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电影观后感1500字(精选13篇)

《孔子》电影观后感1500字(精选13篇)

  细细品味一部作品以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领悟呢?何不写一篇观后感记录下呢?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孔子》电影观后感1500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孔子》电影观后感 篇1

  这部电影讲述了东周末年时,孔子为了理想在诸侯割据、相互征战的混乱时代四处奔走,希望可以实现自己的抱负的事情。但却不是从他出生而是在鲁国做官时说起,直至寿终。这段时间,恰是孔子一生最辉煌、最丰富多彩的时期。

  孔子,我想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既熟悉又陌生的,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的儒家的始祖,他的名字被代代相传,就算是读书不多的都能很大声读音正确地说出孔子这个伟大的人物;但另一方面,我们对于孔子的生平、经历以及他的一些思想理论却知之不多。这部影片上映于2010年,那时的我正是在努力学习,为将来考大学做着准备,但却对于我们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修习甚少,更不用说去了解、观看一部这种类型的电影了。虽然电影中的一些布景等与史实不甚相符,不能完整准确地呈现出那个历史时代中的一切,但也有它可取的地方,它更直观立体地让我们走近了孔子,只是纸面上不能给予的。

  如果说,在孔子身后,他堪称是极备衰荣的话,那么,在孔子活着的时候,却是备尝坎坷艰辛的。正像人们所形容的,“真正圣人临终未免也要叹一口气”,孔子正是抱着壮志未酬、“天下无道,莫能宗予”的遗憾而抱恨终天的。然而,也正是这一条多艰的人生之旅,鲜明地反衬出了孔子坦荡、执着而又中庸,集仁、智、勇于一身的生命形象。

  孔子在鲁国从仕时,做过中都宰、小司空和大司寇等职位。数年之内,孔子以其卓越的政治才干,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这期间颇能体现孔子之智慧与勇气以及政治才干的事件在影片中都有反映,如峡谷会盟、堕三都。在看到这些时,我不禁为孔子拍掌叫好,但同时也为他深深的担忧,因为孔子当时已经触犯了当时的权贵。果不其然,鲁定公最后还是中了离间计,孔子的治国措施失去了最有力的支持!随着君主的疏离和季孙斯的挑拨,孔子随后开始了生命历程中悲壮而又执着的一幕——周游列国。可见,政治思想斗争自古就已存在!

  影片中令我感动的其中一个镜头是孔子被迫出走时,他的弟子们得知消息之后赶来誓要与夫子共进退。当时我就在想这是一位怎样的夫子啊!我想,在生活上、在学习上,孔子必是做到了面面俱到的教导和指引,必是付出了许多真诚,才会换来这一切。

  颜回死的过程是我最痛心的。我记得,就是这个好学的颜回,在陈、蔡绝粮、同学们大都有怨色的时候,站出来给了老师最大的理解和支持,发表了“大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的铿锵之言。就是这样一个得意门生,最后死在冬天的寒冰、寒水之中。这里虽然与史实不符,但反映出了颜回爱书之切!痛哭失声的孔子边哭边诉:“噫!天丧予!天丧予!”我想,他是在为颜回的早逝哭,也是在为失去一个学生、朋友、同志、知音在哭。我曾经反复地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孔子到底有着怎样的吸引力,能够让数千学生长期、紧密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他没有钱财,也没有官位,可是学生们能够把青春把生命都掏给自己的老师。即使在老师去世之后,学生们依然将一种深厚的热爱放在老师的身上,维护他的人也维护他的学说。这已经高高的超出了利益关系。是老师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博大精深的思想与学问,是老师博施济众的仁爱的精神,是老师丰富多彩、满溢着人性之美的人格魅力在如春雨一样无声地灌溉着学生们,也如太阳一般照耀着学生们?

  我想是的。因为——“爱人者,人恒爱之!”

  《孔子》电影观后感 篇2

  看完《孔子》,只记得一句话:求仁得仁,又何怨。也许可能加上一句:虽未能至,心向往之。只是内求的信念,是反求诸己,而非外求他人。

  也许,无为方能无不为,但无为而非不能,无用安知不是大用。为何在乎结果,而非过程,无果而非成功否?有因才有果,无因而无果,因比果更重要,不是么?有A点方可达到B点,无起点何来终点,无生方能死?只求果,那是证明,有因无果,那是勇气,无因有果,那是荒谬。想有果,那要承受支撑果价值的艰辛。

  也许,两点之间,直线不是最短。我们的意志和良知告诉我们,我们是有选择的自由的,能负责任的,可是我们在外部世界的日常经验中却受着因果律的支配。生活中我们明知“有因必有果”,是不是我们的生命最终也要服从因果律?以前我们提“曲线救国”,由于直线直接、血腥,是革命而非改良。若这样理解,两点之间,是不是就可以说曲线最短。遇山遇水,我们搭桥铺路,甚至挖隧道,从经济学层面说,这不是最经济的。路总要随着地势,你搭桥挖道,不是美化自然,而是破坏自然。如果我们要达到山顶,是不是也可以搭桥、掘坑?因此詹天佑的“人”字形铁路才是伟大的创举。一切伟大的创举总不能置于别人或自然代价之上。

  孔子知不能为而为之,实则无畏,因其思想方能流传千古而不衰。在此不讨论其作为儒家思想之源的效用而存在。也许在功利社会的当今,有因无果,不成主流,实认愚蠢。因此当今最短这样思想理念,因此成功学成了主流,大家都想有车有房有美女嫁个有钱人。有人说有钱人就是等有了钱才是人,学好数理化不如拼老爸,有了钱就能活在天堂,天堂与地狱的区别就在于有钱否,再也不是好人与坏人的区别了。

  如今社会最喜欢树立英雄,因此孔子只能作为圣人。伽利略说过:需要英雄的国家真不幸。因此如今最缺的是圣人,而非英雄。孔子知不能而为之,实则时代赋予的责任,也是良知应起到的作用。如今中国,谈的是权、钱和关系,因此时代的使命必与之相反,那又有几个人能够明确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有时我们说个人的伟大,其实历史并不使单个的人不朽。虽然孔子知不能而为之,但他不能打断历史的循环。历史总是曲线前进的,就如基因也是螺旋式的。若个人想用直线式打断历史循环前进,那某些个别事例、事迹或事件,也同样打断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循环。无论何时,只要人们追求他们的目标,像耕种那如果没有他们的劳作,就无所出产的土地,若强迫自由飘荡的风扬他们的帆,越过不停翻滚的浪,也就打断了无目的的,只能在自身内翻转的运动了。因此影片中说,夫子的思想又有谁能够理解。因此当我们在一种历史过程的意义上深思历史的本质、国家的历史命运及它们的沉浮兴衰时,永远不能寄托于个人而忽视历史过程必定是循环的。

  我们所有的人都通过出生来到这个世上以及这个世界通过诞生而持续更新。也许这才是我看《孔子》最大的想法,历史总不能靠个别人来承担。既然提出“文化强国”理念,回归孔子儒学不知可否?

