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元日的意思

王安石的元日的意思1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意思:

  鞭炮响转眼间一年已过,

  屠苏酒暖心房春风吹拂。

  旭日升千门万户多明亮,

  人人把新桃符换旧桃符。

  赏析一:

  这首诗描写了宋代人过春节的场面:春风送暖,旭日初升,家家户户点燃爆竹,合家喝着屠苏酒,忙着摘下门上的旧桃符,换上贴有门神的新桃符。作者择取了这些过年时最典型的喜庆场景,展现了一幅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民间风俗画卷。宋人特别喜欢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抱负、哲学观点。王安石此时身为**,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所以这首诗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他对革除时弊、推行新法的坚定信念及乐观情绪。抒发了他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的心情。 还能体现出他的**态度。

  “元日”是阴历正月初一。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逢年遇节燃放爆竹,这种习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到今天。屠苏,指古代春节时喝的用屠苏草或几种草药泡的酒。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这两句是说:在爆竹的响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人们喝着过节的屠苏酒,暖洋洋地感到春天已经来临。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曈曈日”,指由暗转明的朝阳。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桃符:指画有神荼、郁垒两个神像或写有这两个神像名字的.桃木板,正月初一清晨挂在门上,以求“避邪”。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习俗。“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意思是:都是用新桃符替换了旧桃符。以桃符的更换揭示出“除旧布新”的主题。

  其实,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和现实,还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义,它是以除旧迎新来比喻和歌颂新法的胜利推行。这首诗正是赞美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机。其中含也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的这一规律。

  赏析二:

  此诗描写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逢年遇节燃放爆竹,这种习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至今。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挂桃符,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习俗。“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

  诗是人们的心声。不少论诗者注意到,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和现实,还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义,王安石这首诗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是因为他当时正出任**,推行新法。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家,他在任期间,正如眼前人们把新的桃符代替旧的一样,革除旧政,施行新政。王安石对新政充满信心,所以反映到诗中就分外开朗。这首诗,正是赞美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机;“曈曈日”照着“千门万户”,这不是*常的太阳,而是新生活的开始,变法带给百姓的是一片光明。结尾一句“总把新桃换旧符”,表现了诗人对变法胜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悦之情。其中含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的这一规律。

  这首诗虽然用的是白描手法,极力渲染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同时又通过元日更新的习俗来寄托自己的思想,表现得含而不露。


王安石的元日的意思扩展阅读


王安石的元日的意思(扩展1)

——元日王安石的赏析3篇

元日王安石的赏析1

  *是个幅员辽阔的**,由南到北气候的变化不小,但由于北回归线正好在中部穿过,因此总的说来是个四季分明的地方。我们勤劳智慧的先人,依据太阳的运转、四季的变化及月亮圆缺的规律,在世界上率先制订了很适合我国农耕社会的历法,并逐步完善形成了至今与公历并存的太阴历———农历。而农历的新年即春节,至今仍是我国民间最为隆重的节日,辞旧迎新,普天同庆。

  古时的春节,作为除旧迎新的盛大节日,从年前的腊月(十二月)初八就开始了,腊月***是小年,开始进入大年阶段。但欢度的**,则是从除夕(大年三十)一直到上元元夜(即正月十五元宵节)。在*的诗歌之母的《诗经》里就有“岁月其除”的诗句,光阴过去为除,一年的最后一天称为除夕。新年的第一天即正月初一为元旦或元日,现在是公历的新年称为元旦,为了以示区别,农历的新年改称春节了,这样的称谓是从辛亥**后才开始,距今不过百年时间。

  古往今来,歌咏“除夕”“元旦”的诗词数不胜数,然而其中最为传诵的,就是王安石的这首《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诗从除夕写起。古代没有现在的鞭炮,而是用火燃烧竹子,使竹竿爆裂发出乒乒乓乓的响声来驱鬼避邪、迎福纳祥,以后逐步演化成今天用火药制成的鞭炮,因此今天的鞭炮人们仍习惯地俗称“爆竹”。除夕之夜,全家老老少少欢聚一堂、守岁迎新,老人祈福、儿童嬉闹,爆竹声声、笑语阵阵,辞别旧岁、喜迎新年,爆竹声中送走了一年,这样的情景,至今依然。

  接着,诗人转入元旦正题:“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我国自汉代以来,每逢新年元旦,都要举行元会,朝廷举行文武百官以及外国使节朝会祝贺的礼仪。唐代诗人杨巨源诗“天颜入曙千官拜,元日迎春万物知”写的就是这样的场景,宋代同样如此。而在民间,家家户户,举国欢庆。

  一岁伊始,万象更新,在送暖的春风中,阖家欢饮屠苏美酒。屠苏酒,是用屠苏草浸泡的酒。唐宋时的民俗,在正月初一时,家家按照先幼后长的次序饮屠苏酒,说是能祛病长寿避**。大文学家苏轼的弟弟,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有诗说:“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就是说的这种风俗。在祝福新年的欢乐声中,千家万户迎来了曈曈红日,家家户户用新桃符来换去旧的。桃符,又是另外的一个风俗:相传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树下有神荼、郁垒二神,能食百鬼。因此,人们就用桃木板刻画二神挂贴在门上,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改桃木为纸,逐步演变成今天的春联。宋代大诗人陆游有首写于除夕的诗“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正是这种风俗的生动描述。

