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举目张成语典故

纲举目张成语典故1

  解释:纲:鱼网上的总绳;举:提起。把大绳子一提起来,一个个网眼就都张开。比喻抓住事物的.关键,带动其他环节。也比喻文章条理分明。

  成语故事:

  吕不韦(曾在邯郸经商)曾为秦朝的相国。他很注意研究治理国家的理论。他在“用民”一文中说道:“大凡使用人民,其上策是用义服人,其次是以赏罚治人。”

  他接着写道:如果“义”不足以让人民为国家效力而死,“赏罚”不足以让人民弃恶从善,那就不能真正使用自己的人民。

  吕不韦说,在禹的时代,天下有成千上万的诸侯国,到商汤时至少也有三千,这些诸侯国所以没有存在下去,就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处理人民的关系。

  吕不韦又说,人民不听君主的话,不受国家的使用,是因为赏罚不严。如果说商汤和武王能够有效地治理国家,那是因为他们掌握了使用人民的方法。

  吕不韦总结说,人民所以听凭国家的使用,是有原因的,这就是:“用民有纪有纲,壹引起纪,万民皆起;壹引起纲,万目皆张。”这里说的纪和纲,也就是调动人民积极性,治理国家的大政方针。

  “纲举目张”这个成语,便由吕不韦的这一论点演化而来。纲,指网上的大绳;目,即网眼。意思是说,提起网绳网眼就会全部张开。人们常用此典故比喻做事情要抓住它的关键。


纲举目张成语典故扩展阅读


纲举目张成语典故(扩展1)

——形容夸张成语有哪些 (菁选3篇)

形容夸张成语有哪些1

  形容夸张的成语

  1、大言耸听:耸听:使听的人吃惊。指故意说夸张或惊奇的话,使听的人感到惊讶,把他们的***吸引过来。

  2、渲染烘托:渲染:国画的一种画法;烘托:国画的画法,用衬托手法使事物鲜明。指用衬托和夸张的艺术手法,突出主题。

  3、大言不惭:说大话,不感到难为情。

  4、加叶添枝:为了夸张或渲染的需要,在叙述或转述时,增添原来没有的内容。

  5、迂阔之论:迂:迂腐;阔:大加夸张的。不符合实际的,空洞的**。

  6、张皇铺饰:铺:铺张;饰:装饰。夸张炫耀,大加修饰。

  7、自我吹嘘:比喻自我吹嘘、夸张。

  8、大言无当:指说大话、言辞夸张不符合实际。

  9、高谈阔论:高:高深;阔:广阔。多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

  10、扭捏作态:具有娇揉造作或夸张的性格,不是天然或自然的。

  11、空前绝后:从前没有过,今后也不会再有。夸张性地形容独一无二。

  12、胡吹乱嗙:胡乱吹牛。

  13、天花乱坠:传说梁武帝时有个和尚讲经,感动了上天,天上纷纷落下花来。形容说话有声有色,极其动听(多指夸张而不符合实际)。

  14、实实在在:真实,不夸张,现实存在的。

  15、自吹自擂:擂:打鼓。自己吹喇叭,自己打鼓。比喻自我吹嘘。

  16、尺水丈波:比喻说话夸张,不真实。

  17、夸大其词:把事情说得超过原有的程度。

  18、小题大做:指拿小题目作大文章。比喻不恰当地把小事当作大事来处理,有故意夸张的意思。

  19、危言耸听:危言:使人吃惊的话;耸:惊动;耸听:使听话的人吃惊。指故意说些夸大的吓人的话,使人惊疑震动。

  20、烘托渲染:用衬托和夸张的艺术手法,突出主题。

  21、添油加醋:比喻叙述事情或转述别人的话,为了夸大,添上原来没有的内容。

  22、娇揉造作:不自然地装扮或装模作样,故意夸张而造作。

  23、张大其事:张:夸张。把原来的事情夸大。形容言过其实。

  24、闻一增十:闻:听到;增:增加。听到一点夸张十倍。形容把听到的事大肆渲染。

  25、春蛙秋蝉:春天蛙叫,秋天蝉鸣。比喻喧闹夸张、空洞无物的言谈。

  26、焦头烂额:烧焦了头,灼伤了额。比喻非常狼狈窘迫。有时也形容忙得不知如何是好,带有夸张的意思。

  27、大事夸张:不适当地夸大,言过其词。

  28、河汉斯言:河汉:银河,此比喻**夸张荒诞;斯:此。把这番话看作是虚夸不实的**。比喻大而无当,不可置信的话。

  29、胡吹乱嗙:嗙:吹牛,夸张。形容信口开河说大话,瞎吹牛。

形容夸张成语有哪些2

  夸大其词

  【解释】把事情说得超过原有的程度。

  【出处】宋·楼钥《攻愧集·论灾异》:“祥瑞之出,则润色而张大其词。”

