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歌会
云南的歌会(精选16篇)
云南的歌会 篇1
教学目标
感知内容,品味言语,发掘情思,反观生活,滋养心灵。
一、导入:(课前美美地听葫芦丝演奏的《月光下的凤尾竹》,并美美地看散发着浓郁民间文化信息的有关云南的图片。)
葫芦丝演奏的《月光下的凤尾竹》诞生的土壤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云南,很想去那个彩云之地云南,你们想吗?那我们就随沈从文一起去云南的歌会走走。
二、整体感知
1.大家已经预习了《云南的歌会》,作者写了什么人在什么地方用什么方式在唱歌?
(用简短的语言来概括)
明确: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
三、发现意思
从整体上看,你觉得作者所写的这些与歌会有关的内容有意思吗?哪些地方有意思,意思又在哪里?那我们不妨再来读一读着篇文章,觉得有意思的地方画一画、写一写。可以从唱歌的地点、人物、气氛、环境等方面入手。(此环节在交流时要品读结合,指导好学生的朗读,采用多种朗读方法。及时抓住学生回答时的一些语句引导学生进入字里行间去品味其中的意思,力争让学生去感受云南歌会的独特之处。)
四、作家的意思
1.本文选自《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选入教材时省略了前面的一段文字: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我想起了臧克家的文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理解这里的活。比较理解从文所说的活其意思。活生生的,鲜活的充满了活力的生命状态的。从文中看作者是怎么描写个体的生命和整体的生命状态的。
2.对歌女子的外貌描写:生长得一张枣子脸,满口糯米牙,穿了身毛布衣裤,腰间围了个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鞋,辫发盘在头上。比较这段文字与课文里的区别。
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的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了个钉满小银自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明确:一般来说,从一个女人的穿着打扮可以看出她的精神面貌。这些女人把自己打扮得光鲜亮丽(从颜色、配饰),可见他们个个活得鲜活滋润,生气勃勃,有活力,对生活充满热情。沈从文用近乎罗嗦的语言来细细描绘意在表达作者对这种健康、鲜活的生命形态的极赏。
3.这是一种静态地外貌描写。这段有没有写到她们的动作呢?
不仅唱歌十分在行,大年初一和同伴各个村子里去打秋千(用马皮作成三丈来长的秋千条,悬挂在路旁高树上),蹬个址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
分析:①三丈来长(想一想,用数学知识来折算成米,有十多米长了,就像我们的教室。)②就(才),还③充满活力,活力四射!这些生命痛快淋漓,没有拖泥带水的僵态,表现了作者对自由洒脱的生命形态的尊重和赞美。那么,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一段吧。
4.除了写到这些女子之外还写了怎样的人?
明确:老人,一个吹鼓手……老人格外兴奋活跃,由于是传歌所以记忆里存蓄的智慧和热情就被激发出来了,激发了生命深层的活力。
5.作者在第五段中运用了排比句式一再强调了这些人的职业,你以为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意在表明歌会是平民的歌会他们能从紧张的现实物质生活里暂时解脱出来。享受一种只属于自己的自由自在的精神生活。一张一弛本是生命的本色。
6.沈从文何许人也,竟然能将这样平常的景象写得如此有意思?
简介作者:
沈从文( 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等。瑞典文学院院士马悦然说:“我个人确信,1988年如果他不离世,他将在10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五、没意思——说说对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课文第四段,用了许多笔墨描写由呈恭进城时一路的景色,有“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和“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有人说这些内容是没有任何意思,你们的看法是怎样的?(学生讨论回答)
小结:这些优美的语句描写出了当地优美的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之美与歌声之美相得益彰,浑然天成,这让我们不竟想到了这样一句话——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云南独特的自然风光使人们渐染了如此美好的自然情趣,赶马女孩子触目是烂漫的山花,侧耳是悠悠鸟鸣,在这样的环境里长期耳濡目染,当然会出口自然,充满了淳朴本色美。也只有这样淳朴而具有灵性的水土才能养育出如此纯真朴质的人,而也只有这样纯真朴质的人才能唱出这样甜美动听的歌。作者用秀美的自然环境描写衬托了歌声的优美和人物的纯美。作者在他的一篇文章中也非常明确地表达了这个意思:产生这种山歌实有原因。如没有一种特殊环境作为土壤,这些歌不会那么素朴、真挚而美妙感人。—沈从文《湘西苗族的艺术》
六、总结:在文章中,无论是云雀的吟唱,还是人们的洒脱,都表现出一种蓬勃的生命活力,这些都是鲜活的充满活力的生命。只有这样的生命,生活才有意思。只有这样生活,生命才有活力。这些生命令我们这些在现实社会里疲于奔命的人无比的羡慕和向往。欣赏到这里我想把自己反复阅读这篇文章后的一些体会呈现给大家,以后的读书生活中同学们也可以试着写写自己读书杂感。
不少写平民的散文,往往触及他们生活的卑微,使读者感受不到他们存在的尊严。沈从文是个例外。
他让我们触摸到平民身上流淌的生命尊严。这里摇曳着人性中最本真的光华,而这些鲜活的生命状态却存在沈的记忆中,由此可以窥探到作家内心深处潜滋暗长的忧虑。不过这流淌的素朴之光还是可以照亮被尘世风烟推远的灵魂。邵燕祥说:从文的作品可以不舍昼夜地流下去,润泽当代的直到后代的无数饥渴的灵魂。现实生活中跋涉的多是沧桑和沉重,是他让我们在回眸间拣拾生命里本应有的鲜活基因。
艰于呼吸的我们是否该邀江上清风揽山上明月。期待大家灿烂而青葱的生命诗意地栖居于天地之间。
云南的歌会 篇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精彩的语言;
2、从整体把握文章框架,能准确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3、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文章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
难点:理解文中环境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教学思路:
本文按照“整体感悟――研读探究――拓展延伸”三步教学,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致力打开学生思路、激活其思维。第二课时力求恰当地使用辅助教学资源,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探索精神,从而领悟课文的写作手法。
教学用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让学生说说的自己家乡民俗,民俗引入——播放云南地方的风俗图片,。再简介作者,让学生随着一个湘西人的角度来领略云南民歌的风采。
二、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苗族,原名沈岳焕,曾用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等。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我国著名文学家、史学家、考古学家。代表作有《边城》《长河》灯。作品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突出,单纯而又厚实,朴讷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
三、检查字词
1、让学生齐读学案p56课前自学(一)
2、出示需掌握重点字词幻灯片,再加以巩固。
读音:迤(yí)西 譬(pì)喻 糯(nuò)米 蹲(dūn)踞
忌讳(huì) 酬(chóu)和 铁箍(gū) 熹(xī)微
意义: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忌讳:忌怕而隐避。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四、整体感知
(一)听课文录音范读 ,要求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将课文分为四部分。
总分结构
第一部分(1):总写对云南的感受和认识,引起下文的叙述。
第二部分(2―3):描写山野对歌。
第三部分(4):描写山路漫歌。
第四部分(5):描写村寨传歌。
(二)学生思考课文以下问题
1、本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哪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每个场面各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确: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山路漫歌――这是即兴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村寨传歌――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传授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2、学生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学生自评、互评。
3、读完本文,云南的歌会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作者为什么会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
明确:淳朴自然 ; 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五、精读课文——山野对歌
1、概括课文二三段的内容。
明确:描绘山歌对唱的场面
2、“这种生面别开的场所”中的“这”指的是什么?
明确: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去虽不远,却互不见面。
3、“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多”字在文中是否可有可无?“种种不同方式”具体指的是什么?
明确:“多”在文中说的是云南对歌以情歌为主,但仍有其他内容。在下文与“也唱其他故事” 相照应,因此,这里的“多”字用的准确精当无可更易。“种种的方式”具体包含几种对歌方式:见景生情,即物起兴;提问;互嘲互赞。
4、在课文的第二段中,提到民歌唱的方式有很多,如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无端。下面两首民歌分别属于哪种方式?
①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个英英采,生下一个蓝花花。实实的爱死人。
明确:见景生情,即物起兴
②小乖乖来小乖乖,我们说给你们猜:什么长长上天?哪样长长海中间?什么长长外哟来,街前卖嘛?哪样长长你跟前喽。
明确: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
5、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参考学案p57 句段品读)
这段描写好在哪里?
明确:细腻真实,笔触细致,如在眼前
六、小结
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从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我们要反复品读,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作业
1.课后练习一;
2.课外收集有关云南民歌的音像资料及当地的民歌民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云南的歌会》,理清了文章脉络、感悟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请同学们思考回答:文章首先总写对云南的感受和认识,然后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哪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每个场合的特点分别是什么?(生答)看来,同学们已经很好的掌握了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对云南的歌会也已经有一定的了解。
二、研习课文
1、赏读“山路漫歌”
(1)、“山路漫歌“这个片段几乎没有写所唱的歌,写了些什么内容?
明确: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美景;赶马女孩子的歌唱。
那些赶马女孩, 听听她们都唱些什么歌?(悦耳好听的山歌)
(2)、作者为什么要写赶马女孩“嗓子通常没有经过训练,有的还发哑带沙”?她们的歌声充满一种什么样的美?
明确:欲扬先抑,突出女孩子歌声的淳朴本色美。
现在请一位同学为我们读一读,同学们边勾画出好词好句,等会让大家分享一下。
(3)第五段场面描写,它既是全场鸟瞰也穿插 个别人或事 的特写,内容比较多,请列出具体内容。
发起、处所、人数、曲名、唱法(声响)、时间、参加者、作用和歌师傅。
在这个歌唱场面中,作者移步换景、从视觉听觉比喻拟人描景,侧重写唱歌的环境,请想想,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的歌唱“有什么关系?