  王安石的这首《元日》诗,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唐宋时代我国民间除夕与元日王安石的这首《元日》诗,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唐宋时代我国民间除夕与元日除岁迎新的欢乐景况。但王安石不仅是个杰出的诗人,而且是一个大***,一个被列宁称誉为“*十一世纪的'**家”。在宋仁宗时,王安石就上奏了一封“万言书”,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种种思考,但得不到任何回音。到了宋神宗即位,十分器重王安石,任王安石为副**,并按照王安石思路颁行了一系列新法,开始了超前的**。这首诗,就是写于王安石拜相**推行新法的初期,因此,这首《元日》,就不仅仅是当时新年风俗的记述,而是诗人除旧迎新的**理想和自我哲学观念的诗意表达。诗中的“春风送暖”,刚入新年便春风送暖,暗喻新政颁布、万象更新。诗的后两句更是描绘广大人民对未来的憧憬,在新年祝福的欢乐声中,千家万户对着“曈曈”的朝阳,胸中也升起曈曈的、美好的希望,寄希望于“新桃换旧符”即新法的颁布实施。最后一句的“总把”二字,突出了当时群众对新法的拥护,表明了诗人对新政必胜的信念,也揭示了“长江后浪推前浪”、新生事物一定战胜旧的力量的哲理,传达诗人“变化之美”、“革新之美”的崇高理念。

  《元日》这首小诗,不仅让我们知晓了千年之前**大地的新年民俗,更从这欢庆新春的民俗中领悟着令人沉思的哲理:“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王安石的赏析2

  此诗描写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逢年遇节燃放爆竹,这种习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至今。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挂桃符,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习俗。“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

  诗是人们的心声。不少论诗者注意到,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和现实,还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义,王安石这首诗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是因为他当时正出任**,推行新法。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家,他在任期间,正如眼前人们把新的桃符代替旧的一样,革除旧政,施行新政。王安石对新政充满信心,所以反映到诗中就分外开朗。这首诗,正是赞美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机;“曈曈日”照着“千门万户”,这不是*常的太阳,而是新生活的开始,变法带给百姓的是一片光明。结尾一句“总把新桃换旧符”,表现了诗人对变法胜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悦之情。其中含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的这一规律。

  这首诗虽然用的是白描手法,极力渲染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同时又通过元日更新的习俗来寄托自己的思想,表现得含而不露。


王安石的元日的意思(扩展2)

——元日 王安石图画

元日 王安石图画1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注释

  ⑴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⑵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除,逝去。

  ⑶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求得长寿。

  ⑷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⑸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作春联。

  赏析

  此描写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元日”是阴历正月初一。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逢年遇节燃放爆竹,这种习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到今天。屠苏,指古代春节时喝的用屠苏草或几种草药泡的酒。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这两句是说:在爆竹的响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人们喝着过节的屠苏酒,暖洋洋地感到春天已经来临。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曈曈日”,指由暗转明的朝阳。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桃符:指画有神荼、郁垒两个神像或写有这两个神像名字的桃木板,正月初一清晨挂在门上,以求“避邪”。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习俗。“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意思是:都是用新桃符替换了旧桃符。以桃符的更换揭示出“除旧布新”的主题。

  其实,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和现实,还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义,它是以除旧迎新来比喻和歌颂新法的胜利推行。这首诗正是赞美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机。其中含也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的这一规律。

  春节习俗

  进入腊月后,天寒地冻,农活少人们较闲,人们有了较充裕的时间,可以开展各种喜庆活动,尽情享受丰收的喜悦,感谢大自然的恩赐。届时,市场上年货充盈,卖年画、窗花、鞭炮、灯笼、脸谱、春联以及节日食品用品等,人们摩肩接踵,货摊一个挨一个,讨买叫卖,热闹非凡。

  在几千年形成的节日习俗中,像接神、敬天等带有迷信色彩的活动,随着人们文化水*的.提高,已经逐渐被淘汰。其它像贴春联,挂年画、贴剪纸等习俗沿续至今,为节日增添了浓郁的气息。

  春节忌讳

  *人在过春节时有诸多禁忌,主要为了保**,在来年事事顺心,万事如意。由初一至初十的禁忌有:

  初一:鸡日,旧时在元旦贴画鸡辟邪祈福(鸡谐音吉ji);

  初二:狗日,出外拜年或祭祖;

  初三:羊日,易生口角,不宜拜年;

  初四:猪日,祭财神;

  初五:牛日,“破五”,可打破诸多禁忌:“送穷五”初一至初四的垃圾不能倒掉,免倒财气,初五的垃圾视为穷土,倒掉就送穷出门;

  初六:马日,送神的日子,把除夕送来的财神纸马烧掉,店开始复业;

  初七:人日,人的生日,又是聚餐吃喝,又有放花炮烟花,启烟火的习俗,是火的生日;

  初八:谷日,诸星下界,因此要祭星,寺庙往往在这天设坛祭星;

  初九:天爷生日,玉皇大帝诞辰,举行盛大的祭天活动;

  初十:石头生日,凡是磨、碓、碾等石制用具都忌动用,叫石不动,甚至烧香祭拜石具。


王安石的元日的意思(扩展3)

——王安石《元日》赏析

王安石《元日》赏析1

  《元日》原作: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赏析一: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既是***,又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内容。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元日》赏析二:

  此诗描写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元日”是阴历正月初一。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逢年遇节燃放爆竹,这种习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到今天。屠苏,指古代春节时喝的用屠苏草或几种草药泡的`酒。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这两句是说:在爆竹的响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人们喝着过节的屠苏酒,暖洋洋地感到春天已经来临。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曈曈日”,指由暗转明的朝阳。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桃符:指画有神荼、郁垒两个神像或写有这两个神像名字的桃木板,正月初一清晨挂在门上,以求“避邪”。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习俗。“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意思是:都是用新桃符替换了旧桃符。以桃符的更换揭示出“除旧布新”的主题。