  添油加醋

  【解释】比喻叙述事情或转述别人的话,为了夸大,添上原来没有的内容。

  【例句】你说话要实事求是,不要添油加醋。

  大言不惭

  【解释】说大话,不感到难为情。

  【出处】《论语·宪问》:“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宋·朱熹注:“大言不惭,则无必为之志,而不自度其能否也。欲践其言,其不难哉!”

  胡吹乱嗙

  【解释】胡乱吹牛。

  【出处】老舍 《四世同堂》三七:“他很谨慎的保守他的出身的秘密,可是一遇到病人,他还没忘了卖草药时候的胡吹乱嗙。”

  危言耸听

  【解释】危言:使人吃惊的话;耸:惊动;耸听:使听话的人吃惊。指故意说些夸大的吓人的话,使人惊疑震动。

  【出处】郭小川《论“听话”》:“这不是什么‘危言耸听’的道理,稍稍注意这个问题的人,是不难发现若干真凭实据的。”

  天花乱坠

  【解释】传说梁武帝时有个和尚讲经,感动了上天,天上纷纷落下花来。形容说话有声有色,极其动听(多指夸张而不符合实际)。

  【出处】《心地观经·序品》:“六欲诸天来供养,天华(花)乱坠遍虚空。”

  迂阔之论

  【解释】迂:迂腐;阔:大加夸张的。不符合实际的,空洞的**。

  【出处】《汉书·王吉传》:“上以其言迂阔,不甚宠异也。”

  自吹自擂

  【解释】擂:打鼓。自己吹喇叭,自己打鼓。比喻自我吹嘘。

  【出处】茅盾《联系实际,学习鲁迅》:“就这样,清朝**集团所自吹自擂的‘中兴大业’,转眼间已成一场春梦。”

  高谈阔论

  【解释】高:高深;阔:广阔。多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

  【出处】唐·吕岩《**斋会》:“高谈阔论若无人,可惜明君不遇真。”

  夸张作用

  夸张的'作用是用言过其实的方法,突出事物的本质,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强调语气,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

  夸张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共鸣。

  在文学中,夸张是运用想象与变形,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写出不寻常之语。

  例子(1):力拔山兮气盖世。 《垓下歌》项羽

  例子(2):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杜甫

  例子(3):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难》李白

  例子(4):他种的瓜很甜,几十里外就闻到瓜香了。

  例子(5):敌人处处挨打,寸步难行。

  例子(6):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七律·长征》

  例子(7):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木兰诗》郭茂倩

  有的夸张可以加强所说的话的力量,使语言更为雄辩。如有一句**格言说:“如果胡须长就等于博学,那么山羊便是博士了。”把错误的道理即谬论,夸张到荒谬的程度,谬论自然被击败,真理也在夸张的语言中不言而喻了。夸张往往具有幽默感和哲理性,比如读了上面这句格言,你会在会心的微笑中,悟出某种深刻的道理。

  夸张的注意事项

  第一,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所以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下面运用的夸张就不合事理:

  同志们,你们看,我们的力量大如天,

  脚下地球当球玩,大洋海水能喝干。

  第二,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第三,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性文章就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