例:写实。云南确实有如此美丽的风光,所以作者要一笔一笔,慢慢描绘,为读者画出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图,然后再自然而然地写到“赶马女孩的歌唱”。
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在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
山鸟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交织成一支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总之,这些内容既是对“赶马女孩的歌唱”的真实写照,又是对中心的铺垫,还是一种烘托映衬――以优美的环境映衬优美的任务优美的歌!板书:以景衬人
2、赏读“村寨传歌”
“金满斗会”呢是一个以什么为主要内容的盛会?(表面说是避疫免灾,主要作用还是传歌。)
从哪里可以看出歌会盛大?(人多――时间长――盛装)
如此壮观的场面,给人的感受如何?(盛况空前,十年难逢)
在这个片段中,作者侧重写的是唱歌的场面,既有全局描绘,又有细部刻画。板书:点面结合
3、赏读完三个歌唱场面,让我们共同来完成这个表格,以更好的体会各个场面独特的风格。(斜体字部分由学生完成)
内容 特点 写作重点
山野对歌 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 唱歌人
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山路漫歌 即兴的自由歌唱, 唱歌环境
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村寨传歌 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 唱歌场面
是一间传授民歌的课堂。
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三、总结
赏读《云南的歌会》这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我们似乎与作者进行了一次云南之旅。在作者引领下,我们对自然、对人、对艺术进行了一番品味,我们领略到了我国民歌文化的丰富多彩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同时在作者的笔下,我们读出了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同学们,生活就像歌声一样美好,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也热爱那美丽浓郁的民俗文化吧!
四、拓展延伸
民俗是生活,它无时无刻不在你的周围,滋养着你,为你的生命提供必须的养分。我们身边有哪些类似云南歌会般美丽浓郁的民俗呢?(潮剧、英歌舞、舞虎狮、潮洲大锣鼓、赛龙舟……)现在,就让大家来欣赏英歌舞片段及潮洲大锣鼓,这些都是我们潮汕人民的智慧和情感的结晶。
五、布置作业
收集当地的民风民俗,学习本文的写法,以“家乡风情”为题,写一篇文章。
板书设计:
(一)
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以人衬景
山路漫歌:这是即兴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以景衬人
村寨传歌: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传授民歌的课堂。点面结合
(二)
内容 特点 写作重点
山野对歌 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 唱歌人
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山路漫歌 即兴的自由歌唱, 唱歌环境
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村寨传歌 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 唱歌场面
是一间传授民歌的课堂。
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云南的歌会 篇3
云南本是个诗歌的家乡,路南和迤西歌舞早著名全国。这一回却更加丰富了我的见闻。
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去虽不多远,却互不见面。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比喻,比赛机智才能。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无端。也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当事人照例心中一本册,滚瓜熟,随口而出。在场的既多内行,开口即见高低,含糊不得。所以不是高手,也不敢轻易搭腔。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的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明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的脸,满口白白的牙齿,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了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不仅唱歌十分在行,大年初一和同伴各个村子里去打秋千,用马皮作成三丈来长的秋千条,悬挂在路旁高树上,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
在昆明乡下,一年四季早晚,本来都可以听到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由呈贡赶火车进城,向例得骑一匹老马,慢吞吞的走十里路。有时赶车不及还得原骑退回。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几个有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象是有意摹仿天空而成的。一面就听各种山鸟呼朋唤侣,和身边前后三三五五赶马女孩子唱的各种本地悦耳好听山歌。有时面前三五步路旁边,忽然出现个花茸茸的戴胜鸟,矗起头顶花冠,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好像对于唱歌也发生了兴趣,经赶马女孩子一喝,才扑着翅膀掠地飞去。这种鸟大白天照例十分沉默,可是每在晨光熹微中,却欢喜坐在人家屋脊上,“郭公郭公”反复叫个不停。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伏在草丛中的云雀群,却带点鼓励意思相互应和。直到穷目力看不见后,忽然又象个小流星一样,用极快速度下坠到草丛中,和其他同伴会合,于是另外几只云雀又接着起飞。赶马女孩子年纪多不过十四五岁,嗓子通常并没经过训练,有的还发哑带沙,可是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出口自然,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
大伙儿唱得最热闹的叫“金满斗会”,有一次在龙街村子里举行,到时候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廊下,集合了附近几个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六人围坐一矮方桌,足足坐满了三十来张桌子,每桌各自轮流低声唱《十二月花》,和其它本地好听曲子。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在微风摇荡中舒卷张弛不定,有点龙吟凤哕意味。仅是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来会的妇女占多数,和逢年过节差不多,一身收拾得清洁利索,头上手中到处是银光闪闪,使人不敢认识。我以一个客人身分挨桌看去,很多人都象面善,可叫不出名字。随后才想起这里是村子口摆小摊卖酸泡梨的,那里有城门边挑水洗衣的,此外打铁箍桶的工匠家属,小杂货商店的老板娘子,乡村土医生和阉鸡匠,更多的自然是赶马女孩子和不同年龄的农民和四处飘乡赶集卖针线花样的老太婆,原来熟人真不少!集会表面说辟疫免灾,主要作用还是传歌。由老一代把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好听歌声,全部传给下一辈。反复唱下去,到大家熟习为止。因此在场年老人格外兴奋活跃,经常每桌轮流走动。主要作用既然在照规矩传歌,不问唱什么都不犯忌讳。就中最当行出色是龙街村子一个吹鼓手,年纪已过七十,牙齿早脱光了,却能十分热情整本整套的唱下去。除爱情故事,此外嘲烟鬼,骂财主,样样在行,真象是一个“歌库”。小时候常听老太婆口头语:“十年难逢金满斗”,意思是盛会难逢,参加后,才知道原来这种会,只有正当金星入斗那一年才举行的。
同是唱歌,另外有种抒情气氛,而且背景也格外明朗美好,即跑马节跑马山下举行的那种会歌。
西南原是诗歌的家乡,我住云南乡下整整八年,所听到的不过是极小范围内一部分而已。解放后人民自己当家作主,生活日益美好,心情也必然格外欢畅,新一代歌手,都一定比三五十年前更加活泼和热情。唱歌选手兼劳动模范,不是五朵金花,应当是万朵金花!
云南的歌会 篇4
云南的歌会 教学目标 1.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 2.朗读、揣摩、品味文章语言,感受文章浓郁的乡土气息。 3.探寻并领略民族风情,热爱民俗文化。 教学重点 1.在朗读、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2.学习作者表现民歌文化的几种描写手法: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及场面描写。 课前准备 2.教师与部分学生根据教学需要,整理、剪辑音像资料。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初步感知课文,了解云南歌会的几个场面,并学习本文的人物描写。
教学设计 播放剪辑好的云南民歌音像资料并导入 1.趣味竞猜:所播放的音像片段分别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民歌? (如:《阿诗玛》片段——彝族,《五朵金花》——白族,等等) 2.学生根据搜集资料的过程和欣赏到的音像片段谈感受。 3.教师导入: 我国有56个少数民族,每个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云南是聚居了最多的少数民族的省份,在各族人民的生活中,民歌几乎渗透到了各个领域。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有一篇文章专门介绍了云南的民歌,这就是——。 研习新课 本文以老练而又富有表现力的文字描绘了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这是读者初步感知课文就可以获取的信息, 大多数学生也不会例外。 教师在组织学生交流时应引导大家注意每种歌会形式的特点,并总结归纳:□教学设计 山野对歌——才智大比拼; 山路漫歌——即兴自由歌唱; 金满斗会——民歌传承。 2.学生根据以上感知整理全文结构: 总起全文(1) 山野对歌(2~3) 分写三种场合的歌会(2~5) 山路漫歌(4) 金满斗会(5) 3.学习“山野对歌”。 a.指名朗读2~3段,要求其余学生思考作者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山野对歌并做批注。 学生不难看出“山野对歌”这一片断首先介绍了对歌的地点和内容,然后主要通过描写对歌中的年轻女子的动作、神态、外貌来表现山野对歌的热烈与欢快。教师在组织学生研讨时应引导大家注意“山野对歌”的民族特色,比如,南方少数民族生活在大山、丛林里,所以对歌的地点就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参与对歌的多是年轻男女,所以“唱的多是情歌酬和”,不少年轻人还因此找到了自己的心上人;文中对唱歌的女子的描写,特别是对她的衣着的描写,让人仿佛看到了一位聪明、开朗、勤快的少数民族农家女子。 b.比较阅读,交流讨论课后“研讨与练习”二:沈从文的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此环节教师要注意开放性,只要学生能看到两处人物描写的差异在于第一段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真实细致,第二段着力描绘人物的神韵气度,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就可以了。(至于学生喜欢哪一种写法,只要言之成理,都应肯定和鼓励) (学生交流讨论后教师小结)人物描写的方法很多,可以直接描写,可以间接描写;语言可以朴素自然,也可以浓墨重彩。选择哪一种方法,全看表现人物的需要和自己的喜好,但核心一定是让人物符合人物的特点,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c.集体朗读2~3段。 第二课时 学习本文的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并在朗读、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教学设计
1.学习“山路漫歌”。
a.默读第4段,勾画出好词好句,并与同学分享。
学生勾画出的好词好句大多是文段中的环境描写,如“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等等。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动词、形容词、副词和修辞手法赏析好词好句,如:
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用了拟人的修辞,显得活泼生动,它的蓝色令人疑心“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更是奇特的联想,让人感受到了花的灵性和花色的纯净。
“起飞”“扶摇”“盘旋”“唱歌”“钻”等动词把云雀轻捷的身姿、悦耳的鸣叫描绘得栩栩如生。
……
教师在让学生说得尽兴时提醒学生注意:本段要表现的歌会形式是什么?写人们唱歌的有几句话?写环境的又有几句话?目的是引入下一环节的讨论。
b.讨论:本段写赶马女孩唱歌仅三句,却用了许多优美的语句描写由呈贡一路进城的景色。这是否偏离了“山路漫歌”的“歌”字?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明白:这些优美的语句描写出了当地优美的环境,自然环境之美与歌声之美相得益彰,浑然天成,只有这一方水土才能孕育如此美妙的歌。
c.齐读第4段。
2.学习“金满斗会”。
a.老人常说“十年难逢金满斗”,默读第5段,将“金满斗会”与前两种形式的歌会比较,说说“金满斗会”的难得之处在哪里?
