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尔古纳河右岸》优秀读书笔记通用3篇

《额尔古纳河右岸》优秀读书笔记通用1

  这是一部小说,一部优美的小说,一部描述我国北方****鄂温克人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的'令人落泪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

  著名女作家迟子建,以一位年届九旬的鄂温克民族最后一位酋长女人的**,向我们娓娓道来这个民族的故事。似一壁饱得天地之灵气、令人惊叹却难得其解的神奇岩画;又似一卷时而安恬、时而激越,向世人诉说人生挚爱与心灵悲苦的民族史诗。

  这部小说分为四个章节,也就是四个时间:清晨,正午,黄昏,半个月亮。酋长女人和她的孙子安草儿作为这个民族仅剩的留在山上的人,在一天里,白天到晚上,酋长女人开始回忆她的一生,从出生开始,到现在,家乡仅剩两个人了。在文章的最后一章讲到了一天的故事说完后,酋长女人和安草儿准备睡觉时,木库莲带着几只驯鹿回来了,那几只驯鹿就像那皎白的月亮,仿佛带来了美好的消息和希望。

  小说语言精妙,人物众多,但性格迥异。作者以简约之美写活了一群鲜为人知、有血有肉的鄂温克人。他们有大爱、有大痛;他们爱着这个民族里的其他人,也努力去保护使这个弱小的民族不要消失;有在神灵面前的虔诚,有在族人面前的关爱和不虚伪,也有在命运前的殊死抗争。经过岁月的瘢痕,由一个婴儿长成了最后一个酋长女人,年届九旬,这里面爱与恨的故事,有着独特民风的生死传奇,显示出了弱小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及其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岁月过往,给记忆留下了瘢痕,改变了人物,改变了生活,唯独不变的是这个民族顽强,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他们看老了。”留下的只是岁月的累累瘢痕

《额尔古纳河右岸》优秀读书笔记通用2

  读了《额尔古纳河右岸》感触良多,让我体会最深的就是同一个乌力楞的人的相亲相助,不同乌力楞的人也是携手互助。

  一个乌力楞**一族,他们一个族的人虽然住在不同的木力楞(类似帐篷的居住所),但是他们一起打猎一起围着火堆分享所得食物,高兴时,欣然起舞,不管年龄如何,几乎都是舞蹈高手。开心的、不开心的都不会憋在心里,围着火堆,讲喜事和心中的不快一扫而光。

  只是后来因为两家人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他们才开始各自为食,我认为这也是他们失去这种纯朴的开端。

  现在的城市人被四副墙阻隔了别人的温暖,我们几乎不敢随意跟陌生人交往,甚至从不跟邻居打交道。

  很庆幸的是,我从小生活在农村,由于是在乡镇,也不至于太落后,我喜欢我们那里**的乡俗。看了《额》之后,我更喜欢我的邻居们,感谢他们陪我一起成长。

  我们住在固水凝土的坚固房子了,每家都有一道门,但这道门我们几乎能随便出入。煮菜做饭的时候,缺三少四,我们总能在邻居家借到。我们可以端着饭到邻居家蹭菜,有时候还同用一锅。小时候,不会做菜,邻居们就会三五七地围着我,告诉我他们煮菜的方法经验,甚至亲自下厨煮给我看。一家人有新奇好吃的,左右邻居也跟着添光尝鲜。

  一家有困难,一条巷子的人都跟着着急,能帮忙的绝对不会袖手旁观。

  作为小孩子,最受不了就是大人们到你家打小报告,说你今天跟谁打架了,又到哪里爬山下水,跟谁到屋顶上捉迷藏……

  这样家长即使不在家,也好像长了十八双眼睛处处盯着你的一举一动。特别自己擅自攀爬危险地方嬉戏的时候,只要是被大人看见了,不管认不认识,他都一副老气横秋的责骂。那时候不懂事,感到不高兴,于是玩恶作具报复,大人们笑笑不理,我们也觉无趣,后来就不了了之。现在想想,那些邻居真可爱,多想回到从前。

  另一个让我感触最深的人是主人公的弟妇,妮浩,其中一个悲剧人物。她是他们那个乌力楞的萨满,有点像我们常说的巫师。每当族中有困难,或者有人生病、死去等几乎都要请她跳神,以求**祸事或者治病。

  先撇开这些神鬼论,我之所以喜欢妮浩,不是因为她拥有神秘的力量,而是她无私的精神。她一生有好几个儿女,但是只有一个害怕**而离家出走的女儿活下来。因为她每救一个人,她就会失去一个至亲。

  救了别人就会失去一个儿女,每一次她跳神的时候,都在无比的痛苦中挣扎,但每一次她都选择了救别人。

  当族人劝她把自己的孩子当成别人的孩子,把别人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她说出了让我流泪的话:难道自己的孩子有危险就能至于不顾吗?她指的自己的孩子实质是别人的孩子。后来,她每一次救人都会哭喊一声,自己的孩子还有救,不能不救。于是她救了别人,她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儿女一个个死去,从树上摔下来的、胎死腹中的、被野兽咬死的。

  她不敢再怀孕,精神也越来越凋蔽,虽然她终身活在苦海,但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说到这里,我虽然赞扬妮浩无私的精神,但我不赞同她的做法。我认为,人应该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但是不应该将这种行为建立在别人的生命上。每一个孩子来到世上都有他专属的生存**,不因为父母的决定而随意剥夺他们鲜活的生命。

  虽然带有神秘色彩,妮浩每救一个人就扼杀自己一个孩子的生命,这种以命易命的奉献一点几乎价值都没有,而且有点可恨,因为她奉献的不是自己的性命而且别人的性命,尽管那是她的孩子。


《额尔古纳河右岸》优秀读书笔记通用3篇扩展阅读


《额尔古纳河右岸》优秀读书笔记通用3篇(扩展1)

——《额尔古纳河右岸》优秀读书笔记3篇

《额尔古纳河右岸》优秀读书笔记1

  去年暑假的时候,妈妈买了一本叫做《额尔古纳河右岸》的书,这本书是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她看了以后给我说这本书的内容很好,但是书很厚,我起初并没什么兴趣,不经意地随便读了两页,竟然就爱不释手了,连着几天一口气把它读完。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氏族的鄂温克人的生活、起居、衣食住行,以及围绕着他们发生的感人故事。以前我从来不了解鄂温克人,这本书为我详细地描画出了另外一个世界。

  首先,鄂温克人穿的衣服比起我们来要精致许多,他们的衣服是用狍皮、鹿皮和熊皮制成,其中最美最漂亮的一件是尼都萨满送给“我”母亲达玛拉的那件羽毛裙子。这条裙子的上摆紧,下摆长,用鹿皮制成,腰间镶满了绿色和蓝色的丝线,中间装饰着野山鸡尾巴上闪亮的蓝羽毛,羽毛下绣着一条银河,银河上是湛蓝的天空,羽毛裙子的下摆上还绣有绿色花纹,母亲穿起来,是那么的美丽和自在,哦,她真有气质。

  鄂温克人吃的食物也很讲究,他们一定要吃肉干和打回来的动物的鲜肉。杰芙琳娜在柳莎的婚礼上就大展了她的好手艺。她把狍子肉剁碎,和老桑芹、山葱一起灌进肠衣里,放到锅里煮个三五分钟制成香肠。香肠切成片,味道真是鲜美。此外,她还煮了几只鸭子,加入野韭菜一起煮,鸭子吃起来肥而不腻;再配上可口的清蒸狍头、美味的驯鹿奶酪,喝着清单香甜的百合粥,哦,真是太美味了。

  说到房子,鄂温克人住的“乌力楞”更是让我向往。这些“乌力楞”是用桦树皮支起四根大柱子,再用桦树枝固定好作为架子,架子上面再披上一层狍皮、熊皮及鹿皮保暖。怀孕的女子住的“亚塔珠”就是产房,它是用粗壮的.松树搭起来的大三角,上面披上厚厚的一层熊皮。住在“乌力楞”里,每到傍晚时分,就可以看到闪耀的星空,耳边听着细微的风声,还能够看到皎洁的明月。哦,真是让人神往。

  鄂温克人搬迁时不是徒步而走,森林里也没有汽车、马车,你可能会问:那他们怎么迁移呢?原来他们都骑着自己的驯鹿。这些驯鹿长着毛茸茸的鹿角,水灵灵的大眼睛,厚厚的一身绒毛。他们是鄂温克人的好伙伴,是洁白与纯净的化身,充满了灵性。

  我多么向往鄂温克人的生活呀,然而随着原始森林的大面积砍伐,鄂温克人不得不放弃游牧生活被迫住进看不到星空、听不着风声、看不见月亮的房子里。这样的日子没过多久,他们就再也无法忍受所谓的现代生活了!最终,鄂温克人为了自己,也为了驯鹿们,再次重新上路,去远方寻找新的森林。


《额尔古纳河右岸》优秀读书笔记通用3篇(扩展2)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书笔记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书笔记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吧。但是读书笔记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书笔记1

  “我这一生见过河流太多太多了。它们有的狭长,有的宽阔;有的弯曲,有的*直;有的水流急促,有的则风*浪静。它们的名字,基本是我们命名的,比如得尔布尔河、敖鲁古雅河、比斯吹雅河、贝尔茨河以及伊敏河、塔里亚河等。而这些河流,大都是额尔古纳河的支流,或者是支流的支流。”

  以上的这段文字是出自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毫无疑问,在*当代文坛上,像迟子建那样能把如同史诗般的长篇小说写得如此大气磅礴的作家是不多的。从《伪*》到《白雪乌鸦》,从《额尔古纳河右岸》到前年出版的《群山之巅》,她完成的每一**篇小说,故事情节都是壮阔感人的,就像是她的故乡——东北,同样的淳厚中带有温柔。她的每一部作品都是飘着雪的,正因她字字珠玑地将她的悠长而婉转的乡愁写于其中。

  这个发生在一脉青山、万顷碧水之间的故事,几乎让我不忍细读。浩瀚的大兴安岭和坚忍的古老民族相互依偎,将生命的韧性描摹得淋漓尽致。“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看老了”。这句简洁的语言,就像是一声从远处传来的却又依稀听得见的叹息,为全书奠定了基调。小说是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写的,“我”是部落的最后一任酋长的女人,已经年过半百了,在看老了雨雪后,仍然深情地选择走向人间草木、水火山川,诉说着这些明媚而忧伤的往事。这个故事,是属于大自然的。

  在这个特定民族的特有视角下展开的故事中,万事万物都是有着灵性的。山川、河流、树木、繁星、月亮、雨雪……都像故事中的人一样,有着灵魂,有着喜怒哀乐的。它们有了人性,人性中也有了它们的影子,单纯到让人没有理由厌恶。这是当代社会所缺失的,也是让我唏嘘动容的。

  “我已经说了太多太多**的故事了,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每个人都会**。人们出生是大同小异的,**却是各有各的走法”。生老病死、聚散离别是文学或说是人生绕不开的话题,而作者,仿佛是因为她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故事的人,她的笔下的生与死,都在*淡中带着传奇,从生活走进故事,又能从故事中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且在生活中也找到蓝本。

  额尔古纳河右岸的这群人,世世代代在“风声”中降生,又埋葬在风中。就像他们来自大自然一样,又回归于大自然。这是一个民族的归宿,也是一个时代的归宿。

  故事中对鄂温克人乃至北方民族的萨满文化有着详细而又引而不发的阐释。有人在看完这本书后,评论说这样的情节太过传奇,根本不可能真正存在。而在我看来,恰好相反,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元素存在,才能将这个古老民族的信仰得以展现出来。一个有信仰的民族,本身就是值得尊敬的。一个有所敬畏的时代,才是有“人的气息”的时代。我们不妨把这个苍老的故事与当今时代作对比,这故事中的某些至关重要的东西,不正是当下所缺少的吗?

  “山火熄灭了,妮浩走了。她这一生,主持了很多葬礼,但她却不能为自己送别了”。故事中最让人动容的,应该就是妮浩了。因为小说中的所有的爱恨都是原始而野蛮的,原始地深爱,原始地浅恨,所以我们在书中看到了妮浩一次又一次地**自己的孩子来挽救别人性命。或许在她的眼里,她首先应该是一名救死扶生的萨满,其次才是别人的妻子、母亲。然而,这样的主次关系却不**着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在她的心里比她的身份不重要。相反的是,正是因为我们看到她一次次的近乎愚蠢的选择,才将整个故事中人性的至善至纯高度升华。

  什么是活着?认认真真地读过这本书的人应该能有所体会。那些生老病死、爱恨离别,那些在生活的背后苦苦挣扎的喘息声,那些面对着苦难露出淡淡而明媚的笑和泪,就是对“活着”的最好诠释。

  额尔古纳河,这是一条时代的河流。尤其是在它的右岸,记录了一个民族在不同时代的乡愁。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书笔记2

  《额尔古纳河右岸》记述了一个长达百年的故事,这个故事是由一个九十岁的女人**的,故事描写了我国东北****鄂温克人当中的一支的百年沧桑:中俄边界、与驯鹿相依为生、风葬、鹿铃、白桦树、兽皮、萨满的跳神,这个故事与其说是一个故事,不如说是百年的历史。

  百年里,这个部落历经无数风风雨雨:天灾、**、**侵略者的铁蹄、*……

  他们是顽强的,他们没有败给灾祸,最后却败给了某种要求转化文明的力量。最终,他们放弃了游牧,选择了定居,还在坚持原有的生活方式的仅剩两人:安草儿和“我”,几经风雨的顽强民族终于衰落得不堪入目。

  他们的住处叫“希楞柱”,既简便又浪漫,顶端留有的一个排放烟气的小孔里可以看到星星。这是多么美妙的住处啊!每晚都有星星陪伴入梦,岂不比那些密不透风的砖瓦房强上万倍!这种浪漫,也许我们永远也体验不到,因为我们有“先进”的文明,但我们没有那颗纯真的心。

  他们很勇敢,男人们从集训营回来,顾不上洗去满身疲惫,就去寻找在白灾中走失的驯鹿,他们没有畏惧严寒,然而寒冷还是带走了女人的第一任丈夫——健壮的拉吉达的生命。虽然他们并不是每一个都那样勇敢,但每一个都一定很勤劳,他们各司其职,把整个部落打理得井井有条。

  他们信奉唛鲁神和萨满。萨满轻盈的舞步带走了疾病,灾祸,但也仿佛遵循自然的某种交换定律:萨满每救起一个生命,就要失去另一个生命,这个生命有时是陪伴人们的驯鹿,有时是萨满身边最亲密的人。黑夜来临,萨满披挂神衣神帽,敲起神鼓,跳起轻盈的舞,他们用自己的神力保佑自己氏族的人们和驯鹿。

  迟子建的这本《额尔古纳河右岸》打动人心的地方有很多,比如书中人们纯净如云彩的对爱情的理解。不需要太多束缚,不需要过多言语的渲染,甚至不需要犹豫。当年有两个人追求女主人公的母亲,而当问道她喜欢谁时,她却在一笑间回答说都喜欢,没什么可纠结的。

  在作品里,生命的消逝就是转瞬间的事,。林克被闪电夺走生命,拉吉达死于严寒,瓦罗加在与熊搏斗中死去……不断有人诞生,不断有人**,重复着喜悦与悲伤,如喝水吃饭般简单的**让你恐惧,然而当你看到那些很小就死了的孩子或者驯鹿仔,被装在白口袋里,扔在向阳的山坡上,痛楚就会转化成温暖,你心中又升起了希望。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一样东西——“靠老宝”。这东西是个容器,它里面会装着肉干,水之类的有时可以救命的东西。它可以用来帮助迷山的人们,即使不是同一个部落的人,他们也不会去追究谁动了里面的东西。他们所需防范的只有黑熊,这种不带任何功利性的赠与在今天极为罕见。

  读完《额尔古纳河右岸》这本书,我有这很深的感触。这并不是一部史诗巨著,但书的字里行间却无处不透露着真挚的情感,书中语言也并不华丽,质朴简洁,可依旧能打动人心,一本书勾勒出一个民族的百年兴衰,一直到最后只剩下两个人。这部书里,我们体会了**与新生,但这个部落也许再也不会有了新生。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书笔记3

  在中俄边境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居住着一支弱小民族——鄂温克民族,数百年前,他们自贝加尔湖畔迁徙至我国东北大兴安岭地带。

  第七届矛盾文学奖《额尔古纳河右岸》,以一位年届九旬,鄂温克民族最后一个酋长女人的**,向读者展示了鄂温克人百年生存现状及沧桑历史进程。作品分“清晨”“正午”“黄昏”“半个月亮”四部分,结构安排巧妙,叙述沉静婉约,文字灵动优美,其风格鲜明,意境深远,与其说它是一壁诡秘绚丽的神奇岩画,不如说是一卷血迹斑斑的民族史诗。

  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白桦林、驯鹿、希楞柱等,构成鄂温克人生活的物质组成。他们崇尚玛鲁神,信奉萨满教,珍爱火种,定期从安达(商人)手中用鹿茸、皮张等换来**、火柴、食盐、粮食等生活所需。他们在像伞一样的希楞柱里制造“风声”,繁衍后代。他们以放养驯鹿为生、过着游牧游猎的生活。他们接受大自然的馈赠,也不断遭受严寒、猛兽、疾病的侵害。作品再现这个弱小民族经历了日寇铁蹄、*阴影后,在现代文明挤压下走向衰落的生死传奇,为读者打开一条**通道,使读者近距离观望到它短暂若流星飞逝的光华和亮度,其顽强坚守、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坚守信仰、爱憎分明等民族特征,挺立起的民族精神与气度,璀璨耀眼,流芳后世。

  作品刻画了一批有血有肉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精明善猎的父亲林克,能干善舞的母亲达玛拉,隐忍孤独的伯父尼都萨满,刁蛮任性的姑姑依芙琳,软弱胆小的姑父坤德,勇敢健壮的弟弟鲁尼,善良博爱的弟媳妮浩,自私固执的拉吉米,美丽不幸的马伊堪等,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作品以四组家庭的生活记录为主线,通过家庭成员之间、族人之间的矛盾纠葛及情爱故事,使人物形象的刻画,更加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林克和尼都萨满两兄弟都深爱着达玛拉,尼都选择退让做了萨满,林克去世后,终身未娶的尼都萨满与单身的达玛拉互有好感,两人却无法突破氏族传统习俗的桎梏,相继在孤独寡欢中死去,让人唏嘘感慨。姑姑依芙琳,经常用尖酸刻薄的语言侮辱折磨“不中意”的丈夫坤德,又包办儿子婚姻,迫使唯一的儿子金得上吊**,即便再次怀孕,故意从高坡上滚下而流产,可悲可叹,冥顽不化。听闻***要进山,要清理蓝眼睛的俄国人,伊万的妻子娜杰什卡带领儿女逃亡苏联,伊万从没一句抱怨,积极加入**洪流。被狼咬残的瘸腿老达西强训猎鹰复仇,执着又惨烈……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使作品立体丰满,情节跌宕,耐人寻味。

  作品中的“我”回忆了一个个凄美动人的故事,折射出鄂温克民族追求*的精神风貌。有了天灾人祸如驯鹿难产、小孩生病、大人遭难等,唯一解决的办法是萨满跳神施法救助。萨满妮浩每救一人,会失去一个自己的孩子。六个儿女,相继摔死、野蜂蛰死、水淹死或胎死腹中,仅剩一儿一女。明知救助等同于灾祸转移,却无法**她救人的脚步。萨满妮浩的博爱胸怀与自我**的精神让人为之震撼。相貌丑陋的马粪包,拨弄是非,制造矛盾,无端嘲弄战争中失去生育功能的拉吉米,引起大家的极端反感。面对熊骨卡住咽喉奄奄一息众人唾弃的马粪包,妮浩依然无法做到见死不救,且失去一个女儿。

  马粪包愧疚万分,自阉,与族人和好,最终实现善的回归。老年妮浩在伐木工人烟头引起山林火灾,艰难跳神祈雨成功后,永远走了。她坚守并履行了自己的承诺“一定要用自己的生命和神赋予的能力保护自己的氏族,让我们的氏族人口兴旺、驯鹿成群、狩猎年年丰收”。作品充满极浓的诡异色彩,近乎聊斋。如伊万的葬礼上莫明其妙地出现了两个穿白衣服的干女儿为他送葬,据依芙琳所言是他当年所救的狐仙的化身。萨满能够未卜先知。作品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成功塑造萨满的大爱形象。妮浩是部落的天使,神灵的化身,似菩萨再世,书写了荡气回肠、普渡众生的大爱情怀。在不断救助、失去、回报的因果轮回中,她播下一粒粒善良的种子,让爱开花结果,以圣洁的光聚集并衍生善良友爱团结的淳朴民风。

  小说通篇充溢**气息,不幸接二连三发生,鄂温克人的“冷处理”表现出顽强不屈的抗争精神和极其坚强的生存信念。“我”的故事具有**性。父母“一个归于雷电,一个归于舞蹈”,第一任丈夫拉吉达是在一次寻找驯鹿的途中活活冻死在马背上,第二任丈夫酋长瓦罗加,死于黑熊的魔掌。二儿子安道尔多年后被大儿子维克特误以为野鹿而错杀。维克特因自责抑郁酗酒过度而**。亲人一个个离她而去,悲伤、无助的她依然充满活力与热爱,坚强地生存着。即便族人下山定居白墙红顶的房子,即便仅有愚智的孙子安草儿陪她留在山上,九十岁的老人,也会围着火塘,给“雨和雪两位老熟人”讲述家族故事。峥嵘岁月,锻造宠辱不惊;悲痛面前,磨砺生存韧性。她活透了!***进驻山林后,迫使男人们集训的同时,强取豪夺致使食物极端匮乏,女人和孩子遭受饥饿的折磨;暴雪压山,驯鹿冻死;黄病泛滥……他们无力反抗,依靠本能的生存信念以及坚韧的生命力,挺过苦难。这个民族在风雨雪霜的常态磨砺下,在生死离别的痛苦浸泡中,活出超然、无畏的姿态。

  鄂温克人相信“万物有灵”,在他们眼里,自然界的山、水、日、月、风、雨、动物都具有生命的灵性,火神、河神、雷电神、山神、树神等不可任意亵渎。“在我眼中,额尔古纳尔河右岸的每一座山,都是闪烁在大地上的一颗星星。这些星星在春夏季节是绿色的,秋天是金黄色的,而到了冬天则是银白色的。我爱它们,它们跟人一样,也有自己的性格和体态。有的山矮小而圆润,像是一个个倒扣着的瓦盆,有的山挺拔而清秀地连绵在一起,看上去就象驯鹿伸出的美丽犄角。山上的树,在我眼中就是一团连着一团的血肉。”这些生动贴切的比喻,将热爱自然的情感真诚流露。

  他们认为火神不能被熄灭,搬迁时在祖先神“玛鲁神”之后由驯鹿驮着,*时还不能往火里吐痰、洒水、扔不干净的东西。对动物也有敬畏之心,如吃熊肉时要学乌鸦叫和唱赞美的歌谣,不能乱扔骨头等。书中有两起因违犯禁忌亵渎神灵而遭到惩罚的事件,一起是马粪包吃熊肉时的肆意行为而使骨头卡住了喉咙,一起是偷驯鹿的少年吃饱后往大树身上撒尿触犯树神而险些丧命。表现了他们对赖以生存的大自然,充满了敬畏与感激。金得上吊选择一棵枯死的树,因为他知道,按习俗这棵树将与他一起火葬。这种自觉自律的情感,力透纸背。他们逐绿放养驯鹿,每次搬迁时都把垃圾深埋清理得干干净净。他们从不砍伐正在生长的树木,看到山外人员大批砍伐拉运树木时感到气愤。当满载原木的长条卡车轰隆驶过,情绪失控的马粪包,举起枪,对着运材车的轮胎一顿扫射,遭暴打而丧命。以血肉之躯捍卫生存家园,鄂温克男人的勇敢和对自然的挚爱表现淋漓!在现代文明的脚步不断逼近、家园被破坏、资源被掠夺的情况下,大部分族人不得不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下山”,而“我”则是一直坚守山上,守护独有的精神家园,忧伤而*静地生活着。鄂温克民族在对待自然环境的关系上,不是肆意的掠夺和破坏,而是一种*等维护、**互存的观念。

  现代文明打破原有的*静生活秩序,人们住进固定住所,看不到日月听不到风声;圈养的驯鹿吃不上鲜苔而日渐消瘦甚至病死;森林因砍伐过度越来越稀疏,动物数量剧减,山风越来越大;“我”的外孙女伊莲娜离不开给予她画作灵感的山林,也迷恋繁华的城市,这位往返山林与城市间的成功者,最终在贝尔茨河里结束自己的生命;另一外孙女索玛堕落放荡多次流产成无人娶的“破烂”;曾孙沙合力不爱学习经常酗酒闹事甚至卖黑材而被关进**;马伊堪的私生子西班制作桦皮工艺品兜售为生;曾经的自然天成、淳朴温馨、静谧**被冲击得七零八落,进军“文明”的团队并未得到文明的礼遇,一个弱小民族重新**后愈加衰落萧条,它濒临**的处境令人担忧。当古*上山做“我”下山的思想工作,有一段理论:他说我们和驯鹿下山,也是对森林的一种保护,驯鹿游走时会破坏植被,使生态失去*衡,再说现在对动物实施保护,不能再打猎了。我很想对他说,我们和我们的驯鹿,从来都是亲吻森林的。我们与数以万计的伐木人比起来,就是轻轻掠过水面的几只蜻蜓。如果森林之河遭受了污染,怎么可能是几只蜻蜓掠过的缘故呢……这段文字抛出核心问题:现代文明与生态*衡的*衡点到底在哪里?滥砍乱伐、过度索取的苦果让这个无辜民族买单公*吗?闭塞与文明的接轨绝不是朝令夕改的快捷便餐!捆绑情感取向无异于火中取栗!这是*,是呐喊,也是警鸣。小说以白描手法勾勒了一组鄂温克民族的百年画像,沉闷忧伤的走势,揭示民族致命伤痛背后欲说还休的症结!