形容夸张成语有哪些3

  欺霜傲雪: 欺:欺凌。傲:傲视,傲岸。霜雪本是寒冷之物,而对此敢于欺凌傲视。比喻坚贞不屈、气势非凡的精神。

  料峭春寒: 料峭:微寒。形容初春的寒冷。

  林寒洞肃: 寒:寒冷;肃:肃杀。形容秋冬时林木萧疏,溪涧浅落的景象。

  饥冻交切: 饥饿与寒冷一齐逼来。形容无衣无食,生活极其贫困。

  饥寒交切: 饥饿与寒冷一齐逼来。形容无衣无食,生活极其贫困。

  寒附火者: 因为寒冷而靠着火取暖的人。

  号寒啼饥: 因为饥饿寒冷而哭叫。形容挨饿受冻的悲惨生活。

  寒风侵肌: 形容天气寒冷

  寒冬腊月: 腊月:农历十二月。指冬季最寒冷的腊月天。

  风刀霜剑: 寒风象刀,严霜象剑。形容气候寒冷,刺人肌肤。也比喻**的环境。

  风雨凄凄: 凄凄:寒冷。风雨交加,清冷凄凉。

  滴水成冰: 水滴下去就结成冰。形容天气十分寒冷

  春寒料峭: 料峭:微寒。形容初春的寒冷。

  唇亡齿寒: 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利害密要相关。

  冰天雪窖: 窖:收藏物品的地下室。到处是冰和雪。形容极为寒冷的景象

  冰雪严寒 :严寒:极度寒冷。冰天雪地,天气寒冷。

  嘘寒问暖: 嘘寒:呵出热气使寒冷的人感到温暖;问暖:指问寒问暖。形容对人的生活十分关切。

  雪虐风饕: 虐:暴虐;饕:贪残。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形容天气非常寒冷。

  雪窖冰天:窖:收藏东西的地洞。到处是冰和雪。形容天气寒冷,也指严寒地区。

  天寒地冻: 形容天气极为寒冷。

  啼饥号寒: 啼:哭;号:叫。因为饥饿寒冷而哭叫。形容挨饿受冻的悲惨生活。

  天下无双: 天下找不出第二个。形容出类拔萃,独一无二。

  天凝地闭: 形容冬天非常寒冷的情景。

  十冬腊月: 指阴历十月、十一、十二月天气寒冷的季节。

  岁暮天寒: 指年底时候的寒冷景象。

  折胶堕指: 极言天气寒冷。

  缩手缩脚: 缩:收缩。由于寒冷而四肢不能舒展的样子。也形容做事胆小,顾虑多,不敢放手。

  凄风苦雨: 凄风:寒冷的风;苦雨:久下成灾的雨。形容天气**。后用来比喻境遇悲惨凄凉。


纲举目张成语典故(扩展2)

——成语典故:人琴俱亡

成语典故:人琴俱亡1

  “人琴俱亡”这则成语常用来比喻对知已、亲友去世的悼念之情。

  这个成语来源于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曰......

  王献之的哥哥王徽之对他的弟弟非常钦佩,王献之对哥哥也很敬重,两人感情非常深厚。

  后来,兄弟两人都患了重病,王献之先去世。王徽之的家人怕他悲痛,没有把这坏消息告诉他。王徽之老是听不到弟弟的消息,很是担心。一天,他实在忍不住,便问家人道:“子敬(王献之的字)的病怎样了?为什么长久没有听到他的消息?是否***?”

  家人含糊回答,不向他吐露真情。王徽之终于明白过来,悲哀地说:“看来子敬已经死了!是吗?”

  家人知道再也瞒不下去,便说了实话。王徽之听了也不痛哭,只是下了病榻,吩咐仆从准备车辆去奔丧。

  到了王献之家,王徽之在灵床上坐了下来。他知道献之生前爱好弹琴,便对献之的家人说:“把子敬的琴取来。”

  琴拿来后,王徽之就在灵床上一面弹,一面想着过去兄弟两人的情谊。他越想越悲伤,弹了几次,都不成曲调。于是举起琴向地上掷去,然后叹道:“子敬!子敬!如今人琴俱亡!”

  叹罢,他悲痛得昏过去了。一个多月以后,他也离世而去。

http://wwwrencai/
纲举目张成语典故(扩展3)

——楚汉成语典故

楚汉成语典故1

  [1]**而起(jiē gān ér qǐ ):揭:高举;竿:竹竿,代旗帜。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指人民**。典故:公元前209年,阳城地方官派官差押送900多名壮丁去渔阳守边,官差选陈胜、吴广管理壮丁,走到大泽乡遇到大雨,不能按期到达,按秦律规定这些人得全部处死。当时秦朝严禁民间私藏武器,陈胜、吴广迫不得已,他们就地取材,斩木为兵器,举起竹杆当**,进行**。

  [2]市井之徒(shì jǐng zhī tú ):徒:人(含贬义)。旧指做买卖的人或街道上没有受过教育的人。

  [3]胯下之辱(kuà xià zhī rǔ):胯下:两条腿之间。从胯下爬过的耻辱。典故:秦朝末年,淮阴人韩信年轻时文质彬彬,十分斯文。屠中有一个恶少见韩信软弱可欺就纠集一帮人**他,让他求饶必须从恶少胯下钻过,韩信见寡不敌众就只好忍一时之气,从恶少胯下爬过。后来他成为一个大谋略家,帮助刘邦成就大业。

