生分析总结出解题格式,一、两位学生**作答。

  对照教师给出的解题格式,学生仔细体会,并和解题思路作比较。

  依照例题,严格按计算格式完成课堂练习。

  强化训练,巩固知识,提高技能。

  学生积极思考,并指出其中错误。

  学生总结解题注意事项,请一、两位学生作答。

  理解记忆。

  **完成课外练习。

  问题导思,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回忆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加深对化学方程式意义的理解。因为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对本节课有根本性的重要意义。

  以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新知识情景。

  结合具体的实例教会学生分析题意,学会如何解计算题。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探究问题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重点引导学生从思维的特点出发,养成正确地审题、解题习惯,找准解题的突破口。

  加深巩固,进一步强化用正确的思路去分析、解答计算题。

  培养学生严格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书写完整、规范的良好学**惯。

  掌握解题格式和解题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练习加深巩固知识,强化计算技能。通过练习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辨析解题正误,发现典型错误,避免学生犯类似错误。

  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教师只作恰当及时点拨。

  在轻松、愉快中学会知识,会学知识。

  加深、巩固知识,反馈信息。

  课后反思:

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9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化学方程式的概念。

  2.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和书写方法。

  3.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和读法。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对具体化学反应的分析,使学生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配*,培养学生按照化学含义去理解和读写化学方程式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严密性。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对化学方程式书写原则和配*方法的讨论,对学生进行尊重客观事实,遵从客观规律的辩证唯物**观点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1)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2)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2.难点:化学方程式的配*。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具准备

  坩埚钳,酒精灯,集气瓶,幻灯,木炭,氧气,澄清石灰水。

  五、学生活动设计

  1.教师演示“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并检验二氧化碳生成的实验。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讨论。

  (1)该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吗

  (2)怎样用文字表达式表示此化学反应

  [目的]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兴趣。

  2.引导学生在文字表达式基础上,用化学式表示该化学反应,并观察该式能否体现质量守恒定律(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判断)

  [目的]进一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以客观规律考虑问题,建立化学方程式的概念。

  3.教师**

  (1)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遵守哪些原则

  (2)具体书写方程式的步骤是怎样的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有关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指定学生说出书写原则。并以氯酸钾受热分解为例,说明具体书写步骤。

  [目的]使学生明确书写原则及步骤,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4.教师以“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为例,讲清书写步骤及配*原则和方法后,**学生练习,并分析讨论。

  (1)什么是化学方程式的配*

  (2)用最小公倍数法配*的步骤是什么

  (3)为什么说质量守恒定律是书写化学方程式的理论基础

  [目的]在练习中加深体会,逐步熟练,培养思维的有序性和严密性。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知识目标

  (1)化学方程式的概念。

  (2)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和书写方法。

  (3)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和读法。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严密性。

  3.德育目标

  尊重客观事实,遵从客观规律的辩证唯物**观点

  (二)整体感知

  本节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采用从实验人手的讨论法导出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在进行书写配*的教学中,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既调动学生积极性,又加深对化学方程式含义的理解和读写。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前面我们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化学上有没有一种式子,既能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又能反映质量守恒这一特点呢

  [演示]“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并检验二氧化碳生成的实验。

  学生观察并**讨论。

  (1)该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吗

  (2)用文字表达式表示此化学反应。

  引导学生在文字表达式的基础上,用化学式表示该化学反应并把箭头改成等号,称之为化学方程式。

  1.化学方程式

  概念: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点燃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C+02======  CO2

  那么化学方程式的写法是不是只要把反应物和生成物都用化学式来表示就可以了呢请看以下反应:如“氯酸钾受热分解”反应:

  催化剂

  KClO3==========  KCl+02

  加热

  能不能称作化学方程式怎样才能使它成为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化学方程式呢

  2.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学生阅读课本第71页—第72页有关内容,**学生讨论。

  (1)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遵守哪些原则

  (2)具体书写步骤是怎样的(以氯酸钾受热分解为例。)

  (学生阅读,讨论得出结论。)

  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两个原则:①是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②是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书写步骤:①根据实验事实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