“金满斗会”与前两种歌会形式相比,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特点:
场面盛况空前 人多: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廊下,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
时间长: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
盛妆:和逢年过节差不多,一身收拾得清洁索利,头上手中到处是银光闪闪。
传承民族文化——由老一代汇集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
b.齐读第5段。
拓展探究
本文对云南歌会的介绍,让我们领略到了我国民歌文化的丰富多彩,同时让我们知道生活中有歌就有欢乐,有歌就有美。而人们用歌来表达生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请欣赏和比较以下三种歌会,你能发现它们各自的特色吗?
播放电影《刘三姐》片段、流行歌曲演唱会片段和三高紫禁城演唱会片段。
师生交流讨论,不要求统一看法,也不要求谈得很专业,目的只是让学生对民族音乐、通俗音乐和高雅音乐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并借音乐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云南的歌会 篇5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有关民风民俗的文章,它以浓墨重彩,工笔描绘了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三种不同的情调,字里行间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洋溢着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云南的歌会》教案及反思,欢迎阅读。
《云南的歌会》教案教学目标:
1、能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云南歌会的特点。
2、能结合《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原文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对课文中重点句段的研析,深入体会云南的歌会的真正魅力。
3、能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分析揣摩,品味文章精妙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能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云南的歌会的特点。
2、能分析揣摩文章精妙的语言。
教学难点:
能结合《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原文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对课文中重点句段的研析,深入体会云南的歌会的真正魅力。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云南的歌会》,作者沈从文。原文的标题是‘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选中的课文有删节。而在删节中有这样一段话:‘参加云南跑马节,我其实另有所会心,但过不多久,更新的发现就把我引诱过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这一年,正在历史博物馆工作的沈从文先生到云南参加跑马节,目的是为了从马鞍鞯油漆的工艺中找到中国漆器加工工艺的相关资料,但没过多久,他的注意力就被云南的歌会吸引了。沈先生究竟发现了什么?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重难点字词辨析
1、明确重难点字词的音与形
2、齐读字词
三、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拿笔圈点勾画,标注字音并找出云南歌会的特点)
2、教师提问:“云南的歌会与我们平时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有什么不同呢?”
3、学生交流讨论
4、教师总结
场 合 形 式
山 野 对 歌
山 路 漫 歌
村 寨 传 歌
“沈从文先生发现在云南的村村寨寨、山山水水中都能听到这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歌声,云南的人民就是这样在美妙的歌声中生活着,这一点,我们也从课文中发现了。”(板书:生活)
“那么,沈先生在前面所说的‘更新的发现’仅仅是指这些吗?沈先生还发现了什么?”
四、再读研析
1、研读提示
“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
——沈从文《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
“同学们,在沈先生的原文中还有这样一句话,动动脑筋,你能从这句话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吗?”
2、研析“活人”二字(重点研析对歌的年轻女人)
(1)教师提问:“这是怎样的女子?你从何得知?”
(2)学生交流讨论
(3)教师点拨分析
A、重点研读年轻女子外貌一段文字,尤其关注有关色彩的词语。
B、重点研读年轻女子荡秋千一段文字,尤其关注数词及描写女子状态的词。
C、重点研读年轻女子唱赢后的表现一段,尤其关注下列加线词语,这些取得胜利后的“反常”表现体现了云南女子的淳朴本色的美。
“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4)教师总结
——活泼开朗(打吆喝、荡秋千)、聪明有智慧(对手强、一连唱败三个对手)、漂亮健康(脸色、衣着、装饰等)、大胆(荡秋千的表现)、淳朴本色(年轻女子唱赢后的动作)
“在这里,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写出了云南的歌会中年轻女子的活泼开朗、聪明智慧、淳朴本色。此外还有山路漫歌中的赶马女孩、山寨传歌中活跃的人们,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展现在我们眼前。”
“那么,在云南的歌会中,鲜活的仅仅是人吗?”
3、研析“写景”一段
(1)学生朗读
(2)教师提问:“我发现刚才同学们读的这段文字里出现的景物都很普通啊,无非是云南当地常见的花鸟。这样常见的景物在沈从文先生的笔下是怎样变得鲜活起来的呢?”
(3)学生交流讨论
(4)教师总结点拨
“报春花虽然常见,但拟人修辞的运用却让它不普通了,一个充满情趣的鲜活生命就这样跃然纸上。”
“这一段景物描写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美妙有情。在这个连鸟都忍不住唱歌的美好景致中,谁不想放开歌喉唱几声呢。”
“沈从文先生在这里发现了美好的景是可以催发美好的情感的,而带着美好情感唱出的歌即使声音沙哑、即使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也依然悦耳动听。云南这块充满生机的土地就这样孕育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板书:生命)
五、品读感悟
1、教师提问:“沈从文先生的这次云南之行发现了云南人民每天都生活在美妙的歌声中,发现了这块美丽的土地上每一个生命都是那样的鲜活。那么,它还有别的发现吗?”
2、学生讨论交流
3、重点分析文章结尾的“原来如此”的含义
(1)提问:“日常生活中,我们在什么样的情境下会用到这个词?它通常表达一种怎样的心理状态?”
——恍然大悟、惊喜发现
(2)提问:“这一次看金满斗会,沈先生有哪些惊喜的发现,又悟到什么呢?”
——日常辛苦劳作的平头百姓打扮得光鲜亮丽,似乎全然忘却了平日的辛劳。
——最活跃的反而是老人,他们不因年老、牙齿脱光而沮丧,而是快乐、热情地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
4、教师总结
“沈从文先生的这次云南之行不仅发现了云南人民生活在美妙的歌声中,也不仅发现在云南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每一个生命都那么鲜活,更发现了云南人民乐观积极的生命状态。”(板书:云南的歌会、发现、原生态)
六、收束点拨
“这一次的云南之行,沈从文先生在云南的歌会中完成了他的发现之旅,而我们也跟随沈先生的笔触完成了我们的发现之旅。”
“然而,沈先生为什么如此关注云南人民积极快乐的生命状态呢?《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在创作时有怎样特殊的背景呢?云南人民的这种乐观心境又给处于人生特殊时期的沈从文先生以怎样的启示呢?”
“同学们,去阅读一些沈从文先生的传记及代表作品,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多、更精彩的发现。”
《云南的歌会》反思1有关沈从文的背景资料和《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的原文资料为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正因为对相关资料的深入研究,我更深入地理解了这篇文章,又因为深入理解了这篇文章,我更走近了沈从文先生。于是设计了这次“发现之旅”,希望能带领学生走进去,并帮助学生拥有奇妙的发现。
然而,因为时间的仓促、对学情的不甚了解以及自身在设计上的考虑不周,整节课完成后,感觉有些累。
一、教学内容过于饱满,学生活动减少,导致教师在课堂推进中显得较为吃力。
根据教学设计,这篇课文中几乎每处重点内容都已涉及,而在短短的45分钟之内,要让学生找到这些内容,还要读懂读透,实属不易。因此,该教学设计如能将一些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合并或作适当的删减,教师授课过程中会更加从容一些。
二、细节问题设计欠缺,对学生启发不够,导致教师在某些问题的分析中笼统含混,学生无法从中领会清楚教师的设计意图,课堂效果欠佳。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在大的程序和环节上思路很清晰,但在某些具体问题的设计中缺少了匠心。如分析“人美”和“景美”的两个片段教学中,均存在不少随意性,不少字句的分析不透不妙,难以帮助学生真正体味到这两个片段写作的妙处。如能精心设计几个巧妙的小问题启发学生,学生的收获会更多一些。
总之,这节课给我的收获很多,遗憾更多,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努力扬长改短,使课堂教学更加完善。
《云南的歌会》反思2如果你想让学生喜欢你的课堂,那么最好的方法大概就是,你先爱上你所教授的学科,发现她的美,然后再用你浓烈的爱意感染感动感化学生,从而与你有同样发自心底的情感的共鸣。课堂不是教师自己一个人的舞台,就像我告诉五里初中八年级六班的同学们,你们能从《云南的歌会》中学得东西,还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就是成功!
