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高的意思以及详细解释

崇高的意思以及详细解释

  崇高,是一个词语。崇高的意思有哪些呢?下面是的崇高的意思资料,欢迎阅读。

  崇高的意思

  基本信息

   崇高

  :chóng gāo

  :高尚 伟大

  :卑下 低俗 低贱 卑微

  :

  (1)指雄伟、高大。《国语·楚语上》:“臣闻国君服宠以为美……不闻其以土木之崇高彤镂为美。”

  (2)指高尚,伟大。如:崇高的形象。

  

  [lofty;sublime;high] 高尚;至高。在精神、智力或道德上卓越杰出的崇高的牺牲精神

  详细解释

  1. 高大,高。

  《国语·楚语上》:“不闻其以土木之崇高彤镂为美,而以金石匏竹之昌大嚣庶为乐。” 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淇水》:“石壁崇高,昂藏隐天。” 宋 欧阳修《游儵亭记》:“夫壮者之乐,非登崇高之丘,临万里之流,不足以为适。” 元 虞集 《记梦》诗:“梦行 衡 庐 间,千仞过苍壁,崇高仰神明,深广下不测。”

  2. 地位特殊;优越。

  《易·系辞上》:“县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贵。”《文绚谢灵运<从游京口北固应诏>诗》:“玉玺戒诚信,黄屋示崇高。” 李善注:“居黄屋,所以示崇高。” 元 辛文房《唐才子传·薛涛》:“其所作诗,稍窥良匠,词意不苟,情尽笔墨,翰苑崇高,辄能攀附。” 清 百一居士 《壶天录》卷中:“庸人俗耳,见当世富贵崇高声名赫赫者,莫不震而惊之。”

  3. 高尚。

  唐 柳宗元《哭张后馀辞》:“子之崇高,无媿三事。”三事,指事父、事师、事君。 巴金《灭亡》第十一章:“一种崇高的理想开始在她的心底燃烧。”

  4. 即 嵩高 。

  嵩山。《汉书·郊祀志上》:“﹝ 武帝 ﹞乃东幸 缑氏 ,礼登中岳太室 。从官在山上闻若有言‘万岁’云……乃令祠官加增 太室 祠,禁毋伐其山石,以山下户凡三百封 崈高 ,为之奉邑。” 颜师古注:“崈,古崇字耳。以崇奉 嵩高 之山,故谓之 崈高 奉邑。” 王念孙《读书杂志·汉书一》“崇高”:“ 崇高 即 嵩高 , 师古 分崇、嵩为二字,非也。诏曰‘翌日亲登 崇高 ’,《志》曰‘以山下户凡三百封 崈高 ’,则 崇高 本是山名,而因以为邑名,非以崇奉中岳而名之也。”

  崇高详细解释

  含义

  (1)指伟大、高尚。《国语·楚语上》:"臣闻国君服宠以为美……不闻其以土木之崇高彤镂为美。"

  (2)指高尚,伟大。如:崇高的形象。

  出处

  1.高大,高。

  《国语·楚语上》:"不闻其以土木之崇高彤镂为美,而以金石匏竹之昌大嚣庶为乐。" 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淇水》:"石壁崇高,昂藏隐天。" 宋 欧阳修《游儵亭记》:"夫壮者之乐,非登崇高之丘,临万里之流,不足以为适。" 元虞集《记梦》诗:"梦行衡庐间,千仞过苍壁,崇高仰神明,深广下不测。"

  2.地位特殊;优越。

  《易·系辞上》:"县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贵。"《文选·谢灵运<从游京口北固应诏>诗》:"玉玺戒诚信,黄屋示崇高。" 李善注:"居黄屋,所以示崇高。" 元 辛文房《唐才子传·薛涛》:"其所作诗,稍窥良匠,词意不苟,情尽笔墨,翰苑崇高,辄能攀附。" 清 百一居士 《壶天录》卷中:"庸人俗耳,见当世富贵崇高声名赫赫者,莫不震而惊之。"

  3.高尚。

  唐 柳宗元《哭张后馀辞》:"子之崇高,无愧三事。"三事,指事父、事师、事君。巴金《灭亡》第十一章:"一种崇高的理想开始在她的心底燃烧。"

  4.即:嵩高(嵩高山),今嵩山。

  《汉书·郊祀志上》:"﹝武帝﹞乃东幸缑氏,礼登中岳太室。从官在山上闻若有言'万岁'云……乃令祠官加增 太室祠,禁毋伐其山石,以山下户凡三百封崈高,为之奉邑。" 颜师古注:"崈,古崇字耳。以崇奉嵩高之山,故谓之崈高奉邑。" 王念孙《读书杂志·汉书一》"崇高":"崇高即嵩高,师古分崇、嵩为二字,非也。诏曰'翌日亲登崇高',《志》曰'以山下户凡三百封崈高',则崇高本是山名,而因以为邑名,非以崇奉中岳而名之也。"