  ②配*化学方程式;

  ③注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并标明“↑”、“↓”。

  (说明“△”、“↑”、“↓”等符号表示的意义。)

  [教师活动]以“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为例,用“最小公倍数配*法”,讲清书写原则及配*方法。

  [学生活动]学生练习配*、讨论分析出现的错误及注意事项。

  ①什么是化学方程式的配*

  ②用最小公倍数配*法的步骤。

  ③为什么说质量守恒定律是书写化学方程式的理论基础

  [目的意图]加深理解,熟练掌握配*方法。

  3.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和读法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本第71页第三自然段并讨论。

  化学方程式表示的含义,化学方程式的读法,指定学生回答。

  [教师活动]结合氯酸钾分解反应讲述化学方程式表示的质和量的意义及读法(说明“+”和“二”表示的意义)。

  △

  KClO3   ==========  2KCl  +  302↑

  2(39+35.5+3×16)2(39+35.5) 3×16×2

  =245 =149 =96

  从质的含义读作:“氯酸钾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

  从量的含义读作:“每245份质量的氯酸钾在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条件下加热生成149份质量的氯化钾和96份质量的氧气”。

  (四)总结、扩展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左写反应物,右写生成物;

  中间连等号,条件要注清;

  生成气、沉淀,箭头要标明。

  最小公倍数配*法:

  步 骤 1. 找出在反应式两边各出现过一次,并且两边原子个数相差较多或最小公倍数较大的元素作为配*的突破口。

  2.求它的最小公倍数。 3.推出各化学式前面的系数。

  (五)智能反馈

  点燃

  1.化学方程式C+02=======  CO2表示的意义是①    ②    。

  此化学方程式可以读作:[质]    [量]    。

  2.配*化学方程式指的是在式子的左右两边的    前面,配上适当的  , 

  使得式子左右两边的各元素   相等。配*的理论依据是      。配*的理论依据是    。

  3.配*下列化学方程式:

  (1)Al+02→A1203

  (2)Fe+O2→ Fe204

  点燃

  (3)CO+02───→C02

  点燃

  (4)H2+02───→ H20

  △

  (5)HgO──→Hg+02

  △

  (6)KMn04──→K2Mn04+Mn02+02

  △

  (7)Cu2(OH)2C03──→CuO+C02+H20

  点燃

  (8)CH4+02───→ C02+H20

  点燃

  (9)C2H2+02───→C02+H20

  点燃

  (10)Fe203+CO───→Fe+C02

  点燃

  (11)CuS04+NaOH───→Na2S04+Cu(OH) 2

  点燃

  (12)FeS2+02───→Fe02+S02

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10

  弄清教学目标

  1.了解根据化学实验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两个原则:一是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不能凭空臆造事实上不存在的物质和化学反应;二是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2.了解化学方程式的几种配*方法.掌握用最小公倍数法配*的步骤和要点.

  熟悉教材

  一、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两个原则

  (一)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绝不能凭空臆想捏造事实上并不存在的化学反应和物质.

  (二)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等号两边的原子种类与数目必须相等.

  二、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以铁燃烧为例)

  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第一步要根据实验事实,在式子的左、右两边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并在式子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划一条短线.

  Fe+O2——Fe3O4

  第二步要配*化学方程式,也就是让化学方程式能体现出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反应前后要相等.

  3Fe+2O2——Fe3O4

  第三步标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把短线改成等号.

  3Fe+2O2 Fe3O4

  化学反应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发生,因此,需要在化学方程式中注明反应发生的条件,如点燃、加热(常用“△”表示)、催化剂、通电等,将条件写在符号的上方.

  如果生成物中有气体,在气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注明“↑”号;溶液中反应如果生成物中有固体,在固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注“↓”号,但是,如果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气体,气体生成物就不需注“↑”号.同样,溶液中反应如果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固体,固体生成物也不需注“↓”号.

  问题全解

  1.怎样配*化学方程式?

