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

《北京的春节》(精选12篇)

《北京的春节》 篇1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习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学习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北京的春节》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同学们,今天我带来了一份我自拍的画面,想让大家欣赏一下。请看大屏幕。(播放影片,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看过后你都知道这是什么时候了吧。现在就让我们跟随老舍先生来看看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动画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我们再来看看北京春节还有哪些习俗?(出示幻灯片3)

  3.现在,大家一定迫不及待地想读这篇文章了。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通课文,边读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其中哪些部分是详写,哪些部分是略写?(出示问题-课件)

  3.交流汇报,老师同时出示图片: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 以及课文的详、略)

  4.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说说老北京京味十足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出示问题及重点词语)

  三、交流探讨,感受北京独特的民俗文化。

  同学们,详写的这些内容你最喜欢那部分的内容?咱们就先来分析那一部分。

  腊八

  (1)学生齐读本段。

  (2)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出示重点句子及理解- “农业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作者用了“打比方”的表达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

  (他的腊八节完了,大家还愿意阅读那一部分。)

  除夕

  、除夕在春节中是一个什么样的日子呢?(热闹)对!

  就让我们抓住“除夕真热闹”来体会。首先从人们的活动来体会除夕的热闹。(人们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在外边的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出示重点词语

  接着让我们从“味、色、音”来体会。

  味:酒肉的香味

  色:各色的年画、红红的对联 (出示重点词语)

  音:鞭炮声不断

  、小结:短短的一段话,就足以见到老舍在生活中的细心观察和描写手法的细腻了。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配着音乐来朗读这段话。(放音乐)

  3、正月初一

  读一读该段内容看一看北京春节初一的人们都在做什么?最吸引你的活动是什么?(出示问题)学生自学、交流、汇报

  逛庙会、拜年、所有店铺关门 -- 人们悠闲、快乐

  正月十五

  走进元宵节 赏万家灯火

  (1)、作家写元宵节抓住一个“灯”字做足了文章,突出了灯的什么特点呢?(找出相关联的语句读一读并概括出来)

  灯的数量多: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灯的种类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元宵上市,春节又一个高潮到了。”这句话。从这句话中可以体会到什么?(重点是一个“又”字)

  (此处元宵如同南方的“汤圆”。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集市上卖元宵、家家户户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一个“又”字,表现出作者在结构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运。)

  积累好词好句

  (这课中有很多好词好句,老师也积累了好多,现在请大家看大屏幕,一起把他们读一下。)

  (出示词句):

  色如翡翠 色味双美 零七八碎 万年更新

  灯火通宵 日夜不绝 万不得已 娴熟技能

  “腊七腊八,冻死寒鸭”,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日夜不绝 。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本课小结:

  本课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作为纬线结构全文。

  每部分都以表示时间的词开头,构成各段的总起句中心句,紧接着围绕中心句列举事例.这种结构安排自然流畅,脉络清晰

  在内容上安排的详略得当,整体介绍北京春节习俗的同时,着力突出了“腊八、除夕、初一、十五”这四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语言上更是幽默风趣,通俗浅易,朴实无华。

  布置作业:

  1、搜集更多地方过春节的习俗。

  2、用你搜集到的资料作为素材,办一期以“春节习俗”为主题的手抄报。(可以小组合作完成)

  附:板书设计

  腊八 - 腊月二十三 - 除夕 - 正月初一 -

  详 略 详 详

  农业展览会 最热闹 悠闲快乐

  正月十五 - 正月十九

  详 略

  春节的又一高潮

  老北京的春节习俗

  日落日升,斗转星移,回首往昔,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系念和玄想,而这“岁时礼俗”就是其中之一。比如,春节习俗成了我国最大的传统民俗节日。春节在古都更受到人们普遍重视,由此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春节习俗。农历的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春节原起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古代的春节称:“元日”、“元旦”。辛亥革命后,才把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传说在西周的时期,出现了一年一度欢庆农业丰收活动,在新旧岁时交替间,平民百姓都要在家中生火烧暖房子和炕头,用烟熏走老鼠,全家人团聚在一起杀鸡宰羊,祝酒共贺。到了汉代,春节的庆贺礼仪有了正式的仪式。在除夕之夜,民众要举行一种击鼓驱鬼除瘟的舞蹈仪式。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年俗活动内容也逐渐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就北京地区来说,从腊月初八家家户户要泡腊八醋(蒜),就开始有了“年味”。民谣讲:“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有一首歌谣唱道:“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从这一天开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灶,扫房子,蒸馒头,置办年货,贴“福”字,贴年画,剪窗花,贴对联。贴门神,贴挂钱,一直忙活到除夕,开始过大年。

  北京人总是把“福”倒着贴在门里、衣柜、水缸上,寓意着福到了。贴春联也有许多讲究,一般百姓家贴红色春联,门楣上贴“横批”,内廷、王公府第,一律用白宣纸镶红边;守制者(有父、母丧者)则要用蓝纸;庙宇用黄纸。春联最早始于五代时的后蜀。据说当年蜀太子在本宫门上提写“天垂余庆、地接长春。”八个大字,这就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北京人在屋内廷贴上“抬头见喜”,屋外贴上“出门见喜”,院内贴“全院生辉”等春条。

  过去大多数老北京人家都供有佛龛或神像,到了年三十最讲究的要摆上九堂大供;有成堂的蜜供,成堂的套饼、花糕的面鲜,成堂的水果、成堂的干果、花糕大小八件,年糕年饭,素饺子(或蒸食),素炒菜(或炸食)。家境不好的也要摆三堂或五堂供品。北京人过年讲得就是吃喝玩乐,以吃为主。这些供品实际上也是为人准备的。

  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丰盛的一次晚餐。除夕的年嬉饭要荤素一起上。有冷荤、大件和清口菜。冷荤有冷炖猪、羊肉、冷炖鸡、鸭。大件有:红烧肉、扣肉、米粉肉、红白丸子,四喜丸子。清口菜一般都是豆腐、青菜、罗十、咸菜佛手等。主食多以荤素睡觉为主。

  北京人除夕和正月初一都要吃饺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还总是把饺子包成元宝形,在饺子中放进糖、铜钱、花生、枣、栗子等。如吃到糖的,意味着日后生活甜蜜;吃到铜钱意味着有钱花;吃到花生意味着长寿,因花生又名长生果,吃到枣和栗子的意味着早立子……

  一交丰年子时,迎来了新年,首先要放炮驱邪、焚香祭祖。燃放鞭炮起源于魏晋南北朝,自宋代中国人开始用纸裹火药制成鞭炮。京城百姓才开始有了燃放鞭炮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老北京人有除夕守岁的风俗,守岁最早起源于晋代。守岁其意有二,年岁大的是在辞旧之际有珍惜时光之意。年青人守岁则有为父母延寿之意。所以凡是父母健在的人都必须守岁。再搞些娱乐活动。年长的打麻将,妇女们打索胡斗纸牌。年轻的推“牌九”,小孩们则点灯笼、放鞭炮,玩“升官图”。

  除夕子时接神后,全家要进行团拜,团拜最早出现在汉代为官方朝拜皇帝之礼。老北京的团拜从清代盛行。全家要先在祖宗牌位前磕头拜年,然后晚辈再给长辈磕头拜年,这时长辈要给未成年的小辈压岁钱。给压岁钱的习俗起于清代。为的是体现长辈对晚辈的慈爱之情,也有驱邪取吉之意,团拜后,全家聚在一起吃素馅的接神饺子,又称五更饺子。

  初一到初五北京人则要串亲走友,相互拜年,请客送礼、逛庙会、逛厂甸。到了初五北京人称“破五”,百姓“送穷”、商人“开市”(初六正式开业)。初五家家户户都要包饺子,称之为“捏小人嘴”,其意是一年之内不犯“小人”顺顺当当。一直到正月十五北京人才算是过完了春节。

  老北京的春节习俗,实际上是一种抹不去的民俗文化,它蕴含着家人团聚的温馨,辞旧迎新的轻松和期望,这是一个充满欢乐和美好理想的古老传统节日,已扎根于人民心目之中,所以才能延续二千多年至今。它还将世世代代延续下去,向后人向世界传播这古老民族文化信息!