  其实,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和现实,还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义,它是以除旧迎新来比喻和歌颂新法的胜利推行。这首诗正是赞美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机。其中含也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的这一规律。


王安石的元日的意思(扩展4)

——《元日》教案10篇

《元日》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句内容,感受诗句中渲染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气氛。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了解诗句的意思,说说自身的理解。

  教学准备

  字典、生字词语卡片,课文插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诗题

  1小朋友们,你们喜欢过年吗?说一说,你们家里都是怎样过春节的?(指名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反馈)

  2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首描写欢度新春佳节的古诗,教师板书课题,解释课题。(元日就是农历正月七年级)

  二、学生自读,读通古诗

  1教师范读。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古诗。

  3指名朗读,师生一起正音,注意强调“竹”“除”“苏”“曈”等*翘舌音和后鼻音。

  4认记生字。告诉学生:假如认识了诗中的'生字,就能把这首诗读得更好听。

  5出示生字卡片,学生开火车认读。

  6指名读,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三、自读自悟,理解诗意

  1根据自学提示展开自学。

  出示自学提示:

  (1)**读诗,结合书中注释或工具书、课外资料等理解诗句意思。

  (2)把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

  2合作小组交流。

  四、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1教师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说说画面上的内容,感知元日热闹的景象。

  2课文中是怎么写的呢?再读古诗。

  3汇报前两行诗的自学情况,说说前两行诗的意思。(借助“一岁除”和“屠苏”的注释,理解诗意)

  4诵读诗句并展开想象,你从前两行诗中体会到什么?你此时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5读诗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用自身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和你的感受。

  6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想说点什么?

  引导学生从“曈曈日”“新桃换旧符”处想象:人们对新的一年充溢了新的希望,寄托了人们对来年的美好祝愿。

  备注:在学生理解诗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引导学生反馈搜集到的资料,了解有关春节的知识。如:为什么贴春联?为什么放鞭炮等。

  7指导朗读。(配上欢快的古典乐曲)

  谁能把你体会到的欢乐热闹的气氛通过朗读表示出来?(抽生读,男女生竞赛读,全班齐读)

  8指导背诵。

  (1)分组接背诗句。

  (2)指定学生背诵。

  (3)小组竞赛,哪组背得好。

  (4)同桌互相背。

  五、拓展延伸

  1过春节的时候,你们的心情怎样?为什么?(感受春节快乐、幸福、热闹的局面)

  2你们最喜欢春节里的什么节目?为什么?

  六、安排作业

  想象这首诗描绘的景象,试着写下来。

  和:板书设计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热闹、欢快

《元日》教案2

  元日

  教学要求:

  1、鼓励学生自学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运用多种学习方法解决。

  2、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展开合理想象,把诗句变成画面,再把画变成话,发展学生的语言。

  3、感受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了解过节的各种习俗,初步学会欣赏春联。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件:迎新春

  2、说说看你想到了什么?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过年的感受。

  3、揭题:在有关春节的古典诗歌中,有一首古诗流传甚广,影响深远,那便是王安石的作品《元日》。

  4、解题:元日

  二、学文

  1、初读,同桌互读,指名读,齐读。·······························

  2、学贵有疑:预习时你有什么疑问?

  学生质疑,师板书。

  3、学应有法,解疑

  哪位同学能帮助解答?你是怎么知道的.?请把你的学法金钥匙告诉大家。教师相机指导。

  爆竹:炮仗鞭炮指名书写,师范写。

  (·)的爆竹声(噼里啪啦噼噼啪啪此起彼伏)

  岁:年,哪些词或诗句也曾用到岁?

  岁岁**“一岁一枯荣”

  除:除去送走过去

  屠苏:草名酒

  曈曈日:初生的太阳太阳初升时光亮的样子

  新桃旧符:老师也有把金钥匙,每一单元的整体预习是非常重要的。请同学们翻开123页,拿起笔来,不动笔墨不读书,咱们快速地默读开卷有益:过年,你就明白新桃旧符是什么了。

  指名说:桃符是什么?它就是现在的春联。

  4、理解感悟

  ①明诗意: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吗?

  同桌试试,指名说,

  课件:结合画面,再次描述。师描述

  ②想象说话:快过年了,你是什么样的心情?根据你的生活经历,说说你过年时总做些什么?

  请同学们闭眼想象,脑子里就像在演电影一般浮现出过年时的情景,你仿佛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师范读,生想象,指名说。

  ③指导读:同学们的想象力真是丰富,把过年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景象描绘出来。真棒!不知道你能不能用你的声音和表情把元日的热闹气氛表现出来?

  自己试试。

  ④背诵,画面辅助。

  三、拓展,了解春节的各种习俗

  1、贴春联: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

  指名读,渗透春联的知识:春联有上联和下联之分,还有横批。

  2、对对联:你能试着对出下联吗?

  爆竹一声除旧岁,桃符万户迎新春。

  3、课文插图里也有一幅春联,你能读出来吗?

  被挡住的字咱们帮它填上: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横批:辞旧迎新

  相机了**夕夜

  5、贴春联表达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憧憬与祝愿,增加了节日的气氛。语文天地里也有一幅对联,请看:

  ·莺歌燕舞春无限,雨顺风调岁有余。

  你能说说它表达了什么样的祝愿吗?