《云南的歌会》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十六课,一篇有关民风民俗的文章,它以浓墨重彩,工笔描绘了山野对歌,山路漫歌,山寨传歌三种不同的情调,字里行间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洋溢着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所以我觉得在教学这样的课文时,可以适当扩展学习范围,用音乐构建平台,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自然,领略民间文化的巨大魅力。所以我在讲授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时,始终把握这样一条主线:把民族传统文化的美传承下去,发现生活中的美,热爱生活。
“教材学生之间情感的桥梁,便是教师的情感,教师用自己的真情去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苗,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呈现勃勃生机,迸射出生命活力。”有感于此,在教学《云南的歌会》时,开头我这样设计:先欣赏一段由云南民歌改编的葫芦丝演奏《月光下的凤尾竹》,并配以优美图片。让学生在听觉以及视觉的美的冲击下,完成预习任务:了解作者,扫清文字障碍。
在整体感知部分,在朗读中感受云南歌会的美,对此,我设计了二个问题:一、感受歌会:请先朗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在什么地方写了哪三种形式的歌会?二、赛说歌会: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歌会读一读,从文中你感受到云南美在何处?结合内容说说理由。这样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梳理文章信息,初步让学生领略了文章的美,为下一步重点赏析景物、人物描写打很好的一个基础。
在重点研讨环节,我设计四个环环相扣的问题,由易到难,让学生通过我的引导,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人物描写有哪些不同的表现手法,在刻画人物方面你又得到哪些启示。我希望让学生能学以致用,拓展阅读知识面。
而在剩下的两个环节能力提升以及当堂反馈中,学生的创作热情空前高涨,积极用笔书写美的诗篇,用声音歌唱美的生活。与我的目标设置和谐的融合。而作业的布置,我同样花费不少心思,让学生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土家傩舞》,一是与语文主题学习活动积极响应,二是意在让学生一舞一歌,相辅相成,比较全面了解云南的民俗民情。最后在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中,以一首云南民歌《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结束。以歌曲开始,以歌曲结束,前后呼应。
纵观整堂课,我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三个方面:一是朗读,二是通过细节的揣摩,引导学生品析文中的描写,激励学生关注民歌之美,感受美好生活。体会云南人民“活”的生活状态、自由性情,淳朴自然的生活方式和热情积极的生活态度。三充分调用了现代教育技术于教学中。
首先说朗读。这篇文章语言清丽优美,洋溢着那种纯朴、宁静、远离城市喧嚣的浓郁的文化气息,同时又体现出了生命活力、生活热情。所以在本文的教学中,我特别注重朗读的训练,课堂上始终伴随着各种形式地读,如对课文中几幅画面的通读,全班读,分组读,个人浏览,跳读等,在朗读中感悟云南歌会的美,感受人物美,环境美,服饰美,民歌美,风俗美。
再说说通过细节的揣摩,感受云南人民热爱生活、歌唱生活、创造生活的热情和活力。在自己的作文中学会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同时是借此勾起学生课外阅读沈从文著作《边城》的兴趣,以便更全面了解云南风情。。
语文新课程还指出:应探究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是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渗透和整会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所以本课,我充分调用了现代教育技术于教学中,创造了声乐浑然一体的绝妙之境。让学生在美声中赏析美文,在美文中聆听美声。
课后,我仔细反思了整个教学过程,发现了其中有很多不足之处:
第一、教学过程过于紧凑,课堂时间仓促,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相对较少。
第二、教师的课堂语言虽幽默但还不够精美,有时显得较为啰嗦。
第三、因为时间的限制,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还没有得到很好地激发,老师的讲解用时过多,与学生的对话交流还不够充分。教师与学生的配合不够完美。今后要大胆放手给学生。
第四、学生放声朗读的不够,过于拘谨,以后要多培养学生的放声朗读。
总之,这节课,让我受益匪浅。不但从评委那里听到赞赏和中肯的建议,在同行那里收获了很多教学上的东西,也让我深深体会到:语文教学就是引领学生通过阅读智慧的言语去体会诗意的人生,感悟作品的意义,陶冶学生的性情,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高整体文化修养,塑造高尚的人格,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并发扬光大。路漫漫其修远兮,语文同仁将上下而求索。
云南的歌会 篇6
师:(出示文字:沈从文——“家园”何处?)这几天我们看了沈从文先生的资料,著作,以及由他的著作改编的电影,我们应该对沈先生有一定了解了。我们先不翻书,问大家一个问题:沈从文“家”在何处啊?(点第一排第一个学生)
生:云南。
师:有一点对,但只有一点对。(点第二个)
生:湖南。
师:还是只有一点对。谁能答一个全对的。
生:四海为家。
师:这个好一点了,但还是没说到点子上。注意一下:问题上的“家园”两个字是带符号的)
生:沈从文家在心中。
师:还记不记得去年我们学苏东坡的时候,介绍过一句东坡名言。填空:————是我家。
生(齐答):此心安处是我家!
师:那么沈从文的心安于何处呢?现在我们打开书本。
(学生打开书)
师:看看注释1。大家一齐读一下。我们就从第二行“沈从文”读起。
生: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师(笑):有没有找到“家”啊?
生(齐答):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师:对了。这个说明沈从文家在哪里?
生:沈从文的家在他的作品里,在历史文物研究里。
师:很好,今天我们就是要从他的作品里看看沈从文的“家园”到底是怎么样的。
师:本文选自《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有删节,删节部分在我给大家的资料第一页。现在我们快速阅读一下《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边读边思考一个问题:昨天看的《边城》与《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有何相似处?
(5分钟后)
师:《边城》与《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的相似处!来,每人说一个。
生:都有民歌。
生:民歌中都是情歌为主。
师:还是民歌,有没有别的。
生:跑马和划龙船情形相差不多。
师:节日差仿,是吧,《边城》端午节的划龙舟与云南跑马节的赛马差仿。
生:好象没有了。
师:那好,我们再来看一篇文章:《湘西民族的艺术》,我们已经粗粗读过一遍了。现在再看一边。还是思考一个问题:《湘西民族的艺术》与课文有什么相似处。
(5分钟后)
生:还是民歌,还有就是民歌的种类与表达方式也很类似,
师:能不能说几个类似的词语。
生:见景生情,即物起兴,随事押韵。
师:不错。还有别的吗?
生:女孩子身上穿的服饰也类似。
师:我们请两个同学分别读一下写服饰的类似文字吧。
(一生读课文中文字,一生读《湘西民族的艺术》中有关服饰的文字)
师:很明显的类似,是吧。那么,沈从文为什么会对服饰这样感兴趣?
生:他是文物学家,服饰研究家,喜欢这些传统服饰。
师:前天我们看的有关沈从文文革遭遇的资料好象说他研究文物啊服饰啊什么的是迫于无奈么。《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中也有这么一句话:“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大家找一下。(停顿)有吧(学生答:“有”。)这说明他不喜欢服饰么。
生:可能是出于职业习惯吧。
师:可能吧。但还有没有更好的答案。
生:沈从文爱“美”、爱“文化”,在他眼里,服饰反映了“美”与“文化”。这篇文章第三节最后一句说了:它反映的不仅是个人爱美的情操,还是这个民族一种深厚悠久的文化。
师:很好,我们一起来把这一节读一下。注意里面有关“美”与“文化”的字词要读重音。
生:齐读。
师:我再来补充一段文字,是前天我们看过的《从文自传》中一节,我们看看年轻时的沈从文对文物是什么态度。(出示文字)来,你来读一遍。
生(读):我从这方面对于这个民族在一段长长的年分中,用一片颜色、一把线、一块青铜或一堆泥土,以及一组文字,加上自己生命做成的种种艺术,皆得了一个初步普遍的认识,由于这点初步知识,使一个以鉴赏人类生活与自然现象为生的乡下人,进而对于人类智慧光辉的领会,发生了极宽泛而深切的兴味。这是个人的幸运。
师:非常清楚,沈从文文革中研究文物虽然是出于无奈,但他对文物其实是一直有感情的,因为这里有人类智慧的光辉,有我们的传统文化。
师:好,关于服饰,关于沈从文研究文物我们就暂告一段落。现在我们再回到老问题:还有类似点吗?我们继续寻找。
生:还有就是这两篇文章的人物很相似:都是年轻女子与老人。
师:我们来具体找一下,如何?
生:课文里面单独描写的有对歌的女子,赶马的十四五岁的女孩,一个七十多的老汉。《湘西民族的艺术》也是两个很年轻的女孩,一个七十岁的老汉,另一个也有五十多了。
师:我们再联系一下另一本书——《边城》。
生(恍然):主人公也是一老汉一少女。
师:我还可以告诉大家,沈从文有很多小说主人公也是老人、少女。现在我想问一下大家了:老人和少女对沈从文来说意味着什么,他要这样可能是自己都没意识到的反复的写?(出示题目:说说以下这些事物的象征含义:节日;民歌;老人;少女。)给大家一分钟时间思考,可以小组交流。
(一分钟后)
师:我们从最简单的说起吧,民歌,怎么样?
生:民歌里面有传统,是传统的象征。
生:民歌是爱情,是反抗。
师:忘了告诉大家了:在《湘西民族的艺术》里有一句话写民歌特点的话与课文中某句话几乎一模一样的,大家把它找出来,看谁动作最快!
生:在第三节第三行:不论早晚都可听到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
师:课文里在哪儿?
生:129页最后一行:本来早晚都可听到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
师:我们用两个字概括。
生:“美”,“情”。
师:很好,那我们清楚了,民歌在沈从文心里意味着“传统”,“美”,“情”,当然,这个“情”包括了“爱情”。别的呢,谁来说?
生:这些“节日”都是中国传统节日,所以“节日”也意味着“传统”。
师:不错,在这些节日里,我们可以触摸到传统。老人、少女呢?
生:老人意味着过去,也就是传统;少女代表了未来。
生:少女是“美”的象征。老人是“情”的象征。
师:少女美,这个不言自明。老人为什么是“情”呢?