  额尔古纳河啊,

  你流到银河去吧。

  干旱的人间……

  妮浩生命中的最后一支神歌,流淌着他们的泪……这人世间深重的凄风苦雨!

  若干年后甚至更远,他们如晴空飞过的鸟,没有任何痕迹。但著名女作家迟子建倾心著写的这部力作会带着一个民族不朽的回音走入人类发展长河,重温人类进程史中的某种悲哀,或许某种血淋淋的震撼在足够自省下不再踏入重蹈覆辙的怪圈。

  我合**,依稀看见日月照耀的“鄂温克小道”——额尔古纳河右岸的路,散布着鄂温克人的足迹和驯鹿梅花图案;一团腥红滴血的落日,在苍茫波澜的额尔古纳河上,下沉,下沉……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书笔记4

这是一部小说,一部优美的小说,一部描述我国北方****鄂温克人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的令人落泪的长

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


  著名女作家迟子建,以一位年届九旬的鄂温克民族最后一位酋长女人的**,向我们娓娓道来这个民族的故事。似一壁饱得天地之灵气、令人惊叹却难得其解的神奇岩画;又似一卷时而安恬、时而激越,向世人诉说人生挚爱与心灵悲苦的民族史诗。

  这部小说分为四个章节,也就是四个时间:清晨,正午,黄昏,半个月亮。酋长女人和她的孙子安草儿作为这个民族仅剩的留在山上的人,在一天里,白天到晚上,酋长女人开始回忆她的一生,从出生开始,到现在,家乡仅剩两个人了。在文章的最后一章讲到了一天的故事说完后,酋长女人和安草儿准备睡觉时,木库莲带着几只驯鹿回来了,那几只驯鹿就像那皎白的月亮,仿佛带来了美好的消息和希望。

  小说语言精妙,人物众多,但性格迥异。作者以简约之美写活了一群鲜为人知、有血有肉的鄂温克人。他们有大爱、有大痛;他们爱着这个民族里的其他人,也努力去保护使这个弱小的民族不要消失;有在神灵面前的虔诚,有在族人面前的关爱和不虚伪,也有在命运前的殊死抗争。经过岁月的瘢痕,由一个婴儿长成了最后一个酋长女人,年届九旬,这里面爱与恨的故事,有着独特民风的生死传奇,显示出了弱小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及其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岁月过往,给记忆留下了瘢痕,改变了人物,改变了生活,唯独不变的是这个民族顽强,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他们看老了。”留下的只是岁月的累累瘢痕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书笔记5

  这是一本壮美的鄂温克族史诗,以一个年近九十的老人的口吻,讲述了她所在乌力楞(部落)上下四代人的故事变迁,充满神话色彩的萨满,传承不灭的鄂温克风俗,以及额尔古纳河右岸的草木神灵,编织成了这部荡气回肠的小说。

  *拍摄的《wild china》(又译作锦绣**),共六集,其中第四集就有鄂温克族人的生活场景,那是仅有的几位仍然生活在山上,放牧驯鹿为生的族人,***一位老人,仿佛就是书中的“我”。迟子建为了这本小说,进山两个月采访山上的牧民,作下了几万字的笔记,所以小说读起来才那么真实,就像真的有以为酋长的女人,在跟你讲述他们乌力楞的故事。

  那天听迟子建的讲座,她有说到,神话和民族传说是她的写作源泉,书中的故事很多并不是瞎编的,比如萨满的跳神,她救一个人,就要死去一个自己的孩子。整本书中充斥着**,也许生老病死是天地规律不可扭转,但是小说中描述的**,却总是一次次让人颤动。面对亲人的离去,“我”却表现得出奇*静,作为被神灵庇佑的鄂温克族人,**,不过是去了另一个世界吧。

  清晨—正午—黄昏—半个月亮,一天的时间,“我”讲述完了所有的故事,给风听,给草听,雨雪都是“我”的老朋友了。最后搬迁下山,留下的只有“我”和孙子安草儿,在延续着鄂温克族人的故事。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书笔记6

  1、没有路的时候,我们会迷路;路多了的时候,我们也会迷路,因为我们不知道该到哪里去。故事总要有结束的时候,但不是每个人都有尾声的。

  2、世界上有两条路,一条有形的横着供人前行徘徊或倒退,一条无形的竖着供灵魂升入天堂或下**。只有在横着的路上踏遍荆棘而无悔,方可在竖着的路上与云霞为伍。

  3、最不想丢的东西,却最容易撒手离去。

  4、你去追跑了的东西,就跟用手抓月光一样的,你以为用手抓住了,可仔细一看,手里是空的。

  5、我想告诉你们,一个女人如果能为一个男人幸福地晕厥过去,她这一生就没有虚度。

  6、但我想生命就是这样,有出生就有**,有忧愁就有喜悦,有葬礼也要有婚礼,不该有那么多的忌讳。

  7、一种新生活,只有体验了,才能说它好或是不好。

  8、世界上没有哪一道伤口是永远不能愈合的,虽然愈合后在阴雨的日子还会感觉到痛。

  9、人们出生是大同小异的,**却是各有各的走法。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书笔记7

  去年暑假的时候,妈妈买了一本叫做《额尔古纳河右岸》的书,这本书是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她看了以后给我说这本书的内容很好,但是书很厚,我起初并没什么兴趣,不经意地随便读了两页,竟然就爱不释手了,连着几天一口气把它读完。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氏族的鄂温克人的生活、起居、衣食住行,以及围绕着他们发生的感人故事。以前我从来不了解鄂温克人,这本书为我详细地描画出了另外一个世界。

  首先,鄂温克人穿的衣服比起我们来要精致许多,他们的衣服是用狍皮、鹿皮和熊皮制成,其中最美最漂亮的一件是尼都萨满送给“我”母亲达玛拉的那件羽毛裙子。这条裙子的上摆紧,下摆长,用鹿皮制成,腰间镶满了绿色和蓝色的丝线,中间装饰着野山鸡尾巴上闪亮的蓝羽毛,羽毛下绣着一条银河,银河上是湛蓝的天空,羽毛裙子的下摆上还绣有绿色花纹,母亲穿起来,是那么的美丽和自在,哦,她真有气质。

  鄂温克人吃的食物也很讲究,他们一定要吃肉干和打回来的动物的鲜肉。杰芙琳娜在柳莎的婚礼上就大展了她的好手艺。她把狍子肉剁碎,和老桑芹、山葱一起灌进肠衣里,放到锅里煮个三五分钟制成香肠。香肠切成片,味道真是鲜美。此外,她还煮了几只鸭子,加入野韭菜一起煮,鸭子吃起来肥而不腻;再配上可口的清蒸狍头、美味的驯鹿奶酪,喝着清单香甜的百合粥,哦,真是太美味了。

  说到房子,鄂温克人住的“乌力楞”更是让我向往。这些“乌力楞”是用桦树皮支起四根大柱子,再用桦树枝固定好作为架子,架子上面再披上一层狍皮、熊皮及鹿皮保暖。怀孕的女子住的“亚塔珠”就是产房,它是用粗壮的松树搭起来的大三角,上面披上厚厚的一层熊皮。住在“乌力楞”里,每到傍晚时分,就可以看到闪耀的星空,耳边听着细微的风声,还能够看到皎洁的明月。哦,真是让人神往。

  鄂温克人搬迁时不是徒步而走,森林里也没有汽车、马车,你可能会问:那他们怎么迁移呢?原来他们都骑着自己的驯鹿。这些驯鹿长着毛茸茸的鹿角,水灵灵的大眼睛,厚厚的一身绒毛。他们是鄂温克人的好伙伴,是洁白与纯净的化身,充满了灵性。

  我多么向往鄂温克人的生活呀,然而随着原始森林的大面积砍伐,鄂温克人不得不放弃游牧生活被迫住进看不到星空、听不着风声、看不见月亮的房子里。这样的日子没过多久,他们就再也无法忍受所谓的现代生活了!最终,鄂温克人为了自己,也为了驯鹿们,再次重新上路,去远方寻找新的森林。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书笔记8

  听说迟子建这本书是几年前的事了,但没有找来看。一直觉得与书相遇是一件与机缘有关的事情。

  有些时候,可能会特地跑到书店寻找,或在图书馆的书架前逡巡,充满期待的目光掠过或新或旧的书本,像贪恋温度的手指轻轻的抚触。但倘使是在某一个不经意的瞬间,心绪被无休无止淅淅沥沥的雨搅得纷乱,郁积了一股莫名的烦闷,回头的时候,恰好看到朋友手上拿着一本《额尔古纳河右岸》。眉眼间顿添了欣喜,抑制着涌上来的小兴奋对她说:“看完借我。”这,岂不是更妙!

  遇到一本好书是缘,倾听一个好作家讲一个故事是幸运。和这本书的相遇,便是这样的一份欣喜,它轻易地驱散了阴雨带来的不快,使我的心情变得清清爽爽。

  它第一次以长篇小说的形式展示了我国东北****鄂温克人的沧桑历史和沿革变迁。为我打开了一幅以一个民族的历史为背景的斑斓画卷。画风并不粗犷,充满温情和悲悯的情怀。

  故事久远但轮廓清晰,缓缓地流淌出来,从一个年届九旬、这个弱小民族最后一位酋长的女人嘴中。她将她的故事讲给雨和火,讲给儿孙搬迁时遗漏在营地的东西,讲给自己鹿皮口袋里那些喜欢的物件和一束刚采摘的紫菊花……并不执意念给读者。断断续续的低沉而不沙哑的声音有节奏地敲击着空气,洒落下点点带着尘埃的星光。让我的心慢慢融化在他们的故事里。

  这是一个与驯鹿相依为命的民族。他们在中俄边境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世世代代,繁衍生息。保持着一个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习惯,驯鹿带领着他们迁徙或者停留。

  他们居住在尖顶有孔可以看见星星的“希楞柱”里,那是一个游牧民族拆迁便利的临时之“家”。不同于我们传统的红瓦白墙的砖架建筑。它本身由木头制成,在森林中与树木**的辉映,不显得突兀。尖顶处的小孔既是火塘排烟的通道,又用于与自然沟通。一个可以看着星星入眠的民族是浪漫的。那种大自然的“赤子”的真纯是我们这些被机器和工业文明“喂养”的现代人早已失去了的。

  他们保持着一种原始的情感:热烈的爱和疯狂的恨。用不完的“咆哮”的激情。没有面具,也从不伪装。因不能迎娶自己心爱的女人,被迫从母命结婚的金得在新婚的篝火燃烧的正旺的时候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用尽自己一切的爱和力量去拯救别人的.妮浩,流干了自己的眼泪;悲哀不幸继而转向怨怼仇恨的伊芙琳声声咒怨。不管是爱,还是恨。它们都注入鄂温克人的血液里,再通过毛孔和呼吸**出来。真实,干净,让人动容。或爱,或怜,或怨,或恨。都毫无做作和掩饰。

  他们保持着一种原始的勇气,在大自然给予的伤害面前从不坐以待毙。他们绝对会奋起反击,即使**也不会认输。白灾(雪灾)对他们以之为“亲人”的驯鹿有巨大的威胁。男人们从集训营回来,顾不得洗去满身的疲惫就去找寻在大雪中走失的驯鹿。严寒夺走了女人的第一任丈夫——健壮的拉吉达。

  他们信奉玛鲁神和萨满。依赖萨满跳神来治疗疾病,趋避灾祸。黑夜来临,萨满披挂神衣神帽,敲起神鼓,跳起身子轻盈的舞蹈,舞姿里饱含着喷薄欲出的激情。他们用自己的神力保佑自己氏族善良的人们和驯鹿。仿佛遵循着某种交换的定律,萨满救起一个生命,便要失去另一个生命。这生命有时候是某只有灵性而善良的驯鹿,但通常却是和萨满最亲近的人。

  妮浩做萨满时,为了救一个汉族身患重病的孩子,失去了自己的幼子果格力。她说:“天要那个孩子去,而我却把他留下了,我的孩子就要顶替他去那里。”玛利亚哭着喊:“那你可以不去救他啊!”妮浩给出了一个凄凉但是感人至深的回答:“我是萨满,怎么能见死不救呢?”为了救人,妮浩相继失去了三个孩子。失去血亲的痛楚无法诉诸语言,尤其是那些躺在自己怀里尚含苞待放的“蓓蕾”。明明是唯恐疼爱都不及,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离去。那小小的身体渐渐失**度,被装在白色的口袋,丢在向阳的山坡。不可思议的,为了挽救一个偷盗他们驯鹿的“贼”,妮浩放弃了腹中即将降临人世的孩子。她活着的女儿因为恐惧和害怕逃离了家。且不论此说的真假,不管萨满是否具有预知未来、趋福避祸的神力。仅仅是“她们”明知会以危及自己亲人的代价去帮助另一个人的时候,仍然战胜畏惧,勇敢地选择帮助哪怕是一个素不相识的人。这是一种蕴含在一个民族内在品质中的善良和勇气,如金子一般闪闪发光。助人不难,难的是放下自己的得失,只为助人而助人。用真诚的心和行为去尊重另一个生命。那便是完全不同的一种境界了。

  还记得,在妮浩失去了腹中的孩子的时候,她唱起神歌:

  “孩子呀,回来吧,

  你还没有看到这个世界的光明,

  就向黑暗去了。

  你的妈妈为你准备了皮手套,

  你的爸爸为你准备的滑雪板,

  孩子,回来吧。

  篝火已经点燃,

  吊锅早已支上。

  你不回来,他们坐在篝火旁,

  也会觉得寒冷。

  你不回来,他们坐在篝火旁,

  也会觉得寒冷。

  你不回来,

  他们守着满锅的肉,

  也会觉得饥饿。

  孩子呀,回来吧,

  乘着滑雪板去追逐鹿群吧,

  没有你,狼就会伤害,

  驯鹿那美丽的犄角。”

  那么朴素但真挚的语言,道出了一个母亲的痛和不舍。孩子去了一个人们期待会更温暖的地方,替代了另一个生命。

  当伐木声在森林里响起来的时候,斧声和锯声切割着一棵棵无辜的大树。它们笔直的身躯轰然倒下。也割断了以此为家和养分的民族赖以存活的根基。一条条运木材的路被汽车的马达声灌满的时候,他们明显地感到不安和威胁,心里充满恐惧,却无可奈何。山下早已盖好用以安居的房子常住了又空了。铁栅栏终究还是无法圈养那些本属于自然的生灵。驯鹿待不下去的地方,牧民又如何住得惯?人们逐着驯鹿回归森林的脚印返回了生长的地方。

  在一次又一次的劝解和动员均以失败告终之后。逐渐尝试或被迫走出森林的人们慢慢地适应了新的生活。向一种新的“社会”和“文明”妥协。氏族的人们终于在一次绝对的以多胜少的投票中决定搬迁至山下的“***”。

  选择留下的是年俞九旬已风烛残年的女人和智力始终如孩子却很淳朴的安草儿。在晚霞晨雾的交替中守护者那份坚持。直到淡白的月光中,清脆的鹿铃声摇晃着,那只白色的驯鹿从山下回到熟悉的“希楞柱”前。女人落下了泪水。模糊了无奈、凄凉、*和、悲悯……

  原始的游牧文明与现代文明之间不可避免的矛盾和冲突。鄂温克人顽强的坚守和无法**的民族的变迁给我们留下深刻的思考。作者在《土著的落日》里也表达了类似的疑问:“面对越来越繁华和陌生的世界,曾是这片土地的主人的他们,成了现代世界的“边缘人”,成了要接受救济和灵魂拯救的一群!……我们总是在撕裂一个鲜活生命的同时,又扮出慈善家的样子,哀其不幸!我们心安理得地看着他们为着衣食而表演和展览曾被我们戕害的艺术;我们剖开了他们的心,却还要说这心不够温暖,满是糟粕。这股弥漫全球的冷漠,难道不是人世间最深重的凄风苦雨吗!”

  在工业文明**的今天,一个民族到底丢失了那些珍贵的东西?哪些坚守没有敌得过冰冷的机器?我们丢了的是对自然的依恋和敬畏?还是对祖先的崇敬和追念?是对万物生灵的关怀和悲悯?还是心底最原始的简单如彼的爱和恨?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信仰的坚守?还是顽强的不屈不挠的生命力和勃兴的生命意识?抑或是那些激情,力量和勇气?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书笔记9

  这个学期第一本看完的书是《额尔古纳河右岸》,这本书的作者是迟子建。

  内容主要是描述了关于鄂温克人的家族的故事,好像描写这种一个家族,一个区域的这样的小说比较容易获奖来着,就像《尘埃落定》一样,它是描写了土司的这样的一个故事,写得也是非常好。它是以一个女人的口吻来向我们娓娓道来了他们所居住的地方所经历的故事。他们居住在额尔古纳河的右岸,他们的那种房子叫做“希楞柱”,并且驯鹿在他们那里是十分神圣的动物。

  首先,我觉得他们与大自然的相处是十分**的,作为游牧民族,他们喜欢生活在大森林里,男人们出去捕猎,女人们则处理捕回来的猎物,所以在故事的最后,*要他们下山去住到他们所建造的房子里时,他们很多都是不太愿意的。并且驯鹿只有在山上才能生活,驯鹿很挑剔,要吃山上的蘑菇啥的,还爱吃盐。在鄂温克人眼里,驯鹿是十分高贵的,什么猪羊什么,和驯鹿比起来,那都是低贱的。他们在形容猪时,说它是连屎都要吃的家伙。他们有自己的信仰,信奉玛鲁神和萨满,玛鲁神也就是所谓的神鹿,人们常常会去祭拜它。

  萨满,是书中最为神奇的人物了。当一个人有一些非常奇异的行为之时,就预示着他要成为萨满了。在书中有两位萨满,分别是尼都萨满和妮浩萨满。萨满是充满神力的,他们可以通过跳神来救人生命,驱灾避祸等等。但萨满往往也是挺悲剧的。特别是妮浩萨满,我觉得她是书中最悲剧的人物了。萨满每救一个生命,就要失去令一个生命,这就仿佛是一种生命的*衡,一种大自然的*衡,凡有所得,必有所失。妮浩和鲁尼生了很多孩子,但是每次都有人求助于她,希望她跳神帮忙解救,妮浩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救起了他们就意味着**了自己的孩子,但每次妮浩都是答应了救助,虽然每次都失去了自己的孩子,全书下来妮浩死了好多个孩子,有一个甚至还腹死胎中了。她的一个女儿贝尔曼因此而害怕她跳神而逃走了。所以,萨满给别人自己的仁慈,带给自己的却是残忍,也带给了我们人性的善良。有次马粪包吃饭时喉咙卡了一根熊骨,请求妮浩跳神救他,马粪包一开始其实挺让我讨厌的,因为自己的堕落而去嘲笑欺侮别人,所以别人都很讨厌他。但妮浩这时还是救了他,当然了,代价就是自己的一个孩子。

  血性,这也是我从书中所能体会到的,特别是马粪包,在被妮浩救了之后,他痛改前非,为了以示决心,他自宫了。好吧,确实很有血性,很勇敢。金得,因为母亲伊芙琳的逼迫,要娶自己不爱的女子,所以就在新婚之夜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们的爱恨情愁没有一丝丝掩饰,就那样真实强烈的展示在了我们的眼前。

  小说最后随着伐木的增多,族里的人们只能按照以多胜少的投票被迫下山,总而言之,就是这样的一个鄂温克人的变迁史,书中这种自然的生活方式描写的很好,温和细腻。就像百度百科所说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充盈着丰厚的生态意蕴: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对生灵的关爱与体贴,对人的自然天性的礼赞与颂扬,对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困境的忧虑与不安,对宇宙生态*衡秩序**的祈盼与畅想。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书笔记10

