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原文翻译「对照翻译」 (菁选2篇)

陈情表原文翻译「对照翻译」1

  出处或作者: 李密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陈情表原文翻译「对照翻译」2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臣子李密陈言:臣子因命运不好,小时候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经过了四年,舅父强行改变了母亲原想守节的志向。我的奶奶刘氏,怜悯我从小丧父又多病消瘦,便亲自对我加以抚养。臣子小的时候经常有病,九岁时还不会走路。孤独无靠,一直到**自立。既没有叔叔伯伯,也没有哥哥弟弟,门庭衰微福气少,直到很晚才有了儿子。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管门户的僮仆。孤孤单单地自己生活,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而祖母刘氏很早就疾病缠身,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停止侍奉离开过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教化。前些时候太守逵,推举臣下为孝廉,后来刺史荣又推举臣下为秀才。臣下因为没有人照顾我祖母,就都推辞掉了,没有遵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洗马。像我这样出身微贱地位卑下的人,担当服待**的职务,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推辞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逃避命令,有意怠慢。郡**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门督促,十万火急,刻不容缓。我很想遵从**的旨意立刻为国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又不见准许。我是进退维谷,处境十分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我想圣朝是以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故旧老人,尚且还受到怜惜养育,何况我的孤苦程度更为严重呢?而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历任郎中和尚书郎,本来图的就是仕途通达,无意以名誉节操来炫耀。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俘虏,实在卑微到不值一提,承蒙得到提拔,而且恩命十分优厚,怎敢犹豫不决另有所图呢?但是只因为祖母刘氏已是西山落日的样子,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朝不保夕。臣下我如果没有祖母,是活不到今天的;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我们祖孙二人,互相依靠,相濡以沫,正是因为这些我的内心实在是不忍离开祖母而远行。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臣下我今年四十四岁了,祖母今年九十六岁了,臣下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长着呢,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企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亲眼目睹、内心明白,连天地神明也都看得清清楚楚。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昧至诚的心,满足臣下我一点小小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我活着当以**生命,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臣下我怀着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以求闻达。


陈情表原文翻译「对照翻译」 (菁选2篇)扩展阅读


陈情表原文翻译「对照翻译」 (菁选2篇)(扩展1)

——《陈情表》的原文和翻译3篇

《陈情表》的原文和翻译1

  原文: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愍 一作:悯 茕茕孑立 一作:**)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祖母 一作:祖母刘)

  翻译:

  臣李密陈言:我因命运不好,很早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父亲就弃我而死去。我四岁的时候,舅父强迫母亲改变了守节的志向。我的祖母刘氏,怜悯我年幼丧父,便亲自抚养。臣小的时候经常生病,九岁时不能走路。孤独无靠,一直到**自立。既没有叔叔伯伯,又缺少兄弟,门庭衰微、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生活孤单没有依靠,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但祖母刘氏又早被疾病缠绕,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离开她。

  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教化。先前有名叫逵的太守,察举臣为孝廉,后来又有名叫荣的刺史推举臣为优秀人才。臣因为供奉赡养祖母的事无人承担,辞谢不接受任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的侍从。我凭借卑微低贱的身份,担当侍奉**的职务,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所能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推辞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怠慢不敬。郡*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县的长官登门督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我很想奉旨为**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我是进退两难,十分狼狈。

  我想晋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年老而德高的旧臣,尚且还受到怜悯养育,况且我孤单凄苦的程度更为严重呢。况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担任过郎官职务,本来就希望做官显达,并不顾惜名声节操。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俘虏,十分卑微浅陋,受到过分提拔,恩宠优厚,怎敢犹豫不决而有非分的企求呢?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样。我如果没有祖母,无法达到今天的地位;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祖孙二人,互相依靠而维持生命,因此我不能废止侍养祖母而远离。

  我现在的年龄四十四岁了,祖母现在的年龄九十六岁了,这样看来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很长,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很短。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乞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能明白知晓的,天地神明,实在也都能明察。希望陛下能怜悯我的诚心,满足我微不足道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我活着应当杀身报效朝廷,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我怀着像犬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来使陛下知道这件事。

  写作背景:

  《陈情表》,选自《文选》卷三七。原题作“陈情事表”。

  **人李密所著,是他写给晋武帝的奏章。当时时局动荡**希望李密能出来做官。因为李密是蜀国人在蜀国又以孝著名,当过官很有名气。所以**希望他能出来做官来服民心。并且希望进一步扩充**就更加希望天下人以为晋朝清明来进一步取得他国民心。李密孝顺同样也有着浓厚的忠君思想所谓“一朝君主一朝臣”但他为了保全性命就写了这篇表。文章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真情流露,委婉畅达。该文被认定为*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作之一,有“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的说法。

  三国魏元帝(曹奂)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灭蜀,李密沦为**之臣。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魏元帝,史称“晋武帝”。泰始三年(267年),朝廷采取怀柔**,极力笼络蜀汉旧臣,征召李密为**洗马。李密时年44岁,以晋朝“以孝治天下”为口实,以祖母供养无主为由,上《陈情表》以明志,要求暂缓赴任,上表恳辞。

  李密早有孝名,据《晋书》本传记载,李密奉事祖母刘氏“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武帝览表,赞叹说:“密不空有名也”。感动之际,因赐奴婢二人,并令郡县供应其祖母膳食,密遂得以终养。

  在李密写完这篇表后一年左右的时间,刘氏就去世了。他在家守孝两年后,出仕官职很小,因为当时的政局已相当稳定,晋武帝不需要李密了,便不再重视他。李密做了两年官后辞去职务。

  南宋文学家赵与时在其著作《宾退录》中曾引用安子顺的**:“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青城山隐士安子顺世通云。此三文遂被并称为抒情佳篇而传诵于世。

  陈情表之由来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泰始初,诏征为**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曰:“臣以险衅,……臣生当陨身,死当结草。”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陈情表原文翻译「对照翻译」 (菁选2篇)(扩展2)

——陈情表原文、翻译、赏析 (菁选3篇)

陈情表原文、翻译、赏析1

  陈情表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翻译

  臣子李密陈言:我因命运不好,小时候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经过了四年,舅父逼母亲改嫁。我的祖母刘氏,怜悯我从小丧父,便亲自对我加以抚养。臣小的时候经常生病,九岁时还不会行走。孤独无靠,一直到**自立。既没有叔叔伯伯,又没什么兄弟,门庭衰微而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生活孤单没有依靠,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但祖母又早被疾病缠绕,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停止侍奉而离开她。

  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教化。前任太守逵,考察后推举臣下为孝廉,后任刺史荣又推举臣下为优秀人才。臣下因为供奉赡养祖母的事无人承担,辞谢不接受任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洗马。像我这样出身微贱地位卑下的人,担当侍奉**的职务,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推辞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逃避命令,有意拖延,态度傲慢。郡*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门督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我很想遵从**的旨意赴京就职,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我是进退两难,十分狼狈。

  我俯伏思量晋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年老而德高的旧臣,尚且还受到怜悯养育,何况我的孤苦程度更为严重呢。况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担任过郎官职务,本来就希望做官显达,并不顾惜名声节操。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俘虏,十分卑微浅陋,受到过分提拔,恩宠优厚,怎敢犹豫不决而有非分的企求呢?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样。臣下我如果没有祖母,就没有今天的样子;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我们祖孙二人,互相依靠而维持生命,因此我的内心不愿废止奉养,远离祖母。

  臣下我现在的年龄四十四岁了,祖母现在的年龄九十六岁了,臣下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长着呢,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乞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被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亲眼目睹、内心明白,连天地神明也都看得清清楚楚。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昧诚心,请允许我完成臣下一点小小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我活着应当杀身报效朝廷,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臣下我怀着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来使陛下知道这件事。

  注释

  险衅:灾难祸患。指命运坎坷。

  夙:早。这里指幼年时。闵,通“悯”,指可忧患的事(多指疾病死丧)。凶,

  不幸见背:弃我而死去。

  舅夺母志:指由于舅父强行改变了李密母亲守节的志向。

  成立:长大**。

  祚:福分。

  儿息:儿子。

  期功强近之亲:指比较亲近的亲戚。古代丧礼**以亲属关系的亲疏规定服丧时间的长短,服丧一年称“期”,九月称“大功”,五月称“小功”。

  应门五尺之僮:五尺高的小孩。

  应门:照应门户,僮,童仆。

  茕茕孑立:生活孤单无靠。茕茕,孤单的样子。

  孑:孤单。

  吊:安慰。

  婴:纠缠。

  蓐:通“褥”,垫子。

  废离:废养而远离。

  清化:清明的**教化。

  太守:郡的地方长官。

  察:考察。这里是推举的意思。

  孝廉:汉代以来举荐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汉武帝开始令郡国每年推举孝廉各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但办法和名额不尽相同。“孝”指孝顺父母,“廉”指品行廉洁。

  刺史:州的地方长官。

  秀才:当时地方推举优秀人才的一种科目,这里是优秀人才的意思,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不同。

  拜:授官。

  郎中:官名。晋时各部有郎中。

  寻:不久。

  除:任命官职。

  洗马:官名。**的属官,在宫中服役,掌管图书。

  猥:辱。自谦之词。

  东宫:**居住的地方。这里指**。

  陨首:丧命。

  切峻:急切严厉。

  逋慢:回避怠慢。

  州司:州官。

  日笃:日益沉重。

  苟顺:姑且迁就。

  伏惟:旧时奏疏、书信中下级对上级常用的敬语。

  故老:遗老。

  矜育:怜惜抚育。

  伪朝:指蜀汉。

  历职郎署:指曾在蜀汉官署中担任过郎官职务。

  矜:矜持爱惜。

  宠命:恩命。指拜郎中、洗马等官职。

  优渥:优厚。

  区区: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

  陛下:对帝王的尊称。

  乌鸟私情:相传乌鸦能反哺,所以常用来比喻子女对父母的孝养之情。

  二州:指益州和梁州。益州治所在今四川省成都市,梁州治所在今陕西省勉县东,二州区域大致相当于蜀汉所统辖的范围。

  牧伯:刺史。上古一州的长官称牧,又称方伯,所以后代以牧伯称刺史。

  皇天后土:犹言天地神明。

  愚诚:愚拙的至诚之心。

  听:听许,同意。

  结草:据《左传·宣公十五年》记载,晋国大夫魏武子临死的时候,嘱咐他的儿子魏颗,把他的遗妾杀死以后殉葬。魏颗没有照他父亲说的话做。后来魏颗跟秦国的杜回作战,看见一个老人把草打了结把杜回绊倒,杜回因此被擒。到了晚上,魏颗梦见结草的老人,他自称是没有被杀死的魏武子遗妾的父亲。后来就把“结草”用来作为报答恩人心愿的表示。

  犬马:作者自比,表示谦卑。

  行年四岁:年纪到了四岁。行年,经历的年岁。

  臣密言:开头先写上上表人的姓名,是表文的格式。当时的书信也是这样的。

  文言现象

  重点解释

  1 臣以险衅:灾难祸患。险:艰险,祸患。衅:祸患。

  2 夙遭闵凶:夙:早。

  3 夙遭闵凶:闵凶:忧伤的事,常指父母之丧。

  4 慈父见背:背弃我。见:助动词,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

  5 舅夺母志:强行改变。

  6 祖母刘悯臣孤弱:怜悯,爱怜。

  7 躬亲抚养:亲自。

  8 终鲜兄弟:少,没有。

  9门衰祚薄:门庭衰微,福分浅薄。祚:福气,福分。

  10 晚有儿息:子女。

  11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勉强。

  12茕茕孑立:孤单。

  13形影相吊:安慰。

  14 而刘夙婴疾病:缠绕着(被……缠绕)

  15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逮:及,到。 奉:承奉。

  16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考察后予以推荐。

  17 诏书特下:特地。

  18 拜臣郎中:拜:授予官职。

  19 寻蒙国恩:寻:不久。

  20除臣洗马:除旧官,任新官,受职。

  21 猥以微贱:谦辞,表示自己的谦卑。

  22 臣具以表闻:详尽。

  23 诏书切峻:急切而严厉。

  24 责臣逋慢:逋:拖延,迟延。慢:怠慢。

  25急于星火:于:比。

  26 则刘病日笃:笃:病重,沉重。

  27 欲苟顺私情:姑且。

  28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俯伏思量。(谦敬之辞)

  29 犹蒙矜育:怜悯。

  30 且臣少仕伪朝:再说了,而且。

  31 不矜名节:顾惜。

  32 至微至陋:极,其。

  33 过蒙拔擢:提升。

  34宠命优渥:厚。

  35 岂敢盘桓:犹豫不决的样子。

  36 但以刘日薄西山:迫近。

  37 无以至今日:没有用来……的。

  38 更相为命:交互。

  39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是以:这是因为。区区:拳拳之情,形容自己的私情。

  40 实所共鉴:明察。

  41 矜悯愚诚:怜悯。

  42 听臣微志:听任,请允许。

  43 庶刘侥幸:或许。

  44 保卒余年:终。

  45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完,尽。

  通假字

  夙遭闵凶。(闵,通“悯”,可忧患的事。)

  2.零丁孤苦。(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有,通“又”。表示整数后面还有零数)

  常在床蓐。(蓐,通“褥”,垫子、草席。)

  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上:向上。)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犬马:像犬马一样。)

  则刘病日笃。( 日:一天天地。)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外:在家外。)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内:在家里。)

  躬亲抚养。( 躬:亲自。)

  (二)使动用法

  臣具以表闻。( 闻:使……闻。)

  保卒余年。( 保:使……保全。)

  3、谨拜表以闻(使……知道。)

  (三)形容词作名词

  夙遭闵凶。(闵凶:忧患不幸的事。)

  猥以微贱。( 微贱:卑微低贱的身份。)

  凡在故老。( 故老:年老而有功德的旧臣。)

  4、愿陛下矜悯愚诚(诚心)

  (四)形容词作动词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远:远离。)

  则刘病日笃。( 笃:病重。)

  (五)名词作动词

  臣少多疾病。 (病:生病。)

  且臣少仕伪朝。( 仕:做官。)

  历职郎署。( 职:任职。)

  (六)动词作名词

  1、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指是否出来做官之事)

  重点虚词

  以:

  (1)臣以险衅( 以:因为)

  (2)臣以供养无主 (以:介词,因为)

  (3)臣具以表闻( 以:用)

  (4)猥以微贱( 以:和地位搭配时,译为“凭借”)

  (5)无以至今日 (无以:没有......的办法)

  (6)但以刘日薄西山( 以:因为)

  (7)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是以:因此 以:因为)

  (8)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以:用)

  (9)谨拜表以闻 (以:连词,而)

  古今异义

  1、九岁不行

  不行

  古义: 不能走路,这里指柔弱。 今义:不可以。

  2、举臣秀才

  秀才

  古义:优秀人才。今义:读书人的通称

  3、除臣洗马

  除

  古义:授予官职。今义:不包括在内。

  洗马

  古义:授予官职 **随从。今义:给马洗身子。

  4、臣欲奉召奔驰

  奔驰

  古义:奔走效劳,这里指赴京就职。今义:迅速的跑。

  5、臣之辛苦

  辛苦

  古义:辛酸苦楚。今义:表身心劳苦,比喻艰难困苦,很疲倦的感觉。现多指工作和劳作的感受。

  6、则告诉不许

  告诉

  古义:申诉 。今义:向别人陈述;通知某事,使人知道。

  7、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区区

  古义:拳拳,形容感情恳切。今义:小;少。形容微不足道。

  8 、至于成立

  至于

  古义:一直到....... 。今义:副词。表示事情达到某种程度;连词。表示另提一事或另一情况;到达。

  9、 至于成立

  成立

  古义:**自立。今义:**机构开始存在;理论意见,站得住脚。创立、建立。

  10、急于星火

  星火

  古义:流星的光,比喻急迫;今义:微小的光。

  一词多义1、行:

  ①行年四岁(动词,经历)

  ②九岁不行(动词,走路)

  ③余嘉其能行古道(动词,施行)

  2、矜:

  ①犹蒙矜育(动词,怜惜)

  ②不矜名节(动词,顾惜)

  ③愿陛下矜悯愚诚(动词,怜悯)

  3、至:

  ①至微至陋(副词,最)

  ②无以至今日(动词,到达)

  4、见:

  ①慈父见背(见用在动词前,表示他人行为及于自己)

  ②二州牧伯所见明知(动词,看见)

  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被)

  5、亲:

  ①躬亲抚养(代词,亲自)

  ②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名词,亲戚)

  6、日:

  ①日薄西山(名词,太阳)

  ②报养刘之日短(名词,日子)

  ③则刘病日笃(名词作状语,一天天)

  7、当:

  ①当侍东宫(动词,任,充当)

  ②死当结草(副词,应当)

  8、薄:

  ①日薄西山(动词,迫近)

  ②门衰祚薄(形容词,微薄,少)

  ③薄微细古(微小)

  9、拜:

  ①拜臣郎中(动词,授官)

  ②谨拜表以闻(动词,奉上)

  10、于:

  ①州司临门,急于星火(介词,比)

  ②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介词,给)

  11、夙:

  ①夙遭闵凶(名词,很早,幼年)

  ②夙夜忧叹(名词,早晨)

  12、区区:

  ①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

  ②何乃太区区(形容词, 短浅的)

  ③区区小事(形容词,形容分量少)

  ④区区在下(谦称自己)

  13、卒:

  ①保卒余年(副词, 终)

  ②卒成帝业 (副词,终究)

  ③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名词, 士兵)

  ④卒然边境有急 (副词,突然)

  除:

  ①除臣洗马(动词,任命)

  ②登自东除(名词,台阶)

  ③攘除奸凶(动词,**)

  婴:

  ①夙婴疾病(动词,缠绕)

  ②举婴,欲投之于河(名词,婴孩)

  应:

  ①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动词,照应)

  ②其人弗能应也(动词,回答)

  志:

  ①舅夺母志(名词,志向)

  ②寻向所志(名词,标记)

  以:

  (1)臣以险衅( 以:因为)

  (2)臣以供养无主 (以:介词,因为)

  (3)臣具以表闻( 以:用)

  (4)猥以微贱( 以:和地位搭配时,译为“凭借”)

  (5)无以至今日 (无以:没有......的办法)

  (6)但以刘日薄西山( 以:因为)

  (7)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是以:因此 以:因为)

  (8)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以:用)

  (9)谨拜表以闻 (以:连词,而)

  成语

  孤苦伶仃(原文:零丁孤苦):伶仃:孤独,没有依靠。孤单困苦,没有依靠。

  茕茕孑立:孤身一人。形容一个人无依无靠,孤苦伶仃。

  形影相吊:吊:慰问。孤身一人,只有和自己的身影相互慰问。形容无依无靠,非常孤单。

  急于星火:流星。象流星的光从空中急闪而过。形容非常急促紧迫。

  日薄西山:薄:迫近。太阳快落山了。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近**。

  气息奄奄:形容呼吸微弱,快要断气的样子。也比喻事物衰败没落,即将**。

  人命危浅:浅:时间短。形容寿命不长,即将**。

  朝不虑夕:早晨不能知道晚上会变成什么样子或发生什么情况。形容形势危急,难以预料。

  结草衔环:结草:把草结成绳子,搭救恩人;衔环:嘴里衔着玉环。旧时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

  乌鸟私情:乌鸟:古时传说,小乌能反哺老乌。比喻侍奉尊亲的孝心。

  皇天后土:皇天:古代称天;后土:古代称地。指天地。旧时迷信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

  特殊句式

  (一)介宾短语后置

  急于星火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二)宾语前置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慈父见背

  (三)被动句

  而刘夙婴疾病

  则告诉不许

  (四)省略句

  拜臣(为)郎中

  且臣少仕(于)伪朝

  但以刘日薄西山

  (五)判断句

  今臣**贱俘

  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4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六)固定句式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重点语段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引导: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引导: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引导: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也是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激。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殉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都是对偶句。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赏析三

  “多情”的《陈情表》

  《陈情表》是李密写给晋武帝的一份公文,也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的一篇“奇文”。字字生情,句句含情,《陈情》之情,耐人寻“情”。

  倾苦情。文章开篇陈述的是作者不幸的命运:孩提时代,父丧母嫁,失怙失恃;成长时代,体弱多病,零丁孤苦;**之后,无亲无戚,晚有儿息;如今现实,祖母卧病,侍药难离。“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一句话浓缩了李密祖孙二人凄苦相依的命运,也表露了他沧桑过后的人生感慨。苦情动心,真诚感人。