生:课文132页写老人,反复用“热情”一词。第十行“充满智慧和热情”,倒数第四行“十分热情整本整本地唱下去”。
师:非常好,我想现在我们可以概括出沈从文“家园”的特点了:一个传统的,充满“美”与“情”的世界。我们这节课就先上到这里。
云南的歌会 篇7
16.云南的歌会 沈从文 深圳市龙华中英文实验学校:孙家祥 知识与能力: 1.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 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3.掌握本文的词语。 过程与方法: 以读讲、探讨方式围绕课文内容和结构展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教学重点、难点: 1、 散文特点、结构。 2、 探讨本文的描写方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室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i2)西 譬(pi4)喻 糯(nuo4)米 蹲(dun1)踞 忌讳(hui4) 酬(chou2)和 铁箍(gu1) 熹(xi1)微 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二、导人 ’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 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学生自评、互评。 四、学习课文 1.指定学生甲诵读1~3段。 指定学生乙诵读1~3段。 评议优劣。 2.归纳第一段:引出歌会地方。 3.讨论并归纳第二段的中心内容。 分析:“这是种别开生面的场所……却互不见面”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随口而出。” “在场的既多内行……解口渴去了” 争论后归纳:写歌会的场所、方式、胜负的情况。 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五、小结 了解文章描写的别开生面的云南歌会,表现了云南人民无限趣味的生活,给读者崭新的视野。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1日课 听写词语,并用其中的三个词语口头造句。 蹲踞 酬和 熹微 譬喻 淳朴 即物起兴 引经据典 悠游自在 龙吟凤哕 二、继续学习课文 (一)诵读三~五段 师生点评诵读情况。 (二)讨论第三段内容 归纳:写女歌手的情况(性情、外貌、穿着、本领。) (三)讨论第四段内容 1.本段属于什么描写? (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2.本段侧重写什么? 明确:歌声不断。 (1)山鸟呼朋唤侣(戴胜鸟、云雀)。 (2)赶马女孩子唱山歌。 环境:树林、山坡、花。 侧重“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 (四)讨论第五段。 1.段落主要内容: 写“金满斗会”。 2.发起、处所、人数、曲名、唱法(声响)、时间、参加者(妇女饰扮,熟人身份)、作用和歌师傅。 三、讨论问题 (一)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 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边城>》 (明确:两段人物描写不同点是个别与群体,一重精神,一重具体的衣服。第二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的修饰方法,把人物描写得惟妙惟肖。) (二)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明确:用环境作背景,达到诗情画意的效果。) 四、拓展训练 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分小组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的。有兴趣的同学,不妨选择一两首唱一唱。 学生可以收集民歌,互相交流,比较。 例如:陕北民歌《信无防字》福州民歌(真鸟仔,啄波波,三岁孩子会唱歌……一条竹子插下土,皇帝落难去放牛)…… 五、小结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 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本文虽然是描写音乐的佳作,但首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在教学中必须扎扎实实地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品析词语、句子,感受语言文字创设的美妙情境。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训练四。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附:板书设计 云南的歌会 山野对歌---才情智力大比拼 山路漫歌---发自性情,自然成趣 村寨传歌---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教学后记: 通过学习,学生基本能掌握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能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对课文的词语也掌握得比较好。 第十六课 云南的歌会 教师寄语: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识记本文的词语及作者等文学常识; 2.感知文章内容并赏析云南歌会,把握人物描写方法; 3.认识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感受民间文化气息。 学习过程: 一、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 )西 譬( )喻 糯( )米 蹲( )踞 忌讳( ) 酬( )和 铁箍( ) 熹( )微 2.根据解释写词语。 ( ):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忌怕而隐避。 ( ):形容直往上升。 ( ):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 ):快活的样子。( ) :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 ):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3.查找资料,简介作者: 二、自主探究 4.感知歌会:自由地朗读课文,思考:作者在什么地方写了哪三种形式的歌会?并说说理由。(用四字短语回答) 5.说歌会: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歌会读一读,并结合具体段落、句子说说你喜欢的原因。(四人小组讨论) 6. 赏歌会:(1)从文中你感受到云南美在何处?结合内容说说理由。 (2)文章虽是为云南的歌会而写,却用大量的笔墨写了云南的人、云南的景、云南的情,这样写,你能从文中感受到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7.学习任务描写的方法。 (1)在三种不同形式的歌会中,作者都进行了细腻的人物刻画,请跳读课文,划出三处人物描写的句子。看看作者分别写了哪三种人? (2)作者在对这三个人物进行描写时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通过对三种歌会中人物的细致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人物描写时的哪些启示呢? 8.请在文中画出描写自然环境的语句,并分析在这里景色的美丽,鸟的婉转啼叫和人的美丽,歌的优美如何交融在一起的? 9. 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四、拓展延伸 10. 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看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的。 五、 达标检测 1.测测你的注音速度!(又快又准!) 迤( )西 蹲踞( ) 譬( )喻 荆( )条 糯( )米 土坎( ) 矗( )起 气氛( ) 2.验验你的写字速度!(看你的了!) 晨光xī( )微 lüè( )地飞去 屋jǐ( ) chún( )朴 ɡū( )桶 避yì( )免灾 忌huì( ) 3.做个小翻译! (1)即物起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譬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无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文段,你一定能准确理解文段后的问题!(加把劲儿啊!) 在昆明乡下,一年四季,本来早晚都可以听到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由呈贡赶火车进城,向例得骑一匹老马,慢吞吞地走十里路。有时赶车不及,还得原路退回。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几个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一面就听各种山鸟呼朋唤侣,和身边前后三三赶马女孩子唱着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有时面前三五步路旁边,忽然出现个花茸茸的戴胜鸟,矗起头顶花冠,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好像对于唱歌也发生了兴趣,经赶马女孩子一喝,才扑着翅膀掠地飞去。这种鸟大白天照例十分沉默,可是每在晨光熹微中,却欢喜坐在人家屋脊上,“郭公郭公”反复叫个不停。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伏在草丛中的云雀群,却带点鼓励的意思相互应和。直到穷目力看不见后,忽然又像个小流星一样,用极快速度下坠到草丛中,和其他同伴会合,于是另外几只云雀又接着起飞。赶马女孩子年纪多不过十四五岁,嗓子通常并没经过训练,有的还发哑带沙,可是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出口自然,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大伙儿唱得最热闹的叫“金满斗会”。有一次,由村子里人发起,到时候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廊下,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六人围坐一桌,足足坐满了三十来张矮方桌,每桌各自轮流低声唱《十二月花》,和其他本地好听曲子。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在微风荡动中舒卷张弛不定,有点龙吟凤哕意味。仅是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来会的妇女占多数,和逢年过节差不多,一身收拾得清洁索利,头上手中到处是银光闪闪,使人不敢认识。我以一个客人身份挨桌看去,很多人都像面善,可叫不出名字。随后才想起这里是村子口摆小摊卖酸泡梨的,那里有城门边挑水洗衣的,打铁箍桶的工匠,小杂货商店的管事,乡村土医生和阉鸡匠,更多的自然是赶马女孩子、不同年龄的农民和四处飘乡赶集卖针线花样的老太婆,原来熟人真不少!集会表面说是避疫免灾,主要作用还是传歌。由老一代把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反复唱下去,到大家熟习为止。因此在场年老人格外兴奋活跃,经常每桌轮流走动。主要作用既然是在照规矩传歌,那么不问唱什么都不犯忌讳。就中最当行出色的是一个吹鼓手,年纪已过七十,牙齿早脱光了,却能十分热情整本整套地唱下去。除爱情故事,此外嘲烟鬼,骂财主,样样在行,真像是一个“歌库”(这种人在我们家乡则叫做歌师傅)。小时候常听老太婆口头语,“十年难逢金满斗”,意思是盛会难逢,参加后才知道原来如此。 4.上文选自《 》,作者 ,现代 家、 家。 5.选文写的是在哪两种场合下听到的民歌演唱? 6.选文选取的演唱方式有哪些?内容有哪些? 7.想一想,云南的歌会与你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有什么异同点?(畅所欲言!) 六、课后小记: 各位评委,我说课的课题是,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云南的歌会》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手段、学法指导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想进行说明。 第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介绍了我国部分地区的节目风俗和民间轶事,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学习这个单元,能够引导学生关注民俗,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无穷乐趣,还能增强学生的民族感情。 《云南的歌会》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作者用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对每一个场面的描写都各有特写,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了解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还能学习叙事性文章的写法。 2、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基于对教材的这种认识,本课我确立了三个教学目标: ①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作者的表现手法。 ②体会云南歌会的美。 ③体会“山路漫歌”的立体美。 初二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文章已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但是对文章内容把握的准确度和对文章主题理解的深度上还有待提高。而且我们北方的学生对云南的民风民俗可能存在陌生感,因此,我确定本课的重点难点分别是: [重点]: 1、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作者的表现手法。 2、深入理解云南歌会所蕴含的美。 [难点]: 品味体会“山路漫歌”这个片断的立体美。 第二、教学方法、手段 本文所写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富有表现力,充满了情趣,根据文章这一特点,我将充分发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作用,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借助多媒体等电教手段,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来使学生深入体会云南歌会的美,理解课文的深刻含义。 第三、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我的导语是这样的: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和同学们在电视或广播中接触过的演唱会、音乐会大不相同,云南的歌会有哪些特色呢?我们通过学习《云南的歌会》这篇文章来了解一下。 