  6、交流带来的春联。

《元日》教案3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仍旧对显性的画面较感兴趣,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在读诗时能将诗中的画面与自身生**验联系起来理解,从而感受诗中的欢快气氛,体会一系列春节传统习俗背后蕴含着的人们对幸福美好的期盼之情。但对于王安石的**理想,大部分三年级的学生还无法理解,因此,只稍作了解。

  【教学目标】

  1.理解“爆竹、屠苏、桃符”等词语。

  2.引导学生看注释、找习俗、查资料、融生活想象画面,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3.通过诵读感悟、吟诵,体会春节的气氛,感受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情感的追求,感受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诵读感悟、吟诵,体会节日的气氛。

  2.难点:想象画面,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感受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1.看视频猜节日。

  同学们,为了表扬你们端正的坐姿和专注的小眼睛,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特别的礼物,想知道吗?好,一起来看看吧。(班级学生过新年活动照片,配乐《新年好》)

  你们看到了什么?

  (预设1:齐回答,过年的时候、春节的时候 预设2:我看到了自己过年时候的照片)

  2.揭示课题。

  是啊,(过年,也叫)春节,是我们一年中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关于春节的古诗,《元日》(板书题目)

  3、解题

  师:“元”在字典中的解释有以下六种(拖长音,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1)开始的,第一。

  (2)为首。

  (3)主要、根本。

  (4)元素。

  (5)构成一个整体的。

  (6)货币单位。

  你们觉得是哪一种呢?

  4、走进诗人

  那你们知道元日的作者是谁吗?——王安石(引导学生回答),对,他不仅仅是一位诗人,还是北宋非常著名的***、思想家!王安石在49岁的时候,好不容易当****!**在古代可是一个大官呢,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元日,就是在他担任**那一年的春节写下的,正是他春风得意的时候!

  二、反复读,明诗意

  1.范读,知节日。

  2.初读,解诗题。

  3.再读,找习俗。

  三、介绍吟诵法

  1、吟诵三种符号

  2、吟诵录音

  四、融生活,悟诗情,解吟诵

  1、我们先来看第一句:爆竹声中一岁除(老师起手势,学生读)

  你们听到了什么?(爆竹声)

  爆竹声怎么样?(爆竹噼里啪啦地响,爆竹的声音好大啊!)是啊,爆竹一点就燃,所以我们的爆竹读的急而短促,这家刚放完爆竹,那家又开始放了,此起彼伏的爆竹声音一直在耳边响个(不停),哇,过年可真热闹啊!(贴板书,热闹)

  请你们把这种热闹读出来。

  那“一岁”是什么意思呢?(生齐回答,一年),除呢?(生回答,过去)所以,“一岁除”指的是(一年就过去了)。

  那整句话的意思就是(学生答:在热闹的爆竹声中,一年就过去了)

  2、你的理解很到位!我们再来看第二句:(学生读“春风送暖入屠苏”)

  屠苏是什么呢?(一种酒)你怎么知道?(课文中有注释)表扬你们懂得借助注释!其实,屠苏酒是由屠苏草泡的酒,传说喝这种酒可以避**、祈福新年,所以一到春节,家家户户都准备了满院子的屠苏酒,大家都准备喝个够,喝个痛快,不醉不罢休!所以诗句中的屠苏,我们是可以无限延长的,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你们想到了诗中的哪一个字?(学生“暖”),是啊,同学的祝福,朋友的祝福,每个人的心里都感到(暖洋洋的、暖暖的)板书:温暖

  3、同学们,除了我们心里暖?暖还从何而来呢?(还有什么也是暖的呢?)(春风送暖,)对了,春风也是暖暖的!那还有谁会感到暖?(诗人王安石)是呀,我们的王安石可是好不容易当****,因此他在**上的**也得到了顺利的开展,在这个热闹、喜庆的新春佳节,普天同庆,人暖、心暖、天地暖!

  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诵一遍!

  4、是的,那现在请你们小组合作,借助注释和读诵符号学习后两句诗。

  讨论并思考:

  你看到了什么画面?感受到了什么?

  (小组学习2min、小组组长**汇报)

  是啊,老师起手势,“千门万户曈曈日”,通过节奏我们看到太阳正在(慢慢升起来),千门万户都已经把(旧桃符换成新桃符),感受到(新年新气象、新年生机勃勃)新年 的 万象更新(贴板书)

  王安石用几个画面、几句诗寥寥数语给我们勾勒出了人们欢度春节的喜庆场面,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他除旧布新的决心,不管成功与否这份心系百姓的情怀让我们感动!

  请同学们齐读这两句!

  5、接下来,加上伴奏,加入感情,想象画面,吟诵出王安石对美好未来的期待。

  【现在请所有女生起立吟诵;请所有男生起立吟诵。】

  评价语:你们诵出了王安石对美好未来的期待。你们的吟诵让老师也走进了诗中的画面。

  五、拓展延申

  1.理方法,巧迁移。

  2、关于春节,诗人陆游也写了一首《除夜雪》,但是这首诗写的不是正月初一,而是我们的除夕!同学们先听录音,根据注释想象画面!

  请同学们根据读诵符号,尝试把我们的这首诗读诵出来!

  (时间够,请同学单独展示,时间不够,全班一起展示)

  总结:同学们,吟诵除了可以帮助我们读出诗歌的感情,还能帮助我们想象诗歌的画面!

《元日》教案4

  教学要求:

  1、鼓励学生自学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运用多种学习方法解决。

  2、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展开合理想象,把诗句变成画面,再把画变成话,发展学生的语言。

  3、感受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了解过节的各种习俗,初步学会欣赏春联。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件:迎新春

  2、说说看你想到了什么?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过年的感受。

  3、揭题:在有关春节的古典诗歌中,有一首古诗流传甚广,影响深远,那便是王安石的作品《元日》。

  4、解题:元日

  二、学文

  1、初读,同桌互读,指名读,齐读。

  2、学贵有疑:预习时你有什么疑问?