  说难情。首先是进退两难。一方面是推孝廉,举秀才,拜郎中,除洗马。四次征召,先地方,后朝廷。国恩难报,君情难违。另一方面,祖母供养无主,疾病日重。养恩难忘,亲情难舍。其次是强人所难。在辞不赴命,辞不就职之后,作者等来的是诏书的责备、郡县的逼迫、州司的催追。在申诉不被允许的情况下,“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无奈的话语中,含蓄地表达了对“圣朝”**者强人所难的不满之情。

  消疑情。“少仕伪朝”,屡召不应,难免让晋朝**者产生怀疑。是贪恋旧朝,“忠臣不事二君”,还是疑虑“圣朝”,顾虑重重?无论两种想法的哪一种得到证实,都可能给李密带来杀身之祸。旧朝时,“本图宦达,不矜名节”,新朝时,“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对比中,表明了李密的立场,流露了李密的感恩之心,更消除了晋朝**者心中的郁结。接下来,祖孙二人“更相为命”的苦情的再次强调,既顺应了晋朝以孝治天下的**纲领,又委婉地告诉了晋武帝侍奉祖母是他“不仕”的唯一原因。

  表忠情。先有“非臣陨首所能上报”的感触,后有先尽孝后尽忠的承诺,终有“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誓言。忠君之情,溢于言表;感君之恩,动人心魄。

  《陈情》如此“多情”,也就难怪晋武帝会做出“停诏,允其不仕”的决定,也就难怪千古文人赞叹之声声声不已了。

  赏析二

  李密原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官职不详)。公元263年,司马昭灭蜀汉,李密成了**之臣。仕途已失,便在家供养祖母刘氏。公元265年,晋武帝请李密出来做官,先拜郎中,后又拜为洗马(即**侍从官),就是文中说的“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晋武帝为什么要这样重用李密呢?第一,当时东吴尚据江左,为了减少灭吴的阻力,收笼东吴民心,晋武帝对**之臣实行怀柔**,以显示其宽厚之胸怀。第二,李密当时以孝闻名于世,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正因为如此,李密屡被征召。

  李密为什么“辞不就职”呢?大致有这样三个原因:第一,李密确实有一个供养祖母刘的问题,像文章中说的“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第二,李密是蜀汉旧臣,自然有怀旧的思想,况且他还认为汉主刘禅是一个“可以齐桓”的人物,对于晋灭蜀汉是有一点不服气的。第三,古人讲:做官如履薄冰。**高兴时,臣为君之心腹;**不高兴时,臣为君之土芥。出于历史的教训,李密不能没有后顾之忧。晋朝刚刚建立,李密对晋武帝又不甚了解,盲目做官,安知祸福。所以李密“辞不就职”,不是不想做官,而是此时此刻不宜做官。

  李密不想马上出来做官,而晋武帝方面却催逼得很紧。“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轻慢**,违抗皇命是要杀头的。为了摆脱这个困境,达到不出来做官的目的,李密就在“孝”字上大做文章,把自己的行为纳入晋武帝的价值观念中去。李密是蜀汉旧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古人讲“一仆不事二主”,“忠臣不事二君”。如果李密不出来做官,就有“不事二君”的嫌疑,不事二君就意味着对晋武帝不满,这就极其危险了,所以李密说自己“不矜名节”,“岂敢盘桓,有所希冀”,我不出来做官完全是为了供养祖母刘,是为了“孝”。但是这里又产生了一个问题,事父为孝,事君为忠。李密供养祖母是孝,但不听从君主的诏令,不出来做官,就是不忠。古人云“忠孝不能两全”。《韩诗外传》卷二记载:“楚昭王使石奢为理道,有**者追之,则父也。奢曰:‘不私其父非孝也,不行君法非忠也。’于是刎颈而死。”为忠臣不得为孝子,为孝子不得为忠臣。李密很巧妙地解决了这个矛盾,即先尽孝,后尽忠。“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等我把祖母刘养老送终之后,再向您尽忠,这样晋武帝也就无话可说了。

  李密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除了在“孝”字上大作文章外,还以巧妙的抒情方式,来打动晋武帝。从文章中可以想见,李密在构思《陈情表》时,有三种交错出现的感情:首先是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其次是对晋武帝“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不满情绪;最后是对祖母刘的孝情。但是当他提笔写文章时,便把这三种感情重新加以整理,经过冷静的回味,压抑了前两种感情,只在文中含蓄地一笔带过,掩入对祖母刘的孝情之中。而对后一种感情则大肆渲染,并且造成一个感人至深的情境,即“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从这样一种情境出发,作者先以简洁精练的语言写自己的孤苦,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作铺垫,然后反复强调祖母刘的病:如第一段的“夙婴疾病,常在床蓐”;第二段的“刘病日笃”;第三段的“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这样,李密的孝情就不同于一般的母孙之情,而是在特定情境中的特殊孝情。

  《陈情表》是写给晋武帝的,是为了达到“辞不就职”的目的。从这个目的出发,李密并没有把孝情一泄到底,而是用理性对感情加以节制,使它在不同的层次中,不同的前提下出现。第一段先写自己与祖母刘的特殊关系和特殊命运,抒发对祖母的孝情,“臣侍汤药,未曾废离。”如果从这种孝情继续写下去,会有许多话要说,如对祖母的感激,对祖母的怜惜等等。但作者却就此止笔,转而写蒙受国恩而不能上报的矛盾心情,写自己的狼狈处境。第二段表白自己感恩戴德,很想走马**,“奉诏奔驰”。为什么不能去呢?因为“刘病日笃”,这就从另一方面反衬了他孝情的深厚,因为孝情深厚,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所以才有“实为狼狈”的处境。前面抒发的孝情被节制以后,又在另一个前提下出现了。第三段作者转写自己“不矜名节”,并非“有所希冀”,不应诏做官,是因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在排除了晋武帝的怀疑这个前提之下,再抒发对祖母刘的孝情,就显得更真实,更深切,更动人。

  创作背景

  《陈情表》,选自《文选》卷三七。三国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灭蜀,李密沦为**之臣。泰始三年(267年),朝廷征召李密为**洗马。李密时年44岁,以晋朝“以孝治天下”为口实,以祖母供养无主为由,上《陈情表》以明志,要求暂缓赴任,上表恳辞。

  鉴赏

  1.融情于事。

  强烈的感**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但作者无论是述自己的孤苦无依之情,还是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都是通过叙事来表达的。而自己对朝廷恩遇的感激和对武帝的忠敬之心,也是以充满情感的笔调来写的`。

  2.语言形象生动,自然精粹。

  本文虽然用了不少四字句、对偶句,有骈文的整俪之工,但语言却绝不雕琢,而是十分自然真切,仿佛是从肺腑中流出,丝毫不见斧凿痕迹。文章语言十分生动形象,如第一段写孤苦无依之状,第二段写州县催迫之景,第三段写祖母病笃的惨苦之象,都如在目前。此外本文在语言上还十分精练准确,有些词句,成了成语。

  本文排偶句的运用极有特色,不仅音韵**,节奏鲜明,简洁练达,生动形象,而且感情真挚,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例如“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将祖母危在旦夕,自己不忍废离的深情形容得淋漓尽致;“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通过对比,既突出了李密进退两难的无奈,又将尽忠之,与尽孝之情表现得真切而感人。

  教学相关

  整体感知

  理解本文,首先要对写作背景有所了解:司马氏集团灭蜀后,为了笼络西蜀人士,大力征召西蜀名贤到朝中做官,李密也是其中之一;李密是亡蜀降臣,如不应诏,会被误认为“矜守名节”,不与司马氏**合作,招来杀身之祸。司马氏集团通过阴谋和**建立了***,为了****,提出以“孝”治理天下。李密至孝,与祖母相依为命,写此奏章,陈述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提出终养祖母的要求。文中所写,皆是真情实意。为了唤起武帝的怜悯心,作者不是直陈其事,而是凄切婉转地表明心意,围绕着“情”“孝”二字反复陈述自己家庭不幸,和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亲情,表达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以及孝顺祖母的哀哀衷情。

  第一部分:陈述家庭的不幸和祖孙相依为命的情形。先以“臣以险衅,夙遭闵凶”八字,概括自己的坎坷命运。然后讲述幼年时期失父失母,孤苦多病,全赖祖母抚养,说明“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再述家门人丁不旺,祖母疾病缠身,说明“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这段内容,是陈情不仕的唯一事实根据。作者写得凄切尽情,以使武帝对自己由恼怒峻责化为同情怜悯。

  第二部分:写朝廷对自己优礼有加,而自己却由于祖母供养无主,不能奉诏的两难处境。先以“逮奉圣朝,沐浴清化”表达自己对晋武帝的感激之情,再历叙州郡朝廷优礼的事实。然后明确提出奉诏奔驰和孝养祖母的矛盾,为下文留下悬念。

  第三部分:提出了以孝治天下的**纲领,陈述自己的从政经历和人生态度,并再次强调自己的特别处境,进一步打消了武帝的疑虑,求得体恤。针对上文留下的孝顺祖母和回报国恩之间的两难选择,这段首句即言以孝治天下是**纲领,言外之意是孝养祖母虽为徇私情,却也不仅合情亦合理合法,并为下文乞终养给出了理论根据。随后说自己出仕蜀是图宦达,不矜名节,打消武帝疑虑。再以祖母病笃,说明自己确实不能远离出仕。

  第四部分:明确提出陈情的目的“愿乞终养”,先尽孝后尽忠。作者先比较自己和祖母年岁,说明尽孝之时短,尽忠之日长,然后提出“终养”的要求。再极其诚恳地说明自己的情况,是天人共鉴。表达自己对朝廷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忠心。

  亚里士多德说:“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事物,对适当的人,在适当的时机下,以适当的方式发生的感情,才是适度的最好的感情。”作者正是运用了最恰当的抒情方式,终于打动了晋武帝,使他看了表章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诏”,允其不仕。

  需要指出的是,作者愿意“尽节”于**,是出于感恩图报的心情,不能跟报效国家同日而语。

  教学建议

  一 注意体会作者的真挚感情。

  本文是写给**的信,以叙事为主。在叙事中包含着作者真挚的感情。诵读时,要注意文章的层次,做到有表情地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注意体会文中抒发的感情。

  二 本文多四字句(五至七字句,可以看作加统领字的四字句),读来容易朗朗上口,铿锵有力。

  但在以四字句为主的同时,又杂以其他句式,构成了句式的错综变化,音韵**。诵读时要加以体会,读出文章的节奏感。

  赏析一

  第一段

  作者陈述家庭的特殊不幸和作者与祖母更相为命,以使武帝化严为慈,化对立态度的逞威为同一立场的体恤。“臣密言”,是奏表开头的一般格式。“臣以险衅,夙遭闵凶”,是第一段的综述,又是全文陈述苦情的总冒。“险”,不同于今天的“危险”义,《说文》:“险,阻难也。”贾逵《国语》注:“衅,兆也。”“险衅”,险恶的兆头。“闵”,病困,凶丧。“险衅”“闵凶”这两个词儿含义程度很重,很快就把读者导入惨苦的境域。什么“险衅”?什么“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小孩儿出世主要依靠父母抚养,竟然“慈父见背”,是一大不幸。《文子》:“慈父之爱子,非求报。”可见父慈于子是人之本性。作者不用第一人称“臣”,而用第三人称“孩”,旨在客观陈述苦情以使武帝动心。父亲死了,固然痛苦,如果还有慈爱的母亲一道过着孤儿寡母的生活,那还只是比较艰苦而已,竟然又“行年四岁,舅夺母志”,是又一个大不幸!《晋书·李密传》:“父早亡,母何氏改醮。”四岁的孩子,既经失怙,又已失恃,宛然一只被猎人击毙父母的没有羽翎的乌鸟,其寒伧、蒙昧、本能地求居觅食而又不可得的苦状可以想像得之。《毛诗序》:“卫世子蚤死,其妻守义,父母欲夺而嫁之。”“舅夺母志”典出于此,但这是托词(因为封建社会里人们把妇女在亡夫以后的改嫁视为丑事),也是作者对母亲宽解的一种孝行。从心理的通常情况看,似乎**特别喜欢***,似乎祖父祖母喜欢孙子胜过儿、媳喜欢子女;如果这种判断不误,那么,祖母刘氏对作者的特别喜欢是很自然的,再加上作者是一个失怙失恃的孩子,当然特别喜欢又加上特别同情了,这样,“悯臣孤弱”的“悯”其含义之深、程度之重可以贴切体会,祖母当然“躬亲抚养”了。《晋书·李密传》:“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情,遂以成疾。”“九岁不行”,也许是软骨病之类。如果孩子身体健康,祖母操心费力可能少些,现在竟是“九岁不行”,特异的体弱是又一种大不幸,是祖母格外操心费力的又一个因素。以上一句写“弱”,以下集中写“孤”。尽管有三种大不幸,如果家里人丁较多、外面亲戚不少,那还可以有若干圆通的余地,现在是“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孤”得够痛苦了,够奇特了,够长久了:一,从作者的父辈看,没有叔叔又没有伯伯。二,从作者的*辈看,没有哥哥又没有弟弟。《诗经·郑风·扬之水》:“终鲜兄弟,维予与女(汝)。”郑玄笺:“鲜,寡也。”作者借用《诗经》一句,但“鲜”并不作“少”讲而作“无”讲,是在特殊的语言环境下跟“既无叔伯”的“无”避免重复的一种特殊词义。从外亲看,既没有为祖母、兄弟、妻子等穿孝服的亲眷,也没有为曾祖父母、伯叔祖父母穿孝服的家族,也没有为堂兄弟、为未出嫁的堂姊妹穿孝服的同姓,单枝独芽寡人一个。从经济看,门庭衰败,连个使唤的童仆也没有。最后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来简括、有力、形象地刻画作者幼年时经历的那种寂寞、清贫、孤独、悲怆、冷酷、凄厉无告、遭人白眼的惨境。封建社会的世俗观念跟今天不同,今天男女*等又以独生(无分男女)为正为荣,封建社会重男轻女又提倡多子(男子),作者这个“九岁不行”,又是“既无叔伯,终鲜兄弟”,又是缺亲无故,又没有童仆的清贫之家的几世单传的孤根弱苗的成长,饱蘸着祖母刘氏多少关顾之爱,倾注了祖母刘氏多少矜悯之情,耗费了祖母刘氏多少操劳之力!不妨说,祖母虔诚不渝地把自己全部的智慧、热血、精力乃至生命都放在抚养作者上面,读者怎不被浸透在一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氛围之中而对作者产生深切的同情呢?如果祖母刘氏身心康泰,操作便利,那还可以有些周旋。大不幸又一次在必然中发生了,──祖母刘氏经受不了许多家庭变故的摧残,经受不了许多社会人心的冷遇,经受不了许多对孤弱孙儿的哀悯和担心,喂养和抱持,事必躬亲,因而“夙”婴疾病,“常”在床褥,失去**生活的能力。祖母所唯一依靠的是一根弱苗而已,“臣侍汤药,未尝废离”,概括而又具体地写出了作者对祖母的孝谨备至。《晋书·李密传》:“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可见作者对祖母感情的深切、侍奉的殷勤和依附的紧密。从“而刘”到“废离”不过寥寥几句,却勾勒出陈情不仕的一个很重要的画面。以下论列紧紧把这几句当作唯一的事实根据。

  第二段

  历叙朝廷多次征召,优礼有加,都由于“刘病日笃”而有着“报国恩”和“徇私情”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作者旨在消除晋武帝的疑虑,为下文请求“终养”埋下伏线。“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对晋武帝的最高颂词;更有对作者深受其恩的最大感激,“沐浴”一词隐喻作者犹如禾苗蒙受雨露滋润因而茁壮成长。武帝担心作者以事奉祖母为借口,实在是对新朝持反对或观望的态度,作者更担心如果措词失当会引起武帝疑虑将有杀身之虞。“奉圣朝”,臣仆称君之词,“沐浴清化”,臣仆无比感激新朝的话,称呼和感激都能使晋武帝敏锐地感觉到这是一个宠臣对君主说话,因而心弦为之一弛。“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又作为一个过渡引导到“陈情”上来,以下具体地陈述“沐浴清化”的事实:一是太守推举作者为“孝廉”,这是褒德;二是刺史荐拔作者为“秀才”,这是称才,但是“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辞不赴命”乍一看来并非“沐浴清化”,其实是最好的“沐浴清化”,因为晋朝的地方官吏不但承认并且大力表彰了作者的孝顺和与事有原则和有才干,而且体谅了作者的惨苦处境,通情达理,言到行成。由于是地方官吏,又由于是以前的事,只用“供养无主,辞不赴命”简单交代一下就行了。“沐浴清化”的更重要的事实是“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武帝“特下”诏书,而且要作者做特别**的宫廷侍卫之长;不久又授予辅佐**的官职。面对最高**者一再提拔,作为降臣的李密越发不能简单从事了,于是“具以表闻”。在武帝看来,李密对这种厚爱竟然“辞不就职”,难免身在曹营心在汉。但是作者巧妙地写道:“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作者主动说出武帝心中想要说的,而且是这样委婉,这样诚恳,武帝当然会心*气和了。但这话毕竟是作者所说,从以前的情况看,并没有获得武帝的谅解,而是遭到强迫**:“诏书切峻,责臣逋慢。”“切”,“峻”,“责”,“逋”,“慢”,都准确鲜明地刻画了武帝当时的恼怒情态。郡县风驰电掣地执行王命,是“逼迫”,是“催”臣上道,州司具体贯彻王命,是“临门”,是“急于星火”,先后六个四字句,非常精练形象地描绘了一幅雷厉风行无可阻遏的催命图,这与上文所写“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成为鲜明的对照。“臣欲奉诏奔驰”的“奔驰”用得绝妙,它有力地显示了作者非常急切地希望立刻赴京为皇家奔走效劳的焦急心情,“刘病日笃”的“日”字又准确地显示了苦情日深而且是为时不久,它跟下文“苟循私情”的“苟(姑且)”相得益彰。作者巧妙地应用了二难推理:“欲奉命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循私情,则告诉不许”。二难推理是假言推理和选言推理联合起来的推理,它的前提既然有两个,结论就是或此或彼,因此说,“臣之进退,实为狼狈”。这个结论含蕴精警,表面看来它有对武帝的忠敬之心,又有对祖母的孝顺之情,使武帝意识到作者的真情实感一一出自肺腑,句句有理,处处合情,部分地消除了对作者的某些疑虑。其实呢,辩证地看,这里的根本观点是“先徇私情,后报国恩”。如果是先直截了当地提出“愿乞终养”,很可能激怒武帝遂致罹难,这里形式上提出两难,正是作者与事为文的高超所在。怎样进一步说服武帝呢?作者留下了一个悬念,而把读者引向下面的关键的即是**的一段。