  读了《额尔古纳河右岸》感触良多,让我体会最深的就是同一个乌力楞的人的相亲相助,不同乌力楞的人也是携手互助。

  一个乌力楞**一族,他们一个族的人虽然住在不同的木力楞(类似帐篷的居住所),但是他们一起打猎一起围着火堆分享所得食物,高兴时,欣然起舞,不管年龄如何,几乎都是舞蹈高手。开心的、不开心的都不会憋在心里,围着火堆,讲喜事和心中的不快一扫而光。

  只是后来因为两家人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他们才开始各自为食,我认为这也是他们失去这种纯朴的开端。

  现在的城市人被四副墙阻隔了别人的温暖,我们几乎不敢随意跟陌生人交往,甚至从不跟邻居打交道。

  很庆幸的是,我从小生活在农村,由于是在乡镇,也不至于太落后,我喜欢我们那里**的乡俗。看了《额》之后,我更喜欢我的邻居们,感谢他们陪我一起成长。

  我们住在固水凝土的坚固房子了,每家都有一道门,但这道门我们几乎能随便出入。煮菜做饭的时候,缺三少四,我们总能在邻居家借到。我们可以端着饭到邻居家蹭菜,有时候还同用一锅。小时候,不会做菜,邻居们就会三五七地围着我,告诉我他们煮菜的方法经验,甚至亲自下厨煮给我看。一家人有新奇好吃的,左右邻居也跟着添光尝鲜。

  一家有困难,一条巷子的人都跟着着急,能帮忙的绝对不会袖手旁观。

  作为小孩子,最受不了就是大人们到你家打小报告,说你今天跟谁打架了,又到哪里爬山下水,跟谁到屋顶上捉迷藏……

  这样家长即使不在家,也好像长了十八双眼睛处处盯着你的一举一动。特别自己擅自攀爬危险地方嬉戏的时候,只要是被大人看见了,不管认不认识,他都一副老气横秋的责骂。那时候不懂事,感到不高兴,于是玩恶作具报复,大人们笑笑不理,我们也觉无趣,后来就不了了之。现在想想,那些邻居真可爱,多想回到从前。

  另一个让我感触最深的人是主人公的弟妇,妮浩,其中一个悲剧人物。她是他们那个乌力楞的萨满,有点像我们常说的巫师。每当族中有困难,或者有人生病、死去等几乎都要请她跳神,以求**祸事或者治病。

  先撇开这些神鬼论,我之所以喜欢妮浩,不是因为她拥有神秘的力量,而是她无私的精神。她一生有好几个儿女,但是只有一个害怕**而离家出走的女儿活下来。因为她每救一个人,她就会失去一个至亲。

  救了别人就会失去一个儿女,每一次她跳神的时候,都在无比的痛苦中挣扎,但每一次她都选择了救别人。

  当族人劝她把自己的孩子当成别人的孩子,把别人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她说出了让我流泪的话:难道自己的孩子有危险就能至于不顾吗?她指的自己的孩子实质是别人的孩子。后来,她每一次救人都会哭喊一声,自己的孩子还有救,不能不救。于是她救了别人,她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儿女一个个死去,从树上摔下来的、胎死腹中的、被野兽咬死的。

  她不敢再怀孕,精神也越来越凋蔽,虽然她终身活在苦海,但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说到这里,我虽然赞扬妮浩无私的精神,但我不赞同她的做法。我认为,人应该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但是不应该将这种行为建立在别人的生命上。每一个孩子来到世上都有他专属的生存**,不因为父母的决定而随意剥夺他们鲜活的生命。

  虽然带有神秘色彩,妮浩每救一个人就扼杀自己一个孩子的生命,这种以命易命的奉献一点几乎价值都没有,而且有点可恨,因为她奉献的不是自己的性命而且别人的性命,尽管那是她的孩子。


《额尔古纳河右岸》优秀读书笔记通用3篇(扩展3)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书笔记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书笔记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书笔记呢?那么你真的会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分享。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书笔记1

  这是一本壮美的鄂温克族史诗,以一个年近九十的老人的口吻,讲述了她所在乌力楞(部落)上下四代人的故事变迁,充满神话色彩的萨满,传承不灭的鄂温克风俗,以及额尔古纳河右岸的草木神灵,编织成了这部荡气回肠的小说。

  *拍摄的《wild china》(又译作锦绣**),共六集,其中第四集就有鄂温克族人的生活场景,那是仅有的几位仍然生活在山上,放牧驯鹿为生的族人,***一位老人,仿佛就是书中的“我”。迟子建为了这本小说,进山两个月采访山上的牧民,作下了几万字的笔记,所以小说读起来才那么真实,就像真的有以为酋长的女人,在跟你讲述他们乌力楞的故事。

  那天听迟子建的讲座,她有说到,神话和民族传说是她的写作源泉,书中的故事很多并不是瞎编的,比如萨满的跳神,她救一个人,就要死去一个自己的孩子。整本书中充斥着**,也许生老病死是天地规律不可扭转,但是小说中描述的**,却总是一次次让人颤动。面对亲人的离去,“我”却表现得出奇*静,作为被神灵庇佑的鄂温克族人,**,不过是去了另一个世界吧。

  清晨—正午—黄昏—半个月亮,一天的时间,“我”讲述完了所有的故事,给风听,给草听,雨雪都是“我”的老朋友了。最后搬迁下山,留下的只有“我”和孙子安草儿,在延续着鄂温克族人的故事。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书笔记2

  在中俄边境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居住着一支弱小民族——鄂温克民族,数百年前,他们自贝加尔湖畔迁徙至我国东北大兴安岭地带。

  第七届矛盾文学奖《额尔古纳河右岸》,以一位年届九旬,鄂温克民族最后一个酋长女人的**,向读者展示了鄂温克人百年生存现状及沧桑历史进程。作品分“清晨”“正午”“黄昏”“半个月亮”四部分,结构安排巧妙,叙述沉静婉约,文字灵动优美,其风格鲜明,意境深远,与其说它是一壁诡秘绚丽的神奇岩画,不如说是一卷血迹斑斑的民族史诗。

  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白桦林、驯鹿、希楞柱等,构成鄂温克人生活的物质组成。他们崇尚玛鲁神,信奉萨满教,珍爱火种,定期从安达(商人)手中用鹿茸、皮张等换来**、火柴、食盐、粮食等生活所需。他们在像伞一样的希楞柱里制造“风声”,繁衍后代。他们以放养驯鹿为生、过着游牧游猎的生活。他们接受大自然的馈赠,也不断遭受严寒、猛兽、疾病的侵害。作品再现这个弱小民族经历了日寇铁蹄、*阴影后,在现代文明挤压下走向衰落的生死传奇,为读者打开一条**通道,使读者近距离观望到它短暂若流星飞逝的光华和亮度,其顽强坚守、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坚守信仰、爱憎分明等民族特征,挺立起的民族精神与气度,璀璨耀眼,流芳后世。

  作品刻画了一批有血有肉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精明善猎的父亲林克,能干善舞的母亲达玛拉,隐忍孤独的伯父尼都萨满,刁蛮任性的姑姑依芙琳,软弱胆小的姑父坤德,勇敢健壮的弟弟鲁尼,善良博爱的弟媳妮浩,自私固执的拉吉米,美丽不幸的马伊堪等,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作品以四组家庭的生活记录为主线,通过家庭成员之间、族人之间的矛盾纠葛及情爱故事,使人物形象的刻画,更加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林克和尼都萨满两兄弟都深爱着达玛拉,尼都选择退让做了萨满,林克去世后,终身未娶的尼都萨满与单身的达玛拉互有好感,两人却无法突破氏族传统习俗的桎梏,相继在孤独寡欢中死去,让人唏嘘感慨。姑姑依芙琳,经常用尖酸刻薄的语言侮辱折磨“不中意”的丈夫坤德,又包办儿子婚姻,迫使唯一的儿子金得上吊**,即便再次怀孕,故意从高坡上滚下而流产,可悲可叹,冥顽不化。听闻***要进山,要清理蓝眼睛的俄国人,伊万的妻子娜杰什卡带领儿女逃亡苏联,伊万从没一句抱怨,积极加入**洪流。被狼咬残的瘸腿老达西强训猎鹰复仇,执着又惨烈……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使作品立体丰满,情节跌宕,耐人寻味。

  作品中的“我”回忆了一个个凄美动人的故事,折射出鄂温克民族追求*的精神风貌。有了天灾人祸如驯鹿难产、小孩生病、大人遭难等,唯一解决的办法是萨满跳神施法救助。萨满妮浩每救一人,会失去一个自己的孩子。六个儿女,相继摔死、野蜂蛰死、水淹死或胎死腹中,仅剩一儿一女。明知救助等同于灾祸转移,却无法**她救人的脚步。萨满妮浩的博爱胸怀与自我**的精神让人为之震撼。相貌丑陋的马粪包,拨弄是非,制造矛盾,无端嘲弄战争中失去生育功能的拉吉米,引起大家的极端反感。面对熊骨卡住咽喉奄奄一息众人唾弃的马粪包,妮浩依然无法做到见死不救,且失去一个女儿。

  马粪包愧疚万分,自阉,与族人和好,最终实现善的回归。老年妮浩在伐木工人烟头引起山林火灾,艰难跳神祈雨成功后,永远走了。她坚守并履行了自己的承诺“一定要用自己的生命和神赋予的能力保护自己的氏族,让我们的氏族人口兴旺、驯鹿成群、狩猎年年丰收”。作品充满极浓的诡异色彩,近乎聊斋。如伊万的葬礼上莫明其妙地出现了两个穿白衣服的干女儿为他送葬,据依芙琳所言是他当年所救的狐仙的化身。萨满能够未卜先知。作品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成功塑造萨满的大爱形象。妮浩是部落的天使,神灵的化身,似菩萨再世,书写了荡气回肠、普渡众生的大爱情怀。在不断救助、失去、回报的因果轮回中,她播下一粒粒善良的种子,让爱开花结果,以圣洁的光聚集并衍生善良友爱团结的淳朴民风。

  小说通篇充溢**气息,不幸接二连三发生,鄂温克人的“冷处理”表现出顽强不屈的抗争精神和极其坚强的生存信念。“我”的故事具有**性。父母“一个归于雷电,一个归于舞蹈”,第一任丈夫拉吉达是在一次寻找驯鹿的途中活活冻死在马背上,第二任丈夫酋长瓦罗加,死于黑熊的魔掌。二儿子安道尔多年后被大儿子维克特误以为野鹿而错杀。维克特因自责抑郁酗酒过度而**。亲人一个个离她而去,悲伤、无助的她依然充满活力与热爱,坚强地生存着。即便族人下山定居白墙红顶的房子,即便仅有愚智的孙子安草儿陪她留在山上,九十岁的老人,也会围着火塘,给“雨和雪两位老熟人”讲述家族故事。峥嵘岁月,锻造宠辱不惊;悲痛面前,磨砺生存韧性。她活透了!***进驻山林后,迫使男人们集训的同时,强取豪夺致使食物极端匮乏,女人和孩子遭受饥饿的折磨;暴雪压山,驯鹿冻死;黄病泛滥……他们无力反抗,依靠本能的生存信念以及坚韧的生命力,挺过苦难。这个民族在风雨雪霜的常态磨砺下,在生死离别的痛苦浸泡中,活出超然、无畏的姿态。

  鄂温克人相信“万物有灵”,在他们眼里,自然界的山、水、日、月、风、雨、动物都具有生命的灵性,火神、河神、雷电神、山神、树神等不可任意亵渎。“在我眼中,额尔古纳尔河右岸的每一座山,都是闪烁在大地上的一颗星星。这些星星在春夏季节是绿色的,秋天是金黄色的,而到了冬天则是银白色的。我爱它们,它们跟人一样,也有自己的性格和体态。有的山矮小而圆润,像是一个个倒扣着的瓦盆,有的山挺拔而清秀地连绵在一起,看上去就象驯鹿伸出的美丽犄角。山上的树,在我眼中就是一团连着一团的血肉。”这些生动贴切的比喻,将热爱自然的情感真诚流露。

  他们认为火神不能被熄灭,搬迁时在祖先神“玛鲁神”之后由驯鹿驮着,*时还不能往火里吐痰、洒水、扔不干净的东西。对动物也有敬畏之心,如吃熊肉时要学乌鸦叫和唱赞美的歌谣,不能乱扔骨头等。书中有两起因违犯禁忌亵渎神灵而遭到惩罚的事件,一起是马粪包吃熊肉时的肆意行为而使骨头卡住了喉咙,一起是偷驯鹿的少年吃饱后往大树身上撒尿触犯树神而险些丧命。表现了他们对赖以生存的大自然,充满了敬畏与感激。金得上吊选择一棵枯死的树,因为他知道,按习俗这棵树将与他一起火葬。这种自觉自律的情感,力透纸背。他们逐绿放养驯鹿,每次搬迁时都把垃圾深埋清理得干干净净。他们从不砍伐正在生长的树木,看到山外人员大批砍伐拉运树木时感到气愤。当满载原木的长条卡车轰隆驶过,情绪失控的马粪包,举起枪,对着运材车的轮胎一顿扫射,遭暴打而丧命。以血肉之躯捍卫生存家园,鄂温克男人的勇敢和对自然的挚爱表现淋漓!在现代文明的脚步不断逼近、家园被破坏、资源被掠夺的情况下,大部分族人不得不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下山”,而“我”则是一直坚守山上,守护独有的精神家园,忧伤而*静地生活着。鄂温克民族在对待自然环境的关系上,不是肆意的掠夺和破坏,而是一种*等维护、**互存的观念。

  现代文明打破原有的*静生活秩序,人们住进固定住所,看不到日月听不到风声;圈养的驯鹿吃不上鲜苔而日渐消瘦甚至病死;森林因砍伐过度越来越稀疏,动物数量剧减,山风越来越大;“我”的外孙女伊莲娜离不开给予她画作灵感的山林,也迷恋繁华的城市,这位往返山林与城市间的成功者,最终在贝尔茨河里结束自己的生命;另一外孙女索玛堕落放荡多次流产成无人娶的“破烂”;曾孙沙合力不爱学习经常酗酒闹事甚至卖黑材而被关进**;马伊堪的私生子西班制作桦皮工艺品兜售为生;曾经的自然天成、淳朴温馨、静谧**被冲击得七零八落,进军“文明”的团队并未得到文明的礼遇,一个弱小民族重新**后愈加衰落萧条,它濒临**的处境令人担忧。当古*上山做“我”下山的思想工作,有一段理论:他说我们和驯鹿下山,也是对森林的一种保护,驯鹿游走时会破坏植被,使生态失去*衡,再说现在对动物实施保护,不能再打猎了。我很想对他说,我们和我们的驯鹿,从来都是亲吻森林的。我们与数以万计的伐木人比起来,就是轻轻掠过水面的几只蜻蜓。如果森林之河遭受了污染,怎么可能是几只蜻蜓掠过的缘故呢……这段文字抛出核心问题:现代文明与生态*衡的*衡点到底在哪里?滥砍乱伐、过度索取的苦果让这个无辜民族买单公*吗?闭塞与文明的接轨绝不是朝令夕改的快捷便餐!捆绑情感取向无异于火中取栗!这是*,是呐喊,也是警鸣。小说以白描手法勾勒了一组鄂温克民族的百年画像,沉闷忧伤的走势,揭示民族致命伤痛背后欲说还休的症结!

  额尔古纳河啊,

  你流到银河去吧。

  干旱的人间……

  妮浩生命中的最后一支神歌,流淌着他们的泪……这人世间深重的凄风苦雨!

  若干年后甚至更远,他们如晴空飞过的鸟,没有任何痕迹。但著名女作家迟子建倾心著写的这部力作会带着一个民族不朽的回音走入人类发展长河,重温人类进程史中的某种悲哀,或许某种血淋淋的震撼在足够自省下不再踏入重蹈覆辙的怪圈。

  我合**,依稀看见日月照耀的“鄂温克小道”——额尔古纳河右岸的路,散布着鄂温克人的足迹和驯鹿梅花图案;一团腥红滴血的落日,在苍茫波澜的额尔古纳河上,下沉,下沉……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书笔记3

  “我这一生见过河流太多太多了。它们有的狭长,有的宽阔;有的弯曲,有的*直;有的水流急促,有的则风*浪静。它们的名字,基本是我们命名的,比如得尔布尔河、敖鲁古雅河、比斯吹雅河、贝尔茨河以及伊敏河、塔里亚河等。而这些河流,大都是额尔古纳河的支流,或者是支流的支流。”

  以上的这段文字是出自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毫无疑问,在*当代文坛上,像迟子建那样能把如同史诗般的长篇小说写得如此大气磅礴的作家是不多的。从《伪*》到《白雪乌鸦》,从《额尔古纳河右岸》到前年出版的《群山之巅》,她完成的每一**篇小说,故事情节都是壮阔感人的,就像是她的故乡——东北,同样的淳厚中带有温柔。她的每一部作品都是飘着雪的,正因她字字珠玑地将她的悠长而婉转的乡愁写于其中。

  这个发生在一脉青山、万顷碧水之间的故事,几乎让我不忍细读。浩瀚的大兴安岭和坚忍的古老民族相互依偎,将生命的韧性描摹得淋漓尽致。“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看老了”。这句简洁的语言,就像是一声从远处传来的却又依稀听得见的叹息,为全书奠定了基调。小说是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写的,“我”是部落的最后一任酋长的女人,已经年过半百了,在看老了雨雪后,仍然深情地选择走向人间草木、水火山川,诉说着这些明媚而忧伤的往事。这个故事,是属于大自然的。

  在这个特定民族的特有视角下展开的故事中,万事万物都是有着灵性的。山川、河流、树木、繁星、月亮、雨雪……都像故事中的人一样,有着灵魂,有着喜怒哀乐的。它们有了人性,人性中也有了它们的影子,单纯到让人没有理由厌恶。这是当代社会所缺失的,也是让我唏嘘动容的。

  “我已经说了太多太多**的故事了,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每个人都会**。人们出生是大同小异的,**却是各有各的走法”。生老病死、聚散离别是文学或说是人生绕不开的话题,而作者,仿佛是因为她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故事的人,她的笔下的生与死,都在*淡中带着传奇,从生活走进故事,又能从故事中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且在生活中也找到蓝本。

  额尔古纳河右岸的这群人,世世代代在“风声”中降生,又埋葬在风中。就像他们来自大自然一样,又回归于大自然。这是一个民族的归宿,也是一个时代的归宿。

  故事中对鄂温克人乃至北方民族的萨满文化有着详细而又引而不发的阐释。有人在看完这本书后,评论说这样的情节太过传奇,根本不可能真正存在。而在我看来,恰好相反,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元素存在,才能将这个古老民族的信仰得以展现出来。一个有信仰的民族,本身就是值得尊敬的。一个有所敬畏的时代,才是有“人的气息”的时代。我们不妨把这个苍老的故事与当今时代作对比,这故事中的某些至关重要的东西,不正是当下所缺少的吗?

  “山火熄灭了,妮浩走了。她这一生,主持了很多葬礼,但她却不能为自己送别了”。故事中最让人动容的,应该就是妮浩了。因为小说中的所有的爱恨都是原始而野蛮的,原始地深爱,原始地浅恨,所以我们在书中看到了妮浩一次又一次地**自己的孩子来挽救别人性命。或许在她的眼里,她首先应该是一名救死扶生的萨满,其次才是别人的妻子、母亲。然而,这样的主次关系却不**着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在她的心里比她的身份不重要。相反的是,正是因为我们看到她一次次的近乎愚蠢的选择,才将整个故事中人性的至善至纯高度升华。

  什么是活着?认认真真地读过这本书的人应该能有所体会。那些生老病死、爱恨离别,那些在生活的背后苦苦挣扎的喘息声,那些面对着苦难露出淡淡而明媚的笑和泪,就是对“活着”的最好诠释。

  额尔古纳河,这是一条时代的河流。尤其是在它的右岸,记录了一个民族在不同时代的乡愁。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书笔记4

  听说迟子建这本书是几年前的事了,但没有找来看。一直觉得与书相遇是一件与机缘有关的事情。

  有些时候,可能会特地跑到书店寻找,或在图书馆的书架前逡巡,充满期待的目光掠过或新或旧的书本,像贪恋温度的手指轻轻的抚触。但倘使是在某一个不经意的瞬间,心绪被无休无止淅淅沥沥的雨搅得纷乱,郁积了一股莫名的烦闷,回头的时候,恰好看到朋友手上拿着一本《额尔古纳河右岸》。眉眼间顿添了欣喜,抑制着涌上来的小兴奋对她说:“看完借我。”这,岂不是更妙!

