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石》教学反思3篇
《竹石》教学反思1
我觉得学古诗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让学生以此拓展开,学习更多的古代诗词。
本文的两首古诗总的来说,意思还是很好理解的,那么对于这种通俗易懂的古诗该怎么教呢?我首先设计了一个简约的教学思路:
整堂课的教学循着: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晓诗意;入意境,悟诗情的教学思路进行,循序渐进,逐层深入。在理解古诗时抓住学生不理解的字词,让学生理解,扫除学习障碍,如在教学《竹石》,我抓住“咬定”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破岩”山岩的裂缝处。“千磨万击”“坚劲”等词把握理解。在引导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中把古诗的解读引向深入。最后再体会作者的思路:前两句状物、后两句抒情。对诗意的解读中,我摒弃了传统古诗教学中字字求解、句句设问、逐句串讲的方式,采用的是突出重点、整体感悟的教学方式,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使诗意的解读不支离破碎。
《竹石》、《石灰吟》这两首七言绝句都是咏物诗,把这两首诗编排在一起,正是从它们相似的主题角度来安排的。第一首古诗学完,我采用由扶到放,让学生总结学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晓诗意;入意境,悟诗情。然后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石灰吟》,最后交流反馈中引向深入,了解学生的合作学习情况。
但整堂课下来,本人总觉得在引导学生感悟古诗意境的环节中,没能把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作者那种借石灰之口——那种坚定意志没有在朗读中引悟给学生们,所以学生对于这两句诗的意境感悟不够深刻。还有在整堂课教学中没有全体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的氛围中。古诗教学还须进一步的实践学习,努力使自己的教学得心应手,尽善尽美。
《竹石》教学反思2
每一次教学活动后,我都会细细思考:这次活动中,我有何收获?我的成功之处或失败之处在哪儿?我还可怎样做会更好?我一直认为: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这次教研室**的教学+反思活动,我的收益颇多,我对《竹石》这节课的教学进行了自我反思。
真心想用智慧浸润课堂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唤醒学生的智慧和情感,在唤醒学生心中感情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思考,关注学生现在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未来;所以我的课中有学生诗意的解读、独有的感悟、丰富的想象、快乐的创作智慧在课堂中轻吟浅唱。当我看到《竹石》这首诗时,我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把这首诗由浅入深完成尊重文本到超越文本的过程,如何把文本拓展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维能力。教学时,我设计了三个步骤:原境之读、意境之读、心境之读。我想让孩子们由读懂原意到读出想象的意境,再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身边似竹的人,最后学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原境之读时,孩子们通过**读、指名读、挑战读、齐读等不同方式对诗歌有了大概了解。***一女生在评价一男生读时讲他的节奏不太准确,语气也不是很好;我就启发你来挑战他,好吗?结果,这女生读得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我问:为什么这样读?因为这首诗中的竹是刚劲挺拔的!听到这学生的回答,教室里顿时想起一阵掌声。之后,我又启发全班学生思考从哪些词可以读出它的刚劲挺拔?坚劲、任尔学生在读的基础上互相讨论,通过抓重点词等方法,用心感受、很快就体会了诗意。这样教学,教师不用一字一句肢解诗意,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让学生多读、讨论,便能很快自悟出诗意。
意境之读、心境之读时我想让学生深挖教材,让学生充满想象,让课堂充满智慧于是我设计了假如你是那棵竹子,你会对青山或岩石说什么?你是岩石缝中的竹子,面对风雨你又会说什么?我们身边有没有像竹子似的人,你能说说吗?这三个问题。也许我的问题问的太突然;也许是学生们对知识理解的不深,这些问题太难;也许是学生们还没放松,不敢说真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我调整好心态,不断启发,不断鼓励,效果还是不太好。我清楚:诗歌教学必须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想说、敢说、主动说;这样,智慧才会在课堂里**流淌。我想:其实,公开课的效果,除了取决于执教者的设计和水*,更多的精彩应该是来自学生的学识水*、学**惯、学习基础;公开课的精彩应是学生的精彩、*时训练的精彩。
易碎的课堂
仔细想来,课堂效果是由多种因素制约。就像王老师说的,作为一个上过很多公开课的老教师应该能根据学情调整好教学。其实,这堂课上我想把我的教育思想完全体现出来,最后顾此失彼。一堂设计比较精彩的课,因为我的不能顺应学生,因为我的害怕没有新意,而成了易碎的课堂。
语文是语言文字,文字是有呼吸的,有情感的,有体温的。文字应用心吟诵。原境之读时,让学生读了,但还是读的太少。诵读是语文学习之本,诵到极致就是说,诵读理解之后自然有话可说了。我失落了学生,没有给学生尽情吟诵的时间。
诗歌教学,教师要动用教具,创设情境,让学生用心灵去感受。意境之读时,我虽借助了图片,自己口头演示了风声、雨声,但学生的思维还是没调动起,想象能力还是没有激活。其实,这时,我应积极地、快速地调整自己的思路去适应学生。让学生自己读,自己边想象边画《竹石》图,引导他们创作,他们的画上可加狂风暴雨,甚至可加坚强的竹子的语言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后发现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在探究中**解疑。可引导学生互评画,根据画引导学生**,这样,学生才会学得有张有驰,才会表现出他们的灵性和创造力。我失落了学生,没有给学生质疑的时间。
其实,课堂是学生的`,作为教师,我们都清楚,但作为公开课的执教者,应该更清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在乎公开课的成败,在乎学生的真学习、真进步。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失落学生,才会根据学情调整教学设计,这课堂才是永远的精彩。
重现美丽的纱衣
充满智慧的课堂必须有一个有智慧的教者。课堂要呈现出美丽,就要关注学生的自主发展,调动学生的情感,抓住课堂中的新生成。经过王老师的点评和自己的反思,我将《竹石》教案调整:
导入部分,让学生自主探究文题及出处;初读诗歌,用不同方式多读,整体把握诗歌内涵。设计竹石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从哪句话看出?。精读时让学生寻找感兴趣的词语,想象词语所描绘的意境,拉近学生与诗人间的距离,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然后让学生根据想象用自己的笔画画竹石,体会诗人写《竹石》的目的,在学生互评《竹石》画后可质疑,抓诗中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解疑,让学生在读中去感悟、去揣摩、去想象、去思考、去挖掘、去吸取。根据词句想象画面,进入情境,体会竹子的坚强不屈。相机引导学生联想到《青松》、《咏梅》等。通过联系相关的诗词,拓宽教学空间,给学生以文化的濡染。
语文课堂如一片云彩,千姿百态,变幻莫测。我们教师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心中不变的是关注学生。这样,我们才能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提高,让课堂像云一样轻盈快活,像纱衣一样五彩斑斓,任学生思维**驰骋,任学生的精神**舒展!
《竹石》教学反思3
每一次教学活动后,我都会细细思考:这次活动中,我有何收获?我的成功之处或失败之处在哪儿?我还可怎样做会更好?我一直认为: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这次教研室**的教学+反思活动,我的收益颇多,我对《竹石》这节课的教学进行了自我反思。
真心想用智慧浸润课堂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唤醒学生的智慧和情感,在唤醒学生心中感情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思考,关注学生现在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未来;所以我的课中有学生诗意的解读、独有的感悟、丰富的想象、快乐的创作智慧在课堂中轻吟浅唱。当我看到《竹石》这首诗时,我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把这首诗由浅入深完成尊重文本到超越文本的过程,如何把文本拓展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维能力。教学时,我设计了三个步骤:原境之读、意境之读、心境之读。我想让孩子们由读懂原意到读出想象的意境,再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身边似竹的人,最后学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原境之读时,孩子们通过**读、指名读、挑战读、齐读等不同方式对诗歌有了大概了解。***一女生在评价一男生读时讲他的节奏不太准确,语气也不是很好;我就启发你来挑战他,好吗?结果,这女生读得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我问:为什么这样读?因为这首诗中的竹是刚劲挺拔的!听到这学生的回答,教室里顿时想起一阵掌声。之后,我又启发全班学生思考从哪些词可以读出它的刚劲挺拔?坚劲、任尔学生在读的基础上互相讨论,通过抓重点词等方法,用心感受、很快就体会了诗意。这样教学,教师不用一字一句肢解诗意,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让学生多读、讨论,便能很快自悟出诗意。
意境之读、心境之读时我想让学生深挖教材,让学生充满想象,让课堂充满智慧于是我设计了假如你是那棵竹子,你会对青山或岩石说什么?你是岩石缝中的竹子,面对风雨你又会说什么?我们身边有没有像竹子似的人,你能说说吗?这三个问题。也许我的问题问的太突然;也许是学生们对知识理解的不深,这些问题太难;也许是学生们还没放松,不敢说真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我调整好心态,不断启发,不断鼓励,效果还是不太好。我清楚:诗歌教学必须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想说、敢说、主动说;这样,智慧才会在课堂里**流淌。我想:其实,公开课的效果,除了取决于执教者的设计和水*,更多的精彩应该是来自学生的学识水*、学**惯、学习基础;公开课的精彩应是学生的精彩、*时训练的精彩。
易碎的课堂
仔细想来,课堂效果是由多种因素制约。就像王老师说的,作为一个上过很多公开课的老教师应该能根据学情调整好教学。其实,这堂课上我想把我的教育思想完全体现出来,最后顾此失彼。一堂设计比较精彩的课,因为我的不能顺应学生,因为我的害怕没有新意,而成了易碎的课堂。
语文是语言文字,文字是有呼吸的,有情感的,有体温的。文字应用心吟诵。原境之读时,让学生读了,但还是读的太少。诵读是语文学习之本,诵到极致就是说,诵读理解之后自然有话可说了。我失落了学生,没有给学生尽情吟诵的时间。
诗歌教学,教师要动用教具,创设情境,让学生用心灵去感受。意境之读时,我虽借助了图片,自己口头演示了风声、雨声,但学生的思维还是没调动起,想象能力还是没有激活。其实,这时,我应积极地、快速地调整自己的思路去适应学生。让学生自己读,自己边想象边画《竹石》图,引导他们创作,他们的画上可加狂风暴雨,甚至可加坚强的竹子的语言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后发现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在探究中**解疑。可引导学生互评画,根据画引导学生**,这样,学生才会学得有张有驰,才会表现出他们的灵性和创造力。我失落了学生,没有给学生质疑的时间。
其实,课堂是学生的,作为教师,我们都清楚,但作为公开课的执教者,应该更清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在乎公开课的成败,在乎学生的真学习、真进步。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失落学生,才会根据学情调整教学设计,这课堂才是永远的精彩。
重现美丽的纱衣
充满智慧的课堂必须有一个有智慧的教者。课堂要呈现出美丽,就要关注学生的自主发展,调动学生的情感,抓住课堂中的新生成。经过王老师的点评和自己的反思,我将《竹石》教案调整:
导入部分,让学生自主探究文题及出处;初读诗歌,用不同方式多读,整体把握诗歌内涵。设计竹石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从哪句话看出?。精读时让学生寻找感兴趣的词语,想象词语所描绘的意境,拉近学生与诗人间的距离,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然后让学生根据想象用自己的笔画画竹石,体会诗人写《竹石》的目的,在学生互评《竹石》画后可质疑,抓诗中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解疑,让学生在读中去感悟、去揣摩、去想象、去思考、去挖掘、去吸取。根据词句想象画面,进入情境,体会竹子的坚强不屈。相机引导学生联想到《青松》、《咏梅》等。通过联系相关的诗词,拓宽教学空间,给学生以文化的濡染。
语文课堂如一片云彩,千姿百态,变幻莫测。我们教师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心中不变的是关注学生。这样,我们才能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提高,让课堂像云一样轻盈快活,像纱衣一样五彩斑斓,任学生思维**驰骋,任学生的精神**舒展!
《竹石》教学反思3篇扩展阅读
《竹石》教学反思3篇(扩展1)
——《竹石》教学设计5篇
《竹石》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诵、背诵《石灰吟》和《竹石》,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重点句;
2、体会诗句的含义,了解作者的崇高志向和节操,学习诗人的高贵品质和高尚的人生追求;
3、联系作者生*,了解诗歌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志向;
2、难点:联系作者生*,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导入: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千百年来,名家辈出,名篇佳作浩如烟海,我们就是在一首首诗歌的沐浴下长大的。有些诗,我们早已铭记于心。
说到柳树,我们会想起贺知章的名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提起荷花,我们脑海里会浮现起杨万里的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谈到瀑布,我们会情不自禁地吟诵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谈到母爱,你必定会想起盂郊的名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今天我们又要学习新的古诗词,请大家看到16课《古诗三首》,今天呢我们要进行一次挑战,一节课学两首,看看同学们的学习能力。
3、请大家齐读课题《石灰吟》、《竹石》,现在我们猜一猜,这两首诗分别写的什么。
(石灰、生长在岩石中的竹子)请完成表格第一栏
(二)朗读诗歌,体会诗意
1、**朗读2遍,再读给同桌听。请同学展示朗读,请同学跟着朗读,然后播放名家朗读,请男生读《石灰吟》,请女生读《竹石》
2、小组讨论,参考资料,说说你从诗句中分别读出了石灰和竹石怎样的特点,并完成表格第二栏
(三)了解诗人,寻找共同特质
1、师:相传这首《石灰吟》做于他17岁。当时他在求学路上经过一座石灰窑,正值师傅们在煅烧石灰石。他看到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便脱口而出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为何于谦看到石灰会这般激动,甚至为这**无奇的石头赋诗一首,郑燮为何也会对着普普通通的竹子,而心潮澎湃,不仅为其作画一幅,还落笔题诗呢?让我们一起回到过去看看他们的一生,或许能从中找到一些线索。
请同学们默读诗歌,参照资料2作者生*,完成表格第三行、第四行。
2、同学们的讲述和回答都非常精彩,现在我们看到这两栏(特点与品质),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归纳共同特质,用一个词来形容石灰和诗人于谦,你会用?(清白)用清白形容石灰,老师能理解,因为不管历经千锤万凿,还是烈火焚烧,亦或粉骨碎身,石灰依旧保持着洁白无瑕的颜色,用清白来形容于谦,是想说于谦长得很白吗?那这个时候的清白**着什么呢?【高尚的人格】迁移学习,用一个词来形容竹石和郑燮。(坚劲)同样的在用坚劲形容郑燮的时候,你们是在赞扬什么呢?【不惧怕人生的挫折】(四)托物言志
1、师: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诗人写这两首诗是仅仅是想描绘和夸赞这石灰和竹石这两个事物吗?那诗人实际上是想要写什么,想表达什么呢?展示诗文的思想感情:
《石灰吟》——不畏艰险、不怕**、清清白白做人的志向这一次让我们在脑海中想着拥有高尚品格的诗人于谦,再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读出于谦两袖清风的高洁,读出于谦那不畏艰险、不怕**、清清白白做人的志向《竹石》——即使艰难困顿了美好的生活,仍要面对现实,战胜困难,像岩竹一样坚劲勇敢即使风雨浸湿了荡气回肠的梦想,即使黄沙掩埋了跳动的希望,即使艰难困顿了美好的生活,仍要面对现实,战胜困难,像岩竹一样坚劲勇敢。
让我们带着对劲竹的敬佩之情朗诵全诗。那么,这种明明是要写人,写自己的志向,却不直接写,而是通过写一个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这种手法叫作“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
(五)拓展提升,指导写法
1、这类诗在我国的诗歌中很常见,而当我们掌握了其中的方法后,我们也是可以写出来。下面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方法,首先我们需要从这世间万物中选择一种事物,可以随便选吗?有什么要求呢?(特征相吻合)
3、然后,描摹特点,最后,抒发志向
4、小窍门:将表达人类品质和态度的词语直接加在这个事物上,这样就很容易让人从物联想到人了。示例说明:烈火焚烧(石灰经历)若等闲(态度),粉骨碎身(石灰经历)浑不怕(态度)
四、作业布置
1、背诵《石灰吟》和《竹石》
2、阅读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诗选,从其中选择一项事物,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篇小文,100字左右
3、预习《夏日绝句》
五、板书设计
六、作业布置
1、阅读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诗选
2、选择一项事物,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篇小文,100字左右
《竹石》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课的2个生字。
2、能背诵诗歌。
3、能说出诗歌的大意和意境。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如竹与石的对话、把自己假想成郑燮等,用情景的创设来加强对文本的体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
2、树立敢于面对一切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本课的2个生字。能说出诗歌的大意和意境‘
教学难点: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如竹与石的对话、把自己假想成郑燮等,用情景的创设来加强对文本的体验。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树立敢于面对一切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郑燮的故事,有关竹的诗句
2、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板书设计:
30、竹石
郑燮
咬定 千磨万击
坚劲
立根 东西南北风
咏物明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看图:图上有什么?(板书:竹石郑燮说到诗人,他还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号——板桥)
2、你知道郑板桥的故事吗?学生交流,老师适时补充
(1)江苏兴化人,扬州八大怪之一……
(2)写过“难得糊涂”(原意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3)早年家贫,中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因帮助县民诉讼得罪地方豪绅而罢官(辞行前,百姓跪请挽留,板桥当即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做鱼竿”说他两袖清风回扬州吟诗作画去了,表现得十分坦荡、洒脱)
(4)故事:一天,郑板桥听说镇江江心有座焦山,风景优美,栽了许多竹子。于是他每天逛竹林,摊开纸作画,画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竹的形象。那一竿竿墨竹翠茎葱葱,枝叶扶疏,配上一两块清奇古怪的石头,题上几句妙趣横生的诗文,让人耳目一新。
3、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特别是他画的竹兰、山石,形象逼真,姿态万千。留下了许多名画——竹石图、丛竹图、墨竹图、兰竹芳香图……课件欣赏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诗。师吟诗,生读读古诗。
二、学诗
1、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学习更多的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2、学生说说学古诗的有效方法。
3、学生自渎,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弄懂诗意。合作学习、自我体会均可。
4、反馈:抓住哪些字眼来理解?你认为哪些字词写得最传神?
(“咬”字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三、体情
1、合作表演竹与石的对话。
2、诗人喜欢竹子吗?他是怎样表达的?再读古诗,体味诗人写竹,是写什么?
借物喻人,表明诗人刚正不阿的品性,不怕打击、不畏风浪的气节。
把自己想象成郑燮,说说自己看到竹石的心情、感悟
3、怀着对劲竹、对诗人的敬佩之情朗读全诗(对读、指名读、齐读)
4、你喜欢竹子吗?你认为竹子具有哪些品质?
(如:竹是空心的,很谦虚;竹在生命的旅程中每成长一步会留下印记;竹不开花,朴素,保持本色;竹扎根很深,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四、拓展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有竹,“岁寒三友——竹松梅”也有竹。有多少人吟诵过这看似普通的竹子!
