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教案
岳阳楼记教案
岳阳楼记教案(一):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文意,理清行文思路。
2、了解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初步学习品味、鉴赏课文。
4、体会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文意,理清行文思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导读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
二、学习最后一段,体味作品深刻的思想内蕴
本文前四段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概况,记了登楼所见的不同的“景”以及由景而生的。不同的“情”。作为一篇“记”,写了这些也够了,但作者的本意却不在写景抒情,而在于由此引出一番振聋发聩的讨论来。本段以“嗟夫”提起下文,笔锋突转,提出了一个“古仁人之心”来,并且指出“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
1、小组学习讨论。
(1)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有何不同
(2)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
(3)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
(4)作者为什么要议论这种也许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
2、交流:
(1)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明确: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触化而发生变化;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这样看来,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
明确: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是忧“民”,便是忧“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来;他们“进亦忧,退亦忧”,可见他们的“忧”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他们的悲喜是和民生疾苦和国家命运相关的。
(3)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
明确:有。在天下人感到快乐后古仁人才会快乐。可见他们的或忧或乐完全是随天下人的或忧或乐而转移的。这就是作者所认为的“古仁人之心”。
4、这种“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实际也许并不存在。联系第一课时介绍的有关作者的资料,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议论这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
提示: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提出这种理想化的人物来,正是为了“假托古人,自写怀抱”,证明自己本来就不为个人的进退、荣辱而悲喜,虽遭贬谪,但忧国忧民之心决不改变,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最后一句自明志向,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励励人,委婉含蓄。
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比较,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
三、理清课文思路,把握文意
1、分析课文各段之间的关系。
第一段叙事:是全文的引子,简介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下文的写景、议论、抒情都围绕如何对待贬谪而展开。
第二段写景:总写洞庭湖的景观,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
第三、四段写景、抒情:分写洞庭湖或阴或晴的不同景色和“览物”者的不同感受,为下文发表议论、申述抱负作好铺垫。
第五段议论、申志:紧承上文,借“古仁人之心”表达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抱负。
2、理清课文思路: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段为第一部分,交代写作背景、作记缘由。
第二部分(二至四段)为全文主体,第二段写洞庭湖全景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第三、四段两个排比段分写“览物之情”,一悲一喜,一明一暗,构成鲜明比较。
第三部分(第五、六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3、如何评价作者的思想观点和现实好处
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仕途进退的原则,这是他有远大政治抱负的表现。他的忧君思想固然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他那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用心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德,在这天仍然具有借鉴和教育好处。
4、了解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简介背景:滕子京与范仲淹同榜考中进士,两人的友谊是从这时开始的。滕子京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后被贬谪守岳州,心里很愤慨。
范仲淹很担心他惹出祸来,想找机会劝他,恰好赶上他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作记。范仲淹就借题发挥,写出自己理想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勉励滕子京学习古代有修养的人,不计较个人眼前的得失,要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当时范仲淹的处境同滕子京一样,写此文是劝友也是自勉。
(2)概括中心:文章透过对迁客骚人登楼时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的分析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尚情操和“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政治抱负。
5、拓展延伸:一千多年前的封建士大夫能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能时时处处忧国忧民,这种闪烁着民族精神的人格力量对我们后人是一种鞭策,是一种教育。回望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的历史,这样的人物数不胜数。你能从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中找出这样的例子吗
“古仁人”思想。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唐李贺)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唐杜甫)
读一读品一品:民族精神的体现。
儒家学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
明朝东林党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清朝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孙中山:天下为公
毛泽东:粪土当年万户侯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国共产党人:解放全人类
(3)理解本文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体现的作者的政治抱负及其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多方面的好处,激发学生走出自我,胸怀天下,以利民为己任,以强我中华为宗旨,用心进取,大胆开拓,做一个精彩的人,做一个大写的人。
四、品味、欣赏课文
1、欣赏课文录音。
2、以岳阳楼为题材的优美诗文美不胜收,这篇文章能够流传千古,必须有独特的魅力,请试着从以下方面说说它好在哪里
(1)立意、构思、章法。
(2)意境美(情景交融、诗情画意)
(3)语言美(用词、句式、修辞、节奏)
(4)表达方式。
3、小组学习、讨论。
4、群众交流。
5、教师小结。
(1)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
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劝慰友人。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比较,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
(2)骈散结合。
骈偶句:是指结构相似、资料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话。
散句:是相对于骈偶句而言,骈偶句以外的句子都是散句。
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流利畅达,又简洁凝炼,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感受。
五、课堂练习
1、新市长上任两年,全市面貌大变,干群同心,社会安定,各项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真是:(用《岳阳楼记》中两个相连的成语填写)。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2、《岳阳楼记》选自《》,作者,字希文,宋朝家、家。
3、《岳阳楼记》为历代名篇,文章以凝练优美的语言劝勉友人学习古仁人的“”的高尚情操,并抒发了“”的远大政治抱负。
4、根据课文资料对对联。
(1)一心为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范仲淹书写岳阳楼
(3)春和景明画霪雨阴风图
(4)迁客因物而喜骚人为己而悲
(5)为国为民:要学仁人志士莫做迁客骚人
岳阳楼记教案(二):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透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掌握一些文言词、句的意思。
2.结合全文资料提炼出全文的中心,理解古代仁人志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并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
3.自主决定本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并透过小组合作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
4.透过多种形式的读来品味本文对仗工整、音律协和的语言。
5.透过“妙点”赏析,品味本文写景之“妙”和材料处理的精当。
教材分析:
重点难点:
1.分析古代仁人志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并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2.品味语言的音律协和之美。
3.透过“妙点”赏析,理解本文写景之“妙”和材料处理的精当。
本文是范仲淹的传世名篇。它是一篇文言形式的散文,先叙事后写景,由景入情,
因情而生发议论,环环相扣,层层蓄势,表达了作者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襟,这是本文立意的深邃和人生境界的高远之处,理当成为重点。文章句式长短错落有致,超多使用骈句,语言凝练,形象而富有音乐美;写景方法精妙奇绝。这是本文语言和写法别具一格之处,也列为重点。
本文被安排在苏教版语文9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五篇。从编排的角度和疏通意思的要
求看,这样安排既是对已学过的写景散文(如《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三峡》)的小结,又是对即将要学习的《醉翁亭记》的引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它又具有独特的个性魅力,这是它脍炙人口的原因之一,因而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能突出本文的个性特点。
教学设想:
努力构架立体式的课堂。从对文本的解读上,着眼于全篇,按音读、译读、理读、
析读、有感情地朗读、诵读的顺序展开,从不同的层面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为深入分析文章的“妙点”作铺垫,并在读、析、写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潜力,陶冶学生的情操;从教学方法的选取上,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着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收获,又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原则,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从课堂教学流程的设计上,采用冰糖葫芦式,力求做到板块之间的连接自然。这样,力求做到既夯实基础,又突出重点、训练潜力;既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又引导学生领略文章的美,并在学生自主活动、生与生合作、师生互动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潜力,使课堂资料饱满,节奏和谐,充满生命的灵动。因为,一方面,9年级学生已掌握了必须文言知识和学习文言文的技巧,而且也有必须的朗读潜力;另一方面,新课标写道:“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用心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了不起的人。他两岁丧父,家贫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职责。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致于遭谗言被贬官后,不仅仅自己心忧天下,还在他的传世名篇中劝勉好友藤子京也这样。他是?这篇文章是?
二、小组合作交流(5分钟)
在课前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小组交流导学案中的资料(见下面中),要求:
1.由组长负责,先校对、补充,再交流各自疑惑并整理出本组的疑难,写在黑板上。
2.点评本组小短文的亮点和需要改善之处,推荐本组的优秀短文准备群众展示。
三、精讲点拨。(5分钟)
1.群众交流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中未能解决的词句意思。
2.各小组派代表朗读本组优秀短文,老师评分。
四、组内研读(6分钟)
1.选取自己喜欢的句式整齐的句子或段落,按DCBA的顺序在组内朗读,在读中初步感受本文语言节奏和谐的音律美。
2.发挥群众的智慧,透过自评和他评,揣摩如何控制朗读时的语气、语速、语调才能到达有感情朗读的效果。
(§3:语气凝重、语速缓慢、语调低沉,§4:语气简单、语速轻快、语调激昂)
3.再次按DCBA的顺序在组内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感受语言的音律美。
五、小组品读。(6分钟左右)
展示交流:前四个获得展示机会的小组展示自己的朗读,老师点评并判分。
六、课堂小结。(3分钟)
各人小结本课的收获和有待改善之处,写在导学案上,然后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七、巩固练习:组长负责抽查自学中错误率高的资料。(5分钟)
八、布置作业
1.复习导学案,组长负责抽查10个词语解释和5条句子翻译。(其它组负责检查的人在下节语文课前向老师汇报被检查组的完成状况)
2.完成第二课时的导学案。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昨日,我们感受了《岳阳楼记》的文采之美。但是,华美的词藻下还有哪些妙处铸就了它的非凡风骨、朗朗英气呢?带着这样的疑惑,我们一齐探幽觅胜。
二、组长负责组织小组合作交流,准备展示。
(一)由组长负责,按A-D,B-C的组合检查导学案中§1-3的背诵状况并纠错。(5分钟)
(二)按DCBA的顺序依次交流导学案中的资料(见下面中),做好订正、补充工作;然后由B同学准备上黑板展示。(7分钟)
三、小组展示(8分钟)
由老师分工:简单的题目一组一条,难一些的题目两组甚至三组一条;其它组能够进行对已构成的答案进行补充、订正。
四、教师精讲。群众交流,老师点评判分。(8分钟)
五、课堂小结:(3分钟)
各人小结本课的收获和有待改善之处,写在导学案上,然后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五、巩固练习:(5分钟)
1.背诵第4-5段。
2.组长负责抽默文中的5条名言佳句。
六、布置作业。
1.组长负责检查导学案的订正、补充状况,抽查导学案中的部分错题。
2.依据下一课的文后探究练习进行预习。
板书设计:
岳阳楼记
范仲淹(宋)
立意高远
语言音律和谐
写景别具一格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积累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
2、学习记事、写景、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学习精炼、生动的语言;培养翻译和朗读的潜力。3、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步的政治主张。
4、背诵全文教学
教材分析:
重点:1.掌握重要加点字词,背诵课文
难点:1.学习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2.抓住本文骈散结合的写法。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合理停顿,抑扬顿挫,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到达顺畅地背诵全文的目的。.
教学设想:
本课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言文。作者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范仲淹。文中除了超多的文言实词、虚词和重要的句子需要翻译理解外,还要学习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因此学习中把重点放在文言知识的掌握上,难点放在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上。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封建时代许多有志的文人士大夫都把“穷则独善其身,大则兼济天下”当作自己的人生信条。他们为官时用心从政,力主改革,为官一方,造福百姓;被贬时,则寄情山水,独善其身。苏轼、柳宗元、范仲淹都是其中的代表。个性是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表现出了阔大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成为天下人的楷模。这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名篇《岳阳楼记》。
二、作家作品简介
1.作家简介: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深刻。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宋仁宗天圣年间任西溪盐官,推荐在泰州修捍海堰。
宝元三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思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导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他以六十四岁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2.背景资料: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的。膝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因才华出众但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贬谪到岳州做太守。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经常想劝慰他,却一向无机会。适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代笔记胜,这就给了范仲淹一个规箴知己的好机会,而范仲淹自己也在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
3.岳阳楼:
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巴丘山下,原先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朝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雅客登楼赋诗。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诗人相继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鹊起。
三、合作探究
(一)研读第1段。教师范读课文,从情感上抓住学生。
1.对照书下注释,理解重要的词句。
词:越明年、谪、守、增、制、属、作文
句子: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2.思考与讨论
(1)第一自然段交代了什么资料?
明确: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
(2)作者开篇用“谪”字点明了滕子京当时的处境。可见滕被谪以后情绪不会太好,作者开篇直指,有何用意?
滕子京虽被贬岳州,却用心从政,政绩斐然。“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既是为了称赞好友不以个人沉浮为意,一心寄情与民的高尚情怀,也是为了勉励他像“古仁人”那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时,作者自己在庆历五年也遭贬谪,也是为了自勉勉人。
(二)教读第2段。先指定学生朗读朗读,然后学生合作解决重要的词句。
1.要着重理解的词句。
词:夫、胜状、晖、备、然则、极、骚人、得无异乎
句子: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思考与讨论。
这一段写“岳阳楼之大观”,虽然概括,却写得富于形象,气魄宏大。
(l)找出本段概括描述洞庭湖全景的句子
明确(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重点句子的赏析
如:“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吞”字,不仅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气势磅礴。“衔”、“吞”字连用,化静为动,使描述的景物富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加强气势,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气象万千”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此外如“横无际涯”的“横”,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从这些例子能够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力。
(2)这一节的写景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作者从岳阳楼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宏大开阔的景致描述,引出“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由此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自然引出下文景物之“异”和感受之“异”为结尾的议论作了铺垫。
大声朗读这两段,在熟练的基础上背诵
四、总结:重修岳阳楼的背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五、作业设计:熟悉全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板书设计:
岳阳楼记
范仲淹
作记的缘由属予作文以记之。
洞庭全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岳阳楼的景致宏大而又气象万千。它的早晚景致有什么不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又有何不同呢?这天我们继续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二、复习旧知。
1、重点词句翻译。
2、检查1、2两段的背诵。
三、讲读第3、4段。
1.指明同学朗读第3段课文,讨论解决重要的字词及句子翻译
2.学生齐读第3段。
3.讲析第3、指明同学朗读第3段课文,讨论解决重要的字词及句子翻译
4.学生齐读第3段。4段。
重要的词语:霪雨、霏霏、开、排、樯、楫、;薄、冥冥、景、一、集、芷、汀、而或、
重要的句子: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四、合作探究
(1)以上两段合在一齐是文章的第三部分,讨论这一部分写了什么资料?和上文有什么联系
这一段描述了洞庭湖景色阴晴的变化以及迁客骚人登楼时不同的情绪。这段资料紧扣上段概述的洞庭湖“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和“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意思来写:
先写了霪雨霏霏中洞庭湖上萧条凄凉的景象,很自然地引出了迁客骚人远离京都,怀念故土的失意、忧虑、悲苦的情感。表现了迁客骚人“物悲则己悲”的思想感情,照应上文“异”字的一个方面。
其次,描述洞庭湖春和景明时的明媚景象,很自然地引出迁客骚人此时的喜悦之情。这一段主要表现迁客骚人“物喜则己喜”的思想感情,是照应上文“异”字的又一方面。
(2).作者写迁客骚人们或悲或喜的情感有什么作用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文章的第五段。
五、教读第5段。学生齐声朗读课文,掌握重要的词句及翻译
1.要重点理解的词句。
词:尝、求、古仁人、心、或、、为、以、是、进、退、然则、先、后、微
句子: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这一段是学习的难点所在,教读应着重帮忙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
2、本文前四段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概况,记了登搂所见的不同的“景”以及由景而产生的不同的“情”。作为一篇“记”,写了这些也就够了,但作者的本意却不在写景抒情,而在于由此引出一番振聋发聩的议论来。本段以“嗟夫”提起下文,笔锋突转,提出了一个“古仁人之心”来,并且指出“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请想一想: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明确:(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他们“以物喜,以己悲”而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这样看来,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
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是忧“民”,便是忧“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来;他们“进亦忧,退亦忧”,可见他们的“忧”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他们是为民生疾苦而忧心忡忡。
4、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
在天下人感到快乐后古仁人才会快乐。可见他们的忧乐完全是随天下人的忧乐而转移的。这就是作者所认为的“古仁人之心”。
5、这种“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土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证明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最后一句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励励人,委婉含蓄。
六、文章主旨:
本文透过对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描述,以及对“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分析,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示了对好友滕子京的慰勉之意。
总结:这天学完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我们明白封建士大夫们尚且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更就应胸怀天下,以天下事为己任,努力成才,勇担职责,为国家的富强作出贡献。
七、作业设计:
1、继续背诵课文,要会默写。
2、完成《同步导学》本课练习“学后巩固强化”部分。
板书设计:
岳阳楼记
范仲淹
迁客骚人:霪雨霏霏,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悲
春和景明,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喜
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进亦忧
不以己悲,退亦忧
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阳楼记教案(三):
《岳阳楼记》
案例名称:《岳阳楼记》
授课教师:刘茜玉(北京市八十中学初中部,一级教师)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北京第八十中学初中刘茜玉
教学目标:
1.赏析三、四段的景物描述并体会迁客骚人产生这两种情绪的原因,培养学生赏析文言文景物描述的潜力,
2.领会文中警句所表达的思想,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教学重点:赏析景物描述,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和阐述的主要观点。
教学难点:学会赏析文言文的一些方法;能构成对文章资料的深入思考。
教学方法:朗读,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咱们这节课之后来学习《岳阳楼记》,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岳阳楼凭借范仲淹的这篇文章而名扬天下。同学们提的问题当中有一个问题个性集中,就是范仲淹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说起这篇文章还有个小来历呢!范仲淹和滕子京是十分要好的朋友。滕子京被贬官在巴陵郡后,把巴陵郡治理的井井有条,于是他重修岳阳楼。在古代,修造亭台楼阁,往往会请名人写篇文章来记述一下,滕子京便请朋友范仲淹来写。好朋友相邀,岂有不答应的道理?此时的范仲淹,也正被贬在邓州,真可谓“同是天涯沦落人”。但他和滕子京的性格有很大差异。滕子京很有才华,但是他的脾气很大,也不够洒脱,很难听进别人的意见,他对自己的无端被贬始终耿耿于怀,作为滕子京的朋友,范仲淹总想对他进行规劝却一向无缘开口。这次滕子京给范仲淹去信,要他为岳阳楼写记,范仲淹觉得这是个好机会,所以他欣然答应,于是有了这篇传颂千古的《岳阳楼记》。
二、探究文章资料
从课文中咱们明白岳阳楼上刻了许多诗词歌赋,期中有一幅对联的上联中有这么一句:“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那里边提到了范仲淹的文、滕子京的政绩。那么“范希文两字关情”中的“两字”,你认为是文中哪两个字?