  [4]破釜沉舟(pó fǔ chén zhōu):釜:锅。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比喻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典故:公元前209年,我国历史上爆发了陈胜吴广**的农民**。陈胜吴广**后,刘邦和项羽率领的两支**逐渐壮大起来。公元前207年,项羽的**军与秦将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今河北邢台市)展开大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漳水(由巨鹿东北流向东南的一条河)。渡河后,项羽命令全军:“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巨鹿一战,大破秦军,项兵威震诸侯。

  [5]作壁上观(zuó bì shàng guān):壁:壁垒,古时军营四周的围墙。观:旁观。原指双方交战,自己站在壁垒上旁观。后多比喻站在一旁看着,不动手帮助。典故:巨鹿之战,集结在**的已有十几支各地援赵部队。各路援军见秦军势大,都固守营寨,不敢轻易出战。楚军一到,立即发动猛攻。一场恶战,杀声震天。楚军将士似出山猛虎,以一当十,直杀得秦军落花流水,溃不成军。各路援军在自己营垒上看到了这一壮观场面。

  [6]指鹿为马(zhǐ lù wéi mǎ):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典故:秦末宦官赵高在秦始皇病故后假传圣旨命扶苏**,立胡亥为**,他还想篡夺帝位,特地把一匹鹿当马送给秦二世胡亥,胡亥说是鹿,赵高叫胡亥问群臣。群臣有些迫于丞相赵高的**违心说是鹿,只有部分说是鹿的大臣后被赵高所害。

  [7]约法三章(yuē fǎ sān zhāng):原指订立法律与人民相约遵守。后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典故:秦末,刘邦带领义军驻军霸上,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刘邦攻占咸阳。为了得到百姓的**,他又退守霸上,召集关中一带的**开会,宣布废除秦朝的**,为了维护地方安定,同时与他们约法三章:“**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8]鸿门宴(hòng mén yàn):鸿门:地名,今陕西临潼东北。指不怀好意的宴请或加害客人的宴会。典故:公元前206年,项羽率大军入关进驻鸿门,准备消灭刘邦。经项羽叔父项伯的调解,刘邦亲赴鸿门去拜见项羽,项羽设宴相待。席间项羽谋士范增命项庄舞剑,伺机刺杀刘邦。项伯见势不妙,也拔剑起舞掩护刘邦。刘邦乘机入厕,在樊哙等掩护下逃回大本营。

  [9]项庄舞剑,志在沛公(xiàng zhuāng wǔ jiàn,zhì zài pèi gōng):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同“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典故:公元前208年,项羽率40万大军开往咸阳,被刘邦的守军挡住。项伯请刘邦到鸿门赴宴。刘邦到鸿门后,项羽设计让项庄舞剑助兴,意在乘机杀了刘邦。项伯也舞剑助兴,百般保护刘邦,刘邦手下樊哙冲进营帐来保护刘邦,刘邦借机逃离。

  [10]沐猴而冠(mù hòu ér guàn):沐猴:猕猴;冠:戴帽子。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常用来讽刺投靠恶**窃据权位的人。典故:秦朝末年,刘邦、项羽、楚怀王三人约定,谁先攻入咸阳谁就做关中王。刘邦先攻进咸阳,项羽很不高兴,进城就杀百姓及已投降的.国王子婴,放火烧了阿房宫,掠夺大量金银财宝准备回江东地区。有人在背后讥讽楚国人是戴着帽子的猴子。

  [11]推陈出新(tuī chén chū xīn):现多指对旧文化进行分析批判,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创造新文化。推:除去,淘汰;陈:陈旧的。典故:当年韩信刚投奔刘邦时,刘邦让他管理粮仓,韩信提出了"推陈出新"的管理理念,即把粮仓开设前后两个门,把新粮从前门运送进去,把旧粮从后门运出来,这样可以防止粮食在蜀中炎热潮湿的环境下变质。从而使蜀中粮仓不再有变质浪费的现象,这无疑是仓储管理史上的创举。