交流诵读我们课外搜集的竹的典故,竹的诗句。
典故:宋代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
诗句: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苏轼《於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李白《慈老竹》“里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郑燮《竹》“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刘禹锡《庭竹》“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五、巩固
在画的空白处题写《竹石》,要求默写。也可以题写你喜欢的写竹的诗句。
教学反思:
语文课堂要体现开放襟怀,把课外的学习引进课内,使古诗的教学变得“充实”“厚实”起来。而且诗人的生*与他诗作蕴涵的精神一脉相承,感悟诗中内涵,学习诗人借物喻人、咏物明志的写法,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如竹与石的对话、把自己假想成郑燮,用情景的创设来加强对文本的体验。教学过程讲究承接、回环,从入课时赏画到结课时在画上题诗,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竹石》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诵、背诵《石灰吟》和《竹石》,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重点句;
2、体会诗句的含义,了解作者的崇高志向和节操,学习诗人的高贵品质和高尚的人生追求;
3、联系作者生*,了解诗歌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志向;
2、难点:联系作者生*,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导入: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千百年来,名家辈出,名篇佳作浩如烟海,我们就是在一首首诗歌的沐浴下长大的。有些诗,我们早已铭记于心。
说到柳树,我们会想起贺知章的名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提起荷花,我们脑海里会浮现起杨万里的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谈到瀑布,我们会情不自禁地吟诵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谈到母爱,你必定会想起盂郊的名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今天我们又要学习新的古诗词,请大家看到16课《古诗三首》,今天呢我们要进行一次挑战,一节课学两首,看看同学们的学习能力。
3.请大家齐读课题《石灰吟》、《竹石》,现在我们猜一猜,这两首诗分别写的什么。
(石灰、生长在岩石中的竹子)请完成表格第一栏
(二)朗读诗歌,体会诗意
1、**朗读2遍,再读给同桌听。请同学展示朗读,请同学跟着朗读,然后播放名家朗读,请男生读《石灰吟》,请女生读《竹石》
2、小组讨论,参考资料,说说你从诗句中分别读出了石灰和竹石怎样的特点,并完成表格第二栏
(三)了解诗人,寻找共同特质
1、师:相传这首《石灰吟》做于他17岁。当时他在求学路上经过一座石灰窑,正值师傅们在煅烧石灰石。他看到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便脱口而出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为何于谦看到石灰会这般激动,甚至为这**无奇的石头赋诗一首,郑燮为何也会对着普普通通的竹子,而心潮澎湃,不仅为其作画一幅,还落笔题诗呢?让我们一起回到过去看看他们的一生,或许能从中找到一些线索。
请同学们默读诗歌,参照资料2作者生*,完成表格第三行、第四行。
2、同学们的讲述和回答都非常精彩,现在我们看到这两栏(特点与品质),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归纳共同特质,用一个词来形容石灰和诗人于谦,你会用?(清白)用清白形容石灰,老师能理解,因为不管历经千锤万凿,还是烈火焚烧,亦或粉骨碎身,石灰依旧保持着洁白无瑕的颜色,用清白来形容于谦,是想说于谦长得很白吗?那这个时候的清白**着什么呢?【高尚的人格】迁移学习,用一个词来形容竹石和郑燮。(坚劲)同样的在用坚劲形容郑燮的时候,你们是在赞扬什么呢?【不惧怕人生的挫折】(四)托物言志
师: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诗人写这两首诗是仅仅是想描绘和夸赞这石灰和竹石这两个事物吗?那诗人实际上是想要写什么,想表达什么呢?展示诗文的思想感情:
《石灰吟》——不畏艰险、不怕**、清清白白做人的志向这一次让我们在脑海中想着拥有高尚品格的诗人于谦,再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读出于谦两袖清风的高洁,读出于谦那不畏艰险、不怕**、清清白白做人的志向《竹石》——即使艰难困顿了美好的生活,仍要面对现实,战胜困难,像岩竹一样坚劲勇敢即使风雨浸湿了荡气回肠的梦想,即使黄沙掩埋了跳动的希望,即使艰难困顿了美好的生活,仍要面对现实,战胜困难,像岩竹一样坚劲勇敢。
让我们带着对劲竹的敬佩之情朗诵全诗。那么,这种明明是要写人,写自己的志向,却不直接写,而是通过写一个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这种手法叫作“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
(五)拓展提升,指导写法
1、这类诗在我国的诗歌中很常见,而当我们掌握了其中的方法后,我们也是可以写出来。下面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方法,首先我们需要从这世间万物中选择一种事物,可以随便选吗?有什么要求呢?(特征相吻合)
3、然后,描摹特点,最后,抒发志向
4、小窍门:将表达人类品质和态度的词语直接加在这个事物上,这样就很容易让人从物联想到人了。示例说明:烈火焚烧(石灰经历)若等闲(态度),粉骨碎身(石灰经历)浑不怕(态度)
四、作业布置
1、背诵《石灰吟》和《竹石》
2、阅读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诗选,从其中选择一项事物,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篇小文,100字左右
3、预习《夏日绝句》
五、板书设计
六、作业布置
1、阅读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诗选
2、选择一项事物,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篇小文,100字左右
《竹石》教学设计4
一、设计意图
*画作为我国的国画开始受到国人的关注,*画欣赏美术欣赏的一种,有着美术欣赏共有的特点,同时又别于其他的艺术形式。而目前的艺术欣赏(*画欣赏)是儿童艺术中备冷落、忽视的一部分。教师一味的讲解作品的知识、技能、趣闻轶事,而缺少幼儿自身对国画作品的深入体验、独特感受和把握,使得有限的国画欣赏教育缺乏它特有的魅力,而不能有效的吸引儿童。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通过与大师作品的经常性接触、对话、欣赏,儿童在不知不觉中吸收了大师的构图,线条,作画方式,对色彩的运用,画面的总体感觉,甚至某些艺术的语言,在潜移默化的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世界,提高他们的艺术感觉及综合艺术素养。
本篇案例,结合《幼儿园整合课程》中涉及的*最具特色的*画,并对此进行延伸,一方面对国画进行继续传承,激发孩子对国画的了解和喜爱;另一方面也探索出一种适合孩子们欣赏美术作品的一种有效途径。
二、活动目标:
1、欣赏吴作人笔下的熊猫活泼、可人的姿态,增强对熊猫的喜爱,并感受作品中错落有致、动静结合的**之美。
2、激发幼儿用动作、体态表现作品中动、静的美,培养幼儿细心的观察力和良好的审美情趣。
3、培养幼儿对*画的进一步认识,并进一步尝试学习水墨作画,初步了解湿画的特点。
三、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作品《熊猫竹石图》、各种姿态的熊猫图片、竹子图片;墨水、宣纸、毛笔等。
2、知识准备:初步了解*画;熊猫是我国国宝;知道水墨、宣纸的特性等。
四、活动过程:
(一)欣赏熊猫图片、竹子图片等,导入主题。
指导语:这些熊猫在干嘛?他们这样可爱么?你喜欢熊猫什么地方?你还知道熊猫什么特点?
出示吴作人作品《熊猫竹石图》,介绍吴作人。
(二)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内容。
指导语:
1、看到这幅画,你什么感觉?你看到了什么?他们都是什么样子的?
2、在吴作人爷爷画的熊猫图里,你发现了什么?他们是什么样子的?请你学一学。
3、吴爷爷画了这幅熊猫图,请你们也来试试。(幼儿尝试进行作画)
(三)幼儿尝试作画,针对作画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幼儿寻找原因并尝试解决。
指导语:
1、在刚才作画的过程中,你遇到什么问题?
2、你画的和画上的有什么不一样?我们看看吴爷爷的作品中是怎么达到这个效果的?(吴作人运用湿画的方法,使得每只熊猫感觉上去毛茸茸的。而且每个幼儿遇到的情况不一样,再次观察吴作人的作品时,能看到不一样的特点。)
3、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避免产生这样的结果?(引导幼儿想办法解决遇到的问题,并在合适的时候,老师给与帮助。)
4、那我们再试一试。(鼓励幼儿再次尝试作画。)
(四)展示幼儿作品,并作出评价。
五、效果评析
在本次的活动中,孩子们初次观察熊猫的、竹子、石头的实际的图片,并回忆出自己曾经见过的形态、特点。再过渡到吴作**师的作品《熊猫竹石图》,在此之中,孩子们既感受到*画与照片上实物的不同之处,也感受了解了*画的魅力。在幼儿初次作画的之中,遇到画熊猫、竹子、石头的各种问题,在和原画相比较的过程中,比较发现不同之处,并尝试找到原因。再次创作之时达到幼儿自己预期的效果,并且加深了对作品本身的认识。
在进行国画欣赏中,创作本身就加深了欣赏者对作品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竹石》教学设计5
教材说明:
本课选了三首古诗,三首诗都是咏物言志诗。它们所写的事物不同,但都抒发了诗人做一个高尚正直的人的坚定志向。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墨梅而题写的。诗的大意是:我*常画画洗砚的水池边上有一颗梅树,那一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汁点化而成。它不需要人们夸赞它的颜色鲜艳,只求在天地间留下清香的正气。全诗表现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品格。
《竹石》也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竹石画而题写的。诗的大意是:竹子抓住青山毫不放松,它的根牢牢扎在岩石缝中。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忍不拔,不管你刮的是什么风,。全诗表现了诗人那种刚烈、坚韧,不畏任何艰险、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
《石灰吟》的大意是: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常常。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认识“乾、坤”两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焚烧、千磨万击、千锤万凿。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
学习咏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忆古诗,激发兴趣。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块瑰宝,那么你都会背诵哪些古诗句呢?
2、忆学法,迁移旧知,为自学古诗做好铺垫。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几首古诗。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是怎样学习古诗的?
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晓诗意;入意境,悟诗情。
二、授新
(一)《墨梅》
1、个人自学
依照学法自学《墨梅》
2、小组交流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自学合作探究,提出不懂得问题。教师深入小组,适当指导。
3、大组汇报
学生按照刚才总结的学法,依次汇报。结合查阅的资料、结合插图等等,尤其是对重点字意诗意,说一说、议一议,互动补充。
4、诵读感悟
在理解诗句含义、初步体会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指导有感情的朗读。先**练读,再指名纠正示范,然后再试读。使得熟读成诵,并能有感情的背诵。
(二)《竹石》《石灰吟》
在有了学习《墨梅》的经验方法的基础上,自学并汇报这两首古诗。
(三)写法
引导学生学习借物言志的写法:综合来看这三首诗,都是写物的,作者分别描写了它们的什么特点?仅仅是赞美它们吗?作者借这个物抒发怎样的情感、赞美怎样的精神?
三、巩固
用不同形式背诵三首古诗,注意难写易错字和标点符号。
四、拓展
搜集交流托物言志诗,如《青松》(*)、《梅花》(王安石)等。
教学反思:
1、让学生在课前按照学法进行充分的预习,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直接把三首古诗一起交流,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2、在理解古诗诗意的时候,不要求逐字逐句的解释,只要说出大意即可。
3、在交流汇报的时候,形式不要过于单一、三首诗同一个模式汇报下来,要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汇报。
4、对古诗的朗读练习还不够到位,一定要保证充分的读的时间,多读、熟读、有感情的读、有感情的背诵。
5、朗读、背诵古诗的形式也要灵活多样。
6、可以扩展第二课时作为古诗背诵大赛,摘抄积累,模仿创作,激发学生对古诗产生浓厚的兴趣。
《竹石》教学反思3篇(扩展2)
——竹石教学设计3篇
竹石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竹石》这首诗是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中的一首古诗,它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
二、教学目标
第三学段古诗词的教学目标是: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所描述的意境,体会是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所以本节课我定的教学目标是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通过诵读古诗,感受竹子坚定顽强的精神,感悟诗人的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
三、说教法和学法
六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古诗的方法,借助工具书或注释能理解古诗的意思,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的是让学生自学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能从表面上理解诗意,但要从作者的内心世界获得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和审美取向是一个难点。要解决这个难点,需要从作者的资料、时代背景入手,感悟诗人的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逐步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地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体会古诗词的魅力和文化蕴涵,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
1、教法。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破难点,我通通过朗读、感悟、想象等方法,让学生走进古诗,感悟作品的内在蕴涵,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2、学法。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古诗,反复吟诵,来感受竹子坚定顽强的精神。结合作者的生*,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从中明白做人的道理。
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让学生背诵《石灰吟》,再交流学古诗的方法。
(二)、学生根据方法自学古诗。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古诗。书上仅有两个注释,就是任:任凭,尔:你的意思,原以为学生都知道,没有做过多的强调,结果在测评时,有两个学生不会做。
然后让学生抓住一个“咬”字:像用牙齿咬住一样,极为有力,理解竹子的刚毅性格。
任:任凭。让学生练习说话,体会任凭这个词语。
然后让学生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三)、诵读古诗,体验情感。这首诗通过竹子的品格来写人,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想象竹子生长的环境,总结竹子的品格,再由竹子到人,结合作者的生*资料,知道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受到人格魅力的感染和熏陶。
(四)、巩固练习。背诵、默写《竹石》。
(五)、课外拓展,欣赏郑板桥的作品,受到文化艺术的熏陶,激发学生对*古诗词、书画艺术的热爱。
竹石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课的2个生字。
2、能背诵诗歌。
3、能说出诗歌的大意和意境。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如竹与石的对话、把自己假想成郑燮等,用情景的创设来加强对文本的体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
2、树立敢于面对一切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本课的2个生字。能说出诗歌的大意和意境‘
教学难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如竹与石的对话、把自己假想成郑燮等,用情景的创设来加强对文本的体验。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树立敢于面对一切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郑燮的故事,有关竹的诗句
2、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板书设计:
30、竹石
郑燮
咬定千磨万击
坚劲
立根东西南北风
咏物明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看图:图上有什么?(板书:竹石郑燮说到诗人,他还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号——板桥)
2、你知道郑板桥的故事吗?学生交流,老师适时补充
(1)、江苏兴化人,扬州八大怪之一……
(2)、写过“难得糊涂”(原意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3)、早年家贫,中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因帮助县民诉讼得罪地方豪绅而罢官(辞行前,百姓跪请挽留,板桥当即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做鱼竿”说他两袖清风回扬州吟诗作画去了,表现得十分坦荡、洒脱)
(4)、故事:一天,郑板桥听说镇江江心有座焦山,风景优美,栽了许多竹子。于是他每天逛竹林,摊开纸作画,画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竹的形象。那一竿竿墨竹翠茎葱葱,枝叶扶疏,配上一两块清奇古怪的石头,题上几句妙趣横生的诗文,让人耳目一新。
3、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特别是他画的竹兰、山石,形象逼真,姿态万千。留下了许多名画——竹石图、丛竹图、墨竹图、兰竹芳香图……课件欣赏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诗。师吟诗,生读读古诗。
二、学诗
1、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学习更多的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2、学生说说学古诗的有效方法。
3、学生自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弄懂诗意。合作学习、自我体会均可。
4、反馈:抓住哪些字眼来理解?你认为哪些字词写得最传神?
(“咬”字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三、体情
1、合作表演竹与石的对话。
2、诗人喜欢竹子吗?他是怎样表达的?再读古诗,体味诗人写竹,是写什么?
借物喻人,表明诗人刚正不阿的品性,不怕打击、不畏风浪的气节。
把自己想象成郑燮,说说自己看到竹石的心情、感悟
3、怀着对劲竹、对诗人的敬佩之情朗读全诗(对读、指名读、齐读)
4、你喜欢竹子吗?你认为竹子具有哪些品质?
(如:竹是空心的',很谦虚;竹在生命的旅程中每成长一步会留下印记;竹不开花,朴素,保持本色;竹扎根很深,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四、拓展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有竹,“岁寒三友——竹松梅”也有竹。有多少人吟诵过这看似普通的竹子!