《北京的春节》 篇2

  课题 6北京的春节 课型 新知探究 课时 第二课时 学习 目标 1、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2、了解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重、难点 作者为突出老北京过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师生笔记 一、知识链接。北京春节童谣: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二、组内交流探讨。 (1)课前预习了课文,词语你学会了吗?同桌互相读。 (2)抽学生读词语、交流词语的意思。 (3)逐段开火车读课文,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4)汇报交流自己填写的表格,小组讨论。 (5)依据表格的提示,同学们发现了课文时按( )的顺序写的。 (6)分清详略,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的简略? 三、展示汇报。 1、朗读展示。 (1)抽生朗读:老北京的春节给自己留下印象深的段落。 (2)老北京的春节给自己留下了什么印象?(热闹、喜庆) 2、展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老北京的春节从腊八开始,到十九结束,文章是以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 (2)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哪些活动?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四、拓展交流。 1、读“阅读连接”中两篇关于春节习俗的描写。与课文中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你的习作有什么启发。 2、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爆、祥和。这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不同的地方会以不同的方式来庆祝春节,你的家乡过春节都有哪些风俗? 3、学完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我们了解了过春节有这么多的风俗,在字里行间我们也能感受到老北京的春节是多么喜庆、热闹和充满人情味儿。你觉得现在过年的气氛浓吗?请谈谈你的想法。 五、当堂检测. 从下面两个话题中选择一个写一写。 (1)找出课文中描写小孩子过春节的部分读一读,再联系实际,说说你是怎样过春节的。感兴趣的,可以简单写一写。 (2)你是怎样过春节的?选择你认为最有趣或者印象最深的风俗习惯写一段话。 六、当堂反思。

《北京的春节》 篇3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为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所有的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产展览会!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在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的。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从腊八起,铺户中就加紧的上年货,街上加多了货摊子—— 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等等都是只在这一季节才会出现的。这些赶年的摊子都教儿童们的心跳得特别快一些。在胡同里,吆喝的声音也比平时更多更复杂起来,其中也有仅在腊月才出现的,像卖宪书的,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在有皇帝的时候,学童们到腊月19日就不上学了,放年假一月。儿童们准备过年,差不多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搀合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就用榛仁儿。儿童们喜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艺儿—— 风筝,空竹, 口琴等——和年画儿。

  儿童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他们须预备过年吃的使的喝的一切。他们也必须给儿童赶做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新年的“彩排”。在旧社会里,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随着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多少多少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按旧日的说法:用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皇报告家庭中的坏事了。现在,还有卖糖的,但是只由大家享用,并不再粘灶王的嘴了。

  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来,新年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假若不预备下几天的吃食,临时不容易补充。还有,旧社会里的老妈妈论,讲究在除夕把一切该切出来的东西都切出来,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动刀,动刀剪是不吉利的。这含有迷信的意思,不过它也表现了我们确是爱和平的人,在一岁之首连切菜刀都不愿动一动。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而都要守岁。

  元旦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元旦,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在午前就出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同时,城内城外有许多寺院开放,任人游览,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北城外的大钟寺,西城外的白云观,南城的火神庙(厂甸)是最有名的。可是,开庙最初的两三天,并不十分热闹,因为人们还正忙着彼此贺年,无暇及此。到了初五六,庙会开始风光起来,小孩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白云观外的广场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老年①〔老年〕过去,以前。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争取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技能。

  多数的铺户在初六开张,又放鞭炮,从天亮到清早,全城的炮声不绝。虽然开了张,可是除了卖吃食与其他重要日用品的铺子,大家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着去逛庙,逛天桥,和听戏。

  元宵(汤圆)上市,新年的高潮到了——元宵节(从正月十三到十七)。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这,在当年,也就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烛,观者就更多。这广告可不庸俗。干果店在灯节还要作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的,制成各样的冰灯,或用麦苗作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把顾客招来。

  除了悬灯,广场上还放花盒。在城隍庙里并且燃起火判,火舌由判官的泥像的口,耳,鼻,眼中伸吐出来。公园里放起天灯,像巨星似的飞到天空。

  男男女女都出来踏月,看灯,看焰火;街上的人拥挤不动。在旧社会里,女人们轻易不出门,她们可以在灯节里得到些自由。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也照样能有声有光的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原始的电影——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的响。大家还必须吃汤圆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作事,新年在正月十九结束了。腊月和正月,在农村社会里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而猪牛羊等也正长成,所以大家要杀猪宰羊,酬慰一年的辛苦。过了灯节,天气转暖,大家就又去忙着干活了。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社会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

  在旧社会里,过年是与迷信分不开的。腊八粥,关东糖,除夕的饺子,都须先去供佛,而后人们再享用。除夕要接神;大年初二要祭财神,吃元宝汤(馄饨),而且有的人要到财神庙去借纸元宝,抢烧头股香。正月初八要给老人们顺星,祈寿。因此,那时候最大的一笔浪费是买香蜡纸马的钱。现在,大家都不迷信了,也就省下这笔开销,用到有用的地方去。特别值得提到的是现在的儿童只快活的过年,而不受那迷信的熏染,他们只有快乐,而没有恐惧——怕神怕鬼。也许,现在过年没有以前那么热闹了,可是多么清醒健康呢。以前,人们过年是托神鬼的庇佑;现在是大家劳动终岁,大家也应当快乐的过年。

《北京的春节》 篇4

  教学目标 :

  1、认识本课12个生字,知道多音字“假”的用法。会写本课9个生字。

  2、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知道春节“开始、高潮、结束”的日子。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词汇,培养语感,能仿照课文说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习俗。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知道春节“开始、高潮、结束”的日子。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出示歌谣,激趣导课:

  同学们,我在网上下载了一首歌谣,是关于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的。你们想读吗?(孩子孩子你别馋,过了喇叭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读了这首儿歌,你有什么感受?

  老舍先生有一篇文章,也写了老北京过春节的情景,题目就叫:老北京的春节。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指导预习。

  1、出示预习要求: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想办法认识。

  (2)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小组内检查生字。

  3、教师抽查“规矩、亲戚、预示、放假”的读法。指导“规矩”的写法。(读写结合,分散了写字的难点。)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同学们,你们能把课文通顺的读下来吗?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作者写了哪些天中人们的活动?春节的开始、高潮、结束分别在哪一天?你可以用笔画下来,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培养学生边听边想,读书动笔的习惯。)

  2、交流汇报,教师随机板书。

  腊八-----十九-----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

  (开始)(高潮)(结束)

  3、你觉得哪些段落写得最有趣?自己找出来读一读。

  四、创设情景,精读品味。

  1、我看到很多同学都在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你能画出这一段的的总起句吗?(到了除夕可真热闹。)我为同学们带来了一段录像,也体现了除夕的热闹情景,愿意欣赏吗?

  2、放映录像,请同学们边看边想:你从这段录像上看到了或者联想到了课文中哪些句子,请你自己在座位上轻轻地有感情地读一读。

  (生按照自己的体会读相关句子。)

  (这个环节看似简单,实际上颇为巧妙。学生在读“根据录像所联想到的句子”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在理解课文,而且这种理解是个性化的,是“感悟性”的,而不是机械的。)

  4、你能用你的声音和表情把除夕的热闹情景表现出来吗?(学生比较辨析三段音乐,认为其中一段活泼欢快,较为合适。然后学生在此背景音乐中朗读课文。)

  5、刚才的录像非常有趣,你们想不想自己做导演,拍摄一段录象?请同学们自读第六自然段,小组之间讨论,要拍摄这样的录像需要做哪些准备。

  6、现在,你们就是导演了,请把你们的计划告诉大家,好吗?(有趣的情境,亲切的话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生1:我需要准备各种各样的灯。

  师:什么样的,请具体说说。

  生1:这些灯有玻璃的的,有牛角的,有的是纱灯,有的是冰灯,还有的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

  生2:还要准备走马灯、纸灯、宫灯、带有小铃铛的灯。

  师:每样的准备一盏,准备九盏够吗?