  第三段

  提出晋朝“以孝治天下”这个**纲领,陈述作者特别孤苦的处境和作者的从政历史、人生态度以及**思想,以便进一步打消晋武帝的疑虑。《韩非子·说难》:“凡说之务,在知饰所说之所矜,……有欲矜以智能,则为之举异事之同类者,多为之地。”作者紧扣**纲领大做文章,使武帝感到“大意无所拂悟,辞言无所系縻”(见《说难》)。圣朝“以孝治天下”,并且做到“凡在故老,犹蒙矜育”,是热切称颂朝廷褒扬孝行态度坚决、措置得当,却更是为“愿乞终养”设置根据。于是说出了“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副词“特”和两个形容词“尤”“甚”集中有力地写出了作者的情况是异乎寻常的特殊,那就越发应当而且必须“蒙矜育”了。如果是粗心的作者,行文至此,也许可以认为提出“愿乞终养”了,那仍然要把事情弄坏,因为“以孝治天下”是讲法,“凡在故老……”是说理,都还只是一般的论辩艺术,都还没能进一步打开武帝的心扉。聪明而又耐心的作者忽然宕开一笔,索性刺刀见红,把情节推向**!他勇敢坦率而又十分机警地把自己的历史问题、人生态度以及从政思想来一个彻底交代,全盘亮相:“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少”“仕”“历”职说明了仕臣之久,供职之勤,但它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尽忠守节于西蜀,而是为了“图宦达”。既然“图宦达”,就说不上“矜名节”,就较多地打消了武帝的疑虑。另一方面,武帝的措施又使作者这个“至微至陋”的“**贱俘”深感“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完全应当“士为知己者死”,怎么可能徘徊犹豫、另有所图呢?这又进一步打消了武帝的一些疑虑。在武帝看来,皇君至高无上,降臣至卑无下,动不动就可以非常方便地施以高压。作者看准了这种心理状态,尽量把自己压低,把国恩抬高:“今臣**贱俘,至微至陋”。一个“贱”字,仍旧感到不足,再加上一个“微”字和一个“陋”字,而且是“至微至陋”。与此同时,国恩深重是“过”蒙拔擢,是“宠”命“优”“渥”(“优”“渥”同义),前朝降臣恩荣加身,必然要欣慰,惶恐,感奋无已,效忠不二,这正是武帝所急切希望的。接着用反诘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只能是增强陈情语气而不会激怒武帝,降臣对新主竟能如此措词这是少见。也不是守节蜀汉,也不是拒官新朝,那是为什么呢?唯一的原因除了前文所说,作者勾勒了又一幅惨苦图,亦即祖母刘氏的病笃图:“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日薄西山,气息奄奄”这个隐喻形象地表白了祖母大限临头,而且是很快地临头,作者只是竭力捕捉一刹那的时机,完足一刹那的义务,享受一刹那的幸福而已,这已为下文“报刘之日短也”张本。文章至此,完全可以提出“愿乞终养”了,但聪明而又极其细心的作者还怕武帝认为以一般的孝敬长上为借口实在为的消极抗拒皇命,作者又一次综述了自己跟祖母血肉相连不可或离的紧密关系,“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是一种意思,一种说法;“母、孙二人,更相为命”,还是这种意思,但是另一种说法,强调中具有错综变化,又自然地得出了“区区不能废远”的结论。“区区”,拳拳,一片真情,也就是“不能废远”,用“区区”又用“不能废远”,也是强调中具有错综变化。以上两句出自肺腑,动人神魄,从悉心说服武帝体恤下情看,“区区不能废远”明确表示不能分离,比上文“臣之进退,实为狼狈”的两可之说前进了一步。

  第四段

  明确提出“愿乞终养”,表示要先尽孝后尽忠,以期感动武帝达到陈情目的。

  尽管作者从法从理从情写得娓娓动人,但他仍然清醒地、审慎地料到武帝不能满足于“区区不能废远”的说法,还会采取一些相应的高压**。作者又清醒地、审慎地估计到尽管上文已经有种种刘氏大限不远的表白,但武帝还会认为“徇私情”跟“报国恩”的抵触,作者仍旧不能提出“愿乞终养”的请求,本段开头就亮出具体的时限说:“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四十四岁,是中年人,风华正茂,报国多日;九十六岁,古来稀有,风烛瓦霜,瞬息可灭,很自然地得出“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的结论,这结论清楚地陈述“报国恩”跟“徇私情”只有为时极短的矛盾,稍稍从长远着眼就根本没有矛盾,也是合情合理地提出解决尽忠跟尽孝暂时发生矛盾的措施的有力依据。从武帝设想,可以把成全李密作为“以孝治天下”的一个范例,更可以达到李密出仕新朝的目的,冠冕堂皇,惠而不费,何乐而不为?!老练深沉的作者这才水到渠成地提出了“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的请求。“乌鸟私情”,是比喻也是比拟,它是“愿乞终养”的根据,又回溯到这是动物本性所在,治天下的本性所在,完全符合“以孝治天下”的纲领;又是恳切、谦抑的天真流露,这种措词委婉得体,曲折有致,连铁石人也得回心转意,武帝当然不能拒绝。《尔雅·释诂》:“愿,欲也。”它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愿意”,应作“很希望”讲,表示愿欲之深。用了“愿”又用“乞”,同义的语词反复表示分外强烈。精妙的是,作者明确提出请求以后,还害怕武帝不相信他所说的“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为了印证所说句句属实,了无欺诈,再作出了以下印证:“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所见”,“明知”,“共鉴”,异词同义,有力地显示了作者的辛苦如日之光,如火之煌。当然,印证的作用远不在于使武帝深信其事,更可以使武帝感到,即使不从作者的处境考虑,而从“以孝治天下”这个**出发,成全了作者为时短暂的请求,可以收民心,可以服官吏,又可以动神灵,更可以慰作者,一举四得,何乐而不为?!奇妙的是,作者还觉得意犹未遂,言犹未尽,情犹未达,理犹未顺,再一次请求“矜悯愚诚,听臣微志”,以便刘氏意外地**不幸,以便自己意外地获得成功。“愚诚”,“微志”,“侥幸”,“保卒”,一连串的词语,表示作者以最谦恭、最虔诚的口吻含泪哀求,催促武帝彻底动情。更妙的是,为了再一次使武帝放心,作者最后提出“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保证,这比“尽节于陛下之日长”又**进了几步:活着不惜人头落地,死了也要结草衔环。尽管实质是为了作者对祖母的高谊隆情,但作者对武帝的极其忠爱、无比尊崇、十分殷勤的心情溢于言表,使武帝越发深信作者陈情的诚挚和急切。最后又以一个降臣的口吻概括地表达了格外恭谨的想法:是“犬马”,是“怖惧”,更是“不胜”,宛然适合一个新朝君主所希望听到的降臣的朴实、真切而能扣人心弦、令人怜悯的语言,怎不使武帝叹为观止、霁怒为怜、予以怀柔呢?!《晋书·李密传》:“武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华阳国志》:“嘉其诚,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晋书·李密传》:“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可见李密是情真意切。

陈情表原文、翻译、赏析2

  陈情表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翻译

  臣子李密陈言:我因命运不好,小时候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经过了四年,舅父逼母亲改嫁。我的祖母刘氏,怜悯我从小丧父,便亲自对我加以抚养。臣小的时候经常生病,九岁时还不会行走。孤独无靠,一直到**自立。既没有叔叔伯伯,又没什么兄弟,门庭衰微而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生活孤单没有依靠,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但祖母又早被疾病缠绕,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停止侍奉而离开她。

  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教化。前任太守逵,考察后推举臣下为孝廉,后任刺史荣又推举臣下为优秀人才。臣下因为供奉赡养祖母的事无人承担,辞谢不接受任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洗马。像我这样出身微贱地位卑下的人,担当侍奉**的职务,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推辞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逃避命令,有意拖延,态度傲慢。郡*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门督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我很想遵从**的旨意赴京就职,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我是进退两难,十分狼狈。

  我俯伏思量晋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年老而德高的旧臣,尚且还受到怜悯养育,何况我的孤苦程度更为严重呢。况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担任过郎官职务,本来就希望做官显达,并不顾惜名声节操。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俘虏,十分卑微浅陋,受到过分提拔,恩宠优厚,怎敢犹豫不决而有非分的企求呢?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样。臣下我如果没有祖母,就没有今天的样子;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我们祖孙二人,互相依靠而维持生命,因此我的内心不愿废止奉养,远离祖母。

  臣下我现在的年龄四十四岁了,祖母现在的年龄九十六岁了,臣下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长着呢,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乞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被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亲眼目睹、内心明白,连天地神明也都看得清清楚楚。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昧诚心,请允许我完成臣下一点小小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我活着应当杀身报效朝廷,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臣下我怀着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来使陛下知道这件事。

  注释

  险衅:灾难祸患。指命运坎坷。

  夙:早。这里指幼年时。闵,通“悯”,指可忧患的事(多指疾病死丧)。凶,

  不幸见背:弃我而死去。

  舅夺母志:指由于舅父强行改变了李密母亲守节的志向。

  成立:长大**。

  祚:福分。

  儿息:儿子。

  期功强近之亲:指比较亲近的亲戚。古代丧礼**以亲属关系的亲疏规定服丧时间的长短,服丧一年称“期”,九月称“大功”,五月称“小功”。

  应门五尺之僮:五尺高的小孩。

  应门:照应门户,僮,童仆。

  茕茕孑立:生活孤单无靠。茕茕,孤单的样子。

  孑:孤单。

  吊:安慰。

  婴:纠缠。

  蓐:通“褥”,垫子。

  废离:废养而远离。

  清化:清明的**教化。

  太守:郡的地方长官。

  察:考察。这里是推举的意思。

  孝廉:汉代以来举荐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汉武帝开始令郡国每年推举孝廉各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但办法和名额不尽相同。“孝”指孝顺父母,“廉”指品行廉洁。

  刺史:州的地方长官。

  秀才:当时地方推举优秀人才的一种科目,这里是优秀人才的意思,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不同。

  拜:授官。

  郎中:官名。晋时各部有郎中。

  寻:不久。

  除:任命官职。

  洗马:官名。**的属官,在宫中服役,掌管图书。

  猥:辱。自谦之词。

  东宫:**居住的地方。这里指**。

  陨首:丧命。

  切峻:急切严厉。

  逋慢:回避怠慢。

  州司:州官。

  日笃:日益沉重。

  苟顺:姑且迁就。

  伏惟:旧时奏疏、书信中下级对上级常用的敬语。

  故老:遗老。

  矜育:怜惜抚育。

  伪朝:指蜀汉。

  历职郎署:指曾在蜀汉官署中担任过郎官职务。

  矜:矜持爱惜。

  宠命:恩命。指拜郎中、洗马等官职。

  优渥:优厚。

  区区: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

  陛下:对帝王的尊称。

  乌鸟私情:相传乌鸦能反哺,所以常用来比喻子女对父母的孝养之情。

  二州:指益州和梁州。益州治所在今四川省成都市,梁州治所在今陕西省勉县东,二州区域大致相当于蜀汉所统辖的范围。

  牧伯:刺史。上古一州的长官称牧,又称方伯,所以后代以牧伯称刺史。

  皇天后土:犹言天地神明。

  愚诚:愚拙的至诚之心。

  听:听许,同意。

  结草:据《左传·宣公十五年》记载,晋国大夫魏武子临死的时候,嘱咐他的儿子魏颗,把他的遗妾杀死以后殉葬。魏颗没有照他父亲说的话做。后来魏颗跟秦国的杜回作战,看见一个老人把草打了结把杜回绊倒,杜回因此被擒。到了晚上,魏颗梦见结草的老人,他自称是没有被杀死的魏武子遗妾的父亲。后来就把“结草”用来作为报答恩人心愿的表示。

  犬马:作者自比,表示谦卑。

  行年四岁:年纪到了四岁。行年,经历的年岁。

  臣密言:开头先写上上表人的姓名,是表文的格式。当时的书信也是这样的。

  文言现象

  重点解释

  1 臣以险衅:灾难祸患。险:艰险,祸患。衅:祸患。

  2 夙遭闵凶:夙:早。

  3 夙遭闵凶:闵凶:忧伤的事,常指父母之丧。

  4 慈父见背:背弃我。见:助动词,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

  5 舅夺母志:强行改变。

  6 祖母刘悯臣孤弱:怜悯,爱怜。

  7 躬亲抚养:亲自。

  8 终鲜兄弟:少,没有。

  9门衰祚薄:门庭衰微,福分浅薄。祚:福气,福分。

  10 晚有儿息:子女。

  11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勉强。

  12茕茕孑立:孤单。

  13形影相吊:安慰。

  14 而刘夙婴疾病:缠绕着(被……缠绕)

  15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逮:及,到。 奉:承奉。

  16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考察后予以推荐。

  17 诏书特下:特地。

  18 拜臣郎中:拜:授予官职。

  19 寻蒙国恩:寻:不久。

  20除臣洗马:除旧官,任新官,受职。

  21 猥以微贱:谦辞,表示自己的谦卑。

  22 臣具以表闻:详尽。

  23 诏书切峻:急切而严厉。

  24 责臣逋慢:逋:拖延,迟延。慢:怠慢。

  25急于星火:于:比。

  26 则刘病日笃:笃:病重,沉重。

  27 欲苟顺私情:姑且。

  28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俯伏思量。(谦敬之辞)

  29 犹蒙矜育:怜悯。

  30 且臣少仕伪朝:再说了,而且。

  31 不矜名节:顾惜。

  32 至微至陋:极,其。

  33 过蒙拔擢:提升。

  34宠命优渥:厚。

  35 岂敢盘桓:犹豫不决的样子。

  36 但以刘日薄西山:迫近。

  37 无以至今日:没有用来……的。

  38 更相为命:交互。

  39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是以:这是因为。区区:拳拳之情,形容自己的私情。

  40 实所共鉴:明察。

  41 矜悯愚诚:怜悯。

  42 听臣微志:听任,请允许。

  43 庶刘侥幸:或许。

  44 保卒余年:终。

  45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完,尽。

  通假字

  夙遭闵凶。(闵,通“悯”,可忧患的事。)

  2.零丁孤苦。(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有,通“又”。表示整数后面还有零数)

  常在床蓐。(蓐,通“褥”,垫子、草席。)

  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上:向上。)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犬马:像犬马一样。)

  则刘病日笃。( 日:一天天地。)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外:在家外。)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内:在家里。)

  躬亲抚养。( 躬:亲自。)

  (二)使动用法

  臣具以表闻。( 闻:使……闻。)

  保卒余年。( 保:使……保全。)

  3、谨拜表以闻(使……知道。)

  (三)形容词作名词

  夙遭闵凶。(闵凶:忧患不幸的事。)

  猥以微贱。( 微贱:卑微低贱的身份。)

  凡在故老。( 故老:年老而有功德的旧臣。)

  4、愿陛下矜悯愚诚(诚心)

  (四)形容词作动词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远:远离。)

  则刘病日笃。( 笃:病重。)

  (五)名词作动词

  臣少多疾病。 (病:生病。)

  且臣少仕伪朝。( 仕:做官。)

  历职郎署。( 职:任职。)

  (六)动词作名词

  1、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指是否出来做官之事)

  重点虚词

  以:

  (1)臣以险衅( 以:因为)

  (2)臣以供养无主 (以:介词,因为)

  (3)臣具以表闻( 以:用)

  (4)猥以微贱( 以:和地位搭配时,译为“凭借”)

  (5)无以至今日 (无以:没有......的办法)

  (6)但以刘日薄西山( 以:因为)

  (7)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是以:因此 以:因为)

  (8)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以:用)

  (9)谨拜表以闻 (以:连词,而)

  古今异义

  1、九岁不行

  不行

  古义: 不能走路,这里指柔弱。 今义:不可以。

  2、举臣秀才

  秀才

  古义:优秀人才。今义:读书人的通称

  3、除臣洗马

  除

  古义:授予官职。今义:不包括在内。

  洗马

  古义:授予官职 **随从。今义:给马洗身子。

  4、臣欲奉召奔驰

  奔驰

  古义:奔走效劳,这里指赴京就职。今义:迅速的跑。

  5、臣之辛苦

  辛苦

  古义:辛酸苦楚。今义:表身心劳苦,比喻艰难困苦,很疲倦的感觉。现多指工作和劳作的感受。

  6、则告诉不许

  告诉

  古义:申诉 。今义:向别人陈述;通知某事,使人知道。

  7、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区区

  古义:拳拳,形容感情恳切。今义:小;少。形容微不足道。

  8 、至于成立

  至于

  古义:一直到....... 。今义:副词。表示事情达到某种程度;连词。表示另提一事或另一情况;到达。

  9、 至于成立

  成立

  古义:**自立。今义:**机构开始存在;理论意见,站得住脚。创立、建立。

  10、急于星火

  星火

  古义:流星的光,比喻急迫;今义:微小的光。

  一词多义1、行:

  ①行年四岁(动词,经历)

  ②九岁不行(动词,走路)

  ③余嘉其能行古道(动词,施行)

  2、矜:

  ①犹蒙矜育(动词,怜惜)

  ②不矜名节(动词,顾惜)

  ③愿陛下矜悯愚诚(动词,怜悯)

  3、至:

  ①至微至陋(副词,最)

  ②无以至今日(动词,到达)

  4、见:

  ①慈父见背(见用在动词前,表示他人行为及于自己)

  ②二州牧伯所见明知(动词,看见)

  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被)

  5、亲:

  ①躬亲抚养(代词,亲自)

  ②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名词,亲戚)

  6、日:

  ①日薄西山(名词,太阳)

  ②报养刘之日短(名词,日子)

  ③则刘病日笃(名词作状语,一天天)

  7、当:

  ①当侍东宫(动词,任,充当)

  ②死当结草(副词,应当)

  8、薄:

  ①日薄西山(动词,迫近)

  ②门衰祚薄(形容词,微薄,少)

  ③薄微细古(微小)

  9、拜:

  ①拜臣郎中(动词,授官)

  ②谨拜表以闻(动词,奉上)

  10、于:

  ①州司临门,急于星火(介词,比)

  ②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介词,给)

  11、夙:

  ①夙遭闵凶(名词,很早,幼年)

  ②夙夜忧叹(名词,早晨)

  12、区区:

  ①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

  ②何乃太区区(形容词, 短浅的)

  ③区区小事(形容词,形容分量少)

  ④区区在下(谦称自己)

  13、卒:

  ①保卒余年(副词, 终)

  ②卒成帝业 (副词,终究)

  ③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名词, 士兵)

  ④卒然边境有急 (副词,突然)

  除:

  ①除臣洗马(动词,任命)

  ②登自东除(名词,台阶)

  ③攘除奸凶(动词,**)

  婴:

  ①夙婴疾病(动词,缠绕)

  ②举婴,欲投之于河(名词,婴孩)

  应:

  ①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动词,照应)

  ②其人弗能应也(动词,回答)

  志:

  ①舅夺母志(名词,志向)

  ②寻向所志(名词,标记)

  以:

  (1)臣以险衅( 以:因为)

  (2)臣以供养无主 (以:介词,因为)

  (3)臣具以表闻( 以:用)

  (4)猥以微贱( 以:和地位搭配时,译为“凭借”)

  (5)无以至今日 (无以:没有......的办法)

  (6)但以刘日薄西山( 以:因为)

  (7)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是以:因此 以:因为)

  (8)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以:用)

  (9)谨拜表以闻 (以:连词,而)

  成语

  孤苦伶仃(原文:零丁孤苦):伶仃:孤独,没有依靠。孤单困苦,没有依靠。

  茕茕孑立:孤身一人。形容一个人无依无靠,孤苦伶仃。

  形影相吊:吊:慰问。孤身一人,只有和自己的身影相互慰问。形容无依无靠,非常孤单。

  急于星火:流星。象流星的光从空中急闪而过。形容非常急促紧迫。

  日薄西山:薄:迫近。太阳快落山了。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近**。

  气息奄奄:形容呼吸微弱,快要断气的样子。也比喻事物衰败没落,即将**。

  人命危浅:浅:时间短。形容寿命不长,即将**。

  朝不虑夕:早晨不能知道晚上会变成什么样子或发生什么情况。形容形势危急,难以预料。

  结草衔环:结草:把草结成绳子,搭救恩人;衔环:嘴里衔着玉环。旧时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

  乌鸟私情:乌鸟:古时传说,小乌能反哺老乌。比喻侍奉尊亲的孝心。

  皇天后土:皇天:古代称天;后土:古代称地。指天地。旧时迷信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

  特殊句式

  (一)介宾短语后置

  急于星火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二)宾语前置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慈父见背

  (三)被动句

  而刘夙婴疾病

  则告诉不许

  (四)省略句

  拜臣(为)郎中

  且臣少仕(于)伪朝

  但以刘日薄西山

  (五)判断句

  今臣**贱俘

  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4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六)固定句式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重点语段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引导: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引导: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引导: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也是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激。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殉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都是对偶句。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赏析三

  “多情”的《陈情表》

  《陈情表》是李密写给晋武帝的一份公文,也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的一篇“奇文”。字字生情,句句含情,《陈情》之情,耐人寻“情”。

  倾苦情。文章开篇陈述的是作者不幸的命运:孩提时代,父丧母嫁,失怙失恃;成长时代,体弱多病,零丁孤苦;**之后,无亲无戚,晚有儿息;如今现实,祖母卧病,侍药难离。“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一句话浓缩了李密祖孙二人凄苦相依的命运,也表露了他沧桑过后的人生感慨。苦情动心,真诚感人。

  说难情。首先是进退两难。一方面是推孝廉,举秀才,拜郎中,除洗马。四次征召,先地方,后朝廷。国恩难报,君情难违。另一方面,祖母供养无主,疾病日重。养恩难忘,亲情难舍。其次是强人所难。在辞不赴命,辞不就职之后,作者等来的是诏书的责备、郡县的逼迫、州司的催追。在申诉不被允许的情况下,“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无奈的话语中,含蓄地表达了对“圣朝”**者强人所难的不满之情。