交流诵读我们课外搜集的竹的典故,竹的诗句。
典故:宋代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
诗句: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苏轼《于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李白《慈老竹》“里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郑燮《竹》“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刘禹锡《庭竹》“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五、巩固
在画的空白处题写《竹石》,要求默写。也可以题写你喜欢的写竹的诗句。
竹石教学设计3
一、教材分析
《竹石》这首诗是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中的一首古诗,它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
二、教学目标
第三学段古诗词的教学目标是: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所描述的意境,体会是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所以本节课我定的.教学目标是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通过诵读古诗,感受竹子坚定顽强的精神,感悟诗人的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
三、说教法和学法
六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古诗的方法,借助工具书或注释能理解古诗的意思,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的是让学生自学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能从表面上理解诗意,但要从作者的内心世界获得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和审美取向是一个难点。要解决这个难点,需要从作者的资料、时代背景入手,感悟诗人的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逐步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地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体会古诗词的魅力和文化蕴涵,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
1、教法。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破难点,我通通过朗读、感悟、想象等方法,让学生走进古诗,感悟作品的内在蕴涵,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2、学法。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古诗,反复吟诵,来感受竹子坚定顽强的精神。结合作者的生*,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从中明白做人的道理。
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让学生背诵《石灰吟》,再交流学古诗的方法。
(二)、学生根据方法自学古诗。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古诗。书上仅有两个注释,就是任:任凭,尔:你的意思,原以为学生都知道,没有做过多的强调,结果在测评时,有两个学生不会做。
然后让学生抓住一个“咬”字:像用牙齿咬住一样,极为有力,理解竹子的刚毅性格。
任:任凭。让学生练习说话,体会任凭这个词语。
然后让学生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三)、诵读古诗,体验情感。这首诗通过竹子的品格来写人,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想象竹子生长的环境,总结竹子的品格,再由竹子到人,结合作者的生*资料,知道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受到人格魅力的感染和熏陶。
(四)、巩固练习。背诵、默写《竹石》。
(五)、课外拓展,欣赏郑板桥的作品,受到文化艺术的熏陶,激发学生对*古诗词、书画艺术的热爱。
《竹石》教学反思3篇(扩展3)
——竹石教学反思 (菁选3篇)
竹石教学反思1
我觉得学古诗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让学生以此拓展开,学习更多的古代诗词。
本文的两首古诗总的来说,意思还是很好理解的,那么对于这种通俗易懂的古诗该怎么教呢?我首先设计了一个简约的教学思路:
整堂课的教学循着: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晓诗意;入意境,悟诗情的教学思路进行,循序渐进,逐层深入。在理解古诗时抓住学生不理解的字词,让学生理解,扫除学习障碍,如在教学《竹石》,我抓住“咬定”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破岩”山岩的裂缝处。“千磨万击”“坚劲”等词把握理解。在引导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中把古诗的解读引向深入。最后再体会作者的思路:前两句状物、后两句抒情。对诗意的解读中,我摒弃了传统古诗教学中字字求解、句句设问、逐句串讲的方式,采用的是突出重点、整体感悟的教学方式,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使诗意的解读不支离破碎。
《竹石》、《石灰吟》这两首七言绝句都是咏物诗,把这两首诗编排在一起,正是从它们相似的主题角度来安排的。第一首古诗学完,我采用由扶到放,让学生总结学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晓诗意;入意境,悟诗情。然后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石灰吟》,最后交流反馈中引向深入,了解学生的合作学习情况。
但整堂课下来,本人总觉得在引导学生感悟古诗意境的环节中,没能把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作者那种借石灰之口——那种坚定意志没有在朗读中引悟给学生们,所以学生对于这两句诗的意境感悟不够深刻。还有在整堂课教学中没有全体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的氛围中。古诗教学还须进一步的实践学习,努力使自己的'教学得心应手,尽善尽美。
竹石教学反思2
每一次教学活动后,我都会细细思考:这次活动中,我有何收获?我的成功之处或失败之处在哪儿?我还可怎样做会更好?我一直认为: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这次教研室**的教学+反思活动,我的收益颇多,我对《竹石》这节课的教学进行了自我反思。
真心想用智慧浸润课堂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唤醒学生的智慧和情感,在唤醒学生心中感情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思考,关注学生现在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未来;所以我的课中有学生诗意的解读、独有的感悟、丰富的想象、快乐的创作智慧在课堂中轻吟浅唱。当我看到《竹石》这首诗时,我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把这首诗由浅入深完成尊重文本到超越文本的过程,如何把文本拓展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维能力。教学时,我设计了三个步骤:原境之读、意境之读、心境之读。我想让孩子们由读懂原意到读出想象的意境,再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身边似竹的人,最后学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原境之读时,孩子们通过**读、指名读、挑战读、齐读等不同方式对诗歌有了大概了解。***一女生在评价一男生读时讲他的节奏不太准确,语气也不是很好;我就启发你来挑战他,好吗?结果,这女生读得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我问:为什么这样读?因为这首诗中的竹是刚劲挺拔的!听到这学生的回答,教室里顿时想起一阵掌声。之后,我又启发全班学生思考从哪些词可以读出它的刚劲挺拔?坚劲、任尔学生在读的基础上互相讨论,通过抓重点词等方法,用心感受、很快就体会了诗意。这样教学,教师不用一字一句肢解诗意,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让学生多读、讨论,便能很快自悟出诗意。
意境之读、心境之读时我想让学生深挖教材,让学生充满想象,让课堂充满智慧于是我设计了假如你是那棵竹子,你会对青山或岩石说什么?你是岩石缝中的竹子,面对风雨你又会说什么?我们身边有没有像竹子似的人,你能说说吗?这三个问题。也许我的问题问的太突然;也许是学生们对知识理解的不深,这些问题太难;也许是学生们还没放松,不敢说真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我调整好心态,不断启发,不断鼓励,效果还是不太好。我清楚:诗歌教学必须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想说、敢说、主动说;这样,智慧才会在课堂里**流淌。我想:其实,公开课的效果,除了取决于执教者的设计和水*,更多的精彩应该是来自学生的学识水*、学**惯、学习基础;公开课的精彩应是学生的精彩、*时训练的精彩。
易碎的课堂
仔细想来,课堂效果是由多种因素制约。就像王老师说的,作为一个上过很多公开课的老教师应该能根据学情调整好教学。其实,这堂课上我想把我的教育思想完全体现出来,最后顾此失彼。一堂设计比较精彩的课,因为我的不能顺应学生,因为我的害怕没有新意,而成了易碎的课堂。
语文是语言文字,文字是有呼吸的,有情感的,有体温的。文字应用心吟诵。原境之读时,让学生读了,但还是读的太少。诵读是语文学习之本,诵到极致就是说,诵读理解之后自然有话可说了。我失落了学生,没有给学生尽情吟诵的时间。
诗歌教学,教师要动用教具,创设情境,让学生用心灵去感受。意境之读时,我虽借助了图片,自己口头演示了风声、雨声,但学生的思维还是没调动起,想象能力还是没有激活。其实,这时,我应积极地、快速地调整自己的思路去适应学生。让学生自己读,自己边想象边画《竹石》图,引导他们创作,他们的画上可加狂风暴雨,甚至可加坚强的竹子的语言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后发现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在探究中**解疑。可引导学生互评画,根据画引导学生**,这样,学生才会学得有张有驰,才会表现出他们的灵性和创造力。我失落了学生,没有给学生质疑的时间。
其实,课堂是学生的,作为教师,我们都清楚,但作为公开课的执教者,应该更清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在乎公开课的成败,在乎学生的真学习、真进步。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失落学生,才会根据学情调整教学设计,这课堂才是永远的精彩。
重现美丽的纱衣
充满智慧的课堂必须有一个有智慧的教者。课堂要呈现出美丽,就要关注学生的自主发展,调动学生的情感,抓住课堂中的新生成。经过王老师的点评和自己的反思,我将《竹石》教案调整:
导入部分,让学生自主探究文题及出处;初读诗歌,用不同方式多读,整体把握诗歌内涵。设计竹石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从哪句话看出?。精读时让学生寻找感兴趣的词语,想象词语所描绘的意境,拉近学生与诗人间的距离,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然后让学生根据想象用自己的笔画画竹石,体会诗人写《竹石》的目的,在学生互评《竹石》画后可质疑,抓诗中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解疑,让学生在读中去感悟、去揣摩、去想象、去思考、去挖掘、去吸取。根据词句想象画面,进入情境,体会竹子的坚强不屈。相机引导学生联想到《青松》、《咏梅》等。通过联系相关的诗词,拓宽教学空间,给学生以文化的濡染。
语文课堂如一片云彩,千姿百态,变幻莫测。我们教师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心中不变的是关注学生。这样,我们才能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提高,让课堂像云一样轻盈快活,像纱衣一样五彩斑斓,任学生思维**驰骋,任学生的精神**舒展!
竹石教学反思3
每一次教学活动后,我都会细细思考:这次活动中,我有何收获?我的成功之处或失败之处在哪儿?我还可怎样做会更好?我一直认为: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这次教研室**的教学+反思活动,我的收益颇多,我对《竹石》这节课的教学进行了自我反思。
真心想用智慧浸润课堂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唤醒学生的智慧和情感,在唤醒学生心中感情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思考,关注学生现在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未来;所以我的课中有学生诗意的解读、独有的感悟、丰富的想象、快乐的'创作智慧在课堂中轻吟浅唱。当我看到《竹石》这首诗时,我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把这首诗由浅入深完成尊重文本到超越文本的过程,如何把文本拓展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维能力。教学时,我设计了三个步骤:原境之读、意境之读、心境之读。我想让孩子们由读懂原意到读出想象的意境,再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身边似竹的人,最后学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原境之读时,孩子们通过**读、指名读、挑战读、齐读等不同方式对诗歌有了大概了解。***一女生在评价一男生读时讲他的节奏不太准确,语气也不是很好;我就启发你来挑战他,好吗?结果,这女生读得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我问:为什么这样读?因为这首诗中的竹是刚劲挺拔的!听到这学生的回答,教室里顿时想起一阵掌声。之后,我又启发全班学生思考从哪些词可以读出它的刚劲挺拔?坚劲、任尔学生在读的基础上互相讨论,通过抓重点词等方法,用心感受、很快就体会了诗意。这样教学,教师不用一字一句肢解诗意,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让学生多读、讨论,便能很快自悟出诗意。
意境之读、心境之读时我想让学生深挖教材,让学生充满想象,让课堂充满智慧于是我设计了假如你是那棵竹子,你会对青山或岩石说什么?你是岩石缝中的竹子,面对风雨你又会说什么?我们身边有没有像竹子似的人,你能说说吗?这三个问题。也许我的问题问的太突然;也许是学生们对知识理解的不深,这些问题太难;也许是学生们还没放松,不敢说真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我调整好心态,不断启发,不断鼓励,效果还是不太好。我清楚:诗歌教学必须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想说、敢说、主动说;这样,智慧才会在课堂里**流淌。我想:其实,公开课的效果,除了取决于执教者的设计和水*,更多的精彩应该是来自学生的学识水*、学**惯、学习基础;公开课的精彩应是学生的精彩、*时训练的精彩。
易碎的课堂
仔细想来,课堂效果是由多种因素制约。就像王老师说的,作为一个上过很多公开课的老教师应该能根据学情调整好教学。其实,这堂课上我想把我的教育思想完全体现出来,最后顾此失彼。一堂设计比较精彩的课,因为我的不能顺应学生,因为我的害怕没有新意,而成了易碎的课堂。
语文是语言文字,文字是有呼吸的,有情感的,有体温的。文字应用心吟诵。原境之读时,让学生读了,但还是读的太少。诵读是语文学习之本,诵到极致就是说,诵读理解之后自然有话可说了。我失落了学生,没有给学生尽情吟诵的时间。
诗歌教学,教师要动用教具,创设情境,让学生用心灵去感受。意境之读时,我虽借助了图片,自己口头演示了风声、雨声,但学生的思维还是没调动起,想象能力还是没有激活。其实,这时,我应积极地、快速地调整自己的思路去适应学生。让学生自己读,自己边想象边画《竹石》图,引导他们创作,他们的画上可加狂风暴雨,甚至可加坚强的竹子的语言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后发现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在探究中**解疑。可引导学生互评画,根据画引导学生**,这样,学生才会学得有张有驰,才会表现出他们的灵性和创造力。我失落了学生,没有给学生质疑的时间。
其实,课堂是学生的,作为教师,我们都清楚,但作为公开课的执教者,应该更清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在乎公开课的成败,在乎学生的真学习、真进步。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失落学生,才会根据学情调整教学设计,这课堂才是永远的精彩。
重现美丽的纱衣
充满智慧的课堂必须有一个有智慧的教者。课堂要呈现出美丽,就要关注学生的自主发展,调动学生的情感,抓住课堂中的新生成。经过王老师的点评和自己的反思,我将《竹石》教案调整:
导入部分,让学生自主探究文题及出处;初读诗歌,用不同方式多读,整体把握诗歌内涵。设计竹石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从哪句话看出?。精读时让学生寻找感兴趣的词语,想象词语所描绘的意境,拉近学生与诗人间的距离,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然后让学生根据想象用自己的笔画画竹石,体会诗人写《竹石》的目的,在学生互评《竹石》画后可质疑,抓诗中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解疑,让学生在读中去感悟、去揣摩、去想象、去思考、去挖掘、去吸取。根据词句想象画面,进入情境,体会竹子的坚强不屈。相机引导学生联想到《青松》、《咏梅》等。通过联系相关的诗词,拓宽教学空间,给学生以文化的濡染。
语文课堂如一片云彩,千姿百态,变幻莫测。我们教师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心中不变的是关注学生。这样,我们才能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提高,让课堂像云一样轻盈快活,像纱衣一样五彩斑斓,任学生思维**驰骋,任学生的精神**舒展!
《竹石》教学反思3篇(扩展4)
——新课标搭石教学反思3篇
新课标搭石教学反思1
《搭石》一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体现了乡亲们淳朴的爱。
本节课以“走搭石”为切入点,是因为“走搭石”中含着“看得见的美”和“看不见的美”,引导学生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教学中,我让在初读课文后,先了解什么是“搭石”,再以课文中的关键短语“家乡的一道风景”为线索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体悟一行人走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这的确是家乡的一道风景。两个人面对面地走搭石含着的谦让美,也是家乡的一道风景。“青年人”和“老人”走搭石所体现的敬老美同样是家乡的一道风景。最后以反复诵读最后一节“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结束教学。一节课下来,教学过程较流畅,重点也比较突出,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标。特别是在三个走搭石的画面的教学中,学生都能较好地抓住重点的字词去体会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理解了搭石是家乡的一道风景,也是刘章爷爷心中的一道风景。
在教学过程中我对一些重点词语的教学还是动了一翻脑筋的,也运用了多样的方法,有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想象画面理解,联系生**验理解,也有教学生通过查字典理解等。比如在初读课文后认读生字词时,不但要求学生读准,部分词语还随机地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词义,比如认读“俗语”一词,让学生说说文中出现了哪句俗语?让学生明白什么是俗语后再拓展:你还知道哪些俗语?在教学“协调有序”一词,学生对“协调有序”的理解一直是抽象的,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一行人走搭石是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协调有序”。在“清波漾漾、人影绰绰”这两个词语,是让学生通过想象画面来理解,结果学生描述的那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的画面并没有我预想的那么美。课后反思一下,生活实际中学生根本就没看到过这样的美景,也难怪想象不出,如果当时能有图片的补充展示,学生一定会理解得更深。当然在教学中还有一些细节的处理也是欠缺的,今后在研读教材方面还是要多花工夫。
新课标搭石教学反思2
《搭石》这篇文章就是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结合。文中诗一般流畅的语言,乡亲们水一般清澄的心灵,都给学生一种美的熏陶。在上课初始,我就想把学生带进文中那个诗情画意的氛围,描绘家乡美景导入。从学生们的表情上,虽似懂非懂的意象已经使他们感受到了一种美。这样也激发了他们接下来学习的积极性。
《搭石》这一课,并进行了认真的备课。当我捧读课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两个人面对面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著乡村的生活气息。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一种看得见的美和看不见的美在文本中**共生。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本课在教学时我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采取情境体验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搭石,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一主题,教学中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欣赏、升华。把“美”这条主线,贯穿于课堂始终。
让学生通过这些画面的体会,自然地感受到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时,学习最后一段,并通过背景介绍,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搭石默默无闻的美,情感又进一步得到升华。
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在词句教学时,我不光引导学生了解意思,还提示理解方法,如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基本功综合训练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关爱他人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比如在朗读中潜移默化,在过渡语、小结语、激情语中渗透。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勤劳是美、助人是美、谦让是美、**是美、美就在我们的心里,只要我们奉献了爱,我们的生活就充满了美。
新课标搭石教学反思3
本节课能把《新课程》崭新的理念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懂得:老师和他们是*等的对话关系,讲台并非是老师专有的阵地,老师会常常把讲台让给学生,让他们也神采飞扬站在这里施展自己才能。《搭石》上完后,可以看到课堂上学生们学习积极性非常高,尤其是充分利用多**播放课件,引来学生啧啧的称赞,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我要学生动笔在文章空白处中写感受,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一环节,把自主学习的**还给了学生,学生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甚至出现了争抢的现象。
课堂上学生对问题的分析、理解有时会超越教师的设想,这是教学相长的好机会。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从中汲取营养,用于再教学时启迪学生的思维。课文最后一句话“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这句话怎么理解?说真的,这句话含义很深刻,我认为对四年级的小学生未免太难了。因为文章语言表面比较易明,但内涵隐晦,作为老师,有时都一下子都转不过弯来,何况是四年级的的小学生?我让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最后有同学来回答:“这句话安排在课文的最后,作者是不是要用来点明中心呢?而课文的中心就是要赞扬乡亲们,那赞美搭石就是赞美了乡亲们。”另一位同学接着回答:“这句话表面是写搭石静静地在溪水中,任人踩踏,却无怨无悔、默默无语。实际上就是写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精神的写照。”同学在学习时,碰到问题能去动脑筋查找资料,这是一种探究精神的体现;经过讨论解决问题,这是合作精神的体现。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鼓励学生对不同意见展开争论,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迸射出火花,从而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通过用新课程崭新的理念上课,我觉得新理念已经在慢慢的渗透到学生的思维中去了,这是值得欣慰的。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教材的开放性表现在教材要和生活实践相结合,要课内外结合,要学用结合。作为教师要突破教材对学生教育的禁锢,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而不能成为教材的**,应该做教材的主人。
“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是课改的核心,作为教师,教学中不是为教案负责,而要时时处处为每一个学生着想,把学习的**真正还给每个孩子,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真正使每一个孩子得到了发展。
《竹石》教学反思3篇(扩展5)
——《竹石》教学教案设计 (菁选3篇)
《竹石》教学教案设计1
教学目的:
1、认识“破、磨、击、尔、南”5个生字,掌握“磨”的两种读音。
2、有感情地朗读扑背诵古诗。
3、通过诵读古诗,感受竹子坚定顽强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课件出示《竹石图》,配以古琴乐)
导人:听过胸有成竹这个成语吧,说的就是清代著名大画家郑燮的故事。他可喜欢竹子了,大家看到的这幅{竹石图}就是他62岁时的作品。
2、感知图画。说说画中的竹子给你的感觉。
3、感知古诗。
郑燮还会作诗呢,这画中的诗就是他自己写的,老师读给你们听听吧。
教师范读古诗。{配以课件《竹石图》及古琴乐)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块儿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初读古诗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2、**读诗,自学不认识的字。(教师进行巡视,提醒学生把宇音读准)
3、小组合作学习生字,教师引导学生互评。
4、救师检查生字、生词的读音。
咬定
破岩
千磨万击
坚劲
5、小组齐读古诗,读流利。
三、读诗悟情
1、欣赏图画,练习读古诗,整体感悟诗中怎样写画中竹的。
2、逐句练读。
①赏画。竹子长在什么地方?
学生**读诗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②教师描述诗句的意境:竹子紧紧扎根在岩缝中,好像把青山咬住了一样、一点也不放松。
③学生**读前两句诗,指导学生评读。标准:音准、有感情、韵律美。
④赏画想象:风吹来了,雨打来了,竹子害怕吗?
学生**读诗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⑤引导学生想象:除了风吹雨打,竹子还会遇到什么折磨?
教师总结:风吹、雨淋、霜冻、雪落,这就是千磨万击!
⑥指名读全诗,学生评读。
3、再次整体感悟古诗。
①指名学生诵读全诗。
②对照图画,再读古诗,说说你明白了什么?
③引导:你喜欢诗中的竹子吗?为什么?
④有感情地齐读古诗。
4、练习背诵古诗。
学生**练习背诵,交流好的背诗方法。
四、课后延伸
自然界中有好多植物都具有优秀的品质,诗人们时常写诗来赞美它们。课后读读(梅花)。下次课大家来交流学习体会。
板书设计:
《竹石》教学教案设计2
今天,我和学生一起学习清代诗人郑燮的作品《竹石》,我把教学目标定在:
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能够联系注释以及工具书读懂诗意;
3、感受竹子的顽强毅力,从而激励自己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为了达成这些目标,我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采用以下几个步骤**教学:
一、导课激趣是前提
对于一首古诗,学生只有对它感兴趣,才有可能深入地学习。如果学生对古诗不感兴趣,则学生很难会去学习它。为了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竹石》的兴趣,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
师:读了题目你有什么话想说?