  生(激动地):不够不够。课本上说,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应该准备很多很多这样的灯。

  生2:还应该准备荷花灯、猴子灯等。

  师:哦,我怎么没见书上写这样的灯?

  生3:书上有个省略号,省略了很多种形状的灯。

  师:你们可真是些善于观察的孩子。那么灯准备好了,我们把它们挂在哪儿呢?

  生:挂在大街上。

  生:挂在一些商店门前。

  生:挂在家里

  师:导演们设计好了么,可以开拍了吗?

  生:还得等到有月亮的晚上。

  师:我们的录像里有了各种各样的灯,还缺什么呢?

  生:(一时沉默,接着读书。)一人突然举手:还得有很多看灯的人!

  师:我们拍好了录像,还得配上音乐和解说。我们来练练这一段的解说词,怎么样?(配乐朗读课文第六自然段。)

  7、请自读课文2、5自然段,在书上做上批注。(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给学生创造与文本对话的空间,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

  五、拓展练习:

  1、背诵课文4、6自然段。

  2、搜集我们的家乡过年习俗的资料。

  板书:

  北京的春节

  开始 高潮 结束

《北京的春节》 篇5

  【字词荟萃】

  1、读拼音写词语。

  fěi cuì jiǎo bàn fēnɡ zhenɡ

  ( ) ( ) ( )

  biān pào xiǎo mài sì yuàn

  ( ) ( ) ( )

  2、形近字组词。

  拌( ) 旬( ) 醋( ) 饺( )

  伴( ) 甸( ) 醒( ) 皎( )

  3、在带点字正确的读音下面画横线。

  间断(jiān jiàn) 万象更新(ɡēnɡ ɡènɡ) 差不多(chā chà) 正月(zhēnɡ zhènɡ)

  【句段集锦】摘抄课文中你喜欢的语句。

  【课文链接】读课文,填写以下表格。

  时间 风俗习惯

  腊月初旬~除夕

  除夕

  正月初一

  正月十五元宵节

  【课外延伸】

  1、 阅读:

  还给谁

  1971年的夏天,我在a国上大学。

  不知是抵达此地的第几个漫漫长日了,我从一个职业招聘的地方走回住处。那时侯我身上只剩下一点点生活费,居留是大问题,找工作没有着落,前途的茫然将步子压得很慢,穿过校园,头是低着的。

  远远的草坪边躺着一个金发青年,好似十分注意地凝望着我。他看着我,我也知道,没有抬头。他站起来,还在看我。他又蹲下去在草坪上拿了一样什么东西,于是这个人向我走过来。

  他步子跨得那么大,轻轻地吹着他的口哨,不成腔调又愉快的曲子。

  我不认识走过来的人,没有停步。

  一片影子挡住了我的去路,那个吹口哨的青年,把右手举得高高的,手上捏着一根碧绿的青草,正向我微笑。

  “来!给你!”他将小草当作一件珍宝似的递上来。

  我接住了,讶然地望着他,然后忍不住笑了起来。

  “对,微笑,就这个样子。嗯!快乐些……”他轻轻地说。

  说完他拍拍我的面颊,将我的头发很亲昵地弄乱,眼神送过来一丝温柔的鼓励,又对我笑了笑。

  然后,他双手插在口袋里,悠悠闲闲地走了。

  那是我到a国后第一次收到的礼物。

  小草,被我保留了许多年,才找不到了。那个人连名字都没有法子知道,他的脸在记忆中也模糊了,可是直到现在,我还没有法子忘记他。

  很多年过去了,我常常觉得欠了这位陌生人一笔债, 。 我要将快乐和信心传递给另外一些人,将这份感激的心,化作一声道谢,一句轻微的赞美,一个笑容,一种鼓励的眼神……送给似曾相识的面容,那些在生命中擦肩而过的人。

  我喜爱生命,十分热爱它,只要生活中一些小事使我愉快,活下去的信念就更加热切,虽然是平凡的日子,活着总是美妙的。这份能力,来自那根小草的延伸,将这份债,不停地还下去,就是生存的快乐了。

  (1)在文章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凝视( ) 激励( )

  (2)作者到a国后为什么情绪低落?

  (3)下面哪句话适合放在文中画横线处(在括号里打“√”)?

  a.一笔无法偿还的债。( )

  b.一笔没有债主的债。( )

  c.一笔可以归还的债。( )

  (4)“很多年过去了,我常常觉得欠了这位陌生人一笔债”这里的“一笔债”指的是什么?

  2、写话:

  请你从生活实际出发,谈一谈自己是怎么过春节的。

  参考答案:

  【字词荟萃】

  1、翡翠 搅拌 风筝 鞭炮 小麦 寺院

  2、拌(搅拌) 旬(中旬) 醋(吃醋) 饺(水饺)

  伴(陪伴) 甸(沉甸甸) 醒(提醒) 皎(皎洁)

  3、间jiàn 更ɡēnɡ 差chà 正zhēnɡ

  【课外延伸】

  1、阅读:

  (1)凝视(凝望) 激励(鼓励)

  (2)生活费不够,找工作没有着落,居留成了问题。

  (3) a.(√)

  (4)陌生人给予“我”的快乐、信心和鼓励。

《北京的春节》 篇6

  [课文说明]

  《北京的春节》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一篇散文。文章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语言朴素而生动,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新年的温馨和美好。

  课文共有14个自然段,1—7自然段介绍了老北京市民(包括大人、孩子)忙着准备过年的情景。里面详细介绍了腊八粥、腊八蒜、买杂拌、买爆竹、买玩意儿、过小年等京味十足的风俗民情。8—13自然段详细描述了老北京市民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不绝于耳,吃团圆饭,守岁;元旦男人外出拜年,女人在家待客,小孩逛庙会;元宵节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课文从家门前、老铺、干果店、广场等多方面描写元宵节的热闹场面,使过年的气氛达到了顶峰。最后一个自然段简单地介绍正月十九春节结束,一切归于正常。

  这篇文章对于老北京人来说,读起来很温馨,仿佛又重过了一个欢乐祥和的新年。对于外地人来说非常新颖,眼前浮现出一片热闹的过年景象。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和2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体会作者对北京、对生活的热爱。

  3.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并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特点。

  [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老北京市民过春节的习俗,对于盼过年的小孩儿来说有一定的吸引力,场面也很熟悉。由于学生所在的地区不同,风俗习惯也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课前可以让学生搜集有关各地春节习俗的资料,帮助理解课文内容。

  二、整体把握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要理清课文脉络,可以从课后问题着手:按照时间顺序,说说作者都介绍了哪些春节的习俗。可以先找好时间段:腊八,除夕,元旦,元宵节,正月十九。各部分都以表示时间的词语开头,各段均有一个中心句,紧接着围绕中心句列举事例。在教学中,初读课文后,可以让学生谈谈北京的春节给自己留下的整体印象,再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找出各时间段的风俗习惯。

  三、写作方法分析,体会详略得当的表达效果

  课文先写北京春节的开始,比较简略地介绍了人们过春节的准备。有的民俗习惯只一句话带过,如“他们须预备过年吃的使的喝的一切。他们也必须给儿童赶做新鞋新衣”。紧接着详细描述除夕、元旦、元宵三个春节高潮。最后简略交代春节结束。这样写的好处是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印象深刻。教学中,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自读自悟时间,老师适时点拨。

  四、识字与写字

  本课要求认识的字中,除了“旬、核、醋、饺、灶”比较常见以外,“荔、菱、瓤、逛”等字都比较少见,很容易读错。因此这些字要放在词语或句子中反复认读,加深记忆。

  写字时,可重点指导易错的生字。“熬粥”的“熬”字,左上方的一竖不能和下面的一撇连成一笔;“醋”字的左边不能写成“西”。

  [参考资料]

  1.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一生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等。作品大多取材城市下层市民生活,善于运用精炼流畅的北京口语,行文幽默风趣,用语机智俏皮。“文化大革命”中因不堪忍受屈辱于1966年投湖自尽。

  2.北京春节童谣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xiǔ);