提示:这两个字提领全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1.引导理解悲、喜二字
问题设置:
1)在文中找到出现悲、喜的地方。
2)分析迁客骚人“悲”的原因
小结答题思路:所见……所思……所感……
指导学生完整表述
播放朗读的片段视屏,体会感受。
3)分析第四段
指导学生朗读
分析为何而喜?(“至若”领起另一种情景的描述,形式与第三段相似,类似于排比段,或曰洞庭湖变奏曲,因此赏析方法可向第三段借鉴)
师小结:感物而动,因物悲喜是人之常情,我们似乎也无可厚非,日常生活中即使没有抑郁不平之事,看到刮风下雨或者是晴空万里,我们都会有不同的情绪反应。但是就有人不这样,他们并不受外界阴晴、自己得失的影响,他们是谁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2.探究古仁人的思想
问题设置:
1)五段中说到古仁人不同于迁客骚人,那他们的不同体此刻哪里呢?
2)他们以什么为悲喜呢?具体表现是什么?
3)问题探究
以学生问题切入:“悲”、“喜”和“忧”、“乐”有什么区别?二者能否互换?
总结:“悲”“喜”是人情感的直接体现,是感性认识,都是因己悲(个人的遭遇—宦海沉浮),因物喜(景物阴晴),都受环境的影响,并无本质区别。而“忧”“乐”则经过深入理性的思考的,因民因君而忧,因民因君而乐,君和民加起来不就是国家、天下吗?二者的境界是不同的。
4)为什么前边用那么大的篇幅写迁客骚人?
由此分析我们能够确定范仲淹这篇文章醉翁之意不在迁客骚人、不在悲喜,而是想表现“忧”“乐”的情怀和志向。(范希文两字关情----揭晓答案:忧和乐。)
三、课堂小结
范仲淹也正是由于有这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理想,成为了历史上备受人推崇、尊重的一代名臣,为官的楷模,也能够说是我们中国历史的脊梁,这对当时及后世的一切有志之士,都具有巨大的鞭策和鼓舞作用,直到这天都仍有其用心好处。
当我们生活中遭遇挫折,我们要说:
当我们志存高远,想为国家社会做贡献时,我们要说: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四、拓展延伸作业。(二选一)
1.远在江湖砺心志,从来贬官多妙文。范仲淹的经历和心胸还能让你想起哪些古代文人呢?结合作品谈一谈。
2.推荐同学们网上阅读温家宝2012年3月14日答中外记者问相关资料,写一写自己的感想。
附板书设计:
《岳阳楼记》教学案例设计
《岳阳楼记》教学实录
指教者:北京第八十中学初中刘茜玉
师:同学们,咱们这节课之后来学习《岳阳楼记》。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岳阳楼因为范仲淹的这篇文章而名扬天下。我看同学们在给老师提的问题当中有一个问题个性集中,就是范仲淹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这篇文章有什么来历?
说起这篇文章还真有一个小故事呢。范仲淹和滕子京是十分要好的朋友。滕子京被贬官到巴陵郡后,把巴陵郡治理的井井有条,于是他就重修了岳阳楼。在古代,修造亭台楼阁,往往会请名人写篇文章来记述一下,滕子京就想起了范仲淹这位才高八斗的老朋友。此时的范仲淹,也正被贬在邓州,真可谓“同是天涯沦落人”。但这两个人的性格有很大差异。滕子京很有才华,但是他的脾气很大,也不够洒脱,很难听进别人的意见,他对自己的无端被贬始终难以释怀,作为滕子京的朋友,范仲淹总想对他进行规劝却一向无缘开口。这次滕子京要他为岳阳楼写记,范仲淹觉得这是个好机会,所以他欣然答应,于是一篇传颂千古的《岳阳楼记》诞生了!
师:从课文中咱们明白岳阳楼上刻了许多诗词歌赋,其中有一幅对联的上联中有这么一句:“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那里边提到了范仲淹的文、滕子京的政绩。那么“范希文两字关情”中的“两字”,你认为是文中哪两个字?提示一下:这两个字提领全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生1:我觉得是“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二字。
生2:我觉得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悲”和“喜”。
师:看来咱们在这两个字的理解上出了分歧,到底是哪两个字呢?我们要在下面的学习研读中得出结论。
咱们先从“悲”“喜”入手进行分析。请同学们找到文中出现“悲”“喜”的地方。
生:出此刻第五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生2:出此刻三段,“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还有第四段“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把酒临风,宠辱偕忘,其喜洋洋者矣”。
师:咱们先来研读一下第三段的“悲”。请同学们齐读第三段,同时思考两个问题:这一段写的是洞庭湖什么样的天气?读完之后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生大声齐读第三段)
生1:这一段写的是洞庭湖阴天的景象。文中写道连续下雨,整月都不放晴。
生2:字里行间给人一种萧条凄凉的感受,并且还包含着一种感伤之情。
生3:给人一种茫然的感觉。
师:老师也有这样的感受,总体给人一种凄凉、压抑、沉重的感觉。那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了压抑沉重的呢?
生1:我是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这一句感受到沉重压抑的,一向在下雨,天气很阴沉,整月都不放晴,人们都生活在压抑之中。
生2:我是从“商旅不行,樯倾楫摧”看出来的,商人和旅客都不能出行了,桅杆倒下,船桨断折,天气打破了人们的正常出行,商人和旅客都只能呆在家里,所以给人沉重悲伤之感。
师:你能联想到商人旅客的日常生活,十分好。
生3:我也是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看出来的,我觉得阴冷的风,浑浊的浪拍击着天空,下雨天本来就觉得天压得很低,再加上阴冷、浑浊,更烘托了一种悲伤沉重的气氛。
生4:我是从“日星隐耀,山岳潜行”有这种感觉的,这两句的意思是太阳和星星隐藏起了光辉,山岳隐没了它的形体,感觉一片昏暗,没有一点光,全是雾蒙蒙的,感觉很压抑。
生5:我是从“虎啸猿啼”感觉到的,翻译为老虎吼叫,猿猴哀啼,连猿猴的叫声听来都觉得是哀伤,体现出十分伤感的情绪。
生5:我是从“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看出来的,离开国都,怀念家长,担心人家说坏话,害怕人家批评指责,所以感到很悲伤。
师:是谁觉得悲伤?是不是你呢?老师刚才的问题是你为什么会有沉重压抑的感受,对不对?再想想。
生5:是范仲淹觉得悲伤。(其他学生有争议,认为是迁客骚人)
师:看来这个地方有歧义,那请同学们思考,到底是谁在悲伤?
生1:我认为是迁客骚人,文章第五段“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说明作者心里当时的情感是不同于以上两种的,而以上两种是说迁客骚人,而不是范仲淹自己。
生2:我从第二段的“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看出来的,这句话统领了下面两段,“悲”和“喜”都是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师:你们同意她的看法吗?
生:同意。
师:那咱们能够确定就是指迁客骚人,你明白了吗?(生点头)
师:刚才咱们透过这些文字的描述感受到了沉重和压抑,那么亲眼见到这些景物的迁客骚人们,他们又会产生怎样的感受呢?
生:感极而悲。
师:他们为什么悲呢?
生1:“迁客骚人”中的“迁客”本身解释就是迁谪的人,骚人指的是那些不得志的诗人,他们联想到自己的境遇,所以悲伤。
师:由什么联系到自己的境遇?
生:由眼前凄惨的景象联想到自己十分惨淡的境遇。
师:你是由“迁客骚人”这个词本身来推测的,如果用文中的资料,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他们的不幸遭遇?
生:去国怀乡,离开国都,怀念家乡。
师:为什么要离开国都呢?
生:被皇上贬官了。
师:迁客骚人有这样的遭遇,他的情绪本来就很敏感。同学们想一下咱们刚学过的一篇文章《小石潭记》,你看柳宗元看到周边凄凉的景象,他有怎样的反应呀?
生:不可久居,记之而去。
师:咱们普通人都觉得很沉重,他们这么敏感,看到这样的景象之后,当然会是悲从心中来呀!
师:同学们刚才的回答中十分值得表扬的一点就是,能够结合课文中的景物描述,联系到他们的遭遇来分析他们的一些情感。但是在同学们的回答中有些小小的遗憾,咱们是一个同学说了一个句子,这样回答不够完整,不够饱满,而且顺序也不太清楚,其实这段咱们在表达式上,能够按照很清晰的头绪去说,(和学生一齐分析)先是描述的景象,所见,然后是所思,最后是有所感,按这个顺序答就清楚多了。你能按顺序来整理一下答案吗?
(生有难度,讨论)
(师提示:景物比较多,能够概括)
生1:迁客骚人在看到了洞庭湖阴雨时阴沉的天气,便触景生情想到了自己悲惨的境遇,感伤到了极点就悲痛万分了。
(生乐)
师:他的总结好概括!
生2:作者首先是透过自己所见到的(其他学生纠正是迁客骚人)天气整天都不放晴,阴风怒号,太阳山岳都看不见了等景象,再由自己的遭遇想到了自己的家乡和国都,感慨万分,所以十分悲伤。
师:他给补充了很多资料,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3:迁客骚人见到凄风苦雨,不见天日,天色昏暗,人们出行受阻的情景,感到离开国都和家乡的忧伤。对别人说坏话和讥讽很担心害怕,因此看到的景象都是很萧条的,感慨到极点所以悲愤不已了。
师:你回答时用了很多的优美的词语。
同学们注意到没有,其实在前面的.景物描述中,作者是刻意地把沉重的气氛进行了夸张和渲染,同学们看看他是怎样渲染的?
生1:他写“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用了拟人,风狂怒的号叫;浑浊的浪冲向天空,还用了夸张,现实的浪没有这么大。
师:风是阴冷的,浪是浑浊的,用这两个词来渲染,不但使日月无光,山岳潜形,还让商旅寸步难行,作者为什么要极力渲染这些景物呢?
生:为了表现迁客骚人悲凉的感受。
师:原先描述景物是为了抒发情感,借景来抒情。这是很多文章的一个规律。
老师给您们找了一段视频,你们再来感受一下那种阴惨的悲凉的景象。
(播放视频)
加上这样的画面、音乐和朗读,的确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也难怪迁客骚人会发出那样的感慨了。看完了洞庭湖的阴天,下面我们再来领略一些洞庭湖的晴天。读这段的时候我们还能哭丧着脸吗?
生(乐):不能
师:那就应是怎样的呢?
生:愉悦的,心境开阔的。
师:下边我找个同学来读一下这一段,注意读出简单喜悦来。其他同学思考:我们怎样决定出要读出简单、喜悦来?
(生带感情朗读)
师:我刚才注意到你读的时候,脸上洋溢着可爱的笑容,读得很投入。我们为什么要读得简单喜悦呢?
生1:因为“其喜洋洋者矣”(生联想“喜羊羊”,大乐)
生2:景物所体现出来的气氛不同了。前面是“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此刻是“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前边给人的是一种压抑感,此刻给人的是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师:你是透过前后的一个比较,你找了两处,那其他地方是不是都是前后比较的呀?(以下师生共同完成)整体感觉给我们描绘了一副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景象,碧波荡漾,鸥鸟翔集,鱼儿游来游去,连植物都变得那么有生命力了,晚上则皓月千里,水中有静静的月影,还能听到渔歌互答,看到这些景象,一切烦心事都忘了,留下的只有简单和喜悦。这一段和第三段都是同样的分析方法,所以在那里就不多说了。
师:感物而动,因物悲喜是人之常情,我们似乎也无可厚非,日常生活中即使没有抑郁不平之事,看到刮风下雨或者是晴空万里,我们都会有不同的情绪反应。但是就有人不这样,外界阴晴、自己得失对他们并没有太大影响,他们是谁呢?
生:古仁人
师:你从哪里明白的呢?
生:“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师:你连跟人家怎样不同都找到了。你再来说一遍不同点。
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师:你翻译的时候十分好的一点就是注意了用互文的解释方法,这和咱们以前讲的哪一句的方法一样呀?
生: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那得是何等的胸襟呀!那他们以什么为喜,以什么为悲呢
生:以天下人为喜,以天下人为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天下人忧之前担忧,在天下乐之后才乐。
师:对,他们也有忧,也有乐,那他们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呢?
生: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师:他们在忧民的什么?
生:忧百姓的生活是不是安居乐业,是不是能够吃得饱,穿的暖。
生:那下一句我就不太理解了,他担忧皇帝的什么?
生1:担心皇帝的举动是否能使百姓生活安定,有没有皇上的样貌。
生2:还会担心是否会听信奸佞之臣的谗言。
师:昨日同学的提问当中,还有一个问题问的个性的有价值。两位同学同时提到了“忧”和“悲”是不是前后矛盾?前边说不悲,后又说忧,“忧”和“悲”有什么区别?这个问题比较有深度,情绪有共通之处。其实还有一组词义相近的词语“乐”、“喜”,我把这个问题完善一下,“悲喜”和“忧乐”有什么区别?能用“忧”、“乐”二字代替“悲”“喜”吗?
生1:忧是因为担忧天下人的生活境况,而悲呢是为自己的境遇而悲,一个是担忧天下人,一个是为自己,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生2:悲和喜是较浅层次的,是为了自己,而忧和乐则是深层的,一种忘我的境界,是为了天下的百姓。
生3:“悲”和“喜”是作者在劝滕子京不要再为自己的那些遭遇再悲了,你要升迁了,也不要那么喜形于色,而“忧”和“乐”则是说你要多为天下人多想一想,这二者是一个递进的关系。
生4:忧和乐是更高一个层次的,二者的境界不同。
师:同学们回答的重点都是资料不同,迁客骚人是因为自己,而古仁人则是忧君忧民,君和民加起来不就是国家、天下吗?所以说,两者境界是不同的。能够说悲喜是一种情感,是人的一种情感体验,而忧乐是一种情怀,是经过理性思考的,是一种精神。
师:学到那里你弄明白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没有?
生:是为了表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忧国忧民的情怀。
师:回过头来看,“范希文两字关情”的这两个字,你得出结论了吗?
生:忧、乐。
师:那为什么用了那么多篇幅写迁客骚人的悲、喜呢?
生:为后边表达自己的情感、胸襟、抱负做一个铺垫。
师:原先范仲淹写这篇文章,醉翁之意不在迁客骚人、不在悲喜,而是要劝勉友人,从而表现“忧”“乐”的情怀和志向啊!
师:最后说一说这一课的拓展作业。(二选一)
1.远在江湖砺心志,从来贬官多妙文。范仲淹的经历和心胸还能让你想起哪些古代文人呢?同学们能够结合作品谈一谈。
2.由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老师还想到了我们的总理温家宝的“入则恳恳以尽忠,出则谦谦以自悔”,不明白同学们关注两会没有,今年是温家宝任职的最后一年,他在三月十四日答记者会上发言让我思考良久,再回顾他九年的任职历程,同样也感受到了深深的忧国忧民意识,体现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大丈夫立世,就要活出一种境界!所以也推荐同学们网上阅读相关资料,写一写自己的感想。网址放在公邮里。
师:咱们这节课就学到那里,下课!
