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街区的自我更新

摘要: 本文分析了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历程中出现的纲领及其意义,然后通过对已有的案例的更新方式的总结,提出一种“自我更新”模式,最后介绍了淮安楚州老西门大街、太清观街保护整治案例。

关键词: 历史街区、保护、自我更新、淮安楚州

1. 背景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加快,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在整个城市建设发展的进程也上升到了相当的高度。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旧城中心高楼林立,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正在城市的现代化进城中逐渐受到侵害。历史街区作为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它是一定时期社会生活的载体,反映着当时的生活习俗,人们的价值取向、生产能力,见证了当时社会的发展,同时它本身也是构成历史的组成单位。

老西门大街、太清观街是《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和《淮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确定的九片一般历史地段中的两片(两片区相隔一条城市道路,在此将其整体考虑,以下称“老西门太清观街区” ),在古城整体保护利用的形势下,进行自身的更新。

2. 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历程

国际上对城市保护的认识是逐步发展的,由最初的仅限保护单个建筑物,到越来越多地注重对整体建筑群落或构成文化遗产的传统“城市肌理”的保护。后者也只是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

1933年制定的《雅典宪章》中涉及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地区”的保护话题。宪章强调一定要保护好代表一个历史时期的历史遗产,这些遗产对将来子孙教育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同时也提出了现代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应采取改进的措施和城市规划建设的任务,是我们现在城市发展历程中的里程碑。但《雅典宪章》仅仅涉及到古建筑本身的保护,没有考虑到其群体以及城市文化。

1964年通过的《威尼斯宪章》(即《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强调历史地区及其环境应该被视为不可替代的世界遗产的组成部分,并明确指出了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具有社会、历史、实用三方面的普遍价值,以及对城市环境及城市发展的贡献。

1976年通过的《内罗毕建议》(既《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强调了历史地区及其环境应被视为不可替代的世界遗产的组成部分,突出了历史地区所具有的遗产特征。历史街区应该是人们生活的组成部分,是作为地区文化、社会活动的见证。

1987年通过的《华盛顿宪章》(即《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宪章》)提到,应该保护历史地区及其自然与人工环境包括了这些地区的文化,进一步扩大了历史古迹保护的概念和内容。

3. 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模式及分析

上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历史街区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5种模式,各有利弊。

3.1“拆旧建新”模式―福州三坊七巷

福州三坊七巷除了保留了几栋保护建筑外,其它全拆了建高层住宅与商业楼。这种模式完全只考虑了大规模商业开发带来的经济利益的,体现的是领导的意愿。城市规划对其不具有约束力,保护规划中的用地性质、建筑高度、使用强度等控制如同虚设。

3.2“拆旧重建”模式―苏州桐芳巷

苏州桐芳巷除保留了一栋保护建筑外全部拆掉重建具有传统风貌的新建筑。这种模式采用土地全部出让,进行商品开发,新建筑都具有苏州地方特色的。但是这种商业性开发模式采用了整齐的建筑布局和宽敞的道路结构,只是简单对城市传统特色的模仿,同时由于价格太过于贵,居民难以回迁,成为了后来富人的居住地,原有的邻里关系不复存在。

3.3“去里存表”模式―上海新天地

上海新天地对建筑进行了必要的维护、修缮,保留了建筑外观和外部环境,对内部进行更新置换了建筑的功能。该模式主要体现在最原有的建筑进行现代化改造,改换了其建筑功能,将一片居住区改成了商业、文化、娱乐场所。

3.4“修旧如旧”模式―乌镇

乌镇对大部分建筑以修缮为主,做到了“修旧如旧”,使得乌镇的建筑风貌还是回复到100年前,保留了古镇原生态的面貌,同时还适应了现代城市的发展。该模式不光保留了原有的建筑格局,城市的历史文化也得到很好保存,同时还为当地的发展带来相当的经济效益,是一种“绿色开发”,赢得了人们的认可。

3.5“自我更新”模式―北京南池子

北京南池子在改造中,政府采取了鼓励“以院落为单位的自我更新”的政策。保留并修缮了大量质量及风貌较好的四合院,对危房拆掉重建。该模式坚持了政府组织、群众参与原则,并且通过分布土地的转让以及想居民售房等方式实现资金的平衡,减轻了政府的经济负担,使得改造得以顺利进行。改造中保留原有院落和街巷格局,适度疏散了街区人口,提高了居住水平。这种小规模的自我更新是可以值得推广的,让人们自己解决问题。(右图5)

老西门太清观街区保护整治规划采用了北京南池子“自我更新”模式,同时也借鉴了乌镇“修旧如旧”模式。一方面原有的历史文化、历史格局得到保存,另一方面,这种小规模的“自我更新”体现了公共参与,便于实施。

4. 老西门太清观街区保护整治

规划在对历史地段分析理解的基础上,以历史地段的空间形态和街巷尺度研究为切入点,从整体规划与重点整治两个层面开展项目,其中,整体规划既注重对历史环境的整体保护,同时又从自身更新与提升的角度,突出系统整治与更新,而重点整治规划为指导,侧重对重要节点、文保单位的研究与设计,并制定有效的实施策略。

1. 整体规划

为了更好的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本次规划从整体系统角度,制定了全面保护框架体系,从不同层次对保护要素进行分类统计。(图1)

图1 全面保护框架

整体规划保护范围分为历史地段、文物单位、登记保护文物、历史环境要素、非物质文化遗存5个层次。对于文保单位以及登记保护文物的保护,我们采取类似控规中分图则的方法给出其保护规划图则。 2. 重点整治

在重点整治阶段,采用了街坊单元划分设计方法,并给出了每块单位的控制图则(图2)。街坊改造模式适应历史街区小规模、渐进的改造方式。通过院落单元重组,结合交通、建筑、设施、环境等分析,确定街坊单元的建筑改造方式、对外交通流线、公共空间设置、市政设施导入等,确定建设实施的要求,能直观有效指导街区整治,改善居住环境质量。

图2 地块保护与整治导则

5. 结语

城市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然而原有的城市格局、肌理已经很难适应城市的快速发展。从以上对老西门太清观街区的保护整治的实例分析,可以看出作为城市历史遗存的历史街区如何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是摆放在我们面前一个艰巨课题。城市既要发展,又要很好保存城市历史记忆的载体,做到保护与发展“双赢”,其复杂在于历史街区不是一个孤立静止的操作对象,它的更新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诸多学科。历史街区的发展要采用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

参考文献

2 阮仪三,王景慧,王林.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 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

3 程庆展. 福州古城面临噩运. 城市开发,2000.

4 朱隆斌,Gerd Sippl. 人为本 形次之―扬州老城保护的中德合作探索与实践[J]. 城市建筑.2007

5 曹婷. 西安历史街区的保护―以七贤庄历史街区保护为为例[J]. 唐都学刊.2023

6 白潇. 历史街区保护规划动态模式研究―以街子镇历史街区保护为例[D]. 导师:吴柏清.昆明理工大大学.2009

7 阮仪三,孙萌. 我国历史街区保护与规划的若干问题研究[J]. 城市规划.2001

8 姚兢. 非典型历史街区再生―上海泰康路街区空间形态演化研究[D]. 导师:邓时龄. 同济大学.2008

9 阮仪三,顾晓伟. 对于我国历史街区保护时间模式的剖析[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10 赵志荣. “拼贴”与“有机更新”―浅论历史风貌地段的保护与更新[J].

新建筑.1998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