我首先让学生通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并提出问题:“云南的歌会”有哪三种形式? 学生通过初步的阅读思考,归纳出“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这三种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 为了让学生深刻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作者的表现手法,更好的体会云南歌会的美,我分两步来讲清本课的教学重点。 (二)讲析重点 第一步:以四人小组讨论的方式,采用比较阅读,分析比较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在内容上的侧重点和写作手法上的差异。 通过讨论、分析、归纳,学生能够明确: 山野对歌具有对抗赛的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作者主要写唱歌人,在外貌,神态等方面对演唱者进行工笔描绘,云南女子的独特服饰,高超的打秋千本领,显示了她们开朗、活泼和充满智慧的性格美。人美,唱出的歌一定会更美! 山路漫歌是即兴的自由歌唱。作者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天如此之蓝、花如此之美,悠悠鸟鸣如此婉转动听,而在这样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儿,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这是以优美的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 村寨传歌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参加者来自各行各业,不论男女老幼,全都热情高涨,六人围坐一桌,足足有三十来桌。传歌盹地点是住处院子的两楼和长长的屋廊下,人们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传歌的目的是老一辈把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使民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作者写传歌的场面,有全局描绘,有细部刻画,点面结合,生动精妙的向我们展示了云南的民风民俗,让我们领略到一种独特的地域美。 通过以上学习,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的把握,对课文中的一些手法有了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第二步,我让学生找出自己特别喜爱的场景或句子,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云南歌会蕴含的美。 自古以来,云南人民能歌善舞,大量的民歌流传至今,具有独特的风俗美,这种风俗美与特定的环境,当地的人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是需要学生深入体会的地方,因此我确定本课的难点是:体会“山路漫歌”这个片断的立体美。为了引导学生真正理解风俗美与特定环境、’当地人物之间的密切关系,我让学生精读“山路漫歌”这个片断并设置三个问题,突破难点。 第一个问题:“山路漫歌”这个片断几乎没有写所唱的歌,写了些什么内容? 学生通过仔细阅读能够分析出这个片断重在描写景物:蓝蓝的。天,成片的树林,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和蓝天相呼应的粉蓝色报春花,着重写了两种鸟:一种是喜欢独唱的戴胜鸟,另一种是喜欢群唱的云雀。这些景物构成了云南四季如春、自由奔放地域环境。 第二个问题:作者写这些景物运用了哪些手法?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讨论后明确作者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调动多种感觉器官,绘形、绘声、绘色,全方位多角度进行描写:蓝天白云、葱翠的树林、山花烂漫的小山坡是静态的,是色彩斑谰的;戴胜鸟和云雀边飞边唱,嬉戏呜叫是动态的,它们的歌唱是欢快悦耳的。 作者运用动静结合、声色相融的手法,使这幅立体自然画卷真得是美不胜收。赶马女孩子面对如此美景,心中充满喜悦,为之陶醉,情动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怎能不情不自禁的纵情歌唱呢? 我设置的第三个问题是:假如你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又是赶马女孩子中的一员,你会唱出什么样的歌?结合自己的日常积累,主要是歌曲积累,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创设情境,唱出自己心中的歌。 设置这个问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为学生营造了想象和联想的空间,学生能在想象中身临其境,真正体验在这种宛如画卷的环境中,当地的人们会有什么样的心情、欲望,赶马女孩子热情、奔放、好歌的性格的形成和环境有着根本的联系。从而学生会真正体会和思考:民俗的形成与环境、人物的密切关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云南的人美、歌美,主要是因为云南秀丽明媚的环境美,这种歌会的风俗也代代相传下来。 (四)、巩固运用 对课文的阅读、分析、,品味之后,为了巩固学习内容,我设置了当堂的口头作文,让学生介绍一种自己了解的民俗,并试着分析这种民俗形成的原因。 (五)、归纳小结 《云南的歌会》是介绍云南民俗风情的散文,我所确定的重点、难点,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到云南歌会的独特之处,还能引导学生关注民俗,了解民间文化,感悟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美好。 (六)、布置作业: 1、推鉴课外阅读书:《沈从文散文选》 2、写一篇介绍家乡民俗的作文。 四、时间安排 启发导入2分钟讲授新课25分钟 巩固应用10分钟归纳小结2分钟 余下的时间让学生读书、质疑、反馈矫正,帮助学生消化所学知识 五、板书设计 山野对歌:才智外貌神态人物美 山路漫歌:花鸟人环境美 村寨传歌:场面特点目的风俗美 《云南的歌会》 本文作者沈从文用细腻的语言给读者介绍了云南歌会的情况。文章读来具有非常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关于云南民歌 民歌在云南各民族中占有重要地位,民歌已经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内容十分丰富,生活中的爱情婚姻、生产斗争等都有所反映。民歌已经成为云南民族音乐的核心和基础,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关于本文作者 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代表作有《沈从文散文选》等。 学习本文,先通读全文,了解云南歌会。 一、学习本文,要掌握如下字词。 1、为下列加红的字注音。 蹲踞( )酬和( )譬喻( )糯米( )哕( )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起兴:先言他物以触发联想,诱发文思。 向例:一向的作法。 哕:鸟鸣声。 面善:面熟。 3、词语积累。 熹微 即物起兴 引经据典 悠游自在 龙吟凤哕 二、课文内容分析。 1、整体把握。 本文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三个场面。 第一部分: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第二部分:山路漫歌。这是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第三部分:村寨传歌。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2、课文描写的三个场面,在侧重点上有什么不同? 三个部分一写唱歌人,一写唱歌的环境,一写唱歌的场面。 3、通过本文的内容,能够感受到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作者在文章中描写了云南有特色的歌会,写了人们之间自然和谐的关系,这就很自然地流露出了作者对于美好生活和人生的感悟。 4、课文第四段用很多笔墨描写景色,这些景色描写有什么作用? 作者描写如此美丽的风光,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造了一个动人的场境,起到了烘托映衬的作用。 三、问题探讨。 1、请同学们课下自己搜集资料,体会一下沈从文写作的特点? 2、本文的语言看似随意,实则严谨。请同学们在文章中找一些例子来分析。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多“字说明云南对歌是以情歌为主,但是仍有其它内容。用语可见精确。 《云南的歌会》 本文作者沈从文用细腻的语言给读者介绍了云南歌会的情况。文章读来具有非常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关于云南民歌 民歌在云南各民族中占有重要地位,民歌已经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内容十分丰富,生活中的爱情婚姻、生产斗争等都有所反映。民歌已经成为云南民族音乐的核心和基础,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关于本文作者 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代表作有《沈从文散文选》等。 学习本文,先通读全文,了解云南歌会。 一、学习本文,要掌握如下字词。 1、为下列加红的字注音。 蹲踞( )酬和( )譬喻( )糯米( )哕( )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起兴:先言他物以触发联想,诱发文思。 向例:一向的作法。 哕:鸟鸣声。 面善:面熟。 3、词语积累。 熹微 即物起兴 引经据典 悠游自在 龙吟凤哕 二、课文内容分析。 1、整体把握。 本文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三个场面。 第一部分: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第二部分:山路漫歌。这是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第三部分:村寨传歌。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2、课文描写的三个场面,在侧重点上有什么不同? 三个部分一写唱歌人,一写唱歌的环境,一写唱歌的场面。 3、通过本文的内容,能够感受到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作者在文章中描写了云南有特色的歌会,写了人们之间自然和谐的关系,这就很自然地流露出了作者对于美好生活和人生的感悟。 4、课文第四段用很多笔墨描写景色,这些景色描写有什么作用? 作者描写如此美丽的风光,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造了一个动人的场境,起到了烘托映衬的作用。 三、问题探讨。 1、请同学们课下自己搜集资料,体会一下沈从文写作的特点? 2、本文的语言看似随意,实则严谨。请同学们在文章中找一些例子来分析。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多"字说明云南对歌是以情歌为主,但是仍有其它内容。用语可见精确。 教学目的 1.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 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3.掌握本文的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散文特点、结构。 以读讲、探讨方式围绕课文内容和结构展开。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i2)西 譬(pi4)喻 糯(nuo4)米 蹲(dun1)踞 忌讳(hui4) 酬(chou2)和 铁箍(gu1) 熹(xi1)微 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二、导人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 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学生自评、互评。 四、学习课文 1.指定学生甲诵读1~3段。 指定学生乙诵读1~3段。 评议优劣。 2.归纳第一段:引出歌会地方。 3.讨论并归纳第二段的中心内容。 分析:“这是种别开生面的场所……却互不见面”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随口而出。” “在场的既多内行……解口渴去了” 争论后归纳:写歌会的场所、方式、胜负的情况。 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五、小结 了解文章描写的别开生面的云南歌会,表现了云南人民无限趣味的生活,给读者崭新的视野。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1日课 听写词语,并用其中的三个词语口头造句。 蹲踞 酬和 熹微 譬喻 淳朴 即物起兴 引经据典 悠游自在 龙吟凤哕 二、继续学习课文 (一)诵读三~五段 师生点评诵读情况。 (二)讨论第三段内容 归纳:写女歌手的情况(性情、外貌、穿着、本领。) (三)讨论第四段内容 1.本段属于什么描写? (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2.本段侧重写什么? 明确:歌声不断。 (1)山鸟呼朋唤侣(戴胜鸟、云雀)。 (2)赶马女孩子唱山歌。 环境:树林、山坡、花。 侧重“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 (四)讨论第五段。 1.段落主要内容: 写“金满斗会”。 2.发起、处所、人数、曲名、唱法(声响)、时间、参加者(妇女饰扮,熟人身份)、作用和歌师傅。 三、讨论问题 (一)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边城>》 (明确:两段人物描写不同点是个别与群体,一重精神,一重具体的衣服。第二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的修饰方法,把人物描写得惟妙惟肖。) (二)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明确:用环境作背景,达到诗情画意的效果。) 四、拓展训练 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分小组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的。有兴趣的同学,不妨选择一两首唱一唱。 学生可以收集民歌,互相交流,比较。 例如:陕北民歌《信无防字》福州民歌(真鸟仔,啄波波,三岁孩子会唱歌……一条竹子插下土,皇帝落难去放牛)…… 五、小结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 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本文虽然是描写音乐的佳作,但首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在教学中必须扎扎实实地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品析词语、句子,感受语言文字创设的美妙情境。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训练四。