  初一、初二满街走。

  3.各民族春节习俗

  壮族除夕,家家杀鸡宰鸭,蒸制扣肉、粉蒸肉、叉烧肉等。除夕的米饭要蒸得很多,象征富裕。粽子是壮族春节必不可少的。壮族的粽子是较高贵的食品,特大粽子,重达一二十斤,味香,堪称一绝。正月初一和初二待客要吃粽子。春节期间要举行对歌、打陀螺、跳舞、赛球等文体活动。

  藏族藏历新年时,藏族人穿最漂亮的衣服,戴最珍贵的首饰,即使是经济条件较差的人,也要预备一件过年的袍子,或者一两样装饰品,藏话叫“萨举”,即新装。藏历正月初三,拉萨人成群结伴,来到东郊的宝瓶山和西郊的药王山,插经旗、挂彩幡,祭祀山神和水神。藏历正月初五,举行隆重的开犁礼。农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强壮的耕牛打扮得“花枝招展”——额头贴着酥油图案,犄角上插着红旗和彩色羽毛,肩上披挂彩缎,缎子上缀满贝壳和松石,尾巴上系着五彩缤纷的绸带。

  白族白族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祝愿日子比蜜甜。早饭后,孩子们由成人带领到亲友家给长辈拜年。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是节日不可缺少的活动。

  【教学设计举例】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和2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体会作者对北京、对生活的热爱。

  3.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并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关于童谣的课件;各地区各民族春节习俗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能说说你们家乡过春节的一两件事吗?

  2.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去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标出自然段序号。

  2.请学生按自然段轮流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自己不太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3.交流汇报,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

  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的、断然分开的样子。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本课指除夕夜的“闹”与元旦的“静”形成鲜明对比。

  万象更新:万象,宇宙间的一切景象。更,变更。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焕然一新。

  4.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细读课文,了解习俗

  1.北京的春节从哪天开始,到哪天结束?

  2.默读课文,小组合作填写下表,主要事例写得详细一点。

  时间            主要事例

  腊八        腊八粥,腊八蒜

  腊月十九      买杂拌儿,买爆竹,买玩意儿

  二十三       祭灶

  除夕        穿新衣,贴对联和年画,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祭祖,守岁

  元旦        男人出门拜年,女人在家待客,逛庙会

  元宵        悬灯结彩,放花炮

  3.交流填表情况,老师相机在表格中板书关键词。有不同意见的相互讨论。

  4.观察上表,你知道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吗?

  四、朗读体会,感受民俗

  1.通过阅读填表,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元宵节)

  2.除夕和元宵节这两天中你更喜欢哪一天,请找出相应的段落,试着把热闹喜庆的气氛读出来。

  五、小结,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知道了课文的写作顺序,朗读了自己喜爱的段落。课文中还有很多生字新词需要大家用心去揣摩,联系上下文记住它们的音形义。下节课我们进行听写比赛。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腊月熬粥饺子腊八蒜高醋年糕逛庙会

  1.对照课文检查改错,评出本次的听写冠军。

  2.讲解易错字。

  “熬粥”的“熬”字,左上方的一竖不能和下面的一撇连成一笔;“醋”字的左边不能写成“西”。

  二、深入片段,品读课文

  1.老舍先生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主要有哪几个时间段?

  指名回答,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十九放年假,二十三过小年,除夕,元旦,元宵节

  2.准备过年。

  ①在这五个时间段中,哪个时间段是准备过年的情景?(腊八,正月十九放年假)

  ②请找出课文中描写人们准备过年的段落。(1—7自然段)你想用哪个词语来形容人们准备过年的场面?(可以用自己的话,也可以找出文中的“忙乱、紧张”)

  ③大人在忙些什么?小孩儿在忙些什么?他们这时心情怎么样?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④你最喜欢哪一种活动?请找出来读一读。

  ⑤指名朗读,读出你的感受。

  ⑥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春节前的这段时间你都会干些什么。

  3.过年时。

  ①交流:重点写了哪几个日子?(除夕、元旦、元宵)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热闹)

  ②都是一样热闹吗?默读思考:除夕、元旦、元宵这三个日子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找出文中关键词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

  ③交流各自的体会,教师相机引导:

  除夕:喜庆、团圆;元旦:悠闲、快乐;元宵:红火、美丽。

  ④品读“除夕”一段,进一步体会喜庆、团圆。

  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烈;抓“除非、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⑤品读“元旦”一段,进一步体会元旦的悠闲、快乐。

  重点指导朗读写人们“逛庙会”的地方,来体会悠闲与快乐。

  ⑥重点品味“元宵节”的气氛。

  画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排比句的作用。引导想象:还会有哪些花灯呢?除了灯,还有什么?

  重点句子品读:“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

  三、总结课文,领悟写法

  1.总结课文:从腊八到正月十九,一个多月的时间,课文却只记叙了五个时间段的主要活动,就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去用心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2.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①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再读写“腊八”一段,思考:腊八的活动很多,为什么单写腊八粥、腊八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种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课文中还有很多,你能再举一例吗?

  ③如果让你写春节,你打算怎么写?回忆你过春节的情景,写一写。

  四、作业

  朗读课文,读出过年的喜庆气氛。

  板书:

  北京的春节

  除夕:喜庆、团圆

  元旦:悠闲、快乐

  元宵:红火、美丽

《北京的春节》 篇7

  教材简析

  是六年级下册第二组的第一篇课文。本文作者──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也表达了作者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民风民俗”。对于“民风民俗”的学习,学生虽然学习过一些:如二年级下册的《难忘的泼水节》等,但并不是主题的深入学习。本文是本组课文的第一篇课文,作为单元的开篇课文,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习方法: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走进课文、阅读“阅读链接”的资料和搜集资料,了解一些关于北京的春节的传统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二是让学生通过品读课文、对比阅读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为以后的课文学习作好学习迁移的准备。

  教学对象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初步感受作品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而本文语言大师老舍用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语言和北京春节民风民俗的理解,对于南方的孩子们是不容易的。且课文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运用及其好处,学生的理解也具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中理解,读中想象的能力。

  2.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三)情感态度目标:

  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一)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二)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教学策略

  读中感悟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准备

  (一)多媒体课件。

  (二)学生课前准备:1.搜集关于春节的诗歌、童谣等。2.搜集各地过春节的民风民俗。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主要目标要求】:

  1.学会本课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生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生词的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写作的顺序。

  4.了解老北京春节前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教学过程预设】

  一、谈话导入,共话春节,激发心中兴趣

  (一)学生汇报搜集春节的资料。

  师:(播放贺年曲)春节,一个万象复苏、草木更新的节日,一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一个隆重而传统的节日,关于春节同学搜集了哪些资料,跟同学分享。关于春节的来历。

  1. 学生汇报搜集关于春节来历的资料。

  2. 学生汇报搜集关于春节的诗歌、童谣等。

  (二)出示北京春节童谣,导入课文

  1. 齐读童谣。

  相关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2. 导入课文。

  师:这就是北京的春节的写照。很有特色是吧,也想到北京去过个春节是吧。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整体感知,理清过程,了解写作顺序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提出学习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

  2.北京的春节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二)反馈检查:

  1.学习生词,指导书写。

  2.解决疑难。

  3. 交流对北京春节的感受。

  (三)浏览课文,理清顺序。

  1.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

  2. 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顺序。

  师: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将北京的风俗写清楚的? (按顺序填写在下表的时间栏内)

  3.学生汇报。

  4.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

  三、品读感悟,细赏风俗,体味特色文化

  1.品读“腊八”

  (1)学生汇报表格填写内容。

  (2)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语句,感受风俗特色,领悟作者语言的特点。

  ①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a换词理解“农业展览会”。

  b联系腊八粥的材料理解“农业展览会”,体会老舍语言的朴素与幽默。

  c指导朗读,让学生感受腊八粥不仅是一种食品,更是独具北京传统的一种文化。

  ②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a引导抓住“翡翠”、“色味双美”,体会作者叙述的精妙。

  b指导学生联系资料谈谈北京关于吃饺子的风俗。

  2.品读“二十三”