  配*化学方程式,必须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在方程式左、右两边的每一种元素的原子总数必须相等,配*化学方程式的方法很多,初中阶段常用的有三种方法:

  (1)最小公倍数法

  该法是找出方程式两端各出现一次,且原子个数相差较多的元素,求其原子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例如:配*P+O2——P2O5

  上式各元素均只出现一次,但氧原子个数相差较多,故从氧元素入手加以配*.两端氧元素原子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为10,所以,O2前配系数5,P2O5前配系数2,然后配得P前系数为4,方程式写作4P+5O2 2P2O5

  (2)观察法

  该法是从化学式比较复杂的一种物质入手,推求出各有关反应物和生成物化学式的系数,然后再推出其他物质化学式的系数.

  例如:配*NH3+O2——NO+H2O

  先确定配*的基准点,一般找出化学方程式中组成比较复杂的物质,将其前面的系数确定为1,本题中选定NH3为基准,并确定其系数为1.

  然后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确定含有构成上述物质元素的其他物质化学式的系数,可以出现分数,本题中以1个NH3分子为基准,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别对N原子和H原子进行配*得1NH3+O2——1NO+ H2O

  最后确定其他化学式前的系数,并在方程式两边同乘以某数,使各系数变为最简整数,如本题在前面的基础上确定O2的系数,得1NH3+ O2——1NO+ H2O,方程两边同乘以4,得4NH3+5O2 4NO+6H2O,最后再检查确认即可.

  化学方程式配*的方法有许多,除了在此介绍的三种方法外,常用的还有待定系数法;若是氧化还原反应,还有氧原子得失守恒法等等,由于受篇幅的限制,这些方法只能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地去了解和掌握.

  2.怎样正确使用“△”“↑”“↓”等符号

  (1)“△”号是说明某化学反应的发生需要“加热”

  该符号表示一般的加热,相当于酒精灯所能达到的温度,所示温度范围在500℃以下,若某化学反应发生的温度超过了酒精灯火焰的温度,则不能用“△”表示,通常以“高温”表示,“高温”是指1000℃以上,如CaCO3 CaO+CO2↑,另外注意不要把“点燃”与“加热”混淆.点燃是指可燃物质与氧气或其他物质反应时,反应物预先加热燃烧或用火柴引燃的反应条件.

  (2)“↑”“↓”是生成物的状态符号

  这两个符号分别说明生成物以气体形式逸出和以固体沉淀形式析出.箭号只能标在化学方程式的生成物一边.个别同学在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凡是气体都写上“↑”,下面我们辨认一下正确与错误的写法.

  S+O2↑ SO2↑

  Ca(OH)2+CO2↑=CaCO3↓+H2O

  当反应物中无气体物质,生成物中有气体物质时,生成物中的气体物质一般应标“↑”,如,2H2O 2H2↑+O2↑

  反应物中有气体物质,生成物中也有气体物质时,生成物中的气体物质不标“↑”,如,

  C+O2 CO2

  当反应在溶液中进行时,其生成物中以固体沉淀形式出现(即溶液浑浊)的难溶物应标“↓”.如CuSO4+2NaOH===Cu(OH)2↓+Na2SO4

  不是在溶液里发生的反应,不论生成物中有无难溶物质,均不标“↓”,总之,“△、↑、↓”等符号是化学方程式中的“解说词”,只有正确合理的使用,才能表达出它应**的意义.

  学习方法指导

  不少同学认为书写化学方程式难,主要原因是:

  (1)对元素符号、化学式的意义和书写规则理解不透,记忆不牢.

  (2)没有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守的原则.

  (3)没有按步骤书写化学方程式.

  (4)没有掌握好配*的基本方法.

  [例1]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Mg+O2 MgO2__________

  B.2H2O2 2H2O+O2↑

  C.2P2O5 4P+5O2

  D.2HgO 2Hg+O2↑

  解:A中生成物化学式写错,应为MgO;B中催化剂应为MnO2;C中反应物、生成物左右两边颠倒了.

  答案:选D

  点拨:判断一个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否正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①是否按客观事实正确写出了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②是否配*.③是否正确反映出反应的必要条件及生成物的特征.

  [例2]配*下列化学方程式.