生:竹子生在石头当中。
生:是石头做成的竹子。
师:你见过竹子吗?你对竹子有些什么了解,用一二句话说说?
生:竹子的叶子一年四季是绿的。
生:竹子有一节一节的。
生:竹子小的时候可以吃,而且很好吃。
生:夏天,我们可以到竹园里纳凉,做游戏。
小结:郑燮写的《竹石》到底写些什么呢?学了诗句以后我们会了解的。
因为学生对身边的竹子是比较了解的,**学生由此及彼地进行链接,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竹石》兴趣。
二、理解词句是关键
要让学生进一步领会《竹石》的大意,还需要引导学生从字面上读通、读懂诗句。我让学生悟读,引导学生对照注释以及工具书自己悟读。在一首古诗中,往往会因几个陌生的字词或有特殊用法的字词而影响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那些关键的字词,予以点拨指导,启发引导学生去领会全诗大意。如咬定、破岩、还、任尔等字词的意思的理解。
三、激**趣是目的
学生通过悟读,真切感受到岩竹的精神坚强、有毅力,刚强不屈。请看部分学生的情趣产生过程:
生甲:从咬定一词可以看出,竹子的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中,不肯有半点放松,它也不愿意扎根在沃土上,可以看出竹子具有顽强的毅力。一个咬字可以看出郑燮已经把竹子不当成一般的竹子了,而把竹子已经当作一个坚强不屈的人了。
生乙:立根原在破岩中的一个破字写出了竹子生长环境的**。它在那样**的环境中还依然挺立着,可见竹子多么坚强。
生丙:我还有补充,一个破写出了山上的岩石随时都有可能倒塌,竹子随时都有可能遇到生命危险,但它还是乐呵呵地生活着,你说坚强不坚强?
生丁:千磨万击还坚劲可以看出竹子已经经历很多很多的磨难,一个还字说明竹子没有被困难压倒。
生戊:任尔一词也说明竹子不怕艰难险阻。可见竹子刚强不屈。
感受:学生通过读读、议议、再读读、再议议对岩竹那种伟大的坚强性格感悟得非常透彻了。因而对竹子的崇敬之心也油然而生。
四、训练朗读是重点
小学生学古诗,我的观点要引导学生多读,要在读中做文章。因为,只有让学生反复读,才能引导学生反复与文本接触,才能引导学生反复地感悟文本。学生感悟文本次数量的增多,必然为达到质的改变。这个质变是学生通过阅读自然而然获得的'。我采用五读:一是范读,老师有表情地先读一遍,引发兴趣;二是自读,引导学生读准字音,体会节奏;三是细读,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等自主感悟;四是指名学生读,引导学生将竹子的顽强性格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表现出来;五是背诵,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达到背诵的程度。通过这样反复地读,学生就会自觉地进入诗的意境之中,从而受到熏陶和感染。
五、引导链接是延伸
学生通过学习,对竹子的精神有很深的感受,学生们纷纷表示:我们要像竹子学习,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要不怕困难,不畏艰险。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进行链接。我是引导学生与日记、周记链接。
《竹石》教学教案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诵、背诵《石灰吟》和《竹石》,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重点句;
2、体会诗句的含义,了解作者的崇高志向和节操,学习诗人的高贵品质和高尚的人生追求;
3、联系作者生*,了解诗歌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志向;
2、难点:联系作者生*,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导入: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千百年来,名家辈出,名篇佳作浩如烟海,我们就是在一首首诗歌的沐浴下长大的。有些诗,我们早已铭记于心。
说到柳树,我们会想起贺知章的名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提起荷花,我们脑海里会浮现起杨万里的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谈到瀑布,我们会情不自禁地吟诵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谈到母爱,你必定会想起盂郊的名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今天我们又要学习新的古诗词,请大家看到16课《古诗三首》,今天呢我们要进行一次挑战,一节课学两首,看看同学们的学习能力。
3、请大家齐读课题《石灰吟》、《竹石》,现在我们猜一猜,这两首诗分别写的什么。
(石灰、生长在岩石中的竹子)请完成表格第一栏
(二)朗读诗歌,体会诗意
1、**朗读2遍,再读给同桌听。请同学展示朗读,请同学跟着朗读,然后播放名家朗读,请男生读《石灰吟》,请女生读《竹石》
2、小组讨论,参考资料,说说你从诗句中分别读出了石灰和竹石怎样的特点,并完成表格第二栏
(三)了解诗人,寻找共同特质
1、师:相传这首《石灰吟》做于他17岁。当时他在求学路上经过一座石灰窑,正值师傅们在煅烧石灰石。他看到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便脱口而出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为何于谦看到石灰会这般激动,甚至为这**无奇的石头赋诗一首,郑燮为何也会对着普普通通的竹子,而心潮澎湃,不仅为其作画一幅,还落笔题诗呢?让我们一起回到过去看看他们的一生,或许能从中找到一些线索。
请同学们默读诗歌,参照资料2作者生*,完成表格第三行、第四行。
2、同学们的讲述和回答都非常精彩,现在我们看到这两栏(特点与品质),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归纳共同特质,用一个词来形容石灰和诗人于谦,你会用?(清白)用清白形容石灰,老师能理解,因为不管历经千锤万凿,还是烈火焚烧,亦或粉骨碎身,石灰依旧保持着洁白无瑕的颜色,用清白来形容于谦,是想说于谦长得很白吗?那这个时候的清白**着什么呢?【高尚的人格】 迁移学习,用一个词来形容竹石和郑燮。(坚劲)同样的在用坚劲形容郑燮的时候,你们是在赞扬什么呢?【不惧怕人生的挫折】 (四)托物言志
1、师: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诗人写这两首诗是仅仅是想描绘和夸赞这石灰和竹石这两个事物吗?那诗人实际上是想要写什么,想表达什么呢?展示诗文的思想感情:
《石灰吟》——不畏艰险、不怕**、清清白白做人的志向这一次让我们在脑海中想着拥有高尚品格的诗人于谦,再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读出于谦两袖清风的高洁,读出于谦那不畏艰险、不怕**、清清白白做人的志向《竹石》——即使艰难困顿了美好的生活,仍要面对现实,战胜困难,像岩竹一样坚劲勇敢即使风雨浸湿了荡气回肠的梦想,即使黄沙掩埋了跳动的希望,即使艰难困顿了美好的生活,仍要面对现实,战胜困难,像岩竹一样坚劲勇敢。
让我们带着对劲竹的敬佩之情朗诵全诗。那么,这种明明是要写人,写自己的志向,却不直接写,而是通过写一个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这种手法叫作“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
(五)拓展提升,指导写法
1、这类诗在我国的诗歌中很常见,而当我们掌握了其中的方法后,我们也是可以写出来。下面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方法,首先我们需要从这世间万物中选择一种事物,可以随便选吗?有什么要求呢?(特征相吻合)
3、然后,描摹特点,最后,抒发志向
4、小窍门:将表达人类品质和态度的词语直接加在这个事物上,这样就很容易让人从物联想到人了。示例说明:烈火焚烧(石灰经历)若等闲(态度),粉骨碎身(石灰经历)浑不怕(态度)
四、作业布置
1、背诵《石灰吟》和《竹石》
2、阅读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诗选,从其中选择一项事物,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篇小文,100字左右
3、预习《夏日绝句》
五、板书设计
六、作业布置
1、阅读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诗选
2、选择一项事物,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篇小文,100字左右
《竹石》教学反思3篇(扩展6)
——读《竹石》有感 (菁选3篇)
读《竹石》有感1
我读过一首古诗,它令我难忘。这首诗就是郑燮(郑板桥)写的《竹石》。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他的诗、书、画在**的文化艺术史上堪称“三绝”,其“三绝”中又有“三真”:真气、真意、真趣。
《竹石》这首诗是郑燮为自己所画的竹石画而题写的。读了这首诗,我的眼前立刻出现了这样一幅情景:在崇山峻岭中,有几根青翠欲滴的竹子在灰色的山岩中十分显眼。无论多大的风雨,多么严重的的干旱,它们紧紧抓住石头缝中的泥土毫不松懈。它们经历了各种磨难,却一直坚韧、挺拔。远远望去,因为它们的存在,山坡上充满了勃勃生机。
我最喜欢诗中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这一句。句中一个“咬”字,刻画了竹子的顽强、刚毅的性格,赞扬了竹子不苛求生长环境的'朴实品质。这首诗用借物言志的方法告诉我们,一个人在面对人生的磨难时,若能毫不畏惧、勇敢面对,那么即使困难再大也一定能够克服,取得人生的成功。
这首诗使我联想到我的学琴经历。我喜欢弹钢琴,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我每天放学一回到家,放下书包就去练琴。几年来,不管是饥肠辘辘,还是劳累不堪,每天都认真弹好每一首练习曲。我的钢琴老师在济宁住,我每个周六都要去济宁上钢琴课。因为火车的到达时间不合适,我只能乘公交车去上课,中间要倒两路车才能到老师家。我有晕车症,学琴开始后相当长的时间里,每次上课回来,我恶心呕吐得厉害,一天都不吃不下饭。尽管如此,我还是坚持住了。不管刮风下雨,还是酷暑严寒,或是人流拥挤,我总是一如既往地在济宁和兖州之间来来**。现在我已经顺利通过了全国钢琴资格七级测试。我想,这正是《竹石》中描写的那种不畏艰险、坚定顽强的精神鼓舞着我!
我们这一代少年,生在孔孟之乡,礼仪之邦,自然应当学习圣人孔子的思想,汲取**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的财富,把知识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不断进步,做一个有益于国家和民族的人!
古诗中竹子的那种精神,我将受用终生,“经典伴我成长”这句话,我将一直刻在心上!
读《竹石》有感2
在我学过的许多古诗中,让我最为深刻的是清代诗人郑燮写的一首古诗——《竹石》。
当春天还没到来,竹子就在地下萌发了。第一场春风拂过,竹子就好象一把把利剑一样,穿过顽石,刺破硬土,穿上绿色的竹衣,准备直插云天。颀长的竹干,虽然纤细,那并不孱弱。狂风来了,竹子横眉冷对,毫不在意,在风的呼啸中依旧快乐的舞蹈着。暴雨来袭,竹子也充分显示着高洁的品格,不为之所动。.它不畏艰险,坚韧不拔。
竹子不畏困难,不惧压力的顽强生命力,这是人们看不见而确实存在的一种品格。我想这种品格就是我们**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每个**人都应该有这种精神。
这时,我们不禁想到了禁烟英雄林则徐,他把国家的兴亡放在了自己的心中,时刻也不松懈。面对鸦片泛滥,国家的大厦岌岌可危的时候,他毅然冒着危险来收缴鸦片,逮捕烟贩,采取严厉的措施逼外国烟贩交出鸦片。在虎门海滩销毁鸦片,冒起的滚滚浓烟,昭示了**人民禁烟的决心和矢志祖国富强的信心。外敌的软硬兼施,也没有磨灭**人富国强民的决心。
林则徐的作为惊天动地,给当时行将就木的**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他**的禁烟运动,长了**人的志气,灭了帝国**的威风。这不就是竹子的精神的真实写照吗?
读《竹石》有感3
今天我读了《竹石》,这首诗,是郑燮写的,整首诗是这样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意思是:绿竹生长在青山上是那么牢固,根深深地扎在岩石的缝隙之中。经历了千万次磨炼仍坚韧不拔,任凭你是东南风还是那西北风。我们应该学习它的坚定。
竹子是四季常青的植物,无论在哪个季节,你都能看到它的身影。竹子能够在险恶的环境中生存下来。郑燮的这首诗形象地描绘出了竹子扎根在岩石缝中,不惧怕外界环境的艰险,努力生长,表现出竹子坚韧不拔的特点。同时也赞颂了社会中坚强不怕打击的人的精神,是作者心声的自然流露。
当春天还没到来,竹子就在地下萌发了。第一场春风拂过,竹子就好像一把把利剑一样,穿过顽石,刺破硬土,穿上绿色的竹衣,准备直插云天,不畏艰险,坚韧不拔。颀长的竹干,虽然纤细,那并不孱弱。狂风来了,竹子横眉冷对,毫不在意,在风的呼啸中依旧快乐的.舞蹈着。暴雨来袭,竹子也充分显示着高洁的品格,不为之所动。
竹子不畏困难,不惧压力的顽强生命力,这是人们看不见而确实存在的一种品格。我想这种品格就是我们**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每个**人都应该有这种精神,每个人都需要这种精神。
《竹石》教学反思3篇(扩展7)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黄山奇石》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1
《黄山奇石》这篇课文是小学语文第二册中的文章,通过学习黄山奇石,使学生了解祖国的黄山风景秀丽神奇,尤其是奇石更有趣,激发了学生们对祖国黄山的喜爱。同时也更加热爱伟大祖国的山河。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本课时充分运用了电教**,使学生真实、生动、形象地感知课文内容。更准确、更直观。同时对文章中的重点词语有帮助学生理解的重要作用。黄山风景真实地出现在学生眼前,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教学中我还充分利用挂图,布置在版书里,例如:仙桃石的挂图对应着版书文字“仙桃石”使学生直观、生动地感知文字与文字所表现出的画面。生动、活泼教学效果较好。根据文章的特点,我采用了许多教学策略:
1、侧重思维的发散训练:在欣赏了“猴子观海”的画面后,我引导学生想象:“几千年来,这只神奇的石猴为什么一动不动的呢?它到底在想什么呢?”此问犹如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他们有的编故事,有的大胆猜想,在愉快而热烈的讨论中,他们既有机会表达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同时也深深体会到了黄山奇石的有趣。
2、侧重思维的广度训练:在本课的最后,我出示了一些没有名字的奇石,要学生根据他们的外形特征,给这些石头取名字。学生对此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他们积极开动脑筋,赋予奇石们以各种有趣的名字,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中,他们的个性得以舒展,灵感得以**,语文课堂真正成为了他们可以尽情想象和创造的乐园。
3、侧重思维的深度训练: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仙桃石”形状的基础上,我启发道:“仙桃石”为什么不叫“蜜桃石”或“桃子石”呢?学生只要多读几遍课文,再深入思考便会发现这是因为“仙桃石”体形巨大,而且又落在山顶,不太可能是人间的东西。课文中一个“飞”字和“落”字,便形象地写出了“仙桃石”的神奇。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2
《黄山奇石》课文围绕黄山石的“奇”,分别介绍了“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等景观。根据本文的特点及训练的要求,在突出主体性和体现文本资源的可拓展性方面,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认识石“奇”,还要让学生感悟 石“趣”。因此,我们可以按照“知─说─悟”的主线,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体会、感悟。启迪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陶治学生的情趣,自主、多元地训练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探究性准备
1、布置学生收集有关黄山的图片资料或文字资料。
2、自读课文及相关内容:
要求借助工具书,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并文图结合,分别在书中画出“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等。
二、激趣性导入
借助**(图片、多**影音)或以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观察课文的特点(图文结合),提示学习“看图学文”的方法。
三、体验性阅读
1、知“石”:
⑴ 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课外收集的有关黄山石的资料,边出示边讲解,将自己收集的奇石的种类及成因介绍给大家。
⑵ 出示介绍奇石或介绍黄山其他奇特风光的资料,针对学生的兴趣,教师可让学生在班上进行交流。
⑶ 自主读课文,归纳一下书中主要介绍了哪几种“奇石”。图文结合,边读边悟、边悟边读,对感兴趣的内容,不仅要读熟,而且要求能背诵。在积累中感悟表达的准确性,潜移默化地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
2、说“石”:
⑴ 读课文,对照插图,分别说说“仙桃石”“仙人指路”“猴子观海”“金鸡叫天都”等奇石的样子,引导学生既要说出石“形”,又要说出石“神”。
⑵ 读课文,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分别说说“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等奇石。这几处奇石,教材仅提及而已,因此,要鼓励学生大胆想像。
⑶ 对学生课外收集的其他奇石的样子进行表述,充实观察、表达的内容,增强学生课外学习的兴趣,训练学生掌握课内外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3、悟“石”:
⑴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分别想像一下:
“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等这些石头的来历,可以以神话、童话故事的形式进行表现。比一比,看谁说得形象、生动、情节完整。
⑵ 在广泛想像的基础上,选择一块奇石,就自己所想像的来历讲给父母听一听,然后写下来。
⑶ 在自读、自悟及创造性想像的基础上,感悟大自然的神韵,陶治学生的情趣。
四、整理性阅读
整理性阅读,是指在网络资源、自读自悟、广泛交流的基础上回归于文本: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自读、齐读、小组读均可。)
2、通过学习,你有何收获(知识能力、情感方法、特殊感受等),有何疑问。
五、拓展性练习
本拓展性练习,主要是走出教材,适当增加阅读量,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其练习的资料既可以是《自读课本》上的内容,也可以是其他儿童读物上的有关写景状物、有益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像能力的短文。从来源的渠道上讲,既可以是教师收集的,也可以是布置学生自己收集。在拓展的要求上,尽量体现理解的层次性和多元化。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3
《黄山奇石》以景点介绍的方式描绘了黄山石的“奇”。在教学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激励式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的学习。
在文章感悟方面,我主要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本文的重点在于感受黄山石之“奇”,结合低年级思维、想象发展未完全,生活实际体验不足等特点,我采取了直观看图的方法,通过收集的众多黄山奇石图先让孩子在头脑中形成对石“奇”的感叹及震撼,再将这些感受融入声音,从而读出“奇”,读出赞叹。朗读是学生个性化理解的体现,在朗读中,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本课中我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用自己的体验表达出对黄山石的感受,学生自己通过理解用边读边做动作方式表达出来。我仅以观众的身份给予适当鼓励性的评价,除此,我还让其他孩子作小评委,给予点评,通过这个环节让其他的孩子在细心聆听中积极调动思维。
本课也有许多不足之处。本文在练习生字词方面,训练较少,组词练**缺少训练,低年级的教学要求是一字组多词,通过组词促进学生对词语的理解。由于单元整体识字,所以在这节课对生字词方面有所忽视,导致课堂作业完成不理想,低年级生活知识贫乏,组词教师应予以适当的引导、补充,针对本班弱点今后加强拼写,发音、组词环节的设计,时间比重也该随时调整。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4
前天,学习《黄山奇石》一课,这篇文章对于学生来讲比较单调。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使出了浑身招数,谈话激趣,自读自悟,比赛朗读等形式。当“小导游”们介绍完“金鸡叫天都”后,就要比赛读出奇石的有趣。第五小组的一名**信心十足的***,当读到“有座山峰上的几块巨石,就变成了一只金光闪闪的雄鸡。他伸着脖子,对着天都峰不住的啼叫…”这时,只听我班最调皮的张成用课本挡着嘴巴,正“喔喔喔”地小声叫个不停,一时间,教室里听到的小朋友都在窃喜,好不容易营造的氛围被这只“大公鸡”轻松的破坏了。
我心里生气极了,本想劈头盖脑的批评一顿,可转念一想,他这个小家伙,不仅理解了课文中“不住的啼叫”等词,而且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只不过,他用的方式不好。于是我就对他说:“你真是一个细心读书的好孩子,是不是已经看到了那只金光闪闪的大公鸡?我们读书的时候也要像张成一样,眼中有物!”几句简单的话语,不仅传递给学生新的读书方法,而且提醒了他,鼓励了他,此后,他读书更认真了,发言也更积极了,我深感欣慰。试想,假如,当时我没有**自己,只是从扰乱课堂单方面去批评他,那一定会**打击他学习的积极性。教学中,我们应该善待学生的错误,多点赞赏,少点指责,多点肯定,少点否定,学生一定会懂得了自律,也能让他们在成长的旅途中变得快乐而自信。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5
小学生的思维最初是具体形象、动作和原有知识紧密相连的。而后才逐步转化为大脑的内部运动。根据学生的这一思维方式,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通过看图和模拟表演来创设想像思维的情境,引导学生掌握想象思维的方法,比如讲授《黄山奇石》时,图中的“猴子”指的是什么?“海”又指的是什么?