  学生质疑,师板书。

  3、学应有法,解疑

  哪位同学能帮助解答?你是怎么知道的?请把你的学法金钥匙告诉大家。教师相机指导。

  爆竹:炮仗鞭炮指名书写,师范写。

  ()的爆竹声(噼里啪啦噼噼啪啪此起彼伏)

  岁:年,哪些词或诗句也曾用到岁?

  岁岁**“一岁一枯荣”

  除:除去送走过去

  屠苏:草名酒

  曈曈日:初生的太阳太阳初升时光亮的样子

  新桃旧符:老师也有把金钥匙,每一单元的整体预习是非常重要的。请同学们翻开123页,拿起笔来,不动笔墨不读书,咱们快速地默读开卷有益:过年,你就明白新桃旧符是什么了。

  指名说:桃符是什么?它就是现在的春联。

  4、理解感悟

  ①明诗意: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吗?

  同桌试试,指名说,

  课件:结合画面,再次描述。师描述

  ②想象说话:快过年了,你是什么样的心情?根据你的生活经历,说说你过年时总做些什么?

  请同学们闭眼想象,脑子里就像在演电影一般浮现出过年时的情景,你仿佛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师范读,生想象,指名说。

  ③指导读:同学们的想象力真是丰富,把过年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景象描绘出来。真棒!不知道你能不能用你的声音和表情把元日的热闹气氛表现出来?

  自己试试。

  ④背诵,画面辅助。

  三、拓展,了解春节的各种习俗

  1、贴春联: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

  指名读,渗透春联的知识:春联有上联和下联之分,还有横批。

  2、对对联:你能试着对出下联吗?

  爆竹一声除旧岁,桃符万户迎新春。

  3、课文插图里也有一幅春联,你能读出来吗?

  被挡住的字咱们帮它填上: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横批:辞旧迎新

  5、贴春联表达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憧憬与祝愿,增加了节日的气氛。语文天地里也有一幅对联,请看:

  莺歌燕舞春无限,雨顺风调岁有余。

  你能说说它表达了什么样的祝愿吗?

  6、交流带来的春联。

《元日》教案5

  一、教学目的:

  1、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当堂读熟,熟读成诵。

  2、利用设问法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脑的自主参与学习的习惯。

  3、通过学生自主阅读,回答问题,理解作者写作本诗的心境,并结合自己的体会,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所表达的情景,情感。

  二、选材目的:

  王安石的这首《元日》,写于宋神宗熙宁三年,王安石任**之后,著名的“熙宁变法”之前。他借描写过年的习俗、气氛抒发他在**伊始,意气风发,踌躇满志,跃跃欲试的心情。诗中将人们过新年的喜庆气氛融入到了热闹的迎春场面中,立意清新,一派除旧换新、欢欣鼓舞的迎春景象。新学期开始,刚刚过完春节不久,利用学生对春节的观察和感受,比较熟悉过春节的习俗、情景。选择这首诗作为开学第一篇,有利于学生从贴近他们生活的经历入手,从自我感受入手,从切身体会入手,比较易于学生进入诗中的情景,更好的赏析古诗。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掌握字的读音,词的含义。范读、讲读、自读、读到琅琅上口,读到入情入境。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语言美、韵律美、意境美。

  2、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对古诗描写的情景、意境。

  四、教学过程:

  1、上课前对学生提出一个要求:这一节古诗课,请同学们拿出古诗课本和一支能用的笔,放在课桌上,把其他暂时不用的东西都收起来。看谁做的又快又好。(**分散学生***的物体,有利于课堂秩序)

  2、同学们,你们的春节过得好吗?(引出课题)谁来说一说过春节是你都注意到有那些民俗习惯,请举手。

  3、(生回答)同学们观察真仔细,看来你们都是有心的孩子,那么,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过春节的情景的古诗,请同学们把古诗课本打开,在目录里找到《元日》这首诗。翻到这首诗。(78页)

  4、解题。“元日”,农历正月初一,春节的第一天。这首诗描写的是北宋时期人们过春节的情景。

  5、范读,并出示较容易出错的字及注音的字卡,如“爆”、“屠”、“苏”、“瞳”、“换”、“符”等。让学生重点拼读容易出错的字,并朗读。朗读前提示学生注意诗中有那些过春节的风俗?

  6、自渎完毕,老师知道有的同学早就读过这首诗了,有没有同学愿意来读一读?(**一个成绩较差的学生,目的在检查学生正确阅读的情况)请大家和老师一起来仔细听他读的效果,发现问题,等他读完了就把你的小手举起来,好不好?

  7、在学生读的过程中,如果出现发音不准的字、词,首先请举手的学生来纠正,并及时板书字及注音。请出错的同学拼读,然后大家一起拼读。

  8、**“一岁除”是什么意思?提示学生自己看课本上的注释,联系古诗,说出答案。目的培养学生利用手头的甘(课本、字典、资料等)自主阅读,自学古诗的能力。(**一个差生,如果能够认真阅读注释,是能够回答好的。如果这个问题回答好了,可以进一步让他读读“爆竹声中一岁除”,这句,并让他说说下一个问题(即问题9)。

  9、(如果上一个问题,差生不能回答,或者回答不好,再**一个中等生,如果中等生回答不够完整,再**一个优等生。以下**基本定格在这样的思路上,把简单的问题目首先给差生,目的在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较难的问题,引导差生由浅入深慢慢地进入自主学习的状态,较难的问题让中等生来回答,让他们在“够得着”的基础上,跳一跳,回答好问题,享受“摘到果子”的成就感,进而督促中等生向更难的问题挺进。在此过程中,如果差生或者中等生回答不完美,交给优等生来总结归纳,最难的问题,让优等生来回答,让优等生既能人尽其才,又能让他们面对挑战,戒骄戒躁,更上一层楼。)在上一个问题的基础上,进而提出“爆竹声中一岁除”是什么意思,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除”字,过去的意思,一年过去了,一切不如意的,陈旧的东西都过去,除旧迎新,一切又有了新的希望,过去一年里不曾实现的梦想,又有了新的机会。这里一个“除”字,在读的时候,音调要高亢,果断,要把那种除旧迎新,充满希望的、一展宏图的感觉读出来。