  点拨:本题考查配*化学方程式的技巧,一般来说,初中阶段的氧化还原反应可利用夺氧失氧的原子个数来配*,如CO+O=CO2,一个Fe2O3分子中有3个氧原子,可与3个CO分子反应,生成3个CO2分子;Fe2O3失去3个氧原子,剩下2个铁原子,所以Fe前配系数2,有机物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一般用观察法来配*,而分解、化合反应则一般用最小公倍数法.

  [例3]镁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点燃后它既能在氮气中,也能在二氧化碳中继续燃烧,已知镁在氮气中燃烧,化合成一种物质,其中氮元素化合价是-3价;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黑色炭粒和一种金属氧化物.试写出上述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答案:3Mg+N2 Mg3N2;2Mg+CO2 C+2MgO

  点拨:本题是一道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信息给予题,是中考考查的热点题型.解题的思路是先根据题中所给的信息,给合已学过的知识,推出化学反应中的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然后按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一般步骤书写.

  拓展训练

  利用信息加工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

  书写一些不曾熟悉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过程,实际是对信息的加工过程,由于信息题大多数是由题干和若干问题两部分组成,其中题干给出一系列解题所要的条件、知识、启发性提示等.这就要求学生通过阅读题干、发现本质、寻求规律,进而完成旧知识在新情景中的正确迁移.

  在这一过程中,往往需要将试题给定的条件与试题的问题目标建立起联系,而这一联系,就需要我们不断去搜寻,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讲的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一个基本思路和方法.

  如黑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是由木炭、硫磺、硝石(KNO3)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爆炸时生成硫化钾、氮气、二氧化碳.

  这类方程式的书写,只要直接根据试题所给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名称,直接书写化学方程式即可,反应物为KNO3、S、C,生成物K2S、N2、CO2,即KNO3+S+C——K2S+N2+CO2利用观察法以K2S为基准,KNO3前系数为2,配*钾原子、氮原子,再配*氧原子,CO2前系数为3,最后配*碳原子个数,C前系数为3,配*之后,再按照步骤,写上条件、箭头,写作:2KNO3+S+3C K2S+N2↑+3CO2↑

  写化学方程式是一件非常细致的工作,因此是学习化学的难点,总结许多成功者的经验归结为一、二、三、四:“一角二*三条件,四要瞄准放暗箭——↓或↑”,

  “一角”指写化学式要注意角码,

  “二*”指写化学方程式必须要配*,

  “三条件”强调的是要在化学方程式的等号上下注明反应条件.

  “四要瞄准放暗箭”这种说法是一种为了加强记忆而采用的诙谐语句,强调要在生成物的化学式右侧适当标出气体或沉淀的箭号,即↑或↓这是保证化学方程式完整性必不可少的一步.

  通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这样教学设计效果还算可以,但是还需反复训练才行。

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在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有关反应物、生成物质量的计算;

  通过有关化学反应的计算,使学生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并掌握解题格式。

  能力目标

  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学风,同时培养学生认识到定性和定量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质和量是辨证**的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对初学者来说应严格按照课本中的五个步骤方法和书写格式来进行计算。即①设未知量;②根据题意写出配*的化学方程式;③写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已知量和未知量;④列比例,求解;⑤答题。这样做可以养成良好的学**惯。

  解这种题要求对化学计算题里有关化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理解,那就是依题意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如果化学方程式中某个物质的化学式写错了,或者没有配*,尽管数学计算得很准确,也不会得到正确的结果。可见正确书写并配*化学方程式是顺利解答化学方程式计算题的关键要素。

  化学计算题是以化学知识为基础,数学为工具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它不仅要有化学学科的思维方法,还应有扎实的数学功底。

  解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什么,设未知量才不至于盲目。第二是将题目中给出的化学变化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来。依题意找出已知量。然后按解题步骤进行。同时要k服心理上的不良因素,不要惧怕化学计算,要相信自己。基础不好的同学要先做些简单的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逐渐体会将数学的计算方法与化学知识有机结合的过程。然后再做较难的题目。基础好的同学应具有解一定难度题目的能力。在初中阶段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题,较易的题目是运用数学的列比例式,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即设一个未知量,一个等式关系。中等偏难的题,往往要用到解二元一次方程,解三元一次方程的知识。计算过程难度并未增加多少,只是步骤多,稍微麻烦些。难度主要体现在如何设好多个未知数以及找出这些未知数之间"量"的关系式。总之,要根据自己的化学知识和数学知识水*,加强化学计算的训练,以求达到熟练掌握解化学计算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法建议