教会学生读文,读人
——《岳阳楼记》教学反思
北京市八十中学初中刘茜玉
《岳阳楼记》是千古名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更是广为传颂。后一句更是范仲淹一生行为的准则,孟子说:“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已成为封建时代许多士大夫的信条。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贬官在外,“处江湖之远”,本来能够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落得清闲快乐,但是他不肯这样,仍然以天下为己任,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来勉励自己和朋友,这是难能可贵的。
要想带领学生深入理解范仲淹的这种思想,除了要了解相应的时代背景、人物经历,更重要的还是挖掘文本,从文本的分析中理解主题。十分感谢何郁老师,从备课一开始就指导我说站位要再高一些,务必要钻研教材,范仲淹是万世贤臣,文风沉郁而又潇洒,所以讲这样的文章必须要上得大气,向文风靠近。受何老师的启发,我从岳阳楼上一副名联----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上联中的两句)----入手,开篇设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猜测是文中哪两个字,使学生产生思考甚至会有分歧,然后从悲喜入手,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所描述的洞庭湖阴、晴的景象,从自己的感受出发,体会作者所渲染的气氛,从而分析迁客骚人产生悲喜的原因。此处分配的时间较多,一则是要理解古仁人思想务必要以理解迁客骚人的情感为基础,二则两段的景物描述也是经典,驻足朗读赏析也是很有必要的。
在引导学生如何理解“忧”“乐”的内涵上,我借用学生提出的疑问“悲”“喜”和“忧”“乐”有什么区别来设问,此问题能够引起学生对人物生平的联系、对古仁人胸怀与思想的思考,有了前边的铺垫,此时再领会范仲淹所表现的是一种忧国忧民的理性情怀而不是迁客骚人因物喜、因己悲的感性认识也就顺理成章了。
总体来看,全文思路清晰,理解这样有难度的文章也算是做到了深入浅出,问题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用心的对文章资料产生疑问和思考,从上课效果来看,学生思维活跃,虽然每个人的积累和理解有所差异,但是也都能从不同层次上对文章有所感悟。尤其对我自己来说,从读文到读人,再到教学生读文、读人,也是一种成长,一种收获。
当然这节课中还有一些遗憾。比如说,对于学生在课上的一些精彩回答自己没有及时抓住亮点进行激励;所谓“知人论世”,由于时间关系,理解范仲淹的思想时联系他的生平经历还不够;还有就是上课的激情还不够,内心对文章、对人物的感悟和思考如何透过自己的情绪、体态等体现出来,是自己下一步还要再努力的地方!
案例展示
案例二:《岳阳楼记》
案例名称:《岳阳楼记》
授课教师:刘茜玉(北京市八十中学初中部,一级教师)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北京第八十中学初中刘茜玉
教学目标:
1.赏析三、四段的景物描述并体会迁客骚人产生这两种情绪的原因,培养学生赏析文言文景物描述的潜力,
2.领会文中警句所表达的思想,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教学重点:赏析景物描述,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和阐述的主要观点。
教学难点:学会赏析文言文的一些方法;能构成对文章资料的深入思考。
教学方法:朗读,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咱们这节课之后来学习《岳阳楼记》,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岳阳楼凭借范仲淹的这篇文章而名扬天下。同学们提的问题当中有一个问题个性集中,就是范仲淹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说起这篇文章还有个小来历呢!范仲淹和滕子京是十分要好的朋友。滕子京被贬官在巴陵郡后,把巴陵郡治理的井井有条,于是他重修岳阳楼。在古代,修造亭台楼阁,往往会请名人写篇文章来记述一下,滕子京便请朋友范仲淹来写。好朋友相邀,岂有不答应的道理?此时的范仲淹,也正被贬在邓州,真可谓“同是天涯沦落人”。但他和滕子京的性格有很大差异。滕子京很有才华,但是他的脾气很大,也不够洒脱,很难听进别人的意见,他对自己的无端被贬始终耿耿于怀,作为滕子京的朋友,范仲淹总想对他进行规劝却一向无缘开口。这次滕子京给范仲淹去信,要他为岳阳楼写记,范仲淹觉得这是个好机会,所以他欣然答应,于是有了这篇传颂千古的《岳阳楼记》。
二、探究文章资料
从课文中咱们明白岳阳楼上刻了许多诗词歌赋,期中有一幅对联的上联中有这么一句:“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那里边提到了范仲淹的文、滕子京的政绩。那么“范希文两字关情”中的“两字”,你认为是文中哪两个字?
提示:这两个字提领全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1.引导理解悲、喜二字
问题设置:
1)在文中找到出现悲、喜的地方。
2)分析迁客骚人“悲”的原因
小结答题思路:所见……所思……所感……
指导学生完整表述
播放朗读的片段视屏,体会感受。
3)分析第四段
指导学生朗读
分析为何而喜?(“至若”领起另一种情景的描述,形式与第三段相似,类似于排比段,或曰洞庭湖变奏曲,因此赏析方法可向第三段借鉴)
师小结:感物而动,因物悲喜是人之常情,我们似乎也无可厚非,日常生活中即使没有抑郁不平之事,看到刮风下雨或者是晴空万里,我们都会有不同的情绪反应。但是就有人不这样,他们并不受外界阴晴、自己得失的影响,他们是谁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2.探究古仁人的思想
问题设置:
1)五段中说到古仁人不同于迁客骚人,那他们的不同体此刻哪里呢?
2)他们以什么为悲喜呢?具体表现是什么?
3)问题探究
以学生问题切入:“悲”、“喜”和“忧”、“乐”有什么区别?二者能否互换?
总结:“悲”“喜”是人情感的直接体现,是感性认识,都是因己悲(个人的遭遇—宦海沉浮),因物喜(景物阴晴),都受环境的影响,并无本质区别。而“忧”“乐”则经过深入理性的思考的,因民因君而忧,因民因君而乐,君和民加起来不就是国家、天下吗?二者的境界是不同的。
4)为什么前边用那么大的篇幅写迁客骚人?
由此分析我们能够确定范仲淹这篇文章醉翁之意不在迁客骚人、不在悲喜,而是想表现“忧”“乐”的情怀和志向。(范希文两字关情----揭晓答案:忧和乐。)
三、课堂小结
范仲淹也正是由于有这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理想,成为了历史上备受人推崇、尊重的一代名臣,为官的楷模,也能够说是我们中国历史的脊梁,这对当时及后世的一切有志之士,都具有巨大的鞭策和鼓舞作用,直到这天都仍有其用心好处。
当我们生活中遭遇挫折,我们要说:
当我们志存高远,想为国家社会做贡献时,我们要说: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四、拓展延伸作业。(二选一)
1.远在江湖砺心志,从来贬官多妙文。范仲淹的经历和心胸还能让你想起哪些古代文人呢?结合作品谈一谈。
2.推荐同学们网上阅读温家宝2012年3月14日答中外记者问相关资料,写一写自己的感想。
附板书设计:
《岳阳楼记》教学案例设计
《岳阳楼记》教学实录
指教者:北京第八十中学初中刘茜玉
师:同学们,咱们这节课之后来学习《岳阳楼记》。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岳阳楼因为范仲淹的这篇文章而名扬天下。我看同学们在给老师提的问题当中有一个问题个性集中,就是范仲淹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这篇文章有什么来历?
说起这篇文章还真有一个小故事呢。范仲淹和滕子京是十分要好的朋友。滕子京被贬官到巴陵郡后,把巴陵郡治理的井井有条,于是他就重修了岳阳楼。在古代,修造亭台楼阁,往往会请名人写篇文章来记述一下,滕子京就想起了范仲淹这位才高八斗的老朋友。此时的范仲淹,也正被贬在邓州,真可谓“同是天涯沦落人”。但这两个人的性格有很大差异。滕子京很有才华,但是他的脾气很大,也不够洒脱,很难听进别人的意见,他对自己的无端被贬始终难以释怀,作为滕子京的朋友,范仲淹总想对他进行规劝却一向无缘开口。这次滕子京要他为岳阳楼写记,范仲淹觉得这是个好机会,所以他欣然答应,于是一篇传颂千古的《岳阳楼记》诞生了!
师:从课文中咱们明白岳阳楼上刻了许多诗词歌赋,其中有一幅对联的上联中有这么一句:“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那里边提到了范仲淹的文、滕子京的政绩。那么“范希文两字关情”中的“两字”,你认为是文中哪两个字?提示一下:这两个字提领全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生1:我觉得是“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二字。
生2:我觉得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悲”和“喜”。
师:看来咱们在这两个字的理解上出了分歧,到底是哪两个字呢?我们要在下面的学习研读中得出结论。
咱们先从“悲”“喜”入手进行分析。请同学们找到文中出现“悲”“喜”的地方。
生:出此刻第五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生2:出此刻三段,“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还有第四段“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把酒临风,宠辱偕忘,其喜洋洋者矣”。
师:咱们先来研读一下第三段的“悲”。请同学们齐读第三段,同时思考两个问题:这一段写的是洞庭湖什么样的天气?读完之后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生大声齐读第三段)
生1:这一段写的是洞庭湖阴天的景象。文中写道连续下雨,整月都不放晴。
生2:字里行间给人一种萧条凄凉的感受,并且还包含着一种感伤之情。
生3:给人一种茫然的感觉。
师:老师也有这样的感受,总体给人一种凄凉、压抑、沉重的感觉。那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了压抑沉重的呢?
生1:我是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这一句感受到沉重压抑的,一向在下雨,天气很阴沉,整月都不放晴,人们都生活在压抑之中。
生2:我是从“商旅不行,樯倾楫摧”看出来的,商人和旅客都不能出行了,桅杆倒下,船桨断折,天气打破了人们的正常出行,商人和旅客都只能呆在家里,所以给人沉重悲伤之感。
师:你能联想到商人旅客的日常生活,十分好。
生3:我也是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看出来的,我觉得阴冷的风,浑浊的浪拍击着天空,下雨天本来就觉得天压得很低,再加上阴冷、浑浊,更烘托了一种悲伤沉重的气氛。
生4:我是从“日星隐耀,山岳潜行”有这种感觉的,这两句的意思是太阳和星星隐藏起了光辉,山岳隐没了它的形体,感觉一片昏暗,没有一点光,全是雾蒙蒙的,感觉很压抑。
生5:我是从“虎啸猿啼”感觉到的,翻译为老虎吼叫,猿猴哀啼,连猿猴的叫声听来都觉得是哀伤,体现出十分伤感的情绪。
生5:我是从“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看出来的,离开国都,怀念家长,担心人家说坏话,害怕人家批评指责,所以感到很悲伤。
师:是谁觉得悲伤?是不是你呢?老师刚才的问题是你为什么会有沉重压抑的感受,对不对?再想想。
生5:是范仲淹觉得悲伤。(其他学生有争议,认为是迁客骚人)
师:看来这个地方有歧义,那请同学们思考,到底是谁在悲伤?
生1:我认为是迁客骚人,文章第五段“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说明作者心里当时的情感是不同于以上两种的,而以上两种是说迁客骚人,而不是范仲淹自己。
生2:我从第二段的“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看出来的,这句话统领了下面两段,“悲”和“喜”都是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师:你们同意她的看法吗?
生:同意。
师:那咱们能够确定就是指迁客骚人,你明白了吗?(生点头)
师:刚才咱们透过这些文字的描述感受到了沉重和压抑,那么亲眼见到这些景物的迁客骚人们,他们又会产生怎样的感受呢?
生:感极而悲。
师:他们为什么悲呢?
生1:“迁客骚人”中的“迁客”本身解释就是迁谪的人,骚人指的是那些不得志的诗人,他们联想到自己的境遇,所以悲伤。
师:由什么联系到自己的境遇?
生:由眼前凄惨的景象联想到自己十分惨淡的境遇。
师:你是由“迁客骚人”这个词本身来推测的,如果用文中的资料,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他们的不幸遭遇?
生:去国怀乡,离开国都,怀念家乡。
师:为什么要离开国都呢?
生:被皇上贬官了。
师:迁客骚人有这样的遭遇,他的情绪本来就很敏感。同学们想一下咱们刚学过的一篇文章《小石潭记》,你看柳宗元看到周边凄凉的景象,他有怎样的反应呀?
生:不可久居,记之而去。
师:咱们普通人都觉得很沉重,他们这么敏感,看到这样的景象之后,当然会是悲从心中来呀!
师:同学们刚才的回答中十分值得表扬的一点就是,能够结合课文中的景物描述,联系到他们的遭遇来分析他们的一些情感。但是在同学们的回答中有些小小的遗憾,咱们是一个同学说了一个句子,这样回答不够完整,不够饱满,而且顺序也不太清楚,其实这段咱们在表达式上,能够按照很清晰的头绪去说,(和学生一齐分析)先是描述的景象,所见,然后是所思,最后是有所感,按这个顺序答就清楚多了。你能按顺序来整理一下答案吗?
(生有难度,讨论)
(师提示:景物比较多,能够概括)
生1:迁客骚人在看到了洞庭湖阴雨时阴沉的天气,便触景生情想到了自己悲惨的境遇,感伤到了极点就悲痛万分了。
(生乐)
师:他的总结好概括!
生2:作者首先是透过自己所见到的(其他学生纠正是迁客骚人)天气整天都不放晴,阴风怒号,太阳山岳都看不见了等景象,再由自己的遭遇想到了自己的家乡和国都,感慨万分,所以十分悲伤。
师:他给补充了很多资料,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3:迁客骚人见到凄风苦雨,不见天日,天色昏暗,人们出行受阻的情景,感到离开国都和家乡的忧伤。对别人说坏话和讥讽很担心害怕,因此看到的景象都是很萧条的,感慨到极点所以悲愤不已了。
师:你回答时用了很多的优美的词语。
同学们注意到没有,其实在前面的景物描述中,作者是刻意地把沉重的气氛进行了夸张和渲染,同学们看看他是怎样渲染的?
生1:他写“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用了拟人,风狂怒的号叫;浑浊的浪冲向天空,还用了夸张,现实的浪没有这么大。
师:风是阴冷的,浪是浑浊的,用这两个词来渲染,不但使日月无光,山岳潜形,还让商旅寸步难行,作者为什么要极力渲染这些景物呢?
生:为了表现迁客骚人悲凉的感受。
师:原先描述景物是为了抒发情感,借景来抒情。这是很多文章的一个规律。
老师给您们找了一段视频,你们再来感受一下那种阴惨的悲凉的景象。
(播放视频)
加上这样的画面、音乐和朗读,的确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也难怪迁客骚人会发出那样的感慨了。看完了洞庭湖的阴天,下面我们再来领略一些洞庭湖的晴天。读这段的时候我们还能哭丧着脸吗?
生(乐):不能
师:那就应是怎样的呢?
生:愉悦的,心境开阔的。
师:下边我找个同学来读一下这一段,注意读出简单喜悦来。其他同学思考:我们怎样决定出要读出简单、喜悦来?
(生带感情朗读)
师:我刚才注意到你读的时候,脸上洋溢着可爱的笑容,读得很投入。我们为什么要读得简单喜悦呢?
生1:因为“其喜洋洋者矣”(生联想“喜羊羊”,大乐)
生2:景物所体现出来的气氛不同了。前面是“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此刻是“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前边给人的是一种压抑感,此刻给人的是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师:你是透过前后的一个比较,你找了两处,那其他地方是不是都是前后比较的呀?(以下师生共同完成)整体感觉给我们描绘了一副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景象,碧波荡漾,鸥鸟翔集,鱼儿游来游去,连植物都变得那么有生命力了,晚上则皓月千里,水中有静静的月影,还能听到渔歌互答,看到这些景象,一切烦心事都忘了,留下的只有简单和喜悦。这一段和第三段都是同样的分析方法,所以在那里就不多说了。
师:感物而动,因物悲喜是人之常情,我们似乎也无可厚非,日常生活中即使没有抑郁不平之事,看到刮风下雨或者是晴空万里,我们都会有不同的情绪反应。但是就有人不这样,外界阴晴、自己得失对他们并没有太大影响,他们是谁呢?
生:古仁人
师:你从哪里明白的呢?
生:“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师:你连跟人家怎样不同都找到了。你再来说一遍不同点。
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师:你翻译的时候十分好的一点就是注意了用互文的解释方法,这和咱们以前讲的哪一句的方法一样呀?
生: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那得是何等的胸襟呀!那他们以什么为喜,以什么为悲呢
生:以天下人为喜,以天下人为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天下人忧之前担忧,在天下乐之后才乐。
师:对,他们也有忧,也有乐,那他们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呢?