  (1)学生汇报表格内容。

  (2)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语句,感受风俗习惯,领悟作者语言的特点。

  四、小结,布置作业

  (一)教师总结延伸。

  (二)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构思如何开展调查“民风民俗”的活动。

《北京的春节》 篇8

  学习目标

  1.自觉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各形各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学习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学习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可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同时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收集有关春节的习俗、古今文人描写春节的文章、诗词、童谣、春联等

  教学方法

  联系生活实际感悟法

  课前交流:有关春节的习俗、古今文人描写春节的文章、诗词、童谣、春联等。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同学们,喜欢过春节吗?看(课件),“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中迎新春”,中国的传统节日数春节最热闹了,但在我国,各地过春节的习俗还不一样呢!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重温那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那独特的民俗文化。

  3、齐读课题。

  二、反馈预习,整体感知

  1、课文预习了吗?自由读课文,结合预习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预设:1、课文的作者是老舍。(介绍作者)、词语

  2、北京的春节十分热闹。

  3、生:我知道作者按时间的顺序来写的。师:作者写了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把这些日子快速找出来并做上记号。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

  师:不愧是大作家,抓住这几个特殊的日子来写,就使北京人过春节的习俗展现在读者眼前了。

  师:哪些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这些日子很热闹,写得很详细。)

  三、品读体味,感受年味

  选择这三个日子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反复读读,想想从这个日子中,你体会到北京的春节是    的?

  从除夕这个日子中,你体会到北京的春节是热闹、团圆的

  除夕。抓住总起句“除夕真热闹”来体会。课文从哪些方面具体分述“热闹”?

  从“味、色、音、情”的角度来体会。“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足见老舍先生描写的细腻。

  点拨:

  写香味的是哪一句?1、指名读:你能把这香味读出来吗?2、评价:你们闻到这酒肉的香味了吗?3、再读-男生齐读师:这就是浓浓的年的香味呀!

  写颜色的是哪一句?写了哪些颜色?这色彩、这景象让人一下感受到过年的—喜庆 1、指名读:能通过朗读把喜庆传递出来好吗?2多喜庆呀!女生一起读

  写声音的是:引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联系你们的除夕夜,在这灯火通宵的夜晚除了鞭炮声还可能有什么声音?(歌声、笑声、谈话声等)这个晚上大家不能睡觉,要痛痛快快地玩一宿。这就叫——守岁。知道守岁意义吗?(守岁有两重意义:岁数大的人在除夕之夜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给父母延寿。)

  除夕也是团圆之时呀,引读——“在外面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团圆饭,守岁这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年的情味儿。

  闭上眼,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这热闹团圆的除夕之夜吧!

  师:过年喽,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听着这喜庆的爆竹声,听着这欢快的音乐声,你似乎看见了什么样的场景?回忆起怎样的画面?

  除夕真热闹啊!让我们再来体会体会。

  师:这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看屏幕,读——

  这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读

  这还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读

  师:一句话一番景,老舍的语言就是简炼。

  正月初一

  过渡:如果说除夕是繁忙、热闹的,那么正月初一就是——悠闲、快乐的,所以文中说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

  都写了有哪些悠闲、快乐的事?最快乐的是(逛庙会)逛庙会,这也是北京老百姓过年的一个传统风俗。谁知道什么叫庙会?

  师:(出示课件) 一起逛逛庙会吧!庙会是小孩儿和年轻人的快乐世界。可买一大串的糖葫芦和棉花糖,可以欣赏无数的彩色风车,可以看各式各样的表演。

  多么快乐的日子呀,齐读第九自然段,一起再感受一下初一的快乐。

  从元宵这个日子中,你体会到北京的春节是 红火、美丽  的

  师:如果说元宵是春节的一个高潮,那元宵的高潮就是——(花灯)找出描写灯的句子用横线画下来。(指名读)自由读读这些句子,说说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了什么?

  灯的数量多:从“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等词句就可以感受到。

  灯的种类多:从“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家中也有灯”可以感受到。

  师(出示课文插图)引读——同学们看课文的插图,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再读读这些句子,读出元宵的红火、美丽,读出这浓浓的年味。

  同学们看过我们今年南后街的元宵灯会吗?林老师拍些灯会上照片请你们欣赏欣赏,能用课文中“有的……有的……有的……”这样的句式写写你看到的花灯吗?

  在这红火而美丽的元宵节,家家户户、男女老少观灯赏月品元宵,心情多么舒畅,怪不得老舍先生由衷赞叹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四、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今天,我们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重温那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到北京的春节那浓浓的年味,这年味就是全家团圆的喜乐气氛;就是屋外烟花闪耀飘进鼻内的一股幽香;就是……同学们,拿出你的笔,把你的感受用一句话表达出来吧!

  2、复习课文,完成表格。

  时间 风俗习惯 详略说明

  《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的作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习俗。文章语言简洁通俗,描写细腻生动,结构清晰完整,给人一种近乎于拉家常一样的平易近人之感。

  针对本课的教学实际,结合教学的参考,我作如下反思:

  1、本课教学设计合理流畅,把握教材准确深入,针对孩子的特点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给予了充分肯定。讲读放在教学的首位,试图让孩子们在读中领悟,在读中感受。

  2、教学分析中贴近学生生活,教师注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谈过年的感受,同学们争先恐后、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整堂课学生们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比较热烈、浓厚。

  但是,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每一节课都有值得反思的地方,我所教学的这一节课,也有以下几点不足:

  1、在教学中,我安排了一个环节,就是让孩子们联系实际谈谈过年的感受,学生争先恐后、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这时我本应该根据学生的一些感受而把他们带回文本当中,让他们体会老北京是怎样过春节的,读读课文,感受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可是,我却一味地想让孩子们多说一点,把课堂还给他们,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今后的授课中,我应该学会把握教材,课上适当的放和收。 2、指导学生整理资料不到位,学生课前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他们还没有学会处理资料,不知道可以去除一些关系不太紧密的内容,从一大堆资料中提炼一些有用的精华资料。因此,我还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耐心地培养学生,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3、感悟老舍淳朴、风趣、通俗的语言程度不够,老舍先生的语言是很有风格的,对作者语言的体会应该结合具体的语句和语境来感悟,本课的感悟程度还不够,不能达到学生积累语言的目的。

  问题即课题,立足于教学实际的研究必将有利的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北京的春节》 篇9

  14 北京的春节(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②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

  ③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学习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学习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问题引路,读思结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动漫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说说你的感受。

  3.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同桌间互读检查。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交流汇报,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

  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中批注。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a.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二件大事就是买爆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除夕鞭炮声日夜不绝;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正月初一元宵节,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在家有声有光地玩耍。)

  b.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烟火的味道,过年的热闹、火爆气氛尽在其中,已经与传说中恐吓叫“年”的怪兽无关了。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a.找读文中描写有关饮食的语句(腊八粥、腊八蒜;杂拦儿;二十三,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准备充足;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在北京,家家过年时都吃饺子;正月十五,这一天,大家必须吃元宵啊。),说说体会(充足、丰盛)。

  b.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得有滋有味。

  (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a.正月初一逛庙会,元宵节的灯会。体会人们的轻闲、娱乐、高兴的心态。

  b.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小孩的快乐。

  (4)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

  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

  2.认真读第七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在外边的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3.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今夜无眠。试着用你的朗读来把它表现出来。

  4.配《恭喜》乐曲朗读,体现“除夕真热闹”。

  五、作业:抄写词语

  色味双美 零七八碎 万象更新 男女老少 灯火通宵

  日夜不绝 万不得已 截然不同 张灯结彩 各形各色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重温过年的热闹气氛

  1.听歌曲《恭喜》,回顾除夕。

  2.除夕过后,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到了。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当然是赏灯。正如一首诗中所写的那样: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笙歌到处同。真是升平良夜景,万家楼阁月明中。

  二、走进元宵节,赏万家灯火

  1.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认真默读第11.12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灯特别的多。

  (灯的数量多: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灯的种类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

  2.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都会看到什么灯。(请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开想像,如牛角灯、纱灯、玻璃灯、彩绘灯、走马灯、纸灯、冰灯等,来体会老北京处处张灯结彩,灯市如昼的热闹景象。)