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作者邮箱: 16.云南的歌会授课时间:年月日知识与能力:1.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3.掌握本文的词语。 过程与方法: 以读讲、探讨方式围绕课文内容和结构展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教学重点、难点: 1、散文特点、结构。 2、探讨本文的描写方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i2)西譬(pi4)喻糯(nuo4)米蹲(dun1)踞忌讳(hui4)酬(chou2)和 铁箍(gu1)熹(xi1)微 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淳朴:诚实朴素。 二、导人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 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学生自评、互评。 四、学习课文 1.指定学生甲诵读1~3段。 指定学生乙诵读1~3段。 评议优劣。 2.归纳第一段:引出歌会地方。 3.讨论并归纳第二段的中心内容。 分析:“这是种别开生面的场所……却互不见面”“唱的多是情歌酬和……随口而出。” “在场的既多内行……解口渴去了” 争论后归纳:写歌会的场所、方式、胜负的情况。 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五、小结 了解文章描写的别开生面的云南歌会,表现了云南人民无限趣味的生活,给读者崭新的视野。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并用其中的三个词语口头造句。 蹲踞 酬和 熹微 譬喻 淳朴 即物起兴 引经据典 悠游自在 龙吟凤哕 二、继续学习课文 (一)诵读三~五段 师生点评诵读情况。 (二)讨论第三段内容 归纳:写女歌手的情况(性情、外貌、穿着、本领。) (三)讨论第四段内容 1.本段属于什么描写?(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2.本段侧重写什么?明确:歌声不断。 (1)山鸟呼朋唤侣(戴胜鸟、云雀)。 (2)赶马女孩子唱山歌。 环境:树林、山坡、花。 侧重“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 (四)讨论第五段。 1.段落主要内容: 写“金满斗会”。 2.发起、处所、人数、曲名、唱法(声响)、时间、参加者(妇女饰扮,熟人身份)、作用和歌师傅。 三、讨论问题 (一)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边城>》 (明确:两段人物描写不同点是个别与群体,一重精神,一重具体的衣服。第二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的修饰方法,把人物描写得惟妙惟肖。) (二)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明确:用环境作背景,达到诗情画意的效果。) 四、拓展训练 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分小组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的。有兴趣的同学,不妨选择一两首唱一唱。 学生可以收集民歌,互相交流,比较。 例如:陕北民歌《信无防字》福州民歌(真鸟仔,啄波波,三岁孩子会唱歌……一条竹子插下土,皇帝落难去放牛)…… 五、小结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 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本文虽然是描写音乐的佳作,但首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在教学中必须扎扎实实地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品析词语、句子,感受语言文字创设的美妙情境。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训练四。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板书设计 云南的歌会 山野对歌---才情智力大比拼 山路漫歌---发自性情,自然成趣 村寨传歌---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教学后记: 《云南的歌会》说课稿 各位评委,我说课的课题是,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云南的歌会》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手段、学法指导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想进行说明。 第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介绍了我国部分地区的节目风俗和民间轶事,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学习这个单元,能够引导学生关注民俗,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无穷乐趣,还能增强学生的民族感情。 《云南的歌会》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作者用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对每一个场面的描写都各有特写,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了解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还能学习叙事性文章的写法。 2、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基于对教材的这种认识,本课我确立了三个教学目标: ①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作者的表现手法。 ②体会云南歌会的美。 ③体会“山路漫歌”的立体美。 初二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文章已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但是对文章内容把握的准确度和对文章主题理解的深度上还有待提高。而且我们北方的学生对云南的民风民俗可能存在陌生感,因此,我确定本课的重点难点分别是: [重点]: 1、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作者的表现手法。 2、深入理解云南歌会所蕴含的美。 [难点]: 品味体会“山路漫歌”这个片断的立体美。 第二、教学方法、手段 本文所写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富有表现力,充满了情趣,根据文章这一特点,我将充分发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作用,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借助多媒体等电教手段,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来使学生深入体会云南歌会的美,理解课文的深刻含义。 第三、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我的导语是这样的: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和同学们在电视或广播中接触过的演唱会、音乐会大不相同,云南的歌会有哪些特色呢?我们通过学习《云南的歌会》这篇文章来了解一下。 我首先让学生通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并提出问题:“云南的歌会”有哪三种形式? 学生通过初步的阅读思考,归纳出“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这三种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 为了让学生深刻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作者的表现手法,更好的体会云南歌会的美,我分两步来讲清本课的教学重点。 (二)讲析重点 第一步:以四人小组讨论的方式,采用比较阅读,分析比较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在内容上的侧重点和写作手法上的差异。 通过讨论、分析、归纳,学生能够明确: 山野对歌具有对抗赛的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作者主要写唱歌人,在外貌,神态等方面对演唱者进行工笔描绘,云南女子的独特服饰,高超的打秋千本领,显示了她们开朗、活泼和充满智慧的性格美。人美,唱出的歌一定会更美! 山路漫歌是即兴的自由歌唱。作者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天如此之蓝、花如此之美,悠悠鸟鸣如此婉转动听,而在这样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儿,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这是以优美的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 村寨传歌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参加者来自各行各业,不论男女老幼,全都热情高涨,六人围坐一桌,足足有三十来桌。传歌盹地点是住处院子的两楼和长长的屋廊下,人们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传歌的目的是老一辈把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使民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作者写传歌的场面,有全局描绘,有细部刻画,点面结合,生动精妙的向我们展示了云南的民风民俗,让我们领略到一种独特的地域美。 通过以上学习,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的把握,对课文中的一些手法有了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第二步,我让学生找出自己特别喜爱的场景或句子,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云南歌会蕴含的美。 自古以来,云南人民能歌善舞,大量的民歌流传至今,具有独特的风俗美,这种风俗美与特定的环境,当地的人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是需要学生深入体会的地方,因此我确定本课的难点是:体会“山路漫歌”这个片断的立体美。为了引导学生真正理解风俗美与特定环境、’当地人物之间的密切关系,我让学生精读“山路漫歌”这个片断并设置三个问题,突破难点。 第一个问题:“山路漫歌”这个片断几乎没有写所唱的歌,写了些什么内容? 学生通过仔细阅读能够分析出这个片断重在描写景物:蓝蓝的。天,成片的树林,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和蓝天相呼应的粉蓝色报春花,着重写了两种鸟:一种是喜欢独唱的戴胜鸟,另一种是喜欢群唱的云雀。这些景物构成了云南四季如春、自由奔放地域环境。 第二个问题:作者写这些景物运用了哪些手法?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讨论后明确作者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调动多种感觉器官,绘形、绘声、绘色,全方位多角度进行描写:蓝天白云、葱翠的树林、山花烂漫的小山坡是静态的,是色彩斑谰的;戴胜鸟和云雀边飞边唱,嬉戏呜叫是动态的,它们的歌唱是欢快悦耳的。 作者运用动静结合、声色相融的手法,使这幅立体自然画卷真得是美不胜收。赶马女孩子面对如此美景,心中充满喜悦,为之陶醉,情动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怎能不情不自禁的纵情歌唱呢? 我设置的第三个问题是:假如你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又是赶马女孩子中的一员,你会唱出什么样的歌?结合自己的日常积累,主要是歌曲积累,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创设情境,唱出自己心中的歌。 设置这个问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为学生营造了想象和联想的空间,学生能在想象中身临其境,真正体验在这种宛如画卷的环境中,当地的人们会有什么样的心情、欲望,赶马女孩子热情、奔放、好歌的性格的形成和环境有着根本的联系。从而学生会真正体会和思考:民俗的形成与环境、人物的密切关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云南的人美、歌美,主要是因为云南秀丽明媚的环境美,这种歌会的风俗也代代相传下来。 (四)、巩固运用 对课文的阅读、分析、,品味之后,为了巩固学习内容,我设置了当堂的口头作文,让学生介绍一种自己了解的民俗,并试着分析这种民俗形成的原因。 (五)、归纳小结 《云南的歌会》是介绍云南民俗风情的散文,我所确定的重点、难点,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到云南歌会的独特之处,还能引导学生关注民俗,了解民间文化,感悟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美好。 (六)、布置作业: 1、推鉴课外阅读书:《沈从文散文选》 2、写一篇介绍家乡民俗的作文。 四、时间安排 启发导入2分钟 讲授新课25分钟 巩固应用10分钟 归纳小结2分钟 余下的时间让学生读书、质疑、反馈矫正,帮助学生消化所学知识 五、板书设计 山野对歌:才智 外貌 神态 人物美 山路漫歌: 花 鸟 人 环境美 村寨传歌:场面 特点 目的 风俗美 吕 莉(江苏)江苏南京市中华中学语文教研组长,江苏省语文优质课竞赛一等奖获得者,XX年7月获第七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1、能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云南歌会的特点。 2、能结合《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原文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对课文中重点句段的研析,深入体会云南的歌会的真正魅力。 3、能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分析揣摩,品味文章精妙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能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云南的歌会的特点。 2、能分析揣摩文章精妙的语言。 教学难点: 能结合《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原文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对课文中重点句段的研析,深入体会云南的歌会的真正魅力。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云南的歌会》,作者沈从文。