  消疑情。“少仕伪朝”,屡召不应,难免让晋朝**者产生怀疑。是贪恋旧朝,“忠臣不事二君”,还是疑虑“圣朝”,顾虑重重?无论两种想法的哪一种得到证实,都可能给李密带来杀身之祸。旧朝时,“本图宦达,不矜名节”,新朝时,“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对比中,表明了李密的立场,流露了李密的感恩之心,更消除了晋朝**者心中的郁结。接下来,祖孙二人“更相为命”的苦情的再次强调,既顺应了晋朝以孝治天下的**纲领,又委婉地告诉了晋武帝侍奉祖母是他“不仕”的唯一原因。

  表忠情。先有“非臣陨首所能上报”的感触,后有先尽孝后尽忠的承诺,终有“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誓言。忠君之情,溢于言表;感君之恩,动人心魄。

  《陈情》如此“多情”,也就难怪晋武帝会做出“停诏,允其不仕”的决定,也就难怪千古文人赞叹之声声声不已了。

  赏析二

  李密原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官职不详)。公元263年,司马昭灭蜀汉,李密成了**之臣。仕途已失,便在家供养祖母刘氏。公元265年,晋武帝请李密出来做官,先拜郎中,后又拜为洗马(即**侍从官),就是文中说的“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晋武帝为什么要这样重用李密呢?第一,当时东吴尚据江左,为了减少灭吴的阻力,收笼东吴民心,晋武帝对**之臣实行怀柔**,以显示其宽厚之胸怀。第二,李密当时以孝闻名于世,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正因为如此,李密屡被征召。

  李密为什么“辞不就职”呢?大致有这样三个原因:第一,李密确实有一个供养祖母刘的问题,像文章中说的“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第二,李密是蜀汉旧臣,自然有怀旧的思想,况且他还认为汉主刘禅是一个“可以齐桓”的人物,对于晋灭蜀汉是有一点不服气的。第三,古人讲:做官如履薄冰。**高兴时,臣为君之心腹;**不高兴时,臣为君之土芥。出于历史的教训,李密不能没有后顾之忧。晋朝刚刚建立,李密对晋武帝又不甚了解,盲目做官,安知祸福。所以李密“辞不就职”,不是不想做官,而是此时此刻不宜做官。

  李密不想马上出来做官,而晋武帝方面却催逼得很紧。“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轻慢**,违抗皇命是要杀头的。为了摆脱这个困境,达到不出来做官的目的,李密就在“孝”字上大做文章,把自己的行为纳入晋武帝的价值观念中去。李密是蜀汉旧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古人讲“一仆不事二主”,“忠臣不事二君”。如果李密不出来做官,就有“不事二君”的嫌疑,不事二君就意味着对晋武帝不满,这就极其危险了,所以李密说自己“不矜名节”,“岂敢盘桓,有所希冀”,我不出来做官完全是为了供养祖母刘,是为了“孝”。但是这里又产生了一个问题,事父为孝,事君为忠。李密供养祖母是孝,但不听从君主的诏令,不出来做官,就是不忠。古人云“忠孝不能两全”。《韩诗外传》卷二记载:“楚昭王使石奢为理道,有**者追之,则父也。奢曰:‘不私其父非孝也,不行君法非忠也。’于是刎颈而死。”为忠臣不得为孝子,为孝子不得为忠臣。李密很巧妙地解决了这个矛盾,即先尽孝,后尽忠。“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等我把祖母刘养老送终之后,再向您尽忠,这样晋武帝也就无话可说了。

  李密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除了在“孝”字上大作文章外,还以巧妙的抒情方式,来打动晋武帝。从文章中可以想见,李密在构思《陈情表》时,有三种交错出现的感情:首先是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其次是对晋武帝“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不满情绪;最后是对祖母刘的孝情。但是当他提笔写文章时,便把这三种感情重新加以整理,经过冷静的回味,压抑了前两种感情,只在文中含蓄地一笔带过,掩入对祖母刘的孝情之中。而对后一种感情则大肆渲染,并且造成一个感人至深的情境,即“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从这样一种情境出发,作者先以简洁精练的语言写自己的孤苦,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作铺垫,然后反复强调祖母刘的病:如第一段的“夙婴疾病,常在床蓐”;第二段的“刘病日笃”;第三段的“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这样,李密的孝情就不同于一般的母孙之情,而是在特定情境中的特殊孝情。

  《陈情表》是写给晋武帝的,是为了达到“辞不就职”的目的。从这个目的出发,李密并没有把孝情一泄到底,而是用理性对感情加以节制,使它在不同的层次中,不同的前提下出现。第一段先写自己与祖母刘的特殊关系和特殊命运,抒发对祖母的孝情,“臣侍汤药,未曾废离。”如果从这种孝情继续写下去,会有许多话要说,如对祖母的感激,对祖母的怜惜等等。但作者却就此止笔,转而写蒙受国恩而不能上报的矛盾心情,写自己的狼狈处境。第二段表白自己感恩戴德,很想走马**,“奉诏奔驰”。为什么不能去呢?因为“刘病日笃”,这就从另一方面反衬了他孝情的深厚,因为孝情深厚,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所以才有“实为狼狈”的处境。前面抒发的孝情被节制以后,又在另一个前提下出现了。第三段作者转写自己“不矜名节”,并非“有所希冀”,不应诏做官,是因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在排除了晋武帝的怀疑这个前提之下,再抒发对祖母刘的孝情,就显得更真实,更深切,更动人。

  创作背景

  《陈情表》,选自《文选》卷三七。三国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灭蜀,李密沦为**之臣。泰始三年(267年),朝廷征召李密为**洗马。李密时年44岁,以晋朝“以孝治天下”为口实,以祖母供养无主为由,上《陈情表》以明志,要求暂缓赴任,上表恳辞。

  鉴赏

  1.融情于事。

  强烈的感**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但作者无论是述自己的孤苦无依之情,还是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都是通过叙事来表达的。而自己对朝廷恩遇的感激和对武帝的忠敬之心,也是以充满情感的笔调来写的。

  2.语言形象生动,自然精粹。

  本文虽然用了不少四字句、对偶句,有骈文的整俪之工,但语言却绝不雕琢,而是十分自然真切,仿佛是从肺腑中流出,丝毫不见斧凿痕迹。文章语言十分生动形象,如第一段写孤苦无依之状,第二段写州县催迫之景,第三段写祖母病笃的惨苦之象,都如在目前。此外本文在语言上还十分精练准确,有些词句,成了成语。

  本文排偶句的运用极有特色,不仅音韵**,节奏鲜明,简洁练达,生动形象,而且感情真挚,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例如“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将祖母危在旦夕,自己不忍废离的深情形容得淋漓尽致;“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通过对比,既突出了李密进退两难的无奈,又将尽忠之,与尽孝之情表现得真切而感人。

  教学相关

  整体感知

  理解本文,首先要对写作背景有所了解:司马氏集团灭蜀后,为了笼络西蜀人士,大力征召西蜀名贤到朝中做官,李密也是其中之一;李密是亡蜀降臣,如不应诏,会被误认为“矜守名节”,不与司马氏**合作,招来杀身之祸。司马氏集团通过阴谋和**建立了***,为了****,提出以“孝”治理天下。李密至孝,与祖母相依为命,写此奏章,陈述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提出终养祖母的要求。文中所写,皆是真情实意。为了唤起武帝的怜悯心,作者不是直陈其事,而是凄切婉转地表明心意,围绕着“情”“孝”二字反复陈述自己家庭不幸,和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亲情,表达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以及孝顺祖母的哀哀衷情。

  第一部分:陈述家庭的不幸和祖孙相依为命的情形。先以“臣以险衅,夙遭闵凶”八字,概括自己的坎坷命运。然后讲述幼年时期失父失母,孤苦多病,全赖祖母抚养,说明“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再述家门人丁不旺,祖母疾病缠身,说明“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这段内容,是陈情不仕的唯一事实根据。作者写得凄切尽情,以使武帝对自己由恼怒峻责化为同情怜悯。

  第二部分:写朝廷对自己优礼有加,而自己却由于祖母供养无主,不能奉诏的两难处境。先以“逮奉圣朝,沐浴清化”表达自己对晋武帝的感激之情,再历叙州郡朝廷优礼的事实。然后明确提出奉诏奔驰和孝养祖母的矛盾,为下文留下悬念。

  第三部分:提出了以孝治天下的**纲领,陈述自己的从政经历和人生态度,并再次强调自己的特别处境,进一步打消了武帝的疑虑,求得体恤。针对上文留下的孝顺祖母和回报国恩之间的两难选择,这段首句即言以孝治天下是**纲领,言外之意是孝养祖母虽为徇私情,却也不仅合情亦合理合法,并为下文乞终养给出了理论根据。随后说自己出仕蜀是图宦达,不矜名节,打消武帝疑虑。再以祖母病笃,说明自己确实不能远离出仕。

  第四部分:明确提出陈情的目的“愿乞终养”,先尽孝后尽忠。作者先比较自己和祖母年岁,说明尽孝之时短,尽忠之日长,然后提出“终养”的要求。再极其诚恳地说明自己的情况,是天人共鉴。表达自己对朝廷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忠心。

  亚里士多德说:“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事物,对适当的人,在适当的时机下,以适当的方式发生的感情,才是适度的最好的感情。”作者正是运用了最恰当的抒情方式,终于打动了晋武帝,使他看了表章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诏”,允其不仕。

  需要指出的是,作者愿意“尽节”于**,是出于感恩图报的心情,不能跟报效国家同日而语。

  教学建议

  一 注意体会作者的真挚感情。

  本文是写给**的信,以叙事为主。在叙事中包含着作者真挚的感情。诵读时,要注意文章的层次,做到有表情地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注意体会文中抒发的感情。

  二 本文多四字句(五至七字句,可以看作加统领字的四字句),读来容易朗朗上口,铿锵有力。

  但在以四字句为主的同时,又杂以其他句式,构成了句式的错综变化,音韵**。诵读时要加以体会,读出文章的节奏感。

  赏析一

  第一段

  作者陈述家庭的特殊不幸和作者与祖母更相为命,以使武帝化严为慈,化对立态度的逞威为同一立场的体恤。“臣密言”,是奏表开头的一般格式。“臣以险衅,夙遭闵凶”,是第一段的综述,又是全文陈述苦情的总冒。“险”,不同于今天的“危险”义,《说文》:“险,阻难也。”贾逵《国语》注:“衅,兆也。”“险衅”,险恶的兆头。“闵”,病困,凶丧。“险衅”“闵凶”这两个词儿含义程度很重,很快就把读者导入惨苦的境域。什么“险衅”?什么“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小孩儿出世主要依靠父母抚养,竟然“慈父见背”,是一大不幸。《文子》:“慈父之爱子,非求报。”可见父慈于子是人之本性。作者不用第一人称“臣”,而用第三人称“孩”,旨在客观陈述苦情以使武帝动心。父亲死了,固然痛苦,如果还有慈爱的母亲一道过着孤儿寡母的生活,那还只是比较艰苦而已,竟然又“行年四岁,舅夺母志”,是又一个大不幸!《晋书·李密传》:“父早亡,母何氏改醮。”四岁的孩子,既经失怙,又已失恃,宛然一只被猎人击毙父母的没有羽翎的乌鸟,其寒伧、蒙昧、本能地求居觅食而又不可得的苦状可以想像得之。《毛诗序》:“卫世子蚤死,其妻守义,父母欲夺而嫁之。”“舅夺母志”典出于此,但这是托词(因为封建社会里人们把妇女在亡夫以后的改嫁视为丑事),也是作者对母亲宽解的一种孝行。从心理的通常情况看,似乎**特别喜欢***,似乎祖父祖母喜欢孙子胜过儿、媳喜欢子女;如果这种判断不误,那么,祖母刘氏对作者的特别喜欢是很自然的,再加上作者是一个失怙失恃的孩子,当然特别喜欢又加上特别同情了,这样,“悯臣孤弱”的“悯”其含义之深、程度之重可以贴切体会,祖母当然“躬亲抚养”了。《晋书·李密传》:“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情,遂以成疾。”“九岁不行”,也许是软骨病之类。如果孩子身体健康,祖母操心费力可能少些,现在竟是“九岁不行”,特异的体弱是又一种大不幸,是祖母格外操心费力的又一个因素。以上一句写“弱”,以下集中写“孤”。尽管有三种大不幸,如果家里人丁较多、外面亲戚不少,那还可以有若干圆通的余地,现在是“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孤”得够痛苦了,够奇特了,够长久了:一,从作者的父辈看,没有叔叔又没有伯伯。二,从作者的*辈看,没有哥哥又没有弟弟。《诗经·郑风·扬之水》:“终鲜兄弟,维予与女(汝)。”郑玄笺:“鲜,寡也。”作者借用《诗经》一句,但“鲜”并不作“少”讲而作“无”讲,是在特殊的语言环境下跟“既无叔伯”的“无”避免重复的一种特殊词义。从外亲看,既没有为祖母、兄弟、妻子等穿孝服的亲眷,也没有为曾祖父母、伯叔祖父母穿孝服的家族,也没有为堂兄弟、为未出嫁的堂姊妹穿孝服的同姓,单枝独芽寡人一个。从经济看,门庭衰败,连个使唤的童仆也没有。最后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来简括、有力、形象地刻画作者幼年时经历的那种寂寞、清贫、孤独、悲怆、冷酷、凄厉无告、遭人白眼的惨境。封建社会的世俗观念跟今天不同,今天男女*等又以独生(无分男女)为正为荣,封建社会重男轻女又提倡多子(男子),作者这个“九岁不行”,又是“既无叔伯,终鲜兄弟”,又是缺亲无故,又没有童仆的清贫之家的几世单传的孤根弱苗的成长,饱蘸着祖母刘氏多少关顾之爱,倾注了祖母刘氏多少矜悯之情,耗费了祖母刘氏多少操劳之力!不妨说,祖母虔诚不渝地把自己全部的智慧、热血、精力乃至生命都放在抚养作者上面,读者怎不被浸透在一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氛围之中而对作者产生深切的同情呢?如果祖母刘氏身心康泰,操作便利,那还可以有些周旋。大不幸又一次在必然中发生了,──祖母刘氏经受不了许多家庭变故的摧残,经受不了许多社会人心的冷遇,经受不了许多对孤弱孙儿的哀悯和担心,喂养和抱持,事必躬亲,因而“夙”婴疾病,“常”在床褥,失去**生活的能力。祖母所唯一依靠的是一根弱苗而已,“臣侍汤药,未尝废离”,概括而又具体地写出了作者对祖母的孝谨备至。《晋书·李密传》:“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可见作者对祖母感情的深切、侍奉的殷勤和依附的紧密。从“而刘”到“废离”不过寥寥几句,却勾勒出陈情不仕的一个很重要的画面。以下论列紧紧把这几句当作唯一的事实根据。

  第二段

  历叙朝廷多次征召,优礼有加,都由于“刘病日笃”而有着“报国恩”和“徇私情”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作者旨在消除晋武帝的疑虑,为下文请求“终养”埋下伏线。“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对晋武帝的最高颂词;更有对作者深受其恩的最大感激,“沐浴”一词隐喻作者犹如禾苗蒙受雨露滋润因而茁壮成长。武帝担心作者以事奉祖母为借口,实在是对新朝持反对或观望的态度,作者更担心如果措词失当会引起武帝疑虑将有杀身之虞。“奉圣朝”,臣仆称君之词,“沐浴清化”,臣仆无比感激新朝的话,称呼和感激都能使晋武帝敏锐地感觉到这是一个宠臣对君主说话,因而心弦为之一弛。“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又作为一个过渡引导到“陈情”上来,以下具体地陈述“沐浴清化”的事实:一是太守推举作者为“孝廉”,这是褒德;二是刺史荐拔作者为“秀才”,这是称才,但是“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辞不赴命”乍一看来并非“沐浴清化”,其实是最好的“沐浴清化”,因为晋朝的地方官吏不但承认并且大力表彰了作者的孝顺和与事有原则和有才干,而且体谅了作者的惨苦处境,通情达理,言到行成。由于是地方官吏,又由于是以前的事,只用“供养无主,辞不赴命”简单交代一下就行了。“沐浴清化”的更重要的事实是“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武帝“特下”诏书,而且要作者做特别**的宫廷侍卫之长;不久又授予辅佐**的官职。面对最高**者一再提拔,作为降臣的李密越发不能简单从事了,于是“具以表闻”。在武帝看来,李密对这种厚爱竟然“辞不就职”,难免身在曹营心在汉。但是作者巧妙地写道:“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作者主动说出武帝心中想要说的,而且是这样委婉,这样诚恳,武帝当然会心*气和了。但这话毕竟是作者所说,从以前的情况看,并没有获得武帝的谅解,而是遭到强迫**:“诏书切峻,责臣逋慢。”“切”,“峻”,“责”,“逋”,“慢”,都准确鲜明地刻画了武帝当时的恼怒情态。郡县风驰电掣地执行王命,是“逼迫”,是“催”臣上道,州司具体贯彻王命,是“临门”,是“急于星火”,先后六个四字句,非常精练形象地描绘了一幅雷厉风行无可阻遏的催命图,这与上文所写“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成为鲜明的对照。“臣欲奉诏奔驰”的“奔驰”用得绝妙,它有力地显示了作者非常急切地希望立刻赴京为皇家奔走效劳的焦急心情,“刘病日笃”的“日”字又准确地显示了苦情日深而且是为时不久,它跟下文“苟循私情”的“苟(姑且)”相得益彰。作者巧妙地应用了二难推理:“欲奉命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循私情,则告诉不许”。二难推理是假言推理和选言推理联合起来的推理,它的前提既然有两个,结论就是或此或彼,因此说,“臣之进退,实为狼狈”。这个结论含蕴精警,表面看来它有对武帝的忠敬之心,又有对祖母的孝顺之情,使武帝意识到作者的真情实感一一出自肺腑,句句有理,处处合情,部分地消除了对作者的某些疑虑。其实呢,辩证地看,这里的根本观点是“先徇私情,后报国恩”。如果是先直截了当地提出“愿乞终养”,很可能激怒武帝遂致罹难,这里形式上提出两难,正是作者与事为文的高超所在。怎样进一步说服武帝呢?作者留下了一个悬念,而把读者引向下面的关键的即是**的一段。

  第三段

  提出晋朝“以孝治天下”这个**纲领,陈述作者特别孤苦的处境和作者的从政历史、人生态度以及**思想,以便进一步打消晋武帝的疑虑。《韩非子·说难》:“凡说之务,在知饰所说之所矜,……有欲矜以智能,则为之举异事之同类者,多为之地。”作者紧扣**纲领大做文章,使武帝感到“大意无所拂悟,辞言无所系縻”(见《说难》)。圣朝“以孝治天下”,并且做到“凡在故老,犹蒙矜育”,是热切称颂朝廷褒扬孝行态度坚决、措置得当,却更是为“愿乞终养”设置根据。于是说出了“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副词“特”和两个形容词“尤”“甚”集中有力地写出了作者的情况是异乎寻常的特殊,那就越发应当而且必须“蒙矜育”了。如果是粗心的作者,行文至此,也许可以认为提出“愿乞终养”了,那仍然要把事情弄坏,因为“以孝治天下”是讲法,“凡在故老……”是说理,都还只是一般的论辩艺术,都还没能进一步打开武帝的心扉。聪明而又耐心的作者忽然宕开一笔,索性刺刀见红,把情节推向**!他勇敢坦率而又十分机警地把自己的历史问题、人生态度以及从政思想来一个彻底交代,全盘亮相:“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少”“仕”“历”职说明了仕臣之久,供职之勤,但它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尽忠守节于西蜀,而是为了“图宦达”。既然“图宦达”,就说不上“矜名节”,就较多地打消了武帝的疑虑。另一方面,武帝的措施又使作者这个“至微至陋”的“**贱俘”深感“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完全应当“士为知己者死”,怎么可能徘徊犹豫、另有所图呢?这又进一步打消了武帝的一些疑虑。在武帝看来,皇君至高无上,降臣至卑无下,动不动就可以非常方便地施以高压。作者看准了这种心理状态,尽量把自己压低,把国恩抬高:“今臣**贱俘,至微至陋”。一个“贱”字,仍旧感到不足,再加上一个“微”字和一个“陋”字,而且是“至微至陋”。与此同时,国恩深重是“过”蒙拔擢,是“宠”命“优”“渥”(“优”“渥”同义),前朝降臣恩荣加身,必然要欣慰,惶恐,感奋无已,效忠不二,这正是武帝所急切希望的。接着用反诘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只能是增强陈情语气而不会激怒武帝,降臣对新主竟能如此措词这是少见。也不是守节蜀汉,也不是拒官新朝,那是为什么呢?唯一的原因除了前文所说,作者勾勒了又一幅惨苦图,亦即祖母刘氏的病笃图:“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日薄西山,气息奄奄”这个隐喻形象地表白了祖母大限临头,而且是很快地临头,作者只是竭力捕捉一刹那的时机,完足一刹那的义务,享受一刹那的幸福而已,这已为下文“报刘之日短也”张本。文章至此,完全可以提出“愿乞终养”了,但聪明而又极其细心的作者还怕武帝认为以一般的孝敬长上为借口实在为的消极抗拒皇命,作者又一次综述了自己跟祖母血肉相连不可或离的紧密关系,“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是一种意思,一种说法;“母、孙二人,更相为命”,还是这种意思,但是另一种说法,强调中具有错综变化,又自然地得出了“区区不能废远”的结论。“区区”,拳拳,一片真情,也就是“不能废远”,用“区区”又用“不能废远”,也是强调中具有错综变化。以上两句出自肺腑,动人神魄,从悉心说服武帝体恤下情看,“区区不能废远”明确表示不能分离,比上文“臣之进退,实为狼狈”的两可之说前进了一步。