  遇到一本好书是缘,倾听一个好作家讲一个故事是幸运。和这本书的相遇,便是这样的一份欣喜,它轻易地驱散了阴雨带来的不快,使我的心情变得清清爽爽。

  它第一次以长篇小说的形式展示了我国东北****鄂温克人的沧桑历史和沿革变迁。为我打开了一幅以一个民族的历史为背景的斑斓画卷。画风并不粗犷,充满温情和悲悯的情怀。

  故事久远但轮廓清晰,缓缓地流淌出来,从一个年届九旬、这个弱小民族最后一位酋长的女人嘴中。她将她的故事讲给雨和火,讲给儿孙搬迁时遗漏在营地的东西,讲给自己鹿皮口袋里那些喜欢的物件和一束刚采摘的紫菊花……并不执意念给读者。断断续续的低沉而不沙哑的声音有节奏地敲击着空气,洒落下点点带着尘埃的星光。让我的心慢慢融化在他们的故事里。

  这是一个与驯鹿相依为命的民族。他们在中俄边境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世世代代,繁衍生息。保持着一个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习惯,驯鹿带领着他们迁徙或者停留。

  他们居住在尖顶有孔可以看见星星的“希楞柱”里,那是一个游牧民族拆迁便利的临时之“家”。不同于我们传统的红瓦白墙的砖架建筑。它本身由木头制成,在森林中与树木**的辉映,不显得突兀。尖顶处的小孔既是火塘排烟的通道,又用于与自然沟通。一个可以看着星星入眠的民族是浪漫的。那种大自然的“赤子”的真纯是我们这些被机器和工业文明“喂养”的现代人早已失去了的。

  他们保持着一种原始的情感:热烈的爱和疯狂的恨。用不完的“咆哮”的激情。没有面具,也从不伪装。因不能迎娶自己心爱的女人,被迫从母命结婚的金得在新婚的篝火燃烧的正旺的时候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用尽自己一切的爱和力量去拯救别人的妮浩,流干了自己的眼泪;悲哀不幸继而转向怨怼仇恨的伊芙琳声声咒怨。不管是爱,还是恨。它们都注入鄂温克人的血液里,再通过毛孔和呼吸**出来。真实,干净,让人动容。或爱,或怜,或怨,或恨。都毫无做作和掩饰。

  他们保持着一种原始的勇气,在大自然给予的伤害面前从不坐以待毙。他们绝对会奋起反击,即使**也不会认输。白灾(雪灾)对他们以之为“亲人”的驯鹿有巨大的威胁。男人们从集训营回来,顾不得洗去满身的疲惫就去找寻在大雪中走失的驯鹿。严寒夺走了女人的第一任丈夫——健壮的拉吉达。

  他们信奉玛鲁神和萨满。依赖萨满跳神来治疗疾病,趋避灾祸。黑夜来临,萨满披挂神衣神帽,敲起神鼓,跳起身子轻盈的舞蹈,舞姿里饱含着喷薄欲出的激情。他们用自己的神力保佑自己氏族善良的人们和驯鹿。仿佛遵循着某种交换的定律,萨满救起一个生命,便要失去另一个生命。这生命有时候是某只有灵性而善良的驯鹿,但通常却是和萨满最亲近的人。

  妮浩做萨满时,为了救一个汉族身患重病的孩子,失去了自己的幼子果格力。她说:“天要那个孩子去,而我却把他留下了,我的孩子就要顶替他去那里。”玛利亚哭着喊:“那你可以不去救他啊!”妮浩给出了一个凄凉但是感人至深的回答:“我是萨满,怎么能见死不救呢?”为了救人,妮浩相继失去了三个孩子。失去血亲的痛楚无法诉诸语言,尤其是那些躺在自己怀里尚含苞待放的“蓓蕾”。明明是唯恐疼爱都不及,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离去。那小小的身体渐渐失**度,被装在白色的口袋,丢在向阳的山坡。不可思议的,为了挽救一个偷盗他们驯鹿的“贼”,妮浩放弃了腹中即将降临人世的孩子。她活着的女儿因为恐惧和害怕逃离了家。且不论此说的真假,不管萨满是否具有预知未来、趋福避祸的神力。仅仅是“她们”明知会以危及自己亲人的代价去帮助另一个人的时候,仍然战胜畏惧,勇敢地选择帮助哪怕是一个素不相识的人。这是一种蕴含在一个民族内在品质中的善良和勇气,如金子一般闪闪发光。助人不难,难的是放下自己的得失,只为助人而助人。用真诚的心和行为去尊重另一个生命。那便是完全不同的一种境界了。

  还记得,在妮浩失去了腹中的孩子的时候,她唱起神歌:

  “孩子呀,回来吧,

  你还没有看到这个世界的光明,

  就向黑暗去了。

  你的妈妈为你准备了皮手套,

  你的爸爸为你准备的滑雪板,

  孩子,回来吧。

  篝火已经点燃,

  吊锅早已支上。

  你不回来,他们坐在篝火旁,

  也会觉得寒冷。

  你不回来,他们坐在篝火旁,

  也会觉得寒冷。

  你不回来,

  他们守着满锅的肉,

  也会觉得饥饿。

  孩子呀,回来吧,

  乘着滑雪板去追逐鹿群吧,

  没有你,狼就会伤害,

  驯鹿那美丽的犄角。”

  那么朴素但真挚的语言,道出了一个母亲的痛和不舍。孩子去了一个人们期待会更温暖的地方,替代了另一个生命。

  当伐木声在森林里响起来的时候,斧声和锯声切割着一棵棵无辜的大树。它们笔直的身躯轰然倒下。也割断了以此为家和养分的民族赖以存活的根基。一条条运木材的路被汽车的马达声灌满的时候,他们明显地感到不安和威胁,心里充满恐惧,却无可奈何。山下早已盖好用以安居的房子常住了又空了。铁栅栏终究还是无法圈养那些本属于自然的生灵。驯鹿待不下去的地方,牧民又如何住得惯?人们逐着驯鹿回归森林的脚印返回了生长的地方。

  在一次又一次的劝解和动员均以失败告终之后。逐渐尝试或被迫走出森林的人们慢慢地适应了新的生活。向一种新的“社会”和“文明”妥协。氏族的人们终于在一次绝对的以多胜少的投票中决定搬迁至山下的“***”。

  选择留下的是年俞九旬已风烛残年的女人和智力始终如孩子却很淳朴的安草儿。在晚霞晨雾的交替中守护者那份坚持。直到淡白的月光中,清脆的鹿铃声摇晃着,那只白色的驯鹿从山下回到熟悉的“希楞柱”前。女人落下了泪水。模糊了无奈、凄凉、*和、悲悯……

  原始的游牧文明与现代文明之间不可避免的矛盾和冲突。鄂温克人顽强的坚守和无法**的民族的变迁给我们留下深刻的思考。作者在《土著的落日》里也表达了类似的疑问:“面对越来越繁华和陌生的世界,曾是这片土地的主人的他们,成了现代世界的“边缘人”,成了要接受救济和灵魂拯救的一群!……我们总是在撕裂一个鲜活生命的同时,又扮出慈善家的样子,哀其不幸!我们心安理得地看着他们为着衣食而表演和展览曾被我们戕害的艺术;我们剖开了他们的心,却还要说这心不够温暖,满是糟粕。这股弥漫全球的冷漠,难道不是人世间最深重的凄风苦雨吗!”

  在工业文明**的今天,一个民族到底丢失了那些珍贵的东西?哪些坚守没有敌得过冰冷的机器?我们丢了的是对自然的依恋和敬畏?还是对祖先的崇敬和追念?是对万物生灵的关怀和悲悯?还是心底最原始的简单如彼的爱和恨?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信仰的坚守?还是顽强的不屈不挠的生命力和勃兴的生命意识?抑或是那些激情,力量和勇气?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书笔记5

  1、没有路的时候,我们会迷路;路多了的时候,我们也会迷路,因为我们不知道该到哪里去。故事总要有结束的时候,但不是每个人都有尾声的。

  2、世界上有两条路,一条有形的横着供人前行徘徊或倒退,一条无形的竖着供灵魂升入天堂或下**。只有在横着的路上踏遍荆棘而无悔,方可在竖着的路上与云霞为伍。

  3、最不想丢的东西,却最容易撒手离去。

  4、你去追跑了的东西,就跟用手抓月光一样的,你以为用手抓住了,可仔细一看,手里是空的。

  5、我想告诉你们,一个女人如果能为一个男人幸福地晕厥过去,她这一生就没有虚度。

  6、但我想生命就是这样,有出生就有**,有忧愁就有喜悦,有葬礼也要有婚礼,不该有那么多的忌讳。

  7、一种新生活,只有体验了,才能说它好或是不好。

  8、世界上没有哪一道伤口是永远不能愈合的,虽然愈合后在阴雨的日子还会感觉到痛。

  9、人们出生是大同小异的,**却是各有各的走法。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书笔记6

这是一部小说,一部优美的小说,一部描述我国北方****鄂温克人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的令人落泪的长

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


  著名女作家迟子建,以一位年届九旬的鄂温克民族最后一位酋长女人的**,向我们娓娓道来这个民族的故事。似一壁饱得天地之灵气、令人惊叹却难得其解的神奇岩画;又似一卷时而安恬、时而激越,向世人诉说人生挚爱与心灵悲苦的民族史诗。

  这部小说分为四个章节,也就是四个时间:清晨,正午,黄昏,半个月亮。酋长女人和她的孙子安草儿作为这个民族仅剩的留在山上的人,在一天里,白天到晚上,酋长女人开始回忆她的一生,从出生开始,到现在,家乡仅剩两个人了。在文章的最后一章讲到了一天的故事说完后,酋长女人和安草儿准备睡觉时,木库莲带着几只驯鹿回来了,那几只驯鹿就像那皎白的月亮,仿佛带来了美好的消息和希望。

  小说语言精妙,人物众多,但性格迥异。作者以简约之美写活了一群鲜为人知、有血有肉的鄂温克人。他们有大爱、有大痛;他们爱着这个民族里的其他人,也努力去保护使这个弱小的民族不要消失;有在神灵面前的虔诚,有在族人面前的关爱和不虚伪,也有在命运前的殊死抗争。经过岁月的瘢痕,由一个婴儿长成了最后一个酋长女人,年届九旬,这里面爱与恨的故事,有着独特民风的生死传奇,显示出了弱小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及其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岁月过往,给记忆留下了瘢痕,改变了人物,改变了生活,唯独不变的是这个民族顽强,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他们看老了。”留下的只是岁月的累累瘢痕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书笔记7

  《额尔古纳河右岸》记述了一个长达百年的故事,这个故事是由一个九十岁的女人**的,故事描写了我国东北****鄂温克人当中的一支的百年沧桑:中俄边界、与驯鹿相依为生、风葬、鹿铃、白桦树、兽皮、萨满的跳神,这个故事与其说是一个故事,不如说是百年的历史。

  百年里,这个部落历经无数风风雨雨:天灾、**、**侵略者的铁蹄、*……

  他们是顽强的,他们没有败给灾祸,最后却败给了某种要求转化文明的力量。最终,他们放弃了游牧,选择了定居,还在坚持原有的生活方式的仅剩两人:安草儿和“我”,几经风雨的顽强民族终于衰落得不堪入目。

  他们的住处叫“希楞柱”,既简便又浪漫,顶端留有的一个排放烟气的小孔里可以看到星星。这是多么美妙的住处啊!每晚都有星星陪伴入梦,岂不比那些密不透风的砖瓦房强上万倍!这种浪漫,也许我们永远也体验不到,因为我们有“先进”的文明,但我们没有那颗纯真的心。

  他们很勇敢,男人们从集训营回来,顾不上洗去满身疲惫,就去寻找在白灾中走失的驯鹿,他们没有畏惧严寒,然而寒冷还是带走了女人的第一任丈夫——健壮的拉吉达的生命。虽然他们并不是每一个都那样勇敢,但每一个都一定很勤劳,他们各司其职,把整个部落打理得井井有条。

  他们信奉唛鲁神和萨满。萨满轻盈的舞步带走了疾病,灾祸,但也仿佛遵循自然的某种交换定律:萨满每救起一个生命,就要失去另一个生命,这个生命有时是陪伴人们的驯鹿,有时是萨满身边最亲密的人。黑夜来临,萨满披挂神衣神帽,敲起神鼓,跳起轻盈的舞,他们用自己的神力保佑自己氏族的人们和驯鹿。

  迟子建的这本《额尔古纳河右岸》打动人心的地方有很多,比如书中人们纯净如云彩的对爱情的理解。不需要太多束缚,不需要过多言语的渲染,甚至不需要犹豫。当年有两个人追求女主人公的母亲,而当问道她喜欢谁时,她却在一笑间回答说都喜欢,没什么可纠结的。

  在作品里,生命的消逝就是转瞬间的事,。林克被闪电夺走生命,拉吉达死于严寒,瓦罗加在与熊搏斗中死去……不断有人诞生,不断有人**,重复着喜悦与悲伤,如喝水吃饭般简单的**让你恐惧,然而当你看到那些很小就死了的孩子或者驯鹿仔,被装在白口袋里,扔在向阳的山坡上,痛楚就会转化成温暖,你心中又升起了希望。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一样东西——“靠老宝”。这东西是个容器,它里面会装着肉干,水之类的有时可以救命的东西。它可以用来帮助迷山的人们,即使不是同一个部落的人,他们也不会去追究谁动了里面的东西。他们所需防范的只有黑熊,这种不带任何功利性的赠与在今天极为罕见。

  读完《额尔古纳河右岸》这本书,我有这很深的感触。这并不是一部史诗巨著,但书的字里行间却无处不透露着真挚的情感,书中语言也并不华丽,质朴简洁,可依旧能打动人心,一本书勾勒出一个民族的百年兴衰,一直到最后只剩下两个人。这部书里,我们体会了**与新生,但这个部落也许再也不会有了新生。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书笔记8

  这个学期第一本看完的书是《额尔古纳河右岸》,这本书的作者是迟子建。

  内容主要是描述了关于鄂温克人的'家族的故事,好像描写这种一个家族,一个区域的这样的小说比较容易获奖来着,就像《尘埃落定》一样,它是描写了土司的这样的一个故事,写得也是非常好。它是以一个女人的口吻来向我们娓娓道来了他们所居住的地方所经历的故事。他们居住在额尔古纳河的右岸,他们的那种房子叫做“希楞柱”,并且驯鹿在他们那里是十分神圣的动物。

  首先,我觉得他们与大自然的相处是十分**的,作为游牧民族,他们喜欢生活在大森林里,男人们出去捕猎,女人们则处理捕回来的猎物,所以在故事的最后,*要他们下山去住到他们所建造的房子里时,他们很多都是不太愿意的。并且驯鹿只有在山上才能生活,驯鹿很挑剔,要吃山上的蘑菇啥的,还爱吃盐。在鄂温克人眼里,驯鹿是十分高贵的,什么猪羊什么,和驯鹿比起来,那都是低贱的。他们在形容猪时,说它是连屎都要吃的家伙。他们有自己的信仰,信奉玛鲁神和萨满,玛鲁神也就是所谓的神鹿,人们常常会去祭拜它。

  萨满,是书中最为神奇的人物了。当一个人有一些非常奇异的行为之时,就预示着他要成为萨满了。在书中有两位萨满,分别是尼都萨满和妮浩萨满。萨满是充满神力的,他们可以通过跳神来救人生命,驱灾避祸等等。但萨满往往也是挺悲剧的。特别是妮浩萨满,我觉得她是书中最悲剧的人物了。萨满每救一个生命,就要失去令一个生命,这就仿佛是一种生命的*衡,一种大自然的*衡,凡有所得,必有所失。妮浩和鲁尼生了很多孩子,但是每次都有人求助于她,希望她跳神帮忙解救,妮浩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救起了他们就意味着**了自己的孩子,但每次妮浩都是答应了救助,虽然每次都失去了自己的孩子,全书下来妮浩死了好多个孩子,有一个甚至还腹死胎中了。她的一个女儿贝尔曼因此而害怕她跳神而逃走了。所以,萨满给别人自己的仁慈,带给自己的却是残忍,也带给了我们人性的善良。有次马粪包吃饭时喉咙卡了一根熊骨,请求妮浩跳神救他,马粪包一开始其实挺让我讨厌的,因为自己的堕落而去嘲笑欺侮别人,所以别人都很讨厌他。但妮浩这时还是救了他,当然了,代价就是自己的一个孩子。

  血性,这也是我从书中所能体会到的,特别是马粪包,在被妮浩救了之后,他痛改前非,为了以示决心,他自宫了。好吧,确实很有血性,很勇敢。金得,因为母亲伊芙琳的逼迫,要娶自己不爱的女子,所以就在新婚之夜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们的爱恨情愁没有一丝丝掩饰,就那样真实强烈的展示在了我们的眼前。

  小说最后随着伐木的增多,族里的人们只能按照以多胜少的投票被迫下山,总而言之,就是这样的一个鄂温克人的变迁史,书中这种自然的生活方式描写的很好,温和细腻。就像百度百科所说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充盈着丰厚的生态意蕴: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对生灵的关爱与体贴,对人的自然天性的礼赞与颂扬,对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困境的忧虑与不安,对宇宙生态*衡秩序**的祈盼与畅想。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书笔记9

  读了《额尔古纳河右岸》感触良多,让我体会最深的就是同一个乌力楞的人的相亲相助,不同乌力楞的人也是携手互助。

  一个乌力楞**一族,他们一个族的人虽然住在不同的木力楞(类似帐篷的居住所),但是他们一起打猎一起围着火堆分享所得食物,高兴时,欣然起舞,不管年龄如何,几乎都是舞蹈高手。开心的、不开心的都不会憋在心里,围着火堆,讲喜事和心中的不快一扫而光。

  只是后来因为两家人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他们才开始各自为食,我认为这也是他们失去这种纯朴的开端。

  现在的城市人被四副墙阻隔了别人的温暖,我们几乎不敢随意跟陌生人交往,甚至从不跟邻居打交道。

  很庆幸的是,我从小生活在农村,由于是在乡镇,也不至于太落后,我喜欢我们那里**的乡俗。看了《额》之后,我更喜欢我的邻居们,感谢他们陪我一起成长。

  我们住在固水凝土的坚固房子了,每家都有一道门,但这道门我们几乎能随便出入。煮菜做饭的时候,缺三少四,我们总能在邻居家借到。我们可以端着饭到邻居家蹭菜,有时候还同用一锅。小时候,不会做菜,邻居们就会三五七地围着我,告诉我他们煮菜的方法经验,甚至亲自下厨煮给我看。一家人有新奇好吃的,左右邻居也跟着添光尝鲜。

  一家有困难,一条巷子的人都跟着着急,能帮忙的绝对不会袖手旁观。

  作为小孩子,最受不了就是大人们到你家打小报告,说你今天跟谁打架了,又到哪里爬山下水,跟谁到屋顶上捉迷藏……

  这样家长即使不在家,也好像长了十八双眼睛处处盯着你的一举一动。特别自己擅自攀爬危险地方嬉戏的时候,只要是被大人看见了,不管认不认识,他都一副老气横秋的责骂。那时候不懂事,感到不高兴,于是玩恶作具报复,大人们笑笑不理,我们也觉无趣,后来就不了了之。现在想想,那些邻居真可爱,多想回到从前。

  另一个让我感触最深的人是主人公的弟妇,妮浩,其中一个悲剧人物。她是他们那个乌力楞的萨满,有点像我们常说的巫师。每当族中有困难,或者有人生病、死去等几乎都要请她跳神,以求**祸事或者治病。

  先撇开这些神鬼论,我之所以喜欢妮浩,不是因为她拥有神秘的力量,而是她无私的精神。她一生有好几个儿女,但是只有一个害怕**而离家出走的女儿活下来。因为她每救一个人,她就会失去一个至亲。

  救了别人就会失去一个儿女,每一次她跳神的时候,都在无比的痛苦中挣扎,但每一次她都选择了救别人。

  当族人劝她把自己的孩子当成别人的孩子,把别人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她说出了让我流泪的话:难道自己的孩子有危险就能至于不顾吗?她指的自己的孩子实质是别人的孩子。后来,她每一次救人都会哭喊一声,自己的孩子还有救,不能不救。于是她救了别人,她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儿女一个个死去,从树上摔下来的、胎死腹中的、被野兽咬死的。

  她不敢再怀孕,精神也越来越凋蔽,虽然她终身活在苦海,但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说到这里,我虽然赞扬妮浩无私的精神,但我不赞同她的做法。我认为,人应该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但是不应该将这种行为建立在别人的生命上。每一个孩子来到世上都有他专属的生存**,不因为父母的决定而随意剥夺他们鲜活的生命。

  虽然带有神秘色彩,妮浩每救一个人就扼杀自己一个孩子的生命,这种以命易命的奉献一点几乎价值都没有,而且有点可恨,因为她奉献的不是自己的性命而且别人的性命,尽管那是她的孩子。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书笔记10

  去年暑假的时候,妈妈买了一本叫做《额尔古纳河右岸》的书,这本书是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她看了以后给我说这本书的内容很好,但是书很厚,我起初并没什么兴趣,不经意地随便读了两页,竟然就爱不释手了,连着几天一口气把它读完。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氏族的鄂温克人的生活、起居、衣食住行,以及围绕着他们发生的感人故事。以前我从来不了解鄂温克人,这本书为我详细地描画出了另外一个世界。

  首先,鄂温克人穿的衣服比起我们来要精致许多,他们的衣服是用狍皮、鹿皮和熊皮制成,其中最美最漂亮的一件是尼都萨满送给“我”母亲达玛拉的那件羽毛裙子。这条裙子的上摆紧,下摆长,用鹿皮制成,腰间镶满了绿色和蓝色的丝线,中间装饰着野山鸡尾巴上闪亮的蓝羽毛,羽毛下绣着一条银河,银河上是湛蓝的天空,羽毛裙子的下摆上还绣有绿色花纹,母亲穿起来,是那么的美丽和自在,哦,她真有气质。

  鄂温克人吃的食物也很讲究,他们一定要吃肉干和打回来的动物的鲜肉。杰芙琳娜在柳莎的婚礼上就大展了她的好手艺。她把狍子肉剁碎,和老桑芹、山葱一起灌进肠衣里,放到锅里煮个三五分钟制成香肠。香肠切成片,味道真是鲜美。此外,她还煮了几只鸭子,加入野韭菜一起煮,鸭子吃起来肥而不腻;再配上可口的清蒸狍头、美味的驯鹿奶酪,喝着清单香甜的百合粥,哦,真是太美味了。

  说到房子,鄂温克人住的“乌力楞”更是让我向往。这些“乌力楞”是用桦树皮支起四根大柱子,再用桦树枝固定好作为架子,架子上面再披上一层狍皮、熊皮及鹿皮保暖。怀孕的女子住的“亚塔珠”就是产房,它是用粗壮的松树搭起来的大三角,上面披上厚厚的一层熊皮。住在“乌力楞”里,每到傍晚时分,就可以看到闪耀的星空,耳边听着细微的风声,还能够看到皎洁的明月。哦,真是让人神往。

  鄂温克人搬迁时不是徒步而走,森林里也没有汽车、马车,你可能会问:那他们怎么迁移呢?原来他们都骑着自己的驯鹿。这些驯鹿长着毛茸茸的鹿角,水灵灵的大眼睛,厚厚的一身绒毛。他们是鄂温克人的好伙伴,是洁白与纯净的化身,充满了灵性。

  我多么向往鄂温克人的生活呀,然而随着原始森林的大面积砍伐,鄂温克人不得不放弃游牧生活被迫住进看不到星空、听不着风声、看不见月亮的房子里。这样的日子没过多久,他们就再也无法忍受所谓的现代生活了!最终,鄂温克人为了自己,也为了驯鹿们,再次重新上路,去远方寻找新的森林。


《额尔古纳河右岸》优秀读书笔记通用3篇(扩展4)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赏析3篇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赏析1

  《呼兰河传》描写了作者萧红自己小时候发生在呼兰河的趣事。

  这本书写作方法很独特。虽然总是在写人物,但是没有主角;虽然写事情,但没有主轴。今天这里发生了什么,明天那里发生了什么,写的很轻松、随意,一件事一件事下来,甚至像流水账。这本书一共有七章,完全可以看做**的七篇作品,也是不可分割的一整体。

  灰色的色彩,*静的叙述,黯淡的画面把我们带到了二十世纪初的小城呼兰河,这个小城并不繁华,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在故事发生的小村庄里,到处都显得那么萧条:灰色的天空,灰色的画面,灰色的人生。整个村庄就像是笼罩在一片黑暗的天地中,乌云蔽日,见不得半点阳光。在这里,到处可见由于人们的无知、愚昧而引发的一场又一场的灾难,人们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一个又一个画面,一个又一个悲剧地出现,让我不知道该如何去评判哪个更值得我同情,哪个更值得我痛恨…

  在东二道街上有个大泥坑,六七尺深,人们和家畜无论是在晴天,还是在下雨天都会遭受到灾难,淹死过小猪,用泥浆闷死过狗,闷死过猫,鸡和鸭也常常死在这里边。人们说拆墙的有,说种树的有,但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想过把泥坑填*。这是在文章的第一章所出现的一个镜头,它让我感慨:多么愚昧的人民呀!在他们的脑海里就要顺应社会,顺应天意,人是不能违抗天命的,这不能不是他们的悲哀!