  10 、“屠苏”是什么?请看注释,回答。屠苏酒,古代风俗在农历正月初一,家人要先幼后长饮屠苏酒来庆贺新春。“春风送暖如屠苏”是什么意思?读读,想想,这里的“入”字,用得非常的妙,一个“入”字把春风拟人化,写活了!把春风写成了有生命的,有灵性的东西!细心体会, “入”字读的时候,要惟妙惟肖,把春风那种悄悄的,暖洋洋的感觉读出来,声调要婉转,亲切。

  11、“曈曈”是什么意思?“千门万户曈曈日”,用你的话来说,应该怎样说?

  12、“桃符”是什么?现在演变成了什么?在黑板上画出桃符的大约形状,“桃符”,一种画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正月初一这一天更换。现在演变成了对联。引导学生从自己过春节的亲身经历回答问题。

  13、“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两句,把作者当时意气风发,大展宏图的心情淋漓尽致的写了出来。引导学生体会这种情感。然后把这种情感融入的这两句古诗中,读出来。“曈曈”的语调要上扬,声音要铿锵有力;“换”字读的要果断。

  14、通过这样的解读以后,学生读这首诗的意境有了较深的体会,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再次朗读,放声读,眉飞色舞的读,手舞足蹈的读。熟读成诵。大家一起,合上课本,手打拍子,集体背诵。

  15、用开火车的方式,检测背诵的情况。

  16、课后,用本节课的学习方式自学王安石的另一首《泊船瓜洲》,预习下一课的内容《江雪》。

  五、板书设计:

  爆(bào) 屠(tú) 苏(sū) 曈(tóng) 换(huàn) 符(fú)

  六、教学反思:

《元日》教案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认识生字23个。

  3、完成“语文天地”中“学习显身手”。

  4、理解诗句内容,感受诗句中渲染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气氛。

  教学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2、理解语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

  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课型:

  古诗。

  教学方法:

  讨论、小组合作式。

  教学步骤:

  一、导入活动:

  1、学生们,十二月份结束了,我们将迎来新的一年。新岁月的第一天是什么节日?

  2、板书课题。

  3、从课题里。你联想到什么?

  二、学习新课

  1、初读课文

  ⑴、指导看书上的插图,问:这篇课文图上有什么?

  ⑵、出示小黑板上的诗句,指定学生读。

  ⑶、全班齐读。

  ⑷、出示生字5个,(开火车读)

  爆 屠 曈 换 符

  ⑸、出示生词,同桌读。

  爆竹 ** 苏醒 交换 符号

  2、熟读课文,理解诗句。

  ⑴、学生**读诗句。

  ⑵、小组讨论:“说说你知道哪句诗的意思?

  ⑶、指定学生说诗意。

  ⑷、全班齐读全诗。

  ⑸、分组接背诗句。

  ⑹、指定学生背诵。

  ⑺、小组比赛,哪组背得好。

  ⑻、同桌互相背。

  三、作业布置: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四、板书设计:

  12、过年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户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五、教学后记

《元日》教案7

  一、谈话导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精华。谁能背一首给大家听听?

  2、对话导入:刚才我们一起背了许多古诗,从大家声情并茂的朗读中,老师感受到了大家对古诗的热爱。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座宝库。今天,老师就和大家走进这座宝库,再领略两首古诗的美妙情境。

  二、学习古诗《元日》。

  1、读——读准字音,识记生字。

  (1)**朗读,读准诗题、作者、读通每一句诗。

  (2)抽生读,检查字音及停顿情况。

  (3)将整首诗读得正确、流利。

  2、看——图文结合,画中会意。

  (1)仔细观察图画,然后再读读古诗,从中知道了什么?

  (2)互相交流。

  3、议——探究协作,读中悟情。

  (1)以小组议议,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词语还没有读懂。

  (2)全班讨论交流,教师重点指导:屠苏、瞳瞳日、新桃、旧符

  (3)说说诗句的意思。

  4、评——多元评价,品析美读。

  (1)读出你的感悟,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2)教师相机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3)古诗赛读,师生互评。

  5、诵——积极展示,深情诵读。

  采用“对诗”、“诗句接龙”等形式反复吟诵,熟读成诵。

  第二课时放手让学生按照“读——看——议——评——诵”的方法自学。教师只作必要的指点即可,重点引导学生质疑讨论:这么冷的天,渔翁为什么还要出来钓鱼?

  作业超市:

  1、收集王安石的诗,读一读,并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背诵

  2、收集柳宗元的诗,读一读,并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背诵

  3、收集课外你喜欢的古诗,试着理解

  4、模仿古诗自己也写一首

《元日》教案8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识字渠道,认字与识字。

  2、了解*的传统节日春节过年的习俗,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情感的追求。通过引导学生自学,学习古诗,提出疑问。

  3、朗读课文,通过各种方式的以读悟情。

  4、指导学生查找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调动查找资料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自学提出疑问通过各种方式的以读悟情。指导背诵部分段落。

  教具准备:

  1、春节的传说故事

  2、投影

  3、各地过年的图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你喜欢过年吗?我国传统的过年是哪一天呢?你想知道年是怎么来的,过年的习俗是怎么来的吗?