  第四段

  明确提出“愿乞终养”,表示要先尽孝后尽忠,以期感动武帝达到陈情目的。

  尽管作者从法从理从情写得娓娓动人,但他仍然清醒地、审慎地料到武帝不能满足于“区区不能废远”的说法,还会采取一些相应的高压**。作者又清醒地、审慎地估计到尽管上文已经有种种刘氏大限不远的表白,但武帝还会认为“徇私情”跟“报国恩”的抵触,作者仍旧不能提出“愿乞终养”的请求,本段开头就亮出具体的时限说:“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四十四岁,是中年人,风华正茂,报国多日;九十六岁,古来稀有,风烛瓦霜,瞬息可灭,很自然地得出“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的结论,这结论清楚地陈述“报国恩”跟“徇私情”只有为时极短的`矛盾,稍稍从长远着眼就根本没有矛盾,也是合情合理地提出解决尽忠跟尽孝暂时发生矛盾的措施的有力依据。从武帝设想,可以把成全李密作为“以孝治天下”的一个范例,更可以达到李密出仕新朝的目的,冠冕堂皇,惠而不费,何乐而不为?!老练深沉的作者这才水到渠成地提出了“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的请求。“乌鸟私情”,是比喻也是比拟,它是“愿乞终养”的根据,又回溯到这是动物本性所在,治天下的本性所在,完全符合“以孝治天下”的纲领;又是恳切、谦抑的天真流露,这种措词委婉得体,曲折有致,连铁石人也得回心转意,武帝当然不能拒绝。《尔雅·释诂》:“愿,欲也。”它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愿意”,应作“很希望”讲,表示愿欲之深。用了“愿”又用“乞”,同义的语词反复表示分外强烈。精妙的是,作者明确提出请求以后,还害怕武帝不相信他所说的“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为了印证所说句句属实,了无欺诈,再作出了以下印证:“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所见”,“明知”,“共鉴”,异词同义,有力地显示了作者的辛苦如日之光,如火之煌。当然,印证的作用远不在于使武帝深信其事,更可以使武帝感到,即使不从作者的处境考虑,而从“以孝治天下”这个**出发,成全了作者为时短暂的请求,可以收民心,可以服官吏,又可以动神灵,更可以慰作者,一举四得,何乐而不为?!奇妙的是,作者还觉得意犹未遂,言犹未尽,情犹未达,理犹未顺,再一次请求“矜悯愚诚,听臣微志”,以便刘氏意外地**不幸,以便自己意外地获得成功。“愚诚”,“微志”,“侥幸”,“保卒”,一连串的词语,表示作者以最谦恭、最虔诚的口吻含泪哀求,催促武帝彻底动情。更妙的是,为了再一次使武帝放心,作者最后提出“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保证,这比“尽节于陛下之日长”又**进了几步:活着不惜人头落地,死了也要结草衔环。尽管实质是为了作者对祖母的高谊隆情,但作者对武帝的极其忠爱、无比尊崇、十分殷勤的心情溢于言表,使武帝越发深信作者陈情的诚挚和急切。最后又以一个降臣的口吻概括地表达了格外恭谨的想法:是“犬马”,是“怖惧”,更是“不胜”,宛然适合一个新朝君主所希望听到的降臣的朴实、真切而能扣人心弦、令人怜悯的语言,怎不使武帝叹为观止、霁怒为怜、予以怀柔呢?!《晋书·李密传》:“武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华阳国志》:“嘉其诚,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晋书·李密传》:“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可见李密是情真意切。

陈情表原文、翻译、赏析3

  陈情表

  作者:李密

  朝代:魏晋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愍同:悯)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祖母一作:祖母刘)

  译文

  臣李密陈言:我因命运不好,很早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父亲就弃我而死去。我四岁的时候,舅父强迫母亲改变了守节的志向。我的祖母刘氏,怜悯我年幼丧父,便亲自抚养。臣小的时候经常生病,九岁时不能走路。孤独无靠,一直到**自立。既没有叔叔伯伯,又缺少兄弟,门庭衰微、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生活孤单没有依靠,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但祖母刘氏又早被疾病缠绕,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停止离开她。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教化。先前有名叫逵的太守,察举臣为孝廉,后来又有名叫荣的刺史推举臣为优秀人才。臣因为供奉赡养祖母的事无人承担,辞谢不接受任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的侍从。我凭借卑微低贱的身份,担当侍奉**的职务,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所能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推辞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怠慢不敬。郡*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县的长官登门督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我很想奉旨为**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我是进退两难,十分狼狈。我想晋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年老而德高的旧臣,尚且还受到怜悯养育,况且我孤单凄苦的程度更为严重呢。况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担任过郎官职务,本来就希望做官显达,并不顾惜名声节操。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俘虏,十分卑微浅陋,受到过分提拔,恩宠优厚,怎敢犹豫不决而有非分的企求呢?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样。我如果没有祖母,无法达到今天的地位;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祖孙二人,互相依靠而维持生命,因此我不能废止侍养祖母而远离。我现在的年龄四十四岁了,祖母现在的年龄九十六岁了,这样看来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很长,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很短。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乞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能明白知晓的,天地神明,实在也都能明察。希望陛下能怜悯我的诚心,满足我微不足道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我活着应当杀身报效朝廷,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我怀着像犬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来使陛下知道这件事。

  注释

  “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是臣下对君王指陈时事、直言规劝抑或使之改正错误的文体。【臣以险衅,夙遭闵凶】以:因险衅(xiǎnxìn):凶险祸患(这里指命运不好)。险,艰难,祸患;衅,灾祸夙:早时,这里指年幼的时候。闵:通“悯”,指可忧患的事(多指疾病死丧)凶:这里指他家中不幸的事【慈父见背】见背:背离我,离我而去。这是死的委婉说法。指弃我而死去。【行年四岁,舅夺母志】行年:经历的年岁舅夺母志:舅舅强行改变母亲想要守节的志愿。这是母亲改嫁的委婉说法【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悯:怜悯。苏教版作“愍”。躬亲:亲自【至于成立】至于:直到。于:介词,引出对象成立:**自立【终鲜兄弟】终:又;鲜:少,这里指“无”的意思【门衰祚薄,晚有儿息】门:家门。门衰祚薄:家门衰微,福分浅薄;祚(zuò):福分儿息:同子息、生子;息:亲生子女。又如:息子(亲生儿子);息女(亲生女儿);息男(亲生儿子)【外无期功强近之亲】期:满一周年。功:服丧九月为大功,服丧五月为小功。这都指关系比较近的亲属。“期功”意为“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强近:勉强算是接近的【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应门:照应门户。五尺之僮:五尺高的小孩。僮:童仆【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茕茕:孤单的样子孑:孤单孑立:苏教版作“**”吊:安慰【夙婴疾病,常在床蓐】婴:缠绕,这里指疾病缠身蓐:陈草复生。引申为草垫子、草席。【臣侍汤药,未曾废离】废:废止,停止服侍离:离开【逮奉圣朝,沐浴清化】逮:及,到奉:承奉圣朝:指晋朝沐浴清化:恭维之辞,指蒙受清*的**教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察:考察和推举孝廉: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即每年由地方官考察当地的人物,向朝廷推荐孝顺父母、品行廉洁的人出来做官举:推举秀才: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这里是优秀人才的意思,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不同。【辞不赴命】辞:辞谢。赴:接受。命:任命。【拜臣郎中】拜:授予官职郎中:尚书省的属官【寻蒙国恩,除臣洗马】寻:不久除:拜官受职洗马:即**冼马(xiǎn),**的侍从官【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猥:自谦之词,犹“鄙”微贱:卑微低贱当:担任东宫:指**,因**居住在东宫,这里是借代陨首:头落地,指杀身。陨,落【诏书切峻,责臣逋慢】切峻:急切而严厉逋慢:有意回避,怠慢上命。逋:逃脱慢:怠慢,轻慢。【急于星火】急于星火:于星火急。于:比星火:流星的光比流星的坠落还要急。指催逼的十分紧迫。【刘病日笃】笃:病重,沉重日:一天比一天【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苟:姑且告诉不许:申诉不被允许,告诉:申诉(苦衷)【实为狼狈】实为:总结上文狼狈:形容进退两难的情形【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伏惟:俯状思量。古时下级对上级表示恭敬的词语,奏疏和书信里常用。故老:年老而德高的旧臣蒙:受矜育:怜惜养育【且臣少仕伪朝】伪朝:蔑称,指被**蜀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历职:连续任职郎署:郎官的衙署。李密在蜀国曾任郎中和尚书郎。署:官署,衙门图:希图。宦达:官职显达。宦,做官;达,显贵不矜:不看重。矜,自夸【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南朝《文选》加),岂敢盘桓,有所希冀】拔擢(zhuó):提拔宠命:恩命优渥(wò):优厚盘桓:犹疑不决的样子,指拖延不就职希冀:企图,这里指非分的愿望【日薄西山】日薄西山:太阳接近西山,喻人的寿命即将终了。薄,迫近【人命危浅】危浅:活不长,指生命垂危。危:微弱浅:指不长浅:不长【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更(gēng)相:交互是以:因此区区: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古今异义);另一说指“我”,自称的谦词废远:废止远离。【乌鸟私情,愿乞终养】乌鸟私情:乌鸦反哺之情,比喻人的孝心终养:养老至终【臣之辛苦】辛苦:辛酸悲苦,这里指辛酸苦楚的处境(古今异义)【二州牧伯】二州:指梁州(在今陕西省汉中地区)、益州(在今四川省)牧:古代称州的长管;伯:长【皇天后土,实所共鉴】皇天后土:文中指天地神明鉴:审察,识别【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以保卒余年】矜悯:怜恤。听:任,这里是准许、成全庶:庶几,或许,表示希望或推测保:安;卒:终【死当结草】结草:指报恩。典故,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2]。见成语“结草衔环”,说春秋时,晋大夫魏武子有爱妾,武子病时,嘱咐其子魏夥说,自己死后,令妾改嫁。到了病危时,又说令妾殉葬。武子死后,魏夥把父妾嫁出,说是遵守父亲神志清醒时的遗命。传说后来魏夥和秦将杜回作战,看见一老人结草绊倒了杜回,夜间魏夥梦见老人说是魏武子妾的父亲,帮助他是为了报答不令女儿殉葬的恩德。现在表示死后也会像结草老人一样来报答恩情。【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不胜:禁不住。胜(shēng),承受,承担。犬马怖惧之情:这是臣子谦卑的话,用犬马自比拜表:拜上表章闻:使动用法,使…知道。与上文“具以表闻”的“闻”用法相同。

  赏析:

  《陈情表》,选自《文选》卷三七。原题作“陈情事表”。

  **人李密所著,是他写给晋武帝的奏章。当时时局动荡**希望李密能出来做官。因为李密是蜀国人在蜀国又以孝著名,当过官很有名气。所以**希望他能出来做官来服民心。并且希望进一步扩充**就更加希望天下人以为晋朝清明来进一步取得他国民心。李密孝顺同样也有着浓厚的忠君思想所谓“一朝君主一朝臣”但他为了保全性命就写了这篇表。文章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真情流露,委婉畅达。该文被认定为*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作之一,有“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的说法。

  三国魏元帝(曹奂)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灭蜀,李密沦为**之臣。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魏元帝,史称“晋武帝”。泰始三年(267年),朝廷采取怀柔**,极力笼络蜀汉旧臣,征召李密为**洗马。李密时年44岁,以晋朝“以孝治天下”为口实,以祖母供养无主为由,上《陈情表》以明志,要求暂缓赴任,上表恳辞。

  李密早有孝名,据《晋书》本传记载,李密奉事祖母刘氏“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武帝览表,赞叹说:“密不空有名也”。感动之际,因赐奴婢二人,并令郡县供应其祖母膳食,密遂得以终养。

  在李密写完这篇表后一年左右的时间,刘氏就去世了。他在家守孝两年后,出仕官职很小,因为当时的政局已相当稳定,晋武帝不需要李密了,便不再重视他。李密做了两年官后辞去职务。

  南宋文学家赵与时在其著作《宾退录》中曾引用安子顺的**:“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青城山隐士安子顺世通云。此三文遂被并称为抒情佳篇而传诵于世。

  陈情表之由来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泰始初,诏征为**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曰:“臣以险衅,……臣生当陨身,死当结草。”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陈情表原文翻译「对照翻译」 (菁选2篇)(扩展3)

——陈情表原文翻译注释 (菁选2篇)

陈情表原文翻译注释1

  臣密言:臣以险衅(xìn),夙(sù)遭闵(mǐn)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xíng)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mǐn)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shào)多疾病,九岁不行(xíng),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xiǎn)兄弟;门衰祚(zuò)薄,晚有儿息。外无期(jī)功强(qiǎng)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tóng)。茕茕(qióng)孑(jie第二声)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yīng)疾病,常在床蓐(rù);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dai第四声,通“待”,等到)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kuí)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xiǎn)马。猥(wěi)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bū)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dǔ);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jīn)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huàn)达,不矜名节。今臣**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zhuó),宠命优渥(wò),岂敢盘桓(huán),有所希冀(jì)!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gēng)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yòu)四,祖母今年九十有(yòu)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jīn)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shēng)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陈情表原文翻译注释2

  臣子李密陈言:我因命运不好,小时候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经过了四年,舅父逼母亲改嫁。我的祖母刘氏,怜悯我从小丧父,便亲自对我加以抚养。臣小的时候经常生病,九岁时还不会行走。孤独无靠,一直到**自立。既没有叔叔伯伯,又没什么兄弟,门庭衰微而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生活孤单没有依靠,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但祖母又早被疾病缠绕,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停止侍奉而离开她。

  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教化。前任太守逵,考察后推举臣下为孝廉,后任刺史荣又推举臣下为优秀人才。臣下因为供奉赡养祖母的事无人承担,辞谢不接受任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洗马。像我这样出身微贱地位卑下的人,担当侍奉**的职务,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推辞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逃避命令,有意拖延,态度傲慢。郡**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门督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我很想遵从**的旨意赴京就职,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我是进退两难,十分狼狈。

  我俯伏思量晋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年老而德高的旧臣,尚且还受到怜悯养育,何况我的孤苦程度更为严重呢。况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担任过郎官职务,本来就希望做官显达,并不顾惜名声节操。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俘虏,十分卑微浅陋,受到过分提拔,恩宠优厚,怎敢犹豫不决而有非分的企求呢?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样。臣下我如果没有祖母,就没有今天的样子;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我们祖孙二人,互相依靠而维持生命,因此我的内心不愿废止奉养,远离祖母。

  臣下我现在的年龄四十四岁了,祖母现在的年龄九十六岁了,臣下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长着呢,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乞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被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亲眼目睹、内心明白,连天地神明也都看得清清楚楚。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昧诚心,请允许我完成臣下一点小小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我活着应当杀身报效朝廷,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臣下我怀着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来使陛下知道这件事。


陈情表原文翻译「对照翻译」 (菁选2篇)(扩展4)

——《陈情表》说课稿10篇

《陈情表》说课稿1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26号,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陈情表》。我说课的内容分为五部分:

  一、说教材

  《陈情表》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二单元的自读课文。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属于*古代散文。单元教学目标是通过诵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鉴赏文章的语言特色。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新教材在文言教学编排上有明显的“两重”,“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 根据教学大纲,分析本文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识。

  2、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涵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

  3、鉴赏本文直抒真情,不加雕事,用词得体的写作技法。

  教学的重点仍然是实词虚词

  教学难点是体味真情,体会作者怎样逐层深入地叙事陈情

  三、说教法

  主要指导学生用“四读法”(速读、诵读、品读、研读)并结合适度的课堂讨论,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完成对课文的理解。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苏轼曾经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今天我们共同体会《陈情表》中的“孝”

  陈情表 (板书)

  2、解释题目所涉及内容并引出作者和写作背景

  陈:陈述。

  “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陈情为内容

  3、结合“表”的文体特征,**:

  (1)是谁陈情?

  李密( 224 - 287 ),**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2)向谁陈情?

  晋武帝。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3)陈什么情?

  李密向君王**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4)如何陈情?

  此处可结合学生具体情况而定,主要目的引导学生从课文每一段得出李密陈什么情、如何陈情。引入课文内容

  4、范读正音

  在范读正音之前给学生轻声读课文,勾画注释的时间。如果直接范读,会有相当多的学生会忙着听音注音,而忽视节奏和感情,所以,一般情况我会给学生几分钟让学生把注释的音移到课文中,这样范读时才能提出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听出感情。

  5、朗读指导

  本来在正音之后,安排有个别学生分别朗读,然后就学生朗读中存在的字音、节奏、感情处理问题进行讨论、评价、指导。

  6、学习过程

  这一部分我主要想安排3个任务,重点是和学生讨论字词(强调字音),梳理结构简单赏析(板书内容)。二是在此基础上指导背诵,并进行分组朗诵比赛。三是巩固词句、通假字、文言实词。

  7、课堂小结:

  《陈情表》这篇文章,它的动人之处也就在于李密将孝道表达地情真意切。从小抚养自己的祖母已到风烛残年,“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正需要自己养老送终;李密再三强调:“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恰如其分地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忠孝两全的解决办法,还作了“生当陨首,死当给草”的保证,晋武帝终于被李密的苦情、亲情、孝情、忠情深深打动了。孝是**民族的传统美德,希望我们同学能将这一美德发扬光大,希望李密对祖母的乌鸟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亲人捧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却真诚的回报。

  8、作业布置:

  巩固本文所学内容。

  以“亲情”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五、说板书设计

  晋武帝(司马炎)

  陈情表↑

  李密

  一、“陈侍汤药,未曾废离” 难离之情

  二、“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为难之情

  三、“更相为命,不敢废远” 相依之情

  四、“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忠爱之情

  *时我的板书主要分三块,一是讲课当中举例提到的名言警句或关键词,比如说今天提到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会板写在右边。重点字词我板写在左边,中间主板就是行文思路。

  每节课上完我都会认真反思,是设计上的不足,还是教学中的失误。一个人要善于反思和正视自己的'不足,才会不断进步,希望各位**各位老师多提意见,给我成长的机会。

  谢谢大家!

《陈情表》说课稿2

  [目标]

  1.识记重点实词、虚词和文言特殊句式等。

  2.鉴赏文章构思技巧,揣摩语言准确、生动、形象的特点。

  [切入]

  初中曾学过《出师表》,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表现孔明鞠躬尽瘁的忠心,也“常使英雄泪满襟”,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

  与《出师表》齐名的是李密的《陈情表》,人言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

  后人说:“忠则出师,孝则陈情。”

  [探究]

  1.在学生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对基础知识进行检查,打牢基础。(投影)

  A.对加重实词进行解释

  慈父见背 形影相吊 晚有儿息 逮奉圣朝 察臣孝廉 举臣秀才 拜臣郎中 拜表以闻 寻蒙国恩 除臣洗马 犹蒙衿育 不衿名节 愿乞终养 听臣微志 庶刘侥幸

  B.注意多义虚词“以”

  臣以险衅 臣以供养无主 猥以微贱 臣具以表闻 圣朝以孝治天下 但以刘日薄西山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C.注意以下句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2.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设疑,了解文章内容。

  你认为“情”在文中有哪几层含义?试用文中的话概括。

  (1)孝情。“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2)忠情。“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3.探究问题

  (1)李密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请求时,碰到了什么困难?