生: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师:他们在忧民的什么?
生:忧百姓的生活是不是安居乐业,是不是能够吃得饱,穿的暖。
生:那下一句我就不太理解了,他担忧皇帝的什么?
生1:担心皇帝的举动是否能使百姓生活安定,有没有皇上的样貌。
生2:还会担心是否会听信奸佞之臣的谗言。
师:昨日同学的提问当中,还有一个问题问的个性的有价值。两位同学同时提到了“忧”和“悲”是不是前后矛盾?前边说不悲,后又说忧,“忧”和“悲”有什么区别?这个问题比较有深度,情绪有共通之处。其实还有一组词义相近的词语“乐”、“喜”,我把这个问题完善一下,“悲喜”和“忧乐”有什么区别?能用“忧”、“乐”二字代替“悲”“喜”吗?
生1:忧是因为担忧天下人的生活境况,而悲呢是为自己的境遇而悲,一个是担忧天下人,一个是为自己,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生2:悲和喜是较浅层次的,是为了自己,而忧和乐则是深层的,一种忘我的境界,是为了天下的百姓。
生3:“悲”和“喜”是作者在劝滕子京不要再为自己的那些遭遇再悲了,你要升迁了,也不要那么喜形于色,而“忧”和“乐”则是说你要多为天下人多想一想,这二者是一个递进的关系。
生4:忧和乐是更高一个层次的,二者的境界不同。
师:同学们回答的重点都是资料不同,迁客骚人是因为自己,而古仁人则是忧君忧民,君和民加起来不就是国家、天下吗?所以说,两者境界是不同的。能够说悲喜是一种情感,是人的一种情感体验,而忧乐是一种情怀,是经过理性思考的,是一种精神。
师:学到那里你弄明白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没有?
生:是为了表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忧国忧民的情怀。
师:回过头来看,“范希文两字关情”的这两个字,你得出结论了吗?
生:忧、乐。
师:那为什么用了那么多篇幅写迁客骚人的悲、喜呢?
生:为后边表达自己的情感、胸襟、抱负做一个铺垫。
师:原先范仲淹写这篇文章,醉翁之意不在迁客骚人、不在悲喜,而是要劝勉友人,从而表现“忧”“乐”的情怀和志向啊!
师:最后说一说这一课的拓展作业。(二选一)
1.远在江湖砺心志,从来贬官多妙文。范仲淹的经历和心胸还能让你想起哪些古代文人呢?同学们能够结合作品谈一谈。
2.由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老师还想到了我们的总理温家宝的“入则恳恳以尽忠,出则谦谦以自悔”,不明白同学们关注两会没有,今年是温家宝任职的最后一年,他在三月十四日答记者会上发言让我思考良久,再回顾他九年的任职历程,同样也感受到了深深的忧国忧民意识,体现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大丈夫立世,就要活出一种境界!所以也推荐同学们网上阅读相关资料,写一写自己的感想。网址放在公邮里。
师:咱们这节课就学到那里,下课!
教会学生读文,读人
——《岳阳楼记》教学反思
北京市八十中学初中刘茜玉
《岳阳楼记》是千古名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更是广为传颂。后一句更是范仲淹一生行为的准则,孟子说:“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已成为封建时代许多士大夫的信条。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贬官在外,“处江湖之远”,本来能够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落得清闲快乐,但是他不肯这样,仍然以天下为己任,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来勉励自己和朋友,这是难能可贵的。
要想带领学生深入理解范仲淹的这种思想,除了要了解相应的时代背景、人物经历,更重要的还是挖掘文本,从文本的分析中理解主题。十分感谢何郁老师,从备课一开始就指导我说站位要再高一些,务必要钻研教材,范仲淹是万世贤臣,文风沉郁而又潇洒,所以讲这样的文章必须要上得大气,向文风靠近。受何老师的启发,我从岳阳楼上一副名联----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上联中的两句)----入手,开篇设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猜测是文中哪两个字,使学生产生思考甚至会有分歧,然后从悲喜入手,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所描述的洞庭湖阴、晴的景象,从自己的感受出发,体会作者所渲染的气氛,从而分析迁客骚人产生悲喜的原因。此处分配的时间较多,一则是要理解古仁人思想务必要以理解迁客骚人的情感为基础,二则两段的景物描述也是经典,驻足朗读赏析也是很有必要的。
在引导学生如何理解“忧”“乐”的内涵上,我借用学生提出的疑问“悲”“喜”和“忧”“乐”有什么区别来设问,此问题能够引起学生对人物生平的联系、对古仁人胸怀与思想的思考,有了前边的铺垫,此时再领会范仲淹所表现的是一种忧国忧民的理性情怀而不是迁客骚人因物喜、因己悲的感性认识也就顺理成章了。
总体来看,全文思路清晰,理解这样有难度的文章也算是做到了深入浅出,问题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用心的对文章资料产生疑问和思考,从上课效果来看,学生思维活跃,虽然每个人的积累和理解有所差异,但是也都能从不同层次上对文章有所感悟。尤其对我自己来说,从读文到读人,再到教学生读文、读人,也是一种成长,一种收获。
当然这节课中还有一些遗憾。比如说,对于学生在课上的一些精彩回答自己没有及时抓住亮点进行激励;所谓“知人论世”,由于时间关系,理解范仲淹的思想时联系他的生平经历还不够;还有就是上课的激情还不够,内心对文章、对人物的感悟和思考如何透过自己的情绪、体态等体现出来,是自己下一步还要再努力的地方!
案例展示
案例二:《岳阳楼记》
案例名称:《岳阳楼记》
授课教师:刘茜玉(北京市八十中学初中部,一级教师)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北京第八十中学初中刘茜玉
教学目标:
1.赏析三、四段的景物描述并体会迁客骚人产生这两种情绪的原因,培养学生赏析文言文景物描述的潜力,
2.领会文中警句所表达的思想,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教学重点:赏析景物描述,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和阐述的主要观点。
教学难点:学会赏析文言文的一些方法;能构成对文章资料的深入思考。
教学方法:朗读,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咱们这节课之后来学习《岳阳楼记》,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岳阳楼凭借范仲淹的这篇文章而名扬天下。同学们提的问题当中有一个问题个性集中,就是范仲淹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说起这篇文章还有个小来历呢!范仲淹和滕子京是十分要好的朋友。滕子京被贬官在巴陵郡后,把巴陵郡治理的井井有条,于是他重修岳阳楼。在古代,修造亭台楼阁,往往会请名人写篇文章来记述一下,滕子京便请朋友范仲淹来写。好朋友相邀,岂有不答应的道理?此时的范仲淹,也正被贬在邓州,真可谓“同是天涯沦落人”。但他和滕子京的性格有很大差异。滕子京很有才华,但是他的脾气很大,也不够洒脱,很难听进别人的意见,他对自己的无端被贬始终耿耿于怀,作为滕子京的朋友,范仲淹总想对他进行规劝却一向无缘开口。这次滕子京给范仲淹去信,要他为岳阳楼写记,范仲淹觉得这是个好机会,所以他欣然答应,于是有了这篇传颂千古的《岳阳楼记》。
二、探究文章资料
从课文中咱们明白岳阳楼上刻了许多诗词歌赋,期中有一幅对联的上联中有这么一句:“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那里边提到了范仲淹的文、滕子京的政绩。那么“范希文两字关情”中的“两字”,你认为是文中哪两个字?
提示:这两个字提领全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1.引导理解悲、喜二字
问题设置:
1)在文中找到出现悲、喜的地方。
2)分析迁客骚人“悲”的原因
小结答题思路:所见……所思……所感……
指导学生完整表述
播放朗读的片段视屏,体会感受。
3)分析第四段
指导学生朗读
分析为何而喜?(“至若”领起另一种情景的描述,形式与第三段相似,类似于排比段,或曰洞庭湖变奏曲,因此赏析方法可向第三段借鉴)
师小结:感物而动,因物悲喜是人之常情,我们似乎也无可厚非,日常生活中即使没有抑郁不平之事,看到刮风下雨或者是晴空万里,我们都会有不同的情绪反应。但是就有人不这样,他们并不受外界阴晴、自己得失的影响,他们是谁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2.探究古仁人的思想
问题设置:
1)五段中说到古仁人不同于迁客骚人,那他们的不同体此刻哪里呢?
2)他们以什么为悲喜呢?具体表现是什么?
3)问题探究
以学生问题切入:“悲”、“喜”和“忧”、“乐”有什么区别?二者能否互换?
总结:“悲”“喜”是人情感的直接体现,是感性认识,都是因己悲(个人的遭遇—宦海沉浮),因物喜(景物阴晴),都受环境的影响,并无本质区别。而“忧”“乐”则经过深入理性的思考的,因民因君而忧,因民因君而乐,君和民加起来不就是国家、天下吗?二者的境界是不同的。
4)为什么前边用那么大的篇幅写迁客骚人?
由此分析我们能够确定范仲淹这篇文章醉翁之意不在迁客骚人、不在悲喜,而是想表现“忧”“乐”的情怀和志向。(范希文两字关情----揭晓答案:忧和乐。)
三、课堂小结
范仲淹也正是由于有这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理想,成为了历史上备受人推崇、尊重的一代名臣,为官的楷模,也能够说是我们中国历史的脊梁,这对当时及后世的一切有志之士,都具有巨大的鞭策和鼓舞作用,直到这天都仍有其用心好处。
当我们生活中遭遇挫折,我们要说:
当我们志存高远,想为国家社会做贡献时,我们要说: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四、拓展延伸作业。(二选一)
1.远在江湖砺心志,从来贬官多妙文。范仲淹的经历和心胸还能让你想起哪些古代文人呢?结合作品谈一谈。
2.推荐同学们网上阅读温家宝2012年3月14日答中外记者问相关资料,写一写自己的感想。
附板书设计:
《岳阳楼记》教学案例设计
《岳阳楼记》教学实录
指教者:北京第八十中学初中刘茜玉
师:同学们,咱们这节课之后来学习《岳阳楼记》。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岳阳楼因为范仲淹的这篇文章而名扬天下。我看同学们在给老师提的问题当中有一个问题个性集中,就是范仲淹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这篇文章有什么来历?
说起这篇文章还真有一个小故事呢。范仲淹和滕子京是十分要好的朋友。滕子京被贬官到巴陵郡后,把巴陵郡治理的井井有条,于是他就重修了岳阳楼。在古代,修造亭台楼阁,往往会请名人写篇文章来记述一下,滕子京就想起了范仲淹这位才高八斗的老朋友。此时的范仲淹,也正被贬在邓州,真可谓“同是天涯沦落人”。但这两个人的性格有很大差异。滕子京很有才华,但是他的脾气很大,也不够洒脱,很难听进别人的意见,他对自己的无端被贬始终难以释怀,作为滕子京的朋友,范仲淹总想对他进行规劝却一向无缘开口。这次滕子京要他为岳阳楼写记,范仲淹觉得这是个好机会,所以他欣然答应,于是一篇传颂千古的《岳阳楼记》诞生了!
师:从课文中咱们明白岳阳楼上刻了许多诗词歌赋,其中有一幅对联的上联中有这么一句:“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那里边提到了范仲淹的文、滕子京的政绩。那么“范希文两字关情”中的“两字”,你认为是文中哪两个字?提示一下:这两个字提领全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生1:我觉得是“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二字。
生2:我觉得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悲”和“喜”。
师:看来咱们在这两个字的理解上出了分歧,到底是哪两个字呢?我们要在下面的学习研读中得出结论。
咱们先从“悲”“喜”入手进行分析。请同学们找到文中出现“悲”“喜”的地方。
生:出此刻第五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生2:出此刻三段,“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还有第四段“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把酒临风,宠辱偕忘,其喜洋洋者矣”。
师:咱们先来研读一下第三段的“悲”。请同学们齐读第三段,同时思考两个问题:这一段写的是洞庭湖什么样的天气?读完之后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生大声齐读第三段)
生1:这一段写的是洞庭湖阴天的景象。文中写道连续下雨,整月都不放晴。
生2:字里行间给人一种萧条凄凉的感受,并且还包含着一种感伤之情。
生3:给人一种茫然的感觉。
师:老师也有这样的感受,总体给人一种凄凉、压抑、沉重的感觉。那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了压抑沉重的呢?
生1:我是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这一句感受到沉重压抑的,一向在下雨,天气很阴沉,整月都不放晴,人们都生活在压抑之中。
生2:我是从“商旅不行,樯倾楫摧”看出来的,商人和旅客都不能出行了,桅杆倒下,船桨断折,天气打破了人们的正常出行,商人和旅客都只能呆在家里,所以给人沉重悲伤之感。
师:你能联想到商人旅客的日常生活,十分好。
生3:我也是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看出来的,我觉得阴冷的风,浑浊的浪拍击着天空,下雨天本来就觉得天压得很低,再加上阴冷、浑浊,更烘托了一种悲伤沉重的气氛。
生4:我是从“日星隐耀,山岳潜行”有这种感觉的,这两句的意思是太阳和星星隐藏起了光辉,山岳隐没了它的形体,感觉一片昏暗,没有一点光,全是雾蒙蒙的,感觉很压抑。
生5:我是从“虎啸猿啼”感觉到的,翻译为老虎吼叫,猿猴哀啼,连猿猴的叫声听来都觉得是哀伤,体现出十分伤感的情绪。
生5:我是从“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看出来的,离开国都,怀念家长,担心人家说坏话,害怕人家批评指责,所以感到很悲伤。
师:是谁觉得悲伤?是不是你呢?老师刚才的问题是你为什么会有沉重压抑的感受,对不对?再想想。
生5:是范仲淹觉得悲伤。(其他学生有争议,认为是迁客骚人)
师:看来这个地方有歧义,那请同学们思考,到底是谁在悲伤?
生1:我认为是迁客骚人,文章第五段“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说明作者心里当时的情感是不同于以上两种的,而以上两种是说迁客骚人,而不是范仲淹自己。
生2:我从第二段的“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看出来的,这句话统领了下面两段,“悲”和“喜”都是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师:你们同意她的看法吗?
生:同意。
师:那咱们能够确定就是指迁客骚人,你明白了吗?(生点头)
师:刚才咱们透过这些文字的描述感受到了沉重和压抑,那么亲眼见到这些景物的迁客骚人们,他们又会产生怎样的感受呢?
生:感极而悲。
师:他们为什么悲呢?
生1:“迁客骚人”中的“迁客”本身解释就是迁谪的人,骚人指的是那些不得志的诗人,他们联想到自己的境遇,所以悲伤。
师:由什么联系到自己的境遇?
生:由眼前凄惨的景象联想到自己十分惨淡的境遇。
师:你是由“迁客骚人”这个词本身来推测的,如果用文中的资料,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他们的不幸遭遇?
生:去国怀乡,离开国都,怀念家乡。
师:为什么要离开国都呢?
生:被皇上贬官了。
师:迁客骚人有这样的遭遇,他的情绪本来就很敏感。同学们想一下咱们刚学过的一篇文章《小石潭记》,你看柳宗元看到周边凄凉的景象,他有怎样的反应呀?
生:不可久居,记之而去。
师:咱们普通人都觉得很沉重,他们这么敏感,看到这样的景象之后,当然会是悲从心中来呀!
师:同学们刚才的回答中十分值得表扬的一点就是,能够结合课文中的景物描述,联系到他们的遭遇来分析他们的一些情感。但是在同学们的回答中有些小小的遗憾,咱们是一个同学说了一个句子,这样回答不够完整,不够饱满,而且顺序也不太清楚,其实这段咱们在表达式上,能够按照很清晰的头绪去说,(和学生一齐分析)先是描述的景象,所见,然后是所思,最后是有所感,按这个顺序答就清楚多了。你能按顺序来整理一下答案吗?
(生有难度,讨论)
(师提示:景物比较多,能够概括)
生1:迁客骚人在看到了洞庭湖阴雨时阴沉的天气,便触景生情想到了自己悲惨的境遇,感伤到了极点就悲痛万分了。
(生乐)
师:他的总结好概括!
生2:作者首先是透过自己所见到的(其他学生纠正是迁客骚人)天气整天都不放晴,阴风怒号,太阳山岳都看不见了等景象,再由自己的遭遇想到了自己的家乡和国都,感慨万分,所以十分悲伤。
师:他给补充了很多资料,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3:迁客骚人见到凄风苦雨,不见天日,天色昏暗,人们出行受阻的情景,感到离开国都和家乡的忧伤。对别人说坏话和讥讽很担心害怕,因此看到的景象都是很萧条的,感慨到极点所以悲愤不已了。
师:你回答时用了很多的优美的词语。
同学们注意到没有,其实在前面的景物描述中,作者是刻意地把沉重的气氛进行了夸张和渲染,同学们看看他是怎样渲染的?