原文的标题是‘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选中的课文有删节。而在删节中有这样一段话:‘参加云南跑马节,我其实另有所会心,但过不多久,更新的发现就把我引诱过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这一年,正在历史博物馆工作的沈从文先生到云南参加跑马节,目的是为了从马鞍鞯油漆的工艺中找到中国漆器加工工艺的相关资料,但没过多久,他的注意力就被云南的歌会吸引了。沈先生究竟发现了什么?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重难点字词辨析 1、明确重难点字词的音与形 2、齐读字词 三、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拿笔圈点勾画,标注字音并找出云南歌会的特点) 2、教师提问:“云南的歌会与我们平时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有什么不同呢?” 3、学生交流讨论 4、教师总结 场 合 形 式 山 野 对 歌 山 路 漫 歌 村 寨 传 歌 “沈从文先生发现在云南的村村寨寨、山山水水中都能听到这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歌声,云南的人民就是这样在美妙的歌声中生活着,这一点,我们也从课文中发现了。”(板书:生活) “那么,沈先生在前面所说的‘更新的发现’仅仅是指这些吗?沈先生还发现了什么?” 四、再读研析 1、研读提示 “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 ——沈从文《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 “同学们,在沈先生的原文中还有这样一句话,动动脑筋,你能从这句话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吗?” 2、研析“活人”二字(重点研析对歌的年轻女人) (1)教师提问:“这是怎样的女子?你从何得知?” (2)学生交流讨论 (3)教师点拨分析 a、重点研读年轻女子外貌一段文字,尤其关注有关色彩的词语。 b、重点研读年轻女子荡秋千一段文字,尤其关注数词及描写女子状态的词。 c、重点研读年轻女子唱赢后的表现一段,尤其关注下列加线词语,这些取得胜利后的“反常”表现体现了云南女子的淳朴本色的美。 “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4)教师总结 ——活泼开朗(打吆喝、荡秋千)、聪明有智慧(对手强、一连唱败三个对手)、漂亮健康(脸色、衣着、装饰等)、大胆(荡秋千的表现)、淳朴本色(年轻女子唱赢后的动作) “在这里,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写出了云南的歌会中年轻女子的活泼开朗、聪明智慧、淳朴本色。此外还有山路漫歌中的赶马女孩、山寨传歌中活跃的人们,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展现在我们眼前。” “那么,在云南的歌会中,鲜活的仅仅是人吗?” 3、研析“写景”一段 (1)学生朗读 (2)教师提问:“我发现刚才同学们读的这段文字里出现的景物都很普通啊,无非是云南当地常见的花鸟。这样常见的景物在沈从文先生的笔下是怎样变得鲜活起来的呢?” (3)学生交流讨论 (4)教师总结点拨 “报春花虽然常见,但拟人修辞的运用却让它不普通了,一个充满情趣的鲜活生命就这样跃然纸上。” “这一段景物描写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美妙有情。在这个连鸟都忍不住唱歌的美好景致中,谁不想放开歌喉唱几声呢。” “沈从文先生在这里发现了美好的景是可以催发美好的情感的,而带着美好情感唱出的歌即使声音沙哑、即使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也依然悦耳动听。云南这块充满生机的土地就这样孕育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板书:生命) 五、品读感悟 1、教师提问:“沈从文先生的这次云南之行发现了云南人民每天都生活在美妙的歌声中,发现了这块美丽的土地上每一个生命都是那样的鲜活。那么,它还有别的发现吗?” 2、学生讨论交流 3、重点分析文章结尾的“原来如此”的含义 (1)提问:“日常生活中,我们在什么样的情境下会用到这个词?它通常表达一种怎样的心理状态?” ——恍然大悟、惊喜发现 (2)提问:“这一次看金满斗会,沈先生有哪些惊喜的发现,又悟到什么呢?” ——日常辛苦劳作的平头百姓打扮得光鲜亮丽,似乎全然忘却了平日的辛劳。 ——最活跃的反而是老人,他们不因年老、牙齿脱光而沮丧,而是快乐、热情地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 4、教师总结 “沈从文先生的这次云南之行不仅发现了云南人民生活在美妙的歌声中,也不仅发现在云南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每一个生命都那么鲜活,更发现了云南人民乐观积极的生命状态。”(板书:云南的歌会、发现、原生态) 六、收束点拨 “这一次的云南之行,沈从文先生在云南的歌会中完成了他的发现之旅,而我们也跟随沈先生的笔触完成了我们的发现之旅。” “然而,沈先生为什么如此关注云南人民积极快乐的生命状态呢?《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在创作时有怎样特殊的背景呢?云南人民的这种乐观心境又给处于人生特殊时期的沈从文先生以怎样的启示呢?” “同学们,去阅读一些沈从文先生的传记及代表作品,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多、更精彩的发现。” 板书: 【教学反思】 有关沈从文的背景资料和《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的原文资料为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正因为对相关资料的深入研究,我更深入地理解了这篇文章,又因为深入理解了这篇文章,我更走近了沈从文先生。于是设计了这次“发现之旅”,希望能带领学生走进去,并帮助学生拥有奇妙的发现。 然而,因为时间的仓促、对学情的不甚了解以及自身在设计上的考虑不周,整节课完成后,感觉有些累。 一、教学内容过于饱满,学生活动减少,导致教师在课堂推进中显得较为吃力。 根据教学设计,这篇课文中几乎每处重点内容都已涉及,而在短短的45分钟之内,要让学生找到这些内容,还要读懂读透,实属不易。因此,该教学设计如能将一些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合并或作适当的删减,教师授课过程中会更加从容一些。 二、细节问题设计欠缺,对学生启发不够,导致教师在某些问题的分析中笼统含混,学生无法从中领会清楚教师的设计意图,课堂效果欠佳。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在大的程序和环节上思路很清晰,但在某些具体问题的设计中缺少了匠心。如分析“人美”和“景美”的两个片段教学中,均存在不少随意性,不少字句的分析不透不妙,难以帮助学生真正体味到这两个片段写作的妙处。如能精心设计几个巧妙的小问题启发学生,学生的收获会更多一些。 总之,这节课给我的收获很多,遗憾更多,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努力扬长改短,使课堂教学更加完善! 【教学目标】 1. 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框架,使学生能够准确地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2. 反复诵读课文,欣赏品味文中语言片段。 3. 在认真研读文章的前提下适当进行小型的研讨交流活动,用音乐构件的平台,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教学重难点】 本文是一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面中的唱歌的情景,三个场面的内容各是什么,写作手法上的不同特点是本文的教学重点的。 教学的难点是环境描写的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设计思路】 本篇课文用两课时完成。按照整体感知——研读探究——拓展延伸三步教学,以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指导学生阅读,组织学生讨论第一课时要求学生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找出文章围绕云南的歌会写了哪几个场合的歌唱情景,重点写了什么,从这些事中可以看出云南歌会的特点。还要把握不同场合的歌唱又怎样的特色。在写作方法上,不同的内容是怎样表现的。画出文章中自己所欣赏的语段,通过反复研读,及比较阅读体会文章写法和语言上的特色。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课外收集有关民歌的资料,在拓展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教学准备】 1.学生利用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 蹲踞 酬和 熹微 譬喻淳朴 即物起兴(xìng) 引经据典 悠游自在 龙吟凤哕(huì) 2.收集有关民歌的资料及沈从文表现湘西农村生活的有关文章。 3.教师搜集资料准备制作幻灯片,采用多媒体电脑教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沈从文从遥远的湘西走来,他的《边城》、《长河》、《萧萧》像一块块的冰清玉洁的翡翠带着中国浓郁的乡土气息清新自然的展现在人们面前。沈从文想一座通往乡土古寨的桥梁,湖南四川贵州交界的偏远地带的民俗风情,随着他的文学作品的流传,一天天被人们所了解。今天这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一齐来领略云南少数民族的风俗。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在掌握以下字词的基础上,朗读课文。 应掌握的字词:蹲踞酬和 熹微 譬喻淳朴 即物起兴(xìng) 引经据典悠游自在 龙吟凤哕(huì) 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思考: 1.课文中描写了在的大的哪三种不同场所听到的民歌演唱,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说说与你通过电视和其它途径听到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云南的歌会有哪些特色,作者为什么会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 要点提示: 1.第一部分:山野对歌。 第二部分:山路漫歌。 第三部分:村寨传歌。 2.云南的歌会淳朴自然、气势壮观。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是急性的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是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 三、研读探究。 1.进一步阅读云南对歌的三个场面,分别把握三个场面对歌的不同特点以及作者写作的不同手法。四人小组在讨论的基础上全班交流。完成下列表格。 内容 特点 写作手法 要点提示: 1. 内容 特点 写作手法 山野对歌 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重点写唱歌人 山野漫歌 急性的自由歌唱,发昏性情,自然成趣 重点写唱歌的环境 村寨传歌 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民歌的课堂。云南民歌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重点写唱歌的场面 作业: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收集有关民歌的音像资料。 第二课时 三、研读探究。 2.再次默读课文画出你文章中的所欣赏的语段,说说你喜欢它们的原因,注意分析这些语段的作用和写法。(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要点提示:2.重点分析:第二小节的结合课后练习二比较两种人物描写在写法上的不同。说说你更喜欢哪一种,及其原因。 文中的二小节,以工笔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作者的态度隐藏在字里行间。这段文字用一系列短句,如同一幅人物肖像:写面容、写牙齿、写衣饰,笔笔如在眼前,着色浓重、艳丽。 《边城》中对主人公翠翠的描写,中在描写人物的神韵气度,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情感倾向。为了写出人物内在的精神风貌,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意在写出人物空灵动人的精神之美。因此这段文字显得飘忽灵秀。 这两段人物描写各有千秋,文中的二小节以写实为主,写出了人物的面目神态;课后练习二中的第二段侧重写虚,写出了人物的精神面貌。 第四段用很多笔墨写进城一路的景色,想一想路上的景色、小鸟的歌唱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呢,你觉得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意图? “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是这一段的主要内容。但是作者并没有直奔主题来写这些内容。首先是一种写实:云南确实有着如此美丽的风光,也有如此动人的赶马女孩,作者此时所做的只是据实而录——慢慢描绘,为读者画出了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然后再在自然地写到女孩的歌唱。其次为“赶马女孩子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生花烂漫,山鸟齐唱,这又是何等的生机活泼,而生活在其间的女孩儿日日领略,潜移默化,在性格气质上早已渐渐沾染了如此美好的自然真趣。第三,山鸟或悠扬或朴质的鸣唱与干“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互为呼应,交织成一片动人的田园交响曲。 通过第五段学习场面描写。文章中的场面,一般是指情节发展过程中的某一时间和环境中,人物同人物相互发生关系而构成的生活画面,即“一个或多个人物,在某一境界中,占若干连续的时间而有所活动”。因此,场面描写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动”的描写。它往往是叙述描写等方法的综合运用,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等描写手段的集中表现。它要求通过人物的活动写出全场的气氛。它既有全场的鸟瞰也穿插有个别人或事的特写。 找出第五小节中所写的人物及人物活动,区分哪些世对全场的鸟瞰,哪些是对个别人或事的特写。 四、拓展延伸: 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在小组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解答”,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 收集有关民歌的音像资料,学习课文中三种不同写作方法,把课堂上播放有关音像资料把听到的民歌及其场景,结合联想和想象,用语言表达出来。 作业:课外收集其他文学作品中有关描写民歌的段落。云南的歌会 篇8
云南的歌会 篇9
云南的歌会 篇10
云南的歌会 篇11
云南的歌会 篇12
云南的歌会 篇13
云南的歌会 篇14
云南的歌会 篇15
云南的歌会 篇16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