  祖母情深似海,*恩重如山,李密处在二难境地,特别是李密乃亡蜀之臣,如不应诏,会招来杀身之祸。

  (2)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

  出于情,归于理。李密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述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帝同情。再则抬出晋武帝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如所请。同时更表白了自己的心迹,排除不愿出仕的**因素,最后提出解决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清楚,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先尽孝,再尽忠,亦合情合理。晋武帝阅表后,竟赞扬他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不但停诏,而且给予优厚待遇: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从这惊人的效果,足见这篇文章写得多么成功。

  4.赏析语言

  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陈情表》明显保留了赋的语言特点。《古文观止》评论它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

  (1)用词委婉,感情真挚。

  《陈情表》所面对的是晋武帝这个特殊人物,所写的又是他最**的问题。文中用了不少婉词,比如不说“父死”,而说“慈父见背”,不说“母亲改嫁”,而说“舅夺母志”;又用“猥以微贱”“犬马怖惧”等典雅谦恭的语言,恳切真挚的语气,多方表白自己的心迹,并以“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为誓,终于化解了武帝的疑心,博得了他的同情。

  可让学生从文章中找出自己认为好的语言加以分析。

  如:“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崇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2)语言骈散并用

  借着排比、对偶句式整齐而**的节奏,反复强调语意,情感也得以加强,往往通过内容上的相互对立和相辅相成,来表达情绪上的起伏变化。如“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通过内容的对立,突出李密无所适从的心态。“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通过“祖母”与“臣”的两情相依、相辅相成,突出了李密的拳拳孝心。

  让学生找出另外的句子加以分析。

《陈情表》说课稿3

  教学目标

  1、“表”是一种文体,了解这种文体的特征。

  2、古人以“忠孝”为先,却又往往忠孝不能两全,注意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情感。

  3、文章写作的对象是**,所以既要说得天衣无缝又要极尽委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题解

  《陈情表》是李密向晋武帝司马炎上的表文。文章叙述了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家中的孤苦情况和祖母对自己的辛勤抚养,详尽而委曲地说明了自己屡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表达了对晋朝**的由衰感激之情,又申述了自己的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

  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是臣子上给**的书信。《文心雕龙章表》:“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选》卷三十七题作《陈情事表》。

  二、课文分析

  写文章的目的,在于影响对方(读者)。或者是宣传一种主张,或者是表达一种愿望,都要使对方接受。而在实现这一目的,就文章的表现**来说,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篇《陈情表》就是这样情理兼备的好文章。

  李密所陈之情,无非是孝养祖母,这属于封建道德范畴。我们推举这篇文章的重点不在此,而是从批判继承的意义看,觉得这篇文章尚有可取之处,堪称**散文的名篇。

  第一, 表现真实的感情。

  《古文观止》选这篇文章评说:“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李密从小失去父母,是祖母刘氏一人抚养**的,这种孝亲的关系自然不可分离。所以作者首先从这里写起。他先写自己,从小孤弱,亏了刘氏的抚养。而且“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这里见出刘氏的辛苦。再写刘氏,“夙婴疾病,常在床蓐。”时候只有密来服侍照应。刘与李密这不可分割的关系说到了,这还不够,作者还补充特殊的具体情况,这就是他家“既无叔伯,终鲜兄弟”,处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环境里,祖母的依傍关系是分离不得的。最后用“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形容刘氏晚年垂危的景况,现太应上文,归结到这自然而然的情势:“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情感是真实的,而且深切的。所以古人评说:“沛然从肺腑中流出殊不见父凿痕。”(《冷斋夜话》引李格非语)更有评说:“此段写尽慈孝,使人读之欲涕。”(《古文观止》批注)

  第二, 说出有力的道理。

  事情一开始,就在李密面前出了一个难题。我们知道,李密原是蜀国的郎官,蜀亡于职,会不会使晋“疑其以名节自矜”?再者,在此陈表之前,已经诏书累下,郡县逼迫。所以李密写这篇陈情表,就非得动脑筋把道理陈述清楚不可,把真实情况摆开不可。他在陈述暂不能出仕的理由时,先从“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入手,而后折入本意:“况臣孤苦,特为尤其!”也就更有力量。这篇文章的一怪意思。接着又说明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贱俘,至微至耳,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然后文章又一转折,空出主意:“但以刘伯日薄西山,卸息奄奄,人命危少,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年余,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这样就使道理更周全,表达了自己矛盾的心情;既消除了对方的怀疑,也使自己的意思因得到衬托而更鲜明。

  三、鉴赏要点

  1、 逻辑严密

  作者李密,因父早亡,母改嫁,自己归祖母刘氏抚养。曾拜蜀的重臣谯周为老师,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传》。初仕蜀,为郎。晋泰始初,始被征召为**洗马,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奉养,遂上《陈情表》固辞。后刘氏死,方入京任**洗马,出为温县令,官至汉中太守。

  严密的逻辑,真实的理由在曲折推进中得到清楚的表现,而陈述又是那样委婉,衷曲又是那样令人同情,文章章法又显得摇曳多姿。《丽泽文说》曾指出:“文章贵曲折斡旋。”

  2、 章法多变

  说理之文有直有曲。思路豁达,曲令释精微,辨析透彻,都得根据说的对象和文章所在表达的内容的需要而定。一篇文章讲究顿挫、跌宕、抑扬、迂回等等。就不单是形式上一种技巧,或只是章法的变化了,它有更恰当、更委婉的说理作用。

  四、作业

  完成一课三练。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补充文化常识;讲解练习。

  一、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

  关于任职授官的有:任、授、除、拜、封(用于爵位)、赠(用于追封已故者)征、辟、荐、举(多用于布衣作官)、点(用于口语)。

  关于提升职务的有:抉或(用于由低级到讥级)、进(用于较高职务追加)、起复(恢复原职务)、超迁。

  关于降级免职的:罢、免、解(因非严重过失而**职务)、贬、谪(因过失而降级)、革、褫(撤职查办)、开缺(奉命或自请**职务)、致仕(带职退休)、左迁(降级使用)。

  关于调动职务的:移、调、徒、量移(调的比原职稍好)、补(由候补而正式**)

  关于兼职的:领(以本官兼较低职)、摄(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权(临时代职)、行(代行某职而尚无此官衔)、 (代替无本官的职务)、护(原官短期离职,临叮守护印信)

  二、古代官职变动用词

  1、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级授职之意。

  2、赏,是由**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如《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特赏侍郎。”

  3、擢,既由选拔而提升。课文《海瑞传》:“是瑞已擢嘉兴通判,坐谪兴国州判官。”

  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如《谭嗣同》:“**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同参预新政”。

  4、迁,改官。用法较复杂,常见的有三种情况。一是升迁,如《海瑞传》:“迁淳安知县。”海瑞由原教谕官提升为知县。二是改任,相当于转调原职品级的官职,如《张衡传》:“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新职太史令与旧职郎中官职级别相同。三是降职,即“左迁”。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即指被降为江州司马。

  5、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即说张衡所居官职一直未得到改任。

  6、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当浔阳城。”

  7、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张衡传》:“公车特征拜为郎中。”

  8、出,指出京受任。《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中的“出”,就是指张衡离京任河间王的相。

  9、去,卸职。《张衡传》:“自去史职,五载复还。”这里的“去”,就是卸职之意。

  10、黜,废免,革职免官。《屈原列传》:“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要注意,“黜”与“贬谪”相同,但有区别,贬谪是出自**的诏令,黜有时则是上司对****的处分,《书博鸡者事》中“黜臧使者”的“黜”就是指“台臣”以对“臧使者”的处分。

  11、放,放逐。如《史记·屈原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中的“放”就是贬谪放逐的意思。

  “放”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如《谭嗣同》“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道”中的“放”就是“委任委派”的意思。

  12、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如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陟”即指提升和进用。

  “陟”常和“黜”连用表示人材的进退,降官曰“黜”升官曰“陟”。如韩愈《送李盘谷序》:“理乱不知,黜陟不闻。”

  13、夺,罢官免职。如《书博鸡者事》“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14、罢,革除官职。《书博鸡者事》“又投间蔑污使君,使罢”中的罢是指被革去了官职。

  15、复,恢复旧职。《书博鸡者事》中“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中的“复”指重新任命,恢复旧职的意思。

《陈情表》说课稿4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明确文章大意,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词语,充实文言仓库,提**言文阅读能力。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在叙事中表达的至真至诚的苦情、亲情、忠情。

  3、激发学生孝亲意识,继承古人孝敬长辈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于层层叙事中表达的衷情,继承古人孝敬长辈的传统美德。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启发法、合作探究法

  【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

  臣以险衅( ) 悯( )臣孤弱 夙遭闵( )凶

  终鲜( )兄弟  常在床蓐( ) 猥( )以微贱

  责臣逋( )慢 犹蒙衿( )育  宠命优渥( )

  岂敢盘桓( ) 有所希冀( ) 日薄( )西山

  除臣洗( )马 逮( )奉圣朝  过蒙拔擢( )

  门衰祚( )薄 更( )相为命

  2、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 常在床蓐( )

  零丁孤苦( ) 四十有四( )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有一位蜀汉旧臣,幼年父亲早死,母亲改嫁,和祖母相依为命。蜀国**后,新帝晋武帝多次征召他为官,可这时祖母已是96岁高龄,疾病缠身,生活不能自理,如果赴朝为官他就没有办法孝敬祖母,同学们你们说他该怎么办?他写了一篇表文婉言辞谢,据说晋武帝看了他的奏表后很受感动,特赏赐给他奴婢两人,并命郡县按时给其祖母供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表文。

  (二)预习检查,解读文题

  1、检查预习

  小组自查,抽查部分学生,让他们介绍作者、写作背景以及文章体例,解释“夙、凶、薄、息、寻、除、拔”等字的意义。

  2、**解题:本文是谁在陈情?向谁陈情?为何陈情?

  小组抢答陈述

  李密( 224 - 287),**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晋武帝。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向君王**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三)初读感知,明确内容

  1、自读课文,说说四段文字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教师总结:第一段 孤苦无依母孙相扶(身世凄苦,祖母抚养恩深似海;人丁衰微,作者尽孝责无旁贷。)

  第二段 朝廷恩遇进退两难(进,无以报答祖母养育之恩;退,不能回报朝廷知遇之情。)

  第三段感激君恩 感念母恩(感激朝廷知遇之恩,感激祖母抚养之情。)

  第四段先孝后忠忠孝两全(愿乞终养,报答祖母养育之情;保卒余年,尽节陛下知遇之恩。)

  (四)诵读文本,体会情感

  1、教师范读。

  学生谈感受,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婉转凄切、真挚动人。

  幻灯展示诵读提示:悲的感情“气沉声缓”

  急的感情“气短声促”

  重点指导以下句子: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2、小组朗读

  以小组为单位互读互评,揣摩情感,感受节奏、重读、语气的运用,最后推选一名同学进行诵读PK

  3、诵读PK

  每组派一名同学选读文本,评选最佳诵读选手。

  4、反复诵读,体会作者在文章中陈了什么情?

  教师补充:李密原是蜀汉的旧臣,故国**才三四年,难免有伤感之情,又因为司马氏阴险多疑,前朝的臣子改事新朝难免有戒心,所以李密均以侍奉祖母为由,均辞命不从。在封建社会里,违抗君命是大逆不道的行为,更何况是一个“至微至陋”的蜀汉降臣。

  学生的回答可以不拘泥于孝情和忠情,可谈孤苦之情、感恩之情、两难之情、恐惧之情,对旧朝的忠心,对司马氏*的戒心,等等。

  5、集体有感情地诵读全文,结束文本学习。

  (五)拓展延伸,抒写孝情

  过渡:李密至孝,与祖母相依为命。文中所写皆是真情实意。为了唤取晋武帝的同情心,作者不是直陈其事,而是凄切婉转地表明心意,层层陈情,同学们认为哪种情感最为重要。围绕着“忠”“孝”二字反复陈述自己家庭不幸,与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亲情,表达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以及孝顺祖母的哀哀衷情。

  播放组图,配音解说。

  2、请以“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

  (六)作业

  1、整理课文中的成语。

  2、反复诵读,揣摩文章的语言艺术。

  【小结】

  《陈情表》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陈孝情情真意切。十七八岁的年纪始终关注的永远是友情,深深憧憬的往往是爱情,最易忽略的却常常是亲情、孝情。希望李密对祖母的乌鸟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亲人捧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却真诚的回报。

《陈情表》说课稿5

  文本解读

  《陈情表》以祖孙相依为命的往事写起,集中陈述“诏书切峻”和“刘病日笃”的矛盾,以诚恳的言辞,请求**允许自己先孝后忠,暂不奉诏。全文情真意切,不加渲染而自能动人。要反复诵读,体会文中的感情;还要理解作者是怎样以孝道贯串全文,既以情感人,又以理服人。可以结合作者身份和文章写作背景,进一步思考作者为何坚持不入朝为官,体会这篇文章表达上的委婉和得体。

  素养目标

  1、了解李密的生*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积累文化常识。

  2、积累文言知识,疏通文本,背诵全文。

  3、通过诵读,理解所陈之情,体会陈情方式。

  4、品味作者在文中蕴含的真挚情感。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孝情、忠情,分析体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说理方法。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

  苏轼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把《出师表》当成“忠”的标准,把《陈情表》作为“孝”的`典范。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

  一、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

  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晋初散文家。其父早亡,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刘氏抚养长大。少有文采,曾跟随名儒谯周学习,博览五经,以文学著称。曾在蜀国任尚书郎等职,并多次奉命出使吴国,颇有辩才。蜀汉**后,征西将军邓艾闻其名,请他担任主簿,他推辞不就。晋武帝立**,征召其为**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为由固辞不受。及祖母卒,服丧期满,李密以**洗马被征至洛阳。后出为河内温令。

  2、相关背景

  李密原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官职不详)。三国魏元帝(曹奂)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灭蜀,李密沦为**之臣。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魏元帝,史称“晋武帝”。泰始三年(267年),朝廷采取怀柔**,极力笼络蜀汉旧臣,征召李密为**洗马。李密时年44岁,以晋朝“以孝治天下”为口实,以祖母供养无主为由,上《陈情表》以明志,要求暂缓赴任,上表恳辞。晋武帝为什么要这样重用李密呢?第一,当时东吴尚据江左,为了减少灭吴的阻力,收笼东吴民心,晋武帝对**之臣实行怀柔**,以显示其宽厚之胸怀。第二,李密当时以孝闻名于世,据《晋书》本传记载,李密奉事祖母刘氏“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正因为如此,李密屡被征召。李密则向晋武帝上此表“辞不就职”。

  3、了解文体“表”

  “表”是古代的一种奏章,多用于臣子向国君陈请谢贺。因为“表”的阅读对象是**,所以呈表人一般态度诚恳,措辞谦恭,内容读来如对面谈心,颇为感人。“动之以情”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此外,这种文体还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开头要说“臣某言”,结尾常有“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之类的话。典范之作如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

  4、解题

  ①陈:陈述。

  ②情:实情、感情。

  ③表:古代臣下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

  二、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衅(xìn)闵(mǐn)祚(zuò)茕(qióng)孑(jié)

  陨(yǔn)逋(bū)矜(jīn)渥(wò)

  三、文本研究

  思考1解释词义、概括段意

  (第一段)臣密言:臣以(因为)险衅(艰难祸患,指命运不好。险,坎坷。衅,祸患),夙(早年)遭闵(同“悯”,忧伤)凶(不幸。指丧父)。生孩六月,慈父见(用于及物动词之前,有称代动作行为的受事者的作用,相当于“我”)背;行年(年岁,年龄)四岁,舅夺(强行改变)母志。祖母刘愍(怜惜)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不会走路。这里形容柔弱),零丁(孤独的样子)孤苦,至于(至,达到;于,介词,引出对象)成立(**自立)。既无伯叔,终(又)鲜(少。这里是“没有”的意思)兄弟,门衰祚薄(福分浅薄),晚有儿息(子嗣)。外无期功[期,穿一年孝服的亲族。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这都指关系比较近的亲属]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孤单无依靠地独自生活),形影相吊(安慰)。而刘夙(早时)婴(缠绕)疾(病)病,常在床蓐(草垫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停止侍奉而离开(祖母)]。

  请概括段意:叙述自己的遭遇和家庭的困境。

  (第二段)逮(及、至)奉圣朝,沐浴(承受恩泽)清化。前太守臣逵察(经考察后予以推举)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举荐)臣秀才(汉代所设选拔人才的一种科目,推举优秀人才。晋时仍保留此制。与科举考试的“秀才”不同)。臣以(因为)供养无主(主事的人),辞(辞谢)不赴命。诏书特下,拜(授官)臣郎中(尚书省的属官),寻(不久)蒙国恩,除(授官)臣洗马(**洗马,**的侍从官)。猥(谦辞,辱)以微贱,当(承担)侍东宫,非臣陨首(头落地,指不惜性命)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使上闻、报告),辞不就职。诏书切峻(急切严厉),责臣逋慢(有意拖延,怠慢上命);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比)星火。臣欲奉诏奔驰(赴京就职),则(连词,表转折,但是)刘病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笃(病重);欲苟(姑且)顺私情,则告诉[申诉(苦衷)]不许(许可):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形容进退两难的窘状)。

  请概括段意:叙述朝廷多次征召的经过以及自己进退两难的处境。

  (第三段)伏惟(伏在地上想。旧时奏疏中下级对上级常用的敬语)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旧臣),犹蒙矜育(怜惜养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况且)臣少仕伪朝,历职(连续任职)郎署(郎官的衙署),本图宦达,不矜(看重、推崇)名节(名誉与节操)。今臣**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提拔、擢升),宠命优渥(优厚),岂敢盘桓(犹疑不决的样子),有所希冀(非分的愿望)。但(只是)以(因为)刘日薄西山(太阳快要落山。这里比喻人的寿命即将终了。薄,迫近),气息奄奄(气息微弱、将要断气的样子),人命危浅(垂危),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无法用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轮流,更替)相为命,是以(因此)区区(自己的私情)不能废远。

  请概括段意:进一步阐明辞不就职的原因。

  (第四段)臣密今年四十有(同“又”,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辛酸悲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照察、审辨)。愿陛下矜愍(怜恤)愚诚,听(任从。这里指应许)臣微志,庶(希望)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活着应当杀身报效朝廷),死当结草(死后也当结草报恩)。臣不胜(承受,承担)犬马怖惧之情,谨(恭敬地)拜表以闻(使动用法,使……知道)。

  请概括段意: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点明全文主旨。

  思考2整体感知

  1、本文是李密向谁陈情?陈述了那几方面的“情”?最终想达到什么目的?

  明确对祖母———孝情

  对晋武帝——忠情

  对自己———忠孝难两全的为难苦情

  目的:愿乞终养

  思考3具体探究

  1、第一段中体现的,李密一定要对祖母尽“孝情”,原因有哪些?试分析效果。

  明确①“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父死母嫁,祖母躬亲抚养;

  ②“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体弱多病,祖母精心养育;

  ③“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内外无亲,祖孙互为依靠;

  ④“而刘夙婴疾病……未曾废离”—卧病在床,祖母需要照料。

  效果:文章一开篇,浓浓的悲情扑面而来,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李密形单影只的孤寂,祖母困境中的艰辛;仿佛听到了他无助的哀叹,祖母病中的**……至性之言,悲恻动人,为下面的陈述奠定了情感基调。

  2、在第二段中,李密处于怎样的两难境地?如何狼狈?

  明确两难:朝廷征召,皇恩浩荡;祖母病重,无人照顾。

  狼狈:“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连用四字骈句,渲染出严峻的形势。如果一味拒绝,可能招致杀身之祸。

  3、第三段中,李密为自己找的“理”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明确“圣朝以孝治天下”

  作用:引孝政,尽孝是遵循国策,“理”应认同,是忠君的体现。

  4、李密找到的“忠孝能两全”的办法是什么?

  明确“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先尽孝,后尽忠

  思考4品味语言

  1、第二段接连使用时间词“逮”“前”“后”“寻”,对应的征召词“察”“举”“拜”“除”“当”以及递增官职“孝廉”“秀才”“郎中”“洗马”,有什么用意?

  明确这些词语都表示新朝对李密的多次征召:从时间上看急迫连续,从形式上看多法并用,从官职上看越来越高,显示出新朝急于需要李密出来笼络人心,而李密推辞之难,这为下文矛盾的解决埋下了伏笔。

  2、第二段“切”“峻”“责”“慢”有什么表达效果?四字句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这四个字形象地写出了朝廷对李密“辞不赴命”越来越生气,责备越来越严重的态度,仿佛可以看到**在那里生气发怒的情形。

  思考5体会写法

  1、如果将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下位置,先讲理后陈情,好不好?