  2、阅读《过年的来历》

  3、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一说过年的来历。

  4、你觉得过年和*时有什么不一样。

  5、学生交流。

  6、无论何时何地,所有的炎黄子孙都很注重过年。这节课,今天我们一起学*安石所写的七言绝句《元日》,看看古人是怎样过年的。

  二、自学古诗

  1、回忆学法:

  我们要学会一首古诗你有什么基本办法呢?

  (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理解意思展开想象)

  2、你们有信心读准、读懂古诗吗?

  三、学习古诗,交流。

  1、你读准了吗?

  2、你知道古人怎样过春节的吗?从诗中哪些地方知道呢?

  燃爆竹

  饮屠苏

  迎红日

  换新符

  3、要读懂古诗还要先理解词语的意思,你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呢?

  4、你还有什么不懂的或不理解的吗?告诉大家,让大家帮帮你。

  5、在大家的帮助之下,是不是都理解了古诗了呢?请你试着把古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自己说指名说

  l理解古诗可以把用在两部分间加上自己的话。使意思表达更通顺。

  6、闭眼听老师范读,在头脑中想象,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7、小结:多喜庆,多热闹呀。能把这首古诗的热闹和喜庆通过读表现出来吗?如果你觉得读不足以把热闹和喜庆表现出来,也可以通过动作表现出来。

  自己读指名读全班读

  四、背诵古诗,学习生字。

  1、你会背诵了吗?

  全班背男女生各背

  2、我们来看看这首古诗的第一个字,要写对写好它应该注意什么?

  右下角的四点书写。师板演。

  3、学生书写,教师巡视。

  4、展示台进行生字的讲评。

  爆的最后一笔

  换的撇不要写出头

  曈的左边是日

  重点指导爆的书写。

《元日》教案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元日》这首诗。

  2、过程与方法:学会3个生字,感悟诗中重点的词义,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想象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教学难点:让学生想象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准备:

  1、练习卡。

  2、课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谈话,视频图片展示春节的喜庆场面。

  2、**:春节是个很隆重的节日,你觉得最有意思、最开心的事是什么?

  二.揭题《元日》

  三.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师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作者、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

  2、今天就用这样的方法学习古诗《元日》。

  四.知作者,解诗题。

  1、通过预习,你知道《元日》的作者吗?学生简介。

  2、师补充王安石相关资料。

  3、理解题目《元日》,解释“元”在字典中的意思。

  4、师明确:古代的大年初一叫作“元日”,“元日”是一年的开始,一个季节(春季)的开始,一个月的开始(农历初一),因此元日又被称为“三元”。

  5、 “元日”和元旦节是同一天吗?指导区别“元旦节、元日”。

  五.认读古诗,学习生字词。

  1、指名大声、准确读古诗。

  2、多种方式认读生字词。

  3、教学生字。

  先指导识记“爆、屠、符”的字形,再读帖指导美观书写。

  4、临帖描红,书写生字。

  5、书写展示,,同桌评价,自我修订。

  六.明诗意

  1、按照一定的节奏读古诗。

  2、划出不理解的字词,相互交流。

  3、阅读“资料袋”,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七.悟诗情

  1、诗中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2、读诗的前一句,边读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创设情景指导朗读,抓住:爆竹、屠苏,体会春节时人们的快乐、高兴场面。

  4、抓住:曈曈日、新桃、旧符,理解初升阳光普照千家万户的吉祥场面。

  5、试背古诗。

  八.作业布置,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九.板书设计

  元日

  (宋王安石)

  隆重放爆竹

  盛大饮屠苏

  喜庆换旧符、贴新桃

《元日》教案10

  1.认识9个生字,学会7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

  3.了解诗句中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4.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重点难点掌握生字词、了解诗意,说说自己的见解。活动准备幻灯片、投影仪、课件教学过程环节学生学习教师导学二次备课一

  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谁能说一说。你们家里怎样过的?

  一、谈话导入,解释题目

  同学们,快要放寒假了,我们每年最盼望的、全家过得最热闹的节日是什么节日?

  1.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2、初步读文通过范读、**读、个别读来整体感受古诗。

  二、欣赏课件,领悟诗情。

  1.同学们你们都喜欢过年吗?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根据画面的内容,找出相关的诗句。

  2.小组讨论。分组汇报。一、教师讲解诗的大意。

  二、精读古诗、领悟诗情、想象意境三

  反馈展示

  释疑解惑

  1.学生认读。

  2.小组交流如何记忆生字的方法。

  3.以小组为单位推荐一名小老师,到前面讲生字。

  4.再找几名“小医生”为大家找出易错的字音、字型。

  一、学习生字。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

  2.教师指导强调要点。

  3.教师推荐方法:

  通过比较认识。“新”“旧”是一组反义词,来记忆。四

  拓展提升

  发展能力一、拓展延伸。

  1.过春节的时候,你的心情如何?

  2.过节的时候你最喜欢做什么?

  3.课外再找一首关于春节的古诗。教师可根据学生反馈收集到的资料。了解有关春节的知识。五

  达标检测

  查漏补缺读古诗:

  1.送字宝宝回家。

  2.再读古诗。针对读不准的字音强化巩固课后反思

  长春版小语一下学案

  学习内容?元日(第一课时)姓名编写者春阳小学孙凤琴学习目标1.认识9个生字,学会7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自主学习一、自主探究

  1、背古诗。

  自评:正确()流利()有感情()

  2、请你把本课中不认识的生字找出来,想想可以用哪些好办法记住它们?并把你不认识的字做成生字卡片。

  3、读读下面这几个词,注意生字的读音。

  屠苏爆竹曈曈日千门万户

  二合作交流

  结合古诗说一说诗歌大概意思。可以问家长,可以查资料。

  三知识应用

  说一说关于过年的小知识

  四拓展延伸

  找一找王安石的其他诗歌


王安石的元日的意思(扩展5)