  孔子最后回鲁国讲学立着,我们也可以反思下如今的教育。从教育功能上看,其目标不是把年轻人引入世界,而只是带入世界的一个有限部分。教育不能不伴随着教,没有学的教育是空洞的,很容易陷入道德和情感说教,但是没有教育也能轻而易举地教,一个人即使活到老学到老,也不一定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必须留给专家和教育局考虑的细节。

  其实,教育的要义在于,我们要决定我们对国家的爱是否足以让我们为国家承担责任,是否要让它免于毁灭,由于若不是有新的、年轻的面孔不断加入进来和重建它,它的毁灭就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教育是立国之本,不是说来玩笑。强国战略无不是人才战略,而不是政治、经济、军事战略,但也不是不无关系的,只是轻重之别。

  《孔子》电影观后感 篇3

  在先秦时期的百家学术派别中,产生于鲁国的儒家学派是最早的一个学派,也是最大的一个派别。它的创始人就是春秋末年的大思想家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出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在他看来是一个“礼崩乐坏”的乱世。而电影《孔子》则以高超的艺术手法为我们展示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呈现出一个有战争、有阴谋、有圣人、有枭雄、有美人、有思想的恢弘大气的春秋乱世。

  那正是战火频仍、动荡不已的时期,圣人孔子应世而生。在孔子51岁任职鲁国中都宰后,先后有“夹谷会盟、武子台平叛、堕三都以及齐鲁大战”等战事、争端发生,而这些正是在《孔子》里重点表现的“四大战役”。“夹谷会盟”的凶险、“武子台平叛”的火攻、“堕三都”的浩壮、“齐鲁大战”的惨烈。看过《孔子》之后,我们的心,都有着太多的感触。

  该如何去评价孔子呢?又该如何形容孔子的一生?

  在电影中,鲁国季相国的葬礼上,漆雕弓被指定陪葬,而他因为不想死,就趁看守不注意时逃跑,终被孔子的弟子冉求救回了夫子家里。而在朝会上,孔子向君上请求赦免这个小男孩,并在朝会上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孔子向这种惨绝人寰的殉葬制度发起了犀利的攻势,最终战胜了世俗偏见。孔子的爱心被展现的淋漓尽致,而我们,也被悄然感动。

  在我们感动的同时,也会发现,孔子不止有着大爱,也有着至高的智慧。孔子任中都宰的一年,鲁国大治,引起邻国齐国的不安,试图通过相约会盟的方式挟制鲁国国君。孔子深知这是一次不可告人的政治阴谋,于是求季孙斯援兵五百乘。但当鲁国国君和孔子到达夹谷时,兵车并没跟来。当齐国准备发动队伍挟制鲁国国君时,孔子设计的第二方案,让一百牛车在后方扬起了灰尘,敌人以为有千军万马,硬生生收了兵,还归还了之前被抢的汶上三城。孔子的大智,亦让我们敬佩。

  孔子做了太多太多,却终在堕三都时受阻挠而致失败,随后的日子里,鲁国君臣迷于声色,怠于政事,疏远孔子,而孔子最终也被迫离开鲁国。该如何去体会孔子当时那悲痛的心情呢?当磅礴大雨敲打他的身躯时,当他在大雨中大笑声努力不让眼泪流下时,他该是怎样的悲痛?他又是否后悔当初说的那句:“我的道,在人间。”

  望着茫茫无尽的沙漠,孔子终是开始了漂泊的人生,颜回来了,那些弟子们也来了,他们追随着孔子,与他同甘共苦。周游列国,固执的传播着自己那至高的思想与智慧,纵然有着无尽的阻挠,孔子也没有放弃……

  该说,孔子是寂寞的,就像南子所说:“世人能够理解夫子的痛苦,却不能理解夫子在痛苦中领悟到的境界。”四处漂泊又如何,不被重视与理解又如何,孔子的胸襟与坚持一直都在。

  当齐国再次发兵攻占鲁国,年迈的季孙斯想把孔子迎回鲁国。但最终还是只让孔子的弟子冉求回国。那个时候,孔子的内心又是如何的悲痛,弹琴数夜,不吃不喝不眠不休……冉求终在齐鲁大战中率军取得大胜,而垂暮之年的季孙斯幡然悔悟,希望在临死前得到孔子的原谅,一定要把孔子接回鲁国。

  我想,孔子是渴望归家的,当他决定启程归鲁时,只希望专心讲学,一心从事古代文献整理与传播工作,并致力于教育。孔子渴望的,许是自己那无尽的思想智慧得以传播,让周围永远安宁和谐吧。

  孔子的一生,是痛苦与无奈的,而面对一生中所经历的挫折,他却没有任何想要放弃的念想,孔子的爱,孔子的智,孔子的坚持,孔子的一切都让我敬佩,孔子经其终生倡导和历代儒家的发展,使中国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作为中国人的指导思想逾两千余年,我想,如若他能明白这些,也该欣慰的笑了吧。

  君子固穷、君子死义、君子传道以及君子不愠,这便是一部《论语》,这便是一个孔子。我想,孔子,纵然一生落寞,却也有着让我不得不感动与敬佩的性情。

  孔子,你的思想,已成永恒,而你的坚持,也将会是我们想要一直延续下去的……

  《孔子》电影观后感 篇4

  春秋时代,是个动乱的年代,可我们如今仍尊崇的夫子孔丘便是那个时候的奇葩,我对历史本来就是不太了解的,电影《孔子》无疑让我更加了解了史称为“春秋”时代这个名词的真正意义,虽然都知道,一部电影只是一个缩影,真正的历史是现代的我们无论如何无法再现的,我们只能根据历史资料以及演员的尽情表演来推断当时的光景,却不能把它当作正在发生的事实,可仅仅这一个缩影,孔子的形象在我心底又激起一层波澜,因为我崇拜他、敬爱他,想知道《论语》的创作过程,以及他的弟子的故事,这部电影从一些角度满足了我的憧憬。