  作者在文章中一直写到"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这就为里面人物的悲剧埋下了伏笔。文章中的团圆媳妇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姑娘,她才十二岁,本该是一个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年龄,而她却被过早地卖给了一户人家做童养媳,刚来时是那样的健康、活泼,一个人孤单地生活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尽心尽力地做事,可动不动就会遭受到婆婆的打骂,在人们眼里,婆婆打她是为了让她更听话、更懂事,没多久她就匆匆地离开了人世,让她的家人辛酸的不是她的死,而是自己为了她用了那么多的钱,使了那么大的劲,这是一个赔本的买卖。与其说团圆媳妇的死是被吓的,还不如说她的死是被封建社会害的。我不知道在这个村庄里,在这座城市里,在旧*这片土地上,还有多少像团圆媳妇这样受到**的人,一个团圆媳妇死去了,还有更多的像团圆媳妇这样的女人在受着**!王大姑娘的死,胡家媳妇的死…在那个年代里,她们的遭遇在人们看来是司空见惯的,是自作自受的,是没有人可以挽救的。这不由得让我想到了我们的新社会,人们在知识中变得更加的睿智,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自己美好的生活,没有男女的不*等。

  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生活是快乐的,但也是寂寞的,她的活动地就是后院的那个大花园。在这座大花园里,作者和祖父一起玩耍,一起干活,童年的生活充满了乐趣。这也不由得使我想到了自己的童年,那充满温馨的一段时光。在每个人的记忆里,童年像一幅画,像一首诗,像一曲歌。在童年里,我们可以**地玩耍,没有烦恼,没有纷争。春天,我们可以在三月春风的吹拂下去放风筝;夏天,我们可以在游泳池里去享受水的清凉;秋天,丰收的季节来到了,我们可以品尝美味的水果;冬天,我们可以和雪人去亲近,享受那晶莹的世界。相比较,我们的童年更是幸福的,我们更是幸运的。这更让我感受到了萧红在离开家乡来到**后,她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用自己那轻盈的文笔写下了这篇文章,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但处处是故事。

  《呼兰河传》读完了,而我的心情很久很久都沉浸在那一片灰色的画面中!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赏析2

  作者萧红,奇女也,写就一篇奇文。全文的语言朴实无华,却有一种独到的魅力,感人肺腑,叫人欲罢不能。全文生动地描述了呼兰河城中的“盛会”,如*,放河灯等。后半部分则笔锋一转,透过写小团圆媳妇、有二伯、冯歪嘴子等人的遭遇,辛辣地揭示了旧社会的本质与人民水深火热的痛苦生活。

  文章旨在揭示旧社会的黑暗与惨无人道,因此下笔自然毫不留情。就拿小团圆媳妇来说吧,麻木不仁的人们只因她身量高、性格大方就说三道四和横加批评,只有慈祥的祖父和尚不懂事的“我”赞扬她。而她的婆婆,不但三天两头就把她痛打一顿,而且厚颜无耻地**自己对得起良心;而人们对她的暴行无动于衷,却对当众给小团圆媳妇洗澡和*等无聊的迷信之举“垂青”有加。这不是对生活的麻木吗?这难道能被称为“仁”吗?我每每读到这一段时,先会被萧红那毫不加以掩饰的叛逆感所折服,后又会为大众的愚昧和无聊所哀叹许久。但随后,又会被那凄凉而唯美的诗一般的语句所深深打动……

  正如茅盾先生所说,《呼兰河传》有一种带些病态的美。事实也正如他所说般正确。似乎是为了冲淡那越来越重的哀愁,萧红也加入了些许幽默和幸福的结局,越发越把《呼兰河传》变得像一杯陈年佳酿,越往后越来有味道,既有积淀的苦涩,也要有一杯美酒的醇香与甘甜。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赏析3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一部自传式的长篇小说,描述她幼年记忆中故乡呼兰河城的风土人情和民间故事。小说第一章写呼兰河的自然环境和小镇概貌,像画卷式的展开镇上主要的大街、胡同、店铺,以及人们相应的“卑琐*凡的实际生活”;第二章写承载人们精神寄托的民间风俗,比如*、常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第三、四章写作者小时候家里的后院景象以及与祖父的短暂生活;第五章一向到结尾分别写了**家的团圆媳妇、有二伯、冯歪嘴子几个人物的故事。

  “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开篇严冬笼罩下的北方自然景象,奠定了整本书的基调。卖馒头的老头在冰雪天叫卖,不留意跌倒,馒头从箱子里滚了出来,有人趁此机会捡馒头离开,老头爬起来见馒头不对数,只是看着那人的背影哀叹:“好冷的天,地皮冻裂了,吞了我的馒头了。”人们总是埋怨天气,不埋怨人。

  东二道街上有个大泥坑,每逢下雨就变得像炼胶的大锅,粘过苍蝇、蜻蜓、燕子,淹死过猪狗猫鸡,赶路的马也陷进去爬不起来,人们过路也得留意翼翼,还有小孩差点被淹死。人们每隔一阵就要抬车抬马、救人救畜,却总是不厌其烦,而且没有任何人说要把泥坑用土填埋起来,更没有人这样做。正因有了泥坑,大家有了热闹,还能够因此吃被淹死的便宜的猪肉,甚至有马陷进去被救起来后,人们也传言马死了,正因“若不样说,显得大泥坑太没有什么威严了”。不好

  “一年四季,****、秋雨、冬雪,也但是是随着季节穿起棉衣来,脱下单衣去地过着。生老病死也都是一声不响地默默地办理……但这是大自然的威风,与小民们无关……呼兰河的人们就是这样,冬天来了就穿棉衣裳,夏天来了就穿单衣裳。就好像太阳出来了就起来,太阳落了就睡觉似的。”

  由此能够看出呼兰河城人与自然的关联,以及对人生的态度,对活着的态度。在这样的前提下,在我看来,整个小说一向贯穿着一种“看”的人生观。

  呼兰河的民间风俗,比如七月十五鬼节,人们纷纷奔赴河边,看无数河灯漂流的.繁华景象,“河灯从几里路长的上流,流了很久很久才流过来了。再流了很久很久才流过去了”,有的流到半路就灭了,或被岸边的野草挂住了,越往下流,河灯越孤寂越少了。人们看着河灯飘远,心里从刚才的欢腾又变为无由来的空虚。人们看河灯漂流,像看着自己的生命。

  秋天搭台唱野台子戏时,人们更是从不一样地方赶来看戏,分散四处的姐妹、父子都能够借此机会会面。台上演员唱念做打,台下百姓胡打瞎闹。看戏过程中,台**下甚至会突然间转换主角,台下的人们真吵起架动起手来,而台上的戏子却不为所动,依旧自我表演。持之以恒的名言

  **家的团圆媳妇,也是在大家群众观看之下,被认为有鬼附身,以致于最后为了给她驱鬼而被捉弄死了。最后一个人物冯歪嘴子,他也是透过磨房里的窗户观看外面的人与被窗外的人观看。

  小说在写法上主要采取散文式的文字风格和抒情笔调,叙述灵活,生动搞笑,而且每个章节的资料相对**,在叙事上不像故事型的小说前后联系那么紧密。小说中仅有的几个人物的故事,也几乎相互**,感觉像写完一个就过一个,读者也能够看完一个过一个。但我觉得,小说一开始,萧红就不断在“看”,看呼兰河的每一条街,之后看每一家店铺,最后又看每一个人,但一向没变的是那种看的态度,不太近也太远,好像始终有一种适宜的距离,而且总是那么认真,之因此感觉像写完一个过一个,那是正因萧红看完一个就记得一个。

  萧红写出来的呼兰河城那几个人物,各自的命运都感觉像是被某种力量驱使着,发生在透明身上的事情仿佛瞎闹一般。这些人物迂腐而纯真,无力但不脆弱,他们察觉不出生命应有的那种绝望,反而有着非凡的生命力。就像孩子们逛庙会时会叫大人买的那些不倒翁,“十分灵活,按倒了就爬起来”,而且是很快地爬起来。无论他们身上的故事怎样滑稽怎样喧闹,但另一方面他们的生活终归是静的,始终安安静静地过着日子,“狗有狗窝,鸡有鸡架,鸟有鸟笼,一切各得其所”。

  萧红最爱祖父,她出生时,祖父已经六十多岁。萧红从小喜爱跟着祖父念古诗,但那个时候她还读不懂“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祖父详细解释了,她依旧不懂:“为什么小的时候离家?离家到哪里去?我也要离家的吗?等我胡子白了回来,爷爷你也不认识我了吗?”祖父笑着回答:“等你老了还有爷爷吗?”

  小说中间有一段写萧红与祖父的生活,充满童真童趣。我最感动的,是萧红一个人在后院里玩耍的那段描述:“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是那么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谎花,就开一朵谎花,愿意结一根黄瓜,就结一根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根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

  这难以忘却的童年记忆,正是《呼兰河传》的创作缘由。祖父过了八十岁就去世了,之后萧红离开呼兰河城开始逃荒。小说完稿于1940年12月12日,距萧红逝世仅不到两年。


《额尔古纳河右岸》优秀读书笔记通用3篇(扩展5)

——描写《呼兰河传》的读书笔记

描写《呼兰河传》的读书笔记1

  《呼兰河传》是著名作家萧红创作的一部自传体小说,该书描绘了东北边陲小镇呼兰河的风土人情,展示了女作家独特的艺术个性与特色。

  《呼兰河传》的作者在描写劳动人民的生活,揭示他们的贫苦、无望、愚昧、麻木的时候,讽刺幽致则使人感到悲凉、凄苦。读者既同情他们的不幸,又原谅他们的麻木。这也是作者的讽刺幽默所产生的由于的美感效应。

  养猪的那家租住的碾磨房,房顶的草上长着青苔。一到下雨,那房子里的人就提着筐子上房采蘑菇,采蘑菇的骄傲得不得了,而全院子的人则没有不羡慕的,都恨自己为什么不住那草房里。于是感叹啼嘘,相叹不已。房上采蘑菇的故意选几个大的抛下来,借以炫耀,哪知道忘记了房顶已经露了洞,一不小心就把脚掉下去了,把脚往外一拔,脚上的鞋子不见了,鞋子就从房顶落到翻开的滚水里,滚着翻着……

  从《呼兰河传》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深深地感觉到当时的萧红是孤独、寂寞的。她曾对老朋友白朗这样说:“未来的远景已摆在我的`面前,我将孤寂、忧郁以终生!”她渴望着从现实的重负中解脱,而这种解脱恰恰是难以做到的,于是,她便想留守着一方童稚年代的美丽的土地,幻想着远离喧嚣的宁静。


《额尔古纳河右岸》优秀读书笔记通用3篇(扩展6)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书笔记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书笔记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地作记录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书笔记头疼,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书笔记,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书笔记1

  阅读这本书,更多地是抱着事不关己的态度来看的,因为我觉得“天才”和“疯子”,仿佛都离我很遥远,我的身边,似乎都是一些正常的普通人。

  不过感谢这本《天才在左? ? 疯子在右》让我有机会去了解“躁狂抑郁症”患者的极端,极端的痛苦和才思;去了解看似不可理喻的“灵肉分离”;去了解真正“**癖”患者的矛盾心理,去了解“多重人格”的神秘诡异。

  如果没有这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我很难理解这么多异于常人的“病人”;如果没有了解到一丝他们的挣扎与痛苦,我很难予以同情和关心;我知道,这些供我一页页阅读的文字,是无数个他们每一分每一秒真实所经历的痛苦,他们之中,有人**结束生命,有人挣扎于生存和毁灭的边缘,有人自甘堕落把生活搞得一塌糊涂。

  《奇葩说》中新一期辩题是“不合群的你,是不是应该改?”我想说,不必改,不合群并不是谁的错,享受自己的世界,接纳自己、欣赏自己、取悦自己,希望孤独的天才是快乐的,希望孤独的疯子是幸福的。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书笔记2

  一念是天才,一念是疯子。

  曾经,我也做过连续的梦,只是对于连续,是梦的重复,但是我做梦的时间不是连续的。每次梦的环境及情节相同,但是我可以改变,它们就跟程序设定的游戏规则一样,游戏规则不会变。前几次的做梦,我会把游戏规则摸清楚,每次我都会选择新的出路来包券自己的生命。当然,很多次的梦,都是我被追杀。

  在梦里,我有清醒的头脑,有很多场景都是我小时候去过的地方。可见我小时候的记忆力还真是好,用现在科学的称呼我拥有对任何事务拍照记忆的能力。就是我会把我记住的像照片一样记录下来,等我回忆的时候翻照片就可以了。(可能很多人都不理解吧)即使我现在想不起来,但我的意识仍旧能够记起。

  我也做过预知梦,就是梦里做过的事或去过的地方,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了。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种经历。

  但人是奇妙的,它是一个**的个体,它能探索很多的东西。

  这本书中的故事,我居然去相信,因为有的“疯子”他的语言逻辑能力使我无法反驳,就跟作者一样。或许那些疯子不属于这个时代,就像曾经的伟大的画家或者物理学家等,有了惊世骇俗的作品或发现被世人不认可甚至排斥消灭等。

  也许每个人都是疯子,但每个人也并不是天才。因为普通人没有天才独特的**力。

  我在想我是不是陷入了书中的故事,或许,这些故事打开了我曾经关闭的那扇窗。具体是什么我不知道。

  每个人都有着不一样的人生经历,丰富的阅历使人成熟。每个人都将经历:酸、甜、苦、辣、咸。你的经历,会慢慢告诉你,你在哪方面是天才,而你在某方面就是个疯子。

  一念是天才,一念是疯子。一个随处迸发的感想,可能写的没啥深度,并没有对这本书做多大的拆解分析。但是我常年被梦给困恼,自从看了这本书中的某一个小故事,我才释怀。他也是一个被梦魇缠上的人,只是他比我严重,但是梦也告诉了他很多别人没有的东西。有时候,当我们不去特意关注这个梦,则梦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书笔记3

  这个暑假,我看了一本书,书名叫《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关于这本书,我是在网上看到它的介绍后感觉挺好的,就让我妈妈给我购买了下来,下面我来谈谈我读了这本书的感受吧。

  这本书写的是关于:“访谈者”和“被访谈者”的一些聊天记录。写的是作者去精神病院采访那些“神经上有问题的人”。当我看完这本书时,觉得他们其实精神上是没有问题的呀!只是他们的思维逻辑和正常人不同而已;他们明白、知道、许多我们不明白、不知道的事情;他们发现了一些我们从来没有发现的人、事或物等;并且他们说的话也很深奥。或许正是因为这样,他们才会被人们当成“神经上有问题的人”吧。

  这本书有一篇是采访一个成天蹲在蘑菇旁边的人,她曾经是一位教师,因为她总做一些行为奇怪的事情,所以才被送进了精神病院的。作者问:“你在这里干什么呢?”她没理会他,后来作者和她一起在那里蹲着。过了三四天之后,她才理会他,她问作者:“你在干吗?”作者就和她说:“在看小草”。“我在看蘑菇”她说道,之后俩人就聊了起来……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一段话就是,这位“教师”她说石头是有生命的,作者疑惑地看着她。她解释道:“石头磨损下来的渣子可能是土、也可能是沙,地球就是由这些组成的,土里面的养分能种出粮食、蔬菜等,动物和人就吃了,吃肉也是一样的,只是多了道手续,然后人死了就变成了灰了,或者埋了腐烂了,又还原为那些沙啊土啊的养分了,然后那些包含养分的沙子和土再聚集在一起成了石头,石头就是生命”。这段由“精神病患者”关于石头是有生命的观点和我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

  后来我又把这本《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推荐给妈妈和身边的小伙伴们看,大家都很喜欢这本书,我也感到很开心。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书笔记4

  这个世界究竟是怎样呢!你能否回答。

  不能对吧?

  那么你想了解别人眼中的世界吗?

  很想对吧?

  那就去读读高铭花了4年时间而创造的**第一部精神病人访谈手记《天才才在左,疯子在右》吧!

  我对这世界也充满了好奇,经常去探索和询问关于这个世界奇幻的问题,但我得到的答案几乎都是千篇一律,虽然,这世界只有一个真理,我得到的答案它也是正确的。但是,我想去了解一个不一样的世界,或许说,不一样的人眼中的世界。上高中时,迷恋科学论著的我向我的学霸同桌(现清华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高材生)问到关于非一般人眼中的世界是怎样的,他向我推荐了高铭这本书《提出在左,疯子在右》 。

  初读此书,或许你有诸多不理解的地方,有许多迷茫,什么“女人是可怕的动物”,什么“盗尸者”,什么“偷取时间”,简直是不可思议的。正如一位采访者在兴致勃勃的谈论“四维生物”时,连著名的量子物理学教授都在旁边愣愣的看着。我还依稀记得,几年前阅读史蒂芬?霍金先生的《时间简史》时 也遇到诸多困难,例如相对论,时空弯曲,大爆炸、黑洞理论,这些太过学术的东西让我很迷茫,甚至失去了继续读下去的勇气。但是,宇宙与时空的奥秘驱使我继续深入阅读,所以我也收获了许多,尽管这些知识很零散,很难理解。其实我们不必去管什么太深奥的科学理论,因为我们不是大科学家,我们只读书中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值得我们去学习,去理解的东西。读过高铭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课本上基本不会涉及的.问题与知识,可以知道一些天才般的见解,可以明白一些*常难以解释的问题。

  首先,我想说的是,在没有确实论证证明那些精神病人的理论是错误或正确的情况下,我们读到他们特别的见解时,不要妄加评论,我们是带着欣赏的味道去品尝这些精神病人对这个奇妙世界的看法的,而不是去批评或说去褒扬谁,我们是站在客观的角度去领会这些病人他们自己所谓的理论,我们暂时不必去追究这些理论是否真实,仅仅去读一读精神病人的内心世界,去了解他们所认为的这个人类世界是怎样的呢,也许他们的某些看法,与你所想不谋而合。不妨告诉你们,我曾经也想过女人的那条比男人长的X染色体会带来什么结果,当读到“女人的星球”篇时,有一种莫名的激动,既然有人和我想过同样的问题,虽然他是精神病人,但这并不**什么,他只是应为对这个问题太过执着,所以陷入精神谜团,不能自拔,我当然不会啦。

  所以,我极力向大家推荐高铭这本《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它不仅仅是一本访谈手记,也是 一本用别样眼光看这个美妙世界的书,它有个别名,叫《精神病人的世界》。对与我们正常人而言,也许你永远无法去看清身边的一个精神病人,他们的世界你有知道多少,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仅了解到了精神病人的精神世界和他们眼中的人类世界,我还明白了一个重要道理,精神病人也是可以与他们沟通交流的,并不是所有精神病人都是有暴力倾向什么的,也改变了我对精神病人的看法。

  因此,我向大家极力推荐这本《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读过它,你的身心会受到震惊,你对世界的看法,你对精神病人的看法,会受到改观。读读它吧,也许,这将是你人生中又一次意外的收获。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书笔记5

  精神病,通常叫神精病或者疯子,在我概念里大致就是神经不正常的人,武疯子打人文疯子疯颠或呆滞。上中学时曾经被个疯子惊吓过,是个个子不高的男人,总是穿着一件很新的有折印的衣服等在我放学回家的半道上,当年矮东瓜的我骑辆迷你小自行车,那个男的总是冷不丁的从天而降横冲过来挥手就打或是作势拽车,吓得我那阵子对那段路的心理阴影巨大,此后N多年直到现在但凡做到放学的梦就总是在绕路绕路绕路。

  当然这本书写的不是这种没有技术含量的疯子,而是各种奇异的案例。其实还挺佩服作者的,为了满足好奇心可以真的去做精神病访谈这种事,我也对奇型怪状的人很好奇,但也仅只限于坐马路牙子边窥觑各色行人,真是弱爆了。

  如果按一个普通人的眼界,这本书例举的疯子大都属于妄想症类型,有妄想到**的,有妄想到自残的,更多的是痴迷于量子物理,时空转换,外星人,科学目前无解的,以及神神鬼鬼什么的,越琢磨越神奇,就把自己琢磨进去了,而这类型的往往智商很高,思维清晰,逻辑分析能力让人叹为观止,有些论调想要看懂还得颇费些脑细胞才成。

  其实这么看来,疯子的界限变得很模糊,有说“不疯魔,不成佛”,从量变到质变的那一刹那,可能成就为天才,也可能沦为疯子。天时地利人和是成就天才的充分必要条件,如果马云跑去跟唐玄宗说,亲,荔枝顺丰包邮,支付宝走起?马疯子必卒于欺君之罪。所以,一个爱因斯坦后面站着千千万万个精神病,社会的发展推进还真离不开这些脑回路清奇的疯子们。不合时宜的天才就一定是疯子,如果真有穿越这回事,得务必记得悄悄地进村,声张滴不要,不然百分百被当成疯子被拍成肉泥。

  我打心底里佩服那些因探究人类未知领域之**而走火入魔的男女猪脚们,比如那个琢磨玛雅文化的神人,那位精神病院的“镇院之宝”,和那只全世界最香的苹果,如果我是作者,估计我就被他们带着跑了,兴许得求着镇院之宝带我去往时间的尽头瞅上一眼,或者也闭个关感受一下所谓“感觉”到底是个什么感觉。

  我也爱看那些神奇又显得很有逻辑的故事,比如迷失的旅行者,如果我是他会不会在这个地球活得特别得瑟,比如转世和永生的故事,听上去真没毛病。我相信这个世界上是有些奇异的人,就好比我们是生产线上的标准件,可也总会有些非标产品流出,它们具备标准件所不具备的某些特性,但不被公众所认同,便被认为是异已。心怀秘密的人独孤求败,得不到大众的认同,内心孤独,郁闷至疯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至于神神鬼鬼的故事那就真是疯子界的翘楚了,有些症状大概跟种蛊一样,来去莫名,这个世界有太多我们未知的东东存在于我们周围,天知道我打字的时候旁边有些神马我五官感受不到的东东在盯着我。

