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提高师范生对教师角色的意识水平促进职业性格的形成
论文关键词: 师范生 教师角色 自我意识
论文摘要: 自我意识是从事社会各种实践活动的中介,师范生对教师角色自我意识水平的提高,可增强自我塑造的主动性、促进职业性格的形成,加快师范生职业性格培养步伐。
师范生正处于由学生演变为教师的过度时期。而由中学跨入师范校门的师范生,多数人在较长时间认识不到这种角色的演变,他们仍滞留在学生角色之中,有的甚至还停留在中学生阶段。提高师范生对教师角色的自我意识水平,尽快的将教师角色意识内化为学生的体验,对提高师范生的职业意识水平,增强自我塑造的积极性、促进师范生职业性格的塑造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教师角色是指与教师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及规范化的行为模式。它是社会及人们对具有教师身份的人的要求与期望。自我意识则是自己对自身状况的认识,或是对自我的觉察。对教师角色的自我意识可含盖对教师这一特定的角色的认识及对自己是否符合这一角色要求的认识。提高师范生对教师角色的自我意识,首先使学生意识到教师角色是以教师职业为标准进行划分的一种社会角色,它具有教师职业内函和职业特征。作为一个师范生即将从事教师这一职业,因而必须对其职业含盖内容及职业特征要有所了解和认识。只有师范生知道自己将从事的职业及职业的性质特征,才能达到知专业,进入角色,确定自己努力的方向。其次,教师角色的划定决定了这一群体的社会化方向。师范生将要承担起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四有”新人的重任,他们社会化方向是作一名合格的小学教师。并将迎接社会人才激烈竞争,对教师提出的挑战。师范生只有明确这一努力的方向,才能把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与教师的职业紧密地联系起来,主动的以教师标准去要求自己,在学习与生活中不断加强对教师角色的理解,增强自我塑造的主动性,为适应新的挑战、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教师而立足于当前,着眼于未来,脚踏实地的努力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三是教师角色必须履行社会和国家规定的一歪套权利、义务,遵守行为规范。这是师范生对教师角色更深层次的认识。
只有他们对教师的权利、义务有全面的理解和较深刻的认识才可以说对教师角色有了认识。才可能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怎么去做,不应该做什么。把对教师角色的认识变为行动的先导。这是对教师角色自我意识内化的具体体现,也是师范生对教师角色自我意识提高的关键环节。四是教师角色的内化是一个社会化过程, 一旦将教师角色内化为自我意识,他们就不会主动地按照教师的要求来认识、思考、行动。从而达到意识支配行动的目的。一名优秀的教师都是充分发挥教师角色自我意识的调控作用,来促进教师职业心理的成熟,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的。师范生在校期间的所作所为也受其自我意识所支配。一旦他们对教师角色自我意识达到较高水平也会主动地按照教师角色的要求来认识、思考、行动,从而有利地调节自己的行为,为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而努力,为作一名的优秀的教师打好基础。
根据师范生职业性格的培养研究、实验过程表明,师范生对教师角色自我意识水平的提高要经过三个阶段:
表面认识阶段。他们对教师角色的自我意识只停留在表面层次上,注意的只是眼前的现实的教师工作行为,如他们知道教师要做许多具体工作,教课、当班主任、辅导员、组织课外活动、和家长取得联系等。他们对教师工作的社会意义、工人职责、工作特点尚缺乏认识,因此,他们虽然知道自己将来即将当一名教师,但在思想意识上并没有进入准教师的角色,因而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应使学生对教师工作的社会意义、教师工作的性质、职责、工作的特点等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使学生快速进入准教师的角色之中,以促进他们对教师角色的自我意识。
情感体验阶段:这一阶段学生对教师角色已有了较多的认识,并形成一定的理念,因而产生了情感体验,发生了情感上的变化,如有些学生对自己感到不满或觉得力不从心产生焦虑,也有的学生急于求成等,这是他们对教师角色更明确和自我意识水平提高的结果,发现了自己与教师角色之间差距而引起的情绪体验,这是学生对教师角色自我意识的内化。这一阶段的关键是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实际。在“实验研究”中,所进行的学生“半日见习”活动,帮助一名“后进生”活动访问一位优秀教师、调查一所小学校等活动都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使学生对教师角色有了亲身体验在情感上发生了重大变化。充分的角色体验可使角色行动产生。
调控行为阶段:这一阶段学生对教师角色自我意识已经内化并自觉地成为行为先导。主动的控制自己的行为。由于他们对教师角色已经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把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视为自己发展的目标,因而努力挖掘自身的潜能来实现这一目标。这一阶段极为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身实践进行实际锻炼,学校要抓好学生阶段性实习和集中实习,使学生通过教育实践真正的进入教师角色,以实际的角色行动演奏出优美的“教师之歌。”
实验证明提高师范生对角色的自我意识水平,可以加快师范生职业性格培养的步伐,促进职业性格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时蓉华《现代社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
2、陈红军、高永昌《师范生素质:实施素质教育的保障》(N)光明日报1999、11、8。
3、孟宪和《学生自我塑造教育初探》(N)中国教育报1999、3、3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