  明确不好。本文的陈述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文章首先陈述个人的悲惨遭遇及家庭的凄苦,突出祖孙的特殊关系,以此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因“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此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许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的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2、本文语言表达切合身份,恭敬而得体。请从文中找出一些表达敬意和自谦的词语,加以体会。

  明确表示敬意的词语有:奉、伏惟、圣朝、清化、蒙、宠命、谨等。表达自己对新朝的敬意,进一步打消***的疑虑。表达谦称的词语有:臣、猥、**贱俘、乞、犬马等。谨遵臣道,极尽谦卑之能事,化解晋武帝的疑心,博得他的同情。

  思考6对比阅读

  任务:夏完淳的《狱中上母书》与李密的《陈情表》都属于“陈情”作品中的佳作,都写得情感真挚、回肠荡气,但两文的写作目的、“陈情”的方式却有所不同。试比较分析。

  (链接1)

  狱中上母书

  [明]夏完淳

  不孝完淳今日死矣,以身殉父,不得以身报母矣。痛自严君见背,两易春秋。冤酷日深,艰辛历尽。本图复见天日,以报大仇,恤死荣生,告成黄土。奈天不佑我,钟虐明朝。一旅才兴,便成齑粉。去年之举,淳已自分必死,谁知不死,死于今日也!斤斤延此二年之命,菽水之养无一日焉。致慈君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姓,一门漂泊,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淳今日又溘然先从九京,不孝之罪,上通于天。

  呜呼!双慈在堂,下有妹女,门祚衰薄,终鲜兄弟。淳一死不足惜,哀哀八口,何以为生?虽然,已矣。淳之身,父之所遗;淳之身,君之所用。为父为君,死亦何负于双慈?但慈君推干就湿,教礼习诗,十五年如一日;嫡母慈惠,千古所难。大恩未酬,令人痛绝。慈君托之义融女兄,生母托之昭南女弟。

  淳死之后,新妇遗腹得雄,便以为家门之幸;如其不然,万勿置后。会稽大望,至今而零极矣。节义文章,如我父子者几人哉?立一不肖后如西铭先生,为人所诟笑,何如不立之为愈耶?呜呼!大造茫茫,总归无后,有一日中兴再造,则庙食千秋,岂止麦饭豚蹄,不为馁鬼而已哉!若有妄言立后者,淳且与先文忠在冥冥诛殛顽囂,决不肯舍!

  兵戈天地,淳死后,乱且未有定期。双慈善保玉体,无以淳为念。二十年后,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勿悲勿悲!相托之言,慎勿相负。武功甥将来大器,家事尽以委之。寒食、盂兰,一杯清酒,一盏寒灯,不至作若敖之鬼,则吾愿毕矣。新妇结褵二年贤孝素著武功甥好为我善待之亦武功渭阳情也语无伦次将死言善痛哉痛哉!

  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父得为忠臣,子得为孝子,含笑归太虚,了我分内事。大道本无生,视身若敝屣。但为气所激,缘悟天人理。恶梦十七年,报仇在来世。神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

  明确(1)从写作目的看,《狱中上母书》是写给母亲的一封诀别书,为国赴难,义无反顾,不惜拋却亲情,但拳拳之心,天地可鉴;《陈情表》是写给**的一封书信,目的是婉言拒绝朝廷的任命,借亲情之名“辞不就职”。

  (2)从“陈情”方式上看,《狱中上母书》自始至终,直抒胸臆,毫无掩饰,酣畅淋漓;《陈情表》则表达得委婉含蓄,虔敬有加。

  四、明晰主旨

  文章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辞意恳切,真情流露,语言简洁,委婉畅达。

《陈情表》说课稿6

  说教材

  一 《陈情表》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属于古代散文,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原因如下:

  1 《考试说明》中有关文言文要求: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可以说在高考中占有重要的作用。

  2 古代散文源远流长,*堪称世界散文大国。学习古代散文,不仅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更要是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领略其艺术魅力,感悟语言美,情景美,哲理美。

  二 本篇叙事,论理,始终贯穿着作者的真情实感,古人云:“读《出师》不哭者不忠,读《陈情》不哭者不孝”可见,本文在*古代散文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学习本文对于我们体会散文真谛和理解**民族传统美德有重要的作用。

  三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背诵全文。

  2、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3、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涵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

  4、鉴赏本文直抒真情,不加雕事,用词得体的写作技法。

  说教法

  一、教法

  司马集团建立晋*后,为巩固*,提出以“孝”治天下。李密从小赖祖母抚养,对其十分的孝顺,李密写此奏章,就是想陈述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提出终养祖母的要求。李密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除了在“孝”上大做文章外,还以巧妙的抒情方式来打动晋武帝。授课时要讲清作者的“情”即:“不幸的家世(陈以往之情);两难的处境(陈现在之情);不仕的原因(陈日后之情)”。同时要明白李密巧妙的表达方式即:李密在封建*赖以巩固和延续的最高伦理准则“忠”“孝”之下,在“孝”字下大做文章,提出“先尽孝后尽忠”的观点,使晋武帝不得不认同。

  二、学法

  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知识。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由*封建社会“忠”“孝”切入,引入本文。

  二、解题

  一)本篇作者不需要过多的介绍,主要应让学生明白李密不愿为仕的**原因,这需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

  二)文体介绍

  应该让学生理解“表”这种文体,明白为什么要些表,写给什么人。

  三、重 难点解决过程

  1)掌握一些字的读音及意义,积累一些有生命力的词语,像“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2)朗读正音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朗读有利于记忆,朗读有利于理解,朗读有利于体会文章感情。因此不光要老师范读,学生也要读出文章的情感。

  3)使学生明白李密为何要“陈”?“陈”的内容是什么?用什么方式?其实也是本文的一个重点,难点。明白这个问题,文章理解可以说已经到位。

  4)讨论本文的语言特色

  明确:以情动人;用骈文写成

  四 延伸讨论“孝”

  明确:1、**传统美德。2、以“孝”治天下,维护封建**。3不利于****

  说板书

  情 理

  陈以往之情 不幸的家世 以孝治天下

  陈现今之情 两难的处境 忠孝难全

  陈日后之情 不仕的原因 先尽孝后尽忠

  层层深入,感人至深

《陈情表》说课稿7

  一、说教材

  《陈情表》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属于古代散文,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的,因为高考要考。要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而《陈情表》又是一篇字词较多,以情动人的文言文。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背诵全文。

  2、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3、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涵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

  4、鉴赏本文直抒真情,不加雕事,用词得体的写作技法。

  教学的重点仍然是实词虚词

  教学难点是体味真情,体会作者怎样逐层深入地叙事陈情

  三、说教法

  为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落实字词教学,体会以情动人的特点,结合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自觉性查,预习不到位,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是:指导诵读和讲解为主,加以点播点拨启发、讨论领悟。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苏轼曾经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一二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因为《出师表》学生都很熟悉,容易理解本文以情动人这个重要特点。

  2、解题主要让学生明白陈情表这三个字的含义就行,尤其是应该让学生理解“表”这种文体,明白为什么要些表,写给什么人。

  3、作者及背景

  作者李密书上有注释,没有必要展开讲,但要提示学生要和瓦岗的李密分清。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文以情动人的特点,背景要简单介绍一下。

  4、范读正音

  为何要在范读正音之前给学生轻声读课文,勾画注释的时间呢?因为就目前来说,我们的学生预习是很不到位的,如果直接范读,会有相当多的学生会忙着听音注音,而忽视节奏和感情,所以,一般情况我检查发现学生预习不理想时会给学生几分钟让学生把注释的音移到课文中,这样范读时才能提出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听出感情。

  由于课本注释比较详尽,也为了培养学生重视课本注释的学**惯,所以,在正音时我主要提示了几个多音字的读音,课本很清楚的没有指出,也不知道这样处理是否合适,还希望多听各位前辈的意见。

  5、朗读指导

  本来在正音之后,安排有个别学生分别朗读,然后就学生朗读中存在的字音、节奏、感情处理问题进行讨论、评价、指导,因为没有学生,这个环节也没有进行。

  6、学习第一段

  这一部分我主要想安排3个任务,重点是和学生讨论字词,梳理结构简单赏析,在此基础上指导背诵,并进行分组朗诵比赛,一般时间充足而我又有把握的情况下我会示范背诵,争取学生能够当堂背。

  7、课堂小结,要能够承上启下就行,显得课堂的完满。

  8、作业布置:这个讲课时一紧张忘了,其实作业有两个,一是背诵全文,二是识记字词,下节课**检查。

  五、说板书设计

  我向来认为语文板书以简洁为要,实用为主,*时我的板书主要分三块,一是讲课当中举例提到的名言警句或关键词,比如说今天提到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使学生记得准确而不是只记个耳熟,我会板写在右边。重点字词我板写在左边,中间主板就是行文思路。今天的板书安排好,上去太紧张,把字音写在左边,其实应该写在副板的位置上。

  没有一节课是一无是处的,也没有一节课是完美无缺的,每节课上完我都会认真反思,是设计上的不足,还是运行中的失误。一个人要善于反思和正视自己的不足,才会不断进步,同样,一个人更要虚心和真诚听取大家的意见,才会进步的更快。我真诚的希望各位**各位老师多提意见,给我成长的机会。

《陈情表》说课稿8

  各位老师,下午好。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陈情表》。

  首先,我们来进行教材分析。

  说教材:

  《陈情表》是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属于古代抒情散文。由晋初散文家李密写成。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高中语文新课标文言文阅读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本文在*古代散文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苏轼曾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可见,学习本文对于我们体会散文真谛和理解**民族传统美德有重要的作用。

  三个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诵读、背诵,积累文言词汇,积淀文言语感,提**言文阅读能力。

  能力目标:学习和运用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的语言艺术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苦情。正确认识"孝",继承孝敬父母长辈的传统道德。

  两个教学重、难点:

  1.学习重点: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学习难点:本文的主要特点是以情动人,作者是怎样逐层深入地叙事陈情,达到愿乞终养的目的的。

  其次,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来完成本节课的任务呢?下面说一下本节课的教法和学法。

  教法:

  1、范例、结合引导探索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精讲、学生多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3、采用类比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自主学习,从而体验到**获取知识的喜悦感。

  学法:

  1.高二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引导学生利用自主学习法与合作学习法。

  2.立足文本,从具体信息到抽象情感,以孝行故事作诱导,引导学生利用探究法,多思考,多感受。

  最后,来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本节课在多**教室进行,所需教具是教师机---学生机、投影仪、黑板等。

  我将本课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用约5分钟时间进行导入部分,主要是复习和引入新课。

  给学生讲述孝行故事(成语、俗语、典故)引入:"24孝故事""百行孝为先""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用以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营造学习氛围。

  利用多**课件出示作者以及写作背景的介绍,为理解文章作铺垫。作者:李密,晋初散文家。写作背景:晋朝刚刚建立,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目前的朝廷内部矛盾重重,晋武帝为人阴险多疑。李密不得不暂存观望之心。借以祖母生病要人照顾为由,陈孝情,**情,让晋武帝答应他的请求。

  第二部分,用5分钟时间带领学生朗读新课,主要是感知整体文章。

  安排学生用五分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自创情景,与文本言语碰撞、交流过程中,以达到加深对课文理解和缩短与作者心灵的差距的效果。

  第三部分,用20分钟理解文章具体内容,探讨重难点。

  通过两个问题(为何"陈"?"陈"什么?)的设计,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且,深入探讨文章的重难点,本文的主要特点是以情动人,因此作者怎样逐层深入地叙事陈情,达到愿乞终养的目的是学习重难点。

  第四部分,与学生探讨写作技巧和特色,主要用于后续的学习和写作。

  好的构思,还要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的文章才有活力。指导学生从文本中找出自己认为好的语句进行赏析,说说这些语句有什么特点,好在哪里?还有那些语句最能流露作者感情的,请找出来体会一下。该环节主要培养学生对语句的筛选、概括、整合的`能力。以及学*密动之以情,又晓之以理,寓情于理的写作技巧和特色,运用到自己的日常写作和学习中来,达到作者与读者情感共鸣的良好效果。

  最后,用约8分钟的时间进行尾声部分,主要是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通过两个拓展性的问题,用以总结课文本文构思缜密,语言精粹的特点。

  (1)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2)讨论: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开放性问题,各抒已见,自圆其说。)

  作业布置: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臣以险衅(xìn) ,夙(sù)遭闵(mǐn)凶,外无期(jī)功强(qiǎng)近之亲,宠命优渥(wò),责臣逋(bū)慢,茕茕(qióng)孑立,五尺之僮(tóng)。

  2背诵全篇文章。(在理解的基础上及时背诵,提高记忆效率)

  3熟读全文,理解文意。(加强课后的复习和课前的预习,提高课堂效率,扎实文言知识)

  第六部分,用2分钟用于教学反思。

  通过问题的讨论,学生明确的本文既动之以情,又晓之以理,寓情于理的特点;也感受到了文章情理交融,真切感人的艺术效果。这一点,上得较成功。

  但感到遗憾的是分析得不够具体。

《陈情表》说课稿9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陈情表》,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陈情表》是必修五第二单元中要求背诵的课文。本单元话题是学习古代抒情散文,旨在让学生把握作品抒发的真挚情感。就文体而言,是文言文也是散文。按课程标准,阅读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是高中生必须达到的目标;从散文的角度学习文学作品《陈情表》,要按课程标准“从整体上把握内容、概括要点”的要求,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引导学生感受《陈情表》感人至深的思想情感,理解孝敬是**民族的传统美德,忠孝两全的思想局限,进而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培养关爱亲情的思想意识。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通过诵读、背诵,积累文言词汇,积淀文言语感,提**言文阅读能力。

  2、能力目标:学习和运用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苦情。正确认识“孝”,继承孝敬父母长辈的传统道德。

  教学重、难点:

  1.学习重点: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学习难点:本文的主要特点是以情动人,作者是怎样逐层深入地叙事陈情,达到愿乞终养的目的的。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来完成知识目标,第二课时完成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本节课为第二课时。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完美**。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情景导入。孝敬长辈,忠于朝廷,是*古代君子立身行事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千百年来,人们奉行于此,常以“忠则《出师表》、孝则《陈情表》”相提并论,李密的《陈情表》感动了**,感动了上苍,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以孝动人的文章——《陈情表》。

  环节2:课堂检测。课前已发下了导学案,主要检查学生对文言字词的掌握情况。

  环节3:**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为学生设计三个问题: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作者为什么要向晋武帝陈情?他陈情的内容是什么?用了什么方式?

  学生讨论后发表见解,教师梳理内容并归纳为:

  (1)李密“陈情”的理由是因为**下诏任命他为**洗马,“寻蒙国恩,除臣洗马”,而他又不想应诏就职,“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2)李密“陈情”的具体内容:

  ①述父丧母嫁、祖母收养、祖孙相依为命之悲惨遭遇。

  ②述因祖母病重,太守举孝廉不就,刺史举秀才不从,**下诏、官府逼迫也难以应诏的两难处境。

  ③述圣朝以孝治天下,而自己孤苦无依,祖母又“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祖孙“更相为命”,因此“不能废远”的理由。

  ④述祖母年事已高,“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祖母百年后,自己再对国家“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报效犬马之劳的愿望。

  (3)李密陈情的方式是融理于情、融情于事。

  作者自己的孤苦无依、和祖母相依为命、对**的知遇恩情等“情”自然巧妙地融入了对**的“陈”述之中,晓畅、通达、浑然一体,没有雕琢之痕,使人感到作者时时在述事,又处处在抒情。这是本文写作上的一大特点。

  环节4:拓展探究

  (1)有人说,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孝是**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读罢此文,请谈谈你对“孝”的感受。

  (本题的目的是让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并谈谈自己的学有所悟,以求学生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概括能力并让学生真诚地为亲人奉上自己真诚的回报。在经济建设迅猛发展,道德意识逐渐淡漠的今天,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分小组讨论,讨论结束后,各小组选一名**发言,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明确:封建**者提倡以“孝”治天下的伦理,其根本的目的在于维护自己的**地位,今天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态度。另一方面,孝敬父母、长辈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至今仍未过时。

  (2)将本文与诸葛亮的《出师表》对比,看两篇文章在“动之以情”上有什么异同。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总结:

  古人常有“忠则《出师》,孝则《陈情》”之说,可见两篇文章在用情方面是相似的,都是以真情来打动人,这是古代抒情散文中的典范。

  不同:《出师表》这篇奏章以议论、叙事为主,字里行间渗透了诸葛亮眷恋“**”知遇之恩的强烈感情。作者与刘禅兼有“君臣”与“托孤”的关系,陈述意见借“**”之口道出,饱含深情,字字句句发自肺腑,更容易打动刘禅。告诫****,殷勤寄语,率直诚恳又不失**、臣下身份,全文无不流露出作者忠君爱国之情。杜甫赞之:“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陆游赞之:“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可见语言感情之深。

  《陈情表》则通过陈述自己的“苦情”“亲情”“忠情”来打动晋武帝,希望能够准许自己侍奉祖母以终余年,因此言辞委婉流畅,情文并茂,扣人心弦。晋武帝看了文章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

  环节5:课堂小结

  文章详尽而委婉地叙述了李密和祖母刘氏相依为命的处境,申述暂时不能**赴任的衷情,言辞恳切,表情达意淋漓尽致。学习本文,我们既要学习作者融情于事、真切感人的“情”,又要理解作者作为“**贱俘”对新朝国君陈情时的谨慎、得体、恰如其分的语言;既要读懂李密的“孝”情,又要领悟其中的感激之“情”。

  环节6:作业设计

  1、背诵《陈情表》,在背诵的过程中,以求更深刻的感悟其情感。

  2、语言运用练习:以“忠”和“孝”为话题写篇随感。通过这个作业,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关心身边的人。

《陈情表》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陈情表》来自人教版第四册的第五单元,第五单元主要讲*古代散文。古代散文的欣赏重点是语言特色和古代散文在叙述中兼以议论或抒情的手法。就《陈情表》来讲,在语言上骈散结合,自然纯粹,在构思上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来看,将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设置如下:

  1、 教学目标

  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及作者和文体的有关文学常识

  积累文言文词语,背诵。

  赏析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以及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2、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把握行文层次,体悟以其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特点

  3、 教学难点

  理解诸多实词和虚词,并进行分类归纳。

  二、说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分为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为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采取的教学方法是:指导诵读、点拨启发、讨论领悟。学生采取的学法是诵读法和讨论法。

  本文拟定两个课时。

  (一)说教学过程

  1、 导语设计

  以后人的评价导入课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2、 整体感知

  1.首先多**投影作者及写作背景及文体常识

  2.听读,放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读课文,体会的语言的节奏感以及感情。

  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学生提出字词方面的疑难,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然后学生自己小结。**朗读课文中,理清思路。

  3.归纳每一段的大意

  3、研读赏析:

  问题:作者如何在进退两难的境地里打动晋武帝的心?