生1:他写“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用了拟人,风狂怒的号叫;浑浊的浪冲向天空,还用了夸张,现实的浪没有这么大。
师:风是阴冷的,浪是浑浊的,用这两个词来渲染,不但使日月无光,山岳潜形,还让商旅寸步难行,作者为什么要极力渲染这些景物呢?
生:为了表现迁客骚人悲凉的感受。
师:原先描述景物是为了抒发情感,借景来抒情。这是很多文章的一个规律。
老师给您们找了一段视频,你们再来感受一下那种阴惨的悲凉的景象。
(播放视频)
加上这样的画面、音乐和朗读,的确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也难怪迁客骚人会发出那样的感慨了。看完了洞庭湖的阴天,下面我们再来领略一些洞庭湖的晴天。读这段的时候我们还能哭丧着脸吗?
生(乐):不能
师:那就应是怎样的呢?
生:愉悦的,心境开阔的。
师:下边我找个同学来读一下这一段,注意读出简单喜悦来。其他同学思考:我们怎样决定出要读出简单、喜悦来?
(生带感情朗读)
师:我刚才注意到你读的时候,脸上洋溢着可爱的笑容,读得很投入。我们为什么要读得简单喜悦呢?
生1:因为“其喜洋洋者矣”(生联想“喜羊羊”,大乐)
生2:景物所体现出来的气氛不同了。前面是“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此刻是“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前边给人的是一种压抑感,此刻给人的是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师:你是透过前后的一个比较,你找了两处,那其他地方是不是都是前后比较的呀?(以下师生共同完成)整体感觉给我们描绘了一副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景象,碧波荡漾,鸥鸟翔集,鱼儿游来游去,连植物都变得那么有生命力了,晚上则皓月千里,水中有静静的月影,还能听到渔歌互答,看到这些景象,一切烦心事都忘了,留下的只有简单和喜悦。这一段和第三段都是同样的分析方法,所以在那里就不多说了。
师:感物而动,因物悲喜是人之常情,我们似乎也无可厚非,日常生活中即使没有抑郁不平之事,看到刮风下雨或者是晴空万里,我们都会有不同的情绪反应。但是就有人不这样,外界阴晴、自己得失对他们并没有太大影响,他们是谁呢?
生:古仁人
师:你从哪里明白的呢?
生:“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师:你连跟人家怎样不同都找到了。你再来说一遍不同点。
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师:你翻译的时候十分好的一点就是注意了用互文的解释方法,这和咱们以前讲的哪一句的方法一样呀?
生: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那得是何等的胸襟呀!那他们以什么为喜,以什么为悲呢
生:以天下人为喜,以天下人为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天下人忧之前担忧,在天下乐之后才乐。
师:对,他们也有忧,也有乐,那他们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呢?
生: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师:他们在忧民的什么?
生:忧百姓的生活是不是安居乐业,是不是能够吃得饱,穿的暖。
生:那下一句我就不太理解了,他担忧皇帝的什么?
生1:担心皇帝的举动是否能使百姓生活安定,有没有皇上的样貌。
生2:还会担心是否会听信奸佞之臣的谗言。
师:昨日同学的提问当中,还有一个问题问的个性的有价值。两位同学同时提到了“忧”和“悲”是不是前后矛盾?前边说不悲,后又说忧,“忧”和“悲”有什么区别?这个问题比较有深度,情绪有共通之处。其实还有一组词义相近的词语“乐”、“喜”,我把这个问题完善一下,“悲喜”和“忧乐”有什么区别?能用“忧”、“乐”二字代替“悲”“喜”吗?
生1:忧是因为担忧天下人的生活境况,而悲呢是为自己的境遇而悲,一个是担忧天下人,一个是为自己,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生2:悲和喜是较浅层次的,是为了自己,而忧和乐则是深层的,一种忘我的境界,是为了天下的百姓。
生3:“悲”和“喜”是作者在劝滕子京不要再为自己的那些遭遇再悲了,你要升迁了,也不要那么喜形于色,而“忧”和“乐”则是说你要多为天下人多想一想,这二者是一个递进的关系。
生4:忧和乐是更高一个层次的,二者的境界不同。
师:同学们回答的重点都是资料不同,迁客骚人是因为自己,而古仁人则是忧君忧民,君和民加起来不就是国家、天下吗?所以说,两者境界是不同的。能够说悲喜是一种情感,是人的一种情感体验,而忧乐是一种情怀,是经过理性思考的,是一种精神。
师:学到那里你弄明白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没有?
生:是为了表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忧国忧民的情怀。
师:回过头来看,“范希文两字关情”的这两个字,你得出结论了吗?
生:忧、乐。
师:那为什么用了那么多篇幅写迁客骚人的悲、喜呢?
生:为后边表达自己的情感、胸襟、抱负做一个铺垫。
师:原先范仲淹写这篇文章,醉翁之意不在迁客骚人、不在悲喜,而是要劝勉友人,从而表现“忧”“乐”的情怀和志向啊!
师:最后说一说这一课的拓展作业。(二选一)
1.远在江湖砺心志,从来贬官多妙文。范仲淹的经历和心胸还能让你想起哪些古代文人呢?同学们能够结合作品谈一谈。
2.由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老师还想到了我们的总理温家宝的“入则恳恳以尽忠,出则谦谦以自悔”,不明白同学们关注两会没有,今年是温家宝任职的最后一年,他在三月十四日答记者会上发言让我思考良久,再回顾他九年的任职历程,同样也感受到了深深的忧国忧民意识,体现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大丈夫立世,就要活出一种境界!所以也推荐同学们网上阅读相关资料,写一写自己的感想。网址放在公邮里。
师:咱们这节课就学到那里,下课!
教会学生读文,读人
——《岳阳楼记》教学反思
北京市八十中学初中刘茜玉
《岳阳楼记》是千古名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更是广为传颂。后一句更是范仲淹一生行为的准则,孟子说:“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已成为封建时代许多士大夫的信条。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贬官在外,“处江湖之远”,本来能够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落得清闲快乐,但是他不肯这样,仍然以天下为己任,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来勉励自己和朋友,这是难能可贵的。
要想带领学生深入理解范仲淹的这种思想,除了要了解相应的时代背景、人物经历,更重要的还是挖掘文本,从文本的分析中理解主题。十分感谢何郁老师,从备课一开始就指导我说站位要再高一些,务必要钻研教材,范仲淹是万世贤臣,文风沉郁而又潇洒,所以讲这样的文章必须要上得大气,向文风靠近。受何老师的启发,我从岳阳楼上一副名联----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上联中的两句)----入手,开篇设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猜测是文中哪两个字,使学生产生思考甚至会有分歧,然后从悲喜入手,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所描述的洞庭湖阴、晴的景象,从自己的感受出发,体会作者所渲染的气氛,从而分析迁客骚人产生悲喜的原因。此处分配的时间较多,一则是要理解古仁人思想务必要以理解迁客骚人的情感为基础,二则两段的景物描述也是经典,驻足朗读赏析也是很有必要的。
在引导学生如何理解“忧”“乐”的内涵上,我借用学生提出的疑问“悲”“喜”和“忧”“乐”有什么区别来设问,此问题能够引起学生对人物生平的联系、对古仁人胸怀与思想的思考,有了前边的铺垫,此时再领会范仲淹所表现的是一种忧国忧民的理性情怀而不是迁客骚人因物喜、因己悲的感性认识也就顺理成章了。
总体来看,全文思路清晰,理解这样有难度的文章也算是做到了深入浅出,问题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用心的对文章资料产生疑问和思考,从上课效果来看,学生思维活跃,虽然每个人的积累和理解有所差异,但是也都能从不同层次上对文章有所感悟。尤其对我自己来说,从读文到读人,再到教学生读文、读人,也是一种成长,一种收获。
当然这节课中还有一些遗憾。比如说,对于学生在课上的一些精彩回答自己没有及时抓住亮点进行激励;所谓“知人论世”,由于时间关系,理解范仲淹的思想时联系他的生平经历还不够;还有就是上课的激情还不够,内心对文章、对人物的感悟和思考如何透过自己的情绪、体态等体现出来,是自己下一步还要再努力的地方!
案例展示
案例二:《岳阳楼记》
案例名称:《岳阳楼记》
授课教师:刘茜玉(北京市八十中学初中部,一级教师)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北京第八十中学初中刘茜玉
教学目标:
1.赏析三、四段的景物描述并体会迁客骚人产生这两种情绪的原因,培养学生赏析文言文景物描述的潜力,
2.领会文中警句所表达的思想,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教学重点:赏析景物描述,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和阐述的主要观点。
教学难点:学会赏析文言文的一些方法;能构成对文章资料的深入思考。
教学方法:朗读,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咱们这节课之后来学习《岳阳楼记》,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岳阳楼凭借范仲淹的这篇文章而名扬天下。同学们提的问题当中有一个问题个性集中,就是范仲淹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说起这篇文章还有个小来历呢!范仲淹和滕子京是十分要好的朋友。滕子京被贬官在巴陵郡后,把巴陵郡治理的井井有条,于是他重修岳阳楼。在古代,修造亭台楼阁,往往会请名人写篇文章来记述一下,滕子京便请朋友范仲淹来写。好朋友相邀,岂有不答应的道理?此时的范仲淹,也正被贬在邓州,真可谓“同是天涯沦落人”。但他和滕子京的性格有很大差异。滕子京很有才华,但是他的脾气很大,也不够洒脱,很难听进别人的意见,他对自己的无端被贬始终耿耿于怀,作为滕子京的朋友,范仲淹总想对他进行规劝却一向无缘开口。这次滕子京给范仲淹去信,要他为岳阳楼写记,范仲淹觉得这是个好机会,所以他欣然答应,于是有了这篇传颂千古的《岳阳楼记》。
二、探究文章资料
从课文中咱们明白岳阳楼上刻了许多诗词歌赋,期中有一幅对联的上联中有这么一句:“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那里边提到了范仲淹的文、滕子京的政绩。那么“范希文两字关情”中的“两字”,你认为是文中哪两个字?
提示:这两个字提领全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1.引导理解悲、喜二字
问题设置:
1)在文中找到出现悲、喜的地方。
2)分析迁客骚人“悲”的原因
小结答题思路:所见……所思……所感……
指导学生完整表述
播放朗读的片段视屏,体会感受。
3)分析第四段
指导学生朗读
分析为何而喜?(“至若”领起另一种情景的描述,形式与第三段相似,类似于排比段,或曰洞庭湖变奏曲,因此赏析方法可向第三段借鉴)
师小结:感物而动,因物悲喜是人之常情,我们似乎也无可厚非,日常生活中即使没有抑郁不平之事,看到刮风下雨或者是晴空万里,我们都会有不同的情绪反应。但是就有人不这样,他们并不受外界阴晴、自己得失的影响,他们是谁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2.探究古仁人的思想
问题设置:
1)五段中说到古仁人不同于迁客骚人,那他们的不同体此刻哪里呢?
2)他们以什么为悲喜呢?具体表现是什么?
3)问题探究
以学生问题切入:“悲”、“喜”和“忧”、“乐”有什么区别?二者能否互换?
总结:“悲”“喜”是人情感的直接体现,是感性认识,都是因己悲(个人的遭遇—宦海沉浮),因物喜(景物阴晴),都受环境的影响,并无本质区别。而“忧”“乐”则经过深入理性的思考的,因民因君而忧,因民因君而乐,君和民加起来不就是国家、天下吗?二者的境界是不同的。
4)为什么前边用那么大的篇幅写迁客骚人?
由此分析我们能够确定范仲淹这篇文章醉翁之意不在迁客骚人、不在悲喜,而是想表现“忧”“乐”的情怀和志向。(范希文两字关情----揭晓答案:忧和乐。)
三、课堂小结
范仲淹也正是由于有这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理想,成为了历史上备受人推崇、尊重的一代名臣,为官的楷模,也能够说是我们中国历史的脊梁,这对当时及后世的一切有志之士,都具有巨大的鞭策和鼓舞作用,直到这天都仍有其用心好处。
当我们生活中遭遇挫折,我们要说:
当我们志存高远,想为国家社会做贡献时,我们要说: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四、拓展延伸作业。(二选一)
1.远在江湖砺心志,从来贬官多妙文。范仲淹的经历和心胸还能让你想起哪些古代文人呢?结合作品谈一谈。
2.推荐同学们网上阅读温家宝2012年3月14日答中外记者问相关资料,写一写自己的感想。
附板书设计:
《岳阳楼记》教学案例设计
《岳阳楼记》教学实录
指教者:北京第八十中学初中刘茜玉
师:同学们,咱们这节课之后来学习《岳阳楼记》。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岳阳楼因为范仲淹的这篇文章而名扬天下。我看同学们在给老师提的问题当中有一个问题个性集中,就是范仲淹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这篇文章有什么来历?
说起这篇文章还真有一个小故事呢。范仲淹和滕子京是十分要好的朋友。滕子京被贬官到巴陵郡后,把巴陵郡治理的井井有条,于是他就重修了岳阳楼。在古代,修造亭台楼阁,往往会请名人写篇文章来记述一下,滕子京就想起了范仲淹这位才高八斗的老朋友。此时的范仲淹,也正被贬在邓州,真可谓“同是天涯沦落人”。但这两个人的性格有很大差异。滕子京很有才华,但是他的脾气很大,也不够洒脱,很难听进别人的意见,他对自己的无端被贬始终难以释怀,作为滕子京的朋友,范仲淹总想对他进行规劝却一向无缘开口。这次滕子京要他为岳阳楼写记,范仲淹觉得这是个好机会,所以他欣然答应,于是一篇传颂千古的《岳阳楼记》诞生了!
师:从课文中咱们明白岳阳楼上刻了许多诗词歌赋,其中有一幅对联的上联中有这么一句:“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那里边提到了范仲淹的文、滕子京的政绩。那么“范希文两字关情”中的“两字”,你认为是文中哪两个字?提示一下:这两个字提领全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生1:我觉得是“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二字。
生2:我觉得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悲”和“喜”。
师:看来咱们在这两个字的理解上出了分歧,到底是哪两个字呢?我们要在下面的学习研读中得出结论。
咱们先从“悲”“喜”入手进行分析。请同学们找到文中出现“悲”“喜”的地方。
生:出此刻第五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生2:出此刻三段,“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还有第四段“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把酒临风,宠辱偕忘,其喜洋洋者矣”。
师:咱们先来研读一下第三段的“悲”。请同学们齐读第三段,同时思考两个问题:这一段写的是洞庭湖什么样的天气?读完之后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生大声齐读第三段)
生1:这一段写的是洞庭湖阴天的景象。文中写道连续下雨,整月都不放晴。
生2:字里行间给人一种萧条凄凉的感受,并且还包含着一种感伤之情。
生3:给人一种茫然的感觉。
师:老师也有这样的感受,总体给人一种凄凉、压抑、沉重的感觉。那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了压抑沉重的呢?
生1:我是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这一句感受到沉重压抑的,一向在下雨,天气很阴沉,整月都不放晴,人们都生活在压抑之中。
生2:我是从“商旅不行,樯倾楫摧”看出来的,商人和旅客都不能出行了,桅杆倒下,船桨断折,天气打破了人们的正常出行,商人和旅客都只能呆在家里,所以给人沉重悲伤之感。
师:你能联想到商人旅客的日常生活,十分好。
生3:我也是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看出来的,我觉得阴冷的风,浑浊的浪拍击着天空,下雨天本来就觉得天压得很低,再加上阴冷、浑浊,更烘托了一种悲伤沉重的气氛。
生4:我是从“日星隐耀,山岳潜行”有这种感觉的,这两句的意思是太阳和星星隐藏起了光辉,山岳隐没了它的形体,感觉一片昏暗,没有一点光,全是雾蒙蒙的,感觉很压抑。
生5:我是从“虎啸猿啼”感觉到的,翻译为老虎吼叫,猿猴哀啼,连猿猴的叫声听来都觉得是哀伤,体现出十分伤感的情绪。
生5:我是从“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看出来的,离开国都,怀念家长,担心人家说坏话,害怕人家批评指责,所以感到很悲伤。
师:是谁觉得悲伤?是不是你呢?老师刚才的问题是你为什么会有沉重压抑的感受,对不对?再想想。
生5:是范仲淹觉得悲伤。(其他学生有争议,认为是迁客骚人)
师:看来这个地方有歧义,那请同学们思考,到底是谁在悲伤?