  本节只要求学生学习有关纯物质的计算,且不涉及到单位的换算。计算是建立在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含义的基础上的,包括用一定量的反应物最多可得到多少生成物;以及含义的基础上的,要制取一定量生成物最少需要多少反应物。所以在教学中要将化学方程式的含义与计算结合起来。

  化学计算包括化学和数学两个因素,其中化学知识是化学计算的基础,数学是化学计算的.工具。要求学生对涉及的有关化学方程式一定要掌握,如: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及配*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作解题格式的示范,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加深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进行思维的良好习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定量和定性研究物质及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的,质和量是**的辨证观点。本节课可采用讲练结合、以练为主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由易到难的题组和一题多解的训练,开阔思路,提高解题技巧,培养思维能力,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设计方案

  重、难点: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教学过程:

  引入: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变化和质量关系。那么,化工,农业生产和实际生活中,如何通过质量关系来计算产品和原料的质量,充分利用,节约能源呢?本节课将要学习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就是从量的方面来研究物质变化的一种方法。

  投影:例一写出硫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叙述出各物质之间质量比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32g硫足量氧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__________k二氧化硫。1.6k硫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__________________k二氧化硫,同时消耗氧气的质量是__________k。

  讨论完成:

  S+O2点燃SO2

  323264

  每32份硫与32份氧气完全反应,必生成64份二氧化硫。

  32k64k

  1.6k3.2k

  学生练习1:写出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计算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_____________。现有31k**完全燃烧,需要氧气__________k,生成五氧化二磷_________k。

  小结:根据化学方程式,可以求出各物质间的质量比;根据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又可由已知物质的质量,计算求出未知物质的质量,此过程就为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板书:第三节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投影:例2加热分解11.6k氯酸钾,可以得到多少k氧气?

  板书:解:(1)根据题意设未知量;设可得到氧气质量为x

  (2)写出化学方程式;2KClO3Δ2KCl+3O2↑

  (3)列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和已知量;未知量24596

  11.6kx

  (4)列比例式,求未知量245/11.6k=96/x

  x=96×11.6k/245=4.6k

  (5)答:答:可以得到4.6k氧气.

  学生练习,一名同学到黑板上板演

  投影:

  学生练习2:实验室要得到3.2k氧气需高锰酸钾多少k?同时生成二氧化锰多少k?

  练习3用氢气还原氧化铜,要得到铜1.6k,需氧化铜多少k?

  分析讨论、归纳总结:

  讨论:1.化学方程式不配*,对计算结果是否会产生影响?

  2.化学方程式计算中,不纯的已知量能带进化学方程式中计算吗?

  投影:例三12.25k氯酸钾和3k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完全反应后生成多少k氧气?反应后剩余固体是多少k?

  学生练习:同桌互相出题,交换解答,讨论,教师检查。

  出题类型(1)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求生成物的质量

  (2)已知生成物的质量求反应物的质量

  小结: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要求

  化学方程式要配*

  需将纯量代方程

  关系式对关系量

  计算单位不能忘

  关系量间成比例

  解设比答要牢记

  板书设计:

  第三节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例2.加热分解11.6k氯酸钾,可以得到多少k氧气?

  解:(1)根据题意设未知量;设可得到氧气质量为x

  (2)写出化学方程式;2KClO3Δ2KCl+3O2↑

  (3)列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和已知量;未知量24596

  11.6kx

  (4)列比例式,求未知量245/11.6k=96/x

  x=96×11.6k/245=4.6k

  (5)答:可以得到4.6k氧气.

  小结: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要求

  化学方程式要配*

  需将纯量代方程

  关系式对关系量

  计算单位不能忘

  关系量间成比例

  解设比答要牢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