  刚开始有种错觉,觉得孔子有点太会装,一开始便受鲁国国君的各种重用,而他态度似傲慢似欢喜,不太懂他为何接受高位的授予,毕竟伴君左右,危机四伏。可了解了当时的政局动乱后,我明白了,他只是想尽心尽力帮助国君,而鲁国国君几近是个空名,下面的三桓、季氏无不垂涎着君主的位子,虽说孔子“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可他对国家的热爱慢慢推着他向前走,不得不立在一个高度上对抗敌人。

  而看到当时几个国家的相处局面时,我并不感到担忧,只是为当时深受其害的百姓感到痛苦,君主们的雄心勃勃并未展现的淋漓尽致,按说历史上的他们都是残酷无比的,可是在电影中,只是通过极少的颠沛流离画面以及人物间的对话,告诉我们哪个国家吞并了哪个国家,只留给我们去想象,在这样动乱的时代,孔子依然坚守着他的梦。

  电影中有很多感动我的场景,比如到了某国时,未进城门便被驱逐,孔子便坚持在城外的树林里授课,可依然受当地的居民的驱逐,孔子的弟子与百姓发生争执,树被砍倒时,孔子满脸的无奈与辛酸,正如南子说的“天下人不懂夫子的痛苦,是因为夫子的境界之高”,原话忘了,但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当孔子以礼治国的愿望无法实现时,他的痛苦是旁人无法理解的。

  还有一个场景,便是在漫天飞雪时,孔子及其弟子们从冰上过江时,冰裂了,一车的书卷倒入江中,颜回立时跳入江中捞书卷,来回几次后终于冻僵了,没有醒来,我看了后有种想责备孔子的心念,颜回是为了孔子,为了师父的梦,就这样永不再醒来,而孔子内心是会痛的,那么当时应该想办法不让颜回数次回到冷冰冰的水中的,而不是一味地趴在那里叫着他的名字叫他回来,他应该懂得自己最爱的弟子颜回不会听他的,即使是送了生命。接着听闻了子路的死讯后,我真的无法理解孔子了,弟子们都是为了他一人的梦想,断送了自己的性命,孔子对死去的弟子的无线牵挂与不舍真的没有改变孔子的以礼治国的方法么?至少我一直告诉自己,他的弟子们的付出一定会得到回报的,可有时觉得不值得,让自己活着帮助夫子不是更好么?为何一定要拼死、拼到死来扞卫自己的那份正义与爱呢?

  没有活在那个年代的人,有时候真的无法理解那些人的思想与行动,电影毕竟不是写实,虽然它努力地想要写实般让观众相信,我觉得那些演出来的真的不真实,不够,不充分,这个缩影只是孔子的明显的几个故事梗概,更多的无法呈现了,于是便有一种空洞感,比如孔子漂流了这么多年,后来回到鲁国后,他的老婆孩子怎样了呢?他的周游列国讲学并没有突出呈现,很多年在我看来好像只是瞬间的故事,我想了解细节及更多地故事,更多关于孔子思想活动的故事,他的思想是那个时代乃至现今都宝贵的东西,正如结尾时孔子自己说的,世人了解他同情他理解他是通过那部《论语》,世人不解他怀疑他一样是因为那部《论语》,每个人细细研究过《论语》的话,对孔子都会有不同的认知,我想,更多的是,人们对他在那个时期的思想的伟大清晰透彻的事物观,人世观。

  出生于鲁国的孔子,视鲁国为家,他的弟子也是如此,后来得知自己可以回家时,我好像融入了他的弟子的行列,急着离开颠沛流离的生活,往家赶去。孔子也许领会到了,自己的梦并不能通过他人来实现,尤其是弟子为了他永远地离开后,他明白了,他只能默默用授课的方式推广礼治,而不能参与政事,此时的他心里依然是苦涩的,有志不能抒,是生活在那个年代的悲哀,我更感激自己现在的生活,民主,自由,更激发了我对生活的热爱。

  而我第一次接触《论语》的时候是初中,因他的及其弟子的那些简短的名言以及对话,形象演说了一个个真理,老师带领着我们通过还原当时的场景,以及给出翻译后的涵义,让我对孔子这一伟大的形象产生了并不明显的崇拜,只是觉得他是古人中伟人之一,并无其他想法,随着成长,经历的事越来越多,再次领会到他们对话中的精髓时,我往往会感到震颤,或许他真的值得我们一生的探索与实践。

  《孔子》电影观后感 篇5

  学校组织孩子看一场免费的露天电影《孔子》,规定家长需陪同观看,一部不适合小学生观看的电影——《孔子》观后感。因我当天晚上有个工作没干完,只好让孩子他妈陪着去看了。看完电影,老师布置了作业:写观后感。于是,我们家长之间分工就心照不宣了:陪看的不动手,没陪看的动手写文章。

  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光荣任务,接连几天,我从网上断断续续地看完这部电影,最后得出的观后感,坦率地说,回收电池,这不是一部适合孩子观看的影片。原因如下:

  首先是电影中人物对白是大量出自《论语》等儒家经典书目中的文言古语,其文白夹杂,掉书袋的地方比比皆是……这不要说对孩子仿佛如听天书,就是对一般不爱读文言文的家长来说,已是非常头疼了。话都听不懂,这电影叫学生怎么看呢?从这个角度可以很清楚地知道,拍摄者从来就没有打算面向孩子,这完全是面向成年人、甚至是成年人中热爱国学人群的一部电影。因此,给小学生观看,属于“知难而进”的安排,精神可嘉、效果堪虑。

  其二,电影导演拍摄这部大片时的心态,看得出来是非常之矛盾的,其用力的方向也是紊乱的,这直接导致的后果是,电影没有一个好的视角和叙事方式,难以打动观众,这观众当然也包括孩子。大片就是大制作,大制作可以是苦心孤诣的艺术片,也可以是看点多多的商业片,而《孔子》似乎是一个两难之选,而最终还是靠向了商业大片。这样一来,请人气高、成本高的演员如香港著名演员周润发、著名女星周迅等,来作票房号召,也就顺理成章了,也正是基于商业片的思路,影片浓墨重彩地表现了两军对垒、战争杀伐的热闹场面,希冀以此营造大片的视听震撼,然而这份量极重的段落,与刻画孔子人物形象而言,着实联系不大,倒有画蛇添足之功效。孔子是“文”的,不是“武”的。以“武”来塑造,即使有合理的历史逻辑,在孔子而言,不说离题万里,也可划归言不及义。“武”本来至多是一个历史背景,刻画内心的逻辑真实,才是影片应该着力的方向。如果导演心态够端正、用力够果决的话,那么,类似周迅饰演的南子这一妖姬角色,则完全没有必要风骚地存在。战争与美人,正是许多庸俗商业片的基本要素,企图以此“附丽”于《孔子》来赚吆喝,正是导演内心脆弱的表现,最终导致影片的多重诉求交织之下,拍摄远离了初衷——原本是为了塑造一个可亲可敬、真实动人的孔子而来的嘛。