生1:我认为是迁客骚人,文章第五段“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说明作者心里当时的情感是不同于以上两种的,而以上两种是说迁客骚人,而不是范仲淹自己。
生2:我从第二段的“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看出来的,这句话统领了下面两段,“悲”和“喜”都是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师:你们同意她的看法吗?
生:同意。
师:那咱们能够确定就是指迁客骚人,你明白了吗?(生点头)
师:刚才咱们透过这些文字的描述感受到了沉重和压抑,那么亲眼见到这些景物的迁客骚人们,他们又会产生怎样的感受呢?
生:感极而悲。
师:他们为什么悲呢?
生1:“迁客骚人”中的“迁客”本身解释就是迁谪的人,骚人指的是那些不得志的诗人,他们联想到自己的境遇,所以悲伤。
师:由什么联系到自己的境遇?
生:由眼前凄惨的景象联想到自己十分惨淡的境遇。
师:你是由“迁客骚人”这个词本身来推测的,如果用文中的资料,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他们的不幸遭遇?
生:去国怀乡,离开国都,怀念家乡。
师:为什么要离开国都呢?
生:被皇上贬官了。
师:迁客骚人有这样的遭遇,他的情绪本来就很敏感。同学们想一下咱们刚学过的一篇文章《小石潭记》,你看柳宗元看到周边凄凉的景象,他有怎样的反应呀?
生:不可久居,记之而去。
师:咱们普通人都觉得很沉重,他们这么敏感,看到这样的景象之后,当然会是悲从心中来呀!
师:同学们刚才的回答中十分值得表扬的一点就是,能够结合课文中的景物描述,联系到他们的遭遇来分析他们的一些情感。但是在同学们的回答中有些小小的遗憾,咱们是一个同学说了一个句子,这样回答不够完整,不够饱满,而且顺序也不太清楚,其实这段咱们在表达式上,能够按照很清晰的头绪去说,(和学生一齐分析)先是描述的景象,所见,然后是所思,最后是有所感,按这个顺序答就清楚多了。你能按顺序来整理一下答案吗?
(生有难度,讨论)
(师提示:景物比较多,能够概括)
生1:迁客骚人在看到了洞庭湖阴雨时阴沉的天气,便触景生情想到了自己悲惨的境遇,感伤到了极点就悲痛万分了。
(生乐)
师:他的总结好概括!
生2:作者首先是透过自己所见到的(其他学生纠正是迁客骚人)天气整天都不放晴,阴风怒号,太阳山岳都看不见了等景象,再由自己的遭遇想到了自己的家乡和国都,感慨万分,所以十分悲伤。
师:他给补充了很多资料,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3:迁客骚人见到凄风苦雨,不见天日,天色昏暗,人们出行受阻的情景,感到离开国都和家乡的忧伤。对别人说坏话和讥讽很担心害怕,因此看到的景象都是很萧条的,感慨到极点所以悲愤不已了。
师:你回答时用了很多的优美的词语。
同学们注意到没有,其实在前面的景物描述中,作者是刻意地把沉重的气氛进行了夸张和渲染,同学们看看他是怎样渲染的?
生1:他写“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用了拟人,风狂怒的号叫;浑浊的浪冲向天空,还用了夸张,现实的浪没有这么大。
师:风是阴冷的,浪是浑浊的,用这两个词来渲染,不但使日月无光,山岳潜形,还让商旅寸步难行,作者为什么要极力渲染这些景物呢?
生:为了表现迁客骚人悲凉的感受。
师:原先描述景物是为了抒发情感,借景来抒情。这是很多文章的一个规律。
老师给您们找了一段视频,你们再来感受一下那种阴惨的悲凉的景象。
(播放视频)
加上这样的画面、音乐和朗读,的确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也难怪迁客骚人会发出那样的感慨了。看完了洞庭湖的阴天,下面我们再来领略一些洞庭湖的晴天。读这段的时候我们还能哭丧着脸吗?
生(乐):不能
师:那就应是怎样的呢?
生:愉悦的,心境开阔的。
师:下边我找个同学来读一下这一段,注意读出简单喜悦来。其他同学思考:我们怎样决定出要读出简单、喜悦来?
(生带感情朗读)
师:我刚才注意到你读的时候,脸上洋溢着可爱的笑容,读得很投入。我们为什么要读得简单喜悦呢?
生1:因为“其喜洋洋者矣”(生联想“喜羊羊”,大乐)
生2:景物所体现出来的气氛不同了。前面是“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此刻是“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前边给人的是一种压抑感,此刻给人的是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师:你是透过前后的一个比较,你找了两处,那其他地方是不是都是前后比较的呀?(以下师生共同完成)整体感觉给我们描绘了一副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景象,碧波荡漾,鸥鸟翔集,鱼儿游来游去,连植物都变得那么有生命力了,晚上则皓月千里,水中有静静的月影,还能听到渔歌互答,看到这些景象,一切烦心事都忘了,留下的只有简单和喜悦。这一段和第三段都是同样的分析方法,所以在那里就不多说了。
师:感物而动,因物悲喜是人之常情,我们似乎也无可厚非,日常生活中即使没有抑郁不平之事,看到刮风下雨或者是晴空万里,我们都会有不同的情绪反应。但是就有人不这样,外界阴晴、自己得失对他们并没有太大影响,他们是谁呢?
生:古仁人
师:你从哪里明白的呢?
生:“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师:你连跟人家怎样不同都找到了。你再来说一遍不同点。
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师:你翻译的时候十分好的一点就是注意了用互文的解释方法,这和咱们以前讲的哪一句的方法一样呀?
生: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那得是何等的胸襟呀!那他们以什么为喜,以什么为悲呢
生:以天下人为喜,以天下人为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天下人忧之前担忧,在天下乐之后才乐。
师:对,他们也有忧,也有乐,那他们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呢?
生: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师:他们在忧民的什么?
生:忧百姓的生活是不是安居乐业,是不是能够吃得饱,穿的暖。
生:那下一句我就不太理解了,他担忧皇帝的什么?
生1:担心皇帝的举动是否能使百姓生活安定,有没有皇上的样貌。
生2:还会担心是否会听信奸佞之臣的谗言。
师:昨日同学的提问当中,还有一个问题问的个性的有价值。两位同学同时提到了“忧”和“悲”是不是前后矛盾?前边说不悲,后又说忧,“忧”和“悲”有什么区别?这个问题比较有深度,情绪有共通之处。其实还有一组词义相近的词语“乐”、“喜”,我把这个问题完善一下,“悲喜”和“忧乐”有什么区别?能用“忧”、“乐”二字代替“悲”“喜”吗?
生1:忧是因为担忧天下人的生活境况,而悲呢是为自己的境遇而悲,一个是担忧天下人,一个是为自己,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生2:悲和喜是较浅层次的,是为了自己,而忧和乐则是深层的,一种忘我的境界,是为了天下的百姓。
生3:“悲”和“喜”是作者在劝滕子京不要再为自己的那些遭遇再悲了,你要升迁了,也不要那么喜形于色,而“忧”和“乐”则是说你要多为天下人多想一想,这二者是一个递进的关系。
生4:忧和乐是更高一个层次的,二者的境界不同。
师:同学们回答的重点都是资料不同,迁客骚人是因为自己,而古仁人则是忧君忧民,君和民加起来不就是国家、天下吗?所以说,两者境界是不同的。能够说悲喜是一种情感,是人的一种情感体验,而忧乐是一种情怀,是经过理性思考的,是一种精神。
师:学到那里你弄明白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没有?
生:是为了表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忧国忧民的情怀。
师:回过头来看,“范希文两字关情”的这两个字,你得出结论了吗?
生:忧、乐。
师:那为什么用了那么多篇幅写迁客骚人的悲、喜呢?
生:为后边表达自己的情感、胸襟、抱负做一个铺垫。
师:原先范仲淹写这篇文章,醉翁之意不在迁客骚人、不在悲喜,而是要劝勉友人,从而表现“忧”“乐”的情怀和志向啊!
师:最后说一说这一课的拓展作业。(二选一)
1.远在江湖砺心志,从来贬官多妙文。范仲淹的经历和心胸还能让你想起哪些古代文人呢?同学们能够结合作品谈一谈。
2.由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老师还想到了我们的总理温家宝的“入则恳恳以尽忠,出则谦谦以自悔”,不明白同学们关注两会没有,今年是温家宝任职的最后一年,他在三月十四日答记者会上发言让我思考良久,再回顾他九年的任职历程,同样也感受到了深深的忧国忧民意识,体现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大丈夫立世,就要活出一种境界!所以也推荐同学们网上阅读相关资料,写一写自己的感想。网址放在公邮里。
师:咱们这节课就学到那里,下课!
教会学生读文,读人
——《岳阳楼记》教学反思
北京市八十中学初中刘茜玉
《岳阳楼记》是千古名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更是广为传颂。后一句更是范仲淹一生行为的准则,孟子说:“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已成为封建时代许多士大夫的信条。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贬官在外,“处江湖之远”,本来能够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落得清闲快乐,但是他不肯这样,仍然以天下为己任,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来勉励自己和朋友,这是难能可贵的。
要想带领学生深入理解范仲淹的这种思想,除了要了解相应的时代背景、人物经历,更重要的还是挖掘文本,从文本的分析中理解主题。十分感谢何郁老师,从备课一开始就指导我说站位要再高一些,务必要钻研教材,范仲淹是万世贤臣,文风沉郁而又潇洒,所以讲这样的文章必须要上得大气,向文风靠近。受何老师的启发,我从岳阳楼上一副名联----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上联中的两句)----入手,开篇设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猜测是文中哪两个字,使学生产生思考甚至会有分歧,然后从悲喜入手,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所描述的洞庭湖阴、晴的景象,从自己的感受出发,体会作者所渲染的气氛,从而分析迁客骚人产生悲喜的原因。此处分配的时间较多,一则是要理解古仁人思想务必要以理解迁客骚人的情感为基础,二则两段的景物描述也是经典,驻足朗读赏析也是很有必要的。
在引导学生如何理解“忧”“乐”的内涵上,我借用学生提出的疑问“悲”“喜”和“忧”“乐”有什么区别来设问,此问题能够引起学生对人物生平的联系、对古仁人胸怀与思想的思考,有了前边的铺垫,此时再领会范仲淹所表现的是一种忧国忧民的理性情怀而不是迁客骚人因物喜、因己悲的感性认识也就顺理成章了。
总体来看,全文思路清晰,理解这样有难度的文章也算是做到了深入浅出,问题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用心的对文章资料产生疑问和思考,从上课效果来看,学生思维活跃,虽然每个人的积累和理解有所差异,但是也都能从不同层次上对文章有所感悟。尤其对我自己来说,从读文到读人,再到教学生读文、读人,也是一种成长,一种收获。
当然这节课中还有一些遗憾。比如说,对于学生在课上的一些精彩回答自己没有及时抓住亮点进行激励;所谓“知人论世”,由于时间关系,理解范仲淹的思想时联系他的生平经历还不够;还有就是上课的激情还不够,内心对文章、对人物的感悟和思考如何透过自己的情绪、体态等体现出来,是自己下一步还要再努力的地方!
案例展示
案例二:《岳阳楼记》
案例名称:《岳阳楼记》
授课教师:刘茜玉(北京市八十中学初中部,一级教师)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北京第八十中学初中刘茜玉
教学目标:
1.赏析三、四段的景物描述并体会迁客骚人产生这两种情绪的原因,培养学生赏析文言文景物描述的潜力,
2.领会文中警句所表达的思想,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教学重点:赏析景物描述,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和阐述的主要观点。
教学难点:学会赏析文言文的一些方法;能构成对文章资料的深入思考。
教学方法:朗读,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咱们这节课之后来学习《岳阳楼记》,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岳阳楼凭借范仲淹的这篇文章而名扬天下。同学们提的问题当中有一个问题个性集中,就是范仲淹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说起这篇文章还有个小来历呢!范仲淹和滕子京是十分要好的朋友。滕子京被贬官在巴陵郡后,把巴陵郡治理的井井有条,于是他重修岳阳楼。在古代,修造亭台楼阁,往往会请名人写篇文章来记述一下,滕子京便请朋友范仲淹来写。好朋友相邀,岂有不答应的道理?此时的范仲淹,也正被贬在邓州,真可谓“同是天涯沦落人”。但他和滕子京的性格有很大差异。滕子京很有才华,但是他的脾气很大,也不够洒脱,很难听进别人的意见,他对自己的无端被贬始终耿耿于怀,作为滕子京的朋友,范仲淹总想对他进行规劝却一向无缘开口。这次滕子京给范仲淹去信,要他为岳阳楼写记,范仲淹觉得这是个好机会,所以他欣然答应,于是有了这篇传颂千古的《岳阳楼记》。
二、探究文章资料
从课文中咱们明白岳阳楼上刻了许多诗词歌赋,期中有一幅对联的上联中有这么一句:“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那里边提到了范仲淹的文、滕子京的政绩。那么“范希文两字关情”中的“两字”,你认为是文中哪两个字?
提示:这两个字提领全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1.引导理解悲、喜二字
问题设置:
1)在文中找到出现悲、喜的地方。
2)分析迁客骚人“悲”的原因
小结答题思路:所见……所思……所感……
指导学生完整表述
播放朗读的片段视屏,体会感受。
3)分析第四段
指导学生朗读
分析为何而喜?(“至若”领起另一种情景的描述,形式与第三段相似,类似于排比段,或曰洞庭湖变奏曲,因此赏析方法可向第三段借鉴)
师小结:感物而动,因物悲喜是人之常情,我们似乎也无可厚非,日常生活中即使没有抑郁不平之事,看到刮风下雨或者是晴空万里,我们都会有不同的情绪反应。但是就有人不这样,他们并不受外界阴晴、自己得失的影响,他们是谁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2.探究古仁人的思想
问题设置:
1)五段中说到古仁人不同于迁客骚人,那他们的不同体此刻哪里呢?
2)他们以什么为悲喜呢?具体表现是什么?
3)问题探究
以学生问题切入:“悲”、“喜”和“忧”、“乐”有什么区别?二者能否互换?
总结:“悲”“喜”是人情感的直接体现,是感性认识,都是因己悲(个人的遭遇—宦海沉浮),因物喜(景物阴晴),都受环境的影响,并无本质区别。而“忧”“乐”则经过深入理性的思考的,因民因君而忧,因民因君而乐,君和民加起来不就是国家、天下吗?二者的境界是不同的。
4)为什么前边用那么大的篇幅写迁客骚人?
由此分析我们能够确定范仲淹这篇文章醉翁之意不在迁客骚人、不在悲喜,而是想表现“忧”“乐”的情怀和志向。(范希文两字关情----揭晓答案:忧和乐。)
三、课堂小结
范仲淹也正是由于有这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理想,成为了历史上备受人推崇、尊重的一代名臣,为官的楷模,也能够说是我们中国历史的脊梁,这对当时及后世的一切有志之士,都具有巨大的鞭策和鼓舞作用,直到这天都仍有其用心好处。
当我们生活中遭遇挫折,我们要说:
当我们志存高远,想为国家社会做贡献时,我们要说: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四、拓展延伸作业。(二选一)
1.远在江湖砺心志,从来贬官多妙文。范仲淹的经历和心胸还能让你想起哪些古代文人呢?结合作品谈一谈。
2.推荐同学们网上阅读温家宝2012年3月14日答中外记者问相关资料,写一写自己的感想。
附板书设计:
《岳阳楼记》教学案例设计
《岳阳楼记》教学实录
指教者:北京第八十中学初中刘茜玉
师:同学们,咱们这节课之后来学习《岳阳楼记》。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岳阳楼因为范仲淹的这篇文章而名扬天下。我看同学们在给老师提的问题当中有一个问题个性集中,就是范仲淹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这篇文章有什么来历?
说起这篇文章还真有一个小故事呢。范仲淹和滕子京是十分要好的朋友。滕子京被贬官到巴陵郡后,把巴陵郡治理的井井有条,于是他就重修了岳阳楼。在古代,修造亭台楼阁,往往会请名人写篇文章来记述一下,滕子京就想起了范仲淹这位才高八斗的老朋友。此时的范仲淹,也正被贬在邓州,真可谓“同是天涯沦落人”。但这两个人的性格有很大差异。滕子京很有才华,但是他的脾气很大,也不够洒脱,很难听进别人的意见,他对自己的无端被贬始终难以释怀,作为滕子京的朋友,范仲淹总想对他进行规劝却一向无缘开口。这次滕子京要他为岳阳楼写记,范仲淹觉得这是个好机会,所以他欣然答应,于是一篇传颂千古的《岳阳楼记》诞生了!