学生很快发现,“猴子”是指山顶上想猴子的一块巨石;“海”是指山间像翻滚的波浪一样的云雾。显然人们把这两种景象融为一体,称为“猴子观海”。这本身已充满了想象的色彩,接着我又让学生细读重点句,从中找出“抱着”“蹲”“望”这些描写动态的词语,以及“一动不动”这个描写静态的词语,品味想象的意境。这是我让学生结合看图,自己描述看到的景象。有的说:“这只蹲在山顶上的猴子被翻滚的云海惊呆了。”有的说:“这只猴子被眼前的云海吓坏了。”还有的说:“这只猴子望着翻滚的云海在沉思。”
这是我抓注时机,让学生将自己看到、想到的情景进行即兴表演,把图中景物,由语言变为动作。以此激发兴趣,强化想象思维。在此基础上,我通过谈话进一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如果这不是一只石猴,而是一只真猴,面对翻滚的云海,它会想到什么?”
这是课堂立刻活跃起来,有的说:“它会想,我要是孙悟空踏着云彩飞过去见观世音有多好。”有的说:“我要是会游泳,跳下去游个痛快。”还有的说:“我要是长出翅膀,飞到对岸去该多好!”……就这样,我引导学生从观察入手,创设了想象思维的氛围,最中使学生的思维也插**想象的翅膀。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6
这篇课文即有抽象概括的描写--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又有具体形象的描写--仙桃石, 猴子观海等4种奇石。作者形象生动语言文字极具感染力地把祖国的黄山奇石描写得活灵活现!就在校的学生来讲,很少有人到过黄山,没见过黄山那种变化多端,形态各异的奇石,大多数学生缺少对黄山的直接经验。我在教学本课时,充分利用电化教学,使学生从中了解到黄山的奇石多而有趣、神奇。电教**的运用不仅解决了学生没有的生活经验,而且更进一步的学习到了祖国黄山的美丽。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电化教学的运用是针对学生的无意注意,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兴趣、自觉地去学习,就象看电影一样,不知不觉地记住情节那样。这种课堂电化教学中教师对信息的加工与学生脑中内部的信息加工的"里应外合" ,使课堂教学由量的递增达于质的飞跃,最后完成。
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又对桃、猴、鸡、等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这样,我在教学中,便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借助电化教学**,声情并茂,生动形象地强化学生感知,努力学懂这篇课文. 语文学习,目的是为了学以至用。在原先备课时,我把朗读指导放在第一位,想让学生在朗读中体验并感悟。但在课堂实施时我又临时改变了策略,新课改要求教师要有一颗慧心,做写作资源的开发者。于是,我在指导学生学习并列段式的基础上,增加看图联想,给怪石起名字,写“奇石”这一环节,学生在与小组讨论交流之后,加上先前的语言积累,通过儿童特有的思维,写出了比文中更具有童真童趣的话语。这一环节也使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尝到了合作的快乐。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更加深深地体会到:要让学生注重对文本的感悟。重感悟就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地去想象。我如果能在课堂上创设好一定的活动情境,就能使课堂教学更加**、融洽,使学生始终处在兴趣盎然的气氛中。还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把更多的机会,更多的思考留给孩子。这将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7
《黄山奇石》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是一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介绍了我国黄山风景区的许多奇形怪状的岩石。课文用亲切、自然、极富想象力的语言描绘了各种岩石的特点,再配以插图,生动的再现了黄山奇石的奇妙之处。作者形象生动语言文字极具感染力地把祖国的黄山奇石描写得活灵活现!
一、欣赏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年龄小,大多数学生没有到过黄山,缺少对黄山的直接经验。上课伊始,我通过自己制作的课件,让学生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和老师一起去领略黄山的神奇风光,学生的兴趣极其浓厚,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生非常想看黄山的奇石,学生带着好奇心,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
二、细心朗读,寻找著名的黄山奇石。
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很快找出课文中写到的黄山奇石:“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等,并暗暗惊叹,原来,黄山的“奇石”连名字那么有趣。那神话故事中的“仙桃”、“仙人”、“金鸡”、“天狗”都在黄山聚会了,那童话故事中才有的“猴子观海”、“狮子抢球”也出现在黄山的山峰了。学生由此对黄山奇石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三、抓住重点,从优美的文字体会黄山奇石的“奇”。
在本课教学中,我力求使**用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处。如在品读“猴子观海”这块奇石时,有的学生虽然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知道了“云海”不是真的海,而是“猴子”站在陡峭的山峰上看到的云雾,但“翻滚的云海”到底是一幅怎样令人心醉的画面呢?学生很难体会的到,这时,若单靠我的讲解,无论讲得多么精彩,学生也很难体会、理解,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感悟,我适时地发挥多**特有的功能,及时地播放了“翻滚云海”的动态画面,学生看着如此美妙的“云海”,都纷纷发表自己对“云海”的独特见解。有的说“云海”真是波涛汹涌,有的说“云海”波涛滚滚,还有的说“云海”真是人间仙境,怪不得猴子在这么高的山崖一动不动,它是看得着迷了!
多么精彩的发言啊!学生对“翻滚的云海”有了深层次的感悟。这样,不但能使课堂教学的难度**降低,而且使教学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生的思维活动向**、主动、深刻、全面发展,突出了课文的重点,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更加深深地体会到:要让学生注重对文本的感悟。重感悟就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地去想象。还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把更多的机会,更多的思考留给孩子。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8
《黄山奇石》这课文趣味性很强,有旅游经历的学生都会比较喜欢这篇课文的。原先教学这一课的时候,觉得比较乏味,上不出其中的趣来。
今天,再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又做了细细的思考,安排了这样的第一课时:
1.出示课题,指名读题。
问学生:你觉得这个课题会重点写哪个字呢?学生很快就发现“奇”字。课题的作用各不相同,有画龙点睛,有提纲挈领,有蕴藏疑问。这个问题,能让二年级的孩子开始思索课文题目与内容的关系,这对于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是有一定的作用的。
继而问学生,读了课题,你脑海中产生了哪些疑问?
学生的问题各有层次,有些不成问题,但是有些问得很好。
有个学生问:“黄山奇石”是什么?
我点评:严格来说,这不是一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让人不清楚你要问什么?
另一学生帮他做了补充:这篇课文写了黄山的哪些奇石?
我点评:对,这个问题就值得我们去探究。
又一个学生问:“黄山是黄色的吗?”
我点评:我觉得这是一个猜测性的问题,“黄山”的名字具体怎么得来的,我不清楚,请你课后去查找资料,了解了再来告诉我好吗?
经这样一点播,学生问出来的问题就更有价值了。
有问:黄山在哪呢?这是一座怎样的山?
有问:黄山的石头究竟奇在哪儿呢?
……
质疑、**的能力并非与生俱来的,需要后天的培养与引导,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充分创设这样的*台,让学生有这样的场去思考,去思索,再经过引导,才能得以培养起来。
2.师小结承接:刚才很多小朋友对黄山非常感兴趣。那么黄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我们去看一看。课件上出示黄山的地理位置,再介绍黄山:
黄山是“三山”之一,有“天下第一**”之美称。“奇松、云海、温泉、怪石”被称为黄山“四绝”。尤其是“怪石”,已被命名的怪石有120多处。其形态可谓千奇百怪,令人叫绝。似人似物,似鸟似兽,情态各异,形象逼真。
当学生对黄山非常感兴趣的时候,出示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让学生**读,想想从这段话中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对“1.黄山在安徽省南部,2.黄山景色秀丽神奇,3.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
我发现都没有提到“闻名中外”四个字,于是我提出“闻名中外”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很有趣,居然有人说:“说明黄山那里的人很文明,不乱丢垃圾。”我笑了一下,说:“那是‘文明’(板书)的人做的事,但是‘闻名中外’不是这样意思。我们先来一个字一个字来解释,闻就是听,名是名字,闻名听过他的名字;中是*,外是外国。*与外国都闻说过都知道他的名字,说明这个地方非常出名。闻名中外,也可以说‘中外闻名’。”
如果仅是这样,我想学生对“闻名中外”还不是很清楚的。于是,我问:“我们育才塑胶操场上的樟树闻名中外,对吗?”学生哈哈大笑,说:“那只能说是闻名育才,不是闻名中外。”我再问他们:“我说杭州西湖闻名中外,对吗?”学生想了一会儿说:“那应该是对的吧?”把球重新踢还给我。我一笑,当然是对的。再让学生说说哪些地方是闻名中外的。学生说了很多,秦始皇兵马俑、八达岭长城、故宫、圆明园等闻名中外。
这样,从解意思到运用,一个词语学活了。
3.再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用横线划出课文介绍了哪些奇石,用波浪线划出这些奇石奇在哪儿。在交流中进一步认识生字。
学生学得很快乐。
综观这堂课,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自主学生的能力,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自己读读画画思思。学生学得快乐,我教得幸福。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9
黄山奇石以“奇”见长,在教学“猴子观海”时,**学生看图学文后,请他们说说对这块石头的印象,然后着手进行朗读指导。在师生*等的对话中,想不到有许多学生道出“可爱”之感。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在我国安徽省南部,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黄山奇石,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注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的体验。于是,我就让他们怀着这块石头的“可爱”之情,指导学生读出它们的神奇。学生朗读水到渠成,真真切切。最终是学以致用。新课改要求教师要有一颗慧心,做写作资源的开发者。学生在先前的朗读语言积累后,通过儿童特有的思维,现学现卖,写出了比文中更具有童真童趣的话语。
我想这样,每个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生命之花得以绽放。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10
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黄山奇石》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课文描绘了黄山奇石之神奇,景色之秀丽,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文章构思清晰,意境优美,想象丰富,情趣横生,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熏陶。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读文、看图、想象黄山"四绝"的几个镜头,使学生感受到了黄山奇石所具有的独特的美,明白了黄山奇石尤其吸引中外游客的原因,同时也使产生了进一步了解与欣赏奇石的强烈愿望,带着浓厚的兴趣步入对新知识的探索。因此,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再创设好一定的活动情境,就会使课堂教学处于**、融洽、兴趣盎然的气氛中。
让学生自主选择,激发其自主探究的兴趣。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发现的学习。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创造性问题情境中,学生个体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并从不同地视角,通过不同的思维方式探求问题的解决方法。它最终表现为学生**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追求人性化、个性化,尽可能变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在这节课上,我首先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内容,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奇石研读,然后根据学生的爱好,如有的同学喜欢朗读,有的同学喜欢抓重点句体会句子蕴涵的意思,等等。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学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在这节课中,学生用感情朗读、画、抓重点词、动作表演等形式来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他们的兴趣很浓,产生的效果也非常好。
另外,我注意学生的诵读。我在课上首先让学生范读,然后用“谁能比他读得好”引起学生比一比的兴趣,激发读的动力,我还用配乐读以及齐读等的方式,以优美的旋律感染学生,以悦耳的声音打动学生,以动人的感情激励学生,使他们跃跃欲试,急于参与,急于体验,急于模仿,达到了我让学生“想读”的目的。
第三,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在教学中,老师应当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进行交流讨论以及表达自己的意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这节课上我就是这么做的,学生有了足够的时间来进行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学习以及把自己独到的意见、理解在全体学生面前表达出来,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也能让每一位学生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有很大的激励。虽然这节课我晚了几分钟下课,但看到学生在课堂上能有所收获,我觉得很值得。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更加深深地体会到:要让学生重感悟。重感悟就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地去想象。不要把学生的思维圈在一个固定的范围里。相信学生,讲学生不懂的,教学生困惑的,但要尊重、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可别小瞧了这些孩子!我们应该把更多的机会,更多的思考留给孩子。如果我们给孩子们一根杠杆,说不定他们真的能撬起地球!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11
《黄山奇石》一文主要讲了黄山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中的一绝——怪石。课题“奇”,就已向学生交代清本文所讲内容,使我们知道课文要写的是石之奇、石之怪、石之与众不同,教学时引导学生在感受祖国大好河山,领略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的同时,还要通过文本使学生体会对黄山奇石的赞叹之情。
一、 教学设计为导游带领游客欣赏美景这样一种形式。
从图入手,先让学生从直观感受“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的趣味横生;再由图及文,指导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展开想象,这是我教学本课的主旨,以游览形式开始,以学生运用文本知识讲解结束,有始有终。
二、读通句子,美读全文 。
对于刚升入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能将课文中的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但要做到有感情诵读是比较困难的,尤其对于像《黄山奇石》这样既有趣又优美的散文来说,能读出感情就困难了。因此,我把美读课文与展开想象衔接在一起,让孩子们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基础上,图—文—想—画—说,结合起来体会文中描绘的各种石头的形状,小中见大,从而感受整个黄山的神秘,产生喜爱之情。在此基础上师—生、生—生互动读、评读;小组读、竞赛读、展示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将学生读文的情感引向**,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诵读。至此,第六自然段中提到的“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等石头的样子在孩子们的脑海中就有了各种各样的形状了。
三、 放飞想象,尝试涂鸦。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学到这时水到渠成,我顺势引导学生在纸上画一画,说一说。孩子们的.想象力是不可低估的,他们脑海中的天狗,狮子、仙女也像作者写的奇石一样,太奇了!让你不得不叹服孩子们大胆、无拘无束的想象力了!可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画中的狗、狮子、仙女……均没有脱离现实生活,还没能很好地领悟到石的形奇。
四 、挖掘教材,填补空白。
我抓住第六自然段中的省略号挖掘文本空白进行拓展,孩子们已深深地被黄山的奇石吸引住了,给其它石头起的名真可谓丰富多彩:海底捞月、石海泛舟、老鹰抓小鸡、凝神静思、盼……到这里,我觉得已将孩子们的想象力提升到了一定的高度,使孩子们更惊叹于大自然的伟大、鬼斧神工了!