  其三,收购电池,对孔子的塑造缺乏令人可信的情节设计。基于拍商业片的诉求,这一点是可以理解的。表面热闹好看是重点,合不合理则是其次的。这个上面已经说过一些了。影片故事情节的设置,不少地方让人觉得很是别扭,比如孔子的学生颜回之死,熟知的记载是饿死,但影片给了他以掉进冰窟而去抢救那些木简书籍而死。这完全是生硬的故事设计,其设计动机直接令人想起了“高、大、全”时代的革命英雄主义形象观。总之,围绕孔子展开的许多情节设计,给观者最大的感受就是:浮在面上的造作和不靠谱。这可以看出,导演的综合素质平平、驾驭功力不足。以我个人的观影经验,在中国电影中拍得好、有深度的影片,往往都是有精彩小说作蓝本改编而成的。凡是电影本子由编剧直接"瞎编"出来的,多数不忍卒"观",收购电池。所以,既然成人都觉得不可信,那还给孩子看个什么劲呢?

  看到韩寒评价《孔子》用了极端的话语,我虽然不全部同意,也还是有共鸣。他说:“《孔子》这部电影,无论从拍摄意义,商业利润,艺术追求,电影探索,教育启蒙,警世感人,视听震撼,娱乐消遣,记录历史等任何一个角度,都没有存在的必要,是一部完全可以抹去的电影。”语虽“毒舌”,却能切中这个四不像的要害处。

  不过,从教育的角度,让孩子从小就多接触多感染传统文化,这个大方向是值得赞赏的。可惜的是,我们所做的很多事情,大方向错的少、操作起来则不知所云的不在少数,这一点,倒是真的值得观后作更多思考。而我们的教育系统是不是被电影公司的商业手法忽悠了,倒是很次要的事情了。

  《孔子》电影观后感 篇6

  电影《孔子》主要讲述了公元前六世纪,屹立数百年的周王朝已日渐衰落,各诸侯国割据一方,为了达到称霸的目的而相互征战。此时社会混乱,民不聊生。一代大思想家孔子先生出身于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社会的混乱而深感忧虑,希望以他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然而就像历史上的其他圣贤早年的经历一样,彼时孔子先生的时代还未到来。虽曾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但最终政治理念破灭于现实之前。随后孔子先生为了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思想,想与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他曾数度被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他于晚年返回鲁国,不懈于教育弟子众人及进行文献整理工作。最终,孔子先生在失意中逝世,一腔报国热血空付东流。但是,礼崩乐坏终促成万世师表。孔子先生逝世之后,其言行及思想终为后世所认同推崇,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根源,尊谥“大成至圣先师”。

  电影《孔子》中的情节主要从孔子先生五十多岁起展开。五十多岁的孔子先生受到鲁定公赏识,从中督宰晋升为大司寇,这让他得以踏上仕途。一次,在鲁国季相国的葬礼上,被指定陪葬的小男孩因为不想死而逃跑,途中被孔子先生的弟子救回孔子先生家中。孔子先生同情这个小男孩并且反对这种没有人性的陪葬制度,于是他在一次朝会上请求君主赦免这个小男孩。孔子先生的这一举动在朝会上引发了激烈争论。虽然最终孔子先生在争论中取胜,但他却因此与季桓子结怨。从这个情节中,我看到了孔子先生身为儒家创始人的善良。“仁”的思想在他心中根深蒂固,“仁者爱人,以礼杀人,则非礼也。”孔子先生是一位伟大的仁者。

  后来,孔子先生随鲁定公赴齐国会盟,与齐景公和大夫黎鉏斗智斗勇,维护了鲁国的利益,讨回三城,因此出任代国相。从这一情节中我感受到孔子先生不愧为一代大思想家,他是一个非常有思想,有谋略的人。

  孔子先生提出隳三都的政策,也充分体现出了孔子先生过人的指挥才能。但这引发了佞臣谋反,直接导致了季桓子罢黜孔子先生。孔子先生从此便开始带着弟子周游列国。

  “子见南子”的情节也让我印象颇深。南子妖艳而又清纯,她能够读懂孔子先生作为圣人的痛苦与寂寞。但面对这样一个女人,孔子先生表现出了可贵的理智。美色与权贵摆于眼前,孔子先生仍然坚守了内心的仁义道德。这种精神境界,非一般人所能企及。

  孔子先生师徒的周游之路也是异常艰辛。孔子先生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住了3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先生便带弟子离开,楚国派人去迎接孔子先生。陈国、蔡国的大夫怕孔子先生到了楚国被重用,于是派人将孔子先生师徒围困在半道,孔子先生师徒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派兵迎孔子先生,孔子先生师徒才免于一死。但即使在这种连生命都难保的危难关头之时,孔子先生依然讲诵《诗》《礼》。孔子先生弟子子路很迷惑,于是问孔子先生说:“君子也有处境艰难得时候吗?”孔子先生便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这表现出了孔子先生对于理想的坚持和身处逆境时的平和心态。就算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被众人接受,甚至处处被人误解、迫害,孔子先生心中的信念之火依然在燃烧,鼓舞着他不断讲学。就算身处逆境,君子也可安于艰难困苦。

  影片的最后孔子先生归鲁。众人喜极而泣的场景让人感动。

  电影《孔子》让我了解了孔子先生晚年的一段经历,了解了那个时代的风风雨雨,更让我了解了圣贤孔子先生的勇气和谋略,以及他对理想的坚持和他思想的伟大。

  《孔子》电影观后感 篇7

  由胡玫导演,周润发、周迅、陈建斌等主演的商业大片《孔子》,2010年1月全国公映,胡玫导演近十年拍摄了《雍正王朝》、《汉武大帝》、《乔家大院》等脍炙人口的电视连续剧,终于转战大银幕,而且选择的就是富有挑战性的大片《孔子》,看完这部电影,可以感觉到其剧本、演员、宣传等都是经过精心策划的,可以说是一部制作非常精良的文艺作品,遗憾的是市场反应并理想,票房很尴尬。