  [12]成也萧何,败也萧何(chéng yě xiāo hé,bài yě xiāo hé):指成败都在于一个人。典故:秦朝末年,韩信投奔项羽,不得志改投刘邦未被重用就愤而出走,萧何得知后,月下追回韩信。刘邦封他为齐王,但担心他谋反,将韩信贬为淮阴侯,收回兵权。刘邦亲自征讨陈豨,吕后请萧何用计将韩信诓入未央宫杀害

  [13]明修栈道,暗渡陈仓(míng xiū zhàn dào,àn dù chén cāng):比喻用一种假象迷惑对方,实际上却另有打算。典故:刘邦用韩信之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攻定三秦,动取五国。

  [14]韩信点兵,多多益善(hán xìn diǎn bīng,duō duō yì shàn):比喻越多越好。典故:西汉初期,韩信最初投奔项羽,没有得到重用,就去投奔刘邦,经丞相萧何极力推荐,才担任汉军的大将军。一次刘邦问韩信能够带多少兵,韩信回答说越多越好,因此得罪了刘邦。后来西汉巩固后,韩信被封为淮阴侯,不久就朝廷所杀。

  [15]衣锦夜行(yī jǐn yè xíng):指夜里穿着华丽的衣服走路,比喻不能在人前显示荣华富贵。典故:楚霸王项羽攻占咸阳后,有人劝他定都,可因为思念家乡,项羽急于东归,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


纲举目张成语典故(扩展4)

——古代的成语典故3篇

古代的成语典故1

  战国时代,各诸候国之间为了争夺土地,经常发动战争。秦国派大将白起攻打韩国,占领了韩国的一块土地野王。在野王邻近有另一块土地上*,他们的地方**看到野王轻易地就被秦军攻下,怕上*也守不住,就写信给赵国,表示愿意归顺,希望得到赵国的庇护。

  赵国的君臣们对于***接受上*的归顺,意见不一,大家展开激烈的争论。*原君赵胜说:“上*这么大块的地方,我们不用出一兵一卒,就可以得到,为什么不要呢?”*阳君反对说:“就是因为不花力气得到好处,轻易要了,恐怕会招来大祸。”赵王因为不想失去这块到嘴的肥肉,便***原君的主张,并且派他去接收上*,把它划为赵国的领地。秦国知道后,认为赵国存心和自己作对,就命令白起率大军去攻打赵国。结果赵国的四十万大军全部被秦军歼灭,国都邯郸也被围困,后来*原君带毛遂去楚国,说服楚王联赵抗秦,最后楚国**,才**了赵国的邯郸之围。

  赵王和*原君因为贪图眼前可以获得上*土地的利益,而差点导致赵国**。后人便形容他们的行为是“利令智昏”。

古代的成语典故2

  战国时候,有个厨师宰牛的技术非常高超。有一次,他给梁惠王宰牛,梁惠王见他宰得又快又好,惊奇地问道:“你的技术怎么能够达到这个地步的呢?”

  厨师回答:“我开始学宰牛时,眼里只看到整个牛,不知道从哪里下刀才好。以后经过摸索,我才逐渐掌握了牛的身体结构,哪里有肌肉,哪里有筋脉,哪里是骨头,哪里是骨节间的缝隙,心里都弄得清清楚楚了。这样,我再宰牛就顺骨缝进刀,慢慢转动那薄薄的刀刃,宰起来就觉得不费什么力气,里面还挺宽余呢(原文是‘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所以我的刀子用了十九年,宰了几千头牛,还好像是新磨出来的一样。”

  厨师又说:“即使这样,遇到那些筋骨交错,非常难办的地方,我还是非常重视的。不过,当我宰完一头牛之后,我提起刀来,向四周看看,那时候我真是感到痛快,感到心满意足啊(原文是‘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梁惠王听了,连连称赞说:“我听了你的话,也受到很大启发啊!”