课文结尾处让孩子们学做导游,带领游客欣赏景色秀丽的黄山,将从文本中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锻炼与提高。本课的学习,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眼、嘴、脑、手的参与,收到一箭几雕的目的。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12
1、收集信息,沟通课内外,发展学生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赶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为此,我在课前就让学生通过网络资源或向爸爸妈妈了解以及自己到课外书上找寻等**,收集有关祖国名山大川特别是安徽黄山的资料,虽然这对于我们三年级学生来说是件难事,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沟通了课堂内外,从课上学生的反应来看,大多数学生能动手找寻,不但了解了祖国与哪些名山大川,而且还知道了这些名山大川的个性特点,这样既是一种能力的培养,也激发了孩子们参与的兴趣,学生通过自己查找,拓宽学习的空间,增加了语文实践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探究的精神。
2、以学生为主体,合作探究,共品奇石。
《新课程》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内容也是为学生服务的,所以在“品石”过程中,我也能渗透新课程理念,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你们想先观赏哪块奇石?”让学生自主挑选奇石进行观赏。这样,学生乐学爱学。课堂上,我还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通过教师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见解,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大有裨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共同探究奇石:“这几块奇石到底奇在哪里?”这样,学习课堂不再是***的舞台,而是全体学生的乐园。通过学生相互议议、相互说说,在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中学习、探究,从而使学生自己感悟道理。这样,不仅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倡导了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而且使学生很快明白了问题的根源所在,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通过“你发现了什么”的导向性**,诱发了学生探究的动机,使学生进入了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从同学们的发言可以看出,每人的发言可谓独到,个性得到张扬。“你还发现了什么”这样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再次激发起学生智慧的火花,培养了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教是为了不教,让学生学会学习,也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孜孜追求的目标。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按照学法来研读课文,理解词义,读懂句子,而且还调动学生脑、眼、口、手各种器官投入学习,引导学生找找、读读、想想、悟悟、说说,在品读中让学生深刻体会黄山奇石的神奇之处,既突破教学的重点,又能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这样,学生不但学得轻松,而且还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灵活运用课件,优化课堂教学。
1)创设情景,巧妙导入,激发学生寻找奇石的兴趣。
“导入”也叫“开讲”。“导入”有着思维定向的作用。教师“开讲”的创意,
往往能为整堂课“基调”。而运用多**“开讲”,不仅有声有色,更有情有意,它能给学生以时空感,还能给学生以一种特定的撩人的气氛。心理学研究发现:学生浓郁的情感,欢乐的情绪,能使学生头脑清晰,精神振奋,思维活跃,***集中,带来良好的学习效果。反之,消极的学习情绪则会使学生思维迟钝,记忆困难,***涣散,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学生一旦对学习失去情感,思维、想像、理解、记忆等机能,心理便会受到压抑。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上课开讲前一、二分钟,运用多**技术将本课的课题置于精美的画面背景上呈现于大屏幕,再配以优美动听的乐曲,通过这一视听结合的课件**就能有效地营造出声画并茂的课堂情境,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调整好准备上课听讲的愉悦的情绪背景,更重要的是为整堂课做好主题铺垫,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定向于授课内容上。
上课伊始,我通过自己制作的课件,让学生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和老师一起去领略黄山的神奇风光,学生的兴趣极其浓厚,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生非常想看黄山的奇石,学生带着好奇心,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饶有兴味地很快找出课文中写到的黄山奇石:“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等,并暗暗惊叹,原来,黄山的“奇石”连名字那么有趣。那神话故事中的“仙桃”、“仙人”、“金鸡”、“天狗”都在黄山聚会了,那童话故事中才有的“猴子观海”、“狮子抢球”也出现在黄山的山峰了。学生由此对黄山奇石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2)突出重点,再现画面,帮助学生品赏奇石的神奇。
在语文教学中,每篇课文都有突出中心和用来体现训练重点的词、句、段,也有意思比较深刻或内容离学生实际比较远的词、句、段。在教学中,当学生难以理解、掌握时,为减少老师繁琐的讲解,适时、适量运用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力求使**用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处。如在品读“猴子观海”这块奇石时,有的学生虽然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知道了“云海”不是真的海,而是“猴子”站在陡峭的山峰上看到的云雾,但“翻滚的云海”到底是一幅怎样令人心醉的画面呢?学生很难体会的到,这时,若单靠我的讲解,无论讲得多么精彩,学生也很难体会、理解,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感悟,我适时地发挥多**特有的功能,及时地播放了“翻滚云海”的动态画面,学生看着如此美妙的“云海”,都纷纷发表自己对“云海”的独特见解。有的说“云海”真是波涛汹涌,有的说“云海”波涛滚滚,还有的说“云海”真是人间仙境,怪不得猴子在这么高的山崖一动不动,它是看得着迷了!多么精彩的发言啊!学生对“翻滚的云海”有了深层次的感悟。这样,不但能使课堂教学的难度**降低,而且使教学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生的思维活动向**、主动、深刻、全面发展,突出了课文的重点,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3)巧妙播放,使学生产生再学习的愿望。
在欣赏完文中的第二、三自然段中的四块奇石后,我利用多**播放了课件,再现了黄山许许多多千奇百怪的奇石,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究的热情,使学生产生了“能探风雅无穷意”的心理,有了再学习的强烈愿望。这与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是完全相吻合的。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13
《黄山奇石》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描述了黄山“四绝”之一的怪石,那些惟妙惟肖、趣味横生的奇石,不是神话,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创造。读着课文我们仿佛被带到了景色秀丽神奇的黄山,似乎已经不是在阅读课文,而是站在黄山一个个观景台上,美美地欣赏着那些奇石,拍下一张张奇石图。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每一幅图,都是一个神奇的童话。读了课文不由心生向往黄山之情,更加喜爱黄山。
作为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事物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知识,表现欲望较强,喜欢展示自己。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已经能够自主学习,能够与他人合作学习。但学生对黄山奇石没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语言表达能力、对事物的细致观察能力也处于薄弱阶段,对课文理解有一定难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的学习重在丰富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尤其是低段教学要求,要让学生喜欢阅读,能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还要让学生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由此课前我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通过观察图画与理解语言文字,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学习课文、感受黄山石的奇妙,体会作者对黄山奇石的赞叹。喜爱黄山,向往去黄山看奇石。
教学重点及难点:指导学生观察图片,赏析优美词句,展开合理的想象,体会对黄山奇石的赞叹。
本课我主要采用的是愉快教学法。首先创设轻松的情境,引学生入境,愉快进文,然后引导学生在愉快的品读中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最后再引导学生想象,使感情得到升华。总体回顾有以下几点令自己感到比较欣慰。
一、揭示课题,理解“奇”字
读课题后,问学生:“课题中的‘奇’是什么意思?‘奇石’是什么样的石头?”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课题“黄山奇石”,懂得这里的“奇”是少有、特殊的意思,因为这样的“奇石”只有黄山才有。此时,“奇”字吸引了学生,使他们产生了学习的兴趣,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一个良好的情绪基础。
二、初读课文,找出“奇石”
接着,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饶有兴味地找出课文中写到的黄山奇石:“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等,并暗暗惊叹,原来,黄山的“奇石”连名字都那么有趣。那神话故事中的“仙桃”、“仙人”、“金鸡”、“天狗”都在黄山聚会了,那童话故事中才有的“猴子观海”、“狮子抢球”也出现在黄山的山峰了。学生由此对黄山奇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讲读课文,欣赏“奇石”
学生真正领略黄山奇石的奇妙,感受黄山奇石的有趣,还是在学课文之时。那“仙桃石”之奇妙就可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来感受。第一,从外形看,它真像一个大桃子,这已经很神奇了。第二,从来源看,这么大的石桃子人间少有,只能是从天上飞下来的吧,这就更神奇了。第三,从动词的运用看,一“飞”一“落”把那石写活了,那么大一块石头宛如小鸟一般轻松自如地从天上飞来,落在了山顶的石盘上,真是妙不可言。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来体会“仙桃石”的奇妙与有趣,自然会收到好的效果。
“猴子观海”的奇妙不仅在于它的外形像一只猴子蹲着,更引人注意的是这“猴子”所处的位置奇特,它蹲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学生只要理解了“陡峭”的词义,就会感到奇怪:这只猴子为什么要蹲在那么陡、那么险的山峰上?学生再读课文后恍然大悟,原来猴子是为了观看黄山秀丽神奇的景色之一——翻滚的云海。细究“翻滚的云海”就更能感受到猴子所处位置之奇特了。因为*时我们从下往上看,天空中的云层通常几乎是静止不动的,而猴子正由于它所处的位置高,所以从上往下看到的云,就像大海的波涛那样上下翻滚。学生明白了这一番道理,再读课文,肯定会为“猴子观海”这一奇石大声叫“绝”。
“仙人指路”的神奇在于它就像仙人站在高高的山峰上,伸着手臂指向前方。通过朗读课文,学生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走到那里就会有位仙人帮我们指明方向。然后引导学生表演、问答,使一个“仙”字给这块石头蒙**神奇的色彩,使人觉得有趣极了。
“金鸡叫天都”的奇妙乃是一个“变”字道出的。天都峰上的几块巨石的形状像只雄鸡本来就很奇怪了,而太阳升起时,巨石还能“变”得金光闪闪,像只美丽的金鸡,这就更令人惊奇了。让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想象太阳升起时天都峰上的景象,他们便能切实感受到“金鸡叫天都”的奇妙了。
四、展开想象,描写“奇石”
为了在教学中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做到读写结合,在学习最后一自然段时,我增加了“看图联想,写‘奇石’”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在先前的朗读语言积累后,学习作者的方法,写一写“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学生能结合自己的想象,写出自己喜欢的石头的有趣样子,把课堂推向了**。
当然教学也是遗憾的艺术,在本节课中也留给自己一些反思:如果能找到其它的怪石让学生看图想象,给奇石起名字,会使本节课的教学再掀一个**。
总之,抓住“奇”字教《黄山奇石》,让学生既能体会到黄山风景的秀丽神奇和黄山怪石的有趣,又能体会到课文语言文字的生动和传神。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14
黄山的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号称“天下四绝”。《黄山奇石》一文主要讲了黄山四绝中的一绝——怪石。课题“奇”,就已向学生交代清本文所讲内容,使我们知道课文要写的是石之奇、石之怪、石之与众不同。教材将文本安排在第一组课文中,而这组课文虽以秋天为线索,但又不局限于秋景。教学时引导学生在感受秋天的美好,领略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的同时,还要通过文本使学生体会对黄山奇石的赞叹之情。
一、 教学设计为导游带领游客欣赏美景这样一种形式。
从图入手,先让学生从直观感受“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的趣味横生;再由图及文,指导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展开想象,这是我教学本课的主旨,以游览形式开始,以学生运用文本知识讲解结束,有始有终。
二、都通句子,美读全文。
对于刚升入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能将课文中的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但要做到有感情诵读是比较困难的,尤其对于像《黄山奇石》这样有趣的怪石,作者又将一块块本无生命的石头描绘的活灵活现、呼之欲出的美文写的又是如此有趣,能读出感情就困难了。因此,我把美读课文与展开想象衔接在一起,让孩子们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基础上,图—文—想—画—说,结合起来体会文中描绘的各种石头的形状,小中见大,从而感受整个黄山的神秘,产生喜爱之情。在此基础上师—生、生—生互动读、评;小组读、竞赛读、展示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将学生读文的情感引向**,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诵读。至此,第六自然段中提到的“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等石头的样子在孩子们的脑海中就有了各种各样的形状了。
三、放飞想象,尝试涂鸦。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学到这时水到渠成,我顺势引导学生在纸上画一画,说一说。孩子们的想象力是不可低估的,他们脑海中的天狗,狮子、仙女也像作者写的奇石一样,太奇了!让你不得不叹服孩子们大胆、无拘无束的想象力了!可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画中的狗、狮子、仙女……均没有脱离现实生活,还没能很好地领悟到石的形奇。
四、挖掘教材,填补空白。
我抓住第六自然段中的省略号挖掘文本空白进行拓展,跳出课文教课文,因孩子们已深深地被黄山的奇石吸引住了,给其它石头起的名真可谓丰富多彩:海底捞月、石海泛舟、老鹰抓小鸡、凝神静思、盼……到这里,我觉得已将孩子们的想象力提升到了一定的高度,使孩子们更惊叹于大自然的伟大、鬼斧神工了!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15
今天上《黄山奇石》,课后要求是:“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从课文内容和要求看,本课还是需要有背诵部分的,但是这些内容要学生自己喜欢的,虽然挺能体现学生的个性的,还是挺让我为难的。
其实这是一个老问题,但我还是想知道大家是怎么对待的,于是,我查阅了网络,发现了许多不同
的观点:
有人说:这就需要教师挖空心思、绞尽脑汁、千方百计地揣摩编写者的意图。在万无一失的情况下,最好让学生“全盘照收”,最笨的办法往往有时就是最有效的办法。但这又与编写者原来的出发点相去甚远。唉!令人左右为难呀。
有人说:跟着感觉走呗!只要你认为有可能会出题的内容,死命令一条:背!宁可多背十篇,不可放过一段!
有人说:对于自主选择和考试这一矛盾,我个人的看法倒是象以前一样规定死好。课文里哪些内容最精彩,最值得学生背诵,便指点学生背诵,这样不是很好吗?哪些内容最精彩,并不是无法确定的。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不等于什么都由学生自己选,自己定。假如有学生都不喜欢,就不要背了吗?课本以及教师,有责任给学生方向性的指点——你背诵这些部分吧,因为它最精彩。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发现人们考虑最多的不是“自己喜欢的”这个关键词,而是“是否需要考试”。是呀,如果不背,到时要考试你怎么办?于是,有的老师采用“全文背诵,全册背诵”的“两全”方法,甚至有的采用“背诵加抄写”的保险**,你听了也不要惊讶!
为了搞清楚“自己喜欢的部分”,我翻阅了一年级到三年级的几册语文书,发现从一年级下册开始就有这样的要求,而且呈每年上升的趋势。到三年级还增加了“我要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的要求。而且提出这样要求的课文一般是写景或者比较抒情有哲理的文章。如二年级上册中《黄山奇石》、《**》、《清澈的湖水》、《我是什么》。这些课文中有相当多的句子写得很美,很精彩,但是真的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老师似乎有些难以取舍。于是出现让学生全文背诵,也是情有可原。
此时,我想到了上面那句话:“课本以及教师,有责任给学生方向性的指点——你背诵这些部分吧,因为它最精彩。”编者在提出这样的要求时,其实不仅只是对学生提出了要求,更是对老师点明了指导方向,要求老师在理解教材和设计教学时,要有针对性的引导,让学生逐渐理解,哪些内容是需要我们积累的。相信从一开始老师有意的牵引到最后学生**选择是有一个漫长的过程的。可能这个过程中,有硬性要求,有老师同伴影响,但是我们的目标是“引导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让学生懂得积累,懂得欣赏。
于是,我在引导学习《黄山奇石》时,以“仙桃石”为例,让学生抓住“好像,飞下来,落”等重点词理解“仙桃石”的“奇”。通过朗读、想象、说话再朗读,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背诵这段话。再运用类似的方式,划出写“猴子观海”的特点,用自己想象、动作演示、对比表演等表现出“猴子观海”的奇特。并要求把“它两只胳膊抱着腿,一动不动地蹲在山头,望着翻滚的云海”这一句话背诵下来作为课外作业。而其他课文中的部分,让学生自己再选择背诵。
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了“课堂引导背诵,指明内容背诵和自己选择背诵”相结合,是否比较适合刚开始起步的低年级孩子?当然这只是个人设想而已,值得不断地实践与改进。
《竹石》教学反思3篇(扩展8)
——竹石阅读答案 (菁选3篇)
竹石阅读答案1
题竹石牧牛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年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4分
(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4分
参***:
答:(1)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副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
(2)答:一种自然*和的田园生活。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而“薄”石,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怜爱;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牛角砺石还是牛斗残竹,都是作者不愿意见到的。
竹石阅读答案2
阅读古诗,答题。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诗歌大意】竹子把根深深地扎入岩石的缝隙,紧紧地抱住青山不放松。任凭风吹雨打、电闪雷鸣,竹子历尽千次万次的折磨和打击,依旧像铁一样坚硬,傲然挺立。
1、选择正确的答案,将序号填在括号里。
这首诗的作者是清朝的( )。
A、郑燮
B、张继
C、杜牧
2、根据诗歌内容填空。
(1)这首诗中赞美竹子顽强不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中说明竹子“千磨万击还坚劲”原因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
1、A
2、(1)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2)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竹石阅读答案3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竹石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这首诗写的'是生长在什么地方的竹子?
(2)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这两句诗中的“咬”“立”这两个动词,运用得很好。请你谈谈好在哪里?
(3)结合课文说说这首诗的写法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形象?
【答案】
答案:略
解析:(1)写的是生长在高山破岩中的竹子。
(2)用拟人手法,很形象。写出了竹子不屈不挠,刚毅顽强的性格。
(3)借物喻人,托竹抒情。表现了作者不向恶**低头,铁骨铮铮的形象。
【相关推荐】
《竹石》解说
《竹石》全诗鉴赏
《竹石》赏析
《竹石》教学反思3篇(扩展9)
——语文搭石教学反思
语文搭石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搭石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搭石教学反思1
《搭石》这一课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两个人应对面过小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本课在教学时我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采取情境体验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搭石,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教学中我主要以两个方面展开教学:
1、发现感受文中的美
文中有看得见的具体的“美”,也有看不见的心灵的“美”:
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勤劳美
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美、自然美
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谦让美
要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尊老美
心灵美、友善美、自然美、团结美、善良美、奉献美……
美是永恒的主题,教学时采用自读时想象画面、自悟时体会情味、交流时畅所欲言的教学思路。学生们自读、自悟,在寻找美,欣赏美的同时,感悟自然的美,感悟**的美,感悟*凡的美!
2、发现感受身边的美
作者就是从一件很小的事物中发现了美。你此刻认为什么是美?在我们身边哪里也能够找到美?”
在教学中,尽管我课前精心备课,努力挖掘教材。可是,整堂课**下来后,也留下了很多的遗憾:
1、课堂驾驭本事十分欠缺。课堂教学中总是被自我备好的课所牵制,按照自我已有的思路一步步开展教学,对于课上突发的意外情景不能很好地处理与引导。
2、虽然教学中注重了感情朗读的指导,可是学生的朗读效果、朗读的层次感并没有到达很好的效果,在朗读指导方法上自我还缺少一些有效地方法。
3、经过教学,我感到自我设计的一些**过于细碎,总感觉自我在课堂中一个劲地在**、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一节课下来,自我没少忙乎,可学生的情感总是处于一种很*的状态。激发学生的情感方面是我这节课很薄弱的一个环节。
4、新课程标准要求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学中,我总是一味地牵着学生学习,大胆放手让学生学习方面做得很不够。
5、板书设计也有所欠缺。设计板书时只注重了简洁,对看不见的美“谦让美、奉献美、敬老美”等没有在板书中凸显出来。如果能将这一点表现出来,会更好地突破重难点。
6、本课教学中忽视了写作方法的指导,没有为“学生写生活中的美”做好铺垫。
其实,教学中暴露出得问题还有很多很多。这些都充分说明自我的教学本事、教学技巧、教学机智、把握教材处理教材、**教学等方面的本事十分欠缺。在今后教学中,我要更加努力学习,总结与反思,使自我取得更大的提高。
语文搭石教学反思2
《搭石》一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如“搭石”一般于默默无闻中凸现。本节课要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和“让”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带来的温暖和快乐,并使学生从*凡的事物中发现美。这次拉练似的赛课,时间短,准备不够充分,但让我收获了很多。回顾整个教学过程,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首先,目标明确,每个环节的教学目的性较强。
我紧紧围绕“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句话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学生充分感知的情况下,注重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通过对重点词语“清波漾漾“、”协调有序“、“人影绰绰”“理所当然“的体会,品读,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语文能力也得到提高。并通过多种方式地读,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与文本对话。从初步感知搭石给你的印象到抓住每个尽显人性美的片段的品读,最后再让学生谈搭石在你们心中是怎样的搭石,这样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引导学生品悟语言文字的美的同时,引领学生逐渐认识作者心中的搭石
以“美”为切入点,创设情境,读中感悟。
伴着音乐创设情境,带着学生走进了小村庄,开始感受“搭石”,品读“搭石”,寻找美的画面。在教学中,我重视学生的朗读,如在学习“协调有序”一词时,我运用想像,让学生置身其中的方法领读课文,开火车让学生读“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让学生充分地感知文字中所描写的画面。又如:把课文其中一段内容变成一首小诗,让一个学生配乐示范读,再让全班读。让学生在浓浓的“美”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句子。
但是,在教学中也有许多不足之处,促使着自己以后在教学中要多学习、多思考:
1、本次赛课,课前并没有与学生见面,在不了解学情的情况下,有些问题局限性较大,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2、教学机智还需培养。在课堂上,我注重重点词句品味,但是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让学生通过对重点词语(如“人影绰绰、理所当然”)不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发动学生评议、补充再总结的方式,因此错失让学生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的机会
3、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没有进行个别的反馈,而是通过整体地检查、整体地过关。
4、在过渡语上还不够连贯。
5、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仿写”,时间没有给充分,导致最后学生反馈的时间不够。如果能在这个环节在时间上能够给学生们充分的时间效果会更好一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扬长避短,不断努力,不断反思,争取进步。
语文搭石教学反思3
《搭石》是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教材的主题是──人与人之间纯真的爱。《搭石》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一种看得见的美和看不见的美在文本中**共生。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本课在教学时我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采取情境体验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搭石,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一主题,教学中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欣赏、升华。把 “美”这条主线,贯穿于课堂始终。
在教学中我通过初读课文整体感受,带着问题“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来读书,即为读书设立了目标,又为下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接着主要以这两个问题为抓手,层层深入的去解读什么是搭石、寻找搭石的美。在寻找搭石的美这一环节,我引导理解内容的主要方法有: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进而理解内容;例如:教学一排排人走搭石时的情景时,通过理解“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来让学生感受到协调美、画面美。2、通过边读边展开想象,把课文描述的内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以此来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在教学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时,让学生展开想象:那将会是一副怎样的画面?让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文字背后的美。3、为了使学生丰富和深化学习的内容,我从课文的实际出发安排了一个小练笔。主要是为了让孩子们能感受到并体会到小山村的那种淳朴的美,那种人性的美。
教学永远是一项遗憾的劳动,虽然预设时考虑周全,但是真正教学时未必达到预期效果。静心思索,感觉课堂中存在以下不足:
1、由于时间关系,原来预定的“小练笔”临时改成了课后练习,使写的训练没有完成。
2、由于在教学中既想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想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还想渗透写作方法。设计的内容太多,讲授的内容太细,不敢大胆的放手,因而对文章分析理解不是很到位。
新课改的探究之路还很长,如何真正落实新课改的思想,是我今后教学思考和实验的主旋律
语文搭石教学反思4
《搭石》一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体现了乡亲们淳朴的爱。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二是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一、文本教学,捕捉画面,品读文美
抓住“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一主题,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悟老人摆搭石,摆出了助人美;一行人走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两个人面对面地走搭石含着的谦让美;“青年人”和“老人”走搭石所体现的敬老美,同样都是家乡的一道风景。让学生在感知美、体会美、欣赏美、感受美、发现美的过程中,感悟到风景的自然之美,感悟到人景合一的**之美,感悟到朴实的为人之美。
二、以“寻找美”统领全文
这篇课文文字并不艰深,但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请细细地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文中的那些词句让你感受到美呢?”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问题,同时又是一个透过文字直抵内心的引子。学生潜心全文,完全可以得出各具个性的阅读体验。学生带着任务读课文,读书目的性自然体现,又增加了语言的积累。以“美”为切入点,带着学生走进了小村庄,开始感受“搭石”,欣赏“搭石”,寻找美的画面。学生每寻到一处美,教师就用不同颜色的笔在黑板的石头上写上一个“美”字。
三、以“欣赏美”感知全文
学生在体验诉说这些美的画面时,脑际其实已经生成了丰富的人物形象,此时,老师适时地指导朗读,力求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强化这种细腻的情感体验。
读书是师生,尤其是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在学生对“搭石”有了一定的了解感悟后,再**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进行不同层次的读书活动,使其感悟体会“搭石”的美,欣赏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从而实现教师、学生与课本对话的目的。
心灵美、友善美、自然美、团结美、善良美、奉献美......