  看片名《孔子》,很容易将它当作人物传记片,也许这部电影的投资不是政府或文化部门吧,最终被定位为商业类型的大片,投资近1.5个亿,既然被定位为商业大片,其主旨就不是“传道、授业、解惑”了,目标还是要吸引观众的眼球,当然要选择孔子人生中最精彩、最华丽、最波澜壮阔的篇章来演绎,所以这部电影是从孔子五十岁后任鲁国中都宰、司空、大司寇、摄相,及弃官后周游列国的晚年生活片断,严格说这部电影的片名改为《孔子的晚年生活》也许更为合适、更为确切,而《孔子》更适合作传记片的片名。

  孔子作为人类文化史上最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其思想、政治观点,如果想通过短短的两个时变全部展示给观众,确实是非常难以办到的,本片以孔子的晚年生活作为切入点,可以说是非常明智的,孔子不仅仅是思想家,更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他渴望将自己的思想、政治观点,运用到实践中去,可以说在五十岁之前,他的儒家主要学术观点、理论都已经形成体系,就差实践验证了,在五十岁知天命的年龄,他终于等到了梦寐以求的机遇,仕官于鲁后,孔子可以说是大刀阔斧地推新自己的政治主张,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实践证明他的理论并不只是书本上的夸夸其谈,也于是操之过急吧,最终在“堕三都”上,他功亏一篑,便带领学生走上漫漫周游列国之路,当然他也可以考虑妥协,继续享受荣华宝贵,但这就不是被后人尊为圣人的孔子了,“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去”,理解了这句话的含意,就很容易明白他挂官而去的洒脱了。

  本片后半部分基本上全部是讲述孔子及其弟子近十年周游列国的故事,孔子和其弟子在这十年中可以说是历尽千辛万苦,寻找实现政治抱负的机会,但总是挫折大于机遇,这其中肯定有许多精彩的故事传奇,但本片后半部分显得非常沉闷、波澜不惊,还有点让人昏昏欲睡的感觉,总之和前半部分相比缺少激情,也许出于商业片的考虑,电影中浓墨重彩地演绎了孔子和卫夫人南子相见的戏,周迅饰演的卫夫人妖艳有余,高贵不足,南子虽然是《论语》中唯一提到的女性,但在本片中的角色则纯属娱乐色彩了。很多人对胡玫不选内地演员,而选择普通话都不太流畅的周润发来饰演孔子,颇多微词,但本片中拍的是老年孔子,周的年龄、阅历与之非常相近,周的形象俊朗飘逸、有一种侠气在身,具历史记载孔子身材很高,而且父亲是鲁国有名的武士,其身上与生俱来就有一种“浩然之气”,所以说让周来演孔子并没有什么不妥,至于说普通话,谁知道两千多年前,孔子说的话发的是什么音呢?

  近年来,国学热开始盛起,许多人都开始研读四书五经,中国人现在正重新审视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栏目推出于丹评《论语》后,引起巨大反响,特别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的融入孔子语录、以及帮助世界各国开办孔子学院,也进一步推动孔子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孔子及孔子的思想,已经成为中国和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电影也应该当仁不让地承担这种责任,只是胡玫的这部商业大片《孔子》有可能担当不了,其娱乐性还是太浓了,政府或文化部门可以考虑拍摄一部大型的孔子人物传记片,全方位地展示孔子思想的光辉闪耀点,我们可以将它的拷贝赠送给各国孔子学院,让两千年孔子在华夏大地上周游列国的传说,变成如今电影《孔子》周游世界。

  《孔子》电影观后感 篇8

  对于已经拍摄成商业电影的《孔子》我倒是要打个大大的问号?现在整部片子看完虽然也没觉得差到像韩寒的2分以及网评的低分,但是感动之处却也难以达到催泪的效果,下面大致说说观感吧!

  看完电影我发现影片里所有具备一定水准的好镜头早已经在短短几十秒的预告片里几乎全部曝光完了,除了那些赏心悦目的亮点,整部电影的画面基本都比较平淡,取景也粗糙随意。刻意堆砌的特效大场面构图形式也“模式化”,令人回味的场景甚少。

  周润发对孔子这个角色的驾驭还算自如,大多数时候确实也散发着一个仁者所具有的敦厚气质,虽然我对周润发不感冒,但还是肯定下。孔子爱徒颜回的古典形象很温文尔雅,清澈的眼神中甚至感觉到有点GAY的柔和气质,在冰窟里拼命抢救落水竹简的时候来个“出水芙蓉”般的慢动作特写惊艳镜头,确实够“美丽冻人”,影片杜撰他“红颜命薄”结局确实让我不舍!周迅扮演的南子亮相于草地树林,很现代很小资的感觉,除了手上拿来翻阅的不是《时尚》杂志,而是竹木简之外,我一度怀疑自己究竟是在看古装片还是时尚大片?踏步飞奔起来又觉得像是影楼拍摄的婚纱照。而她勾搭孔子那一段感觉很媚俗,将本来已经拍得不怎么上档次的电影硬是拉低了几个层次,不说也罢了!

  我的观影的过程不是很专心,电影里的孔子在为自己人生理想奋斗奔波的时候,与我一同观看的弟弟则时而在我耳边在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的现实人生理想。不知是电影体现的精神感动激励了弟弟还是因为影片乏味而开小差没话找话说呢?不过影片里僵硬的说教味确实让人有点抵触,若真要想了解孔子思想精髓,与其花不便宜的钱到电影院看教育片还不如免费google或者百度一下自学呢!不过倒也真服了这班编剧,为了能够展现《论语》中的每字每句经典,硬是将这些之乎者也,诺来诺去的原文融入到虚构桥段里那“半白半文”的对话中,而且又保持基本不笑场,这个算相当难得了。

  虽然影片对孔子十几年的颠沛生涯讲述得格外地“浅入浅出”,缺乏深厚情感铺垫,但最终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回到鲁国,步履蹒跚踏上故土的那一刻我确确实实是被感动了,也许这是电影最真实的部分,虽然细节和史实一定有偏差,但是对于一个颠沛了十几年的老者来说,那份感慨和肺腑作为现代也应该可以感受得到!