  瞧,他们琢磨过的大多数问题我也想过,比如,四维空间到底什么样,我们是不是一个巨物头发丝里的一个小细胞或是一个头皮屑,整个宇宙是不是某个小孩子手里的一个溜溜球,阿里的碎石山的那些碎石头是不是漫山的大石头有一天集体自残的结果。瞧瞧,我果然是有疯子的潜质,我是一个被耽误了的精神病—-被懒惰耽误了,因为懒得仔细琢磨。我离疯子只差一点——执念。

  网上质疑这本书的很多,大都认为作者偷换概念,科学知识匮乏,虚构成份多。其实看小说而已,何必较真,有趣就好,可以放下柴米油盐之日常烦心事,抱着一本书天马行空一番,难道不是一件很开心的事吗?作者:米粮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书笔记6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是*江路有一家叫“猫的天空之城”的书店推荐我看的,作者是高铭。该书以访谈录的形式记载了生活在另一个角落的人群(包括精神病患者、心理障碍者等边缘人)视角独特的所思所想,让人们可以了解到疯子抑或是天才真正的内心世界。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两篇《三只小猪》和《雨默默的》,前者让我第一次了解到多重人格。作者的语言很严谨,带着恐惧的魅力。虽然后来张一山演的《柒个我》也是关于多重人格,剧里很多笑点,但这本书对多重人格的惊悚描述还是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后者是关于一个小女生可以看见天空不同的颜色,以此知道自己今天的心情。刚开始带着一丝羡慕,然而我忽略了这种“特异功能”给小女生带来的困扰和伤害。那个时候就想到:她们的世界我们理解不了,因此我们不要轻易评论或者是羡慕,看低。

  我从来都没想过,竟然可以从一个被外界认为的精神病人的口中,听到很多有见地的话。书里还有一个人觉得细菌才是这个世界的主宰,想想真的有道理,所以当我上铺的室友那天突然也提出这个观点,我很是惊讶,因为她没有看过这本书,却有这个想法!其实很少人会静下心来思考这些问题,所以我对我室友带着一丝敬佩。

  从她们的视角可以感觉到,她们有一个跟普通人不一样的世界观。要知道世界上绝大部分人的世界观是相同的,但是也有极少部分人的世界观很独特跟一般人很不一样。很大部分人不能理解他们,认为他们疯了,但是,他们就一定错了吗?其实不然,只是他们从不同寻常的角度来看这个世界,而我们依然习惯这个世界是这个样子,不再好奇,看到什么都觉得很正常,认为本来就是这个样子,而他们会打破沙锅问到底,从各个不同方面来看这个世界。

  退一步说,也许他们是疯子,但是他们做到了我们未曾做到的事,他们是独特的、唯一的,没人敢说天才不是疯子,疯子不是天才的!有很多的所谓的精神病,只不过是他们的想法跟行为和我们不一样呢?又或者是,他们真的能看到我们普通人看不到的东西。

  总之这本书给我的不仅仅是震撼,眼前一亮,还有的便是思考。思考他们的存在,他们的思想。我很赞同这句话,我们可以不认同他们的想法,但是我们要尊重!特别推荐感兴趣的同学去图书馆借来看看,开阔眼界也好,丰富内心世界也好。


《额尔古纳河右岸》优秀读书笔记通用3篇(扩展7)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菁选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3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书笔记呢?怎样写读书笔记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呼兰河传读书笔记,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 篇1

  一年一度的暑假又来了,在开头这几天,看了萧红的《呼兰河传》,这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全书共七章,描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东北小城呼兰的风土人情,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地老百姓*凡、卑琐、落后的生活现状和*庸愚昧的精神状态。第一章:一个既僻远又热闹的小城,在城中的交通要道上坐落着一个“大泥坑”。

  第二章:民俗民风:***、唱秧歌、放河灯等。第三章:写与祖父的欢乐生活。第四章:荒凉的.家、荒凉的园子。第五章:胡家小团圆媳妇的悲惨之死。第六章:我家的一个亲戚有二伯,他是一个光棍,他古怪的性格。第七章:邻居“磨官冯歪嘴子”的苦难生活,卑微的活着。

  印象最深的是:作者描述童年时的爱玩的花园:花开了,就象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象飞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象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样样,就怎样样,都是**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他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我异常喜欢这一段,几翻就翻到,快背得出来了,童话般的意境,诗意的语言,又简单活泼,写得多么好!

  如果童年的花园和爷爷带给了她许多的欢乐,那么和她差不多年龄的小团圆媳妇那一章节,让人看得透可是气来!让人悲哀!12岁,一个天真烂漫的年龄,本该在父母面前撒娇,却千里迢迢到那里当童养媳,因为活泼,不像媳妇,所以受到婆婆的打,叫她变得更懂事更听话,这打持续一个冬天,不管白天黑夜,“一天打八顿,有几回,我是把她吊在大梁上,叫她叔公公用皮鞭子狠狠地抽了她几回。

  我也用烧红过的烙铁烙她的脚心……”她婆婆这样说,打她是为了让她懂规矩!之后女孩子给他们折磨得快发疯了,他们就听***的话请人给她洗热水澡,滚水,昏过去用冷水浇醒再洗,洗了三回,就这样活活把人折磨死了!愚昧,可悲!

  “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简便之感,然而愈越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推荐大家有空读一读。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 篇2

  五年级寒假,我读了一本书叫《呼兰河传》,这本书讲的是作者萧红小时候的故事,真情流露。虽然没有用上各种“高大上”的词汇,但却那么*淡自然,引人入胜。

  情感流露在字里行间,语言通俗易懂,十分自然,十分有趣。在此书中,我认为最有趣的情景就是:“我”摘了许多玫瑰花,突发奇想就给“祖父”戴**,正在拔草的“祖父”不知道“我”在干嘛,只说:“今年春天的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这么香,二里路怕也闻得到的。”读到这里,我也笑了。“祖父”进屋后,全家人看见都笑起来,等他自己发现时,也忍不住笑了,原来那玫瑰香不是因为今年春天雨水大的缘故,而是那玫瑰花就在他自己的头上!“祖父”想起来一回笑一回,等他刚有点儿忘记了,调皮的“我”还忍不住又提醒他:“爷爷,今年春天雨水大呀……”,“我”和“祖父”又笑了。看到这里我也忍不住哈哈大笑,觉得“祖父”很是可爱。

  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胡家的小团圆媳妇,我觉得她挺可怜的。到了胡家后,没过几天就被打,还打得特别厉害,或许是呼兰河城当地的看法,小团圆媳妇大方、坐得笔直、走得风快、不怕羞,是不让人们所喜欢的,别人经常在背后议论她,骂她。胡家还让她当众大规模地洗澡,当众强行扒光了她的衣服,将滚烫的热水从头上淋了下来,她当场就昏倒了。可大神却说还要再洗三次,小团圆媳妇洗一次昏一次。或许胡家根本没有把她当家人看待吧。

  在《呼兰河传》这本书中,讲述的远远不止这些,还有“我”在储藏室里找到的东西,冯歪嘴子的故事……都是十分有趣的`。呼兰河城是一个*凡的小城,发生的故事都是作者童年的记忆,*凡的小城却有不*凡的记忆,不*凡的快乐与伤痛。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 篇3

  苍凉中蕴含热情,歌颂时不忘批判,这是一幅旧**东北小县城居民*凡但又不一般的生活风情图,更是浓缩了的20世纪初旧**下层劳动人民的辛酸与苦涩,无奈与挣扎,苦痛与麻木,愚昧与可笑。《呼兰河传》饱含了女作者的血泪,用回忆性的文字为我们展开了一帧真实无比却又生动形象的旧**东北人民的命运画卷。写这部小说的原因是:"只因为他们充满了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那里了。"写得之所以深刻、真实,是因为难以忘记,之所以难以忘记,是因为太过于熟悉,之所以太过于熟悉,是因为这些往事早已经刻进了脑海里,挥之不去,扫之不去,赶之不去,轰之不去。

  尽管她写起来似乎很得心应手,并不吃力,可是我读起来却颇感劳累,不是眼睛累,而是心累。那一串串文字,读起来不是那么简便,虽说写得很流畅、*实,资料很朴实、充实、真实,可是小说中的那些人、那些事,老是不断的敲击着我的内心,使我的心为之打动,为之感动,为之颤动,为之激动。萧红用写散文的笔法来写小说,并且还是这种乡土题材的小说,读起来令人丝毫感觉不到有隔阂,而是那么的熟悉,那么的亲切,那么的自然。

  她出生在这个小城里,童年的生活并不完美,尽她的父母皆在她身边,可是父母的爱对她来说是那么的遥不可及。父亲的暴躁,母亲的冷漠,奶奶的凶悍,这些家人的爱她基本上已经失去了。唯一得到便是祖父的'爱,这爱从她一出生就伴随着她,直至十几年后因祖父的去世而远去。幼年的她唯一的取乐方式就是和祖父在一齐,他到哪里她就跟到哪里。异常是在他们家里的园子里,留下了她最完美的回忆。这个园子里,有各种小动物和植物,爷爷种菜她也种,可是往往是吃力不讨好,劳而无功,白忙活一场。虽然如此,但他们都得到了千金难买的东西——欢乐。在园子里的这段童年记忆是刻骨铭心的,也是颇让人难以忘怀的,写得很投入,很不错,已被选入小学课本。在这个园子里,她慢慢长大,爷爷慢慢老去。

  祖父,是她心目中最可亲、可爱、可敬的家人。比起父母对她的漠视,祖母对她的凶狠,祖父与他们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他对她很热情,天天与她玩,有好吃的给她吃,有好玩的给她玩,想着法子逗她玩,教她识字,读诗,认识事物。她也喜欢和这个老爷爷开玩笑,用玩笑来愉悦彼此的心境。祖父还是个很正直的人,见胡家的团圆媳妇几乎快被折磨死了,胡家的人又想把她休了,他就说:"好好的孩子快让他们捉弄死了。"并且还决定让胡家的人搬走,房子不租给这样的人家。冯歪嘴子的私生子出生后,一家人没地方住,他不假思索地就让出了一间房子让他们住。由此可见,祖父是个对外人也很热心的人,与其他一味**盘剥农民的地主还是有所不一样的。

  读完这部小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不少。比如说有二伯,无父无母,无子无女,六十多的人了,跟随"我"祖父三十多年了,也自恃资历老,常对别人颐指气使,还好发牢骚。并且之后经学会了偷盗,偷起了"我"家的东西拿出去换钱,被"我"发现了就想收买"我".之后,他被"我"爸爸揍了一顿。冯歪嘴子,本是个磨倌,却与王大姐好**,还生下来私生子,所以,他们,尤其是王大姐没少遭人白眼,受尽了冷嘲热讽。可是他们还是历尽艰辛,挺过来了,当日子一步步好过来时,王大姐却因产后风而死,留下了两个年幼的孩子,与他相依为命。胡家的团圆媳妇,只是一个12岁的女孩子,或许是因为年纪小的原因吧,见人爱笑,可是而这笑竟然也被人当做缺点。因为在大家的潜意识里,做媳妇的见人就笑是不妥当的,所以大家就当她是病了,不正常了。于是,就请来***来给团圆媳妇治"病",不行又请来了一个所谓的云游真人来治,结果"病"没治好,倒是被骗走了一大把钱。最终把她弄到热水里,当众脱完她的衣服,用热水浇她的头,昏了停下,醒来之后浇,之后又用针刺、鞭打,把她"治"的奄奄一息,最终最终死去了。愚昧无知而又残忍的人,把这个年仅12岁的小女孩给活活折腾死了,到底是她病了,还是这一帮子人不正常了?

  萧红用一个孩子的眼睛来看这个世界,用一个孩子的语气来叙述这些个故事,用一个孩子的独特方式来解读这些问题,虽不免幼稚,甚至异想天开,毕竟童言无忌,说出了许多的"大人"说不出来的真话,这是难能可贵的。因为对这方土地爱的执着,爱的深沉,爱的无法自拔,所以下起笔来很容易,写下的东西很厚重,很耐读。联系到作者苦难的一生,再来读这些文字,心中翻腾的不仅仅是感动,更多的是苦痛,是无奈,是唏嘘,还有在泪水里浸泡许久的温暖。

 


《额尔古纳河右岸》优秀读书笔记通用3篇(扩展8)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菁选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15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书笔记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书笔记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呼兰河传读书笔记,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1

  童年,在我们眼中,它充满了快乐,充满了幸福,所以人们常说,童年是一生中最令人难忘的日子,我想作家萧红也是这么觉得的吧!

  灰色的世界,*凡的时代,单纯的人们,落后的生活现状,愚昧的精神状态?这一个个惨淡的景象就是整个呼兰河小镇。

  寒假里,一本《呼兰河传》给我的感受颇多!

  作品中描写了单纯的"我"经过几次大变故后,回想起了童年时代的一桩桩往事:伴"我"成长的大泥坑子,有着许多有趣的故事;"我"家的大后园,留下了快乐的'童年印记;迷信鬼神的人们,给生了重病的小团圆媳妇举办各种驱鬼活动,最终白忙一场;性格古怪的有二伯忠实勤恳,对**从不怀二心?

  书中的故事情节生动感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个性分明!在众多鲜活的人物当中,最让我难忘的是小团圆媳妇。

  小团圆媳妇是她后来的婆婆花了好多钱买回来的。可是,婆婆待她很不好:骂她、打她??之后,她就生了一场大病,奄奄一息,怪可怜的。可是,做婆婆的毕竟不能袖手旁观,请来镇上的人们帮忙。呼兰河镇的人们太纯朴善良,这个出了个偏方,那个请了个神医;但镇里的人们更迷信鬼神:***、吃神药、热水汤驱鬼、扎彩人附魂??活生生的一个人,被她们折磨来,折磨去,最后无人问津直到死去。

  多么令人痛心,多么令人悲愤呀!那时的人们真的是太愚昧!生活的*凡并不可怕,但知识的*庸有可能葬送的不仅仅是一条鲜活的生命呀!我庆幸自己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远离迂腐迷信的文明世界,是一个摆脱落后愚昧的知识时代!

  故事的结局是凄惨的:"我"的祖父去世了,有二伯去世了,老厨子也去世了,父亲母亲也不知去哪里了。灰色的世界,*凡的时代,单纯的人们,落后的生活现状,愚昧的精神状态??这一个个惨淡的景象就是整个呼兰河小镇?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2

  萧红那个时代的作者,似乎都极擅**铺直叙,有什么,就说什么,但也没有流水账那么的无聊。最重要的,是他们不带主观感**彩的选词,仿佛他们是个照相机似的,好的坏的,留给读者评判。

  我自己觉得这一点是极难的,至少对于我来说。一件事情从我的嘴里说出来,或是从我的笔尖写下来,不经意间就带入了自己的情绪。比方说写一个在公共场合大声打电话的大人,在描写体型是自然的就用**”满脸横肉“而不是”胖乎乎“或是”体态丰满“之类的词,让人从看到这个描述开始,就不由得对他厌恶起来。而萧红她是不会那么做的,隔壁的婆婆对待小团圆媳妇的方式,她也不用”欺负“来形容,只是写她的所见所闻,写那个婆婆的想法。于是读者的感受就不会向一边倾倒,而是向各方面散开,既觉得婆婆做的'不对,但竟也对婆婆心里所权衡的利弊生出一点赞同来。

  过几天就要清明放假了,想想自己的老家,应该还和几十年前的呼兰河小城差距不大。田埂,有些破败的小院子,还有互相知晓底细的左邻右舍,都是何其相似。

  班级里有从祖辈开始就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也有像我这样,逢年过节要回老家走动走动的,祖籍农村的孩子。中午休息的时候,有几人说不想清明回家扫墓,因为那些已经长眠的人,都没有自己认识的,有些甚至是在自己出生之前就去世了的。其实又何止他们呢?身边有至亲离开的,其实也不大愿意回去。

  大约两年前回了老家,大爷家开的超市里的那些货架都被临时撤掉了,地上铺了厚厚的稻草,再盖上一层床单,再后来的人来人往,不论是坐还是走动,都在那一层床单**。三天过后,这些又都撤了回去。今年过年时,回乡下参加小侄子的一岁生日,回程路过大爷家的超市,大人们也就下来聊天。

  两年的时间过去,于是货架上又积上灰了。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3

  人们都说童年快乐,**自在,那些放牛、钓鱼、砍草的时光是那么有趣,无忧无虑;长辈们都说童年像金子,闪闪发光,回味无穷。我们都说童年像沙漏,一去不返,童年的时光让人铭刻心底,是因为,我们迅速地长大了……

  萧红,一个英年早逝的作家。她以自己的童年写出几本精彩无比的书。《呼兰河传》便是其中的经典之作,讲述了自己在呼兰小城以及祖父的家发生的各种奇事趣录,让我身临其境,不知不觉中就仿佛来到了这个20年代的.绿茵草地。祖父的园子更是让我印象深刻。

  黑漆漆的地下室、花园、谷仓、卧室等,都是小萧红的玩耍天地。她的生活**自在,无忧无虑。在园子里没有恶语,没有烦躁,没有悲伤,也没有压力。只有天真、单纯、可爱以及善良的存在。在祖父心中,萧红就像一个惹人怜爱的小天使,不想去伤害她,不想去干扰她,在她发挥想象的空间,任她去干一切她想做的事。所以,萧红的童年是在祖父的宠爱呵护下长大的。

  呼兰,一个冬天出不了家门,夏天光膀也热的小镇,像《城南旧事》中的京城一样,发生了许多悲剧而又引人深思的事,那个可爱的小团圆媳妇,后来被折磨致死;那个坚强的风歪嘴子,努力获得爱情;疾态的二伯,有着扭曲的性格。总总,这些人物的生*,仿佛让我看到了旧社会的阴影,让一个个人物败落下来。

  呼兰,祖父家的园子,两个让萧红永忆的地方,让世人所发现。童年的味道,让大家引人入胜。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4

  我并不知道要如何写这篇读后感,然而我依然选择了这本书来写。就是因为它吸引我。

  我喜欢萧红春天长草冬天结冰的笔调,喜欢她优雅而不娇作的措辞,喜欢她对自己回忆中事深刻的回复,喜欢她记忆中有祖父的温暖片段,更爱她对低迷世情的宽容。

  这本书里的人无论死了多久,却都被写活了。书前的我**激得一惊一乍,要么无奈要么愤怒。

  我记得在看小团圆媳妇那出时心里简直别扭得无以复加,直想拽出那些婆娘好好收拾一顿,要么辣椒水灌肠要么学容嬷嬷上银针,对准她们的脸蛋子左右开弓,能让她们清醒了来可就是天大的功劳了。然而转念想来,怪不得她们。如果我生在20年代初期的呼兰河旁的某一个村子里,想来不做小团圆媳妇就乃是天大的幸事了,即使有命变老也难以逃脱那些婆娘们的轨迹。还好,还好。有没有前世我不管,反正我只知道自己是活在有机会接触广阔天空的'时代,万分欣喜。

  萧红的笔触里是带着莫大的惜讽的。她写人。有些人的眼神和心智竟可以随时变换,走路呼呼生风的女孩子转眼成妖成魔,大方且有福的女子转眼成为众矢之的。有些人不单单如此,甚至患有严重的“不热闹不欢快病”,人家上个吊还要穿戴整齐去围个热闹,好好的孩子活着却巴不得人家死了找个借口高兴高兴。

  书前的我义愤填膺简直就差急得跺脚。不禁要问了,萧红呢?把这些不如意道得那么明了清晰的人,她又该在笔后默默叹了多少气呢?我可以感受得到,她对那些人不乏怜悯。她是宽容的,然后又有声色地向人们展示民族背后的深刺。

  我说这书是吸引我的。可以明朗温和得入天腾云,亦可以犀利得恰到好处。笔有风骨,书有书格。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5

  这篇课文来自萧红的《呼兰河传》,本文叙述了作者儿时的家有一个花园,作者和她的祖父整天都在那里转,祖父铲地,作者不会铲,就趴在地上用锄头乱捣一通。作者把水洒上天,装做下雨……还有许多事,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作者童年时代的天真和活泼。

  我也有我的`快乐,那是我童年记忆中在老屋的一段回忆。我的老屋坐落在学宫旁边,每天早晨我都去学宫里的眼镜池喂鱼,那里老婆婆也很欢迎我,直到现在那老婆婆见到我还是问寒问暖的,其关心程度决不比以前少一点点。现在回想起来那个时候真的很美。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6

  读罢《我和祖父的园子》,不禁被那个天真、可爱、顽皮、淘气的小姑娘逗乐了,那**、率性的园中“劳动”与满园“活”了的黄瓜、玉米、花、鸟都是那么**。

  惊讶于一个**居然能写出这样灵动的文字,于是买来《呼兰河传》,看萧红其他的文字是否也如此灵气十足。

  看了相关的原文,发现修改后的课文更加凝练,主题更加突出,看来编写教材的专家是下了一番功夫的,这对作文的修改也有启示:要舍得砍去无关的枝节。

  看到了我们曾学过的一片课文《火烧云》,也出自于《呼兰河传》。萧红的景色描写也是很美的。

  书中交代了童年的萧红为什么老跟着祖父:父亲因为她是个女孩子对她十分冷淡,母亲因为她的调皮对她恶言恶语,祖母不喜欢她戳自己的窗户纸用针戳她,只有祖父疼爱她,宽容而耐心地对待她。

  书中另一个重点是小团圆媳妇的经历,她被残忍、狠毒的`婆婆折磨致死,暴露了封建思想毒害下人们的愚昧、迷信、自私。与鲁迅笔下的国民性一脉相承。

  整个呼兰河城里只有祖父是小萧红可依靠的,所以其中表达出了对祖父的怀念与童年**生活的眷恋。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7

  逛书店,在书架推荐的书目中,看见了一本我熟悉的书,那是萧红的《呼兰河传》,书的封面是土黄色的,加了很多精美的画片。而我家中藏有的这本书的封面是黑色的,只有一张作者的小照,忧郁的眼晴看着前方。

  初次看这本书的时候,年龄还小,对于书中表达的深层次的悲哀无所体会,只觉得作者描绘的童年生涯是格外的生动有趣。慢慢长大,再次阅读萧红的时候,却从她那字里行间读出了淡然的忧伤。《呼河兰传》由几节故事组成,看似这些故事是零落的,形不成完整的线索,但文章始终带着细腻的抒情。她用一种很散淡的语言来描写荒凉,“我家是荒凉的。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这种笔调就像有人给她写的传记中说到的那样:这个人的手臂里有内伤,伤到了骨骼,那骨骼就是给扁鹊看,也已经变色。但是她倒背着双手。她到门外面去,她说天凉,说风大,说橡树的.红色叶子落了满地。