  古代的成语典故篇三:为富不仁的故事

  战国时,腾国很弱小。当时各国诸侯都为开疆拓土而不断发动战争,尤其是大国诸侯随便制造一个事端就向小国兴兵。战胜之后,小国轻则割地赔款,重则国家从此消失。大国诸侯尝到了甜头,发动战争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喊杀之声在华夏大地上回荡,战争风云经年不散,把那个时期称为战国,真正的名副其实。

  滕国本来就国势衰微,到了滕文公继位时,面临的局面更为严峻:府库空虚,民生凋敝,四周列强环伺,虎视眈眈,随时都有**的可能。滕文公决心收拾残局,振兴滕国。他首先征询朝中文武**的意见,让**们拿出**兴邦的办法。

  滕国**觉得这个题目太大,不知从何处着手,一个个都像锯掉了嘴的葫芦,开口不得,闷闷不语。滕文公一气之下,命令散朝。滕文公回到宫中凭栏远眺,默默沉思。他忽然想到,大学问家孟子现今正旅居滕国,为什么不请教他呢。

  于是,滕文公轻车简从,来到孟子住处。孟子见国君亲自前来,觉得有些意外。滕文公落座之后,首先问道:“老朽不过是一介布衣,不敢劳驾国君,如有疑问,老朽乐于效力。”滕文公长叹一声说:“您是大学者,大贤人,所以特来请教。您知道,滕国兵微将寡,国家贫弱,依先生之见,怎样才能使滕国早日富强起来不受邻国欺侮呢?”孟子见滕文公态度诚恳,便直言相告说:“人民是国家的本源,把一个国家比喻为大树,那么人民就是树根,树根越发达粗壮,才能使技干强健,树叶茂密,大树才能茁壮生长呀。”滕文公问:“怎样才能使树根健壮呢?”孟子说:“当然要施仁政,孔子说:仁者爱人。要珍惜民力,不要做****的事情,更不要随意增加人民的负税。人民安居乐业了,还愁国家不富吗。阳虎说的想发财就不能讲仁义这句话十分荒谬。对一国之君来说,只有讲仁义才能使人民爱国,人民才肯为国家效命。如果,国君横征暴敛,弄得人民怨声载道,人民当然不愿为国君效力了。”滕文公面露喜色,决心在**推行仁政。


纲举目张成语典故(扩展5)

——成语典故:白面书生

成语典故:白面书生1

  【成语】: 白面书生

  【拼音】: bái miàn shū shēng

  【解释】: 指缺乏阅历经验的读书人。也指面孔白净的读书人。

  【成语故事】:

  南北朝的时候,有一个人叫做沈庆之。沈庆之从小就非常会打仗,常常打胜仗回来,后来他被封为“建武将军”,专门负责防守边疆。有一天,**想要向北边扩展**,沈庆之知道了,就极力阻止**:“大王,这件事万万不可,您还记得以前几位将军向北边扩展**失败的事吧!大王...”沈庆之不停地劝**,**觉得很烦,就对沈庆之说:“我不想听了,我叫别人来跟你说!”

  **就找了左右两个文官来和沈庆之争辩,沈庆之无奈地对**说:“大王,治理国家就像治理家一样,要讨论耕田的事就要找每天去耕田的工人,要问织布的事就要找织布的婢女。现在大王要去攻打其它的国家,却去找两个从来没打过仗的〝白面书生〞来商量,这场仗怎么会成功呢?”

  **不耐烦地说:“你不要再说了,我决定的事是不会再改变了!”**没有采纳沈庆之的意见,最后当然打了个大败仗回来!

  后来,大家就用沈庆之说的“白面书生”用来形容年轻没有经验的读书人,只知道书本上的知识,不晓得实际应付事情的'方法。


纲举目张成语典故(扩展6)

——成语管中窥豹的典故

成语管中窥豹的典故1

  【拼音】guǎn zhōng kuī bào

  【成语故事】晋朝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从小开始学习写字、绘画,聪明过人,深得父亲的喜爱。一次父亲的朋友及门生在玩骰子时,王献之在旁观看,说了一句“南风不竞!”门生听了笑道:“小孩子是管中窥豹,只看到一个斑点。”

  【典故】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

  【释义】从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指所见不全面或略有所得。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片面看问题

  【相近词】窥豹一斑、管窥所及、以管窥天

  【相反词】洞若观火、一目了然

  【成语举例】向管中窥豹寻知外,坐井观天又出来,运斧般门志何大,出削个好歹。 元·周德清《一枝花·遗张伯元》

  【成语造句】

  ◎ 作为一名观众,对人艺这座艺术大厦中的舞台美术创作,只凭自己的直觉和感受,浮光掠影,走马看花,不免管中窥豹,顾此失彼.与其他院团的舞台一样,人艺的舞台美术创作,35年来走过来的'是一条弯弯曲曲的路,留下了摇摇摆摆的脚印,包括单一的、概念的和人为的脚印,其创作的面还有待于**地开阔。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