  对于影片自我定义为史诗电影我实在不敢认同,整片看完并没感觉到史诗电影所具备的气质和气势。画面、色彩、音乐、特效、大场面、煽情桥段等虽然可以借鉴和杜撰,但是气质却是永远无法复制的一种神秘元素。仅仅靠一两次感动和眼泪就将影片归类为史诗电影实在草率。《孔子》带给我的感动和震撼其实远远不如一些动画片,比如《埃及王子》和《小马王》,过了这么多年!我的播放专辑里依然有他们的原声乐曲和主题曲,也时不时拿来聆听和回味。但是由另类流行天后王菲演唱的《幽兰操》是否有成为经典的潜质呢?

  结局的孔子身着洁白长袍,已经化身为圣人形象。当最后一抹阳光照在脸上,眼睛轻微闭上的时候定格了主人公的生命!我比较接受这个理想化的处理手法,对于任何一个真正的仁者来说,总希望他走得宁静安详。随着镜头向窗外拉近,特效制作的粗糙景色渐渐映入眼帘。同看电影的弟弟在我耳边提醒道:“看哦!蒲公英,蒲公英!”我随口回了一句:“不,是圣母树的种子!”

  《孔子》电影观后感 篇9

  这部片子在前部分都是讲孔子投身政治与教育,使用“仁义礼治”来治理鲁国,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就,感觉一切都是那么的顺利。然而,在后部分却峰回路转,即从孔子推翻三桓失败和齐国大兵压境之后,孔子便开始里颠沛流离的苦难生活,最后到老的时候回到鲁国投身教育。孔子一辈子也没有将“仁义礼治”推行成功。

  电影几乎没有涉及到孔子在学术上的成就和“仁义礼治”的思想,只是从一个很普通的视角来描述孔子的一生。片子的前半部分和孔子的面孔一样,看起来一切都是那么的平和。然而,前半部分也为孔子的命运埋下了伏笔,即该部分实际上是危机四伏。同样的,平和的孔子,背后是其经受了一般人没有经历的痛苦以及在痛苦中体验的境界和对信念的执着。

  这部片子有几个情节让我记忆尤深。

  第一个情节是孔子推翻三桓失败后,孔子和鲁王的对话以及孔子和老子的对话。孔子以一腔充满“仁义”的热血誓以推翻三桓以维护“君臣之纲”。鲁王便说了,“仁义只是一个说辞,如果失败了,谁还在乎你仁义与否”,“我们应该‘无为方能无不为’”。于是,孔子便回忆起和老子的对话,老子提了一句话,如果做不到便索性放弃吧,这非常符合老子“无为”的思想。老子的“无为”,即无违,不要违反规律,也就是如果你真的做不到的话,说明条件还不成熟,无需勉强硬来。孔子眼见马上得以成功推行“仁义”,却在这一时刻失败了,要放弃以前所做的所有的努力,这真是一般人难以接受的。于是,孔子便离开鲁国,颠沛流离到周朝列国,每到一个地方便开始“仁义”的教育。

  第二个情节是孔子和卫国君夫人南子的对话。南子对孔子说了一句话,“世人也许容易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体会的意境”。南子在电影出现的第一幕是,她拿着一卷书,趴在草上读书,从这一幕可以看出南子是一个有知识知礼节的人,当然也是一个美丽性感的女人。同样的,从她与卫君和太子等人的对话中,你也会发现,南子是一个聪慧、做事强硬果断的女强人。她对孔子充满一种“惺惺相惜”的敬仰与钦佩,他和夫子两个人在对话的那一刻都能够深深体会到对方的痛苦和境界。南子的出现,让我能够进一步理解孔子的内心和执着。

  第三个情节是颜回之死。这个情节是让我最无法忘记的情节。我对颜回的体会是,他在片子是一个非常帅气、有才和忠诚的人。在这一个情节,一方面是颜回为了挽救孔子流离各国谱写的书籍而一次又一次的深潜到冰冷的水里,捞起一卷又一卷的竹简;另一方面是夫子恸哭的说道“回,你给我回来”,夫子只想颜回安全的爬出水面,而不是要他去捞那些花费了无数心血编写的书籍。颜回对夫子和夫子对颜回间的这种感情,真是让人无法言表。

  第四个情节是孔子回到鲁国。他和弟子们经历了诸国战火,颠沛流离的回来后,在城墙底下哭着喊,我回来了。

  在这个片子,孔子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世人也许能够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体会的境界”。孔子内心的痛苦和对信念的执着让我无法忘记。这是一部非常有内涵的国产片。该片弘扬传统文化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能把这样的题材拍成如此优秀的电影,在当前文化缺失、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下,有不少人误认道德是限制人们行为的条条框框。其实,有道德的生活才是真正正常、幸福的生活。

  《孔子》电影观后感 篇10

  《孔子》年初已经上映了,我却一直没有看,昨晚闲来无事,在网上看了,竟也看出一点感觉来了。

  我不是文人,也不是文化人,但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我还是很尊敬他的。可以说我是怀着一种虔诚的心态来观赏这部电影的。

  《孔子》是胡玟导演的力作,画面精美,气势恢宏,述说了东周末年各诸侯国为了达到称霸目的相互征战,而孔子为了理想在列国之间奔走,以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影片活灵活现在刻画了一代儒师的大家风范。周润发饰演的孔子表演极其到位,演出了孔子的神韵,他总是面带微笑却刚正不阿,从容不迫却睿智精警。

  影片巧妙地穿插了大量经典的论语名句,使整部影片看起来人文气质浓厚。让人们在观看电电影、回顾历史的同时,得到启悟和学习。

  在影片在开头不久,孔子为了救出陪葬的小孩,在鲁定公面前勇敢谏言、取消陪葬,与季孙氏斗智斗勇,并最终取得胜利。体现了孔子的博爱和正义,以及一种无比坚定的勇气。

  孔子在50几岁后才被委以重任,在他短暂的政治生涯中,主张“为政以德”,政绩显赫,并得到了鲁定公的'绝对信任和赞扬。齐国一心想吞并鲁国,却对孔子心存惧意,于是想出一个除掉孔子的计谋,约鲁定公和孔子在齐鲁交界处商讨齐鲁合盟的事。孔子知道其中有诈,为保证鲁定公安全,便向季孙氏借战车500乘。当孔子和鲁定公去赴约后,齐方便露出真面貌,试图致鲁孔二人于死地。孔子知道季孙氏的战车不会到来,因此用了一个计谋,命人在山谷另一边以树技等道具制造灰尘及吼声,并对齐王说他早就安排了500乘战车在山谷口候命。齐王见山谷那边灰尘大起,信以为真,便撤了军队,最终还失去了占领鲁国的三座城池。孔子的计谋在历史上无可考究(三国时期的孔明也用过此计),可能是编剧加上去的情节,以此来歌颂孔子的军事才华。破了齐国的计谋后,孔子名声大震,被提为大司寇,相当于今天的总理一职。这是孔子从政来的辉煌的时期。