——小学王安石的诗全集

小学王安石的诗全集1

  小学王安石的诗有:《元日》《登飞来峰》《泊船瓜洲》《梅》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登飞来峰》

  ——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梅》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的元日的意思(扩展6)

——王安石的名言名句

王安石的名言名句1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

  修身洁行,言必由绳墨。 ――王安石

  因循二字,误尽一生;鼓舞精神, ――宋·王安石

  人生乐在相知心。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宋·王安石

  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 ――王安石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见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王安石

  礼贵从宜,事难泥古 ――宋·王安石

  百姓所以养国家也,未闻以国家养百姓者也。 ――(宋)王安石

  仁足以使民不忍欺,智足以使民不能欺,政足以使民不敢欺 ――宋·王安石

  才之用,国之栋梁也 ――宋·王安石

  岁**弥壮,阳骄叶更阴 ――宋·王安石

  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 ――王安石

  教化比雨露,名法方风霜 ――宋·王安石

  宋·王安石 ――咏石榴花

  富其家者资之国,富其国者资之天下,欲富天下,则资之天地。 ――王安石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 ――宋·王安石

  年少从他爱梨粟,长成须读五车书。 ――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王安石

  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足。 ――王安石

  教人治己,皆宜以正直为先。出自:宋·王安石《洪范传》 宜:应该,应当。 ――王安石

  良禽相木而栖,良臣相主而佐 ――宋·王安石

  百年养不足,一日毁有余。 ――(宋)王安石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宋·王安石

  黄昏风雨打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 ――宋·王安石

  有所不为,为无不果。有所不学,学无不成 ――宋·王安石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此教之之道也。 ――王安石

  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故学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 ――王安石

  因循苟且逸豫而无为,可以侥幸一时,而不可以旷日持久。 ――王安石

  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王安石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

  故古者教士,以射、御为急,其他技能则视其人才之所能,而后教之,其才之所不能,则不强也。 ――王安石

  霸祖孤身取二江,子孙多以百城降。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王安石


王安石的元日的意思(扩展7)

——王安石的《人才论》阅读答案

王安石的《人才论》阅读答案1

  人才论

  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①?惟其遇事而事治,画策②而利害得,**而国安利,此其所以异于人也。故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稷、契④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世之蔽者方曰:人之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⑤,故未有有其实而不可见者也。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蹄啮,求其所以异者寡矣。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⑥其辔而千里已至矣。当是之时,使驽马并驱,则虽倾轮绝勒⑦,败筋伤骨,不舍昼夜而追之,辽乎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后骐骥与驽骀⑧别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

  (节选自 宋·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材论》)

  【注释】

  ①形:外貌。何以:以何,凭借什么。②画策:出谋划策。③上之人:在**的人,这里指**者。④皋、夔、稷、契:皋,皋陶,姓偃,相传曾被舜帝任为管刑法的官。夔,舜时期的乐宫。稷,是厉山氏的儿子,名农,能种植百谷。契,相传为舜帝的司徒官,主管教化,助禹治水有功,封于商,为商朝的祖先。⑤犹锥之在囊二句:比喻有杰出才能的人是不会被埋没的。囊,口袋。末,尖端。⑥顿:整顿,这里指拉。⑦绝勒:断了马笼头。绝,断。勒,带嚼口的马笼头。⑧骐骥与驽骀:好马和劣马。⑨试之之道二句:意思是考查一个人的方法,在于让他们担任适合自己的工作。

  【译文】

  况且有才能的人,他们的外表凭借什么和其他人不一样呢?在于他们遇到事情能够处理好,出谋划策能够得到好处,治理国家能够使国家安定,这就是他们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所以在**的人如果不能够认真选拔,正确任用,即使他们胸怀如皋、夔、稷、契等人一样的智慧,尚且也不能使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啊!何况他们是处于下位的人呢?世上目光短浅的人还说:一个人如果身怀不凡的能力,就像锥子处于口袋中,它的尖端立刻会钻到外面来,所以不存在有能力却没有表现出来的人。这只是他看到锥子在口袋中的情形,却原本没有看到马在马厩中的`情形。劣马与良马混杂相处,一样地喝水吃草,嘶叫踢咬,要寻找它们不同地方的人,那是很少的。等到良马拉着沉重的车子,走*坦的道路,不用多次鞭打,不烦劳人驾驭,一拉缰绳,千里远的路程已经走到了。在这个时候,让劣马和它并驾齐驱,那么即使劣马跑翻了车轮,扯断了马笼头,弄得筋断骨伤,日夜不停地追赶它,也远远地赶不上啊。在这之后良马和劣马才能区别开。古代的君主知道这种情况,所以不认为天下没有无才的人,于是就想尽办法来寻找并且考查他们罢了。考查的方法就在于让他们担任适合自己的工作罢了。

  【阅读训练】

  1.临川先生即唐宋八大家之一的_______,字_______,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

  (1)故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

  (2)及其引重车

  (3)则虽倾轮绝勒

  3.翻译下列句子。

  (1)故未有有其实而不可见者也。

  (2)饮水食刍,嘶鸣蹄啮,求其所以异者寡矣。

  4.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5.作者认为,才能之士形不能自异于众人,因此要想发现人才就要(1)____;(2)____。使用人才的关键在于________。

  【参***】

  1.(1)王安石 介甫

  2.(1)如果 (2)拉 (3)断

  3.(1)所以不存在有能力却没有表现出来的人。

  (2)一样地喝水吃草,嘶叫踢咬,要寻找它们不同地方的人,那是很少的。

  4.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5.精察之 审用之 当其所能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