师:从课文中咱们明白岳阳楼上刻了许多诗词歌赋,其中有一幅对联的上联中有这么一句:“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那里边提到了范仲淹的文、滕子京的政绩。那么“范希文两字关情”中的“两字”,你认为是文中哪两个字?提示一下:这两个字提领全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生1:我觉得是“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二字。
生2:我觉得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悲”和“喜”。
师:看来咱们在这两个字的理解上出了分歧,到底是哪两个字呢?我们要在下面的学习研读中得出结论。
咱们先从“悲”“喜”入手进行分析。请同学们找到文中出现“悲”“喜”的地方。
生:出此刻第五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生2:出此刻三段,“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还有第四段“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把酒临风,宠辱偕忘,其喜洋洋者矣”。
师:咱们先来研读一下第三段的“悲”。请同学们齐读第三段,同时思考两个问题:这一段写的是洞庭湖什么样的天气?读完之后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生大声齐读第三段)
生1:这一段写的是洞庭湖阴天的景象。文中写道连续下雨,整月都不放晴。
生2:字里行间给人一种萧条凄凉的感受,并且还包含着一种感伤之情。
生3:给人一种茫然的感觉。
师:老师也有这样的感受,总体给人一种凄凉、压抑、沉重的感觉。那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了压抑沉重的呢?
生1:我是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这一句感受到沉重压抑的,一向在下雨,天气很阴沉,整月都不放晴,人们都生活在压抑之中。
生2:我是从“商旅不行,樯倾楫摧”看出来的,商人和旅客都不能出行了,桅杆倒下,船桨断折,天气打破了人们的正常出行,商人和旅客都只能呆在家里,所以给人沉重悲伤之感。
师:你能联想到商人旅客的日常生活,十分好。
生3:我也是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看出来的,我觉得阴冷的风,浑浊的浪拍击着天空,下雨天本来就觉得天压得很低,再加上阴冷、浑浊,更烘托了一种悲伤沉重的气氛。
生4:我是从“日星隐耀,山岳潜行”有这种感觉的,这两句的意思是太阳和星星隐藏起了光辉,山岳隐没了它的形体,感觉一片昏暗,没有一点光,全是雾蒙蒙的,感觉很压抑。
生5:我是从“虎啸猿啼”感觉到的,翻译为老虎吼叫,猿猴哀啼,连猿猴的叫声听来都觉得是哀伤,体现出十分伤感的情绪。
生5:我是从“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看出来的,离开国都,怀念家长,担心人家说坏话,害怕人家批评指责,所以感到很悲伤。
师:是谁觉得悲伤?是不是你呢?老师刚才的问题是你为什么会有沉重压抑的感受,对不对?再想想。
生5:是范仲淹觉得悲伤。(其他学生有争议,认为是迁客骚人)
师:看来这个地方有歧义,那请同学们思考,到底是谁在悲伤?
生1:我认为是迁客骚人,文章第五段“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说明作者心里当时的情感是不同于以上两种的,而以上两种是说迁客骚人,而不是范仲淹自己。
生2:我从第二段的“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看出来的,这句话统领了下面两段,“悲”和“喜”都是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师:你们同意她的看法吗?
生:同意。
师:那咱们能够确定就是指迁客骚人,你明白了吗?(生点头)
师:刚才咱们透过这些文字的描述感受到了沉重和压抑,那么亲眼见到这些景物的迁客骚人们,他们又会产生怎样的感受呢?
生:感极而悲。
师:他们为什么悲呢?
生1:“迁客骚人”中的“迁客”本身解释就是迁谪的人,骚人指的是那些不得志的诗人,他们联想到自己的境遇,所以悲伤。
师:由什么联系到自己的境遇?
生:由眼前凄惨的景象联想到自己十分惨淡的境遇。
师:你是由“迁客骚人”这个词本身来推测的,如果用文中的资料,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他们的不幸遭遇?
生:去国怀乡,离开国都,怀念家乡。
师:为什么要离开国都呢?
生:被皇上贬官了。
师:迁客骚人有这样的遭遇,他的情绪本来就很敏感。同学们想一下咱们刚学过的一篇文章《小石潭记》,你看柳宗元看到周边凄凉的景象,他有怎样的反应呀?
生:不可久居,记之而去。
师:咱们普通人都觉得很沉重,他们这么敏感,看到这样的景象之后,当然会是悲从心中来呀!
师:同学们刚才的回答中十分值得表扬的一点就是,能够结合课文中的景物描述,联系到他们的遭遇来分析他们的一些情感。但是在同学们的回答中有些小小的遗憾,咱们是一个同学说了一个句子,这样回答不够完整,不够饱满,而且顺序也不太清楚,其实这段咱们在表达式上,能够按照很清晰的头绪去说,(和学生一齐分析)先是描述的景象,所见,然后是所思,最后是有所感,按这个顺序答就清楚多了。你能按顺序来整理一下答案吗?
(生有难度,讨论)
(师提示:景物比较多,能够概括)
生1:迁客骚人在看到了洞庭湖阴雨时阴沉的天气,便触景生情想到了自己悲惨的境遇,感伤到了极点就悲痛万分了。
(生乐)
师:他的总结好概括!
生2:作者首先是透过自己所见到的(其他学生纠正是迁客骚人)天气整天都不放晴,阴风怒号,太阳山岳都看不见了等景象,再由自己的遭遇想到了自己的家乡和国都,感慨万分,所以十分悲伤。
师:他给补充了很多资料,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3:迁客骚人见到凄风苦雨,不见天日,天色昏暗,人们出行受阻的情景,感到离开国都和家乡的忧伤。对别人说坏话和讥讽很担心害怕,因此看到的景象都是很萧条的,感慨到极点所以悲愤不已了。
师:你回答时用了很多的优美的词语。
同学们注意到没有,其实在前面的景物描述中,作者是刻意地把沉重的气氛进行了夸张和渲染,同学们看看他是怎样渲染的?
生1:他写“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用了拟人,风狂怒的号叫;浑浊的浪冲向天空,还用了夸张,现实的浪没有这么大。
师:风是阴冷的,浪是浑浊的,用这两个词来渲染,不但使日月无光,山岳潜形,还让商旅寸步难行,作者为什么要极力渲染这些景物呢?
生:为了表现迁客骚人悲凉的感受。
师:原先描述景物是为了抒发情感,借景来抒情。这是很多文章的一个规律。
老师给您们找了一段视频,你们再来感受一下那种阴惨的悲凉的景象。
(播放视频)
加上这样的画面、音乐和朗读,的确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也难怪迁客骚人会发出那样的感慨了。看完了洞庭湖的阴天,下面我们再来领略一些洞庭湖的晴天。读这段的时候我们还能哭丧着脸吗?
生(乐):不能
师:那就应是怎样的呢?
生:愉悦的,心境开阔的。
师:下边我找个同学来读一下这一段,注意读出简单喜悦来。其他同学思考:我们怎样决定出要读出简单、喜悦来?
(生带感情朗读)
师:我刚才注意到你读的时候,脸上洋溢着可爱的笑容,读得很投入。我们为什么要读得简单喜悦呢?
生1:因为“其喜洋洋者矣”(生联想“喜羊羊”,大乐)
生2:景物所体现出来的气氛不同了。前面是“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此刻是“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前边给人的是一种压抑感,此刻给人的是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师:你是透过前后的一个比较,你找了两处,那其他地方是不是都是前后比较的呀?(以下师生共同完成)整体感觉给我们描绘了一副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景象,碧波荡漾,鸥鸟翔集,鱼儿游来游去,连植物都变得那么有生命力了,晚上则皓月千里,水中有静静的月影,还能听到渔歌互答,看到这些景象,一切烦心事都忘了,留下的只有简单和喜悦。这一段和第三段都是同样的分析方法,所以在那里就不多说了。
师:感物而动,因物悲喜是人之常情,我们似乎也无可厚非,日常生活中即使没有抑郁不平之事,看到刮风下雨或者是晴空万里,我们都会有不同的情绪反应。但是就有人不这样,外界阴晴、自己得失对他们并没有太大影响,他们是谁呢?
生:古仁人
师:你从哪里明白的呢?
生:“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师:你连跟人家怎样不同都找到了。你再来说一遍不同点。
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师:你翻译的时候十分好的一点就是注意了用互文的解释方法,这和咱们以前讲的哪一句的方法一样呀?
生: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那得是何等的胸襟呀!那他们以什么为喜,以什么为悲呢
生:以天下人为喜,以天下人为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天下人忧之前担忧,在天下乐之后才乐。
师:对,他们也有忧,也有乐,那他们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呢?
生: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师:他们在忧民的什么?
生:忧百姓的生活是不是安居乐业,是不是能够吃得饱,穿的暖。
生:那下一句我就不太理解了,他担忧皇帝的什么?
生1:担心皇帝的举动是否能使百姓生活安定,有没有皇上的样貌。
生2:还会担心是否会听信奸佞之臣的谗言。
师:昨日同学的提问当中,还有一个问题问的个性的有价值。两位同学同时提到了“忧”和“悲”是不是前后矛盾?前边说不悲,后又说忧,“忧”和“悲”有什么区别?这个问题比较有深度,情绪有共通之处。其实还有一组词义相近的词语“乐”、“喜”,我把这个问题完善一下,“悲喜”和“忧乐”有什么区别?能用“忧”、“乐”二字代替“悲”“喜”吗?
生1:忧是因为担忧天下人的生活境况,而悲呢是为自己的境遇而悲,一个是担忧天下人,一个是为自己,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生2:悲和喜是较浅层次的,是为了自己,而忧和乐则是深层的,一种忘我的境界,是为了天下的百姓。
生3:“悲”和“喜”是作者在劝滕子京不要再为自己的那些遭遇再悲了,你要升迁了,也不要那么喜形于色,而“忧”和“乐”则是说你要多为天下人多想一想,这二者是一个递进的关系。
生4:忧和乐是更高一个层次的,二者的境界不同。
师:同学们回答的重点都是资料不同,迁客骚人是因为自己,而古仁人则是忧君忧民,君和民加起来不就是国家、天下吗?所以说,两者境界是不同的。能够说悲喜是一种情感,是人的一种情感体验,而忧乐是一种情怀,是经过理性思考的,是一种精神。
师:学到那里你弄明白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没有?
生:是为了表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忧国忧民的情怀。
师:回过头来看,“范希文两字关情”的这两个字,你得出结论了吗?
生:忧、乐。
师:那为什么用了那么多篇幅写迁客骚人的悲、喜呢?
生:为后边表达自己的情感、胸襟、抱负做一个铺垫。
师:原先范仲淹写这篇文章,醉翁之意不在迁客骚人、不在悲喜,而是要劝勉友人,从而表现“忧”“乐”的情怀和志向啊!
师:最后说一说这一课的拓展作业。(二选一)
1.远在江湖砺心志,从来贬官多妙文。范仲淹的经历和心胸还能让你想起哪些古代文人呢?同学们能够结合作品谈一谈。
2.由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老师还想到了我们的总理温家宝的“入则恳恳以尽忠,出则谦谦以自悔”,不明白同学们关注两会没有,今年是温家宝任职的最后一年,他在三月十四日答记者会上发言让我思考良久,再回顾他九年的任职历程,同样也感受到了深深的忧国忧民意识,体现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大丈夫立世,就要活出一种境界!所以也推荐同学们网上阅读相关资料,写一写自己的感想。网址放在公邮里。
师:咱们这节课就学到那里,下课!
教会学生读文,读人
——《岳阳楼记》教学反思
北京市八十中学初中刘茜玉
《岳阳楼记》是千古名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更是广为传颂。后一句更是范仲淹一生行为的准则,孟子说:“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已成为封建时代许多士大夫的信条。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贬官在外,“处江湖之远”,本来能够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落得清闲快乐,但是他不肯这样,仍然以天下为己任,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来勉励自己和朋友,这是难能可贵的。
要想带领学生深入理解范仲淹的这种思想,除了要了解相应的时代背景、人物经历,更重要的还是挖掘文本,从文本的分析中理解主题。十分感谢何郁老师,从备课一开始就指导我说站位要再高一些,务必要钻研教材,范仲淹是万世贤臣,文风沉郁而又潇洒,所以讲这样的文章必须要上得大气,向文风靠近。受何老师的启发,我从岳阳楼上一副名联----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上联中的两句)----入手,开篇设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猜测是文中哪两个字,使学生产生思考甚至会有分歧,然后从悲喜入手,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所描述的洞庭湖阴、晴的景象,从自己的感受出发,体会作者所渲染的气氛,从而分析迁客骚人产生悲喜的原因。此处分配的时间较多,一则是要理解古仁人思想务必要以理解迁客骚人的情感为基础,二则两段的景物描述也是经典,驻足朗读赏析也是很有必要的。
在引导学生如何理解“忧”“乐”的内涵上,我借用学生提出的疑问“悲”“喜”和“忧”“乐”有什么区别来设问,此问题能够引起学生对人物生平的联系、对古仁人胸怀与思想的思考,有了前边的铺垫,此时再领会范仲淹所表现的是一种忧国忧民的理性情怀而不是迁客骚人因物喜、因己悲的感性认识也就顺理成章了。
总体来看,全文思路清晰,理解这样有难度的文章也算是做到了深入浅出,问题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用心的对文章资料产生疑问和思考,从上课效果来看,学生思维活跃,虽然每个人的积累和理解有所差异,但是也都能从不同层次上对文章有所感悟。尤其对我自己来说,从读文到读人,再到教学生读文、读人,也是一种成长,一种收获。
当然这节课中还有一些遗憾。比如说,对于学生在课上的一些精彩回答自己没有及时抓住亮点进行激励;所谓“知人论世”,由于时间关系,理解范仲淹的思想时联系他的生平经历还不够;还有就是上课的激情还不够,内心对文章、对人物的感悟和思考如何透过自己的情绪、体态等体现出来,是自己下一步还要再努力的地方!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北京第八十中学初中刘茜玉
教学目标:
1.赏析三、四段的景物描述并体会迁客骚人产生这两种情绪的原因,培养学生赏析文言文景物描述的潜力,
2.领会文中警句所表达的思想,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教学重点:赏析景物描述,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和阐述的主要观点。
教学难点:学会赏析文言文的一些方法;能构成对文章资料的深入思考。
教学方法:朗读,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咱们这节课之后来学习《岳阳楼记》,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岳阳楼凭借范仲淹的这篇文章而名扬天下。同学们提的问题当中有一个问题个性集中,就是范仲淹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说起这篇文章还有个小来历呢!范仲淹和滕子京是十分要好的朋友。滕子京被贬官在巴陵郡后,把巴陵郡治理的井井有条,于是他重修岳阳楼。在古代,修造亭台楼阁,往往会请名人写篇文章来记述一下,滕子京便请朋友范仲淹来写。好朋友相邀,岂有不答应的道理?此时的范仲淹,也正被贬在邓州,真可谓“同是天涯沦落人”。但他和滕子京的性格有很大差异。滕子京很有才华,但是他的脾气很大,也不够洒脱,很难听进别人的意见,他对自己的无端被贬始终耿耿于怀,作为滕子京的朋友,范仲淹总想对他进行规劝却一向无缘开口。这次滕子京给范仲淹去信,要他为岳阳楼写记,范仲淹觉得这是个好机会,所以他欣然答应,于是有了这篇传颂千古的《岳阳楼记》。
二、探究文章资料
从课文中咱们明白岳阳楼上刻了许多诗词歌赋,期中有一幅对联的上联中有这么一句:“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那里边提到了范仲淹的文、滕子京的政绩。那么“范希文两字关情”中的“两字”,你认为是文中哪两个字?
提示:这两个字提领全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1.引导理解悲、喜二字
问题设置:
1)在文中找到出现悲、喜的地方。
2)分析迁客骚人“悲”的原因
小结答题思路:所见……所思……所感……
指导学生完整表述
播放朗读的片段视屏,体会感受。
3)分析第四段
指导学生朗读
分析为何而喜?(“至若”领起另一种情景的描述,形式与第三段相似,类似于排比段,或曰洞庭湖变奏曲,因此赏析方法可向第三段借鉴)
师小结:感物而动,因物悲喜是人之常情,我们似乎也无可厚非,日常生活中即使没有抑郁不平之事,看到刮风下雨或者是晴空万里,我们都会有不同的情绪反应。但是就有人不这样,他们并不受外界阴晴、自己得失的影响,他们是谁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2.探究古仁人的思想
问题设置:
1)五段中说到古仁人不同于迁客骚人,那他们的不同体此刻哪里呢?