  孔子为削弱三桓的势力,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从此处处被牵制和排挤,最终对政治失去了信心,不得不离开家乡鲁国,和弟子一路颠沛流离讲学,一走就是数年。

  在卫国,他见到卫国国公的女人南子。在“子见南子”中,南子和孔子的对话加起来寥寥数句,但很细腻传神,把一种惺惺相惜、含而不露的感情表达得奇妙而精准。最终南子被震憾了,她站起身说:“世人也许很容易了解夫子所体会的痛苦,但未必能领会夫子在痛苦中体会到的境界。”然后跪拜在孔子面前,孔子敬之以同样的回礼。所有的人格得到升华,所有的人性得到彰显。

  孔子在同游列国的过程中经历了各种磨难,有一次被人围困,绝粮7日,孔子险些被饿死,谨有的一碗稀粥,孔子还和弟子推来让去,最后一人只喝一口,场面温馨而感人。

  多年后,孔子终于重回故乡鲁国,头发胡子已经花白,面对城楼,已是垂垂老矣的他长跪不起,老泪纵横……那是落叶归根的情结,那是对家乡的眷恋和归属感,那是永远的游子情怀!

  最后影片在《幽兰操》的歌声中结束,那是对孔子诗意而完满的总结。“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给孔子,也给生活中每一个有着高洁品性的人。

  一部能震撼人心的电影,值得一看。

  《孔子》电影观后感 篇11

  《孔子》还在拍摄时我就把它列为必看的电影,不管它拍得怎么样,不管它是“大片”还是“小片”,也不管它口啤如何。因为,孔子作为影响中国文化历史几千年的人物,被后世奉为先贤,身为中国人,一定要了解他,认识他。

  我说不上电影是好是坏,但看得出导演与演员都很努力、很认真。至于孔子是否就是那样,其实我们都拿不准,现代的电影为了卖座,总是加入了讨好一般观众的元素:战争大场面,感情戏,煽情的细节等。每个人,每个作品都不能摆脱历史打在其身上的烙印——这,才是千真万确的。

  虽然对于孔子的思想在电影里以那样的形式、在那样的场合出现,我觉得不太适应,比如孔子在《大道之行也》对“大同世界”的描述那么早就出现在他对鲁绍公的劝喻里,又比如“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竟然是孔子直接对南子说的话,等等,几乎每一句《论语》的出现都让我觉得有那么一点点意外,似乎跟我的想象不合。不过,这不妨碍《孔子》有打动我的地方。

  第一处,是孔子与南子的见面。这情节来自一句话:“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这里且不说子路是个直率得可爱的人,也不说之前孔氏后人对此情节的过敏反应闹得沸沸扬扬,只说电影本身吧。电影里的南子是个聪明得过份、率性得天真的女人,开始时她用对付一般人的手法去对待孔子。名利、女人都是男人放不下的追逐,而她南子,把男人的这些欲望控制得准确无误,于是可以随心所欲。让我感到出现得有点意外的那一句“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是让南子对孔子肃然起敬的转折点。她说:“夫子所受的苦难世人很容易看见,但夫子在苦难中领悟的境界却无人能懂。”

  南子懂了,只一席话就懂了。她深深下拜以示敬重,那一刻孔子的感动形诸于色。周润发毕竟是个出色的演员,那个百感交集的表情演得相当到位!

  南子死于追赶孔子的路上,正是用生命无怨无悔地应证了“朝闻道,夕可死”的境界。周迅戏不多,却让人印象深刻。

  我认为“孔子见南子”一幕塑造的是孔子正面的形象,孔家后人似乎不必反应过大,不会是帮忙炒作的吧?

  第二处,是颜回的死。我不知道颜回是不是这样死去的,电影设计他为护经书而死,显而易见是为表现一种殉道主义精神,我一边疑惑却一边感动着。为理想,总得有牺牲。

  孔子一直喜欢颜回,《论语》里的“证据”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我也忍不住喜欢颜回了。电影情节的设计是相当煸情的,我的第一次落泪就因此。

  第三处,是孔子回到鲁国的场面。在外流浪了十几年的孔子,终于被允许回国了!当他衣衫褴褛带着满身疲惫出现在鲁国的城门外,对着这一片自己梦系魂牵的故土深深行跪拜礼时,我拼命地忍着鼻孔里的酸涩而不能!

  孔子的“周游列国”在《论语》里说得很轻松,似乎是件很悠游的事情,但我相信电影里描绘的情形基本真实。一个被逐出国土的人,被迫四处游学,其实就是“流亡”,其间的种种苦楚、卑微,非经历难以真切体会。在流亡结束、回到故国的那一刻,他的激动是可想而知的!

  孔子比老子伟大,因为老子的个人“无为”的修为只是为了保全自己;而孔子,在乱世里依然坚持入世,用坚忍不拔的毅力去教化世人,哪怕被世人深深误解也无怨无悔,他为的是天下苍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是孔子的自我写照与自我激励。孔子的彬彬有礼里,有着永不放弃的坚毅!

  让我们深深谟拜这位三千年前的先贤吧!

  《孔子》电影观后感 篇12

  影片《孔子》,我看了不止一遍,并不是因为它不好懂,而是因为它让我感动了。《孔子》,从视听出发,达到了心灵的感动与震撼,渲染了当时那种气派氛围。当然,我也必须承认,影片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虽然尽可能的穿插了孔子的一些名言,也借用了别人的,但是不免给人牵强之感;故事是讲到了,但是不精彩,情节片段之间缺乏很好的衔接;节奏缓慢,人物讲话平淡呆板,没有灵气。也许是自己太不习惯文言文的缘故,加之中间有篡改历史的情节,觉得有些别扭。

  因为这是电影,只有短短的两个小时时间,要将孔子的一生表现出来,实属不易。所以总体上而言,它还是成功的。

  首先,感触最深的便是影片将尊师重道之风表现得淋漓精致,真是值得今天的人们好好学习啊!古今对照,令人汗颜。古人需拜师求艺,学生自当十分尊敬老师,也会刻苦学艺。师生情谊真切深厚。孔子落魄流亡,学生依然紧紧追随,伴其左右;子路至死不忘师之教诲,扶正官帽;颜回不畏艰险地保护书籍,为之献身。我哭了,且不说修改了历史,不说两人的行为有些迂腐,却将他们变得崇高而又伟大,使其境界得以升华。

  其次是孔子回乡后的那深情一拜,鲁国啊,父母之邦,养我之土,我终于回来了。我又哭了,为何影片要将其渲染得如此具有悲剧色彩?我不明白为什么就不能用孔子推行的礼乐来治理天下呢?我也同样追慕那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淳朴民风。男守本分,女有归宿,老有所依,子有所养。的大同世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讲得多好啊!