  3.通过朗读,把灯的多和人的高兴表现出来。

  三、领悟表达特点

  1.快速浏览课文,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

  (引导学生从具体语句中,感受老舍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平易简约而又颇有些幽默的“口语化”语言之中,如“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整条大街都像办喜事”“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等。)

  2.作者是怎样使春节这一民俗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

  (一是按时间顺序来有条理地写春节,二是有详有略,对于春节中的高潮部分进行详细描写,而其他部分则简略介绍,使我们对通宵达旦的除夕和张灯结彩的元宵节,留下了非常深刻地的印象。)

  3.对比写法

  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中两段关于春节习俗的描写,与课文的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你的习作有什么启发。(第一段落采用了反话的写法,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年的忙碌与热闹,将各种风俗习惯融于其中。第二段则以较浓的抒情色彩写出的喜庆与热闹的气氛。)

  四、拓展总结,布置作业

  1.拓展阅读

  春节各地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人们相信在此时吃些传统饮食,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

  东北地区的人进入腊月后会先杀一头猪,请村里人吃一顿,以示庆祝。然后再包粘豆包、做豆腐。粘豆包多则上百斤,少的也有几十斤,可以吃上一个冬天。大年初一和初五吃饺子。

  西北不少地方的人吃饺子时,饺子皮不是一个一个擀出来的,而是将面擀成一个大片后用碗扣成的。

  豫南一带除夕的年夜饭吃到午夜,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再端上一盘鱼,以示年年有余。初一早上,又将饺子和面条同煮着吃,面条代表钱串子,为发财之意。

  上海人大年初一吃汤圆、年糕、蜂糕、米糕、云片糕等,寓言“年年高”、“步步登高”。另外,吃黄豆芽(也叫“如意菜”)象征万事如意,吃发芽菜(用蚕豆泡发的)寓意发财。

  四川除夕时,四川人一般都吃火锅,初一早上吃汤圆,意为团团圆圆。

  湖南人除夕会吃鸡、肉、鱼三样。鸡要求是雄鸡,将其整只清炖,装盘时要让其头昂起;鱼要选用白鲢,将其炖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粉,象征年年有余、五谷丰登。

  2.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爆、祥和。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炎黄子孙都会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去辞旧迎新。但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正在变成电视机前对一场春节晚会的观看。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

  板书设计

  14 北京的春节

  详写 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

  略写 腊八、腊月二十三、正月十九

  教学反思

  进入五年级下学期以来,感觉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高了一个层次,拥有了比较强的语感,对文章的理解也不再局限于一个段落,学会了前后贯通的方法。在《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一点。

  教学时,先让学生找出本课的写作顺序,并把它记下来,学生很快就能掌握课文的大概内容,把文章的头绪理的一清二楚。但不足的是教学“除夕”“正月初一”“元宵”三个节日时,这三个部分有着共同点,而我只是一个个的介绍过去,对它们的内在联系却只字没提,其实,如果放手让学生从整体上去看,去悟,去体会,效果远远大于我的讲解,课堂也不会这么乏味,而且更能让学生明白,作者是选取了它们的典型特点进行描写的。

  对于毕业班的教学,我力求对每篇课文的教学都做到精致细腻,唯恐漏掉一个知识点,纵观《北京的春节》这堂课,我终于感觉自己错了,一直指导学生详略得当,可自己的课堂却略而不略,详而不详,该舍的不舍,该抓的抓不牢,方法单一,学生学起来也索然无味。总感觉课文的每个方面都要学生掌握到,词语、重点句子、表达方法、语言特色等等,不舍得撇开,就讲解,结果却适得其反,一篇课文下来,虽然学生学习状态很好,兴致很高,但真的能把知识都学会的没几个,可见,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更要抓住文章的详略,运用多而有效的方法,让自己的教学过程实而有效。

  以此为例,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对学生放手,更要对自己放手,该舍的一定要舍,该详的一定要落实到位。

《北京的春节》 篇10

  一、激趣导入:

  师:上课同学们,今天老师带给大家一段精彩的画面,快来看看吧!  (课件播放:春节联欢晚会的钟声响起,大家一片欢腾的片断)  师:看万画面,你想到了什么,一起来说一下!  生:过年了,春节到了。  师:板书:春节春节你熟悉吗?来说说吧。  生1:春节可以放鞭炮  生2:春节要贴对联  生3:春节可以收到压岁钱  生4:春节有许多好玩的,春节还要回老家探亲,和老家的人一起过节。  师:提起春节,咱们有说不完的话题,今天我们跟老舍爷爷到老北京的春节去看看,看看那时候的人是怎样过春节的。  (课件:老北京过春节的几幅图片。板书课题:老北京的春节。齐读课题。)  师:这是哪里的春节?  生:老北京(再读课题)  师:想去看看吗?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己读读课文,遇到不明白的地方用笔圈出来,开始吧!  (生自由读课文)  师:课文读完了,那位同学来说说你的问题?  生:色如翡翠是什么意思?  师:谁来帮帮他?  生:就是颜色像翡翠一样青绿  生:守岁是什么意思我不明白  师:(板书:守岁)还有问题吗?  生:冰灯是什么?  生:用冰做的一种灯,中间放上蜡烛或灯泡。  师:一会儿我们还要来看看到底什么是守岁?  二、生字  师:相信课文中生字的读音你们都认识了,一起来看看吧。(课件:出示生字)  师:一起来读一读  师:读得真好,看到“假”字,你想提醒同学什么?  生:有两种读法,一种是假,假如;一种是假,放假。  师:真了不起,知道这是一个多音字。生字读得这么好,送同学一串鞭炮,跟随鞭炮读生字,看谁读得又快又好。(课件:游戏——点爆竹)  生:(抢读生字)  三、初识课文  师:老北京的春节到底怎样呢?请同学来读读课文。  (一排同学按自然段接读,教师对朗读中的错误随时纠正)  师:刚才同学读得很认真,听得同学也很认真,学会倾听别人说话是一种美德,我们同学做得很好。  师: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生:热闹  师:这么热闹的春节从腊月初就开始了(板书腊月),一直持续好长时间,到了正月十九,春节就怎样了?  生:结束了  (板书:腊月热闹正月初九)  师:请同学们快速默读一下课文,找一找,画一画,春节有哪些重要的日子?  (腊月初八、腊月十九、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  师:老师把重要的日子做成了日历,咱们来看一下,齐读一下吧。  (课件:日历。学生齐读)  四、研读课文  师:春节有这么多重要的日子,请同学默读课文,找出你喜欢的部分,画画描写热闹的句子。  生:(默读课文)  师:画完了吗?把你画的场面推荐给大家。  生1:我喜欢除夕这个自然段,我觉得除夕很热闹。  师:把你认为热闹的句子读读吧。  生1:到了除夕可真热闹……这一夜,人们还要守岁。我觉得除夕的晚上大家都做年菜,穿漂亮的衣服,还放鞭炮,所以很热闹。  生2:我给她补充一下。到处是酒肉的地香味,出门在外的人都赶回家里来吃团圆饭,很热闹。(默许地点头)  生3:门外贴着红红的对联,屋里贴着年画,通宵灯火,鞭炮声日夜不绝,我觉得很热闹。  师:看来除夕的事情可真多,除夕的夜晚可真热闹。谁来把这个段落读一下?  生:读第4自然段  师:你认为他读得怎么样?  生a:  我觉得aaa读得不太好,他的句子读得不流利,没有读出除夕的热闹,还读得太快乐,那个“鞭炮声日夜不绝”他读成了“鞭炮声日夜不绝”,不好。我想读一读  生b:我觉得aaa读得还可以,但是他读得不够热闹。  生c:他还读错了一个字……  师:老师认为aaa读得挺流利的,可没读出热情。你觉得应该读出什么样的热情?  生:我觉得出团圆饭应该读得很好吃,叫人很想吃才行。  生:我觉得应该读出男女老少都穿起漂亮的新衣,很喜欢新衣服的感情。因为过年的时候我穿上新衣服我就很喜欢。  生:我觉得应该读出酒肉的香味飘出来的感情,因为过年了,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师:你会读了吗?就象刚才我们说的那样读,,你自己试试吧。  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师: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aaa  生:有感情读课文  师:谁想和她较量一下?  生:有声有色得读课文  师:这才叫读得有滋味,让我们一起读一遍。  生:齐读课文  师:刚才有同学不明白“守岁”是什么意思,现在你明白了吗?  生:举手,要求回答。守岁就是过年的晚上大家一起吃饭。  生:守岁就是除夕的晚上,出门在外的人赶回家里来,吃团圆饭。看联欢晚会,等着新一年的到来。  师:那么守岁你明白了吗?让我们重温守岁的情景。(vcd片  春节晚会,12点钟声响,人们欢庆新一年的到来。)看到了吗?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新的一年来到了。(课件上日历翻到了大年初一)刚才谁选的这一段?请你来读一下你画的这段中热闹的句子。  生:大年初一的景象与除夕截然不同。人们走出家门,到亲戚朋友家去拜年。同时,城内城外的庙会也开放了,小孩子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可以骑毛驴,看美景,还能买到春节特有的玩具。  师:你来看一下,为什么说大年初一的景象和除夕截然不同呢?  找到了吗?找到了你来读一下。  生:大年初一的景象与除夕截然不同。人们走出家门,到亲戚朋友家去拜年。同时,城内城外的庙会也开放了,小孩子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可以骑毛驴,看美景,还能买到春节特有的玩具。  师:说得非常棒,回答得也很完整。谁还想说?  生1:人们走出家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  生2:除夕的晚上没有月亮,黑乎乎的,大年初一明月当空,人们可以出去。(学生小声议论,教师未做表示)  师:你们俩说的都是除夕在家里,大年初一都走出门,还有补充的吗?  生3:除夕的晚上哪一家都是灯火通明,鞭炮声日夜不绝,人们都很忙,大年初一的早上,人们走出家门,到亲戚朋友家去拜年。庙会也开放了,可以看美景。  生4:大年初一的早上人们可以逛庙会,骑毛驴,看美景,很闲。除夕的晚上要赶做年菜,吃团圆饭。  师:除夕的晚上是热闹的,贴年画,穿新装,红红的对联,日夜不绝的鞭炮。而大年初一是比较悠闲的,人们可以逛庙会,骑毛驴,看美景,还可以买自己喜欢的玩具。所以说大年初一的景象和除夕截然不同。谁想来读一读除夕的热闹和大年初一的悠闲?好我们男女生各推荐一名同学来打擂台。男生推荐……?  生:aaa  师:女生推荐……?  生:bbb  师:你想读什么?(问男生)  生:除夕的热闹  师:(对女生)那你就来读读大年初一。对男生:好,开始  生:两人分别读课文4、5自然段。  师:谁读得好?  生1:我觉得aaa读得好,他读得很流畅,也很有感情。  生2:我觉得bbb读得好,她的声音很洪亮,而aaa的声音很小。  生3:我觉得他们读得都很好,aaa读得很有感情,bbb的声音很洪亮,他们都读得很流畅,但是aaa要是把日夜不绝读成“日夜不绝”就更好了。  师:也就是说各有特色,老师就送给他们一个“旗鼓相当,各有特色”的评价,好不好?大年初一过完了,同学们可别撇下脚步,更精彩的还在后面,更精彩的是……  生:元宵节一学生读课文  师:除夕,大年初一过后,元宵节到了,春节的高潮到了。哎,同学们,除夕和大年初一就够热闹了,老舍爷爷却说更热闹的是元宵节,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四人一小组讨论一下这是为什么,画出描写元宵节热闹的句子。  生:讨论(教师下巡视)  师:好,哪个小组起来说一说,你们研究的结果是怎样的。(ss你们小组吧)  生1:我们小组的意见是元宵节的月光很明亮,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灯火通明,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所以说元宵节是最热闹的。  生2:我来给他们补充一下,元宵节还要吃元宵,所以很热闹。  生3:元宵节有很多的灯,有的是牛角的,有的是纱灯,有的是冰灯,还有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很好看。人们还会吃元宵,预示新的一年快乐吉祥。  生4: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纸灯,有的等里还有丁动作想的小铃铛呢……灯很多,所以很热闹。  生5:街上有各种冰灯,小孩子们好奇,大人们就会带着他们去看,街上人很多,就会很热闹。  生6:我给hhh提一个问题,如果元宵节那天刮大风,灯笼不就全部刮跑了吗?  生5:不会,元宵节那天不会刮大风。  生6:那要是刮呢?  生7:老铺的灯笼会刮得很牢的。不会刮跑。  生8:元宵节那天的风会很小。就是刮大风,老铺的灯笼会挂得很牢的,不会刮跑。  师:老铺的灯会挂得很牢。即使有风也不要紧。元宵节除了灯还有什么?  生:还有月光  师:刚才同学说除夕是热闹的,但没有月光,而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月光是很好的。元宵节到处是灯,太美了,怎能不说春节的高潮是元宵节呢?老北京的灯会我们是看不到了,但我们这里也有灯会,来,看看去。(放花灯图片:宫灯  花灯冰灯龙灯)  师:各种各样的花灯,令人耳目一新,谁能不喜欢呢?这么热闹的灯会,你们想不想读一下呢?  生:(结合各种图片齐读图片下成语)  灯张灯结彩灯伙通明灯红酒绿  师:老北京的春节就要结束了,谁来读一读最后一段?  生: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师:同学们读书的热情这么高,连老师也被感染了,我们一起读一下最后两段。元宵一上市,  生:春节的高潮就到了。  师:除夕是  生:热闹的  师:可没有  生:月光  师:元宵节呢,  生:恰好是明月当空。  师:处处  生:张灯结彩  师:整条大街  生:灯火通明  师: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生:有的是牛角的,有的是纱灯,有的是冰灯,还有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  师:家中也有灯,  生:走马灯,宫灯,纸灯,有的等里还有丁动作想的小铃铛呢……  师:除了看灯,  生:人们还会吃元宵  师:预示着  生:新的一年快乐吉祥  师:时间过得真快啊,一转眼,到了  生:正月十九  师:春节  生:就结束了  师:人们  生:又开始了忙碌的生活。  师:老北京的春节结束了,可再过几十天,我们的春节就要来到了,同学们到时好好看看我们的春节是怎样过的,我们的春节又有那些习俗呢?  下面进入我们的作业超市:  大屏幕作业  1、写写你们家是怎样过春节的  2、……  3、……  4、……  5、……  生:一生读作业  师:下课

《北京的春节》 篇11

  设计提要:

  教学本文主要遵循:首先让学生谈一谈自己过“春节”的感受入手,再通过自学了解老北京春节期间的活动,从而再品一品老北京过春节的年味,最后从整体上揣摩作者独特的写作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通过读、思、议、品,领悟简洁朴实的语言、独特的写作方法和老北京丰富多彩的年文化。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6课《北京的春节》。教材简析:本课主要写了老北京人如何过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春节。本文作者——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使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描绘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民风民俗习惯。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详略得当,语言简洁,耐人寻味,反映了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展现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与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理解我国传统文化习俗。3.学习和揣摩课文朴实而简洁的语言和按时间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根据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风俗习惯,领悟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教学难点:品味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的语言风格,学习按时间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并体会其的好处。 学情分析:春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更是小孩子们最喜欢的节日。因此本课是学生喜欢阅读的课文,教学时,可以从学生谈自己如何过春节的感受入手,再引导学生了解老北京人在春节期间的主要活动情况,感受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最后让学生揣摩课文的表达顺序和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教前准备:学生搜集春节在“吃”方面的文化以及描写春节的诗词、春联等;教师准备课件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师:同学们,今年的春节刚刚过去,相信那快乐的回忆还历历在目。下面哪位同学愿意跟大家分享自己是如何过今年的春节的?2、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顺势导入:你们的春节过得都很丰富多彩,也很特别。那么,现在我们就跟随著名作家老舍先生,走进老北京,品味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板书:6北京的春节3、读题目并解题:同学们,从课题你读懂了什么?(关于北京人如何过春节。)【评析:本环节的设计要简练,目的是通过让学生勾起自己对刚过去的春节的回忆,从而以最快速度进入学习本文的状态。】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师(预设):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把自然段标出来,同时还要想一想:老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等会儿提出来。1.整体感知。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师预设:引导学生结合阅读心得,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2.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   (1)在学习过程中,自己读懂了哪些地方? (2)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评析:本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解决学习上的障碍,包括字、词、句等,以便进一步深入学习课文。】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师(预设):看来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已经初步感受到老北京的春节习俗。下面我们再具体地理一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喜庆活动历时这么长,那他们每段时间到底有哪些风俗习惯的活动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然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试填下表。1、学生默读课文,注意找出具体时间和主要活动。2、出示课件:以四人为一个学习小组,试填下表。