  美学名词

  概念

  又称壮美。它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姿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

  就审美对象而言,崇高具有强大的威力,表现在人格与道德行为中、自然界事物的状貌样态中、艺术作品的形态与格调中;就审美经验而言,它使主体受到震撼,带有庄严感或敬畏感,甚至伴有某种程度的恐惧或痛苦。同其他审美范畴相比较,崇高与悲剧性相近,都伴有巨大的情感跌宕。

  历史

  表现

  实践主体能动性方面的崇高,表现为人格与首先行为中的强大威力。实践对象化领域中的崇高,表现为自然界事物状貌样态中的强大威力。I.康德曾把它们区分为数学的(数量的、体积的、空间的、静态的)与力学的(力量的、能量的、动力的、动态的)两类,实际上两者常交融并存。艺术作品可以把这两方面的表现融为一体,以人格心灵的崇高为内容,以物体景象的崇高为形式,使震撼人心的威力更为凝炼集中。

  差异

  西方的崇高

  在西方美学史上第一个把崇高与美严格区别开来的,是英国的E.博克(1729~1797)。他在《我们关于崇高与美的观念的起源的哲学探讨》一文中提出,崇高感情的根源是"自我保全的冲动"。博克认为,当我们遇到痛苦和危险时,就自然产生一种以保全自己为目的的反抗力量,由于痛苦和危险的消除而产生的欢欣之情不同于积极的快感,凡是能引起这种以痛苦为基础的欢欣之情的东西,就是崇高的。康德从博克的提法中引申出崇高与美的最重要的内在区别。康德认为,崇高感是一种只能间接产生的愉快,它先经历一种生命力在一瞬间受到阻滞的感觉,然后立刻又继之以生命力的更强烈的迸发,它在想象力的运用上是很严肃的,包含着惊讶和崇敬;崇高的对象固然可以引起恐惧,但崇高感毕竟不是起于恐惧,我们之所以把威力强大的对象称为崇高,并不是因为它可怕,而是因为它把我们的精神力量提高到超出平常的尺度,使我们在内心里发现另一种抵抗力,使我们有勇气去和自然界的这种表面的万能威力进行较量;我们的理性能力里有一种非感性的尺度,把无限性作为单位包括在它下面,与它相比,自然界的一切都变得渺小,因此在我们心中就发现一种对自然界的优越感。康德强调人类本身的伟大,但没有把人类本质力量理解为物质生产实践,而将它归结为心灵的理性。他在《判断力批判》中说:"崇高不存于自然界的任何物内,而是内在于我们的心里";"崇高只须在我们内部和思想的样式里去寻找根据,这种思想样式把崇高性带进自然的表象里去。"其实人类物质性的实践才是崇高感的真正根源。

  英国的另一些美学家不承认恐惧和痛苦在崇高体验中的作用,认为崇高感是伟大引起的。J.拉斯金认为,崇高是伟大在感情上所产生的`效果,它可以是物质的、空间的、力量的、品德的或者美的;J.萨利(1842~1923)认为崇高感是由广博无垠的表象或理想的启示所激发起来的一种特殊感情;A.C.布拉德雷(1851~1935)认为崇高的主要特征是一种精神上或物质上的伟大,我们在想象的同情中与这种伟大契合一致,任何以崇高来打动我们的东西都产生出一种伟大的印象,这种伟大也可以是些平凡的事物。

  按照移情说美学观点,崇高感是同主体的精神力量相通的。一些学者认为,崇高体验的特征是某种具有明晰而又简单的形式的强有力的东西,它必然含有把自我投射到对象中去的意义,而力量就等于伟大,因为观赏者总是把空间的体积转化为精力和威力;崇高感毫无例外地是对于人们自己力量的一种感觉,是人们自己意志力量的扩张;人们把这种力量自发地投射到对象中去,最先创造崇高感的强力和威力,在自然界中对人们显现为自然力量的符号和标志,在建筑中显现为抽象形式的震撼力量,在音乐中显现为在旋律中的那种兴奋和努力的扩张等等。

  中国的崇高

  中国美学中的崇高 在中国的传统美学中,崇高或壮美常用"大"来表述。它侧重在主体方面、社会价值方面,而不是对象方面、自然状貌方面。孟子把他所强调的人格美称为"浩然之气"。在对个体人格的评价中,他提出善、信、美、大、圣、神六个等级,提到"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他所说的"大",比一般的美在程度上更鲜明强烈,在范围上更广阔宏伟,是一种辉煌壮观的美。象孔子歌颂尧的功业时所说的"巍巍"、"荡荡"、"焕乎,其有文章"。这样的崇高概念与西方传统美学中的概念相比,侧重点显然不同,但如果把这种品格同有关的遭遇联系起来考察,所涉及的对象世界中同样包含引起忧患困苦的因素。孟子在论及理想人格的成长过程时曾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造成这些遭遇的对象世界的特征,与西方美学所讨论的崇高特征仍是相近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