  颜回说,孔子错在将全部理想都寄托在鲁君身上。我不敢苟同。我觉得自己也错了,如孔子般太理想主义了,没有能够勇敢地面对现实,而是将希望建立在一个美好的伟大的理想之中。可是无论怎样依旧不能放弃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与追求,依然希望能够通过完善个人道德,而不是通过严格的法律来治理国家。孔子认为拿法来治国,是人们出于无奈才做的,人们不犯法是因为害怕法律,并不是出于真正的自我约束。

  然而有一天,我无意在书上看到这是一种鲜明的道德泛政治化倾向。调节伦理关系,要诉诸人们的道德自觉,但并非人人都能达到高度的道德自觉,即使一个有高度道德自觉的人,也未必都能自动的表现出道德自觉。在子见南子一节中,面对巨大的诱惑,孔子的眼神和身体也有颤动,他是圣人,作为普通人,如何能向孔子那样坚守自己的信念。何况做君子是何其不易,像孔子那样,会遭小人的算计与嫉妒,也会被世人误解。无怪南子一句“世人只知道夫子的痛苦,有谁又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领悟的境界呢?便称其为知己了。显然,仅仅依靠道德来协调社会关系并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过于抬高道德,将发现无力控制社会秩序的尴尬局面。这样的行政观念和伦理价值意识等都与当时和现代社会不相适应。

  其实,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有多少人是像鲁君那样装点疯,卖点傻充当一个见风使舵者呢,又有多少人依然能像孔子那样一生坚守自己的理想呢?不能改变世界,就改变自己的内心吧有空看看《孔子》,读读《论语》吧,充实自己,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的遗憾。

  《孔子》电影观后感 篇13

  电影《孔子》中的情节主要从孔子五十多岁起展开。五十多岁的孔子受到鲁定公赏识,从中督宰晋升为大司寇,这让他得以踏上仕途。在鲁定公的支持下,孔子在那一时期完成了自己许多的政治设想,设计帮助鲁国收回了被齐国侵占的三城,维护了鲁国的尊严,提出堕三都的想法。然而就是因为如此导致三都对此大为不满,在季桓子的设计下,孔子开始流亡,周游于列国,直至晚年才回到鲁国。

  电影《孔子》改编了史书中记载的堕三都、周游列国、子见南子、孔子回国以及韦编三绝等故事,除了阐述中国儒家“仁义礼乐”思想外,两千多年前的陪葬祭祀、叩拜礼数、木简文书、建筑风格等都映射着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片中孔子带领弟子离开鲁国踏上周游列国的颠沛之路——他们走过四季轮回,在传道授业的同时遭受百姓非议、经历饥寒与战乱、忍受弟子死亡的切肤之痛等场景,气壮悲歌,令人敬畏。

  电影中孔子在没有季桓子军的帮助之下,巧用计谋夺回被齐国侵占的三城这一情节非常令我震惊。我们都知道孔子是世家大儒,是位圣人,这似乎就给了我们其实孔子只是个书生的感觉,却不知其实孔子也是非常善于用兵作战的,他的射艺其实也是颇为高超的,这可以从孔子与季桓子比试那一情节中看出来。通过电影孔子,我们不难发现,孔子其实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大儒。

  在整部影片中,孔子都像观众们展示了一个大爱大仁,拥有高尚政治理想的形象。他可以为一个陪葬的小奴隶而向君王求情不惜得罪在鲁国权势滔天的季桓子,可以在被鲁国抛弃的情况下依旧让弟子回去解救鲁国于危难中,可以在被困饥寒交迫之时依旧弹琴、讲授······这样看,称孔子为圣人当真不为过,他的言行举止貌似已超脱于“人”这个概念了。

  然而,我想说,孔子的确当真是个圣人,但是也绝对是个普通人。这部电影将孔子拉下神坛,从一个凡人的角度去诠释这个“圣人”。孔子亦是一个普通人,他也有缺点,也有七情六欲。不经意见了南子给后人留下口实,他是惊艳与动心于南子的美貌的,但是他终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决然斩断了即将升华为暧昧的一种情愫。简单的人物出场,寥寥的情节铺陈,却巧妙地反映出了孔子在本性和信仰之间的取舍,耐人寻味。

  有家小而不能享其乐,惜弟子而不能全其身,爱国家而不能报其君,恋故土而不能立其足,怀理想而不能偿其志。孔子周游列国十四载,受尽风霜之苦离别之痛,尝遍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依然坚守礼仪仁和,坚持在求索,这样的孔子留下的是立足万世的思想,是奠定中华文化两千年文化的核心,是使后人受益匪浅的精神之髓。

  周润发饰演的孔子是这部电影的主线与灵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终坚决淡定,礼仪之说娓娓道来。颜回、子路、冉求,性格各异,但是爱师如命,遵循礼仪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卫国,冉求回鲁国效命。最牵动人心的是颜回,颜回是孔子最钟爱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却机智灵活、意志坚定。在电影中,颜回死后,孔子一直紧紧地抱住他的尸体,始终一语不发,呆坐在那里,茫然如求,若有所思。孔子爱颜回甚至比爱他的儿子还要多一些,因为儿子只能传承血脉,颜回却可以传他的大道。

  当影片最后皓首霜须的孔子再回到阔别多年的故国之时,跌落尘埃痛哭失声,既符合一个受尽颠沛之苦的游子应有的情怀,也凸显了这个于平凡之中孕育伟大的生命个体的不同凡响之处,同样地这一手也深深拨动了我内心中那根最脆弱的弦。

  孔子说:后人理解我,后人误解我,都因为《春秋》。不难预料,《孔子》也一样,会在不同人心里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内心埋下不同的种子。电影抓住了孔子的神,抓住了那个时代的症结点,让我有悲伤又有感动。君子固穷、君子死义、君子传道以及君子不愠,这便是一部《论语》,这便是一个孔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