美是永恒的主题,学生们自读、自悟,在寻找美,欣赏美的同时,感悟自然的美,感悟**的美,感悟*凡的美!
四、以“发现美”延伸课文
美无处不在,就连搭石这么不起眼的小事物都有美。作者就是从一件很小的事物中发现了美。在我们身边发生的小事中哪里也可以找到美?使学生的情感又进一步得到升华。
语文搭石教学反思5
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本课在教学时我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采取情境体验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搭石,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教学中我主要以两个方面展开教学:
1、发现感受文中的美文中有看得见的具体的“美”,也有看不见的心灵的“美”:
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勤劳美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美、自然美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谦让美要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尊老美心灵美、友善美、自然美、团结美、善良美、奉献美……美是永恒的主题,教学时采用自读时想象画面、自悟时体会情味、交流时畅所欲言的教学思路。学生们自读、自悟,在寻找美,欣赏美的同时,感悟自然的美,感悟**的美,感悟*凡的美!
2、发现感受身边的美作者就是从一件很小的事物中发现了美。你现在认为什么是美?在我们身边哪里也可以找到美?”
在教学中,尽管我课前精心备课,努力挖掘教材。但是,整堂课**下来后,也留下了很多的遗憾:
1、课堂驾驭能力十分欠缺。课堂教学中总是被自己备好的课所牵制,按照自己已有的思路一步步开展教学,对于课上突发的意外情况不能很好地处理与引导。
2、虽然教学中注重了感情朗读的指导,但是学生的朗读效果、朗读的层次感并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在朗读指导方法上自己还缺少一些有效地方法。
3、通过教学,我感到自己设计的一些**过于细碎,总感觉自己在课堂中一个劲地在**、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一节课下来,自己没少忙乎,可学生的情感总是处于一种很*的状态。激发学生的情感方面是我这节课很薄弱的一个环节。
4、新课程标准要求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学中,我总是一味地牵着学生学习,大胆放手让学生学习方面做得很不够。
5、板书设计也有所欠缺。设计板书时只注重了简洁,对看不见的美“谦让美、奉献美、敬老美”等没有在板书中凸显出来。如果能将这一点表现出来,会更好地突破重难点。
6、本课教学中忽视了写作方法的指导,没有为“学生写生活中的美”做好铺垫。
其实,教学中暴露出得问题还有很多很多。这些都充分说明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技巧、教学机智、把握教材处理教材、**教学等方面的能力十分欠缺。在今后教学中,我要更加努力学习,总结与反思,使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
语文搭石教学反思6
《搭石》是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刘章爷爷通过身边*凡的小事——搭石,把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默默无闻的在文中字里行间表达出来。
一、成功之处:
1。在本文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搭石,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一主题,教学中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欣赏、升华。把 “美”这条主线,贯穿于课堂始终。让学生在感知美、体会美、欣赏美、感受美、发现美的过程中,感悟到风景的自然之美,感悟到景人合一的**之美,感悟到朴实的为人之美。
2。努力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在词句教学时,我不光引导学生了解意思,还提示理解方法,如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等,并注重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如引导学生想象“假如还有哪些人来走搭石,家乡人会怎样做的”,进行说话的训练。最令我难忘的还是引导学生学习一行人走搭石的内容时:我设计“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的文本情境,再将文本转换成诗的语段,通过朗读训练,使得孩子们读出乡亲们过搭石时的**之音。
存在不足及整改措施:
1。教学语言不够自然,灵活性不够。
2。在课堂上,个别地方有点走过场,如:在讲“谦让美”这部分时,挖掘得不够,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俩人会说些什么家常话呢?从而进一步体会家乡人淳朴的感情。
3。朗读指导欠佳。
4。如果能增加一些课外的资料丰富课堂就更好了。
语文搭石教学反思7
《搭石》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第21课课文。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如“搭石”一般于默默无闻中凸现。而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是写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美。
我在教学中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欣赏、升华。倡导个性阅读,珍视独特体验。以“美”作为学习这个自然段的主线,贯穿始终。
一、以寻找美统领全段
这篇课文文字虽然浅显,但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在学习第3自然段开始,让学生读书,谈谈自己的感受,有学生谈到了这个自然段很美,像画一样,我立刻抓住这个“美”字做文章,让学生快速地浏览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文中的那些词句让你感受到美呢?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问题,同时又是一个透过文字直抵内心的引子。学生潜心阅读全段,完全可以得出各具个性的阅读体验。学生带着任务读课文,读书目的性自然体现,又增加了语言的积累。以“美”为切入点,带着学生走进了这一行走搭石的人,开始感受“搭石”,欣赏“搭石”,寻找美的画面。
二、抓住关键词句感知美
在教学第3自然段“行人走搭石”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协调有序”,师生合作读,想象人们“走搭石”的画面;让学生敲击桌子发出的“踏踏”声,模仿一行人走搭石的声音,从而形象地感受了课文中描写的“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引导学生抓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想象画面,感受那藏于文字之中的美。通过学生的回答人们走搭石没有人突然止步,感受心灵美。从而整段的音乐美、画面美、心灵美浑然一体,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得到升华。
三、多种形式地读
感受美这是一篇美文,语言优美,非常适合朗读和语言的积累。我让学生充分地读。如**读,个别读,师生合作读,齐读,想象画面读等,让每个学生都有读的机会。关注朗读的层次性,通过评价性的语言,教师的引导,层层递进。如开始通过朗读找出体现美的句子,再抓住重点词理解体会搭石的美,读出美感,最后通过想象拓展提升学生的情感,朗读更富有激情。读出了画面的美,音乐的美,诗歌的美。
在教学本课后,我觉得自己在关注全体学生方面做得还不够。关注全体学生不能只是挂在口头的一句空**,不管是在备课时,还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头脑中时刻要有关注全体学生的意识。如在备课时就要想好这个问题我该请哪位学生回答,我为什么要请他回答这个问题,通过这个问题我想提高他什么能力。再如,在课堂上,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都要有所关注,不能让成绩好或表现积极的学生独占课堂,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却一无所获。
语文搭石教学反思8
本节课能把《新课程》崭新的理念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懂得:教师和他们是*等的对话关系,讲台并非是教师专有的阵地,教师会常常把讲台让给学生,让他们也神采飞扬站在那里施展自我才能。《搭石》上完后,能够看到课堂上学生们学习进取性十分高,尤其是充分利用多**播放课件,引来学生啧啧的称赞,调动了学习进取性。我要学生动笔在文章空白处中写感受,发表自我的见解这一环节,把自主学习的**还给了学生,学生愿意把自我的想法告诉别人,甚至出现了争抢的现象。
课堂上学生对问题的分析、理解有时会超越教师的设想,这是教学相长的好机会。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从中汲取营养,用于再教学时启迪学生的思维。课文最终一句话“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联结着乡亲们完美的情感。”这句话怎样理解?说真的,这句话含义很深刻,我认为对四年级的小学生未免太难了。因为文章语言表面比较易明,但内涵隐晦,作为教师,有时都一下子都转可是弯来,何况是四年级的的小学生?我让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最终有同学来回答:“这句话安排在课文的最终,作者是不是要用来点明中心呢?而课文的中心就是要赞扬乡亲们,那赞美搭石就是赞美了乡亲们。”另一位同学之后回答:“这句话表面是写搭石静静地在溪水中,任人踩踏,却无怨无悔、默默无语。实际上就是写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精神的写照。”同学在学习时,碰到问题能去动脑筋查找资料,这是一种探究精神的体现;经过讨论解决问题,这是合作精神的体现。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鼓励学生对不一样意见展开争论,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迸射出火花,从而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经过用新课程崭新的理念上课,我觉得新理念已经在慢慢的渗透到学生的'思维中去了,这
是值得欣慰的。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教材的开放性表此刻教材要和生活实践相结合,要课内外结合,要学用结合。作为教师要突破教材对学生教育的禁锢,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而不能成为教材的**,应当做教材的主人。
“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是课改的核心,作为教师,教学中不是为教案负责,而要时时处处为每一个学生着想,把学习的**真正还给每个孩子,仅有这样,才能做到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真正使每一个孩子得到了发展。
语文搭石教学反思9
王崧舟老师曾经说过:“语文教学它有一道槛,越过这道槛是语文教学,没有跨过这道槛就不是语文教学,这道槛是什么呢?就是话语形式。”因此,我在教学《搭石》这篇课文时,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欣赏、升华。以“美”为主线,贯穿于课堂始终。
一、引领走进文本——随风潜入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依据这一理念,我把文中抽象的文字还原为生动的画面。课堂伊始,我通过出示画面,感情导入,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刘章爷爷生活的那个小山村,走近让作者魂牵梦萦的搭石。而后一句“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找来一些*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很自然地使搭石浮出课本,我的一句“如果没有搭石,村里的人们又是怎么过河?”的追问,孩子们对“人们……就必须脱鞋挽裤。”有了更深地体会,自然地引导学生了解了搭石的重要性。有了对搭石淡淡的了解,多了对搭石甜甜的感情,便吸引着孩子们对课文美美地品读下去,这一切,都进行得如春风潜入夜般的自然。
二、理解感悟文本——润物细无声
在教学中,我创设了恰当的情境,引导学生感悟走搭石的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紧紧抓住“一群人走搭石”,“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和“老人、年轻人走搭石”三幅画面,将读懂词句、体验画面、感悟情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很自然地引导学生一步步理解搭石在家乡的人们心中为什么是一道风景。
如在理解“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这一句时,我抓住“协调有序”这个关键点,创设情境,通过“我们是在走什么?”“不小心会掉进水里”等情景渲染,让学生采用合作朗读“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前面的……后面的……”来体验朗读的协调有序,进而感悟人们走搭石时动作的协调有序。然后,我又改课文为诗歌,引导学生诵读诗歌,更是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有着浓浓乡情的搭石旁边,引领学生用朗读将这美好的画面呈现在大家面前。
对于青年人遇到老年人怎样走搭石的内容,我则以“在读书的过程中,有的词语会让你心头轻轻一颤”的引导方式很自然地引导学生抓住“伏”和“理所当然”。从“伏”的品词到“理所当然”的过渡,又由请学生**做“伏”的动作,说说***老人千恩万谢达到自然**的**。我像链子般地将文中的语言点串到了一起,在我的引领下,孩子们用心地体会文本的味和美!我的一句“得到帮助的老人曾在年轻时理所当然地帮过别的老人,而帮助他人的年轻人也会在自己年老时理所当然地得到其他年轻人的帮助。”不仅让学生顺利地理解了“理所当然”这个词语,更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对学生尊敬老人,学会将心比心的思想道德教育,而这样的引导方法,又丝毫不会冲淡我们语文课中宝贵的语文味。
三、拓展延伸文本——功到自然成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教材的开放性表现在教材要和生活实践相结合,要课内外结合,要学用结合。作为教师要突破教材对学生教育的禁锢,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而不能成为教材的**,应该做教材的主人。”因此,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我很重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我在创设了一定的情境后,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想象,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创造性思维,而且借助学生的想象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如最后一环节的写话训练,在感悟了三块内容描写不同的对象走搭石的情景后,学生在头脑中已通过想象储存了很多关于人们走搭石的情景画面,这时我便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激活画面,再引导想象,效果是很好的。学生也很自然地想到还有不同的人来走搭石,还有不同的走搭石的情景画面。这时,我让学生模仿课文去说去写,学生的想象思维很快被调动起来,说内心的话表内心的情自然是水到渠成。这样,语言、情境、人文内涵全都有了。
当然,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还有很多需要我们改正的地方。我更清楚新课改的探究之路还很长,如何真正落实新课改的思想,是我今后教学思考和实验的主旋律。
语文搭石教学反思10
《搭石》一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整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若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也正是“搭石”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
在教学本课时,我的成功之处在于:
一、以读带讲,读中感悟。因为本文文质兼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作者对家乡人们的人性美的赞美,所以我在教学中是这样来设计“读”这一环节的。
1.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个性朗读,同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如初读课文时,我的问题是:“你明白了什么是搭石吗用课文的句子来说说。”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理解,在读中找出“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找来一些*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头踏过,这就是搭石。”
2.再读课文时,我的问题是:“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样过小溪呢在书上找一找。”经过学生的理解朗读,很快就能体会到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过小溪时很麻烦,从而明白了“脱鞋挽裤”的含义,明白到了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就必须靠什么过小溪。
3.品读课文时,我的问题是:“读了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们会自然而然地体会到搭石的美,就好像走进了作者的心里。
4.抓住重点段落,经过朗读升华情感。例如文中第三段描述一行人走搭石的语句很优美,学生们在朗读时感受到了画面美、音乐美——它像一首清新的小诗。
二、读练结合。让学生当堂消化文章的写作特点。这一目的我是经过仿写来完成的。
本文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经过不显眼的、*凡事物的美赞美具有这样的品质的人。我首先引导学生找出本文的中心句:搭石,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然后看作者是怎样围绕着这一句话来表达的。作者描述的这些都是因为他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经过细心的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美。作者在写的时候充分利用了自我的想象力。所以在这时我就势引导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展开自我的想象说一段话。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于课堂的调控本事我还是有欠缺的。在本节课的最终,因为学生的进取性太高,每个孩子都强烈地想表现自我,所以一度有点失控。
课堂调控本事是一个合格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这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语文搭石教学反思11
《搭石》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被誉为“农民诗人”“草根诗人”的现代作家刘章的作品。本文语言质朴纯真又简约韵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而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如“搭石”一般于默默无闻中凸现。
在教学中,我从课文的整体入手,以“美”作为这篇课文的主线,贯穿课堂始终。按照“发现美----感受美----体现美----表达美”的阅读思路,紧扣“景美、情更美”这一主题,层层递进地展开教学。整个课堂努力做到激情满怀地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把学生朗读美文的情感激发起来,力求实现课堂和文本交相辉映的融洽与**。这篇课文借搭石歌颂乡亲的美德,所以教学中,我努力让学生体会到景与人**的**之美。将自然美和人性美全部融合在“风景”中,紧紧围绕“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展开全课的学习。通过巧妙的师生对话、诗化的朗读指导、教师适时的语言渲染,引导学生去感受这道特殊的风景,让学生的心间奏响这曲爱的旋律。 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
一、以“寻找美”统领全文
这篇课文文字直白,但字里行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请细细地读读课文二至四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四年级语文上册《搭石》教学反思集锦》这一教学反思,来自!<
文中哪些语句流淌着美呢?”这是一个颇具难度的问题,同时又是一个透过文字直抵内心的引子。学生潜心会文,完全可以得出极具个性的阅读体验。以“美”为切入点,带着学生走进了小村庄,开始感受“搭石”,欣赏“搭石”,寻找美的画面。
二、以“欣赏美”感知全文
读书是师生,尤其是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在学生对“搭石”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我便**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进行不同层次的读书活动,使其感悟体会“搭石”的美,欣赏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从而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目的。
如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助人为乐之美、无私美);
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节奏美、声音美、**美、画面美);
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谦让美);
要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尊老美);
……
美是永恒的主题,学生们自读、自悟,在寻找美,欣赏美的过程中,感悟到风景的自然之美,感悟到景人合一的**之美,感悟到朴实的为人之美。
三、以“想象美”延伸课文
想象课文探究人物内心,当这位搭石人急着赶路却发现石块不稳时,他是怎么想的呢?出示课件:当**点年岁的人,发现(),他不由得停下匆匆的脚步,担心地想:()
师:多么纯朴善良的搭石人啊!他不仅这样想着,还这样做着:(出示课件)他首先(),接着(),然后()。看到石头稳极了,他满意的(),仿佛看到人们()
我要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象填空、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一环节,把自主学习的**还给了学生,学生的想象丰富,只要合情合理,我就给予肯定。从而达到了学生学习语言来源于文本但超文本的目的。
走过“搭石”,我收获了,也成熟了,但是更多的是感到惶恐了。这次领命在学校研讨周上这节研讨课,真的是硬着头皮上阵,因为从一个村级点小学飞跃到县实验小学,本就意味着诸多东西是我要学习要加强锻炼的,可是我还未完全进入实验小学快节奏的工作角色中就要去展示,我那点儿可怜的自信上哪儿找去啊?!
不管怎样,我终于从研讨课的战场上下来了,我长吁短叹:书到用时方恨少。虽然课前我几番修改了教学预案,在心底不知道演练了多少遍教学过程,可是那些全没用,在课堂上,我完全跟着感觉走,有些“预设”没完成,有些“生成”事先压根儿没预料过,如在理解“理所当然”这个词语的环节,课堂上曾出现这样一个小插曲:
师:生活中哪些事情是理所当然的呢?