  萧红的一生是很不幸的,虽然她被鲁迅认为是“当今**最有前途的女作家”,但她柔弱多病的身躯几乎承受了那个动荡时代的全部屈辱和苦难:社会的、民族的和性别的;精神的和肉体的。她在临终时的留言:“我一生最大的痛苦与不幸,都因为我是个女人。”令人心酸。印像中萧红总是在路上漂泊,在战火纷飞中从**最北方的城市到**最南方的城市,她总是在行走,而在行走的路上,过往的、留下的,皆又是最寂寞的风景。

  但是,作者小时候对于荒凉的记忆像是深深的烙印,存于她的思想中。所以整部小说的基调是深沉的、哀婉的。印像最深的那一段是她写的***:“跳到了夜静时分,又是送神回山。送神回山的鼓,个个都打得漂亮。若赶上一个下雨的夜,就特别凄凉,寡妇可以落泪,鳏夫就起来彷徨。那鼓声就好像故意招惹那般不幸的人,打得有急有慢,好像一个迷途的人在夜里拆说着他的迷惘,又好像不幸的老人在回想着他幸福的短短的幼年。又好像慈爱的母亲送着她的儿子远行。又好像是在生离死别,万分地难舍。人生为了什么,才有这样凄凉的夜。”人世间,再多的繁花胜景,终了也难以逃脱最后的凄凉。很*淡的一些句子,却有一种难以形容的悲哀。那里的人们似乎都过着卑琐*凡的生活:“天黑了就睡觉,天亮了就起来工作。一年四季,春雨冬雪,也不过是随着季节,穿起棉衣来,脱下单衣地过着。”“老,老了也没有什么关系。眼花了,就不看;耳聋了,就不听;牙掉了,就吞;走不动了,就瘫着。”“病,人吃五粮,谁不生病呢?”死了,哭一场,埋了之后,活着的仍旧过日子。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小说描绘的日子何尝不是现实生活中的缩影,过去是怎么来的,未来又会怎么样,生或死,都是自然的规律,该发生的事就那么*静而自然地发生了,有什么是不该发生的事呢?人们麻木地生活着,一天又是一天。

  我不知道,作者笔下后园的小倭瓜是不是还在年复一年地开着小黄花,但我却知道,岁月可以流逝,人会变老,而有些记忆却永远都不会走远。于是我开始向往,向往着去那片黑土地上走一走,去看一看,去感受一下时空的流转,也许,在现在与未来的道路上,我们永远都知道,风景向远方。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8

  童年,他充满了快乐,充满了幸福。所以人们常说,童年是人们最难忘得日子。我想作家萧红也是这么觉得吧。

  在作家萧红的笔下,他爸爸对她很冷淡而妈妈对他很凶祖母更是对她不好,她的.童年里最快乐的时光是与花园祖父在一起。因为在这花园里,她很**,想干嘛就干嘛,院子就像是她的一样,而祖父很慈祥,永远不会耐烦。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9

  年青的女子,莫名其妙的,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有这样的命,于是往往演出悲剧来,跳井的跳井,上吊的上吊。古语说,“女子上不了战场。”其实不对的,这井多么深,*白的你问一个男子,问他这井敢跳不敢跳,怕他也不敢的。而一个年青的女子竟敢了,上战场不一定死,也许回来闹个一官半职的。可是跳井就很难不死,一跳就多半跳死了。

  那么节妇坊上为什么没写着赞美女子跳井跳得勇敢的赞词?那是修节妇坊的'人故意给删去的。因为修节妇坊的,多半是男人。他家里也有一个女人。他怕是写**,将来他打他女人的时候,他的女人也去跳井。女人也跳下井,留下来一大群孩子可怎么办?于是一律不写。只写,温文尔雅,孝顺公婆……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10

  呼兰河传好词:

  耳目一新方面大耳肥头大耳耳聪目明两耳垂肩眉如新月

  眉如春山眉如卧蚕颧骨高耸黑里透红涂脂抹粉酒窝迷人

  笑厣动人轮廓分明面面相觑油头粉面方面大耳广额方颐

  气色红润容光焕发酒窝深陷白净柔嫩春风满面神采飞扬

  神采奕奕喜笑颜开和颜悦色喜形于色面黄肌瘦愁云满面

  面如银盘阔脸暴腮两腮圆润面容丰腴黑里透红涂脂抹粉

  呼兰河传好句:

  1、雨点连在一起像一张大网,挂在我的眼前。

  2、大昴星升起来了,好像铜球似的亮晶晶的了。

  3、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4、微风吹过,雨帘斜了,像一根根的细丝奔向草木墙壁。

  5、雨滴就像千万个伞兵,从空中跳下来,安全地降落在地面上。

  6、雨水洒下来,各种花草的叶子上都凝结着一颗颗晶莹的水珠。

  7、雨如万条银丝从天上飘下来,屋檐落下一排排水滴,像美丽的珠帘。

  8、雨珠顺着小草的茎滚下来,一滴钻到土里,又一滴钻到了小草的嘴里,找不到了。

  9、过了几天,**家就打起了团圆媳妇,不分昼夜。我念诗时,总能听到她哭的声音。

  10、窗外下着蒙蒙细雨,滴滴的小雨点,好像伴奏着一支小舞曲,我不禁被窗外的世界所**。

  11、**家***了,这次是为团圆媳妇。我都学会歌词了,祖父母听到我唱时,就说要让**家二月搬走。

  12、可是白云一来了的时候,那大团的白云,好像洒了花的白银似的,从祖父的头上经过,好像要压到了祖父的草帽那么低。

  13、刮了风,下了雨,祖父不知怎样,在我却是非常寂寞的了。去没有去处,玩没有玩的,觉得这一天不知有多少日子那么长。

  14、偏偏这后园每年都要封闭一次的,秋雨之后这花园就开始凋零了,黄的黄,败的败,好像很快一切花朵都灭了似的,好像有人把它们摧残了似的。

  15、后园中有一棵玫瑰,一到五月就开花的,一直开到六月。花朵和酱油碟那么大。开得很茂盛,满树都是,因为花香,招来了很多的蜂子,嗡嗡地在玫瑰树那儿闹着。

  16、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儿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的。

  17、祖父刚有点忘记了,我就在旁边提着说:“爷爷……今年春天雨水大呀……”一提起,祖父的笑就来了。于是我也在炕上打起滚来。就这样一天一天的,祖父,后园,我,这三样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了。

  18、呼兰河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时,祖父就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

  19、一个提篮子卖烧饼的',从胡同的东头喊,胡同向西头都听到了。虽然不买,若走谁家的门口,谁家的人都是把头探出来看看,间或有问一问价钱的,问一问糖麻花和油麻花现在是不是还卖着前些日子的价钱。

  20、我拉着祖父就到后园里去了,一到了后园里,立刻就另是一个世界了。决不是那房子里的狭窄的世界,而是宽广的,人和天地在一起,天地是多么大,多么远,用手摸不到天空。而土地上所长的又是那么繁华,一眼看上去,是看不完的,只觉得眼前鲜绿的一片。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11

  《呼兰河传》是萧红极具**性的一部作品,读完之后,大致给我以下几点的印象和感悟,在此,向各位作以下简要分享:

  一、呼兰河城里的风俗画

  在小说的第六章中,作者详细介绍了呼兰河城举行的一些活动,有***、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等等。风俗是一个地方自然、社会的产物,**着一个地方的独特性,反映着人们对于生活的态度,对于世界的认识。

  阅读这些文字,首先,我们可以领略到这里丰富的民俗活动,给当地枯燥无味的生活增添乐趣,在娱神娱鬼的过程中,其实更是娱人。在***的时候,请***的这家就会被围得水泄不通,四周的村邻街坊们都来看热闹,凑红火,并且以此作为自己开眼界的谈资,认为谁要是没有看到哪家的***,那可以说的巨大的遗憾。

  再比如唱秧歌和看戏的时候,那更是人山人海的,大家聚集在一起,东家长西家短谈个没完,甚至有时候还会吵闹起来,为我们展示出了一幅幅极富有乡村生活气的场景。

  其次,仔细阅读这些文字,观看这些民情风俗,我们不难发现,当时人们日常生活的单调,也就仅**借这些活动给琐碎的生活增添了一丝欢乐。人们在物质、精神生活贫乏的环境中,就只能凭借一些**性的精神活动来聊以慰藉。在长期因袭重负,与外在现代文明隔绝的状态下,形成他们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鬼神观。假如有人生病,宁愿寄托于神灵,通过***的方式来给患者治病也不是在第一时间去寄希望于大夫。

  他们重视生,也重视死,例如在盂兰盆节要在河里放河灯,希望那些无主孤魂可以托着河灯去早日投胎,当然这也流露出人们的善良之处。对于死后,人们都寄托祝福于逝者,希望他们在阴间可以过上在阳世难以享有的富裕生活,于是不惜财力地大肆为死者购置纸折用品。(对于这些,笔者在上一篇文章谈谈生活中的丧葬风俗中具体谈到,这里不做过多分析。)对于生活,他们寄托于神灵,不相信自己掌握着自己的命运,于是要在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上祈祥纳福,将自己的命运寄予神灵,殊不知,假如自己不努力,那么神灵也将束手无策。

  这些描写都很具有典型性,不仅仅是这里的一个呼兰河城,更是**大地上千千万万个“呼兰河城”的真实写照。

  二、呼兰河城里的**们

  在《呼兰河传》里为我们刻画出这么一帮人,他愚昧、无知,可笑又可气。最为突出的就是写小团圆媳妇的一节,我认为把这些特征写得最为集中和具体,当我看到这一节的时候,可以说是不忍卒读,最后满怀着气愤与同情读到了最后。

  团圆媳妇即是童养媳,童养媳在过去的习俗中很是流行,这也算是一种不人道的行为,团圆媳妇们大多数都是落得个悲惨的命运,而真正获得幸福的毕竟是极少数。本来还是孩子的年龄就要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吃的少干的多,时不时地还会被打被骂。在作品中,小团圆媳妇的婆婆对她的残害则更是令人咬牙切齿,为此,笔者向大家展示原文中的一小段:

  大孙子媳妇还没有说完,大娘婆婆就接着说:

  “她来到我家,我没给她气受,哪家的团圆媳妇不受气,一天打八顿,骂三场。可是我也打过她,那是我要给她一个下马威。我只打了她一个多月,虽然说我打得狠了一点,可是不狠哪能够规矩出一个好人来。我也是不愿意狠打她的,打得连喊带叫的,我是为她着想,不打得狠一点,她是不能够中用的。有几回,我是把她吊在大梁上,让她叔公公用皮鞭子狠狠地抽了她几回,打得是狠着点了,打昏过去了。可是只昏了一袋烟的工夫,就用冷水把她浇过来了。是打狠了一点,全身也都打青了,也还出了点血。可是立刻就打了鸡蛋青子给她擦**。也没有肿得怎样高,也就是十天半月地就好了。这孩子,嘴也是特别硬,我一打她,她就说她要回家。

  “我就问她:‘哪儿是你的家?这儿不就是你的家吗?’她可就偏不这样说。她说回她的家。我一听就更生气。人在气头上还管得了这个那个,因此我也用烧红过的烙铁烙过她的脚心。

  这一小段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么一位令人可恨的旧社会婆婆,将对小媳妇的暴力残害认为是为她好,否则是不中用的。阅读文本,我们可以看出,之所以被打,竟然是仅仅因为小团圆媳妇笑呵呵不害羞,头一天到家吃饭吃三碗这种本应该合乎人性本能的小事。于是在周围那些假仁假义的、充满人心肠的村人的“帮助”下,小团圆媳妇饱受摧残,吃尽各种偏方苦头,最后竟然被开水活活烫死。而那些麻木不仁的看客们除了在那里唏嘘哀叹之外,并没有做出任何实质性地回应。

  就像鲁迅先生《故乡》中的闰土,真正令人叹息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贫困,精神上的贫乏、不觉醒则更令人感到恐惧。呼兰河城里麻木不仁的看客们,他们也仅仅把小团圆媳妇的经历看做是一场表演,表演过去了也就过去了,相当于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一样,他们懒得去想,也不会去想,只会等着下一次循环回来的这种表演。

  小团圆媳妇的婆婆是个典型的“精细”的愚人。生活本来清苦,省吃俭用,秋天里捡那旁人遗漏的豆子换点小钱,舍不得多养鸡鸭,*日里端块豆腐都舍不得。但是在为媳妇治病方面,却花了自己的大把积蓄,然而到最后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白白花费一堆冤枉钱。

  但是这只能怪她自己,更主要的怪那个荒唐的社会,荒唐社会下风行的荒唐做法。一个活生生的鲜活生命非得治出毛病,以致最后**致死。虽然是出于“善意”,但是在蒙着善意羊皮下的`其实是一只**无比的狼,它**不吐骨头,并且似乎永远没有吃饱的一天,而那些愚昧的看客们正是这匹恶狼的锋利爪牙,他们帮助着这匹恶狼来猎取食物。

  作者在最后写道“呼兰河城里凡是一有跳井投河的,或是上吊的,那看热闹的人就特别多,我不知道**别的地方是否这样,但在我的家乡确实是这样的。”其实,这些麻木不仁的愚昧看客们不仅是呼兰河的特产,而更是整个**的**。

  三、呼兰河城里的强劲生命力

  在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底层人们生活的一股强劲生命力。其实**民族几千年生生不息地向前发展,凭借和依靠的也就是这股强劲的生命力,指引人们不屈服困难,不放弃生活的信心。

  呼兰河里生活的人们,多数还是处在艰难的生活里,但是他们凭借着对于生活的热情仍在负重前行,生活虽然清苦但是并不放弃生的希望。对于那些买不起的东西,但是似乎看一看,摸一摸也就满意了。冯歪嘴子的生活艰苦,住在简陋的草房,给刚出生的孩子盖着面袋子,老婆死后仍尽心尽力地照顾好两个儿子,看着逐渐长大但是也逐渐瘦弱的孩子,也还是会露出对生活满意的笑容。这是一种生活强劲力量的展示,**着一股坚韧向上的生命的态度。

  四、《呼兰河传》中的写作

  抛开文本内容,谈谈这部小说的写作。萧红不愧是一位优秀、出众的女作家,在她笔下,我们感受到文字之美、文章之妙,对于一些场景的描写真是细致、细腻,立体感、视觉感十足。对于过去的书写,勾起读者对于自己过去生活的回忆,让人在脑海里回想起一幕幕生动、有趣的画面。

  她的这种描写,不像小说而就像评论家们所称的呈现出诗化的效果,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而一切舒卷自如,极富有生活气息,勾勒出一幅幅美妙的画面,让人觉得读起来像是散文一样。

  这种描写尤以写“我”和祖父在后花园一节最为突出,最后,就请大家在几个精彩片段的欣赏中收束文章。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极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

  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

  “下雨了,下雨了。”

  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大的,天空是特别高的,太阳的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什么黑暗的地方飞出来。是凡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连大树都会发响的,叫一叫就是站在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

  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12

  喃喃自语般的安静叙述把我们带进了东北,一个近80年前的没落村庄。全村到处都是小沙,灰色背景,灰色人物。整个村子就像雨后的天空,乌云遮住了太阳,没有阳光。有这么多交替的角色,我甚至没有时间去确定我应该同情哪个,鄙视哪个.呼兰河人遵循着“屏息凝神,一动不动,望黄望天,目中无人,望死人脸,说话放肆”的生活规律(鲁迅语)。偏偏小团圆的媳妇就是这种极其卑微的生活方式的背叛者。她天性天真善良活泼,无论走到哪里都面带微笑,打破了呼兰人的坏习惯。因为她“第一天来婆家,晚饭吃了三碗”,因为她“太大方”,“一点也不丢人”,被认为是“团圆妻不像团圆妻”。

  小团圆媳妇的这些行为只是一个正常人的正常欲望和需求,但在这个扭曲的人性世界里,这些行为是不允许的。在这种非人的环境下,她的天性一直被压抑着。她希望尽情展现自己的本性,不愿意像其他人一样屈服,过着卑微的生活,所以感到压抑。她的抑郁和沉默被认为是一种疾病。婆婆按照习俗请大神,按照大神的指示把她扔进了开水缸。这个“壮观的事件”吸引了许多观众。这些人也帮了太多厨子,直到小团圆媳妇去世。"

  其实小团圆媳妇的`悲剧是必然的。首先,在这种变态的环境下,她善良活泼的天性让她成为一个离经叛道的人。如果她不想屈服于这种环境,她必然会被掐死。其次,这个环境产生了——个杀了小团圆媳妇的呼兰河人。呼兰河人,他们也是穷人。他们愚昧无知,保守颓废。虽然他们的本性是善良的,但愚蠢的善良比纯粹的恶意更可怕,后者是令人讨厌的,但愚蠢的善良是不同的。其实是恶意的一个分支,只是挂在“善良”的头街,因为无知,所以总是被人理解。正是因为人们对它的纵容,它才会一次次变相“**”。他们变态的心理无法发泄,小团圆媳妇的越轨行为恰恰成为他们排遣无聊的工具。人的健康成长受阻,人心残缺,心理扭曲,使得小团圆的媳妇悲剧。小团圆媳妇的悲剧本质上是社会悲剧。

  作品整体风格阴郁悲凉,就像末世的挽歌,低声吟唱着无尽的苍凉与孤独。一段已经逝去的遥远记忆,却在萧红的心里留下了永远无法抹去的痕迹。过去和现在达成了一定的一致,反映了人类的脆弱和难以承受的命运。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13

  第二章***。放河灯。野台子戏。逛庙。

  ***、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这些都是旧时东北原汁原味的民间传统习俗。有些现在已经绝迹,再也看不到那种热闹的场面了。对于我确是闻所未闻的新鲜生活,是那样的生动、热烈,所以这一章读起来饶有趣味。

  特别是“***”这一节我最感兴趣,因为以前我就听说过,可是究竟“***”是怎么个跳法却一直没弄明白,猜想着或许就是什么人假扮成鬼神,跳舞祭祀的表演吧?而今看过这一节,才终于明白,原来“***”是旧时的一种迷信活动,“大神”其实就是人装扮成神仙,撒谎说是有什么神仙附体,并且跳啊唱啊的,就能给人治病。可见当时的人们什么都信!

  萧红笔下的那个“大神”描写得太生动了。文中写道“从头到脚,无处不哆嗦,哆嗦一阵之后,又开始打颤。她闭着眼睛,嘴边噗噗的`。”还有更精彩的,写“大神”离去时,那满天的星光,那悲凉的歌声渐渐远去,寒意**,让人感到莫名的惆怅,感慨“人生何如?”。夜静时分,那送神回山的鼓声,若即若离,让人想起生离死别、不幸的人生,“若赶上一个下雨的夜,就特别的凄凉,寡妇可以落泪,鳏夫就要起来彷徨。”写得多么传神啊!

  “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也写得精彩,我从中了解到,那时候,每逢庙会,都是人山人海,难免会挤丢些小孩子。这些小孩子就由**先集中管起来,准备有人来认领。这也不足为奇,让我感叹的是,有的小孩已经十岁了,也被挤丢了。**就问他家在哪里啊?他说家门前有一条小沟,叫“虾子沟”。问他庙会离他家远不远啊?他说“骑马一顿饭的工夫可到,坐车要三顿饭的工夫才到。”问他吃饭了么?他回答:“睡觉了。”哈哈,太好笑了。我猜他准是个**,不然,十岁了,至少要上四年级了,要是现在的小孩才聪明呢!哪里会这样笨!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14

  一片土地,一栋土楼,一阵吆喝,一个十字口,一座四合院,一阵欢笑,几句家常,勾勒出一幅乡村农家画。你是否还记得青砖红瓦的*房?那坑洼不*的水泥地?那又臭又脏的猪圈?还有那纯真嘹亮的民歌……

  《呼兰河传》是一代才女萧红最后的一**篇小说,一部充满温情、童趣、娓娓道来式的“回忆性”小说。本书讲述了在呼兰河这座小城里发生的一些生活锁事,一些具有乡土气息的人情趣事。作者用她孩时的语气,为我们展现乡村的扎彩铺、放河灯、***、还有一个名叫“李永春”的药店、野台子戏,为我们描绘充满生活气息的图画,怪不得作者在书中说,没有什么显眼耀日的装饰,没有人工置过的一点痕迹,什么都是任其自然的',愿意东,就东,愿意西,就西。

  在作者的笔下,我仿佛看到了,破砖坏瓦的*房前,几个扎着麻花辫的小姑娘在用轻盈的步伐,跳着皮筋,还有几个野孩子在一起扔泥巴,滚铁环。现在的我们,都是生活在大都市里,每天面对的,都是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世界,露出自己不自然的微笑,面对**,面对同事,面对朋友,面对同学。在这乏味的生活下,有谁会知道,近在咫尺的农家小院里,正传来一阵阵欢笑,他们虽然没有很高的收入,很好的条件,没有豪车,没有别墅,但是,他们拥有着坦然的心,无忧无虑的笑容。

  这本书中,我看到了呼兰城的**,像鸟儿一样快乐,不必拘束,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同时也看到了当时人的无知、愚昧、迷信,残忍的一面,如童养媳小团圆媳妇,从小体质虚弱,大家都认为小团圆媳妇是妖女,就把她扔进大缸里用热水烧身,***驱鬼,买福帖和吃各种各样的药,用遍了土办法都没能治好小团圆媳妇的病,小团圆媳妇还被折腾的要死要活的。在此我要对大家说,我们要相信科学,不断学习进步,反对封建迷信,反对**。因为旧时的回忆终将成为过去,未来才在我们的手中。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15

  “它是一篇叙事诗,是一幅多彩的风土画,是一串凄婉的歌谣。”著名的文学家矛盾这样评价过《呼兰河传》这本书。最近,我也认真地品味了这本书,不由得啧啧赞叹。

  《呼兰河传》是作者萧红的回忆录。她用孩子的角度记叙了她**的童年,以及呼兰河这个小镇的各种事。这本书可以从很多方面来写,但是,都能看出作者对祖父和菜园子的喜爱及对当时封建社会的绝望。

  《呼兰河传》里写的最大的是祖父的菜园子。这里,用了许多拟人的手法把动物、植物都写得栩栩如生,同时也特别突出“**”的意思。看着“祖父种菜,我就种菜……”“玉米想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到天上去,也没人管……”等句子,心里不觉“看”到了一些场景“菜园子很大很大,到处种满了植物,青一大片,黄一大片……哇,真令**开眼界呀!院子里的昆虫也不少,东边几只蝴蝶,西边几个蚂蚱,整个园子都活了。”看到那些句子,联想到那些画面,我不禁羡慕起萧红来了。

  但是,可怕的封建社会,很少有像萧红那样拥有幸福的生活,更多的是可怕与凄凉。《呼兰河传》中也写了不少可怕的生活及对封建时代的痛恨,主要写了:“有一家人娶了小团圆媳妇,然后把她折磨死了。我看后,一下子觉得可怕,毕竟,一个人被活生生地折磨而死,是多么的可伶、可悲的。我想,封建社会中,这样的事情举不胜数吧。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500字6

  《呼兰河传》是萧红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完成了她的巅峰之作——《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一书共有七章构成。首先是**家家破人亡的故事。十二岁的小团圆媳妇在经历了婆婆的毒打、跳神、用热水烫驱鬼后,奄奄一息,最终命归黄泉。小团圆媳妇的'死去向我们展示了封建、迷信的传统风俗的恶果。

  而小团圆媳妇就成了陋习的***。她的婆婆,只因媳妇走路快、在客人面前大方、不害羞,便认为她打破“常规”,无情地用烙铁去烫她。在小团圆媳妇死后,她的大孙子媳妇,聪明、能干的一个人,像从人世间蒸发了一般,她一定是去寻找一份属于自己的幸福去了。

  她的婆婆,为了拯救“被鬼附身的媳妇”而家破人亡后,她寂寞的甚至问过路人“你家里的大人、孩子都好哇。”

  另一个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有二伯。他身无分文,却热爱生活。带着小萧红去公园玩,没有钱给小萧红买玩具和糖果,只是说“快走,快往前走。”小萧红赖着不肯走,他只得无奈的说出实情:“你有二伯没钱。”他十分孤单,孤单的与动物谈话,与砖头谈话:“你这小子,我看你也是没有眼睛,也是跟我一样,也是瞎模糊眼的,不然你为啥往我脚上撞,若有胆子撞,就撞那个耀武扬威的,脚上穿着靴子鞋的……,你撞我还是白撞。”

  他一切的吃穿用都是破烂不堪的,后来被逼无奈,只好去偷主人家的东西换点钱用。但是萧红是同情有二伯的,没有鄙夷有二伯偷她家东西。

  《呼兰河传》十分生动地再现了小城风情,也深深地吸引了我。


《额尔古纳河右岸》优秀读书笔记通用3篇(扩展9)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书笔记菁选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书笔记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是时候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书笔记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书笔记1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作者是高铭。

  该书以访谈录的形式记载了生活在另一个角落的人群深刻、视角独特的所思所想,让人们可以了解到疯子抑或是天才真正的内心世界。

  “那本《人生没有后悔药》你不会没看过吧?”