  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

  讨论后明确:因为自古忠孝两难全,他为了达到奉养祖母的目的,利用新朝“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在“孝”字上大作,情辞恳切,字字发自肺腑来打动晋武帝,赢得了后世的赞誉。其次行文时先说后说、轻说重说处理巧妙。

  讨论:祖母情深似海,*恩重如山在这个两难的处境中,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就会惹来杀身之祸,李密是怎样化解这个矛盾的?(换位思考、列数字)

  孝:身世凄苦——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报养刘之日短也(情) 解决 先尽孝

  忠:沐浴清化——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尽节于陛下之日长(理) 矛盾 后尽忠

  语言的个性鉴赏(四字句、对偶句、排比句)

  4、拓展阅读:

  让学生讨论一下《出师表》和《陈情表》的异同。

  不同:《出师表》全文无不流露出作者忠君爱国之情。

  《陈情表》则通过陈述自己的“苦情”“亲情”“忠情”

  让学生讨论一下对“孝”的看法。

  三、说板书设计(略)


陈情表原文翻译「对照翻译」 (菁选2篇)(扩展5)

——《师说》原文及对照翻译3篇

《师说》原文及对照翻译1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古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庚。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聘。郯子之陡,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翻译:

  古人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传授道理,传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而不从师学习,那他对于疑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决。出生比我早的人,他闻知道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从他向他学习;比我出生迟的人,他闻知道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而且把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所以,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也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从师学道的道理没人传布已经很久了,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哪!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而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许多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味。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而引起的呢?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对于他们自己呢,却耻于让老师教他们,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师,教孩子读书来熟悉书中的句子,尚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决,有的人向老师学习,有的人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丢充,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呢。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如有人称人家为老师,称自己为学生,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朝笑他。问那些嘲笑者,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个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那是很使人丢脸的事,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啊!从师学习的道理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族是不屑与他们并列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赶不上他们。这不是很奇怪的事么!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聘为师。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品德才能当然赶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强,知道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李蟠,十七岁,爱好古文,《诗》、《书》等六经经文及解释经文的著作都普遍地研习过,又不被耻学于师的习俗所约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实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道理,特别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陈情表原文翻译「对照翻译」 (菁选2篇)(扩展6)

——伤仲永原文翻译「对照翻译」3篇

伤仲永原文翻译「对照翻译」1

  出处或作者: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伤仲永原文翻译「对照翻译」2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金溪*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陈情表原文翻译「对照翻译」 (菁选2篇)(扩展7)

——喜雨亭记原文翻译「对照翻译」3篇

喜雨亭记原文翻译「对照翻译」1

  出处或作者:苏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日:“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喜雨亭记原文翻译「对照翻译」2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这座亭子以雨命名,是为了表示喜庆。古代逢到喜庆,便以此题名于事物,表示不忘。周公得禾,便以《嘉禾》作他著作的篇名,汉武帝得鼎,便以元鼎作他**的名称,叔孙得臣打败狄人侨如,便以“侨如”作他儿子名字。喜庆虽有大小不同,表示不忘的用意是一样的。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始营建官邸。在厅堂北面筑了一座亭子,而在南面凿了一口池塘,引水种树,作为休息场所。这年春天,空中落下麦子于*之南,占卜后以为是丰年之兆。接着是整月不下雨,百姓很着急。到了三月乙卯日下雨了,隔了九天的甲子日又下雨,百姓却感到不满足。丁卯那天是大雨,下了三天才停止。官吏相互庆贺于衙院,商人相互歌唱于市场,农民相互喜悦于田头。担忧的人为之高兴,患病的人为之全愈,而我的亭子恰巧也在这时造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日:“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于是开酒宴于亭上,向客人劝酒而告之:“如果五天不下雨,行么?你们一定会说:‘五天不下雨,麦子就长不成了。’十天不下雨呢?又一定会说:‘十天不下雨稻子就长不成了。’无麦无稻,年成就要饥荒,讼案增加而盗贼纷起,这样,我和诸位即使想游赏于这座亭中,办得到么?幸喜上天不遗弃下民,刚旱不久便赐雨于人间,使我与诸位能够相互舒畅地欢乐于亭中,这都是雨的恩赐啊!怎么可以忘记呢?”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亭名既已题定,又进而作歌词道:“假使上天下的是珍珠,受寒的人不能当做棉衣;假使上天下的是宝玉,挨饿的人不能当做米饭。如今一雨三日,是谁的力量?百姓说是太守,太守并不有此力量,还是归功于天子,天子又说不对,归功于造物主。造物主不自以为有功,归结到太空,太空渺茫,不可能为亭命名,我就自己以名我亭。”


陈情表原文翻译「对照翻译」 (菁选2篇)(扩展8)

——课文《陈情表》说课稿 (菁选3篇)

课文《陈情表》说课稿1

  说教材

  一 《陈情表》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属于古代散文,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原因如下:

  1 《考试说明》中有关文言文要求: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可以说在高考中占有重要的作用。

  2 古代散文源远流长,*堪称世界散文大国。学习古代散文,不仅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更要是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领略其艺术魅力,感悟语言美,情景美,哲理美。

  二 本篇叙事,论理,始终贯穿着作者的真情实感,古人云:“读《出师》不哭者不忠,读《陈情》不哭者不孝”可见,本文在*古代散文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学习本文对于我们体会散文真谛和理解**民族传统美德有重要的作用。

  三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 背诵全文。

  2 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3 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涵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

  4 鉴赏本文直抒真情,不加雕事,用词得体的写作技法。

  说教法

  一 教法

  司马集团建立晋*后,为巩固*,提出以“孝”治天下。李密从小赖祖母抚养,对其十分的孝顺,李密写此奏章,就是想陈述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提出终养祖母的要求。李密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除了在“孝”上大做文章外,还以巧妙的抒情方式来打动晋武帝。授课时要讲清作者的“情”即:“不幸的家世(陈以往之情);两难的处境(陈现在之情);不仕的原因(陈日后之情)”。同时要明白李密巧妙的表达方式即:李密在封建*赖以巩固和延续的最高伦理准则“忠”“孝”之下,在“孝”字下大做文章,提出“先尽孝后尽忠”的观点,使晋武帝不得不认同。

  二 学法

  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知识。

  说教学过程

  一 导入设计

  由*封建社会“忠”“孝”切入,引入本文。

  二 解题

  一)本篇作者不需要过多的介绍,主要应让学生明白李密不愿为仕的**原因,这需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

  二)文体介绍

  应该让学生理解“表”这种文体,明白为什么要些表,写给什么人。

  三 重 难点解决过程

  1)掌握一些字的读音及意义,积累一些有生命力的词语,像“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2)朗读正音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朗读有利于记忆,朗读有利于理解,朗读有利于体会文章感情。因此不光要老师范读,学生也要读出文章的情感。

  3)使学生明白李密为何要“陈”?“陈”的内容是什么?用什么方式?其实也是本文的一个重点,难点。明白这个问题,文章理解可以说已经到位。

  4)讨论本文的语言特色

  明确:以情动人;用骈文写成

  四 延伸讨论“孝”

  明确:1**传统美德。2以“孝”治天下,维护封建**。3不利于****

  说板书

  情 理

  陈以往之情 不幸的家世 以孝治天下

  陈现今之情 两难的处境 忠孝难全

  陈日后之情 不仕的原因 先尽孝后尽忠

  层层深入,感人至深

课文《陈情表》说课稿2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陈情表》。我说课的内容分为五部分:

  一、说教材

  《陈情表》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二单元的自读课文。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属于*古代散文。单元教学目标是通过诵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鉴赏文章的语言特色。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新教材在文言教学编排上有明显的“两重”,“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根据教学大纲,分析本文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识。

  2、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涵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

  3、鉴赏本文直抒真情,不加雕事,用词得体的写作技法。

  教学的重点仍然是实词虚词。

  教学难点是体味真情,体会作者怎样逐层深入地叙事陈情。

  三、说教法

  主要指导学生用“四读法”(速读、诵读、品读、研读)并结合适度的课堂讨论,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完成对课文的理解。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苏轼曾经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今天我们共同体会《陈情表》中的“孝”。

  陈情表(板书)

  2、解释题目所涉及内容并引出作者和写作背景

  陈:陈述。

  “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陈情为内容。

  3、结合“表”的文体特征,**:

  (1)是谁陈情?

  李密(224-287),**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2)向谁陈情?

  晋武帝。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3)陈什么情?

  李密向君王**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4)如何陈情?

  此处可结合学生具体情况而定,主要目的引导学生从课文每一段得出李密陈什么情、如何陈情。引入课文内容。

  4、范读正音

  在范读正音之前给学生轻声读课文,勾画注释的时间。如果直接范读,会有相当多的学生会忙着听音注音,而忽视节奏和感情,所以,一般情况我会给学生几分钟让学生把注释的音移到课文中,这样范读时才能提出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听出感情。

  5、朗读指导

  本来在正音之后,安排有个别学生分别朗读,然后就学生朗读中存在的字音、节奏、感情处理问题进行讨论、评价、指导。

  6、学习过程

  这一部分我主要想安排3个任务,重点是和学生讨论字词(强调字音),梳理结构简单赏析(板书内容)。二是在此基础上指导背诵,并进行分组朗诵比赛。三是巩固词句、通假字、文言实词。

  7、课堂小结:

  《陈情表》这篇文章,它的动人之处也就在于李密将孝道表达地情真意切。从小抚养自己的祖母已到风烛残年,“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正需要自己养老送终;李密再三强调:“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恰如其分地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忠孝两全的解决办法,还作了“生当陨首,死当给草”的保证,晋武帝终于被李密的苦情、亲情、孝情、忠情深深打动了。孝是**民族的传统美德,希望我们同学能将这一美德发扬光大,希望李密对祖母的乌鸟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亲人捧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却真诚的回报。

  8、作业布置:

  巩固本文所学内容。

  以“亲情”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课文《陈情表》说课稿3

  一、说教材

  《陈情表》是必修五第二单元中要求背诵的课文。本单元话题是学习古代抒情散文,旨在让学生把握作品抒发的真挚情感。就文体而言,是文言文也是散文。按课程标准,阅读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是高中生必须达到的目标;从散文的角度学习文学作品《陈情表》,要按课程标准“从整体上把握内容、概括要点”的要求,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引导学生感受《陈情表》感人至深的思想情感,理解孝敬是**民族的传统美德,忠孝两全的思想局限,进而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培养关爱亲情的思想意识。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通过诵读、背诵,积累文言词汇,积淀文言语感,提**言文阅读能力。

  2、能力目标:学习和运用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苦情。正确认识“孝”,继承孝敬父母长辈的传统道德。

  教学重、难点:

  1、学习重点: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学习难点:本文的主要特点是以情动人,作者是怎样逐层深入地叙事陈情,达到愿乞终养的目的的。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来完成知识目标,第二课时完成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本节课为第二课时。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完美**。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情景导入。孝敬长辈,忠于朝廷,是*古代君子立身行事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千百年来,人们奉行于此,常以“忠则《出师表》、孝则《陈情表》”相提并论,李密的《陈情表》感动了**,感动了上苍,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以孝动人的文章——《陈情表》。

  环节2:课堂检测。课前已发下了导学案,主要检查学生对文言字词的掌握情况。

  环节3:**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为学生设计三个问题: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作者为什么要向晋武帝陈情?他陈情的内容是什么?用了什么方式?

  学生讨论后发表见解,教师梳理内容并归纳为:

  (1)李密“陈情”的理由是因为**下诏任命他为**洗马,“寻蒙国恩,除臣洗马”,而他又不想应诏就职,“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2)李密“陈情”的具体内容:

  ①述父丧母嫁、祖母收养、祖孙相依为命之悲惨遭遇。

  ②述因祖母病重,太守举孝廉不就,刺史举秀才不从,**下诏、官府逼迫也难以应诏的两难处境。

  ③述圣朝以孝治天下,而自己孤苦无依,祖母又“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祖孙“更相为命”,因此“不能废远”的理由。

  ④述祖母年事已高,“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祖母百年后,自己再对国家“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报效犬马之劳的愿望。

  (3)李密陈情的方式是融理于情、融情于事。

  作者自己的孤苦无依、和祖母相依为命、对**的知遇恩情等“情”自然巧妙地融入了对**的“陈”述之中,晓畅、通达、浑然一体,没有雕琢之痕,使人感到作者时时在述事,又处处在抒情。这是本文写作上的一大特点。

  环节4:拓展探究

  (1)有人说,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孝是**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读罢此文,请谈谈你对“孝”的感受。

  (本题的目的是让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并谈谈自己的学有所悟,以求学生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概括能力并让学生真诚地为亲人奉上自己真诚的回报。在经济建设迅猛发展,道德意识逐渐淡漠的今天,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分小组讨论,讨论结束后,各小组选一名**发言,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明确:封建**者提倡以“孝”治天下的伦理,其根本的目的在于维护自己的**地位,今天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态度。另一方面,孝敬父母、长辈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至今仍未过时。

  (2)将本文与诸葛亮的《出师表》对比,看两篇文章在“动之以情”上有什么异同。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总结:

  古人常有“忠则《出师》,孝则《陈情》”之说,可见两篇文章在用情方面是相似的,都是以真情来打动人,这是古代抒情散文中的典范。

  不同:《出师表》这篇奏章以议论、叙事为主,字里行间渗透了诸葛亮眷恋“**”知遇之恩的强烈感情。作者与刘禅兼有“君臣”与“托孤”的关系,陈述意见借“**”之口道出,饱含深情,字字句句发自肺腑,更容易打动刘禅。告诫****,殷勤寄语,率直诚恳又不失**、臣下身份,全文无不流露出作者忠君爱国之情。杜甫赞之:“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陆游赞之:“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可见语言感情之深。

  《陈情表》则通过陈述自己的“苦情”“亲情”“忠情”来打动晋武帝,希望能够准许自己侍奉祖母以终余年,因此言辞委婉流畅,情文并茂,扣人心弦。晋武帝看了文章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

  环节5:课堂小结

  文章详尽而委婉地叙述了李密和祖母刘氏相依为命的处境,申述暂时不能**赴任的衷情,言辞恳切,表情达意淋漓尽致。学习本文,我们既要学习作者融情于事、真切感人的“情”,又要理解作者作为“**贱俘”对新朝国君陈情时的谨慎、得体、恰如其分的语言;既要读懂李密的“孝”情,又要领悟其中的感激之“情”。

  环节6:作业设计

  1、背诵《陈情表》,在背诵的过程中,以求更深刻的感悟其情感。

  2、语言运用练习:以“忠”和“孝”为话题写篇随感。通过这个作业,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关心身边的人。


陈情表原文翻译「对照翻译」 (菁选2篇)(扩展9)

——陈情表的读后感 (菁选2篇)

陈情表的读后感1

  读《出师表》不哭,不忠;读《陈情表》不哭,不孝。

  虽然时隔了千年之久,再读“陈情表”,李密当时那种矛盾两难的境遇却仿佛仍旧历历在目,那种毅然决然尽孝的拳拳之心依旧让人感怀不已。

  违背**意旨,固辞而不就职在古代是逆君大罪。李密为侍祖母刘,敢冒陨首之险,上“陈情表”于晋武帝本已是凶多吉少,而“陈情表”全篇更是没有编造冠冕堂皇的理由,没有添加矫揉造作的粉饰,也没有隐瞒侍母之心。李密丝毫不怕龙颜大怒,丝毫不惧悖君之罪,把自己所想所感和盘托出。但也正是这种真情实感的流露, 才打动了晋武帝,使他赦免了李密且加刺封赏。

  反观我们现在,别说是对祖母了,有的人连对自己的父母都不能尽孝。老人靠拾垃圾为生,子孙满堂却无人赡养,更有甚者对自己的父亲**出手。 这一个个违背人伦天性的事件刺激人们的眼球,更触痛心灵!

  当我觉得这个社会越来越陌生,越来越灰暗时,我读到了《陈情表》。这无疑像太阳将我心中的阴霾驱散,使我看到了远际的希望。一个不讲孝道的'民族是不可想象的,它注定不能长久。我也更愿意相信,一个不懂得报恩的民族是不存在的,因为每个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的本能。

  人们常说“*滚滚向前”,谁也**不了它前进的步伐。但李密那拳拳孝心却如同火车的汽笛声,响彻云霄,永远激荡在人们的心中。

陈情表的读后感2

  一开始,李密认为,晋武帝是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自己也沐浴在圣辉之中,人人讲孝道,**清明,社会**,这是晋武帝的圣明,晋武帝的功德啊!作者“但”字一转,提到祖母刘氏,年老体衰,风烛残年,生命垂危,危在旦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作者内心感情的潮水,通过前面文字的铺垫、蓄势,已涌动达到顶峰,对祖母刘氏的依恋与不舍,对祖母刘氏的真诚的爱,流露得深沉、真挚、自然,对祖母刘氏的拳拳孝心,堪与日月同辉,感天动地,摇旌万物。深怀一颗孝心、以孝恩泽天下的晋武帝怎不为之动容。

  当李密向晋武帝表达了心愿后,他的坚若磐石的承诺,彻底打消了晋武帝的顾虑,心甘情愿地接受了李密的愿望。“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当李密为祖母养老送终后,李密会全心全意的效忠于**,奉献与国家。极有分寸,合情合理,难以拒绝。“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倘若陛下能满足李密的尽孝要求,李密愿肝脑涂地,报答**的恩情。赤胆忠心,天地明鉴。李密最终达成了自己的心愿,我们折服于他过人的.说服能力。他用一颗真心温暖人,用一股真情打动人。


陈情表原文翻译「对照翻译」 (菁选2篇)(扩展10)

——陈涉世家原文翻译「对照翻译」 (菁选2篇)

陈涉世家原文翻译「对照翻译」1

  出处或作者:司马迁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上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胜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陈涉世家原文翻译「对照翻译」2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上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胜是阳城县人,表字叫涉。吴广是阳夏县人,表字叫叔。陈胜年轻的时候,曾经跟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有一天,)他停止耕作走到田边高地(休息),怅然叹息了好长时间以后,对同伴们说:“有朝一日有谁富贵了,可别忘记咱穷哥儿们。”同伴们笑着回答他:“你给人家耕地当牛马,哪里谈得上富贵啊!”陈胜长叹一声,说:“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凌云壮志啊!”

  二世**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秦二世****7月,征召穷苦的*民九百人去戍守渔阳,临时驻扎在大泽乡。陈胜、吴广都被编进这支队伍,并担任小队长。正碰上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了期限。误了期限,按秦**的军法,就要杀头。陈胜、吴广在一起商量,说:“如今逃跑(抓了回来)也是死,起来**也是死,反正都是死,倒不如为国家而死,这样好吧?”陈胜说:“全国人民长期受秦****,痛苦不堪。我听说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儿子,不该立为国君,该立的是长子扶苏。扶苏因为多次谏劝始皇的缘故,始皇派他到边疆去带兵。最近传闻说,并不为什么罪名,二世就将他杀害。老百姓大多听说他很贤明,却不知道他已经死了。项燕担任楚国将领的时候,(曾)多次立功,又爱护士卒,楚国人很爱怜他,有人认为他战死了,有人认为逃走了。如今假使我们这些人冒充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向全国发出号召,应当有很多人来响应的。”吴广认为(这个见解)很正确。(二人)于是去算卦。那算卦的人知道他俩的意图,说:“你们的事都能办成,能建功立业。不过你们还是去问问鬼神吧!”陈胜、吴广很高兴,(又)捉摸这“问问鬼神”的意思,终于悟出:“这是教我们先在众人中树立威信啊。”于是用朱砂在绸条上写了“陈胜王”三个字,再把绸条塞进人家网起来的一条鱼肚子里,士兵买鱼回来烹食,发现了鱼肚子里的绸条,本来已经觉得奇怪了。(陈胜)又暗地里派吴广潜藏在驻地附近丛林里的神庙当中,天黑以后点上灯笼(装鬼火),装做狐狸的.声音,向(士兵们)喊道:“大楚复兴,陈胜为王。”士兵们一整夜既惊且怕。第二天,大家到处谈论这件事,都指指点点的,互相示意地看着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胜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吴广*时很关心周围的人,士兵们大多愿意为他出力。(那天)(两个)军官喝醉了,吴广故意再三地提出要逃走,惹他们发火,让他们责罚他,借此来激怒士兵。那军官果然鞭打了吴广。(众士兵愤愤不*,)军官(刚)拔出剑来威吓(士兵),吴广一跃而起,夺过剑来杀死了他。陈胜协助吴广,一同杀了两个军官。陈胜把众戍卒召集起来,宣布号令,说:“各位(在这里)遇到大雨,都超过了规定到达渔阳的期限。过期就要杀头。就算侥幸不杀头,而戍守边塞的人十个中也得死去六七个。再说,大丈夫不死则已,死就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啊。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众戍卒齐声应道:“一定听从您的号令。”于是冒充是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为的是顺从百姓的愿望。大家露出右臂(作为义军的标志),打出大楚旗号。又筑了一座高台,举行誓师仪式,用那两个军官的头祭祀天地。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任都尉。**军(首先)进攻大泽乡,占领该乡后接着进攻蕲县。攻克蕲县后,就派符离人葛婴带兵攻取蕲县以东的地方。(陈胜自率主力)攻打、、苦、柘、谯等县,都拿下来了。一路上收编人马,等打到陈县的时候,已有战车六七百辆,马一千多匹,士卒几万人。进攻陈县时,郡守和县令都不在城中,只有守丞带兵在谯门中应战。**军(一时)不能战胜,(不久)守丞被人杀死,大军才进入陈县。几天后,陈胜召集当地的乡官和有声望的人共同商讨大事。这些人异口同声地说:“将军您亲自披甲上阵,手拿武器,讨伐残暴无道的秦国,恢复楚国的社稷,论功应当称王。”于是陈胜被拥戴称王,**要重建楚国。这时,各郡县受秦朝官吏**的人都纷纷起事,惩办当地的长官,把他们杀死,来响应陈胜的号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