生(我班学习委员):爸爸妈妈服侍我们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全班学生神情惊愕,齐呼:“啊?”
我当时心里有点慌乱更有点不悦,但是我还是不显山不露水地引导道:“同学们,你们认为爸爸妈妈服侍我们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吗?……我想啊,这位同学一定是说反了,应该是——?”“我们孝敬爸爸妈妈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学生高声喊道,这个小闹剧就此告一段落,可我心里总觉得憋屈,就好像“爱的溪流”撞到了“礁石”,虽然激起了美丽的浪花,可是爱的劲道已打折扣,要知道本文的教学重点就是感受到搭石上的美并受到熏陶和感染,可是我怎么觉得学生的理解有点背道而驰了呢?当然,这仅属个别现象,况且该同学向来就喜欢制造点“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情景,或许我有点“过虑”了吧……
最令我难忘的还是那道“协调有序”的风景:我欣然借用了知名特级教师王玲湘的巧妙设计即加入了表演读的'元素,创造出似“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的文本情境,通过一波一波的层次朗读训练,使得孩子们读出了“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的美感,在朗读中孩子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乡亲们过搭石时的**之音,如诗如画,如歌如诉,酣畅无比……
令我最开心的是,这节研讨课之后学校专门召开了研讨课评课活动,活动中,亲爱的同事们精辟独到地剖析了我的课堂教学,使我茅塞顿开、受益匪浅。尤其是我们同年级组的邹老师给了我极高的评价,将我抛到情感的高度——兴奋;而教研组长的一席点评,及时地让我回到了理性的终点——反思。衷心地感谢她们字字珠玑的指点,有了这些,我上路的底气更足了,方向更明了。是的,在本课的学习中,我只截取了几个典型的画面来带着学生去感悟,对后面两个自然段的学习略显时间不够,对文本整体的回归也显不足,感觉缺了点整体回归文本的大气;二是,板书没有及时跟上,只书写了“人、景、情”。如果能在课的开始检查预习的环节中,开门见山直抓课题让学生说什么是搭石,当学生作答时,能在黑板上随机画上生动的简笔画:几块形态不一的石头*正的跨过小溪(简笔画),不仅唤起学生对“搭石”的直观感知,而且也让听课的老师能明白“搭石”的含义。会比课前画上的效果更好。还有学生每寻到一处美,应该用不同颜色的笔在黑板上的搭石上写上“……美”。如:助人为乐美、尊老美、**美、谦让美……使简笔画与板书有机结合,也许会给人锦上添花的感觉。
记不清哪一位教育哲人说过:教学,永远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我想我会咀嚼着这份缺憾,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努力地去创造一个又一个教学的艺术。
语文搭石教学反思12
《搭石》是一篇乡土气息浓重的文章,它经过淳厚感性的笔触把我们带入了乡下人们秋凉摆搭石、路人修搭石、人们**有序走搭石、相互忍让过搭石的一幕幕画面,表现了人们纯朴、勤奋、老幼相敬的难得品格和同心专心为他人着想的优美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人、故乡事无穷而深刻的缅怀之情。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训练重点和难点设计教学流程,切实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现总结如下:
1、设疑:投石问路。
上课伊始,我引导孩子们围绕“路”展开交流:你见过哪些路,行走在上头会是什么感觉呢此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累,有的谈现代高速公路,有的谈高铁,有的谈上山小路,有的谈田间村路……看着活力澎湃的同学们,我随即在黑板上版画了一条羊肠小路,之后版画村庄和田间,话锋一转:如果连下几场大雨,雨水积存若刚没过脚踝,人们会怎样做呢让学生敞开心扉,大胆想象,并说出能否实现的理由。这样一做年代感一下子没有了距离,为孩子们感受当时的生**下了伏笔。
2、引读:感受乡情。
首先聚焦人们走搭石的句子,引导学生感受人们摇摇晃晃走在搭石上的高兴心境,并读出哒哒哒的音律美!尽管有点险,可是人们却奏响了一曲幸福的民间舞曲。其次,让学生潜心读书,思考并标画相关语句:搭石路上曾发生过怎样的故事呢学生边读边标画并写下感受,老人修复搭石的场景,年轻人背老人过搭石的场景都深深地印在了孩子们的心中,互帮互助的淳朴民风熏陶与感染着他们幼小的心灵,相信将来的他们也必须会以此为榜样,创造**完美的幸福画面!
3、拓展:情感升华。
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地交流和表达,让我们拿起笔模仿作者的写法写一写身边让你感动的瞬间。此环节,让学生充分调动生活积累,学着去观察,去感动,去享受生活的完美。交流发现,孩子们生活中感动的人和场景真不少,有的短短十几分钟能写下300字的短文,我由衷地为孩子们点赞!
二、成功之处
此文教完感觉挺幸福的,因为像是回到了童年,过了一把瘾!虽然年代离孩子较远,可是我的版画一目了然,我设计的问题不拖泥带水直接让孩子们聚焦细节描述,所以课上孩子们思维活跃,写话时灵动的笔触留下了许多感人的瞬间。
三、不足之处
学生的有声朗读处理匆忙,没能指导抑扬顿挫的读书,有**文学科特点。
四、改善措施
如果再重新上这篇课文,我会再挑选几个细节描述的句子,在引导体会的基础上指导抓住关键词语读出轻重缓急;或者呈现一些道具,模拟搭石的场景,让孩子们现场走一走,感受一下搭石路。
语文搭石教学反思13
“搭石”是一篇阅读课文,文章语言朴实。城市学生不理解搭石,于是一开始我便从课题入手让学生就课题质疑,理解搭石在乡村的作用。然后学生在懂得搭石在乡村的作用和蕴涵的美时,脑际已经生成了丰富的人物形象,此时,适时地指导朗读,力求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强化这种细腻的情感体验。
读书是师生,尤其是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在学生对“搭石”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进行不同层次的读书活动,使其感悟体会“搭石”的美,欣赏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助人为乐美
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勤劳美
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美.
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谦让美
要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尊老美
心灵美、友善美、自然美、团结美、善良美、奉献美……
美是永恒的主题,学生们自读、自悟,在寻找美,欣赏美的同时,感悟自然的美,感悟**的美,感悟*凡的美!
语文搭石教学反思14
《搭石》是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刘章爷爷通过身边*凡的小事——搭石,把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默默无闻的在文中字里行间表达出来。
在本文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搭石,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一主题,教学中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欣赏、升华。把 “美”这条主线,贯穿于课堂始终。让学生在感知美、体会美、欣赏美、感受美、发现美的过程中,感悟到风景的自然之美,感悟到景人合一的**之美,感悟到朴实的为人之美。
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在词句教学时,我不光引导学生了解意思,还提示理解方法,如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等,并注重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如引导学生想象“假如还有哪些人来走搭石,家乡人会怎样做的”,进行说话的训练。
最令我难忘的还是引导学生学习一行人走搭石的内容时:我借用了知名特级教师王玲湘的巧妙设计即创造出似“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的文本情境,再将文本转换成诗的语段,通过朗读训练,使得孩子们读出乡亲们过搭石时的**之音。
教学,永远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在这节的教学中,我感觉自己在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以下不足:
1、教学语言还未够自然,灵活性不够。
2、在课堂上,个别地方有点走过场,如:在讲“谦让美”这部分时,挖掘得不够,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俩人会说些什么家常话呢?从而进一步体会家乡人淳朴的感情。
3、板书与讲解有时未能同步。
4、如果能增加一些课外的资料丰富课堂就更好了。
语文搭石教学反思15
上完特级教师的指导课《搭石》,加上刘宏教师一针见血的点评,我收获颇多。现反思如下:
一、成功之处
1、课堂语言优美,情感体会到位。
2、条理清晰,环节流畅,重点把握恰当。
3、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景做启发,引导不紧不慢,逐层推进,真正做到让学生有所得。
4、在理解“应对面怎样过搭石”一环节时,采用师生合作表演的形式,直观简洁易懂,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进取性。
5、课文最终升华阶段,教师先自我有感而发,写几句诗,让学生和着音乐吟颂,紧之后说话训练(此时此刻,你想对搭石说些什么?)水到渠成,学生有例可仿,有话可讲。
二、不足之处
1、导入不够明确,让人误以为是上第一课时。其实能够先直接回顾上节课所学,“什么是搭石?”后再一齐去看看作者刘章的家乡(欣赏家乡风光图,说感受),之后引出作者心中的那一道独特的风景——“搭石”。这样就不会有疑问了。
2、整堂课的时间分配稍有偏前,后面略显仓促。应当要很清楚每一部分的重难点:全文5段,第1段弄懂“为什么搭石?什么是搭石?”(第1课时)。第2段清楚“谁,怎样摆搭石?”第3段明白“怎样走搭石?”第4段理解“遇到特殊情景怎样过搭石?”第5段“赞搭石”。其中“摆和走搭石”中都蕴涵着乡亲们完美的情感,应作重点把握。实际上课时各环节衔接如能再紧凑些,时间安排上也会更宽裕。
3、对个别词句的理解和把握不够明确。
“轻快的音乐”应当是有很明显的节奏感的,速度可慢可快,只要协调就能够,而不是必须要快的。“踏踏”的声音,是脚踩搭石发出的响声,教师在引导体会时不应当直接发“踏”的音,而是做好师生接读训练。教师说“前面的抬起脚来”,学生接“后面的紧跟上去”……重复几次,速度可由慢到快。让学生体会“前面的慢,后面必须慢,前面的快了,后面必须得快。”从而明白什么是“协调有序”,什么是“像轻快的音乐”。
另外体会“画一般的美感”时,必须要点一下,能够结合前面看过的秀美家乡风光图片,也要牢牢抓住那里的“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去体会。这样学生才会真正感受到“画一般的美”。
三、谈“再教设计”
1、教学形式多样化
能够在教学第4段时,再设计一个说话写话训练。“在过搭石的时候,还有哪些特殊情景?”比如碰到小孩、孕妇、残疾人,外村的人、外地人、来那里旅游的人,该怎样说?怎样做?
2、丰富结尾,升华主题。
明白仅有遇到每年的汛期才需要“搭石”,村民的生活离不开“搭石”,搭石不仅仅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完美的情感,更是村民通向山外、走向城市、面向世界的纽带。还能够让学生结合开发当地旅游资源,提高自我的认识,谈谈各自的想法。
《竹石》教学反思3篇(扩展10)
——竹石读后感菁选
竹石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竹石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竹石读后感1
古诗是**,它可以把千年前的文化一直流传到现在。
这两天,我又读了郑板桥的《竹石》。它让我看见了大风大雨中百折不挠的竹子,以刚毅的精神力量战胜了风雨,顽强地在岩石中茁壮生长。
竹子之所以能顽强的生长,是因为它有刚强的生命力,具有百折不挠的品格。如果竹子惧怕风雨,在飘摇的风雨中不坚持,或者坚持不住,就有可能成为折竹断杆了。
翻开**千百年的历史,哪位英雄人物,哪位专家学者,不是经历过一次次跌倒,一次次***而成功的'!如果他们半途放弃了,就不会有后来的成就。这些人靠着刚毅顽强,取得了历史上的成就。
被人们称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不就是在千百次的失败中发明了电灯电话吗?要是爱迪生放弃了,就不会有今天的电灯电话了。
我们班也有这种事例。有个同学学习成绩很差,甚至有人耻笑他。可是,他不怕耻笑,不断学习,顽强进取,最终成了班内的尖子生,同学们无不为之敬佩。
这些事例告诉我们:只要不放弃,顽强学习,就能取得好成绩。朋友,记住: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石读后感2
我读了古诗《竹石》后,体会到了竹子那刚烈坚忍的精神。合**,头脑中不由得浮现出竹子苗条的身材,在疾风中,它挺直身躯,流露出一股神圣不可侵犯的傲气。是啊,它经过千种磨难,万种打击,还坚韧刚劲,任何困难都打不垮它,这是多么可贵的品质。
我们难道不应该有一点竹子那打不垮的精神吗?就比如我们考试,当考得不好的时候,有的同学忍不住就哭了,有的不住地责怪自己,过后就对自己丧失了信心,连上课都在讲话搞小动作,或者开小差,结果成绩越来越不好。他们这样做肯定是不正确的。我认为这个时候就要发扬竹子千磨万击还坚韧的精神,在失败中寻找原因,认真改错,然后在学**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为争取下一次考出好成绩而努力。只要我们在难题面前不轻言放弃,就一定会进步。
“咬定青山不放松”,正是这种坚持,才练就了竹那“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顽强。我愿做一株小小的竹,在学习生活中磨炼自己。很多同学觉得保洁员的工作很辛苦,可我不觉得,这不正是锻炼自己的`机会吗?于是我主动向老师提出要当保洁员,和同学们一起劳动。有些同学怕写作文,可我不能怕,我要多写,写了给妈妈看,给爸爸看,给老师看,让他们提建议,这样我就能在他们的帮助下提高写作文的水*,这不挺好吗?现在,我的作文还时常被老师拿到班上当范文念呢!啊,是竹给我了坚持,才让我有了这些进步。
这就是《竹石》给我的启示:只要执著,你就是生活中的胜利者。
竹石读后感3
紧紧地咬住青山,决不轻易放松,竹根深扎在碎裂的石缝当中,遭受无数磨难,却依然顽强地挺立着。郑燮的这首《竹石》诗形象地描绘出了竹子扎根在岩石缝中,不惧怕外界环境的艰险,努力生长,坚韧不拔的特点。同时也赞颂了社会中坚强不怕打击的'人的精神,是作者心声的自然流露。
当春天还没到来,竹子就在地下萌发了。第一场春风拂过,竹子就好像一把把利剑一样,穿过顽石,刺破硬土,穿上绿色的竹衣,准备直插云天,不畏艰险,坚韧不拔。颀长的竹干,虽然纤细,那并不孱弱。狂风来了,竹子横眉冷对,毫不在意,在风的呼啸中依旧快乐地舞蹈着。暴雨来袭,竹子也充分显示着高洁的品格,不为之所动。
竹子不畏困难,不惧压力的顽强生命力,这是人们看不见而确实存在的一种品格。竹子如此,人亦然。我情不自禁地想到了他——世界著名小提琴家帕格尼尼。他四岁不幸得病,七岁患上肺炎……46岁牙床又患上脓疮,几乎拔光了所有的牙齿,就是死后尸体也备受折磨,但就是在病魔不断的情况下,一位举世闻名的音乐家诞生了!他把自己火一样的灵魂重现在了琴弦上。命运对他太残酷了,13岁失去所有亲人,流落他乡,成年后,除了儿子和小提琴,就再没有什么家当了,苦难成了他全部的家产,也成就了一位音乐天才,他的琴声让全世界观众为他疯狂,为他着迷……
不向命运低头,决不放弃,这不就是竹子精神的真实写照吗?
竹石读后感4
我十分喜欢读古诗文,尤其是那些能给我们带来深刻道理的古诗,我觉得阅读它们很有意义。在许多古诗中,我最喜欢的还要莫属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每当我读到这时,就能感受到竹子的坚贞不屈,面对狂风暴雨,它依然挺立在青山中,不屈不挠。就连一根竹子都这么坚持,那我们人呢!很多人做事都只是三分钟热度,图个新鲜,这件事还没做完,又去做另一件事,有头无尾。碰到了一点小困难,就半途而废。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作者海伦.凯勒在只有19个月大的时候就因为一场突如**的疾病,使她丧失了听觉与视觉,成为了一位盲聋哑人,但她并没有就此向命运屈服,在老师的教育下.帮助下,她掌握了5种文字,24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大学拉德克拉女子学院。她靠着坚如磐石的`毅力驾驶着人生的风帆执著前进,她用顽强的毅力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谱写了辉煌的人生之歌。
海伦.凯勒的困难都不算什么,那我们的困难有多么微不足道,所以说,人生的旅途上有各种各样的困难,我们不是应该选择逃避,而是要坚持.锲而不舍的走下去,有始有终。这样,成功才会属于我们!
竹石读后感5
竹石的作者是清代诗人郑燮。他生于清康熙三十二年。乾隆七年1742年出任山东范县令。乾隆十一年1746年调任潍县县令。郑燮为官,爱民如子。郑燮对于民事处理公正,十二年没有一件**。郑燮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被世人称为“三绝”。其诗宗陶渊明、陆放翁,画竹似苏东坡。郑燮的书法揉合行书、草书,自成一体,自号“六分半书”,后人称为“板桥”体。
这首诗的意思是:竹子牢牢地咬定青山,把根深深地扎在破裂的岩石中。经受了千万种磨难打击,它还是那样坚韧挺拔;不管是哪个方向的风,都不能把它吹倒,不能让它屈服。
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首二句说竹子扎根破岩中,基础牢固。次二句说任凭各方来的风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击打,它们仍然坚定强劲。作者在赞美竹石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中,隐寓了自己风骨的强劲。“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常被用来形容**者在**中的坚定立场和受到敌人打击决不动摇的`品格
这首诗既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丰姿,决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低头的高傲风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
竹石读后感6
在我学过的很多古诗中,要我更为刻骨铭心的是清代诗人郑燮写的一首古诗《竹石》。
当春季还没有来临,竹子就在地底出芽了。第一场清风轻拂,毛竹就仿佛一把把利刃一样,越过顽石,刺破硬土,穿上绿色的竹衣,准备充分直插云天。颀长的竹干,尽管苗条,那并不孱弱。疾风来啦,竹子横眉冷对,满不在乎,在风的呼啸中依然欢乐的民族舞蹈着。暴雨扑面而来,毛竹也充裕显示着高尚的品性,不因之所惑。。它不畏艰险,坚强不屈。
竹子不畏困难,不畏工作压力的坚强不屈活力,它是大家看不到而的确存有的一种品格。我觉得这类品格便是大家**文化自立自强、不折不挠的民族精神。每****人都应当有这类精神实质。
这时候,大家禁不住想起了禁烟英雄人物林则徐,他把国家的.兴亡放到了自身的心里,時刻也不松懈。应对鸦片泛滥成灾,国家的商务大厦摇摇欲坠的情况下,他毅然冒着危险来收缴鸦片,拘捕烟贩,采用严格的对策逼**烟贩拿出鸦片。在虎门沙滩消毁鸦片,冒起的滚滚烟雾,昭示了**人民禁烟的决心和矢志**民族富强的自信心。外族的恩威并施,也没有磨去我们**人富国强民的信心。
林则徐的做为惊天动地,给那时候行将就木的我国引入了一针强心剂。他****的禁烟健身运动,长了**人的志气,灭了帝国**的威风。我觉得便是竹子的精神实质的真实写照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