2)他们以什么为悲喜呢?具体表现是什么?
3)问题探究
以学生问题切入:“悲”、“喜”和“忧”、“乐”有什么区别?二者能否互换?
总结:“悲”“喜”是人情感的直接体现,是感性认识,都是因己悲(个人的遭遇—宦海沉浮),因物喜(景物阴晴),都受环境的影响,并无本质区别。而“忧”“乐”则经过深入理性的思考的,因民因君而忧,因民因君而乐,君和民加起来不就是国家、天下吗?二者的境界是不同的。
4)为什么前边用那么大的篇幅写迁客骚人?
由此分析我们能够确定范仲淹这篇文章醉翁之意不在迁客骚人、不在悲喜,而是想表现“忧”“乐”的情怀和志向。(范希文两字关情----揭晓答案:忧和乐。)
三、课堂小结
范仲淹也正是由于有这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理想,成为了历史上备受人推崇、尊重的一代名臣,为官的楷模,也能够说是我们中国历史的脊梁,这对当时及后世的一切有志之士,都具有巨大的鞭策和鼓舞作用,直到这天都仍有其用心好处。
当我们生活中遭遇挫折,我们要说:
当我们志存高远,想为国家社会做贡献时,我们要说: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四、拓展延伸作业。(二选一)
1.远在江湖砺心志,从来贬官多妙文。范仲淹的经历和心胸还能让你想起哪些古代文人呢?结合作品谈一谈。
2.推荐同学们网上阅读温家宝2012年3月14日答中外记者问相关资料,写一写自己的感想。
附板书设计:
《岳阳楼记》教学案例设计
《岳阳楼记》教学实录
指教者:北京第八十中学初中刘茜玉
师:同学们,咱们这节课之后来学习《岳阳楼记》。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岳阳楼因为范仲淹的这篇文章而名扬天下。我看同学们在给老师提的问题当中有一个问题个性集中,就是范仲淹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这篇文章有什么来历?
说起这篇文章还真有一个小故事呢。范仲淹和滕子京是十分要好的朋友。滕子京被贬官到巴陵郡后,把巴陵郡治理的井井有条,于是他就重修了岳阳楼。在古代,修造亭台楼阁,往往会请名人写篇文章来记述一下,滕子京就想起了范仲淹这位才高八斗的老朋友。此时的范仲淹,也正被贬在邓州,真可谓“同是天涯沦落人”。但这两个人的性格有很大差异。滕子京很有才华,但是他的脾气很大,也不够洒脱,很难听进别人的意见,他对自己的无端被贬始终难以释怀,作为滕子京的朋友,范仲淹总想对他进行规劝却一向无缘开口。这次滕子京要他为岳阳楼写记,范仲淹觉得这是个好机会,所以他欣然答应,于是一篇传颂千古的《岳阳楼记》诞生了!
师:从课文中咱们明白岳阳楼上刻了许多诗词歌赋,其中有一幅对联的上联中有这么一句:“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那里边提到了范仲淹的文、滕子京的政绩。那么“范希文两字关情”中的“两字”,你认为是文中哪两个字?提示一下:这两个字提领全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生1:我觉得是“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二字。
生2:我觉得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悲”和“喜”。
师:看来咱们在这两个字的理解上出了分歧,到底是哪两个字呢?我们要在下面的学习研读中得出结论。
咱们先从“悲”“喜”入手进行分析。请同学们找到文中出现“悲”“喜”的地方。
生:出此刻第五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生2:出此刻三段,“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还有第四段“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把酒临风,宠辱偕忘,其喜洋洋者矣”。
师:咱们先来研读一下第三段的“悲”。请同学们齐读第三段,同时思考两个问题:这一段写的是洞庭湖什么样的天气?读完之后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生大声齐读第三段)
生1:这一段写的是洞庭湖阴天的景象。文中写道连续下雨,整月都不放晴。
生2:字里行间给人一种萧条凄凉的感受,并且还包含着一种感伤之情。
生3:给人一种茫然的感觉。
师:老师也有这样的感受,总体给人一种凄凉、压抑、沉重的感觉。那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了压抑沉重的呢?
生1:我是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这一句感受到沉重压抑的,一向在下雨,天气很阴沉,整月都不放晴,人们都生活在压抑之中。
生2:我是从“商旅不行,樯倾楫摧”看出来的,商人和旅客都不能出行了,桅杆倒下,船桨断折,天气打破了人们的正常出行,商人和旅客都只能呆在家里,所以给人沉重悲伤之感。
师:你能联想到商人旅客的日常生活,十分好。
生3:我也是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看出来的,我觉得阴冷的风,浑浊的浪拍击着天空,下雨天本来就觉得天压得很低,再加上阴冷、浑浊,更烘托了一种悲伤沉重的气氛。
生4:我是从“日星隐耀,山岳潜行”有这种感觉的,这两句的意思是太阳和星星隐藏起了光辉,山岳隐没了它的形体,感觉一片昏暗,没有一点光,全是雾蒙蒙的,感觉很压抑。
生5:我是从“虎啸猿啼”感觉到的,翻译为老虎吼叫,猿猴哀啼,连猿猴的叫声听来都觉得是哀伤,体现出十分伤感的情绪。
生5:我是从“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看出来的,离开国都,怀念家长,担心人家说坏话,害怕人家批评指责,所以感到很悲伤。
师:是谁觉得悲伤?是不是你呢?老师刚才的问题是你为什么会有沉重压抑的感受,对不对?再想想。
生5:是范仲淹觉得悲伤。(其他学生有争议,认为是迁客骚人)
师:看来这个地方有歧义,那请同学们思考,到底是谁在悲伤?
生1:我认为是迁客骚人,文章第五段“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说明作者心里当时的情感是不同于以上两种的,而以上两种是说迁客骚人,而不是范仲淹自己。
生2:我从第二段的“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看出来的,这句话统领了下面两段,“悲”和“喜”都是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师:你们同意她的看法吗?
生:同意。
师:那咱们能够确定就是指迁客骚人,你明白了吗?(生点头)
师:刚才咱们透过这些文字的描述感受到了沉重和压抑,那么亲眼见到这些景物的迁客骚人们,他们又会产生怎样的感受呢?
生:感极而悲。
师:他们为什么悲呢?
生1:“迁客骚人”中的“迁客”本身解释就是迁谪的人,骚人指的是那些不得志的诗人,他们联想到自己的境遇,所以悲伤。
师:由什么联系到自己的境遇?
生:由眼前凄惨的景象联想到自己十分惨淡的境遇。
师:你是由“迁客骚人”这个词本身来推测的,如果用文中的资料,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他们的不幸遭遇?
生:去国怀乡,离开国都,怀念家乡。
师:为什么要离开国都呢?
生:被皇上贬官了。
师:迁客骚人有这样的遭遇,他的情绪本来就很敏感。同学们想一下咱们刚学过的一篇文章《小石潭记》,你看柳宗元看到周边凄凉的景象,他有怎样的反应呀?
生:不可久居,记之而去。
师:咱们普通人都觉得很沉重,他们这么敏感,看到这样的景象之后,当然会是悲从心中来呀!
师:同学们刚才的回答中十分值得表扬的一点就是,能够结合课文中的景物描述,联系到他们的遭遇来分析他们的一些情感。但是在同学们的回答中有些小小的遗憾,咱们是一个同学说了一个句子,这样回答不够完整,不够饱满,而且顺序也不太清楚,其实这段咱们在表达式上,能够按照很清晰的头绪去说,(和学生一齐分析)先是描述的景象,所见,然后是所思,最后是有所感,按这个顺序答就清楚多了。你能按顺序来整理一下答案吗?
(生有难度,讨论)
(师提示:景物比较多,能够概括)
生1:迁客骚人在看到了洞庭湖阴雨时阴沉的天气,便触景生情想到了自己悲惨的境遇,感伤到了极点就悲痛万分了。
(生乐)
师:他的总结好概括!
生2:作者首先是透过自己所见到的(其他学生纠正是迁客骚人)天气整天都不放晴,阴风怒号,太阳山岳都看不见了等景象,再由自己的遭遇想到了自己的家乡和国都,感慨万分,所以十分悲伤。
师:他给补充了很多资料,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3:迁客骚人见到凄风苦雨,不见天日,天色昏暗,人们出行受阻的情景,感到离开国都和家乡的忧伤。对别人说坏话和讥讽很担心害怕,因此看到的景象都是很萧条的,感慨到极点所以悲愤不已了。
师:你回答时用了很多的优美的词语。
同学们注意到没有,其实在前面的景物描述中,作者是刻意地把沉重的气氛进行了夸张和渲染,同学们看看他是怎样渲染的?
生1:他写“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用了拟人,风狂怒的号叫;浑浊的浪冲向天空,还用了夸张,现实的浪没有这么大。
师:风是阴冷的,浪是浑浊的,用这两个词来渲染,不但使日月无光,山岳潜形,还让商旅寸步难行,作者为什么要极力渲染这些景物呢?
生:为了表现迁客骚人悲凉的感受。
师:原先描述景物是为了抒发情感,借景来抒情。这是很多文章的一个规律。
老师给您们找了一段视频,你们再来感受一下那种阴惨的悲凉的景象。
(播放视频)
加上这样的画面、音乐和朗读,的确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也难怪迁客骚人会发出那样的感慨了。看完了洞庭湖的阴天,下面我们再来领略一些洞庭湖的晴天。读这段的时候我们还能哭丧着脸吗?
生(乐):不能
师:那就应是怎样的呢?
生:愉悦的,心境开阔的。
师:下边我找个同学来读一下这一段,注意读出简单喜悦来。其他同学思考:我们怎样决定出要读出简单、喜悦来?
(生带感情朗读)
师:我刚才注意到你读的时候,脸上洋溢着可爱的笑容,读得很投入。我们为什么要读得简单喜悦呢?
生1:因为“其喜洋洋者矣”(生联想“喜羊羊”,大乐)
生2:景物所体现出来的气氛不同了。前面是“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此刻是“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前边给人的是一种压抑感,此刻给人的是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师:你是透过前后的一个比较,你找了两处,那其他地方是不是都是前后比较的呀?(以下师生共同完成)整体感觉给我们描绘了一副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景象,碧波荡漾,鸥鸟翔集,鱼儿游来游去,连植物都变得那么有生命力了,晚上则皓月千里,水中有静静的月影,还能听到渔歌互答,看到这些景象,一切烦心事都忘了,留下的只有简单和喜悦。这一段和第三段都是同样的分析方法,所以在那里就不多说了。
师:感物而动,因物悲喜是人之常情,我们似乎也无可厚非,日常生活中即使没有抑郁不平之事,看到刮风下雨或者是晴空万里,我们都会有不同的情绪反应。但是就有人不这样,外界阴晴、自己得失对他们并没有太大影响,他们是谁呢?
生:古仁人
师:你从哪里明白的呢?
生:“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师:你连跟人家怎样不同都找到了。你再来说一遍不同点。
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师:你翻译的时候十分好的一点就是注意了用互文的解释方法,这和咱们以前讲的哪一句的方法一样呀?
生: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那得是何等的胸襟呀!那他们以什么为喜,以什么为悲呢
生:以天下人为喜,以天下人为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天下人忧之前担忧,在天下乐之后才乐。
师:对,他们也有忧,也有乐,那他们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呢?
生: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师:他们在忧民的什么?
生:忧百姓的生活是不是安居乐业,是不是能够吃得饱,穿的暖。
生:那下一句我就不太理解了,他担忧皇帝的什么?
生1:担心皇帝的举动是否能使百姓生活安定,有没有皇上的样貌。
生2:还会担心是否会听信奸佞之臣的谗言。
师:昨日同学的提问当中,还有一个问题问的个性的有价值。两位同学同时提到了“忧”和“悲”是不是前后矛盾?前边说不悲,后又说忧,“忧”和“悲”有什么区别?这个问题比较有深度,情绪有共通之处。其实还有一组词义相近的词语“乐”、“喜”,我把这个问题完善一下,“悲喜”和“忧乐”有什么区别?能用“忧”、“乐”二字代替“悲”“喜”吗?
生1:忧是因为担忧天下人的生活境况,而悲呢是为自己的境遇而悲,一个是担忧天下人,一个是为自己,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生2:悲和喜是较浅层次的,是为了自己,而忧和乐则是深层的,一种忘我的境界,是为了天下的百姓。
生3:“悲”和“喜”是作者在劝滕子京不要再为自己的那些遭遇再悲了,你要升迁了,也不要那么喜形于色,而“忧”和“乐”则是说你要多为天下人多想一想,这二者是一个递进的关系。
生4:忧和乐是更高一个层次的,二者的境界不同。
师:同学们回答的重点都是资料不同,迁客骚人是因为自己,而古仁人则是忧君忧民,君和民加起来不就是国家、天下吗?所以说,两者境界是不同的。能够说悲喜是一种情感,是人的一种情感体验,而忧乐是一种情怀,是经过理性思考的,是一种精神。
师:学到那里你弄明白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没有?
生:是为了表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忧国忧民的情怀。
师:回过头来看,“范希文两字关情”的这两个字,你得出结论了吗?
生:忧、乐。
师:那为什么用了那么多篇幅写迁客骚人的悲、喜呢?
生:为后边表达自己的情感、胸襟、抱负做一个铺垫。
师:原先范仲淹写这篇文章,醉翁之意不在迁客骚人、不在悲喜,而是要劝勉友人,从而表现“忧”“乐”的情怀和志向啊!
师:最后说一说这一课的拓展作业。(二选一)
1.远在江湖砺心志,从来贬官多妙文。范仲淹的经历和心胸还能让你想起哪些古代文人呢?同学们能够结合作品谈一谈。
2.由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老师还想到了我们的总理温家宝的“入则恳恳以尽忠,出则谦谦以自悔”,不明白同学们关注两会没有,今年是温家宝任职的最后一年,他在三月十四日答记者会上发言让我思考良久,再回顾他九年的任职历程,同样也感受到了深深的忧国忧民意识,体现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大丈夫立世,就要活出一种境界!所以也推荐同学们网上阅读相关资料,写一写自己的感想。网址放在公邮里。
师:咱们这节课就学到那里,下课!
教会学生读文,读人
——《岳阳楼记》教学反思
北京市八十中学初中刘茜玉
《岳阳楼记》是千古名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更是广为传颂。后一句更是范仲淹一生行为的准则,孟子说:“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已成为封建时代许多士大夫的信条。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贬官在外,“处江湖之远”,本来能够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落得清闲快乐,但是他不肯这样,仍然以天下为己任,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来勉励自己和朋友,这是难能可贵的。
要想带领学生深入理解范仲淹的这种思想,除了要了解相应的时代背景、人物经历,更重要的还是挖掘文本,从文本的分析中理解主题。十分感谢何郁老师,从备课一开始就指导我说站位要再高一些,务必要钻研教材,范仲淹是万世贤臣,文风沉郁而又潇洒,所以讲这样的文章必须要上得大气,向文风靠近。受何老师的启发,我从岳阳楼上一副名联----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上联中的两句)----入手,开篇设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猜测是文中哪两个字,使学生产生思考甚至会有分歧,然后从悲喜入手,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所描述的洞庭湖阴、晴的景象,从自己的感受出发,体会作者所渲染的气氛,从而分析迁客骚人产生悲喜的原因。此处分配的时间较多,一则是要理解古仁人思想务必要以理解迁客骚人的情感为基础,二则两段的景物描述也是经典,驻足朗读赏析也是很有必要的。
在引导学生如何理解“忧”“乐”的内涵上,我借用学生提出的疑问“悲”“喜”和“忧”“乐”有什么区别来设问,此问题能够引起学生对人物生平的联系、对古仁人胸怀与思想的思考,有了前边的铺垫,此时再领会范仲淹所表现的是一种忧国忧民的理性情怀而不是迁客骚人因物喜、因己悲的感性认识也就顺理成章了。
总体来看,全文思路清晰,理解这样有难度的文章也算是做到了深入浅出,问题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用心的对文章资料产生疑问和思考,从上课效果来看,学生思维活跃,虽然每个人的积累和理解有所差异,但是也都能从不同层次上对文章有所感悟。尤其对我自己来说,从读文到读人,再到教学生读文、读人,也是一种成长,一种收获。
当然这节课中还有一些遗憾。比如说,对于学生在课上的一些精彩回答自己没有及时抓住亮点进行激励;所谓“知人论世”,由于时间关系,理解范仲淹的思想时联系他的生平经历还不够;还有就是上课的激情还不够,内心对文章、对人物的感悟和思考如何透过自己的情绪、体态等体现出来,是自己下一步还要再努力的地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