  时间 风俗习惯或主要活动 春节前 春节间

  3、师生共同完成并订正以上表格。4、师:同学们,根据表格的提示,你们发现了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吗?(时间顺序)【评析:本环节主要是在默读的基础上,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填表了解老北京人在春节期间是怎样准备和庆祝春节的,从而达到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诵读课文,升华感受  师:同学们,老北京人过春节过得这样丰富多彩,我们就应该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感受感受吧。1、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课文。2、学生自我展示诵读情况。3、师生共同评议朗读情况。【评析:本环节的设计目的是通过诵读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并进一步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  五、教师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和小组合作交流,了解了老北京春节那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也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写作顺序。我希望大家回去再美美地朗读课文,并把你喜欢的段落背下来。下节课我们继续品一品老北京过春节的那浓浓的年味。【评析: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主要是四步走:谈一谈(导入)——读一读(感知)——理一理(内容)——读一读(品味),为第二课时的细节讲解做好铺垫。】

《北京的春节》 篇12

  学习目标 :

  1.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领会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从而去使用。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师:2023年的春节离我们已两个半月了吧!但春节的喜庆与热闹却时时在脑海中回荡,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重温春节的快乐吧!

  生听音乐看图片,感受春节的快乐

  师:歌曲听完了,我看到同学们都被带回了春节的欢乐气氛中,谁能说说都看到了,听到了或感受到了什么?顺便想想你们是如何过春节的。(生交流)

  师:提起春节,咱们有说不完的话题,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着作者老舍爷爷,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老北京独特的民族风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板书:北京的春节)  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悟

  请同学们赶快打开书来读读课文,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把自己预习时候圈画住的生字新词读准了,遇到难读的句子可以停留多读几遍,争取做到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

  三.检查预习

  1、师:同学读书读得非常认真,老师非常高兴。通过初读和以前的预习,老师想检查一下同学们对生字的掌握情况。(出示生字词)

  2、出示生字词

  师:同学们在读的时候要注意这些变红色的字,你们不但要把它们的字音读准还要会正确书写,边读边记一下。

  自由读——开火车读——强调难字读音

  指导难字书写(熬、逛)

  四.指导难读段

  五.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师:看来大家课前预习的不错,通过预习和初读课文,谁来说说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生交流。师随着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热闹、喜庆、忙乱、团圆)

  师:北京的春节从哪天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的呢?(腊月初旬——正月十九)

  师:啊呀,北京的春节持续时间可真长。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作者写了哪些天的事情呢?

  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同桌互相合作,边读边做上标记。开始。

  指生汇报,教师边听边出示简练的概括。

  师:这么长的时间,那么多的风俗习惯。一会儿功夫就让我们全都看明白了,文章真是条理鲜明,那么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板书:时间顺序)

  在这么多的好日子里,作者祥写了哪些日子,略写了哪些日子?

  (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

  六.自读自悟

  师: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这般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这四个节日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个或几个日子,细细品味这热闹、忙乱、喜庆又团圆的春节,找出能体现这些特点的语句,把我们过年的习俗与他们比较一下,在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在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等会提出来。

  1.生默读课文,自读自悟

  2.小组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受到了北京春节的浓浓“年味”。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去感受这欢庆、吉祥、热闹的春节同时去感受老舍先生精彩的文笔。

  二、整体回顾课文内容

  1、北京的春节从哪天开始,到哪天结束?在这么多的好日子里,作者祥写了哪几天?

  2、教师随机板书:腊八 除夕 正月初一 正月十五

  3、回顾重点内容:出示文中介绍这四个节日的词语,让学生借助词语回顾课文内容同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精读深悟,朗读展情,体会写法

  请同学们打开书,读读自己最喜欢的节日,在整理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看看有没有新的收获,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其他的节日,这样你们会了解的更多。

  设计意图:整个交流过程要注意读悟结合,在深入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的同时,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氛围,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写法的特点。交流重点如:

  (一)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简洁、明了、通俗易懂。)

  1、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的通俗和有趣。

  方法:你们家的粥是怎样做的?——生说——师引导——我们来看看老舍先生是怎样写的——引导学生读句子——从写作手法上你发现了什么?——生说(老舍先生语言的简洁、明了、通俗易懂)

  2、泡腊八蒜:“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着重突出“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两个词,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简练,给我们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也是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方法:出示腊八蒜图生看图描述——老舍先生只用了两个词来形容的同学们读一读,再次体会他的语言风格——生读句子

  (二)抓住总起句“除夕真热闹”来体会。

  1、师:同学们来读读这段,你发现这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用了总——分的结构方式)

  2、师:再来读读这段,体会一下围绕总起句是怎样体现热闹的。

  3预设:“守岁”是什么意思,你们明白了吗?

  4、生回答

  5、师总结:“一夜连两岁,五更分二年”,古代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及自己的寿命。简单说,守岁就是象征把病疫、灾难等驱走,期待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6、指导朗读

  师:你能读出这热闹的除夕之夜吗?

  - 自由练读——指名读——

  7.说话训练

  学着这种总分的表达方式,说说你家的除夕夜。

  出示:除夕真   。         。

  (三).正月初一。观图说话(略处理)

  师:你们在初一这一天干什么?

  我们随老舍先生去看看北京的小孩在初一这天干什么?快速读文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

  课件播放逛庙会的情景图,学生看图之后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意图:在丰富学生见识、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四).元宵节。体会灯多、场面热闹,学习作者总分总的写作特点

  1、师:唱《卖汤圆》激情导入

  2、总谈这段侧重写了什么。

  3、勾画描写灯的句子,并读一读,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生:勾画批注(教师巡视)

  生交流:灯的数量多:从“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等词句就可以感受到。

  灯的种类多:从“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家中也有灯”可以感受到。

  学生边汇报教师边出示花灯图片(放花灯图片:宫灯 花灯 纸灯 龙灯)

  4、指导朗读师:各种各样的花灯,加上五彩斑斓的花炮,加上香甜美味的元宵,令人陶醉,谁能不喜欢呢?这么热闹的灯会,你们想不想读一下呢?先自己练习读读。

  5.指导朗读

  自由读——指名读——师范读——生练读——

  学习总分总的写作特点

  6.师:读了这一段我们从字里行间中感受到了元宵节的红火而美丽,那么在写法上你有没有发现呢?

  总――分――总

  7.小练笔:家乡的元宵节

  提示:可以用老舍先生描写元宵节的词句,试着用用总分总这种写作方法。

  【设计意图】

  “默读——思考——讨论——交流——朗读——练笔”这一阅读过程,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北京春节的喜庆、热闹、祥和的气氛,从中领悟到作者的表达方法,从而去运用这种写作方法

  三.回顾全文,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引导学生经过讨论懂得:老舍在整体介绍春节习俗的同时,着力突出“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这四天,让春节的风俗习惯给我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这也是详略得当写法的好处。

  【设计意图】 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作文时才会做到详略得当。

  四.布置作业

  学了课文,我们了解到了北京过春节的风俗习惯,课下请同学们搜集了其他地区或一些少数民族过春节的风俗习惯,然后把搜集到的资料整理一下我们在说话可时进行交流。

  六.师总结:

  孩子们。一年之计在于春,让我们伴着春节的喜庆、吉祥,踏着美好的旋律去好好学习、快乐成长,去以丰硕的收获迎接2023年的春节吧!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腊八    熬粥  泡蒜

  除夕    热闹

  正月初一  逛庙会

  正月十五  红火而美丽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