  “看了一点点,觉得不适合我看。我有新书你要看不?”

  借我这本书的朋友是我的一个学弟的,还书的时候我们都会说,有好看的书我们相互借一哈。之前借他的'《人生没有后悔药》这本书真的不好看,讲一些大道理的故事。

  “你说这本书,真的有人会这样吗?我有一点羡慕这些精神病,感觉他们简直炫酷。”

  “真的呀,不过你也别太深入研究这些人的话,有点可怕,有点害怕是吧。”

  “很是向往。”

  “把自己入戏了看身边人都跟**一样,这个世界只要同类。”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书笔记2

  这个暑假,我看了一本书,书名叫《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关于这本书,我是在网上看到它的介绍后感觉挺好的,就让我妈妈给我购买了下来,下面我来谈谈我读了这本书的感受吧。

  这本书写的是关于:“访谈者”和“被访谈者”的一些聊天记录。写的是作者去精神病院采访那些“神经上有问题的人”。当我看完这本书时,觉得他们其实精神上是没有问题的呀!只是他们的思维逻辑和正常人不同而已;他们明白、知道、许多我们不明白、不知道的事情;他们发现了一些我们从来没有发现的人、事或物等;并且他们说的话也很深奥。或许正是因为这样,他们才会被人们当成“神经上有问题的人”吧。

  这本书有一篇是采访一个成天蹲在蘑菇旁边的人,她曾经是一位教师,因为她总做一些行为奇怪的事情,所以才被送进了精神病院的。作者问:“你在这里干什么呢?”她没理会他,后来作者和她一起在那里蹲着。过了三四天之后,她才理会他,她问作者:“你在干吗?”作者就和她说:“在看小草”。“我在看蘑菇”她说道,之后俩人就聊了起来……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一段话就是,这位“教师”她说石头是有生命的,作者疑惑地看着她。她解释道:“石头磨损下来的渣子可能是土、也可能是沙,地球就是由这些组成的,土里面的养分能种出粮食、蔬菜等,动物和人就吃了,吃肉也是一样的.,只是多了道手续,然后人死了就变成了灰了,或者埋了腐烂了,又还原为那些沙啊土啊的养分了,然后那些包含养分的沙子和土再聚集在一起成了石头,石头就是生命”。这段由“精神病患者”关于石头是有生命的观点和我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

  后来我又把这本《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推荐给妈妈和身边的小伙伴们看,大家都很喜欢这本书,我也感到很开心。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书笔记3

  书已经结束了,不过不得不说,过程中的故事,挺吸引我的。

  书中,每一个所谓的精神病人,在我的角度,却反而比正常人,更加执着,更加坚定着某些事物,大概也是如此,有些才会被正常人视作病人。

  本书一开始,从对世界的看法,来渐渐导入,最后却不知不觉中升华到了人的存在,时空,存在的原因的探讨。

  影响深刻的有很多,挑几个简单描述一下吧,那个说作者是书中角色的.,至今仍觉得他真的很聪明,找一个安静的环境,来构筑自己的梦想,虽然做法甚是不当。那些四维生物,泡沫世界,时空理论的病人,不得不敬佩他们的逻辑,层次,还有那个内心默默守护着,三只小猪的故事的患者,那个深刻体会,前生前世之境,如同无法逃脱的束缚的囚犯的,让人惋惜的病人,还有对妻子的那份真挚的情感,不由得让人心生敬意。

  或许,我们真的太过于,去否定,去质疑,去不屑一顾,不相信,不去接受新事物。狼孩的事件,以及对其的思考,真的惊醒了我,原本只是作为一个局外人,想要枉自去希望他回归社会,却没能发现他身上,已经发生着重大变化,而他却因此接受各种检测,被当作了实验对象。意识真的很强大,甚至可以决定你身边的一切,当然前提是你足够渴望,不对以及屈服!

  最后要说的就是作者了,不太想去质疑,或者挑刺什么的,毕竟出版成一本读物,肯定是要经过处理,编排的,也正因如此,小说,故事,不是才会有**,以及那旁人期待,或是令人扼腕的结局吗?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意志力,想到什么就去付诸于行动,其渊博的知识面,以及朝生暮死的那种活法,才最大限度上让我们了解到了形形**的世界吗?

  今生只若,初见。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书笔记4

  精神病,通常叫神精病或者疯子,在我概念里大致就是神经不正常的人,武疯子打人文疯子疯颠或呆滞。上中学时曾经被个疯子惊吓过,是个个子不高的男人,总是穿着一件很新的有折印的衣服等在我放学回家的半道上,当年矮东瓜的我骑辆迷你小自行车,那个男的总是冷不丁的从天而降横冲过来挥手就打或是作势拽车,吓得我那阵子对那段路的心理阴影巨大,此后N多年直到现在但凡做到放学的梦就总是在绕路绕路绕路。

  当然这本书写的不是这种没有技术含量的疯子,而是各种奇异的案例。其实还挺佩服作者的,为了满足好奇心可以真的去做精神病访谈这种事,我也对奇型怪状的人很好奇,但也仅只限于坐马路牙子边窥觑各色行人,真是弱爆了。

  如果按一个普通人的眼界,这本书例举的疯子大都属于妄想症类型,有妄想到**的,有妄想到自残的,更多的是痴迷于量子物理,时空转换,外星人,科学目前无解的,以及神神鬼鬼什么的,越琢磨越神奇,就把自己琢磨进去了,而这类型的往往智商很高,思维清晰,逻辑分析能力让人叹为观止,有些论调想要看懂还得颇费些脑细胞才成。

  其实这么看来,疯子的界限变得很模糊,有说“不疯魔,不成佛”,从量变到质变的那一刹那,可能成就为天才,也可能沦为疯子。天时地利人和是成就天才的充分必要条件,如果马云跑去跟唐玄宗说,亲,荔枝顺丰包邮,支付宝走起?马疯子必卒于欺君之罪。所以,一个爱因斯坦后面站着千千万万个精神病,社会的发展推进还真离不开这些脑回路清奇的疯子们。不合时宜的天才就一定是疯子,如果真有穿越这回事,得务必记得悄悄地进村,声张滴不要,不然百分百被当成疯子被拍成肉泥。

  我打心底里佩服那些因探究人类未知领域之**而走火入魔的男女猪脚们,比如那个琢磨玛雅文化的神人,那位精神病院的“镇院之宝”,和那只全世界最香的苹果,如果我是作者,估计我就被他们带着跑了,兴许得求着镇院之宝带我去往时间的尽头瞅上一眼,或者也闭个关感受一下所谓“感觉”到底是个什么感觉。

  我也爱看那些神奇又显得很有逻辑的故事,比如迷失的旅行者,如果我是他会不会在这个地球活得特别得瑟,比如转世和永生的故事,听上去真没毛病。我相信这个世界上是有些奇异的人,就好比我们是生产线上的标准件,可也总会有些非标产品流出,它们具备标准件所不具备的某些特性,但不被公众所认同,便被认为是异已。心怀秘密的人独孤求败,得不到大众的认同,内心孤独,郁闷至疯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至于神神鬼鬼的故事那就真是疯子界的'翘楚了,有些症状大概跟种蛊一样,来去莫名,这个世界有太多我们未知的东东存在于我们周围,天知道我打字的时候旁边有些神马我五官感受不到的东东在盯着我。

  瞧,他们琢磨过的大多数问题我也想过,比如,四维空间到底什么样,我们是不是一个巨物头发丝里的一个小细胞或是一个头皮屑,整个宇宙是不是某个小孩子手里的一个溜溜球,阿里的碎石山的那些碎石头是不是漫山的大石头有一天集体自残的结果。瞧瞧,我果然是有疯子的潜质,我是一个被耽误了的精神病—-被懒惰耽误了,因为懒得仔细琢磨。我离疯子只差一点——执念。

  网上质疑这本书的很多,大都认为作者偷换概念,科学知识匮乏,虚构成份多。其实看小说而已,何必较真,有趣就好,可以放下柴米油盐之日常烦心事,抱着一本书天马行空一番,难道不是一件很开心的事吗?作者:米粮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书笔记5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是*江路有一家叫“猫的天空之城”的书店推荐我看的,作者是高铭。该书以访谈录的形式记载了生活在另一个角落的人群(包括精神病患者、心理障碍者等边缘人)视角独特的所思所想,让人们可以了解到疯子抑或是天才真正的内心世界。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两篇《三只小猪》和《雨默默的》,前者让我第一次了解到多重人格。作者的语言很严谨,带着恐惧的魅力。虽然后来张一山演的`《柒个我》也是关于多重人格,剧里很多笑点,但这本书对多重人格的惊悚描述还是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后者是关于一个小女生可以看见天空不同的颜色,以此知道自己今天的心情。刚开始带着一丝羡慕,然而我忽略了这种“特异功能”给小女生带来的困扰和伤害。那个时候就想到:她们的世界我们理解不了,因此我们不要轻易评论或者是羡慕,看低。

  我从来都没想过,竟然可以从一个被外界认为的精神病人的口中,听到很多有见地的话。书里还有一个人觉得细菌才是这个世界的主宰,想想真的有道理,所以当我上铺的室友那天突然也提出这个观点,我很是惊讶,因为她没有看过这本书,却有这个想法!其实很少人会静下心来思考这些问题,所以我对我室友带着一丝敬佩。

  从她们的视角可以感觉到,她们有一个跟普通人不一样的世界观。要知道世界上绝大部分人的世界观是相同的,但是也有极少部分人的世界观很独特跟一般人很不一样。很大部分人不能理解他们,认为他们疯了,但是,他们就一定错了吗?其实不然,只是他们从不同寻常的角度来看这个世界,而我们依然习惯这个世界是这个样子,不再好奇,看到什么都觉得很正常,认为本来就是这个样子,而他们会打破沙锅问到底,从各个不同方面来看这个世界。

  退一步说,也许他们是疯子,但是他们做到了我们未曾做到的事,他们是独特的、唯一的,没人敢说天才不是疯子,疯子不是天才的!有很多的所谓的精神病,只不过是他们的想法跟行为和我们不一样呢?又或者是,他们真的能看到我们普通人看不到的东西。

  总之这本书给我的不仅仅是震撼,眼前一亮,还有的便是思考。思考他们的存在,他们的思想。我很赞同这句话,我们可以不认同他们的想法,但是我们要尊重!特别推荐感兴趣的同学去图书馆借来看看,开阔眼界也好,丰富内心世界也好。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书笔记6

  阅读这本书,更多地是抱着事不关己的态度来看的,因为我觉得“天才”和“疯子”,仿佛都离我很遥远,我的身边,似乎都是一些正常的普通人。

  不过感谢这本《天才在左? ? 疯子在右》让我有机会去了解“躁狂抑郁症”患者的'极端,极端的痛苦和才思;去了解看似不可理喻的“灵肉分离”;去了解真正“**癖”患者的矛盾心理,去了解“多重人格”的神秘诡异。

  如果没有这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我很难理解这么多异于常人的“病人”;如果没有了解到一丝他们的挣扎与痛苦,我很难予以同情和关心;我知道,这些供我一页页阅读的文字,是无数个他们每一分每一秒真实所经历的痛苦,他们之中,有人**结束生命,有人挣扎于生存和毁灭的边缘,有人自甘堕落把生活搞得一塌糊涂。

  《奇葩说》中新一期辩题是“不合群的你,是不是应该改?”我想说,不必改,不合群并不是谁的错,享受自己的世界,接纳自己、欣赏自己、取悦自己,希望孤独的天才是快乐的,希望孤独的疯子是幸福的。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书笔记7

  一念是天才,一念是疯子。

  曾经,我也做过连续的梦,只是对于连续,是梦的重复,但是我做梦的时间不是连续的。每次梦的环境及情节相同,但是我可以改变,它们就跟程序设定的游戏规则一样,游戏规则不会变。前几次的做梦,我会把游戏规则摸清楚,每次我都会选择新的出路来包券自己的生命。当然,很多次的梦,都是我被追杀。

  在梦里,我有清醒的头脑,有很多场景都是我小时候去过的地方。可见我小时候的记忆力还真是好,用现在科学的称呼我拥有对任何事务拍照记忆的能力。就是我会把我记住的像照片一样记录下来,等我回忆的时候翻照片就可以了。(可能很多人都不理解吧)即使我现在想不起来,但我的意识仍旧能够记起。

  我也做过预知梦,就是梦里做过的事或去过的地方,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了。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种经历。

  但人是奇妙的,它是一个**的个体,它能探索很多的东西。

  这本书中的故事,我居然去相信,因为有的.“疯子”他的语言逻辑能力使我无法反驳,就跟作者一样。或许那些疯子不属于这个时代,就像曾经的伟大的画家或者物理学家等,有了惊世骇俗的作品或发现被世人不认可甚至排斥消灭等。

  也许每个人都是疯子,但每个人也并不是天才。因为普通人没有天才独特的**力。

  我在想我是不是陷入了书中的故事,或许,这些故事打开了我曾经关闭的那扇窗。具体是什么我不知道。

  每个人都有着不一样的人生经历,丰富的阅历使人成熟。每个人都将经历:酸、甜、苦、辣、咸。你的经历,会慢慢告诉你,你在哪方面是天才,而你在某方面就是个疯子。

  一念是天才,一念是疯子。一个随处迸发的感想,可能写的没啥深度,并没有对这本书做多大的拆解分析。但是我常年被梦给困恼,自从看了这本书中的某一个小故事,我才释怀。他也是一个被梦魇缠上的人,只是他比我严重,但是梦也告诉了他很多别人没有的东西。有时候,当我们不去特意关注这个梦,则梦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书笔记8

  这个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

  看了这本书,我觉得这个问题的回答可以有无数种。就是,你想它是什么样的,它就是什么样的。

  这本书里,有关于人的心理,精神,物质,世界的本源各种各样的追寻,极大的满足了我的好奇心,那些“极品”的精神病人,几乎都有着极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分析能力,不可不称之为“牛人”。他们的一些思想真的很强大,但是他们过于偏执,就像有点走火入魔一样,就这样成为了不被认可的异类。还有一种可能,可能他们说的都是对的,都是真的,但是超越了这个时代,所以不为这个时代认可,甚至是排斥,所以他们是异类。

  除了好奇心的满足,一个个真实的案例让我咋舌,感触颇多。

  我宁愿自己是一个不特殊的.人,没有特异功能,没有高深的思想,**凡凡,隐没在人群中有一种安宁的幸福感,归属感。而不是作为一个特殊者的孤独,毕竟高处不胜寒;但是,*凡下去么?不去追寻探讨了么?又总有什么在你的内心深处痒痒的,跃跃欲试的,想要知道这世界上一切究竟是为什么,想要更好,更完美,想要不*凡。这个问题很矛盾。

  现在在社会中,大家都在拼命的赚钱,买房,买车,享受,最好能够承担得起奢靡。我想起了那个只身一人追寻史前玛雅文明的人,只是因为对这个有着难以割舍的兴趣,便辞了工作,放下一切,甚至为此痴狂,只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我想他过得很幸福吧!试问,有多少刚刚考完高考填报志愿时是因为热爱哪个专业呢?恐怕绝大多数都是把就业放在首位吧?我想起了那个“闭关修炼”的人,他描述的那种苹果的美味我不得而知,他所说得感官的那种敏锐程度是否夸张也有待商榷。只是,我们似乎真的太过沉醉在这个物质的世界,纵情娱乐,每天接受大量的信息量,不管是有用无用的,高尚的低俗的,感官都麻木了吧!多少是有一点的。那两个案例都过于极端了,我知道。但是这并不**着我们就是完全清醒着的,孰对孰错,各人心中都有一把不一样的秤,只是我觉得我只是缺乏勇气,很容易大家做什么,我就跟着做,我害怕孤独,我害怕排斥,我喜欢有安全感,归属感。但是这样或许就没有了人生最大的乐趣,或者很累很累。这个问题又很矛盾,但是终究需要抉择,或者妥协,或者孤独地坚持,或者…反正这个世界有无数种可能,虽然这个问题挺烦恼的,但是不要把自己推入死胡同。

  关于爱与被爱。记忆最深的是关于那个多重人格的故事,刚看完觉得不寒而栗的那种,细细回想很是可怜那个主人公,因为小时候得不到爱,就**了多重人格自己爱自己,然后就以那么悲伤的情节落幕。肯定是等待了很久,都没有人关注他,关心他,所以绝望了最后才会这样吧!每个人心中都是深深地渴望被爱的吧!就像《小王子》里面那只等爱的狐狸,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被关心,被关注,被爱。不管是多么强大多么厉害的人物都渴望,甚至是在被伤害的很深,冷冷的对朋友说不要任何人的陪伴,只想一个人静一静的时候,内心深处也是想要有个人在身边,哪怕什么也不说,只是静静的陪伴。没有一个人可以孤孤单单的一个人正常的生活下去。所以很感谢我的亲人,我的朋友,特别是在我最难过的那段时光静静陪着我的人们,那样的时光尽管艰难每每想起,就像心里燃烧起了一团的火焰,暖暖的故而倍加珍惜。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而我,只是一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人。这些疯子的**不能真正的左右我,但我也不是完全无动于衷。我会有所不同,会有所改变。但是每个人眼中的世界都不一样,每个时刻世界都在变,每个地点观测的世界都不一样,还有着那么多那么多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所以生活就变得分外精彩了。就像塔塔说得“朝生暮死”,每一天都活在当下,就会发现激情不会减退,对生活有着一样的热情,因为又是新的一天啊!因为又是一次新生啊!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书笔记9

  这个世界究竟是怎样呢!你能否回答。

  不能对吧?

  那么你想了解别人眼中的世界吗?

  很想对吧?

  那就去读读高铭花了4年时间而创造的**第一部精神病人访谈手记《天才才在左,疯子在右》吧!

  我对这世界也充满了好奇,经常去探索和询问关于这个世界奇幻的问题,但我得到的答案几乎都是千篇一律,虽然,这世界只有一个真理,我得到的答案它也是正确的。但是,我想去了解一个不一样的世界,或许说,不一样的人眼中的世界。上高中时,迷恋科学论著的我向我的学霸同桌(现清华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高材生)问到关于非一般人眼中的世界是怎样的',他向我推荐了高铭这本书《提出在左,疯子在右》 。

  初读此书,或许你有诸多不理解的地方,有许多迷茫,什么“女人是可怕的动物”,什么“盗尸者”,什么“偷取时间”,简直是不可思议的。正如一位采访者在兴致勃勃的谈论“四维生物”时,连著名的量子物理学教授都在旁边愣愣的看着。我还依稀记得,几年前阅读史蒂芬?霍金先生的《时间简史》时 也遇到诸多困难,例如相对论,时空弯曲,大爆炸、黑洞理论,这些太过学术的东西让我很迷茫,甚至失去了继续读下去的勇气。但是,宇宙与时空的奥秘驱使我继续深入阅读,所以我也收获了许多,尽管这些知识很零散,很难理解。其实我们不必去管什么太深奥的科学理论,因为我们不是大科学家,我们只读书中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值得我们去学习,去理解的东西。读过高铭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课本上基本不会涉及的问题与知识,可以知道一些天才般的见解,可以明白一些*常难以解释的问题。

  首先,我想说的是,在没有确实论证证明那些精神病人的理论是错误或正确的情况下,我们读到他们特别的见解时,不要妄加评论,我们是带着欣赏的味道去品尝这些精神病人对这个奇妙世界的看法的,而不是去批评或说去褒扬谁,我们是站在客观的角度去领会这些病人他们自己所谓的理论,我们暂时不必去追究这些理论是否真实,仅仅去读一读精神病人的内心世界,去了解他们所认为的这个人类世界是怎样的呢,也许他们的某些看法,与你所想不谋而合。不妨告诉你们,我曾经也想过女人的那条比男人长的X染色体会带来什么结果,当读到“女人的星球”篇时,有一种莫名的激动,既然有人和我想过同样的问题,虽然他是精神病人,但这并不**什么,他只是应为对这个问题太过执着,所以陷入精神谜团,不能自拔,我当然不会啦。

  所以,我极力向大家推荐高铭这本《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它不仅仅是一本访谈手记,也是 一本用别样眼光看这个美妙世界的书,它有个别名,叫《精神病人的世界》。对与我们正常人而言,也许你永远无法去看清身边的一个精神病人,他们的世界你有知道多少,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仅了解到了精神病人的精神世界和他们眼中的人类世界,我还明白了一个重要道理,精神病人也是可以与他们沟通交流的,并不是所有精神病人都是有暴力倾向什么的,也改变了我对精神病人的看法。

  因此,我向大家极力推荐这本《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读过它,你的身心会受到震惊,你对世界的看法,你对精神病人的看法,会受到改观。读读它吧,也许,这将是你人生中又一次意外的收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